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1

学号: S19080867

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其
在乳腺癌 PTT/PDT 中的应用

研 究 生 杨惠茹

类 别 领 域 生物工程

指 导 教 师 申炳俊

中图分类号: 密级:
U D C: 编号:

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其
在乳腺癌 PTT/PDT 中的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及代码:长春理工大学 (10186)

类别领域名称及代码:生物工程(085238)

研究方向:生物检测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研究生姓名:杨惠茹

指导教师姓名:申炳俊 副教授

论文起止时间: 2021.12--2022.02
Preparation of molybdenum disulfide-based
nanocomposit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TT/PDT
of breast cancer

by

Yang Huiru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Engineering

SuPervisor

Professor Shen Bingjun

Month, 2022
摘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1 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
数据》显示,乳腺癌已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行之有效的乳腺癌治疗手
段,这对于提高其患者五年生存期和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近年来,光热(PTT)和光
动力(PDT)治疗因副作用较小和靶向选择性较高等优点,使其成为癌症治疗新方法。
然而,单一治疗手段存在治疗周期较长等不足。
基于此,文中采用二硫化钼作为光热剂、酞菁锌为光敏剂,制备了功能化二硫
化钼基纳米复合物。材料多种性能表征、体外和体内抗肿瘤性能结果显示,功能化
二硫化钼酞菁锌纳米复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低的细胞毒性和靶向识别特
性,在用于乳腺癌 PTT/PDT 联合治疗时,可有效提高了肿瘤治疗效果、缩短了癌治
疗时间。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构建与表征
使用水热法制备了分散均匀的二硫化钼纳米片,在其表面修饰了牛血清白蛋白
(BSA),提高了其生物相容性;获得了 MoS2-BSA 纳米片之后结合光敏剂酞菁锌
(ZnPc),构建了 MoS2-BSA-ZnPc 纳米片;在此基础上负载了靶向药物叶酸(FA),获
得的 MoS2-BSA-ZnPc-FA 纳米片具有靶向识别能力;最后,对制备的功能化二硫化
钼基纳米复合物进行了透射电镜、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水和粒径和 Zeta 电
位等表征。结果表明,构建的四种纳米片均具有显著的温升能力、良好的升温-降温
稳定性和悬浮稳定性。
(2)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细胞毒性及体外 PTT/PDT 协同性能
将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溶液与人乳腺癌细胞 MCF-7 共同培养后,通过
MTT 实验、体外细胞 PTT/PDT 联合治疗、细胞内外单线态氧检测和线粒体膜电位的
测定,来研究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细胞毒性及体外肿瘤细胞 PTT/PDT 协
同治疗性能。结果表明,MoS2 、MoS2-BSA、MoS2-BSA-ZnPc 和 MoS2-BSA-ZnPc-
FA 纳米片在 1~200 μg·mL-1 浓度范围内,对细胞没有产生明显的毒性;MoS2-BSA-
ZnPc-FA 纳米片在经过 808 nm 激光照射后可在细胞内外产生有效浓度的单线态氧,
说明可以实现对肿瘤的 PTT/PDT 协同治疗;四种纳米片对人乳腺癌细胞 MCF-7 均有
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对人乳腺癌细胞的抑制程度存在差异,MoS2-BSA-ZnPc-FA 纳
米片因其具有靶向识别能力而产生了更优异的抑制效果;在治疗过程中使肿瘤细胞
的线粒体受损,进而引起了肿瘤细胞的凋亡。
(3)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体内 PDT/PTT 协同治疗

I
通过尾静脉注射将 MoS2、MoS2-BSA、MoS2-BSA-ZnPc 和 MoS2-BSA-ZnPc-FA
四种纳米片溶液分别注射到各组构建成功的 MCF-7 人乳腺癌荷瘤小鼠体内,使用
808 nm 激光照射肿瘤部位进行治疗,研究其治疗效果及体内代谢途径。实验结果表
明,MoS2-BSA-ZnPc 和 MoS2-BSA-ZnPc-FA 纳米片治疗组的肿瘤全部凋亡,相比之
下 MoS2-BSA-ZnPc-FA 纳米片组的治疗时间更短,而 MoS2 和 MoS2-BSA 纳米片治疗
组的治疗效果不明显,肿瘤有复发可能;在治疗期间,各组荷瘤小鼠的体重均稳定
上升,小鼠的五个主要脏器组织均没有出现明显损伤,注射 7 天后 MoS2-BSA-ZnPc
和 MoS2-BSA-ZnPc-FA 纳米片基本被代谢出体外。此结果说明了该功能化二硫化钼
基纳米复合物是一种安全的纳米治疗剂,有望应用于肿瘤细胞 PTT/PDT 靶向协同治
疗中。

关键词:光热治疗;光动力治疗;二硫化钼;酞菁锌;牛血清白蛋白;叶酸

II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global cancer burden data in 2021 released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 breast cancer has
replaced lung cancer as the world's number one cancer. Proven breast cancer treatments
were critical to improving five-year survival and reducing mortality for their patients. In
recent years, Photothermal (PTT) and Photodynamic (PDT) therapy have become new
approaches for cancer treatment due to their advantages of less side effects and higher
targeting selectivity. However, the single treatment method has disadvantages such as long
treatment cycle.
Based on this, molybdenum disulfide as photothermal agent, zinc phthalocyanine as
photosensitizer, functionalized molybdenum disulfide-based nano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Various performanc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aterial, in vitro and in vivo antitumor
performanc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unctionalized molybdenum disulfide zinc
phthalocyanine nanocomposite has good biocompatibility, low cytotoxicity and target
recognition properties, and is used in breast cancer. PTT/PDT combination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umor treatment effect and shorten the cancer treatment time.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1) 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functionalized molybdenum disulfide-based
nanocomposites
The uniformly dispersed molybdenum disulfide nanosheets were prepared by
hydrothermal method, and the surface of which was modified with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to improve its biocompatibility; MoS2-BSA nanosheets were obtained and then
combined with photosensitizer zinc phthalocyanine (ZnPc) to construct MoS2-BSA-ZnPc
nanosheets; on this basis, the targeted drug folic acid (FA) was loaded to obtain MoS2-
BSA-ZnPc-FA nanosheets have target recognition ability; Finally, the prepared
functionalized molybdenum disulfide-based nanocomposit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XR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water and
particle size and Zeta potentia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our constructed nanosheets
have remarkable temperature-raising ability, good heating-cooling stability and suspension
stability.
(2) Study on properties of functionalized molybdenum disulfide-based
nanocomposites in vitro
After co-culturing the functionalized molybdenum disulfide-based nanocomposite
solution with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 MCF-7, th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by MTT
experiment, in vitro cell PTT/PDT combined therapy, intracellular and extracellular singlet
oxygen detection and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measurement. Cytotoxicity and
PTT/PDT synergistic therapeutic properties of functionalized molybdenum disulfide-based

I
nanocomposites in vitro.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S2, MoS2-BSA, MoS2-BSA-ZnPc and
MoS2-BSA-ZnPc-FA nano-tablets had no obvious toxicity to cells in the concentration
range of 1-200 μg·ml-1.MoS2-BSA-ZnPc-FA nano-tablets could produce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of singlet oxygen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ells after 808 nm laser irradiation,
indicating that PTT/PDT synergistic therapy of tumor could be realized. Four kinds of
nano-tablets have certain therapeutic effects on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 MCF-7, bu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degree of treatment. MoS2-BSA-ZnPc-FA nano-tablets have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s because of their targeting recognition ability, and damage the
mitochondria of tumor cells in the process of treatment, which leads to the apoptosis of
tumor cells.
(3) Study on PTT/PDT synergistic therapy of functionalized molybdenum disulfide
nanocomposites in Vivo
MoS2, MoS2-BSA, MoS2-BSA-ZnPc and MoS2-BSA-ZnPc-FA were injected into
MCF-7 human breast cancer-bearing mice by tail vein injection, and 808 nm laser was used
to irradiate the tumor site to study its therapeutic effect and metabolic pathway in vivo.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the tumors disappeared in the MoS2-BSA-ZnPc and
MoS2-BSA-ZnPc-FA nano-tablets group, and the treatment time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MoS2-BSA-ZnPc-FA nano-tablets group, whil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MoS2 and MoS2-
BSA nano-tablets group was not obvious, and the tumor might recur; During the treatment,
the body weight of tumor-bearing mice in each group increased steadily, and there was no
obvious damage in the five main organs and tissues of mice. MoS2-BSA-ZnPc and MoS2-
BSA-ZnPc-FA nanotablets were basically metabolized out of the body 7 days after inje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unctionalized molybdenum disulfide-based nanocomposite is a
safe nano-therapeutic agent and is expected to be used in targeted synergistic therapy of
tumor cells PTT/PDT.

Keywords:Photothermal therapy; photodynamic therapy; molybdenum disulfide; zinc


phthalocyanine; bovine serum albumin; folic acid

II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
插图索引 .............................................................................................................................. IV
附表索引 .............................................................................................................................. VI
第 1 章 绪论 ........................................................................................................................... 1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
1.2 光热治疗肿瘤研究进展 .......................................................................................... 2
1.2.1 光热治疗 ....................................................................................................... 2
1.2.2 纳米光热治疗剂 ........................................................................................... 2
1.3 光动力治疗肿瘤研究进展 ...................................................................................... 6
1.3.1 光动力治疗 ................................................................................................... 6
1.3.2 光敏剂 ........................................................................................................... 6
1.3.3 光热和光动力协同治疗肿瘤 ....................................................................... 8
1.4 靶向药物治疗肿瘤研究进展 .................................................................................. 9
1.4.1 适配体修饰的靶向药物 ............................................................................... 9
1.4.2 叶酸修饰的靶向药物 ................................................................................. 10
1.5 论文研究内容 .........................................................................................................11
第 2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构建与表征 ............................................. 13
2.1 引言 ........................................................................................................................ 13
2.2 实验仪器及材料 .................................................................................................... 14
2.2.1 实验仪器 ..................................................................................................... 14
2.2.2 实验材料 ..................................................................................................... 14
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15
2.3.1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 15
2.3.2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光热效应测定 ..................................... 15
2.3.3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升温-降温稳定性能 ............................ 16
2.3.4 功能化二硫化钼纳米片的悬浮稳定性测试 ............................................. 16
2.3.5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表征 ......................................................... 16
2.4 结果与分析 ............................................................................................................ 17
2.4.1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光热效应 ............................................. 17
2.4.2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升温-降温稳定性 .................................... 18
2.4.3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稳定性测试 ......................................... 19
2.4.4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表征 ..................................................... 20
I
2.5 小结 ........................................................................................................................ 27
第 3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细胞毒性及体外 PTT/PDT 协同性能 ........... 29
3.1 引言 ........................................................................................................................ 29
3.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0
3.2.1 实验仪器 ..................................................................................................... 30
3.2.2 实验材料 ..................................................................................................... 30
3.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31
3.3.1 细胞培养 ..................................................................................................... 31
3.3.2 体外细胞毒性测试 ..................................................................................... 31
3.3.3 体外细胞 PTT/PDT 协同效应实验 ........................................................... 32
3.3.4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32
3.3.5 单线态氧检测 ............................................................................................. 32
3.4 结果与分析 ............................................................................................................ 33
3.4.1 体外细胞毒性 ............................................................................................. 33
3.4.2 体外细胞 PTT/PDT 协同治疗实验 .......................................................... 33
3.4.3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34
3.4.4 单线态氧检测 ............................................................................................. 35
3.5 小结 ........................................................................................................................ 36
第 4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体内 PDT/PTT 协同治疗 .................................. 38
4.1 引言 ........................................................................................................................ 38
4.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9
4.2.1 实验仪器 ..................................................................................................... 39
4.2.2 实验材料 ..................................................................................................... 39
4.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39
4.3.1 构建人乳腺癌荷瘤小鼠 ............................................................................. 39
4.3.2 小鼠体内肿瘤 PTT/PDT 协同治疗 ........................................................... 40
4.3.3 PTT/PDT 协同治疗后小鼠主要脏器组织学分析 .................................... 40
4.3.4 小鼠主要脏器 Mo 元素测定 ...................................................................... 40
4.4 结果与分析 ............................................................................................................ 40
4.4.1 人乳腺癌荷瘤小鼠构建 ............................................................................. 40
4.4.2 体内肿瘤的 PTT/PDT 协同治疗 ............................................................... 41
4.4.3 PTT/PDT 协同治疗后小鼠肿瘤和主要脏器组织分析 ............................ 44
4.4.4 功能化二硫化钼纳米复合物体内代谢途径分析 ..................................... 45
4.5 小结 ........................................................................................................................ 47
II
第 5 章 结论与展望 ............................................................................................................. 48
5.1 结论 ........................................................................................................................ 48
5.2 创新点 .................................................................................................................... 49
5.3 展望 ........................................................................................................................ 49
参考文献 ............................................................................................................ 5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6
致 谢 ............................................................................................................ 57

III
插图索引

图 1.1 肿瘤光热治疗示意图 ................................................................................................. 2


图 1.2 两亲性 PEG 化氧化还原石墨烯纳米片的 AFM 图像及反应步骤 ......................... 3
图 1.3 注射碳量子点后小鼠体内成像图 ............................................................................. 4
图 1.4 金纳米棒在小鼠体内 X 射线成像 ............................................................................ 4
图 1.5 大鼠不同时间点注射 PEG-GNPs 后的体内 CT 成像 ............................................. 5
图 1.6 光动力治疗示意图 ..................................................................................................... 6
图 1.7 卟啉化合物的结构 ..................................................................................................... 7
图 1.8 响应纳米颗粒制备图及治疗原理图 ......................................................................... 7
图 1.9 酞菁(a)和金属酞菁(b)的分子结构 ............................................................................ 8
图 1.10 “福大赛因”的分子结构 ............................................................................................ 8
图 1.11 MoS2@ss-SiO2-Ce6/HA 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反应机理 ............................... 9
图 1.12 HMME@mMnO2-Apt 的制备过程和反应过程 .................................................... 10
图 1.13 Bi2S3 表征图 ............................................................................................................ 11
图 1.14 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 PTT/PDT 协同治疗荷瘤小鼠示意图 ........................... 12
图 2.1 不同浓度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光热效应图 ....................................... 18
图 2.2 MoS2(A)、MoS2-BSA (B)、MoS2-BSA-ZnPc (C)和 MoS2-BSA-ZnPc-FA (D)纳米
片溶液的升温-降温曲线 ..................................................................................................... 19
图 2.3 MoS2(A)、MoS2-BSA(B)、MoS2-BSA-ZnPc(C)和 MoS2-BSA-ZnPc-FA(D)纳米片
分散在 PBS(左侧)和 DMEM(右侧)溶液中 ....................................................................... 20
图 2.4 MoS2 纳米片透射电子显微镜图 ............................................................................. 21
图 2.5 MoS2-BSA 纳米片透射电子显镜图 ........................................................................ 22
图 2.6 MoS2-BSA-ZnPc 纳米片透射电子显微镜图 .......................................................... 22
图 2.7 MoS2-BSA-ZnPc-FA 纳米片透射电子显微镜图 .................................................... 23
图 2.8 MoS2 (A)、MoS2-BSA (B)、MoS2-BSA-ZnPc (C)和 MoS2-BSA-ZnPc-FA(D) XRD
.............................................................................................................................................. 24
图 2.9 MoS2 (A)、MoS2 -BSA(B)、MoS2 -BSA-ZnPc(C)与 MoS2 -BSA-ZnPc-FA(D)水合
粒径分布图 .......................................................................................................................... 25
图 2.10 MoS2、MoS2-BSA、MoS2-BSA-ZnPc 和 MoS2-BSA-ZnPc-FA 的 Zeta 电位分布
图 .......................................................................................................................................... 25
图 2.1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26
图 2.12 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 27
图 3.1 不同浓度的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孵育 MCF-7 细胞的存活率 ............. 33

IV
图 3.2 体外细胞光热治疗荧光染色照片 ........................................................................... 34
图 3.3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荧光图 ....................................................................................... 35
图 3.4 DPBF 加入 MoS2-BSA-ZnPc-FA 前后处吸光度变化情况 .................................... 35
图 3.5 MCF-7 人乳腺癌细胞内单线态氧检测 .................................................................. 36
图 4.1 人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 ........................................................................................... 41
图 4.2 荷瘤裸鼠体内肿瘤 PTT/PDT 协同治疗过程的红外热成像图 ............................. 41
图 4.3 荷瘤小鼠治疗前后的肿瘤变化图片 ....................................................................... 42
图 4.4 荷瘤小鼠治疗过程中乳腺肿瘤体积的变化情况 ................................................... 43
图 4.5 治疗过程中荷瘤小鼠的体重变化情况 ................................................................... 44
图 4.6 治疗 14 天后小鼠肿瘤和体内主要脏器组织学染色图 ......................................... 45
图 4.7 荷瘤小鼠体内主要器官中 Mo 元素在不同时间内分布情况 ................................ 46

V
附表索引

表 2.1 实验仪器 ................................................................................................................... 14


