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考古与文物  2008年第 1期

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 ∗

姜寨史前聚落考古研究
毕硕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裴安平 闾国年 (南京师范大学 )

  在一般情况下‚单个遗址形态的研究至少应 西安市临潼区境内地势南高北低‚海拔一般
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整体形状‚二是聚落内各种 在5
00米以下‚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利条件
遗迹的形态‚三是聚落布局或聚落内部各种遗迹 优越。南部骊山海拔高度在 6
00~1
200米之间‚
相互关系的方式。影响整体形状的主要有两个因 最高点为 1
302米。山前为洪积扇和带状黄土台
素:一是 地 理 位 置 和 地 形‚二 是 社 会 组 织 结 塬‚东部较宽‚西部较窄。渭河平原及黄土台塬
构 。本文即利用空间分析的方法‚从地理环境

是境内的主要粮棉产地‚山区是发展果木、森林
和地理位置角度入手‚研究单个遗址的以上三个 及畜牧的良好地区。区内河流纵横‚渭河由西向
方面的聚落形态问题。 东流‚水势较大‚河身较宽‚北岸支流有清河等
由西北向东南流‚源远流长。南岸的零河、戏
一、姜寨遗址的地理环境 河、玉川河、沙河、临河、潼河等均源于骊山‚
由南向 北 流‚流 程 较 短‚最 长 的 仅 有 十 几 公
里 。区 内 气 候 属 暖 温 带‚1月 平 均 气 温 -

不少学者认为‚先进文化兴起的最主要的因
素是地理因素‚特别是气候因素。根据中国考古 1
∙3℃‚7月 平 均 气 温 2
7∙2℃‚极 端 最 高 气 温
学研究的成果‚地理环境虽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头 4
1∙9℃‚极端最低气温 -1
7℃。年降水量 5
50毫
等因素‚却也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特 米‚多集中于 7~9月‚无霜期 2
15天。这里大
别是在史前时代‚自然环境‚包括山川地貌、海 小河流沿岸都分布着时代不同的古遗址和古墓
湖土壤、动物植物、矿产资源等‚在更大的程度 葬‚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就有 1
7处‚姜寨
遗址就是其中之一 。

上影响原始文化的面貌及社会发展的快慢。当研
究史前考古文化时‚时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 2.姜寨遗址的选址
某一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是否与某个自然地 根据在黄河流域进行的普查得知‚当时原始聚
理区域大体一致。它的经济类型或某种经济成 落的分布相当稠密。其选址‚大体上接近现在的自
分‚由何种环境因素促成或制约‚它的独特的文 然村。仰韶文化遗址多位于沿河两岸的台地上‚许
化成就是否与当地自然资源有关‚它的发展或衰 多是在河流的汇合口一带。这样的位置既便于生活
败有无受自然环境变迁的影响等等。当然‚也与 用水以及制陶、农耕生产用水‚又便于渔猎和采集
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与破坏问题相关连 。姜寨

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发掘遗物的分析‚当时的农业
作为六千年前母系氏族繁荣的居民点‚在选址方 已经成为主要的生产门类‚农耕地大约即在遗址附
面和规划布局方面‚都是具有代表性的 。

近接近水源的地方。同时‚河流的汇合口联系着河
1.渭河流域的地理环境 谷之间的交通‚利于聚落之间的往来 。

∗ 基金项目:中 国 博 士 后 基 金 项 目 (2005037743)、 江 苏 省 博 士 后 基 金 项 目 (0501019B)、 江 苏 省 教 育 厅 计 划 先 导 项 目


(05KJ
D170109)。

·9·
姜寨遗址位于临潼城区北约 1公里‚南依骊 3.姜寨遗址的空间位置
山‚北望渭水‚西南为临河 。临河自南而北流

表一 姜寨遗址与周围环境的空间关系参数

经遗址西侧。遗址西南角被临河冲毁了一部分。 参考
渭河 骊山 临河
遗址北距现渭河干流约 4公里‚根据地质及水文 点
距离
资料‚渭河古道当在遗址附近。姜寨遗址实处于 4265∙58 8800 101∙491
(米 )
临、渭两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这个三角地带‚
方位 遗址位于渭河南 遗址位于骊山西 遗址位于临河东
依河来说属临、渭二级阶地‚依山来说属山前黄 (°) 部‚151∙828 北部‚301∙86 边‚57∙569
土台塬 。这 里 正 值 山 前 的 河 谷 平 原‚地 势 平

坦‚土质肥沃‚依山傍水‚水源充足‚对于原始 姜寨一名岗寨‚因地势高亢‚形似山岗而得
的锄耕农业和家畜用水都是很方便的‚周围还有 名。遗址在 2
0世纪 5
0年代尚为高出现地面约 2
丰富的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可供渔猎和采集‚当 ~3米的岗阜‚6
0年代在平整土地中‚把最高处
是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居住和开展生产活动的良好 的文化层推掉约有 2米多‚到 1
972年春考古发
掘之前‚这里已是落差不大的五级梯田 。根据
0
1

