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02

气功的现代科学研究

第一章 “气”的再发现

当前,“气功”二字在华夏大地几乎家喻户晓,且正在影响着千万人的日常
生活。而在十五年前,“气功”一词还鲜为人知,甚至被某些人目为封建迷信的
同义语。时十五年,气功的处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关键性因素
之一,就是气功现象的现代科学研究。它驱散了笼罩于气功的宗教迷信的密雾浓
云,使她从玄而又玄之境落到了实地,在当代文明的土壤中扎根、崛起、新生。

在人们心目中,气功之所以玄,玄在“气”上。此“气”既非空气,亦非任
何一种气态物质,而是演化、衍生宇宙万物的、无形无象、“其大无外”、“其
小无内”的基本存在,古人曾称之为“元气”,并有论述元气的专著——《元气
论》。但是,在现代科学的范畴里,除了一些气态元素(如氧、氮、氢、氯等等)
和它们的化合物(如CO2 等)外,找不到那种能够化生万物的“元气”。因此,
人们通常把古典的元气论看作是在人类文明幼年阶段人对世界本源的一种天真
的想象,是一种老古董,充其量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相互的唯物主义的认识”,
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既然“气”是“乌托邦”,气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法在现代文
明社会里取得落脚之地了。因此,尽管气功疗法作为传统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
曾经在 50~60 年代一度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对气功疗法的
疗效作了不少客观的观察,得到了一些肯定的结果。但试图在科学的范畴内为气
功寻找一块立足之地的努力,始终未能实现。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气功是类似于
催眠术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或者是一种借助于特定的呼吸运动的一种自我放松
技术(把气功译为Breathing Exercise—呼吸操即为明证);
更有一些人将气功和巫婆、神汉之类的江湖骗术等量齐观。故政治风云变幻之际,
“气功”就厄运临头,那是有其必然性的。 

显然,问题的关键在于:“气”,究竟是一种客观存在,还是古人的主观想
象?这必须通过现代科学实验来判别。 

幸运的是,我国有一些科学工作者凭着科学的良知,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他
们在亲眼目睹或亲身体会了气功治病的种种神奇效果之后,设计了一系列科学实
验,并从实验的结果中,得到了一个结论:“气”是一种客观存在!从而为古老
的气功在神州大地复苏响起了春雷。

第一节 最初的突破
前面说过,在 50~60 年代,气功作为中国传统医药学的一种治病方法,曾
经一度受到人们关注,并用现代科学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一些研究。虽然在一些
疾病的临床疗效客观观测上取得了一些肯定的结果,但并无实质性的进展。这里
有两个拦路虎:一是病人的精神因素、心理作用无法排除,疗效不可预测地因人
而异;二是即使治好了病,也找不到、摸不清治病的病理机制,而这又是这些实
验设计的目标。前者是气功现象研究所特有的,而后者则是整个中西结合研究都
碰到的难题。 

另一方面,气功治病过程中一些不可思议的现象又确确实实存在。比如,在
一家现代化的医院里,一位因马尾神经损伤而截瘫的病人平躺在病床上,气功师
用手(劳宫)在床下隔着床垫发气,患者的下肢会作节律性的运动(甚至整个身
躯抖动)。那是确诊了的截难病人,当然不可能主动配合而作伪。显然,这里面
确实存在着某种物质的作用。怎样通过严格的科学实验确证这类现象,揭示这种
作用呢?有鉴于 50~60 年代气功疗法临床实验的教训,人们很自然地想到,如
果让气功师对着没有生命的某种物理仪器发气,而能从仪器测到定量的响应,那
么,外气的作用就能得到肯定。因为,仪器是不可能有“心理”作用的,更不可
能主动配合气功师的动作而弄虚作假。 图 1—1 林厚省大夫外气的红外效应

在这方面首先取得成功的是顾涵森,她和上海中医学院林厚省大夫合作,用
HD—2 型红外探测器(窗口:8—14 微米)放在林厚省劳宫穴前方 1~2 厘米处,
当林发气时,可以记录到如图 1—1 所示的带有调制的远红外信号。作为对照,
他们观测了推拿医生、一般人和林本人不发气时的红外辐射(在同样的环境条件
下),都得不到如图 1—1 的信号。进一步比较表明,林发气时所记录到的远红
外信号的特异之处在于其异常的调制,调制幅度可达 80%,调制频率约为 03H
z。这是常人的林本人常态(不发气时)下的红外信号所没有的。至于红外辐射
本身的强度、波长、能量等等均和常人及林本人常态下的红外辐射没有多大差异。
 图 1—2(a)赵光大夫外气的红外效应

稍后,北京陈祖范和赵光大夫合作,用锑化铟红外探测器(窗口:3~5 微
米)测量了赵光大夫发气时劳宫穴的红外辐射,结果如图 1—2(a)所示,图 1
—2(b)常人(对照)的红外效应(b)为常人对照结果,二者截然不同。相
关分析表明,这种调制波是信息,不是噪声。与顾——林实验相似,赵光大夫发
气红外辐射的特异性,也在于其调制信号,而不是其能量。 

南北两地,不同的气功师和不同的科技工作者,用不同的仪器,作同一类试
验(气功外气的远红外效应),得到了定性相似的结果。这一实验结果证明:气
功外气效应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作用,与心理作用等无关。因而,气功外气是
有其物质基础的。 

然而,应该指出: 

1 上述实验的结果仅仅表明:气功外气效应是一种客观的物质作用,还不能
看作是“气”的存在的实验证据。因为,人体是可能产生电磁辐射的,且途径甚
多。比如,DNA双螺旋结构分解时,就会产生 10    11  ~10    12  H
z的电磁辐射(H·Früulisch,1975)。可以设想,气功师在发放外
气时,若能使这一过程有序化,就有可能产生可能被观测到的毫米波段或亚毫米
波段的电磁辐射。由此不难想象,上述外气的远红外效应,有可能是气功态下人
体内部过程有序化引起的外部效应。当然,这并不排除它是外气作用于探测器的
结果的可能性。 

2 所测得的以远红外电磁波为载体的调制信号是否就是林、赵外气治病的有
效成分,还有待进一步实验证明。 

总之,顾—林和陈—赵关于气功外气红外效应的观测,揭示了外气作用的物
质性,揭开了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气功现象的新篇章。 图 1—3 压力传感器对
外气 测得的信号

Ⅰ “气”——客观的实在
继林厚省外气的红外效应观测之后,顾涵森又和气功师赵伟合作做了一系列
实验。实验表明,赵伟用手发放外气时,能使其手指前方约 0   5~3   5 米处
的铌酸锂压电晶体低压传感器产生如图 1—3 所示的脉冲信号。按标定,峰值信
号相当于毫巴量级的压力波、若用两个前后排列、相隔一定距离(9 厘米、18
厘米、36 厘米)的同一类型的压力探头进行探测,测得的信号传播速度在 24  
4~40   5 厘米/秒的范围内,且速度大小随第一探头与发功者手指的距离而变
化。对照试验(赵伟本人常态和常人)表明,这种信号是特异的。 

我们知道铌酸锂压电晶体传感器是用来探测压力信号的。如果说它对赵伟所
发放外气响应的是压力波所致,那么,这是一种很奇怪的压力波,因为它的传播
速度太低了。常温下压力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 米/秒,差了 3 个数量级。
 

为了判定现象的真伪并探查其本质,1979 年春,应当时卫生部中医局局长
吕炳奎的要求,区德士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组织了联合测试。实验时,测试
组把一个和顾涵森所用的探头同型号的传感器(B,力学所提供)和顾的传感器
(A)并列在一起,放置在赵伟手指前方约 1 米处。结果探头A测得了图 1—3
所示的脉冲信号,而探头B则无响应。仔细检查两个探头以后发现,探头B是用
真空脂绝热的,而探头A则无绝热措施。而铌酸锂晶体对热是相当敏感的。于是,
测试人员使探头A绝热,而探头B不绝热。结果探头A无响应,而探头B则产生
了如图 1—3 所示的脉冲信号。由此可见:赵伟发放外气时确实能使铌酸锂压电
晶体传感器产生特异的脉冲响应,但这种响应不是压力波的作用,而是一种热效
应。由于赵发气时手指、手掌的红外辐射与常人无异,故热辐射可以排除,空气
热传导亦可除外。这样,只有一种可能,即对流热效应——热气团迁移所致。对
于对流热效应,顾涵森所观测到的信号传播速度,以及传播速度随距离而变化的
诸多现象都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上述效应是对流热效应引起的,那么热气团的密度一定和周围空气不
同。在这种情形下,用于风洞流场观测的纹影仪应能直接进行观察。为验证这一
点,力学所罗明晖等在赵伟对目标(低压传感器)发放外气时,用 640—A型纹
影仪直接作了观察,并作高速摄影。图 1—4 是实验原理图。图 1—4 外气纹影观
测实验原理图 结果确实在赵伟手掌的前下方拍摄到一团团向前运动的气团。气
团是有旋的、不连续的。赵伟发功前后无此现象,常人对照亦无此现象。这种气
团是否来自口鼻?为了确证这一点,罗明晖等设计用两台纹影仪联动观察,一台
对准赵的手,另一台对准赵的口鼻部位。同时用高速摄影,并将图像摄在同一张
胶片上,以便于比较。结果表明,手前方所观测到的气团来自口鼻的可能性可以
排除。 

应该指出,上述实验中,纹影仪所观察到的是赵伟发放外气时,其手前方空
气运动的图像,并不是赵伟外气本身。引起这种气流的作用机理目前还不清楚。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所观察到的空气团的宏观运动,是在赵伟发放的外气的作
用下引起的。正是这种空气团的宏观对流运动的热效应,使得未绝热的铌酸锂压
电晶体探头产生了如图 1—3 所示的特异的脉冲信号。而红外探测表明,赵伟发
气时,手掌、指部无异常红外辐射,手部温度不高;且实验前的严格检查表明,
赵身上没有携带其它东西(除了裤叉、背心是他自己的,其它衣服都是力学所测
试组提供的,且换装时有数人当场监督)。既然赵伟的外“气”能引起周围空气
作特定模式的宏观运动,那么,“气”只能是物质的。因为,世界上只有物质与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改变物质的运动状态。 

为了进一步探测赵伟的外气效应,顾涵森还做了静电场实验。 

(1)纵向静电场实验 

实验梗概如图 1—5 所示,图 1—5 纵向电场实验示意图铜网和铜板之间加强


度为±350 伏/厘米的静电场。设V  0 为探头甲测得的信号强度,V为探头乙
测得的信号强度,令G=-V/-V  0。赵伟在离甲探头 1 米处发放外气,实
验结果表明:(i)与未加电场时相比,纵向电场(无论正向还是反向)作用下,
信号显著衰减,分别衰减掉 70   6%和 60   9%。这种衰减不是气团穿过铜网
时热损失所致,而是由于气团特性引起的热变化引起的;(ii)正向和反向电
场之间,信号衰减量无统计学差异,这意味着铜网带负电或正电对气团的作用一
样。由此可推知气团整体电是中性的,即正负电荷相等,但有极性。 

(2)横向电场实验 

实验梗概如图 1—6。图 1—6 横向静电场示意图 注:A  0 为微放大器结


果表明,在赵伟发气,热气团穿过横向电场时,电路串联电流在基线上下振动,
其振动频率为 3   5HZ,幅度为 2×10   -10  ~4×10   -10  安。常
人无此现象。这种现象的机理,目前还不清楚,但它至少意味着:从电场中穿过
去的阵发性的、旋转的热气团是有极性的。 
由于赵伟发气时手指、手掌均未测到静电富集现象,故可推测赵伟发放外气
时所形成的阵发性的旋转热气团可能是由电荷相等、极性相反的微团所构成的,
因而,赵伟发气时可能引起了某种生物等离子效应。注意,目前还不能说赵伟的
外气是某种生物等离子体,更不能断言是什么粒子流。 

虽然我们知道实验中所观察到的带有极性的旋转热气团(阵发性的)本身不
是赵伟所发放的外气,也不能判定赵伟的外气的物质属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即所观察到的阵发性的热气团运动,是由赵伟所发外气的作用引起的。对于现代
科学来说,这还是一种未知的作用。与其生造一些没有确切科学含义的名词、术
语(如人体场、特异辐射云云)来描述这种未知的作用,还不如老老实实,就称
此为“气”的作用(古人云“编新不如述旧”)。既然赵伟发放的外气能和周围
的空气起作用,引起所观察到的运动,那么,赵伟的外气是一种特殊的、为现代
科学所未知的物质。 

总之,对赵伟外气物理效应所作的一系列实验观测的结果证明:“气”是客
观的存在,是一类特殊的、现代科学所未知的存在。这为现代气功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 

应当指出,气功师的外气能引起什么样的物理效应,是因功法而异,因人而
异,甚至因时而异的。自 1979 年以来,罗明晖等用纹影仪观察了许多气功师发
气的过程,都没有观察到赵伟发气时所观察到的情形。这绝不表明这些气功师没
有发放外气,更不能以此而论功夫之高下。近十年来的研究表明,不同气功师所
发放的外气能够作用于不同的观测系统,显示出不同的效应。这将在以后各节里
进一步论述。

Ⅱ “气”和“意”

除了“气”以外,气功的另一个让人感到玄乎的地方是它特别强调人的“意”
的作用。“气”在体内的运行,“气”的发放,“气”对外界物质的作用等等,
无不受“意”的控制。“意”是指人的意识活动,按科学常识,意识是人的大脑
运动的反映,纯属主观,怎么可能改变自身体内非自主控制的生理过程呢?更谈
不上作用于外界物质而改变其运动状态了。但气功偏偏特别强调“意”的作用,
强调“意”对“气”的控制。可以说,离开了“意”,离开了“意”对“气”的
统帅作用,气功就不成其为气功了。因此,以常人的眼光来看,玄乎的“气”,
再加上玄乎的“意”,气功似乎就更加玄而又玄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冯理达等和老气功师包桂文合作做了一组很有的意义的
实验。为了避免心理作用,他们选择低等生物——细菌为试验对象,考察气功师
外气对细菌生长的影响。为澄清“意”对于“气”的作用,要求气功师在发功时
分别用两个相反的意念,即“生”和“杀”。 

试验菌种为大肠杆菌 81723 号、福氏痢疾杆菌 81811 号、白葡萄球菌和金


黄葡萄球菌。1   5%琼脂培养基,内含 1%牛肉膏、1%蛋白胨、0   5%Na
Cl,PH值为 7   2~7   4。取经过 24 小时培养(恒温 37°)的菌落(中等
大小)一个,置于 1 毫升灭菌试管内,混匀,并依次作 10 倍稀释,直至 10   
-10  。以此为试样。 

每组试样分为 3 管,其中一管为对照,两管为试验组,由包桂文手握试管发
放外气 1 分钟。发气时的意念活动有三种安排:(a)两管都用“杀”;(b)
两管都用“生”;(c)一管为“杀”,另一管为“生”。发气后的肉汤菌液管
置于 37℃的恒温箱里培养 24 小时。然后再稀释 10 至 100 倍。取出 0   4 毫升
菌液,置于含有琼脂培养基的平皿内,使菌液均匀分布。待干后,再将培养皿置
于 37℃恒温箱内培养 24 小时,然后观察,计菌落数。 实验(a)的结果表明:
包发气意念为“杀”时,痢疾杆菌杀伤率为 66   7%~98   9%;当包发气意
念为“生”时,痢疾杆菌 增长率为对照组的 1   31~7 倍。而实验(c)(试
样为大肠杆菌)中,意念为“杀”时,杀伤率为 44   4%~18   6%;而意念
为“生”时增长率为对照组的 200%~690%。 

由此可见:(i)外气确实能作用于细菌——培养基系统,使菌落明显地被
杀伤,或明显地增生。至于气功外气是直接作用于细菌本身,还是作用于培养基,
使之变性,再转而对细菌起作用,目前还无从得知。但不管怎样,外气确实能对
客观的实在——细菌——培养基系统起作用,因而再次证实了“气”的客观性。
(ii)外气作用的性质确实决定于发气者在发气时刻的意念活动。
“生”、
“杀”
之间,一念之差,外气作用的结果却有天壤之别。这为古典气功理论中“意为气
之帅”这一基本论点提供了现代科学的实证。 

特别有意思的是,在用金黄葡萄球菌做试验时,意念同为“杀”,但第二次
试验和第三次试验的杀伤效果相差十分悬殊,前者仅为 0   97%,几乎没有作
用;而后者高达 96   7%。乍一看来这个实验是靠不住的,因为同样条件下,
实验结果相差近 100 倍,远远超出了随机起伏的范围。其实不然,问题就在于“同
样条件”,在于实验条件的内涵。诚然,在这两次实验中,物理、化学条件没有
改变,生物学条件也没有改变,对气功师发气时意念活动的要求(想着“杀”)
也没有变。但是,气功师发气时真正的意念活动,尤其是意念集中的程度却变了。
事实是,第二次实验时,发气之前实验人员和包桂文闲聊天,聊得挺起劲,发气
时他有点漫不经心。第三次实验时,包得知上次实验结果不好,于是集中注意力,
全力施为,结果效果大大提高。差之毫厘,失之百倍。这段小小的插曲一方面为
“意”对“气”的控制作用提供了又一佐证;另一方面告诉我们:做气功实验时,
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条件固然必须严格控制,但最重要(决定成败)、最难把
握(无法度量、无法监测、又无法人为地控制)、而又最容易被从事现代科学实
验的人所忽视(或者根本不愿意承认)的是人的意念活动(包括受试者的意念活
动,实验者和旁观者的意念干扰等)。这一点,或许是有关气功现象的科学实验
与传统的科学实验最主要的差别。而现代科学范式是排斥诸如受试者的主观意识
以及实验者的愿望这类的东西的,认为那是肮脏的。一涉及到这些,似乎就玷污
了科学的圣洁。是墨守现行科学的范式,保卫科学的“纯洁性”,还是实事求是,
抓住它,重视它,这是每一个从事气功科学实验的人必须严肃考虑的。 

冯理达、包桂文等人的外气——细菌实验把气功科学研究又推进了一步。它
不仅为“气”的实在性提供了又一佐证,更重要的是它证明“意为气之帅”不是
古人谈“玄”,而是有实证依据的科学论断。但是,实验时气功师意念所控制的
是自身体内的“气”(“气”的发放),还是离体的“气”(外气的作用)?抑
或两者皆有?冯、包的实验还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为澄清这一点,介绍一下李升平和郭书好的两组溴——正己烷取代反应的实
验是很有意义的。 

有机化学里关于烃烷类物质取代反应的规律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溴——正
己烷混合液只有在强光照射的条件下才可能发生自由基取代反应,在暗处在室温
条件下是不会发生反应的。这个实验的目的就在于看一看在微光、室温条件下气
功外气能否改变这一有机化学中已经公认的规律,使之发生取代反应。 

以北京化学试剂厂出的分析纯正己烷和液态溴为原料,按体积比 40:1(正
己烷:液态溴)配成正己烷——溴混合液。配制过程在夜间暗室中进行,室温
16~25℃。样品分四组。对照组Ⅰ(四支试管)用双层牛皮纸包封,在室温条件
下存放于暗处,保存两个月。观察混合液颜色的改变并测量(用Nicolet
公司的SDX富里叶红外光谱仪)其红外谱。结果表明,样品十分稳定,没有发
生可以觉察到的变化。实验组Ⅱ(四支试管)模拟照相曝光条件,在闪光灯下曝
光十次,然后再用双层牛皮纸包封。存放于室内暗处,三天后观察混合液颜色并
测量其红外谱。同样,均未见可以觉察的改变,对照组Ⅲ(两支试管)是在实验
时作横向对照用的,和实验组样品同时制备,同样用双层牛皮纸包封,并在暗室、
室温条件下保存。实验前五分钟,将对照组Ⅰ和实验组Ⅳ(两支试管)样品同时
取出,观察混合液颜色,并拍摄彩色照片,同时测出红外谱作为本底。然后重新
用双层牛皮纸包封。实验组样品放在一个无光、室温的房间里,锁好门(内无人)
等候发功。对照组Ⅲ的样品则放在另一间与此相距 20 米的房间里,无光、室温
保存。 

实验时,严新在离存放实验组样品的房间不同距离(10 米、3000 米、7000


米、10000 米)处发功,每次发功约 5~10 分钟。发功后 5~15 分钟,即取出实
验组样品和对照组Ⅲ的样品,观察其颜色的变化和红外谱的改变。我们知道未发
生取代反应时,混合液呈暗红色(液态溴的颜色),严新发功后的实验样品——
溴液的暗红色全部消褪,变为无色。这说明溴与正己烷之间发生了自由基取代反
应(从发功到观察,时间间隔为 20—25 分钟)。红外光谱测量结果(图 1—7)
表明,经气功处理后的样品的红外谱上在 688   5cm  -1  处出现了Br
—C键伸缩振动峰。这也表明确实发生了自由基取代反应。 图 1—7 正已烷—
—澳混合液红外谱 a为对照实验组; b、c为实验组;d为正己烷溶液实验

更有意思的是,为了显示外气作用的目标选择性,严新在发功时加了一个意
念,对两支装实验品的试管(相距仅 2 厘米)起不同作用,一支试管里的试样完
全褪色,而另一支试管里的试样仅上部液体褪色。结果果然如此,一支试管完全
褪色,另一支试管上部 2/3 的试样褪了色,下余 1/3 试样当时仍为暗红色,经
30 分钟后完全褪色。 

这个实验证明:(i)气功外气确实代替强光的作用,在常温、暗室条件下,
实现了正已烷溴代反应。而这按有机化学理论是不可能的。(ii)发功者离试
样的距离从 10 米、3 公里、7 公里增至 10 公里,而结果不变。这是用现代物理
学已知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规律所无法解释的。即这又一次证明,气是一种未
知的存在。它对正已烷溴代反应所起的作用,是一种未知的作用;(iii)意
念对外气作用和目标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表明人的某种深层意念能够直接
作用于离体的“气”并起“制导”作用。 
在这里讨论一下中国科学院高能所赵永界、徐鸿章等人所做的一组特异功能
实验或许是很有意义的。从本质上讲,特异功能现象和气功外气效应是同一的,
都是人的固有的潜在功能被激发以后的体现。 

在超视现象的实验里,有人能准确地辨认密封在壁厚 5 厘米的铅罐里的字
条,似乎具有惊人的穿透能力。因此,赵永界等设计用X光片或核乳胶片夹住待
辨认的字条,密封在不透光的塑料暗盒里,让具有超视功能的人辨认其中的字迹,
然后检查胶片的感光情况。从七百多张X光片和五十多张核乳胶片的结果来看,
绝大多数超视功能者在其功能正常发挥时,都能使密封暗盒里被识别字样附近的
胶片感光,甚至在胶片上显示出所辨认的字样来。最有趣的是有位少女按实验者
的要求在三种意识状态下进行测试时,得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i)仅仅“看”
一下,意念不进暗盒。此时,胶片未感光;(ii)意念要进去,但不作识别。
这时,胶片局部感光,但无字迹;(iii)意念要进去,进行识别。结果,字
认对了,胶片上出现了所辨认的字样。显微观察表明,药膜上析出的银粒大多在
0~10 微米的表层,最大深度在 30 微米左右;从纵向分布来看,这种感光作用
包括了可见光作用,但比同一感光度的可见光浸透得更深些。实验所用的容器、
试样,以及使用的笔、纸等均经过严格的检查,排除了自身放射性、荧光效应、
化学作用干扰、漏光和作弊的可能性。由此看来,超视 识别过程确实是一个物
质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有能量的释放。按已知的物理学理论,可以算出
穿过塑料墨盒并使胶片感光所需要的能量。但是让超视功能者辨识置于能谱仪探
头后的字条时,能谱仪没有响应,尽管能谱仪的阈值比算出的能量值低得多。这
说明超视过程中受试者发放的“能包”(外气)能量甚小,但受发放者意识控制,
能够穿过屏蔽物质内部的空隙而主动寻找目标,故穿透力很强。而且,不达目标,
不释放能量,所以它中途穿越胶片时胶片并没有感光。而当它到达目标,开始识
别字迹时,能量被释放出来,周围的胶片也就感光了。如果我们把超视功能者所
发放的未知的“能包”看作是外气,那么上述胶片试验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外气效
应。这个实验说明,意识能够对“气”在体外的运动实施有效的控制。然而,唯
物主义认为,世间只有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改变物质的运动并实现控制。既
然“气”是物质的,那么直接控制它在体外运动的那种意识也是物质的,由此观
之,人的意识是多种多样的,或者说是多层次的,并不仅仅是存在的反映。至少
其中某些层次上的意识(或意念)本身就是物质的。 

然而,应该指出,“意念”二字是一个十分含糊的概念,现代认知心理学或
者认知科学还不可能对它作深入、确切的探讨。 
为了说明在气功外气实验中意念作用的复杂性,让我们再回到烷基溴代反应
实验上来。郭书好等用正己烷(或环己烷)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为试样,棕红色。
在光照条件下发生溴代反应,生成溴代己烷,溶液变为无色。实验时将配制好的
溶液在暗室里注入两支比色管,并用黑纸套筒封装。然后固定在两个支架上,分
置于环境相同的两个地方。气功师对其中的一支试管发气,另一支试管作为对照。
发气时间为 5 分钟。然后取下黑纸套筒,实验管和对照管置于同样光照条件下,
观察溴代反应速度的改变。方法有二:一为计量从开始曝光到完全褪色所需的时
间;二为用 721 分光光度计观测实验样品和对照样品对 600nm波长的光的吸收
度随时间的变化。共对 14 位气功师作了试验,有一位气功师发气对溴代反应无
影响;3 位气功师的外气能促进溴代反应,使平均褪色时间缩短了 57 分钟;10
位气功师的外气对溴代反应起延缓作用,使平均褪色时间延长了 76 分钟。与李
升平实验的另一不同之处是这些试验是近距离(不接触)发功。 

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的实验者对不同的气功师以不同的发气方式(远
距离和近距离)进行实验,对于同一类自由基取代反应(烷烃溴代反应),得到
了定性一致的结果。从而进一步确证了这样一个事实:气功外气确实能影响化学
反应的过程,使得在一定物理、化学环境下本来不可能发生的反应成为现实的反
应,或者在同样的物理、化学环境下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不仅如此,这一组实
验还揭示了“意识”的层次性和复杂性。气功中意念的运用绝不是想什么就是什
么,只有某种深层的意识活动才能和“气”,尤其是自然之气直接相干而作用于
万物。

Ⅲ 不可思议,但是事实

前述正己烷溴代反应的实验(清华大学李升平—严新合作)的一个非常引人
注目的特点是:发功者与样品的距离从 10 米→3000 米→7000 米→10000 米,距
离增大了 1000 倍,而发气作用效果不变。从已知的物理学规律来看,这是不可
思议的。无论是电磁场还是引力场,其作用均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距离增
大 1000 倍而作用结果不变,意味着(从物理学的观点来看)能量增大一百万(10
  6)倍,这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不可能的。而事实又确实如此。那末,只有一
个解释,那就是气功之气的作用,确实超越了现代科学已知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后二者只有在亚原子世界的尺度内
才显示其作用),是一种未知的、超越空间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确实存在,李升平和严新合作,用N 
2∶H  2∶CO=1∶1∶1 的混合气体为试样,考察了严新发功对混合气体中C
O歧化反应的作用。这种歧化反应:  2COC+CO  2  本来只有在高温、
高压下借助于催化作用才能实现。 

实验时,首先用红外光谱仪测量室内空气背景谱,再将充了合成气试样的原
位红外池放入检测室进行测量,用差谱法得合成气试样的红外本底谱。合成气试
样放在检测位置上一周,长期检测所得的结果表明,本底十分稳定,试样没有什
么变化。在严新发功前五分钟,样品放到指定的实验室(室温 10~13℃)内,
闭锁(室内无人)。每次发功时间 5~15 分钟,发功后再打开实验室,取出样品,
用红外光谱仪测量合成气系的红外谱(仍用差谱法)。为确保检测过程中仪器不
受气功师发气的影响,实验样品和对照样品随机交叉观测。共做六次实验,每次
的实验条件和主要结果列于表 1—1。 

表 1—1 合成气体系试验条件和结果 时间室温距离联络方式主要结果 1986


-12-2213℃3 米发现CO  21987-01-0513℃7 千米电话发现CO  21987
-01-0811℃7 千米电话发现CO  21987-01-0911℃9 千米电话发现CO 
21987-01-1210℃1900 千米电话发现CO  21987-01-1711℃1600 千米电话
发现CO  2

图 1—8 是一次典型的实验结果。可见严新远距离发功处理后的合成气系的
红外谱明显地不同于本底,在 23625cm  -1  和 23405cm  -1  处有
两个明显的峰,这是CO  2 的C—O键振动特征峰。由于排除了外气对红外光
谱仪的直接作用,这表明合成气体系在气功外气作用下发生了可逆的歧化反应,
产生了CO  2。这再一次表明,严新发功确实能影响原子间的相互作用,使得
本来不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成为现实。 图 1—8 合成气系实验红外谱。光通量
7000,7km, a为本底(纵向); b为发功后 0   5 小时; c为发功后
2 小时

更有意思的是气功外气对这一化学过程影响的深度,是受发功者意识控制
的。由图 1—8 曲线(C)可知,发功后 2 小时,合成气体系内由于外气作用而
生成的CO  2 趋于消失,其红外光谱恢复到本底状态。这次实验后,实验人员
向严新提出:能否多生成一些CO  2,而且生成后的CO  2 能稳定一个比较
长的时间而不消退。严新同意一试,于是在新的一轮实验里加强了这种意念。结
果测得了如图 1—9 所示的红外光谱。图中谱线(b)上CO  2 特征峰大约是
1—8(b)上相应特征峰的 2 倍多。而且追踪观测 4 天,谱结构和发功后半小时
测得的谱没有多大变化,CO  2 特征峰未见明显衰退。这表明外气作用所生成
的CO  2 在检测期间(4 天)是稳定的。 图 1—9 合成气系实验红外谱。(7
公里) a为发功前 15 分钟; b为发功后半小时;  c为发功后 1 天;d
为发功后 4 天。

图 1—10 给出了他在 1900 千米以外发功时测得的合成气体系的红外光谱。


可见,发功后谱的改变图 1—10 合成气体系实验红外谱(1900 公里) (a)
发功前 15 分钟; (b)发功后 45 分钟和图 1—8 所示结果没有多大不同。发
功距离从 7 千米变为 1900 千米,距离增加了 270 倍,而样品的谱结构却基本相
同。无论从能量传递的已知规律,还是从作用的目标准确性来看,这都是不可思
议的,但却又都是事实。 

上面两个实验证明,气功外气确实能够影响化学反应的过程,那么,它能不
能作用于更深层次上的物质,使其结构发生改变呢?陆祖荫教授和他在中国科学
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同事,经过审慎的考虑,并和严新磋商,决定选择   241
 Am为试样,来看一看气功外气能不能作用于原子核而改变其放射性。众所周
知,放射性元素半衰期是一个固有常数,现在还不知道有任何外部的物理作用可
以改变它。在未知的“气”的作用下将如何呢? 

试验中两个   241  Am源(半衰期为 458 年),放射性均为 2μc。一


个作试样,另一个做对照。   241  Am放射的能量为 596kev的γ射线,
用锗检测器检测,测得信号送入 8000 道MCB作实验时处理。谱分析系统非常
稳定,24 小时内的漂移不超过 006%。计算误差约为 01%。 实验时,试样放
在桌子上,严新不接触试样,对其发功 20 分钟,然后样品被送到距离发功实验
地点 10 米以外的实验室里进行检测分析,检测分析室里的操作人员不懂气功。
为确保严新的外气并未直接作用于检测——分析系统,在检测过程中用对照样品
随机地进行检测。 图 1—11(a)气功对   241  Am计数率的影响, 所
标误差未计入放射源交换位置引起的误差(第一轮实验)半年时间内,共做了 6
组实验,发功 40 次。发功距离从 3 米到 2000 千米,发功的形式从最初的单人发
气,到后来作组场报告时远距离发功。均得到了惊人的一致(定性)的结果。图
1—11(a)给出了第一组实验的结果。可见,经气功外气处理后的实验样品的
596kev峰计数率明显低于发气之前同一样品的计数率,最大下降达原计数率
的 105%,而实验误差仅 012%,显著性水平α<2×10   -9  。且对照样品
检测表明,仪器运行稳定、正常。故所得结果是可信的。实验后数日之内连续检
测发气的样品,发现样品的计数率已稳定地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图 1—11(b)
意念改变对   241  Amγ辐射计数率的影响(Ⅱ)

第二组实验时,应实验人员的要求,发功者调整了意念活动,想着让γ计数
率增加,图 1—11(c)严新发功对   241  Am γ辐射空间分布的影响结
果果然发生了变化,如图 1—11(b)所示,γ计数率显著增大了,最多增大了
10%。再一次从更深的层次上证实了气功态下深层的意念活动和气的内在联系。
 

严新发功真的改变了   241  Am的半衰期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试


样在各个方向上辐射计算的改变应该是平行的。陆祖荫等用两个性能一样的锗检
测器,分别放在试样的前方(33cm处)和后方。测量结果如图 1—11(c)所
示,可见前、后方测得的辐射的改变是不平行的。这似乎表明半衰期未变,但辐
射变成各向异性了。但无论如何,这个实验表明:严新的外气确实能作用于  
241  Am的核,而改变其γ辐射的性状。目前还不知道有什么样的物理作用能
够做到这一点。 

实验结果是不可思议的,但都是事实。 

还应该指出,国外曾有人做过用人的意志去影响放射性元素β衰变的实验。
H·Schmida就曾以放射性元素β衰变为随机事件源,衰变用盖革计数器
记录,计数器和一个快速振荡开关相连,开关向上还是向下则用光点旋转方向或
颜色不同来显示。结果表明,当随机选取的受试者一心想着“开关向上不向下”
时,向下的概率降为 491%,统计表明,这是有意义的。这个实验表明人的意念
可以影响客观的事物。但是这个实验还不能证明人的意念能影响放射性元素的β
衰变。因为,人的意念可以影响整个实验系统中的任一环节,而往往在最薄弱的
关节上起作用。而陆祖荫和严新等所做的   241  Am的实验则完全不同。对
照样品的随机检测表明,严新发功没有直接影响检测分析系统,而确实作用于试
验样品了。 

总之,严新和陆阻荫、李升平等合作的这一系列实验在更深的层次上证实:
(i)“气”是物质的,不仅人体的内气是客观实在(因为由人体内气外放而形
成的外气是客观实在),而且万物皆有气。从而用实证的方法,从现代科学方面
大大地深化了当今人们对于“气”的认识,为古典气功学的理论基础——元气论,
提供了科学的实证;(ii)人的意识活动是多层次的,较深层次的意识(人处
于其生命运动的高级状态时才能自觉地动用这种意识)是可以和人体自身之
“气”、宇宙万物之“气”直接相互作用,从而改变自身或外界物质的运动状态
和结构的;因而古典气功学的另一块基石——天人整体观也是有其客观依据的;
(iii)气功态下深层意识活动和自然之气对目标物的作用是超越空间的。而
所有这些实验的结果,都是现代科学理论(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所不能解释的,
因而是不可思议的。

Ⅳ 外“气”和人体内效应的外部作用

从赵伟、严新等人气功效应的一系列实验,为“气”的客观实在性、“意”
对“气”的主导作用以及这种“意”的物质性等提供了科学实验的实证。但是,
正如本章一开头所说,有些气功外气效应的实验,不能排除气功态下人体内部运
动有序化引起的外部作用。 

例如,任何动物组织,都是由一群细胞以及浸浴它的细胞间液所组成的。细
胞间液和细胞内液大部分都是水,但其中的溶质和颗粒不同,电特性也不同。因
而细胞膜两侧存在一定的电位差,称为细胞膜电位。以骨骼肌细胞而言,细胞内
液负于细胞间液约 90mv。一般情况下,生物组织不显示出电特性。但当细胞
电活动发生某种有序化时,有可能显示出电效应来。比如,电鳗就能使数十万细
胞膜电位有序化而产生上万伏的瞬间高压而引起放电。气功锻炼引起的有序化是
否也可能引起人体某些部位组织的电效应呢?顾涵森和气功师程志久合作做了
这方面的实验。 

实验梗概如图 1—12 所示。图 1—12 静电增量效应实验示意图图 1—13 静电


增量效应实验结果实验时,静电增量探测器窗口对准程志久的印堂穴,距离为 2
厘米。当程将“气”运至印堂并发放时,仪器记录到如图 1—13 所示的负脉冲信
号,其峰值相应的感应电量约为 34×10   -14  库仑。有趣的是,这种效应
似乎与功法有关。当程志久试着改练另一种功法时,静电增量脉冲的情况完全变
了,正、负脉冲都有。正常人对照实验没有上述现象。 

此实验所观测到的效应有三种可能的作用原理:
(i)程将内气运集印堂时,
使该区域组织细胞膜电位有序化,出现瞬时的静电增量,于是在感应电极上产生
相应的感应电荷,这样,在放大电路输出端可以测到一个脉冲电压;(ii)程
发放的外“气”的电特性引起脉冲电流;(iii)程的意念直接作用于测量系
统的任一元件,使之产生负脉冲。这三种机理都可能起作用,也可能只有某一种
或某两种机理起作用。(ii)和(iii)都可以看作是外“气”效应(因为
外“气”和意念是不可分的)。而(i)则是气功态下人体局部组织细胞电活动
有序化的结果。不论是哪种作用,其效果都和受试者所练功法有密切的关系。这
或许是这个实验里最有意义东西。 

又如本节一开头关于气功外气的远红外效应实验所述,人体是可能产生电磁
辐射的,但途径甚多。除了上述气功红外效应实验外,这类实验为数不少。下面
再举二例。 

王修璧等曾经在不同实验室和全屏蔽条件下用频率范围 0~2500MHz,灵
敏度为-130dBm的 8566A型频率分析仪观测过 5 名气功师和特异功能者在功
能态(发功)和常态下的电磁辐射。结果表明,当他们发功时,可以测到频率为
10MHz~360MHz、功率为-30dBm~65dBm的电磁辐射,与自身对比
和与常人对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然而,目前还很难据此断言在气功态下人体能
辐射强度可以被感知的超短波。天线效应等因素目前还不能完全被排除。 

吴祈濯等从意念和内气的运行关系入手,考察气功态下不同的意念活动引起
的微波辐射的能量变化。受试者为三名气功师(Z、J、X),二名练气功有一
定体会的人(A、B)和两位不懂气功的人(C、D)。实验时,受试者用双手
劳宫穴对准微波辐射计的接收天线,双手位置在测量过程中保持不变。发功时记
录输出值,稳定后按各自的习惯(气功师)或按指令(对照组)改变意守状态,
观测仪器输出的变化。刻度变化 1 格相当于辐射温度变化 277℃。变化 1 格以下
者无意义,不论。 

测量结果列于表 1—2,由此可见:(i)与对照组相比, 表 1—2 实验组


 气功师意念变化仪器输出刻度辐射能量变化△TZ冥想白色 (脾)黄色 
(心)红色 (肾)黑色 宇宙元气 冥想彩带 0   3   15  -1  -49  -
64  上升 83  下降 416° 下降 69° 下降 107° 下降 416°J不发功 发
功 意守丹田 意守心区 意守百会-20   3   15   17   14  上升 6371° 
上升 3324° 上升 554° 下降 831°X发功 意守百会 意守丹田 意守涌泉
 意守百会 意守丹田 意守百会 收功 9   0   5   10   105   14   16  
135  下降 2493° 上升 1385° 上升 1385° 上升 139° 上升 97° 上升
554  上升 693 不懂气功者意念变化的情况辐射能量变化△TC由起始到意想头
 由意想头到意想心 由意想心到意想肺上升 415° 上升 277° 下降 138°
D各种变化(同上)<977°气功师在气功态下改变意念时微波辐射能量的改变
要比常人显著得多;(ii)同一气功师在气功态下意念改变时,测得的△T有
明显的不同。这可能意味着意念改变→内气运行改变→体内有序化的情况有所改
变;(iii)不同的气功师,意守内容不同,意守改变的程序不同,结果亦不
相同。这似乎说明不同功法,效应不同。 

以上是一个初步的实验,但是很有意思。进一步的实验应该考虑:(i)这
个实验实际上始终是双重意念活动,因为除了表中列出的意念外,受试者始终要
注意从劳宫穴发气。能否变为单一意念活动?(ii)意念活动内容规范化,否
则,难于比较;(iii)意念活动的程序对测量结果有无影响?(iⅤ)样本
需按功法设计。此外,如前面所述,从这种实验的设计还不足以断言这是气功态
下意念活动引起的人体微波辐射的改变,因为不能排除意念直接作用,或外“气”
作用的可能性。 

再举一个例子,路雁芳和褚中祥等都观测到了气功态下的次声效应。测试都
是在隔声室内进行的。现以褚的实验为例,测试室内本底噪声为 40dB,所用
仪器为丹麦B—K公司的次声测量仪。传声器固定于支架上,垂直向下,与人体
表面保持一定距离,被测人员面戴口罩以免呼吸气流干扰,并取坐姿,探头位于
体侧。测试工作人员在隔声室外操作仪器。测试部位为:劳宫、指尖、百会和命
门。测劳宫时取四种不同距离:1、3、5 和 10 厘米;指尖测量距离为 3 厘米;
百会和命门测量距离分别为 3 和 6 厘米。意念活动分三种:(i)意守部位和测
量部位相同;(ii)意守穴位和测量部位不同;(iii)不意守任何部位,
此时探头置于离受试者垂直中线 40 厘米处。测试在 0 点至 3 点之间进行。受试
者分实验组(气功师和特异功能者 40 人,男 7,女 3,年龄 28~61 岁),对照
组(不懂气功的人,10 人,男 4,女 6,年龄 17~41 岁)。测量结果列于表 1
—3~表 1—4。 

表 1—3 劳宫穴次声声压级平均值(dB) 状态距离 (cm)对照组实
验组tP意念劳宫 测试劳宫 1   3   5   10424±190   413±125   407±048
  103±053496±250   204±310   488±227   506±32862388   7231   91316
  79049<0001  <0001  <0001  <0001 意念指尖 测试指尖 3431±099480
±14177472<0001 意念百会 测试百会 3428±099513±41544463<001 意念命
门 测试命门 6436±054547±57942167<001 纯意念 不守穴位 40428±083476
±27737286<001 表 1—4 峰值频率比较(Hz) 状态距离 (cm)对照组
实验组tP意念劳宫 测试劳宫 1   3   5   10585±456   431±274   396±
269   299±055447±179   514±249   507±244   433±16708334   05919
  03568   20119<005  <005  <005  <005

由此可见:(i)气功师在气功态下不同部位测得的次声声压均显著高于正
常人对照组,但次声能量的频率结构与正常人相比无统计差异;且不同部位、不
同意守状态下,测得次声的谱结构大体相同;(ii)测量部位与意守部位一致
时,测得的次声能级高于二者不一致时,因而,气功态下次声发射的能量是和意
守相关的。 

路雁芳等人的实验结果大体相似,主要差虽在于峰值频率不同,为 10Hz
左右,而按褚的测量为 3~5Hz。 

我们知道,次声是一种压力波,起源于机械振动或其它压力扰动。人体次声
源于人体各组织、脏器的各种形式的机械振动或压力振动。因此,气功态下的次
声效应可能起因于人体内各组织、器官运动过程中产生的次声振动的某种整合
(有序化),当然也有可能是外气效应的反映。但从两个实验结果来看,气功态
下测得的次声和对常人测得的次声的差异主要在于能量,前者的平均声压显著高
于后者,而次声所包含的信息(反映于次声能量的频率结构)和常态下没有统计
差异,这和前述外气效应所反映出来的“气”的特点——主要在于信息而不在于
能量,是不一致的。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气功师在气功态下的异乎寻常的次声
效应,是气功态下人体组织低频机械运动的整合效应,似乎不像是气功外气的效
应。当然,二者是相关的。而且也不排斥这种效应可能有临床功效。

Ⅴ 信息——“气”的特征内涵

“气”是物质的,因此外气效应必定伴随能量的转换过程。上述胶片试验证
明了这一点。热释光计量实验则提供了进一步的佐证。赵永界、徐鸿章等对超视
过程进行了将近四百次热释光片试验。试验中,对于红外、磁效应、化学作用、
温度效应以及太阳耀斑活动等干扰因素,都作了对照和排除。结果表明:(i)
超视功能者在其功能正常发挥时,目标(识别字样)附近的热释光片会产生高于
自然本底对照组 10   2~10   3 以上的响应;(ii)普通人作同样的对照实
验时,也能使热释光片产生响应,其计数率约比自然本底高数倍;而超视功能者
在不发挥其功能时作对照实验,结果和常人无显著性差别;(iii)用黑纸屏
蔽热光片,在超视过程中热释光片的响应和无黑纸屏蔽时大抵相同。但是用能谱
仪测量却没有响应,尽管按理论计算穿透黑纸使热光片产生响应所需的能量比能
谱仪的“感知”阈值高得多。这里,值得一提的是 1979 年春对赵伟外气效应进
行联合测试时,也做过热释光效应,黑纸屏蔽和能谱仪试验,结果上述超视实验
定性一致。 

因此,胶片实验和热释光片实验的结果都表明,超视(发气)过程中受试者
所发放的“能包”——外气能量并不高,但具有特定的结构,高度有序,信息量
较大。因此它才能接受发放者意念的制导,自动寻的。这似乎给我们一个启示:
“气”作为一种物质,具有高度有序的能量结构。能量不一定高,但信息量很大。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构成物质的要素有三,即材料(物质组成)、能量和信息。
尽管在“气”的物质组成、能量形式和信息特征等方面,目前人们的认识还很不
清楚,但从前述外气效应的实验来看,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气”的一个主要
特征是信息量很高(高度有序)。 

支持这一看法的实验很多。前述顾——林和陈——赵外气红外效应的实验即
为一例。由此,人们推测,气功师发放外气之所以能起治疗作用,主要可能在于
特定的信息,而不是能量。当然,人为信息的载体,能量是必不可少的。据此,
北京、上海等地的科技人员研制了能辐射具有和气功师发放外气时所测得的类似
的调制信号的远红外电磁波的装置,其辐射能量仅为微瓦量级,是一般红外理疗
装置辐射能量的 10   -8  。初步临床试验表明,这种装置确有疗效。显然,
这种疗效的取得应归功于它发放的红外辐射所含的特定信息,因为能量太小,可
以不计。因而人们称之为“信息治疗仪”。 

红外信息的治疗仪的初步实践似乎在认识的更高阶段上——在改造世界的
过程中认识世界——表明:信息是“气”的主要内涵。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即心理作用难以排除。针对这一点,中医研究院
李彩熙等设计了一个实验,即“信息水”实验。为排除人的心理因素,实验对象
为小白鼠。同时,为了把气功师外气信息的作用和信息载体的作用分开,气功师
并不对实验动物发气,而是对盛在容器里的自来水发气。经气功师外气处理过的
水称为“信息水”。从水的化学物理组分上,从能量上,这种水和未经外气处理
的水并无不同。李彩熙等将 104 只小白鼠(18~25 克)分成三组,对照组(43
只)喂自来水,实验组Ⅰ和Ⅱ分别喂经两位气功师发气处理过的信息水。连喂 4
天,第 5 天无菌地取出脾脏,制备淋巴细胞悬浮液,用玫瑰花结形成试验(RF
T)检查活性花结(Ea),以测定机体细胞免疫水平。结果列于下表: 
表 1—5 信息水对脾淋巴细胞Ea形成率影响 对照组实验组Ⅰ实验组Ⅱn
433229Ea形成率 %118139±19708221438±38665158621±27386

可见,实验组Ea形成率显然高于对照组(P<0001)。说明:(i)信息
水确能提高动物的机体细胞的免疫水平,这不是心理作用;(ii)信息水和普
通自来水(同时取)在能量和组分上没有显著性差异,所不同者仅在于前者带有
气功师外气的信息。而且,从外气→信息水,气功师外气的信息载体已经发生了
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气功师外气作用于水而留下的信息依然能作用于动物机体,
而使其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显著提高。这进一步证明“气”的特征主要体现于信息;
(iii)两位功法不同的气功师发气处理所得的信息水对于小白鼠免疫功能的
影响有显著性差别(P<0001),这说明气功外气信息具有特异性。 

1992~1993 年间华夏智能气功培训中心科研所和培训部师资班合作,以小
白鼠为动物模型,对信息水对小白鼠智力(迷宫觅食时间)、创伤恢复、耐力(溺
水)、体重变化等作了系统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饮用信息水的小白鼠迷宫觅食
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且创伤恢复快,生命耐限高。这一系列实验在应用的层
次上推进了气功信息水的研究。 

从胶片试验、热释光片试验、红外效应观测、红外信息治疗仪的初步实践到
“信息水”的实验,都说明了信息是“气”的特征内涵,“气”是高度有序的能
量结构。这种有序结构(信息)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它因气功功法、功力、发功
人及其在发功当时的内、外环境(包括精神状态)而异。尤其发功人当时的意念,
对“气”的信息起着决定性作用。

第二节 不同层次上的生物效应
信息是“气”的特征内涵,因此外“气”接收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检测外
“气”的灵敏性也越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研究外气效应时,外气作用对象的
有序程度越高越好。众所周知,生物体是高度有序的系统,因此,从生物大分子、
大分子聚集体、亚细胞组织、细胞、组织、器官、动物、植物、人体等各个层次
的生命物体都是研究外“气”的灵敏的探测器。层次越高,灵敏性越高。这从古
典“气”论的观点来看也是合理的。万物皆有气,万物之气皆可相干。种类越相
近,物之气的相干性越强,故古人云“同气相求”。因此,对人的外“气”来说,
最灵敏的感受器应该就是人(他人,病人),但最不灵敏的也是人(意识对抗)。
动物、植物以至个体水平以下的各个层次的生命体的敏感性则逐级降低。实践也
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这仅仅是问题的一方面。“气”的接收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越容易
受环境因素的干扰;而且系统有序程度越高,结构就越复杂,接受外气作用的途
径和方式就越多,因而外气效应的结果的不确定性和模糊程度也就越高。比如,
若以人为探测系统,那么任一效应都不容易排除心理因素的作用,且不谈作弊等
等。如果是低等生命,社会因素就可以排除,心理因素的影响也可逐级排除。生
命体越简单,结果的不确定性就越小,模糊程度也越低。因此,以低层次的生命
物质为探测器来研究外气效应,逐步认识其规律,并探索它和人体生命运动的关
系,这是一条合理的途径。故近年来人们对气功外气对不同层次的生命体的作用
进行了实验研究。 

Ⅰ 外“气”对核酸溶液紫外吸收的影响

1987 年 1 月,严新和清华大学郑昌学、陆祖荫等合作,用小牛胸腺DNA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试剂厂)和酵母RNA(北京东风生化试剂厂)为试样,
进行了远距离发功试验(发功距离为 7 千米和 1900 千米)。五个试验样品,每
个样品发功 3 次,每次发功 10~15 分钟。实验样品和对照样品同时制备,实验
样品送到一个专门房间里去,锁闭(室内无人),等待发功。对照样品在测量仪
器旁。 测量仪器为KONTRON UVIKON860 型紫外/可见光分光光
度仪,在 220~340nm波长范围内连续扫描。仪器测量精度为±0001,测一条
曲线所需时间不到 1 分钟。 

对DNA试样,在发功前 2 小时内每隔 30 分钟作一次紫外扫描,所得吸收


曲线完全重合,典型结果(2  #样品)如图 1—14 中曲线 0201 所示。 图 1
—14DNA 2  #样品紫外吸收谱 图中:  0201:发功前二小时内 5 次测量
结果重合,  0501:第一次发功后立即测量所得结果;  1001:第一次发功后
放置 45 分钟后测得曲线;  1901:经第二次、第三次发功后,再放置 10 小时
以后测得曲线可见样品紫外吸收谱很稳定。第一次发功完毕后立即测量样品的紫
外吸收曲线,得图 1—14 中曲线 0501,可见在 230nm和 257nm处吸收明显增
加;放置 45 分钟后再测得曲线 1001,可见 230nm和 257nm处吸收继续增加;
这时严新第二次发功。立即测量得曲线 1301 和 1001 重合;再过 45 分钟,第三
次发功,而后立即测量所得的曲线 1601 与 1301、1101 完合重合。说明在此过程
中,DNA紫外吸收没有改变。然后再放置 10 小时,再作测量,得图 1—14 中
曲线 1901。可见在 220nm到 340nm范围内,DNA溶液的紫外吸收都大幅度
增加,在 257nm处吸收增大了 122%。而对照样品(3  #,放置在分光光度
计附近,距实验样品存放处约 30 米)在 14 小时内吸收谱基本上不变。而且在整
个试验过程中用对照样品随机检测,所得吸收曲线也是稳定的,这说明在此过程
中仪器性能稳定,未受气功师发功的影响。另外,用贮存于容量瓶中的DNA溶
液作对照测量,也表明样品紫外吸收谱是稳定的。 

五个DNA溶液试样的紫外吸收谱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DNA溶液在 257nm处紫外吸收的增大意味着其双螺旋结构氢键断裂,称
为增色效应;相反,氢键的形成会使紫外吸收减少,称为减色效应。我们知道,
温度升高(高于 80℃)、溶液PH值改变或某种有机溶剂的污染等都可能导致
257nm增色效应。样品由DNA试剂加去离子水制成,未接触酸碱和其它溶剂。
实验中样品放在石英比色皿中加盖保存,和对照样品的保存方法一样。环境温度
为室温,在实验过程中大约下降 2℃(因为实验是在夜间做的),这不可能引起
增色效应。而且,在同样环境条件下的对照样品紫外吸收谱不变,这也说明环境
干扰引起增色效应可能性可以排除。那么,测得的紫外吸收曲线的改变是新现象
还是统计涨落呢?显然要通过统计处理来判定。统计分析表明,以 2  #样品
257nm吸收峰为例,S分别为 6(第一次发功)、11(45 分钟后)和 31(第三
次发功后 10 小时)。而S≥6 时,由于随机涨落而使 257nm吸收值达到图 1—
14 中曲线 0501 水平的概率已经小于 20×10   -6  。这说明,这种增色效应
肯定是(999999%以上的可能性)严新远距离发功的作用。 

图 1—15 是测得的RNA溶液的紫外吸收曲线,实验过程和DNA溶液相
仿。曲线 7301 是发功前 5 小时和发功前即刻测得的。二者重合,可见RNA溶
液的吸收曲线是稳定的。7701 是第一次发功完毕后测得的,而 8001 则是第二次
发功后的测量结果。可见紫外吸收谱有明显的改变,在 230nm处紫外吸收降低,
而在 257nm处,紫外吸收增大。 

由上述实验结果可见,外“气”能够超距作用于核酸而使其结构发生明显改
变,这种改变反映为其紫外吸收谱的显著变化。    

图 1—15RNA溶液的 紫外吸收曲线 图中 7301:发功前 5 小时和发功前


测得的本底曲线二者重合;  7701:第一次发功后测得的吸收曲线;  8001:
第二次发功后测得的吸收曲线
Ⅱ 外“气”对人工膜相行为的影响

细胞是构成生物机体的基本材料,而细胞又是由细胞质和细胞膜构成的。细
胞生物学的研究证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行为对细胞的生命功能至为重要。而
在生物膜的研究中,常常需要人为地制造一些模型膜来研究膜的结构和功能。D
PPC脂质体就是用来制造人工膜的常用的材料,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磷脂,其
性状已为人们所熟知。因此,用这种稳定而性能又比较清楚的人工膜作为模型,
来研究气功外“气”对生物膜的作用是很有意义的。 图 1—16 脂质体相变曲线
 A:对照曲线发功前测定; B:发功后曲

线鉴于此,严新和清华大学赵南明、陆祖荫等合作进行了实验。方法是用美
国Du pont公司的 1090B示差扫描量热计测量严新发功前后DPPC脂
质体热分析曲线。所用DPPC是美国Sigma公司的产品,用常规振荡法制
成脂质体,样品置于DSC样品盒里,用示差扫描热分析仪记录DSC曲线。远
距离发功,过程大抵与核酸试验等相仿。实验结果见图 1—16 和图 1—17。 

图 1—16 表明,发功前后DPPC脂质体的相变曲线发生了显著变化。通常
DPPC脂质体仅在 41℃附近有一从凝胶→液晶的转变峰。而经严新远距离发
功处理后,除了 41℃附近的凝胶→液晶转变峰外,在 32~34℃之间出现了预相
变台阶,而在 46~48℃附近形成一个很大的吸热台阶。这提示在外气作用下,
脂质体中脂分子的排列发生了改变。气功师对仪器的直接影响可排除。 

图 1—17 外气作用后脂质体相变曲 线随时间的变化 A:发功后即刻;B:
发功后 1 天; C:发功后 6 天

不仅如此,追踪观测的结果(见图 1—17)表明,相变曲线的细节随着时间
有所变化,但基本类型不变。这说明外“气”信息存留于DPPC脂质体中,引
起了某种不可逆的变化。 

温度℃ 图 1—18MBBA相变曲线 A:对照曲线;B:密封样品,发功后即
刻;C:未密封样品,发功后即刻

上述实验(Ⅰ)证明,气功外“气”确能作用于生物大分子(比如核酸)而
改变其结构和功能;本实验则进一步证明,气功外“气”亦可作用于生物膜,影
响其结构,改变其功能。这两个实验为认识气功外“气”的临床效果和外“气”
生物(较高层次的)效应机理,提供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在做人工膜外气效应的同时,还观
测了相行为很稳定的向列液晶MBBA对严新外“气”的响应。样品是美国Al
drich公司出品。结果示于图 1—18。可见,发功前MBBA在 44℃附近发
生相变。而在外“气”作用下,密封样品除了 44℃附近的吸热峰外,在 52℃附
近出现了一个新的峰,提示出现了一个新的相。而另一个未密封的样品的相变曲
线上相变峰右移约 15℃,且峰变宽。这似乎表明相变分子的协同性较差。纵向
和横向对照实验证明MBBA的相变曲线本来是很稳定的。 

此实验和陆祖荫等所做的液晶实验相印证,证明有序的液晶构造对于气功外
“气”的信息是相当敏感的。而很多亚细胞组织如细胞膜、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
等都具有液晶结构。因此,细胞对于外“气”作用敏感是理所当然的。 

Ⅲ 气功外气对神经突触膜受体活性的影响

实践证明气功有助于人的智力的开发。前述智能气功信息水小鼠迷宫实验的
结果也表明信息水有提高小鼠学习能力的功能。为了进一步确认这种功效,医科
院基础所左萍萍等和苏东岳合作,观测了智能气功外气对神经突触膜受体活性的
影响。 

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许多部位,有大量兴奋型M胆碱敏
感细胞,这些细胞膜上存在着能够接受特异性药物或化学信息的部位即受体。医
学研究证实,M胆碱受体的功能状态与人们的学习、记忆和意识有密切的关系。
有鉴于此,他们用同位素标记的M胆碱受体的特异性放射配基与大鼠脑突触膜受
体进行孵育结合实验,观察气功外气对这一反应的影响。 

用Wistar成年大鼠,雌雄不拘,断头取脑,以 1:10(W/V)的比
例加入 032M蔗糖溶液制备匀浆,于 3000g离心 20 分钟,沉淀加 50mM磷酸缓
冲液(pH74)悬浮,于 1600g反复离心洗涤两遍后,将所得膜标本冻存在-
60℃待实验用。实验时取标本于室温下融解,经离心洗涤后,配成每毫升约 1
毫克蛋白浓度的悬浮液,均匀分成两部分供实验用。对照组试管内含磷酸缓冲液
04 毫升,加 01 毫升膜样品后摇匀,加入放射性同位素配基    3H—QNB
(二苯羟乙酸奎宁酯,44Ci/mmol,Amersham产)10μl,在室
温(20~22℃)下进行孵育,用冷缓冲液 3 毫升终止反应,立即倒在醋酸纤维上
经真空泵抽滤,加 15 毫升缓冲液冲洗后,取滤膜加 8 毫升闪烁液测其放射活性。
气功实验组于加同位素前、后由气功师苏东岳进行组场发气 5~10 分钟,运用的
意念是“受体与配基加强结合”。操作过程和对照组完全相同。本实验共进行预
实验 2 次,气功发气重复 5 次。 