表 2.2 实验材料 ................................................................................................................... 14
续表 2.2 ................................................................................................................................ 15
表 3.1 实验仪器 ................................................................................................................... 30
表 3.2 实验材料 ................................................................................................................... 30
续表 3.2 ................................................................................................................................ 31
表 4.1 实验材料 ................................................................................................................... 39

VI
第 1 章 绪论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全球范围内,癌症是引起人类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
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1 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乳腺癌已取
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1]。乳腺癌主要发生在人体内乳腺导管的末端,乳腺上
皮细胞发生恶变是形成乳腺癌的主要原因[1, 2]。作为一种恶性疾病,乳腺癌的诱发因
素有多种,例如年龄,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等。现阶段,乳腺癌治疗方法仍以手术
治疗为主。然而,手术治疗存在肿瘤组织边界切除难度较大、易复发,过度切除还
会对肿瘤周围正常组织造成损伤。而化疗和放疗对患者的副作用也是比较大[7-9]。由
于乳腺癌对现代女性的身心健康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行之有效的安全治疗策
略这对于乳腺癌治疗至关重要。
近年来,肿瘤光热治疗因其靶向性强、特异性好,对患者全身系统损伤小和并
发症少而备受关注。光热治疗(PTT)是将光热纳米材料集中于肿瘤细胞组织处,再通
过近红外光(NIR,700 ~ 1400 nm)照射,使体内肿瘤局部细胞温度升高,进而消灭肿
瘤以达到治疗效果 [10-13]。迄今为止,研究者们已经开发了多种光热纳米材料用于肿
瘤治疗领域,主要包括无机和有机光热纳米材料[15]。光动力疗法(PDT)也是当前正在
发展的一种肿瘤治疗新技术,它可以通过光敏剂在细胞内的光动力反应来产生细胞
毒素,从而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效果。研究发现,光热疗法和光动力疗法的联合使
用可以达到增强肿瘤治疗效果[14-16]。
光热纳米材料二硫化钼(MoS2)是一种典型的金属二硫化物,它具有较高的近红
外光吸收特性、良好生物相容性以及制备成本较低等特点,且合成原料来源较为广
泛[17]。目前,已有大量二硫化钼纳米材料光热治疗癌症相关报道,其在临床具有潜
在的应用前景 [17, 18]。酞菁锌(ZnPc)作为第二代光敏剂,在光动力治疗中有着光稳定
好、转化效率高等方面优势。此外,光热/光动力治疗的药物靶向性也是肿瘤定向治
疗的重要因素。靶向分子叶酸能够将其偶联的化合物递送到肿瘤细胞,正常细胞较
少聚集可最大程度较少其对组织造成的伤害[16]。目前,有关二硫化钼基酞菁锌纳米
材料靶向治疗乳腺癌相关研究鲜见报道。
综上所述,制备兼具高生物相容性、低毒性、高光热转化效率和靶向识别能力
的酞菁锌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这对于乳腺癌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
第 1 章 绪论

1.2 光热治疗肿瘤研究进展

1.2.1 光热治疗
光热治疗是通过使用 NIR 激光照射光热材料,光能转化为热能,使肿瘤处的局
部升温达到一定值后,可以杀死肿瘤细胞,进而实现消灭肿瘤的目的[19, 20]。与传统
治疗方法对比,光热治疗肿瘤对周边组织损伤性更小、治疗周期较短、效率高、并
发症少和副作用小等优点[21-23]。光热治疗所用的近红外光波长一般在 700~1400 nm,
这源于该波段的组织低吸收窗口及穿透组织深度。因此,光热材料需要有一定的近
红外光吸光特性,通过光电转化效应以达到对肿瘤组织的光热治疗。肿瘤光热治疗
示意图如图 1.1 所示。

图 1.1 肿瘤光热治疗示意图

光热治疗原理是通过将光热纳米材料聚集在肿瘤细胞处,再用近红外光照射使
其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化为热能后,该热能对肿瘤部位造成损伤并使肿瘤细胞坏死
或凋亡[12]。以往研究发现,光热纳米材料在经过近红外光照射后,温度在 40℃就会
热损伤肿瘤。通常光热治疗温度在 41.8~45℃,这既可以对肿瘤部位造成损伤,又不
会对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造成影响[24, 25]。当光热治疗温度达到 50℃以上,利用近红
外光照射 10~20 min 就可以使肿瘤细胞消融[26]。

1.2.2 纳米光热治疗剂
时至今日,已经有很多种材料被开发成各种纳米光热剂,并用于肿瘤光热治疗
研究。一种好的纳米光热材料应同时具备很强的近红外吸收能力、高生物相容性、
毒性较低且直径较小等性能 [27-30]。现有的纳米光热治疗剂主要分为四大类:碳基纳
米材料、金属纳米材料、金属和非金属化合物以及有机纳米材料[29]。

1.2.2.1 碳基纳米材料

2
第 1 章 绪论

碳基纳米材料的种类很多,人体的基本组成元素中含有碳元素,其有良好的生
物相容性,且稳定性也较好。现在应用较为广泛的碳纳米材料为石墨烯和碳纳米管
。Robinson 等[31]制备了尺寸约为 20 nm 的氧化还原石墨烯薄片,通过连接两亲性
[28]

PEG 化聚合物链,使其在生物溶液中更稳定;它表现出了比非还原的共价 PEG 化石


墨烯纳米片高 6 倍的近红外吸收能力,将靶向肽连接到该纳米片上,可在 U87MG 癌
细胞中提供选择性的细胞摄取和体外细胞的高效光消融。在没有任何 NIR 照射的情
况下和远高于光热加热所需的剂量下,该纳米片在体外几乎没有毒性。这是第一次
为生物应用开发具有非共价聚乙二醇化的石墨烯纳米片,并将该纳米片确立为一种
高效的光热剂。图 1.2 是氧化还原石墨烯纳米片的形貌、结构及其反应过程。

图 1.2 两亲性 PEG 化氧化还原石墨烯纳米片的 AFM 图像及反应步骤[31]

2018 年,Bao 等[32]制备了一种碳量子点,该量子点中同时掺杂了硫和氮元素,


使得光热转换效率有所提高,达到了 59 %。该量子点通过近红外荧光成像和光声成
像实现了肿瘤可视化表征。硫和氮掺杂的碳量子点具有生物毒性低和高效的光热转
换效率,静脉注射后可经肾脏排泄系统迅速清除,硫和氮掺杂的碳量子点在小鼠体
内的荧光和光声成像如图 1.3 所示,其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3
第 1 章 绪论

图 1.3 注射碳量子点后小鼠体内成像图
(a) 小鼠体内荧光成像图, (b) 不同时间点小鼠肿瘤处荧光成像图, (c) 注射三小时后小鼠体内肿瘤
处荧光程序图, (d) 小鼠体内光声成像图.

1.2.2.2 金属纳米材料
金属光热纳米材料大多数都具有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性质,为金纳米粒子独有的
特性。此外,金属纳米材料还能够吸收 650~900 nm 范围内的近红外光,其近红外光
吸收特性会受到材料形状和大小影响[33]。由于金属纳米材料的核心尺寸很宽,达到
1~150 nm,使其更容易合成纳米复合物[34, 35]。
Huang 等[36]成功设计了一种多功能金纳米棒纳米探针,表面先用二氧化硅进行
包裹,降低了毒性;再与叶酸进行共价连接,该纳米探针实现了体内 X 射线计算机
断层扫描(CT)成像,并且加强了其放射治疗和光热治疗的作用。该纳米探针增强了
放射治疗效应和光热治疗效果。预计这种多功能纳米探针将在肿瘤靶向成像和临床
肿瘤患者的治疗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金纳米棒探针成像以及不同时间点注
射后的小鼠体内 X 射线成像见图 1.4。

图 1.4 金纳米棒在小鼠体内 X 射线成像


4
第 1 章 绪论

Kim 等[37]设计了可以用作 CT 的造影剂,为粒径均匀的金纳米颗粒(直径约 30


nm)。金纳米颗粒表面修饰聚乙二醇(PEG)可以有效提高生物相容性。大鼠静脉注射
时,PEG 涂层的金纳米颗粒在血液循环时间(>4 小时)比 Ultravist(<10 分钟)长得多,
这极大提高了金纳米颗粒体内缓释时间。此外,使用 PEG 涂层 GNP 的大鼠 CT 图像
显示出了心室和大血管的清晰轮廓。以上实验结果表明,PEG 涂层的 GNP 可用作肝
癌成像的 CT 造影剂。小鼠在不同时间点注射 PEG 涂层的金纳米颗粒后的体内 CT 成
像如图 1.5。

图 1.5 大鼠不同时间点注射 PEG-GNPs 后的体内 CT 成像

1.2.2.3 金属和非金属化合物纳米材料
Peng 等[38]制备的硫化铜纳米颗粒,使用介孔二氧化硅包覆了硫化铜纳米颗粒并
负载有抗癌药物阿霉素,其具有合成成本低、对近红外吸收范围较宽以及生物相容
性较好等特点,展现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Yang 等[39]用牛血清白蛋白(BSA)作为生
物模板,在生理温度下通过简便且环保的仿生策略合成了一种生物相容的 Gd 整合
CuS(Gd:CuS@BSA)纳米治疗剂;具有超小尺寸(约 9 nm)。该文还初步探讨了由
Gd:CuS@BSA 介导的 PTT 引发的免疫反应,指出仿生 Gd:CuS@BSA NPs 具有高空
间分辨率和深层组织穿透性性能,在肿瘤成像和有效消融方面展现了应用潜力。

1.2.2.4 有机纳米材料
有机纳米材料因为有机分子中存在的 π 键,使其更容易吸收近红外光。在 Cai 等
设计的合成路线中,传统的 FeCl3 前体被 Fe2O3 纳米球取代,然后普鲁士蓝(PB)纳
[40]

米粒子通过界面反应被制备成中空结构的 PB(HPB)纳米球,其中 Fe2O3 胶体模板提


供 Fe3+离子。文中系统研究了 HPB 纳米球的反应机理和控制因素,详细评估了所合
成 HPB 纳米球的体外和体内生物效应,根据系统的实验结果提出了溶剂介导的界面
反应机理,在最佳水乙醇比例下,HPB 纳米球的参数可以通过生长时间和模板尺寸
进行调控。作为 DOX 药物载体,HPB 纳米球还表现出了高的 DOX 负载能力(440
mg·g-1),并且 DOX 药物释放可以通过近红外激光照射下 PB 壳的热量来调节。体内

5
第 1 章 绪论

实验证实了 HPB 纳米球在癌症光热/化学协同治疗中的出色表现,HPB 纳米球因其


具有低毒性和高效率,在用于癌症治疗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1.3 光动力治疗肿瘤研究进展

1.3.1 光动力治疗
光动力疗法(PDT)是指光敏剂和光共同作用产生光动力,反应过程中形成了细胞
毒素,通过细胞毒素来杀灭肿瘤细胞或其它病变组织。光动力的治疗过程中必须要
同时有光敏剂、光和氧气才能发挥作用[41,42]。光动力治疗示意图如图 1.6 所示。当一
定浓度的光敏剂集中在肿瘤组织处时,再用 NIR 激光照射肿瘤组织处,光可以激发
肿瘤细胞中的光敏剂并产生光毒效应,最终对肿瘤细胞造成损伤。
光动力治疗原理主要是通过激光照射生物组织中的光敏剂,使其产生一种活性
氧,这种活性氧大部分为单线态氧,能产生很强的杀伤作用,破坏生物膜的结构,
进而引起组织细胞的凋亡,达到治疗的效果[42, 43]。

图 1.6 光动力治疗示意图

1.3.2 光敏剂

光敏剂是光动力产生作用的重要因素。从发展历程上来看,光敏剂又可以分为
第一代光敏剂,第二代光敏剂和第三代光敏剂[42]。

1.3.2.1 第一代光敏剂
自然界中卟啉存在非常广泛,它是一种杂环化合物,由亚甲基和吡咯组成,核
心结构是卟吩。卟啉化合物亚甲基可增加不同取代基,形成卟啉衍生物,几种卟啉

6
第 1 章 绪论

化合物结构式如图 1.7 所示。目前,卟啉化合物仍有存在,比如代谢慢,穿透能力弱


等缺点[43-45]。

(a) (b) (c)

图 1.7 卟啉化合物的结构
(a) 叶绿素,(b) 铁卟啉,(c) 维生素 B12.

1.3.2.2 第二代光敏剂
第二代光敏剂具有更强的选择性,代谢速度也有所提升。2017 年,Feng 等[46]制
备了一种两嵌段聚合物纳米载体,并将光敏剂二氢卟吩和金属 Gd3+包封在其中,该
纳米载体同时具有微环境响应和磁共振成像功能,它只对肿瘤组织环境中的酸性部
分产生分解专一反应,所会释放出的二氢卟吩和金属 Gd3+能对该部位组织造成损伤。
如图 1.8 展示了该反应过程。

图 1.8 响应纳米颗粒制备图及治疗原理图

酞菁与卟啉类似,也可以通过改变取代基来调整它的结构(见图 1.9)。酞菁类光
敏剂的性质较为稳定,在光动力治疗中的效果要比卟啉类强 100 倍左右,其作用时
间更短,24h 就可从体内清除[47, 48]。酞菁类化合物可以吸收波长在 750~900 nm 的光,
能够在更深层的组织发挥光动力治疗效果。陈耐生等[49]合成的新型酞菁类光敏剂—
7
第 1 章 绪论

—“福大赛因”
,目前已经进入到临床试验阶段,并且效果较为理想(见图 1.10)。

(a) (b)
图 1.9 酞菁(a)和金属酞菁(b)的分子结构

图 1.10 “福大赛因”的分子结构

1.3.2.3 第三代光敏剂
第三代光敏剂主要是在第二代和第一代光敏剂的基础上增加了靶向识别能力,
使其可以定向消灭肿瘤细胞。通常需要在光敏剂上修饰官能团或者化合物,使它特
异富集在肿瘤细胞处 [50] 。例如在硅酞菁上修饰多胺,可将它的单线态氧产率提高
1.5~9.5 倍。在血卟啉上修饰具有靶向性的单克隆抗体,使其带有靶向识别能力,产
生更强的光动力治疗效果[51]。

1.3.3 光热和光动力协同治疗肿瘤
由于癌症的病症复杂多样,采用单一的治疗手段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
学者们发现,光热和光动力协同治疗在单一治疗肿瘤方面可以达到更好的肿瘤治疗
效果。在一些研究中也发现,若将光热和光动力疗法联合使用产生了更好的抗肿瘤
效果[51-53]。Zhang 等[54]通过 Fe3O4@C 核上原位生长卟啉-金属有机骨架(PMOF)方法,
即可用作 T2 加权磁共振(MR)成像、又具有光热治疗(PTT)性能。由于 PMOF 很好的

8
第 1 章 绪论

保留了卟啉具有的光学性质,这也令 PMOF 具备了光动力疗法(PDT)和荧光成像特点,


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上有一定的发展。
2019 年,Li 等[55]开发了一种超小二硫化钼(MoS2)量子点,用于计算机断层扫描
(CT)和多光谱光声断层扫描(MSOT)成像,同时还可以引导 PTT 和 PDT 协同治疗。
他们首先对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表面进行改性,再将二硫化钼量子点整合到二氧化
硅中,在其外壳上还修饰了二氢卟吩和透明质酸。MoS2@ss-SiO2-Ce6/HA 纳米复合
材料合成及其反应机理如图 1.11 所示。该纳米颗粒具有适当粒径,肿瘤吸收率高,
可用于肿瘤靶向识别作用和光动力治疗,未来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非常有前景。

图 1.11 MoS2@ss-SiO2-Ce6/HA 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反应机理

1.4 靶向药物治疗肿瘤研究进展
靶向治疗指的是将药物只集中在肿瘤细胞处,正常细胞不会主动摄取。为了提
高光热治疗及光动力治疗的效果,能够使其富集在肿瘤细胞处,通常会在药物表面
修饰一些靶向小分子,例如适配体,抗体和靶蛋白等[57, 58]。

1.4.1 适配体修饰的靶向药物
适配体的免疫原性较低,易于修饰和合成,且具有较好的亲和力和特异性,可
以像抗体一样实现肿瘤的免疫识别和治疗[59]。Liu 等[60]报告了一种 mMnO2 为载体,
在表面修饰了光敏剂和 MUC1 适配体,通过降低细胞内 GSH 浓度来提高光催化效率。
为了使 PDT 系统能够被激活,该研究在介孔颗粒表面功能化了 MUC1 适配体来控制
光敏剂 HMME 的释放,进而激活肿瘤部位的光动力治疗。在没有 MUC1 的情况下,
由于 ROS 的生成受到抑制,HMME 被封闭在 mMnO2 的介孔结构中,PDT 体系处于

