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6

文章编号:

1003-7721(
2012)
04-0131-16

周 进

贝多芬 《第九交响曲 · 第四乐章 》的指挥


处理与版本比较

摘   要:文章是对贝多芬《第九 交 响 曲》第 四 乐 章 的 曲 式 结 构、速 度、再 配 器、宣 叙 调、合 唱、重 唱、赋


格段等个性化处理等作了较详尽的指挥分析,通过不同指挥家录音 和 总 谱 版 本 的 诠 释 分 析 ,旨 在 揭 示 与
继承这部伟大的作品从创作构思到表演实践的一些规律与传统。
关键词: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乐队;指挥;马勒;再配器;合唱
中图分类号:
J 2     文献标识码:
615. A   DOI: 3969/
10. j.i
ssn1003-7721.
2012.
04.
016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是整个交响曲中份量最重的一个乐章 ,由 于 加 入 了 人 声,“合 唱 交 响 曲”
因此而得名。其中贝多芬不仅回顾了前面几个乐章的主题材料 ,并为听众展 现 了 一 个 全 新 的 音 响 世 界,即 把
人声和器乐有机地结合 ,达到了音乐史上空 前 的 理 想 高 度 。 虽 然 在 贝 多 芬 之 前 有 数 不 尽 的 人 声 合 唱 与 乐 队
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宗教仪式作品 ,比如莫扎特的《安 魂 曲》,亨 德 尔 的 《弥 撒》,巴 赫 的 《康 塔 塔》等,包 括 贝 多
芬自己的《庄严弥撒》等,但是作为交响性展开 的 人 声 ,并 与 器 乐 结 合 的 形 式 这 是 第 一 次 ,为 浪 漫 主 义 的 音 乐
创作开 启 了 壮 丽 的 先 河 !这 个 乐 章 采 用 了 德 国 诗 人 席 勒 (
Johann 
Chr
ist
oph 
Fri
edr
ich 
von 
Sch
ill
er,
1759-
1805)的《欢乐颂》,早在贝多芬 20 岁左右 就 有 把 这 首 长 诗 谱 曲 的 想 法 ,直 到 作 曲 家 年 届 50 岁 才 完 成 年 轻 时
的愿望,而此时他仅采用了诗歌的第一节 ,第 二 节 前 半,第 三 节,第 四 节 的 后 半 作 为 末 乐 章 的 歌 词 ,经 过 贝 多
芬在音乐上的艺术处理 ,终曲显得更加意境深邃 ,气势磅礴,将人类博大的情 感 提 升 到 了 前 所 未 有 的 高 度 ,用
极度亢奋的音调向神圣的“欢乐”致敬。
以下是贝多芬在终曲中使用的《欢乐颂》德语原文与中文歌词(邓映易译配)的对照:
德语 原文 邓映易 译文
O 
Freunde,n
ich
t d
ies
e Tne! 啊!朋友,何必老调重弹!
Sonde
rnl
 at
β uns
 angenehme
reans
  timmen, 还是让我们的歌声
und f
reudenvo
lle
re. 汇合成欢乐的合唱吧 !
Fr !
eude Freude! 欢乐!欢乐!
eude,s
Fr chner 
Gt
ter
funken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Toch
ter
 aus El
ysum,
i 灿烂光芒照大地 !
Wir 
bet
reten
 feue
rtrunken,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
Himmli
s ,
che dein Hei
ligum!
t 来到你的圣殿里 !
De
ine Zaube
r b
inden wiede
r 你的力量能使人们
Was d
ie Modes
 treng 
getei
lt; 消除一切分歧,
Al
le 
Mens
chen 
wer
den  r,
Brüde 在你光辉照耀下面
Wo 
dei
n s
anf
ter 
Flüge
l we
ilt. 四海之内皆成兄弟 。

作者简介:周   进(
1971~ ),男,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音乐学院交响乐歌剧指挥博士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武汉 430060)。
收稿日期:
2012-07-26
132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2 年第 4 期

Wem de
r gr e 
oβ Wu rf
 ge
lungen, 谁能作个忠实朋友 ,

ine
s Freundes 
Freundzu 
  s
ein; 献出高贵友谊,
Were
 in 
holdes We
ib e
rrungen, 谁能得到幸福爱情 ,
Mi
sche s
einen 
Jubel
 en!
i 就和大家来欢聚 。
a,we
J r auch 
nur
 ei
ne 
See
le 真心诚意相亲相爱
Se
in 
nenntau
  f dem Er rund!
den 才能找到知己!
Und we
r'
s ni
e gekonnt,ders
 teh
le 假如没有这种心意
We
inend 
sich 
aus 
die
s Bund!
em  只好让他去哭泣 。
Fr
eude t
rinken a
lle 
Wesen 在这美丽大地上
An den 
Brüsten 
der Na
tur; 普世众生共欢乐 ;
Al
le 
Guen,a
t lle 
Bs
en 一切人们不论善恶
Fo
lgen
 ihr
er 
Ros
ens
pur. 都蒙自然赐恩泽 。
Küβe 
gab s
ie 
uns 
und Reben, 它给我们爱情美酒 ,
Ei
nen  eund,gep
Fr rü
ftim 
  Tod; 同生共死好朋友 ;
Wo
llus
t wa
rd 
dem 
Wu gegeben,
rm  它让众生共享欢乐
Und 
der 
Cherub 
steht
 vor Got
t. 天使也高声同唱歌 。
Fr ,
oh wie s
eine 
Sonnenf
 li
egen 欢乐,好象太阳运行
Durch de
s Himmel
s prch
t' P
gen lan, 在那壮丽的天空 。
Lau
f et,Brüde
r,eur Bahn,
e  朋友,勇敢的前进,
Freudig,wi
e e
in He
ldzum 
  S
iegen. 欢乐,好象英雄上战场 。
Se
i d 
umschl ,
ungen Mil
lionen! 亿万人民团结起来 !
Diesen 
Kuβde ganz
r  en Welt! 大家相亲又相爱 !
Brüder,übe
r'm 
Sternenz
elt 朋友们,在那天空上,
Musse
 inl
 ieber Va
ter 
wohnen. 仁爱的上帝看顾我们 。

hrs
 trz
t niede ,
r Mil
lionen? 亿万人民虔诚礼拜 ,
Ahnestdu 
  den 
Schpfer,Welt? 拜慈爱的上帝。
Such
'ihnber
'm St
ernenze
lt! 啊,越过星空寻找他 ,
be
r S
ternen 
mus
s e
r wohnen. 上帝就在那天空上 。
反复 反复
Se
id umsch
lungen,Mi l
lionen! 亿万人民团结起来 !
Di
esen Kuβder ganz
en We lt! 大家相亲又相爱 !
r,übe
Brüde r'm 
Ste
rnenz
elt 朋友们,在那天空上,
Musse
 in
 li
eber Va
ter 
wohnen. 仁爱的上帝看顾我们 。
Se
id 
umschlungen,Mil
lionen! 亿万人民团结起来 !
Di
esen 
Kuβde r ganz
en Wet!
l 大家相亲又相爱 !
eude,s
Fr chner Gtt
erf
unken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Toch
ter
 aus El
ysum,
i 灿烂光芒照大地 !
eude,s
Fr chner 
Gt
ter
funken! 灿烂光芒照大地 !

