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2

Jl

SH
法扑闻
A NG HAI  I
;会 乂穸


NTE R NATI ON A L  S T U D I E S  U N IV E R SI TY




 ( 题目 





“ ”
毕竟 类副 词 的语义 图研 究

I 
咖… 麵 文 字学


届别  
20 1 9 ? 

 姓 名 
徐佳玲
— 




上海外国语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毕竟”类副词的语义图研究

院系: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姓名:徐佳玲

指导老师:鹿钦佞

2019 年 5 月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A STUDY ON THE GROUP OF ADVERBS OF “BIJING”

BASED ON THE SEMANTIC MAP

A Thesis Submitted to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and Exchange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Requirements for

Degree of Master of Chinese Philology

By

Xu Jialing

Under Supervision of Professor Lu Qinning

May 2019
答辩委员会成员

主席:宗守云 教授

成员:杨彬 副教授

邵洪亮 副教授
致 谢
时光匆匆,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即将结束。坐在熟悉的图书馆里,回想走过的
时光,心中思绪万千。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三年里,学校的课业和毕业论文是我
生活的重心。从论文题目的确定到定稿跨越了 18 个月,将近 550 个日夜。
在这期间我的导师鹿钦佞老师给予了我巨大的帮助。鹿老师在生活中幽默风
趣,在学术上一丝不苟。在鹿老师的帮助下,我确定了本篇论文的题目,随后,
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鹿老师总能及时地答题
解惑。由于文章涉及到大量艰涩难懂的古代汉语语料和我先前不甚了解的理论,
我时常陷入自我怀疑,在这样的时候鹿老师也总能听我倾诉,并常常鼓励我、督
促我,使得这篇论文能够按时完成。因此在论文定稿之际,我要向鹿老师表达我
最诚挚的感谢。
此外,我还要感谢唐依力、杨彬、邵洪亮、朱建军、王艳红、亓海峰老师,
对我学习上的建议和指导。各位老师用一节节生动有趣的专业课让我感受到了语
言学的魅力,体会到了语言研究的乐趣,同时也开拓了我的思路和视野,这对于
我论文的创作也有很大的助益。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一直支持我、尊重我,做我最坚强的后盾。还有
我的同学们和朋友们,学习上我们一起讨论、共同进步,生活中互相陪伴、相互
理解,你们的出现让我的研究生生活充满了乐趣,和大家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我
生命中美好的回忆。
感谢在这期间给我力量勇往直前的每一个人。

I
摘 要
本文以普通话、古汉语为主要材料,着重考察了汉语“毕竟”类副词的语义
功能,并将该类词在历史各时期的语义功能进行了归并,在归并各项功能的同时,
结合词汇学、语义学、句法学、语用学等相关理论对该类词各项功能的相关问题
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运用语义图模型和语法化理论,构建“毕竟”类副词的
概念空间,最后尝试将已构建的概念空间动态化。以此来明确“毕竟”类副词各
项功能之间的语义关联、演变路径,并揭示了一些蕴含共性。文章共分为五个部
分:
文章首先说明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说明了本文的研究
对象。与此同时也对前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地综述,阐明了前人取得的成就,
也指出了他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随后介绍了语义图的基本操作方法。基于对汉语普通话“毕竟”类副词的分
析,确定了普通话“毕竟”类副词的五项语义功能,并根据这五项功能初步构建
了“毕竟”类副词的概念空间。
在对普通话“毕竟”类副词进行考察之后,我们还通过大量的语料对古汉语
四个时期(两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毕竟”类副词的语义
功能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归并。补充了汉语“毕竟”类副词的语义功能,并扩展
和细化了第二章中初步构建的“毕竟”类副词的概念空间。
根据语义图的操作方法,我们在第四章用北部吴语(上海话、宁波话、舟山
话)、泰语以及法语中的“毕竟”类副词对前文构建的概念空间进行了检验和修
正。最后结合语法化的相关理论和语言演变的事实将修改后的概念空间动态化,
并总结出了“毕竟”类副词演变的大方向,即从动作域到时间域再到认知域/言
语域的演变路径。
最后我们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简要说明了文章的主要发现,同时也指出了本
文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毕竟”类副词;语义功能;语义图

II
Abstract
This thesis takes Mandarin and ancient Chinese as the main materials. Focusing
on the group of Chinese "bijing" adverbs, and combains theories such as semantics,
syntax, pragmatics, etc to discuss the issues related to the various functions of the
phrases. The thesis uses semantic map and grammaticalization theory to construct the
concept space of the ―bijing‖ class adverbs, and finally try to dynamize the concept
space. In this way, the semantic association and evolution path of the ―bijing‖ class
adverbs are clarified. Thue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This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asons,
theories, methods and research objects of this paper.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give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related research of predecessors, and points out the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of previous studies.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operation method of semantic graph, analyzes
group of adverb of ―bijing‖ in Mandarin Chinese, determines five semantic functions
of them, finally establishes the concept space of them.
In the third chapter,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corpora, we summarizes the
semantic functions of the ―bijing‖ class adverbs of ancient Chinese (the Han Dynasty,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and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t complements the semantic function of ―bijing‖ class adverbs, and
expands and refines the conceptual space that were initially established in Chapter 2.
The fourth chapter examines and corrects the conceptual space constructed in the
previous Wu dialect, Thai language and Spanish ―bijing‖ class adverbs. Finally, the
thesis combines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grammaticalization and the facts of evolution,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m.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In this chapter we made a summary and the
shortcomings of this paper are pointed out.
Keywords: group of adverb of ―bijing‖; semantic function; semantic map

III
目 录
致 谢............................................................................................................................... I

摘 要............................................................................................................................. II

Abstract ........................................................................................................................ III

第一章 绪论.................................................................................................................. 1
1.1 选题缘由.............................................................................................................. 1
1.2“毕竟”类副词的研究现状............................................................................... 2
1.2.1“毕竟”类副词的归属................................................................................ 2
1.2.2“毕竟”类副词的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 2
1.2.3 语义图理论的研究现状............................................................................... 4
1.3 研究方法和意义.................................................................................................. 6
1.3.1 研究方法....................................................................................................... 6
1.3.2 研究意义....................................................................................................... 7
1.4 本文主要运用的理论.......................................................................................... 7
1.4.1 语法化理论................................................................................................... 7
1.4.2 语义图理论................................................................................................... 8
1.5 本文研究对象和语料来源................................................................................. 9
1.5.1 研究对象....................................................................................................... 9
1.5.2 语料来源....................................................................................................... 9

第二章 现代汉语“毕竟”类副词的概念空间........................................................ 10
2.1 功能的选择........................................................................................................ 10
2.1.1 词典工具书中的释义................................................................................. 11
2.1.2“毕竟”类副词的语义功能...................................................................... 14
2.2 功能的排列........................................................................................................ 19
2.2.1 疑问-强调-最终(结果) .......................................................................... 20
2.2.2 疑问-强调-肯定推断 .................................................................................. 20
2.2.3 最终(结果)-强调-话语标记 .................................................................. 21

第三章 古代汉语―毕竟‖类副词的语义功能 ............................................................ 23


3.1 两汉时期............................................................................................................ 23
3.1.1 两汉时期的“毕竟”................................................................................. 23
3.1.2 两汉时期的“究竟”................................................................................. 24
3.1.3 两汉时期的“总归”................................................................................. 25
3.1.4 两汉时期的“终归”................................................................................. 26
3.2 隋唐时期............................................................................................................ 27
3.2.1 隋唐时期的“毕竟”................................................................................. 27
3.2.2 隋唐时期的“究竟”................................................................................. 29
3.2.3 隋唐时期的“总归”................................................................................. 31
3.2.4 隋唐时期的“终归”................................................................................. 32
3.2.5 隋唐时期的“终究”................................................................................. 33
3.2.6 隋唐时期的“到底”................................................................................. 35
3.3 宋元时期............................................................................................................ 36
3.3.1 宋元时期的“毕竟”................................................................................. 37
3.3.2 宋元时期的“究竟”................................................................................. 40
3.3.3 宋元时期的“总归”................................................................................. 41
3.3.4 宋元时期的“终归”................................................................................. 42
3.3.5 宋元时期的“终久”................................................................................. 42
3.3.6 宋元时期的“到底”................................................................................. 43
3.4 明清时期............................................................................................................ 47
3.4.1 明清时期的“毕竟”................................................................................. 47
3.4.2 明清时期的“究竟”................................................................................. 50
3.4.3 明清时期的“总归”................................................................................. 51
3.4.4 明清时期的“终归”................................................................................. 52
3.4.5 明清时期的“终究”................................................................................. 53
3.4.6 明清时期的“到底”................................................................................. 54
3.5 概念空间的扩展和细化.................................................................................... 60

第四章 “毕竟”类副词的语义图............................................................................ 61
4.1 其他语言中的―毕竟‖类词语 ............................................................................ 61
4.1.1 北部吴语的“总归”和“倒底”............................................................. 61
4.1.2 泰语中的 สุดท้าย/ในที่สุด ................................................................................ 63
4.1.3 法语中的 finalement .................................................................................. 64
4.2“毕竟”类副词的语义图................................................................................. 66
4.3 概念空间的动态化............................................................................................ 69

第五章 结语................................................................................................................ 72
5.1 结论.................................................................................................................... 72
5.2 不足.................................................................................................................... 72

参考文献...................................................................................................................... 73
附 录

吴语区“毕竟”类副词调查问卷.............................................................................. 78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史金生(2003)指出“毕竟、到底、总、终归、究竟、总归、终归、终究、
终竟、终”等副词的表义功能相近,并将他们合称为“毕竟”类副词。
“毕竟”类副词作为汉语中的高频词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前人的
研究,既有共时层面的又有历时层面的,既有共性研究也有个案研究。对于普通
话中的“毕竟”类副词,尤其是作为语气副词的“毕竟”和“到底”前人已经有
过不少研究。
不过,总体而言,对于该类词内部某个对象的个案研究或两两对比研究要远
远多于系统性研究。而且对“毕竟”类副词在历史上意义功能的变化与各项功能
之间的联系也缺乏整体的描述。虽然史金生(2003)从历时角度对“毕竟”类副
词的演变进行了考察,但这篇文章是以“毕竟”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讨论的,对
“到底、总归、终究”等词的历史演变都只是寥寥数语,这样概括出一整类词的
虚化轨迹可能欠妥当。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毕竟”类副词进
行深入系统的考察。
在寻找新的考察角度和研究方法时,我们关注到了语义图模型理论。语义图
模型也可直接称为语义图,它是语言类型学中的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张敏 2008
年发表了“汉语处置式标记的类型学地位及其他”的演讲,正式将语义图模型理
论介绍进中国,为汉语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此后,语义图理论被不
少学者运用到汉语研究之中,研究对象从最初的介词、连词到副词、量词,甚至
还扩展到了动词和名词等实词。目前张敏(2010)、郭锐(2010)、潘秋平(2011)、
吴福祥(2011)等学者结合这一理论对汉语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收获颇丰。
但是,借助语义图理论研究汉语副词的专篇可谓屈指可数,笔者共检索到四篇:
张敏(2010),祁淑玲(2015)、陈盼盼(2017)和郭亚博(2017),且从语义
图视角考察“毕竟”类副词的专文我们更是没有检索到。
基于前辈们成功的先例,本文准备以语料库和词典工具书为基础,结合语义
图模型理论,进一步对“毕竟”类副词做深入的语义分析,直观地展现出“毕竟”
类副词所具有的各项功能,揭示其各语义功能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在此基础上梳
理该类词的发展路径。

1
1.2“毕竟”类副词的研究现状

1.2.1“毕竟”类副词的归属

不少前辈对“毕竟”类词语的性质进行过研究,多数学者认为“毕竟”类词
语最主要的功能是作副词。景士俊《现代汉语虚词》(1980)认为:“究竟、终
究、毕竟、到底、终归、总归、总、终都是副词”,齐沪扬(2011)在词典中也
把这几个词定义为副词。但是对于“毕竟”类副词应属于副词中的哪一类,学界
分歧较大。例如史金生(2003)从语义的角度出发将语气副词分为知识类和义务类
两大类,将“毕竟”类副词列入后者的次类评价类语气副词中,并指出他们能表
达对已知事实的价值和特点的主观评价。齐春红(2006)把“毕竟、到底、究竟、
终究、终归”等词归为“归结类”语气副词,认为它们表达出说话人对所述命题
的一种强烈的主观上的归纳。张谊生(2014)认为“究竟、到底、终究”是评注
性副词,而将“总”纳入了范围副词之中。陆俭明、马真(1985)则认为“毕竟”
类副词可归为“时间副词”之内,将时间副词分为“定时时间副词”和“不定时
时间副词”两类,并将“终究”“到底”“终归”等归入“定时时间副词”的次
类“最终”类,认为它们重在表时态;将“总”归为“不定时间副词”,并指出
其兼表“永常”。我们采取大多数学者的观点,界定“毕竟”类词语为副词大类。
关于该类词隶属于副词的哪一次类我们认为不可一概而论,在下文中会进行具体
阐述。

1.2.2“毕竟”类副词的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

1.2.2.1 历时研究

总的来说,目前有关“毕竟”类副词的历史研究大都是个案研究。且研究重
点基本集中在“毕竟”和“到底”两个词上,对“究竟”“终究”等词历史演变
的考察相对较少。
孙菊芬(2002)在祖人植、任雪梅(1997)等人的研究基础上,从历史层面
考察了近代汉语“毕竟”一词的演变,梳理了“毕竟”演变的过程,但这篇文章
没能解决现代汉语中“毕竟”使用情况的分歧,也没能说明造成这些分歧的原因。
张秀松(2015)基于历史语言学词汇化和语法化理论,对大量的语料进行了
封闭考察,着重探讨了“毕竟”的产生年代、释义和语气副词“毕竟”的形成机
制等问题。张秀松还根据自己的考察结果对“毕竟”的演变路径做出了一些修改:
他认为“毕竟”一词最先表客观陈述,为“最后义”时间副词,然后再分为两个
分支各自演变:一条演变出对问题答案的主观探究(“究竟”义)和对事物属性

2
的主观强调(“毕竟义”);另一条演变出对已然结果的主观强调(“终于、终
究”义),对未然结果的主观推测(“肯定,一定”义)和对未然结果的主观追
求(“坚持”义),我们认为张的发现是很有价值的。
张秀松(2012)也探讨过“到底”的历史形成问题。张基于对大规模的语料
考察和对外语、方言相关现象的系统阐释,结合前人研究的成果,修正了“到底”
演变发展的路径。他认为:语气副词“到底”的历史形成和时间副词“到底”没
有关系,语气副词“到底”的“毕竟”义和“究竟”义之间不存在源流关系。他
指出,听者对言者语言编码内容的偏误性以及言说概念的零编码在推测演变的过
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孟昭水、陈祥明(2009)描写了副词“终归”的用法,他们在文章中指出现
代汉语副词“终归”是由古代汉语状中式偏正词组“终归”发展而来的,强调了
重新分析在“终归”成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考察,确定了“终归”大致的
成词年代是中古时期。
王静、张磊(2011)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总归”的形成过程,探讨了演变
的动因、机制和特点。文章指出“总归”是从明代开始成词的,到了清代“总归”
的副词用法开始趋于成熟。他们还认为表“对已知事实价值的特点的主观评价”
的语气副词的用法由表“最终”义的时间副词“总归”发展而来。
王静(2014)对副词“终究”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探讨,指出副词“终究”
是由状中式偏正短语词汇化而成的,它经历了意义由实到虚的抽象化过程。王静
还认为韵律在“终究”的成词过程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终”和“究”在
语言形式上渐趋紧密,处在一个双音节韵律单元中,构成一个标准音步。
以上这些文章都是针对“毕竟”类副词中某个词的考察,相较于单个词的研
究,从历时角度对“毕竟”类副词做系统性研究的很少。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
篇是史金生(2003)的《毕竟类副词的功能差异及其语法化历程》,但该文是以
“毕竟”一个词为代表展开论述的,对其他几个词的着墨不多,也没有说明这一
整类词之间的内在关联。

1.2.2.2 共时研究

从共时角度来描写“毕竟”类副词的文章要比历时角度的多。早期学者们主
要是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平面的角度展开讨论的。近年来从语用、汉语教学、
功能角度进行探讨的文章有所增加。
祖人植、任雪梅(1997)以韩礼德等人提出的语篇分析的内聚性理论为基础,
探讨了“毕竟”的词汇意义和语篇功能,指出“毕竟”的词汇意义只有在语篇中
才能得到体现。认为副词“毕竟”含有强调语气,能够通过强调某一情况来表明

3
说话人的某种判断、观点或结论。这篇文章是较早讨论“毕竟”语篇功能的重要
文献。
高书贵(2000)认为“毕竟”类副词具有预设功能,且高还认为“毕竟”类
副词能与“让步”句进行转换,指出“毕竟”类副词有让步转折关系的隐形语法
功能,是转折关联词语的凝缩形式,也是表示让步转折语义的“触发语”,甚至
可以将它们看做让转关系语气副词,不过我们认为句中的这种让步关系是通过句
子本身的结构得到的,把“毕竟”看成是让转关系语气副词的观点显得过于激进。
张秋杭(2006)指出“毕竟”的基本义是表强调,而表强调的基本义又派生
出强调结论和强调原因的两个意义。同年,张秋杭(2006b)对现代汉语“毕竟”
类副词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共性研究,把“毕竟”类语气副词分成“毕竟”“到
底、究竟”“总”类和“终”类。指出该类词的基本性质是句法上的高谓语、语
义上的情态标记,有预设、强调和缓和三个主要的语用功能。
张秀松(2008)通过大量的语料统计探析了口语词“到底”的不同义位在句
法、语义和语用特征上的差异。认为短语“到底”突出活动进行到底或运动体到
终点,达到目的的意义,时间副词“到底”则表达通过曲折的过程达到了目的或
出现了意料之中的结果,评注语气副词“到底”具有凸显事物的某个特点足以作
为推出结论的原因的意义,而疑问副词“到底”则能表示“追究”。但是该文着
眼于对“毕竟”类副词进行各个角度的描写,有关这类词差异以及共性形成的原
因和机制没有做出有力的解释和说明。
赵舸(2017)对“毕竟”“到底”和“究竟”三个词的语用条件及语力进行
了对比分析。指出它们三者在言语行为的有效条件上具有一致性,但是它们的语
力强弱是有差别的。在表达“强调原因、事实或本质、变化或结果”的意图时,
“毕竟”的语力要比“到底”和“究竟”强。毕竟有表达强调变化或最终情况的
意义,而“到底”则是强调某事最终发生的意义。在表达“追究、追问”时“究
竟”的语力要比“到底”强,而“毕竟”没有这个意义。

1.2.3 语义图理论的研究现状

1.2.3.1 国外研究

语义图理论是从国外传进中国的,早年间介绍这一理论的学者并不多,其中
张敏可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传播者,张敏(2010)做过这样的论述:

最早的语义图可追溯至三十多年前,L.B.Anderson(1982)
将当时的词汇语义学领域较为流行的语义场理论加以改造,据

4
以分析世界语言里完成体标记的一些共性特征。“语义场”理
论原本仅用于词汇语义的分析,而 Anderson 称之为“心智地
图”(mental maps)的分析模型考察的则是语法标记和语法结
构所负载的语义之间的关联,并将发掘语言共性基础上的语言
类型作为主要目标。