实验结果见表 1—6(a),可见:智能气功外气明显地增强了脑突触膜受
体与    3H—QNB的结合。其中大脑皮层结合的增长趋势一直保持到 20
分钟以后,最高结合量比对照组增加了约 40%;海马部位在反应的最初 7 分钟
内活性增加得最明显,最高结合量比对照组增加了 38%。 表 1—6(a)气功
对脑突触膜  3H—QNB结合曲线的影响 反应 时间 (分钟)  3H—Q
NB特异性结合(fmol/mg蛋白)大脑皮层海马对照组(n=7)气功组
(n=6)P值对照组(n=7)气功组(n=6)P值 1   3   5   7   10  
20550±50   838±13   976±56   981±38   1089±38   1073±24622±34
  1127±80   1278±66   1283±45   1278±45   1488±58  <001  <001
 <0001  <001  <0001320±24   636±37   776±36   911±30   1020
±28   1105±49441±26   808±43   1016±41   1111±41   1190±77   1224
±37<001  <001  <001  <0001    

为了进一步了解气功外气增强受体与配基结合的作用特点,选用 8 个样品的
脑突触膜与   3H—QNB085~75μM浓度范围内的 6 个点进行反应,孵育
时间为 30 分钟。发现气功外气明显增大在低浓度下的结合初速度,经曲线回归
分析表明,气功的作用是明显增强受体与配基的亲和力。 

这一实验表明,智能气功外气确能作用于离体的大脑突触膜M胆碱受体,使
它的活性显著增强,这对于认识气功开发人的智慧的规律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
端。

Ⅳ 发放外“气”对黑藻细胞质流动的影响

细胞质是细胞的另一个重要的组分,研究外“气”对细胞质的作用对于认识
“气”对生命运动作用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细胞质本身又由细胞核和各种细胞
器及胞浆组成,十分复杂。作为第一步,选择一些简单而又易于观察的细胞,观
察一些简单的运动是适宜的。鉴于此,张祖启观测了气功外“气”对黑藻细胞质
流动的影响。 
黑藻的特点是叶片的表皮细胞透明,在显微镜下可直接看到排列规则的叶肉
细胞,细胞内有颗粒状的叶绿体,细胞中央为一大液泡,活的细胞可见细胞质在
液泡外沿着一个方向流动,同时也把分布在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带动环流。因此,
观察叶绿体的环流情况,就可以反映细胞质的活动情况。 

方法是每次实验皆取一片黑藻嫩叶,放在载玻片上,加少量水,然后盖上盖
玻片,在显微镜下(×400)进行观察。观察时,找在叶脉附近的一个叶肉细胞,
并用指示针对准细胞液泡外表某一点作固定点。 

每组实验开始,先由未练过气功的人用手在距离玻片约 10 厘米处对着叶片,
并计算一分钟内液泡外的叶绿体通过固定点的数目。过一段时间后,再由气功师
在同等距离以中、食指合拢,指尖对着叶片发放“外气”,同时计算每分钟流经
固定点叶绿体的数目。做对照(未发“外气”)和试验(发放“外气”)一次称
为一组。每组做完后换一个细胞,每做 2~3 组换一新叶片,每次实验记录室温。
 

从 1987 年 3 月 10 日至 4 月 16 日,共做 70 组实验,观察了 70 个细胞,温


度为 2460±206℃,实验组细胞质流动速度(以每分钟流过固定参考点的叶绿体
个数度量)为 1791±132 个/分,而对照组为 890±160 个/分,P<0001,二
者有显著性差异。但是,黑藻细胞质流动速度的加快是受试者发放的外“气”引
起的,还是受试者处于气功态时身体内部某种物理、化学运动有序化以后引起的
外部作用所致?目前还难于断言。这和远距离发功以及信息水实验的情形不同。
所以,这个实验说明气功师对黑藻细胞近距离(不接触)发气时,确实能使细胞
质流动加速,至于是否外“气”所致,还需进一步澄清。

Ⅴ 外“气”对细胞的作用

高等生物是多细胞体,由为数众多的形形色色的细胞构成,如血细胞、肌细
胞、神经细胞、骨细胞等等。人的寿命,决定于细胞生命及自我复制的特性。所
以研究外气对各种细胞的作用,具有特殊意义。近年来人们对气功师发气对离体
培养的淋巴细胞、心肌细胞、癌细胞等的作用做了一系列实验。这里选择几个典
型的实验作简单介绍,并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这类实验的方法作一分析。 

已为千万人实践所证实的气功的健身祛病作用,引起了人们对于“气”对免
疫细胞功能的作用的兴趣。因此,近年来人们从人体、动物、离体培养免疫细胞
等不同的层次进行了研究,而气功师发“气”对离体培养免疫细胞的作用是第一
步。鉴于此,李彩熙等以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φ细胞)为对象,观察气功师发
气的作用。 

他们用昆明种小白鼠,按常规制备Mφ细胞,分三组(每组 1ml),分装
在 3 个瓶内。A由气功师隔瓶以掌发气 10 分钟,B由常人(不会发气)以同样
方式握于掌中 10 分钟,C不作任何处理,以作对照。10 分钟后,每瓶加 5%鸡
红细胞(RBC)05ml,在 35℃恒温环境下培育 45 分钟(每隔 10 分钟摇动
一次)。然后用生理盐水漂洗游离的RBC,用甲醇固定,染色,检查吞噬率和
吞噬指数。实验组(A)观测了 20 次,正常人手握组(B)观测 14 次,每次都
作对照。结果见表 1—6。 

表 1—6 气功外气对小鼠腹腔MΦ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A组B组吞噬率与
对照组之比吞噬指数与对照组之比 18375±0053   20760±014250994±0028  
1026±0026

可见,气功师发气使离体小鼠腹腔MΦ细胞吞噬功能大大提高,高于对照组
和常人模拟发气组(P<0001),常人模拟组对MΦ细胞吞噬功能没什么影响。
 

应该指出的两点:(i)和黑藻实验的情形类似,所观测到的离体培养的小
鼠腹腔MΦ细胞吞噬功能的提高,是气功师外“气”的作用呢,还是气功师处于
功能态时体内某种有序化作用的外部效应所致?从这个实验里是得不到回答的;
(ii)气功师发“气”的对象不仅仅是离体培养的小鼠腹腔Mφ细胞,而且是
它和培养液等组成的系统。气功师发气(不管是外“气”作用还是内效应的外延)
是直接作用于细胞,还是作用于培养液,使细胞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改变所致?
这个问题,在此实验里也得不到回答。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严仪昭、西品香等与华夏智能气功培训中心
苏东岳等合作,对智能气功外气对中性粒细胞(PMNs)的化学发光的作用做
了两批实验。用Wistar大白鼠(雄性、体重 200g左右)为实验动物,以
1%糖原 20ml注入其腹腔,4 小时后从腹腔吸收富含PMNs的渗出液。离心
并用PBS清洗两次后,加Hauk's液制备成 5×10   6/ml的试样,P
MNs纯度>95%,存活率>95%。发光系统由 5×10   6PMNs(1ml)、
鲁米诺 01ml和酵母多糖 1mg(1ml)组成。第一批实验中样品分两组:对
照组(PMN s+酵母多糖);实验组:PMN s在加入鲁米诺和酵母多糖
前,由气功师不接触地发气 1 分钟;第二批实验中分为三组:(i)空白对照;
(ii)PMNs+酵母多糖;(iii)PMNs在加入试剂前由气功师非接
触式发功 2 分钟。用光度计测定PMNs的发光读数。两批实验结果列于表 1—
7。 

表 1—7 智能气功外气对PMNs发光的影响 组别发光读数(样本)PⅠ
对照组 1687±162(20)实验组(气功)2362±235(20)<001Ⅱ空白对照 17
±01(22)PMNs+酵母多糖 1687±162(22)<001  气功实验组 2363±235
(22)<001    与空白对照相比 与PMNs+酵母多糖组相比 

PMNs的主要功能是吞噬作用。PMNs的吞噬异物的瞬间耗氧增加,所
谓“呼吸爆炸”,在这过程中产生氧自由基,它们是强的氧化剂,以异物(细菌,
微生物)或组织具有强的杀伤作用,因而在机体的防御功能或对组织损伤方面均
起重要作用。氧自由基十分活泼,当它们从高能轨道跳到低能轨道时,放出能量
作用于鲁米诺引起发光反应,用生物化学光度计检测。本实验用酵母多糖为异物,
PMNs吞噬后异物产生发光,发光强度可反映产生氧自由基的量。在此实验中
观察到智能气功对PMNs吞噬异物所致的发光有明显促进作用,表明智能气功
外气对PMNs吞噬功能有增强作用。 

气功治疗癌症的成功病例已经不少了,但人们总有一个问题:设置了严格的
对照组了吗?这在临床试验中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不人道。所以,气功外气对肿
瘤作用的动物试验和肿瘤细胞实验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这里仅介绍后者。 

中国医学科学院微循环研究所杨晓杰等和华夏智能气功培训中心罗平合作,
用Nikon倒置显微镜—录像系统,原位实时观察罗平发气对体外培养的He
la细胞的作用。实验时选择视野清晰,有代表性的、处于分裂前期的细胞,将
视野固定,气功师在培养皿上方发放外气,用显微电视录像系统对外气对Hel
a细胞有丝分裂、增殖的作用情况进行实时、原位观察并录像。结果表明,正常
细胞组在 30 分钟内完成正常分裂。8 个实验组,除第一次实验外,其余 7 次,
发放外气后细胞均终止分裂。可见,智能气功外气抑止Hela细胞有丝分裂的
效果十分显著。这一实验最大的特点是:它是用显微电视录像系统进行的实时、
原位观察,不仅效果直观、形象,而且没有后处理环境,因而可靠性、可信度高。
对于气功科学本身来说这次实验的另一个特点是,罗平第一次发气时,Hela
细胞分裂正常,似乎外气没有起作用。此后,罗平与庞明教授商讨,并按庞的意
见调整了运用意识的方法,尔后的七组试验均获得成功,Hela细胞有丝分裂
终止。可见,智能气功的外气作用关键在于发气者的意识作用,其特点是人的意
识直接作用于目标物的“气”,使之发生发气者意识所预定的变化。这是一个非
常漂亮的实验。 

然而,这是外气对单个癌细胞的作用,对群体会怎样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
础医学研究所李梅等和华夏智能气功培训中心苏东岳合作研究了智能气功发气
时对小鼠红白血病MEL细胞生长的影响。MEL瘤株由该所培养,细胞培养基
为含 10%的小牛血清的DMEM。每毫升培养基含青霉素 100 国际单位,链霉
素 100 微克。瘤细胞置于CO  25%孵箱内培养,培养温度保持在 37℃。 

将生长良好的MEL细胞,制成细胞悬液,用台盼兰染色之后,计数分瓶。
实验重复两次:头一次用大玻璃瓶培养,每毫升细胞数为 10×10   4,第二次
用 25 毫升小玻璃瓶,每毫升培基内所含细胞数为 3×10   4,均设实验和对照
组,每组 10 瓶细胞。实验组于分瓶后 24 小时由气功师于培养瓶前发放外气,每
天 1 次,平均每次 18 分钟左右。对照组不加处理。逐日计数两组的死活细胞数,
每日计数 2 瓶,得出每天每毫升培养基内所含MEL细胞的平均数,以观察外气
对MEL细胞增殖的影响。 

表 1—8 智能功对MEL细胞生长的影响 实验 次数培养 天数细胞数/
毫升对 照 组气 功 组气功师发气 时间(分)第一次 1   2   3   4   5
  650×10   4   73×10   4   140×10   4   106×10   4   220×10   4
  363×10   450×10   4   65×10   4   51×10   4   45×10   4   170
×10   4   4×10   420   20   18   17   16   16 第二次 1   2   3   4  
5   63×10   4   75×10   4   165×10   4   27×10   4   49×10   4  
102×10   43×10   4   45×10   4   75×10   4   13×10   4   11×10
  4   2×10   416   16   20   20   16   13

两次实验结果列于表 1—8,第二次实验中MEL细胞生长曲线如图 1—19


图 1—19 智能功影响MEL细胞生长曲线所示。显然,智能气功外气对小鼠红白
血病MEL细胞生长有极其显著的抑制作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i)两次实
验的结果均表明:一开始MEL(实验组)均有一个被抑制的缓慢增长过程,而
到以第 4、5 天后MEL均呈明显的负增长。再做下去会怎样呢?很有趣,可惜
没有做下去。如果能够做到完全杀光,岂非更有意义?(ii)第 1 次试验生长
曲线起伏较大,第 2 次则比较平稳。实际上这取决于气功师的意念活动。作为气
功科学的研究内容,应该把有关意念运用的方法和过程记录下来。再看看这种意
念活动与观测结果的关系能否定性地重复,那将是大有裨益的。诚如李梅所说,
此实验仅仅是开端,有待于好好地深入下去。 

河北中医学院刘文泰等观测了智能气功外气对体外培养人肝癌BEL—
7402 细胞株生长的影响。细胞株购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用
含 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 培养液自行传代培养。实验时,将培养 48
小时的贴壁细胞,用消化液消化后,制成单细胞悬液,混匀计数后,等量分装
15 瓶,在 37℃下静置 2 小时贴壁后,随机分为五组(每组三瓶)。由气功师意
念发气的有杀死癌细胞组和促进癌细胞生长组,由非气功师意念发气的也有杀死
癌细胞组和促进癌细胞生长组,另有不进行任何处理的作对照组。经外气处理后,
继续放在 37℃培养箱内培养 24 小时,分别计脱落细胞(死细胞数)。 

发气时,四位气功师两两十字对面而坐,相距一米,将含有癌细胞的培养瓶,
放置中间。集体组场后,用相同意念(纯意念)发气 30 分钟。考虑到不同混元
气的干扰,故将杀死癌细胞组与促进癌细胞生长组分别放在两个相距较远的试验
室内进行。非气功师(实验人员)用同样方法进行比较对照。结果列于表 1—9。
 

表 1—9 智能气功外气对肝癌BEL—7402  细胞株生长的影响 试验分组


脱落细胞计数(×10   3/ml)X±SD(×10   3/ml)气功师 发气处
理杀死 25212523752333±191 促生 101251251167±144 非气功师 发气处理杀死
12115101117±104 促生 105111151100±050 未作发气处理 10115951033±104

可见在这次实验中,加杀死癌细胞意念的发气组,其死细胞数是其它各组的
2 倍,经统计学处理P<0005,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而促进癌细胞生长组与各
对照组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显然,意念运用的技术是关键。故还不能
由这个实验断定气功外气(意念)不会促进癌细胞增长。 

在此基础上,河北中医学院石玉娥等又观测了智能气功外气对胃癌细胞株B
GC—823 生长的影响。细胞株购自北京肿瘤研究所,自行培殖。实验时取贴壁
增养的人胃癌细胞株BGC—823 一瓶,用胰酶消化后,将含 7%小牛血清RP
MI1640 培养液加入制成 6×10   5/ml单细胞悬液,向 8 支无菌的试管中各
加 05ml,然后用无菌试管帽封口,随意分为两组(发气组和对照组),每组 4
管。 
发气方法同前一个实验。发气完毕后,同时将两组标本放回含 5%CO  237
℃培养箱内,培养 24 小时后,向每组三支试管内各加 5mg/mlMTT20u
l继续培养 6 小时,终止实验时向所有的试管内加含 004molHCL酸化异丙
醇 15ml,振荡 10 分钟后再静置 5 分钟,用 721 分光光度计,选波长 590nm,
取本组未加MTT管作为调零管,测定光密度(OD)值,以此表示细胞活性。
结果见表 1—10。 

表 1—10 智能气功外气对人胃癌 BGC—823 细胞株活性的影响实验分组


细胞活性(光密度OD值)平均OD(X±OD)发气组 0250260250253±0006
对照组 0800780810797±0095 实验结果表明:智能气功外气对体外培养人胃癌B
GC—823 细胞株具有明显的杀伤(抑制)作用。 

组场发气是智能气功的一大特点。为客观地观测组场的效应,华西医科大学
张廷华等用大肠杆菌、白色葡萄球菌、鼠伤寒沙氏菌为试样,于 1994 年 1 月 8
日在成都市文化宫体育馆庞明教授带功报告(约 4000 听众)的现场检测了气功
的场效应。 

将上述三种细菌放在肉汤中培养 18 小时后稀释 10   -10  ,各取 10m


l置于 9cm的肉汤琼脂培养皿上。每种菌 8 个试样,三种菌 24 个试样,随机
配合分成四组,每组每菌种两个试样。第一组放在华西医大的实验室里作对照;
第二组放在报告会现场讲台上,开盖 1 小时;第三组放在同一位置但玻盖关闭;
第四组,纸包扎放在桌面下。报告会后,将四组试样在 37℃下孵育 24 小时,分
别数菌落。结果见表 1—11。 

表 1—11 组场报告对细菌生长的作用单位:CFU 菌种对 照 组实 验
组(Ⅰ)  开盖实 验 组(Ⅱ) 关盖实 验 组(Ⅲ) 纸 包 组大肠
肝菌 182±14143365±1767222±3394233±1272 白葡萄球菌 201±3818317±
6010106±141336±8061 沙门氏菌 30±3394170±6017145±5854±286

可见:(1)开盖组三种菌与对照组相比,增长率显著提高(P<001);(2)
关盖组沙氏菌、纸包组白葡萄球菌与对照组相比,增长率显著提高(P<001);
(3)(Ⅱ)、(Ⅲ)组大肠杆菌和(Ⅲ)沙门氏菌与对照组相比有所增长,但
无统计意义;(4)关盖组白葡萄球菌与对照组相比,增长率降低(P<005),
而与开盖组、纸包组相比,虽然处于同一场中,但其增长率显著降低(P<001)。
值得一提的是,在 4000 人的大会场里,开盖实验组的三种试样(6 个)均未见
杂菌污染。这是很难想象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庞明教授作报告时,除了让在场的人身体都好起来,气
血要通畅外,未对试样运用特殊意念,而所得结果显示出来的增长率提高(大多
数,尤其是开盖组),这似乎表明,这种良好的意念,对作为独立群体、个体的
细菌亦同样起良性作用。而器皿封装不同造成的差异意味着什么,由于样本少,
难于判定其意义。至于 3 个菌种、6 个试样在 4000 人的大会场中暴露 1 小时而
无杂菌污染,则似乎揭示人们,在智能功组的气场中,每个生命个体既是开放的,
又处于良好的“保护”之中,只要这个个体不动念(细菌是不会动念的),它就
不会受到坏的影响,而只接受良性(利于其生)的作用。 

应该指出,这类实验还刚刚开头,今后应十分重视。 

总之,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外“气”对细胞作用的研究在现代气功
学里有重要意义,这方面的工作还刚刚开始。综合这方面的现状,强调以下几点,
或许对今后这方面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1)扩展研究对象。细胞种类很多,应分门别类加以研究。这里特别值得
重视的是成纤维细胞,人体的脑、内脏等均由这种细胞构成。细胞生物学的研究
表明,这种细胞的增殖能力有一定限度。现有实验证明,在最好的培养条件下,
也只能增殖 50 代。人的寿命的极限(平均)就取决于此。据此,人的天年大约
是 100 岁左右,这和《黄帝内经》上所说的“上古之人”的寿命差不多。但是,
这决不是最终的判决。因为所谓“最好”的培养条件,只是就环境的材料和能量
两方面而言,疏漏了一样最重要的东西——信息,细胞生长最适宜的信息环境。
这是“自然哲学”式的推测吗?否。细胞生物学家们对这一限制的原因作了不少
研究,虽然目前尚未有确切答案,但已有线索可寻。根据他们的研究,一种可能
的机制是:细胞核里将DNA中遗传信息转录、翻译到RNA和各种酶、蛋白质
分子中去的信息处理系统,在一代代自我复制的过程中,积累误差越来越大,造
成了低劣的酶分子,使细胞老化,功能衰退。而另一方面,细胞核里DNA所包
含的信息,在细胞生存期间只利用了约 04%。大量信息是备用的,是为了推迟
积累误差达到足以使遗传信息混乱的期限。这两者的综合,规定了成纤维细胞增
殖的限度。这个限度,在目前所知的最好的(离体)物理化学条件下为 50 代。
既然这个限制起因于自我复制过程中细胞内、外环境的(广义)噪声,而细胞核
里又储备着大量备用信息,那么如果能设法降低这种“噪声”水平,或强化储备
信息的强度,那么提高这个极限(50 代)不是没有可能的。气功锻炼引起的生
理状态的飞跃(持恒的气功态),就可能造成一种更有利于成纤维细胞自我复制
的载体信息环境。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是否真实?有待于实验验证。在这个意
义上,成纤维细胞对气功外气的响应实验将是很有意义的。 

(2)从方法学的高度重新估计我们曾经做过的实验,并据此改进未来的实
验设计。目前我们所能做的实际上大多数不是外气——细胞实验,而是由气功师
(受试者)、细胞+培养基系统和后处理、检验系统构成的一个系统的实验,实
验人员本身的状况(包括精神状态)也是实验的重要环境条件。这个系统里任一
环节的任一因素的改变都可能引起其它环节的响应,应该设法全面地考察系统里
各个环节的响应,而不仅仅限于细胞的响应。只有通过系统各环节的响应的比较
和分析,才能确认现象的本来面目。这里特别要注意:(i)对观测到的测试目
标的性能的变化,要十分慎重,因为,为进行观测所作的种种处理(后处理)也
会引起测试目标性能的改变。故在实验设计上能够避免后处理,而对测试目标进
行原位观测,是最好的(例如Hela细胞实验、黑藻实验等);若不可避免,
则这种处理必须严格遵循常规的科学规范,这种实验应由内行的专家来做才可
靠。(ii)所观测的测试目标的改变究竟是气功师外气的作用,还是他的意念
的直接作用,抑或是他体内某种过程有序化的外效应(比如电磁辐射),应加以
区分。为此,可以在进行实验的同时,观测一些物理、化学效应(比如说电磁辐
射),即进行多目标联合观测;也可以给测试目标设置种种屏蔽;还可以引入已
知扰动,观测各环节的动态响应,等等。(iii)同时或分别观测细胞和培养
基的变化。(iv)气功师的功法不同和意念活动。

Ⅵ 外“气”对机体功能的影响

离体培养细胞的功能和它在机体内的功能并不完全一样,因此,尽管外气对
细胞的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整个动物机体对于气功外气响应的研究仍然
是必不可少的。动物试验的好处在于:(i)它有可能在与人体生理过程近似的
条件下考察“气”的作用,又避免了心理暗示等精神因素的麻烦;(ii)可以
进行有创试验,甚至按一定程序处死,便于进行定量观测;(iii)生理学、
医学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知识、资料和技术经验,可以借鉴,也便于比较。 

一、外气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李彩熙等对气功外气对小白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作了一
系列观测。 

(1)外“气”对抗体产生的影响 

将健康小白鼠 68 只(瑞士种,体重 20~30 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n


=32)自免疫SRBC当天开始,由气功师发放外气,每天一次,每次 10 分钟,
连续四天;对照组(n=36),只给免疫,不作其他处理。第五天从眼眶后静脉
揉血,分离血清,测定其凝集价。结果实验组血清凝集价平均滴度为 1:1052795,
对照组为 1:427。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说明气功师发气作用于小白鼠机体,提
高了小白鼠机体特异抗体产生能力,使机体抗病防疫能力增强。 

(2)外“气”对腹腔巨噬细胞(MΦ)吞噬功能的影响 

把 88 只小白鼠随机分四组:空白对照组 27 只,不做任何处理;免疫对照组
24 只,同上述方法进行免疫SRAC1 次;免疫+气功组 24 只,在免疫的同时
同上述方法发功;气功组 13 只,同上述方法给动物发功,连续 4 天。开始免疫
或发功后的第五天测定腹腔MΦ吞噬功能。计算吞噬率、吞噬指数及杀菌率(结
果见表 1—12)。 

比较表 1—12 和表 1—6 所列的结果可知,与发气对离体培养的小鼠腹腔M


Φ细胞的作用相比,载体MΦ细胞的吞噬指数(气功组)明显低于发气对离体细
胞的影响(P<0001),但二者的吞噬率的改变无统计差异。

表 1—12 发气对小鼠腹腔MΦ吞噬功能的影响 分组吞噬率(%)吞噬指数
(个/个)杀菌率(%)(A) 正常对照组 (n=27)25  ±5190844  ±
01687789  ±89(B) 免疫组 (n=24)35208  ±7017715334  ±
02853837608  ±83176(C) 气功组 (n=13)4338  ±42313369  ±
0204891038  ±476(D) 免疫+气功组 (n=24)52083  ±7910527321
 ±0448193436  ±59263

可见,气功组(C)和免疫+气功组(D)MΦ的吞噬率和杀菌率都分别显
著高于正常对照组(A与C相比)和免疫对照组(B与D相比)(P<001),
这说明气功师发气激活并强化了小白鼠体内MΦ的吞噬功能,从而改善了机体的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3)外气对小鼠脾淋巴细胞Ea形成率的影响 

把 118 只小白鼠随机分 4 组:正常对照组 43 只,不做任何处理,检测脾淋


巴细胞Ea形成率;免疫对照组 30 只,同上述方法给小鼠免疫 1 次;气功组 18
只,同上述方法给小鼠发功;免疫+气功组 27 只,同上述方法免疫的同时每天
发功一次。自免疫或发功开始后第 5 天,试验各组无菌取出脾脏制备细胞悬液,
检测Ea形成率。其结果见表 1—13。

表 1—13 发气对小鼠脾淋巴细胞Ea形成率的影响 分组正常对照组 
(A)免疫对照组 (B)气功组 (C)免疫+气功组 (D)动物数 43301827
Ea百分率 118139  ±1970813583  ±195392133  ±512623611  ±48211

可见,气功师发气作用于小白鼠时Ea的形成率远大于特异性抗元刺激的作
用,而D组Ea形成率更高(P<001),这说明气功师发气使机体特异性活性
E玫瑰花形成率增长,且发气激活T细胞的能力比特异性抗元强。 

(4)发气对免疫功能低下的小白鼠脾淋巴细胞Ea形成率的影响 

把健康鼠 38 只随机分成两组:考的松组 20 只,同上述方法注射考的松;考


的松+气功组 18 只,同上述方法注射考的松的同时发放气功“外气”。第 5 天
无菌取出脾脏制备细胞悬液,检测Ea形成率。结果见表 1—14。 

表 1—14 气功外气对免疫功能低下的小白鼠 脾细胞Ea形成率的影响(P
<001)分组正常对照考的松组考的松+气功组气功组动物数 43201818Ea百分
率 118139  ±187037925  ±22320170823  ±309232132  ±51262

可见腹腔注射考的松后,脾淋巴细胞Ea形成率明显低于正常值(P<001)。
然而当注射考的松的同时给小鼠发气时,Ea形成率不仅没有降低,而且比正常
值高(P<001)。说明气功外气确实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二、外气对机体肿瘤的作用 

本节(四)中讨论了智能气功外气对离体培养的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显示
出了明显的抑止、杀伤作用。对机体肿瘤组织的作用如何呢?1991 年以来,在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等单位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医科院基础所钱书森等和华夏智能气功培训中心罗平合作研究了智能气功
发气对小鼠子宫颈癌生长及转移防治作用。 

将该所自建的具有自发向淋巴道和血道双途径转移的小鼠宫颈癌U   27
 移植于昆明系小鼠右肋皮下,随机将动物分为外气组和对照组。于第二天开始
对外气组动物发放外气治疗,每天一次,每次 10~30 分钟,共 20 次。对照组动
物不给任何处理,两组动物在同样条件下喂养。于移植瘤细胞后第 23 天和第 33
天分两批处死动物,解剖检查原发瘤大小及肺和腋淋巴结有无转移,取全肺和腋
淋巴结用包音氏液固定,酒精脱水,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显微
镜下仔细检查肺及淋巴结有无癌转移及其严重程度,并比较外气组与对照组间的
差别。 

转移程度分级标准: 

(-)未找到转移癌细胞; 

(±)见到少数几个分散的癌细胞,但未形成灶,无核分裂相,故不算转移
形成; 

(+)少数小的肯定的转移癌灶(细胞成团,有核分裂相); 

( )数量较多的小转移灶或数少但较大的转移灶; 

( )大片的转移癌灶。 

结果表明: 

1 实验组平均肿瘤体积为 182±176cm  3,而对照组为 675±530cm  3,


抑止率达 7337%,有显著的抑止作用(P<0001)。 

表 1—15(a)气功外气对小鼠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影响的研究 

组别动物数转移程度-±+  转移阳 性数转移率P值对照组 气功组
15   167224   13216   16/15   1/6  P<005
2 对淋巴转移和肺转移的防治效果见表 1—15(a)和表 1—15(b)。显
然,智能气功外气对淋巴转移有明显的防治作用;而对肺转移,本次实验未取得
明显的防治效果。 

表 1—15(b)气功外气对小鼠宫颈癌肺转移影响的研究 

组别动物数转移程度-±+  转移阳 性数转移率P值对照组 气功组
15   161221   14113   23/15   2/6  P>005

兰州大学生物系王勤等和气功师王延棣等合作,研究了智能气功外气对小鼠
S   180  实体瘤的作用,并同时观测了小鼠免疫功能的变化。实验动物为昆
明系小白鼠(体重 18g~20g)。随意分组,每组 10 只。每只右腋下接种浓度
为 4×10   7/mlS   180  癌细胞 02ml,分别进行抑瘤和消瘤实验。 

①消瘤实验:接种后第九天处死 10 只小鼠,称其瘤重,弃去未长瘤小鼠,
剩余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气功组。对照组自然饲养,气功组每日由两名气功老
师发放外气治疗,施以“增强免疫功能、杀伤癌细胞、肿瘤消散”意念,每日一
次,每次 18 分钟,共 7 次,固定发放外气的时间和地点。为了避免干扰,除气
功老师和一名实验人员外,发功现场无其它闲杂人员,并要求实验人员施以相同
意念。为避免信息传递,对照组小鼠隔离饲养,饲养地点对气功老师保密。接种
后第 17 天,处死所有小鼠,称其瘤重,同时检测其它生化、免疫指标。 

②抑瘤实验:接种后次日,气功组由气功老师发放外气治疗,意念为抑瘤,
其它要求同上。隔日一次,共 5 次,第 11 天处死小鼠摘取瘤子称重,同时检测
其它生化、免疫指标。 

表 1—16 给出了“消瘤”实验组小鼠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与之相应,接种
后第 17 天实验组瘤重为 043±096g,而对照组为:178±058g。实验结果表明,
消瘤效果非常显著。瘤重与 7 天前比较有所减轻,与同时间的对照组比较减轻了
761%。巨噬细胞(MΦ)吞噬率和吞噬指数比对照组分别提高 68   9%和 116
  6%。E-玫瑰花结形成百分率提高 321%。MDA含量稍有降低,但无显著
差异。血红蛋白量无变化。

表 1—16 智能气功“外气”消瘤实验部分 免疫生化指标变化 组别巨噬细
胞吞 噬百分率%巨噬细胞 吞噬指数E—玫瑰花 结百分率 (Et%)血红
蛋白含 量OD520nm丙二醛含量 脾(MDA) OD513nm对照组 3083
±3050507±0033638±4360367±0050294±003 气功组 5217±4321098±
0084806±5830361±0080269±008

表 1—17 智能气功“外气”抑瘤实验结果 组别平均瘤重 (g)MΦ吞噬
 指数MΦ吞噬 百分率 (%)Ea%Et%血红蛋白 OD  520nm脾M
DA 含量OD  513nm对照组 056  ±0030507  ±0062737  ±4232246
 ±2603033  ±380393  ±0060266  ±004 气功组 044  ±020748  ±
0084018  ±3853461  ±3404389  ±420390  ±0050265  ±005

表 1—17 为抑瘤实验的结果。可见瘤重减轻了 214%。吞噬指数和吞噬百分


率与对照组比较提高 47%左右。活性玫瑰花结百分率(Ea%)和总玫瑰花结
百分率分别提高 54%和 45%。对血红蛋白和MDA无影响。这些实验结果趋势
同消瘤组,均可提高免疫功能。显然,发气时意念为“消瘤”的效果要比“抑止”
好。 

与此相平行,医科院基础所李梅等和苏东岳合作对智能气功外气对小鼠S 
  180  实体瘤的作用做了试验。实验动物亦为昆明小白鼠,体重 10g~22g。
随机分组,每组 10 只。每只动物腋下皮下接种 01ml(1×10   6 个瘤细胞),
接种后 14 小时开始对实验组施发外气,气功师坐于动物笼前,距 50cm远处发
气,每天 1 次,平均每次约 17 分钟,共发气 12 次,近红外组同时进行辐照,辐
照剂量为 2mm/cm  3,每天 1 次,每次 1 小时,空白对照组不加处理。实
验组与对照组动物,隔离饲养。 

两周后取材,瘤体称重,按公式计算抑瘤率,结果列于表 1—18。 

表 1—18 气功外气对S   180  的抑瘤效应 组别动物数始末瘤重(g)


X±SE抑瘤率 (%)P值空白对照 近红外 外气 1010   1010   101013
±01929   036±01267   023±00845   726   844  <0001  <0001

可见,智能气功外气对于小鼠S   180  瘤生长的抑止作用十分明显,这


和王勤等人的实验是一致的。 

取瘤组织用Bouim液和戊二醛固定,作光镜和电镜检查,光镜下可见对
照组瘤细胞呈典型的恶性特征,瘤细胞大小、形态不一,核质比较大,核发裂相
多;而外气组瘤细胞的胞质空泡化,核不完整或破裂,间质充血,且有不少淋巴
球浸润。 电镜观察,对照组瘤细胞核质比较大,核内异染质聚集,而外气瘤细
胞表现出明显的退变,线粒体空泡化,胞质内尚有残存的胞质碎片。 

值得注意的是:实验过程 发现外气组肿瘤形成晚于对照组两天,最后到取
材时有 5 只小鼠始终不见肿瘤形成,空白对照组全部有肿瘤生长,近红外气功仪
阳性对照组最终有 4 只不见瘤体。 

进而,李梅等又与李逢春等合作研究了智能气功外气对小鼠S   180  腹
水型肿瘤的作用。 

实验用平均体重 18g~20g的Swiss小鼠,雌雄兼有,于无菌条件下
每只动物腹腔接种瘤悬液 0   2ml(含 2×10   8 个瘤细胞),随机分为对照
组与实验组,每组 10 只动物。实验组于接种瘤源后 24 小时开始由气功师发放外
气。第 1、2 两批实验由一名气功师发气,每天 1 次,每次 10 分钟,共 10 次,
第 3 批由另一名气功师发气,每天 1 次,每次 2 分钟~3 分钟,共 10 次。对照
组不作处理。观察指标系荷瘤小鼠的平均存活日和生命延长率。结果见表 1—19。
 

表 1—19 智能气功外气对S   180  腹水瘤的作用 批次组别动物数平均


存活天数(X±SE)生命延长率%Ⅰ对照 实验 10   10159±06904   402±
248811530  Ⅱ对照 实验 10   10146±05812   305±368251089  Ⅲ对照 
实验 10   10183±05783   329±44906797  t检验与对照比P<001。 

实验重复 3 次,结果表明智能气功对S   180  腹水型荷瘤小鼠的平均存


活天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生命延长率均超过 50%,说明是有意义的。 

同时,李梅等又和刘家洪合作,研究了智能气功外气对小鼠S   180  实
体瘤的预防作用。实验方法同前述S   180  实体瘤试验(用Swiss小白
鼠)。随机分为对照、治疗及预防 3 个组。预防组在接种瘤源前一天,由气功师
施放外气 1 次,然后与治疗组一样,于接种瘤源后 24 小时开始接受外气治疗,
每天 1 次,每次 2~3 分钟,共 5 次,于实验 10 天后取材。结果见表 1—20。 

表 1—20 智能气功对S   180  抑瘤效应 批次组别动物数瘤重(g)X


±SE抑瘤 率%P值Ⅰ对照组(a) 预防组(b) 治疗组(c)6   6  
607667±02275   015±00671   030±01065   804   608b:a<0001  b:
c<005  c:a<001Ⅱ对照组(a) 预防组(b) 治疗组(c)6   6
  612667±01256   05833±01922   06667±02092   539   473b:a<0001
 b:c>005  c:a<0001Ⅲ对照组(a) 预防组(b) 治疗组(c)
10   10   10161±01441   013±00496   03375±00944   821   688b:a<
0001  b:c<0001  c:a<0001

形态学观察,无论光镜、电镜观察,实验组瘤细胞均呈现明显的蜕变形态。
 

上述结果表明,对S   180  实体瘤来说,无论是预防——治疗组,还是


单纯治疗组,智能气功外气抑瘤效应均极为显著。而且,Ⅰ、Ⅲ两批实验的结果
还表明,外气预防起了明显的作用(P Ⅰ<005,P Ⅲ<001)。这是这一试
验最有意义的结果。 

此外,天津医药科研所王洁等和孙景信合作观测了智能气功外气对小鼠肝癌
的作用。将接种后的小鼠随机分组,设空白对照组:不接受外气;A组:每日接
受一次外气治疗;B组:每日上、下午各接受一次外气治疗。A、B两组均从接
种后第 1—7 天接受智能气功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 7 分钟。接种后第 8 天将各
组动物断颈椎处死,剖取肿瘤称重,计算肿瘤抑制率。结果见表 1—21。 

表 1—21 智能气功外气对小鼠肝癌实体的作用 组别动物数 (只)发气 
次数平均体重(g)实验前实验后瘤重(g)P对照组 1001975±1642555±345220
±053A组 91×72070±1642528±498132±069P<001B组 102×72015±
1892480±323174±053P>005

可见,智能气功外气确实抑止了小鼠肝癌实体的生长。但也提出了一个值得
深思的问题,每天发气两次的效果反而不如发气一次好。为什么?是实验设计问
题,还是发气技术问题? 总之,上述实验和本节(四)中所述智能气功外气对
肿瘤细胞(离体培养)生长的抑止作用的实验相结合,在细胞生物学和动物实验
两个层次上,为气功外气治疗肿瘤提供了现代科学实验的支持。但其机理还有待
深入研究。尤其是,在上述实验中以及其它实验中一些不够成功的地方,应该引
起气功科学工作者的注意,怎样改进发气技术、改进运用意识的方法,以期在将
来的实验里取得成功。而在实验的设计上,亦应进一步完善,在观测抑止瘤体增
长的同时,观测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需进一步的、多方面
综合的实验。 

三、气功外气对实验性炎症的作用 
气功对多种炎症疾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有鉴于此,医科院基础所严仪昭等
和苏东岳等合作,以 1%角叉菜胶 01ml注入大鼠后肢脚爪皮下致炎,5 小时后
测量局部周径、并与致炎前周径相比,以周径增加值反映炎症程度。动物分为三
组:(1)单纯致炎组;(2)智能气功组,致炎后即刻及 1 小时,由智能气功师
向大白鼠发气(组场调治),每次 5 分钟;(3)氢化考的松组:给大鼠肌肉注
射氢化考的松共两次,时间地点同(2)。剂量 25mg/kg·次。 注角叉菜
胶后半小时,脚爪部开始红肿,随后逐渐加剧,至 4~5 小时脚爪肿胀达高峰。
智能气功组场调治对该炎症有明显抑制作用。表现为脚爪部周径增加值明显减小
(P<001),见表 1—22。 

表 1—22 智能气功对脚爪水肿的抑制作用(P±s) 组别样 品 数周径


增加值 cmP值(1)单纯致炎组 智能气功组 氢化考的松组 26   26  
260557±0035   0277±0021   0206±0028  <001  <001 注:(1)与单纯
致炎组相比 炎

症是一种基本的病理过程,是机体对各种组织损伤所发生的以防御为主的综
合性反应过程。就局部而言,急性炎症初期可见血管通透性明显增高,局部水肿,
表示有微循环障碍。本实验以角叉菜胶复制的实验性炎症(脚爪水肿)模型是经
典的炎症模型。观察到注角叉菜胶后半小时脚爪开始水肿,1~5 小时达高峰,
与文献报道一致。该模型具有复制简便、模型稳定,便于观察等优点。本实验还
观察到,智能气功组场调治对该炎症模型有明显抑制作用,使局部肿胀明显减轻,
而且其作用强度接近氢化考的松的作用。  

四、外气对机体损伤恢复的影响 

气功外气治疗创伤的病例甚多,而相应的动物实验不多。兰州大学生物系王
勤等与王延棣等合作,研究了智能气功外气对小鼠坐骨神经损伤恢复的影响。 

取雄性健康昆明系小鼠 90 只(18g~20g),随机分组,用乌拉坦(25%)
01ml腹腔注射麻醉小鼠,钝剥离法暴露两侧坐骨神经,于距尾椎 5mm处距第
四腰椎 21mm处用套有塑料管的止血钳夹伤神经,固定压力,每次夹 5 秒,原
位夹一次,用丝线在神经外鞘轻轻打一小结作夹伤标记,夹伤造成不可逆形态及
两侧后肢瘫痪。 

神经细胞的特点之一是突触缺乏合成蛋白质的能力。轴突生长发育和代谢更
新所需的结构和功能性物质均由胞体合成并经轴浆转运供应。用氚标记的氨基酸
作为示踪物质,通过组织学和放射自显影可以证明标记蛋白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呈
波浪样的移动。第一个放射活性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到了神经末梢并集中在突触
前膜和突触小泡,还有少量沿着轴突的周边处分布,称之为快速转运成分。第二
个放射活性波沿着轴突下来很慢,并局限在微管、神经微丝及线粒体区域,称之
为慢速转运成分。研究表明这两种成分各司其职且组分各异。快速成分占全运输
蛋白的 17%,是由多种组分构成的。其中主要包括膜亚单位小泡以及与神经递
质有关的酶。它们提供了更新细胞器所需要的物质,其中包括代谢替换很快的突
触小泡和轴突膜,他们以每天 220mm~400mm的速度(哺乳动物)移动。快
速成分虽然和再生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当轴突受损之后,快转运被阻断,在损伤
处形成积累波,此波随着再生的过程以一个极其微小的速度向前运动,直到轴突
运输功能恢复之后,积累波也就消失。Hoffman和L·Aasek(1975)
进一步将慢成分分成了Sca和Scb两部分,并证明Scb和再生没多大关
系,相反Scb在再生神经中含量较对照有所增加。故实验中以慢成分转运情况
的测定来研究分析再生过程中蛋白质的行为。 

实验时将实验小鼠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于手术后第 1、3、5、7、9、
11 天由两名气功师施以智能气功“外气”治疗。发气者双手平端,距受气小鼠
约 30cm,施以“加速合成、加速转运、加速再生”的意念,每次发气 9min。
对照组在同样条件下精心饲养。 

在气功治疗过程中,我们严格限制了气功师发放“外气”时的意念、周围环
境、发气时间和频率,以排除一些干扰。 

手术后第 1、3、5、7、9、11、13、15、17、19 天,在麻醉状态下由L  3、


L  4、L  5 分别注射 10μLH  3—Leu,10min注射完毕。15 小时后
断颈活杀,剥离两侧自L  4 到腓忌和胫神经长约 30mm长的一段神经,生理
盐水冲洗半小时后分成 3mm长的小段,烘干,测放射活性。取正常老鼠同上作
法作为空白。以此测定标记蛋白的快转运。 

再生神经慢转运的测定方法是在手术后第八天同上方法标记已损伤的小鼠,
第 9、10、11 天测定标记神经的放射活性,方法同上。取损伤小鼠不标计测定基
本底放射性,取其均值作为各段神经含有标记蛋白的下限。 神经段的放射活性
用液体闪烁计数测定。此外,在手术后 1、3、5、7、9、11、13、15、17、19
天分别眼眶取血,按碱化血红蛋白光电比色法测定血红蛋白含量。 
图 1—20 给出了再生神经中标记蛋白的快转运测量结果。可见,外气实验组
在第 15 天已基本恢复输运功能,而对照组在第 17 天才恢复输运功能 

图 1—21 是手术后第 9、10、11 天取两侧坐骨神经分成 3mm长的小段测得


的放射活性峰(第 8 天作H  3-Leu标记)。由此不难算出,对照组神经慢
成分输运速度为 32mm/day,而实验组为 601mm/day。智能气功外气
使得慢成分输运速度提高了将近 1 倍。 

图 1—22 是神经再生过程中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由此可知,无论是对照组
还是实验组在损伤后到第 5 天血红蛋白含量几乎都是直线性下降,但实验组小鼠
在第 7 天就下降到最低值并有所回升,而对照组直到第 11 天才降到最低值而重
新回升。在回升过程中,实验组小鼠在第 16 或 17 天就达到或超过了正常值,而
对照组小鼠直到第 19 天或 20 天才恢复或超过了正常值。结果表明“外气”作 
神经长度 图 1—20 小鼠坐骨神经中快转运成分标记蛋白放射活性峰 神经段
长度:3mm;——正常组;△——△实验组;X——X对照组。 神经长度(m
m) 图 1—21 小鼠坐骨神经中慢转运标记蛋白放射活性峰 ——对照组;X—
—X实验组。图 1—22 小鼠外周血中血红蛋白含量变化 ——正常组,X——X
对照组,△——△实验组。用下小鼠坐骨神经恢复较对照组提前了 3~4 天。这
和用快速转运测量的结果吻合。 

既然神经再生过程中蛋白质扮演了重要角色,那么它们在脊髓到损伤部位的
代谢情况怎么样呢?手术后第 8 天H  3—Leu标记,取标记后两天脊髓 3m
m~6mm的对照组神经段和 9mm~12mm实验组神经段,以及标记后第 3 天
的距脊髓 6mm~9mm的对照组神经和 15mm~18mm的实验组神经分别测定
放射活性。以下面的计算来描述蛋白质的代谢率: 

对照组平均每天每毫米标记蛋白代谢率=cpm(3-6)mm-cpm(6
-9)mm/3(cpm/day·mm)。 

实验组平均每天每毫米标记蛋白代谢率=cpm(3-6)mm-cpm(9
-12)mm/6(cpm/day·mm)。 

计算结果见表 1—23。可见实验组神经中标记蛋白总量低于对照组。而从脊
髓到损伤部位的慢运转成份中标记蛋白的代谢情况不同,对照组远远大于实验
组。这一点说明什么呢?在坐骨神经再生过程中,由于慢成分的复杂,只有低于
20%的蛋白质和再生有关;由于再生的应激反应,和能量、物质条件的限制,使
慢成分中其它一  

表 1—23 小鼠神经段标记蛋白代谢情况 组别神经段标记后第二天标记后
第三天(3-6)mm(9-12)mm(6-9)mm(15-18)mm更新率 cp
m/day·mm对照[cpm]2840±105——1677±103——388 实验[cp
m]——2060±262——1400±145110

些和再生无关的蛋白质合成量自然降低,而有关再生的蛋白质的合成量在此
期间升高,但慢成分中总蛋白合成量却下降,表现在慢成分标记蛋白放射活性峰
降低。与之同时,由于神经夹伤使其无法行使功能,因此包含有神经递质及其相
关酶等功能性物质的快速成分的标记量也自然下降,这也许是机体在再生过程中
自我协调的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无论是快速成分还是慢速成分,其中蛋白
质的标记量均有显著下降,这提示外气对蛋白质合成的选择性有一定作用,而这
种选择的方向可能由受试动物的机体状况或发功者的机体状况及经意念加工后
的信息决定。其次,慢成分在由脊髓向损伤处运输的过程中,外气作用下小鼠神
经中标记蛋白的代谢率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趋势。这说明在正常神经中以一定速
度更新其成分的神经轴突,在再生过程中为了满足损伤部位的物质需要,其更新
速度有降低趋势,表现出蛋白质代谢过程中的协调作用,这不正是生物界常见的
一种应激现象吗?气功外气表现出了能强化这种应激反应的作用。最后从图 1—
22 我们可以看到从神经损伤后第一天到血红蛋白含量下降到低谷的过程中,外
气作用下实验组小鼠的下降速度明显比对照小鼠的下降速度为快,而且几乎提前
4 天下降到最低值,这种血红蛋白含量的骤然下降,必然引起机体总体营养水平
的不均衡,而进一步从整体上放大了损伤反应,以增强再生潜能。这正符合了损
伤越严重再生反应越强烈的规律。但是,所有这些损伤后机体有机的自我调节又
是怎样强化的呢?损伤反应又是怎样被强化的呢?其次代谢水平降低而蛋白质
转运速度却加快,那么其中的能量又从哪儿来呢?这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有意思的是,医科院基础所恽君惕等和李长林合作观察了智能气功外气对W
istar大鼠(n=21)从骨神经夹伤后感觉功能恢复时间的影响。用小电流
刺激皮肤引起疼痛反应的方法来确定神经感觉功能的恢复时间(02mA,50Hz,
通电 1 分钟)。所得结果是:对照组痛觉恢复时间为 1764±081 天,而发气实验
组痛觉恢复时间为 20±067 天,智能气功外气作用明显地延缓了痛觉恢复的时间
(P<001)。乍一看来,此实验的结果和王勤等人的实验结果相反。同一种功
法,同样的意念活动,而所得结果截然相反,这似乎不可思议。其实这不难理解。
因为象这样的实验设计,得到这样的实验结果,本身就有两种可能:(i)痛觉
恢复时间≠神经恢复时间,李的外气有可能明显地提高大鼠的痛觉感知阈值,因
为,外气可能作用于大鼠痛觉感知系统的任一环节。或许你会说,20 天以后同
样的刺激大鼠不是感觉到了吗?但是,当发气者得知观测结果以后,你怎么能确
保其意念活动没有变化呢?(ii)外气确实延缓了神经恢复的过程,这说明意
念运用本身的微妙和复杂。但不论怎样,李的外气确实作用于大鼠的神经系统,
或延缓了恢复,或提高了痛觉阈值,总之,确实起了作用。要澄清其作用性质,
应该设计新的实验,再做下去。 

五、气功外气对微循环的影响 

脑是机体代谢最旺盛的器官,其耗氧量约占整个机体耗氧量的 20%左右,
许多脑血管病的病理学基础或发病环节与脑微循环障碍有关,局部或整脑的供
血、供氧障碍,可引起脑组织内CO  2 和酸性代谢产物增加,进而,脑血管扩
张、脑组织功能遭受损害。因此,在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中改善脑微循环,可以
打破微循环障碍——代谢异常——功能障碍——加重微循环障碍这一恶性循环,
对某些脑血管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有鉴于此,医科院微循环研究所段重高和李世民合作,用Wistar大鼠
颅骨开窗,对智能气功外气引起的脑微循环改变作了实时观测。观测仪器为Pe
rflux PF2 型激光多普勒血流量计。对照组(N)和实验组(T)均先
在正常情况下开窗测定脑微循环血流量,然后,T组于颅骨窗脑膜表面滴加 001
%重酒石酸去甲肾腺素 50μl造成局部脑微循环障碍,N组不作任何处理。5
分钟后施加智能功外气,连续发气 15 分钟。分别在发放外气前,发放外气后即
刻(5′、10′、15′),停止发放外气后 5′、10′,测量微循环血流量参数,
并同步进行记录、分析。 

结果表明,气功外气对于Wistar大鼠正常脑微循环血流量相当稳定,
气功外气对它虽有轻度改变,但无统计意义。但对去甲肾上腺素(NA)造成的
严重的微循环障碍有明显的改善。脑微循环血流量回升,微血管缩舒运动的振幅
加大,但停止发功后血流量仍会下降。(见表 1—24)。 

表 1—24 气功外气对大鼠脑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 (%,X±SD) 正常
微循环组(n=12)微循环障碍治疗组(n=10)正常 NA 发功 功后 5‘ 
功后 10’ 功后 15‘ 停后 5’ 停后 10‘4241±301    4113±282   4249
±378   3841±283   4062±288   4138±317   4100±3814574±455   3706
±378#  5284±937   5599±878   5046±678   5013±568   3975±798  
3878±810#P<005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005 与微循环障碍组比较 

医科院傅士明等还和张庆茂合作,观测了智能气功外气对肿瘤微循环的作
用。动物模型为叙利亚金黄地鼠颊囊微循环(在体观测)。接种肺腺癌细胞 2~
3 天,肿瘤生成。随机分为两组,每组 10 只。实验组由张作远距离发功治疗。
同时用激光多普勒血流量计对实验组动物肿瘤组织的微循环作在体观测。结果表
明:(1)实验组的肿瘤消失时间为 27±3 天,而对照组为 37±3 天,P<001,
这表明智能气功外气对肿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实验组动物发功前后
肿瘤组织微循环血液量的变化颇为有趣:50%血流量升高(P<001),而 50%
血流量明显降低(P<001)。但不论升高还是降低,外气都使得肿瘤的生长受
到有效的抑制。这怎样解释?应该再做下去。 

这里再介绍一下医科院微循环研究所张坚等对庞明在首都体育馆作组场报
告所引起的人体皮肤微循环影响所做的在体观测。为了观察比较组场对不同年
龄、不同身体状况人群微循环状态的影响,选择了四十多名受试者(均未参加或
接受过气功训练)进行“组场”实验。受试者按年龄及身体状况分为两组。第一
组为青年组,平均年龄为 205±19 岁(24 人),其中男性 11 人,女性为 13 人,
身体健康,无慢性疾病。第二组为老年组,平均年龄为 583±65 岁(16 人),
其中男性 5 人,女性 11 人,均患有各种不同程序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
心病、糖尿病等。 测试仪器为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仪(LDF)(瑞典PF
—2 型)。取皮肤微区(内直径 1mm皮下 1mm深度)的微循环血流量作为测
量分析指标,来分析研究血流量的变化情况。为了消除皮肤温度变化的影响,采
用恒温(T=340℃±02℃)皮肤型激光探头。测量部位选取左手合谷穴,测量
皮肤表面的微循环血流量。 

实验时,受试者在 20℃室温的房间内安静休息 20 分钟,取坐姿,放松舒适,


每人每次测量 1 分钟。首先测量庞明教授带功报告前后青年组微循环指标,然后
再由两名气功师分两次(间隔一周)对青年组进行“组场”发功,测量各次“组
场”前后的微循环血流量。最后由孙福长气功师对老年组进行“组场”调治疾病。
为了观察“组场”治病过程各阶段微循环的变化,分别在第 1、3、5、7、10 天
各进行了五次“组场”调治,并测量各次“组场”前后微循环血流量的变化。 
表 1—24a气功“组场”对微循环血流量 的影响(%X±SD) 组场前
组场后青年组 1  青年组 2  青年组 3  老年组 1  老年组 2  老年组 3  老年
组 4  老年组 54422±795(n=23)  4219±1025   4196±980NS  3348±
1274(n=15)  2474±931#  2016±654NS##(老 1)  3592±1411#
#  2338±702#4783±666   4567±1871NS  4292±1503NS  4491±
1879   3772±1954   3243±1480   4208±1735   4632±2080 前后比P<005
P<002  #同上组比P<005##P<002NSP>005  

实验结果见表 1—24(a),可见:1 青年组健康人的皮肤微循环血流量“组


场”前后的各次测量均略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处于正常生理
水平。青年组的三次测量之间比较也无显著变化(P>005)。2 老年组非健康
的皮肤微循环血流量“组场”调治前后的各次测量均有显著增加(P<002),
各次“组场”调治后的血流量比“组场”前增加 30%~80%不等,表明“组场”
后微循环血流灌注状态有所改善。3 老年组的各次测量之间比较也有显著性变
化。 

上述结果告诉我们:智能气功组场对人的生理状态有自动调控作用,以正常
稳态为准。故对正常青年人微循环没有明显的影响,而对不健康的老年人,则微
循环有明显的改善,直至达到正常水平。而其中的关键在于组场者的意念:“气
血要正常”。 

表 1—24b高血压组与正常组心血管参数组场前后 自身对照结果(X±S
D)参数高血压组(n=33)正常血压组(n=36)Ps(mmHg) Pd(m
mHg) MAP(mmHg) SV(mmHg) CO(mmHg) SI
(mmHg) CL(mmHg) TPR(mmHg) AC(mmHg)-
63636±12923     -30909±10013     -36060±10140     
33385±34341  -00885±02546   13415±21196  -006±01778   00048±
00575   01494±00553     15714±12598   08571±15541   04286±14024
  84340±26886      06472±03451    63194±19828      02894±
01546   -01092±00815   01986±00599    注:1 表示统计分析P<0012
表示统计分析P<005   3 单测检验 

与这个实验相呼应,1993 年 2 月 19 日与 2 月 21 日,当庞明在北京作组场
报告时,医科院基础所杨子彬等对听众中 69 名患不同心血管病症的人的血压、
每博输出量、血管顺应性等参数作了现场检测,所用仪器为TP—CBS心血管
参数无创检测仪。表 1—24b列出了组场前、后(即刻)有关心血管系统参数的
变化。 

可见:(1)高血压患者经过组场后收缩压(ps:△ps=-636±129m
mHg)、舒张压(pa:△pa=-309±100mmHg)、平均动脉压(MA
P,△MAP=-361±101mmGg)均有明显下降(P<001),而非高血压
组则血压无明显改变;(2)非高血压组患者组场后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SV:
△SV=843±269ml;每分输出量CO:△CO=065±034(l/min)有
显著提高(Psv<001,Pco<002);(3)无论是高血压组还是非高血压
组,动脉系统血管顺应性(AC)均明显提高(△AC 高=015±006,△AC
  非高 =020±006)。显然,和组场的微循环相平行,在气场中整个心血管
系统参数的调整是有针对性的,目标函数是:正常稳态。这是智能气功组场治病
的一大特点。 

六、外气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室单惠敏等观测了智能气功外气对正常大鼠
催乳素(PRL)分泌的影响。 

实验动物Sprague—Davley大鼠,雄性,体重 240~260g。
实验前一天,对每只大鼠施手术,经颈外静脉至右心房预置硅橡胶导管,以便能
在清醒大鼠和自由活动大鼠取血。 

17 只大鼠分 3 组,1  #组(5 只)为静息态发气组,发气前先取血样,发


气时意念是:“促进PRL分泌”,发气 5~10 分钟后,再取 1 份血样。2  #
组(6 只)为应激对照组,先在静息态取血样,然后放入特制玻璃罩,限制其活
动,使之处于应激状态,应激后再取血样一份。3  #组(6 只)为应激气功组,
静息态取血,置入玻璃罩使其处于应激状态,然后再发气,意念是:“平静,抑
制PRL分泌”,发气后再取血样。 

实验结果: 

1 静息大鼠发气(意在促进PRL分泌)后血浆含量明显增高,从 43±05
(mg/ml)增至 101±19(mg/ml),P<005; 
2 应激状态下(2  #组)大鼠PRL分泌剧增,从 109±32(mg/ml)
增至 438±101(mg/ml)。两者差异十分显著(P<002)。但应激状态下
的大鼠(3  #组)在智能气功外气(意在抑制PRL分泌)作用下,PRL分
泌与静息态相比,不但未提高,反而略呈下降,从 130±22(mg/ml)变为
104±08(mg/ml),这和 2  #组应激后的血浆PRL含量相比下降十分
显著(P<001)。 

这个实验表明:大鼠垂体催乳素的分泌非常明显地受智能气功混元气的调
控。平静态下,促分泌意念可使大鼠血浆PRL含量成倍提高;而应激态下,抑
止的意念可使大鼠血浆PRL含量和静息态一样,基本不变。反应如此鲜明,而
全在发气者一念之间。 

