You are on page 1of 29

《論語》

孔子生平 :

孔子的遠祖是宋國貴族,殷王室的
後裔。
孔子生平 :
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記.孔子世家》所記為魯襄公 22 年,
而生月生日《史記》未記,按《穀梁傳》所記“十月庚子孔
子生”。換算為當今之西曆應為西元前 551 年 9 月 28 日生。
 孔子生在魯國。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對周代文物典
籍保存完好,素有“禮樂之邦”之稱。魯襄公 29 年(西元
前 544 年)吳公子季劄觀樂於魯,歎為觀止。魯昭公 2 年
(西元前 540 年)晉大夫韓宣子訪魯,觀書後讚歎“周禮盡
在魯矣!”魯國文化傳統與當時學術下移的形勢對孔子思想
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
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
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
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於
學”。他善於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
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
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
孔子“三十而立”,並開始授徒講學。凡帶
上一點“束脩”的,都收為學生。如顏路、
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
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
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禮,可見孔子辦學已名
聞遐邇。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
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
孔子弟子 :
顏回 ( 前 521- 前 481 年 ) ,字子淵,是孔子無可
爭議最喜歡的得意門生,在諸多弟子中,孔子對顏
淵的稱讚最多,被後人尊為七十二賢之首。他的優
點實在太多了:賢德、謙遜好學、安貧樂道、脾氣
好……而且是孔子學說最堅定的鐵桿粉絲。他隨同
孔子周遊列國,在陳、蔡遇險的艱難歲月,孔子其
他弟子對其學說產生了動搖和懷疑,而顏回始終不
渝,並勸服其他同門師兄弟繼續支持老師的理想政
事,始終不懈怠。
但不幸的是,顏回早早過世,孔子哀痛至極,悲慟
直呼「噫!天喪予!天喪予!」孔子對待感情,一
向主張溫柔敦厚的節制,但到了顏淵這裡,完全拋
棄了他自己一生堅守的原則底線,可見對待顏淵的
與眾不同之處。
閔子騫(前536- 前487年),名損,字子騫,孔門高徒之一,德行與顏回並稱。他為後世所稱道的,主要是他的「孝」,孔子曾發出這樣的感嘆:
「孝哉閔子騫,人不聞於其父母昆弟之言。」意思是說,閔子騫真是孝順呀,人們對於他父母兄弟誇讚他的話,都是中肯的評價。而元朝郭居敬編
輯的《二十四孝》故事中,第五個故事「蘆衣順母」的主人公就是閔子騫。
閔子騫幼年喪母,父親給他娶了個後媽,又生了兩個弟弟,但繼母想盡辦法虐待他,冬天給弟弟們穿棉花做的棉衣,而給他穿蘆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親出門,閔子騫牽車時因為寒冷發抖,牽車的繩子掉在了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才知道他遭
到了繼母的虐待,回家十分生氣,準備休妻。而閔子騫不計前嫌,為繼母求情,跪在地上對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意思是,留下母
親只有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從此,閔子騫家喻戶曉,傳唱至今。
冉耕(約前544~?),字伯牛。關於冉伯牛的歷史資
料記載很少,但根據《孔子家語》記載,在孔子在魯國擔任司
寇的時候,他舉薦冉伯牛擔任中都宰,能力應該不一般。至於
他能列席「德行科」,德行肯定無可挑剔,但「德行科」四人
的德行,分別有所側重,顏回好學,閔子騫重孝,那麼,冉耕
應該是在協助孔子推行仁政方面有過人之處,得到孔子的格外
重視,「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ㄧㄡ 執其手,曰『亡之,命
ˇ