Kemmer,Suan(1993)考察了多种语言,构建了一个以“中动”为中心的包
括“反身”“被动”“中动”的一维语义地图。这是笔者目前看到的最早的语义
地图专著。
其后,Martin Haspelmath(1997)在 Anderson 建立的理论基础上对语义图
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该文以英语中的 some-、any-和 no-为切入点,考察了世
界上 140 多种语言中不定代词的语义功能,绘制出了不定代词的语义图,这篇文
章的问世使得语义图理论得到了学界的关注,同时也促进了这一理论的在语言类
型学研究中的运用和发展。
Van der Auwera & Plungian(1998)发表了有关情态语义图(Modality’s
Semantic Map)的文章。
Croft(2001)通过语义图的方法,对语态和词类等作了分析,他强调了概念
空间(conceptual space)的重要性,开始将概念空间和语义图区分开来。他还提
出了语义地图连续性假说(Semantic Map Connectivity Hypothesis: any relevant
language-specific and construction-specific category should map onto a connected
region in conceptual space),他认为任何跟特定结构或特定语言相关的类都应该
被投射到概念空间连续的区域上。因此语义地图不仅可以反映人的共性的概念空
间,而且也可以把特定的语言也投射到概念空间的特定区域上,把语言个性和共
性结合起来。根据“语义地图连续性假说”,若某一语言或方言中的“多功能形
式”反映在概念空间中是不连续的,那么这个概念空间会被证伪或进行修正。
Haspelmath(2003)总结了“经典语义地图”,对语义图模型进行了系统的
阐述,介绍了语义图模型的操作程序,同时指出语义图对历史研究也有着重要的
作用。由于语言是渐变的,因此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切分语言,解释语言形
式在语法化斜坡上可能的变化,预测语言的变化趋势,这为语言演变的研究提供
了一种新方法。
Croft & Poole(2008)进行了创新,开始将数学的方法引入语义图之中,通过
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计算频次,使得绘制出的语义图更加准确可靠,促使了第
二代语义图的产生。但有不少学者表示这样的处理方法不如传统的语义图来得
“有趣”。

5
1.2.3.2 国内研究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语义图理论已经开始被中国的一些学者运用到汉语研究
中,但当时该理论并未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的文章也非常少。较早开
始相关研究的学者是张敏,张敏(1997)归纳出了重叠式形-义匹配的蕴含共性,
绘制了重叠式的语义图。2000 年以后,语义图理论才渐渐开始发展起来。张敏
(2010)、曹晋(2012)都写过介绍语义图理论和操作方法的专文。吴福祥(2014)
从语法化角度探讨了语义图模型中概念空间动态化的几种方法,证明了两种研究
框架是可以结合起来,互惠互补的。
范晓蕾(2011)以 Van der Auwera(1998)有关情态语义图的研究成果为参
考,结合汉语方言,对汉语方言中表达“许可”“能力”“可能”等情态意义的
“多功能语法形式”做了全面的考察,构建出基于汉语方言的“能性情态语义地
图”。另外从这一角度对汉语情态词来进行研究的还有张定(2013),张定借助
了语义图模型理论对汉语“能、会、该、要”四个情态词的语义演变作了考察。
目前运用语义图理论来解决副词相关问题的研究还是很少,如郭锐(2010)
在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与民族语言研究学术论坛上报告了《以补充义为核心的副
词语义地图》,以普通话“又、也、还、在”为切入点结合方言建立了以补充义
为核心的副词语义概念空间,并描绘出汉语及其他一些语言的补充义副词的语义
图,说明了各个意义之间是如何关联的。齐淑玲(2015)考察了天津方言中的多
功能语法形式“可”,并绘制了天津方言“可”的语义地图。另外郭亚博(2017)
在齐淑玲建立的“可”的概念空间的基础上,以普通话、古汉语材料为基本材料,
调查了 29 个方言结合词典等语料对副词“可”的语义功能进行归并,最后绘制
出了汉语副词“可”的语义图。
语义图在进行操作时不需要对所有的语言或方言进行考察,只要某种语言或
方言的中的一些语法形式具有足够多的义项或功能,我们就可以描绘他们的语义
图,进而再通过其他的语言或方言对绘制出的语义图进行检验、修正和补充,来
解释人类语言在概念编码上的一些共性,这为我们的语言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
路,值得我们去大胆的尝试。

1.3 研究方法和意义

1.3.1 研究方法

共时描写法。汉语源远流长,在历史上有大量的文献被保留下来,这是汉语
相较于其他语言的一个显著优势。共时描写法正是基于可获得的文献和语料,对
研究对象进行细致全面的描写。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丰富的历史语料,本文将

6
古代汉语按两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切割为四个横截面,对不
同时期“毕竟”类副词的语义功能进行共时描写,并结合新的理论来阐释这些功
能的本质;通过绘制语义图使各个“功能”之间的关联更全面、直观的展现出来,
进而归纳出一些语言共性。
对比分析法。语义图模型强调的是“多功能语法形式”的各项功能应该在同
一张语义图上,并且它们能形成一个连续的区域。如果在任何一种语言或方言中
发现有不连续的情况,就要修改语义图或给出合理的解释。因而本文会比较不同
历史时期“毕竟”类副词的功能用法,检验他们能否在一张语义图上划出一个连
续的区域,以此来考察这些语义功能之间的关系。
语义图绘制法。语义图(semantic map)也有人叫做语义地图或语义地图模
型(semantic map model),是语言类型学的一种研究视角。主要通过几何图形
来表征语法形式的多功能性,以此来揭示人类语言中“多功能语法形式”的各个
功能之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我们认为“毕竟”类副词也是多功能语法形式,可
以将语义图模型作为一种研究手段来研究分析他们。

1.3.2 研究意义

目前的工具书对“毕竟”类副词的解释常常是互相释义的,不同的辞书字典
等内部具体条目编排也存在不少分歧。通过描写“毕竟”类副词的语义功能,梳
理它们的发展脉络,能给各大词典在释义和编排上提供一些参考。
从语义图的视角来分析和探究“毕竟”类副词的语义功能和历史演变,可以
暂时先避开语言的演变路径,避开颇有争议的历史演变方向的问题,基于语料事
实来考察“毕竟”类副词,得出的结论更加直观、具有说服力,之后绘制出的语
义图还可以帮助确定历史发展方向。
同时,副词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和重点,通过梳理“毕竟”类副
词的语义功能和它们之间的关联,能为汉语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1.4 本文主要运用的理论

1.4.1 语法化理论

语法化理论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语法化这一术语最早是由法国语言学家
Melliet(1912)提出的,之后不少语言学家都对这一理论进行过补充完善或革新。
Hopper(1991)把语法化界定为:
“词汇项和结构进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
从而发挥语法功能的过程。”并揭示了语法化的五个原则,即层次叠置原则
(layering)、分离原则(divergence)、择一原则(specialization)、语义滞留

7
原则(persistence)和范畴特征削减原则(decategorization)。Heine(1991)讨
论了语法化产生的原因,指出语法化是由认知(cognition)为主的语言以外的因
素促动的。
沈家煊(1994)认为,语法化指的是实词虚化的现象,换言之,即语言中的
实词转化为没有实在意义的过程。张谊生(2000c)指出:“‘虚化’指的是语
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意义泛化、表示语法功能的成分的过程;而‘语法化’
更侧重于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的产生。”简单来说,语法化和虚化是包含与被包
含的关系,语法化的范围要比虚化更广一些。
语法化是一个在动因、机制、像似性、经济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渐变的过程。
它不仅可以从历时层面考察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也可以从共时角度来研究语言多
样的表达手段,通过语法化理论能够揭示或判定语法化路径。这在研究“毕竟”
类副词这一组多功能语法形式不同功能之间的关系和演变问题上颇有助益。

1.4.2 语义图理论

张敏(2010:7)对语义图的定义如下:“语义图(Sematic Map)是近年来
语言类型学和认知语义学广泛使用的一种重要的语义分析方法,也是跨语言研究
或者方言研究多功能语法形式的重要工具,学界也将其称为‘语义图模型’
(Semantic Map Model)其基本思路是:某种语法标记若是多义的,而这些意义
在不同语言或方言里也可以用同一个形式负载,那么这些语义之间的关联应该是
系统的、普遍的,反映了人类语言在概念层面的共性。这种关联所依据的是‘语
义地图连续性假说’(The semantic Map Connectivity Hypothesis),Croft(2003)
将这一假说表述为:与特定语言或特定构造相关的任何范畴必须映射到概念空间
里的一个连续区域。”
语义图是基于语义展开讨论的,研究对象是不同的语法意义,其主要目的是:
解决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语义图模型理论中所指的
“语义”是相对模糊的、广义上的语义,它既可以是词语本身的意义也可以是由
语法形式来承担的语义功能或是语用功能。另外,语义图是就某一特定的语言而
言的,即具体语言的语法意义在概念空间上分布的连续区域;而概念空间则是真
正能表达语言共性的。

8
1.5 本文研究对象和语料来源

1.5.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毕竟”类副词。这一概念由史金生(2003)首次提出后
被许多研究者们使用,有些研究者还对“毕竟”类副词进行过再分类,例如:
张秋杭(2006)根据字表将“毕竟”类副分为:“总”类、“终”类、“究
竟”“到底和毕竟”四类;田慧婷(2009)根据字义将“毕竟”类副词分为:“最
终”“毕竟”“深究”“归结”四类;赵月英(2012)将“毕竟、到底、终究、
究竟、终归、总归”归为“毕竟”类归结语气副词。
本文对“毕竟”类副词的界定如下:若一个词有“毕竟”这个词所具有的某
一义项,则可划入“毕竟”类副词,且该类词的中心功能是“表强调”。鉴于《汉
语大词典》(第七版)中没有收录“终竟”,“终竟”如今不属于常用词,我们
就首先剔除了“终竟”一词,再结合以上学者的几种分类,删去两个单音副词“总”
和“终”,最后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毕竟、终究、总归、终归、究竟、到底六
个复音副词。此外,本文还将“终究”的异体形式“终久”与“终究”合并纳入
考察范围。

1.5.2 语料来源

本文的语料主要可分为三大部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及部分汉语方言和外
语。
其中古代汉语的语料全部来自北大语料库(CCL)网络版;现代汉语语料主
要出自北大语料库和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吴方言语料和泰语语料为笔者调查所
得;法语语料主要出自前人文章和外语教材、工具书。

9
第二章 现代汉语“毕竟”类副词的概念空间
根据语义图模型理论,要想绘制出“毕竟”类副词的语义图,我们首先要构
建一个和“毕竟”类副词有关的概念空间(conceptual space)。构建概念空间有
以下两个关键步骤:1.功能的选择 2.功能的排列。本章我们将按照这两个步骤进
行操作,首先基于现代汉语中的六个词,初步构建“毕竟”类副词的概念空间。

2.1 功能的选择

首先我们要确定概念空间中的“功能”(functions)。吴福祥(2017:51)
指出:“如果两项功能 A、B 至少在两种语言里用不同的语素来编码,那么 A、
B 就被视为真正的功能,从而置于特定的概念空间。”此处我们借助郭锐(2010)
所构建的以补充义副词为核心的概念空间来举例进行说明:

图 2-1 以补充义副词为核心的概念空间
在图 2-1 以补充义副词为核心的概念空间中,“还原”和“重复”被区别为
两个功能。若我们只看汉语的“还”和英语的“again”,这两个功能恐难以划
分开来,因为在这两种语言中,这两个功能都是用同一个形式来编码的。但是在
德语中,“noch”能够表示“重复”而不表“还原”,如此一来就能将“还原”
和“重复”分立为两种功能了。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假定有 A、B、C、D
四个可能的功能,若他们在不同的语言中呈现 B-C-D 和 A-B-C 的组配模式(即
一个语言的某一语法形式表达 B、C、D 三种功能,另一语言的某一语法形式表
达 A、B、C 三种功能),那么,即使没有任何一种语言以四个不同的语法形式

10
来分别表达 A、B、C、D 这四种功能,他们在概念空间中也应被划分为四个节
点,即四种功能。(参看张敏 2010;王瑞晶 2010;曹晋 2012)
实际上,上述这种确立功能的方法也适用于同一语言内具有重叠交叉功能的
多个“多功能词”之间。郭锐(2010)利用语义共时演变的方法对“还、又、再、
也、都”的各个意义进行语义关联分析之后将其得到的结果绘制成了一个与图
2-1 十分相近的图形,郭认为他所绘制的出的这个图形实际上就是一个以补充义
为核心的概念空间。随后,郭锐借助了其他语言事实和多种语言学理论,对初步
构建的概念空间进行了修正、扩充和验证,最后构建出的概念空间就是图 2-1。
李博涵(2012)在考察现代汉语粤方言“前”义方位词(“前、之前、先”)的
语法功能时也采取了这种方法,进行了更为大胆的尝试,概括出了现代汉语粤方
言“前”义方位词的概念空间并分别绘制出了这三个词的语义图。因此,我们首
先通过考察普通话“毕竟”类副词内部成员的不同用法来初步确定概念空间中
的“功能”。

2.1.1 词典工具书中的释义

前文提到普通话“毕竟”类副词是一组高频词,因此许多词典和工具书中都
有收录。我们选取了几本比较常用词典,他们对“毕竟”类词语的解释如下: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北京大学中文系 1955,1957 级语言班
[副]
1.强调事物的状态、性质、特点,不管怎么说,终究还是这样;即
毕竟 使出现了新情况,原有的状况也不容否认;
2.强调某种事情、现象到最后还是发生了,出现了。句尾总有表示
新情况出现的语气词“了”。
[副]跟“到底”的意思相近。
究竟 1.用于疑问句中,追究事情的真相;
2.用于陈述句中,表示不管条件怎样,事情到底还是这样。
总归 [副]意思、用法和“终归”一样。
[副]表示事情
终归
结果必然如此,含有“归根到底”的意思。
[副]
1.用在“是„„”之前,强调事物性质不因出现某种情况而改变;
终究 2.用在助动词前边,表示预料、期望或肯定要发生的事情必将发生;
3.用在一般动词性词语前边,强调不管情况怎样,基本情况或事实
不可否认。

11
[副]
1.用于陈述句中,说明某种情况最终还是发生了。“到底”有时表
示“不出所料”的意思。
2.用于陈述句中,强调证实不管条件怎样,某一事物的根本情况仍
到底
然没有改变,跟“毕竟”意思相当;
3.用于疑问句中,追究事物的真相,意思相当于“究竟”。通常或
者全句是选择式问句,或者句尾有疑问词;
4.毕竟,多用于强调原因。
表 2-1《现代汉语虚词例释》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毕竟 [副]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
究竟 1.[名]结果,原委。
2.[副]用在问句里,表示追究。
3.[副]毕竟,到底。
总归 [副]表示无论怎样,一定如此;终究。
终归 [副]毕竟;到底。
终究 [副]毕竟;终归。

到底 1.[动]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
2.[副]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曲折最后出现某种结果。
3.[副]用在问句里,表示深究。
4.[副]毕竟,到底。

表 2-2《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
毕竟 无

究竟 [副]
1.用于问句,表示进一步追究,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多用于书面,口
语多用“到底”。
2.归根到底;毕竟。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多用于含有评价意义的陈述
句。
总归 [副]表示最后必然如此。
终归 同“总归”。
终究 无
到底 [副]

12
1.用于疑问句,表示进一步追究;究竟。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主语前。
2.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
3.强调原因或特点;毕竟。
表 2-3《现代汉语八百词》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朱景松(2007)
毕竟 [副]
1.终究(是某种情况),强调事实或原因;
2.到底,终究(是某种还算好的、可以接受的或勉强过得去的情况)。
究竟 [副]
1.用在问句里,表示追究;
2.到底,毕竟。
总归 [副]最终一定是,最终还是(某种情况)

终归 [副]最终还是,最终一定是(某种情况)

终究 [副]说到底还是(某种情况)

到底 [副]
1.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曲折,最终还是出现了某种情况。
2.毕竟;表示深究。
3.毕竟,说到最后还是(某种情况)。

表 2-4《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从以上词典、工具书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汉语“毕竟”类副词的语义
十分相近,有些语义甚至是完全相同的,在一定条件下还能相互替换。正由于他
们之间有很强的共性,词典和工具书在注解这些词的时候往往采用互训的方式。
如《现代汉语虚词示例》中“到底”的第三个义项为“相当于‘究竟’”;《现
代汉语》的“究竟”第三条释义为“毕竟、到底”。虽然在同一本词典中这样解
释意义功能相近的词会显得更为简洁,但是这种互训的方式也容易给学习者尤其
是非母语学习者带来困扰,造成这些词完全等同的误解,从而导致误用、随意替
换等等。而且有些不太常见的用法词典往往不单独列项,可能会让我们忽略一些
语言事实。只看词典释义很难划分出“毕竟”类副词的语义功能,因此我们将对
“毕竟”副词的语义做出自己的分类和概括,并在后文尝试厘清这类词的各个语
义功能之间的联系。

13
2.1.2“毕竟”类副词的语义功能

2.1.2.1 表强调

张秋杭(2006)指出:“‘毕竟’类语气副词是句法上的高位谓语,语义上
的情态标记,它们没有真值条件意义,其主要功能是体现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评
价。”我们认为这种表主观情态的“毕竟”类副词是评注副词(评注语气副词)。
他们在语义上有强调作用。强调、凸显语义焦点是许多副词所共有的功能,多数
副词在表强调时,他们所强调的对象是比较明确的,如“一定”强调“认识的必
然性”,“才”主要表“增值强调和减值强调”(张谊生,2000b:94)。那么,
“毕竟”类副词所强调的内容究竟是什么?
史金生(2003:60)曾指出:“从表义方面来看,‘毕竟’类副词都可以强
调指明一个不因某种情况而改变的事实。这个事实可以是事物本身的特点,也可
以是已经或必将出现的某种情况、规律。”张秋杭(2006)的看法也与史金生的
相同。陈秀明(2006)认为:“‘毕竟、到底、终究、究竟’四者都含有‘强调
事物的性质、特点’这一义项,并且大多时候是通过强调来说明存在或出现另一
情况或观点并不奇怪。”
综上所述,我们将“毕竟”类副词所强调的内容主要分为强调事实结论和强
调原因两类。
A.强调事实结论。“毕竟”类副词常出现在让转句表转折的分句中,强调话
语主体最终的结论。

(1)唉,说不是外人,毕竟不如亲姐妹!(霍达《穆斯林的
葬礼》)
(2)你年纪也到了,也有职业了,单身独处,究竟不是回事。
(冰心《我自己走过的路》)
(3)但无论理由多么充分,总归是耽误了旅客的时间。
(《1998
年人民日报》)
(4)中美关系终归要好起来才行(《邓小平文选》)
(5)但走向市场毕竟不等于走向文学的成功,市场占有率的
多少与文学成就的高低终究是两回事。
(《1995 年人民日报》)
(6)既如此,彬彬也不用去了,小孩子太睡晚了,到底不好。
(《冰心全集》)

