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7

保良局何蔭棠中學

中國語文科
指定文言篇章(一) (教師版)

班別: 姓名: ( ) 日期:

《唐詩三首》

認識體裁

古體詩與近體詩

  「近體詩」與「古體詩」是相對的兩大類別。
  

詩體 句數/字數 押韻/平仄/對仗

古體詩 不限 押韻:自由押韻
也稱「古詩」或 (有四言、五言、 平仄/對仗:不限
「古風」 六言、七言及雜
言諸體)

近體詩 絕句 全詩 4 句 押韻:第二、第四句必須押韻;第一句可押可不押;第三
唐代出 五絕 20 字 句不押韻。

1/27
現的新 七絕 28 字 平仄:有限制,上下句平仄相反。
詩體 對仗:不限

律詩 全詩 8 句 押韻:偶數句必須押韻;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五律 40 字 平仄:有限制,出句與對句平仄相反。
七律 56 字 對仗:第三、四句為頷聯,第五、六句為頸聯,必須兩兩
對仗。

  到了現代,從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開始,中國詩歌又出現一種全新的詩體,稱為「新詩」。
新詩的特點是以白話寫作,形式自由,不受傳統的格律要求限制。新詩的出現,使中國詩歌的內
容、類型等出現很多不同的變化。「新詩」的概念亦與「古詩」對舉。在這種語境中,「古詩」
的概念又不同於唐代,包括了「近體詩」與「古體詩」。

《山居秋暝》 王維

一、作者簡介

王維 ( 701-761 )字摩詰,太原祁 ( 今山西祁懸 ) 人。唐玄宗開元九年 ( 721 ) 中進士累官至尚


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晚年隱居藍田輞川 ( 位於今陝西藍田 ) 。 王維作詩兼擅眾體,尤其長於五
言律詩和絕詩,作品主題廣泛,以山水田園詩著稱 。 他除工詩外,也善畫, 蘇軾曾稱譽他「詩
中有畫,畫中有詩」。作品收入《王右丞集》。

世人以「詩佛」稱王維。王維醉心研究佛理與禪境,其創作風格多富禪趣義理;加上他擅長
繪書,因而不少詩篇描畫的景象細膩而寂靜、純粹而空靈,如「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2/27
(《鳥鳴澗》)、「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宋人蘇軾形容其詩歌「詩中有
畫」,詩中的文字和所描繪景象高度和諧而如同畫境。
二、題解及寫作背景
王維晚年隱居於藍田輞川時所寫,是他山水詩的代表名作。「山居」指王維所住的「輞川別
墅」,他晚年在此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 。王維描寫了歸隱輞川别墅時所見到的秋日傍晚雨後山林
的景色,表現了他樂於歸隱的生活意趣。詩人筆下的秋景,清新而富有生氣,一洗前人詩文中常
見的悲凉感傷的情调和低沉灰暗的色彩。

三、預習題

詩文 譯文
幽靜的山中剛下過一場雨,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晚上的天氣已有秋天的涼意。
皎潔的月亮在松林間照耀,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清澈的泉水在石上流動。
竹林裡傳來喧鬧聲,是洗衣服的女子回來了;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水上的蓮葉搖動 ,(原來是)漁船順流而下 。
任憑春天的芳草自然地凋謝,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1)。
王孫自會繼續留在山中。

(1)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隨意,自然地。春芳,春天的草。歇,凋謝。王孫,原指貴族子弟,
後來也泛指歸隱的人,這裡也是作者自況。這兩句反用《楚辭‧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
不可以久留」的典故。《招隱士》一詩極力刻晝山中環境的可怕,希望王孫歸來,不要在山中久
留。本句的意思則指任憑春天芳草自然地凋謝,山中有這美好秋景,王孫自可留在山中閑居,不
必歸去。

四、主旨(4 分)

作答方程式:透過/通過描寫……景物/景色,抒發/流露/表達……之情/情懷/感受

本詩透過描寫山間秋夜雨後的景色 (1 分),流露詩人對山居生活的喜愛 (1 分)並抒發自己厭倦官場


(1 分),樂意歸隱的高潔情懷(1 分)。

3/27
五、內容分析
全詩分為四部份

首聯 頷聯 頸聯 尾聯

交代背景 描寫景物 描寫人事 抒發感情

點地 氣天 間時 節季 亮月 水泉 女洗 人漁 歡喜 歡惡厭

幽 意剛 傍 初 間皎 清 回 動划 去
。謝,山故,反 倦對
靜 下 晚 秋 潔 澈 來 船 居 用《 官
的 過 時 地 的 時
, 順 也生表 場
山 雨
, 分 照 在 流 會活,達楚 生
間 耀 石 竹 而 留 詩辭 . 活
已 松 上 林 下
, 在任人 感
有 林 流 傳 山憑喜招 到
涼 之 動 來 水 中
,春歡隱 厭
喧 上 天山士
鬧 的 不的中》
聲 蓮 想芳美的
葉 離草景典
搖 凋和

4/27
六、技巧分析

1. 善用反襯

王維在《山居秋暝》中,藉描寫秋夜山中的景物,營造出空靈靜謐的境界,與他平靜的心境
契合。詩中頷聯、頸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以明月反
襯山間晚上的幽暗;以流動的清泉、划過的漁舟和搖動的蓮葉,以動態的描寫反襯環境的平
靜;以竹林傳來洗衣服回來的婦女的喧鬧聲,反襯山間的幽靜。從中更見王維善於捕捉景物
的特點,從構圖、光暗、動靜等方面描繪出一幅空山秋夜圖。

2. 反用典故

王維反用《楚辭.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把原本希望王孫歸
來,不要在山中久留的意思,反過來說山中比朝廷好,值得留下來,表達自己喜歡山間的美
景和山居的生活,任憑春天的芳草凋謝也不想離去的想法,表達他對官場生活的厭倦。

3. 多角度描寫

5/27
王維於詩中運用不同觀感,將眼前所見呈現於讀者眼前。清澈的泉水在石上流動(視覺描寫);
洗衣女回來在竹林裡傳來陣陣喧鬧之聲(視覺、聽覺、動態描寫);漁人划船順流而下,使水
上蓮葉搖動(視覺描寫),把當時人、物的動態均活現於紙上。

4. 借景抒情

王維借描寫眼前山中美景,抒發留戀山居生活和厭棄官場的情懷。

5. 善用修辭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是「竹喧浣女歸,蓮動漁舟下」的倒裝,這突出了 「歸」和
「下」的動作,為初秋傍晚寧靜的山間平添了一份動感。而且此句和「明月松間照,清泉石
上流」同樣運用了對偶法。

基礎知識速遞

6/27
定義 作用
利用事物間的相反條件,運用與主體有相反 突出本體的特點
反襯
特徵的事物,從反面陪襯主體。
1. 增強說服力;
採用前人名言警句、成語、典故、諺語、詩
引用 2. 使文義含蓄,富啟發性;
詞於文中,用來說明問題,闡釋觀點。
3. 語言簡煉,提高表現力。

基礎知識速遞

定義
婉轉地抒發感情,把感情轉移到景物上,使景物帶有感情,寫情於景,達致情景
交融。
借景抒情 1. 觸景生情﹕作者看到眼前景象,觸發蘊藏於心中的感情。
2. 緣情寫景 / 融情於景 / 情景交融﹕作者把感情投射到所描寫的景物上,景物
充滿了主觀感情,達致情景交融的境界。

七、體裁辨析

全詩句數 八句
每句字數 五字
使用對仗 頷聯(第三、四句)、頸聯運用對仗(第五、六句)
平仄 各句中固定位置用字有平仄規定
用韻 (1) 偶句用韻
(2) 一韻到底
(3) 韻腳:秋、流、舟、留
詩歌體裁 五言律詩

7/27
八、問答

1. 《山居秋暝》首聯如何呼應詩題?試加以說明。(3分)
「空山」呼應了詩題中的「山」,點出了地點;(1分)「晚」呼應了詩題中的「暝」,點出了
時間(1分);詩句和詩題均以「秋」點明季節。(1分)

2. 《山居秋暝》中哪些事物呼應首聯的「晚」字?試加以說明。(3分)

詩中「明月」、「歸浣女」及「下漁舟」都呼應「晚」字。(1分)當時正值晚上,皓月當空;
而洗衣女歸來,漁舟亦順流而下,(1分)正是村中傍晚時分的人事活動,與「晚」字呼應。(1
分)

3. 蘇軾曾稱譽王維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試以頷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兩
句為例,從光暗、構圖、動靜三方面說明王維作品「詩中有畫」的特徵。(9 分)

幽幽的月光照在松林之中,光線穿過樹蔭 (1 分),隱約照出了在石上流動的清
(1) 光暗
泉,天上的月光皎然(1 分),樹下的光線較暗,顯得明暗有致。(1 分)
天上有皓月,其下有高聳的松林(1 分),低處還有在石上流動的清泉(1 分),由上
(2) 構圖
而下,構成一幅山中月夜圖。(1 分)
「清泉石上流」描寫水的流動(1 分),以細微的動態反襯環境的空靈和平靜 (1
(3) 動靜
分),描繪出清幽的山間景致。(1 分)

