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第 38 卷第 4 期 Vol.

38No. 4
2022 年 4 月 Mode
rn 
Prima
r and 
y  Sec
onda
r Educ
y  ati
on Apr
il2022
 

78!& [
DOI] 16165/
10. j.cnk
i.22-1096/g4.
2022.
04.
020

美国中小学校园欺凌防治的标本兼治之道
——— 以 “美国 PBI
S 校园反欺凌计划 ”为例

陆哲恒1  孙   蓓1,2
1.上海公安学院,上海 200137;

2.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

[摘   要]“美国 PBI
S 校园反欺凌计划”是一项基于循证的方式,在全校范围内鼓励所有教师利用“三级分层干
预模式”,发展教师的积极行为,不再把惩罚作为应对 欺 凌 行 为 的 首 要 措 施,转 而 鼓 励 教 师 积 极 传 授 学 生 善 于 运 用
“制止(
Stop)、离开(Wa
lk)和报告(
Tak)”的替代 性 行 为 模 式。 其 治 标 之 道 在 于 通 过 系 统 化 改 善 学 校 硬 环 境 ,治 本

之道在于为教师提供发展积极行为的教师培训,在于为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防治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策略。
[关键词]美国 PBI
S 校园反欺凌计划;发展教师的积极行为;教师培训;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9.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1477(
2022)
04-0083-07

校园欺凌(
Bul
lyi
ngi
  Campus)是国内外学者们普遍关注的校园安全问题,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
n 
欺凌事件频发,大众的关注焦点大多集中于欺凌 行 为 造 成 的 负 面 影 响。[1]事 实 上,发 生 在 中 小 学 校 园 内
的欺凌事件对于学 校 氛 围 (
Schoo
l Cl
ima
te)造 成 的 影 响 更 为 恶 劣,
1908 年 美 国 纽 约 市 的 中 学 校 长 阿
瑟·佩里(Ar
thur 
Per
ry)在《城市学校管理》一书中首次提出学校氛围概念,大量国内外研究证实“学 校
氛围”是影响中小学生个体学习动机、学习成绩、身 心 健 康、社 会 交 往 和 情 感 能 力 等 的 核 心 要 素,更 与 校
内校园欺凌、校园暴力、学生辍学率等学校问题行 为 的 发 生 率 息 息 相 关。 与 此 同 时,由 于 缺 乏 系 统 的 校
园欺凌防治知识和有效手段干预支持的情况下,教 师 群 体 在 应 对 校 园 欺 凌 事 件 时 感 到 无 从 下 手。2020
年 5 月教育部就“十四五”期间中 小 学 幼 儿 园 教 师 国 家 级 培 训 计 划 实 施 的 重 点 工 作 提 出:“需 将 国 家 安
全、预防校园欺凌等纳入教师校/园长培训。”[2]由 此 可 见,从 改 善 中 小 学 校 园 的 学 校 氛 围 和 教 师 视 角 切
入,尝试破解校园欺凌难题是解决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防治的突破口 。
本文以“美国 PBIS 校园反欺凌计划”为 例,探 讨 在 美 国 东 部 地 区 的 一 所 中 学,根 据 循 证 (
Evi
denc
e-
Based)方式进行的一项“积极行为干预和支持”的校园反欺凌计划( Posi
tive 
Behavio
ralI
 nterven
tion 
and
Support,以下简称 PBIS),并对该计划进 行 分 析。“循 证 的 方 式”在 本 文 中 是 指 通 过 对 该 所 中 学 校 园 内
学生个体行为表现进行全过程评估与监测,将获取数据作为重要客观依据,辅助学校领导及教师们设计
和制定校园反欺凌的策略。

   一 、“美国 PBI
S 校园反欺凌计划 ”出台背景

1.概念:美国校园反欺凌计划含义和特征
美国中小学一般意义上的“校园反欺凌计划”是指通过提高中小学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应对欺凌行

   [收稿日期]2021-07-18
   [基金项目]上海公安学院 2021 年度学生科研项目( 21xsxkx04)。
   [作者简介]陆哲恒( 2000- ),男,上海人,本科生;[通讯作者]孙蓓( 1982- ),女,上海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

· 83 ·
为的认知水平,使教师们具备应对欺凌行为的知识储备与技能准备的项目 。[3]校园欺凌行为背后发生的
症结原因大多是基于“欺凌被害 者”具 备 某 些 个 体 特 殊 特 征,诸 如 性 取 向、性 别 歧 视、身 体 残 疾、肥 胖 超
重、种族主义和宗教信仰等。“校园反欺凌计划”的实施有 助 于 教 师 提 前 识 别“校 园 欺 凌 事 件”的 各 类 角
色,在欺凌行为发生前或发生过程中可以成功介 入 和 干 预。[4]多 项 实 证 研 究 表 明,当 教 师 们 表 现 出 愿 意
主动使用干预措施来帮助“欺凌受害者”学生时,发生在中小学校园内的欺凌行为会显著减少。[5]在这里
需要特别指出,美国中小学的“教师”是一个群体概念,它涵盖了包括学校校长、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心理
辅导教师以及教学辅助人员(包括社会工作者、心 理 咨 询 师、教 育 行 政 管 理 者、行 为 学 专 家、护 士 和 行 为
咨询顾问)在内的所有教师,这些人员都是参与制定、修改和评估校园反欺凌计划的关键人物。[6]美国法
律规定中小学校园反欺凌计划必须具备如下几个特征:第一,学校必须制定明确的配套政策和校园安全
管理规章制度,明确校方针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具体 处 置 措 施;第 二,学 校 必 须 注 重 储 存 校 园 监 控 电 子 基
础数据,确保校方具备公正评估校园欺凌行为性质 程 度 的 客 观 处 置 证 据;第 三,学 校 必 须 坚 持 培 训 所 有
学校教师及其他教职员工,确保所有在校教职人员能 够 在 发 现 或 报 告 校 园 欺 凌 事 件 时 具 备 相 应 的 专 业
知识并且能够立即采取行动。
2.动因:各类校园欺凌角色饱受欺凌困扰
校园欺凌,意指在中小学校园内的某个学生,带 有 目 的 性 地、反 复 多 次 地 对 另 一 名 学 生 实 施 的 攻 击
性行为 [7],这里所指的“攻击性行为”是指在身 体、言 语、社 交 或 网 络 上 的 伤 害 行 为。 美 国 国 家 教 育 协 会
(Nati
ona
l Educ
ati
on 
Assoc
iat
i 2017 年度的一份报告声称,美国 K-12(
on) Ki
nde r
gar
tent
 hrough 
Twelf
th
Grade)学校,大约每天有 16 万名学生会受 到 欺 凌。 校 园 欺 凌 对 受 害 者 (
Victims)、旁 观 者 (
Byst
ande
rs)
以及欺凌者本身(
Bul
lis)都会产生不利影响。8 美国儿童阶段指从进入幼儿园的学前阶段、小学的初等