14
上述例句中的“毕竟”从性质上来看是评注副词,都能表示对所述内容的肯
定和确认。同时也有强调义,但是这种强调是带有主观性(subjectivity)的。“也
就是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也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情感,从而
在话语中留下自我印记。”(沈家煊,2001)。因而这里强调的事实结论也多多
少少含有说话人的主观认识,如例(2)中的结论“单身独处不是一回事”就具
有很强的个人情感色彩,根据个人对单身独处的看法和立场不同所作的结论可以
是截然不同的;再如例(3)“耽误了客人的时间”虽是既成事实,但加上“总
归”后就能强调说话人对这一结果的确认,比不加“毕竟”的原句主观性更强。
B.强调原因。“毕竟”类副词常出现在表因果的语义背景中,有表强调原因
的语义功能。董付兰(2002)在分析“毕竟”一词的语义语用时,指出“毕竟”
的主要功能是在原因分句中标示原因焦点,从而突出、强调原因,引起受话者注
意,达到交际目的。夏业昌(1999)则认为“毕竟”出现在因果句中时,主要起
着实现从一个较强的原因向相对较小的原因的转化,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有失偏颇。
从语用上来看,“毕竟”类副词出现在句中的确有缓和语气的功能,但缓和语气
是为了实现更好的交际,这并不代表原因由强变弱了,相反我们认为“毕竟”类
副词在句中还是凸显和强调了原因。我们来看一组例子:

(7)从另一方面讲,自己的作品尽管还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足,
但毕竟都是自己的心血,自己努力了也付出了,因此也就问心
无愧。(《1994 年报刊精选》)
(8)啸风和宝姑总归是有过夫妻缘的,配合起来,相当默契。
(张欣《今生有约》)
(9)乔家北方的银两终归有限,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官银还是
要由南方北运。(朱秀海《乔家大院》)
(10)然而文献方面研究终究又受到资料不足的限制,所以虽
然研究了不少年头,有许多问题仍不能遽下结论。(《1994
年报刊精选》)
(11)人家孝廉公到底中过举,是天上星宿下凡,所以能够未
卜先知……(矛盾《霜叶红似二月花》)

上述的这些例子中的“毕竟”类副词都处在表原因的分句中,并且由于句中
的“终归、到底”等词使得“银两有限、中过举”等原因成为了句子的焦点被凸
显了出来,强调了这些原因。虽然“毕竟”类副词表因果关系的复句中主要是表
示或凸显原因的,但是从一些句子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强调原因的“毕竟”类副

15
词所在的句子有一些是因果关系非常明确,常带有因果复句的典型关联词,如例
(7)(9)(10)(11),还有一部分句子前后的因果关系不是显而易见的,有
些甚至需要受话人通过语义关系推导而来,如例(8)。这种差异与因果关系的
分类有关,一般来说较容易看出因果关系的句子属于“说明因果关系”,需要理
解推导而来的句子属于“推论因果关系”。

2.1.2.2 表最终(结果)

马真(2004:156)认为“毕竟”“到底”“终究”都可以作时间副词,表
示所预料、期望或肯定要发生的情况在经历了一个过程以后最终发生了或某种行
为动作或情况虽不会马上发生、进行或完成,但最终一定会发生进行或完成。有
凸显最终结果或状况的功能,可以做“终于、最终”义解释。史金生(2003)也
提到了“毕竟”类副词中的“到底”“终究”可以用于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
出现某结果。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毕竟”“终究”“总归”“终归”“到底”
的确都有时间义,其中“毕竟”的时间用法在普通话中几近于消失。很多汉语初
学者常常将“毕竟”类副词的时间用法与时间词“最后、最终”混淆,但他们在
表客观陈述的同时,还带有一定的主观义。通过考察我们将普通话中含有时间义
的“毕竟”类副词分为:C 强调已然结果和 D 强调结果必然两类。我们首先来
看第一类:

(12)犹豫了很久,我毕竟没有去他家。
(《1994 报刊精选》)
(13)不过我又有几分庆幸,她总归可以住进宽敞的楼房,狐
假虎威一番了。(白帆《女大学生综合症》)
(14)英法苏三国的军事会谈不久因波兰和罗马尼亚拒绝俄军
过境而终归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15)魏太武帝到底没有饶过崔浩,把崔浩和他的几家亲戚满
门抄斩。(《中华上下五千年》)
(16)他是不太喜欢文学的,虽然曾是晚清秀才的父亲希望他
曰诗曰赋,中学时他也曾学过文科,但他终究没有“文”起来。
(《1994 年报刊精选》)

上述 4 例都是表已然态的句子,换句话说,即时体特征为“实现”。这里的
“毕竟、总归、终归、到底”都表事件、对象的最终结果和状态,有客观的时间
终点义,也有主观的评价态度义。如例(13)中的“终归”除了表“她最后住进
楼房”的结果外,还表现出这中结果是“说话人”所长久期盼的,最终实现了,

16
相当于“终于”;例(16)中的“终究”除了陈述“他没文起来的结果”外,还
表达出结果与预期相反,人们不愿意见到这样的结果却还是发生了,相当于“最
终还是”,我们把他们的功能归纳为强调已然结果。
除了能在表已然的句子中,“毕竟”类时间副词也能用于表未然态的句中:

(17)他不想在街头混日子,即使拳头再硬,终究有软下来的
一天。(《李小龙的功夫人生》)
(18)他还搞不明白这些人用意何在,但他相信总归会真相大
白。(《消失的地平线》)
(19)几年独闯异乡的生活磨练了永妍,对于远隔万里的李宁,
她满怀信心地说:“是你的,终归属于你”。(《1994 年报
刊精选》)

与上述 4 例不同,这里的 3 个例句都是未然态的,也能表“最终”,这里的


“总归、终究、终归”除了表示事件的相对终点以外,还有对事件结果或事物最
终状态的预估,带有话语主体的主观认识,相当于“最后一定”,强调某种行为
或情况最终一定会发生、进行或完成。如(17)强调了李小龙对“拳头最终会软
下来”这个结果的肯定认识;例(18)强调“他”对“真相最终会水落石出”这
一结果的主观确认;例(19)强调陈永妍对属于李宁的成功最终一定会到来的肯
定和确信。他们都在表时间义的基础上带有话语主体对未知结果的必然认识,强
调结果的必然性。

2.1.2.3 表疑问语气

“毕竟”类副词中的“究竟”“到底”能做疑问语气副词,有加强疑问语气
的作用(下文为了行文简洁我们将这种功能简称为表疑问),在问句中通常表示
对问题答案或事件结果的追究。我们来看一组例子:

(20)一连长:许三多,我说你们到底怎么回事?不是说你们
不好,我是说……怎么就这么认死理?(《士兵突击》)
(21)“上那儿去,到底?”李子荣看出马威是决不上床去睡,
一面说话,一面把他自己的大氅和毡子全细细的给马威围好。
(《老舍长篇》)
(22)这不由得不令人们要问,蒋纬国究竟是谁的儿子?(《蒋
氏家族全传》)

17
(23)記者:您生病了,家人究竟怎麼說?(《李敖对话录》)

“到底”和“究竟”虽然都能表对问题答案的深究,甚至常常能够互换,但
是从语料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两者的语体分布有所不同:“到底”多出现在口语
语体中;“究竟”在口语中和书面语都比较常见,但是正式度较高的书面语体中
人们更倾向于用“究竟”来表示对问题的追究。此外,“到底”的在句中的位置
要更加灵活多变,如例(21)中,“到底”可以处于疑问句的末尾,而“究竟”
没有这样的用法,这类句子都是口语对话,因而语法规范限制较少,语序更加灵
活。这种差异也是符合这两个词语体分布特点的。
有一些文章还将“究竟”和“到底”在不同类型疑问句中的功能进行了细
分,认为他们在选择问、正反问和特指问中分别有表测度、询问和反诘的功能。
但是通过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普通话中“究竟”和“到底”都能表这三种语义,而
且如果我们将句中的“究竟”与“到底”删除,这些问句仍然能表测度、询问和
反诘,这表明“测度、询问和反诘”的功能主要是句子结构所赋予的,“究竟”
和“到底”在句中的基本功能还是表示对问题的深究,因而此处不细分。

2.1.2.4 表肯定推断

“总归”和“终归”有时还有表肯定推断的功能,如:

(24)为什么年轻人对此如痴如醉?总归有他们的理由吧。
(新
华社 2002 年 5 月份新闻报道)
(25)带过去也总归要扔,两只樟木箱也要卖掉,一室户工房,
一套红木家具也塞不进去……(《作家文摘》1995)
(26)长期如此教育,对于孩子并没有什么好处,到孩子长大
成人后,终归要成为品德败坏的人。(网络语料)

上例的“总归”和前文表时间义的“总归”有相似之处,都含有“一定、必
定”义,但是这些“总归”已经脱离了时间范畴,主要凸显话语主体的主观认识,
比如例(24)中的“总归”强调的是话语主体对年轻人沉迷网络原因的推测,完
全不含时间义,只有表肯定推断的功能。

2.1.2.5 话语总结标记

在观察语料的同时我们还发现了“毕竟”类副词的特殊用法:

18
(27)甲:你认为这不像话,那可就没办法啦!总归一句话,
也是这骡子命该如此!(《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28)总归一句话,它究竟是什么?(《读者》)
(29)总归,他像猛烈战斗罢的每一个人一样:脾气很凶、面
容枯燥,不愿意说话......(杜鹏程《保卫延安》)

以上两个例句中的“总归”和表事实结论的“总归”有相似之处,很容易被
理解为强调事实结论的评注副词“总归”。但其实上述例句中的“总归”语义虚
化程度更高,其主要功能是语篇上的,表对前文内容的总结,也可以说是将要作
出结论或结束话题的一个标记,相当于“总之”,我们称其为话语总结标记。
通过前文的论述,可以看出普通话“毕竟”类副词具有规则多义性。其功能
可以细分为:强调已然结果、强调必然结果、强调事实结论、强调原因、表疑问、
表肯定推断、话语标记(表总结)7 项。不过,郭锐(2012b)认为:“功能即
节点的确定采取的是‘宜和不宜分的原则’,若某种功能可能细化为不同的方向,
我们可以先用较粗的颗粒来设立节点,随着研究的扩展如有需要再设立较细的节
点。”因此在初步构建概念空间时,我们将“功能”合并为五项,这五项功能的
设立是否合适以及除了这五项功能以外“毕竟”类副词是否还会有其他的功能,
会在随后的讨论中说明并根据研究进程做适当的修正。
为了更加直观,下面以表格的形式来展现普通话“毕竟”类副词的功能分布。
表中“+”表示具有该功能,“(+)”表示该功能罕见或趋于消亡。
毕竟 究竟 总归 终归 终究 到底
最终(结果) (+) + + + +

表强调 + + + + + +
表疑问 + (+) +
话语总结标记 +
肯定推断 + +
表 2-5 普通话“毕竟”类副词的语义功能

2.2 功能的排列

Haspelmath(2003:217)指出:“在划分好各项功能之后,我们要将这些
业已确定的功能进行合理地排列,形成一个概念网络。在排列各项功能时需要遵
循的一个总体原则是‘邻接性要求’,换言之,就是每一个多功能语法形式的不
同功能均须占据特定概念空间内的一个连续区域。”这也是 Croft(2003:134)
提出的“语义图连续性假说”的主要原则。

19
当只考虑一种语言时,三个多功能语法词素可以有三种排列方式。例如英语
中 to 的三个功能:方向、受体和目的。原则上,可以有三种排列方式:
a.目的-方向-受体
b.方向-目的-受体
c.方向-受体-目的
但是,一旦加入了法语的语料,法语的 à表达受体和方向,那么 b 就不再成
立,被排除了。若再参考德语的介词 zu,zu 表目的和方向,但不表受体,c 也可
以被排除了。因此,只有 a 最终成立。“目的—方向—受体”也就是 Haspelmath
最终构建出的与格概念空间的其中一部分。(Haspelmath,2003:217)
我们也以上述方法为基准对普通话“毕竟”类副词内部的六个成员所具有
的五项功能进行排列。

2.2.1 疑问-强调-最终(结果)

首先根据这几个词的语义功能和“语义图连续性假说”,可以确定“疑问”、
“强调”与“最终(结果)”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
疑问—强调—最终(结果)
这三个功能构成了一个一维的概念关系。现在我们的问题是如何将“肯定推
断”和“话语总结标记”加入到他们中去。

2.2.2 疑问-强调-肯定推断

首先来看“肯定推断”,根据表 2-5 的呈现和“邻接性要求”的原则,“肯


定推断”功能的位置有两种可能的情况:其一是与“强调”相连,其二是与“最
终(结果)”相连。
范晓蕾(2010)考察了汉语 30 多个方言点认识情态的表达形式,构建出基于
汉语方言的认识情态语义图:

20
图 2-2 以认识情态为核心的语义图
虽然这篇文章的主要考察对象为“认识情态”,但在最终的语义图中还引入
了“强调”“反问”“揣测问”等语义功能。范晓蕾指出,很多情态词除了情态
义外同时还具有确认或强调义,因此范在图 2-2 中将“认识情态”与“强调确认”
这两个概念连接起来。实际上,2.2.2.4 中表“肯定推断”的语义功能,与上图的
“认识必然”是相对应的。上文提到的“肯定推断”主要表示说话人对某事的必
然推测,换言之就是说话人对某件事将来情况的一种主观认识,而且这种认识的
肯定程度极强,在说话人的主观认识中这种推测应该是真实的情况,也就是范文
中的“认识必然”。所以,我们能够借助范的研究成果,确定“肯定推断”的位
置,将其与表强调功能相连,如下图:

图 2-3 可能的“毕竟”类副词概念空间之一

2.2.3 最终(结果)-强调-话语标记

那么,“话语总结标记”功能应该处在哪个位置呢?普通话中的 6 个“毕竟”
类副词中只“总归”一词有表话语总结标记的功能。根据普通话“毕竟”类副词
的不同功能的分布情况我们还无法准确定位“话语总结标记”的位置。

21
董秀芳(2007)讨论了汉语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问题,并指出:“通过词汇
化形成话语标记的过程是话语中经常连用的成分的组块化与一体化,其意义是话
语意义的规约化和语义化,话语标记的形成与词汇化与语法化是密切相关的。”
董秀芳概括出了话语标记形成的主要两条路线:1.短语—话语标记;2.短语—词
(固定语)—话语标记。根据“总归”一词的语义来看,我们认为总归应是由短
语词汇化为副词“短语”后,进一步语法化为表总结的话语标记的。因此“话语
标记”要与表“强调”相连。

图 2-4 可能的“毕竟”类副词概念空间之二

22
第三章 古代汉语“毕竟”类副词的语义功能
汉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不同历史时期的汉语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张敏
(2010:36)指出:

汉语发展史上每一个有足够文献资料的横截面都可视为
一个自足的语言系统(例如,以《左传》为代表的先秦某个特
定时期的语言、以《史记》为代表的西汉通语、以《祖堂集》
为代表的唐五代带南方色彩的早期官话,等等),根据其多功
能语法形式的兼用模式,在我们从当代活语言中归纳出来的概
念空间之上,可展现古代某个时期、某个地域的汉语变体的个
性,将他们按时间顺序叠置起来,则可清楚地看清清楚演变的
脉络。

因此在本章我们将古汉语按照不同的历史阶段划分为四个时期:两汉时期、
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本文的研究对象最早出现在西汉,因而没有包
括先秦时期)。把这四个时期的汉语看作四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对这“四种语言”
中的“毕竟”类副词进行考察和描写,归纳出这四种语言中“毕竟”类副词的语
义功能后,借助语义图的操作方法(主要是根据“邻接性要求”)和语法化理论
来补充和修正第二章初步建立的概念空间。

3.1 两汉时期

根据我们目前所掌握的语料来看,本文所考察的“毕竟”类词语的成词年代
相较于单音副词来说较晚,均在西汉以后。且这六个“毕竟”类副词都是复音词,
汉代是汉语词汇复音化的重要时期,到了汉代双音节词大量出现,因此“毕竟”
类词语的成词时间符合汉语汉代复音化的大潮流。

3.1.1 两汉时期的“毕竟”

“毕竟”连用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此时的“毕”和“竟”是两个独立的词。
《广雅》对“毕”的解释为:“毕,竟也。”由此可见“毕竟”最初是由两个同
义动词组成的并列短语,表“完结、结束”义。到了东汉时期,“毕竟”结合得
更加紧密,张秀松(2015)指出:“毕竟”最晚在东汉就已词汇化为动词了。我
们所搜集到的语料事实也的确能佐证张的推断,这一时期的动词“毕竟”语义基
本不变,表“终结、完毕”的意思,如:

23
(1)所以然者,此八月、九月、十月三月也,天地人正俱毕
竟,当复反始。(《太平经》卷 48)
(2)子已知之矣。拘校上古、中古、下古之贤明辞,其中大
善者卷记一,十卷得十,百卷得百,千卷得千,万卷得万,亿
卷得亿;卷得十,十亿矣;卷得百,百亿矣。已毕竟,复以类
次之,使相从,贤明共安之,去其复重,编而置之,即成贤经
矣,真人知之耶?(《太平经》卷 41)

这两个例句中的“毕竟”都是动词,例(1)是说八月、九月、十月这三个
月是天地人世间万物处于终结,万物重新开始生长的时候。例(2)则指将前贤
所写贤明之辞校对整理完毕,然后分门别类,剔除重复的内容,编纂成贤经。此
处的动词“毕竟”我们将其功能概括为表“完结”义。
此外,我们发现“毕竟”在汉代就已经出现类似时间副词的用法了,可表时
间上的终点,是对事物最终结果或状态的客观陈述,相当于“最终、最后”,例
如:

(3)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
毕竟大乐。(《八大人觉经》)
(4)必定不成阿耨多三藐三菩提。住於生死。毕竟不闻佛声
法声比丘僧声波罗蜜声力无畏声乃至一切诸善根声。(《北凉
译经大悲莲华经》)

例(3)表世间众生最终能得到大乐,例(4)指人们的最终结果或状态是“不
闻佛声法声比丘僧声波罗蜜声力无畏声乃至一切诸善根声”。不过,我们未在汉
代的纯本土文献中找到表“最后”义的“毕竟”,以上例句都出自汉译佛典。

3.1.2 两汉时期的“究竟”

与“毕竟”相同,“究竟”连用也始见于西汉时期。“究竟”最初不是一个
独立的词,而是一个动词性短语。但是,在同时期的文献中,我们发现了有用作
动词的“究竟”。这一时期的动词“究竟”能表穷尽义和完结义。如:

(5)夫贤主所作,固非浅闻者所能知,非博闻强记君子者所
不能究竟其意。(《史记·三王世家》)

24
(6)书而记之,聚于一间处,众贤共视古今文章,竟都录出
之,以类聚之,各从其家,去中复重,因次其要文字而编之,
即已究竟,深知古今天地人物之精意矣。(《太平经》卷 41)

例(5)意为:先贤的文章,不是见识浅薄的人能够知道通晓的,不是学识
广博有才能的君子无法穷尽贤主所要表达的深意。例(6)表示人们读完了所有
的文章,把它们整理记录下来。有趣的是,例(2)与例(6)虽出处不同,使用
的主要动词不同(分别是“毕竟”和“究竟”),但所述事件、句子意思却基本
相同。这就说明在汉代这两者在作动词时是能够相互替换的,都表“完结义”。
此外,在东汉时期“究竟”还有类似名词的用法:

(7)九月者,天气之究竟也,物到九月尽欲死……(《太平
经》卷 48)

这句话的意思是:九月是天气的终结,万物到了九月都要凋零死去了。“究
竟”前有一个“之”字,“之”有将动词“究竟”转为名词的功能,因此本文认
为例(7)中的“究竟”其实也是一个表“完结”的动词。

3.1.3 两汉时期的“总归”

“总归”连用最早也在西汉时期,此时的“总归”确切来说是一个跨层结构,
表示“全部归结于”的意思,主要以“总归+N”的形式出现,其后接内容都是名
词性成分。表示前面的事物全部归属于后一事物,有“归结义”:

