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

语法研究 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

·第8辑·

汉日授受动词认知模式及语义结构对比分析

Con
A  trast
iveS
 tudy on 
Cogni
tiv
e Mod e
lsand 
  S
eman t
ic S
truct
ure

of
 the Gi
ve-and-Re
cei
ve Verb
s i
n Chine
se and 
Japanes

陈访泽   杨   柳

[要   旨]中日授受動詞 の 意味構造 の 分析 を 通 し て 次 の よ う な こ と が 明 ら か に
なった。中国語の動詞?给?は 認知主体 が 事態 の 外 部 に あ るDモ ー ド の
もので、意味構造から?给 I~ 给 V?に細分される。日本語の動詞?や る?
?くれる?は認知主体が事態 の 内 部 に あ るIモ ー ド の も の で、認 知 主 体
は事態の参与者として固定され、強い体験性 を持って い る と 考 え ら れ
る。一方、日本語の?与える?はDモ ー ド の も の で、認 知 主 体 は 事 態 か ら
独立していて自由に視線を置くことができる。その 結果、日本語の?や
る?と?くれる?は中国 語 の?给 I~ 给 I
II? と 意 味 的 な 対 応 関 係 が あ り、
日本語の?与える?は中国語の?给I~ 给 V?全部と意味的な対応関係 が
見られている。日本語の授受動詞は認知主体の事態 との相対位置 を重
要視しているのに対し、中国語の授受動詞は認知主体 の位置より認知
プロセスの重点の変化に関心を寄せ、意味 のネットワ ー ク を 形成 し て
いると言える。
[キーワード]认知模式   语义结构   给   やる   くれる   与える

Ab
str
act:This paper analyzedt
 hes
 emanti
c s
truc
ture
s of t
he g
ive-and-r
ecei
ve
ve
rb s
 i n Ch i
ne se and Japane
se. Chines
e ve rb ‘gei’ i s in
de
subj ec
tif
ication mode l (D-model), wh ich means t hat the
concept
uali
zer
 is
 outs
ide 
oft
 he  t,and 
even can be d
ivided
 into‘e
g I’
i  -
‘ge ’
i V .J
apanese 
ve ‘
rb ya ’ ‘
ru and kur e
ru a’ rei
 n i
nterac
tion 
model
( l),wh
I-mode ich 
means
 tha
t t
heconcep
  tua
lize
r i
s i
nsi
de 
oft
 he 
even
t.
The conceptua
lize
r in 
I-model
 is
 seen
 to be f
ixed
 in
 the event as
 a
par
ticipant
 and hasa
  st
rong 
experi
enti
al na
ture.Howeve ,
r J apanes

verb ‘
ata
e ru’belongs
 to 
D-mode l.Theconcep
  t
ual
ize
r i
s i
ndependen t
from t
he even
t and
     can utit
s s
i ht
p    g    linefr
eel .As
y   aresul
t ,Japanes


yaru ’and ‘
kur
eru ’show s
eman
tic
 cor
res
pondence wi
th Ch
ine
se

· 195 ·
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
·第8辑·

‘gei I’-‘g ei I I’, wh


I ile Japane e ‘a
s taeru ’ shows seman t
ic
corre
s pondence with al
l of Ch i
ne e‘
s gei I’-‘gei V’.One may  say
that,t he gve-and-r
i eceive verbs in Japanese pay at
tent
ion to
 t he
rel
ative posi
tion between concep tual
izer and event,wh i
le t
hose in
Chines
e l
ay  s
tr e
ss on t
he change of cogn
itive proces
s o
the
r t
han
concep
tua
lizer’s po
sit
iont
 oform 
  thes
 emantic network.
Ke
y wo
rds:cogn
iti
ve  l;s
mode eman
tic
 st
ruc
t e;g
ur ei;ya
ru;kur
eru;a
tae
ru