总之,气功外气对不同层次的生命物质的作用的研究,为认识气在人的生命
运动中的作用和规律开辟了道路;也为探讨外“气”治病健身的机理提供了基础;
还为将气功应用于生物工程、应用于农业等创造了条件。因此,外气生物效应的
研究,在气功科学研究领域里占有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对于了解“气”的本质来说,以生物为探测器的优点是灵敏,缺
点是不确定性。生物层次越高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也越高。因此,以细胞为重
点来研究外“气”的生物效应是合宜的。

第三节 两个窗口
八十年代以来,在气功热兴起的同时,人体特异功能现象的研究也越来越引
人注目。人体特异功能,国外叫特异心理学(Parapsychology),
又称心灵能学(Psychoenergitics),它包括心灵能(Psy
chokinesis)现象——人以意识影响无生命物体的性状,简称PK;
超视觉(Clairvayance)—不用眼睛,看到远方或屏蔽着的东西;
超听觉(Clairaudience)——不用耳朵的听觉;预知(Prec
ognition)——借助于目前尚未为人所知的信息源,预知未来的事情;
思维感传(Telepathy)——人与人之间直接的思维通讯。这些现象都
是悖于常理,无法用现有的科学知识去解释的,因而被冠以“特异”。但从另一
个意义上来说,特异功能现象并不特异,因为古今中外皆有此说。比如,
《列子·仲
尼》有这样一段记载:“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鲁侯闻之大惊,使上卿厚礼而致之,亢仓子应聘而至,鲁侯卑辞,请问之,亢仓
子曰:传之者妄,我能视听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韩非子·解老》提
到一个叫詹何的人,说他具有“前识”的功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也记载
扁鹊曾服过一种药,“三十日,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脏腑症结……”佛
道典籍于此记载尤详,比如《楞严经·卷九》中记述了禅定时出现的种种景象,
其中一则说道:“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
或闻其语……”《圣经》里亦不乏这类记述。十九世纪以来,这种现象引起了科
学界一部分人的注意,他们设法在实验室条件下考察这类现象的真伪,并探究其
道理。对于这种努力,科学界的看法毁誉不一,总的说来是毁多于誉。主要原因
是:同一受试者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做同一实验,其结果却不可预测地因时、
因地、因人(指在场的观察者,非指受试者)而异,不能完全重复,因而使人怀
疑其可靠性、真实性。而一些受试者的作假行为,更加剧了人们的不信任和非难。
因而一些科学家,包括一些备受尊敬的大科学家,宁可悄悄地进行研究,而不愿
公开表示兴趣。 我国特异功能现象的科学研究始于 1979 年所谓“耳朵识字”
现象的发现。近十年来,尽管道路坎坷,风雨交加,一些科技工作者始终坚持“以
严肃认真的科学眼光,去考察不可理解但确实存在的现象”,做了大量的实验,
在确认现象方面取得了成功。在这方面,北京大学陈守良和北京师范学院林书煌
以及航天医学研究所等有关单位的工作是成功的代表,这里仅举数例,以证实特
异功能现象的存在,并讨论它和气功外气效应的关系。

Ⅰ 超视现象的实验

为确认超视等特异现象的存在,中国人体科学研究会于 1982 年 4 月~7 月


在北京进行了鉴定性实验,参加这一系列实验的科技工作者共 40 名。实验报告
的真实性是靠得住的。 

对于超视现象的确证,关键是防止作弊,这就要从实验设计上下功夫。为此,
在试样制作方面,要使试样具有若干“唯一性”的特征,以保证在实验条件下受
试者无法复制和调换试样。实验共制作了三类试样。: 

A类:随机选用 100 个汉字,铅印成“人体特异视觉测试卡片”,以曲线方


式(图 1—23)将 100 个黑色的铅印汉字分别剪出。每个字样对折两次,全部装
入一玻璃容器中;多次摇动容器“搅匀”字样后随机地逐个倒出字样,图 1—23
曲线剪样方式并逐个封装进牛皮纸袋或硬塑料盒(封装方式见后);10 个字样
封装完毕后,将剩余 90 个字样封装进一信封,并作标记,由制作人保存。测试
前在 10 个字样的封装上作标记,(包括顺序标记和签名标记)并复核。 
B类:从“测试卡”中随机剪出 10 个字样,同贴在一张矩形厚白纸的一端,
折叠多次封装进一牛皮纸信封,并作标记;同时将测试卡剩余部分封入另一信封,
由制作人保存。 

C类:由制作人在一张矩形纸的一端随机写 10 个汉字,折叠多次封装进一
牛皮纸信封,并作标记。 其次,试样采用不透光、不可逆式封装。即在实验条
件下,一旦拆封,封装就不可能完全复原;而不拆封,其内的字样是常人无法辨
认的。采用两类封装: 

a类:牛皮纸袋(或信封)封装。可分为三种情况: 

a1:用胶水或浆糊粘住牛皮纸袋封口;a  2:在a  1 类封装基础上加


薄纸封条;a  3:在a  2 类封装基础上加线封。 

b类:将字样放入装自动铅笔芯的硬塑料盒内,用环氧树脂将盒盖封死。 

第三,采用双盲实验。主持人、鉴测者不参与试样制作,试样制作者不在实
验现场,受试者当然也不知道试样内容。 

在上述条件下由两名以上主试人主持实验,实验前不允许受试者接触试样;
实验时允许受试者接触试样,但不允许其将试样带离现场,脱离监测;也不允许
受试者与试样制作人接触。受试者报告辨识结果后,即由主试人当场检查试样封
装和标记的情况,然后开封核对。一轮(一般为 10 个字样)测试结束后,由试
样制作人与现场监测人进行下述核对:对“辨认目标”的封装及其标记进行再检
查;对“剩余目标”的封装及其标记进行检查然后开封;将 10 个“辨识目标”
与测试卡的剩余部分(包括 90 个“剩余目标”)进行总体核对,这种方法通常
称为“虎符法”。 

受试者共 11 人,共进行了 34 组测试。结果可分三类:Ⅰ类为成功;Ⅱ类为


未成功,但也未作弊;Ⅲ类为作弊(当然不成功)。属Ⅰ类者 4 人,Ⅱ类者 4
人,Ⅲ类者 3 人。Ⅰ类的 4 人共作 9 组测试。结果列于下表。 是不是偶然猜中
其中的呢?按统计理论,从N个汉字中任选M个,猜中L个的概率为: P(N,
M,L)=C L M(1N) L·(N-1N)  M-L  在每辨认一个
字即行开封的情况下,上述偶然猜中的概率为: Q(N,M,L)=C L 
M(1N-M+1) L·>P(N,M,L) 表 1—25 超视测试结果(Ⅰ类)
 实验编号受试者 编号测试日期试样 制作封装 方式辨认 字数辨认正 
确字数辨认 成功率主试 人数核对 评价 001   002   003   072   068  
040   073   039   075① ② ③ ③ ④ ④ ④ ④ ④418   418  
418~19   78   630   78   710   712~14   722A类 A类 A类 C类 
B类 A类 B类 A类 B类a  1 类 a  1 类 a  1 类 a  2 类 a
  2 类 a  3 类 a  2 类 b类 a  2 类 10   10   10   10   10   10
  10   5   106   10   8   6   9   9   10   5   1060%  100%  80% 
60%  90%  90%  100%  100%  100%6   7   9   63   6   3   7   9
  6 可靠 可靠 可靠 可靠 可靠 可靠 可靠 可靠 可靠

据此,只要辨认成功率达 40%,则偶然猜中的概率不超过 307×10   -6  (百


万分之 307),实际上几乎不可能。因此,从统计学上来看,表 1—25 的数据表
明,这 4 个人确有超视功能,不是偶然猜中。 

前述胶片实验、热释光实验的结果则进一步证明,超视过程是一个物质作用
过程,伴有能量的释放;而整个过程受受试者意识过程的控制。如前所述,这一
过程实际上和气功外气现象没有什么区别,除了受试者是特异功能人而不是气功
师这一点以外。实际上,很多气功训练有素的人能够透视人体,查病治病,这也
是一种超视现象。故超视认字实验的成功,也为人体透视功能、气功功能的存在
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因为二者在原则上没有什么不同。 

Ⅱ 关于特异致动(PK)现象的实验

1982 年 5 月至 7 月,联合测试组在北京师范学院 7 号楼对特异功能人Z的


特异致动(PK)现象进行了 81 次测试。结果可靠成功 25 次,成功但有疑点
18 次,失败 30 次,作假 8 次。表 1—26 列出了获可靠成功的 25 次实验的简况。
下面列举二例,以见一斑。 

例一:从密封牛皮纸信封里无损地取出目标字样。 

图 1—24 例一实验现场布置示意图试样制作:

采用上文所述A、a  2 类方法。从 0067 号《人体特异视觉测试卡片》上


以曲线方式剪出 100 个字样,从其中随机取出 90 个字样封入一牛皮纸信封,再
加薄纸封条。每个封条上都有杨俭华的签名,信封正面写有“剩余 900067,文
广 NC046  ”等字样。显然,这种封装满足“不可逆”式要求,不拆封是无
法用常规手段取出字样的;“目标字样”及封装牛皮纸信封均具有“唯一性”。
 

实验于 1982 年 7 月 11 日上午 9:02 开始。试样制作者和事后核对者均不在


场。实验现场布置如图 1—24 所示。实验过程如下:  9:02,实验开始,Z右
手拿试样在其左手掌上一抖,在场监测人即发现在Z的左手掌上出现了六个“目
标字样”。接着,Z右手拿着试样信封的上角,往刘的右掌心上抖动,当即发现
从试样信封下角往刘的右掌心上接二连三地“掉落”“目标字样”(前后共 12
个字样);9:04,Z再次右手拿着试样信封上角抖动。这时,林、刘都清楚地
看见一个“目标字样”从试样信封下角处落至刘的右掌心中。动作非常“干净”。
但“目标字样”是怎样从试样信封角上转运出来的,则看不见。至此共“取出”
19 个字样;当场检查表明:试样信封的封装和标记完整无损。 

1982 年 7 月 12 日 16:00,将Z在 7 月 11 日转运出的 19 个字样贴于 0067


号原《测试卡》上进行总体核对,结果确认这 19 个字样是从 0067 号原测试卡上
剪下来的。1982 年 7 月 28 日上午 9:00 启封试样信封(0067,剩余 90),经核
对信封中共有字样 71 个,加上取出的 19 个字样,总数为 90 个;将未取的 71
个字样与原 0067 号《测试卡》进行总体核对无误。 

启封前后,在场的十几位科学工作者对试样信封的封装和标记情况再次进行
了仔细的检查,结果表明,封装和标记完整无损。 

这一实验结果是可靠的。因为: 

(1)试样具有“唯一性”。采用“虎符”法(曲线剪样,总体核对)保证
“目标字样”的唯一性,采用标记法保证封装纸袋的唯一性。 

(2)数字相符。剪出字样总数为 100,其中 10 个作为辨识目标,90 个作为


致动目标。从 90 个中又取出 19 个,剩余 71 个(即 100=10+90,90=19+71)。
 

(3)试样信封的封装满足“不可逆性”要求。经仔细 

表 1—26 部分特异致动现象的实验简况编号时间 (1982 年)项目说明在


场 人数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1015    1016   1017   1018   1019   
1020   1022   1024   1027   1030   1031   1033519 晚  520 上午  520 上
午  520 上午  522 上午  524 下午  524 下午  525 下午  68 晚  68 晚 
68 晚  68 晚  68 晚  611 中午   69 上午  69 上午  616 上午  616 中午
   616 上午  628 下午  72 上午  711 上午  713 下午  713 下午  723 上
午特异书写 突破空间障碍 特异转运 特异转运 突破空间障碍 突破空间
障碍 突破空间障碍 特异书写 特异转运 特异转运 特异转运 突破空间
障碍 突破空间障碍 突破空间障碍  突破空间障碍 突破空间障碍 突破
空间障碍 突破空间障碍  特异书写 特异转运 特异转运 突破空间障碍
 突破空间障碍 特异转运 突破空间障碍连做 3 次,共写 12 个字 将通行证
转运进加盖饼干箱内 将通行证转运进 38 米外抽屉里 将一串钥匙转运进外加
盖杯内 将两个通行证转运进加盖饼干箱内 将药片从双层盖药瓶中取出 将
私人通讯录转运进旋紧盖的瓷杯中 做 1 次,写 6 字 将标记药瓶转运进 42 米
外抽屉里 将标记药瓶转运至 4 米外门框上 将标记药瓶转运进加锁的抽屉里
 将标记鸡蛋转运进加锁抽屉里 从原封巧克力盒中取出 6 块巧克力 从原封
巧克力盒中取出 2 块巧克力 同时装入 3 块纸包糖 将标记鸡蛋转运进加盖饼干
箱内 将标记鸡蛋转运进加盖饼干箱内 从加锁抽屉里取出标记西红柿、鸡蛋 
从加锁抽屉里取出标记西红柿 同时将收录机运入加锁抽屉 做 1 次,写 12 字
 将特殊复印件转运至 35 米外抽屉里 将标记硬币转运至 35 米外抽屉里 将唯
一性字样从密封信中取出 将标记铅笔芯盒转运进饼干箱 将标记铅笔芯盒转
运至 5 米外门框上 将唯一字样从密封信封中取出 4   6   6   6   8   8   4
  4   2   4   2   2   4   2    9   9   3   2    4   2   2   4   4
 4 4

检查,其封装及标记完整无损。 (4)现场监测可靠。试样是实验开始前
1 分钟主试人从多个试样中随机取出的,受试者事先没有接触过该试样,测试时
受试者动作简单,试样一直不离监测,且速度很快,两分钟左右实验即结束。 
在上述条件下,受试者要当场复制和调换试样(而不被发现)是不可能的。 (5)
实验结果具有“可再现性”。同类的实验,Z做成功 4 次。 

例二:搬运工作证。 

试样:沈阳××工厂×××的工作证,有相片和钢印。 
布局如图 1—25 试样从南边桌面转运至北边B(抽屉里),两处间距 38 米,
抽屉未加锁,但是关紧的。1982 年 5 月 20 日上午 9:20 开始实验,过程如下:
 

9:20,在场人共同验明试样特征,由杨登记后,刘将试样交给Z,实验开
始。Z手握工作证两手搓动,几十秒后Z摊开双手,试样已“丢失”。约 1 分钟
后Z说试样已转运到西北方向桌子那边。由刘搜寻试样(其余在场人及Z均不
动),结果在B点(桌子东边抽屉里)找到试样。经在场人验明确系原试样。9:
22 实验结束。 

这类实验在 1982 年 5 月~7 月期间共成功 8 次,是可重复的。 

以上事实证明,Z确实能够不接触目标物(宏观的实体),不借助于任何已
知的工具,把目标物搬走,并可无损地穿越空间障碍。故PK现象确实存在。它
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中间过程无迹可寻。 

显然,PK现象和气功外气效应没有根本的不同,有些外气效应,比如严新
从数公里甚至数千公里外发功,改变水的激光拉曼谱、改变化学反应过程、改变
DNA的构造等等,本身就是PK现象。所不同的是,Z搬运的是宏观目标物,
而严新发功的作用则是改变目标物的微观运动和结构。 

特异功能和气功外气效应的同一性还体现在二者都是以人的意识活动为主
导的,都只有当意静神宁之时将思想集中于目标物上,才能实现其功能。同样,
二者的成败都受受试者当时的精神状态和在场者的心理状态的影响。 

实际上很多气功师都有特异功能。国外有关心灵现象的实验里受试者往往就
是瑜珈师。可以说所谓特异功能,实际上是人处于某种气功态时表现出来的异乎
常人的智能,是修炼气功达到一定阶段时的自然结果。对此,古代气功典籍中早
有论述,佛家谓之“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和“六根互用”(眼、
耳、鼻、舌、身、意谓之六根)。道家则认为这是“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
于神,神合于无”的必然结果,认为“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而且认为
这类功能有高级与低级之别,高级功能是练功达到“练气化神”以后自然产生的,
而低级阶段则是入静达到一定程度时,心应外景而动而呈现出来的功能。许多气
功典籍里都有各种功能的专门练法,并告诫人们切勿妄用。 
所以,就其本质而言,特异功能和气功效应是相通的,都是人的固有功能被
激发的结果。这些固有功能,在常人、常态下是潜在的,只有特殊的人(特异功
能人)和练气功的人在某种特定的功能状态下才能显示出来。现阶段我国人体特
异功能研究和气功效应实验的差别仅在于前者受试人多为先天特异功能者,而后
者受试人大多为气功师。经验表明,气功师与特异功能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
用。特异功能者能“看见”(感知)气功师的“气”,气功师也能感知特功能者
实现其功能的过程。造诣较深的气功家能够激发、强化特异功能者的功能,并能
在复杂的环境里为他们提供“意”、“气”的屏障,使其功能得以稳定地发挥。
而特异功能人练气功则往往能事半功倍而获得速效。因此,就认识人的生命运动
的规律而言,人体特异功能和气功效应的研究,可谓异曲同工,相辅相成,为我
们打开了窥测人的生命运动奥秘的两个窗口。

结语
上述通过严格的科学实验确认的一系列不可思议但又确实存在的现象告诉
我们: 

1.“气”是一种客观存在。从根本上来说,它的运动(气化、化气)超越了
时空,不是现代科学理论中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所能够规范。 

2.“气”和人在某种高级功能状态下的意识活动是可以直接相干而起作用的,
且“意为气之帅”。 

3.“气”是多层次的。 

4.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可以探测到气的效应,但要想揭示其本质并纳入现代科
学的理论体系,那是缘木求鱼。这有待于现代科学和气功学在更高层次上的结合,
也是未来气功科学的任务。 

至于古人是怎样发现“气”的?“气”和“意”的相互作用本质何在?等等。
这涉及对人的生命的整体性的认识。

第二章 稳态、常态、超常态
气功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掌握人作为人的整体的生命运动的规律,并运
用它来改善自身的素质。如果说气功外气效应的探测为揭示“气”的奥秘打开了
一个窗口,那么,对气功锻炼和外气作用引起的人体内部的变化的考察,是认识
气在人体内部运动状况的必由之路。 

50 年代以来,我国医学界就有人从病理生理的角度探究气功治病的道理,
大都着眼于气功治病疗效的客观指标的寻求和观测。虽然积累了一些资料,但比
较零散,进展不大。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欧美的一些学者对超觉静坐(一种瑜
伽术,简称TM功)作了研究,他们着眼于超觉静坐引起的人体生理状态的变化,
对超觉静坐时人体生理、生化参数的改变,作了比较系统的观测。结论是:超觉
静坐时,人进入了既不同于清醒态、睡眠态,也不同于催眠态的一种新的功能状
态。他们的工作把人们对于气功的认识大大推进了一步。80 年代初,钱学森教
授提出了气功功能态的概念。近 10 年来,我国的科技工作者也在这方面进行了
一系列研究,为气功功能态(简称气功态)的确立,提供了初步的证据。

第一节 生命和稳态
何谓生命?按照生物学的一般说法,生命是一切活着的生物所共有的属性,
其特点是:(i)新陈代谢。生物体不断地同化外界物质,使之变成自身的组成
部分;同时又不断地异化自身的物质,以取得实现自身功能所必需的能量。(i
i)自适应能力。生物体都具有适应它所生活的环境的变异(一定范围内)的能
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命就是生物体对环境(内环境和外环境)适应的过程。
(iii)具有繁殖后代的能力。(iv)都有发生、成长、衰老和死亡的过程,
也可以说,生物体的生命,就是其生、长、壮、老、死的全过程。生物体的这四
个特性又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它的自我调节、自我组织和自我复制的能力,而此三
者中,最根本的是生物的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的能
力。而自组织过程又必定以它自身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为必要条件。
因此,从热力学观点来看,生命体是一个开放的热力学系统。 

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Schrodinger将生命体看作是一个热
力学系统,从热力学的观点来观察生命运动的特点。他认为生物体的生命在于系
统的特定的秩序之中,在于它的固有的秩序借助于环境条件和它自身的自发的无
序倾向、以及来自环境的无序干扰相撷抗的过程之中。 
大家知道,在热力学里有两个基本概念涉及系统的无序状态:一是温度(T),
它是系统无序运动强度的统计度量,T=0K意味着系统运动完全有序;二是熵
(S),它是系统无序程度的统计度量。按Boltzmann的定义: 

S=ktogD(1) 

k是Boltzmann常数,D表征单元运动无序的程度。S=0 意味着
系统运动完全有序。 

Schr dinger在他的著名的《生命是什么》一书中,将熵的概念
应用于生命系统,提出以负熵来描述生命体所特有的有序性,而以(1/D)作
为衰征系统有序性的度量。他认为:“一个有机体使它本身稳定在一个相当高的
有序水平上的办法,确实是在于从它的环境中不断地吸取秩序,”故“生物以负
熵为生”。Schr dinger的这一看法对于认识生命运动的本质来说是
很有启迪的。但是,作为热力学状态函数,熵是在平衡态下定义的。为将它应用
于非平衡系统,需引进局部平衡的假设,即如果在空间尺度相当于分子平均自由
程、时间尺度相当于分子驰豫时间的范围内,系统的温度、压力、组元浓度等没
有显著的改变,就可以假设系统在任意小区域dσ内是局部平衡的,其熵为dσ,
定义系统的熵为S= sσdσ。对于开放系统,熵的改变(DS)来自两部分:
系统内部产生的熵D iS和系统一环境之间的熵交换DeS,故: 

DS=D iS+D eS(2)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如果系统是孤立的(即D eS=0),那么D
S≥0。故对于非平衡系统来说(过程不可逆),恒有: 

DiS>0(3) 

即孤立系统的自发倾向总是使其熵增大,趋于其最可几状态——Smax
 。故生物体维持其生命(保持其固有的秩序,以对抗自身的自发的无序化倾向)
的必要条件是: 

DeS<0(4) 

若DeS<0 且DeS>DiS,则DS<0,系统有序化程度提高,这相
当于生物的发生、发育和成长的阶段;若DeS<0,且DeS=DiS,则D
S=0,系统有序程度不随时间变化,这相当于生物的成熟阶段;若DeS<0,
但DeS<DiS,则DS>0,这相应于生物的老化过程,而S=S max
 则意味着死亡。这就是从热力学观点出发对生命过程的理解。 

非平衡态势力学理论告诉我们,若系统状态不随时间变化,则称为定态,
I·Prigogine等证明,在小扰动下非平衡开放系统的定态是稳定的。
此时,系统内部的熵的产生率P=D iS/dt达到相应约束下的最小值。
L·Brillouin曾经指出:“在讨论一切涉及到生命机体的实验时,生
物学家往往假定生命体的熵在它活动的时期实际上保持不变。这个假定得到了实
验结果的一定支持。”维纳则说:“有机体,例如人,在一段时间内力图维持甚
至提高自己的组织水平,成为熵不断增加、混乱不断增加、差别不断消失这个总
潮流中的一个孤立区域……我们的生命体对抗这个衰败和凋谢的总潮流的过程
就叫稳态。”所以,作为一种不大严格但合理的类比,生理学中的稳态,从热力
学观点来看,相当于非平衡系统的定态。定态只是在小扰动下才是稳定的,故维
持稳态的条件是“很严格的”。 

Schrodinger曾经从量子跃迁现象出发,推测生命系统有可能从
一种稳态跃迁到另一种稳态,并企图以此来理解生物的进化,而按照非平衡热力
学理论,非线性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时在异常涨落的作用下很容易失稳。但失
稳并不一定意味着系统陷于混乱。图 2—1 跃迁在一定条件下系统可能形成新的、
相对稳定的有序结构(消耗结构),这种结构可能比原来的系统更加有序,因而
系统从一种定态,跃迁到新的更高级的定态。示意如图 2-1。 

以上种种,是从热力学的观点来看生命运动而得到的一些抽象、粗略,但又
颇为切中要领的认识。 

显然,生命运动是多层次的。现代生物学里,一般把生命体分为生物大分子
(蛋白质、核酸)、生物大分子聚集体、亚细胞组织、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指生理系统)和个体等八个层次。高层次的生命体由低层次的生命体组成,层
次越高,构造越复杂,功能也越多样。因此,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生物体,或
者说得更确切一点,生物的个体,是一个开放的、多层次的超巨系统。它的生命
运动是各个层次上的生命运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综合,而各个层次上的生
命运动又是构成各层次的子系统的各个单元的运动(物理的、化学的或生命的)
和相互作用的综合。所有这些基元过程又都是非线性的。这样一个开放的、非线
性的多层次超巨系统,有亿万个自由度,构成一个亿万维的相空间。对这个系统
来说,生命意味着在扰动下系统能维持相对的稳定。而系统的稳定只有当每个自
由度的坐标位于相空间里的一定范围内才能维持,故生物体的生命相应于系统相
空间里的特定的域,在其内,系统是稳定的。这种状态,在生理学上称为稳态(h
ome-stasis)。控制论的创始人N·Wiener曾精辟地指出:
“高
等动物的生命,特别是健康的生命,能够延续下去的条件是很严格的。这种状态
称为稳态。”所以Wiener说:“人体是一个维持稳态的机构。”又说,“这
种稳态所维持的模式正是人作为人的试金石。” 

众所周知,控制论着眼于系统总体的动态,着眼于一切可能存在的可变的状
态,并研究为什么实际出现的状态只是可能出现的状态的一部分,从中找出变化
的规律,而系统的物质实体是什么则无关宏旨,它为研究复杂的生命现象提供了
一种研究方法。按照控制论的观点,生物体可以看作图 2-2 所示的系统。这里
T表示机体,R表示调节机构,E代表生命体稳态参数的集合,D为环境干扰。
据此,作为稳态调节机构,生物体的功能在于:在种种环境干扰下,保证系统的
状态不越出稳态集合E。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系统的控制和调节,都离不开信息
的接收、传递和加工处理。按照信息论,信息是消除不确定性的因素。对生物体
的生命来说,信息就是生物体适应外部世界,并使这种适应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
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接收和加工信息的过程就是生物体适应外部
环境,并在其中生活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看作一个时间序列。由于生物体作为
一个控制接收和加工的信息具有偶然性。故系统所有可能接收和加工的序列构成
一个统计系统,其中每一个时间序列都以一定的概率出现,设概率分布为Pi。
定义信息量H为: 

H= ni=1P ilog  2P i(5) 

显然,信息量是系统有序程度的度量。按照信息论,只有用信息才能抵消(干
扰)信息。故只有用调节机构R的信息,才能对抗干扰D引起的生命系统的状态
的变异,使稳态得以维持。W·R·Ashby证明: 

H(E)≤H(R)-H(D)(6) 

可见,欲使系统在环境干扰下有序程度不降低,必要条件是调节机构的信息
量高于干扰信息量(即H(R)|>|H(D))。 

人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生命,在同样自然条件下,人所接收的干扰信息比其它
动物大得多。而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之处,在于他有异常发达的、会思维的大脑
和能制造工具的双手。人类之所以能生存,除通过大脑的思维和双手的劳动,发
现并利用了自然的约束外,还有一个内在原因,它在图 2-2 所示的稳态模式中
增加了一个能动的控制机构(C)——思维的大脑(如图 2-3 所示)。这时,
为维持稳态,与H(D)对抗的不是H(R),而是H(R,C): H(R,
C)=H(R)+HR(C)=H(C)+HC(R)(7)  

在正常(‘心’—身健康)条件下,|H(R,C)|>|H(R,C)|
<H(C)。但是,C本身的“噪声”,也是环境干扰D的来源之一。因此,它
提示我们,如果能适当地运用我们的大脑,人类生命的稳态就能更好地维持。但
是,如果不能适当地运用我们的大脑(意识),焦虑、忧郁、紧张、神思昏昏、
忧心忡忡、胡思乱想,则C本身引起的内噪声很大,即H(D)=He(D)+
Hi(D)大大提高,而H(R,C)大大下降,则心—身失调,就易于偏离人
的生命的稳态而致病、早衰、死亡。 

进而,既然系统是高度非线性的、开放的,而且系统自由度维数提高,可以
设想在相空间里系统的稳定域不止一个,而有很多个。系统的稳态是系统相空间
里系统稳定域的全部集合。相空间里系统的每一个稳定域相应于系统生命的一种
功能状态,因而生命体具有多种功能状态。不同功能状态下,生命体的功能有很
大差异。如果我们把正常人(心—身健康人)的生命稳态作常态稳态,则超越常
态的稳态可称为超常稳态,而且超常稳态是多层次的,不止一个。在常态稳态下,
人具有常态智能;在超常稳态下,人具有超常智能。无论是常态稳态,还是超常
稳态,都是人的生命运动所固有的。据此,气功就是人赖以自觉地改变自身生命
运动的状态,使之从常态稳态,跃迁到不同层次的超常稳态的方法,因而气功是
人类共同的财富。 

应该指出,气功态的概念,实际上是相当模糊的。生命系统,尤其是人体系
统相空间的广义坐标究竟有哪些?哪些是最主要的?这些量如何度量、观测、表
达?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都还不清楚。因此,从严格的以逻辑实证为依据的科学
的意义上来讲,关于常态稳态和超常稳态,我们还没有一个符合科学范式的定义,
只能说是一个合理的设想,只能从我们已知的知识和方法出发进行探索。60 年
代末到 80 年国内外的有关实验,为此提供了初步的实验支持。
第二节 EEG的改变——气功态的基石
人区别于其它高等动物的根本特点在于人的精神活动,在于人的意识。因此,
不同于其它生命体,人的生命是精神和肉体的统一,因为“人只能以一个完整的
机体在其所处的环境里活动,人在感情、意识和肉体三个方面,是以一个完整的
连续体来活动的,不能把它分成三部分。”而精神活动的中枢是人的奋脑。因此,
如果气功态确实存在,那么在气功状态下大脑的活动应该和觉醒态、睡眼态等等
有明显的差别。另一方面,气功里最重要的也是人的意识状态,不论是哪一门派
的功法,都是心意的运用放在首位,所谓“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
气功书籍中常常提到的“正”、“静”、“壹”、“虚”、“明”、“空”、“定”
等等,都是和大脑的活动状态密切相关的。但这些都是语言变量,只可意会而不
可言传,十分模糊。如果我们能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局部地)逐
步地揭示它们的具体(客观的)内涵,那么对于气功学的现代化也是很有意义的。
但是,人脑是非常精细的器官,其功能和构造的精微的观测十分困难。目前比较
可行的适合于气功锻炼时进行在体观察的方法是脑电图(EEC)观测。 

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具有生物电活动,因此大脑皮层经常具有持续的节律性的
电位改变,称为自发脑电活动。在感觉刺激下,大脑皮层的某一区域也可以产生
较为局限的电位改变,称为诱发电位。常用的人体脑电图观测方法,是在头皮上
用双极或单极记录法来观察皮层电位的变化。 

脑电图可按其频率不同来划分。每秒 05~3 次的波称为δ波,4~7 次的波


称为θ波,8~13 次的波称为α波,14~30 次的快波称为β波。一般说来,频率
慢的波,其波幅往往比较大。例如,成年人在头皮上测量时,θ波约在 20~200
μν(微伏),α波约在 20~100μν,而β波仅 5~20μν。 

常人枕叶区域α波活动比较显著,而β波则在额叶和顶叶比较显著。在闭眼
安静时,α波即出现,在枕叶部位最大,并具有时大时小的幅度变化,形成所谓
α波“梭”。每一α波“梭”的持续时间约 1~2 钞钟。睁开眼睛或接受其它刺
激时,α波立即消失而呈现快波,这一现象称为“α波阻断”。重新恢复闭眼安
静状态时,α波又会再次出现。在困倦时一般可见到θ波。成人在清醒状态下几
乎没有δ波。因此,一般认为快波是皮层处于紧张活动状态的主要脑电活动表现;
α波是皮层处于安静状态时的主要脑电活动表现;慢波是睡眠状态下皮层的主要
脑电活动表现。但也不尽然,因为在异相睡眠期间,脑电波不是慢波而是快波。
 
在幼儿时期,脑电波频率比成人慢,一般常见到θ波节律。一直要到十岁以
后才出现明确的α波节律。在婴儿时期,脑电波频率更慢,一般常见到 05~2H
z的δ波。 

对脑电波形成的原理,目前已有较多的了解。应用微电极技术进行皮层神经
元细胞内电位引导,可发现当皮层表面出现类似δ波节律的电位变化时,细胞内
记录到的突触后电位变化也出现节律相一致的改变。当然,单一神经元的突触后
电位变化是不足以引起皮层面的电位改变的,必须有大量的神经组织同时发生突
触后电位变化,才能同步起来引起皮层表面的电位改变。从皮层的神经元组成来
看,锥体细胞的分布排列比较整齐,因此其电活动在同步时易于叠加而形成较强
的电场,从而改变皮层表面的电位,颗粒细胞的排列方向很不一致,其电活动的
叠加效果会相互抵消。因此不易在皮层表面记录到。至于神经元轴突的动作电位,
因其变化速度过快,一般很难认为它与脑电波的形成有关。所以,一般认为脑电
波是由大量皮层神经组织的电活动同步叠加所形成的。目前知道这种同步活动与
丘脑的功能分不开。某些自发脑电的形成原理,是皮层与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之
间的交互作用。一定同步节律的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活动,促进了皮层电活动
的同步化。 

用脑电图来观测气功锻炼引起的人体生理状态的变化,在国外大约始于 50
年代,主要是观测瑜伽师的脑电图变化。70 年代中,一些生理学家对于练TM
功(超觉静坐,一种简易的瑜伽功)时脑电图的改变作了比较系统的观测,得到
了很有意义的结果。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少,80 年代以来尤多。但总的
说来,比较零散,不够系统。比较有特色的是北京中医学院刘国隆等关于气功外
气和气功锻炼引起的诱发脑电的变化。故本节介绍的实验结果以国外生理学家对
TM功所作的研究为主。

Ⅱ 不同区域脑电活动的相干性

图 2—4 表明在练功状态下,不仅同一区域内脑电活动有序程度增强,各个
不同脑区之间的脑电活动亦有同步化倾向。为证明这一点,M Westcot
t(1973)观测了TM功者练功过程中左、右半脑脑电图的相关性和对称性。受
试者分三组:练功组(6 人)、对照组 1  (放松,6 人)、对照组 2  (思想
集中,6 人)。实验过程为睁目静休 5 分钟,闭目静休 5 分钟,练功或放松或集
中思想 20 分钟,闭目静休 5 分钟,睁目静坐 5 分钟。记录脑叫图,然后计算左
右半球功率谱的相关性,及α波功率比。结果表现: 
(1)练功状态半脑α波活动的相关性明显高于放松组和思想集中组,相关
系数分别为 0   72±0   05,0   47±0   81,0   52±0   14(P<0   05)。
 

(2)练功状态下左脑α波段功率与右脑α波段功率之比(L/R)显著高
于对照组(P<0   05),L/R分别为 0.90,0.83,0.78。这点很有意思,
大家知道人的左右半脑功能不同,左脑司逻辑思维,右脑管形象思维。日常生活、
学习、工作中,左脑是主导地位,右脑活动相对波压抑。我们又知道,α谐波的
出现意味着脑活动处于静休状态。因此,思想集中时(对照组 2  )左脑活动减
弱,L/R值较低。而练功状态下,L/R高于放松状态,这意味着更多地应用
右脑。这将使左、右半脑的功能得到较为均衡的发展。而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右
脑思维与人的创造性等有密切关系。由此看来气功锻炼对于智力开发是有益的。
 

M C Dillbeck和E C Bronson对TM功引起的左、
右半脑脑电α活动相关性及α波段功能率作了进一步观测。受试者均为Purd
ue大学的学生和研究生,实验组 15 人,练TM功;对照组 15 人,不练任何功,
测量F  3、F  4、O  1、O  2 的脑电图,求出功率谱,用两种方法计算
其相干性,即线性相干性和超阈值(0   95)相干性。结果见表 2—2。表 2—2
练功状态下左右半脑α波功率 及相干性(P<0   05) 练功组对照组(放松)
d(E  3)(b xμv  2) d(E  4)(bxμv  2) d(O  1)
(bxμv  2) d(O  2)(bxμv  2) C  1(F  3-F  4)
 C  2(F  3-F  4)    C  1(O  1-O  2) C  2(O  1
-O  2)    592   47±448   92   601   60±488   59   382   27±274
  78   619   47±408   03   0   729±0   082   2   373±0   782   0
  597±0   064   1   548±0   725305   80±195   60   344   80±522
  57   191   70±165   24   280   40±264   81   0   677±0   119   1
  923±1   222   0   550±0   080   0   992±0   987b为任意修正常数
 单位为lg(100×超过阈值的时间百分比) 图 2—6 不练功的人睡眠时 E
EG相干性图 2—7 练TM功两天者在练功 过程中EEGC  3/F  3 相干

这一结果进一步证明气功态下左、右脑α波活动相干性确实提高了,且左右
额叶α波相干性的提高尤为显著。也证明,练功时α波段的功率提高了,而且左、
右额叶α波功率比L/R达 0   985,接近于 1,右脑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浙江大学汪伟等也对练气功时左右额叶(F  3,F  4)的脑电活动的相
干性作了分析,设在所观测的整个频段上相干性系数(阈值为 0   95)为C,
练果也表明,在练功状态下左右额叶脑电活动的相干性全面显著提高。 图 2—
8 练TM15 年者EEGC  3/F  3 相干性(女,62 岁)

P H Lcvine等更深入地观测了练功过程中不同脑区各个频段上
脑电活动相干性随时间的变化。从 1974 年 8 月到 1975 年 6 月,他们观测了 28
位不同水平的练TM功的人的脑电图,并以不练功的人在睡眠状态下的脑电图图
2—9 练TM68 个月的人(男,24)练功中不同脑区电活动的相干性图 2—10 一
位练TM2 年者(女,25 岁)EEGC  3/C  4 和F  3/F  4 相干性作
为对照。测得脑电信号输入计算机作谱分析,不同时间区间内的谱按次序排列,
再求不同脑区相应频率上脑电活动的相干系数,其值大于 0   95 者保留,否则
略去,得频谱时间序列图(COSPAR)。典型测量结果见图 2—6 至图 2—
15。

 图 2—6 是一个不会练功的健康人(男,19 岁)在睡眠状态下左半脑额叶


(F  3)和顶叶(C  3)的脑电活动的相干性,图中标出了睡眠的不同阶段。
图 2—7、8 给出了练TM功两周者、和一个练功 15 年的人,在练TM功过程中
左半脑顶叶和额叶EEG的相干性。可见:(i)练功时不同脑区脑电相干性明
显高于睡眠态,即使是练功才两周的人,在练功过程中脑电亦呈明显的α相干。
(ii)随着功龄的增长,不同脑区EEG的相干性亦增强,这首先表现为相干
频域变宽,练功 4 个月的人在练功时不仅α相干,θ波和δ波亦呈一定的相干;
而练功 15 年的人,在 0~25Hz整个频域上,均呈相干,而以α波段(8Hz左
右)和β波段(16Hz左右)最为集中。其次表现在时域上,相干时间加长,练
功四月者,在功前和收功时的闭目阶段,EEG亦呈相干;而练功 15 年者即使
在练功前和收功后睁着眼睛,脑电也是强烈相干的,很可能在日常清醒状态下也
是相干的。由此看来,不同脑区脑细胞电活动的有序性(相干性)是和功龄(对
练同一种功的人来说)呈正相关,可以看作是入静深度的度量。 图 2—9 是一
个具有 68 个月功龄的人(男,24 岁)在练TM功过程中不同脑区脑电活动的相
干性。(a)为左脑顶—额叶相干,(b)为右脑顶—额叶相干;图(C)为左、
右半脑顶叶相干,(d)为左、右额叶相干。由此看来:(i)左脑不同区域脑
电的相干性高于右脑。但并非一定如此,也有的人是右脑EEG相干性占主导地
位。这种差异,可能和运用意识的方法有关。以意志集中意念者,可能左脑相干
优于右脑;而以想象诱导入静者,则恰好相反。(ii)同一半球不同脑区EE
G相干性高于不同半球脑区之间EEG的相干性。由此看来,左右脑之间脑细胞
活动的有序化与同一半球脑细胞活动的有序化相比,层次更高一些。 

一位功龄(TM功)为 2 年的人(女,25 岁),在同一次练功过程中左、


右半球顶叶和额叶EEG明显地表现出,左右额叶EEG的相干性远高于左、右
顶叶(见图 2—10)。这是因为练功主要是靠能动地运用意识,意识是额区的功
能。所以,练功时脑细胞活动的有序是从额区开始,向其它脑区延展的。 

不同的练功者(练同一种功法)不同脑EEG的相干性在频域上的分布也不
一样。最长见的是α相干,初学者一般均呈α相干,功夫较深者大都亦有α相干,
同时相干频带向两边扩展,扩至θ波段、δ波段和β波段,图 2—8 是一个典型
例子。一位功龄为 54 个月(男,21 岁)的TM功者脑电图(EEG)显示,其
C  3/F  3 相干以α波段为主,其次依序为θ和β相干波段;而F  3/F
  4 呈现很强的α相干,θ相干次之。另一位功龄为 62 个月的TM功者的EE
G显示,显然占主导地位的是δ相干和θ相干,α相干和β相干(15Hz和 20
Hz)次之。其中β相干(20Hz)的频道很窄,很集中;但同一人的C  3/
F  3 相干却集中在a频段,故不一样。一位功龄 83 个月的TM功者的EEG
则显示出另一种不同的类型,表现为很强的β相干(20Hz),频带很窄。其次
则为δ相干,α相干几乎消失。相干性的频率分布是很有意思的,值得进一步研
究。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练功过程中脑细胞活动的有序化不能简单地归于“兴
奋”或“抑制”。 表 2—3EEG相干性实验结果 同一半球不同半球左侧右
侧顶叶额叶总数 或平均数样本数 平均相干强度 变化类型 A B C 
混合 相干量的百分比%23   2   6    3   5   3   3   6122   2   6   
3   2   6   2   5929   1   7    7   3   2   1   4539   3   0    6  
1   4   3   48103   2   5    19   11   15   9   52

Levine等将测量结果归纳如表 2—3。在整个练功过程中EEG相干
性随时间的变化可分为三类,即:(A)练功过程中相干性增强,且收功时(闭
目)相干性不减小;(B)练功过程中相干性提高,但收功(闭目)时相干性明
显下降;(C)从练功开始时起,在练功过程中相干峰值有频移。此外,还有混
合型。由此可见,额叶相干(不同半球)占明显的优势,这正好说明,气功的根
本特点在于:能动地运用意识。而左、右半球本身的相干性趋于均衡,这和We
stcott等人的结果相吻合。这表明:练功过程中右脑和左脑得到均衡的发
展,这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情形,有利于右脑功能的充分发挥。 
图 2—11TM—Sidhi功练功过程中 的F  4/C  4 相干

由此可见,不同脑区有不同频段上脑电活动相干性提高,是人在练功状态下
脑电图区别于常人觉醒态、睡眠态和催眠态的又一特征。对于练同一种功的人来
说,不同脑区EEG的相干性是随着功夫加深而提高的。这种相干性的提高,既
反映的频率分布上,也反映在量上(相干时间所占的百分比),还反映在相干性
持续时间(延伸至功前和收功后)和相干的空间分布(同一半球或不同半球,额
叶还是顶叶,左侧优势还是右侧优势抑或是均衡分布)上。而左、右额叶脑细胞
活动的有序化(F  3/F  4EEG相干),则是气功态最重要的特征。 

应该指出,不同脑区脑电活动的相干性和功法有关系。图 2—11 是练TM—


Sidhi功的人在练功过程中的脑电谱序列(右半脑,F  4/C  4)。可
见,从TM进入TM—Sidhi(一种比TM更高级的功夫)时,脑电相干性
有所变化,而当达到“飞行”阶段(练TM—Sidhi功的人在入静较深时出
现的种状态,人可盘腿坐着于瞬间腾空而起,离地数厘米至数十厘米时),从δ
波段到β波段脑电活动(0~40Hz)都是高度相干的,这和TM功过程中的情
形根本不同。可见EEG相干性因功法而异。图 2—12 给出了练TM—Sidh
i功时左右额叶(F  3/F  4)的相干系数在 0—20Hz整个频段上的随时
间的变化。同时给出了心率随时间的变化。一般情况下,脑电图相干系数和心率
是负相关的,即脑波有序性提高时心率降低(基础代谢率降低),但“飞行”时
脑波相干系数和心率正相关。这说明,此时练功人的生理状态进入了一种新的气
功稳态。 

图 2—12TM Sidhi功练功过程中心率与EEG相干性

有意思的是北京中医学院牛欣和刘国隆观测了 6 名气功师发放外气时的脑
电图。实验时受试者先安静 10~20 分钟,记录 5 分钟脑电,作为自身对照。然
后在发功状态下观测脑电。对测得EEG的谱分析表明,发功前气功师的额区和
枕区均有位于 9   5Hz的α优势峰,发功时优势峰右移约 3Hz,达 12   5H
z,有β化的趋势。这和在“飞行”状态下脑电β活动相干性的提高似乎是相呼
应的。如果把练TM—Sidhi功时的“飞行”阶段也看作是一种发功现象,
那么,这两个实验表明,不同于练功(静功)入静,发放外气时似乎进入了另一
种气功状态。

Ⅲ 练功状态下脑电活动对外界刺激的响应
Kasamatsu和Hirai观测禅定僧人脑电图时就指出,在禅定状
态下,声光剌激不会导致α活动阻断。Wallace的实验也表明在练TM功
过程中,剌激不会使α活动中断。Banquet的实验则证明,练功状态下脑
电图的频率结构是相当稳定的,在声光剌激下α活动及θ活动在受干扰后数秒钟
即恢复。 

为确证这一点,P Williams等进一步观测了光刺激对练功时脑电
图的影响。受试者分两组, 实验组是 9 位男性练TM功的人,平均年龄 28  
42 岁,练功时间平均为 31 个月;对照组 10 人,男性,不练功,平均年龄 27  
75 岁。实验时间用闪光刺激,每两次闪光间隔时间为 10 秒钟,闪光 150 次后,
实验结束。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练功组因闪光引起的α活动强度的变化较
小,有短时间的阻断现象,但恢复较快。 

崔荣庆和刘国隆等对练功过程中由声、光、图形和体感刺激引起的脑电诱发
电位的变化,进行了系统观测,结果可简述如下: 

一、观察了 11 位气功师(男,20~25 岁,功龄 2~6 年)在练功前、练功


过程中和练功结束后听觉皮层诱发反应中的中潜伏时(10~50 毫秒)成分的改
变。正常中潜伏时的听觉皮层诱发反应(MLR)是由正—负—正三相波(即P
o、Na和Pa)组成,幅值约 0   035~0   33 微伏。在练功过程中测得的M
LR的三个波的波幅都减小了。其中具有统计意义的是Na降低了约 72   09%
(P<0   01),Pa降低了约 54   73%(P<0   05)。收功后 30 分钟测
得的MLR与练功前相比无明显改变。 

二、观察了 11 位气功师听觉皮层长潜伏时(SVR,50~300 毫秒)成分


的改变。结果与MLR观测相似,在练功过程中SVR波幅均下降,其中 2 例S
VR完全消失。 

三、对 14 名气功师(男 12 名,女 2 名,19~25 岁,功龄 2~6 年)观测了


视觉闪光诱发电位(VEP—F)的改变,结果表明,在潜伏时 40~300 毫秒间
的成分波幅均有所降低,其中N  1、N  2、P  2、N  3、P  3、N  4、
P  4 的波幅值减小具有统计意义。 

四、对 12 名气功师(男 10 名,女 2 名,20~26 岁,功龄 2~6 年)在练功


前、练功时、练功结束后的视觉图象诱发电位(VEP—P)作了观测,结果表
明,VEP—P中N   60  (潜伏时为 60 毫秒的负相波)、P   90  、
N   140  、P   200  、N   230  等的波幅均显著降低(潜伏时从短
到长,P分别小于 0   001、0   01 和 0   05),而且N   60  、P   90
 、N   140  三个波潜伏时延长,而N   230  和P   200  的潜伏时
则缩短。 

五、体感诱发电位(SEP)的测量表明,21 位受试者在进入练功状态时,
大多数人SEP降低,其中N  4 的减小尤为明显,而少数人SEP有所增长。
这可能和功法等有关。 

上述一系列实验的结果都说明,在练功状态下皮层对于外界刺激的响应幅度
降低了,但人是十分清醒的,正如气功理论中所说的那样,“听而不闻,视而不
见”。这和睡眠态的情形截然不同。比如,实验表明,人从觉醒态进入睡眠态时
SVR的幅度则明显增高,甚至可达觉醒态的数倍,而在练功状态下SVR则明
显降低。这再一次证明,气功状态是不同于睡眠态、清醒态的一种新的功能状态。
 总之,上述实验都证明,气功态下脑电活动的有序结构稳定性大大提高了,因
而练功者在练功时可以清晰地回答问题,移动肢体,而EEG的特征结构不变。
 综上所述,实验证明,人们在练气功时的脑电活动与常态或常人相比,处于一
种新的功能状态——气功态。这种状态下脑电活动的特点是: 

(A)同一区域内脑电活动有序化,这主要表现为形成一定频率的大幅度连
续谐波,因而功率谱上出现明显的优势峰。它有以下特点: 

(1)优势频率随时间改变,这种改变和功法、功夫水平有关。 

(i)练TM功和TM—Sidhi功有一定素养的人,脑电优势频率时间
的变化顺序是α快波(10Hz左右)→α慢波(7~8Hz)→θ波→β波(δ调
制)→α波→θ波→……,似有周期性,周期为数分至十多分钟,这可看作一种
超慢调频波; 

(ii)我国有些气功师脑电优势峰的频率也有变慢趋势,未观测到优势频
率的周期性变化。然而功率谱优势峰幅度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呈S形波,周期
从数分至数十分钟,这可看作是一种超慢调幅波。 

(2)区域有序化的程度与脑区位置有关。 
(i)额叶优势。开始练功时α波从枕叶向额叶扩展,练功状态下额叶α活
动占优势。θ优势波、β优势波也都首先发生于额叶,然后向枕叶扩散,前者始
终占优势。 

(ii)左、右半脑有序活动强度的变化与功法以及练功水平有关。据国内
对某些气功师的观测,α活动强度始终是左脑占优势;但练TM功的人的脑电图
表明,练功使左右脑α活动强度趋于均衡。这一结果和左右脑脑电活动相干性的
实验结果是一致的。从脑科学角度来看,这意味着右脑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这是一种更高级的平衡状态。 

(B)不同脑叶以及左右半脑脑电活动有序化,这主要表现为不同脑叶之间
脑电波的相干性大幅度提高。这里最有意义的是: 

(1)左、右半球之间EEG相干性大大提高,其中左右额叶脑细胞电活动
的同步化趋势尤为突出。它对于理解气功的特点(运用意识为主)和气功锻炼带
来的智能提高是很的意义的; 

(2)同一半球内顶叶和额叶EEG相干性大大提高,且左、右半球内部脑
细胞活动的有序性均得到增强,在日常条件下处于抑制的右脑得到了锻炼,显然
这有利于智能的开发。至于是左脑相干占优势,还是右脑相干占优势,可能和运
用意识的方法有关系; 

(3)不同脑区EEG的相干性与练功人的功夫水平呈正相关,这表现为相
干强度的提高,相干频域的扩展(一般来说是从α频段向两边扩展),相干持续
时间延长,以及相干的空间分布特点(左、右半球相干性提高)上; 

(4)不同脑区EEG相干性在频率结构上有不同类型,它说明气功态下的
脑活动不能用简化的“抑制”和“兴奋”来描述; 

(5)脑电活动的相干性因功法而异。

Ⅳ 练功状态下脑电活动的有序性

脑电活动有序结构稳定性显著提高,主模抑制或消除了外界刺激引起的扰
模,因而声、光、图形和体感剌激引起的皮层诱发电位均明显低于常态。 
总的来说,气功态下人的脑细胞活动有有序性大大提高了,这表现为三种类
型,即: 

(1)脑电活动的频率和相位单一化; 

(2)额区脑电活动的同步化; 

(3)皮层脑电活动和皮层下中枢细胞电活动的有序化。 图 2—13 是三种


类型的有序化的简单图示。下面举几个方面为例,分别进行探讨。 

图 2—13 脑电活动有序性简单示意图(A)额区脑电活动有序化与智能开发
 

气功态引起的EEG的改变,经额叶为主,而额叶是大脑进化过程中最新形
成的脑区。它在种族发生,胚胎发育和细胞结构上与其他脑区相比有显著不同。
大量生理学实验证明,额叶综合人脑各感觉、运动区域的活动区域与外部世界发
生联系。同时,额区是神经过程转向意识过程的地方,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主体。
学习和记忆过程实验都说明额叶起主导作用。可以说它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主
要组织。而气功正是以运用意识为主导的一种自我锻炼方法,因而气功态下额叶
脑电活动有序化最为明显,有序活动强度也最高。额区活动无疑极为重要。 

就智能开发而言,左、右额叶各自脑电活动的有序化有重要意义。据估计人
的脑细胞大约有 14   10   11 个,而常人能够利用的约 10   7~10   8 个,闲
置的脑细胞功能完好,也贮存了有用的信息,只是“线路”不通,用不上。几十
余年来关于睡眠的研究告诉我们,连梦带睡的睡眠(快波睡眠)是一个学习过程。
人需要通过这个过程安排已经获得的信息,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化为己有。
观测表明,睡眠过程脑电活动的特点是若干不同频率的脑电波交替出现,具有一
定程度的有序性。而上述实验表明,气功态下脑电活动,尤其是额叶脑电活动的
有序性比睡眠态(各个阶段)高得多。因而可以预期,以额叶脑电波同步为宏观
表征的额叶脑细胞活动的某种程度上的有序化,将使人的思维、记忆、学习等各
方面的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国内外均有这方面的报道。 

其次,脑科学的研究表明,左、右脑功能不同。左脑主司逻辑思维,语言能
力等,右脑管形象思维、整体感觉和直觉等。前者的意识活动是有迹可寻的,后
者则无迹可求。一般情况下,左脑居优势,现代文明和教育加剧了这种趋势。但
研究表明,创造性的思维来自右脑。所以当前欧美各国教育界都十分重视少年儿
童的形象思维教育,用各种办法来加强右脑功能,或者用某些教育家的话来说,
保护右脑免受现行“左脑”教育方法的践踏。气功态下左、右额叶脑电同步,左、
右顶叶脑电同步,以及左右脑α活动强度趋于均衡甚至右脑占优势等效应,都有
利于发展右脑功能,开发人的创造力。这对儿童、少年的教育将极为有用。国内
外都开始在这方面作尝试。 

作为一个例证,C T Haynes等研究了创造性思维和脑电相干性之
间的关系。受试者为 23 名男性练功者(18~35 岁,练TM功)。在两周时间内
每天测量EEG(5 分+30 分+5 分)一次,作左右额叶相干性分析。在此期间
内用关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Torrance测验(语言形式A)测验受试者,
记分,求测验得分与F  3/F  4 相干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二者是相关的,相
干系数为 0   71(P<0   001),有非常显著的统计意义。图 2—14 给出了得
分(CR)和左右额叶EEG在α频段上的相关性的关系。可见,左、右半球额
叶EEG相干性增强,意味着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 

(B)灵敏性的提高与脑电活动有序化 

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感知能力的锐化,二是中枢系统对肢体运动控制的强
化。 

实践表明,尽管气功态下声光和体感刺激的皮层诱发电位明显降低,但其时
人的头脑十分清晰,感知十分灵敏,感知能力高于常态。如何理解这一现象呢?
粗略地讲,人体感知过程大致为:刺激→感觉器官→传入神经通道→皮层(特定
的区域)。皮层的反应只是一个环节,要理解上述气功现象,还需要了解气功态
下其它环节的变化。刘国隆等关于听觉有关现象的研究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他们用耳蜗电图(Ecoch G)作为听觉感受器和听神经功能状态的指
标,在屏蔽室内,用NeuropackⅡMEB—5100 测量了 13 位气功师
(20~26 岁,功龄 2~6 年)的Ecoch G。与自身练功前和练功结束后的
Ecoch G相对照,发现气功态下SP、N  1、N  2 和N  3 诸波波幅
均明显增大,这表明听觉感受器处于易化状态(变得更灵敏了)。 

同时,他们用耳后电位(PAP)作为听觉反射效应器官耳肌肉活动性的指
标,以探查气功态时的未梢效应。在和Ecoch G同样条件下,测量了 11
位气功师(男,20~30 岁,功龄 2~6 年)在练功前、练功过程中和练功结束后
的PAP,结果列于表 2—4。显然,N  1、P  2、N  2 诸波波幅均显著增
大,这意味着中耳传音系统的敏感性在气功态下显著提高。 表 2—4 练功前、
中、后PAP的改变 N  1P  2N  2 气功前 11   39   0   380   23   0
  0614   98   0   320   88   0   1919   29   0   491   28   0   30 气
功态 10   74   0   330   33    0   0514   92   0   463   64      0
  6219   05   0   414   13      0   95 气功后 10   98   0   250  
23   0   0514   89   0   261   03   0   2519   45   0   631   34   0
  34  P<0   05;   P<0   001;   P<0   001,与气功前比较
 

由于听觉是通过脑干传入皮层的,他们进一步观测了气功态下听觉诱发脑干
反应(ABER)。电极置于百会穴,其它条件同上。受试者 21 人(男 17 人,
女 4 人,21~50 岁,功龄 2~20 年)。以练功前和收功后的ABER为对照,
观察到了皮层听觉诱发电位(CAER)的改变。ABER有七个波Ⅰ~Ⅶ,它
们相应于脑干的七个活动水平。其中波Ⅰ为听神经动作电位;波Ⅱ为延髓水平上
的耳蜗核的电活动;波Ⅲ为脑桥尾侧,相当于延髓与脑桥之间的上橄榄体的电活
动;波Ⅳ为脑桥头端水平的外侧蹄系核的电活动;波Ⅴ为中脑四叠体下丘的电位
活动;波Ⅵ为相当于丘脑下部的内侧膝状体的电活动;波Ⅶ为丘脑下部至皮层的
听放射。这七个波的波幅改变值列于表 2—5。显然,波Ⅰ~波Ⅵ的波幅均明显
增大,其中波Ⅳ增长最为显著,增长了 138   42%,波Ⅵ增长得最小,增大了
41   65%。而波Ⅶ却减小了 4   47%。总的说来,在气功态下脑干处于明显的
易化(更灵敏)状态。 

表 2—5 气功态对AEBR各振幅成份易化程度的比较 (单位:μV)Ⅰ
ⅡⅢⅣⅤⅥⅦ易化平均值 (X±SE)0   06   0   030   11   0   030  
12   0   040   27   0   040   34   0   070   02   0   030   02   0  
03 易化百分数 (%)63   14   27   9871   35   20   8967   59   19  
94138   42   58   2791   93   24   5341   65   26   19-4   47   12  
52 相邻波间比较 (P值)>0   05>0   050   001<0   001<0   001<0
  001<0   001