(8)假借,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文字之义,
总归六书,故曰立字之本也。(《汉书》艺文志·第 10)
(9)巨细或殊,情理同致,总归诗囿,故不繁云。(《文心
雕龙》)

例(8)、例(9)中“总归”后接的“六书”“诗囿”是都是名词性成分,
而且是含义准确的专有名词,分别表示全部归属于六书和全部归于诗囿。

25
3.1.4 两汉时期的“终归”

“终归”连用最早也出现在西汉时期。两汉时期的“终归”与“总归”相同,
也还未成词,是一个跨层组合,意为“最终归于”。起初“终归”的后接成分均
为名词,如:

(10)而苏代、厉遂不敢入燕,皆终归齐,齐善待之。(《战
国策》卷 29)
(11)斯人俱灰灭矣,当时疲精力,驰鹜嗜欲蛊惑之事,宁知
终归荒田野草乎?(《赵飞燕外传》)

上两例中“终归”后续成分“齐”“荒草田野”也是意义实在具体的名词,
分别表示苏代、苏厉最终归顺于齐国;一切最终都归于荒草田野之间,归于虚无
的意思。“终归”表“归结义”。
根据现存文献,我们未检索到“终究”和“到底”汉代的语料。有关于这两
个词的功能性质我们将在后文进行讨论。根据上文所述,两汉时期“毕竟”类词
语与现代汉语中的该类词相差较大,他们多数还未完全凝固为一个独立的词,意
义较实在,主要表客观陈述义,其主要功能可以概括为:表穷尽义、表完结义、
表最后和表归结义。
据前文的分析,现将“毕竟”类词语(其中“总归”和“终归”还不能算作
真正的词)两汉时期的语义功能通过下表展示:
毕竟 究竟 总归 终归

穷尽 +

完结 + +

最后 +

归结 + +
表 3-1 两汉时期“毕竟”类词语的语义功能
根据表 3-1 我们能清晰的描绘出这几种功能之间的关系(由于“终归”和
“总归”在两汉时期还未成词,且功能单一,因此表“归结”的功能不与其他功
能直接相连):

26
图 3-1 两汉时期“毕竟”类词语的语义功能

3.2 隋唐时期

南北朝时期是上古汉语转向中古汉语的关键时期,古代汉语在这个时期发生
了许多重大变化。鉴于隋唐时期紧随南北朝时期之后,这两段历史时期衔接紧密,
所以本文将南北朝时期的“毕竟”类词语纳入隋唐时期进行考察。在这一历史阶
段,“毕竟”类词语的语义功能逐渐丰富起来。除了能作动词、时间副词以外,
还出现了评注语气副词、疑问语气副词的用法。另外,“到底”和“终究”在这
一时期的语料中也出现了。

3.2.1 隋唐时期的“毕竟”

隋唐时期的“毕竟”仍可以作动词,表“完结”义。但是从语料上来看,唐
中后期动词“毕竟”就已经趋于消亡,这一时期表时间义的副词“毕竟”有所发
展,除了佛教典籍以外,本土文献中也出现了表时间义的“毕竟”:

(12)又降神礼讫,下阶就幕而立,须奏乐毕竟,似若不愆烈
祖,迟祭不速讫也。(《三国志·魏书》卷 1)
(13)然如来穷理尽性,因感成教,故五善思启,戒品为之设,
六蔽待祛,般若为之照,薰以十善,净以无漏,毕竟解脱,至
菩提而已矣。(《全刘宋文》卷 22)
(14)清辨等破定有之相,令尽彻至毕竟真空,方乃成彼缘起
妙有。(《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

上述句子中,例(12)讲述了祭祀的流程,这里的“毕竟”是一个表“完结
义”的动词。而后两例是表“最后”的时间副词,这里的时间副词“毕竟”与两
汉时期的时间副词“毕竟”相同,主要表客观真值义。

27
隋唐时期一些语料中的时间副词“毕竟”不仅能表示时间上的最后,同时还
带有说话人对最终结果的主观看法和评价,有强调最终结果的功能,如:

(15)人道蓍神龟骨灵(一作圣),试卜鱼牛那至此。六十四
卦七十钻,毕竟不能知所以。(《全唐诗 3》第 439 卷)
(16)九登龙门山,三饮太湖水。毕竟不成龙,命负张胡子。
(《全唐诗 5》第 867 卷)
(17)松树千年朽,槿花一日歇。毕竟共虚空,何须夸岁月。
(《全唐诗 3》第 428 卷)

以上 3 例中的“毕竟”不仅陈述了“不知所以”“最终没能成龙”“共虚
空”的结果,还表达出诗人对结果的惋惜和不满之情,含有对这些结果的主观强
调义,相当于“终究”。这种从表客观陈述的命题功能演变为表主观评价的表现
功能的变化,与 Traugott(1997)所说的“主观化”的过程相符合,是客观意义
的减弱,主观意义的增强。张秀松(2015)指出:“时间副词‘毕竟’和‘到底、
终究’以及英语中的 the last,in the end 等一样,通过语境吸收发生了从客观真值
义向主观强调义的语义演变,即‘最后’>‘终于,终究’。”虽然上述的“毕
竟”带上了一定的主观色彩,带有强调最终结果的功能,但我们认为此时其仍属
时间副词。
此外,隋唐时期的“毕竟”还有评注语气副词和疑问语气副词的用法。评注
语气副词“毕竟”最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18)清虚之理,毕竟无身。夫神通变化者,其犹於龙升天。
覆宇宙者,其犹於云凝。(《宝藏论》)
(19)何以故,彼梦中女毕竟无故,云何而有境界欲事,彼人
徒劳。(《佛说转有经》)

例(18)的“毕竟”有歧解,既可理解为清虚之理的最终状态是无身,也可
以理解为对清虚之理无身这一结论的强调。而例(19)的“毕竟”只能理解为对
梦中女无故这一结论的强调和确认。由于我们收集到的南北朝时期表主观强调的
“毕竟”用例较少,因此我们认为南北朝时期是评注语气副词“毕竟”的萌芽时
期。唐代以后,表主观强调的“毕竟”才真正开始发展,这一时期的“毕竟”主
要强调主观结论:

28
(20)毕竟男儿自高达,从来心不是悠悠。(《全唐诗 5》第
844 卷)
(21)为钱虚玷染,毕竟不如无。(《全唐诗 5》第 842 卷)

例(20)强调了男儿拥有高远志向的结论;例(21)强调为了钱财玷污了自
己还不如没有钱财来得好的这一最终观点。
中唐时期的“毕竟”能在疑问句中作疑问语气副词表对事物最终结果或状
态的追究,例如:

(22)“什摩处是破处?”报慈云:“什摩年中,向你与摩道?”
僧云:“毕竟作摩生?”报慈便打一下。(《祖堂集》第 16
卷)
(23)侍云,还学禅麽。师云,不学禅。侍云,经又不看,禅
又不学,毕竟作个什麽。(《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下)
(24)朱门深锁春池满,岸落蔷薇水浸莎。毕竟林塘谁是主,
主人来少客来多。(《全唐诗 3》第 438 卷)
(25)毕竟金与银,何殊泥与尘?(《白居易诗集》)

以上句中的“毕竟”都位于问句句首,从性质上来看皆为真性询问。如例
(22)、(23),这两例都出自禅宗语录,口语性较强,句中有多次询问,“毕
竟”所在的小句都是追加问,能加强追问语气。后两例都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
作,例(24)是诗人因主人很少来林塘而客人却常去的反常理的现象产生的疑问;
例(25)则是白居易对金银与尘泥土有什么区别的疑问,两句中的“毕竟”都加
强了疑问语气,表深究。

3.2.2 隋唐时期的“究竟”

隋唐时期,动词“究竟”十分活跃,主要表“完结、穷尽”义:

(26)下官惑缘既积,尘累未消,近摄卫乖方,遂中途感疾,
不得餐承究竟,辟开末品,徒自克责,终关缘运。不审比日何
以怡神?(《全梁文》卷 22)
(27)含垢藏疾,容受直言,听受吏民士庶上书,一月之中至
数十百封,虽文辞鄙陋,犹览省究竟,意无厌倦。(《三国志》
卷 3·明帝纪第三)

29
(28)臣窃自痛,一为不善,使史籍所阙,胡广所校,二十年
之思,中道废绝,不得究竟。(《后汉书》第 3 律例下)
(29)两既不成,一何所有。究竟穷极,不存轨则。(《信心
铭》)

例(26)表“我”在路途中得病了,连饭都没有办法吃完;例(27)表达了
虽然一个月要看数百封文辞鄙陋的上书,但仍然能够全部看完,不感到厌倦;例
(28)中的“究竟”和前文的“中道废绝”形成对比是“完成、完毕”的意思。
例(29)中的“究竟”与“穷极”为同义词,表“穷尽”义。
王军(2009)认为:到了唐代,“究竟”开始凝固为一个复音副词。从我们
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王军的判断是正确的。在隋唐时期,表时间义的“究竟”已
经出现。如:

(30)凡是有心,定当作佛。究竟涅盘,常乐我净。(《禅源
诸诠集都序》)
(31)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华严经》)

例(30)、(31)中的“究竟”都在客观陈述修佛的最终结果或状态,相当
于“最后”。我们所搜集到的唐代文献中表时间义的“究竟”也均出自汉译佛典
和佛语录,同一时期本土文献中几乎没有类似的用法,这与“毕竟”的情况类似。
据此,我们揣测表“最后”的时间副词“毕竟”源自佛典。
无独有偶,隋唐时期的“究竟”也可以表疑问,一般处于疑问句或陈述句中
的疑问部分,有追究问题答案的功能,如:

(32)逸民羽客期皆至,疏竹青苔景半斜。究竟相依何处好,
匡山古社足烟霞。(《全唐诗 2》第 324 卷)
(33)唯我罪浓忧性命,究竟如何问此身。(《敦煌变文新书
集》卷 6)
(34)问:“学人去南方,忽然雪¤问赵州意,作摩生祗对?”
师云:“遇冬则寒,遇夏则热。”进曰:“究竟赵州意旨如何?”
(《祖堂集》卷 18)

上述“究竟”都是疑问语气副词,例(32)表诗人对相依有什么好的疑问;
例(33)则表达了诗人因罪孽深重而对自己结局的深究和疑问;例(34)也表疑

30
问,但是和前两句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这句“究竟”所处的问句不是首次发
问,是对前面问题的追加询问,疑问语气更甚。
虽然隋唐时期副词“究竟”已经出现,但是并未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相较之
下名词“究竟”十分常见。例如:

(35)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36)僧云:“文殊与维摩,还得究竟也无?”(《祖堂集》
卷 11)

以上“究竟”的意义即为《汉语大词典》中“究竟”一词的第四条:“佛教
语。犹言至极,即佛典里所指最高境界。”在佛典中“究竟”还常以“究竟+N”
的形式出现,如“究竟界”“究竟智”“究竟大业”等等,这样的“究竟”我们
认为是一个形容词,有“至极”义,可以理解为“最高的 N”。南北朝至隋五代
甚至到宋朝,佛教在中原盛行,使得佛典译经大量涌现,因而隋唐时期出现大量
带有佛教色彩的“究竟”也就显得十分合理了。不过,此类“究竟”不属于本文
研究的重点,这里不再赘述。

3.2.3 隋唐时期的“总归”

在隋唐时期,“总归”还未凝固为一个词,其语义与两汉时期基本相同,主
要表“全部归于”义。有所变化的是:该时期“总归”的后接成分扩展了:

(37)朝之眾務,總歸於臺閣矣。煬帝即位,廢三師官。(《通
典》卷 22)
(38)年及笄,总归於□□持□恍□□□□□□□□□待宾客……(《唐
代墓志汇编续集》)
(39)佛家若强,朕与合国之人,总归事佛;分毫差失,二人
总须受诛。(《敦煌变文集新书》)

两汉时期的语料都是“总归+N”的形式,“总归”的后接成分是具体的名
词,然而在隋唐时期出现了“总归于+N”的例子,如(37)、(38),还出现了
“总归+动词”的例子(39)。因而我们认为唐代“总归”有开始凝固成词的趋
向。

31
3.2.4 隋唐时期的“终归”

隋唐时期,跨层结构“终归”仍十分强势。不过在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中我们
观察到“终归”的后接成分也发生了变化:一些文献中出现了“终归于 N”的新
形式,例如:

(40)法华经中虽约观明果,则摄於止,故云:“乃至究竟涅
盘常寂灭相,终归於空。”(《小止观》)
(41)终归骨兮后土,建斯塔兮长君。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终归”后加了介词“于”使“归”和后接部分被隔开,如此一来,“终”
和“归”之间的联系就更加紧密了。此外,与“总归”类似,“终归”的后接成
分中也出现了谓词性成分。如:

(42)义兵虽败,而功业必成;贼众虽克,而终归殄灭。(《晋
书》卷 104)
(43)臣松之以为辨章事理,贵得当时之宜,无为虚唱大言而
终归无用。浮诞之论,不切於实,犹若画魑魅之象,而踬於犬
马之形也。(《三国志》卷 24)

这两例中的“终归”后所接的“殄灭”“无用”都是谓词性成分。但在这些
句子中,“归”仍是主要动词,后续成分是它的宾语,因此我们认为这里的“终
归”还不是一个独立的词,其语义也是由“终”“归”两个词的结合而成的,表
“最后归于”义。
不过,基于副词的主要功能就是修饰谓词性成分的这一共识。“总归”和
“终归”后接成分的这种变化向我们发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号:他们逐渐开始
向副词演变了。
其实,在隋唐时期,“终归”就已经能作时间副词了。通过考察,我们发现
表时间义的“终归”最早可追溯到六朝时期:

(44)只是一场虚费力,终归不作栋梁材。(《敦煌变文新书
集》)
(45)如今寸步阻天津,伊处留心更觅新。莫言长有千金面,
终归变作一抄尘。(《游仙窟》)
(46)兀兀信因缘,终归有一倒。(《王梵志诗》)

32
上 3 例的“终归”后分别有“不作”“变作”“有”这几个动词,它们是句
中的主要谓语,而“终归”是修饰这些谓词成分的状语,主要表时间或事理上的
最后。除了表时间义之外,上述例子中的“终归”都带有一定的主观评价义。如
例(44)中的“终归”陈述最后没有成为栋梁材的结果以外,还表达出作者对这
一结果的惋惜之情,相当于“最后还是”,强调已然结果无法改变,力避还来。
而例(45)中“终归”后接的“变作一抄尘”的结果是未然的,这一结果是作者
主观认识上的必然结果。相当于“最后一定如此”,强调结果的必然性。
到了隋唐时期,“终归”的主观性增强,逐渐发展出评注语气副词的功能,
能强调所述内容,例如:

(47)假使边庭突厥宠,终归不及汉王怜。(《敦煌变文集新
书》)
(48)须觉悟,早修行,浮世终归不久停, 煞鬼岂曾饶富贵,无
常未肯怕公卿。(《敦煌变文集新书》)
(49)看君只是撑船汉,终归不是弄潮人。(《祖堂集》卷
13)

例(47)表明了作者认为受到突厥宠爱比不上受到汉王的宠爱的看法,是说
话人的所作的最终判断,“终归”在此处表对结论的强调;例(48)强调了浮世
“不久停”的观点;例(49)强调说话人对对方本质的判断,并表明自己最终的
结论:撑船汉不是弄潮儿。

3.2.5 隋唐时期的“终究”

据考察“终究”连用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用例较少,我们检索到的凡 2
例:

(50)仰给活性命,为诗告友生。负愧终究竟。(《全唐诗 2》
第 339 卷)
(51)李石曰:“覃所陈,因武帝以谏,欲陛下终究盛德。”
帝曰:“诚然。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新唐书》卷 165)

上述的“终究”还不是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词,从语法层面来看,“终”与
“究”分属两个层次,是一个偏正短语。从语料的数量(2 例)可见“终究”在
隋唐时期还没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33
王静(2014)认为:“‘终究’为动词性短语时,‘究’为句中主要动词是
句法语义的核心部分,认知突显度大,当两个谓词性成分连用,在“一个动词核
心”原则的句法限制下,语义重心后移,‘究’发生了非范畴化,动词功能和语
义属性弱化,‘终’和‘究’之间的界限趋于消失,‘终究’的意义抽象化,在
句中充当状语,用来修饰限制其后的谓词性成分,表时间的‘最终’义,这是‘终
究’成词的动因之一。”
与其他几个词不同,“终究”在历史上出现了断层,通过考察北大语料库中
的文献,我们发现,“终究”一词首次连用的确可追溯到隋唐时期,但是在随后
的宋元时期却未发现任何有关“终究”的语料,然而在明代和清代“终究”又再
次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这种断层现象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在着力寻求资料解释
着这一现象的时候,我们发现《汉语大词典》(罗竹风,1993:13309)中“终
久”一词的释义第一条为:犹终究。其中所给出的例子是唐代方干的《山中诗》:
“松月水烟千古在,未知终久属谁家?”另一条释义则为“长久”。在江蓝生和
曹广顺编著的《唐五代语言词典中》(江蓝生,1993:88)我们也发现了“终久”
的条目,其中的解释也是:“终究,到底”。因而我们认为“终久”是“终究”
的异体词,将“终究”与表“到底”的“终久”合并考察。
虽然上文提及在唐代“终究”还未成为一个独立的词,并且在《唐五代语言
词典中》也没收录“终究”,但是却有“终久”一词,这就反映出“终久”在唐
代已经是一个独立的词了,其语义功能较为多样。首先这一时期的“终久”能表
客观时间上的终点,有“最后”义,如:

(52)但能存岁节,终久得同欢。(《全唐诗 3》第 510 卷)


(53)松月水烟千古在,未知终久属谁家。(《全唐诗 3》第
885 卷)

上述两例的“终久”主要表客观陈述,几乎不含主观性,意为:“最后能得
到快乐”和“不知道最后属于谁家”。
“终久”还能表“始终”,有“一直,从开始到最后”的意思:

(54)犹能化为萤,岂我愚暗身。终久不发明,所悲道路长。
《全唐诗 3》第 497 卷)

34
例(54)中的“终久”虽然也表时间义,但与表时间事件终点的“终久”不
同,主要表示一段持续的时间,这里的“终久不发明”是指从开始到结束的这一
段时间一直没有发出亮光。

3.2.6 隋唐时期的“到底”

“到底”连用最早也见于唐代,我们在北大语料库中搜索到的唐五代时期
“到底”凡 21 例。其中有 18 例是短语“到底”。分别表示“到达底部”“直到
尽头”“到最后”:

(55)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须五家摊税。似投石井中,
非到底不止。(《旧唐书》卷 171)
(56)十娘咏盏曰:“发初先向口,欲竟渐伸头;从君中道歇,
到底即须休。”(《游仙窟》)
(57)从来姑息难为好,到底依栖总是诹。西望家山成浩叹,
临风搔首不胜愁。(《全唐诗 3》第 467 卷)

张秀松(2011)认为初唐时期短语“到底”相连为后来其词汇化为表最终义
的时间副词到底提供了句法条件。唐五代时期作状语的短语“到底”,尤其是
“到底清”的频频连用,显示出较为明显的词汇化倾向。使短语“到底”在表示
空间上的“到达底部”“直到尽头”义的同时兼有表示“从始至终,从头到尾”
的时间用法。我们同意张秀松的观点。
隋唐五代时期还有 3 例“到底”可以看成是副词:

(58)邹家不用偏吹律,到底荣枯也自均。(《全唐诗 4》第
643 卷)
(59)寄语长安旧官盖,粗官到底是男儿。(《全唐诗 3》第
516 卷)
(60)到底根元是何物,分明只是水中金。(《全唐诗 5》第
859 卷)

