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名人档

mingrendang'an

傅兰雅对中西文化交融的贡献
□ 河南工程学院 刘汝举
摘 要 英国人傅兰雅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就是个 ,
“中国迷”他刚大学毕业就来到中国, 在中国工作了三十余年。傅兰雅在美
国从教时,也致力于以各种方式开拓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为中西文化交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 傅兰雅 中西文化 交融 贡献 中图分类号 G275.1 文献标识码 A

在清末著名的洋务运动中,
来自英国的传教士傅兰雅以传教布 影响。其父是海斯镇的一位普通牧师,
多年在镇中传教,
但对东方事
道般的献身精神与极大热忱向中国人宣传、
介绍了大量西方文化知 物非常关注,
尤其关心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傅兰雅小的时候经常
识。他以口译形式译介的科技文化类著作超过一百余种,
被誉为
“传 跟在父亲身后去教堂听从中国远道归来的传教士或商人讲述关于
[1]22
科学之教的教士” 。傅兰雅将一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 中国的见闻。傅兰雅后来在他的回忆录中说道:
“孩提时,
最令我愉
中国和中西文化交融。他自己也说:
“我一生心血,
只希望中国多效 快的是阅读那些千方百计好不容易才搞来的关于中国的书籍。我日
仿西法,
将格致推广, 在 19 世纪中后期西方科技输
实现自强自富。” 思夜想的就是去中国。由于我太想去中国了,同学们都叫我‘中国
入中国和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进程中,
傅兰雅所做的贡献比任何一 迷’
,虽然是绰号,
但我也欣然接受。”
个外国人都要多,
而且比很多中国人都做得出色。 1861 年,聪颖好学的傅兰雅完全凭借政府奖学金的资助从伦
一、
少年中国迷,
急功丢工作 敦海伯雷师范学院学成毕业,毕业当天即向教会递交申请,
提出去
英文名为 John Fryer,
傅兰雅, 1839 年 8 月 6 日出生在英国肯 圣保罗书院任教的请求。圣保罗书院是位于香港的一所教会学校,
1928 年 7 月 2 日病逝于美国奥克兰。他是著名的
特郡的小镇海斯, 该校之所以如此吸引傅兰雅,就是因为它背靠中国大陆,
对傅兰雅
翻译家、
传教士、 曾与人合译或单独翻译了近 160 部西
圣公会教徒, 而言是进入中国的最佳入口。他的申请很快得到了教会批准,
当年
方书籍,
是为中国翻译西方书籍最多的外国人。为表彰他的历史功 此时他才刚满 22 岁。正如他所预计的,
就启程远赴香港, 他在香港
清政府还曾授予他勋章和三品官衔。傅兰雅与中国的渊源深厚, 并没有停留多长时间便进入了中国大陆。在最初几年,
绩, 傅兰雅的语
少年时代就是个 ,对中国非常向往,这主要是源于父亲的
“中国迷” 言天赋很快彰显了出来,他不仅熟练掌握了汉语,而且还会说广东

孟宪承先生对于在华东师范大学学生的培养非常用心。他要求 别强调在教育思想中理论知识必须和社会实践相互结合的作品。孟
学生必须要有积极的爱国心,
还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华东师范 宪承先生一生撰写了很多关于教育理念的书籍,
他每一次发表的学
建成典礼大会上,孟宪承先生对学校的师生们慷慨激昂地说:
“在新 术思想都能得到教育界同仁的共鸣。在他发表的《大学教育》中是这
中国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是光荣的” 学
。在孟宪承校长的积极领导下, 样阐述他的教学思想的:
“大学应该是教育最高的教学殿堂,
这不仅
校师生都以能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而无比自豪,学校师生的精 仅是因为在教育制度上,它达到了最高阶段,尤其因为在人类运用
神面貌越来越好。当时一直沿用苏联老大哥的教学经验,
而孟宪承先 他的智慧于真、
善、美的探求上,
在以这探求所获来谋文化和社会的
生再结合了苏联教育和美国教育,从中选取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 向上发展上,
它代表了人们最高的努力了。大学的理想,
实在就是孕
方法,
孟宪承先生作为华东师范学校的第一任校长,
为新中国的教育 含着人们关于文化和社会的最高理想。”
现代大学的理想就是智慧
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教育思想,
直接影响了中国师范教育的 的创获、 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在孟宪承先生 66 岁的时
品性的陶熔、
理念,
让学生亲自在生活中体验知识的原动力,
学生还没有走出校门 候,
仍然坚守在教育岗位上,
而且他对教育学的研究更加深远。同年
就已经对社会有了相当的了解;
没有走出校门已经有了工作经验,
孟 孟宪承先生编辑了《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此书收录了中国古代教
宪承先生认为学生应该在生活中学习,
在社会中实践,
在孟宪承先生 育家的思想资料和学校教育制度发展的材料,纵向按时代编排,

