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7

蒼涼的獨白書寫:寒食帖

 
作者 / 蔣勳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網路與書
出版日期 / 2010/07/01
商品語言 / 中文/繁體
媒體推薦「文學的影響力能夠超越時
空、語言及族群等界線,透過文字形式
將世界的精粹留存下來。當郝明義先生
跟我介紹「經典3.0」計畫時,我非常支
持這個理念,因為在資訊爆炸的時代
裡,人與文字的密度被大量稀釋,文學
也距離我們越來越遠,郝明義先生觀察
到這個現象,特別節選了中外文學作品
的篇章,經由導讀、插畫的方式打開原
著層層的大門,使得「經典」不再束之
高閣,讓讀者能夠輕鬆地感受文學之
美,閱讀的快樂也就油然而生。在此誠
摯地向讀者推薦這一系列「經典3.0」叢
書,讓我們細細品味大師粹煉後的文
字,一同回歸文學的懷抱吧!」
--高雄市 市長/陳菊

「人的肉體會腐朽,但經典長存。」
--台灣大學 校長/李嗣涔

「多元嘗試、生命體驗
以繪圖漫畫,打開塵封中的經典,採取
了多元角度的嘗試。原來,經典也可以
如此有趣,真是令人愛不釋手。讓名家
導讀,進入傳說中的經典,賦予了生命
律動的體驗。原來,經典也可以如此親
近,真是令人感動不已。」
--建國中學 校長/蔡炳坤

「閱讀可以開拓視野,增長智慧,豐富
人生。」
--臺中女中 校長/楊寶琴
內容簡介
◎聯合推薦
東吳大學 校長/黃鎮台
台北第一女中 校長/張碧娟
北市景美女中 校長/林麗華

◎多軸心的二十一世紀閱讀 打開傳說中
的書 打開夢想與未來
◎香港、上海、北京、台北,四地書展
合辦巡迴演講
◎華文世界十位名家導讀
◎結合文字、攝影、漫畫、插圖、圖表
的新型態出版
◎歐陽應霽、林怡芬、張妙如、豬樂桃
等圖文創作者參與
◎台師大、香港理工大學共同參與繪圖

《寒食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蘇軾
在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在寫下了
首遣興的詩作,表達了他的人生之歎。
詩意蒼涼,表達了蘇軾惆悵孤獨的心
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之
中,下筆而出的。

導讀者蔣勳老師認為《寒食帖》不能單
一看某一個字,整個篇章,一起看布
局,才感受得到交響曲樂章龐大壯闊的
配置,感受到創作者行走於文學與書法
之間驚人豐富的魅力。蘇東坡嘲笑自己
的書法是「石壓蝦蟆體」,而一般他的
字會被解讀成「豪放」。閱讀《寒食
帖》上的字,則會發現其實豪放的大架
構裏不失細節的溫柔婉約。

《寒食帖》最後一句「也擬哭塗窮,死
灰吹不起。」蔣老師把這幾個字,形容
成像詩人的表情,愁鬱、荒涼、困頓,
像最頑強的生命,像冬寒禿枝,看似頹
敗,卻在內?蘊含隱匿發枝發葉的生命
力。

而在歷史的騷動裏,《寒食帖》經歷了
各種的劫難,重疊著許多時代的記憶:
上面留下了黃庭堅、董其昌、乾隆、納
蘭容若等人的墨跡與印章,以及八國聯
軍火燒圓明園和關東大地震東京大火在
《寒食帖》留下各種時間的痕跡。

從《寒食帖》,可以了解蘇東坡如何在
自我調侃、自我嘲笑?完成一種毀譽之外
的豁達。豁達指的是生命本質的了悟,
了悟之後,下筆為文學,下筆為書法,
都有不同境界的領悟。

作者簡介

蔣動
一九四七年生於西安,福建長樂人。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
業。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
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台。
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先後
任教於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台灣大
學、淡江大學。擔任東海大學美術系創
系主任七年。現任《聯合文學》社長。
多年來以文、以畫闡釋生活之美與生命
之好,為台灣美學大師。寫作小說、散
文、詩、藝術史,以及美學論述作品
等,深入淺出引領人們進入美的殿堂。
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近年
專事兩岸美學教育的推廣。
著有:藝術論述《美的沉思》、《徐
悲鴻》、《齊白石》、《破解米開朗基
羅》、《天地有大美》、《美的覺
醒》、《孤獨六講》等;散文《島嶼獨
白》、《歡喜讚嘆》、《大度.山》
等;詩作《少年中國》、《母親》、
《多情應笑我》、《祝福》、《眼前即
是如畫的江山》、《來日方長》等;小
說《新傳說》、《情不自禁》、《因為
孤獨的緣故》、《秘密假期》等。

1082年,下放黃州第三年,寒食節,
蘇東坡寫了兩首五言詩,詩的原稿成為
書法名作,被稱為《寒食帖》。明朝大
鑑賞家董其昌認為是傳世蘇書最好的一
件,也被認為是王羲之「蘭
亭序」、顏真卿「祭侄文
稿」之後的「天下行書第
三」。

《寒食帖》既然是詩稿,
應該先讀文學的部分。
圖一:〈寒食帖〉中「花泥」二字有纖
細牽絲牽絆在一起。蔣勳/圖片提供
詩稿又是作者親筆原始手稿,因此讀
完文學部分,接著就可以從筆跡欣賞書
法。文學與書法,是兩個不同的層次。
閱讀作者原稿,交錯往來於文學之美與
書法之美間,是以原稿來閱讀經典最大
的快樂,與閱讀排版印刷的書籍感覺不
同。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
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
花,泥污燕支雪。

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
年(子點去),病起鬚已白。」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東
坡寫詩本來自然率性,「烏台詩獄」之
後,更是反璞歸真,用字簡單,語意明
白──自從來到黃州,已經過了第三個
寒食節,──沒有難懂的字,沒有艱澀
典故,平鋪直敘,完全像白話。

蘇軾下放黃州是1079年,
到黃州過了三次寒食節,這
首詩大概寫於1082年的春天
清明節前後。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
惜」,每年到了春天,到了 圖二:〈寒食帖〉中「苦雨」二字的耿
硬筆法,令人看到東坡規矩剛直,甚至

寒食清明,就惋惜春天要結 峭立銳利的一面。蔣勳/圖片提供

束了。但是,惋惜也沒有用,春天不容
惋惜,並不停留──十個字中,重複用
「年」和「春」。重複的字,就用一個
點表示,閱讀者可以感覺到手寫原稿的
節奏韻律,文學的內容與書法形式融合
為一體,只有手稿可以傳達。

「今年又苦雨」,今年雨特別多,使
人苦惱。「兩月秋蕭瑟」,兩個月來,
下雨不停。

季節是春天,卻像秋天一樣,蕭瑟寒
涼。東坡講的是外在季節氣候,也同時
是內在心情,「苦雨」、「蕭瑟」都是
風景,也是心境。

「臥聞海棠花」,蘇詩注解,常說海
棠是蘇軾故鄉四川原生種的花。詩裏的
「海棠」,可以是面前的花,也可能在
講遙遠家鄉曾經有過夢想的美麗年輕生
OCUME~1USERLOCALS~1Tempmsohtm l11clip

_image001.jpg">
〈寒食詩〉第二首情緒澎湃洶湧,書法線條也隨之跌宕起伏,變化萬端。(〈寒食帖〉現藏台北故宮,本
文圖片翻攝自日本二玄社的複製品。)蔣勳/圖片提供
命。而現在,海棠花凋零墜落了。

「泥污燕支雪」,紅的像胭脂,白得
像雪一樣的花瓣,紛紛掉落土中,被泥
濘污染弄髒了。十個字,用「花」和
「泥」的意象做對比。「花」是高貴
的,潔淨的,美麗的,充滿色彩;
「泥」是卑微的,骯髒的,低下的、黯
淡的。把這兩個字的書法放大,可以看
到「花」和「泥」有纖細牽絲牽絆在一
起,上面一句結尾的「花」跟下一句起
頭的「泥」用牽絲牽在一起,透露
「花」與「泥」間的兩難糾纏。

年輕的時候,蘇軾的生命像一朵燦
爛、高傲、自負的花;現在,落難黃
州,覺得「花」被「泥」土弄髒了。
「撿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黃
州時期,東坡的詩句好像在反覆問自
己:你還要不要這麼潔癖,這麼堅持?
要不要像一朵花,固執自己的高貴潔
淨,不肯隨污濁世俗同流合污?這是自
屈原以來,遭遇誣陷時文人對自己的共
同詢問質疑。

《寒食帖》裏,暗喻了自己生命的兩
難,「花」,還是「泥」,潔淨?還是
卑污?如何選擇?
蔣勳 – 蒼涼的獨白書寫: 寒食帖

OCUME~1USERLOCALS~1Tempmsohtml11clip
_image002.jpg">

圖一、二:〈寒食帖〉結尾在「哭」、「死」與「灰」,這
幾個字是詩句的組成部分,但單獨分開看,卻像詩人的表
情,愁鬱、荒涼、困頓,像冬寒禿枝,看似頹敗,卻在內裡
蘊含隱匿發枝發葉的生命力。蔣勳/圖片提供
打開傳說中的書

大約一百年前,甘地在非洲當律師。有
天,他要搭長途火車,朋友在月台上送
了他一本書。火車抵站的時候,他讀完
了那本書,知道自己的未來從此不同。
因為,「我決心根據這本書的理念,改
變我的人生。」
日後,甘地被稱為印度聖雄的一些基本
理念與信仰,都可溯源到這本書。
閱讀,可以有許多收穫與快樂。
其中最神奇的是,如果我們有幸遇上一
本充滿魔力的書,就會跨進一個自己原
先無從遭遇的世界,見識到超出想像之
外的天地與人物。於是,我們對人生、
對未來的認知與準備,截然改觀。
充滿這種魔力的書很多。流傳久遠的,
就有了「經典」的稱呼。
稱之為「經典」,原是讚嘆與敬意。偏
偏,敬意也容易轉變為敬畏。因此,不
論中外,提到「經典」會敬而遠之,是
人性之常。
還不只如此。這些魔力之書的內容,包
括其時間與空間的背景、作者與相關人
物的關係、遣詞用字的意涵,隨著物換
星移,也可能會越來越神秘,難以為後
人所理解。
於是,「經典」很容易就成為「傳說中
的書」──人人久聞其名,卻沒有機會
也不知如何打開的書。
我們讓傳說中的書隨風而逝,作者固然
遺憾,損失的還是我們。
每一部經典,都是作者夢想之作的實
現;每一部經典,都可以召喚起讀者內
心的另一個夢想。
讓經典塵封,其實是在封閉我們自己的
世界和天地。
何不換個方法面對經
典?何不讓經典還原其
魔力之書的本來面目?
這就是我們的想法。
因此,我們先請一個
人,就他的角度,介紹
他看到這部經典的魔力 圖二:黃山谷的筆法線條俊挺,「到」字一筆到
底,俊秀非凡。蔣勳/圖片提供

何在。
再來,我們以跨越文字、繪畫、攝影、
圖表的多元角度,來打開困鎖住魔力之
書的種種神秘符號。
然後,為了使現代讀者不會在時間和心
力上感受到太大壓力,我們挑選經典原
著最核心、最關鍵的篇章,希望讀者直
接面對魔力之書的原始精髓。此外,還
有一個網站,提供相關內容的整合、影
音資料、延伸閱讀,以及讀者互動的可
能。
因為這是從多元角度來體驗經典,所以
我們稱之為《經典3.0》。
最後,我們邀請的就是讀者,您了。
您要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對這些魔力
之書的光環不要感到壓力,而是好奇。
您會發現:打開傳說中的書,原來就是
打開自己的夢想與未來。
那本書是英國作家與思想家羅斯金
(John Ruskin)寫的《給未來者言》
(Unto This Last)。
圖說
1.關鍵時間、人物、地點,在書前有簡
明要點。
2.「1.0」:以跨越文字、繪畫、攝影、
圖表的多元角度,破解經典的神秘符
號。
3.「2.0」:以圖像來重現原典,或者重
新做創作性的詮釋。
4.「3.0」:經典原著中,最關鍵與最核
心的篇章選讀。
5.網站,提供相關影音資料及延伸閱
讀,以及讀者的互動。