例(58)的“到底”即可看成是表“到最后”的短语,也可分析为表“最终、
最后”的时间副词;例(59)中的“到底”有评注语气副词的功能,强调了粗官
的本质是男儿的结论;例(60)的“到底”加强了对“根元是何物”这一问题的

35
疑问语气。虽然以上三种用法的“到底”在隋唐时期用例极少,不具普遍性,但
是这几个用例的出现反映出副词“到底”在唐五代时期开始萌芽。
综上,隋唐时期“毕竟”类词语的主要功能为:表穷尽、表完结、表最后、
表始终、表最终(结果)、表疑问、表强调、表归结。
据前文的分析,现将该类词隋唐时期的语义功能通过表 3-2 展示:
毕竟 究竟 总归 终归 终究(久) 到底
穷尽 +
完结 + +
最后 + + + (+)
最终(结果) + + (+)
始终 +
强调(结论) + + (+)
疑问 + (+)
归结 + +
表 3-2 隋唐时期“毕竟”类词语的语义功能
根据上表和前文的论述,我们可以归纳隋唐时期“毕竟”类词语不同语义功
能之间的关系:

图 3-2 隋唐时期“毕竟”类词语的语义功能分布

3.3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的“毕竟”类副词除了表时间义、表疑问、表强调的功能以外还出
现了表肯定推断和表主观意愿的用法。

36
3.3.1 宋元时期的“毕竟”

宋元时期的“毕竟”延续了唐代“毕竟”时间副词的用法,能够表示时间上
的终点也能表示说话人对最后结果的主观评价和态度:

(61)毕竟水须朝海去。到头云定觅山归。(《古尊宿语录》
第 34 卷)
(62)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
(《柳永词》)

例(61)中的“毕竟”后有“须”字,据此我们判定这里的“毕竟”主要陈
述水最终归入大海的结果,而例(62)在陈述最终没有睡着这一结果的同时还表
达出诗人对一夜无眠这种结果的遗憾和不满,不期望的结果力避还来,强调已然
结果,可以理解成“最终还是”的意思,主观性较强。
宋元时期“毕竟”的疑问语气副词用法最为强势,多表示对前面问题的追加
询问或对事物结果和最终状态的深究,例如:

(63)又问,地狱毕竟是有是无。(《禅林僧宝传》卷 27)
(64)是甚么邪魔外道通名讳?(魂子云)也不是。(正末云)又不
是。(唱)毕竟是甚的东西?(《全元曲》杂剧 3)
(65)汝名拾得,因丰干拾得汝归。汝毕竟姓个甚麽?(《五
灯会元》卷第 2)

例(63)中的“毕竟”所在的问句前有一个“又”字,这个标记告诉我们发
问者在先前已经有过提问了,后面的问题是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不明确或不满意
而追加的问题;而(64)更加直观,“毕竟”所在问句是先前发问没得到满意的
答案的再次发问,都表追问;
(65)则更加侧重于对对方姓什么这个问题的深究。
以上的这些问句都是有疑而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真性询问。
余珩(2016)提到:“宋代‘毕竟’的疑问副词用法达到鼎盛,而且还出现
了非真性询问的用法”,表非真性询问的“毕竟”常常出现在反问句中,多是为
了反诘、引起对方的注意或提起下文。例如:

(66)但为之,毕竟是为个甚么?诲人,毕竟是以甚么物事诲
人?这便知得是:为之是为仁圣之道,诲之是以仁圣之道诲人。
(《朱子语类》卷 34)

37
这个句子中朱熹在发问之后,随即给出了问题的答案,是一种自问自答的形
式。虽然例(68)的“毕竟”和(64)、(65)的一样,都处在问句中,但是这
里说话人是无疑而问,不表示对问题答案的追究,主要是问了引起对方对这个问
题的注意或思考,从而引出下文所要说的话,“毕竟”的疑问语气被削弱了。
宋元时期“毕竟”作评注语气副词时,多表对事实结论或原因的强调,如:

(67)仁虽似有刚直意,毕竟本是个温和之物。
(《朱子语类》
卷 6)
(68)不蔽于此,则蔽于彼,毕竟须有蔽处。(《朱子语类》)
(69)然毕竟厉公有罪,故难说出。(《朱子语类》卷 55)
(70)毕竟你没爹娘,我没亲生。若念骨肉一家,须早办回程。
(《全元曲》戏文)

上述四个例句中的“毕竟”都有较强的主观评价义,是评注语气副词。其中
(67)、(68)分别说明了“仁的本质是温和的”和“无论如何让最终需要有一
个蔽处”的结论;(69)、(70)则侧重于强调原因。
史金生(2003)认为,宋代的副词“毕竟”有强调未然的、推断的结论的功
能,在句中可以解释为“必定、一定”。他给出的例句为:

(71)如四旁已穷得,中央未穷得,毕竟是在中间了,将来贯
通,自能见得。(《朱子语类》卷 18)
(72)嫁娶张状元毕竟有福有份。(《张协状元》)

但我们认为史金生用这两例来例证宋代的“毕竟”能表肯定推断是不恰当
的。因为这两句中的“毕竟”既可以理解为强调事物特质的评注语气副词也可以
理解为表“必定、一定”的肯定语气副词,上述两个例句只能说展现出了“毕竟”
有向“表肯定推断”演变的倾向。
孙菊芬(2002)指出:“根据‘连续体’概念,语言形式在发生语法化的过
程中,都是渐变的,不同范畴之间的转变会有一个过渡。”上述句中“毕竟”作
两可解释就是这种过渡的外现。从语义演变的角度来看这也是词义随时而变的印
证。虽然上述的两个例子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史金生得出的结论却是符合语言
事实的,我们在宋朝的文献中发现了下例:

38
(73)如人腹痛,毕竟是腹中有些冷积,须用药驱除去这冷积,
则其痛自止。(《朱子语类》卷 16)

这句话是说话人对于腹痛这一现象成因的推断,认为腹痛必定是腹中积了冷
气所造成的,这里的“毕竟”就 只能作“一定、必定”解释,有表肯定推断的
功能。
语料调查显示,宋代表“肯定推断”的“毕竟”还比较少见,但是到了元代,
此类用例开始增多,例如:

(74)(净、丑)哥哥与你厮打来?(小生)也不曾。(净、丑)你毕
竟冲撞了他。(《全元曲》)
(75)亚爹,酒泻了,你莫打。我口边不湿,毕竟是神吃了。
(《全元曲》戏文)
(76)今日李大户唤我,毕竟是这桩事要紧。且去看他有甚说
话。(《全元曲》杂剧 2)

例(74)是人物对话,其中净和丑两个角色认为哥哥生小生的气必定是因为
小生冲撞了哥哥,这是净和丑主观的肯定的推断;例(75)中说话人向亚爹解释
自己没有喝酒,认为肯定是神仙喝了,也是说话人的主观推断;例(76)说话人
认为李大户叫他肯定是有重要的事要说。以上的这些例子都是话语主体的对某一
事件主观的、肯定的判断,即话语主体对某一事件的必然认识,本文将这种功能
称为肯定推断。
实际上,“毕竟”在《汉语大辞典》(罗竹风,1993:10924)的释义第三
条为就是:必定。同时在词典中还有如下两个例句:

(77)郑老儿先去望一望:井底下黑洞洞不见有甚声响,疑心
女儿此时毕竟死了。(《二刻拍案惊奇》卷 25)
(78)将手儿采一朵花来戴……花心还未开,早知道你无心也,
我也毕竟不来采。(《挂枝儿•茉莉花》)

先不论这两个例句的时代问题(上两例都出自明代而非宋代),《汉语大词
典》将这两例“毕竟”归为一个义项,按照词义上来看是可行的。但要从语义功
能上来看,例(77)的“毕竟”与例(78)的“毕竟”不同,应分列为两种功能。

39
例(78)中的“毕竟”主要凸显主语或施事(不)施行某一动作的意志之强烈,
其功能很显然与推断无关。
实际上,早在元代就有表主观意愿的“毕竟”了,我们共检索到 2 例:

(79)我王择贤毕竟是今年,与我儿选个福非浅。
(《全元曲》)
(80)伍老爷,你毕竟不肯退兵,罢、罢、罢,一发借那把白
金剑与我,也勒死了。(《全元曲》戏文)

从意义上来看,上两句的“毕竟”都可解释为“必定、一定”。那他们从功
能上该如何区分呢?我们关注到 Palmer(2001)将情态划分为:认识(Epistemic)
情态、义务(Denotic)情态和动力(Dynamic)情态三大类。其中动力情态包括:
能力、意愿和条件可能三种。(转引自范晓蕾,2011)第一例中的“毕竟”表达
了王泽贤一定要在今年帮自己的女儿选一个好姻缘的强烈意愿;第二例强调了伍
老爷不肯退兵的主观意愿,都凸显了话语主体即行为施行事的主观意愿。属于
Palmer(2001)情态分类中的动力情态,有强调主观意愿的功能。

3.3.2 宋元时期的“究竟”

宋元时期动词“究竟”仍十分活跃,语义更加丰富。可以表示:“穷尽”“完
结”“研究”“通晓”等义,佛教用语“究竟”仍然很常见。此外,本文的研究
对象副词“究竟”也稳步发展。
宋元时期,“究竟”作时间副词时能表“最后”“最终(结果)”和“始终”,
如:

(81)外道典籍,世出世间,皆从此出。故云,无不从此法界
流。究竟还归此法界。(《禅林僧宝传》卷 12)
(82)咄!任汝神通变化,究竟须归这里。(《五灯会元》卷
16)
(83)到今日巧成夫妇,方显得究竟如初。(《全元曲》杂剧
2)

例(81)中的“究竟”后有一个语气副词“还”,因此“究竟”在此处主要
表客观陈述义,表最后;而(82)表示不管你如何大显神通,变化多端,最后还
是要回到这里。此处的“究竟”除了陈述时间终点以外,更多的是表对最终结果
的强调,有很强的主观性;例(83)意为到了今天碰巧结为夫妇,才显得一直如

40
最初之时那样,好像从未变过,“究竟”表示“从开始到结束、一直”的意思,
表始终。
“究竟”也可以作疑问语气副词,主要加强疑问语气:

(84)曰:“既非众生,莫是佛否?”师曰:“不是佛。”曰:
“究竟是何物?”师曰:“亦不是物。”(《五灯会元》卷 3)
(85)曰:“如是见时,是谁之见?”师曰:“无有能见者。”
曰:“究竟其理如何?”(《五灯会元》卷 2)

宋代的疑问语气副词“究竟”大多出自于佛语录,为问答的形式,表示对前
一个问题的“追问”,是真性询问。与“毕竟”相似,宋元时期的“究竟”也有
表非真性询问的用例:

(86)郑廷玉究竟创作并流传下来多少杂剧,历来说法不一。
(《全元曲》杂剧 1)

例(86)“毕竟”所在问句主要表说话人对这个问题存在疑惑,而非一种实
际的询问行为,是非真性询问。

3.3.3 宋元时期的“总归”

宋元时期,“总归”仍未凝固成一个独立的词,意义还是“全部归结于”。
上文我们提到唐后期“总归”的后接成分开始由单纯的名词性成分扩展到谓词
性成分。到了宋代这一趋势更为显著,我们在北大语料库中检索到宋元时期的有
效语料共 7 条,其中有 4 条的后接成分为谓词性成分,占全部用例的 57%。

(87)飞入楼台,舞穿帘幕,总归流水。(《全宋词》第 2
册)
(88)花神为谁著意。把韶华、总归姝丽。(《全宋词》第 4
册)

例(87)中的“流水”为具体名词,例(88)“总归”的后接成分“姝丽”
为形容词。我们看到历代文献中“总归”的位置都是在句中。但是在元代有 1
例“总归”位于小句句首:

41
(89)多少鱼龙争变化,总归西北会风云。
(转引自王静,2011)

由此可见,“总归”在句中的位置渐渐变得灵活,这种句法位置上的变化也
能推动“总归”逐渐向副词演变。

3.3.4 宋元时期的“终归”

宋元时期“终归”与前朝并无二致,主要为一个跨层结构,也有少数表时间
义和强调义的副词“终归”:

(90)延政终归于江南,封自在王,寻改光山王,终鄱阳焉。
(《五国故事》卷下)
(91)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全元曲》戏文)
(92)此是风力所转。终归败坏。(《古尊宿语录》卷 33)
(93)看君只是撑船汉,终归不是弄潮人。(《五灯会元》卷
13)

例(90)、(91)的“终归”还未成词,主要表“最终归于”义;而(92)
中的“终归”可以理解为时间副词,表最终结果一定是败坏;例(93)的“终归”
是一个评注语气副词,强调最终结论。
整体来看,“总归”和“终归”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

3.3.5 宋元时期的“终久”

我们没有检索到宋元时期“终究”的语料,不过却发现了“终久”,这一时
期的“终久”作时间副词时,有时只表示事件或时间上的终点,相当于“最后”;
有时能表主观义,强调最终结果;有时表示“持续一段时间内的状态、特质不发
生改变”,相当于“始终”:

(94)如火之烟,这下面薪尽,则烟只管腾上去。淳云:“终
久必消了。”(《朱子语类》卷 3)
(95)也须静着心,实着意,沉潜反复,终久自晓得去。(《朱
子语类》卷 121)
(96)所谓始终条理者,集注谓―条理犹言脉络‖,莫是犹一条
路相似,初间下步时才差,便行得虽力,终久是差否?(《朱
子语类》卷 58)

42
(97)将那皮顽的学生。向师傅禀了。就打了他。他也是终久
不怕。(《老乞大新释》)

例(94)“终久”后的“必”表示将来一定,因而此处“终久”在句中主要
陈述时间终点相当于“最后”;例(95)中的“终久”含有对最终结果的强调;
(96)和(97)中的“终究”则是表“从头到尾、从开始到结束”的始终义。此
外,元代还有 1 例表强调的“终久”:

(98)你多与他钱物,好好的说,这般时口也顺,终久是有道
理的勾当。(《朴通事》)

例(98)“终究”主要强调说话人所作的“这是有道理的事情”的主观结论。
此例出自于《朴通事》,这是一本当时朝鲜人学习汉语的教材,一般在语言教材
中出现的句子都是较为普遍常用的,因此我们认为表强调结论的“终久”应该不
是偶然现象。

3.3.6 宋元时期的“到底”

宋元时期的“到底”沿袭了唐五代时期的功能,在这一时间段短语“到底”
仍占很大优势。其语义功能与前朝相差不大,可以表示空间上的“到达底部、直
到尽头”之义,也能表示时间上的“到最后”义。如下例:

(99)遂命水精曰:“汝可与我投此井到底,看有何怪异。”
(《太平广记》卷 425)
(100)久以后成人不成人,是在于他,父母怎管的他到底。
(《全元曲》杂剧 2)

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从宋代开始,短语“到底”所修饰的范围扩大了。我
们收集到隋唐时期的“到底”凡 21 例,其中有 11 例与江、海、井等有关,都表
示纵向与水有关的底部,其他例句中短语“到底”所指的也皆为具象事物的终点。
但是到了宋元时期,名词“底”不仅可以表示空间上具体物体的底部,如湖底、
海底、井底、路的尽头和时间上的终点等,也能表示非具体事物的尽头和极点。
换言之,就是说短语“到底”所指的内容从空间域和时间域开始向性质域扩散。
如:

43
(101)鲁公再三穷诘,范尼曰:“颜郎聪明过人,问事不必
到底。”(《太平广记》卷 224)
(102)此为仁则同,但“己欲立而立人,欲达而达人”,是
已到底;能取譬,是未到底,其次第如此。(《朱子语类》卷
33)

这两句中的“到底”分别指的是“事情的真相”和“仁的极致”,他们都是
非具象事物性质上的极点,“到底”在这里可以表示程度深。
辛慧(2009)认为,动宾短语“到底”在宋代由于语义虚化作用,逐渐开始
凝固成独立名词性词语,可在句中充当宾语,表“到头,最终”义,且在文中将
“算到底、做到底”中的“到底”看作是名词。我们认为辛文所举例子中“到底”
虽然连接十分紧密,但将其判定为名词十分牵强,这样的“到底”应归为短语,
在句中主要表示到达极致,程度深之义。
短语“到底”在宋元时期虽然占据较大优势,但副词“到底”在这个时期也
开始发展了。前面我们提到在隋唐时期,副词“到底”用例极少,因而我们认为
唐五代时期是副词“到底”的萌芽时期。宋以后副词“到底”发展迅速,出现了
时间副词、疑问语气副词、评注语气副词用法,在元代甚至还出现了情态副词的
用法。
宋元时期的“到底”能表客观时间上的终点,相当于“最后”,有些还带有
一定的主观评价义,能够体现出言语主体对事件最后结果或状态的评价和态度,
相当于“终于、终究”:

(103)两个油嘴胡说,到底吃的醉了,一齐调鬼。(《全元
曲》杂剧 2)
(104)他作县,不敢作旬假。一日假,则积下一日事,到底
自家用做,转添得繁剧,则多粗率不子细,岂不害事!(《朱
子语类》卷 112)
(105)名字纵非俦匹,夤缘自合欢娱。尽教涂抹费工夫。到
底翻成啮醋。(《全宋词》第二册)
(106)既是奶奶,必然也是宦家之女,把他好夫好妇拆散了,
强逼他成亲,到底也不和顺,此事一发不可。(《苏知县罗衫
再合》)

44
前两例的“到底”表客观真值义,相当于“最后、最终”;而后两例中的“到
底”则可以理解为“最终还是”,除了客观时间义以外,还表达出言语主体对事
件结果的主观评价,都有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之后,得到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的遗
憾和惋惜之感。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1993:2404)中“到底”释义第二条为:始终,
从头到尾。通过考察发现,宋元时期“到底”确实也有表“始终”的功能:

(107)黄金委地新收得,莫道山翁到底穷。(《全宋词》第
一册)
(108)为甚么骂这厮,骂那厮,他道俺贫儿到底做贫儿。又
谁知彼一时,此一时,这家私原是俺家私,相对喜孜孜。(《全
元曲》杂剧 1)

这两例中的“到底”虽表时间义,但不是最终的时间点,而是指事物状态、
特质在持续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相当于“一直、始终”。“到底”在这一时
期还能表达对事物状态或结果的追究,有加强疑问语气的功能。例如:

(109)如先生所言,推求经义,将来到底还别有见处否?(《朱
子语类》卷 11)
(110)收楚韩元帅,兴周的姜太公,到底成何用?(《全元
曲》散曲)

宋元时期,评注语气副词“到底”用例开始增多,主要表示对说话人的主观
态度和评价。例如:

(111)到底轩裳,不如蓑笠,久矣心相与。(《全宋词》第
6 册)
(112)回头看,这浮云富贵,到底花虚。(《全宋词》第 5
册)
(113)李生到底是少年才子,心猿意马,拿把不定……(《苏
知县罗衫再合》)

45
以上 3 个例句中的“到底”都是评注语气副词,在句中主要表强调。例(111)
和(112)强调的是诗人的主观结论;而(113)中的“到底”直接强调了李生作
为少年才子的隐含特质,这些特质是他后面行为的原因。
元代的“到底”也能表话语主体(不)施行某一行为的强烈意愿,如:

(114)我见他有酒也,将他吊在这里,等他酒醒了呵,我到
底不饶了他里。(《全元曲》杂剧 2)
(115)我父亲说的,我到底不依。(《全元曲》杂剧 2)

