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

《 当代语言学》 第 6 卷 2004 年第 2 期 128 -138 页, 北京

乔姆斯基语言天赋思想的
皮尔士哲学根源 :溯因逻辑
贺川生 湖南大学

提要  乔姆斯基( Chomsky) 的语言学思想, 特别 是他的语言天赋观, 到底来源于哪些前辈哲学家 ?


本文在大量证据的基础上, 论证乔姆斯 基语言 天赋论 的哲学 基础主要 来源于 皮尔士 ( Peirce) , 乔
姆斯基语言习 得理论的哲学背景是皮 尔士一 般知识 获得体系 。 本文首 先探讨 了皮尔 士的一般 知
识获得理论, 认为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天赋思想 借鉴了皮尔士认识论的两个重要思想 :猜测 本能
和溯因逻辑 。 最后本文 在 A ndersen ( 1973) 语言习 得模型 的基础上, 解 释了后 期皮尔 士溯因逻 辑
在乔姆斯基语言习得理论中的作用, 并且 试图在 乔姆斯基 语言习 得模 型中 融合皮 尔士 的认识 论
( 溯因逻辑) 思 想 :在猜测本能基础上的溯因 -演绎 -归纳的知识获 得过程, 即儿童 从有限素 材基
础上本能地利用溯因推理建立假设和理论, 创造 性地演绎生成新语言事实, 再由归 纳在经验 中检
验这些新语言事实, 从而获得语言知识 。
关键词  皮尔士  乔姆斯基  天赋论  猜测本能  溯因逻辑  语言习得

1 .乔姆斯基( Chomsky) 语言天赋思想的美国本土哲学根源 :皮尔士( Peirce)


面对语言的柏拉图问题, 乔姆斯基坚持语言天赋论的假设, 认为语言习得是初始状态和
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 初始状态就如同一种“语言习得机制”( Chomsky 1965) 或“普遍语法”
( Chomsky 1975) , 它们是大脑机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任何人都有学习语言的天赋 。 儿童通
过天赋的语言习得装置, 通过自然地 、大量地随意接触语言, 不断地作假设性尝试和内在化
处理, 并不自觉或无意识地修正自己的一套内在语言系统规则, 认识到母语的语言规则, 即
取得了语言能力, 从而能够运用 、 创造语言行为 。乔姆斯基承认环境和经验在语言习得过程
中的作用, 但是认为语言发展的根本原因仍是天赋的认知结构 。乔姆斯基天赋论的主要观点
是认为儿童语言习得是在天生官能基础上的一种假设生成和理论建构的过程 。
学术界通常认为乔姆斯基的语言天赋观得力于两位欧洲前人 ———笛卡儿( Descartes) 和洪
堡特( Humboldt) , 当然这种理论上的溯源是正确的, 乔姆斯基自己也多次在他的著作中提到
他们, 如在《笛卡儿语言学》和《句法理论诸方面》中反复引用和阐述他们的一些基本思想 。乔
姆斯基的一些语言思想就可以追溯到笛卡儿的天赋论理性主义( 姚鹏 1986 :125 -8) 和洪堡
特的一些语言思想, 如语言的创造性 、 普遍性 、 语言形式 、 内部官能等( 姚小平 1995 :203 -
206) 。
笛卡儿和洪堡特当然是乔姆斯基语言学思想直接而重要的哲学根源 。 然而, 我们在追溯

本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02BY Y 001 形式语言学研究的资助 。 本文承蒙宁春岩和李行德的指导, 并提


出改正意见, 特此衷心感谢 。 感谢 G uy Deut scher ( S t Johns College, Cambridge) , Wi nfried Nö th ( U niversitä t K assel ) , U we
W irth ( U niversitä t Frankfurt ) 三位学者通过电子邮件寄来他们的研究成果, 他们的乐于助人令人感动 。

128 本刊网址 :http:


/ / w ww . net .
cass. cn/ chinese/ s18 yy s/ dangdai/ index .
htm
乔姆斯基语言天赋思想的哲学根源时更不能忘记乔姆斯基的另一重大哲学渊源, 那就是来自
于皮尔士 ① ( Charles Sanders Peirce 1839 -1914) 的哲学思想 。虽然 Neil Smi th( 1999 :5) 认为
对乔姆斯基有 影响的哲 学家有很 多, 如笛卡 儿 、 洪堡特 、 卢梭 ( Rousseau) 、 皮尔 士 、 杜威
( Dewey) 、古德曼( Goodman) 、 蒯因( Quine) 等, 但是我们认为皮尔士对他的影响最大 。 乔姆
斯基在其著作 、 演讲 、 采访中自始自终地高度称赞皮尔士和他的哲学思想, 特别是他的溯因
逻辑和猜测本能( 1968, 1969, 1975, 1977, 1980a, 1980b, 1994, 2000, 2003) 。1976 年在与
法国语言学家 Mi tsou Ronat 的交谈中, 当被问到哪位哲学家和他的思想最接近时, 乔姆斯基
并没有提及笛卡儿或洪堡特, 而是说 :“我觉得最接近的哲学家是皮尔士, 我几乎是用自己的
话在转述他的思想( the philosopher to w hom I feel closest and w hom I' m almost paraphrasing is
Charles Sanders Peirce) ”( 着重号为作者所加, Chomsky 1977 :71) 。 那么, 乔姆斯基到底用自
己什么样的话转述了皮尔士什么样的思想呢 ? 要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皮尔士的
一般知识获得理论以及其中的溯因逻辑和猜测本能的思想, 因为它们就是乔姆斯基语言天赋
思想的直接哲学根源 。
2 .皮尔士的一般知识获得理论 :作为认识论的溯因逻辑
关于人类知识的来源, 有理性主义( 笛卡儿为代表) 和经验主义( 洛克( Locke) 为代表) 的
区别 。皮尔士的认识论是多元化的, 他是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 一般认为他的哲学体系主
要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 Houser and Kloesel 1991 ;尹星凡 1998) 。在认识论上, 他是
现实主义哲学家, 既继承理性主义的理论, 同时又提出经验主义的学说( Hookw ay 1985 :37 -
40, Deledalle 1990) 。 他反对笛卡儿的怀疑论, 所以才研究“信念的确立”( Fix ation of Belief) ,
但是他并不反对笛卡儿的理性主义, 恰恰相反, 他是理性主义和天赋观念的坚定提倡者, 他
正是美洲大陆第一位倡导天赋论的哲学家 。 在皮尔士的知识获得理论中, 天赋/本能是基础,
他的理性主义体现在他的“猜测本能”思想中, 而他的经验主义则体现在他的科学发现方法论
( 即“溯因逻辑”思想) 中, 但是他同时又强调溯因推理就是一种猜测本能 。 皮尔士在强调天赋

