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DOI : 10. 19359 /j . cn31 -1004 /j . 2000. 02.

007
— 38 — 半音化的历史演进 (十五 )            2000年第 2期

半音化的历史演进 (十五 )
桑 桐
内容提要:  本篇先对以前叙述的 16世纪至 19世纪末半音化的作用作几点归纳 ,并对 19世纪末半音化的成
果作一概括性介绍。 本篇重点是分析介绍 20世纪半音 化的各类声部进行状况。
关 键 词:  半音化手法的 作用 ;  20世纪半 音化 ;  连续的半 音进行 ;  片断性 半音进行 ; 隐状 性半音进
行 ; 非半音化声部进行 ; 整体性半音化

   3. 16世纪至 19世纪末半音 · 施 特劳 斯与 德彪 西艺 术歌 曲中 的 半音 化手
法 ,因 为这 些 艺术 歌曲 主要 都 写作 于 19 世纪
化演进的小结
末 ,它们包含 了瓦格纳 以后的 半音化手 法的继
承与发展。 现在 ,在叙述 20世纪半音化手法之
  从 16世纪下半叶至 19世纪末这 350余年
前 ,先将 350余 年来半 音化手法 的作用 作一简
中 ,半音 化经历了 不同的历 史发展 阶段和不 同
单的小结。
乐派的 继续传递 ,多少代作 曲家和 理论家的 探
索、创造 ,至 19世纪末 ,达到了传统和声范围内 一、在促进调式音阶发展方面的作用
半音化应用的 高潮。 这 是一个 逐渐 丰富、逐 步 众所周 知 ,半音化 ,首先是导 音化 变音 ,在
扩展的进程 ,虽然其中亦有起伏 ,不同作曲家作 促成古代调式向大、小调式的集中方面 ,发挥了
品中的 半音化程 度亦有差 异 ,但整 体趋向于 更 重要作用。 同时 ,导音化变音 ,亦即离调性变音
高度的半音化而在 19世纪后叶达到高潮。 体系的产生 与发展 ,是 使自然 音体系向 半音体
在前面的叙述中 ,将各类变音 (半音化的基 系前进中所 跨出的最 早一步 ,并引来了 调性的
本素 材 ) ,结合其 应用的历 史进程 与使用方 法 , 变化发展。 以后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各类变
作了系统介绍 ,并从表现作用方面 (因半音化从 音的引用 ,既丰富了半音化手法 ,形成了各类变
其最 初应用起 ,即 为了音 乐表现的 目的 ) ,按 历 音体系 ,扩充了调式音阶的范围 ,最终达到了大
史进 程 ,从 声乐— — 器 乐— — 艺术 歌曲 —— 歌 小调自然音阶基础上半音化的极限 ,为 20世纪
剧几个 不同方面 ,有选择地 分析介 绍了某些 作 半音化的创新发展 ,准备了条件。
曲家作 品中半音 化的应用 特点、使 用方法和 表
现作用 ,从中揭示半音化的历史演进的概况。 二、在丰富和声色彩方面的作用
19世纪音乐半音 化的高潮 ,也是 350 余年 半音化的应用 ,最基本、最显著的作用是声
来半音 化历史演 进的高潮 ,实际上 是在瓦格 纳 部的半音进 行 ,它为声 部进行 增添了半 音的倾
的 乐剧 音乐 中 ,特 别是 在《特里 斯坦 与 伊索 尔 向性 ,增添了声部 的半 音装饰 性。 在扩 大和声
德》的音乐中展现的 ,所以我将瓦格纳乐剧中半 的范围方面 ,半音化为它引进了远关系的和声 ,
音化手 法的分析 置于前文 叙述的 最后 ,也正 是 最后发展为在半音阶的任何一级上都可建立传
表达这一意义。 统和声范围内的任何和弦。 半音化亦为和声材
在前面的叙述中 ,有两位在半音化和声方面 料增加了含变音的和弦 ,加强了和声紧张度 ,丰
有突出贡献的作曲家: 肖邦与塞扎尔· 弗朗克 , 富了和声色彩。 半 音化的 广泛应 用 ,削 弱了和
由于内容安排上的原因而未能介绍 ,甚为遗憾 , 弦之间的功能关系 ,增添了和声的模糊性、多义
但他们的半音化手法亦都包含在前述内容中。 性与游移性。 和声 ,从 半音 化的高 度发 展中获
前面的 叙述至 19世纪末 ,包括沃尔夫 · R 得了大量的色彩资源。
音乐艺术              半音化的历史演进 (十五 ) — 39 —