上述两例中的“到底”都强调了施事主语一定(不)要怎么做,有强调主观
意愿的功能。
综上,宋元时期“毕竟”类词语的语义功能主要有:表最后、表始终、最终
(结果)、表疑问、强调事实结论或原因、表肯定推断、表主观意愿以及表归结。
现将该类词宋元时期的语义功能通过表 3-3 展示:
毕竟 究竟 总归 终归 终究 到底
始终 + + +

间 最后 + + + +

最终(结果) + + + + +
强调(结论) + + + +
强调(原因) + +
疑问 + + +
情 肯定推断 +

义 主观意愿 + +

归结 + +
表 3-3 宋元时期“毕竟”类副词的语义功能
相较于隋唐时期的“毕竟”类副词,宋元时期的该类词语义功能更加丰富,
两个时期较为显著的不同是:宋元时期“毕竟”与“到底”有了情态副词的用法,
其中“到底”主要表示主观意愿,而“毕竟”既可以表肯定推断也能表施事的主
观意愿。那么这两个新增功能与其他功能之间的关系如何?在考察“毕竟”一词
的语义功能时,我们发现宋代的几个例句中的“毕竟”既可以做表强调的评注副
词解释,也可以解释为表肯定推断的情态副词,这表明他们之间有源流关系,也
证明了在图 2-2 中我们将“肯定推断”功能应该与“强调”功能相连的操作是
可行的。不过,由于在《汉语大词典》中,表肯定推断和表主观意愿这两种功能

46
被归为一个义项,且目前的研究无法确定这两个功能之间的排列方式,我们将这
两项功能放在一个大的节点中。
根据上表和前文的论述,我们可以概括出宋元时期“毕竟”类词语不同语义
功能之间的关系:

图 3-3 宋元时期“毕竟”类词语的语义功能关系

3.4 明清时期

学界一般将明清时期划分为近代汉语时期,这个时期是汉语在历史上的第二
次巨变。相较于今天的普通话,明清时期“毕竟”类副词的用法更加丰富,功能
也更为多样。

3.4.1 明清时期的“毕竟”

在明代,作时间副词的“毕竟”相较于宋元时期有所减少,但其语义功能还
是比较丰富的。
明代的“毕竟”可以表示客观时间或事件的终点,例如:

(116)等而别之,得其人而教练焉,毕竟处州为第一,义乌
次之,台温又次之,绍兴又次之,他不在此科也。(《纪效新
书》卷 1)
(117)及后皂隶不敢依从,毕竟受杖之时,用刑的仍是这两
人,真堪奇绝。(《二刻拍案惊奇》卷 33)

47
上两例的“毕竟”都是表客观陈述义的,相当于“最后、最终”。此外,还
有一部分时间副词“毕竟”在客观陈述时间终点的同时还有主观义,主要强调最
终结果。如:

(118)争奈病痛犯拙,毕竟不起,呜呼哀哉了。(《二刻拍
案惊奇》卷 20)
(119)过了两日,董原广毕竟死了。(《二刻拍案惊奇》卷
7)

例(118)表示:病痛犯了,无可奈何,最终还是没能好起来,离开人世了,
这里的“毕竟”表达了虽努力避免,但不好的结果最后还是发生了;例(121)
表:过了两天董原广终于死了,这个结果符合说话人的预估。这两句中的“毕竟”
都表达出很强的主观评价义,有强调最终结果的功能。
“毕竟”还有“从始至终,一直”的语义,相当于“始终”:

(120)如此三日夜,毕竟下不得手,肚中饿得难堪。(《二
刻拍案惊奇》卷 25)

例(120)中的“毕竟”与前例表最终时间点的“毕竟”不同,主要表示“三
日三夜”这段时间内一直下不得手,是一个持续的时间段。
明清时期的“毕竟”有疑问语气副词的用法,但是从明代开始,用于疑问句
表追问和深究的“毕竟”减少了,那些在章回体小说中出现的“毕竟”主要用于
吸引对方注意,提起下文,而非真性疑问。

(121)御史道:“鲁学曾既不在家,你的信却寄与何人的?”
老欧道:“他家只有个老婆婆,小人对他说的,并无闲人在旁。”
御史道:“毕竟还对何人说来?”(《今古奇观》卷 24)
(122)知县叫提薛蟠,问道:“你与张三到底有什么仇隙?
毕竟是如何死的,实供上来。”(《红楼梦》第 86 回)
(123)毕竟不知那妖精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西游
记》第 82 回)
(124)度传令偃旗息鼓,以待贼兵。毕竟还是如何?且听下
回端的。(《隋唐野史》第 118 回)

48
例(121)的“毕竟”是对前面答案的不满所进行的追问,疑问语气非常强
烈;例(122)则表对张三是怎么死的这一问题的深究;而(123)、(124)两
句,发问人对所提问题没有疑惑,发问是为了吸引对方注意或引起对方的思考,
有设置悬念、引出下文的作用,“毕竟”在句中没有实际意义,其功能主要为语
篇功能,可以看成是一个提起下文的话语标记。综上,我们认为明清时期,尤其
是清代,疑问语气副词“毕竟”的疑问语气有逐渐弱化的趋势。
明清时期的“毕竟”可以作评注语气副词,有强调事实结论或原因的功能,
例如:

(125)休得折辩,毕竟两家都有不是处。(《包公案》第 59
回)
(126)马宣、俞毕竟众寡不敌,被张玉、朱能杀败了。(《续
英烈传》)
(127)方子衡毕竟心中有事,叫了一声便已惊醒,张开两眼
便问什么事情。(《九尾龟》第 41 回)

例(125)是包公听完双方的辩白以后所做的结论,认为双方都有过错,强
调结论;例(126)是指马宣和俞二人,因和对方实力悬殊,寡不敌众,被张玉、
朱能打败了,此处强调“众寡不敌”这一原因;例(127)说明了方衡因为心中
有事,所以只叫了一声就被惊醒了,这里的“毕竟”也表原因。
明代的“毕竟”有情态副词用法,主要表示话语主体的肯定推断和主观意愿。
我们考察了清代的语料,此时情态副词“毕竟”只展现出了表“主观意愿”的功
能,明代所具有的表“肯定推断”的功能没有相应的用例。

(128)若是与他分说,那厮毕竟抵赖,定要与他相争,争起
来,就要交手相打,你想我们两个,怎么敌... (《西游记》
第 25 回)
(129)贵哥立了一会,只得问道:“夫人呼唤小妮子来,毕
竟要吩咐些话,怎的又不开口?”(《醒世恒言》卷 23)
(130)知县道:“是便是了,其中也还有些含糊。那里水面
上恰好有个流尸?又恰好与吕大厮象?毕竟又从别处谋害来
诈骗王生的。”(《今古奇观》卷 29)

49
以上三个例子都出自明代,“毕竟”表话语主体或者施事的主观认识。例
(128)是明月对孙悟空反映的推断,明月断定如果与孙悟空说理,他肯定会抵
赖;例(129)是贵哥认为夫人叫小妮子过来必定是要吩咐一些话。例(130)是
知县认为他人所说肯定都是来诈骗王生的手段。这些句子中他们对自己判断的确
认程度很高,“毕竟”相当于是“必定,一定”,表肯定推断。

(131)毕竟在此守他个破绽出来,出这口气!(《二刻拍案
惊奇》卷 2)
(132)舍甥女也毕竟要等他的回信。(《二刻拍案惊奇》卷
17)
(134)毕竟要想个法子,把他弄得伏伏贴贴的自己降心相就,
方才出得我这一口气...(《九尾龟》第 94 回)
(135)看官们若毕竟要问着在下做书的,这部小说里头那一
个是书中的主人翁?(《九尾龟》第 127 回)

以上四个例句都是未然态。“毕竟”在句中有强调行为施事或话语主体主观
意愿一定要(不)施行某种行为的功能。如例(131)就表达了说话人一定要在
此守着直到对方露出破绽的强烈意愿。

3.4.2 明清时期的“究竟”

明清时期“究竟”的语义功能也极为多样。在这一时期“究竟”也有时间义,
但是此时表客观陈述的“究竟”几乎消失了,主要表对最终结果的强调,同时还
可以表“始终”,例如:

(136)究竟晚年密揭一事,为中丞所卖,似亦未深知李底裹
也。(《万历野获编》卷 8)
(137)今上乙未,科道为孙富平,以攻秀水沈继山司马,亦
不下二十疏而沈去,究竟不能掩沈之劲节。(《万历野获编》
卷 8)
(138)面又央告春燕道:―原是我为打你起的,究竟没打成你,
我如今反受了罪?(《红楼梦》第 59 回)

上面 3 例中的“究竟”(136)倾向于表客观陈述,而(137)和(138)带
有比较明显的主观义,主要强调最终结果。

50
明清时期,“究竟”的疑问语气副词用法占主要优势,在句中强调疑问语气,
有时“究竟”在疑问句中也可不表疑问,起到提起下文的作用:

(139)蕙妹搬家后,光景究竟怎么样?(《曾国藩家书》)
(140)不知那一段又是怎样好法,究竟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老残游记》第 3 回)

例(139)中的“究竟”是表示对蕙妹搬家后情况的询问和追究,而(140)
中“究竟”不表疑问,是作者为了引起读者或听者的注意而问的。
清代的“究竟”还可以表示强调,这是我们在明代语料中没有发现的情况。

(141)这样跟了伯父、伯母同行,究竟不便。(《儿女英雄
传》第 20 回)
(142)要晓得,满洲人虽是蒙古入关,究竟还是我们亚洲的
同种。所以欲分满汉,先分中西。(《九尾龟》第 7 回)

清代的“终究”也可表肯定推断和主观强调:

(143)不对,如今我自己把丁憂的事情嚷了出去,倘若不報
丁憂,這話傳了出去將來終究要擔處分的。(《官场现形记》
第 40 回)
(144)唐二亂子道:“這些閒話少說,這種錢我終究是不出
的。”(《官场现形记》第 35 回)

如(143)表示如果这个话传出去,我将来肯定是要担处分的。此句中的“终
究”表对最终结果的肯定推断;(144)表示说话人“不出这种钱”的强烈的主
观意愿。

3.4.3 明清时期的“总归”

明代的“总归”我们共搜集到 3 例,他们与宋元时期的“总归”几乎没有区
别,主要表“全部归于”义:

(145)天竺虽高还戒性,玉华王子总归中。(《西游记》第
88 回)

51
(146)那些道士,推开格子,磕头礼拜谢恩,抬出缸去,将
那瓶盆总归一处,教:“徒弟,取个钟子来尝尝。”(《西游
记》第 45 回)
(147)医生相骂了几番,你说我无功,我说你没用,总归没
帐。(《二刻拍案惊奇》卷 29)

但是和例(145)、(146)不同,例(147)中的“归”不是句中的主要动
词,其后接内容“没帐”是谓词性成分,“没”成为了句中的主要动词,使得“总
归”的词义渐渐凝固为一体,变为“最后、最终”。
我们搜集到的清代的“总归”都出自《九尾龟》中的方言(古吴语)部分。
不适合作为这一部分的参考语料。这可能是文献选择不当造成的,也可能是语言
事实如此,需要进一步考察。

3.4.4 明清时期的“终归”

“终归”也是在明清时期凝固为一个副词的,到了清后期仍是跨层组合“终
归”与副词“终归”并存,例如:

(148)异哉,王倍利人之财,而横财终归于无;污人之妻,
而己妻反为人得。(《包公案》龙图公案·84 则)
(149)第三十四回忠心从亡惜身亡立志逊国终归国(《续英
烈传》第 34 回)
(150)若如此终身,我虽能为夫守节,而夫终归无后,反为
不孝之大。(《包公案》龙图公案·32 则)
(151)……良师友苦口婆心的成全他,唤醒他,可惜那至性
奇才,终归名隳身败。(《儿女英雄传》第 16 回)

例(148)、(149)的“终归”不是一个完整的词,表示“最终归于”“最
终回到”;而(150)、(151)中的“终归”是时间副词,强调最终结果。
通过对语料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明清时期的“终归”相较于宋元时期的
“终归”发生了功能倒退现象,宋元时期萌芽的强调事物特质的功能在这一时期
文献的中没有体现出来。

52
3.4.5 明清时期的“终究”

明清时期“终究”语义功能相对比较丰富,既有时间义、强调义、疑问义,
还有情态义。
“终究”可以表示客观时间,也可以强调最终结果。

(152)小人因思母老无依,终久必成沟壑之鬼……(《封神
演义》第 24 回)
(153)他左右昼夜算计的只是俺娘儿两个,到明日终久吃他
算计了一个去,才是了当。(《金瓶梅》第 51 回)
(154)凡士子不繇及第出身,便做到九棘三槐,终久被人欺
侮。(《醒世恒言》卷 25)

以上例句中的“终究”,例(152)主要陈述未然的结果,且“终究”后还
有一个表必然认识的副词“必”,因此这里的“终究”主要陈述客观时间的终点。
而例(154)中的“终究”除了表示“最后”以外,还带有说话人对身份地位低
下的“士子”即使通过努力成为三公九卿那样的高官最终还是会被人欺辱的结
果的可惜之情,常作“最后还是”理解。
“终究”也可以表示“一直、始终”义:

(155)严公时常苦劝,却终久溺着一个爱字,三言两语,不
听时也只索罢了。(《初刻拍案惊奇》卷 13)
(156)天子听他说是进忠两字,甚是欢喜,道:“愿汝终久
守此两字,始终不改!”(《乾隆南巡记》第 58 回)
(157)你方才说月球半个明的,终久是明的。试思月球在天,
是动的呢,是不动的呢?(《老残游记》第 11 回)

上述的“终久”虽然也是时间副词,但是和表最后状态、结果的“终久”不
同,这里的“终久”强调的是“某种行为、特点或状态”不曾发生改变,一贯如
此,是“从头到尾、一直”的意思,表“始终”。
评注语气副词“终究”可以强调原因和结论。例如:

(158)妇人声音,终究娇细,又在井里,那个听见?(《二
刻拍案惊奇》卷 25)

53
(159)他既是个荡来僧,却不又荡到前面去,终久不是个好
相识。(《三宝太监西洋记》第 59 回)
(160)恐怕终久有人算他,此后收拾起手段,再不试用。
(《二
刻拍案惊奇》卷 39)
(161)受百道:“他终究是个上司,打起官话来,他要参就
参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 92 回)

“终究”在明清时期也可以做情态副词,表肯定推断和主观意愿。

(162)若是这等利害,这个撒发国终久是走不过去的。(《三
宝太监西洋记》第 56 回)
(163)只是李云不会吃酒,便麻翻了,终久醒得快。(《水
浒全传》第 43 回)
(164)唐二亂子道:“這些閒話少說,這種錢我終究是不出
的。如今且說辦幾樣什麽貢。”(《官场现形记》第 35 回)

例(162)、(163)中的“终久”是表对“撒国发”和“李云”最终状态的
主观推断。而例(168)中的“终久”则表达出唐二亂子不出钱的意愿之强烈。
且例(164)与例(144)除了用“终究”替换了“究竟”之外,完全相同,这也
说明了这两个词有相同的语义功能——表主观意愿。

3.4.6 明清时期的“到底”

到了明清时期,“到底”副词用法的优势开始凸显,短语“到底”的用例虽
然还是不少,但相比前期,所占比例明显下降。
时间副词“到底”主要表时间上的最后和事件的最终状态或结果,常带有主
观评价义。除此之外,时间副词“到底”也能表示在一段时间内情况或状态不曾
发生改变,有“从始到终,一直”的意思。

(165)早知到底是夫妻,何故又要经这许多磨折?真不知天
公主的是何意见!(《二刻拍案惊奇》卷 9)
(166)李福不肯;贾冲又还到三十,李福方才肯去。如此往
返磋商,到底五十块洋钱成的交。(《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 100 回)

54
(167)宁要先难后易,毋使先易后难。便到底不亨通亦是命
数。(《纪效新书》卷 9)
(168)所喜者,隔着多年,又如此远路,到底团圆,乃像是
天意周全耳。(《二刻拍案惊奇》卷 3)

例(165)和(166)中的“到底”主要表时间或事件的终点,相当于表“最
后、最终”;而后两例就有所不同了,例(167)的意思是经历过磨难之后,如
果最后还是不成功就是天命了,例(168)表示相隔多年,又路途遥远,最后终
于得以团聚了,就像是天意。此处的两个“到底”除了表时间、事件的终点以外,
还含有说话人对结果的评价和看法,主要表对最终结果的强调。
此外,明清时期的“到底”也能够表从始至终,一直的意思:

(169)道人来去了几番,老翁相待到底是一样的。(《二刻
拍案惊奇》卷 18)
(170)又把自己如何借搬弄那块石头搭话才得说明,临别又
如何谆谆的嘱咐安公子不可轻易动身,他到底怀疑不信,以致
遭此大难,向张金凤并张老夫妻诉了一番。(《儿女英雄传》
第 8 回)

例(169)、(170)的“到底”也表时间义,但是与例(166)中的“到底”
有所区别,例(169)中的“到底”是指道士来去几次,老翁对待他始终是一样
的,态度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是“一直,从始至终”义。
我们经过考察发现,“到底”的疑问语气副词用法在明代正式成形。
“到底”
用在疑问句中,能加强疑问语气,主要表对事物最终结果或状态的追究:

(171)私下问美人道:“那反叛的到底如何?”(《二刻拍
案惊奇》卷 37)
(172)不知今生到底能勾相傍否?(《今古奇观》卷 38)

例(171)和(172)中的“到底”句中表示对“反叛的人的结局”和“今生
能不能够相傍”的疑问,发问者对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是有疑而问。
还有一部分“到底”虽然也在疑问句中,但他们的作用与前例有所不同:

55
(173)正是:世上如今无直道,只须狐媚善逢迎。不知叶伯
芬到底如何升官,且待下回再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第 90 回)

例(113)中的说话人对“叶伯芬如何升官”这个问题的的答案是明确的,
他发问是为了引起听者或读者的注意,这里的“到底”是无疑而问,起到提起下
文的作用。
“到底”也可以做评注副词,表示对事实结论或原因的强调。如:

(174)奈何,随他怎样,到底奴心不美。(《金瓶梅》第 1
回)
(175)运蹇虽然恶疾缠,姻缘到底是姻缘。从来妇道当从一,
敢惜如花美少年。(《醒世恒言》卷 9)
(176)虽是有人殷勤送衣送饭,到底不免受些饥寒之苦,身
体日渐羸瘠了。(《今古奇观》卷 29)
(177)王二沉吟了一晌,到底舍不得银子,就答应了。(《老
残游记》第 19 回)

例(174)中的“到底”是对自己所作结论的强调,意为:不管怎样,我心
里不高兴;例(177)中的“到底”也表强调,但是此处强调的是王二最后答应
的原因,即心疼银子。
明清时期的“到底”也有情态副词的用法,不仅可以强调施事或说话人(不)
愿意施行某行为的强烈意愿,也可以表达他们对某种情况为真的主观推断,如:

(178)丁氏晓得有了此一段说话在案内了,丈夫到底脱罪。
(《二刻拍案惊奇》卷 20)
(179)况又实实是骨血,脚踏硬地,这家私到底是稳取的了。
(《二刻拍案惊奇》卷 10)
(180)你这云台山妖民,到底不肯通名姓,难道我就奈何不
得你?(《醒世恒言》卷 37)
(181)到底不肯下药,竟自去了。(《醒世恒言》卷 26)

上举例子中,例(178)是丁氏对丈夫最终会脱罪这一结果的肯定推测;例(179)
则是说话人对将来能够得到家私这件事情的肯定认识,都表肯定推断;而(180)

