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5

论 词 之 起 源

叶 喜 鉴

, , 。
本 文 报 据 大量文 献 资 料 对 词 的起 源进 行 考 证 并提 出 了 自己的 看法 作 者认 为 词

的起 源 实 际 上 就 是 隋唐 以 来 为配 合新 兴 乐 曲而 埃 写 的 一 种歌 辞 在 其 形成 过 程 中 也 受 到
。 , ,

多方 面 的 影 响 本 文 作 者指 出 唐 声 诗的歌唱 对 于 长 短 句 的词 确 曾产 生过 影 响 但 只是
, , 。 、

兄 弟 关系 而非 父 子 关 系 并无 直 接承 继 关系 六 朝乐 府 诗 在格 式 风 格 以及 依 同 一 格
, 。

式 写 歌 词 方 面 与 词 极 为相似 但 也 不 能认 为六 朝 乐 府诗 是 词 的 源 起 唐 宗教 乐 曲 与词 也
, 。 , ,

有密 切 关 系 并 互 有 影响 作者认 为 它们 都对 词 有影 响 但 不 可 固执 其 中之 一 说 以 偏
。 。

概全 本 文 将 收入《 灵 务 词说 》 一 书 中

, , 。 ,

作 者 叶嘉 莹 ( 女) 加 拿 大 籍华 人 19 24 年生 1 9 4 5 年 毕业 于 辅 仁 大学 19 48 年赴

著有 《 逸 陇论 词 丛 稿》 《 迪

合 现 为加 拿 大大不 列期 哥 伦 比 亚 大 学 亚 洲研 究系终身 教投

陇论 诗 丛 稿 》 等

,
风 诗 雅 乐 久沉 冥 六 代歌 谣 亦 寝 声
,

里 巷 胡夷 新 曲 出 遂教 词 体擅 嘉名
,

。 ”

关 于 词 之 起源 在 中 国文 学 史 中 一 向有 争 论 这 主要 是 因 为 词 这 种 韵 文 体 式
, ,

。 “ ”
之形 成 本 来 就 曾受 有 多 方 面 之影 响 原 不 可 以 固执 一 说 以 偏概 全 在 推寻 词 之 起 源
, ,

“ ”
.
。 ·

先 对于 词 之为义 略 加说明 清 代 的张 惠 言 在 其《 词 选 序》 中 曾经 引
, , , ,
以前
” 。 “ ”
“ ,
意内 而 言外 谓 之 词 为 说 然其 言实 不 可 据 盖 意内言外 谓 之 词 原 出 于 汉 代 许慎 之
“ ” “ ” “ ”
《 说文解 字》 其 所 谓 词 原指 语 词 之 词 而 并 非 我 们 所讨 论 的 唐 五 代 以 来 的 歌 曲
, ,

“ ” 。
韵文之 词 关 子 此 一 错误 我 在 《 常 州 词 派 比 兴 寄 托 之 说 的新 检 讨 》 一 文 中 已 曾对
, ,

。 “ ”
之 有详 细 之 评 说 ① 兹 不 复赘 其实所 谓 词 之 为 义 原 不 过 指 唐 代 一 种合 乐 而 歌 的 歌
, ,

, , 。

① 见 拙 著 《迩陵 论 词 丛 稿 》 第 317 页 上 海古籍 出 版 社

1n
门1) 2 中国 社 会 科 学 19 8 4 年第 6 期

, “ ” ,

词 正 如 同 前 人 之 称 乐 府 诗 亦 日 乐 府古 辞 不 过 表 示 它 可 以 配 合 乐 府 音 乐 而 歌唱 的
。 “ ” “ ” , “ ”
歌辞而 已 词 与 辞 二字 在 指文辞而言 时 原可 互 相通 用 因此 所 谓 词 也就是
, ,

“ ” “ ”
歌 曲之 辞 的 意 思 所 以 也 有 人 称 之 为 曲子 词 或简称 曲子 便 因为 其 主 要 之 性 质
, , ,

。 “ ”
原是一 种歌 曲的歌辞 不 过 后 来 词 既 然 成 了 一 种 韵 文 体 式 的 专 门指 称 为了有别于
,

“ ” “ ” “ ” , “ ” 。 ,

一 般 其他 歌 辞 或 文 辞 之 辞 遂相沿 以 词 字为名 在形 式 方 面 因 为 配 合 音乐
,

曲调 的 关 系 所 以 每句字数往 往有 多少长短之不 同 与一 般 通 行 的 五 言 或 七 言 诗 之 字
,

, “ ” 。

数整 齐 者 有 异 所 以 也有人 称之为 长短句 因 此 便 有 人 因其 合 乐 而 歌 之 性 质 及其


,

长短 不齐之句式 而 将 它 推 源 于 古 乐府 但 其 实这 种 推论 并不 是 完 全 正 确 的 一 则
, ,

“ ” ,

词 之 句式虽然 以 长短不齐者 为多数 但 亦 非 绝无 齐 言 之 形 式 ;


再则 词之合乐 与乐府
, ,

诗之合 乐 其性 质亦有所不 同 乐 府是 先 有 歌 辞 然 后 方 才 以音 乐 相 配 合 词则是先


, ,

, 。 , 。

有 音 乐 之 乐调 然后方才以 歌辞 依乐调来填 写 这两 点差别 自是 明 显 可 见 的 三则


“ ” ,

合 乐 而 歌 的歌 辞 虽 然 无 代 无 之 然而 词 所 配 合 的 乐调 却与 前代 乐 府 所 配 合 之
,

, 。 “ ”
音乐 已 有很 大 差 别 既 然是 在 唐 代配 合 当时 之 乐 曲 而 新 兴 的 一 种 歌 词 我们
,

自然 应 对 唐 代 音 乐 之 继 承 往 古 与 开 创 新 声 之 情 形 有 一 点 大 略 之 认 识 宋朝的沈括在 其
, : “
《 梦 溪笔 谈 》 曾有 一 段 极 为 简 单 扼 要 之 叙 写 说 自唐 天 宝 十 三 载 始诏 法 曲 与
, ,

胡部 合 奏 自此 乐 奏 全 失 古 法 以先 王之乐为雅 乐 前世新 声为清乐 合 胡 部 者为 宴
, , , ,

。 ” , , 。

乐 ① 沈 括 为 宋 仁 宗 嘉枯 年 间 进 士 去 唐未 远 又 且 精 于 音律 其所 言 当 属 可 信
,

“ ” 、 “ ” “ ”
下 我 们 就依 沈 氏 所 说 的 雅 乐 清 乐 及 宴 乐 三 种 不 同性 质 之 音 乐 略作简单 之 说
,


“ ” 。 “ ” , “ ” “
先说 雅乐 按 照 沈 括 所 说 的 唐 代之 所 谓 雅 乐 是指 先 王之乐 而 先王之
,

” , , ,

乐 如果 从字面解 释 原 当 指 中国 自周 代 文 武 诸 王 所 传 留 之 古 乐 不过这一 类古乐 自


: “
乐 一 》 便 曾经 说
。 ·

秦代 以 来 便 已 大 多 沦 散 消亡 了 杜佑《 通典 秦 始 皇 平 天下 六代
, ,

。 ”
② 礼 乐 志》 对 于
, 、 , , ·

庙乐 惟韶 武存焉 至 于汉代 高 祖 欲 制 定 宗 庙 之 雅乐 而《 汉 书
“ ” “ ”
当时 之 太 乐 官 已 有 但 能 纪 其 铿 锵 鼓 舞 而 不 能言其 义 之 叹 息 及 至 武 帝之 时 为
, , ,

, “ ”
郊 祀 所 制 定的 《 十 九 章》 之 歌 则 已 杂 有 当 时 民 间歌 讴 及 受 西 域 音 乐 影 响 之 新声 在
。 “
音 乐 志 》 便 曾 说 武 帝裁 音 律之 响
· , , ,

内 ⑧ 所 以《 隋 书 定郊丘之祭 颇杂讴谣 非 全雅
。 ” · “
④ 乐 志 》 也 曾说
:
什 其 后经 东 汉 三 国 之 乱 雅 乐更为散 失 《 晋书 汉 自东 京 大 乱
, , ,

, 。 ”
绝 无金石之 乐 乐章 亡 缺 不可复 知 其 后 虽 经 过 一 番 搜辑 整 理 但其实 已 早 就不
,

,

“ ” 。 ·

是 所 谓 先 王 之 雅 乐 的 本 来 面 目了 《唐 书 音乐 志 》 之 记 载
, ,
及至 唐 代 据 则在 高


《梦
, , ,

① 溪 笔 谈 》 元刊 本 文物 出版 社 1 9 7 5 年 版 卷五 第 二一 页
才 。


, , ,
通 典》 商 务 印书 馆 1 9 3 6 年 版
第七 三 画 页 卷一四一

参 见哎汉 书》 卷 二 二 《 礼 乐 志 》 及 卷 九三 《岳 幸传 李延 年传 》



隋书 》

, , ,

④ 中华 书局 19 73 年版 卷十三 第 二 人六 页
, , , 。
《 中 华 书局 卷二二
⑥ 晋 书》 7 4
19 年版 第六 七 九页

1宁2
论 词 之 起源 ( 1 1) 了

“ 。 ” “
祖 武 德九年 始命孝 孙 修 定雅 乐 至 贞观 二 年 六 月奏 之 孝孙 以 陈梁 旧 乐 杂 用 昊
, ,

。 , 。 ”
趁 之音 周 齐 旧乐 多 涉胡 戎之 伎 于 是 斟酌 南 北 考 以古 音 作 为 大庸雅 乐 ①
; , ,

“ ” ,

是唐 代 政府 所 制 定 的 庙堂 之 音 乐 与我 们 要 讨 论 的 词 所 配 合 的 民 间之 俗 乐 并没有
,

。 “ ” , “ ” 。
很 密切 的关 系 至于 所谓 清 乐 据 沈括之 言 乃 是 指 前世 新 声 本来 我 们 在 前 面
,

“ ” 。 ·

已 曾 提 到 汉 武 帝 时所 制 定 的 郊 祀 之歌 其 中便 已 杂有 新声 在 内 据《 汉 书 礼 乐 志》
,

: “ , 、 、 、 。

载云 武 帝 定郊祀之 礼 … … 乃立 乐 府 采 诗 夜诵 有赵 代 秦 楚 之讴 以 李延
, ,

” 。 · 。 、

② 《汉书 债 幸传 》 又 载 延 年 善 歌

是 时上 方 兴 天 地 诸 祠
, ,
年 为协律都 尉 为新变 声
。 ”