4. 試根據《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二句,回答問題。
(1) 這二句如何表現了山中的寧靜?這是運用了甚麼手法?(4 分) 【辨識文章的寫作手法】
(提示︰找出有關山中寧靜的字句,以動態襯托/突出靜態,稱「以動襯靜」手法)

這二句寫皎潔的月光灑落在松林間,清澈的泉水在溪石上靜靜流淌, 表現了山林間微微
的動態,因為環境幽靜,才讓人容易察覺這些輕微動態。「清泉石上流」一句,同時描寫

8/27
了山林間的聲響,流水聲劃破了山中的幽靜。 這二句是運用了反襯手法,描寫山中的動
態和聲響,藉此反襯山中的寧靜。(4 分)

(2) 蘇軾評王維詩「詩中有畫」,試以這二句,加以說明。(4 分) 【辨識文章的寫作手法】

(提示︰列出山水畫的景物,找出本詩有關景物,整體畫出怎樣的一幅圖畫)

句中的「明月」、「松」、「清泉」和「石」都是 山水畫中具代表性的景物 ,明月當空,


映照着幽暗的松林,光暗對比分明;清洌的泉水流過溪石, 給幽靜的山林增添動態,突
顯山中的寧靜。這二句僅僅用了四種景物,便描畫出一幅秋山晚景圖,山中幽靜的景色
宛在目前,表現了「詩中有畫」的特色。(4 分)

5. 王維生動地描寫出秋天在山間所見的自然景物和人事活動。試指出下列詩句分別運用了哪些
描寫手法。(2.5 分)
詩句 描寫手法
(1) 竹喧歸浣女 動態描寫、視覺描寫、聽覺描寫
(2) 蓮動下漁舟 動態描寫、視覺描寫

6. 頸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運用倒裝的修辭技巧,試說明對詩作產生什麼效果。(2 分)

9/27
基礎知識速遞

定義 作用
顛倒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了前後倒置的情 強調/突顯 倒置部分的內容和
倒裝
況,一般會把重要部分放於最前。 意思

(提示︰倒裝句於文言文中常有,一般將詞語次序倒轉擺放)
這兩句是「竹喧浣女歸」和「蓮動漁舟下」的倒裝, (1 分) 這裡 運用倒裝句能突顯「歸」和
「下」的動作。(1 分)

7. 頸聯與詩歌主題有甚麼關係?試加以說明。(5 分)

這首詩的主題是抒發王維對世俗官場的厭惡, (1 分)並表達他歸隱的決心。 (1 分)這兩句描寫


山村傍晚時洗衣女洗衣回來,漁舟順流而下,表現出山中人生活勤勞 、純樸。(1 分)詩人通過
描繪這些簡單的鄉間生活,(1 分)反映對寧靜純樸生活的嚮往,以及歸隱的決心。(18 分)

8. 首聯「空山」一詞,概括寫出山中的氣氛幽靜。試說明詩人如何在頷聯及頸聯對此作進一步
刻畫,以突出幽靜的氛圍,加強詩歌感染力。須摘錄有關詩句並加以說明。(9 分)

10/27
 答題錦囊
1. 題目中以「如何」/「怎樣」來提問,考生作答時應當具體指出「方法」。
2. 思考作者運用什麼「方法」時,理應從不同的手法「定義」和「作用」入手。
3. 題目中見「摘錄」一詞,考生只需直錄原文,無須語譯。

(提示︰何謂「以動襯靜」,找出有關字句,用此手法的目的/作用)
詩人於頷聯「清泉石上流」及頸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均運用了 反襯的修辭手法/以
聲襯靜和以動襯靜 (1 分)。頷聯「清泉石上流」指出山中的晚上萬物處於靜止狀態 ,(1 分)可
是詩中描寫了 石上流動的清泉 ;(1 分)「蓮動下漁舟 」漁舟划過而搖動的蓮葉 (1 分),這些動
態描寫,正好反襯出環境的平靜 (1 分)。「竹喧歸浣女 」竹林傳來洗衣回來的婦女的喧鬧聲 (1
分),劃破山間的寧靜,(1 分) 詩人通過聽覺描寫反襯山間的幽靜。(1 分)

9. 王維如何在詩中反用典故表達自己的情思?試摘錄有關詩句,並略加說明。(5 分)

(提示︰何謂引用典故,背典故出處、原本意思、反用意思、最終抒發的感情)
王維於尾聯「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反用《楚辭•招隱士》的典故,把原本希望王孫歸來
不要在山中久留的意思 ,(1 分)反過來表示自己喜歡山間的美景和山居的生活,任憑春天的芳
草凋謝也不想離去,(1 分)暗示自己對官場生活的厭倦。(1 分)

10. 歷代詩人常以自然景物寄寓情懷,例如屈原以香草如蘭花、桂花等象徵君子的高潔, 陶潛以


菊花象徵士人的清高、不求名利等。《山居秋暝》選取明月清泉、青松翠竹和蓮花等景物為
題材,這些景物有甚麼特點?你認為作者藉此寄寓甚麼情懷?試談談你的看法。(3 分)

11/27
明月清泉光明澄澈,青松翠竹挺拔剛直,蓮花出淤泥而不染。 (1 分)作者厭倦官場生活,不欲
與官場中人為伍,追求潔身自好,(1 分)他藉着這些景物寄寓自己高潔的情懷。(1 分)

11. 試根據《山居秋暝》回答以下問題。(2019 年 DSE)

(1) 《山居秋暝》屬於什麼體裁?(2 分)

A. 古詩
B. 樂府
C. 律詩 A B C D
D. 絕句   ‧ 

(2) 試摘錄運用「以動襯靜」的手法描寫山居幽靜的一聯。(2 分)

竹 喧 歸 浣 女 , 蓮 動 下 漁 舟 。

【或】明月松間照 ,
清泉石上流。

12/27
基礎知識速遞

詩中的意象和寓意

1. 自然

意象 寓意 / 表達情感
1. 流水 生命的短暫 、時光的流逝
2. 春風 曠達、歡愉、希望
3. 東風 春天、代表生氣勃勃
4. 西北風 冬天 、落寞、惆悵
5. 露 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6. 浮雲 遊子、飄泊
7. 朝陽 希望、朝氣、活力
8. 夕陽 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暫的人生或事物
9. 月亮 人生的圓滿 、缺憾;思鄉 、思親
10. 天地 人類的渺小

2. 動物

意象 寓意 / 表達情感
1. 猿猴 衰傷淒厲
2. 寒蟬 悲涼;高潔
3. (孤)雁 孤獨;思鄉;懷親;羈旅
4. (瘦)馬 奔騰;追求;漂泊
5. 沙鷗 飄零;傷感

13/27
3. 植物

意象 寓意 / 表達情感
1. 花開 希望 ;青春 ;人生的燦爛
2. 花落 凋零失意;人生、事業的挫折
3. 梅 傲逸;堅強;不屈不撓
4. 蘭 高潔
5. 菊 隱逸;高潔;脫俗
6. 竹 氣節;君子氣度
7. 松柏 傲岸;堅強;生命力
8. 牡丹 富貴美好
9. 柳 送別、傷感

九、作品賞析

這首詩寫出了清新、幽靜、恬淡、優美的山中秋季的黃昏美景。王維所居輞川別墅在終南山下,
故稱山居。一場秋雨過後,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時近黃昏,日落月出,松林靜而溪水清,浣女
歸而漁舟從。如此清秋佳景,風雅情趣,自可令王孫公子流連陶醉,忘懷世事。此詩以一「空」
字領起,格韻高潔,為全詩定下一個空靈澄淨的基調。

全詩動靜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靜態,清泉流溢是動態。前四句寫秋山晚景之
幽靜,五六句寫浣女漁舟之喧嘩。詩之四聯分別寫感覺、視覺、聽覺、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
情。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寫悲傷之意,此詩則屬樂秋之佳作。《增訂評注唐
詩正聲》郭雲:「色韻清絕」《唐詩解》:「雅興淡中有致趣。」《唐詩矩》:「右丞本從工麗
入,晚歲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詩合選詳解》王雲翼雲:「前是寫山居秋暝之景,後入事
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見。」

這首山水名篇,於詩情畫意之中寄託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詩的中間兩聯同是
寫景,而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
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
界的環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
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

14/27
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淨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
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藝術手法,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
來,這首詩只是模山范水,對景物作細緻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
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王維《山居秋暝》是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隱居者的戀歌。全詩描繪了秋雨初晴後
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對隱居生活怡然自
得的滿足心情。詩的開頭兩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是詩人用大手筆勾畫的雨後山村的
自然畫卷。其清新、寧靜,淡遠之境如在目前。一個 「空」字,渲染出天高雲淡,萬物空靈之美。
詩人隱居於此是何等的閒適,如此描繪山水田園之典型環境流露出詩人的喜愛之情。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薄暮之景,山雨初霽,幽靜閒適,清新宜人。被雨水洗滌後的松
林,一塵不染,青翠欲滴;山石顯得格外晶瑩、剔透新亮;就連月光也像被洗過一樣,極其明亮
皎潔;山雨匯成的股股清泉頓時流淌於拾級而上的石板上,又順著山澗蜿蜒而下,發出淙淙的清
脆悅耳的歡唱,好似宛轉的小夜曲奏鳴。「照」與「流」,一上一下,一靜一動,靜中有動,動
中有靜,仿佛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脈搏在跳動。此時此刻詩人也仿佛覺得自己也被洗淨了一般,
自然的美與心境的美完全融為一體,創造出如水月鏡般不可湊泊的純美詩境。蘇軾把此聯譽為
「詩中有畫」的典範之秀句。