的教育思想中,
主要体现他对大学教学方法的应用与理论研究。他倡 向按问题分类,
为读者提供了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历史发展的
导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和接受教育的权利,他在华东师范大学担任校 68 岁的时候创作完成了 《中国古代教育文
基本线索和基本面貌;
长的时候,
他的教育导师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已经完美地结合 选》一书,
本卷收入中国古代代表性的教育家、
教育著作的代表性篇
在了他的身上, “以前的学校大门是为资本主义下的人创办的, 章,反映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发展脉络,为学习者提供
他说:
没有身份没有钱你就不能进入到这个殿堂。” 了基本的中国传统教育理论读本。
三、
孟宪承先生的教育实践 1967 年 7 月 19 日孟宪承不幸逝世,
享年 73 岁。他的很多书稿
孟宪承提倡师范教育必须与科学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以科 及藏书也随之散失, 学术界的莫大损失。1979 年 1 月 12
成为教育界、
技知识融汇到教育思想里面,提出
“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质量必须 日,
孟宪承同志骨灰安放仪式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举行。悼词宣布取
是与在科学知识完美结合后的高等教育大学”
,从华东师范毕业的 消给孟宪承先生的一切诬陷不实之词,
为他平反昭雪,
恢复名誉。
老师必须要有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的思维教学方式。正是由于在孟 参考文献
[1]孟宪承.大学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宪承先生这种科学为发展观的前提教学下。 [2][美]波特著,孟宪承译.现代教育学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3]杜成宪等.中国教育史学九十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孟宪承先生一生都在从事教育实用性理论性的研究工作。他特 ★作者胥英明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博士。

兰台世界 2014·7 月上旬 13


名 人档案
mingrendang'an

话。为了方便学习清政府的官话或 的语言,
“上流社会” 他特意投奔 现于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之间。深居中国内陆的文化、
知识界想要
丁韪良的门下,
在京师同文馆做英文教习。一年后,
他来到上海英华 买到西方译著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此外,
傅兰雅的译著具有很
书院,
在书院学堂里教授基础英语,授课对象大多是上海富商巨贾 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内容大多深奥,即便是曾经接触过西学的中
的后辈。所有这些经历为傅兰雅日后逐渐步入中国上流社会铺平了 国知识分子也不一定看得懂。再有,
出版社刊印时并未计划大规模
道路、
累积了资本。 投入书市,
而是仅针对个别学馆教材以及江南制造总局科技参考文
傅兰雅被英国教会批准来香港和中国大陆,
原本是委以传教的 献所用。所以,傅兰雅译著种类繁多,但出售量并不大是可以理解
任务,
但他出身牧师家庭,对传教早已司空见惯,没有太大兴趣,加 的,
并不能说明他对中西文化交融的贡献有限。
上外国人在中国传教的事业不像西方那样景气,
所以他并没有把心 至 1880 年以后,傅兰雅译著的科技文化分量愈发显现。
相反,
思放在传教上。到上海后,
他被上海基督教教会团任命为《中国教会 随着时间推移和洋务运动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熟知或热切希
新报》主编。傅兰雅认为自己在中国不靠传教也能扬名的机会来了。 望了解西方科技文化,从而对傅兰雅的译著产生了广泛的阅读兴
他第一天进入主编办公室,便定下了至高的志向,决心在一年之内 趣。在此良好的文化交融局面下,傅兰雅继续扩大译书规模,于
将这份报纸发展为启蒙中国思想文化的工具,
实现发行量翻一番的 1885 年开办了格致书室,专门出售已经翻译成中文的西方科技文
目标。傅兰雅的办报目的,
不仅是要吸引中国知识分子阅读这份报 化类书籍,
并于同年陆续在厦门、
福州、
汉口、
北京、
汕头、
杭州、
天津
纸,
而且还计划将它的影响力扩大至清政府内部 。然而令他意外
[2]35
三年内至少出售了 15 万册。这个数字充分说
等地开设了书室分部,
的是,
他的 却适得其反。清政府的确很快便注意到了这
“急功近利” 明近代中国对西方科技文化的强烈需求。傅兰雅自己也说:
“中国人
份报纸,
但得出的官方结论是:
《中国教会新报》作为一份由外国人 对西方书籍的需求增速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快,
所以我想在几
办的教会报纸,
成天对中国的内部事务指手划脚,
很不妥帖。在清政 个大城市将书室发展成书库,
以适应这种强烈的文化需求。”
[4]246

