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波流交互作用下底床反應

1 2
許城榕 陳陽益 蔡加正 3 洪瀞 4

1
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2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教授
3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洋環境工程系暨研究所教授
4
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

摘要
本研究立基於往昔學者提出之波流交互作用理論,考慮波浪非線性建立適用於非淺水波條
件之彈性透水底床反應模式,計算包含垂直有效應力、剪應力與孔隙水壓等變化量,提出波流
交互作用下底床反應解析解,適用於 Ursell 數小於 40 之波浪條件,且可計算一均勻流存在之
流場。首先推導線性波作用下之底床反應解析解,接著透過波流交互作用理論推導底床波壓方
程式,利用線性疊加原理以線性波解建構波流交互作用下底床反應模式,研究不同階次量在底
床反應的差異以及在土壤液化評估的影響。根據超額孔隙水壓的計算結果,波浪非線性對底床
反應有明顯影響,且線性波結果低估超額孔隙水壓在波浪下的增加量,因此相關工程設計必要
考慮進階波浪理論以描述波浪行為。
關鍵詞:波流交互作用、超額孔隙水壓、土壤液化、底床反應、底床波壓

Seabed response induced by wave-current interaction


*
Cheng-Jung Hsu Yang-Yih Chen Chia-Cheng Tasi Ching Hung
* Postdoctral researcher,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wave-current interaction, a wave-induced seabed response model suitable
for non shallow water wave is built to study the effect of wave nonlinearity. A analytical solution of
seabed response modelling the vertical effective stress, shear stress, and pore pressure under a uniform
current field is proposed, and it is applicable for Ursell number less than 40. In this study, the solution
of seabed response under linear wave is presented. Then, the seabed pressure considering wave-current
interaction is derived. Last, the desired solution taking wave-current interaction into account is
constructed via the superposition principle of linear theory in order to perform the deviation among the
solution in different order and reflect the effect on liquefaction assessment. The results of excess pore
pressure shows the evident influence of wave nonlinearty on seabed response. Furthermore, the
prediction by linear wave loading underestimates the increment of excess pore pressure, so that the
advanced wave theory should be accounted for engineering design.
Keywords: Wave-current interaction; excess pore pressure; soil liquefaction; seabed response; seabed
pressure