行草系列/寒食帖(二)蔣勳
2010/03/01 聯合報
蘇東坡〈寒食帖〉被認為是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之
後的「天下行書第三」,這是其中第一首〈寒食詩〉。(〈寒食帖〉現
藏台北故宮,本文圖片翻攝自日本二玄社的複製品。)圖/蔣勳提供

「花」與「泥」的兩難
1082年,下放黃州第三年,寒食節,蘇
東坡寫了兩首五言詩,詩的原稿成為書
法名作,被稱為〈寒食帖〉。明朝大鑑
賞家董其昌認為是傳世蘇書最好的一
件,也被認為是王羲之〈蘭亭序〉、顏
真卿〈祭侄文稿〉之後的「天下行書第
三」。
〈寒食帖〉既然是詩稿,應該先讀文學
的部分。
詩稿又是作者親筆原始手稿,因此讀完
文學部分,接著就可以從筆跡欣賞書
法。文學與書法,是兩個不同的層次。
閱讀作者原稿,交錯往來於文學之美與
書法之美間,是以原稿來閱讀經典最大
的快樂,與閱讀排版印刷的書籍感覺不
同。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
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
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闇中
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
(「子」點去),病起鬚已白。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東坡
寫詩本來自然率性,「烏台詩獄」之
後,更是反璞歸真,用字簡單,語意明
白──自從來到黃州,已經過了第三個
寒食節──沒有難懂的字,沒有艱澀典
故,平鋪直敘,完全像白話。
蘇軾下放黃州是1079年,到黃州過了三
次寒食節,這首詩大概寫於1082年的春
天清明節前後。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每年到
了春天,到了寒食清明,就惋惜春天要
結束了。但是,惋惜也沒有用,春天不
容惋惜,並不停留──十個字中,重複
用「年」和「春」。重複的字,就用一
個點表示,閱讀者可以感覺到手寫原稿
的節奏韻律,文學的內容與書法形式融
合為一體,只有手稿可以傳達。
「今年又苦雨」,今年雨特別多,使人
苦惱。「兩月秋蕭瑟」,兩個月來,下
雨不停。
季節是春天,卻像秋天一樣,蕭瑟寒
涼。東坡講的是外在季節氣候,也同時
是內在心情,「苦雨」、「蕭瑟」都是
風景,也是心境。
「臥聞海棠花」,蘇詩注解,常說海棠
是蘇軾故鄉四川原生種的花。詩裡的
「海棠」,可以是面前的花,也可能在
講遙遠家鄉曾經有過夢想的美麗年輕生
命。而現在,海棠花凋零墜落了。「泥
汙燕支雪」,紅得像胭脂、白得像雪一
樣的花瓣,紛紛掉落土中,被泥濘汙染
弄髒了。十個字,用「花」和「泥」的
意象做對比。「花」是高貴的,潔淨
的,美麗的,充滿色彩;「泥」是卑微
的,骯髒的,低下的,黯淡的。把這兩
個字的書法放大,可以看到「花」和
「泥」有纖細牽絲牽絆在一起,上面一
句結尾的「花」跟下一句起頭的「泥」
用牽絲牽在一起,透露「花」與「泥」
間的兩難糾纏。(圖一)
年輕的時候,蘇軾的生命像一朵燦爛、
高傲、自負的花;現在,落難黃州,覺
得「花」被「泥」土弄髒了。「揀盡寒
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黃州時期,
東坡的詩句好像在反覆問自己:你還要
不要這麼潔癖,這麼堅持?要不要像一
朵花,固執自己的高貴潔淨,不肯隨汙
濁世俗同流合汙?這是自屈原以來,遭
遇誣陷時文人對自己的共同詢問質疑。
〈寒食帖〉裡,暗喻了自己生命的兩
難,「花」,還是「泥」,潔淨?還是
卑汙?如何選擇?
青春的傷逝
〈寒食帖〉接下來是對時間青春流逝的
感傷,用了典故,比較不容易懂──
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
這一段是來自《莊子》的典故,莊子在
談時間的流逝,用了一個比喻──一個
人怕自己的船被偷走,把船隱藏在山谷
當中,以為很安全。沒有想到,半夜時
分,河水漲潮,把船漂走了。
莊子比喻時間像潮水,人在睡覺的時
候,時間也在流逝,沒有人能躲過時間
的偷襲侵蝕,青春藏不住,生命最終會
被時間帶走。
這年蘇東坡四十七歲,人到中年,容易
感觸時間快速消逝。「烏台詩獄」,落
難之後,蘇東坡對時間的感傷更強烈。
彷彿不知不覺時間在暗中把他的青春偷
走了,把生命中許多少年時的夢想偷走
了。「夜半真有力」,越是在夜半睡眠
中,越是不覺察的時候,時間的消逝越
快。時間如此逝去,強勁有力,摧毀一
切存在。
「何殊病少年(「子」點去),病起鬚
已白」,這裡有脫漏字,「病」用小字
補寫在一邊,「子」寫錯了,用四點點
掉。這都是閱讀原始手稿才會有的特殊
經驗,好像同時參與了作者思考、書
寫、修正的過程。
──覺得自己原來還是青年,還在寫
〈南行詩〉的年紀,還在參加科考的時
候,還是充滿夢想熱情的年輕人。沒有
想到,一場大病醒來,頭髮鬍鬚都白
了。這裡的「病」不止是講身體的病,
也是「烏台詩案」的傷害。生命徹底
「大病」一次,抓到監獄裡,遭受汙辱
恐嚇,生命遭遇巨大挫折磨難。等
「病」過去了,忽然發現,頭髮都白
了。經歷巨大的驚慌,巨大的蹂躪、折
磨、侮辱,懂得了滄
桑,頃刻間,從青春轉
為衰老。
石壓蛤蟆
讀完第一首〈寒食
詩〉,瞭解了意思,接
下來就會把視覺停留在 王羲之〈姨母帖〉摹本,現藏於遼寧博
物館。蔣勳/圖片提供

書法線條上。
東坡的書法初看並不美,用筆很自然,
有點隨意,特別因為是草稿,也不會像
謄錄的定稿那樣工整規矩。
從「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看起,
字體線條從容平凡,沒有刻意造作的姿
態,和東坡的詩風一樣,平實自然,不
刻意求工,閱讀者也沒有壓力,不像在
看名家作品。
宋書法家中蘇書品格排第一,恰恰是因
為平淡天真,沒有一點矯揉造作。
三十年前在莊嚴老師處看〈寒食帖〉,
因為年輕,我看不出特別的好。倒是覺
得後面黃山谷的跋文書法俊秀挺拔,光
芒四射。心中對蘇書居四大家之首的說
法,頗有疑慮。我把疑慮說出來,問了
老師。莊老師淡淡一笑,說:「慢慢
看,以後你就知道了。」
看了三十年,每次展出都看。手上也有
一卷日本二玄社複製原寸的精印品,不
時摩挲展玩,「慢慢看」變成三十年來
閱讀〈寒食帖〉不間斷的功課。
從疑慮到感動,了解書法技巧畢竟只是
皮毛,對任何創作者而言,品格其實都
更勝於技巧的賣弄。
〈寒食帖〉看久了,逐漸了解不自誇、
不賣弄、不矯情,對一個創作者的艱
難。了解東坡如何在自我調侃、自我嘲
笑裡完成一種毀譽之外的豁達。豁達指
的是生命本質的了悟,了悟之後,下筆
為文學,下筆為書法,都有不同境界的
領悟。
「年」這個字之後,書法字體開始變化
──「惜春」二字造型很美,看來平
實,卻很委婉。其中「惜」字有細的牽
絲,「春」字婉轉溫柔。蘇詩和蘇書都
常常被解讀為「豪放」,其實他的詩詞
書法,豪放的大架構裡都不失細節的溫
柔婉約。沒有細節的婉約,「豪放」就
只是粗魯了。「苦雨」二字是耿硬的筆
法,使人想起唐初的褚遂良和歐陽詢,
看到東坡規矩剛直,甚至峭立銳利的一
面。(圖二)
「秋蕭瑟」以後字體再一變,蘇書特有
的蕭散表現出來,真如瑤台散仙,看來
不成規矩,卻另有一種品格。
「臥聞」兩字妙極,尤其是「聞」的最
後一筆,像垂掛的死蛇,像蚯蚓死屍,
東坡在線條裡注入了落魄,失意,沮
喪,百無聊賴的慵懶。線條像一根鬆掉
的琴弦上喑啞的聲音,失聲了,荒腔走
板,沙啞中卻都是落魄的辛酸。
東坡常跟好友黃山谷彼此嘲弄嬉戲,笑
自己的書法是「石壓蛤蟆體」。寫王羲
之是「王體」,寫顏真卿有「顏體」,
寫柳公權有「柳體」,大書家都在創造
自己的「體」。東坡寫字,不求俊挺華
美,他手不懸腕,側臥毛筆,字扁扁
的,他就找了一個「石壓蛤蟆體」來嘲
笑調侃自己。
人世間都在爭強鬥勝,努力踩壓踐踏別
人,標榜自己。但是,度過生死大難,
東坡對世俗毀譽可以哈哈一笑了。從牢
獄出來,看過自己的狼狽邋遢,看過自
己在死亡凌辱前的恐懼顫怖,原來生命
如此軟弱卑微,手上的筆,也許知道剛
硬只是故作姿態,何不讓自己看一看
「死蛇蚓屍」,而不是書法上習慣誇耀
的「鸞飛鳳舞」。
眾人都搶奪「美」,東坡或許覺得,沒
有人搶奪的那個「醜」,就留給自己
吧!眾人都搶奪成功、高貴、華麗,東
坡領悟了在醜陋、邋遢、難堪中也要苟
活的卑微。
黃州落難,他終於領悟,生命是連
「美」都可以放棄的。
黃州時期,東坡寫信給朋友,講了一件
事,大意是到黃州後,心情有時不好,
就到街市喝酒。酒醉踉蹌,不小心,撞
到一個人。這個人(大概是地方混混)
很生氣,一拳把東坡打倒地上。倒在地
上的東坡,剛開始有點生氣,但是,不
多久,他想一想,這混混竟然不知道我
是誰了。他高興起來,心想:「多好,
沒有人認識我了!」從名滿天下的才子
到市井小民認不出他來,可以回來做平
凡眾生了,他給朋友的信上說:「自喜
漸不為人識。」
東坡在作一個很難的功課吧,修行掉知
識分子的傲氣和潔癖,修行掉別人非知
道自己不可的驕慢自大。
他在做生命本質的修行,修行好了這一
部分,書法與文學都有不同進境。東坡
書法的「石壓蛤蟆體」要追溯到「自喜
漸不為人識」的修行領悟吧。
就是一隻石頭壓死的癩皮蛤蟆,扁扁
的、臭癟、難看、醜陋、骯髒,蘇東坡
這樣走進了文學與
書法的「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美的學習,常常開
始於「美」的執
著。漫長的「執
著」之後,有可能
剎那頓悟,把自己
從「執著」解放出
來。認同自己不過
是「石壓蛤蟆」,
領悟了美的放棄比
美的執著更難,也
更重要。這時,可
以與一二知己會心一笑,可以與蒼涼孤
獨的自己會心一笑。
寫字通常要「懸腕」,線條比較漂亮。
東坡寫字,有點懶懶的,手靠在桌上,
形成「左秀右枯」,右邊的線條,不容
易拉開。這個「枯」反而變成他的一種
風格。審美的「風格」並沒有好或不
好,只是不同而已。今天年輕人牛仔褲
要撕破來穿,「破」成為一種「美」。
東坡的某種「敗筆」,某種「破」,某
種「枯」,某種「醜」,一一成為他生
命的真實風格,成就他的文學,也成就
他的書法。
「美」,其實是最後回來做自己而已。