接下來詩人由寫景轉為寫人。在這幅山水畫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們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
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此二句均為寫人-「浣女」、「漁夫」的活動的畫面。詩人採
用了「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寫法。可不是麼,既是夜間,又被竹林遮擋,怎麼能見到浣洗完
衣服歸來的婦人們呢!然而,竹海之中傳來的女人們緩步挪移時撥動夜露浸潤的翠竹,發出「沙
沙」的聲響,又伴著她們銀鈴般的笑聲,好一派歡聲笑語的喧鬧竟打破了如此寧靜的夜空;再聽
水面蓮葉波動,漁舟順流而下,這便是漁夫要乘著今晚的月光去捕魚。詩人觸景生情,感慨油然
而生:山民們戴月而作,隨性而起,這般勤勞、樸素、開朗的性格,遠比宦途官場清明、純淨得
許多。這些細節無不傳達出詩人不僅喜愛這兒的景美,更喜愛這裡的人美。這就很自然地給結句
作了有力的鋪墊。

尾聯兩句「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是詩人有感而發。雖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願意留
下來。王孫指詩人自己,這是詩人對《楚辭·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詩意的
反其義而用之。說山居的景色特別留人。正如詩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
此。」其喜歸自然,厭惡宦海之情溢於言表。

總之,這首山水田園詩畫山繡水,清新寧靜,於詩情畫意中寄託了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的追
求,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15/27
《月下獨酌》 李白

一、作者簡介

李白 ( 701-762 ) ,字太旦,自號青蓮居士,原籍隴西成紀 (今甘肅天水附近)出生於中亞碎葉城(今


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唐玄宗天寶初年應詔赴長安,供奉翰林,後遭權貴讒毀而離開京師。安史亂
起,李白任永王李璘幕僚 。 李璘兵敗後,他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而還,晚年飄泊孤苦。李白長
於古體詩,多以樂府舊題來寫作。他的詩風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清新自然,有「詩仙」之譽。
作品收入《李太白集》。

16/27
李白的「詩仙」桂冠,源於唐代詩人賀知章稱他為「天上謫仙人」。李白的創作一如其秉性,運
用誇張、象徵、比喻的寫作方式,表現自我意識與情感,其浪漫飄逸的風格,湧現出許多名句。
例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
難於上青天!」(《蜀道難》)、「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曰多憂。」
(《宜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這些名句或豪邁奔放,或想像奇特,可見李白天才橫溢之一
斑。

二、題解及寫作背景

共四首,這是第一首。學者一般相信,本詩是李白在唐玄宗天寶三年 ( 744 ) 春天所作 。 當時李


白雖在京城長安任待詔翰林,但遭受排擠,心情鬱悶。李白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感到冷落,
運用豐富想象,表現出由孤獨到不孤獨,由不孤獨到孤獨,再由孤獨到不孤獨的複雜感情。此詩
充分表達他仙才曠達,物我之間無所容心的胸襟。全詩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
現了他放浪形骸、狂盪不羈的性格。邀月對影,千古絕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樂,背面看,
卻極度淒涼。

三、預習題

詩文 譯文
李白我在花叢中放了一壺酒,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獨個兒自斟自花間一壺酒身旁沒有一個親近的人。
我舉起酒杯,邀請天上的明月共飲,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加上對着我的影子, 就有三個人。
月亮既不懂得喝酒,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影子也只是跟隨着我。
暫時與月亮和影子作伴吧,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必須趁着春天作樂啊!
我唱歌,月亮在我身旁來回晃動;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我跳舞,身下的影子隨我起舞,搖曳散亂。
我還清醒的時候,可以跟月亮和影子歡聚;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我一旦醉了,便要和它們分離。
我跟沒有知覺和情感的月亮、影子永遠結為好友,
永結無情遊(1),相期邈雲漢。(2)
相約它們在遙遠的天上仙境會面。

(1) 無情遊:無情,月亮、影子都是沒有知覺和情感的事物。李白與它們交遊,所以稱為無情遊。
(2) 相期邈雲漢:相期,相約。邈,遙遠。雲漢,銀河,引申為天上仙境。

四、主旨(4 分)

17/27
作答方程式:透過/通過記敍……(一件/一些事情),抒發/流露/表達……心情/感受/人生觀

記敍詩人月下行樂(1 分),邀月、影共飲,既歌且舞(1 分),抒發個人孤獨鬱悶的心情(1 分),展現


其曠達超脱的人生態度(1 分)。

五、內容分析
全詩分為四部份

第一部份 第二部份 第三部份 第四部份


(1-4 句 ) (5-8 句 ) (9-12 句 ) (13-14 句 )

月影為伴 尋歡作樂 歌舞共歡 自我開解

寞詩 湊詩 且雖 他 他去
人 成人 作然 要 ,詩 現
,可 會詩 鄙詩
共 人 是 面
。人 棄人
晚 三幻 伴
。月 趁 舞
上 人 。傾在 醉詩 希 世以
,想 不 着 聽花 後人 望 俗
,此
在 與 懂 春 他間 彼知 與 自
花 原天 得 暖 的月 此道 月 追我
間 本上 喝 花 歌下 分這 和 求開
獨 冷的 酒 開 聲既 散
自 清明
, , ;歌 ,番 影 高解,
歡 永 潔
暢 的月 影 及 影且 一樂 遠 的寄

, 環和 只 時 子舞 切只 結 情託
境自 是 行 ,
搖 便在 伴
, 懷
。超
頓己 跟 樂
。 曳月 會自 脫
感 時的 着
到 散亮 消己 並 的
熱影 自 亂
孤 鬧子 己 ,好 失
。清 相 思
獨 , 像 醒 約 想

起為 好徘 時 在

。伴 也 像徊 出 天 以
/

寂 ,
姑 與不 上 及
六、技巧分析

1. 想像豐富

18/27
李白在作品中表現出過人的想像力,有「詩仙」之譽。在《月下獨酌》中把明月和影子人格
化,想像它們傾聽他高歌,與他共舞。李白以豐富超凡的想像,為自己孤獨的處境聊以開解,
排遣心中的鬱悶。

2. 感情真摯

李白性情率真,《月下獨酌》中 「獨酌無相親」一句,直接道出他的孤單。「月既不解飲,
影徒隨我身」兩句可見他明白月和影不解人意,但想到應及時行樂,因此幻想以月、影為伴,
自我開解。

3. 善用反襯

李白明明感到孤單,心情低落,卻偏偏寫繁花盛放的春景,想像自己、月和影子「三人」既
歌且舞,渲染熱鬧的氛圍,以反襯手法來突顯自己鬱悶的心情,以熱鬧寫孤獨;作者身處
「花間」, 「 明月」當空,正值良辰美景,但他卻孤獨一人,藉此反襯哀思,以樂景寫哀,
更見其哀,感情更為鮮明 。

4. 呼應緊密

19/27
李白以「花間一壺酒」與「 行樂須及春」兩句互相呼應,點出春天正好繁花盛放應該及時行
樂。「行樂須及春」與「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互相呼應,以歌、舞具體說明如何「行
樂」。「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與「永結無情遊」互相呼應,指出月影不解人意,所結
的只是「無情遊」。

5. 善用修辭

詩人於「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兩句運用了對偶;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運用擬人法把月亮和影子人格化,兩者恍如化成作者的朋友。
除此之外於「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中,「零亂」用上了雙聲、「徘徊」用上了疊韻,
更見詩人用心。

七、體裁辨析

全詩句數 十四句
每句字數 五字
使用對仗 沒有運用對仗
平仄 用字沒有平仄規定
用韻 (1) 偶句用韻
(2) 用了兩韻組韻:
第一組韻:親、人、身、春
第二組韻:亂、散、漢
詩歌體裁 五言古詩

八、問答

20/27
1. 《月下獨酌》中「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三人」是指誰?(3 分)
李白自己、(1 分)、月(1 分)和自己的影子。(1 分)

2. 李白認為「行樂須及春」,他是怎樣「行樂」以排遣孤獨鬱悶的心情?(3 分)

(提示︰找出有關喝酒、唱歌、跳舞的字句,以排遣孤獨鬱悶的心情,並及時行樂)

李白藉著 邀請明月和影子跟他喝酒, (1 分)讓月亮和影子陪伴自己, (1 分)並且與月亮、影子


一起唱歌、跳舞,(1 分)以排遣孤獨鬱悶的心情,以達至「行樂」。

3. (承上題)你認為他能自得其樂嗎?試結合詩歌內容加以說明。(5 分)

