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2 第 4 期·总第 582 期 021

恩格斯对财富
与贫困关系的初步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基于《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文本考究

朱晓彤

摘要: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财富与贫困的积累事实上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国
民经济学家一度将此种贫困确证为社会发展中的“合理”现象。恩格斯在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
纲》 中认清了国民经济学的“私经济学”性质,对财富与贫困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他在
分析财富和贫困的矛盾关系的过程中超越了已有的价值理论,在厘清自由竞争所导致的种种对
立中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道德性和贫富两极分化的必然性,并且试图通过对私有制的扬弃
和社会革命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恩格斯对财富与贫困关系的探索超越了以资为本的
经济学,蕴含着人本主义经济学立场,对新时代经济学转型具有极强的启发性。
关键词:恩格斯;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贫富分化;私有制;批判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547 (2022) 04-0021-08
DOI:10.13221/j.cnki.lljj.2022.04.005

揭露并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病是马 “国民财富”是以对工人的剥削为基础的。
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主题,也是其实践性和 基于对国民经济学前提即私有制合理性的考
超越性的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 察,恩格斯认识到了国民经济学的“私经济
学批判方法事实上是从恩格斯开始的,其标 学”性质并且对财富与贫困的关系进行了初
志就是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 的发表 (以 步的探索。
下简称 《大纲》)。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 一、国民经济学对财富与贫困关系的论
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了初步批判,阐发了 证及缺陷
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范畴和基本原理。他意识 《大纲》 写作于 19 世纪 40 年代,当时欧
到国民经济学仅仅是从技术层面上讨论了如 洲工人运动正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代表资
何实现“财富”增加的问题,并未讨论工人 产阶级利益的国民经济学依旧占据主导地
群体日益贫困化的现象,更未认识到所谓的 位,无产阶级急需一种新型的经济学理论揭

基金项目: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专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新特点的
经济哲学研究”(18VSJ008) 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朱晓彤,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0 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博士研究生。
022

开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这种学说的建立 学代替了简单的不科学的生意经”。〔2〕 恩格斯


必须以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为基础,恩格斯 已经清楚认识到,所谓使人民获得最大福利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 《大纲》。 的国民经济学是一种伪善的为少数人服务的
1. 从伦理到经济:国民经济学贫困理论 学说,因而无法解释和解决社会上出现的贫
的历史性生成 富分化的问题。
传统经济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 2. 从野蛮到伪善:国民经济学财富观的
这就意味着,即使对有限的社会财富进行最 演变
优分配,也无法保证每个人都摆脱贫困。同 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不断发展,国民
时,由于特权阶层的存在,对财富的均等分 经济学的表现形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商
配也是不可能的。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 业贸易发轫之始,私人利益以一种毫无遮掩
和柏拉图认为贫困仅仅是因为财富的增长无 的方式呈现,表现为对钱财的贪婪。各个国
法满足个人的贪欲,即“增长的贪婪超过减 家把金银当成财富,禁止各种贵金属的出
少的财富”,〔1〕 把贫困当成一种“恶”并强调 口,试图赚取与自己交易的其他民族的现
节制的美德。中世纪的基督教教义则倡导 钱,造成国与国之间相互对立。发展到重商
“人人皆兄弟”,教会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 主义阶段,国家之间开始意识到互利的可能
对占总人口多数的贫困人口进行扶助。此 性,一方面尽可能地互相表示友爱和亲善,
外,此时人们认为体验贫困的生活是死后进 另一方面却进行商业角逐直到引起战争。这
入天国的重要依据,因而贫困本身也被视为 表明贸易和掠夺一样,人们只要认为哪些条
一 种 “ 善 ”。 但 无 论 是 在 古 希 腊 还 是 中 世 件最有利,他们甚至会“昧着良心使用诡计
纪,社会上层对贫困问题的探索主要是从伦 或暴力强行订立这些条约”。〔3〕 商业经济越发
理层面展开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政治统治。 展,商业的贪婪性就越被遮掩起来。伪善和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候,贫困被视为 自私同时存在。恩格斯认为,国民经济学把
理所当然的自然现象,财富与贫困并未被当 自私自利的人作为一个前提假设,因而本身
作一组对立的概念进行探讨。随着资本主义 就是一门不道德的科学。
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财富的总量已经发展 18 世纪虽然发展到了自由贸易阶段,但
到了能够满足社会上所有人生活需要的程 是资产阶级经济学依旧没有克服对立性,甚
度,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处于贫困线以下,此 至走向了庸俗化的阶段,从研究基本的经济
时人们才逐渐意识到财富的积累与贫困的产 范畴演变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辩护。
生事实上是同时发生的,开始从经济学层面 恩格斯此时虽然没有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庸
分析贫富问题。但是国民经济学家却在此时 俗经济学进行区分,但是他已经意识到了这
指出贫困事实上是一种与社会发展并存的合 种趋势的存在。如果说重商主义阶段还存在
理现象,只与个人能力相关。对经济的解释 暴力和恐怖的手段的话,自由主义阶段则完
权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垄断,意味着他们会 全用诡辩和伪善的方式掩盖了人与人之间的
尽可能地把私有制的前提合理化,掩盖经济 矛盾,把商业本身看成维系各个民族、各个
学的阶级属性。恩格斯在 《大纲》 的开始部 人之间关系的纽带。但商业事实上表现为私
分明确提出:“国民经济学的产生是商业扩 人利益在一定规则下的激烈对抗,因而“伪
展的自然结果,随着它的出现,一个成熟的 善、前后不一贯和不道德目前在一切领域中
允许欺诈的体系、一门完整的发财致富的科 与自由的人性处于对立的地位”。〔4〕 国民经济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2 第 4 期·总第 582 期 023

