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第 26 卷 第 1 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ol.26 No.

1
2005 年 1 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an.2005

 
 
《尚书・尧典》“陟方乃死”解
刘起釪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732) 
编者按:本文为作者关于《尚书》
“陟方乃死”及《史记》舜崩苍梧葬九疑记载的考辨。文中夹注“见下”、“参看”诸
语及缺字为原稿所有。
关键词:尧;陟方乃死;尚书;尧典;苍梧;九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697(2005)01-0019-04

《尧典》最末一句说舜“陟方乃死”
。《史记・五帝本纪》 春夏秋冬分别巡东南西北四岳。)
《檀弓》云‘舜葬苍梧之野’

叙此句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是据 是舜死苍梧之野,因而葬焉。”按,“方”之训“道”
,典籍
另一史料中的神话传说,故与《尧典》异。但实际讲的是《尧 中尚多见之,如《易・系辞》
“方以类聚”虞注:
“方,道也。


典》“陟方乃死”这一句的史事。 又《系辞下》
“而揆其方”。《乐记》“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陟方乃死”,亦一争议纷纭的问题,至少有下列七种 《国语・周语》
“百不易方”
、《晋语》
“利方以求成人”
、《郑
不同的解说: 语》
“具万方”
、《吴语》
“王其无方”及《楚辞》
、《淮南》等
(一)巡狩说。已见上引《史记》所载,亦见《礼 书中一些方字之注皆云:
“方,道也。”知伪传之释有据。然
记・檀弓》云:
“舜葬于苍梧之野,盖三妃未之从也。”此说 于此终觉牵强。
是从较早的神话中来的。
《山海经・海内经》云:
“南方苍梧 宋以来逐渐有人另寻解释。朱熹云:“方,犹‘云徂乎
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各种典籍皆作九疑,惟此 方’之方“(按,此据扬子《法言・寡见篇》:“云徂乎方,
处及《说文》与《文选・琴赋》注作九嶷),舜之所葬,在 雨流乎渊”。注云:
“徂,往也。方,四方。”朱此语见《书
长沙零陵界中。”又《海内南经》云:
“苍梧之山,帝舜葬其 纂言》等书引,为《蔡传》承用)。陈栎《纂疏》释“方”
阳。”又《大荒南经》云:
“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 为“天一方”
。陈经《详解》则云:“方,遐。”此三家释字
均之所葬也。”郭璞注:
“叔均,商均也(相传为舜之子,一 不同而另成解说(见下第(六)说)。其为巡狩说另寻方字
名羲均,封于商)。舜巡狩,死于苍梧而葬之。商均因留, 解释者,则有元王充耘《书管见》释“方”为“方国”。其
死亦葬焉,基(墓)在今九疑之中。
”《山海经》只保留了舜 言云:
“‘陟方乃死’为巡守而死之说为是。以后面周公教成
葬苍梧的资料,然远葬南方边荒之地,古者以为帝王只有巡 王‘以诘戎兵、陟禹迹’推之可见。盖欲成王整点六师,巡
狩才远出,则神话传说中自可能谓帝舜巡狩而死其处,故郭 守方国,则以陟方为巡守何疑。
”明朱升《尚书旁注》释“方”
璞径注“舜巡狩死于苍梧。” 为“方岳”。在其书之经文旁简注云:“巡守而升方岳。”清
故事流传至汉代,故《史记》
、《檀弓》皆载之,
《说文・山 戴震《义考》承朱升说,以为“于义为近。”而牟庭《同文
部》亦云:“九嶷山,舜所葬,在零陵营道,从山,疑声。” 尚书》则释“陟”为“勑”,释“方”为“四方”、为“方国”

