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第 52 卷 第 4 期 地 球 物 理 学 报 Vo

l.52,No. 4
2009 年 4 月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
ICS Apr.,2009

陈建业,杨晓松,石耀霖 .热流固耦合 方 法 模 拟 岩 石 圈 与 软 流 圈 相 互 作 用 .地 球 物 理 学 报,
2009,
52(
4):
939~949,
DOI:
10.
3969/
j.i
ssn.
0001
5733.
2009.
04.
010
ChenJY,YangXS,Sh
iYL.Ac
oup
ledt
herma
lf
lui
ds
oli
dapp
roa
chf
ormode
lingt
hel
itho
sphe
re
ast
heno
sphe
rei
nte
rac
tions.
犆犺
犻狀犲
狊 狅狆犺狔狊.(
犲犑.犌犲 inCh
ine
se),2009,52(
4):
939~949,
DOI: 3969/
10. j.i
ssn.
0001
5733.
2009.
04.
010

热流固耦合方法模拟岩石圈与软流圈相互作用
陈建业1,2,杨晓松1,石耀霖2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摘   要   岩石圈和软流圈的相互作用是现今地球动力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 针 对 岩 石 圈 与 软 流 圈 的 相 互 作
用模型,开发了新的基于热流固三场耦合方法的有限元程 序 .岩 石 圈 变 形 和 对 流 的 地 幔 之 间 的 耦 合 方 式 为:地 幔
在热驱动(或运动岩石圈的拖曳)下产生对流,对流的 地 幔 对 耦 合 边 界 施 加 载 荷 并 造 成 岩 石 圈 的 变 形,变 形 的 岩 石
圈反作用于软流圈从而影响其地幔对流的状态 .温度 场 根 据 速 度 场 和 网 格 变 形 的 结 果 适 时 调 整,如 此 反 复 推 动 整
个系统的演化 .利用该耦合方法模拟了“地幔柱作用下地表隆升”地 质 过 程,其 结 果 与 实 际 地 质 资 料 和 地 质 认 识 能
很好的吻合,验证了该方法模拟地幔与软流圈相互作用过程的有效性及处理复杂耦合问题的能力 .
关键词   地幔对流,岩石圈软流圈相互作用,热流固耦合,数值模拟
DOI:
10.
396
9/j.

ssn.
000
15
733.
200
9.0
4.0
10 中图分类号  P5
41 收稿日期 2
008
08
19,
200
90
28收修定稿

犃犮
狅狌狆
犾犲犱狋
犺犲狉犿犪
犾犳
犾狌犻
犱狊
狅犾犻
犱犪狆狆
狉狅犪
犮犺犳
狅狉犿狅犱
犲犾犻
狀犵

犺犲犾
犻狋犺狅
狊狆犺犲
狉犲
犪狊狋
犺犲狀狅
狊狆犺
犲狉犲犻
狀狋犲
狉犪犮
狋犻狅狀


CHENJ
i Ye1 2 ,YANG Xi
an aoSong1 ,SHIYao
Ln2

1犛狋
犪狋犲犓犲狔犔犪犫
狅狉犪
狋狅狉狔狅犳犈犪狉
狋犺狇狌犪犽
犲犇狔狀犪犿犻
犮狊,犐狀
狊狋犻
狋狌狋
犲狅犳犌犲
狅犾狅犵狔,犆犺
犻狀犪犈犪狉
狋犺狇狌犪犽
犲犃犱犿犻
狀犻狊
狋狉犪
狋犻狅狀,犅犲
犻犼狀犵100029,犆犺
犻 犻狀犪
2犌狉犪犱狌犪
狋犲犝狀
犻狏犲
狉狊犻
狋狔狅犳犆犺
犻狀犲
狊犲犃犮犪犱犲犿狔狅犳犛犮
犻犲狀犮
犲狊,犅犲
犻犼狀犵100049,犆犺
犻 犻狀犪

犃犫狊狋
狉犪犮
狋 Lit
hospher
ea
sthenospher
ei n
terac
tionisnowoneoftheho
tissuesingeodynamics.In
orde
rtomodelthei
nter
acti
onbe tweenlit
hospher
icdef
ormat
ionandast
henosphe
rec onve
cti ,
on a
coup
ledt
herma
lf
lui
ds
oli
dappr
oachi
spr
opos
edandt
hec
orr
espond
ingf
ini
tee
lemen
tcode
sar

developed.Thi
snew methodavo
idsthedef
ici
enc
ieso fpu r
e mantleconvecti
on o
r puresol
id
me chani
calsys
tems. Th
is appr
oach de
scr
ibest he l
ithosphe
re
asthenosphereint
era
ctons,


nclud
ingthemantl
emovementdrivenbythe
rma
lhete
rogenei
ty(and/o
rdr
aggedbyt hemoving
pl
ate),thede
format
iono
fli
thospherec
aus
edbyexe
rti
ngf or
ceinduc
edbytheconve
ctiveman
tle
onc
oup
ledbounda
ry,t
her
espons
eso
fman
tlec
onve
cti
oni
nshapet
othede
formedl
ithosphe
re.
Themu
lti
plei
nte
rre
lat
ed pr
oce
sse
spr
omo
tet
heevo
lut
iono
fli
tho
sphe
re
ast
henophe
res
yst
em.
Thisapproa
chisusedtosimul
ate"t
opographyupl
iftunderaman t
lepl
ume"andtheresul
tsar

cons
ist
enttogeol
ogic
alre
ali
tyandconven
tiona
lcognit
ion,ce
rti
fyi
ngit
sval
idi
tyandcapab
ili
tyt

de
alwithcomp
lexcoup
ledissues.
犓犲狔狑狅
狉犱狊   Mant
lec onve
ction, L
ithosphe
re
ast
henosphe
rei
nte
rac
tion, The
rma
lf
lui
ds
oli

coup
ling,Nume
ric
als
imu
lat
ion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项目(
2004CB418405)和地震行业科研专项项目(
2008419012)资助 .
作者简介   陈建业,男,
1983 年生,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从事岩石物理实验及地球动力学模拟研究 .
Ema
il:
chen
jianye
01002132@gma
il.
com
940 地 球 物 理 学 报(
Chi
nes
eJ.Ge s.)
ophy 52 卷  

体(气体)的相互 作 用,如 河 流 搬 运、火 山 碎 屑 流 动、


1  引   言 火山喷发等;(
2)渗流过程中的岩石应变与孔隙流体
间的相互作用,如盆地内水油运移、岩石中熔体分布
自 2005 年“岩石圈与软流圈相互作用”作为“国 与聚集、断层与裂隙 中 流 体 迁 移 等;(
3)流 体 和 固 体
际岩石圈工程”的子课题正式启动以来,与此相关的 在接触边界处的相互作用,如河流侧岸侵蚀、沙丘和
数值模拟工作引起 了 地 球 动 力 学 家 的 普 遍 关 注 .研 波痕形成、岩浆 熔 融/冷 凝 .实 现 FS
I过 程 的 数 值 方
究显示软流圈尺度或深部地幔的对流活动不可避免 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强耦合,即所有的未知变量在
地会在岩石圈及地 表 引 起 一 定 的 地 质 响 应,同 样 岩 求解区域内同步求解;另一种是间接耦合或弱耦合,

1]
石圈的运动也会对地幔对流产生影响 .通 过 数 值 流体区域和固体区 域 分 开 求 解,耦 合 的 过 程 仅 在 耦
方法模拟深部地幔对流与浅表地质过程的相互作用 合 边 界 处 .以 往 大 量 的 流固 耦 合 的 数 值 模 拟 工 作
并将结果与地表的 观 测 数 据 进 行 对 比,不 仅 可 以 对 集中在与水动力 学 和 岩 石 渗 流 相 关 的 研 究 上 [16,17],
已有的地球动力学 模 型 进 行 检 验,同 时 也 能 为 深 入 并且由于存在广泛 的 应 用 背 景,一 些 商 业 有 限 元 软
认识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提供见解和启示 . 件(如 Comso
l,Ad
ina, ys)已 经 将 FS
Ans I做 成 了 独
在用数值方法模拟软流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 立的模块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高,该方
时,多数学者采用地 幔 对 流 方 程 统 一 处 理 地 幔 和 岩 法也开始逐渐应用于地球动力学领域 [18,19].
石圈,即在模型研究地幔对流大背景 下岩 石圈 的应 软流圈对流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一直是地球物
力分 布、地 表 形 变、岩 石 熔 融、重 力 异 常、板 块 俯 冲 理学家、地球动力学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Mo
rra