学家眼中的财富是一种“异化的财富”,这 看,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确实带来了物质财
种财富的定义狭隘且妨碍人的自由的实现。 富的增长,“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
国民经济学家认为个人金钱的增加就是财富 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
的增长,否认社会意义上的“国民财富”, 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5〕 但
所以他们强调市场,反对政府、国家对市场 是随之而来的则是大量工人的贫困化。无产
的干预。恩格斯通过对社会经济的观察,把 阶级的“绝对贫困”是指由于失业或者工作
研究的对象重新拉回现实的人身上,开始注 环境恶劣而无法保证基本生存。但是这并非
意到不同群体从事的具体生产活动以及人与 资本主义社会的常态,“因为资本主义现实
人之间的关系。 生活中存在着贫困化的阻碍因素,如资本主
3.“私经济学” :国民经济学的理论缺陷 义再生产呈现出危机与繁荣交替的周期现
资本主义所有制即私有制将是一般所有 象,无产阶级有组织的反抗、科技进步和生
制发展得最完备的阶段,充分展现了人与人 产力发展因素的综合作用”。〔6〕 无产阶级的
之间的对立性。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 “相对贫困”指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相比较
“国民财富”本质上是私人财富,“国民经济 而言的经济贫困,从主体性角度分析,可理
学”本质上是“私经济学”。国民经济学把 解为“社会财富的增长速度无法满足人的诉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当成永恒的前提,把私人 求”。〔7〕 贫富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突
财富的增长当成不变的目标,名义上是为 出问题,却在国民经济学家对财富的孜孜追
“国民财富”的增长,事实上却是为少数人 求中被遮蔽了。也就是说,国民经济学从本
牟利。国民经济学家的学说处处可见这种论 质 上 来 说 是 为 少 数 资 产 阶 级 服 务 的 ,《大
述逻辑,导向的结论是令人震惊的。马尔萨 纲》 实际上说明了国民经济学忽视了部分国
斯的人口论就被恩格斯称为“最粗陋最野蛮 家和群体日益贫困化的现象。
的体系”,这种学说指出由于人口的增长速 二、《大纲》 中对财富与贫困关系的具体
度大于生活资料的增长速度,所以贫穷是人 阐发
类不可改变的命运,需要通过控制人口的数 在 《大纲》 中,恩格斯关于财富和贫困
量甚至是消灭社会“下层”来解决贫困问 关系的探索是基于私有制批判这条主线的。
题。马尔萨斯没有意识到即使人口减少,代 无论是重商主义阶段的资本积累还是工业革
表私人利益的资本主义制度也不能保证生产 命阶段的自由贸易,事实上都是以私有制为
出来的产品能够转化为有效供给,他也没有 基础的,因而包含各种各样的对立性。恩格
看到科学技术在提高生产力方面的助推作用 斯不仅分析了财富与贫困二者之间的关系,
和生育率的自然下降。这种学说忽视了与贫 并给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
困问题同时产生的过剩问题,仅仅把贫困看 1. 财富与贫困的矛盾及其生成逻辑
成自然规律作用的结果。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财富通过异
国民经济学家还混淆了“绝对贫困”和 化的方式呈现,金钱至上和以资为本的价值
“相对贫困”的概念,只是阐发了社会财富 观盛行。重商主义时期的人们把金银当成财
总数量增长的积极一面。在马克思主义的视 富,一个国家拥有的金银越多就越“富
野下,“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要放在 裕 ”, 推 及 个 人 亦 是 如 此 。 人 们 习 惯 于 将
特定的时代背景中进行理解,即理解为“绝 “富裕”和“贫困”作为一组对立的概念进
对 贫 困 化 ” 和 “ 相 对 贫 困 化 ”。 从 总 体 上 行讨论,却未发现这种表面的对立在本质上
024