场所。像这样的自然环境‚在仰韶文化早期的村
落遗址中是很有代表性的 。

陕西省测绘局 1
989年出版的图名为临潼火车站
本文利用空间分析理论和文献⑤中的姜寨遗 1∶
100
00地形图‚姜寨遗址 1号探方 T1的西南角
址文化一期主要遗迹分布图‚建立了平面坐标 点坐标为东经 1
09°
12′
32∙
25″
‚北纬 3
4°2
2′5
0∙6
4″
系‚对姜寨遗址进行空间量化分析‚有关基准参 (1
954年北京坐标系 )‚高程为 4
16∙
25米 (1
985
数说明如下: 年国家高程基准 )‚高程差 2
∙5米。
(1) 平面坐标系原点‚是遗迹平面分布图
上的西南角点‚定义为 (0‚0)‚定义自西向东 二、姜寨聚落的三环结构
方向为 X轴正方向‚由南至北方向为 Y轴正方
向。以下所述参数除特殊说明外‚均指基于姜寨 世界上有许多保留氏族制度的居民‚为了强
一期遗迹分布图而计算出的参数‚与有关文献的 调其血缘集团的牢固性和生活的集体性质‚同时
相关参数有一定出入。 也是为了防务的需要‚往往把整个村子的房屋围
成圆形、椭圆形、半圆形乃至方形的一圈 。姜
1

(2) 遗址中心点‚是五个大房屋几何中心
坐标的 平 均 值‚位 于 平 面 坐 标 系 的 (8
9∙7
32‚ 寨一期的先民不仅把房屋围成近似圆形‚而且把
8
9∙0
13) 点上。 用地根据实用功能分区使用‚萌发了聚落规划的
(3) 方位角是与 Y轴正方向 (正北方向 ) 思想。
按顺时针旋转的夹角。本文研究所用的距离与方 姜寨一期的聚落轮廓呈椭圆形‚包括居住
位角的计算均以遗址中心点为基准点。距离均为 区、陶窑区和墓葬区三个部分‚居住区、陶窑区
对象的几何中心点 (重心 ) 相对遗址中心点的 和墓葬区由壕沟分割开来。遗址东西最宽处近
距离‚方位均为对象几何中心点相对遗址中心点 1
60米‚南北最长为 1
50米多。居住区占 1
∙8~
的方位角 (特别说明的除外 )。 1
∙9万平方米。居住区位于中央‚周围设有壕沟
(4) 本文进行空间分析采用的平面坐标系‚ 围护。遗址靠近临河岸边有一片不大的窑场 Y‚
是以遗址中心点为原点‚自西向东方向为 X轴 在壕沟 HG2边另有两座陶窑 (Y1‚Y2)‚一座
正方向‚由南至北方向为 Y轴正方向。 制陶作坊 (F1
29) 也近靠壕沟 HG4。在村东越
(5) 姜寨遗址的面积为全部发掘探方的总 过壕沟‚即为公共墓区。姜寨居住区的北、东、
4
面积‚包 含 三 部 分:169
1∙1
52 (中 心 大 发 掘 南三边有壕沟为界‚范围确切。西北因有部分为
区 ) +9
58∙
100 (含壕沟 HG3的北部小发掘区 ) 现代村落所占‚西南又被临河洪水冲蚀‚边界不
+7
22∙
118 (Ⅱ号墓区 ) =1
637
1∙3
7平方米。 明。但从房屋的对称情况和靠近临河而余地不多
来看‚损坏部分的宽度恐怕不会超过 1
0米 。
2
1

这样‚姜寨遗址与周围环境的空间关系参数
可列表一中。 遗址内部的中心广场‚是一个大致的圆形。居住
·10·
区围绕中心广场而建‚外面环以壕沟‚所以居住
区可看作为姜寨遗址的第一层环 (简称内环 )‚
壕沟与临河当然看作为姜寨遗址的第二层环‚第
三层环即为墓葬区‚如 (图一 ) 所示。三环结
构的几何参数见表二。以下给出三层环结构的聚
落形态分析。
表二 姜寨聚落的三环结构参数 (单位:米 )
构成三环结构的四个圆 圆心坐标 半径
中心广场圆 (89∙305‚
88∙521) 27∙986
五个大房屋构成的圆 (内
(86∙406‚
97∙309) 47∙461
环的同心圆 )
四条壕沟构成的圆 (82∙022‚
89∙056) 72∙004
三个墓 区 与 两 个 墓 葬 发
(89∙305‚
88∙521) 133∙268
现点构成的圆

1.居住区
图一 姜寨一期聚落的三环结构
居住区房屋的布局是比较整齐的‚其最大特
点就是围成圆圈:北边的房屋门朝南开‚东边的 址中的空间分布如 (图二 ) 所示。居住区的分
房屋门朝西开‚西边和南边的房屋则分别朝东和 布密度 为:5/
遗址面积 1
637
1∙3
7=1/
327
4∙2
74
朝北开‚总之是面向中央。中央无物‚只有一片 (个 /
平方 米 )‚居 住 区 的 覆 盖 率 为:平 均 面 积
4
000平方米的空地。空地周围略高‚向中央逐 1
877
∙36
5×5/
163
71∙
37=5
7∙3
4%‚各居住小区
渐低平‚局部地方保留着当年人们踩踏过的路 几何中心点到遗址中心点距离最大 6
6∙0
24、最
土。西边有两片可能是牲畜夜宿场的地方 。居
3
1