三、在 扩展调性 范围或 削弱调性 感觉方 面 创新的手法 ,令时人有的赞赏 ,有的震惊。 其中


的作用 最突出的是不协和弦 (更富尖锐刺激性的 )的广
半音 化在促 进离调的 应用方 面 ,既扩大 了 泛应用和半音化 的进 一步发 展。 这种 状况 ,可
调式音阶 ,同时又扩充了调性范围 ,将其它领域 概括为: 独立的不 协和 弦与自 由的半 音化。 在
的调性 纳入了主 要调性的 范围 ,增 强了主要 调 音乐作品中 ,二者有时单独呈现 ,而更多的是相
性的中心作用。 这样发 展的结 果 ,也 扩大了 调 互结合应用 ,这也是 20世纪和声的一个显著特
性关系 ,引入了 远关 系调性。 半 音化 的广泛 应 点。 本文介绍的是 20世纪半音化方面的状况 ,
用 ,亦使调性之间增加了音列上的共同因素 ,加 其中亦必然会涉及与不协和弦的问题。
强了调 性之间的 联系程度 ,丰富了 调性关系 的 在本文最初开始处 ,曾提到半音化的“基础
色彩性。 半音化 的演进 ,亦促进 了调 性变换 的 是变音与半音进行 ,二者相互结合” ,这一说法 ,
频 繁性 ,并发 展至 各 个调 性相 互综 合 的地 步。 对直至 19世纪后期的半音化来说都是适合的。
半音化 结合不协 和弦的普 遍应用 ,削弱和模 糊 但对 20世 纪的半音 化而言 ,则并不完 全适合 ,
了调性和感觉 和作 用。 这样 ,在 半音 化的演 进 因为在 20 世纪 ,音阶 基础有 了新的发 展 ,在以
过程中 ,从最初促成调性的建立、加强调性的作 半音阶为基 础的一部 分现代 音乐中 ,不 存在自
用 ,演变为削弱和模糊调性的催化剂 ,扮演了在 然音与变音的差别问题。另外 , 20世纪音乐中 ,
和声 与调性发展 上“成也 萧何 ,败也 萧何”的 重 半音进行固然是一个重要的特点 ,但更重要的、
要角色。 更常见的是 整体的半 音体系 基础 ,亦即 半音阶
基础上旋律 与和声的 自由应 用 ,而并不 一定表
从以 上三方 面的小结 ,可以大致 看到半 音
现在声部的连续半 音进行方面。 因此 , 20世纪
化在它的历史演进中 ,在和声与调性、调式的发
音乐半音化的呈现 ,从声部进行方面分析 ,有多
展中的作用。 总 括地说: 大小调 和声 基础上 高
种方式 ,既有传统的承袭 ,亦有新创的特色。
度发 展的半 音化 ,是 19世 纪留给 20 世纪的 一
一、半音化的各类声部进行。
项重要成果 ,它的具体内容可概括如下:
( 1)连续的 半音进行  这是持续 了数百 年
( 1)自然音阶基础上的半音体系。
的半音化的基本特点。 在 20世纪的半音化处理
( 2)声部的高度半音化。
中 ,亦继续保持这类半音声部进行的方式 ,它 可
( 3)充分发展的半音化和声:
以发生在各个声部。 织体中 ,更多的声部采取半
(一 )在半音阶的任何一级上可应用各类传
音进行 ,则半音化的程度愈高 ,音响亦愈复杂。例
统和弦结构。
330,上方声部以半音的逐步向上叠置作为衬托 ,
(二 )各种根音关系的和声进行。
直至 D音上四个 半音的结合 为高潮 ,下方旋 律
(三 )与不协和弦相结合的半音化不协和声
声部则由连续的半音进行构成 ,逐步下行。
的连续应用。
(四 )调性的 模糊性、 暗示性、潜 在性、瞬 间
性与游移性。
(五 )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语言的表现力。
以上 这些方 面亦为 20世 纪半音 化新发 展
的起点。

4.  20世纪的半音化

西方音乐 ,从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开始 ,各


家各派 ,摆脱浪漫主义思想的束缚 ,消解瓦格纳
风格 的影响 ,冲 破传统 手法的规 范 ,争奇斗 妍 ,
多元发展 ,形成 万花 筒式的 音乐世 界。 首先 在
和声 方面 ,亦包 括旋律、节 奏方面 ,有许多大 胆
— 40 — 半音化的历史演进 (十五 )            2000年第 2期