① 皮尔士是美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博学多才的一位大学者, 对哲学 、 逻辑学 、 符号 学 、 数 学 、 物 理 、 化 学 、 天 文学 、


测量学 、 度量学 、 语言学 、 现象学 、 伦理学 、 美学 、 实验心理学 、 计量经济学 、 科学哲学 、 科学史等学 科都有杰出的首 创性
贡献, 在以上领域他在不同 程度 上被 认为 是一个 先驱 、 开 拓者 和鼻 祖 。 他的 一生 被认 为是“ 一个 美国 人的悲 剧” ( Brent
1998) , 现在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认为 是他那 个时代, 也 是美国 至今产 生的最 有创造 性 、 最多才 多艺的 伟大思 想家 。 罗 素
( Russell 1959/ 1999 :276) 早就做出了评论 :“ 毫无疑问, 他是 19 世纪末叶最有创见的伟人之一, 当然 是美国前所未有 的最
伟大的思想家 。” 他是美国第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实验科学家, 是地球仪梅花球的发明者, 是第一个使用光的波长作为测量
单位的科学家, 是美国第一个从事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学者, 是概率理论的集大成者, 是拓扑学 的实际开拓者, 还成功 地预
见了电子计算机的可能性( Fi sch in Sebeok 1980 :17 ) 。 但他却总是把哲学和逻辑学当作终生追求的目标, 他立志创立 亚里
士多德式( A rist otlean) 的哲学体系, 却开创了被后人认为是属于美国本土哲学流派的实用主义 ;而作为当时的大逻辑 学家,
他在独创性和广泛性上更是无与伦比的, 被认为是除布尔( Boole) 之外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为逻辑学增 加实质内容的第 二人,
在形式逻辑 、 逻辑代数 、 存在图表 、 量词理论 、 关系逻辑 、 命题逻辑 、 谓词逻辑 、 三值逻辑 、 模态逻辑 、 语言 逻辑 、 逻 辑哲
学 、 溯因逻辑以及逻辑史研究上都有很大成就( 张留华 2002 :67 -70) 。 他 还是一位杰出的 语言学家( Nö th 2002 ) , 他 在语
言学上的贡献今天尚未充分发掘, 但早就被雅可布森( Jakobson 1977 ) 称之为“ 语言 科学的探路者” 、 “ 结构 主义语言学真 正
的 、 大胆的先驱” , 是他“ 最有力的思想源泉” 。 例如根据 Nöt h( 2002) 的研究, 皮尔 士一生总共写 了 127 篇关于语言和 语言
学的手稿, 覆盖语音学 、 词典学 、 形态学 、 句法 、 语义学 、 语用学 、 术语学 、 历史语言学等领域 。 他对语言学首创贡献 主要
有 Type-token、 配价语法 、 言语行为 、 象似性 、 模糊语言 、 词类划分 。 他一生留下 10 万页的手稿, 还等待着出版和发掘, 保
守估计他的文集将达 100 卷 。 他的影响正在日益扩大 。 Peirce 发音同 purse, 见 Brent ( 1998 :ix) 。

2004 年第 2 期 129
的同时, 毫不否认经验的重要性, 他用他那完美的发现逻辑理论( 溯因 -演绎 -归纳) 雄辩地
描绘了知识是如何在人类天赋的基础上, 通过三种科学发现逻辑而推导出来的 :从溯因的假
设生成和选择, 到演绎的理论推导, 再到归纳的经验验证, 从而达到动态的知识获得过程 。
在皮尔士的一般知识获得理论中, 一个关键的概念, 同时也是乔姆斯基所推崇的, 就是人类
可以猜测出能够解释“令人惊讶事实”的正确假设的能力 ———溯因推理 。它被认为是美国哲学
家对逻辑学的重大贡献, 是逻辑科学“皇冠上的明珠”, 是“当代认识论的根本问题” ( Hintikka
1998 :503) , 也是皮尔士一般知识获得理论和认识论的精髓 。
皮尔士提出在传统的归纳演绎逻辑推理之外, 还有一种独特的逻辑推理形式 ———溯因推
理( abduction) ② 。 这一概念首先由皮尔士在 1868 年提出, 最初他称之为 hypo thesis( 假设) 。
它既不同于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 也不同于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 它是从规则和结果推导出
个案的一种可能的推理, 或者说是从结果到原因的推理 。 根据 Fann( 1970) 、Anderson( 1987)
和 F lach( 1996) 等人的研究, 皮尔士溯因逻辑的理论可分为前期的“三段论”( syllogistic) 和后
期的“推论”( inferential) 理论, 即科学发现逻辑, 或者说知识获得逻辑 。 在他的早期著作中,
皮尔士描绘了溯因推理的三段论形式 。 在后期著作中, 他进一步提出这三种推理构成科学探
究( 知识获得) 的三个阶段, 从而形成了皮尔士的一般知识获得和知识增长的理论( Hookw ay
1985 :208 -33) 。 根据皮尔士的理论, 每个科学研究( 或知识获得) 由对“令人惊讶的事实”观
察开始 。 在第一个阶段, 溯因推理提出一个可能假设以解释事实为什么发生 ;第二个阶段,
演绎从该假设( 大前提) 得出新结论 ;第三阶段, 归纳对新结论进行检验( F ann 1970 :10) 。皮
尔士认为溯因推理是综合性的推理逻辑, 能够获得新思想的推理, 一种扩展的推理模式, 而
演绎是分析型推理模式 ;结论已经蕴涵在大前提中, 没有新知识的产生 ;归纳只是对已有假
设的实验证明 。 只有溯因推理才是“形成假设的过程, 唯一产生新信念的逻辑操作 ;因为归
171 ③, Anderson 1987 :
纳仅仅是决定价值, 演绎仅仅从纯粹的假设中得出必然的结果”( CP 5 :
31) 。 皮尔士用一严密的逻辑形式描绘了作为知识获得第一步的溯因推理( CP 5 .
189) :
( 1) 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 C 被观察到 。
( 2) 如果 A 为真, 那么 C 会是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 。
( 3) 因此, 有理由相信 A 为真 。
皮尔士把溯因推理上升到科学研究方法论的高度, 放在科学探究的首位, 目的在于发现
和形成假设, 但这种假设并不是安全可靠的结论, 必须要经过演绎的推导和归纳的检验, 旨
在通过观察被演绎出的结果是否成立, 来证实或证伪该假说 。如果该假设与现实不符, 那么
就需要新一 轮的溯因 —演绎 —归纳, 直 到获得新信念 、 新 知识, “寻 求最佳解 释” ( Harman
1965) 。皮尔士( CP 5 .
145) 说 :“科学中所有思想都是来自于溯因推理 。溯因推理包括研究事

