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影视动漫

西方影视剧中华人形象的建构与变迁研究
黄菊
(中国传媒大学 传播研究院,北京 100024)
摘要: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应用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进,各国跨文化传播
活动日益频繁和密切,影视剧在其中充当着重要载体。全球化语境下,华人形象和中国元素在西
方影视剧中占据着重要的一角,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媒介再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东方化的想
象性建构。这恰是对中国形象在世界银幕上的想象力夺权, 其背后凸显的是“中国威胁论” 。
关键词:西方影视剧; 华人形象;跨文化传播;他者;建构;变迁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4-8883(2020)18-0104-02

一、研究意义 则被塑造成穿着旗袍、时刻抛媚眼的色情符号[4]。
长期以来,中国在西方国家的形象建构中一直 这一时期诞生了《中国异端与主日学校教师》 《花
是“他者化”的存在,是西方路灯影下的世界。西 泪》《异端激情》等一系列作品, 这些影视作品都在
方出于构建其自身主体性的需要,把中国描绘成能 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当时西方人眼中软弱无能、被视
够满足其自身需要的形象。从物产丰富的天朝到 作“东亚病夫”的中国人形象和中国形象。基于此,
羸弱的“东亚病夫” ,无不服务于这一目的。在这个 观众对东方形象和东方地域文化有了初步而错误
过程中,华人形象的建构自然也服从于这一目的。 的印象。虽然影片也展现了“黄种人”的一些优势,
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国更是没有任何在国际社 但本质上仍是为了与白种人形成对比,从而映衬出
会上发声的权利,不管在影视剧中还是在现实生活 其相较于其他人种的优越性[5]。
中,华人的形象一直处在满足他者主体性而被污名 (二)大善大恶的二元对立, 被调侃歧视的撒旦
状态[1]。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日渐增强,国际影 形象
响力逐渐扩大,但我国并未取得与经济实力相匹配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方人物大多被塑造成心
的政治影响力,我国的对外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依然 理扭曲和狡猾,甚至是拥有邪恶力量的魔鬼,许多
停留在“自说自话”的层面上,达不到理想的宣传 美国人提起华人,都会将其视同无恶不作的撒旦。
效果[2]。 中国男人,即使是正面人物,也会被刻画为缺乏男
在此意义上,通过对美国影视剧中华人形象的 性魅力的二等公民。发展至20世纪中期,西方影视
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到美国影视剧相关从业人员 作品中的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逐步被形塑出一种
对华人形象的动态建构过程和建构机制。了解其背 高度板结化的特征。
后的意识形态运作机制以及对华人形象的整体认 例如,许多电影和电视剧中都穿插了唐人街肮
知,从而对其形象建构的过程进行“去魅” 。在此 脏和阴暗面的画面,一些负面的形象也开始生根发
基础上,调整对外传播策略, 结合“格创结合”等策 芽。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傅满洲, 这一形象
略,从对象国的本土文化出发,从而使对外传播取 被视为“黄祸”的典型,在以后几十年里都有着深
得理想的效果,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远的影响。长期以来, 由于这一形象的存在,中国人
的需要[3]。 在美国受到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二、美国影视剧中华人形象的变迁 傅满洲这一负面性的刻板印象并非凭空而来,
(一)“妖魔化”的华人形象,被丑化的“东亚 是与当时的时代特征和社会语境密切相关的。19世
病夫” 纪中后期,中国移民大量涌入英美社会,他们的价
美国影视剧中的华人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 值观与西方社会格格不入,这对其融入英美社会并
19世纪末,这也是电影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获得当地人的身份认同造成了巨大的阻碍。此外,
由于对遥远的中国缺乏了解,西方世界真正开始了 中国人普遍更为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和低廉的人
解中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因此他们把中国想象为 工成本使很多美国人感到自己的生活和就业受到
神秘而腐朽的帝国,并将其建构为衰落的帝国和妖 了威胁,因而极易产生歧视乃至憎恶华人的情绪。
魔化的劣等民族,银幕上的华人被呈现为野蛮的、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 “黄祸”为代表的一套
愚蠢的“东方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影视制作 将亚洲人“他者化”和“妖魔化”的歧视性话语体
人在利益和好奇心理的驱使下,开始转换和传播神 系逐渐固化[6]。
秘而复杂的中国文化元素。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 (三)东方元素大量融入, 华人形象日趋立体
始接受银屏上“奇怪”的中国角色。因此,早期好 在西方影视剧中,华人的出场机会少且常被塑
莱坞电影中的中国男人时常被塑造为留长辫、瘦骨 造为一种与白人形成鲜明对比的“他者化”的刻板
嶙峋、吸食鸦片、手无缚鸡之力的羸弱形象;而女人 形象,扮演着附属品般的绿叶角色,如佣人、服务员

104
第 11 卷第 18 期 Vol.11 No.18
2020 年 09 月 September 2020

等。现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跨文化交流的 的《功夫熊猫》 ,成功的根本原因都在于西方价值观


