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

散文编(下)

第一章新时期散文创作发展概述

与其他文学样式一样,新时期的散文创作也呈现出蓬勃向
上、 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首先是报告文学成绩斐然,成为
新时期文学 的排头兵;具有批判锋芒的杂文,迅速发展,开始引
起人们的普遍 关注;而文艺性散文,虽然给读者造成的心理效
应不如报告文学那 样强烈,但也在按照自身艺术规律向前发
展。特别是随着文学观念 的变革,新时期散文的观念和艺术
思维也在不断更新,从内容到形 式都呈现出新的风貌。其具
体表现是:

一、题材阔大,内蕴厚实,具有真情实感。

文章要真实,作者要真诚,这是新时期散文作者普遍追求的艺
术风尚。虽然还不能认为新时期的散文创作都已达到了真实
与真 诚的境界,但至少可以说真诚多了,虚假少了;真话多了,
假话少 了。散文抒写真情实感的传统已经开始得到恢复与
发扬。德高望 重的老作家巴金五集《随想录》的创作与出
版,就是这方面最突出 的标志。
建国初三十年,散文创作涉及的题材范围比较狭窄,尤其是表
现“自我”,抒写心灵的优秀之作更是少见。十一届三中全会
之后, 作者们思想活跃了,清除了在题材领域中的许多清规戒
律,普遍重 视抒写自己最熟悉、最亲近的人与事。以粉碎“四
人帮”后的一二年为发端的回忙性、悼念性、掲露性的散文,其
中有不少上乗之作, 巴金的《怀念珊》1979 年)丁玲的《“牛
小品》1979 年) 絳的《干校六》(1981 年)等等,无不勃发着
强烈的“自我”意 洋溢着热的情感,含而不露地反映了当时的
社会风云。这些散 文,既显示了十年浩劫给人们造成的累累
伤痕,又蕴含着作者对历 史道路的深沉反思,表现了作者对
假、恶、丑的愤慨和对真、善、美 的执着追求。
新时期散文创作并没有停滞在“伤痕”与“反思”的层次上,而
是感应着时代的脉搏,投入改革和“四化”建设的热潮,写出了
一批 反映各条战线巨大变革的篇章。

还有不少散文作家注重对文化传统和哲理意蕴的思考。这一
方面是与小说领域里的寻根热遥相唱和,先后出现了一批摇
曳多 姿、具有文化意味的散文,王英琦就是其中较有影响的
作家之一 这些文化寻根散文,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追
思我们古老的 民族灿烂的古代科学文化”,并站在今天的思想
高度加以观照和审 度,让读者从中得到必需的历史启迪和美
的享受。另一方面是,在 散文中阐发哲理,仍为多数作者所关
注。作家玛拉沁夫说过:“近些 年,我在探索这样一条路子,即
以抒情的笔调,在恍如漫不经心的 叙事中,浸透出一番使人深
思的哲理来。抒情叙事的目的是为了引 出发人深思的哲
理。”这似乎不能看作只是一个作家的思考与 追求,它是较有
普遍性的。但这也不是说无论何种题材,何种文体 样式的散
文都要表现哲理,更不意味着写了哲理就提高了散文的 思想
和艺术价值。关键是怎样写。张洁、贾平凹等人的哲理散
文, 就显示了各自不同的思想内蕴和新的审美特征,而这一切
正是新 时期散文创作的突出成就。