是“财富”与“贫困”的对立。也就是说, 超越这种扭曲的价值观,深刻影响了马克思
财富本质上是资本,体现为对剩余价值的占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异化劳动概念
有和对工人阶级的剥削,财富的积累和贫困 的形成。总之,恩格斯此时已经认识到国民
的产生事实上是统一于资本增殖的过程中 经济学家所谓惠及全民的财富是根本不存在
的,这是造成贫困现象的根本原因。早年恩 的,财富事实上是私人财富或者说私有
格斯通过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指出“英国 财产。
人的‘国民财富’很多,他们却是世界上最 2. 财富与贫困关系的具体展开
穷的民族”。〔8〕 虽然恩格斯此时并没有形成科 如果说恩格斯对价值规律的研究偏向学
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但是他已经开始注意到 理探索的话,那么对供需规律的分析则侧重
抽象价值与交换价值的不同。恩格斯认识到 于从具体问题出发,揭露社会经济生活中人
抽象劳动并非仅仅指通过人的思维抽象形成 与人的对立性。通过对自由竞争过程的考
的概念,而本就应该被理解为在市场上形成 察,可以完整地展现私有制促成社会贫富分
的。在这一层面上,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和 化的现实路径。
萨伊的效用价值论都是片面的,因为无论是 (1) 竞争本身事实上包含了私有制的不
单纯考虑生产费用,还是考虑效用,都忽视 道德性
了在生产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的现实的人的 恩格斯从国民经济学家已有的观点出
劳动。人的劳动本应当是实现自我的手段, 发,指出国民经济学家认为生产费用或者说
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却被抽象为一种可以用 财富的条件,包括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
金 钱 数 量 表 现 的 “ 物 ”, 规 定 着 劳 动 者 的 素,而在私有制条件下这三个要素被完全处
生活。 于偶然状态的竞争因素通约。这种竞争对仅
价格与价值的混淆,或者用价格说明价 拥有劳动能力而无生产资料的人来说是极为
值,是当代庸俗经济学价值论的要害所在, 不公平的。就土地要素而言,对土地的使用
也是错误的财富观形成的重要原因。交换价 权本来应当由自然条件和个人能力这两方面
值由于在竞争的作用下体现为价格,会让人 共同决定。或者说,土地作为自然界存在的
忽视实际价值 (恩格斯称抽象价值为实际价 物质资料,应当供有劳动能力的人无偿占
值) 的基础性地位,仅仅通过供求关系决定 有。而在私有制条件下,土地却变成了可以
的价格说明价值问题。由于价格具有数的形 通过自由竞争获得的“私人物品”,因而无
式,所以人们也会把拥有资本的数量看作衡 论是早期依靠强权对土地进行垄断还是在市
量贫富的标准。恩格斯借用了费尔巴哈关于 场中买卖土地,事实上都是一种不道德的行
“颠倒”和“抽象”的阐述,点出财富与价 为。国民经济学家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出发,
值并不是一回事,财富的生产和价值的生产 片面地解释了地租取决于土地肥力差距或者
并不是一回事,价值与价格并不是一回事。 土地所有制,却没有说明大土地占有者之所
国民经济学家试图以创造财富这样较为宽泛 以能够不断积累财富,并非由于土地是生产
的概念来掩饰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对立性, 要素,而是由于地主对土地的垄断。利用既
在价格决定价值的论调中,劳动在生产过程 得的利益攫取更多的财富,本身就体现了私
中的重要地位反而被忽视了。恩格斯此时已 有制的不正当性。
经认识到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出现了工资 (劳 恩格斯进而指出劳动和资本也应当是一
动的产物) 与劳动相对立的局面,并且试图 个统一的过程,但是在私有制的前提下却变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2 第 4 期·总第 582 期 025