   例 331 ( a ) ,二 外声 部作 反向 的半 音进 行。 声部半音进行 ,前三拍中发生于上方声部 ,从第


( b )除二 外声 部作 反向 半音声 部进 行 外 ,上 方 三拍至第四拍 ,发生于从 E大三和弦至 降 E大
二声部作平行的大三度半音上行。 三和弦的整体声部半音进行 ,但接着 ,和声三度
下行至 C小三和弦。

例 332是在 升 F持续 音音型 上 ,四六和 弦


的半音平行上行。 例 335,为三和弦 的平行连续 ,其中包含有
片断的半音和声关系 ,产生半音的声部进行。

例 333,二 内声 部作 小六 度平 行的 连续 半 例 336,是斯克利 亚宾特色的 半音化和声 ,


音进行。 二外声部则各自有片断的半音进行音 旋律声部有片断的半音进行。 这两小节的和声
型 ,结束于 c 小调。这是在传统大小调和声基础 基础 是升 F上 的属九 和弦 结 构 ,但 其三 音、五
上的半音化处理。 音、七音与 九音均 含有半音 变化 ,同时 存在 ,音
阶为含半音与全音的九声音阶。

例 337亦选自斯克利亚宾的作品 ,其和声为
他创用的“神秘和弦” (非平均四度和弦 ) ,属七、
( 2)片断性半 音进行  声部片 断性地采 用 九、 十三和弦 (降五音 ,最后一个和弦省五音 )结
半音进行 ,避免较长的连续半音进行 ,这种方式 构基础。其中片断的半音声部进行只发生于内声
在德彪 西的作品 中已出现 ,这也是 避免浪漫 主 部 ,是九度音的大小变化。 这一主题的音阶基础
义感情表现的一种方式。 这种处理与传统作品 是十一声音阶 ,包含有大量半音关系。
中片断 性地半音 进行的差 异之处 ,在于近代 作
品中片断性半音进行的和声整体建立于半音化
基础 ,只 是在声部 进行上并 非连续 半音进行 的
方式。
例 334,三 和弦的连接 ,其 中包含有片 断的
音乐艺术              半音化的历史演进 (十五 ) — 41 —

   例 338是二 声部八度 卡农 ,在单 声部进 行


中 ,半音进行穿 插于 全音进 行之间。 这种半 音
进行的方法 —— 上下回旋变化 —— 是巴托克声
部进行处理方法的特点之一。 这段旋律属于十
声音 阶 ,构成: 全 音加连续 四个半 音的重复 ,一
个八度 内由两个 这种音组 连续结 合而成 ,对 称
性的音阶内部结构。
  例 340 为双层次 的四五 度和弦连 续 ,上下
层次作反向流动 ,在声部进行上 ,上方声部含半
音与小三度 的进行 ,下 方声部 含小二度 与大二
度的进行 ,均为片断的半音进行 ,但由于和声层
的半音流动 ,其中包含了半音阶的所有音。

( 3)隐伏性半音进行 在声部进行中 ,半音
关系并非直 接显示而 是隐伏 其间 ,既有 旋律的
例 339是巴托克仿浪漫派浪变音体系风格
曲折起伏 ,又内含半音的进行 ,它虽非直接的半
的“ 纪念舒曼”一 曲结束前 的段落 ,在旋律与 衬
音进行 ,但亦具有 半音 化的作 用。 隐伏 性声部
托声部中 ,均含有短暂的半音进行 ,但音乐整体
进行 ,早在 器乐 复 调时 期 ,即 常见 于 声部 进行
是巴 托克称之为 “多调式 半音体系 ”的半音 阶 ,
中 ,例如巴赫的复调作品中 ,随处可见这种单一
在 c小调基础上含: 大三度音、旋律小音 阶的六
声部内的隐 伏声部 ,形 成单声 部内的多 声部结
度、七度音 (上行和下行 )、弗里几亚二度音和利
合。 如果隐伏 声部 为半音 关系 ,即 为隐 伏性半
底亚四度音。 虽 声部无 连续的 半音 进行 ,小 调
音进行。 这 种半 音 进行 的 处理 方 法亦 早 有应
的基本 特性亦清 晰 ,但由于 各类调 式变音的 混
用 ,并非新 创 ,只是半 音的点 ,近代以半 音阶各
合应用 ,仍具有半音化的风格。
音的自由应用为特点。例 341,在上方降 A、降 B
大二度音的 衬托下 ,下 方旋律 形成向上 和向下
各自含隐伏 的半音进 行 ,向上 方的隐伏 半音进
行是: B- C- b D- D- b E。向下方的隐伏半音进
行是: G - b G - F - b F - (b E) (七 度 上行 ) - bb E
- b D。 旋律内声部跳动的幅度亦随着上行与下
行的进行而逐步扩大。
— 42 — 半音化的历史演进 (十五 )            2000年第 2期