作者上邀明月,下對影子,當下應是自得其樂的, (1 分)但他很快便明白到這些伴侶都是無情
之物。(1 分)他暫且把月和影子變成同歌共舞的對象,以排解寂寞。 (1 分)可是他一旦醉倒,所
有伴侶都復歸於無。 (1 分)他與月和影子結為「無情遊」,相約在天上再聚,正是因為人間寂
寞,由此可見他終究是孤獨鬱悶的。(1 分)

4.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音莫)雲漢」兩句中,寄寓了作者甚麼思想與情懷?試就個人對這首詩
的體會,加以說明。(4 分)

21/27
(提示︰何謂「無情遊」,詩人忽發奇想的目的/作用)
月和影子雖沒有感情,但作者卻希望與月、影永遠為伴,以自我開解, (1 分)這可見他曠達超
脫的思想,(1 分)以及鄙棄世俗,(1 分)追求高潔的情懷。(1 分)

5. 綜觀全詩,李白運用哪一種手法來加強刻畫孤獨鬱悶的心情?試加以說明。(6 分)

 答題錦囊
1. 題目中以「運用哪一種手法」來提問,考生作答時應當具體指出「一種手法」。
2. 思考作者運用什麼「方法」時,應從不同手法的「定義」、「作用」和「目的」入手。

李白運用襯托 / 反襯(1 分)來加強刻畫孤獨鬱悶的心情。作者在花間月下飲酒,本是良辰美景 ,


但他卻「獨酌無相親」, (1 分)這是以花間月下的美景反襯他的孤獨鬱悶。 (1 分)另外,作者邀
請月、影共飲為伴,又在月下既歌且舞;他想像月兒徘徊,傾聽他的歌聲,影子與他零亂起舞,
兩者好像他的知音一般,場面熱鬧歡樂; (1 分)但月、影是無情之物,由它們陪伴他作樂,更
反襯他在世間知音難尋,(1 分)心情孤獨鬱悶。(1 分)

6. 從詩文中反映李白怎樣的人生觀?試據詩意舉出兩項加以說明。(5 分)

22/27
基礎知識速遞

 何謂「人生觀」?
人生觀指人們對人生的根本態度和看法,包括對人生價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義的基本看法
和態度。

首先從詩文反映了李白及時行樂的人生觀。(1 分) 作者邀請月、影共醉,相伴行樂。雖然他知
道月亮不懂飲酒,影子只是隨着自己而擺動, (1 分)但他認為「行樂須及春」,還是暫時把月
和影子作友伴,既歌且舞,熱鬧一番。(1 分)另外亦反映他曠達超脫,(1 分) 作者與月、影盡
歡,最後與月、影相約在遙遠的銀河相會。 (1 分)這種超現實的盼望,正體現出他曠達超脫的
人生觀。

7.《月下獨酌》這題目中哪個字最能表達詩歌的要旨?(2 分) 【概括中心思想,領略言外之意】

A 月 A B C D
B 下
C 獨
D 酌

○ ○ ● ○

23/27
C 獨(2 分)

分析:本詩描寫詩人邀請明月和影子一起歡樂,藉此抒發自己
無人作伴,孤單寂寞的心情。首二句「花間一壼酒,獨酌無相
親」,一開始便點明「獨」的主題。在花好月明的優美環境中 , 感情 寫法
詩人一個人自斟自飲,感到孤寂難耐,便邀請明月和影子作伴
同歡,但詩人清楚知道這些同伴只是想像,終究不能長久陪伴
自己,自己最後仍然是孤獨一人。全詩瀰漫着孤獨的氣氛。

悲 喜 虛 實

8. (1) 李白在《月下獨酌》中流露的感情時悲時喜,情景則虛實更
迭。試根據詩歌內容,辨識詩句的感情和寫法。(12 分) ● ○ ○ ●

(i)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 ● ● ○
(ii)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iii)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iv)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 ○ ○ ●

(v)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vi)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 ● ● ○

(i)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悲;實(2 分)

分析:這二句所寫的是實況,詩人在花間獨飲,孤苦寂寞 ,
心情悲苦。

● ○ ○ ●
24/27

○ ● ● ○
(ii)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喜;虛(2 分)

分析:這二句是詩人的幻想,寫詩人邀請明月和影子作伴共飲,心情由悲轉喜。

(iii)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悲;實(2 分)

分析:這二句寫明月和影子不懂情意的實況,詩人心情轉悲。

(iv)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喜;虛(2 分)

分析:這四句寫詩人幻想姑且與明月和影子作伴,盡情作樂,暫時忘卻愁苦,心情是喜
的。

(v)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悲;實(2 分)

分析:這二句寫實況,詩人知道醉酒後會與明月和影子分別,重歸寂寞,心情再次轉悲。

(vi)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喜;虛(2 分)

分析:這二句寫詩人放開心懷,幻想遠離俗世煩擾,心情轉喜。

(2) 你認為詩中的李白快樂嗎?試說說你的看法。(4 分) 【概括中心思想,領略言外之意】

25/27
我認為李白其實不快樂。雖然他邀請明月和影子對飲,既歌且舞,自得其樂,但是他明白
這只是幻想,明月和影子終究不曉情意,也不能長久陪伴自己,即使感到快樂,也是短暫
的。當他醉倒後,始終要與明月和影子分別,回復孤身一人。所以他其實是苦中作樂,心
底還是苦悶寂寞的。(4 分)╱
我認為李白是快樂的。雖然他知道明月和影子不會與自己交流,在他醉倒後也會分離,但
明月和影子卻能在目前陪他開懷暢飲,為他驅散孤寂。他最後也以樂觀的心情,相約明月
和影子共遊天際,期盼忘掉俗世煩擾,心情是愉快的。(4 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9. 李白於詩中表達的感情跌宕起伏,時而意氣昂揚,時而悵惘低沉。試完成下表,分析詩人的感
情變化,並說明原因。(21 分)

感情起伏
詩句 原因
意氣昂揚 悵惘低沉

花間一壺酒, ●
○ 作者在花間(1) 獨飲(1分),倍感(2)孤寂(1分)。
獨酌無相親。 (1 分)

26/27
舉杯邀明月, ● 他想像與(3) 明月( 1 分) 和(4) 自己的影子( 1 分) 為

對影成三人。 (1 分) 伴,舉杯暢飲,氣氛變得(5) 熱鬧(1分)。

月既不解飲, ● 他發覺月和影根本(6) 不解人意(1分),因而感到(7) 落



影徒隨我身。 (1 分) 寞(1分)。

暫伴月將影, ● 為求(8) 及時行樂( 1分) ,作者姑且與月和影為伴,聊



行樂須及春。 (1 分) 勝於無。

我歌月徘徊, ● (9) 作者放懷高歌起舞,想像明月傾聽他的歌聲,身影亦



我舞影零亂。 (1 分) 隨他起舞。(2分)

醒時同交歡, ● (10)他清醒時可以與月、影同歡,但他醉倒後不省人

醉後各分散。 (1 分) 事,與月和影分散,因而感到失落。(2分)

● (11)作者與無思想感情的月、影結伴,並期望相約在天

永結無情遊, (1 分) 上仙境會面。(2分)
相期邈雲漢。

10. 《月下獨酌》和《登樓》中均提到「花」,作用是否相同?試略加說明。(5 分)

27/27
「花」在兩首詩中皆有反襯作用。( 1 分)《月下獨酌》中,李白身處繁花盛放的良辰美景,但
他卻心情低落,孤獨一人在飲酒,「花」正好反襯他鬱悶的心情;( 2 分)《登樓》中,杜甫以
春天百花盛開,到處生氣勃勃,反襯國家多難及自己憂國憂民的心情。(2 分)

九、作品賞析

詩人在花叢中擺上一壺酒,自斟自飲。邊賞花邊飲酒,本是樂事,但從「獨酌」中可見出詩人孤
單落寞之態。「無相親」,即沒有可以親近的人,説明詩人渴望有知己相伴。見月光照身,身影
投地,他忽發奇想,舉杯向天,邀請明月,與自己的影子相對,於是成為「三人」。冷清清的場
面,似乎一下熱鬧起來了。

李白自稱「酒中仙」,樂時以酒助興,愁時以酒解憂。月亮同樣是他精神世界中永遠的知己,與
酒一起,構成李白詩歌中最頻繁光顧的常客。漫遊在外,月光勾起他遊子的鄉情;秋月裡,他曾
傾述過不盡的相思;月光下,他和古人結為知己。明月在李白的詩中,常被作為至純至美至真的
象徵。骨子裡是愁,卻偏要言樂;明明孤獨無知音,卻硬要説得熱鬧。由此可見,詩人儘管寂寞
失意,卻仍不失瀟灑飄逸之風。

但是明月不懂得開懷暢飲之樂,影子也只是默默地跟隨在人的左右,詩人還是只能獨酌。「不解
飲」,是説月亮沒有知覺,不解人意。「隨我身」,是説影子終究是附庸於人的虛象,不可與之
共語。又分別以「既」字、「徒」字來加重語氣,傳達出無可奈何之情。

前面剛剛幻想出兩位朋友,把明月和影子人格化,現在又還其本來面貌,它們只是無知無感的自
然物和自然現象罷了。於是,詩人從天真的幻想中回歸到眼前的實景,從假想的寬慰中跌入孤寂
的愁思之中,而且語氣中似乎帶著嗔怪月亮和影子的意思。物本無知,而仍然怨之。這種遷怨于
物的寫法,表達了一種十分曲折的情感。

