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2

法學論述

代理公
代 公開原則
則之再展開

陳自強
作者文獻 臺灣大學 法律學系教授

摘要
摘 均歸本
本人,推定代理
理意思之存在,
,並不
會對第三
三人遭到不測
測之損害。
我國通說及
及實務見解,一
一方面肯定
顯名原則為代理
顯 理法基本原則,他方面又
目次
承認隱名代理為
承 為顯名代理以外
外的代理型
態。事實上,代
態 代理行為之效果
果得否直接 壹、前言

歸屬本人,繫於
歸 於代理人效果歸
歸屬於本人 貳、學說
說及實務見解
之意思是否表示
之 示出來,而此應
應考慮到第 參、代理
理公開基本內涵

三人之理解可能
三 能性,若第三人
人明知或可 肆、代理
理公開之認定
得而知代理人有
得 有代理意思,代
代理人縱未 伍、結論

表明本人姓名,
表 ,仍不妨成立代
代理,此乃
意思表示解釋原
意 原則適用的結果
果。本人姓
名之表明,具有
名 有公示作用,但
但公開效果 壹、前言

歸屬本人之意思
歸 思,並不以此為
為限,公開 代理
理法是否屬於契
契約法體系的
的構成部
代理人在本人企
代 企業經營組織中
中之職位或 分,或有
有其自己的邏輯
輯結構及法律
律原則,
營業關係,固不
營 不待言,代理人
人揭露與本 自成一格 論述對象1,然
格,並非本文論 然代理制
人之事務處理關
人 關係,第三人至
至少可得而
度實際最
最重要的運用 ,仍然在於契
契約關係
知代理行為經濟
知 濟上之利益與不
不利益最終
之發生。
。近年來,許多
多國家紛紛進
進行契約

DOI:10.3966/1025593120180802
279006
關鍵鍵詞:顯名代理 理、隱名代理、企 企業關連行為之 之公開、事務處理 理關係之公開
1
英美代理法除涵 涵蓋本人與代理 理人之授權關係 係及代理行為行使 使之契約關係外 外,尚包括代理 理行為所
生之財產法變動 動、本人與代理 理人之內部關係 係,在美國,與代 代理有關之侵權 權行為也屬於代 代理法規
範對象,參見,Francis Reyno olds, Agency, in ENGLISH PRIVATTE LAW 118, 118-54 (Andrew Burrows
B
ed., 3d ed. 2013).

96
6 法學論述 月旦法學
學雜誌(No.279)
)2018.8
法現代化的大業,乃至於國際風起雲湧的 而訂立契約,是否於第三人明知或可得而
契約法律原則整合,無不將代理列為修正 知。本文將盤整我國學說及實務關於顯名
或整合對象。倘交易全球化使交易法律規 代理、隱名代理及顯名原則的見解,觀察
範之整合有其必要,則如何調和折衷歐陸 我國法律現狀是否與此國際代理法之動向
2
及英美法代理法則的對立 ,使我國民法代 若合符節,抑或背道而馳,若有差距,是
理制度之運用能不偏不倚,趨近於折衷之 否有無法跨越的鴻溝,非驚動立法袞袞諸
結果,似應為契約法現代化重要的課題。 公不可,解釋論上已無調整之空間。
代理公開之比較法上,雖有英美法「為本
貳、學說及實務見解
人利益」與 歐陸法「以 本人名義」 之對
立,但並非牢不可破,而有調和折衷之空 約在1980年之後,在最高法院實務見
間。 解的發展下,代理隱然形成顯名代理及隱
本文為個人關於代理法律效果歸屬主 名代理對立的局面。隱名代理若已成為代
3
體確定法理的第四篇 ,也是關於代理公開 理之型態,而與顯名代理得以分庭抗禮,
原則的第二篇論文。代理公開原則之比較 則唯有先理解實務如何理解隱名代理,方
研究顯示縱在歐陸法系國家,並不嚴格要 能掌握我國學說如何理解顯名乃至於顯名
求代理人於代理行為時非表明本人姓名不 原則(顯名主義)4。
可,甚至未表明本人名義,只要代理人有
一、隱名代理
代理權,在一定情形下,代理行為效果亦
歸屬本人。歐陸法對受任人以自己名義但 顯名之概念乃至於顯名原則之用語,
為委任人計算所訂立之契約,認為係間接 來自日本,但隱名代理並非日文常見的法
代理,排除代理法則之適用,但也承認在 學術語。
一定要件下,委任人與第三人有雙向或單 (一) 早期的發展
向之請求關係,而有向英美法本人不公開 1.大理院
代理靠攏之傾向。近年來國際契約法統一 隱名代理的萌芽,為時甚早。最高法
文件多朝向揚棄以本人名義為代理公開基 院前身的大理院1918年上字第351號判例雖
準之歐陸法傳統,而著眼於為本人之利益 未使用「隱名代理」字眼,觀其判例要旨

2
Müller-Freienfels, Stellvertretungsregelungen in Einheit und Vielfalt: Rechtsvergleichende Studien zur
Stellvertretung, Klostermann 1982, S.21.
3
第一篇「英美法本人不公開代理」,月旦民商法雜誌,60 期,2018 年 6 月,48-74 頁;第二篇
「間接代理」將刊登於月旦民商法雜誌,61 期,2018 年 9 月;第三篇「代理公開原則之比
較」,月旦法學雜誌,277 期,2018 年 6 月,109-131 頁;第五篇「未表明本人姓名之代理」
將刊登於月旦法學雜誌,282 期,2018 年 11 月。
4
顯名原則為臺灣學說及實務所慣用,本文在論述學說判例之發展部分,仍沿用顯名原則之用
語,但在個人見解展開部分,將使用代理公開原則。

月旦法學雜誌(No.279)2018.8 法學論述 97
及事實,無疑地,屬於最高法院所認定的 法,出現在1983年6月17日臺灣高等法院暨
5
隱名代理 。在該案,上告人任梁山縣署財 所屬法院法律問題甲說,該說是否曾參考
政科長時,向被上告人借充共用之款,原 胡氏的主張,或不謀而合,純屬巧合,也
審以被上告人所呈發票未經書明職銜,遂 有待稽考。胡長清所引用作為隱名代理佐
令上告人自行負責,大理院主張:「本院 證的德國日本民法及商法之規定,是否果
按現行法例,代理人未明示本人名義而 真為隱名代理之規定,也有待詳論8。無論
為意思表示者,應視為該代理人所自 如何,胡氏對上述大理院判例所述情形,
為,惟相對人明知其代理權或可得而知 名為隱名代理,而稱以本人名義為之的情
者,仍直接對於本人發生效力。 」故上 形為顯名代理,深深影響其後民法顯名原
告人是否應自負償還之責,應視該借貸契 則的論述, 居承先啟後 、繼往開來 的地
約成立時,被上告人是否知其係代理公家 位。
為斷。 中華民國民法施行於台灣後,早期民
2.學說 總教科書對隱名代理有說明者不多,類似
胡長清在「中國民法總論」教科書關 王伯琦之說明:「故如代理人雖未以本人
於「代理須以本人名義為之」之說明,說 之名義,而實際上有代理之意思,且為
道:「 代理須以本人名義為之,學者稱 第三人所明知或可得而知者,亦應成立
為 顯 名 主 義 (Offenkundigkeit-sprinzip) , 代理。此種代理,學說上稱為隱名代
亦即所謂顯名代理。與此相對者,則為 理,吾民法雖無規定,但已為一般學說
隱名代理。隱名代理者,代理人所為之 及判例所承認。」,應不多見9。
意思表示,縱未明示為本人為之,如相 (二) 最高法院之理解
對人明知或可得而知其為本人為之,亦 在臺灣的最高法院對隱名代理的理
直接對本人發生效力之代理也。關於隱 解,並不一致,可大別為三種看法,學說
名代理,各國法律多設有規定,我民法 之討論也是以最高法院實務見解為基礎。
6
無之,頗為缺憾。」 1.典型隱名代理案例
胡長清之前,是否有類似說法,隱名 典型的隱名代理案例,無不涉及契約
7
代理之用語是否為其所創,均尚待考證 , 當事人確定的問題,大多案件出現類似的
其認為隱名 代理各國均 有規定相同 的說 事實關係。茲以最高法院82年度台上字第

5
黃源盛,大理院民事判例輯存:總則編,初版,元照,2012 年 2 月,656 頁。
6
胡長清,中國民法總論,十版,1948 年,337-338 頁,該書初版於 1934 年,若該書自初版作者
並未實質變動其內容,則胡氏之主張,在 1930 年中華民國民法制定後不久即提出。
7
史尚寬在 1936 年出版的民法總則釋義民法第 103 條部分,並未有隱名代理之說明。
8
關此詳見,陳自強,代理公開原則之比較,月旦法學雜誌,277 期,2018 年 6 月,109-131
頁。
9
王伯琦,民法總則,初版,1957 年 11 月,186 頁,並引用大理院 7 年上字第 351 號判例。

