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2

48

49
課題 1 秦漢的統治政策

秦始皇的統治政策
秦始皇的統治政策 漢武帝的統治政策
漢武帝的統治政策

秦始皇以法家思想治國的原因
秦始皇以法家思想治國的原因 漢武帝獨尊儒術的原因
漢武帝獨尊儒術的原因
1.1. 沿襲舊制
沿襲舊制 1.1. 黃老思想不合時宜
黃老思想不合時宜
2.2. 鞏固統治
鞏固統治 2.2. 有利加強中央集權
有利加強中央集權
3.3. 提升君權
提升君權 3.3. 武帝幼受儒學薰陶
武帝幼受儒學薰陶
4.4. 性格使然
性格使然

漢武帝的統治政策及措施
漢武帝的統治政策及措施
秦始皇的統治政策及措施 建立士人政府
建立士人政府
秦始皇的統治政策及措施
政治方面 1.1. 設置五經博士
設置五經博士
政治方面
1.1. 提高君主權威 2.2. 設立三公九卿 2.2. 設博士弟子員
設博士弟子員
提高君主權威 設立三公九卿
3.3. 推行郡縣制度 4.4. 修訂律法 3.3. 立察舉制度
立察舉制度
推行郡縣制度 修訂律法
軍事方面 4.4. 重用儒生
重用儒生
軍事方面
1.1. 銷毁兵器 2.2. 拆除險阻 加強中央集權
加強中央集權
銷毁兵器 拆除險阻
3.3. 遷徙富豪 4.4. 開拓邊疆 1.1. 削奪封國
削奪封國 2.2. 削弱相權
削弱相權
遷徙富豪 開拓邊疆
5.5. 修築長城 3.3. 加強監察
加強監察 4.4. 誅除豪強
誅除豪強
修築長城
經濟方面 5.5. 加強中央軍力
加強中央軍力
經濟方面
1.1. 統一度量衡 2.2. 統一貨幣 新經濟政策
新經濟政策
統一度量衡 統一貨幣
3.3. 獎勵農工 1.1. 統一貨幣
統一貨幣 2.2. 增加賦稅
增加賦稅
獎勵農工
文化方面 3.3. 鹽鐵酒專賣
鹽鐵酒專賣 4.4. 推行均輸法
推行均輸法
文化方面
1.1. 統一文字 2.2. 焚書坑儒 5.5. 推行平準法
推行平準法 6.6. 徵收財產稅
徵收財產稅
統一文字 焚書坑儒
交通方面 7.7. 重視農業
重視農業
交通方面
1.1. 修築道路 2.2. 統一車軌 對外經略
對外經略
修築道路 統一車軌
3.3. 開鑿運河 1.1. 北伐匈奴
北伐匈奴 2.2. 開通西域
開通西域
開鑿運河
3.3. 開拓邊疆
開拓邊疆

秦始皇施政的評價
秦始皇施政的評價 漢武帝施政的評價
漢武帝施政的評價
秦始皇的功績
秦始皇的功績 漢武帝的功績
漢武帝的功績
1.1. 統一中國
統一中國 2.2. 創建制度
創建制度 1.1. 政權鞏固
政權鞏固 2.2. 仕途開放
仕途開放
3.3. 確立版圖
確立版圖 4.4. 融和民族
融和民族 3.3. 吏治清明
吏治清明 4.4. 國庫充實
國庫充實
秦始皇的過失
秦始皇的過失 5.5. 版圖擴大
版圖擴大
1.1. 濫用民力
濫用民力 2.2. 法律嚴苛
法律嚴苛 漢武帝的過失
漢武帝的過失
3.3. 摧殘文化
摧殘文化 1.1. 戚宦弄權
戚宦弄權 2.2. 百家沉寂
百家沉寂
3.3. 與民爭利
與民爭利 4.4. 國力虛耗
國力虛耗

50
第1章 秦始皇的統治政策
第 1 節 秦始皇以法家思想治國的原因
(1) 沿襲舊制:秦孝公任用商鞅,推行變革,厲行法治,令秦國國富兵強。
孝公之後的君主都沿用商鞅所定立的法制,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沿用未
改。

商鞅變法之成效
行之十年,秦民大說(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
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

考試錦囊 (2) 鞏固統治: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全國各地仍存在不少反抗勢力。秦始


何 者是 秦始
皇 以法 家思 皇深信厲行法治有助鞏固政權,故以嚴刑峻法治國,防範人民叛亂。
想 治國 的主
因?
(3) 提升君權:秦始皇希望集大權於一身,以鞏固政權。法家思想強調君
權至上,正好為強化君權提供了理論依據,切合秦始皇的需要。

(4) 性格使然:秦始皇年幼時缺乏父愛,即位時未掌握實權,常處於宮廷
篡弒的疑慮中,因此他的性格冷酷無情,苛刻寡恩。秦始皇因有以上
的性格,故偏向接受任法重刑、崇尚獨裁的法家思想。

始皇性格
謀士尉繚說:「秦王為人,蜂準(高高隆起的鼻梁),長目,摯鳥膺
(胸),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窮的時
候可禮讓下人,得志時也輕易的吃人)」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第 2 節 秦始皇的統治政策及措施
一 政治方面

考試錦囊 (1) 提高君主權威:秦王政自稱「始皇帝」 。他還規定皇帝自稱「朕」,皇帝


思 考每 項 措
施 有 何 利弊 的命、令稱為「制」
、「詔」,印章稱為「璽」;又制定朝儀和文書制度,
得失。
施行定曆法、易服色、巡行天下、刻石紀功等舉措,以提高君主權威。

皇位傳之萬世

51
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2) 設立三公九卿:秦始皇設立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別協助
皇帝管理全國政務、軍事及監察)九卿(負責處理皇室及政府各項事
務)的中央集權制度,所有中央官員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襲。

(3) 推行郡縣制度:秦始皇廢封建,設郡、縣、鄉、亭、里層層架構。郡設郡
守、郡尉、監御史;縣設縣令。郡縣的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命,須定期向
考試錦囊
注 意 政 治措 中央報告,以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監察。
施 多以 提升
君 權和 中央
集權為目的。
封建制與郡縣制之爭
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指戰國時楚國領地)地遠,不為
置王,毋以填(鎮)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廷尉李斯議曰:「周
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意為仇敵),諸
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
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
不便。」始皇曰:「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
息,豈不難哉!」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4) 修訂律法:為了鞏固政權,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將商鞅以來的律令
加以修訂和補充,形成了一套更縝密的法律,頒令全國施行。

二 軍事方面

考試錦囊 (1) 銷毁兵器:為防止人民及六國遺臣作亂,秦始皇下令沒收民間的兵器,


注 意前 三點
為 對內 的, 聚集在咸陽銷毁,改鑄成大鐘及十二個各重千石的銅人。
即 防止 六 國
叛亂的措施
後 兩點 是 對
外 的, 針對 (2) 拆除險阻:為防止反叛者利用六國的防禦設施作為反抗據點,秦始皇
邊 塞民 族的 下令拆除國與國之間的城牆、堡壘,及河道上的堤防。
措施。

(3) 遷徙富豪:雖然秦始皇已統一全國,但是六國貴族的舊勢力仍在。秦
始皇將六國貴族和富民遷離鄉土,防止他們串通起來叛亂,以加強控
制。

52
(4) 開拓邊疆:秦始皇派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收復河套以南的
地區,繼而渡河進抵陰山一帶,並在其地設置九原郡,又遷徙罪犯到
那裏開墾。另外,秦始皇又派兵南征百越,置桂林、南海及象郡,並
派遣五十萬人前往戍守。

