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物化實驗 結報

實驗十一 二成分系統液-液相之平衡相圖

組別:第十組

組員:林芯儀(A1105615)、陳香霖(A1105657)

實驗日期:2022/10/17

報告繳交日:2022/10/24
一、目的
1、測定部分互溶二成分溶液系統在各種溫度下的互溶度。
2、量測水-酚及水-三乙胺二成分液體系統的溶解度曲線(組成與溫度的關
係)。
3、熟悉由溶解度曲線求得其臨界溶解溫度(會溶溫度)及其組成。

二、原理
二種液體混合時,會發生二種情況

1 完全互溶:呈現均勻溶液,無論其成分比例為何,均能完全相混,故無
溶解度,如水和酒精。

2 部分互溶:不能完全混合,經震盪後靜置,仍慢慢分成兩液層,但各液
層內均稍溶解其他一液體,其溶解度隨溫度而變,如水與乙醚、水與酚
等。水與乙醚經震盪後靜置,水溶於上層的乙醚中,乙醚溶解於下層的水
中。
臨界溶解溫度(critical solution temperature),或稱為會溶溫度(consolute
temperature)為達到某一溫度時,部分互溶之兩液體形成完全互溶,其分層
突然消失,而呈現一透明溶液。
根據相律(phase rule),一個熱力學系統的自由度(F)可由下式表示:
F=c–p+2
本實驗的研究對象為二成分系統(binary system),故 c = 2;測定二液體的
溶解度時,其氣相(gas phase)常可忽略,因實驗時,氣相與二液相(liquid
phase)非處於平衡狀態,其真正的平衡相數僅有 2,p = 2,由此可算出自
由度 F = 2-2+2=2。於大氣壓力時,壓力為一定值,此熱力學系統的自由
度減為 1,故二成分系統液-液平衡之自由調節變數僅為溫度一個變數,或
兩項中其一相的組成一個變數而已。若溫度固定,則液-液兩相的組成也固
定;或液-液兩相中的某一組成固定,另一相組成也固定,同時溫度也固
定。若以溶解溫度為縱座標,組成為橫座標,可得一曲線。

曲線的外圍為一均勻液
相(即完全互溶);曲線
內部表示二液相共存的
區域,所以曲線內任一
點的組成,只要溫度一
定時,則可分成二固定
組成的液層。如左圖所
示,水與酚二成分系統
的溶解度曲線內任一點
p,在一定溫度時,必
水與酚二成分系統的溶解度曲線(最大溶解溫度型)
分成兩個組成一定的液層,一為酚在水中的飽和溶液,其組成為 a;另一
為水在酚中的飽和溶液,其組成為 b。此二液相平衡組成 a 與 b 間的連結
線稱為結線(tie line)。二液體的互溶度會隨著溫度上昇而增大,二液層的
組成也就愈接近,二液相的組成在 c 點形成相等,此時二液相即完全混
合,此溫度稱為此熱力學系統的臨界溶解溫度,或稱為會溶溫度。
液體互溶度其他類型

1 最小溶解溫度型(水與三乙胺的溶解度曲線)
在 18.5℃時,兩液體可以任意比例完全混合成一相

○2 最大和最小溶解溫度型(水與菸鹼的溶解度曲線)
兩液體在 61〜208℃之間,形成二液相的最大和最小溶解溫度型,在 61〜
208℃之外的溫度均可完全互溶成一均勻溶液

三、器材及藥品

1 器材
試管(20 mL)x10
燒杯(2 L)x1,(50 mL)x2
溫度計(0 ~ 100℃)x2
量筒(25 mL)x1,(10 mL)x1。

2 藥品
酚(phenol)
物性外觀:常溫為無色結晶狀固體;熔點:40.5;沸點:181.7℃;有特殊
氣味;密度 1.07g/cm3;微溶於水形成白色混濁,易溶於 65℃以上熱水;
溶解度:8.3g/100ml(20℃水)
化性具有弱酸性,能與鹼反應
毒性會刺激眼睛、皮膚,可能造成灼傷、失明,甚至死亡;加熱釋出易
燃、毒性氣體

三乙胺(triethylamine)
物性外觀:無色至淡黃色透明液體;有刺激腥味、味道極苦;微溶於水;
密度 0.726 g/cm3;熔點:-114.7℃;沸點:89.7℃
化性在空中微發煙;水溶液成鹼性;易燃;蒸氣能與空氣形成爆炸性混合

