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03.

22 22:09
史记读后感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
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由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四年上下共三千多
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十四年,才得以完成。史记之名,鲜有人不知;但要
说其具体内容,却可能很少人有去仔细关注。一方面是在如今快节奏社会的巨大压力下,很少有人能够有这个精
力和时间去读一本颇长的纪传体通史。另一方面,其原文毕竟是文言文,故需要在阅读的同时配合白话文翻译使
用, 而由于史记乃是西汉作品,其表达语序也必定与现代文有所不同,阅读的流畅度和思想深度必定受到影响。
但尽管如此,我仍认为读史记是利大于弊,是一件值得的事情,其也可以衍生诸多思考。本文就试图从分析其背
后意义,以温故而知新,总结归纳所学之内容。
读《史记》的意义是为了什么?在初读此书的时候,我虽仅窥得一斑,可也自认为感触良多,受益匪浅。司
马迁本身行文如流水的笔上功夫固然是《史记》精彩的重要原因,可若想完全地解剖读史的意义,我们需要解剖
的就不仅仅只是为历史锦上添花的笔上功夫,而是历史本身。哲学中通常认为事物本身才是其变化的根据,而其
外在只是重要的条件。打个比方,鸡蛋可以在适当的温度中孵出小鸡,可石头却再怎么样的温度都永远孵不出小
鸡。这个道理放到历史上同样一样,历史的雄伟壮观和包含的诸多道理令到他本身就是一个文明需要吸收,继承
并发展的事物,司马迁固然做的很好,将历史这本“教科书”向我们较为完整呈现了出来,可如果没有司马迁撰
写《史记》,也一定会有张三,李四去撰写另一本记载历史的书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寻求史记的真正意义的
时候,需要暂时丢开司马迁作为个体的影响,也要暂时丢开《史记》本身,从而去分析其根本。
那么,历史本身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
作为分析《史记》的阅读报告,似乎在这时候,引用《史记》的内容再好不过。就如同史记在秦始皇本纪中所讲
一样:“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人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不停试错的过程,在在与自然的交触中不停的尝试,失
败,重复,直到成功,总结规律,是为形成经验。而这个与自然交触的过程,试错的过程,我们便将其称为实践。
而纵观人类发展史,生产活动中的实践便是实践的开始。俗话说,衣食住行,缺一不可。原始人在形成复杂的社
会关系之前,为了确保其本身的延续,也就是不被饿死,就必须要实践进行生产粮食的活动。原始人从与动物的
接触中逐渐掌握获取食物的方法与驯化动物,再进一步懂得使用骨头,兽皮等材料制造工具和衣服。从植物的种
植中得出季节的变化规律,再制定出历法与不同节气。吃饱了饭之后,从对环境的观察得出地球上不同属性之间
的相生相克,从而制定五行。从对人类社会的观察与实践中,再一次制定出法律,政治制度,贸易等等...直至今
天的人工智能。史记中有提到这个过程,是为“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每一项
人类掌握的科技独立存在,可用又互相促进发展,最终造就了今日辉煌的文明。若将这科技树的发展一路细化,
回到第一个掌握这些科技的人类,我们便能够发现些许端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个体有限的生命里,也只能
做出有限的实践,养成有限的认知。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
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当孔子七十岁的时候,他便已经认为自己已经通过实践
完全掌握自然规律,就算随心所欲,也不可能违反任何规矩。虽然句中有夸大成分,可确实也可以证明,如果只
按个体来算,人在七老八十的时候,就已经可以很大程度上明白世间的道理,做出正确的选择了。可又如同杜甫
在《曲江》中所说:“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人能活七十岁,从古时来就已经很稀有了。虽然到
今天这个标准可能得改成一百或以上,可基本道理不变。即人就算身前掌握再多的智慧,可当他的心脏停止跳动,
他的思想便也停止了运作。一切的智慧都会在死后化为乌有。因此,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来说,人类文明倒更应该