(5) 修築長城:秦始皇將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原有的長城連接起來,並
增建加固,形成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成為抵禦匈奴
的重要軍事防線。

是否應修築長城?
太史公(司馬遷)說:「實地觀察了蒙恬修築的長城和邊塞堡壘,挖掘山
脈,填塞深谷,貫通直道,真是不重視百姓的人力物力。秦國剛滅掉其他
諸侯的時候,天下人心尚未安定,創傷尚未痊癒。蒙恬身為名將,不在這
時候盡力諫諍,賑救百姓的急難,恤養老人,撫育孤兒,致力從事安定
百姓生活的工作,反而迎合始皇心意,大規模地修築長城。他們兄弟遭到
殺身之禍,不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嗎?」
據司馬遷《史記.蒙恬列傳》意譯

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於後世,實與大禹治水等。由今觀之,倘無長
城之捍衞,則中國之亡於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漢之時代矣。如是則中國
民族必無漢唐之發展昌大而同化南方之種族也。及我民族同化力強固之
後,雖一亡於蒙古,而蒙古為我所同化;再亡於滿洲,而滿洲亦為我所
同化。其初能保存孳大此同化之力,不為北狄之侵凌夭折者,長城之功為
不少也。
孫中山《建國方略》

三 經濟方面

(1) 統一度量衡:戰國時期,各國計算長度、體積、重量的標準不盡相同,
造成課稅與商品交易上的不便。於是,秦始皇頒行度量衡標準器,通
行全國,統一了度量衡制度。

(2) 統一貨幣:戰國時,各國幣制不一,秦始皇乃統一貨幣,規定以黃金
為上幣,單位為鎰;以銅鑄的半兩錢為下幣。幣制的統一有利各地商
品買賣。

53
(3) 獎勵農工:秦始皇又鼓勵人民發展農業和手工業,防止大商賈囤積居
奇。此外,秦始皇在各地興修水利灌溉工程,促進了農業生產。

四 文化方面

(1) 統一文字:為便利政令傳達,秦始皇廢除各國原有文字,命李斯將秦
國通行的大篆,簡化整理成「小篆」,作為標準字體。其後,獄吏程邈
又創造了「隸書」,在民間通行。

(2) 焚書坑儒: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下令除博士官藏書、秦國史書及
醫藥、卜筮、種植等書籍外,所有《詩》
、《書》
、百家語和史書一律燒毁
人民要學法令,以吏為師。其後,秦始皇又在咸陽坑殺四百多名曾譏
諷他的方士、儒生,箝制人民的思想言論,維護皇帝的權威。

李斯建議焚書
臣請史官非秦記(史書)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
《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斬
首)。以古非今者族(滿門抄斬)。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
燒,黥為城旦(判黥面及築城苦役)。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
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五 交通方面

(1) 修築道路:為了加強對全國各地的控制,秦始皇以咸陽為中心,修築
「馳道」,東線至戰國時的燕、齊;南線至戰國時的吳、楚;同時又由
考試錦囊 咸陽修築直道到九原郡。
眾多措施中
哪 一項 最為
人 所 稱 道?
哪 一項 最為 (2) 統一車軌:秦始皇下令「車同軌」,統一車軌的闊度,規定馬車兩輪
人責難? 之間的闊度為六尺,配合修建的馳道。這樣車輛可以在全國通行無阻,
有利各地經濟和文化交流。

(3) 開鑿運河:秦始皇下令疏濬鴻溝,作為水路中心,以貫通濟、汝、淮、
泗諸水;又開鑿靈渠,貫通湘江和灕江,使長江、珠江兩大水系得以
連繫起來。

54
第 3 節 秦始皇施政的評價
一 秦始皇的功績

(1) 統一中國:秦始皇廢封建,行郡縣,集權中央,結束了戰國時期諸侯
各自為政的局面,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朝,安定社會。

(2) 創建制度:秦代確立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開創後世中央集權的先
例。秦的各種官制、朝儀、律法也成為後世各個朝代仿效的藍本,影響
深遠。

後世效始皇之法
黃仁卿問:「自秦始皇變法之後,後世人君皆不能易之,何也?」(朱
熹)曰:「秦之法,盡是尊君卑臣之法,所以後世不肯變。且如三皇稱
『皇』,五帝稱『帝』,秦則兼『皇帝』之號。只此一事,後世如何肯變!」
朱熹《朱子語類》

(3) 確立版圖:秦始皇北伐匈奴,南征百越,擴大疆域。他在全國設立了
四十八郡,東至遼東,西至甘肅、四川,南至越南,北至今日的蒙古,
奠定了中國版圖的基礎。

(4) 融和民族:秦始皇推行各種統一措施,消除了各民族的隔閡。他又積
極開發邊境,遷徙中原百姓到當地開墾、戍守,促進各民族融合,有
助中華民族的發展和壯大。

二 秦始皇的過失

(1) 濫用民力: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年大興土木,四處征伐,每次均徵
調和役使大量的百姓。沉重的兵役和徭役不單為人民帶來痛苦,最終
導致民窮財盡。

戰事延禍
當是時,秦禍北構於胡,南挂於越,宿兵於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行十
餘年,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自經於道樹,死者相望。
班固《漢書.嚴安傳》

55
耗盡民力
(秦始皇時)男子力耕不足糧饟(餉),女子紡績(織)不足衣服,竭
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猶未足以澹(滿足)其欲也。

一歲屯戌,一歲力役,三十倍於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於古。
班固《漢書.食貨志》

(2) 法律嚴苛:秦始皇以法家思想治國,實行嚴刑峻法,刑罰名目繁多,
而且極之殘忍,而「族誅」、「連坐」之法更令人民無辜受牽連。嚴苛的
法律導致民怨沸騰。

(3) 摧殘文化:秦始皇的焚書令使很多文獻古籍遭燒毁,對後世的學術研
究,甚至中國文化都造成損失。他坑殺批評朝政的儒生,控制言論,
考試錦囊 箝制思想,妨礙了學術思想的發展。
思 考以 下 問
題:
1. 秦始皇是
否功大於過? 箝制思想
2. 這些措施 自從焚書坑儒後,秦的政治進入純粹法家政治,思想上完全定於一尊。焚
是 否利 於後
世 ,罪 在當 天下書,令學者以吏為師,是法家的政治模式。誹上及以妖言惑亂黔首者
時?
誅,以古非今者族,是思想上的絕對箝制。而且焚書之議,起於博士的議
政,焚書令中也不以焚書為首要,這明顯是在謀求思想上的統一。至於坑
儒,也非聚天下之儒而盡坑之,其意在使天下懲之不敢妖言誹上。戰國時
代思想言論的自由傳統,至此已消逝於天地之間。
杜維運《中國通史》

第 2 章 漢武帝的統治政策
第 1 節 漢武帝獨尊儒術的原因
(1) 黃老思想不合時宜:漢初採黃老「無為而治」的政策,有利國家「休養
生息」,其後更創造了「文景之治」的繁榮時代。可是也造成了諸侯王
坐大、社會上貧富不均日益嚴重、匈奴為患等問題。武帝遂以儒家思想
治國,以圖革新政治。