《淮南子》亦载舜死苍梧,但不说是巡狩(见下第(四)说)
。 其言云:
“陟当读为勑”,《臯陶谟》‘勑天之命’,《夏本纪》
《论衡》则言儒书载舜巡狩葬于苍梧,而他另有解说(见下 作‘陟天之命’
。《封禅书》
‘伊陟’
,《集解》徐广曰:
‘古作
第(三)说)
。可知此传说至汉犹流行,且相传下来,南齐 伊勅’。此古书陟、勑通用之证也。勅与勑亦同也。
《表记・注》
姚氏伪孔传承之云:“方,道也。舜即位五十年,升道南方 曰:
‘方,四方也。
’《易・既济》干宝注曰:
‘方,国也。
“庭
巡守,死于苍梧之野而葬焉。
”对此问题之解说,
“方”字之 按:勑方,谓整勑方国,即巡守也。伪孔传云:
‘方,道也,
释义应其关键。伪传释为“道”
,《孔疏》补充之云:
“《论语》 升道南方巡守’,非也。”这些儒生努力寻求释义,企图把“陟
云:‘可谓仁之方也已。’(按见《雍也篇》孔注亦以‘方’ 方”之为巡狩解通。其实《左传・庄二十一年》杜注云:
“天
为‘道’,常训也。……‘升道’,谓乘道而行也。天子之行, 子省方谓之巡守。”早把这一意义说明白了。省视方岳、方
必是巡其所守之国,故通以巡守为名,未必以仲夏之月巡守 国即为巡狩。不过是省方而非陟方。
而岳也(按,此句意义参看“岁二月东巡守”一节注①“岁 此巡狩说有二问题。其一问题是《尚书大传》说帝王巡
二月”之校释自明,因《尧典》载巡狩皆在每季的仲月,且 狩只至四岳;
《封禅书》增为五岳。那么舜南巡当祇至南岳
而止,怎么到了苍梧呢?儒生们有两种弥缝之说,一种如孙
l 收稿日期:2004-08-20 星衍、皮锡瑞以为“巡狩至五岳而止”
,因而对‘陟方’提
l 作者简介:刘起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19
出另一解说(见下第(五)说)。又一种如皮锡瑞《考证》 主要者有土方、邛方、鬼方、亘方、羌方、龙方、尸方、黎
引”近人“之说(此近人当为清末人,待查)
。其文云:
”近 方、人方、盂方……等,陈梦家《卜辞综述》第八章“方国
人又以虞时南岳为九疑,故舜南巡及之。而据今文家说,虞 地理”有考述。岛邦男《卜辞综类》458 页汇录殷代各种方
时南岳是霍山,并非衡山。若九疑为南岳,其说尤不见他书, 国达四十二之多。其载王□方之辞达十六片。屈万里《尚书
皆臆说不足据也。
“(参看“岁二月东巡守”一节注③
“岱宗”
)。 集释》云:“陟,登也。义见《诗・皇矣》郑笺。方,即多
其二问题是《白虎通・巡狩篇》所云:
“王者巡狩崩于道, 方之方,国也。此义甲骨文中习见。陟方,意谓巡行各国。
归葬何?夫太子当为丧主,天下皆来奔丧。京师,四方之中 巡行而曰陟者,犹后人出行曰登程之比。”此但说巡行,不
也。即如是,舜葬苍梧,禹葬会稽何?于时尚質,故死则止 说巡狩,已将其前此出版之《尚书今注今释》所释“陟方,
葬,不重烦扰也。”《论衡・书虚篇》亦云:“儒书言舜葬于 彼各国巡守也”予以改正。虽然屈氏经过考虑才作这样的改
苍梧,禹葬于会稽者,巡狩年老,道死边土,圣人以天下为 订,当由于他感到这些活动不符合巡狩的规定,只能称为巡
家,不别远近,不殊内外,故遂止葬。
”这都是儒生弥缝的 行。赤塜忠《书经》自称参照屈氏之说以作考论,其文首亦
话。不知本来是出于神话传说的故事,是用不着去弥缝其间 引伪传、蔡传之释,接着引甲骨文《殷虚书契续编》五卷一
矛盾的。 四叶之“贞、今春王□方,帝授我佑。”又同书三卷一 O 叶
舜道葬苍梧的神话故事中,还有一重要内容,即二妃相 之“今春王□土方,受大佑。”以为□方是□某方。□,示
从于后的问题。《檀弓》说舜葬苍梧,“三妃未之从”
。林之 往来之行动关系,有直视之意。意味着前赴直视,示王在作
奇《全解》引作“二妃未之从”。其他典籍亦多作二妃(参 督察。又引《龟甲兽骨文字》一卷二七叶之“王 □伐土
看“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一节注 21“观厥刑于二女”校 方。”则□方与征伐相关连。并谓依屈氏说,则□方意思近
释)。这二妃故事见于《山海经》神话中。《中山经》
“洞庭 陟方。这是屈氏、赤塜氏据殷代资料,以为陟方只是巡行、