2~7]
等 问题时,将岩石圈设 定为高黏 滞系 数层 并固 等 [18,19]提出了基 于 边 界 元 和 有 限 元 的 流固 耦 合 方
定其上表面 .然 而 从 理 论 上 讲,岩 石 圈 在 一 定 程 度 法,并用该方法模拟 了 软 流 圈 对 流 产 生 的 拖 曳 力 对
[, ]
上表现为黏性、弹性和塑性的综合体,因此简单地用 板块弯曲的影 响 .
Be r 等 9 20 利 用 从 地 形 和 密 度
cke
描述地幔黏性蠕变的对流方程来描述岩石圈的形变 分布反演得到的全球地幔对流模型计算了地幔对流
行为并不合适 .相反,在模拟块体变形、断层 错动 等 对板块的驱动力,并 将 其 施 加 于 岩 石 圈 底 部 作 为 岩
[ ]
力学行为时,一些学 者 往 往 忽 略 来 自 软 流 圈 的 牵 引 石圈变形的载 荷,进 而计 算岩 石圈 的变 形 .
Fu 等 21
或拖曳力,单纯地采用固体力学方程来处理 .地幔对 由重力位系数反演 得 出 地 幔 对 流 的 拖 曳 力 场,并 结
流作为岩石圈运动的主要驱动力之观点已被普遍接 合板块的挤 压 作 用 研 究 了 全 球 [21]和 区 域 [22,23]的 构
受 [8,9],因此在模拟过程中,软流圈的对 流所 产生的 造特征 .
Ste
inbe
rge
[ ]
r等 24 利用全球层析 成像 结果 所
拖曳力对岩石圈 变 形 的 作 用 或 影 响 不 应 该 被 忽 视 . 反演出的密度 分 布,计 算 了 全 球 地 幔 对 流 模 式,并
总之,在模拟岩 石 圈 与 软 流 圈 相 互 作 用 时,单 纯 用 将对流所产生的驱动力施加于 岩石 圈底 部,计算 了
深部地幔对流方程或地球浅表固体力学方程均存在 岩石圈的应力分布 .王建和 叶正 仁 [25]同 时 考 虑 了 热
一定的局限 .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一些学者试图 驱动的自由对流和 表 面 速 度 场 激 发 的 强 迫 对 流,并
建立更为精细的本构模型来描述从深部地幔到浅部 计算了地幔流动对 全 球 岩 石 圈 的 应 力 产 生 和 分 布 .

10~15]
岩石圈的流变性质 .本文从另外一个研 究角 度 从数值方法上看,这 些 工 作 仅 仅 实 现 了 单 方 向 的 耦
出发,把地幔对流体 系 和 固 体 力 学 体 系 两 者 结 合 起 合,即地幔对流 对 岩 石 圈 的 驱 动 作 用 或 影 响 .因 此
来,提出了多场耦合的方法,即在对流的地幔区域采 严格意义上说,其模拟结果也是静态的,并不能实现
用地幔对流方程,在 岩 石 圈 部 分 采 用 固 体 力 学 的 方 软流圈与岩石圈相 互 作 用 的 动 态 演 化 过 程 .但 实 际
程,通过在二者 界 面 上 力 的 传 递,实 现 软 流 圈 与 岩 上,软流圈与岩 石 圈 的 相 互 作 用 是 双 向 的 [1,9,20,24],
石圈相互作用的动态耦合 . 也是动态的,即不仅软流圈对流会造成岩石圈变形,
岩石圈变形也 会 反 作 用 于 地 幔 对 流 .鉴 于 此,本 文
2  热流固耦合方法 提出软流圈与岩石 圈 相 互 作 用 的 动 态 耦 合 模 式,即
地幔在热驱动下(或 岩 石 圈 的 拖 曳 下)产 生 对 流,地
1  热流固耦合方法的提出
2. 幔对流力促使岩石 圈 产 生 变 形 和 运 动,变 形 的 岩 石
地球科学领域中有很多地质过程涉及到了流体 圈改变流体场求解 区 域,温 度 场 根 据 速 度 场 和 网 格
和固体的 耦 合 作 用 (
FSI,Fl
uid
So
lidI
nte
rac
tion), 变形的结果适时调 整,如 此 反 复 作 用 并 逐 步 推 动 系
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流动过程中的固体碎屑与流 统演化 .阐明该模式 最 典 型 的 例 子 便 是 板 块 的 俯 冲
 4 期 陈建业等:热流固耦合方法模拟岩石圈与软流圈相互作用 941

作用及其造成的 俯 冲 板 片 和 岩 石 圈 的 动 力 学 响 应 . 性的黏滞系数 .对于固体变形,采用的是黏弹性本构


· ·
如图 1,冷 的 海 洋 板 块 在 软 流 圈 对 流 的 拖 曳 力 作 用 关系ε =犇-1σ+犙-1σ,其中 犇 和犙 分别代表介质的
下以一定速度向大陆下俯冲,并在 大陆 一侧形 成角 弹性系数矩阵和黏 滞 系 数 矩 阵 .由 于 岩 石 圈 的 变 形
落流,该对流环反 过 来 造 成 弧 后 拉 张;与 此 同 时,冷 可视为准静态的,一般忽略方程(
3)的右端项 .
板片的阻挡也将影 响 上 地 幔 对 流 的 形 态 .该 过 程 是 表 1  基本参数及取值列表
一个“流固耦合作用”的过程,且属 于上 述分类 中的 犜犪犫
犾犲1 犘犪
狉犪犿犲
狋犲狉
狊狌狊
犲犱犻
狀狋犺
犻狊狊
狋狌犱狔
第三类 .“流”即地幔对流,通常被近似为牛顿流体或
参数 参数赋值 参数含义 参数 参数含义
非线 性 流 体 的 流 动 过 程,由 S
t s 方 程 描 述;“固”
oke 犇 500km 模型纵向尺度 犚犪F 熔融瑞雷数
即岩石圈变形,由固体力学方程描述;“耦合”主要发
犺 100km/75km 固体层厚度 ε 应变
生在岩石圈与 软 流 圈 的 交 界 面 处 .由 于 本 文 在 “流
犜0 1600℃ 顶底温差 σ 应力
固耦合方法”的基 础 上 进 一 步 考 虑 了 热 对 流 和 热 传
犵0 8km·s-2
9. 重力加速度 τ 切向方向
导作用,故称之为“热流固耦合方法”.
犆0 1500J· ℃ -1·kg-1 等压比热 狀 法向方向
2  耦合方程及有限元程序
2. 热扩散系数 弹性变形
犽0 10-6 m2·s-1 犈de
地幔对流区域和岩石圈变形区域分别采用不同
κ0 5 W·m-1·K-1
1. 热导率 犞de 黏性变形
的控制方程 .前 者 为 地 幔 对 流 方 程 (
St s 方 程 ),
oke 3,
3.
3×10 岩石圈密度,
ρ0 犞犈de 黏弹性变形
后者为固体 力 学 方 程 (Maxwe
ll体 黏 弹 性 方 程).由 7×103 kg·m-3
3. 对流地幔密度

于地幔对流涉及的 空 间 和 时 间 尺 度 较 大,为 了 保 证 α0 2×10-5℃ -1 热膨胀系数 □l 流体场

计算的精度,标准方程需要经过无量纲化,如下所示 β0 0s-1 黏性阻尼系数 □s 固体场

(□0 代表参考标准量,□ 代表无量纲量): 0 21/


10 10 20, 地幔,岩石圈 -1 矩阵求逆
μ0
1024Pa·s 参考黏滞系数 □
狓,0 狌 ,0 狋
= μ ,狌 = 狋 = ,
0 0
狓 = ·