漢初之經濟繁榮
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
庾(京師與邊城糧倉)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
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

56
馬,阡陌之間成羣。
司馬遷《史記.平準書》

(2) 有利加強中央集權:漢初行郡國制,藩國的勢力日益膨脹,形成對中
考試錦囊
這部分多問 央的威脅。景帝毅然削藩,卻引起「吳楚七國之亂」。武帝認為儒家的
漢 武帝 獨尊
儒術的真相 尊君思想有助於君權的鞏固,因此採納了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
或 問 加 強中
央 集權 和君
權 是否 他的 君權天授
真正目的。
天子受命於天,諸侯受命於天子,子受命於父,臣妾受命於君,妻受命
於夫,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3) 武帝幼受儒學薰陶:漢初的皇室和執政者都崇尚黃老的無為思想,但
武帝自小卻受他的舅父田蚡和老師王臧的影響,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
武帝即位後,採納儒術,銳意改革。

第 2 節 漢武帝的統治政策及措施
一 建立士人政府

(1) 設置五經博士: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
考試錦囊
漢 武帝 的統 在京師置太學,設《詩》
、《書》
、《禮》
、《易》
、《春秋》五經博士,教授
治 措施 是否
針 對漢 初流 五經,其他思想家派的博士一律遣散。
弊 而 設 ?其
成效如何?
罷黜百家
丞相(衞)綰奏:「所舉賢良,或(若)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
言,亂國政,請皆罷。」
班固《漢書.武帝紀》

獨尊儒術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
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
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
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班固《漢書.董仲舒傳》

57
(2) 設博士弟子員:武帝採納公孫弘的建議,選拔地方上優秀青年五十人
為博士弟子員,跟隨博士學習五經。弟子員每年考試一次,能通一經
以上而成績優異的,可以充任郎官,成績次等的充任地方郡守的屬吏。

(3) 立察舉制度: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命令郡國每年察舉孝子、廉吏
各一人,推薦到中央任官。又命大臣推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
由皇帝親自出題策問,以選拔人才。

武帝令行察舉
今詔書昭先帝聖緒,令二千石舉孝廉,所以化元元(教化百姓),移風
易俗也。不舉孝,不奉詔,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
班固《漢書.武帝紀》

(4) 重用儒生:漢初重要高職皆由功臣、軍人壟斷。漢武帝提拔研習儒家
經典的讀書人成為中央或地方的官吏,而公孫弘更以儒生的身分先拜
相,後封侯,打破了漢初非有功不得封侯,非封侯不得拜相的傳統。

二 加強中央集權

(1) 削奪封國: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鼓勵諸侯王分
封土地給嫡長子以外的子弟,令封國越分越小,無力威脅中央。後來
武帝又以各種藉口削奪諸侯的爵位,瓦解諸侯勢力,至太初年間,諸
侯王只剩下五人。

推恩眾建
武帝施主父(偃)之冊(策),下推恩之令,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
弟,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
班固《漢書.諸侯王表》

推恩令之成效
使諸侯得推恩分子弟國邑……諸侯稍微,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數
十里,上足以奉貢職,下足以供養祭祀,以蕃輔京師。
司馬遷《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

58
(2) 削弱相權:武帝為了加強皇權,選拔了一批資歷較淺的心腹之臣,協
助君主處理政務,形成宮中的決策機構──「內朝」。以丞相為首的
「外朝」,由於無法參與內朝事務,職權大為削弱。此外,武帝一改以
往任用功臣為相的傳統,以平民出身的公孫弘為相,藉以降低丞相的
地位。

(3) 加強監察: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監控,武帝於元封年間把全國分為十三
個監察區,稱為「州部」,每州部設置刺史一名,監察地方官員和豪強
此外,又規定地方官員,每年「上計」,藉此加強對地方的規管。

(4) 誅除豪強:漢初地方上出現了一批稱霸鄉里、橫行不法的豪強大族,
影響了中央集權的統治。武帝一方面遷徙強宗大姓,使其離開經營多
年的故地,就近控制;另一方面任用如義縱、王温舒等酷吏,誅鋤豪
強,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5) 加強中央軍力:武帝於京師設禁衞軍,分南北二軍,北軍駐守京師,
由中尉率領;南軍負責保衞皇宮,由衞尉率領。武帝又先後建立八校
尉、期門軍和羽林軍,加強了中央軍隊的實力。

三 新經濟政策

兼併嚴重
當此之時(武帝時),罔(律法)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併豪黨
之徒,以武斷於鄉曲。
司馬遷《史記.平準書》

至秦則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賣買,富者田連
仟伯(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或耕豪民之田,見稅什五。……漢
興,循而未改。古井田法雖難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限制人們擁有
田地的數量),以澹不足,塞併兼之路。
班固《漢書.食貨志》

59
(1) 統一貨幣:漢初,地方上的諸侯王、商賈和豪強都可以私鑄錢幣,令
考試錦囊 幣制混亂,影響國計民生。武帝下令嚴禁民間私鑄錢幣,並以圓形方
漢 武帝 的新
經 濟措 施 是 孔的「五銖錢」為全國唯一合法貨幣,由政府統一鑄造。
否達到「民
不 益賦 而天
下 用 饒 」? (2) 增加賦稅:漢初徵收的人頭稅,可分「算賦」和「口錢」兩種。算賦是每
其成效如何?
個成年人每年須納一算(即一百二十錢);「口錢」則是未成年者
(三歲至十四歲)年納二十錢。武帝只將口錢增加三錢,即每年為二
十三錢;其中二十錢以供天子,所加三錢用作軍費。

(3) 鹽鐵酒專賣:鑑於商人把持鹽鐵業和釀酒業,牟取暴利,影響民生和
國家經濟,漢武帝於是任用桑弘羊等人為理財官,下令將鹽、鐵、酒
收歸政府專賣,禁止民間私營。政府在各地設置鹽官、鐵官和榷酤官,
管理鹽、鐵、酒的生產與銷售。

民間私鑄錢幣
縣官往往即多銅山而鑄錢,民亦間盜錢,不可勝數。錢益多而輕,物益少
則貴。
司馬遷《史記.平準書》

(4) 推行均輸法:西漢時各郡國須向京師上繳貢賦,由於路途遙遠,造成
考試錦囊 運費昂貴,且貢品多有損耗的問題。有鑑於此,武帝於各郡國設立均
注意哪些是
重 農 抑 商的 輸官,把各郡國獻給朝廷的土產貢品,轉運到價格較高的地方出售,
措施。
然後再採購朝廷所需的物品運到京師,或將錢轉交國庫。

均輸之貢獻
往者財用不足,戰士或不得祿,而山東被災,齊、趙大饑,賴均輸之畜,
倉廩之積,戰士以奉,饑民以賑。
桓寬《鹽鐵論》

(5) 推行平準法:武帝在京師設平準官,平準官搜羅各地的貨物,賤時買,
貴時賣,以調節供求,平抑物價。平準法既可防止商人囤積居奇,又
可穩定物價,增加國庫收入。

60
(6) 徵收財產稅:漢武帝下令向商人、高利貸者、手工業者徵收財產稅,
是為「算緡」。商人有產不報或報告不實,罰戍邊一年,並沒收其全部
財產。其後,武帝又頒布「告緡」令,鼓勵告發瞞稅者,告發者可以得
到違令商人的一半財產作為獎勵。