这一系列实验结果告诉我们:气功态时在皮层有序活动增强,有序结构稳定
性提高的同时,感觉器官变得敏锐,传输通道易化。输入信号增强与感觉中枢(皮
层顶叶)内部噪声水平降低相结合,必然是人的感知能力大幅度提高。至于练功
过程中,皮层额叶与顶叶脑细胞活动的有序化→脑干易化→感受器易化的机理,
则目前还不清楚。 
感知能力的提高是人的灵敏性的前提,但还不是全部,还需要“执行”机构
效能的强化,这实际上就是中枢对肢体运动调节能力提高,它表现为意识对肌肉
的控制能力增强,既能迅速地高度放松,又能高度、迅速地收缩产生超常的肌力。
我们知道,人体各部分运动的效果决定于肌肉收缩时释放的能量和有关部分肌肉
收缩的秩序(协调性),而运动的效率则决定于后者,也就是说决定于肌肉组织
收缩运动的有序程度。观测表明,气功态下皮层体感诱发电位(SEP)降低是
和此时人的意识对身体姿态(如既放松又端正)和运动控制的加强平行的。为控
查其缘由,彭雪艳和刘国隆曾经观测了 20 位气功师在练功前、练功后和收功后
有SEP和脊髓诱发电位(EESG)。结果表明,气功态下 8 位受试者EES
G波幅明显增高(约高 32%,P<0   001),而 12 例EESG波幅显著下降
(约下降 15%,P<0   001)。前者说明气功态下脊髓中枢活动处于易化状态,
而后者则表明气功态对脊髓中枢活动起抑制作用。这种差别似乎是因为功法不同
的缘故。我们知道,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水平,是调节肌肉运动的基本条
件,而高级中枢则以易化与抑制两种形式调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活动。气功
态下脑干易化可能引起两种结果,一是脑干网状下行抑制系统被易化,导致EE
SG降低;二是脑干下行系统被易化,使EESG增强。上述观察结果为了解松
静关系和超常肌力的机理提供了线索。 

(C)皮层——皮层下中枢细胞活动有序化与对体内生理过程的自主控制。
 

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体内脏器官和组织的生理功能是受植物神经
系统支配的,一般不受意识影响。神经解剖学证明,植物神经中枢——下丘脑通
过丘脑内测背核与前额区发生关系,前额区也可以对边缘系统和下丘脑施加影
响。有关身体内部状态的信号可以以下丘脑隔核和边缘系统(海马、杏仁核)经
丘脑内测背核传到前额区。没有任何其它皮层区域功能与下丘脑有此明显的联
系。因此,所以推测,气功态中前额区功能的质变,可能接通了它现身体内部世
界的联系,使原来属于下意识的过程进入意识领域,从而接受来自内部器官的信
号,并对内脏器官进行主动调节。 

这种推测有无根据?额叶α活动的强化提供了线索。关于α波的发生,曾有
皮层一丘脑回返线路理论、丘脑中线起步点理论、丘脑机能性起步点理论等。虽
然各有侧重不同,但都一致认定丘脑在皮层α波的发生中的作用,其中丘脑内侧
与α波的发生有明显的关系。前面已指出,丘脑内侧背核是沟通前额区与下丘脑
联系中的一个决定性环节,这进一步说明前额区α优势的出现与前额——下丘脑
的接通是密切相关的。 

不仅如此,额叶脑电活动调频慢波和调幅S波的存在,为气功的作用机制提
供了另一条线索。阿尔达娃的工作证明,大脑超慢电位只能从额叶和下丘脑——
垂体系统中被记录到。有人证明下丘脑神经元中有分钟级的反应。在下丘脑促生
长激素的作用下,脑垂体的生长激素分泌曲线功率谱中也有 5、10、20 分钟周期
的超慢振荡。这提示气功态额叶脑电超慢调制波的出现可能意味着:在意识作用
下,打通了额叶—下丘脑—垂体系统的联系,从而使人对自身生理过程的控制成
为可能。 

另一方面,气功态时听觉诱发脑干反应的试验证明,在皮层脑电活动有序程
度提高的同时,脑干处于易化状态。我们知道,脑干是大脑联结人体各部分的要
道,呼吸和循环调节中枢、大脑和脊髓之间所有通路和神以核都在这里,各种意
义和功能不同的通道和神经核紧紧地排列在一起。因而气功态下脑干易化也为大
脑皮层主动调控内脏功能提供了条件。 

上面所说是从气功态下脑电活动的改变出发,提出的对某些气功现象的一些
看法。推测的成分居多,还需要大量实验证实,并不是结论。 

综言之,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大脑的功能活动;而气功之区别于其它
体育活动者,在于他以内向性运用意识为主导,来增强对自身生命运动过程的自
主控制。EEG的观测结果从多方面证明,人在练气功时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显
著不同于常态,进入了一种新的更加序的稳态——超常稳态。作为一个佐证,练
功(TM功)时耗O  2 量与清醒态、睡眠态、催眠态下的耗O  2 量不同,如
图 2—15 所示,练功时O  2 耗量比清醒态低 16%,比睡眠态低约 10%。可见,
练功态下人体内部生命活动有序性确实提高了,因而内耗降低,耗O  2 量亦明
显下降。 

超常稳态概念的建立,对于气功科学的创立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 内分泌的改变
内分泌系统是人体功能的另一个调节系统,它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和神经系统
有密切的联系。实际上,几乎所有内分泌腺都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控制,例如,
甲状腺、肾上皮质和性腺的分泌受垂体分泌的多种促激素调节,而垂体的活动又
受丘脑控制。反过来,内分泌系统的行为又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例如甲状腺激
素、皮质激素等都能影响脑的发育和功能。所以,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是整个
人体调节系统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密不可分的两个组成部分。因此,可以预
料,气功态时大脑功能状态的改变,必定伴以人体内分泌的相应变化,二者是相
辅相成的。而内分泌的改变,必将引起机体代谢、体内物理、化常有因素的动态
平衡、机体的生长和衰老等过程的变化。所以对气功锻炼引起的人体内分泌的变
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刚刚开头。下面介绍一些初
步的实验结果。 

R Jevening(1975)测量了练TM功时血浆催乳激素和血浆皮激
素的浓度。受试者分三组:(i)长期练TM功的人(12 个,3~5 年练功史);
(ii)不会练功的人(5 个);(iii)第(ii)组的人练功 3~4 个月
后再测量。受试者均为正常青年人。整个实验分三段,每段 40 分钟,即练功前、
练功时(对照组放松)、练功后。开始实验 10 分钟后抽血,以后每隔 20 分钟抽
血一次。制成血浆后用放射性免疫检验法测定。 

表 2—6 练TM功时血浆催乳激素和皮激素测量 催乳激素浓度(P<0  
05) (ng/ml)皮激素浓度(P<0   05) (μg%)睁目静休练功或
 闭目静休睁目静休睁目静休练功或 闭目静休睁目静休长期练功组 7   0±2
  27   5±2   69   6±3   45   7±1   84   3±1   24   9±1   3 对照组
7   6±2   66   9±2   37   3±2   29   6±2   110   2±2   48   9±2
  3 短期练功组 6   8±2   38   2±2   111   0±3   2///由表 2—6 可
见:(i)练TM功使血浆催乳激素浓度显著提高(同一组人,练功 3~4 月后,
功中和功后催乳激素浓度分别提高 31   6%和 50   7%)。(ii)功后变化
比功中变化大,这说明生化参数的改变有时间迟后,也说明气功态持续到收功后
一段时间。(iii)长期练功使血浆皮激素含量显著降低,功前、功中和功后
分别降低 40   6%,57   8%和 44   9%。 

血浆催乳激素浓度提高,意味着中枢神经介质多巴胺活动性降低,这和脑电
图的变化以及练功人主诉的轻松感是吻合的。血浆皮激素水平降低,将会导致肾
上腺素活动持续下降,这有助于消除忧郁感和紧张感。不仅如此,血浆皮激素会
加速蛋白质降阶,抑制免疫反应。故皮激素分泌减少,一方面使蛋白质更新率降
低,延缓人体衰老过程;另一方面将强化免疫功能,增强防病能力。 
兰州空军医院胡明友等观测了真气运行法对少年内分泌的影响。观测对象为
在校健康学生,男 18 人,女 39 人,共 67 人,年龄为 13~16 岁。分别在开始学
习真气运行法前和练功 90 天以后抽取血样,分离血清,然后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测量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  3)、甲状腺素(T  4)、皮质醇和生长激素
的改变。结果列于表 2—7。 表 2—7 真气运行法对少年内分泌的影响 T  3
(ng/ml)T  4(ng/ml)皮质醇(ng/ml)HGH(ng/m
l)学功前 练功 90 天后 P1   81±0   36   1   03±0   21  <0   00114
  71±3   47   12   17±3   69  <0   00115   99±4   33   12   43±4
  97  <0   0017   11±5   4   8   86±6   16  >0   05

可见,皮激素含量明显降低,这和TM功的观测结果定性一致。和T  3
和T  4 的含量降低,我们知道甲状腺激素对于肌体代谢等有调节作用,T  3
和T  4 含量降低,意味着基础代谢率降低,这和Wallace等关于氧耗量
测量的结果相符。生长激素的含量略有增加,但无统计意义。 

Jevening等(1975)还测量了 12 种血浆氨基酸的浓度。受试者 12
人,其中 7 人长期练功,5 人为对照组,没练功气功。血浆用Beckman121
型氨基酸分析仪测定,误差在±5%以内。测量结果表明,12 种中性和酸性血浆
氨基酸中只有苯丙氨酸(Phenylail-nine)在练功时有显著改变,
其他没有统计意义的变化。长期练功组功前、功后和功中苯基丙氨酸含量分别为:
0   093±0   006,0   112±0   011,0   108±0   011(mM)。与功前相
比,练功时和练功后苯基丙氨酸浓度分别提高 20   4%和 16   1%(P<0  
01)。 

Wallace,Wallace和Benson测量过练TM功时动脉血
液的P  O  2  、 P  CO  2  、pH以及乳酸含量。他们用 1 毫升
1%的来多卡因(Xylocaine)在受试者前臂(臂从幕布缝中伸出)作
局部麻醉,用针头插入臂动脉,引入导管,每 10 分钟抽 3c c血,进行测量。
结果表明,P  O  2   P  CO  2  在练功时没有显著变化,而pH
值和乳酸含量的改变是具有统计意义的,具体结果列于下表。 

表 2—8 练TM功时动脉血液的PH值及乳酸含量 

n练功前练功过程中练功后练功时与 练功前比较PH107   421±0  
0227   413±0   0247   429±0   025P<0   05 乳酸浓度 (mg/100m
l)811   4±4   18   0±2   67   3±2   0P<0   05 可见,练功时血液
pH值稍有降低,血液乳酸含量明显降低。Piffs实验证明忧郁性神经病患
者血液乳酸含量由于紧张而升高。注入乳酸盐离子会使任何人变得忧郁、紧张,
而注射Ca  ++ 可以缓解病人的忧郁情绪。Piffs指出,这是因为血
液乳酸含量升高会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而过多的肾上腺素会导致人紧张、忧郁。
据此,练TM功引起的血液乳酸浓度降低意味着肾上腺素含量下降,使人情绪轻
松,解除忧郁。这和练功者的主诉,以及脑电图测量的结果相吻合。 

R Lomgel等测量了练TM功的人在练功前后,以及不会TM功的人
在静休前后,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代谢水平的改变。结果发现:(i)与不
练功的人相比,练功人五羟色胺代谢水平显著提高,提高了约 228   4%;而去
甲肾上腺的代谢水平明显降低,减小了约 44   4%。(ii)练功前与练功过
程相比,练功过程中五羟色胺代谢水平高于练功前,而练功过程中去甲肾上腺素
的代谢水平亦高于练功前,这是由于练功时精神集中的缘故。上述改变意味着中
枢神经活动有明显改善,表现为紧张感、忧郁感消失,代之以宁静、安详和舒适。
同时,精神又比较集中。 

综言之,与脑电活动有序化相应,气功态时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也发生了
相应的变化。因而人本生化参数,从血浆内种种激素的含量、中枢神经介质的代
谢水平、CaMP到血浆内某些氨基酸的含量、pH值、微量元素锌的含量等都
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种改变和功法的种类有密切关系。气功态下人体内分泌的
改变对于认识气功对人体生命运动的影响十分重要,然而目前的工作还相当零
散。不过已可以从中看出端倪。

第四节 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在第一章第二节Ⅳ和Ⅴ中分别讨论了气功外气对细胞和动物机体免疫功能
的良性作用,实验的结果是十分肯定的。那么,气功锻炼本身对于人体免疫功能
的影响怎样呢?华西医科学大学袁必文等和李文珠等合作,对练智能气功 2 年以
上的气功师(33 人,64   5±1   0 岁)和参加智能功学习班(20 天班)的病
人(21 人,55±0   5 岁,多种慢性病)在练功前、练功中(学习班第 10 天)
和练功后(第 20 天)的免疫功能作了比较系统的观测。设置了两个对照组,一
为健康献血员(52 人,33   5±0   5 岁),另一对照组为未练功的健康老年人
(54 人,63   01±0   99 岁)。 
实验选择了 80 年代提出并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的自身花结率(ARFT)、
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C3bR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ICR)
等三个参数来表征人体免疫功能的状态。 

实验时,从肝素抗凝血标本中收集少许自身血浆,然后按文献方法从血标本
中分离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分别洗涤和制备所需浓度的细胞悬液,进行三项花环
检测。 

红细胞C3b受体花环(RC3bR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RICR)
的检测按照郭峰法,采用成都中医学院酵母试剂;自身花环形成试验(ARFT)
的检测按照陈平等采用的方法。红细胞免疫两种花环,均以红细胞粘结 2 个或 2
个以上酵母为花环;自身花环以淋巴细胞粘结 3 个或 3 个以上自身红细胞为花环。
三者均计数 200 个待测细胞,然后计算花环率。 

实验结果见表 2—9~表 2—13。表 2—9 列出了气功师、病人学功前和学功


后、健康老人、献血员等 5 个组 3 项指标的检测结果。而表 2—10 则是 5 组 3
项免疫功能指标的两两比较。可见:(1)智能气功师(练功 2 年以上者)三项
免疫功能指标均极其明显地高于健康组未练功的老人(年龄相当)和健康的献血
员(健康老人和献血员的免疫功能指标无统计差异);(2)慢性病人在练功前
3 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健康老人和健康献血员;(3)免疫功能指标低下的慢性病
人学智能功 20 天以后,三项免疫功能指标均达到健康老人和献血员的水平,其
中RC3bRR甚至高于健康人水平(有统计意义)。 

表 2—9 各组群体三种花环率结果比较 

组别例数RC3bRRRICR%ARFT%气功师 病人(功前) 病人
(功后) 老人 献血员 33   21   21   54   5322   42±2   75   15   81
±1   91   19   19±1   44   17   68±3   42   17   53±3   2711   20
±1   72   6   0±1   05   7   29±1   38   7   61±1   67   7   53±2
  1921   40±3   97   15   5±3   79   18   48±4   07   18   30±3
  71   17   30±4   72

表 2—10 各组间花环率两两比较的差异 

对比照别PRC3bRRRICRARFT气功师——病人(功前)0  
00000   00000   0000 气功师——老人 0   00000   00000   0004 气功师——
献血员 0   00000   00000   0000 病人(功前)——老人 0   00470   00010
  0057 病人(功前)——献血员 0   01310   00010   0320 老人——献血员 0
  63940   80440   4001

表 2—11 列出了病人在练功前、练功中和练功后三种花环率的观测结果。

可见:(1)练功后和练功前相比(a:c),病人的三项免疫功能指标都
有明显提高(P<0   01);(2)RC3bRR似乎是一种快速反应指标,病人
在练功中和练功前(a:b)相比有显著差异,但练功后与练功中相比(b:c)
无统计差异;(3)RICR似乎是一种慢反应指标,练功中与练功前相比(a:
b)无统计差异,但练功后与练功中相比,有明显差异。而ARFT的灵敏性似
乎居中。 

表 2—11 病人学功不同阶段三种花环率结果比较 检测项目练功阶段花环
率PRC3bRR功前a 功中b 功后c15   81±1   91   18   76±1   22
  19   19±1   44<0   01(a:b) <0   01(a:c) >0   05(b:
c)RICR功前 功中 功后 6   0±1   05   6   14±0   79   7   29±
1   38>0   05(a:b) <0   01(a:c) <0   01(b:c)ARF
T功前 功中 功后 15   52±3   79   16   67±3   71   18   48±4   07
<0   05(a:b) <0   01(a:c) <0   01(b:c)为了进一步确
证气功师比健康人的免疫功能高,将两组随机混编,随机抽样,用双盲法作 3
项免疫功能指标检测,结果列于

表 2—12。它进一步证实:练智能功的气功师免疫功能确实明显高于健康老
人。 

表 2—12 气功师与未练功老人同批检测结果比较 检验项目组别(例数)花
环率PRC3bRR气功师(17 人) 老人(9 人)23   94±2   47   19   94
±3   34<0   01  RICR气功师 老人 11   03±1   59   9   5±1   56
<0   05  ARFT气功师 老人 22   71±4   11   18   56±3   59<0  
05 进而,两个月后袁必文等又对 17 位气功师的免疫功能进行了重复抽检,结果
列于表 2—13。可见(i)两次RICR,ARFT无统计差异;(ii)第 2
次检查中RC3bRR明显高于第 1 次(P=0   0017),其原因是第二次采血
时,这 17 位气功师正在组场。
由此看来:(1)智能气功师免疫功能状态是稳定的;(2)组场对于人的免
疫功能有明显的良性效应;(3)再一次证明RC3bRR是一个比较灵敏的免疫
功能指标。 

表 2—13 17 例气功师重复检测结果比较 检测项目次序花环率PRC3b
RR第一次 第二次  21   59±2   07   23   94±2   470   0017  RIC
R第一次 第二次  10   9±1   91   11   03±1   590   7862  ARFT
第一次 第二次  23   29±3   77   23   71±4   110   5517  

第二次采血时,恰逢组场,血标本是在组场状态下采集的。

第五节 更有效的调控
气功态时脑细胞活动有序化、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的改善,必然大大提高
人体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使自身的生理过程处于更有效的稳态,而心理状态亦
趋于平稳。 

气功态下人体生理过程的效率可以用基础代谢率来估计。为此,Walla
ce和Benson于 1970 年和 1972 年先后做过两批实验(样本分别为 27 人
和 36 人),测定练TM功的人在练功前、练功时和收功后氧耗量和二氧化碳排
出量的变化。发现练TM功的人一进入气功态,氧耗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就显著
降低(分别下降 16%和 14   6%)。一旦收功,O  2 和CO  2 的排出量立
即回升,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氧耗量的降低意味着人体基础代谢率降低,机体活
动处于高效率状态。 

在气功态下测得的氧耗量的改变(与功前相比)和睡眠态、催眠态时氧耗量
变化的比较后发现,从基础代谢水平来看,气功态下人体代谢处于一种不同于睡
眠态、催眠态的新的功能状态。此时,人是清醒的,但基础代谢水平比睡眠态低
约 10%。这说明气功态是一种高效能的功能态。这和内分泌的改变及EEG的
有序化是一致的。 

P W Corey(1973)也用BenedictA型面具做了开环系统
实验,所得气体样品用BeckmanGC-2A气相层析仪进行分析,结果表
明练功状态下氧耗量比功前时期下降下 19   8%(P=0   0034),定性重复
了Wallace和Benson的结果。 
气功态下人体的自我调控能惫的提高,可以用皮肤电特性的改变来说明。

Ⅰ 气功态下皮肤电阻的改变

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皮肤电阻和人的生理、心理状态有关,紧张和忧
虑将使皮肤电阻降低,而放松、安宁与皮肤电阻成正相关。因此,当人们试图观
察气功锻炼的客观效果时,很自然就想到要测量一下皮肤电阻的改变。 Wen
ger和Bagchi在 1961 年印度观测过练瑜伽功的人皮肤电阻,发现无论
在练功还是静功时,手掌皮肤电阻都有明显的上升。 

Wallace(1970)测量了 15 个练TM功的人(练功历史从 1 周到 9
年)手掌皮肤电阻在练功前、练功过程中和练功后的变化。所用探头是银—氯化
银电极,在所用电流(50 微安)下其极化效应可以忽略不计。结果得到功前、
练功时和练功后皮肤电阻平均值分别为:91   0KΩ(千欧姆)、232   6KΩ
和 120   2KΩ(P<0   001),练功状态下皮电阻比练功前高 155   6%。其
中最大变化者,功中皮电阻比功前增加 500%。 

J Janby(1973)测量 8 位练TM功的人的皮电阻,电极置于手掌和
无名指(左手)连续测量,实验室噪声水平很低。结果皮电阻从功前的 107KΩ
增至 431KΩ,增大 302   8%(P<0   001)。 

上述皮电阻的变化均以自身静休态为对照。后来G Laurie(1973)
用 10 个不会练功的人(静休)作为对照组,实验组 10 人均练TM功,历史从 4
周到 11 年半。方法与Wallace相似,但电流更小,为 8 微安(直流)。
结果发现差异十分显著。气功态下皮电阻平均值为 191   0KΩ,为常人(80
  3KΩ)的 2   38 倍(P<0   01)。不仅如此,练功人练功后皮扶电阻亦
远高于对照组,这说明这种练功效应是可以获得的。 

M A West(1973)设计了另一组实验。他对同一组练功者(10 人,
19~23 岁,都是大学生)测量了不同状态下(练功、阅读、听音乐和静休)手
掌的皮肤电阻。所用探头为银—氯化银微电极,电流为 8 微安(直流),连续测
量。表 2—14 是四种状态下皮肤电阻的改变量(与初始状态相比气功态比其它三
种状态大得多(P<0   01)。 
表 2—14 四种状态下皮电阻变化幅度 状态气功态(KΩ)阅读(KΩ)音
乐(KΩ)静休(KΩ)均值 183   9225   8236   1441   38

Ⅱ 皮肤电阻对刺激的反应

实验表明气功锻炼有益于人的情绪稳定,不易冲动,也不易因紧张而衰弱。
然而这都是练功人的主观经验。作为客观检验,D W Orem-gohns
on对练TM功的人做了皮肤电阻自发涨落(GSR)和GSR适应性实验。 

自发GSR是皮肤电阻与噪声及人体运动无关的一种波动。心理学实验证明
GSR频率是确定人紧张程度或情绪不安定性的一个指标。人在发怒或恐惧时,
GSR频率增高;当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代谢水平上升时,GSR频率也增
高。种种刺激和环境紧张因素都会使自以GSR频率升高。在给定环境中,情绪
稳定的人的GSR频率总是比不安的人低。此外,自发GSR的频率与GSR适
应性有关。情绪稳定的人对GSR的适应速率比不稳定的人快,能快速适就的人
一般比较外向。而且实验证明,心理正常的人对GSR的适应速度显著高于精神
分裂症患者。因此气功态下GSR和GSR适应性试验是很有意义的。 

Orem-gohnson做了两批实验(EXPⅠ和EXPⅡ),每批两
组,每组 8 人。在EXPⅠ中,实验组(练TM功)和对照组(不练功)均为 3
女 5 男,大学文化水平,练功组平均年龄 24 岁,对照组 28 岁。平均练功历史
15 个月,在EXPⅡ中,练功组(3 女 5 男)平均年龄 24 岁,练功时间 24 个月;
对照组(2 女 6 男)平均年龄 23 岁。 

扩音机发出的声音(100dB,3000Hz,持续时间 0   5 秒,间隔时间 10~


190 秒)通过耳机给每个受试者以剌激。银电极放置在手掌和中指上,受试者先
睁目静休 10 分钟,然后练功(实验组)或闭目静休(对照组)10 分钟,最后睁
目静休 10 分钟。在整个过程中连续记录皮肤电阻的变化。 

适应性实验的结果发现,从皮电阻起伏幅度均值来看,二者无统计差异。但
是练功组适应速度比对照组快得多。练TM功的人平均经过 11 次剌激后即达到
“适应”水平,而对照组平均需 26   1 次(P<0   01,t=3   13)。第一
声剌激引起的皮电阻波动数练功组为 1   00±0   92,而对照组为 2   25±1
  28(P<0   05,t=2   23)。 表 2—15 给出了两批实验测得的自发G
SR频率(幅度超过 100 欧姆,单位为次/10 分)。显然练功组练功时的自发
GSR频率比对照组低得多。 两批实验练功时每 10 分钟GSR频率分别是对
照组的 33   64%和 9   13%。这两批实验的差异可能反映了功夫的深浅。 

表 2—15 自发GSR颇率的变化(次/10 分) 基础皮电阻 (KΩ)练


功或闭目静休睁目静休Exp Ⅰ练功组 对照组 t检验 45   3±9   7  
44   2±7   6  无意义 6   14±6   90(P<0   05)  18   25±10   56
 t=2   568   71±4   57(P<0   05)  21   0±11   77  t=2   57
Exp Ⅱ练功组 对照组 t检验 41   0±11   8   38   8±14   3  无意
义 2   65±2   34(P<0   01)  29   13±20   86  t=3   559   75±
3   43(P<0   01)  34   25±20   14  t=3   37

Orem-Gohnson的实验是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做的,差不多与此
同时,G G Wilcox在澳大利亚南威尔士大学做了类似的实验,用 95
dB,1500Hz的声刺激(每次持续 1 秒),连续测量皮电阻变化,得到了与O
rem-Gohnson一致(定性)的结果。 

1974 年,E Berken用和Orem-Gohnson相同的方法,
做了更细致的实验。他将受试者分成四组:(A)实验组,24 人,第一次测理
时,尚未学TM功,学会TM功一周后,作第二次测量;(B)对照组,不练功,
25 人;(C)练TM功有 2 个月历史的人,10 个;(D)练功 2   05 年(平均)
的人,7 人。实验结果列于表 2—16。 

表 2—16GRS频率(次/分)和适应性(次) 组别N频率(次/分) 
 

前后适应性(次) 前后对照组 实验组(A) 实验组(B) 实验组(C)
25   24   10   72   86±1   72   1   56±2   88  / /2   98±1   23
  2   44±1   63   2   50±2   43   2   00±1   5211   8±6   7   20
  3±10   3  / /11   7±7   5   10   1±7   1   10   5±7   7   6
  8±3   1 这里的前、后对(A)组来讲是学会TM前后。 统计检验表明,
学会TM功前后GSR频率和适应性改变是有统计意义的(P<0   05,P<0
  01)。练功组(A)与对照组相比,GSR频率和适应性的改变也是有统计
意义的(P<0   01)。但练功 1 周,练功 2 个月和练功 2 年多的人的GSR和
适应性实验结果的差异没有统计意义。 
所有这些实验都证明,气功态下的自发GSR频率比常人显著降低,而刺激
适应速率明显提高。 

总之,皮肤电特性试验证明,气功态时,人对自身生理和心理过程的控制能
力大大提高,身心高度协调,这对人的身心健康是大有的裨益的。 

应该指出,这些实验所观测的都是常态功能、常态调控的改变。气功锻炼引
起的自我调控能力的改变不仅限于此。比如,心理学家Green夫妇,曾对瑜
伽师Swami作过严格的观测,他可以自主地使自己的心跳加速,高达 300
次/分(相当于房颤)而神急自苦,毫无病态。又如,1968 年国外曾报道过一
次实验,将一各瑜伽师埋在地下的坑里,坑内仅放 5 升蒸馏水,以温润坑内空气。
瑜伽师端坐在坑穴里,封闭坑穴。经 8 昼夜后,打开坑穴,他仍端坐在原处,反
应迟钝。实验开始时,测得体温为 37   2℃,开坑时体温降至 34   8℃(坑穴
温度为 24~33℃),2 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心电图监测表明,坑穴封闭 2 小时
后心率加快,最高达 250 次/分。次日晚就记录不到心电信号,直到第 8 天预定
实验结束前半小时,又出现心电信号,心率为 142 次/分。8 天内此人体重下降
了 4   5 公斤,血糖降低,尿素含量则有所增加。实验结束后,生活如常。这位
瑜伽师对自身生理过程的自主控制能力,远远超出了现代生理学所能想象的水
平。

第六节 更灵敏、更智慧
如果说生理功能的改善是气功实践使得人对自身系统内环境的调控能力提
高的表现,那么,对于人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来说,气功的效益表现为对环境
的适应性增强,变得更灵敏,更智 慧了。 

关于气功开发人体智能的事实,国内外均有不少报道。但从科学实验的观点
来看,做得比较系统统的,还是欧美一些研究单位关于TM功的一系列实验。现
择其要而分述于下。

Ⅰ 关于反应时间的试验

反应时间指发出一个信号后完成规定动作所需要的时间,它表征人的感觉一
决策一执行过程的效率,可用以衡量人的灵敏性。这种实验大体可分两类:简单
反应时间和复杂的感觉一执行过程。 
一、简单反应时间(RT)实验 

通常用一个带按纽的反应时间测量装置,受试者坐着把一个手指(惯用手)
放在按纽上,以随机光刺激(或声音)为动作信号要求受试者一见(或听到)信
号立即按按纽。光信号随机发生由实验者确定其平均频率。随量从信号发生到动
作完成的时间间隔,以此为反应时间。 

R·Shawt和D·Kolb在得克萨斯大学选了 25 名学生(练TM功
3~24 个月)为实验组,同时选性别,年龄与之相当的 25 名学生(不练功)为
对照组,用上述方法做了试验。实验程序是一开始测量 100 次,然后静坐(TM
组)或静休(对照组)20 分钟,继而睁眼静休 5 分钟,最后再测 100 次,结果
表明,TM组在练功前平均反应时间为 349ms,而练功后为 296ms;对照组
静休前后平均反应时间分别为 468ms和 534ms。可见:(i)练TM功的人
反应时间(统计地)显著低于对照组;(ii)练TM功后平均反应时间比练功
前短(统计有意义)。 

S·Appelle和L·E·Oswald在纽约州立大学以学生为对象
做了类似的实验,不过运作信号为 2000Hz的声刺激。受试者均为学生,分三
组,每组 15 人。实验组由练TM功的人组成(功龄 6 个月至 6 年),对照组由
不会TM功的人组成,分两组,一组静休,另一组在练功 20 分钟期间完成规定
任务。结果表明,实验组练功前后平均反应时间均为 226ms,对照组完成规定
任务前后分别为 251ms和 238ms,而静休组静休前后分别为 249ms和 247
ms。可见练TM功的人平均反应时间显著小于两个对照组,但练功前后似无变
化。这和Shaw的实验不同。 

W·Orme-Johson等做了进一步测试,受试者分三组,Ⅰ组 25
人为练功学生,功龄从 9 到 64 个月,平均 28   9 月。17 名男学生,8 名女学生,
平均年龄 23   1 岁。Ⅱ组 25 人为未学功学生,14 男 11 女,平均年龄 21   8
岁。第Ⅲ组 53 人为TM功教师。实验分四天进行,测四次。第Ⅰ、Ⅱ组的安排
分别为第一天练功或静休前后各测量 100 次,第二天均在仰卧前后各测 100 次。
第三和第四天分别和第一、第二天相同。实验结果表明,对照组静休前后反应时
间的差别无统计意义。实验组Ⅲ组功前后平均反应时间分别为 144ms和 378m
s,有显著差别。实验组Ⅰ的测量结果列于表 2—17。 

表 2—17TM组简单反应时间实验结果P<0   001  
反应时 间(ms)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功前功后功前功后功前功后
功前功后均值 标准差 444   53413   50436   64478   77452   57419   58448
  67417   65

显然,对于练功人来说,练功后反应时间明显小于练功前(P〈0   001),
功龄越长,反应时间越短,不论功前还是功后都是这样。与对照组相比,不论功
前还是功后,练功人的反应时间均小于不练功的人。这说明,练TM功加快了人
的感知一决策一执行过程的速度,变得更显敏。 

二、复杂操作实验 

1971 年K·S·Blasdell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了镜星追踪实
验(Mirrow Star-Tracing Test),这是一种手眼协
同操作试验,要求快速、准确。受试者为该校学生,试验组 8 人是练TM功的,
对照组 10 人不练功,实验前练功组练功 20 分钟,对照组静坐 20 分钟,然后开
始测试。结果练功组完成任务平均需时 67   05 秒,有 21   13 个错误。对照组
平均需时 104。30 秒,有 39   28 个错误。显然,练功组操作速度比对照组快(P
=0   036)而且准确(P=0   034)。 

三、感觉——操作实验 

1974 年A·G·P·Rimol在普林斯顿大学用Labyrinth游
戏机做了一个感觉—操作实验。匣子里装有两块可活动的板,由两个手柄控制,
一块板可左右运动,一块板可前后移动。板上用障碍物围成一条路线,沿路有
60 个孔。将一个金属球放在第一个孔里,要求受试者操作手柄使小球从第一个
孔沿规定路线滚进第 60 个孔,但中途不落入其他孔。这要求准确的感觉以及快
速而准确的操作。为减小难度便于获高的分数,堵塞了 9 个孔。 

受试者为 36 名 18 至 24 岁的男学生,21 人练TM功为实验组,15 人不练功


为对照组,实验组又分为Ⅰ组(12 人)和Ⅱ组(9 人)。实验过程如下,一开始
各组均玩 5 分钟,然后实验组Ⅰ练功 20 分钟,实验组Ⅱ和对照组均静休 20 分钟,
然后再做游戏 5 分钟。结果用得分表示。结果见表 2—18。统计分析表明,对照
组休息前后得分统计分差别,练功者功后得分与练功者休息后得分有显著性差异
(P<0   001),总的平均得分练功组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41)。 

表 2—18 感觉一操作实验结果 
得分Ⅰ组(12)Ⅱ组(9)对照组(15)长效对比功前功后休前休后休前休
后练功组 (21)对照组 (15)均值 S D9   72   6   4514   44   6
  678   89   3   9811   14   3   866   69   2   288   32   2   879  
36   5   426   69   2   28

这个实验和Blardell的实验都证明,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效果来
看,练TM功对人的感觉—操作效率(速度和准确性)均有明显的提高。 

Ⅱ 关于智力的试验

什么是智力?这个问题从来没有得到过满意的回答。有人定义它为对新环境
的适应能力;有人认为它是学习能力;还有人认为它是处理复杂和抽象事实的能
力。目前心理学家似乎已经达成了这个的默契,即毋需对智力下定义也能对智力
的测量做一些有益的事。测量的方法就是各种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它产生于人们按他们的能力分类的需
要。现代智力测验的趋向是把智力看作是多方面的能力,设计了各种单独的测验
来测量人的多方面的能力,以描述一个人的智力的各个测面,而不是去简单地确
定他是聪明还是不聪明。目前,智力测验的类型很多。但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智
力测验,测量结果是否有实用价值,取决于测试问题的编制是否与目标相适应。
因而测试项目必须按一定的要求标准化。在美国标准化的智力测验是Stand
ford-Binet测验和Wechsler测验,它们都有婴儿、儿童、成
人之别。这两个系列的标准测验已被许多国家改变使用。必须指出,智力测验的
结果和文化背景有很大关系,因而把一个国家的标准测验引用于另一国家时,必
须作适当的修改。把美国的标准应用于我国时尤其要注意,因为东西方文化背景
的差异很大。这里有大量研究、调查工作要做。 

关于智力结构,目前尚无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智力与年龄有关。在
儿童时期,智力随年龄迅速增长。青年期以后虽然发展速度较慢,但仍在继续发
展。到老年期,有一部分智力(比如与速度有关的项目)迅速衰退,而部分智力
并不明显地衰退,甚至略有增长。有人把老年期迅速衰退的智力称为“液态”智
力(fluid intelligence)。总的说来,人到晚年,智力总
是衰退的。最新的研究表明,智力的某种衰退模式能够预报死亡。特别是词汇量、
识别词之间相似性能力以及识别数目与符号配对速度和准确性的能力,这三种测
验都出现急剧衰退时,五年内死亡的概率很大。这种联系是在身体健康(没什么
病)的老年人测试时发现的,与这个人的实际年龄没有任何关系。看来智力衰退
模式表征着大脑机能的某种变化,这种变化预示着死亡。而这种变化目前还无法
用物理的或生理的方法来检测。换言之,行为或智力的测验在发现大脑机能障碍
方面比物理的或生理的检测更为灵敏、可靠。这一点是非常有意义的,对于气功
研究来说尤其如此。 

荷兰的A·Tjoa(1972)用纵向法研究了一年时间内练TM功引起的神
经紧张程度和智力变化。测试对象都是中学生,7 名是坚持练TM功的,7 名不
规则的练功者,6 名不练功的作为对照。神经紧张程度用衡量神经不稳定性的V
ragenlijst法测定,智力测验用美国功效测试的德语修正版中的图象
测试题,以测定液态智力的发展。受试者年龄为 16~18 岁,一开始测一次,一
年后再测一次。结果发现坚持练TM功使得神经紧张程度显著减轻(P〈0   01),
而“液态”智力则显著提高(P<0   001)。 

1975 年A·Tjoa用同样的方法做了进一步试验,时间跨度为 16 个月,


受试者仍为高中生,样本扩大了,练功组为 36 人,没有坚持练功的作为对照组,
有 28 人。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练功组的神经紧张程度显著减轻(P<0
  01),身体神经不稳定性明显降低(P<0   005),而液态智力显著增长(P
<0   05)。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西苑医院老年学研究室孙福立等正在进行气功锻炼与老
年智力变化模式的关系的实验,这无论对气功学还是老年人都是很有意义的。

Ⅲ 关于学习和记忆能力的试验

广义而言,学习是指由环境方面的事变而引起的个体的行为的改变。学习有
多种形式,大致可分为条件反应学习、工具式学习(尝试与错误的学习)和语言
学习三大类。对人来说,语言学习是主要形式,这又和记忆密切相关。就目前所
知,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记忆系统,即感觉记忆、短时间记忆和长时记忆。三者的
信息的组织方式各不相同,但是,无论是哪种记忆系统,也不论是哪种学习形式,
都是大脑功能状态所决定的。大脑功能状态的优化,必定导致学习和记忆能力的
强化。因此,气功锻炼和学习、记忆的能力应该呈正相关。 

为研究TM功对学习和记忆能力的作用,A·I·Abrams在加州大学
Berkley分校做了实验。实验由三次对偶联系学习和回忆构成,每次间隔
一周。练功组(TM)10 人,功龄平均 28 个月,刚开始练功的人 6 名功龄小于
3 个月(BTM);不练功的 12 人,作为对照(NM)。这些人中 20 人参加第
二阶段试验,14 人参加第三阶段试验。第一次测试时,用两个对偶联系学习表
学到 100%的水平,一个表是高度相似的,难度较高;另一个相似程度相当低,
较容易。第二次测试用一中等难度的表。每人随机地安排静休、练功或学习 25
分钟,然后测量其记忆。第三次测试时要求回忆第二次测试用的表。实验结果列
于表 2—19 和表 2—20。 

表 2—19 第一、二次对偶联系学习回答正确的数目 

组别第一次测试第二次测试表 1(高难度)表 2(低难度)表 3(中等难度)


N均值S DN均值S DN均值S DTM BTM NM10   6   1227  
90   19   00   18   5010   32   8   63   9   136   2   448   60   38
  00   39   008   39   1   50   14   658   4   830   17   28   00  
24   7312   65   3   16   12   10 表 2—20 用测试表 3 所作记忆实验正确的
数目 组别间隔 25 分钟(第二次测试)间隔一周(第三次测试)N均值S D
N均值S DTM BTM NM8   4   86   50   3   25   3   882   54
  2   21   3   376   3   55   17   3   33   2   832   59   1   25   1
  37

可见练TM功的人在对偶联系学习过程中学得较快,而且记忆(无论是短期
还是长期)力也较强。这说明练TM功使人的学习效率提高了,记忆能力增强了。
 

差不多同时,D·E·Miskimn在加拿大Alberta大学做了一
种实验——迷宫学习实验。练功组和对照组各 10 人,均为在同样的人群(练功
和不练功)随机选取的。结果,练功组达到规定标准所需的次数是 10   1 次,
而对照组为 22   0 次(P<0   01)。而且每一次练功组的错误数目比对照组
低得多。这说明练TM功确实显著提高了人们的学习能力。 

A·I·Abrams把受试者分为三组,即长期练TM功的、短期练功的
和对照组(不练功的),在同样条件下对他们作了Wilcoxon测验,结果
发现长期练TM功的人,无论短期记忆,还是长期记忆,其记忆力均明显优于不
练功的人。但初练功的人记忆力似乎没有明显的变化。看来,记忆力的改善是大
量气功态的经验积累所致。 
为了考察练TM功对于思维组合和记忆(再组合)的能力的影响,D·E·M
iskiman做了进一步试验。受试者分为两组,练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60 个。练功组的人每天练两次功,对照组的人则每天静休二次,时间相同。第
一次测量后 40 天再次测量。测量方法是用两种词表(随机的和群集的)给受试
者学习,经过不同的时间间隔(2、4 和 6 分钟),测其记忆情况,所得结果用
群集指数(Index of Clustering)D表征。结果列于表 2
—21  

D=观测到的重复数-期望的重复数最高重复数-最低重复数 方差分析
表明练功组—对照组、随机词表—群集词表,记忆时间间隔、同一个人测试前后
等测量结果均有显著性差异(P<0   001)。这个实验表明练TM功提高了人
的思维组合能力、记忆能力和抽象思维的品质。 

表 2—21 群集指数的测试结果 组别测试前测试后(40 天)间隔间隔 2 分 4


分 6 分 2 分 4 分 6 分练功组随机表 群集表 0   51   0   590   43   0   510
  33   0   430   68   0   700   67   0   690   65   0   68 对照组随机
表 群集表 0   50   0   600   43   0   510   33   0   440   60   0  
660   67   0   690   65   0   68

Ⅳ 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试验

一般认为创造性思维属于右脑的功能行为。脑电测量表明,气功态下左右额
叶脑电活动的相干性增强,这提示气功实践不仅能改善一般的学习和记忆的能
力,而且有可能提高人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为证实这一点,美国加州大学长滩
分校心理系M·J·McCallum考察了练TM功对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所用方法是Torrance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语言形式A。受试
者为刚开始练TM功的人 41 名,和长期练TM功的人 44 名。两组人员在年龄、
性别、教育程度和收入等方面大致相当。TTCT分七个阶段,可得三种能力的
分数:语言流畅性、灵活性以及独创性。结果列于表 2—22。可见练TM功显著
地改善了人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表 2—22Torranco创造性思维测验结果 
实验组对照组均值SD均值SDP语言流畅性 灵活性 独创性 60   6  
72   4   63   013   1   13   9   13   946   1   56   5   53   210   6
  13   2   10   4<0   01  <0   01  <0   01

Ⅴ 智能功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

宋立功对华夏智能气功中心培训部辅导员班 54、55 两期中 84 名具有初中以


上文化程度的学员进行了卡特尔 16 种个性因素(PF)测试。测试分别在入学
前(93   10   5 和 93   11   4)和结业前夕(93   10   26 和 93   11   22)
进行。采用 1981 年辽宁修订本测题,以华东师大修订的我国常模为参照点。 
16 个个性因素为: 乐群性(A)、聪慧性(B)、稳定性(C)、恃强性(E)、
 兴奋性(F)、有恒性(G)、敢为性(H)、敏感性(I)、 怀疑性(L)、
幻想性(M)、世故性(N)、忧虑性(O)、 实验性(Q  1)、依赖性(Q
  2)、自律性(Q  3)、紧张性(Q  4)。 按卡特尔的经验公式,由 16
PF可以通过计算推测出次级人格因素和应用人格因素,四种次级人格因素是:
适应焦虑性(X  1)、内向—外向性(X  2)、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X
  3)和怯懦—果断型(X  4);四种应用性人格因素是:心理健康因素(Y
  1)、专业成就因素(Y  2)、创造性因素(Y  3)和在新环境中的成长
能力因素(Y  4)。测试结果见表 2—23,表中X  1、S  1 为练功前的均
值和方差,X  2、S  2 为练功后的均值和方差。 

表 2—23 智能功对人格因素的影响 YSX1S1X2S2tP<A5  
6744191   7483675   3604651   8795891   235162B5   0697681   7373515
  4767441   8472281   206936C6   3488383   8323557   220931   6593724
  247721   01E5   6511631   7834346   1627911   6128882   570979F5
  220931   7547366   6511632   8948692   296462G6   279871   7629996
  5348841   4442971   234796H6   0465121   885736   8139541   8268773
  898815   01I5   4883731   8473385   1046511   823803-2   061033L
4   6395351   5545344   4651171   702923-  8989747M5   7906981  
6075136   0348841   7484061   250454N5   3438381   5232115   3372091
  6397-7   309047E-02O5   52   0101494   7674421   890456-3  
418252   01Q15   6395351   4460275   7325591   458132   5515891Q25
  6627911   5819515   6046511   579513-  3343313Q36   4651171  
3528416   9069771   4912762   674294   01Q45   5697681   7356774  
8372092   062176-3   057134   01X14   8337221   8929213   8697672  
031387-4   691601   01X25   7893031   9770546   3674422   0205633  
261374   01X33   870931   6413894   4453491   6860353   668329   01
X45   5604661   3512485   8953491   5801032   070416Y122   55  
51056125   267445   8258144   349583   01Y260   488388   86785964  
162798   490573   832806   01Y383   430238   45168984   755813  
1116511   572483Y423   593023   51534224   267443   4284161   861681
N=84P值未列P>0   05  

可见,在基本人格因素方面,稳定性(C)、敢为性(H)、自律性(Q 
3)有明显提高,而忧虑性(O)和紧张性(Q  4)显著下降;在测算所得次
级人格因素方面,适应性(X  1)提高,向外向性(X  2)转化,且变得更
倾向于安详机警型(X  3);在应用性人格因素方面,心理健康程度明显提高,
专业成就可能性亦有所提高。 

上述初步研究表明,智能气功锻炼对于人格因素的变化起着良性促进作用,
有助于改进自身行为。这和国外对于练TM功的测试结果定性一致。 总之,气
功锻炼,尤其是持恒的气功实践对于人的心理状态的稳定和心理素质的改善,对
于人的智能开发,均有明显的良性影响。这是气功态时大脑活动有序化、自主调
控能力提高的必然结果。结合气功对人体生理功能的改善,它说明气功实践是协
调心身,全面提高人的身心健康水平的极其有效的方法。 

应该指出,这里所举的有关气功对人体智能影响的实验,仅指常规意义上的
智能。或许更重要的是气功实践时于人体潜在功能的激发作用。这已为很多人体
特异功能实验所证实,如气功师发放外气,使本来不可能发生的物理、化学过程
成为可能等等。这本身就是人体潜在智能得以发挥的表现。对于这些,这里就不
再赘述了。

第七节 生物反馈的启示
人是心身统一的整体,人的生命在于心身的协调和统一。气功从我国古典的
人体生命整体观出发,要求人们把日常工作、生活中外放的“心意”收回来,专
注于自身,从而提高了“心”对于“身”的控制能力,加强了心身的统一,强化
了人的生命运动,使“身”(生理的)和“心”(智能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并高度协调。另一方面,以解剖和生理为基础的现代医学的发展,也使得心身协
调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了。据统计,目前人类疾病 60~70%起因于心身失调。
因而人们对于人的生命运动中生物学的因素和心理学、社会学因素的综合作用越
来越重视,形成了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心身医学。心身医学的一种基本的研究
和治疗方法,就是生物反馈(Biofeedback)技术。 

1960 年美国医生Marinacci等利用肌电图(MEC)作为反馈信
号,帮助中风以及外周神经损伤患者,通过自身意识活动,使受损局部恢复。这
一成功引起人们注意,遂成为生物反馈技术的发端。所谓生物反馈,就是用特定
的仪器从人体引出特定的信号,并以适当方式通知本人,要他根据反馈信号,有
意识地修正偏差,达到预定的目标——控制某一或某些过程。经过一定训练,人
便能获得自主控制(一定程度上)该生理过程的能力。原理如图 2—16 所示: 

自 60 年代以来,生物反馈技术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对正常情况下自主控制的生理过程,通过生物反馈技术,提高了信噪
比,强化了意识的控制能力,使自主控制达到更深、更细的层次。用肌电图帮助
人控制局部骨骼肌的收缩,或使身体高度放松等,即属此例。 

(2)借助于生物反馈技术,用意识控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活动。例如,
用脑电图,(EEC)为反馈信号,通过意念,使大脑皮层α活动增强,从而使
人情绪安定,全身放松。 

(3)借助于生物反馈技术,对由植物神经系统控制的内脏、组织功能,实
现有限度的自主(意识)控制。例如,通过皮温反馈自主地控制皮肤温度,据
W·C·Lynch等实验,四名儿童经训练后能用意识使左、右两手温度相差
2℃~3℃;有一名儿童还能使同一只手的不同手指的温度相差 1℃左右。此外,
用意识改变自己的心率、降低血压等,也都取得了成效。 

显然,生物反馈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对内脏生理过程自主调节的逐步实现,
突破了生理学的陈规,说明人有可能通过学习,逐步地学会调节自身的生理过程。
这个问题曾经吸引了很多人进行研究。由于进展不大,70 年代末以来渐趋沉寂。
但是,作为心身医学的一种基本手段,生物反馈技术目前在西方已经被广泛应用。
不仅应用于临床、康复、保健,还应用于体育训练等等,相当普及。 

不难看出,目前盛行于西方的生物反馈技术就是一种简易的初级气功。不同
在于气功是通过自己的“气“——意识过程来实现反馈的,是通过“呼吸精气,
独立守神”,而达“肌肉若一”,从而实现对生理过程的自主控制的。在这个意
义上,生物反馈可以看作是一种借助于仪器强化内向性意识活动的初级气功。 

西方生物反馈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从正反两个方面给了我们启示: 

一、生物反馈理论研究于 70 年代末趋于沉寂,这说明在现代生理学和生命
科学的范围内找不到出路。究其因,是缺乏“气”的概念和对“气”的认识,没
有“气”,人的“神”(意识)是无法和“形”的各部分直接相联系的。这从另
一个侧面说明,气是人的生命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二、生物反馈作为一种初级气功在西方世界的实践中对于改善人的心身健康
是行之有效的,因而相当流行。既然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主地控制自身的
生理过程,那么作为“超级生物反馈技术”的气功,必定能在更深的层次上、更
广的范围内,以更高的效能,对自身的生理过程实行自主控制。前面各节所述的
实验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生物反馈和气功,虽然缘起不同,层次亦有高下之分,但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是殊途同归。而生物反馈所缺少的正是“气”。 

第八节 探索的足迹
本章第二节~第六节所述的气功内效应(气功锻炼引起的人的生理、心理状
态的改变)的实验研究结果证明,通过气功锻炼,人有可能使自己生命运动的状
态跃迁到某种更为高级的稳态。在这种高级稳态下,人能自觉地运用意识,调节、
控制自身内部的生命运动。这是现代生理学、生理学所无法解释的,生物反馈原
理研究的失败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此路不通。那么,从现代科学这一更广阔的
背景上作一番考察,能否得到一些线索呢?让我们回到本章第一节所阐述的对生
命的热力学和系统论—控制论的认识,以此为基础作一简单的探索。 

有鉴于生物反馈原理研究失败的教训,在我们所考察的生命系统中必须有
“气”的位置。而第一章所述外气效应的科学实验证明:“气”是一种实在,它
受深层“意念”活动的控制,而信息似乎是“气”的主要内涵。从此出发,根据
中国古典文化中关于人的生命的以“心”为主导的“心”——身统一的整体观,
人的生命在于如图 2—17 所示的系统的稳态的维持之中。《黄帝内经·素问·灵
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
也。”故作为“君主之官”的“心”是系统稳态的控制中心;遍布全身的经络则
是系统稳态的调节机构,也是联系人体各部分的信息通道。而人体之气,运化于
脏腑经络之中,是对抗种种干扰(“外感六淫”和“内伤七情”)维持稳态的生
命信息。显然,控制中心信息量的减少(“主不明”)和信息通道容量的降低(“使
道闭塞”),必将严重危害系统的稳态(“形乃大伤”),据此,则①修身养生
当以调心养神为首务,所谓“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
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素问·灵兰秘典论》);
②养形当以培育五脏之元气,畅通经络为要旨。正如《灵枢·天年》所说:“五
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
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这里,前者是心——身协
调的先决条件,后者则是心身协调的前提下,养形健身的原理,也可以说是达于
心身协调的物质基础,二者互为补充。 

对照本章第一节中关于系统控制和信息量的论述,与H(D)对抗的是H(R,
C),而 H(R,C)=H(R)+H·R(C)=H(C)+HC(R) 
故气功养生的道理在于: 

(1)提高了控制中心——大脑的信息量( |H(C)| ↑)。这表现
为气功态下脑电活动的有序化; 

(2)提高了信息通道的信息容量,因而调节机构的效率增强。我们知道只
有当通道的信息容量高于H(C,R)时,控制中心和调节机构才能对系统实施
有效的控制。气功态下脑干易化反应和感官易化现象证明,通道的信息容量增大
了; 

(3)内部噪声降低, |H(D)| 降低,提高了系统的效能。气功态
下基础代谢率的降低说明了这一点。 

由于上述效应,气功实践使得人体系统的调控能力强化了,变得更稳定更灵
敏了,而且扩大了稳态的范围,甚至引起了稳态的跃迁。 

另一方面,《素问·六微旨大论》里有这样一段论述,它说:“出入废,则
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
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出入升降,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
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
反常则灾害至矣。”所以,人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命过程(“生长壮老已”),是
由体内的气化过程(“生长化收藏”)决定的。而人体内气机升降的通道即为经
络,脏腑则为气化过程发生的场所(器宇)。“出入”以体内的气化过程为依据,
而内部的气化过程(升降)则以“出入”为条件。从热力学的观点来看,这段论
述是十分精辟的,它说明人体是一个热力学开放系统,是通过它和外界的物质、
能量和信息(吃进负熵)的交换来维持其“秩序”的。故从热力学观点来看,气
功养生的道理有三: 

(1)气功态时人体内部物理、化学以及生理过程有序化程度高,内耗降低,
熵的产生率d iS/dt减小;同时,由于内部有序性提高,系统与环境的交
换的效率提高,更有利于从环境中汲取“秩序”,故d eS/dt<0,但 |
d eS/dt| 增大。两者相结合,ds降低,有利于人体的生命运动。 

(2)人体系统稳定的稳定性提高,因而人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
 

(3)人体系统的稳态发生跃迁,人体生命运动发生质的改变(不仅限于短
时间的功能态的跃迁)。 

上述热力学的道理对于我们理解气功态、认识气功现象确实很有帮助。但是,
这决不是对于气功现象的科学的解释,更谈不上是气功养生的科学原理。因为,
将熵的概念应用于生命现象时,存在着根本的困难:(i)生命系统是多层次的,
不同层次元素之间、单个元素和其他层次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复杂,这样要进行
统计的对象属于不同类型的集合,任一集合中的元素和其它集合,或其它集合的
元素都存在相互作用,这种多层次(不同尺度)的统计目前在数学上尚未解决。
(ii)生命体中各级子系统及元素的运动的有序性表现为与生命运动有关各种
时——空事件的有序,决不限于能量。而且,这些事件中有的是确定量,有的是
模糊量,如何将它们放在一起来处理?无疑,对于生命系统来说,熵的概念需要
大大扩展,但到目前为止,还不知道怎样来定义它。(iii)更根本的困难或
许是“有序”二字的确切含义,即对于一个生命系统来讲,究竟什么叫“有序”?
什么叫“无序”?标准是什么?即使以能量而言,也很难确定什么样的能量对所
论生命系统来讲是有序的,即与它的生命运动是相关的,什么样的能量是无序的。
对某一层次、某一子系统或某一元素来说是相关的能量,对于其他层次、其他系
统或整个系统来说,很可能是不相关的,无序的,是噪声。比如,癌细胞生命力
很强,对于癌这个群体来说它是有序的,而对于整个人体来说,它是无序的源。
 
和气功养生道理的热力学的猜想一样,从控制论、信息论原理出发的有关气
功现象的推测,虽然看起来颇有道理,却并非气功现象的科学解释。因为:(i)
关于信息量的定义(见公式(5))成立的前提是系统的下一个状态,完全决定
于目前的状态,而且从一个状态向任一状态转移的概率是均等的,这显然不适用
于高度非线性的生命系统;(ii)多层次系统的统计问题还没有解决;(ii
i)对生命系统来说信息的含义不确定,这一点已在前面关于熵的讨论中说明。
因此,和熵、负熵一样,对于生命系统来说,信息量也是不确定的,严格说来它
也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目前无法度量,当然更没有可能进行确切的测量。所以,
上述种种,既不是科学的假说,更不是气功健身的科学机理,仅仅是一种联想式
的有一定道理的推测。 

此外,人们还试图从协同学的原理来解释气功养生的道理,按照协同学的创
始人H·Haken的说法,协同学是“关于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协同的
科学”。它起源于激光器工作原理的研究,而目标则是“‘活’的东西”。协同
学的基本原理认为系统的序参量控制着子系统或过程的集体行为,因而系统在临
界点附近的行为可以用序参量描述。序参量是由系统的特性决定的,而系统状态
发生突变的条件则由控制参量决定。以激光器为例,控制参量是激光器的泵浦功
率,只有当它超过阈值时激光器才能发射激光;而光场则为其序参量。将协同论
应用于生命系统,关键是要确定序参量。从气功的实践来看,把人的意念看作是
人体生命系统的控制参量(同时又是大脑的序参量),是一个合理的选择。而“气”
则是系统的序参量。进而把“气”在时间、空间上的不同的形式定义为模。认为
在非气功态下,“气”分散在许多模里面,且是非相干的。而在气功态下,只有
少数模占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李福利根据中医藏象学说,建立了五行生克的
动力学方程组。数值试验表明,当五行方程取某些值时,五行系统出现混沌行为,
其吸引子的饱和维数为 5。基于脑神经元协同作用和激光器工作状态的类比,和
若干脑电测量的结果,还可以把大脑的协同学行为归结为混沌态、相干态、有序
态、压缩态等,并与气功现象相联系。 

这样的探讨,无疑是饶有兴味的。因为作为人体生命系统控制参量的“意念”
在目前除了语义学的含义外,并不知道它的确切内涵,更无从量化和观测;而被
看作是人体生命系统的“气”,则除了它是一种客观实在之外,我们不知道它究
竟为何物。实验所观测到的气功师发放外气引起的客观效应,有的和人体的某些
物理、化学效应有关;有的无法归结为已知的物理、化学效应。前者不一定是“气”
的作用,后者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效应,因而“气”这个序参量除了一个“气”字
外,无论是就其本质还是从它的效应来说,(目前)都无法规范其内涵,当然更
谈不上量化和定量的测量了。所以,这样所取的人体生命的控制参量和序参量,
目前都还说不上是科学的概念。故上述种种,也还属于类比、借喻,而非科学假
说。 

另外,谈及气功现象时,人们常常把它归结为人体场的作用,或者生物场的
作用。这引起了很多争议。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需要从场的概念谈起。 在现代
科学里,场有两种含义:(i)在时——空范围内连续分布的物质。已知的有四
种:引力场(引力子)、电磁场(光子)、强相互作用场(π介子)和弱相互作
用场(μ介子),这里场和粒子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是同一物质的二象。爱因
斯坦认为这四者是统一的,称为统一场。(ii)某一物理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
的连续分布,如温度场、压力场;浓度场、密度场等等,这实际上是对某种物理
量的分布的一种数学描述。因此,当我们谈论人体场(或生物场)时,首先要弄
清究竟指的是哪一种场。若指前者,那需回答它是什么样的物质(或作用),和
已知的四种场(作用)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关系,它遵循什么样的规律?若为后
者,则需知道它是什么量(物理量或……),并通过实验测定其分布,进而得知
其动力学规律。现有的关于气功现象的观测结果表明,似乎两种情况都有。前述
实验中观测到的气功师发放外气时由于体内某种过程有序化所引起的外部作用,
属于后者。对此,直言静电场、电磁场等等即可,不需用生物场、人体场之类的
术语含糊其辞,故弄玄虚。而像严新远距离发气等现象,无法用已知的任何物理
作用来解释,对此,称之为人体场,或人体作用,当然亦无不可。不过把这种作
用称之为“气”和称之为人体场、人体作用等,除了字面上的不同外,内涵上没
有什么差别,对于现代科学来讲都是X,都不合乎规范,都算不上是科学的概念。
并不因为用了个“场”字,就比“气”更多了一点科学味儿。而且由于气和意的
密切关系,或许还是用“气”更好一点。 总之,对于气功养生的原理和气功现
象来说,无论是用热力学、控制论、协同学,还是用人体场(生物场)、多维空
间、分维、隐参数等等来解释,在目前阶段,都还属于类比、借喻、联想,都不
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思辨色彩。与其说是自然科学,毋宁说是自然哲学,把它们
当作科学的理论或假说是不合适的。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它们的价值,
这是在探索一个巨大的未知领域的征途上留下的足迹。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当初
的自然哲学,就没有今天的自然科学,否定之否定是辩证法的一条普遍规律。 

