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5

llII II III III I II lU II Il

J0 1 3 2 2 33
分类号: B83.0 学校代码:

学 号:

⑧ ◆≯歹c龙墨
Northwest U n iversity

硕士学位i^文
M A S T E R’S D I SS ERTATI O N

海德格尔物论的美学阐释

学科名称: 美学

作 者: 何阳秋珏 指导老师: 陈然兴副教授

西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

二。一七年

万方数据
f/llHfllfflllll/HlllllUllfl/l/llll/llUtllllⅢ
J0 1 3 2 2 3 3
、————————————————————————————————√

T_hro_ugh the_perspective of aesthe_tics to interpret.H_eidegger’S

Theory about a thing

A thesis submitted to

Northwest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in Aesthetics

By

He Yangqiujue

Supervisor:Chen Ranxing Associate Professor

June 2017

万方数据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电

子版。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

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

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论文

全文数据库》或其他相关数据库。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彳亘酗达出旨导教师签名:&重;竺乡
汐/7年名月≥‘7日 ≥吖产占月刁日
7|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

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经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彳石阳欤珏

沁/7年(月了7日

万方数据
摘要
海德格尔站在反本质美学和反对技术的立场上,对古希腊以来的物问题进行了审

视,他的论证中包含着由研究存在者向研究存在转化的内在逻辑,一方面克服传统形而

上学对物之物性的遗忘,一方面克服自然科学导致的二元认识论。在他谈论“此在”“世

界”“操劳”“日常性”这些问题时,物的问题始终贯穿其中。

海德格尔从生存论的角度来对物进行阐发,认为除过人之外的一切存在者,只要不

是虚无的东西就在“物”的范畴之中,并进一步认为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物,也有开启

四方纯一结构、超拔于日常的潜能。物在人的切近中存在,人在与物打交道的过程中,

由一物可以开启天、地、神、人的四方纯一结构。在这个四方场域中,真理能在其中现

身。在世界之中的人身在物的围绕之中与物打交道,由是,追问物是什么,其实是在追

问人是谁。海德格尔由这种“人可以在物中逗留”的思想向“人诗意地栖居”发展,他

认为,作为艺术品的物最有潜能引导人通向诗意大地。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物论的阐发

及完善是后海德格尔物论研究中最有代表性的。“物”是伽达默尔艺术理论中的核心,

在伽达默尔的阐释学基础上,伽达默尔将海德格尔的“世界”观念发展成了“游戏”观

念,又将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念发展成了“节日”观念。从批判性地审视古希腊的物

论研究,经过海德格尔自己对物问题的阐发,再到伽达默尔的完善,海德格尔的物问题

研究体系获得了丰富性和完整性。

关键词:物,四方圆舞,世界,艺术作品

万方数据
Abstract

Standing on the position of anti—ontological aesthetics and anti—technology,Heidegger

had re—examined the theory of the thing since ancient Greek.His demonstration includes the

inherent logic that transformed the study from research beings to being.From on perspective,

he had tried to overcome a situation that the nature of the thing seems to be forgotten by the

metaphysics.Another one,he also had tried to overcome a problem that science led to

epistemology of duality.When it comes to da—sein,world,taking care,everyday,all

throughout is the question of the thing.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Heidegger thinks anything that is not nothing

but a mortal is a thing.Based on this point,he thinks even the thing in everyday also can

opens the fourfold,possesses the potential which is out of the everydayness.Near to mortals

what we call things.When the mortals contact with the things,a fourfold world can be open,

in which contains sky,earth,divinities and mortals.In a fourfold,the truth appears.So,asking

what is thing means asking who is the mortal.From the point of mortals stay in the
a can

things to the point of poetically man dwells,he think art work is the most potential thing lead

mortals to poetical earth.Gadamer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for elucidate and improved

Heidegger’S theory of a thing.Thing is the core in Gadamer’S art theory.Beyond Gadamer’S

hermeneutics,Heidegger’S view about‘world’develops into the view about‘game’,

Heidegger’S view about‘time’develops‘feast’.Heidegger’S surveys about the question of

the thing acquired rich and completeness through critically examined the survey of the thing

since ancient Greek,elucidated the question of the thing by himselg further improved by

Gadamer.

Key words:thing,fourfold,world,art work

万方数据
目录
绪{仑………………………………………….j……………………………………………………………………………….1

1.选题背景及研究综述………………………………………………………………….1

1.1选题背景………………………………………………………………………….1

1.2研究综述………………………………………………………………………….1

2.物问题在海德格尔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4

1.物的历史考察………………………………………………………………………………6

1.1物问题的源起…………………………………………………………………………6

1.2形而上学传统中的物问题……………………………………………………………7

1.2.1作为范畴被陈述的物…………………………………………………………..7

1.2.2数学之物………………………………………………………………………一9

1.2.3康德对物的追问………………………………………………………………12

2.海德格尔语境中的物……………………………………………………………………..15

2.1海德格尔的批判性认识……………………………………………………………一15

2.2物的分类……………………………………………………………………………..17

2.3物的特征……………………………………………………………………………..19

2.4作为艺术的物与审美活动的关系…………………………………………………一21

2.4.1自然物、工具与艺术的关系…………………………………………………21

2.4.2从物到审美……………………………………………………………………22

2.4.3从艺术到真理…………………………………………………………………24

3.海德格尔物论的美学内涵………………………………………………………………..25

3.1物与人共在的场所一一世界………………………………………………………..25

3.1.1世界的基本内涵………………………………………………………………25

3.1.2两种类型的世界………………………………………………………………27

3.2解诗意的与诗意的…………………………………………………………………..30

3.2.1此在的日常状态………………………………………………………………30

3.2.2通往诗意的道路………………………………………………………………32

3.3物在艺术理论中的置入……………………………………………………………..35

3.3.1器具开启的世界………………………………………………………………35

万方数据
3.3.2物保存的世界…………………………………………………………………38

4.后海德格尔的物论研究——伽达默尔对于物问题的阐发……………………………..41

4.1伽达默尔的理论基础………一……………………………………………………..41
4.1.1作为基石的解释学……………………………………………………………41

4.1.2对于科学技术的态度…………………………………………………………44

4.2伽达默尔的物论………………………………………………………………………45

4.2.1艺术作品本体论………………………………………………………………45

4.2.2从“世界”到“游戏”………………………………………………………46

4.2.3从“时间”到“节日”………………………………………………………48

结语…………………………………………………………………………………………………………………………51

参考文献………………………………………………………………………………………52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55

致谢……………………………………………………………………………………………56

万方数据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1.选题背景及研究综述

1.1选题背景

海德格尔的物论研究在其思想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海德格尔学术生涯的早

期,他延续形而上学传统提出了关于物的理论,虽然海德格尔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形而

上学已经终结了,但是海德格尔还是力图通过探讨物进而追问存在。

依照海德格尔的观点,哲学史是一部被遗忘的历史,存在者本身一无所有。从海德

格尔之前的观念来看,近代哲学只限于面对存在者,理解存在如何转化为存在者的,并

没有直接接触到存在的本身。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存在者都是具有其本质的,但是其本

质却不能言说,例如“美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一旦通过言说,运用经验、类比的方法

导出结论,那么这种现象的、有限的答案就无法概括命题也无法触及存在的至深。在海

德格尔这里,以往被认为是存在者的东西都是有待追问的“物”。“物是什么”的发问,

就是在追问物的物性,即物缘何存在。海德格尔反对对象化地阐述物是什么,也反对康

德把物的本质当作不可琢磨的物自体。物显示其本质存在的时候沿着诗、语言及思的道

路。

在海德格尔的语境里,他认为,“物是什么”的命题在揭示物性的时候,反身投向

了人的逗留,即人的存在。旧的形而上学(不论是本体论还是认识论的路径)对于存在

者的存在这个问题还是一种主体到客体的二元分立认识一一无限的隔开了个体和整体,

所以海德格尔在物问题的分析上引入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作了破除二元论的尝试。

通过物的理论,海德格尔确定了“向(回到)事情本身”的路标,解释此在存在的超越

性是一种别具一格的超越。以往作为存在者的东西在海德格尔的哲学语境下成为“物”,

而物之物性在海德格尔的语境中就是存在。由此,物的特征和功能成了理解存在问题的

一条通道。在海德尔格学术生涯的早期,对于物的探索集中在对“物”的形而上学分析

中,作了一系列物本体、物的功能、物性特征等等的讨论。在海德格尔学术生涯的后期,

他更倾向于把物和艺术联系起来,认为知识论无法解答的问题,艺术却可以。海德格尔

物理论把问题引向了物与艺术批评,他提供了一种艺术能够通向真理的论证。

本文旨在从物是什么(物的哲学基础)、物的美学阐释以及后海德格尔的物论研究

来梳理海德格尔的物论体系并就其美学意义进行阐释。

1.2研究综述

万方数据
绪论

海德格尔一生著述宏丰,德文版《海德格尔全集》编成102卷,至2015年出版到

第98卷。根据德文出版物,中国商务印书馆目前计划出版《海德格尔文集》30卷,其

中16卷为海德格尔生前出版著作,14卷为讲座及手稿。此前的海德格尔译著皆是研究

学者进行翻译出版的单行本,就我们所能看到的有关文献,较为集中的出现目前己知物

论的相关内容主要在如下出版物中:《存在与时问》n1(1927)、《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瞳1(1936.1968)、《林中路》口1(1935.1946)、《论真理的本质》H1(1933—1934)、《形

而上学导论》嵋1(1935)等等,直接以物作为研究对象的专著是1962年出版的《物的追

问一一康德先验原理的学说》陆1(1935.1936)(后文称《物的追问》)。国内外学者主

要基于这些文本对于物问题进行研究。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国内外对于物问题的研究有一

个共识:对“物”的理解集中在“thing”一词的含义上,涉及物的问题集中于海德格尔

后期对于物与艺术关系的观念中。

在中国,对于物问题的研究还未见专著,己知的研究是建立在对海德格尔哲学或诗

学的宏观阐释上进行的,随着《艺术作品的本源》、 《物》、《筑・居・思》(这几篇

文章最早收录在孙周兴翻译、编订的《海德格尔选集》中)以及《物的追问》等文本被

翻译、出版,掀起了国内学者研究物问题的热潮。

朱怀江的《亲近的本性与倾泻的赠礼一一海德格尔物论的诗学精神》口1是中国知网

上(CNKI)可见的国内最早谈及物问题的论文,文章以物论作为研究海德格尔诗学精神

的依据,得出结论:海德格尔的诗学精神主要源于“器具”的象征意义以及物物化中,

这种诗学精神最终敞开人与物的真理性存在。此后的研究方向有二,一是讨论物的本体、

物之物性以及物诗歌等物论的元问题;代表的论文有:田海平的《澄明的阶梯:从真“人”

到真“物”一一论海德格尔“克服形而上学”的基本思路》随3、石福祁的《近代以来西

方哲学中的物概念一一从康德、胡塞尔到海德格尔》∞1、郝文杰的《壶、鞋、桥与神庙

111[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嗍.陈嘉映、王庆节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1【德】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D伽.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1[德】海德格尔.林中路.D棚.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41[德】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口堋赵卫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sl【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D田.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德】海德格尔.物的追问——康德先验原理的学说.D棚赵卫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

[71朱怀江.亲近的本性与倾泻的赠礼一海德格尔物论的诗学精神.叨.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第三

【s】田海平.澄明的阶梯:从真“人”到真“物’,-论海德格尔“克服形而上学”的基本思路.阴.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2(9),第五期,4卷

[91石福祁.近代以来西方哲学中的物概念一从康德、胡塞尔到海德格尔.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
(5)

万方数据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建筑一一谈海德格尔的物论及其关于艺术作品中的“物性”思想》n3等文。还有一方向

是东西方的比较研究,将海德格尔的物论与中国哲学中的观念进行比较,比较有代表性

的论文有刘月新的《在“物”中寻求诗意的栖居一一比较庄子与海德格尔的物性》乜1、

蒋邦芹的《晚期海德格尔和老子在“物”中相遇》¨3等文。

国内一些专著大致梳理了海德格尔物问题的几个重要命题,包括物的概念、物的分

类以及物与艺术的关系等等。比如,余虹的《思与诗的对话一一海德格尔诗学引论》H1

中,在第三章以《艺术作品本源》为蓝本,阐述了物是如何参与艺术创作并昭示真理的。

余虹具体的阐述了海德格尔的观念,具有物因素的艺术作品让器具的器具性如其所是的

露面,作品建立了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之中,人和物得以展示自身。在《艺术与归家

——尼采、海德格尔、福柯》晦3中,余虹重述了海德格尔的观念:具有物因素的艺术作

品创建了存在者的无蔽状态,真理在其中生发出来,器具为何归属于大地,在世界中何

以得到保护。

陈嘉映的《海德格尔哲学概论》№1中第六章是海德格尔的艺术观念。陈嘉映通过亳一

察海德格尔关于艺术作品和诗的探讨发现,海德格尔的诗学观念要由物问题入手,海德

格尔把艺术作品也看作一种物,艺术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体系里与物有着紧密的联系。陈

嘉映还针对海德格尔不同学术时期的物观念进行了梳理,讨论了物的分类。20世纪20

年代的海德格尔对于物的认识和探讨集中在上手用具和现成事物上。30年代起,物的概

念开始成为海德格尔论述的重要对象,因为海德格尔认为“物之物性的解释始终领导着

西方思想的历程。”口1陈嘉映根据德文版《追问物的问题》转述了海德格尔对物进行的

分类:第一,只要不是子虚乌有的就都是“物”;第二,上帝、人与动物之外的器具;

第三,连器具也排除在外的纯粹物。,在陈嘉映写作《海德格尔哲学概论》时, 《追问

物的问题》这本著作在中国大陆还未出版,后来2010年出版了赵卫国翻译的《物的追

问》,其中物的三种分类与陈嘉映所述有一些出入, 《物的追问》中如何分类在后文详

述。

国外的相关研究文献大多把海德格尔的物问题纳入海德格尔的诗学理论中进行分

【・】郝文杰.壶、鞋、桥与神庙建筑——锬海德格尔的物论及其关于艺术作品中的“物性”思想.叨.深圳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2017第3l卷(4)
【2】刘月新.在“物”中寻求诗意的栖居——比较庄子与海德格尔的物性.【J】.外国文学.2005年第1期
【3】蒋邦芹.晚期海德格尔与老子在”物”中相遇.[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22卷
[41余虹.思与诗的对话——海德格尔诗学引论.D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51余虹.艺术与归家——尼采、海德格尔、福柯.[M1.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D川.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7】同上,第241页

万方数据
绪论

析。比如,德国冈特・绍伊尔德在《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技术》n1中把物作为技术评判

的准绳,阐述了物作为世界的汇聚之地正在被技术破坏的观点。美国学者罗森在《诗与

哲学之争》瞳1中,他在对比柏拉图和海德格尔对于存在的敞开问题时提到了海德格尔的

观点:“对海德格尔来说,命名‘人’就是命名天、地、神圣和可朽者的四重统一中的

居住者,与物同在的居住者。”口1法国学者马克・弗洛芒・英里斯在《海德格尔诗学》

¨1中认为,艺术作品的艺术本源是物因素(大地)和作品漂浮摇摆的产物,在不确定的

存在论体系里,美感是在对定义的模糊性中产生的:“例如,引起幻觉的汤匙肯定不止

是简单的汤匙,而又还不到一件艺术作品。”嵋1在前人的专著中可见,对物问题的阐发

主要依据《艺术作品的本源》这一文本,集中而深入地论述了物与技术、艺术的关系。

但是,在对物的本体以及物在整个哲学史中是如何介入的问题缺乏阐发。

2.物问题在海德格尔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

“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这个问题和物之物性是异质同构的关系,即是说,

物之物性为何,与存在虽然不是同一问题,但是二者却有相同的结构,依照本体论的标

准,追问物性是在追问对象化的存在者何以存在,但是,海德格尔认为停留在对存在者

的追问上只会陷入无限迂回,得不到任何真知,应该直接触及存在,其重要性有三。第

一,存在问题的最广泛的问题。追问在者在的问题以无为界,只要不是虚无的东西,就

被笼罩在这个问题之下。依照如前的论述,涉及到物的最广泛的意义,即只要不是虚无

的东西皆是物,就是形而上学要追问的广泛性。第二,存在问题是最深刻的问题,因为

它直抵存在者存在的根据。存在与存在者并不是前景与背景的关系,“在”不应该是“在

者”背后的原因,二者处于同等水平,追问“在”本身和“在者”同等重要。第三,存

在问题是最原始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特殊的、跃出存在者整体的个别在者,仅

仅只有进行追问的人会引人注目。即使是发起追问的人,也并不因此凌驾于其他存在者

之上,强调这种平等性其实是为了创建并保护四重整体的结构。

海德格尔在重新审视形而上学体系的过程中,反复强调与本体论哲学及认识论哲学

分道扬镳的关键,即去除对象化、反对认识论,认为在是被体验着,不能被观察着,“哲

学说来不仅没有什么现成的对象,根本没有对象,哲学是一种境遇,这种境遇任何时候

【11[德】冈特・邵伊博尔德.眦】.宋祖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习[美]罗森.诗与哲学之争.D咽.张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3】同上,第138页
H[法】马克・弗洛芒‘莫里斯.海德格尔诗学.D哪.冯尚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5】同上,第183-4页

万方数据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都必须全新地获得他的在”[tl不是要从一个对象的在者进入在,劈头就从在进入领会,

