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4

儿童文学基本理论

• 儿童文学的概念和范围
• 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
• 儿童文学的文本特征
•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儿童文学的概念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 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立
艺术性 和丰富价值的审美文学作品的总称。
——黄云生(方卫平)——

儿童文学概念的基本含义包括:
• 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 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
• 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 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
和价值
以教育性为主的概念
显然把儿童文学的教育性作用摆在首位,容易产生将教育当
作儿童文学的根本属性的误解。忽视了文学本质的审美。
—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
强调儿童本位为主的概念
……作家既不做君临儿童之上的教训者,也不做与儿童相向
而踞的教育者。它不是把儿童的心灵看作一张白纸而是一颗
饱满的种子……必须考虑到要激活这颗种子的潜在生命力所
需的土壤、阳光和养料
—朱自强《儿童文学的本质》—
强调文学性为主的概念
儿童文学是文学,它要求与我们的政治教育区别开来。
—曹文轩《儿童文学概念的更新》—
……儿童文学偏离了艺术的轨道,就会成为一种缺乏艺术特
点的东西……它也因此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
—陈子君《关于进一步发展儿童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
当代儿童文学分类的两个标准:
一是从读者的考虑出发,以读者对象的年龄
段为标准。

幼儿文学 狭义儿童文学 青少年文学


0-6岁 7-13岁 青春期

二是从文本的考虑出发,以儿童文学的文体
为标准。
• 从宏观的语言形态角度,儿童文学作品分为
韵文体和散文体两类
• 从具体的文本形态和艺术手法来看,儿童文
学又包括多种体裁。
儿童文学的范围
儿童文学的范围

古典意义上的 现代意义上的
不是专为儿童创作 专为儿童创作
来自民间文学、文人文学领域 自觉、独立的文学门类
直接是儿童教育的工具,以儿童 为适应儿童的文学的欣赏特点,
启蒙用的教材的面目出现 满足他们的审美情感需要而创作
主要有四类: 凡是符合儿童文学概念和含义的
民间口头文学作品 作品
故事
诗歌
古典文学
古典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作品: 例子
1. 民间口头文学作品 《牛郎织女》、《田螺姑
 植根于民间文化的沃土,与人们的精神生活保持着 娘》、《老虎外婆》、民间
最密切的联系,也为历代儿童提供精神食粮。 童谣作品。
2. 注重故事性、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蒙养读物。 宋代朱熹《小学•外篇》、元
 多取材于历史,主要是围绕着伦常道德、作为事例 代卢韶《日记故事》、明代
榜样,讲给儿童听的;也有一些是启发儿童智慧的 萧汉冲《龙文鞭影》、清代
聪明孩子的故事。 程允升《幼学琼林》。
3. 经过专门编纂(zuǎn)的所谓“陶冶性情”的成人文学 《千家诗》、《神童诗》
作品。
 主要是诗歌。语言浅显、音调优美、内容适合儿童。
4. 古典文学中那些适合儿童特点,事实上也常常为儿童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
读者所选择和接受的作品。 《水浒传•武松打虎》、《封
 长篇名著中的精彩段落。这些作品都曾经被当时和 神演义•哪吒闹海》、《聊斋
历代的许多儿童读者据为己有,成为满足他们精神 志异》中的一些富于童趣和
需求的一种补偿性的文学作品。 幻想色彩的故事。
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  儿童文学的文学性是一种有机的、整体性的的审美构成,
不只是传达知识内容的形象化手段。
 适合于儿童阅读。
 将有关的知识内容有机地溶入作品整体的审美世界之中,
并诉诸儿童读者的审美心理世界。

儿童读物  可以是非文学的,也可以吸收、采用一些文学手法,但
并不具备独立的、完整的艺术品格和审美价值。
 广义:包括儿童文学读物。
 狭义:除了儿童文学读物以外的各类适合儿童阅读的出
版物,如思想品德读物、自然科技和文史知识读物等
 适合于儿童阅读。
 以系统的介绍和说明知识为目的。
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