然而,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上述种种尝试的背后,蕴涵着这样一个信念,即
科学一定能解开气功之谜,只要假以时日。而气功学的现代化就意味着将它纳入
现代科学的范式,成为常规科学大家族中的一个成员。只有这样,气功学才能跻
身于学术的殿堂而为社会所公认。诚然,对科学的这种信念是可贵的、是有其历
史依据的。现代科学技术在解决人类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中,取得了如此辉煌的
成功,它无疑是当今世界上至高的权威。但是,信念毕竟是先验的,在决定气功
学今后发展的道路之前,对这个先验的假定(信念)作一番审慎的考察决不是多
余的。  

结语
非线性系统理论启示我们:人作为一个复杂的、开放的超巨系统,有可能存
在多个稳态。而气功锻炼引起的脑电图的变化、内分泌的变化、免疫系统功能的
变化等等,为超常稳态的存在提供了实验支持。 

气功态(超常稳态)的存在,无论对于认识人的生命运动规律还是气功科学
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既然超常稳态是人的生命运动所固有的,那么: 

一、气功是人的生命运动的必然产物——从自发地从常态稳态向超常稳态跃
迁的经验积累—→自觉地从常态稳态向超常稳态跃迁的方法,这就是气功的源
起。 

二、超常稳态下人的超常智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另一条途径。它和人类认识
世界的常规途径(通过常态智能)是平等的,且是对立而又互补的。人类整个文
明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通过这两条对立而又互补的认识世界的途径,认识世界
并进而改造世界的实践的历史。 

三、现代科学是建立在常态认知的基础之上的,而气功、气功学是建立在超
常认知基础之上的。二者的方法论、认识论基础是对立的,但又是互补的。未来
的气功科学的基础,正是这两种对立而又互补的认识世界的方法、方法论和认识
论的有机结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向未来的道路,以现在的实践为起点。
智能气功科学应当是在这条路上迈出坚定的第一步的带头兵。

第三章 相反而相成
今时代的一大特点,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科学已经成为当代人类文明的基
本要素。因此,正是关于气功现象的科学实验,打开了气功和气功学通向当今时
代的大门。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气功发展历史的必然。 
现有的关于气功现象的科学实验的主要成果是:(i)它证明不可思议(从
现代科学的角度)的气功效应(广义)的确实存在。它表明:“气”是客观存在;
人的“意”(某种意念)确能控制体外的“气”的运动;(ii)它证明人的生
命运动确实存在某种不同于常态稳态的超常稳态——气功态,它(们)是一种更
优越的生命稳态。这两点构成了当代气功科学的基石,但仅仅是开端。所观察到
的气功现象的本质是什么?气功效应的机理何在?等等。对这些问题,人们虽然
从自然科学的多种理论进行了多面的探索,但所有的努力目前还都只是自然哲学
式的猜想,谈不上科学的假说,离科学的理论差得更远。而且在看得见的将来,
还看不出超越自然哲学而进入自然科学领域的可能。 

不仅如此,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尽管已经有不少严硌的科学实验得到了
肯定的结果,但是,气功科学实验的结果从整体(或根本)上来说,并未获得科
学界的普遍承认,而且常常受到不公正的责难。这是为什么?应该怎样来解决这
些问题?这必须从现代科学和气功的方法论、认识论基础着眼,才能有一个正确
的答案。

第三章 相反而相成
今时代的一大特点,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科学已经成为当代人类文明的基
本要素。因此,正是关于气功现象的科学实验,打开了气功和气功学通向当今时
代的大门。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气功发展历史的必然。 

现有的关于气功现象的科学实验的主要成果是:(i)它证明不可思议(从
现代科学的角度)的气功效应(广义)的确实存在。它表明:“气”是客观存在;
人的“意”(某种意念)确能控制体外的“气”的运动;(ii)它证明人的生
命运动确实存在某种不同于常态稳态的超常稳态——气功态,它(们)是一种更
优越的生命稳态。这两点构成了当代气功科学的基石,但仅仅是开端。所观察到
的气功现象的本质是什么?气功效应的机理何在?等等。对这些问题,人们虽然
从自然科学的多种理论进行了多面的探索,但所有的努力目前还都只是自然哲学
式的猜想,谈不上科学的假说,离科学的理论差得更远。而且在看得见的将来,
还看不出超越自然哲学而进入自然科学领域的可能。 

不仅如此,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尽管已经有不少严硌的科学实验得到了
肯定的结果,但是,气功科学实验的结果从整体(或根本)上来说,并未获得科
学界的普遍承认,而且常常受到不公正的责难。这是为什么?应该怎样来解决这
些问题?这必须从现代科学和气功的方法论、认识论基础着眼,才能有一个正确
的答案。

第一节 气功科学实验的特点
纵观气功现象科学实验所受的冷遇、误解和非难,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是这些实验的结果往往超越了常理、常规、常识,无法用现有的科学理论
和知识来解释,也缺乏系统的理论把这些实验的结果“结合在有组织的和公认的
科学纲领中”。外气超距作用(尤其是远距离作用)、特异致动(搬运)、超感
觉现象等实验的遭遇大体属此。 

二是这类实验成功与否,和受试者乃至实验者的精神状态有密切的关系。而
科学最讲究的就是实验的客观性,受试者乃至实验者的精神性因素的掺入,是最
为忌讳的。因此,很多气功、特异功能的实验,即使在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
验结果分析等方面都是无懈可击的,只因有人的精神性因素的介入,就被认为是
“肮脏”的,因而是与科学的纯洁性不相容的。这里,问题不在于实验本身的可
靠性,而在于“科学通常具有屏弃观察报告的习惯,因为体系不能容纳它们。”
 

三是这类实验的结果往往只有对特定的人且在一定条件下才具有可重复性;
而且,即使对于同一个人,同一种实验的结果也可能因时、因地、因人(实验者
和旁观者)而异。不仅如此,受试者(气功师或特异功能人)实现实验目标的方
法,对于自然科学工作者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且这些方法,非经特殊(气功的或
特异功能的)训练,一般不适用于他人。所以,这类实验的结果,通常不具备现
代科学所要求的那种普遍的可重复性。而普遍性,则是科学研究的共同追求。记
得有位教授曾经这样说过,“如果气功和特异功能实验能够像毛皮摩擦火漆棒而
起电那样可以重复,那一定能够得到科学界的公认。” 

四是由于这类实验不具备象毛皮摩擦火漆棒而起电那样普遍的可重复性,因
此有些人往往惯于用自身的特定的实践,来否定他人的实验(或实践)结果。比
如,我的实验不成功,就认为别人的同类实验是假的;自己不能(或很难)发放
外气,就断言外气治病、实验等等是胡闹;你的特异功能或外气效应在我身上不
能兑现,可见你是骗人;等等,等等。在下这些断语的时候,他们对于别人的实
验条件和实践过程,并没有(也不想)作认真的考察和思考。 
五是把气功、特异功能的实验、试验和有关的表演,乃至魔术混为一谈。以
至于设计了一些作伪的表演,再由表演者现身说法揭穿其弊。试图以此之假,证
气功、特异功能实验之伪。 

六是气功、特异功能实验近年来做得很多,发表的报告也不少,但水平参差
不齐,相当大的一部分实验,从实验设计、实验条件控制、实验方法和过程,到
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都有不同程度的毛病,不够严格,因而不够可靠。在气
功日益普及、气功科学实验逐渐受到人们重视的今天,这些可靠性有疑问(或明
显不可靠)的观测报告,不唯不起促进作用,反而引起了人们更大的怀疑。 

七是相当一部分从事气功、特异功能实验研究的人,对于气功本身缺乏了解。
这不仅影响实验工作的本身,而且影响对实验结果的认识。这两种情形,一是盲
目地肯定,从实验结果作过多的推测。从而导致错误的结果,诸如外气“粒子流”
说、“中子”说等属此;二是简单化,把本来可以从实验结果里提取的信息轻易
地湮没掉了。 

八是一些气功、特异功能的研究者,仿效现代科学的术语,生造了一些似是
而非的名词,用来说明一些与气功有关的现象,如人体场、生命信息、生命频谱
等等。这些术语似乎有点“科学”的色彩,但都没有被赋予确切的内涵。因而这
些貌似“科学”的术语的使作(滥用)不唯不能促进气功的科学化,反而混淆视
听,使真正严肃认真的科学工作者望而却步。 显然,上述第一、二、三种情况,
显示了气功、特异功能实验本身和现代科学规范之间的固有矛盾;第六、七、八
三种情况表明,气功、特异功能实验发展到今天,必需建立自己的、严格的方法
学原则。而第四、五两种情况的出殃,则反映了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气功和现
代科学的方法论、方法学原则,均缺乏必要的认只。尽管这些人中间有的本身就
是气功师或科技工作者,但不管是因为无知,还是出于偏见,究其源,都根植于
气功和现代科学在方法论基础上的对立。 

有鉴于此,则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根本办法不在于孜孜追求科学界的承认,而
应在气功学和现代科学的互相对立的方法论、认识论的基础上,结合气功科学研
究的特点,建立气功科学实验研究的方法学原则和方法论基础。并以此规范我们
今后的研究工作,从而推进气功的科学实验研究。这里我们先从气功效应科学实
验的特点谈起。 
不同于一般的科学实验,气功效应科学实验的最大特点在于人(受试者乃至
实验者、观察者)的精神活动(意念活动、情绪及其它心理过程)在整个实验里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包括四个方面: 

1.受试者实现实验(试验)目标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因功法而异,因人、
因条件而异),但有一共同的核心,即受试者的特定的意识活动在整个实验(试
验)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赵伟必须将他的注意力集中于他的手指前方的铌酸锂
压电晶体探头,才有可能使探头产生脉冲信号;包桂文手握试管,管内细菌是增
长还是被杀伤,决定于他发气的那一刹那头脑里的念头是“生”还是“杀”;严
新在数公里以至近二千公里外发功而能对实验室里的小小的试样起作用,靠的是
他的意念;合成气体系统的红外光谱上CO  2 峰在以功后消退与否,也决定于
他的意念;使同一试管里的正已烷—溴混合液下半部发生溴代反应而上半部不起
反应,靠的还是他的意念。即使是受试者在练功过程中体内生理、生化效应的发
生,起主导作用的仍是受试者练功时的意识状态。 

2.实验结果和受试者所受的气功训练的方法(功法),以及训练的程度有密
切的关系。同一种实验,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实验结果往往因受试者所
练功法或运用意识的方法而异。这类例子很多,比如,第一章所述郭书好做的烷
基溴代反应实验,14 位气功师,在同样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做外气催化烷烃溴
代反应实验,要求每一个受试者的意念都是“促进”这一反应。结果是:3 位受
试者发气起了促进(催化)作用(平均缩短了 57 分钟),10 位受试者发气起了
抑制作用(平均延长了 76 分钟),1 位受试者发气不起作用。不仅如此,即使
练同一种功法,想的也是同一个念头,受试者受训练的程度不同,所得到的实验
结果也很不一样。曾经有 4 位练同一种功法的受试者,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做小
麦发芽试验,都想着要促进其生长,但结果却很不一样,其中 1 人促进了麦种发
芽,2 位起了抑制作用,1 人不起作用。由此可见,气功科学实验中所涉及的意
念活动并不是表观意识活动,而是深层的意识活动,是受试者进入到特定的气功
态时的特定的意识活动。用气功学的术语来讲,起作用的是真意,而不是妄念。
 

3.受试者在实验过程中精神状态(情绪、感情、专注程度等等)起着重大作
用。同一个试验,若受试者情绪高,心情好,精神专注,则效果好,见效快,情
绪不高,心情不佳或注意力分散,则效果就差,见效慢。甚至完全失败。这类例
子很多很多。 
4.实验的心理环境,包括实验人员的思想、情绪等,对于实验结果有不可忽
视的影响。这是因为,受试者的心态是和实验环境(包括心理环境)密切相关的。
因此,这类实验的环境条件除了一般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条件以外,还包括
环境的心理学因素和观测者的意识活动和心理状态。可以举一个有趣的例子。当
年顾涵森做外气引起的静电增量效应实验时,有一次受试者发气时,怎么也测不
到惯常所观测到的负脉冲现象,弄得他满头大汗,顾亦莫名其妙。后来发现另一
位气功师在一旁窃笑,一问之下,才知是他在捣鬼,他在那儿一股劲儿想出相反
的脉冲。由此看来,同一实验某些人主持能成功,换了一批观测者就可能不成功
或不易成功,乃是可以理解的。并非“诚则灵”之类的江湖骗局。 

上述种种,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是不可思议的,因而是不能接受的。但从
气功学的观点来讲,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从本质上来讲,气功是人自觉地使
自身生命运动状态跃迁到更高级的稳态的方法和实践。气功科学实验所观测到的
种种效应,都是受试者在气功态下超常智能所起的作用。而在人自觉地实现自身
生命稳态的跃迁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能动地运用意识。因此,人的精神的
主导作用,是气功科学实验的固有特征。 

气功科学实验的第二个突出的特点是气功效应的广谱性,而且实验能够观测
到的效应的类型往往不可预测地因人而异。十多年来实践的经验表明,气功外
“气”(广义)有可能作用于从亚原子世界到整体的人的各个层次的物质,改变
它们的运动规律(包括机械运动、各种类型的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学运动,
乃至人的思维等高级心理过程),从而显示出“气”的存在。但是,具体到某一
特定的受试者(气功师或特异功能人)究竟能引起什么样的效应,一般只有做了
才知道。当然,有些受试者有一些直观的判断,但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目前
还没有规律可循。这说明:(i)“气”确实是不同于所有已知物质的一种客观
实在,它能作用于各个层次上的物质,改变它们的各种可能的运动形式的运动规
律;(ii)试图建立一种(或一组)观测气功效应的方法或装置,来鉴别气功
师的外气,进而对其功能作客观的评价,这是缘木求鱼,徒费心力。 

气功效应的科学实验的第三大特点是:受试者可以作用于整个实验系统的任
一环节,使之显示出某种表观效应来。既然气功外“气”(广义)能作用于各个
物质层次。能介入现代 科学所研究的各种运动形式,并使此发生异常的改变,
那么,受试者借助于外“气”(广义)作用于实验系统的任一环节是逻辑的必然。
这类例子很多,比如,有人曾观测到某气功师发放外气时,能使芪晶体中子探测
器产生讯号,从而认为某人的外气里会有中子。但进一步的实验证明,这种效应
并非中子的作用所致,而是外“气”(广义)直接作用于探测器的某一(或者某
些)环节而触发的信号;又如,特异功能实验的经验告诉我们,受试者有可能在
探测系统还没有打开时,使记录系统记录下实验设计者所希望出现的信号,等等。
 

这些事实告诉我们:(i)对气功效应实验的结果下结论必须特别审慎,从
表观效应(直接的实验的结果)下结论,很可能是荒唐的。曾经有这样一段真实
的趣事,某大学校长办公室有一位同志练了一段时间气功以后出现了一种怪现
象,只要她从某一范围接近该办公室的进口复印机,正在运行的复印机就会停机,
而且给出信号说是没纸了,而实际上并非没纸;(ii)对于气功效应实验来说,
实验观测系统的环节越少越好。 

最后,应该强调指出的是:气功效应(主要是外气效应)和特异功能现象本
身都是小概率事件,有的甚至是(常规认知范围内的)不可能事件。对于小概率
事件的真伪(有意义的还是随机涨落)的判断,必须应用适用于小概率事件的统
计检验方法。以自我实践为标准来判断事物的真伪,即使在常规认知范围内也是
不科学的,更遑论对于小概率事件的认识。诚然,对小概率事件抱怀疑态度是理
所当然的。但在怀疑之后应该抱着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用符合科学精神的
方法(具体事物具体对待)去证伪。而那些自我实践中心论者,尽管扯起了“科
学”的大旗,实际上把自己变成了一个“0”—“1”开关(要嘛一概否定,要嘛
一概肯定),离开真正的科学何啻十万八千里! 

诚然,气功外气效应和特异功能现象属于小概率事件,这是引起争论的原因
之一。然而在现代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小概率事件也不乏其例。对此,人们
都信而不疑,视为当然。比如,运动员创造世界纪录,无疑是小概率事件。众所
周知,卡尔·刘易斯以 986 秒跑完百米赛,创造了世界纪录。无疑,他只是跑了
迄今为止绝无仅有的一次,而真正亲眼目睹他创造这一纪录的也只有那几位裁
判。但纪录一经宣布,则举世为之振奋。从未听说有人以“眼见为实”的理由,
要求他再来一次;更没有人会因为他以后跑不出 986 秒的成绩,没有可重复性而
否定他的纪录,说他是骗子。不仅如此,刘易斯的跑法(训练方法)是有案可查,
有章可循的。用他的方法来训练运动员,恐怕一万个人中间也跑不出一个 986
秒来。如果有人因为它不具有普遍的可重复性,而否定刘易斯以 986 跑完 100
米这一事实,恐怕大家都会说他是疯子。同样是小概率事件,出现在气功和特异
功能领域里,情形就不一样了。特异功能者常常因人们的要求一再重复某种特异
功能现象,为的是要取得社会的承认,“眼见为实”嘛。但是,即使这种重复十
次成功了九次(实际上没有这么高的成功率),那不成功的 1 次的目击者仍然可
以振振有辞地指责“那是假的”,“是骗人”。 

再比如,基本粒子的发现,新星的发现等等,大都也是小概率事件。这些事
件是由科学家们通过严格设计的实验进行观测,并经统计检验而确认后。一旦确
认后,就成为科学的发现。然而,对于气功效应和特异功能实验来说,情形就不
一样了。尽管有许多实验也是由内行专家(科学有)严密设计的,在严格控制的
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实验,并且应用公认的统计检验方法(用于判断新的天体的发
现的那种统计方法)进行判别,但所得结果不唯得不到科学界的承认,往往还会
引起轩然大波。一些外行(指对具体实验内容)的专家们往往在并未深入了解实
验本身的情况下,就断言为“不可能”、“作假”等等,甚至连篇累牍地发表文
章,冠以“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的罪名,欲予以一棒打杀。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考察一下科学本身的含义是必要
的。 

第二节 科学是什么
什么叫科学?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问这样的问题似乎有点多余。在许多
人的心目中,科学意味着“真实”、“实在”,意味着“理性”。诚然,科学是
富于理性的;也诚然,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所揭示的物质运动的规律,在一
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是真实的,是局部真理。而且,人类正是自觉地运用了科
学所揭示的这些规律,基本上解决了自身生活资料的生产问题,大大推进了人类
文明的进程。但是,具体的科学规律(定律、定理、原理、理论等)的有条件的、
相对的真理性,和科学作为一个整体范畴的客观真理性并不是一回事。科学史上
有许多例子都表明,一个现象,一些观察的结果,一个发现等等,能否被科学所
接纳,往往不一定在于它是否真实。心理学史上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初的“麦斯
美公案”就是一个例证。早在十六世纪,就有人认为天体和磁性之间有某种关系,
且可用以增进人的健康。十七世纪有人认为动物都具有磁性,这种磁性可以从一
个人的身上引导到另一个人身上,并出现了“磁性”疗法。十八世纪奥地利医生
麦斯美读了帕腊塞耳苏斯的著作,又亲自观看了牧师加斯纳的表演,他可以用手
把自己的“磁性”,引导到另外一个人身上,使之有感受。从此麦斯美深信“动
物磁性”说,并提出了一套治疗疾病的方法——麦斯美术。其法是一个盛着磁化
铁屑的桶或盆放在中央,患者坐在四周。金属棒从桶中伸向不同方向。据说磁力
即可通过铁棒传向患者,使之有所感受。很多人的病就这样治好了。因而颇受欢
迎,风行一时。麦斯美术的风行,招致医学界的严重抗议,骂他是骗子。于是,
法兰西科学院组织了包括大化学家拉瓦锡和大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在内的皇家委
员会来进行专门调查。调查的结果并不否定治疗效果,但认为病的治愈不是由于
磁性,而是由于患者的想象。富兰克林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病人站在树下,告
诉他这树是“磁化”树(而实际上并未“磁化”),疗效和“磁化”树下一样。
调查的结论迫使麦斯美离开了当时世界的学术中心——巴黎。但麦斯美术依然盛
行,且有新的发现。皮塞居发现,麦斯美术可使患者进入一种安静的似睡状态,
醒过来以后就会觉得病情有所好转。麦斯美术在欧美各国流行造成了“国际问题”
——国际医学界的“公愤”。于是乎法兰西科学院组织了第二次专门调查。新的
委员会花了几年时间,结论是治疗确实有效,而且发现了一些远远超乎医学范围
的现象,如心灵感应、超视觉等等。至于“动物磁性”,则无明确的结论。这个
调查报告激起了医学家更强烈的反对,于是任命了第三个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终
于作出了一个和医学界比较一致的结论,即“动物磁性说”是一个戏弄。从而麦
斯美术被科学的法庭判处了“死刑”。 

然而,这个“死刑”的判决并没有使这种方法失去吸引力。许多医生继续将
它应用于临床,甚至有人借助于麦斯美术进行了数百例成功的手术。到十九世纪,
一位颇有名望且起初对麦斯美术很怀疑的外科医生布雷德细致地观察了麦斯美
术的表演,并亲自做了试验。他相信这不是骗术,而是确有一些真实的现象需要
阐明。但他认为其机理不是“动物磁性”,而是某种心理学机制。他把这种方法
称为催眠术。不久,催眠术就被医学界所接受,并且成为心理学家的一个研究课
题。基于“动物磁性说”的麦斯美术被科学界当作是荒诞的欺诈而遭到放逐;而
同样的东西,被布雷德冠以“神经质睡眠”之名,就被纳入尊严的科学殿堂。一
出一进,仅仅变了个名称(从“动物磁性”→“神经质睡眠”),事实的本身丝
毫也没有变。麦斯美术是骗局,但改贴上“催眠术”的标签后,就成了科学了。
诚然,“动物磁性”的提法是错误的,它的被否定是一个进步,是科学的胜利;
催眠术之被肯定,也是一个进步,也是科学的胜利。不过,整个这段插曲却又是
对科学尊严的一个嘲弄。它告诉人们,“科学”本身并不像人们,尤其是服膺科
学的纯洁性的人们所想象得那么纯洁、公正、客观。由些看来,作为一个特定的
范畴,科学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简单、明了。 

近几十年来,人们从科学史的史实出发,对科学的哲学基础进行了大量研究,
目标就是要回答:什么叫科学?什么样的理论才能被称作是科学的理论?科学是
怎样进步的?等等问题。对此,人们提出了多种看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Ⅰ 归纳主义

归纳主义认为任一科学的理论起源于观察。大量观察的结果可以归纳为理
论。根据理论,通过逻辑演绎得到了预测或某种现象的说明,进一步观察 、归
纳,若新的归纳证实了预测,那么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支持。若预测和新的归纳
有矛盾,那么就修改原来的理论,得到新的理论。这就是任何一个科学理论形成
的过程。综言之,任何被称作科学的东西,都应该有这样一个过程。 

乍一看来这好像很符合我们常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其
实不尽然。这里有两个问题:①整个过程中,观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隐含着
一个假设:观察是客观的。但实际上有问题,一是你怎么知道你的观察 是客观
的?客观的标准是什么?二是实际上任何观察,尤其是实验室里的观察,都是按
一定的理论或假说来设计的,完全离开理论或假说的观察 ,在科学实践中不存
在。②归纳是没有穷尽的,要经过多“长”的归纳历程,一个理论才算是科学的
呢?也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 

Ⅱ 证伪主义

有鉴于上述问题,证伪主义认为任何科学理论起始于假说的提出,一个科学
的假说应当是可以证伪的,即据此可以设计一系列实验和观察,通过这些实验或
观察的结果,能够判断这个假说是否是伪的。若进一步观察证明它为伪,那就被
否定;若不能被证伪,那么这个假说就上升为理论。所以,在证伪主义者看来,
科学的理论就是可证伪而又不被证伪的理论。应该指出,“证伪”和“证实”(或
“证真”)在逻辑上是很不一样的。证伪,只要一个例证就够;而证实,则需无
穷多个例证,没完没了。因此,作为科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证伪主义比归纳
主义简洁得多。 

证伪主义是从科学史实中提炼出来的,确能说明很多史实(尤其是物理学的
进化史)。但它也有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它实际上也假定观察,至少在证伪
过程中的观察,是客观的,反映真实的,因此它的结果才能当作判据。这又回到
了一个无法回答的老问题上:你怎么知道观察的结果是客观的?判断标准是什
么?同样,证伪主义也隐含着这样一个假定,即观察是独立于所提出的、待证伪
的假说的。此即所谓“独立性原理”。而事实远不是这样。 
无论是归纳主义还是证伪主义,所论集中于一个科学理论是怎样形成的,在
这里观察总是和理论割裂的,而且由此不可能得到科学的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

Ⅲ 拉卡托斯研究纲领

拉卡托斯把科学看作是一部演化的历史。在他看来,科学是由包括观察在内
的一系列理论构成的。科学的理论由一个不可证伪的核心(hardcore)
和可证伪而又不被证伪的“保护层”(protectivebelt)所构成,
核心是表征整个理论特征的基本假设等。拉卡托斯把这种模式称之谓“纲领”
(P
rogramme),对于未来,“纲领”是开口的,可以作为未来发展的向导。
未来的发展有两种形式:否定形式和肯定形式。引进附加的假说去补充核心,使
理论的适用域扩大,这种进步属于后者;某些基本假设被否定,修改核心,形成
新的核心,从而形成更有生命力的新理论,这种形式的进步属于前者。 

在拉卡托斯看来,科学的进步是各种“纲领”(理论)的竞争所致,哪种“纲
领”能导致更多的发现(不管是肯定形式还是否定形式),哪种纲领就是先进的,
就有生命力,反则是衰退的,将被历史所淘汰。 

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把科学看作是一个历史过程,这很有道理。但它同
样隐含着观察 结果的独立性这一先验的假设。且他对于整个科学的范畴缺乏全
景的构思,关于“核心”的概念,也相当含混。

Ⅳ 库恩和科学构造理论

库恩深入地研究了科学发展的历史,和拉卡托斯一样,他把科学看作是一种
进化的过程,一个历史过程,并提出了这个进化过程的结构模式。 库恩把科学
分为前科学(Pre-science又称潜科学)和常规科学(normal
science)。常规科学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科学,它是由前科学进化(突
变)而来的。其进化模式如下图所示。 

……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
→…… 

常规科学的特点是具有统一的范式(Paradigm),这个范式本身是
不能定义的,实际上是特定社会集团的某种约定。它包括:①基本假设、基本概
念和基本定律;②在各种典型情景下应用基本定律解决问题的标准方法;③将范
式中的定律应用于现实世界的基本技术和仪器装备;④在范式内进行工作的一些
形而上学的指导原则(哲学原则);⑤一般的方法论和方法学的描述;等等。 

库恩的科学结构理论有两大特点。 

(1)强调科学革命在科学进化史上的重要性,在他看来这比常规科学在统
一范式下的进展(量变)更为重要,是质的飞跃。我觉得,对库恩的进化结构模
式作以下修改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按照这个模式,从科学史的观点来看,科学
革命比常规科学的进步更有意义。 

(2)揭示了科学(常规科学)的社会性。作为常规科学特征的统一的范式
不是客观真理的化身,而是当时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有人为的成分。有
人对科学的这种人为的色彩不满,对库恩理论提出了批评。我们认为这大可不必。
因为人类的认识活动本来就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作为人类认识活
动的一部分的科学必然带有主观性,因而带有人类社会的烙印。库恩的理论消除
了科学桂冠上的神圣的、真理的光环,使之落于实地。

Ⅴ 费耶阿本德的“多元论”

费耶阿本德指出,无论是归纳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还是证伪主义,在它们
本身的方法论上都隐含着一个共同的前提,即认为观察、理论、方法论原则等等,
本身的含义都是明确的,因而它们之间的界限也是了了分明的。这样,才能认为
观察结果的获取独立于人们所要检验的理论。而事实上不存在独立于理论的事实
核心。实际上观察和理论是相互依存的,是不可分割的。因而在一个理论内部的
经验验证往往是一种循环论证。比如在中世纪,人们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观察天
上和地上的现象,结果都是和他的理论一致的。同样一个高塔落体实验,亚里士
多德派用它来否定哥白尼学说,而伽利略却使它成为哥白尼学说的支柱。其原因
是,前者隐含着一个先验的假设:运动是可以被人所感知的。伽利略的实验否定
了这个假说,从而为哥白尼学说提供了证据。因此,费耶阿本德认为,科学中的
经验主义,必然导致方法论上的理论一元化,而理论多元化才是科学发展的本质
特征。 

科学上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它要求新的假说必须同已经确立的理论相一
致(“一致性条件”)。而事实似乎正好相反,在科学的发展中必然会涌现出和
原来的理论完全不同的经验和事实,完全不同的思维形式,甚至新的方法论规则。
这就是库恩所说的科学革命发生时的情况。 

费耶阿本德认为,一切方法都有一定的限度,因此,人们认识世界需要使用
一切方法,包括非理性的方法。甚至需要保留一切观点,乃至可笑的神话。因此,
他认为“科学本质只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事业”。这种说法听起来近乎荒唐。但
细想起来却颇有几分道理,涉及到生命现象,尤其是人的生命现象的研究时,似
乎尤其如此。 

由此看来,科学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它有特定的内涵。综观上述种
种看法,我们认为: 

(1)尽管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里的具体规律(定律、定理、理论等)在一
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是客观的、实在的,是相对真理。但科学作为人类文明的
一个特定的范畴,是主观(认识主体)和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必然带有主观性;
而且被称之谓科学的实践是群体的行为,因而科学必然具有社会约定性。这体现
于科学的范式(或称规范)上,尤其是体现在作为指导科学实践和科学理论的外
在的合理性标准的方法论基础上。 

(2)科学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是建立在人类文明的整体背景上的。离开
人类文化的整体,把它从背景上孤立出来,就得不到关于科学的全貌的认识。因
此,不论在哪个历史时期,科学作为一个特定的范畴和它的背景之间的界限都是
相当模糊的,都是人为约定的。追求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明确的客观分界,是不
现实的。自弗朗西斯·培根以来,以经验为判据的可检验性一直被人们奉为科学
与非科学的试金石。诚然,可检验性不失为一个合理的分界,因而培根的经验主
义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科学的发展。但可检验性作为分界标准的合理性是相对的、
有限的。因为它本身就隐含着一些先验的假定。 

首先,对于一个理论来说,可检验性意味着它可以通过相应的实验或观察来
“证实”(归纳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或“证伪”(证伪主义)。这里隐含着一
个极其重要的先验的假定,即所进行的实验或观察是客观的,它独立于待验证的
或已有的理论,这样它才具有超然的仲裁者的地位。然而,(i)怎样才能判定
所作的实验或观察是客观的?需知一切实验或观察都是认识主体的主观行为。看
来人类认知活动(包括科学实验和观察)的客观性,仅仅存在于群体的公约和公
理之中;(ii)科学史的调查表明,观察(实验)和理论之间是相互依存而不
可截然分开的,实际上并不存在完全独立于理论之外的事实核心。 

其次,对于一种新现象、新经验来说,客观可检验性意味着可重复性。即在
同样条件下,所观察到的现象、规律等等是可以再现的。这一直是实验科学的最
高法规。然而,这一法规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是以一些先验的假定为前提的: 

(i)假定观察者(包括作为其感官的外延的观测装置)和观察对象是相互
独立的,因而可以被分隔而不影响被观察对象的性态。 

从人们日常实践的经验来看,这一假设似乎是毫无疑义的。然而,现代科学
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这只是在有限范围——常规尺度的物质世界内,才是合理
的、可行的,在微观(亚原子)世界里,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是无法截然分开
的,所观察到的现象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描述发生了什么事情,
就应该抛弃‘观察者’这个词,而代之以‘参与者’这个新词”(约翰·威勒);
而用玻尔的话来说,就是既当“观众”,又当“演员”。这一情形极大地震撼了
当时的科学界,人们意识到“仿佛这块地基同更深的基础分离了,似乎哪儿也找
不到一个可靠的基础可以把它建立起来”(爱因斯坦)。而“这种运动引起的感
觉是,这块基地将同科学分离”(海森伯格)。然而,实际上科学并未坚持它的
固有的“客观可检验性”原则而抛弃量子理论,而是修改了这一原则,改变了自
身的范式,而把量子理论包容进来。修改的方法是把主体与客体的界线划在观察
者的“大脑”(人)与“感觉”(观测系统)之间,把观察对象和本来作为观察
者“感官”的延伸的观测系统看作一个整体——被认识的客体,从而解决了量子
理论提出的方法论、认识论上的难题。有趣的是当科学家们摆脱了这一困扰之后,
才意识到“这样一些方法论问题,如来佛与老子这样一些思想家早就遇到了这类
问题”(玻尔),而“我们所要作的发现只是古代智慧的一个例证、一种促进和
精细化”(JR奥本海默)。 

与亚原子世界的发现相比,气功外气效应和特异功能实验所提出的挑战更为
严峻,更为根本,它直接向精神与物质的可分离性提出了挑战。在气功和特异功
能实验里,不仅实验者的外延“感官”(观测系统)和实验对象结成了一体,实
验者的精神和实验对象的精神状态也是直接可相干的,因而无法在二者之间划一
条界线把它们分隔开来。也就是说在这类实验里,认知的主体和客体是浑然一体,
不可分割的。弄清楚了这一点,现代科学对于气功外气效应和特异功能实验的排
斥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另一方面,亚原子世界的发现对科学的方法论基础所引
起的冲击,也给我们一个宝贵的启示:即现行的科学的范式并非万世不易的金科
玉律,因此,为它所拒绝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了不得的事。要紧的是事实本身,是
要形成气功科学实验自身的规范。 

(ii)假设被观测的对象是可以从它赖以存在的背景上孤立出来,而不改
变对象本身。 

实际上这一假设比假设(i)的限制更大。一方面,由于亚原子世界的发现,
“人们被引向关于整体不可分割的新观念,它否定了可以把世界分解成隔离的独
立存在的部分的经典概念”(玻姆)。只有认识了所有其他粒子的性质,才能真
正认识某一粒子的性质。而“孤立的物质粒子,只是一种抽象,它们的性质只有
通过和其它系统的作用才能定义,才能观察”(玻尔)。 

另一方面,即使在常规尺度的物质世界里,只有线性系统才能严格地满足这
一假设。对于非线性系统来说,它只是一种可能的近似。而对于生命体之类高度
非线性的、复杂的开放系统来说,这种“孤立”有很大的限止,一般来说,孤立
出来的局部远不等于在整体中的局部。正因为如此,科学的宠儿——分析,对于
复杂系统,尤其是生命系统来说,往往吃不开。也正因为如此,控制论(黑箱)、
系统论的方法在近半个世纪来得到了讯猛的发展。这类方法在本质上是寻找一个
合适(近似符合“孤立”的条件)的边界把观察的目标和一部分和它密切相关的
背景一起,看作一个“整体”(亚整体),从真正的整体背景上孤立出来。观察
这个(亚)整体的规律,并进而借助于某种模型,把研究目标的运动规律和这个
(亚)整体的性状联系起来。显然,这具有相当的主观任意性。因而,严格地就
这种方法并不真正符合“客观可检验性”原则。于是,科学再一次修改了自身的
范式;这样,作为“分析”的对立面的“综合”,进入了科学的殿堂。 

应该指出,作为控制论、系统论的方法论基础的整体观,是以精神和物质分
离、对立为前提的。因而这种“综合”,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来说,对于气
功效应、特异功能现象乃至其他精神领域的问题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但值得借鉴。
 

(iii)假定所观察的对象(包括它的孤立化)是可以复制的,或者是可
以模拟的。 

现象的可重复性是以条件相同,或相似为其前提的。即使是毛皮摩擦火漆棒
而起电,也是有条件的,至少,比如说,要求空气湿度不是太高。这就要求所观
测的对象,包括它的外界条件(环境约束)是可以复制的(相同),或可以模似
(相似)的。这一假设的限制显然比假设(i)和(ii)更为严格,以至于很
多公认属于科学之列的学科(比如说地理学等等)都难以或无法做到。 

对于气功效应和特异功能实验来说,整个实验——环境系统是由“软”和“硬”
两个子系统构成的。硬系统是指系统的实体部分以及有关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
条件;软系统则包括受试者所练功法、受训练的程度、精神状态,实验者的精神
状态、是否具有气功(或特异)功能,乃至天时、地利等等。实践表明,软系统
的状态对于实验结果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气功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必须以整
个实验——环境系统的相同或相似为前提。其中,对于“硬”系统的相似性和外
界条件的控制,应该而且必须满足一般的实验科学的要求,这也是可以实现的;
但要保证“软”系统的相似性,并对它的“边界”实施严格的控制,那就超出了
现代科学的能力范围。实际上,要实现对气功科学实验的“软”系统的严格(符
合现代科学要求)的控制,必须先回答两类问题:①如何描述这类软系统及其边
界的性状?如何确定其“边界”?能否量化?如何量化?②用什么方法来监测这
类软系统的状态而又不改变软系统本身?能否乃至如何实现控制?显然,在现代
科学的知识体系里,这些问题是无法回答的。因而,对气功实验来说,观察对象
的可复制性,或实验系统(包括软、硬两个部分)的可再现性或相似性,等等,
本身都是一种先验的假设。在这种情形下,奢谈象毛皮摩擦火漆棒而起电那样的
可重复性,是不现实的,是苛求。 

(iv)“可检验性”本身是有其方法论的内涵的。比如,中医施治有多种
辨证模式,诸如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等。古今临床
实践都证明,它们各有所长,但治病均有良效。因而从治好病这一点来讲,这些
辨证模型理论都是可检验的。但是,从现代科学观点来看,这些都是思辨的东西,
六经何在?三焦何处?即或是心、肝、脾、肺、肾也并不和解剖学上的同名器官
相对应。显然非实证,不唯一,因而是不可检验的,也是非科学的。不仅如此,
控制论的基本方法是黑箱方法。同一对象,其输出和输入的关系可以用不同的模
型来描述。系统越复杂,获得同样的整体行为的内部可变异度越大。若着眼于整
体的行为,承认理论的多样性,那么黑箱理论是可检验的,若从构造论出发,追
求理论的唯一性,那么黑箱理论是不可检验的,除非把它变成白箱。所以,被人
们奉为科学和非科学的试金石的“可检验性”,是以现代科学的方法论、认识论
基础为其前提的。如果去掉隐含的方法论上的限制,单纯讲一个可检验性,那么,
佛教徒也是非常讲究“悟”和“证”的,禅定过程中所体察到的境界和景象,在
一定的条件下,在相应的层次上也是(定性的)可检验的。这么说来,佛学原理,
按照它的方法论、认识论的原则,也是可检验的。而宗教和科学的对立是众所周
知的。 

所以,可检验性、科学和非科学的分界等等并不是真正客观的,是有约定性
的,特别是它是以一定的方法论基础为其前提的。 

(3)作为一个特定的范畴,科学似乎是一个模糊的时——空(相空间)结
构。从时间而言,它是历史演化的过程。它的发展有两种形式,一是把不符合范
式的研究领域逐渐范式化,把新的领域纳入科学的规范,而这样做的前提是:不
改变对象本身。如果把对象纳入范式意味着失去其灵魂,那么只能改变范式本身,
以满足对象的需要。而范式的变革意味着革命,意味着质的飞跃。这两种形式是
可以同时并存的。就“空间”(相空间)而言,科学理论是以经验(各种形式)
为边界的。当它和经验发生冲突时,它可以改变整个结构中的某些局部来适应新
的经验,这里可供选择的自由度往往相当大。但是若新的经验和整个结构的基础
发生冲突时,那就必须改造基础,以适应需要。这也意味着革命。 

(4)世界是复杂人的,人认识世界需要各种方法。因此,科学未来的发展,
要求方法论的多元化。 

著名的心理学史专家G·墨菲说得好:“科学的统一性,照我们的理解——
不管是通过把复杂的现象还原为基本的现象,还是通过一贯客观的合理性——看
来必然意味着把那些不能恰当地进行孤立、理想化,或充分客观评定的许多主要
的关于人的事物或行为排除在外。把它们排除在‘科学性审查’的正当主题之外,
从长期科学史的标准来看,我们的所作所为很有可能是害多益少。这不仅危及对
它们的‘科学的’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危及科学本身的演化。” 

总之,正如李约瑟所说:“现代科学不可能是以往一切科学发现具有多少价
值的末日审判法庭,只要不忘记它的暂时性,它是一种可以信赖的度量标准。”
把科学当作客观实在性的同义语,实际上是把科学神圣化了。而把科学当作信仰,
本身是违背科学的本意的。 

第三节 现代科学的方法论、认识论基础
方法论是关于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的一般原则和理论,它和人们对世界最根
本的认识(宇宙观)是一个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现代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源出于希腊的古典哲学。爱奥尔亚学派(公
元前六世纪)把世界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赫拉克里特认为这个统一的整体是
由对立以双方组成的,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导致事物的变化。他的一句名言是:
 παυτγρεc ,即“万物皆流”,所以人不能两次涉足于同一条河流。
后来的爱利亚学派把世界分裂成精神和物质两部分,精神世界是神的王国,而物
质是不可毁灭的。后者是现代科学的最基本的概念之一——物质不灭的雏形;而
精神与物质的分离和对立。则是现代科学的一个基本范式,也是它的认识论的基
本出发点。 

公元前五世纪,德谟克里特提出了原子论。他认为世间万物均由不可分割的、
独立而不变的微粒组成,他称之为原子。原子是组成万物的“基本建筑材料”,
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本体。从方法论来看,原子论意味着:整体(整个物质世界)
是由局部构成的。这是现代科学方法论源头。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天才,是自然哲学大师。他总结了
前人的成就,在物质和精神分离、对立的前提下,提出了两大方法学体系,一种
认为:“局部决定于整体”,因而“整体大于局部之和”,而且整体里的局部不
等于孤立出来的同一局部。这就是现代科学中的“整体观”。另一种方法论的基
点是:“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可名之曰构造论)。从此出发。只要弄清了各
个局部的细节,和各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能得到关于整体的规律性的认识。
 

自伽利略、牛顿以来,在人类的认识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第二种方法,现
代科学就是在这个框架里建立、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是现代科学规范的方法论
基础。上节所述的归纳(逻辑实证主义)和证伪(证伪主义),则是建立在这种
方法论基础上的两种认识事物的模式(理性模式)。应该指出,作为对于科学的
内涵的概括,归纳主义和证伪主义都是以偏概全,相当片面。但是,它们确实是
指导科学实践的两种基本的认识模式。而隐含在其中的关于观察(获取事实)过
程的“独立性”原理的先验的假设,则是这两种模式的固有缺陷。 

无论是“证实”,还是“证伪”,分析都是其基本方法。所谓分析,就是把
待考察的对象,从它所在的背景上孤立出来,把它和背景的相互关系归结为一些
边界约束条件。这是一个理想化、简单化的过程,称为模型化。实际上,科学所
研究的对象,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抽象了的模型。无论是实验观察还是理性思维,
都是以模型为其对象的。有了模型之后,再进而把边界约束置于人为的控制之下,
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而控制其它条件不变,考察对象的变化,从而得到所考察
的对象运动规律。这就是所谓分析的方法。显然,分析有三个前提:①在我们把
对象从其背景上分离出来的过程中,在我们把对象和背景的相互作用简化为若干
边界条件的过程中,待考察的对象没有质的改变,对象——背景的关系也没有质
的改变。即模型体现了对象事物的本质;②背景是可以分割的,它对于对象的作
用是相对独立的,可以分别考察;③条件是可以控制的。 

立足于“整体由局部构成”这一方法论的基础,按照“归纳”或“证伪”的
认识模式,运用分析的方法,人对于物质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认识,在不断
“分化”(学科分化,越分越细,越来越专门化)的同时,日益深化。这是人类
认识史上的一次大飞跃,是科学的进步。 

但是,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化,这种方法所带来的对世界认识的片
面性、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许多从整体来看不难解决的问题,在第二种框架
里却变得非常复杂,有时简直束手无策。比如,现代宇宙学的发展已经证明,夜
黑问题、热死问题之类在局部范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用宇宙整体的性质能够获
得满意的解释。更重要的是,世间很多事物不能满足分析的前提。实际上,孤立
的局部不等于整体中的同一局部,在许多情况下,分析带来的改变远远超出了误
差的范围,而改变了事物的本质。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尤其如此。不仅如此,在有
些情况下,研究的对象和它的背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根本没有办法分开。因此,
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整体论的观念逐步进入了科学的王国。控制论的发展就
是一个典型。 

按照整体论,“局部决定于整体”,因而当我们考察 一个事物的运动或变
化规律时,可以不管其具体构成的细节,而研究它在不同外加刺激(条件的改变)
下整体行为的变化(响应),从而得到规律性的认识。这就是控制论的方法,或
者叫“黑箱”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复杂系统(比如生命体)的研究特别有用。但
是,应该指出:①用黑箱方法所得的关于系统变化规律的认识,依赖于所取的黑
箱模型,因而所得的规律往往不唯一。严格说来这是与现行科学规范相悖的。②
把研究对象看作是黑箱,实际上还是认为对象和它的背景是可以分割的。所不同
者,一是不管对象的具体构造,而论其整体行为;二是不管对象和背景之间相互
作用的具体情况,只考虑环境因素的逐一改变(刺激)引起的对象整体行为的变
化。而这又实际上意味着:③某一环境因素的改变,不会显著地改变其它的环境
因素,即所加环境诸因素是彼此独立的,刺激一响应可以逐一地研究。不难看出,
②和③实际上(就其本质而言)依然是分析。正因为如此,现行的科学范式,在
一定程度上,能够接受“黑箱”方法。不过,这毕竟是从分析向综合以及分析—
—综合相结合转变的开始。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从伽利略、牛顿以来,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不是一
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的挑战中不断地变化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亚原子世界的
研究带来的冲击,和向未来的科学学的主题——生命科学进军时所面临的挑战。
前者实际上已经改变了经典科学的方法论基础,而后者正在促进现行科学方法论
基础的变革。

Ⅰ 现代物理学的冲击

亚原子世界的探索和相对论的发现,使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发生了根本
的变化,也从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给传统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时间和空间、质量和能量、粒子和波(场)、动态和静态等等,是现代科学
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在经典物理学里,物质存在于绝对的、静止不变的三维空间
(欧几里德空间)中,其运动和变化用同样是绝对的时间来描述,时间和空间是
彼此独立的。而相对论告诉我们,空间与时间都不是绝对的,空间和时间也不是
相互独立的,两者密切联系在一起。整个时—空结构依赖于物质在宇宙中的分布。
引力场的作用使空间发生弯曲,空间弯曲的程度决定于物质的质量的分布。而质
量也不过是能量的一种形式,是能量的凝聚,著名的爱因斯坦公式E=mc  2
(E为能量,m为质量,c为光速)揭示了这一点。 

既然质量只是能量的一种形式,那么就不能再把物质看成是由什么基本的
“材料”所组成的。我们不可能把物质世界分解成为独立存在的最小单元。所谓
基本粒子,实际上并不基本。实验表明,基本粒子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能够从能
量中产生,又可复归于能量。所以它只是一束能,既是可分的,又是不可分的。
由于能量总是和运动、过程等联系在一起的,故亚原子粒子只能以动态的形式存
在。它既有空间的一面,又有时间的一面。前者使它表现为具有一定质量的物体
——粒子;后者则表现为某种能量过程——波动。可见,粒子和波仅仅是同一实
体的两种互补的描述,每一种描述都只是部分正确,且只适于一定的范围。这里
的波,是指几率波,它和在特定的位置上、特定的时间内找到这个粒子的概率有
关。这种概率并不是表示事物的可能性,而是表示相互关系的概率。因此,不能
把亚原子的粒子看成是孤立存在的实体,而应该把它们看成是整体中的一部分。
只有认识了所有其它粒子的性质,才能真正认识某一粒子的性质。在高能实验中
我们只能通过它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才能考察它们性质。所以,玻尔说:“孤
立的物质粒子,只是一种抽象,它们的性质只有通过和其他系统的作用才能定义,
才能进行观察。”玻姆则说得更明确,他认为,由于亚原子世界的发现,“人们
被引向关于整体不可分割的新观念,它否定了可以把世界分解成隔离的独立存在
的部分的经典概念”,“那种观念认为世界的独立的‘组成部分’是基本的实在,
而各种系统只是这些部分的特定的、偶然的形式和组合。我们应该说,整个宇宙
的不可分割的量子性相互联系是基本的实在,而有相对独立行为的部分仅仅是这
个整体中特定的、偶然的形式”。 

这种对于宇宙的整体性认识,必然导致方法论的改变。既然宇宙是一个整体,
那么作为认识主体的观察者也是这个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观察到的现象
应该理解为对象与观察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再是客观的。人们把观察者的介
入看成是量子理论最重要的特点。约翰·威勒就这样说过,他说:“关于量子原
理,没有比这更加重要了,它推翻了关于世界可以‘坐落在外’的概念”。“要
描述发生了什么事情,就应该抛弃‘观察者’这个词,而代之以‘参与者’这个
新词”。以“参与者”代替“观察者”;或者用玻尔的话来说,既是“观众”,
又当“演员”,这是对经典的科学的方法论的巨大冲击。因此,海森伯格说:“只
有当一个人意识到物理学的基地开始移动时,才能理解现代物理学最新发展的强
烈影响;这种运动引起的感觉是,这块基地将同科学分离。”爱因斯坦也在他的
自传中写道:“当我竭尽全力想使物理学的基础与这种知识相适应时,我完全失
败了。仿佛这块基地同更深的基础分离了,似乎哪儿也找不到一个可靠的基础可
以把它建立起来。”显然,爱因斯坦所说的基础,是指方法论的基础。 

但是,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是:亚原子世界的发现并没有使现代物理学同科
学的基础分离而漂落无底深渊。相反,科学修改了它的范式,使得亚原子世界的
发现登上了现代科学殿堂的尖顶。改变的方式是:在观察 者的‘大脑’和‘感
官’之间切上一刀,把‘感官’(包括作为感官的外延的观测系统)和被观察对
象看作一个整体,去当演员,而观察者的‘大脑’则当观众。从而在这个新的意
义上,保证了观察的‘客观’性。所以,现代物理学的新发展已经改变了科学的
经典的方法论的基础,只是它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宏观世界距离较远,因此科学
的方法论的这种改变,还没有为科学界的大多数人所接受,因而大多数人仍在因
袭经典的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另一方面亚原子世界的研究引起的方法论的改变,
并不否定经典的方法论原则,只是弄清了它的适用范围,而在新的范围(微观和
宏观世界)里确立了新的方法论原则。按照费耶阿本德的说法,这体现了科学发
展中的“扩散原理”。作为现代科学方法论基础,整体论和构造论(整体是由局
部构成的)在某种意义上是互补的。

Ⅱ 生命科学的挑战

“未来的世纪是生命的世纪”,
“生命科学是本世纪末到下世纪的带头学科”
等等,这些命题是人所熟知的。但是未来的生命科学,尤其是关于人的生命运动
规律的研究,到底有哪些特点?有哪些要求?则并不十分清楚。 

对于生命现象,科学界历来有两种看法:一是还原论,一是生机论。还原论
认为,一切复杂的运动可以逐级还原为较简单的水平的运动,整体的运动可以逐
级还原为构成整体的各组元的运动。比如,人的生命运动包括精神和肉体两方面。
按照还原论的观点,心理过程可以归结为生理运动,个体的生理运动可以逐级简
化为系统、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组织,直至生物大分子的运动。于是生物
大分子的构造与功能决定了个体的生命运动。进而,生物大分子的构造、功能,
取决于构成它的各原子基团、原子、键等的性状和行为,而这又决定于构成它们
的基本粒子的运动。这样,人的生命运动最终还原为基本粒子的物理运动了。从
方法论而言,还原论必然倚重于分析。 

生机论者认为生物体和无生命体有本质的不同,把生命体逐级分解为各个组
元,把生命体的生命运动还原为简单的化学运动、物理运动,就丧失了生命的活
的本质,因而是没有意义的。生物体遵循自己的独立的规律,可以不遵循物理学
的或化学的规律。他们把表征生命的活的本质称为生机。 近年来,由于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遗传密码的研究,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等的发展和遗传工
程的兴起,还原论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一时颇占上风。生机论一直苦于找不到
什么实验的证据以证明有“生机”或“活”的本质的物质的存在。但信息论、控
制论、系统论以及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为生机论者带来了一线光明——生机,或
生命体的活的本质,在于秩序(信息)之中。 

显然,两种看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是片面的。还原论的背后实际上有一个
先验的假设,当系统(整体)分解为组元时,孤立的组元的性状是和它在系统(整
体)之中时一样,或近似一样的。然而,这个先验的假设是错误的。因为,①这
个假定只有对线性系统是正确的,而多样化的物质世界里非线性作用是普遍存在
的,而生命体本质上都是非线性系统。对于非线性系统,由于各组元之间的强烈
的相互作用,组元在系统内的性状是和孤立组元很不一样的。许多无生命系统的
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生物世界里这种例证更多;②这个假定只看到质和能,
忽略了信息,而信息是物质世界的三大要素(另外两个是质和能量)之一,物质
之所以能被我们认识,就是因为它们各有特定的信息。而在系统中的组元和孤立
组元所包含的信息是很不一样的。心理学中完形论的一条基本定律——成员特性
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另一方面,生机论把生命运动和物理规律对立起来也是不
正确的。因为生命运动是建立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等多种运动之上的高级形态,
生物体亦是在物理世界的背景上演化出来的。他有自己的规律,但必须遵从物理
的规律、化学的规律等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生命运动是建立在心理运动、生理运动、化学运动、物
理运动、机械运动等各种形式的运动的基础之上的特殊运动形式。因而生命运动
必定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遵循心理学的、生理学的、化学的、物理学的和力
学的基本规律。而要认识生命运动的规律,除了要研究各种心理活动和生理过程
的规律外,还必须认识生命现象中的化学的、物理的和力学的关系,以及它们和
心理、生理过程的关系。因此,物理学的方法,化学的方法,生理学的方法和心
理学的方法等等,一句话,现代科学所用的分析的方法,对于认识生命运动、人
的生命运动规律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是基础。 

另一方面,生命体是开放的、非线性的、多层次的超巨系统,各层次不同元
素之间、各层次之间、不同层次的元素之间、元素和层次之间,存在着多种多样
的相互作用。对于一个系统来说,信息是极其重要的,必须用控制论的方法,即
综合方法进行研究。为了减轻、消除综合方法所固有的任意性,应该将上述分析
方法和综合方法结合起来。即在系统的背景上进行分析的研究,再在分析的基础
上建立综合的模型,作综合的考察。这就是常说的综合——分析法。这种方法对
于生命现象的研究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当我们研究人的生命运动时,无论是分析,还是综合,或者是综合—
—分析相结合,都只能认识一些局部的规律。要认识人作为人的整体的生命运动
规律,这些方法都是不充分的。因为: 

(1)人的生命运动是精神和肉体的统一,而且人的精神活动是人之所以为
人的根本标志。而现代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是:物质和精神分离、对立。
因此,无论是构造论(局部构成整体),还是整体论,都不包括人的精神在内。
因此,在经典的科学方法论里,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是可以分割的,是能够进行
客观的观察的;而对整体论来说,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虽无法完全分离,却是可以
区分的。因为认识的主体是人,认识的过程是人的精神活动,而认识的对象是物
质世界。在科学实践中,这表现为:在定义一个被考察系统(客体)时,要把它
孤立起来;而在观察时要使它和环境(包括观察者)发生相互作用,但又要使考
察对象尽可能减少或摆脱由于观察而引起的外部干扰。在人的生命运动规律的研
究中,研究对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活动,而认识的过程是主体的精神
活动和作为客体的人的精神活动的相互作用。此二者不仅是不可分割的,而且是
无法区分的。此时,既无法明确地定义一个孤立的待考察系统,更无法使待考察
系统(人的精神)摆脱由于观察而引起的外部的(精神的)干扰。因此,现代科
学的方法论实际上对此无能为力。正因为如此,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明确宣布,
他们所研究的是对个人和社会有意义的问题,而不是客观性,明白地抛开了现代
科学的范式。 

(2)人的认识活动是人的高级的精神活动,它本身就是人的生命运动的一
个组成部分。人类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高级的运动形式才能概括低级的运
动形式,只有高级的运动才有可能“量度”、“感觉”低级的运动形式,只的高
级的精神活动才有可能认识较低级的精神活动。就好象一把刻度为毫米的尺子不
可能去量长只有几微米的东西一样。因此,只的从质的方面高于常人认识活动或
其他高级精神活动的精神活动,才有可能认识常态下的精神运动的规律。所以,
认识整体的人的生命运动的规律,需要有一种方法,使认识的主体(人)升华到
一种和常态有质的差别的高级的精神状态。 

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方法,在现有的科学王国里是找不到的。而气功作为研究
人的生命现象的方法,恰好能够满足这两个条件。显然,以人的整体的生命运动
为目标的未来的生命科学,需要科学的方法论的变革,需要科学的认识论的变革,
需要与常态认知对立而又互补的超常认知,作为认识自身生命运动的一种基本方
法。一句话,未来的生命科学的真正突破,需要气功,需要两者的有机结合。而
这必然导致科学本身的根本性的变革——科学革命。而且,这一变革比之于 30
年代亚原子世界的发现,要巨大、深刻得多得多。所以,气功效应的科学实验引
起种种指责和非难是不足为怪的。 

纵观人们对于气功科学实验的批评和非难,除了在些实验本身(硬系统)的
毛病外,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在论及实验的可重复性等时,往往见物不见人,只
注意硬系统的可再现性和相似性,忽视了对软系统的要求,甚至把气功实验中对
软系统的要求,视作“诚则灵”、“信则有”之类的江湖伎俩而不屑一顾。因为,
习惯于在现代科学范式下工作、思考的人们,已经把精神和物质的分隔和对立、
主体和客体的分离和对立公理化了,视作理所当然。习惯成自然,这是可以理解
的。但是,有些挂着科学招牌的机构,组织了一些气功师和科技工作者,按预先
设计的作弊方法,当众表演“特异功能”。然后现身就法拆穿西洋镜,试图以己
之伪,证特异功能和某些气功效应之伪。这种手段不禁令人想起鲁迅先生早就痛
斥过的三十年代文坛几条乏走狗的“新时代批判法”,其一就是先画一幅漫画曰:
“此乃某某’;然后就对着这幅漫画痛骂某某。这种做法,实际上是非常不科学
的,是出于无知——对气功无知,对科学无知,或者是出于偏见。而偏见比无知
离开真理更远。 

从德谟克里特、亚里士多德→牛顿、伽利略→量子论,相对论,控制论,科
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的进步要求方法论的变革,且总是以方法学的变革为标
志的。生命等复杂现象的研究,使得科学在继续分化的同时,趋于综合,形成了
很多交叉学科、横断学科。对于原有的学科来说,那些边缘、交叉领域正是它们
的生命力之所在。可以预期,在未来的岁月里,科学在深化的同时,综合的趋势
将会越来越强烈。而未来的科学,将是整体化的科学。而科学的整体化,不仅是
现有科学各学科之间横向联系的加强、扩大和交叉领域的开拓,以及各学科向纵
深发展时继续分化和由此带来的新的综合。更为重要的是打破现代科学的范式,
在物质——精神辩证统一的一元论整体观的基础之上,把人的生命所固有的认识
世界的两种方法(常态认知,以现代科学为代表;超常认知,以气功实践为阶梯)
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从此出发,重新认识人类认识史上的全部经验和知识,实
现西方现代科学和东方古典文化的真正结合。从而获得对物质世界(包括人类自
身)运动规律的整体性的认识,形成新的、整体与局部辩证统一的知识结构——
新的整体化的科学体系。这将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新飞跃,它将为人类文明开
辟更加美好的前景。 