9
第 1 章 绪论

封闭状态。然而,当 MUC1 表达在肿瘤细胞的组织中,适配体与肿瘤特异性蛋白相


互作用时,纳米通道将被打开,此时 HMME 会从 mMnO2 中释放出来,并产生 ROS
摧毁肿瘤细胞(如图 1.12)。作者通过 MCF-7(人乳腺癌细胞)、Hs578bst(正常乳腺细胞)
和 MCF-7 荷瘤小鼠模型进一步研究了活性氧的产生过程和选择性杀伤肿瘤作用机理。
所构建的单线态氧调节系统具有高选择性和高效率,这将为 PDT 精确治疗肿瘤的应
用开辟一条新途径。

图 1.12 HMME@mMnO2-APt 的制备过程和反应过程

1.4.2 叶酸修饰的靶向药物
作为肿瘤靶向药物介导分子之一,叶酸(FA)较其它物质的化学性质更为简单,
它没有免疫原性,其在临床上已经被广泛应用。叶酸的受体 FR 基因在组织及基因特
异性方面具有很强的表达[61-63]。超过 90 %的卵巢癌、肝癌、及肺癌中都有 FR 的高
度表达,但它们在正常组织中往往表达较弱或不表达,这为 FR 介导的肿瘤靶向成像
及肿瘤靶向药物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64, 65]。
2020 年,Yang 等[66]描述了以 Bi2S3 纳米棒为核心、异硫氰酸荧光素和叶酸修饰
的人血清白蛋白(HSA-FITC-FA)为壳的杂化纳米材料的制备(如图 1.13)。通过荧光标
记(FITC)和成像技术,发现了细胞溶酶体的图像,表明该光热治疗剂主要针对溶酶体
并在溶酶体中蓄积。将光热治疗剂 Bi2S3 纳米棒和靶向配体(FA)相结合,得到的产物
在近红外区激光照射下显示出增强的光热治疗效果。SDS-PAGE 分析表明,修饰后
的人血清白蛋白壳层能显著降低蛋白质冠层对血清的重吸收,降低了蛋白质冠层对
靶向性的不利影响。

10
第 1 章 绪论

图 1.13 Bi2S3 表征图

1.5 论文研究内容
作为过渡金属二硫化物的代表,二硫化钼(MoS2)的来源广泛,光热转换效率也
很高,在光热治疗肿瘤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功能化二硫化钼光热
治疗肿瘤被相继报道。然而,单一光热治疗仍存在治疗周期长、穿透深度有限和近
红外光选择性差等问题,而 PTT/PDT 协同治疗所展现的高选择性、高光热转换效率
和高疗效等优势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基于此,本文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二硫化钼纳米片,在其表面依次修饰了牛血清
白蛋白(BSA)、光敏剂酞菁锌(ZnPc)和靶向药物叶酸(FA),制备一种较好均一性、毒
性较低、生物相容性较高和具有靶向识别能力的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MoS2-BSA-
ZnPc-FA)。文中对该纳米复合物在体外肿瘤细胞中的 PTT/PDT 协同治疗性能进行研
究,证明在 808 nm NIR 激光照射下,该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能有效杀死大量的人
乳腺癌细胞 MCF-7;最后进行的小鼠体内肿瘤治疗实验,检测其对小鼠体内肿瘤细
胞的杀伤能力,发现 MoS2-BSA-ZnPc-FA 可以消融小鼠体内的肿瘤细胞,其对乳腺
癌实体肿瘤具有 PDT/PTT 协同治疗作用。文中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构建与表征:首先使用水热法合成 MoS2 纳
米片,在其表面修饰了 BSA 后,与酞菁锌和叶酸进行结合后,制备二硫化钼基纳米
复合物。考察其光热、悬浮稳定性,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形貌特征,再通过水和
粒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zeta 电位等方法进一步表征其性能。
(2)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细胞毒性及体外 PTT/PDT 性能:测试 MoS2-
BSA-ZnPc-FA 细胞毒性、细胞内外产生单线态氧能力,线粒体膜电位变化以及对人
乳腺癌细胞 MCF-7 PTT/PDT 协同治疗效果。
(3)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体内 PTT/PDT 协同治疗:构建乳腺癌荷瘤
11
第 1 章 绪论

小鼠模型 后 ,通过尾静脉 分别注射含有 MoS2 ,MoS2-BSA,MoS2-BSA-ZnPc 和


MoS2-BSA-ZnPc-FA 纳米材料的 PBS 溶液,808 nm 激光照射后观察功能化二硫化钼
基纳米复合物对小鼠体内人乳腺癌细胞 MCF-7 的 PTT/PDT 协同治疗效果。治疗期间,
记录小鼠体重和肿瘤体积,在治疗不同时间点测定小鼠主要脏器内 Mo 和 Zn 元素的
分布;14 天 PTT/PDT 协同治疗后,观察小鼠主要脏器和肿瘤组织的细胞形态变化及
受损程度。
本文实验流程如图 1.14 所示。

+BSA +ZnPc +FA

MoS2 MoS2-BSA MoS2-BSA-ZnPc MoS2-BSA-ZnPc-FA

808 nm laser
808 nm laser

Nucleus

ROS Heat

Receptor
Synergistic therapy
PDT PTT

图 1.14 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 PTT/PDT 协同治疗荷瘤小鼠示意图

12
第 2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构建与表征

第 2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构建与表征

2.1 引言
二硫化钼是由一层氧原子夹在两层硫原子之间形成的一个三原子层,其独特的
结构和性能使得二硫化钼应用十分广泛。由于二硫化钼具有较高的光热转换率,能
够吸收近红外波长光且低毒性等特点,在光热治疗领域得到了普遍关注,各种二硫
化钼纳米材料光热治疗肿瘤研究被相继报道[67, 68]。Ding 等[69]制备了分散性良好且平
均直径约为 422 nm 的 MoS2-Cys 纳米球,该纳米球由平均厚度约 13.7 nm 的纳米片组
成,其具有良好的光热消融效果,且光热转换效率远高于同等激光功率和剂量下其
它已报道光热材料。此外,MoS2-Cys 纳米球具有良好的体外和体内生物相容性,未
表现其它副作用。Chen 等[70]通过一部步水热法制备了二硫化钼纳米片,再通过静电
层层自组装技术(LBL)技术实现了其表面 PAH / PAA 涂层;同时,利用生物矿化方法
合成了 BSA-Gd 配合物,利用 BSA-Gd 氨基与 MoS2 纳米片羧基之间发生的酰胺化反
应获得了 MoS2-Gd-BSA 纳米片,此纳米片同时兼顾了光声成像、磁共振成像和光热
治疗性能,且效果良好。
酞菁作为第二代光敏剂已经被用于临床光动力治疗癌症,如乳腺癌、结肠癌和
皮肤癌等。酞菁类在 700~900 nm 有着很强的近红外光吸收,但在 400~600 nm 处几
乎没有光吸收,这样的光吸收特性使它能在光动力治疗过程中减少对皮肤的光毒性,
在癌症治疗领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71-73]。
通常光热和光动力治疗剂在光照射后,会在距离光照区域数十纳米范围内发生
反应,实现杀死肿瘤细胞目的,这个期间难免会对周围正常组织造成损伤[74]。因此,
就需要光热和光动力治疗剂具有靶向识别肿瘤细胞的性能,这是令光热和光动力治
疗剂定向聚集肿瘤细胞的关键且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肿瘤细胞表面有叶酸的受体高
度表达,叶酸受体可以与之结合,这使得叶酸成为一种良好的药物靶向分子[65]。综
上所述,制备一种同时具有高光热转化效率、低毒性、高生物相容性和靶向识别能
力的纳米材料,这是进行光热及光动力协同治疗肿瘤研究的重要内容。
基于此,本章先利用水热法制备二硫化钼纳米片,在其表面修饰牛血清白蛋白
(BSA)以提高其生物相容性,制备的 MoS2-BSA 纳米片,之后固载光动力治疗剂酞菁
锌(ZnPc),使构建的 MoS2-BSA-ZnPc 纳米片兼具光热和光动力治疗性能,之后连接
药物靶向分子叶酸(FA),得到了 MoS2-BSA-ZnPc-FA 纳米片,使该纳米材料具有肿
瘤靶向识别能力。文中,测定了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温升,稳定性和悬浮
性等性能,采用多种手段对其形貌、粒径、化学键等进行表征。结果证实其符合纳
米治疗剂的相关要求,再结合 808 nm 近红外激光照射可以实现对乳腺癌靶向光热和
13
第 2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构建与表征

光动力联合治疗。

2.2 实验仪器及材料

2.2.1 实验仪器
本章实验过程中,用到的主要仪器及其型号规格与厂家见表 2.1。
表 2.1 实验仪器

仪器名称 型号 厂家
红外热成像仪 FLIR-i3 美国菲利尔公司
激光粒度仪/Zeta 电位仪 BI-90Plus 美国 Brookhaven 公司
880 nm激光器 808mW Lanserland公司
电热鼓风干燥箱 DHG-9076A 上海精宏实验设备公司
台式冷冻高速离心机 Lifetouch 日本日立公司
电子分析天平 ML 204 瑞士 Mettler公司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IRAffinity-1s 日本岛津公司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 UV-2550 日本岛津公司

透射电子显微镜 Tecnai G2 20 ST 美国 FEI 公司
电热恒温水浴锅 Innova U101 北京六一公司
冷冻干燥机 FD-ID-80 北京博医康实验仪器
磁力搅拌器 BV-01-902 中西公司
超净工作台 SW-CJ-2FD 上海博迅公司

2.2.2 实验材料
本章所用实验试剂及生产公司见表 2.2,实验过程所有用水均为超纯水。
表 2.2 实验材料
名称 公司
钼酸钠 沪试公司
L-半胱氨酸 沪试公司
磷酸盐缓冲液 Sigma-Aldrich
牛血清白蛋白 Sigma-Aldrich
酞菁锌 Sigma-Aldrich
叶酸 上海源叶生物
EDC-HCL 北京化工

14
第 2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构建与表征

续表 2.2
名称 公司
盐酸 北京化工
DMEM 培养基 美国 Life
N-羟基琥珀酰亚胺 致远化学试剂

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2.3.1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2.3.1.1 MoS2 纳米片


二硫化钼纳米片通过水热法制备,其中钼源用钼酸钠,硫源用 L-半胱氨酸。称
取 0.25 g 钼酸钠溶解于 25 ml 超纯水中;再将 0.5 g 半胱氨酸溶解在 50 ml 超纯水中;
最后,将半胱氨酸溶缓慢的加入到钼酸钠溶液中,超声 10 min 后转移水热反应釜中,
放入烘箱 200℃反应 24 h。反应液冷却至室温后 12000 rpm 离心 30 min,离心后得到
的沉淀物冷冻干燥,获得二硫化钼纳米片。

2.3.1.2 MoS2-BSA 纳米片


将 100 mg BSA 和 300 mg MoS2 纳米片依次加入到超纯水中,在冰浴中超声 3 h,
所得溶液于 12000 rpm 离心 30 min,再将得到的沉淀冷冻干燥,得到 MoS2-BSA 纳
米片。

2.3.1.3 MoS2-BSA-ZnPc 纳米片


将 10 mg 的 ZnPc 和 30 mg MoS2-BSA 加入到 DMF 溶液中,超声 2 h 后在室温下
搅拌 5 h,所得溶液于 12000 rpm 离心 30 min,再将得到的沉淀冷冻干燥后得到
MoS2-BSA-ZnPc 纳米片。

2.3.1.4 MoS2-BSA-ZnPc-FA 纳米片


将 0.25 g 的 FA 加入到 25 ml DMSO 溶液中,再依次加入 100 mg NHS 和 150 mg
EDC,于室温下搅拌 4 h,使其充分溶解;然后将 50 mg MoS2-BSA-ZnPc 加入到活化
后的 FA 溶液中,继续搅拌过夜;得到的溶液于 12000 rpm 离心 30 min,用 PBS 洗涤
两次后冷冻干燥,得到 MoS2-BSA-ZnPc-FA 纳米片。

2.3.2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光热效应测定
分别配置浓度为 0.0125、0.025、0.05、0.1 和 0.2 mg·ml-1 的 MoS2、MoS2-BSA、
MoS2-BSA-ZnPc 和 MoS2-BSA-ZnPc-FA 四种纳米片的水溶液,用波长为 808 nm 的近
15
第 2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构建与表征

红外(NIR)激光分别照射各溶液 10 min。

2.3.3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升温-降温稳定性能
分别配置 0.2 mg·ml-1 的四种纳米片水溶液,再用功率密度为 0.8 W·cm-2、波长
为 808 nm 的近红外(NIR)激光分别照射各水溶液 10 min,之后停止激光照射,待各
水溶液降至室温,再次用 808 nm 激光进行照射,此循环重复多次。

2.3.4 功能化二硫化钼纳米片的悬浮稳定性测试
将四种纳米片用 PBS 和 DMEM 分别配置成浓度相同的溶液,放入比色皿中静置
24 h 后,观察各溶液悬浮情况。

2.3.5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表征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分别对文中构建
的四种纳米片的形貌和晶格进行了表征,然后用 X 射线衍射能谱(XRD),水合粒径,
Zeta 电位,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仪(UV-Vis-NIR)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进一步对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进行了表征。

2.3.5.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和 HRTEM)


配置合适浓度的 MoS2、MoS2-BSA、MoS2-BSA-ZnPc 和 MoS2-BSA-ZnPc-FA 纳
米片溶液,超声分散均匀后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貌特征。

2.3.5.2 X 射线衍射能谱(XRD)
将 MoS2、MoS2-BSA、MoS2-BSA-ZnPc 和 MoS2-BSA-ZnPc-FA 纳米片充分研磨
成粉末后,测样角度为 10°~ 80°。

2.3.5.3 水合粒径和 Zeta 电位


将 MoS2、MoS2-BSA、MoS2-BSA-ZnPc 和 MoS2-BSA-ZnPc-FA 纳米片配置成低
浓度溶液,转入比色皿中,用激光粒度/Zeta 电位仪进行其水合粒径和 Zeta 电位测试。

2.3.5.4 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UV-Vis-NIR)
四种纳米片分别用超纯水配置成一定浓度的溶液,转入比色皿中,测试各水溶
液 200 ~ 1000 nm 波长的吸收光谱。

2.3.5.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100 mg 的溴化钾分别与 1 mg 的 MoS2、MoS2-BSA、MoS2-BSA-ZnPc 和 MoS2-
BSA-ZnPc-FA 纳米片混合并充分研磨,将研磨后的粉末放入模片中,压片 2 min 左

16
第 2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构建与表征

右。使用红外光谱仪扫描时,需要先扣除溴化钾背景,再测得各材料的红外光谱。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光热效应
808 nm、0.8 W·cm-2 的 NIR 激光照射不同浓度(0.0125、0.025、0.05、0.1 和 0.2
mg·ml-1)的 MoS2、MoS2-BSA、MoS2-BSA-ZnPc 和 MoS2-BSA-ZnPc-FA 纳米片溶液
的光热效应,升温能力如图 2.1(A) ~ (F)所示。可以看出,对照组和超纯水经过激光
照射 10 min 后,其温度升高 5℃左右;不同浓度的四种纳米片溶液经过激光照射 10
min 后,温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并且随着各溶液纳米片浓度的不断升高,升温速
率均加快,温升幅度也越大;MoS2-BSA-ZnPc-FA 纳米片溶液浓度为 0.2 mg·ml-1 时,
温升达到了 34.769℃,红外热成像图也清晰显示出了激光照射前后温度发生的变化;
而其他三组纳米片溶液 0.2 mg·ml-1 的温升也均在 30℃以上。文中各浓度功能化二硫
化钼基纳米复合物溶液温升均可以满足光热治疗肿瘤的最低温度需求,导致 MoS2-
BSA-ZnPc-FA 光热效率较其他三种纳米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二硫化钼的含量较
低。实验结果表明,三种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均具有良好的光热转换能力,
可以满足光热治疗温度要求。

60 60
0.2 mg/mL (A) 0.2 mg/mL (B)
0.1 mg/mL 0.1 mg/mL
50 0.05 mg/mL 50 0.05 mg/mL
0.025 mg/mL 0.025 mg/mL
40 0.0125 mg/mL 40 0.0125 mg/mL
H2O H2O
△T / ℃

△T / ℃

30 30

20 20

10 10

0 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Time / s Time / s

17
第 2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构建与表征

60 60
0.2 mg/ml (C) 0.2 mg/mL (D)
0.05mg/ml 0.1 mg/mL
50 50 0.05 mg/mL
0.1 mg/ml
0.025 mg/ml 0.025 mg/mL
40 0.0125 mg/ml 40 0.0125 mg/mL
H 2O
△T / ℃

△T / ℃
H2O
30 30

20 20

10 10

0 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Time / s Time / s

(E) (F)

图 2.1 不同浓度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光热效应图
注:(A) MoS2 纳米片光热效应, (B) MoS2-BSA 纳米片光热效应,
(C) MoS2-BSA-ZnPc 纳米片光热效应, (D) MoS2-BSA-ZnPc-FA 纳米片光热效应,
(E)和(F) MoS2-BSA-ZnPc-FA 纳米片溶液照射前后的红外热成像图.

