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第 27 卷第 3 期 同 济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 Vo

l.27No.3
2016 年 6 月 Tong
jiUn
ive
rsi
tyJou
rna
lSoc
ialSc
ienceSec
tion Jun.2016

论巴塔耶的越界理论
禁忌与总体性
——— 动物性、

张 生
(同济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092)

摘 要:文章对乔治·巴塔耶提出的越界理论进行了探讨。巴 塔 耶 认 为 越 界 实 际 上 是 人 的 动 物 性 的 爆 发 ,
它是对社会禁忌的一种违反,其实质就是对死亡的一种否定。同 时,越 界 也 是 一 种 焦 虑 与 恐 惧 的 情 感 体 验 ,它
是一种花费或耗尽行为。越界最终所指向的是主客体二者之间的融合,而这正是一种总体性的实现。
关键词:乔治·巴塔耶;越界;动物性;禁忌;总体性
中图分类号:
B565.
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3060(
2016)
03 0009 07

在乔治·巴塔耶的诸多重要的思想中,“越界”(at
l ransg
res
sion)的影响颇大,甚至,只要谈到他的 思
想,就不可避免地会提到他的这个概念。1963 年,福 柯 在《“越 界”序 言》里,就 对 他 的 越 界 思 想,尤 其 是
与性相关的越界思想激赏不已,“越界的经验,也许有一天它会像滋养它的土壤一样成为我们文化中一
个决定因素,正如自相矛盾的经验 早 期 的 形 式 就 是 辩 证 思 想。 但 是 尽 管 有 如 此 多 的 散 落 各 处 的 符 码,
越界终会在语言中找到它的立锥之地,并将它的光芒洒满几乎整个未来”① 。福柯将巴塔耶的努力归之
于对主体哲学的批判,而这种批判,即对以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为线索的理性中心主义的攻击,其 实
并非自巴塔耶始,弗洛伊德、尼采等人已经对此展开了自己的工作,故他们的思想对巴塔耶的越界概念
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作用。
诚然,巴塔耶的越界思想是有对自 启 蒙 以 来 所 形 成 的 “主 体 原 则”的 批 判 成 分 在 内 的,但 越 界 本 身
在巴塔耶的思想体系中却并不像花 费、色 情 和 至 尊 性 等 概 念 那 么 重 要 或 具 有 方 法 论 的 意 义,而 更 多 的
是对他所强调的人与生俱来的否定能力的一种修饰性表达。 相对而言,越界在他的思想架构中并不是
一个支柱性概念,而只是一个支持 性 概 念。 但 之 所 以 越 界 仍 受 人 重 视,是 因 为 越 界 是 巴 塔 耶 在 进 行 各
种理论构建时所依赖的一个基本的 工 具,而 且,就 是 把 巴 塔 耶 的 整 个 思 想 体 系 看 成 一 种 越 界 的 表 现 也
并不为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越界在巴塔耶的思想中又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而随着巴塔耶的思想逐渐得到认 识 和 重 视,他 的 越 界 概 念 自 身 也 已“越 界”,溢 出 了 巴 塔 耶 的 思 想
范围,成为一个普泛化的名词,对文化研究以及文学批评产生了深入的影响。 可能正因为此,人们也 大
多在较为模糊的层面上理解和使 用 巴 塔 耶 的 越 界 概 念。 而 实 际 上,对 于 越 界,巴 塔 耶 有 着 较 为 严 格 的
论述,它也因此拥有独特的含义,且也不仅仅与性或色情相关。

一 、越界的基本概念 :节庆 、否定 、动物性

简单地说,越界就是对某种已知的 界 限 的 跨 越 和 否 定。 它 既 可 以 是 一 种 自 然 现 象,是 对 某 种 地 理
边界的跨越,如 海 平 面 的 上 升 导 致 的 对 海 岸 的 冲 刷,也 可 以 是 一 种 违 犯 社 会 规 范 的 普 通 的 “罪 行 ”

crime),是 一种社会现象 ,还可以是一种宗教的“原罪”(
sin),即对“十诫”(
TenCommandmen
ts)的违

收稿日期:
2016 04 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巴塔耶后现代主义思想研究”(项目编号:
11BZX054)。
作者简介:张生,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 [法]福柯:《“越界”序言》,王楠译,见《神圣与越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8 年,第 53 页。
10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27 卷

反。① 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巴塔耶对越界概念的表述与此并无大的区别。 但是,他对越界的产生及其


内容的理解和阐释,却比此定义更 为 复 杂,也 更 为 宏 阔。 这 主 要 是 因 为 他 将 越 界 置 于 自 己 的 整 个 思 想
体系中,并赋予了它新的意义。是故,要想了解巴塔耶的越界概念,同样离不开对他的整个相关的思想
构架的把握。
与色情一样,在巴塔耶 看 来,越 界 也 是 一 个 “历 史”概 念,具 有 延 展 性,它 的 出 现 与 节 庆 (
laf
ête)有
关,而其本身也具有节日或庆典性 的 特 征。 它 是 对 日 常 生 活 秩 序 和 状 态 的 一 种 公 然 的 否 定 和 拒 斥,是
对“禁忌”(
l’n
ite
rdt)的违反。他以原始社会中“国王之死”(
i lamo
rtdur
oi)为例来对他的这个观点进行
说明。据说在一些原始部落中,国王死后,往往会引发巨大的骚动,以往正常的社会秩序会在一夜之间
土崩瓦解,大家不再遵循日常生活中的法律和禁忌,而肆意放纵自己的言行,整个社会因此陷入可怕的
混乱中,人们烧杀抢掠和奸淫犯罪,似乎再也无所顾忌,而这种极端的情景与节日的狂欢非常相似。 巴
塔耶指出:
有时,面对死亡,面对人类的野心的失败,一种无限的绝望会成型。 而似乎那些自然的疾风暴
雨和骚动,重新占据了优势,通常人是以向其屈服为耻辱的。 在这个意义上,国王的死容易产生恐
惧和放纵的最明 显 的 结 果。 至 尊 的 性 质 要 求,这 种 失 败 的、屈 辱 的 情 绪———它 总 是 被 死 亡 所 引
发———达到这样一种程度,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更值得对抗这种动物性的狂怒。②
在此,巴塔耶把国王之死引发的骚乱与人们对“至尊性”(
lasouve
rai
neé )的追求联系到了一起,而