小4
8∙4
59米。具体空间关系参数见 (表三 )。
住区绕中心广场布置成环形‚可能南部有开口‚ 2.壕沟
与陶窑区相联系。大房屋位于广场外围‚面向广 一期壕沟共发现四条‚编号为 HG1、HG2、
场开门。住房的环形布置‚全部面向广场开门‚ HG3、HG4。HG1位于居住区东部的 T4
9、T4等
使得约有半数住房的日照、通风条件较差。这种 探方内‚长 4
6米。壕沟东北西南走向‚上宽下
优先保证总体的布置‚首先是以共产制经济为基 窄。南段 上 口 宽 在 1
∙8~3
∙2米 之 间‚底 部 宽
础的集体生活所决定的‚即使得对偶住房都直接 1
∙2~1
∙3、深 2~2
∙4米‚沟壁较陡直‚中段和
与社会活动的中心广场有方便的联系。因此‚在 北段两侧沟壁斜直向下‚沟底有 5~2
0厘米厚的
建筑群的面貌上‚明显地体现着团结向心的氏族 腐殖质淤土。南端靠居住区一侧低于沟外侧 8
0
公社组织原则 。
4
1

厘米‚估 计 原 来 应 与 沟 西 侧 高 低 相 当‚因 修
居住区内部各个居住小区 (房屋组 )‚在遗 建F1大房屋‚从此取走大量用土‚从而形成外高内

  表三                 各居住小区的空间参数

居住小区 面积 (平方米 ) 周长 (米 ) 房组 距离 (米 ) 方位 几何中心坐标 (米 )

Ⅰ小区 2476∙803 210∙668 东组 53∙457 64∙637 (48∙305‚22∙898)

Ⅱ小区 1620∙856 175∙759 南组 48∙459 148∙757 (25∙134‚ -41∙432)

Ⅲ小区 1424∙357 127∙404 西组 56∙967 264∙337 ( -56∙69‚ -5∙621)

Ⅳ小区 1507∙217 134∙412 西北组 66∙024 296∙736 ( -58∙965‚29∙704)

Ⅴ小区 2357∙590 216∙854 北组 53∙672 0∙196 (0∙184‚53∙672)

平均 1877∙365 173∙019 55∙716

·11·
低的形状。修建 HG1时‚打破了四、五座第一 的东南部与西北部跨越两个 2
∙5米‚在东西长近
期窖穴‚估计 HG1是居住区初具规模后才修建 1
60米范围内‚高差达 5米。由于 6
000年的地
的。HG2位于居住区东北隅的 T4
0、T1
19等探 貌剥蚀与沉积‚可以推断姜寨一期原始地面的南
方内‚南端和 HG1北端相临‚长 4
8∙3米以上‚ 北高差将会更大。另外‚根据裴安平先生的研
西北东南走向。南端被公路破坏‚北端被小路及 究‚发现史前遗址中环壕聚落的壕沟主要是起排
村庄所压。HG2上宽下窄‚南段上口宽 1
∙5、底 水的作用。姜寨遗址四条壕沟的排水方向有两个
宽0
∙6、深 1米‚取土破坏一部分‚北段上口部 出口‚一个是 HG4沿东北西南方向排入临河‚
已全部被取土破坏。估计 HG2的深度及上口的 这个出口处因被现代破坏而无法证实;另一个出
宽度均应较上列数字为大。壕沟底部有 2
0~2
8 口是由 HG2、HG3沿东南西北方向排入临河‚
厘米的黄色淤土。HG3位于居住区北部的 T1
73、 这个出口处因被现在村落所压‚尚需证实。至于
T1
69探方内‚东西走向‚西部被破坏‚东部被 HG1中排水的方向‚可能向 HG4和 HG2两个方
现代村庄所压‚现存长 4
7米。沟上宽下窄‚中 向排水。当在雨水不很大时‚很可能不需要与
段上口宽 2~2
∙5、底部宽 1
∙1~1
∙24、深 1
∙50~ HG2、HG4连通‚只起保卫和防御的作用。
1
∙66米。底部有 1
2~1
6厘米厚的黄淤土‚内含 姜寨遗址中四条壕沟‚在遗址中的分布如图
木炭等物。HG2西北端及 HG3东南端的延伸情 二所示。壕沟的分布密度为:4/
163
71∙
37=1/
况‚据钻探所知‚两者可以衔接‚实际是互相连 4
092
∙84
2 (个 /
平方米 )‚壕沟的覆盖率为:平
接的一条壕沟。HG4位于居住区南部的 T2
94、 均面积 7
9∙5
73×4/
163
71∙
37=1
∙94%‚各条壕
T2
67等探方内‚东北西南走向‚其东端和 HG1 沟的 几 何 中 心 点 到 遗 址 中 心 点 距 离 最 大 为
南端相邻‚长 7
3米。沟上宽下窄‚沟壁倾斜‚ 7
9∙8
72、最小为 6
1∙8
22米。壕沟在遗址中的空
底部较平‚东高西低‚沟上口宽 2~3、底宽 0
∙5 间参数见 (表四 )。
~0
∙52、深 1
∙8~2
∙04米 。 3.墓葬区
5
1