1  引言

认知语言学主张意义就是概念化(Me an
ing
 is
 conc
ept
ual
izat
ion)。这 一 定 义 是 以 承 认 心
理意象(men
tal
 image
ry)为前提而成立的。也就 是 说,语 言 的 意 义 中 包 含 了 “实 质 性 的 内 容”
和“心理意象”,我们人类具备了用不同的方式来理解、描述同一事态( t)的 认 知 能 力。认
even
知语言学就是要阐明被传统语言学舍弃在外的这一部分。
尽管人种不同国籍不同,但是 人 都 具 有 相 同 的 基 本 认 知 能 力,例 如 数 量、时 空、范 畴 化、
演绎推理、归纳等。这些认知能力共同发挥作用、制约着人类语言的表达形式。汉语、日语、英
语等诸多语言都有授受动词的存在,因此可以说,物体的授受(给予方 → 物体 → 接受方)是容
易被我们所认知并描述的事态之一。但是在认知过程的三个阶段,即 ① 认知主体和对象的相
互作用(
int
era
cton)、② 认知主体的认知能力及认知方式、③ 以及认知主体的解读,在这样一

个意义形成的过程中,主观层面的因素又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各语言所呈现的表达形式也不
尽相同。以授受动词为例,英 语 是 g
ive,汉 语 用“给”,而 日 语 有?や る?? く れ る?? 与 え る?。以
往关于汉日授受动词的研究主 要 侧 重 于 自 然 表 达 习 惯 (奥 津 敬 一 郎、徐 昌 华1982,奥 津 敬 一
郎1983)、是否与待遇表现有关(党淑兰1999)、是否涉及恩惠或利益(门和沙日娜2006)等,未
涉及两组动词的对应关系问题,而这正是这两种语言的学习者所最关心的问题。
2001a)指出、“身体与 环 境 世 界 的 力 动 (
中村芳久( sm),不 是 单 纯 改 变 关 注 焦 点
dynami
或凸现某个侧面,而极有可能是改变被激活的认知能力或认知过程的重点(这与各种语言的
结构变化密切相连)”[1]。本文基于上述认知语言学的观点,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动词
“给”及与此相对应的日语动词?やる?? く れ る?? 与 え る?的 语 义 结 构 进 行 分 析 [2],以 期 说 明
汉日两种语言在理解相同事态时的不同方式及两组动词的对应关系。

2  描述事态的方式及授受动词的语义结构

1  描述事态的方式
2.
Langa r的认知语法认为,说话者在描 述 一 个 事 态 时 有 两 种 方 式。一 种 是 认 知 主 体 置
cke
身事态中的描写方法;一种是认 知 主 体 跳 出 事 态 的 描 写 方 法。中 村 芳 久( 36-37)将 其
2004:
分别称为 I 模 式 (互 动 模 式 )(
int
era
cti l,
on mode Iモ ー ド )和 D 模 式 (去 主 体 化 模 式 )

desub
jec
tif
ica
tion  l,
mode Dモード)。I模式如图1所示, D 模式如图2所示。
外围的椭圆:认知域( domai
n ofcogn
  iton)

字母 C:认知主体(
conc
ept
uali
zer)

· 196 ·
语法研究 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
·第8辑·

双向箭头 ① :介入事态
虚线箭头 ② :认知过程
长方形 ③ :通过认知过程而理解的现象

  
图1 I模式 图2 D 模式

I模式是我们认知事物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假设认知主体 C 从该模式的认
知域脱离,从事态外部客观地审视事态,即经过一个去主体化(
desub
jec
tif
ica
tion)过 程,形 成
另一种认知模式,即 D 模式。通常我们对客观 的 事 物 就 是 通 过 这 种 认 知 模 式 来 解 读 的,本 文
下面将基于这样的认知模式来对比分析汉语和日语的授受动词。