第四乐章的创作

1823 年年底,贝多芬基本上完成了《第九交响曲》的 大 部 分,只 有 第 四 乐 章 还 没 有 最 后 定 稿 ,因 为 贝 多 芬


“曾经想写一首纯器乐的终曲”(见保 .朗多 米 尔 《西 方 音 乐 史》人 民 音 乐 出 版 社 1988,
p.184 页),经 过 多 次 探
索,他才决定使用早年谱写的《欢乐颂》与合 唱 的 形 式 完 成 终 曲 。 另 外,一 个 重 要 的 因 素 是 他 在 创 作 《第 九 交
响曲》之前谱写的《
D 大调庄严弥撒》对第 九 交 响 曲 的 终 曲 有 直 接 的 影 响 ,可 以 说 是 一 种 创 作 上 的 “惯 性”,即
周   进: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指挥处理与版本比较 133

贝多芬在终曲里始终贯穿了他对上帝 ,对神明的个性化理解 ,他写的这个宗教性 作 品 完 全 没 有 以 往 这 个 类 型


作品的形式化,超自然的特征,而是充满了他对人生 ,对人类的真诚关注和对理想社会的热烈向往 。
由于奥地利约瑟夫二世的宗教改革明显地干预宗教事业 ,强行占有教会的 资 产 ,公 开 和 罗 马 教 廷 分 庭 抗
礼,不再听命于教皇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约瑟夫主义”(
Jos
eph
insm),即“国 家 - 教 堂”,把 教 堂 的 管 理 权 纳

入国家体制中。在音乐方面,他大量裁减教堂唱诗班成员 ,许多从事教堂音 乐 创 作 的 作 曲 家 ,如 海 顿,莫 扎 特
在这个时期都没有创作很多的教堂作品 。这种 做 法 导 致 了 整 个 奥 地 利 社 会 的 道 德 水 准 下 降 ,和 严 重 的 世 俗
化,对信仰和 道 德 漠 不 关 心 的 社 会 心 态 ,造 成 严 重 的 社 会 信 仰 危 机,在 这 种 历 史 背 景 下,贝 多 芬 创 作《庄 严 弥
撒》具有重要的“宗教复兴运动”的精神导向,重 新 把 基 督 教 奉 为 精 神 崇 拜 的 核 心 ,适 度 地 引 领 社 会 文 化 走 出
信仰的低谷。
约翰 .米歇尔 .塞勒主教(
Bishop 
Johann 
Micha
elSa
  i
ler,1751-1832)是 贝 多 芬 晚 年 十 分 崇 拜 的 神 学 家 ,
在他的《宗教和艺术的统一》一文中,他强调:“音乐艺术是人类对神性的一种 独 特 的 表 达 形 式 ,贝 多 芬 在 作 品
中通过内心的思索 ,和丰富的想象,努力实现人类与上帝的沟通 ,把上帝至善 至 美 的 永 恒 注 入 人 类 的 心 灵,使
每个灵魂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与升华 。”(见 刘 小 龙 《庄 严 弥 撒》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2010,
p.155 页),这 种 “人 类
大 同”,“兄弟间”的友谊正是晚年的贝多芬内心的写照 。在1989 年12 月25 日纪念柏林墙被推翻的现场演出
中,伯恩斯坦指挥东 、西方联合乐团(德累斯顿 国 家 乐 团 与 合 唱 团 ,柏 林 广 播 合 唱 团,俄 罗 斯 彼 得 堡 基 洛 夫 剧
院乐团,伦敦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巴黎交响乐团等)演唱、演奏的合唱交响曲被命名为“自由颂”(
Ode 
An

i Fr
e  e
ihe
it),纪念人们在历史中形成的隔阂 、冷酷、残忍、和仇恨在那个时刻终于分崩瓦解 ,烟消云散,这正是
席勒的《欢乐颂》在人类文明在现代发展过程中所焕发出的生命力的真实写照 。
我国在 1959 年由指挥家严良堃先生指挥中央乐团录制了中文版本的贝 多 芬 《第 九 交 响 曲》,是 当 时 作 为
建国十周年的献礼 ,作为中国历史上首次用中文演唱 、演奏的这部音乐巨著 ,是 由 我 国 著 名 歌 曲 译 配 家,音 乐
教育家邓映易先生(
1920-2004)忠实地译配,其中 的 “上 帝”,“女 神”,“天 堂”等 字 眼 在 当 时 的 “大 跃 进”社 会
氛围中显得格外显著 ,四位演唱家分别是 :梁美珍、蔡焕贞、魏鸣泉和魏启贤 ,乐 团 演 奏 员 有 九 十 位,合 唱 队 有
一百四十人,总共两百三十人的庞大编制 。这个珍贵的录音资料在中国交响 乐 发 展 史 上 具 有 里 程 碑 的 意 义 。
(见周光蓁《中央乐团史 1956-1996》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9,
p.129-132 页)

第四乐章的结构分析

第四乐章总体来看 ,音乐材料丰富,速度变 化 较 多,根 据 这 个 特 点 我 们 可 以 从 中 发 现 内 部 还 存 在 着 一 个


“潜在”的“小四乐章”套曲结构:
1)第一小乐章:带有宣叙调风格的引子 ,“欢乐颂”主题在器乐和声乐上的呈现 。

2)第二小乐章:
( 6/8 拍,具有土耳其军乐的特点 ,结束用合唱作主题变奏处理 。
3)第三小乐章:采用新材料,速度是“
( Andan
te maest
oso”

4 )第四小乐章:综 合 采 用 前 面 第 一 、第 三 乐 章 的 主 题 ,在 这 里 形 成 双 主 题 赋 格 ,速 度 是 “Al
leg
ro 
ene
r-

gco”
第一小乐章(
1-330 小节)
曲式结构:

A(器乐“宣叙调”) B(器乐“欢乐颂”) A’(人声“宣叙调”) B’(人声“欢乐颂”)
调性:  d 小调        D 大调       d 小调       D 大调

   这是一个带反复的二段式结构 ,特别是第一段在 器 乐 宣 叙 调 中 作 曲 家“回 忆”了 第 一 乐 章( 30-38 小 节)


和第二乐章(48-55 小节)的主题材料。其中一个重要 的 环 节 就 是 乐 章 一 开 始 乐 队 演 奏 的 不 协 和 和 弦 ,这 是
一 个倚音式 d 小调主和弦,
bB 是外音;第二次乐队闯入的和弦(第 17 小节)是一个属小九的高叠和弦 ,小号和
定音鼓根音进入;第三次出现是一个复合和弦 ,即弦乐组是 d 小调导七 和 弦,铜 管 组 是 d 小 调 主 和 弦,木 管 组
是铜管组的主和弦分解形式的旋律 ,如果按照现 代 的 音 高 序 列 排 列 ,就 是 一 个 七 音 “音 束”,虽 然 各 个 声 部 内
部的和弦结构是协和的 ,但是整体音响效果是极其不协和的 。
134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2 年第 4 期

   例 1

贝多芬在这里使用如此不协和的和弦其用 意 众 说 纷 纭 ,就 如 柏 辽 兹 所 说:“分 析 这 样 的 作 品 是 困 难 和 危
险的。”(见《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总谱的后记,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p.
285 页)
第二小乐章(
331-594 小节)
曲式结构:

A(男高音和男声合唱声部)   B(器乐的赋格段)   C(混声合唱)
调性:   bB 大调               转调         D 大调

   这是一个不带再现的二段式 ,
6/8 拍,具有军 乐(Al
la 
Mar
cia)特 点 的 节 奏 型 和 配 器 。 男 高 音 开 始 的 独 唱
具有英雄的气质,所有男声的加入象征着勇往直前的军队 ;而中部的器乐复调段 落(见 赋 格 段)给 听 众 描 绘 了
激烈的战争场面;在经过圆号遥远而持续的号 角 声 中 ,合 唱 以 雷 霆 万 钧 的 气 势 重 现 了 欢 乐 女 神 的 光 彩 ,在 结
构上起到了巩固了第一乐章的主题的作用 。
第三小乐章(
595-654 小节)
曲式结构: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形式:领唱 + 合唱 领唱 + 合唱 合唱 合唱
G 大调
调性: F 大调 b
B 大调 b
E 大三和弦/D 大调属七和弦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两段式 。贝多芬巧妙地布局了这四句歌词 :
1.亿万人民团结起来 !大家相亲又相爱 !
2.朋友们,在那天空上,仁爱的上帝看顾我们 。
3.亿万人民虔诚礼拜 ,拜慈爱的上帝。
4.啊,越过星空寻找他 ,上帝就在那天空上
第一和第二句词采用了先男声领唱后合唱的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回忆”了 乐 章 一 开 始 的 宣 叙 调 风 格,单
音旋律加上乐长号 、低音弦乐器,具有庄严肃穆的教堂风格 ,和前面的具有主观 的“内 心”式 描 写 迥 然 不 同;第
三、四 句 用 富 有 表 情 的 木 管 乐 器 做 衬 托 ,乐 句 连 贯,表 达 了 贝 多 芬 虔 诚 的 宗 教 情 怀 ,第 四 句 的 和 声 运 用 极 其
“大胆”,贝多芬运用了很多平行 和 弦 ,没 有 常 规 的 调 性 功 能 连 接 ,例 如 上 行 小 二 度 的 “拿 波 里 (
Napo
leon)进
行”,下行的减五度进行(贝多芬在 646 小节利用同音进行转调 ,即 G 由三音转换为七音),第 647 小 节 出 现 的
高叠和弦是后面 D 大调的属九和弦 ,力度轻微,合唱的音区较高 ,保持弱力度,表现了一种内在的紧 张 度 和 神
秘感。
例2

