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APPRECIATION MUSIC

时间结构与 音 高 组织
格里塞作品《调制》的

分音找到其结构归属及本质内涵。
频 谱 音 乐 分 析 与 传 统 音 乐 分 析 方 法 结 合 起 来, 为 频 谱 音 乐 中 的 微
中对其结构、音色、音高展开分析,并通过 “
格 里 塞 的 作 品《 调 制》 是 一 部 经 典 的 频 谱 音 乐 作 品, 笔 者 在 本 文
它呈现出的是一种天然的结构,符合声
董笑萱(上海音乐学院)

音本身物理特性的自然演进过程,它与
共性写作时期作品的“生态”一样,从
听觉和心理上来说,这种演进是可预测
的,(如贝多芬音乐作品中紧张 - 解决
的关系是符合听众的听觉预期的),而
不同的是,频谱音乐作品的“紧张 - 解
决”关系,或“明 - 暗”/“暗 - 明”的
对比是一个相对来说更为漫长的过程,
也就是说,这种“紧张 - 解决”的关系
在横向线条上被拉长了,而这种“被拉长”
的演进结构正是来源于作曲家们对于声

偏离 音 ”
音时间过渡性的认识。
《调制》是格里塞套曲《声学空间》
的概念将

(《Les espaces acoustiques》)中的


第四首,
《调制》前的两首作品《周期》
《分
音》都是室内乐作品,而其后的作品《瞬
间》是管弦乐作品,因此该作品在《声
学空间》套曲中起着重要的规模过渡的
作用。
格里塞的作品《调制》从宏观结构
在笔者的《法国频谱音乐音高组织 为采样源?又是以怎样的原则将分析得 和微观音高组织上都体现出声音时间过
理论与分析实践》一文中,已经介绍了 出的数据分配给不同声部的呢?这些音 渡性的加持作用,在部分结构布局中,
频谱音乐音高组织的几种常用方式—— 高组织原则与传统音乐作品的音高组织 它起着必然的导向作用。下文将以“时
音高素材的来源途径与其组织过程。而 方式有哪些异同呢?下文以格里塞的作 间 结 构(temporal structure)” 来 反
事实上,如该文中指出的那样,从作曲 品《调制》中的部分片段为研究对象, 应该作品随时间演变的自然结构态,由
家的角度还原作品,并不属于音乐分析 来解答如上问题。 于时间结构是一种自然状态,结构之间
本身,分析者应当从乐谱中逆行倒推分 的界限并不是完全清晰的,会出现结构
析出具有音乐分析视角特色的信息,以 一、结构布局 间覆盖或重叠的现象。
便总结该类作品的创作规律、提炼其创 频谱音乐作品的宏观结构往往呈现 在分析作品并且划分时间结构时,
作内涵,进一步引发理论创新。 一种“演进式”的状态,如果不是作曲 要根据每个阶段的“起音”和“释放”
在上述文章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是: 家刻意为之,它很难像共性写作时期的 点作为分段的依据,此处笔者以时间结
频谱作曲家通过分析乐器音高得出频谱 作品那样可以以二分性、三分性划分结 构 I 为例来说明时间结构的展开方式。该
数据,然后将其分配给不同的乐器演奏, 构,也不像序列音乐作品那样有一个(或 时间结构内部整体呈现出一个非常缓慢
在这个过程中,为何要选用某个乐器作 多个)既定的程序来设定作品的走向, 的演进过程,频谱由非谐波“进化”到
谐波,起音用时由短到长,节奏从非周
作者简介:董笑萱,生于 1998 年,女,2020 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和声。 期性到周期性演变。从音响色彩上来看,

APPRECIATION 193
· 社 区· 争 鸣

谱1 (图片来源:个人自绘)

表1 《调制》的结构图示(部分时间结构之间重叠或覆盖)

曲式结构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尾声)

时间结构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排练号 [1]-[17] [17]-[19] [18]-[20] [19]-[22] [20]-[22] [22]-[31] [30]-[44] [44]-结束