从整个形势来看‚壕沟呈半圆形环绕在居住 姜寨一期共有墓葬 3
65座‚其中土坑墓 1
75
区的北、东、南三面‚西面是临河。HG3西部 座‚瓮棺葬 1
90座。后者除个别为成年人二次葬
被现代村庄所破坏‚HG4西部被临河洪水和平 外‚绝大部分是埋葬早夭的婴儿。墓地分为三
整土地所破坏‚从其走向可能当时一直延伸到临 片。居住区正东的一片有 5
3座土坑墓和 2
0座瓮
河旁。所以 HG3和 HG4都应向西延伸若干米‚ 棺葬‚东南的一片有 5
1座土坑墓和 3
1座瓮棺葬‚
至于西南部分则靠近河岸‚可能无须再挖壕沟
了。这些壕沟沟边比较整齐‚走向也很规则‚显
然是人工挖成的 。这些壕沟打破了部分较早的
6
1

窖穴和房屋‚有的被隔在沟外‚但它和大部分房
屋又同时代‚说明壕沟是村落初具规模后挖成
的。HG1与 HG2之间‚HG1与 HG4之间互不衔
接‚这里当为村落向东的出入口‚并有 F1
0及
F1
30两座小房子‚可能是村落的门禁设施 (哨
所 )。出东门可以通往墓地‚乃至南山出猎‚以
及村东的原野从事耕种。但村落的主要出入口‚
估计应在西南部的临河畔上‚洪水季节可搭木
桥‚枯水季节可踏石而过‚因临河西岸有大片平
坦的耕地‚是先民从事农耕、放牧和采集的主要
场所 。
7
1

壕沟显然是起着保护和防御的作用‚但是还
图二 居住区空间分布图
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排水。理由分析如下:遗址
·12·
  表四                 各条壕沟的空间参数

编号 面积 (平方米 ) 周长 (米 ) 长 ×深 (米 ) 位置 走向 距离 (米 ) 方位 中心坐标 (米 )

HG1 76∙146 95∙892 46×2 东部 东北西南 63∙706 94∙418 (63∙517‚-4∙908)

HG2 58∙856 87∙527 48∙3×1 东北部 西北东南 76∙979 68∙059 (71∙404‚


28∙763)

HG3 73∙954 95∙725 47×(1∙5-1∙66) 北部 东西 79∙872 356∙893 ( -4∙328‚


79∙755)

HG4 109∙337 143∙796 73×(1∙8-2∙04) 南部 东北西南 61∙822 144∙306 (36∙07‚-50∙209)

平均 79∙573 105∙735 53∙6×1∙67 70∙595

这两片相距约 2
0米。东北的一片只有 5
3座土坑 布的趋向来看‚那里很可能有两片墓地 。根据
8
1

墓‚同正东一片相距约 4
0米。所有土坑墓都是 文献⑤关于该两片墓地的说明‚标识在图一中。
长方形竖穴‚其中不少因在灰土层中‚墓边不甚 集中的公共墓地是原始氏族社会秩序的一个
清楚。绝大多数为仰身直肢葬‚也有个别的俯身 表现‚把死者按生前聚居的情况集中一区埋葬‚
葬和二次葬。均无葬具‚头朝西方‚少数为北偏 在意识形态上反映了原始居民对 “灵魂 ” 或死
西。大多数墓有随葬品‚包括日用陶器、生产工 后有知的信仰‚实际上这种居住区与墓葬区隔离
具和装饰品等。瓮棺葬绝大部分安排在各组房屋 的划分方法‚是符合卫生条件的一个重大的进
近旁‚其中东组 3
9座‚北组 3
1座‚西北组 2
4 步 。
9
1

座‚西组 6座‚南组 3
6座‚另有 5
1座在村东墓 姜寨遗址墓葬区有三个‚空间分布情况如图
地中。瓮棺葬在各组房屋附近的分布既不是高度 一所示‚墓葬区分布密度为:3/
163
71∙
37=1/
集中的‚也不是完全分散的‚而是分为若干小 5
457
∙12
3 (个 /
平方米 )‚墓葬区覆盖率为:平
群。这些瓮棺葬既分布在各组房屋的近旁‚当然 均面积 7
66∙
729×3/
163
71∙
37=1
4∙0
5%‚各墓葬
是分属于每一氏族的‚而每一小群则可能属于某 区几何中心点到遗址中心点距离最大为
个家族。考虑到居住区以北的很大一片土地均已 1
19∙
606、最小为 7
1∙9
16米。各墓葬区具体的空
被现代村落所占‚因而无法进行发掘。从墓葬分 间参数见 (表五 )。