二、散文样式的多样化和表现手法上的突破。

散文是一个具有广泛外延的开放体系,它已经或正在经历着
分化与融合的衍变过程。就其“分化”的一面来说,如报告文
学、杂 文等已经具有独立的审美特征,使散文概念内涵由原
先的无所不 包,到现在的比较单纯。尽管如比,散文样式仍是
多样化的,包括各 种品类。除抒情小品、山水游记、怀人忆
事之作外,序跋、对话、随 笔、书信、日记等,都似乎囊括其
中,呈现出一个丰富多样、琳琅满 目的散文世界。这里要强
调指出的是,由于文体之间的渗透与交 融,激发了一批中青年
作者对创新文体的探索与追求。有的作者参 考情节叙事和
刻划人物的方法,创造了小说化的散文(如张辛欣的 《回老
家》等);有的借鉴电影的蒙太奇结构技巧和摄取远近镜头方
法写的影视化的散文(如何为的《东京夜话》等);以及运用诗
的因 子和诗的结构方法创作的诗化散文(如徐开垒的《忆念
中欢聚》 等)。此外,还有戏剧体散文、日记体散文、寓言体
散文和文化散文 等等。这就拓宽了散文创作的思维空间,开
辟了散文的新天地。

十年来散文创作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也有探索与突破。“十
七 年”时期写抒情明理的文章,人们较为常用的“物——人—
—理”的 三段结构,已不为多数作者所效法。崇高尚实,求新
思变已成为普 遍的审美心理。虽然与小说、诗歌创作比较,
散文在写法上大胆移 植和引进外来表现手法不够,缺乏广泛
猎取,深层掘进的审美效 应,但也有不少作家进行了有益的探
索,迈出创新步伐,其主要表 现如下:
首先,是通过借鉴和融化姐妹艺术(如小说、诗歌等)的写作技
法,在渗透与交融中丰富自身。一些小说家的散文,运用非完
整的 情节叙事,在描写环境、渲染气氛中刻划人物。尽管散
文中的人物 常常是“闪电式”的,或者像剪影、如素描、不似
小说中的“园形人 物”具有立体感的审美特征,但散文与小说
的融合与渗透,是散文 摆脱单一、狭窄的抒情、叙事模式,向
着更高层次发展的一种自觉 的艺术追求。至于在散文中借
鉴运用诗的表现手法,主要是通过创造诗的意境,诗的想象和
诗的结构而凸现出的。如王蒙、徐开垒、苏 叶、赵丽宏等
的一些散文,常能捕捉诗的想象和诗的意蕴,突破平 面的线性
结构,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诗意美.
其次,是通过借鉴和吸取外国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技巧,增强散
文文体的艺术表现力.
散文创作主体当代意识的增强和对散文本体探索的渴望。无
疑是形成散文作者探索和融汇外来文学技巧的内在动力。新
时期 散文创作,对现代派文学的艺术手法的借鉴,其表现是多
方面的, 如突破时空限制,剖析内向心理,描写迷离恍惚的意识
流动,融汇 变形与荒诞等等。这些表现手法的借用,既使散文
的结构更为灵活 与多样,又改变了散文抒情写意凭借人、
事、景物的传统模式,拓宽 了散文审美的艺术天地。
三、创作队伍的扩大和艺术风格的迥异多样。
由老、中、青三方面构成的新时期散文创作队伍,阵容强
大。其 中老、中年作家如巴金、冰心、孙犁、刘白羽、韦
君宜,以及秦牧、郭 风、何为、袁鹰等,或以高产、优质的作
品,或以风格的变化与发展,. 赢得了新的称誉。20 年代在散
文创作中就享有盛名的巴金,推出 了《随想录》,是他一生思
想和创作的结晶。它被文艺界推崇为“一 部代表当代文学最
高成就的散文作品”(见《随想录》封底,1986 人民文学出版
社)。孙犁是荷花淀的宗师。他新时期的散文,大多 是从“生
活琐事”和“往日回忆”中,去感应时代的脉搏,去呼唤人类 永
恒的价值,具有一种清新、古朴的恬静美。巴金和孙犁一起
被称 为“当代散文界空中的双星”(1)。刘白羽、秦牧等,不仅
保持了相当 的数量,而且呈现出不同的创作个性,在艺术风格