〈寒食帖〉用筆跟著情緒在走,時輕、
時重,時快、時慢,時重拙,時困頓,
時銳利,時高亢激昂,變化萬千……
行草系列/寒食帖(三)蔣勳
2010/03/15 聯合報 〈寒食帖〉用筆跟
著情緒在走,時輕、時重,時快、時
慢,時重拙,時困頓,時銳利,時高亢
激昂,變化萬千……
空、寒、破、濕
〈寒食詩〉第二首,接在平鋪直敘的第
一首之後,詩思一變,情緒澎湃洶湧,
書法線條也隨之跌宕起伏,變化萬端。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雨點去)
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
菜,破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
(按:同「紙」)。君門深九重,墳墓
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寒食詩〉的第二首手稿書法顯然比第
一首更為縱放,在閱讀詩的內容意思之
前,常常會不自覺先被視覺的書法線條
吸引。
一般介紹〈寒食帖〉,如果只取局部,
也多取第二首,尤其是「破竈」到「銜
帋」這三行。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詩一開
始就有一種水波洶湧的感覺。春天上游
融冰,水勢盛大。東坡住在江邊,連月
雨下不停,江水上漲,像要湧進屋子裡
來。「欲」、「入」二字都是典型的
「石壓蛤蟆體」,扁扁的,像壓爛了的
身體,結構歪扭變形。線條看似柔軟,
卻有內勁,是所謂「棉中裹鐵」內剛外
柔的線條。東坡外在看來隨遇而安了,
內在卻都是稜稜傲骨,一點也不妥協屈
服。字體跌宕搖晃,如乘舟江上,起伏
盪漾,書法與文學合而為一,是品鑑經
典手稿最好的範例了。
「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舟」
與「水」出現像隸書的波磔。文字在書
法家的記憶裡只是符號,在書寫自己的
詩句時,常常不會拘泥某一種字體,
篆、隸、行、草,交相錯雜,形成交響
詩一般的豐富變化。〈寒食詩〉是東坡
的詩,〈寒食帖〉是東坡書法,用自己
的字寫自己的詩,北宋的大書法家莫不
如此。〈寒食帖〉如此,黃山谷的〈花
氣薰人帖〉、米芾的〈蜀素帖〉也都如
此。沒有人用他人書法寫自己的詩,也
沒有人用自己的書法寫別人的詩。
詩與書,都來自個人生命風格,是同一
種審美,也才能夠是經典。
很難想像用另外一種書體寫〈寒食
詩〉,東坡此時沮喪潦倒,生命裡的
「空、寒、破、濕」,是文學內在的核
心感覺,必須與外在書法形式一致,才
是「審美」。例如,如果用華麗燦爛到
跋扈的宋徽宗瘦金體寫〈寒食詩〉,內
容與外在形式風格不同,審美上就不倫
不類了。
經典,不分文學、書法、繪畫,其實是
落實在人的本質品格,有品格,也才能
談美學。
「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兩句
詩,十個字,講的是實景。因為寒食
節,廚房是「空」的,吃的菜是「寒」
涼的,爐竈「破」爛頹敗,柴葦是潮
「濕」的。法國哲學家沙特(J-P.
Sartre)在談「文字」(LES MOTS)
的書裡說:詩的文字並不等同於日常文
字。
東坡此處的「空」、「寒」、「破」、
「濕」,是廚房的「空」、爐台的
「破」,竈口的「寒」、柴葦的
「濕」,四個字,是實景,同時也指涉
內在心靈的荒涼、寒冷、鬱苦、汙濁之
感。
「空」、「寒」、「破」、「濕」,隱
喻生命心境的狀態,是全詩的文學核
心,也是全篇書法的焦點,是思想心靈
的意境,也是視覺感受的圖像。
只有文字意涵內容,〈寒食帖〉是不完
整的,必須同時訴諸視覺形式。
攤開〈寒食帖〉,一眼就會看到這四個
字。
「空」很小,好像一個寂靜的空間。
「寒」的筆鋒有一點銳利尖峭,是「揀
盡寒枝」的枯冷淒寂。「破」寫得很
大,不但扁癟,而且歪斜,好像要垮掉
的結構,「皮」的左側斷裂了,「石」
擠成一堆,閱讀者是從書法知道了詩人
內在世界的「破」,是心靈如此的破
敗,被撕裂、被扯碎、被壓扁,如風中
枯絮,如垮掉的廢墟。破破爛爛的爐
竈,潮濕燒不起來的柴葦,寒涼的菜,
空的廚房,〈寒食帖〉寫出鬱悶、汙
濁、破敗、邋遢、卑苦。無以宣洩、無
以伸展的委屈、壓抑,都透露在流動毛
筆線條中。
烏鴉與紙灰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帋。」
流放江邊,孤獨慵懶,沒有歲月,也不
知是寒食節。看到烏鴉啣著墳間燒剩的
紙灰飛過,才想到已是寒食清明了。
非常驚人的畫面,這個「烏」,好像
「烏台」的烏,囚禁在「烏台」一百多
天,窗外樹林裡烏鴉群聚,烏鴉好像變
成詩人生命裡忘不掉的夢魘,忽然在詩
句裡出現,成為隱喻深刻意象複雜的畫
面。
「烏鴉啣著墳間燒剩的紙灰飛過」,使
人想起現代文學的意象。魯迅小說
〈藥〉的結尾,就是刺穿灰色天空飛起
的烏鴉。文學的經典,一千年來有歷史
的呼應對話。
「帋」的用法特殊,「銜帋」二字都用
尖銳筆鋒,像犀利的刀刃劃過。東坡顯
然還有淒厲的憤怒。「帋」的最後一筆
拖長,像一把刀,像一路追殺的怨怒,
一直錐刺向下面的「君」這個字。
「君」小小的,萎縮著,一點也不神
氣。
創作裡有許多潛意識流動的「神來之
筆」,創作者在創作中不一定意識得
到。東坡說自己寫文章「行於所當行,
止於不得不止」,只是任憑直覺走去,
並不完全刻意控制,但直覺裡潛意識的
流動反而更為飽滿。在審美意識上,文
學更接近理性思維,書法的直覺性、感
官性卻更高,讀〈寒食帖〉第二首詩的
原稿,東坡美學的極至更在書法中表現
了出來。
〈寒食帖〉從「破竈」到「銜帋」,東
坡手上的毛筆,從筆尖、筆肚一直用到
筆根。
「破竈」重拙,「竈」字出現許多「賊
毫」。「賊毫」是毛筆用到筆根,筆毫
岔開,出現逆澀挫折的線、破裂的線,
如生命的困頓。
書家有自己用筆的習慣,王羲之留下的
雖不是真跡,從臨摹諸帖來看,他的用
筆,多在筆尖和筆肚間,較少「賊
毫」,他的美學裡迴避了撕裂的痛。宋
徽宗的「瘦金」多用筆鋒,鋒芒畢露,
沒有困頓挫傷。筆鋒常常是飄逸,是銳
利,是燦爛。
東坡從「破竈」到「銜帋」,出現了書
法筆鋒到筆根最大的變化。像一齣交響
曲,在樂章裡呈現豐富結構變化。
〈寒食帖〉用筆跟著情緒在走,時輕、
時重,時快、時慢,時重拙,時困頓,
時銳利,時高亢激昂,變化萬千。
〈寒食帖〉不能單一看某一個字,整個
篇章,一起看布局,才感受得到交響曲
樂章龐大壯闊的配置,感受到創作者行
走於文學與書法之間驚人豐富的魅力。
講布局結構,容易被誤會是刻意,創作
者卻是在有意與無意間完成了一件自己
也無法再複製的書法。
「帋」這個字,可以寫成「紙」,寫成
「帋」,下面的「巾」拉長,就像刀子
一樣,直刺下去。尖銳筆鋒,像馬勒音
樂最高音的嘶叫。馬勒音樂,經常在最
高音時不停,繼續拔尖而起,像〈寒食
帖〉裡「帋」的書法線條。
「但見烏銜帋。君門深九重」,「銜
帋」的淒厲高音過後,回來安撫自己,
讓自己平靜,平靜裡也充滿無助無奈。
哭聲與死灰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
儒家的信仰者,相信生命的極致意義是
「忠」與「孝」。
「忠」是盡忠於君王,但是,此時東坡
流放荒野,必須「思過自新」,見不到
君王,君王的門重重深鎖,盡「忠」無
門。
退一步回來盡「孝」,父母墳墓都在故
鄉,遠在萬里之外,盡孝也是惘然。清
明節到了,無法在墳前祭拜,無法燒一
燒紙錢,無法掃一掃墓地。
盡忠不成,盡孝不成,詩人在儒家的生
命價值裡找不到自己的出路。
想到古代的阮籍,找一條路走,走到絕
路,前面無路可走,坐下來失聲痛哭。
詩人用阮籍「窮途而哭」的故事比擬自
己,也想在生命絕望的窮途末路放聲一
哭。卻發現自己心如死灰,沒有了愛
恨,沒有一點情緒餘溫,連哭聲也沒
有,一片死寂,一片飛不起的死灰。
〈寒食帖〉結尾在「哭」,在「途
窮」,結尾在「死」與「灰」(圖一、
二)。
這幾個字可以分開單獨看,它們是詩句
的組成部分,單獨分開,卻像詩人的表
情,愁鬱、荒涼、困頓,像最頑強的生
命,像冬寒禿枝,看似頹敗,卻在內裡
蘊含隱匿發枝發葉的生命力。
〈寒食詩〉寫完了,東坡注記「右黃州
寒食二首」,沒有落款簽名。宋的書法
大家,尤其是東坡、山谷,多不簽名,
一方面是詩稿,沒有完成,另一方面也
似乎不需要簽名,風格成為品牌時,其
實是不需要特別標籤的。風格,他人不
能取代,是審美的自信。俗語說得好
──「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寒食帖〉寫於西元1082年,之後,東
坡幾起幾落,有時出仕作官,有時流
放。他的修行還沒有結束,他的功課也
沒有做完。
他貶到惠州,瘴癘蠻荒之處,卻發現五
嶺以南的荔枝好吃極了,寫詩說「日啖
荔枝三百顆,但願長做嶺南人」。大家
都說東坡豁達,處逆境困境而能樂觀,
或許他只是無奈,苦中作樂而已。
東坡並沒有得罪他人,他在「烏台詩
獄」之後,常常說「多難畏事」「多難
畏人」,怕事、怕人,不敢惹禍,但是
他太會苦中作樂了,別人懲罰他,流放
荒野,他也還覺得荒野很好,罰到嶺
南,大口大口吃荔枝,那些有權有勢可
以懲罰東坡的權貴,生活得卻不快樂。
這些人心裡因此不爽,就要再罰一罰
他,最後就貶官流放到海南島(瓊州)
去了。
公元1100年前後,北宋張浩收到〈寒食
詩稿〉,找到黃山谷,山谷在後面留下
了精采跋尾。
黃山谷比東坡小九歲,一直以學生自
居,景仰東坡詩文人品,他們亦師亦
友,也常彼此調侃,戲弄對方。黃山谷
一生被東坡牽連,也一直被流放,1105
年死在廣西。他晚年看到〈寒食詩
稿〉,自然感慨萬千,提起筆來在卷尾
寫出他一生最動人的書法。
人生的各個階段,從青春華美,到衰老
蒼涼,東坡都轉換成書法,都轉換成審
美,可以組織大交響曲,這是山谷欽佩
羨慕的地方……

行草系列/寒食帖(四)蔣勳

2010/04/14 聯合報

圖一:黃山谷〈寒食帖〉後的跋尾是他一生最漂亮的書法之一。(〈寒食帖〉現藏台北故宮,本
文圖片翻攝自日本二玄社的複製品。)蔣勳/圖片

黃山谷的跋尾
1101年前後,黃山谷看到〈寒食

帖〉,當時東坡應該在海南島,獲赦還

的路上。黃山谷感慨萬千,讀著詩句,

看著書法,感覺著東坡的心境,寫下了

動人的跋尾。

黃山谷〈寒食帖〉後的跋尾是他一生

最漂亮的書法之一。

與東坡的風格截然不同,卻相互輝

映,兩大書家,並列在一起,稱為「雙

璧」,這是只有閱讀原稿才會有的快

樂。
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
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
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
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
也。(圖一)
黃山谷先讚美東坡的詩,東坡的詩,