② abduction 的中文翻译比较多, 文献中报道的有“ 引理 、 外展推理 、 假设推理 、 试推法 、 发想 、 设证 、 不确定推理 、 混


合模态三段论 、 逆推 、 臆设 、 回思 、 回推 、 回顾推论 、 反证 、 还原 、 溯原 、 回溯” 等等, 其中单单在语言学领域中的译名就有
“直觉推理” ( 熊学亮 1999 :174) 、 “ 不明推论” ( 丁尔苏 2000 :93) 、“ 归演” ( 冯胜利 2001) 、 “ 估推” ( 沈家煊 2001 :F28) 和“ 溯
因推理” ( 蒋严 2002) 。 这里取“ 溯因推理” 译名 。
③ 按照 Pei rce 文献的通常标注法, CP 表示 Charles Pei rce, 1 表示卷数, 171 表示段落数 。

130 当代语言 学
实, 提出解释它们的理论 。”“ 今天科学理论中每一个已经成熟的理论都是归功于溯因推理”
(5.
127) 。 例如语言学中冯胜利( 2001) 曾专门撰文介绍如何利用溯因逻辑构建汉语韵律词法
学 。 但这并不是说演绎和归纳不重要, 演绎是理论推导, 归纳是实验手段, 发现数据以证实
溯因推理得出的假设 。
在溯因阶段, 我们面对“令人惊讶的事实” 如何能够得出假设 ? 理论上说有众多假设可
选, 但是由于科学研究的经济性( economy of research) , 我们不可能, 也不需要一一试错 。人
类靠的是一种本能, 一种“猜测本能”( guessing instinct) , 它能够发现和选择正确的假设 。皮
尔士认为溯因推理就是一种猜测本能, 要获得知识, 必须假设人类头脑有一天生的本能 。皮
尔士说 :“人有一种自然本性, 一种猜测本能, 能够获得正确假设 。 人有某种洞察力, 进入自
然普遍规则的三级存在( thirdness) 之内, 这种能力是本能的普遍本质, 类似于动物的本能 。”
根据皮尔士的理论, 溯因推理既是一种理性的逻辑推理形式, 同时又是本能的行为 。他
说 :“溯因推理像闪光一样走近我们 。 它是洞察力的一种行为, 虽然是极易出错的洞察力 。”
皮尔士认为溯因推理能够获得新知识 、 新理论是因为人脑“在自然进化中而来, 是自然的产
品”, 人脑结构等同于宇宙的结构, 当我们猜测时, 我们诉诸本能, 而人类往往能正确猜测出
事物的原因, 这是“宇宙中所有奇迹中最令人惊讶的一个”( CP 8 .
238) 。皮尔士称这种人类天
生会获得新知识的本能为“自然之光”或“理性的洞察力”, 比之于鸟天生会唱歌和飞行的能力
( CP 7 .
48) 和小鸡天生会啄食的本能( CP 5 .
591) 。 它是人类的本能行为, 大到科学家, 小到
一个呀呀学语的婴儿, 无不利用溯因推理 。 如果没有溯因推理, 我们不但不能获得任何新知
识, 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寸步难行 。
3 .乔姆斯基对皮尔士溯因逻辑的首次发现和积极评价
这种推理常应用于各种领域, 如医学诊断 、 科学理论形成 、 知识获得 、事故调查 、自然语
言理解 、 司法研究中的推理模式 。 随着 20 世纪 30 —50 年代皮尔士著作的陆续出版, 皮尔士
的溯因逻辑受到各学科领域的广泛瞩目 。在语言学领域当然不例外 。它在历史语言学 、 计算
语言学 、 语用学 、 语义学 、 语言习得 、 会话分析 、语用推理 、 自然语言理解等领域中的研究价
值与日俱增, 甚至有学者( Wirt h 1993) 称之为语言学的“溯因转向” ( Die Abduktive Wende"
der Linguistik) 。在语言学界, 一般认为是 Andersen( 1973) 最早把皮尔士溯因推理的概念引入
到( 历史) 语言学研究中 。 但是实际情况是, 乔姆斯基早在其最初语言哲学著作《语言与心灵》
的“未来篇”( 1968 :78 -85) 中就用长篇幅讨论溯因推理, 说明乔姆斯基正是发现皮尔士溯因
逻辑思想的第一个语言学家( Horgan 1990 ;Melrose 1995 ;Deutscher 2002) 。乔姆斯基最早发
现了皮尔士这一知识获得学说的语言学家 ④, 并且充分吸取了皮尔士猜测本能和溯因逻辑的

④ 乔姆斯基如何发现皮尔士的溯因逻辑 ? 合理猜测可能是乔姆斯基通过 他在哈佛 大学时的老 师古德曼 而获悉皮 尔


士逻辑的 。 古德曼是当时美国著名哲学家 、 逻辑学家, 受皮尔士影响甚大, 号称“ 新实用主义者” 。 而哈佛大学是皮尔 士的
母校, 实用主义的发源地和大本营。 今天哈佛哲学系还藏有皮尔士未发表的全部手稿 。在这样的条件下, 乔姆斯基不可能
不熟悉皮尔士 。