上也更为成熟。 一方面保持了过去散文注重议论,阐发哲理
的倾向,另一方面又不 乏精美的描绘,追求深沉、含蓄的意境
创造。
十多年来,许多年青有才华的散文作者不断涌现,像贾平凹、
王英琦、赵丽宏、谢大光、杨羽仪等。他们的散文,有的抒
发个人内 心的微妙情绪,描摹自然景观的生态美,有的是阐述
对社会人生的 哲理感悟,在情节叙事中勾勒人物。不管他们
各自写的是什么,都 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迥然不同的创作个
性,或清新、隽永、秀雅,或 粗犷、壮丽、挺拔,或凝炼、醇
厚、质朴。这些年轻的散文作家,酝酿 着散文繁荣发展的好
势头。
最后还要提到的是新时期昂然崛起的女性散文作家群
体。张 洁的《拾麦穗》、苏叶的《梦断潇湘》、王英琦的
《我遗失了什么》、叶 梦的《不能破译的密码》、郑云云的
《我和我的丈夫》、曹明华的《更 富有的时刻》等等,都是
女性作家“自我”意识复归后,对不同阶段 的生命意识和生活
遭际的体验与感受,标示着她们探求心灵嬗变 的轨迹。也有
的女性散文作家,如叶梦,在表现人类恒久的爱情主 题时,把笔
触涉及到男女生命世界中的“性”领域。她运用似真似幻 的
梦境和物景背后的隐喻意象,展示了性爱的骚动、初恋的幻
想、 新婚的欢乐以及怀孕、流产的全过程。这也从一个方
面拓宽了散文 创作的题材领域,并以女性自然脉动的生命意
识,使新时期女性散 文创作获得更高层次上的深化。
新时期的报告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成熟的文学样式,不仅
投 入写作的人数多,园地有了较大的拓展,而且凭借其兼有新
闻性与 文学性的优势,贴近生活,已成为社会阅读热点之一。
虽然在一段 时间里,有些作品因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
响而负向倾斜,但 就报告文学创作的整体来看,的确有了空前
的发展与繁荣。
新时期的报告文学创作,在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之后,
迅速 掀起了一股描绘知识分子,特别是科技群星的创作热。
在这股热潮 中,佳作接踵而至。如黄宗英的《大雁情》,及时
提出了如何正确对 待知识分子和他们的科研活动的重要课
题。穆青等的《为了周总理 的嘱托》报告了农民科学家、
植棉老模范吴吉昌在逆境中,不忘党和人民的重托,坚持斗争,
搞植棉科研的感人事迹。陈祖芬的《祖国 高于一切》,赞美
了内燃机工程师王运斗在各种困厄境遇中,不屈 服于命运,眷
恋祖国,为党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动人事迹。这些 作品,既
歌颂了科学家和优秀知识分子的献身精神,又鞭挞了十年 动
乱践踏科学、摧残人才的种种倒行逆施,具有丰富深刻的思
想內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报告文学取材范围日渐宽泛,涉及
到 各种现实风云和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特别是那些关系
到历史进 程的重大变革,如工业体制改革,农村实行生产责任
制,以及广大 群众锐意进取的创业精神。像《励精图治》(程
树榛),《废墟上站起 来的年轻人》(李延国),《热流》(张锲)
以及《三门李轶闻》(乔迈) 等。军事题材方面,既有反映部
队在自卫反击战斗中的功勋,表现 新一代最可爱的人的崇高
精神品德,又有描写在新的历史时期我 军的建设生活和精神
岁月的,还有描写国际战争风云的,如雷锋的 《从悬崖到坦
途》、江永红、钱纲的《蓝军司令》以及刘亚洲的《恶魔 导
演的战争》等等。
新时期报告文学注重主题的深入挖掘和真实人物形象的
描 写。许多优秀知识分子和越来越多的普通劳动者,以及各