2.4.2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升温-降温稳定性
光热治疗过程较为缓慢,为防止肿瘤复发,通常需要进行激光重复照射治疗,
为此,文中进行了多次升温-降温稳定性试验,考察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是
否具有良好的光热稳定性能。四种纳米片溶液经激光照射 10 min,再室温下降温 10
min,这是一个升温-降温循环,同样的循环测试进行 8 次。如图 2.2 所示,四种纳米
复合物溶液在用激光多次照射后,都能稳定升温至同一温度,升温和降温的效果都
很稳定,其升温-降温性能并没有受到多次循环照射而产生影响。因此,功能化二硫
化钼基纳米复合物具有良好的升温-降温稳定性能。

18
第 2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构建与表征

60 60
(A) (B)

50 50
Temperature / ℃

Temperature / ℃
40 40

30 30

20 2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Time / min Time / min

60 60
(C) (D)

50 50
Temperature / ℃

Temperature / ℃

40 40

30 30

20 2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Time / min Time / min

图 2.2 MoS2(A)、MoS2-BSA (B)、MoS2-BSA-ZnPc (C)和 MoS2-BSA-ZnPc-FA (D)纳米片溶液的升


温-降温曲线

2.4.3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稳定性测试
用于光热及光动力治疗的生物材料需要在溶液中具有良好的悬浮稳定性。MoS2、
MoS2-BSA、MoS2-BSA-ZnPc 和 MoS2-BSA-ZnPc-FA 四种纳米片在 PBS 和 DMEM 溶
液中的悬浮稳定性实验结果如图 2.3 所示。可以看出,浓度相同的四种纳米片溶液在
静置 24 h 呈现不同的悬浮状态。其中,单独的 MoS2 纳米片在 PBS 和 DMEM 两种溶
液中 24 h 后均全部沉淀(图 A);相同条件下,MoS2-BSA 纳米片 24 h 后却未见沉淀
(图 B),说明包裹了 BSA 之后的 MoS2 纳米片具有更好的悬浮稳定性;MoS2-BSA-
ZnPc 在溶液中有部分沉淀(图 C),其稳定性高于 MoS2、低于 MoS2-BSA,这与修饰
的 ZnPc 水溶性差有关;MoS2-BSA-ZnPc-FA 纳米片悬浮稳定性较 MoS2-BSA-ZnPc 有
所降低,这可能是由于纳米材料尺寸增大引起的,但悬浮稳定性仍然较裸 MoS2 纳米
片有所提高。实验表明,三种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具有较好的悬浮稳定性。

19
第 2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构建与表征

(A) (B)

(C) (D)

图 2.3 MoS2(A)、MoS2-BSA(B)、MoS2-BSA-ZnPc(C)和 MoS2-BSA-ZnPc-FA(D)纳米片分散在


PBS(左侧)和 DMEM(右侧)溶液中

2.4.4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表征

2.4.4.1 TEM 及 THTEM


本章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进行形貌分析,用高
分辨透射电镜表征二硫化钼晶格。
(1) MoS2 纳米片
水热法制备的 MoS2 呈类花片层状,尺寸分布在 260 ~ 550 nm 范围内,如图
2.4(A)~(D)所示。从图 2.6(D)清晰显示出了二硫化钼纳米片晶格结构,条纹明显,晶
格间距大约为 0.62 nm,与文献报道的六角形 MoS2 的(002)晶面吻合[102]。

20
第 2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构建与表征

(A) (B)

(C) (D)

(A)

图 2.4 MoS2 纳米片透射电子显微镜图


注:(A) MoS2 纳米片分散 TEM(标尺 0.2 μm), (B) 单个 MoS2 纳米片 TEM(50 nm),
(C) MoS2 纳米片 TEM(20 nm), (D) MoS2 纳米片 THTEM(2 nm).

(2) MoS2-BSA 纳米片


BSA 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铁结合蛋白,具有丰富的官能团和低免疫原性,非极
性基团可以通过他们的疏水相互作用强烈吸附在 MoS2 纳米片表面。BSA 作为一种稳
定剂还可以防止单层纳米片的重新聚集,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生物相容性,被 BSA
包裹的 MoS2 纳米片表现出了良好的稳定性和低毒性,这与第 2 章 2.4.4 节的结论一
致。如图 2.5 所示,MoS2 纳米片被 BSA 包裹后,整体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尺寸略有
增加,二硫化钼纳米片的晶格结构仍旧清晰可见,表面显影变深是由于 BSA 的表面
沉积引起的。
(A) (B)

21
第 2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构建与表征

(C) (D)

图 2.5 MoS2-BSA 纳米片透射电子显镜图


注:(A) MoS2-BSA 纳米片分散 TEM(标尺 0.2μm), (B) 单个 MoS2-BSA 纳米片 TEM(50 nm),
(C) MoS2-BSA 纳米片 TEM(10 nm), (D) MoS2-BSA 纳米片 THTEM(2 nm).

(3) MoS2-BSA-ZnPc 纳米片


光敏剂 ZnPc 通过疏水作用负载在 MoS2-BSA 表面,从图 2.6(A)和(B)中可以明显
看到 MoS2-BSA 纳米片与棍状物 ZnPc 的结合,尺寸有所增加,但是并没有破坏
MoS2-BSA 纳米片的整体和晶格结构,见图 2.6(C)和(D)。
(A) (B)

(C) (D)

图 2.6 MoS2-BSA-ZnPc 纳米片透射电子显微镜图


注:(A) MoS2-BSA-ZnPc 纳米片分散 TEM(0.2 μm), (B) 单个 MoS2-BSA-ZnPc 纳米片 TEM(50 nm),
(C) MoS2-BSA-ZnPc 纳米片 TEM(20 nm), (D) MoS2-BSA-ZnPc 纳米片 THTEM(5 nm).

(4) MoS2-BSA-ZnPc-FA 纳米片


MoS2-BSA-ZnPc 纳米片与叶酸偶联后可以明显看到表面显影更深,尺寸更大,
22

(B)
第 2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构建与表征

但整体结构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二硫化钼的晶格条纹依旧清晰可见,结果如图
2.7(A)~(D)所示。说明叶酸的偶联并未对其结构产生影响。
(A) (B)

(C) (D)

图 2.7 MoS2-BSA-ZnPc-FA 纳米片透射电子显微镜图


注:(A) MoS2-BSA-ZnPc-FA 纳米片分散 TEM(0.1 μm), (B) 单个 MoS2-BSA-ZnPc-FA 纳米片
TEM(50 nm), (C) MoS2-BSA-ZnPc-FA 纳米片 TEM(20 nm), (D) MoS2-BSA-ZnPc-FA 纳米片
THTEM(2 nm).

2.4.4.2 XRD
四种纳米片的 X 射线衍射(XRD)如图 2.8 所示,二硫化钼纳米片在 32.3°处出现
了特征峰,对应二硫化钼的(100)晶面,而 MoS2-BSA、MoS2-BSA-ZnPc 和 MoS2-
BSA-ZnPc-FA 三种纳米片的主要衍射峰均在 33.6°和 57.2°,分别对应二硫化钼的
(100)和(110)晶面,与六方相二硫化钼的 (JCPDS:37-1942)卡片对比可知 [102],这与
高分辨透射电镜的结果也是一致的。

23
第 2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构建与表征

Internsity / a.u. Internsity / a.u.


400
300
(A)
200
10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400
300
(B)
200
10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400
Internsity / a.u. Internsity / a.u.

300
(C)
200
10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400
300
(D)
200
10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2θ/ degree

图 2.8 MoS2(A)、MoS2-BSA(B)、MoS2-BSA-ZnPc(C)和 MoS2-BSA-ZnPc-FA(D)的 XRD

2.4.4.3 水合粒径与 zeta 电位


如图 2.9(A)~(D)所示,MoS2 纳米片的水合粒径尺寸范围在 230 ~ 430 nm,平均
粒径 296 ± 96 nm;将 BSA 修饰到 MoS2 纳米片表面后,其水合粒径尺寸范围为 485
~ 576 nm,平均粒径为 508 ± 40 nm,表明在 MoS2 连接 BSA 后其粒径有所增长;与
ZnPc 连接后 MoS2-BSA-ZnPc 纳米片水合粒径尺寸范围为 665 ~ 823 nm,平均粒径为
751 ± 50 nm;最后修饰了叶酸的 MoS2-BSA-ZnPc-FA 纳米片水和粒径尺寸为 656 ~
836 nm,平均粒径为 739 ±66 nm。

50 50
(A) MoS2 (B) MoS2-BSA

40 40
Number/%

Number/%

30 30

20 20

10 10

0 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450 475 500 525 550
Size/nm Size / nm

24
第 2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构建与表征

50 50
(C) MoS2-BSA-ZnPc (D) MoS2-BSA-ZnPc-FA

40 40
Number/%

Number/%
30 30

20 20

10 10

0 0
650 700 750 800 850 650 700 750 800 850
Size / nm Size / nm
图 2.9 MoS2 (A)、MoS2 -BSA(B)、MoS2 -BSA-ZnPc(C)与 MoS2 -BSA-ZnPc-FA(D)水合粒径分布图

图 2.10 为四种纳米片的 Zeta 电位值,分别是-36.7 ± 0.8 mV、-46.5 ± 0.7 mV、-


7.9 ± 0.1 mV 和-12.0 ± 0.5 mV。当材料的 Zeta 电位的绝对值大于 30 mV 时,其分散
体系视为稳定状态,MoS2-BSA 和 MoS2 均处于较稳定状态,且 MoS2-BSA 的稳定性
更好;在连接 ZnPc 和 FA 后,Zeta 电位的绝对值有所减少,说明其稳定性降低,这
与 2.4.4 节中悬浮稳定性的结论基本一致。四种纳米片 Zeta 电位值的变化,进一步说
明已成功构建了 MoS2、MoS2-BSA、MoS2-BSA-ZnPc 和 MoS2-BSA-ZnPc-FA 四种纳
米片。

MoS2 MoS2-BSA MoS2-BSA-ZnPc MoS2-BSA-ZnPc-FA


0

-10
Zeta / mV

-20

-30

-40

-50

图 2.10 MoS2、MoS2-BSA、MoS2-BSA-ZnPc 和 MoS2-BSA-ZnPc-FA 的 Zeta 电位分布图

2.4.4.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为了确定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成功构建,文中进行了 BSA、MoS2、
MoS2-BSA、ZnPc、MoS2-BSA-ZnPc 和 MoS2-BSA-ZnPc-FA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
试,结果如图 2.11。可以看出,单独的 MoS2 纳米片红外特征吸收峰不明显,表面修
饰了 BSA 后,MoS2-BSA 分别出现了 1656 cm-1 C=O 伸缩振动峰、2947 cm-1 C-H 伸
25
第 2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构建与表征

缩振动峰 1178 cm-1、1519 cm-1 的 C-N 伸缩振动峰以及 3296 cm-1 N-H 伸缩振动峰,
这些红外特征峰均与 BSA 在红外区的特征基团频率相吻合,说明 MoS2 纳米片表面
应修饰有 BSA。MoS2-BSA 纳米片负载 ZnPc 后出现了 776 cm-1 的 C-H 面外弯曲振动,
1330cm-1 的苯环的伸缩振动峰和 1600 cm-1 的 C-H 伸缩振动峰,这些与酞菁锌的特征
吸收峰相吻合,并且在 1485cm-1 出现了属于叶酸的特征吸收峰,近一步证明了酞菁
锌和叶酸被成功负载到 MoS2-BSA 纳米片。因此,文中成功构建了三种功能化二硫
化钼基纳米复合物。
(A)
BSA

2947
3296
Intensity / a.u.

1519 1656

MoS2-BSA

MoS2

400 800 1200 1600 2000 2400 2800 3200 3600 4000
Wavelength / cm-1

(B)

MoS2-BSA-ZnPc-FA
Intensity/a.u.

1485

MoS2-BSA-ZnPc

ZnPc
1470
1600
1330
400 800 1200 1600 2000 2400 2800 3200 3600 4000
Wavelength/cm-1

图 2.1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注:(A) BSA、MoS2 和 MoS2-BSA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B) ZnPc、MoS2-BSA-ZnPc 和 MoS2-BSA-ZnPc-FA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4.4.5 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

26
第 2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构建与表征

为进一步表征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成功构建和对其光吸收的影响,文
中进行了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测定,结果见图 2.12。可以看出,四种纳米片溶
液在 200~1000 nm 范围内均具有光吸收特性,其中:MoS2 纳米片溶液最大吸收峰位
于 210 nm,BSA 在 280 nm 处有最大吸收峰,MoS2-BSA 纳米片溶液在 280 nm 处也
有 吸 收 峰, 说 明 MoS2-BSA 纳米 片 构建 成功 ; ZnPc 的 芳香 共轭 环 结 构令 其 在
200~360 nm 存在较宽的 B 带,其吸收峰在 345 nm;在酞菁 Q 带吸收区域出现了尖锐
特征吸收,最大吸收峰分别在 671 nm,608 nm 和 644 nm;MoS2 与 BSA-ZnPc、
BSA-ZnPc-FA 作用后,ZnPc 吸收带仍保留,说明 MoS2-BSA-ZnPc-FA 中的 ZnPc 仍
具有可见和近红外区域光吸收特性。此外,MoS2-BSA-ZnPc-FA 吸收光谱中还出现了
叶酸 343 nm 特征吸收峰。最终结果表明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构建成功,并
且没有对光吸收特性造成影响。

4 4
(A) MoS2
(B)
BSA
MoS2-BSA
3 3
Absorbance / a.u.

Absorbance / a.u.

2 2

ZnPc
1 1 MoS2-BSA-ZnPc
MoS2-BSA-ZnPc-FA

0 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Wavelength / nm Wavelength / nm

图 2.12 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
注:(A) MoS2、MoS2-BSA 和 BSA 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
(B) MoS2-BSA-ZnPc-FA、ZnPc 和 MoS2-BSA-ZnPc 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

2.5 小结
本章使用水热法制备了二硫化钼纳米片,将 BSA、ZnPc 和 FA 负载在其表面,
构建了 MoS2-BSA、MoS2-BSA-ZnPc 和 MoS2-BSA-ZnPc-FA 三种功能化二硫化钼基
纳米复合物。然后,分别研究了它们的光热效应,升温-降温稳定性和悬浮稳定性;
最后对四种纳米片进行了一系列表征。
主要结论如下:
(1) 首先使用水热法制备了分散均匀,粒径在 260 ~ 550 nm 范围内的二硫化钼纳
米片;通过超声 3 h 将 BSA 包裹在 MoS2 纳米片表面,获得了 MoS2-BSA 纳米片;光
敏剂 ZnPc 通过疏水作用与 MoS2-BSA 纳米片结合,获得了 MoS2-BSA-ZnPc 纳米片;

27
第 2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构建与表征

最后将 FA 与 MoS2-BSA-ZnPc 纳米片进行偶联,获得了 MoS2-BSA-ZnPc-FA 纳米片,


四种纳米片整体结构均未受影响,均能清晰看到 MoS2 纳米片的晶格条纹。
(2) MoS2-BSA-ZnPc-FA 纳米片溶液浓度为 0.2 mg·ml-1 时,温升可达到 34.769℃,
而其他三组纳米片溶液浓度为 0.2 mg·ml-1 时,温升也均在 30℃以上,满足了光热治
疗的最低温度需求,说明四种纳米片均具有较高的光热效应,导致 MoS2-BSA-ZnPc-
FA 光热效率较另外三种纳米片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二硫化钼的含量较低。
(3) 文中构建的四种纳米片,均具有较好的光热效应、升温-降温稳定性和悬浮稳
定性,MoS2-BSA-ZnPc-FA 纳米片悬浮稳定性较 MoS2-BSA-ZnPc 有所降低,这可能
是由于纳米材料尺寸增大引起的,但悬浮稳定性仍然较裸 MoS2 纳米片有所提高。
(4) 通过 XRD、FT-IR 和 UV-Vis-NIR 等表征结果显示三种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
物构建成功,且近红外光吸收特性也未发生明显变化。

