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实践与反思

2012 年 3 月,部编教材编写启动伊始即分为阅读和习作口语交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习作核心理念分析
际两个编写组,后来又合并在一起。笔者有幸参加了习作口语交际
这个组,与崔峦、柯孔标等一道进行编写工作,耳濡目染,对部编
教材中习作的编写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里就把部编教材习作背后
贯穿的理念介绍一二。部编教材习作的编写非常注意处理两组核心
概念的关系:整体与部分、模仿与创造。

一、整体与部分

(一)三年级习作的定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
》要求在小学低年级开
◆人民教育出版社

展写话,在中高年级开始习作。二年级的写话肯定不要求写成完整
的篇章,这是大家的共识。那么中高年级的习作呢?尤其是起始阶
段,三年级的习作该如何定位呢?关于这个问题,编写组曾有过深
入的讨论,最后将三年级的习作仍然定位在把一段话写好。不过,
——

这个“一段话”的要求比二年级的高一些。为什么这么定位呢?理
以三年级教材为例

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常志 丹

三年级习作注重片段练习,这是对以往经验的总结。张志公
先生认为:
“一般的章或段可以说是一篇的具体而微,它同样要求
篇所要求的那些内容。因为二者的要求一致,练习写好或说好一
章或一段同时也就具备了写好或说好一篇的可能和基础,因此从
”[1] 张先生所言的
教、学的角度说,从章开始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
“章”,是传统意义上的“章”,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段。翻看新中国
成立以来的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2001 年以前把三年级的作
文目标定位为要写内容比较具体的片段。从 2001 年的《九年义务
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和《全日制义务教
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开始,不再提出写片段的要求,三年
级的习作要求变成了写整篇的习作,增加了习作的难度。
习作练习为什么一定要从写片段开始呢?阐述整体与部分关
系的全息理论,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全息论强调整体与部分
是有机统一的,它们具有内在的信息统一性,认为整体是充分展
开的部分,而部分是尚未展开的整体。”[2] 从全息理论的视角来看,
部分与整体隐藏着相同的信息,也就是张志公先生所说的段与篇
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段与篇都是围绕一个意思展开,在组织上
都要求有连贯性,一句话与一句话之间、一段一段话之间都要连

30 2018年第9期
实践与反思

贯。因此,多进行片段的练习,非常有助于全篇 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
的训练。 是“借助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通过阅读
教学,学生对如何组织一段话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片段训练的教材编排与教学把握
有了阅读教学的铺垫,习作时教师自然可以要求
部编教材设计了很多片段练习,三年级教材
学生先想想自己要写什么,确定一个中心意思,
总共有二十多处。按出现位置来分,有两类。一
然后围绕这个中心意思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情或
类位于课后练习,比如,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
对象写清楚。修改的时候,要看看其中有没有无
沙群岛》课后的小练笔。
关的话,句与句之间有没有前后颠倒。这样的学
习要求就比二年级高了。
除了教材中的片段练习,教学时还可以相机
补充一些片段练习,一段动作描写,一段景物描
写,一个小场景的描写,等等。
“古往今来的好
”[3] 通过一个个片段
文字没有不是靠白描取胜的。
练习,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描写能力。
到了三年级,很多学生都觉得习作难,难在
哪儿呢?因为部分教师把习作要求拔得很高,一
下子就把学生难住了。其实,三年级的习作,大
致来说在一段话上加个题目就差不多了。不要因
这类小练笔与课文结合紧密,内容从课文中
为要求完整,而破坏了学生习作的“胃口”。学
来,降低了完成的难度。
生能用一段话把一件事完整地写下来,把一个场
还有一类位于语文园地,比如,三年级上册 景写清楚,再加上个题目就达到了基本的要求。
第六单元语文园地的题目。 至于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不宜过分注重技法练
习。对于开头、结尾,乃至如何过渡,等到小学
高年级或者初高中时可以考虑学一点儿技法,增
加文章的光彩。

这类题目从三年级习作的要求出发,给出一 二、模仿与创造
个话题,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写一段话,相较课
后的小练笔,难度略大一些。 (一)模仿是创造的必由之路
前面谈到三年级写一段话的要求要比二年级 陆机在《文赋》中说作文需要“袭故而弥
高一些,高在哪里呢?三年级的阅读教学可以让 新”,强调了模仿的重要性。现代很多作家的创
我们一窥端倪。三年级的阅读教学很关注对段的 作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老舍先生说,
“当我初
理解。比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 次执笔写小说的时候,我并没有考虑自己应否学
“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三年级下册第 习写作,和自己是否有写作的才力。我拿起笔
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 来,因为我读了几篇小说”。[4] 老舍先生就从对

31
实践与反思

几篇小说的模仿开始了他辉煌的创作生涯。 为自己的家乡,是要动一番脑筋的。
模仿是创造的必由之路。不止作文如此,很 高级模仿,是模仿谋篇布局。比如,三年级
多技能的学习都是如此。比如,学习书法,必要 下册习作“我的植物朋友”,就可以模仿本单元
先从模仿欧、颜、柳、赵四大家的字开始,先学 的《荷花》来写。但这个对写的人要求就比较高
笔画,后到字的结构处理,再到行款,随着模仿 了,因为你要对《荷花》这篇课文有着比较深切
的深入,自己的字也会越写越好。学习作文的过 的了解才行。好在部编教材的阅读教学关注到了

