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9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
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A Syntactic and Semantic Analysis on
Mandarin ‘You’ and ‘Zai’
with the Negation Word ‘Bu’ and
Image Schema
 
 
 
 

指導教授:徐東伯博士
研 究 生:林宜樺 撰
中華民國 一〇三 年 一 月
 

致謝詞
首先我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徐東伯老師,我研究所生涯中的貴人貴人貴
貴人。沒有他,不會有這本論文出生。當時無知無畏的我帶著近義詞踏入樹
枝圖迷陣左衝右撞,是徐老師一步步引領我走出深谷。記得老師說:
「宜樺,
這裡有一篇跟妳論文相關的 paper 可以參考一下…」聽得我身邊的同學連連
驚呼「妳老闆也太好了吧!」。這一年半來的論文生涯中交錯的場景就是:
學生拖延(「老師我下週一定會交給你 blahblahblah 不然我就   斷   手   指。」,
老師無奈(「我都可以收集一整個 body 了」)。最後衝刺那周完全是深夜碼
字破曉送出,然後修改,然後再 send。徐老師默默容忍我瘋狂的行程榨出
時間幫我修改追進度,終於在死線的死線迎來口試。現在想起來那幾十天的
日子猶如夢境一般,幸而我的指導教授如定海神針般渡我千山萬水,我衷心
地感恩。  

親愛的 Party  House 也是這一年半最美好的回憶,寰兒、腦司、王先森、


拎搭大大,我們像真正的家庭一般,吃喝玩樂辦趴踢寫論文,一年為限斃掉
兩個。剩下的我們也正往觸手可以的終點前進,雖然目前暫時各分前程,但
以後就在各大洲一起共組家庭吧。接下來要感謝的就是圖書室戰友們,右前
心心、左前美樂蒂、還有對面人妻佳容大大以及借我口委滿嘴「撙為」的
Line 市長。當然還有 1008 不可說的汝、廖師葉帥,歡樂桌遊和融化人心的
福華 couple(口試完馬上看 S3E3 慶祝有多愛)。整間圖書室雜物瘋長,謝
謝諸位容忍我肆意的足跡。對了,也謝謝師大游泳池讓我保持身心平衡。  

最後,要謝謝我的媽媽陳燕梅和我的爸爸林秋森,因為他們全心全意的
愛和支持,我才能毫無後顧之憂地寫論文。雖然不是很清楚我在做什麼,但
每次回家都給我滿滿的鼓勵和讚美。還有我親愛的阿姨陳燕娜,讓我在你們
身邊總是盈滿,蓄足力量回到學校面對論文。  

愈大愈覺得許多事非己能就,往往是一個又一個善意的舉動讓不可能成
就為可能,這份謝文來不及感謝到的諸位,你們的溫暖將永遠在我心中燃燒。
「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謝天吧。」我將帶著這份善意回報給更多的貴人。  

 
 

從否定詞「不」探討「又」、「再」
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關鍵詞:「又」、「再」、「不」、「了」、否定詞、輕動詞、意象基模  

關於現代漢語關聯副詞「又」和「再」的研究眾多,大致可分為探討其
核心語義與語法結構兩大方面的研究。然而對於兩者同表「重複義」時的語
義以及句法兩方面的分析,十分少見。因此本研究即聚焦於對於「又」
、「再」
同表「重複義」時的在句法及語義上的區別。  
本文研究問題有三:(1)表「重複義」的「再」、「又」,分別在否定句
與肯定句時可以/不可以和「了」共現的規律為何?(2)藉由 1 的研究結
果,此時「又」和「再」句法及語義區別為何?(3.)藉由 1、2,找出「再」、
「又」與「了」共用時的教學應用為何?  
針對這三個問題,本文將「又」 、「再」分為單句及複句進行分析。在單
句分析上,著重在句法層面,配合 Shen(2004)和 Lin  &  Liu(2008)以漢
語輕動詞的理論進行分析。Lin  &  Liu(2008)主張,
「又」與句末助詞「了」
共現,而「再」則否。本文認為此研究結論不夠完整,因為否定句的「不再」
一定與「了」共現,而「不又」則不一定與「了」共現。本文主張,管轄句
尾「了」的隱現是由句子的事件是動態/靜態而定。 「不」因其詞綴化功能,
配合中心語上昇(Head-­‐raising)移動,使「不再」成為一個能引發動態輕
動詞的新詞,因而與句尾「了」共現。並由「又」、「再」、「不又」、「不再」
動態與靜態的特質,將分析擴及其與漢語五種事件分類間的互動。  
在第四章的複句分析上,側重於語義的討論。筆者將承 Jing-­‐Schmidt  &  
Gries(2009)對於漢語副詞「又」
、「再」的「語義基模」 (schematic  meaning)
研究,採用認知理論中「意象基模」 (image  schema)理論來解釋「又」 、「再」
連接「重複義」的先後事件上的功能區別。本文改良 Jing-­‐Schmidt   &   Gries
(2009)的基模圖示後,發現「又」後承的事件功能在「強化原主題」 ,亦
即事件雖有先後順序,但要強調的主題早在事件之前已出現。另一方面, 「再」
後接事件的功能在於「推展後續事件」,也就是後續將會產生新的變化。並
可由此基模解釋何以「又再」組合常見、而「再又」組合基本是零的狀況。  

教學方面,由單句出發,以學習者容易辨認的「了」進行肯定句時「又…
了」共現規則。待學習者習得否定句後,介紹「不再…了」共現;複句教學
時可配合意象基模解釋「又」、「再」的連結功能的差異。
 

Abstract
Keywords:  you  (又),  zai  (再),  bu  (不),le  (了),  negation  word,  light  verb,  
image  schema  

This  study  deals  with  the  Mandarin  adverbs  you(又)  and  zai(再),  from  a  
syntactical  and  semantic  perspective,     regarding  their  meaning   ‘again’.  
The  necessity  for  this  study  is  in  response  to  the  lack  of  research  regarding  
both   you   and   zai   concerning   their   ‘again’   meaning   from   a   syntactic   and  
semantic   perspective.   This   research   is   comprised   of   two   sections;   one  
directly   discusses   their   core   meanings   and   the   other   discusses   their  
structures.    

The   three   main   research   questions   are   as   follows:     1)   Pinpoint   the  


underlying   rule   behind   zai   and   you   when   referring   to   the   meaning   ‘again’.    
2)  Specify  the  semantic  and  syntactic  differences  between  you  and  zai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research   question   1.     3)   Reveal   how   the   finding   from  
research  questions  1  and  2  can  be  applied  to  an  actual  teaching  scenario.  

Sentences  containing  you  and  zai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simple  
sentences  and  complex  sentences  (including  compound  sentences).  For  the  
analysis  of  simple  sentence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ir  syntactic  structure,  
based   on   the   Light   Verb   Theory   which   follows   the   work   of   Shen   (2004)   and  
Lin  &  Liu  (2009).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conclusion  drawn  from  
Lin   &   Liu’s   (2009)   findings   is   insufficient   and   requires   further   research  
that  includes  the  negation  bu(不).  Specifically,  the  research  must  cover  the  
rule  regarding  you  not  only  as  it  appears  with  SFP  le(了)  but  also  buzai(不再)  
which,   due   to   the   cliticization   of   bu   and   Head-­‐Raising   movement   in  
Mandarin,  is  intrinsically  different.  

For   the   analysis   of   complex/compound   sentenc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you   and   zai   regarding   their   semantic  
functions   when   adjoining   two   sequential   events   and   maintaining   the  
meaning   ‘again’.   The   theory   of   ‘Image   schema’   was   applied,   based   on   the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study   of   ‘schematic   meaning’   concerning   you   and   zai   proposed   by  


Jing-­‐Schmidt  &  Gries(2009).  This  study  modifies  the  image  schema  from  
Jing-­‐Schmidt   &   Gries’(2009)study   and   concludes   that   you   is   used   to  
intensify   the   main   topic,   which   precedes   the   connected   event   by   referring  
back   to   it.   Likewise,   zai   is   used   to   propel   the   ensuing   events,   and   a   new  
change  is  expected  after  it.  The  rare  occurance  of  zaiyou(再又)   sentences  
in  contrast  to  the  more  frequent  youzai(又再)   sentences  also  exemplifies  
the  validity  of  the  proposed  image  schema.  

As  for  teaching  suggestion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instructors  divide  


you  and  zai  into  two  groups:  simple  sentences  and  complex  sentences.  For  
simple   sentences,   make   sure   learners   are   aware   of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SFP   le   in   sentences   without   bu.   For   complex   sentences,   the   instructor   may  
illustr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you   and   zai   with   their   particular   image  
schemas  to  help  learners  distinguish  the  subtle  features  more  easily.  

  ii  
 

目     錄  
目     錄  ..................................................................................................................................  III  
表目錄  ...................................................................................................................................  V  
圖目錄  ..................................................................................................................................  V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及研究範圍  ......................................................................................  2  
一、   研究問題  ...............................................................................................................................  2  
二、   研究範圍  ...............................................................................................................................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3  
一、   基模(Schema)  ..............................................................................................................  3  
二、   意象基模(Image  Schema)  .......................................................................................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5  

第一節   又和再的單句研究  ..........................................................................................  5  


一、   輕動詞(light  verb)  ......................................................................................................  5  
二、   否定句  ................................................................................................................................  15  
第二節   又和再的複句研究  ........................................................................................  17  
一、   核心語義  ............................................................................................................................  17  
二、   意象基模(Image  Schema)  ....................................................................................  19  
第三節   小結  ....................................................................................................................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結果:單句  .......................................................................  25  

第一節   研究工具:輕動詞  ........................................................................................  25  


第二節   結果分析與討論  .............................................................................................  34  
第三節   小結  ....................................................................................................................  41  

第四章   研究方法與結果:複句  .......................................................................  43  

第一節   研究工具:意象基模  ....................................................................................  43  


第二節   結果分析與討論  .............................................................................................  48  
第三節 小結  ....................................................................................................................  54  
第四節   單句與複句總結  .............................................................................................  55  

第五章   教學啓示與應用  .....................................................................................  59  

iii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第一節   現行教材探討  ..................................................................................................  59  


一、   《中文聽說讀寫》  .........................................................................................................  59  
二、   《Rutledge 現代漢語課程》  .....................................................................................  60  
三、   《新實用漢語課本》  ....................................................................................................  61  
四、   《視聽華語》  ..................................................................................................................  63  
五、   《遠東生活華語》  .........................................................................................................  65  
第二節   教學內容與建議  .............................................................................................  67  
一、   教學語法理論  ..................................................................................................................  67  
二、   「又」與「再」之教學排序與建議  ......................................................................  73  
第三節   小結  .....................................................................................................................  77  

第六章   結論  ............................................................................................................  79  

第一節   研究結果  ...........................................................................................................  79  


第二節   研究限制  ...........................................................................................................  81  
一、   研究範圍  ............................................................................................................................  81  
二、   研究方法  ............................................................................................................................  82  
三、   教學建議  ............................................................................................................................  82  
第三節   研究發展  ...........................................................................................................  82  

參考書目  ...................................................................................................................  83  

 
   

  iv  
 

表目錄  
 
表   二-­‐1   漢語動詞分類(陳,1988)  .......................................................................................  10  
表   二-­‐2   漢語動詞與時貌詞的搭配(陳,  1988)  ..................................................................  12  
表   三-­‐1   陳(1988)的漢語動詞分類(同表   二-­‐1)  .........................................................  30  
表   三-­‐2   肯定句和否定「不」中的「又」、「再」與五個事件分類的互動:  ..........  37  
表   五-­‐1   《中文聽說讀寫》的「再」、「又」教學安排架構  .............................................  59  
「又」教學安排架構  ........................  61  
表   五-­‐2   《RUTLEDGE 現代漢語課程》的「再」、
表   五-­‐3   《新實用漢語課本》的「再」、「又」教學安排架構  ........................................  62  
表   五-­‐4   《視聽華語》的「再」、「又」教學安排架構  ......................................................  63  
表   五-­‐5《遠東生活華語》的「再」、「又」教學安排架構  ...............................................  65  
表   五-­‐6   「又」、「再」的漢字字頻表  .........................................................................................  69  
表   五-­‐7   語法點的頻率(鄧,2009:148)  ..........................................................................  70  

 
   

v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圖目錄  
 
圖   二-­‐1 漢語輕動詞的六種事件結構(SHEN,  2004:152-­‐153)  ......................................  8  
圖   二-­‐2「又」和「再」的語法樹枝圖(LIN  &  LIU,  2009:1202)  ..............................  14  
圖   二-­‐3   「沒有」的語法樹枝圖(HSIEH,  2001:60)  ........................................................  16  
圖   二-­‐5   動覺意象基模(LAKOFF,1987;周,2007:(85),譯)  ..............................  20  
圖   二-­‐6   路徑的意象基模  .................................................................................................................  20  
圖   二-­‐7   「又」、「還」、「再」的意象基模(JING-­‐SCHMIDT  &  GRIES,2009:42)  ..  21  
圖   三-­‐1   「又」和「再」的語法結構圖(LIN & LIU, 2009:1202)(同圖   二-­‐2)  ......  25  
圖   三-­‐2   否定詞和「了」在 HEAD  RAISING 的結構(ERNST,  1995:687)  ..................  27  
圖   三-­‐3   否定詞與「了」在 HEAD-­‐LOWERING 模式中的結構圖(ERNST,  1995:688)
 ............................................................................................................................................................  28  
圖   三-­‐5   時貌詞綴(在、了、著、過、(沒)有)  ..............................................................  29  
圖三-­‐6  A   否定詞在漢語中的位置       圖三-­‐6  B   否定詞在漢語中的位置  ...................  33  

圖   三-­‐7   「不」的樹枝語法圖(HSIEH,  2001:60)  ............................................................  33  


圖   三-­‐8   「不」、「再」和「又」的樹枝結構圖  ......................................................................  34  
圖   三-­‐9   「不」和「再」的樹枝圖  ..............................................................................................  40  
圖   四-­‐1  THE  SYSTEM  OF  PERCEPTION  RANGE  (JING-­‐SCHMT  &  GRIES,  2009)  ............................  43  
圖   四-­‐2   修正後的「又」、「再」意象基模  ...............................................................................  48  
圖   四-­‐3   「又再」的結合意象基模  ..............................................................................................  52  
圖   四-­‐4   「再又」結合的意象基模圖  .........................................................................................  53  
圖   四-­‐5   「又」、「還」、「再」的意象基模圖(JING-­‐SCHMIT  &  GRIES,  2009:42)  ...  55  
圖   四-­‐6   本文修正後的「又」、「再」意象基模圖(同圖   四-­‐2)  ..................................  55  
圖   五-­‐1   「又」、「再」的意象基模(同圖   四-­‐2)  ...............................................................  75  
圖   五-­‐2   「又再」的意象基模(同圖   四-­‐3)  .........................................................................  76  
圖   五-­‐3   「再又」的意象基模(同圖   四-­‐4)  .........................................................................  76  

  v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背景  
關於現代漢語關聯副詞「又」和「再」的研究眾多,大致可分為探討其
核心語義和與語法結構兩大方面的研究。在語義研究方面,一般語法書對「又」
的定義為「also,  again,  transition」
(Li  &  Thompson,  1982;劉月華等,1983),
而林碧華(2006)則進一步將「又」分為詞彙意義與推論意義,前者分「重
複、相繼、並存」等等五類;後者則用於否定句及反問句。另一方面,
「再」
則有「again,  continuaiton,  furthurmore」的語義(Li  and  Thompson,  1982;
劉月華等,1983)
,陳冠婷(2012:169)亦主張「再」的核心語義為「重
複」,進而衍伸出其他六項的語義。歸納這些工具書與研究發現,可以看出
「又」和「再」的核心語義的重疊部份即「again」
(表動作或事件的重複1)。
歷來研究對於「又」
、「再」的文獻頗豐,然而對於兩者表相同意義時的著墨
不多,或偏頗其語義或句法單方面的分析。因此本研究即聚焦於對於「又」、
「再」同表「重複義」時的在句法及語義上的區別,並期能提出解釋框架。  

句法分析上,「又」、「再」往往被歸類於副詞,極少見討論兩者同時出
現時的分布位置。而 Lin  &  Liu(2008)的研究即採用 Shen(2004)Aspect  
and  light  verbs  in  Chinese 的理論,以漢語輕動詞的概念,來分析「又」和
「再」後接成份,以及兩者在句子中的順序,並藉兩者與不同 modal   verb
的排列,指出「又」的位置較「再」為高,且「又」後接 dynamic  AspP 而
「再」接 static  AspP;並用此解釋另一句法現象:
「又」往往與句末助詞「了」
共現,而「再」則否。本文同意其對於「又」、「再」後接成份、「又」的位
置高於「再」的說法。然而,對於其闡述的句末助詞「了」的隱現規則,筆
者認為尚有不足之處,例如語料庫中仍可發現「再」與「了」共現的句子,
亦無法解釋「又」沒有與句末「了」搭配的句子:  
                                                                                                               
1  
…to conciliate ‘addition’ with ‘repetition’ by considering the two as one and the same thing:
addition. More  specifically,  if  the  added  entity  is  the  same  as  the  given  entity,  we  will  be  dealing  
with  ‘repetition’.  In  other  words,  repetition  is  a  special  case  of  addition.  (Jing-­‐Schmidt  &  Gries,
2009:41)  
1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例(   1   )望著他的背影,可不又是一隻老鷹?  
例(   2   )開處方不再是醫生的特權了。  
在例(   1   )中,
「又」即未與句末助詞「了」搭配,與 Lin  &  Liu(2008)
所提出的規律不符;又,例(   2   )中,「再」與「了」同現在一句之內,
與 Lin  &  Liu(2008)所提的「『再』不與句尾『了』共現」的規則,相互抵
觸。例(   1   )和例(   2   )皆無法為 Lin   &   Liu 發現的規律所解釋,且兩句
皆為蘊涵否定字「不」的句子。因此,延續此研究缺口,本文將由否定句中
表「重複義」的「又」、「再」著手,研究其與「了」的隱/現規律,並進一
步定位否定詞「不」及「又」
、「再」的位置,找出兩者於何種語境下可以替
換、而何種語境下不可以替換的規律為何。  

由於「輕動詞」理論只適合用在單句分析,因此在複句分析上,由於「又」

「再」的關聯性特質,筆者將採用認知理論中「基模」(image  schema)理
論來解釋「又」
、「再」在「重複義」上的區別。之所以會採用「基模」進行
分析,主要想透過認知的分析角度,找出較為直觀的對比結果。由於歷來對
於漢語關聯副詞意義上的解釋往往抽象艱澀,對於義近者的區分更是長篇累
句。因此本文將以認知的「意象基模」分析出發,承襲 Zhuo  Jing-­‐Schmidt  &  
Gries(2009)對於漢語副詞的「又」、「再」的語義基模研究,找出對學習
者來說較為直觀的「基模」理論,為「又」、「再」進行解釋。  

第二節   研究問題及研究範圍  

一、   研究問題  

鑒於以上的現象與觀察,本論文的研究問題有三:  

1. 探究表「重複義」的「再」
、「又」
,分別在否定句與肯定句時可以/
不可以和「了」共現的規律為何?  

2. 藉由 1 的研究結果,找出此情況下,
「又」和「再」句法及語義區

  2  
第一章     緒論  

別為何?  

3. 藉由 1、2,找出「再」、「又」與「了」共用時的教學應用為何?  