[]

教育阶段再到涵盖初中和高中的中等教育阶段,在此 阶 段 的 美 国 中 小 学 学 校 都 会 实 施 各 类 校 园 反 欺 凌
计划,以期可以降低欺凌发生率和遏制欺凌流行率。
中小学校园内发生的各类欺凌行为对欺凌事件 的 各 类 欺 凌 角 色 都 会 造 成 短 期 或 长 期 的 负 面 影 响 。
受害 者 (Vi
ctims):短 期 内 会 出 现 经 常 旷 课、情 绪 焦 虑、学 习 成 绩 下 降、创 伤 后 应 激 障 碍 症 状 (
Pos
t-
Tr
auma
tic 
Str
ess 
Diso r,
rde PTSD)、自卑、自我效能感低和自杀意念。中小学阶段的“欺凌被害者”相较
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受害者遭受的心理痛苦会更加显著,成年后会出现个人成就感水平低、自杀意念强和
自杀风险大的严重后果。被欺凌的小学生还会出现 倾 向 于 采 取 暴 力 攻 击 行 为 解 决 问 题,并 在 中 学 阶 段
出现更多不良行为。欺凌者(
Bul
lis):该类学生在青春期吸食毒品的风险会远高于同龄人,在学校阶段

的学习成 绩 往 往 很 不 理 想,其 成 年 后 参 与 高 危 犯 罪 行 为 和 反 社 会 行 为 的 风 险 大 大 增 加。 旁 观 者

Bys
tande
rs):中小学校园欺凌情境中还有一类角色极易被忽视,即旁观者。这类学生同样会 受 到 很 大
影响,由于担心自己目睹并亲历了欺凌事件,很可能会 沦 为“欺 凌 者”的 下 一 个 攻 击 目 标,必 然 会 出 现 负
面心理情绪。鉴于校园欺凌会对各类角色,“受害者(
Vic
tims)”“欺凌者(
Bul
li
es)”“旁观者(
Bys
tand
ers)”产
生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和长期影响,因此近年来,在全美范围内掀起了启动“积极行为干预和支持模型下
的校园反欺凌计划(
Pos
it
ive 
Beha
vio
ral
 In
ter
ven
tion 
and 
Suppo
rt,
PBS)”的教育革新。

3.铺垫:明确教师是反欺凌计划核心要素
PBIS 国家中心(
PBIS 
Nat
iona
l Cen
ter)是 1997 年美国俄勒冈大学获得 一 笔 拨 款 后 筹 建 的,该 中 心
的成立受益于当时美国政府顺利通过了《障碍者教育法》(
Dis
abi
li
tie
s Educ
ati
on 
Act)的修正案。自该中
PBIS 项目已在美国的 28 个州,为超过 16 
心成立和发展至今, 000 多所中小学教师提供了 PBIS 项目培
训服务。
PBIS 校园反欺凌计划(以下简称 PBIS 计划)本质上是一种系统化实施预防和干预校园欺凌问题 的
解决模式,它关注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干预方法或实践措施,它强调以循证的方式,通过发
展教师的积极行为干预支持策略和系统改变的方法,调整所有校园内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达到预防
和减少校园欺凌、改 善 学 生 在 校 质 量 的 行 为 干 预 模 式。PBIS 计 划 使 用 的 策 略 包 括 制 止 (
Stop)、离 开
(Wa
lk)和报告(
Tak)。看似简单的三 个 英 语 单 词,实 质 上 内 涵 丰 富,它 代 表 了 教 师 和 学 生 已 经 形 成 一