是是一个原地踏步的文明,我们可能至今都在为一日三餐发愁,而不是可以悠闲的躺在床上,玩着手机。因此,
我们便能够发现,当个体的生命快要结束时,他便会想办法延续自己的智慧和这段文明,手段可以是交配,文字
记载,书籍等等...自此,当一个新的生命因交配诞生后,上一辈的终点便就可以成为这一辈的起点,从而使得人
类的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虽然不时会因为天灾人祸导致暂时性的文明覆灭和发展倒退,如地震,气候变化,暴
君...可记载在书籍,壁画和艺术品上的知识又使得人类能够快速的回到原先的起点,从而继续征程。灾难不能使
人类文明后退,反而,经历过灾难的人类,会反而从灾难中学习和实践,从而使得人类踏上更快的发展和进步之
路,因此,我们应当概括,人类历史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虽有时在退步,但总而言之,是一直在进步着的。这
个事实不因人的意志而做转移。如同荀子 在《天论篇》中说道“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一样。
可这似乎看上去又和历史的意义跑远了些,什么天道五行,跟我们为什么读书有关系吗?关键点在于这。刚
刚我们已经解释了历史的呈递与发展,回过头来说,看《史记》,就相当于把上千年的历史投入到了我们脑海之
中,使得我们能总结前人的经验,去尽情的发挥,创造,并将成就留给后人,由他们继续进行人类的征途。而待
到那时,他们也会拥有更高超的技能来解剖历史,解剖我们。待到那时,每个人的思想和所做过的一切都是透明
的,是可任意评判,解析的。故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为了问心无愧于自己,更是为了问心无愧于从前,
问之无愧于未来,问之无愧于历史。
当然,这些大道理和陈词单调的东西说起来是最容易的,可做起来却是最难的。又如同《 史记·孙子吴起
列传 》中所说一般:“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大道理谁都会讲,可是真的做起来,好像生活
还是那么的绝望,痛苦。
可真的是这样子吗?
我们解析历史的用处,不仅仅是为了创造一个抽象的东西来讲大道理,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批判别人,而
是为了运用到实际之中。
马克思曾说过一句发自肺腑的话,我认为应了很多人的心声:“哲学家们只顾解释世界,但问题的关键是
如何改变世界。”我们了解历史的本质,世界的真相,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和生活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如同茶话
会一般吃饱了撑着没事干,说出的凌驾于社会之上,凌驾于真理之上的发言。可以说,“真理”如果不结合于实
际,便就不是真理。
我们选择去了解历史,探索真理,运用自己生命的全部热情,就是为了让我们明白,不要被眼前暂时的痛
苦所烦恼,也不要因此变得沮丧,丧失斗志,变得懒散,而是要继续投入自己的热情到生活中,到真理中。
现今许多人在短视频,碎片化信息,热搜,娱乐中迷失了自我,变得自负,俗称“摆烂”。这种自我放
弃过度的贬低自己,只知道一味的指责自己辜负前人,辜负父母,辜负自己,可却又不在实践上做出任何行为。
其不同于工人的罢工,学生的罢课,商人的罢市,是一种面对压迫的反抗和斗争,其只不过更像是面对压迫式的
妥协,放弃罢了。两者的直接区别在于前者放弃了其思想上的斗争,而放弃了自己对生活的斗志,成为社会机器
中的一颗螺丝,而后者并没有放弃思想上的斗争,而是以思想指导自己的实践,去努力做出反抗。
个体的力量当然是弱小的,使得人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妥协看上去无可厚非,合情合理。在这个机会与危
机并存的时代,虽有无限机会,生活无比便利,可却也容易使人反噬其中,失去斗志,使得社会体制逐渐僵化。
可如同前面所讲,历史是螺旋式上升的,倒退是暂时的,进步是永恒的。困难和制造困难的最终是要被打倒和解
决的,而做出这些的,正是当今社会中各阶层的人民群众。青年们须找出谁是自己真正的敌人,並以摧枯拉垮之
势,向他们发出如同《 史记·陈涉世家 》中陈胜吴广一般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质问,以强大的毅力和
决心,争取自己的胜利。并要清楚的认知到,除了自己,没有人能救得了自己。
最后,在文章将至之际,仍最后有些话想说。鸡血是热的,可真的干起来是痛苦的,干起来的力量也是
强大的。本文不过是 愚者之得,一己之见,可能错漏百出,但全是作者的肺腑用心之言,望包涵指教。
以一首诗为结尾,结束此阅读报告。
《七律二首·送瘟神》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