2004 年第 2 期 131
思想, 把它们作为一种认识论根本原则应用于自己的语言习得天赋论 ⑤。
乔姆斯基在研究语言与心灵, 提出理性主义语言观和语言习得的天赋假设时, 发现了皮
尔士一般知识获得的天赋思想, 从这位前辈哲学家那里找到了思想上的共鸣 。 乔姆斯基把语
言知识的习得置于人类普遍知识获得理论之下, 认为知识的获得是由于人脑天生的认知结
构 。语言知识的习得也是由于一种生物学特征 ———语言官能( language faculty ) , 当儿童在语
言的接触之下, 这种语言官能能够形成语言( Chomsky 1988 :60) 。 其基本思想是皮尔士认为
的人脑具有正确获得知识的溯因推理的本能 。
乔姆斯基对皮尔士溯因推理十分欣赏, 因为它为语言习得的天赋观提供了一个认识论的
基础和原则, 他( Chomsky 1977 :71) 说 :
“皮尔士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溯因逻辑理论 … …皮尔士
说要解释知识的生长, 一定要设想人类的思想有一天然的适应性( natural adapt ation) 来想象
出某种正确的理论, 具有某种`溯 因推理' 的 原则, 它能够`限制可能 假设' ( put s a limit on
admissible hypot hesis) , 它具有一种在进化中发展而来的本能 。”在与 Haley 和 Lunsf ord 的采访
中, 当问到溯因逻辑时, 乔姆斯基( Chom sky 1994 :182) 评论说 :
“溯因推理 ?皮尔士有一篇非常激动人心的论文 ⑥, 在本世纪之交第一次出现, 他称之为
`溯因逻辑' ( the logic of abduction) 。 他说在科学理论的建构中, 当然在其他任何学习中也适
用, 他说用联想你什么也学不到, 用归纳你什么也学不到, 归纳不是获得任何知识的方法,
他说归纳和验证等等可以证实你发现的东西, 还要有别的东西 。这就是溯因推理 。他不是很
详细, 但他说它是本能, 等于小鸡生来就啄食的本能 。 我们有某种本能的机制, 它是一种头
脑中的理论建构模型 。该模型从零乱的数据中映像或建构理论解释, 我们本能地这样做 。然
后, 我们用归纳和科学方法论等东西去检验它 。 他说如果你想理解科学, 理解日常生活中的
事情, 你必须了解这一本能的溯因推理过程 。 我认为这一理论千真万确( And I think that
s
exact ly right) 。”
乔姆斯基认为“为了理解知识如何获得, 在皮尔士所描绘的理性主义观点下, 我们必须
深入到皮尔士的溯因逻辑, 我们必须发现溯因推理的原则, 而[ 皮尔士认为] 对溯因推理的原
则的研究导致我们研究天生思想 。 它为人类智力提供本能结构”( Chomsky 1968 :78 -9) 。对
乔姆斯基来说, 溯因就是“心灵根据某些原则形成假设, 并且参考事实和可能的其他因素, 从
中选择假设的过程”( Chomsky 1980b :136) 。 乔姆斯基正是利用了溯因逻辑发展他的语言习
得理论, 把语言习得当作一种类似于假设生成和限制可能假设的过程, 一种类似于一般知识
获得的溯因逻辑过程 。乔姆斯基( Chom sky 1968 :78) 说 :
  “我描绘语言知识习得的方式令人想到 50 多年前皮尔士的一个十分有趣但又被忽略的演
·
讲 ⑦, 在该演讲中, 他提出了一个十分相似的关于普遍知识获得的体系 … …皮尔士认为对可

⑤ 皮尔士提出溯因逻辑的最初出发点是科学发现逻辑, 乔姆斯基先把它应用于语言知识获得, 进而扩展于人类 普遍


知识问题, 提出“ 科学构建能力” 的概念, 这正是乔姆斯基对哲学认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 。
⑥ 指皮尔士 1903 年在哈佛大学所做的实用主义系列演讲中的 最后一次, 名为 Pragmati sm as t he Logic of A bduction,
或直接称为 T he Logic of A bduction 。 乔姆斯基多次引用这篇文章( 作者注) 。
⑦ 见注 ⑥

132 当代语言 学
能假设的天生限制( innate limit ations on admissible hypotheses) 是成功的理论建构的前提条件,
`猜测本能' 提出假设, 归纳用于`修正行为' ( corrective actio n) … …。 皮尔士说 :`人的头脑有
一天然倾向, 能够想像某些正确理论 ……如果人没有这种天赋的头脑去适应他的需求, 他不
可能获得任何知识 。' 因此, 就我们的情况来看( 指语言知识的习得) , 看上去语言知识( 语法)
只有通过一个机体来获得, 该机体`预设' ( preset ) 于语法的形式中, 并且带有严格的限制 。这
种天生限制( innate rest riction) 是语言经验的先决条件, 是决定语言习得过程和结果的关键因
素 。儿童出生时不可能知道他要学习的语言, 但他知道他的语法必须是一种预先确定的形
式, 它排除了很多其他想像得到的语言 。 选择了一种允许的可能假设, 他可以使用归纳证据
去修正行为, 证实或证伪他的选择 。 一旦该假设充分证实了, 该儿童就获得由该假设所定义
的语言 。”( 引语中着重号为作者所加)
我们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乔姆斯基在这段话里的意思 。一是承认自己的语言习得理论和
皮尔士的一般知识获得理论极其相似 ;二是继承了皮尔士关于一般知识获得中的天赋论观
点, 并认为适用于语言知识的习得 ;三是具有普遍语法原则参数的理论精神 ;四是认为语言
习得是选择一种允许的可能假设, 再由归纳验证 。
4 .追溯乔姆斯基和皮尔士的渊源关系

图 1  “皮尔士 — 乔姆斯基” 知识( 语 言) 获得理论的哲学渊源关系

乔姆斯基语言习得的心智主义认识论同时强调了先天和后天的作用, 他认为语言的柏拉
图问题要从心灵/ 头脑的某些特征和语言环境两方面来解决( Chomsky 1988 :17, 34) 。我们
的观点是, 乔姆斯基的先天思想来源于皮尔士的“猜测本能”, 后天思想来源于溯因 -演绎 -
归纳的逻辑过程, 见图 1 。 对皮尔士猜测本能和溯因逻辑的理解是思考乔姆斯基语言学思想
最好的哲学基础( Horgan 1990 :40 -4 ;Brent 1998 :6 ;Wirt h 1993, 1998) 。
为了解释人类知识获得, 皮尔士提出了猜测本能的普遍天赋的概念, “猜测本能”是一种
人类普遍的智力官能, 包括各种认知能力, 如语言能力 。猜测本能体现在语言知识的获得
中, 就是儿童对观察到的语言事实有形成正确语法假设的本能力量 。乔姆斯基汲取了这一思

