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竹林深處人家

主旨

      本文透過作者的回憶,敘述他曾在江南竹鄉探望友人,親眼目睹那茂密無邊的竹林,從而體味到
在竹林深處居住的人的樸素生活,並讚頌他們的勤勞。

內容與寫作技巧剖析
 
(1)內容剖析溫習表
 

勾起回憶 在朋友家中作客吃到扁尖筍,回憶起到江南探訪朋友的經歷。
1.概括印象
眼見竹海
(a)那裏除了竹外,其他一切的植物也彷彿不存在。

(b)房子、小徑、小橋、流水全都被竹海淹沒。

(c)風吹過,竹海泛起暗浪。

2.進入竹海

(a)四周高大的竹林,密得見不到底,好像在竹海的海底隧道裏行走。

(b)環顧四周,除了竹子,還是竹子,就是綿延的山勢及竹塢的缺口亦被竹蓋
著。

(c)竹的茂密,真的找不到一點層次。
1.家家的門前,幾乎都晾著新鮮的竹筍和竹箬。
親臨竹鄉
2.房屋的各部分、家中的用具和器皿,差不多全用竹製成的。

個人感受 每當回憶江南的竹林深處,彷彿立刻就聞到竹香,感覺一片柔和寧靜的青綠。

 
(2)寫作技巧溫習表
 

開首自然 文章的開始,是以作者在朋友家中吃到扁尖筍而引起的,此事勾起他在江南作客
的回憶,令文章有了變化。然後,再帶出作者深入竹海,探訪竹林深處人家等過
程。這樣的開首,令整篇文章顯得親切自然。
本文寫景是按作者步行的次序描寫,即以步移法寫景:
層次分明
1.先寫作者在竹林外看到竹林的總體印象。

2.次寫深入竹林的情況。

3.再寫在竹塢上俯視的景象。

4.繼而寫見竹林上的炊煙,並向竹林中的村莊進發,描寫沿途景物。

5.最後寫村莊所見。
作者敘事時,經常寄託自己的情感:
情感含蓄

竹林深處人家
1.如寫面對茂密的竹林時,他提到護林員因滿意竹材和竹筍的豐收,面露笑
容。雖寫朋友的心情,但從中也寄託作者對農民勤勞的讚揚。

2.又如作者寫在竹林深處人家的各種竹器製品時,亦寄託他對當地人勤勞智慧
的讚頌。
作者在文中運用了曲折手法來敘事,使文字富變化:
敘事曲折
1.如「那時正是春天,不,在竹……近尾聲了。」和「遠望去……從山麓一直
到山頂,不,從平地開始就全鋪著竹。」

2.這兩段文字所用的「不」字,使文意變得曲折有變化。

修辭多樣 有比喻、借代、反覆、設問、反問、排比、誇張。

模擬會考試題
 
(1) 試解釋作者為甚麼以「竹海」一詞來形容竹林。(10 分)
 
答:
(a)其實,竹林中是有其他植物存在,不過數量太少。(2 分)
(b)竹子之多,將其他植物都遮蓋了。(2 分)
(c)從平地到山頂全鋪著竹,一層又一層,分不出竹枝、竹幹和竹葉。(2 分)
(d)令人覺得除了竹樹外,其他景物好像全被竹的海洋所淹沒。(2 分)
(e)當風吹過時,竹樹像浪一般起伏,一浪接一浪,湧到遠處。(2 分)
 
(2) 作者、畫家和護林員三人對竹林有何不同的看法?(8 分)
 

答:
(a)作者面對竹林,只覺竹子極多,有如遼闊的海洋,將其他景物全淹沒了,令人覺得竹海十分深
沉。(2 分)
(b)作者置身竹林,除了聽到竹葉被微風吹動的聲音外,再聽不到其他的吵音,環境清靜。(2 分)
(c)畫家面對竹海,覺得竹林密得難以分開層次,好像四周都是由竹林構成的,若要畫下竹林,實在
束手無策。(2 分)
(d)護林員心目中茂密的竹林,代表著竹材和竹筍的豐收,因此露出滿足的微笑。(2 分)
 
(3) 試總結全文,指出竹鄉的村民怎樣利用竹?(10 分)
 
答:
(a)用作食品:竹的嫩芽製成鹽扁尖筍,作為小食。(2 分)尖筍可煮成蠶豆鮮筍飯,竹葉可製成竹
葉鍋巴湯。(2 分)
(b)用作建築材料:村內的房子多是竹材建造,如棟樑、天棚、地皮、板壁等。(2 分)
(c)用作家具:椅子、檯子、涼床、茶几、衣櫃等。(2 分)
(d)用作用具:雞籠、兔籠、斗笠、鞋子和接山泉的水管等。(2 分)
 