一、前言 考資訊,如超額孔隙壓力為土壤液化的重要物理量。
海域底床反應問題(seabed response)考慮波浪作用下
波浪作用下海床的孔隙流體壓力變化將影響土
底床土壤的應力變化,以適當的數學模型描述波浪
壤強度,為海域大地工程的結構物基礎設計重要參
-56-
行為與底床力學特性求解此問題。 導底床波壓方程式,以線性波底床反應解析解計算
工程設計一般採用線性波描述波浪行為,但是 有限振幅波下動態底床反應,討論底床波壓在不同
若考慮波浪尖銳度較大時,則非線性效應導致線性 階次量的變化。
波理論所假設的微小振幅波條件將不再適用,此時
需要考慮有限振幅波理論。週期性前進重力波問題 二、理論架構
解析解理論主要有 Stokes wave 以及考慮長波的橢圓 2.1 線性波底床反應模式
函數波理論,兩者適用性的分界為波浪非線性程度
本文研究示意圖可參考圖 1,已知波浪條件波
的無因次化參數 Ursell 數 Ur =HL2/d3,其中 d 為水
高、波長和水深,若波速為 c 的波浪在底床厚度為 h
深、H 為波高、L 為波長,當 Ur<40 則 Stokes wave
的透水底床前進,週期 T=L/c 可決定一規則前進波,
將較橢圓函數波符合實際波浪行為(Fenton, 1990)。
欲求得底床受波浪作用下的孔隙壓力 p。
砂質底床為海域常見之地形,可視為一多孔彈
性透水介質(poro-elastic media),其組成主要是土壤
顆粒與其間孔隙流體(pore fluid)摻雜少量的空氣,考
慮多孔介質的流固耦合問題,Biot(1941)研究多孔彈
性透水介質在飽和情況下的壓密行為,連結彈性力
學的 Hook's law 和描述孔隙流體流動的 Darcy's law
提出重要的 Biot theory,描述線性彈性行為下多孔彈
性透水介質與其孔隙流體交互作用的控制方程式,
提供波浪作用下底床反應問題的數學模式基礎。
往昔研究 Yamamoto(1978)與 Madsen(1978)首先
提出準靜態過程下(quasi static process)海域底床反應
解析解,而 Jeng and cha (2003)考慮土壤與孔隙流體
慣 性 力 影 響 提 出 動 態 底 床 反 應 解 (seabed dynamic 圖 1 研究示意圖
response),並以第二階 Stokes wave 討論非線性效應。 Jeng and Cha (2003)提出 Biot theory 架構下考慮
關於淺水長波條件下底床反應相關研究可參考 Hsu 波浪作用的底床反應控制方程式及其線性波解,其
et al.(2019),考慮深水波至中間水深條件的波浪理 底床包括多孔彈性介質與孔隙流體,考慮土壤與液
論,陳和莊(1990)在 Eulerian 座標下以攝動法提出波 體的慣性力,單位體積下多孔彈性介質的動量守恆
流交會三階解析解探討其流場特性,接著進一步在 式為
Hsu et al. (2009) 以 Euler-Lagrange 轉 換 提 出 𝜎𝜎𝑖𝑖𝑖𝑖,𝑗𝑗 = 𝜌𝜌𝑢𝑢̈ 𝑖𝑖 + 𝜌𝜌𝑓𝑓 𝑤𝑤̈𝑖𝑖 (1)
Lagrangian 座標下波流交會三階解析解。 Ye and
Jeng(2013)引用 Hsu et al. (2009)的 Eulerian 波流交會 介質內孔隙流體的動量守恆式
三階解,以有限元素法數值計算動態底床反應,討論 𝜌𝜌𝑓𝑓 𝜌𝜌𝑓𝑓 𝑔𝑔
−𝑝𝑝,𝑖𝑖 = 𝜌𝜌𝑓𝑓 𝑢𝑢̈ 𝑖𝑖 + 𝑤𝑤̈
𝑛𝑛 𝑖𝑖
+ 𝑘𝑘𝑖𝑖 𝑖𝑖
𝑤𝑤̇ (2)
不同流場下的底床反應。陳和莊(1990)的波流交會三
階解實質上廣泛應用於波浪作用造成底床應力變化 以及考慮質量守恆式
問題,Qi et al. (2019)引用此解析解於水工模型試驗 𝑛𝑛
− 𝑝𝑝̇ = 𝑢𝑢̈ 𝑖𝑖,𝑖𝑖 + 𝑤𝑤̈𝑖𝑖,𝑖𝑖 (3)
的 資 料 驗 證 。 陳 和 莊 (1990) 提 出 的 解 析 解 與 𝐾𝐾𝑓𝑓
Fenton(1985)分別採用勢能函數與流函數描述控制 其中 n 是孔隙率,ui 是多孔彈性介質的位移,為
方程式求解,且兩者使用不同的閉鎖條件,前者考慮 避免方程式中附加質量項(added mass)產生以簡化問
第一階解之水位振幅為波高一半。 題,考慮真實滲流速度𝑤𝑤̇𝑓𝑓𝑓𝑓 的相對座標表示式𝑤𝑤̇𝑖𝑖 =
本研究引用陳和莊(1990)之波流交會三階解,推 𝑛𝑛�𝑤𝑤̇𝑓𝑓𝑓𝑓 − 𝑢𝑢̇ 𝑖𝑖 �,因此定義𝑤𝑤̇𝑖𝑖 為孔隙流體相對速度而 wi

-57-
等義於孔隙流體相對 ui 的位移(pesudo displacement), 考慮二維情況,則滿足方程式(1-5)的底床反應
另外 𝑢𝑢̈ 𝑖𝑖 是介質的加速度,𝑤𝑤̈𝑖𝑖 是孔隙流體的相對加速 前進波通解表示式:
度, σij 是總應力,表示方向 i 的力作用在法向量 j 的 6
Ι𝐶𝐶𝑖𝑖 𝐾𝐾𝑓𝑓 𝑒𝑒 𝜑𝜑𝑖𝑖𝑧𝑧̅ [𝑘𝑘ℎ(𝑎𝑎𝑖𝑖 + 𝑐𝑐𝑖𝑖 ) − Ι𝜑𝜑𝑖𝑖 (𝑏𝑏𝑖𝑖 + 𝑑𝑑𝑖𝑖 )] Ι𝜃𝜃
𝑝𝑝 = ℝ �� − 𝑒𝑒 � (6)
平面上,p 是孔隙壓力,ki 是滲透係數分量,Kf 是孔 ℎ𝑛𝑛
𝑖𝑖=1