儘管清醒地知道明月和清影並不能寬解內心的寂寞,但在無可奈何之時,也只好暫時伴著它,他
要趁此美景良辰,及時行樂。「將」,是和的意思。詩人又從不如意的現實跳了出來,尋找自我
解脫的幻境。不過,在春夜裡,獨自在花間喝悶酒,有什麼「樂」可言呢?所謂「行樂」,不過
是寄情花月詩酒,逃離世俗的雜念干擾,排遣一下內心的鬱悶愁煩罷了。一個「暫」字,説明詩
人也清醒地知道,這種解脫不過是暫時的。

想到人生當及時行樂,詩人不禁興致勃然,他不但自斟自飲,而且載歌載舞。他於酒意朦朧中感
覺到月亮隨自己前後左右移動,傾聽自己放聲高歌,影子也搖曳紛亂,隨人翩翩起舞。
這幾句將人、月光和影子寫得一往情深。月和影本來都是無知無覺的,其「徘徊」、「零亂」,
活像是有情感的活動。詩人在描寫中將其擬人化,賦予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化無情為有情,並
與之達到情感交融的地步。從邏輯上看,物與人的內心世界並無多少關係。但從詩意的角度上看 ,
二者卻密不可分。正如林語堂所説:「它是一種詩意的與自然合調的信仰,這使生命隨著人類情
感的波動而波動。」

正當忘乎所以時,詩人忽然意識到,清醒時他們一起歡樂,沉醉後卻要各自分開離散,於是不覺
又悲從中來。「交歡」,即一起歡樂。詩人清醒時,是落寞鬱悶的,而在歌舞痛飲時,暫時得到

28/27
了歡樂。所以説,「醒時」實為醉時。醉便醉了,卻又擔心「各分散」,也就是説,儘管是虛幻
的歡樂,他也不願失去。可見內心的孤獨寂寞仍是揮之不去。

詩人希望和月、影永遠結下沒有世俗之情的交遊,相約在浩邈的雲天。「雲漢」,即銀河,這裡
泛指遠離塵世的天界。原先只想「暫伴」,現在卻要「永結」,而且由人間到天上。「無情」是
不沾染世情的意思。「無情遊」,是超出於一般世俗關係的交遊。這種擺脫了利害關係的交往,
才是最純潔、最真誠的。現實中有太多的不如意,於是詩人希望超脫忘懷,遂有此感慨。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詩人設下一個幽靜的背景,一壺酒,花前月下獨自斟酌,可能很快
就把自己給灌醉,才能在蕭條寂寥之處,憑空起勢,做出了常人無法理解的「舉杯邀明月,對影
成三人」這種奇妙的想像。

一直以來我們都沒有正面地對「月、我、影」三人作詳細的解釋,都只是說李白當時由於精神上
的壓力太大,就找來明月和影子作伴,以調解眼前的孤清,但是明月和影子只作陪酒之友,助解
湧上心頭的寂寥,使其得到一時的慰藉嗎?這樣的說法好像不能把李白此時的心情完整地解讀出
來。須明白詩人此刻是何等的「閑愁最苦」。這裡浪漫主義的想像是把我一分為三,而三個我都
找來不同的景物替代,「月」自古常被詩人們認為清潔孤高的,往往入詩象徵詩人們心中各自想
要表述的不同喻體。如李白的《玉階怨》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
月。」秋深,夜深,怨亦深。顧月自怜,月似人,人似月,孤清的月與自己混成一體,此處
「月」也就是凄涼孤寂的宮人。又如「遠送從此別,青山空復情。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列
郡謳歌惜,三朝出入榮。江村獨歸處,寂寞養殘生。」(杜甫《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雖是說
月亮曾和自己一起同行送別嚴武,而言外之意乃用明月來象徵嚴武,讚頌其品德有如月亮清明皎
潔。如果我們把「三人」的「月」理解為理想中的我;舉杯邀月的「我」是現實的目前的我;而
「影」則是一路為實現理想而努力的我。那麼「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的「月」和「影」才
有了依據成為實體,理想中的我不應是一個常借酒消愁的我,而應該以其能力和付出走在康莊大
道,仕途上呼風喚雨,「入則與王圖議國事, 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號令天
下。」的得志之士;影子則乃經歷多年營營役役,空有滿懷抱負的自己,往日不堪回首,一切的
努力都是徒勞無功,「徒」字才顯示真正的含意,那是對已被浪費的青春年華深感歉疚。此時春
宵良辰只想瞬間抽離,就讓三人當作好友,誠乃無法目窺現實,企圖忘卻自身種種不快的遭遇,
因而索性道出「行樂須及春」的玩世意向。於是我們就錯斷它屬醉酒詩,其實李白只是借酒寫出
一首自我清查,自我檢討的詩。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歌」是激昂高歌,唱出自己的心聲,喻為平日滿腹豪情壯思欲飛
的政治活動,可「月」卻徘徊不前,雖高潔明亮,而又遙不可及。儘管自己一往情深,理想仍無
法觸摸,把握不住。現實中苦苦經營──「舞」,落得零亂一片,沒有踏出一路使詩人深感自豪的
光輝歷程,只留下東倒西歪的一個個破碎身影。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醒」、「醉」二字乍看來好像不合常理,一個正常的人應該是酒
醉時才會與月和影同飲,而酒醒之後同桌共飲的「月」、「影」消失,人又回到現實中來,於是
我們往往懷疑「醒」、「醉」二字該是錯位了,不然就是運用了互文手法。其實這是詩人內心的
獨白,清醒之時全心全意地要為國為己一展抱負,實踐濟世理想建立奇功偉業的人生願望。於是
理想(月)、現實(我)、甚至身後名都成李白所注心的東西,而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迭遭挫傷後,如今
只能在酒醉時,才目眩神迷地拋棄三者,留酒仙一人得到片刻的解脫。

29/27
《月下獨酌》有「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李白《行路難.其二》)般的落魄和遭際。也有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李白《行路难.其三》)樣的書憤之作,而且憤慨之情
更為深沉,因為只有悲憤到了極點,才能講出從此以後只希望跟它們永遠結成一種無情的交遊,
大家約定在高渺而又虛無的雲漢上相會。最後的「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是詩人在經過情感
的波動之後,找到自我麻醉的方法,「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就
是一首很好的旁證,既明月無可待,就讓其於歌罷曲終處拋棄一切俗情,此時表達的也同樣是一
份「永結無情遊」的灑脫,希望忘卻世俗與明月共遊天際,主體游離於物境之外,不為物役,無
使物累,無物無我,隨緣任運的有道而亡情的逍遙境界,表現了詩人鄙棄世俗,自願孤潔清高的
思想。

跟很多唐人一樣,李白一生除了長安三年外,不是漫遊於山水之間,就是隱居學道。他曾 “酒隱”
安陆十年,後來又隱嵩山、徂徠、東魯家中。《月下獨酌》作於賜金還鄉之前,承受仕途茫然失
路和遠大抱負失落的強烈痛苦之際,在心中憤懣之情的驅使下,企圖打碎受詔入京的初衷,斷絕
仕進的念頭,再度從蓬萊仙境找到安身之所、安心之處。

此詩本是浪漫主義的手法,思想完全不受拘勒,獨步千古的荒誕想像,而語言卻又如此樸實,兩
者看似矛盾,卻竟結合和諧。這正是李白熱情豪邁和天真坦率的緣故。

十、文化速遞

月亮是中國古典
一、古代文人筆下的月亮 詩詞中常見的意
象。

30/27
  月亮,在中國歷代文人的詩詞中,常以不同的模樣呈示,其中具備各種
不同的意象,承載著古人不同的精神和情感。

  在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早已有月亮的文學意象。《陳風.
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將月色與美人並
陳,描繪女子潔白姣好之儀態,撩撥著思慕者的心弦。後來,月亮也常被用 以月色比喻女子
來訴說女子思念丈夫或意中人的閨怨情懷,如《古詩十九首》中的「明月何 的姣好,或以月
皎皎,照我羅床緯。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藉著月色渲染思婦形單影 亮表達思念愛人
的情感。
隻、思念丈夫的氣圍。

  古人更常以月亮寄託對家鄉或遠方親友的思念。李白《靜夜思》中的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又如蘇軾《水調歌頭》,寫自己在中秋之夜
思念弟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
里共嬋娟。」詞中以月亮有陰晴圓缺,比喻人不免於悲歡離合。

  為什麼古人常以月亮來寄託思念之情呢?這是因為月亮常常高掛夜空, 以月亮表達對家
不論身處何地都能看見。看到月亮時,自然會想到身處遠方或故鄉的親友, 鄉或遠方親友的
是否也看到今晚的月亮,是否也想念自己。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 思念。
此時」(《望月懷遠》),白居易的「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望月有感》),都表達了這種情思。

  從上述可知,月亮恆掛於夜空中,它光明皎潔而又時有變化的特質,使 月亮具備的特
它能夠讓古代文人在詩文中藉以寄託他們的情思,為中國文學譜出一曲浩渺 質,使文人藉以
而悠遠的生命之歌。 在詩文中寄託情
思。