告緡風行
楊可告緡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氐(抵)皆遇告。……得民財物以億計,奴
婢以千萬數,田大縣數百頃,小縣百餘頃,宅亦如之。於是商賈中家以上
大氐(抵)破。
班固《漢書.食貨志》

(7) 重視農業:武帝晚年,深悔征伐之事,下令重視農業,命趙過出任搜
粟都尉。趙過推廣代田法,改良農具,提高了農業的生產力。武帝又
大力興修水利,所以漢代田畝和農產品的數量,都超越前代。

四 對外經略

(1) 北伐匈奴:自高祖至景帝均採和親政策,但匈奴仍屢次寇邊。漢武帝
先後派衞青、霍去病等名將討伐匈奴,將其逐至漠北,收復河西走廊,
並置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張掖、武威),解除了匈奴對漢室的威脅。

匈奴的悲歌
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轉引自陳致平《中華通史》

考試錦囊
武 帝武 功 多 (2) 開通西域:為了聯絡盟友共抗匈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雖然
被 人批 評,
注意這些措 張騫未能成功說服大月氏夾擊匈奴,但他的出使開闢了通向西域的道
施 的 目 的、
得失及影響。 路,使漢朝的聲威得以傳播至西域,開啟了漢與西域各國的接觸。

(3) 開拓邊疆:漢武帝積極開拓邊疆地區,平定百越、開發西南、東征朝鮮
制服羌族,在征服之地設置郡縣,使邊疆獲得安寧,也拓展了漢朝的
版圖。

61
漢武帝的統治措施及其成效表
漢初流弊 武帝措施 成效
博士弟子通過考核任
仕途開放,士人政府得
功臣、宗室壟斷仕途 官;推行察舉制,任用
以建立
士人為官
政治 諸侯勢力大減,中央政
諸侯坐大,威脅中央 頒推恩令,酎金奪爵
權得以鞏固
誅除豪強,派刺史監察
地方豪強勢力強大 統治效能加強
地方
經濟混亂,國庫減收 重整經濟,增加賦稅,
國庫收入增加,打擊商
貧富懸殊,富商把持鹽 實行鹽鐵酒專賣,頒算
人勢力
鐵酒事業,牟取暴利 緡、告緡令
經濟 民間私鑄錢幣,幣制混 嚴禁私鑄,以五銖錢為
抑制私鑄
亂 合法貨幣
商人囤積居奇,操縱物 杜絕商人囤積居奇,使
設平準法、均輸法
價 物價穩定
思想
清靜無為,思想渙散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儒學定於一尊
文化
以和親、互市等政策換
外交 取和平,匈奴仍時常侵 主動出擊,攻伐匈奴 解除匈奴的威脅

第 3 節 漢武帝施政的評價
一 漢武帝的功績

(1) 政權鞏固:漢武帝繼續執行景帝的削藩政策,將地方諸侯權力收歸中
央,鞏固了政權;武帝打擊地方豪強、派刺史監察地方的措施亦進一
步強化了中央集權統治。

(2) 仕途開放:武帝尊儒崇經,確立察舉制度,使平民百姓通過研習儒學
著作或察舉的途徑參政,甚至布衣可至卿相,打破漢初「非有功不得
封侯,非封侯不得拜相」的傳統,改變以往貴族、功臣、軍人壟斷政治
的局面,令政權更加開放。

62
士人之崛起
漢政府自武帝後,漸漸從宗室軍人商人之組合,轉變成士人參政之新局
面。公卿朝士,名儒輩出。……自此,漢高祖以來一個代表一般平民社會
的素樸的農民政府,現在轉變為代表一般平民社會的有教育有智識的士
人政府,不可謂非當時的又一進步。

錢穆《國史大綱》

(3) 吏治清明:漢武帝獨尊儒術,使儒學成為入仕的階梯,兩漢經學因而
特盛。儒家思想成為正統,其仁義忠孝的道德規範使當時的士人敦品
勵行,因此漢代士風純良,吏治清明。

(4) 國庫充實:武帝的新經濟政策抑制了富商大賈、地方豪強,增加國家
的財富收入,達到「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的效果。武帝可以藉此展
開他南征北討、興革內政的事業,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的盛世。

(5) 版圖擴大:武帝積極開疆拓土,使西漢的版圖比秦代更為廣大。他痛
擊匈奴,洗雪了高祖被圍平城之恥,並解除了匈奴的威脅;張騫受命
出使西域,開發了中國與西域的交通,使漢室聲威遠播。

秦皇漢武之貢獻
中國之教,得孔子而後立;中國之政,得始皇而後行;中國之境,得武
帝而後定。三者皆中國所以為中國也。
夏曾佑《中國古代史》

二 漢武帝的過失

(1) 戚宦弄權:武帝為加強君權,把「外朝」權力轉到「內朝」,導致相權
日趨低落,破壞三公輔政的制度。當君主未能有效行使皇權時,權力
容易落入外戚與宦官之手,埋下了戚宦干政的禍根。

(2) 百家沉寂:武帝獨尊儒術,使儒家學說定於一尊,士人欲登仕途,只
能研習儒家經典,其他諸子思想受到貶抑,趨於沒落。從此,中國學
術思想的發展走上較偏狹的道路。

63
(3) 與民爭利:武帝實行的鹽、鐵、酒專賣政策,雖能增加政府收入,但
亦同時打擊了民間的經濟活動,造成與民爭利之弊;算緡、告緡政策
雖有助抑制不法商人,但不少商人亦因此而破產,阻礙工商業發展。

(4) 國力虛耗:漢武帝四出征討,多次出兵匈奴,屢次的戰爭造成國庫空
虛,人口銳減。武帝生活奢侈,大興土木,修建華麗的宮室,使百姓
疲於徭役,破產流亡的不計其數,社會生產遭受破壞,以致民生日困。

武帝轉變施政方向
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脩馬復令以補缺,無乏武備而已。

武帝征伐之因
漢家庶事草創,加四夷侵陵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
伐,天下不安;為此者不得不勞民。若後世又如朕所為,是襲亡秦之跡
也。
司馬光《資治通鑑.漢紀》

秦始皇與漢武帝統治措施比較表
考試錦囊 內容 秦始皇 漢武帝
比 較秦 皇漢
武 措施 的 異 中央  行三公九卿制,設立內朝,
同。  設三公九卿,君主集權於一身
政府 削弱相權,加強君主集權
政治  設置郡縣,下有鄉、亭、里組  重行郡縣,頒「推恩令」等方
地方
織,層層控制地方 法,削弱諸侯權力
行政
 實行連坐法,互相監督  設州刺史,監察地方
 統一貨幣,嚴禁私鑄
 增加賦稅
 統一度量衡  鹽鐵酒專賣
經濟  統一貨幣  頒算緡、告緡令,抑制商人
 鼓勵農業和手工業發展  行平準、均輸法,平抑物價,
防止商人囤積居奇
 晚年深悔征伐,重視農業
 統一全國文字
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
思想文化  以法家思想治國,用高壓手
定於一尊
段如焚書坑儒,箝制人民思想
軍事  北伐匈奴,南平百越,確立  北伐匈奴,收復河西走廊,
中國的版圖 東平朝鮮,南征百越,開發西