表五                各墓葬区的空间参数

墓区号 面积 (平方米 ) 周长 (米 ) 距离 (米 ) 方位 中心坐标 (米 )

Ⅰ区 618∙026 106∙978 71∙916 100∙151 (70∙791‚ -12∙676)

Ⅱ区 671∙465 104∙599 119∙606 73∙740 (114∙823‚33∙488)

Ⅲ区 1010∙695 138∙533 74∙244 144∙427 (43∙191‚ -60∙389)

平均 766∙729 116∙703 88∙589

  总之‚姜寨遗址的布局结构特点是:居住区 了人畜用水问题‚又增加了一道天然屏障‚省却
占据了壕沟以内的大部分空间;制作陶器的生产 了不少挖沟的劳作之苦。同时‚把用水量较大的
区主要分布在遗址西南部靠近临河沿岸一带;防 制陶作坊安排在河边一带‚更是出于因地制宜的
考虑 。
0
2

御设施以壕沟的形式出现‚环绕在居住区的周
围‚部分地段还有突出的哨所;埋葬区则位于居 4.内环结构的几何分析
住区之外‚目前已经揭露的三大片主要分布在居 姜寨遗址每相邻两个大房屋间距离分别为
住区的东部和东南部。姜寨史前聚落规划设计的 6
8∙3
85、4
9∙4
41、6
7∙8
83、6
0∙1
70、4
7∙7
25米‚
巧妙之处在于‚他把聚落与自然环境比较和谐地 近似为正五边形‚见 (图三 )。从平面几何的角度
结合在了一起‚如聚落址选在临河岸边‚既解决 分析‚根据初等几何的知识得到‚若使五个点 (大

·13·
房屋 ) 连成的五边形的周长最小 (能够保持聚 端地表的相 对 高 差 )。姜 寨 一 期 文 化 层 的 顶 界
落的最大程度的凝聚性和往来交互的方便性 )‚ (图四中 C、D连线 ) 在剖面上有 4
8∙1
5米长的明
而且使该五边形包含的内切圆 (中心广场 ) 面 显的低洼地带‚该低洼地带中最低一点 (图四中
积最大‚则该五边形必为正五边形。再考虑到姜 实心三角形点 ) 与该顶界水平线的落差为 2
∙30
寨一期出土的房屋墙壁的几何图案‚可以说姜寨 米;在一期文化层的底界 (即姜寨一期文化的原
遗址的古代先民已经具有朴素的几何思想和环境 始居住面‚见图四中 E、F连线 ) 在剖面上同样
优化意识。需要说明的是‚F1为姜寨一期的晚 有4
8∙1
5米长的低洼地带‚该低洼地带中同一三
期段的房屋‚并考虑到 F1附近有早期房屋 F1
4、 角点与原始居住面的落差为 1
∙55米。根据以上对
F1
5等存在‚而建 F1时很可能这几座房屋正被 剖面的参数分析‚可推断所谓的中心广场实为一
使用‚所以 F1位置的选择不会刚好在正五边形 个巨大的中心洼地‚而且是一个圆形的中心洼地。
的顶点处。 该洼地直径约为 4
6∙2
5米‚在姜寨一期原始地面
上‚该洼地深大于 1
∙5米;在姜寨一期文化层堆
积形成后‚该洼地深大于 2米 (相对于一期文化
层的顶界而言 )。以下给出分析的理由:
(1) 在文献⑤中的 ZHT2~ZHT7西壁剖面
图上‚相对于姜寨一期文化的原始底面而言‚与
深度为 1
∙5米持平的最深洼地的长度为 4
6∙2
5
米‚而且在最深的地带与较高的地带变化非常明
显‚所以根据该剖面上该地层的变化情况至少可
以推断为一沟。
(2) 若推断该低洼地带为一沟‚无论从该
沟的成因上分析‚还是从发掘的事实上分析都不
能成立。从该沟的成因上分析‚无非有人为挖掘
图三 姜寨一期大房屋与中心地带的几何抽象 和自然形成两种可能。而人为挖掘的可能有姜寨
所以说‚从居住区、壕沟、墓葬区的三环结 一期以后的先民挖的、姜寨一期的先民挖的。这
构‚呈近似正五边形布局的五个大房屋的排列方 两种可能从考古学的角度分析都是不能成立的。
式以及周围生产用地的划分‚反映出姜寨一期的 自然形成的可能即为原来该地带即是低洼地带。
先民朴素的规划观念‚体现了整体性与安全性、 假设该剖面取了一个沟状堆积剖面‚则沟的东西
实用性与审美观的完美统一。 两侧在实际发掘工作中容易被人发现‚然而文献
⑤中未提‚说明 ZHT2~ZHT7西壁剖面不是沟
三、姜寨遗址的广场问题 的剖面。从探方发掘情况来看‚该低洼地带所在
的 ZHT2~ZHT7等探方均为 1
0×1
0米‚宽度如
根据文献⑤中的 ZHT2~ZHT7剖面图可知‚ 此之大‚而在每个探方内部发掘中‚发掘者也没
该剖面为 6
0米长 (图四中 A、B的距离 )‚但地 有发现该低洼地带有明显的变化。
面落差达 1
∙35米 (AB水平线与探方 ZHT7最北 (3) 发 掘者在发掘遗址中部时‚全部采用