隙流體的體積模數(Bulk modulus),ρ=(1-n) ρs+n ρf 是 6


2𝐺𝐺𝐺𝐺𝑖𝑖 𝑒𝑒 𝜑𝜑𝑖𝑖𝑧𝑧̅ [(𝜇𝜇 − 1)𝜑𝜑𝑖𝑖 𝑏𝑏𝑖𝑖 + Ι𝜇𝜇𝜇𝜇ℎ𝑎𝑎𝑖𝑖 ] Ι𝜃𝜃
𝜎𝜎 ′ 𝑧𝑧𝑧𝑧 = ℝ �� 𝑒𝑒 � (7)
平均密度包括土壤顆粒密度 ρs 和孔隙流體密度 ρf。 𝑖𝑖=1
ℎ(2𝜇𝜇 − 1)

6
可注意的是若考慮準靜態過程:介質與孔隙流體交 𝐺𝐺𝐺𝐺𝑖𝑖 𝑒𝑒 𝜑𝜑𝑖𝑖𝑧𝑧̅ [𝜑𝜑𝑖𝑖 𝑎𝑎𝑖𝑖 + Ι𝑘𝑘ℎ𝑏𝑏𝑖𝑖 ] Ι𝜃𝜃
𝜏𝜏𝑥𝑥𝑥𝑥 = ℝ �� 𝑒𝑒 � (8)
互作用的變化緩慢,則控制方程式的慣性力項影響 ℎ
𝑖𝑖=1

小可以忽略(𝑢𝑢̈ 𝑖𝑖 = 𝑤𝑤̈𝑖𝑖 = 0),且方程式(2)則退化常見 其中 Ι = √−1,z� = 𝑧𝑧/ℎ,ℝ代表實部,Ci 是待定


的 Darcy’s law。引入有效應力𝜎𝜎 ′
𝑖𝑖𝑖𝑖 並以線性彈性的本 係數可代入邊界條件決定,𝜃𝜃 = 𝑘𝑘𝑘𝑘 − 𝜔𝜔𝜔𝜔為相位,𝑡𝑡是
構方程式(Hook’s law)連結應力和應變: 時間,k=2π/L 和 ω=2π/T,𝜑𝜑𝑖𝑖 是此問題特徵方程式的
根,即其特徵值,X𝑖𝑖 = [𝑎𝑎𝑖𝑖 𝑏𝑏𝑖𝑖 𝑐𝑐𝑖𝑖 𝑑𝑑𝑖𝑖 ]𝑇𝑇 是𝜑𝜑𝑖𝑖 帶入特
𝜎𝜎𝑖𝑖𝑖𝑖 = 𝜎𝜎 ′ 𝑖𝑖𝑖𝑖 − 𝛿𝛿𝑖𝑖𝑖𝑖 𝑝𝑝 (4)
徵矩陣 M 所對應的特徵向量,滿足𝑀𝑀X𝑖𝑖 = 0,且根據
𝜎𝜎 ′ 𝑖𝑖𝑖𝑖 = λ𝑢𝑢𝑘𝑘,𝑘𝑘 𝛿𝛿𝑖𝑖𝑖𝑖 + 2𝐺𝐺𝜀𝜀𝑖𝑖,𝑗𝑗 (5) Crama’s rule 可導出特徵方程式det(𝑀𝑀) = 0,為一𝜑𝜑𝑖𝑖
其中λ = 2Gμ/(1 − 2𝜇𝜇)是 Lamé constant,G 是剛 之六次方程式,故滿足特徵方程式的 6 個根對應 6 個
性模數(shear modulus),𝜇𝜇是 Poisson’s ratio, 𝜀𝜀𝑖𝑖,𝑗𝑗 = 特徵值𝜑𝜑𝑖𝑖 與各自線性獨立的特徵向量 Xi,i=1~6。特
1
,𝛿𝛿𝑖𝑖𝑖𝑖 是 Kronecker delta 函數。
�𝑢𝑢 +𝑢𝑢𝑗𝑗,𝑖𝑖 �
2 𝑖𝑖,𝑗𝑗 徵矩陣 M 表示如下:

𝛽𝛽𝜋𝜋2 − 𝛼𝛼 2 𝜅𝜅 Ι𝛼𝛼𝛼𝛼𝜑𝜑𝑖𝑖 𝛽𝛽𝜋𝜋2 /𝑛𝑛 − 𝛼𝛼 2 𝜅𝜅 + Ι/𝜋𝜋1 Ι𝛼𝛼𝛼𝛼𝜑𝜑𝑖𝑖


⎡ ⎤
Ι𝛼𝛼𝛼𝛼𝜑𝜑𝑖𝑖 𝛽𝛽𝜋𝜋2 + 𝜅𝜅𝜑𝜑𝑖𝑖2 Ι𝛼𝛼𝛼𝛼𝜑𝜑𝑖𝑖 𝛽𝛽𝜋𝜋2 /𝑛𝑛 + Ι/𝜋𝜋1 + 𝜅𝜅𝜑𝜑𝑖𝑖2 ⎥
𝑀𝑀 = ⎢⎢ ⎥
(9)
⎢ 𝜋𝜋 2 − 𝛼𝛼 2 + 𝜅𝜅2 𝜑𝜑𝑖𝑖2 Ι𝛼𝛼(𝜅𝜅 + 𝜅𝜅1 + 𝜅𝜅2 )𝜑𝜑𝑖𝑖 𝛽𝛽𝜋𝜋2 − 𝛼𝛼 2 𝜅𝜅 Ι𝛼𝛼𝛼𝛼𝜑𝜑𝑖𝑖

2
⎣Ι𝛼𝛼(𝜅𝜅 + 𝜅𝜅1 + 𝜅𝜅2 )𝜑𝜑𝑖𝑖 𝜋𝜋2 − 𝛼𝛼 2 𝜅𝜅2 + 𝜑𝜑𝑖𝑖2 Ι𝛼𝛼𝛼𝛼𝜑𝜑𝑖𝑖 𝛽𝛽𝜋𝜋2 + 𝜅𝜅𝜑𝜑𝑖𝑖 ⎦

其中相關參數為
𝑢𝑢𝑥𝑥 = 𝑢𝑢𝑧𝑧 = 𝑤𝑤𝑧𝑧 = 0 𝑧𝑧 = −ℎ (11)
𝜆𝜆 𝜆𝜆 𝐺𝐺
𝜅𝜅 = 𝐾𝐾 , 𝜅𝜅1 = 𝐾𝐾𝑓𝑓 , 𝜅𝜅2 = 𝐾𝐾𝑓𝑓 , ux 是多孔彈性介質的 x 方向位移,uz 是其 z 方向
𝐾𝐾+ 𝑛𝑛𝑓𝑓 𝐾𝐾+ 𝑛𝑛 𝐾𝐾+ 𝑛𝑛

𝐾𝐾
位移,wz 是孔隙流體的相對位移。波浪作用的底床反
𝐾𝐾+ 𝑛𝑛𝑓𝑓 𝑘𝑘 𝑉𝑉 2
𝑧𝑧 𝑐𝑐 𝜔𝜔2 ℎ2
𝑉𝑉𝑐𝑐2 = , Π1 = 𝛽𝛽𝛽𝛽𝛽𝛽ℎ2 , Π2 = 𝑉𝑉𝑐𝑐2 應由孔隙水壓主導,考慮海水與多孔彈性介質的介
𝜌𝜌

其中 α=kh,K = 2G + λ,𝛽𝛽 = 𝜌𝜌𝑓𝑓 /𝜌𝜌。Vc 是多孔 面處,海中底床波壓和介質中孔隙水壓為連續,此處


彈性介質的壓縮波(compressive wave)傳播速度,為 無固體間的接觸面故垂直方向有效應力為零,若假
Kf 的函數,Kf 和孔隙流體的靜水壓與飽和度 Sr 有關 設剪應力可以忽略,則在底床表面處(𝑧𝑧 = 0)邊界條