二、   研究範圍  

本研究僅探討表「重複義」(again)的「又」和「再」,找出並解釋兩
者再同表「重複義」時,可代換與不可代換的規律、位置關係、以及在否定
詞「不」中與「了」的共現規律。至於「再」的語氣表現(你再 說?)或
是「又」在否定句(他又 不是我媽!)和疑問句時(你又 何必生氣?)中
的語用功能,已超出其「重複義」
(again)的用法,不在本文研究範圍之內。  

(見例(   3   ))
另外,本文探討的「了」為句後表完成時貌的「了」 ,而
非動詞後表動作完成貌的「了」(見例(   4   ))或具祈使情態的「了」(見
例(   5   ))。  

例(   3 ) 我吃三碗飯了。
例(   4 ) 我吃了。  
例(   5 ) 喂,吃飯了!
例(   4   )和例(   5   )的「了」之義項,語用功能高,皆超出本文「又」、
「再」與句末時貌「了」互動的研究範圍,故暫不探討之。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基模(Schema)  

關於「schema」的譯法,或譯為「圖式」、「圖形」、「範型」、「框架」、
「構架」
、「基模」
,國內心理與教育學界慣於將之譯為「基模」
(周,2007:
82),本文亦採用之。基模是敘述性知識的整合單位,亦即有組織的知識
(Lakoff&Johnson,   1980)。Johnson(1987:28)提出,「圖像」(image)
與基模(schema)是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是特色化(speaciality)且細節豐富

3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的心理圖像,後者則具備凌駕於具體圖像之上的總體性與抽象性特質。人們
為了能理解經驗、並產生有意義的連結,必須依循一定模式(pattern)和
次序(order)來處理他們的行為、感知與概念。因此,基模是一種模式
( pattern ), 一 種 形 狀 ( shape ), 並 展 現 循 序 進 行 的 事 件 中 的 規 律 性
(regilarity)
。「基模」由少量的部件與關係所組成,並因其結構簡單,因此
可以成為許多概念、圖片或事件的基本結構。  

二、意象基模(Image  Schema)  

Image  Schema,譯為「意象圖式」或是「意象基模」,本文採用「意象
基模」此詞。Johnson(1987:29)進一步將「基模」與「事件」(身體在
空間中的移動、對物體的操控、以及感知的互動)結合,成為具備意義的事
(image  schema)
件結構,即「意象基模」 。因此,意象基模兼具「圖象」的
高度特殊具體化的特質,以及「基模」的抽象結構性,同時亦具備事件的動
態性。這樣的動態性使意象基模可以因語境的不同產生不同的解讀,例如
out,其意象基模為「一動體(trajector)遠離一路標(landmark)」
,可以由
(She  walks  out  of  the  house.)演變成「走出沮喪」
具體的「走出家外面」 (She  
came  out  of  ger  depression.)
。「意象基模」的動態性特質與本文的「又」
、「再」
關聯詞分析上息息相關,解釋了同一例句中使用「又」和「再」會如何產生
不同的意義,甚至因此載某些語境中會排斥「又」或是「再」,皆為意象基
模運作的結果,請見第四章的討論。  

  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章   文獻回顧  
本章分兩部分,第一節探討「又」
、「再」的單句研究,第二節探討「又」、
「再」的複句情況。在第一節的單句研究裡,將介紹對於單句時的「又」
、「再」
歷來的文獻研究,接著聚焦於討論「又」
、「再」語法結構上的互動,並以「輕
動詞」
(Shen,2004)理論框架來進行探討。在第二節的複句研究中,將先
討論複句的「又」
、「再」歷來的研究,接著聚焦于兩者語意上帶來的不同,
並以「意象基模」理論(Johnson,1987:19-­‐21)解釋「又」、「再」兩者
在篇章上的差異。  

第一節   又和再的單句研究  

一、輕動詞(light  verb) 2  

歷來對於「又」
、「再」的研究頗豐,最常見的問題就是要將「又」
、「再」
歸於「副詞」或是「連接詞」的爭議。對於「又」和「再」的詞類定義,眾
家紛紜,約可分成兩大類,一派主張「又」
、「再」既是副詞又是連接詞(趙
1968;呂 1980)
,另一派則主張為副詞(Li&Thompson,  1981;黃,1998;
。本研究承襲 Lin  &  Liu(2009)以及 Jing-­‐Schmidt  &  
林,2006;陳,2012)
Gries(2009)的研究分類,將「又」和「再」歸於具有連接意義的副詞。
然而,由這些研究可發現,除了將「又」
、「再」放進「副詞」範疇下,很少
有研究探討兩者在句法上與其他文法助詞(如:語尾助詞)的互動、或是兩
者同現於一句時的先後情況。陳(2012:60)曾經就「句法制約」的角度
提出「又」、「再」的句法制約為:「又」可以出現在過去的假設句,但不能
出現在未來的假設句中(如例(   6   )),「再」可以出現在祈使句和假設句
(過去和未來)例(   7   )中:  

                                                                                                               
2  
Light  verbs  are  predicates  of  aspects  of  eventualities.  Syntactically  they  are  verbs,  with  or  
without  phonetic  realization;  semantically  they  are  predicates  of  aspects  that  compose  
eventualities.  (Lin,  2001)  
5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例(   6   )   如果明天再 吃麵條就好了。  
例(   7   )   如果明天又 吃麵條就好了。  
這樣的說法貌似合理,但其實「又」也能出現在未來假設語氣裡,見例
(   8   ):  

例(   8   )要是明天又 能夠看到徐老師就好了。  
此外,陳(2011)所說的假設句和祈使句,其實都是根據「又」的「已
然」以及「再」的「未然」語氣演化而來的制約。所謂「已然」、「未然」,
和說話者說話的時間點(speech  time)有關,
「已然」是指動作或行為在說
話時間點發生前便已存在,「未然」是指動作或行為在說話時間點之後才會
發生(鄭,1997:4)
。例如祈使句本身就是「命令聽話者去做某事」
,行為
將會發生在說話時間點之後,即「未然」語境之下。就其根本,仍舊是屬於
語義上的差別。該研究依然側重于兩者在語義上的差異進而造成篇章、語用
上的分布異同(關於「又」
、「再」核心語義的歷來研究,詳見本章第二節「核
心語義」的文獻回顧)。  

在眾家核心語義研究取向的研究裡,Lin  &  Liu   (2009)另闢蹊徑,將


「又」
、「再」同時放進結構樹枝圖裡討論、並排出其高低與先後順序。該研
究承襲 Shen
(2004)「 (Aspect  and  light  verbs  in  Chinese)
)中文情態與輕動詞」
的理論,試圖用語法結構的觀點為「又」
、「再」找出句法上的搭配條件與共
現規律。關於「輕動詞」(light   verb)的理論框架結構首見於 Grimshaw&
Mester’s(1988)對於日文 suru 結構的討論,而後輕動詞在功能和句法上
的研究可溯及 Hale  and  Keyser  (1993),   Chomsky  (1995),Huang  (1997),
以及 Lin(2003)。而 Shen(2004)則進一步將輕動詞與漢語的句末助詞
(sentence  final  particle)做結合。他將漢語句末助詞分為兩種,一種可表
時貌3(即 aspect,如:了 2、呢、來著)
,另一種則無法表現時貌(如:吧、
嗎)
。而當中可表時貌的句末助詞會與句中述詞(predicate)必定互相符應;
另外,文中亦提出漢語具備兩種輕動詞:動態輕動詞(dynamic  light  verb,
簡稱 dlv)與靜態輕動詞(static  light  verb,簡稱 slv)
,其可能以空語音形式
出現。此兩種動詞決定了述詞的事件結構特質  

                                                                                                               
3   原文為 aspectuality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Shen(2004)承襲 Lyons(1977)和 Dowty(1979)的理論,認為一


句話可以分成動態(dynamic)及靜態(static),他根據 Vendler(1967)
的分類,定義所謂動態事件是指一段時間內該事件的延續或變化,因此可表
活動(activities)、完成(accomplishments)以及達成(achievements);
。Shen(2004)
靜態事件則指一個不再改變或繼續的終止事件(eventualities)
進一步將漢語述詞分成三種,一為[+dynamic],表示行動及狀態改變類的動
詞,前者如:吃、喝、睡,後者如:倒、掉;另一為[-­‐dynamic],表示經驗
或性質的動詞,前者如:喜歡、想、討厭,後者如:熱鬧、紅、絕對;以及
尚無法確定分類的[?  dynamic],如:惡性、上等、相對、真正等等。  

Shen 主張,漢語裡的輕動詞亦可分為「動態輕動詞」,具動態性,
(即 dlv)及不具動態性([-­‐dynamic])的靜態輕動詞(即 slv),
([+dynamic])
其形式可能帶語音,或者不帶語音(without  phonetic  realization;  null)
。動
態輕動詞(dlv)的功能在於表示「起始」
(inchoativity)
,而靜態輕動詞(slv)
則表「義務」
(obligation)
、「意圖」
(intention)
、「習慣」
(habituality)
、「普
遍性」(genericity)」。一種輕動詞只能在同一句子中出現一次。  

因此,依照輕動詞的有無,衍伸出以下六種漢語的事件結構,沒有輕動
詞(兩種可能性)
、一種輕動詞(兩種可能性)
、以及兩種輕動詞共現(兩種
可能性)(見圖   二-­‐1):  

7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圖   二-­‐1 漢語輕動詞的六種事件結構(SHEN,  2004:152-­‐153)  

根據圖   二-­‐1,相對應的六種結構相對應例句為:  

例(   9 ) 張三很高興。             (對應 (i)  a)


例(   10   )   張三睡了。             (對應 (i)  b)
例(   11   )   我喝紅酒。             (對應   (ii)  a)
例(   12   )   小紅喜歡張三了。           (對應 (ii)  b)  
例(   13   )(你走吧,)我睡了。         (對應 (iii)  a)
例(   14   )(只要張三有錢,)小紅就喜歡它。   (對應   (iii)  b)
在「表時貌的句末助詞會與句中述詞(predicate)必定互相符應」的原
則之下,可以假設動態述詞會與同表動態性的語尾助詞「了」搭配、靜態則
否。以例(   9   )為例,「高興」本身為靜態動詞,故不與「了」連用。則
,故需與表語尾助詞「了」連用。而例(   10   )的「喝」
因動態性動詞「睡」
既為動態性動詞、語尾助詞「了」卻未出現,Shen 認為是因為此時出現了
一個無語音型式表現的 slv,是以不須句尾不須出現「了」
。也因此,該句由
於 slv 的語義影響,表達「習慣」,意為「我(經常)喝紅酒」。  

相對地,例(   12   )中,雖然「喜歡」為靜態性動詞,然而因為句末助
詞「了」的出現,可以推之必定有一個不具備語音形式的 dlv 在前出現。而
受到 dlv 語義(表行為及狀態改變)的影響,本句意為「小紅(從不喜歡張
三的狀態改變成為)喜歡張三了」。  

最後,例(   13   )和例(   14   )的輕動詞以整個動詞組當作它的補語

  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且兩個動詞的值(value)是相反的。例如:例(   14   )
(compliment) 「只
(as  long  as…⋯should…⋯)這個事件結構(should)本已藴有「去
要…⋯,就…⋯」
動態」([-­‐D])的特質,也就是靜態輕動詞,因此本身無法有「了」。

據此理論,Lin  &  Liu(2009)主張,「又」具備將靜態事件動態化的功


能,因此往往與以 dlv 為首(head)的述詞搭配,與句末助詞「了」共現,
如:小明又能夠去台北了4;而「再」則需連接以 slv 為首(head)的述詞,
不與句末助詞「了」共現,如:小明必須再去台北。並排列出「又」高於「再」
的語法結構樹枝圖。本文將於第三章第一節詳細討論該樹枝圖的運作、指出
缺口,並提出新的結構。  

文中指出,「又」和「再」主要差異應在於前者具備動態性、往往與動
態輕動詞(dynamic  light  verb,dlv)搭配,表「成為義」(becoming);而
後者具靜態性、與靜態輕動詞(static  light  verb)搭配,表「意欲、習慣或
(having  and  intension,  having  a  habit,  or  observing  a  schedule)。
預期行為」
並因此影響其與表完成時貌的語尾助詞「了」在搭配上的不同:前者往往與
「了」共現,而後者則否。  

例(   15 ) *小明再 去學校了。  
例(   16 ) 小明又 再去學校了。  
由於動態輕動詞與靜態輕動詞的分辨涉及動詞內部包含的動態性與靜
態性,因此當使用輕動詞的概念來分析句子時,如何辨認動詞的性質與分類
是首要之事。關於動詞分類,現代漢語語法研究領域的文獻甚豐,如:趙元
任(1968:334)以動詞的及物性與不及物性將漢語動詞分為十八類;又如
語法書 Li  &Thompson(1982)著便以構詞角度以將漢語動詞分為單字與合
成兩類再行細分;而部分漢語教科書則因學習者取向而將部分漢語動詞歸類
為形容詞。然因本研究方向所需,目的在於探究結合時貌(aspect)   和時
相(phase)   的分類方式,例如:Lin   &   Liu(2008)所採取的動詞分類方
式,乃是將語句末助詞(如「了」)包含在動詞中一起討論。也就是說,不
僅僅看待單個動詞的情狀,亦包含整個句子的情狀,因此著眼於動詞時間結
構的分類方式。以情狀作為分類依據的 Teng(1986)以 Vendler(1967)
                                                                                                               
4   「又」不一定與句末助詞「了」共現,但若句中出現情態詞(modal)
,則必須與「了」搭配。
(Lin
& Liu, 2009:1187)
9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將之分為四分,分別為動作(純粹的動作過程)、狀態(一個恆久不變的存
在情況)、完結(到了動作的目標)及達成(不牽涉動作、僅僅表示某情況
的出現)
,共四大類。除了情狀以外,陳(1988)則就〔±靜態〕
、〔±持續〕、
〔±完成〕三個語意特徵將動詞分為五類。然而,Teng(1986)的分類方
式中,將時制(tense)和時貌標記合為一體談論(如:
「乾了」被視為達成
類,表「一個狀態改變/發生」),不符合本文將動詞與完成時貌「了」分開
討論的目的。因此,本文將採取陳(1988:407)的動詞分類方式。  


(1988)
延續馬慶株
(1981)
對單字動詞的研究,用 (stative)
〔±靜態〕 、
〔±持續〕(durative)、〔±完成〕(telic)此三個區別性特徵對單字及複合
漢語動詞的時相(phase)結構進行分類,共分成五大類:  

表   二-­‐1   漢語動詞分類(陳,1988)  

動詞類別 靜態 持續 完成 舉例

I. 狀態 (1). 表示屬性或關係的動詞:屬於、姓、是。
+
例:齊國有一個人,姓毛名空。
state (2). 表示心理或生理狀態的動詞:高興、喜
歡。
例:生活緊縮的時候,沒有人會高興的。
(3). 表示自身或他者處所位置的動詞:躺、

例:他在床上躺著。
II. 活動 (1). 如狀態動詞第三類5。
− + −
例:他正在往牆上掛畫。
active
(2). 表現動態動作(包括心理)
:跳、聽、想
例:我天天在想你。
(3). 泛指名詞的動賓結構(離合詞)
:讀書、
唱歌、走路、跑步。
例:他跑步跑了三個小時。

                                                                                                               
5  
此類動詞,可兼表狀態或靜態,如表狀態的「掛」和表活動的「掛」
:她正在掛 海報(表活動);
牆上掛 著海報(表狀態),*牆上正掛 著紙花。  
  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動詞類別 靜態 持續 完成 舉例

III. 結束 (1). 動作動詞兼處所動詞,同活動動詞第一


− + +
類,但伴隨著一個內在的自然終結點。
accomplish
例:他畫掛了十個小時了,到現在還沒掛完。
-ment 他畫掛了十個小時了,大家早就看過了。
6

(2). 其它表現動作狀態的動作動詞,但伴隨
著一個內在的自然終結點7。
例:他正在寫一本關於中國歷史的小說。
IV. 複變 (一個動作,加上指示該動作結果的行為或
− − +
狀態結合而成。)
complex
(1). 表示變化的單個動詞:變為、變成、改
change 良。
例:夸父的腳步由輕快變為緩慢。
(2). 動補結構:
甲、動趨結構:跑來、搬過去
例:他的朋友惠施跑來弔喪。
乙、動形結構:長大、理順
例:何先生幾乎從小就伴隨著各式機件長
大。
V. 單變 (1). 表示瞬時變化的動詞:死、塌、垮
− − +8
例:他一動也不動,似乎已經死了 。
simple change
(2). 表示瞬時動作的動詞:坐、站、躺
例:適之先生就坐在這個沙發上沈重的接受
訪問。
(3). 動補結構:
甲、動動結構:打破、推倒
例:現代主義鼓吹的是要打破傳統、破舊立
新。
乙、動形結構:磨好、燒焦
例:我的肚子差點燒焦了。

                                                                                                               
6   被歸為完成類的處所動詞和動作類的處所動詞不同點在於,後者在「V+(了)+時量短語+了」僅
能表「動作持續」;而前者還可表示「狀態持續」。  
7   如:「他正在寫一本關於中國歷史的小說」。此句中,「寫」這個動詞搭配「小說」,隱含著小說
寫完,該動作也就隨之終結了。  
8   此出原文為「 −」,然依照作者上下文之意,應為誤植,本應作「+」。  
11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其中,因其語義成分的制約,這五類與漢語的時貌(aspect)詞的搭配
如下表   二-­‐2(陳,  1988:413):  

表   二-­‐2   漢語動詞與時貌詞的搭配(陳,  1988)  


I 狀態類 II III IV V
(1) (2) (3) 活動類 結束類 複變類 單變類
很+V − + − − − − −
V+著 − (−) + + + − −9
在+V − (−) − + + + −
V+(了)+時量短語+了 − − − + + − −
(動作持續)
V+(了)+時量短語+了 − + + − + + +
(狀態持續)
動後「著」為非完成態、表持續的時貌記號(Smith  1991;Jin  1991),
無法搭配此分類裡的複變類和單變類。前者表現一個朝既定目標行進的事件,
所以無法與表現穩定狀態的「著」連用(如:*我從小在海邊長大著)
;後者
具備一瞬間發生與結束的時相特質,自然無法與表現連續的「著」連用(如:
*李三死著)
。「著」應搭配不蘊含事件終結點(endpoint)
、無變化的動詞,
如狀態的第三類動詞(如:牆上掛著一幅畫)、活動(如:心裡就一直在想
著那些蝴蝶)。然而,此表卻無法解釋,為何「著」可以跟具有時間終結點
的結束類(例如:掛)進行搭配。  

J-­‐W   Lin(2003)則用否定詞「不」和「沒」檢驗動作類(即「表現處
所的動作動詞+著」)的句子,例句如下:  

例(   17   )a   牆上掛著一幅畫。  
例(   17   )b   牆上沒掛著一幅畫。  
例(   17   )c  *牆上不掛著一幅畫。  
例(   18   )我們之間不存在著你們說的問題。  
J-­‐W   Lin(2003)進一步提出,由於動作處所動詞(locative-­‐inversion  

                                                                                                               
9  
拍手、眨眼!拍著手、眨著眼:這些動作雖是瞬時發生,但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只做一次,而
多以多次態(iterative)出現。由多次瞬時動作構成的動作流,在語意結構和語法表現形式上,因
而獲得了與一般動作相等的地位。  
  1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sentences)需由外在力量來推動/持續現在狀態,如例(   17   )a 中,
「畫」
需由「外力」
(掛)方能使之穩定維持在牆上(掛著)
,所以雖然「著」表示
動作的延續狀態,仍需用「沒」來否定,如例(   17   )b,而無法用「不」
來否定,如例(   17   )c。相對於前兩者,例(   18   )的「存在」則完全不
需 要 外 力 使 之 成 為 所 描 述 的 狀 態 , 因 此 可 以 用 否 定 穩 定 狀 態 ( stative  
situation)的「不」來進行否定。  

在陳(1988)的五類動詞中,結束動詞、複變動詞和單變動詞屬於「有
界」
(bounded)事件,皆可以加完成貌的「了」
。而狀態動詞第一類動詞(表
屬性或關係)外,其他動詞皆可以在不同情況下與完成貌「了」進行搭配。  

陳(1988)的分類和「又」
、「再」有何關係呢?Lin  &  Liu(2009:1184)
「又」往往結合動態事件(dynamic  predicate)
主張, ,而「再」往往搭配靜
態事件(static  predicate)。所謂動態與靜態,Lin  &  Liu(2009)承襲 Shen
(2004)的主張,定義動態(dynamicity)為某一動作的延續、或是在一段
時間內狀態產生改變的事件,即陳(1988)架構下的活動類、結束類、及
複變類。相對地,靜態(static)則為不涉及動作的延續、一段時間內不會
改變的終止狀態(eventualites)
;若「又」與靜態事件搭配,則會引發動態
輕動詞(dynamic  light  verb)的產生,使句子呈現動態。而「再」則搭配表
、積累(accumulation)或結果(anticipated  result)
示持續(continuation)
的狀態,若「再」與動態事件搭配,則將會引發靜態輕動詞的產生,使語意
具備持續、積累等等的靜態特質。  

在動詞分類上是如此,在句法上,
「又」高於「再」
,兩者轄域有別。Lin  
&  Liu(2009)根據「又」和「再」與不同的情態助動詞間的先後順序,排
列出「又」和「再」的句法位置(如圖   二-­‐2)  

13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圖   二-­‐2「又」和「再」的語法樹枝圖(Lin  &  Liu,  2009:1202)
然而,文中提出的原則「連結 slv 的『再』不會與連結 dlv 的『了』共
現」,無法解釋以下由語料庫中發現「再」與句尾「了」共現的句子,如:  

例(   19 ) 開處方不再 是醫生的特權了。  
亦無法解釋「又」沒有與句末「了」搭配的句子:  

例(   20 ) 望著他的背影,可不又 是一隻老鷹!  
 