种共同语言体系的默契,在应对校园欺凌问题时已能灵活运用一套成熟的适应行为模式 。
1)教师教会学生运用“三步骤模式”,标 准 化 应 对 校 园 欺 凌。“
( PBIS 计 划”发 展 教 师 的 积 极 行 为 干
· 84 ·
预和支持主要有三个重要步骤,作者将其概括为 “三 步 骤 应 对 模 式”。 具 体 是 指 制 止、离 开 和 报 告。“制
止”(
Stop)是指教师需教会学生在全校范围内灵 活 运 用 “制 止 信 号”,当 学 生 遭 遇 欺 凌 情 境 时,会 迅 速 运
用口头和肢体语言对欺凌 者 勇 敢 地 表 达 出 “停 止”信 号。“离 开”(Wa
lk)是 指 如 果 该 名 学 生 已 向 “欺 凌
者”明确发出“停止”信号后,“欺凌者”并未因此停止其伤害行为,那么在此欺凌情境下,教师教给学生的
第二个步骤就是要求学生尽快“逃离”现场。如果该名学 生 在 完 成 了 前 两 个 步 骤 后 仍 然 无 法 摆 脱“欺 凌
者”对他的持续伤害,那么第三步必须向班主任或其 他 教 师 “报 告”。教 师 们 在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中,需 要 不
断地鼓励学生与教师进行沟通,培养学生无畏韧性的个性特征,敢于向教师们报告他们正在经历或亲历
目睹的校园欺凌行为。
2)教师依据学生在校现实表现进行 三 级 分 层,分 层 干 预 教 育 问 题 学 生。“
( PBIS 计 划”主 张 学 校 依
据学生遵守美国中学 生 行 为 规 范 和 本 校 校 规 的 实 际 情 况,采 用 三 级 分 层 系 统 对 学 生 予 以 区 分。 约 占
80% 的学生处于第 一 层,该 层 级 学 生 遵 守 规 范 情 况 良 好,不 需 要 提 供 其 额 外 支 持 和 干 预 行 为。 约 占
15% 的学生处于第二层,该层级学生是已有过参与欺凌经历和存在欺凌他人风险的学生 ,这部分学生需
要提供其如何应对欺凌行为的社 会 技 能 和 遵 守 课 堂 行 为 规 范 的 要 求。 约 占 5% 的 学 生 处 于 第 三 层,该
层级学生包括了需要进行个性化干预的高 风 险 问 题 行 为 学 生。“
PBIS 计 划”三 级 分 层 干 预 校 园 欺 凌 模
式已通过美国专家的评估和审查,针对其在中小学校园内的实际应用效果也有了不少实践积累 。[9]
4.实施:强调发展教师积极行为支持策略
“PBIS 计划”的目标是为全体学生创建 安 全 有 效 的 校 园 环 境,增 加 学 生 的 在 校 安 全 感,教 师 向 学 生
提供积极有效的行为支持,同时预防校园欺凌等问题行为的蔓延和恶化。Le t
end
re等人发现,教师和学
校工作人员一致认为校园欺凌干 预 计 划 中 需 要 建 立 一 套 共 同 语 言 体 系 。 该 体 系 将 有 助 于 不 同 年 龄

10]

段的学生熟练应用,有助于教师们顺利实施校园反欺凌计划,有助于改变和矫正“欺凌者”的攻击性欺凌
行为,有助于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校园文化。在美国东北部地区一所中学 内 进 行 的 PBIS 计 划,该
所公立中学内的大部分学生是外国移民的孩子,其中 76% 是拉丁裔或西班牙裔, 8% 的学生是男性。
53.
该项研究采用焦点小组访谈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人 员 将 符 合 资 格 的 21 名 教 师(教 师 组 成 人 员 包 括 课
程教师、教学辅助人员和行政人员)预 先 分 成 五 个 焦 点 小 组,其 中 16 名 教 师 为 白 种 人、
4名教师为拉丁
裔或西班牙裔、
1 名教师为非洲裔 美 国 混 血 儿。 在 性 别 特 征 描 述 方 面,
15 名 参 与 者 是 女 性 教 师,
6名是
男性教师。每个焦点小组由 3~7 名参与者组成,研 究 人 员 依 次 在 每 个 焦 点 小 组 进 行 了 大 约 60~90 分
钟的互动讨论。在此过程中,研究人员对参与 教 师 们 进 行 了 相 关 “
PBIS 计 划”的 培 训,以 便 让 教 师 们 充
分掌握 PBIS 计划内容,学会如何通过发展积极行为参与计划。

   二 、“美国 PBI
S 校园反欺凌计划 ”实施结果分析
美国以学校为基础制定的校园反欺凌计划,在 实 际 实 施 结 果 中 毁 誉 参 半。 诸 如 全 校 欺 凌 干 预 模 式
(Who
le-Schoo
l Mode
ls)、课堂与特别学生项目( Clas
sroom or 
Studen
t-Spe
cif
ic 
Progams)以及整合了多

媒体的干预模 式 (Mu ltimed
ia)、父 母 参 与 项 目 (Pa
renta
l I
nvolvement)、惩 戒 性 干 预 模 式 (
Dis
cil
pina
ry
s)和同伴支持项目( t)的校园反欺凌计划大多被国内外学界公认为是有效的。11
[ ]
Me
asur
e Pee
r Suppo

1.学校资金不足和社区资源缺乏主要影响教师实施反欺凌计划
中小学学校资源匮乏被学界公认为是影响实施 校 园 反 欺 凌 计 划 的 主 要 障 碍 因 素,这 里 的 资 源 不 仅
包括建设和改善校园环境的资金、设备等硬性条件,还包括学校是否具备改善和应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软
实力,诸如教师应对欺凌行为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学 校 能 获 得 的 社 区 支 持 及 其 附 加 资 源、学 校 与 学 生 家
长的关系等。学校所在的社区背景、学生的居住社区 环 境 都 会 使 教 师 在 应 对 和 处 置 校 园 欺 凌 和 学 生 管
理上面临巨大挑战。许多美国城市公立中小学因其 民 族 多 样 性 和 社 区 资 源 的 缺 乏,一 直 缺 乏 行 之 有 效
PBIS 计划”则主要依赖 学 校、教 师 与 学 生 之 间 的 社 会 互 动,作 为 一 种 非 正 式 的 社 会
的欺凌干预项目。“
控制,该类社会互动行为会有助于遏制和防止中小 学 校 园 欺 凌 事 件 的 发 生。 个 人 控 制 能 力 差 和 社 会 适
应能力弱是学生遭受欺凌风险的两大显著相关因素。
2.教师缺乏培训和师生互动不畅直接影响教师实施反欺凌计划
传统上美国公立中小学教师们惯常采用结果性 惩 罚 策 略 处 理 校 园 欺 凌 行 为,这 样 的 做 法 不 仅 会 给
· 85 ·
“欺凌者”造成不良行为示范,还会出现欺凌行为被暂时地“人为抑制”,当欺凌行为再次发生时会变得更
加难以控制,从而导致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PBIS 计 划”将 发 展 教 师 的 “积 极 互 动 行 为”与“替 代 性 行
为”建立直接联系,该计划的假设前提是教师们需介入所有学生的行为规范管理 。这里所指的所有学生
还包括了“欺凌者”,全体在校学 生 都 可 以 从 教 师 这 里 获 得 积 极 行 为 支 持 和 预 防 校 园 欺 凌 的 具 体 做 法 。
PBIS 计划”的实施,其核心要点就是由研究人员指导和培训教师们教会学生在面临校园欺凌行为时 可