至尊性的本质即在于对死亡的蔑视和否定。国王是一个社会的秩序和理性的象征,其死亡往往意味着
理性与秩序的崩溃,并因此使人们产生巨大的虚无感,即国王所代表的理性和秩序并非坚不可摧,而 其
生命也并非永恒之物,因之 人 们 不 仅 不 再 恐 惧 死 亡,反 而 向 死 亡 展 开 挑 战,以 谋 求 至 尊 性 的 实 现。 并
且,不仅仅是在国王之死或普 通 人 的 死 亡 的 情 况 下 会 这 样,人 们 在 绝 望 的 境 遇 中,如 巨 大 的 灾 难 面 前
等,以及在节庆中,都会这样表现。“但 是,伴 随 着 死 亡 的 这 种 爆 发 决 不 会 被 这 个 由 禁 忌 所 人 化 的 世 界
抛弃:这是节日,无疑,这也是一个时刻,人人停止劳作,随心所欲地消费产品,故意违反最神圣的法律,
但是这种过分 的 行 为认可和完善了一种建立在法则上的事物的秩序,它只是暂时地反对这个秩序。”③
在节日或节庆中,人们有意违反和践 踏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秩 序,这 个 秩 序 就 是 理 性 的 秩 序、劳 动 的 秩 序,是
建立在一个同质化的社会之上的生产性法则,它平时对人进行约束,以积累财富,而只有在节日中才允
许人们违反,对已积累的财富进行肆无忌惮的耗尽。
巴塔耶指出,人们在国王之死或者 在 节 庆 中 所 表 现 出 来 的 那 种 恣 意 妄 为 的 情 形,其 实 是 一 种 有 指
向的运动,这就是“向呕吐物的回归”(
ler
etourauvomi ),而这种“呕吐物”就 是 已 经 被 人 摒 弃 并“妖 魔
化”的“动物性”(
l’an
ima
lié)。但人对这种动物性的回归,并不是真的彻底地回到了人的原来的动物状

态或动物性,这只是一种暂时的行动,它是一个节庆的时刻。 而巴塔耶之所以这样认为,则与其对否定
的理解和对世界的看法有关。首先,巴塔耶认为,否定是人天生就有的一种能力,它是人得以存在的一
个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同时也是人这种动物得以展开的基本动力。 其次,在此前提下,人们得以通过劳
动对自然进行否定,借此脱离了动物世界,也就是脱离自然进入了人的世界,即世俗世界。 而在巴塔 耶
看来,这两个世界是不同的:支配前者的是动物需要的即时性的满足和死亡;支配后者的是一套建立在
劳动基础上的实践性法则,它以生产为核心,因恐惧死亡而执着于对生命的保存和生殖,讲究理性和秩
序,是一个不以动物性的满足为目 标 或 者 说 是 以 生 产 为 目 的 的 世 界。 在 这 样 的 一 个 世 界 中,人 不 免 受
到各种压抑而生活于奴役状态之中,但 人 基 于 自 己 的 否 定 能 力 和 天 生 的 对 神 性 的 向 往,再 次 对 这 样 一
个使自己陷于奴役状态的世界进行 了 否 定,以 向 自 己 曾 经 否 定 的 动 物 状 态 回 归,但 这 并 非 真 的 回 到 那

① 参见《维基百科》,“越界”(
Transg
res
sion)词条,
htp:
t //en.
wik
iped
ia.
org/wi
ki/Tr
ansg
res
sion。
② Ge
orge
sBa
tai
le,L’
l His
toi
redel’
éro
tisme,uvr
esc
ompl
èts,t
e ome8,Pa
ris:Ga
llima
rd,1976,p.
77.
③ [法]乔治·巴塔耶:《色情史》,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第 74 页。
第3期 张生:论巴塔耶的越界理论 11

个原始的动物世界,而是通过这种回归活动,进入了另外一个至尊性的世界,即圣性世界。
对于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两次否定,其核心或中介就是动物性,它既是对动物性的否定,也是对 动
物性的回归。但根据巴塔耶的理论,虽然同为动物性,第一次的动物性和第二次是不同的:第一次的 动
物性是赤裸的原始的最初的动物性,与 所 有 的 动 物 的 动 物 性 相 同;第 二 次 的 动 物 性 是 经 过 人 的 加 工 的
动物性,即“圣性”(
las
acé),这是别的动物没有的。“第一次的根除没有被抹去痕迹:在节庆的过程中,