1 1 1 − 𝑆𝑆𝑟𝑟 件為
= + (10)
𝐾𝐾𝑓𝑓 𝐾𝐾𝑤𝑤 𝜌𝜌𝑓𝑓 𝑔𝑔𝑔𝑔 𝜎𝜎 ′ 𝑧𝑧𝑧𝑧 = 𝜏𝜏𝑥𝑥𝑥𝑥 = 0, 𝑝𝑝 = 𝑝𝑝𝑏𝑏 , 𝑧𝑧 = 0 (12)
2
𝐾𝐾𝑤𝑤 = 2 × 10 Pa 是純水的體積模數,當底床土 其中 σ’zz 是垂直方向的正向應力,𝜏𝜏𝑥𝑥𝑥𝑥 是剪應力而 pb
壤完全飽和時 Kf=Kw,但是當土壤接近飽和但是非飽 是波浪作用的底床波壓(即動壓),需由對應之波浪理
和時,Vc 劇烈衰減。 論求得。上述邊界條件未考慮底床反應對波浪的作
一般海床底部若為岩基,可視為一不變形且不 用,適用於空間範圍相對波長在同一個數量級之問
透水之剛性底床,則在底床底部處(𝑧𝑧 = −ℎ)邊界條件 題。

-58-
2.2 波流交互作用模式 𝐶𝐶 = 𝐶𝐶0 + 𝜀𝜀𝐶𝐶1 + 𝜀𝜀 2 𝐶𝐶2 + O(𝜀𝜀 3 ) (23)

本 節 引 用 陳 和 莊 (1990)提 出 之 波 流 交 會 三
其 中 攝 動 參 數 𝜀𝜀 = 𝑘𝑘𝑘𝑘 , 𝑎𝑎 = 𝐻𝐻/2為 第 一 階 水
階解以推導底床波壓方程式作為波浪作用底
位 函 數 之 振 幅, O(𝜀𝜀)表 示 漸 進 式 上 限 為 𝜀𝜀。自 由
床 反 應 模 式 之 邊 界 條 件。考 慮 一 均 勻 流 存 在 之
液 面 邊 界 條 件 式 (17)和 (18)以 泰 勒 級 數 展 開 至
波 浪 場 參 考 圖 1, 在 無 旋 流 場 下 一 流 速 勢 函 數
平 均 水 深 (𝑧𝑧 = 𝑑𝑑),求 滿 足 各 階 次 控 制 式 及 邊 界
𝜙𝜙(𝑥𝑥, 𝑧𝑧, 𝑡𝑡)存 在 , 則 水 粒 子 速 度 分 量 可 以 表 示
條 件 之 解 , 則 陳 和 莊 (1990)波 流 交 會 三 階 解 析
解可以表示為
𝑣𝑣𝑥𝑥 (𝑥𝑥, 𝑧𝑧, 𝑡𝑡) = 𝜙𝜙𝑥𝑥 (13)