,
令 司马 相 如 等作 诗颂 延年 辄承 意弦歌所 造 诗 为之 新 声 曲 这 些 由汉 代
, ,
欲 造乐
“ ” “ ” ,

乐 府 所 配合 的 新 声 曲 其 乐 调 究 竟 如何 则 据 阴 法 鲁 《 关 于 词 的 起 源 问 题》 一 文
, ,

“ ,。
④ 而 据 宋 朝 郭 茂倩 之 《 乐 府
, ’ `
即 鼓吹 曲 与 相 和歌”
`
以 为 汉 乐 府 曲 大致 分 为两 类
、 、 。

则鼓 吹 曲 又 可 分 为 以 下 几 种 即黄 门 鼓 吹 骑吹 横吹 与短箫饶 歌
,
诗 集》 郭氏以
,

“ 、 , ” , “ ,

为 黄 门鼓 吹 短 箫挠歌 与 横吹 曲 得通 名 鼓 吹 但所 用异耳 ⑥ 又 谓 列 于殿 庭 者
,

” “ ” “ ” “
名鼓 吹 从行 鼓 吹 为 骑 吹 短 箫饶 歌 为 军 乐 而 横吹 曲 其 始亦谓 之 鼓 吹 马
, , , ,

” , “ ” 。 , 、

上 奏之 亦为 军 中之 乐 ⑥ 以上 皆属 于 鼓 吹 曲之 一 类 是较雄壮 的 在固 定 场 合
。 · “
所 用 的音 乐 而 相 和 歌 则 其 中杂 有 不 少 民 间的 歌 曲 《 乐 府 古题 要 解 上 》 即 曾云 乐
, :

” ” ·

… … 并 汉 世 街 陌 讴谣 之 辞 乐 志 下》

至 于 其名 为 相 和 之 义
, ,
府柑 和 歌 则 据 《 晋书
,

“ , ” “ ”
云 相和 汉 旧歌 也 丝竹 更 相 和 执节 者 歌 是所 谓 相 和 者 原 是一 种 演 奏
: , ,

, ,

。 ,

据《魏 书 乐 志》
,
歌唱 的方式 其 所用之 乐 调 则有 多种 之 不 同 一 种 称 为清 商三 调
, ,

“ 。 ” ”

瑟 调 以 宫为 主 清调 以 商为 主 平 调 以 角为主 而凡 此三调 以 相和
: ,

,
载 之方 式
。 · “ ” 。

演 唱者 皆可 称为相 和 歌 《隋 书 经 籍 志 四 》 载 有 三调 相 和 歌 辞五卷 可 以 为 证 此
,

, “ 、 、 ,

外 又 有 楚调 与侧 调 亦属于相 和歌 《 乐 府 诗集 》 即 曾云 平调 清调 瑟调 皆周
, , :

。 、 。 。

房 中 曲之 遗 声 也 汉世 谓之三调 又 有 楚调 侧调 楚调 者 汉 房 中乐 也 高 帝乐 葱
, ,

。 ” ,

故房 中 乐 皆 楚 声 也 侧调 者 生 于 楚调 与 前 三 调 总谓 之 相 和 调 ⑧ 此 类歌 曲
, , , ,

曾为 魏晋 以 来 所 袭 用 至 永 嘉乱 后 乃 散落 于 江 左 其 后 又与江 南之吴 歌 及 荆 楚之 西
, , ,

。 “ 。
《 乐 府 诗 集 》 即 曾云
:
声相结合 遂 总 称 为清商 乐 亦 日清乐 清商 乐 一 日清乐
, , ,

,二
其 始 即相 和 三 调 是 也 … … 自晋 朝播迁 其音 分 散 … 后魏 孝
, , , , ,
乐者 九 代 之 遗声

, , , 。

① 引 日唐 书》 中华 书局 1 5 年版
9 7 卷 二八 第 一 O 四 一页
, , , 。

② 《 汉 书》 中华 书 局 1 975 年版 卷二 二 第 一 O 四 五 页
, , 。

③ 《汉 书 》 卷九 三 第三 七 二 五 页
, 。

④ 见 《 词学 研究论 文 集》 上 海 古籍 出版 社
, , 。
⑥ 《 乐 府 诗 集》 中 华 书局 1卯 .9 年版 第二 二 四 页
, 。

⑥ 《 乐 府诗 集》 第三O 九 页
, , 。

⑦ 《晋 书》卷 二 三 第七 一 六 页
, , 。

⑧ 《 魏 书》中华书 局 1 9 7
4 年版 卷一 O 九
,
第二 八 三 五 至 二 八 三 六 页
, 。

⑧ 《 乐瘪诗集 》 卷 二六 第 三 七六 页
,

·
加份 ,
( 11 ) 4 中 国社 会 科 学 19 84 年第 6 期

文 讨 淮汉 宣 武 定 寿春 收 其声 伎 … … 及江南吴歌 荆楚西
, , , ,
得 江左 所 传 中 原 旧 曲
。 ” ,
声 总 谓 之 清商乐 于 是所 谓 清 商 之乐 曲 或曰 清 乐 者 遂 成 为 汉 朝 以 来 中 原 及 南 方
,

,

、 、

各地 所 流 传 的 并 包括 了相 和 歌 清 商 三 调以 及吴 歌 西 曲 各 种 民何 音 乐 在 内的 一 种音
。 。 ,
乐 的总称 及隋 平 陈 因于 太 常置清商 署 以 管 之 文 帝开 皇 初 始 置 七 部 乐 清商 伎 即
,

。 、 。

其一 也 至 扬帝 大业 中 乃 定清 乐 西 凉 等 为九 部 及 唐高 祖 武德 初 年 虽云
, ,
享宴

·
“ ” ,

因隋 旧 制 用 九 部 之 乐 ② 但却 已 删 去 了 隋代 之 第九 部 的 礼 毕 而 于 开端 增 加 了 一
, ,

“ ” 。 “ ” “ ” ,
项 燕乐 ⑧ 宴 乐 也 可 以 写 作 燕乐 其 名义 之 所 指 也 曾 因历 代 之 所 用 不 同 而
, ,

。 “ ”
分 别 有 不 同 之范畴 若 就 其立 名 之 本 义 而 言 则所 谓 宴 乐 原 当 指宾 客 宴 饮 时 所奏
, ,

。 、

之 音乐 因此 按 广义 言 之 则 隋 代 与唐 代 之 七 部 乐 九 部乐 及 玄宗 时 之 十 部乐 实
, , ,

“ ” 。 “ ” “ ” , “ ”
在都可 以 称为 宴 乐 但 唐 代 之 九 部乐 与 十 部乐 中 却 又 都 立 有 宴乐 之 名 与
,

“ ” “ ” 、 、 、 、 “ ” 。

所 谓 前 世 新声 之 清 商 乐 及 西凉 高丽 龟兹 等诸 胡部乐 皆相 对 举
,
扶南
“ ” “
若 就 其 与 诸 胡 部 对举 而 言 则 宴 乐 ” 便 似 乎本 该 指 包含华 夏 成 分 较 多 之 音 乐 ; 而若
,

” , “ ” “ ”
就 其与 清 商 乐 对 举 “
且 依 沈 括 《 梦 溪 笔 谈 》 所 谓 合 胡部 者 谓 之 宴 乐 而 言 则 宴乐
,

“ ” 。 “
便 又 是较 清 商 更 多 胡 乐 成 分 之 音 乐 所 以 杨荫 浏 便 说 唐 人 的 燕 乐 是清 乐与胡乐
,

。 ”
之 间 的 一 种 创 作 音乐 是 含有 胡 乐 成 分 的清 乐 含 有 清乐 成 分 的 胡 乐 ④ 这 话是极有
, ,

。 、

见 地的 因 此 唐 太宗 立 十 部 乐 扶 南 等 以 外族 胡 部 为名 的乐 部
, ,
其中 尚有西 凉 但到
“ ” “ ”
了 玄 宗时 其 所 设 立 之 坐 部伎 及 立 部伎 便 已 经 不 再 用 外族 胡 部之 名 这 便可 见
, , ,

玄 宗 之 世 已 经 把 外族 胡部 音 乐 融 于 华夏 音 乐 之 中 了 虽 然 天宝 年 间之 个 别 乐 曲 仍
, ,

“ ” 、 “ ”
有 以 边 地 为 名者 如 伊州 凉州 之类 但 却 已 经 不 再能单 纯 地 归 属 为 外 族 胡 部
, ,

之乐 唐 代 的音 乐 实 在 可 以 说 是 一 个集 南 北 汉 胡多 种 音 乐 之 大 成 的 音 乐
,
所以
, ,

“ ” 、

词 就 正是 自隋 代 以 来伴 随 着 这 种 新 兴 的 音 乐 之 演 变 而 兴 起 的 为 配 合此 种 音 乐 之 曲
。 “
故 王 灼《 碧 鸡 漫 志 》 即 曾云
:
调 而 填 写 的歌 词 盖隋 以来 今 之 所 谓 曲子 者渐 兴 至唐
, ,

。 ” 。
⑤ 这 种曲调 最 初 流 行 于 民 间 如 敦煌所 发 现 的 一些 曲 子 便 是这类 民间曲词
, ,
稍盛
· “ ”
《 旧 唐书 音 乐 志 》 所 谓 自开元 已 来 歌 者杂 用胡 夷 里 巷 之 曲 其 所指 也 就 是 这 类 曲
,

,

。 , , 。

调 其后 文 士 们 由于 喜 其 曲调 之 悦 耳 而病 其 文 字 之 不 雅 遂 为 其 曲调 填 写歌 词 以后
,

乃 发 展 为 中 国 文 学 史 中 的 一 种重 要 的 韵 文 形 式 其始 原 只 是一 种 曲 子 词
,
作 者 日众
,

“ ”
后世 为 了 避 免 其 名 称 与汉 代 之 乐府 辞 及 元 明南 北 曲之 曲辞 混 淆 乃专 以 词 字为此类
,

作 品 之 简称 其 后 此 类 作 品 虽 已 经 不 再 合 乐 而歌 当 时 之 乐 谱也渐 失 传 然而由于最
, ,

, , 。

① 《 乐 府诗 集 》 卷四 四 第六 三 八 页
, , 。

② 《旧 唐 书》 卷二九 第一 O 五九页
, “ ” 、 “ ”