人们让他们在世俗时间所否定的活动放任自由,在人类世界的范围中这些活动有其意义———它们只 在
这个范围里有意义。况且,这些活动不可能被误认为是动物的活动。”① 在这里,巴塔耶指出了作为人的
“根”的动物性在这一双重否定中 所 起 的 作 用。 显 然,在 脱 离 自 然 的 第 一 次 否 定 中,动 物 性 并 没 有 被 完
全地“根除”(
l’r
ara t ),或者说,真的被连根拔掉,其原因即在于人说到底还是 动 物,不 可 能 彻 底
chemen
脱离动物性而存在,故只是处于一种“根除”(
arr
aché)的状态。而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世 俗 时 间”(
le
empspr
t ofane)的“人化”所致。因此,一旦到了节日,那些被压抑和否定的源自“根”即动物性的东西就
会借此机会予以爆发,这种爆发其实就是向“根”的一种“回归”( er
l e
tour)。但这和动物的动物性的“冲
动”是不一样的,动物是直接的、任性的,是“根”的欲望的无意识的释放,而不是人的向“根”的有意识 的
“回归”。人虽然已经成为一个“被根除的存在”(
unê
trea
rrché)② ,但 仍 不 断 向 自 己 的 “根”回 返,这 也

构成了人对至尊性的永不停息的追求。巴塔耶的这个思想也有尼采的影响在内,因为尼采也认为人身
上的那个“野兽”实际上是杀不死的:
几 乎 所 有 我 们 称 之 为“较 高 文 化 ”的 东 西 都 以 残 酷 的 精 神 化 和 深 化 为 基 础 ———这 是 我 的 命
题 ;那 个“野 兽”根 本 就 没 有 被 杀 死 ,它 活 着 ,它 兴 旺 ,它 只 是 神 化 了 。 那 构 成 悲 剧 的 痛 苦 的 欢 乐
的 东 西 就 是 残 酷 ;那 种 在 所 谓 的 悲 剧 的 同 情 中 ,在 根 本 上 甚 至 在 一 切 崇 高 到 形 而 上 学 的 最 高 和
最 脆 弱 的 战 栗 中 令 人 愉 快 地 起 作 用 的 东 西 ,只 是 从 所 掺 入 的 残 酷 的 成 分 中 得 到 了 自 己 的 甜 头 。
在 角 斗 场 中 的 罗 马 人 ,在 十 字 架 的 兴 奋 中 的 基 督 徒 ,面 对 执 行 火 刑 的 柴 堆 或 斗 牛 的 西 班 牙 人 ,今
天 那 些 涌 向 悲 剧 的 日 本 人 … … 所 有 这 些 人 所 享 受 的 ,并 且 从 神 秘 的 性 欲 冲 动 狂 饮 的 东 西 ,是 伟
大 的 女 魔 的“残 酷”的 春 药 。 在 这 里 ,人 们 当 然 必 须 抛 弃 陈 旧 而 愚 蠢 的 心 理 学 ,它 只 知 道 教 关 于
残 酷 的 学 说 ,它 在 看 着 别 人 受 苦 时 产 生 ;存 在 着 一 种 丰 富 的 、过 分 丰 富 的 享 受 ,这 种 享 受 就 是 自
找 苦 吃 ,自 己 使 自 己 吃 苦。③
尼采是用人们的非理性的疯狂行 为 来 说 明 人 身 上 的 这 种 动 物 性 的 不 可 磨 灭 和 让 人 恐 惧 的 “残 酷”
的爆发,如罗马的角斗士的相互杀戮,在十字架上垂死挣扎却又不无兴奋的基督徒,还有西班牙的玩命
的斗牛士,等等。而后者巴塔耶也不 止 一 次 提 到,他 的 小 说《眼 睛 的 故 事》中 就 有 西 班 牙 斗 牛 士 亡 命 斗
牛场的情节。但在此他则用作为人的发泄的笑与节庆的关系同动物的发泄进行了比较 ,以区分这两种
否定中所展现的动物性的不同。因为动物在满足自己的欲望或发泄时是不会笑的,而人却会在节庆的
到来之际开怀大笑。事实上,笑就是节庆的开始。巴塔耶以此指出了两者的差异。因此,巴塔耶指出:
在这里我要强调一点:节庆不仅表面上是人回归令他作呕之物,而且归根结蒂有相反的意义。我
说过,
人与动物的对抗是最初的、
创造性的人类否定,
涉及人并没有选择的自然状况及身体的依赖———
节庆的中断根本不是放弃独立的一种方法,
而是朝自主运动的结果,
自主与人永远是一回事。④
因此,节庆解放的不 是 那 种 单 纯 的 “最 初 的 动 物 性”(
l’an
ima
lit
épr
emi
ere),而 是 “圣 性 的 动 物 性”

l’an
ima
lit
ésa
cre)。节庆否定的是通过 禁 忌 和 劳 动 所 建 立 起 来 的 世 俗 世 界,这 个 世 界 否 定 的 是 那 种
é
动物性的状况,即服从于“死亡和非常盲目的需要”,而对“神性”( ledevin)的向往要求否定所有的“依赖

① ④ Ge
orge
sBa
tai
le,L’
l His
toi
redel’
éro
tisme,uvr
esc
ompl
èts,
e ome8,Pa
t ris:Ga
llima
rd,1976,p.
78,p.
79.
② 此 段解释参考了该段文字相关的英文翻译:
Geo
rge
sBa
tai
le,“
l The Hi
sto
ryo
fEr
oti
cism,”Th
eAc
cur
s e,
edShar
Robe
rtHu r
leyt
rans.,New Yo
rk:ZoneBooks,1991,p.
90.
③ 德]尼采: 论道德的谱系·善恶之彼岸》 谢地坤、
[ 《 , 宋祖良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7 年,第 247 页。
12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27 卷