第四小乐章(
655-940 小节)
曲式结构:
第一段 第二段 尾声
主题材料:双主题综合呈示 《欢乐颂》主题变形 宣叙调材料
调性: D 大调 D 大调(重唱组 E 大调) D 大调
周   进: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指挥处理与版本比较 135

   这是一个综合再现的两 段 式 ,加 上 一 个 快 速 的 尾 声。 第 一 段 开 始 就 是 一 个 长 大 的 双 主 题 赋 格 (见 赋 格
段),由于前面长时间的属功能和弦的铺垫 ,这里出现的 D 大调主题显得格外辉煌 、灿烂!第 二 段 从 763 小 节
开始,这是一个富有典型“莫扎特”式的乐段,重 唱 组 活 跃 的 音 调 采 用 了 《欢 乐 颂》的 材 料,在 805 小 节 第 三 拍
有一个快速的渐强(c
rec.)笔者听到的大部分录音中 ,乐队与合唱团的力 度 、幅 度 达 不 到 贝 多 芬 的 要 求,感 觉

很匆忙,少数指挥家强调了这个快速渐强 ,比如卡拉 扬 就 做 的 很 出 色;另 外 第 二 段 中 间 有 两 次 po
co 
adag
io的
速度变化,第一次是合唱队 ,力度变化很有感染力 ;第二次是重唱组 ,每一个声 部 发 挥 了 各 自 独 特 的 音 色 和 高
超的技巧,调性离得很远,贝多芬有意识在这里营造一个天国的境界 ,最后通过同主音大小调变换 ,回 到 D 大
调,意味着“欢乐”重新又回到人民大众中去 。

宣叙调的节奏与速度处理

第四乐章一开始令人惊骇的乐队全奏不协 和 和 弦 粗 暴 地 打 破 了 第 三 乐 章 恬 静 肃 穆 的 超 凡 境 界 ,好 似 神
界出现上帝的军队奏响威胁恐吓的音调 ,惩罚那些人间的罪恶 。器乐演奏的 宣 叙 调 如 同 一 座 桥 梁,使 后 面 出
SATB),合 唱 显 得 自 然 而 宏 大 。 器 乐 的 宣 叙 调 如 同 带 有 “冥 想”色 彩 的 “无 词
现的声乐宣叙调 以 及 独 唱 组 (
歌”,乐句较多,而声乐宣叙调的三句歌词 是 贝 多 芬 自 己 写 的 :“哦,朋 友! 何 必 总 是 这 一 套 陈 旧 的 音 调 ,不 如
让我 们 歌 唱 一 些 更 加 动 听 、更 快 乐 的 吧!”(
O  eunde,n
Fr ich
t d
ies
e Tone!Sonde
rnl
 as
t uns
 angenehme
rean
 

timmen,und
 fr
eundenvo
lle
re.)由男低音演唱,这和前面贝多芬用大提 琴 、低 音 提 琴 演 奏 的 宣 叙 调 的 音 色 形
成内在的联系。
由于器乐宣叙调的自由特征(总共六句),不同指挥家采用了不尽相同的 节 奏 和 速 度 处 理 ,但 是 都 有 一 个
共同点就是每一句的“拱形”速 度 结 构:即 先 用 稳 定 的 速 度 引 出 开 始 的 乐 句,在 中 间 的 比 较 密 集 的 音 符 处 理
上,大部分指挥家都采用较快的速度( a
c c
el.),然后在 最 后 的 结 束 乐 句 上 慢 慢 拉 宽 速 度( r
it.),渐 慢 下 来,回
到“冥想”的状态。伯恩斯 坦 (
Leona
rd Berns
tei
n 1918-1990)在 “柏 林 墙 ”版 本 的 实 况 演 出 中 使 用 的 速 度 很
慢,音的时值保持很长 ,动力略显不够;切利比达赫(
Ser
giu 
Cel
ibi
dache
 1912-1996)的 音 色 永 远 是 优 美 的,在
他 1989 年指挥德国慕尼黑爱乐的录音中即 使 贝 多 芬 标 记 的 强 奏 力 度 ,他 也 处 理 得 十 分 委 婉 ,没 有 托 斯 卡 尼
尼那样具有“愤怒”的情绪,也没有富特文格 纳 那 种 具 有 古 希 腊 演 说 家 的 那 种 雄 辩 的 气 质 。 以 下 谱 例 是 大 部
分指挥家指挥者六句旋律时所采用的速度( ri
t.a
ccl.)、弓法,和色调(
e nuance)处理(箭 头 朝 下 是 指 挥 家 对 原
谱时值的修正,即短于记谱时值 ,第三个箭头表明有的 指 挥 要 求 省 略 第 一 个 #F(比 如,马 勒),以 便 于 低 音 弦
乐演奏和清晰有力的发音 。
136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2 年第 4 期

   例 3

富特文格纳在 1951 年 7 月 29 日指挥拜鲁伊特节日管弦乐团与 合 唱 团 的 录 音 中 ,在 第 四 句,即 在 上 面 谱


例的第 26 小节(原谱的 56 小节),他的处理别具一格 ,具有层次:开始 的 三 小 节 连 接 顺 畅 力 度 较 强,接 下 去 的
F 音柔和,是另一个乐句的开始 ,好像是老者的叙说一样徐 缓 ,速 度 和 力 度 逐 渐 降 低,与 后 面 的 Adag
io 
can
ta-

ile衔接非常自然。

再配器处理

这个乐章气势恢弘 ,古典时期的乐队编制与合唱队规模不能够满足现代的 音 乐 厅 和 听 众 的 音 响 需 求 ,作
为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作曲家 、指挥家,马 勒 (
Gus
tav 
Mah
ler
 1860-1911)在 这 个 乐 章 的 演 出 版 本 中 增 加 了
三支长号,一支大号,以及另外四支圆号(
5、6、
7、8),与 另 外 两 支 小 号 (
3、4),同 时 改 变 了 一 些 弦 乐 的 音 型 等 ,
旨在强调、突出重要的旋律声部和对位线条 并 能 够 与 现 代 大 型 合 唱 队 相 抗 衡 ,才 能 够 更 鲜 明 地 表 达 贝 多 芬

的原始创作意图(由美国洛杉矶阿诺德 .勋伯格文献中心保存的马勒版贝九 总 谱)。 当 然,我 们 不 能 过 分 依 靠
这些配器处理,还是要针对具体的乐队编制 、音乐厅和必要的声部平衡处理才能 在 不 改 变 原 谱 的 情 况 下 达 到
贝多芬的原始意图 ,除非个别地方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我们再考虑这些有益的做法 。
1.长号与大号
贝多芬只在第四乐章的第 三 小 乐 章 中 使 用 长 号 ,马 勒 使 用 长 号 与 大 号 主 要 是 加 强、加 厚 乐 队 的 低 音 线
周   进: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指挥处理与版本比较 137

条,在乐章开始的低音 F,贝多芬的原始配置是由大管和低音大 管 以 及 3、
4 圆 号 担 任,而 马 勒 增 加 了 大 提 琴,
低音提琴,长号和大号加强了低音 ;(这种做法在第 17 小节至 25 小节,以及 208 小节至 215 小节重复使用)。
例4