毒性吸入可能致命,引起肺部損害;皮膚吸收及吞食有害;會腐蝕眼睛和
皮膚,可能引起永久性疤或失明;低濃度蒸氣可能引起暫時性視覺干擾

四、實驗步驟
1、將酚置於 50℃水浴中,隔水加熱熔化。
2、配製下列比例混合物約 10g,分別放入 20mL 試管中(試管加以編號),
水/酚之重量百分比(wt %):(1) 95/5;(2) 90/10;(3) 80/20;(4)
70/30;(5) 60/40; (6) 50/50;(7) 40/60;(8) 30/70;(9) 25/75。
(註:注意酚為強刺激皮膚之試劑,取用時須特別小心,切勿讓身體任何部
位碰觸酚, 實驗時,桌面隨時保持乾淨。)
3、將裝有混合物之試管加蓋(橡皮塞或以 Parafilm 密封管口),置於大型燒
杯(水浴)中加熱,並時時加以震盪試管。
4、當震盪時,觀察其中任一試管不生混濁之際,讀取並記錄此時水浴的溫
度(T1),直至全部試管透明為止。
5、停止加熱,使其冷卻,同一試管在冷卻開始又呈混濁之際,再讀取並紀
錄水浴的溫度(T2),二溫度相差無幾時,取其平均值(當溫差過大(∆T > 1o
℃)時,不宜取平均值,僅採用上昇互溶溫度或下降互溶溫度),視為該混
合物完全互溶的最低溫度。
6、如此單獨(同時)加熱(或冷卻)各組成成分不同的試管,找出相對應的互
溶溫度。
7、以互溶溫度為縱座標,溶液的濃度(wt %)為橫座標,以電腦軟體繪製其
溶解度曲線。
8、由圖中找出水與酚的臨界溶解溫度及酚的重量百分率(wt %)。
9、以三乙胺取代酚,重複步驟 2 至步驟 8,測定各組成相對應的互溶溫
度,並繪製水與三乙胺溶解度曲線,由圖中找出水與三乙胺的臨界溶解溫
度及三乙胺的重量百分率(wt %)。(注意:水與三乙胺系統在低溫下,才會
形成單一液相。)
五、實驗結果(原始實驗數據附於附件中)
1. 水與酚的溶解度曲線
最高臨界溶解溫度 71.6℃
80

70

60

50
T
40
(℃)
30

20

10

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酚(wt%)

2. 水與三乙胺的溶解度曲線
最低臨界溶解溫度 12.1℃
40

35

30

25
T
20
(℃)
15

10

0
0 20 40 60 80 100
三乙胺(wt%)
六、問題與討論
1、當觀察到上昇互溶溫度(T1)與下降互溶溫度(T2)相差太大(∆T > 1℃)
時,不宜取平均值作為其互溶溫度。當繪製溶解度曲線時,應該採用上
昇互溶溫度(T1),或是下降互溶溫度(T2)? 為什麼?
在測量三乙胺與水的上昇互溶溫度與下降互溶溫度時,發現其溫差很
大,最大溫差達到 13.6℃,因我們考慮到在測量下降互溶溫度時,所
加入的冰塊無法快速溶解,使得整個水浴無法保持一定的溫度,產生較
大的實驗誤差,所以我們採用上昇互溶溫度來繪製溶解度曲線,其原因
是我們認為使用加熱板加熱水浴會比用冰塊使水浴降溫來得均勻,所測
得數據誤差會較小。

2、本實驗最可能發生的誤差是什麼?如何避免?

1 試管密封不嚴,使水浴中的水流入試管中。
解決辦法:盡量不要使用橡皮塞(因為在做實驗時發現到使用橡皮塞塞
住的試管在劇烈震盪時,會使水浴中的水流入試管中,並未完全的密封
住,造成試管內的兩成份液體組成改變,使測得的臨界互溶溫度有誤
差),可改用另一種可直接將封口鎖住的試管,避免水的流入。

2 試管沒有緊密密封,熱量會損失到周圍,進而影響測量的溫度。
解決辦法:盡量不要使用橡皮塞,我們發現橡皮塞密封試管並不嚴實,
不僅會使水流入,亦可能讓熱量損失。

3 使用加熱板加熱或冰塊降溫無法使整個水浴同時達到相同溫度。
解決辦法:在加熱時或在水浴中加入冰塊時,應用攪拌棒攪動整個水
浴,使其溫度更快達到相同,不會造成加熱時最底層水的溫度最高而降
溫時表面的水浴溫度最低,以得到溫度更均勻的水浴。