28
第 3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细胞毒性及体外 PTT/PDT 协同性能

第 3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细胞毒性及
体外 PTT/PDT 协同性能

3.1 引言
近年来,肿瘤纳米治疗剂的发展非常迅速,其在生物医疗领域应用不断被拓展。
一些研究者将目光投向光热治疗诊疗一体化研究热潮,其中不乏有许多新型纳米复
合 材 料 被 创 造 性 的 制 备 出 来 [74-76] 。 与 传 统 肿 瘤 的 单 一 诊 断 或 治 疗 手 段 相 比 ,
PTT/PDT 协同治疗有着明显的优势,它不仅能够通过观察纳米材料在体内分布情况
获得肿瘤影响信息,还能及时反馈肿瘤治疗过程效果[77]。然而,纳米治疗剂在一定
剂量的时候对细胞是有毒副作用的,因此需要通过细胞毒性实验来检测药物对细胞
的损伤性,这对纳米治疗剂的开发而言至关重要[76-77]。
在众多光热剂中,二硫化钼(MoS2)因其出色的光热转换效率、良好的生物相容
性和潜在的可降解性而备受关注[78]。目前,MoS2 纳米材料已经被用于肿瘤光热治疗
和诊断研究中。例如,Liu 等[78]开发了修饰有氧化铁纳米颗粒和 64
Cu 标记的 MoS2 纳
米片,通过用硫辛酸-聚乙二醇和六臂聚乙二醇对其进行改性,来增强其在生理环境
中的稳定性;同时可在体内实现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成像;此外,该纳米颗粒
的近红外光吸收特性和超顺磁性也可分别用于光声断层扫描(PAT)和磁共振(MR)成像。
在这种三模态成像的指导下,揭示了该纳米颗粒通过静脉注射能够有效聚集于肿瘤
组织中,监测体内光热治疗进程,在动物肿瘤模型中也实现了肿瘤有效消融。在进
一步进行体外给药实验之前,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研究了修饰聚乙二醇化前
后的 MoS2 纳米片的毒性。HeLa 细胞与不同浓度的 MoS2 或聚乙二醇化的 MoS2 孵育
24、48 和 72 h。发现即使在最高浓度为 0.16 mg·ml-1 时,24 h 后几乎所有的细胞都存
活了下来。继续培养 2 d 和 3 d 后,该浓度下的细胞存活率略有下降,分别为 80 %和
73 %,而在最高浓度下,90 %以上的细胞仍然存活。
以往研究表明,牛血清白蛋白(BSA)可以有效地与金属离子结合,进而诱导形成
白蛋白包裹的纳米团簇。特别是在磁共振成像中,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了的生
物矿化 Gd 基纳米粒子具有很高的弛豫速率[79-82]。
酞菁锌(ZnPc)是一种潜力很高的光动力治疗剂,它无毒,在 650 ~ 900 nm 范围内
的近红外光照射下会产生活性氧(ROS),能够穿透一定深度的生物组织[83-85]。然而,
由于 ZnPc 疏水性强,其在体液中的溶解度低,细胞摄取效率低,以及对肿瘤靶点的
选择性低,这极大的限制了其在光动力疗法中的应用 [86,87]。文中利用了叶酸受体的
特异性,来实现靶向识别肿瘤细胞。

29
第 3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细胞毒性及体外 PTT/PDT 协同性能

本章以构建的三种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为 PTT/PDT 协同治疗剂,研究


其在体外的抗肿瘤性能并测试在不同浓度下产生的细胞毒性。通过相关实验数据评
价二硫化钼纳基纳米复合物具有低毒特性以及 PTT/PDT 协同治疗 MCF-7 乳腺癌细胞
效果。

3.2 实验仪器与材料

3.2.1 实验仪器
本章实验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仪器及其型号规格与厂家见表 3.1。
表 3.1 实验仪器

仪器名称 型号 厂家
880 nm激光器 808mW Lanserland
荧光倒置显微镜 DFM-60C 蔡康光学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 Evoluyion 200 赛默飞

电子分析天平 XB220A 普利塞斯
酸度计 PB-10 赛多利斯
细胞培养箱 HF100 力康国际贸易
高压蒸汽灭菌锅 LDZX-30 上海申安
电热恒温水浴锅 HH-2 博纳科技
超净工作台 VD-650 浙江孚夏
冷冻高速离心机 Sorvall BIOFUGE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stratos
- 20℃冷冻冰柜 BCD-182 海尔
超低温冰柜 DW-86L348 澳柯玛

3.2.2 实验材料
本章实验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实验试剂、细胞及其生产公司见表 3.2。
表 3.2 实验材料
名称 公司
DMEM 培养基 Life 公司
青霉素/硫酸链霉素 Sigma 公司
胰蛋白酶 武汉博士德
胎牛血清 四季青公司
RPMI-1640 培养基 Life 公司

30
第 3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细胞毒性及体外 PTT/PDT 协同性能

续表 3.2
名称 公司
JC-1 染料 Sigma 公司
二甲基亚砜 Sigma 公司
MTT Life 公司
2', 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 北京谨明生物科技
Calcein-AM/PI 活细胞/死细胞双染试剂盒 Solarbio
1, 3-二苯基异苯并呋喃 Sigma-Aldrich
无水乙醇 沪试公司
MCF-7 人乳腺癌细胞 上海素尔生物

3.3 实验方法与步骤

3.3.1 细胞培养
本论文在实验中用到的细胞为人乳腺癌细胞 MCF-7,细胞的培养主要分为三个
阶段:复苏,传代和冻存。

3.3.1.1 细胞复苏
在复苏细胞前先将水浴锅预热到 37℃;取出细胞冻存管放入水浴锅中,待液体
全部融化后,再加入 5 ml 新鲜细胞培养基,混匀后放入离心机中 1000 rpm 离心 5
min,再加入 5 ml 培养基后转移到细胞培养瓶中,放入细胞培养箱中,在 37℃,5%
CO2 环境下进行培养。

3.3.1.2 细胞传代
若细胞贴壁范围达到 90%以上,则可以对细胞进行传代;弃掉培养液后,消化
2~3 min 后,消化完成后;然后轻缓吹打细胞,使细胞完全从壁上脱落后,转移到离
心管中 1000 rpm 离心 5 min,再按比例分瓶,放入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3.3.1.3 细胞冻存
当观察到细胞贴壁的范围达到 90%以上后,胰酶消化完全后转移到离心管中
1000 rpm 离心 5 min,弃掉上清液后加入细胞冻存液 1~2 ml,再分别装入灭菌过的细
胞冻存管中。最后将冻存管放入-80 ℃冰箱中冻存。

3.3.2 体外细胞毒性测试
使用 MTT 法检测 MoS2、MoS2-BSA、MoS2-BSA-ZnPc 和 MoS2-BSA-ZnPc-FA 纳
米片对人乳腺癌细胞 MCF-7 的毒性大小。将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四种纳米片培养液
31
第 3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细胞毒性及体外 PTT/PDT 协同性能

的细胞孵育 24 h,随后加入 MTT 溶液 20 μl,继续培养 4 h 后弃掉培养液,再加入


200 μl DMSO 溶液,在避光环境下置于酶标仪中以测定其吸光度。

3.3.3 体外细胞 PTT/PDT 协同效应实验


将人乳腺癌细胞 MCF-7 分为 10 组,对照组、激光照射组、MoS2 培养组、
MoS2-BSA 培养组、MoS2-BSA-ZnPc 培养组、MoS2-BSA-ZnPc-FA 培养组,MoS2+激
光照射 10 min 组,MoS2-BSA+激光照射 10 min 组,MoS2-BSA-ZnPc+激光照射 10
min 组和 MoS2-BSA-ZnPc-FA+激光照射 10 min 组。激光照射组在细胞贴壁后,加入
细胞培养液与纳米片材料配制的溶液(0.2 mg·ml-1,200 μl),12 h 后将培养液弃掉,
激光照射组需要先加入 200μl 细胞培养液,再用 NIR 激光照射 10 min,最后加入 200
μl 活细胞/死细胞染料孵育 15 min,孵育结束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荧光信息。

3.3.4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将人乳腺癌细胞 MCF-7 分为 4 组,分别为对照组、加 MoS2-BSA-ZnPc-FA 培养
组、激光照射组、MoS2-BSA-ZnPc-FA+激光照射组。孵育 12 h 后吸出培养液,加入
200μl MoS2-BSA-ZnPc-FA 材料培养液。激光照射组则在激光照射 10 min 后加入 100
μl JC-1 染料,孵育 20 min 之后观察细胞情况。

3.3.5 单线态氧检测

3.3.5.1 细胞外单线态氧检测
1, 3-二苯基异苯并呋喃(1, 3-Diphenylisobenzofuran,DPBF)探针通常被用来检测
细胞外的单线态氧。配置 0.2 mg·ml-1MoS2-BSA-ZnPc-FA 溶液,在波长 420 nm 处调
0;再将 MoS2-BSA-ZnPc-FA 溶液与 DPBF 溶液混合,检测其在 420 nm 处的吸光度;
同时还要记录单独 DPBF 溶液在波长 420 nm 处的变化情况。

3.3.5.2 细胞内单线态氧检测
2', 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H2DCFDA)探针通常被用来检测细胞内产生的单线态
氧。将人乳腺癌细胞 MCF-7 分为五组,即对照组、激光照射组、阳性对照组、加入
MoS2-BSA-ZnPc-FA 纳米片溶液组、MoS2-BSA-ZnPc-FA 纳米片溶液 + 808 nm 激光照
射组。MoS2-BSA-ZnPc-FA 纳米片溶液组加入 200 μl、0.2 mg·ml-1MoS2-BSA-ZnPc-FA
纳米片溶液后培养 2 h,阳性对照组加入 200 μl 50 uM·L-1 的 H2O2 ,孵育 0.5 h,
MoS2-BSA-ZnPc-FA 纳米片 + 激光照射组再加入 MoS2-BSA-ZnPc-FA 纳米片溶液后需
要孵育 2 h,孵育完成后后用 H2DCFDA 探针进行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产
生的荧光信息。
32
第 3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细胞毒性及体外 PTT/PDT 协同性能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体外细胞毒性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是否具有低毒性,这是对它能否成为一种安全合
格的纳米治疗剂至关重要,若是毒性较高,则会对生物体本身产生危害。因此,在
进行体内 PTT/PDT 协同治疗实验之前,需要先检测其在细胞内的毒性大小。文中采
用 MTT 法进行细胞毒性检测,结果如图 3.1 所示。可以看出,各个纳米片溶液浓度
的增加使细胞生存率逐渐减小。当四种纳米片溶液浓度达到 200 μg·ml-1 时,MCF-7
细胞的存活率分别在 82.6 %,81.6 %,80.3 %和 79.4 %,此浓度已经达到了生物材料
细胞毒性要求标准。因此,在这个浓度范围内,三种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
使细胞的存活率均在 75 %以上,满足 PTT/PDT 协同治疗细胞毒性要求。

110
MoS2

MoS2-BSA
100
MoS2-BSA-Znpc

MoS2-BSA-Znpc-FA
Cell viability / %

90

80

70

60

0
1 6.25 12.5 25 50 100 200
Concentrantion / μg·g-1

图 3.1 不同浓度的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孵育 MCF-7 细胞的存活率

3.4.2 体外细胞 PTT/PDT 协同治疗实验


进行体外人乳腺癌细胞 MCF-7 的 PTT/PDT 协同治疗实验,其原因在于检验文中
制备的四种纳米片是否能够有效的杀死癌细胞。同批次生长状况良好的人乳腺癌细
胞 MCF-7 随机分为的 10 组,5 个非激光照射组和 5 个经 PTT/PDT 协同治疗的激光
组,经过试剂盒染色后活细胞呈现绿色荧光,死细胞则呈现红色荧光,结果见图
3.2(A) ~ (J)。可以看到,对照组,仅用激光照射组,和四组单独用纳米片溶液培养组
基本没有细胞死亡,均呈现绿色荧光。说明 808 nm、0.8 W·cm-2 的 NIR 激光照射不
会损伤人乳腺癌细胞 MCF-7,而相同浓度的 MoS2、MoS2-BSA、MoS2-BSA-ZnPc 和
MoS2-BSA-ZnPc-FA 纳米片溶液培养组也没有对人乳腺癌细胞 MCF-7 造成损伤。经
33
第 3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细胞毒性及体外 PTT/PDT 协同性能

过激光照射的四组不同二硫化钼纳米片溶液组,细胞均呈现了不同程度的死亡。在
相同的激光照射时间,MoS2 、MoS2-BSA、MoS2-BSA-ZnPc 和 MoS2-BSA-ZnPc-FA
培养组细胞死亡率依次增加、效果显著,MoS2-BSA-ZnPc-FA 纳米片溶液培养组的细
胞几乎全部死亡。结果显示,MoS2-BSA-ZnPc 和 MoS2-BSA-ZnPc-FA 纳米片都具有
良好的 PTT/PDT 协同治疗效果,而 MoS2-BSA-ZnPc-FA 纳米片因其具有靶向性,所
以治疗效果要比其他三组更好。

图 3.2 体外细胞光热治疗荧光染色照片
注: (A) 对照组, (B) 仅激光照射组, (C) 仅加 MoS2, (D) 仅加 MoS2-BSA,
(E) 仅加 MoS2-BSA-ZnPc 组, (F) 仅加 MoS2-BSA-ZnPc-FA 组, (G) MoS2+ 10 min NIR, (H)
MoS2-BSA + 10 min NIR, (I) MoS2-BSA-ZnPc + 10 min NIR,
(J) MoS2-BSA-ZnPc-FA + 10 min NIR.

3.4.3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JC-1 是一种被广泛用于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的荧光探针。对于正常的细胞而言,
其膜电位亦正常,此时 JC-1 会穿过线粒体膜而进入到细胞的线粒体内部,由于其浓
度过高会形成多聚体,细胞呈现红色荧光。若实验中出现,JC-1 从红色荧光转变为
绿色荧光说明线粒体膜电位下降了,表示细胞开始凋亡。
人乳腺癌细胞 MCF-7 随机分成对照组、仅用激光照射组、仅加 MoS2-BSA-
ZnPc-FA 纳米片和 MoS2-BSA-ZnPc-FA 加 NIR 激光照射 4 组,均用 JC-1 染料进行细
胞染色,结果如图 3.3(A) ~ (D)所示。可以明显地看到,A ~ C 组细胞均呈现红色荧
光,说明细胞的线粒体并没有被破坏,这也进一步说明了 MoS2-BSA-ZnPc-FA 纳米
片 和 0.8 W·cm-2 、 808nm 激光对细胞没有危害,这与 3.4.2 节中体外肿瘤细胞
PTT/PDT 协同治疗效果的结论是一致的。D 组细胞呈现绿色荧光,说明被 MoS2-
BSA-ZnPc-FA 纳米片培养的人乳腺癌细胞 MCF-7 线粒体受损,引起了膜电位的下降,
也表明细胞 MCF-7 凋亡是从细胞内线粒体通路进行。

34
第 3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细胞毒性及体外 PTT/PDT 协同性能

图 3.3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荧光图
注:(A) 对照组, (B) 仅用激光照射组, (C) 仅加 MoS2-BSA -ZnPc-FA 纳米片组,
(D) MoS2-BSA-ZnPc-FA + 808 nm NIR 照射组

3.4.4 单线态氧检测

3.4.4.1 细胞外单线态氧
由光化学反应产生的单线态氧可以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或坏死进而直接杀死肿瘤
细胞。1, 3-二苯基异苯并呋喃(DPBF)是一种用来检测单线态氧的化学探针,它本身
在 420 nm 处有紫外吸收峰,当 DPBF 检测到单线态氧时,在 420 nm 左右时其吸光
值开始下降,下降的程度与材料产生的单线态氧的含量成正比。
文中制备的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是否能够产生单线态氧,这是进行肿
瘤光动力治疗的关键所在。利用 1, 3-二苯基异苯并呋喃(DPBF)对 NIR 激光照射下
MoS2-BSA-ZnPc-FA 纳米片产生的单线态氧进行检测,DPBF 加入到 MoS2-BSA-
ZnPc-FA 前后 420 nm 吸光度变化如图 3.4。可以看出,DPBF 在照射期间,A420nm 几
乎没有变化,表明该体系没有产生单线态氧;将 DPBF 加入到 MoS2-BSA-ZnPc-FA
后,A420nm 随着 NIR 激光照射时间的增加不断下降,表明 MoS2-BSA-ZnPc-FA 在激光
照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浓度的单线态氧,可以进行有效的光动力治疗。

0.8

0.6
Absorption / a.u.

0.4

0.2

DPBF in water + NIR 808nm


DPBF in MoS2-BSA-Znpc-FA + NIR 808nm
0.0
0 10 20 30 40 50 60
Time / min

图 3.4 DPBF 加入 MoS2-BSA-ZnPc-FA 前后处吸光度变化情况

35
第 3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细胞毒性及体外 PTT/PDT 协同性能

3.4.4.2 细胞内单线态氧
采用 H2DCFDA 探针对 MoS2-BSA-ZnPc-FA 纳米片能否在细胞内产生单线态氧
进行了探究。H2DCFDA 探针本身没有荧光,其具有细胞膜渗透性,在遇到氧自由基
时,会产生绿色荧光。如图 3.5 所示,图(D)和图(E)组均能观察到较强的绿色荧光,
而仅激光照射组则呈现及其微弱的绿色荧光(图(C)),另外两组未观察到绿色荧光(图
(D)和(E))。此结果说明,MoS2-BSA-ZnPc-FA 纳米片在经过 NIR 激光照射后可以在
细胞内产生有效浓度的单线态氧,也进一步表明 MoS2-BSA-ZnPc-FA 可靶向识别
MCF-7 细胞并穿透细胞膜进入到其细胞内,该材料可用于肿瘤动力治疗。

图 3.5 MCF-7 人乳腺癌细胞内单线态氧检测


注:(A) 对照组, (B) 仅加 MoS2-BSA-ZnPc-FA 组, (C) 仅激光照射组, (D) H2O2 组,
(E) MoS2-BSA-ZnPc-FA + NIR 照射组.