98 法學論述 月旦法學雜誌(No.279)2018.8
672號判決,說明典型隱名代理案例特色。 訴人自承之事實,並有其提出之存證信
被上訴人出具授權書,委任林○祥全 函、不動產買賣契約書、切結書為證。
權代表(實即代理)被上訴人處理出售系 似此情形,林○祥雖以自己之名義與上
爭房地之一切事宜,林○祥即持該授權書 訴人所訂立委售契約,能否謂非其無代
以自己之名 義與上訴人 訂立委售房 地契 理被上訴人之意思,且為上訴人所明
約。依委售契約所載,係由「委任人(甲 知,殊非無疑。果爾,是否不發生隱名
方)林○祥」與「受託人(乙方)陳○祥 代理之關係,即不無斟酌之餘地。」。
即滿祥房屋企業社」訂立。上訴人順利出 我國代理的一般理解上,受任人若以
賣房屋,被 上訴人於接 獲上訴人( 受託 自己名義與第三人訂立契約,充其量構成
人)通知簽約之存證信函,亦依該函所定 間接代理,契約效力並不及於委任人。在
時間至上訴人事務所,親自與買受人即訴 該案,林○祥以自己名義訂立契約,最高
外人劉○芳訂立不動產買賣契約。被上訴 法院認為若實際上有代理之意思,且為相
人僅支付部分報酬,上訴人起訴請求支付 對人所明知或可得而知,構成隱名代理,
其餘報酬。原審法院認為林○祥並未表明 對被上訴人 (即委任人 )發生效力 ,從
代理被上訴人之旨,自不能認林○祥與上 而,最高法院所謂以「自己名義」訂立委
訴人間之委售契約,已對被上訴人發生效 售房地契約契約,單純指系爭契約書所記
力,被上訴人出具之授權書,為被上訴人 載之當事人為受任人,所謂未以本人之名
與林○祥間之內部關係,與上訴人無關, 義,指契約書未記載本人為契約當事人。
尚難執此而謂林○祥係代理被上訴人與上 簡言之,隱名乃契約書未記載本人為當事
訴人訂立委 售契約。最 高法院則認 為: 人,反之,則為顯名。
「 惟按代理人雖未以本人之名義為法律 事實上,在最高法院涉及隱名代理爭
行為,而實際上有代理之意思,且為相 議的案例,多顯現類似的事實關係:原告
對人所明知或可得而知者,即難謂不發 基於契約請求給付,被吿非契約書所載之
生代理之效果,此即所謂之「隱名代 當事人,原 告主張被吿 是隱名代理 之本
理」。本件被上訴人出具授權書,委任 人,契約效力及於被吿,因此有契約請求
林○祥 全權代表(實即代理)被上訴人 權。大多數案件,原告主張被吿口頭或書
處理出售系爭房地之一切事宜, 林○祥 面委任代理隱名代理人訂立契約,隱名代
即持該授權書以自己之名義與上訴人訂 理人因而有意定代理權。少數案件,如最
立委售房地契約,有上訴人提出之授權 高法院78年度台上字第219號判決,涉及法
書可稽。又被上訴人於接獲上訴人通知 定代理人隱名代理。
簽約之存證信函,亦依該函所定時間至 2.未明示本人名義說
上訴人事務所,親自與買受人即訴外人 隱名代理登上我國代理法實務發展舞
劉○芳訂立不動產買賣契約,復為被上 台後,早期的判決,如最高法院70年度台

月旦法學雜誌(No.279)2018.8 法學論述 99
上字第2160號判決:「縱有代理權,而與 以上實務見解認為顯名代理與隱名代
第三人為法律行為時,非以本人名義為 理之不同在於前者為以本人名義為法律行
之者,亦不成立代理。又雖與第三人為 為明示,而 後者為未明 示本人名義 之情
法律行為時,未明示其為代理人;而如 形。1990年代以後的最高法院判決,對隱
相對人按其情形,應可推知係以本人名 名代理的理解有微妙的轉變。
義為之者,固難謂不發生代理之效果, (1)代理之意思
即所謂之「隱名代理」。惟如代理人當 前 揭 最 高 法 院 82 年 度 台 上 字 第 672
時係以自己之名義而為,即非以代理人 號、101年度台上字第1774號、103年度台
之資格而為,已甚明顯者,仍不能認其 上字第2069號等判決,均主張代理人為代
10
為代理他人而為。 」 ,似乎承襲大理院 理行為時,僅以代理人自己名義為之,而
時代的傳統。同院78年度台上字第219號、 未載明被代理人(本人)名義,惟其情形
78年度台上字第543號判決、81年度台上字 可推知其有代理本人之意思,且此項意思
第165號等判決,除對隱名代理理解相同 為相對人所明知或可得而知,亦生對本人
外,為與隱名代理相區別,特別表明顯名 發生代理之效力。
代理,指代理人為代理行為,明示本人名 (2)舉證責任
義之情形。 關於隱名代理之舉證責任,最高法院
以本人名義為法律行為本身若為代理 101年度台上字第1774號判決論述甚詳:
人以代理人身分為意思表示,則隱名代理 「 本件七十六年及八十二年同意書為翁
應指代理人並未明示以代理人身分為法律 ○裕以次四人以其四人之名義所訂立,
行為,而依其情形可得而知者,從而,在 乃原審所認定之事實,並有該二份契約
前揭判決,隱名代理乃代理人默示表明代 書足憑(見一審卷(一)三五~三六
理意旨的情形。最高法院判決 86年度台上 頁、二七頁)。被上訴人主張:該二份
字 第 3180 號 更 明 確 地 指 出 隱 名 代 理 乃 : 同意書,雖未登載翁○成名義,惟均係
「 代理人雖未明示本人名義,而相對人 翁○柏隱名代理翁○成作成移轉系爭土
明知其代理或可得知者,仍不能對於代 地之協議云云,既為翁○成所否認,自
理人主張其自為;換言之,授權人已將 應令被上訴人就此利己之事實即「隱名
授權於他人之事通知或公告或為相對人 代理」之要件事實負舉證責任,再就翁
所知悉,其人所為之行為,雖未明示以 ○成有授與翁○柏代理權,及翁○柏於
本人名義為之,仍應對於本人發生效 訂立上述二份同意書時,係以代理翁○
力」。 成之意思締結,且其情形為訂約之相對
3.未以本人名義說 人翁○裕以次三人所明知或可得而知之

10
最高法院民刑事裁判選輯 ,2 卷 2 期,30 頁。

100 法學論述 月旦法學雜誌(No.279)2018.8


事實,加以調查審認,並將得心證之理 上字第86號判決、103年度781號判決、103
由記明於判決。」 年度台上字第1032號等判決,均認為隱名
(3)為本人之意思 代理指代理人雖未以本人名義或明示以本
上述判決均強調隱名代理,代理人雖 人名義為法律行為,惟實際上有代理本人
未以本人名義,但有代理之意思。最高法 之意思,且 為相對人所 明知或可得 而知
院91年度台上字第2461號判決:「按代理 者,自仍應對本人發生代理之效力。
人與第三人為法律行為時,雖未以本人 最高法院對隱名代理之定義縱尚未口
名義為之,但有為本人之意思,且此項 徑一致,似無任何最高法院判決反對其為
意思為相對人所明知或可得而知者,為 代理之形式,隱名代理在最高法院一系列
隱名代理,仍發生代理之效果。查上訴 判決之承認下,應已在我國代理法中占有
人自承李○智為其公司法定代理人,雖 一席之地。上述判決認為隱名代理包括未
以個人名義與尤○免等人簽訂工程投資 以本人名義及未明示以本人名義兩者,想
合約書,但係為公司而為。而被上訴人 必考量實際案例,代理人是否表示代理意
亦稱:系爭大樓係伊委託上訴人公司興 思判斷相當困難。
建云云。揆諸前揭說明,李○智係為上 (三) 晚近學說
訴人而簽訂該工程投資合約,係屬隱名 1.現在通說
代理,其效力及於上訴人,從而原審認 最高法院承認隱名代理之後,學說紛
上訴人係屬上開契約之當事人,進而為 紛以最高法院見解為出發點,提出個人對
其敗訴之判決,經核於法並無違誤。 」 隱名代理之詮釋。通說似乎也採未以本人
並未使用「代理之意思」而曰「有為本人 名義說,認為隱名代理指代理人雖未以本
之意思」,用語恰與日本民法第99條第1 人之名義為法律行為,而實際上有代理之
項:「代理人於代理權限內表示為本人而 意思,且為相對人所明知或可得而知的情
為之意思表示,直接對本人發生效力。」 形 11 。如此理解隱名代理,與上述主張隱
不謀而合。 名代理為默示以本人名義為代理行為的實
4.未以本人名義或明示以本人名義說 務見解,大異其趣,似乎有意擺脫明示或
最高法院判決在最近的幾個判決表示 默示的框架,而取決於被授權之人實際上
隱名代理包括代理人未以本人名義及未明 是否有代理之意思,且此意思是否為相對
示以本人名義兩種情形,如92年度台上字 人所明知或 可得而知。 若隱名代理 之構
第1064號判決、97年台抗字第451號裁定、 成,不以代理人明示或默示代理意旨之表
102年度台上字第1172號判決、103年度台 明為必要,則根本無從認定有此意旨之表