条战线的 先进人物,都络绎进入报告文学人物画廊。如柯岩
的《船长》,记述 了远洋船长贝汉廷的创业精神;理由的《中
年颂》,描写一个普通女 工的崇高品质;李延国的《在这片国
土上》,记载了引滦入津工程建 设者的精神风貌和不朽业绩;
鲁光的《中国姑娘》,报告了女排姑娘 艰难曲折的奋斗过
程。这些人物,是开创新的时代的社会主义新 人。写人物,刻
划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是 1985 年以前报告文学创作 的热点,
也是新时期报告文学成就卓著的标志。1985 年以前的报 告
文学,虽然有的作品在反映“社会本质真实”方面发生了错位;
也 有作品在描写社会负面现象时分寸感不够,或以猎奇的心
理逆合 某些读者的口味,从而降低了报告文学的教育与审美
功能。但从这个阶段报告文学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题材领
域拓宽了,思想内容 丰富了,现实意义加强了,较好地发挥了报
告文学积极的社会作 用。1985 年以后,报告文学创作发生了
明显的变化,其社会效应也 较为复杂。一方面是报告文学由
侧重细腻的人物描写,转向对重大 事件和诸多的社会问题的
把握,由微观的报告转向宏观的,全景式 的报告,先后涌现了一
大批反映各种独特社会现象,具有较大的社 会历史和现实穿
透力的报告文学。这类报告文学作品,规模恢宏, 视野开阔,不
仅汇聚了大量信息,而且注重理性的思考,具有纵深 的历史意
蕴和理论的思辩色彩,显示了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发展趋 向。
如钱钢的《唐山大地震》。有的作者由于受资产阶级自由化
影 响(也有的是受文学商品化大潮和性大潮的影响),忽视时
代生活 的主旋律,而一味追踪那些落后的东西,也有的以猎取
密集轰炸的 所谓“信息”,和“黄色腐蚀剂”去迎合一些格调不
高的读者的口味; 还有的一切向“钱”看,炮制虚假的所谓“广
告报告文学”。更有少数 人利用报告文学宣扬违背四项基本
原则的错误倾向。这不仅损害 了报告文学在群众中的声誉,
也使他们走上了历史歧途。
新时期报告文学在文体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亦不断丰富、发
展,显示了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叙事性的报告文学,没有拘泥于记事写人过程中的情节叙事
本身,而是运用记叙与抒情、议论相融合的手法,把小说的叙
事,诗 歌的抒情,政论中的哲理阐发以及数学、哲学、地理
学、社会学、经 济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恰当地融入报
告文学。这不仅拓宽了 报告文学的艺术视野,而且便于作者
在反映丰富复杂的现实中逐 渐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个性,选
择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这里 既有长于运用多学科思
维方式、知识结构和传递手段参与报告文 学创作,注重于问
题、事件和大量的信息的宏观全景式建构,也有 善于借用小
说手法,或渲染典型环境,或提炼富有特征的细节,或 借鉴“意
识流”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也有习惯运用散文的笔调,或通过
结构深邃的意境,或选择富有情思的片断描写来抒发情感
的。 这种不拘一格的艺术追求,显示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魅力
和艺术风 格多样化的发展趋向。