像唐朝李白,甚至比李白還好。宋詩崇

尚自然,崇尚平淡天真,山谷是以宋人

詩學來評比,東坡比李白更有一種自在

平淡。

山谷認為東坡的〈寒食帖〉書法兼具

唐顏真卿、五代楊凝式、北宋初李建中

的筆法,貫穿了唐宋的書法美學,根柢

深厚,卓然成一大家。
東坡書法,看來像無所本,但是,招

招都有來源。

許多初學者剛開始看不出蘇書的好

處,讀這一段跋文,字寫得如此漂亮的

山谷,卻推崇前面的東坡,第二名推崇

第一名,初學者也藉此知道更有高手。

「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

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

也。」東坡再寫一次,未必能寫得這麼

好,這是在說「手稿」的意義,沒有修

飾,沒有刻意,所以好,原作者再寫一

次,也不一定更好。
美學上的「好」,不是技巧,而是心

境,「技巧」重複是「匠」,心境卻不

能重複。

很多人形容黃山谷的字,好像打開將

軍的寶庫,長槍大戟,劍拔弩張。

山谷寫字,懸腕中鋒,用肩胛臂膀帶

力,轉肘使腕,寫完字,他自己說「臂

指皆乏」,累得要死。

山谷一生羨慕東坡,似乎在詩文書法

上,東坡都不特別用力。東坡可以肘靠
在桌上寫字,不懸腕,不費力到筋疲力

竭,自自然然。

顯然,第二名是比較累的,看第一名

在前面,因此追得辛苦。

東坡像是四兩撥千斤,有一種從容,

有一種自在。

黃山谷的字其實漂亮,我年輕的時

候,還不懂東坡,喜歡的是黃山谷。

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

稱尊也。
這兩個人亦師亦友,是一生的知己,

詩文書法上是知己,生命的修行領悟上

也是知己。

寫完跋語,山谷幽默,猜想他日東坡

看到他的字,一定嘲笑揶揄山谷:佛主

不在,就稱起「老大」了。

蘇黃二人,一生情誼都在這句話中,

有敬有愛,卻時時彼此捉弄調侃,直見

性情。黃山谷的筆法線條俊挺,書史上

說他「盪槳中悟筆法」。書法美學都從

生活中領悟,划船盪槳,水波阻力,線

條力道,「一波三折」,形成一種跌
宕。跋文裡的「猶」、「到」、

「處」、「意」、「使」、「無」都有

「盪槳」筆法,長線條,一波三折,氣

息連貫,尤其是「到」的一筆到底,俊

秀非凡(圖二)。

山谷書法挺拔俊秀,風格卻比較一

致。和〈寒食帖〉比較,東坡的筆法變

化非常大。山谷雖掌握了美好音樂旋

律,但是比較單一,不能豐富起來。人

生的各個階段,從青春華美,到衰老蒼

涼,東坡都轉換成書法,都轉換成審
美,可以組織大交響曲,這是山谷欽佩

羨慕的地方。

黃山谷影響後世很大,明朝的沈周、

文徵明都學他的字。

山谷字有時拘謹,這篇跋文卻放鬆很

多。尤其到結尾,「應笑我」這三個字

好極了,用了東坡的句子,有一種飛揚

的喜悅,完全放鬆,飛白墨色散漫,好

像裡邊可以聽到笑聲。

黃山谷跋文寫完,像接力賽跑的第二

棒。他也沒有簽名落款,仍然是大家風
格,不怕後世認不出他的字,沒有傳不

傳世的計較。

張縯「埋輪之後」

黃山谷題跋在1101年,恰恰是東坡逝

世那一年。四年後,1105年山谷也去

世。南宋時,〈寒食帖〉傳到張浩侄孫

張縯手中。張縯寫了長跋,詳述伯祖收

藏以及山谷題跋的故事,〈寒食帖〉有

了自己流傳的歷史。

張縯的跋裡說:「東坡老仙三詩,先

世舊所藏。伯祖永安大夫,嘗謁山谷於
眉之青神。有攜行書帖。山谷皆跋其

後。此詩其一也。老仙文高筆妙,粲若

霄漢雲霞之麗。山谷又發揚蹈厲之,可

為絕代之珍矣。」

張縯蓋有「懿文堂圖書」的印,也在

許多「騎縫」處蓋有「埋輪之後」的

印。張家先祖是漢朝張綱,張綱當時是

御史大夫,梁冀在朝中擅權,權勢太

大,御史大夫都不敢講話,七個御史大

夫都跟他合作,坐著馬車去找他。張綱

最後把馬車的車輪埋在地下,表示破釜

沉舟,不去跟梁冀合作。這是「埋輪」
的典故,張縯以祖先張綱的事蹟為榮,

引為典範,因此刻了這方印。書法文物

經典,有時是一方印,看流傳經過,也

理解一段歷史故事。

以前莊嚴老師上課,一個一個講印,

講跋文,知道經典在時間裡的傳承。

元明清初

元朝〈寒食帖〉曾經張金界奴收藏,

留有「張氏珍玩」、「北燕張氏珍藏」

兩方印。
〈寒食帖〉後收入皇室內府,上面有

元文宗(圖帖睦爾,1304-1332)「天

曆之寶」的玉璽。元朝是蒙古族執政,

東坡的書法文物一樣被珍貴地收藏。

「經典」不止能通過朝代興亡,「經

典」也可以使戰勝的執政者謙卑學習。

明朝時有韓世能、韓逢禧父子收藏

〈寒食帖〉,董其昌在上面也留下題

跋:

余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餘

卷。必以此為甲觀。
明代〈寒食帖〉也入內府,留有「典

禮紀察司印」的半印「司印」二字。

清初〈寒食帖〉有納蘭容若「成德容

若」、「楞伽真賞」、「棱伽」許多

印。納蘭容若是清朝康熙年間進士,被

王國維稱讚的清初詞家,文物經典的閱

讀,有時會讓人在一個印前停很久,因

為一方印,忽然想起讀過的一闋納蘭

詞。

乾隆時〈寒食帖〉入清內府,上面留

著乾隆各年齡階段大大小小的印,留著
他的跋文,也留著他的繼位者嘉慶的

印。

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在清宮裡安靜

了一百多年的〈寒食帖〉在歷史的騷動

裡又要經歷新的劫難了。

清末的劫難

清代咸豐年間,圓明園遭焚毀,〈寒

食帖〉流入民間,為廣東人馮展雲所

得。

東坡寒食帖山谷跋尾。歷元明清。疊

經著錄。咸推為蘇書第一。乾隆間歸內
府。曾刻入三希堂帖。咸豐庚申之變。

圓明園焚。此卷劫餘。流落人間。有燒

痕印。其時也。嗣為吾鄉馮展雲所得。

顏世清在民國戊午年(1919年)記錄

〈寒食帖〉被廣東馮展堂收藏經過。並

且說馮展堂「密不示人」,所以沒有留

下印記題跋。

1924年羅振玉在跋文中提到〈寒食

帖〉與張之洞的一件故事:

先師張文襄公嗜東坡書。光緒壬寅

(1902年)公建節武昌,客有持此卷請
謁。公賞玩不置,謂平生所(見)蘇書

墨跡,以此卷及內府藏榿木詩為第一。

客喜甚,言將奉獻真。微露請求意。公

曰。時已仲春。貂裘適可付質庫。若以

價相讓。當留之,否則不敢受也。客大

失望,因求公題識。

羅振玉1902年與老師張之洞一起觀看

〈寒食帖〉,二十年後,與張之洞同時

觀看的端忠敏、梁文忠都已過世,羅振

玉感慨萬千,稱自己為「頭白門生,尚

在人世」,特別記下當年張之洞的「清

風亮節」,雖然極愛〈寒食帖〉,卻沒
有貪婪接受物主請求。題跋中說的

「客」不知是否即是馮展雲。

〈寒食帖〉後來轉入顏世清手中,據

跋尾郭枻(彝民)的記錄,〈寒食帖〉

由顏世清(韻伯)以「金六萬元」賣給

日本收藏家菊池晉二(惺堂):

蘇文忠寒食帖,由顏韻伯以金六萬元

售於菊池惺堂。已見內藤跋於龍眠瀟湘

圖。係團匪亂流入日本。書估菊池。親

屬某以六千元收得。以六萬元轉售於菊

池。價差甚鉅。書估、菊池俱大非之。
幾至興訟。事在菊池購蘇帖之前。前跋

誤載此段。今再志。以之存其真。

〈寒食帖〉流入日本,似乎當年還因

為價格引起訴訟。

1924年,日本漢學家內藤虎應菊池晉

二之請,兩次寫下很長的跋文。

內藤虎跋文歷數〈寒食帖〉流傳經

過,敘述自己在1917年的「燕京書畫展

覽會」上就看過〈寒食帖〉,當時收藏

的人是完顏樸孫──他是清末民初大收

藏家,〈寒食帖〉上有許多方收藏印都
是他的,如「金章世系景行維賢」、

「景行維賢」、「景賢鑒藏」等。

顏世清大正壬戌年(1922年)攜帶

〈寒食帖〉到日本,「此卷遂以重價歸

菊池君惺堂」。

菊池火中搶救〈寒食帖〉

內藤虎的跋中特別提到菊池得到〈寒

食帖〉第二年(1923年),日本關東就

發生大地震。東京一帶房屋毀了「十之

六、七」,下面一段是動人的描述:
「菊池氏亦罹災,先世以來收儲,蕩

然一空。惺堂躬犯萬死,取此卷,及李

龍眠瀟湘卷,而免於災。一時傳為佳

話。此卷昔脫圓明園之災,今復免曠古

未有之震火,雖云有神物呵護,亦惺堂

寶愛之力矣。」內藤虎、菊池惺堂,兩

個日本人,在漢字書法的經典傳承歷史

上,也成為了參與者與呵護者。

到1945年,中日戰爭結束,王世杰先

生到處尋找〈寒食帖〉,「蹤跡得

之」,〈寒食帖〉重新回到中國,1949
年,這件經歷一千年的經典也隨王世杰

到了台灣。

民國48年王世杰寫下了目前最後的一

個題記:

東坡先生此帖,曾罹咸豐八(點去)

年,英法聯軍焚燬圓明園之厄。尒後,

流入日本,復遇東京空前震火之劫。詳

見卷後顏世清、內藤虎兩跋。二次世界

戰爭期間,東京都區,大半為我盟邦空

軍所毀,此帖依然無恙。戰事甫結,予

囑友人蹤跡得之,乃購回中土,并記于

此。後之人,當必益加珍護也。
王世杰諄諄叮嚀──以後的人,一定

要好好更加珍惜保護〈寒食帖〉。

結語──臨江仙

跟隨莊嚴老師在故宮上兩年的「書畫

品鑑」,只是開始接觸〈寒食帖〉,書

畫經典浩瀚,是一輩子做不完的功課。

畢業那年,莊嚴老師是論文的口試委

員,口試完,老師從口袋摸出一個信封

說:「畢業禮物。」我打開看是一幅莊

老師寫的東坡〈臨江仙〉,我們上〈寒

食帖〉的課,老師要我們讀東坡在黃州
時期的作品,其中就有這闋〈臨江

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

僮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

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

餘生。

這也是黃州時期東坡詞中我很喜歡的

一闋,平淡自在,半夜在東邊坡地喝

酒,喝了醉,醉了醒,醒了又喝,喝到

三更,心裡鬱苦煩悶,回到家,家僮沉
睡,打鼾聲如雷鳴,敲門不應,也就隨

緣,倚靠著杖,聽大江水聲。

莊嚴老師有名的是「瘦金書」,用來

寫〈臨江仙〉,少了富貴,多了文人的

飄逸瀟灑。老師還特別指著上面一方

「偶然於書」的印,解釋說:「偶然寫

了好字,才用這方印。」

上「書畫品鑑」的課,這些故事,常

在記憶中,覺得自己有福氣,不止是學

習知識,也知道什麼是性情中人,什麼

是人品典範。一晃三十餘年,連老師家

的茶與酒都在想念中。
今日整理〈寒食帖〉筆記,也當作是

供在老師靈前的一份遲來的作業。

行草系列/〈平復帖〉火箸畫灰
蔣勳 2009/09/15 聯合報

〈平復帖〉大概是這幾年在古文物領
域被討論得最多的一件作品。

〈平復帖〉唐代就收入內府,宋代被
定為西晉陸機的真跡。北宋大書法家米
芾曾經看過,用「火箸畫灰」四個字形
容〈平復帖〉禿筆賊豪線條的蒼勁枯澀
之美。宋徽宗有朱書題簽,「晉平原內
史陸機士衡平復帖」,題簽下有雙龍小
璽,四角有「政和」、「宣龢」的押
印。
火箸畫灰〈平復帖〉大概是這幾年在
古文物領域被討論得最多的一件作品。
蔣勳/圖片提供