11
王澤鑑,民法總則,2014 年,499 頁;施啓揚,民法總則,2005 年 6 月,272 頁;黃立,民法
總則,2005 年 9 月,395 頁。

月旦法學雜誌(No.279)2018.8 法學論述 101


明,應不符合代理公開之要求,隱名代理 理行為的一個要件,而非全部,本人縱曾
12
之承認,乃顯名主義之例外 。 授與代理權於代理人,但代理人未以本人
2.間接代理說 名義為意思表示時,該意思表示仍無從直
林誠二對通說對隱名代理之定義,提 接對本人發生效力 15 。以本人名義為法律
出批判,主張若交易相對人明知或可得而 行為,也可能為無權代理。此觀最高法院
知代理情事時,仍屬顯名代理,「真正之 76年度台上字第3號判決:「 我民法上之
隱名代理,必須爲交易相對人無法知悉 代理,係採顯名主義,代理人於代理權
或推知本人之存在,代理人又未曾在締 限內,必須以本人名義所為之意思表
約過程中顯示本人名義,而僅出現代理 示,始能直接對本人發生效力(民法第
人之名義者,方可論之爲隱名代理,此 一百○三條參照),於無權代理之情
種形式之代理與代理係以本人之名義爲 形,亦須具有以本人名義為意思表示之
之者不符,雖槪念上以隱名代理稱之, 代理行為存在,本人方得以承認,使其
但其目的係爲與(顯名)代理區分之 對本人發生效力(民法第一百七十條第
用,理論上實不宜以代理理解,充其量 一項參照),否則本人無從以追認,使
13
應與間接代理同義。」 ,依之,顯名代 其對本人發生效力。」自明。
理不啻直接 代理,隱名 代理則為間 接代 隱名代理若僅是代理意旨表明方法的
理。 不同,而除顯名外,代理人所為之代理行
票據法第9條:「代理人未載明為本 為須在代理 權限範圍內 ,或構成表 見代
人代理之旨而簽名於票據者,應自負票據 理,方得使 代理行為對 本人直接發 生效
上之責任。」之規定,在許多六法全書被 力,則隱名代理應有可能為無權代理。最
冠以「隱名代理」之標題。編撰者對隱名 高法院86年度台上字第3180號判決:「 代
代理的理解,接近林誠二的看法。 理人雖未明示本人名義,而相對人明知
(四) 有權代理 其代理或可得知者,仍不能對於代理人
我國民法代理採顯名主義,為學說實 主張其自為;換言之,授權人已將授權
14
務見解所肯認 。代理人以本人名義為法 於他人之事通知或公告或為相對人所知
律行為,代理行為的效果是否直接歸屬本 悉,其人所為之行為,雖未明示以本人
人,取決於其行為是否在代理權限內,換 名義為之,仍應對於本人發生效力,是
言之,以本人名義為法律行為僅為有效代 為隱名代理。」一方面認為隱名代理乃非

12
王澤鑑,民法總則,2014 年,499 頁即採此說。
13
林誠二,論法律行爲之隱名代理與代行,台灣法學雜誌,111 期,2008 年 9 月,127-128 頁。
14
參見,最高法院 76 年度台上字第 3 號判決:「我民法上之代理,係採顯名主義,代理人於代
理權限內,必須以本人名義所為之意思表示,始能直接對本人發生效力。」
15
最高法院 75 年度台上字第 1922 號判決。

102 法學論述 月旦法學雜誌(No.279)2018.8


明示情形,卻又以授權人已將授權於他人 鐵宣示隱名代理屬有權代理之型態。學說
之事通知或 公告或為相 對人所知悉 為要 也有採相同見解者16。
件,隱然認為隱名代理為有權代理。最高
二、顯名原則與顯名代理
法院判決85年度台上字第417號判決:「按
民法第一百六十九條之表見代理,本質 代理公開原則為我國代理法基本原
上仍屬無權代理,祇因客觀上有表見之 則,毋庸置疑,然學說實務對代理公開原
事實,足使第三人信其有代理權,為維 則之具體內涵,著墨不多。相對於最高法
護交易之安全,法律乃規定本人應負授 院對隱名代理的形象有比較清楚的描繪,
權人之責任。至學說上所稱之「隱名代 學者對隱名代理及隱名代理概念下所衍生
理」,係指代理人為法律行為時雖未以 的顯名代理,理解仍不完全一致。
本人名義為之,而實際上有為本人之意 (一) 顯名原則
思,且此項意思為相對人所明知或可得 依王澤鑑,代理人於代理權限內所為
而知者而言。申言之,前者係無權代理 的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須以本人
人而以本人名義為法律行為,後者則係 名義為之,是為顯名原則 17 。最高法院雖
有權代理人而未以本人名義為法律行 也認為我國民法採顯名原則,然代理權限
為,兩者尚有區別。」更主張隱名代理與 有無並非代理構成所不可或缺,代理人所
表見代理有別。同院101年度台上字第1774 為之意思表示效力直接歸屬本人,固以有
號判決:「 況隱名代理性質上屬於有權 代理權限為要件(民法第103條第1項),
代理之形態,倘其情形為相對人所明知 縱無代理權,代理人若以本人名義為意思
或可得而知,其效力即應直接歸屬於本 表示,亦構成代理,但為無權代理,若具
人,不以事後經本人承認為必要,此與 備表見代理之要件或經本人承認,亦可對
無代理權人所為之法律行為,須經本人 本人直接發生效力 18 。我國民法代理之構
承認,始對本人發生效力者不同(民法 成,關鍵不在於代理權限之有無,本人縱
第一百七十條第一項參照)。 」斬釘截 曾授與代理權於代理人,但代理人未以本

16
陳聰富,民法總則,初版,元照,2014 年,328 頁。
17
王澤鑑,民法總則,2016 年,498 頁。
18
關此,參照,最高法院 76 年度台上字第 3 號判決:「我民法上之代理,係採顯名主義,代理
人於代理權限內,必須以本人名義所為之意思表示,始能直接對本人發生效力(民法第一百○
三條參照),於無權代理之情形,亦須具有以本人名義為意思表示之代理行為存在,本人方得
以承認,使其對本人發生效力(民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項參照),否則本人無從以追認,使其
對本人發生效力。」;同旨,最高法院 70 年度台上字第 2160 號判決:「再無權代理或表見代
理,除欠缺代理權外,非具備代理其他之要件,不能成立。故無代理權,又非以他人代理人名
義而與第三人為法律行為者,當不發生無權代理因本人承認而對本人發生效力,或使本人負表
見代理授權人責任之問題。」。