以采用的积极行为,主要概括为三大步骤:制止( Sop)、离开(Wa
t lk)和汇报(
Tak)。每个步骤的课堂教

学,教师与学生之间 的 互 动 不 能 停 留 在 知 识 传 授 阶 段,教 师 更 应 注 重 让 学 生 不 断 进 行 情 景 模 拟 演 练

Rol
e P
lay),学生们只有通过重复模仿、练习和强化,才能在此基础上真正达成“内化”。
3.家庭隐性文化和家校关系疏离间接影响教师实施反欺凌计划
t 和 Hyme
l 断 言 12 ,大 多 数 美 国 中 小 学 的 校 园 反 欺 凌 计 划,包 括
[ ]
Swe
arr,
e Espe
lage,
Vai
llancour
PBIS 计划”都未能将校内学生的人口统计数据因素考虑在内,例如种族、残障和文化取向等,然而这些

因素很大程度上会对项目实施 的 有 效 性 产 生 影 响。 已 有 不 少 学 者 开 始 探 讨 儿 童 和 家 庭 等 人 口 统 计 因
素,包括性别、种族、民族、社会经济地位是否会对学生参与校园欺凌行为产生影 响 。“美 国 PBIS 计 划”
的调研数据显示:与女生相比,男生更容易受到长期 和 频 繁 的 校 园 欺 凌,换 而 言 之 男 生 也 更 有 可 能 成 为
“欺凌受害者”[13]。与性别因 素 相 关 的 不 同 欺 凌 行 为 也 被 工 作 人 员 注 意 到,男 生 更 可 能 实 施 身 体 欺 凌

Phys
ica
l Agg
res
sion),而女生则可能偏向利用 关 系 欺 凌 (
Rel
ati
ona
l Agg
res
sion)。 少 数 民 族 裔 人 口 聚
居区域的社区暴力被认为是促发校园欺凌的风险因素之一。[14]此外,移民美国的学生中,社会适应能力
差、学业成绩较差以及儿童和父母的 原 文 化 适 应 程 度 高 也 被 认 为 是 校 园 欺 凌 的 危 险 因 素。[15]这 表 明 学
校和教师们在参与制定和实施校园欺凌干预计划时,需要充分考虑学校所在社区环境的真实状况,因为
在高暴力社区中,学生很可能会被社会化,其行为表现会将“支持攻击性”行为作为应对欺凌行为的首要
解决方式。
4.社会种族偏见和多元文化冲突深远影响教师实施反欺凌计划
PBIS 计划”的实践结果揭示了美 国 “少 数 族 裔 (
“ Ethn
ic 
Mino
riy)”子 女 在 中 小 学 校 园 内 遭 受 校 园

欺凌的比例要远高于在当地出生 的 白 人 同 龄 人。[16]在 这 里 提 及 的“美 国 少 数 族 裔”是“非 白 种 人”概 念,
尽管移民后代和美国少数族裔学生遭 受 校 园 欺 凌 的 比 例 更 高,但 本 次 PBIS 计 划 并 未 将 这 类 特 殊 学 生
的多元文化因素考虑进去。在使用挪威学者奥维斯(
Olwus)设计的“奥维斯儿童欺凌问卷”对学生进行
调研时,问卷数据结果显示移民后代和美国少数族 裔 学 生 未 能 如 实 反 馈 自 己 遭 受 欺 凌 的 真 实 状 况。 调
研结果揭示了美国大部分针对中小学的校园反欺凌 计 划,运 用 传 统 意 义 上 的 评 估 工 具 和 方 法 已 无 法 获
得真实的欺凌数据,从而导致大部分干预项目“掩盖”了 美 国 移 民 后 代 和 少 数 族 裔 学 生 真 实 安 全 需 求 堪
忧的境遇。素有“民族大熔炉”之称的美国,其种族偏 见 和 文 化 冲 突 问 题 无 形 中 增 加 了 教 师 们 处 置 校 园
欺凌问题的难度。相较于其他国家而言,美国中小学校园反欺凌计划对于教师而言更具挑战性。[17]

