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期末論文

題目﹕唐代絲綢業的發展
字數﹕2713

學生姓名﹕余凱琳
學生編號﹕22018689D
日期﹕27/11/2022
唐代絲綢業的發展
摘要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絲綢源於中國並聞名海外,而唐代在歷史中是一大繁
華盛世。本文結合中國歷史背景﹑書籍和學術研究文章,從絲綢的技術﹑產區
及貿易三方面,分析唐代絲綢業的發展,並說明其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絲綢;絲綢之路;絲織品

引言
「絲國」的美譽,是中國數千年來紡織文化的累積和進步的證明。自古有
骨針縫紉獸皮成衣和「嫘祖始蠶」的記載,後來也有各種紡織機械令紡織業迅
速發展。在眾多紡織品中,絲綢是中國的文化瑰寶,其在唐盛世亦佔有一大席
位,本文將從絲織技術﹑產區分佈和規模,以及貿易輸出三方面,分析唐代絲
綢業的發展。

一、絲織技術
唐代絲綢的結構和紋樣豐富,名目繁多,產品所呈現的技術達到前所未有
的水平。古語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織機是絲織技術中重要的工
具,可分為素機和提花機兩大類,它們編織出林林總總的絲綢及其複雜的花
紋,在唐代,束綜提花機是最常見的綾機,綾盛行於唐,這有賴束綜提花機所
編的顯花圖案,白居易在《繚綾》中亦寫下繚綾的精緻﹕「繚綾繚綾何所似,
不似羅綃與紈綺。應似天臺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後來該織機也應
用於緯錦上,豐富了絲綢的特色。
絲綢種類繁多,琳瑯滿目,也歸於唐代君主對文化交流持開放態度,不同
民族的絲織技術得以融匯在一起。唐初時期,斜紋經錦是最流行的絲織品,其
組織有別於前朝的平紋經錦,織錦組織在唐前一直沒變,趙豐認為此轉變與文
化交流有密切的關係,西方技術的引入導致絲綢組織上的改變,以致唐代其他
1
的錦製品也採用這一組織結構 ,可見西方文化極具影響力。除了斜紋織錦的出
現外,還有中國蠶絲和西方緙毛技術的結合,從而編織出被譽為「織中之聖」
的緙絲,足見絲織技藝水平的提升,同時在絲綢上也追求創新和實踐文化融
合。到後來水路交通發達,唐與東邊地區交流,傳入日本的「七條織成樹皮色
袈裟」,織物運用通經斷緯之法編織而成,該織法以經絲一通到底而緯絲分區織制,
可想而知編織過程繁複。
從以上可見,唐代絲綢業具備日益成熟的技術和革新求變的精神,加上外
來文化的衝擊,我國人接受並加以運用,使唐代的絲綢比前朝已出現的絹、
紗、綺等絲織品更有特色,促使其發展邁向頂峰。

1
趙豐﹕《唐代絲綢與絲綢之路》,( 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 年,第 1 版),頁 101。
二、產區分佈和規模
在唐代,國內絲綢產區的分佈甚廣,宮內和民間的絲綢作坊規模龐大,絲
綢業發展蓬勃。土地是行業發展重要的資源之一,盧華語指出唐代絲綢產地分
佈特點之一為遼闊廣遠,包括範圍遼闊和面積廣遠,唐代疆域遼闊,領土的範
圍增加,絲綢業隨之擴展,北方和東南面沿海一帶皆是生產絲綢的地方,西北
和西南面是少數民族的聚集區,生產獨特的絲綢並與內陸地區交往,唐設都護
2
府統治當地並由中央直接管轄, 可見絲綢業以縱向和橫向發展,產區遍佈四方
八面,面積寬廣。此外,重要產地中心區在地理上有所改變,唐以前中心區集
3
中在北方,南方的重要產地寡而零散,到唐時逐步開發南面絲綢業務 ,後來安
史之亂造成經濟重心包括絲綢業重心南移,當時南方社會相對穩定,人口和技
術南下,發展突飛猛進。
在宮廷和民間,絲綢的需求急增,從事絲綢生產的人口節節上升,絲綢作
坊規模可觀。程軼凡和鄭新分析宮廷的消費需要由一些紡織品生產和供給的機
4
構負責如內作使和掖庭局 ,《新唐書.志第三十八百官三》記載:「綾錦坊巧兒
三百六十五人,內作使綾匠八十三人,掖庭綾匠百五十人,內作巧兒四十二
5
人」 ,負責絲織品的匠人多達五百四十人。玄宗在位時,他為楊貴妃特設貴妃
院,院內有七百個工匠負責織錦和刺繡,此外,一些高級織物如綾、羅、錦和
綺等都有專業作坊,分工細密。絲綢成為唐朝宮廷的必須品,宮內設立作坊以
應付所需,加上整個宮廷有多達一千個工匠編織絲綢,可見宮內絲綢作坊的規
模之大。除了中央相關的機構外,還有遍佈民間的官營和私營紡織作坊負責絲
織品的生產和供給,其中巴蜀絲綢重鎮成都享負盛名,在唐後期,當地絲織作
坊的工匠和工人總數多達十二萬,約佔當時當地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三點五,每
6
年絲織品年產量約二百萬匹 。隨着封建商品經濟的發展,私營紡織作坊在民間
興起,其中定州何明遠家是唐代最大的私營紡織作坊,《朝野僉載》記載何家
7
「家有綾機五百張」 ,負責紡織前準備和編織的員工多達四千五百人,然而,
其他私營作坊則以小型規模去經營,或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紡織作坊活躍在唐
8
代各地的市場。
綜合以上而言,唐代絲綢產區分佈寬廣,積極開發南面產區,改變南輕北
重的局面。另一方面,宮廷的人追求絲綢的奢華,宮外的商人則追求絲綢帶來
的利潤,兩者使絲綢的需求大增,宮內和城鎮中的作坊規模龐大,產量與日俱
增,以滿足國內和國外的需求,唐代絲綢量大大增加,發展迅速。