成了完全相对立的力量。国民经济学家却忽 进行生产”。〔9〕
略了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把它们作为两个完 最后,恩格斯指出在私有制条件下的竞
全不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把依靠资本赚钱 争所导致的最大的对立是由资本主义经济规
的行为当作一种正当现象,劳动从属于资本 律所导致的两极分化:财富在一极积累,贫
的现状也成为理所当然的了。此外,在自由 困在另一极积累;一方面“生产力大大过
市场中工人必定会把彼此看作对手,并想尽 剩”,另一方面是“人们纯粹由于过剩而饿
办法压低自身的价格来获得比较优势。也就 死”。〔10〕 繁荣和危机,生产过剩和停滞反复交
是说,竞争是与私有制造成的人与人的相互 替。虽然恩格斯此时没有科学地总结出生产
对立、相互排斥联系在一起的。每个卷入竞 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对基本矛盾,
争中的人,事实上已经完全处于被客体支配 但是他已经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种
的地位,因为他们必须放弃自身以实现生存 种对立性,找到了贫困问题产生的制度性
的目的。所以,除了劳动与资本的对立,每 原因。
个竞争者都变成了野兽,同一个要素内部即 3. 财富与贫困的矛盾关系的扬弃
地主与地主、资本家与资本家、工人与工人 国民经济学家为私有制进行辩护,指出
也是存在对立关系的。所以,这种极端的对 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导致了贫困,和资本主义
立性是由自由竞争直接导致的。 制度并无任何关系。恩格斯预见性地认识到
(2) 贫富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前 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指出科学
提下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 的进步让人拥有了更多支配自然力量的能
首先,恩格斯发现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 力,人类完全有能力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
完善和自由竞争机制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 需要。科技如果是为所有人服务,那么人们
会不可避免地走向垄断主义阶段。虽然自由 就不再会为劳动所累;而仅仅让自由竞争发
竞争模式优于重商主义阶段特权垄断,但是 挥作用,则必然会造成社会在对立中运行。
由于所有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根 在私有制的条件下,生产力的提高并不能带
本的垄断”,因而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竞 来全社会的富裕,工人创造出来的生产力会
争即使被赋予平等和自由的形式,在市场规 越来越多地积累到资本家手中,人则成为资
律的作用之下必然会引起垄断的结果。社会 本自我增殖的工具。所谓的过剩人口,事实
财富会越来越多地集中到在市场经济中处于 上就是由于制度性原因而产生的贫困人口。
优势地位的大资本家手中,在竞争中失利的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经济活动并不具有成就
人则会越来越贫穷。 共同体的道德规定性,现实经济生活带来的
其次,恩格斯指出私有制的供需规律虽 直接结果是人与人之间的弱肉强食。恩格斯
然从理论上来看会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但 给出了解决社会上一系列问题的根本方法,
是实际上却是一种无意识的、全凭自然摆布 “我们干脆用扬弃矛盾的办法消灭矛盾”。只
的方式,具体表现为生产与价格的不断波 要消灭私有制和为利润而生产的资本主义市
动。因为单个人永远都不知道真正合适的供 场经济,那么“一方面的人口过剩和另一方
给和需求是多少,即个体与社会的分离意味 面的财富过剩之间的对立就会消失,关于一
着需求和供给从来都没有完全适应过,所以 国人民纯粹由于富裕和过剩而必定饿死这种
他从人本主义角度指出要“有意识地作为 不可思议的事实……那种认为土地无力养活
人”,而不是作为“没有类意识的分散原子 人们的荒谬见解也就会消失”。〔11〕
026