二、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31/27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的評讚,出自韓愈《調張籍》一詩,指李白、杜甫之詩歌傳於
後世,有如日月光燄萬丈,千古常照。

李白的詩歌承繼了楚辭的浪漫基調,弘揚了漢魏六朝樂府民歌的優秀傳統。他才華橫溢,擅
長古體詩、樂府詩,大多直抒胸臆,豪放奔騰,氣勢有如大江大河一瀉千里。著名作品如《蜀道
難》、《行路難》、《將進酒》等,均能反映這種特色。

李白也擅長絕句,其中多為山水詩和送別詩,大多語出自然,風格清爽明快,從「飛流直下
三千丈,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江瀑布》)、「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黃鶴
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名句可見一斑。

杜甫被視為盛唐詩歌的集大成者,對《詩經》、楚辭、漢魏六朝以及初唐各家作品的長處,
均有所吸收。正如他自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杜甫的詩歌,特別是古詩,多描寫安史之亂前後的社會動盪情景,如《兵車行》、「三吏」,
「三别」等。其詩歌最大的成就在於律詩,題材廣泛,舉凡時事、感懷、羈旅、山水、宴遊等均
能入詩,在當時具有開創性。杜甫所作律詩的另一特點,是他精於煉字煉句煉聲,韻律精微,正
如他自言:「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春望》、《登高》等作品都能反映這方面
的特色。

唐代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李白、杜甫的作品標示着唐代詩歌之最高成就,雙峯並峙。
他們的作品既繼承前人,又有所開創,對於中晚唐乃至宋、明等歷代詩人皆有深遠的影響。

32/27
《登樓》 杜甫
一、作者簡介

杜甫 ( 712-770 ) ,字子美,原籍襄陽 ( 今湖北襄樊 ) ,出生於河南鞏縣,安史亂後投靠劍南


節度使嚴武,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晚年飄泊無依。杜甫作詩兼擅眾體,尤長於律
詩和五七言古體,詩風沉鬱頓挫,筆法多變。他的詩內容寫實,多反映唐代由盛轉衰的變化,後
人譽為「詩史」。 他的作品充滿悲天憫人、憂國憂民的情懷也稱他為「 詩聖 」。他曾在長安近
郊的少陵居住,自號少陵野老。作品收入《杜少陵集》。

「詩聖」為杜甫的尊號。之所以被稱為「聖」,主要在於他以現實主義精神觀照當時的社會
現象,關心唐室命運與百姓疾苦,詩歌內容發人深省。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
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
足!」敍述簡陋住屋為秋風吹毁,全家遭受風吹雨淋之苦;但杜甫不自傷自憐,放眼期許所有人
都能獲得安居,反而表現出悲天憫人的胸懷,稱之為「聖」,當之無愧。

二、題解及寫作背景

杜甫在唐代宗廣德二年 ( 764 ) 春寫於成都,前一年安史之亂已大致平定,收復了河南河北。


但當時唐朝外有吐蕃不斷侵擾,內則代宗昏庸,寵信宦官,藩鎮割據,朝政呈日益衰敗的景象。

三、預習題

詩文 譯文
花近高樓傷客心, 繁花在高樓近處盛放,在這裡作客的我觸景傷情。
萬方多難此登臨。 在這國家多難的時刻,我登臨座樓台。

33/27
錦江(1)春色來天地, 錦江一帶的春色,已從天地的邊際來臨。
玉壘(2)浮雲變古今。 玉壘山的浮雲變幻,有如古往今來的世情不斷變動。
北極朝廷終不改(3), 我們的朝廷會像北極星一樣恆久,始終不會改變。
西山寇盜(4)莫相侵 。 西面來的強盜,不要再來侵犯我們了。
可憐後主還祠廟(5), 可歎像蜀國後主劉禪,仍有祠廟來紀念他。
日暮聊為《梁甫吟》。(6) 我在這黃昏時分,暫且把《梁甫吟》再唸一遍吧。

(1) 錦江:岷江流經成都附近的一段(今四川成都市南)
(2) 玉壘:山名(在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是唐代蜀中通往吐蕃的要道。
(3) 北極朝廷終不改:北極,北極星,這裡用來比喻唐朝政權。終不改,借北極星位置在天空固定
不變來比喻來比喻唐朝政權的穩固。唐德元年(763)十月,吐蕃入侵長安,代宗逃往陝州(今山西)。
後郭子儀等收復長安,唐室轉危為安。
(4) 西山寇盜:指吐蕃。唐德元年十二月,吐蕃攻陷松、維等州(今四川北部),正是杜甫寫《登
樓》這詩前不久。
(5) 可憐後主還祠廟:可憐,可歎。後主,三國時蜀國後主劉禪,劉備的兒子,他竉信宦官,終致
亡國。還,仍。祠廟,這裡作動詞,意即仍有祠廟來紀念他。後主的祠廟在武侯祠 (諸葛亮的祠
廟)附近,應是杜甫登所見。
(6) 聊為《梁甫吟》:聊,姑且、暫且。《梁甫吟》,古樂府篇名,也作《梁甫吟》,《三國志》
記諸葛亮隱居隆中時「好為《梁甫吟》」,這裡指憂時而自感不遇的詩歌,或指這首《登樓》。

四、主旨(4 分)

作答方程式:透過/通過記敍……(一件/一些事情),抒發/流露/表達……心情/感受/人生觀
全詩分為四部份

詩人藉登樓遠望首聯 (1 分),抒發對國家 頸聯 (1 分),同時表達詩人尾聯


頷聯「萬方多難」的傷心之情 對朝廷的信心
(1 分),並為自己苦無獻身為國之路而感到無奈(1 分)。
交代背景 描寫景物 表達期望 抒發感情
五、內容分析

登樓遠望 從景聯繫
境環 局時 情心 國憂 歡傷自
所見所思 現實所思

開在 國 傷 江錦 水山玉 廷朝 族外
者與廟以
壘 》只 感
高 家 心 步後供蜀 能慨
樓 面 後主奉,漢 以吟 自
附 對 主一 後 自誦己
近 內 的浮 固 後樣諷主 遣諸懷
可 憂
地那 ,唐 政警
塵昏喻斷 葛才
的一 世雲 室 權戒
見 外 邊帶 事變 縱政 穩吐 的庸
,當送 亮不
繁 患 不幻 使權 固 憂 時國 喜遇

際的 , 34/27 ,蕃 慮表在家 歡、
來春 斷 多像 勿 ,
盛 變有 難 達位 的
臨色
, ,北 侵再
對的死 《報
動如 極 擾來
已 古 始星 只襲 唐唐後 國
, 代代還 梁無
經 往 終一 是
從 今 不樣 徙唐 統宗,有 甫門
治 祠 ,
天 來 變穩 勞室 吟
六、技巧分析

1. 用字準確

杜甫作詩以煉字著稱,自言「語不驚人死不休」。在《登樓》中,「北極朝廷終不改」的
「終」字,表達了他對唐朝國祚長存的祝願;而 「西山寇盜莫相侵 」的「莫」 字,有力地
表達了對吐蕃的告誡,並流露憤慨。

2. 善用典故

在《登樓》「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兩句中杜甫用典,委婉地帶出詩歌要
旨。前句以蜀漢後主劉禪斷送國家,死後仍有祠廟供奉,一日职暗諷當時在位的代宗, 表達

35/27
對國事的憂慮。後句用諸葛亮「好為《梁甫吟》」的典故,寄託自己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
以及懷才不遇的感慨。

3. 借景抒情

詩人於「玉壘浮雲變古今」一句借景抒情,看到玉壘山的浮雲變幻,想到古往今來的變遷,
引起對時局的擔憂。

4. 象徵寄託

詩人於「玉壘浮雲變古今」一句中,「浮雲」象徵世事的變遷不定,政權興亡更替無常,藉
此寄託自己對國家前途的擔心。另外「日暮聊為《梁甫吟》」又以「日暮」象徵自己年華老
去,自傷沒有機會像諸葛亮那樣為國效力。

5. 善用反襯

詩中「花近高樓傷客心」、「錦江春色來天地」以春天繁花盛放的美景和鋪天蓋地的錦江春
色,反襯自己憂國憂民的傷感加強抒情效果。

36/27
6. 感情真摯

杜甫時刻抱着悲天憫人的情懷,《登樓》一詩充分表現出他這個特點。國家面對外敵連年侵
侮,朝廷卻上有昏庸君主,下有小人為禍,即使眼前有大好春色,杜甫卻只感到傷心,並且
引起他的感歎

7. 筆力雄奇

詩中「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兩句寫登樓所見之景前句視野遼闊,後句穿梭古
今,構成一幅立體的祖國河山圖,氣象壯闊。

8. 善用修辭

詩中「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兩句運
用對偶,而「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運用借喻,以北極星來比比喻唐朝政權。