性”,在世俗世界中这就是一种奴 性———它 服 从 于 劳 动 和 生 产 法 则。 而 对 此 的 否 定,即 越 界,表 现 为 一


种向动物性的回归,但实际上这种动物性只是采取动物形式的“圣性”(
les
acé)。

当然,这两种否定所引发的反应是不同的,巴塔耶指出了两种否定的不同特征:世俗生活对自然的
否定让人平静,而越界的否定却是让人激动和狂热。越界即为这种否定,是来自“神性或圣性世界的否
定”①(
lanéga
tiondu monded
ivn(
i ous
acé)),它对人的世界的世俗性进行剧烈的否定。

二 、越界与禁忌 :费德尔情结与死亡

如巴塔耶所言,越界本质上是“对动物性的否定”(
lanéga
tiondel’
anima
lié)的否定。 对动物性 的

否定,方使人成为人,而其具 体 的 否 定 手 段,巴 塔 耶 认 为 是 禁 忌。 他 指 出,我 们 之 所 以 对 自 然 感 到 “厌
恶”或“恐惧”(
hor
reur),将其视为“呕吐物”,是因为我们意欲回避我们的动物性,回避我们的肉体,回 避
我们是有死亡的存在的事实。“我 们 厌 恶 自 然 的 基 本 意 义 是 什 么?我 们 什 么 也 不 愿 依 赖,我 们 回 避 肉
体的诞生地,由衷地反抗死亡的现 实,普 遍 地 怀 疑 肉 体,也 就 是 说,怀 疑 我 们 身 上 偶 然 的、自 然 的、不 持
久的东西,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代表 了 某 种 活 动 的 意 义,这 种 活 动 促 使 我 们 以 远 离 污 秽、性 功 能 和 死
亡的形象看待人。”② 在这些厌恶动物性的活动中,巴塔耶认为以宗教的表现最为典型,其基本上就是通
过否定人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和喜好,来指导并强化人的精神性属性,以脱离所谓的野蛮状态的。
不过,巴塔耶认为,我们固然可以否 定 性 欲、污 秽、死 亡,可 以 坚 持 认 为 世 界 屈 服 于 自 己 的 活 动,但
这种否定是“虚拟”(
fi
ctve)的,它并不能 真 正 地 否 定 我 们 是 动 物 的 事 实。 因 为 我 们 无 论 如 何 也 会 有 死

亡,我们最终必然会腐烂,会消失,所 以,我 们 才 会 发 生 越 界 行 为,才 会 出 现 对 动 物 性 的 回 归,以 求 得 至
尊性的瞬间的体验。因此,巴塔耶指出,越界实际上就是对动物性的禁忌的否定。 而这些禁忌,就是 越
界所欲僭越的“边界”,在越界中,其与边界的关系不仅互为表里,且相当复杂。 福柯在谈论巴塔耶的越
界概念时是如此描述越界和其所僭越的那条“边界”的:
越界是与边界息息相关的一种行 为,一 种 这 条 线 的 狭 小 的 区 域 内 展 现 出 或 隐 或 现 的 道 路,但
或许是完整的轨迹,甚至看得到的 起 点;很 可 能 它 占 据 跨 越 边 界 的 整 个 空 间。 规 诫 与 越 界 之 间 的
活动似乎受到单一斥力的 控 制。 越 界 在 每 次 极 短 的 时 间 内 不 断 跨 越、再 跨 越 一 条 转 瞬 即 逝 的 边
界,并最终被迫重新回到恰好不可 逾 越 的 起 点。 但 是 所 发 生 的 关 联 却 是 相 当 复 杂:这 些 元 素 被 置
于不确定的互文中,被放在瞬间让人失望的确定性中,以至于思考一旦试图抓住越界的瞬间,顿 时
失灵。③
所以,如要真正理解越界,则必须要知道它所欲逾越的界限在哪里,又是什么东西。 这是理解越界
的前提条件。对于巴塔耶来说,他的越界所要不停地穿越的那个 “边界”就是各种各样的禁忌。 而通 过
对于人类社会的禁忌产生的研究,巴 塔 耶 将 关 于 动 物 性 的 禁 忌 分 为 两 种 类 型:一 是 对 性 欲 及 排 泄 的 禁
忌,二是对死亡的禁忌。他认为,正是 这 两 种 禁 忌,才 使 人 在 否 定 外 在 的 自 然 的 同 时,也 否 定 了 自 己 内
在的自然,因而脱离了动物世界,成为世俗世界中的人。而他在探讨越界时,也就从这两个方面予以展
开,即以人对这两种禁忌的否定来考察越界的类型与特点。
首先,是对性欲及排泄方面的禁 忌 的 越 界。 而 在 其 中,尤 以 乱 伦 禁 忌 为 最 大 的 “界 限”,因 此,对 乱
伦禁忌的否定或越界也就更为典型,也更能唤起强烈的震撼。 巴塔耶认为正是对此一禁忌的越界产生
了色情。他以“费德尔情结”(
Lecomp
lexedePhèd
re)指 称 由 此 产 生 的 越 界 行 为。 费 德 尔 是 古 希 腊 神
话中的人物。而最早以 其 为 原 型 进 行 创 作 的 是 古 希 腊 戏 剧 家 欧 里 庇 得 斯,他 在 《希 波 吕 托 斯》(Hi
p-