不显示于声 部的半音 进行方 面 ,而是半 音和声


的连接、进行方面。 或 者是 在半音 阶基 础上各
音自由应用 而并不形 成连续 的半音进 行 ,例如
十二音序列 ,不少并非 以半音 进行为主 体所构
成 ,例如阿 尔班· 贝尔 格《小提 琴协奏 曲》的主
题序列 ,由三度与 大二 度音程 构成。 但 由于十
二音序列音 乐的基础 是半音 阶 ,故仍为 半音化
范畴 ,只是声 部进行有 时并不 表现为连 续半音
进行。例 344,旋律与和声连接中并无连续半音
的声部进行 ,其音阶基础为八声音阶 ,含大二度
与小二度的相间关系 ,可视之为半音阶内的“子
例 342,在 G持 续音 上有两 个各 自由增 四
音阶”。在音乐中 ,此处主要为: 大二度、小三度、
度 (减五度 )组成 的声部层 次 ,内声 部是由切 分
纯四度、增四度与大七度 ,偶有小二度。 其内涵
节奏构 成的连续 半音下行 ,上方旋 律声部层 在
和声有: 四 度和弦、半 减七和 弦和减七 和弦等。
半音下 行过程中 ,插入了跳 跃的声 部进行而 形
虽无半音声部进行 ,但仍为半音化范畴。
成隐伏的半 音下行: C- B∧ b B- A∧ b A∨ G ,这
一层次的下方声部为: # F- F∧ E- b E∧ D。

例 345亦为斯克利亚宾后期特殊和声的处
理方法 ,在 低音 C 上的 “神 秘和 弦” 为基 础 ,上
方旋律声部层由三度叠置的含增三和弦 (小三、
增五 )的大七和弦作小三度连续流动 ,虽无直接
例 343,下方声部大三度半音平行上行。旋 半音 进 行 , 但和 声 为 C音 上包 含 有 变 音的 属
律声部 在半音上 行为主体 的进程 中 ,插入声 部 七、九、十一、十三和弦结构 ,音阶基础为含较多
的跳进与反向进行 ,使半音的“点”隐伏期间 ,增 半音关系的 九声音阶 ,因而有 浓郁的半 音化色
加了旋律的起伏与趣味。 彩。

例 346为旋律作三度上下起伏的平行三和
弦进行 ,和声内含半音关系 ,构成十一个音的半
( 4)非半音化 声部进行  这类 半音化主 要 音阶基础。 具有和声性半音化效果。
音乐艺术              半音化的历史演进 (十五 ) — 43 —

例 350是勋伯格《乐队变奏曲》主题中开始
部分序列原型第一次出现时的段落。 旋律由大
提琴奏出 ,各音即为序列原型 ,其中亦无连续的
例 347为 连续三 度下行的 平行 三和弦 ,内 半音进行 ,只偶而出现。 在和声部分的声部中 ,
含半音关系 ,产生机械性跳动变化的效果 ,整句 有少量半音声部进行。 由于和声纵向组合的复
亦包含十一个半音。 杂音响 ,不协和音的自由合成 ,半音化的效果很
明显。

例 348,在钢琴括奏部分为自然七声音阶与
黑键上的五声音阶 ,但根音作增四度、七度、三度
跳 跃的 三和弦 ,其 根音 为: C、 C、 E、   E、 F、
# b #

G、 A、 B,是一个八声音阶关系。 而和弦 内则包


b

含了十二个半音。 这也是由于各级和弦独立应
用而形 成的和声 性半音化 ,而并非 由声部的 半
音进行所构成。

例 351是复调化作品 ,在各声部的进行中 ,
除第二小节 内声部有 片断半 音进行外 ,半音进
行均 甚少 用 ,但 这一段 落中 ,包含 了主 音 C为
中心的十二 个半音 ,各 声部共 同以半音 阶为基
础。这可以认为是 20世纪半音化中的新特点之
一。