3.5 小结
本章首先研究了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对细胞的生物毒性和产生单线态
氧性能,随后进行了体外人乳腺癌细胞 MCF-7 的 PTT/PDT 协同治疗实验和线粒体膜
电位检测,探讨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发挥 PTT/PDT 协同治疗机理。经过这
一系列实验得到了以下结论:
(1) 使用 MTT 法检测了四种纳米片对细胞的生物毒性,发现 MoS2-BSA、MoS2-
BSA-ZnPc 和 MoS2-BSA-ZnPc-FA 三种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 1 ~ 200 μg·ml-1
浓度范围内使细胞的存活率均在 75 %以上,没有明显的毒性,满足 PTT/PDT 协同治
疗细胞毒性要求。

36
第 3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细胞毒性及体外 PTT/PDT 协同性能

(2) MoS2-BSA-ZnPc-FA 纳米片在经过 808 nm NIR 激光照射后,可在细胞内外均


能产生有效浓度的单线态氧,符合实现光动力治疗的条件,说明可以同时实现
PTT/PDT 协同治疗。
(3) 体外肿瘤细胞 PTT/PDT 协同治疗效果表明,四种纳米片在相同条件下均对
MCF-7 细胞有损伤作用,MoS2-BSA-ZnPc 纳米片孵育细胞经 NIR 激光照射后,其细
胞大量死亡,治疗效果优于 MoS2 和 MoS2-BSA 纳米片组,说明 PTT/PDT 协同治疗
的效果要比单独的光热治疗效果好;MoS2-BSA-ZnPc-FA 纳米片激光照射组细胞几乎
全部死亡,说明叶酸靶向识别能力使该纳米片产生了更优异的治疗效果。
(4) 经 NIR 激光照射后的 MoS2-BSA-ZnPc-FA 纳米片孵育的 MCF-7 细胞,其线
粒体受损,这引起了膜电位的下降,也表明了 PTT/PDT 治疗引起 MCF-7 细胞凋亡是
从细胞内线粒体通路实现的。

37
第 4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体内 PDT/PTT 协同治疗

第 4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体内 PDT/PTT 协同治疗

4.1 引言
2021 年 1 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 年全球癌症统
计报告》显示,女性乳腺癌已超越肺癌成为全球癌症发病率最高的癌种,约占新发
病例总数的 11.7%[1]。乳腺癌是全球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在女性癌症死亡谱上位居
全球首位和我国第 4 位[88-90]。迄今为止,行之有效的乳腺癌诊治技术,这对于提高
其患者五年生存期和降低死亡率仍旧是至关重要。乳腺癌传统的治疗技术包括手术、
放疗、化疗以及多模式联合治疗等,这些方法都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2-15]。
例如,很难通过手术切除所有的恶性肿瘤细胞,而未被消除的乳腺癌细胞仍有可能
导致癌症的复发和转移。免疫疗法治疗癌症的方法因患者而异,不同患者的治疗方
案可能不尽相同[91-93]。光热疗法(PTT)作为一种治疗实体肿瘤的有潜力的候选疗法,
它可以利用吸收近红外光产生的热能,通过热疗来杀死肿瘤细胞 [93-95]。此外,PTT
在癌症治疗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如成本低、靶向性强、选择性精确、抗癌效
果高和副作用少等。而光动力疗法(PDT)则是利用光敏剂产生的活性氧(ROS)来杀死
肿瘤细胞,它是在一定波长光的作用下实现的[96-98]。PTT/PDT 联合治疗可以有效提
高肿瘤治疗效果,它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首选方案。
近年来,大量的光热治疗剂被相继报道,在这些光热材料中,过渡金属二硫化
物因其卓越的光热转换效率(PCE)和近红外(NIR)吸收而成为最有前途的光热治疗剂
之一[99-101]。值得注意的是,MoS2 还具有优异生物降解特性,在对于其临床应用具有
重要意义。2016 年,Tan 等[102]通过化学气溶胶流动法合成了 MoS2 空心球,与 MoS2
纳米片相比其具有更高的光热转换效率(~34.46 %);它在 100 µg·ml-1 浓度下,未检测
到 MoS2 空心球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健康雌性小鼠经静脉注射后其指标与未注射
(治疗)组非常接近;高剂量注射组(400 mg·kg-1)小鼠在第 3 天体重下降 5.6 %,21 d 后
体重增加到 12.5 %,毒性较小;低剂量组(40 mg·kg-1)无明显毒性,小鼠体内治疗实
验充分证明了这种材料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酞菁锌作为一种潜力很高的光动力
治疗剂,无毒,安全性高,在 650 ~ 900 nm 范围内的光照射下可以产生 ROS,能够
穿透深层组织,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效果[83]。
本文的第二、三章实验结果显示,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具有低毒性、
生物相容性较高和稳定性较好等特点,能够靶向识别人乳腺癌细胞 MCF-7,对肿瘤
细胞具有良好的 PTT/PDT 协同治疗效果。基于此,本文将进一步探究三种功能化二
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在体内抗肿瘤效果以及体内代谢途径。文中采用尾静脉注射方
式将纳米治疗剂注射到小鼠体内;再用 0.8 W·cm-2,808 nm 激光照射进行 PTT/PDT
38
第 4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体内 PDT/PTT 协同治疗

协同治疗,治疗期间记录小鼠的肿瘤体积和小鼠的体重,通过检测小鼠脏器内 Mo 和
Zn 元素滞留情况来分析治疗剂在小鼠体内的代谢途径。PTT/PDT 协同治疗结束后,
评估其小鼠脏器组织的损伤程度。

4.2 实验仪器与材料

4.2.1 实验仪器

本章实验仪器及厂家同表 3.1 所示。

4.2.2 实验材料

本章实验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实验试剂、细胞及其生产公司见表 4.1。

表 4.1 实验材料
名称 公司
无水乙醇 沪试公司
RPMI-1640培养基 Life公司
胎牛血清 四季青
胰蛋白酶 博士德
二甲基亚砜 Sigma公司
青霉素/硫酸链霉素 Sigma公司
伊红染料 Solarbio公司
苏木精素 素尔生物
MCF-7 人乳腺癌细胞 素尔生物
石蜡 素尔生物
多聚甲醛 素尔生物
浓盐酸 素尔生物
浓硝酸 素尔生物
磷酸盐缓冲液 埃泽思生物科技
免疫缺陷裸鼠 华阜康生物技术

4.3 实验方法与步骤

4.3.1 构建人乳腺癌荷瘤小鼠
通过皮下注射方式把 MCF-7 细胞接种到 5 周大雌性裸鼠的左前肢处,共构建 30
只荷瘤小鼠模型。癌细胞注射完成后,观察小鼠的肿瘤生长情况。当肿瘤的体积达

39
第 4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体内 PDT/PTT 协同治疗

到 200 mm3(V = 0.5 × 长度 × 宽度 2)时,表示已经成功构建了荷瘤小鼠模型。

4.3.2 小鼠体内肿瘤 PTT/PDT 协同治疗


将构建成功的荷瘤小鼠随机分成 10 组,每组 3 只。组别分别为:对照组、只用
NIR 照射 10 min 组、注射 MoS2 纳米片溶液组、注射 MoS2-BSA 纳米片溶液组、注射
MoS2-BSA-ZnPc 纳米片溶液组、注射 MoS2-BSA-ZnPc-FA 纳米片溶液组、注射 MoS2
溶液 + NIR 照射 10 min 组、注射 MoS2-BSA 溶液 + NIR 照射 10 min 组、注射 MoS2-
BSA-ZnPc 溶液加 NIR 照射 10 min 组、注射 MoS2-BSA-ZnPc-FA 溶液加 NIR 照射 10
min 组。其中,照射的 NIR 激光均为波长 808 nm,功率密度 0.8 W·cm-2;注射方式
均为尾静脉注射;实验组中的对照组注射的是 PBS,其他组的注射液均是纳米材料
的 PBS 溶液,浓度为 0.2 mg·ml-1,注射量为 100 μl。尾静脉注射 6 h 后,对荷瘤小鼠
进行 PTT/PDT 协同治疗,每日治疗一次,治疗时间为 14d。每次治疗后,需要记录
小鼠肿瘤体积和体重变化。

4.3.3 PTT/PDT 协同治疗后小鼠主要脏器组织学分析


PTT/PDT 协同治疗 14 d 后,处死小鼠,解剖小鼠并取出主要器官(心,肝,脾,
肺,肾)和肿瘤部位组织,取出后脏器和肿瘤部位组织立即用多聚甲醛进行固定,再
用蜡块包埋后进行组织切片,之后对切片进行 H & E 染色,并进行病理分析。

4.3.4 小鼠主要脏器 Mo 元素测定


将 36 只 5 周大裸鼠随机分为 4 组,每组 9 只。光热治疗组均通过尾静脉注射给
药,注射量均为 100 μl、0.2 mg·ml-1。在注射后的第 1 h、第 24 h 和第 7 d 分别处死
不同 MoS2 纳米材料治疗组的裸鼠,取出主要器官(心,肝,脾,肺,肾),将其全部
溶解于王水中,再用 5%的硝酸溶液定容,最后使用 ICP-MS 法测试 Mo 元素在各个
器官中的含量。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人乳腺癌荷瘤小鼠构建
进行体内肿瘤 PTT/PDT 协同治疗实验之前,首先构建了人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
所用小鼠均为 5 周大的雌性免疫缺陷裸鼠。如图 4.1 所示,各裸鼠左上肢处均长出了
明显的肿瘤组织,肿瘤平均体积为 235 mm3,培养期间小鼠状态良好。

40
第 4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体内 PDT/PTT 协同治疗

图 4.1 人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

4.4.2 体内肿瘤的 PTT/PDT 协同治疗


进行的小鼠体内肿瘤的 PTT/PDT 协同治疗实验,可以进一步明确功能化二硫化
钼基纳米复合物对小鼠体内的肿瘤是否有治疗效果。将同批次构建的 30 只荷瘤小鼠
随机分为 10 组,每组 3 只。各组荷瘤裸鼠进行 PTT/PDT 协同治疗时的红外热成像图
如图 4.2 所示。可以看出,三种二硫化钼纳米材料注射的小鼠肿瘤部位被 808 nm 激
光照射后,红外热成像图像中的颜色随照射时间增加而变亮,这是由于其温度升高
所导致的;对照组经过激光照射后,肿瘤部位温度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其最高温度
仅为 38℃,这没有达到光热治疗的温度要求。需要注意的是,治疗组肿瘤部位的温
升幅度并不相同,注射 MoS2-BSA-ZnPc-FA 溶液的激光照射组肿瘤处的温度达到了
55℃左右。且说明叶酸的靶向作用使其更快速且大量的聚集在肿瘤细胞处,经光照
后可快速升温,该温度也达到了光热治疗温度的要求。
0S 120S 240S 44480S 600S

(Control

(MoS2+ NIR

(MoS2-BSA
+ NIR

MMoS2-BSA-
ZnPc+ NIR

MMoS2-BSA-ZnPc-
FA+ NIR

图 4.2 荷瘤裸鼠体内肿瘤 PTT/PDT 协同治疗过程的红外热成像图


41
第 4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体内 PDT/PTT 协同治疗

(Day1 Day3 Day7 Day14

(Control

NIR

MoS2

MoS2-BSA

(MoS2-BSA
-ZnPc

MoS2-BSA
-ZnPc-FA

MoS2

(MoS2-BSA
+ NIR

MoS2-BSA
-ZnPc+ NIR

MoS2-BSA-
ZnPc-FA+NIR

图 4.3 荷瘤小鼠治疗前后的肿瘤变化图片

10 组荷瘤裸鼠 PTT/PDT 协同治疗前后如图 4.3 所示。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治疗


组中注射有 MoS2-BSA-ZnPc-FA 溶液的激光照射组的小鼠肿瘤不但全部消失,在治
疗第 14 d 时肿瘤处伤口已经开始逐渐痊愈;注射 MoS2-BSA-ZnPc 溶液的激光照射治
疗组的小鼠肿瘤基本消失,但治疗时间较 MoS2-BSA-ZnPc-FA 激光治疗组要长;而

42
第 4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体内 PDT/PTT 协同治疗

MoS2 和 MoS2-BSA 溶液的激光治疗组未能在 14 d 治疗时间内使肿瘤全部消失,但是


都对肿瘤细胞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余未经激光照射组和对照组,肿瘤体积均
随着时间的增长明显增大。此结果说明,PTT/PDT 协同治疗的效果要比单一的光热
治疗好,而 MoS2-BSA-ZnPc-FA 纳米片因其具有靶向性而对肿瘤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且缩短了治疗时长,这与第 3 章 3.4.3 节治疗体外肿瘤细胞得到的结论一致。
在进行荷瘤小鼠 PDT/PTT 协同治疗期间,为了更加详尽的评估其治疗效果,文
中记录了每组荷瘤小鼠的肿瘤大小及其体重变化,信息如图 4.4 所示。对照组中的小
鼠肿瘤生长速度较其他组快许多,第 14 d 的小鼠肿瘤体积达到了最开始肿瘤体积的
5 倍;仅激光照射组的小鼠肿瘤体积也达到了初始肿瘤体积的 4 倍;仅注射 MoS2、
MoS2-BSA、MoS2-BSA-ZnPc 和 MoS2-BSA-ZnPc-FA 纳米片溶液组的肿瘤体积也有明
显的增长,说明仅激光照射组和仅注射纳米片溶液组不能有效的抑制小鼠肿瘤的生
长;相比之下,分别注射 MoS2 和 MoS2-BSA 纳米片溶液的激光照射组,PTT/PDT 协
同治疗对小鼠体内的肿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但是治疗期间还不能达到完全治愈,
存在肿瘤复发可能;注射 MoS2-BSA-ZnPc 纳米片溶液的激光照射组,在治疗第 10 d
全部消失,并且没有复发;MoS2-BSA-ZnPc-FA 纳米片激光照射组,在治疗第 7 d 时,
肿瘤就已经全部消失,且没有复发的现象,说明该纳米片的靶向作用可以有效缩短
PTT/PDT 协同治疗肿瘤时间。

8
Contral
NIR
Relative tumour volume / V·V﹣1

7 MoS2
MoS2-BSA
6 MoS2-BSA-Znpc
MoS2-BSA-Znpc-FA
5 MoS2+NIR 10min
MoS2-BSA+NIR 10min
4 MoS2-BSA-Znpc+NIR 10min
MoS2-BSA-Znpc-FA+NIR 10min
3

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Time / Day

图 4.4 荷瘤小鼠治疗过程中乳腺肿瘤体积的变化情况

治疗期间对照组和治疗组的荷瘤小鼠体重均稳定增长,各组小鼠增长的趋势几
乎相同,结果见图 4.5。说明文中构建的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对小鼠体重增
长的影响很小。

43
第 4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体内 PDT/PTT 协同治疗

28
Control
NIR
26 MoS2
MoS2-BSA
MoS2-BSA-Znpc
Body Weight / g 24 MoS2-BSA-Znpc-FA
MoS2+NIR
22 MoS2-BSA+NIR
MoS2-BSA-Znpc+NIR
MoS2-BSA-Znpc-FA+NIR
20

18

16

14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Time / Day

图 4.5 治疗过程中荷瘤小鼠的体重变化情况

4.4.3 PTT/PDT 协同治疗后小鼠肿瘤和主要脏器组织分析


文中进一步对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毒性和对肿瘤的抑制作用进行了
研究,将荷瘤小鼠的主要器官(心、肝、脾、肺、肾)和肿瘤组织切片,经过 H&E 染
色后,其组织切片显微图像如图 4.6 所示。荷瘤小鼠在经过治疗后,每组小鼠的主要
器官均没有发现明显的组织损伤,说明该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具有低毒性;
但每组小鼠的肿瘤组织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对照组和仅激光照射组的小鼠肿
瘤组织未出现明显的组织损伤 ,仅注射 MoS2 、MoS2-BSA、MoS2-BSA-ZnPc 和
MoS2-BSA-ZnPc-FA 纳米片溶液组小鼠的肿瘤组织几乎没有被破坏;而注射 MoS2 和
MoS2-BSA 纳米片溶液并用激光照射 10 min 组,肿瘤组织则呈现一定的损伤,但正
常的肿瘤细胞仍然占据多数;注射 MoS2-BSA-ZnPc 纳米片溶液+激光照射组肿瘤细
胞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大面积凋亡,MoS2-BSA-ZnPc-FA 纳米片溶液+激光照射组小鼠
的肿瘤细胞几乎全部坏死和凋亡,但 MoS2-BSA-ZnPc-FA 纳米片因其具有靶向性使
得其杀伤的肿瘤的细胞更多。因此,该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
合物在治疗过程中具有低毒性,高效性和精确性。

44
第 4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体内 PDT/PTT 协同治疗

Heart Liver SPleen Lung Kidney Tumor

(Control

NIR

MoS2

MoS2-BSA

(MoS2-BSA
-ZnPc

(MoS2-BSA
-ZnPc-FA

MoS2+NIR

(MoS2-BSA
+ NIR

MoS2-BSA
-ZnPc+ NIR

MoS2-BSA-
ZnPc-FA+ NIR

图 4.6 治疗 14 天后小鼠肿瘤和体内主要脏器组织学染色图

4.4.4 功能化二硫化钼纳米复合物体内代谢途径分析
将 MoS2-BSA-ZnPc 和 MoS2-BSA-ZnPc-FA 纳米片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进裸鼠体
内,经过 1 h、24 h 和 7 d 后,裸鼠体内主要脏器组织中 Mo 元素的分布情况如图 4.7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裸鼠的五个主要脏器(心、肝、脾、肺、肾)中的 Mo 元素含
量均随代谢时间增加而逐渐减少。其中,肝脏和肾脏中的 Mo 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其他
器官,因为肝脏和肾脏属于动物体内物质主要代谢器官说明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
复合物主要是通过肝脏和肾脏代谢到体外。此外,裸鼠体内的五个主要脏器中 Mo 元
素的含量在注射材料后第 7 d 开始明显减少,说明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能够

45
第 4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体内 PDT/PTT 协同治疗

从体内代谢出去。通过 ICP-MS 检测还发现,裸鼠的五个主要脏器器官均表现出


MoS2-BSA-ZnPc 治疗组中 Mo 元素的含量要高于 MoS2-BSA-ZnPc-FA 治疗组,这应
是由于 MoS2-BSA-ZnPc 纳米片中二硫化钼的含量要高于 MoS2-BSA-ZnPc-FA 纳米片
所导致的,这也是 2.4.1 节中 MoS2-BSA-ZnPc-FA 温升较低的主要原因。由于 BSA 和
FA 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它不仅降低了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生物毒性,
还促进了 MoS2-BSA-ZnPc-FA 分解代谢过程。因此,MoS2-BSA-ZnPc 和 MoS2-BSA-
ZnPc-FA 两种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均为安全有效的纳米 PTT/PDT 协同治疗
剂。

25
(A) 1h
24 h
Mo Concentration (ng/g tissue)

20 7d

15

10

0
Heart Liver Spleen Lung Kidney

20
(B) 1h
24 h
Mo Concentration (ng/g tissue)

7d
15

10

0
Heart Liver Spleen Lung Kidney

图 4.7 荷瘤小鼠体内主要器官中 Mo 元素在不同时间内分布情况


注:(A) MoS2-BSA-ZnPc 纳米片, (B) MoS2-BSA-ZnPc-FA 纳米片.