𝑣𝑣𝑧𝑧 (𝑥𝑥, 𝑧𝑧, 𝑡𝑡) = 𝜙𝜙𝑧𝑧 (14) 1


𝜙𝜙1 = 𝜔𝜔 𝛼𝛼 cosh 𝑘𝑘𝑘𝑘 sin 𝜃𝜃 (24)
𝑘𝑘 2 𝐴𝐴 1
其 中 𝑣𝑣𝑥𝑥 (𝑥𝑥, 𝑧𝑧, 𝑡𝑡) 為 水 粒 子 水 平 方 向 速 度 , 1 (25)
𝜙𝜙2 = 2 𝜔𝜔𝐴𝐴 𝛼𝛼2 cosh 2𝑘𝑘𝑘𝑘 sin 2𝜃𝜃
𝑘𝑘
𝑣𝑣𝑧𝑧 (𝑥𝑥, 𝑧𝑧, 𝑡𝑡)為 水 粒 子 垂 直 方 向 速 度。流 速 勢 函 數 𝜙𝜙
1 (26)
滿 足 Laplace 方 程 式 𝜙𝜙3 = 2 𝜔𝜔𝐴𝐴 𝛼𝛼3 cosh 3𝑘𝑘𝑘𝑘 sin 3𝜃𝜃
𝑘𝑘
1 (27)
𝜙𝜙𝑥𝑥𝑥𝑥 + 𝜙𝜙𝑧𝑧𝑧𝑧 = 0 (15) 𝜂𝜂1 = cos 𝜃𝜃
𝑘𝑘
1 (28)
考 慮 流 場 內 能 量 傳 輸 滿 足 Bernoulli 方 程 𝜂𝜂2 = 𝛽𝛽22 cos 2𝜃𝜃
𝑘𝑘
式 , 令 𝐶𝐶 為 Bernoulli 常 數 , 1 1
𝜂𝜂3 = 𝛽𝛽31 cos 𝜃𝜃 + 𝛽𝛽33 cos 3𝜃𝜃 (29)
𝑘𝑘 𝑘𝑘
1 𝑝𝑝
𝜙𝜙𝑡𝑡 + 𝑔𝑔𝑔𝑔 + 2(𝜙𝜙𝑥𝑥2 + 𝜙𝜙𝑧𝑧2 ) + = 𝐶𝐶 (16) 𝜔𝜔0 = 𝑈𝑈𝑈𝑈 + 𝜔𝜔𝐴𝐴 (30)
𝜌𝜌𝑓𝑓
𝜔𝜔1 = 0 (31)
自 由 液 面 處 (𝑧𝑧 = 𝜂𝜂) 的 動 量 邊 界 條 件 與 運 動 邊
1 9 + 8 sinh2 𝑘𝑘𝑘𝑘 + 8 sinh4 𝑘𝑘𝑘𝑘 (32)
界條件分別表示 𝜔𝜔2 = 𝜔𝜔𝐴𝐴
16 sinh4 𝑘𝑘𝑘𝑘
1 𝑈𝑈 2 (33)
𝜙𝜙𝑡𝑡 + 𝑔𝑔𝜂𝜂 + 2(𝜙𝜙𝑥𝑥2 + 𝜙𝜙𝑧𝑧2 ) = 𝐶𝐶 (17) 𝐶𝐶0 =
2
𝜂𝜂𝑡𝑡 + 𝜙𝜙𝑥𝑥 𝜂𝜂𝑥𝑥 −𝜙𝜙𝑧𝑧 = 0 (18) 𝐶𝐶1 = 0 (34)
1 1 1 (35)
底 床 與 流 場 介 面 處 (𝑧𝑧 = 0)的 底 床 邊 界 條 件 為 𝐶𝐶2 = 𝜔𝜔𝐴𝐴2
4 𝑘𝑘 2 sinh2 𝑘𝑘𝑘𝑘