   三 、“美国 PBI
S 校园反欺凌计划 ”对我国中小校园欺凌防治的启示

1.学校方面提升监控能力,严防欺凌事件发生
学校走廊和操场等教室外面的场所是教师和其 他 工 作 人 员 进 行 干 预 欺 凌 行 为 的 最 佳 机 会,大 量 研
究结果证明了加强在课堂之外的非正式教学领域监督可以有效地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和降低被欺
凌者的受害风险。[18]提升学校层面监控能力是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关键 ,具体措施包括:校园环境
有效管理、管理人员专业强化以及高风险学生动 态 掌 握 三 个 方 面。 第 一,校 园 环 境 有 效 管 理 重 点 是:校
园范围内“欺凌重点区域”的地图绘制与防范提示、“欺凌重点区域”的加强巡查、校园“死角区域”安装监
控探头、厕所防虐报警装置等硬件御防设施改善项目。
学校范围内的校园反欺凌计划需有助于建立学校氛围,使每个在校学生都能感到安全,能够发展学
业和社交情感技能。了解 PBIS 计划中起作用的因素,以及如何根据每个学校所在 的 城 市 地 理 位 置、社
区背景、学生及家庭的人口因素、教师的专长与技能等,对反欺凌计划内容进行因地制宜地调整与修 改,
以期更有效地满足本校学生、教师和家长的独特需求,是每一所中小学校园反欺凌计划的关键环节。
· 86 ·
2.课程方面建设教学团队,建立助人校园文化
教师们积极发展“利社会行为”课程,应从努力构筑在校学生的心理环境做起,经由课程教学活动深
化学生对欺凌行为的正确认知观,培养学生同理心 并 在 校 园 日 常 生 活 点 滴 中 养 成 助 人 习 惯。 由 于 校 园
欺凌事件涉及学生个体与学校环境的交互作用,国内 外 大 量 实 证 研 究 表 明 学 生 情 感 同 理 心 的 缺 乏 以 及
旁观者多元无知效应是导致校园欺凌事件日益频 发 和 恶 化 的 主 要 原 因。 换 而 言 之,冷 漠 无 知 的 旁 观 者
的心理环境才是校园欺凌事件的最大助推因素。因 此,干 预 校 园 欺 凌 的 积 极 做 法 应 从 教 师 积 极 发 展 和
培养学生的助人文化开始,化解和减少冷漠无知的旁观者,以此来“抵御和抗衡”欺凌者。利社会行为的
课程规划和设计应该包含“同理、关怀、合作与救 助”四 个 部 分。 从 同 理 心 出 发,积 极 鼓 励 校 园 欺 凌 事 件
中的助人行为,抵御欺凌行为,课程目标应侧重建立同理心的态度与行为以及利社会行为的实践 。 唯有
校园中助人文化的正向氛围占据上风,才能使校园欺凌行为没有滋生的土壤,从而真正销声匿迹。
为了使反欺凌计划获得成功,教师 们 需 要 通 过 PBIS 计 划 提 供 的 共 享 语 言 体 系 来 解 决 校 园 欺 凌 行
为。 针对该计划需要修改的地方,例如应在计划中增加某些特殊类型学生的需求,多元文化价值观和

19]

社会规范等,教师们应该通过团队合作高度给予关注。针对部分高风险学生,教师团队可以做出调换班
级或另辟教室的方法,促进问题学生发展积极行为的连续性和成功率。欺凌主题课程建设方面,需要充
分依托和借助参与合作团队的教师,大家共同反思和讨论以期能够找到更好的积极行为替代解决方案 。
3.教师方面完善培训机制,提升教师干预能力
美国 PBIS 校园反欺凌计划实践结果 显 示:影 响 计 划 有 效 实 施 的 最 大 障 碍 是 教 师 群 体 缺 乏 适 当 培
训。 受到欺凌的学生由于感到羞耻、害 怕 和 缺 乏 信 任,抑 或 害 怕 受 到 其 他 同 学 的 嘲 笑,通 常 不 会 主 动

20]

向老师透露自己被欺凌的细节信息。缺乏应对校园 欺 凌 的 相 关 主 题 培 训,教 师 们 无 法 及 时 识 别 出 班 级
中受到欺凌的学生,缺乏可以保护被欺凌学生不再受到欺凌的能力。由此,加强教师培训成为了破解中
小学校园欺凌的突破点。
校园反欺凌计划中的教师培训要点是:第一,鼓励教师们“发展积极行为”。教师们需积极转变其过
往习惯性地将惩罚作为处置“欺凌者(
Bul
lis)”欺 凌 行 为 首 要 且 唯 一 措 施 的 固 有 观 念,转 而 采 取 积 极 主

动向“欺凌者”传递这样的观点:错误的是“欺凌”行为,而 非 实 施 行 为 的“欺 凌 者”本 身。 第 二,鼓 励 教 师
们做出“系统改变”。教师们需向“欺凌者 (
Bul
lis)”教 授 具 有 与 惩 罚 措 施 相 同 功 能 的 替 代 性 行 为 策 略,

为问题学生重新设计和改变系统环境因素,如班级环境及文化,使环境对该学生的正向行为发展起到支
持作 用。 与 此 同 时,在 培 训 中 教 师 们 需 学 会 向 “受 害 者 (Vi
ctims)”“欺 凌 者 (
Bul
lis)”“旁 观 者


Bys
tande
rs)”教授具有适应性功能的行为策略。第三,鼓励教师们创新教学方法,“预防和减 少 欺 凌 问
题行为”,教师和学校工作人员能够整合干预计划中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精心设计,将校园欺凌主题相关
的真实故事投入到课堂讲授中,采用小组情景模拟(
Scena
rio 
Simu
lat
ion)和角色扮演(
Rol
e P
lay)的教学
形式来丰富欺凌主题课堂学习。诸如“如何应对校园欺凌”和“重 新 安 排 学 习 环 境”这 两 种 途 径,通 过 采
取三级分层实施课堂教学,增 加 问 题 学 生 个 体 积 极 行 为,降 低 欺 凌 行 为 的 频 率 或 减 轻 其 严 重 程 度。 第
四,鼓励教师们以“改善学生在校质量”为目标。教师们通过培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可以主动开展教学,
为增加在校学生个体的在校满意度和成就感做准备,为学生们充分融入社会打好基础。
4.学生方面加强合作互助,促进形成同辈模式
学生对教师的信息披露不足以及教师对受欺凌学生的认识不足都可能会导致在校内实施反欺凌 计
划困难重重。那些没有向老师透露被欺凌实情的学 生,以 及 那 些 由 于 语 言 表 达 能 力 有 限 或 因 身 体 障 碍
无法正常表达真实情况的学生,很大概率上无法从教师方面获得充分的干预和支持。一些学生,如那些
频繁出现情绪失控的问题学生,需要额外强化(
Rei
nfo
rc t)来帮助其学习“制止(
emen Stop)、离开(Wa
lk)
和报告(
Tak)”的三步骤欺凌应对模式。针对校园欺凌 中 的 高 风 险 学 生 的 动 态 信 息 掌 握 首 要 责 任 在 教