2  授受动词的语义结构
2.
另外,在建立动词的语义结 构 时,认 知 语 法 的 复 合 矩 阵 (ma
trx)是 个 有 效 的 概 念。复 合

矩阵的观点认为,叙 述 内 容 是 作 为 多 个 域 (
doma
in)内 综 合 特 性 的 描 述 而 存 在 (
Langa
cke

1990:5)。物体的授受这一事态中至少关系到以下四个域。
移动域:描述 z从 x 向 y 的移动
力动域:描述 x 向 z施加作用力,使其现发生移动
所有域:描述 y 对 z的所有
利害域:描述 x 和 y 之间产生的利害关系
本文采用中村芳久( 66)的 构 图 手 法,将 涉 及 汉 日 授 受 动 词 语 义 结 构 的 各 个 域 用
2001b:
图示的方法来表示。首先将移动域和力动域结合起来形成图3。图中空心箭 头 表 示 x(行 为 主
体)向 z(移动物体)所加的作用力,从 z发出的波浪箭头表示 z向 y(行为受体)移动,
y 表示 z
到达的位置。

图3  移动域和力动域

图4单独表示所有域。图中 y(右边的同心圆)中心的小圆表示 y 对 z的所有。

· 197 ·
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
·第8辑·

图4  所有域

图5表示利害域。图中从 y 发出的波浪形箭头及末端的四方形表示 y 受到 x 的影响而发


生了状态变化。

图5  利害域

3  汉语动词 “给 ”的认知模式
汉语从表达形式来看被认为是属于 D 模式 的 语 言,本 文 将 动 词“给”的 典 型 意 义 建 立 在
D 模式上来进行分析,如图6所示。

图6  “给”的认知模式

图6显示 x(行为主体)处于事态内部,而 C(认知主体)处于事态之外并客观地审视事态。


下面就以图6为基础,采用 Langa r(
cke 1990)提出 的 原 型 义 来 对 汉 语 动 词 “给”的 语 义 结 构 进
行描述(以下省略表示认知域的椭圆)。“给”的语义结构可以分为5种句式。

1  “给I”和“给I
3. I”
x+ 给 +y+z”(如“我给弟弟一本书”)。
首先来看“给”的典型句式“

· 198 ·
语法研究 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
·第8辑·

图7  给I:我给弟弟一本书

图7中粗线部分表示 在 认 知 过 程 中 被 焦 点 化 的 部 分。即 “我”( x)通 过 自 己 的 意 志 使 “弟


z),这 一 部 分 是 该 句 式 要 表 达 的 焦 点。与 日 语 比 较 起 来,日 语 的 ?私 は 彼
y)得到了“书”(
弟”(
に本をやる?和?私 は 本 を 彼 に や る?都成立,且意义上差别不大。而汉语是由语序来决定 论
agency)的,如果将“我给弟弟一本书”的 y 和 z的位置调换成“我给一本书 弟 弟”的 话,语
元(
法规范度就会下降,需要用两个“给”来调整,成为“我给一本书给弟弟”,也可以表述为“我把
一本书给弟弟”,用图8来表 示 [3]。“一 本 书”前 的“给”涉 及“把”字 句 的 扩 张 关 系 问 题,本 文 暂
x+ 给 +y+z”句式为考察对象。
不讨论。换言之,本文仅以“

图8  给I
I:我把一本书给弟弟

2  “给I
3. II”
“给”的对象物体 z分为已经 存 在 的“既 存 物”和 因 x 的 作 用 而 产 生 的“生 产 物”两 种 (周
红2007)。例(
1)为前者,例(
2)为后者。
(1)司机笑了,给我五十元。
2)老何,为了你的前途我得给你一句忠告。

当 z成为“生产物”(多为抽象物)时,语义结构较之“给 I”就会不同。具体说就是如图9所
示,各个域的分化更为明显些。在 力 动 域 中,“我”(
x)的 话 语 作 为“忠 告”(
z)而 存 在 并 被 概 念
化,所有域成为描述的中心。

