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华北 山 地夷 平面及其主要 问 题


吴 忱 张 秀清
1 1

王 然


1 ?
河 北 省 科 学 院 地 理科 学 研 究 所 石 家庄 05 00 1 1


2 ?
河北 省 旅 游 发 展 研 究 中 心 石家庄 0 5 00 1 1


摘 要 华北 山 地有 3 级山 地夷 平面 、 1 级 山 麓剥蚀面 , 分别 是形 成 于 白 垩 纪 晚期 的北 台 面 、 渐新 世 的

甸 子梁面 、 上新世 的 唐 县 面 和 中 更新世 的 平 山 面 。 除北 台 面 已 发育到 老年期 外 , 甸 子梁 面 只 发育 到 壮 



老年期 , 唐县 面只发育到老 -

壮年期 , 平山 面只 发育到 青年期 便间 断 。 老夷 平面 的 消 失 、 新 准平原 的 产




生 , 都是溯 源侵蚀 -

谷坡 后退 的 机制 形 成 。 夷平 面形成后 , 又会遭到后 期构造运 动 的解体与 变形 



关键词 华北 山 地 夷平面 间断 变形 解体

从 1 9 90 年 开始 , 先后 接受 国 家 和 河 北 省 自 然 科学 基金 资 助 , 作 者 对华 北 山 地夷平 面进 行 了 长


达 20 多 年 的 研究 , 有 了 新 的 发现和 认识 。 由 于 已 有 大量 文章 及著作 进 行 详 细 论述 , 这里 , 谨将 主


要 看法简 要归 纳 如 下 


前人研 究概况及存在 的 问 题

1 . 1
前人 研 究 概 况


美 国学者 W i ll i s
等 1 00 年 前对华 北 山 地夷平 面 进行 了 研究 , 认为 华北 山 地 有 北 台 期 和唐县期 两


期 夷平 面 .
前者 形 成 于 白 垩 纪 末 期 至 始 新 世 早 期 , 是 一

老 年期 准平 原 , 面上有 红 色风化壳覆盖 ; 


者形 成 于 始 新 世 晚 期 至 上 新 世早 期 , 为 一

壮年期 夷平 面 (
W i l li s , B . e t a] ,  1 9 07 ) 

其后 国 内 外 诸多 学 者对 华 北 山 地夷 平 面 陆 续 做 了 研究 致肯定 W 老 年期 北 台 面 和 壮年


, ,
i ll i s

期 唐县 面 的 存 在 , 但对其形成 时代有 不 同 看法 。 其中 , 对北 台 期 夷 平面 的 形 成 时代 , 大致 有 两 种 看


法 :

是 白 垩纪末期 至 早第 三 纪 初 期 现更 名 为 古 新世 ( ) ;
二是古 近 纪或渐 近世 晚期 。 对唐县 面 的形


成 时代 , 少数认为 是 中 新世 , 多 数 认 为 是 上 新 世 早 期 吴 忱等 ( ,
1 999 a ) 

1 93 1
年 , 赵 金科 指 出 , 在北 台 期 与 唐县期 之 间 , 还有 一

个形 成于 渐新 世 的南 岭期 刘 东 生等 ( 

1 9 65 ) 。 1 9 84 年 , 钱 学 溥发 现并 建立 了 形 成 于 渐 新 世 的 太 行 期 岩 溶 剥 蚀 面 钱 学 溥 ( ,
1 984 ) 。 河北 省


地质矿产局 (
1 989 ) 、 山 西省地质矿产 局 (
1 989 ) 、 天津市 地质矿产局 (
1 992 ) 均认 为本省 、 市 的 渐新


世末 期 是 个 侵 蚀 、 夷平 期 。 周 廷儒等 (
1 99 1
) 也 指 出 泥 河 湾 地 区 还 有 个 渐新 世 夷 平 面 

1 . 2 存在 的 问 题


前人对北 台 期 夷平 面形 成 时 代 的 两种 看法 中 ,
无 论哪种看法 , 都不 能表 明 华北 山 地地貌演化 的


完整牲 、 连续性 , 也与 华 北 地 台 的 大地 构 造 演 化 不 协 调 

如 果 是 形 成 于 白 垩纪 末 期 至 古 新 世 , 那么 , 古近纪大约 40 M a 的地貌是如 何演化 的 , 是个空 白 



“ ”

