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赵佳仪 Chow Ka Yee 203289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八大疑问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朱自清写于 1923 年的一篇与友人俞平伯同游秦淮河时所作的抒情性散文,
同时发表于一九二四年一月二十五日的《东方杂志》上,现代散文文史上传为佳话。 它叙写的是作
者在夜色的遮饰之下,乘着“七板子”进入幻梦境界,美人爱欲的潜意识借助“月亮”而得以宣泄 ;
歌妓的出现打破了畅神怡情的潜意识流程,使作者深陷于理性与情感的困惑与交锋之中而未能尽兴 ,
只有怅惘而归。这篇散文以写景取胜,而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自己的细微观察,把自己的
内心感受,融化在自己所描写的对象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朱自清以自我、主观、直接且
身临其境的感受而作的散文。身为读者的我们该如何深入朱自清眼里的秦淮河中?疑问是发现问题 、
解决问题的开始,也是寻找答案最直接的方式,这样不断设疑、释疑,可引入文章更深、更妙之处 。
但需谨记大胆提问,小心求证。

第一问:为什么朱自清与俞平伯同游秦淮河?
这篇散文写于“五四”革命风潮刚刚过去三四年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高潮之后,新文
化运动的阵营出现分化。他们也有所不满,有所追求,但是又感到十分迷惘,因而文中就都有着一
种怅惘之感,他们不掩饰自己思想上的苦闷。朱自清在写给友人的信里,对于“有的高升,有的退
隐,有的前进”,感到迷惘和彷徨,他叹息说“除非在梦中,在醉后,在疯时”,才能“使烦激的
旋涡得以暂时的平恬”。所以,他邀约俞平伯同游秦淮,也是有意排遣郁闷,藉此抚慰自己枯涩的
灵魂。

第二问:朱自清如何贯穿此篇散文的起承转合?

这篇散文除了作者对于桨声、灯影以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之描述外,还有与彩灯河水相辉
映的月光,甚至于河岸上的树木……这种全景式的直接描述贯穿于全文,而且他把自己的主体情绪
同这些客体描述融为一体,随着船的行进,变换各种不同的角度,用最为凝炼优美的话语尽情地描
绘出来。

第三问:《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描述的是怎样的桨声、灯影、秦淮河?

这篇散文结构的又一个突出之处在于作者紧扣秦淮河夏夜的特点,将月光、灯火、水色等景
致作为描写对象,其中又以灯光为重点,不仅细致地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水域的灯光、河水、月
亮三者的变化,而且还表现了华灯映水,灯月交辉的独特意境。

——“夕阳西下,皓月方来。”桨声汩汩,借着精致的船舱,玻璃“幅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
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一切都变得朦胧。天色
尚未黑透,漾漾柔波恬静、委婉,使作者和友人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
了。沿路可听断续的歌声,那歌声“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
变成了“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
了”。谈论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思绪不禁被带走
了,不得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梦太多,大小船儿也无法载起。

第一个例句出现在全文第一段落中,“夕阳西去”和“皎月方来”皆为四字主谓结构短语,
构成严格的对称性结构(对偶),短短八个字便交代了作者和朋友下船时的具体时间和背景,为全
文的展开铺下一个“美”的调子。抒情与写景浑然一体,作者借着当时的景色,伴着秦淮河之风流
古韵,情不自禁地陶醉于秦淮河此梦境之中,巧妙地把作者的梦境和感受与秦淮河的景色混为一体;
而梦境混杂着昏黄的灯光和天籁歌声,周遭的景色也渐发地迷离、朦胧。秦淮河之景致与幻梦般,
景与情相依偎,景生情,情生景,二者浑然一体。

——“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黄已经不能明了,再
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
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着,什么都只剩了轮廓了……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
色是清的。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

这种光与影、声音营造的幻境,与作者的“幻梦”联系在一起,读者似乎投入到了作者营造
的这种“幻境”之中。作者也似乎把古今两个时间的秦淮河合并到了一起,景致的时空范围得到了
扩展,从现实走进历史回忆,从形态与神态两方面唤醒了秦淮河。如此一条承载着六朝古都悲欢历
史的秦淮河,言有尽而意无穷。

第四问:朱自清善用比喻、言情,情感真挚动人。他怎么描写此篇散文中的月色?

——“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
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
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
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

这段是作者对月光的描写,每一句都是对景致的描写。作者善用比喻、言情,以上每句都在
抒情,将情藏于景中,景语皆为情语。作者以美人形象比喻婀娜的月亮,不禁令人引起遐想,这也
是作者所产生的遐想,在迷离恍惚的梦境中,伴随着月色,伴随着桨声、歌声,“爱欲”逐渐生成。
这段写景写到了极致,抒情亦是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陶醉于灵魂的释然和情感的放纵,陷入了更深
的梦境之中。

第五问:为什么朱自清自称“受了道德律的压迫”?