③ 参 看杨荫 浏 《 中 国 音 乐 史 纲 》 第 3 章 第 3 节之 叙 述 及 所附 隋 唐 之际 的 七 部 乐 九 部乐
“ 。 。

和 十部乐 之 比较

见 本 章 附录
, , 。

④ 《 中国 音 乐 史纲 》 上 海 万 叶 书店 1 9 5 2 年 版 第 12 2 页
, 。

⑤ 《 碧鸡 漫 志》 第 一 卷第 一 页 刊《 词 话丛编》 第 一 册
, , 。

⑥ 《 旧 唐 书》 卷三 O 第 一 O 八九 页
. 。
t 衬
论 饲 之 起银 ( )1 1

初 为 合 乐 而 填 写 所 造 成 的 抑 扬 高 下 长 短 曲折 的 声 调 之 类 却 仍 可 以在 诵 读 中 体 味 得
,


而 由 于 此 种 形 式音节 之特 点 遂 影响 了 其 内容 意境 也 具 有 一种 幽 微 含 蕴 之 特
, ,

。 “ ” 。

所 以 王 国维 《 人 间词 话 》 乃 有 词 之 为体 要 吵宜 修 能 言诗 之 所 不 能 言 之 语
, ,
质 而
“ “ ” 。
” ,
所谓 词 乃果 然 具有 了 张 惠 言 所称 的 一 种 意内 言 外 之深 远 而 含 蕴 之 品 质 于是
“ ” “ ” “
词 遂 成 为 可 以 与 诗 分庭 抗 礼 不 仅足 以 言 志 而 且可 以 传 达 贤 人 君 子 幽 约 怨徘
, ,

” 。 “ ”
之情 的一 种精 美 的文 学 形 式 了 而 究 其实 则 词 之 源 起 却 原 只 不 过是 隋 唐 以 来 配
,

合新 兴之 乐 曲 而 填 写 的 一 种 歌 词 而 已

“ ” 、 “ ” 、 “ ”
附录 1 隋店 之 际 七 部 乐 九部乐 + 部乐 简 裹

时 期 隋 唐

开 皇初 大业 中 武德 初 太宗时

乐 部 数 七部乐 九部 乐 九 部 乐① 十部乐

( 1 ) 国伎

( 1 )燕乐 ( 1 )燕乐


( 2 )清商伎 ( 1 )清商 ( 2 )清商 ( 2 )清商

( 2 ) 西凉 ( 3 ) 西凉 ( 3 )西凉

( 4 ) 天 竺伎 ( 4 ) 天竺

( 4 )扶南 ( 4 )扶南

( 3 )高丽伎 ( 8 ) 高丽 ( 5 ) 高丽 ( 5 )高丽

名 ( 6 ) 龟 兹伎 ( 3 ) 龟兹 ( 6 )龟兹 ( 6 )龟兹

( 5 ) 安 国伎 ( 7 ) 安国 ( 7 ) 安国 ( 7 ) 安国

( 6 ) 疏勒 ( 8 )疏勒 ( 8 ) 疏勒
称 ( 5 ) 康国 ( 9 )康 国 ( 9 )康 国

( 1 0) 高昌
( 7 ) 文 康 伎② ( 9 ) 礼 毕② ( 礼毕 ) ② (谦 后 ② )

“ ”
见 杜 佑 《 通典 》

唐武 德 初 九 部 乐 名
,


“ ” ·
“ 。
音 乐志 》 说
。 : ,
礼 毕 就 是 文康 伎 隋书 本 出 自晋 太 尉 庚 亮家 因假 为
, ,

② 《 礼毕 者 亮卒 其伎迫思 亮

故 以 礼毕 为 名
·

执吸 以 舞 产其谧 以 号 之 谓之 文 康 乐 每 奏 九 部 乐终 则 陈 之
, , ,

其面 象 其容 其行
, ,

`
、 、 、 、 。 ’`
, 。 、 。
曲有单 文 路 舞 曲有 散 花 乐 器 有笛 笙 虎 铃 集稗 腰 鼓等七 种 ;
三 悬 为一 部 工二 十 二 人
·
。 , 。 : “ ·

武 德 初 亦 有礼 毕 太宗 时 代 之 以瑞 后 都 没有 专 设 乐部 《 旧唐 书 音 乐 志》 说 挽 太宗 平 高 昌
,

, 。 ” , 。
收 其乐 ;
又造 谦 后 而 去礼 毕 曲 可 见 礼 毕 的废 去 是在 礁 后 已 造 之 时

“ : , , 。 ”
唐玄宗
;
( 7 1 2一 7 5 6
) 分 乐 为 二部 堂下 立 奏 谓之 立 部 伎 堂 上 坐奏 谓 之 坐 邵伎 计 立 邵伎
, ,

八部 坐部 伎 六部 如 下衣
:

1布
引脚 ) 口 申国 杜 会 科 学 19 84 年 第 台 期

嘴李 含 脚玄 寒时坐 立 娜俄 各 曲

立 部枝 八 部 坐 部 伎六 部

( 1 ) 安乐 ( 1 ) 谦乐
.

( 2 )太平乐 1 景 云乐
.

( 3 ) 破 阵乐 2 庆善乐
.

( 寸 ) 庆善 乐 3 破阵 乐
.

( 5 )大定乐 4 承 天乐
( 6 )上元乐 ( 2 )长寿乐
( 7 ) 圣 寿乐 ( 3 ) 天授 乐
( 8 ) 光圣 乐 ( 4 ) 鸟歌 万 岁 乐

( 5 )龙池乐
( 6 )小破阵乐

。 , 。
上列各部 这 些 乐调 的 创 作 和 内 容 见 《 旧 唐 书》 卷二 十 九
,

是 依 乐调 区 分 的

曾题 名 字 号 诗 余 叠 唱 声 辞休 自殊
,

, 。

谁 谱新 歌 长 短 句 南 朝 乐 府 肇胎 初
“ ” 。

过 去 论 词 之 起 源 曾 有 人 主 张 词 是 由 诗 演 化 而 来 的 因 此 词 又 可 以称 为 诗 余 而
, ,

, 。 ,

对此 说 之 理 解 则又 有 广 义 与 狭 义 之 不 同 就 其 广 义者 言 之 清 代 吴 衡 照 之 《 莲 子居
词话》 曾云 然考之 《碧鸡 漫志》
“ , ” 。 ,

诗 余 名 义 缘起 始见宋王灼 《 碧鸡漫志》 则并 无
:


不 过 在《 碧 鸡 漫 志 》 首 卷 仅 载 有 古 歌 变 为古 乐 府
.
“ ” ,

诗余 名 义之 说 古 乐 府变 为 今 曲
, ” 。 “ ” ,

子 其本 一 也 ① 之 言 于 此 可 见 吴 衡 照 对 于词 之 名为 诗 余 之 认 识 只不 过 是 以 为 词
。 ,

是 由古 诗乐 府 演 化 而 来 此 种 概 念 实 在 极 为 笼 统 仔 细 分 辨 即 可 知 词 之 形 式 及 其合 乐
,

, 。

之 性质 与古 诗 乐 府 都 有 着 显 著 的不 同 关 于 此 点 我 们 在 前章 曾 加 以 详 辨 兹 不 复 赘
, , ,

, “ ”
就狭义 之概 念言之 则 是认为 诗 余 之义 乃 指 词 是 由唐 诗绝 句 演化 而 来 如清
,

代 宋 翔 凤之 《 乐 府 余 论 》 即 曾 云
“ ,

谓之诗 余者 以词 起 于 唐 人 绝 句 如 太 白 之《 清 平 调 》
: , ,

太 白《 忆 秦 娥 》 《 菩 萨蛮 》
, 、 , , ”
即 以被 之 乐 府 皆绝 句 之 变 格 为小令之权舆 ② 至于其
, , ,

如 何 自齐 言 之 绝 句 而 演化 为 长 短 句 之 词 就一 般 而 言 大 约 有 以下 之 几 种 说 法
:

“ ” “ 。

北 宋 沈 括《 梦 澳 笔 谈》 即 曾云
, , ,

为 和声 之说 诗之外 又 有和声 则 所 谓 曲也 古 乐
:


、 。

皆和声也 … …
, , ` , 、 、 ,

府 皆 有声 有 词 连属 书 之 如日 何 何 何 之类
: ,
贺 贺 贺
。 `

明 胡震 亨《 唐 音 癸 篆 》 推 衍 其 说 云
’ “

,

不复用和 声
:
唐 人 乃 以词 填 入 曲 中 古乐府诗
,

, 。

① 《 碧 鸡漫 志 》 第 一 卷 第一 页
《 乐 府 余论 》
, 。

第四 至 五 页
,

② 一卷 刊 《 词 话 丛 编 》 第十 四册

《 梦 溪 笔谈 》 卷 五
,

⑧ 第 二 一 至二 二 页

甚托
论 饲 乏起 像 ”

、 , , , 。
四言 五言 有一 定 之 句 难 以 入歌 中间 必 添 和 声 然 后 可歌
, ,
如妃呼 稀 伊何那
。 , ,

唐初歌 曲 多 用 五 七 言绝 句 律 诗 亦 间 有采 者 想 亦 有脸 字 麟旬 于 其 间
,
之 类是也 方
。 。 ·
, ,
二 , ,

成 腔调 其 后 即 以所 胺者 作 为 实 字 填 入 曲 中 歌之 不 复别 用 和 声 此填 词 所 由
,

。 ” , , “ ,

兴也 中 清 代 况 周 颐 《 蕙 风 词话 》 亦 承 其 说 云 唐人 朝成 , 诗 夕付 管 弦
,
住往 声希
。 。 ’ , ”
⑧ 二 为 泛声 之 说
,

节促 则加 入 和 声 凡和 声皆以 实字填 之 遂 成为词
, ,
宋朱 熹 在
· , “
其《 朱子 语 类 诗文 下 》 中 即曾云 古 乐 府 只 是诗 中间 却 添 许 多 泛 声 后 来 人 怕 失
: , ,