月旦法學雜誌(No.279)2018.8 法學論述 103


人名義為意思表示時,該意思表示仍無從 前者,指代理人直接公開本人名義為法律
19
直接對本人發生效力 。 行為,其對顯名主義的理解,與德國日本
(二) 顯名原則之目的 及我國通說均有不同。其所謂「隱名主義
關於顯名原則之旨趣,依王澤鑑,目 的表示方式」實際上指隱名代理而言,要
的在保護相對人,俾其知悉本人究為何 件有三:代理人有代理權、有代理意思、
20
人 。若此為代理公開原則之目的,則為 相對人明知或可得而知有代理意思22。
讓第三人知悉契約一旦生效成立,應向何 上述見解仍然認為相對人明知或可得
人主張契約 權利,並對 何人負擔契 約義 而知隱名代理概念之內涵,依鄭冠宇的看
務,代理行為時代理人應向第三人表明本 法,代理人須告知相對人其所代理之本人
人之姓名,顯名即為表明本人姓名,以本 為何人,稱為顯名代理,隱名代理則指代
人名義為法律行為不啻於代理行為時表明 理人雖有代理權,但在為法律行為時,仍
本人之姓名。 以自己名義為之,事後不得主張其有行使
(三) 隱名代理對立下的顯名代理 代理權之意思,代理人仍須自負其責,並
以上二說尚承認顯名原則為我國代理 認為民法原則上不承認隱名代理,但在上
法之基本原則。或許因最高法院認為顯名 述「未明示本人名義說」之情形,主張也
代理與隱名代理不同,以顯名原則理解隱 可成立代理23。
名代理發生困難,顯名原則逐漸從民總教
三、日本民法之影響
科書銷聲匿跡,視而不見,直接探討顯名
代理與隱名代理之概念。 關於隱名代理學說及實務見解,是否
黃宗樂一方面對隱名代理採取與通說 全然為本土研發的產物,或一部甚至全部
相同見解,他方面,認為顯名代理乃「代 均為外國進口?隱名代理倘指不以本人名
理人代為或代受意思表示時,須以本人之 義為法律行 為而仍為代 理有效型態 的情
21
名義為之」 ,在此理解下,民法第103條 形,應該不是所有國家均承認隱名代理,
已不再是顯名原則之明文規定,而僅僅規 比較可能的,也許是英美法本人不公開代
範顯名代理,亦非直接代理一般規定,隱 理及日本法之代理。
名代理成為民法未明文規定之代理型態, (一) 英美法本人不公開代理?
而為判例法之產物。 英美法代理有本人公開及本人不公開
代理人以本人名義為法律行為之情 之分,二者雖均屬於代理法則所規範之代
形,陳聰富區別為顯名主義及隱名主義, 理型態,但發展脈絡不同,法律原則也不

19
最高法院 75 年度台上字第 1922 號判決。
20
王澤鑑,同註 17,498 頁。
21
鄭玉波著,黃宗樂修訂,民法總則,修訂十一版,2008 年,325 頁。
22
陳聰富,同註 16,328 頁。
23
鄭冠宇,民法總則,2017 年,488 頁。

104 法學論述 月旦法學雜誌(No.279)2018.8


完全相同。代理人所訂立之契約若要發生 人係為本人而為時,前條第1項之規定準用
與歐陸直接代理相同之效果,並非以代理 之。」我國學說及實務見解對隱名代理作
人是否以本人名義,而是以是否為本人利 為代理之型態從無質疑者,日本民法前開
益為判斷標準。依英美法本人不公開代理 規定事實上成為法理,上述主張隱名代理
法則,代理人縱未表明本人或為本人利益 指代理人有代理意思但未以本人名義為法
之意旨,代理人在實際授權範圍內,為本 律行為之情形的說法,應非偶然,而為日
人利益所訂 立之契約, 本人得起訴 或被 本民法規定之繼受。
訴,代理人也可成為契約請求之原告或被 日本民法第100條本文並非首倡,乃
24
告 。我國最高法院所謂的隱名代理為代 仿德國民法第164條第2項之規定,但書從
理之型態, 代理行為效 力歸屬本人 ,因 何而來,立法理由書無從窮源竟委。日本
而,我國隱名代理借鏡英美法本人不公開 民法起草者之一的梅謙次郎對商法第504條
代理可能性微乎其微。 不以本人名義為要件之規定,評價甚高,
(二) 日本民法第 100 條 有人認為民法第100條但書的追加,或許就
我國民法第103條以本人名義為代理 是梅謙次郎為調和民法顯名主義與商法典
效果歸屬本人之要件,應仿自德國民法第 非顯名主義所提出者25。若日本商法第504
164條第1項之立法例,但該條整體語法結 條同樣是折衷德國代理公開原則及英美法
構上,較接 近日本民法 第99條之規定: 本人不公開代理法理之創作的說法,有可
「代理人於代理權限內表示為本人而為之 信之處,則日本民法第100條但書,應該不
意思表示,直接對本人發生效力(第1 僅是默示以本人名義為法律行為,或代理
項)。前項規定,於第三人對代理人為意 意思默示之表示而已。日本民法明知或可
思表示者,準用之。」。我國早期學說對 得而知為本人,效力歸屬本人之規定,似
顯名主義之理解,受日本民法學說影響更 乎可評價為一方面以德國民法第99條代理
大,隱名代理概念之發展,更與德國民法 公開之規定為基礎,他方面更參酌英國本
學說關連較小。前述大理院判例雖未明示 人不公開代理法理的混合繼受。日本民法
其主張為隱名代理,且未註明其出處,但 代理行為對本人發生效力,並未如德國民
其主張顯然來自日本民法第100條:「代理 法事事必言「以本人名義」,而僅要求代
人並未表明為本人所為之意思表示,視為 理人為本人為法律行為,代理行為效果歸
自己所為。但相對人明知或可得而知代理 屬本人的關鍵,不在代理人是否以本人名

24
Thomas Krebs, Some Thoughts on Undisclosed Agency, in ENGLISH AND EUROPEAN PERSPECTIVES ON
CONTRACT AND COMMERCIAL LAW - ESSAYS IN HONOUR OF HUGH BEALE 161, 165 (Louise Gullifer &
Stefan Vogenauer eds., 2014).
25
平野裕之,代理における顕名主義について-民法 100 条と商法 504 条の横断的考察,法律論
叢 75 巻 2・3 号,2002 年,49 頁。

月旦法學雜誌(No.279)2018.8 法學論述 105


義為意思表示,更不在於代理人所簽訂之 顯名主義乃繼受自日本學說之用語,
契約書是否 記載本人之 姓名為契約 當事 代 理 公 開 原 則 則 為 德 文 Offenkundigkeit-
人,而在於第三人是否明知或可得而知代 sprinzip之翻譯。我國學者也有認為此二者
理行為之效 果將歸屬於 本人,而非 代理 並無不同,但在最高法院確立隱名代理亦
人。 為代理型態之後,顯名似乎有與代理公開
日本民法第100條但書若寓有調和折 不同的意涵。
衷以本人名義為代理公開基準的歐陸代理 代理人在代理權限內對第三人所為的
法與英美法本人不公開代理法理之雄心壯 意思表示,同時表明:第一、自己姓名;
志,在我國代理法土地上,其思想又已透 第二、代理 人之身分( 代理意旨) ;第
過「隱名代理」的概念發榮滋長,則我國 三、效果歸屬主體之本人之姓名,如乙在
代理法不必非德國民法馬首是瞻不可,解 契約書書寫「甲之代理人乙」,契約相對
釋論上,有更寬廣的空間,得以自由自在 人丙不僅知道代理行為之人為乙、乙為代
遨翔在國際間的代理法律世界。 理人,同時知道代理行為之效果將不歸屬
行為人乙,而歸屬甲,為民法第103條第1
參、代理公開基本內涵
項所規定的無爭議情形(一般案型)。此
通說及實務見解一方面肯定我國民法 種情形因代理人明示代理意旨,似乎為我
代理採顯名主義,他方面,也承認隱名代 國法院及學說所理解的顯名,有些學者更
理亦得使代理行為效果直接歸屬本人,代 認為此為民法第103條所謂的「以本人名
理之型態可分為顯名代理及隱名代理。如 義」為意思表示的情形。代理行為作成書
此一來,將產生顯名主義的顯名,與顯名 面者,顯名乃至於以本人名義,指書面載
代理所謂的顯名,概念是否同一的問題。 明本人為當事人及其姓名。美國2006年法
再者,我國民法第103條所謂的以本人名 重 述 第 三 版 第 1.04 條 所 謂 的 「 本 人 公 開
義,是否僅限於顯名代理之情形,從而, Disclosed principal」,代理人與第三人交
隱名代理為我國民法代理所未規定的、而 易時,第三人知道代理人是為本人而為,
由學說實務所發展出來的代理型態,均不 且知道本人之姓名 26 ,除不以以本人名義
無疑義。以上問題,除須釐清概念外,也 為要件,與我國顯名無爭議的情形,並無
涉及代理法核心的問題:代理人於代理行 二致。
為時,應公開何種事實,方能使行為的效 代理人於代理權限內所為之意思表
果直接歸屬於本人。 示,若非完整公開此三者,不足以使代理
行為效果歸屬於本人,則代理制度運用空
一、代理公開無爭議情形
間受到侷限。如後所述,代理意旨表明亦

26
§ 1.04(2)(a):「A principal is disclosed if, when an agent and a third party interact, the third party has
notice that the agent is acting for a principal and has notice of the principal's identity.」