师,教师应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努力营造同理关怀、合 作 互 助 的 班 级 风 气,让 学 生 在 班 级 环 境 中 有 安 全 感
和归属感。为增进教师辨识高风险学生的能力,同样需要建立班级高风险学生行为数据库,以便教师可
以跟踪记录,尽早介入和干预。
学生 们 可 以 学 着 去 理 解 他 们 的 同 龄 人,帮 助 某 些 特 别 学 生 获 得 团 队 接 纳,而 不 是 简 单 地 排 斥 和 回
避。教师可以帮助促进处于青春期的女学生之间形成积极的同伴关系(
Pee
r Re
lat
ions)21 ,授权某些优
[ ]

· 87 ·
秀学生承担管理角色,以帮助解决欺凌情况。教师可以建议学校在校内创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欺凌
俱乐部( Bull
yi ub)”,参 与 欺 凌 俱 乐 部 的 学 生 将 接 受 反 欺 凌 计 划 的 培 训,并 作 为 “学 生 专 家
ng Cl

Expe
rts)”前往不同年级,演示如何使用 PBIS 校园反欺凌计划应对欺凌者或帮助其他“欺凌受害者”表
达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这种 借 鉴 美 国 PBIS 校 园 反 欺 凌 计 划 的 同 辈 模 式 (
Pee
r-Ba
sed  l)可 能 会
Mode
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欺凌的共同防治工作中来。
5.家长方面积极参与沟通,建立孩子心理韧性
通过将家长纳入反欺凌计划,可以将学校的反欺凌计划目标扩大到家庭中,从而为学生在学校和社
区建立更大的协同性保护区域。对习惯采取“以暴制 暴”解 决 问 题 的 家 庭 文 化 以 及 社 区 文 化 的 敏 感 性,
教师们可以设计制作一些个性化的资料来解释和宣传校园反欺凌计划。教师们可以使用多媒体网络平
台,鼓励父母在家和孩子一起线上参与定期交流。通过在线家校互动平台、电子海报和宣传视频来加强
和巩固学生在课堂外的 PBIS 计划内容,是教师们可以采用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方 法。 考 虑 到 定 期 面 对
面的交流会更好地传递学生在校内的实际情况,教师 们 与 部 分 问 题 学 生 家 长 的 个 性 化 会 面 可 能 是 确 保
家长参与的最佳方法。
家庭关系对欺凌情境下的儿童有影响,消极的养 育 方 式,包 括 虐 待 和 忽 视,会 增 加 孩 子 成 为 欺 凌 受
害者的 风 险 [22],而 家 庭 支 持 则 能 够 改 善 “欺 凌 受 害 者 ”的 情 绪 控 制 力 和 心 理 韧 性 (Behav
ior
al
e)。23 教师和学校工作人员认为,家长参与度高是反欺凌的重要关键。在校园反欺凌计划中将
[ ]
Re
sil
ienc
家长参与因素考虑在内的计划或项目,在遏制欺凌行为和降低被欺凌风险方面更加有效。 此外,父母自
我效能感被证实与学生被欺凌和受 害 程 度 显 著 相 关 [24],让 家 长 参 与 反 欺 凌 计 划,提 高 他 们 对 校 园 欺 凌
行为的认识会产生积极影响。[25]
美国 PBIS 校园反欺凌计划为我国中 小 学 校 园 欺 凌 防 治 提 供 了 可 供 借 鉴 的 策 略,其 治 标 之 道 为 通
过系统化改善学校硬环境,将预防校 园 欺 凌 纳 入 教 师 常 规 培 训 项 目。[26]其 治 本 之 道 为 鼓 励 教 师 不 断 提
升发展积极行为的软实力,不断创新教学能力,改善 学 生 在 校 质 量,从 而 实 现 中 小 学 校 园 欺 凌 防 治 的 目
标。未来我国在制定中小学校园反欺凌计划时,需要关注到所有利益相关者,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在
任何一项中小学校园反欺凌计划中都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

[参 考 文 献]

1]孙蓓,秦飞 .美国中小学教师干预校园欺凌计划的分析与启示[
[ J].教师教育研究,
2020,
32(
2):
124-1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安全、预防校园欺凌等纳入 教 师 校/园 长 培 训[
[ EB/OL].[
2021-06-28].
htp:
t //www.
moe. cn/
gov.

rcs
it/A10/s
e 7034/202105/
t20210519_
532221.
html

3]MARTHA 
G,MERAVIGLIA,
eta
 l.
The 
Expe
ct 
Respe
ct 
Pro
jec
t.Cr
eat
ing 
apo
sit
ive
 el
emen
tar
y s
choo
l c
lima
te[
J].
Jour
nal
 of

nte
rpe
rsona
l Vi
ol e,
enc 2003,
18(
11):
1347-1360.