在才能展开。海德格尔认为,在追问物的路上应该破除知识论带来的误导,17世纪知识

论逐渐成为主流,科学技术一度崛起,司空见惯的对哲学的理解生发出一些偏离,首当

其冲地,认为哲学是一种直接性力量;其次,为文化建设创造便利,就此哲学沦为工具

和附庸;第三,认为哲学“最终还是有东西生出来”[21,即用日常生活的功利标准来评

判哲学。

海德格尔就“语言是人存在的家园”的观点,放弃了从哲学史的编年序列来梳理在

的历史,认为作为词汇的“在”被滥用了以后,意义模糊,需要就此重新澄清一番,“因

为语言的命运植根于一个民族对在的无论何时的关联之中”【引,“在”的意义晦暗不明,

海德格尔认为,在这个尺度上人失去了家园。

从使用邺60涞表示存在者到古罗马用拉丁语natura表示存在者,其中的意义发生了
畸变,这畸变使得生存哲学走向自然哲学。帅6认表示绽开又持留,此时可以经验到在

是状态而非外观之下的本质,但是希腊人对这个“在”的看法已经发生了偏移,认为“在”“

是常住的,在者是完满和完成的最终形态。而到了古罗马时期,写作natura的存在者被

当成“自然”来理解,通过较狭窄意义下的存在者在才能被体验到。人沉浸在外观中,

在离存在者而去,由此所有作为存在者的物都具备了一种物质本性,形而上学仍旧是物

理学的。海德格尔认为要考证语法和词源是为了否定通过梳理形而上学的历史来澄清

在,而探讨在的语法学和词源学又是为了否定语言本身,追问在的本质根本不是语法学

与词源学的事情,其实并没有在,一切皆“在”形成,必须经由领会来确定在。四方圆二

舞的结构就是要破除在的问题的客体化和对象化,强调生成。海德格尔所说的“语言是

存在的的家园”,此语言并不是语言学的科学知识,而是诗意的语言。诗意的语言并非

诗歌本身,而是一切诗意化的活动。人看护着在,“追问在的本质的问题就和人是谁的

问题深切的结合了。”[41人同样也看护着物,人在与物打交道的时候处于居间的位置,

人追问物就是在反身追问人是谁。

[11[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I.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87
【2】同上,第14页
[31同上,第51页
问同上,第208页

万方数据
1.物的历史考察

1.物的历史考察
本章旨在对物这一命题在哲学史上不同时期的内涵及发展进行梳理。本章针对物这

一命题划分了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第一,作为范畴被陈述的物;第二,近代的数学之

物;第三,康德对物的追问;第四,海德格尔以现象学存在主义为基础的物。前三个时

期作为物的历史将在本章进行详细的回溯讨论,第四个时期(海德格尔视野下的物)放

在第三章详述。历数物的历史时期,其实是在论述四方圆舞的结构整合的过程。所谓“四

方圆舞”结构简单说来就是物能把天、地、神、人四个要素聚集于自身,这四个由物聚

集的要素具有互相映射的纯一性,这纯一性呈现了圆舞一般的紧密结构。

1.1物问题的源起

“自古以来,只要存在者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被提出来,在其物性中的物总是作为赋予

尺度的存在者而一再的突现出来了,其中道出了希腊人关于在场状态意义上的存在者之

存在的基本经验。”[1J海德格尔认为物的问题关系着存有之真理,关于存有的真理一切

皆投向追问,追问可使我们对于不可靠之物、未决定之物和不可决断之物产生怀疑,追

问在海德格尔看来是对隐蔽的强制者解蔽的过程,可见对于物的追问依然是从存有的真

理中寻找存在者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物的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是因为存在的被遗忘状态,真理因

此崩塌了。“存在之遗弃状态,规定着存有之真理历史中一个独一无二的时代。那是一

个长时间的存有时代,在其真理中踌躇不定,不能把本质清晰的交出,那是有回避任何

本质性决断的危险的时代,是放弃尺度之争的时代。无决断状态作为谋制之无束缚状态

的领域,在那里,伟大者在巨大之物的非形态中展开自身清晰性,展开为空虚之物的透

明性。在这个时代里, ‘存在者’,即人们所谓的‘实现之物’、 ‘生命和价值’,通

过‘存有’而失本有了。”【z】海德格尔指出了存在被弃置于遗忘道路上的原因,正是由

于形而上学把存在者当成追问的对象,放弃了对存在的探索,如果形而上学没有问及任

何本质的东西,那么道路坍塌是必然的。巨大之物向空虚之物的转变在当代思想家奈格

里看来是这样一种状态一一“让我们感兴趣的不是本体论的崇高;不再只是宏伟的自然

或无限的数字,而是一个怪物般的存在、状态和流动,创造之爆炸的形象。”【s】巨大之

物的美学形态在围绕着存在者之存在的形而上学范围内表现为崇高,这种美学形态的内

[11[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咖.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6
【21[德】海德格尔.哲学论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27
[31AntonioNegri:ArtandMultitude,TranslatedbyEmery,PolityPress,2011:26

万方数据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支持是数学与力学。巨大之物在现代性的视角下转变成了压迫而来的杂乱和无序。在

形而上学背景下的崇高感给人可怖感,同时也让人在克服可怖感之后获得尊严感。但是,

分析哲学瓦解了形而上学的基石,在现代性的背景下,巨大之物给人带来的是空虚感以

及幻灭,因为对象是无从征服的空虚之物,导致了尊严感也无从获得。

存在以被遗忘的状态隐藏起来,存在被遮蔽,它被遗忘的正是关于存有真理的理解

和把握。存有之真理的普遍性、熟悉性和长期的不言自明使得本来应该明白的东西沉沦

了。论及物的追问史,实际是在追问物之为物被遗忘的历史,是不断地在追问时道出思

的真相的追问的过程。存在的离弃状态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经由笛卡尔继而遭受了近代

知识论的洗刷走向尼采意志论的道路。但是这个历史阶段并不单是一贯以来所认为的哲

学史的阶段:本体论、主体论(认识论)、语言论……这样的分段,虽然追问物的历史确

实也着落在这几个时期内,但仍然还有一个更应该成为划分标准的依据,那就是根据形

而上学的筹划。本章要论述两个问题,第一,物之思在哲学史中经历的三个重要时期是

四方圆舞构建的历史依据;第二,数学的形而上学一方面充当了近代形而上学的内容,’

一方面又是物问题发生变化的根源。故这三个时期不是直接论及物为何的本体,‘而是厘

清凭借什么通向物,追问物如何成为可能。

本章重点论述四个重要时期的物之思,即获知物是如何在各个阶段获得本质性规定

的。第一,作为范畴被陈述的物;第二,近代的数学之物;第三,康德对物的追问;第

四,海德格尔以现象学存在主义为基础的物。

1.2形而上学传统中的物问题

1.2.1作为范畴被陈述的物

关于物性的探索,古希腊时期就确立了一个原则一一“物之物性意味着物如其所是

的存在”【,】围绕着这个原则,对于存在者之存在的规定就是通过陈述对客体进行范畴上

的规定,于此, “物的结构与陈述的结构关系着”[21。古希腊时期认为物就是诸多特征

的承载者,那么可知,物的诸多特征需要语言描述作为公开的认知,于是,物的结构就

与陈述的结构有所关联了。

古希腊至近代哲学的特征是存在论哲学,特点在于以追问世界的本源为目标,通过

陈述对象确立范畴,通过范畴确立本体。古希腊时期形而上学的最高理想是为变动不居一

【l】Martin Heidegger:砌t is a thing,Translated by W.B.Barton and Vera Deutsh,Gateway Editions Press,1967:63


Martin
l"21
Heidegger:胁叫is口thing,Translated by W.B Barton and Vera Deutsh,Gateway Editions Press,1967:64

万方数据
1物的历史考察

的世界找到持存常住的最高存在者,即世界本源。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的核心——形

而上学肇始于柏拉图,“柏拉图把存在之为存在者,亦即存在者之存在,把握为理念。”

【1】在感性世界之后,有一个常住的“在”是最高的造物者,即神。“在”是原始性的,

乃一切的根据。个别事物是“在”的摹本,艺术更加成了摹本的摹本,和理式隔着三层

而失真。这种形而上学是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其中道出了希腊人关于在场状态意义

上的存在者之存在的基本经验,”[z】希腊人理解的物是自然物或者人工物,受造而生。

理念、本质、存在这些第一位的东西全部都指向了创造者一一上帝及其意志。柏拉图语

境下的形而上学,人作为受造的存在者的其中之一和万物具有同等存在价值,此时,神

破坏了四方结构而高高在上。神在上意味着理念的优先性,理念与现实二分了,理念永

恒不变,物之物性则是暂时性的、卑微的、虚幻的存在。

对于物的陈述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被称之为范畴,认为范畴是逻辑思维

和语言表达的单位。在物之上的普遍的东西要通过陈述表现为范畴对物本身进行规定。

古希腊留下的关于物的线索就是物是如何经由性质、广延、位置、时间被规定,理性在

此时被确认是“规定存在为何,即物之物性的引导。”【a】因为, “陈述是一种言说一一

把某物称为某物。这意味着把某物当作某物,思考和表达某物在拉丁语中是reor,ratio,

因此ratio就是由逻各斯翻译而来。”14]逻各斯(1090s)和理性(ratio)在德语中的翻译同

样是理性(Vernunft),从这种语言的惯例中可见康德及他之前的关于物的解说都在范

畴学说的基础上进行着。

中世纪时有一段经院哲学的历程,物被分为广延之物和精神之物两种。虽然自然科

学并没有因为推进教宗而停滞发展,但是海德格尔认为哲学受到了阻隔,他认为哲学是

不断更新、不断发问的,哲学事业的进步在于愿知,“愿”即是发问的意愿,“知”是

立于真理、坚持真理。但是经院哲学时期形而上学的核心是“信以求识”即是“信仰寻

求理解”(Fides quaerens intellectum)。愿知和追问被抛弃了,神被当作最高存在者。

“就士林哲学的存有学而言,凡物皆是存有者, ‘存有’则是一切存有者的存在活动。”

【5】神直接成为“存在大有”作为存在者整体的根据默认了一切,神就是存有本身。发问

就此戛然而止,因为任何的疑问答案都只是一个,那就是作为造物主的神。“信以求识”

作为一切中世纪思想的基本原则与不断发问、迂回的思量之思是矛盾的。于是,从中是

【1】【德】海德格尔.尼采(上下).D川.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904
[21【德]海德格尔.林中路.D川.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6
【3】Martin Heidegger:What is日thing,Translated by W.B.Barton and Vera Deutsh,Gateway Editions Press,1967:64
【4】Martin Heidegger:What捃a thing,Translated by W.B.Barton and Vera Deutsh,Gateway Editions Press,1967:64
151【法】吉尔松.《中世纪哲学精神》.D删.沈清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2

万方数据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否能得到关于“在”的事实,就成了问题。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问题在于,“为什么在者

在而无反倒不在”对于神学来说根本不是个问题,甚至在有问题之前就有了普遍适用的

答案,“在者,只要它不是上帝自身,就是为上帝所造。”[11古希腊至古罗马再到经院

神学时期的形而上学的特点是神从四方中独出超越其他的三方。“发问”在形而上学中

消失了,不需要发问,所有的答案出自神,答案是既定的、毋庸置疑的。于此,“发问”

的传统只能被自然科学保存了。海德格尔通过用近代自然科学与古代和中世纪自然科学

不同的特征的比较得出了一个结论:古代科学和近代科学的差异不在于实证与否,辨识

差异其实在于与物打交道的方式。由此把物的问题引向了数学观念中,对于数学观念的

理解是把握物之物性形而上学筹划的关键。

希腊人提及数学的东西时要依照五个规定:第一是自然物,即从自身出发或产生的

物,没有什么东西是先于这种物的;第二是制造物,即通过手工被制造出来的物;第三

是使用之物,包括天然物和制造物;第四是事务,即通常与人相关的物,人在这种物上

有所为;第五是可学习的东西。每一种都涉及到物被数学地考察,物会在一个方面被把

握。

数学在被海德格尔探讨的时候并不是指数字性的、自然科学中惯常提及的那种数

学,而是指可学习的东西。海德格尔说:“只要诸物是可以学习的,名称就是物的意指。

学习是一种获取和占有的方式……获取意味着:以任何一种方法把握对某物的占有并支

配它。”[21人通过占有性地与物打交道,然后从中获得对物的功能性认识,即得出此物

是“作为……用”的结论。但是,这种认识并非物之物性的认识,“如果学生仅仅接受

所呈现出来的东西,那他就什么也学不到,当他把所获取到的东西作为自己本来就已经

有了的东西而经验的时候,他才算是在学习。”[31海德格尔认为在经验中提取的关于物

的知识不是数学的东西,只有人在诸物上本来就已经知道了的,以某种方式本身就已经

一道携带着的东西才能被作为物之物性。康德把这中本来就携带着的状态表述为先验,

并且批判了洛克的经验主义的观点,直观和概念已经是经验的基础了,再从经验出发进

行演绎是说不通的。

1.2.2数学之物

从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尔,数学的内涵在自然科学的影响下逐渐变化。古希腊时期的

【11【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嗍.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4
[21 Martin Heidegger:What is a thing,Translated by W-B.Barton and Vera Deutsh,Gateway Editions Press,1967:71
131 Martin Heidegger:What is a
thing,Translated by W-B.Barton and Vera Deutsh,Gateway Editions Press,1967:73

万方数据
1.物的历史考察

数学指的是“可学习之物”这样一个广义概念,但是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下“数学”

逐渐变成了为自然科学服务的关于数字的学科,及至笛卡尔,持怀疑论的他把数学的东

西确立为绝对的根据。并且他将寻求一切知识寻的基础一一“我思”设定为最高原则。

由此,主体性觉醒,神圣逐渐褪色,理性被推向了一个高峰,标志是康德把最高原则的

“我”确立为统觉先验主体。

广义的数学概念变成狭义的数学概念这个过程,可以从关于物的运动观念上发现这

流变的痕迹。“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解,对于自然的运动来说,这种原因在于物体本身

的自然之中,在其本性之中,也就是说,在其最本己的存在之中。”…亚里士多德认为,

物依据其本性而运动,物的自行运动表明了这个物是自然物体。自然运动以外的运动属

于强制运动,也叫反自然运动,比如将石头向上抛掷。

牛顿在运动学说中,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区别于亚里士多德之处

在于牛顿认为影响到物之为物的因素不是物的第一自然,而是外在于物的运动规则。从

牛顿定律中得知,物不再能够决定与其相关的因素,反之,物之为物被力的本质规定着,

进一步说,确立物之为物的原则被改变了。据此带来的影响就是本质性的东西被改变了。

对于物的问题,在牛顿的规则影响之下,人开始注意物呈现出来的各种外在因素,不同

于“可学习之物”的数学,即自然科学成了研究物问题的决定性的立场。

从牛顿到伽利略,“数学的东西”的全部本质规定已具备完整体系,数学的东西被

伽利略定义为心灵设想,这种心灵设想源于一个前提,即“数学的东西”有一种先在的

优势,关于物的规定不能由经验的方式从物本身获得,此筹划物性无需要再经过诸物,

要越过物本身,实际就是搜集与物相关的事实,这就是实证主义。近代科学技术的突飞

猛进掩盖了这种逻辑背后的问题,物本身和物的直观经验的关系被忽视了。这个问题在

社会历史生活层面的体现就是17世纪以来的启蒙运动带来的工具理性的因素。意味着

以合理化和理性化驱动生产方式的观念随着数学逻辑发展,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逻

辑是追求价值效应最大化。作为对象的、一切外在于人的存在者,尤其是自然,就此成

为人使用、占有或者努力征服的对象,人走出四重整体,获得独出的优越性。随即,人

又在迅速发展的工业革命浪潮中为物所劳役,发生了异化。海德格尔说:“为什么在我

们的高等学校中,对诗人的讨论和解释数十年来如此无聊乏味呢?答案是:因为教师们

对诗与物的区别一无所知,他们把诗当物那样来处理,还有,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借助问

【1】Martin Heidegger:What is d
thing,Translated by W.B.Barton and Vera Deutsh,Gateway Editions Press,1967:85

10

万方数据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题透彻地领悟一个物究竟是什么。”【1】人的周围充斥着死寂的物,物在自然科学背景之

下质料性的,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是机械的、贪婪的所属关系,人的物欲无限的扩张,这

种占有的欲望无边无尽,呈现可怖地数字的巨大,物实际奴役着人。在数学与自然科学

为基础的知识论背景下,就连诗歌都是物化的。

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的漫长时期都是以近代数学或是自然科学的路径在探讨物

的问题,这已经触摸到物之物性的问题在流变中暗淡晦涩的根源。但是由广义的数学的

东西不仅包含了近代自然科学、近代数学,还包含了近代形而上学的内容,并且形而上

学涉及到了存在者整体的问题,所以挖掘广义数学基础还要直抵形而上学的探讨。

关于近代哲学的开端于何处的观点英衷一是,比较惯常的是把笛卡尔当作开端。海

德格尔认为把他当作开端并不因为他仅仅是一个“主体主义者”,而在于笛卡尔在《第

一哲学的沉思》中所做出的尝试以及其立场,这种尝试是以追问物之物性的形式来追问

存在者的存在,借物的问题追问存在的问题;其立场在于确立“主体”。主体并不是近

代形而上学才出现的概念,在此之前的主体与笛卡尔确立的主体有一个重要的区别。笛菇

卡尔之前,主体是一个现成自为的物,而笛卡尔所提到的主体是直接通向康德统觉先验

主体的出类拔萃的主体,“‘我’成了出类拔萃的主体,成了那种只有与之相关,其余

的物才得以规定自身的东西。”【2】也就是说,笛卡尔把“我思”变成了最高根据的理性,

在此基础上,笛卡尔用宇宙论和本体论证明了上帝的存在,“我思”成了上帝存在的根

据,神不再是一切事物的基础了,神本身也成了一个有待说明之物。海德格尔认为:“理

念从柏拉图f1%tSo∈(外观、爱多斯)转变成res cogitans(思想之物)的ego cogito(我:

思)的perceptio(知觉),笛卡尔把尘世的人的有限实体思作这种perceptio(矢H觉)。”【3】

上帝存在的方式就是主体存在的方式, “上帝成为所有客体的客体。”【4】主体性升起,

人之外的存在者成了人的自我意识安排的客体或对象。依据尼采所说上帝死了,上帝的

死亡就是从笛卡尔开始,继而康德以人的纯粹理性充当作为存在者的物的合法性,并且

认为除了人的先天理性所及之处,人无法更进一步的获知物的任何相关信息。主体性的

崛起在尼采的意志论背景下达到了顶峰。传统的形而上学思考的对象是存在者,是在人

之外的诸实体,这种形式的形而上学在尼采的时代走向了思的终结,留给尼采的余地已

【1】Martin Heidegger:臃口f lS a thing,Translated by W.B.Barton and Vera Deutsh,Gateway Editions Press,1967.51—2