56
与(181)分别强调了对方坚决不肯告知姓名和对方不肯下药的主观意愿,不是
肯定猜测。
除此之外,“到底”也能作祈使语气副词,催促对方说某话或做某事,但这
种催促语气较缓和。

(182)继之夫人道:“既然如此,你是谁家宅眷?来找谁?
到底说个明白。”妇人道:“我找苟才的小老婆。”(《二十
年目睹之怪现状》第 44 回)
(183)“钟不打不响,话不说不明”。有话到底说呀,怎么
哭起来了呢?(《儿女英雄传》第 5 回)
(184)宝玉道:“我记得明明放在炕桌上的,你们到底找啊。”
(《红楼梦》第 94 回)

以上的“到底”都在祈使句中,例(182)是催对方回答是谁的家眷、来找
谁这两个问题;例(183)是催对方说明情况;而(184)是催促对方快点找东西。
这三句话中的催促语气都不是命令式的,语气相对委婉一些。
“到底”在清代不仅能表示委婉催促还有表建议的功能,全句通常表“应该
怎么做才是好的、正确的”之义,有时会带有对听话人委婉的责备和不认同的意
味。在句中可以翻译为“好歹”或“应该”,例如:

(185)他们可去的去了,我们去不了的,到底想个法儿才好。
(《红楼梦》第 99 回)
(186)你小人儿家很不知好歹,也到底立个主见,赚几个钱,
弄得穿是穿吃是吃的,我看着也喜欢。(《红楼梦》第 20 回)

这两个例子中的“到底”和评注副词“到底”语义接近,其差别甚至可能会
被忽略,但是细究之下可以发现他们的功能不尽相同,这里“到底”主要功能不
是表示对后面陈述内容的强调,而是向对方提出自己的想法,表明自己的想法或
建议是合理的,可以理解为“应该做某事”,且相较于“应该”,“到底”的语
气要更为缓和,是一种委婉建议。
综上,明清时期“毕竟”类副词的语义功能主要有:表最后、表始终、表最
终(结果)、强调原因或结论、表疑问、提起下文、表肯定推断、表主观意愿、
表确认、表委婉建议、表委婉催促。我们通过表 3-4 来展现:

57
毕竟 究竟 总归 终归 终究 到底
始终 + + + +
最后 + + (+) +
最终结果 + + + + +
强调(结/原) + + + +
疑问 + + +
提起下文 + +
肯定推断 + + + +
主观意愿 + + + +
委婉建议 +
委婉催促 +
表 3-4 明清时期“毕竟”类副词的语义功能
表 3-4 中的这些意义功能大部分是前文已经出现或提及过的,但是还有少数
如:提起下文、表委婉催促和委婉建议在本文是首次出现。若要将他们加入到“毕
竟”类副词的关系图中,他们分别应该处于哪个位置呢?根据历史材料我们能够
确定“提起下文”是由“毕竟”类副词的疑问功能虚化而来。但另外其他几个功
能的位置根据前文的论述和表格中功能的分布目前无法直接确定,因此我们需要
通过其他的方法来确定他们在图中的位置。
首先,我们认为表委婉催促的功能是从表疑问功能发展而来的。在清代文献
中我们可以看到此类例句:

(187)那妇人说:“你只不叫关门,你到底说明白了你是谁
呀?”(《儿女英雄传》第70回)

例(187)中的“到底”既可以理解为追究问题答案的疑问语气副词:你说
明白了,你到底是谁?也可以理解为表催促对方回答的祈使语气副词:你快点说
明白你是谁。像这样能做两可解释的情况,我们在前文也提及过,这是语法化有
力证据。
张秀松(2012)认为疑问语气副词“到底”可以游移出疑问句的辖域,他把
这个过程表示为:[IM=interrogative marker,表示疑问句中的追问标记,“到底、
究竟”等]:

58
上图表明表疑问的“毕竟”类副词从疑问词前游移到了句中主要动词前,与
句中的言说动词结合,修饰对象从问句转变为句中的 V 言说,从而获得了催说、
催答的功能。我们认同张秀松的观点,因为“到底”在疑问句中的作用主要是加
强疑问语气、追究问题答案。追究问题答案换言之就是催促对方对所提问题进行
回答。如此一来,当“到底”的位置逐渐远离问句,就不会被解读为疑问语气副
词了。如例(182)中的“到底”是在问句后的独立小句中,与例(187)不同,
不会产生歧义。随后当“到底”所在的语境从言说语境扩大到普通语境,
“到底”
后的动词从言说动词扩散到到普通动词,那么,与此同时“到底”的功能也会发
生扩展,从单纯的催说演变为催做,如例(184)。因此,表催促功能是从表疑
问的功能发展而来的,这两项功能应该相连。
表委婉建议的功能又该处在什么位置呢?我们认为它是从表主观意愿的情
态副词虚化而来的。前文提到表委婉建议的“到底”与“应该”的语义相近但是
有没有“应该”的语气那样强烈。那么,我们将其翻译成“无论如何,好歹”是
更为合适的。表主观意愿的“到底”主要表明施事的(不)施行某一行为的强烈
愿望。也就是说不管怎么样无论如何,某人都要怎么做。如例:(181)中的“到
底”表明了李八百不管怎样,无论如何就是不肯下药,竟然自己离开了。若该句
中施事的意愿减弱,随之“到底”的所表达的语气也会弱化,就能够从表强烈的
主观意愿转变为表委婉建议了。
综上,明清时期的“毕竟”类副词各项功能的关系可概括为下图:

图 3-4 明清时期“毕竟”类副词的语义功能关系

59
3.5 概念空间的扩展和细化

根据本章前四个小节的描述,明清时期“毕竟”类副词的语义功能最为丰富,
图 3-4 几乎就已经包含了四个时期古汉语“毕竟”类副词的全部义项和功能了,
若再把“表总结话语标记”这一功能添加到图中,汉语“毕竟”类副词的概
念空间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图 3-5 可能的“毕竟”类副词的概念空间之三
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毕竟”类副词,表“完结、穷尽、研究、通晓”
和“归结”这两大块功能是动词、跨层组合或短语所具有的功能,而非副词所具
有的功能,因此这两个节点我们用虚线将他们和其他节点相连,既表示他们在这
些功能之中的边缘化地位也能更加完整地呈现相关的语义功能。

60
第四章 “毕竟”类副词的语义图
根据语义图模型理论,概念空间建立以后是需要经过其他语言检验,且可以
根据语言事实不断修正的。第三章中“毕竟”类副词的概念空间基本上是根据四
个时期的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毕竟”类词语建立的,是否适用于其他的语言还不
得而知,亟待检验。若其他语言中的多功能语法形式所具有的功能在这个概念空
间内切割出的语义图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区域,也就是说没有出现断链,那就证明
已经构建的概念空间目前是有效的。反之,这个概念空间就要被推翻或进行修正。
因此,在本章我们要用其他语言(方言)对图 3-5 进行检验和修正。笔者选取了
北部吴语太湖片区上海、舟山和宁波三地方言,泰语以及法语中的几个“毕竟”
类副词作为“试金石”对来第三章文末构建的概念空间(图 3-5)进行检验。

4.1 其他语言中的“毕竟”类词语

4.1.1 北部吴语的“总归”和“倒底”

基于前文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古代汉语“毕竟”类副词语义功能的考察,
制做了一份有关吴语区“毕竟”类副词的调查问卷(见附录),主要对北部吴语
太湖片上海、宁波、舟山等地的方言进行了调查。每个方言区的受调查人为 6
位,3 位年龄在 50 岁以上,另三位年龄处在 20-35 岁之间。经过整理发现这三地
“总归”和“倒底”两个词的语义功能与普通话“毕竟”类副词比较接近。这三
地方言中“倒底”的普通话对应词应为“到底”,但是为了方便区分,本文将方
言词“到底”记为“倒底”。(以下方言例句若标明了具体地区,则说明句中的
某些词或表达只适用于该地区,若没标明则为三地通用)
在上海话、宁波话和舟山话中“倒底”都可以做疑问语气副词,表追究。相
当于普通话中的“到底、究竟”,例如:

(1)阿拉倒底啥辰光出发?我们到底什么时候出发,先说好。(沪)
(2)侬倒底是阿里人?你到底是哪里人?(甬、舟)
(3)我这样做倒底是为了孰人,还不是为了你!(舟)

此外,笔者所调查的上海和宁波的青年人(35 岁以下)认为“倒底”有强
调事实结论和原因的功能:

(4)?不管吵了多少次,一家人倒底是一家人,分不开的。
(沪、甬)

61
但多数中老年人以及舟山的居民觉得上例用“倒底”不符合语用习惯,换成
“总归”更加合适。我们认为这种差异很有可能是由于宁波和上海两地青年人的
方言语感受到普通话的影响导致的。普通话“到底”和“总归”都有表原因和事
实结论的作用,方言“倒底”的语义受到普通话“到底”的同化作用,产生了类
似“语义拉平”的现象,从而获得了表示事实结论和原因的功能。
此外,不少上海人觉得“倒底”也有表委婉催促的功能,在句中表“倒是”
义。但是据调查,这种用法在被调查之间存在分歧,虽然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表示
可以理解例(5)的意思,但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在表达这样的语义时,不会优
先选择用“倒底”,而是其他的词,如“倒是、快”等。

(5)?老师已经来了,侬有啥问题,倒底问呀。(沪)

相较于“倒底”,方言“总归”的语义功能更加丰富,且没有分歧。主要有
以下 4 种:1.对事实结论和原因的强调 2.表肯定推断 3.表委婉建议 4.表惯常。
在上海、宁波和舟山三地,“总归”都可以表示对事实结论或原因的强调:

(6)伊他再没经验,也总归是个大学生了,这种常识还是懂的。
(7)小人小孩子太晚睡,总归勿大好。
(8)书多看看总归是有好处的。

也都可以表示对事态的肯定推断,这种必然、肯定的认识是主观的,例如:

(9)伊他这么做总归是有自己的道理的。
(10)伊一直没接电话,总归是困着了。他一直没接电话,肯定是睡着了。

“总归”也可以表示对对方的建议,这种建议也是比较委婉的,有时还含有
对对方的行为不认同的委婉责备义,如:

(11)就算生气,也要好好讲,总归留点面子给我。
(12)勿味道也总归吃两口,否则夜到要饿哇。没胃口也好歹吃一点,否
则晚上要饿的。 (舟)

62
“总归”还可以表总结,但是在吴方言中,“总归”单独表总结比较少见,
一般都是以“总归一句话”的形式出现的,意义与“总之,总而言之”相近,可
以看成是一个表总结的话语标记:

(13)总归一句话,道件事体侬帮伐勿帮?总之一句话,这件事你帮不帮?
(甬、舟)

“总归”还有表示惯常的用法,相当于“总是”。出现在条件句的后半部分,
常与“只要”共现。这种功能是普通话“总归”没有的:

(14)只要丽鹃回家的时候手中的家什大于出门的数量,婆婆
的面色总归是阴转雨。(六六《双面胶》)(沪)
(15)侬放心,只要是礼拜日,伊总归来屋里厢哦。你放心,只要是
星期天,他总是在家的。

例(14)出自于六六的小说《双面胶》本不适合作为方言例句,但是小说中
的女主人公系上海人,表达时多用上海话,因而此处引用了例(14),这句话意
为只要丽娟回家的时候拿回来的东西比出门时候的多,婆婆就总是面色不好。例
(15)说明只要是星期天,他通常在家。这两个句子都是条件句,前半句是条件,
“总归”所在的后半句是结果,“总归”在这里相当于“总是、总”,表示某种
情况高频出现或通常情况下总是如此。实际上,表“总是”义的“总归”和表强
调的评注副词“总归”的语义是有联系的,上两句的“总归”强调的是从以前的
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结论,久而久之在说话人的认知中成为了一种惯常发生的事实。
虽然表惯常的“总归”与强调事实结论的“总归”语义十分相近,但是这种用法
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还未被发现,因此我们将该功能单独设为一个节点,补
充到“毕竟”类副词的概念空间中去。

4.1.2 泰语中的 สุ ดท้ าย/ในทีส่ ุ ด

据笔者调查,泰语 สุดท้าย 和 ในที่สุด 词义相近,都能表对事实结论或原因的强调,


相当于汉语副词“毕竟”。例如:

(16)สุดท้ายแล้วก็ไม่ใช่ความผิดเขาอย่าไปว่าเขาเลย
毕竟这不是他的错,别骂他了。

63
(17)ในที่สุดเป็ นนักศึกษาที่ฉลาดจริ งๆ
到底是大学生,真聪明

此外,สุดท้าย 能表示客观时间或事理上的末尾,相当于汉语的“最后”:

(18)หกโมงเย็นกินข้าวก่อนหลังจากนั้นก็อาบน้ าสุ ดท้ายเข้านอน


晚上六点我先吃饭,然后洗澡,最后睡觉。

ในที่สุด 也可以作时间副词,但 ในที่สุด 一般带有主观性,主要强调最终的结果,


而且结果一定是正预期结果,也就是说话人所期望发生的结果,相当于“终于”:

(19)ในที่สุดฉันก็เรี ยนจบแล้ว
我终于毕业了。

同样,สุดท้าย 也可以表示对最终结果的强调,与 ในที่สุด 不同的是:สุดท้าย 所强调


的结果是反预期的,即说话人不期望看到的结果,相当于“最后还是”:

(20)ฉันขยันมาตั้งนานแต่สุดท้ายก็ยงั เรี ยนไม่เป็ น


我学了很久但最后还是没学会。

สุดท้าย 还可以用于疑问句中,表追究,相当于“究竟”,这一功能是 ในที่สุด 所


不具备的:

(21)สุ ดท้ายแล้วเขาเป็ นคนที่ไหน


他到底是哪里人?

4.1.3 法语中的 finalement

经过考察,法语的 finalment 和汉语的“毕竟”类副词情况接近,也是个多


功能词,且其语义功能和汉语中的“毕竟”类副词有重合之处,finalement 的语
义功能主要为:表最后、表最终(结果)、表疑问、表强调、话语总结标记。

(22)Finalement, il est parti avec eux?(《得心应口说法语》)


最后,他和他们离开了?

64
(23)Au bout d‘un mois, mes parents ont finalement accepté.
(《法语综合教程 2》)
一个月后,我父母终于同意了。

这两个例子中的 finalement 前一个是陈述客观时间的,相当于“最后”,而


后一个则带有主观义,强调最终结果是符合自己预期的。
此外,现代法语 finalement 也可以表对问题答案的追究,在句中有加强疑问
语气的作用,相当于“究竟”。

(24)Qu'est-ce que c'est, finalement, un saisonnier?(《北外法


语 Le français》第三册)
那么,季节工究竟是什么呢?

例(24)中 finalement 与表时间义的 finalement 不同,我们在前文的例子中


可以感受到在汉代做疑问语气副词的“毕竟、到底”等词都是询问最终结果或状
态的,而后慢慢虚化才脱离了表时间义的语境。而此处的 finalement 所处的语境
“季节工究竟是什么”与时间义毫无关联,虚化程度很高。
Finalement 也能表示强调:

(25)Et ça n‘est pas si loin finalement.(《Alter Ego 3 (B1)》)


这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

此处的 finalement 可以翻译成的“after all,eventually”,是一个表强调的评


注语气副词,能够表示对“这离我们不是很远”这一事实结论的强调,相当与
“毕竟”。

(26)Finalement, c‘est peut-être bien que tu sois là.(《Reflet 走


遍法国》第二册)
总之,有你在可能还不错。

上句的 finalement 是一个话语标记,多出现在一段话的结尾句,表对前面所


述内容的总结。这与强调事实结论的 finalment 在语义上相似,不过,作总结话
语标记的 finalement 与汉语的“总归”一样他们主要作用于篇章,辖域更广,在
句中,常常有标点符号(通常是逗号)将他们与其他内容隔开。

65
综上,我们可以通过下表来总结北部吴语总归、到底,泰语 สุดท้าย、ในที่สุด 以
及法语 finalement 的语义功能。
倒底方 总归方 สุดท้าย ในที่สุด finalement
最后 + +
最终(结果) + + +
疑问 + + +
强调 (+)沪、甬 + + + +
肯定推断 +
委婉催促 (+)沪
委婉建议 +
话语标记 + +
表惯常 +
表 4-1 其他语言中“毕竟”类副词的语义功能

4.2“毕竟”类副词的语义图

通过 4.1 中对三种语言(方言)的考察,我们发现概念空间图 3-5 未能涵盖


“表惯常”的语义功能,因而我们首先要将该功能补充到“毕竟”类副词的概念
空间中去,根据 4.1.1 的论述,可以确定“表惯常”的功能应该与表强调相连:

图 4-1“毕竟”类副词概念空间

66
通过补充扩展之后的图 4-1 就是本文构建的“毕竟”类副词概念空间。接下
来我们便以图 4-1 为底图分别绘制北部吴语、泰语、法语“毕竟”类副词的语义
图,同时检验在业已构建的“毕竟”类副词的概念空间上绘制这些词的语义图是
否会出现断链。

图 4-2 北部吴语“倒底”和“总归”的语义图

图 4-3 泰语 สุดท้าย 和 ในที่สุด 的语义图

67
图 4-4 法语 finalement 的语义图
同样我们也可以绘制普通话(现代汉语)“毕竟”类副词的语义图。由于普
通话中的“毕竟”这个词只有表强调的功能,比较单一,因此下图仅绘制了现代
汉语其他五个词的语义图:其中粗实线 、粗虚线 、中等实线 、细
虚线 、细实线 框住的分别是总归、究竟、终归、终究和到底的语义图。

图 4-5 普通话“毕竟”类副词的语义图

68
经过以上三种语言(方言)以及现代汉语的检验,我们看到在绘制相应语义
图时没有出现断链现象,这说明本文所构建的概念空间是有效可行的。除此以外,
我们还可以根据这些语义图概括出一些蕴含共性:
1.总的来说,普通话“毕竟”类副词所具有的功能,在古代汉语、汉语方言
中也有。
2.若某一语言或方言中的“毕竟”类副词能表委婉建议,该词必定有表肯定
推断和表强调的功能。
3.若某一语言或方言的“毕竟”类副词能表疑问,那么这个词肯定有或有过
(历史上曾经)表时间上最后的功能。

4.3 概念空间的动态化

概念空间或具体的语义地图能说明各个功能之间存在语义关联,但却无法呈
现这些语义功能的演变规律和路径。理论上来讲,如果能在连接各个“节点”的
连线上添加表示演变方向的箭头,便能展现这些语义功能的衍生方向,将构建的
概念空间动态化。
吴福祥(2014)指出:“语义图模型的精髓是概念空间的历时维度,概念空
间的动态化不仅揭示出一系列语义演变的共性和制约,而且能提供对概念空间共
时构型的解释。”同时吴还介绍了三种概念空间动态化的主要手段:第一种是根
据跨语言比较,即根据不同概念之间的蕴含关系来判定功能的演变方向;第二种
是通过语法化路径的历时证据,即根据语言在历史上的演变事实或通过跨语言反
复出现的语义演变模式或语法化路径来推断各功能之间的演变路径;第三种是根
据语法化原则和程度,即利用语法化参数确定各功的语法化程度,然后用语法化
渐变性和单向性原则来构拟功能之间的演变方向。
我们试着基于本文第三章对古代汉语四个时期“毕竟”类副词的考察,以吴
福祥所提出的语义演变路径为主要方法再结合语法化程度和单向性原则来确定
汉语“毕竟”类副词语义演变的方向,构建出“毕竟”类副词的历时概念空间。
最后→最终结果/始终
汉语“毕竟”类副词在历史上都曾有过时间义(详见第三章)。其中“毕竟”
时间义的发展过程最为清晰:在汉代,时间副词“毕竟”只能表示客观真值义—
—最后。而到了隋唐时期“毕竟”获得了主观义,还可以表示对最终结果的强调。
根据“毕竟”时间义的历史发展以及其他几个词相似的语义分布来看,最终(结
果)义应是由最后义主观化而来的。在这几个词中,最早出现始终义的是“终久”,
在隋唐时期“终久”主要有两个义项:表最后和表始终。随后到了宋元时期,“到
底”、
“究竟”也获得了始终义。因此我们认为始终义也是从最后义发展而来的。