37/27
基礎知識速遞

定義
任何一種抽象的觀念、情感、看不見的事物,不直接予以指明,而透過社會大眾所認
象徵
可事物或形象間接加以陳述的表達方式。

七、體裁辨析

全詩句數 八句
每句字數 七字
使用對仗 頷聯(第三、四句)、頸聯運用對仗(第五、六句)
平仄 各句中固定位置用字有平仄規定
用韻 (1) 首句用韻
(2) 偶句用韻
(3) 一韻到底
(4) 韻腳:心、臨、今、侵、吟
詩歌體裁 七言律詩

38/27
八、問答

1. 《登樓》開頭明言作者在「萬方多難」的時局下登樓,感受是「傷客心」,但他為甚麼着意
把景色寫得一片春光爛漫?試加以說明。(5 分)

 答題錦囊
1. 題目中以「為什麼」來提問,考生作答時應當具體指出「原因」。
2. 思考原因時,理應考慮作者的「目的」。

詩人想運用反襯的手法以表達傷心之情。(1 分)登上高樓,看到近處一片繁花,遠處「錦江春
色來天地」,本應賞心悅目, (1 分)但作者此時因「萬方多難」感到傷心, (1 分)美景正好反
襯他傷心的情懷,是以樂景寫哀情。 (1 分 ) 這能突顯作者的傷心,使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1
分)

2. 《登樓》中「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兩句歷來為人傳誦,試從句式、氣勢和象
徵三方面加以賞析。(9 分)

從句式方面,這兩句對仗工整,(1 分)「錦江」對「玉壘」 ;「春色」對「浮雲」;「來」對


「變」;「天地」對「古今」,不但詞性相對,地名「錦江」、「玉壘」也能相對。 (2 分)而
氣勢方面,這兩句寫登高臨遠所見的景物,氣勢壯闊。 (1 分)前句寫春來大地,縱橫眼前偌大
的空間;(1 分)後句寫浮雲多變,馳騁古今悠長的時間,縱橫時空,氣象壯闊。 (1 分)至於象

39/27
徵方面,杜甫以古今以來不斷變幻的浮雲, (1 分)象徵世事變遷不定、政權興亡更替無常, (1
分)藉此寄託了他對國家前途憂心忡忡。(1 分)

3. 試據《登樓》中「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兩句,回答以下問題。

(1) 詩中的「北極朝廷」指甚麼?試簡略說明。(2 分)
指唐朝政權,(1 分)如北極星一般穩固,絕不動搖,也就是詩句中「終不改」的意思。(1 分)

(2) 「西山寇盜莫相侵」一句呼應了詩中哪一句?試簡略說明。(2 分)
呼應「萬方多難此登臨」一句,(1 分)吐蕃的侵擾正是國家多難的具體寫照。(1 分)

(3) 這兩句詩流露了詩人怎樣的感情?(3 分)
面對外族入侵的威脅,詩人這兩句詩表示堅信國家能安然度過, (1 分)並嚴詞警戒敵人別再來
犯,(1 分)流露出他的愛國情懷。(1 分)

(4) 試句中用了「終」字和「莫」字,這對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甚麼幫助?(4 分)
「終」是自始至終的意思,「北極朝廷終不改」強調唐室政權如北極星的位置一樣穩固,縱
萬方多難,始終不變, (1 分)表達作者對唐室政權的信心和支持。 (1 分)而「莫」是不要的意
思,「西山寇盜莫相侵」作者清楚直接告誡吐蕃不要再來侵擾, (1 分)義正詞嚴,流露抵禦外
侮的決心和氣概。(1 分)

40/27
4. 杜甫在《登樓》「日暮聊為《梁甫吟》」句中寄託了自己的心意,試加以說明。(4 分)

三國時諸葛亮隱居隆中期間,經常吟誦《梁甫吟》。杜甫一方面以這典故表達對國事的憂慮 :
(1 分)唐朝廷只有如蜀國後主一樣的昏君,卻沒有如諸葛亮一般的賢相; (1 分)另一方面自傷
際遇:(1 分)諸葛亮獲劉備賞識,自己屆垂暮之年卻空懷濟世之心,苦無報國之路的遺憾。 (1
分)

5. 從《登樓》一詩可見杜甫對國家有怎樣的情懷?試加以說明。(6 分)

首先杜甫是關心國家,(1 分)對國家正處於「萬方多難」的處境感到傷心;為吐蕃入侵而憂慮 ,
寄語「西山寇盜莫相侵」; (1 分)他又以後主劉禪諷喻代宗昏庸,寵信宦官。 (1 分)另外亦見
杜甫濟世為懷,(1 分)杜甫希望能像諸葛亮一樣匡扶君主,建功立業, (1 分)只是苦無獻身為
國之路,這從末句慨歎只能聊為吟誦《梁甫吟》以自遣可以看出來。(1 分)

6. 作者在《登樓》末句運用甚麼典故來抒發感情?試說明運用典故的優點和缺點。(6 分)

杜甫運用諸葛亮在隆中隱居時「好為《梁甫吟》」的典故。 (1 分)其優點是委婉含蓄地表情達
意,(1 分)言有盡而意無窮,能引發讀者的想像。 (1 分)以較簡練的字句表達豐富的意思,言
簡意賅。(1 分)不過如引用的典故生僻,或讀者未曾涉獵有關內容,可能會難以理解。(2 分)

41/27
7. 杜甫《登樓》寫登樓所見景物,氣象恢宏。試摘錄有關詩句。(2 分) (2020 年 DSE)

錦 江 春 色 來 天 地 , 玉 壘 浮 雲 變 古 今 。

8. 杜甫《登樓》一詩借用典故以抒懷。試以自己的文句完成下表。(4 分) (2020 年 DSE)

典故 典故內容 所抒發的情懷
(i) : 如 後 主 那 麼 昏 庸 (1 分 ) , 卻 有 祠 廟 慨歎當時君主昏庸,沒有賢臣輔
後主 (1 分)。 助。
相傳諸葛亮遇劉備前,喜歡吟誦《梁甫 (ii) :詩人以諸葛亮自況 (1 分),
諸葛亮 吟》。 抒發懷才不遇的鬱結(1 分)。

9. 試根據以下引文,分析《登樓》一詩章法嚴謹之處。(4 分) 【辨識文章的寫作手法】

42/27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
西山寇盜莫相侵。」

引文第 1、3、5 句和第 2、4、6 句在意思上互有關聯,都是用景色聯繫到當世時局,環環相扣 ,


結構嚴謹。第 1 句提到的繁花、第 3 句提到的春色、第 5 句提到的北極星,都比喻唐室,指唐
朝政權好像春天、北極星一樣,永恆不變,表現了詩人對唐室的維護與信心。 (2 分)第 2 句的
「萬方多難」、第 4 句的「玉壘浮雲」、第 6 句的「西山寇盜」,指外族侵擾,時局動盪,唐
室正值多事之秋,表現了詩人對時政的關注和擔憂。(2 分)

比較題
1. 李白的《月下獨酌》和杜甫的《登樓》都是寫春天景色,兩位詩人在詩中所寫對春天的感受,
與一般人是否相同?試以自己的文句分別說明。(6 分)

一般人對春的感受是充滿喜氣、生機處處;而《月下獨酌》和《登樓》的寫作背景雖是在春
天,但我認為李白和杜甫在詩中流露對春天的感受與一般人不同。(2 分)李白身處繁花盛
開、明月高照的優美環境,但卻孤身一人,只能幻想與月、影對飲,因此春天的美麗景色令
他更感孤獨和苦悶;( 2 分)杜甫看到繁花盛放和錦江一帶的美麗春色,他卻想起國難當前 、
內憂外患,因此倍感悽愴。(2 分)

2. 王維《山居秋暝》和李清照《聲聲慢.秋情》都寫所居地的秋景,卻表現了不同的情懷。試分
別說明。(4 分) 【比較文章的內容與思想感情】

(1) 《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是王維居於輞川時的作品。當時正值秋天傍晚,新雨過去 ,


天氣更覺清涼,月光灑落在松林間,清泉在溪石上流淌,竹林傳來洗衣婦的談笑聲,漁
舟在蓮葉間順流而下,王維心中着實喜愛如此恬靜的山景和樸實的生活,流露了但願長
居於此、退隱避俗的情懷。(2 分)

(2) 《聲聲慢.秋情》:《聲聲慢‧秋情》是李清照孀居臨安時所作。當時金兵入侵,宋室南
渡,李清照隨夫避難南方,後來丈夫病故。她想起亡國之恨,顛沛之苦,自己孑然一身 ,
感到孤獨淒涼,便寫下這首詞。詞起首以七組疊字,直接抒發尋覓相伴之人而不得的悲
悽愁苦。接著寫秋天天氣乍暖還寒,愁緒難以排解,自己無法靜心休息;看見滿地菊花

43/27
漸漸枯槁,無人採摘,恰似自己韶華老去;獨個兒守在窗邊,孤苦的時光甚是難捱。作
者給觸目所見的景物都賦予了悲戚的感情,不是單單一個「愁」字能概括得了。(2 分)