•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寓言、童话、故事、
小说、诗歌、散文等各类文体的优秀儿
童文学作品。
• 学校重理性重知识,轻感受轻陶冶,仅
仅用它作为识字、习句、作文范文,削
弱儿童文学固有的功能,削弱了它在学
校教育上的本质意义。
• 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指出“人类社
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人
的根本改造应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着
手。”他认为“文学于人性之熏陶,本有宏伟
的效力,而儿童文学尤能于不识不知之间,引
导儿童向上,启发其良知良能。”
• 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主要在于“感情教育”、
“美的教育”,在于“人性之熏陶”。
• 素质教育着眼于开发人的潜能,以完善和提高
人的内在身心品质为根本目的,十分重视陶冶
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在潜移默化中
使受教育者逐渐确立起理想和信念,增进文化
素养,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儿童文学对素质教育的实现
扩大视野,提高感知生活的能力

开启智力,发展想象能力

熏陶情感,呵护心灵

陶冶情操,塑造完美人格

提高审美能力,实现美育功能
儿童文学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
儿童文学中所包含着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语文教育的目的相一致
• 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是立于儿童生命空间的
文学,是儿童文化的表现者、激发者、倡导者,其价值观
基于对儿童文化肯定、张扬的立场之上。这样的儿童文学
正是儿童文化与学校文化的桥梁。
• 儿童教育当以儿童为本,它应是与儿童生命的沟通与交流,
儿童文学则可视为儿童精神生活的陪伴与守护神。儿童文
学是美好的,为儿童创造了体验高尚美好情操的艺术氛围,
能使儿童的思想感情受到濡染,提升精神境界。
• 这与小学华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语文
的过程中提高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审美情趣和爱国
情操”。
儿童文学是语文教育最独特最重要的资源
• 语文教育强调在学习中实现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材担负着双重的任务,为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
提供材料,为学生进行思想品质、道德意识的教育和人文
素质的培育提供材料。
• 儿童文学之所以成为语文教材的首选,就因为它具备了这
两方面的特点。
• 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小学语文教材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其
中,除去古代诗歌,基本上是典型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及采
用适合儿童的语言、艺术表现即具有儿童文学色彩的作品。
• 儿童文学是儿童课外阅读最主要的选择,儿童文学阅读占
他们阅读的绝大部分。可以说,优秀的儿童文学已经构成
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而独特的资源。
儿童文学对语文教育的方法启示
• 所谓儿童文学的方法,可以归纳为感性化和趣味化两点。
•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应该立足于儿童的心灵状态和思维特
征。
• 小学儿童语文能力的特征是长于感受、感悟,短于理性
分析。因而,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应该拒斥抽象、概念的
理念化方法,而采取儿童文学那种形象、具体、直观、
整体的感性化方法。
• 语文教育如果遵循儿童文学的艺术原则,遵循文学教育
的科学规律,则语文教学所采取的自然是感性化的方法。
• 作为以快乐为特色的儿童文学,趣味性恰恰是其重要特
质之一。富于趣味性的儿童文学会将深谙儿童文学魅力
的语文教师引向趣味化教学之路。
儿童文学的文本特征

文本特征

故事性 语言特征 插图
故事性
• 故事性是指文学作品中完整和生动的故事
情节所形成的叙事特质。
故事性的构成

“故事元” 叙事语言
故事构成
和“矛盾 叙事技巧 的生活化
方式
体现物” 与口语化

传奇性 完整性、 悬念 三 连 对
和 连贯性、 与 迭 环 立
意外性 生动性、 气氛
曲折性 控制 式 式 式
“故事元”和“矛盾体现物”
• 故事元
故事元是作品人物在特定环境中活动而产生的
中心事件。故事元具有无个性特征的特点。同
一个故事元,在不同的作家笔下可以创作出不
同的作品
• 故事中的“矛盾体现物”——道具。
道具穿接全文,推进情节的发展,
构成了叙事结构中的物件线。它
是支撑了儿童文学的故事情节,
是构成故事性不可或缺的一个因
素。
叙事技巧
斯蒂文生《宝岛》
叙事语言