4]O
BRENNAN 
L M,WAASDORP 
T E,
BRADSHAW 
C P.
Str
eng
then
ing 
bul
lyi
ng 
preven
tion
 thr
ough 
schoo
l s
taf
f c
onne
ctedne
ss

J].
Jour
nal
 of 
Educ
ati
ona
l Ps
ycho
logy, 106(
2014. 3):
870-880.

5]ESPELAGE 
D,POLANIN 
J R,
LOW 
S.Te
ache
r and 
sta
ffpe
  r
cep
tions 
ofs
 choo
l env
ironmen
t a
s r
ped
ict
ors 
ofs
 tuden
t agg
res
sion,

ict
imi
zat
ion,
and 
wil
lingne
sst
 oi
 nt
ervene
 in 
bul
lyi
ng 
sit
uat
ions[
J].
Schoo
l Ps
ycho
logy 
Qua
rte
rly,
2014,
29(
3):
287-305.

6]MERAVIGLIA 
M G, H,
BECKER  B,
ROSENBLUTH  e
t a
l.The
 expe
ctr
 espe
ct 
pro
jet:
c Cr
eat
ing 
apo
sit
ive
 el
emen
tar
y s
choo


lima
te[
J].
Jour
nal
 of
 In
ter
per
sona
l Vi
ol e,
enc 2003,
18(
11):
1347-1360.

7]OLWEUS 
D.Bu
lly/v
ict
im 
prob
lems
 in 
s l:
choo Fa
cts
 and
 in
ter
ven
tion[
J].
Eur
ope
an 
Jour
nal
 of 
Psycho
logy 
of 
Educ
aton,
i 1997,
12

4):
495-510.

8]HALTIGAN 
J D,
VAILLANCOURT 
T.J
oin
t t
rae
jct
ori
es 
ofbu
  l
lyi
ng 
and 
pee
r v
ict
imi
zat
ion 
acr
oss
 el
emen
tar
y and 
midd
les
 choo


and ss
oci
ati
ons 
wit
h s
ymp
toms 
ofps
  ychopa
tho
logy[
J].
Deve
lopmen
tal
 Ps
ycho
logy,
2014,
50(
11):
2426-2436.


9]BRADSHAW 
C,WAASDORP T,
LEAF 
P.Ex
ami
ning
 th
e v
ari
ati
oni
 nt
 he
 imp
act
 of
 sc
hoo
l-w
id po
e  s
it
ive 
beh
avi
ora
l i
nte
rve
nti
ons
 and

uppo
rts[
J].
Ped
iat
ris,
c 2012,
10(
5):
1136-1145.

10]LETENDRE 
J, J,MICKENS 
OSTRANDER  A.Te
ache
r and 
sta
ffvo
  i
ces:
Imp
lemen
tat
ion 
ofa 
  PBI
S bu
lly 
preven
tion 
prog
r i
am n
an 
urban 
s l[
choo J].
Chi
ldr
en 
& Schoo
ls,
2016,
38(
4):
237-245.

11]TTOFI 
M M,
FARRINGTON 
D P.
Eff
ect
ivene
ss 
ofs
 choo
l-ba
sed 
prog
rams
 to
 reduc
e bu
lli
yng:
A s
yst
ema
tic
 and 
met
a-ana
lyt
ic

evew[
i J].
Jour
nal
 of 
Expe
rimen
tal 
Crimi
noogy,
l 2011(
7):
27-56.

· 88 ·

12]SWEARER 
S M,
ESPELAGE 
D L, T,
VAILLANCOURT  e
t a
l.Wha
t c
an 
be 
done
 abou
t s
choo
l bu
lli
yng?L
ink
ing
 re
sea
rch
 to
educ
ati
ona
l r
pac
tie[
c J].
Educ
ati
ona
l Re
sea
r r,
che 2010,
39(
1):
38-47.

13]IDSOE 
T, A,
DYREGROV  IDSOE 
E C.
Bul
lyi
ng 
and 
PTSD 
symp
toms[
J].
Jour
nal
 of 
Abno
rma
l Ch
ild 
Psycho
logy,
2012(
40):
901-911.

14]LOW 
S,ESPELAGE D.Condu
its
 fr
om 
commun
ity v
iol
enc
e expo
sur
e t
o pe
eragg
  res
sion and v
ict
imi
zat
ion:Con
tri
but
ions 
of
pa
ren
ta mon
l  ito
ring,
impu
lsi
viy,
t and 
dev
i y[
anc J].
Jour
nal
 of 
Couns
eli
ng 
Psycho
logy,
2014,
61(
2):
221-231.

15]MORCILLO 
C,RAMOS-OLAZAGASTI 
M A, C,
BLANCO  e
t a
l.So
cio-cu
ltur
alc
 on
tex
t and 
bul
lyi
ng 
othe
rsi
 n 
chi
ldhood[
J].

our
nal
 of 
Chi
ld 
& Fami
l S
y tud
ies,
2015(
24):
2241-2249.

16]MAYNARD 
B R,
VAUGHN 
M G,
SALAS-WRIGHT 
C P,
eta
 l.
Bul
lyi
ng 
vic
timi
zat
ion 
among 
schoo
l-aged
 immi
gran
t you
thi
 n
t Un
he  i
ted 
Sta
tes[
J].
Jour
nal
 of 
Ado
les
cen
t He
alh,
t 2016(
58):
337-344.

17]EVANS 
C  R,
B  FRASER 
M W,
COTTER 
K L.
The
 ef
fec
tivene
ss 
ofs
 choo
l-ba
sed 
bul
lyi
ng 
preven
tion 
prog
rams:A 
sys
tema
tic

evew[
i J].
Agg
res
sion 
and 
Vio
len
t Behav
ior,
2014,
19(
5):
532-544.