此时间结构内完成了渐进的暗 - 明的色 构间有明显的段落界限。第一部分从一 国声学学会上题为《小号音高的计算机


彩转化,从音响感知的角度上来说,它 个频率范围较大的间谐波谱开始,经历 研究》的演讲以及 1969 年出版的《计算
完成了紧张 - 解决的过程,只不过这个 了 bE、F,E 为基波的频谱,一直到排 机合成声音导论》等研究通过大量基于
过程相对于传统音乐作品中的处理来说, 练号 [22] 处,一个打击乐的单音和被延 铜管乐器的实例揭示了合成音色的分析
需要听众更多的耐心。 长的休止符标志着这部分的结束。第二 方法——通过了解频谱每个分量的包络
时间结构 I 从管乐组和弦乐组两个 部分从低音鼓的弱奏开始,响度逐层增 线来了解音色,这些计算机音乐早期最
乐器组的对置节奏开始(谱例 1),这样 加,一直到 [44] 处以响亮且短暂的爆发 重要的声音合成技术在当时对格里塞以
的节奏制衡关系持续到排练号 [5] 后的第 结束,第二部分的响度曲线与第一部分 及其他频谱作曲家产生了重大影响,至
7 小节,双簧管声部在降低四分之一音的 是扩大对称的关系,并以 [22] 处的休止 此,格里塞的理论研究和音乐创作开始
G 音离开了管乐组加入弦乐组的已有的 符为对称轴,[44] 从 ffff 的力度突然回到 深入到声音的核心,从声音的组成元素
节奏模式中,从此处开始,由两个乐器 pppp 的力度,标志着第二部分的结束。 (时间、空间、频率)展开来进一步研
组音色对置的模式转换为音色分界清晰 第三部分从基音为 E 的谐波谱开始,最 究声音组成成分与音色之间的联系;此
的三个乐器组。 终以间谐波谱结束,这部分与第一部分 外,格里塞在分析了各种铜管乐器的频
按照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将《调制》 的谐波结构也呈现出轴对称的关系。 谱后,选择了频率范围相当广泛的长号
划分出八个时间结构,这八个时间结构 作为研究对象,用 ff 力度吹奏长号可以
分别都是从一个音高的谐波 / 间谐波进 二、采样乐器的选择与“音高-音 产生接近可听范围极限的分音;从时间
而走向另一个音高的模式。如果要以二 色”宏观布局 过渡性方面来看,长号的起音时间短、
分或三分性的方式来划分曲式结构,我 (一)采样乐器选择 延留时的状态稳定,释放的状态与起音
们只能参考该作品的响度曲线以及这八 《声学空间》整部套曲建立在长号 状态接近。
个时间结构对该作品进行划分,下图为 频谱基础上完成,笔者总结格里塞选择 (二)“音高 - 音色”宏观布局
《调制》的结构图示:虽然时间结构之 长号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 作品的第 VII 段时间结构集中体现
间是重叠的,但包含时间结构的曲式结 面:首先,克劳德·里塞于 1976 年在美 了作曲家在时间结构中组织音高的技术

194 APPRECIATION
APPRECIATION MUSIC

谱2 A组的两次不完整形式和一次完整形式(图片来源:个人自绘)

谱3 排练号37前四个乐器组中最低声部的节奏(图片来源:个人自绘)

手段。在这个时间结构中,格里塞将乐 乐器组从 [30] 后的第三小节开始以 段落高潮过后,前面加速的状态开


队 分 为 A、B、C、D 四 组 乐 器 组, 每 不完整的形式出现了两次,然后在 [31] 始发生反转,每组的持续时间开始增加,
个乐器组内包含五种乐器,每一组都是 后的第三小节以完整的形式出现,从这 组与组之间的间隔时间被拉长,分音在
一种复合音色,也就是说,A、B、C、 里开始的每一组都呈现出高斯曲线的形 每个乐器组中逐渐对齐,一直到 A 组中
D 是四种新的人造乐器,最低音乐器担 态(见谱 2),接下来 B、C、D 组依次 的五个乐器完全对齐,其他组别内部也
当了该人造乐器基音的角色,上方四个 先后以相同的形态出现。随着时间的推 趋于齐奏状态,组与组之间的距离却越
声部作为基音上方的“分音”(在这里 移,每组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包含的 来越明显,力度在 [42] 前陷入谷底。
实际演奏得到的效果是复杂音),格里 音符却越来越多,因此产生了加速的效 如前文所说,第 VII 段中的四组乐
塞通过全新的四种“乐器”,创造了人 果,同时,每个乐器组进入的时间差也 器组之间是“频谱复调”的关系,而《调
为的间谐波谱,通过控制单个乐器的音 越来越小,一直到 [37] 的高潮处,差值 制》整首作品的时间结构之间是一种“结
高 从 而 改 变 乐 器 组 的 整 体 音 色, 形 成 缩小到了最小,越发密集的音符和越来 构复调”(参考表 1)。无论是使用了频
ABCD 四组乐器间的“频谱复调(spectral 越强的力度共同创造了这个时间结构中 谱还是结构的对位,其本质都是在模拟
polyphony)”。 的高潮点(谱 3)。 乐器的动态频谱图。