明顯可以觀察到,這些不合規律的句子中,都含有否定詞「不」,而文
中並未進一步探討否定句中,何以「又」和「再」與句尾「了」之間的互動,
恰與所預期的結果有所出入。如否定句的「再」常常與「了」共現(見例

  1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21   )):  

例(   21   )   她不再 生了   。  
例(   22   )   日子好過不好過,不又 都是自己找的?  
因此,延續 Lin  and  Liu(2009)的研究缺口,本文將由否定句中表「重
複義」的「又」、「再」著手,研究其與「了」的隱/現規律,並進一步定位
否定詞「不」及「又」
、「再」的位置,找出兩者於何種語境下可以替換,於
何種語境下不可以替換。  

二、否定句  

關於如何區別「不」和「沒(有)」之不同的討論,歷來頗豐,有的(如:
呂叔湘,1980)將之歸於「已然/未然」(realis/   irrealis),「不」否定「未
然」(如:他不 吸煙,也不 喝酒。),「沒(有)」否定已然(如:他沒 看見
。有些將之歸於其後的動作狀態,如 Li  and  Thompson
老師,所以沒 站起來)
(1981)
、劉月華等(1996)認為「沒(有)」用來否定已完成的事件(如:
張三沒有 喝酒)
,「不」則是否定某性狀的存在(如:張三不 聰明。)
。亦有
提出用「主觀/客觀」來分辨「不」(如:我不 去。)和「沒(有)」(如:
我沒 去)
(趙元任,1968;呂叔湘,1980;李瑛,1992)
。綜合各說法,Hsieh
(2001:54)則認為用來區分「不」和「沒(有)」最好的方式是用事件狀
態(situation  types)
。即「不」用來否定靜態事件([-­‐changed]10)
,而「沒
(有)」用來否定動態事件([+changed])
。句法上,Hsieh(2001)提出「沒
(有)」為否定詞組之首(head),介於時貌詞組與述詞詞組之間,如下圖  
二-­‐3:  

                                                                                                               
10  
…An  unchanged  situation  may  result  from  the  unwillingness  of  the  subject  to  change  the  
situation,  or  it  may  also  be  the  result  of  a  repetitive  behavior  pattern  over  a  period  of  time.  The  
former  give  rise  to  the  volition/future  interpretation,  and  the  latter  gives  rise  to  the  
habitual/generic  interpretation.(Hsieh,2001:53)
15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圖   二-­‐3   「沒有」的語法樹枝圖(HSIEH,  2001:60)

而「不」則出現在 Pred’和 V’之間,有兩種可能位置,見圖   二-­‐4:  

圖   二-­‐4   「不」的語法樹枝圖(Hsieh,2001:60)  
據此,可以歸結出「沒(有)」的位置高於「不」。Hsieh(2001:62)
進一步歸結出「不」與「沒(有)」的四個特點:

1. 在假設所有語言皆具有 Tense、而中文的 Aspect   Phrase 以句末助


  1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詞「了」為首的情況下,中文否定詞位置低於 Tense  Phrase 與 Aspect  


Phrase。

2. 「沒(有)」為 Negation  Phrase 之首,而「不」則否。

3. 「沒(有)」的位置高於 PredP,而「不」最高只能及 PredP。

4. 「不」可以與 V’相接。

第二節   又和再的複句研究  
本節將關於「又」
、「再」的複句研究分成兩大類,第一類主張探討「又」、
「再」的「核心語義」,進而延伸到篇章銜接的運用,本文將在本節第一部
分爬梳「核心語義研究」的脈絡並指出其缺陷;第二類則是由認知的角度出
發,採用 Johnson(1987)意象基模的理論,試圖找出「又」、「再」的基模,
使抽象的連接副詞更為具體化、更易於讓學習者接納與理解。本文將在本節
第二部分詳細說明「又」與「再」如何應用在基模上,及其結構上的缺陷。  

一、核心語義  

許多學者都曾試圖就「又」和「再」在各詞典與例句的不同意項進行整
理和歸納,主張其有一「核心語義」,再由此核心語義延展出各句之中的不
同功能(Biq,1988;黃,1998;林,2006;陳,2012 等等)
。而當「又」
與「再」當同表動作或事件的重複義(again)時,其間差異往往被歸為語
境之別(Li  and  Thompson,1981)
。「又」出現在已然語境中(realis  contexts)

而「再」則出現於未然語境(irrealis  contexts):  

例(   23 )小明昨天又 來了。(realis)  
例(   24 )小明明天會再 來。(irrealis)  

17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然而,黃主俠   (1998)的研究中指出,「又」和「再」其實於兩種語
境中,皆有可能出現:  

例(   25 )他怕黃俊再提起他的冒險的幫助。 (未然,irrealis)
例(   26 )他怕黃俊又提起他的冒險的幫助。 (未然,irrealis)
例(   27 )他摸摸頭再摸摸鼻子,都沒有出血。 (已然,realis)
例(   28 )他摸摸頭又摸摸鼻子,都沒有出血。 (已然,realis)
例(   25   )和例(   26   )都是未然語氣,應該只適合用「再」
,卻可以
用「又」替換;例(   27   )與例(   28   )皆為已然語氣,但除了「又」之
外,亦能用「再」。  

用時態「已然/未然」無法解決「又」
、「再」同表「重複義」時的問題,
屈承熹(2006:72-­‐74)試圖用說話者角度來分析(「主觀/客觀」)
。他提出,
當兩者同表「重複義」時,
「又」表示說話者認定事件已經確定發生(certainty),
或是一種「不期望的重複」
(undesirable)
;「再」則無此功能。但從例(   25   )
到例(   28   )
,該評斷標準顯然過為主觀,難以區分。為了解決問題,黃(1988)
另外提出「再」的基本作用為「順序」
(sequence)
,認為「又」的基本作用
為「量化」
(quantity)
。也就是說,用「再」的兩個事件間有時間先後的關
係,如:  

例(   29   )不必急著還錢,下午再還也不遲。  
而用「又」的兩個事件則無先後順序、為一「相關性的積累」
(accumulation  of  relevance) ,如例(   30)
(Biq,1988) ,表示「寫」這個
動作重複發生:  

例(   30   )這篇文章,他做了一次又一次,總是不滿意。  
然而,黃(1998:136)亦承認「量化/順序」區分「又」和「再」的
解釋力不足,見以下例句:  

例(   31   )午飯之後,老王又 來了。  
例(   32   )*午飯之後,老王再 來了。  
例(   31   )與例(   32   )即無法以「量化」與「順序」的觀點解釋「又」、
「再」再各句間的分布。兩句的「又」、「再」皆表重複義,無關乎「量化/
順序」。若說「再」表示順序,那麼何以有兩個事件先後發生的例(   32   )
無法使用「再」呢?另外,黃提出的「量化/順序」,亦未探討「又」、「再」
  1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同時出現的句子,如例(   33):  

例(   33   )中國可以稱述的知識份子,又再 少了一位。
此時的「量化/順序」兩者結合在一起該如何運作?「又」、「再」交換
之後為何成為病句(見例(   34   ))?是否「量化/順序」有其排列順序呢?  

例(   34   )中國可以稱述的知識份子,再又 少了一位。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用核心語義方式探究「又」
、「再」的研究雖然十
分豐富,但流於紛繁,非三言兩語能夠釐清兩者之別。這些論述對母語人士
來說已是難以詳述,對學習者來說更是難以理解。因此,Jing-­‐Schmidt  &  Gries  
(2009)脫離傳統的詞典式描述定義,提出以認知的角度,用意象基模的觀念
來分析漢語關聯副詞「又」、「再」。  

二、意象基模(Image  Schema)  

Johnson(1987:19-­‐21)提出,意象基模是指在人們認知過程中不斷
反覆出現的一種結構。該結構意圖描繪出一個人如何理解與推理的模式。這
個基模是動態而內隱的模式,會隨著時間改變。它不僅僅是視覺上的、同時
也是經驗上的各種組合。也就是說,意象基模是人與環境互動中不斷重現的
件單肉體經驗結構。因此,每一種基模都可以從身體經驗、結構成分、基本
邏輯和樣本譬喻等幾個方面去加以界定,根據 Lakoff(1987)的意象基模
定義及分類介紹,意象基模有以下主要幾類(見圖   二-­‐5):  

19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圖   二-­‐5   動覺意象基模(Lakoff,1987;周,2007:(85),譯)  
根據圖   二-­‐5,可以發現,根據「又」、「再」的語義特色,最適合使用
的就是「源頭-­‐路徑-­‐目標-­‐基模」
。所謂「路徑」
,即有方向性的線條,如圖   二-­‐6。  

A                     B  

圖   二-­‐6   路徑的意象基模

根據圖   二-­‐6 所示,路徑需具備有的元素是:起始(starting  point,如 A)、


目標(end  point,如 B)
、與一連串接到目標的一系列過程(Johnson,1987:
113)。此基模「路徑」具體可以如「學校到家裡」的一段路,亦可以抽象
如時間概念「三點鐘到四點鐘」表示一段時間的「路徑」,這是由空間演變

  2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到時間概念的一個例子,也展現了「基模」根據身體經驗與外界環境不斷互
動的過程。  

「又」
、「再」之所以適合使用「路徑」的意象基模,是因為「又」和「再」
皆是用來承接下一個事件的關聯詞,有如一道有方向的直線。至於「又」
、「再」
常常被用來做先後事件的關聯,或是表達「已然」、「未然」,那麼它的時間
義是如何由路徑(空間)演化而來的呢?由於意象基模是動態的,它是身體
經驗的體現,因此在兩個關聯事件串聯在一起的過程中,不單單僅有事件數
量上的增加,同時,若圖   二-­‐6A的時間點是 T1,到達B點的時間是 T2,T1
和 T2 兩個時間點的差距也蘊含了時間的流動11,進而影響意義的詮釋。  

延續此一「路徑」概念,Jing-­‐Schmidt  &  Gries  (2009)佐以語料庫的驗證,


提出了「又」、「還」、「再」的意象基模(見圖   二-­‐7):  

 
圖   二-­‐7   「又」、「還」、「再」的意象基模(Jing-­‐Schmidt  &  Gries,2009:42)  
箭頭的方向表示說話者的「感知範圍」(Perceptual   Range12),線條表
示事件整體(entity)。「還」表示說話者感知該事件為一連續整體、可前後
延伸,毫無界限(without   boundary)。而「又」與「再」兩者,可看出說
話者感知該事件的部份是有界的(boundedness),其界限乃說話者感知事
件的觀點。兩者主要之不同在於箭頭的方向。「又」表 RETRO-­‐SPECTIVE,
即「該事件本已存在於說話者的經驗中,而於溝通的當下憶其經驗而說之」
13 ,解釋了何以「又」往往與過去(past)且有界(bounded)事件搭配,

                                                                                                               
11   Johnson(1987:114)“aths  can  have  temporal  dimensions  maped  onto  them“  
12   The  notion  of  range  is  understood  not  in  terms  of  one  conceptual  domain,  such  as  time  or  space,  
but  in  terms  of  a  ‘spatio–temporal–existential  cline’…Perceptual  Range  is  defined  as  the  scope  
within  which  the  additional  entity  is  perceived  on  such  a  cline.  The  term  entity,  too,  is  taken  in  its  
broader  sense  that  encompasses  palpable  objects,  complex  events  and  abstract  states  of  affairs.  
Within  the  system  of  Perceptual  Range,  each  schematic  meaning  elaborates  the  particular  range  of  
perception  in  which  to  locate  the  added  entity.  Since  perception  presupposes  a  perceiver,  the  
position  of  the  perceiver  is  inherent  in  each  schematic  meaning  that  is  postulated.(Zhuo  
Jing-­‐Schmidt  &  Gries,2009:42)  
13   原文: 「The meaning of RETRO-SPECTIVE perceptual range claims that the entity being
21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而不與無界事件搭配、亦不與非過去(non-­‐past)的有界(boumded)事件
搭配,見以下例句:  

例(   35   )   這份試卷張老師看了一遍,李老師又看了一遍。  
而「再」表 PRO-­‐SPECTIVE,可由其偏好非過去的有界事件、而排斥過
去、無界的事件,可知「再」表示說話者認定事件於未來、或是再另一時間
參照點之後發生14,如下例句:  

例(   36   )你如果還有困難,明天*還/*又/再來。

然而,卻未討論其否定句時的運作方式、也未討論兩者結合使用的情況。
因此,本文預計由「又」
、「再」皆為「關聯」副詞的語義特色,使用路徑(path)
的基模概念,改良 Jing-­‐Schmit   &   Gries(2009)「又」、「再」基模,解釋此
基模如何在肯定句及否定句中運作,造成同表「again」義時,
「又」和「再」
的區別。該理論卻未提及「又」
、「再」同時出現的句子中,該基模應該如何
運作;且亦不足以解釋「又再」的組合很常見,然而「再又」的組合卻十分
罕見。   因此,本文將在第四章複句研究中,提出新的語意基模,以彌足其
研究缺口。  

第三節   小結  
語義上,本文將由 Jing-­‐Schmidt  &  Gries   (2009)的「又」
、「再」意象
基模缺口,為同表重複義時的「又」
、 ,以 Jing-­‐Schmidt  &  Gries  (2009)
「再」
的「又」、「再」路徑基模為基礎,提出更有解釋力的意象基模。  

語法上,本文研究結構將整合 Lin  &  Liu(2009)表重複義的「又」


、「再」

                                                                                                                                                                                                                                                                                                                                 
communicated is available to the speaker as part of his experience at the moment of communication.」
(Zhuo  Jing-­‐Schmidt  &  Gries,2009:57)
14   原文: 「As  the  meaning  of  PRO-­‐SPECTIVE  perceptual  range  claims,  and  as  our  quantitative  data  
on  the  distributions  of  zai  have  confirmed,  zai  prefers  non-­‐  past  events  and  disprefers  past  events.  
This  meaning  allows  the  inference  that  zai,  by  default,  is  used  to  refer  to  future  events.  
Furthermore,  when  zai  introduces  an  additional  entity,  whether  the  addition  is  a  repetition,  
continuation,  or  a  postponed  realisation  of  a  given  entity  depends  on  the  context.」(Zhuo  
Jing-­‐Schmidt  &  Gries,2009:61)  
  2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語法結構圖及 Hsieh(2001)否定詞(不)的語法結構圖,提出新的結構圖,
以彌足 Lin  &  Liu(2009)先前的研究缺口。  

語義及語法上,兩者皆輔以 CWS 語料庫作為語料來源,以印證本文新


提出的基模與結構。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結果:單句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結果:單句  
本章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承襲前研究缺口,討論單句形式、否定時的
「又」
、 ,將於 Lin  &  Liu(2009)所提出的、用輕動詞概念分析的「又」、
「再」
「再」的基本結構上,進行調整與修正。並結合 Ernst
(1995)與 Hsieh(2001)
對中文否定句架構的分析,提出新的結構,期能彌補不足之處。第二部分將
結合中文辭彙速描系統(CWS)語料庫,以該語料庫為語料分析來源,驗證
前一部分所提出的架構的可行度。第三部分為小結。  

CWS 語料庫的特點在於其具備了豐富的口語及書面語料,且經過專業
人員為詞彙進行分類及標記(tagging)
。且每則例句都可提供上下文延伸檢
索,對於具有連結功能的「又」、「再」分析十分有助益。  

第一節   研究工具:輕動詞  
  根據 Lin  and  Liu(2009)所提出的「又」
、「再」結構圖(見圖   三-­‐1):  

圖   三-­‐1   「又」和「再」的語法結構圖(Lin  &  Liu,  2009:1202)(同圖   二-­‐2)  


可以總結出 Lin  &  Liu(2009)給「又」
、「再」歸納出的幾條總則:
「又」
25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的句法位置高於「再」、「又」與句末助詞「了」相互搭配、「再」則不與句
末助詞「了」共現。然而,語料庫中發現,許多與否定詞「不」搭配的「又」、
「再」句子卻不符合 Lin  &  Liu(2009)所提出的後兩條規則:  

例(   1   )望著他的背影,可不又是一隻老鷹?  
例(   2   )開處方不再是醫生的特權了。  
究竟否定句帶有什麼特質,能讓「又」、「再」的 dlv 與 slv 的輕動詞特
質產生變化進而排斥/接受句末助詞「了」呢?  

對於漢語中否定句和「了」之間的互動,Huang(1988)提出兩個「不」
在位置上的特性:第一, (bu  is  proclitic  on  the  
「不」是後接詞的前導附著詞。
following  word) 「不」一定會出現在副詞性述詞前(bu  comes  before  
。第二,
the  adverbial  predicate),這兩個特性可以由如何否定下句看出:  

例(   37   )他講得很清楚。  
若要否定例(   37   )15,無法單純只由主動詞(main  verb)前加上「不」
(如例(   38   )),而需置於複詞性述詞前(如例(   39   )):  

例(   38   )*他不講得(很)清楚16。  
例(   39   )他講得不(很)清楚。  
那麼,「不」和「了」的關係為何呢?  

Wang(1965)曾用衍生語法(generative   framework)的框架來看,
(Overt  Head  Movement)的方式進行分析。
使用「顯性中心語移位」 「顯性
中心語移位」(Overt   Head   Movement)有兩種可能情形,一者是「中心語
(Head  Lowering)
降階」 (Head  Raising)
,一者是「中心語提升」 。Wang(1965)
根據 Pollock(1989)的理論,也就是副詞的位置在表面結構決定之前已經
固定(見圖   三-­‐2),那麼,Head  Raising 在中文將是不可能的:  

                                                                                                               
15  
此處排除了複句的例外狀況,如:「你不講得清楚,我就生氣。」  
16  
Ernst(1995:667)指出「*他不講得(很)清楚」之所以不合法,是由於狀態副詞(manner  adverb)
僅出現在「不」與動詞之間,因此必須移到動後位置。完成時貌(perfective  aspect)的句子具有
「有界性」 (bounded) ,且「不」無法與任何有界事件相連,也因此,該移動阻礙了「不」的「附
著詞化」(cliticization)。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結果:單句  

 
圖   三-­‐2   否定詞和「了」在 HEAD  RAISING 的結構(ERNST,  1995:687)  

圖   三-­‐2 顯示了,
「不」與「沒有」之間的關係轉換。此結構認為,如果
Infl(也就是 AspP)由「有」所佔據時,
「不」將會變成「沒」
;而若是出現
「了」,動詞將會提升到 Infl(AspP)。  

除此之外,如果副詞的位置在表面結構決定之前已經固定,中心語提升
(Head-­‐raising)亦將不為中文的 adjunct  distribution 支持,見例(   40   ):  

例(   40   )他們認真討論了 這個問題。  
例(   41   )*他們討論了 認真這個問題。  
若動詞被提升到 Infl(AspP)的層次,副詞如「認真」會出現在動詞組
(VP)的層次中(根據圖   三-­‐2)。那麼例(   41   )將會是正確的,但很顯
然地,例(   41   )是不符合語感的句子。  

綜上所述,Wang(1965)認為中文不適用 Head-­‐Raising 來解釋,而較


符合 Head-­‐lowering 模式17,也就是說,否定詞組(NegP)可以放在時貌組
(Infl)和動詞(the  V)之間(見圖   三-­‐3)。  

                                                                                                               
17   他們(沒有)認真討論這個問題。  
27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圖   三-­‐3   否定詞與「了」在 HEAD-­‐LOWERING 模式中的結構圖(ERNST,  1995:688)  

Wang(1965)所認為的 Head-­‐lowering 模式,當時貌下降移動時,根


(Head  Movement  Constraint)
據「中心語移動制約」 (Chomsky,  1986,  1991)

一中心語不得越過另一中心語(Head  Movement  Constraint  (HMC): a  head  
may  not  move  past  another  head.)
,當否定詞『不』下降到動詞層次,
『了』
無法超過它的轄域。這造成時貌下降過程將會受到否定詞組的阻擋。也就是
「中心語下降」模式的失敗,正好符合了 Chomsky(1995)生成語法理
說,
論中「最簡方案」(minimalist   program,   MP)的預測。在 MP 中,「光桿短
語結構」(Bare   phrase   structure,   BPS),其「先結合後移動」(merge   and  
move),乃為一往前融合、向上提昇(raising)的移動模式,即 Merge  (γ,  
{α,  {α,   β}})   →   {γ,  {γ,  {α,  {α,   β}}}}(如圖   三-­‐4):  

圖   三-­‐4   結合(merge)與移動(move)模式(Chomsky,  1995)  


因此,Ernst(1995)主張,在表面結構用 Head  Raising 無法進行解釋,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結果:單句  

但若在邏輯形式(LF,  Logic  Form)的層次裡使用 Head  Raising 進行解釋卻


是可行的,這樣的說法也由 Frampton(1991)
、   Chomsky(1992)所支持,
認為中文的時貌詞綴(aspectual  suffixes)是由動詞基底衍生而來,然後提
升到邏輯形式(LF,  Logical  Form)的「時貌節點」
(the  (empty)  c-­‐commanding  
Asp(ect)  node  at  LF)來確定語義。時貌的真實語義存在於時貌節點,其對
應的詞綴表現形式出現在動詞上,兩者皆需在邏輯形式(LF,  Logical  Form)
上互相正確配合。兩者的深層結構和表面結構的語音表現形式可見圖  
三-­‐5:  

 
圖   三-­‐5   時貌詞綴(在、了、著、過、(沒)有)  
在深層和表層結構的搭配(Ernst,  1995:693)  

由圖   三-­‐5 可以看出,
「了」表達了「完成貌」
、 ([+PRF,-­‐EXP])
「非經驗貌」 ,
在語音形式表現上為「V 了」
,如「走了」
。與否定詞「不」後須加無終止點
(unbounded)是件無法搭配,與「再」後接靜態性事件的特質亦不相容。

Ernst(1995)指出,在邏輯形式上,動詞提升到情態(Asp)的高度,
詞綴也在此處獲得相對應情態的符合。由圖   三-­‐5 可看出,「不」為一個可
置於 Spec,AspP 或 Spec,VP 的副詞,並往往綴於後接詞之前。據此,Ernst
(1995:703)對於「不」和句末時貌標記18「了」的關係作出兩個結論:
「不」後接時空上無界的事件狀態(unbounded   aspectual   situations),且

                                                                                                               
18   aspect  marker  
29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漢語中的「否定詞」是動詞組(VP)或時貌詞組(AspP)的時貌表徵19。  

針對 Ernst 所說的「不」後接「無界事件」
(unbounded)
、以及不能與
「完成」
、 ([+PRF20,  -­‐EXP])的「了」相接的特質,這些動詞分類
「非經驗」
特質正好可以對應到第二章第一節所提,陳(1988)對中文「事件狀態」
(situations)的五種分類:狀態類、結束類、活動類、複變類以及單變類
(見表   三-­‐1)。  

表   三-­‐1   陳(1988)的漢語動詞分類(同表   二-­‐1)  