18]TTOFI 
M M,
FARRINGTON 
D P.
Eff
ect
ivene
ss 
ofs
 choo
l-ba
sed 
prog
rams
 to
 reduc
e bu
lli
yng:
A s
yst
ema
tic
 and 
met
a-ana
lyt
ic

evew[
i J].
Jour
nal
 of 
Expe
rimen
tal 
Crimi
noogy,
l 2011(
7):
27-56.

19]SMOKOWSKI 
P R,KOPASZ 
K H.
Bul
lyi
ngi
 n 
s l:An 
choo ove
rvi
ew 
oft
  s,
ype e
ffe
cts,
fami
l cha
y  rac
ter
ist
ics
 and
 in
ter
ven
tion

tra
teg
ies[
J].
Chi
ldr
en 
and 
Schoo
ls,
2005,
27(
2):
101-110.

20]CUNNINGHAM 
C E, H,MIELKO 
RIMAS  S,e
t a
l.Wha
t l
imi
tst
 he
 ef
fec
tivene
ss 
ofan
  t
ibu
lli
yng 
prog
rams?A 
thema
tic
 ana
lys
is

f t
he 
per
spe
cti o
ve ft
 ea
che
rs[
J].
Jour
nal
 of
 Schoo
l Vi
ol e,
enc 2016,
15(
4):
460-482.

21]LETENDRE 
J,WILL
IAMS 
L  “
R.Ih
 ea
r you”:
Usi
ngf
 oc
us 
group
s t
o i
gve 
voi
cet
 o 
ado
les
cen
t i
grl
se
xpe
rie
nce
s w
ith 
vio
len
ce[
J].
Soc
ial
Wo
r w
k it
h Gr s,
oup 2014,
37(
2):
114-128.

22]LEREYA 
S T, M,WOLKE 
SAMARA  D.Pa
ren
ting 
behav
ior
 and
 the
 ri
sk 
ofbe
  c
omi
ng 
a v
ict
im 
and 
a bu
lly/v
icim:A 
t met
a-
ana
lys
iss
 tudy[
J].
Chi
ld 
Abus
e & Neg
let,
c 2013,
37(
12):
1091-1108.

23]SAPOUNA 
M,WOLKE 
D.Re
sil
ienc
e t
o bu
lli
yng 
vic
timi
zat
ion:
The
 ro
le 
ofi
 nd
ivi l,
dua f
ami
l and 
y  pee
r cha
rac
ter
ist
ics[
J].
Chi
ld
Abus
e & Neg
let,
c 2013,
37(
11):
997-1006.

24]MALM 
E K, C,VARJAS 
HENRICH  K,e
t a
l.Pa
ren
tal
 se
lf-e
ffi
cac
y and 
bul
lyi
ngi
 n 
elemen
tar
y s l[
choo J].
Jour
nal
 of
 Schoo

Vi
ol e,
enc 2016(
5):
411-425.
25]凌磊 .国际视野下校园欺凌治理机制构建[
[ J].比较教育研究,
2020,
42(
12):
93-99.
26]刘文利,魏重政 .面对校园欺凌,我们怎么做[
[ J].人民教育,
2016(
11):
13-16.

[责任编辑:黄晓娜]

(上接第 82 页)

[参 考 文 献]

1]黄宁,辛涛,栗晓霞 .儿童学校适应的分类及判定[
[ 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2):
57-62.

2]LADD G W,KOCHENDERFER B J,COLEMAN C C.C
las
sroom pe
er a
ccep
t e,
anc f
riendsh
ip,and v
ict
imi
zat
ion:Di
sti
nct

ela
tiona
l s
yst
ems
 tha
t c
ont
ribu
te 
uni
que
lyt
 o 
chi
ldr
en
s s
choo
l ad
jus t?[
tmen J]Ch
ild 
Deve
l t,
opmen 1997,
68(
6):
1181-1197.
3]刘胜琳 .小学新生适应学校生活的状况调查研究[
[ 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1):
92-96.
4]赵春芸 .企业学校小学一年级新生适应学校生活情况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 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05.
5]于淑铄 .小学一年级学生学校适应状况研究[
[ 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17.
6]江光荣,应梦婷,唐浪,等 .教师—学生评定量表中文版的修订[
[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
21(
5 ):
754-759.

7]COHEN 
J.S
tat
ist
ica
l powe
r and 
ana
lys
isf
 or
 the 
behav
ior
als
 ci
enc
es[M].
Sec
ond 
dit
ion,
Hil
lsda
lee,
NJ:
Erbaum,
l 1988.
8]陈传锋,黄霜霜,周汉文 .幼儿课外(园外)学习活动与小学新生的学校适应研究[
[ J].教育观察,
2020,
9(40):
1-5+94.
9]田澜,张大均,陈旭 .小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整合性教育干预实验研究[
[ J].心理科学,
2004(
6):
1389-1392.
10]吕正欣 .儿童入学准备发展水平对其学校适应状况的预测[
[ 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8.
11]余欣欣,郑雪 .离异家庭小学生心理压力状况调查[
[ J].中国特殊教育,
2007(
6):
75-79+84.
12]李慧,陈英和,王园园,等 .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适应阶段探析[
[ J].中国教育学刊,
2007(
6):
17-20.
13]王韵芬,王力健,周敏娟,等 .离异家庭学生不良心理行为综合干预研究[
[ J].中国学校卫生,
2003(
3):
262-263.
14]廖娟,王冬兰 .一年级流动儿童的入学适应问题研究[
[ 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9,
35(
6):
35-39.
15]王雁,殷俊益,雷雳 .生活技能教育对打工子弟学校小学生学校适应的促进研究[
[ J].中国特殊教育,
2015(
9):
14-18.

[责任编辑:江桂珍]

· 89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