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論語 . 壅
也》),這是孔子去看望得重病的冉伯牛時,所發出的沉重的
嘆息。
冉雍 ( 公元前 522- ? ) ,字仲弓。冉雍乃
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後,有執政之德,從政之
才。孔子認為其具有仁君的美德,稱讚其「雍
也,可使南面。」這是孔子對其弟子在為政方
面,獨一無二的最高評價,因此後世對冉雍的
評價也很高。他與冉耕 ( 伯牛 ) 、冉求 ( 子有 )
皆為「孔門十哲」,世稱「一門三賢」,當地
人也稱為三冉。
宰予 ( 前 522- 前 458) ,字子我,亦稱宰我,“孔門
十哲”之一。是孔門「言語科」的高材生,能言善辯,
思維敏捷,曾從孔子周遊列國,被孔子派遣出使齊國、
楚國。唐玄宗在位時,被追封為「齊候」,宋代追封他
為「臨公」,明嘉九年改稱「先賢宰我」。
宰我曾白天在課堂上打瞌睡,孔子飽含愛意地批判他: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孔子一般從不
言語犀利批評學生,可見他對宰我的重視和寄予殷殷希
望。
他還敢於挑戰孔子的權威,認為孔子提出三年喪期過
長,應該改為一年期,被孔子批評為「不仁」 ( 見《論
語 · 陽貨》 ) ,他最後死於齊國的田常之亂。
子貢, ( 公元前 520 年 - 公元前 456 年 ) ,複姓
端木,是「孔門十哲」中極不尋常的人物,雄辯有口
才,具有經邦濟世之才,政治外交才能卓越,還善於
經商,是孔子弟子中的巨富,也是孔子周遊列國的
「錢袋子」。
《論語》中對其言行的記錄較多,孔子曾稱他為「瑚
璉之器。」,當孔子處於困厄之中時,子貢總是能挺
身而出,當年孔子及弟子困於陳、蔡,絕糧斷炊之際,
門徒個個徒嘆無可奈何,是子貢出使楚國,致使「楚
昭王興師迎孔子,然後得免。」子貢每到一個地方出
使,總要從頭到尾宣傳其老師孔子的政治主張,推銷
孔子。孔子的儒學能名滿天下,子貢功不可沒。司馬
遷對子貢評價很高,《史記 . 仲尼弟子列傳》中,對
子貢費筆墨最多。
冉求,字子有,通稱「冉有」,
世人尊稱「冉子」,以政事見稱,尤
其是個理財高手。孔子認為他能勝任
大管家這種職務,他曾擔任季氏宰臣。
是他說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 10 多
年的孔子,孔子晚年回到魯國,受到
冉子不少照顧。
仲由, ( 前 542 年―前 480 年 ) ,字子路,
又字季路 ,孔門十哲之一,他雖然遇事衝動,
好為匹夫之勇,這讓孔子常常很為他很擔心,
但他確是孔子學生中最衷心的侍奉者之一。
他與閔子騫一樣,也是個十足的大孝子,他
是《二十四孝》中「為親負米」故事的主角,
子路家裡貧窮,只能採摘野菜作為糧食,卻從
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雙親。後來他做了大
官,常常懷念雙親,遺憾不能再為父母負米。
後來在衛國發生內亂的時候,為救其主李悝,
被叛臣殺死,砍成肉泥。臨死時,子路說:
「君子死而冠不免。」死得很壯烈。子路一死,
孔子周遊列國少了個最忠實的保鏢,孔子很傷
心。
言偃,字子游,是孔子眾多弟子中,
唯一的南方人,是孔子晚年的弟子,小孔
子四十五歲。他對禮樂之學特別上心,孔
子認為子游的主要貢獻在於「道啟東南」,
是孔子學說向南方傳播的主要使者,他曾
說:「吾門有偃,吾道其南。」在子游晚
年,他回到江南故鄉,傳播儒家學說,在
虞山等地講學,弟子數以千人,是南方儒
學文脈之祖,因此他被列為「十哲」文學
科之首。
子夏,姓卜名商,「孔門十哲」之一,也是孔子
晚年弟子,才思敏捷,以文學著稱,是孔子弟子中的
文科高材生。《論語》中保留了他許多著名的格言,
比如:「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學而優則仕」等等。公元前 479 年,孔子去世,子
夏年僅 29 歲,為孔子守孝 3 年後,告別同門師兄弟,
來到魏國龍門西河(今山西河津),開講經學,先後
收徒三百,這是有名的「西河設教」,子夏的弟子中,
有 10 多位垂名青史的能臣武將,傳誦至今。比如:法
家李悝、西門豹、段木干;軍事家吳起,政治家田子
方,史學家公羊高、穀梁赤等。子夏醉心傳播文化,
淡薄名利,萬世仰之。
原文: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
夷狄,不可棄也。”
譯文:
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平時的生活起居要端莊
恭敬,辦事情的時候嚴肅認真,對待他人要忠誠。就
是去邊遠的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也是不能廢棄這些
原則的。”

生活中保持恭肅之心,工作中做事誠敬,毫不苟且,與人相交忠誠以待,
到哪裡都行得通。
【原文】
太宰 (1) 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
「固天縱 (2) 之將聖 (3) ,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
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4)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論語・子罕第九》)
【注釋】
(1) 太宰:官名,掌握國君宮廷事務。
(2) 縱:讓,不加限量。
(3) 將聖:大聖。「將」,大。
(4) 鄙事:卑賤的事情。

【譯文】
太宰問子貢說:「你們老師孔夫子是位聖人吧?不然為什麼他這樣多才多
藝呢?」子貢說:「這本是天意讓他成為聖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藝。」孔
子聽到後說:「太宰怎麼會了解我呢?我因為少年時地位低賤,所以會許
多粗俗的事。君子需要有這麼多的技藝嗎?不需要的。」
析論 :
作為孔子的學生,子貢認為自己的老師是天才,是上天賦予他多
才多藝的。但孔子這裡謙遜地否認了這一點。他說自己因為少年
地位卑賤,需要謀生,就會有機會多學習一些粗俗的事務。實際
上,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在生活中若能從洒掃應
對進退的小處做起並且做好的人,其實,無形中也奠定做大事的
基礎。因為他能吃苦,願意接受磨練與考驗,相信便能累積足夠
的心性、技能或智慧來面對更大的挑戰!
原文 :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 ( ㄗㄡ ) 人之子
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
也。”