傅兰雅于 1868 年辞去了主编工作。


府的软硬兼施之下, 三、
从教美利坚,
不忘中国事
二、
地道中国通,
译书融中西 译书只是傅兰雅对中西文化交融贡献的冰山一角,
言传身教亦
尽管丢了主编之职,
但已经从 变成地地道道
“中国迷” “中国通” 是他推动中西文化交融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且其教职活动不仅局限
的傅兰雅在当时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下不可能自甘寂寞,
不可阻挡 于中国国内的教会学校,而是扩大到了西方国家,从而跳出一国国
的中西文化交融之势也不会允许他寂寞。他刚从《中国教会新报》主 在更为广阔的世界平台上为中西文化交融默默奉献。1896 年夏
界,
编办公室搬出来,
就接到了由清政府洋务派大臣创办的江南制造总 天,
傅兰雅来到美国加州大学执教。他第一学期只开设了三门课,

局的聘书,
被邀请至该局下属的翻译馆工作。于是,
傅兰雅不仅决定 全部与中国有关,包括含广东话在内的中文,中国官方文书与现代
离开《中国教会新报》报社,还决定辞去兼任的英华书院教职,彻底 书信,
中国历史、
哲学与宗教。
与基督教教会脱离,
进入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从事西方著作翻译工 到 1901 年,傅兰雅一手创建起来的加州大学东方学系迅速发
作,
正式为清政府效命。能为中国官方机构做事,
傅兰雅异常兴奋, 展壮大,
仅是由他亲自带的学生就有近百人。校方为减轻傅兰雅的
做起事情来也是特别卖力。而且,
他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风俗 压力,
为他配备了两名助手,
一个教广东话、
一个教日语。但这两名
的理解发挥得淋漓尽致,
十分注意以 的态度与中国同事
“俯就屈尊” 助手一人也带了 25 个学生,
除了课程压力可以分担之外,
根本不可
们相处,
与他们像知心朋友一样打成一片。傅兰雅在中国同事面前 能帮傅兰雅分担他带学生的压力。东方学系在加州大学的崛起,

常常觉得自己就是一个特殊的中国人,
对江南制造总局有着非同一 方面是由于涌入加州的亚裔人口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
般的个人影响力,然而他并没有意识到,江南制造总局以及清政府 20 世纪初的太平洋商业贸易兴起。随着选择进入东方学系的学生
官员大多时候只是将他视为一位有能力、有知识、好结交的外国雇 数量大幅增加,
傅兰雅的授课量也越来越多,
曾一度达到饱和状态,
员,
可以利用他来解决棘手的各种技术性问题,从而完成上级下达 成为加州大学课时量最多的老师。他除了讲授中文语言课程外,

的任务。显然,
傅兰雅没有看出这一点,
而是一门心思将全部精力用 开设了讲座班,
向学生们讲解中国文学、
历史、
政治、
经济等情况。由
于江南制造总局的科研实验及文献翻译上。 于他所讲的内容很多都是美国学生从未听说过的,
具有一定的东方
经傅兰雅之手翻译出来的书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
其 神秘色彩和极大的文化魅力,
所以来听讲座的不只有东方学系的学
影响力与作用都是无与伦比的,
于近代中国翻译界占据了十分重要 生,
还包括很多其他系部的学生也慕名而来。
的地位。1896 年, 其中列举了 121
梁启超发表了一份《西学书目表》, 1903 年夏天,
傅兰雅决定不再回中国处理有关文化事务,
而是
部傅兰雅所译之书,此外还有 38 部是已经翻译完成尚未刊印出版 利用暑期时间到世界各地去做有利于中西文化交融的事情。他到哥
的。傅兰雅是同一作者之名下所译书目最多的,
而且对应的译书评 伦比亚大学、法兰西学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著名高校,

价绝大多数都是 、极佳”
“最要”
“ 等辞,
其地位可见一斑[3]58。这些译著 这些学校里的东方学学者、
教授们交流信息和经验。经过多年、
多次
的内容几乎涵盖西方近代科技的所有分支。傅兰雅曾于 1880 年撰 考察交流,
他设计出了一整套中西文化交融方案,决定以西方高等
写了一篇《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 截至 1879 年的
其中说道: 教育资源为平台,
广开世界了解中国、
中国融入世界之门。在加州大
6 月,
已售出译著约有 3.11 万册。按照这个时间节点计算,
当时傅兰 学校长和校务委员会的批准下,
傅兰雅将原来的东方学系改建为东
出售的译著有 98 部,
雅翻译出版、 所以平均每部译著的销售量大约 方学院,
正式招收攻读东方学学位的新生。
为 300 余册。如果参照该数字来看,
傅兰雅的译著传播范围并不是 参考文献
[1]王扬宗.傅兰雅与近代中国的科学启蒙[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影响力似乎有限。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19 世纪 70 年代, [2]王树槐.外人与戊戌变法[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太广泛,
[3]曹增友.传教士与中国科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西方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在当时中国有着极大的差异性, 尤其体 [4]林庆元.中国近代科学的转折[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2.
14 2014·7 月上旬 兰台世界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