動詞類別   靜態 持續 完成 例舉

I. 狀態   (1). 表示屬性或關係的動詞:屬於、姓、是。
+
例:齊國有一個人,姓毛名空。
state   (2). 表示心理或生理狀態的動詞:高興、喜歡。
例:生活緊縮的時候,沒有人會高興的。
(3). 表示自身或他者處所位置的動詞:躺、掛
例:他在床上躺著。
II. 活動   (1). 如狀態動詞第三類21。
− + −
例:他正在往牆上掛畫。
active   (2). 表現動態動作(包括心理):跳、聽、想
例:我天天在想你。
(3). 泛指名詞的動賓結構(離合詞):讀書、唱歌、
走路、跑步。
例:他跑步跑了三個小時。
III. 結束   (1). 動作動詞兼處所動詞,同活動動詞第一類,但
− + +
伴隨著一個內在的自然終結點。
accomplish   例:他畫掛了十個小時了,到現在還沒掛完。
-­‐ment  
他畫掛了十個小時了,大家早就看過了。22
(2). 其它表現動作狀態的動作動詞,但伴隨著一個
內在的自然終結點23。
例:他正在寫一本關於中國歷史的小說。
                                                                                                               
19   “…provided  the  evidence  to  take  Neg  as  a  Spec  of  AspP  or  VP  in  Mandarin,  rather  than  head  of  a  
Neg.”  (Ernst,  1995:  703)  
20   即[+PERFECTIVE]

21   此類動詞,可兼表狀態或靜態,如表狀態的「掛」和表活動的「掛」 :她正在掛 海報(表活動);


牆上掛 著海報(表狀態),*牆上正掛 著紙花。  
22   被歸為完成類的處所動詞和動作類的處所動詞不同點在於,後者在「V+(了)+時量短語+了」僅

能表「動作持續」;而前者還可表示「狀態持續」。  
23   如: 「他正在寫一本關於中國歷史的小說」。此句中,「寫」這個動詞搭配「小說」,隱含著小說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結果:單句  

動詞類別   靜態 持續 完成 例舉

IV. 複變   (一個動作,加上指示該動作結果的行為或狀態結
− − +
合而成。)
complex   (1). 表示變化的單個動詞:變為、變成、改良。
change   例:夸父的腳步由輕快變為緩慢。
(2). 動補結構:
甲、動趨結構:跑來、搬過去
例:他的朋友惠施跑來弔喪。
乙、動形結構:長大、理順
例:何先生幾乎從小就伴隨著各式機件長大。
V. 單變   (1). 表示瞬時變化的動詞:死、塌、垮
− − +24
例:他一動也不動,似乎已經死了 。
simple   (2). 表示瞬時動作的動詞:坐、站、躺
change   例:適之先生就坐在這個沙發上沈重的接受訪問。
(3). 動補結構:
甲、動動結構:打破、推倒
例:現代主義鼓吹的是要打破傳統、破舊立新。
乙、動形結構:磨好、燒焦
例:我的肚子差點燒焦了。

也就是說,根據 Ernst(1995)的「不」需要「無界性事件」的特色,
「不」一般不與表示完成時貌的「了」連用。亦即「不」不與本動詞事件分
類表中的「結束類」、「單變類」以及「複變類」事件連用。  

例(   42   )他正在寫一本關於中國歷史的小說。     (結束類)  
例(   43   )*他不 正在寫一本關於中國歷史的小說。 (「不」+結束類)
 
例(   44   )我的肚子差點燒焦了。 (單變類)
例(   45   )*我的肚子差點不 燒焦了。 (「不」+單變類)

例(   46   )他的朋友惠施跑來弔喪。 (複變類)
例(   47   )*他的朋友惠施不 跑來弔喪。 (「不」+複變類)

例(   43   )、例(   45   )、例(   47   )可以看出,這些蘊含終止點的事

                                                                                                                                                                                                                                                                                                                                 
寫完,該動作也就隨之終結了。  
24   此出原文為「 −」,然依照作者上下文之意,應為誤植,本應作「+」。  
31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件(結束類、單變類、複變類),加上「不」之後,都成為不合法的句子。
在 Lin   &   Liu(2009)對於輕動詞和「又」、「再」的研究中,僅僅考慮到肯
定句,且所舉例的事件皆為活動類的事件25。也因此造成其最終提出的語法
結構在否定句方面的解釋力不足的缺憾。  

那麼,「不」與「再」結合後的情況呢?本文根據 Ernst(1995)提出
的發現,即「不」具有附著後方詞的能力(cliticization)
,因此本文假設「不」
與「再」將會合併為一個獨立詞,且因「不再」語義的關係,表示「某個狀
態產生改變」,造成動態輕動詞的產生,使之在結構上能與句尾的完成時貌
「了」共現(見例(   48   ))。  

例(   46   )他的朋友惠施跑來弔喪。  
例(   48   )他的朋友惠施不再 跑來弔喪了 。  
 
例(   48   )的動詞「跑來」為複變類動詞事件,應為不能與「不」或是
「再」搭配。然而,當「不再」合在一起,卻變得能搭配複變類動詞,顯見
「不再」已脫離「不」和「再」個別的靜態性質,而另衍生新義(某個狀態
產生改變),成為新詞了。  

那麼,
「不再」在句子中的位置會是如何呢?先由否定詞「不」來分析。
Ernst(1995)指出,否定詞在句中的位置有兩種可能性:一為整個否定詞
組的中心詞(head)(如圖三-­‐6   a),一則為位居 Spec 位置的否定副詞(如
圖三-­‐6   b),並提出,由於「不」為後接結構的前導附著詞(proclitic),且
(aspectual  unbounded  situation)
往往出現在「事件沒有明確中止點的時貌」
的句子中,因此「不」屬於圖三-­‐6  a 的結構。  

                                                                                                               
25  
例如討論在「又再」出現在同一單句的結構時,所用的例句是:「小明又能夠再去學校了。」。
討論「又」的例句則是:「小明又能夠騎腳踏車了」、「小明又買了三本書」;討論「再」的例句則
有:「小明明天會再來」、「天氣會再熱」等等。多為動作類的動詞。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結果:單句  

圖三-­‐6  a   否定詞在漢語中的位置       圖三-­‐6  b   否定詞在漢語中的位置  


 
根據不的這個特質,Hsieh(2001)進一步提出「不」的位置出現在 Pred’
和 V’之間,有兩種可能性:  

圖   三-­‐7   「不」的樹枝語法圖(HSIEH,  2001:60)  

 
因此,根據 Lin  &  Liu(2009)的圖(見圖   三-­‐1)
,參照圖三-­‐6  a 與圖   三-­‐7,
經修改如下:  

33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zai

圖   三-­‐8   「不」、「再」和「又」的樹枝結構圖  

本章將以此圖   三-­‐8 及圖三-­‐6a 為研究工具,進行下節的分析與討論。  

第二節   結果分析與討論  
否定字「不」與「又」
、「再」的組合共有四種可能:否定詞在前的「不
又」
、「不再」
,以及否定詞在後的「再不」
、「再又」
。其中「再不」在語料庫
中雖然常見,但大多是「再不…就」複句的結構(如:再不 瘋狂我們就老了),
非本章討論的「單句」研究範圍,而純粹「再不」單句的筆數極少,且多為
「再也不」的省略(如:那兩個毛賊再 (也)不 敢進來了)
。因此本研究將
「再不」排除在討論之外。而「又不」的例句都是著重在「又」的連接功能
而沒有否定意味,如例(   49   ):  

例(   49   )既要改變貧困又 不敢問津貧困的反面,只好堵塞一切致富的可能。  
 

  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結果:單句  

此處的「又」即僅具連結功能,用來連結兩個情況「改變貧困」與「不
敢問津貧困的反面」
,此否定詞「不」並未對單句的句義產生否定功能,
「不
又」因此不列入討論範圍。綜上所述,本節討論的例句將由「不又」
、「不再」
兩者為重心,作為本節的討論重點。  

先由「不又」的例句來看。含有「又」的句子,據 Lin   &   Liu(2009)


的預測,應出現句尾助詞「了」;然而「了」在下列帶著否定詞「不」的例
句中,從例(   50   )到例(   53   ),皆未出現「了」:  

例(   50   )望著他的背影,可不又 是一隻老鷹,迎著風…(同例(   1   ))  
例(   51   )他們的子女和 N 奶們,不又 多一個購房置地的好去處嗎?  
例(   52   )多出的一○○多億豈不又 充實了國健局的「小金庫」。  
例(   53   )然而我又設想,寒冷的土地裡,誰說它那堅持的鬚根不又 向下延
伸了三尺?  
 
將這四個例句對應到本文所使用的陳(1988)的事件結構下:  

例(   54   )…可不又 是一隻老鷹,迎著風…         (靜態類)  


 
例(   55   )…不又 多一個購房置地的好去處嗎?       (複變類)  
例(   56   )…豈不又 充實了國健局的「小金庫」
。       (複變類)  
 
例(   57   )…那堅持的鬚根不又 向下延伸了三尺?     (活動類)  
 
可以發現,否定詞無法與單變類(如:打破)與結束類(如:寫一本書)
的含「又」事件搭配(如例(   59   )和):  

例(   58   )他又打破玻璃了。               (單變類)  
例(   59   )*他不又打破玻璃。               (單變類)  
 
例(   60   )他正在寫一本關於中國歷史的小說。       (結束類)  
例(   61   )他又在寫一本關於中國歷史的小說了。     (結束類)  
例(   62   )*他不又再寫一本關於中國歷史的小說。     (結束類)  
 
何以在肯定句中可以加「又」的單變類和結束類,在否定詞「不」後就
無法成為合法句子呢?可以加否定詞的「靜態類」
、「活動類」和「複變類」,

35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何以「了」並非如預測中一定要出現呢?本文認為,這是和「不」後承接「無
界性事件」
(unbounded)的特質有關。首先,來看看可以加「不」的含「又」
句子。Lin  &  Liu(2009)所舉的例句,為了能在「又」
、「再」間交換驗證,
幾乎都是以活動類事件作為例句,而較少見如例(   50   )的「是一隻…」的
靜態事件或是例(   51   )的「多了一個…」的複變類事件。但基本上其結果
與本文預測的相同,在否定句中,「又」不一定要出現句尾時貌「了」。  

那麼,究竟否定的「不」具備了什麼性質讓往往與句尾「了」共現的「又」
不再一定與「了」搭配呢?可以由「不又」結構的句子,由於「不」高於「又」,
因此由於「不」後接不具終止點的事件(unbounded  event)
,是以句尾表完
成貌的「了」並未出現。另外,「不又」的句子往往是「不(是)又…」的
省略,是以「不又」無法如「不再」可以詞彙化26。  

其實,例(   51   )與例(   53   )亦可增加句尾「了」


,如下列例句例(   63   )
到例(   65   ):  

例(   63   )他們的子女和 N 奶們,不又多了一個購房置地的好去處了嗎?  
(根據例(   51   )改編)  
例(   64   )多出的一○○多億豈不又充實了國健局的「小金庫」了。  
(根據例(   52   )改編)  
例(   65   )然而我又設想,寒冷的土地裡,誰說它那堅持的鬚根不又向下延
伸了三尺了?(CWS 語料庫)  
(根據例(   53   )改編)  
然而,例(   63   )到例(   65   )的句尾「了」已不再表示完成時貌,
而是表示「狀態改變」的「了」。此處可以用本章提出的「不」的轄域概念
來解釋,
「不」管轄句尾,因此不會出現表示完成貌的「了」
,僅可能出現表
示「狀態改變」(new  situation)的「了」。  

另一方面,那些無法出現在否定「不」下、並且具有「又」的「單變類」
及「結束類」句子,亦可以由「不」無界性以及轄域進行解釋。在陳(1988)
定義下的「單變類事件」為「瞬時變化的動詞」,跟「結束類」一樣,兩者
皆為事件本身內涵事件終止點,單變類的開始時間等於結束時間,因此這兩
類皆無法與無界性(unbounded)的「不」相偕出現。那麼,同樣內含時間
                                                                                                               
26   感謝口試委員蔡美智教授的建議,解釋「不又」其實是「不(是)又」的省略。  
  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結果:單句  

中止點的「複變類」何以能和「不」連用呢?這是因為「複變類」主要是由
一個動作加上其動作結果的行為或狀態結合而成(如:
「變得緩慢」)
,「狀態」
本身就是一種可以在時間軸上拉長的事件,此時貌特徵因而能與「不」搭配
(如:「不又變得緩慢」)。另一方面,可以觀察到「不又」的句子往往含有
反問/詰問的語氣存在,但由於語氣屬於語用範疇,高度依賴語境,與本文
研究著眼點不同,因此暫不討論此現象。  

總結以上五個事件分類與「又」
、「再」
、「不」
、「了」的情形如下表(表  
三-­‐2):  

表   三-­‐2   肯定句和否定「不」中的「又」、「再」與五個事件分類的互動:  
 
  狀態   活動   結束   複變   單變  
再   *他再 是老師 ?他再 跳   他再 跳一次   ?他再 改良程 ?他再 死。  
27。       式。    
 
*明天他再 是 明天他再 跳。   明天他再 跳 明天他再 改 明天他再 死。  
老師。   一次。   良程式。  

不 他不再 是老 他不再 跳了。   ?他不再 跳一 他不再 改良 他不再 死了。  


再   師了。   次了   程式了。  
再 他再(也)不 他再(也)不 ?他再(也) 他再(也)不 他再(也)不
不   是老師了。   跳了。   不 跳一次了。   改良程式了。   死了。  
 
又   他又 是老師 他又 跳了。   他又 跳一次 他又 改良程 他又 死了。  
了。   了。   式了。  
不 *他不又 是老 ?他不又 跳。   ?他不又 跳一 *他不又 改良 *他不又 死。  
又   師。     次。   程式。    
?他不又 是老 ?他不又 跳 ?他不又 跳一 ?他不又 改良 ?他不又 死
師了。   了。   次了。   程式了。   了。  
又 ?他又不 是老 ?他又 不跳。   ?他又不 跳一 ?他又不 改 ?他又不 死。  
不   師。   ?他又 不想 次。   良。   ?他又不 想
?他又不 想是 跳。   ?他又不 想跳 ?他又不 想改 死。  
老師。   一次。   良。  

                                                                                                               
27  
*   表示為不合法的句子,?表示該例句語境依賴度高,特殊語境下可以是一個合法句子。?亦表
示該句的「又」、「再」不表示「重複義」。  
37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狀態   活動   結束   複變   單變  
他又不 是老 他又 不跳了。   他又不 跳一 他又不 改良 他又 不死了。  
師了。   次了。   了。  

 
 
由表   三-­‐2 可以發現,肯定句中,重複義的「再」不能接「狀態類」
,最
適合與「結束類」搭配。其餘「複變」
、「單變」
、「活動」三類需與時間參照
點(如:明天)或是助動詞(如:想)共現,句義會比較完整。然而此時的
「再」出現「繼續義」大過於「重複義」。由於「再」會引發靜態輕動詞,
往往與表「延續性」的靜態事件搭配,表示前一個事件的延續、積累或是結
果(Lin  &  Liu,2009:1195)
。因此,若與「有始有終」的事件類(如完成
類)搭配,
「再」會讓後接的整個動作「重複」
。然而,若與「無明確結束點」
的事件搭配,多半需要一個參照時間點來切出「事件」的尾巴,讓「再」銜
接,句義會比較完整,且因事件僅僅出現「結束點」,而未出現可複製的事
件全貌,所以「再」會選擇使用「延續義」大過於「重複義」
(如:
「他明天
再跳」(then,延續義)和「他明天再跳一次」(again,重複義))。

肯定句中表示「重複義」的「又」,則傾向于任何事件都可以搭配,且
句尾都會出現「了」。究其原因,乃是由於「又」會引發動態輕動詞,最適
合與動態事件搭配,因此具有「活動」
、「完成」
、「結束」的動態事件,都非
常適合與「又」搭配。即便與「狀態類事件」搭配,「又」也會觸發句中的
(如:他又是老師了。“He  becomes  a  teacher  
動態動詞,使句義轉為「成為義」
again.”)(Lin  &  Liu,2009:1188)。  

至於否定句中的「又」
,可以分為「不又」和「又不」
,幾乎所有「不又」
的句子都是不合語法的,而「又不」的句子則往往是否定疑問句,語用程度
很高。  

關於「不又」的組合,從語義角度來看,由於「不」後需銜接無界性事
件(unbounded)的特質,可以推知與「又」的動態性不甚搭配,造成「不
又」的例句稀少。不過這裡出現一個特殊的現象,當「不又」的句子若出現
句尾「了」
,例如:
「*他不又死」是病句,但「?他不又死了」在某些語境下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結果:單句  

卻是可行的。其實「不又」這樣的句子往往是「不(是)又…」的省略,因
此此句實際為「他不是又死了?」
,「是」後的「又死了」後自成一小分句,
因此會出現句尾「了」相互符應28。  

至於「又不」,因為「又」高於「不」,所以句尾會出現「了」,但並非
如肯定句的「又」一般具有「一併與『了』共現」的強制性。若未出現「了」,
,且常有言外之意的功能(如:他又不是老師)29。由
往往已不具「重複義」
結構的角度來看,造成「不又」例句稀少的原因,是因為「又」高於「不」,
所以少見「不又」的組合。  

在否定句「再」中,可以分成「再不」與「不再」討論。由 CWS 語料
庫中可以發現,
「再不」幾乎是以「再不…,就…」的條件式複句形式出現(例:
北方的螳螂士兵快攻過來了,再不訓練的話,我們就會被打敗。
(CWS 語料
庫))幾乎沒有單句的「再不」存在。即便有,往往被是「再(也)不」的
縮略(例如:),且這樣的單句「再不」都是出現在書面語語料中,口語中
幾乎不會使用「再不」的形式。本文將之視為複句,因此不討論。「不再」
一反肯定句時的情形,除了可以與「了」共現之外,且可以與「狀態類」搭
配。究其原因,是由於「不再」的語義,觸發了動態輕動詞的出現,那麼,
此時的結構圖應是如何呢?  

關於「不再」的句子結構, ,根據 Lin  &  Liu(2009)


「不」與「再」 、Ernst
(1995)及 Hsieh(2001)的研究,後皆承接「沒有時間終止點的事件」
(unbounded  events)
,然而,在例(   2   )中,句尾卻出現 Lin  &  Liu(2009)
所說帶有動態([+dynamic])性質、不能與靜態([-­‐dynamic])「再」共現
的句末助詞「了」:  

例(   2   )開處方不再是醫生的特權了。(CWS 語料庫)  
根據本章第一節,Ernst(1995)提出的由於「不」為後接結構的前導
附著詞(proclitic)
、且往往出現在「事件沒有明確中止點的時貌」
(aspectual  
unbounded   situation)的句子中,由此可推知,「不」此時已與「再」詞彙
                                                                                                               
28  
感謝口試委員蔡美智教授給的建議。  
29  
在 Biq(1988)
、黃(1998)和林(2006)對「又」的討論中都提到,
「又」用在「否定句」汗
「否定疑問句」中,都沒有「重複」的原始意義,而具有語用功能(如表達語氣、辯駁、不滿等
等)。  
39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化為一個詞「不再」
。「不再」並不屬於「不」和「再」的轄域裡,而是更高,
也因此帶出了句尾助詞「了」。  

何以「不再」可以帶出句尾「了」?由語義的角度來看,「不再…了」
這樣的句型帶出的語義可知,其表達「not…anymore」的意思,也就是本已
經存在的一個事件,產生了改變。換言之,其句末助詞「了」,所表達的意
思並非 Lin  &  Liu(2009)所說的時貌上的「完成貌」
,而更趨向於「狀態改
變」的意義。因此,若使用上一節所提出的結構,「不再…了」的語法樹枝
圖應如圖   三-­‐9:  

 
圖   三-­‐9   「不」和「再」的樹枝圖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結果:單句  

由圖   三-­‐9 可見,
「不再」在同一個轄域內,同時管轄句尾時貌,可推斷
「不再」已詞彙化,且因此帶出表示「狀態改變」的句末助詞「了」。  

第三節   小結    
本章從單句肯定句中所使用的「又」
、「再」結構,討論到否定句中的「又」

「再」結構。由於否定詞在後的「又不」和「又再」,前者因連結功能大於
否定功能,後者則往往以「再也不」的形式呈現,皆在本文定義的「單句」
有所出入,因此僅討論否定詞「不」在前的「不又」與「不再」。  

單句否定句中,
「不又」和「不再」此兩者的結構,主要不同之處在於:
「不」與「再」皆為 Shen(2004)
「不再」詞彙化程度高,而「不又」則否。
分類下的靜態輕動詞(slv,static  light  verb)
,因此詞彙化程度叫「不」
、「又」
為高。延續 Lin  &  Liu(2006)的研究,
「不再」詞彙化後,語義上的制約使
其成為具有動態輕動詞(dlv,  dynamic  light  verb)特徵的詞彙,也因此帶動
句尾助詞「了」的出現,表示「狀態改變」(new  changes)。  

相較之下,動態輕動詞的「又」,與「不」因分屬兩種輕動詞種類,是
以無法詞彙化,句法上高低有別。兩者間因為「不」的轄域較「又」為高,
因此改變了後接事件的動態性,且「不又」往往是「不(是)又」的省略,
因此「不又」不可能詞彙化。根據 Ernst(1995)
,「不」後接沒有時間中止
點的事件(unbounded)
,使「又」所接事件成為「去動態性」
([-­‐dynamic])
的事件,因而無法與句末助詞、有事件終止點的完成時貌「了」連用。即便
出現句尾的「了」
,也會因為「不」本身語義特徵的選擇性(unbounded),
,而非 Lin  &  Liu(2006)聲
而使「了」的語義轉變為「狀態改變」的「了」
(dynamic  light  verb,  dlv)互相符應的完成時貌「了」。  
稱與動態輕動詞「又」