譯文 :
魯國太廟演禮時,孔子進入觀禮,每件事都問得清
清楚楚。有人知道了,就說:「誰說鄹邑大夫的兒
子知道禮呢?為何入到太廟觀禮,每件事都要請問
呢!」孔子聽到這樣的批評,就回答說:「每件事
都請問清楚,這正是合乎禮呀!」
析論 :
「子入太廟」,古代一直到了清朝,都是一立國就先建立太廟,祭祀始祖;
平常人家建立家業也先安立祖先牌位,這是不忘本呀!本章經文記錄孔子
進入的太廟,正是魯國的周公廟。祭祀是有一定的時間,平時沒有祭典,
廟門就關著。
「每事問」每一件事都問,包括使用的禮器。經文記載孔子每一件事都問,
後人註解說孔子每一件事都知道,這樣的講法和經文似乎有矛盾。正式祭
祀時,講究莊嚴肅敬,不許閒人在場,即使擔任職務,也不能隨意移動。
孔子「每事問」,正式祭祀豈容發問?唯有在平素演練祭禮時,孔子在旁
觀禮才有機會「每事問」。
析論 :
「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或」,說話的
是某個人,沒有特定對象。「鄹人」是指孔子的父親叔梁紇。他被封為大
夫,封地在鄹邑,所以「鄹人之子」就是指孔子。因為孔子是名人,為了
避諱,不便直稱孔子的名字。當時孔子以「知禮」名聞天下,對禮應該非
常通達,何必「入太廟,每事問」?難道是明知故問,或者知禮的名聲是
虛有其表呢?
「子聞之曰:『是禮也。』」為什麼孔子說「每事問」就是禮呀?平素演
禮就是練習,和祭祀儀式一樣,只是容貌沒有那麼莊嚴肅敬。孔子此時前
往觀禮,在旁遇有不清楚就問,如此勤問學禮,才不致荒廢而疏漏於禮,
這正是合禮的呀!這也才合乎孔子「學而時習之」及「傳不習乎」的教導。
孔子這番話,不卑不亢,很有修養,值得效法學習。
原文 :
​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譯文 :
孔子說,侍奉君王,先把職責,事情放在心上,把俸祿
待遇、食物放在後面。
析論 :
事君之道,應當先敬職事,守職責,把食祿的心放在後面。
朱熹注解說:“君子之仕也,有官守者修其職,有言責者盡其忠。皆以
敬吾之事而已,不可先有求祿之心。”

當官要忠於職守,對上要能盡忠,心裡首先敬的是職責,不是把掙
錢放在前面。而且,最重要的不是做事和拿錢的先後,而是心的先後。
可能活是幹在先了,但如果拿錢的心卻是放在優先,做事是為了拿錢,
則說明對錢的敬,超過了對事的敬。其實敬的不是事,是錢,是給錢的
人。

現在社會沒有“事君”之說了,但敬事為先還是很重要的原則,可
以理解為首先要考慮盡心,要盡心去做好自己的事情。至於自己所獲的
薪俸酬勞則不必斤斤計較,不是拿多少錢才肯做多少事。工作時不要先
講條件待遇,而是先努力把事情做好。
工作中會發現有這樣的兩種人,一種是循規蹈矩不出錯的,既
不說錯話,也不做錯事,總是盡力保全自己。第二種人的態度是,
努力工作,等待被開除。公司隨時可以開除我,但只要還沒被開除,
我就遵循把事情做好的原則,事該怎麼幹,就怎麼幹,不受其他因
素干擾。這就是有擔當的人,這就是“敬事不敬祿”的表現。

如果你是領導者,你會希望自己的下屬是哪一類人?如果你
是下屬,期待自己的上司是什麼樣的人呢?是一心一意以做好工作
為優先原則,還是保住自己的權位利益為出發點?聽起來似乎並不
是很為難的選擇,實際上,分辨清楚做出選擇卻非常不易。
賈伯斯在被史考利攆出蘋果公司之後,評論他
和史考利之爭說,他是為了公司的發展,但沒人聽
得懂。史考利的所有言行,都是圍繞自己的權位,
結果他取得了勝利。多年後,約伯斯重回蘋果公司,
才被證明了自己的初心。
不管什麼時代,無論選擇難易,盡心盡力做好
自己的事情,完成自己的職責,還是為人做事最重
要的原則。只有做好自己的事,才能不斷發展提升
自己;只有做好了自己的事,也才能有益於自己服
務的組織和社會。
周朝地圖

鎬 : 陝西省 西安市 西南
ㄏㄠˋ

雒邑 : 河南省洛陽縣西。

為周代的王城。
春秋五霸 :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
參考影片資料 :
《孔子:決戰春秋》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