清代 谢 章 艇 《 赌 棋 山 庄 词 话 》
, , 。
了 那泛 声 逐 一声 添 个 实字 遂 成 长 短 句 今 曲 予 便是 . ,

” 、

谓 脚 词 转予 诗 歌
, 、

既 承 朱 熹终泛声 ” 之说 而 又 以之 与 杯衬 字 相 棍 诗 有泛 声 有 衬字
, ,

, 。 ”
⑧ 三 为 纤虚声 协 之 说 宋 胡 仔 《 若 澳渔 隐
,
并 而 填之 则 调 有 长 短 字 有 多少 而 成词 矣
, ,

· 。
醉 ,

后 集》 云
: ,
丛话 唐 初歌辞 多 是 五 言 诗 或 七 育 诗 初 无 长 短句 自中 叶 以 后 至五
, ,

, 。 。 , 、

代 渐变成 长 短 句 及本 朝 则 尽 为 此体 今所 存 止《瑞 麟 鹤 》 《 小秦 王》 二 栩是 七
,

、 。 ,

言八 句 诗 并 七 言 绝句 诗而 已 《 瑞 鹅鸽 》 犹 依 字 而 歌 若 《 小 秦 王 》 必须 杂 以 虚 声 乃 可
。 ” ” , “
国 清 沈 雄《 古 今 词 话 》 中《 词 品》 一 节 则 曾 为 “ 虚 声 作 解 说
:
云 字 即有
,
歌耳 虚声者
。 ” “
义 本 无而 安得 有 定谱 哉 至 清 吴衡 照 之 《 莲 子 居 词 话》 则又 将 虚
,
面难 泥 以方 音 ⑤
,

” ” 。
“ , : “ , 、

云 唐 七 言 绝歌 法 以 取 便于 歌 五言 六 言 皆然 不
, ,
声 与 衬宇 合论 必 有衬 字
。 , 。 ”
独 七 育也 后 并格 外 字入 正 格 凡虚 声 处 悉 填 成 辞 不 别 用 衬 字 此 词 所 由兴 已 ⑧
, , ,

“ ”
宋 阮阅《 诗 话 总 龟 》 引《 百 解 明 珠 》 记 苏 轼 改 白居 易《 寒食 》 诗 为 挽歌 之
,
四 为 散 声 之说
” “ ”
而 清 人 又 以 散 声 与 陈叠 句 ” 相 连 立 说
, ,

已 有 “ 每句杂 以散 声 之 说 如 江 顺怡 引 方
,

成 培 《 香研居 词 波 》 云
,
: “
唐 人 所歌 多 五 七 言绝 句 必 杂 以散 声 然后可 被 之 管 弦
, ,

如 阳关必至 三 叠而 后 成 音 此 自然 之 理 后 来遂 谱 其 散 声 以 字旬 实 之 而 长 短 句兴
, , ,

。 ”
潇 ⑦

以上 诸 说 仅举 其 要 者约 言 之 其 实皆 以 为 词 之 形 成 即 由 于 齐 言 之 诗 歌 在 演 唱
, , , ,

, 。 ,

时 就 以辞 配 声 遂 演 化为 词 体 之 长 短 句 这 些说 法 表 面 看 来 也颇 可 以 言 之 成 理 是
,

, 。 ,

以近 代 论 词 之 起 源 者 乃 颇 有 人 杂 揉 众 说 而 采 用之 不过 仔 细 考察 一 下 我 们 就可
,

, 。 , :
以 发现这 些 说 法 实 在 并不 完 全 正 确 其主 要之 错 误 大 约 可 以 归 纳 为 以 下 数点 第
, ,

乐 谱 与 歌辞之 配 合 原 不 必 须为 一 字 一 声 若 谓 词 之 长 短 旬系 将 齐言 诗 歌 之有 音
,

, , 。


② 《 唐 音 癸戮 》 上 海古 籍 出 版 社 1 9 8 1 年 版 0 页
第 17
, 经 , 仁 ”
但并 非 以 余 字 为 “ 腾余 之 义

况 周颐 虽 主 张 长 短句 词 是 由 词 变化 而 来 而 以为 乃 燕 余
.

。 。 ` ’ `
余 作 底余 之 佘 解 …
“ ` ’ . : , ,
其言日 词 之 情 文 节奏 并 皆 有 余 于诗 故

之义 诗余之 二
:

` ’ , , 。
日 诗 余 ( 见 《 慈风 词 话 》 人 民 文 学 出 版 社 1 9 8 2 年 版 第 3 至 4 页 )
刊《 词 话 丛 编 》 第一 九 册
, , 。 。
《 赌 棋 山 庄 词话 词 话 七》 第二 页





· , , 。
《 若 溪渔 隐 丛 话 后 集》 人 民 文学 出 版 社 1 9 8 1 年 版 第 3 23 页
, 。
刊 《 词 话 丛 编》 第 五 册
·
《 古 今词 话 词 品 》 第一 O 页
, , 。
《 莲 子 居词 话 》 卷 一 第 九 页 刊《 词 话 丛 编》 第一 四 册
, 。
《 词 学集 成 》 卷 一 ,
第 三 页 刊 《 词 话丛 编 》 第 一 八 册

,
叹即
门1 ) 8 中 国 社会科学 198
4 年第 6 期

无 字之 处 逐 一 添 个 实 字而 成 则 词 之 配 乐 乃 必 须 为 一字一 声 矣 此征之于张 炎 《 词
, ,

. “ ” 。

讴 曲旨 要》 所 云 助 以 余音 始 遣梁 之 说 ① 可 知 其 必不 然也
:
字 少 声 多难 过 去
, ,

而且如依此 说 则词 调 之长 短 乃 必 须 与 齐 言 诗 歌 之 长 短 相 接 近 然 而 观 乎 词 调 形 式之
,

。 ,
则 其非尽 出于 齐 言 之 诗歌 从 可 知矣 第二 诸 说之 命 名立 说
, , ,
长 短变 化 错综 缤纷
。 ” 、 “ ” 、 “ ” 、 ”
“ “
往往取义含混 模糊 不 清 和声 甚 至更 有
, ,
即如 泛声 虚声 散声
“ ”
人 用 缠 声 者 ② 其彼 此 间 名义 之 异 同 既 无 一 定之 界 说 而 且 又 往往 与纯 音 乐 性 的
, , ,

。 “ ” ,

乐器 演 奏 时 的 各 种手法 之名称 互 相棍 淆 而其所谓 衬字 则 又 往 往 与 后世 元 明人


“ ” 。

所 写 南北 曲 中之 所谓 衬 字 亦复 互 相 混 淆 盖 皆 由 于 立 说 之人本 无 明确 之
,
凡此种 种
。 , “ ”
概念 之 故 第三 也 是 最 大 的一个 错 误 则在 于 凡 此 诸 说 对 于 唐 代 之 所 谓 声诗 与
, ,

“ ” 。

所 谓 词 之异 同 皆未 能作根 本 之 区 别 近 人 任半 塘 所 撰 《 唐 声 诗 》 一 书 对 唐代 之 声
, ,

。 “ ”
诗 曾有 详 细 之 考 证 对 以 上诸 说 之 错 误 亦 曾有详 细 之 辨 析⑧ 任 氏 曾为 唐 声诗 拟
, ,

: “ ` 、 、 、

一定 义 云 指 唐 代 结合声 乐 舞 蹈之 齐 言 歌 辞 七 言之近体
, , ,
唐 声诗

五 六
、 ,

及 其少 数之 变体 在 雅乐 雅 舞之 歌 辞 以 外 在 长 短 句 歌 辞 以外 在 大 曲歌辞 以
, ; ,

。 ” 。

不 相混 淆 至 于 唐声 诗歌 唱 之 方 式 则 任 氏 以 为 有精 唱 及粗 唱 之 区 分 精唱之
, ,
外 ④
“ ” “ 。

声 诗 讲及 四 声
,
粗 唱之 声诗 则 仅 分 平 仄

⑤ 至 于 声 诗 入 乐 之 情 况 则 一 般 诗 人 除少
,

数如 李 白奉 诏 写 《 清 平 调 》 三 首 等 情 形 外 大 多 并 不 专 为 乐 曲写 作歌辞 故 声 诗之 吟 唱
, ,

” 。

乃 多采取 “ 选辞 以配 乐 之方 式 盖 一 般工 伎只 长 于 演 唱 而 不 长 于 辞 章 ; 而 一 般诗 人
,

则仅 创 作 诗 歌 而 不 措 意于 乐 曲 于 是 乃 有 乐 工 歌 伎 往 往 选 取 名 家 诗篇 以 合 入 其所
, ,

。 , 。

擅 长之 乐 调而歌 唱之 如旗亭 画 壁 之 故 事 及阳 关三叠之 吟唱 在 其初 诸 诗 人 写 作诸


诗之 时 皆并 无 合 乐 之 观 念 至 写 成 后 方 经 工 伎 结 合 所 通 习 之 曲调 而 歌 唱 之 宋 胡仔
, ,

· “ ,
《 着 溪 渔隐 丛 话 前集》 曾 引 《 蔡宽 夫 诗 话 》 云 大抵唐 人歌 曲 本 不 随声 为 长 短 句
: ,

。 ”

多 是 五 言或七 言诗
,
歌 者取 其辞 与和 声 相 叠 成 音 耳 ⑥ 由 此 可 知 唐 代一 般 声 诗 歌 唱之
,

情形 既 非如 汉 乐 府 之 由辞 以 定 声 亦 非 如 长 短 句 词 之 由 声以 定 辞 而 形成为另一种
, ,

“ ” 。

盖声诗 之 齐 言 形 式 平 仄 既 多有 习 用 之 定 格 一 般 工 伎 之 歌 唱声
,
选辞 以 配 乐 之 方 式
,

诗 亦 自有其 习 用 之 曲 调 诗人 随 意 写 作 之 诗 歌 既不必 如长短句词之依 声填写


, , ,

。 ,

亦 可 以 由工 伎 合 以 管 弦付之吟 唱 此 种 方 便 配 合之 情 况 盖 正 为 唐 代 声 诗之 所 以 盛 行

之 一 种 重 要 因素 至 于长短句 调 则是隋唐 以 来 为 配 合 当 时 流 行 之 乐 曲而 填写 之 歌
, ,

① 《 词 源》 卷 上 《 讴 曲 旨要 》 第一 一 页 刊《 词 话 丛 编 》 第二 册
,

, , ” , ,
曾云
“ ” “ “
② 缠声 之 说 如沈 括《 梦 溪 笔 谈》 卷 五 于 论及 和声 之 时 古 乐 府 皆有 声 有辞 连
:

。 ` 、 、 , 、 、 , , 。 , 。 ”
续书之 如 贺 贺 贺 何 何 何 之类 皆和 声 也 今 管 弦 之 中缠 声 亦 其遗 法 也
、 、
, “ : ,
又 如 江顺 治 《 词 学 集 成》 卷二
“ ” ” , “
于论及 衬声 衬字 时 亦 曾云 在 音 则 为衬 声 缠声
、 , 、 。 ” ,
在 乐 则 为散 声 赠板 在 词 曲则 为 加 衬 字 为 旁行 增 字 其 所 说 皆将 文字 之 增 减 变化 与
, , 。

乐 曲 之 增 减 变 化 并论 故 所 用术 语 每有 混 淆 之 处
, 。

③④ ⑤ 见 《 唐 声 诗》 上海 古 籍 出 版 社 年版
,
198 2 第 4
6 页
· 。

⑧ 《 若溪渔 隐丛 话 前 集》 卷二一 第一 四 O 页
,

. .
178
论词 之 起 源 ( 11 ) 9

。 。

二 者 在 唐 代 曾并 行 一 时 而闪争无 先有 声诗之 吟 唱 而后 演化 为 词 之 情形 也 清汪 森
,

· 、 、

王 昌龄 诗句 流 播旗亭 ; 而李 白《 菩
: “
《词综 序 》 即 曾云
,
当开 元 盛 日 王 之 涣 高适
,

。 。

萨蛮 》 等 词
, ,
亦 被之歌 曲 古 诗 之 于乐府 近 体之 于 词 分铺 并骋 非 有先 后
, ,
谓诗 降
。 ”

,
为词 以 词 为待 之余 殆 非 通论 矣 不 过 我 们 却也并 不 能 因 为 词 在 唐 代 是 与诗歌 分
, ,

镶并 驰 非有 先 后 继 承 之 关 系 而 便 认 为词 与 诗 完 全 无 关 盖 二者 既 同时 并 行 便 不能
, ,

。 “
避 免有相 互 之 影 响 据 任 半 塘氏 在 《 唐声 诗 》 一 书 中之 考 证 以为
,
从 长 短句词 百 三十 一
, 、 , 。

调 之 分 类数 字表 以 查 考 声诗 与 长 短 句 调之 间 确 有关 系者 仅 十 分 之 一 弱 从 二者同 调
、 、 。 ”
叶 韵等 以 查考 二 者 确有 关 系 者 ⑧ 今 姑 且 不 论其 影
,
名之 字 句 平仄 仅 十 分 之 三弱
, 。
晌 之 比 例 为 多少 总之 声 诗 之 歌 唱 对 于 长短句 词 确 曾产 生 过影 响 这 是 可 以 断言 的
, ,

“ ” “ ”
不过 词 与诗 之 关 系 最 多 只 能 说 是兄 弟之 关 系 而并 非 父 子 之 关系 将 词 目为 诗
, , ,

“ ” 。

以 为其 完 全 由齐 言 诗 蜕 化 而来 之 说 则 是 并不 可 信 的
, ,
之 余
“ ” 。 .

除 去 诗余 之说 外 也 有 人 曾认 为词之起 源 是滥筋 于 六 朝 之 乐 府 明杨 慎 《 讨 品
,

“ 。 、

序》 即 曾 云
:
诗 词 同工 而 异 曲 共 源而分 派 在 六朝 若 陶弘 景 之 《 寒夜 怨 》
,
梁武 帝 之
、 、 。 ”
《 江 南 弄》 陆 琼 之《 饮 酒 乐 》 隋场 帝 之 《 望江 南 》 填 辞之 体 已 具 矣 ⑧ 杨 氏 又在 《 词
,

“ ”
品 》 卷 一 分 别 举 引 陶 弘 景 之 《 寒夜 怨 》 以 为 后 世填 辞《 梅花 引》 格 韵似 之
, ;
又举梁武 帝
“ ”
之《 江 南 弄》 以 为 此辞 绝 妙 填 词 起 于 唐 人 而六 朝已 滥筋 矣 又 举 陆琼 之 《 饮 酒 乐 》
, , , ; ,

“ 、 ”
以 为 唐 人之 《 破 阵 乐 》 《何 满子 》 又 举徐 勉 之 《 迎 客 曲》 及 《 送 客 曲》
,
皆祖 之 以为
,

“ ” “
又 举 僧 法 云 之 《 三 洲 歌》
,
其 严正 而 又 蕴 藉 如 此 江左辞 人 多 风 致
,
;
以为 而 僧亦如
” “ ” 。

此 又 举隋 扬 帝 《 夜 饮 朝 眠 曲》 二 首 以 为 二 词 风 致 婉丽 以 上 诸例
,
;

,

盖皆 为 杨 慎

又 明 王 世 贞 《 穿 州 山人 词 评 》 亦 曾 云
: “
为 其填 词 之 体 于 六 朝 已 具之 说 所 援 例 之证 明 盖
, 。 ”
六朝 诸 君 臣 颂 酒 赓色 务 裁艳 语 默 启词 端 实为 滥 脑之 始 清 徐 饥 《 词苑 丛谈 》
,

, ,

“ 、 。 ”
梁 武帝 《 江 南 弄 》 云 … … 此 绝妙 好 词 已在《 清 平调 》 《 菩萨蛮 》 之 先 矣 ⑥
:
亦云 清沈
,

“ 、
雄 《 古 今 词 话 》 亦 曾 引宋 朱 弃 《 曲 梢 旧 闻》 曰
:
唐 词 起 于 唐人 而 六 代 已 滥筋 矣 梁 武帝
,

、 、 ” ,
有《 江 南 弄 》 陈 后 主 有《 玉 树 后 庭花 》 隋场 帝 有《 夜饮 朝 眼 曲》 ⑦ 又 引 杨用 修 云 ( 按
“ 。

即前 引杨 慎 之 说 ) 填 词 必 溯 六 朝 者 亦 昔人 探 河穷 源 之 意 长 短句 如梁 武帝 《 江 南 弄 》
,

… … 僧法 云 《 三 洲 歌 》 … … 梁 臣 徐勉 《 迎 客 曲》 … … 隋 场 帝《 夜 饮朝 眠 曲》 … … 王散 《 迎 神
。 ” ·

歌》 … … 此 六 朝风 华 靡 丽之 语 后 来 词 家之 所 本 也 ⑧ 清刘 熙 载 《 艺概 词 曲概 》 亦
, ,

① 《 词 综》
, ,

中华书祠的儿 年版 第 1页
, 。

② 《 唐 声 诗》 第 37 3 页
刊《 词话 丛 编》 第三 册
, 。
《词 儡
.

③ 序一》
亦见 《乐 府诗集 》
, ,

④ 以 上 所 引 陶弘 景 诸 人 之 作 皆见杨慎《 词 品 》 卷 一 ( 词 话 丛 编 第 三 册 ) 可
,

, 。
以参 看 兹不具录
, 。

⑤ 《弃 州 山 人 词评 》 第 一 页 刊 《 词 话 丛 编》 第 二 册
, .
, 。

⑥ 《 词 苑丛 谈》 土 海 古籍 出 版 社 ; 1 9 8 1 年 版 第 1 页
。 。
刊 《 词 话 丛 编》 第 五 册
·

O⑧ 《 古 今词 话 词 i 辞卷 上
,
第 一页

179
门1 ) 10 中国 社 会 科 学 198 4 年第 6 期

陆 琼 《饮 酒 乐 》 《 长相思》
“ 、

陶 弘 景 《 寒夜 怨 》
、 、

云 梁 武 帝《 江南 弄》 徐孝 穆 皆具词
:

。 ’ , 。

以 上 诸说 初 看 起来 似 乎 也 颇可 以 言 之 成 理 但 仔细 考 查 起来 即可 发 现 这
,

, ,

些说法 其 实也 并 不 完 全 正 确 首 先是 观 念 不 清 盖 观 夫此 诸 说 之所 以 认 为 词 之 源 出 六
,

如杨 镇 以 为 陶 弘 景 之 《 寒
, : ,
朝乐 府者 其理 由不 过 为 以 下 数 端 一 日 格式 有 相 似 之 处

夜 怨》 与 后 世 词 调 之 《 梅 花 引》 相 似 惟换 头 之 处 稍 异 又 以为 陆 琼之 《 饮酒乐 》 为 后 世
, ;