之山”云:“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 巡视,修正了巡狩说。
潇湘之渊。”袁珂注云:“郭璞云:‘天帝之二女而处江为神 (三)治水说。这是王充完全否定苍梧巡狩说而提
也。’汪绂云:
‘帝之二女,谓尧之二女以妻舜者娥皇、女英 出的解说。其《论衡・书虚篇》在引錄了儒书言“舜葬于苍
也。相传谓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二妃奔赴哭之,陨于湘江, 梧,禹葬于会稽……故遂止葬”一段后说:“夫言舜、禹,
遂为湘水之神,屈原《九歌》所称湘君、湘夫人是也。’珂 实也;言其巡狩,虚也。舜之与禹,俱帝者也。共五千里之
案,堯之二女即天帝之二女也。盖古神话中尧亦天帝也。
“又 境,同四海之内;二帝之道,相因不殊。〈尧典〉之篇,舜
《海内北经》
“舜妻登比氏”下袁注云:
“珂案:
《尸子》
(孙 巡狩东至岱宗,南至霍山,西至太华,北至恒山。以为四岳
星衍辑本)卷下云:‘(尧)妻之以媓,媵之以娥。’此二妃 者,四方之中,诸侯之来,并会岳下,幽深远近,无不见者。
皆尧女,所谓娥皇、女英(见《列女传・有虞二妃》
)者是 圣人举事,求其宜适也。禹王如舜,事无所改,巡狩所于,
也。《礼记・檀弓上》云:‘舜葬苍梧,盖三妃未之从也。” 以复如舜。舜至苍梧,禹到会稽,非其实也。实禹舜之时,
郑玄注:
‘舜有三妃。’则除上所说二妃而外,另一盖即此登 洪水未治,尧传于舜,舜受为帝,与禹分部,行治洪水。尧
比氏也。罗泌《路史・后记十一》亦以三妃为娥育(娥皇)
、 崩之后,舜老亦以传于禹,舜南治水,死于苍梧;禹东治水,
女瑩(女英)
、癸比(登比),是也。
”故事继续流传,
《传物 死于会稽。贤圣家天下,故因葬焉。”皮氏《考证》不同意
志》云:
“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 此说,以为:
“仲任(王充字)自为说以为治水,然舜、禹
以涕挥竹,竹尽斑。”《群芳谱》云:“斑竹即吴地称湘妃竹 崩时,已无水患。舜、禹分部治水,其事绝不见他书。”
者,其斑如泪痕。世传二妃将沉湘水,望苍梧而泣,洒泪成 (四)征苗说。此亦为巡狩不当至苍梧而提出。《淮
斑。”神话故事越传越哀婉绚丽。
《尧典》作者将神话人物净 南子・修务训》:“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梧。”高诱注:
化作历史叙述,把所有这些舜葬苍梧、二妃啼竹等神话故事 “三苗之国,在彭蠡。舜时不服,故往征之。《书》曰‘舜
都刊落了。 陟方乃死’,时舜死苍梧,葬于九疑之山,在苍梧冯乘县东
(二)巡行说。这是对巡狩说的修正。因巡狩有严 北,零陵之南,千里也。”《檀弓》“舜葬于苍梧之野”郑玄
格的年月规定(见《礼记外传》
:“夏殷五载一巡狩,周制十 注:“舜征有苗而死,因葬焉。《书》说舜曰‘陟方乃死’。
二年一巡狩,皆以仲月),又有严格的地点规定(《尧典》本 苍梧于周南越之地,今(汉)为郡。
”《国语・鲁语》
:“舜勤
文载春夏秋冬分别巡狩东南西北四岳,
《大传》加以规范化)
。 民事而野死。
”韦昭注:“野死,谓征有苗死于苍梧之野。”
事实上一些帝王出巡,无一按这些规定办,他们只是巡行, 《北堂书抄》九十二及《太平御览》卷八十一引皇甫谧《帝
不是巡狩。前面“岁二月东巡狩”一节注 18“五载一巡狩” 王世纪》云:
“舜……九十五而使禹摄政,摄五年有苗氏叛,
已叙明这种巡行而非巡狩的情况。而巡狩的“省方”之“方”
, 南征,崩于鸣條。”这些都是不言巡狩但言征苗。但亦有调
指方岳、方国。即四方之岳,与属于某方之岳的方国。但文 和二者为说者,如朱骏声《便读》云:
“陟方,巡守也。盖
献中往往有不是通名而是专名之方。如《诗・出车》
“往城 分北之后,三苗有在南越之地者,舜南巡时征之,道死苍梧,
于方”
,又《六月》
“侵镐及方”,皆确切地名。
《路史・国名 因葬于九疑山,在今(清)湖南永州府宁远县南也。
”皮氏
纪》:“方,方叔采。”亦是。今于甲骨文中,获知殷代之方 《考证》亦云:“《国语》云‘勤民事而野死’,今文说以为
国甚多,常称多方。大都是殷族以外不同种姓之族的称呼, 巡狩征苗是也。”