【2】Martin Heidegger:胁讲is a thing,Translated by W.B.Barton aid Vera Deutsh,Gateway Editions Press,1967:105
【31 Martin
Heidegger,Gesamtausgabe.Bd.67.Metaph57sik und Nihilisunts,Vittorio Klostermann Gmbh,Frankfurt aln Mein,
1999:18l
[41 Martin Heidegger,Gesamtausgabe.Bd.67.Metaph57sik und Nihilisums,Vittorio Klostermann Gmbh,Frankfurt am Mein,
1999:18】

11

万方数据
I.物的历史考察

然不多,尼采的虚无主义的基础正是存在的离弃状态。“不是尼采所思的形而上学的疏

忽,而是所有形而上学按其本质的疏忽,存在者的形而上学的基本元素、essentia(本质)

的疏忽,存在着的形而上学的基本元素、essesentia(本质)和existentia(实存)的关系在形

而上学的源头因此也在其真理中依旧是暗淡的。”[il尼采通过积极的思虚无主义,证明

杀死上帝,失去地基的消极事件可以由超人的积极之思挽回。海德格尔认为,在尼采看

来,杀死上帝是个伟大的行为,即“这个行为的伟大在于,它是更高历史的开始”【2】只

是,因为作为根据的“在”屈居于主体之下,成了对象和物,仅仅比其他客体更高一些

的客体导致存在者一无所有。但是尼采主体性本身作为价值设定物应该更为彻底的发挥

主体性,打破理性,唤起作为具有动物性的人(超人)。尼采是用一种价值论的视域来

思存在的,而海德格尔认为在世界中存在“在之中”,而不是“在之外”,他并没有像

尼采那样把此岸与彼岸对立起来,尼采的意志论其实还是一种极端的主体性形而上学。

过去在理式或神统摄之下的作为存在者一员的人重新成为了决定者。理式或上帝下

降,主体上升,被海德格尔称为“拭去超自然的海平面”【引。认识论时期的物的问题是

物彻底变成客体的过程,从四重整体的结构中超越出来,主体性升起。

1.2.3康德对物的追问

海德格尔在《物的追问》中集中论述了康德追问物的方式。海德格尔作为一个极具

后现代色彩的哲学家,何以在物的问题上用大篇幅来论述康德的观念?因为在海德格尔

看来,康德对于物的论述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在惯常的观念中,康德站在知识论领地中。

主体与对象的二元分立方法论被后现代的哲学家所扬弃,但是,海德格尔在康德的学说

中发掘了知识论向生存论转向的因素和可能性。

海德格尔重提康德追问物的方式起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历史根基,“对物之

物性的规定是康德形而上学的核心”13]但是这并非是要用康德的答案来充当海德格尔的

答案,只是要对隐遁的物问题重新出现寻求可能、提供一种思考的路径。“对物的本质

界定绝不是康德哲学偶然的附属物,对物之物性的规定是其形而上学的核心,我们通过

对康德著作的一种解释,使我们走上本身即是历史性追问物的道路。”【4】海德格尔意图

【”Martin Heidegger,Gesamtausgabe.Bd.67.Metaphysik und Nihilisums,Vittorio Klostemamm Gmbh,Frmflffurt am Mein,


1999:178
[21 Martin Heidegger,Gesamtausgabe Bd.67.Metaphymk und Nihilisums,Vittorio Klostermann Gmbh,Frankfurt aln Mein,
1999:180
【3]Martin Heidegger,Gesamtausgabe.Bd.67.Metaphysik und Nihilisums,Vittorio Klostermann Gmbh,Frankfurt am Mein,
1999:185

【4】Martm Heidegger:VrTmt lS a thing,Translated by W.B.Barton mad Vera Deutsh,Gateway Editions Press,1967:55

万方数据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与康德哲学有所区别,但要使物的追问获得历史的合法性。

康德探讨物问题时,区分了物自体和现象,认为人的感官不能经验到自在之物本体,

只能知道它的现象。自在之物的杂乱现象可以通过人的先天纯粹理性得到整理,其实是

在强调先天因素通过感知、分析对于对象进行把握和获取,在海德格尔看来纯粹理性出

发的物的研究,充满了18世纪启蒙精神。海德格尔发现,从经验的类比问题出发,康

德已经把对象的存有以及现实性看作现成存在一一现实的在场,并且,现成存在不是有

待经由自然科学知识分析的一物,而是诸多在场者通过彼此的关系而确立自身的存在。

“经验之类比为什么不属于模态的基本原理呢?答案一定是:因为存有只是作为诸现象

的状况之关系才成为互相可确定的,而不是直接作为存有本身。”【1】类比本是脱胎于数

学的逻辑推理手段,是本体论直至知识论时期的解决问题必要方法。但是海德格尔在康

德的论述中看到了别样的可能性,康德已经触及到生存论的思维方式了。类比的方法涉

及到的对象之“存有”不是对象的孤单持立,而是处在关联性中。

康德对物进行定位和分类的依据是物的合目的形式,如果从物的合目的性的外在关:

系出发,物充当了外在手段的目的,那么,人与物的关系就是外部联系,这种外部联系

是被目的论主导的。如果从物的合目的性的内在关系出发,物以其纯粹的形式被人把握,

并且引发了人的单纯愉悦感(即是无利害的愉悦),那么,人与物就处于内部联系,人

对物的把握建立在鉴赏判断的基础上。但是,康德对待艺术与尼采和海德格尔不同,康
’、+

德认为:“人惟一能够给予他自己的那种价值……也就是善良意志才是人存有唯一能借

以具有某种绝对价值而世界的存有能据以拥有某种终极目的的欲求能力。”【2】也就是说?,‘

康德认为艺术终究无法回答物的目的的问题,他把德行的地位看得更高,人的自我价值

是通过善良意志实现的,艺术只不过是拥有美的特征而成为善良意志的一个方面。

《纯粹理性批判》以及《判断力批判》作为讨论物性的著作,主要基于康德在阐释

纯粹理性本身及其批判的时候通过问及直观和思维、经验和原理进而问及了人,人居间

于人和物之间活动,借此,追问是由物掷向人的,人是谁的问题通过与物照面成为可能。

只是,康德以人的善良意志为追问物的终极价值,并且其哲学方法论也散发着强烈的主

体性意味,此时,“人”破坏了四方园舞结构。并且这种主体性形而上学被尼采推向了

一个极端。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把崇高这一审美范畴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

tXlMartin Heidegger:舰df/x d
thmg,Translated by W.B.Barton and Vera Deutsh,Gateway Editions Press,1967:225
t21[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9

13

万方数据
1.物的历史考察

高。数学的崇高表现为绝对的大,力学的崇高表现为激起人恐惧感的力量。进入现代性

的视野,崇高的表现变了。人对物的使用集中地表现为人对商品的占有,商品作为存在

者,其实存的意义退居于相当于idea(理式)的商品logo背后。表面的逻辑是人使用商

品,商品因使用而逐渐损坏,因而人要再添置商品。但实际的情况是,商品的使用寿命

不是因其本身的完好程度决定的,而是人的占有欲决定的。在商业logo的虚荣光环之下,

明星、公众人物作为消费英雄乐意展示自己对商品的占有,普通人士随波逐流被动地参

与无限度占有的活动。《资本论》中的供求关系不适用了,商品即便过剩,也不会就此

导致价格波动。商品越过了“使用”的过程,即越过了物的自然损坏过程,而直接被人

占有,商品过剩,造成了物的无限堆积,力学的以及数学的崇高在现代演变成了物的无

限扩张。

14

万方数据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海德格尔语境中的物

本章旨在对海德格尔的物论进行分析,包含几个部分:相较于形而上学传统,海德

格尔对于物的批判性认识、物的分类、物的特征以及物与审美和艺术的关系。

2.1海德格尔的批判性认识

海德格尔对“物”的直接论述主要见于专著和一些论文。《林中路》中《艺术作品

的本源》一文、1951年载于年鉴《形态与观念》上的《物》一文(《物》又于1954年

收录到《演讲与论文集》中),以及1962年在图宾根出版的《物的追问一一康德先验

原理的学说》。

在海德格尔看来,物一词有什么所指向的意义?《艺术作品的本源》是最早直接论

述物的文本,海德格尔认为物的问题就和存在者存在的问题一样的古老而重要,物的问

题随着存在者问题的出现而出现。关于物之物性的各种解释早已经存在,海德格尔认为:

“这些称法不是什么任意的名称。其中道出了希腊人关于在场状态意义上的存在者之存

在的基本经验……此后关于物之物性的决定性解释才得以奠基,西方对存在者之存在的

解释才得以固定下来。,,【,1这不仅反映了以往的哲学定义物是什么,也表明了物的问题

的古老以及探讨的必要性。

在海德格尔之前,对于物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三种,这些概念至今还在使用,甚至不

言自明的、默认的确定之说,没有人再注意去追问。

第一种解释认为,物是其特征的载体。比如说,石之颜色、硬度、明暗、质感种种

特征致使人能够识别石头这一物,所以这种观念认为,使石头成为石头的因素是各种特

征的聚集。希腊人把物的内核称为“基底”或“基体”,物的内核就是各种特征召致的。

海德格尔认为,这种物的观念依赖于人的感官,特别是视觉,这其实表明了希腊人对于

在场状态的基本经验,因为人对一物区别于其他物的判断是外观,这也反映了形式化的

审美认识。在这种观念下,物的各种特性显现最初依赖于人的在场参与,这种观念符合

海德格尔对于“上手事物”以及切近的相关看法,问题就在于,这种建立在在场实践之

上的,感知物的观念形成了概念之后,就是有待陈述的东西了。因为物会被语言所干扰

和扭曲,物之物性是否还能道出真知就成了一个问题。在陈述物为何物时,语言的悖论

只能带来权宜之下的物,即在试图揭示物的真知时,总是有所遮蔽的,说明了物的一部

Ill[德】海德格尔.林中路.D川.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7

15

万方数据
2.海德格尔语境中的物

分特征,就会有另一部分被遮蔽。所以海德格尔认为这种看法遗留下来了一个问题:“罗

马思想接受了希腊的词语,却没有继承相应的同样原始的由这些词语所道说出来的经

验,即没有继承希腊人的话。西方思想的无根基状态即始于这种转渡。”[11抛离了在场

的语言在指证一物时,一方面一物的特征被语言道明,另一方面关于这一物的一些东西

转入了晦暗,因为语言的重重衍生总有事物是有待阐述以及有待证明的,语言的幻象遮

蔽了物的真知。

第二种解释认为物是感性之物,即通过感觉,物是可以感知的东西。物被置于认知

观念之下,成了迎合主体认知能力之物。实际上这是一种认识论,对物的认识建立在内

在感知能力之上的科学认识,理性成了最高主宰。看起来没有哪一物不能被认知观念分

析,这种物的观念成了万能的概念,但因为脱离了物的本质现身,实际上却不能道出任

何关于物的真理。更关键的是,这种观念使的物之为物的问题没有再追问下去的余地了,

好比还未真的听到敲门的声音,就知道敲门门会出声。人以为自己获知物的存在是通过

在场和知觉,其实,人在远离物的时候也能抽象地感知物,无需感,就能知。

第三种解释,由亚里士多德而来,认为物是质料和形式结构的统一,人获得物的概

念是通过形式和质料的结合,不管是对于自然物还是用具物的理解都源于此。这种概念

不仅被广泛用于理解普遍物,在艺术理论中更为常见。但是,这种概念带来了一个后果

一一本源和形式的混淆。质料一一形式与物,到底哪一方是作为本源存在的成了一个问

题。一物被赋予何种质料和形式?基于这一物要被人如何使用?人对于质料与形式的注

意的基础是物的功用性。这导致了流俗的对物的理解是技术性的,久之,形成了现代西

方科技对物的技术化看法,物存在本身被遗忘了。

海德格尔对这三种流行之见并不满意,认为这三种解释是研究物之物性这个命题的

扰乱,不仅阻碍了人们发现器具的器具因素,尤其阻碍了人们对作品之作品因素的理解。

“上面三种对物性的规定方式把物理解为特征的载体、感觉多样性的统一体和具有形式

的质料。在关于存在者之真理的进程中,这三种解释还有互相重合的时候。在这种重合

中,它们加强了各自固有的扩张过程,以至于它们同样地成了对物、器具和作品有效的

规定方式。于是,从中产生出一种思维方式,我们不仅特别地根据这种思维方式去思考

物、器具和作品,而且也一般地根据这种思维方式去思考一切存在者。”[21以往对物的

规定和对物之物性的理解是在试图找到一劳永逸的尺度去思考存在者以及解释存在者,

Ill[德】海德格尔.林中路.D咽.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3
【2】同上,第13页

16

万方数据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造成的后果就是关于物的概念只流通在概念判断的层面,而物之物性、物的“这一个”

的特征被混淆在普遍的观念之中了,陷入了困窘之境一一关于存在者自身的任何问题都

试图解释然而什么都无法解释,带来了自明的假象。为了让作为物的存在者如其所是的

存在,要以回归的方式使人得以进入对存在的发问,因为器具和艺术品说到底还是出于

人的制作。

2.2物的分类

海德格尔在讨论物的文章中都会把物分为几类,但是其目的并不是要对物做认识论

一般的区分,然后各个进行阐释。我认为,论述物的分类原则实际上是为了说明对物的

追问为何最终及至艺术与审美。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可见海德格尔一般有三种审视物的尺度:第一,纯然的

物,即从一切皆物出发,所有存在者的存在尺度是被其物性赋予的,比如说,茶壶和粉

笔的存在不会一样,它们的存在差异是源于它们各自是其所是的那一物,质料和形式充≯;

当了物之所是的依据,在这个基础上,质料和形式召致的有用性,牵引出第二种物,即

器具之物,同时引申出第三种物,即艺术品。在这三种分类背后可以发现一种关系,纯

然的物是器具和艺术品的基石,纯然的物作为物因素存在也统摄着器具与艺术,并且单

就纯然物的追问很可能坠入认识论中,器具和艺术处在人的切近地方,对于物的追问是

基于纯然物走向器具和艺术的。这种分类的思想可以如下图表示:

纯然的物

器 具 艺术品

在《物》一文中,海德格尔通过物的定义指出了物的一个重要功能:聚集。虽然他

并未言明如何对他所谈论的物进行分类,但在行文论述中还是可见分类的倾向。第一,

非虚无的一切即物,他说,在切近中存在的东西即物。由是可知,只要存在即物,也就

是说,非虚无的一切都是物。甚至,在《形而上学导论》中谈及的“无”也是物,“无”

被意识到了,被指明了,那“无”就不是名副其实的虚无。第二,制作物(与技术和日

常化密切关联着),比如壶、鞋子等等一类器具;第三,作为事件的物(指向艺术)。

事件为何与艺术关联的?因为在《物》中,事件是四方圆舞结构的构筑,这种构筑开启

的是一个与艺术关联着的、闪耀着美的光芒的诗性事件。这种分类的思想就又可以指向

17

万方数据
2.海德格尔语境中的物

一种图式结构:

非虚无的一切

制作物 事件

出版于1962年的《物的追问》中,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对物作了三个方面的说明。

尽管界定的方式不明确,但是他认为物的范围是需要考察的,因为这个词指向的范围会

影响到我们追问的范围和方向。一是“现成的东西”这个意义上的物,所有有广延的、

有生命或者无生命的东西,相当于狭窄意义的物。二是作为事件的物,它们没有具体的

外观,计划、决定、思考、观念、事业、历史、定理等等都是这种意义上的物。三是最

广义的物,只要不是虚无的东西,就是物。图式如下:

非虚无的一切

现成的东西 事 件

在对于研究这些物的方法问题上,海德格尔认为,日常的、科学的追问只能经验到

狭窄意义的、现象的物,不能道出物性的关键在何处。对于无穷无尽的存在者,人的认

识工作也无法穷尽。

通过介词的远近虚实指向物与人的空间关系也不可取,表面上看,我们通过介词

“这”、“那”接触到了空间上的远近,似乎可以就此揭示物之物性是在切近中开启的,

但是,介词后面的逻辑其实是人类中心主义,标示物与人的远近关系的“这”和“那”

实际上使物成为人的主观附属品。

海德格尔认为,语言与道路、真理有着密切而深刻的关联,而且语言必须是在场的

语言。那些从久远的时代被保存至今的“真理”是伪真理,伪真理只是一种话语结构,

仅仅是物的信息,环境一改变,“真理”就不再成立。海德格尔举例,如果用粉笔在纸

条上写下“这里有一只粉笔”,一阵风吹来,把纸条带到别的地方去,纸条上仍然写着

“这里有一支粉笔”,然而实际已经没有粉笔了。所以,书面化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违

背了真理之真,那样的“真理”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描述情形和信息。真正的真理是生成

的,真理即使和语言相关,这语言也必然是人在场的,口头的、诗意的语言。海德格尔

18

万方数据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这种思想对于福柯、德里达的影响很大,在这二人的描述中,语言的遮蔽问题论述更

为集中。

2.3物的特征

在《物》一文中,海德格尔给出了一个物的定义:在切近中存在的东西。海德格尔

提出“切近”的时候,已经扬弃了传统的空间观念了。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切近?切