4 使用燒杯作為水浴的容器,要同時放入 9 支試管,沒有空間劇烈震
盪,可能造成變化不明顯。
解決辦法:一次不要同時放入太多支試管,可分次進行實驗,但這會造
成實驗進行的時間拉長。

5 溫度計直接置於燒杯底部,造成測得溫度有誤差。
解決辦法:在量測混合物的上昇溫度時,是使用加熱板使水浴溫度上
升,而此時溫度計是直接放置在燒杯最底部,然而在劇烈震盪試管時,
試管並非是在水浴的最底部,我們猜測這可能造成所測得的臨界溶解溫
度會比實際上的溫度再高一點,因此將溫度計放在水浴中,不要直接接
觸燒杯底部可能會測得更精確的數據。

6 配製三乙胺與水的溶液時,沒有馬上用橡皮塞塞緊,造成三乙胺揮
發,使二成分溶液組成改變,這也可能是我們所測得三乙胺與水的溶解
度曲線最低點向右移的原因。
解決辦法:溶液配製完成後應立即使用瓶塞塞緊,避免溶液中的成分揮
發,改變應有的組成濃度,造成誤差。

七、結論
1. 水與酚的溶解度曲線
從繪製的圖表中可看到最高臨界溶解溫度為 71.6°C,發生在組成含有
39.65wt%的酚。在酚少於此重量百分比的情況下,相互溶解溫度隨著
酚含量的升高而增加,在高於這個溫度下,苯酚和水都是完全混溶的,
並產生一均勻的液體系統;而在酚含量多於此重量百分比的情況下,溶
解溫度隨酚含量升高而降低。得到的最大臨界溶解溫度與 66.8°C 的理
論值略有不同, 這可能是由於實驗過程中發生的幾個錯誤而產生誤
差。
2. 水與三乙胺的溶解度曲線
從實驗得出的圖表中可看到最低臨界溶解溫度為 12.1°C,發生在組成
含有 59.68wt%的三乙胺。在三乙胺少於此重量百分比的情況下,相互
溶解溫度隨著三乙胺含量的升高而降低,在低於這個溫度下,三乙胺和
水都是完全混溶的,並產生一均勻的液體系統;而在三乙胺含量多於此
重量百分比的情況下,溶解溫度隨三乙胺含量升高而降低。得到的最低
臨界溶解溫度與 18.5°C 的理論值有些差距,我們推測原因為水與三乙
胺系統在低溫下才會形成單一液相,而測量下降互溶溫度是使用冰塊降
溫,而冰塊無法很好的使整杯水浴均勻降溫,造成較大誤差。以及所測
之溫度為水浴溫度,非直接量測試管內溫度,雖然玻璃傳導誤差小,理
論上可忽略,但實際情況可能並非如此,也會造成一定的誤差,使所得
數據與課本上理論值不同。

八、參考文獻

九、附件
原始實驗數據
1.水與酚的溶解度曲線
水(g) 酚(g) 互溶溫度(℃) 溫差(℃)
上昇(𝑇1 ) 下降(𝑇2 ) 平均 𝑇1 -𝑇2
9.458 0.677 50.6 50.1 50.35 0.5
9.218 0.984 54.5 53.5 54 1.0
8.100 2.002 67.8 66.9 67.35 0.9
7.001 3.025 69.0 69.8 69.4 -0.8
6.096 4.005 72 71.2 71.6 0.8
4.863 5.188 61.2 61.9 61.55 -0.7
3.889 6.270 57.9 57.2 57.55 0.7
3. 水與三乙胺的溶解度曲線
水(g) 三乙胺(g) 互溶溫度(℃) 溫差(℃)
上昇(𝑇1 ) 下降(𝑇2 ) 平均 𝑇1 -𝑇2
9.574 0.504 33.1 33.9 33.5 -0.8
9.20 1.06 30.3 31.1 30.7 -0.8
8.03 2.00 26.5 25.7 26.1 -0.8
6.98 3.01 20.5 26.3 23.4 -5.8
6.03 3.94 17.8 18.9 18.35 -1.1
5.05 4.98 14.3 11.4 12.85 2.9
4.02 5.95 12.1 4.0 8.05 8.1
3.22 6.99 13.5 3.9 8.7 9.6
2.70 7.68 17.1 3.5 10.3 13.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