① Ge
orge
sBa
tai
le,L’
l His
toi
redel’
éro
tisme,uvr
esc
ompl
èts,t
e ome8,Pa
ris:
Gal
lima
rd,1976,p.
81.
② [法]乔治·巴塔耶:《色情史》,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第 75 页。
③ [法]福柯:《“越界”序言》,王楠译,见《神圣与越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8 年,第 53 页。
第3期 张生:论巴塔耶的越界理论 13

po
lyus)一剧中,讲述身为后母的费德尔为了报复养子希波吕托斯对自己的爱的拒绝 ,以及逃避她爱上

前者的耻辱的泄露,设计上吊自杀 后 留 下 遗 书 以 诱 导 自 己 的 丈 夫 提 修 斯(
The
seus)驱 逐 自 己 的 儿 子 并
发出诅咒,让海神波塞冬杀死他,而希波吕托斯也因此在海边遇到公牛,导致自己的马受惊吓而出事身
亡。但在此剧中,希波吕托斯 的 死 亡 是 由 于 他 不 尊 崇 库 普 里 斯 (即 爱 神 阿 佛 洛 狄 忒 )而 受 到 后 者 的 报
复,如库普里斯看到希波吕托斯喜欢打猎,唯独对森林女神阿尔忒弥斯情有独钟,而对爱情亦即对自己
不以为然时,勃然大怒:“敬重我权 力 的,我 也 尊 重 他 们,
/对 我 傲 慢 无 礼 的,我 将 打 倒 他 们。/因 为 神 界
也有同样的习气:喜欢受到人们的崇敬。”① 而 巴 塔 耶 所 命 名 的 “费 德 尔 情 结”指 的 是 法 国 十 七 世 纪 戏 剧
家拉辛(e
JanRa
cine)在《费 德 尔》(
Phèd
re)剧 中 所 塑 造 的 费 德 尔 的 形 象。 与 欧 里 庇 得 斯 的 《希 波 吕 托
斯》相比,拉辛的费德尔不仅是希波吕托斯的死亡的直接责任人,还是一个面对自己的不伦之恋极为矛
盾的人。一方面,她知道自己对儿子的爱是不道德的,所以,将自己的爱转化为恨:“为迫害他我简直不
遗余力,为了驱除我钟爱的敌人,我装成一个暴虐的后母”② ;另一方面,她却因为对方对自己的恨而更
爱对方:“我要避开您,还要驱逐您。 我 有 心 显 得 可 恨,不 通 情 理,
/为 了 抗 拒 您,我 挑 起 了 您 的 仇 恨。/
但是这些努力不都是枉费心机?/您越是恨我,我 却 越 是 爱 您”③ 。 而 这 就 是 所 谓 的 “费 德 尔 情 结”。 通
过“费德尔情结”,巴塔耶探讨了“恐惧(或厌恶)与欲望的联系”(
laconnex
iondel’
hor
reure
tdudé
sir),
也即指欲望与乱伦禁忌的冲突。因为正是有禁忌,希波吕托斯才会对费德尔产生诱惑和由之引发越界
的冲动。而这种禁忌越强烈,越让人恐惧或厌恶,它的诱惑也越大,而克服其所得到的欲望的实现就更
加强烈。“通常来看,要克服抗拒,欲望的意义应更加丰富:抗拒是一种考验,它为我们提供欲望的真实
性并以这种方式赋予欲望一种力量。如果我们的欲望没费多大力气克服我们不可否认的厌恶,我们 就
不会相信厌恶如此强烈,我们就不 会 在 它 的 对 象 中 看 到 如 此 有 权 刺 激 欲 望 的 东 西。 因 此,由 于 对 可 能
犯罪的恐惧,费德尔的爱情变得强烈了。”④ 当然,巴塔耶也指出,这种恐惧或厌恶固然有诱惑在内,但 其
不能超过人的容忍程度。否则,效果 可 能 适 得 其 反。 不 仅 不 能 让 人 产 生 越 界 的 冲 动,反 而 会 使 人 失 去
对禁忌对象的欲望。
其次,是对于死亡禁忌的越界。巴塔耶以尸体或“腐败的尸体”(
laco
rrup
tionduc
adav
re)对人的吸
引力为例来探讨其与死亡禁忌的 关 系。 显 然,自 从 人 脱 离 动 物 世 界 迈 入 人 的 社 会 之 后,不 准 杀 人 就 是
一个普遍性的禁忌。而与死亡有关的各种事物也成了此一禁忌的对象,对死亡的或死去的人的尊重即
是一例。而面对一个人的死亡或者面 对 一 个 人 的 尸 体 时,我 们 也 常 会 产 生 恐 惧 或 厌 恶 的 情 绪,但 即 便
如此,我们还是会忍不住对死亡或 死 人 予 以 关 切。 巴 塔 耶 以 比 较 极 端 的 例 子,即 腐 烂 的 尸 体 对 人 的 吸
引力来说明这种情况。他认为,这种 矛 盾 的 现 象 固 然 有“费 德 尔 情 结”在 其 中 起 作 用,但 却 并 不 是 关 键
的因素,因为“费德尔情结”更多地 作 用 于 乱 伦 禁 忌。 而 巴 塔 耶 推 测,对 死 人 的 禁 忌 和 禁 止 杀 人 这 两 种
禁忌其实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原 始 人 认 为 死 人 都 是 谋 杀 致 死 的,而 非 自 然 发 生。 尸 体 之 所 以 对 我 们
有一种吸引力,并非尸体本身,而是 其 后 所 隐 藏 的 那 种 杀 人 的 事 实。“倘 若 果 真 如 此,我 们 不 会 对 我 们
几乎意识不到这一点感到 惊 奇。 我 们 不 愿 意 想,我 们 会 杀 人,更 不 用 说 我 们 会 喜 欢 杀 人 了。”⑤ 换 句 话
说,巴塔耶的结论意在说明,人们想否定杀人禁忌,对其进行越界。 因而尸体所产生的吸引力本身就是
一种越界的表现。