近不是物理距离的缩短,特别是那种通过现代手段达成的距离缩短,比如交通工具、通

信工具带来的“近”。海德格尔认为,切近的情形是不能被径直发现的,要转而去追踪

在切近中存在的东西,这东西就是物。理解物的特征是为了理解物是如何构成一个事件

而通向艺术的。

物一词的含义在高地德语中有“聚集”的含义。单是一个含义,还未道出物是什么,

因为词语的含义在其漫长的演变中发生了当下的人无法把握的变化。海德格尔认为:“无

论是哲学所使用的‘物’这个名称的早己被用滥了的一般含义,还是‘物’(thing)这

个词语的古高地德语的含义,都丝毫不能帮我们去经验并且充分地思考我们现在关于壶

之本质所说的东西的本质来源。”【1】词源的这种窘境在《哲学论稿》也被提及: “哲学

不可能以其他任何方式公开呈现出来,因为所有基本词语都被用滥了,与词语的真正关

联被摧毁了,故一切本质性的书名都变得不可能了。”【zl言下之意,传统形而上学面临

的困难是概念的混乱和迂回,人无法获知一物是其本身的因素到底是什么,权宜的做法

是通过一个具体的物来追问物是什么。物的词源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聚

集”这一含义,这也是物的特征。这种特征对于理解物之所以为此物有什么帮助?要以

一个具体的壶为例。

首先,壶作为一个器皿具备其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是由器具的有用性决定的。看上

去壶站立是通过人的摆置(Stellen)发生的,同时也是通过人的置造(Herstellen)发生

的。在置造(Herstellen)这一语境下,壶的存在和用途必须经过人来发挥,所以这种情

况下壶是人这一主体的对象。但是,摆置(Stellen)这一语境下的壶是以物作为主语的,

是作为独立之物的自立。物投入使用,壶以壶的样子现身时,壶已经是独立的了。壶就

是壶,即便是被人使用,它也已然通过自身站立获得了独立性,不然它会是别的什么东

西?这种壶之为壶的逻辑就如同《论语・雍也篇》中:“觚不觚,觚哉?觚哉?”【3】觚

【11【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下).M.孙周兴编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1 177
【2】[德】海德格尔.哲学论稿.D棚.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
【3】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D棚.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二版:62

万方数据
2.海德格尔语境中的物

不像觚,就不可能是觚。同样地,壶是一独立的存在,虽然它因有用性和人发生了密切

的关联,但除去这个因素,壶的外观已经决定了此壶不与人发生关联也依旧是壶。关于

壶的真知不是从抽象的概念思辨中获知,只能从壶本身的因素出发进行追问。

壶的存在如何体现物的聚集特征?壶乃器物,使其站立的因素是壶壁和壶底(质

料)。作为容器,壶的容纳作用是壶中虚空(非质料)达成的。壶内部的虚空是通过容

纳与否实现的,即是壶空时是为了容纳,能容纳是因为壶有虚空。对于虚空的关注也反

映了海德格尔反对制造的观念,独立的虚空本身是无法制造出来的,而壶的有用性得以

成立却源于虚空。壶的虚空以双重方式来容纳:承受和保持。双重容纳的统一性是由倾

注来决定的,倾注这一活动的实质是聚集。倾注由人来完成的,倾注液体既是人在向神

献祭,也是天地自然在馈赠人。壶使得天、地、人、神的因素在壶这一物上逗留,壶这

一存在造成了一个聚集的事件,“居留之际,物使在它们远中的四方,互相趋近,这一

带近即是近化。”[1l海德格尔看来,切近由物的聚集带来, “近”其实是隐匿着的天、

地、人、神四方,这四方是有待召来的结构。四方的聚集并不是空间的缩小一一这种他

在《物》的开篇中就否认的“近”。海德格尔说:“物并不是在切近之中,仿佛这种切

近是一个容器似的。”【2】可见,近是因物的聚集功能发生的物物化,海德格尔将物的物

化活动表述为“物物化”(thing things),即是物的动态活动,物开启四方世界的整个过

程。英文版本的表述能让人更清楚地理解物化这个动态生成过程:“The thing stays.

gathers and unites—the fourfold.The thing things world.Each thing stays the fourfold into a

happening ofthe simple onehood ofworld”口1物把四方聚集起来,并在每一方中逗留、往

来,这样的过程,就是物物化。

物的切近与其说是近,不如说是近化,这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隐匿的、被遮蔽的、

散淡的四方,被物的聚集功能事件化了,静止的一物开启了一个动态事件,这一事件就

是一物开启了四方结构,这个结构是一个世界。世界作为一个敞开的游戏场所,是天、

地、神、人之纯一性居有着的映射游戏。天、地、神、人被物召来,物又在其问居留,

这四方的每一方都投射着其他三个方面。其中,天空意味着时间,天体运行,带来了昼

夜和寒暑的交替,造成人存在的原始时间感受,时间在海德格尔的理论中也是此在的展

开方式。大地是一切的地基,这种地基不仅是空间,地基也隐喻了存在的根本一一质料。

【l】【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下).Wi].孙周兴编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1168
【2】瞌】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下).D江】.孙周兴编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1178
【3】Martin Heidegger.Poetry,Language,Thought.Translated and Introduction by Albert Hofstader.First Perennial Clas ics

e&tion published,2001:178

20

万方数据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诸神代表着信仰、敬畏。终有一死者乃是人类。从物的聚集特征构建起四方圆舞这个机

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物是在天、地、神、人的映射游戏中生成的、发生的,人在这

个机制中就是在世界之中。

2.4作为艺术的物与审美活动的关系
2.4.1自然物、工具与艺术的关系
探讨三者关系前,先道明这三者是什么。自然物在海德格尔看来是符合自然物性、

未经过人置造之物。工具,如前所述,就是技术,也是一种物。海德格尔关于物的概念

在《物的追问》中进行了三种划分,工具(技术)属于第二种。另外,自然物也有作为

工具的时候,比如,’雨是自然物,它发挥灌溉的作用时,就具有工具性了,即把雨这一

自然物作为灌溉之用。这样一来,自然物衍生出了两个分类:自然物本身以及作为有工

具之用的自然物。工具则又包含着作为工具的自然物以及技术。技术与自然物本身和有

工具之用的自然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技术是理性化的工具的物,是纯人造的。

自然物、工具与艺术三者间的关系有两个要点。

第一,与自然物不同的是工具和艺术都是受造物,经它者产出。自然物不用经过它

者生产,所以有优先性。工具、艺术品都是以自然物性为根据,自然物在这个意义上具

有建基的性质,属于第一性的范畴。关于自然物的解释,海德格尔考察康德追问物的方

式,肯定了这样一种观念一一“‘物’——我们的经验之对象。因为可能被经验的东西

之整体就是自然,所以我们必须把握作为自然物的物之真理。”I,]海德格尔把康德提到

的自然物看作是广义的物。康德对于物的限定把物的本质因素问题引向了作为数学、物

理、科学之对象上,并且认为认识自然物性本身是无法通过考察与个别物的关系就能进

行,必须出于一般自然本性才使问题得以可能,在康德的语境中自然物性走向了神秘和

不可知。但另一方面,海德格尔无法认同康德把物本质限定在自然物性上,尽管考察自

然物性确实尤为重要。

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品具有物的因素。艺术是艺术品的本质,也是工具(技术)

得以解蔽的因素。现代技术虽然在二十世纪以来的美学家视野里妖魔化了,成了时代症

候群的根源,但是工具(技术)和艺术的由来同样古老,二者在古希腊时就共享着一个

源头。由技术(ceXvq)进入美的艺术的创作(rteXOtq)时,艺术是唯一的、也是多样的

解蔽,艺术顺从真理的生发并葆存真理。技术充当了工业社会无所不能的手段,支配技

【11Martin Heidegger:What is a
thing,Translated by W.B.Barton and Vera DeutSh,Gateway Editions Press,1967:128

21

万方数据
2.海德格尔语境中的物

术的逻辑是近代数学,技术本质“在真理居有事件中现身”【i】,这个事件就是艺术中的

诗意的发生。

第二,人与三者日常打交道的方式不同。工具因为其实用性总在日常生活的操劳中

与此在打交道,并表现为上手事物,其与此在共在。经由工具的上手特征展开了这样的

一个结构一一此在与工具同源地属于在世界之中,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沉沦。上手事物一

方面可能让物更加是其所是的存在,另一方面也可能变成一种由熟练而产生占有,因占

有而走向消耗的活动。此在经验着工具,但是此在在生存论上的问题不能直接在现成事

物中从沉沦走向解蔽,因为现成事物径直通向操劳,所以解蔽必须要凭借另外一个通道,

既与操劳相关,又不同于操劳所导致的沉沦样态,这个通道就是艺术品,艺术品开启诗

意世界,只有在诗性笼罩下发生的交道活动中,物性才能如海德格尔所设想的那般,如

它自己所是的存在,并且获得永恒的价值。

2.4.2从物到审美

对于人来说,纯然的物意味着功能性以及受造性的排除,虽然纯然的物也有“被

作……用”的时候,但器具比纯然的物更为靠近人的此在。也就是说,对纯然物进行概

念的思辨得出对物的判断,会重新回到康德的形而上学道路中,物会被神秘化而不可知,

相较之下,器具与人的存在更加亲近。海德格尔认为物的讨论需要由一个器具做径直的

描述,而不是像以往的哲学论证那样直接给出普遍、先在的概念。

人的操劳首先经历到器具,人的制作活动的必然结果就是器具或者器具化。在器具

中,有两个使其存在的因素,一是功能性,二是可靠性。海德格尔认为,器具的功能性

是可靠性的必然后果,器具应当要被制作并被使用;可靠性是器具的本质存在,器具能

被使用,首先这一器具得是器具本身。功能性导致了器具的上手性质,使得这一器具必

然是作……用的。但是对器具使用会导致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器具的外观损坏。器具

的外观损坏使得功能性丧失,通向器具之器具存在的追问道路也随之坍塌。如何在面临

道路坍塌的危机中寻找追问的可能就成了一个课题。

使用器具带来的消磨使其消亡的过程是器具功能性丧失的过程,随着功能性丧失,

如何把握可靠性,追问物之为物?可靠性与有用性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可靠性是有用性的

前提,可靠性通过有用性被经验到。但是有用性会遮蔽人对于可靠性的注视,人对于外

物的驾驭感膨胀,忽略了器具之本质存在是器具的自持(“器具自持的宁静就在可靠性

【11【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下).D棚.孙周兴编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953

22

万方数据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人与器具的关系变得错乱。由这个疑问出发,海德格尔选择了梵・高的画作

《农鞋》作为解惑的通道。

质料和外观的构造决定了农鞋是被用于田问劳动的这一功能,这是其有用性。农鞋

的器具本质决定了农鞋为农鞋,而功能性使得农鞋与人照面。有用性作为可靠性的必然

结果,也充当了器具的地基(大地有封闭作用)。农妇对鞋的思量越少,作为器具的鞋

就越真实的如期所是。这背后的逻辑可以以人的身体为例,在健康状态(常态)时,是

不会密切关注着身体的某个部分的,这时一切器官都如其所是的运作,自持的同时支持

身体其他功能的运行。但人一旦生病(脱离常态)时,身体某个部分造成强烈感受,就

会冲破原先的协调性凸显出来,人这时开始密切的关注、思量平时不会注意的地方。比

如说,胃病发生时,不如它所是地丧失了功能,人才感知到了这个器官的存在,并开始

打量它。所以在上手状态的时候,器具发挥的是其有用性。至于追问比较隐蔽的可靠性,

则要迂回一些了。

农鞋对于农妇来说是农鞋,但对于诸多他者来说,他者不能经验到农妇所拥有的递
双农鞋,这种情况即是海德格尔说的: “经验不到作为器具存在实际上是什么。”[21农

妇为了使用农鞋所以与农鞋打交道,其他人经验到农鞋则是通过艺术作品。在艺术作品

中,农鞋的功能性就退居到可靠性之后了。观者并不能使用农鞋,但是却能看到农妇的

世界,农鞋这一器具沟通了农妇的世界与观者的世界,这种空间连结是可靠性达成的。

“虽然器具的器具存在就在其有用性中,但这种有用性,本身又植根于器具的一种本质一

性存在的丰富性中,我们称之为可靠性。”【3]器具之为器具是可靠性决定的,可靠性“按’

照物的不同方式和范围把一切物聚集于一体”[4】。但是器具的有用性通常让人陷入操劳

中,不去理会器具的可靠性。农鞋葆存了农妇的世界,农鞋的可靠性则由艺术作品葆存

下来。农妇的世界本是一个边缘的、遥远的、暗淡的存在,可是由于艺术的介入,农妇

的世界被保藏到了梵・高的画作《农鞋》中,器具和人的沉沦状态被解放,器具成为作

品与第三方的观者建立起了一个澄明而永恒的世界。器具和沉沦的农妇世界之所以能被

照亮,就是因为艺术的介入。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可以通达真理,让自行遮蔽着的存在被澄亮。能被澄亮的原因

是艺术的介入,日常操劳中的器具或许没有美可言,但艺术介入,器具被以艺术的形式

[1l【德】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M】.孙周兴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255
【21[德】海德格尔.林中路.D峋.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6
[3】同上,第16页
【4】同上,第17页

万方数据
2.海德格尔语境中的物

表现出来,其存在才有了获得持续性的可能,所以说,美是使无蔽的真理现身的一种方

式,艺术能使物获得永恒。

2.4.3从艺术到真理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作品的本源是作家,使作家成为艺术家、获得名声的原因是艺术

作品,艺术作品与艺术家互为本源,艺术作品的本源是什么这个问题在这论证中陷入了

循环而无法获得结论。解决这种矛盾的关键要投向艺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存在是通

过一个第一位的第三者一一艺术。

海德格尔所提及的“有用性”和“可靠性”其实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所说的

“有用性”和“完善性”。康德把“有用性”表述为一物对于人来说,其合目的性是外

在的;“完善性”则是一物于人的合目的性是内在的。所谓内在,就是一物通过纯粹的

形式感被人喜欢,使人愉悦。物以上手的方式被人使用的时候,其作为器具的有用性主

导着物与人的关系。物以触目的方式与人照面的时候,人与物之间被纯粹鉴赏判断连接

着。物flO;'l-观试探着是否能以纯粹的形式迎合人的鉴赏判断,这一物成了符号,这符号

发挥艺术、政治等隐喻功能,并借此传达观念。比如说,农鞋以画作的形式来与人照面,

它作为器具的有用性就暂居背景的位置,而鞋A勺3,1-观就作为纯粹的形式被人观赏。作为

艺术作品出现时,来照面的这一双鞋是“农鞋”这个所指之下的一个唯一的存在。借着

这个存在,人感受到了作为大地的质料因素一一作品的材质、颜色、笔触等等,又试图

冲破大地的锁闭开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即农妇的世界。质料因素代表的大地是知

识性、技术性的存在,因为作品的材质、颜色、笔触诸多因素属于技艺的范畴,受到客

观的普遍性规律支配,但是等待开启的艺术世界则是生成性的、当下即成的世界。海德

格尔认为,何以有艺术这一问题的答案基于真理如何生发出来的思考。而真理生发、实

现的过程是“世界与大地的争执的实现。在这种争执的被聚合起来的动荡不安中有宁

静。”[11这即是真理的现身方式一~世界与大地的争执中现身。又如,作为使用工具的

镰刀和锤子脱离了有用性时,物件发挥隐喻作用,镰刀代表农民阶级,锤子代表工人阶

级,二者在一起时成了政党的象征,这个意义上不是单纯的等待发挥使用价值的物件,

镰刀、锤子的物性因为被符号化,其存在能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限度内被保存。

【1’[德]海德格尔.林中路.删.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38-9
24

万方数据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海德格尔物论的美学内涵

本章旨在对海德格尔物论的美学内涵进行阐释。通过关键概念一一“世界”的引导,

对四方圆舞结构如何开启诗意世界作详细论述。世界这一概念导出了此在两种样态:日

常化样态与诗意化样态,不同的样态是因人与物打交道的方式不同导致。本章从人与物

共在的场所一一世界出发,论述人与物不同的相处方式及其后果,并通过具体的艺术作

品论述物如何开启世界并保藏世界的。

3.1物与人共在的场所——世界

3.1.1世界的基本内涵

按照流俗的观念,世,标志着时间迁流;界,标志着空间方位;“世界”由此被规

定为一个广延物(Res extensa)。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是对物的规定,所以世界这个概

念指向广义时,是直接对万物进行规定的。在康德这里,、世界作为认知概念存在。海德

格尔之前的论调倾向于认为空间与时间是感性直观的形式,因而世界只是现象的实存的

条件。海德格尔不一定采用世界的时空性来规定这个概念,但是“世界”在他看来是存

在论规定的基础,其中也涉及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问题,只是他把空间表述为“切近”,
时间性表述为“操心”的生存论意义。

海德格尔把世界表述为:“天、地、神、人之纯一性的居有着的映射游戏,我们称

之为世界。”[1】又说: “世界的映射游戏乃是居有之圆舞(der Reigen des Ereignens)。‘"

[2】对海德格尔来说,世界是生成性的结构,存在者在世界之中现身,还需要有两方面的

说明:第一,世界不是此在的主观产物;第二,世界不是容纳了存在者整体并早已搁置

在此的时空,世界只在“游戏”发生时才生成。

海德格尔所说的映射游戏道出了一个四方的结构,带着历史时间的人与万物在这个

场所登场或者退场。分析在世界之中参与映射游戏这种样态,是理解此在的基础结构的

道路。追寻海德格尔的世界观念建构可知其逻辑建构,世界成立的基础是四方圆舞的结

构,四方圆舞的映射游戏包含了天、地、人、神四个要素,四个要素凝聚在“游戏”这

样一个事件中,从这四个要素的构成要追问物的物化活动,而物的物化是因为最开端抛

出的问题一一物之为物何以能够呈现出来,答日,从何为物,追溯到了物的聚集作用。

Ill
f嘲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D4孙周兴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一2011:188
【2】同上,第189页

25

万方数据
3.海德格尔物论的美学内涵

由聚集构建起来的四方圆舞的世界,就是人诗意栖居这一事件的发生。所以追问世界,

是在追问人的栖居,而这场追问的发端是物。

一物是怎么进入四方结构的?如前所述的,如果站在追问世界一一人类栖居之地的

立场来思及物是什么,海德格尔把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引向物的一个重要特征一一聚

集。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引用了希腊人关于物的观念:“关于‘物’希腊人有

一个适当的用语:兀p叫肛0【T0【这就是人们在操劳中打交道(兀p0【聪)之际,对之有所作为
的那种东西。”【,】可见海德格尔以现象学的方法站在生存论的立场上看待物,用具的本