在这一伟大的变革过程中,以物质和精神统一的一元论整体观为核心“中国
传统科学思想的复合体”,将会“发挥大于人们所承认的作用”(李约瑟)。

第四节 气功学的方法论、认识论基础
“观”(观察)和“思”是古人、今人认识世界的共同途径。“观”和“思”
的方法和“工具”(包括感官)的使用属于方法学问题,而指导“观”和“思”
的一般原则,则属于方法论的范畴。显然,方法论和人们对于宇宙的总的认识(宇
宙观)是分不开的。实际上,没有离开宇宙观的单纯的方法论,也没有不涉及方
法论的孤立的宇宙观。因此,中国古典的整体观本身就是宇宙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不同于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的整体观,也不同于现代物理学的发现
所揭示的宇宙整体观,中国的古典整体观认为:自然界是一个物质和精神统一的
整体。它们的根本不同在于前二者是以物质和精神分离和对立为前提的,是二元
论的物质世界的整体观;而中国古典整体观是物质与精神浑然一体的一元论的整
体观。这个整体观是整个气功学的理论基础。 

按照这个古典的整体观,自然界万物可分为无形的“道”(“气”)和有形
的“器”两大类,,所谓“形而上之谓道,形而下之谓器”(《易·系辞》)。
前者又称为“无”,后者则称为“有”。进而,“无”又可细分为四个层次,即
《道德经》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易·系辞》
所说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三生万物”
和“四象生八卦”,属于由“无”而“有”的变化。“道”和“易”(又称无极)、
“一”和太极,“二”和两仪(阴阳)、“三”和四象都属于“无”的范畴,但
分属不同的层次。 

最基本的层次是“道”(又称“易”或无极),它是自然界一切存在的本体,
自然界的整体性即根源于“道”这个本体的统一性和整体性。故庄子曰:“道通
为一”。“道”无形无碍,无处不在。它独立于时间和空间,没有过去、现在和
未来的分别,且既是“至大无外”又是“至小无内”。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实在(存
在)。其它一切形式的存在都是“道”在不同层次上的体现,而它本身存在于自
然界一切形式的实在之中;它化生万物,而自身不变。 

“一”或“太极”是指元气。《淮南子·天文训》说:“虚廓生宇宙,宇宙
生气。”关于宇宙,《尸子·卷下》曰“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可见
宇宙是指空间和时间。作为自然这个物质整体的一部分,宇宙是由自然的本体
“道”化生的(“虚廓”二字描述“道”的性态,这里代表“道”)。而在宇宙
创生的过程中,“元气”亦随之形成。这就是“道生一”的过程。因为“元气”
是“道”化生的,故“元气守道”(《太平经》)。另一方面,“元气”又是构
成宇宙这个整体的基本存在,是“道”在宇宙中的体现,故《太平经》又说:“元
气行道。”“元气”行“道”,则化生宇宙间的万物。 
有人或许指责这种说法是唯心主义。其理由是如果说宇宙有开始,就是说宇
宙开始以前可以没有物质世界。因而在理论上必然导致无中生有的结论,这就是
唯心主义。这种指责是没有根椐的,它起因于对“虚廓”二字的误解,和源于常
识的“宇宙无限”的成见。如前所述。“虚廓”二字并非说没有物质,而是描述
原始物质世界的混沌虚空(无形)的状态,这和老子《道德经》里关于“道”的
性状的描述是一致的。宇宙的创生意味着物质世界从混沌的无时空的存在状态,
转变为以时间—空间为框架的存在状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时间和空间是物质
存在的形式。在逻辑上它没的排除非时空形式的物质存在。把时间和空间当作物
质存在的唯一形式,因而把宇宙或者说把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时—空),等同
于物质本身,这是先验的。现代宇宙学的研究表明宇宙是有限的,是有其创生和
发展过程的。 

“二”(两仪)是指阴阳二气,由元气衍生,与一般所称之阴阳概念不是一
回事。俗称的阴阳指有形之物的两种相对的属性;这里的阴阳则是一种属于无形
之气的物态。但它不同于“淳和未分之气”的太极状态:属阳的气,其性“动而
流行”;属阴的气,其性“静而凝聚”。两者不仅互为依附,而且互相转化。按
《淮南子·天文训》的说法,元气分阴阳二气以后,“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
浊者,凝滞而为地。天地既形,万物滋生”,人类也形成且繁衍。因此,天地(包
括万物)作为一个整体,其特性体现于阴阳二气的运动,即天地万物统一于阴阳
二气。所以《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又
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
也。” 

然而,由阴阳二气交感而化生有的万物,还必须经过一个从“无”到“有”
(“无”中生“有”)的一个转换阶段。这就是所谓“二生三”,或者叫“两仪
生四象”。这里“三”是指阴、阳二气和二者的和合——“和气”,亦即太阳(阳
中之阳)、太阴(阴中之阴)和少阴、少阳。我们知道任何有形的物质(“器”)
都有形(形体)、气、质三个要素,或者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说,宇宙间一切实
体性的物质均由材料、能量和信息三者构成。这里“质”是具体的“器”区别于
其它的“器”的特质,相当于特定物质所固有的特征信息;“形”即具体的“器”
的形质,即材料和结构。而“气”是把“器”的“形”和“质”联系在一起的中
介。按照古典的整体观,在具体的“器”的孕育阶段,必定有一个与之相应的无
形的对应体存在,在那里“器”将成而未成,“质”、“气”、“形”将分而未
分,这就是“三”。其中,太阳之“气”,为“器”之“质”的本源;太阴之“气”,
为“器”之母体;而少阴、少阳之“气”,则共成“器”之“气”。三者混而为
一,即谓之“三”(或“四象”)。它是由“道”而化生“器”、从“无”到“有”
的阶梯,而它本身属于“无”,属于“气”,不属于“器”。 

从自然的本体——“道”,而“元气”——宇宙之“道”,而阴阳(二气)
——天地之“道”,而四象(“三”)——“器”之“道”,这是“无”的四个
层次,它们共存于自然界万物之中,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即(即同一)相入,
圆融无碍”。把千差万别的、分离的有形的物体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
体。 

“器”是宇宙间有形万物的总称,它们是由“道”而元气,而阴阳二气,而
经由“三”所生成的。“三”的具体内涵(质和量)不同,是“器”这一层次的
物质千差万别的根源。人是“器”的一种,人区别于其它的“器”的特质,在于
人的精神,在于人的“性”,在于人的“心”。这些在气功学里统称为“神”,
它是人的特质,人的生命运动的主宰。而人的“神”来自人的先天混元气(“三”)
中的阳中之阳,来自天(阳气)之精,来自元气之精,来自“道”。因而,“神”
也是人和宇宙、和“道”相连结的枢纽、“机括”、通道。所以荀子说,“人何
以知道,曰心”,而“心者神明之主也”。另一方面,人之“形”生自人的先天
混元气(“三”)的阴中之阴,称为“精”,而且终人之一生,人之“形”均赖
“精”以为养。而人之“气”则将人之“神”和“形”(精)结合成一个整体。
因此,人是“神”、“气”、“形”的三位一体,而“精”、“气”、“神”则
是人的生命的三大要素,故古人称之谓“人生三宝”。因此,人是自然整体的一
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以精、气、神为三要素的形、气、神的三位一体。人
的生命体现于人和宇宙万物的相互作用之中,体现于人和人的相互关系之中,亦
体现于他自身内部的精、气、神的生化运行之中。而天(自然)人关系起着决定
的作用(整体决定局部)。这就是古典的天人整体观,就是古人对人的生命运动
的总认识,也是气功学的基本原理。 

不同于“道”,一切有形的物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这就是
“器”的“生命”(广义)。关于“器”的内部运动,以及它的内部运动和外部
环境的关系,《黄帝内经》将此归结为“出入升降”四个字,《素问·六微旨大
论》说:“是以出入升降,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也。器散则分之,生化
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远近。”人的生命也取决于“出
入升降”,故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
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这里,出入是指人体内外的
物质交换,包括有形之物的“吐故纳新”和“新陈代谢”,以及无形的“气”的
交换;而“升降”,则是指人体内部气机的升降和气化过程。 

“器”与“器”之间可以互相转换,一个“器”的消亡可能意味着另一个(或
一些)“器”的生成。但归根结底,“有”终将化归于“无”,“器”终将归复
于“道”。故张载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
为太虚。”又说:“阴阳之气,散则万殊,人莫知其一也。合则混然,人不见其
殊也。气聚为物,物溃反元。”(《正蒙乾称》) 

万物生成于“道”,而又复归于“道”,而“道”与万物同在而不变;“道”
与万物“相即相入,圆融无碍”,“遍流万物而不殆”。因此,宇宙间万物的千
差万别,都是“道”这个自然本体的本性的体现,因而也是宇宙这个统一的整体
的不同方面。根据这一整体观,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局部决定于整体。宇宙的变化规律决定了宇宙内万事万物的运动。而
“元气守道”,宇宙间的一切都是其自然本体——“道”的本性决定的。 

(2)局部体现了整体的性状。既然万物皆生成于“道”,那么万物都体现
了“道”的本性,“道”性存在于万物之中。因此,概括(1)和(2),可以这
样说:即局部决定于整体,而整体体现于所有局部之中。 

(3)局部之间的相似性。既然局部体现了整体的特性(因为整体决定了局
部的特性),那么局部之间就有同一性、相似性。正是基于此,所以古人才“始
作八卦,以类万物之情”。即用泛化的系统模型,来描述、研究万事万物的变化
规律。 

(4)局部的能动性。乍一看来,整体决定性似乎有点宿命论的色彩,其实
不然。整体观认为,在遵从整体运动的一般规律的前提下,整体的成员(“整体”
的局部)是能动的,它可以借助于整体的特性,通过自身能动的运动,进一步协
调自身和整体不同层次的关系,协调自身和整体内其它成员的关系,从而改变自
身的状态,甚至发生质的飞跃。气功就是作为自然产物的人,通过自身能动的努
力,改善自身状态,改变自己命运的有效方法。 

关于这一点,古代气功典籍中论述很多。比如,《阴符经》里,把“天地”
这个整体分为天地、万物(除人之外)和人三个部分,指出:“天地,万物之盗;
万物,人之盗;人,天地之盗。”如果人能够掌握“盗机”,那么,人就可以盗
之于天地,而不被盗于万物,那样就会“百骸理,万化安”,人的生命运动就会
得到改善。得“盗机”,就要练功。又如,宋陈抟的《先天图》和宋周敦颐的《太
极图说》两张图是相近的,就差了个箭头。后者箭头向下,说的是“顺则生人”
之理,强调的是整体(自然)对其成员(人)的决定性;前者箭头向上,讲的是
“逆则成仙”之道,强调的是作为整体(自然)一员的人的能动性,以及如何发
挥这种能动性。 

归根结底,我们认识整体(自然)的决定性,目的就是为了逆而取之,利用
这种决定性来发挥我们人的能动性,来改变自身的命运。整个气功学讲的就是这
个认识—改造过程的道理和方法。而庞明教授编创的智能气功、混元气理论及混
元整体观,更直捷、简明地指出:“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均是诸事物混元气的混
化(气化)运动所决定的,人的(超常状态)‘意’可直接作用于万物之混元气
而改变其运动和状态。”这充分体现了大自然整体之中人(个体或群体)的能动
性。 

(5)整体的层次性。在中国古典的整体观里,整体是有层次的。最高层次
的整体是自然,它是一切存在(包括时—空的,和非时—空)的总称,其本体是
“道”;其次是宇宙,其本体是“元气”(“道生—”);再其次是“天地”,
其本体是阴阳二气。在“器”的层次上,就像系统的划分一样,整体的概念是相
对任意的。对气功来说,重要的是人,即把人的精神和肉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由此可见,在中国古典的整体观里,精神是作为人的生命的整体的一部分,而纳
入自然整体之中的,物质和精神是浑然一体而不可分割的。 

鉴于整体的层次性,所谓整体观,意味着:①一方面要把认识的对象当作一
个整体来研究其变化规律,另一方面又要把认识的对象看作是比它更高级的层次
上的整体的一部分,在所有高层次的整体的背景之中,来进行考察,只要有可能
的话;②对于不同层次的事物,应该用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去认识它。这就是老子
所说的“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的意思;
③对于气功来说,则从不同层次的整体观来认识人的生命现象,是形成不同流派
的功理、功法的根源。 

根据上述整体观,人是自然整体里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这种整体
观出发,以气功实践为基本方法的认识活动在方法论方面有五个根本的特点:
Ⅰ 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在认识活动的过程
中是统一的整体

现代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里,最根本的一点是力图把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
客体截然分离,以确保科学实践和科学理论的客观性,或者说得更确切一些,确
保其可检验性。无论是分析,还是综合,抑或是分析—综合相结合,莫不如此。
但是,自然界本质上是一个整体,主体和客体的人为的割裂,实际上已经改变了
认识的对象。这样所得到的认识,是投上了主体阴景后的有关客体的知识,而不
是客体本身的规律。若认识的对象是无生命物体的一般运动,或者是生命现象的
一些简单问题,这种“阴影”所带来的差误或许是无关宏旨的,或者是可以修正
的。但是,对于微观世界、宏观宇宙和生命运动(尤其是人的生命运动)的精细
规律来说,这种把认识主体和客体绝然分开的做法,从根本上来讲是行不通的。
现代科学的发展实际上已经碰到过这个问题。比如,在亚原子世界的研究中,独
立的客观的观察者是不存在的,他成了他所观察的世界的参与者,从而影响被观
察物体的性质。所以,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说:“我们所观察到的并不是自然,
而是用我们提问方法所揭示的自然。”从方法论来说,事件的观察者变为事件的
参与者,这是对原有科学规范的一大冲击。但是,认识的主体虽然失掉了“客观”
的身份,成了演员,但主体和客体的区别依然存在。因此,他所观察到的“并不
是自然”。而如前所述,对于精神和肉体统一的人的生命运动来说,对于“天人
关系”来说,要对此,无能为力。区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实际上是办不到的。对
此,现代科学的方法结论无能为力。 

不同于现代科学的方法,气功实践作为认识世界的方法是不区分主体和客体
的。庄子说得好:“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欲真正
认识事物,就要做到“彼是莫得其偶”(主体和客体浑然一体,无分彼此),这
样才能“照之于天”,即按其自然的面貌来认识它。有趣的是《奥义书》里有这
样一段话:“但是那里每一样东西都只能是它本身,既然如此,有谁以什么方式
可以看见它?有谁以什么方式可以闻到它?在谁以什么方式可以尝到它?”意思
和庄子的说法差不多。 

Ⅱ 强调从物质世界的同一性去认识事物

一般认知活动中,人们总是通过认识对象的特殊性,既它和作为其背景的其
它事物的差异,来把握认识对象的。而通过气功实践认识世界时,则更强调从客
体和主体的同一性出发去认识事物。这一点庄子讲得很明白,他认为凡物“自其
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视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而要获得关于世界的根
本认识,则应当“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庄子·德充符》)。这种认识
方法的好处是“照之于天”,自然而完整。但也因为强调了同一性而所得认识不
免有些模糊。 

Ⅲ 通过“修此”(改变认识主体本身)而“知彼”

不同于现代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通过气功实践来认识世界时,不对客体作
任何规范(简化、假设、孤立、模型化等等),而是改变认识的主体,使其生命
运动状态以生跃迁。借助于认识主体在高级状态下敏锐了的感知能力和智能,来
认识客体的整体运动的规律。如果认识主体的生命运动状态能达到荀子所说的
“大清明”境界,那么,“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就能
获得关于客体的正确认识。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对于研究人的整体的生命运动
的规律、对于认识人的精神活动、对于“天人”关系的研究等等来说,尤为必要。
或许可以说是唯一的途径。

Ⅳ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这里的“世界”就是指人,指认识主体本身。气功实践是人认识自身生命运
动的基本方法,也是人改造自身生命运动的过程,它们是合而为一的。

Ⅴ 气功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统一

对气功实践来说,关键是人的精神状态。而人的精神状态和人的社会实践有
密切关系。因此,气功的实践必定是“功”与“德”的统一。功是德的基础,德
是功的体现;练功(修身)就是修德,修德是练功的继续和深化。二者也是合而
为一的。 

应该提出,这决不意味着气功和气功学的认识世界的方法比现代科学更为高
级,因而可以包容后者,取而代之。气功实践作为认识世界的另一条途径,固然
有其卓绝之处,但也有它的固有的缺陷。那就是: 

1.在物质文明尚未高度发达、人不得不束缚于生活资料的生产的必然王国里
的时候,气功实践只能局限于少数人,因而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对于世界的认识
必然带有神秘性。在这种情形下,少数人通过气功实践获得的关于世界的认识,
只有和大多数人的常规认识和常规活动相结合,才有可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
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飞跃,就是二者有机结合的结果。但由于两种认知活动在方
法论、认识论基础上的对立,以常规认识为基础的人类物质生产的进步,使得以
气功实践为基本方法的超常认知活动变得越来越神秘,越来越远离人类物质文明
发展的主线,而落入了宗教的桎梏。 

2.在精神和物质相统一、天人统一、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整体观方法论原则
下,人的超常认知活动必然是内求诸己,“自其同者而视之”,以及万物。这对
于认识宇宙的本体、认识人的生命的本质、认识形而上的“道”或“气”的演化
规律等来说,无疑是正确的,因而优于常规的认识方式。但是,在获得正确的世
界总体图景的同时,对于这个世界总体各个细节、各种具体规律的认识,却具有
固有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因为,对于形而下的“器”(有形的万物)的世界的
认识来说,正确的认识论原则应该是:“自其异者而视之”。这正是常规认知过
程的出发点,也是现代科学的认识论原则。人类生活资料的生产,直接依赖于人
类对“器”的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因而自农业文明进入高潮(铁器的广泛使用)
以来,推动人类文明主流(物质的生产)进步的是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常规认知
和实践,而不是以气功实践为基本方法的超常认知。在这方面,常规认知无疑居
于优势。也正因为如此,科学赢得了她的权威。 

3.历史地看,气功实践都是少数人个体的活动。这种实践所获得的关于宇宙
本体和人的生命的本质等的认识固然是正确的(这是由本体的同一性所决定的),
但是,对于事物的具体的认识,却是受当时的文化背景、个人的社会实践等因素
所制约的。不仅如此,由于人的生命运动的超常稳态是多层次的,不同层次的超
常稳态下所得到的认识也很不一样。所以,以气功实践为基本方法的超常认知活
动所得到的关于世界的认识,也具有各种各样的局限性。气功门派林立,门派之
争等即为一例。 

总之,从方法论、认识论基础来说,气功和现代科学是对立而又互补的。奉
现代科学(包括它的方法论、认识论基础)为金科玉律,来否定气功效应实验和
广大群众实践的结果,固然是不对的;但是,把气功和气功学(包括它的方法论、
认识论基础)奉为至高无上,甚至于认为西方科学已经日落西山,气息奄奄,而
唯“东方科学”(以气功学为代表)正葆其美妙之青春云云,这同样也是芒唐的。
东、西方的文明史(尤其是现代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对立又互补,“对立即互补”,这才是气功、气功学和现代科学之间的辩证
关系。二者统一于对同一宇宙的认识之中。

第五节 气功科学实验的方法论和方法学问

法论和方法学问题世界是个多面体,需要多方面的认识。因此,科学和气功
学这两种对立的方法论、认识论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是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必
然,而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俗话说得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气功效
应的科学实验就是这一漫长的历程在当代的出发点。那么,气功效应科学实验的
方法论、认识论基础应该怎样建立呢?我们认为: 

1.气功效应的实验(或者说气功实验科学)必然突破现代科学范式中关于精
神和物质的绝对的分隔和对立的先验假设的限制,而以精神与物质相统一的“天
人整体观”,和“形”、“气”、“神”三位一体的人的生命的整体观为其方法
论基础。 

2.把气功效应的主体(气功师或特异功能者)和有关的观测系统及其环境(包
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看作是一个整体。在充分计及观察者既是演员,
又是观众的双重身分的前提下,尽可能把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系统(上述整体)分
隔开来(相对地),作相对客观的考察。 

3.实验的硬件系统的设计和操作必须严格地遵循现代科学的范式,而软件系
统的设计和操作则应满足气功学的范式的要求。在整个实验系统(2 所述之整体)
近似相似的条件下,气功效应的实验应该且必须具有可检验性,即实验的结果具
有可重复性(统计)。 

4.在上述方法论、认识论原则(1~3)的基础上,针对气功效应实验的特点,
形成气功实验科学的方法学体系。只有当这种独特的方法学体系逐步形成并日趋
完备之后,气功效应的实验研究才有可能以某种新的科学的(范式化的)形态出
现,并逐步取得社会的公认。 

为了进一步探讨气功科学实验的方法学原则,对现有的气功效应实验进行模
式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Ⅰ 气功效应实验的几种模式

这类实验的模式可示意如图 3—1。这里,输出{Ei}  0 为常态下测得


的参数集合;而{Ei}为练功状态下测得的同一参数集合。对{Ei}与{E
i}  0 作统计分析,就可以得到气功内效应的一些结果。从方法学来讲,这类
实验的共同问题是: 

一、开“窗”的原则 

开“窗”应以不引起系统状态的显著改变为原则,或者,开“窗”引起的系
统状态的改变是稳定的(达到某种新的稳定状态),而且是已经确知的。这个原
则说起来好象很简单,实则不然,有些实验就不符合这一原则,著名的胆汁引流
实验即为一例。在该实验中,{△Ei}={Ei}-{Ei}。到底是不是气
功所致是难以断言的。因为,引流手术引起的响应并不确知。还应当指出,气功
实验中的开“窗”原则不仅限于生理学的要求,还包括心理学的要求和气功的要
求。比如,有人用半导体点温计观测练功时人体体表不同穴位的皮温变化,由于
点温计与不同穴位接触,这就很难保证它不干扰受试者使之偏离正常的练功状
态。 

二、样本的设计 

气功内效应实验样本的设计,不仅要满足生物学、生理学实验的要求,还必
须考虑心理因素和气功学的特殊要求。功法、练功历史等因素尤为重要。有人曾
用AGA780 红外热象仪观察过 10 位练功者练功过程中面部和手掌红外辐射的
变化,结果有些受试者变化很显著,但有的没多大变化,且变化的方向亦不同。
因此统计的结果是没有改变。这里,一个重要的因素未被计及,即 10 位练功者
的功法是不同的。所以,样本设计总要符合气功学的要求,对于气功效应实验来
说是至关重要的。 

三、实验条件很难严格控制 

在生物学、生理学中,在体试验的条件控制就已经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
由于气功内效应与心理因素、气功实践等有密切关系,气功内效应实验的条件(边
界条件)是很难严格控制的。因此,实验结果的分析必须十分谨慎。 

四、固有的不确定性 
人体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对于复杂系统来说,同样外部条件下,引起某一(或
某些)状态参数变化的机理是不唯一的。因此,很难从观测到的参数改变,断言
内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因此,气功内效应实验能够告诉我们的是:练功时,
生命运动的状态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要想据此进一步弄清气功治病的机理是不
现实的。70 年代以来国外关于TM功研究成功的经验。和我国从 50 年代末以来
关于气功治病原理的研究进展甚微的教训,都说明了一点。 

五、值得一试的改进:准静态→动态 

图 3—1 所示为准静态实验的模式,若改为如图 3—2 所示的动态实验,


则(i)
灵敏度提高;(ii)不可控的扰动作用下降。因而有可能获得更为确定的结果,
诱发脑电—皮电效应(GRS)等实验即为此例。

Ⅱ 气功外气效应实验(A)——生物效应

图 3—3 所示为气功外气效应实验的一般模式。目标系统是广谱的。从人,
动物和植物,生物器官和组织,细胞和微生物,生物大分子,无生命的仪器、仪
表及试样,到化学反应、分子、原子乃至亚原子世界,都可以作为气功外气效应
的作用目标系统。一般来说,系统越复杂,对外气响应的灵敏性越高;但就效应
的确定、可靠性而言,目标系统越简单越好。 

外气生物效应实验的一般模式如图 3—4 所示。 不难看出: 

1.外气对于目标生命体的作用是多途径的,至少有五种可能,即:A  1,
A  2+R  1,A  1+A  2+R  2,A  1+R1+R2,(A  1+R  1
+R  2)+(A  2+R  2)+(R  1+R  2)。显然,信息水实验属于
第二种(A  2+R  2);一般的动物效应实验则介乎第一、四两种之间;而
著名的气功外气杀菌实验实际上是第五种类型。严格说来,“外气杀菌”这一论
断是不严格的,应该是外气作用于细菌——培养基体系,对细菌的生长起了抑制
(或促进)作用。 

2.一般来说,外气生物效应的实验里目标生命体在受外气作用后,都有一个
培养时期。在此期间,试验组和对照组生长(饲养)条件的严格控制是极其要紧
的。 
3.外气生物效应实验可以作图 3—5 所示的改进。这种改进将有助于获得更
为确定的实验结果。

Ⅲ 气功外气效应实验(B)——物理、化学效

从方法学来看,这类实验目前有两种模式,分别如图 3—6(a)、(b)
所示。 

这类实验的方法学要点是: 

一、检测系统的机理清楚,性能稳定,且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随时标定。由于
功能人的“意”、“气”可能作用于检测系统的任何环节,因此,检测系统的环
节越少越好。 

二、试样对环境干扰不敏感,稳定性越高越好(当然难度亦随之增大);试
样发生所观察的反应的物理、化学机制是确定已知的。 

三、实验系统本底清晰,且有足够的统计游程。 

四、检测系统的三种状态:本底、标定、检测在实验过程中是由检测系统操
作者随机转换的。实验过程是双盲的,但气功功能人的意念目标是事先约定的。
 

五、环境系统的硬件部分按现代实验科学的条件严格控制,但软系统部分只
能尽人事。 以上五点对于气功物理、化学效应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起着决定性作
用。

Ⅳ 气功效应实验的方法学原则

根椐气功效应实验所揭示的这类实验的固有特点和上述模式分析,我们认为
气功实验的方法学原则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气功实验中,功能人和观测系统是一个整体。其中硬系统的设计和操作
必须严格地遵循现代科学的范式,而软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则以气功学的范式为准
则。 

二、在气功实验中,功能人既是实验系统中的能动环节,是实验的主人,又
是被考察的对象。他和观测系统是不可分隔的整体,和观察者之间也有着不可分
割的联系。因此,和一般的生理学、心理学实验不同,气功实验的受试者(功能
人)与观察者的关系是合作与对立的统一,而以协调合作为主;是主动与被动的
统一,既要尊重其意愿,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又要严格地遵照现代科学实验的规
范行事,防止其消极因素(作弊、弄虚等等)。 

三、环境条件的控制 

气功实验系统和它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它们之间的联系不仅在于物理、化
学和生物学方面的相互制约,而且还有心理因素的相互影响,和“气”的相互作
用。前者相应于实验系统中的“硬件”子系统,后者则作用于实验系统的“软件”
部分。对环境硬系统的控制,必须满足现代科学实验的相似性要求;而环境软系
统的控制则应力求按照气功学的要求,用气功的方法进行控制。从而保证气功效
应实验的可检验性(可重复性)。 

四、关于样本的设计 

这里有两个基本原则,即 

(i)样本设计不仅必须符合生理学和心理学实验的规范,而且必须满足气
功学的要求。这里,功法种类、练功历史等是应该首先考虑的气功学要素; 

(ii)样本的设计必须与实验的目标相适应。 

五、检测系统的设计 

对气功效应实验来说,检测系统设计的要旨是:机理清楚;环节少,故确定
性较高;性能稳定,且随时都可以标定。 

六、检测样品的选择 其原则是: 
(i)稳定性(对干扰)和灵敏性兼顾。亦即实验的难度和可靠性要作均衡
的考虑。 

(ii)样品本身变化的规律是已知的; 

(iii)本底稳定、清晰,且有足够的样本; 

(iv)可以随时对照。 

七、合理的统计处理 

对于一般的事件,应该用生物学、医学上常用的统计方法(如t检验等)进
行统计分析;对于小概率事件来说,则可借鉴关于新星发现的统计方法进行处理。
(见本书附录)。 

八、由于气功外气(或意念)可以作用于实验关统的任何环节,对气功效应
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和下结论时,必须慎之又慎。宁有余,勿过头。特别应该注
意区分(从实验设计上就应当设法使得人们有可能区分)是人体内部生物、化学、
物理过程整合(有序化)效应的外部作用,还是气功外气效应。更应当注意,千
万别把气功外气的表面效应和“气”的本质混为一谈。 

九、从事于气功实验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应当既是在关学科的专家(做本行
实验),又具备足够的气功和气功学知识(其理论知识不应亚于一个气功师)。
这也是对从事交叉学科领域研究工作的科技工作者的一个共同的要求。 

十多年来气功效应实验的大量实践已经积累了许多可贵的经验。而气功效应
实验研究的继续向深度和广度进军,要求我们很好地总结十多年来实践的经验,
逐步建立气功科学实验的方法论、认识论基础。并从此出发,逐渐形成自己的独
特的方法学体系。使得气功效应的实验研究能够以新的科学的形态出现在未来科
学的百花园之中。

结语
1.现代科学是人类常态认知世界的高峰;而气功则是人类超常认知的基本实
践。二者在对大自然本原的认识,在方法论、认识论上存在着根本的对立。从这
一点来看,现代科学不承认气功外气效应和特异功能的实验结果,是有其必然性
的。 

2.这两种方法论的对立是基本的。既不可能以此来统一彼,亦不能用彼来同
化此。在这样对立的基础上,把气功、气功学纳入现代科学的范式,使之“科学
化”,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现有科学的范式容纳不了它,硬把它拉进现
代科学的王国,必然要抛弃许多古代文明的宝贵遗产,阉割气功学的灵魂,而把
气功弄得面目全非。在这一点上,G·墨菲在总结近代心理学发展历史时写的一
段话是很有意义的。他在论述了“心理学全体正沿着概念和方法的标准化方向运
动,使其本身成为今日科学的一部分”之后,说:“毋宁说,科学必须以这样的
途径来形成,使它能充分地说明人类的一切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和行为,并完全
胜任地对付这一切。”气功学更是如此,它必须以解决人类当前和未来所面临的
一些根本问题为目标,来探寻其未来的发展道路,而不必急于在现有的科学殿堂
中寻求归宿。 

3.作为认识世界的方法,无论是现代科学方法还是气功实践,都是不完备的。
二者各擅其长,又均有所短。且彼此无法互相替代。所以,对于认识世界来说,
这两种方法论既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所谓“相反者皆相成也。”在历史上,
古典整体观和与之相应的气功实践,曾经在人类(尤其是东方)古代文明的创造
和发展过程中起过巨大的作用;而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人类创造了现代物质文
明。人类文明未来的发展,要求人对于自身作为精神和肉体的统一的整体的生命
运动规律,对于天(自然)人关系的本质等重大问题,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对此,单凭以物质和精神相对立、割裂的方法论为基础的现代科学是远远不够的,
甚至是难能为力的。而作为一种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法,这正是气功之所长。所
以,未来的科学的发展,需要气功,需要气功学,需要现代科学的方法论和古典
整体观相结合,并在更高层次上形成精神和物质、整体和局部、主体和客体、对
立和统一、内省和外求辩证统一的新的整体观(示意如图 3—7)。在这一新的
方法论的基础上实现西方现代科学和东方古典文化的结合,实现人类文明的新飞
跃。混元整体观的建立,是个创举,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4.作为第一步,建立气功效应科学实验的方法论、认识论基础和方法学原则
是当务之急。而群众性的多层次的气功实践和科学实验又是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
必要基础。
第四章 历史的新篇章
80 年代以来,随着气功外气效应实验的广泛和深入,气功科学所面临的问
题也越来越突出、严峻。基本问题有二:一、得不到科学界承认的困扰和烦恼,
这在第三章里已经作了论述;二、如第一章所述,气功外气实验所观测到的都是
“气”的次级效应,试图通过这类实验来揭示“气”的本质是不可能的,因为它
超越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范围。那么,今后气功科学研究的方向是什么?目标
如何设置?如何深入?对此,在《关于发展当代气功的几点思考》(1988 年)
一文中,我们曾经提出: 

“在现阶段上,气功科学实验的主要目标是: 

(1)确认现象。就是从不同方面,在不同层次上,以更高的可置信度,通
过实验来确认种种不可解释的气功现象的存在,并进行系统的研究。 

(2)揭示矛盾。即揭示这些确实存在的气功现象与现代科学理论、现有科
学范式、现代科学方法论基础等之间的矛盾,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地建立气功科
学研究的方法学范式,为未来的变革作准备。 

(3)寻求应用。气功的应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我们应在继续发挥气功的
协调心身、养生保健和祛病强身的作用的同时,特别加强:青少年智能的开发和
改善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将气功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直接应用于
生产实践,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如果要寻求现阶段上气功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
的话,那么,我们认为,这两点,应该是当前气功科研的主课题。如果能够真正
应用于生产实践,那将为气功事业开创一个新局面。” 

进而指出:“广泛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群众性的气功实践”是前提,这包
括三个主要方面: 

“(1)普及气功,让更多的人有气功实践的经验。尤其是要让更多的具有
较高现代科学文化素养的人有气功实践的经验,在群众性的气功实践的过程中,
将两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在实践的人的身上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或许是促成现代科
学和气功学这两种对立而又互补的方法论融合的最有效的途径。有了具有两方面
实践经验的人群,就有可能形成‘有组织的和公认的’范式和纲领。 
(2)把气功实践和当代人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以改善人的素质,提高人
的生活的品质因素,从而把气功实践统一于人类文明的未来的目标——让人的生
活更加美好,这必然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影响。 

(3)把气功作为一门传统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应用于心身健康、
智能开发和直接生产实践中去,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 

应该指出,所有这三个方面,都是靠气功的现代科学研究来开路。因此,加
强气功的科学研究不仅仅是当前的需要和战术防御,而且是战略的进取,是长远
之计。我们要组织起来,走在世界的前头。” 

当时,虽然提出了将气功作为一种高技术应用于国民经济的目标,但其现实
可行性如何,却无多大把握,只是作为一个前景设想来提出。 

90 年代以来,事情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智能气功的实践者们,根据混元气
理论和混元整体观,展开了大规模的群众性的气功科学实验。在气功应用于农业
生产、工业生产和青少年智能开发方面,进行了多层次的科学实验和应用、推广
试验,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同时,瞄准医学模式的未来转变,创造了新的气功医
学的雏型。不仅如此,由于智能气功科学实验和实践是群众性的,而且有统一的
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故实验结果在一个相当大的人群内、以相当大的概率再现。
这种群体的可再现性,为建立气功科学的方法论和方法学原则奠定了实践的基
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90 年代以来,智能气功的群众性的科学实验开创了现
代气功科学研究的历史新篇章。气功的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第一节 气功应用于农业生产
智能气功的群众性科学试验,从一开始就按照庞明教授的意见放在农业生产
方面,即把气功当作一项高技术和农业科学相结合,应用于农业生产。自 1991
年以来,试验规模之大、涉及面之广、成效之显著和发展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
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比较严格地按照农业科学规范进行的科学实验,
作为气功农艺技术基础的中间试验和推广性的群众性科学实践。这里以第一个层
次的实验为主,从农、林、牧、渔等诸方面作一简单介绍,并作简要评述。

Ⅰ 智能气功外气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将智能气功技术应用于水稻生产的尝试始于 1990 年(贵州独山等地),4
年来迅速推广于全国,从长白山下,到漓江之滨,都有成功的创造,而且研究工
作越来越规范化,越来越趋于深入。这里以广西农学院褚锦星等 1991、1992 年
的实验为主,来看一看智能气功外气对水稻生产的影响,以及有关气功技术问题。
 

1991 年的实验中,对水稻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扬花期、灌浆结实期和成
熟期发气,均在田间生长过程中进行,故实验设计采用对比法排列,中设隔离保
护区,重复 4 次,试验小区为长方形,面积为 0   086 亩;实验小区与对照面积
相等,如图 4—1 所示。试验品种为桂优 901(早晚造兼用)。

保护区保护区 1 对照区 2 隔离保护区 3 处理区 4 隔离保护区 5 处理区 6 隔离


保护区 7 对照区 8 隔离保护区 9 处理区  10  隔离保护区  11  对照区  12
 隔离保护区  13  处理区  14  隔离保护区  15  对照区  16  保护区 
17   Ⅰ Ⅱ Ⅲ Ⅳ保护区图 4—1 试验设计示意图 

由广西农学院坚持练智能功一年以上的练功人中固定 3~5 人组场发气,发


气日期和意念运用列于表 4—1,每次发气 5 分钟。 

表 4—1 组场发气时间与要求 

水稻生育期发气时间与次数目的要求分蘖期 5 月 2 日 5 月 7 日  5 月 12 日
5 月 17 日 共 4 次早分蘖、低位分蘖、分蘖力强、分蘖整齐一致,有效分蘖率
高。孕穗期 5 月 24 日 5 月 29 日  6 月 3 日 6 月 9 日  6 月 14 日共 5 次穗原基
发育正常,雌雄性细胞发育良好,颖花数多,抗性强。抽穗扬花期 6 月 19 日 6
月 22 日  6 月 25 日共 3 次加速性细胞发育,抽穗整齐一致,花药花粉柱头发育
良好,授粉良好。灌浆结实期 6 月 27 日 6 月 30 日  7 月 3 日共 3 次发浆良好,
籽粒充实,粒多、粒大、品质优良、抗性强。成熟期 7 月 6 日 7 月 11 日  7 月
14 日共 3 次落黄好、成熟整齐一致、青枝腊秆、千粒重高。

试验田土质为粘性水稻土,中至酸性,肥力中等,前作水稻,地势较平坦,
灌排方便,阳光充足;进行两犁三耙。基肥:每亩腐熟猪牛粪 2000~2500 斤,
过磷酸钙 50 斤,复合肥 60 斤,氯化钾 30 斤,硫酸锌 2 斤。3 月 11 日播种,疏
播育壮秧;4 月 18 日~19 日插秧,规格 6   5 寸,插 2~3 苗;4 月 30 日追施
尿素 25 斤/亩,复合肥 20 斤/亩,氯化钾 20 斤/亩;5 月 2 日始蘖;5 月 4
日耘一,12 日耘二,同日施粪水 15 担/亩;14 日封行;18 日喷施叶面宝,23
日落干晒田,30 日第二次喷叶面宝;6 月 13 日喷井岗霉素防治纹枯病;6 月 19
日抽穗,24 日齐穗;26 日灌浆。7 月 14 日至 16 日经受 8 号强台风和暴雨袭击,
相继斜倒。7 月 26~27 日收获。 

晚造试验品种、地点、实验设计、发气时间、次数、人员基本上同早造试验,
只是将试验小区的面积扩大为约 02 亩。 

试验结果:早造实产达 458   61 公斤/亩,比对照组高 21   82%(考种


理论测产实验组比对照组高 16   58%);晚造平均亩产(实产)为 393   07
公斤/亩,比对照组高 9   40%。方差分析表明,无论早造(F=48   32)还
是晚造(F=27   59),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产量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而这种
差异确实是由智能气功练功者发放外气所造成的。 

图 4—2 生长过程中的分蘖及增长率 (注:△处数字均为%)

褚锦星等还观察了生长过程中的分蘖情况和穗部性状。前者结果见图 4—2,
可见智能功外气使水稻有效分蘖提高;后者见表 4—2,可见试验组千粒重和结
实率等均高于对照组。所以,从这组试验的结果来看在分蘖期和灌浆结实期发气
的作用可能较好。

表 4—2 穗部性状 

项目处理株高 (公分)蘖数有效蘖无效蘖成穗率 (%)穗长 (公分)
总粒数实粒数秕粒数外气处理 1126115110059582321269979285 对照
111310399059562351224919305 项目处理结实率 (%)着粒 密度千粒重 
(克)穗重 (克)10 株产量 (克)单株产量 (克)纹枯病米质外气处理
7746982772306290290 较重优对照 75073727203032486248 重优

为了探索对水稻生产最有效的发气时期,褚锦星等在 1992 年考察了智能功


练功人对水稻种子发气的效应。品种仍为“桂优 901”,地点同 1991 年。由于
不在田间发气,故不设隔离带,实验设计如图 4—3 所示,随机区组排列,重复
三次,试验小区呈长方形,小区面积 01 亩。 

发气方式有三:(1)外气处理水稻干种子,简称处理 1。(2)外气处理水
稻萌动种子,简称处理 2。(3)外气处理水稻干种子后萌动时再处理,简称处
理 3。 
组场带功报告、组场教功时将水稻种子带到气场里接受气功师的良好信息,
辅以单独发气,意念:发芽力强,整齐一致,生命力旺盛,抗逆性强,产量高,
品质优等等。 

采用半水或湿润育秧法,将经过外气处理和未处理的水稻种子,于三月二十
日均匀地播撒于秧地中,秧田整理和管理完全一致。调查秧苗生长情况,秧苗素
质,根系生长情况,抗寒性、成秧率等。 

于四月三十日将秧苗栽插于同一块大田中,规格为 6.4 寸,插 2—3 苗。大


田基、追肥,犁耙次数和田间管理一致。 

实验结果列于表 4—3~表 4—5。 

从表 4—3 见:经过组场发放外气处理的水稻种子与对照比较,秧苗高度、
作茎长、总根数、根长、白根数、白根率和成秧率都表现较好,说明外气对秧苗
的抗寒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对早春防止水稻烂秧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南保
护区保护区Ⅰ处理 11Ⅰ处理 22Ⅰ对照 3Ⅰ处理 34Ⅱ处理 25Ⅱ对照 6Ⅱ处理 37Ⅱ
处理 18Ⅲ对照 9Ⅲ处理 3   10  Ⅲ处理 1   11  Ⅲ处理 2   12  保护区保护
区北东图 4—3 实验设计示意图 表 4—3 抗寒性与成秧率比较 项目处理亩高 
(cm)作茎长 (cm)叶 数白化 叶数每苗总 根数根长 (cm)白根
 数黑根 数白根率 (%)死苗率 (%)成秧率 (%)秧苗 状况处理
12227575311621108051522359641 中处理 22318677321771238848601348652 中上
处理 32258869301751218550541379621 中对 照
2107063351511067565502409591 中从表 4—4 可见:经过组场气功外气处理过的
水稻种子,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和结实率均比对照明显增加,而千粒重差别不大。
萌动时种子处理,每穗总粒数 1855,实粒数 1502,结实率 801%,千粒重 283
克,比对照每穗总粒增 30 粒,实粒数增加 396 粒,结实率提高 97%,千粒重增
03 克。 表 4—4 结实率与千粒重比较 项目处理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
(%)千粒重(g)处理 118311423756280 处理 218551502801283 处理
318011403812281 对 照 18251106704280 表 4—5 智能气功外气处理水稻种子产
量结果分析表 处理重复(公斤/小区)ⅠⅡⅢ小区 总产 公斤小区 平均 
产量 公斤折合 亩产 量 公斤比 对 照 场 减 少公斤 /亩%处理
2 与处 理 1、3 比较公斤 /亩%处理 3 和 处理 1 比公斤 /亩%处理
133236233010243413328002413794 处理
2340388408113637873572353371756292389 处理
3382308365105535173399436071187172951119936 对照 330323308961320330387
重复内各 小区总产 及平均数 1384138114113463453554176

从表 4—5 可见,不同处理增产效果亦有不同,处理 2,亩产 357   23 公斤,


对照亩产 303   87 公斤,外气处理比对照每亩增产 53   37 公斤,增产率 17
  56%,居首位;处理 3,亩产 339   94 公斤,比对照每亩增产 36   07 公斤,
增产率 11   87%,居第二位;处理 1,亩产 328   00 公斤,比对照每亩增产
24   13 公斤,增产率 7   94%,居第三位。方差分析表明:气功试验组与对照
组之间的差异是很显著的;且不同处理组之间的差异亦是明显的;而重复之间的
差异无统计意义。这个实验提示:用气功外气处理水稻种子时,以对萌动期种子
发气最为有效;而且,它似乎还说明:不一定发气次数越多越好,处理 2 优于处
理 3 就是这种非线性效应的例证。 

广西农学院同位素室唐贻兰等在 1991~1993 年用不同的品种做了智能气功


发气试验,实验的结果亦倾向于种子萌动期发气为佳。不同的品种对发气最佳期
的“选择”中否有所不同,目前尚难以定论。 

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上的试验和实践绝大多数表明,智能气功外气确实能使
水稻增产。值得一提的是:(1)不少地方的试验已经连续进行了数年,均获增
产。如贵州独山县欧朝阳等从 1990—1993 连续 4 年进行了试验;吉林延吉金东
一等从 1991~1993 连续做了 3 年试验,分别增产 81%、152%和 145%,且方法
越来越严格。(2)不仅有小面积的实验,而且有大面积的中间试验。例如,1993
年北京双桥植物医院朱瑞清与陶旭莲等合作进行了大面积发气试验,种子发气
40 亩,种子发气+苗期发气 100 亩,对照 40 亩。在试验过程中,作了对苗期生
长、大田期生长和考种测试。结果种子发气与种子发气+苗期发气分别比对照组
增产了 14   3%和 28   5%。又如,湖南双牌县农学会张振权等和智能气功练
功人杜国兴等合作,在 29 户农民的 121   5 亩承包责任田里作了智能气功外气
试验,结果增产 14   34%~17   45%。大面积(10   2 亩量级)中间试验都
取得了成功,为进一步推广打下了基础。(3)推广试验都是在地、县、乡级农
业研究单位或农技站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的主持下,和智能气功练功人相结合,
在农民承包的责任田里进行的。大都获得了增产的结果。正因为如此,承包农户
乐意连续进行试验。这无疑提高了实验的可信度。 

数年实验结果表明:智能气功发气不仅能增加水稻的产量,而且能提高大米
的质量。四川省李文珠等 1992、1993 连续两年观测了智能气功外气对水稻产量
和品质的影响。表 4—6 给出了实验田的稻米与对照组营养成分的测试结果。可
见,发气处理后稻米的蛋白质、脂肪、钙、铁、核黄素等含量明显提高,且含有
一般稻米所没有的抗坏血酸等有用养分。桂林地区农科所秦志屏等人的实验表
明,发气处理后长出的稻米的氨基酸含量明显提高 32%~40%。 

表 4—6 智能气功外气组与对照组稻米 营养成份对比表(100g全部的含
量) 组别成分 92 年全 过程发气 93 年只给 种子发气一 般 稻 米组别成
分 92 年全 过程发气 93 年只给 种子发气一 般 稻 米水份(g)149814415
维生素(lu)---蛋白质(g)854104973 胡萝卜素(mg)---脂肪(g)
13317606 硫胺素(mg)076028 碳水化合物(g)65747088761 尼克酸(mg)
---热量(keal)309093513339 抗坏血酸(mg)078022 粗纤维(g)
---细菌总数---灰分(g)10614107 大肠菌群 最近似值---钙(m
g)1844350517 致病菌---磷(mg)25241363190 核黄素(mg)009009002
铁(mg)59054315 氨基酸总量(g)612765-

从方法学上来看,值得注意的是桂林地区农科所秦志屏等 1993 年所作的试


验。1992 年早稻和晚稻试验中,早稻两个品种分别增 产 1816%和 828%;晚
稻增产率达 4722%。在这两次试验中只作简单对照,未设重复,但试验区和对
照区之间设隔离带。1993 年的实验设计和观测从农业科学的观点来看,更为规
范,更为细致。田间设计如图 4—4 所示。各生育期水稻生长的观测数据、发气
实验结果均优于对照组,但是,最后产量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却无统计差异。其
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从气功科学的角度来看,如图 4—4 所示的田间设计中,
没有隔离带,可能是导致试验组和对照区差异不明显的重要原因。辽宁省大石桥
市智能气功组所做的玉米试验田间设计与此类似,亦未设隔离带,结果试验组和
对照组产量亦无明显差异。这似乎支持上述看法。 

Ⅱ 智能气功外气应用于小麦生产

1990 年以来,全国各地的智能功练功人和农业科技人员相结合,从多方面
(从细胞工程、小面积试验、大面积示范到小麦固氮菌生产)探索了智能气功应
用于小麦生产的途径,获得了显著的效果,分别介绍于下。 

一、智能气功在小麦单倍体育种上的应用 
小麦单倍体育种方法是通过诱导花粉粒产生愈伤组织,发育成绿苗,进行加
倍处理,育出结实植株。能否借助于气功外气的作用得到产率高、质量好的愈伤
组织,并发育成为健壮的绿苗,提高花培痛种的效果?河北省粮油作物所王培等
与石家庄市智能气功工作者合作进行了研究。实验选用 4 个下代杂交组合(见表
4—7),4 个基因型。每个基因型接种 40 管。设 4 种处理,每个基因型每种处
理 10 管。A:不发气对照(CK);B:发气 4 次;C:发气 8 次;D:发气
12 次。隔日发气。结果见表 4—8~表 4—10。 

表 4—7 供试材料组合 基因型代号组合名称组合接种管数 1 冀 5108/临运


7069402 莱州 953/冀 885-443403 冀 90-4271/87-1259404 贵农 11/冀 885
-44340 表 4—8 智能气功对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处理代号基因型代号
接种花药(个)出愈数出愈率(%)CK1   2   3   4  小计 619   532   709
  813   267375   312   101   191   679121   586   142   215   2544 次
1   2   3   4  小计 478   556   688   794   252585   438   128   209
  860175   788   186   263   3418 次 1   2   3   4  小计 576   602  
594   814   258672   364   82   166   684125   605   138   204   26512
次 1   2   3   4  小计 670   541   622   654   248758   282   114   207
  66187   521   183   317   266

由表 4—8 可见供试的四个不同基因型各项处理的花药愈伤组织的总诱导
率,发四次气的最高,为 341%,不发气的对照(CK)最低为 254%,发 8 次
气和发 12 次气的居中,分别为 265%和 266%。发 4 次气的和不发气的对照(C
K)相比,诱导率对比提高 343%,8 次和 12 次的和不发气的相比,诱导率对比
提高 43%和 4   7%,经发 4 次气的和不发气的对照(CK)相比X  2=4453,
P<0   01。说明发 4 次气的花药愈伤组织数,极显著地多于不发气的对照(C
K)的愈伤组织数。发 8 次气和发 12 次气的处理与不发气的对照(CK)相比,
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数虽有提高,但提高数未达到显著水平。 

从不同基因型分析,发四次气的和不发气的对照(CK)相比,第一基因型
在不发气的对照A组诱导率最低,在发 4 次气的B组诱导率也最低。第二基因型
在不发气的对照(CK)A组诱导率最高,在发 4 次气的B组诱导率也最高,第
3、第 4 两个基因型的诱导率在发 4 次气的B组和对照A组的诱导率均居中,说
明基因型对诱导率影响很大。但发 4 次气的四个不同基因型的花药愈伤组织诱导
率全部高于对照(CK)。第 1、2、3、4 基因型发 4 次气的B组花药愈伤组织
诱导率分别提高 446%、 
表 4—9 智能气功对花药愈伤组织质量的影响 处理 (代号)基因型 (代
号)愈伤组织 (块)分化绿苗 (丛)绿苗率 (%)CK
17511147231263218310138376419115785 小计 6791321944 次
185172002438922103128403134209341627 小计 8601832138 次
1721723623647821438222268416623139 小计 68414020512 次
1581322422829833331145144742071992 小计 661181274345%、310%和 229%。
 

表 4—9 的数据说明智能气功外气对花药愈伤组织质量的影响,可见不论发
气次数多寡,四个不同基因型花药愈伤组织的绿苗分化率均比对照组(19   4
%)高。B、C两组分别提高 9   8%和 5   7%,D组(12 次发气)更提高了
41   2%。方差分析表明,D组绿苗分化率极其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   01)。
 

表 4—10 智能气功对花药绿苗的影响 处理 (代号)基因型 (代号)出
愈率 (%A)绿苗率 (%B)绿苗占花药 (%A×B)CK
112114718258621812831423765442357919 小计 2541944944 次
1175200349278821016631863135814263163428 小计 3412137258 次
11252362952605214130313826837042041386283 小计 26520554112 次
18722419425213881813183447824317918291 小计 266274728

从 4 个不同基因型来看,发气处理组的绿苗分化率均有提高。其中D组中 4
个基因型的绿苗分化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 524%、779%、189%和 167%。 

表 4—10 给出了对智能气功外气对小麦单倍体育种效果影响的综合评价。评
价参数为绿苗占花药的诱导率。3 组发气对 4 种基因的平无均绿苗——花药诱导
率分别比对照组高:46   8%、9   5%、42   4%。方差分析表明,发气组B、
D的绿苗——花药率有极显著的提高(P<0   01)。 

从不同的基因型来看,B组(4 次发气)4 种基因型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 96


  1%、29   7%、8   4%和 131   4%;D组(12 次发气)4 种基因型分别提
高了 9   0%、41   4%、53   0%和 52   3%;C组(8 次发气)中基因型 1、
2、4 绿苗——花药诱导率有所提高,而基因型 3 的缘苗——花药诱导率低于对
照组。 
应该提出,上述试验尚属初步,可以肯定的是:1 智能气功外气确能显著地
影响小麦单倍体育种过程,使之取得高产、优质的结果;2 这种作用和发气技术
(运用意识的技术等)有密切关系。至于发气次数多少为宜,目前尚不足以下结
论。 

二、智能气功外气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这类试验报告很多,这里选择两个例
子。 

利辛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利辛县智能气功辅导总站从 1991~1993 年,连续


3 年进行了智能气功—小麦增产试验,1991 年亩产提高 7   8%,1992 年提高 7
  2%,1993 年提高了 10   5%。 

试验品种为矮早 721,播种量每亩 18 万苗,和往年一样,采取间接排列,


三次重复,小区面积 120 平方尺,行长 15 尺,宽 8 尺;10 行区,行距 08 尺、
区间走道 2 尺,重复间走道 3 尺,东西行向,每小区面积 2 厘。 田间设计图 
保护行← 北对照区试验区对照区试验区对照区试验区东↑保护试验地土质为
黑土,土壤物理性状不良,适耕期短,宜耕性差,土壤肥力中等。前茬大豆收获
后每亩施碳氨 100 斤,磷酸二氢钾 10 斤,甲敌粉 3 斤,以防地下害虫。 

试验地于 1992 年 10 月 12 日用水浇一次,15 日用牛耕地,16 日作畦整田,


10 月 16 日用锄开沟条播,每亩基本苗 18 万左右;11 月撒钾六粉一次,12 月 18
日浇水一次,1993 年 3 月 28 日拔草一次,5 月 29 日小麦开始成熟,6 月 5 日收
割。 

发气人一般三人左右,站在试验小区的四周,先进行组场,然后向目的部位
发气。每次于上午发气,时间 4~6 分钟。发气者用统一意念同时向试验区发气,
并用意识把混元气控制在试验的小区内,不让弥散在邻近的对照区;按照小麦生
长规律,在不同时间发气,目的和运用意念各有不同。见表 4—11。 

1993 年 6 月 5 日分区收割、单脱粒、计算产量,结果发气试验田亩产 7917


/亩,与对照相比增产 105%。在收割前作了田间取样考种,结果见表 4—12,
差别是明显 的。  

从方法学来看,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如本小节图示,田间设计并未安排隔
离带,但连续三年都取得了明显 
表 4—11 小麦生育期发气时间意念

小麦生育期发气目的发气时间播种期对种子发气,使芽齐壮 92 年 10 月 16
日出苗期苗齐、苗壮、早分蘖 11 月 3 日 11 月 11 日分蘖期早分成穗 11 月 19 日
越冬期防寒、防冻,根系发达,防止病虫害 11 月 27 日 12 月 3 日  93 年 2 月
19 日起身期促早分蘖成穗 2 月 28 日抽穗期起身拔节,抗倒伏多,开花结实 3 月
20 日 4 月 8 日扬花期授粉好、结实率高 4 月 13 日灌浆期粒大饱满。防倒伏,防
病虫 4 月 27 日 5 月 5 日麦黄期粒大饱满、早热、提高千粒重 5 月 15 日 5 月 25

表 4—12 考种结果 

项目处理株高(cm)穗长(cm)小穗排数小穗粒重小穗粒数千粒重对照
田 72841513302381 发气田 718718612309397 对照田 727116112836 发气田
708117133039 的增产效果,这和Ⅰ中的分析(设置隔离带的必要性)是否有矛
盾?回答是:不见得。请注意他们的发气方法,中间特别加了一个意识:只作用
在试验区,不弥散到对照区。这是气功科学技术中的know how(诀窍)。
当然,这类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 

上述实验是在小麦生育过程中发气。滁县地区农科所廖粹英等和滁市智能气
功研究会合作,分别考察了对种子发气和生育期发气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试验
品种:扬 87158。采取随机区组排列,设三个处理,三次重复,小区长 333 米,
宽 2 米,计 667 平方米,合 001 亩,每小区 10 行,行距 02 米。于 1992 年 10
月 27 日把测定好的种子,每亩按 16 万粒发芽的种子播下去。  

试验地选择 21 号田,土质黄白土,肥力中等,前茬为水稻,收后及时耕耙。
耕前亩施磷酸二铵 30 斤,尿素 10 斤作种肥。12 月中旬追施腊肥,每亩 20 斤尿
素。1993 年 2 月 8 日追施返青拔节肥,每亩 15 斤尿素。2 月 8 日锄草一次。由
于 1992 年 10 月上、中旬天气干旱,在播种前喷灌一次,随后进行整地作墒,播
后又及时灌水。虽然采取了措施,但前茬是水稻,墒情较差,苗出得还是不够理
想,每个处理均不足于 16 万苗。 处理代号为 1、2、3。 

1.种子发气:取 200 粒发气后的小麦种子,放在两个玻璃培养皿里,5 天后


测定发芽率,两次重复分别为 95%和 93%,平均数为 94%。 
2.不发气(对照):取 200 粒未发气的小麦种子,5 天后测定发芽率,两次
重复分别为 91%和 92%,平均数为 915%。发气的比未发气的多 25%。 

3.生育期发气:分为四个阶段(分蘖期、返青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
 

①分蘖期发气:1992 年 12 月 24 日进行分蘖期发气,人数 12 人,时间 8 分


钟。1993 年元月 26 日调查冬前茎蘖数,种子发气是每亩 34   8 万苗,不发气
是每亩 34   4 万苗,生育期发气的是每亩 378 万苗,生育期发气的冬前茎蘖数
比种子发气的每亩高 3 万苗,比对照(未发气)每亩高 34 万苗,种子发气的比
对照(未发气)每亩高 04 万苗。 

②返青拔节期发气:1993 年 3 月 3 日进行拔节期发气,人数 12 人,时间 10


分钟,3 月 18 日调查最高茎蘖数,种子发气的是每亩 634 万苗,生育期发气的
是每亩 653 万苗,对照是每亩 615 万苗。种子发气的比对照每亩高 19 万苗,生
育期发气的比对照每亩高 38 万苗,生育期发气比种子发气的每亩高 19 万苗。 

③抽穗期和灌浆期发气主要是促使小麦成穗率高,籽粒形成快,使它穗大,
粒饱,千粒重高。这两次发气均是 12 人,时间分别为 10 分钟、8 分钟。收前进
行有效穗调查,生育期发气有效穗每亩 391 万穗,对照每亩 365 万穗,种子发气
的每亩 378 万穗。生育期发气的有效穗数比对照每亩高 26 万穗,种子发气的有
效穗比对照每亩高 13 万穗,生育期发气比种子发气有效穗数多 13 万穗。 

考种结果见表 4—13。实产:种子发气亩产 4700 公斤,与对照相比,增产


48%;生育期发气亩产 4872 公斤,与对照相比增产 87%。可见气功外气的作用
是明显的。 

在 1990~1992 年智能功外气小麦增产试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1993 年智能