20
(五)考绩分北三苗说。亦由巡狩不至五岳而至苍 宋学要说。上面(二)至(五)说虽皆反对巡狩说,但仍相
梧特意提出。孙星衍《注疏》云:
“陟方者,史公说为巡守。 信南至苍梧,不过另寻解说。此说则根本否定“陟方”为舜
案巡狩至五岳而止,此至苍梧者,盖此行分北三苗且行九岁 至南方的任何活动,迳释为舜死。至清人著作又大都从汉人
之大考也。”皮氏《考证》亦云:
“以经考之,‘三考黜陟’ 说,无论古文派今文派皆方的任何活动,迳释为舜死。至清
‘分北三苗’之后,即继以‘陟方乃死’之文,则舜之陟方, 人著作又大都从汉人说,无论古文派今文派皆然。
(按,
“升
必为考绩并分北三苗而往。”据《尚书大传》云:“古者巡 遐”,帝王死之称。
《三国志・蜀先主传》“奄忽升遐”。《通
守,……见诸侯问百年,命太师陈诗以观民俗,命市纳贾以 鉴・梁武帝纪》“先帝升遐”。胡注“升遐即登遐”,故《梁
观民好恶。……(诸侯)不敬者削以地,……不孝者黜以 书・元帝纪》作“先帝登遐”。《列子・周穆王》“世以为登
爵,……不从者君流,……畔(叛)者君讨,有功者赏之。
” 假焉。
”张湛注“假学当作遐”
。《礼・曲礼》
“告丧,曰天子
又云:
“《书》曰:
‘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其训曰:
‘三 登假。”郑注:
“登,上也。假,已也。上已者,若仙去云耳。