106 法學論述 月旦法學雜誌(No.279)2018.8


得為默示,學說及實務見解也對一些非完 張以本人名義指顯名,該條乃關於顯名代
整公開之情 形,承認得 為代理型態 。然 理之規定, 其所理解的 名義,似乎 指姓
則,上述三者,何者為代理行為效力歸屬 名,以本人名義乃告知本人姓名之意。若
於本人所不可或缺者?民法總則雖有代理 認為隱名代理與顯名代理有別,隱名代理
一般規定,但最主要的適用對象仍為契約 成為法無明文的代理型態。顯名代理指扣
中之意思表示,以下將探討在契約訂立過 除隱名代理之後所有的代理型態,民法第
程,代理公開應有的最基本內涵。 103條之適用對象取決於「顯名」與否。
(三) 表示有為本人之意思說
二、公開以本人名義──學說
鄭玉波:「代理人代為意思表示或代
(一) 代行說 受意思表示時,須以本人之名義為之,學
也許在日本學說關於顯名主義內涵論 者稱為「顯名代理」,所謂以本人名義為
述之影響下,更加上隱名代理被確立為代 之者,即須 有為本人之 意思,且將 其意
理型態後,我國學說更關心顯名代理與隱 思,表示於外者是也。」29
名代理概念 ,較少探討 民法第103條1 項
三、公開效果歸屬他人之意思
「以本人名義為意思表示」之概念。有學
者顧名思義認以本人名義,即直署本人之 我國民法第103條固然要求代理行為
27
名義或姓名,即簽名的代行 ,甚而以為 應公開本人 名義,但如 何理解以本 人名
民法之代理因民法第103條之規定僅要求 義,繫於代理公開原則如何展開,代理公
「以本人名義為意思表示」,故代理人僅 開原則之具體化更決定代理一般規定之適
需簽寫本人之姓名,不必書寫代理意旨及 用範圍。以本人名義並非日常生活語言,
代理人簽名,民法上之代理實屬法律行為 而為法律概念,該條若為代理公開原則之
28
之代行 ,其所理解的名義,其實就是簽 明文,以本人名義為意思表示,指代理公
章,該條成為適用在契約書上僅有本人簽 開而言。個人認為代理公開應探究代理人
章的案例。該說之不當,不言而喻。 意思表示時 是否有為效 果歸屬本人 之意
(二) 顯名代理說 思,並不以表明本人姓名為限,更不需要
或許因代理行為時,代理人表明本人 符合最完整的顯名。
之姓名,為以本人名義為法律行為最無爭 基於私法自治原則,當事人得以自己
議型態,極易讓人將「以本人名義」與表 意思形成自 己的法律關 係,在契約 法領
明本人姓名等同視之,誤以為顯名主義所 域,本於契約自由原則,雙方就契約內容
謂的顯名乃乃表明本人姓名。部分學者主 意思表示一致,契約即成立(民法第153條

27
梁宇賢,票據行爲之代理、代行及票據之瑕疵,月旦法學教室,97 期,2010 年 11 月,69 頁。
28
梁宇賢,論票據行爲之代理及代行,月旦法學雜誌,158 期,2008 年 7 月,242 頁。
29
鄭玉波,民法總則,修訂初版,1982 年,293 頁。

月旦法學雜誌(No.279)2018.8 法學論述 107


第1項),在單純二人交易關係,並不需要 人,則因要約相對人將要約變更而視為新
特別將效果歸屬於自己的意思表示出來。 要約,乙若不同意自為當事人,契約不僅
如 乙 欲 以 10 萬 元 出 售 自 己 所 有 的 A 車 予 對甲,對乙亦不成立。乙對丙表示出售A
丙,乙僅須為上述內容之要約,丙同意購 車之要約併同效力及於甲之意思,使乙在
買,買賣契約即在乙丙間發生效力,並不 代理權限內所為之行為效力歸屬於甲,此
需要特別對丙表示契約若有效成立,自己 即我國民法所謂以本人名義為意思表示。
將負擔交付標的物移轉所有權之義務,而 因以本人名義為行為須成為代理人意思表
取得對丙的價金請求權,契約自由原則中 示之內容,故是否有代理意思,應透過意
的締約自由 與相對人選 擇自由,同 時實 思表示解釋的方法,探求代理人之意思表
現。乙丙間事後若對車內高級音響是否也 示是否有此內容,第三人是否也同意由代
在買賣之列,而對買賣契約是否意思表示 理人以外之人成為契約當事人。
一致而成立有爭執,須透過意思表示解釋 我國及日本學說所謂「顯名主義」,
確定發生法律上拘束力之要約內容,要約 不應理解為代理人於代理行為時需顯示本
相對人之表示可否認定為承諾,契約是否 人之姓名,而僅需表明代理行為效果將及
因而成立。 於他人,此即所謂表明代理意旨之真諦。
在涉及本人、中間人及第三人之事務 (一) 共同主觀意思
處理關係上,中間人是否有使契約有效成 意 思 表 示 之 解 釋 , 依 民 法 第 98 條 :
立之法律效果歸屬於本人之意思,而此意 「解釋意思表示,應探求當事人之真意,
思也表示出來,為代理構成之關鍵。上舉 不得拘泥於所用之辭句。」之規定,應探
之例,A車為甲所有,委託乙出售,丙無 求表意人之真意。在契約法領域,所謂探
任何合理理由懷疑乙並非契約當事人時, 求當事人真意,並非探求契約任何一方當
乙應一如一般交易,成為契約當事人,方 事人主觀的意思或認知,而應該在探求當
不至於違背丙合理之信賴。乙若無意與丙 事人共同主觀的意思。蓋約定之內容,具
發生買賣契約關係,乙對丙之要約,除買 有法律規範效力的意義如何,在當事人間
賣價金及標的物外,為確保丙的相對人選 若無爭執,無論該內容,客觀上如何被了
擇自由,丙至少須處於知悉買賣契約有效 解,也不管客觀上是否具有歧義性,仍以
成立之效果 歸屬關係將 發生在他人 的狀 當 事 人 共 同 主 觀 意 思 為 準 30 。 即 使 有 爭
態,丙一旦對乙之要約為承諾,方可合理 執,當事人若能自主地,或透過第三人的
推斷乙不僅同意以10萬元為代價出售A車 協助,就約 定內容的規 範意義,達 成共
之要約內容,也同意效果歸屬於他人。丙 識,亦應以此共同理解的意義為準。當事
雖同意以10萬元買車,但不同意甲為出賣 人共同主觀意思若確實存在,縱然當事人

30
陳自強,契約之成立與生效,2014 年,265-267 頁。

108 法學論述 月旦法學雜誌(No.279)2018.8


用語錯誤,不知情客觀第三人將會為不同 的問題,與顯名主義之適用無關。相對於
的理解,亦同。此即「用語錯誤,無害真 此,行為人以自己行為之意思冒用他人姓
意」(即誤載不害真意)的解釋原則。上 名,第三人與該他人姓名發生聯想,欲以
述意思表示解釋原則,於契約當事人之確 該他人成立契約關係時,第三人係以與該
定,亦有其適用。 他人訂立契約之意思而為表示,行為人則
代理人於代理行為時表明效果及於他 以自己行為意思而為表示,並無共同主觀
人,第三人對此契約效力歸屬於他人之表 意思,是否發生代理關係,應進行下述規
示為承諾,使代理人訂立之契約效力及於 範解釋作業。
該他人。因代理人及第三人就效果歸屬本 (二) 規範解釋
人亦須意思表示一致,雙方就契約效力所 中間人與第三人雖就契約內容意思表
及的他方當事人,已有共同的認識時,縱 示一致,對契約效果歸屬主體並無共同主
然對他方當事人之姓名有誤認,契約效力 觀意思時,契約效力及於中間人或本人有
仍然發生在 該他人與第 三人之間。 換言 待確定,亦 須透過意思 表示解釋原 則為
之,第三人及代理人若有共同主觀意思, 之。
以該意思所指稱之對象為契約當事人,此 民 法 第 98 條 所 謂 應 探 求 表 意 人 的 真
為契約當事人確定法理的第一個原則。 意,不意味意思表示發生法律上拘束力的
在冒名行為,行為人使用杜撰之名或 內容,必定是表意人主觀上所欲發生的內
冒用他人姓名而與第三人訂立契約,第三 容。表意人主觀所欲發生之意思表示內容
人若對契約相對人同一性並無錯誤,即實 與相對人所理解者不同時,應從法律規範
際行為人有自為契約當事人之意思,且表 的立場解釋意思表示,既不偏向表意人,
示出自為當事人之意思,而第三人以行為 也不完全以相對人主觀所理解的為準,而
人為契約相對人,如在旅館住宿契約,旅 應依誠信原則,斟酌交易習慣,視有理性
客以他人姓名或杜撰之名辦理入住手續, 的第三人若處於相對人的立場將會如何理
旅館不重視旅客姓名,以實際住宿之客人 解意思表示,即探求相對人對意思表示的
為契約相對人,因契約當事人為實際行為 了解可能性如何(規範解釋)。此種解釋
人及第三人,為雙方共同主觀意思,縱旅 作業,固然是在基於當事人意思自主自我
客登錄之姓名顯示為其他之人,契約也不 決定的尊重,但也考慮到相對人對意思表
會發生在旅館及名義人上31。 示客觀內容之信賴保護。
上述情形,實際行為人使用之姓名雖 上述意思表示解釋原則,不僅適用於
非其本名,但與第三人均以為是單純二人 表意人與相 對人對意思 表示內容理 解不
關係,無所謂是否以本人名義為法律行為 同,在對意思表示效力歸屬主體理解有別

31
參見,磯村保,契約当事者の確定をめぐって,7 LAW&PRACTICE 91, 94 (2013).