图9  给I
II:我给你一句忠告

3  “给I
3. V”
“给II”的 z虽被称为“生产物”,但其并不具备具体的形态,所以作为物体而被概念化的约

· 199 ·
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
·第8辑·

束性减弱,衍生出像图10所示的“给IV”中事件性的 z,图中虚线表示移动域和力动域的虚化。

3)我给他个不辞而别。

图10  给I
V:我给他个不辞而别

4  “给 V”
3.
认知主体置身事外,可以客观描述事态各参与者的表现而不受任何限制。因此当认知主
体将舍弃动作发出者这一立场时,x 的 意 志 性 也 变 得 可 有 可 无。例 (
4)中 的 场 所、例 (
5)中 的
自然物、例(
6)中的话语等无意志事物都能进入 x 的位置。

4)这座城给了他一切。

5)太阳给草叶的露珠一点儿金光。

6)那些消息都没有给他高度的兴奋。
这一结构可以用图11来表示,图 中 虚 线 空 心 箭 头 表 示 x(行 为 主 体)所 加 作 用 力 的 意 志
性的虚化。

图11  给 V:太阳给草叶的露珠一点儿金光

4  日语动词 ?やる?? くれる?? 与 える? 的认知模式


下面图12和图13分 别表示?や る?和?く れ る?的语义结构的认知模式。图12表示 动 作 主
体 x 与认知主体 C 处于同一事态内部,图13表示动作受体 y 与认知主体 C 处于同一事态内
部,因此?やる?和?くれる?属于 I模式。

  
图12  ?やる?的认知模式 图13  ?くれる?的认知模式

· 200 ·
语法研究 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
·第8辑·

图14表示?与える?的语义结构的认知模式。该图式显示认知主体 C 处于事态的外部,因
此可以将视点(即认知焦点)对准参与事态的任何一方,属于 D 模式。

图14  ?与える?的认知模式

5  汉语动词 “给 ”与日语动词 ?やる?? くれる?? 与 える? 的对应

1  “给I”和“给I
5. I”
与“给 I”和“给 I
I”的语义结构相对应的句式是“ x+ 给 +y+z”。从 图7和 图8可 以 看 出, x
为能够有意识进行某种动作的生命体, y 则 通 常 是 接 受 由 x 移 动 的 物 体 的 生 命 体。例 (
7)~
I”的范围。4
9)的用法属于“给 I”和“给 I
[]

(7)你下班来替我收账,我每天给你二十块钱! /…毎日二十元をやる!
8)曹太太给了他两丸“三黄宝腊”。
( /奥さんは彼に?三黄宝腊?を二錠やった。
9)司机笑了,给我五十元。(=1)
( /運転手が笑い出し、私に五十元をくれた。
从例句来看,这一结构中的 z几乎都是具体的事物。这些句子对应的日语译文中“给”都可
以与?やる?或?くれる?对应。为什么这种对应能成立呢?参照陈访泽、杨柳( 2011),我们将图12
和图13的语义结构表示如下。其中 AGN=a
get(即行为主体 x),
n EX=e
xpe
rienc
er(经历者,相当
于认知主体 C=c
onc
ept
ual
izr),
e M=mov
er(即移动物体 z),
RE=r
eci
pie
nt(即行为受体 y)。

图15  ?やる?的语义结构

图16  ?くれる?的语义结构

· 201 ·
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
·第8辑·

   用?私は弟に本をやる?这个句子来具体解释图15的话,可 以 说?私?( AGN)在?本?(M)


