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

第三章 字体的演变

从图画发展而来的汉字,至今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形体演变,其间,主要经
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和草书、行书两种辅助字体。

3.1 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汉
字,它产生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

“在商周时期,统治阶级十分迷信,几乎事无巨细,都要通过占卜来决定吉
凶。诸如征伐能否胜利、田猎有无收获、天气会不会下雨、近日内有没有忧患、
农业能不能丰收等等,甚至妇女妊娠,何时分娩,生男还是生女都要进行占卜,
有时对同一件事情还要进行反复的占卜,从正面问了还要再从反面问,看看到底
是凶是吉。”①
由于甲骨文主要记录的是占卜的内容(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因为
什么事情占卜等)和占卜的结果(预示出的吉凶、事实是否应验等),所以也常
被人们称作“卜辞”。
在占卜材料的使用频率方面,与兽骨相比,“商代占卜用的主要是龟甲。中
国古代神话传说认为,大地是由四只神龟驮着的,龟的背甲印着天上的奥秘,腹
甲印着地上人间的奥秘。龟的神性,使商代人认为,龟甲在多方面预测的功能上
要优于兽骨。商朝是龟卜盛行的时代。”②
至于刻写甲骨文到底用的是什么样的刻字工具,最重要的条件必须是质地坚
硬的东西,有人推测当时所使用的刻写工具可能是玉石或者动物的牙齿,也有人
觉得很可能是一些铜制的刀具。
甲骨文虽然产生于三千多年前,但被世人认识也只是近一百多年的事情。关
于甲骨文的发现,据说与清代的大学者王懿荣有关。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 1899
年)夏天,王懿荣患了疟疾,他的家人到北京菜市口附近的西鹤年堂药店去给他
买药,其中有一味药叫做“龙骨”。骨片有大有小,买回来捣碎后煎服,可治疟


何九盈等主编《中国汉字文化大观》第 10 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年 1 月第 1 版。

韩鉴堂编著《汉字文化图说》第 25 页注释②,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年 7 月第 1 版。

70
疾。王懿荣无意中发现在一片相对较大的“龙骨”上刻有类似于文字的符号,跟
自己收藏的殷商青铜器上的文字很相像。于是,他就让家人到那家药店把所有的
“龙骨”全都买了来。经过细致的研究及与其他学者互相探讨,王懿荣断定:
“龙
骨”上的这些符号应该是一种远古文字。甲骨文就这样被发现了,王懿荣也因此
被称作“甲骨之父”。
这个故事在汉字学界很流行,颇有传奇色彩,但也有人提出“实际情况并非
如此。实际是颇具眼光的山东古董商范维卿去各地寻访时,在河南得到甲骨,将
它送到王懿荣等著名青铜器收藏家那儿去的。”①


“卜”是一个象形字,描画的是龟甲被火烧灼而形成的裂纹。同时,“卜”
也有拟声作用,它记录了龟甲在破裂时所发出的声响,那是接近于 bu--bu 的一
种声音。
也有人认为用龟甲问卜是用一根烧红的铜棒在龟甲上烫,不是通常所说的用
火在龟甲下方灼烧。具体做法是:“问卜的人磨光一块骨头,通常是一块牛的肩
胛骨或龟的腹甲,在上面挖一排一排的深槽。他们大声地向祖先喊着商王的问题,
同时将一块烧得通红的铜棒放到槽里。由于太热甲骨会出现裂纹并发出清脆的响
声——人们称作甲骨‘说话’。从裂纹当中问卜者能读出答案。”②“占”字从“卜”
从“口”会意,正是反映了问卜者边问边卜的实际情况。
关于占卜所用的龟甲到底是龟身上什么部位的甲,一般会认为是龟的背甲,
因为背甲很大很突出,但有学者专门指出: “虽然人们称之为‘龟甲’,但实际上
用于占卜的是龟腹部的甲,而不是龟背上的甲,因为龟的背甲比较坚硬,无法刻
写文字,龟裂也不符合龟卜上的要求。”③


“兆”跟“卜”一样,也描画了龟甲受热而形成的裂纹形象。因为这种裂纹
可以预示吉凶或某种结果,所以“兆”有了“预兆”的含义。比如,老百姓根据
自己的观察,发现冬天下雪可以让冬小麦等农作物在来年获得丰收,于是流传下
来“瑞雪兆丰年”的农谚。再如,喜鹊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种非常吉祥的鸟儿,
如果早晨能看到喜鹊,被认为是很好的兆头儿,预示着这一天要交好运了。
“兆”与“卜”的区别是:“卜”在现代多用为动词,如“占卜”、“卜卦”
等。而“兆”是“卜”的结果,在现代汉语中更多地用为名词,如“征兆”、 “兆
头”、“前兆”、“吉兆”、“凶兆”等。