不断深入,从迪士尼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到中 的输出。从“傅满洲”到“陈查理”再到如今的“苏
国文化,再到之后的《功夫熊猫》 ,东方元素如面条、 丝黄” ,清晰地显示出华人形象被西方世界逐渐“去
包子、中国功夫、《道德经》、中国古代建筑、针灸等 势”的过程, 企图实现了一种弱化政治意味、 “去威
被越来越多地融入美国影视剧中,“中国人”的形 胁化”的想象重建。
象也逐渐从单一走向丰富。 近年来,大批华裔导演为了转变华人在西方观
近年来,无论是角色类型还是人物特点,西方 众中的刻板印象,开始倾向于站在西方想象的“他
影视剧中的华人形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类型多 者”位置上进行自我展演。但这种自我建构却时常
样化和正面积极的华人形象成为当下的发展趋势。 因为创作者自身的双重文化背景所带来的撕裂感,
2008年之前,美剧中的中国人出现较少,且大多以 而产生银幕表述与文化错位之间的错位。例如,导
小市民、服务员、偷渡客等负面形象出现。产生于 演王颖一直热衷于挖掘“中国故事” ,在他的作品
20世纪末,被誉为“喜剧教科书”的美剧《老友记》 《雪花秘扇》中以中国神秘的“老同”为叙事对象,
凭借诙谐轻松的风格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被世 为观众呈现了“老同” “女书” “裹脚”等旧中国的
界各国的观众喜爱。同时,这部美剧中零星的华人 民俗奇观。影片在国外广受欢迎,在国内却反响平
角色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美剧对于华人形象刻 平。这一站在西方形式和视角之上的表达方式充分
画的基本模式。在这部经典美剧中,大多数的华人 满足了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猎奇心理,但其中所传
形象都被呈现为边缘化的小角色。洗衣店员工、中 递的对象和意识形态极易引起中国观众的审美疲
餐厅服务员、拍老板马屁的职员等都被刻画为自私 劳甚至是厌恶之情。
小气、卑微、势利的形象,与周遭热情勇敢的白人形 四、 结语
成了鲜明的对比。但2008年之后,美国影视剧中的 在对美国影视剧中的华人形象进行分析后,笔
中国人形象逐渐立体多元起来,服务员、帮佣等角 者发现,华人形象的演变过程是与当下的社会语境
色逐渐被身怀绝技的英雄、智勇双全的特工、在美 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也是美国大众心理需求不
国努力奋斗的中国青年等形象取代。例如, 《纸牌 断变化的表现,同时还离不开中国影视行业从业者
屋》中富可敌国的官二代冯山德、《神盾局特工》 的不懈努力。从“黄祸”到“拯救者”的变迁过程,
中经验丰富的华人女特工梅琳达·梅等。2015年, 并不意味着西方世界对中国人和中国形象有了真
《初来乍到》讲述了中国家庭移民美国的故事, 主角 正的转变和正确的认识,而是其国家宣传战略变化
全是中国人,更对美国影视剧中的华人定型化形象 的部分表现。跨文化传播语境之下,美国影视剧若
造成了巨大冲击。 想获取更大的价值认同和市场收益,就需要建立更
西方影视剧中的华人形象日趋复杂和多元化, 和谐平等的认知话语框架和文化框架,塑造出更多
越来越多生动立体的中国人形象和东方故事对已 元立体的真实中国人形象。同时,我们也需要以更
有的固型化印象造成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 加开放积极的姿态去吸收和借鉴美国影视剧的成
人的形象已经从根本上得到纠正,而是西方世界在 功之处和经验,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传播中国优质
一定程度上作出妥协和斗争的产物。如今,随着中 文化, 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更多的桥梁和窗口。
国综合国力和国际话语权的快速提升,“黄祸”话
语已经不再符合其诉求。但傅满洲的形象仍深植 参考文献:
于西方人的心中,有深远的影响力。“中国威胁论” [1]李旻宓 . 美国影视剧中华人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China Threat)正在取代“黄祸”成为一种更具现 [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
实色彩的话语体系。 [2]周航 . 跨文化视角下美剧中华人形象建构研究
三、西方影视剧中华人形象变迁的原因与实质 [D]. 苏州:苏州大学,2015.
影视剧作为一种与社会联系密切的文化产品, [3]顾晓乐,王松 .“东方主义”视角下的“他者”镜
其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与变迁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政 像——解读当代美国影视作品中的华人形象[J].
治、经济、文化、市场、创作者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 文艺评论,2013(09):52-56.
关的。 [4]李一鸣 . 银幕谎言:好莱坞电影中妖魔化的华人
在华人形象演变轨迹的背后,是西方国家的政 形象[J]. 大众电影,1997(07):16-19.
治诉求和文化宣传策略。不论是扭曲的“黄祸”形 [5]何仁亿,常江 . 美国主流电视剧对华人形象的刻板
象,还是如今充斥银幕的“拯救者”形象,以及融 化呈现[J]. 新闻春秋,2018,000(001): 81-89.
入诸多中国元素的影视剧作品,都不代表长期处于 [6]常江 . 从“傅满洲”到“陈查理”:20世纪西方流
“他者”位置上的西方世界对中国有了崭新的、正 行媒介上的中国与中国人[J]. 新闻与传播研究,
确的认识。银幕中的华人形象逐渐呈现出一种“外 2017(02):76-87+127-128.
部他者”的内卷化趋势。无论是华人电影中的常
青树“功夫元素”,还是被描绘为“最后的救赎地” 作者简介:黄菊(1997—),女,山西阳泉人,硕士在读,
的《2012》中的中国,抑或是以国宝熊猫作为主角 研究方向:传播学、传媒文化、媒介素养。
10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