RE)的 方 向 移 动 (也 可 以 理 解 为 转 让 对 ?本? 的 所 有 权 )。这 是
上施加作用力,使 其 向 ?弟 ? (
?私?作为 AGN 的作用的义项。其作为 EX 的作用表现为?私?认为自己的行为会给?弟?带去
EX 的 认 知 行 为 的 对 象 是?弟?而 不 是?本?。其 二,?本?
利益。在此需要说明的有两点:其 一,
确实是向?弟?的方向发生了移动,但?本?是否成为?弟?的所有物,即?弟?是否接受?本?这一
过程不在?やる?要描述的语义结构之内。如果说物体是否被接受都不能确定,那么伴随物体
的作用所带来的利益就更无从 谈 起。笔 者 想 说 的 是,?や る?确 实 产 生 了 利 益(即 通 常 所 说 的
“恩惠性”),但只是 EX 的感知,即只存在于 EX 这个主体上,并没有发生所谓的移动,也没有
恩惠的授受。“利益”这一语义是认知主体为了感知和事态的密切度而产生的衍生义,是附属
性的语义 [5]。因此,将?やる?的语 义 结 构 进 一 步 精 确 表 达 的 话 可 以 形 成 图17(以 下 省 略 表 示
认知域的椭圆)。

图17  ?やる?:私は弟に本をやる

图中粗线部分表示被焦点化的事态部分。① 是?私?作 为 AGN 的 能 动 性,② 是?私?作 为


EX 的感知活动,而且两方面都通过?私は弟に本をやる?这个句子被描述了出来。
I”和?や る?? く れ る? 的 对 应 问 题。它 们 都 同 样 描
结合图7和图17很容易说明“给 I”“给I
述了具有“给予方 → 移动物 → 接收方”这一轨迹的事态。所不同的是,因为认知模式的不同产
生的认知主体与事态位置 关 系 的 不 同,决 定 了 认 知 主 体 有 无 承 担 事 态 中 某 一 义 项。具 体 到
I”和?やる?? くれる?而言,就 是 有 无 作 为 EX 发 挥 作 用。在 汉 语 动 词 “给 I”或“给
“给I”“给 I
I”的语义结构中“给予方”仅仅承担了 AGN 的作用,而在日语动词?や る?或?く れ る?的语

义结构中,“给予方”同时承担了 AGN(或 RE)和 EX 两项本质上不同的作用。语义结构上的
I”和?やる?? くれる?的句法差异
差异直接会在句子结构这一表层体现出来。对于“给I”“给 I
我们提得最多的就是“人称限制”这个现象,一般说法是汉语动词“给”比日语动词?やる?(或
?くれる?)受到的限定要弱。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人称限制”的不同其实仅仅是个表象,
根本的原因在于认知主体的定位不同。我们看下面的句子就会一目了然。
/(私は)弟に本をやる。
10)我给弟弟一本书。

/弟は(私に)本をくれる。
11)弟弟给我一本书。

在例(10)中,汉语句子中的“我”作为 AGN 成为句子的主语,相 应 的 日 语 句 子 中 的?私?
则作为 AGN=EX 成为句子的主语。而在例( 11)中,汉语句子中的“我”作为 RE 成为句子的
宾语,相应的日语句子中的?私? 则 作 为 RE=EX 而 存 在。
EX 代 表 的 是 认 知 主 体 的 存 在,是

· 202 ·
语法研究 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
·第8辑·

作为原始参照点的事态参 与 者,在 句 子 表 达 中 应 该 被 显 现 化。换 言 之,例 ( 10)中 汉 语 AGN


与日语 AGN=EX 的对应没 有 违 反 认 知 主 体 显 现 化 的 原 则,所 以 日 语 动 词 用 ?や る?;而 例
11)中汉语句子不涉及认知主 体 的 显 现 化 问 题,其 相 应 的 日 语 表 达 必 须 选 择 其 他 的 表 达 形

式,所以相应的动词不再是 AGN=EX 的?やる?而是可以表达 RE=EX 的?くれる?了。

2  “给I
5. II”和“给I
V”
从例句来看,符合“给 II”和“给 IV”语 义 结 构 的 句 子 中 z 几 乎 全 是 抽 象 物。这 一 事 实 也