龟(龜)
“龟”是一个象形字,描画了一只龟的形状,突出了它的头部、龟甲和尾巴。
繁体字描画的形象更加具体,除突出了龟的头部、龟甲和尾巴外,还画上了龟的
脚。


[日]阿辻哲次 著、高文汉 译《图说汉字的历史》第 14 页,山东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年 7 月第
1 版。

[瑞典]林西莉 著、李之义 译《汉字王国》第 7 页,山东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 年 11 月第 1 版。

[日]藤枝晃 著、李运博 译《汉字的文化史》第 19 页,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年 5 月第 1 版。

71
小乌龟(布书)
龟的生命力很强,能长时间忍耐饥渴,寿命很长,一般能活到一百岁以上。
民间有“千年王八万年龟”之说,更是夸张了龟的寿命。除龟外,鹤也是一种寿
命很长的动物,所以,人们常用“龟年鹤寿”来比喻人的长寿。
乌龟不仅可以象征长寿,还可以象征富贵。在过去的年画中,有时可以见到
蝙蝠和乌龟的形象组合在一起,寓意“大富大贵”。这很可能是因为“蝙蝠”的
“蝠”读音近“福”、“乌龟”的“龟”读音近“贵”的缘故。
由于龟背上的甲极其坚硬结实,所以龟还常常扮演负重(驮东西)的角色。
在一些自然风景区常见以“神龟负重”、“寿龟负重”命名的景点。不过,也有人
说,我们在很多地方包括寺庙、道观以及家族祠堂等处看到的喜欢负重、特别是
常常驮着石碑的其实并不是龟,而是龙的儿子赑屃(bìxì)。

乌龟驮石碑

72
龟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太好的意思,“龟儿子”、“龟孙子”、“乌龟王八蛋”
等都是很严重的骂人话。至于为什么龟会有不好的意思,林西莉在她的《汉字王
国》中曾经提到过:“古代中国人认为龟只有雌性的,雄性龟根本不存在,因此
传宗接代成了问题。根据一种说法,龟通过意念自己解决那部分细节。根据另一
种说法它求助于蛇。两种情况都缺少合法父亲。由此产生了一大批骂人的话,这
些低级的、富有性联想的脏话直到今天还很普遍。”①
现代汉语中还有“龟裂”、“龟纹”、“龟手”等词。“龟裂”、“龟纹”都指物
体表面因为干燥或受冻而形成的裂纹,而“龟手”正是指因为受冻而绽开裂纹的
手。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词中的“龟”字不读ɡuī 而读作 jūn,也可以写成“皲”。

3.2 金文
金文又叫“铭文”,是指商周时期铸或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因为中国古
代青铜器以钟和鼎为代表,所以金文也称“钟鼎文”。又因为古代人也称铜为“吉
金”,所以,金文又叫“吉金文字”。
“在青铜器上铸文,始自夏商,盛于西周。周人视青铜重器为权力、地位和
荣誉的象征。上至王侯,下及臣吏,每有所为而作器,并制铭文记事记言于其上,
以作为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的永久纪念。” “由于时代久远,其他文字的附着物(比
如竹帛)难于存留至今,所以周代的金文,乃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周代唯一而
又众多的第一手文字资料。”②
金文有的刻写在青铜器表面,但大多刻写在器物内壁或内底。之所以刻在内
壁或内底,可能并不是避免世人以及后人看到,想必是为了既不影响青铜器的外
观,又可以借助青铜器的耐久性而使文字得以长久保存吧。


现代汉语中“金”是黄金的专称,而“金文”的“金”却是泛指各种金属,
即五色金,包括金(黄金)、银(白金)、铜(赤金)、铁(黑金)、铅(青金)等。
可能由于黄金在各种金属中最为珍贵、品质最佳的缘故,后代就用“金”或“金
子”来专指黄金了。
从字形上看,“金”字由“土”、
“丷”、
“今”(现代汉字中“今”形已经不全)


[瑞典]林西莉 著、李之义 译《汉字王国》第 79 页,山东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 年 11 月第 1 版。

秦永龙 编著《西周金文选注·前言》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 4 月第 1 版。

73
组成。之所以从“土”,是因为金属都是矿藏,而矿藏埋于土中的缘故;字形中
的“丷”是指事符号,指出埋藏于土中的东西;而“今”是用来提示声音的,是
声旁。

钟(鐘)
钟本来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铜或铁制成,悬挂在架子上用槌叩击发声。
演奏时可以把不同形制的钟排列在一起,演绎出华美的乐章。