质在与人的交道中被发现,相关物的知识却不能用于本质的探寻。在《物》一文中,海

德格尔对于物的问题又更进一步的说: “在切近中存在的东西,我们通常称之为物

(Ding)。”【2】具体到一个物品一一壶,壶作为物是什么?除去让壶可以满足壶作为壶

这个器具来用的外观和材质,它还有更值得关注的功能一一因虚空所以能够容纳的承受

和保持,又因容纳所以它可以倾注赠品。壶作为一物揭示了四方纯一的结构,物因为其

召唤和聚集的功能,在古高地德语中,物为聚集之义,物使环绕在它周围的东西不断靠

近,海德格尔称“近化”,召唤周围之物,比如,壶凝聚了终有一死的人、神、天、地

的逗留,壶通过物物化,即物化聚集使四重整体逗留,使人在当下一物中栖居,“人于

此一物,入于彼一物。”[s】世界实际就是四方环绕居有所发生的那个事件。世界不仅是

惯常理解的时空的标示,是作为一个事件存在的。

世界的意义解释了人的诉求,为什么要通过物招来一个一般世界之外的世界?答案

是,因为人在世界之中的生存,不能只是蝇营狗苟的生存,理应是诗意的栖居。而实际

的情况是:“栖居并没有被经验为人的存在;栖居尤其没有被思考为人之存在的基本特

征。”[41按理说,天、地、人、神无时无刻的存在着,人在各种筑造活动中,为筑造而

筑造,栖居被遗忘了,世界之为世界隐遁。

人身在其中的世界何以有一般世界和四方纯一的世界之分别呢?因为对上手事物

习以为常,在思及四方之中的某个方面时,仅仅把一方作为这一方而忽略了纯一的映射

游戏,人的栖居意味着人对世界的保护。当技术是以消耗的方式存在时,更为迫切的要

追问物,人是如何经验物,通过对物的保护来保存四重整体的世界。海德格尔认为:“栖

居通过把四重整体的本质带入物中而保护着四重整体。但只有当物本身作为物而被允许

【l】Mmin Heidegger.Being and ttrne.Translated by Joan Starnbaugh.State University 0fNew York Press.1996:6 1

121[德】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tM].孙周兴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173
【3】同上,第181页
【4】同上,第155页

26

万方数据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其本质中,物本身才庇护着四重整体。”[1]物以其自身,把天、地、人、神四方纯一

的世界聚集于自身,在聚集中保藏世界。

3.1.2两种类型的世界

在上一节中论述海德格尔的“世界”观念时已经触及到了本节即将要讨论的内容。

海德格尔所提及的“世界”不是惯常观念下被默认的源于时空规定的世界,而是一个由

追问物开启世界,在这个世界之中,物性得以保藏,并且,这个区域是天、地、人、神

到场居留的场域。海德格尔在阐释世界观念时,将世界分为两种,一种是人存在的非本

体性理解之上的世界,一种是人的本体性理解之上的世界,分类的依据是人与物打交道

方式的不同。

对海德格尔来说,人的存在意味着人对存在的理解,人对于存在的理解分别为非本

体性和本体性两种。“理解”在海德格尔看来并不是惯常的把握某物的含义这个层面,

海德格尔所谓的“理解”意味着“在此”,只要有人,就会发生理解。非本体性地(又 。 。

嚣一,

称非本真性地)理解并不是一个消极的样态,只不过非本真性意味着对世界之内的存在

者的平均化认识。也即是说,与一物照面时,对其认识是常识性认知。海德格尔探讨物

之物性,非本体地理解意味着此在与一物的照面是日常化或者科学化的。在这个背景之

下揭示的世界是共同世界,是大众理所应当的共享世界。非本体化理解虽不能直接开启

四方圆舞的世界,但是它是本质存在地理解的基础。“是什么”的本体论命题寻求的是

事物如其所是、去成为事物本身的存在,平均世界的展示就是这种本体追问能够进行下

去的必要可能性。本质性地理解与生存论哲学的关系更为亲密,因为这意味着存在的可

能性而并非现成的存在,存在的可能性是此在本身的能在(潜能)。这种基础上构建的

世界源于物的非平均展示方式,四方纯一的世界在周围世界之为周围世界中展开。也就

是说这二者的建构有日常和诗意之别。

人与物打交道在现象学语境之前被表述为人与对象的关系,在人与物如何打交道这

个命题之下,人的知觉成了首要地有待分析的对象。海德格尔认为,“最切近的交往方

式不仅是知觉的认识,更应该是与操作着、使用着以及被关照着的操劳进行交往一一操

劳自身就有一种‘认识’现象学首要问及的就是在操劳中照面的存在者的存在。”【z】在

此之前,康德发展了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把人的知觉看作是实有能够

【l】[德】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口川.孙周兴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159
【2】Martin Heidegger.Being and ltme.Translated by Joan Stambaugh,State University OfNew York Press.1996・63

27

万方数据
3海德格尔物论的美学内涵

实现的核心要素,被知觉才能是现实者,知觉与现实性等同。在康德的说法中,知觉意

味着行知觉中的被知觉性和被发现性。被发现者来与人照面,并且在行知觉的基础上作

为现成的东西被我们所通达。海德格尔现象学的核心在于现象学还原,海德格尔否定了

“能被感知的就是物”的命题,把研究目光从存在者引回,关注就存在被揭示的方法进

行筹划。不是依靠人的知觉判断某物的实有,而是因为物本身的实有人才能知觉到物,

人才能与物进行交道。由此,物是物,我是我,物的实存不依赖知觉的主宰。
在世界之中存在的命题在海德格尔看来是理解人的存在的。人与上手之物发生因缘

(因何而发生联系,主要是强调使用一物做什么从而与其发生联系),在一个世界中来

照面,世界的类型主要取决于人与物如何打交道。海德格尔称:“唯有在打交道之际用

具才能依其天然所是显现出来……对锤子这物越少瞠目凝视,用它用的越起劲,对它的

关系也就越源始,它也就越发昭然若揭地作为它所是的东西来照面。”【1】要强调的是,

这样的操劳是使用着工具却不曾明确注意它们的操劳。强调人与物的这种源始关系是为

了避免对物性的追问落到知识论的方法中,如果抛开对物的操劳导致的上手这个问题不

谈,直接与物的可靠性照面,对物分析就很难避免成为一种对象化陈述。因物的有用性,

人与物被紧密联系,已然处在一种临近中。

与工具打交道被海德格尔称为“寻视”;而通过外观得到的普遍与特殊的概念被海

德格尔称为“观察”。用具在被使用的过程中,其第一特征一一自然现身,“在被使用

的用具中, ‘自然’通过使用被共同揭示着,这是处在自然产品的关照中的‘自然’。”

[21存在者在理解平均化的共同世界中拥挤着,在共同世界中逗留会导致对物以及对人的

追问发生偏差。在存在者拼合的总和中,追问的是存在者而不是现象学要直达的存在至

深。人基于外物的科学性观察得到的答案只是普遍性质的概念,科学观察无法揭示要通

过在操劳中交道才能被揭示的自然。通过经验一物获得最基本的是否合用的结论,并对

其发生寻视,寻视是发现物召来的四方结构的活动。在使用中,物现成上手,周围世界

被开启。

人以何种方式与物相触决定了世界的本质。日常中人对于一物的看法首先基于

“做……用”的有用性,人与物在日常劳作中狭路相逢,人以外在的合目的性来判断工

具的价值,对其进行主宰。物的领域构造了人的日常活动,公众对“外在于我”的一物

有同等的占有权和使用权,一般世界成了按照主体意愿进行角逐的场所。角逐表现为人

Martin Heidegger.Beingandtime.Translated by Joan Stambaugh.State University OfNewYork Press.1996:65


【11

12]Martin HeideggeL Being andtime.Translated by Joan Stambangla.State University OfNew York Press.1996:66

28

万方数据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于自然的消耗以及以科学技术、经济水平迅猛发展为表现的时代进步。“寻视”的核

心是使物如其本然地显现,即是海德格尔所称:“毫不显眼地顺从其本质”[1】,而“观

察”的核心则是计算与谋置。

以“庖丁解牛”为例,可说明与物的交道揭示的物性进而开启了一个纯一结构的世

界。文惠君问及名为丁的疱人技术何以这样高明时,丁回答:“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

技矣。”【2]使用工具,并且是上手状态的工具是人的体验活动,这种活动与作为向着自

身被表象的存在者相关联。人通过在操劳中的上手状态与自身照面一一丁通过宰牛的活

动,在体验活动中如其所是的如一个疱人存在,“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善刀而藏之。”[,】宰牛的匠人很多,泛指之下的宰牛活动是非本体性的理解,也就是人

对存在的平均化理解,但是匠人丁在宰牛活动中与事物的非平均化展示方式照面,正是

由于打交道方式的不同带来的,宰牛的过程是构建世界之为世界的过程。牛的构造首先

作为有待被认识、学习的对象,工具的使用者在对象面前有绝对的优势,可以无所不能

地发挥自己的主观性,呈现为激越的动态,这意味着走出虚静,进入谋置状态,自然性

疏远。“谋置本身隐匿自身;而且,因为谋置乃是存有之本现,所以存有本身也隐匿自
身。”【4]人在操劳活动中使用工具之时,人与工具、人与改造对象的关系具备“近”的

特征,但谋置活动使得“近”戛然而止在这个间距,不能开启任何东西。

宰牛匠人对于牛的关照方式一一“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

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5】游刃有余的缘

故放弃了“以我观物”的二元知觉方式。二元的方式是“我”作为一个主体把“牛毽当

成一个有待认识进而占有的对象,并进而改造其原本。通常,在待宰的牛面前呈现的是

人的非本质存在,即作为普遍的屠夫而存在,不是作为丁“这一个”特殊个体而本质地

存在。“官知止”即抛弃了“物是特征的载体”这种偏见,在日常的操劳中让上到手头

之物使其如其本然的存在。牛,作为“有待解剖”引导了匠人丁的所向,他通过上手用

具到世界之为世界中存在。解牛的目的不是为了“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漆

之所碲……”Is】一系列高级技术活动的探索,而是上手工具的娴熟中获得了审美体验,

带来一种超越感。之前的章节论述到技术的本质保存在艺术审美的领域中,以《庖丁解

【11【德】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嗍.孙周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191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D川.北京:中华书局,2009:106
【3】同上,第107页
[41[德】海德格尔.哲学论稿.D讧】.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35
[5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口川.北京:中华书局,2009:106.7
【6】同上,第106页

万方数据
3.海德格尔物论的美学内涵

牛》为例可见一端。海德格尔批判现代性的观点认为,技术是一种消耗。但在《庖丁解

牛》中,“技近乎道”的思维、人与物相处的方式为技术人文化的可能性提供了一种构

想。匠人丁的刀具数十年如新,说明在操劳中既没有消耗人的本有,也没有消耗作为工

具的物本身。观物的方式,安置主体的方式,决定了四方纯一世界的开启。

“庖丁解牛”中的诗性世界和日常性世界并不是对立存在的,诗性世界就在日常中。

但在海德格尔处,日常世界与诗性世界有明显的分隔。日常世界在海德格尔看来是技术

性的,充斥着占有和消耗,海德格尔站在批判技术性的立场上对日常世界和诗性世界进

行论说。但是在《庄子》中,技术只是一种上手的经验,也是一种实践活动,是通达诗

意的必经之路。 《庄子》与海德格尔不同的地方在于《庄子》对技术的看法更加缓和。

在技术问题上,二者相同的一点是对于伴随着人的非本真操劳所带来计算与谋置都持否

定的态度。

《庄子》与海德格尔都关注了人为物役使的困境,注意到了“物化”的问题,但是

他们“物化”观又有不同。《庄子》所说的“外物”的“物”是利害关系的象征,尤其

强调功名。海德格尔说的物是一切非虚无的东西,尤其指物件,这个外延更加广阔。《庄

子》的“物化”更倾向于描述人在追求虚名、功利的时候为此所困、为此所累、为此所

苦。海德格尔在描述“物化”时具体地指向了资本主义带来的消费狂潮导致的商品狂欢

一一人尽可能多的占有物品或者说商品,但人自身反倒成了生产一一消费链条上不能自

主的、被动的一环。

在摆脱人为物役的困境这个问题上与海德格尔有一点共同之处,即是要削弱人对于

物的强烈占有意愿,弃绝人的强烈主观意愿。《庄子・山木篇》中有“物物而不物于物,

则胡可得而累邪?”【1】这个观点意思是主宰外物而不为外物所役使,这样怎么会为物所

累?《庄子・齐物论》中有道通为一、万物平等的观点。而“四方圆舞”这个结构成立

的关键也是“为一”的,天、地、神、人没有哪一方独出来统摄其他的方面。

3.2解诗意的与诗意的

3.2.1此在的日常状态

生存论的出发点是从事物本身中来,理解存在,首先要触及此在,此在并非实体化

的人,而是人的存在方式。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的具体生存样态决定了他追问物的立场。

物的追问最终会落入哲学的生成性地追问中,但是这种追问依然包含着日常性地引导和

Il】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嗍.北京:中华书局,2009:535
30

万方数据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指向,即是人的原发生活体验。海德格尔把这个问题表述为:“此在于日常状态中所是

者为谁。”n1

Dasein,此在,da,即是世界,意味着此在存在于它对事物以及事物对它的展示中,

这种展示是绽出的无限可能,开启的是知性所不能到达的存在的潜能。对于此在有一种

误解就是认为此在即是人,仅把海德格尔当作一个生存论的现象学家也是有问题的。此

在不是实体,此在应该理解为在世的存在,即是人的存在方式,作为存在者存在的自我

展示,也就是说,生存着的存在者把自己展示为此在。由此,关于世界的理解也是如此

的,海德格尔不把世界看作是收纳了存在者整体的实体,世界应该被理解为存在的特性。

《存在与时间》的此在生存论分析揭示了这部著作的重要基础一~其前理论在于阐

释人的生存。各门科学都以此在的存在者状态为基础进行探索,哲学不仅与知觉相关,

更值得考量的是与人生存相关的种种。为何称作前理论?此在存在根源于人的日常生活

中,现象都是存在者层面上的现象,如果从存在论出发对存在者的现象进行把握,那么

分析和把握的活动始终都是未完成的,表现为可能性,比科学问题更为原始。此在的.一

切理论的、前理论的活动都在此在存在的角度上。在海德格尔看来,生存即操心即此在

的存在。操心是生存的存在特征,也是此在的生存特征。此在的生存要决断,但是决断

不是存在者主观意志上的(存在者决定意义上)决断。决断的对象是主体的多种可能性:

被抛、抛开还是沉沦。这里的多种可能性实际上是此在存在的三个基本要素:被抛,人

生活在既定意义中,即是自持性;抛开,在被抛的基础上接受被给予的可能性,即是生

存性;沉沦,错过了生存的可能性,按照常人的平均方式来展开存在,即是日常生活。

此在存在的性质以日常为主。日常性不仅是表面的生存样态这样一种存在者状态经验的

描述,还是一个本体论术语。因为海德格尔致力于探讨存在,所以日常性不是在存在者

的状态上使用的。日常在海德格尔的语境里应该被理解为此在的日常行为的平均展示方

式。

此在所能经验到的世界首先是日常化的周围世界。周围世界就是日常的此在连同物

置于其中的世界。此在与外在于此在的物从空间上来说是物理距离的远和近。世界在这

种情况下是属于器具性质的一般容器,在这里日常的人与诸物打交道仅仅只是操劳。大

众的生存主导着个体的此在,此在在这种机制下长久的失去本真存在,处在非本真存在

的样态中。自己的此在与他人共在,这种存在方式导致自己的此在被纳入他人的号令范

围,受到他人挟制。因共在包含着庸碌,导致此在的存在被他人夺取了。“在这种不触

【llMartin Heidegger.Being and ltlJ:e.Translated by Joan Stambangh.State University OfNew York Press,1996:107

31

万方数据
3.海德格尔物论的美学内涵

目而又不能定局的情况中,常人展开了他的真正独裁。常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

常人对文学艺术怎样阅读怎样判断,我们就怎样阅读怎样判断;竞至常人怎样对‘大众’

抽身,我们也就怎样抽身;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11]此

在实际是不具备本性或者本质的,从存在论的角度上讲是一个存在者,但是此在的现成

性有别于事物的现成性。此在当下现成,人的存在方式在于让意义不断展示、发生。并

且这种展开并不是人的主观设计,只要人与物打交道,呈现就发生了,农妇只要与鞋打

交道,鞋就作为鞋本身展开其世界了。在使用中,事物的意义在向人展示,人也向事物

展示。海德格尔之所以反本质,是因在他看来,此在的当下现成是一种生成性,打交道

的活动表明了人通过物领会着存在。但是就领会活动来说,海德格尔给此在的日常性划
分了四种样式:闲言、两可、沉沦与被抛,日常的共在使此在处于平均化中操劳,领会

是非本真的平均化领会,此在锁闭着,与此在交道的物也仅仅作为一被消耗被占有的一

物,本真被遮蔽了。

关于海德格尔提出的日常生活,东欧马克思主义者科西克进一步将日常生活阐释为

“烦”,并认为这就是人的归属,“对人来说,经济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就是烦,

人非自烦而‘烦’烦人。”【2】这种操持的日常世界是存在者的个体参与的世界,人在其

中既有物质的凡俗要素带来的烦,又包含了超越凡俗要素的神性的烦。科西克认为,人

际关系网作为一个操持的世界(以手段、目的、计划、障碍和成功等)经由实践呈现在

个人的面前。“从‘劳动’向‘操持’的转变以一种神秘化的方式反映着人类关系的加

剧拜物教化过程,人类世界在日常意识中表现为现成的机械、装具和关系的世界,表现

为个人社会运动的舞台,他的主动性变现为操持。个体在器械和装具的现成体系中运行,

他操持它们,它们也操持他。”口1操持是人对物的惯常操控,实践行为在此在中展开,

此在在习以为常中展开,机械性的完成动作。尤其是走上工业化道路以来,人的拜物实

际上是对商品的崇拜,制造商品、占有商品,人类中心主义的虚假现象下实际上商品成

了新的上帝或者理式。商品是“操劳”的物象化,意昧着操控和装具不再进行创造性的

劳作。一个此在沉沦的世界,是不会有生成的,人之为人,物之为物都在其中沉寂。日

常生活的样态输出的是生活的组织方式,其中反映了世界的类型,以及何以解蔽的可能

性。

3.2.2通往诗意的道路

【”Martin Heidegger.Being andtime.Translated by Joan Stambaugh.State University OfNew York Press,1996,1 19