佐证了在这两个语义结构中“移动域和力动域”虚化的结论。
/… 父に精神的 な 慰 め を 与 え よ う
12)他尊敬父亲,也时常想给父亲一些精神的安慰。

としている。
13)她像一盏灯似的,给他们光明。
( /彼女は…彼らに希望を与える。
14)尽管人生那么无情,我们本人还是应当把自己尽量改好,少给人一 些 痛 苦,多 给 人

一些快乐。
/人につらさを与え…、楽しさを与える…
从例( 14)的画线部分的汉日对译来看,这些句子中“给”与?与える?对应,一般都
12)~ (
不对应?やる?或?くれる?。这是什么原因呢?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看一下?与える?的 语
义结构。参照陈访泽、杨柳(
2011),?与える?的语义结构可表示如下,其中虚线箭头表示认知
主体 C 可以投射视点的位置。

图18  ?与える?的语义结构

图18显示认知主体处于事态之 外 并 可 以 将 视 点 加 诸 于 参 与 事 态 的 任 何 一 方,只 要 是 认
知主体可以察知的事 态,包 括 具 体 事 物 的 移 动 路 径 和 认 知 主 体 对 情 景 的 心 理 扫 描 (men
tal

cann
ing)路径,都可以进入视点,因此?与える?的 宾 语 既 可 以 是 表 示 实 体 的 具 体 名 词,也 可
以是表示某种能量的抽象名词。而?やる?或?くれる?的认知主体处于事态内部,对事态控制
的主观能动性为必须要素,所以凭借主观意念来使无形、抽象的概念发生移动超出了人们的
认知能力。也就是说,?恩恵 を や る?的说法之所以不能成立,是因为?恩惠?不是表示实体 的
名词。而?与える ? 则 不 存 在 这 样 的 限 制。当 然,在 一 定 的 条 件 下,下 面 的 句 子 也 是 可 以 成
立的。[6]
15)私は学生 に 不 可 を や っ た こ と で、彼 ら の や る 気 を 高 め た。
( /我 给 了 学 生 不 及 格,
(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 203 ·
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
·第8辑·

3  “给 V”
5.
在“给 III”和“给 IV”中虽然移动物体是抽象的,但 AGN 的意志性,即对 M 施加作用力
的意志性尚且保存。到了“给 V”的 阶 段, X 的 意 志 性 消 失,仅 作 为 事 态 链 当 中 的 一 个 点 而 存
在。在这种情况下,“给 V”完 全 和 日 语 的 ? 与 え る ? 相 对 应,但 基 本 不 与 ?や る? 或 ?く れ る ?
对应。
16)这座城给了他一切。
( /この城は彼にすべてを与えた。
17)太阳给草叶的露珠一点儿金光。
( /太陽は草に少し金光を与えた。
/この消息は彼に興奮を与えなかった。
18)那些消息都没有给他高度的兴奋。

6  结语

1  结论
6.
我们在杨柳( 176-185)中 对 “给”和 ?や る?? 与 え る? 的 对 应 关 系 进 行 过 初 步 的 探
2012:
讨。根据以上的分析,在此作出部分修正,并将“给”与?くれる?的对应关系一并归纳,汉日授
受动词的对应关系可以总结如下表。表中“○ ”表示有完全的对应关系,“△ ”表 示在一定的条
件下有对应关系,“× ”表示没有对应关系。