64
 修築長城,鞏固邊防 南,擴大漢代版圖
 修築馳道,開鑿鴻溝和靈
交通  開發中國與西域的交通
渠,便利交通

 過往考核常將秦皇漢武的措施及其評價一併考問,此兩部分宜一併研習。
 秦皇漢武的措施細項甚多,宜以歸類、比較的方式研習。
 秦皇漢武相同的施政目標:中央集權、君主集權、擴張版圖。
 秦皇漢武相同的措施:統一貨幣、征伐匈奴及百越。
 秦皇漢武的措施均有利有弊,應平衡正面及負面的評價,不宜一面倒。

1. 秦始皇以法家思想治國的原因
 秦孝公任用商鞅,厲行法治,國富兵強。孝公之後的君主都沿用
沿襲舊制 商鞅所定立的法制。
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亦沿用商鞅所定立的法制。
 全國各地仍存在不少反抗勢力。
鞏固統治
 秦始皇以嚴刑峻法治國,防範人民叛亂。
 秦始皇希望集大權於一身,以鞏固政權。
提升君權
 法家思想強調君權至上,為強化君權提供了理論依據。
 秦始皇性格冷酷無情,苛刻寡恩。
性格使然
 秦始皇因而偏向接受任法重刑、崇尚獨裁的法家思想。

2. 秦始皇的統治政策及措施

65
 自稱「始皇帝」。
 規定皇帝自稱「朕」,皇帝的命、令稱為「制」
、「詔」,印章
提高君主權威 稱為「璽」。
 制定朝儀和文書制度,施行定曆法、易服色、巡行天下、刻
石紀功等舉措。
 設立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的中央集權制度。
政治
設立三公九卿

 所有中央官員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襲。
 廢封建,設郡縣,縣下有鄉、亭、里層層架構。
推行郡縣制度
 郡縣的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命,須定期向中央報告。
修訂律法  將商鞅以來的律令加以修訂和補充,頒令全國施行。
 為防止人民及六國遺臣作亂,沒收民間的兵器,聚集在咸
銷毁兵器
陽銷毁。
 為防止六國遺臣據險作亂,下令拆除國與國之間的城牆、
拆除險阻
堡壘,及河道上的堤防。
軍事 遷徙富豪  將六國貴族和富民遷離鄉土,防止他們串通起來叛亂。
 派蒙恬率軍北伐匈奴,收復河套帶地區,並設九原郡。
開拓邊疆
 派兵南征百越,置桂林、南海及象郡。
 將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原有的長城連接起來,並增建加
修築長城
固,抵禦匈奴。
統一度量衡  頒行度量衡標準器,通行全國,統一度量衡制度。
 統一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單位為鎰;以銅鑄的半兩
統一貨幣
經濟 錢為下幣。
 鼓勵人民發展農業和手工業,防止大商賈囤積居奇。
獎勵農工
 在各地興修水利灌溉工程,促進了農業生產。
 廢除各國原有文字,命李斯將秦國通行的大篆,簡化整理
統一文字 成「小篆」,作為標準字體。
 獄吏程邈創造了「隸書」,在民間通行。
文化
 下令除博士官藏書、秦國史書及醫藥、卜筮、種植等書籍
焚書坑儒 外,所有《詩》、《書》、百家語和史書一律燒毁。
 坑殺四百多名方士、儒生,箝制人民的思想言論。
交通  以咸陽為中心,修築「馳道」,東線至戰國時的燕、齊;南
修築道路 線至戰國時的吳、楚。
 由咸陽修築直道到九原郡。
統一車軌  下令「車同軌」,統一車軌的闊度,規定馬車兩輪之間的
闊度為六尺。

66
開鑿運河  下令疏濬鴻溝、開鑿靈渠,連繫長江、珠江兩大水系。

3. 秦始皇施政的評價
 結束了戰國時期諸侯各自為政的局面,創立了中國歷史上
統一中國
第一個統一王朝。
 秦代確立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開創後世中央集權的先
例。
創建制度
 秦的各種官制、朝儀、律法也成為後世各個朝代仿效的藍
功績 本。
 北伐匈奴,南征百越,擴大了中國的疆域。
確立版圖
 在全國設立了四十八郡,奠定了中國版圖的基礎。
 推行各種統一措施,消除了各民族的隔閡。
融和民族  積極開發邊境,遷徙中原居民到當地開墾、戍守,促進各
民族融合。
 連年大興土木,四處征伐,徵調和役使大量百姓。
濫用民力
 沉重的兵役和徭役為人民帶來痛苦,導致民窮財盡。
 以法家思想治國,實行嚴刑峻法。
法律嚴苛
 嚴苛的法律導致民怨沸騰。
過失
 焚書令使很多文獻古籍遭燒毁,對後世的學術研究,甚至
中國文化都造成損失。
摧殘文化
 坑殺批評朝政的儒生,控制言論,箝制思想,妨礙了學術
思想的發展。

4. 漢武帝獨尊儒術的原因
 漢初黃老「無為而治」的放任政策,造成諸侯王坐大、社會上
黃老思想不合時宜 貧富不均日益嚴重、匈奴為患等問題。武帝遂以儒家思想革新
政治。
 漢武帝認為儒家的尊君思想有助於君權的鞏固,於是採用
有利加強中央集權
「獨尊儒術」的政策。
 漢武帝自小受舅父田蚡和老師王臧的影響,深受儒家思想
武帝幼受儒學薰陶
的薰陶。即位後,採納儒術,銳意改革。

5. 漢武帝的統治政策及措施
建立士人 設置五經博士 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政府  在京師置太學,設《詩》、《書》、《禮》、《易》、《春
秋》五經博士。

67
 選拔地方上優秀青年為博士弟子員,跟隨博士學
設博士弟子員
習五經,按考核成績授予官職。
 命令郡國每年舉薦孝子、廉吏各一人,到中央任
官。
立察舉制度
 命大臣推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由皇帝親
自考核、選拔人才。
 提拔儒生為官吏,如公孫弘就以儒生的身分先拜
重用儒生 相,後封侯,打破了漢初非有功不得封侯,非封侯
不得拜相的傳統。
 頒布「推恩令」,鼓勵諸侯王分封土地給嫡長子以
削奪封國 外的子弟,令封國越分越小,削弱封國的勢力。
 以各種藉口削奪諸侯的爵位,瓦解諸侯勢力。
 設立「內朝」,選拔心腹之臣來協助處理政務;以
丞相為首的「外朝」則無法參與內朝事務,職權大為
削弱相權
削弱。
 任命平民公孫弘為相,降低丞相地位。
加強中央
 把全國分為十三個監察區,稱為「州部」,每州部
集權 加強監察
設置刺史一名,加強對地方的監察。
 遷徙強宗大姓,使其離開經營多年的故地,就近
控制。
誅除豪強
 任用義縱、王温舒等酷吏,誅鋤豪強,加強對地方
的控制。
 先後設立了禁衞軍、八校尉、期門軍和羽林軍,加
加強中央軍力
強中央軍隊的實力。
新經濟  嚴禁民間私鑄錢幣,並以「五銖錢」為唯一合法貨
統一貨幣
政策 幣,由政府統一鑄造。
 徵收人頭稅,每個成年人每年須納一算(即一百
二十錢),稱為算賦。
增加賦稅
 未成年者(三歲至十四歲)年納二十三錢,稱口
錢。
 將鹽、鐵、酒收歸政府專賣,禁止民間私營。
鹽鐵酒專賣  在各地設置鹽、鐵和榷酤官,管理鹽、鐵、酒的生產
與銷售。
 於各郡國設立均輸官,調節各郡國貢品的輸送及
推行均輸法
朝廷的採購。
推行平準法  在京師設平準官,平準官搜羅各地的貨物,賤買
貴賣,以調節供求,平抑物價。