121[捷]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D棚.福小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46
【31同上,第48页

32

万方数据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与物打交道如何通往诗意的道路,首先考量的是为何有诗意栖居的需求,即这种需

求的基础何在;其次,与物的交道何以诗意栖居?这个问题的探讨看起来就是惯常思路

之下诗人何为与艺术何为的追问,但是,如果此在存在的基础是日常性,那么更应该在

日常的物及与物的日常交道中发现诗性活动的存在基础、生成机制或者说实现方式。

第一,诗意需求的基础,“人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这一观点的提出建立在人的此

在在大地上并非诗意栖居,即此在的解诗意存在。解诗意状态是海德格尔由物通达诗意

的出发点,如前所述,此在的日常化。

在《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中涉及到海德格尔对作为被诗意观照之物在诗中的显露的

分析。首先,人的解诗意状态体现在与物的交道中。通过对荷尔德林所提及“返乡”的

分析,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前来照面的、本己被掩盖着的物。这也提供了在工业革命以

后的技术时代人何以与物相处的依据:物中有非本真的本质性存在,和物打交道的过程

是人返回存在家园的路径,因而通过物的追问,认识人的本己、认识逗留在人的此在之

中的美好事物。依前所述可知,此在的本真和最美好之物就在日常的操劳中,但人仅停

留在日常的样态中无法经验这种本真,尽管在距离上已经很接近了。诗意,、在海德格尔

看来是此在本真存在的内在尺度。在《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中,海德格尔进行了一项尝

试,那就是以荷尔德林的诗歌为代表,由物的诗性发现通往诗意的道路,在通往诗意的

道路中照见物之物性。

海德格尔认为,在荷尔德林的诗中,物之物性被揭示并在此在的在场中到达的物是

家乡之物,其给人亲切熟悉的感觉。但是,返乡没有得到理应的归宿感,原因是家乡|充

满了非家乡之物。此在已经存在于物的包围中,但是此在与物的关系是一种惯常的、机

械的熟悉,而非亲切的熟悉,仅是在距离上接近但并非发生聚集而产生切近。家乡的亲

切感在赠送和隐匿的争执中被锁闭或者说有待开启,“但这时已经被赠送出来,而同时

又拒不给出的东西,被称为‘隐匿起来的东西’。发现物就是作为这种隐匿起来的东西

而出现的,但依然是梦寐以求的东西……返乡的要义根本上就在于: ‘亲人们’首先要

在家学会这种熟悉,为此就必须预先认识故乡最本己的东西和最美好的东西。”…海德

格尔借助诗歌阐释诗意活动的展开,诗意在物上面聚集逗留,筑造了世界,人和物在其

中才得以显现。

海德格尔曾说,诗便是对神性尺度的采纳,也是为了人的栖居对神性尺度的采纳。

这呼应了语言创世的观念,在《圣经》中,上帝的第一个行为就是“说”,海德格尔认

【11[德】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D川.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2

33

万方数据
3.海德格尔物论的美学内涵

为人的日常语言机械化沦为闲言,只有诗性地言语,才是入对日常生活的超越,为神性

尺度所采纳。诗在此并不只是诗歌这种体裁,而是人的超越日常性的诗性活动以及诗意

筑造,如果空有形式但没有实际内容那就只是作为闲言的“陈词滥调”存在的伪诗,如

同那些毫无创造的文艺沙龙,依旧只有消耗,没有保藏。人在大地上天空下生存,存在

的方式是居有,日常之居在锁闭大地的基础之上是非本真的居。

第二,一物何以通向诗意栖居。“人诗意的栖居”原出荷尔德林,从海德格尔对于

这句诗的再次挖掘可见出解诗意化的两个表现。~方面是日常的机械劳作,人沉浸与工

具打交道中然而浑然不觉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全然被操劳绑架;另一方面,海德格尔认

为诗意根植于现实,而非狭义的文学,所以诗意不是作诗活动。伪诗意的文艺活动带来

消耗,玩物丧志,此在与物依旧被置放到了现实性的尺规下。

人如何能够诗意的发问,就是人在何处栖居的发问。人的诗意栖居,就是人的筑造。

海德格尔认为: “培育和保护乃是一种筑造。”n1此在有所居留的世界是人与物打交道

过程中,物召来的四方圆舞世界。物聚集,然后四方显现,此在存在与物相互交道、共

同展示,世界就是展示真理的场域,有这个世界,事物才会作为事物昭示自身,物把展

示的真理凝聚保藏在自身之中。

天、地、神、人的四方纯一开启的世界是人的诗意栖息之处,天作为天体运行的地

方表现为昼夜交替寓意着时间;大地是人和万物的地基;神寓意人献祭的敬畏和庄严神

性;人即是终有一死的人。神性是人借以度量自身的尺度,神性能够昭显,神在圣经中

也总以光的形式出现,这是一种寓意。神不像作为广延物的存在者一般有外在表象,海

德格尔认为,不可知的神性通过天空显现,天空寓意时间,但线性时间还不是海德格尔

所说的“时间”,天空带来的时间感仅仅是“时间”的寓意。从《存在与时间》来看,

“我们把此在之存在规定为操心,操心的存在论意义是时间性……世界的存在论建构同

样奠基在时间性中。”乜3海德格尔认为,每一种物都有其存在,多种存在有多种意蕴,

海德格尔所说的时问即是多样存在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的解蔽在寓意时间的四方纯一

之天空显现。大地是承载万物的地基,本真建筑在大地之上,大地其实也是物因素的隐

喻,人的诗意栖居正是在现实性的物因素之上。日常的物是工具性质的存在,人在日常

性中操心获取劳绩,也在与物打交道的过程中与物因素不期而遇。物之为物存在于其有

用性中,但是这种基于功用性的存在是平均化的非本质存在,在有用性之下,还有一种

【11[德】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D讧】.孙周兴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200
121 Martin Heidegger.Being and ttme.Translated by Joan Stambaugh.State University OfNew York Press,1 996:333

34

万方数据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被海德格尔称为可靠性的本真存在。本真存在带来了无限可能,人和物都在世界之内照

面,诗意在照面中自行发生,对此,海德格尔说:“只有在可靠性之中,我们才能发现

器具实际上是什么。”…

以物因素为基础的艺术作品,其作品因素充当了可靠性。海德格尔分析梵高的《鞋》,

认为:“这幅画道出了一切,走近这个作品,我们突然进入了另一个天地,其况味全然

不同于我们惯常的存在。”瞳1可见,诗意也是消除对存在的平均化理解。鞋作为一物,

物的因素是依照“鞋”的器具标准制作,人用以穿着行走的。但仅仅展开在物因素之上

的鞋会在被使用中日渐陈旧以至被损坏耗尽,只有鞋作为艺术作品的画时,它的有限性

才升华成了无限,在永恒的维度中鞋前来与人照面有无限的可能性。鞋的真理就被葆藏

在艺术和美中了,关于鞋的真理并不是通过知性认识获得的。在海德格尔看来,作品与

物因素本身不同的地方在于:“作品绝不是对那些时时现存于手边的个别存在者的再现,

恰恰相反,它是对物的普遍本质的再现。”口3

那么艺术作品中的真理如何发生?海德格尔认为:“作品存在就是建立一个世冕:”
H1艺术作品本身首先从其物因素中出发,以物因素为基础,然后建立一个世界。这就又

要回溯到四方纯一结构的论述中,作品制造大地和世界,神把终有一死之人的目光引向

天空。大地和世界发生争执,在作品中呈现出解蔽与遮蔽的关系,大地作为地基承载着

物因素锁闭着意义,而世界又要开启意义。这意味着争执带来紧密的切近,解蔽和遮蔽

的关系呈现出的样式就是紧张又切近的。解蔽一部分势必会遮蔽另一部分,本真性走到

前景来时,非本真的日常性就暂时被遮蔽了,但是非本真的存在是本真展开的基础,沱
不在解蔽的一刻昭示,被遮盖了起来。综上所述,真理就是在由作品诱导的争执中发生

的。

3.3物在艺术理论中的置入

3.3.1器具开启的世界

海德格尔把平均的日常性抽象为生存结构,他由日常生活与物交道当作追问物及至

追问人的通道。所以物性的问题、人的诗性状态可以在中国世情小说的器具置入中进行

分析。海德格尔通过与物打交道进而追问存在的方式也还是实践哲学的范畴。本节主要

讨论物对世界的开启如何在明清小说叙事中体现。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物有聚集的功

中路 瞰 周兴 泽 上海 JJ 海 译 文 出皈社 加

Ⅲ脚哪Ⅲ 靛毪 一粕彻舢 琳页页页

万方数据
3.海德格尔物论的美学内涵

能,物使天、地、人、神逗留在自身之内并开启一个与日常世界不同的本真世界,这个

本真世界的本真性主要体现在对存在的非平均化理解中。而中国古典小说中有不少日常

道具开启了传奇的诗意世界,这里的“器具”即是在小说叙事中出现的物件,这些物件

是在世界之中与此在交道的切近之物。在人的存在中,物件扮演着重要角色,关涉着了

此在的样态和此在的时空。

文艺作品中日常道具和此在的关系是否是一个成立的问题,尤其是将海德格尔的理

论置入中国古典小说来进行分析和阐释。我认为这问题的合法性基于海德格尔的体系中

一些确凿的思想和实践。海德格尔的早年有长时间的日常手工劳作的经验,他操弄木匠

活、为教堂敲钟,对上手颇有心得, “上手与在手,手工工具及其劳作活动构成了他意

蕴式遭遇此在与非自然的现实世界关联的重要契合点。”Ⅲ海德格尔经历的神学学习和

最终的哲学归宿中都渗透着对早期的曰常劳作经验的论说。日常性在海德格尔的构架中

也是作为诗性世界的理论前提及依存而存在的。明清小说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繁荣起来,

以世俗生活为基础,传奇性地叙述日常劳作,作为物的道具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

过对小说中道具主导的叙事结构的解读,可作为理解海德格尔物理论的一种尝试。

在明清小说中,物在两个方面发挥开启世界的功能。

第一,道具的时空叙事功能。前文论述,海德格尔用归基的方法把物的含义还原为

德语“ding”,意为聚集,物的这种聚集的特征是静态之中的动向生成,这观念把物的

内涵推想为事件,海德格尔在《物的追问》中把事件划归到“第二种物”的范畴之下。

事件关涉此在的时间和空间,作为道具的物在叙事中引导了日常性时空的流动,为超拔

于平均化的传奇性提供了可能。

以《喻世明言》乜1为例,在这一辑里直接从主题上就与作为物的道具相关的是以下

几则:“第一卷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第二卷陈御史巧勘金钗钿”、“第十卷滕

大尹鬼断家私”、“第十四卷陈希夷四辞朝命”(“朝命”属于抽象物件)、“第二

十五卷晏平仲二桃杀三仕”、“第二十六卷沈小官一鸟害七命”、“第四十卷沈小

霞相会出师表”,主题结构特征为“人物+动作+物(道具)”。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一则,珍珠衫作为道具主要功能是完成叙事链条、参与巧合

性事件,以增加故事的传奇性,这种传奇性就是超脱于日常操劳引人注目之处。珍珠衫

首次出现是蒋兴哥要离家经商,将珍珠细软等财物交给妻子收管。珍珠衫在主角家中,

【l】张一兵.回到海德格尔D川.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11
【2】冯梦龙.喻世明言.D棚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万方数据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它所处的空间是它理应出现的地方,即作为贵重财物被主人家收管起来,表示主角家庭

结构这时是稳定的,主角的生活是日常性的操劳。珍珠衫这一物件第二次参与情节是因

为蒋兴哥妻子出轨,将蒋兴哥祖上所传的珍珠衫赠与姘头,珍珠衫离开主角的家,这是

一种非常态,故事将由接下来的巧合(偶然)走向传奇性,而巧合必须由辨识性很强的

祖传物来推动。蒋兴哥与妻子的姘头陈商同乘一船,因为蒋兴哥在经商途中隐姓埋名,

陈商不识蒋兴哥是何许人,所以与其交谈时毫不顾忌露出了珍珠衫,珍珠衫在这里发挥

的作用是禀明身份,让蒋兴哥和陈商真正相遇。这个物件的现身巧妙的制造了冲突,“昭

示”了奸情。后来陈商暴毙,蒋兴哥误打误撞娶其妻子,珍珠衫物归原主。珍珠衫的空

间流动中完成了商人的间接交易,道德在其中充当了交易原则,其中珍珠衫通过空间流

动来揭示情节、昭示被日常所遮蔽的东西一一蒋兴哥通过珍珠衫撞破奸情,蒋兴哥重遇

珍珠衫感叹天理昭昭,珍珠衫这一物件给故事带来了巧合性,使得故事超越了坊间巷里

的日常生活,更具有传奇性。作为物的道具使角色进入了游戏中,游戏向观者敞开,观

者也参与了游戏。

还有一些故事,虽然在标题中未凸显出道具,但是道具在情节中有重要作用,比如,

“张舜美灯霄得丽女”一则中的红绡帕子和同心方胜儿。故事引子中的张生在乾明寺拾

得红绡帕子一张,红绡帕子这一物引导了一个新的时空,这个时空的事件是相遇。正题

中的张舜美由于礼法的隔限无法在公共场合和女子交谈,于是女子留下内藏花笺作为会

面线索。故事中的女性在行为上受困于礼法、在空问上受困于闺房、又由于身份在时间

上也受困,只有特殊节日庆典时间能够到人聚集的地方去,但是特殊的道具可以化解困

境,开拓新的境界,物主导了事件参与者以及世界的构成,如伽达默尔说:“游戏就是

具有魅力吸引游戏者的东西,就是使游戏者卷入到游戏中的东西,就是束缚游戏者于游

戏中的东西。”u1随身物品一一手绢或是同心方胜儿在致使相遇的事件中其物性是建立

在日常性(功用性)之上的自然属性,那是未经打量、判断确如其所是的体性一一贴身

物品充当的是人的延伸,这种物使角色在本不可能实现的空间里逗留,物代表人前来到

场存在,完成了角色的意愿(will)。

第二,道具的隐喻象征功能。海德格尔认为,物表示“与人相关涉的一切东西”瞳1

但是进入工业文明以来,技术的日新月异助长的人的狂妄,器物被过度的制造和消费,

人对于器物缺乏敬畏。在海德格尔看来,器物关涉着人的此在,把人和圣神、自然联系

【”[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嗍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137
[21[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下).IM].孙周兴编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1175

37

万方数据
3海德格尔物论的美学内涵

在一起。物与人共在,物中有人的逗留,并且召唤了天、地、神三方到场。

物与人在根源上有一种存在的统一性,这种思想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鲜见,表现

为作为物的道具的隐喻象征功能。比如,在《小五义》n1第八回“穿山鼠小店摔酒盏,

蒋泽长捞印奔寒泉”中,酒店掌柜挚爱的一个酒盏与锦毛鼠同名一一白玉堂。穿山鼠徐

庆觉得物件与兄弟同名倍感亲切,遂借来饮酒,却不慎摔碎。“白玉堂”这个物件的毁

坏象征了另一个时空中白玉堂本人已经殒命的情节,这就是一种物与人共在的观念。

3.3.2物保存的世界

物保存的世界发生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艺术作品本身这一物保存的世界;二是艺

术作品中的物保存的世界。

第一,作为艺术作品的物保存的世界。这个世界实质上是质料性存在的外观,有如

海德格尔所说的大地。如果没有人的参与,艺术作品其实就是一堆形式,或者说质料,

这种大地性的存在是对世界的锁闭性保护。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指

出艺术作品两个方面的侧重:“一种侧重于艺术作品的膜拜价值,另一种侧重于艺术品

的展示价值。”乜3膜拜价值源于古希腊直至中世纪的崇拜感情,这种价值观念所导致的

对艺术作品的态度就是为了其完好性,吝啬鬼一般地将艺术作品藏匿起来,使其避免与

任何人接触,从而无需承受与人接触而导致损耗的风险。这一艺术作品只要存在着就行

了,甚至这种存在不是实存,只要在情理中被认定其存在即可。展示价值让作品本身的

物质性存在具备了转变为符号的可能性,各种质料构成的形式通过人的触目超越了质料

性获得内容及意义。膜拜价值与展示价值都会导致一种结果一一艺术市场的拜物教。“艺

术市场的拜物就是大师的名字。”∞1作为艺术作品的物和艺术作品中的物二者同时被剥

夺了使用价值,其价值使其成为商品。原因在于艺术作品这一物消解了物件的实际使用

功能,使得人经历物件的方式由上手变为触目。以收藏来保护艺术作品的行为其实依旧

是占有行为,后果依旧是物品的永无止尽的堆积。

第二,艺术作品中的物保存的世界。

海德格尔在论述艺术作品如何生发出真理时,以神庙为例,说明了神庙这一建筑并

不表现什么,但是它能使周围的存在者现身。神庙这一不会说话的作品将本来要涌现出

来的东西隐匿了起来,这种隐匿并不是对真理有所保留或者知而不言,这是一种庇护。

【11[清】佚名编著.陆树仑、竺少华校点.小五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21瞄】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口“】.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94
131【德】本雅明.经验与贫乏.D棚.王炳钧、杨劲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325

38

万方数据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物的质料外壳把涌现者保护起来,同时大地封锁物的意义(或者说内容),使得意义隐

蔽起来。物的质料外壳充当了大地的角色,大地即是质料,具有封锁性。世界则表现为

作品,其功能则是使被隐匿的东西得到解蔽,也就是说,作品是要开启一个世界。神庙

的矗立显露着在它头顶的深邃天空和在它脚下的岩石,神庙的内部容纳着诸神,神庙的

外部是汹涌的大海,如此,诸多的涌现者通过神庙来展示自身。世界与大地是这样一种

关系:世界的开启和大地的锁闭处于斗争的关系,真理是在斗争中得以揭示的。物因素

庇护了这个有待开启的世界,世界的沉沦和开启都建立在物因素之上。这种物因素带来

的庇护被海德格尔表述为大地,大地既可以保护,也会封锁真理。在海德格尔看来,真

理就是存在者的无蔽状态。诗歌的意境构成与海德格尔论述的真理发生有相似之处。词

语是诗的物因素,词语是诗歌的大地,不适当的词语堆砌会锁闭住意境,但是但凡有意

境的作品必然要通过堆砌物产生。意境是人可以逗留的空间,是人栖息的家园。“神庙”