3. 《月下獨酌》和《始得西山宴遊記》兩位作者排解苦悶的方法頗相似,試根據以下指示,摘錄
原文或用自己的文句,完成下表。(6 分) 【比較文章的內容與思想感情】

相似之處 《月下獨酌》 《始得西山宴遊記》


(1)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4) 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
作者在花叢間獨個兒自若自飲。 ╱ 作者倒盡壺裏的酒喝到醉,醉
(1 分) 了就和同伴互相枕靠著躺下。 ╱
喝酒情形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
入。 ╱ 作者拿起酒杯斟滿酒,開
懷暢飲,直到醉倒,連太陽下山
也不知道。(1 分)
(2)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5) 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
作者舉起酒杯邀請天上的明月和 迴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
地下的影子對飲。(1 分) 作者每天與同伴登上高山,走入
茂密的樹林,走到曲折溪流的盡
頭,幽僻的泉水,奇特的山石,
沒有遠的地方沒有到過的。╱遂
尋找解悶對象
命僕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
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作者
於是命令僕人渡過湘江,沿著染
溪,砍伐業雜的草木,燒掉茂盛
的茅草,一直走到山的最高處才
停下來。(1 分)
(3)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6)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
作者願與明月和影子結成朋友, 知吾向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
忘 卻 俗 世 煩 擾 , 相 約 在 銀 河 見 ╱作者受西山的廣闊無邊感染,
面。(1 分) 領悟到個人得失的微不足道,心
結尾感興
胸豁然開朗,達到與大自然融為
一體的境界,明白以前不曾感受
到遊歷的樂趣,遊西山才是真正
遊歷的開始。(1 分)

44/27
九、作品賞析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首聯先寫詩人自己的動作,「萬方多難」,則登樓時,
心中倍感慘慼。花草的茂盛反增添人事蕭條之感,「花近高樓」,花或謂真花,或謂樓上侑酒的
女子,姑且莫管,重點在傷心也。傷心又點出客字,則不止國愁,尚有離愁也。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頷聯對仗,點出地點,出句是四川的江水,對句是四川
的山岳。旅居四川(蜀),因此眼前景是四川的山水。出句寫錦江春色,萬方多難,則春色愈盛 ,
感傷愈盛。抑或此句可表一種偏安氣象。對句寫玉壘浮雲。浮雲幻化,下接變古今三字,則幻化
的浮雲不單僅指浮雲,更指人事。長遠觀之,天下分分合合,豈不正如眼前浮雲來來去去?焉知
何者為常態、何者為變態?杜甫樂觀,則眼前戰亂只把它視為一種變態,不是常態。「玉壘浮雲
變古今」,可謂以造化之眼觀之,靜候戰亂的雲散、煙消。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杜甫心中仍有一種常態在,也就是王朝的鞏固。「北極
朝廷終不改」可以說就是這個意思。北極,即北辰,就是北極星。因北極星居天中而不動,眾星
環繞著它,因此它有「不動」的象徵意涵。當然,除「不動」外,它也有「君王」、「帝都」等
含意。國朝穩固,終是不會改姓易代的,敬告西山群寇,莫再侵擾我朝。然而,實際上的唐朝已
走向衰敗,「北極朝廷終不改」之語,乃出於對朝廷的信任。其實,唐朝的國力已走向孱弱,哪
裡真能不改呢?杜甫甚至憂慮當下已是唐朝末世了。有此憂慮,遂轉出尾聯二句。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字面上後主指蜀漢後主劉禪,〈梁甫吟〉語出〈諸葛亮
傳〉,可指諸葛亮。然古詩往往以古語述今事,「後主還祠廟」,應當是指代宗在吐蕃陷長安之
後的復辟。杜甫以後主喻之,可以想見他對國勢的憂愁。用「可憐」而不用「可嘆」、「可恨」 ,
則又透出杜甫拳拳忠愛之心。「日暮聊為梁甫吟」,「為」字可訓為「吟誦」之意,日暮,除了
點明時間外,也有暮氣深深的感受。聊,勉強,此一虛字顯出無奈感。相較於諸葛亮躬耕隴中,
意氣風發地吟誦〈梁甫吟〉,杜甫此時的「日暮聊為梁甫吟」,只顯得欲振而乏力。唯「日暮」 、
「聊」等字眼雖顯得乏力,但「梁甫吟」一語卻顯出杜甫仍有欲振之心。

縱觀全詩,以詩人的自身動作為起句;其次及於眼前景,且於景中寓情;再其次直抒胸臆,只用
情語,不用景語;最後歸於感嘆。而感嘆之中,憐而不恨,乏力而欲振。雖是嘆語,卻也充滿張
力。

首聯提挈全篇,「萬方多難」,是全詩寫景抒情的出發點。在這樣一個萬方多難的時候,流離他
鄉的詩人愁思滿腹,登上此樓,雖然繁花觸目,詩人卻為國家的災難重重而憂愁,傷感,更加黯
然心傷。花傷客心,以樂景寫哀情,和「感時花濺淚」(《春望》)一樣,同是反襯手法。在行文
上,先寫詩人見花傷心的反常現象,再說是由於萬方多難的緣故,因果倒裝,起勢突兀;「登
臨」二字,則以高屋建瓴之勢,領起下麵的種種觀感。

頷聯從詩人登樓所見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壯觀,「錦江」、「玉壘」是登樓所見。詩人憑樓遠望,
錦江流水挾著蓬勃的春色從天地的邊際洶湧而來,玉壘山上的浮雲飄忽起滅,正像古今世勢的風
雲變幻,詩人聯想到國家動盪不安的局勢。上句向空間開拓視野,下句就時間馳騁遐思,天高地
迥,古往今來,形成一個闊大悠遠、囊括宇宙的境界,飽含著詩人對祖國山河的讚美和對民族歷

45/27
史的追懷;而且,登高臨遠,視通八方,獨向西北前線遊目騁懷,也透露詩人憂國憂民的無限心
事。

頸聯議論天下大勢,「朝廷」、「寇盜」,是詩人登樓所想。「北極」象徵大唐政權。上句「終
不改」,反承第四句的「變古今」,是從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復辟一事而來,意思是
說大唐帝國氣運久遠;下句「寇盜」「相侵」,進一步說明第二句的「萬方多難」,針對吐蕃的
覬覦寄語相告:「莫再徒勞無益地前來侵擾!」詞嚴義正,浩氣凜然,在如焚的焦慮之中透著堅
定的信念。

尾聯詠懷古跡,諷喻當朝昏君,寄託詩人的個人懷抱。後主,指蜀漢劉禪,寵信宦官,終於亡國 ;
先主廟在成都錦官門外,西有武侯祠,東有後主祠;《梁甫吟》是諸葛亮遇劉備前喜歡誦讀的樂
府詩篇,用來比喻這首《登樓》,含有對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詩人佇立樓頭,徘徊沉吟,很快
日已西落,在蒼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廟、後主祠依稀可見。想到後主劉禪,詩人不禁喟然而歎 :
「可憐那亡國昏君,竟也配和諸葛武侯一樣,專居祠廟,歆享後人香火!」這是以劉禪比喻唐代
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魚朝恩,造成國事維艱、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劉禪信任黃皓而亡
國極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詩人生活的時代只有劉後主那樣的昏君,卻沒有諸葛亮那樣的賢相。
而詩人自己,空懷濟世之心,苦無獻身之路,萬里他鄉,高樓落日,憂慮滿懷,卻只能靠吟詩來
聊以自遣。

全詩即景抒懷,寫山川聯繫著古往今來社會的變化,談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滲透,互
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國家災難、個人情思為一體,語壯境闊,寄意深遠,體現了詩人沉鬱頓挫
的藝術風格。

這首七律,格律嚴謹。中間兩聯,對仗工穩,頸聯為流水對,有一種飛動流走的快感。在語言上 ,
特別工於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錘煉。首句的「傷」,為全詩點染一種悲愴氣氛,而且突如
其來,造成強烈的懸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時」、「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
含義,也包含著「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來」,烘托錦江春色逐人、氣勢浩大,令人
有蕩胸撲面的感受。四句的「變」,浮雲如白雲變蒼狗,世事如滄海變桑田,一字雙關,引發讀
者作聯翩無窮的想像。五句的「終」,是「終於」,是「始終」,也是「終久」;有慶倖,有祝
願,也有信心,從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滿令寇盜聞而卻步的威力。七句的「還」,是「不當如
此而居然如此」的語氣,表示對古今誤國昏君的極大輕蔑。只有末句,煉字的重點放在第三字上 ,
「聊」是「不甘如此卻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寫詩人無可奈何的傷感,與第二句的「此」字遙相
呼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詩的構思方面起著突出的作用。全詩寫
登樓觀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跡,都是從空間著眼;「日暮」,點明詩人徜徉時間已久。這樣就
兼顧了空間和時間,增強了意境的立體感。單就空間而論,無論西北的錦江、玉壘,或者城南的
後主祠廟,都是遠處的景物;開端的「花近高樓」卻近在咫尺之間。遠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詩
的境界闊大雄渾而無豁落空洞的遺憾。

46/27
基礎知識速遞

藝術風格及語言特色

1. 清麗優美 7. 富有詩意
2. 簡潔凝煉 8. 準確嚴密
3. 通俗易懂 9. 幽默諷刺
4. 細緻生動 10. 饒富生趣
5. 形象生動 11. 氣勢磅礡
6. 含蓄委婉

47/2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