68
 頒「算緡」令,向商人、高利貸者、手工業者徵收財
徵收財產稅 產稅,以打擊富商大賈及增加政府收入。
 頒布「告緡」令,鼓勵告發瞞稅者。
 漢武帝晚年,下令重視農業。
重視農業  命趙過出任搜粟都尉,推廣代田法,改良農具。
 大力興修水利,提高了農業的生產力。
 先後派衞青、霍去病等名將討伐匈奴,將其逐至漠
北伐匈奴 北,收復河西走廊,並置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張
掖、武威),解除了匈奴對漢室的威脅。
 派遣張騫出使西域,使漢朝聲威遠播,開啟了漢
對外經略 開通西域
與西域各國的接觸。
 平定百越、開發西南、東征朝鮮、制服羌族,開拓邊
開拓邊疆 疆地區。
 在征服之地設置郡縣,拓展版圖。

6. 漢武帝施政的評價
 削弱藩國,將地方諸侯權力收歸中央,鞏固了政權。
政權鞏固
 打擊地方豪強、派刺史監察地方。
 尊儒崇經,確立察舉制度,使平民得以入仕,改變以往
仕途開放
貴族、功臣、軍人壟斷政治的局面。
吏治清明  獨尊儒術,士人敦品勵行,士風純良,吏治清明。
功績
 新經濟政策抑制了富商大賈、地方豪強,增加國家的財
國庫充實
富收入。
 積極開疆拓土,版圖擴大。
版圖擴大  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中國與西域的交通,漢室聲威遠
播。
 設立「內朝」,削弱「外朝」的權力,令大權容易落入外
戚宦弄權
戚與宦官之手,埋下了戚宦干政的禍根。
百家沉寂  獨尊儒術,其他諸子思想受到貶抑,趨於沒落。
過失
 鹽、鐵、酒專賣政策打擊了民間的經濟活動。
與民爭利
 算緡、告緡政策使不少商人破產,阻礙工商業發展。
國力虛耗  四出征討、大興土木,令國庫空虛,民生日困。

出題年份
歷屆試題統計
CE AL
 秦始皇、漢武帝分別採用法家、儒家治術

69
的背景
 秦始皇的統治政策及措施 96, 01, 04, 05, 06 99
 漢武帝的統治政策及措施 96, 02, 06
 對秦始皇統治政策及措施的評價 01, 04, 06 01
 對漢武帝統治政策及措施的評價 02, 06 97

備忘錄

70
課題 2 兩漢戚宦掌權的政局

王莽篡漢
王莽篡漢 東漢戚宦掌權的政局
東漢戚宦掌權的政局

西漢外戚得勢背景
西漢外戚得勢背景 東漢戚宦掌權的由來
東漢戚宦掌權的由來
1.1. 漢初先例
漢初先例 1.1. 削弱相權
削弱相權
2.2. 內朝權重
內朝權重 2.2. 外戚執政
外戚執政
3.3. 君主昏庸
君主昏庸 3.3. 宦官掌權
宦官掌權
4.4. 選立幼主
選立幼主

王莽篡漢經過
王莽篡漢經過
1.1. 元帝時期 東漢戚宦相爭的經過
東漢戚宦相爭的經過
元帝時期 1.1. 和帝時期
2.2. 成帝時期
成帝時期 和帝時期
3.3. 哀帝時期 2.2. 殤帝至安帝時期
殤帝至安帝時期
哀帝時期 3.3. 少帝至順帝時期
4.4. 平帝時期
平帝時期 少帝至順帝時期
5.5. 孺子嬰時期 4.4. 沖帝至桓帝時期
沖帝至桓帝時期
孺子嬰時期 5.5. 靈帝時期
靈帝時期
6.6. 少帝時期
少帝時期

王莽成功篡漢的原因
王莽成功篡漢的原因
1.1. 王氏專權
王氏專權
2.2. 社會動盪
社會動盪
戚宦相爭對國運的影響
戚宦相爭對國運的影響
3.3. 五德終始說盛行 1.1. 導致朝政敗壞
導致朝政敗壞
五德終始說盛行
4.4. 恭儉博學 2.2. 釀成黨錮之禍
釀成黨錮之禍
恭儉博學
5.5. 籠絡人心 3.3. 引發黃巾民變
引發黃巾民變
籠絡人心
4.4. 招致東漢滅亡
招致東漢滅亡

71
第 1 章 王莽篡漢
第 1 節 西漢外戚得勢背景
(1) 漢初先例:高祖死後,出現了呂后專政和諸呂擅權的現象。後來,諸
呂的亂事雖然被平定,但外戚干政的風氣一直維持下去,如景帝時的
竇嬰、武帝時的田蚡,都是位高權重的外戚。
考試錦囊
西 漢外 戚 得
勢 背景 是王 (2) 內朝權重:武帝時,政務多由內朝處理,相權大受削弱,埋下戚宦干
莽 成功 篡漢
的遠因。 政的隱憂。武帝死後,外戚常出任內朝要職,乘機掌握政權。如昭帝
時外戚霍光便以「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職銜輔政,掌握朝中大權。

(3) 君主昏庸:西漢末年,多位君主不是荒淫無度,生活奢侈,就是年幼
繼位,無力理政,故外戚乘機掌權,其中王氏一家自成帝起掌政更長
達數十年,累積了穩固的政治地位。

第 2 節 王莽篡漢經過及其成功原因
一 王莽篡漢的經過

時期 掌權/篡漢經過
王家子弟皆沉迷聲色,王莽卻謙恭儉樸,讀書守禮,又能禮賢下
元帝
士,廣施財物,因而得到其叔伯們的賞識和朝野的推重。
成帝 外戚掌權,王莽後來也由黃門郎被擢升為大司馬。
哀帝 外戚丁氏、傅氏掌權,王莽只好稱病去職。
平帝年幼繼位,太皇太后(即王皇后)臨朝稱制,王莽復任大司
平帝
馬,專決國政。
王莽選立孺子嬰為帝,並自行攝政,稱「假皇帝」。公元 8 年,王莽
孺子嬰
廢孺子嬰,自立為皇帝,改國號「新」。

二 王莽成功篡漢的原因
考試錦囊 (1) 王氏專權:自漢成帝起,外戚王氏一家獨攬政權,建立了穩固的政治
哪些是王莽 地位。王莽得姑母王政君的寵信,又藉叔伯們的餘蔭,有機會以大司
成 功篡 漢的
客 觀 因 素? 馬的身分輔政,掌握實權。
哪 些 是 主觀
因素?