这种建筑形象在古诗里的对应物就是使用语词造成的物的堆积。

相对于艺术作品带来的大师崇拜,艺术作品中的物其实在破除这种崇拜,艺术作品

中的这些物超越了创作者以及他们的意图而持久存在,会因为与观者的照面获得更为丰

富的意义。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有着典型的反本质特征,他不认为艺术本身有某个恒久

的本体,他反复强调,艺术的本质在于真理在作品中的自行置入这一点。真理为什么可

以置入作品?因为,物开启了一片四方域,使得物质以外的其他因素,比如真理,有“空
C+

间”可以逗留。以诗歌为例,词语是诗歌中物质因素,但词语本身是被其本身锁闭着的。

日常生活中的话语是用词语组织起来的,但是,日常生活中的话语仅仅是闲言,词语机

械的涌现。太阳、天空、大地、月亮、火柴……无穷无尽的在场者,即刻涌现又即刻消

逝,没有逗留,更不会发生栖居,这些词语和任何的物件一样,是一种座架般的存在。

只有诗歌,让鹦鹉学舌般的语言不在是一堆毫无意义的词语堆砌。诗歌让词语的质感重

新显现,让人的语速放慢,关注、玩味语句中的每一个词汇,不知不觉在诗中逗留,作

为物因素存在的词汇才算是从自身中展现出来了。

以元小令《天净沙・秋思》为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名名词的堆砌

有情景制造的功能,没有一样东西被隐藏,枯藤即为枯藤,老树即为老树,物坦然呈现,

直观的画面带来了空间感。突然在末句出现了“人”,人的出现意味着被诸物堆积起来

的空间是可安居可逗留的。“断肠人”的出现使他前面那些物的堆砌更加合情合理,“枯”、

万方数据
3.海德格尔物论的美学内涵

“老”、“昏”、“西风”、“瘦”这些语词造就了冷落幽凉的意境,人于此才有现身

的空间,在这特定的空间里无数的“断肠人”都能逗留,“断肠人”的意愿(will)能

被体现。

万方数据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后海德格尔的物论研究——伽达默尔对于物问题的阐发

伽达默尔直接继承海德格尔物论,他对于物的论述可作为后海德格尔的物论研究。

伽达默尔对物的问题做了更加详尽的阐发,对海德格尔物论体系进行了完善和发展。伽

达默尔在解释学的基础上来分析物的相关问题,其中,有两个重要的方面可以和海德格

尔的学说进行比对。一是伽达默尔的游戏观念可以看作是对海德格尔的世界观念的补

充;二十伽达默尔的节日观念实际上是对海德格尔的时问观念所作的进一步阐发。

4.1伽达默尔的理论基础

伽达默尔站以解释学为基石希望重新审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对人类自我有限

性的理解,另一方面是解释学的语言学土壤。解释学的背景影响了伽达默尔对于科学技

术的立场,从而影响到他对于物与艺术的看法。

4.1.1作为基石的解释学

伽达默尔的物论基础来源于解释学。解释学原发宗教神学,初衷是尽可能正确的理

解及阐发《圣经》的相关学科。被称作“现代解释学之父”的施莱尔马赫的起点也是将

解释学用于神学,其性质是方法、技术性的存在。伽达默尔将解释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

础,使得解释学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解释学不仅仅是工具性质的存在,它是哲学,

被轻视为附庸和工具的解释学其实是更早的哲学的变形。从亚里士多德到十八世纪,实

践哲学备受推崇,但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把人类社会推进了工业化中,传统的实践哲学在

工业世界中每况愈下,处于下风,“在20世纪,现象学才带来一种向生活世界的转折。”

[1】解释学的提出是为了重新回到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传统,理性的德行不能为滥用的

学科技术所遮蔽,应该重新理解人的存在经验。因为在伽达默尔看来作为精神科学存在

的实践哲学在于理解社会的整个现实,人在社会中共生必须互相获得理解,解释学是人

理解自身以及人在社会中各种行为的根本所在。在《科学时代的理性》中他指明了哲学

解释学的任务:“理性的德行应该能支配给人类打开的整个生活空间,也应当能支配我

们的一切科学能力和我们的一切行动。”【2】实际上,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理论是一次重返

亚里士多德存在论的构建。这一点伽达默尔与海德格尔有所区别,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用

时间来规定存在样态的统一性,但海德格尔抽离了伦理学。

Ⅲ【德】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M】.薛华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3
121同上,第3页

41

万方数据
4.后海德格尔的物论研究——伽达默尔对于物问题的阐发

不过,把解释学哲学化充当生存论的基础并不是伽达默尔的独创。施莱尔马赫的解

释学对于伽达默尔颇有影响,不仅因为他是现代解释学的奠基人,更在于他所论述的解

释学中的语言问题一一对话。在对话问题上,伽达默尔克服了传统解释学流俗意义上的

文本话语的局限,在施莱尔马赫的理论基础上,着眼于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对话,使得

解释学获得了一种伦理的基础。海德格尔对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抽离不是彻底的,因

为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一一语言。经过施莱尔马赫、狄尔泰伽达默尔把

解释学的“理解”要义深化了,认为现代解释学虽然走出了工具式的神学解释学的圈子,

但不应该迂回在诠释事物意义上,进一步的要借助语言追问人的生存,并寻求理解,这

种认识的飞跃得益于海德格尔。海德格尔把语言的含义扩大成为人的存在,人只要处在

活动中,只要对于事物有所理解,语言就存在着。语言最为切近人的本质、带领人聚集

于大道之中。语言成了人逗留之处,语言本身的情形和反身投向人自身也成了有待沉思

的问题。海德格尔把交道性质作为人的生成和世界境遇的成立的基础,就在于沉思、理

解此在于当下的实践。这种力求理解和反思当下性,其实就是解释学色彩的东西,虽然

未可见海德格尔在论述中提及狄尔泰,但是他以及后来的伽达默尔在构建自己的反本

质、反体系哲学论时都是受益于解释学的。

伽达默尔也在二十世纪这个时代的特殊背景一一工业化高潮之下发现,比关注自然

科学更重要的是理解人的生存经验,期望通过解释学哲学化的视野理解一些问题:第一,

人对于自我有限性的理解;第二,语言问题在二十世纪成了一个探讨的中心,给解释学

提供了土壤,解释学也重新使得语言主题化,黑格尔处无以为继的形而上学可以就此获

得新的基础。

第一,人对于自我有限性的理解。

十八世纪以来,在自然科学的推动下人类踏上了工业化征程,在二十世纪达到高潮,

技术泛滥,助长了人无限延伸自己感官的热情和野心。科学技术被人用以认识世界改造

世界,其形态应是谦逊的,但是,工业化的把人也卷入到生产链中,人过度依赖技术带

来的便利,“技术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它支配人类社会、公众意见的形成、每个人的

生活行为、每个人对职业和家庭中时间的安排到了使我们震惊的地步。”111人在这种现

代化的背景下要重新理解自身,寻求存在的基础,认识自我的有限性。在主体性崛起之

前,最高价值由上帝把持, “最高度的自我意识必定属于最高的神圣存在。”[21圣神葆

【-1【德1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MI.薛华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3
【2】同上,第13页

42

万方数据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存自我意识并不是要求人放弃独立思维充当宗教的仆人,这种被神圣葆存的自我意识是

主体理性精神的基石,在这个基石上人才会获得永恒的节制和自律。放弃了神圣的主体

性等同于放弃了理性的基石,导致的后果就是伽达默尔描述的;“人类对自己施加于自

然和他人的力量视若无睹,这种情况又越来越诱惑使人们滥用这种力量。”【1】滥用的力

量使得人产生了幻觉一一人依然在行使自己的支配权力,让社会按照自己的构想,由低

级到高级发展。而实际的情况是理性缺失,人越发依赖技术反而被技术控制支配。人落

入了强制结构中,被自己的制造物支配着,被科层制约着,实际上是将理性由圣神转交

给了物质,物质成了人膜拜的新神。人在科学化的认识物上面似乎在不断开拓,对科技

成果深信不已,丧失了反思的能力,对于人类本质却茫然无措。基于这种现实,解释学

就提出理解人之生存的要求,并且,这种理解就是人的生存本身。

解释学获得哲学化的关键也在于此一一让人重新审视自身局限性,不过,这并不是

要把最高价值重设为上帝,因为本体论和认识论都外在于人的存在,海德格尔进行了哲

学上的反设计一一批判希腊时期的本体论以及十七世纪以来的知识论,这一点上伽达默

尔继承了他,所以伽达默尔的立场也颇具反传统哲学的后现代性。

第二,语言在二十世纪的中心地位,使得解释学哲学化大有可为,“语言属于人类

生活的领域,所以,随着它的主题化,有关整体的古老形而上学问题似乎可以获得一个

新的基础。”[21解释学、语言在流俗的审视下不是充当科学论的产物就是充当工具论的

产物,但是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s】指出,语言中有人生存的本质,所以语言

值得被沉思:“以某种方式通达语言之说话,从而使得这种说话作为那种允诺终有j死
者的本质以居留之所的东西而发生出来。”[41语言作为一种物,人在言说里聚集,并且,

真理发生的地方不是普通的言说,而是纯粹言说,即诗歌。

伽达默尔认为语言被工具化的遭遇源于其本身的特点一一“语言决不简单的是一种

手段和工具。因为正是根据工具的本性,我们才掌握了其使用方法,也就是说,在它工

作之时,我们既拿起它又把它放在一边。”【5]语言意味着熟悉世界和背离世界,这种争

执关系使得被技术化的语言有解技术化的可能。当语言不被注意的时候,人是语言的存

在物,自然而然的在切近中聚集。当异化发生时,技术失控、人无法自处,语言中因有

人的存在而成了需要被沉思之物。在语言学普遍化的学术生态下,解释学自身也存在有

【11【德】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IMI.薛华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12
12】同上,第3页
[3j【德】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同上,第4页
[51【德】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M】.张志扬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31

43

万方数据
4.后海德格尔的物论研究——伽达默尔对于物问题的阐发

待矫正的真理性,这种矫正发生在人的每一次实践活动中。

伽达默尔在施莱尔马赫语言观念的基础上,完成了去工具论的解释学语言观念哲学

化。在伽达默尔的语境里,语言问题就如同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海德格尔的观念是存

在从时间中来,而伽达默尔把语言默认为存在,存在从语言中来。伽达默尔认为语言有

三个根本性,即自我遗忘性、无我性以及普遍性,这和存在问题的特征非常相似。语言

是理解存在的媒介,就如同时间在生存论中充当的角色——作为存在的统一性。

需要说明的是伽达默尔的理论虽然于海德格尔的理论有这很明显的继承,但是二者

依旧有相悖的地方。海德格尔反对柏拉图,伽达默尔则要重新承认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4.1-2对于科学技术的态度

讨论伽达默尔对于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反思是要阐明他对于物如何分门别类看待,作

为自然的物与人造的物在伽达默尔的体系是何种存在。进而发起了一种追问:人类在对

于外物施加力量的时候如何适度。

伽达默尔和海德格尔对于人类在科学技术上的征程持同一种观点,他们悲观且反

感,认为人滥用了科学技术改造及制造外物,“当海德格尔把信息技术看作是给解释学

提出了最大难题的极端例子时,他无疑是正确的。”[11科学和哲学在古希腊时期并不如

在现代分野清晰,那个时候对于哲学和科学的把握是要人学习敬畏自然和圣神,那时对

于星辰有无限的崇敬。十八世纪以后,由自然科学建立起来的理性驱逐了对于自然和圣

神的敬畏,哲学如黑格尔所说只是充当了衰落事物的调和。科学与哲学在这个时代已经

不能要求体系内在的统一性了。科学技术为最高价值的重新设定增添助力,结果是人的

主体意识进一步强化一一“人们将发现自身立刻超越了一切,置身于时间的界限之外,

达到了一个全新的立足点。”[2]伽达默尔认为自然科学偷换掉了形而上学的基础导致其

衰落,黑格尔和谢林的形而上学无路可走的原因就在此处。谢林和黑格尔继续不下去的

一个原因正在于他们以科学作为唯心论的依据,他们的基础来源于牛顿力学,而实际的

情形是“各个科学领域里现代化研究的鹊起已经推翻了黑格尔曾经提出并为之捍卫了一

生的主张,即规定自然的各个学科,以至把它们纳入他的先验思想系。”[3]形而上学退

场,但是,科学技术对于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无从应答,伦理学并没有能力支持突飞猛进

的科学技术,对此做出善和德的决断。海姆对此评论:“哲学总的来说已经垮了……黑

111[德】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D加.薛华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54
【2】同上,第14页
【3】同上,第21页

万方数据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格尔对世界的精神统治已经崩溃,而这只不过是哲学在总体上破产的结果。”[11形而上

学的基础被遗忘,连同为语言的语言学也无法正确表达存在。

这种情形在现象学中更为集中的被揭露,并且寻求出路更为迫切,海德格尔最先道

出了人“被抛”的状态。以技术为行动准则的链条把人卷入被抛中时,人就需要重新考

量如何与物打交道了。作为受造物的艺术品在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理论中有很高的地

位,因为艺术品更好的保存了人的创造。“结果是一种对迷人的多样性的内在共鸣吸引

了我们,这种多样性是艺术作品中富有的艺术表现力传达给我们的。”[z]

4.2伽达默尔的物论

伽达默尔的物论直接与他的艺术理论联系着,他所谈论的物,集中在作为艺术作品

的物上。伽达默尔提出“游戏”的概念,认为游戏是一种机制,这种机制使得广义的物

转化为艺术的物,不仅如此,游戏也是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伽达默尔的游戏概念实际

上继承了海德格尔的世界观念。伽达默尔在游戏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节日”的概念,

他对节日的阐发充实了海德格尔理论体系中的时间观念。

4.2.1艺术作品本体论

在海德格尔的后期著作中,走进了艺术作品和艺术经验中来追问物,把艺术当作真

理栖居处。在伽达默尔看来,艺术经验直接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既是目的,

也是出发点。形而上学终结,艺术进入了哲学的队伍,伽达默尔阐明了一个在海德格尔
“篝
处还有些模糊的问题:观者照见四方纯一结构时,“人”的一方所指向的是作品之外那

个作为观者的人,还是艺术作品之中的人,海德格尔并没有道明。但是伽达默尔在论述

游戏说的时候把这个问题指明了,这种游戏结构中的“人”包含了艺术家本人、接受者

和作品中的人。解释学是伽达默尔的理论基石,而现象学在伽达默尔看来是方法论的。

海德格尔的早年讲稿明确使用过解释学方法,但后来他以现象学作为基石,伽达默尔反

之以解释学作为基石,现象学作为方法。

物的理论在伽达默尔的思想体系中属于艺术作品本体论的范畴。他的哲学解释学向

实践哲学回归的思维继承了海德格尔存在论中的一个基本思想一一与物打交道,从而认

识物以及人自身。甚至伽达默尔把这种思想追溯到了黑格尔处:“在黑格尔对实践性教

化的这种描述中,我们已经认识到历史性精神的基本规定,即自己与自己本身和解,在

[11[德】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D讧】.薛华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20
【2】同上,第16页

45

万方数据
4后海德格尔的物论研究——伽达默尔对于物问题的阐发

他物中认识自己本身。”[11这里出现的“教化”就是海德格尔在《物的追问》中提到的

数学的本义,即学习。黑格尔表述的物对人的教化在于人在劳动中将生疏物或者异己的

东西克服,使其成为自身熟悉的东西一一“在异己的东西里认识自身、在异己的东西里

感到是在自己的家,这就是精神的基本运动,这种精神的存在只是从他物出发向自己本

身的返回。”【2】从海德格尔对于“学习”的描述来看,黑格尔这种“教化”理论固有的

认识论色彩还非常浓厚,这种教化理论的核心实际还是学习熟练使用一物从而占有某

物,这是在科学认识论的背景下的理论,本质上就是一种处理对象的方法。

海德格尔早年花了很多心血论述了作为艺术品的物的现实基础一一人在日常经验

中打交道的物,并且用“诗意”划分了日常和艺术的界限。伽达默尔更加集中的论述了

作为艺术作品的物,他认为,游戏使得一物完成了其向艺术转化的过程。作为艺术的物

叫做构成物,游戏使物向艺术品转化,游戏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不可替代的因素,同

时也是艺术作品本体的存在方式。

4.2.2从“世界”到“游戏”

游戏是伽达默尔艺术本体论中最基础的观念,游戏机制的建立关系着艺术作品是否

能如其所是的存在。“游戏”这个概念海德格尔在《物》中提及过一一“天、地、人、

神居有着的映射游戏”【3]。游戏的概念也是康德和席勒美学体系中的重要概念,但是和

海德格尔以及伽达默尔不同的是:康德和席勒的游戏观念指涉的是审美活动中的主体性

因素,即主体的态度。海德格尔在构造世界概念的时候提出游戏的概念,世界是海德格

尔《艺术作品本源》中的主导概念,其内容是四方纯一结构,用以强调物的存在是物的

事件性构成,犹如游戏。比如梵高的《鞋》中,鞋的展开的农妇的世界就是一个事件,

因为农妇的世界不是一个有待描述的死寂世界,而是静止的鞋的内在动态,是一个农妇

生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天地人神四方进行映射的游戏,构成了纯一结构。于此,农

妇的世界是被农鞋这一物召来的,艺术作品保藏了真理,所以具有物因素的艺术作品本

身比审美活动中的经验主体更加值得被关注。伽达默尔接受了海德格尔的这个观点,从

海德格尔对游戏的论说来看,他也把游戏看作是一种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只是,海德