犇0 μ 犚犪 64×104
8. 瑞雷数 时间偏导
μ 0 犞0 狋0 □
犎 0J·m -3· -1
s 体积热产率 □o
ld 上一步结果
狆 ,犎0 犎, 0 犜,
  ρ = ρ ,狆 =
0 0
= 犜 =
ρ0 狆 0 犎 0 犜 0 犈 10×10 Pa10 参考杨氏模量 □top 模型顶

狋0 = 犇0 /犽0 ,犎0 =κ0犜0/犇0 ,犜0 = 犜bot -犜top,


2 2
ν 0.
26 参考泊松比 □bot 模型底

  犞0 = 犽0/犇0 , σ0 ,
狆0 ,犈0 = 犽0μ0/犇0 .
基于 上 述 偏 微 分 方 程 组,利 用 有 限 元 程 序 自 动
以下分别 是 无 量 纲 化 的 质 量 守 恒 方 程、
Stoke

生成系统( FEPG),根 据 微 分 方 程 的 虚 功 形 式 生 成
方程、固体平衡方程、能量守恒方程(为简化表示,略
有限元程序 .由于地幔对流属于对流占优问题,大的
去各式中的上标):
Δ Pe
clt数会造成解 的 震 荡,传 统 Ga
e l
erkin有限元格
狌 =0, (
1)
Δ Δ 式不稳定,故本文用流线迎风算法(
SUPG,
Str
eaml
ine
珔 2狌- 狆 = 犚犪Δ犜^
μ 犣, (
2)
3 2 Upwi
ndPe
trovGa
lerk
in)处 理 热 对 流 传 导 方 程 .对
0犵0犇0^ 犽0 2狌 0 0犇0 狌, ( )
犣 =ρ  2 +βρ
Δ
σ+ρ

3 S
t s方 程,给 压 力 狆 附 加 一 个 扰 动 以 保 证 其 收
oke
犽0μ0 μ0 狋 μ0  狋
敛 .对 于 黏 弹 性 体 固 体 力 学 方 程 ,采 用 隐 式 的 求 解
犜 Δ2
Δ
犜 -狌 犜 + 犎 , (4)
= 方式 .
狋
其中 狓 为坐标位置, 狌 为速度场, 狆 为动压力, 狌 为固 3  计算流程
2.
体位移, 珔 是黏滞系数, 犜 是温度, 犎 是生 热率, ^
犣代 热流固耦合方法的 计 算 流 程 如 图 2 所 示 .具
μ
表垂 直 方 向 .瑞 雷 数 犚犪≡α0ρ0犵犜0犇0/(3
犽0μ0 ).狌 为 体步骤如下:(
1)设 置 初 始 温 度 场、速 度 场 以 及 边 界
扣除网格变形 后 的 速 度 (附 录 B),其 他 参 数 的 含 义 条件;(
2)求解地幔部分流体方程,获得速度场、动压
及取值见表 1.对于地幔对流方程,黏 滞 系 数 随 温 度 力和对应的流线场;(3)地幔对流会对耦合边界施加
深度 的 变 化 采 用 Frank
Kamene
tsk
ii近 似 表 达 式 力的作用,求解其反 力;(
4)将 作 用 力 施 加 于 耦 合 边
[ ]
μ(
犜,狕)=exp(犃(0.72-犜)+犅( 0.5-狕))26 ,其 中 界,作为固体变形场的载荷,并计算固体变形的位移
犃、
犅 分别表示随温度和 深 度 变 化 的 黏 滞 对 比 系 数 . 场及相应的应力场;( 5)计 算 整 个 区 域 的 温 度 场,部
对于深部地幔(>200km),物 质 的 运 动 形 式 主 要 是 分 为 热固 耦 合,部 分 为 热流 耦 合;(6)根 据 固 体 变
扩散蠕变;在此之 上,由 于 偏 应 力 增 加,物 质 的 运 动 形确定耦合边 界 的 位 置,通 过 ALE 方 法(
Arb
itr
ary
形式逐渐转变为位 错 蠕 变,作 为 一 级 近 似 仍 采 用 线 Lag
rang
ianEu
ler
ian Me
thod)重 新 计 算 网 格,为 下
942 地 球 物 理 学 报(
Chi
nes
eJ.Ge s.)
ophy 52 卷  

一时间步所用;( 7)判断计算结果是否达到终止条件 如果温度大于 1300 ℃ ,并 且 前 一 时 间 步 位 于 固 体


狋,若其未达到终止条件,则返回步骤2.
狋狀 =狋狀-1 +Δ 区域,此时单元属性发生改变,由固体单元转变为流
体单元;如果温度小于1200 ℃ 且前一时间步位于流
体区域,则该单元由流体单元转变为固体单元 .
第三,耦合界面位置的确定 .岩石圈的底界可以
按上部的 力 学 边 界 层 或 下 部 的 热 边 界 层 来 划 分 界
定 .通常认为力学边界层强度 较大 而难 以参 与地 幔
对流 [27],因此模拟计算 时 选 择 力 学 岩 石 圈,即 岩 石
圈有效弹性层作为固体部分 .如不作特殊说明,文中
“软流圈与岩石圈相 互 作 用”均 指 “软 流 圈 与 力 学 岩
石圈的相互作用”.然而力学岩石圈的厚度没有明确
的限定,它取决于研究的时间尺度、岩石圈的流变结
构以及不同圈层间的耦合情况 .
第四,关于耦 合 的 约 束 .耦 合 界 面 上、下 两 侧 满

图 2  热流固耦合方法的计算流程
足一阶 的 温 度、位 移 连 续 条 件 犜l=犜s、
狌l=狌s 和 二
·

ig.
2 Ca
lcu
lat
ionp
roc
essf
ort
hec
oup
led 阶的热流、速度连续条件 犙l=犙s、
狏l(
狓0,
狋)=狌(狓0,
狋)
· ·

herma
lf
lui
ds
oli
dapp
roa
ch 其中狏l代表流体的速度,
( 狌 为固体变形速度狌( 狓0,
狋)=
[ () ]