表1  汉日授受动词语义结构关系对应

やる くれる 与える

给I ○ ○ △

给I
I ○ ○ △

给I
II △ △ ○

给 IV △ △ ○

给V × × ○

中村芳久(
2001a)指出,语言反映 了 人 类 普 遍 的 认 知 能 力 和 认 知 方 式,而 突 出 反 映 了 哪
种认知能力、哪种认知方式的指 向 性 发 挥 了 关 键 性 的 作 用,这 在 不 同 的 语 言 中 是 不 同 的。从
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日语授受动词重视认知主体和事态的相对位置关系,并在语言形式
上以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具体来说,?やる?和?く れ る?属 于 认 知 主 体 置 身 事 态 之 内 的 认 知 I
模式,认知主体和事态参与者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一方进行同化,表示了与事态关系的密切
性;?与える?属于经过了脱主体化的认知 D 模 式,认 知 主 体 从 事 态 中 脱 离 出 来,从 任 意 角 度
对事态进行客观描述。而 汉 语 授 受 动 词 更 关 注 被 激 活 的 认 知 指 向 的 不 同,由 此 形 成 语 义 网
络。经过不同的概念化过程形成的 不 同 语 义 结 构 在 汉 日 授 受 动 词 的 语 言 表 达 形 式 上 得 到 了
充分反映。

2  今后的课题
6.
由于在?与える?的语义结构 中 认 知 主 体 置 身 事 外,能 以 自 由 的 方 式 将 视 线 投 射 到 事 态
参与者的任何一方,从客观的角度来描述事态;而?や る?或?く れ る?的认知模式中,认知 主
体作为事态的参与者之一被固定在 AGN(或 RE)的位置上,因此体现在句子结构上就是?与

· 204 ·
语法研究 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
·第8辑·

える?的任一事态参与者都能处于句中主语的位置,而?やる?或?くれる?的事态参与者能够
置于主语位置的要受到限制。这样的话,就 能 解 释 我 们 经 常 提 到 的 ?や る?? く れ る? 和?与 え
る?的被动句的成立与否的问题。例(19)说明?与える?的被动句成立且作为论元的 ニ格和ヲ
20)中的?やる?和例(
格都能被主语化,而例( 21)中的?くれる?则不能构成被动句表达。这一
差异就源于认知主体与事态位置相对关系的不同。
19)私は弟に本を与えた。

弟は私に本を与えられた。
本は私から弟に与えられた。
20)私は弟に本をやった。

*弟は私に本をやられた。
*本は私から弟にやられた。
21)弟は私に本をくれた。

*私は弟に本をくれられた。
*本は弟から私にくれられた。
2005)通 过 例(
但是在汉语中,木村英树( 23)的 分 析,指 出 汉 语“被 动 句 是 用 来 表 述
22)(
客体因施动者的行为动作而发生 某 种 状 态 变 化 的 句 式。该 句 式 关 心 的 是 客 体 发 生 怎 样 的 非
自主性事态,而不是被施加了什么行为动作”。
22)狗被小红撵走了。

*狗被小红撵了。
23)*小王被地痞干什么了?

小王被地痞怎么(样)了?
将例(23)译成日语可以发现,状态和行为动作的表达成立状况正好相反。
24)*小王被地痞干什么了?

→ 王さんはチンピラにどうされた?
25)小王被地痞怎么(样)了?

→ *王さんはチンピラにどうなった?
这样看来,与关于日语授受动词的被动句成立的解释不同,对汉语授受动词的被动句进
行解释说明时仅分析语义结构 似 乎 是 不 够 的,它 还 与 汉 日 两 种 语 言 对“能 动—被 动”这 组 概
念的处理方式不同有关。对应前面日语例句( 21)的汉语例句如下。
19)~ (
26)我给了弟弟一本书。

?弟弟被我给了一本书。
书被我给了弟弟。
以上本文仅对汉语动词“给”和日语动词?やる?? くれる?? 与える?在形式上做了初步对
应,其原理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注:
1]笔者译。原文为?身体や環境世界とのダイナミズムが、単 に 何 に 注 目 し 何 を プ ロ ファイ ル す る か を 変

えるのではなく、活性化される認知能力や認知 プ ロ セ ス の 重 点 を 変 え る (そ れ が 個 々 の 言 語 の 構 造
変化などへと連動する)可能性も十分に認められる?。