𝜙𝜙𝑧𝑧 = 0 (19) 其中

以 攝 動 法 解 解 控 制 方 程 式 (15) 與 邊 界 條 件 𝜔𝜔𝐴𝐴 = �𝑔𝑔𝑔𝑔 tanh 𝑘𝑘𝑘𝑘


(17)– (19), 將 待 求 解 函 數 表 示 為 一 無 因 次 微 1
𝛼𝛼1 =
小 量 參 數 的 冪 級 數,則 均 勻 流 存 在 之 流 場,流 sinh 𝑘𝑘𝑘𝑘
速勢函數、自由液面水位,波浪角頻率以及 3 1
𝛼𝛼2 = 8
Bernoulli 常 數 分 別 表 示 sinh4 𝑘𝑘𝑘𝑘
1 9 − 4 sinh2 𝑘𝑘𝑘𝑘
𝛼𝛼3 = 64
𝜙𝜙 = 𝑈𝑈𝑥𝑥 + 𝜀𝜀𝜙𝜙1 + 𝜀𝜀 2 𝜙𝜙2 + 𝜀𝜀 3 𝜙𝜙3 + O(𝜀𝜀 4 ) (20) sinh7 𝑘𝑘𝑘𝑘
13 + 2 sinh2 𝑘𝑘𝑘𝑘
𝜂𝜂 = d + 𝜀𝜀𝜂𝜂1 + 𝜀𝜀 2 𝜂𝜂2 + 𝜀𝜀 3 𝜂𝜂3 + O(𝜀𝜀 4 ) (21) 𝛽𝛽22 = 4 cosh 𝑘𝑘𝑘𝑘
sinh3 𝑘𝑘𝑘𝑘
𝜔𝜔 = 𝜔𝜔0 + 𝜀𝜀𝜔𝜔1 + 𝜀𝜀 2 𝜔𝜔2 + O(𝜀𝜀 3 ) (22)
-59-
3 + 14 sinh2 𝑘𝑘𝑘𝑘 + 2 sinh4 𝑘𝑘𝑘𝑘 壓分布於圖 3(a)&(b),圖 3(a)可見第一階自由液面如
1
𝛽𝛽31 = 16
sinh4 𝑘𝑘𝑘𝑘 同線性波之以平均水位面為基準在水深方向具對稱
2 4 6
3 9 + 24 sinh 𝑘𝑘𝑘𝑘 + 24 sinh 𝑘𝑘𝑘𝑘 + 8 sinh 𝑘𝑘𝑘𝑘 性,第二階自由液面則出現不對稱性,波峰較高而陡,
𝛽𝛽33 = 64 6
sinh 𝑘𝑘𝑘𝑘 而波谷較低且平坦,而第三階的結果再稍微修正,且
將上述解析解以方程式(20)、(21)和(23)形式帶
波峰到波谷的高度略大於前兩階結果。圖 3(b)可見第
入 Bernoulli 方程式(16)求解底床與流場介面處(z=0)
一階底床波壓無因次化後自由意面結果相同,而第
之波壓𝑝𝑝表示
二階底床波壓較第一階結果些微下移但是幾乎一樣,
𝑝𝑝
�𝛾𝛾𝑤𝑤 = 𝑑𝑑 + 𝜀𝜀𝑝𝑝1 + 𝜀𝜀 2 𝑝𝑝2 + 𝜀𝜀 3 𝑝𝑝3 + O(𝜀𝜀 4 ) (36) 而第三階底床波壓則在波峰和波谷處略大於前兩階
則陳和莊(1990)波流交會之底床波壓為 之值。
𝐾𝐾𝑝𝑝
𝑝𝑝1 = cos 𝜃𝜃 (37)
𝑘𝑘
𝐾𝐾𝑝𝑝 (38)
𝑝𝑝2 = 𝛾𝛾 cos 2𝜃𝜃
𝑘𝑘 22
𝐾𝐾𝑝𝑝 𝐾𝐾𝑝𝑝 (39)
𝑝𝑝3 = 𝛾𝛾31 cos 𝜃𝜃 + 𝛾𝛾 cos3 𝜃𝜃
𝑘𝑘 𝑘𝑘 33
1
其中𝐾𝐾𝑝𝑝 = ,且
cosh 𝑘𝑘𝑘𝑘

13 − sinh2 𝑘𝑘𝑘𝑘
𝛾𝛾22 = 4
sinh3 𝑘𝑘𝑘𝑘
1 3 + 8 sinh2 𝑘𝑘𝑘𝑘 + 8 sinh4 𝑘𝑘𝑘𝑘
𝛾𝛾31 = 16
sinh4 𝑘𝑘𝑘𝑘
3 − 4 sinh2 𝑘𝑘𝑘𝑘
9 圖 2 波流交會三階解波浪頻散關係
𝛾𝛾33 = 64
sinh6 𝑘𝑘𝑘𝑘
底床波壓為靜水壓與波浪作用之動壓的總和
𝑝𝑝 = 𝑝𝑝𝑠𝑠 + 𝑝𝑝𝑑𝑑,其中靜水壓𝑝𝑝𝑠𝑠 = 𝛾𝛾𝑤𝑤 𝑑𝑑。利用線性波的疊
加原理,整理動壓各倍次相位項之加總,逐次以底床
反應模式線性波解如方程式(6)–(8)帶入並加總,即
可得波流交互作用於底床反應之三階解。