狓 狋 -狓0 d )
狋. 对 于 高 阶 的 应 力 而 言,由 于 软流
4  耦合处理
2.
圈岩石圈之间[28,29]、壳幔之间[30]以及地壳内部[31,32]
如上 所 述,在 采 用 间 接 耦 合 的 方 式 来 实 现 软 流
均可能存在软弱带并导致不同圈层之间发生不同程
圈和岩石圈相互作 用 的 计 算 时,需 要 分 别 处 理 地 幔
度的解耦,应变会在解耦带内集中,此时应力不会完
对流、岩石圈变形及两者间耦合的问题 .有关单纯的
全传递,所以耦合界面上、下高阶的应力通常不满足
地幔对流或岩 石 圈 变 形 的 计 算 (即 步 骤 2、
4、5),其
连续性条件 .两个极端情况下的应力状态是:完全耦
处理方法已经 非 常 成 熟,这 里 不 再 赘 述 .以 下 仅 对
合,应 力 满 足 连 续 条 件 (
σ-狆犐)·狀=σ·狀;完 全 解
两者耦合的处理方法进行详细论述 .
耦,流体边界切向 方 向 τ· ( σ-狆犐)·狀=0.耦 合 带
第一,反力的求解(步骤 3).地 幔 对 流 对 耦 合 边
两侧实际的应力状 态 介 于 上 述 极 端 情 况 之 间,根 据
界产生的作用力可以表示为 (狏/狀 +狆·狀)狊,
∫ Ω
 d 实际的解耦程度而设定 .
这个力通常称之为 反 力 (求 解 反 力 的 具 体 方 法 见 附 第五,耦合计算的时间步长设置 .地幔对流是地
录 A).根据 S
t s方程的虚功方程,令边界 上的 虚
oke 幔岩石以 cm/a 数 量 级 的 应 变 速 率 蠕 变 的 结 果,其
速度 δ
狏 为零,可 求 解 地 幔 对 流 速 度 场 .将 求 解 得 到 特征时间(
狋conv =犇/狏)通 常 在 10~100 Ma 之 间 .热
的速度场代入原方程,即可求解边界上的反力 . 传导是热对流和扩 散 共 同 的 结 果,由 于 通 常 热 对 流
第二,耦合边界的移动(步骤 6).固 体 的 变 形 或 明显强于热扩散,故热扩散的特征时 间(
狋diff=犇2/犽)
运动会导致流体场和固体场各自的求解区域发生变 狋diff>狋conv.岩石 圈 的 变 形 是 岩 石 圈 弹 性 变 形 和 黏 性
化,即耦合边界会适时移 动,分 两 种 情 况 处 理 .(
1) 变形共同的结果,其 与 时 间 的 关 系 通 常 由 松 弛 时 间
小变形量耦合边界,此 时 耦 合 边 界 的 移 动 可 通 过 更 (
狋m =μeff/犈)刻 画 .若 地 质 过 程 的 持 续 时 间 远 小 于
新有 限 元 网 格 来 实 现 (以 地 幔 柱 作 用 为 例,如 图 狋m ,岩石圈表现为完全弹性体;若地 质过 程持 续时 间
3A).对 于 小 变 形 量 耦 合 边 界,本 文 采 用 ALE 方 大于狋m 则表 现 为 黏 性 体 .对 不 同 的 深 度 和 温 度,
狋m
法,通过求解 Lap lae方程来实现网格坐标的移动 .
c 也不一 样,深 部 地 幔狋m 一 般 为 100~1000 年,地 幔
详细的 ALE 方 法 的 实 现 移 动 网 格 过 程 见 附 录 B. 与岩石圈交界面 附 近狋m 为 1~10 Ma.因 此 在 进 行

2)大变形量耦合边界,此时移动网格方法可能会导 耦合计算时需要合 理 设 置 时 间 步 长,步 长 太 长 可 能
致网格畸变 .对 于 大 变 形 量 耦 合 边 界,采 用 生 死 单 不足以表现上述三 种 地 质 过 程,步 长 太 短 所 耗 费 的
元法,即通过调整单 元 的 “生”与 “死”来 实 现 耦 合 计算时间又太长 .综合考虑热、对流和变形的特征时
边界的移动(以 板 块 俯 冲 为 例,如 图 3B).在 每 个 时 间,时间 步 长 可 表 示 为 d
狋=犳(mi
n(狋conv,
狋diff,
狋m ),
间步,对各网格单元的属性进行判断并做如下修正 . max(
狋conv,
狋diff,
狋m )).
 4 期 陈建业等:热流固耦合方法模拟岩石圈与软流圈相互作用 943

界,但鉴于本文主要关注软流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3  地幔柱作用下地表隆升的模拟 的问题,因此模型仅仅考虑地幔柱上升到上地幔之后
的部分(>500km).有限 元网 格的 分辨 率为 10km,
为 了 验 证 热流固 耦 合 方 法 的 有 效 性,本 文 对 共四边形九节点单元 10000,总节点数 40501.
地幔柱与大陆岩石圈相互作用的地质过程进行了模 边界条件设置如下,(1)对温度场,两侧为绝热边
拟 .地幔柱构造是研 究 地 幔 与 岩 石 圈 相 互 作 用 理 想 界,顶、底温度固定为0、
1 (分别对应25℃ ,
1600℃ );
实例,在地幔柱作用下,岩石圈会产生众多的地质响 (
2)对地幔对流场,两 侧 和 底 部 为 自 由 滑 动 边 界,上

2,11,
33]
应,包 括地 表地 形隆升、火山喷发、板 块裂 解 . 部为耦合边界;(
3)对 岩 石 圈 变 形 场,两 侧 为 固 定 边
地幔柱构 造 的 孕 育 和 发 展 是 一 个 随 时 间 演 化 的 过 界,顶部为自由边界,底部为耦合边界 .
程,这也有利于建立 并 验 证 岩 石 圈 与 软 流 圈 相 互 作 初始温度的设置如图 4A、
4B 所示,温度 在热 学
用的动态模型 . 岩石圈底部约1300 ℃ ,之下按绝热地温梯度(
0.3~
[ ]
1  模型设置
3. 0.5 ℃ ·km-1 34 )上 升 到 500 km 处,其 温 度 为
[ ]
模型的 基本 形 态设置为一个直 径 300km 的 半 1600 ℃.大陆岩石圈 的 温 度 分 布 取 决 于 其 年 龄 35 ,
圆形地幔柱头(
160 ℃)逐渐上升到大陆岩石圈底部,
0 稳定的克拉通通常 参 考 400 Ma 的 地 温 剖 面 .本 模
其中大陆岩石圈的初始有效弹性厚度设 为 100km. 型中大陆岩 石 圈 年 龄 取 150 Ma,地 幔 及 岩 石 圈 的
有限元模型的研 究 区 域 为 2000km×500km.尽 管 初始黏滞系数 如 图 4C 所 示,岩 石 圈 内 部 的 黏 滞 系
地幔柱通常被认为起源于核幔边界或者上下地幔边 数未作细致的设置 .所有计算的时间步长为 5 万年 .

图 4  地幔柱与岩石圈相互作用模型的初始地温剖面图和黏滞系数变化图

ig.
4 Thei
nit
ialge
othe
rma
landv
isc
osi
t r
ypof
ile
sfo
rthel
itho
sphe
rep
lumei
nte
rac
tionmode

2  模拟结果
3. 产状 .
模型一:假设岩石圈为纯的弹性体,并且岩石圈 模型二:考虑了岩石圈的黏性行为,此时岩石圈
黏滞系数为无限大(
10 Pa·s),地幔的参 考黏滞 系
30
的变形不仅包含弹 性 部 分,还 包 含 随 时 间 积 累 的 黏
数取 10 Pa·s.此时,得 到 的 岩 石 圈 的 变 形 相 当 于
20
性变形,地幔的参考黏滞系数取 1021Pa·s.
静态条件下的结果,类似于以往学者的研究 . 图 6A1~A8 给 出 了 地 幔 柱 随 时 间 上 升 的 温 度
图 5A1~A4 给出 了 地 幔 柱 上 升 及 地 表 隆 升 随 演化图,与模型一结果基本一致 .为了考察解耦对地
时间的演化图,此时地表隆升的最大高度为 1400m. 表隆升的影响,设置了对不同的耦合程度(用水平载
随着地幔柱头的上升,地幔柱头逐渐变得扁平 .当上 荷力的变化幅 度 度 量 解 耦 程 度,水 平 载 荷 力 越 小,
升到热学岩石圈底部时,上升侵位不再占优势,地幔 其解耦程 度 越 高).对 岩 石 圈 底 部 水 平 方 向 载 荷 为
柱头开始向两侧扩 展 .地 表 的 隆 升 高 度 呈 现 出 先 上 100% 、
65% 、
30% 的 状 态 进 行 了 计 算 (图 6B、 6C、
升再略有降低的 变 化 .图 5B1~B7 详 细 给 出 了 A4 6D).从图 6B1 或 6C1 可 以 看 出,随 着 地 幔 柱 上 升,
状态下的黏滞系 数、等 效 应 力、应 变 能 密 度、水 平 垂 垂向的侵位力增加,两侧的隆起也逐渐向中部靠拢 .
直方向 应 变、岩 石 圈 底 部 载 荷 以 及 弯 曲 变 形 的 模 对比图 6B1、
6C1、
6D1 可以看出,随着耦合程度的 降
B7中 标 出 了 两 组 破 裂 面 易 出 现 的 位 置 和
拟结果. 低,地表变形逐渐由明显的“双峰”向“单峰”转变,隆
944 地 球 物 理 学 报(
Chi
nes
eJ.Ge s.)
ophy 52 卷  