。 。
《 破 阵 乐》 及 《 何 满子 》 之所祖 也 同样是 由 于 其格式 之 相 似 此 其 理 由之 一 但 此一
,

,
因 为 中 国 诗歌 中之 杂 言句 式 原 来 自古 歌谣 即 已 有 之
, , ,
理由 实在并 不 能 完全 成立

我 们 决 不 可 只 因其 句 数 字 数 之 偶 然 近 似 便 以 之为 词 之 源 起 也 其 二 曰 风格 有近 似 之
,

“ ” ,
处 如 杨慎 称 徐 勉 之《 迎 客 》 及 《 送 客 》 二 曲 以为 严正 而又蕴藉 称僧法 云 之 《 三 洲
, ,

“ ” “ " 。

歌》 以 为 多风致 称 隋扬 帝 之 《 夜 饮 朝 眠 曲》 亦 以 为 风 致 婉 丽 再如 王 世贞称 六
, ,

“ , ” “ ” 。 “
朝诸乐府 诗 以 为其 颂 酒赓色 务裁艳 语 于是遂 默 启词端 又 如沈 雄 以 为 六 朝
, ,

” “ ” 。 , ,

风 华 靡丽 之语 后 来 词家 之 所 本 可 见 风 格 之 蕴 藉靡 丽 多 用 艳语 乃是 诸说
,

之 认 为 六 朝 乐 府 为 词 之 滥筋 的理 由之 二 但 此 一 理 由 实在 亦 不 能 完 全 成立 因为一种
,

, , 。

新 的文 学体 式 之 兴 起 决 不 能 仅 由风 格 之 相 似 便 认 定 其 因果 关 系 假 如 只取 其 风 格
, ,

之相似 则最 好 便 仍 写 六 朝 之 诗 歌 体式 又 何 必 别 成 一 种 新 的体 式 呢 ? 其 三 日 同一
,

乐府诗题 往 往 有 多篇 作 品 而形式完全相 同 此 岂 非 与按 同一 牌 调填 词 大 有相 似
, , , ,

之处? 不过 此 一 理 由又 当 分 别 为 两 种 情 形 来 看 一 种 情 形 是如徐 勉 之 《 迎客 曲 》 及
,

《 送 客 曲》 二 首 与 僧法 云 之 《 三 洲 歌 》 三 首 其 所 作 虽 为 同 格 式 的 两 个 曲子 但 皆为 同
, , ,

一 作 者 的 同 时之 所 作 此 亦 犹如 东 汉 张 衡 所 作 之《 回 愁 诗》 都 只 不 过 为一 位 诗 人 的 偶
, ,

。 ,

然连章之作 决不 可就 此 谓其 与填 写 同 调 之 歌 词 的情 形 有 任 何 关 系 再 有 一 种情 形
,

、 、 、 、 、 、

如 梁 武帝之 《 江南弄 》 其全 诗共 七 句 每 句 字 数为 七 七 三 三
,
七 三 三
, ,

据《 乐 府诗 集 》 所载 则 除 梁 武帝 所 写 之《 江 南 弄 》 七 首 以 外 更 有 昭 明太 子 之 《 江 南 弄》
, ,

三首 沈 约之 《 江 南 弄 》 四 首 诸 人 所作 其 格 式 与 句 数 字 数并 皆相 同 再 如 徐 勉之
, , ,

、 、 、 、 、 、 、 、
《 长相 思 》二 首 其全 诗 共 九句 每句 之 字 数 为 三 三 五 五 五
, ,
三 七 三
, , 。

而 除 徐勉 之二 诗 之 外 更有萧 淳一首 陆琼 一 首 王磋一首 江总二首 诸 人所


,

, ,

作 其格式 与 句 数 字 数 亦 皆相 同 象此种情 形 则 与 后 世 之 依 据 同一 曲 调 来 谱 写 歌
, , , ,

。 ,

辞者 大 有相 似 之 处 如 果 仅 就 此 一 点而 言 则 此 种 六 朝 乐 府 乃 大可视 为 后 世 词 之 滥
,

。 ,

筋矣 不 过 六 朝 时 的这 种 作 品 大 多 只 偶 然流 行 于 宫 廷 贵 仕 的 诗 人 之 间 颇 似应 制 及
,

酬和 之性质 是 以并 未 广 泛 流 行 于 民 间 此 与隋唐 以 来 依 胡 夷 里 巷 之 曲而 谱写 的 长 短
,

, 。 。

句 词 之 首先 盛 行 于 民 间 之 情 况 仍 复有 别 所 配 合之 音 乐 也 不 完 全 相 同 所 以 只 能说
,

是 依 照 同一 格 式 来 写作 歌 词 之 情 况 于 六 朝 时 已 经 出现 但 却 并 不 可 认 为 六朝 乐 府 诗
,

。 , “ ” ,
即为词 之源起也 总之 词 这 种韵文体式 盖 正 如 我 在 前 一 章 所论 其形 成 之 因 素
, ,

原 曾受 有 多 方 面 之 影 响 并 不 可 以偏 概 全 地 执 一 而 求 之 也
,


《 艺 概》
, ,

① 上 海古籍 出板 社 透马7 8 年版 第 10
6 页

一 ·
1 80
论词之起源
`


唐人 留 写 在 教 煌 想 象 当 年 做道 场
,

怪底 佛 经 杂艳 曲 溯 源 应 许 到齐 梁
,

自从 晚清 光 绪 末 季 甘 肃敦 煌 石 窟 所 藏 唐 人 写 本 经 卷 被 世人 发 现 以来 其 所蕴 藏
,

, 。

的 材料 之 多 方面 之 广 已 引起 文 物考 古 工 作 者 的极 大 重 视 近 数 十年来
, ,
研 究 考察
,

敦 煌 文 物 的 著作 一 直层 出 不 绝 其 所 探 讨 的 问题 之 深细精 微 早已 形 成 了 所 谓 的
, ,

“ ” 。

敦 煌学 这里 我 们 仅 想 从 敦 煌 写 卷 中 所 保 存 的 曲 子 的情 形 来 看 一 看 词 之 兴 起盛
, ,

与 当 时 的佛 教 道 教 有些 什 么 关 系
,

, ,

原来在 敦煌 所发现 的残卷 中 有 几 点颇为 值 得 注 意 的 现 象 其一 有不 少是 佛 教僧


“ ” 。

徒 所抄 录 的 曲子 的 曲 文 ( 也 就 是 早 期 的 词 ) 这 些 曲 文 都 是 与 佛 教 典 籍 及 歌偶抄 写在

一起 的 香港 饶 宗 颐 教 授 于 至 年 间 受聘 于 法 国 国 立 科 学 研 究 院
,
1967 196 8 在 欧洲 滞
留九 个 月 得 遍 览 法 京 国立 图 书馆 及 伦 敦 大 英 博 物 院 所 藏 敦 煌 写卷 详 加 检勘 写有
, , ,

一 , 。
《 敦煌 曲》 (Ai r o
de T o u e n
H o u a n
g) 一 书 于 1 9 71 年 在 巴 黎 出版 书 中对 子 词 之 起 源

曾予 以 特 别 之 注 意 对有关 资 料 考 录 甚 详 如 编 号 为 5 4 3 3 2 之卷 子
, , ,
与佛 曲之关 联

据 饶 书第 1 89 页 谓 原 件 为粗黄 纸 一 张 一 面 曾记 有 龙 兴 寺 僧愿 学 子 乾 元 寺 法 师 随 愿
, ,

” 。

仓 便 麦 事 等 字 祥 另一 面 则 书 词 三 首 共 十一 行 首 为《 别仙 子 》 ( 莹 按 即任 二 北 《 敦 煌
, , :

” “

曲校 录 》 所 收 此 时 模 样 一 首 ) 次 为《 菩 萨 蛮 》 ( 即任 书所收 枕 前发 尽 千般 愿 ” ~ 首 ),
,

。 。

三 为 《 酒 泉子 》 仅 数 句 而 已 两 面 笔 迹 相 似 可 知 此 三 词 乃 寺 院僧徒 之 所 抄 写 且 将“ 菩
,

” “ ”
萨 二 字 省 写作 廿 廿 亦 与敦 煌 寺 院抄 录 佛 经 之 省 写 惯 例 相 同 则此 纸 为 佛 徒 所 写
, , ,

。 、

又 如 编 号 5 5 5 5 6 之 《 望江南 》 词 三 首 ( 莹 按 即 任 书 所收 《 曹 公 德》 《龙 沙
:
殆无 可 疑
、 ·

塞 》 《 边塞 苦 》 等 三 首 ) 据饶 书 第 2 91 页 谓 原 件 写 于 《 妙 法 莲华 经 普 门 品》 小 册 子 上
, , ,

: “ ” 。

有题 记 云 弟 子 令狐 幸 深 写 书 可 知 此 三 词 亦 为 佛 门 弟 子 所抄 录 又 如编号 之
,
B 4 0 17
“ ”
有 《 鹊踏 枝 》 词 一 首 ( 莹 按
:
小册 子 即 任书 所 收 独 坐更 深 人 寂 寂 一 首 ) 据 饶 书第
, ,

页 谓 此 词 原 件 写 在《 太 子 赞 》 之 前 与 佛 教 渴 赞 之 文 同录 当亦 为 佛 徒 所录
, ,
又如
,
220

之 长 卷 据 饶书 第 页 谓 原 件 正 面 抄 《 励 忠节钞 》 卷二 自《 恃 德 部 》 至 《 立
, , ,
编号 5144 1 22
1
、 “
身部 》 卷背抄 《 安伞 文 》 《 患 难 月 文 》 及 揭 语 与《 燃 灯 文 》 空数 行 下 接书 《 云 谣集 》
, , ,


杂曲子 共 三 十 首 ( 实存 十 八 首 )( 莹 按 即《 云 谣 集 》 之 前 十 八 首 所 收 牌 调 为 《 凤 归 云》
: ,

四首 《 夭 仙 子》 二 首 《 竹 枝 子 》 二首 《 洞 仙 歌》 二 首 《 破 阵子 》 《 洗溪 沙 》 二
, , , ,
四首

《 柳青 娘 》 二 首 )
亦与佛 教 文 揭 同录 想 亦 为 佛 徒 所 写 从 以上这 些 实 例
, , , ,
首 我们

已 可见 到 当 时俗 曲之流 传 必 然 曾 经 与 佛 教 结合 有 密切 之关 系 何 况 佛 徒们 还 不 仅抄
,

录 俗 曲而 已 有 时 他们 自 己 也 写作 俗 曲 之卷 子 据饶 书 第 1
, , ,
如 编号 B 3554 9 5 页谓

其 上有序 文 一 篇 云 谨 上 河 西 道 节度 公 德政及 祥 瑞《 五 更 转 》 兼 《 十 二 时》 共一 十
, , ,

`
. .
1抓
( 1 1) 12 中国 社会 科 学 19 84 年第 6 期

、 , ”
赐 紫 悟真谨 〔撰 〕
:
七首 并序 救 授沙 州 释 门 义 学 都 法 师 兼摄 京城临坛供 奉大德
,


原 件 正 面 为 《 古 文 尚书》 背
:
等 叙 述 ① 又 如编号 为 B 之卷 子 据 饶 书 第 1 69 页 谓
, , ,
27 48

“ ”
为《 古 贤 集》 一 卷

在《 长 门怨 》 一 首 之 后 接 书 国师唐 和 尚《 百 岁 书 》 ( 莹 按
:
书 字当 为
, ,

“ ” 。
“ ”
又 写 效 授 河 西 都 僧 统 赐 紫 沙 门 〔悟 真 〕 云 云 另 有编 号 为 B 3 8 21 之卷
,
诗 字之误 )
, ,
原 件为 硬 黄 纸 小 册 子 亦书 写悟真 此 百 岁诗 十 首
, ,
子 据饶 书第 19 6 页谓 可 知悟 真
为此 十 首 《 百 岁 诗 》 之作 者 ( 莹 按 可 参 看 陈 作龙 著 《 悟 真 之 生 平 与 著
:
关 于悟 真事 迹
,