APPRECIATION 195
· 社 区· 争 鸣

三、偏离音(微分音)与“音高-音
色”微观布局
笔者在本节中将用“偏离音”代替“微
分音”的说法对作品进行分析。“偏离音”
一词受到理论家哈里森的启发,哈里森
在其著作《当代调式音乐分析》中指出:
图1 小三和弦与大三和弦之间的“模糊区域” (图片来源:个人自绘)
“亨德米特曾说‘(大小三和弦的两个
三音)标志着同一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
明与暗的形式’。”他认为,亨德米特
没有指出的是,在这两个和弦的三音之
间是存在着一个模糊区域的,见图 1。
哈里森认为,在泛音调性系统中形
容三音所处的位置时,用“带宽”来形 谱4 (图片来源:个人自绘)
容比用一个确切的“点”来表述要更确切。
笔者引用哈里森的理论试图解释频谱音
之 一 音 的 D) 构 成 的, 其 中, 降 低 1/4 率、振幅以及音符密度等信息来塑造他
乐中使用的那些微分音,微分音是十二
音 的 A 相 当 于 升 高 3/4 音 的 G, 它 是 想象中的音色和音响效果,进而影响听
音基础上的偏离,因为这些偏离音的存
E-#G-B 和弦中以 #G 音为原点的偏离 众的听觉感受。还原作曲家的创作过程
在,使得音与音之间过渡的过程被放大,
音, 降 低 1/6 音 的 D 则 是 B-#D-#F 和 能够直接解答一些技术性的问题,而在
使得一个纯粹的音得到了颜色的渲染。
弦中以 #D 音为原点的偏离音。 了解基础的相关技术知识之后,作为分
如《调制》排练号 1 后的 7 个小节,
析者,我们应当回归乐谱本身,提供一
乐器组 I 与乐器组 II 以节奏和音色对位
种分析者视角的解读。本文从结构、音高、
引动了全曲,1-7 小节的大号声部进行 节奏三个方面对《调制》中的部分片段
如谱 4 所示,虽然在纵向的和声结构上 进行了分析,无论是哪个角度,都可以
作曲家使用了大量的偏离音以及非传统 谱5 (图片来源:个人自绘) 看出声音的特性(如时间过渡性、和声 -
形式的和弦结构,然而我们依然能从大 音色连续体)对作品创作的重要作用。
号声部找到调性和声的影子(或者说调 如果以偏离音的概念来理解微分音 而在音高分析方面,笔者引用哈里森的
性和声的和弦结构与和声进行符合泛音 音乐、频谱音乐,我们就能将其纷杂的 “偏离音”理论,为看似无法用传统音
列的结构)。F-A-C-bE 每一个和弦音 音高有序的组织起来,以三度结构和声 乐分析方法来解读的频谱音乐找到了分
都在高八度(或高两个八度)的音区得 的概念来理解频谱音乐中的音高排列 析的切入点——“偏离音”是十二音基
到大号或别的乐器的支持,而这个属七 方式。 础上的色彩渲染。如果说共性写作时期
和弦中的三音与七音(决定属七和弦性 的作品符合我们的感性直觉认知,序列
质的两个音)都获得了其偏离音的加持, 四、结语 音乐反映了一种绝对的理性系统,那么
这大大扩充了该属七和弦的分音含量。 格里塞本人认为《调制》的创作过 频谱音乐,或基于频谱思维所创作的“后
再 如, 排 练 号 14 后 三 小 节 出 现 的 程是一个塑造“连续体”的过程,是实 频谱音乐”则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它
和声音响,是在大小七和弦结构 E-#G- 现音色转换的过程。听众对于音色的感 以理性(物理声学)为材料,以感性(心
B-D(见谱 5)的基础上,加入两个偏 知来源于他们对于音高(频率)、响度(振 理声学)为其材料重新组织方式的参考,
离音(降低四分之一音的 A、降低六分 幅)等概念的认识,格里塞通过控制频 铸造了一种接近天然的结构生态。

196 APPRECIATION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