月旦法學雜誌(No.279)2018.8 法學論述 109


時,亦有其適用。第三人主張中間人應自 知,基於規範解釋,可認定有代理意旨之
負契約義務,而中間人抗辯其係以本人名 表示時,亦符合民法第103條以本人名義為
義為法律行為,第三人與中間人就法律行 法律行為之 規定。代理 人所為的意 思表
為之歸屬主體有爭執時,在我國民法為代 示,效力是否及於本人,關鍵在於效力歸
理公開原則之適用。中間人是否以本人名 屬本人之意思,第三人是否明知或可得而
義為法律行為,乃判斷代理人是否有法律 知,不應該 在於是否表 示本人姓名 。反
效果歸屬於本人內容之意思表示。基於規 之,中間人縱有代理權,也有代理意思,
範解釋,應取決於第三人是否可得認識中 若基於規範解釋,無法認定中間人有代理
間人表示出來的意思,中間人內心的意思 意旨之表明時,法律行為乃中間人自己行
並非關鍵,而是從相對人的角度如何客觀 為。我國民法雖無日本民法第100條本文之
理解其意思。因規範解釋中再探求相對人 規定,但解釋上應無不同。
對意思表示了解可能性,中間人有代理意
肆、代理公開之認定
思,第三人並不須明知,可得而知亦可。
中間人法律行為效果及於本人之意 所謂代理公開,一言以蔽之,指效果
思,僅當第三人明知或可得而知時方受斟 歸屬於他人之意思是否於第三人明知或可
酌,因而,中間人代理之意思與第三人知 得而知,第三人若在此情況,接受此效果
悉代理之存在乃一體之兩面。要求中間人 歸屬安排, 代理人無論 如何不負契 約義
公開其角色,與探求第三人是否知悉中間 務。效果歸屬他人意思如何被第三人明知
人之角色,並無區別。客觀地解釋中間人 或可得而知,無關宏旨,直接表明本人之
之表示得到與探求第三人知悉與否相同的 姓名及代理意旨固然最明確,但不以此為
結果。中間人之意思及第三人之知悉,前 限。第三人若知悉實際交易之人並非將來
32
者較為重要,因後者仍以前者為基礎 。 有效成立契約關係之主體,但本人之姓名
基於規範解釋,認定中間人有效力及 未揭露,是否符合代理公開原則的要求,
於本人意思之表示,第三人不知有此意思 而得為代理有效形式,學說及實務見解不
而訂立契約,因第三人之表示將被理解為 明。關於此 種代理型態 ,個人將另 文探
同意中間人之表示內容,第三人承諾之意 討。
思表示本身有內容錯誤。
一、不完整顯名
(三) 第三人明知或可得而知
意思表示原則上得為明示或默示,因 (一) 未使用代理字眼
此,中間人之意思表示有包含效力及於本 代理人並未使用「代理」字眼,但載
人意思之內 容,為相對 人明知或可 得而 明本人姓名,並簽署己名,是否符合代理

32
Moser, Die Offenkundigkeit der Stellvertretung, Tübingen 2010, S.184-85.

110 法學論述 月旦法學雜誌(No.279)2018.8


公開原則?如在最高法院41年台上字第764 效力因而及於本人。
號判例一案,甲獨資經營銀樓,由經理人 代理行為時,縱未使用代理字眼,透
乙全權負責黃金買賣。銀樓應支付客戶之 過解釋可得認定代理人已有代理意旨之表
款項,乙常蓋用該銀樓店章簽發支票,自 明,代理人已默示表明代理意旨。代理意
己則在銀樓名章右旁之下簽名,但未表明 旨之表明使代理人不成為契約當事人,至
自己係經理人,最高法院認為:「代理人 於代理行為效果是否及於本人,視代理人
為本人發行票據,未載明為本人代理之 是否有權代理或構成表見代理。無權代理
旨而簽名於票據者,應自負票據上之責 與有權代理之不同在於代理權限之有無,
任,固為票據法第六條所明定,惟所謂 而不在於是否表明代理意旨,在最完整的
載明為本人代理之旨,票據法並未就此 顯名,也可能是無權代理。
設有規定方式,故代理人於其代理權限 (二) 僅記載本人姓名
內,以本人名義蓋本人名章,並自行簽 中間人訂立契約,不僅未載有代理人
名於票據者,縱未載有代理人字樣,而 字樣,也未表明自己姓名,而僅以他人姓
由票據全體記載之趣旨觀之,如依社會 名署名,是否符合代理公開原則,不無疑
觀念,足認有為本人之代理關係存在 義。
者,仍難謂非已有為本人代理之旨之載 1.票據行為之代行
33
明。」 票據為文義證券,在票據上簽名者,
上開判例雖係對票據行為代理之解 依票上所載文義負責(票據法第5條1
釋,但票據行為為要式行為,且須嚴格遵 項)。票據行為亦得代理,但依形式的票
守一定款式,其所提示的代理認定原則, 據嚴格,須從票據本身即可知代理人係為
當得適用於其他法律行為。換言之,縱未 本人為票據行為,此乃與一般法律行為不
載有代理人字樣,但由法律行為書面全體 同之處 34 。代理人雖有代理權而簽名於票
記載之旨趣,依社會觀念,足以認為有代 據,但無法從票據本身得知代理意旨時,
理關係存在時,亦符合顯名主義之要求。 既無本人姓名之記載,又欠缺及代理意旨
依意思表示解釋原則,所謂社會觀念,應 之表明,依票據法第9條之規定:「代理人
該是有理性之第三人從法律行為書面全體 未載明為本人代理之旨而簽名於票據者,
記載之旨趣 ,依誠信原 則,斟酌交 易習 應自負票據上之責任。」應自負其責。
慣,可得理解為代理人有效果及於本人之 代理人不表明自己之名,僅表明本人
意思,換言之,第三人明知或可得而知行 之名而為票據行為,即代理人任意記明本
為人有代理意思,代理人所為的意思表示 人之姓名蓋其印章,而成為本人名義之票

33
同旨,最高法院 41 年度民庭庭長會議決議。
34
最高法院 75 年度台上字第 1475 號判決:「票據行為之代理,乃採顯名主義,並具文義性,代
理人必須在票據上簽名或蓋章,並表明代理之旨。」

月旦法學雜誌(No.279)2018.8 法學論述 111


據行為者,依最高法院53年台上字第2716 屬於他人之約定。
號判例,代理人僅須實際上有代理權而以 乙以契約效力歸屬於甲的意思,以甲
本人名義簽名於票據,亦為代理之有效形 之名,署名用印,丙卻認為契約書上記載
式,此種票據行為代理,票據法學者稱為 之甲,為乙本人,以為契約書上記載之甲
簽名之代理、票據行為之代行。票據簽名 即為與其訂約之乙,無意與甲發生契約關
之代行,票據權利人若從票據以外的情形 係時,若合理解釋乙對丙之表示,可認定
知悉票據上簽名之人實際上有代理權,票 乙以效力歸屬於他人(甲)之意思而與丙
據行為名義人負擔票據責任,既符合名義 訂立契約,為丙明知或可得而知,丙也同
人之意思,也不違背票據為文義證券之法 意訂約,基於意思表示解釋之基本原則,
理(票據法第5條1項)。 契約效力應發生在甲丙間。
2.署名代理 無論是票據行為之代行或代理權人以
在一般法律行為,代理權之人不表明 本人姓名訂 立契約,行 為人均須有 代理
自己之姓名 ,僅以本人 之名義為法 律行 權,本人若爭執行為人有代理權,第三人
為,如甲委託乙出售其所有之地,必要書 負舉證責任。
類及印鑑交付乙,乙直接使用甲之名與丙 3.行為人無代理意思
訂立買賣契約,在契約書以甲之名署名用 行為人冒用他人姓名,以自己行為意
印,日本學者稱此情形為「署名代理」, 思與第三人訂立契約,但第三人因認識被
35
認為買賣契約效果直接歸屬甲 。德國學 冒名之人或對其名有一定聯想,該契約重
者也認為行為人有代理權,效力亦及於名 視交易相對人個人之資格及信用,而認為
36
義人 。依最高法院判決79年度台上字第 契約當事人為被冒名之人時,發生當事人
2356號判決的見解,署名代理亦為代理之 同一性錯誤。
有效形式。
二、無所謂本人為何人之交易
丙若明知或可得而知乙與契約名義人
甲為不同之人,乙出面訂立契約係受甲之 以上案例,多發生在中間人與第三人
委任,且契約效力將直接歸屬於該名義人 成立書面,書面卻未完整顯名,而契約重
甲,而非與之締結契約之乙時,契約關係 視契約相對人個性,何人為當事人於契約
發生在甲丙之間,符合甲委任本旨。契約 當事人有一定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現金
書上雖僅出現甲之姓名,但乙基於代理意 交易,如公司員工購買辦公用品,一手交
思而訂立契約,契約效力歸屬於契約名義 錢,一手交 貨,契約成 立同時也履 行完
人甲為丙明知或可得而知時,基於法律行 畢,並無請求履行的問題,嗣後縱因給付
為解釋原則,可得認定乙與丙間有效果歸 標的物有瑕疵而發生瑕疵修補、損害賠償