2004 年第 2 期 133
想,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认为人脑存在着语言天赋和一般科学认识本能 。乔姆斯基认为
人有一种语言本能机制, 它是一种头脑中的理论建设模型, “人类的头脑是一种有其极限和
力量的生物系统, 正如皮尔士所说的`人的头脑有一种想像出正确假设的自然倾向, 人如果
没有这种天赋的话, 那么他不能获得任何知识' 。 该特定生物系统能够选择可能假设的这一
事实可以解释它能够构造丰富的 、 复杂的解释性理论的能力”( 1975 :155) 。在一种更一般和
更抽象的层次上, 乔姆斯基提出科学构建能力( science-forming capacity ) , 其思想是人类有天
生的能力发展科学理论, “作为人类生物禀赋的一部分, 科学家( 人类) 生来就有一种特定概
念上的装置, 可称为`科学构建能力' ”( 宁春岩 2000 :207) 。事实上乔姆斯基把皮尔士归于这
一思想的始创者并不令人奇怪( Chomsky 1988 :156 -8, 2000 :82 -3) 。
乔姆斯基提出, 获得一种语言是假设生成和理论建构的过程, 强调语言习得是从给定数
据中建构出假定的语法, 一种语言知识的假设变成类似于一个科学上的假设 。 孩子在普遍语
法的指导下, 从观察到的语言现象( 相当于溯因推理中的结果) 中, “溯因” ( abduces) 出某语法
规则( 相当于溯因推理中的规则) , 对所接触的语言事实进行假设生成, 建构一部理论, 这部
理论就是语法的理论( Aliseda-Llera 1997 :23) 。 问题是如何猜测出特定语言的语法来 ? 在皮
尔士的知识获得模型中, 这是一种“猜测本能”或“本能的力量” 。 在乔姆斯基的理论中, 就是
LAD 或普遍语法, 这种“普遍语法”是人的天赋才能的表征 。 在 Roy aumont 辩论中, 乔姆斯基
提到 :“这些形成假设规则的原则, 现在还不知道, 是皮尔士所谓溯因逻辑的基础 。 我看没有
理由怀疑存在有高度特定的天生能力决定认知结构的发展”( Chomsky 1980a :52) 。乔姆斯基
认为语言习得就是选择一种允许的可能假设, 儿童可以使用归纳证据去修正行为, 证实或证
伪他的选择 。一旦该假设充分证实了, 该儿童就获得由该假设所定义的语言 。 这里“ 选择”和
“修正”就是皮尔士的溯因逻辑思想 。乔姆斯基把这种语言知识习得的假设归功于皮尔士的溯
因逻辑, 形成假设的原则就是皮尔士溯因推理的原则 。乔姆斯基承认 :
  “我早期工作中设想的语言习得和解释模型实际上就是皮尔士的溯因逻辑 :由于`人的头
脑有想象出正确假设的自然倾向' , 因此, 本能限制( 即`猜测本能' ) 能够产生可容许的可能
假设, 这些假设要受`修正行为' 的约束 。在语言习得中, 基本问题就是建构普遍语法从而限
制这些假设的数量 。”( 引文中着重号为作者所加, Chomsky 1985 :54 -5)
5 .“溯因逻辑”在乔姆斯基语言习得理论中的地位
最早真正利 用后期皮 尔士溯因 逻辑思 想提 出一具 体的语 言习得 模式的 是 Andersen ⑧

⑧ 在这篇历史语言学的名篇中, A ndersen 却提出了一个新语言习得模型 。 根据他的模型, 儿童在获得 语言时, 观察


到成年人的语言活动, 视其为一部语法输出的结果, 从而根据普遍语 法的原则来猜测 那部语法可能 是一部什么样的 语法,
这就是溯因推理的过程( 沈家煊 2001 :F28) 。溯因推理的作用是为观察到的语言事实提出一个可能解释, 语言习得的 溯因
推理就是为观察到的语言事实建立一部理论 ——— 语法知识 。 在儿童形成语法时, 他为了解释他所观察的话语, 他不断地用
归纳和演绎验证其有效性 。 他用他的语法相关部分检验他的模 型产生的新 话语, 看根据 他所溯因的 语言结构 所演绎的 新
数据能否符合实际语言规则, 这就是归纳 。 如果不能, 只有一个理由:他的语法不完整 。 然后, 就促 使他进行新的溯 因推
理以使语法符合所有所观察的事实( Andersen 1973 :776) 。A ndersen 没有提到本能的作用, 但是他有所暗示 。 他说“ 在语言
习得过程中, 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溯因推理所利用的相比, 儿童没有什么有效的知识或经验来形成大前提, 即语法结 构知
识, 但是 他具 有更 加可靠 的一 系列`规 则' , 存 在于 人类 的所有 成员 中, 即`他的 特质, 它完全 决定 语言 结构 的本质' ”
( A ndersen 1973 :776) 。 虽然在这个声明中没有明确提及皮尔士的本能思想, 但是毫无疑问, A ndersen 所说的“ 完全决 定语
言结构本质的特质” 就是皮尔士和乔姆斯基的本能观点。