唐纳德·比赛特《一个唬老虎的小男孩》
故事构成方式
故事性在不同问题中的体现
•儿歌、儿童诗用小小的情节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 童话、儿童小说用故事性来加强人物形象的塑造。若干
故事的聚合,达到塑造突显童话或儿童小说人物形象的
作用。

林格伦《小飞人卡尔松》

一、屋顶上的卡尔松
二、卡尔松建塔
三、卡尔松玩帐篷游戏
四、卡尔松打赌
五、卡尔松的恶作剧
六、卡尔松扮鬼
七、卡尔松变魔术
八、卡尔松赴生日宴会
• 寓言故事用故事性来荷载思想。其目的是
为了说明寓意,因此以故事来作为思想的
承载物,以能说明道理为准绳。

伊索《龟兔赛跑》

一则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故事中塑造
了一只骄傲的兔子和一只坚持不懈的小
乌龟。不可轻易小视他人。寓意:虚心
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要踏踏实实
地做事情,不要半途而废,才会取得成
功。
语言特点
语言特点
语言艺术 语言运用


形 简 音 叙 人

象 洁 乐 述 物

性 性 性 性 语



儿童文学语言的形象性

语言的形象化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
• 帮助儿童调动自身经验去体会、感悟语言
所传递的信息。
• 引导儿童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儿童文学语言形象化的实现:
• 运用想象与联想,调动多种修辞手法显现
事物特征及其互相联系。
林焕彰《日出》
拟人手法
• 语出语言的动作感。运用拟人、夸张等修
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动作感
林格伦《长袜子皮皮》
夸张手法
• 鲜明的色彩感。

詹冰《插秧》 安徒生《海的女儿》
排比手法 比喻手法
儿童文学语言的简洁性
• 优秀的儿童文学总是在充分展示语言多样
性的同时力求简洁生动,选取明朗并富有
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式,使语言丰富而又明
白简洁。
谢武彰 《阳光》
儿童文学语言的音乐性
• 儿歌、儿童诗以不同的节奏、韵律构成音
乐性。
• 短促有力的节奏造成明朗向上的音乐感。
• 缓慢稳静的节奏造成平缓的音乐感
• 儿童散文、童话、儿童小说也充分体现出
语言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严文井《下次开船港》
儿童文学语言的叙述性
• 每一个儿童都有渴望故事的需求,希望从
自己的阅读读出故事来。
• 故事是儿童阅读的共同心理,而“故事”
是需要叙述的。
• 因此,儿童文学的语言体现着明显的叙述
功能。
鲁兵《不知道和小问号》
儿童文学的叙述人语言
• 叙述人语言指儿童文学作品中在塑造人物,叙
述事件,描写环境,评价生活时所使用的语言。
其特点:
 色彩感和形象感,能够产生视觉感
 充满音乐性,体现出极强的节奏感,朗朗上口,
委婉动听,注重拟声词的运用

刘建平《黑金石》
“咕呱,咕呱”,塘里的 青蛙,一声连一声地
唱……“哗哗——”瓢泼大雨像炒豆似的撒在塘里。
儿童文学的人物语言
• 人物语言是指作品中人物对话和一部分心
态独白。其特点:
充满童趣。儿童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总是回
荡着一股清新活泼的童稚之气。
服从于对人物性格、心理的揭示。
插图

插图

类型 特征 功能

绘 表
直 依 延 艺 再
色 画 现 助
观 附 伸 术 创
彩 技 方 读
性 性 性 性 作
法 式
插图在儿童文学中的地位

插图的类型
插图的特征
直观性以具体的画面作用于读者的视觉,插图的本体
特征
• 把事物的特征和作者的想象联系起来
• 在画面中着意于突出事物的特征
• 按照画家的理解和想象对文字内容进行补充交代,
丰富画面的表现力,使画面起到讲述故事的作用
依附性插图的内容依附于文本的文字描述
• 插图依附于作品的文字表述
• 图画必须是反映作品内容的 《大林和小林》