· 。
作》 ( L
a v ie e t l e s o e u v er s
d e
W o u
T h c e n
〕见 1 0 6 年 巴 黎 出 版 之 《 远 东 学 院 专刊 为 又

页 谓 亦 曾录 此 《 百岁诗 》 但 文字 不 全 可 见 此《 百
, ,
之 卷 子 据 饶书 第 19
,
有 编号 为 5 93
0 6

岁 诗 》 在 当 时可 能 曾传 唱 一 时 又 如 编 号 B 2 0 54 之 《 十 二 时 》 长 卷
,
据 饶 书第 1 79 页 谓
,

“ ” 。

原 件 背面 有 淡 墨 题端 大 字 一 行 云 智严大师 《 十 二 时 》 一 卷 可 知 为僧人 智 严 之 所 作
,

页编 号 55 9 8
1 及 5 2 6 5 9 之两 卷子 则 录 有 智严 之 事迹
,
而 另 据 饶书 第 19 7 可 知 智严 本
。 。

作 《 十 二 时 》 之 智严 大 师 殆为 此 人
,
为娜 州 开元 寺观 音院之 法 律 僧 曾至 西 天 求 法 除
,

去寺 院佛 徒 抄 录 及写作 俗曲之 资 料 以 外 我 们 还 可 以 从 敦煌卷 子 中 看 到 一 些 寺院表


, ,

。 ,
演乐 舞之 记 叙 据饶 书第 2 21 页 载 编 号 5 3 9 2 9 之 卷 子 写有节 度 押 衙 知 画 行 都 料 董 保 德
, : “ : “
建造 兰 若功 德 颂 文 云 ( 上 略 ) 又 于 窟 宇讲堂后 建此 普 净 之 塔 (原 注
, ,
等 四壁图
” · · 。


,
会 云云) 门开 慧 日 窗豁 慈 云 清风 鸣 金 铎 之 音 白鹤 ( 鹤 ) 休 玉 毫 之 舞 果唇
, , ,

。 ” “
演花 勾 于 花 台 莲睑 将 然 (燃 ) 披 菜 ( 叶 ) 文 于 美座 饶 氏 以 为 由 演花 勾 于 花
, , ,
凝笑
” “ ” , “
台 一句 可 知 盖 当 时兼 演花 舞 勾 队 又 云 证 之 宋 时 史 浩《 哪 峰真 隐大 曲》 中 之 舞 曲
,

、 。 。 ”
② ( 莹 按 《 强 村 丛 书》
:
六种 有拓 枝 舞 知花 舞敦 煌 佛 窟于 做 功 德 时 亦 表 演 之
,
花舞

所 收 《 郧峰真 隐 大 曲》 卷 二 对 于 花 舞 勾 队之 情 形 有 详 细 之 叙 写 可以参看 ) 又
, ,

页谓 在 所 写 诸 账 目 内抄有 窦骥 ( 窦 夫 子 ) 《 往
,
如编 号 B 4640 之 卷子 据饶书第 21
4
“ ”
河 州 使纳 鲁 酒 回 赋 》 七 律 一 首 其 中有 释骑惨趣渴相回 笙 歌 烂 漫 奏倾 杯
, ,

。 。

句 可 以 想 见 当 日 河 西 一 带歌舞 繁 华 之 情 况 亦 可 知 《 倾 杯 乐 》 在 敦 煌 当 日必 曾 盛 行

一时
从 以 上 所 引敦煌 卷 子 中 的 资 料 来 看 足可 知 当 时之俗 曲歌舞
, ,
确实 曾与 寺 院僧 徒

结 合 有密切 之 关 系 此 种 关系 之 形 成 可 以 说 是 既 有其 历 史 之 渊 源 亦 有其 社 会 之 因
, ,

先 就 历史 之 渊 源 言 之 则 僧人 之 从 事 于 乐 曲之 创 作 者 盖 早 自齐 梁 之 际 便 已 有
, ,

如 《 全 齐 诗 》 卷 一 载 有 齐武 帝 之 《 估客 乐 》 一 首 又 卷 四载 有释 宝 月 之 《估 客乐 》 二
,

。 “
据《 乐 府 诗集 》 卷 四 十 八 《 估客 乐 》 题 解
,

引《 古 今 乐 录》 云
:
《 估客 乐 》 者 齐武 帝 之
,

。 、 。 。

帝布 衣 时 尝 游樊 登柞 以 后 追 忆往 事 而 作歌 使 乐 府令 刘 瑶 管 弦 被
,

,
所 制也
“ ” 。

卒遂 ( 原文 如 此 或 为 岁 字误 ) 无成 有人 启 释 宝 月善 解 音 律 帝 使 奏之
, , , ,
之教 习

o “ a n
·
, , , 。 ,
饶宗颐
:
《 敦 煌 曲》 巴黎 1 9 了z 年 第 一9 5 页 ( Ja o
To o n
g Yi : A irs de T o u e n
h g

a r
P is ,
19 71)

② 《 敦煌 曲》 第 2 21 页
,


18 2
论 词 之起 源 ( 1 1) 13

。 ” :
… … 宝月又上二 曲 ① ( 莹按 武 帝所 作 一 曲 为五言四 句一
, ,
旬 日之 中 便 就谐 合

;
宝 月 所上 二 曲 则 每 曲 各为 五 言 四 句 二 章 共 四章 ) 又 如 《 全 梁 诗》 卷 十 三 载
, ,

有释 法公 之 《三 洲歌 》 二 首 据 《 乐 府 诗集 》 卷 四 十 八 《 三 洲 歌 》 题 解 引 《 古 今 乐
。 `
录》云 ; “
《 三 洲 歌》
:
商客数 游 巴 陵 三 江 口 往 还 因 共 作此歌 其 旧辞 云
, ,
者 啼将 别
, 。
梁 夭监 十 一 年 武 帝 于 乐 寿殿 道 义 竞 留 十 大 德 法 师 设 乐 救人 人 有 问 引经
, , ,
共来
。 ` `
此 歌 ( 指 《 三 洲 歌 》 ) 何如 ?’
: :
次 问法云 闻 法 师 善解 音 律 法云 奉 答 天乐
,
奉答
。 ` 。 ’
未 审 可 改 与 以 不 ?’
:
非 肤 浅所 闻 愚 谓 古 辞过 质 救云 法云
, ,
绝妙 如法师语 音
` ’ 。 ”
府 诗集》 卷 四 十 六 《懊
:
日 应 欢 会 而 有别离 啼将别可 改 为 欢 将 乐 《乐
,
② 又如
“ `
侬 歌》 题解 《懊 侬歌 》 者
:
亦 曾 引 《 古 今乐 录 》 云 晋 石 崇 绿珠 所作 唯 丝布 涩 难
, , ,

。 。

武 帝 救法 云 改 为 《相 思

缝 一 曲而 已 后 皆隆 安 初 民 间讹 谣 之 曲 … … 梁 天 监 十 一 年
,

。 ”
曲》 ⑧ 从 这些 记 述 我 们 都 可 以 证 知 齐 梁 之 际 的僧 人 既 精 于音 律 且 常参 与 歌 曲
, , ,

。 、 、 、

之制作 盖僧 人 传 法 原极 重 视 转 读 唱导 歌叹 赞 颂 等 音 声之 感 悟 《高
, ,

僧 传》 之论 述 以 为 中土 对 梵 唱 之 注 意 盖 始于魏 陈 思 王 曹植 迄 于晋 宋 之 间 如帛
, , ,

、 、 、 。

支昙 箭 释 法平 释 僧 饶诸 僧 皆 以擅 于 转 读 唱 导 名 著一 时 又 论 中土 诗歌
, ,
法桥
: 。

与梵 唱 之 异 同云 东 国之歌 也 则结 韵 以 成 咏 西 方之 赞也 则 作褐 以 和 声 虽复
, , ,

、 。 ,
而 并 以协谐 钟 律 方 乃 奥妙 则 谓之 以 为 乐
, , ,
歌 赞 为殊 符 靡 宫商 故 奏 歌 于金 石
。 ” 。

则称之 以为 叹 ④ 梵唱 之 风 既 行 僧 人 之 习 于 音律 者 乃 日 众
, ,
赞 法于 管弦 齐 梁之际
、 。

的释 宝 月 释 法云 等之 名闻 帝 王 改 制歌 曲 便是 很好 的 证 明 所 以 唐 代 寺 院僧 徒 之
, ,

往往 抄 写 及 创 作 俗 曲 原 本是 自有 其 一 段 历 史 之渊 源 在 的 其次 再 就 社 会 之 因素 言
, ,

。 、

则 唐 代 之 寺 院更 曾普 设 戏 场 僧 人 之 讲 唱 与歌 舞 之 演 出 遂 有了 更 为 密 切 的 关
, ,

。 : “
系 宋 钱 易 《 南 部 新 书 》 论及唐 代之 戏 场 即 曾云 长 安戏 场 多 集于 慈 恩
, , ,
小 者在 青
、 、 、 。 ”
龙 其 次荐福 永寿
;
尼讲 盛 于 保 唐 名德 聚 之安 国 ⑤ 则 唐 代 寺 院之普 设 戏场
,

。 。

见一 斑 而 当时 之 观戏 者 则不 仅 为 市 井平 民 亦有 王 公 贵 妇 唐 张 固 之 《 幽 闲 鼓吹 》
, ,

一 卷 即 曾载 宣 宗 时 万 寿 公 主 在 慈 恩 寺 看戏场之 事 而 且 唐 代 风 俗轻靡 不 仅 在寺 院 中
,

可 以普 设 戏 场 即 使是 僧 徒 讲 经 之 道 场 亦 有 专 以 淫 袭 之 说 以 招 邀 听众 者 如唐 赵 磷
, ,


《 因话录 》 即 曾载 云
: “ ,
有文 淑 僧 者 公 为 聚众 谭说 假托经 论 所 言 无 非淫 秽鄙袭之 事
, ,

转 相 鼓 扇扶 树 愚夫 冶 妇 乐 闻其 说 听 者填 咽 呼 为和
, , , , , ,
不 逞之 徒 寺 舍瞻礼 崇 奉
。 。 ” 、

则 佛 教 僧徒 之 唱 曲 ` 作 曲
,
教 坊效 其声 调 以为 歌 曲 在 这 种社 会风 气之 下
,
尚 ⑥

, 。





④ 《 乐 府诗架 》 第 六九 九 页
, 。
《 乐 府诗 集 》 第七 O 七 页
, 。
《 乐府 诗 集 》 第六六 七 页
, , 。
《 高 僧传 》 卷 十 三 第二 二 页 刊《 海 山 仙 馆 丛 书》
, 。
《 南 部 新 书》 戊 集 第八 页 刊 《 学 津讨 原 》 丛 书