46
第 4 章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体内 PDT/PTT 协同治疗

4.5 小结
本章进行了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体内 PDT/PTT 协同治疗研究。在 14
d 治疗期间记录了小鼠肿瘤体积和体重等信息,对小鼠主要脏器组织和肿瘤组织进行
观察和分析,并检测了小鼠体内 Mo 元素的含量,以此来评估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
复合物的治疗效果。
主要结论如下:
(1) 首先成功构建了人乳腺癌 MCF-7 荷瘤小鼠模型。
(2) 在治疗期间,注射 MoS2 和 MoS2-BSA 纳米片溶液治疗组的小鼠,发现治疗
效果不明显,肿瘤有可能会复发;而用激光照射 MoS2-BSA-ZnPc 和 MoS2-BSA-
ZnPc-FA 纳米片溶液 10 min 组,肿瘤全部消融,没有复发的现象,并且 MoS2-BSA-
ZnPc-FA 纳米片组的治疗时间更短,说明该纳米片的靶向作用缩短了对肿瘤的治疗时
间。
(3) 在治疗的 14 天中,荷瘤小鼠的体重均稳定上升,小鼠的五个主要脏器组织
均没有出现明显损伤,说明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是一种安全的 PDT/PTT 协
同治疗剂。
(4) 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在小鼠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和肾脏进行代谢,注
射 7 天后 MoS2 纳米片基本可以被代谢出体外。

47
第 5 章 结论与展望

第 5 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本文以水热法合成的二硫化钼纳米片为基础,构建了 MoS2-BSA、MoS2-BSA-
ZnPc 和 MoS2-BSA-ZnPc-FA 三种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对其进行了表征,
并研究了他们的体外肿瘤细胞 PTT/PDT 协同治疗性能和体内肿瘤 PTT/PDT 协同治疗
性能。
主要结论如下:
(1) 水热法制备了分散均匀,粒径在 260 ~ 550 nm 范围内的二硫化钼纳米片;通
过超声将 BSA 包裹在 MoS2 纳米片表面,获得了 MoS2-BSA 纳米片;光敏剂 ZnPc 通
过疏水作用与 MoS2-BSA 纳米片结合,得到了 MoS2-BSA-ZnPc 纳米片;最后将 FA
与 MoS2-BSA-ZnPc 纳米片进行偶联,制备成 MoS2-BSA-ZnPc-FA 纳米片,四种纳米
片整体结构均未受影响,能清晰看到 MoS2 纳米片的晶格条纹。
(2) 0.8 W·cm-2、808 nm 激光对 0.2 mg·ml-1 的 MoS2-BSA-ZnPc-FA 纳米片溶液激
光照射 10 min 后,温升可达到 34℃,而其他三组纳米片溶液浓度为 0.2 mg·ml-1,温
升也均在 30℃以上,满足了光热治疗的最低温度需求。说明四种纳米片光热效应均
较高,导致 MoS2-BSA-ZnPc-FA 光热效率较另外三种纳米片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二
硫化钼的含量较低。
(3) 通过一系列表征的结果表明,文中成功构建了四种纳米片,且均具有较高的
光热效应、良好的升温-降温稳定性和悬浮稳定性。
(4) 在 1~200 μg·ml-1 的浓度范围内,构建的四种纳米片均没有对细胞产生明显的
毒性。
(5) MoS2-BSA-ZnPc-FA 纳米片在经过 808 nm 激光照射后可以在细胞内外产生有
效浓度的单线态氧,说明能同时实现 PTT/PDT 协同治疗。
(6) 四种纳米片均对 MCF-7 人乳腺癌细胞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治疗程度存在差
异,MoS2-BSA-ZnPc-FA 纳米片 + NIR 照射 10 min 后细胞几乎全部死亡,而 MoS2-
BSA-ZnPc 纳米片治疗组的效果也要优于 MoS2 和 MoS2-BSA 纳米片治疗组,说明
PTT/PDT 协同治疗和其具有的靶向识别能力使 MoS2-BSA-ZnPc-FA 纳米片产生了更
优异的治疗效果。
(7) MoS2-BSA-ZnPc-FA 纳米片经 NIR 激光照射后伴随着单线态氧的产生,使
MCF-7 细胞线粒体受损,进而引起了细胞的凋亡。
(8) 在 PTT/PDT 治疗 14 d 期间,荷瘤小鼠的体重均稳定上升,小鼠的五个主要
脏器组织均没有出现明显损伤,说明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是一种安全的
48
第 5 章 结论与展望

PDT/PTT 协同治疗剂。功能化 MoS2 纳米复合物在小鼠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和脾脏进行


代谢,注射 7 d 后基本被代谢出体外,
(9) 使用 MoS2、MoS2-BSA、MoS2-BSA-ZnPc 和 MoS2-BSA-ZnPc-FA 四种纳米片
对构建成功的 MCF-7 人乳腺癌荷瘤小鼠进行治疗,将四种纳米片溶液注射进小鼠体
内,使用 808 nm 激光分别对各组小鼠的肿瘤部位照射 10 min,MoS2-BSA-ZnPc 和
MoS2-BSA-ZnPc-FA 纳米片治疗组的肿瘤全部消失,MoS2-BSA-ZnPc-FA 纳米片组的
治疗时间更短,而 MoS2 和 MoS2-BSA 纳米片治疗组的治疗效果不明显,肿瘤有可能
会复发,这与体外肿瘤细胞 PTT/PDT 协同治疗的效果一致。
(10) 在治疗的 14 d 中,荷瘤小鼠的体重均稳定上升,小鼠的五个主要脏器组织
均没有出现明显损伤,注射一周后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基本被代谢出体外,
说明文中构建的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是一种安全的 PTT/PDT 协同治疗剂。

5.2 创新点
本文中构建的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主要创新点为:
(1) 通过二硫化钼表面修饰 BSA、FA 和 ZnPc,成功制备了功能化二硫化钼纳米
复合物,其具有良好的光热转化性能、悬浮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和靶向识别性能;
(2) MoS2-BSA-ZnPc-FA 兼具 PDT/PTT 特性,能够进行体内乳腺癌协同治疗,这
有效提高了癌症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目前,有关二硫化钼基酞菁锌纳米材料
靶向治疗乳腺癌相关研究鲜见报道;
(3) 文中制备的功能化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在小鼠体内的毒性较低,代谢较快,
未对小鼠的主要脏器组织造成损伤,是一种安全的纳米 PTT/PDT 协同治疗剂。

5.3 展望
论文中构建的三种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不仅具有较好的光热效应,PTT/PDT
协同治疗效果也较好,在靶向 PTT/PDT 协同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在研
究过程中存在二硫化钼基纳米复合物的尺寸偏大的问题,若是能将二硫化钼基纳米
复合物的尺寸控制在更小的范围内,或许会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二硫化钼在光热治
疗方面已经有很多研究成果,但将其应用于实际临床治疗中还有待研究。
光热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肿瘤治疗方法,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减小化疗、
放疗剂量的同时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对人体正常组织的伤害,在将来有望成为一种
治疗癌症的重要方法。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光热材料和光动力试剂被开发,还可以
通过对材料表面进行修饰改性来连接其他药物,不仅提高了光热转换效率和抗肿瘤
能力,还能增强成像和靶向识别能力,这种协同治疗方法值得人们继续深究探索。

49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C.P. Wild, E. Weiderpass, B.W. Stewart. World cancer report: cancer research for cancer
prevention[J]. World Health Orangization, 2020: 5.
[2] X.D. Zeng, Y.L. Xiao, J.C. Lin, et al. Near-infrared II dye-protein complex for biomedical imaging
and imaging-guided photothermal therapy[J]. Ady Healthe Mater, 2018: 1800589.
[3] B. Pang, H.R. Yang, L.Y. Wang, et al. Aptamer modified MoS2 nanosheets application in targeted
photothermal 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J].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2021, 608: 125506.
[4] Y. Song, S.W. Chen. Janus nanoparticles: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s[J]. Chem
Asian J, 2014, 9: 418-430.
[5] F. Bray, J. Ferlay, I. Soerjomataram, et al. Globalcancer statistics 2018: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J]. CA Cancer J Clin, 2018, 68(6):
394-424.
[6] 黄育北, 宋丰举, 陈可欣.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在乳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初探[J]. 中华流行病学
杂志, 2019, 40: 713-718.
[7] 包鹤龄, 王临虹, 王丽敏, 等. 中国 2013 年 35~69 岁女性人群子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率及影响
因素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8, 39(2): 208-212.
[8] C.R. Anele, V.N. Hirakata, M.Z. Goldani, et al. Theinfluence of the municipal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andmaternal education on infant mortality: an investigation in aretros pective cohort study in
the extreme south of brazil[J]. BMC Public Health, 2021, 21(1): 194.
[9] Y.S. Sun, Z. Zhao, Z.N. Yang, et al.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s of breast cancer[J]. Int J Biol Sci,
2017, 13(11): 1387-1397.
[10] H.R. Brewer, M.E. Jones, M.J. Schoemaker, et al. Family history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an
analysis accounting for family structure[J].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7, 165(1): 193-200.
[11] H. Shi, R. Yan, L. Wu, et al. Tumor-targeting CuS nanoparticles for multimodal imaging and guided
photothermal therapy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J]. Acta Biomater, 2018, 72: 256-265.
[12] X. Qian, S. Shen, T. Liu, et al. Two-dimensional TiS2 nanosheets for in vivo photoacoustic imaging
and photothermal cancer theraps.[J]. Nanoscale, 2015, 7(14): 6380-6187.
[13] R. Liu, J. Tang, Y. Xu, et al. Nano-sized Indtuivanio Green J-aggregate as a One-compenent
Theranostic Agent.[J]. Nanotheranostics, 2017, 1(4): 430-439.
[14] C.P. Raut, K.S. Sethi, B.R. Kohale, et al. Indoevaninegrecn-mediated photothermal therapveanren
of chronic periodoutitis: A clinice-mii study[J]. J Iudian Soe Periedontol, 2018, 22(3): 221-227.
[15] S.X. Zhu, X.Y. Wang, L. Liu, et al. Gold nanocluster grafted conjugated polymer nanoparticles for
cancer cell imaging and photothermal killing[J].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2020, 590: 124498.
[16] H. Shi, X. Ye, X. He, et al. Au@Ag/Au nanoparticles assembled with acliya probes as smart “nano-
doctors” guided cancer thermotherapy[J]. Nano-cale, 2014, 6(15): 8754-8761.
[17] 逄博. 核酸适配体修饰的二硫化钼纳米片的靶向热效应研究[D]. 吉林: 长春理工大学, 2020.
[18] 宋传奇. 纳米二硫化钼用于肿瘤多模式成像与光治疗[D]. 黑龙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
[19] G.P. Katchey, B.L. Allen, H. Vedala, et al. The oxidation of graphene oxidr[J]. ACS Nano, 2011, 5:
2098-2108.
[20] E.A. Hussein, M.M. Zagho, G.K. Nasrallah,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functional nanostructures as
cancer photothermal therapy[J]. Int J Nanomedicine, 2018, 13(2): 897-906.
50
参考文献

[21] L. Deng, X. Cai, D. Sheng, et al. A laser-activated biocompatible theranostic nanoagent for targeted
multimodal imaging and photothermal therapy[J]. Theranostics, 2017, 7(18): 4410-4423.
[22] J. Ye, G. Fu, X. Yan, et al. Noninvasive magnetic resonance/photoacoustic imaging for
photothermal therapy response monitoring[J]. Nanoscale, 2018, 10(13): 5864-5868.
[23] Q. Ban, T. Bai, X. Duan, et al. Noninvasive photothermal cancertherapy nanoplatforms via
integrating nanomaterials and functionalpolymers[J]. Biomater Sci, 2017, 5(2): 190-210.
[24] J.Y. Chen, D.L. Wang, J.F. Xi, et al. Immuno gold nanocages withtailored optical properties for
targeted photothermal destruction ofcancer cells[J]. Nano Lett, 2007, 7(5): 1318-1322.
[25] X.H. Huang, I.H. El-Sayed, W. Qian, et al. Cancer cell imagingand photothermal therapy in the
near-infrared region by using gold nanorods[J]. J Am Chem Soc, 2006, 128(6): 2115-2120.
[26] D. Jaque, M.L. Martinez, B. Rosal, et al. Nanoparticles for photothermal therapies[J]. Nanoscale,
2014, 6(16): 9494-9530.
[27] Z. Luo, Y. Xu, E. Ye, et al. Recent progress in macromolecule-anchored hybrid gold nanomaterial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J]. Macromol Rapid Commun, 2019, 40(5): e1800029.
[28] Y. Pan, A. Leifert, D. Ruau, et al. Gold nanoparticles of diameter1. 4 nm trigger necrosis by
oxidative stress and mitochondrial damage[J]. Small, 2009, 5(18): 2067-2076.
[29] C.M. Goodman, C.D. McCusker, T. Yilmaz, et al. Toxicity of gold nanoparticles functionalized
with cationic and anionic side chains[J]. Bioconjugate Chemistry, 2004, 15(4): 897-900.
[30] Y. Li, X. Li, A. Doughty, et al. Phototherapy using immunologically modified carbon nanotubes to
potentiate checkpoint blockade for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 Nanomedicine, 2019, 18: 44-53.
[31] J.T. Robinson, S.M. Tabakman,Y. Liang, et al. Ultrasmallreduced graphene oxide with high near-
infrared absorbance for photothermal therapy[J]. J Am Chem Soc, 2011, 133(17): 6825-6831.
[32] X. Bao, Y. Yuan, J. Chen, et al. In vivo theranostics withnear-infrared-emitting carbon dots-highly
efficient photothermal therapy based on passive targeting after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J]. Light
Sci Appl, 2018, 7: 91.
[33] Y. Li, G. Bai, S. Zeng, et al. Theranostic carbon dotswith innovative nir-Ⅱ emission for in vivo
renal-excreted optical imaging and photothermal therapy[J].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9,
11(5): 4737-4744.
[34] G.V. Theodosopoulos, P. Bilalis, G. Sakellariou. Polymer functionalized graphene oxide: a versatile
nanoplatform for drug/gene delivery[J]. Curr Org Chem, 2015, 19: 1828-1837.
[35] X. Liu, H. Tao, K. Yang, et al. Optimization of surface chemistry on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for in vivo photothermal ablation of tumors[J]. Biomaterials, 2011, 32: 144-151.
[36] P. Huang, L. Bao, C. Zhang, et al. Folic acid-conjugated silica-modified gold nanorods for X-
ray/CT imaging-guided dual-mode radiation and photo-thermal therapy[J]. Biomaterials, 2011,
32(36): 9796-9809.
[37] D. Kim, S. Park, J.H. Lee, et al. Antibiofouling polymer-coatedgold nanoparticles as a contrast
agent for in vivo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ing[J]. J Am Chem Soc, 2007, 129(24): 7661-
7665.
[38] S. Peng, Y. He, M. Er, et al. Biocompatible CuS-based nanoplatforms for efficient photothermal
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in vivo[J]. Biomater Sci, 2017, 5(3): 475-484.
[39] W. Yang, W. Guo, W. Le, et al. Albumin-bioinspired Gd:CuS nanotheranostic agent for in vivo
photoacoustic/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guided tumor-targeted photothermal therapy[J]. ACS
Nano, 2016, 10(11): 10245-10257.