• 体现出所反映内容的特征
• 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延伸性插图依附于文本有超越文本,既表现
了作品内容,也拓展了作品的内容
• 插图作品将画家对文字的理解贯注其中,
使文字的内容得到充盈和延伸。从而体现
出深厚的内涵,揭示出作品的主题。
艺术性插图属于绘画艺术,是绘画艺术对文
学的渗透
• 插图从画面的整体构思到局部细节都具有
艺术性,具有儿童可接受的审美特点。
 构图:多采用二度空间的构图方式
 色彩:色彩运用夸张、大胆和反常规
 构思:贴近儿童的艺术创造(画人——头大身小)
插图的功能
助读功能
• 在儿童读物中最重要的功能
• 实质上是对文字的说明和补充,对文字的图解
• 将作品的内容浅显化、通俗化、直观化,起到帮助
儿童理解作品的作用
再创造功能
• 它不仅显示着插图者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和创造,而
且还牵引着读者在观赏插图时,也进行新的创造活

• 儿童在读图过程中,在感受画家对作品形象艺术把
握的同时,也在重新创建自己对文字和图画的理解。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即儿童文学的基本审
美特征或艺术品性。

美学特质

纯真 稚拙 欢愉 变幻 质朴
纯真
• 儿童正处于人生的黎明时期,在复杂的大
千世界面前,儿童世界总是显得那么的稚
嫩、纯真和美好。
• 这种儿童生命固有的品性,成为儿童文学
作品纯真美的客观来源;而表现儿童生命、
儿童世界的纯真之美,也成了儿童文学作
家自觉的创作追求。
• 美国作家阿诺德·洛 • 李其美的儿童生活
贝尔的童话集《青 故事《鸟树》
蛙和蛤蟆是朋友》 • 纯真晶莹的儿童心
• 作品中洋溢着纯真 灵的自然流露,构
的友爱之情,令人 成了作品纯真之美
感到快乐和温暖。 的内在质素。
稚挫
• 稚拙与纯真一样,是儿童文学天然拥有的美学
语汇和艺术特质。
• 对于儿童文学来说,稚拙就是它的一种艺术本
能,一种美学天性,当然,也是一种富于魅力
的美学特质和形态。
• 儿童文学的稚拙美既表现在内容上,也表现在
形式上。
• 稚拙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美学特质,构成的是
大巧若拙、浑然天成的艺术景致,是儿童文学
具有的一种很高的美学境界。
• 从内容上看,儿童文学的稚拙美主要表现为儿童心理、生活
中的稚拙情态和形态。
• 日本作家小舂久一郎的《虎助的尾巴》:作品中的小老虎虎
助,活脱脱就是一个粗心而可爱的儿童的化身。
• 契诃夫的《万卡》:可怜的万卡给乡下爷爷的信:“前几天老
板拿鞋楦(xuàn)头打我的脑袋,打得我昏倒了,好容易才活
过来。我的日子过得苦极了,比狗都不如……替我问候阿辽
娜,问候独眼的叶果尔卡,问候马车夫;千万别把我的手风
琴给别人。”
• 在这里,没有严谨的逻辑,没有深藏的城府,即使是面临着
沉重艰难的生活境遇,也没有欲说还休的人生感叹,而全然
是一派稚拙淳朴的童年生命气象,全然是一种最自然、本真
的生命意趣的飞扬显现。
• 从形式上看,儿童文学作品的文字、语言
组合和叙述方式的变化可以产生一种稚拙
感,其情节构成方式的变化也能带来一种
稚拙的形式感。
• 例如张天翼的童话《大林和小林》中的叙
述语言:“……后来乔乔的鼻子常常要掉下
来,后来乔乔说话的时候一不小心,乔乔
的鼻子就‘各笃(dǔ)’掉下 来,乔乔上火车
的时候,乔乔的鼻子就掉下来了……”在这
里,鼻子掉下来的情态由于语言不断重复
的叙述组合方式,产生了一种幼儿般稚拙
的口语形式风格。
欢愉
• 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
• 儿童最不喜欢枯燥的故事和乏味的叙述,他们需要有趣的东西。
因此,儿童文学总是洋溢着更为浓郁的谐趣和欢愉之美。
• 这种欢愉之美表现为以幽默、滑稽、可笑的形式来表现具有美感
意义的内容。
• 此外,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也存在着一些以趣味性表达和幽默氛
围营造为目的的作品。例如,传统儿歌中的颠倒歌,就是一种以
表现趣味性和幽默感为主的儿歌种类,它同样具有独特的审美欣
赏价值。
• 在儿童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使用夸张、比喻、对比、移植、仿
拟、反语、拈连、飞白、颠倒、交叉、谐音、双关、反复、错综、
误会法、矛盾法、自嘲法、词义引申等手段,由语言、情节的不
谐调构成喜剧性的矛盾冲突,造成趣味性和幽默效果,构成一种
轻松、清新、隽永的欢愉之美。
• 木子的《长腿七和短腿八》:作者巧妙地运用夸张
和变形手法,设置了长腿七和短腿八这样两个浑身
透着喜剧味儿的人物形象,并通过这两个生理差异
极大的人物形象的对比和互动,使故事的推进一直
处于一种极不协调的滑稽状态中。
• 作品还借鉴了传统儿歌中绕口令的艺术手段,大量
运用叠字叠词和重复运用某些字、词、句式,给读
者的阅读过程带来了很强的趣味性。
• 同时,作者在作品情节推进的巨大反差中,始终在
寻求、把握和表达一种人物之间内在精神和情感上
的沟通、协调和平衡感,这种沟通、协调和平衡感
正是人性中最美丽的、最值得珍视的东西。
• 于是,读者在被作品的趣味性和作者的幽
默感吸引的同时,会有一种真切的感动。
变幻
• 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儿童是更
好动、更富于幻想和探究性的。
• 因此,儿童文学总是更富于幻想,更多惊
险色彩,更多神奇意味。
• 这一切,就构成了儿童文学作品迷人的变
幻之美。
• 瑞典作家林格伦的童话《长袜子皮皮》
• 澳大利亚作家特拉弗斯的童话《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斯阿姨》
• 中国作家郑渊洁的童话《皮皮鲁外传》