由于现代乐队中很少有中音长号( Al
to 
Trombone)因此有些音高对次 中 音 长 号 来 说 太 高 ,而 且 声 部 进 行
突兀奇特,例如第 724 小节,因此马勒去掉了长号的这些声部进行 ,改写为男高音的声部 。
例5

2.小号
由于贝多芬当时的小号还是自然小号 ,能 够 演 奏 的 旋 律 音 不 多 ,但 是 其 音 量 又 很 大 ,因 此 马 勒 改 用 活 塞
小号演奏旋律与木管组重叠 ,加厚了旋律的线条 ,例如乐章开始;例 6
例6

又如 655 小节处,贝多芬零星地为小号 写 了 几 个 旋 律 音 ,以 此 和 第 二 小 提 琴 强 调 女 中 音 的 主 题 旋 律 ,由
于当时的自然小号不能完整演奏旋律 ,马勒因此 改 写 了 小 号 声 部 (带 有 箭 头 的 是 马 勒 填 写 的 ),同 时 加 厚、重
叠了中音长号的高音区 。
例7

类似的地方还有第 678 小节开始的赋 格 段 ,为 了 强 调 合 唱 声 部 的 对 位 旋 律 ,马 勒 安 排 第 一、二 小 号 全 部


演奏女高 音 的 第 二 主 题 t
heme
 II,第 三、四 小 号 演 奏 第 一 主 题 t
heme
 I,第 705 小 节 的 待 起 拍 也 是 这 样 处 理
的,只是第一、二小号重叠女高音 ,第三、四小号重叠女中音 ;第 724 小节 开 始 原 来 两 支 小 号 的 八 度 长 音 改 为,
138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2 年第 4 期

第一小号保持高音区的长音 ,第二小号演奏女中音声部 ,加强了内声部的旋律线条 ,形成叠声部加的动力 。


3.圆号
圆号声部是马勒使用最 多 的 声 部 ,起 到 填 充、加 强、加 厚 声 部 的 作 用。 在 原 谱 中,贝 多 芬 使 用 了 四 支 圆
号,由于自然圆号和自然小号一样不 能 演 奏 复 杂 半 音 的 原 因 ,马 勒 增 加 了 另 外 四 支 圆 号 ,同 时 改 写、填 充 了
一些旋律片段以增强乐队织体内声部的清晰性 ,其中 1、
2 圆号演奏上行的半音旋律 ,在最后三小节,只有 3、

圆号演奏同音,其他圆号声部演奏半音旋律 ,显得格外明显。例如开始的八支圆号的安排 :
例8

和木管声部的加厚处理一样 ,马勒让原来休止的 3、
4 圆 号 在 全 奏 时 重 叠 1、
2 圆 号,例 如 第 172 小 节 3、

圆号的加入力度是 p,到了后面的第 180 小节,力 度 才 恢 复 到 f,类 似 的 地 方 还 有 第 517,
543 小 节 等;在 双 主
题赋格段落, 1、
2、 6 圆号在 671 小节重叠加强男高音声部 ,其中 1、
5、 2 圆号的旋律增加了变化音 ,使 得 旋 律 完
整;第 720 小节, 、
56 圆号先后重叠了女中音和男高音声部 ,马勒改写了 2 圆号(
1、 D 调):
例9

4.弦乐组
整个乐章里弦乐声部的改动不是很多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第 814 小节 处 的 音 符 改 动,贝 多 芬 原 来 的 旋 律
走向是具有先现的意义 ,然而在配器上显得不 够 清 晰 ,弦 乐 的 旋 律 节 奏 和 木 管 节 奏 不 同 步 ,因 此 马 勒 将 弦 乐
的节奏向前移动了一拍 ,并改为四分音符 ,这样就使得后面正拍上的木管进 入 显 得 干 净 ,突 出 了 速 度 的 转 换,
笔者认为马勒此处的修改时符合音乐本身内涵的 :
周   进: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指挥处理与版本比较 139

例 10

马勒将第二小提琴在 718 小节处重叠第一小提琴的高音 A,而 且 使 用 震 音 演 奏 法,在 720 小 节 的 小 提 琴


声部,原来贝多芬写的是相隔十度 的 带 状 旋 律 ,第 二 提 亲 的 演 奏 法 为 连 奏 (
Lega
to),而 马 勒 为 了 强 调 这 个 八
分音符的具有对位性的旋律 ,将第二小提琴改 为 和 第 一 小 提 琴 一 样 的 旋 律 ,这 样 小 提 琴 人 数 增 加 ,加 强 统 一
性,旋律的力量自然突出很多 !同时安排中提 琴 演 奏 原 来 第 二 小 提 琴 的 内 声 部 ,增 加 弦 乐 的 动 感,与 合 唱 队
的长音旋律形成对比 。
例 11

5.木管组
由于乐器制造的原因 ,贝多 芬 在 当 时 没 有 过 多 采 用 木 管 的 高 音 区 ,而 马 勒 所 在 的 工 业 时 期 木 管 制 造 发
达,木管乐器高音区发音良好 ,稳定,因此马勒 在 很 多 地 方 将 木 管 的 旋 律 提 高 八 度 演 奏 ;另 外 一 个 做 法 是,马
勒将贝多芬在全奏时没有使用的乐器加入进来 ,分配适当的旋律加以重 叠 ,例 如 第 320 小 节 贝 多 芬 停 止 使 用
单簧管,而马勒继续使用它重叠双簧管的旋律 ,直到 330 小节,加强 木 管 的 力 量,相 同 的 地 方 还 有 第 543 小 节
开始的全奏旋律,马勒认为单簧管没有理由停 止 演 奏 主 题 ,因 此 重 叠 了 双 簧 管 声 部 ;在 赋 格 段 进 行 的 中 间 段
落,为了强调木管的主题进行 ,在第 446 小节处,马勒将 第 一 单 簧 管 重 叠 双 簧 管 的 主 题 ,
447 小 节 用 第 一 大 管
重叠单簧管的主题 ;第 655 小节开始的双主 题 赋 格 段 ,由 于 小 号 独 立 演 奏 完 整 的 第 二 主 题 ,原 来 贝 多 芬 使 用
的单簧管显得多余 ,因此,马勒再次将单簧管重复第一主题 ,在高音区充分展 示 了 单 簧 管 的 音 量 ,这 是 对 贝 多
芬配器的 有 益 调 整;第 865 小 节 至 868 小 节 的 木 管 声 部,处 理 大 管 声 部,马 勒 将 原 来 的 附 点 旋 律 改 为 全 音 符
的颤音 A。(美国洛杉矶阿诺德 .勋伯格文献中心保存的马勒版贝九总谱 。)
6.定音鼓
定音鼓作为一个独立的声部在乐队里起 到 举 足 轻 重 的 作 用 ,例 如 第 二 乐 章 的 定 音 鼓 独 奏 段 落 。 在 第 四
乐章开始的第五小节 ,马勒将定音鼓的节奏由十六分音符改为八分音符 ,这样使 得 主 要 旋 律 的 八 分 音 符 节 奏
更加清晰、有力:
例 12

在 851 小节开始至 854,马勒取消了贝多芬原来的定音鼓节奏 ,而从 855 小节开始进入,并且他 根 据 旋 律


的和声内涵重新写了四小节旋律 ,增强了和声内声部的共鸣 。
140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2 年第 4 期

   例 13

最后在 928 小节到 931 小节之间,马勒将第二拍和第四拍的八分音符省略掉 ,为了强调强拍和次强拍 :


例 14

另外还有:乐章开始的低音 F,乐队 原 来 的 配 置 是 由 大 管 和 低 音 大 管 以 及 3、
4 圆 号 担 任,马 勒 增 加 了 大
提琴,低音提琴,长号和大号加强了低 音 ;第 三 小 节 的 旋 律 在 木 管 声 部 不 够 清 晰 ,因 此,马 勒 增 加 了 3、
4、5、