三、結果與討論
今考慮水深 70 公尺之海域有一波高 24 公尺之
入射波,根據三階解分散關係式(22),計算不同流場
情況下週期與波長的關係如圖 2。U=-1[m/s]表示波流
圖 3 不同階次之(a)自由液體與(b)底床波壓分布
反向,而 U=1[m/s]表示波流同向,U=0[m/s]表示無流 (d=70[m], H=24[m], T=15[s])
情況。當波浪週期 15 秒,波流反向情況下波長為
依照圖 3 使用波浪條件,考慮底床相關參數如
307.7 公尺;無流情況下波長為 329.0 公尺;波流同
表 1,計算不同階次量之超額孔隙水壓將波浪於波谷
向情況下波長為 349.7 公尺。以上結果展示波流交會
時(x/L=0.5)之結果繪於圖 4,其中超額孔隙水壓之定
下 Doppler effect,當波流同向時,觀測波浪所得之週
義為𝑢𝑢𝑒𝑒 = −(𝑝𝑝𝑏𝑏 − 𝑝𝑝),。對照圖 3(b)底床波壓於波谷
波數將較無流情況小,如同波長伸長,波浪尖銳度減
之分布,雖然前兩階的波壓負載相近,但是於超額孔
小,而波流反向時,波長減小,波浪尖銳度增加。
隙水壓剖面有明顯差異,第二階較第一階結果略小,
考慮波浪條件水深 70 公尺,波高 24 公尺,週
而經第三階修正後又些較大於第一階結果,此結果
期 15 秒,分別計算不同階次量的自由液面與底床波
顯示波浪非線性對底床反應的影響,且線性波結果
-60-
可能低估超額孔隙水壓的增加量,因此於土壤液化 教深耕計畫國立成功大學經費支持,謹致謝忱。
問題,必要考慮以進階波浪理論描述波浪行為。
參考文獻
表 1 底床相關參數
1. 陳陽益、莊文傑(1990)「波流交互作用之初步探
參數 值 單位 參數 值 單位
討」,第十二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第 248-
Sr 1 [–] n 0.3 [–]
265 頁。
μ 1/3 [–] kz 10-3 [m/s]
h 25 [m] d 70 [m] 2. Biot, M.A.(1941) General theory of three-
ρs 2700 [kg/m3] ρf 1000 [kg/m3] dimensional consolid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G 10-7 [Pa] Kw 2×10-9 [Pa] Physics, 12(2), 155–164.
3. Fenton, J.D. (1985) A fifth-order Stokes theory for
steady waves. Journal of Waterway Port Coastal
and Ocean Engineering, 111, 216-234.
4. Fenton, J.D. (1999) The Cnoidal Theory Of Water
Waves. In: Developments in Offshore Engineering,
Gulf, Houston, 55–100.
5. Hsu, C.-J., Chen, Y.-Y., and Tasi, C.-C. (2019)
Wave­induced seabed response in shallow water.
Applied Ocean Research, 89, 211–223.
6. Hsu, H.-C., Chen, Y.-Y., Hsu, R.-C. and Tseng, W.-
J. (2009) Nonlinear water wave on uniform current
圖 4 波谷下不同階次之超額孔隙水壓剖面 in lagrangian coordinates. Journal of Nonlinear
(d=70[m], H=24[m], T=15[s], x/L=0.5)
Mathematical Physics, 16(1),47-61.

四、結論 7. Jeng D.-S. and Cha D.-H. (2003) Effects of dynamic


soil behavior and wave non-linearity on the
本研究以波流交互作用理論發展考慮波浪非線 wave­induced pore pressure and effective stresses in
性作用下的底床反應模式,適用於 Ursell 數小於 40 porous seabed. Ocean Engineering, 30(16), 2065–
之非淺水波之波浪條件,同時考慮均勻流存在的影 2089.
響。首先推導線性波作用下之底床反應解析解,接著 8. Madsen O.S. (1987) Wave-induced pore pressure
透過往昔學者提出之波流交互作用理論推導底床波 and effective stresses in a porous bed. Géotechnique,
壓方程式,利用線性疊加原理以底床反應線性波解 28(4), 377-393
建構波流交互作用下底床反應模式。以超額孔隙水 9. Qi, W.-G., Li, C.-F., Jeng, D.-S., Gao, F.-P. and
壓為例,展示波浪非線性對底床反應的影響,且線性 Liang Z.-D. (2019) Combined wave-current induced
波結果低估超額孔隙水壓在波浪下的增加量,因此 excess pore pressure in a sandy seabed: Flume
考量工程設計必要以進階波浪理論描述波浪行為。 observations and comparisons with theoretical
除此之外,本研究推導第三階波流交互作用下底床 models. Coastal Engineering, 147,89-98.
波壓方程式,可供相關理論分析之延伸應用,未來將 10. Yamamoto T. (1987) Sea bed instability form waves.
進一步以實驗資料驗證模式的精確性。 In: the 10th Offshore Technology Conference, ASCE,
謝誌 1819-1828
感謝國家海洋研究院李孟學博士提供寶貴建議,以 11. Ye, J.-H. and Jeng, D.-S. (2012) Response of Porous
及科技部計畫 MOST 108-2636-E-006-003、109-2636- Seabed to Nature Loadings: Waves and Currents.
E-006-016 和 106-2221-E-110-036-MY3 和教育部高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138(6), 601–613.

-6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