这些作品所塑造的滑稽有趣而又神奇 怪诞的人物形象,所
描述的上天入地、无拘无束的情节运动,不仅展示了一种
自由、活泼的现代美学心态,而且充分满足了儿童读者喜
欢幻想、追求新鲜、变化、刺 激的审美心理和阅读趣味,
充分展示了儿童文学的变幻之美。
质朴
• 儿童文学与原始文学、民间文学一样,都具有一种质朴的美。
• “质”是指本质、质地、本色;“朴”字原意指树皮,引申为未加
工的木材,再引申为不加修饰的原始与天然状态。因此,质
朴美就是本色的自然、淳朴之美。
• 儿童文学的质朴之美,来源于儿童生命、精神中所蕴含的质
朴品格和儿童文学创作者质朴的人格品质。
• 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质朴既表现为作品形式方面简洁、朴素
的表达风格,也表现为作品心理内含的素朴。这种质朴美绝
不是形式的粗糙。
• 质朴是用最简洁、自然的文学形式来表达最本真的生命意趣
和形态。因此,质朴拒绝雕琢、矫饰和华媚,并成为儿童文
学天然拥有的美学特质。
• 加拿大诗人丹尼斯·李的儿童诗《进城怎么走法》
就表现了这种美学特质:

进城怎么走法?
左脚提起,
右脚放下。
右脚提起,
左脚放下。
进城就是这么走法。

这首小诗取材、构思十分平实,但在看似朴素
平常的意象中,却深藏着一种奇巧和意蕴。质
朴,的确也可以表现出一种很高的美学智慧。
对于儿童文学来说,质朴是一种本性之美。
(一)朱自强《儿童文学与儿童观》
(二)方卫平《输入与传播——从“儿童中
心主义”到“儿童本位论”》
(三)黄希尧《儿童的发现——卢梭的儿童
观述评

阅读上述有关“儿童观”的论
文,然后分组讨论,并整理出
论文要点。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