圆号和小号重叠 D 小调下行分解和弦的旋律 。

第一小乐章的指挥处理比较

由于第一小乐章的速度变化较多 ,各个指挥的处理不尽相同 ,在我们比较的 过 程 中 可 以 看 到 贝 多 芬 的 原


谱的内在伸缩性与情感的张力 。
指挥家 速度 处理
富特文格纳采用了马勒的重新配器,在开始的引子里加入小号和圆号的
引子 ?=176;器乐 半音化旋律;宣叙调 从 一 开 始 就 显 得 格 外 挺 拔 有 力;55 和 56 小 节 之 间
宣叙调的速度 ? 有停顿,第 59 小节的力度 突 然 变 弱,体 现 了 前 后 两 个 不 同 的 情 感 层 次;
富 特 文 格
=116;第一乐章材 第 65 至 68 小节的力度变化很大;第 81 小节,富特文格纳没有按照贝多

料 ? =72;第 三 乐 芬的速度标记马上回到快板的速度,而是继续沿用宣叙调的速度;《欢乐
Wi
lhelm
章材 料 ?.= 120; 颂》的速度平稳而有起伏,弦乐的揉弦较多,小提琴甚至有一些滑指奏法
Furtwangl
er
欢 乐 颂 =56(后 (po
rtameno),模仿人声;
t 203 小节不是太慢, 206 小节的八分音符待起拍
(1886 -
面渐强 速 度 到 = 是后面的快板速 度;第 269 小 节 开 始 的 独 唱 组 的 演 唱 法 偏 向 “锤 奏”(
1954)
76);239 小 节 = marca
to),很硬朗,没有瓦尔特那样连贯抒情;从 321 小节开始渐慢,女中
80 音在 324 小节的第二拍特别突出“ s
teht”,合 唱 队 的 最 后 的“Got”延 长 时

值保留很长!有五个小节的长度,之前他有意把速度拉宽。
第四乐章紧接着第三乐章进入,引子每一小节速度是 84,虽然没有贝多
芬的速度标记那样快,还是 非 常 有 冲 击 力 的;器 乐 的 宣 叙 调 托 斯 卡 尼 尼
处理的非常干脆,所有的全奏和弦不是太长,低音弦乐演奏法非常有力;
引 子 =84,节 奏
第 81 小节开始的最后一个宣叙调,低音旋律没有很多渐慢,显得坚决肯
简短 有 力,与 随 后
定,木管打击乐的最后两个和弦一样坚定,短促;欢乐颂在进入强奏之前
托 斯 卡 尼 的宣 叙 调 形 成 对
有一个不可阻挡的渐快趋势;第 203 小节开始的处理接近歌剧宣叙调一
尼 (Artu
ro 比;第 一 乐 章 材 料
般自由,弦乐声音非常柔 和,第 206 小 节 的 待 起 拍 显 然 是 后 面 的 快 速 起
Toscan
ini 的 速 度 ? =82;第
拍,音乐情绪转折很明显;男低音独唱的宣叙调在第 221 小节处,托斯卡
1867 - 三乐章材料 =132;
尼尼把相同的 F 处理成了“倚 音”,显 然 是 借 鉴 了 歌 剧 的 演 唱 处 理 方 法;
1957) 欢 乐 颂 =76(后
第 291 小节的渐弱稍显仓 促,不 够 自 然;第 300 小 节 的 女 中 音 进 入 时 由
面渐强 速 度 到 =
于音区较低,男高音如果 太 响 会 影 响 女 中 音 的 旋 律;第 313 小 节 的 合 唱
88);
进入不如富特文格纳明 显,力 道 不 够;第 321 小 节 开 始 的 二 分 音 符 托 斯
卡尼尼处理的连贯一些,最后的长音和弦没有那样长,而是有力的结束,
这就是托斯卡尼尼的个人风格和气质所致。
周   进: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指挥处理与版本比较 141

克莱伯的宣叙调的 速 度 很 快 ,他 特 别 强 调 演 奏 法 严 格 按 照 谱 面 标 记 ,
引子 ?=200;器乐
连线中没有额外的重音 ;第 30 小节的接头处没有任何预示就直接进入
宣叙调的速度 ?
第一乐章的回忆段落 ,显得突然,过于客观、冷 漠;第 38 小 节 的 低 音 弦
=138;第一乐章材
埃 利 熙 .克 乐的弓法采用离弦演奏法 ,显 得 过 于 短 促,歌 唱 性 不 够;第 203 小 节 他
料 ? =80;第 三 乐
莱 伯 Erich 处理的速度 和 前 面 一 样,然 后 再 渐 慢 一 点,待 起 拍 是 后 面 的 速 度;第
章 材 料 ?.112;欢
Klei
ber 208 小节的乐队齐奏进来很锐利 ,突出了 戏 剧 性 的 闯 入,克 莱 伯 在 这 里
乐 颂 =72(后 面
(1890 - 没有遵守贝多芬的 原 谱 标 记 ,即 定 音 鼓 先 进 入 两 拍 后 ,乐 队 全 奏 才 进
渐强 与 乐 队 的 齐
1956) 入,而克莱伯直接让 定 音 鼓 和 乐 队 同 时 在 第 三 拍 进 入 ,只 有 他 的 录 音
奏段 落 没 有 加 快
是这样的处理,这是 他 个 人 的 处 理 ,因 为 克 莱 伯 想 回 到 第 四 乐 章 开 始
速 度 );
239 小 节
的那种突兀的效果 ,将定音鼓 的 两 拍 省 略 了 ,笔 者 认 为 过 于 主 观 ,因 为
=80
贝多芬在这里很明显是让定音鼓提前出现的 。

引子 ?=168;器乐
瓦尔特的宣叙调处理的很慢 ,演奏法细腻;第 74 小节的渐慢非常多 ,而
宣叙调的速度 ?
且力度饱满;第 16 小节开始 的 中 提 琴 和 大 提 琴 的 旋 律 ,音 色 融 合 的 很
=84;第 一 乐 章 材
布 鲁 诺 .瓦 好;从 164 小节起,《欢乐颂》全奏时,瓦尔特有意识地拉宽节奏 ,没有 像
料 76;第 三 乐 章 材
尔 特 Bruno 托斯卡尼尼那样由 于 音 量 加 强 而 渐 快 ,他 是 一 种 有 控 制 的 渐 强 ,显 得
料 ?.=120;欢 乐
Wal
ter 庄重而雄伟; 203 小节的 进 入 很 迅 速、干 净,突 弱 ( sub
ito 
piano)的 力 度
颂 =63(后 面 渐
(1876 - 控制很好,没有停顿 的 痕 迹; 206 的 待 起 拍 是 后 面 的 快 板 速 度,而 且 是
强与 乐 队 的 齐 奏
1962) 严格按照谱面的连音( s
lur)标 记 演 奏 的;第 208 的 定 音 鼓 的 力 度 ff明
段落 没 有 提 快 速
显区别于前面的力度 f,即强调 了 段 落 感;第 290 小 节 处 的 渐 弱 处 理 很
度,显 得 很 庄 重 );
自然;瓦尔特在最后的长音和弦上没有过多的延长 ,很有节制的收束 。
239 小节 =80