气功工作者和农业科技工作者合作,做了一系列小麦大面积示范性试验。均获得
可喜的成果。比如,北京双桥植物医院与北京智能功研究会科研组合作,在两块
示范田(种子发气 25 亩,种子+苗期发气 100 亩)上做了发气实验,对照田 25
亩,结果种子发 

表 4—13 室内考种汇总表 处理代号株高 (cm)有效穗数 万/亩每穗
 粒数每穗粒重 (g)籽粒饱 满度千粒重 (g)容重 克/升 1(种子发
气)9353783869143238357902(对照)9636534781372389578753(生育期发气)
935391368815724027925

气田增产 7   8%,种子+苗期发气田增产 4   8%(此结果似与滁县地区


的结果颇为不同,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又如,河北涿州市智能气功研究会小
麦科研组 1993 年进行了百亩小麦试验,试验和对照各 50 亩:结果增产 116%。
再如,秦皇岛市昌黎县农林局农艺师韩福林和张作仁等合作,在一片分属 28 个
农户的田地(14985 亩)里进行了智能气功发气试验,每户试验田——对照田均
为 1:1。结果发气田平均比对照田增产 2522%,应该指出,此实验中不同农户
增产率相差颇为悬殊,从 368%~8507%。原因很多,实验不够严格可能是一个
重要原因,但可贵之处也正在于它涉及 28 家承包户,展示了推广应用的前景。
 

Ⅲ 智能气功外气对玉米生产的作用

在已经做过的气功——农业生产试验中,外气——玉米增产效应的研究颇有
特色。 

一、智能气功对玉米生长、发育和生物效应的观测 首都师范大学傅应春和
北京智能气功研究会孙永恩等合作,对智能气功外气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从生物
学、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多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试验地设在北京市朝阳区下洼乡仰山大队。属轻质壤土、中等肥力,土壤有
机质较高、肥力条件好、栽境水平高。供试土壤有机质 10%,水解氮 40PPM,
速效氮 25—30PPM,速效磷 15—25PPM,速效钾 80—90PPM。供试品种
为掖单 52 号玉米,生育期 100 天,是北京地区推广品种。1993 年 6 月 20 日播
种,6 月 26 日出苗,密度为每亩 4000 株上下,实有株数每亩 3970 株,种肥二
铵 40 斤/亩,追肥析碳铵 100 斤/亩,投肥标准一致。 

处理分为对照(CK)组,试验 1(种子发气)和试验 2(种子和生育期均


发气),随机排列,重复 2 次。各处理平均行距 60cm,株距 28cm。 

在玉米生育期间、分别在苗期、生理拔节期(6 叶展开)、心叶末期(10—
12 叶展开)、散粉期、灌浆期及乳熟末期等,共取样六次。为了减少观察误差
及养分运转消耗差异,每次取样时间统一在上午 10 时进行。 
每次取样依植株生长量大小,苗期取样 10 株,生育中期 2—3 株,生育后期
2 株,取样株生长量与发育期同大田一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样株取回后用
水洗擦干净,量取形态特征记录,并同时取小样药物提取供分析养分用。然后按
植株各器官部位分别处理分为叶片、叶鞘、茎杆、雄穗,雌穗等部位,称鲜重。
大样烘干至恒重再称干重。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方法按国内统一规定的标准法进行养分分析测定。玉米生
育关键时期(8 月 20 日)采用Li—1600 植物稳态气孔仪测定。 

测产调查 1993 年 9 月 26 日进行抽样调查。每种处理组设三个点,每点合 1


分地,进行生产田测产调查。并对每点测试 10—20 个穗部性状,取样回室风干,
考种。10 月 3 日大田全部收获。 

表 4—14 给出了考种结果和实产量,种子发气增产 31   10%,种子+生育


期发气增产 25   00%。从考种结果来看,试验 1 和试验 2,外气处理组的行粒
数有所增加,穗部的发育性状较好。试验 1 平均单行粒数比对照组增加 14 粒,
试验 2 比对照组增加 32 粒。亩产则增加 160~36   6 公斤,对产量的影响很大。
 

其次,由于穗部发育性状较好,因而每穗粒数和千粒重都有增加趋势,其中
试验 1(种子外气处理的试验)的千粒重最高,达到 320 克,其次是试验 2,千
粒重达到 290 克,这是这次试验中玉米增产的第二个结构因素。 

表 4—14100 亩试验田的产量结构 处理穗行数 (行)行粒数 (粒)穗
粒数 (粒)千粒重 (克)理论产量 (公斤/亩)实际产量 (公斤/亩)
比对照增产量 (公斤/亩)增产 (%)对照组 1323254290270045993910/
/试验 11403394746320060295125+12153110 试验 21403574993290057494886+
976250 玉米籽粒营养成分分析结果列于表 4—15 和 4—16。 

表 4—15 智能功处理的玉米籽粒营养成分 养分处理粗脂肪 (%)粗蛋白
 (%)淀粉 (%)尼克酸 毫克硫胺素 B  1 毫克核黄素 B  2 毫克C
a ppmMg ppmFe ppm热量 千卡试验
17085626695258038012284840417360 试验 26866596791220040011279895556360
对 照 6505106500215041012248737407360 可见:(1)三大主要物质的含量。
依其含量大小的顺序是:粗脂肪,试验 1>试验 2>对照;粗蛋白,试验 2>试
验 1>对照;淀粉,试验 2>试验 1>对照。从以上三大养分含量看出,随外气
处理次数的增加,籽粒的粗脂肪、粗蛋白及淀粉含量有相应的增加趋势,这说明
外气处理的有效性。(2)维生素含量中,尼克酸,试验 1>试验 2>对照;硫胺
素(VitB  1),试验 1<试验 2<对照;核黄素(VitB  2),试验 1
>试验 2。此二者提高明显而对硫胺素等的含量影响不明显。(3)Ca   2
+ 含量是试验 1>试验 2>对照;Mg   2+ 含量是试验 2>试验 1>对照,
Fe   2+ 含量试验 2>试验 1>对照。这三种离子是细胞、叶绿体等中不
可缺少的原材料,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与代谢中起重要的生理功能作用。(4)
对籽粒能量影响不大。 

表 4—16 玉米籽粒氨基酸含量的差异(mg/100mg) 含量处理天门冬
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胱氨酸缬氨酸蛋氨酸试验
1047550269903665157030306106470010940387602259 试验
2048020270203717151190304806625011200393702394 对 照
047450268003565141280303006420 微量 0385002380 含量处理异亮氨酸亮氨酸酪
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脯氨酸总含量试验
1028331025302485038650253502010035060642277491 试验
2028861040503282039110257802010035940686578995 对 照
028201030802460038790250002010035180672075013 从表 4—16 列出的 17 种氨
基酸的分析资料,可见外气处理使氨基酸含量有提高的有:天门冬氨酸、苏氨酸、
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胱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赖氨
酸、精氨酸等,共有 12 种氨基酸有增高现象。 

外气处理使氨基酸含量持平(不明显)的有:蛋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
组氨酸、脯氨酸等,共有 5 种氨基酸。外气处理使含量降低的为零。 

从氨基酸总量上看,外气多次处理组(试验 2)组高于外气处理组(试验 1),


试验 1 又高于对照组。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细胞与生命存在的重要物质。分析表明,
氨基酸的积累数量随外气处理的次数和强度的增加而增高,外气处理的调节功能
可能是存在的,它促进了植株体内CH  2O的转化,使新陈代谢处于正常状态,
有利于养分的积累与转运。 

表 4—17 苗期及生育中期叶片生长速度 
部位处理日期展开叶龄可见叶龄绿叶出现数CK12CK12CK127 月 16 日
4750487073736787 月 26 日 6070701001101201001001008 月 10 日
1201301501401501601101251108 月 20 日 210210210210210210110130120 表 4—
17 给出了苗期及生育中期叶片生长速度,可见苗期至心叶末期(大喇叭口期,
展开叶 10—12 片),各处理组均比对照(CK)组生长快,出叶早,绿色叶片
多,具有明显的超前性。这种趋势直至抽雄吐丝期才逐渐消失,生长渐趋一致。
 

株高差异见表 4—18,可见苗期生长株高差异小,进入拔节期后,由于节间
伸长量加快,株高有明显的增长。特别当植株展开叶龄 6—8 片时,植株迅速生
长,均为苗期(7 月 26 日)3~4 倍的生长量,直至散粉期这一差异才趋于一致。
 

表 4—18 节间伸长量及株高变化 

项目处理日期株高节间长度节间伸出数CK12CK12CK127 月 16 日
1517196070775446106157 月 26 日 87111191110127130978106814828 月 10 日
1055113514551501601601715200020608 月 20 日
1700180017001701801802300260027009 月 2 日
178022001800200200210230026002700 单株叶面积及单叶平均面积的生长动态,
随着生育期进程的后延,单株叶面积及单叶面积有明显增长趋势,见图 4—5 图。
 

图 4—5 叶面积生长曲线表 4—19 单株根的发育状况 项目处理日期根层发


根数目CK12CK127 月 16 日 4441701671707 月 26 日 6661902202408 月 10 日
6772302402608 月 20 日 7772502402509 月 2 日 777250280280

表 4—19 给出了单株根的发育状况数据。可见各项处理根层数出现数目基本
相同,与叶龄出现相比大体上是每长 2 片至 3 片叶出现一层根,差异不大。然而
每层出现的根条数却表现出一定差异,苗期差异小,拔节后差异增大。从理论上
讲,适期播种的玉米约在 50~60 天前后根层、发根数量趋于稳定。根层过晚出
现意味着后期生长延长,于低温有危险。从表 4—19 来看,发气组已出齐时,对
照组尚差一个根层。从根的数量看,植株拔节至心叶末期(大喇叭口期)即 7
月 26 日至 8 月 10 日前后,温度较高,发气组发根数最多,根生长量最快,要比
CK组优越。图 4—6 所示为单株地上部干重的变化,由此可见发气组生长的优
势。 

植株体养分的生长分解结果列于表 4—20~表 4—26。表 4—20 是NO  3


—N含量的变化: 

(1)叶片NO  3—N含量: 

图 4—6 单株地上部干重变化从全生育期的分析表明,指标叶的含量随生育
期呈现“低→高→低”变化,符合于生物体的养分变化规律,从不同处理看,试
验 1 与试验 2 的含量高于对照组。相对而言,顶部叶片的含量高于一般叶片,这
对后期的籽粒形成是非常有利的。 

(2)叶鞘→NO  3—N含量: 

叶鞘中的NO  3—N变化与叶片中含量略有不同,呈现“高→低→高→低”
的变化规律,叶鞘的含量高于叶片,除CK组倒 2 叶NO  3—N含量在籽粒灌
浆期(9 月 2 日)略有增加外,其它各期仍表现出试验 1 与试验 2 高于CK组。
CK组所以有较高的NO  3—N含量,因为植株生长发育延迟,生育年龄偏短,
养分还没有来得及向籽粒转移所至。 其它部位发气对NO  3—N含量的影响
不明显。 表 4—21 列出了各组、各部位P  2O  5 的含量,看来除了苗期和
心叶末期发气组叶片P  2O  5 含量略高于对照组外,P  2O  5 含量平稳,
发气作用不明显。 

植株体内各部位K  2O含量的变化见表 4—22。可见: 

(1)叶片:就苗期单株而言,CK组的含量明显地低于试验 1 和试验 2,
但在心叶末期(8 月 10 日)至叶丝期(8 月 20 日)又突出地高于试验组。看来,
叶片中K  2O的含量波动较大。生育前期较低,生育中期明显增高,生育后期
降低得也快。这和K +在植株体内的转移较快有关。 

(2)叶鞘:生育前期单株含K  2O量较低,生育中期明显增高,生育后
期有所降低,相对来说,比叶片K  2O含量要稳定得多。 

(3)茎间:茎节间含K +量,一般要比叶片、叶鞘含量高,然而不同节
位的K  2O含量相差很悬殊,8—13 节含量高,14 节往上含K  2O量有降低
趋势。这可能因二部叶片光合机能较强,CH  2O运输加快,需要K +原的
生理功能协助,促使K +的转移与消耗。另外,从天气要素上分析,1993 年 8
月 16 日~18 日连续阴雨冲刷,有可能对K +的冲刷有直接影响。 

(4)果穗与花丝:果穗与花丝中,K  2O含量较低,可看出CK组低于
试验组,但差异并不太明显。 

表 4—23 给出了可溶性糖(CH  2O)总量的变化。 

从各部位可溶性糖总量顺序看:果穗→茎节→叶鞘→叶片。反映了碳水化合
物与糖合成在植株体内的正常规律。就叶片而言,各指标叶的可溶性糖含量的变
化时高时低,并不与外气处理构成协调的关系,但能看出,试验 1 略比试验 2
有规律,试验 1 的含量略高,CK组的含量略低。叶鞘:总糖量的变化基本上是
前期低、中期高、后期低的变化。在生育期总量要比叶片含量高出 3~4 倍。叶
鞘糖系由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CH  2O和原始“糖元”,积累于叶鞘之中,供
给各叶片生长及籽粒的生长与建成需要,叶鞘与茎做为光合作用产物总糖积累的
主要场所,它是很重要的“中继站”。 

茎节及果穗与花丝的含量:生育中期均处于高含量水平,它们三者之间差异
不明显。除非进入籽粒末期表现出明显的降低外,就其总量而言,均明显地高于
叶片与叶鞘。 

硝酸还原酶是一种底物诱导酶,NRA反映了植株体内对土壤氮素的利用情
况。NRA高与低说明了植物体内对土壤外补氮素吸收快慢与多少的状态。表 4
—24 列出了植株体内各部的含量。可见,就叶片来看,苗期NRA数值偏低,
随生育期进程,NRA就逐日增加,在拔节期和吐丝期前后(8 月 20 日)其N
RA出现两个高峰值。NRA的迅速升高是其生长生理的自然规律,而外气引导
满足了生理上的需要。随着籽粒灌浆其数量逐日降低,从NRA值的变化中,
(除
苗期 7 月 16 日~7 月 26 日即生理拔节期,试验 2 明显地出现峰值 500mg/g·f
w和 840mg/g·fw外,因为这时实际上只对种子进行了外气处理,还未进
行苗期外气处理),可以看出一个特点即每次取样植株虽有不同,但其NRA的
总量差异却表现出试验 1>试验 2>对照组。 

从果穗的分析数据看出,吐丝前期 8 月 20 日果穗中的NRA值最高,这表
明生殖器官的初期需大量的氮素供应以满足转化为氨基酸与蛋白质的原料供给。
这时糖的积累也在迅速增加,随着籽粒的形成与充实,NRA值逐渐降低至最小
程度,而这些复杂的规律中,外气效应可能顺应了这种生物本分的发育规律。 

表 4—24 植株体内叶片及果穗 中NRA变化(mg/g·Fwhar) 
部位处理日期叶片果穗CK12CK127 月 16 日(单株)3003405007 月 26 日(6)
4808208408 月 10 日(11)50011708308 月 20 日(14)
140014171392916513331125009 月 2 日 9 月 20 日 14408325275 倒
23924253421410410695 倒 2180182172667925833210267158

植株各部氨基酸的变化见表 4—25。可见,生育前期各指标叶的氨基酸含量
均较高,且对照组高于发气试验组,植株抽雄吐丝后此差异变小。各处理间叶鞘、
茎部、节间含量差异不明显。果穗的含量明显增高,说明氨基酸(AA)在籽粒
的积累与转化中加快,这种规律性的变化与植株体内N素的运输与积累是相符
的,与NRA的变化规律一致。 

叶绿素反映了植物绿色叶片的功能大小,不同生育期其数值有明显的反映:
从全生育期看,苗期低——中期高——后期降,高峰值出现 8 月 10 日~8 月 20
日前后,籽粒灌浆以后,随叶片进入成熟——衰老期,其指标叶的数值也有明显
的递降现象。就数据上也看到了试验 1>试验 2>CK组。8 月 20 日试验 2 突出
地增高达 432mg/g·fw,有可能在 7 月 16 日~8 月 10 日降雨后,植株生
长旺盛,使果穗叶的养分增加与机能加快所致。 

表 4—26 植株体内叶绿素的变化 部位处理日期叶片CK127 月 16 日(单


株)5053547 月 26 日(6)6814354648 月 10 日(11)2612732108 月 20 日(14)
3253604329 月 2 日 9 月 20 日 14434522667 倒 231095736114008016013 倒
2018018017

1993 年 8 月 20 日,玉米生长发育进入抽雄吐丝期,这时正值生长发育最旺
盛时期。他们用Li—1600 植物稳态气孔仪,测定了不同叶位(指标叶片)的
重要物理量及叶片气孔的调节状态。现将有关结果列于表 4—27,可见: 

(1)叶温动态:从叶温动态上看出,穗叶以下叶片的温度由于通风条件略
差,叶温一般比穗位以上叶片约高出 01—05℃,穗位以上叶温较低,是因气流
畅通,易于交换散热。同时亦看到,CK组叶温高于试验组;叶正面的温度一般
比背面要高。据观测,20℃以下的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光的关系上有明显的调节作
用。温度愈低,光强愈强,温度对光合作用的调节作用愈明显。
(2)相对湿度r%:随叶湿度变化,叶温增高,叶孔内r%也增高,叶温
下降,叶孔内的r%也降低。同一叶片正背面相对湿度值受光强的影响而变化。
一般叶背面由于遮阳末被阳光直接照射,因此叶背面的相对湿度均比正面气孔穴
内要高。在不同处理组,表现出试验 1>CK组>试验 2,个别数值略有高低,
一般情况来说,r%在玉米生育期内,光照条件是决定光合速率变化的主要因素,
而相对湿度是影响蒸腾速率变化的主要因素。高光照强度和较高的相对湿度,不
但能提高光合速率,同时也能提高植物对水份的利用率。 

(3)光量子浓度:受自然光照强度的影响而变化。一般表现叶正面的光量
子浓度高于叶背面的光量子浓度,叶正面的光量子浓度有利于光能量的摄取与利
用,对光合作用产生正效益,而且在不同叶位处理间,表现出CK组>试验 1>
试验 2 的趋势。穗位三叶(棒三叶)与顶部两片叶的叶正面光量子增加对玉米植
株的生长发育与光合作用产物的形成与积累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影响玉米生产
潜力——光合产物的速率的重要因素。 

(4)气孔扩散阻力:从测定 9、13、14、15、19、20 等指标叶的气孔扩散


阻力上看到,除试验 2 处理的各组叶片有所显示外,CK组与试验 1 的值均为
000。这说明这两组的植株叶表面的气孔阻力已远远超过了应测的范围。 

通常唯有在气孔扩散阻力明显表现的叶位易于获得数据。因而也常用其倒数
值表示,即气孔导度值来反映气孔运动的状态。若用气孔导度看:CK组、试验
1 组远远超出可测定的范围即远远超出 100mmOLm  -2  s  -1  ,
而试验 2 处理:9、13、14、15、19、20 叶片的气孔导度分别是 17;35;375;
643;833;1333 等值。叶片气孔的运动状态,对控制水分损失和获得碳素合成
产物(CH   2  O)——生物产量生产之间的平衡中起着关健的作用。气孔
对CO  2 和H  2O运动所起的限制作用。我们定义为气孔阻力(类似电阻)。
大气及其叶界面气孔附近的CO  2 的利用率以及水分的蒸腾速率,几乎同时受
到扩散阻力所左右。 

(5)蒸腾速率(ug·cm  -2  s  -1  ): 

反映了叶表面气孔对H  2O的调节状况,H  2O的丧失速率可以利用蒸


腾速率来表示,它反映了气孔开张扩散程度,在适宜的r%(约为 60-80%)
看到的指标叶片的蒸腾速率如下:在正常的情况下,蒸腾速率叶背面>叶正面;
试验 1>CK组>试验 2;上位叶组>中位叶组>低位叶组。蒸腾速率的差异反
映了植株生长中心的转移。上位叶组蒸腾的增大,说明植株进入后期生殖阶段,
产量的形成均由光合作用同化CO  2 的数量增加,后期上位叶片起着重要的作
用。同样也表明,试验 1 由于光合功能较强,形成 1 克干物质需要消耗的水分也
愈多,一般约需消耗几百克之多。这些能量的提供来自太阳能,而干物质积累越
多,水分的蒸腾量也越大,这与试验 1 产量的增加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应该指出,这一工作是到目前为止有关气功外气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的实验
中,做得最为深入、细致的一个。它积累了很多有用的资料,但试图从中得到外
气对植株作用的规律性的认识,则为时尚早。作为第一步,应当找出上述一系列
植株形态学参数、生化参数和生物物理参数的变化与玉米增产、优质之间的关系,
而这目前还很难着手。原因之一是:有很多因素(如天气变化)还难以排除。唯
一性差异,这是分析的本意。但要真正做到这点很不容易。生物科学、农业科学
尤为不易,因为可作用环节很多,非线性效应很强,实际上很难把研究对象(比
如说 植株)从它的背景(比如说土壤、气候、周围环境条件等)上孤立出来,
更难于控制它们使之“不变”或者“相似”(相似准则是什么?)。至于与人的
意识密切的气功效应的相关作用,指望由分析的方法得到规律性认识,更是难上
加难。经过努力我们能够做到的是:通过宏观条件的尽可能严格的控制,以更多
的可信度来确认:作物产量、品质的变化是气功外气的作用所引起的。唯一性差
异在这点上是有用的,但还需具体化。比如,从农业科学的观点来看,试验的田
间设计是很重要的,对于气功—农业科学实验尤为重要。这一点,这个实验似乎
未予以足够的重视,这也带来了不确定性。 

二、智能气功对玉米抗螟性的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高云霞与田淑敏等合作,通过比较严格的科学方法观
测了智能气功对玉米抗螟性的作用。 

试验材料:玉米新配的组合植 9003、植 9007、植 9201、植 9001、b107  


340、中单 2 号等 13 种。除b107   340 由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系提供,作抗螟鉴
定材料外,其余 12 份均由值保所提供。 

试验情况 

①种子外气处理,播种前 4 月 30 日和 5 月 1 日在植保所玉米螟研究组实验
室给种子发气两次,每次 15~20 分钟。5 月 3 日播种前,到田间对试验区发气
15~20 分钟。 从播种开始,玉米的各部不同发育阶段:玉米苗期、心叶期、
心叶末期、抽雄期(开花)、吐丝期、灌浆期、乳熟期至收获前共发气 15 次,
每次 15~20 分钟。意念:发芽率要高、出苗齐、苗壮、穗大、粒多、粒饱满、
产量高、抗病、抗虫、抗倒伏、高产。 ②试验田情况:播前干旱,1993 年 4
月 30 日浇水造墒 12 次。5 月 3 日播种,5 月 8 日出苗。发气处理区比一般试验
田出苗提早 1~2 天,苗齐、苗壮、苗旺。 小区设计为 1 行区,一个品种 1 行,
行长 5 米,行距 60 厘米,另设对照区,处理区与对照区面积各 78 平方米(012
亩)。播前田间施土杂肥 1500 公斤,穗期攻粒肥 1 次,施含氨量(苏联产)46
%尿素 10 公斤。中耕两次浇水 1 次,封垅培土。田间管理同其他试验田。 试
验方法 ①苗期测量叶宽:玉米出苗后 10 天(即 5 月 18 日,已到 5 叶期),每
个品种取 6 株,带回室内测量可见叶第 4 片的宽度(测最宽部位),处理区与对
照区共 156 株。 ②苗期测量幼根数:5 月 25 日当玉米生长至 18 日令时,全苗
拔出,每个品种取 10 株,冲洗干净,目测幼根数量。处理区与对照区共测 260
株。 ③心叶期接虫测定玉米品种抗螟性:当玉米生长到 12-14 片叶时,向植
株内投放人工饲养的玉米螟黑头卵 2 块,合 60 粒。接虫 3 周后调查抗性食叶级
别,食叶级别越小则越抗虫。食叶级别 70 以上则为感虫。 ④农艺性状调查 
收获前对处理区与对照区各 13 个玉米品种测量株高、穗位高,每个品种测量 10
株,共测量 520 株(次)。 ⑤剖秆调查 穗期茎秆倒折对产量的影响很大。收
获时,对玉米茎秆进行剖秆,检查秆上的蛀孔数和隧道长度(厘米),每个品种
剖秆 10 株,以平均数衡量抗性的强弱。 ⑥室内考种 进行以穗长(厘米)、
穗行数(行)、穗粒数(粒)、百粒重(克)等项测定工作。 

实验结果列于表 4—28 和表 4—29,可见,处理区与对照区相比在玉米品种


抗螟性及农艺性态方面都有较大差异。 

1 抗螟性表现: ①从表 4—28 看出,处理区的食叶级别呈下降趋势,食叶


级别下降居多,说明发气后抗螟性增强了。从表 4—29 中看出,抗性增强的占
538%,抗性下降的仅占 23%,还有居中的 3 份材料也占 23%。抗螟性提高的品
种是:植 9003、植 9201、植 9204、植 9024、中单 2 号、植 9023 和 9025。 ②
虫孔数、隧道长度是穗期抗螟性的两项指标,当虫孔平均每株 06 个以下,隧道
长度在 325 厘米以下者,则属于抗性强(穗期)的品种。 

从表 4—28 与表 4—29。来看,虫孔数达到高抗品种很少,但发气后虫孔明
显下降的植 9018、中单 2 号、植 9024、植 9003,比对照分别下降 5   7、5   7、
5   7、7   1 个虫孔。 从表 4—29 看出,隧道数下降较大的:植 9018(357
厘米)、中单 2 号(265 厘米)、植 9204(200 厘米)、植 9204(138 厘米)等。
从而看出,发气后对提高品种的抗螟性是有作用的。  2 农艺性状调查结果 ①
株高(厘米)、穗位高(厘米)调查结果表明(见表 4—28):株高的增高或降
低对产量表现不明显,但株高的上升、下降与穗位的升降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r
=0711),13 个品种发气后株高上升的占 53   8%;而穗位升高的占 46   2%。
 ②穗长、穗位数:从表 4—29 看出,穗长增长与穗粒数增加是一致的,植 9018
穗长增长 2   9 厘米,平均籽粒上升 94 粒;中单 2 号穗子增长了 5   3 厘米,
籽粒增多 163 粒。相反,植 9009 穗子增长 04 厘米,籽粒减少了 80 粒,b107
  340 穗子无增减,而籽粒减少了 60 粒。 ③穗重:从表 4—28 看出,发气区
与对照区相比,穗重上升的有植 9205、植 9024、b107   340、植 9202、植 9007、
中单 2 号等 8 种,单穗增重从 09~277 克。  3 产量 从表 4—29 看出,发气后
玉米实际测产都高于对照。产量最高的品种为植 9018,株高、穗长、粒大、粒
多,平均亩产 79358 公斤,加上植株较密,每亩 4833 株(株距 23 厘米),列为
第一。 对照区株距 31 厘米,每亩 3586 株,茎秆虫孔多(24 个),隧道较长
(640 厘米),每亩产量 59779 公斤。 供试 13 份品种,其中 12 份增产,产量
最低的植 9009,34991 公斤,比对照增加 946 公斤。  4 幼苗叶宽及根系数量调
查结果: ①玉米第 4 片叶叶宽结果 从表 2 看出,叶片增宽的品种有:植 9003、
植 9201、植 9001、植 9202、b107   340、植 9018 等 6 个,占 46   2%。与对
照相比,叶片加宽 0   06~0   25 厘米。 ②幼根数量结果: 从表 2 看出,
12 个品种除植 9009 外,其余 11 种玉米的根系数量在 18 日令内,都有不同程度
的增加。平均每株增加 0   8~5   6 根。根系发达给提高玉米产量带来了可靠
的保证。 

讨论: 

1 在玉米出苗后处理区苗势好,长势旺,留苗较多。对照区出苗不齐,定苗
时距较大,故造成试验区与对照区相比,每亩株数有些悬殊。 

2 玉米产量的表现,主要受到土地肥力、土壤含水量及株行距等条件制约。
此次试验,除混元气的作用外,今后对试验田还应进一步改进。 

3 混元气场对玉米种子及植株的作用很明显,而且对提高品种的抗虫性能也
有很明显的作用,为今后培育良种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4 混元气处理种子后能使玉米的根系增加,根系发达使玉米能充分地吸收土
壤的水分和养分,为玉米品种增产提供了可靠保证。 
5 气功外气对玉米种子抗螟性的效应,可以减少农药对环保和粮食品质的污
染,有重要意义。 

三、智能气功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 

这类报告很多,这里举两个例子。 

(一)大庆井下丰收管理站大田二队与大庆智能气功研究会井下分会合作进
行了大面积玉米生产试验。 试验的基本条件 试验地位于丰收二村,属第三积
温带,年积温 2700 度,无霜期 140 天。编号为 24 号,面积 370 亩,周围有防风
林,碱性土壤,PH植大于 8   0。试验地分为三部分,即试验田 150 亩,对比
田 6 亩,试验田与对比田中间有一块 160 亩的涝洼地,作为试验田与对比田的隔
离带。 试验品种:选用东北农学院培育的玉米品种东农村 248,籽粒为中间型,
生长期 115 天,接穗部位低,抗倒伏性能强。 

试验地管理:试验地管理同其他地块的管理一样,执行农工商联合公司制定
的田间标准化管理办法。 

(1)机械播种。每亩播种量 25 公斤,亩施磷酸二铵化肥 15 公斤,有机肥


8 吨,为保证一次出全苗,播后及时镇压。 

(2)幼苗期间及时定苗。在玉米 4 叶期进行定苗,亩保苗 3000 株左右,苗


株距 25 厘米。 

(3)生长期加强管理。适时铲趟,给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创造良好条件。
同时,为了保证后期不缺肥,在随二遍、三遍铲趟时进行追肥,每亩每次施尿素
8 公斤。 

(4)搞好病虫害防治。主要采用生物防治办法,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使玉米螟的发生率降到零。 试验过程 试验从 4 月 15 日开始到 9 月 15 日结束,
共 5 个月,分 6 个阶段。即从育种发芽到保苗,从生长期开化结穗到成熟期收获,
每 10 天现场发气一次。其中在种子发芽期先对种子发气十分钟,种子进行处理
后再发气 10 分钟,发芽时连续 3 天各发气 10 分钟。运用意识的内容是使种子发
芽率达 100%,抗害、早熟、增产。 
播种、保苗、生长期,运用意识的内容是使苗齐、苗壮、抗灾害、早熟、增
产等。播种时对种子发气 5 分钟,每天收工时再对播种地发气 5 分钟,播种后对
全地发气一次。 

出苗期组场发气 3 次,每次绕试验田一周,然后再集中四角,发气 15~30


分钟。 

田间管理边铲地边发气,从 6 月 1 日起至 7 月 20 日,每 10 天进行一次组场


发气 15~30 分钟。 

开花结粒其意念为;开花齐、授粉好、结大棒、籽粒成、抗灾害、早熟、增
产。从 8 月 2 日到 22 日共进行三次组场发气,每次 15~30 分钟。 

成熟收获期从 9 月 1 日至 21 日,意念:抗灾害、早熟、增产。每 10 天组场


发气一次,每次 15~30 分钟。 

田间测产和室内考种结果见表 4—30,据此,增产 231%,而实际增产幅度


为 42%。 表 4—30 田间测产和室内考种结果表 项目穗棒长度 (cm)穗
棒粗 (cm)穗粒行穗粒数百粒重g每亩穗数每亩产量 (kg)试验田 23~
2618~1916~20587372800609 对比田 20~2215~1716~205703128004947 有意
思的是试验田和对比田中间有 160 亩的涝洼地作为隔离带,已十年无收成,而
1993 年却有了收成。这也提示:在气功农业试验中隔离带的设置是重要的,对
于大田发气试验尤其如此。 

(二)沙河市农业局和少河市智能气功总站合作在赵泗水村两户农民的承包
地里作了智能气功外气——玉米生产试验。 

试验地A1   9 亩,试验小区 50   4 平方米。该土地系轻壤质石灰性褐土,


有机质 1   31%。速效磷 27   1ppm,速效钾 145ppm,碱解氨 92   0p
pm,前茬为小麦,亩产 420 公斤,小麦收后于 6 月 17 日点播玉米,行、株距
均为 1   2 尺,点播后浇一水,大喇叭口期前亩追尿素 12   5 公斤。田间设计
见图 4—7(a)。 

试验地B0   24 亩,试验小区 24 平方米。该土地为中壤质石灰性褐土,有


机质 1   3%,速效磷 25ppm,速效钾 136ppm,碱解氨 95ppm,前荏小
麦,亩产 450 公斤,麦收后于 6 月 14 日点播,行距 1   2 尺,株距 1 尺,点播
后浇一水,在大喇叭口期亩追尿素 17   5 公斤。田间设计见图 4—7(b)。 

表 4—31 承包田的玉米增产试验结果表 

项目  处理播种 密度 (株/亩)实收 株数 (株/亩)实收 穗数
 (穗/亩)穗行数穗粒数千粒重 (g)理论产量  (公斤/亩)实际产量
  (公斤/亩)增产公斤%A发气 416640104010165593626812869091748339
对照 4166401040101444833860725161B发气
5000485348531256438041016386361945291 对照
5000485348531248032378726691

试验小区与对照区之间设置 2 米宽的隔离带,试验品种为掖单 12 号。生育


期组场发气,每次 6 分钟。试验结果列于表 4—31,A增产 339%。B增产 291
%,效果均很显著。 

上面两个例子,一个是国营农场大面积示范,另一个则是在农民承包田里作
推广性试验,二者均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无疑,这对于气功作为一门特殊的、
经济而又无污染的高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于我国的农业生产是有意义的。

Ⅳ 智能气功技术应用于经济作物生产

智能气功的外气发放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取得了明显的
经济效果。这里仅举数例,以见一斑。 

一、智能气功外气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安徽省利辛县农科所朱长荣和该县智能气功总站屈华让等合作,1992 年进
行了智能气功——大豆生产试验。 试验安排了三次重复、间隔排列,小区面积
18 亩,行长 4 米,宽 3 米。面积 120 平方米,行距 03 米,区间走道 04 米,重
复走道 05 米,南北行向 9 行区。 北西保护行发气对照发气对照发气对照保护
行东南图 4—8 试验区田间排列图 试验地土质为黑土,土壤物理性质状况不良,
宜耕性差,适耕期短,土壤肥力中等,前茬种植小麦,收获后播种。 
1992 年 6 月 12 日播种,播种量为每亩 12 斤,称种到行,每区播种 140 克,
用锄开沟条播。6 月份防治病虫,喷打药 3 次,拔草 3 次。于 9 月 17 日成熟收
割。单独脱粒。 

发气人员一般三人左右,站在试验区四周,首先进行组场。然后向目的部位
发气,发气时间定于上午,每次 4~6 分钟。发气者用同一意念同时向试验区发
气,并用意识把混元气控制在试验小区内,不让散漏在邻近对照区内,按照大豆
生长规律,在不同时间同时发气目的和所用意念各有不一,为了使大豆增产,有
时我们在大豆生育期内多次发气。 

对大豆各生育期发气的目的与时间表 大豆生育期意念发气时间播种期芽
齐、芽壮 6 月 12 日出苗苗壮、苗旺、苗齐 6 月 18 日壮根菌、苗粗壮、防病虫 6
月 27 日始花期防病虫、多开花分枝、多结实 6 月 29 日中花期防病虫、多开花分
枝、多结实 8 月 7 日终花期籽粒饱,防病虫,抗性好 8 月 15 日成熟期粒大饱满,
百粒重提高 9 月 5 日试验区于 9 月 15 日成熟,由于阴雨连绵,17 日才开始收割,
分区单收割,单脱粒。收割前进行田间取样考种,从考种结果看,每棵平均荚数、
粒数及百粒重均比对照区高。实际亩产比对照组高 10%。值得指出的是,这一
成果是在灾害天气(前期干旱,后期阴雨连绵,长达一个月)条件下取得的。说
明智能气功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时,具有抗灾害天气的潜力。 

在小面积试验的基础上,1993 年北京双桥植物医院朱瑞清和北京智能气功
研究会陶旭莲等合作,作了示范性大田试验。大豆品种为早熟 2 号,试验地面积
185 亩(其中种子发气 85 亩,种子+苗发气 100 亩),对照 15 亩,前茬为青贮
大麦,粘壤土,肥力中上等,田间管理一致。发气处理分两种: 

(1)外气处理种子:播前将装在麻袋中的大豆种子堆成长方形,6 名气功
试验员排在豆堆四周,由陶旭莲同志组场做“捧气贯顶法”20 分钟左右,然后
统一意念向种子发气 20 分钟左右。意念是:种子发芽率高,出苗快,苗粗苗壮;
根瘤菌多,根系发达,植株长得高、分枝多、花多、角多、粒多、粒大、产量高,
抗病虫、早熟。对种子发气共 5 次。 

(2)外气处理苗:从大豆播后出苗至成熟,由 6 名气功试验员组场,陶旭
莲同志喊口令统一意念向苗发气,在不同阶段加当时和今后大豆苗生长所需要的
意念,从出苗至开花共发气 5 次,每次 20 分钟左右,从开花至成熟共发气 5 次,
每次 10 分钟左右。 
大豆苗期田间调查、考苗结果列于表 4—32,可见种子发气组和种—苗发气
组的出苗率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 86%和 333%。 

表 4—32 田间调查及考苗结果 

处理每亩苗数 (株)株高 (cm)根长 (cm)叶片数分枝数根瘤菌
 (个)鲜重 (g)CK233345718310110174 种子发气 253345971619731234
种—苗发气 3111162614110763244 成熟时,田间取样测产和室内考种结果见表 4
—33。结果种子发气组与对照组相比增产 39%,而种—苗发气组增产达 105%,
可惜这个试验结果不是实产,而是总测产值。故仅作参考,难下结论。 

表 4—33 田间调查及考苗、测产结果 处理株数  (株/亩)株高  (c
m)小穗 数 (个/株)实角 数 个/株空角 数 个/株分枝数总实 验
数 (粒)总空穗 粒数 (粒)千粒 重 (g)实粒 重 (g)3 米  2
 亩产量 (g)单产  (kg/亩)增产 率 (%)ck
2377876813827895418985115829995601152 种子发气
32669861117258676164889141123258501606394 种子苗 发气
35334809141318861017954515127112602361105

二、智能气功技术应用于油菜生产 

油菜是我国另一种主要油料作物,1993 年滁县地区农科所陶侠林等和滁州
市智能气功研究会合作,进行了气功—油菜生产试验。试验在滁州市农科所作物
试验田进行,品种:滁油四号。 

设外气处理区与对照区,采用对比法排列,重复四次。将其中第四重复的处
理区设为各生育阶段发放外气,以作比较。见图 4—9 小区长方形,面积 035 亩,
并设有保护区,共用地 38 亩。 

保护区处理区隔离区对照区处理区对照区处理区对照区处理区对照区保护
区图 4—9 油菜试验田设计示意图 试验田土质为砂质粘土,PH值中性偏酸,
肥力中等。前茬水稻,播前耕—旋—耙,人工平整做畦,旋耙时结合施基肥每亩
磷酸二铵 20 公斤。于 1992 年 10 月 16 日直播,10 月 19 日灌水,10 月 23 日出
苗。11 月 10 日喷除草剂。12 月 20 日中耕除草并结合追腊肥,亩施尿素 10 公斤。
1993 年 2 月 9 日追蕾苔肥亩施尿素 10 公斤。5 月 25 日在田间分区单打单收单计。
 
播种前对油菜干种子连续三次进行发气。此后在苗期、蕾苔期、花角期分别
发气。详见表 4—34。 

表 4—34 油菜气功试验发气时间、人数统计表 发气日期发气 时期发气 
时间参加发 气人数目的要求 92 年 10 月 5、8、13 日干种子 5 分钟/次 35 人发
芽势快,出苗率高,芽齐、芽壮。92 年 11 月 24 日苗期 12 分钟 8 人菜苗生长旺
盛,根茎粗壮,叶片宽大,抗冻、抗病虫害。93 年 3 月 3 日蕾苔期 20 分钟 13
人菜苔粗壮,上下粗细均匀,分枝多,叶色深绿,叶片挺而不拔。93 年 4 月 12
日花角期 15 分钟 16 人花粉充足,授精良好,结角率高,角粒多,籽粒饱满,千
粒重高,增加产量。实验结果: 

(1)发芽率:从发气处理的种子和未发气处理的种子中各随机取 400 粒,
分两次重复放入培养皿中催芽。催芽后三天分别调查发芽率。通过数发芽的粒数
得到发气的种子发芽率两次重复分别为 100%和 99%,平均为 995%;未发气的
种子(对照)发芽率两次重复分别为 99%和 98%,平均 985%。比较结果表明,
发气种子的发芽率比未发气种子的发芽率高 10%。 

(2)苗情:越冬后期对菜苗的绿叶数、根茎粗、开盘度、最大叶宽进行详
细调查。从调查数据统计看,除绿叶数没有明显差异外,其余三项均有不同程度
的差异。 ①根茎粗:发气处理三次平均根茎粗 0   82 厘米,未发气处理根茎
粗 0   71 厘米。发气的比未发气的平均根茎粗增加 0   11 厘米。 ②开盘度:
发气处理平均为 218 厘米,未发气平均为 195 厘米。发气的比未发气的开盘度大
23 厘米。 ③最大叶片宽度:发气处理最大叶宽为 6   9 厘米,未发气平均最
大叶宽 6   35 厘米。发气处理比未发气处理最大叶宽增加 0   55 厘米。 

(3)经济性状: 株高:发气处理的平均为 148   2 厘米,比未发气的高


4   7 厘米。 分枝数:发气处理的平均为 6   8 个,比未发气的平均多 0   5
个。 

分枝高度:发气处理的平均为 42   8 厘米,比未发气的平均分枝节位低 3
  7 厘米。 主花序有效长度:发气处理的平均为 53   9 厘米,比未发气的平
均长 3   1 厘米。 

主花序有效结果数:发气处理的平均为 51   6 个,比未发气的平均多 1  
3 个角果。 
全株有效结果数:发气处理的平均为 215 个,比未发气的平均结果数多 17
  5 个。 

每角果结粒数:发气处理的每角果平均结 25   6 粒,比未发气的每角果平
均多 0   6 粒。 

千粒重:发气处理的平均 3   97 克,比未发气的平均增加 0   15 克。详见


附表四。 

(4)产量比较结果:发气处理的小区平均产量为 73   8 斤,折合亩产为
210   8 斤。未发气处理的小区产量平均为 67   6 斤,折合亩产为 193   2 斤。
两者相比,发气处理的比未发气的每亩多收 17   6 斤,增产 9   1%。 

三、智能气功应用于棉花生产 

1992 年河北平乡县农业局梁文发与智能气功练功人许怀山合作,观测智能
气功外气对春棉花生育和产量的影响。 

设外气处理区与对照区,间比排列,小区面积 007 亩,两次重复,亩株数


2804,品种为新贞一号。 

主要载培管理技术措施:(1)整地与播种:试验地为租种别人去年麦后的
撂荒地,春天深耕 8 寸并进行春灌造墒。浅串后耙磨五遍,于 4 月 22 日播种,
品种为“新贞一号”(由冀棉 8 号变异单株系选而成)。(2)浇水与追肥:在
棉花现蕾期,花铃盛期和吐絮初期浇水三次,结合浇水在现蕾期亩追施尿素 125
公斤。二铵 10 公斤、硫酸钾 15 公斤;在花铃期亩追施尿素 12   5 公斤。(3)
彻底防治害虫:根据虫情掌握治早、治小、治了,对农药采取交替与复配使用,
共喷 13 次。 

外气处理时间与次数:在棉花田间对棉花棵进行发气处理,从 5 月 27 日开
始到 9 月 10 止的 107 天中,分别在苗期、蕾期和花铃期进行发气,在每个生育
期发气三次,时间间隔 7—10 天,每次都在上午 9—10 点由双人发气 10 分钟,
共发气 9 次。 

在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进行了三次田间调查:处理比对照现蕾和开花期
都提前两天,果枝数增多,株高增加 10—27 厘米,单株成铃数增加 37—39 个;
单株脱落数降低 131—27 个,脱落率降低 39—99%。试验初步证明:气功外气
处理棉花有促进生长发育、降低脱落率、使单株成铃数增多的明显效果。 

测产结果表明,气功发气组与对照相比,成铃数增加 10375—10935 个,单


铃重增加 03 克,籽棉增产 427—433 公斤,增产率为 213%,效果是明显的。特
别要指出,这一试验是在罕见的干旱和严重的虫害条件下进行的。棉花生育期降
雨量仅为常年的 1/2,且棉铃虫十分严重。这再一次证明智能气功外气具有增
强作物抗灾害的能力。 

非常有意思的是,山东聊城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植保室张为党和当地智能气
功辅导站合作,探索用气功方法增强BT乳剂对棉铃虫杀伤效果的可能性。试验
用药:8000EU/mg青虫灵乳剂(江苏扬州生物实验厂提供);试验对象:棉
铃虫一龄幼虫。 

试验前由三位智能气功练功人组场发气,意念是:药中苏云金杆菌活性加强,
芽孢增加,伴胞晶体增多,对棉铃虫的毒性增强。发气处理时间:1993 年 7 月
17 日,时间为 10 分钟。试验时间是 1993 年 8 月 27 日。 

试验采用常规胃毒试验的方法在室内进行;发气处理青虫灵与对照青虫灵各
设 150 倍一个浓度,以清水作为空白对照。把新鲜干净的棉花嫩叶片在已配好的
药液中浸泡三秒钟后室内阴干。每处理三次重复,每重复为 10 只试管,每只试
管加入一片阴干的带毒叶片以后,接入一头一龄幼虫,48 小时后改饲无毒叶片,
分别在 24 小时、48 小时、72 小时检查死虫数与活虫数,最后计算出杀虫效果与
校正杀虫效果。 

试验结果列于表 4—35,可见,发气处理的药剂不但初效好于对照,残效期
亦增长,1 天校正杀虫效果发气与对照分别为 7587%和 6897%,3 天校正杀虫效
果分别为 9285%和 8214%,差异明显。 

棉铃虫是我区棉田的主要害虫,其发生量大,危害重。特别是近几十年来,
随着棉铃虫抗药性的猛增,防治更加困难。1992 年以来,棉铃虫连年暴发,使
大部分棉田受害,一般损失 3—5 成,严重的甚至绝产。这一试验的成功,为棉
铃虫的防治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这条途径不仅效率高、成本低,而且将大大降
低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有利于生态平衡的维持。当然,这仅仅是探索的开始,
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田间试验,并考察其它效应。 
表 4—35BT增效结果 处理基数  (头)24 小时 48 小时 72 小时死 (头)
活 (头)杀虫效 果(%)校正杀 虫效果 (%)死 (头)活 (头)杀
虫效 果(%)校正杀 虫效果 (%)死 (头)活 (头)杀虫效 果(%)
校正杀 虫效果 (%)发气青 虫灵  158×
382377667758727398899228293339205 未发气 青虫灵 
158382197868972558333822425583338214CK (清水)38129333228667228667

四、智能气功外气对罗布麻生长的影响 

罗布麻俗称野麻,是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野生自然纤维资源,在国内外享有
极高声誉。主要是它的纤维具有柔韧、耐浸、拉力强、细度高、有光泽、抗腐力
强的优良品质,用它纺织衣物,具有棉的柔软、丝的光泽、麻的挺括,穿着舒适、
美观大方。罗布麻也是工业的好原料,如制造轮胎帘布、机器传动带就是极好材
料。茎秆可用作造纸、建筑材料的原料。茎叶中还可提取 4—5%的橡胶、纤维
素、糠醛。罗布麻的根、叶、花具有降低血压、血脂的特殊疗效,市场上出售的
罗布麻素片、罗布麻茶等都较为畅销。由于开花时间长,又是良好的蜜源植物。
另外麻群对防风固沙也能起到重要作用。因此,罗布麻全身都是宝。但罗布麻为
多年野生型植物,其群落以地下根系向四周伸展繁殖,极少见到由种子繁殖的幼
苗。因其种子细小(种子千粒重仅 03 克,只有芝麻的十分之一大),且出苗率
低。为了给罗布麻人工栽培的有效繁殖提供有利条件,促进麻株生长,新疆巴音
郭楞蒙古自治州农科所与当地智能气功组织合作进行试验,通过对种子及移栽麻
田发气,观察气功外气对罗布麻出苗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设两个试验组和相应的对照组,试验 1:对种子和直播田发气(10 分钟)。


试验地共 2 亩。于 3 月 25 日对种子发气,4 月 24 日对试验地发气,7 月 15 日对
幼株发气。试验 2:对育苗移栽田发气,试验地于 1991 年 11 月移栽,1992 年呈
葡萄状生长,1993 年春出苗后,大部分苗直立生长,面积共 2 亩。于 4 月 24 日
对幼株发气,5 月 25 日对成株发气,7 月 15 日于结荚初期发气。 

试验田管理: 

(1)种子直播田:于 1992 年秋翻晒,多次压碱处理,1993 年春灌后,4


月 23 日切地,耙磨整平,使土壤达到平、松、净、碎、保墒的标准。4 月 25 日~
26 日采用机械开沟,人工撒种,经过镇压后机器复膜。行距 90 厘米,每米行长
平均播种 2000 粒,每亩播量 450 克,5 月 5~6 日出苗,6 月 23~27 日揭膜,6
月 25 日与 7 月 22 日浇水,共拔 4 次草。幼苗生长较好,但 7 月 29 日开始发生
锈病,病情发展速度极快,虽经过 3 次用 800 倍锈宁防治,仍然有 60%~80%
以上叶片干枯,个虽弱 小植株连根枯死。 

(2)育苗移载田:幼苗出土后,于 5 月 7 日灌第一水,6 月 10 日灌第二水,


整个生育期灌水 4 次,人工拔草 4 次,锈病极少发生,未进行防治。 

①试验结果: 

种子直播与育苗移栽,发气处理均明显优于对照(见表 4—36、4—37)。
发气的罗布麻种子发芽早,出苗快,幼苗生长整齐健壮,第一对真叶期提前 2
天出现,经田间调查,除侧枝粗略低 0049 厘米外,其它各项植物学性状均高于
对照,尤其是每公尺出苗数高达 3447 株,较对照多 8737 株,出苗率达 1724%,
比对照高 437%。据历年调查,种子直播出苗率一般为 6%~7%,极少超过 10
%,今年却上升到 17%以上,按试验要求达到了预定目标。另据观察,1993 年
7 月底,种子直播田大面积发生锈病,并迅速蔓延,虽经多次防治,植株受害仍
极为严重,不过仍然可以看出发过气的田块,植株感病较对照为轻,叶片干枯脱
落也较晚,病后植株根部再生能力较强。至 9 月底观察,植株根部再生小分枝长
约 8~10 厘米,对照处理再生小分枝长约 6~8 厘米。 

育苗移栽田间管理调查结果也有明显差异,各项植物学性状都高于对照,仅
叶片数一项就超过 821%,另外如植株高度,主茎节间长等,均高于对照,在此
不赘述。 

经田间观察,发气处理植株生长较旺盛,覆盖面也较均匀。另外,罗布麻至
少三年成林,第一年麻株较矮,无法测产,第二年仅有少量麻皮产量,至第三年
才有部分产量收获。故 1993 年末计产量。 

表 4—36 种子直播田间调查表 处理项目每一对 真叶期 (日/月)每公
尺出苗数植物学性状株数出苗 (%)主茎 度高 (cm)主茎 细粗 (c
m)侧枝 数 (个)侧枝 粗细 (cm)叶片 数 (对)发气 10 分钟 12
/534471724338025110701041464 不发气 14/525733128727702037001531043 处
理间比较 28737437610048370049421

表 4—37 育苗移栽植物学性状调查表 处理项目植株 高度 (厘米)主茎
 节数 (个)主茎 粗细 (厘米)节间 最长 (厘米)分枝 数 (个)
叶片 数 (对)果荚 数 (对)发气 10 分钟 8133242607069919674664787
不发气 6953220704862917332561324 处理间比较 11821902207023421027547

Ⅴ 智能气功外气对蔬菜作物栽培的应用

蔬菜品种繁多,气功外气效应的试验也多种多样,这里仅选择几个不同的方
面,管中窥豹,以见一斑。 

一、智能气功对黄瓜雌性系诱雄试验 

黄瓜雌性系具有座果数多,集中和节位低等优良特性,但由于雄花开得少,
或不开雄花而影响雌性系的保存与繁殖。目前,农业科研部门是以浓度为 300P
Pm的硝酸银溶液喷洒两次,进行化学处理诱雄。天津农科院黄瓜研究所与天津
的智能气功工作者合作,对利用组场发气代替化学处理进行诱雄的可能性进行了
探索。 

试材:黄瓜雌性系雌型“中农 5 号” 

地点:天津农科院黄瓜研究所 

方法:以智能气功组场发气代替化学处理进行诱雄,共试验两次。每次分气
功处理和对照两组,每组各种 30 株进行观察。植株排列方法:第一次试验两组
各 30 株同种于温室第一试验畦(畦长 6 米,宽 07 米),因试验面积所限,中间
未能隔离。第二次试验为使两组试验条件完全相同,每组再均分三组,交叉定植
于温室第二试验畦 内(面积同于第一畦)。两次试验由农科院黄瓜研究所负责
管理,气功科研小组根据植株生长需要负责组场发气调查数据。 

a第一次试验:1992 年 12 月 7 日进行浸种催芽,气功组对干种子组场发气
五分钟左右,给以发芽快、苗齐苗壮、根深叶茂、生命力旺盛、抗病力强、混元
气充足、诱导雄花大量开放等全部生长信息,并以信息水进行浸种催芽。(信息
水:是对普通自来水组场发气,使其含有浓度为 300PPM的硝酸银溶液。)对
照组则用普通自来水浸种,24 小时发芽后播种于温室内育苗,每组各 36 株。每
周一、三、五对气功组幼苗组场发气五分钟左右,给以生长需要的信息,当第一
片真叶展平后,浇灌信息水共三次,并加强诱雄信息,待幼苗真叶生长四片左右
(20 天后),两组各取 30 株定植于温室第一畦内,仍于每周一、三、五根据植
株生长需要组场发气 5 分钟左右,重点给以诱雄信息。1993 年 2 月 5 日气功处
理组植株首开雄花。 

b第二次试验:1993 年 1 月 8 日开始浸种育苗,在浸种育苗阶段对气功组
处理情况与第一次试验完全相同,待幼苗真叶生长四片左右(30 天后)定植于
温室第二个试验畦(面积与第一畦相同)每组再分三组交叉定植,定植以后,即
不再组场发气,气功科研组只负责调查统计,3 月 19 日气功处理组首开雄花。5
月份由于温室内黄瓜研究所试验各畦的植株,受白粉虱等病虫害严重而拔秧。尽
管当时气功处理组植株生长旺盛,但温室其它畦的黄瓜植株全部拔除后,几个畦
未予处理的白粉虱等病虫全部集中飞到第二试验畦内。当我们发现时第二畦植株
不仅叶面飞满白粉虱而且根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对照组尤其严重(第一畦
气功处理组受害不大),虽经补救但未得缓解,于 6 月 2 日将两畦试验植株全部
拔除。生长期近半年。 

12 对照组  30 株气功组  30 株北气功 3 组 10 株对照 2 组 10 株气功 1 组


10 株对照 3 组 10 株气功 2 组 10 株对照 1 组 10 株北试验结果如下: 

(1)育苗期生长情况:经气功处理的幼苗,不仅生长旺盛,苗齐苗壮,叶
绿纹深有光泽,而且茎的高粗明显优于对照组。参考表 4—38。

表 4—38 育苗期两组对比单位:株 处理项目 3 天后子 叶展平株数 7 天后


子 叶展平株数 10 天后真 叶展平株数 15 天后真 叶展平株数气功组 2673%
36100%1850%36100%对照组 1541%2877%925%2466%(2)定植后植株的长
势:经气功处理后的植株,生命力旺盛,基较高粗,叶数多面积大,色深有光泽,
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 4—39 和 4—40。 

表 4—3930 株叶数平均数对比情况单位:(平均每株叶数) 

处理日期气功组对照组对照组多 气功组比备注  (两组植株实际叶数对
比情形)第一次调查  3 月 19 日 752 气功组 6 个叶以上的植株占 100%,8 个叶
的植株占 33% 对照组 6 个叶以上的植株占 46%,8 个叶的植株占 3%第二次调
查  4 月 12 日 1495 气功组 13 个叶以上的植株占 73%,15~20 个叶的植株占
43% 对照组 13 个叶以上的植株占 6%,15~20 个叶的植株占 0%表 4—40 植
株茎高及叶面积调查情况(取平均值)单位:cm 处理项目茎高叶长叶宽叶面
积气功组 12082072244637cm  2 对照组 8251341431916cm  2 气功组比对照
组高 383 长 73 宽 812721cm  2
(3)黄瓜产量情况调查:由于这两次试验的目标是诱雄,重点是花性调查,
为了花性数据准确,采取每次统计完花数,即把花全部摘除的方法,所以第一次
试验根本没法计产量。第二次试验也是从 4 月 12 日以后黄瓜研究所提出应该计
算产量时,才留花结果计产量。20 天内计产 7 次,中间还有成品黄瓜未计量即
被摘走的情况。后遭虫害侵袭植株拔除,虽产量不高,但气功处理组产量依然高
于对照组。见表 4—41。 

表 4—41 产量分组对比情况单位:市斤 处理产量组别第  1  组第  2


 组第  3  组合计气功组 285435061329 对照组 1131315528(4)关于花性调
查情况:通过两次诱雄试验结果证明,混元气不仅能诱雄性系黄瓜“中农 5 号”
大量开放雄花,而且两次试验花性数据对比,气功组都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 4
—42)。第一次试验,气功组雄花比对照组多 125%。第二次试验,气功组雄花
受灾后仍比对照组高 92%,两次共多 139%,试验证明气功诱雄是成功的。 

表 4—42 两组花性对比情况单位:朵 处理项目时间气功组对照组雄花雌花
合计雄花占%雄花雌花合计雄花占%气功组比 对照组雄 花多占%第一次试
验 1105451155671490347837585125 第二次试验 22879010182249260369513292
合计 1333124125745185829501532379139

二、智能气功用于西红柿生产 

智能气功使西红柿增产试验很多。1992 年石家庄市智能气功总站和菜农合
作进行试验,试验田面积 0   25 亩,对照区 0   25。无重复。 

采用塑料棚温室育苗。于 1991 年 12 月 5 日播种,1992 年 1 月 31 日移植,


同年 3 月 20 日定植于大田拱棚单复膜栽培,5 月 2 日撤去塑料棚。密度每亩 6000
株,发气处理为五架,不发气的对照(CK)与处理区完全相同。但在定植时先
栽植对照区的苗子,两区苗子在一块长势一致,苗子栽的是一级大秧,秧苗粗壮,
处理区栽的是较弱小的苗子。两块地栽好后,决定发气地块时,按照菜农意见,
选定弱苗地块作为发气处理区。两块地处理区与对照区前茬均为菜花和大白菜,
各有一半菜花,一半大白菜,茬口肥力均匀一致,西红柿生育期的管理、施肥、
浇水、治虫等处理与对照区完全一致。留果数一致,每株留果三层,采用 24D
刷花技术。 
在西红柿定植后,于本年 4 月 15 日开始发气,每隔 6 天发气一次,时间安
排在早晨 6 点。发气方式,采取定人定时发气,有辅导员 4~5 人,用统一口令
词、统一意念组场发气,每次发气持续 4~5 分钟,共发气 14 次。 