王莽篡漢之條件
王莽始起外戚,折節力行,以要名譽,宗族稱孝,師友歸仁.及其居位輔

72
政,成、哀之際,勤勞國家,直道而行,動見稱述。豈所謂「在家必聞,在國
必聞」,「色取仁而行違」者邪?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叔伯)
歷世之權,遭漢中微(衰),國統三絕(三位皇帝早逝),而太后壽考
(長壽)為之宗主,故得肆其姦慝,以成篡盜之禍。推是言之,亦天時,非
人力之致矣。
班固《漢書.王莽傳》

(2) 社會動盪:西漢末年,土地兼併,貧富懸殊,大量農民因土地兼併及
天災的影響失去土地,他們無以為生,成為流民或淪為奴婢,甚至鋌
而走險,起而作亂。百姓因而渴望有新統治者出現,王莽利用這個時
機,成功取得了帝位。

(3) 五德終始說盛行:西漢末年,儒生好談災異、祥瑞,常以自然現象來
附會人事的禍福。陰陽家五德終始的學說也很盛行,一般人以漢朝的
國運漸衰,也附會其說,預言新聖人的出現。王莽向以儒者自居,假
借符命、祥瑞,偽造禪讓的根據,結果取得了帝位。

(4) 恭儉博學:成帝時,王氏子弟大多驕奢淫逸,只有王莽恭儉勤謹,酷
愛儒學,毫無貴戚的惡習。他又禮賢下士,廣施財物,因而得到其叔
伯以及朝野的推重,聲譽日隆。

考試錦囊 (5) 籠絡人心:平帝在位時,王莽廣施惠政,藉以籠絡人心。他廣封前代


王 莽成 功篡
漢 是天 時 還 宗室諸王及功臣後裔百餘人;捐田三十頃、錢百萬來救濟貧民;擴充
是人力所致?
京師太學,為讀書人築宿舍一萬間,並命令郡國縣邑設立學校。這些
措施,獲得了朝臣及在野儒士的擁護和讚美。

王莽的名聲
爵位益尊,節操愈謙。散輿馬衣裘,振施賓客,家無所餘。收贍名士,交結
將相卿大夫甚眾。故在位更推薦之,游者為之談說,虛譽隆洽,傾(超過)
其諸父矣。
班固《漢書.王莽傳》

評王莽
(王莽)貪帝王之尊,無骨肉之愛,託大義滅親之說以立名也。
趙翼《二十二史劄記》

73
 注意西漢外戚得勢的背景可謂王莽篡漢的遠因。

 可就王莽的個人行為和政治及社會形勢兩方面研習王莽成功篡漢的原因。

第 2 章 東漢戚宦掌權的政局
第 1 節 東漢戚宦掌權的由來
(1) 削弱相權:光武帝鑑於西漢末年王莽篡位,為了加強皇權,於是把三
公的重要職權轉移到內朝的尚書台,丞相的權力大為削弱,從此內朝
成為權力中心,可以出入宮禁的外戚和宦官,因而有機會專權。

考試錦囊
何 者是 東 漢 三公之權歸於尚書
戚 宦 掌 權的
主 因 ? 光武 光武皇帝數世之失權,忿彊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
帝 要負 全責
嗎? 事歸台閣。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
范曄《後漢書.仲長統列傳》

(2) 外戚執政:東漢時期,皇帝每與世家大族聯婚,外戚多是有勢力的家
族。當年幼的皇帝即位,母后臨朝,多任用自己的父兄輔政,總攬一
切軍政大權。外戚專權後,他們的子弟便各據要津,宗族、賓客遍布
州郡,以致勢力日盛。

戚宦專權的情況
權移外戚之家,寵被近習之豎,親其黨類,用其私人,內充京師,外布列
郡,顛倒賢愚,貿易選舉。
范曄《後漢書.仲長統列傳》
語譯:朝權轉到外戚之手,恩寵賜予親近的宦官,這些人親近自己的同
黨,任用自己的人,在內充斥京師,在外遍布各郡,賢愚顛倒,用金錢買
賣選舉。

(3) 宦官掌權:宦官出身微賤,原只是皇帝的僕役,但因接近皇帝,負責
傳達詔令,掌管文書,得以逐漸得勢。西漢宣帝、元帝時已有宦官弄權
光武帝致力強化皇權,專任宦官為中常侍,協助皇帝處理政務。明、
章二帝也重用宦官,這為宦官干政提供了機會。

74
(4) 選立幼主:東漢和帝以後,君主多在年幼即位,母后臨朝,外戚得以
掌權。及至君主長大,不甘受外戚控制,於是依靠身邊的宦官來剷除
外戚,立功的宦官因而掌權。每當君主逝世,外戚、宦官為便於弄權,
再選立另一孩童繼位,外戚和宦官交替擅權,循環不已。

女主臨朝的影響
東京皇統屢絕,權歸女主,外立者四帝,臨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帟(帷
幕),委事父兄,貪孩童以久其政。
范曄《後漢書.皇后紀》

第 2 節 東漢戚宦相爭的經過
時期 相爭的經過
 和帝十歲即位,竇太后臨朝,其兄竇憲掌政。竇氏專擅朝政,
仗勢欺人,橫行不法。
和帝
 和帝長大後,與宦官鄭眾聯合消滅竇氏勢力。鄭眾從此參預政
事。
 殤帝即位,鄧太后臨朝,其兄鄧騭輔政。殤帝死,鄧太后擁立
安帝。後來,安帝與宦官李閏、江京合謀消滅鄧氏勢力。
殤帝至安帝
 此後,李閏、江京與安帝皇后閻氏之兄閻顯共掌朝政,形成短
暫戚宦共同專權的局面。
 安帝死,閻后與閻顯迎立少帝,少帝不久死去,宦官孫程、王
康擁立順帝即位,並捕殺閻顯和江京,閻氏倒台。
少帝至順帝
 後來順帝也扶植外戚勢力,梁皇后的父親梁商和兄弟梁冀先
後任大將軍。
 順帝死後,梁皇后和梁冀先後選立沖帝、質帝和桓帝。梁冀專
政二十多年,使朝政日益敗壞。
沖帝至桓帝
 後來,桓帝聯合宦官發兵殺死梁冀及其親族。此後,宦官獨攬
朝政。
 桓帝死,靈帝即位,竇太后臨朝,以其父竇武為大將軍。竇武
與太傅陳蕃等密謀誅除宦官,事泄後,被宦員曹節等矯詔殺
靈帝
死。
 曹節死後,靈帝寵信張讓等「十常侍」,政治更形敗壞。
 靈帝死,少帝繼位,何太后臨朝,何進輔政。何進誅殺了宦官
蹇碩,其後又與司隸校尉袁紹等聯絡,密謀清除宦官勢力,事
少帝 泄被宦官殺害。
 其後袁紹帶兵入宮,盡誅宦官二千多人,結束了東漢戚宦相
爭的局面。

75
竇氏專權時的情況
奴客緹騎依倚形埶,侵陵小人,強奪財貨,篡取罪人,妻略婦女。商賈閉
塞,如避寇讎。有司畏懦,莫敢舉奏。
范曄《後漢書.竇融列傳》

君主與宦官的關係
(靈帝)常云:「張常侍是我公,趙常待是我母。」
范曄《後漢書.宦者列傳》

第 3 節 戚宦相爭對國運的影響
(1) 導致朝政敗壞:自和帝開始,東漢政局出現外戚與宦官交替擅權、互
相傾軋的情況。無論是外戚抑或宦官專權,兩者都結黨營私,賣官鬻
爵,貪污受賄,使朝政日漸敗壞,國力日漸衰落。