35
山本敬三,民法講義 I,總則,三版二刷,有斐閣,2012 年,356 頁。
36
MüKoBGB/Schubert, 7. Aufl. 2015, BGB § 164 Rn. 143.

112 法學論述 月旦法學雜誌(No.279)2018.8


或契約解除等問題,出賣人通常也以占有 如就近年來陸續出台的國際契約統一
標的物及購貨證明而出面主張契約權利之 文件而論,英美法代理公開模式顯然佔上
人為契約當事人。如公司員工乙替公司購 風。基於以下理由,相較於歐陸本人名義
物,雖未表明此意旨,出賣人乃以將來取 為公開內容,公開為本人利益之規範模式
得買賣標的物所有權之人為當事人,出賣 更值得採行。
人及中間人對契約效力歸屬主體乃有共同 1.本人或自己名義界限模糊
主觀意思。對出賣人而言,占有商品及銷 首先,實務上,以本人名義,與自己
售單據(如發票)者即為其買受人,嗣後 名義但為他人計算,常界限難分,難以證
因買賣標的 有瑕疵而主 張退貨(解 除契 明 , 非 法 律 人 不 知 此 區 別 38 如 在 英 國
約),並非必由乙出面不可,此為交易慣 Teheran-Europe Co. Ltd. v. Belton (ST)
例,無所謂本人為何人之交易理論僅在說 (Tractors) Ltd.,[ 1968] 2 Q.B. 545一案39,名
明此交易慣例而已37。 為Richards Marketing之公司,在向第三人
訂購貨物時,表明他的客戶(clients)與他聯
三、公開事務處理關係
絡並指示下單。此聯絡(communication)具
歐陸傳統觀念認為直接代理須以本人 多義性,既可解釋為Richards Marketin為以
名義為法律行為,以自己名義為本人之利 代理人身分但未表明本人姓名為行為,也
益,僅為間接代理,代理人僅公開為本人 可意味Richards Marketing雖接到本人之指
利益,尚有未足。英美法並無以本人名義 示,但仍以 自己名義為 行為。從經 濟觀
的觀念,相當於歐陸法直接代理的顯名代 點,重要的毋寧是第三人是否明知或可得
理,僅須公開本人或為本人利益。國際間 而知交易相對人獲得本人授權,為本人之
在制定代理相關公約及代理乃至於契約一 利益而為行為40。
般法律原則時,對歐陸法及英美法代理公 2.代理適用範圍較大
開基準壁壘分明,無不了然於胸。 事務處理經濟上最後的利益及不利均
(一) 公開為本人利益規範模式 歸委任人,委任人較受任人為更合適的契
較佳 約當事人,故應盡量擴大代理法適用之範

37
Medicus/Petersen, Bürgerliches Recht, 23. Aufl., 2011, Rn.90.
38
票據法第 9 條「代理人未載明為本人代理之旨而簽名於票據者」,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英譯
為:”An agent who signs a negotiable instrument without expressly indicating that he signs on behalf
of the principal”. http://law.moj.gov.tw/Eng/LawClass/LawAll.aspx?PCode= G0380028(最後瀏覽
日:2018 年 4 月 30 日),並非 in the name of the principal,無論是否為翻譯錯誤,顯現以本人
名義與為本人利益,概念未必一清二楚。
39
[1968] 2 Q.B. 545.
40
Michael Joachim Bonell, UNIDROIT Principles 2004–The New Edition of the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Contracts adop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Unification of
Private Law, 9(1) UNIF. L. REV./ REV. DR. UNIF 5, 21 (2004).

月旦法學雜誌(No.279)2018.8 法學論述 113


圍。採取本 人利益為代 理是否公開 之基 可認為隱名代理具有如下特徵:第一、代
41
準,較容易認定為直接代理 。 理人有代理權限;第二、代理人未以本人
3.不會有害於第三人之利益 名義或未明示以本人名義為法律行為;第
以為他人利益為代理公開之基準,並 三、代理人實際上有代理意思;第四、代
不會不利於第三人。公開本人名義而為法 理意思之存在為相對人明知或可得而知。
律行為,必然表明是為為本人利益,為本 實際案例,隱名代理多因契約書並未記載
人利益與以本人名義僅為一線之隔,通常 本人為契約當事人而起,故第二點當事人
會認為公開為本人利益,契約當事人即為 多無爭執。本人若出面對第三人行使契約
本人。經濟上,本人為當事人,公開為本 權利 43 ,代理意思之存在為相對人明知或
人利益時,第三人明知經濟上關連性,是 可得而知,也多不難認定。從而,得否使
否締約主要著眼於本人,從而,在公開為 本人負契約義務,成敗關鍵在於主張隱名
本人利益,認定代理公開,並不會損害第 代理者,得否證明代理人有代理權限及實
42
三人 。 際上有代理意思。
(二) 推 定 有 效 果 歸 屬 於 委 任 人 之 我國民法委任與代理固然分離,委任
意思 未必伴隨代理權,代理權也未必以委任為
公開為本人利益本身,在現行法,對 基礎關係,但實際交易,委任書同時有代
代理公開的要求,固然是非為本人利益, 理權授與之明示或默示,比比皆是,委任
但代理之構成,關鍵在於第三人是否明知 書上縱未出現代理權授與,亦不得逕否定
或可得而知代理人有行為效果歸屬本人之 有代理權授與行為之存在。委任與代理分
意思,此點乃事實認定的問題。本文認為 離乃法學發展的結果,委任與代理經常相
中間人所為的行為若是在受託事務處理的 伴而生,卻是實際生活經驗。若本人與中
範圍內,且為第三人明知或可得而知時, 間人間有事務處理關係,委任事務處理須
可推定中間人所為之法律行為有效果有及 以法律行為為之,中間人為處理委任事務
於委任人之意思。委任人得舉證證明依其 而與第三人訂立契約,至少得推定本人授
與受任人之事務處理關係,並無效力直接 與代理權,中間人在授權範圍內所為之法
歸屬於自己的約定,受任人並未取得得以 律行為有使效果及於本人之意思。
其行為影響委任人法律地位之權限(代理 如在1983年6月17日臺灣高等法院暨
權)。 所屬法院法律問題,張三(即本人)口頭
1.代理權之證明 委任李四(受任人)共同出賣彼此各別所
綜觀最高法院對隱名代理之理解,如 有之土地多筆,李四與王五訂立買賣契約

41
Moser, Die Offenkundigkeit der Stellvertretung, Tübingen 2010, S.445.
42
Moser, Die Offenkundigkeit der Stellvertretung, Tübingen 2010, S.446.
43
參見,最高法院 81 年度台上字第 165 號判決。