69
最后→疑问→提起下文/委婉催促
从 3.2“究竟”的以及“终究”的语义发展我们可以得知。表疑问的功能要
晚于表最后的功能。而提起下文的功能更是在明清时期才出现,因此按照出现的
时间顺序来看,他们三者之间的演变方向应是从最后发展到疑问,而后从表疑问
衍生出表提起下文的功能。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三个功能的语法化程度是从左
到右逐步增高的。最后属时间义,意义比较实在;而表疑问意义相对较虚;提起
下文的功能则主要作用于语篇,我们很难说出他的实际语义。因此若按照语法化
的普遍规律来判断,这三者演变的方向也与本文的论述一致。
最终(结果)→强调(原因/结论)→肯定推断/主观意愿
范晓蕾(2010)指出,强调确认的语法化程度高于认识必然,从而判定他们
两者之间的发展路径是“认识必然→强调确认”。但是根据本文 3.2.3 和 3.3.1
的语料来看,表肯定推断和主观意愿的“毕竟”出现的时间要晚于表强调的“毕
竟”,“到底”、“终究”等词也是如此。根据语言事实,我们认为发展路径应
该更正为“强调→肯定推断/主观意愿”。
强调→话语总结标记
与表强调的“毕竟”类副词相比,表话语标记的“毕竟”类副词在句中更加
自由。强调主要作用于句子内容,而话语总结标记则作用于篇章,从这个角度来
看,话语总结标记的语法化程度要高于表强调,因此这两者之间的语义衍生关系
应为“强调→话语总结标记”。
其他如“强调→惯常”“疑问→委婉催促”“肯定推断→委婉建议”的语义
衍生方向我们分别在 4.1.1 和 3.4.6 已经进行过讨论了,本节不再赘述。

图 4-6“毕竟”类副词概念空间的动态化

70
我们可以把图 4-6 大致分为四个区域,最左边的一列包括了表穷尽、完结等
义的动词和表归结义的跨层组合、短语等,这些语词都属于动作义范畴,或者可
以说是空间域范畴—这些意义都表示空间上的位移或动作。第二列主要包括“始
终、最后和最终”都属于时间义范畴,表示的时间上的位移。第三列下区主要包
括“表强调、表惯常、表肯定推断和主观意愿”,这些都可归入认知域,主要表
示对事物的评价和认识。第三列上区则包括了“疑问、委婉催促、委婉建议”等
功能,属于言域,是作用于言语上的一种认知的外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概括出汉语“毕竟”类副词大致的演化方向为动作域→
时间域→认知域/言语域。

71
第五章 结语
5.1 结论

本文首先介绍了语义图的相关概念与操作流程,并结合汉语的特性重点讨论
了这一理论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即在方言语法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以及共
时和历时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
随后本文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为基础材料,对“毕竟”类副词的主要功能
进行了归并,初步建立“毕竟”类副词可能的概念空间。此后用吴方言、泰语、
法语等其他语言(方言)对概念空间进行验证、扩展和修正,并绘制出了不同语
言(方言)“毕竟”类副词对应的语义图。通过这些语义图展现了各个功能之间
的语义关联,并概括出了几条蕴含共性,这些蕴含共性能对一些未受考察语言(方
言)中“毕竟”类副词的功能做出一些预测:
1.总的来说,普通话“毕竟”类副词所具有的功能,在古代汉语、汉语方言
中也有。
2.若某一语言或方言中的“毕竟”类副词能表委婉建议,该词必定有表肯定
推断和表强调的功能。
3.若某一语言或方言的“毕竟”类副词能表疑问,那么这个词肯定有或有过
(历史上曾经)表时间上最后的功能。
最后通过语言的演变事实和语法化程度、语法化原则把修正后的概念空间动
态化,概括出了汉语“毕竟”类副词大致的历史演变路径:
动作域→时间域→认知域/言语域。

5.2 不足

目前语义图研究主要集中在连词、介词和不定代词等领域,对于副词语义图
的研究极少,因而本文的研究对象“毕竟”类副词的语义图基本没有参照。加之
笔者精力有限,只考察了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毕竟”类副词和北部吴语三地的
两个方言词、两种外语中的三个词,未能对汉语其他方言中的“毕竟”类副词进
行考察,因而文章所呈现的这些语义关联是否只适用于本文考察的这些语言,还
是在其他的语言中也适用,目前无法下定论,这个问题还有待更多语言的检验。
另外,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副词,但是汉语中的“毕竟”类词语不少都属
兼类词,除了副词功能以外,很多词还兼有其他词性功能。对于该类词的其他词
性本文没有作深入的考察和讨论,但我们很难直接断定他们之间是毫无语义关联
的,若能对该类词其他词性的语义功能进行考察,得出的结果会更加全面和准确,
这也为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72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L.B. 1982 ‗The ‗perfect‘ as a universal and as a language-specific
category‘[A], in P.J Hopper (ed.) Tense-aspect: Between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 Bernd Heine, Ulrike Claudi & Friederike Hünnemeyer 1991 Grammaticalization:
A conceptual Framework[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 Clancy, Steven 2006 ‗The Topology of Slavic Case: Semantic Maps and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J], Glossos Vol.40 No.3: 1-28.
[4] Croft, William 2001 Construction Grammar: Syntactic Theory in Typological
Perspectiv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Croft, William 2003 Typology and universal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34.
[6] Croft, William and K.T.Poole 2008 ‗Inferring Universals from Grammatical
Variation: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for Typological Analysis‘[J],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Vol.34 No.1: 1-37.
[7] Cysouw, M. 2007 ‗Building Semantic Maps: The Case Person Marking ‘[A], in
M.Miestamo and B.Walchli(eds.) New Challenges in Typology: Broadening the
Horizon and Redefining the Foundation[C], Berlin&New York: de Gruter.
[8] Haspelmath, Martin 1997 Indefinite Pronoun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 Haspelmath, Martin 2003 ‗The Geometry of Grammatical Meaning: Semantic
Maps and Cross–linguistic Comparison‘[J], New Psychology of Language Vol.2
211-242.
[10] Hopper, Paul J. 1991 On Some Principles of Grammaticalization[A], in Traugott
E.C.& Heine, B.(eds.) 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1] Kemmer, Suan 1993 The Middle Voice[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2] Kortmann, Bernd 1997 Adverbial Subordination. A Typology and History of
Adverbial Subordinators Based on European Languages[M], Berlin&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13] Melliet,A 1912 ‗L‘évolution des formes grammaticales‘[J], scientia Vol.12.
[14] Palmer,F.R. 2001 Mood and Modality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3
[15] Traugott, Elizabeth 1997 ‗The Discourse Connective after all:A Historical
Pragmatic Account‘[J],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ixteen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Linguists.
[16] Van der Auwera, Johan 2008 ‗In Defense Of Classical Semantic Maps‘[J],
Theoretical Linguistics Vol.34 No.1: 39-46.
[17] Van der Auwera, J. and V.A. Plungian 1998‗Modality‘s semantic map‘[J],
Linguistic Typology, Vol.2 No.1: 79-124.
[18] Wälchli, Bernhard and Cysouw, Michael 2012 ‗Lexical Typology Through
Similarity Semantics: Toward a Semantic Map of Motion Verbs‘[J], Linguistics
Vol.50 No.3: 671-710.
[19] 北京大学中文系 1955,1957 级语言班 2010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 曹晋 2012 语义地图理论及方法[J],《语文研究》 第 2 期:3-6
[21] 陈盼盼 2017“再”和“又”的语义图模型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硕
士论文.
[22] 陈平文 2009 信息复合与“after all”的语法化[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第 1 期:43-47.
[23] 陈秀明 2006 评注副词“毕竟”、“到底”、“终究”、“究竟”的对比
研究[D],广东: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4] 董付兰 2002 “毕竟”的语义与用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第 3 期.
[25] 董秀芳 2002 《汉语双音词的衍生与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26] 董秀芳 2007 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
《世界汉语教学》第 1 期:50-61.
[27] 杜磊 2012“究竟”的抽象图示与语义指向问题[J],
《北方文学》
(中旬刊)
第 5 期.
[28] 杜文涛 2012 语气副词“究竟”与动词的搭配情况探略[J],《现代交际》
第 1 期.
[29] 范晓蕾 2010 基于汉语方言的认识情态的语义图[R], 第十六次现代汉语语
法学术讨论会,香港.
[30] 范晓蕾 2011 以汉语方言为本的能性情态语义地图[A],《语言学论丛》第
43 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
[31] 高书贵 2000“毕竟”类语气副词与预设[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第 2 期.
[32] 高文达 1992《近代汉语词典》[M],北京:知识出版社:30,421.

74
[33] 龚波 2017 先秦同源多功能语法形式“若”“如”考察[J],《北京师范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 期.
[34] 郭锐 2010 以补充义为核心的副词语义地图[R],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与民
族语言研究学术论坛,北京.
[35] 郭锐 2012a 共时语义演变和多义虚词的语义关联[J],
《山西大学学报》
(社
会科学版)第 3 期.
[36] 郭锐 2012 概念空间和语义地图:语言变异和演变的限制和路径[J],《对
外汉语研究》第 0 期:98-129.
[37] 郭亚博 2017 基于语义地图的汉语副词“可”的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8] 江蓝生,曹广顺 1997 《唐五代语言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88.
[39] 景士俊 1980 《现代汉语虚词》[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40] 李博寒 2012 基于语义地图理论的现代汉语粤方言方位词“前”义方位词
研究[J],《语言本体研究》,第 6 期.
[41] 李小凡、张敏、郭锐等 2015 《汉语多功能语法形式与语义地图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
[42] 李宗江 2016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第 2 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
版社:42.
[43] 陆俭明,马真 1985 《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44] 罗竹风 1993 《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45] 吕叔湘 1980 《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
[46] 马真 2004 《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47] 马喆 2009 “到底”的去范畴化考察[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第 3 期:
148-152.
[48] 孟昭水,陈祥明 2009 副词“终归”对的形成[J],《汉语学习》第 4 期:
23-36.
[49] 齐春红 2006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
文.
[50] 齐沪扬 2011 《现代汉语语气成分用法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
[51] 祁淑玲 2015 基于语义图模型的天津方言的“可”[J],《绵阳师范学院院
报》第 12 期.
[52] 沈家煊 1994 “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 4 期:17-24.

75
[53] 沈家煊 2001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育与研究》(外
国语文双月刊),第 4 期:268-275.
[54] 史金生 2003“毕竟”类副词的功能差异及语法化历程[A],吴福祥,洪波(主
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一)[C],北京:商务印书馆:60-78.
[55] 孙菊芬 2002 “毕竟”在近代汉语中的发展演变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第 3 期.
[56] 田慧婷 2009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毕竟”类语气副词研究[D],辽宁:沈阳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7] 王静,张磊 2011 副词“总归”的形成与发展[J],《通化师范学院院报》
第 3 期:15-37.
[58] 王静 2014 副词“终究”的形成和发展[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第 12 期:38-40.
[59] 王军 2009 副词“究竟”的始见时代[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报》第 3
期:180-182.
[60] 王瑞晶 2010 语义地图:理论简介与发展史评述[A],陆俭明(主编)《语
言学论丛》(第四十二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81-111.
[61] 吴福祥 2011 多功能语素与语义图模型[J],《语言研究》,第 1 期.
[62] 吴福祥 2014 语义图与语法化[J],《世界汉语教学》,第 1 期:3-17.
[63] 吴福祥 2017 《语法化与语义图》[M],上海:学林出版社.
[64] 夏业昌 1999 释“毕竟”[J],《咬文嚼字》第 11 期:32-33.
[65] 辛慧 2009 “到底”的语法化及其机制[J],
《新乡学院院报》第 6 期:139-141.
[66] 许凤香 2011“究竟”的语法化及其机制[J],《东京文学》第 2 期:124-125.
[67] 许秋娟 2012 副词“究竟”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68] 杨荣祥 1999 近代汉语副词简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3 期:139-159.
[69] 余珩 2016 “毕竟”疑问语气副词用法初探[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第 2 期:167-172.
[70] 张定 2013 语义图模型与汉语几个情态词的语义演变[A],汉语史学报第十
三辑[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71] 张敏 1997 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J],《国外语言学》
第 2 期.
[72] 张敏 2010“语义地图模型”:原理、操作及在汉语多功能语法形式研究中
的运用[A],陆俭明(主编)《语言学论丛(第四十二辑)》[C],北京:商
务印书馆:3-60.

76
[73] 张秋杭 2006 语气副词“毕竟”的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第 4 期:70-75
[74] 张秋杭 2009“毕竟”类副词的语用标记功能[J] ,《语文学刊》第 9 期:
91-94.
[75] 张秀松 2008 “到底”的共时差异探析[J],《世界汉语教学》第 4 期
[76] 张秀松 2011 短语“到底”向时间副词的词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
第 5 期.
[77] 张秀松 2012 近代汉语中语气副词“到底”的后续演变,《汉语研究》第 1
期.
[78] 张秀松 2014 终竟义肯定副词用法的历史形成与相关问题,《语文研究》
第 2 期:35-42.
[79] 张秀松 2015 “毕竟”的词汇化和语法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1 期.
[80] 张谊生 2000a《现代汉语虚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1] 张谊生 2000b《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82] 张谊生 2000c 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兼论现代汉语副词的性
质、分类与范围[J],《中国语文》第 1 期:3-15.
[83] 张谊生 2004《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
[84] 张谊生 2014《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85] 赵舸 2017 “毕竟”“到底”“究竟”的语用条件及语力[J],《科教导刊》
第 2 期.
[86] 赵月英 2012 “毕竟”类归结语气副词功能考察[D],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
[87] 周永军,马建民 2011 副词“毕(必)竟”的产生和发展[J],《宁夏大学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 5 期.
[8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2016 《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
[Z],北京:商务印书馆.
[89] 朱景松 2007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语文出版社.
[90] 祖人植,任雪梅 1997“毕竟”的语篇分析[J],《中国语文》第 1 期.

77
附录:吴语区“毕竟”类副词调查问卷
性别: 年龄:
原籍: 教育程度:
幼年语言环境: 以后住过的地方:
最熟悉的方言是: 能不能说别处的话:

调查内容
请问在您的方言中,有哪些词可以用于替换以下句子中划横线的词,而保持语义
不变。
(1)请在句子后的几个备选项中勾画出您所认为可以替换的词,可多选。
(2)如若还有其他的方言词请补充出来。
(如总归、到底、毕竟、究竟、终究等)
(3)如果在您的方言中没有这样的表达请打叉(x)。

一、强调最终(结果)和情况
1.到了晚上八点,他到底来了。 到底 总归 其他( )
2.考虑了很久,我到底没买那件衣服。 到底 总归 其他( )
3.这次的尝试到底还是没能成功。 到底 总归 其他( )
4.练了三个月,我总归把大舌音学会了。 到底 总归 其他( )
5.天气暖和了,总归可以把棉袄脱掉了。 到底 总归 其他( )
6.是你的终究是你的,谁也抢不走。 到底 总归 其他( )
7.我想来想去,总归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这个人。
到底 总归 其他( )
二、表疑问,加强疑问语气
8.你究竟想说什么? 到底 总归 其他( )
9.他究竟是不是中国人? 到底 总归 其他( )
10.他到底叫什么名字,我也不知道。 到底 总归 其他( )
11.你说我这么做到底是为了谁呀! 到底 总归 其他( )
12.我说你这个人到底怎么回事?每天都迟到!
到底 总归 其他( )

三、肯定推断
13.他这样做总归有他自己的道理。 到底 总归 其他( )
14.你再这样,总归要出事的。 到底 总归 其他( )
15.不可能是别人,总归是他拿的。 到底 总归 其他( )

78
16.你肚子疼,总归是吃了生冷的东西。 到底 总归 其他( )
17.这么久没人接电话,他总归是睡着了。 到底 总归 其他( )
18.他从来不给我打电话,今天联系我,总归没什么好事。
到底 总归 其他( )
四、表强调,表事实结论或原因
19.多看点书总归是有好处的。 到底 总归 其他( )
20.他到底是你的孩子,你不能这么对他。 到底 总归 其他( )
21.小孩子太晚睡觉,总归不好。 到底 总归 其他( )
22.不管吵了多少次,一家人总归是一家人,分不开的。
到底 总归 其他( )
23.他再怎么没经验,也总归是个成年人了,这种常识还是懂的。
到底 总归 其他( )
24.你年纪也到了,也有职业了,单身独处,到底不是回事。
到底 总归 其他( )
25.不用再说了,这么看来这件事总归是你不对。
到底 总归 其他( )
五、强调主观意愿,表示一定(不)要做某事
26.我到底要把这件事查个水落石出。 到底 总归 其他( )
27.我劝了他一上午,他到底不去。 到底 总归 其他( )
28.不要再劝了,我总归不会同意的。 到底 总归 其他( )
29.今天晚上,我总归要把这道题做出来。 到底 总归 其他( )
六、表总结的话语标记
30.到底,这件事跟你无关。 到底 总归 其他( )
31.总归,我相信他是有自己的理由的。 到底 总归 其他( )
32.总归一句话,这件事你答不答应? 到底 总归 其他( )
33.也是这骡子命该如此!到底一句话,都是他活该。
到底 总归 其他( )
七、表惯常
34.只要到了周末,他总归在家的。 到底 总归 其他( )
35.只要丽鹃回家的时候手中的家什大于出门的数量,婆婆的面色总归是阴转雨。
到底 总归 其他( )
36.我妈只要叫我去买油条,我总归把两个尖尖头掐掉吃了,我把尖尖头掐了,
我妈妈再来掐我! 到底 总归 其他( )
八.表确认

79
37.刚才远远的看到一个背影就觉得像你,到底是你。
到底 总归 其他( )
38.我和他打赌说这是你的书,总归是你的书,我赢了!
到底 总归 其他( )
九、催促
39.到底吃两口,这么饿下去肯定受不了。 到底 总归 其他( )
40.老师来了,有什么问题你到底问啊! 到底 总归 其他( )
41.急死我了,你到底把话说清楚。 到底 总归 其他( )
42.东西丢了别光顾着哭,你到底找呀! 到底 总归 其他( )
43.你看到什么了?到底说呀! 到底 总归 其他( )
十、委婉建议(责备)
44.虽然不是什么大事,到了车站到底和我们说一声。
到底 总归 其他( )
45.昨天我一直家里在等你,你自己去玩了,也到底发个短信给我吧。
到底 总归 其他( )
46.就算生气,也要好好说。总归给我留点面子。
到底 总归 其他( )
47.不着急,总归吃了晚饭再走哇。 到底 总归 其他( )
48.这样不管不顾可不行,总归想个解决办法出来才可以。
到底 总归 其他( )

8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