134 当代语言 学
( 1973 :765 -93) 。 乔姆斯基只是有这么一个基本思想, 即儿童语言习得是一个假设生成和
理论建构 的过 程, 语言 习得 就是 一溯 因 逻辑 的 过程, 但 是在 他 的具 体语 言 习得 模 型中
( Chomsky 1988 :35) 没有体现出溯因推理的位置, 即原始语言数据 →LAD 或 UG →输出 。尽
管如此, 他的理论实际上已经包括了皮尔士的溯因 -演绎 -归纳理论 。 这是语言习得的逻辑
程序 。
首先, 婴儿接触到具体语言, 观察到语言事实, 每一个语言事实对于他来说都是一个“令
人惊讶的事实”, 例如一个词 、 一句话 、 一种语法结构等等 。他要对它做出解释, 形成理论假
设 。 按照皮尔士的理论, 由于人类拥有“ 猜测本能”, 人类有正确猜测出事物原因的天然倾
向, 那么这就是说, 儿童往往能够形成关于语言语法的正确假设, 他往往利用本能的溯因推
理形成正确理论, 于是多数情况下, 儿童毫不费力的作出正确假设和理论建构, 也就是说他
同样毫不费力的获得该语言的语法理论 。这种假设生成和理论建构就是溯因推理过程, 语言
习得中假设生成溯因推理形式可以表达如下 :
( 1) 一个令人惊讶的语言事实 C 被观察 。
( 2) 如果语法 A 为真, 那么 C 会是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 。
( 3) 因此, 有理由相信语法 A 为真 。
于是一个特定语言语法的假设和理论就被建构 。 但是正如我们所知, 虽然人类具有正确
的猜测本能, 但是溯因推理并不像演绎一样是必然推理, 它只是或然推理, 它可以产生新知
识, 也许这种新知识是错误的, 它可能出错, 也就是说它的假设能力过大 。 溯因推理可以解
释儿童语言习得中常出现的过度概括和过度扩展现象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儿童有时把所有
二三十岁的男人都叫“爸爸”, 这就是溯因推理形成的一种假设, 也就是婴儿学话中常见的过
度扩展 。 他首先观察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 就是父母或其他人教他说“爸爸”, 于是他假
设“爸爸”就是指这么一个男人, 这是他作出理论建构和假设生成, 是溯因推理 ;然后他用这
一假设的理论推导出结果, 这是演绎, 那就是他把所有二三十岁的男人都叫“爸爸” 。 当然这
种溯因推理是不健全的, 是易错的, 因为只有一个男人才叫“爸爸”, 这就需要在具体语言环
境中检验, 检验的推理就是归纳 。 又如一个儿童观察到有语言事例表明带-s 后缀的名词是复
数, 于是溯因得出一个大前提( 规则) :所有复数名词是带 -s 后缀的( Mat thew s 1997 :1) 。其
他如儿童说出 goed, w ented 等词汇, 以及把 dog 指“狗”和其他类似的动物也是溯因推理能力
过大和易错的结果 。
上面只是儿童利用溯因推理所形成的一种语言假设或理论建构 。这种语言假设或理论建
构还需其他两个逻辑推理程序来验证或证伪 。 就一语言现象而言, 婴儿形成了假设, 他就进
入演绎程序 :该假设当作一个大前提或语言“规则”, 从中演绎出其他新语言事实( 结论) , 或
者说生成其他语言事实 。 假设的演绎可以说明为什么儿童可以说出从未听过的话语, 这也是
乔姆斯基的论据 。 按照皮尔士的理论, 演绎不能产生新知识, 那么演绎推理如何解释语言的
创造性呢 ? 演绎出来的语言事实并不是新语言知识, 或者说新语法结构, 而只是乔姆斯基所
谓的“表层结构”而已 。乔姆斯基认为人类小孩获得语言并非逐字去学, 也不是一个句型一个
句型地学, 而是利用语言规则进行生成演绎, 语言也是一套有衍生法则可循的演绎系统 。利

2004 年第 2 期 135
用演绎, 可以创造无穷无尽的语言事实 。例如一个英语儿童第一次听到 John ate an apple, 这
是一个“结果”, 他本能地为它寻求最佳解释, 形成一个基本词序的理论假设, 即英语的 SVO
结构 。 这一假设生成由溯因推理完成 。 它成为一个“规则”, 由此演绎出任何 SVO 结构的具
体话语 。 他用溯因推理的理论假设演绎出无数的符合假设理论语法的新话语, 然后, 进入归
纳程序 :验证他的新语言事实是否符合实际语法 。归纳进一步证实溯因推理所形成的语言假
设和理论 。 儿童用假设理论演绎出来的新话语来验证假设的正确性, 乔姆斯基称之为“ 修正
行为”( corrective action) 的过程 。 但是, 大部分情况下, 儿童能够作出正确假设, 归纳只是进
一步证实假设的有效性, 使之成为真正的语言知识, 从而获得这种假设的语言知识 。
由此可见, 乔姆斯基提出的语法假设由皮尔士的溯因完成, 修正行为等同于皮尔士的归
纳, 而演绎则体现在语言的创造性生成上 。 皮尔士认识论( 溯因 -演绎 -归纳) 在乔姆斯基语
言习得理论中的地位是十分明显的, 见图 2 。

图 2  乔姆斯基语言习得模型中的皮尔士溯因逻辑思想

6 .乔姆斯基发展了语言知识习得中的溯因逻辑
皮尔士一般知识获得理论是一动态的知识获得过程, 既有理性主义的认识论, 又有经验
主义的观点, 人类总是不断逼近真理 。 皮尔士的一般知识获得理论应用于语言知识习得时,
就是乔姆斯基的天赋论思想 :儿童具有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 本能) , 从接触有限的语言素材
基础上, 利用溯因推理形成语法理论的假设, 演绎从理论上创造性地推导出其他具体语言事
实, 再用归纳去检验这些语言事实是否合适或正确 。 如果否, 又由新的溯因开始, 直到获得
完整的语言知识, 从而完成大脑从初始状态 S 0 出发, 经过 S 1 、 S 2 、 S 3 ……一系列后续状态,
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S s( Chomsky 1985 :52) 。
乔姆斯基承认并且发展了语言习得中的溯因逻辑, 说明他没有过分夸大天赋的作用, 后
天因素在他的理论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 溯因逻辑是连接乔姆斯基语言习得理论先天和后天部
分的纽带 。乔姆斯基明确提出后天经验在语言习得中的“触发作用”和“定型作用”, 他只是针
对行为主义的白板说反复指出人脑先天结构属性在使人能够学会说话方面起的决定性作用,
并始终认为人之所以会说话是人脑遗传属性和后天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用皮尔士的术语,
先天基础就是“猜测本能”, 后天条件就是溯因 -演绎 -归纳的逻辑推理过程 。
溯因逻辑在乔姆斯基的语言天赋思想中的位置是十分明显和重要的, 但是语言学界太关
注他的先天理论, 而忽略了他的后天方面 。 虽然乔姆斯基充分汲取了皮尔士哲学思想 ⑨, 虽

⑨ 总的来说, 皮尔士具有经验主义倾向, 乔姆斯基是彻底的理性主义 者, 而乔姆斯 基却说他 和皮尔士 的思想( 溯 因


逻辑) 最接近 。 这说明乔姆斯基的伟大之处, 能够吸收不同学派的思想, 并不是像很多人所认为的乔姆斯基如何如何排斥

136 当代语言 学
然乔姆斯基把溯因逻辑引入他的语言习得理论中, 虽然乔姆斯基认为皮尔士对溯因逻辑的探
讨不是很详细( 他本人也不是十分详细) , 但是乔姆斯基更是一个哲学家, 他只是提出了理论
上的设想 。他是从语言哲学高度看待溯因逻辑的, 正如他反复指出研究语言习得中溯因逻辑
的重要性 :
“就我所知, 几乎没有人进一步发展皮尔士的溯因逻辑思想”( Chomsky 1977 :71) ,
“没有人进一步迎接皮尔士的挑战来发展溯因逻辑的理论和决定限制可能假设的原则, 即使
在今天, 它仍将是一个未来的工作” ⑩( Chomsky 1968 :79) 。