例 349 为勋 伯格 《木 管五 重 奏》的序 列 原 ( 5)整体 性半音化  这类 半音化处 理是在


型 ,其 中除 个别升 C至 C处 为半 音进 行外 ,其 半音阶基础上包含有半音化的声部进行与和声
余均非半音进行。 故勋伯格称他的序列音乐为 连接 ,综合了旋律性半音化与和声性半音化 ,属
“ 十 二音 体系” 是有 道理 的 ,以 区别 于“ 半音 体 于高度半音化范围。 它与大小调体系高度半音
系” ,虽 然它的基 础是半音 阶 ,但序 列的创造 并 化的区别 ,在于它以半音阶为基础 ,和声的结构
非基于半音进行。 与进行的方式是 自由 的 ,亦常 为不协 和的。 另
— 44 — 半音化的历史演进 (十五 )            2000年第 2期

外 ,在无调性音乐或序列音乐中 ,有时声部虽无
连续的 半音进行 ,但各声部 的横向 运动与纵 向
组合均 自由地采 用半音阶 的各音 ,作各种非 自
然音体 系的进行 和组合 ,因 而在纵 横两方面 构
成整体性半音化的音响。 例 352是德彪西一首
前奏曲的片断 ,其中旋律声部层含半音的进行 ,
下方的 和声衬托 是半音上 行 ,两个 层次合成 复
杂的、 不协和的、 半音性的 和声结 构 ,低音区 尚
有升 G 保持音。这一片断具有整体半音化的效
果。

例 355,声部的进 行、纵向的声 部叠合均由


小二度音程所组成 ,可称得上为纯粹的半音化。

例 353与 354均系斯克利亚宾作品 中高度


半音化的片断。 前一例的旋律声部与内声呼应
声部 ,均为半音下行连续的进行 ,纵向和声为斯 例 356旋律与下方模仿声部以连续半音进
克利 亚宾的“神秘 和弦” ,含 半音变 化的属七 和 行为主体 ,中 间穿插减 三度进 行以增加 旋律进
属七、九、十三和弦 ,在和声进行中 ,声部亦含半 行的曲折。 和声衬托声部则为大七度的半音连
音下行。 续上行 ,半音化效果强烈。

例 354,上 方旋 律以 半音 上下 行的 音调 构
成 ,内声部的流动性声部 ,亦以半音上下行为特 勋伯格从他的《第二弦乐四重奏》最后一个
点。 上方声部间 的纵向 组合 ,亦 形成 复杂的 和 乐章开 始他的无 调性音 乐的写作 ,例 357是这
声关系。 整体和声仍为“神秘和弦”体系复杂的 一乐章的结 束处 ,最后一 个和弦仍在升 F 大三
和弦 结构所组 成。 低音的 进行有小 三度 (增 二 和弦 , 这首四重 奏开始 的调性是 升 F 小调 ,最
度 )下行: # B- A和增四度进行: # F- C。最后一 后乐章虽为 无调性写 作 ,但仍 保持了主 和弦的
个 和 弦 为 C音 上 的 六 音 四 度 和 弦 (“神 秘 和 调性意义 ,回到升 F调性。 这一片断 ,我们把它
弦” )。 作为显示勋伯格从调性音乐转向无调性音乐过
音乐艺术              半音化的历史演进 (十五 ) — 45 —

程中半音化的处理方法: 半音的声部进行、纵向 进行无连续 的半音进 行 ,只是 在半音阶 范围内


的复杂组合、半音阶基础 ,但亦含有单纯的和声 各音作各种音程的进行 ,形成不协和的组合 ,既
因 素 ,如第 3、 4小 节的 D 大 三和 弦 (有 附加 增 是无调性的 ,也是整体半音性的。
四度音 )与最后的升 F 大三和弦。

例 360是勋伯格《拿破仑颂》中的片断 ,这是
以序列音组写成的作品 ,但其中应用了传统的和
弦结构形态。 例中最上一行是大、小三和弦的结
构 ,共有四个和弦: E大三和弦 (四六位置与六和
弦 位置 )、 C 小三 和弦 (四 六位置 )、 D 大三和 弦
(六和弦位置 )、降 B小三和弦 (四六位置 ) ,包含
了十二个半音。 下方两行谱表为一个和声层次 ,
先为含三种三和弦 (大、小、增 )的大七和弦 ,接着
为两个半音关系的增三和弦。后面是两个层次的
二声部半音连续上行 ,其二声部间的音程关系为
小三至纯四。 其中虽有三和弦结构 ,但由于相互
制约、抵消 ,并不构成调性因素意义 ,再加上半音
例 358与 359均为勋伯格无调性音 乐早期
阶的基础、半音声部进行和复杂的和声组合。 仍
作品 《钢琴曲三首 》作品十 一号中 之片断 ,有 不
属于整体半音化范畴。
同特点。例 358,以大七度音为持续的两个层次
内 ,流动的旋律性声部采用半音化下行的方式 ,
下方层次具有 模仿 的性质。 最 后 ,半 音进行 演
化 为跳 进的声 部进 入 E音 ,半音 下行 ,结束 在
降 E上的含增四度的四度和弦。 这里不再是具
有调性意义的三和弦了。 这一片断是这首乐曲
的结束段落。