〈平復帖〉在元代的收藏經過不十分
清楚。明清時代曾經韓世能、韓逢禧父
子,安儀周、梁清標等人收藏,綾邊隔
水上都有收藏印記。董其昌在韓世能家
看過,也留下跋尾的題識。

乾隆年間收入內府,後賜給皇十一子
成親王永惺。清末再轉入恭王府,流傳
到溥心畬手上,隔水上也有「溥心畬鑑
定書畫珍藏印」。溥心畬為了籌親人喪
葬費,轉手賣給張伯駒,1956年,張伯
駒把〈平復帖〉捐出,收藏於北京故
宮。
啟功先生釋文

〈平復帖〉是漢代章草向晉代今草過
渡的字體,古奧難懂,加上年久斑剝,
字跡漫漶,很不容易辨認。啟功先生在
六○年代釋讀了〈平復帖〉,雖然還有
不同的看法,但目前已成為流傳最廣泛
的釋文:

彥先羸瘵,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
不止此,此已為慶。

〈平復帖〉開頭一段釋讀比較沒有歧
異。大概是說:「彥先」身體衰弱生
病,恐怕很難痊癒。初得病時,沒有想
到會病到這麼嚴重。

「彥先」是信上提到的一個人,自宋
以來,也因為這兩個字,引出了陸機與
〈平復帖〉的關係,因為陸機有好朋友
名叫「彥先」。
麻煩的是,陸機親近的朋友中有兩個
都叫「彥先」,一個是顧榮,顧彥先;
另一個是賀循,賀彥先,都是同樣出身
吳國士族,又同時與陸機在西晉作官的
朋友。

其實繼續探索下去,陸機的朋友中可
能還不只兩個「彥先」。徐邦達先生就
認為〈平復帖〉裡的「彥先」是另一個
叫「全彥先」的人。這一點早在《昭明
文選》李善注裡就已經提到。《文選》
裡有陸機、陸雲兄弟為「彥先」寫的
〈贈婦詩〉,李善注指出這個「彥先」
不是顧榮顧彥先,而是全彥先。

三個「彥先」使探索〈平復帖〉的線
索更為複雜,各家說法不一,一時沒有
定論。這幾年隨著〈平復帖〉2003年在
北京展出,2005年在上海展出,討論的
人更多。有人根本否定〈平復帖〉是陸
機所書,大概也以為依據信裡「彥先」
兩個字,斷定〈平復帖〉是陸機真跡,
而「彥先」此人是哪一個「彥先」還不
清楚,寧可存疑。

但是各派說法都同意〈平復帖〉是西
晉人墨書真跡,的確比王羲之傳世摹本
更具斷代上的重要性。〈平復帖〉還是
穩坐「墨皇」、「帖祖」的位置。

啟功先生對〈平復帖〉的釋讀目前是
最廣泛被接受的。他解讀的「彥先羸
瘵,恐難平復」──因為彥先病重,身
體衰弱,正與《晉書》〈賀循傳〉裡描
述的「賀彥先」的身體多病衰弱相似,
也自然會使人把彥先定為賀循。

但是〈平復帖〉裡的「彥先」,依據
這麼一點點聯繫,就斷為「賀循」,當
然還會使很多人迷惑。而因此連接上陸
機,也一定會讓更多人對〈平復帖〉的
真相繼續討論下去。2006年五月的《中
國書法》期刊甚至有人提出──晉代讀
書人為表示「榮耀祖先」,不少人都取
名「彥先」,「彥先」是晉代文人非常
普遍的名字。如果此說成立,〈平復
帖〉上的「彥先」就不一定是顧榮或賀
循,因此也不一定是陸機的朋友,一千
年來定為陸機作品的〈平復帖〉又重新
需要釐清真正的作者,或重新定位為晉
代某一佚名文人的手跡了。
「佚名」書畫

中國的書畫收藏一直習慣把作品歸類
在名家之下。唐宋以前不落款的書畫,
陸續被冠上名家的名字。許多幅山水冠
上了「范寬」、「郭熙」;許多幅馬,
被冠上了「韓幹」;許多幅仕女被冠上
了「張萱」、「周昉」。當然,許多
「帖」,就冠上了「王羲之」、「王獻
之」。
沒有名家名字,似乎就失去了價值,
使書畫的討論陷入盲點。連博物館的收
藏都不能還原「不知名」、「佚名」、
「摹本」的標誌,其實使大眾一開始就
誤認了風格,書畫的鑑賞可能就越走越
遠離真相。

許多人知道長期題簽標誌為王獻之的
名作〈中秋帖〉,其實是宋代米芾的臨
摹本,大家也習以為常把宋米芾的書法
風格混淆成王獻之,相差六百年的美學
書風也因此越來越難以釐清。

〈平復帖〉是不是陸機的作品尚在爭
論中,但是作為西晉人的墨跡是比較確
定的結論,至少有了時代的斷代意義。
右軍之前,元常之後

明代大鑑賞家董其昌在〈平復帖〉的
跋裡說:「右軍以前,元常以後,為此
數行,為希代寶。」「右軍」是王羲
之,東晉大書法家;「元常」是鍾繇,
是三國魏的大書法家。董其昌的斷代很
清楚,認為在三國和東晉之間,就這麼
幾行字跡,代表了西晉書風,讚美為
「希世之寶」。

其實以近代更精準的說法來看,不僅
鍾繇的名作〈宣示表〉不是三國原作,
連王羲之傳世墨跡也都是唐以後的臨
摹,要瞭解晉人墨跡原作的書風,〈平
復帖〉就顯得加倍珍貴了。
讀帖
一整個夏天我在案上擺著〈平復
帖〉,每天讀「帖」數次。

讀「帖」不是臨摹。「臨」、「摹」
都是為了書法的目的,把前人名家的字
跡拿來做學習對象。

我喜歡讀「帖」,一方面是因為書
法,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文體」。
「帖」大多是魏晉文人的書信。在三
國時,鍾繇的〈宣示表〉、〈薦季直
表〉大多還有「文告」、「奏章」的意
義。

〈平復帖〉以下,「帖」越來越界定
成為一種文人間往來的書信。王羲之的
〈姨母帖〉是信,〈喪亂帖〉是信,寥
寥二十八個字的〈快雪時晴帖〉也是
信,十五個字的〈奉橘帖〉更是送橘子
給朋友附帶的一則短訊便條。

這些書信便條,因為書法之美,流傳
了下來,成為後世臨摹寫字的「帖」。
然而,「帖」顯然也成為一種「文
體」。

書信是有書寫對象的,並不預期被其
他人閱讀,也不預期被公開。因此
「帖」的文體保有一定的私密性。
王羲之的「帖」常常重複出現「奈何
奈何」的慨嘆,重複出現「不次」這種
突然因為情緒波動哽咽停住的「斷章」
文體。在《古文觀止》一類正經八百的
文類裡看不到「帖」這麼「私密」、
「隨興」卻又極為貼近「真實」、「率
性」的文體。

「帖」是魏晉文人沒有修飾過的生活
日記細節,「帖」不是正襟危坐裝腔作
勢的朝堂告令,文人從「文以載道」解
脫出來,給最親密的朋友寫自己最深的
私密心事,因此,書法隨意,文體也隨
意。

因為書信的「私密性」,「帖」的文
字也常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我們如果
看他人簡訊,常常無法判斷那幾行字傳
達的意思,每個字都懂,但談的事情卻
不一定能掌握。
〈平復帖〉當然有同樣的文體限制。

「彥先羸瘵,恐難平復。往屬初病,
慮不止此,此已為慶。」啟功的釋文到
這裡都沒有爭議,但是下面一句
──「承使唯男」,繆關富先生的釋讀
是「年既至男」,王振坤先生再修正釋
讀為「年及至男」。

三種不同的解讀,不僅是因為草書字
體的難懂,不只是因為年代久遠的殘
破,也顯然牽涉到大家對「彥先」這個
人的生平資料所知太少。

「承使唯男」,啟功的解釋是「彥
先」雖然病重,還好有兒子繼承陪伴。

「年及至男」則是認為「彥先」還在
壯年,應該可以無大礙。
因為對於「彥先」這個人始終沒有真
正結論,這兩句解讀的歧異一時也很難
有即刻定論。

〈平復帖〉一開始提到的「彥先」就
有了爭議,後面提到的「吳子楊往」爭
議更大。

啟功認為陸機非常欣賞「楊往」,
「威儀詳跱,舉動成觀,自軀體之美
也。」繆關富先生的釋讀剛好相反,認
為陸機要殺楊往。

文字的釋讀,變成依據「帖」上隻字
片語,彌補擴大歷史空白,有點像丹.
布朗用一點蛛絲馬跡敷衍出一部《達文
西密碼》小說,〈平復帖〉近年的討
論、爭論越來越大,也像一部推理小
說。

「帖」中原始字句的曖昧迷離、若即
若離,構成讀「帖」時奇特的一種魅惑
力量。
禿筆賊毫,火箸畫灰
我一方面閱讀諸家不同說法,但是晨
起靜坐,還是與〈平復帖〉素面相見。
細看那一張殘紙上墨痕斑剝,禿筆,沒
有婉轉纖細的牽絲出鋒,沒有東晉王羲
之書法的華麗秀美、飄逸神俊的璀璨光
彩。但是〈平復帖〉頑強勁歛,有一種
生命在劇痛中的糾纏扭曲,線條像廢棄
鏽蝕的堡壘的鐵絲網,都是蒼苦荒涼的
記憶。

「禿筆」、「賊毫」是歷來鑑賞者常
用來形容〈平復帖〉的辭彙。「禿筆」
是沒有筆鋒的用舊了的禿頭之筆,
「禿」是一種「老」。「賊毫」是毛筆
筆鋒的開叉,分岔的線,撕裂開來,像
風中枯絮斷枝敗葉,彷彿天荒地老,只
剩墨痕是淒厲的回聲。
也許還是米芾說得好──「火箸畫
灰」。僅僅四個字,彷彿嚴寒的冬天,
守在火爐邊,手裡拿著夾火炭的金屬筷
子(箸),撥著灰,畫著灰。死灰上的
線條,卻都帶著火燙的鐵箸的溫度,
〈平復帖〉把死亡的沉寂幻滅與燃燒的
燙熱火焰一起寫進了書法。
行草系列/萬歲通天帖(一)
蔣勳/文/聯合報