(2)釀成黨錮之禍:桓帝時,外戚梁冀敗亡後,宦官勢力更盛,政治更加
考試錦囊
戚 宦 兩 者何 腐敗。朝中正直大臣與士人透過清議大力抨擊宦官及其黨羽的不法行為
者為禍更甚?
結果釀成桓、靈二帝期間的黨錮之禍。自此,朝廷人才凋零,議政之風
大受打擊,而宦官則更加橫行無忌。

清議之風盛行
逮桓靈之閒(時期),主荒政繆,國命委於閹寺,士子羞與為伍,故匹夫
抗憤,處士橫議,遂乃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品核公卿,裁量執政,婞直
之風,於斯行矣。
范曄《後漢書.黨錮列傳》

(3) 引發黃巾民變:外戚、宦官擅政,他們的黨羽橫行天下,暴虐害民。
百姓飽受壓迫,再加上天災為禍,於是起而叛亂。公元 184 年,黃河
南北爆發大規模的民變,史稱「黃巾民變」,動搖了東漢的統治根基。

黃巾民變的起因
張鈞上書(靈帝)曰:「竊惟張角所以能興兵作亂,萬人所以樂附之者,其
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親、賓客典據州郡,辜榷財利,侵掠百姓,
百姓之冤無所告訴,故謀議不軌,聚為盜賊。」
范曄《後漢書.宦官列傳》

76
(4) 招至東漢滅亡:袁紹入宮誅殺宦官後,朝野動盪,涼州驍將董卓乘機
入京,據兵擅政,廢少帝,立獻帝。各地的州牧、郡守又以討伐董卓
為名,割據一方,最後更演變成三國鼎立的局面,東漢政權名存實亡。

 重點研習戚宦掌權的原因和交替弄權的循環及其帶來的影響。
 此部分牽涉人物眾多,不必刻意背記,但應小心理清人物身分和相關事
件,切忌錯舉例子。

1. 西漢外戚得勢背景
 西漢初年,外戚呂后專政,諸呂擅權。
漢初先例
 諸呂的亂事後雖被平定,但外戚干政的風氣一直維持下去。
 武帝依重內朝處理政務,相權削弱,埋下戚宦干政的隱憂。
內朝權重
 武帝死後,外戚常出任內朝要職,乘機掌握政權。
 西漢末年多位君主不是荒淫無度,生活奢侈,就是年幼繼
君主昏庸
位,無力理政,外戚因而乘機掌權。

2. 王莽篡漢的經過
 王莽謙恭儉樸,讀書守禮,又能禮賢下士,廣施財物,得叔
元帝時期
伯和朝野的推重。
成帝時期  外戚掌權,王莽也被擢升為大司馬。
哀帝時期  外戚丁氏、傅氏掌權,王莽稱病去職。
 王莽復任大司馬。平帝死後,王莽選立年僅兩歲的孺子嬰為
平帝時期
帝。
 王莽攝政,稱「假皇帝」
。不久,廢孺子嬰,自立為皇帝,改國
孺子嬰時期
號「新」。

3. 王莽成功篡漢的原因
 自漢成帝起,外戚王氏一家獨攬政權,建立了穩固的政治地
位。
王氏專權
 王莽得姑母及叔伯們的支持,被擢升為大司馬,輔理政務,
掌握實權。

77
 西漢末年,土地兼併,天災頻仍,農民無以為生,不少成為
流民或淪為奴婢,甚至起而作亂。
社會動盪
 百姓都渴望有新的統治者出現。王莽利用這個時機,成功取得
帝位。
 西漢末年,陰陽家五德終始的學說盛行,人民以漢朝的國運
五德終始說
漸衰,附會其說,預言新聖人的出現。
盛行
 王莽假借符命、祥瑞,偽造禪讓的根據,取得了帝位。
 王莽恭儉勤謹,酷愛儒學;他又禮賢下士,廣施財物,因而
恭儉博學
得到其叔伯以及朝野的推重。
 王莽廣施惠政,獲得了朝臣及在野儒士的擁護和讚美。措施包
籠絡人心 括:廣封前代宗室諸王及功臣後裔;捐田產及金錢來救濟貧
民;擴充京師太學,建宿舍,命令郡國縣邑設立學校。

4. 東漢戚宦掌權的由來
 光武帝為了加強皇權,削弱丞相的權力,內朝成為了權力中
削弱相權 心。
 可以出入宮禁的外戚和宦官,因而有機會專權。
 東漢時期,皇帝多年幼即位,母后臨朝,多任用自己的父兄
外戚執政
輔政,形成外戚專權局面。
 宦官因接近皇帝,負責傳達詔令,掌管文書,逐漸得勢。
宦官掌權  光武帝致力強化皇權,專任宦官協助處理政務。
 明、章二帝也重用宦官,為宦官干政提供了機會。
 東漢和帝以後,君主多年幼即位,母后臨朝,外戚得以掌權。
 君主長大後,依靠身邊的宦官來剷除外戚,立功的宦官因而
選立幼主 掌權。
 每當君主逝世,外戚、宦官為便於弄權,再選立另一孩童繼
位,外戚和宦官交替擅權,循環不已。

5. 東漢戚宦相爭的經過
 和帝時,外戚竇憲掌政。
和帝時期
 和帝長大後,與宦官鄭眾消滅竇氏勢力。鄭眾從此參預政事。
 殤帝時,外戚鄧騭輔政。
殤帝至安帝
 安帝與宦官李閏、江京消滅鄧氏勢力。李、江受封,後與外戚閻
時期
顯共掌朝政。
少帝至順帝  少帝死後,宦官孫程、王康等擁立順帝,閻氏倒台。
時期  順帝扶植外戚勢力,外戚梁商和梁冀掌權。
沖帝至桓帝  梁冀先後選立沖帝、質帝和桓帝,外戚的勢力發展到達頂峯,

78
賓客遍布各地,胡作非為,使朝政日益敗壞。
時期
 桓帝聯合宦官單超等誅殺梁冀及其親族,此後宦官獨攬朝政。
 靈帝時,外戚竇武掌權。竇武密謀誅除宦官,事敗。
靈帝時期  其後,宦官曹節擅權。
 靈帝又寵信「十常侍」,政治更形敗壞。
 少帝時,外戚何進輔政。何進密謀誅殺宦官,事敗被殺。
少帝時期
 其後袁紹帶兵入宮,盡誅宦官,結束了東漢戚宦相爭的局面。

6. 戚宦相爭對國運的影響
 外戚與宦官都結黨營私,賣官鬻爵,貪污受賄,使朝政日漸
導致朝政敗壞
敗壞,國力日漸衰落。
 桓、靈二帝時,宦官勢力更盛,政治更加腐敗。
釀成黨錮之禍  朝中正直大臣與士人透過清議抨擊宦官及其黨羽的不法行
為,釀成兩次黨錮之禍。
 外戚、宦官擅政,暴虐害民,再加上天災為禍,百姓民不聊
引發黃巾民變
生,最終爆發了「黃巾民變」,動搖了東漢的統治根基。
 袁紹入宮誅殺宦官後,朝野動盪,涼州驍將董卓乘機入京,
據兵擅政,廢少帝,立獻帝。
招至東漢滅亡
 各地的州牧、郡守割據一方,最後演變成三國鼎立的局面,東
漢政權名存實亡。

歷屆試題統計 出題年份
CE AL
 王莽篡漢利用的時機 01, 04
 東漢戚宦相爭的形成 95, 98, 99, 03, 04
 戚宦相爭對東漢國運的戕害 03 99, 05

備忘錄

7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