41  
第四章   研究方法與結果:複句  

第四章   研究方法與結果:複句  
本章承襲第二章第二節對「又」、「再」的複句研究,對 Jinh-­‐Schmidt  &  
Gries(2009)使用意象基模(Image  Schema)理論所建構出的「又」
、「再」
基模為研究基礎,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與調整。本章分四個部分,將於第一節
參照語料庫的例句檢驗 Jinh-­‐Schmidt   &   Gries(2009)的基模的不足之處,
並提出修正後的基模。並於第二節搭配可上下文延展的中文辭彙速描系統
(CWS)語料庫為複句語料來源,進行分析與討論,以驗證新結構的可行性。
第三節為小結,第四節則為第三章與第四章的總結。  

第一節   研究工具:意象基模
Jing-­‐Schmidt  &  Gries(2009)使用意象基模(Image  Schema)理論所建
構出的「又」、「再」基模。      

圖   四-­‐1  The  System  of  Perception  Range  (Jing-­‐Schmt  &  Gries,  2009)
 

根據 Jing-­‐Schmidt  &  Gries(2009)論述,箭頭的方向表示說話者的「感


知範圍」(Perceptual   Range30),線條表示事件整體(entity)。從圖中可明
顯看到,「還」具有線條,與兩個箭頭方向;而「又」、「再」兩者則皆具有
                                                                                                               
30  
The  notion  of  range  is  understood  not  in  terms  of  one  conceptual  domain,  such  as  time  or  space,  
but  in  terms  of  a  ‘spatio–temporal–existential  cline’…Perceptual  Range  is  defined  as  the  scope  
within  which  the  additional  entity  is  perceived  on  such  a  cline.  The  term  entity,  too,  is  taken  in  its  
broader  sense  that  encompasses  palpable  objects,  complex  events  and  abstract  states  of  affairs.  
Within  the  system  of  Perceptual  Range,  each  schematic  meaning  elaborates  the  particular  range  of  
perception  in  which  to  locate  the  added  entity.  Since  perception  presupposes  a  perceiver,  the  
position  of  the  perceiver  is  inherent  in  each  schematic  meaning  that  is  postulated.(Zhuo  
Jing-­‐Schmidt  &  Gries,2009:42)  
43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線條以及單一箭頭方向,兩者唯一不同之處在於箭頭方向。Jing-­‐Schmidt   &  
Gries(2009)主張,
「還」的線條,表示說話者感知該事件為一連續整體,
可前後延伸;沒有箭頭,表示此事件在說話者感知「還」所接事件與其所述
之時空相連,毫無界限(without   boundary)。而「又」與「再」兩者,可
由箭頭看出,說話者使用「又」、「再」,表示其感知該事件的部份是有界的
(boundedness)31。Jing-­‐Schmidt  &  Gries(2009)判斷,
「又」
、「再」兩者
主要之不同在於箭頭的方向。「又」的回溯箭頭表示「RETRO-­‐SPECTIVE」,
即「該事件本已存在於說話者的經驗中,而於溝通的當下憶其經驗而說之」
32,這解釋了何以「又」往往與過去(past)且有界(bounded)事件搭配,

而不與無界事件搭配、亦不與非過去(non-­‐past)的有界(bounded)事件
搭配,見例(   66   ):  

例(   66   )   這份試卷張老師看了一遍,李老師又看了一遍。(CWS 語料庫)  
而「再」朝前的箭頭方向表示了說話者的「PRO-­‐SPECTIVE」
,可由其偏
好非過去的有界事件,而排斥過去無界的事件,可知「再」表示說話者認定
事件於未來,或是在另一時間參照點之後發生33,見例(   67   ):  

例(   67   )你如果還有困難,明天*還/*又/再來。(CWS 語料庫)

                                                                                                               
31   Lin  &  Liu(2009)認為「再」會引發靜態輕動詞,因此與靜態事件搭配為宜。然而,Lin  &  Liu
(2009)卻未考慮「再」與有界性(boundedness)之間的關係,也因此造成他們的結構無法預
測某定句「不」(unboundedness)的情況。「再」的所謂靜態,是指某事件的延續或積累,也就
是一定是前事件有「結尾」 ,後加事件有「開始」 ,才能用「再」將兩個事件接合。也因此「不再」
可以和句尾完成貌的「了」共現,其主因是「不再」把事件的結尾完全關閉,在此時間點之後事
件狀態將完全不同,因此能與完成時貌的「了」連用。這是「不」、「再」兩者詞義結合後帶出的
特質「有界性」。  
32   原文: 「The meaning of RETRO-SPECTIVE perceptual range claims that the entity being
communicated is available to the speaker as part of his experience at the moment of communication.」
(Zhuo  Jing-­‐Schmidt  &  Gries,2009:57)
33   原文: 「As  the  meaning  of  PRO-­‐SPECTIVE  perceptual  range  claims,  and  as  our  quantitative  data  
on  the  distributions  of  zai  have  confirmed,  zai  prefers  non-­‐  past  events  and  disprefers  past  events.  
This  meaning  allows  the  inference  that  zai,  by  default,  is  used  to  refer  to  future  events.  
Furthermore,  when  zai  introduces  an  additional  entity,  whether  the  addition  is  a  repetition,  
continuation,  or  a  postponed  realisation  of  a  given  entity  depends  on  the  context.」(Zhuo  
Jing-­‐Schmidt  &  Gries,2009:61)  
  44  
第四章   研究方法與結果:複句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Jing-­‐Schmidt  &  Gries(2009)提出的基模架構可以


解釋大多數「又」
、「再」的例子。然而,當「又」
、「再」同表重複義時,該
基模卻不足以解釋為何此時用「又」或用「再」的分別,如下例句(見例
(   68   )):  

例(   68   )以王思婷在首輪比賽不錯的狀況,如果碰上柯茲兒應該有贏球的
機會,把握這次機會打進美國公開賽的前卅二強,將是王思婷職網生涯的又
一次突破34。(CWS 語料庫)  
用 Jing-­‐Schmidt   &   Gries(2009)的基模來看,無法解釋例(   68   )何
以用「又」而不用「再」呢。此處的「職網生涯的突破」行為既有時間推進
( 這 將 是 … )、 亦 可 表 重 複 , 符 合 Jing-­‐Schmidt   &   Gries ( 2009 ) 的
PRO-­‐SPECTIVE 定義,然而何以不用同為 PRO-­‐SPECTIVE 的「再」呢?(見
例(   69   ))  

例(   69   )以王思婷在首輪比賽不錯的狀況,如果碰上柯茲兒應該有贏球的
機會,把握這次機會打進美國公開賽的前卅二強,將是王思婷職網生涯的再
一次突破35。(CWS 語料庫)  
可以發現,例(   68   )和例(   69   ),無論使用「又」或是「再」皆是
合法的句子。此處為複句結構「如果…將…」
,此為假設語境。也就是說,
「再」
所連接的事件,時空架構本身便在假設語境中(「如果…將…」)
,後句因為助
動詞「將」
(will)為無界事件(unbounded)的關係,因此無法出現有界的
(bounded)
「了」
。是以無法用第三章的單句分析原則進行篩選(如:
「又」
。但使用 Jing-­‐Schmidt  &  Gries(2009)
後承接有界事件,需出現句尾「了」)
的基模,卻也無法解決「又」
、「再」兩者同表重複義,且都承接先後事件時
的差別,是此基模的不足之處。  

此外,Jing-­‐Schmidt  &  Gries(2009)提出的「又」


、「再」基模,亦無法

                                                                                                               
34根據第三章的分析,在單句肯定句中、具有動態輕動詞特徵的「又」後若承接有界事件,應同時

出現表完成時貌的「了」。然而,例(   68   )有「又」的出現,卻沒有句尾「了」,乃是因爲此為
複句結構,整個事件設定在假設的未來語境下(如果…將是…),是以不受第三章所討論的單句結
構限制,而服膺更大的時空框架,取消完成時貌的「了」 。由於本章(第四章)著眼於探討複句中
的意象基模結構,例句皆屬複句形式,因此若有不符第三章的句法預測之處,是由於兩章討論的
例句的格局不同(第三章為單句、第四章為複句)之故。  
35根據第三章的分析,「又」後若承接有界事件,應出現句尾了。然而,例(   68   )有「又」的出
現,卻沒有句尾「了」,是因爲此為複句結構,整個事件設定在假設的未來語境下(如果…將是…),
是以不受第三章所討論的單句結構限制,而服膺更大的時空框架,取消完成時貌的「了」。  
45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解釋兩兩組合的句型,何以有的狀況極少出現。例如「又再」很常緊接著出
現(見例(   70   )):  

例(   70   )昨天頭份分局刑事組又再查出方嫌涉案三件。(CWS 語料庫)  
 
相對於「又再」
,「再又」此組合在同一句中出現的例句,幾乎可以說是
沒有,即便同現在一句中,
「又」
、「再」亦不會相鄰,離得較遠,見例(   71   ):  

例(   71   )再靠隊友簡珮琪的護送又獲得一分。(CWS 語料庫)  
這兩個問題都是 Jing-­‐Schmidt   &   Gries(2009)所建構出的基模不足以
解釋的。  

先就第一個問題來看。當「又」
、「再」同表重複義時,兩者的基模差異
為何?以傳統「核心語義」概念來看,屈承熹(2006)認為,比起「再」,
「又」表示說話者認為事件的發生是比較「確定」
(certainty)的,是以「又」
往往與「已然」的句子互相搭配。這符合 Jing-­‐Schmit  &  Gries(2009)對於
「又」RETRO-­‐SPECTIVE 的「倒退箭頭」
。林碧華(2006)進一步解釋「又」
的「確定性」可能是來自于 Fleischman  (1985)語言前後景的觀點:
「敘述中,
前景事件具有「不可預期的」或是「意想不到的」特性(1985:859)。」
因此林(2006)提出,
「又」具有背景功能,而「再」具有前景功能。並舉
新聞報導為例,主張播報員為了突出事件不可預期的色彩,便以具有前景功
能的「再」來為觀眾敘述事件過程,以達到讓所敘述的話語生動化的目的。
而儘管「又」的句子合乎語法,卻因缺乏生動色彩而被新聞人員捨棄不用。  

單句分析時,若使用林(2006)的觀點,很難探討何謂「生動色彩」,
以及「生動色彩」如何明確區分「又」
、「再」何時當用、何時絕對不能用,
如例(   72   )和例(   73   )
,非常顯然地「又」
、「再」兩者無法互通,一定
要用「肯定句中動態輕動詞(dlv)將會與句尾『了』連用、靜態輕動詞(slv)
不與句尾『了』連用」的規則來分析:  

例(   72   )例(   31   )午飯之後,老王又 來了。(同例(   31   ))  


例(   73   )例(   32   )*午飯之後,老王再 來了。(同例(   32   ))  
然而,用在複句分析時,由於整個句子的時空架構較大,「又」、「再」
脫離單句範圍,受更大的語義轄制,是以無法再用第三章所提及「『又』與

  46  
第四章   研究方法與結果:複句  

(如例(   74   )
句尾『了』」共現的規則所影響。 ,便因為「又」出現在假設
語氣,且在「將是」這個無界的動詞之後,句尾於是沒有出現「了」。)也
就是說,無法再由「了」的隱現來推斷「又」
、「再」的使用。見例(   74   ):  

例(   74   )以王思婷在首輪比賽不錯的狀況,如果碰上柯茲兒應該有贏球的
機會,把握這次機會打進美國公開賽的前卅二強,將是王思婷職網生涯的又
一次突破。(同例(   68   ))(CWS 語料庫)  
此時,例(   74   )出現「又」卻未如第三章預測同時出現句尾時貌「了」,
其主要原因是「又」出現在更大的複句框架下「如果…將是…」
,因為整個時
空設定是描述未來的假設情況,「又」出現在助動詞「將是」之後,因此無
法如單據分析時的預測「『又』和句尾『了』」需相互搭配。由此可見。第三
章所歸納出來的句法上的制約無法超出單句,使用在複句之中。因此,採用
林(2006)這樣的觀點來解釋例(   74   )
,可以得到「王思婷職網生涯的又
一次突破」對說話者來說是一件「意料之中」
、「自然而然」的事情,並非是
。這符合了例(   74   )
一種新的、無法預期的狀況發生,因而用「又」不用「再」
一開始的樂觀預測語氣(「以王思婷在首輪比賽不錯的狀況…把握這次機
會…」。  

此外,除了「又」
、「再」共有的重複義外,黃(1998)
、林(2006)皆
承襲 Biq(1988)的分析,都提出「又」的核心語義是「相關性積累」。黃
(1998)提出「再」的「順序」義,陳(2011)提出,
「再」具備有「程度
加深、範圍變化」的意義。  

那麼,該如何把屈(2006)和林(2006)所提到,
「再」的「前景」
(不
可預期性)和「又」的「後景」(可預期性)功能、以及 Biq(1988)和林
(2006)對「又」闡釋的「相關性積累」語義,融合進 Jing-­‐Schmidt  &  Gries
(2009)已有的意象基模架構呢?根據 Fleischman  (1985)語言前後景的理
論,本文修改的新架構請見下圖(圖   四-­‐2):  

47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圖   四-­‐2   修正後的「又」、「再」意象基模  

 
線條代表事件,箭頭方向是說話者的感知範圍(Perception  Range)
。「又」
的前箭頭代表「又」所連接的前事件,後箭頭代表「又」所接事件。「再」
的前後線段亦然。本結構新增加了「前事件」的箭頭,主要是用來解決「又」、
「再」同表重複義時產生的難題,以及解釋何以常見「又再」組合的例句卻
很少見「再又」例句的現象36。  

第二節   結果分析與討論
根據新修正的意象基模(見圖   四-­‐2)
,試將以下皆表「重複義」的「又」、
「再」例句分為兩組,一組為「又」
、「再」可互相替換的例句,另一組則為
不可互相替換的例句,並以修正後的意象基模解釋之。  

當例(   75   )和例(   76   )37為「又」


、「再」同表重複義時,可以互相
替換的例句:  

例(   75   )語畢,眾人無異議。於是大夥兒便分頭走了,帶著滿腔的興奮。
郭巴,你真的不去看一下?一個男同學臨走前又 問了他一次38。算了,去看
什麼呢?更何況我今天還要上台報告,這個報告可是準備了兩個月呢!這個  
同學苦笑了笑,是一副不解而又可惜的神情。(CWS 語料庫)  

例(   76   )眼前是一面黑暗,耳朵不斷充斥著嗡嗡聲。「會有這種事嗎?」我
再 問了一次。 「嗯!可它真地發生了。無止盡的沙,無止盡的黑暗和無止盡的
嗡嗡聲,侵蝕著他身上的每一寸肌膚。他伸出手想掙脫這牢獄,但所得來的
只有一堆沙罷了。(CWS 語料庫)  
 
這兩個例句例(   75   )和例(   76   )皆出現在「問了一次」此一結束
類事件39,「又」、「再」於兩句中皆具備「事件先後」的功能,皆表「重複

                                                                                                               
36   在 CWS 語料庫中,「又再」例句有 61 個,「再又」例句則是零。  
37   這兩個例句的共通特色是皆為「動作類事件」、且「又」、「再」皆緊臨「動詞組」。前者是為了
排除了靜態事件(包括助動詞後的事件,如:陳癸淼指出為使草案更形完備,將再 舉行二次公聽
會。),因為此類事件往往與「再」連用;後者是為了排除只有「又」能出現在助動詞前的情況。  
38     此處的「又」之所以沒有跟句尾完成時貌「了」共現,是因其出現在複句結構中, 「在…前…」。
其事件本身已經有明確的結束點(「問了一次」),所以不需要句尾完成貌「了」。  
39   根據陳() ,結束類事件為「動作類事件伴隨著一個自然的時間終結點。」  
  48  
第四章   研究方法與結果:複句  

義」。也就是說,這兩例句的「又」、「再」可以互換通用,而不會引起句法
上的問題。那麼,這兩個例句之間的差異為何呢?根據新修正的意象基模(見
圖   四-­‐2)
,可以得知,使用「又」時,由於兩事件的箭頭同指一個中心,表
示說話者感知兩事件的疊加並非表示有新的進展/深化/變化,反而是強調
了事件中心。「又」的雙箭頭指向同一個點,表示說話者的感知範圍是對焦
於同一個事件中心,即便兩個事件是不同的,但功能都是用來強調同一個重
心。如例(   75   )
,雖可以用「再」替換,但說話者認為重複的「問」行為
只是為了凸顯重心(敘述者不願同去的意願),該詢問並未帶來新的變化/
深化。因此此處使用「又」是最合適的。那麼,若例(   75   )用「再」呢?
(見例(   77   ))  

例(   77   )?   語畢,眾人無異議。於是大夥兒便分頭走了,帶著滿腔的
興奮。郭巴,你真的不去看一下?一個男同學臨走前再 問了他一次。算
了,去看什麼呢?更何況我今天還要上台報告,這個報告可是準備了兩
個月呢!這個   同學苦笑了笑,是一副不解而又可惜的神情。 (由例(   75   )
改編)  
例(   75   )使用「又」和例(   77   )使用「再」
,語法上並不會出現爭
議。然而,在使用「再」時,如例(   77   )
,讀者會預期「男同學詢問」的
這個行為會帶出下一個新事件。但,此處語料庫中卻出現用例(   75   )的
「又」,可以知道使用「又」更能強調「敘述者就是不去看一下」的原意,
也就是符合「又」的意象基模功能。  

相較於例(   75   )的「又」是以不同事件來強調同一中心,例(   76   )
的「我再 問了一次」雖然可以替代為「我又 問了一次」
,但根據新基模(見
圖   四-­‐2)的運作機制,亦即雙箭頭朝同一個方向前進,可以推知此處說話
者感知範圍是往前進展、加深的。因此說話者的「我再 問了一次」便推動
了下一個新的事件(對方的回應:
「嗯!可它真地發生了。無止盡的沙,…」)  

當同表重複義時,不可互相替換的「又」
、「再」或許可以先由前後事件
。這可以在 Jing-­‐Schmidt  &  Gries(2009)
是否具有「順序性」來決定用不用「再」
的原始「又」、「再」基模圖(圖   四-­‐1)進行解釋(見例(   78   )):  

例(   78   )之後還得知他前陣子剛陪法國總統席哈克去中國訪問,回來後不
久又陪法國第一總理再 去一次中國,充當親善大使。  

49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此處的事件時間順序性強,第一個事件「去中國訪問」以及第二個事件
「陪人去中國訪問」並使用了「(之)後不久」來標記兩者的時間上的次序,
套用在 Jing-­‐Schmidt  &  Gries(2009)的原始「又」
、「再」基模圖(圖   四-­‐1)
中,十分符合「再」PRO-­‐SPECTIVE 向前推展的特性。但問題出在,如果是
具有「又」且具有先後順序性的例句呢?見例(   79   ):  

例(   79   )曾有學生試教兩次   ,要求收費   ,家長也與其約好時間付錢,但


卻沒有出現  ,之後又約了幾次,都是同樣的情形,學生覺得麻煩便決定放棄。  
在例(   79   )中,兩個事件間有個明顯的時間順序標記詞「之後」,為
何適用 RETRO-­‐SPECTIVE 的「又」而非預測中的、具有 PRO-­‐SPECTIVE「再」
呢?這是無法在 Jing-­‐Schmidt  &  Gries(2009)的基模圖中處理的問題。  

然而,在修改後的意象基模圖(見圖   四-­‐2)中,可以看到「又」的雙
箭頭是指向同一個方向,也就是說,兩個事件是用來共同凸顯一個核心。套
用在例(   79   )裡,也就是兩次的「約老師」
,只是為了共同凸顯「同樣的
情形」,沒有任何變化/深化的結果產生,因此此處用「又」而非「再」。  

換句話說,根據修改後的「又」
、「再」意象基模圖(見圖   四-­‐2)
,可以
由「兩條箭頭相接」的意象推知,「又」、「再」同表重複義時,無論在過去
還是在現在的時空架構下,皆內藴兩個事件先後發生的順序性。然而,
「又」
的兩個事件的疊加,並不是為了帶出新的事件/變化/深化,而是為了凸顯原
有主題40(「又」的箭頭方向同指一中心)。「再」的兩個事件的疊加,除了
帶出順序上的排列,後加事件是產生變化或是深化的(「再」具備兩個同向、
不斷推進的箭頭)。  

根據圖   四-­‐2,可以得知,在同表「重複義」時,「再」深化後接事件、
而「又」用後接事件加強原命題。用這樣的規則,可以用來預測篇章的發展,
見例(   80   ):  

例(   80   )那嬌小的身軀映在大雨中,是這麼的脆弱。天這麼冷,又下著雨   ,
她怎麼能如此冒失地跑了上來  ,又穿得如此單薄呢﹖我走了過去,忿忿地說:
                                                                                                               