图四 探方 ZHT2~ZHT7西壁剖面图

·14·
的是 1
0×1
0米的大探方进行挖掘‚而且未说明 西南角基准点的高程坐标为 4
16∙
25米。
在发掘过程中一期文化层有急剧的地层变化‚仅 通过表六‚可以看出‚姜寨遗址的一期文化
说明在遗址中部原始地貌地势较低。 层的底界即原始居住面‚东部、南部较高‚高出
所以综合 (1) ~ (3) 的理由可以排除该 中部 最 低 点 3
∙93
2米 以 上‚有 的 地 方 高 出 达
低洼地带为一沟的可能。 5
∙95
5米;西部、西北部高出中部最低点 0
∙79
5
(4) 根据 ZHT2~ZHT7西壁剖面图上‚除 米以上‚有的地方高出达 1
∙59
1米;北部高出中
耕土层和扰土层外的所有地层都呈均匀坡状堆积 部最低点 0
∙81
8米以上‚有的地方达 3
∙11
4米;
分析‚表明该洼地经历很长时间未填满‚到客省 中部南端较高‚高出该剖面上的最低点 1
∙70
5
庄二期 (姜寨五期 ) 文化层形成后‚该洼地才 米。以上数据进一步说明‚整个姜寨遗址的中心
填平。 地带确为一个巨大的洼地。
(5) 最后考虑到整个遗址的房屋都远离该中
心‚而且成圆形分布‚使得在姜寨一期的该中心 四、主要遗迹间空间关系的分析
地带空无一物‚所以推断姜寨遗址的中心广场实
为一个巨大的圆形洼地 (图五中中心实线圆 )。 以下对姜寨一期文化中的主要遗迹两者间的
图五中中心虚线圆为以遗址中心点为圆心‚ 空间关系进行分析‚其中的方位均是竖列对象相
以该圆心与居住区中最近的遗迹为半径形成的圆。 对于横排对象的相对值‚距离为两者的几何中心
可以看出虚线圆与本文推断为巨型圆形洼地的实 的相对距离。各表中第一个数据为相对距离 (单
线圆有东西方向上 1
0米的差距。本文如果有更多 位:米 )‚第二个数据为相对方位角 (单位:°)。
的遗址中部剖面图‚则可以平和该差距‚更精确 1.大房屋间的空间关系
地定位中心圆形洼地的位置。 通过表七可以看出‚每个大房屋到其它四座
同时‚根据 1∶
100
00的姜寨遗址地形图与探 大房屋的直线距离之合基本上差距不大。这样‚
方分布图‚制作出姜寨遗址的地形地势套合图‚ 五座大房屋呈近似正五边形的布局‚可以使得每
可以较精确地推算出遗址中各个探方剖面的地表 个房屋组的居民在相互交往时‚可以走动的距离
高程值 (见表六 )‚再根据各个剖面上姜寨一期 较少‚而且走动距离都相差不大‚体现出原始公
文化层的厚度等数据‚最后可以推出姜寨一期文 社社会制度上的平等性和有组织性。
化层底界的高程值‚即姜寨一期居住面的高程
值。以下为推理分析的说明:
根据文献⑤的 1
1幅剖面图和对该剖面图上
各个文化层的关于文化类型、文化层厚度等描述
信息‚分析姜寨一期文化层的地层情况‚汇总于
表六中。同时‚可知姜寨一期文化层的各个剖面
两端点相对于现代地表的顶界深度、底界深度和
文化层厚度情况‚见表六。文献⑤中说明‚T8
4
~T1
06的探方位于遗址东部偏北处。这一地段
原始地面地势较高‚由东北向西南倾斜‚而具体
高差情况未说明。姜寨遗址于 1
972年 4月开始
9
正式发掘‚179年 1
1月结束。因是已发现的重
要的文化遗址‚所以应得到了较好地保护‚不会
出现在该区域的大面积取土等人为对地形的破
坏。根据 1
989年陕西省测绘局的 1∶
100
00地形
图资料‚该遗址所在的区域在等高距为 2
∙5米的
地形图上有 5米的高差变化‚姜寨遗址探方 T1
图五 推断的巨型圆形洼地