65 小节开始的宣叙调 处 理 的 很 神 秘 ,柔 和,为 后 面 的 渐 强 预 留 很 大 空
间,第 88 小节的三拍半长音 G 使用 自 由 换 弓 达 到 保 持 有 力 度 的 强 音;
引子 ?=200;器乐
91 小节的两个和弦没有 按 照 谱 面 的 休 止 演 奏 直 接 在 宣 叙 调 的 最 后 一
卡 拉 扬 宣叙调的速度 ?
个音之后出现,符合 宣 叙 调 的 自 由 原 则。206 小 节 的 八 分 音 符 待 起 拍
He rber
t =116;第一乐章材
还是前面的速度 ;在独唱的《欢 乐 颂》中 双 簧 管 的 旋 律 和 声 乐 形 成 良 好
Von Ka r
a- 料 ? =72;第 三 乐
的对位关系;在第 319 小节的第三拍,贝多芬特 别 强 调“ rub”(掌 管
Che
an(
j 1908- 章 材 料 ?.=132;
知识的小天 使 ),卡 拉 扬 做 到 了;同 样 在 第 314 小 节 的 第 三 拍 “
St t”
eh
1989) 欢乐颂主题 =
(站立)由女低音演唱显得宏伟 有 力 ;在 这 个 乐 章 合 唱 的 最 后 一 个 延 长
72;
音“Go
t t”(神明)上,卡拉扬继承福特文格纳的传统 :延长了 近 四 个 小 节
的长度,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肃穆之情 。
乐队开始的速度不快 ,显得很稳重;第 53 小节是第三乐章的材料 ,索尔
蒂在结尾的处理是渐弱 ,如 同 过 去 的 映 像 从 眼 前 飘 过 一 般 迅 速 ;第 71
小节开始的渐强宣叙调处理 得 不 拖 沓 ,木 管 的 进 入 紧 凑;第 88 小 节 的
长音 G 略显时值不够,可能索尔蒂这 里 没 有 要 求 大 提 琴 和 低 音 提 琴 换
引子 ?=168;器乐
弓;第 91 小节的 全 奏 和 弦 很 饱 满 ,形 成 一 个 完 整 的 段 落 结 束 。《欢 乐
宣叙调的速度 ?
索 尔 蒂 颂》在中提琴和大提琴声部同 度 出 现 后 ,大 管 的 对 位 声 部 非 常 清 晰 ,第
=112;第一乐章材
George 128 小节处的八分音符旋律的演奏法很有弹性 ; 206 小节的待起拍是前
料 ? =76;第 三 乐
So
lti (1912 面的速度,正拍上才回到原速 ;人 声 的 宣 叙 调 速 度 比 较 和 缓 ,合 唱 声 部
章 材 料 ?.=120;
-1997) 在 237 小节进入时的力度和独唱相平衡 ,双簧管的对位旋律很迷人 ;第
欢乐颂主题 =
281 小节处独唱组的的 突 强 处 理 不 在 贝 多 芬 标 记 的 第 三 拍 ,而 是 在 第
80;
四拍的最高音 A 上;合 唱 队 的 男 低 音 在 地 84 小 节 的 第 四 拍 进 入 非 常
果断有力;从 321 小节开始的合 唱 声 部 中 “顿 奏”的 二 分 音 符 旋 律 索 尔
蒂要求都要断开 ,显 得 非 常 整 齐,最 后 的 合 唱 声 部 的 延 长 F 调 主 和 弦
的根音 F 非常有力,与乐队演奏的三音形成很好的平衡 。

合唱声部 ,重唱

第四乐章的人声和器乐是一个矛盾的统 一 体 ,如 何 处 理 横 向 与 纵 向 的 比 例 关 系 到 作 品 的 成 败 。 重 唱 和
独唱部分充分发挥了四位演唱者各个音区的特色 ,合唱与乐队相得益彰 ,有的指 挥 家 的 录 音 强 调 了 乐 队 的 分
142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2 年第 4 期

量,合唱的力量显得较弱 ,瓦尔特的录音就比 较 突 出 乐 队 ,而 索 尔 蒂 的 人 声、器 乐 各 有 自 己 独 特 的 比 重 ,相 对


平衡。
在双重主题赋格段中 ,贝多芬的处理独具匠心 ,运用了诸如 Hemi
ola(三对二的节奏,使音乐产生紧凑感 、
对比感强烈。)
688 小节的女中音声部和男高音声部 。
例 15

声部的延留音处理 ,
693 小节的女高音声部和男高音声部 。
例 16

chen!”大 部 分 指
在进入重唱组的部分之前 ,第 832 小节的合唱声部有一个 下 行 八 度 的 跳 进 音 程 ,“Mens
挥家用原速(Al
leg
ro)结束,而重唱组(
SATB)的速度 用 新 的 速 度 po
co 
adag
io,索 尔 蒂 要 求 合 唱 队 采 用 了 新 的
速度,使得歌词清晰有力 ,笔者比较赞同他的做法 ,而其他指挥多运用原来的 快 速 结 束 这 个 八 度 跳 进 。(索 尔
蒂 1972 年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芝加哥交响乐团合唱团录音)
关于重唱组的呼吸处理 ,不同的指挥侧重点不尽相同 :富特文格纳采用 以 下 换 气 处 理 比 较 短 小 ,布 鲁 诺 .
瓦尔特也采用了这样的换气处理 :例 17
例 17

在第五小节和第六小节之间的同音之间有 一 个 极 其 短 暂 的 换 气 ,通 常 需 要 很 好 的 控 制 以 至 于 听 众 不 会
注意到,由于富特文格纳将前面的乐句连的过 长 ,导 致 歌 手 无 法 换 气 ,只 能 在 这 个 同 音 之 间 利 用 高 超 的 换 气
技巧赢得足够的呼吸唱完这一句 ,瓦尔特在 1963 年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 的 录 音 中 也 使 用 了 这 样 的 换 气 手
周   进: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指挥处理与版本比较 143

法,是一种加强女高音的声音表现力的手法 。
艾利西·克莱伯(奥地利指挥家 Er
ich 
Kle
i r,
be 1890-1956)的 气 息 处 理 片 中 连 贯 和 悠 长,在 转 调 之 前 利
用“偷气”将这个上行乐句演唱连贯 ,同时在同音反复的第二个音上重复了 “ sanf”(斜体字),强调了这个词的
完整性。
例 18

因为听众在这个“拖腔”中几乎会忘掉词的 开 始 音 节 ,所 以 需 要 在 旋 律 中 采 用 这 种 吐 字 和 发 音 的 修 饰 手
法,而且这个高音和音节 的 再 次 出 现 显 得 更 加 温 柔 而 清 晰 ,弗 里 克 塞 (匈 牙 利 指 挥 家 Fe
renc 
Fri
csay1914-
1963)也做了同样的歌词处理 ,只是没有在女高音声部 ,而是在女中音和男 高 音 声 部 重 复 了 这 个 音 节 ;最 后 女
高音声部的高音 b2 演唱的饱满圆润 ,没有丝毫的破裂 ,强 调 了 重 音 之 后 的 力 度 减 弱 过 程 ,第 三 拍 的 和 声 转 换
和后面出现的大管声部构成极其和谐的 、清晰的和 声 色 彩 变 化,而 弗 里 克 塞 在 最 后 的 高 音 b2 (“
Fl l”)出 现
uge
之前,独唱组一起有一个短暂的换气 ,这是他需要强 调 歌 词 的 一 种 手 法,
1989 年 伯 恩 斯 坦 的“柏 林 墙”的 联 合
乐团的现场演出中也采用了这种表情换气手法 。
索尔蒂 1972 年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录音在这里的速度处理比其他 几 位 指 挥 家 较 慢 ,具 有 华 丽 的 宣 叙
调风格,女高音独唱(
Pil
ar 
Lor r)在转调前的换气没有痕迹 ,但是女中音和男低音的 转 接 线 条 没 有 女 高 音
enga
和男高音之间那么清晰 。

赋格段

赋格段指具有赋格曲的写作技巧 ,在交响乐、室内乐、康塔塔等篇幅较大 的 音 乐 作 品 中 ,运 用 模 仿 复 调 的
原则发展主题,但没有插句,没有完整、系统 的 展 开 段 落。 在 这 个 庞 大 的 合 唱 终 曲 中 有 两 段 值 得 注 意 的 赋 格
段落:
第一个段落是这个乐章第 431 小节开始的器乐乐段 ,主题和对题同时 出 现 ,没 有 采 用 先 后 进 入 的 常 规 方
式,紧接在男高音高亢的结束句之后 ,好似领袖的号召之后百万大军从四方汇集 ,铁流滚滚的战斗场景 。
主题和对题的材料分别来自第一乐章的四度 音 程 和 第 二 乐 章 的 节 奏 特 征 ,同 时 也 是 《欢 乐 颂》的 变 形 处
理。贝多芬通过使用不同的调性转换 ,不对称的句法,以及 改 变 模 仿 的 步 伐 等 手 段 编 织 了 这 个 辉 煌 而 激 动 人
心的赋格段(一共 111 小节)。主题的四小节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第 一 部 分 是 附 点 节 奏 的 级 进 材 料,同 时
具有重音特点;第二部分是具有特性的上行四度跳进音程 ,在后面的展开中贝多 芬 多 次 运 用 它 作 为 模 进 的 主
要材料。固定对题继承了第二乐章谐谑曲“无穷动”的特点,在低音和高音声 部 之 间 交 替 ,指 挥 需 要 在 繁 密 的
织体中找到主题的形态 ,比如 453、
454 小节在小提琴和低音提琴之间的 一 小 节 步 伐 的 八 度 模 仿 ,同 时 也 是 这
个乐句的扩充(
4+2),贝多芬常用的六小节模进方式 。
这个赋格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431-462)主要是两个主题的纵向呈示 。
144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2 年第 4 期