40CWS例句:「Stern   是經濟學教授,人極和善,45歲了還沒有孩子。昨天一進入房間就
打電話給他太太,晚上又打一次,只分開一天,就這麼多禮,美國人夫妻間的關切和禮儀,使一
向不太注意這種事的我,有些驚奇。」此處的兩次電話,並非強調第一次電話汗第二次電話的不
同,而是為了凸顯「美國夫妻間的關切和禮儀」這個主題。  
 
  50  
第四章   研究方法與結果:複句  

「妳不該再來找我的。」又 重複的說些什麼沒有結局、不適合在一起之類的
話。(CWS 語料庫)  
此處使用「又」而不使用「再」,可以預測,「又」所承接的行為(「說
些什麼沒有結局…的話」)只是為了凸顯敘事者「帶著怒氣說話」這件事,
接下來的事件不會由「又」的行為所推動,見例(   81   ):  

例(   81   )…她無言地看著我,我把粉餅塞還給她。「瑜﹗我好想念你喔。」
我冷冷地告訴她: 「走吧﹗我送妳去車站。」她沒有開傘,我知道她想要藉機
挨到我的傘下。(接續例(   80   ))(CWS 語料庫)  
將例(   80   )由 CWS 語料庫上下延展篇章後,可以由後續的例(   81   )
看出,事件發展果然如基模所預測的,不會由敘事者的說話行為所推展。反
而是由另一位參與者「她」主導了新話輪(「瑜!我好想念你喔。」)、甚至
沒有回應敘事者「又」後的發言。  

根據圖   四-­‐2 對「再」的預測,


「再」後承接的事件會推動後續事件的發
展,見例(   82   ):  

例(   82   )他試過各種不同的原料,可是造出來的紙都不合用。他常常問自
己說   :我用過的方法都不對。還有沒有別的方法呢?我用過的原料都不好。
還有沒有別的原料呢?後來他拿樹皮破布這些東西做原料,再試了一次,結
果造出來的紙非常合用。他成為第一個造紙的人   。(CWS 語料庫)  
「再」後接的「試了一次」
,此次嘗試明顯與前幾次嘗試不同,
「再」後
出現的新的情形(「結果造出來的紙十分合用」),並推動了後續事件的發展
(「成為第一個造紙的人」)
。符合圖   四-­‐2 對於「再」深化/推展後續事件的
功能的預測。  

跟例(   82   )的「再試了…」相比,下句例(   83   )在幾乎相同的語境


之下(句中皆表重複義,敘述過去事件,「又」、「再」其後都緊臨著完成時
貌的「了」和數量短語),卻選擇用「又」,成為「又試了…」:

例(   83   )以前也很痛恨煙,可是看同學都會抽啊,然後就抽抽看,然後第
一口就被嗆到了,然後激發了我人定勝天,非常的覺得自己太差勁了;然後
就一口氣拿了很多根去吸,結果又 試了幾根就沒感覺。(CWS 語料庫)  
很顯然地,例(   83   )符合「又」基模的預測,「又」所承接的事件並
未推動後面事件的發展,反而強化敘述者一開始對菸的負面感想(「痛恨」、
「沒有感覺」)。這跟例(   82   )後接的事件(「再試一次造紙」)將敘事者
51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推向「成功」並「奠定了歷史地位」。「再」深化/推動事件的功能,明顯與
「又」不同,也符合了圖   四-­‐2 的基模預測。  

針對第二個問題,「又再」組合多過於「再又」組合,根據新修正的意
象基模,亦可以由圖形間的互動關係得到解釋。
「又」的功能為「凸顯中心/
原主題增強」,「再」的功能為「事件深化/新事件產生」,因此按照先「又」
後「再」順序結合後的圖形應如圖   四-­‐3:  

圖   四-­‐3   「又再」的結合意象基模  

 
用圖   四-­‐3 來詮釋例(   70   )昨天頭份分局刑事組又再查出方嫌涉案三
件41」
,可以發現,此處具有事件疊加(「偷車案」以及「三件涉案」)
、時間
推展(「昨天查出」)
,亦有新事件出現(「呼籲大家報案」)
,並且同指原主題
「嫌犯犯案」。在結構上循序漸進,頗為合理。  

關於圖   四-­‐3 需要進一步澄清的是,此處的「再」看似其箭頭方向「倒


,有如「又」的 RETRO-­‐SPECTIVE。其實,
推回去」 「再」的 PRO-­‐SPRCTIVE
是用來承接前事件的性質然後進一步深化後續事件,也就是說,若「再」前
接事件是箭頭方向為逆推的 RETRO-­‐SPECTIVE,那麼「再」其後所接的事件
會「更進一步」(PRO-­‐),將強化這個逆向 RETRO-­‐SPECTIVE 的特質。根據
Oxford   Dictionary,字首”Pro-­‐“具有「向前推進的動作(denoting   motion  
forwards)」之義,如推進(propel)。根據 Jing-­‐Schmidt   &   Gries(2009:
42)所述,由於意象基模是參照感知者當下的處境所得(since   perception  
presupposes   a   perceiver,   the   position   of   the   perceiver   is   inherent   in   each  
                                                                                                               
41  
例(   70   )的原文全文:「男子方瑞興專門利用駕駛人停在路邊休息之際,拿出摻入添加藥物
的礦泉水,給駕駛員喝,待其昏迷後乘機盜取財物案,昨天頭份分局刑事組又再 查出方嫌涉案三
件,警方呼籲被害人勇於出面向該分局刑事組報案。」  
  52  
第四章   研究方法與結果:複句  

schematic   meaning   that   is   postulated.)因此當敘述者(亦即感知者)使用


「又」在前時,整個感知範圍於是設定在「倒退」(Retro-­‐)的情境中,隨
之而來的「又」亦會「更進一步」地推進加深這個情況。因此,在圖   四-­‐3,
「再」的箭頭方向雖是倒退回指,然而論其「事件深化」
、「推進」的功能仍
屬 PRO-­‐SPECTIVE。這樣的特性可以由例(   84   )得到佐證:  

例(   84   )在我身邊這麼多人抽煙,我覺得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我爸。我爸
他有一陣子戒過一段煙,但是後來他又再 繼續在抽煙了,那我是覺得這樣子
對他自己的身體也不好。(CWS 語料庫)  
此處「又再」連結了三個狀態:「事件一(很多人抽菸,對敘述者影響
很大)!事件二(父親戒煙與恢復抽煙)!事件三(對他的身體不好)」
,事
件一呈現了一個大主題(抽煙),事件二是針對該主題細節描述(父親戒煙
復又抽煙)
,事件三深化事件二的嚴重性(繼續抽煙對父親健康影響很大),
同時呼應到事件一(很多人抽煙、對敘述者影響很大)
。正好對應到圖   四-­‐3
「!  "  "」的箭頭方向。  

反之,「再又」,因為前方的「再」主要在強調事件的深化/變化,其
PRO-­‐SPECTIVE 的特質使之欲凸顯/深化後接事件(如圖   四-­‐4 的 Event   II)
,如若於其後疊加 RETRO-­‐SPECTIVE 的「又」
的「新發展」 ,等同於用圖   四-­‐4
的事件 III「倒推回去」所承接的、本欲凸顯的新事件 II。造成事件推展受
滯、認知上出現衝突(見圖   四-­‐4)的現象:  

圖   四-­‐4   「再又」結合的意象基模圖

53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由於意象基模上的衝突,造成 CWS 語料庫中完全找不到「再又」相鄰


於一句中的現象。若將下方例(   85   )的「又再」替換成「再又」
,如例(   86   ):  

例(   85   )
「阿太」開了水痘的藥方給大女兒吃,傍晚灌吃一次,半夜又再 翻
煮一次二次下來,第2天果真水痘就不再起泡流膿水,且有些乾癒之感,第
二帖再吃下,到第3天水痘已經痊癒,把此藥方一直保留,救過無數小孩。
(CWS 語料庫)  

例(   86   )*「阿太」開了水痘的藥方給大女兒吃,傍晚灌吃一次,半夜再又
翻煮一次二次下來,第2天果真水痘就不再起泡流膿水,且有些乾癒之感,
第二帖再吃下,到第3天水痘已經痊癒,把此藥方一直保留,救過無數小孩。  
例(   86   )將會變成不合法的。句子不合法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兩者邏
輯不順、意象基模無法組合。前兩次重複的餵藥行為(又),方帶來隔天的
新狀況(再),若使用「再又」,將使認知產生衝突。因此,由「又再」(見
圖   四-­‐3)、「再又」(圖   四-­‐3)基模間的互動可以得知,何以「又再」相鄰
的組合較常見,而「再又」相鄰的組合幾乎沒有42。  

經由以上例句的檢測,可以得知,修正後的「又」
、「再」意象基模(見
圖   四-­‐2)更為清楚、並能更全面地解決當「又」、「再」同表重複義、且前
後事件有順序性時,使用兩者所帶來的差異。  

第三節 小結
本章討論了複句形式的「又」和「再」。Jing-­‐Schmidt  &  Gries   (2009)
根據 Johnson(1987)所建構出來的「又」
、「再」意象基模(見圖   四-­‐5),
將「又」定義為 RETRO-­‐SPECTIVE,「再」定義為 PRO-­‐SPECTIVE:  

                                                                                                               
42  
關於「又再」與「再又」的解釋,亦可用本文第三章的語法樹枝結構來討論。(錯 誤 !   找 不 到
參 照 來 源。)可以發現,「又」的轄域高於「再」,因此在單句中「又」一定會先於「再」出現在
句中,反之則否。由於本張(第四章)主要聚焦在用認知的角度來分析「意象基模」如何影響複
句時的連接、以及造成的篇章差別,是以對於語法角度暫且不談,詳情可見本文第三章。  
  54  
第四章   研究方法與結果:複句  

圖   四-­‐5   「又」、「還」、「再」的意象基模圖(Jing-­‐Schmit  &  Gries,  2009:42)  


(同圖   四-­‐1)
然而,這樣的基模卻無法處理「又」
、「再」同表重複義、且事件有先後
順序排列時的情況,亦無法解釋「又再」的結合普遍多於「再又」的情況,
「再又」相鄰出現的機率幾乎是零。  

因此,本文擬定新的「又」
、「再」基模(見圖   四-­‐6)
,由此圖可知,同
表重複義的「又」
、「再」所承接的兩個事件皆具備有「先後順序性」
。然而,
「又」疊加的兩個事件是為了「凸顯中心」
,「再」聯結的兩個事件,往往後
一事件是前一事件的深化/變化/另一新情況的產生。  

圖   四-­‐6   本文修正後的「又」、「再」意象基模圖(同圖   四-­‐2)  

此圖亦可用來解釋何以「又再」常見、而「再又」的組合卻幾乎沒有的
語言現象。  

第四節   單句與複句總結  
本研究將「又」和「再」分為單句和複句處理。「又」、「再」皆可同表
重複義,本文即由句法和語義的角度探討當它們同表重複義時的差別。在單
句層面,著重其語法結構,複句方面,則聚焦於其意象基模的使用。  

在第三章的部分,本文將「又」
、「再」分為「肯定句」及「否定句」的
研究。肯定句時,在單句中的「又」、「再」,因為「又」與動態輕動詞相接
的關係,故往往與句尾的完成時貌「了」連用。而「再」與靜態輕動詞連用,
55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因此不會出現句尾「了」。在否定句時,本文先探討「又」、「再」與否定詞
「不」的互動,共有四種組合:
「又不」
、「再不」
、「不又」
、「不再」
。在此四
者間,由於前兩者,
「又不」的「又」已非表示重複義的「又」
,且語用功能
高(往往為否定疑問句)而「再不」的組合皆是「再(也)不」的情況,非
本章欲討論的單句,因此排除在分析外。因此,本章僅討論「不又」與「不
再」的例句。由於「不」所具備的「附著詞化」(cliticization)功能以及後
接「無終止點」事件的特色,會與後方的「再」形成一詞「不再」,且由於
「不再」語義特色的關係,其後往往承接動態輕動詞,因而會出現句尾完成
時貌「了」
。至於與否定詞「不」相鄰「又」
,由於「不」後接「無終止點事
件」(unbounded)的靜態事件的特色,與「又」後接動態事件的語義特色
相抵,因此「不」、「又」不會成詞。另一個特色是,「不又」的例句往往是
「不(是)又」的省略,因此「不又」不會成詞,且往往帶有疑問語氣(CWS
語料庫中的四句「不又」中,有三句是疑問句)。而否定疑問句中帶來的語
用程度極高,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  

而在第四章的研究裡,則因為複句的時空架構/假設情況往往大於「又」

「再」,無法用第三章的單句規則(「了」的隱現)進行預測分析。如例
(   87   ):  

例(   87   )我投票後真怕清華又 出現一幢供人物議的建物!(CWS 語料庫)  


此處的「又出現一幢供人物議的建物」因為出現在更大的複句框架「我
真怕…」之下,句尾非由「又」所轄,因此未出現句尾時貌「了」。  

由於複句的框架大於單句、無法單純用輕動詞預測的關係,因此本章提
出用「意象基模」的方式探討其語義上的差別。Jing-­‐Schmidt  &  Gries(2009)
所提出意象基模框架(見圖   四-­‐5)
,無法解釋「又」
、「再」同表重複義、且
皆為前後事件排序時,「又」、「再」兩者之差別,因此本文提出新的意象基
模框架(見圖   四-­‐6)
。新框架解釋了「又」銜接的前後兩事件是用來「加強
原本主題」,「再」銜接的前後兩事件是為了「推展下一主題」。  

另一方面,第四章討論的例句多是肯定句時的「又」
、「再」複句。至於
否定句的「又」
、「再」複句會如何與意象基模共用呢?一樣由「又不」
、「再
不」、「不又」、「不再」來探討。首先,「又不」組合的複句,皆脫離其「重

  56  
第四章   研究方法與結果:複句  

複義」的討論範圍:  

例(   88   )建築物又不 是一個雕塑或是繪畫或是樂曲或是詩篇。  
(CWS 語料庫)  
例(   89   )你年紀這樣大了,又不 會武功,在外面等著我好了。我不會
有危險的。                     (CWS 語料庫)  
例(   88   )的「又」為語用「又」,表示反預期;例(   89   )的「又」
是連接前後兩分句、表示   “and”   的「又」
,兩者皆非本章要探討的重複義「又」。
然後,CWS 語料庫中幾乎找不到「再不」相鄰、且為單句的例句,即便滿
足了「再不」相鄰且為單句這兩個條件,也往往是「再(也)不…」句型的
縮略。接著「不又」相鄰的單句已在第三章討論過,我們就例(   22   )從
CWS 語料庫做上下文延展搜尋後、結合意象基模解釋,見例(   90   ):  

例(   90   )看來以後情字這條路會更加波折了,而日子好過不好過不又 都是
自己自找的嗎?天嵐慢慢地發動摩托車引擎,隱身於台北的夜色之中隱身於
台北的夜色之中。(CWS 語料庫)  
例(   90   )的「日子好過不好過不又 都是自己自找的嗎?」這個心理
想法並未推動下一個事件發展(「天嵐慢慢地發動摩托車引擎」)
,使用「又」
更是加強了敘述者地原先就有的意識形態(「日子好過不好過就 是自己自找
的!」)正好符合了本文提出「又」的意象基模圖   四-­‐6,兩個箭號同指一個
方向,強調敘述者原有的定見。也就是說,這裡的「不又」為一反問句,真
正的答案敘述者已經有了定見。而關於「不」和「又」所造成的反問語用功
能,則不再本文討論的範圍之內。  

最後,「不再」作為複句分析時,見例(   91   ):  

例(   91   )開處方的,不再是醫生的特權,但也不一定是病人的自主,而是
來自病人背後日常文化中,一種比醫生的修辭還更有力的聲音。 (CWS 語料庫)  
此時用「再」,表示「開處方是醫生的特權」這個狀態要改變成下一個
新的狀態:
「一種更有力的聲音」
,亦符合了本文意象基模對於「再」的預測。  

總體而言,同表「重複義」的「又」、「再」,單句討論中,可以觀察到
一個語法現象:「會跟隨著肯定句與含「不」否定句,而有「了」隱現的現
象;在複句中,同表「重複義」且「事件順序」的「又」
、「再」
,雖不受「了」
隱現的制約,但可以由意象基模預測其後承接的事件是前事件的深化/變化

57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再)
、或是前後事件共同用來強調同一主題(又)
,此時主要是語義上帶來
的差異,而非文法性的問題。此意象基模造成的差異,不論肯定句或是否定
句皆可以運用。  

  58  
第五章   教學啓示與應用  

第五章   教學啓示與應用  
本章第一節將介紹五套在臺灣地區及海外現行常用的華語教材對「又」

「再」的教學解釋以及在各冊間的分布情形。並將在本章第二節,根據本文
第三章及第四章的研究發現,配合教學語法理論,提出「又」
、「再」在單句
乃至於篇章時的教學建議。  

第一節   現行教材探討  

一、《中文聽說讀寫》  

《中文聽說讀寫》先介紹「再」
,然後介紹「又」
。兩者都是以「again」
義解釋。接下來再一一介紹其分化語義,如:在 Level  1  Part  1 第十課介紹
「又…又…」定式,在第七課介紹表示事件發生順序意義的「(先)…再…」
(見表   五-­‐1)。  

表   五-­‐1   《中文聽說讀寫》的「再」、「又」教學安排架構  
  冊數   課數   例句   解釋  

再   Level   1   第三課   再 見   good-­‐bye;  see  you  again  


Part  1  
又   第十課   又 下大雨了   again43  

又…又…:又 悶又 熱   both…and…  

第七課   (先)…再…:先從華盛頓 “(first)…,   then…”.   Like   才,   再  


飛到芝加哥…然後再 飛 can   link   two   clauses,   the   first  
香港44。   of   which   occurs   before   the  
second.  

                                                                                                               
43   “both  you  and  zai  can  indicate  repetition  of  an  action,  but  in  a  sentence  with  you,  both  the  
original  action  and  the  repetition  usually  occurred  in  the  past,  while  zai  denoted  an  anticipated  
repetition  of  an  action.  (p189)”  
44   完整例句為「先從華盛頓飛到芝加哥,在芝加哥轉機到洛杉磯,然後從洛杉磯直飛漢城,在那

兒住一夜,然後再飛香港,從香港再飛北京。」  
59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冊數   課數   例句   解釋  

再   Level   1   第十六課   我不喜歡這個電影,沒 besides;  moreover  


Part  2   有 意 思 , 再 說 45 也 太
長。  

再   Level  2   第十一課 我再 三 向她說明我給 再三 means   to   do   something  


他打電話只是想聊聊 “again   and   again.”   The   actions  
天,沒有別的事,可是 involved   usually   have   to   do  
他不相信。   with   speaking   and   thinking.46  
Note   that   all   these   verbs   are  
dysyllabic.  

很明顯地,《中文聽說讀寫》在第一冊介紹了「又」、「再」各自在單句
上的功能,僅介紹了「再」篇章上的幾種用法(再說、再三),卻未明確指
出「又」和「再」若皆出現於篇章中時,兩者功能的不同。  

在兩者的句法位置描述上,皆提到其副詞位置,亦提及「又」會置於繫
詞(是)和助動詞前(“Before   是   or  certain  auxiliary  verbs,  such  as   想,   能,  
要,   可以,  and   會,  one  can  only  use   又.   他今天下午又要去見指導教授了。明
天又是星期天了。”)
。然而,此套教材在單句中僅介紹其副詞位置,卻未說
明往往與「又」共現的「了」以及否定句時「不再…了」的位置關係。  

二、《Rutledge 現代漢語課程》  

《Rutledge 現代漢語課程》中,先講「再」再講「又」
。一開始介紹「再」
介紹口語中常用的形式(「再見」、「再說一次」),未特別介紹「再」的重複
義,而是給予「conversational   expression」的定義。接下來在第二冊先介

                                                                                                               
45  
“再說   besides;  moreover.  The  expression   再說   appears  before  the  sentence  and  provides  
additional  reason  or  reasons  for  an  action  taken  or  decision  made.  It  follows  a  clause  with  
explanatory  nature.”  
46再三 The  actions  involved  usually  have  to  do  with  speaking  and  thinking,  e.g.,   告訴考慮打聽說明

解釋囑咐表示。…  both 又 and 再 indicate  the  repetition  of  an  action.   又   is  usually  used  with  actions  
that  have  already  taken  place.   再,  on  the  other  hand,  indicates  future  recurrences:我上星期申請了
一個實習工作,昨天又申請了一個。/先生,您剛才點的菜我沒聽清楚,麻煩您再說一次。  
  60  
第五章   教學啓示與應用  

紹「又」的特殊形式(「又…又…」)再介紹「又」的重複義,並比較「又」、
「再」兩者同表重複義時的不同:前者用在過去事件、後者用在未來事件(見
表   五-­‐2):  

表   五-­‐2   《Rutledge 現代漢語課程》的「再」、「又」教學安排架構  


  冊 課數   例句   解釋  
數  

再  第 第一課   再 見   conversational  expression  good-­‐bye  



第六課   再說一次   conversational  expression,say  it  again  
冊  
第十三課   你得先過馬路, adverb,afterward(indicating  sequence  
再往北走。   with   先   +ActV1,   再 +ActV2 , first   do  
ActV1  then  do  ActV2)  

又  第 第十九課   我們的宿舍又髒 also  both,use   又   before  each  of  a  pair  


二 又亂。   of   adjectival   verbs   to   express   the  
 
冊   meaning  both  AdjV1  and  AdjV2.  

第 二 十 四 是不是又在用手 again47  
課 機上網?  