(4) 試說明文中所用的修辭技巧。(10 分)
 

答:
(a)比喻:「只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氣勢,就意味著它是非常深沉的。」(2 分)
(b)比喻、引用:「那一叢竹忽然像機關佈景似的移開……『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2 分)
(c)反問:「畫家的話只有說明……而這不正是意味著這裏的竹材和竹筍的豐收麼?」(2 分)
(d)設問:「那是霧還是山嵐?都不是,那是竹林深處人家的炊煙。」(2 分)
(e)排比:「但是從山塢上再鑽入竹海裏,越山澗,過竹橋,爬石路,比想像的要遠得多。」(2
分)
(5) 作者在文中如何運用順敘法、倒敘法和步移法等三種手法。(10 分)
 
答:

竹林深處人家
(a)順敘法是按時間的先後次序來敘述。(2 分)
(b)倒敘法是先交代結局,然後再述事情的經過。(2 分)
(c)文章開首用了倒敘法,記作者在朋友家中吃到扁尖筍,想起昔日在江南竹鄉作客的情景。(2
分)
(d)然後用順敘法,記述作者遊覽竹林的經過。(2 分)
(e)最後,用步移法交代漫遊竹林,以至離開山村時,一路上的所見所聞。(2 分)
 
(6) 綜觀全文,作者是如何帶出「竹林」和「人家」這兩個主題?(4 分)
 
答:
(a)在文章的第一段,作者因在朋友家中吃飯時,吃到扁尖筍而回憶起往日在江南竹鄉作客一事(1
分),從而帶出漫遊竹林的敘述。(1 分)
(b)在文中的第六段,作者和朋友漫遊竹林時,見到山麓的竹林上升起了一縷縷的炊煙(1 分),從
而觸發作者探訪竹林深處人家的意圖。(1 分)
 
(7) 試分析作者如何從聲、色、味三方面作出描述?(8 分)
 

答:
(a) 聲
1)竹葉在風中發出沙沙的聲響。(2 分)
2)作者等人步近村莊時,聽到雞、鴨一類家禽的叫聲。(2 分)
(b)色
1)作者認為整個竹鄉是綠色的世界。(2 分)
2)作者說整個竹林呈現嫩青和墨綠的顏色。(2 分)
(c)味
1)鹽扁尖筍是鹹中略帶甜味,有一股鮮嫩的新筍氣味。(2 分)
2)用竹管接下來的泉水所沏成的碧螺春,瀰漫著新竹的氣味。(2 分)

歷屆會考試題解答
 
94 年第 7 題(2)及(3)部分
問:
作者對竹塢景色的感受及同行畫家和護林員的想法。(4 分)
答:
(a)作者的感受:萬分驚訝,因為眼前盡是無邊的竹海,好像除了竹以外,甚麼東西也沒有。(2 分)
(b)畫家覺得竹海密得沒有層次,若要畫它,不知從何入手。(1 分)
(c)護林員面對茂密的竹林,覺得竹林和竹筍皆豐收,滿足得笑了出來。(1 分)
 
問:
引文(我們沿著一條路……有點「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的描寫對象及所用的描寫手法。(5 分)
答:
(a)描寫對象:廣闊茂密的竹林。(2 分)
(b)描寫手法:作者利用其豐富的想像力及比喻手法,將茂密的竹林比喻為屏風和海底隧道。(3 分)
 
98 年第 4 題(1)、(2)及(3)部分
問:
作者描述人物(畫家)的目的。(2 分)
答:
當畫家面對竹林時,感到束手無策,完全找不到層次,從而突顯竹林的浩瀚無邊。(2 分)
 
問:
引文(我心裏在想著……那是竹林深處人家的炊煙。)的描寫對象及所運用的寫作手法。(3 分)
答:
(a)描寫對象:居住在竹林中的村民。(1 分)
(b)描寫手法:作者提出各種問題,引起猜想,從而帶出驚喜。(2 分)
 
問:
竹的實用價值。(1.5 分)
答:
(a)竹的用途很廣,可用來建造房屋,又可製成家具器皿。(0.5 分)
(b)竹可製成鹽扁尖筍、竹葉鍋巴湯、蠶豆鮮筍飯。(0.5 分)

竹林深處人家
(c)竹還可運到外地去支援經濟建設,既可潤澤民生,亦有經濟價值。(0.5 分)

竹林深處人家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