格尔并未把论说的重点聚集到游戏活动本身上,只是阐发四方结构开启的世界,这给伽

达默尔的理论留下了空间。

[11瞄I】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D川.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16
121同上,第17页
吲[德】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D川.孙周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188

万方数据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海德格尔最早论述物召来四方纯一这个机制时,是由一个不作为艺术作品的普通物

件一一银盘为例。伽达默尔进一步完善了物论美学阐释,即把物的内部结构直接与艺术

联系。伽达默尔把物的观念发展成了在游戏中转化而来的“构成物”,物的世界由游戏

活动来达成。游戏作为物从一般存在者到艺术品的转化机制,其实就是意向性机制。游

戏带来的不是主观审美意识的反思,而是艺术经验如何致使艺术作品成为其本身,这种

机制要强调的是作品不是作为对象而存在的。具有物因素的艺术作品、作品的创造者、

欣赏者、作品中的参与者共同构成了游戏活动使得艺术品是艺术品,没有任何一方成为

认识论中独裁者一般的主体,也没有任何一方是等待评判价值的奴隶一般的客体。对此,

伽达默尔认为,游戏的主体并不只是游戏者而已,游戏需要通过游戏者才能被表现出来。

这种意向机制无疑是突破二元论的重大尝试,在重逻辑而轻体验的西方哲学传统中是突

破性的尝试。伽达默尔由“构成物”的观念出发,认为人的自我解释也是在世界中发生

的,并且,由于艺术品的具有美之光芒的外观,所以人的自我领悟也能通达直观和解蔽。

伽达默尔认为: “一切游戏活动都是一种被游戏过程。”【,】游戏是作为各种关系构

成的机制而存在的。在游戏活动中,游戏将包括游戏者在内的各种因素卷入。在海德格

尔的语境里“被游戏”的过程就是世界的世界化。这种被游戏或者世界化就是某物达成

自身的特有自我表现,只有在四方结构的诗意世界或游戏中,物才能如其所是的存在。

“只是因为游戏活动总是一种表现活动,人类游戏才能够在表现活动本身中发现游戏的

任务。”游戏和世界一样,是表现,即澄明、解蔽。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在论述物的呈

现方式上有所不同,海德格尔为物的澄明构建了一个“世界”,并且他阐明了世界的结

构一一被天、地、人、神四方所居有着。而伽达默尔在论述游戏概念时并没有构成一个

体系,更加致力于描述特征。但是他们的共同之处都在于构建一个意义得以昭示的活动

机制,在这个机制中,物才能如其所是的显现。

物在世界中才能如其所是的存在,实际上是在强调物和人的存在都需要不断展示意

义,“在艺术那里,游戏表达了它那使存在增长的独特品格,表达了它那有代表性的力

争存在的独特品格,一个存在物正是通过自我表现物力争存在的。”【z】并且,对物的理

解也反身投向人对自身生存如何看待。因终有一死的人时刻向死做出决断,就会有意义

不断的生成。伽达默尔把游戏作为物的转换机制,在游戏中,人参与了象征的活动。伽

达默尔把游戏、象征、节日放在一起,他在论述“象征”时说:“艺术品中不仅只是指

111[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137
[21[德]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M.张志扬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61
47

万方数据
4.后海德格尔的物论研究——伽达默尔对于物问题的阐发

示出某种东西,在被指示的东西那里还有更加本源的东西存在着。换句话说,艺术作品

意味着一种存在的扩展。这就把艺术品与人类手工艺和技能中的一切生产性成果区别开

来了。”【1】作为艺术作品的物,具备更多有待诠释的意义和有待展示的内容以及丰富的

感性意蕴,由此可见,艺术作品不仅是诗意的存在,也是多种存在的统一性。象征在其

中充当了意义的驻地,意义是有待发现和理解的。只要人活着,理解就会是理性要求,

需要自我展示和理解,虽然这不是理解一部作品的根本目的,但是这种官能己然存在了。

4.2.3从“时间”到“节日”

伽达默尔对节日的集中论述可见于《美的现实性一一作为游戏、象征、节日的艺术》

中,海德格尔用时间来筹划存在的统一性,伽达默尔用节目标示共同性。我认为,节日

的本质还是时间性的,节日是时间的特殊形态。《美的现实性一一作为游戏、象征、节

日的艺术》中收录了《<艺术作品本源>导言》。在这篇导言里,伽达默尔阐释了一个问

题一一存在为什么要从时间中来,他说:“由于人的‘此在’具有有限性和时间性,这

使得‘此在’不得安息地要追问自己的存在的意义,因而,就人来讲,对存在的意义的

追问就是受着时间的地平线的规定的。”[21所以伽达默尔与海德格尔在谈论存在的时候,

必然无法回避时间。

伽达默尔认为节日是日常的最高形式,时间被节日赋予了意义。进入工业时代以来,

随着钟表的广泛使用,人在日常生活中其时间意识来自于机械的钟表。时间指向人的生

存,人按照给定的时间筹划自身,按照钟点工作、休息……参与一切日常的事务,时间

如同一个无需解释的强制性的指令,从不需要人问为什么,只需要人无条件服从于时间,

人在其间也不再反思和追问自己的行动,人只知道要遵循时间,却从不知道也从不发问

为什么要遵守,伽达默尔把这种时间叫做“为了某物的时间”,人的状态是日常谋划,

对某一对象物充满企图。结果就是人存在的基础被遗忘,大地死寂,人没了存在的归属

感,现代化分离了实质和形式。伽达默尔认为,在技术世界的日常生活之中,还有一种

时间样式立足于日常又从中超拔出来,就是属己时间一一“既与节日又与艺术有着最深

刻的亲缘关系。我想把它叫做实现了的时间或叫做属己的时间,以区别于填充的和空虚

的时间。”131节日为时间灌注了内容,人在与物打交道的时候意蕴发生,时间成了象征

性存在。这种不同寻常的时间样式就是日常生活的延伸。节日的内涵需要被理解和诠释,

Ill[德】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嗍.张志扬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58
12】同上,第94页
【3】同上,第70页

万方数据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日常的机械化和熟悉感使人们不再注意惊奇,然后放弃诗意,遁入一种空虚的时间观念

中,真正的时间通过节日重新被人关注。节日庆典使得抽象的钟表数字有了具体可感的

内容,人由此能从日常生产关系的忙碌以及科层的强制中解放出来,有了通向诗意和回

归家乡的可能性。

海德格尔在论述时间时也提到了比物理时间更本己的契机学。“契机学,即是每一

次被操持者在遭遇中特有的本己性意蕴时间。”【1】海德格尔认为一物有一物的存在,存

在是多样的,但是时间则指示了存在的统一性,时间充当的是指引关系。遭遇性时间指

示了一物的特殊境遇,也就是构成意蕴的因素。

伽达默尔通过节日揭示了属己时间,并进一步指出:“艺术品也有它的属己的时间。”

【2J追问艺术作为艺术自身在存在的多样性中统一起来的因素,实际上是在向艺术是怎样

超越流俗时间观念进入属己时间的发问,伽达默尔不同于过去的理论家,直接的把艺术

作为艺术自身以及艺术何以被人所需要的因素归结为某一种,他认为艺术战胜时间的序

列进入属己时间经历了三个过程。

其一,源于人类学基础一一游戏精力过剩。游戏精力过剩表现为两方面,首先,游

戏意味着内在超越,即自由意志的贯彻。人在公众生活中总有随心所欲和自由选择的需

求,这种重新的选择性就是非平均化的显现;其次,操弄仪式表明了一种终有一死的人

需要获得生命形式之外的一种持续,作为游戏的艺术充当了这种仪式。

其二,作为固定某物的象征性,让人唤起对一物的初始印象,重新认出这一物。这

是当语言空洞、意义混乱时,艺术作为象征物其作用正在于“重新从流失的东西里看出
固存的东西”【s】伽达默尔把这种“固定”的特征和黑格尔所说的人类原始的“定居”联

系起来, “固定”和“定居”的特征和海德格尔所说的“逗留”如出一辙。

其三,节日。通过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表述,我认为,他们的时间观念是事件化

的。在钟表标示的机械时间面前,我们注意的总是“未来的数字”和“过去的事件”。

未来的数字的核心是日常性,其表现是日程,其行动标准是谋划。而事件,是象征到来

之处的节日或仪式。节日的显现为某个时刻,其外在表现也是日期,但是对于人来说,

在经验和印象中逗留的首先不是日期,而是作为事件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的重大事件和

特定仪式,标示为节日的历史时间本质上其实是事件。时间本身是不具有意义的,而事

件本身就伴随着意义,赋予时间属己意义的也正是事件。艺术就是在这种过程中获得了

【1】张一兵.回到海德格尔.嗍.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484
121【德】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M】.张志扬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72
【3l同上,第79页

49

万方数据
4.后海德格尔的物论研究——伽达默尔对于物问题的阐发

属己的时间而成为独特的物。

以上三个过程也作为艺术品的物的聚集功能一一“处于一些经久不变的东西的滞留

的片刻之中一一这就是今天、昨天和自古以来的艺术。”【,】机械化的数字时间是转瞬即

逝,十分容易被遗忘,有人也许会说,历史学的编年使得这些时间被记住,并且被长久

的保存下来。但实际上,比编年更加深入人心并具有记忆找回功能的还是事件。那些作

为数字性的时间被赋予意义得以保存,就是因为事件使表现为数字的时间具有了象征

性,碎片化时间是因为事件得以保存的。象征性的事件一方面使得时间超出了数字的范

畴变得独一无二,另一方面发挥了一种保护的功能,即让物在时间的进程中不被磨灭。

象征以一种特殊的形式,让人在处在某种状态中时候回忆起物的初始和人的初始。所以,

作为象征的艺术就是以艺术的形式在保护物,而现代技术却在生产创造的假象中消耗

物。节日时间的象征性隐喻了艺术作品的功能一一让永恒的诗意在物的本真中闪烁。

[11[德】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M】.张志扬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89

50

万方数据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多士;五
当日厢

海德格尔思想体系中有关于物的学说重新审视了形而上学发展路径,在现象学的基

础上开辟了一条存在主义生存论的追问路径。物,不仅是一个古老的需要被重新追问以

及不断追问的命题,也是人借此反身投向自身,认识自身处境的桥梁。对于物的的求索,

最初以哲学的方式发问,最终在审美与艺术中寻找解蔽的可能性。海德格尔企图通过追

问物是什么来追问人是谁,导出要通过艺术才能真正认识物的物性,才能获得真理的结

论,如此一番迂回,才能触及人的本真存在,找到返回家园的道路。

“物”这一命题同西方哲学史的存在问题联系紧密,所以本文通过对物的历史考察

来对这种联系进行说明。海德格尔对于物的认识是从生存论的角度出发,运用诗学的角

度对物的问题进行审度,海德格尔把物的问题与艺术联系在一起,认为艺术可以通达真

理。物的美学阐释可以置入艺术作品(尤其是有物件出现的作品)中予以考察。但是,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他并未就此抛弃哲学的追问方式。站在对技术的批判和不满这个立场

上,他指出,利用科学的、知识论的手段所获得的真理,实质都是暂时性的陈述。

海德格尔之后,伽达默尔批判性的继承了海德格尔的物论,集中论述了游戏、节日

等观念,实际上,游戏的观念是对海德格尔的世界观念的继承,节日的观念是对海德格

尔的时间观念的继承。本文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梳理试图对于“物”这一命题进行体系性

的完善和阐发。

总的来说,海德格尔对于物的相关论述启发技术官僚时代的人重新审视人的存在、

人的价值及人的尊严,启发人从世俗世界中、从诸多实体的包围中脱离技术的控制,反

思自身生存的意义,最终,借由具有美感的艺术超脱于以工具理性和功利价值为主导的

世界。

万方数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海德格尔著作

l、[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2012

2、[德]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M].赵卫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3、[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编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4、[德]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5、[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德]海德格尔.物的追问一一康德先验原理的学说[M].赵卫国译.上海:上海译文

出版社,2016

7、[德]海德格尔.哲学论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8、[德]海德格尔.尼采[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9、[德]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0、[德]海德格尔.演讲与论文集[M].孙周兴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1 1、Martin Heidegger:What括a thing,Translated by W.B.Barton and Vera Deutsh,Gateway

Editions Press,1 967

12、Martin Heidegger,Gesamtausgabe.Bd.67.Metaphysik und Nihilisums,Vittorio

Klostennann Gmbh,Frankfurt am Mein,1 999

13、Martin Heidegger.The beaten track.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Julian Young and Kenneth

Hayn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1 950

14、Martin Heidegger.Poetry,Language,Thought.Translated and Introduction by Albert

Hofstader.First Perennial Clas ics edition published,200 1

二、相关研究著作

1、余虹.思与诗的对话一~海德格尔诗学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靳希平.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余虹.艺术与归家一一尼采、海德格尔、福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孙周兴.后哲学的哲学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孙周兴.语言存在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万方数据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7、张一兵.回到海德格尔.[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8、张汝沦.存在与时间释义i[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9、[德]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M].薛华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10、[德]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M].张志扬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11、[德]冈特・邵伊博尔德.[M].宋祖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2、[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3、[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4、[美]罗森.诗与哲学之争.[M].张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15、[法]马克。弗洛芒・莫里斯.海德格尔诗学.[M].冯尚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16、[法]吉尔松.中世纪哲学精神.[M].沈清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 7、Antonio Negri:Art and Multitude,Translated by Emery,Polity Press,20 1 1

18、[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

19、[德]本雅明.经验与贫乏.[M].王炳均、杨劲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20、[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张旭东、魏文生译.上海: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21、[捷]科西克.具体的辩证法.[M].傅小平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22、[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

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3、[意]基阿尼-瓦蒂莫.现代性的终结.[M].杨恒达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

24、[法]高宣扬.存在主义.[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25、[澳]芭芭拉-波尔特.海德格尔眼中的艺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三、期刊论文

1、朱怀江.亲近的本性与倾泻的赠礼一一海德格尔物论的诗学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三期

2、田海平.澄明的阶梯:从真“人”到真“物”一一论海德格尔“克服形而上学”的基

本思路.[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五期,4卷

万方数据
参考文献

3、石福祁.近代以来西方哲学中的物概念一一从康德、胡塞尔到海德格尔.[J].兰州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28卷

4、郝文杰.壶、鞋、桥与神庙建筑一一谈海德格尔的物论及其关于艺术作品中的“物性”

思想.[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1卷(4)

5、刘月新.在“物”中寻求诗意的栖居一一比较庄子与海德格尔的物性.[J].外国文
学.2005年第1期

6、蒋邦芹.晚期海德格尔与老子在“物”中相遇.[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年第4期22卷

7、马林.艺术作品究竟为何物.[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56

8、郝文杰.壶、鞋、桥与神庙建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

31卷第4期 .

9、[美]W.瓦勒色拉.康德、海德格尔与自在之物问题.’[J】.傅有德盖逊译.谭鑫田校.

国外社会科学.1984年第7期

10、常培杰.阿多诺理论中的物性问题.[J]-人文杂志.2006年第11期

54

万方数据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 《论<喻世明言>的时空体特征》, 《长安学刊(文学研究版)》,2015年第5期,

第50.52页

万方数据
致谢

致谢

三年治学,及至论文作完得到了许多老师同学的帮助,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

我认为,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三人的著作是挑战理解力的三座高山,无论以后

是否继续从事学术研究都应该要借此训练自己的哲学思维能力,才不枉三年的美学学习

生涯。于是在陈老师开具的书单中,我选择了海德格尔作为主要研读的对象。在此,要

感谢我的导师一一陈然兴老师。陈老师为人宽仁,治学严谨,本文的整体结构及细部均

为与老师商量、受老师点拨的结果。我在研读海德格尔著作期间,曾多次遇到困惑,陈

老师都对此进行了引导性的解答,并鼓励我:“只要一直往下读,当下的‘不懂’和此

前的‘不懂’是不一样的。”后来发现,坚持研究艰涩的思想,确实有一步一重天之感。

我所写下的,几乎是从前不理解的内容,虽然论文写就以后依然纰漏不少,不尽如人意,

陈老师也时常提醒我一定要跳出海德格尔,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来写作,可是最终因为我

总在端详他人,结果忘掉了自己。我用三年的时间和精力直面海德格尔以及其他学人,

最后竟然不懂得如何直面自己,颇为遗憾。但在陈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这次论文写作,

我还是阅读了不少有难度的著作,学习到很多东西。

在读期间,也要感谢诸位老师的帮助与指导。邱晓老师在研一时将《存在与时间》

作为课堂专题,这促使我尽可能早地做了研读海德格尔的决定;段建军老师和蔼、风趣,

他总能用具体的生活事例把晦涩的西方文艺理论讲解得清楚明白;赵小雷老师在讲中国

哲学史时,提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治学态度,并且时常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

史。”以此启发我们勤思考当下种种现象;谷鹏飞老师的西方哲学史课让我意识到研读

专门史的重要性,在研读专门史的基础上,对学科内诸多问题的思考才是有合法性的;

祝菊贤老师即优雅又很朴素,听她的中国古典美学课程是一种享受,在教学之余,她时

常提醒我们不要因为做理论研究而变得冷峻,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审美的心胸。陈晓辉

老师的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课程引起了我们对前沿理论的关注和重视,并且我就此反

省了自己狭窄的视野与刀耕火种的学习方法;感谢马新宇老师,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带我

们精读《海德格尔全集》第六十七卷“虚无主义的本质”专题,这对我的论文写作启发

很大。在三年的学习中,我得到过很多同学的帮助,同窗共读三载,一起分享读书的乐

趣、探讨学习上、生活上的种种困惑,尤其感谢刘文元,很多次帮助我解决查找资料方

面的问题;还有王欢,不厌其烦地为我进行英文摘要的纠错。同时感谢豆瓣这个功能强

万方数据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的平台,不仅通过它搜集整理了诸多资料,它还提供了向优秀的学术友邻学习、请教

的机会。

最后要感谢家人全心全意地支持,让我在一条没有经济回报的路上毫无后顾之忧地

前行。

何阳秋珏

2017年5月

写于长安

万方数据
I争歹c龙霉
硕士字位论文
MASTER’S DISSERTATION

孰勤模
)、

万方数据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