   例 19

第二部分( 463-491)主要是主题 的 第 二 部 分 材 料 的 展 开 ,通 过 句 法 结 构 紧 缩 ,调 性 游 离,同 时 从 477 小


节到 490 小节是固定对题材料(“无穷动”式动机)的单独展开,而且贝多 芬 对 模 仿 主 题 的 呈 示 处 理 独 具 一 格,
即改变原来的强拍开始 ,而转移到弱拍开始 ,这种 “重 音 错 位”的 效 果 产 生 了 音 乐 前 进 的 巨 大 动 力 ,同 时 由 原
来的两拍模仿步伐改为一拍 ,声部进入频繁,颇有密接合应(
st
ret
to)的气势显得更加紧凑 、激烈。
例 20

第三部分是主题第一部分材料的一系列模仿展开 ,经 过 六 小 节 的 上 行 级 进 过 渡 到 #F,这 也 是 D 大 调 主
和弦的三音,这种大三度调性关系在古典时期是少有的 !在 圆 号 断 断 续 续 的 同 音 反 复 中,从 极 弱 的 力 度 中 再
次爆发出《欢乐颂》合唱的“欢乐女神圣洁美丽”,无穷动式的节奏成为庄严主 题 的 陪 衬 ,好 似 全 世 界 的 儿 女 簇
拥着女神走过辽阔的天宇 ,壮丽无边!索尔蒂 的 圆 号 声 部 处 理 很 微 妙 ,不 是 明 显 的 渐 慢,而 是 后 面 渐 强 之 前
的力量积蓄,非常有感染力。
第二个著 名 的 赋 格 段 落 是 从 655 小 节 开 始 到 729 小 节 的 合 唱 部 分 的 双 重 主 题 赋 格 段,即 由《欢 乐 颂》的
变奏形式(节拍变化为 4/6 拍),我们称它为 t
heme
 I:
eude,s
Fr chner 
Gt
ter
funken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Toch
ter
 aus El
ysum,
i 灿烂光芒照大地 !
Wir 
bet
reten
 feue
rtrunken,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
Himmli
s ,
che dein Hei
ligum!
t 来到你的圣殿里 !
De
ine 
Zaube
r b
inden 
wiede
r 你的力量能使人们
Was 
die Mode 
st
reng 
get
eit;
l 消除一切分歧,
Al
le 
Me n
schen 
werden 
Brüder, 在你光辉照耀下面
Wo 
dei
n s
anf
ter 
Flüge
l we
ilt. 四海之内皆成兄弟 。

   与第 595 小节具有乐章开始宣叙调风格的主题纵向结合 ,我们称它为 t


heme
 II:
Se
id umsch
lungen,Mi l
lionen! 亿万人民团结起来 !
Di
esen Kuβder ganz
en We lt! 大家相亲又相爱 !
r,übe
Brüde r'm 
Ste
rnenz
elt 朋友们,在那天空上,
Musse
 inl
 ieber Va
ter wohnen. 仁爱的上帝看顾我们 。

hrs
 türz
t niede ,
r Mill
ionen? 亿万人民虔诚礼拜 ,
Ahnestdu 
  den Schpfer,Welt? 拜慈爱的上帝。
Such
'ihnüber
'm Sternenz
elt! 啊,越过星空寻找他 ,
be
r S
ternen 
mus
s e
r wohnen. 上帝就在那天空上 。

   这个赋格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
第一层次,从 655 小节到 692 小节。
周   进: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指挥处理与版本比较 145

贝多芬安排女声声部在 D 大调上先进入(
S+t
heme
 I;A+t
heme
 II,然 后 男 声 声 部 在 A 大 调 上 进 入,然
而主题声部顺序和前面的女声相反(
T+t
heme
 II;B+t
heme
 I)。671 小节男声恢复前面的 女 声 声 部 顺 序 ,而
679 小节女声的顺序则相反 。卡拉扬在处理女高音声部的《欢乐颂》主 题(
theme
 I)时 要 求 突 出 了 三 拍 子 的 节
奏与字母强烈的音头(a
ttck),速度严格遵守贝多芬的标记 ,每分钟 84;每一个声部的进入都很清楚 ,独立,内

声部厚实有力,富有个性。克莱伯的录音中速度偏快 ,在处理 t heme
 I方面显得更加连贯 ,没有过多突 出 节 奏
重音,内声部,尤其是女中音声部显得较薄弱 ,在有器乐重叠合唱声部时器乐超过了声乐 。
第二层次,从 693-719 小节。
这是一个展开 性 的 段 落 ,贝 多 芬 采 用 一 系 列 的 手 段 加 强 了 合 唱 的 变 化 ,包 括 频 繁 的 转 调,节 奏 错 位

Hemi
ola),延留音的使用。值得注意 的 是 701 小 节 开 始 贝 多 芬 安 排 女 中 音 延 长 《欢 乐 颂》的 主 题,即 t
heme
I,而女高音、男高音、男低音则相继 演 唱 t
heme
 II的 卡 农 模 仿;富 特 文 格 纳 在 这 段 中 采 用 了 马 勒 的 重 新 配 器
版本(
re-o
rche
stra
tion)加强了合唱声部的线条 ,比如在 701 小节用小号重叠女中音声部的旋律主题 ;
709 开 始
的欢乐颂主题依然在 D 大调上,然而贝多芬这里所使 用 的 和 声 是 b 小 调,经 过 短 促 的 转 调,同 时 女 高 音 声 部
逐渐移高音区到 A2 ,并长时间保持达八小节之多 !
第三层次,从 719 到 729 小节。
再现时的两个主题分别由 A+t
heme
 I和 B+t
heme
 II担任,在 女 高 音 嘹 亮 的 高 音 A 的 天 使 羽 翼 下 闪 烁
人性的光芒,女高 音 声 部 必 须 采 用 良 好 的 循 环 呼 吸 来 保 证 连 绵 不 断 的 高 音 A2 的 力 度 和 亮 度。 索 尔 蒂 在
1972 年指挥芝加 哥 交 响 乐 团 的 录 音 中 ,女 中 音 和 男 高 音 声 部 十 分 饱 满,男 高 音 声 部 接 女 高 音 的 “
ganz
en
Wet”显得挺拔有力,接下来的男低音 声 部 和 乐 队 的 低 音 构 成 浓 厚 的 线 条 ,十 分 清 晰,同 时 男 高 音 和 男 低 音

的模仿也构成了强大的动力 。

Ma
est
oso 的处理

乐章的最后一段 916 小节,Ma


est
oso 贝多芬的标记是 ?=60,这里的速度有两 种 选 择 ,一 种 是 以 富 特 文
格纳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做法即放 慢 一 倍 的 速 度 ,即 ? =30,然 后 到 后 面 的 Pr e
tis
simo 突 然 以 极 快 的 速 度,例
如富特文格纳在最后几乎是 尽 可 能 的 快 到 极 限 ,达 到 一 种 极 度 亢 奋 的 境 界,坚 持 这 种 做 法 的 指 挥 家 有 卡 拉
扬、索尔蒂、伯恩斯坦等,包括我国指挥家 严 良 堃 指 挥 的 中 央 乐 团 1959 年 的 录 音 也 采 用 了 这 种 夸 张 的 处 理 ;
而另一种是以克莱伯 、弗里克塞等为代表的客 观 主 义 ,即 严 格 按 照 标 记 的 速 度 演 奏 ,使 得 这 个 段 落 显 得 紧 凑
而富有动感,克莱伯在 Pr
eti
ssimo的地方 没 有 突 然 加 快 ,而 是 后 面 一 小 节(
4/4)的 速 度 等 于 前 面 一 拍 的 速 度
3/4),显得从容不迫,庄重大方,最后的急速不至于“混乱”。另外,合唱的 力 度 变 化(第 三 拍 的 最 后 一 个 十 六