图 1  软流圈与岩石圈的热流固耦合作用
的概念模式图(以板块俯冲为例) 图 3  移动网格方法处理地幔柱作用下岩石圈变形(变形

ig.
1 Schema
ticd
iag
ramo
fthe
rma
lf
lui
ds
oli
d 夸大)和生死单元方法处理板块俯冲问题的示意图

nte
rac
tionsi
nli
tho
sphe
ric
as
theno
sphe
re F
ig.3 Sketchofmov i
ng mesht
echni
quede a
lingwit


itho
sphe
ricde
formationundermantleplumeand
sy
stem (
takesubduc
tiona
sil
lus
tra
tion) li
fede
athel
ementtechniquedea
lingwithsubduct
ion

图 5  地幔柱与弹性岩石圈相互作用的模拟结果图
A1~A4 为地幔柱上升及弹性岩石圈在其作用下地表隆升的过程;
B1~B7 分别是地幔对流矢量图与黏滞系数对数值(
B1)、
等效应力对数值(
B2)、应变能密度的对数值(
B3)、
犡,犢 方向的应变分布(
B4,
B5)、岩石圈底部应力载荷(
B6)
以及变形图(
B7).图中双箭头为主应力,单箭头为推断的剪切破裂易发生的位置 .


ig.
5 Re
sul
tsshowi
ngt
hei
nte
rac
tionbe
twe
enpu
ree
las
ticl
itho
sphe
reandman
tlep
lume
A1~A4a
ret
hesnapsho
tso
faupwe
ll
ingp
lumeandt
hec
orr
espond
ingt
opog
raph
icup
lit;B1~B7a
f ref
iel
dso
fman
tlec
onve
cti
onve
loc
ity
andl
oga
rit
hmi
cva
lue
sofv
isc
osi
ty(
B1),equ
iva
len
tst
res(
s B2)ands
tra
inene
rgydens
ity(
B3),s
tra
ind
ist
ribu
tiona
long犡,犢

ire
cton (
i B4,B5),s
tre
ssl
oadbene
athl
itho
sphe
re(
B6)andde
forma
tion (
B7),r
espe
cti
vel
y.Thedoub
lea
rrowsi
ndi
cat


hep
rinc
ipa
lst
res
sdi
rec
tionwh
iles
ing
lea
rrowsh
int
ingt
heexpe
ctedpo
sit
iono
fshe
arr
upt
ure.
 4 期 陈建业等:热流固耦合方法模拟岩石圈与软流圈相互作用 945
946 地 球 物 理 学 报(
Chi
nes
eJ.Ge s.)
ophy 52 卷  

升的高度逐渐增加 .由于耦合程度的降低,水平方向 (
3)从地幔到浅 表 实 现 了 从 黏 性 体 到 黏 弹 性 体
的载荷会相应地变 小,导 致 纵 向 的 侵 位 向 地 幔 柱 轴 再到弹性体的平稳过 渡,较 好 地 处 理 了 从 “流 体”到
部集中,因此在对应 地 幔 柱 轴 部 的 位 置 岩 石 圈 会 隆 固体之间的转变 .黏 弹 性 的 本 构 关 系 也 便 于 对 岩 石
起;相反,耦合程度 的 增 大,水 平 方 向 的 载 荷 也 会 相 圈各亚层的介质属 性 进 行 详 细 的 设 定,甚 至 可 以 考
应增加,并可达到与纵向载荷相当的水平,两者形成 虑更复杂的几何模型,如深大断裂带、克拉通地块等
向外的合力,地表隆起呈现为“双峰”形态 .需要说明 存在的情况 .另外,采 用 固 体 力 学 体 系 描 述 岩 石 圈,
的是,“单峰”或“双 峰”的 出 现 也 与 岩 石 圈 的 弹 性 模 可以得到更准确的应力场和地表形变响应等结果 .
量有关 .即使在完全耦合情况下,通过减小岩石圈弹 (4)程 序 的 应 用 面 广,既 可 以 进 行 三 场 耦 合 计
性模 量 也 可 以 出 现 类 似 图 6D1“单 峰”的 结 果,但 此 算,也可单独计算纯地幔对流和岩石圈变形的问题 .
时上隆的高度也会 增 加,这 可 能 是 弹 性 模 量 减 小 导 2  对例子的简单讨论
4.
致岩石圈内部潜在 解 耦 能 力 增 加 的 缘 故 .模 拟 还 给 利用热流固 耦 合 方 法 模 拟 了 “地 幔 柱 与 岩 石
出了地表上隆的平均高度和黏性形变的贡献随时间 圈相互作用”.数值 模 拟 的 结 果 与 实 际 观 测 吻 合,验
变化(图 6B2、
6C2、
6D2),结 果 显 示 黏 性 形 变 的 贡 献 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处理复杂耦合作用问题的
要略大 于 弹 性 变 形 .图 6B3、
6C3、
6D3 与 6B4、
6C4、 能力 .
6D4 分别表示在 2.
5 Ma 时刻岩石圈底 部垂 向载荷 地幔 柱 上 升 及 其 造 成 地 表 隆 升 的 过 程,以 及 相
力和剪切应力 . 应的岩石圈应力分布等模拟结果在实际地质观测中
得到了印证 .(
1)地 表 隆 升 的 形 态 可 能 呈 “单 峰”隆
[ ] [ ]
4  讨论与结论 起,类似于 Be
taReg
io36 、冰岛、峨眉山 41 等 地幔 柱
构造的地表隆起(图 6E1),也可 能呈 现 为“双 峰”的
[ ]
1  模拟方法的特点
4. 隆起,类似 Tanz
ana 克拉通的地形 13 (图 6E2).(
i 2)
本文提出将热流固三 场 耦 合 方 法 用 于 地 幔 对 模拟得 到 的 隆 升 高 度 在 2000~3500 m 之 间,与 地
流和岩石圈相互作 用 的 数 值 模 拟,该 方 法 主 要 有 如 质学研究 结 果 以 及 前 人 模 拟 的 结 果 一 致 [36,42].(
3)
下特点 . 模拟结果刻画出岩石圈内部应力、应变 分布(图 5B2

1)现今的有关 地 球 化 学 和 地 球 物 理 方 面 的 研 ~B7).轴部主 体表 现为 在地幔 柱牵 引下 的拉 张,随
究以及数值模拟的结果 [37~41]表明,不仅地 幔对流 对 着岩石圈逐渐挠曲,上 部 和 下 部 主 应 力 表 现 出 相 反
板块运动起着驱动 作 用,岩 石 圈 对 地 幔 的 影 响 也 是 应力状态(图 5B2);剪 切 应 力 在 距 离 轴 部 一 定 距 离
十分显著的 .从数值 方 法 上,本 文 通 过 非 线 性 项 (热 达到最高值(图 6B4、
C4、
D4),据此还可判断与地幔柱
[11]
构造相关的地表断裂易发的位置和产状(图 5B7) .
应力α犜、对流拖曳力 (狏/狀 +狆·狀)狊、对流生
·
∫ Ω
 d
新 的 模 拟 方 法 还 得 出 了 一 些 新 的 启 示 和 认 识.
热σε 、热驱动 犚犪Δ犜、熔体驱动 犚犪F犉 以及对流传

犼 犻 犼 (
1)岩石圈与地幔 之 间 的 解 耦 程 度 对 地 幔 柱 作 用 下
Δ ·
热狌 ·犜)和非线性材料参数( μ(犜,狕,ε)、犈( 犜,狕) 地表隆升的形态和 幅 度 具 有 重 要 影 响 .解 耦 的 程 度
等)将温度场、地幔 对 流 场、岩 石 圈 变 形 场 三 者 进 行 决定了岩 石 圈 所 承 受 的 垂 向 和 水 平 载 荷 的 相 对 大
了耦合,在物理过程 上 真 正 实 现 了 岩 石 圈 变 形 和 地 小,进而影响岩石圈隆起的形态和幅度,而以往通过
幔对流的相互作用,这 种 方 法 较 以 往 仅 单 向 考 虑 地 地幔对流 来 研 究 地 表 变 形 是 很 难 将 这 点 考 虑 进 去