三 、越界的经验 :焦虑 、恐惧与总体性

在巴塔耶看来,无论越界是 哪 种 类 型,它 在 发 生 时 往 往 会 伴 随 着 强 烈 的 情 感 状 态,那 就 是 “焦 虑 ”

① [古希腊]欧里庇得斯:《希波吕托斯》,见《古希腊 悲 喜 剧 全 集》(第 4 卷),张 竹 明、王 焕 生 译,南 京:译 林 出 版 社,


2007 年,第 535 页。
② ③ [法]拉辛: 《费得尔》,见《拉辛戏剧选》,齐放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年,第 205、
225 页。
④ ⑤ [法]乔治·巴塔耶:《色情史》,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第 79、
81 页。
14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27 卷


l’ango
ise)。他认为,越界本身是一种焦虑的表现,而焦虑的状态其实就是一种“花费”(
s l e)或
adépens
“耗尽”(
l’consuma
tion)的状态,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死亡的挑战来获取至尊性的实现,同时以达到对
“总体性”(
lat
ota
lié)的追求,把处于世俗世界的奴役中的人重新还原为享有自主性的人。 这也是越 界

的真正的意义。在巴塔耶看来,焦 虑 又 与“恐 惧”(
l’ho
rreur)密 不 可 分,焦 虑 实 质 上 是 对 可 能 的 恐 惧 的
焦虑,而恐惧是对人身上与生俱来的动物性或不可抗拒的死亡的恐惧 。 当一个人面对动物性或死亡的
到来时就会产生恐惧,并进而为此焦虑。
因此,在越界中,焦虑的存在是不可 回 避 的,因 为 越 界 就 是 直 接 面 对 动 物 性 或 死 亡,这 其 中 就 有 恐
惧的发生,而有恐惧便会有焦虑。事 实 上,焦 虑 的 出 现 恰 可 从 一 个 侧 面 来 证 明 越 界 的 发 生。 这 从 费 德
尔在对希波吕托斯的爱恋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矛盾不安的情绪和状态中就已经可以看出来 。 因此,巴 塔
耶指出,在“费德尔情结”中,“性欲———与一个不断将一部分人抛入坟墓的活动的吸引力一致———在 某
种程度上被我们对这个活动的 厌 恶(
l’ho
rreur,或 恐 惧)激 发。 罪 愆 令 费 德 尔 厌 恶,秘 密 地 培 植 和 孕 育
了她的不由自主的热情,性欲的死亡芬芳如同罪愆一样,保证了性欲的全部力量。 这就是焦虑的意义,
没有焦虑,性欲不过是一种动物活 动,不 是 色 情”① 。 色 情 在 越 界 中 产 生,而 焦 虑 是 越 界 的 状 态,正 是 焦
虑使费德尔对希波吕托斯 的 性 欲 转 化 为 色 情。 巴 塔 耶 认 为,焦 虑 的 实 质 就 是 一 种 对 死 亡 的 蔑 视 和 渴
求,就是一种恐惧中的情绪体验。他以“眩晕”(
leve
rtge)为例来说明焦虑的这一特质。 当人们站在高

处往下看的时候,难免会产生眩晕之感,可此时我们的恐惧并不是中断了,反而出现了一种想往下跳的
欲望。而笑也具有同样的特点,当我 们 身 处 险 境 时,明 知 道 我 们 应 该 停 住 笑,可 还 是 忍 不 住 笑。 而 且,
越是危险,越是让人恐惧,就越是焦 虑,越 是 控 制 不 住 自 己。 这 是 因 为,焦 虑 让 人 意 识 到 生 命 是 “虚 无”

vide)的,“在这样一个虚无面前,人是一个实体,有 丧 失 实 在 的 危 险,人 既 渴 望 又 害 怕 失 去 极 限。 仿 佛
极限意识需要一种不确定的、悬而 未 决 的 状 态。 仿 佛 人 本 身 是 对 一 切 可 能 性 的 探 索,他 总 是 走 极 端 和
冒险。因此,一种对如此顽固的不可能性的挑战,一个如此丰盈的虚无欲望,只能以死亡的终极空虚结
束”② 。焦虑的存在就是意识到死亡的存在,也就是克服死亡的欲望。
越界就是对“极限”的挑战,就是想走极端和冒险,想知道到底有多少的“可能性”,看看自己到底能
走多远。与此伴生的就是焦虑及其 背 后 所 隐 藏 的 那 种 意 图 “损 耗”或“丧 失”自 我 的 欲 望,显 然,这 个 欲
望的目标就是希冀获得至尊性并由 此 产 生 巨 大 的 情 感 愉 悦。 巴 塔 耶 以 色 情 给 人 带 来 的 那 种 心 荡 神 怡
的状态为例以说明其所具 有 的 状 态:它 既 是 快 乐 的,也 是 过 度 的。 可 这 种 状 态 的 获 得 需 要 消 耗 能 量,
“在欲望走向空虚———有时走向死亡的时候———焦虑或许是一个欲求更多和增加欲求之物吸引力的理
由,但是,最终,欲求之物总是有快乐 的 意 义,而 且 不 管 怎 么 说,此 物 都 不 是 无 法 认 识 的 (此 物 不 是 不 可
得到的)。至于色情,如果不从根本上认为它的动力是快乐而去寻求,则是不可宽恕的。 一种极端的快
consume)更 多 的 能
乐”③ 。实际上,色情本身就是很“昂贵”的,具有很高的“价值”,它要求我们“耗 尽”(
量。而巴塔耶指出,不仅是色情,所有的越界行为都可视为一种耗尽活动。 根据他的花费或耗尽理论,
即是要将过剩的能量用于非生产性目标,而这部分能量是注定要“损耗”或“丧失”(
lape
rte)的部分。 如
色情本身就是一种非正常的性行为,它与性所要求的生产性相悖,但这却是不得不“损耗”的能量使然。
而与此有关的能量的消耗,甚至生命的耗尽,也就因而变得可以理解了。 如与夫妇关系相比,情人关 系
则是一种越界,而 与 夫 妇 忙 于 “获 取”(
acqu
isi
tion)不 同,情 人 则 醉 心 于 “耗 尽 ”(
consuma
tion),以 追 求
享乐。
通过把越界引起的焦虑归之于耗尽,巴塔耶指出了越界的意义,那就是对他所说的总体性的追求。
他认为这也是欲望的对象,或者说越界的目标。他指出,“欲望的对象是存在的宇宙或总体性”(
l’ob
jet
dudé
sire
stl’
uni
ver
soul
ato
tal
itédel’
ête)④ ,而与“理智”(
r l’n
ite
lli e)的 世 界 无 关。 理 智 代 表 着
genc