分音符是突弱)十 分 感 人,而 且 要 求 特 别 的 连 贯(
Lega
to),不 能 因 为 力 度 由 强 变 弱 而 有 缝 隙 ;第 917 小 节 的 渐
强在很多录音中显得不够饱满 ,主动,因此笔者赞赏富特文格纳在 1957 年 在 拜 鲁 伊 特 录 音 中 的 卓 越 处 理,具
有典范作用。

结 语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是整个交响曲的精华乐章 ,他独创的人 声 和 器 乐 的 完 美 融 合,这 种 充 满


积极浪漫主义色彩的形式为后人开启了音乐 的 自 由 王 国 。 席 勒 的 歌 词 在 贝 多 芬 的 音 乐 中 得 到 新 生 ,贝 多 芬
创作《庄严弥撒》的热情始终贯穿在第四乐章中 ,体现了一种博大的人文情怀 。
本文通过以上对第四乐章创作的深层背 景 、结 构 的 多 样 化、马 勒 再 配 器 的 可 取 性 与 现 实 意 义 、速 度 的 选
择与尺寸的把握 、合唱与重唱的处理 ,以及赋格 段 结 构 等 各 个 侧 面 的 分 析 与 比 较 ,展 现 了 贝 多 芬 在 晚 年 失 聪
时期卓越的内心听觉和诗意的结构处理 ,突出 了 不 同 指 挥 家 、歌 唱 家 在 热 爱、尊 重 与 理 解 贝 多 芬 原 作 的 基 础
上所做的多种个性化处理 ,极大丰富了音乐艺术的二度创作 ,为我们继承与发扬 贝 多 芬 交 响 曲 的 演 出 传 统 提
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与借鉴 。
作者说明:本文是继本人在《黄钟》
2011 年 第 4 期 “贝 多 芬 《第 九 交 响 曲》第 一 乐 章 指 挥 版 本 比 较”、
2012
年第二期“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二、三乐章的指挥处理与版本比较”之后的继续完成其第四乐章的研究 。
146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2 年第 4 期

[参   考   文   献]

1]魏茵加特纳著、陈洪译 .论贝多芬交响曲的演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 1988.
2]贝多芬 .《第九交响曲》“合唱”总谱[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7 年 .


3]Ludwig 
van 
Bee
thoven 
Sinfon
ien 
Nr.
9d-Mo
ll 
op.
125 He
raus
gegeben 
von
 Igo
r Ma
rkev
itch,Ed
iti
onPe
ter
s.Le
ipz
i 1981.
g 
4]贝多芬 .
[ d 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总谱[M].(净版,
Urt
ext 
Bar
enr
eit
er)[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0.

5]h
ttp:
//www.
ben
jami
nzande
r.om/r
c eco
rdi /bo
ngs ston-ph
ilha
rmon
ic/be
et9/r
evew/130.

6]周光蓁 .中央乐团史(
[ 1956-1996)[M].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9.
7](法)保罗 .朗多米尔著、朱少坤、佘熙、王逢麟、周薇译 .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 1991.
8]保罗 .亨利 .朗格、张洪岛译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 1988.
9]刘小龙 .论贝多芬“庄严弥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0.
10]卡尔 .车尔尼(Ca
[ rl 
Cze
rny).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正确演释(
On 

he 
Prope
r Pe
rfo
rmanc
e of 
al
l Be
ethoven’
s Wo
rks 
for 
the 
Piano)
[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11]
Rena
t Ulm (Hg.).“
e  Die
 9Symphon
ien 
Bee
thovens”Ba
renr
eit
er,
2005.

12]
The 
Arno
ld 
Scho
enb
erg 
Ins
tit
ute 
Arch
i s,Los 
ve Ange
les,Ca
lif
orn
ia,USA.
1908.

[其他参考文献 ]

1]托斯卡尼尼 1950 年指挥 NBC 交响乐团,罗伯特肖合唱团在卡内基大厅录制 RCA 公司 .



2]富特文格纳 1951 年 7 月 29 日指挥拜鲁伊特节日管弦乐团与合唱团 ORFEO 公司 .

3]艾利西 .克莱伯 1952 年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维也纳歌唱协会合唱团,金色大厅录音 DECCA 公司 .

4]佛伦斯 .弗里克塞 1958 年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圣海德威教堂合唱队 DG 公司 .

5]卡拉扬 1963 年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 DG 公司 .
6]布鲁诺 .瓦尔特 1963 年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 SONY 公司 .

7]索尔蒂 1972 年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合唱团 录制 DECCA 公司 .

8]尤根 .约胡姆 1977-1979 年指挥伦敦交响乐团,伦敦交响合唱团 EMI公司 .

9]为庆祝两德统一,
[ 1989 年 12 月 25 日伯恩斯坦在东柏林的演出 实 况 录 音 ,当 时 庞 大 的 乐 队 成 员 来 自 巴 黎 交 响 乐 团,伦 敦 交 响 乐
团,纽约交响乐团,列宁格勒基洛夫剧院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合唱团,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合唱团,德累斯顿儿童爱乐 合 唱 团,
并且把《欢乐颂》“
Ode 
An 
die 
Freude”的名称改为《自由颂》“
Ode 
An 
die 
Fre
ihe
it”DG 公司 .
10]切利比达赫 1989 指挥德国慕尼黑爱乐乐团,爱乐合唱团,
[ EMI公司 .
11]严良堃 1959 年指挥中央乐团,中央乐团合唱团 中国唱片公司 DM-601 
[ 1959 年录音 .
12]马勒重新配器《第九交响曲》(
[ 1895 年版),
Pet
er 
Tibo
ris 指 挥,Br
no 
Phi
lha
rmon
ic 捷 克 布 尔 诺 爱 乐 乐 团 演 奏,1992Br
idge 
Re-

ords.
I 9033。
nc.BCD 
13]马勒重新配器《第九交响曲》(
[ 1908-1909 年最后版本)
Gerha
rd  l指挥,C
Samue inc
inna
tiPh
  i
lha
rmon
ic辛辛那提爱 乐 乐 团 演 奏,
1992,Cen
taur 
Rec
ords 
CRC 
2107.
责任编辑、校对:田可文

Compa
ris
on 
wit
h Var
ious Condu
cti
ng Ve
rsi
on o
f Be
etho
ven’

Fir
st Movemento
 fSymphony 
  No.

ZHOU 
Jin
Ab
str
act:The 
pur
pos
e o
f t
his
 ar
tic
lei
 st
 or
 eve
alt
 he 
mus
ica
l me
ani
ngs 
wit
hin 
Bee
thoven
's 
Symphony 
No.
9t he
 fourth movement,and a
s a
  ref
erencet
 o gu
ild modern 
conduct
or'
s i
nterpr
eta
tion.The ar
ticl
e i
s di
vided
severa
l chapt
e r
s to
 il
lus
trat
e the s
tructur ,
e t ,
empo r e-o
rches
tra
ti ,
on rec
ita
ti ,
ve cho ,
rus so
lis
 inger ,
s f uga,
and 
conductor
's 
per
sonal
 int
erpre
tat
ions.Au thor 
heret
 ri
edt
 o 
compare 
dif
ferented
  i
tions,ve
rsons,c
i onduct
or'

in
terpr
etat
ions,recor
dings,conduc
tingt
 rad
itions,and i
nnova
tions.In
 thi
s  way,mo re 
pra
cti
ca me
l  thods
 and

ffi
cien
t waysa
 re we
ll i
nheri
tedt
 o exp
lore
 and pe
rfo t
rm hi
s r
geats
 ymphony.
Key Wor
d :
s Be ethoven Symphony No. ;
9 Ode An di
e Freude (Ode o
f oy);Or
 J che
sta;Conduc
r ting;
Gus
tav 
Mah
ler;Re-o
rche
str
aton;Cho
i rus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