例 361 可视 之 为和 声 上极 度 半音 化 之一
例。 其中纵向 和声 组合为 三个层 次 ,每 一层次
为一个减七 和弦 ,三个 不同的 减七和弦 共同呈
示了十二个半音 ,因此在横向进行中 ,每一八分
音符的和声都为十二音所构成。 低音中包含有
隐优的半音上行 (见例中* 号处 )。 最高声部为
隐伏的大二度下行。相互反向 ,逐步集中。这是
鲁托斯拉夫 斯基为纪 念巴托 克而写的 哀乐 ,一
开始的主题 即以增四 度与半 音进行构 成 ,显示
巴托克的音乐特点。
例 359则 为不同 的处理方 法 ,其 中的声 部 (下转第 51页 )
音乐艺术              论巴赫的旋律形态 — 51 —

在四小 节的固定低音后面出 现两小节的旋律 ,它就象种子 一样为后面各个段落 提供了必要的养料 ,如切


分、音阶 式上、下行 (包括隐伏进 行 )、三连音以 及音程大 跳等因素 ,在模 进穿针 引线下 沿着 C大调 (主调 )、 G
大调、 d 小调、 a小调、 c 小调、 F大调、 C 大调前进。 段落之间并没有重复或变奏性的连系。 它 象是用语言在说
话 ,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娓娓动听地在叙述一个故事。
巴赫的《意大 利协 奏曲》 BW V 971第二 乐章 (慢板 )、 E 大 调第 二小 提琴 协奏 曲》 BW V 1042第二 乐章 (慢
板 )、《 F大调第一勃兰登堡协奏 曲》 BW V 1046第二乐章 (慢板 )以及著名的 《 G弦上 的咏叹调》 (选自 D 大调第
三组曲 BWV 1068)等等 ,都是巴赫“流态旋律”的典范之作。
由于器 乐曲逐渐摆脱对声乐 曲的依赖 ,由于乐器制造技艺 和演奏水平的不断提 高 ,为特定 乐器并充分发
挥其技艺而作曲的创作思维 ,支配着 17世纪下半叶及其以后的作曲家们。巴赫这些巨型旋律虽然仍有着明显
的声乐旋律的痕迹 ,但已经是堂堂正正的器乐旋律了。
史学家称 16世纪末到 1750年前后为“巴罗克”时期。 这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 ,一方面是复调音乐发展
到无以 复加的地步 ,一方面又是主调音 乐急速发展的时代。 作 为整个时代而言 ,巴罗克的音乐 风格并不是单
一的。 但作为最能代表巴罗克和巴赫风格的旋律 ,还是脱胎于复调音乐基础上的那些不对称的花纹般 的巨型
旋律。 它象一个编织得天衣无缝光彩夺目的花环 ,闪烁在历史长河的上空。

收稿日期: 1999-09-16

作者简介: 沙汉昆 ,男 , 1927年 10月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 ,现退休。

(上接第 45页 ) 有旋律性半音化 ,即声部的连续半音进行。亦有


和声性 半音化 ,即 半音体 系各级和 声的 自由应
用。再有半音体系各音在旋律上、和声上的自由
组合 ,但并不完全采取声部半音进行的方式 ,这
改变了原来半音化主要表现于旋律与和声中声
部半音进行的状况。因此 ,半音阶各音在声部进
行上、和声组合上自由独立地 (无论是有规律的
或无规律的、声部半音进行或非半音进行的、有
调性的或无调性的 )应用是 20世纪半音化的根
本特点。半音化的含义较之 19世纪及此前的半
音化有了新的发展和扩大。 (未完待续 )
从以上 的乐例和分 析中 ,我们可以 看到 20
世 纪半音化 在声部进行 方面的多 种方式 ,它既 收稿日期: 2000-03-0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