· 205 ·
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
·第8辑·

2]在此不考虑待遇表现的差别,故不区分?やる?和?あげる?? くれる?和?くださる?。

3]这里所用的例句“我给弟弟一本书”“我给一本书给弟弟”“我把一本书给弟 弟”都 不 是 自 然 的 口 语,只 是

分别表示一种句式。如果在“给”后面加上助词“了”,就可以成为自然的口 语。例 如“我 给 了 弟 弟 一 本 书”
“我给了一本书给弟弟”“我把一本书给了弟弟”。

4]日语译文为笔者添加。

5]参照由井纪久子(
1996)。
6]参见陈访泽、杨柳(
[ 2011)。

参考文献
1]汉语例句选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 学 研 究 中 心 (
[ Cen
ter
 fo
r Ch
ine
se 
Lingu
ist
ic PKU)《现 代 汉 语 语 料 库》
s 
网络版。
[ ? ~ てもらう?とそ れ に 対 応 す る 中 国 語 表 現
2]奥津敬一郎,徐昌华 . “請”を 中 心 に [ 日 本 語 教 育,
J].
1982(
46).
[ 授受表現の対照研究
3]奥津敬一郎 . 日·朝·中·英の比較 [ 日本語学,
J]. 1983,
2(4).
4]陈访泽,杨柳 .
[ 日语授受动词三分化的认知基础与句法结构[ 外语教学与研究,
J]. 2011(
1).
[ 中日の授受表現比較[
5]党淑兰 . 佐賀大国文,
J]. 1999(
19).
[ 日中対照研究   授 受 表 現 [
6]门和沙日娜 . 昭 和 女 子 大 学 大 学 院 言 語 教 育·コ ミ ュ ニ ケ ー シ ョ ン 研 究,
J].
2006(
1).
[ 北京话“给”字句扩展为被动句的语义动因[
7]木村英树 . 汉语学报,
J]. 2005(
2).
[ “给”与“
8]延俊荣 . V 给”不对称的实证研究[ 语言研究,
J]. 2005(
1).
[ 日语授受动词句式的认知结构研究[
9]杨柳 . 中国书籍出版社,
J]. 2012.
[ 现代汉语“给”字句的语义类型与语义特征[
10]周红 .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 2007(
3).
[ 言語相対論から認知相対論へ[
11]中村芳久 . 金沢大学文学部論集(言語·文学篇),
J]. 2001a(
21).
[ 二重目的語構文の認知構造
12]中村芳久 . 構文内 ネット ワ ー ク と 構 文 間 ネ ッ ト ワ ー ク の 症 例 [ 認
J].
知言語学論考,
2001b(
1).
[ 認知文法論 I
13]中村芳久 . 大修館書店,
I[M]. 2004.
[ 動詞ヤル·クレルにおける意味の抽象過程[
14]由井紀久子 . 日本語教育,
J]. 1996(
88).

15]Langa r,R.
cke ept,Image 
Conc and 
Symb
ol[M].Mou
ton 
de 
Gruy
ter,
1990.

16]Langa r,R.Founda
cke tion
s of 
Cogn
iti
v Grammar 
e  Vo II:
l. Des
cript
iv Appl
e  ica
tion[M].S
tan
for

Un
ive
rsi
t Pr
y  e
ss,
1991.

17]Langa r,R.
cke Grammar 
and 
Conc
ept
ual
iza
tion[M].Mou
ton 
de 
Gruy
ter,
1999.

作者简介
姓名:陈访泽
性别:男
单位:澳门大学人文学院日本研究中心
职称:教授
学历:博士
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汉日对比语言学
通信地址:澳门氹仔大学大马路 澳门大学人文社科楼 E21-3115日本研究中心
E-ma
il:chen
fang
ze@ho
tma
il.
com

· 206 ·
语法研究 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论丛
·第8辑·

   姓名:杨柳
性别:女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职称:讲师
学历:博士
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汉日对比语言学
通信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麓山路36号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邮编:410081
E-ma
il:yang
liu
z@ho
tma
il.
com

· 207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