9,18~25]
幔对流对岩石圈变形的牵引作用的方法 更接 的 .(
2)模拟结果初步显示岩石圈的黏性变形和弹性
近实际的地质情况 . 变形对地表隆升的贡献相当,并受 到地 幔与 岩石 圈

2)实现了岩石 圈 变 形 和 地 幔 对 流 相 互 作 用 的 耦合程度的影响 .这为探讨岩 石圈 变形 方式 和应 变
动态模拟 .通 过 ALE 方 法 或 生 死 单 元 方 法 实 现 了 积累提供了分析依据 .
网格的移动,进而实现了动态的模拟 .较之以往仅考 另外,如模型一所 示,若 将 岩 石 圈 视 为 纯 弹 性

9,24,
25]
虑地幔对 流 场 对 岩 石 圈 作 用 的 方 法 ,动 态 模 体,尽管提高地 幔 对 流 的 强 度 (模 型 中 地 幔 参 考 黏
拟的结果能反映变形随时间积累的过 程 (如地 幔柱 滞系数 1020 Pa·s,通常为 1021 Pa·s),岩石 圈在 地
造成的地 表 隆 升).需 要 说 明 的 是,对 于 生 死 单 元 幔柱作用下仍不足 以 产 生 实 际 的 地 表 变 形 .并 且 随
法,耦合边界的移动是以网格为单位的,这要求网格 着地幔柱头的上升,地表隆升 高度 出现 了先 上升 再
的尺度足够小 . 略微下降的结 果,这 和 通 常 的 认 识 相 悖 .这 是 由 于
 4 期 陈建业等:热流固耦合方法模拟岩石圈与软流圈相互作用 947

将岩石圈视为纯弹性体的话,则在 地幔 柱作用 下岩 利用上述方程,可得求反力的弱形式是


石圈的变形相当于一系列静态结果,并不具 有时 间 狓3 狌 狏
∫( ) ∫(狆狓 +狆狔 )dΩ δ δ

ore= ρ αΔ犜犵
c dΩ +
积累效应 .在同样的条件下,如果将岩石圈视为黏弹 Ω 狓犻 Ω

狌 狏
+ ( δ狆 + δ狆 )
性体,模拟揭示出岩石圈的黏性变形 随时 间不 断积 
累的动态 过 程,所 得 到 的 结 果 与 实 际 吻 合 得 较 好
∫ 狓 狔 dΩ
Ω

狌δ狌 狌δ 狌 狏δ狏  狏δ狏


  - μ( )dΩ
(图6).由此可见,动态模拟能较好地反映类似地幔
∫ 
Ω狓 狓

狔 狔

狓 狓

狔 狔
柱与岩石 圈 相 互 作 用 这 样 的 长 时 间 的 地 质 演 化 过
 - (
∫ 狓狓 +狔狔 )·det·constdΩ.
狆 δ狆 狆 δ狆
程 .这也是本文发展动态模拟方法的意义之一 . Ω

3  结   论
4. 由于在区域内部求解得到的速度场为真解,所求
本文首次引入热流固 三 场 耦 合 方 法 来 模 拟 岩 出的反 力理所当 然为 零,而 在 边 界 点 上 计 算 出 来 的
石圈和地幔相互作 用,并 开 发 了 相 应 的 有 限 元 计 算 值为该点附近反力沿该点所在单元的边界的积分 .
程序 .该方法弥补了 单 纯 使 用 地 幔 对 流 体 系 或 固 体
附录 犅 犃犔犈 移动网格方法
力学体系的不足,为 岩 石 圈 变 形 和 地 幔 对 流 之 间 耦
合作用的模拟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诸如板内造山、板 当问题随时间演化时,流固 耦合 的界 面也 会 发
块俯冲、陆陆碰撞等 地 球 动 力 学 过 程 提 供 了 很 好 的 生实时移动,同时整个计算网格也需要重新调整、更
数值研究手段 .利用该耦合方法模拟了“地幔柱作用 新 .本 文 采 用 ALE 方 法 即 通 过 求 解 Lap
lae方程

下地表隆升”的地质过程,模拟结果与实际地质资料 (
Laplace方程能够光滑网格)来实现网格的更新,其
和地质认识能很好 的 对 应,验 证 了 该 方 法 用 于 地 幔 基本方程为
与岩石圈相互作用 数 值 模 拟 的 有 效 性 .模 拟 结 果 也 -Δ犡 =0   在 Ω 上
给出了一些新的结 果 和 认 识,充 分 显 示 了 该 方 法 处 其虚功方程为
犡δ犡 犡δ犡 犢δ
犢 犢δ

∫(狓 狓 +狔 狔 +狓 狓 +狔 狔 )dΩ =0,
理复杂耦合作用问题的能力 .
Ω
致   谢   感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洪汉净老师和
式中 犡、
犢 为新的坐标 .求解的边界条件: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 院 张 怀 老 师 的 悉 心 指 导,感 谢 审
狓狀+1 = 狓狀 +狌couple   在耦合 Ω 上
稿老师提出的宝贵 意 见 .感 谢 北 京 分 箭 公 司 陈 宁 宁
狓狀+1 = 狓0   在 其他 Ω 上
在程序实现中的帮 助,感 谢 中 国 地 震 局 地 质 研 究 所
式中 狌couple为耦合 边 界 的 位 移 量 .所 以 用 ALE 方 法
超算中心提供计算环境 .
求解时网格节点上的速度用下面简单的差分可以求
附录 A  反力的求解 解,即
狌mesh = (
狓狀+1 -狓狀 )
/Δ狋,
从S
t s方程出发可得到它的虚功方程为
oke
扣除网格变形后的速度为
狌 狏 狌 狏
∫(狆狓 +狆狔 )dΩ -∫(狓δ狆+狔δ狆)dΩ
δ δ 
- 狌 = 狌-狌mesh = 狌- (
狓狀+1 -狓狀 )
/Δ狋.
Ω Ω

狌δ
狌 狌δ 狌  狏δ 狏  狏δ
狏    如何确定耦合边界的位移量?固体的变形包括
+ μ(
∫ 狓 狓 +狔 狔 +狓 狓 +狔 狔 )dΩ
Ω 两部分:弹 性 变 形 犈de 和 黏 性 变 形 犞de,因 此 在 每 一
个时间步内,耦合边 界 的 位 移 量 包 括 弹 性 变 形 的 增
+ (
∫ 狓狓 +狔狔 )·det·constdΩ
狆δ狆 狆 δ狆
Ω 量部分和黏性的积 累 部 分 .在 计 算 固 体 变 形 的 位 移
狓 狏
  = ρ(
∫ αΔ犜犵 狓 )dΩ+∫ (狀δ狏+狆·狀δ狏)d狊.
3  场需对弹性变形 犈de和黏弹性变形 犞犈de分别 进行 计
Ω 犻 Ω
算 .新的耦合边界为
方程中左边第二项 是 质 量 守 恒 的 弱 形 式 .左 边 第 四 o
ld
犞de [犈de -犈de ] [
犞犈de -犈de]
项添加的这一正则 项 是 为 了 保 证 计 算 的 稳 定 性,其 狌couple = 黏性积累 + 弹性增量 = 黏性积累
中 cons
t是一个常数,
det是单元的 J
a i行列 式的
cob [ o
ld o
ld
犈de -犈de ] 犞犈de 犈de
值,即单元的面积 .    + 弹性增量 = 黏弹性变形 - 上步弹性变形 .
在求解速度场时,假定边界条件是给定的或为自
参考文献(
Ref
erenc
es)
然边界条件,故线积 分 项为零,即 上述方 程的 最后 一
狏 [1 ] P o C, Be r T W, Fun o F,犲
∫ (狀 +狆·狀)d狊,
项为0.
现在反过来为了求反力 犉 =  iroma
ll cke ici
ell 狋犪犾. Thr
ee
Ω d
ime
nsi
ona
lin
sta
nta
neou
s ma
ntl
efl
ow i
ndu
ced bys
ubdu
cti
on.
948 地 球 物 理 学 报(
Chi
nes
eJ.Ge s.)
ophy 52 卷  