但是,消灭私有制也需要现实的斗争, 为,竞争让私有制的矛盾性充分地展现了,
恩格斯认为供需规律是“一个产生革命的规 不仅会产生人与自然、劳动与资本的对立,
律”,经济学家相信由于供需永远相等,所 竞争本身也会转化为垄断,从而造成财富的
以不会出现生产过剩的现象,“而实践却用 集中以及社会的分化。这种分析方法深刻地
商业危机来回答,这种危机就像彗星一样定 揭露了私有制的内在弊病性及其最终的走
期再现”。〔12〕 危机的反复作用会让一部分小资 向,有助于深入理解贫困与财富同时积累的
产阶级越来越穷最终失去生产资料,成为靠 社会现象,也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
出卖劳动谋生的阶级。在危机中存活下来的 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前提。
企业,则会进行下一轮的竞争,或者取得垄 由于恩格斯的经济学是以现实的人的活
断地位,或者再次被淘汰,酝酿一场新的危 动为基础的,所以他才会试图对财富与贫困
机。对工人而言,由于资本家垄断了资本, 的关系及其和解途径进行探索,并指出必须
地主垄断了地租,工人只能得到工资,其他 通过消灭私有制来解决种种对立。虽然恩格
部分则由生产资料即土地和资本的垄断者占 斯此时并未认识到无产阶级革命的具体方法
有。垄断和自由竞争并存,必然导致财富的 和途径,但是他已经认识到工人在工厂制度
集中和社会的进一步分化,“直到世界分裂 下的遭遇以及社会革命的重要性。同时,他
为百万富翁和穷光蛋、大土地占有者和贫穷 也认识到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恰恰可以为
的短工为止”。〔13〕 恩格斯此时已充分认识到了 人类解放提供新的基础,为“人类与自然的
社会革命的重要性。 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开辟道路”。〔15〕 由此
三、恩格斯初步探索的当代价值 可见,恩格斯认为经济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
《大纲》 被马克思称为“批判经济学范 实现物质资料的增长,而是要让人真正从物
畴的天才大纲”,〔14〕 恩格斯在其中对财富和贫 质的支配力中解放出来,意识到自己的现实
困问题的探索事实上超越了已有的资本经济 的生活。单个人仅仅想要依靠个人的力量获
学的立场。 得解放其实是很难的,因而必须对社会的整
1. 恩格斯的人本经济学立场 个所有制形式进行改造,才能真正地从异化
青年恩格斯仍然受到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的社会规定性中解放出来。而实现人的解
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很多时候 放,才是消灭私有制的真正原因,也是马克
都是从日常经验出发进行理论批判,并且从 思主义建构性的突出体现。虽然马克思恩格
道德应然性角度谴责社会弊病。但是,他将 斯的早期思想与成熟时期的思想相比有很多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从抽象概念拉回到现实的 的不足,但是一以贯之的人学立场仍然拥有
人,体现了人本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表现为 鲜活的生命力并且启示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对“以资为本”和“金钱至上”逻辑的超 会主义经济实践。
越。国民经济学把私有制看成一种永恒的范 2. 经济学转型与 《大纲》 的当代启示
畴,因而其关注的重点是资本增殖,在部分 西方经济学家将“自私”视为人的天
群体的利益服从经济增长的论调之下,贫困 性,并且错误地认为人的天性是“私有制”
被当作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但是恩格斯认 的直接原因。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正在
为抽象的理论考察并未反映现实社会,在私 逐步实现财富观的扭转和经济学的转型,这
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归个人所有,人与人之 与恩格斯以私有制批判为线索的对财富和贫
间事实上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恩格斯认 困关系的探索、以实现人类的解放为最终目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2 第 4 期·总第 582 期 027