《 因话 录》
, 。
6 年版
古典 文学出 版社 1 9 5 第九 四 页
,
卷四

183
) ( 11 1 中 国 社 会科 学 年第 期

甚 至 扮 为徘 优 之 戏 当 然 便 都 是 一 种 自然 的 现 象 在 敦 煌 卷 子 《 目莲 变 文》 第 三 种 之 背
,

“ ” , “ ” “ ” ,

面 即 曾 写 有 法 律 德 荣 唱 紫 罗鞋 两 僧 政 愿 清唱 排绵 续 被 又金 刚唱 扇 又道
, ,

“ ” “ ” 。
《 南 部 新 书》
、 ,

成及 法 律 道 英 各 唱 白 续 袜 又 唱 黄 画被 均 各得 布 若 干 尺 ① 宋 钱 易
“ 、 、 、 。
口 称鲁 三 郎” O 之 记 述

更 载 有 道吾 和 尚上 堂 戴 莲 花 笠 披拥 执简 吹笛
,
击鼓
寺 院 僧 徒 既 与 乐 曲之 演 唱 有 如 此 密 切 之 关 系 故 俗 曲既 可 由 佛 寺僧 徒 借 用 演 唱 以 流 传
,

佛法 而 僧 徒 之 佛 曲乃 亦 有 演 化 为 俗 曲 之 词 调 者 据 饶 宗 颐《 敦 煌 曲》 之叙 述
, ,
以 为前
, “ , 。 ”
如《 大 唐 五 台 曲子 》 寄 在《 苏 幕 遮 》 及 曲子 《 喜 秋 天 》 皆其 著 例 至于后 者 则如
,

“ 、 、 、 、 、

《 婆 罗 门》 《 悉昙颂》而外 如 《 舍 利弗 》 《 摩 多楼 子 》 《 达 摩 支》 《 浮 圆 子》 《 毗沙
,

。 ” “ , ” “
子》 皆 由 梵 曲而 来 前者 盖 因 此 类歌 曲 盛 行 民 间 故 释 氏借 为 宣 传工 具 后者 则
, ,

” “ ” 。

,

纯为 梵 曲 后 演成 词 牌 或为教坊 曲 所 以 俗 曲与 佛 教 僧 徒 之结 合 有 密 切 之 关
,

, 。

系 原 亦 自有 当 时 之 社 会 因素 在
除 了 以 上 所 论 及 的 历 史 之 渊 源 与 社 会 之 因素 以 外 俗 曲 与 宗 教还 有 一 点 重 要 的 关
,

, 。

系 那 就是 宗 教 音 乐 对 于 俗 曲 的 影 响 本 来 我 们 在 本 文第 一 章 已 曾 引过 沈 括 《 梦 溪
,

“ ” 。

: , ,

笔 谈 》所云 自唐 天 宝 十 三 载 始 诏 法 曲 与胡 部 合 奏 自此 乐 奏 全 失 古 法 之说 而

词 之 产生 便 正 是配 合 这 种 新 的 音 乐 而 演 唱 的 歌 辞 不过 在 那 一 段 说 明 中 我却 只 叙
, ,

, “ ” , 。 “ ”
述 了 音 乐 之 历 史 的沿 革 而 对 所 谓 法 曲 之性 质 并 未 加 以解 说 那 便因 为 法 曲 原
, 。 “ ”
为 一 种 带 有 宗教 性 之 乐 曲 故 此 我们 要 把 它 留 到 本 章 再 加 讨 论 关于 法 曲 之性质
,

· “ , , 。 、 、

《 新唐 书
:
礼 乐 志 》 曾 有一 段 描 述 初 隋 有法曲 其音 清而近雅 其器 有 饶 拔
、 、 、 。 。 ” :
钟 磐 幢箫 琵琶 … … 其声 金 石 丝 竹 以 次 作 又 记 述 法 曲在 唐 代 盛 行 之情 况 云
` ,

玄 宗 既 知音 律 又 酷 爱法 曲 选坐 部伎子 弟三百教于梨 园 声有误者 帝必 觉 而 正


, , ,

` , 。 ”
之 号 皇 帝梨 园 弟 子 这种音 乐 原 是 隋 唐 以来 的 一 种 新 乐 其 主要 成 分 是 以
,

, ,

中 原 之 清 乐 与外 来 之 胡 乐 相 结 合 并 且 与 佛 曲及 道 曲 之 音 乐 相 揉 杂 而 形 成 的 一 种 乐 奏
,

的 新形 式 关 于 佛教 乐 曲 与 唐代 俗 曲 之 关 系 我 们 在 前 面 已 曾加 以 考 述 ; 至 于 道 教 之
,

乐曲 则 原 来 与佛教 之 乐 曲 也 有 很 密 切 的 关 系 盖 以老庄 之道家 本 为 哲 学 而并 非 宗


, ,

所 以 道 教在 最 初 本 来 并 没 有 一 种 自我 专 属 的 宗 教仪 式 乃 不 得 不 向佛 教 学 习 模
,

。 , , ,

仿 唐 代 既 祟奉 道 教 尊奉 太上老君 遂于各地建立 祠祀 于 是 乃 杂 取 佛 教 之仪 式及
。 ,

乐 曲 而使 用 之 唐 代 南 卓 撰 《 揭 鼓 录 》 一 卷 附 录 诸 佛 曲 之 曲调 中 便 载 有《 九 仙 道 曲 》 与

《 御 制 三 元 道 曲》 等 此 并为道 曲 与佛 曲相 棍 之 证 明 而 更 值 得 注 意 的 则是 这 种 相 混 之
,

, , 。 · “
《 隋书
:
现象 原 来 早 在齐 梁 之 际 便已 有之 音 乐 志 上 》 记 梁 武 帝 所 制诸 曲云 帝既

, , 。

见 《 北 平 图 书 馆馆 刊 》 第 5 卷 第 6 号 向 达 撰 《敦 煌 丛 刊》 载馆 藏 成 字 第 9
6 号卷 子 情 形
、J,
J

ó一




七ù
勺̀
)口.,. 0
月 、尹
、了1/ .
)
, 。
《 南部 新 书 》 己 集 第十 二 页
L


参 看《 乐 府 诗 集 》 卷 七 八 《 杂 曲歌 辞 》 及 任 二 北 《 教 坊 记 笺 订 》
, 。
见 《 敦 煌 曲》 第 21 1 页
, , 。
《 梦溪 笔 谈 》 卷五 第止 一 页
, , 。
《 新 唐 书》 中华 书 局 1 9 7 5 年 版 卷二二
,
第四七 六页

怪J
论 词 之 起源


《 神王 》
、 、 、
《 《
、 、 、

笃 敬佛 法 又 制 《 善哉 》 大乐》 《 大 欢》 《 天道 》 《 仙 道》 《 龙王》 减
,

、 、 , 。 ” “ ” ,
过恶》 《 除 爱水 》 《 断 苦轮 》 等十 篇 名为 正 乐 皆述佛 法 ① 夫 既 云 所 制为 佛 曲
,

“ ” 。

而杂 有 可 知 佛 曲 与道 曲 之 相 混 亦 可 谓 由来 久 矣 且梁 武 帝 所 制 佛
, ,
仙道 等 名称
·

尚 有《 法 乐 童 子 伎 》 及 《 童 子 倚歌梵 叹 》 等 ⑧ 又 可 知 在 萧
, ,

据 《 隋书 音乐 志 》 所 录
,

“ ” 。 “ ” ,

梁之世 法乐 之 名原 为 佛 曲 之 一 种 唐 代 所谓 法 曲 其 名 称 虽 可能沿 自梁 代
, ,

“ ” 、

法 曲 之义 涵 已成 为 一 种 包举 清乐 胡 乐 及 宗 教 音 乐 的一 种 新 乐 之 名 与梁 代 狭 义 之
,

浦 ” 。 “
法 乐 已 有了 很 大 的 区 别 丘 琼 荪在 其 《 法 曲》 一 文 曾 为 法 曲 作 一 总 结 法 曲包 含
, :

:
的 内容 非 常 广泛 有汉 晋六 朝 的 旧 曲 有 隋唐 两 代 的 新 声 有 相 和 歌 及 吴 声 西 曲 … …
, : ,

, 。

有 胡 部化 和 道 曲佛 曲化 的 中 国 乐 曲 有华 化的外来 乐 曲 古 今 中外 无所 不包 雅乐
, ,

, 。

俗乐 歌 曲舞 曲 声乐 曲 器乐 曲 无不 具备 … … 把这些 性质 不 同 内 容不 同 旋
, , , , ,

律不 同 感 情不 同 风 调 不 同 的种 种 乐 曲 用法 曲 的 乐 器 去 演 奏 它 用 法 曲 特有 的风
, , , ,

格 去 演 奏它
,
这样 便 形 成 了 唐 代 如 火 如 茶 的 法 曲

③ 而 我 们 所讨 论 的 词
,
就正是 隋唐
。 , …

与这 种 新 音 乐 的 曲 调 相 配 合而 演 唱 的 歌 辞 则 其音 声 之 美 妙 足 以 吸 引当 时 之
,
以来

诗 人文 士 竞 相 为 之 谱 写歌 辞 的盛 况 当 然 也就是 可 以 理 解 的 了 而 敦煌 佛 窟 中 佛
, , ,

典 与 俗 曲杂 抄 的 情 况 便 正 是 当 日 宗 教 乐 曲与 俗 曲 有 密 切 之 关 系 的 一 个 最 好 的 说 明
,

19 8 4 年 2 月 2 8 日 夜全 稿 写 毕 于 温 哥 华

〔本 文 贵 任 编 辑 申 坚〕
:

, , 。

①② 炙隋 书》 卷十 三 第三 O 五 页
, , 。

③ 岌中华 文 史 论
丛 》第 五 辑 中 华 书 局 上 海 编辑 所 1 9 4
6 年版 第 2 6 页
9

共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