王羲之的「帖」如果不是只看書法,
可能是非常貼近生活的文體。簡潔、乾
淨、直接,與一般古文的修飾造詞大不
相同……
最接近王羲之真跡風格的唐摹本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歡王
羲之的作品,唐太宗的年代距離王羲之
已經有三百年。寫在紙或絹帛上的墨
跡,不容易保存,當時能夠看到的王羲
之的真跡也已經不多。唐太宗傾全力蒐
求,把蒐求到的王羲之真跡收藏在內
府,又命令當時的書法名家臨摹王羲之
的帖,因此流傳至今,許多博物館收藏
的王羲之的字大都是「唐摹本」。
王羲之的帖由書法名家「臨」、
「摹」。「臨」是看著真跡臨寫;
「摹」是把紙蒙在真跡上用淡墨細線勾
出輪廓再加以填墨,也叫「雙勾填
墨」,或「響拓」。
「摹本」的忠實度很高,輪廓逼真,
但是墨色變化與筆勢流動感就不一定能
傳達出韻味。
「臨本」是大書法家臨寫,書法家有
自己個性,也一定會在臨寫中不知不覺
帶入自己的書寫風格,會失去王羲之真
跡風貌。以〈蘭亭序〉來說,歐陽詢、
褚遂良的「臨本」多少都會流露出唐代
書風,北京故宮被認為是唐弘文館搨書
人馮承素所摹的「神龍本」就可能更忠
實形似於原作。
唐武則天萬歲通天2年(697年),當
朝宰相山東瑯琊的王方慶獻出他十一代
祖王導,十代祖王羲之、王薈,九代祖
王獻之、王徽之、王珣,一直到他曾祖
父王褒,王家一門二十八人的墨跡珍本
十卷給武則天。
武則天當時剛頒布了十三個新體漢
字,例如「國」寫作「圀」,表示擁有
「八方」,王方慶呈現給武則天的《萬
歲通天帖》卷末的「上柱圀」、「開圀
男」都用了新體字。
在唐太宗搜羅盡王氏法帖之後,武則
天能得到這十卷書法真品,當然喜出望
外。她為此特別在武成殿召集群臣,出
示書法真跡,並且命中書令崔融作〈寶
章集〉,記錄這件大事。
武則天雖然如此喜愛這件作品,卻沒
有以帝王的權威將書法占為己有,她命
朝廷善書者以雙勾填墨法複製摹本,收
藏於內府。把王方慶進呈的原件加以裝
裱錦褙,重新賜還給王家,並囑咐王方
慶──這是祖先手跡,後代子孫應當善
加守護珍藏。
武則天這種做法與唐太宗千方百計要
占有〈蘭亭序〉的「蕭翼賺蘭亭」故
事,心胸大為不同。竇泉因此為這件事
作有〈述書賦〉,讚美武氏「順天矜而
永保先業,從人欲而不顧兼金」。
收在內府的這十卷摹本歷經朝代變
革,幾度經過大火災劫,到清末只剩一
卷,保留了王羲之的〈姨母帖〉、王徽
之的〈新月帖〉、王薈的〈癤腫帖〉、
王獻之的〈廿九帖〉、王志的〈一日無
申帖〉等書帖,目前收藏在遼寧博物
館,稱為《萬歲通天帖》,一般都認為
是了解王羲之一門書法最接近真跡風格
的唐摹本。
〈姨母帖〉──哀痛摧剝
現存的《萬歲通天帖》第一帖就是王
羲之的〈姨母帖〉──「羲之頓首,頃
遘姨母哀,哀痛摧剝,情不自勝。奈何
奈何。因反慘塞,不次。王羲之頓首頓
首」,很簡短的一封信,扣除掉前後姓
名敬語,總共只有十幾個字──剛剛得
知姨母死去的消息,非常哀痛,彷彿被
摧毀剝裂的痛。無法承擔的痛苦,無可
奈何啊!悲慘哽咽,不說了──王羲之
的帖,對親人喪亡有痛苦,有感傷,有
無可奈何的虛無悵惘。
如果姨母是自然的死亡,不知道他會
不會用到「哀痛摧剝」這麼重的字眼。
我有時把〈姨母帖〉與流傳到日本的
〈喪亂帖〉以及〈頻有哀禍帖〉一起對
讀,發現王羲之的帖呈現了一個遷徙流
離的家族在戰亂裡對生命巨大的幻滅無
常之感。
〈喪亂帖〉講到的是北方家鄉祖墳被
刨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
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
奈何,奈何!」天下戰亂,生命價值淪
喪衰亡到極點,祖先墳墓再一次被毀壞
蹂躪。想到如此殘酷至極的事,痛哭號
叫、摧毀絕望,痛到心肝彷彿被貫穿,
但是,這麼痛,又能如何?無可奈何
啊!──王羲之活在一個生命一無價值
的戰亂年代,無論活著的人,或死去的
屍骸,都一樣被蹂躪踐踏。
「姨母」的死亡,祖墳的被刨挖,簡
短的書信背後是慘絕人寰的時代悲劇。
一連串災難悲劇的事件,正是〈頻有哀
禍帖〉裡書寫的「頻有哀禍,悲摧切
割,不能自勝」──不斷有哀禍傳來,
悲哀、摧毀、身體被切割一樣的痛,不
能承擔的痛──王羲之用「摧剝」、
「摧絕」、「痛貫心肝」、「切割」、
「慘塞」這些具象又絕對的字眼形容自
己對生命的傷痛,重複用「奈何、奈
何」訴說心裡的虛無幻滅。童年從山東
瑯琊流亡到南方,王羲之的「帖」透露
著戰亂流離年代沉重又無力的一聲聲嘆
息。
儒家的教養訓練要求節制情感,喜怒
哀樂不能隨意宣洩,即使宣洩,也必須
合於節制規則。因此傳統古文典範不常
出現「痛貫心肝」這樣直接而具體的句
子,王羲之〈喪亂帖〉裡的「痛貫心
肝」卻使我想起江蕙〈酒後的心聲〉裡
的「痛入心肝」,民間俚曲或許保留了
更多「帖」裡鮮活的人性空間。
〈初月帖〉──卿佳不?
《萬歲通天帖》的第二帖是王羲之草
書書寫的一封信,開頭是「初月」二
字,因此被稱為〈初月帖〉。

現藏遼寧博物館《萬歲通天帖》中的第
二帖〈初月帖〉,是王羲之草書書寫的
一封信。蔣勳/圖片提供

初月十二日,山陰羲之報。
近欲遣此書,濟行無人,不辨遣信。
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書。雖遠為
慰,過囑,卿佳不?
吾諸患,殊劣殊劣。
方涉道憂悴,力不具。羲之報。
──正月十二日,王羲之在浙江山陰
回信。
這封信寫好,要託人帶去。卻沒有人
來往,信送不出去。
昨天才到山陰,收到你上個月十六日
的信。
離別這麼遠,收到信,覺得安慰。太
過牽掛了。
你好嗎?
我太多憂患,真不好!真不好!
旅途中,憂愁,心力交瘁。不寫了。
羲之報告。
王羲之的「帖」如果不是只看書法,
可能是非常貼近生活的文體。簡潔、乾
淨、直接,與一般古文的修飾造詞大不
相同。
寫信時的王羲之也與寫〈蘭亭序〉時
的王羲之大不相同。
〈蘭亭序〉是完整的文章體例,有敘
事,有寫景,有對人生現象的哲學議
論。〈蘭亭序〉可以看見作者對文字辭
彙結構的鋪排,有一定的章法,遣詞造
句講究,也有思維上的邏輯連貫。
王羲之的「帖」常常是回覆朋友的來
信,像〈初月帖〉就很明顯。
因為是回信,兩個人之間對話的空
間,很像今日簡訊往來,不但簡潔,也
往往只在兩人之間可以理解。
〈初月帖〉裡的「過囑」只會在回信
中出現。對方很關心王羲之,來信一定
囑咐叮嚀了很多事,諸如「保重身
體」、「路上小心安全」等等,王羲之
回信才會有「過囑」──太讓對方牽掛
了。覺得不安、感謝,覺得讓別人操
心,因此有「過囑」兩個字。
我喜歡「帖」的文體裡這些簡單的敬
語,文字簡單,沒有太多意思,卻人情
厚重。在戰亂流離的年代,能夠說的也
往往只是「卿佳不?」這樣一句簡單到
不能再簡單的問候。「卿佳不?」「卿
佳否?」在今日的簡訊中變成「你好
嗎?」仍然可能是最動人的句子。
「卿佳不?」使我想起小津安二郎的
經典名作《早安》,人生矯情,但遇到
了憂患,最本質的關心往往也只是一兩
句平凡簡單的問候。
「吾諸患,殊劣!殊劣!」王羲之的
「帖」也從來不遵守儒家的「勵志」典
範。在親人不斷死亡、故鄉祖墳遭塗炭
的諸多患難中,王羲之慨歎「奈何!奈
何」;或者慨歎「殊劣!殊劣」,都不
是虛偽的「勵志」,而是直接書寫真實
的自己的心境。
「殊劣」不常在古文出現,「劣」在
現代漢字中也還用,如「惡劣」。
「劣」是「不好」,是「壞」。「殊
劣」似乎是心情「太糟糕了」!
我讀〈初月〉,卻看「劣」很久,原
來「劣」也只是「少力」──無力感、
疲倦、提不起勁,像「帖」的結尾常常
是「力不次」、「力不具」,大戰亂裡
流離的聲音,生命信仰瓦解崩潰的聲
音,沒有任何可以依恃的年代,一封信
裡的「過囑」或「卿佳不?」大概是唯
一可以傳遞的信仰吧。
「諸患」、「憂悴」筆法裡都是墨痕
牽絲,連綿不斷,如淚閃爍。

行草系列/萬歲通天帖(二)
蔣勳/文/聯合報

王薈的〈癤腫帖〉平實裡透露了雍容
與優雅。

癤腫帖

《萬歲通天帖》第三帖是王薈的〈癤
腫帖〉。

王薈是王導的第六個兒子,也是最小
的一個。他的字是「敬父」,小字「小
奴」,他的哥哥王邵叫「大奴」。「小
奴」聽起來特別像是父親對么兒子的暱
稱。魏晉人小名暱稱喜歡用「奴」,宋
開國帝王劉裕叫「寄奴」,大富豪石崇
叫「齊奴」,王獻之叫「官奴」,一直
到唐代這習慣還保留,高宗李治小名是
「雉奴」。

王薈官至鎮軍將軍,晉書有傳,但事
蹟不多,他常被認為淡泊名利,「恬虛
守靜,不競榮利」。

《世說新語》〈雅量〉一篇有王薈跟
哥哥王邵(大奴)在桓溫家,桓溫正下
令誅殺收捕庾希一族。王薈覺得心理忐
忑不安,走來走去,很想離開。他的哥
哥王邵卻坐著不動,一直等到收捕的官
員衙役回來報告,事情處理完了,才從
容告別離去。《世說》這一段在比較王
邵、王薈兄弟器量的優劣,也讚美了王
邵比弟弟更能遇事鎮定的氣度。

在連年征戰的時代,政治鬥爭如火如
荼,桓溫、庾希的權力傾軋,殘酷無
情。做為當時宰相世家王導的兒子,王
邵、王薈大概都被訓練到要喜怒不形於
色,也把面對任何巨大事件都淡漠無情
的反應作為世族子弟「雅量」的測驗
吧。

我卻不以為王薈「雅量」不足,也許
做為老么,被父母長輩寵愛的「小
奴」,王薈更多一點人性的溫暖。他在
殘酷政治鬥爭前的惴惴不安或許正是他
沒有完全失喪人性本質的透露吧。
史書上也有一段記載特別說到王薈的
善良慈悲──「時年饑粟,人多餓死,
薈以私米作饘粥,濟活甚眾。」饑荒年
月,許多人餓死,王薈以私人的米熬粥
賑濟,救活了很多人。

也因為史書上這一段故事,使我在看
《萬歲通天帖》時特別注意到王薈的
〈癤腫帖〉。

〈癤腫帖〉不長,只有二十三個字,
但是殘破得太厲害,目前可以辨認的只
剩下十五字左右。一開始是「薈頓
首」,王薈敬上──與王羲之書帖的習
慣一樣,是魏晉人寫信通用的敬語。第
二行比較完整,「為念吾癤腫」,身上
長了癤子,腫了。
第三行是「甚無賴,力不次」,這也
是王羲之書信裡常用的辭彙。台北故宮
的〈何如帖〉裡就有「中冷無賴」的句
子。「無賴」在現代語言裡像是罵人的
話,有點「流氓」的意思。東晉人說自
己「無賴」是「百無聊賴」,什麼事都
不想做。「中冷無賴」更是心中對一切
都冷漠,提不起勁,「中冷」是心境荒
涼,「無賴」是一切都沒有意思。