标的经济学立场高度契合。从这一角度出 基础性行业一旦归私人所有,会不可避免地
发,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 《大纲》 的当代 陷入逐利的困境。总之,中国是通过“国
启示。 富”来为人民实现脱贫致富创造条件,而西
第一,要扭转“金钱至上”的财富观, 方所谓的“民富”却仅仅代表一小部分人的
把人民群众的需要放在突出位置。《大纲》 富裕。
指出国民经济学谈论的只是如何实现财富的 第三,新时代经济学要有国际视野,着
增加,因而无法解释社会中存在的贫困问 眼于全球减贫事业。恩格斯在 《大纲》 中论
题。恩格斯不再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把 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国家与国家的对立性,
社会中不断进行生命活动的人作为研究对 意识到了国际范围内财富分配的不平等。随
象,所以才能认识到社会中财富观的扭曲以 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
及地主、资本家、工人这些主体之间和主体 益密切。但直至今日,国际范围内的贫富差
内部的对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逻辑中, 距问题依然困扰着人类生存,让处于生存线
拥有的资本越多就越富裕,这种观念让金钱 以下的贫困人口“脱贫”仍是 21 世纪的重要
成为人的唯一追求,导致“拜金主义”盛 议题。从整体上看,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剥削
行。而社会主义国家则要超越“唯金钱论” 的从属地位,仍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渴盼着
的财富观,把精神财富的需要放在突出位 基本温饱的实现。在资本逻辑主导的当代国
置,因而必须从多维度、多层次理解财富的 际秩序中,单个国家是以相互对立的个体形
内涵。新时代的经济学不能仅仅着眼于国民 式出现的。本国利益优先意味着单个国家必
收入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要研究通过何种方 然会尽可能地把财富汇集到本国以实现综合
式才能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这就意味 国力的提高,世界范围内的贫困问题不在传
着经济学必须引入新的研究对象和评价体 统经济学的研究视域内。西方经济学只会研
系,真正与群众的需要挂钩,从而为制定各 究如何剥削发展中国家以实现资本增殖,而
项政策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获得更深刻、 不会研究如何改善全球贫困人口的生活条
更广泛的内容。 件。社会主义国家则把全人类的发展视为自
第二,反思经济学的私有制前提,注重 己的使命,积极向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
公有制经济优势的发挥。《大纲》 立场鲜明 现代化经验。因而,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责
地指出,国民经济学是为私有制辩护的经济 任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分发
学。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保证公有 挥“一带一路”对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
制经济的比重,把生产资料掌握在国家手 作用,不仅投身于世界减贫工作,也为全人
中,并着重研究如何最大化发挥公有制经济 类的解放创造现实条件。■
的优势。在西方国家中,人与人之间处于对
立和竞争的关系,追求利益被视为永恒的目 参考文献:
标。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资本主义从重商 [1]柏拉图著 . 法律篇[M]. 张智仁,等,译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47.
主义阶段发展到了新自由主义主导的全球化
[2][3][4][8][9][10][11][12][13][15][16]马
阶段,但是西方经济学并未反思私有制前
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提。中国虽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还要用资
56,57,58,60,75,77,81,74,83-84,63,124.
本主义手段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但重要领 [5][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M]. 北京:人
域仍需要由国家把控。教育、医疗和交通等 民出版社,2009:36,592.
028

[6]杨丽艳 . 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及其 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一条隐性线索[J]. 社会主义


当代发展[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2):105-113. 研究,2019(2):16-24.
[7]姜英华 . 贫困、贫困积累与贫困克服——马 责任编辑:阿 莽

Engels'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alth and


Poverty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Based on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Critical Outline of National Economics
Zhu Xiaotong
Abstract:Under the condition of capitalist private ownership, the accumulation
of wealth and poverty are in fact two aspects of the same process. Nation⁃
al economists once confirmed such poverty as a "reasonable" phenomenon in
social development. Engels recognized the "private economics" nature of nation⁃
al economics in the Critical Outline of National Economics and made a pre⁃
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alth and poverty. In the pro⁃
cess of analyzing the contradictory relationship between wealth and poverty, he
surpassed the existing value theory, and clarified the immorality of the capital⁃
ist system and the inevitability of polarization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in clarifying the various oppositions caused by free competition and
tri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overty through the way of sublating private
ownership and social revolution. Engels'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alth and poverty transcends capital- based economics, contains humanistic eco⁃
nomic standpoint, and is highly enlightening to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Engels; Critical Outline of National Economics; polarization between
rich and poor; private ownership; criticism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