岁而小考者,正职而行事也。九岁而大考者,黜无职而赏功 《释文》:“假,音遐。”可知由登假而登遐而升遐,皆言帝
也。
(下文接叙赏有功而黜无职的具体规定)
。”《白虎通・巡 王之死。)
狩篇》亦有关于巡狩历行黜赏的规定。则知这些对诸侯的黜 (七)卒于鸣条说。是这七个不同解说中最早的一
赏大事,要由天子巡狩时亲自处理,事关重大,所以舜才跑 说。出于战国时期,孟子所首倡。由于前面文说皆直接释“陟
到苍梧去处理这些考绩大事的,加上“分北三苗”的大事, 方”,故汇列如上。《孟子》之文非释陟方而同样谈舜之死,
所以舜才巡狩苍梧了。这只是儒生巧为寻觅的解释。出于神 《蔡传》且以之与巡狩苍梧之说作为此问题唯一并立的二
话的巡狩的传说,任由儒生去添枝添叶。 说,其言云:“《史记》言舜巡狩崩于苍梧之野,《孟子》言
(六)升遐说。这是反对巡狩苍梧有力的一说。最 舜卒于鸣条,未知孰是。”则此说于此问题之重要可知。
《孟
早提出此说者为韩愈《黄陵庙碑》,陆续为宋代治《尚书》 子・离娄下》云:“孟子曰:‘舜生于诸冯(今诸城)
,迁于
者所引用。苏轼《书传》云:“说者以为舜巡守南方,死于 负夏(今濮阳、滋阳间),卒于鸣条(今开封境),东夷之人
苍梧之野,韩愈以为非,其说曰:‘地倾东南,巡非陟也。 也’。这是对于丝毫没有神话性的作为历史人物的舜一生行
陟方者,犹曰升遐尔。
《书》曰惟新陟王(按见《康王之诰》
) 谊的概括叙述,在历史文献中是有权威性的。符合于前面“咨
是也。传《书》者以乃死为陟方之训,盖其章句。而后之学 四岳朕在位七十载”一节注⑩“虞舜”样释文中所叙:舜最
者误以为经文’。此说为得之。”林之奇《全解》云:
“汉儒 初为东方鸟夷族中殷商族的最早的宗祖神,后其族有杰出首
遂有舜葬苍梧之说,至今苍梧之地有舜庙、冢存焉。……揆 领袭用舜名,成为东方鸟夷部落中一位有名的军事首长。史
之以理,有所甚不可者。夫尧老而舜摄,则不复以庶政自关, 载“舜居虞地,以虞为氏”(《孔疏》引)。虞在今豫东虞城
而舜实行巡狩之事。舜既耄期□于勤,而使禹摄矣,则巡狩 一带。虞舜的活动地区遂主要在今山东省西部及虞的根据地
之事禹实行之。苍梧在舜之时其地在要荒之外,舜已禅位使 豫省东部。鸣条正在豫省东部,因而是比较可信的。而战国
禹摄矣,岂复巡狩于要荒之外而死,死而葬于苍梧之野,以 时提出舜葬地的不同地名尚有多家,经过学者考证即是这一
是禹率天下诸侯以会舜之葬于要荒无人之境,此理之必不然 带。
《墨子・节葬篇》
:“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己之市。