51
参考文献

[40] X. Cai, W. Gao, M. Ma, et al. A Prussian blue-based core-shell hollow-structured mesoporous
nanoparticle as a smart theranostic agent with ultrahigh PH-responsive longitudinal relaxivity[J].
Advanced Materials, 2015, 27(41): 6382-6389.
[41] P.C. ANA, M. Pawel, R.H. Michael. Photodynamic therapy and anti-tumour immunity[J]. Nature
Reviews Cancer, 2006, 6(7): 535-545.
[42] R. ERKKI. SPecialization of tumour vasculature[J]. Nature Reviews Cancer, 2002, 2(2): 83-90.
[43] J.P. Celli, B.Q. SPring, I. Rizvi, et al. Imaging and photodynamic therapy: mechanisms, monitoring,
andoptimization[J]. Chemical Reviews, 2010, 110(5): 2795-2838.
[44] S.S. Lucky, K.C. Soo, Y. Zhang. Nanoparticles inphotodynamic therapy[J].Chemical Reviews, 2015,
115(4): 1990-2042.
[45] A. Amit, S. Dlana, R.J. Ivana, et al. Porphyrinoid-based photosensitizers for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anuPdate[J]. Journal of Porphyrins and Phthalocyanines, 2019, 23(7/8):
729-765.
[46] F. Feng, Y. Yue, Z. Fei, et al. Design of tumor acidity-responsive sheddable nanoparticles for
fluorescence/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guided photodynamic therapy[J]. Theranostics, 2017,
7(5): 1290-1302.
[47] L.E. Andrews, M.H. Chan, R.S. Liu. Nano-lipospheresas acoustically active 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s: evolving tumor imaging and therapy technique[J]. Nanotechnology, 2019, 30: 182001.
[48] K. Patrajk, G. Das, L.F. Fraceto, et al. Nano baseddrug delivery systems: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prospects[J]. 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2018, 16(1): 71.
[49] 陈耐生, 薛金萍, 黄金陵. 用于光动力治疗抗癌新药“福大赛因”的药学与 I 期临床研究[J]. 中
国药学会, 2010, 10: 4647-4645.
[50] D. Kalyane, N.R. Raval, Maheshwari, et al. Employment of 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 (EPR): nanoparticle-based precision tools for targeting of therapeutic and diagnostic agent in
cancer[J].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 2019, 98: 1252-1276.
[51] P. Vaupel, G. Multhoff. Hypoxia-/hif-1α-driven factorsof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impeding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s and promoting malignant progression [J].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 Biology, 2018, 1072: 171-175.
[52] P. Gao, H. Wang, Y.Y. Cheng. Strategies for efficient photothermal therapy at mild temperatures:
progresses and challenges[J].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2021, 7: 48.
[53] Y.V. Kaneti, C. Chen, M. Liu, et al. Carbon-coated gold nanorods: a facile route to biocompatible
materials for photothermal applications[J]. ACS Appl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5, 7: 25658-
25668.
[54] H. Zhang, Y.H. Li, Y. Chen, et al. Fluorescence and magnetic resonance dual-modality imaging-
guided photothermal and photodynamic dual-therapy with magnetic porphyrin-metal organic
framework nanocomposites[J]. Sci Rep, 2017, 7(1): 44153.
[55] P.S. Li, L. Liu, Q.L. Lu, et al. Ultrasmall MoS2 nanodots-doped biodegradable SiO2 nanoparticlesfor
clearable FL/CT/MSOT imaging-guided PTT/PDT combination tumor therapy[J].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9, 11: 5771-5781.
[56] J. Liu, K. Liu, L. Feng, et al. Comparison of nanomedicine-based chemotherapy, photodynamic
therapy and photothermal therapy using reduced graphene oxide for the model system[J]. Biomater
Sci, 2017, 5(2): 331-340.

52
参考文献

[57] Y. Ying, Y.L. Wang, W.H. Xu, et al. RGO@mSiO2-DOX/HA inor-ganic nanocomposites:
preparation and PH-light dual triggered synergistic chemo-photothermal therapy[J]. Eur J Inorg
Chem, 2017, 15: 2236-2246.
[58] Z.G. Gao, T.Y. Shi, Y.J. Li, et al. Mesoporous silica-coated gold nanoframes as drug delivery
system for remotely controllable chemo-photothermal combination therapy[J]. Colloids Surf B:
Biointerfaces, 2019, 176: 230-238.
[59] Z.F. Gao, X.J. Liu, G.Y. Deng, et al. Fe3O4@mSiO2-FA-CuS-PEG nanocomposites f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targeted chemo-photothermal synergistic therapy of cancer cells[J]. Dalton
Trans, 2016, 45: 13456-13465.
[60] W. Liu, K.X. Zhang, L.Y. Zhuang, et al. Aptamer/photosensitizer hybridized mesoporous MnO2
based tumor cellactivated ROS regulator for precise Photodynamic therapy of breast cancer[J].
Colloids Surf B: Biointerfaces, 2019, 184: 110536.
[61] W. Ren, M.Z. Iqbal, L. Zeng, et al. Black TiO2 based core-shell nanocomposites as doxorubicin
carriers for thermal imagingguided synergistic therapy of breast cancer[J]. Nanoscale, 2017, 9:
11195-11204.
[62] S.N. Geng, H. Zhao, G.T. Zhan, et al. Injectable in-situ forminghydrogels of thermosensitive
polypyrrole nanoplatforms for precisely synergistic photothermal-chemo therapy[J].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20, 12: 7995-8005.
[63] X. Zhang, X. Nan, W. Shi, et al. Polydopamine-functionalized nanographene oxide: a versatile
nanocarrier for chemotherapy and photothermal therapy[J]. Nanotechnology, 2017, 28(29): 295102.
[64] X. Huang, S. Tang, X. Mu, et al. Freestanding palladium nanosheets with plasmonic and catalytic
properties[J].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1, 6: 28-32.
[65] J. Liu, X. Zheng, L. Yan, et al. Bismuth sulfide nanorods as a precision nanomedicine for in vivo
multimodal imaging-guided photothermal therapy of tumor[J]. Acs Nano, 2015, 9: 696-707.
[66] S.N. Yang, Y.M. Zhang, S.J. Lu, et al. Labeled-protein corona-coated Bi2S3 nanorods targeted to
lysosomes forbioimaging and efficient photothermal cancer therapy[J]. Colloids Surf B:
Biointerfaces, 2020, 196: 111291.
[67] C.M. Hessel, V.P. Pattani, M. Rasch, et al. Copper selenide nanocrystals for photothermal
therapy[J]. Nano Letters, 2011, 11: 2560-2566.
[68] Q. Tian, M. Tang, Y. Sun, et al. Hydrophilic flower-like Cus superstructures as an efficient 980 nm
laser-driven photothermal agent for ablation of cancer cells[J]. Advanced Materials, 2011, 23: 3542-
3547.
[69] L.N. Ding, Y. Chang, P.F. Yang, et al. Facile synthesis of biocompatible L-cysteine-modified MoS2
nanospheres with high photothermal conversion efficiency for photothermal therapy of tumor[J].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C, 2020, 111371.
[70] L. Chen, X.J. Zhou, W. Nie, et al. Marriage of albumin-gadolinium complexes and MoS2
nanoflakesas cancer theranostics for dual-modality magnetic resonance/photoacoustic imaging and
photothermal therapy[J].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7, 9: 17786-17798.
[71] P. Xue, J. Bao, Y. Wu, et al. Porous prussian blue nanocubes as photothermal ablation agents for
efficient cancer therapy[J].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2017, 17: 168-174.
[72] Q.Q. Qian, S.W. Niu, G.R. Williams, et al. Peptide functionalized dual-responsive chitosan
nanoparticles for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to breast cancer cells[J].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2019,
564: 122-130.

53
参考文献

[73] C.L. Vaughan. Novel imaging approaches to screen for breast cancer: Recent advances and future
prospects[J]. Medical Engineering & Physics, 2019, 72: 27-37.
[74] A.R. Omran. The epidemiologic transition: a theory of the epidemiology of population change[J].
The Milbank Quarterly, 2005, 83: 731-757.
[75] J. Kim, H. Kim, W.J. Kim. Single-layered MoS2-PEI-PEG nanocomposite-mediated gene delivery
controlled by photo and redox stimuli[J]. Small, 2016, 12: 1184-1192.
[76] A.D. Ellington, J.W. Szostak. In vitro selection of RNA molecules that bind specific ligands[J].
Nature, 1990, 34: 818-822.
[77] Y.S. Shao, H.H. Chiu, P.H. Wu, et al. Aptamer-functionalized gold nanoparticles as photoresponsive
nanoplatform for co-drug delivery[J].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4, 6: 21832-21841.
[78] T. Liu, S.X. Shi, C. Liang, et al. Iron oxide decorated MoS2 nanosheets with double PEG ylation for
chelator-free radio iabeling and multimodal imaging guided photothermal therapy[J]. ACS Nano,
2015, 9: 950-960.
[79] L. Liu, J. Wang, X. Li, et al. Injectable 2D MoS2-integrated drug delivering implant for highly
efficient nir-triggeredsynergistic tumor hyperthermia[J]. Adv Mater, 2015, 27: 7117-7122.
[80] L. Ding, Y. Chang, P.F. Yang. Facile synthesis of biocompatible L-cysteine-modified MoS2
nanospheres with high photothermal conversion efficiency for photothermal therapy of tumor[J].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 2020, 117: 111371.
[81] 汪凌云, 曹德榕. 卟啉类光敏剂在光动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 有机化学, 2012, 12: 2248-2264.
[82] T. Liu, C. Wang, X. Gu, et al. Drug delivery with PEG ylated MoS2 nanosheets for combined
photothermal and chemotherapy of cancer[J]. Adv. Mater, 2014, 26: 3433-3440.
[83] 刘慧龙, 刘端祺. 光动力学疗法中光敏剂的研究和展望[J]. 中国新药杂志, 2012, 12: 1346-1353.
[84] 张涛, 郑举敦, 马腾. 一种新型细胞摄取增强的两亲性卟啉类光敏剂及肿瘤光动力治疗研究[J].
激光生物学报, 2016, 3: 234-239.
[85] 卢小鸾, 张荣, 杨培昕. 纳米载体包载锌酞菁及其衍生物用于光动力抗癌的研究进展[J]. 化学研
究与应用, 2020, 32(3): 341-350.
[86] 杜长丽, 顾月清. 叶酸靶向的肿瘤治疗研究进展[J]. 药物生物技术, 2012, 3: 261-264.
[87] D. Wang, W.Z. Liu, L. Wang, et al. Suppression of cancer proliferation and metastasis by a versatile
nanomedicine integrating photodynamic therapy, photothermal therapy, and enzyme inhibition[J].
Acta Biomaterialia, 2020, 113: 541-553.
[88] R.W. Wang, G.Z. Zhu, L. Mei, et al. Automated modular synthesis of aptamer-drug conjugates for
targeted drug deliver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4, 136: 2731-2734.
[89] 张曼, 周韵, 周连锁. 酞菁锌对三阴乳腺癌细胞光动力干预效果研究[J].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20, 1: 163.
[90] 王竞, 霍美蓉, 张栩源. 基于透明质酸的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3, 8: 828-835.
[91] S.PoolsuP, C.Y. Kim.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synthetic nucleic acid aptamers[J].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2017, 48: 180-186.
[92] S.M. Taghdisi, N.M. Danesh, M. Ramezani, et al. Double targeting and aptamer-assisted controlled
release delivery of epirubicin to cancer cells by aptamers-based dendrimer in vitro and in vivo[J].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and Biopharmace, 2016, 102: 152-158.
[93] 陈聪盈, 王鸣刚, 袁红霞. 核酸适配体靶向治疗恶性肿瘤的机制及其特征的研究进展[J]. 肿瘤药
学, 2019, 4: 529-533.
54
参考文献

[94] 吕海银, 王腾飞, 裴仁军.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肿瘤免疫治疗进展[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9, 6:


55-61.
[95] 刘珍宝, 石依倩, 陈长仁. 核酸适配体在肿瘤靶向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科学通报, 2014, 14:
1267-1279.
[96] Y.A. Shieh, S.J. Yang, M.F. Wei, et al. Aptamer-based tumor-targeted drug delivery for
photodynamic therapy[J]. ACS Nano, 2010, 4: 1433-1442.
[97] Q. Jiang, Z. Luo, Y. Men, et al. Red blood cell mem-brane-camouflaged melanin nanoparticles for
enhanced photothermal therapy[J]. Biomaterials, 2017, 143: 29-45.
[98] X. Li, L. Liu, S. Li, et al. Biodegradable π-conjugatedoligomer nanoparticles with high
photothermal conversion efficiency for cancer theranostics[J]. ACS Nano, 2019, 13(11): 12901-
12911.
[99] F. Wu, L. Chen, L. Yue, et al. Small-molecule PorPhy-rin-based organic nanoparticles with
remarkable photothermal conversion efficiency for in vivo Photoacoustic imaging and photothermal
therapy[J].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9, 11(24): 21408-21416.
[100] F. Ding, X. Gao, X. Hung, et al. Polydopamine-coatednucleic acid nanogel for sirna-mediated
low-temperature photothermal therapy[J]. Biomater, 2020, 245: 119976.
[101] Z. Dong, H. Gong, M. Gao, et al. Polydopamine nanoparticles as a versatile molecular loading
platform to enable imaging-guided cancer combination therapy[J]. Theranostics, 2016, 6(7): 1031-
1042.
[102] L.F. Tan, S.P. Wang, K. Xu, et al. Layered MoS2 hollow spheres for highly-efficient photothermal
therapy of rabbit liver orthotopic transplantation tumors[J]. Small, 2016, 12(15): 2046-2055.

5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 发表论文
(1) Huiru Yang, Lihong Jin, Bingjun Shen. Preparation of molybdenum disulfide-
based nanocomposit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breast cancer PTT/PDT.(撰写中)
(2) Bingjun Shen, Huiru Yang, Jiaqi Chen, Xiaoyun Liu, Mingyue Zhou. Stud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juglone and calf thymus DNA by spectroscopic and molecular docking
techniques.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 2021,
261, 119998.(SCI 收录, IF:4.098, 导师第一作者)
(3) Bo Pang, Huiru Yang, Liying Wang, Jiaqi Chen, Lihong Jin, Bingjun Shen.
Aptamer modified MoS2 nanosheets application in targeted photothermal 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2021, 608, 125506.(SCI 收录, IF:4.539, 第二作者)
(4) Bingjun Shen, Huiru Yang, Xingye Wang, Lihong Jin and Jian Tian. Study on
waste heat measurement and composition change of Pd conductor after laser stimulation in
H2 gas-loading system. IOP Conference Serie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21,
772, 012038.(EI 收录, 导师第一作者)
2) 参加的科研项目
(1) 吉林省教育厅项目《功能化二硫化钼纳米片用于光热/光动力协同靶向治疗肿
瘤的研究》批准号:JJKH20210852KL
(2) 吉 林 省 科 技 厅 项 目 《 森 林 脑 炎 病 毒 核 酸 检 测 试 剂 盒 研 发 》 批 准 号 :
20210204132YY
3) 获奖情况
国家教育部《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1 年

56
致谢

致 谢

行文至此,落笔为终。我与长理的故事始于 2019 年的秋天,将终于 2022 年的


盛夏。在这座城市里的 7 年,在这所学校中的 3 年,目光所及之处,是回忆,也是
难忘的经历。回想这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收获满满,即使心中有许多不舍,但也心
存感激。
首先,要感谢我的指导教师申炳俊老师和金丽虹老师,他们不仅学识渊博,治
学严谨,待人也极为和善。从毕业论文最开始的选题,实验方案论证再到实验室真
正开展实验,这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两位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指导。对于我在科研
道路上遇到的困难,他们会及时提出修改的建议,保证了我的课题能够顺利的进行
直至完结。在他们的教导下,我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至
此,我要再次向我的两位老师致以最真诚的谢意,也衷心的祝愿两位老师桃李满园。
同时,感谢学院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对我们的支持与照顾,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良
好的实验室环境,我也要感谢实验室的学姐、学长、学弟和学妹们,还有我可爱的
室友们和同学们,他们不仅对我的实验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也让我平时的生活充满
了快乐,我们共同成长和进步,我们也一起在科研之路上奋斗着,这些回忆我都将
珍藏在心中,非常感谢你们陪我度过的这段美好时光,前路漫漫,希望我们都可以
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一路上他们的付出与陪伴,他们是我最坚强的
后盾亦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我将用最大的努力来回报我的父母。

5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