·15·
  表六              姜寨一期文化层厚度表 (单位:米 )
位置 东部 南部 西部 西北部 北部 中部

探方编号 8
T4~T
106 T
1~T
4 T
263~2
65 1
T98 1
T35~1
38T
205~T
214T
246~T
248T
180~T
184T143~T153 ZHT2~ZHT4ZHT5~ZHT7

姜寨一期 0
∙36~1
∙250
∙40~1
∙00 0
∙12~1
∙12

文化层 0
∙20~0
∙80 0∙
30~0
∙800∙
32~0
∙520
∙20~0
∙440∙
40~1
∙080
∙24~0
∙80
∙3~1
∙100
∙3-1
∙700
∙20~1
∙200
∙20~1
∙20
0∙
60~1
∙50
厚度 0∙
20~0
∙50 0
∙20~0
∙56

探方终止点地表高程 4
15∙
0 4
16∙
0 4
15∙
75 4
12∙
5 4
11∙
75 4
12∙
0 4
11∙
25 4
12∙
0 4
12∙
5 4
13∙
25 4
12∙
0

顶界深度 -0
∙45
4 -0
∙20
5 -1
∙13
6 -0
∙22
7 -0
∙56
8 -0
∙56
8 -0
∙22
7 -0
∙45
4 -3
∙40
9 -1
∙02
3

文化层 顶界高程 4
14∙
546 4
15∙
795 4
11∙
364 4
11∙
523 4
11∙
432 4
10∙
682 4
11∙
773 4
12∙
046 4
09∙
841 4
10∙
977

西 (北 ) 文化层厚度 0
∙56
9 0
∙70
4 0
∙56
9 1
∙13
7 0
∙34
1 0
∙56
8 1
∙72
8 0
∙34
1 1
∙36
3
端 底界深度 -1
∙02
3 -0
∙90
9 -2
∙31
8 -1
∙70
5 -1
∙70
5 -0
∙90
9 -0
∙79
5 -2
∙18
2 -3
∙75
0 -2
∙38
6

底界高程 4
13∙
977 4
15∙
091 4
13∙
432 4
10∙
795 4
10∙
295 4
10∙
341 4
11∙
205 4
10∙
318 4
09∙
5 4
09∙
614

底界与最低点的高差 4
∙47
7 5
∙59
1 3
∙93
2 1
∙29
5 0
∙79
5 0
∙84
1 1
∙70
5 0
∙81
8 0
∙00
0 0
∙11
4

探方起始点地表高程 4
15∙
75 4
16∙
25 4
16∙
0 4
12∙
5 4
11∙
75 4
12∙
5 4
12∙
0 4
12∙
5 4
13∙
75 4
14∙
5 4
13∙
25

顶界深度 -0
∙20
5 -0
∙56
8 -1
∙02
3 -0
∙38
6 -0
∙37
5 -0
∙22
7 -0
∙34
1 -2
∙38
6 -3
∙40
9

文化层 顶界高程 4
16∙
045 4
15∙
432 4
11∙
477 4
11∙
364 4
11∙
625 4
12∙
273 4
13∙
409 4
12∙
114 4
09∙
841

东 (南 ) 文化层厚度 0
∙59 1
∙81
8 0
∙45
4 0
∙86
4 0
∙53
4 0
∙68
2 0
∙79
5 0
∙90
9 0
∙34
1
端 底界深度 -0
∙79
5 -2
∙38
6 -1
∙47
7 -1
∙25
0 -0
∙90
9 -0
∙90
9 -1
∙13
6 -3
∙29
5 -3
∙75
0

底界高程 4
15∙
455 4
13∙
614 4
11∙
023 4
10∙
5 4
11∙
091 4
11∙
591 4
12∙
614 4
11∙
205 4
09∙
5

底界与最低点的高差 5
∙95
5 4
∙11
4 1
∙52
3 1
∙00
0 1
∙59
1 2
∙09
1 3
∙11
4 1
∙70
5 0
∙00
0

  表七               大房屋间的空间关系 (单位:米‚°)
房址编号 F1 F47 F74 F53 F103
F47 68∙385‚
326∙227 ●
F74 102∙192‚
301∙305 49∙441‚
265∙653 ●
F53 98∙701‚
261∙854 92∙627‚
220∙121 67∙883‚
188∙805 ●
F103 47∙725‚
234∙919 84∙280‚
180∙708 93∙880‚
149∙067 60∙170‚
102∙911 ●
到其余大房屋距离和 317∙003 294∙733 313∙396 319∙381 286∙055

表八              居住区和墓区的空间关系 (单位:米‚°)
编号 Ⅰ居住区 /
东组 Ⅱ居住区 /
南组 Ⅲ居住区 /
西组 Ⅳ居住区 /
西北组 Ⅴ居住区 /
北组

Ⅰ墓区 42∙085‚
147∙704 53∙958‚
57∙796 127∙676‚
93∙168 136∙502‚
108∙088 96∙889‚
133∙219

Ⅱ墓区 67∙356‚
80∙954 116∙864‚
50∙126 175∙915‚
77∙154 173∙829‚
88∙752 116∙402‚
99∙986

Ⅲ墓区 83∙444‚
183∙514 26∙181‚
136∙393 113∙911‚
118∙738 136∙208‚
131∙410 121∙900‚
159∙341