晉人書帖絕不是儒家的文以載道,在
大戰亂與荒謬的政治屠殺之中,他們很
直白地表示對生命失去了信仰的虛無與
幻滅。

「力不次」也是王羲之書信常用的結
尾──因為疲倦、無力感,「不想說
了」。用「力不次」結尾,下面仍然是
敬語「薈頓首」。
〈癤腫帖〉是我最常拿出來看的一
帖。在殘破斑剝的紙上,墨痕如煙,筆
勢線條從容自在,沒有太多技巧的賣弄
做作,卻在平實裡透露了雍容與優雅。
輕重跌宕變化,彷彿呼吸,沒有一點急
促。字與字,行與行的間距虛實留白,
疏朗順暢,如行雲流水,毫不費力。看
來平凡樸素,卻筆筆華麗,字字如珠
玉,可見王氏家族子弟最好的教養與品
格。

那個在血淋淋政治鬥爭裡惴惴不安的
王薈,那個在大饑荒的歲月裡煮粥救活
眾人的王薈,身上長了癤腫,透過一張
殘紙上的墨痕,一千六百年後,彷彿使
我覺得了他的痛,肉體的痛,心靈的
痛。
新月帖

《萬歲通天帖》裡有王徽之的〈新月
帖〉。

王徽之是王羲之的第五個兒子,它和
弟弟王獻之都常在《世說新語》出現。
王徽之字子猷,王獻之字子敬。〈雅
量〉一章說到一次失火,王徽之急忙走
避,連木屐都忘了穿。而王獻之神色恬
然,好像沒有事情發生。

《世說》產生在重視人品氣度的時
代,也常常平比較人處在危機異變時的
反應。這一次火災,也許因為王獻之的
「神色恬然」,反襯出了王徽之不夠鎮
定的印象,《世說》甚至下了這樣的結
論「世以此定二王神宇」。

《世說》同一個人在不同條列下其實
有不同面貌,王徽之這一次失火時的慌
張,卻在〈賞譽〉一章裡有了另一種面
目。

王獻之寫信欣賞哥哥,說王徽之「蕭
索寡會,遇酒則酣暢忘返,乃自可
矜。」王徽之是孤獨不喜歡應酬的,但
是一有酒,就喝得酣暢忘了回家。我喜
歡獻之用來形容哥哥的四個字「乃自可
矜」,「矜」像是自憐,又有點自負,
是「獨酌無相親」的潔癖與浩大的落
寞。

《世說》裡很多次比較徽之、獻之兄
弟,都以獻之為優。但是〈品藻〉一章
講到二人看《高士傳》,獻之欣賞「井
丹高潔」,徽之覺得「未若長卿慢
世」。「長卿」是司馬相如,王徽之稱
賞他生命態度的「慢世」,「慢」可以
是「傲慢」,也可以是「不在意」,王
徽之對「慢世」的讚譽大概也透露了他
內在世界的輕慢世俗吧!

徽之獻之兄弟個性不同,感情卻特別
好,《世說》〈傷逝〉一段,講到兄弟
兩人都病了,徽之先亡,獻之奔喪,在
靈堂上撫弄徽之留下的琴,琴弦老調不
好,獻之摔了琴,大慟叫道「子敬!子
敬!人琴俱亡!」幾個月後獻之也病
故。

《世說》〈任誕〉〈簡傲〉兩章裡有
好幾則關於王徽之的故事,了解王徽
之,這幾段大概是最主要的資料。〈任
誕〉一段講到他在雍州刺史郗恢家作
客,看到一張珍貴的西域羊毛氈,徽之
二話不說,叫人就搬回家了。〈任誕〉
自然講的是狂放荒誕不合世俗的行為。
王徽之的個性在這一段故事中呼之欲出
了。

〈任誕〉另一段是大家熟悉的──王
徽之借住別人的空屋,遍種竹子,別人
提醒他這不是自己家,也住不久,不用
那麼麻煩,王徽之指著竹子說了他的名
句──何可一日無此君!

關於王徽之,傳誦最廣的故事是〈任
誕〉中的「雪夜訪戴」──在山陰,一
夜大雪,徽之醒了,開窗,喝酒,屋外
一片雪白,吟誦了左思的〈招隱詩〉。
忽然想念起在剡縣的戴安道,因此雇了
小船,走了一整夜,天亮到了戴安道門
前,他卻沒有進去,原船又回山陰了。
跟從的人不解,徽之說:「乘興而來,
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小時候讀這一段不太能理解,也許王
徽之的率性,只是那雪夜行舟的自我完
成吧,「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人生的
自我完成,看在他人眼中,或許都是荒
誕不能理解的行徑。

〈任誕〉另一段故事也可一讀──王
徽之船泊沙渚,遇到吹笛聞名的桓子野
在岸上。徽之說:「聞君善吹笛,試為
我一奏」。桓子野當時也做大官,聽說
是王徽之,就在岸邊吹了三支曲子。吹
完就走了,我喜歡故事最後一句
──「客主不交一言」。兩人除了笛
聲,沒有多交談一句話。
也許要用「客主不交一言」的方式重
新閱讀徽之的〈新月帖〉。

雨濕熱,復何似?

「二日告,□氏女新月哀,摧不自
勝。奈何奈何!

念痛慕,不可任。得疏,知汝故異惡
懸心。

雨濕熱,復何似?食不?

吾牽勞並頓,勿復。

數日還,汝比自護。力不具。徽之等
書。」

〈新月帖〉很平實安靜沉穩,用筆沒
有王獻之〈鴨頭丸帖〉如流雲捲舒的飛
揚恣肆,甚至也沒有〈癤腫帖〉顧盼生
姿佻達的神俊之美。

感覺上,徽之的〈新月帖〉似乎更遵
守父親王羲之的靜穆雍容。

王薈的〈癤腫帖〉平實裡透露了雍容
與優

〈新月帖〉連文字也像王羲之
──「摧不自勝,奈何,奈何」是王羲
之帖裡一點也不陌生的句子。某某人家
的女兒夭逝死亡,徽之寫信談到自己的
心情──「念痛慕,不可任」彷彿不是
對一個女子夭亡的悲哀,而是看到了生
命本質上的虛幻,沒有什麼可以留住,
沒有什麼可以依恃。


「異惡懸心」是那麼重的字句,好像
被鬼魅噩夢糾纏,心懸在惶惶的空中,
落實不下來。

「雨濕熱,復何似?」是我喜歡的句
子,好像是春夏之交,南方梅雨溼熱,
鬱悶滯塞,無法形容的沮喪難過。

「食不?」只是「吃了嗎?」這樣的
詢問,只是生活裡降到最低的存活的詢
問。

王徽之〈新月帖〉像十九世紀末波特
萊爾的散文詩〈巴黎的憂鬱〉,也像屠
格涅夫的小散文詩,文字平凡無奇,卻
比造作刻意的「詩」更有詩的質素。

「吾牽勞並頓,勿復,數日還。」旅
途流浪中困頓勞累,不用回信,幾天就
回去了。

「汝比自護」大家多保重,照顧好自
己。連最後的「力不具」都和王羲之一
樣,不想一一多說了。

〈新月帖〉像這個季節窗外一泓秋
水,潺潺湲湲流去,聽到的人就記得那
安靜的聲音。
行草系列/萬歲通天帖(三)
蔣勳/文/聯合報

圖一:王慈〈栢酒帖〉用筆大膽,有一種神態的俊傲。

美,通過朝代興亡──

現藏遼寧博物館的《萬歲通天帖》已不完全,此帖卷末有宋代岳珂的跋文,岳珂
提到最初王方慶呈獻給武則天的家族墨寶一共有十卷,包含王導以下王氏家族一
共二十八個人的墨跡。岳珂也特別詳細記錄在宋代就已經佚失的部分,其中包括
十一代祖王導、十代祖王洽、九代祖王珣、八代祖王曇首、七代祖王僧綽、六代
祖王仲寶、五代祖王騫,以及王方慶的高祖王規、曾祖王褒,一共九代九個人的
作品。

從岳珂的跋文來看,《萬歲通天帖》的價值不止在其中有赫赫有名的王羲之、王
獻之的墨寶,更值得重視的應該是《萬歲通天帖》完整呈現了王氏家族從東晉通
過宋、齊、梁、陳、隋,一直到唐朝將近三、四百年間書法風格的演變。

王氏一族,人才輩出,可以在如此長的數百年間傳承書法,沒有中斷,或許是閱
讀《萬歲通天帖》時特別應該注意的問題。

東晉至隋唐統一,經歷三百多年南北朝分裂。南北朝不止是「五胡亂華」,數百
年間,烽煙四起,人命如草,生靈塗炭,正是流離顛沛的年代。在那一時期,朝
代興亡,野心政客彼此爭鬥,政權迭起,時間都不長久。像蕭道成建立的南齊,
國祚僅僅二十二年。可以想見那個狼子野心爭霸鬥勝的年代,信仰道德如何徹底
被貶抑嘲笑。一個家族,能夠在這樣的亂世,通過一切人性的敗壞,仍然相信文
化是長久可以傳承的理想,相信手寫的墨跡斑斑可以傳遞美的生命信念,《萬歲
通天帖》的存在,彷彿是在為「美」作最後的見證。

王氏家族在永嘉之亂(311年)遭遇國破家亡,從北方向南逃難時,房宅、田

產,甚至連親人,一切貴重之物都帶不走,據說王導渡江時,袖子中放了一卷鍾
繇的〈宣示帖〉。書法史上津津樂道這一件故事,以為王氏家族重視書法的證
行草系列/行草到狂草

【聯合報╱蔣勳/文】2009.08.13

「酒」成為狂草的觸媒,使唐代的書
法從理性走向癲狂,從平正走向險絕,
從四平八穩的規矩走向背叛與顛覆……

晉人行草的美學

漢字基本功能在傳達與溝通,實用在
先,審美在後。

秦漢之間,正體的篆字太過繁複,實
際從事書寫的書吏,為了記錄的快速,
破圓為方,把曲線的筆畫斷開,建立漢
字橫平豎直的方形結構。

隸書相對於篆字,是一種簡化與快
寫。
到了漢代,隸書成為正體,官方刻石
立碑,宣告政令,都用隸書。

但是直接負責書寫的人──用今天的
話來說,就是「抄寫員」,他們工作繁
重,慢慢就鍛鍊出一種快寫的速記法。
這種隸書演變出來的快寫字體,最初沒
有名稱,通用久了,除了實用,也發展
出審美的價值,變成一種風格,被書法
家喜愛,取名叫「章草」。

「章草」名稱的來由,歷來說法不
一,有人認為來自史游「急就章」,有
人認為來自漢代章奏文字,有人認為是
因為漢章帝的喜愛,有人認為是來自
「篇」「章」書寫的「章」。

「章草」保留了隸書的「波磔」,但
是速度快很多,明顯是大量抄寫發展出
來的需要。「章草」並不容易辨認,對
初學漢字的人有學習的一定難度,因此
應該通用於某一特定的書寫領域之間。

「章草」字與字之間各自獨立,並不
相連,因此,書寫的速度加快只在單字
範圍之內,還沒有發展出字與字連接的
「行氣」。

漢字書法在魏晉之間進入嶄新的階
段。原來由書吏(抄寫員)主導的漢字
歷史,介入了一批菁英知識階層的文
人。漢字書寫對這些文人而言,不再是
「抄寫」,而是加入了更多心情品格的
表現,加入了更多實用之外的「審美」
的意義。

王羲之正是這個歷史轉換過程裡最具
代表性的人物,把漢字從實用的功能裡
大量提升出「審美」的價值,王羲之的
「書聖」地位應該從這個角度來界定。
王羲之並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看
〈萬歲通天帖〉,常驚嘆僅僅王氏一族
在那一時代就出現了多少書法名家。王
羲之真跡完全不在人間了,但是看到晚
他一輩、並列「三希堂」之一王珣的
〈伯遠帖〉,還是被一代文人創造的書
法之美照到眼睛一亮。