新时期的报告文学在艺术结构上也是千姿百态的。前三十年
的报告文学通常是以时序为线索,按照空间的转换,对事件与
人物 进行平铺直叙的描写。现在,有不少作者在遵循真实性
原则的基础 上,突破时空限制,纳入生活的丰富内涵,出现了各
种不同的结构 形态。如有的运用倒叙,设置悬念,一开始就吸
引读者急于了解人 物的命运,如理由的《扬眉剑出鞘》;有的
采取纵横契合方法,以纵 为主,纵中有横,如鲁光的《中国姑
娘》;有的打乱时间顺序,将发生 在不同场合的情节联缀起来,
形成蒙太奇的效果,如陈祖芬的《祖 国高于一切》;有的借鉴
宏观“全景”结构,大体按照事件发生的时 序,选择颇为精彩的
章节作为情节的构架,如钱钢的《唐山大地 震》;还有的以
人、事为线索,或用推理演进,或用比喻起兴,或用横 切、纵剖
等艺术手法来结构作品。这种各取所长的多色调的结构艺
术,同样是新时期报告文学欣欣向荣的标志。

在新时期文学中,杂文创作,跟踪时代,紧贴生活,或批判、或
颂扬,同样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势
头。
首先,它拥有一支比较稳定的创作队伍。既有老杂文家辛勤
耕 耘,如夏衍、唐弢、林放、严秀、黄裳、宋振庭等;又有一
批新的杂文 作家涌现,如李庚辰、蒋元明、张雨生、储瑞耕
等;还有一批多年从 事杂文创作并在其它文学领域颇有成就
的作家、诗人、评论家,如 刘甲、冯英子、老烈、蓝翎、邵
燕祥、孙犁等。其次是杂文园地的不断 拓展。从中央到地
方的各级报刊、杂志,特别是那些在国内、外都有 很大影响
的报刊,都为杂文慷慨地提供版面。各地杂文学会的成 立,
《杂文报》和《杂文界》的创办,以及许多出版社不惜赔本
出版杂 文选集,都有力地推动了杂文创作和研究。第三,作品
数量不断增 多,题材较广泛,内容较丰富,能比较及时地反映现
实:或倡导适应新时期改革与建设所需要的新道德、新风
尚、新思想,或针砭危及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歪风邪气,
笔锋所及,从政治经济、文化 教育、到世态人情。在表现形
式上,也能重视突破旧法,显示了新的 艺术风格。

把握时代基调,注重批判锋芒,是新时期杂文的鲜明特色。杂
文是时代的“感应神经”,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
在我们 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对我们作家 来说,也同样存在一个正确区分和对待的问题。
毫无疑问,对待人 民的敌人应该予以尖锐的潮笑和攻击。我
们看到,在拨乱反正、揭 批林彪、“四人帮”的运动中,许多杂
文作家,继承了鲁迅以来的优 秀传统,撰写了一篇篇战斗檄
文。如秦牧的《鬣狗的风格》,揭露“四 人帮”及其帮派人物
卑劣的行径和肮脏的灵魂,充分发挥了杂文的 战斗作用。

新时期杂文的战斗性,也表现在对自己的同志、对我们前进
中 的问题进行揭露与批评,以推动我们事业前进。如蒋元明
的《走出 “罗汉堂”》
、张雨生的《“革过了”?》、何北仁的
《“关系网”的剖析》等 等。《走出“罗汉堂”》,以幽默风趣的
文笔,生动地揭露了我们一些 机关单位人浮于事,“和尚”多了,
反而没水喝的现象。

过去似乎总是把杂文的题材局限在揭露批判与嘲笑讽刺的范
围,这是一种误解。其实,杂文也同其他的文学创作一亲,既可
反映 与抨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假、恶、丑,也可赞颂与讴歌
我们时代的 真、善、美。这已为新时期的杂文创作实践所
印证。倡导新道德、新 风尚、讴歌新人物、新思想的杂文
为数不少。

写法灵活多样,具有较浓的文学色彩,是新时期杂文创作的又
一特色。杂文的艺术特征虽然说法不一,但归根结蒂离不开
一个“杂”。这不仅体现在题材上的广博与繁杂,也应体现在
技巧上。它 既有讽刺幽默式、战斗号角式,又有赞扬歌颂
式、分析解剖式,还有 生活漫谈式等等。在各种样式的杂文
创作中,作者不避个性,力求调动各种艺术手腕,使用各种迥异
的表现笔法。如有的长于旁征博 引,或涉及历史人物、历史
故事、诗词典故,或运用寓言、笑话、谚 语,把道理说得深刻
透彻。有的善于讽刺幽默,或揶揄调侃,或运用 反语,让读者在
会心的微笑中,把讽刺批判的对象置于难堪的境 地。有的着
力描绘形象,让读者在想象和联想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有的
运用严密的逻辑,对事物进行辩证分析,在质朴、风趣的文字
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总之,新时期杂文已呈现出鲜明的创
作特 色,虽然它没有小说、戏剧、报告文学那样蓬勃、那样
产生过轰动效 应,但其发展正方兴未艾。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