  表九              墓区与居住区的面积关系 (单位:平方米 )
对象 Ⅰ居住区 Ⅱ居住区 Ⅲ居住区 Ⅳ居住区 Ⅴ居住区

Ⅰ墓区 1/
4∙007 1/
2∙623 1/
2∙305 1/
2∙439 1/
3∙815

Ⅱ墓区 1/
3∙689 1/
2∙414 1/
2∙121 1/
2∙245 1/
3∙511

Ⅲ墓区 1/
2∙451 1/
1∙604 1/
1∙409 1/
1∙491 1/
2∙333

·16·
  2.居住区和墓区的空间关系 环结构体现了血缘集团的牢固性和生活的集体性
从表八可以看出‚Ⅰ居住区在与三个墓区的 质‚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符合卫生条件等优
距离中‚与 I墓区的距离最近。Ⅱ居住区在与三 点。该三环结构中的五座大房屋呈近似正五边形
个墓区的距离中‚与Ⅲ墓区的距离最近。而Ⅱ墓 分布‚它和三环结构一样反映出姜寨一期的先民
区与Ⅰ居住区的距离也是在五个居住区中距离最 具有朴素的规划观念‚体现出整体性与安全性、
近的‚见图一‚所以李新伟、贾笑冰先生提出将 实用性与审美观的完美统一。同时通过对姜寨一
东组 (即 I居住区 ) 一分为二‚分为东北组和东 期文化层的分层、厚度等资料和对 1
1幅剖面的
组‚整个姜寨一期由六组构成 ‚是有一定道理
1
2

对比分析‚推断并分析了姜寨遗址的原中心广场
1提出‚Ⅰ、Ⅱ、Ⅲ区墓地分别对应文
2
的。文献〇 为一个巨大的圆形洼地。最后给出了遗址中主要
献⑤ 中 的 东 组 的 南 部、东 组 的 北 部‚和 南 组 遗迹的空间分布参数和空间关系。通过对居住区
(即Ⅱ居住区 )。这样还需要确定其它三个墓区 与墓区空间关系的分 析‚本 文 有 两 点 新 认 识:
的位置‚而根据文献⑤可以大致确定其中两片墓 (1) 靠近临河的西组居住区以西‚在临河的东
地的位置‚见图一‚所以本文推测靠近临河的西 岸或西岸附近‚很可能有一片属于西组居住区先
组居住区‚在临河的东岸靠近西组居住区处或在 民的墓地。 (2) 北组房屋 (Ⅴ居住区 ) 所对应
临河西岸附近‚很可能有一片属于西组居住区先 的墓区面积应较大‚其具体数值要比Ⅰ、Ⅱ、Ⅲ
民的墓地。 墓区的面积都要大。
通过表九可以看出‚在墓区与居住区的面积
关系中‚Ⅰ、Ⅱ、Ⅲ墓区与 I居住区的面积比值 注 释

都较小‚显然东房屋组应分为两个房屋组比较合
适‚这样Ⅰ居住区与对应的两片墓地的面积比 ①严文明: 《
聚落考古与史前社会研究 》 [J]‚ 《
文物 》1997年
6期:27~35。
(1/
4∙0
07+1/
3∙6
89=0
∙52
06)‚才与Ⅲ墓区与Ⅱ
②〇
2 《
1 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 》编辑组: 《
庆祝苏秉
居住区的面积比 (1/
1∙6
04=0
∙62
34) 相当。同时
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 》 [C]‚文物出版社‚1989年。
也看到Ⅰ、Ⅱ、Ⅲ墓区与Ⅴ居住区的面积比也较小‚ ③⑥〇
4〇
1 9 西安半坡博物馆: 《
1 仰韶文化纵横谈 》 [M ]‚文物出版
说明北房屋组所对应的墓区面积应较大‚其具体 社‚1988年。
数值要比Ⅰ、Ⅱ、Ⅲ墓区的面积都要大。 ④⑦中国 地 图 出 版 社: 《
陕西省地图册 》
‚中 国 地 图 出 版 社‚
2002年。
⑤⑧〇
0〇
1 5〇
1 7 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博物
1
五、结论
馆: 《
姜寨 》 [M ]‚文物出版社‚1988年。
⑥⑨〇
1〇3〇
1 6〇
1 8 严文明: 《
1 仰韶文化研究 》 [M ]‚文物出版社‚
本文运用空间分析理论‚从渭河流域的地理 1989年。
环境、姜寨遗址的选址与空间位置等方面对姜寨 ⑦〇
0 栾 丰 实、方 辉、靳 桂 云:
2 《
考 古 学 理 论、方 法、技 术 》
[M ]‚文物出版社‚2002年。
遗址进行了空间分析。通过对姜寨遗址一期遗迹
⑧〇
1 李新伟、贾笑冰: 《
2 探讨姜寨一期聚落的重新分组 》 [J]‚
的空间布局的结构分析‚得出了姜寨一期的聚落

考古 》1995年 9期:831~834。
形态是一个三环结构‚而且通过分析得知‚姜寨
遗址的四条壕沟的主要作用是防卫和排水。该三 (责任编辑 宋远茹 )

·1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