《Rutledge 現代漢語課程》參考詞語常用頻率而先介紹「再」的口語常
見形式(「再見」
、「再說一次」)
,頗為符合教學語法理論。然而,對於「又」、
「再」在單句時的句法描述,僅提及兩者皆為「副詞」
,並未提及其與「了」
的搭配、否定句時「不再…了」的特色。此外,亦未提及兩者在篇章時的使
用。

三、《新實用漢語課本》  

在《新實用漢語課本》裡,亦是依循著先「再」後「又」的教學順序,
                                                                                                               
47“The  adverb   再   and   又   are  used  when  saying  that  a  situation  occurs  again.   再   is  used  when  
saying  that  a  situation  will  occur  again  in  the  future.   下次我們再來你這兒買。又   is  used  when  
saying  a  situation  has  occurred  again  in  the  past,  or  that  it  stated  in  the  past  and  is  continuing  into  
the  present  time.  When  you  is  used  with  an  action  verb,  the  verb  or  verb  phrase  is  often  followed  
by   了.   今天又下雨了。”  
61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將「再」分為三種、「又」分為四個。先介紹「又」和「再」的重複義,解
釋其不同後,第二冊開始介紹兩者分化之後的意思(見表   五-­‐3):  

表   五-­‐3   《新實用漢語課本》的「再」、「又」教學安排架構  
  冊 課 例句   解釋  
數   數  

再   第   第 再 來、再 看、再 買、 again  


9 再 做  
一  
課  
冊  
第   我告訴他你不在,我
讓他中午再 給你打
14  
電話。  
課  

又   第   第   今年是馬年,我又 畫 again48  
了一匹馬。  
二   20  

冊   課  

再   第   第   下 車 以 後 先 往 右 The   adverb   再 2   may   indicate   that   an  


拐 , 再 往 前 走 三 分 action   starts   after   another   action  
二   21  
鐘,就到八號樓了。   finishes   (The   adverb   先   is   often  
冊   課   inserted   before   the   first   verb   to   form  
你可以多聽聽,再學
the   construction   ‘先…再…’   ),   or   after   a  
唱。  
certain  situation  or  time.  

又   第   第   上 星 期 我 漢 字 沒 有 The   adverb 又 2,   used   here   in   the   sense  


考好,現在又 撞傷了 of   ‘furthermore/   in   addition’,   indicates  
二   11  
胳膊,真倒楣!   that   an   event   is   not   a   repetition   of   the  
冊   課 previous   one,   but   is   an   additional  
occurrence.  

                                                                                                               
48  
“The  adverb   又 1  and   再 1  both  express  the  recurrence  of  an  action  or  a  state.   再 1  is  used  in  a  
situation  where  the  action  or  state  has  yet  to  recur,  whereas   又 1  is  normally  used  in  a  situation  
where  the  action  or  state  has  already  occurred  again.  For  example:   她上午來了,他說下午再來,
他上午來了,下午又來了。/我已經買了這個樂曲的光盤,今天還要再買一些。”  
  62  
第五章   教學啓示與應用  

  冊 課 例句   解釋  
數   數  

第   第   又…又…,他們 又 唱 又 3   is   followed   by   verbal/adjectival  


又跳   words   or   phrases,   indicating   that  
三   30  
several   actions,   features   or   states   occur  
冊   課   or  exist  at  the  same  time.  

第   既…又…,她既聰明 this   structure   is   used   to   denote   two  


又 漂亮。   concurrent  qualities  or  situations.
33  

課  

第   他很怕冷,(可是) the   adverb   又 4   expresses   a   transition  


又 不願意多穿衣服。   between   two   mutually   contradictory  
34  
situations.   The   conjunction   ‘可是’   may  
課   be  placed  before  it.  

在《新實用漢語課本》裡,可以發現,第一冊介紹單句的「又」、「再」
時,對於兩者在句法位置上的描述,除歸類其為副詞之外,再無其他,未說
明與句尾助詞「了」的關係,亦未探討「又再」合用時的情形。另外,進入
複句後,亦未介紹使用「又」、「再」的差異。  

四、《視聽華語》  

在《視聽華語》中,到第二冊才出現「又」、「再」。且「再」先介紹其
「先後順序」的「然後義」(then),「又」則先介紹其「重複義」
(again),
接下來交錯出現不同意義和組合的「又」和「再」(見表   五-­‐4):  

 
表   五-­‐4   《視聽華語》的「再」、「又」教學安排架構  
  冊 課 例句   解釋  
數   數  

再   第 第 你往前面一直走,到了第二個十 then  
二 二 字路口往右轉,經過一家百貨公
冊   課   司,再 走一會兒就到了。  

63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冊 課 例句   解釋  
數   數  

又   第 第 他又生病了。   again(in  the  past)  


二 四
冊   課  

再   第 再說:他很聰明,再 說他也很用 moreover,   what’s   more,  


十 功,所以功課很好。   besides  
課  
 

又   第 那種點心很好吃,所以我又吃了 moreover,   furthermore,   more,  


十 幾個。   again(past)  

又便宜又好吃。  
課  

再   第 你先看看,我再教你。   “(first)…then”  moreover  



三 你明天再寫信吧。   not…until  
課  
我們下課以後再談吧。  

等一會兒再吃。  

再   第 第 「再不 V(O),就…」:   「再不 V(O),就…」   indicates  


三 十 that   if   the   action   following   再  
再不寄,就太晚了。  
冊   三 continues   as   it   is,   the   situation  
課 (usually   negative)   following   就  
will  result.  

  64  
第五章   教學啓示與應用  

《視聽華語》比較特別的是沒有直接對比「又」和「再」表現「重複義」
時的不同,僅提及「又」的重複是在「過去」,未提及「再」的「重複義」
差別為何。另外,與其他教材不同是,《視聽華語》解釋「再」時,使用了
「not…until」(「我們下課以後再談吧。」),這個定義是沒有在另外四部教
材中出現的。就其原因,該定義其實是省略「等」字而來的,如書中例句:
「我們下課以後再談吧」其實是「我們等下課以後再談吧」,另外還有例句
「你(等)明天再寫信吧」
。「到…⋯才…⋯」
(「not…until」)這樣的語義並未內
建在「再」的語義中。  

五、《遠東生活華語》  

《遠東生活華語》亦是先安排「再」的教學後,然後進行「又」的介紹。
對於「又」
、「再」單句中同表重複義的解釋為「又」承接的動作往往已經發
生過、而「再」所接的往往為未來事件。跟其他教材相比下,《遠東生活華
語》比較特別的是談到「又」和「再」的否定句形式,且皆將句尾時貌「了」
當作定式放進結構裡,例如:「又」的重複義是在「否定句」的句式中介紹
,第二冊第十七課介紹「別/不再 VP 了」的結構(「你
出來(「別又忘了」)
對這種水果過敏,以後別再吃了。」),參考表   五-­‐5:  

表   五-­‐5《遠東生活華語》的「再」、「又」教學安排架構  
  冊   課   例句   解釋  

再   第 第 左轉,再 開幾 This   再   indicates   that   an   action   will   occur  


一 六 分鐘就到了。   during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or   after  
冊   課   something  has  already  occurred.  

再   also  refers  to  the  repetitions  or  continuation  


of  a  certain  action  or  state  that  has  yet  to  occur.  

又   第 第 別又 忘了。   又   indicates   an   action   repeats   or   occurs   in  


二 二 succession,   moreover,   this   action   has   normally  
冊   課   already   occurred.   (再   indicates   the   actions   will  
repeat  in  the  future.)  

65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冊   課   例句   解釋  

第 你坐火車去, both…  and….   :   The  “又…又…”  pattern  indicates  


四 又 舒服,又 方 both   of   two   actions,   states   or   situations   with   the  
課   便。   same   positive   or   negative   implication   are  
existing.   If   what   “又…又…”   describes   is   two  
relevant  facts,  and  the  subjects  are  different,  the  
second  subject  must  be  placed  before  the  second  
又 .   If   “ 又 … 又 …”   describes   one   subject,   the  
subject   is   placed   before   the   first   又   and   the  
elements  following  the  two   又   should  be  verbs,  
stative   verbs   or   verb   phrases   with   the   same  
structure.  

再   第 別 / 不 再 VP 別 / 不 再 VP 了 ”   indicates   that   the   action   r  


十 了:   situation   should   stop,   not   continue   or   be  
 
七 repeated.  “別再 VP 了”  is  the  speaker  telling  the  
你對這種水果
課   listener   the   situation   is   not   good   or   wrong,   and  
過敏,以後別
requesting  him  not  to  do  it  again.  “不再 VP 了”  is  
再 吃了。  
not   a   request   to   refrain   from   action,   but   rather   a  
statement   describing   an   action   no   longer  
performed.   The   了   indicates   a   change   in   the  
situation.  

第 下次再 考不 This   “ 再 ”   means   “ 還 still.”   The   situation  


二 好,學期末恐 following   再,   for   most   of   the   cases,   is   what   the  
十 怕就要補考 speaker   wants   not   to   happen;   if   it   does,   then  
一 了。   what  follows   就   will  be  the  result.  The   再   may  
課 sometimes   be   followed   by   the   negative   不.   If  
what  follows  the   就   is  an  action  to  be  taken,  the  
no   了   is  required,  but  a   了   is  required  if   就   is  
followed  by  a  change  of  state.  

再   第 第 再 說   再說,  moreover,  means 更進一層   or   而且。    


二 二 The  two  phrases  which   而且   links  are  of  
冊   十 roughly  equal  importance,  but  the  phrase  
一 following   再說   is  what  the  speaker  is  trying  to  
課   bring  to  the  attention  of  the  listener(s),  and  is  
the  major  reason  for  the  conclusion.  

  66  
第五章   教學啓示與應用  

《遠東生活華語》雖提到了否定句時「又」
、「再」和「了」共現的情況,
但在肯定句中對「又」
、「再」和句尾助詞的描述卻不足。此外,複句中的「又」、
「再」如何連接前後事件、兩者又有何不同,亦未詳述。  

綜上所述,五套教材在介紹「又」
、「再」時,的確有共通的模式,例如
先「再」後「又」
,先介紹單句的「再」
、「又」
,然後進行到定式的結構(「又…⋯
又…⋯」)、或是較長篇幅的句子(「再說」、「再三」)。然而,卻甚少談及單句
肯定句時,兩者和句尾「了」的隱現關係、以及否定句時和「了」的關係變
化。此外,篇章上的敘述多集中在諺語化的用法,如「再說」、「再三」,而
未探討「又」
、「再」如何連結前後事件、造成的功能之不同,以及未提及「又
再」這類兩者結合的情形。  

第二節   教學內容與建議  

一、教學語法理論  

何寶璋教授(1997)提出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的雙層性,點出一般漢語
語法書與對外漢語教科書的差異。由於後者往往是就當課的語法點進行零碎
的介紹,缺乏統一的語法知識,因此當學習者學到中高級以上的程度時,往
往無法對漢語語法有整體的了解,因而很難掌握漢語特性,造成中高級水平
時很難提高的現象。因此,他提出「再介紹低層次的語法細則的同時,要不
斷引進高層次的語言規則,概括漢語語法的特性和全貌。」所謂「高層次的
語法規則」,主要是就學習者角度而言,較易理解(因其母語中與目標與中
皆共有的觀念,例如時間)且大多數的目標語句子都能應用的規則。例如,
現代漢語修飾語在前、被修飾的在後,就是一個簡單的高層次的語法規則;
以及戴浩一(1985)提出的漢語時間順序規律(the   principle   of   temporal  
sequence)亦揭示了漢語次序的最基本趨向。(何,1997:185)  

因此,本章將會把第三章提出的「又」「再」於肯定句及否定句中的語
法結構,以及第四章提出的複句時的「又」
、「再」意象基模,作為「高層次
67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的語言規則」,然後應用到不同程度的「又」、「再」教學裡。  

至於如何安排「又」
、「再」的教學排序,根據鄧守信教授(2009:143-­‐152)
曾提出的教學語法排序總則,共有六大點:  

1. 系統內的排序:  

例如「還」為一多義詞49,在眾多義項間,何者先教、何者後教,便會
依照個義項間的困難度(頻率、結構、語義、對比結構的差距等因素),決
定其順序先後。以「又」
、「再」來說,兩者同為多義詞,共享的語義為「重
複義」,而「再」具有「時間先後」(不必急著還錢,下午再 還也不遲!)、
程度增加(再 大一點就好了。)
、動作先後(用溫水沖沖他,再 倒一杯白蘭
地過來。)表示不滿(你再 哭?)
;「又」另具有「表示不滿或責備」
(這裡
又 不是你家,你管什麼管!)
(黃,1998:65-­‐66)
。這些義項中,以「重複
義」的義項為最單純、最常用的意思,因此應優先排序;而與語氣相關的義
項,則較為抽象,排序應較晚。  

2. 系統外的排序:  

即被排序的對象不是同一個結構,也不在同一語義網中。例如「把」字
句和「被」字句的排序。「又」、「再」的排序屬於系統外的排序的一種,但
兩者結構和語義類似。其結構上,除定式(如:先…⋯再…⋯、又…⋯又…⋯),複
句中很難看出「又」
、「再」的差別為何,需由意象基模解釋。語義上則共有
「重複義」此義項。  

3. 頻率:  

可分為詞頻、頻率塊(frequency  block)
、語法點的頻率三個面向探討。
頻率塊不同於其他兩者為「絕對頻率」,乃是指畫出怡個頻率的範圍,在這
個範圍內的詞都具有相同地位,也就是說其學習順序都是平等的,和者先學
何者後學並無差異(鄧,2009:147)。由於本研究的「再」、「又」皆屬高
頻詞語,以「頻率塊」的角度分析,次序差異不明顯。因此將著眼以「詞頻」

                                                                                                               
49  
鄧(2009)便根據游(2001)的研究結果,將「還」分成六個義項:still(持續) 、incremental
(增量)、intensifying(程度加深)、   playing  down(接受)、counter-­‐expectation(反預期)、
threatening(威脅)。  
  68  
第五章   教學啓示與應用  

與「語法點頻率」進行「又」、「再」頻率上的教學排序。  

詞頻方面,可以分為「口語頻率」以及「書面語頻率」。口語頻率最高
者應為招呼語與課室用語(如:再見、再說一次),而「又」、「再」單字的
書面語詞頻,根據《現代漢語常用字頻統計》及《漢語單字字頻總表》,見
表   五-­‐6:  

表   五-­‐6   「又」、「再」的漢字字頻表  
又 再
現代漢語
50 第 127 名 第 163 名
常用字頻統計
第 242 名
漢語單字
51 第 93 名
字頻總表

第 75 名
(again, once more,
Mandarin 第 53 名
further(more),
Frequency (again,
in a higher degree,
lists/1-100052 moreover)
and then, not (do sth.)
before)

                                                                                                               
50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chifreq/
51   http://lingua.mtsu.edu/chinese-­‐computing/statistics/char/list.php?Which=TO  
52   http://en.wiktionary.org/wiki/Appendix:Mandarin_Frequency_lists/1-­‐1000  

69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由表   五-­‐6 書面語頻率上,可以發現,在三個語料庫裡皆是「又」高於
「再」。且皆由「重複義」(again)為首要意義。至於口語頻率上,根據五
套教材分布,皆是先教「再」再教「又」。因此本文在主張在口語方面(招
呼語、課室用語)
「再」先教,書面語(敘述事件)方面採用「又」先於「再」。  

而在本文中與「又」、「再」互動的「不」、「了」,根據語法點的頻率方
面,可以由表   五-­‐7 發現,
「了」的詞頻排序是第二位,
「不」的詞頻排序是
第五位:  

表   五-­‐7   語法點的頻率(鄧,2009:148)53  

語法 語法
排序   排序  
點   點  

的   1   還   27  

了   2   把   28  

是   3   又   30  

不   5   要   32  

在   6   能   34  

著   13   得   38  

和   17   甚麼   45  

也   19   從   46  

來   25   沒   47  

都   26      

由以上兩個頻率表可以排出,口語頻率高者(「再見」
、「再說一次」)先
教,然後是書面語中字詞頻較高的「又」。跟「又」、「再」所搭配的語法結
構中,應先介紹較高頻的「了」,然後是「不」。  

                                                                                                               
53  
鄧(2009:148):「本詞頻表乃是根據教育部「1998 口語語料庫」與「1997 書面語語料庫」
的常用字頻表製成。」  
  70  
第五章   教學啓示與應用  

4. 結構依存關係:  

共有三種可能性,一為擴展式結構與基式結構54(如:一…⋯就…⋯/就),
一為主軸結構與包孕結構55(如:他跑得比誰都快/他比爸爸高)
,最後為衛
星結構與核心結構56(如:看不懂,看得懂/看懂)
。三種結構中,由於前者
(擴展、主軸、衛星)往往是由後者(基式、包孕、核心),擴展/增加/變
形而來,因此順序上都是先介紹後者再教前者。  

在「又」
、「再」與「了」和否定詞「不」的互動中,主要是「擴展式結
構與基式結構」的關係,因此應先介紹「了」這個基本結構之後,再行介紹
肯定句中的「又…⋯了」
。接下來帶出「再」的基本結構與否定句「不再…⋯了」
的擴展結構。  

5. 結構與語義的困難度:  

「又」
、「再」的結構和語義本身並不難理解,但可能會因為學習者的語
言背景產生不同程度的困難度。因此本項的困難度主要與「跨語言距離」相
關,將於下一點詳述。  

6. 跨語言距離:  

最大正遷移(最小干擾性的語法點)的內容要先教,最大負遷移的內容
(干擾性最大的)宜後教。
「又」
、「再」在單句時與「了」和「不」的互動,
屬於干擾性較小的結構(學習者母語沒有、目標語有的結構),宜先介紹。
而最容易產生負遷移的情況出現在「又」
、「再」共表相同的語義「重複義」,
而其「重複義」的範圍和英文的「again」又不盡相同。乃是學習者母語中
固有的語言概念、但又無法完全遷移到目標語的情況之下,最容易產生干擾
(負遷移)
。「又」
、「再」的「重複義」規定較英文為鬆(Lin  &  Liu,2009:
1203):  

例(   92   )John  mopped  the  floor,  and  (*again)  he  took  out  the  
garbage.  Thus  he  had  the  room  cleaned.  
例(   93   )小明昨天拖了地,今天又/再倒了垃圾,終於把房子清乾

                                                                                                               
54   extended  structure  and  base  structure.  
55   Matrix  structure  and  embedded  structure.  
56   Satellite  structure  and  neucleus  structure.  