者。司马温公诗曰:‘虞舜在□勤,荐禹为天子,岂有复南 《吕氏春秋・安死篇》:“舜葬于纪市,不变其肆。”其后引
巡,迢迢渡湘水。
’此说为得之。
‘陟方’者,犹云升遐也。 用者,多以墨之“已”即吕之“纪”。据毕沅、王念孙、王
‘乃死’谓升遐而死,犹云‘帝乃殂落’也。韩退之谓‘乃 引之父子先后按《墨子》所引者,
《北堂书钞》
、《初学记・礼
死’者以释‘陟方’为言耳。……扬子曰:‘黄帝尧舜殂落 部》引《墨子》仍作“南己”。《后汉书・稍咨传》“墨子勉
而死’(按,见《法言・君子篇》),与‘陟方乃死’文势正 以古道”注则引作“舜葬纪市”,全同吕氏。
《御览》五五五
同。薛季宣《书古文训》亦引云:
“韩氏以为舜老而禹摄矣, 则引作“南纪”,惟又引《尸子》则同于《墨子》作“南己”

尚何南方之守?且南方地下,不可谓之陟方。
”《书纂言》较 又有一引《墨子》而字讹者,为《后汉书・王符传》
“桐木
详地引韩子曰:
“陟方乃死,传谓舜升道南方以死。
《竹书纪 为棺”注:“墨子曰:舜西教于七戎,道死,葬南巴之中。”
年》帝王之没皆曰‘陟’。陟,升也,谓升天也。
《书》曰‘殷 其为“南己之市”的识字是显然的。
礼陟配天’
。(按,见《君奭》篇)言以道隆,其德协乎天也。 于是持不同解说者,各将此诸地作符合于本说的解释。
舜之殁云‘陟’者,与《竹书》同文。
‘文乃死’者,所以 如主张巡狩苍梧说者即多曲为之释。高诱主《吕氏》
“舜葬
释‘陟’为死也。地之势东南下,如言舜为南巡而死,宜言 于纪市”云:
“传曰‘舜葬苍梧九疑之山’,此云‘于纪市’