参考文献

A liseda-Llera, A .1997 .Seeking Explanations : Abduction in Logic,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h .
D .diss., Stanford University .I LL C Dissertation Series.
A nderson, D . R.1987 .Creativ ity and the Philosophy of C S .Peirce .Do rdrecht :M artinus Nijhoff.
A ndersen, H .1973.Abductive and deductive chang e .Language 49 :567 -95 .
Brent, J.1998 .Charles Sanders Peirce :A Li fe .Bloo ming to n, I . N .:Indiana U niversity P ress .
Chomsky , N .1965.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 ntax .Cambridge, M ass.:M I T Press.
.1966 .Cartesian Linguistics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
.1968 .Language and Mind .N ew Yo 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
.1969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I n Sidney Hook, ed. , Language and Philosophy .N Y :NY University
Press.
.1975 .Reflections on L anguage .New York :Pantheon .
.1977 .Language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Pantheon .
.1980a .O n cogntive structures and their dev elo pment :a reply to Piaget .I n M .Piatelli-Palmerini, ed .
,
Language and Learning .Cambridge, M ass . :Harvard U niversity Press .35 -52 .
.1980b.Rules and Representation .Ox fo rd:Blackwell .
.1985.Facing Plato s problem .In K now ledge of Language :Its Nature, Origin, and Use .Westpor t,
C. T. :G reenwood .
.1988 .Language and Problems of K now ledge :T he Managua Lectures .Cambridge, Mass . :M IT Press.
.2000 .New Horizons in the S tudy of L anguage and Mind .Cambridge :Cambridge U niversity Press.
.2003 .Reply to Gopnik.In L .M .Antony N .Hornstein, ed . , Chomsky and His Critics .Ox ford:
Blackwell .

经验主义 。 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皮尔士思想的 博大精深, 他 的思想能 够影响不 同流派, 他对认 知语言学 也有重大 影


响, 如句法象似性问题 。 皮尔士直接影响了蒯因 、 普特南( Put nam) 等人, 而蒯因是典型的行为 主义哲学家, 和乔姆斯 基的
学术思想是针锋相对的 。 又如皮尔士重大地影响了雅可布 森, 而雅 可布森是 人文性很 强的语言 学家 。 二十世 纪最伟大 的
语言学家无疑应该首推雅可布森和乔姆斯基, 这两位二十世纪伟大语言学家都对皮尔士推崇如此之高, 那么我们可以合情
合理地推断皮尔士的伟大, 虽然他的思想( 包括语言哲学和语言学) 远没有充分挖掘出来。
⑩ 直到今天, 乔姆斯基仍然认为没有人进一步发展溯因逻辑的理论 。 在收到《当代语言学》 的用稿通知后, 就皮尔士
溯 因逻辑, 作者向乔姆斯基发电子邮件书面请教, 他在电子邮件回信上说溯因逻辑“ 极其重要, 但很难 。 在特别情况下, 它
是认知发展的问题 ——— 如语言或其他领域 。 但皮尔士关注的是科学中的溯因逻辑, 即我们可以称之为`科学构建能力' 。” ( I
think the topic is ext remely important, bu t very hard .In special cases, it is t he problem of cognit ive development - f or language,
or any ot her domain .But t he general issue t hat concerned Peirce was abduction in science - w hat w e might call ” t he human science
- forming capacity .
” ) , “ 这就是为什么皮尔士的文章如此重要, 他是少数思考这个问题的人之一” ( thats w hy Pei rces essay
is so importan t ;he w as one of the few .
) “ 但遗憾的是皮尔士对溯因逻辑的理论探讨不详细, 之后也没有人发展它, 除了在特
定 领域, 语言是其中之一 。” ( U nfortunately, he had nothing much to say about abduction, nor has anyone since, except i n specific
cases, language being one.
)

2004 年第 2 期 137
Deledalle, G .1990 .Charles S . Peirce :An I ntellectual Biography .T rans.by Susan Petrilli .Amsterdam ;Phila-
delphia :John Benjamins .
Deutscher, G .2002.On the misuse of the notion of `abduction' in linguistics.Journal of Linguistics 38: 469-85 .
F ann, K . T .1970 .Peirce s T heory of Abduction .T he Hague :M ar tinus Nijho ff .
Haley, M . C .and R . F .L unsfo rd.1994 .Noam Chomsky .N ew York :T wayne.
Harman, G .1965.T he I 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 .Philosophical Review 74 : 88-95.
Hartshorne, C. ,P.Weiss, and A . W. Burks eds. , V ols.1-6 .Ar thur W .Burks ed. , Vols.7 -8.1931-1958.
Collected Papers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 .Cambridge, M 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Hintikka, J.1998 .What is abduction? T 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co ntemporary epistemology .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34, 3 : 503-33.
Hookway, C.1985 .Peirce .London:Routledg e.
Horg an, J .1990.Free radical:A w ord or two about ling uist Noam Chomsky .Scientif ic American 262 ( M ay) :
40 -44 .
Houser, N . and C. Kloesel, eds. 1991 . The Essential Peirce : Selected Philosophical Writings V ol.1.
Bloomington, I .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Jakobson, R .1977 .A few remar ks on Peirce, pathfinder in the science of language .Modern Language Notes 92:
1026-32.
M a tthews, P . H .1997.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 inguistics .O xford :O xford University Press.
M elro se, R .1995.The seduction of abduction:Peirces theory of sig ns and indeterminacy in language .Journal of
Pragmatics 23 : 493 -507 .
N 9 th, W .2002 .Charles Sanders Peirce, pathfinder in ling uistics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for Germanic
Linguistics and Semiotic Analysis 7, 1 : 1 -14.
Russell, B.1959.Wisdom of the West .Garden City , N Y :Doubleday .中译本 :温锡增译, 《 西方的智慧》1999,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Sebeok, T .and Jean U miker-Sebeok.1980.“ Y ou K now My Method” :A Jux taposition of Charles S .Peirce and
Sherlock Holmes .Bloomington, IN . :Gaslight .中译本 :钱易等译, 《福尔摩 斯的符号学 :皮尔士和福尔摩
斯的对比研究》1991,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Smith, N .1999.Chomsky :I deas and Ideals.Cambridge :Cambridge U niversity P ress.
Wir th, U .1993.Die “ Abduktive Wende” der Linguistik .Kodikas / Code-Ars Semeiotic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miotics 16 : 289 -301.
.1998 .Abductive inference .In Paul Bouissac ed. , Encyclopedia of Semiotics .Ox fo rd:O 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丁尔苏, 2000, 《 语言的符号性》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冯胜利, 2001, 韵律 词与科学理论的构建 。《 世界汉语教学》 第 1 期 。
蒋 严, 2002, 论语 用推理的逻辑属性 ——— 形式语用学初探 。《外国语》 第 3 期 。
宁春岩, 2000, 形式 语言学的纯科学精神 。《 现代外语》 第 2 期 。
沈家煊, 2001, 导读 。 见 Paul J . Hopper 和 Elizabeth C. T raugo tt 著, 《 语法化学说( Grammaticalization)》 北京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剑桥大学出版 社 。
熊学亮, 1999, 《 认知语用学概论》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姚 鹏, 1986, 《 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 北京 :求实出版社 。
姚小平, 1995, 《 洪堡特 :人文 研究和语言研究》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尹星凡等, 1998, 《 知识之谜 :休谟以来的西方知识论及评析》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
张留华, 2002, P eirce :科学家与逻辑学家 。《 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 2 期 。