王羲之的〈蘭亭〉、〈何如〉、〈喪
亂〉,都以「行書」為主。「行書」像
一種雍容自在的「散步」。行筆步履悠
閒瀟灑,不疾不徐,平和從容。

〈喪亂〉裡四次重複出現的「奈
何」,變「行」為「草」,把實用的漢
字轉換成線條的律動,轉換成心緒的節
奏,轉換成審美的符號。

〈喪亂〉到了最後,「臨紙感哽,不
知何言」一路下來,使哽咽哭不出來的
迷失癡狂,如涕淚迸濺,不再是王羲之
平常中正平和的理性思維了。

王羲之時代的草書,不同於漢代為了
快寫產生的「章草」;加入了大量文人
審美的心緒流動,當時的草書有了新的
名稱──「今草」。

「今草」不只是強調速度的快寫,
「今草」把漢字線條的飛揚與頓挫變成
書寫者心情的飛揚與頓挫,「風行雨
散,潤色開花」,把視覺線條轉換成音
樂與舞蹈的節奏姿態。

王羲之的〈上虞帖〉最後三行「重熙
旦便西,與別,不可言,不知安所
在」,行氣的連貫,心事的惆悵迷茫,
使漢字遠遠離開了實用功能,顛覆了文
字的「辨認」的目的,大步邁向「審
美」領域。

以二王為主的魏晉文人的行草書風,
是漢字藝術發展出獨特美學的關鍵,有
了這一時代審美方向的完成與確定,漢
字藝術可以走向更大膽的美學表現,可
以甚至顛覆掉文字原本「辨認」與「傳
達」的功能,使書法雖然藉助於文字,
卻從文字解脫,達到與繪畫、音樂、舞
蹈、哲學同等的審美意義。

魏晉文人書風的「行」、「草」,在
陳、隋之間的智永身上做了總結。智永
是王羲之第七代孫,他目前藏在日本的
〈真草千字文〉彷彿集結了二王書法美
學,定下了一本典範性的教科書。

智永的教科書明顯在初唐發生了作
用,初唐的大書家歐陽詢、虞世南都有
從北碑入隋的工整嚴格。到了初唐,尤
其是經過唐太宗不遺餘力對王羲之的推
崇,北朝書法的緊張結構中融合了魏晉
文人的含蓄、內斂、婉轉。
唐太宗,作為北朝政權的繼承者,在
大一統之後,對南朝書風的愛好,從文
化史來看,可能不只是他個人的偏好,
而是敏感到在統一南北朝之後,應該如
何開創文化的新局。

平正與險絕

魏晉文人的「行」或「草」大多還在
平和中正的範圍之內,「平正」的遵
守,使筆鋒與情感都不會走向太極端的
「險絕」。

初唐總結草書的人物是孫過庭,他的
〈書譜〉中有幾句耐人尋味的話──

初學分布,但求平正。
既知平正,務追險絕。
既能險絕,復歸平正。

孫過庭說的「平正」與「險絕」是一
種微妙的辨證關係,適用於所有與藝術
創作有關的學習。

「平正」做得不夠,會陷入「平
庸」,「險絕」做得太過,就只是「作
怪」。孫過庭說得好──

初為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
通會之際,人書俱老。

孫過庭的〈書譜〉是絕佳的美學論
述,也是絕佳的草書名作,他以濃淡乾
濕變化的墨韻,以遲滯與疾速交錯的筆
鋒,一面論述書法,一面實踐了草書創
作的本質,使閱讀的思維與視覺審美同
時並存在一篇作品中。

孫過庭的〈書譜〉似乎預告了漢字美
學即將來臨的另一個高峰──狂草的出
現。孫過庭去世在武后年代,他沒有機
會看到開元盛世,他沒有機會親眼目睹
張旭、懷素、顏真卿的出現。

然而〈書譜〉裡大量總結魏晉書法美
學上的比喻──「懸針、垂露」,「奔
雷、墜石」,「鴻飛、獸駭」,「鸞
舞、蛇驚」,「絕岸、頹峰」,已經把
初唐困守在魏晉書風的局面預告了一個
全新的創作可能。

「重若崩雲,輕如蟬翼」,孫過庭引
導書法大膽離開文字的功能束縛,大膽
走向個人風格的表現,大膽在「輕」與
「重」的抽象感覺裡領悟筆法的層次變
化。

狂草之舞

杜甫看過唐代舞蹈名家公孫大娘舞
劍,寫下了有名的句子──
矱如羿射九日落,
矯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
罷如江海凝清光。

這四句描寫舞蹈的形容,寫「閃
光」,寫「速度」,寫爆炸的「動」,
寫收斂的「靜」。而這個公孫大娘的舞
蹈正是使張旭領悟狂草筆法的關鍵。

張旭當然從書法入手學習,但是使他
有創作美學領悟的卻是舞蹈。

杜甫看了公孫大娘舞劍,也看了張旭
狂草,他在〈飲中八仙歌〉裡寫張旭醉
後的樣子──

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
揮毫落紙如雲煙。
《新唐書》〈藝文傳〉裡寫張旭書寫
的描述也許更為具體傳神──

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
或以頭濡墨而書。既醒,自是以為神,
不可後得也。

「酒」成為狂草的觸媒,使唐代的書
法從理性走向癲狂,從平正走向險絕,
從四平八穩的規矩走向背叛與顛覆。

張旭、懷素被稱為「顛」張「狂」
素,顛與狂,是他們的書法,也是他們
的生命調性,是大唐美學開創的時代風
格。

杜甫詩中談到張旭「脫帽露頂」,似
乎並不偶然。同時代詩人李頎的〈贈張
旭〉也說到「露頂據胡床,長叫三五
聲」。「脫帽露頂」常被解釋為張旭不
拘禮節,不在意同席的士紳公卿。但是
「脫帽露頂」如果呼應著《新唐書》裡
「以頭濡墨」的具體動作,張旭的狂
草,或許要擺脫一般書法窠臼,反而應
該從更現代前衛的即興表演藝術來做聯
想。

如果張旭書寫時果真「以頭濡墨」,
他在酒醉後使眾人震撼的行動,並不只
是「書寫」,而是解放了一切拘束,徹
底酣暢淋漓的即興。

「以頭濡墨」,是以身體的律動帶起
墨的流動、潑灑、停頓、宣洩,如雷霆
爆炸之重,如江海清光之靜,張旭的
「狂草」才可能不以「書法」為師,而
是以公孫大娘的舞劍為師,把書法美學
帶向肢體的律動飛揚。

唐代的狂草大多看不見了,以頭濡墨
的淋漓迸濺,或留在寺院人家的牆壁
上,或留在王公貴族的屏風上,墨跡斑
斑,使我想起Yve Klein在1960年代用
人體律動留在空白畫布上的藍色油墨,
少了現場的即興,這些作品或許也少了
被了解與被收存的意義。

顛張狂素,像久遠的傳奇,他們的
「顛」「狂」似乎無法、也不計較堅持
留在輕薄的紙絹上,他們的墨痕隨著歷
史歲月,在斷垣殘壁上漫漶斑剝,消退
成廢墟裡的一陣煙塵,供後人臆測或神
往。

顏真卿在現代人的心目中是唐楷的典
範,恭正大氣,但是顏真卿曾向比他年
長的張旭請益書法,刻石本的〈裴將軍
詩〉或許可以看到顏真卿與張旭的承續
關係,他們的「狂草」裡也並不刻意避
忌篆、隸、楷體、行書、草書,幾乎是
用漢字交響詩的方式出入於各種形體之
間。
懷素也曾經向顏真卿請益書法,從張
旭到顏真卿,從顏真卿到懷素,唐代狂
草的命脈與正楷典範的顏體交相成為傳
承,也許正是孫過庭「平正」與「險
絕」美學的相互牽制吧!

雲門舞集要一次推出《行草一》《行
草二》與《狂草》,對舞蹈的創作而
言,這三部舞作其實是連貫的三連作。
《行草一》裡有從「永字八法」出發的
漢字結構探究,《行草二》還留有書法
的部分印記,但更注意人體律動與書寫
的重疊,更多留白的思考。

到了《狂草》,文字完全解脫,舞台
是更多墨的流動,舞者的身體變成點、
捺、啄、磔,他們是這一代的公孫氏,
是可以啟發張旭狂草的老師。

蔣勳解析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蔣勳:快雪時晴…帝王看不見的憂傷
【聯合報╱蔣勳】 2008.10.19 03:04
am
入秋微雨初晴,繞到外雙溪故宮博物
院看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和幾件晉
唐人的書法。

「快雪時晴帖」是東晉王羲之寫給朋
友張侯的一封信。張侯當時住在「山
陰」,也就是今天的紹興。信上包括
「山陰張侯」算是地址人名的四個字在
內,總共只有廿八個字,很像今天手機
傳的簡訊。

信的前後都有「王羲之頓首」,如同
我們今天寫信的「某某人敬上」,是書
信慣用的敬語。

扣除掉這些敬語,真正書信的內容只
有十五個字:「快雪時晴,佳!想安
善,未果為結,力不次!」
「下了一場大雪,忽然晴了,真爽!
想好好安頓自己,沒有結果,不說
了!」

大意如此,古人不斷句,看起來難
懂,其實只是平凡的問候與心情書寫。

「力不次」是王羲之寫信結尾常用的
短句,好像對世事幻滅無奈,提不起
勁,不想再多說。

同時展出的「平安帖」中,王羲之說
自己「中冷無賴」最能傳達他的心情,
「心中寒冷荒涼,百無聊賴」什麼事都
不想做。
困頓生命 見白雪陽光
王羲之生長在戰亂的年代,王家躲避
戰禍,從老家山東臨沂遷徙到南方的浙
江,一路顛沛流離,稍稍安定下來,喘
了一口氣,戰亂裡看到太多死亡,看到
太多人性荒謬悲慘的事,王羲之信中出
現最多的感嘆是「奈何」「奈何」,面
對時代的大難,王羲之無奈書寫出他委
婉感傷的心事。

流傳到日本被奉為國寶的「喪亂帖」
「頻有哀禍帖」信中講親人的流離死
亡,講戰爭中祖墳被刨挖荼毒,王羲之
用字用得很重,「悲摧切割」「號慕摧
絕」,戰亂屠殺,異鄉歲月,王羲之的
信上常是「悲哀」「哭號」「摧毀」
「絕望」。

「快雪時晴」是比較美麗溫暖的一封
信,飄泊流離困頓的生命看到了潔白的
雪,看到了雪地上明亮晶瑩華美的陽
光,暫時可以忘了人世的汙濁慘酷。
快雪時晴 對美的堅持
廿八個字的短信被流傳了下來,或許
不只是因為書法之美,「快雪時晴」,
像是歷史的文件,見證著離喪戰亂歲月
裡一個生命對美的堅持吧!

很難想像,王羲之信手寫給朋友的短
信,經歷東晉、宋、齊、梁、陳,到了
隋唐,竟然成為帝王爭相搜求珍藏的寶
物。

唐太宗熱愛王羲之書帖到了不可理解
的瘋狂狀態,王羲之不經意留下的隻字
片語都被蒐入皇宮內府。代表北方政權
的唐太宗,對南方文人灑脫自在的文人
品格膜拜致敬,五體投地。
羲之書帖 變皇宮珍藏
唐太宗太愛王羲之的字,找來許多大
書法家臨摹王帖,以雙勾填墨的方法複
製下王羲之的每一個字。據說最後唐太
宗把蒐到的王羲之書帖真跡都陪葬了昭
陵。
我們是看不到王羲之的真跡的,我們
在故宮看到的祇是唐代書家臨摹的王羲
之。
從唐初到清初,又過了一千多年,乾
隆皇帝蒐藏到唐摹本的「快雪時晴」,
在這寥寥廿八字的短信前前後後寫了密
密麻麻的題記。乾隆把「快雪時晴」帶
在身邊,和王珣的「伯遠帖」,王獻之
的「中秋帖」一起放在冬天暖閣的書房
裡,不時拿出來把玩讚嘆,得意於自己
擁有這三件稀世珍寶,因此也把書房叫
做「三希堂」。
坦蕩淚光 帝王不會懂
權力與財富都在掌握中的帝王,或許
遺憾於永遠看不到南朝文人大雪初晴的
坦蕩光明吧,「快雪時晴」裡滲和著淚
光剎那閃現的喜悅與憂傷,我想,帝王
或許也是看不見的。
【2008/10/19 聯合報】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