程与习字类似,也要从模仿开始。不过作文的规 这一点,强调“带领着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

律,与书法等艺术相比,更复杂些。 就是说,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

“在儿童的发展中,模仿和教学扮演了主要 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

”[5] 学习习作肯定是要模仿的,关键是模
的角色。 ”[6]549 阅读教学最后
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
会带领学生关注文章是如何组织的,作者是如何
仿什么,如何模仿。
运用语言的。这一过程必然会帮助学生从写的角
(二)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模仿 度理解文章,有利于他们模仿这些名篇。
的目的 学生习作从模仿开始,通过对习作规律的内
模仿有两个层次。初级模仿,读什么就仿什 化,最终要走向自己创造。语言运用和谋篇布局
么,类似于“依葫芦画瓢”。比如,三年级上册 可以模仿,内容却是不能模仿的。为了让学生的
《秋天的雨》的课后题: 习作能够鲜活起来,部编教材很关注学生基本习
作能力的培养。三年级习作单元设置了两个训练
点,一个是观察,一个是想象,给出了观察和想
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倡导养成勤于观察和大胆想

题目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给予了规定,内 象的好习惯,有助于学生写出自己的作文。

容还是通过写秋天的雨来分颜色,形式仍以“它 (三)作文要有基本模式,但是不要套路
把黄色给了……”开头,学生接着写下去就是
套路作文,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八股文了。八
了。这种仿写是最基本的,还有稍微难点的。比
股文讲求起承转合,是一种作文规律的总结。不
如,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后题:
过,在科举考试的影响下,逐步僵化,最后变得
毫无用处。八股文在我国影响深远,学校作文也
经常出“八股文”。对这些套路作文,我们要提
高警惕。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套路作文说“不”,
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知道哪些是好文字,
哪些是套路之作。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评价工
具,把学生的文风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去,引导
学生写自己的生活,
“我手写我心”。
这个题目让学生用一段话写写家乡的某个季 “对于学生作文,标准不宜太高。
”“但有一
节。学生可以任选春夏秋冬中的一个,模仿课文 层最宜注意的,就是学生所写的必须是他们所积
中的表达形式来写,不过描写对象由小兴安岭改 蓄的。只要真是他们所积蓄,从胸中拿出来的,

32 2018年第9期
实践与反思

虽与他人所作大同小异或不谋而合,一样可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材编得再好,还要
倘若并非他们所积蓄,而从依样葫芦、临时剽窃 广大语文教师在实践中用好才行。教师要钻研教
[7]
得来的,虽属胜意精言,也要不得。
” 叶圣陶先 材,更要理解教材的编写理念。在教学中,理解
生为我们指出了评价学生作文最关键的标准,我 并处理好整体与部分、模仿与创造的关系,是教
们要把这个标准贯穿到教学中去。 好部编教材习作的关键。对此,教师只有在教学
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还听到很多这 中时刻牢记并处理好这两对关系,才能使习作教
样 的 声 音, 说 要 让 学 生 多 读 一些“范 文 ”, 认 学不走偏并如鱼得水。
为现在教材里“范文”太少,教材里的文章离
参考文献:
学生的水平太远,学生不能直接模仿。对这一
[1]张志公.汉语辞章学论集[M].北京:人民教
点,张志公先生主张:
“决不能让学生只读一些 育出版社,1996 :130-131.
与自己的写作水平不相上下的东西。那样没有好 [2]王勇.论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历史嬗变[J].西
处。
”“读,要读水平高于自己的东西,读境界高 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 :4.
的东西,取法乎上,才能仅得其中。当时觉得 [3]吕叔湘.文风问题之一[J].语文学习,1980 :4.

可望而不可即,学不来,不要紧,读多了,自 [4]老舍.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M].北京:人民
文学出版社,1982 :320-323.
有进益。如果取法乎下,那就不知跑到哪儿去
[5]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
”[6]196 我们十分赞同张先生的看法,因此教材
了。
出版社,2010 :122.
中,乃至教师教学用书中都没有提供很多例文。
[6]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
习作单元的两篇“习作例文”,其实也都是出自 民教育出版社,1994.
作家之手,只是程度较浅而已,定位不是让学生 [7]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
直接去“画瓢”,而是通过习作例文去体会作文 育科学出版社,2015 :315.
的道理。 (责任编辑:李红梅)

(上接第 24 页)

且指色彩绚丽、明亮而丰富。这种理解词语的 元课文时,遇到难理解的词语,教师要复现本
方式顺应了学生的“学路”,既增加了学生对该 单元的语文要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灵活运用
词语理解的深度,又使人文内涵与语文要素教 前面学过的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来理解词语。
学得到有机融合。 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学生走向课外阅读,相互交
教师在教学课文时还要注意融合交流平台 流课外阅读中遇到的难懂的词语,以及所运用
和后续课文的内容,同时加强与真实阅读情境 的理解词语的方法,促使学生在真实的阅读情
的结合。在教学“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 境中综合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学会自主阅读,
语”这一语文要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梳 进一步提升阅读能力。
理、回顾和总结方法,为本单元语文园地“交 (责任编辑:胥一)
流平台”板块的练习作好铺垫。在教学后续单

3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