71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淨了。  

  72  
第五章   教學啓示與應用  

在例(   92   )中,前一個動作是「拖地」(mopped  the  floor),後一個


動作是「倒垃圾」(took   out   the   garbage),分屬不同的動作。由於英文的
「again」的語義限制,所承接的動作一定是曾發生過的相同動作的重複,
造成例(   92   )若加進「again」會成為不合語法的句子。然而,在例(   93   )
中,即便「拖地」和「倒垃圾」是不同動作,但因為服膺於更大的主題「清
理房子」,是以句義合法。在教學順序上,提到「又」、「再」的重複義時,
應考慮其與學生母語(例如:again)之間的差異,並詳加說明,以免學習
者過度類化造成負遷移。  

依此五項準則,本文提出的教學語法排序將於下段詳述。  

二、「又」與「再」之教學排序與建議  

根據前段所提出的六項準則以及其與「又」
、「再」的互動,本文建議的
教學排序如下:  

階段一:根據口語頻率,針對華語初級學習者,應先介紹招呼用語與課
室用語,如「再見」
、「再說一次」等等,讓學習者以記憶「語塊」
(chunk)
的方式學習,而不分析其內部結構。此時為避免產生混淆(上一段「跨語言
差距中」提及的母語負遷移現象)
,暫不介紹「再」的「again」語義,先介
紹具有事件排序功能的「再」:「先走三個街口,再 右轉,就到了。」  

階段二:當華語初級學習者已習得完成時貌「了」之後,根據書面語頻
率,先介紹「又」的「again」語義,並搭配完成時貌「了」
,並告知學習者
簡易易懂的「又」往往與句尾「了」共現的規則。如:「我昨天吃麥當勞。
我今天又 吃了。」  

階段三:單句「再」表「重複義」。此時學習者已由初級逐漸過度到中
級階段,應詳細比較「再」
、「又」兩者同表「重複義」時有何不同。根據何
(1997)「介紹低層次的語法規則同時引進高層次的語法觀念」,建議可先
由簡單的語法規則(用「過去」
、「未來」分辨「又」
、「再」)
,幫助學生從明
顯的時間標記詞與「了」分辨「又」、「再」:  

例(   94   )我今天去了。我明天再 去。  
73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例(   95   )他昨天來了。他今天又 來了。  
然後再引進較大的語法層次(漢語沒有時態之分,而是用時貌),解釋
「了」表示「事件內部的完成時貌」,因此往往能與動態的「又」配合,而
「再」往往與靜態事件搭配,因而無法與「了」共現。  

階段四:當學習者理解肯定句中「又」
、「了」往往共現、而「再」則否,
並且學習者已接觸過否定句「不」後,便可於此時介紹否定詞「不」與「再」
的互動。此時學生程度約為中級,已有基本的語法知識。可介紹其「不」與
「再」結合後,往往會出現完成時貌「了」,主要是因為「不再」成為一個
詞,而這個詞具有動態性,因此往往與「了」共現,例如:「他不再學中文
了。」
。而「不又」的情況比較少見,且往往帶有反問意味、語用程度高(如
例(   1   )望著他的背影,可不又是一隻老鷹?),基於詞頻與語義難易度
的考量,將於階段八介紹。  

階段二到階段四:此時可以進行這三個階段的定式教學。階段二到階段
四主在介紹肯定句表重複義的「又…了」和「再」,以及「不再…了」。可以
給學習者不同的主題,如「厭煩做某件事」,要學習者描述一件事情做了很
多次,然後不做了。引導他們說出如「我前天吃麥當勞,我昨天又吃了。我
今天再吃麥當勞,後天我不再吃麥當勞了。」的例句。又如「改掉壞習慣」
的主題「我常常遲到。我昨天又遲到了。我告訴老師我不再遲到了。老師說
明天再遲到要打我。」  

階段五:學習者程度約為中高級時,介紹否定詞「不」與「又」,此時
「了」的出現可有可無,因為「不」並未與「又」合成一詞。且由於「不」
是靜態、且高於「又」,因此管轄句尾「了」的出現。且使用「不又」時,
由於「不」高於「又」的關係,這樣的句子往往是「不(是)又…」的省略,
且往往會有反問句的語用意味。  

階段六:根據結構難易度,單句的情形討論完畢後,方討論複句。基於
書面頻率度的關係。此時學生程度約為中高級,可以組織較長的語句並使用
(如例(   96   ))以及「再
固定的銜接手段。此時可先介紹詞彙化的「再三」
說」(如例(   97   )):  

例(   96   )我再三向她說明我給他打電話只是想聊聊天,沒有別的事,
  74  
第五章   教學啓示與應用  

可是他不相信。(《中文聽說讀寫》)  
  例(   97   )他很聰明,再說他也很用功,所以功課很好。(《視聽華語》)  
階段八:開始介紹複句時的「又」,並配合意象基模(見圖   五-­‐1)  

圖   五-­‐1   「又」、「再」的意象基模(同圖   四-­‐2)  


由圖   五-­‐1 箭號的方向,解釋「再」與「又」於「先後事件」間所作用
的功能的不同。「又」的箭號是往同一個中心,後接事件箭號朝向原點,表
示其強調原主題的範圍(如例(   98   )):  

例(   98   )語畢,眾人無異議。於是大夥兒便分頭走了,帶著滿腔的興奮。
郭巴,你真的不去看一下?一個男同學臨走前又 問了他一次57。算了,去看
什麼呢?更何況我今天還要上台報告,這個報告可是準備了兩個月呢!這個  
同學苦笑了笑,是一副不解而又可惜的神情。 (同例(   75   ))  
(CWS 語料庫)

學習者可以由例(   98   )清楚發現,「問了一次」並未推動下一個動作
的發生,敘述者仍舊維持不想跟去的意願。正好可以跟例(   99   )呈現對
比:  

例(   99   )眼前是一面黑暗,耳朵不斷充斥著嗡嗡聲。 「會有這種事嗎?」我
再 問了一次。 「嗯!可它真地發生了。無止盡的沙,無止盡的黑暗和無止盡的
嗡嗡聲,侵蝕著他身上的每一寸肌膚。他伸出手想掙脫這牢獄,但所得來的
只有一堆沙罷了。(CWS 語料庫)(同例(   76   ))  
 
 
此時,
「再」的箭號朝同一個方向前進,表示承接的事件表示「深化」、
且對下一事件有推動的作用,因此例(   99   )中,
「再」所承接的「又問了
一次」推動了下一個事件的發生(「得到回應」)。並可借圖   五-­‐1 基模互動
的結果,見圖   五-­‐2:  

                                                                                                               
57  
  此處的「又」之所以沒有跟句尾完成時貌「了」共現,是因其出現在複句結構中,「在…前…」。
其事件本身已經有明確的結束點(「問了一次」),所以不需要句尾完成貌「了」。  
75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圖   五-­‐2   「又再」的意象基模(同圖   四-­‐3)  


根據圖   五-­‐2,「再」根據其向「前」推進(PRO-­‐SPECTIVE)的特色,
跟著「又」指定的方向(往後)向前推進,因此這樣組合的句子是強調事件
的原題旨,而非新發展,如例(   70   )昨天頭份分局刑事組又再查出方嫌
涉案三件。   ):  

例(   70   )昨天頭份分局刑事組又再查出方嫌涉案三件。(同例(   70   ))  
例(   70   )昨天頭份分局刑事組又再查出方嫌涉案三件。   )使用「又
再」表示警方先前已經查出方嫌罪行,現在查出更多件,案件數量的增加增
強了原題旨「查案」,而沒有引發新事件。至於「再又」,亦可根據圖   五-­‐3
進行解釋:  

圖   五-­‐3   「再又」的意象基模(同圖   四-­‐4)  


 
在圖   五-­‐3 中,由於「又」的「向後推進」與「再」的「向前發展」互
相扞格,造成認知衝突,這也說明了何以「又再」的組合常見,而「再又」

  76  
第五章   教學啓示與應用  

的組合卻幾乎沒有的原因。  

第三節小結  
本章檢視了市面上的五套現行教材,將「又」
、「再」在這幾套教材內的
分布情形陳列出來,並比較其不同之處。根據本文第三章及第四章的研究結
果,發現現行教材多半缺乏單句時「又」往往與了共現而「再」則否,以及
缺乏「又」
、「再」在否定句時的介紹,亦未解釋何以此時「了」便可以與「不
再」共現。另外,在複句方面,大部份教材僅僅提及「再」的特殊句是(如:
「再三」
、「再說」)
,而未就「又」的篇章做深入描述,且所有教材都缺乏「又」、
「再」兩者在篇章中的功能差異為何。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章在第二節依照教學語法理論,提出教學上的建
議。首先依照使用頻率,先教「再」後教「又」
,「再」的部分先教常用的「再
見」、「再說一次」。當介紹到「又」的重複義時,一起解釋「再」、「又」同
表重複義的不同。  

另外,依據複雜度原則,應將單複句分開教學,先單後複。在單句時給
出句法規則,例如「又」往往與句末時貌詞「了」共現,而「再」則否。並
可初步解釋「又」的動態性、「再」的靜態性,讓學生對中文的句子狀態分
類有初步的認識。複句方面,因為「又」
、「再」意義表述上較為抽象,則可
以配合意象基模進行解釋。當「又」
、「再」皆用來承接兩個有先後順序的句
子時,「再」著重於「事件深化/變化」、「又」則聚焦於「強化原題旨」。並
可結合單句時「又」高於「再」的規律、以及意象基模結合的方式,解釋「又
再」句子表達之含義、以及何以「再又」句子不合法之因。  

77  
第六章   結論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結果  
本文於第一章提出了三個研究問題,以下將針對三個研究問題,配合研
究結果進行回應。  

本文的第一個研究問題是,表「重複義」的「再」、「又」,分別在否定
句與肯定句時可以/不可以和「了」共現的規律為何?  

本文將「又」
、「再」分為單句和複句討論關於「了」的隱現情況。先就
單句來看,根據輕動詞理論,肯定句時,因為「又」會引發動態輕動詞的出
現,後接動態性事件,句尾會與完成貌的「了」共現;而「再」則否,因為
「再」會觸發句子中靜態輕動詞的發生,表示延續,不予完成貌的「了」共
現。和否定句。否定句的又則可分為「又不」和「不又」,前者「又不」因
為仍屬於「又」的範疇下,是以會出現句尾「了」
(小明又不寫功課了。);
後者「不又」則因為處於「不」的範疇下,「了」往往不出現,且「不又」
往往以否定疑問句的形式出現,具很高的語用功能(如:這不又是一千載難
逢的好機會嗎?)。  

在動詞分類上,肯定句的「又」會與動態性事件相接,也就是說,
「又」
可以與動作類、結束類、單變類與複變類事件共現,如果「又」與靜態事件
相接,則會觸發句中的動態輕動詞的發生,使其由靜態轉為動態,使句子出
現「成為義」
。「又」在否定句時則分為「不又」和「又不」
。「不又」由於「不」
高於「又」,且「不」後接無界事件、然而「又」卻為動態,因此很少見到
「不又」組合的例句,「不又」組合出現的句子往往是「不(是)又」的省
略,因此「不又」不可能像「不再」一樣詞彙化。且「不又」句子常帶有很
高的語用含義,如:   例(   1   )望著他的背影,可不又是一隻老鷹?此句
為帶有說話者強烈語氣的反問句。至於「又不」
,因為「又」高於「不」
,因
此句尾會出現符應的「了」(他又不 吃魚了)。若未出現,則「又」會失去

79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重複義,句子將具有語用意涵(他又不 吃魚!)。  

至於肯定句表重複義的「再」往往與靜態事件搭配,表示前一事件的延
續、累積,因此無法與「無始無終」的「狀態事件」搭配,最適合與「有始
有終」的「結束類」事件搭配。而當與「活動」
、「單變」
、「複變」事件搭配
時,往往需要一時間參照點作為「再」所接事件的「起始」,以「延續」下
去(此時「再」的「繼續義」往往高過於「重複義」)
。否定時,可以分為「不
再」、「再不」,由於「再不」口語程度低且往往是「再(也)不」的縮略,
因此僅討論「不再」
。「不再」因其語義之故,以及「不」詞綴化的特性,結
構上「不再」可以合併為一詞,且會觸發動態輕動詞,造成「不再」的句子
會出現句尾「了」互相符應。

另一方面,在複句中,肯定句與否定句對於「了」的隱現影響不大。因
為複句往往參考了較高的時空框架或是篇章功能,因此句尾「了」的隱現往
往不是操縱在「又」、「再」的控制中。  

第二個研究問題是,藉由第一個研究問題的研究結果,在該情況下,
「又」
和「再」句法及語義區別為何?  

單句同表重複義時,能與「了」共現的是肯定句的「又」以及否定句的
「不再」
,表示某種狀況產生變化/不會繼續持續下去。此時的「又」和「不
再」可與五種事件結構搭配。唯需注意的是,動態的「又」與「狀態類事件」
(如:他又 是學生了!)
搭配時,會引發「成為義」 。「不再」與「有頭有尾」
的結束類事件搭配(如:他不再 跳一次了。)
,會產生邏輯上的顧慮。因為
「不再」是用來否定掉前提事件在說話點之後的情況,一般說話者使用「不
再」是為了否定整個狀態的發生/消失。在此處,因為「不再」後接的是一
個有頭有尾的事件,因此「不再」僅僅否定掉「再跳一次」整件事情的發生,
並未否定「跳」這個動作。也就是說,只要不再發生「再跳一次」的情況,
(他不再 跳一次了,
其他與跳相關的動作都有可能再度發生,例如「跳三次」
他改跳三次。)。此外,否定句中,不與「了」共現的「又不」將會失去重
複義,產生語用功能高的否定句。如「這裡又 不是他家了」意味著這個地
方曾經是他家,但現在不是了。而去掉「了」之後的「這裡又 不是你家!」,
「又」除了失去「重複義」以外,還具有說話者的語氣,不同於單純的否定
  80  
第六章   結論  

句(這裡不是你家。)。然而語用義以及不表達重複義的「又」已在本文的
研究範圍之外,故暫不討論之。  

複句時,「又」與「再」同表重複義且前後事件有順序性的情況時,在
句法上叫無明顯特徵,但在連接功能上有明顯區別。根據意象基模,「又」
連結兩事件是為了強化原本的題旨,「再」連結的兩個事件,主要用於推動
新情況的發展或延續。  

最後一個研究問題是,藉由前面的研究發現,針對「再」
、「又」與「了」
共用時的教學應用為何?  

根據教學語法理論,進行初級華語教學時,應先由單句介紹,然後進展
到複句。在單句介紹時,先介紹使用頻率高的短語(再見、再說一次),接
下來待學習者習得「了」後,根據詞頻,先介紹表重複義的「又」。此時可
以強調其與「了」共現的語法特徵。接下來再介紹表重複義的「再」,並與
「又」做對比,並初步向學生介紹中文事件分類的高等語法觀念。接下來待
學生習得「不」後,介紹「不再」,並強調其與「了」共現的特徵。  

複句時,此時學習者已具備中級能力,能組織較長的句子。此時可以先
介紹短語形式的「再三」
、「再說」
,讓學習者對「再」往前推進的「延續義」
有基本概念。接下來介紹表重複義的「又」
,並引用意象基模,解釋與「再」
在功能上的差別,並引出中文沒有時態而僅有時貌的高等語言觀念,告知學
習者此時無法以「了」的隱現做出預測,而應以事件狀態作為依據。  

第二節   研究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文的研究範圍僅限於同表「重複義」時「又」
、「再」句法與語義上的
區別。
「不又」或是「又不」的句子往往含有反問/詰問的語氣存在,但由於
語氣屬於語用範疇,高度依賴語境,與本文研究著眼點不同,因此暫不討論
此現象。未來研究或許可以包含「又」
、「再」各個義項間的相關性,並以歷

81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時性觀點來研究各義項間的演變。  

二、研究方法  

由於中文語料庫容許上下文檢索的語料庫較少,本文僅搜索單一個 CWS
語料庫。應該可再搜索更多的語料庫,如「聯合知識語料庫」或是「北大語
料庫」,將會使研究語料更為多元平衡。此外,其所提出的「意象基模」假
設,限於篇幅,也應再搜尋更多語料庫的語料以資佐證。  

三、教學建議  

在教學建議方面,限於本文的研究目的,因此僅以觀察到的語義以及語
法現象,就句式結構與意象基模,給出教學建議,而未實際列出教材內容。
此外,亦可以用實驗的方式,收集華語學習者的偏誤語料(如言談、作業作
文),方能就其偏誤類型做出更正確、更有預測性的教學建議,並進一步作
跨語言的對比分析。  

第三節   研究發展  
未來的研究發展,或許能以本文的教學排序編成實體教材進行教學,增
加細部的教學語指示及例題、活動編寫,作為各種版本的課本都能使用的輔
助性教材。在句法上,可就已有結構,找出除了「了」以外更多的時貌詞(如:
在、著、過)的搭配,以及與另一個漢語否定詞「沒有」的互動關係。在篇
章上,就意象基模討論「又」、「再」衍生後的語用功能(例如:「我又不是
你!」或是「你再哭?」)
,其能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解釋抽象的會話隱含,讓
學習者更容易理解「又」、「再」的特別的語用功能。  

  82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中文文獻  

Lakoff,  G.  &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周世箴。
(2007)譯。
《我
們賴以生存的譬喻》。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何寶璋(1997)。〈語言學研究對於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必要性:兼談對外漢語教
學與法的特性〉。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教學應用組(下冊):
175-­‐188  

李瑛(1992)。「不」的否定意義。
《語言教學與研究》2:61-­‐70。  

林碧華(2006)
。《漢語副詞「又」之語義與語用分析》
。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叔湘(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屈承熹(2006)。《華語認知功能語法》
。臺北:文鶴出版社。

屈承熹(2009),《漢語功能篇章語法》。臺北:文鶴出版社。  

黃主俠(1998)
。《漢語副詞「再」
、「又」之教學語法》
。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良偉(1997)
。《台語、華語的時空、疑問與否定》
。第五集。臺北:遠流出版公
司。  

陳冠婷(2012)
。《漢語副詞「再」之語義、篇章和語用分析》
。臺北: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欣慈(2001)
。《漢語副詞「還」之教學語法》
。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
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元任(1968)。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丁邦新(1980)譯。
《中國話的文法》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陳平,(1988)。〈論現代漢語時間系統的三元結構〉《中國語文》,207:401-­‐422  
83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1。
《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增訂本)》
。北京:商務印書
館。  

鄧守信,
〈漢語動詞的時間結構〉
《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
,北京語言
學院出版社。  

鄧守信,(2009),《對外華語教學語法(修訂版)》,臺北:文鶴出版有線公司。  

 
 
英文文獻

Biq,  Yung-­‐O.  (1988).  From  Objectivity  To  Subjectivity:  The  Text-­‐  building  Function  
of  You  in  Chinese.  Studies  in  Language,  12(1):  99-­‐122.  

Chomsky,  Noam.  (1992).  A  minimalist  program  for  linguistic  theory.  MIT  


occasional  papers  in  Linguistics  1.  Cambridge:  MIT.  

Chomsky,  Noam.  (1995).  The  Minimalist  Program.  Cambridge:  MIT  Press.  

Dowty,  David.  (1979).  Word  meaning  and  Montague  grammar.  Dordrech:  Reidel.  

Erst,  Thomas.  (1995)  Neg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  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uc  Theory,  13:  665-­‐707.  

Fleischman,  Suzanne.  (1985).  Discourse  functions  of  tense-­‐aspect  oppositions  in  


narrative:  Toward  a  theory  of  grounding.  Linguistics,  23(6):  851-­‐882.  

Frampton,  John.  (1991).  Relativized  minimality,  a  review.  Linguistic  Review,  8:  


1-­‐46.  

Hale,  Kenneth  and  Keyser,  Samuel  J.  (1993).  On  Argument  Structure  and  the  
Lexical  Expression  of  Syntactic  Relations.  In  K.  Hale  and  S.  J.  Keyser  (eds.),  The  
View  from  Building.  Cambridge:  MIT  Press.  

Hampe,  Beate  (ed.)  (2005).  From  Perception  to  Meaning:  Image  Schema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84  
參考書目  

Hsieh,  M.  L.  (2001).  Form  and  meaning:  negation  and  question  in  Chinese.  Doctori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Huang,  C.-­‐T.  James  (1988).  ‘Wo  pao  de  kuai’  and  Chinese  Phrase  Structure,  
Language,  64:  274-­‐311.    

Huang,  C.-­‐T.  James.  (1997).  On  Lexical  Structure  and  Syntactic  Projection.  Chinese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3:  45–89.  

Jing-­‐Schmidt,  Zhuo  &  Gries,  Stefan  Th.  (2009).  Schematic  Meaning  and  Pragmatic  
Inference:  the  Mandarin  Adverbs  hai,  you  and  zai.  Corpora  Vol.  4(1):33-­‐70.  

Johnson,  Mark.  (1987).  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  
Imagination,  and  Reas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i,  Charles  N  &  Thompson,  Sandra  A.  (1981).  Mandarin  Chines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黃宣範。
(1983)譯。
《漢語語法》
。臺北:文
鶴出版社。)

Lin,  Jo-­‐Wang.  (2003).  Aspectual  Selection  and  Neg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  
Linguistics,  41  (3):  425-­‐459

Lin,  Tzong-­‐Hong  Jonah.  &  Liu,  Chi-­‐Ming  Louis.  [林宗宏、劉啟明]  (2009).  ‘Again’  and  
‘again’:  a  grammatical  analysis  of  you  and  zai  in  Mandarin  Chinese.  Linguistics,  
47:  1183-­‐1210.    

Lyons,  John.  (1977).  Semantics.  Cambridge:  Can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hen,  Li.  (2004).  Aspect  agreement  and  light  verbs  in  Chinese:  a  comparison  with  
Japanese.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13:  141-­‐179  

Smith,  Carlota.  (1997).  The  parameter  of  aspect.  (2nd  edn).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Smith,  Carlota  (2005).  Time  with  and  without  tens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Round  Table  on  Tense  and  Modality,  Paris,  December  2005.  
Available  at:  
http://uts.cc.utexas.edu/~carlota/papers/Paris%20article%208-­‐18-­‐06.pdf  
85  
從否定詞「不」  
探討「又」、「再」之句法結構及意象基模  

Sybesma,  Rint.  (1999).  Mandarin  VP.  Norwell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Vendler,  Zeno.  (1967).  Verbs  and  times.  Linguistics  in  Philosophy.  97-­‐121.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Revised  version  of  Vendler,  Zeno.  1957.  Verbs  
and  times.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66:143-­‐60.)  

Wang,  William  S.-­‐Y.  (1965).  Two  aspect  makers  in  Mandarin.  Language,  41:  
457-­‐470.  

Pollock,  Jean-­‐Yves.  (1989).  Verb  movement,  universal  grammar,  and  the  structure  
of  IP.  Linguistic  Inquiry,  20:  365-­‐424.  

參考教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2007)。《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一—五冊)》。
臺北:正中書局。  

葉德明主編(2006)。《遠東生活華語   I-­‐II》。臺北市:遠東書局。  

劉珣主編(2002)。《新實用漢語課本(第一—五冊)》。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出版社。  

Liu,  Yue-­‐hua & Yao,  Tao-­‐Chung  [劉月華、姚道中等主編]。(1997)。Integrated  


Chinese  Level  1-­‐Level  2  [《中文聽說讀寫(Level  1-­‐Level  2)》]。Bosotn:  
Cheng&Tsui  Company.  

Ross,  Claudia  &  He,  Baozhang  &  Chen,  Pei-­‐Chia  &  Yeh,  Meng(2009).  The  Routledge  
Course  in  Modern  Mandarin  Chinese  Textbook  Level  1-­‐2:  Traditional  Characters.  
[《現代漢語課程:繁體版(第一冊-­‐第二冊)》]  New  York:  Routledge  

 
  86  
參考書目  

網路資源    

中文詞彙特性素描系統,網址:http://wordsketch.ling.sinica.edu.tw/cws/  

現代漢語單字頻率列表,網址:
http://lingua.mtsu.edu/chinese-­‐computing/statistics/char/list.php?Which=MO  

Mandarin  Frequency  lists/1-­‐1000,網址:  


http://en.wiktionary.org/wiki/Appendix:Mandarin_Frequency_lists/1-­‐1000  

8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