‘下方’
,不得言‘陟方’也。
”《纂言》又引朱子曰:
“案此 九疑山下亦有纪邑。”《北堂书钞》九十二、《太平御览》八
(指韩愈说)得之。但不当以‘陟’字为句绝尔。
‘方’
,犹 十一引《帝王世纪》云:
“舜南征崩于鸣条,年百岁,殡以
‘云徂乎方’之方。
”《蔡传》全承用此二段以为注,惟于其 瓦棺,葬于苍梧九疑山之阳,是为零陵,谓之纪市。在今道
末增用《法言》句云:“陟方乃死,犹言‘殂落而死’也。” 县。”《史记・集解》引《皇览》曰:
“舜冢在零陵营浦县。”
此后宋元迄明儒生之作,大都承用此说。如陈经《详解》迳 则鸣条、纪市都到了苍梧。王念孙父子校云:
“《墨子》称舜
释“陟方”为“升遐”,陈栎《书传纂疏》则云:
“陟方,犹 所葬地,本不与诸书同,不必牵合舜葬九疑之地。”毕沅校
言升天一方。
”等等,不一而足,成为反对汉儒巡狩苍梧之 《吕氏》与校《墨子》两异其说。其《吕氏春秋新校注》云:

21
“案《路史・注》云:‘纪即冀。故纪后为冀后。今(宋) 而活动地区皆在豫东鲁西,以证死于鸣条。其下文并论说二
河东皮氏东北有翼子国也。鸣条在安邑西北,其地相近。’ 妃非湘君湘夫人,以证舜未当南巡。其言云:
“《记》曰:
‘舜
《记》谓舜葬苍梧,
《皇览》谓在零陵营浦县,尤失之。”孙 葬苍梧之野,二妃未之从也。’今二妃墓在蒲坂,自秦博士
诒让《墨子间诂》指出《路史・注》之说“欲传合诸说说为 对始皇帝,已谓:
‘君山,二妃所葬。’后世亦以《九歌》湘
一,实不可通”。又毕氏对《墨子》“葬南己之市”校文云: 君、湘夫人附会《山海经》‘帝之二女居之’之说。郭璞注
“《后汉书・注》又一引作‘葬南巴之中’
。……按‘南己’ 《山海经》,二女之神游九江潇湘,已知二妃为妄。按《九
实当作‘南巴’。形相近,字之讹也。高诱以为纪邑,非九 歌》有云中君,而云中夫人、湘夫人为之配,皆水神耳,非
疑古巴地。
《史记正义》引《周地志》云:
‘南渡老子水,登 二妃。”这样,否定了二妃曾南从湘中,则舜自然也就未曾
巴领山南回记大江。此南是古巴国,因以名山。
’是已。”王 南巡湘以南了。
念孙校云:
“巴即已之误。”并引诸书或作“南纪”或作“纪 大抵要正确理解此“陟方”问题,不能将神话故事和历
市”,因而云:“则已非误字也。若是巴字,则不得与纪通 史传说相混淆,必须将二者分开。舜南巡苍梧,死葬九疑,
矣。……至谓九疑为古巴地,以牵合南巴,则显与上文‘西 二妃从于后,泪滴成斑竹,死为湘水神的神话故事,不应否
教乎七戎不合,此无庸辩也。”孙氏《间诂》云:
“案王说是 认它,古代民间自有此故事存在。但作为历史人物的舜,一
也。”孙氏又引另二说云:“近何秋涛又谓《周书・王会篇》 生活动地区全在黄河下游,未曾远离过此区域。何况历史上
‘正西枳已’即此南已,云‘纪市’与‘枳已’声近,盖即 直到春秋之世,楚国大抵活动在长江以北,春秋后期至战国
一地。尤□说不足据。刘赓《稽瑞》引《墨子》曰:
‘舜葬 以后才逐渐向长江以南扩展。则自春秋以前华夏族之政治势
于苍梧之野,象为之耕。
’与此不同。疑误以他书之文改此 力根本不可能越长江以南,被 盛推为“三代圣王”的帝舜不
书。”按袁珂《山海经校注》461 页引《稽瑞》此文,以为 可能到长江以南,更不要说被称为一百多岁的舜还能几千里
是《墨子》失文,并以为是舜服野象的神话传说中的重要内 南巡或南征了。秦汉以后,除鲁西豫东外,尚有河北涿鹿、
容,足为舜服野象传说的一个证据。则此又牵涉到神话资料, 陕西安康、浙江上虞、馀姚等地,都和湖南一样有舜的传说
自与历史典籍中之说不易相协。而由上引这些纷纭之说,知 遗迹,那是出于舜的故事深入人竞相攀附的结果(参据徐旭
《墨》
、《孟》
、《吕》等书所提供舜死葬之地资料,被各方率 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88 页。徐说是舜这样的圣王“神
意牵合比附者正多。 气”造成的)
。近年考古发现,江以南各地文化遗存与中原
究而言之,终当以归之鸣条之说较近是。上文已指明, 文化遗存有相通之处,那是先民在物质生活方面承受中原影
《孟子》之说较符合于作为历史人物的舜之史足迹。《国 响的文化现象,并不是中原政权就领有南方之地,可以去巡
语・鲁语》“舜勤民事而野死”董增龄疏:“《孟子》言‘舜 狩、去考绩他们。《尧典》作者搜集各种资料,在历史资料
座葬于鸣条’
。《吸郡古文》……沈约注:
‘鸣条有苍梧之山, 如竹书记载中看到帝王之死称“陟”,自然就采用了(当时
帝崩,逐葬焉’(王国维《纪年疏证》引此,句末多“在海 的魏襄王承用了竹书资料并命自己的史官继续撰写)
。而遇
州”三字)。王应麟曰:‘今苍梧山在海州,近莒之纪。’则 到神话资料要把它历史化,一些神话色彩强的就不采用(例
《史记》、《吕氏春秋》皆与《孟子》合。“是将苍梧移到鸣 如苍梧在当时地理知识之外,地理名著《禹贡》最南空洞地
条了。此亦孙氏《间诂》批评”欲传合诸说为一,实不可通” 说到衡阳,根本不知有苍梧,则在《尧典》作者看来和《山
之一例。即使鸣条果有小地名苍梧山,然传说中舜巡狩之苍 海经》许多神山一样是虚无缥缈的地方,所以不采用)。而
梧实在南方之梧山。王应麟《困学纪闻》之说,实引自薛季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的司马迁,则把神话故事净化成历史故
宣。薛氏《书古文训》云:
《书》
《传》多称舜南巡守而崩于 事,除二妃故事太神化不采用外,而苍梧到汉代已是确知的
苍梧,葬九疑。惟《孟子》以为舜迁负夏、卒于鸣条;《吕 地方,就把巡狩苍梧的故事作为史实写入《史记》中,因而
氏春秋》舜葬于纪。韩氏(愈)以为‘舜老而禹摄矣。苍梧 与《尧典》所载相歧异,耗尽后世经生们的脑汁企图去圆拢
山在海州界,近莒之纪城。舜后虞国在应天(宋以宋州为应 它。不知神话自神话,历史自历史,不应当混淆。要知道“巡
天府)虞城,鸣条亭在陈留之平丘,负夏今(宋)衮州之瑕 狩苍梧”是神话,应把它搁置一边;
“陟方”是说帝王之死,
丘(在今滋阳西),则苍梧不在南也。”薛氏附会苍梧为苍梧 这是历史资料,应当认可它、相信它。
山,然其用意在阐明非南巡苍梧,当如韩愈所言陟方为舜死, 一九九六年八月初稿

Explanation of “Zhi Fang Nai Si” in An Allusion to Emperor Yao of Collection of Ancient Texts

LIU Qi-yu
( Institute of History, Chin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
Introduction from the editor: This essay is the debate about “Zhi Fang Nai Si”(陟方乃死) in Collection of Ancient Texts
(《尚书》)and the record that Emperor Shu(帝舜) died in Mountain Cangwu(苍梧) and was buried in Mountain Jiuyi(九疑)
in Historical Records(《史记》).
Keywords: Emperor Yao(帝尧); Zhi Fang Nai Si
(陟方乃死); Collection of Ancient Texts(《尚书》
); An Allusion to Emperor
Yao(《尧典》); Mountain Cangwu(苍梧); Mountain Jiuyi(九疑)
2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