编钟
除了作乐器,钟还被作为记录重要信息的载体,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今天。
如的大钟上刻写的“一条古道出西山,两眼老井吐甘泉,三盘石碾街中坐,四合
小院依山建,五行相济风水地……”等就是关于钟的所在地——北京门头沟区斋
堂镇爨底下村的一些重要信息的记录。

刻满文字的钟
现代汉语中,“钟”多用来指寺庙里悬挂的、用于敲击发出报时、集合、报
警等信号的钟或作为计时器的钟表,如“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挂钟”等。由
于钟有报时或计时的作用,后来又用来指时间,如“现在几点钟?”、“钟点工”
(按照时间收费的工人)等。
由于钟曾经或还有着报警的作用,所以在现代汉语中有“警钟长鸣”这样的
说法。不过,这里的“警钟”已经不是可触可及的实物、而是抽象的钟了。

74
3.3 小篆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的标准字体,用来规范原来纷繁
复杂的六国文字。
说到小篆,就不能不先介绍一下秦始皇。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故称“始皇”。中国很多地方留有关
于秦始皇的遗址,如陕西西安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的地下军队、陕西西安秦始
皇帝陵(秦始皇陵墓)、河北秦皇岛秦宫遗址(秦始皇东巡行宫)、河北秦皇岛求
仙台遗址(秦始皇求仙入海处)、浙江慈溪秦渡庵遗址(秦始皇欲自此入蓬莱仙
界)等。其中,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①。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秦始皇兵马俑
另外一处与秦始皇有着密切关系的名胜古迹就是名扬天下的万里长城。“长
城”的“城”不是“城市”的意思,而是“城墙”的意思,这也是为什么英文中
把“长城”叫作 the Great Wall。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防止北方少数民族的


“世界七大奇迹”通常是指:古埃及金字塔、亚历山大灯塔、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古希腊宙斯神像、地
中海罗德岛巨人(太阳神)雕像、土耳其摩索拉斯(国王)陵墓、土耳其阿尔忒弥斯(月亮神)神庙。

75
侵犯,动用大量人工和财力修建了这道绵延万里的屏障,希望能使自己创立的基
业千秋永固、万年不朽。可惜的是,秦王朝只存在了十四年就匆匆灭亡了。
不过,用无数民工生命换来的兵马俑和万里长城却让秦始皇名垂千古,兵马
俑和长城也成为了中华民族雕塑史和建筑史上的两大传奇。

长城
秦始皇一统天下以后,听说在遥远的东海中的仙山上生长着一种不老草,吃
了以后可以让人长生不死。秦始皇当然希望自己能永远活着并保有这种至高无上
的权力,就派一个名叫徐福(或写作徐芾、徐巿)的方士带了众多童男童女(根
据故事的版本不同,或说各五百人,或说共三千人)东渡去寻找这种不老草。据
说,徐福一行曾经到达韩国的济州岛并找到了不老草,如今的西归浦市正是由于
徐福打算从此处返回而得名。然而徐福并没有真的返回故土把不老草献给秦始
皇,而是继续向东到了日本并定居。在日本爱知县吉田市有徐福祠、三重县熊野
市有徐福宫、宫崎县延冈市有徐福岩等等。徐福在日韩一些地区甚至被尊崇为神,
他也成了中日韩文化交流的创始者和中日韩人民友好的象征。
秦始皇不仅擅长武力征伐,也很有治国才能。统一六国以后他确立了许多新
的制度。比如,他第一个使用“皇帝”的称号并规定了一些只属于皇帝的专用语,
一直沿用到清代皇帝的自称“朕” (zhèn),就是从秦始皇开始的。他还废除了原
来各国不同形制的货币,统一为内方外圆的青铜币,世称“秦钱”。这种内方外
圆的铜钱一直延续用到近代,成为货币的一种基本形态。因为钱币的孔是方的,
所以近代一些文人还曾把钱称作“孔方兄”。现代还有一些银行的标识就是在秦
钱图案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如中国建设银行、民生银行等。另外,秦始皇还统
一了度(长度)、量(容积)、衡(重量)标准,大大方便了各地之间的商品交易
和物资流通。

76
秦半两钱

中国建设银行

中国民生银行
在秦始皇颁布的诸多新制度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统一文字。小篆就是秦始皇
推行的标准字体。统一文字既是出于方便各地人民沟通和交流的考虑,同时也有
利于中央政府的集中管理。