作者本着力于秦淮河的自然景观,却以歌妓的出现淡化了自然和他的审美情趣。朱自清性格
拘谨,憨厚老实。在这种情况之下穷于应付,作者内心正挣扎,处处可见作者的直抒胸臆,作者把
自己当时那种想听歌,却又碍于道德律的束缚,一心想超越现实,但又不能忘却现实的矛盾心情剖
析得淋漓尽致。 “爱欲”在歌声中愈发膨胀,但是碍于道德,却只能一次又一次拒绝歌妓,可见其
正直清白与无法突破新旧行为的内心冲突。作者同情她们的遭遇,又迫于道德律而不能点歌,为此
“觉得很怅怅的”。丑恶的现实打破了作者恬静的心境,由于“心里的不安”,作者眼里“清艳的
夜景也为之减色”。作者在文中明确表达自己的爱欲意识并深入剖析自我。这种“本我”与“自
我”的矛盾,着实耐人寻味。
第六问:朱自清与俞平伯可有乘兴而归?为什么?

没有。在游览的过程中,他们在灯影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上因亲身感受新旧文化的交锋,
显得和这个环境很不协调。两位作家乘兴而来,惆怅而去,深有感触。

第七问:朱自清自言:“我是研究文学的。”,读者可否从此篇散文中印证他所说的话?

可以。朱自清自言:“我是研究文学的。”他从小读私塾、念古文,深受古典文化熏陶,对
古典诗词和写作语言烂熟于胸。创作散文时能信手拈来,应时、应地、应景,恰到好处地镶嵌在文
中,借古人之言表己之意,为文章增添异彩。朱自清经常活学活用,将诗词典故化用到文章中。他
乘着小船在秦淮河飘荡时,就产生了这样奇异的感觉:“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
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
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这段话与苏轼
《前赤壁赋》中的诗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
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意境相同,都产生了恍如升仙的世外之感,但朱自清能在桨声灯影里
的秦淮河上感受到赤壁的磅礴飘渺之美,并将这种虚虚实实的感受用口语物化为动人的文字,实在
可见其功力。除此之外,他此篇散文中也出现类似的历史典故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作者
从现实走进历史回忆,从形态与神态两方面唤醒了秦淮河。然而“纸醉金迷” 、“六朝金粉”的秦
淮河,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逐渐失去了昔日风韵。

第八问:为什么《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文美术模范”?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文美术模范”1,原因是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并且注
意对字词的考究和锤炼。在他此篇散文中,比喻、拟人、排比、通感修辞手法比比皆是,极大提升
了文章的表现力。
其一,以物喻物。——“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沈沈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
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当描绘灯下水景和水面灯光时,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实比实,朱自清
则不然,偏偏以虚比实。“水光”、“光芒”眼里看得见的,相比而言,“梦”都是虚的,“梦的
眼睛”更是子虚乌有了。
其二,谈“美文”,“美”字首当其冲,“美”涵义甚广,而色彩之美不可不及。在《桨声灯影里
的秦淮河》一文中,作者用浓墨重彩渲染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精美画卷,让读者反复品赏,欲罢不能。
文中随处都是有关色彩的描述:“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红色蓝色的玻璃”,“淡蓝色的栏
杆”,“黄黄的散光”,“黯黯的水波”,“淡淡的月”,“绿如茵陈如酒的秦淮水”,“薄薄的
绿纱”,“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色彩描写散落在文中,吸引着、诱惑着读
者的眼睛,让他们的心灵浸润在一片浓郁的光和影里,聆听着袅娜在耳畔的歌声,神思穿梭在今古
……

总结
今天重新回顾这篇文章的产生情景,可从中清楚照见当时青年在新旧思想交替,新旧行为并
存之间的内心冲突。这其实是每个时代都将会面临,并值得思索的。真切形象地描写出这种深层的
内心世界或许是文艺作品得以存世,得以抗击时间打磨的一种缘由。这一点,值得大家从这篇文章
中深入体会。
注脚

1.金陵晚报评,凤凰网资讯 2014 年 5 月 29 日。

参考文献

1.巴平《中国散文鉴赏文库》,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 年,第 384 至 390 页。

2. 韩冬梅《小学语文》,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3. https://baike.baidu.com/item/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4505831

4. https://www.kekeshici.com/sanwen/sanwenshangxi/4269.html

5. https://www.zz-news.com/com/xdywxszhb/news/itemid-108546.html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