作者通讯地址 :410082 湖南长沙 湖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hechuansheng8 @lingchina .
E-mail: org , unibrand @tom .
com

138 当代语言 学
《 当代语言学》 第 6 卷 2004 年第 2 期 189 -190 页, 北京

Abstracts of Articles

Zhang, Jiahua, The context-independent perfective meaning of the Chinese “ le1 ” ( 了 ) :a


contrastive study of it with the Russian counterpart
T he Chinese “le 1” ( 了) in the post-verb posi tio n is a perfective marker in modern Chinese .T he
perfect ive meaning of the marker is analyzed into t wo sub-types :the co ntex t-independent
meaning, and the contex t-dependent meaning .T he former w ill be referred to as t he invariant
perfect ive meaning, and the latter variant perfective meaning .T 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variant
perfect ive meaning of t he Chinese “le 1”by contrasti ng it w ith some counterparts of Russian verbs .

Dong, Weiguang, The Chinese conceptualization of time revisited


James H-Y T ai
s paper Cog nitive approach to Chinese functional grammar ( L inguistics Abroad ,
1990, 1991) has proved to be inf luential .This paper reex amines his position on the cogni tive base
of time concept ualizatio n in Chinese .Tai holds that t he Chinese no tion of time is more or less
similar to the Eng lish conception of time in terms of spatial metaphors .He argues that Chinese
conceives time in tw o ways .One is that time is seen as if it w ould approach the perceiving person .
T he ot her is that t he perceiving person would approach t ime .It is show n in this paper t hat a more
realistic description of Chinese concept ion of time is that, instead of the perceiving person
approaches t ime, he observes event s t aking place .The prototy pical f eature of Chinese conception
of time is event-based .

Xiong, Ziyu and Lin, Maocan, Prosodic features of “ a” ( 啊 ) and their conversational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Some recent studie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betw een t he prosodic f eatures of
conversation and their com municative functions :the prosodic features of conversation are
cont rolled to some extent by t heir communicative funct ions, and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 ns of
conversations are indicated by t heir prosodic features in some degree .In this paper, w e divide “a”
( 啊 ) into three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its f unctions, i . e .ex clamation, auxiliary word, and
conversational indicator .T he paper focuses on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 een the prosodic
features of “ a” and their comm unicative functions in the nature speech, and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among prosodic features of t he three kinds of “a” .T he finding s show that the prosodic
features are sig nificant ly dif ferent among the t hree kinds of “ a”, and their communicat ive
functions in the stream of natural speech are indicated by t heir respective prosodic feat ures .
He, Chuansheng, On the Peircean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in Chomskyan innateness
hypothesis :logic of abduction

本刊网址 : // ww w .
http: net .
cass. cn/ chinese/ s18 yy s/ dangdai/ index .
htm 189
T 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Chomsky s innateness hy pothesis in
language acquisi tion is mainly derived f rom Pei rce
s general know ledge acquisition, and that
Chom sky borrowed tw o im portant ideas f rom Peirce t o develop his innateness :guessing inst inct
and abduction .T his paper first presents Pei rce
s know ledge acquisition theory and shows how
Chom sky feels closest to him in epistemology .In the end, based on Andersen ( 1973) , this paper
illust rates t he role of the later Peircean abduction in Chomsky
s t heo r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ries to integ rate the logic of abduction into Chomskylanguage acquisition model .The conclusion
is that a child acquires his mother language by abducing a hypothetical gram mar based on his
interaction w ith experience followed by deducing new ling uistic data f rom such hy pothetical
g rammar and inducing them in real context .

Liang, Dandan, Neurol inguistics in China :a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Neuroling uistic studies in China started in t he later 1950s, and som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sin
then in aphasia and Chinese character and w ord recog nition .S trictly speaking, these early studies
fall short of neurolinguistics in it s t rue sense .Not until t he mid 1990s did serious neurolinguist ic
studies emerge wit h the Chinese language as its dat a .T he relevant findings are mainly in t he tw o
areas:st udies of Chinese mental lexicon, and neurolinguistic studies in the light of current
sy nt actic theories .In the years to come,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is needed befo re some
robust achievement can be expected .

Liang, Jie and An, L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researches on Chinese aphasia
T he paper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Chinese aphasia in the past ten years .
T he early f inding s are represented in Packards ( 1993 ) L inguistic Invest igation of Aphasic
Chinese Speech .T he latest research is seen in Chen and Bates( 1998) “T he dissociat ion between
nouns and verbs in Broca s aphasics :Evidence f rom Chinese”, and Lu, et al .
s and Wernickes ,
( 2001) “Judg ment of g rammaticality in aphasia” .

Wang, Mingyu and Chen, Yong, O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semiotic studies in Russia
Semiotics is one of the few humanitarian disciplines in which Russia won worldwide recognition .Semiotic
studies in Russia have always been based on its own philological tradition, and have concentrated on its
national mentality and humanitarian thinking .Such studies have been closely linked to the studies on
history, religion, literature, drama, architecture and painting, and its contributions are mostly in cultural
semiotics .Since the concept of semiotics was first put forw ard by C .Peirce and F .de Saussure, semiotic
studies in Russia have undergone several major phases, such as g round preparation in the late
19 century, steady development before the October Revolution, maturity after the Revolution until mid
20th century, t ransition in R.Jakobson and M .Bakhtin
s studies, and systematic studies by scholars of
Moscow-Tartu school .

190 当代语言 学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