77
“秦始皇帝陵”(小篆)
“前人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汉字就其基本特点划分,可以分为古文字和今
文字两个阶段。小篆承上启下,正处在古文字和今文字分野的地位上。小篆既具
有古文字的特点,又已见今文字的端倪。所以有人说它总结了汉字发展的全部趋
向、全部规律,也体现了汉字结构的全部精神。对小篆的研究,可以相当多地接
触到汉字古今阶段同时具有或分别具有的诸多现象,也就是说,由小篆中归纳总
结出的汉字理论,比之其他历史层面上的归纳总结,相对来说,普遍意义更强一
些。”①
作为古今文字分水岭的小篆是最后保留了汉字图形性的字体,在写法上屈曲
圆转,艺术性极强。而且,与之前的甲骨文、金文相比,小篆的笔画分布更加均
衡、偏旁部首的位置也趋于固定,就整个篆字体系来说,形声字为主体的格局已
经正式形成。
小篆作为古文字的终结,似乎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其实,在现代生活
中,它还作为一种艺术字体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很多现代人喜欢用篆体来刻写
印章,称作“篆刻”,或用于欣赏、或用于纪念、或用于警醒、或用于标记等等。

跨海东征(篆刻)


王宁、谢栋元、刘方 著《
〈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第 6 页,辽宁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年
1 月第 1 版。

78
胜固訢然,败亦可喜(篆刻)

3.4 隶书
隶书是秦汉时期出现的一种比小篆更便于书写的新字体。由于隶书基本摆脱
了汉字的图形性、改进小篆的屈曲圆转而使汉字的点画更加突出,隶书也因此成
为了今文字的开端,并且正式完成了方块汉字的造型。
传说,隶书的产生也与秦始皇有着密切的关系。秦始皇时期,法律严酷,触
犯刑律的人比比皆是。获罪的犯人们多被充作奴隶,或去帮助修建长城等大型工
程,或者无偿为政府作其他服务。有个叫程邈的文书吏平时苦于用小篆书写文书
时的费时、费力,在获罪下狱坐牢期间,一直琢磨如何对小篆加以改进,以解决
平时书写时的麻烦,终于发明了一种曲线少、直笔多的字体。因为程邈发明这种
新字体时正在狱中,是奴隶身份,所以这种新字体就被称作隶书。据说程邈发明
隶书以后,秦始皇立即释放了他并恢复了他的官职,而不是把他带到某个工地去
充当苦力,可见秦始皇还是挺重视人才的。
隶书有古隶和今隶之分。古隶指的是秦隶,今隶指的是汉隶。从字形上看,
隶书的结构更加方正,笔画也更加平直,基本形成了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等运笔
习惯,字和字之间的衔接更加方便,书写也因此更加快捷。另外,由于隶书对撇、
捺两种笔画的“重用”,汉字的整体风格也从小篆的内敛变得张扬起来。

请勿吸烟(隶书)

79
红楼庙会(隶书)
3.5 楷书
“楷”是楷模、标准的意思。从字形上看,楷书比隶书更为方正(隶书的形
体稍稍有点儿扁),因此,楷书也叫“真书”或“正书”。
楷书出现于汉末,流行于魏晋,至唐代空前兴盛,一直沿用至今。

永延帝祚(楷书)

兵器大厦(楷书)

80
3.6 草书
草书开始出现于汉代。据说,草书最初是打草稿时比较快速、草率的写法,
后来发展为一种重要的书法艺术形式。草书的特点是笔画之间连绵相接,字形很
多不易辨认。
唐朝张旭,精通楷法,尤其善写草书,人称“草圣”,是杰出的草书大家。
张旭草书的特点是上下字的笔画更加紧密相连、难以分开,有时两个字看起来像
一个字,有时一个字看起来又像两个字。整体看来跌宕起伏、气势不凡、栩栩如
生。

张旭草书

3.7 行书
行书大约出现于东汉末年,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行书曾被称作“半草书”,可见行书的书写不像楷书那样规范、标准,与草
书一样有流畅、连笔和个性化的特点。不过,比起草书的不易辨认,行书的连笔
是建立在对字形清晰可辨的基础上的,比草书更加实用。
由于行书书写起来自然流畅,省时省力,既不像楷书的中规中矩,又强过草
书的潦草难识,因此成为目前手写体中最为常用的字体。
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擅长书写隶书、行书、草书等诸多字体,尤其行书更
是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兰亭序》是王羲之行书的代表作,更被历代书法家
推崇为行书第一。

81
斋堂水库(行书)

王羲之行书

总之,
“汉字的符号有三类:(1)图形体,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2)笔画体,包括隶书、楷书;(3)流线体,包括草书、行书。” ①


周有光 著《汉字和文化问题》第 72-73 页,辽宁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年 1 月第 1 版。

82
不同字体的“农(農)”字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汉字字体的历史演变,只是一个大致的发展脉络,并非
一种字体消失以后下一种新字体紧接着出现。每一种新字体的酝酿都需要一个相
当长的时间,一般都会在社会中有一个“试用”的阶段。也就是说,后一种字体
一般都曾与前一种字体并用甚至是混用很长时间。

8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