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單元十一 明察秋毫 游說與駁論

導讀‧六國論‧分析與探究

(參考2012年練習卷閱讀題2
1 以下是對《六國論》一文的分析,試把它完成。 11分)
  本文是一篇結構完整的議論文。第1 段是 引論(1分),提出了全文
的中心論點:「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1分)」,以
及兩個分論點:一、「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二、「 不賂者以賂
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1分)
  第2–5段是本論,援引論據,先後從 正反(1分)兩方面,論證 「
賂秦」為六國破滅的主因(1分)
  第6段是結論,總結全文,點明 主旨(1分)
 (參考2012年練習卷閱讀題4
本論部分多次呼應首段的論點,使文章的結構顯得緊密。以下是一些例子:
A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
弱勝負已判矣。(第2段)
B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
齊亦不免矣。(第3段)
C 燕 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
斯用兵之效也。(第3段)
D 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第3段)
E 且燕 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
第4段)
A B C D E
i 呼應中心論點:(2分) ○ ○ ● ● ○
ii 呼應分論點一:(1分) ● ○ ○ ○ ○
iii 呼應分論點二:(2分) ○ ● ○ ○ ●
複述、整合
考核重點:掌握文章的結構和論點。

2 作者在第2段用哪些事物來比喻諸侯割讓給秦國的土地?試寫出喻體和所強調
的意思。(4分)
本體 喻體 強調的意思
諸侯割讓給秦  草芥(1分  諸侯不愛惜領土的態度。(1分)
國的土地。 )
 柴薪(1分  割地賂秦,只會助長它的欲望、野心和
) 國力,不能解決問題,反而使問題惡化
。(1分)
整合、引申
考核重點:掌握比喻;推敲內容重點。

3 試根據以下摘錄自第2 段的引文回答問題。
甲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
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
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乙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
人,如棄草芥。

© 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 1
單元十一 明察秋毫 游說與駁論

丙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
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

試指出作者從哪些角度分析賂秦的禍害和過失,並簡略說明。(9分)
引文 角度 說明
甲  得失(1分)  諸侯賂秦損失的土地,遠比抗秦戰敗而損失的
為多。(2分)
乙  孝道(1分)  諸侯不珍惜祖先辛苦得來的國土,隨便割地給
秦國,實在是不孝之舉。(2分)
丙  效果(1分)  諸侯賂秦,不但未能換取和平,反而助長強秦
的野心,加速自身滅亡。(2分)
整合
考核重點:理解內容重點。

4 試根據課文內容,回答問題。
(1) 「駁論」是指在議論時指出對方的錯誤,駁斥對方的論點。作者在課文中
批評甚麼觀點是錯誤的? 2分)
答:六國破滅是因為軍事力量(「兵不利,戰不善」)及不上秦國。(2分)

(2) 作者運用了甚麼論證方法駁斥上述觀點?試加以說明。 3分)


 論證方法:舉例論證。(1分)
 說明:他提出燕國雖然是小國,但因為不賂秦,而較晚才被滅,由此可
見以軍事力量抗秦的成效。(1分)而趙國不僅不賂秦,更曾跟秦
國大戰五次,其中三次都戰勝。(1分)從這些例子,可見六國破
滅並非軍事力量比不上秦國。

(3) 運用駁論有甚麼好處?(2分)
答:駁倒對方的觀點,可以突顯自己提出的觀點正確、合理,更為可信。(2
分)
整合 評價
考核重點:掌握駁論和論證方法。

進階思考
比較
 5 試閱讀引文,回答問題。
  愚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
,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於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
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 楚 燕 趙也,而在韓 魏 秦之有韓
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 魏塞秦之衝,而蔽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
所重者,莫如韓 魏也。
  夫韓 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
秦 秦人不敢逾韓 魏以窺齊 楚 燕 趙之國,而齊 楚 燕 趙之國,因得以
自完於其間矣。
—— 蘇轍《六國論》(節錄

© 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 2
單元十一 明察秋毫 游說與駁論

(1) 試摘錄引文提出中心論點的句子,然後加以解釋。(3分)
 中心論點:「蓋未嘗不咎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
下之勢也。」(1分)
 解釋:引文的作者認為六國滅亡的主因,是當時六國的謀士、官員
低估了面對的危機,苟且偷安,未能全盤掌握當時天下的局勢
。(2分)

(2) 試用不多於四字概括韓 魏兩國和齊 楚 燕 趙四國之間的密切關係。


2分)
脣亡齒寒 / 脣齒相依 / 休戚相關

(3) 試指出引文和課文觀點的兩個相通之處,並簡略說明。(6分)
 指出六國實力足以抗秦。(1分)引文指六國的資源遠較秦國豐富,
如果互相支援,便可保大家安全。(1分)課文指六國把賂秦的土
地和心思,用來招攬人才,合力抗秦,足以使秦國寢食不安。(1
分)
 批評六國的執政者。(1分)引文批評當時六國的士大夫智慮粗疏,
未能掌握當時的大局。(1分)課文批評六國諸侯目光短淺、苟且
偷安,割讓土地給秦國以換取短暫和平,助長秦國的野心和實力
。(1分)

(4) 引文和課文的篇名相同,中心論點是否相同?試加以說明。(3分)
答:不相同。(1分)引文的中心論點為六國滅亡是因為謀士、官員未能全盤
掌握當六國脣齒相依的大勢。(1分)課文的中心論點為六國滅亡是因
為以土地賄賂秦國,削弱自己實力,同時也助長秦國的野心,以致被
滅。(1分)
整合
考核重點:分析、比較內容重點。

6 試根據以下資料回答問題。
1004年:北宋跟遼訂立和約,每年向遼奉送白銀10萬両,絹20萬匹。
1044年:西夏向北宋請和稱臣,北宋每年「賜」夏絹13萬匹,白銀5萬両,
茶2萬斤,並在節日贈送夏白銀2萬2千両,絹、帛、衣着2萬3千匹
,茶1萬斤。
1056年:蘇洵進見翰林學士歐陽修,獻上22篇文章,當中包括《權書》中的
《六國論》。

(1) 試根據課文內容及上述資料,從課文摘錄表達文章主旨的句子。 1分)


答:「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1分)

(2) 承上題,作者在這句運用了以下哪種手法來表達主旨?試在表格內填寫
適當的英文字母,並簡略說明。 3分)
A 對比
B 象徵
C 雙關
D 借古諷今
手法 說明
© 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 3
單元十一 明察秋毫 游說與駁論

D  作者評論六國滅亡的歷史,藉此告誡北宋朝廷切勿重蹈
(1分) 覆轍,(1分)為苟安而對外族採取屈辱妥協的政策,否
則難逃亡國的厄運。(1分)

(3) 作者花大量筆墨評論六國,是否喧賓奪主,使主旨模糊?試加以說明
。 3分)
答:不是。(1分)作者評論六國,目的是告誡北宋朝廷汲取歷史教訓。(1
分)對六國的評論愈精闢深入,愈能發揮借古諷今的效果。(1分)
複述 整合 評價
考核重點:掌握文章的主旨及表達手法。

© 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 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