114 法學論述 月旦法學雜誌(No.279)2018.8


時,僅在契約首端記明張三李四出賣該土 知,與歐陸法不分軒輊。
地,於契約末端出賣人欄,則只列李四為 (三) 自己行為之公開
出賣人,而未標明其為張三之代理人,王 中間人雖公開為本人之利益,但也可
五以張三拒絕履行契約,對之提起交地及 能為中間人自己行為。上述公開事務處理
所有權移轉登記之訴,研討結果認為如張 關係即公開為本人利益,從而推定有使行
三對其口頭 委任李四出 賣土地事實 不爭 為效果歸屬本人之意思,僅為解釋規則,
執,買賣契約直接對張三本人發生效力。 當然允許舉證推翻此推定。
法院並未特別要求張三與李四間有須另有 公開為本人利益僅為本人為契約當事
代理權授與行為。 人及第三人信賴本人為當事人之表徵,當
2.公開為本人利益推定效果歸屬本人 事人若不願使本人成為當事人,應對第三
之意思 人明確表明 46 。從而中間人與第三人訂立
在法律行為事務處理,中間人(受託 契約時,雖公開為本人之利益,但表明行
人)所訂立之契約,契約當事人為中間人 為效果歸屬於自己,第三人同意時,雙方
自己或本人(委任人),涉及中間人及第 就效果歸屬於中間人已意思表示一致,當
三人間就效果歸屬於本人是否已意思表示 無發生代理效果之餘地。
一致的判斷。第三人若能證明本人與中間 中間人於法律行為時表明自己行為之
人有事務處理關係,因處理本人事務係為 意思,並不以明示為限。中間人若為以間
本人之利益,中間人以為本人利益之意思 接代理型態處理委任事務之營業人,如在
而為意思表示,推定效力有及於本人之意 行紀或承攬運送,基於行紀營業本人,即
思。此在英美法顯名代理之認定上,亦無 可推知行紀人自為當事人,排除本人利益
不然。英美法顯名代理雖僅要求契約成立 之公開推定有代理之意思。
時公開本人乃至於為本人利益而為行為,
四、企業關連行為之公開
但因本人與第三人直接發生關係,代理人
退出交易drops out of the transaction44,公 我國採民商合一,民法典之外,並無
開為他人利益即可推斷中間人有使法律關 獨立商法典,德國及日本等民商分立國家
係發生在本人及第三人間之意思 45 ,第三 的商事代理,我國則在民法債編各論經理
人明知或可得而知中間人係為本人利益而 人及代辦商 及公司法公 司經理人中 有規
同意訂立契約,第三人與中間人就效果歸 定,形式上,並無民事代理及商事代理之
屬本人實質上也達成協議,效力及於他人 別,就代理公開,更不可能出現日本民法
之意思,事 實上,相對 人明知或可 得而 代理與商法代理南轅北轍的現象。無論代

44
DANNY BUSCH, INDIRECT REPRESENTATION IN EUROPEAN CONTRACT LAW 132 (2005).
45
Moser, Die Offenkundigkeit der Stellvertretung, Tübingen 2010, S.185.
46
Moser, Die Offenkundigkeit der Stellvertretung, Tübingen 2010, S.448.

月旦法學雜誌(No.279)2018.8 法學論述 115


理一般規定之適用上,或實質意義的商事 之,從屬商事代理人代理之公開,是透過
代理,代理行為直接對本人發生效力,均 其在企業經營者之職務,而非透過完整的
須依民法第103條之規定,在代理權限內, 顯名公開本人名義。企業經營者使用從屬
以本人名義為意思表示。換言之,無論代 商事代理人為交易行為,並不需依循與民
理一般規定之適用上,或實質意義的商事 事意定代理完全相同的法則。嚴格的顯名
代理,代理行為直接對本人發生效力,均 主義並不符合商業生活之實際需要,日本
須依民法第103條之規定,在代理權限內, 商事代理並不採顯名原則,蓋此之由。
以本人名義為法律行為。但如前所述,以 在代辦商、代理商、經紀人、行紀人
本人名義並不等同於表明本人姓名,而為 等獨立的商事輔助人,判斷是否為商事代
有待個案展開的法律概念。 理或為自己行為,基本上並非取決於代理
在純粹民間交易(C2C),意定代理制 人個人的意思,而是契約訂立時客觀具體
度之運用多 係在擴張個 人的經濟活 動空 情事。受託人若為行紀營業人,一般從行
間,而有其任意性。第三人若重視交易相 紀營業本身即可知悉行紀實施行為之效力
對人之個性,代理人與本人間直接型態事 將不及於委任人,倘為代理商,從其營業
務處理關係應透過一定方式公示,以讓第 客觀上也足堪認定其為商事代理人。此時
三人能決定是否與委任人發生契約關係, 代理之公開,乃透過營業之公開。
而非實際訂約之人。訂立書面契約時,代 商事代理之公開一般可從代理人所在
理人表明自己為代理人、本人之姓名及代 的營業場所、其使用的名銜職稱而知,此
理意旨,完整的表示出代理意旨,最能讓 時,經營該營業場所之企業經營者、名銜
第三人決定是否與代理人背後的委任人發 指稱的公司 行號一般即 為代理所謂 的本
生契約關係,從而,顯名原則具有公示作 人。企業讓與、公司併購、公司改組等情
用。然在交易一方或雙方為企業經營者的 形發生時,代理人縱未將此等企業經營所
情形,即在B2C及B2B交易,要求所有透 有人之變動表示出來,只要交易客觀上可
過代理進行之交易均須完整顯名,有礙交 認為屬於企業經營範圍內,可推定代理人
易之迅速及圓滑進行。商品銷售人員等從 係為訂立契 約當時實際 的企業經營 者而
屬商事代理人訂立契約時,鮮少明示其為 為。如第三人誤以為與之實際締約之人為
代理人之身分,事實上從其職務即可推知 獨資企業經營者,實際上為有限公司之董
其以企業經營者名義訂立契約,無論認為 事,依德國企業關連行為理論,推定契約
此為默示代理意旨表明或依其情形可得認 當事人為公司而非代理人。聯合國國際商
定,均不須認為此構成顯名原則之例外, 事契約通則第2.2.4條第2項之規定:「代理
47
以此為隱名代理 ,更是畫蛇添足。換言 人為特定企業之利益而訂立契約,表明自

47
黃立,民法總則,二版一刷,1999 年,389 頁,即採此說。

116 法學論述 月旦法學雜誌(No.279)2018.8


己為企業之所有人時,第三人一旦知悉該 有無有爭執 者,應透過 規範解釋方 法認
企業真正所有人,第三人對該所有人亦得 定,此時, 並非以代理 人主觀的意 思為
行使自己對代理人之權利。」允許代理不 準,而須考慮到第三人之了解可能性,從
公開之第三人,對真正企業經營者得主張 客觀中立有理性第三人之立場,依誠信原
權利,應該也是基於相同的考量。 則並斟酌交易習慣,判斷第三人是否明知
或可得而知代理人有代理意思。契約書是
伍、結論
否記載本人之姓名,固然為判斷資料,但
代理公開,代理人在代理權限內所訂 不以此為限,仍須參酌締約相關情狀。
立之契約,契約效力歸屬於本人,代理若 台灣學說及實務見解隱名代理案例,
不公開,縱 然本人曾授 與代理權予 代理 契約書多無本人姓名記載,從而顯名不完
人,仍為代理人自己行為,代理人自己負 整,因此有「隱名」之稱,然依意思表示
擔契約義務並享受其權利。代理公開最無 解釋原則,縱契約書未載明本人為契約當
爭議情形,代理人明示代理意旨,可稱為 事人,相對人明知或可得而知代理人有效
「最完整顯名」,乃由代理人在意思表示 果歸屬本人之意思,仍不妨成立代理,主
中揭露以下三個內容:代理人自己及本人 張契約效力及於本人之人,若能證明代理
之姓名及表明代理意旨,讓第三人得知契 人為有權代理,代理行為之效果依民法第
約成立之效 果將歸屬於 代理人以外 之本 103條之規定,歸屬於本人。準此,隱名代
人,第三人因而能決定是否接受此效果歸 理並非民法未規定的代理型態,也不是外
屬安排,從而,第三人之相對人選擇自由 國法繼受的結果,第三人若明知或可得而
能獲得保障。 知代理人有代理之意思但代理人欠缺代理
代理人訂立表明代理意旨及本人姓 權或越權代理,雖仍構成代理,但為無權
名,固然最能讓第三人評估是否願與本人 代理。
發生契約關係,第三人之締約自由及相對 代理關係之認定,代理人效果歸屬於
人選擇自由因而獲得保障,惟代理公開並 本人之意思是否為第三人明知或可得而知
不以最完整顯名的情形為限,代理意旨之 為關鍵,除表明本人姓名外,代理人公開
表明亦得為默示,也包括依具體情形可得 與委任人間之事務處理關係,可推定有代
認定之情形。發生法律上拘束力之意思表 理意思。此外,在商事交易,從屬商事代
示的內容如何,須透過意思表示解釋的方 理人公開其在企業經營者之職務、其他商
法確定,代理人在為意思表示時,是否表 事代理人公開其營業,亦符合代理公開原
示出效果歸屬於本人之意思,第三人承諾 則的要求。
而發生代理效果,也涉及意思表示解釋。 (本文已授權收錄於月旦知識庫及
表意人與第三人就效果歸屬本人有共同主 月旦系列電子雜誌www.lawdata.com.tw)
觀意思,固不待言,一方對效果歸屬意思

月旦法學雜誌(No.279)2018.8 法學論述 11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