① ②③ [法]乔治·巴塔耶:《色情史》,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第 83、 85 页。
84、
④ Ge
orge
sBa
tai
le,L’
l His
toi
redel’
éro
tisme,uvr
esc
ompl
èts,t
e ome8,Pa
ris:
Gal
lima
rd,1976,p.
96.
第3期 张生:论巴塔耶的越界理论 15

科学与抽象,是巴塔耶用来说明世俗世界的特点的一个关键词。 首先,人们正是依赖理智建立了“功 利
性”或“有用性”(
l’t
uil
ite)的世界,在其中,每个事物都要回答“它是 干 什 么 的”(
àquo
ise
rt-e
lle?)① 的 问
题。比如,制造镰刀是为了收割,收割 是 为 了 食 物,食 物 是 为 了 劳 动,劳 动 是 为 了 工 厂 造 镰 刀。 如 此 周
而复始,便构成了这个理智亦即世俗的世界。而巴塔耶认为理智从事物是否 “有用”来确定其存在的意
义,这种抽象的本质忽略了事物的“实在的具体的总体性”(l
ato
tal
itéconc
rèt
edur
éel)。其次,正是 理
智的这种抽象作用,使原本隶属于一个总体的事物出现了主客体的分离,出现了奴役和被奴役,出现 了
彼此的依赖而不再具有自身的意义。
显然,理智制造的这种分离是违背总体性的,且与人的天性相违背,所以,恢复这种总体性,或者 说
返回到这种总体性中,是一种必然性的要求。因为总体性恰恰是要打破这种分离:
总体性的确与一般思考不相关,原因是它同时包括客观现实和认识客观现实的主体。 无论 客
体还是主体都无法单独形成一种包含全体的总体性。尤其,总体性以“自然”的名义为科学精神服
务的东西,只是一幅漫画罢了;这是与一种观念截然对立的,这种观念认为,在(任何禁止也无法阻
挡、任何计划也无法反对、任何劳动 也 无 法 限 制 的)无 限 性 欲 之 中,它 的 客 体 恰 恰 是 实 在 的 具 体 的
总体性:这就意味着我欲笨拙地加以描述的主体与客体的融合。②
巴塔耶在这里想说明的是,他所谓的总体性就是主客体的“融合”(
fus
ion),也即至尊性的达成或实
现,而非主客体的区分以及主体对客体(自然)的科学研究,或将客体予以对象化。 在总体性中,主客 体
最终是以融合为目标以及为结果的。如在情人们的“拥抱”(
l’t
ére
ine)中,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巴塔 耶

指出,当自视为孤立的个人在与另一 个 个 人 拥 抱 时,其 欲 望 的 对 象 就 是 “存 在 的 总 体 性”(
lat
ota
lit
éde
l’
ête),即“宇宙”(l’
r uni
ves)。只不过,此刻宇宙是以被拥抱者的形象出现的。

一句话,欲望的对象是宇宙,宇宙以 她 的 形 式 出 现,在 拥 抱 中 她 是 宇 宙 的 镜 子,我 们 在 镜 子 中
反射自己。在融合的最灿烂时刻,纯 粹 的 光 芒,犹 如 突 如 其 来 的 闪 电,照 亮 了 可 能 性 的 广 大 原 野,
在这片原野上,这些各不相同的情人们在他们自愿达成的微妙境地之中,被缩小、灭绝、驯服了。③
在拥抱的那一刻,谁与谁拥抱已不重要,也没有拥抱和被拥抱者,两者同时抵达了那种久违的总体性。
这种总体性,巴塔耶认为就是已经被否定的动物性,如今通过越界,即否定再否定,终于再次得到回归。所
以,我拥抱的实际上是对方身上的动物性,这种动物性既让我激动,也让我恐惧,而我的欲望却驱使我去体
“享乐”(
验这种恐惧,这使我焦虑,当然, l o
ajie)或由此产生的至尊性也就因此不期而至了。