结果 1992 年增产 4413%(亩产 1153 公斤/亩)。1993 年继续在原试验地


进行试验,品种为“西粉三号”。在天气不好的条件下,增产 287%。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农科所与当地智能功辅导总站合作,用 7 个不同的
品种进行试验。如图 4—10,第一,三重复为发气 10 分钟处理,第二重复为不
发气对照,每小区种两行,行距 55 公分,株距 30 公分,小区长 9 米、宽 11 米,
小区面积 99 平方米,重复区面积 693 平方米, 保护区 314725673265146713245
第一重复第二重复第三重复保护区水渠

图 4—10 发气处理示意图 试验地净面积 2099 平方米,合 031 亩。 试验


地前茬为韭菜地,每亩施底肥 1000 公斤。3 月 26 日春灌,4 月 3~4 日人工翻地,
4 月 5 日起垄,人工点播后复膜,5 月 4 日间苗,5 月 15 日定苗,追肥 4 次,共
施尿素 38 公斤/亩,磷酸二铵 30 公斤/亩,灌水 17 次,其中 4 月份 2 次,5
月份 3 次,6 月份 4 次,7 月份 5 次,8 月份 3 次。防虫 3 次,拔草 4 次,试验
地田间管理及时,西红柿植株生长正常。上述耕作管理工作由巴州农科所负责。
 

共发气四次,每次 8~12 人。第一次于 3 月 25 日对种子发气,主要意念是


种子胚胎早萌动,幼芽健壮,发芽率高,出苗快。第二次 4 月 24 日对幼苗发气,
意念为出苗迅速,幼苗整齐健壮,抗病害虫。第三次 5 月 20 日开花期发气,意
念是植株生长健壮,早开花,多座果,果实大,少脱落。第 4 次 6 月 14 日始熟
期发气,意念为果实成熟早,品质好,产量高。 

田间观察生育情况,发气 10 分钟处理的各个品种,幼芽出土早而整齐,幼
苗生长迅速,有生气。开花后,植株生长健壮旺盛,叶色浓绿,开花较早,结果
多,明显优于不发气处理,其中 3、4、5、6、7 号五个品种,发育阶段较不发气
处理提前一天,1、2 号品种则晚熟一天。 

采收的产量结果:西红柿作为人们生活食用品,若上市早、品质好、果型大
就可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前期产量极为重要。该试验从 7 月 3 日至 7 月 31
日,共采收 16 次,七个品种平均前期每亩产量达 5727   0 公斤,不发气处理每
亩为 5367   4 公斤,前者比后者高 359   6 公斤,增产 6   7%,其中 5 号品
种超出最多,高达 22   2%,七个品种中有五个都超出对照,占 71   4%。 
全生长期共计采收 23 次,从 7 月 3 日起到 9 月 13 日结束,发气 10 分钟处理的
七个品种,平均每亩总产 7191   0 公斤,较不发气处理(平均为 6782   5 公斤)
多收获 408   5 公斤,超产 6   02%,其中 2 号品种超产达 24   0%,居首位。
而 5 号品种每亩绝对产量高达 8000 多公斤,超出 15   8%,为第二位。 

西红柿单果大小,直接关系到产量及商品价值,从 7 月 3 日到 7 月 11 日,
我们测定了采收五次整个小区平均的果实重量,比较发气处理效果,结果发气比
不发气果实大,平均增重 1   47 克,所参试的七个品种,有五个比不发气处理
增加重量(见表 4—43)。七个品种,平均总产量增加 6   02%,前期单果重增
加 1   47 克。但有两个品种减了产,有待进一步研究。 

智能气功外气能使西红柿增产,这是肯定的。对西红柿的品质有何影响呢?
天津市南效区长青蔬菜科技研究中心牛荣芝等和天津市智能气功康复培训学校
何玲玲等做了试验,检测结果见表 4—44。 

表 4—44 发气引起西红柿营养结构的变化 

项目发气组对照组增减值%总糖(%)1611+0545 还原糖(%)1610+0660
总酸(%)0605+0120VC(mg/100g)6439+2564 可见,发气处理后VC、
总糖和还原糖均有显著提高。 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吕娟华等人的试验也表
明,发气组西红柿的含糖量比对照组高 14%(P<005)。 

三、智能气功对大白菜产量及病害的影响 

1993 年佳木斯蔬菜科学研究所与佳木斯市智能气功学校合作,研究了智能
气功对大白菜产量及病害的作用。 

试验品种为佳白二号,发功试验区和对照区面积均为 1 亩,土质为淋溶黑钙
土,地势平坦,排灌渠道按 20 米一段设置。 

播法:刨埯点播,播后覆土 1cm,因干旱座水种。 

基肥:每公顷施大粪稀 15000 公斤。 

行株距:70cm  40cm。 
发气次数:九次。 

发气人员 6 人:总计 30 人。 

田间管理两者相同。 

表 4—45 智能气功对大白菜现害影响分析表 病害名称霜霉软腐黑斑白班
丝核试材对比度发病 %指 数与 CK±率%指 数与 CK±率%指 数
与 CK±率%指 数与 CK±率%指 数与 CK±佳白二号 (气功)
10041130997-1113100305100305233583-5 佳白二号 (CK)
1004060211100251002540103

结果表明,试验区比对照区产量高 1118%。这个实验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
气功对大白菜病害的影响。由表 4—45 可见,在抗霜霉、黑斑、白斑方面,智能
气功作用不明显,因而以上三种病害指数均大于对照品种,但是在软腐和丝核病
方面,智能气功却起了较明显的作用,特别是软腐病,其指数低于对照品种 1113,
丝核病指数低 5   0,由此可见,智能气功运用外气对这两种病菌有抑制作用。

第二节 智能气功技术在果树林木栽培的应

林木栽培中的应用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刚刚开始,与上述农业试验相比要初步
得多。

Ⅰ 智能气功外气对苹果树苗的作用

1992 年锦西前所果树农场科研所赵亮等与华夏智能气功培训中心科研所合
作,观测了智能气功外气对苹果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根据苹果无毒组培苗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继代繁殖阶段、生根阶段、强光
照阶段、移栽阶段和环境适应阶段,共设五个处理。前三个阶段,每个处理 20
瓶组培苗,每瓶内有苗 5~10 株,其中 10 瓶为对照。后两个阶段,组培苗移入
塑料钵内,每钵 1 株,每个处理钵数根据情况而定。 
华夏智能气功培训中心科研所每星期六有两名老师与农场科研所习练智能
功的三名果树科技人员共同组场发气,每次 5~10 分钟。 

每星期二、四两天,由农场科研所内的三名同志对试验苗组场发气,每次 5
—10 分钟。 

在继代繁殖阶段的 4 组试验中,除第 3 组发气组优质苗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外,其余均无统计差异(P>005)。培苗生根阶段的 3 组试验中,试验
组根数均多于对照组,而以第 1 组试验最为显著,有根率比对照组高 189%。强
光照阶段两组实验结果似因品种而异,M7 培亩无显著差异(P>005),而M
ac培亩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移栽阶段 4 组实验结果见表 4—
46,3 个发气组的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环境适应阶段试验在温室中进行,表
4—47 给出了生长量的比较,可见三个试验组培苗生长情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 4—46 组培成活率比较表(单位:%) 日期分组品种株数成活数成活率
%差值 7 月 10 日发气M  7816785962CKM  7816750919+437 月 29 日发气
M  71872866462CKM  71800378210+2528 月 10 日发气M  7118101856C
KM  710896889-3311 月 5 日发气宫崎 6146750CK宫崎 6439610+14 表 4—
47 组培苗生长量比较表(单位:厘米) 日期分组品种株数 (n)生长量 
总和 (Σ×)差值 (±)值均 (X)标准差 (±SD)P值 71 发气M
   26   50845CKM   26   50693+15216913860072<001726 发气M 
730732CKM  730607+12524420230374<001911 发气M   26   503026C
KM   26   502326+70060524652164<001

这个实验尚属初步,但实验设计是合理的,也比较严格。结果表明:智能气
功外气确能提高苹果组培苗的成活率及活力。意念的运用恐怕需要改进,似乎规
定得太细,太具体了。这从混元气理论来看,不一定合适。无论如何,值得深入
做下去。 

与此相适应,中国北方果树研究繁育场张秀梅等与山东临朐县智能气功辅导
站合作,做了智能气功外气促进首红苹果树苗快速生长的试验。这个试验有一个
很强的现实需求背景。中国北方果树苗木研究繁育场所培育的首红苹果树苗,是
1992 年秋季嫁接,1993 年春季移植栽培的一种新品种苹果树苗。今春枯木发芽
后生长极慢,不旺不齐,严重地影响着 1993 年秋冬出圃销售的质量(当年生长
高达 1 米以上为一等树苗)。为此,果树管理员非常着急,便邀请临朐县智能气
功辅导站给苹果树苗发气作试验促其生长。 

试验区面积 15 亩,分 20 畦,共植苹果树苗 15000 棵。对照区 15 亩,条件


与试验区相同。不设重复。 

嫁接幼苗于 1993 年 3 月 10 日栽培,1993 年 3 月 30 日发芽出土,1993 年 4


月 10 日拔干生长,1993 年 4 月 25 日树苗生长至 40 公分,开始首次发气;1993
年 5 月 15 日树苗长至 60 公分,第二次发气;1993 年 6 月 2 日树苗长至 80 公分,
第三次发气;1993 年 7 月 3 日树苗长至 120 公分,第四次发气;1993 年 9 月 23
日现场观测树苗高度和树干周长。发气时利用手感配合意念,将大自然虚空的混
元气调集到实验区苗圃,笼罩整个树苗生长区,向树苗及地下土壤贯气,使其混
元气充足,树苗快速生长,早日成树出圃。发气站在地头、四周向中心贯气,每
次发气时间约 3~5 分钟。一般在上午 9 点至 10 点进行。 

1993 年 4 月 25 日开始对实验区树苗发气时,
实验区和对照区树苗高度相同,
都是 40 公分。至 1993 年 9 月 23 日,共 5 个月零 2 天,实验区苹果树苗最高长
至 220 公分,平均高度 160 公分,树粗平均周长 45 公分;对照区,苹果树最高
株长至 150 公分,平均高度 90 公分,树粗平均周长 25 公分。实验区树高比对照
区增高 70 公分,增高率为 778%;实验区树粗比对照区增粗 2 公分,增粗率为
80%。从总体观看实验区果树苗高大整齐,叶肥大鲜绿,无病虫害;对照区树苗
矮小不齐,叶小黄瘦,有病虫害。两区截然不同。 

这个试验,效果显著,而发气时的意念十分简单明了。这一点是气功技术中
需要注意的。

Ⅱ 智能气功外气提高树苗和植株耐寒性

黑龙江省伊春市林科院植物园严则敬和当地智能气功总站合作,对从四川引
进的紫果云杉树苗进行了发气试验。试验在伊春市植物园进行,试播面积 21m
  2,分试验和对照两组。试验过程及结果见表 4—48。 从试验情况看发放外
气对种子发芽、出苗的时间、越冬成活率均有明显的效果。试验虽然尚属初步,
但似乎为紫果云杉在高寒地区落户打开了大门。 
无独有偶,河北省黄骅市智能气功科研组对既有观赏价值,又有食用价植和
药用、净化环境作用,但抗寒能力差的无花果,作了一个小小的试验——发气提
高无花果抗寒能力。该市气功协会理事长家的庭院里有一棵移栽三年、株高 160
米、主干直径 26 公分、树冠直径 18m的一棵无花果树。三年来每年立冬后、小
雪前泥夹保温。1992 年不用泥夹保温,而由智能气功练功人组场发气。从 1992
年立冬~1993 年处暑,每周发气一次。在大雪~立春之间每三天发一次气,每
次 3~5 分钟,结果抗过了-9℃的严冬,非但未冻死,反而长得更好。树干直径
达 4 公分,不到一年时间,增长了 54%,株高达 20 米。结果年增长了 22 倍。
这个小试验似乎又为气功外气能够提高树木的抗寒能力提供了又一佐证。 

表 4—48 提高紫果云杉树苗耐寒性试验 

日期项目发气组对照组 92 年 3 月 4 日种子组场发气七天正常处理 92 年 3
月 12 日浸泡发芽刚破土小白芽齐长二倍互相绞盘 10%未出芽 92 年 5 月 18 日播
种孔庆芝张永年严则敬总工程师播种 92 年 5 月 25 日一周破土而出苗未出土 92
年 6 月 1 日二周绿油油一片才露地面 92 年 10 月 6 日越冬试验 48 棵 5 棵 93 年 5
月 23 日 15 棵 093 年 10 月 1 日越冬防寒 15 棵 0

第三节 气功技术应用于畜牧养殖业

Ⅰ 智能气功外气对桑蚕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山东沂源县丝绸公司和该县智能气功研究会合作,进行了气功—桑蚕生产的
试验。供试品种:青松 皓月。 

设区:分春蚕和中秋蚕两阶段进行 

青蚕全保育过程(蚕种催青保护、蚕期饲育)的发气区,设三个重复,共
25 张蚕,中秋孵化试验,设戊 3,点青和戊 3 点青三个处理三次重复,共三张蚕
种十二个小区。中秋饲育期试验,设小蚕期,大蚕期两个处理二次重复,共三张
蚕种,六个小区。 

发气:春蚕实行全保育期多发气,中秋蚕只对不同生育期进行分别发气。根
据试验,不同试验其发气期及次数见表 4—49。 
试验按普通标准、常规饲育,环境条件和管理措施力求一致,尽量减少试验
误差。 

表 4—49 发气期别次数表 阶段试验区别催青期小蚕期大蚕期发气次数春
蚕全保育期戊 3 期 1 次二令 1 三令 1 四令 1 五令 15 中 秋 蚕戊 3 期 11 点青期
11 戊 3 点青期 22 小蚕期二令 1 三令 12 大蚕期四令 1 五令 12 对照通过验收调查,
智能气功外气对桑蚕蚕种实用孵化率、百头桑重、鲜茧茧层率、百粒茧层重、斤
茧粒数、张种产量及其经济效益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对蚕种实用孵化率的影响 

从表 4—50 可以看出,各发气区的实用孵化率均好于对照区,平均高于对照
区 443%。其点青期和戊 3 点青期连续发气两组显著好于对照区,而连续发气组
效果最好,高出对照区 54%,最差的戊 3 期发气组也较对照组高 35%。由此可
见,智能气功外气对蚕种的孵化催青有明显优越性。 

表 4—50 中秋蚕实用孵化率试验统计比较表P<005  项目区别比较戊 3 点


青戊 3 与点青平均试验结果 统计发气区实数 97978938 指数%103510441054 对
照实数 937937937 指数%100100100 差异程度 比较发气区 比 对照区实数+
33+41+51+417 指数%+35+44+54+443 差异程度

(2)对蚕茧产量、质量的影响 

验收比较发现,发气各组较对照组不论是直观、手感、色泽、个头均有明显
差异。发气组茧硬、个大、色白而亮,对照组茧子相应的皮软、个不匀、色发暗。
通过调查,试验结果统计见表 4—51。不同处理间的差异程度,通过分析比较(见
表 4—52)知:各发气区的茧粒重,粒茧茧层率均好于对照区,茧层量平均高 143
%,全保育期连续多次发气的春蚕组茧层量最好,比对照组高 201%,达极显著
水平。中秋蚕小蚕发气区次之,为 138%。大蚕发气区较差也提高 9%,但不显
著。比较发现,对产量的影响,大蚕发气区提高 46%,差异不显著,小蚕发气
区为 83%,效率最好的是全保育期多次系统发气,比对照高出 2125%。 

(3)对产值效益的影响 
从表 4—52 可知,各试验组张种增收 4733%,增值 1371%。其中全保育其
发气组效益最好,每张可增收 8185 元,提高 1984%,达显著水平;小蚕发气组
次之,提高 124%,增收 3497 元;大蚕发气组增收 2518 元, 

表 4—51 试验结果统计表 阶 段试验 区别成绩 5 令 3~5  天百头体 


重(克)茧层率 (%)百粒茧 层重 (克)斤茧 粒数张种 产量 (千克)
张种 产值 (元)春 蚕发气实数 274762517524424041049488 指数%
109539937120182761213511982 对照实数 250862533436729034541303 指数%
100100100100100100 中 秋 蚕小蚕 发气区实数 30621253467306532831786
指数%11131037113991110831124 大蚕 发气区实数 2702125332032031430807
指数%1004103710995110461089 对照实数 2752053046336530128289 指数%
100100100100100100

表 4—52 不同处理间差异程度比较表 P<001P<005 阶 段试验 区别


项目五令 3~5  百头重 (克)茧层率 (%)百粒茧 层量 (克)斤茧 
粒数张种 产量 (市斤)张种 产值 (元)春 蚕发气区 比 对照区实数
1239-016+877-50+1467+8185 指数%1953043+2011724+212511984 差异
程度中 秋 蚕小蚕区 比 对照区实数+31+075+421-30+545+3497 指
数%+113+37+130-09+031124 差异程度大蚕区 比 对照区实数+1+075
+274-165+275+2518 指数%+04137+9-49+46+89 差异程度平均实数+
1863+045+524-322+762+4733 指数%+71+232+1431034+113011374

提高 89%。 

智能气功外气对桑蚕各生育期均有显著影响,各发气组较对照组各令期眠得
好,起得齐,病蚕明显减少,因此使蚕茧产量、质量得到提高。其张种产值的关
系为:全保育期发气>小蚕期发气>大蚕期发气。从单次发气效益看则:小蚕期
发气>大蚕期发气>全保育期发气>催青期发气。 

综上可知,智能气功外气对桑蚕的饲育、提高蚕茧产量的效果是明显的,增
收效果是显著的。人们不用投资一分钱,只是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发放外气即可,
而外气——混元气是大自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据沂源县丝绸公司估计,
按全县现有养蚕量 23000 张,平均增产 1138%,张种增收 4733 元计算,仅此一
项全县每年可增加收入 10886 万元。无本万利,何乐而不为呢? 
与此试验的同时,山东宁阳县丝绸公司和该县智能气功辅导站合作,选择 9
家家庭条件和养蚕技术一般的养蚕户进行了试验。 

供试蚕种:四季都是丝绸公司购进的用于全县饲养的莱芜蚕种场生产的青松
 皓月一代杂交蚕种,各季的用种同是选择一个批次情况一致的蚕种。发气前将
供试蚕种均匀混合,然后根据各户用种量平均分开,一半发气处理,一半不发气
作为对照。 

蚕种数量:春季 11 张,夏季 425 张,中秋 12 张,晚秋 65 张,全年 3375


张。 

发气方法:发气者共 12 人,分成 3 个组,每组 4 人,每组每次发气 3 户,


每二次轮换,共发气 6 次,每组每户发气 2 次,机会均等。发气时间每个龄期眠
起第二天上午 9 时和五龄第 6 天,每次发气不少于 5 分钟,最后两次 15 分钟,
临时缺员由其它发气人员代替。 

意念:蚕体健壮,各种功能加强,各种疾病消除,绢丝腺发达,多吐丝,做
大蚕。 饲养管理:试验与对照同室同环境条件饲养,各种技术处理一致,采茧
由发气人员协助分别交售,分别计产量。 

检测、调查内容:孵化率,四、五龄期蚕体重,熟蚕体重,粒茧重,产茧量,
发病率,茧层率等。 

试验结果表明: 

(1)智能气功外气能提高蚕体的强健度。对各龄蚕发气处理后发病少、成
蚕头数多、结茧率高。同样的蚕种数量、同环境条件饲养的蚕,发气处理的比对
照成蚕粒数增加 937%;鲜茧削剖检验 450 克(每户抽样 50 克削剖,九户共 450
克)中,发气与不发气的有明显差异,发气的比对照发病率低。 

(2)外气能促进蚕的发育。发气的蚕在各龄期表现出发育整齐,就眠和眠
起一致,熟蚕快,上簇周期短。四龄、五龄和熟蚕的体重都明显高于对照区,熟
蚕的体重春季高 167%,夏季高 183%,中秋高 193%,晚秋高 195%,四、五龄
蚕体重情况类似。 
(3)外气能增加粒茧重量。发气处理的粒茧重春季+28%,夏季+0   96
%,中秋+175%,晚秋+135%。 
(4)发气处理能增加产茧量。虽然各养蚕户之间养蚕数量不同,但各户的试验
和对照的蚕种数量是一样的。表 4—53 中数字说明增产是肯定的,由于发气效果
和养蚕户配合情况不同,增产幅度有大有小,最高的增 5143%,最低的增产 16
%,一年四季中没有一户不增产的。 另外,在表中可以看出晚秋蚕产量较低,
原因是小蚕期受气候的影响,全省大部分地区暴发真菌病(僵病),试验户也受
到了影响,但是仍然表现出发气的比不发气的产量高出 1315%。 

(5)发气处理的试验区比对照区好茧率高,下脚茧少。春季—031%,夏季
—130%,中秋—186%,晚秋—254%。造成下脚茧的原因较复杂,检测时未作
详细分析,有待今后继续探索。 

(6)发气改变了茧丝的纤度。增加了茧丝长。茧丝长增加了 249 米,茧丝


纤度+0085D,这说明外气改变了蚕的生理功能促使其向健康方向发展。 

智能气功外气对蚕种又有什么影响呢? 

春蚕期、蚕种进入催青室催青期间,他们选择了胚子发育的两个关键期对蚕
种发气两次,发气后第二天解剖显微镜观察,得到了如下结果:将发气的试验种
和对照种各取 100 粒卵,分三次解剖观察,试验种共取出 57 个胚子,其中正常
发育已到己 1(反转期)的 13 个胚子,占取出总数的 228%,发育超过己 1 期 1
/4 者 44 个,占 772%,表现出了发气后胚子发育变快的情况;对照种取出 51
个胚子,其中发育正常到己 1 期的 25 个占 49%,己 1 期过  1/4  者没有,
有 26 个过己 1 期 1/10 至 1/8 之间。 

第二次发气后 24 小时解剖,试验种取出 33 个胚子正常达到气管显现期的


30 个,占 90   9%;气管未显现的 3 个,占 9   1%,这也表现了发育快的情
况;对照种取出 35 个胚子,正常达到气管显现期的 26 个,占 74   29%,未显
现 9 个,占 25   71%。从第二次发气 72 小时后观察,试验种已转青卵占 85%,
对照种已转青卵占 77%;120 小时后见苗蚁数量分别是:试验种 37%,对照种
32%;一日孵化率试验种为 9433%,对照种为 94%。 

以上说明,发气处理的蚕种都表现出了发育快的迹象。外气对蚕种胚子影响
的规律还需进一步探索。 
此外,试验还表明:发气者的意念坚定正确与否,试验户的配合与否等都对
试验效果有较大影响,搞好试验,发气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功力,还要有坚定
的信念和配合人员的密切协作。 这两个试验雄辩地证明:气功确实是提高桑蚕
产量和质量的一种独特的高技术。既强健了身体,又增加了收益,而不花一分投
资,其推广前景是非常诱人的。而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更希望看到经过发气处理
得到的蚕种,是否具有获得性遗传,这有待于尔后继续实验。 

Ⅱ 智能气功用于牛奶增产

石家庄市畜牧良种场和该市智能气功辅导总站合作,于 1992、1993 两年连


续进行了奶牛产奶增产试验。1992 年试验组奶牛产量比对照组高 4%。1993 年
他们扩大了试验群体,用一个饲养棚的牛群(52 头,35 头产奶),对照组牛群
奶牛 53 头,47 头产奶。发气试验时间为 7 天,每天发气一次,每次 5 分钟。结
果表明:试验组每头奶牛日产奶量与试验前相比提高了 4%,而对照组每头奶牛
日产奶是同期增长率为 03%。连续 2 年试验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但应该指出试
验的设计不大合理。因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本来(未发气时)每头奶牛平均日产奶
量分别为:3056 斤/日·牛和 2426 斤/日·牛,本底相差 2597%! 

与之相比,内蒙锡林浩特市乳品工业公司孙艳军与当地智能气功工作者战文
涛等合作做的试验,虽然试验组和对照组各只有 2 头乳牛,但两种乳牛本底产奶
是稳定的且大致相等的,分别为 72 斤/日(2 头)和 78 斤/日(2 头)。组场
发气 12 天。12 天中试验组比对照组日均多产奶 183 斤。考虑到本底的差异,试
验组实际比对照组多产奶 783 斤/日,提高了 114%。 

这些试验都比较粗糙,但趋势是明显的。有待进一步试验。

第四节 智能气功在工业生产的应用
工业生产的领域非常宽广,而气功作为一种独特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实践
才开始,远不如在农业中应用得广泛。本节介绍目前比较有特色的几个方面。 

Ⅰ 气功外气在抗生素生产中的应用

气功外气能明显地影响微生物和细胞的生长,这已经为许多实验所证实。很
自然会想到能否将它应用于抗生素的生产、酿酒等发酵工业的领域呢?80 年代
末,石家庄智能气功练功人蔡中平等在华北制药厂就智能气功外气对洁霉素生产
菌种的诱变作用进行了实验,并用于车间生产,取得了成效。 

在这个实验里,供试菌种为洁霉素产生菌 88-7-18。试验步骤为: 

(1)移制 88-7-18 菌株试管斜面一支,培养成熟,加无菌水 10ml,刮


下孢子,经珠珠瓶打碎,滤纸过滤后制成 7ml单孢子悬浮液。 

(2)吸取孢子液 3ml,放入无菌的 50ml三角瓶内,盖上棉塞,交发功


人处理 10 分钟(1 组)。 

(3)未经处理的孢子液作为对照(2 组) 

(4)两组孢子液分别稀释做活计数。 

(5)将孢子液合适的稀释液分离在平皿上,培养成熟,测菌落形态变异率。
 

(6)各组分别挑取若干正常形态的菌落,接母瓶转接发酵培养 7 天。管碟
法测各摇瓶发酵液生物效价。 

(7)分别统计检验两组的活孢子数,形态变异率、初筛效价的测定结果。
 试验中对存活率、形态变异率、效价等作了检测。结果如下: 

(1)存活率计数:取两试验组孢子液,分别稀释至 10   -4  ,各取 10


  -4  和 10   -3  稀释度 0   1ml,在 9cm平皿中做活孢子计数。
其中 10   -3  、01ml各计数 10 皿(编号 1~10),10   -4  、0   1
ml各计数 7 皿(编号 11~17)30℃培养 3 天,计各皿菌落数,并推算出孢子
液原液活孢子浓度。以每平皿为一个样品t检验两组计数结果(见表 4—54),
P<0   005。可见智能气功外气对洁霉素产生菌孢子液有明显的致死作用,致
死率为 17   01%。 

(2)形态变异率:将第 1 组孢子液 10   -5  稀释度 03ml、 表 4—


54 各试验平皿孢子活计数结果(百分孢子/ml) 试验序号 1 组(Xi)2
组(Yi)试验序号 1 组(Xi)2 组(Yi)1   2   3   4   5   6   7  
8   9   10532   500   550   514   528   559   538   585   544   546650
  623   612   604   694   609   671   700   691   55711   12   13  
14   15   16   17  平均 标准差(S)  41   43   57   49   64   63  
48   5321   060244   81   65   74   49   68   59   53   6412   078291
 

第二组孢子液 10   -5  稀释度 02ml分别分离在 9cm平板培养基上,


各分离 35 皿,30℃ 培养 9 天,留取部分平皿做接种摇瓶和接试管用。其余的
做形态变异观测。每平皿为一个样品,将两组平皿归成两个样本。观测每样品的
形态变异率并作统计比较。结果见表 4—55。t检测表明:P<0025,故有明显
差异。故智能气功外气对洁霉素产生菌的形态变异有诱变作用,表 4—56 为形态
变异率比较,其中有三种变异形态是对照组所没有的。

表 4—55 各组形变率测试结果 组(i)ni平均值标准差(S)1   228


  22953   3521024   584 表 4—56 处理组与对照组形态变异率和变异类型比较
 组计数菌 落总数光秃半秃秃小不产 色素其它总形变率正常形 态种类变
异形 态种类 1   2366   20410   55   15   07   24   0847%  392%2  
26   3

(3)摇瓶单位比较 将两组生长好的平板菌落,各挑取 11 株移制斜面留种。
再挖取单菌落接种母瓶。30℃振荡培养 2 天,按 5%接种量接种入发酵摇瓶,30
℃振荡培养 7 天,测发酵单位。除染菌一瓶外,其余共 21 瓶正常。以处理组为
单位,统计检验比较两组的生物效价。 

生物效价数据结果如表 4—57。 

表 4—57 两组生物效价比较 组n均值(X)标准差(S)变异系数(S/
X)1   210   111049   100460   3800044   0038 表 4—58 两组最佳初筛菌
株单位比较 组初筛最高单位提高幅度(%)1   211032   104911032   491

结果: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即第一组发酵单位显著高于第二组。 

表 4—59 最佳菌株复试单位 菌号复试批数复试摇瓶数单位提高幅度(%)
302    304    307    311    38-7-18  对照 5   4   5   5   4   15
  12   15   15   12   10424   11092   10813   10461   100   424   1092
  813   461    
结论:智能气功外气处理洁霉素产生菌孢子液,对产量突变有显著正变作用。
处理组的产量平均值较对照组提高 49%,变异系数提高 154%。初筛和复试结果
也证明了这一点。 

复试结果表明:4 株最佳菌株均来自第一组,最佳菌株复试单位提高 1092


%。 进而,华北制药厂 104 车间将试验菌株 304  投入试生产,并在生产中作
进一步考察。结果表明:(1)304  菌种菌落形态与原生产菌种 548  基本相
同,但纯度高于 548  ,前者总变异率仅 1   4%,而后者为 11   7%。(2)
304  菌株摇瓶效价(在 750ml三角瓶上进行 4 批培养发酵)比 548  菌株高
9   1%(6 天)和 7   91%(7 天)。在试生产成功的基础上,1989 年 12 月扩
大生产,11、12 两个月试产(共生产 10 批)。与同期生产菌种(548  、528
 、48  平均水平)比较,发酵单位提高 10   6%,发酵指数增长 9   0%。
1990 年 1 月按 1/3 比例进行正式生产,截止 1990 年 4 月,6 个月的试生产的生
产数据表明:304  菌株提高发酵水平 5%,发酵指数则是该厂新纪录,经济效
益显著。因而 304  菌种代替了 548  菌种用于该厂洁霉素生产。 

1991 年 4 月,蔡中平等又对 304  菌株用智能气功外气进行诱变,筛选出


高产菌种 187  ,其摇瓶单位提高 46%,比生产菌株 304  提高 91%。在生产
罐上试验,在 1991 年夏末、秋初发酵生产低谷季节(4 个月)中,发酵水平仍
高于正常生产水平,比 304  菌株提高 7%。生产试验表明:气功诱变菌种还可
以延长生产周期,而且C、N消耗较少,有利于节能。正因为如此,该厂于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曾用各种理化因素进行了 20 多批诱变处理,筛选量达 3000 多
株,其中用气功外气诱变的 7 批,筛选量为 300 多株。但是,在期间选育的菌种
进入生产的三种新菌株中,有两株是由气功处理而选育出来的。 

从华北制药厂的实践来看,气功处理选育优质、高产菌种,用于生产,创造
巨大的经济效益是完全可能的,是现实的。 

在上述试验的影响下,浙江新昌制药厂扬东明等试验用智能气功外气处理该
厂已经退化了的利福霉素菌种 1074—38。处理结果见表 4—60。 

智能气功选育出的菌种已开始应用于生产,发酵罐体积 30 吨,初步结果见
表 4—61。 

紫外线诱变时间与致死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诱变时间提高到一定程度能
杀死所在菌丝片断。诱变时间与各菌落效价分布之间有一种类似钟形曲线的关
系,100 秒左右的照射能使正向突变达到最高。与紫外线相比,智能气功处理有
两个明显的独特之处。一个是其致死率并不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提高。而是在
50%左右波动。 

表 4—60 智能气功各种不同时间 处理 1074-38 菌种的结果 处理时间 


(分)02468101214161820 致死率 (%)013340446746737753355548951140
平均效价 (u/ml)55035449612057485794556059345959633063956290 致
死率 (%)013340446737753355548951140 效价正(负) 变率(%)0- 
098112445529104820829150162143 总试验菌 落数(个)22109 效价低子  6000
u/ ml的菌 落数(个)1643 最高效价 (u/ml)70758013(16 分钟
处理)表 4—61 罐上实验结果 菌株编号P62P62P91P65 初筛效价(u/m
l)6800652563386800 复筛效价(u/ml)7021661467137330 试验罐数及 
罐上效价(u/ml)2 罐  5413   52252 罐  5413   59641 罐  6062   1
罐  6214   

另一个是其对菌悬液中低产量部份杀死更多,达到“浓缩高单位”的效应,
而且正向突变率的分布显示出向处理时间延长方面移动的上升趋势。 

不仅如此,许多菌种都已经过紫外线多次诱变,相应的抗性往往不可避免,
以致续继使用紫外线进行选育难以出现较大的突破。在这种情况下,气功处理更
是一条新路。 

1993 年华北制药厂淀粉分厂薛胜平等用智能功对薛氏丙酸菌作了试验。薛
氏丙酸菌是B   12  的生产菌。B   12  薛在人体内的正常值为 5 微克,
日消耗 1 微克,主要从食物中摄取。它对于肝功和神经髓鞘的完整有一定作用,
对于恶性贫血、放射病等有较好的疗效,现售价B   12  每公斤 6 万元。他
们的试验方法如图 4—11 所示:# 

结果,不发气 10 支试管平均单位为 266ug/ml,发气试管(初筛)平


均单位为 284ug/ml,效价提高 68%。复试平均单位为 28   34ug/ml,
与对照相比提高了 6   54%。而最高效价提高了 169%。显然,效果是明显的。
若将此项成果推广到生产中去,以提高单位 6%计,一年可多生产B   12  
18 公斤,创收 108 万元。再加上缩短生产周期,经济效益就更大了。 

总的来说,制药业应该是气功技术应用最有基础,也最有前景的一个领域。
这应该大力推广。
Ⅱ 智能气功技术外气应用于酿造业

酿造也是一种微生物发酵过程,气功外气既然能够作用于细菌,能够纯化菌
种,也必然应用于酿造工业。 

石家庄酒厂首先和当地智能气功辅导总站合作,在 1992 年 3 月 10 日~6 月


13 日进行了试验。该厂传统工艺路线见图 4—12。 

以生产工艺路线为依据,对每道工序进行发气。 

四轮试验,产酒 2881 斤,平均班产酒量为 72025 斤,原粮出酒率 4502%;


同一发酵池发气前三天和后三天平均班产酒是 66906 斤,原粮出酒率 4181%。
可见,发气使同一发酵池的原粮出酒率(绝对值)提高 321%,相对提高 768%。
 

1993 年 3 月 27 日~6 月 9 日该厂再次进行了试验,三轮试验,A组平均班


产量 340   5 公斤,出酒率为 42   56%。而发气前、后三天同一发酵池平均班
产量 332   11 公斤,出酒率为 41   51%。原粮出酒率绝对值提高 1   05%,
相对提高 2   53%;B组发气时平均班产量 333   33 公斤,出酒率 41   66%。
而发气前、后三天发气平均班产量 332   31 公斤,出酒率 41   60%,仅提高 0
  06%,而该组正是 1992 年试验成功的那个组,原因不明。但不论怎样,趋势
是肯定的。 

1993 年河南固始县酒厂选择两个窖龄 10 年、产量稳定的发酵池为试验池和


对照池。原材料和工艺流程相同,试验池在出醅配料、装甑蒸馏、扬凉加曲、糖
化发酵、封窖管理 5 个阶段每个阶段发气 10~15 分钟。封窖阶段每五天发气一
次,时间 15 分钟。第一轮试验 1993 年 5 月 28 日~6 月 25 日;第二轮试验于 6
月 30 日开始,周期 25 天。试验池与对照池相比,第一轮增产 167%,第二轮增
产 4%。 

山东莱州酿造厂王新民与当地智能气功总站史校民等合作,1992 年进行了
用气功技术提高 3042 米曲霉种曲孢子数的试验。一级种子工艺流程如下: 

原菌管→移接斜面试管→恒温培养→试管菌种→接种三角瓶→恒温培养→
一级种子 
四组同时接种培养,1  、3  为试验组,2  、4  为对照。试验组在试管
菌种和一级种子恒温培养阶段分别发气三次。结果列于表 4—62。 

可见,智能气功发气明显地提高了 3042 米曲霉一级种子的质量。 

与之相应,1993 年淄博酿造厂刘玉淑等与张唐智能气功辅导站姜成岳等合
作,试验用智能气功提高沪酿 3042 米曲霉种曲孢子数。与上述试验略有不同,
在斜面试管培养、三角瓶菌种培养和种曲培养阶段分别发气 3 次、2 次、2 次。
结果试验组无水孢子数为 97749 亿个/克,而对照组为 8145 亿个/克,智能气
功外气使孢子数提高了 20%。莱州的试验结果一年以后在淄博得到了重复。 

表 4—62 一级种子质量分析(两次试验平均值)孢子数单位(亿/克) 试
号感官指标理化指标色泽孢子穗孢子分布水分孢子数 1 鲜艳黄绿色稠密肥大布
满料面 525%104582 淡黄绿色稀疏有夹心 55%84753 鲜艳黄绿色稠密肥大布满料
面 485%90344 暗黄绿色瘦弱有夹心 537%628 备注 1、3 号孢子数平均值为 9748
亿/克,2、4 号孢子数为 7377 亿/克。发气组比对照组孢子数多 2371 亿/克,
增加 3214% 

Ⅲ 智能气功外气对材料物性的影响不是结尾

材料科学是现代科学里的一个优先领域,材料工业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材料
工艺技术是我国的一个薄弱环节,而且它和很多领域的基础工业都有密切的关
系。有没有可能应用气功技术来改变这种状态呢?智能气功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
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智能气功外气对钢材力学性质的影响 

1993 年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李宗沆等与该院智能气功研究会蔡玉沛合作,
研究了智能气功外气对低碳钢强度和硬度影响。试件为国家标准L=10d拉伸试
件。试验装置为:英国Instron4505 型万能材料试验机,和国产HR150
—A型洛氏硬度试验机。 

1 试验过程 

(1)强度试验 
分组: 

将低碳钢标准试件分成对照组和发气组。对照组分为三组,发气组分为四组,
即A  3—1 组、A  3—2 组、A  3—3 组、A  3—4 组,每组 6 个试件,对
照组 18 个试件,发气组 24 个试件。 

发气: 

A  3—1 组:试验前对标准试件发气 10~15 分钟,发气意念是“强度提高、


改善低碳钢的力学性能”。 

A  3—2 组:试验前对标准试件发气 10~15 分钟,试验中对标准试件发气


7~8 分钟,发气意念是“强度提高、改善低碳钢的力学性能”。 

A  3—3 组:试验中对标准试件发气 7~8 分钟,发气意念是“强度提高、


改善低碳钢的力学性能”。 

A  3—4 组:试验前在实验室内组场发气,形成一个混元气场,发气意念
是“大自然界混元气向室内集中,室内混元气充足”。 

试验方法: 

测量试件:将每组的每个试件用卡尺准确地测量好尺寸,记录下来,输入试
验机的微机。 

安装试件:将测量好尺寸的试件装在试验机的卡具上,并调整好。 

正式试验:开动试验机,微机自动进行测试,微机将每组 6 个试件的有关数
据记录下来,绘出拉伸 曲线。 

试验过程完全按照国家试验规范、操作规程进行的。试验是在实验室技术人
员与发气组人员密切配合下完成的。试件和设备由材料力学实验室提供。 

(2)硬度试验 编号:将一组 6 个试件,按次序编号。 

测量硬度:发气前按试件编号,依次测量试件硬度,记录下来。 
发气:对测量完硬度的试件发气 10~15 分钟,发气意念是“硬度提高”。
 

再测量硬度:发气后按试件编号,依次再测量试件硬度,记录下来。 

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2 试验结果: 

表 4—63 低碳钢拉伸实验结果 组别屈服极限 σs(MPa)强度极限 
σb(MPa)伸延率 δ(%)弹性模量 E(GPa)吸收能量 U(J)
对照组 29124335309620047373A  3-1 组 31084653359021987715A  3-2 组
31394683352020417844A  3-3 组 306346413508202878A  3-4 组
31744725362322717926A  3-1 提高 673%733%159%968%464%A  3-2 提
高 779%803%137%185%639%A  3-3 提高 518%706%133%12%594%A 
3-4 提高 9%9%170%133%750%平均提高 718%787%149%651%612%

表 4—63 列出了拉伸实验的结果,由此可见各种发气组试件的抗拉强度均高
于对照组试件的抗拉强度。屈服极限σ s提高 518~9%,平均提高 718%;强
度极限σ b提高 706~9%。平均提高 787%。不仅如此,钢的塑性也有所改善,
延伸率δ可提高 133~17%,平均提高 15%。 

各发气组之间的比较表明:A  3—4 组力学性能的改善最为明显,而A 


3—3 组改变最小,两者相比,σ s高 362%,δ高 328%,E高 12%。看来实
验前在实验室组场整体发气效果最好,而试验过程中发气(单项)效果较差。 

表 4—64a、b给出了屈服极限σ s和强度极限σ b分布。显然,两者
均呈正态分布,但发气组的峰值高于对照组。 硬度试验结果表明,同一个低碳
钢试件在发气前后,硬度HR b都有所提高。一组 6 个试件硬度HR b平均
增加 133。详细对比见表 4—65。 

表 4—64a发气组与对照组的屈服极限σ s分布 σs的区间 (单位M
Pa)330  以上 320  ~330310  ~320300  ~310290  ~300280  ~290270
 ~280260  ~270 发气组试件个数 147312 对照组试件个数 1127421 表 4—64
b发气组与对照组的强度极限σ b分布 σb的区间 (单位MPa)475  
以上 470  ~475460  ~470450  ~460440  ~450430  ~440420  ~430410
 ~420400  ~410 发气组试件个数 4653 对照组试件个数 11216322

总之,这个试验证明:智能气功外气能够明显地改善低碳钢材料的静力学性
能和表面硬度。 

在意思的是,几乎同时,东北大学金属物理系马常群和沈阳智能气功委员会
叶迪群等合作,观测了智能气功外气对Ni—Cr—Mo—V低碳合金钢拉伸、
冲击试验。拉伸试样对照组 6 个,试验组 4 个;冲击试样对照组 2,试验组 4。
 

表 4—65 低碳钢硬度HRb发气前后对照表 试件 编号发气前HR b
发气后HR b123 平均 123 平均硬度 变化 16262562622635635635635+
13262636262363636363+0735859595876260562615+2846262626263636363+
10561616161616262617+076616156156136256363628+15 平均 61256235+133

将两种试样随机各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另一组经气功处理。具体做法是:
施功者首先组场,然后用意念对试样发气。对拉伸试样发气,意念要提高强度,
对冲击试样发气,意念提高韧性,每隔三天发一次气,每次 10 分钟。拉伸试样
发气五次,第一次三人,以后均为二人。冲击试样共发气二次,每次二人。拉伸
试验是在日本岛津电子拉力万能试验机上进行的,冲击是在JB30A型冲击试验
机上测定的。试验结果见表 4—66。 从表中拉伸数据看出,屈服强度(σ s)
的平均值,气功组比对照高出 714%,对照组的(σ s)除第二个数据外,其
余每个数据都比气功态的低。力学性能的其他三个指标σ b、δ S相差不明
显,Ψ提高了 34%。气功处理后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材质均匀性变好,由每组
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及其占平均值的百分比可以看出;而对照组很不均
匀,力性的各项指标不均匀性占平均值的 20%左右,延伸率δ S不均匀性最
大,占 509%。再看低温韧性数据,试验组的冲击功平均值比对照组的提高  368
%, 

试验组的每一个试样的冲击功都比对照组高。可见,智能功外气不仅能改善
钢材的静力学性能,而且能改变其动力学性能,使其冲击韧性显著提高。 

表 4—66 拉伸、冲击试验结果 状态σs屈服强 度(MPa)σb抗拉强
 度(MPa)δs延伸率 (%)Ψ面缩率 (%)EV (-40℃) J冲
击功对照组 447   493   423   455   477   482   409679   616   543   6145
  604   602   643219   253   212   226   278   233   163558   700  
761   676   728   718   58990   100   110      试验组 489   485  
4875   485   491610   609   6105   611   612199   224   224   255   218686
  706   699   696   707160   132   1369   126   127 试验组相对增量(%)
714-065-088340368 最大值与最 小值之差及 占平均值百 分比对照组 84
  185%136   221%115   509%203   300%20   20%试验组 6   12%3   05
%56   250%21   03%33   241%承德物流机械公司研究所扬祝新等以 50M 
n钢输送产品链片d4-19   1192 作为试样,在热处理过程中当材料加热到奥
氏体亚稳态时发气,使晶格细化,碳化物弥散公布,以提高抗拉强度。试验结果
试验组比对照组抗拉强度提高了 215%。这么一点提高,就可以使产品优质率提
高 40%,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二、提高建筑材料的强度 

混凝土是大量使用的建筑材料,若能用气功外气提高其抗压强度,效益是难
以估量的。为此,从 1991 年以来,智能气功科学工作者做了一系列试验。 

1992 年石家庄铁道学院智能气功科研组姜振亚等,将水泥砂浆制成 240 个


试验块,随机取 120 块作发气试验,另 120 块作对照。结果列于表 4—67。与对
照组相比,试验组抗压强度平均提高 89%。 

表 4—67 水泥砂浆试件试验情况表 序 号养护日期发气组对照组试件 
块数平均强度 (KG/cm  2)试件 块数平均强度 (KG/cm  2)
强度提 高百分 比(%)15 月 25 日~6 月 23 日 619967615877257625 月 25
日~6 月 23 日 619100617017122435 月 25 日~6 月 23 日 619400615373262045
月 25 日~6 月 23 日 619083614347106655 月 27 日~6 月 25 日
615877616667145065 月 27 日~6 月 25 日 61547761526713375 月 27 日~6 月 25
日 61572061522332685 月 27 日~6 月 25 日 615680613233185497 月 3 日~8 月 1
日 616233614800968107 月 3 日~8 月 1 日 615416614800416117 月 3 日~8 月 1
日 615700614583765127 月 3 日~8 月 1 日 6157836138671382137 月 4 日~8 月 2
日 615667614817574147 月 4 日~8 月 2 日 6150006450-291157 月 4 日~8 月 2
日 615000615100-067167 月 4 日~8 月 2 日 6158406142331129177 月 5 日~8
月 3 日 622800622750022187 月 5 日~8 月 3 日 621723620383657197 月 5 日~8
月 3 日 623117621160925207 月 5 日~8 月 3 日 622433622133136 抗压强度平均
提高 8   93%
1993 年水泥砂浆抗压强度试验共制作试件 520 块,按制作试件的时间不同
分作 15 批。在每一批中随机将试件分为两组,一组发气,一组对照。发气组和
对照组试件各为 260 块。试件均在水中养护 28 天。试验的各项数据见表 4-68。
由表中按强度提高的百分数分段归类列于表 4-69。1992 年试验时,对试件发气
采用集体组场的方式。1993 年我们改变了方式,采用单个发气,即每个人负责
一批试件,每次都由这一个人发气,互不交叉,互不干扰。 

表 4—68 水泥砂浆强度试验数据表 序 号养护日期发气组对照组试件 
数量平均强度 (KN/cm  2)试件 数量平均强度 (KN/cm  2)
强度提 高百分 比(%)15 月 6 日~6 月 2 日 18215182073925 月 6 日~6 月 2
日 18187181775635 月 6 日~6 月 2 日 1817518196-10745 月 6 日~6 月 2 日
1816218162055 月 20 日~6 月 18 日 182531817941365 月 20 日~6 月 18 日
18195181846075 月 20 日~6 月 18 日 1821218235-9888 月 6 日~9 月 4 日
182601822217198 月 6 日~9 月 4 日 1816918172-17108 月 6 日~9 月 4 日
1812818144-111118 月 6 日~9 月 4 日 1825318271-66128 月 14 日~10 月 12
日 1610816092174138 月 14 日~10 月 12 日 1611616130-103148 月 14 日~10
月 12 日 151101511203158 月 14 日~10 月 12 日 1513615098388 总平均强度提高
57%由表 4-68 和表 4-69 可见: 

(1)发气组试件的抗压强度和对照组比较,平均提高 57%,显示了混元气
的威力。 

(2)发气组试件强度有的大幅度的提高,但也有大幅度的降低者,这在第
一次试验中是没有的。强度最多提高 413%,强度降低最多为 111%。 

表 4—69 水泥砂浆试件强度变化的百分比归类表 发气组试件强度 变化
的百分比强度提高的百分比强度下降的百分比 5% 以下 5% ~10%10% ~
20%20% 以上 5% 以下 5% ~10%10% 以上试件块数 36513433181870
占总块数百分比 139%196%131%127%69%69%269%(3)在 260 块发气组试
件中,有 154 块强度提高,有 106 块强度降低,106/154=2/3。 

造成如此大的离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发气技术。
从组场改为单人发气,不见得是防止相互干扰的好办法,反而会造成结果离散(心
存杂念)。组场练功,什么都不管,由一个人主持运用意念可能是一个更好的方
法。何不再试? 
北京门头沟建筑工程公司与当地智能气功辅导站合作进行的试验结果表明:
在用同样的材料、同样的配比和同样的养护条件与时间,发气组的平均极限强度
为 193mpa,折合成 150mm立方强度为 193mpa,达到设计标号 12866%。
而对照组的极限强度为 157mpa,折合 150mmm立方强度为 157mpa,达
到设计标号 105%。结果发气组抗压强度等级比对照组高 2292%。若能推广,效
益十分可观。 

石家庄市石棉制品厂董连增等和当地智能气功辅导站扬瑞平等合作,试验用
智能气功外气提高石棉橡胶的抗张强度。 

石棉橡胶是用石棉、橡胶和化工材料制成的一种衬垫密封材料。主要用于输
送气态、液态介质的工业管道和动力机械接头的垫塞密封材料。石棉橡胶板抗张
强度的高低,是衡量该产品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生产石棉橡胶板的主要工艺路线为: 

试验时,对照组与试验组用同一配方、同一机器、同一操作者、同一气压在
同一环境、稳定的工艺条件下进行加工,在搅拌、成张和堆放产品三道工序中集
体组场发气。抽样测定抗张强度,结果表明试验组产品抗张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以 93921 试验为例,对一道工序发气产品的抗张强度比对照组产品的抗张强度平
均提高 117mpa,提高 1562%,对两道工序发气产品的抗张强度比对照组产品
的抗张强度平均提高 210mpa,提高 2779%,对三道工序发气产品的抗张强度
比对照组产品的抗张强度平均提高 225mpa,提高 2972%。通过外气处理的石
棉橡胶板,每吨降低产品成本一百余元,仅此项产品全年可增效十万余元。 

三、提高纸的抗拉强度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李宗沆等试验用智能气功提高纸的抗拉强度。试件为国
产B  5 复印纸,厚 008mm,做成 100mm  20mm的试件。在英国Inst
ron4505 万能试验机上试验。 

试验时,将试件分成对照组和发气组。发气组又分成发气Ⅰ组、发气Ⅱ组、
发气Ⅲ组、发气Ⅳ组、发气Ⅴ组。每组 10 个试件,共计 60 个试件。 

发气Ⅰ组:试验前对试件发气 10 分钟,试验中不发气。 
发气Ⅱ组:试验前不发气,试验中对试件发气 1~2 分钟。 

发气Ⅲ组:试验前对试件发气 10 分钟,试验中对试件发气 1~2 分钟。 

以上三组为对试件发气,统一意念“强度提高”。 

发气Ⅳ组:试验前在实验室内组场发气,使实验室形成一个混元气场,试验
中对试件发气 1~2 分钟。 

发气Ⅴ组:试验前在实验室内组场发气,使实验形成一个混元气场,试验中
不专对试件发气。 实验过程均由实验室技术人员操作,按照国宾试验规范、操
作规程进行。 

试验结果表明:发气组试件的抗拉强度高于对照组试件的抗拉强度。名义屈
服极限σ  02 平均提高 15   40%,强度极限σ b平均提高 11   07%,断裂
强度σ b平均提高 11   51%,详见表(4—70)。各发气组之间的比较表明:
组场发气在实验室内形成一个混元气场,在试验中再对试件发气,其抗拉强度和
吸收能量都高于其他发气组。与不在实验室室内组场,试验中单独对试件发气组
相比:名义屈服极限σ   02  提高 16   9%,强度极限σ b提高 8   29
%,断裂强度σ B提高 8   12%,吸收的能量U提高 26%。 

表 4—70 纵向拉伸时发气且与对照组类比表 组别名义屈服 极限 σ 
  02  (MPa)强度极限 σ b(MPa)断裂强度 σ B(MPa)
延伸率 δ%弹性模量 E(GPa)吸收的能 量U(J)对照组
272036051722199442930024 发气Ⅰ311139841895170151830026 发气Ⅱ
282238001822183846410023 发气Ⅲ325740701935165752740027 发气Ⅳ
330041151970168052130029 发气Ⅴ320540511979171150520027 发气Ⅰ组 提高
(%)143810511005-14692037833 发气Ⅱ组 提高(%)375514581-782811
-416 发气Ⅲ组 提高(%)197412891237-16902285125 发气Ⅳ组 提高(%)
213214151440-15752145208 发气Ⅴ组 提高(%)178312371492-14191768125
平均 提高(%)154011071151-1387181610 纸是各向异性材料,其纵向力学
性能与横向力学性能不同。其纵向抗拉强度是横向抗拉强度的 23~24 倍;横向
延伸率是纵向延伸率的 22 倍;纵向弹性模量是横向弹性模量的 2~24 倍。详见
表 4—71 和表 4—72。 
表 4—71 横向拉伸时发气组之间的比较表 组别名义屈服 极限 σ  
02  (MPa)强度极限 σ b(MPa)断裂强度 σ B(MPa)延
伸率 δ(%)弹性模量 E(GPa)吸收的能 量U(J)发气Ⅰ组
132619809407371721860011 发气Ⅲ组 138620239376359324080012 发气Ⅴ组
132320009109385222500011Ⅰ与Ⅴ比较 027%-1%327%-35%-28%0Ⅲ与Ⅴ
比较 476%115%293%-672%702%9%

进而,李宗沆等将对照组、发气试验组的国产B  5 复印纸与英国进品打印
纸作了比较,对照组的抗拉强度低于英国进口打印纸的 59%,发气Ⅱ组的B  5
复印纸的抗拉强度仅低于进品打印纸的 081%,其他发气组的B  5 复印纸的抗
拉强度高于英国进品打印纸的 399%~741%。详细对比见表 4—73。 

表 4—72 试件的力学性能对照表 组别拉伸方向名义屈服 极限 δ  
02  (MPa)强度极限 δ b(MPa)断裂强度 δ B(MPa)延
伸率 δ%弹性模量 E(GPa)发气Ⅰ组纵向 31113984189517015183 横向
13261980840737172186 发气Ⅲ组纵向 32574070193516575274 横向
13862023937635932408 发气Ⅴ组纵向 32054051197917115052 横向
13232000910938522250 这个实验再次证明:组场发气的效果优于单独发气,关
键在于组场时统一意念的方法。 

与此相映证,河北保定 604 厂智能气功辅导站在该 表 4—73 国产B  5


复印纸与英国进口打印纸对照表 组别对照组发气Ⅰ组发气Ⅱ组发气Ⅲ组发气
Ⅳ组发气Ⅴ组B  5 复印纸σ b (MPa)360539843800407041154051 英
国进口打印纸 σ b(MPa)383138313831383138313831 比较-59%399%
-081%624%741%574%厂进行了对纸浆发气和对纸直接发气的试验,用耐折性
和裂断长作为检测指标。结果纸浆发气使纸的耐折性提高了 2942%,而裂断长
增大了 304%。对纸直接发气,耐折性提高了 2395%,裂断长增加了 968%。这
个实验是在工厂条件下进行的。 

四、智能气功外气对聚苯乙烯表面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李兴林与吉林省气功科学研究会过蕴芬等合作,用电
子能谱仪(XPS)观测了对聚苯乙稀基片用智能气功处理前后表面状态的变化。
 
将聚苯乙烯颗粒压制成 1mm厚的基片。同一块聚苯乙烯分成四块,其中一
块作为对照样品,另三块为发气样品。由智能功工作人员三人组场发气,然后由
三人分别发气 5 分钟。 

样品用英国VG公司的VGESCALAB MK—Ⅱ电子能谱仪进行表
面分析。激发源AIK a射线(hv=148664ev),通过 50ev,仪器工
作的真空度 25   10   -7  Pa,用C   15  (Eb=2846ev)作为
内标校准峰位。 

经气功处理后的样品立即进行XPS分析,结果如图 4—14 所示。 图 4—


14 未经气功处理的聚苯乙烯(a)和经过气功处理的聚苯乙烯 (b)、(c)、
(d)XPS的C   15  谱图

图中(a)是未经过气功处理的聚苯乙烯C   15  峰的XPS谱图,
(b)、
(c)、(d)分别是王、李、过三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意念对各自
相同的样品发放外气的聚苯乙烯C   15  峰的XPS谱图。样品(a)C 
  15  峰高能端有一个拖尾的伴峰,这是含有不饱和主链或侧链集团的聚合物
体系π—π 跃进产的shake-up伴峰,结合能为 2915ev,而经过气
功处理的(b)、(c)、(d)三个样品,π—π 跃迁的shake-up
峰强度有不同程度的减弱,特别是样品(d)基本消失,可能是聚苯乙烯表面经
过气功处理后,不饱和链部分消失。 

因为shake-up峰的相结强度是聚苯乙烯体系π电子共轭效应强度
的表征,聚苯乙烯体系的π电子共轭效应减弱,则相应的shake-up峰的
相对强度下降,交联程度愈高,下降愈明显,不饱和部分愈少。我们认为经过气
功处理使聚苯乙烯π电子共轭效应减弱。 使样品(b)、(c)、(d)在 2
Pa真空度下放置 3 小时,又在空气中放置 32 小时,重新做XPS分析,如图
4—15 所示图。 

图 4—15 时效观测可见,气功对样品作用后,经过一段时间后样品对气功作
用有记忆效应,并没有恢复初始状态。 

这个实验从微观层次上用实验再次证实智能气功外气确能改善材料物性,当
然,这个实验还仅仅是开头。
不是结尾
与 70 年代末~80 年代末的气功效应的科学实验相比,90 年代以来以智能气
功的科学实践为代表的气功的现代科学研究,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尽管“气”的本质的科学揭示还有待于将来,但气功作为一门独特的高
技术,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并且取得了成功,尤其是农业。虽然才
开头,但它所显示出来的巨大的潜力,是十分惊人的,只要坚持下去,必将引起
人类生产模式的巨大改变,其前景是不可估量的。 

二、从气功效应的科学实验→气功科学的实验研究,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如
果说力学是研究物体的机机械运动规律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是研究各种物理
运动、化学运动和生命运动的规律的科学,那么,气功科学是研究“气”和“气”
的运动(气化过程)规律及其应用规律的学问,90 年代以来的实验研究一方面
应用了现代科学的方法、技术和理论,另一方面非常重视发气技术和意念运用规
律的探索,而这正是建立气功科学的根本。虽然它还处于萌芽状态,但却是气功
科学实验研究的良好开端。 

三、气功科学实践的群众性为气功效应实验的可再现性、可重复性及其普遍
性提供了保证。而这正是建立气功科学方法学原则的前提。 

四、群众性的气功科学实验和群众性的气功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互相促
进,相辅相成,其必然结果是气功事业的蓬勃、健康的发展。 

长征才开头,任重而道远。当此之际,重温先秦儒家大师荀子的一段话是有
益的。他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
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只要我们在气功科学的实验工作中,在群众性气功锻炼的推广工作
中,在气功医学、教学和生产应用的实践中,在古典气功理论的发掘、整理和再
认识的过程中,在气功的继承和创新的实践中,跬步不休,锲而不舍,那么,点
滴之水,涓涓细流,终究必成江海,把人类文明涌向一个新的高峰。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不惮惛惛之事者,必有赫赫之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