犌犲
狅狆犺狔
狊.犚犲
狊.犔犲
狋狋.,2006,
33,
L08304 f
rom phys
ica
l mode
ling.犌犲
狅狆犺狔狊.
犑. 狋.,2008,
犐狀 174(
2):
[2 ] Fa
rne
t iC G,Ri
an cha
rds M A.The
rma
len
tra
inmen
tand 719~732
me
lti
ngi
n man
tlep
l s.犈犪狉
ume 狋犺犘犾
犪狀犲
狋.犛犮
犻.犔犲
狋狋.,
1995, [
16] S
tephans
sonO,Huds
onJ,J
ingL.Coup
ledThe
rmo
Hyd
ro
136:
251~267 Me
cha
nic
alCh
emi
calPr
oce
sse
sin Ge
oSy
stems:Fundamen
tas,

[3 ]  叶正仁,朱日祥 .地幔对流 与 岩 石 圈 板 块 的 相 互 耦 合 及 影 响: Mode
ll
ing, Expe
rimen
ts and App
lic
ati
ons. El
sev
ier Geo


II)地幔 混 合 对 流 理 论 及 其 应 用 .地 球 物 理 学 报,
1996,
39 Eng
ine
eri
ngBookSe
rie
s.El
sev
ierSc
ienc
ePub
li r,
she 2004,
2:

1):
47~56 1~832
   YeZR,ZhuR X.Coup
lingbe
twe
en man
tlec
ircu
lat
ionand [
17] Bou
ttD F,Cook B K,McPhe
rson BJO L,e
tal.Di
rec


itho
sphe
ricp
lat
es:(
II)
Theman
tle
′smi
xedc
onve
cti
onmode
l s
imu
lat
iono
ffl
uid
so
lidme
chan
icsi
npo
rousmed
iaus
ingt
he
andi
ts app
lic
ati
on t
o exp
lana
tion o
fpl
ate ve
loc
ityf
iel
d. d
isc
ret
eel
eme
nta
ndl
att
ice
Bo
ltzma
nn me
thods.犑.犌犲
狅狆犺狔狊.
犆犺
犻狀犲
狊 狅狆犺狔狊.(
犲犑.犌犲 inCh
ine
se),
1996,
39(
1):
47~56 狊.,
犚犲 2007,
112,
B10209
[4 ] Moo
re W B,Schube
rt G, Ta
ckl
ey P.Thr
ee
dimens
iona
l [
18] Mo
rraG,Regenaue
rL K.Ac
oup
leds
oli
df
lui
d me
thodf
or

imu
lat
ionso
fpl
ume
li
tho
sphe
rei
nte
rac
tiona
tthe Hawa
iian mode
ll
ingsubduc
tion.犘犺
犻犾狅
狊狅狆犺
犻犮犪
犾 犕犪犵犪狕
犻狀犲,2006,86:
swe
ll.犛犮
犻 犲,
犲狀犮 1998,
279:
1008~1011 3307~3323
[5 ]  孙荀英,张   怀,梁国平 .亚洲大陆下的地幔流 动 及 其 对 亚 洲 [
19] Mo
rraG,Regenaue
rL K,Gi
ard
iniD.Cur
vat
ureo
foc
ean
ic
地壳的作用力 .地震学报,2002,
24(
3):
225~230 a
rcs.犌犲
狅犾狅犵狔,2006,
34(
10):
877~880
   SunX Y,ZhangH,L
iangGP.Man
tlef
lowunde
rtheAs
ian [
20] Be rT W,O′Conne
cke llRJ.Pr
edi
cti
ngp
lat
eve
loc
iti
eswi
th

ont
inen
tandi
tsf
orc
etot
hec
r t.犃犮
us 狋犪犛犲
犻狊犿狅
犾狅犵犻
犮犪犛犻
狀犻犮犪 man
tlec
ircu
lat
ion mode
ls.犌犲
狅犮犺犲犿.犌犲
狅狆犺狔狊.犌犲
狅 狋.,
狊狔狊

inCh
ine
se),2002,
24(
3):
225~230 2001,
2,2001GC000171
[6 ] Lena
rdc A, Mo
i rei L N, Muh
s lhaus H. Longev
ity and [
21] FuR S,HuangJ H.Gl
oba
lst
res
spa
tte
rnc
ons
tra
inedon

tab
ili
tyo
fcr
aton
icl
itho
sphe
re:i
nsi
ght
sfr
om nume
ric
al de
epman
tlef
lowandt
ect
oni
cfe
atur
es.犘犺狔狊.犈犪狉
狋犺犘犾
犪狀犲
狋.

imu
lat
ions o
fcoup
led man
tlec
onve
cti
on and c
ont
inen
tal 犐狀
狋犲狉.,1990,
60:
314~323

ect
oni
cs.犑.犌犲 狊.,2003,
狅狆犺狔狊.犚犲 108(
B6):
2303 [
22] HuangP H,Fu R S.The man
tlec
onve
cti
on pa
tte
rnand
[7 ] Th
ienenPV,VandenBe
rgAP.I
nte
rac
tionbe
twe
ensma
ll f
orc
esour
ce me
chan
ism o
fre
cen
tte
cton
ic movemen
tin

cal
e man
tled
iape
rs and a c
ont
inen
talr
oot. 犌犲
狅犮犺犲犿. Ch
ina.犘犺狔狊.犈犪狉
狋犺犘犾
犪狀犲
狋.犐狀
狋犲狉.,
1982,
28:
261~268
犌犲
狅狆犺狔狊.犌犲
狅 狋.,
狊狔狊 2003,
4(2):
1~31 [
23]  黄建平,傅容珊,郑   勇等 .地 幔 对 流 拖 曳 力 对 中 国 大 陆 岩 石
[8 ] Schme
lingH,Mo
rraG.Man
tlef
lowandt
heevo
lut
iono
fthe 层变形的影响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51(
4):
1048~1057

itho
sph
ere.犘犺狔
狊.犈犪
狉狋犺犘犾
犪狀犲
狋.犐
狀狋狉.,
犲 1993,
79(
12):
241~    HuangJP,FuRS,ZhengY,e
tal.Thei
nfl
uenc
eofman
tle
267 c
onve
cti
ont
othel
itho
sphe
rede
forma
tiono
fCh
inama
inl
and.
[9 ] Be rT W,O′Conne
cke llRJ.L
itho
sphe
rics
tre
sse
scaus
edby 犆犺
犻狀犲
狊 狅狆犺狔狊.(
犲犑.犌犲 inCh
ine
se),2008,
51(
4):
1048~1057
man
tlec
onve
cton:t
i her
oleo
fpl
aterheo
logy (
abs
tra
ct). [
24] S
tei
nbe
r r B, Schme
ge ling H, Ma
rqua
rt G. La
rge
sc
ale
AGU Fa
llMe
etng,2001,T12C
i 0921 l
itho
sphe
rics
tre
ssf
iel
d andt
opog
raphyi
nduc
ed by g
loba


10] So
lomo
tovVS.Gr
ains
ize
dependen
tvi
sco
sit
yconve
cti
onand ma
ntl
eci
rcu
lat
ion.犈犪
狉狋犺犘犾
犪狀犲
狋.犛犮
犻.犔犲
狋狋.,2001,
186:
75~91

he t
herma
levo
lut
ion o
fthe Ea
rth.犈犪狉
狋犺 犘犾
犪狀犲
狋.犛犮
犻. [
25]  王   建,叶正仁 .地 幔 对 流 对 全 球 岩 石 圈 应 力 产 生 与 分 布 的
犔犲
狋狋.,2001,
191:
203~212 作用 .地球物理学报,2005,
48(
3):
584~590

11] d
′Ac
r tE,Le
emou royS,Bur
ovEB.Nume
ric
almode
ll
ingo
f    WangJ,YeZ R.Ef
fec
tso
fman
tlef
low ongene
rat
ionand
aman
tlep
lume:t
hep
lumehe
ad
li
tho
sphe
rei
nte
rac
tioni
nthe d
ist
ribu
tiono
fgl
oba
lli
tho
sphe
rics
tre
ssf
ied.犆犺
l 犻狀犲
狊犲犑.