2
盧華語﹕《唐代蠶桑絲綢研究》,( 中國,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年),頁 1,84。
3
同前註,頁 23。
4
程軼凡與鄭新﹕〈唐代紡織品生產行政管理機構探析〉,《服飾導刊》(2021 年第 5 期),頁
21-22。
5
[宋]歐陽修﹕《新唐書》,( 中國,中華書局,1975 年),頁 1269。
6
盧華語﹕〈唐代成都絲織業管窺〉,《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9 年第 4 期),頁 8,12。
7
[唐]張鷟﹕《朝野僉載》,( 中國,中華書局,1985 年),頁 41。
8
程軼凡與鄭新﹕〈唐代紡織品生產行政管理機構探析〉,《服飾導刊》(2021 年第 5 期),頁
23。
三、貿易輸出
唐代國內的絲綢貿易繁盛,理纓認為市場的興起歸於官方態度比前代開
9
放,商人的地位不再低微, 而且在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前期,社會安定,人民
豐衣足食,也有助推動商業發展,所以販賣絲綢的行、鋪、肆等隨處可見,如
在長安東西二市,洛陽北市和淮安西市等地,商鋪的名稱反映了唐代絲綢生產
10
專業化的趨向 ,如帛練行是經營普通絲織品的地方,彩帛利則經營高檔絲織
品,絲行和絲綿行就是以經營絲綢原料和半成品為主,把產品分類出售。趙豐
認為唐主要通過市場為交接點構成貿易網絡,網絡既大且疏而不漏,幾乎覆蓋
11
整個中國,加上國內交通便利,陸路和水路發達, 有助絲綢傳遍全國,促進國
內貿易。
絲綢之路是絲綢輸出的重要途徑,自西漢張騫出使西域,為國家開通往西
面的路,絲綢可達至中亞、南亞、西南亞等地。除了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
之路在唐代興起,東海線面向朝鮮和日本,絲綢交往頻繁,唐絲織產品和技術
廣泛外傳,南海線則以廣州港口為主,東南亞,南亞和阿拉伯地區的外商可經
港口與中國貿易,港口繁榮熱鬧和貿易興盛的情況在古書有跡可循,《唐大和上
東征傳》記載﹕「江中有婆羅門﹑波斯﹑昆倫等舶,不知其數,兼載香藥﹑珍
12
寶﹑積載如山」 和《超往五天竺國傳》記載﹕「波斯亦泛船漢地,直至廣州,
13
取綾﹑絹﹑絲﹑帛之類」 。最初貿易是以物易物的方式,中國用絲綢換取他國
的商品,後來絲路沿途的國家也能生產絲綢,並向中國輸出,進行公平交易,
是互相交流的體現。
由以上可見,社會環境可影響國內貿易的情況,唐代市場中絲綢貿易可
觀,加上水陸交通令絲綢可達到全國各地,另一方面,絲綢之路讓中國絲綢與
世界接軌,揚威海外,促進國家之間的交流,互相學習,同時推廣中國紡織文
化。

四、結語
唐代絲綢業在絲織技術﹑產區分佈和規模和貿易輸出三方面有所改變和進
步,發展蓬勃。唐代絲綢業的一切成就後來在宋代發展成熟,國際性紡織文化
的交流變得頻繁,使日本受到中國啟蒙並生產高質的絲綢,當時行業空間分佈
之廣,也基本奠定了現代蠶絲產區的格局,可見唐代絲綢業的發展對中國﹑其
他國家和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在絲綢史上前進一大步。

9
理綏﹕〈試論唐代商人社會地位的變化及其限度〉,《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1988 年第 4
期),頁 32。
10
趙豐﹕《唐代絲綢與絲綢之路》,( 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 年,第 1 版),頁 186-187。
11
同前註,頁 184,186-188。
12
新羅慧超唐圓照等,《CBETA 電子佛典集成》,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22 年,頁 41。
13
[唐]慧超﹕《往五天竺國傳箋釋》,(北京,中華書局,1994 年,第 1 版),頁 101。
參考文獻
理綏﹕〈試論唐代商人社會地位的變化及其限度〉,《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1988 年第 4 期)。
張鷟﹕《朝野僉載》,中國,中華書局,1985 年。
程軼凡與鄭新﹕〈唐代紡織品生產行政管理機構探析〉,《服飾導刊》(2021 年
第 5 期),頁 21-23。
新羅慧超唐圓照等,《CBETA 電子佛典集成》,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22 年,
頁 41。
趙豐﹕《唐代絲綢與絲綢之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 年。
慧超﹕《往五天竺國傳箋釋》,北京,中華書局,1994 年,第 1 版。
歐陽修﹕《新唐書》,中國,中華書局,1975 年。
盧華語﹕〈唐代成都絲織業管窺〉,《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9 年第 4
期),頁 8,12。
盧華語﹕《唐代蠶桑絲綢研究》,中國,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年。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