四 、总 结

综上所述,可知巴塔耶的越界的概 念 不 仅 不 简 单,反 而 相 当 复 杂,牵 涉 到 了 他 的 思 想 的 方 方 面 面。


如越界中所包含的否定、节日、动物性 几 个 要 素,其 与 禁 忌 的 关 系,内 在 的 因 恐 惧 产 生 的 焦 虑 的 情 绪 及
其背后所蕴含的耗尽性的特点,以及越界最终所欲达到的总体性,等等,都是巴塔耶在自己的思考中始
终关注的东西。而他在此基础上还接 受 了 布 朗 肖 对 萨 德 的 思 想 的 解 释,后 者 认 为“萨 德 思 想 的 基 本 特
征是对利益和性伙伴生活最漠 然 的 否 定”④ 。 而 巴 塔 耶 觉 得 萨 德 的 这 种 否 定 或 这 种“冷 漠”(
l’ t
apahe)

强化了越界色彩,也因之成为色情的极为强烈的耗尽形式。 而且这也是一种真正的至尊性。 因为对 利
益和可以使自己获得快乐的性伙伴的承认其实也是一种奴役,而对其置之不理,对其冷漠待之,才是 一
个真正自主的人,或者说才能称为真正的至尊。因此,理解越界,不仅是理解巴塔耶的思想体系的一个
很好的切入点,也是理解至尊性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以下“英文摘要”转第 26 页)

① Ge
orge
sBa
tai
le,L’
l His
toi
redel’
éro
tisme,uvr
esc
ompl
èts,t
e ome8,Pa
ris:Ga
llima
rd,1976,p.
97.
② ③④ [法]乔治·巴塔耶:《色情史》,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第 97、 148 页。
97、
26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27 卷

识的来源问题;在进一步分析我们如 何 误 用 了 上 帝 赐 予 的 认 识 能 力 的 过 程 中,笛 卡 尔 还 是 不 愿 意 让 我
们的理智能力为错误认识承担责任,于是他就刻意制造出理智能力不下判断而是意志能力下判断的谜
局,并且说错误源于在理智 尚 未 获 得 关 于 外 物 清 楚 明 白 的 知 觉 的 情 况 下 意 志 就 贸 然 地 肯 定 或 否 定 外
物,这样他就顺理成章地让自由意志为错误认识承担了主要责任 。 虽然这里认识犯错源于自由意志的
误用的说法与奥古斯丁那里恶源于自由意志的滥用的说法显得非常相似 ,可是在笛卡尔这里认识犯错
并不像在奥古斯丁那里行为犯罪那 样 有 明 确 的 驱 动 力,因 此,笛 卡 尔 不 可 能 真 正 成 功 地 借 奥 古 斯 丁 回
答恶源于何处的答案来回答错误源于何处,不过这种偷梁换柱的手法却使得他可以在掩盖了自己对人
类理智能力的绝对信心的同时又口头上向基督教传统宣布了效忠 。

Ev
ilf
orEr
ror:How De
sca
rte
sDe
termi
nedt
heSou
rce

fEr
ro n Med
ri ita
tionsonFi
rstPh
ilo
sophy
LILi

Schoolof Human i
tis,Tongj
e iUnive
rsi
ty,Shanghai200092,China)
Abs
tra
ct:Inthefourth med
itat
ionofMeditat
i sonFi
on r
stPhil
osophy,De sc
art
essai
dtha
tthesour
ce
ofe
rror wa
sthei ncor
rect us
eo ffree wi
ll,whichiscont
radic
torytot hestat
ementinthethi
rd
med
ita
tiont ha
tt herewasnoe
rrorinthe wi
ll.Aft
erexamini
ngtheanswerofthesour
ceofer
rorin

hefourth medit
a t
ion,t
hepaperconc
ludesthat,int
hef our
th med
ita
tion,De
scar
tesbor
rowedthe

rameo
ftheod
icyt
odi
scus
sthesour
ceo
fer
rorandt
hath
isanswe
rse
emss
imi
lart
o Augus
tine’

answe
roft
hesour
ceo
fev
il.Thei
nten
tion o
fth
isbo
rrowi
ngi
stoexemp
tthei
nte
lle
ctf
rom t
he

espons
ibi
li
tyf
ore
rro
r.
ywo
Ke rds:De
sca
rts; Med
e ita
tio
nso
nFi
rstPh
ilo
sophy; s
our
ceo
fer
ror; i
nte
lle
ct; wi
ll; t
heod
icy

(责任编辑:曾 静)

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檸

(上接第 15 页)

OnBa
tai
lle’
sThe
oryo
fTr
ans
gre
sson:

An
ima
liy,Pr
t ohi
bit
ionandTo
tal
ity
ZHANG Sheng
(Depar tof Ch
tmen i
neseLanguageandLi terat e,Tongj
ur iUnive
rsity,Shangha i200092,Ch i na)
Abstra
ct:Th i
spape rattempt
st oexplo
re GeorgesBa t
ail
le’st
heoryo ftransgr
ession.Ac cordingt o
thi
stheory,transg
ressi
oni sac
tuall
yanexp los
iono fhumananimality;itvio
late
ssoc i
alpr ohi
bitions
andnegatesdeathinnature.Me anwhi
le,transgress
ionisanexperienc
eo fanxie
tyandho rroranda
behav
ioro
fexpend
itur
eorexhaus
tion.F
ina
lly,
itr
efe
rst
othef
usi
ono
fthesub
jec
tandob
jet,wh
c ich

sre
ali
zedt
ota
lit
y.
Ke
ywo
rds:George
sBa
tai
lle; t
ransg
res
sion; an
ima
liy; pr
t ohi
bit
ion; t
ota
lit

(责任编辑:曾 静)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