orma
tiono
fano
cean
icl
argei
gneousp
rov
i e.犈犪狉
nc 狋犺犘犾
犪狀犲
狋. 狅狆犺狔狊.(
犌犲 inCh
ine
se),2005,
48(
3):
584~590
犛犮
犻.犔犲
狋狋.,2003,
206:
379~396 [
26] Fr
ank
Kamene
tsk
iiD A.Di
ffus
ion and He
at Tr
ans
feri


12] Yo
shdaM,OgawaM.P
i lumehe
atf
lowi
nanume
ric
almode
l Chemi
calKi
net
ics.P
lenum,New Yo
rk,1969

fman
tlec
onve
cti
onwi
thmov
ingp
lat
es.犈犪狉
狋犺犘犾
犪狀犲
狋.犛犮
犻. [
27] Eng
landP.Conve
cti
ver
emova
loft
herma
lbounda
r aye
yl rof
犔犲
狋狋.,
2005,
239:
276~285 t
hickenedc
ont
inen
tall
itho
sphe
re:Abr
iefsumma
r fc
yo aus
es

13] Bur
ov E, Gu
ill
ou F L. The p
lume he
ad
con
tinen
tal andc
ons
equenc
eswi
thspe
cia
lre
fer
enc
etoCeno
zoi
cte
cton
ics

itho
sphe
re i
nte
rac
tion us
ing a t
ect
oni
cal
ly r
eal
ist
ic o
fth
eTi
bet
anP
lat
eaua
nds
urr
ound
ingr
egi
ons.犜
犲犮狋
狅狀狅狆犺狔
狊犻狊,


ormu
lat
ionf
ort
hel
itho
sphe
re.犌犲 狋.,2005,
狅狆犺狔狊.犑.犐狀 1993,
223:
67~73
161:
469~490 [
28] LevenJH,J
a onI,Ri
cks ngwoodAE.Uppe
rman
tles
eismi


14] Mo
rei L, Du
s four F, Muh
lhaus H B. A Lag
rang
ian an
iso
tropyandl
itho
sphe
ricde
coup
ling.犖犪
狋 犲,
狌狉 1981,
289:

nteg
rat
ionpo
intf
ini
tee
lemen
tme
thodf
orl
argede
forma
tion 234~239
mode
ling o
f v
isc
oel
ast
ic geoma
ter
ias. 犑狅狌狉狀犪
l 犾 狅犳 [
29] Bou
tel
ierD,Cr
udenA.Ont
her
ela
tionsh
ipbe
twe
enf
lowi

犆狅犿狆狌
狋犪狋
犻狅狀犪
犾犘犺狔狊
犻犮狊,
2003,
184:
476~497 t
hea
stheno
sphe
reandt
hesubduc
tion p
roc
ess:c
an man
tle

15] Bou
tel
ierD A,Cr
uden A R.Impa
cto
freg
iona
lman
tlef
low f
lowc
ont
rolsubduc
tings
labgeome
try?I
nsi
ght
sfr
omphys
ica

onsubduc
tingp
lat
egeome
tryandi
nte
rpl
ates
tre
ss:i
nsi
ght
s mode
ling (
abs
tra
ct).犌犲
狅狆犺狔狊
犻犮犪
犾犚犲
狊犲犪狉
犮犺 犃犫
狊狋狉犪犮
狋狊,
2006,
 4 期 陈建业等:热流固耦合方法模拟岩石圈与软流圈相互作用 949

8,03370 [
37] vande
rHi
lstR D,Wi
diyan
tooS,Engdah
r lE R.Ev
idenc


30] Royden L.Coup
lingandde
coup
lingo
fcr
ustand man
tlei
n f
orde
epman
tlec
ircu
lat
ionf
romg
loba
ltomog
raphy.犖犪
狋 犲,
狌狉

onve
rgen
toogens:
r imp
lic
ati
onsf
ors
tra
inpa
rti
tion
ingi
nthe 1997,
386:
578~584

r t.犑.犌犲
us 狊.,
狅狆犺狔狊.犚犲 1996,
101:
17679~17705 [
38] S
ter
nRJ.Subduc
tionz s.犚犲
one 狅狆犺狔狊.,2002,
狏.犌犲 40(
4):

31] Shap
iroN M,Ri
tzwo
lle
rM H.Th
inn
ingandf
lowo
fTi
bet
an 1012,
doi: 1029/2001RG000108,2002
10.

rus
tcons
tra
inedbys
eismi
can
iso
tropy.犛犮
犻 犲,
犲狀犮 2004,
305: [
39] van Keken P E,Ki
efr B,Pe
e aco
ck S M.Hi
gh
res
olu
tion
233~236 mode
ls o
f subduc
tion z s: imp
one lic
ati
ons f
or mi
ner
al

32] LevE,Maur
eenDL,vande
rHi
lstR D.Se
ismi
can
iso
tropy dehyd
rat
ionr
eac
tionsandt
het
ranspo
rto
fwa
teri
ntot
hede
ep

nEa
ste
rnTi
betf
romshe
arwavesp
lit
tingr
eve
alschange
sin man
tle.犌犲
狅犮犺犲犿.犌犲
狅狆犺狔狊.犌犲
狅 狋.,
狊狔狊 2002,
3(10):
1056,

itho
sphe
ricde
forma
tion.犈犪狉
狋犺 犘犾
犪狀犲
狋.犛犮
犻.犔犲
狋狋.,2006, i:
do 1029/2001GC000256
10.
251:
293~304 [
40] Ge
ryaT V,Conno
llyJ A D,e
tal.Se
ismi
cimp
lic
ati
onso


33] Campbe
llIH,And
rewCK.Theg
rea
tpl
umedeba
te:t
est
ing man
tlewedgep
l s.犘犺狔狊.犈犪狉
ume 狋犺 犘犾
犪狀犲
狋.犐狀
狋犲狉.,
2006,

hep
lumet
heo
ry.犆犺犲犿犻
犮犪犾犌犲
狅犾狅犵狔,
2007,
241:
3~4 156:
59~74

34] S
leep N.Lo
call
itho
sphe
ricr
eli
efa
sso
cia
ted wi
thf
rac
tur
e [
41] HeB,XuYG,ChungSL,e
tal.Sed
imen
tar
yev
idenc
efo
ra

one
s and ponded p
lume ma
ter
ial. 犌犲
狅犮犺犲犿. 犌犲
狅狆犺狔狊. r
apd,k
i ilome
ter
sc
alec
rus
taldomi
ngp
rio
rtot
hee
rup
tiono

犌犲
狅狊狊
狔狋.,2002,
3(12):
8506,
doi: 1029/2002/2002GC00376
10. t
heEme
ishanf
loodba
sal
ts.犈犪狉
狋犺犘犾
犪狀犲
狋.犛犮
犻.犔犲
狋狋.,
2003,

35] Schube
rtG,Tur
cot
teD L,Ol
sonP.Man
tleConve
cti
oni
n 213:
391~405

heEa
rtha
ndP
lan
ets.Camb
ridg
eUn
iv.Pr
ess,
2001.
499~545 [
42] Redmond H L,Ki
ngS D.A nume
ric
als
tudyo
fa man
tle

36] Ve
zol
ainen A V,So
loma
tov V S,Ba
sil
evsky A T,e
tal. l
pumebene
atht
he Tha
rsi
s Ri
se:r
econc
il
ingdynami
cup
lif

Up
lif
tofBe
taReg
io:t
hre
ed
imens
iona
lmode
ls.犑.犌犲
狅狆犺狔狊. a
ndl
itho
sph
eri
csuppo
rtmo
des.犑.犌犲
l 狅狆犺狔 狊.,2004,109,
狊.犚犲
狊.,2004,
犚犲 109,E08007 E09008
(本文编辑   何   燕)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