编 者按 : 此 文 是 根 据 地景沙 龙 第 1 2 次报告整理而成 , 重点 说明 了 华北 山地在古近纪 以 来有 3 个夷平面及 华北地貌 景观的


演变史 

1 57


如 果 是 形 成 于 古 近 纪 或 其末 期 , 那么 , 华 北 地貌 演 化基 础 是什 么 , 它是怎 样演 化到 古 近纪或其末期


的 , 也 说不 清 楚 

华北地 台 地质 发展史 的 研究结果表 明 , 中 生 代 是 燕 山 构 造 的 活 化期 , 新生 代 是喜 马 拉 雅 造 山 运




动期 。 地 貌 演 化 如 何 与 这 两 个构 造 运 动 相 协 调 , 也 说 不 清楚 。 如 果 北 台 面 是形 成 于 白 垩 纪 末 期 至古


近新世 , 虽 可 以 与 燕 山 运 动 末期 的 稳 定期 相 协调 , 但如 何与 喜 马 拉 雅 运 动 第 I 幕末期 的稳定期相 协


调 , 不清楚 ; 如 果 是形 成于古 近纪 或 晚 渐新 世 ,
虽 可 以 与喜 马拉雅运 动 第 I 幕末期 的稳定期 相 协


调 , 但燕 山 运 动 末 期 稳 定 期 的 地 貌 又 如 何 表 现 呢 ? 又说不 清楚 

由 此可 以 看 出 华 北 山 地 的 两期 夷平 面表 明 不 了 地貌寧 化 的 完 整 牲 连续性 这里肯定还有 




、 。

期夷平 面没有 被发现 



2 甸 子 梁期 夷 平 面 的 发现及 其 主要证 据

2 . 1
甸 子梁期 夷平 面 的 发现


带着这个问 题 , 我 们 首 先搜集 绝 对 测 年 数据 , 对 上 述两期 夷平 面进行 确 认 , 结果 是北 台 期 夷平


面形 成 于 白 垩 纪 末 期 , 代 表 了 燕 山 构 造 旋 回 结束 时 的 稳 定期 ; 唐县 期 夷 平 面形 成 于 上 新 世 , 表明 了

喜 马拉雅构造运 动第 ]I 幕 的 结束 ;
而 中 间 的 古 近 纪 是地 貌 演 化 的 空 白 , 也就是说 , 喜 马拉雅构造运


动第 I 幕 结束 时 的 稳 定期 在地貌 上 没有 反 映 。 我 们 认 为 这 很 可 能 就 是 前 人 所指 的 渐新 世 夷 平 面 

前 人 只 指 出 华 北 应该有 一

个 浙新 世夷 平 面 —

南岭面 , 但这个面在那里 , 没有确指 。 钱学 溥建




立 的 渐新 世太 行期 岩溶 剥 蚀 面 , 只 表 明 可 溶 岩地 区有 这个 面 , 但非 可 溶 岩地 区 有 没有 , 在哪里? 未


做进 一

步研究 

我们 推测 , 既 然 是介 于 白 垩 纪 末 期 和 上 新世 之 间 的 夷 平 面 , 那么 , 在海拔高度上 , 它 必然是位


于海拔 3 0 00   ̄
2 8 00 m 的北 台 面与海拔 1 400   ̄
 400 m 的唐县 面之 间 的 高 度上 。 不 由 得使我们 想 起 

1 994 年第 一

次考察过 的 海拔 2 2 00  ̄
2 000 m 的蔚县西甸 子梁 现开发为蔚县 空 中 草 原风 景 区 ( ) 。 之后 

我们便进 一

步判读地形 图 、 影像 图 , 确 认甸 子梁是面积 约 6 km x 6 k m  = 3 6 km 



地面高 差小于 1 00 m

的 波 状起伏 的 老 年 面 图 (

) 

接着 , 我们便三上甸子梁 , 对其所蚀平 的 繁 峙玄 武 岩 、 相关盆地 —

山 西 天 镇 将 军庙 盆 地 的 堆


积 —

始 -

渐新 世 湖 相 层 及 其 上 覆 的 汉 诺 坝 玄 武 岩 ,
以 及周 边地 区 的 地层 接触 关 系 和 风化壳 等进行


实 地考察 ; 又进 一

步分析 了 繁峙玄 武 岩 和汉诺坝 玄武岩 的 测 年数据 , 最后 于 1 99 6 年确认西甸 子梁




是 形 成 于 渐新 世 的 夷 平 面 一

溶蚀平原 面 , 并命名 为 甸 子梁 期 夷 平 面 吴 忱 等 ( ,
1 99 6 、
1 997 ) 

2 . 2 甸 子 梁期 夷 平 面 的 主 要 证 据


前人 的 北 台 面 , 海 拔从 3 000 m 至 1 000 m , 包括 了 海拔 2 2 00 -
1 8 00 m 的 甸 子梁 面 。 此次 , 我们将


其 从 北 台 面 中 分离 出 来 , 把北 台 面 的海拔 高 度 限定 在 3 06 1

2 5 00 m 间 , 海拔 2 5 00   ̄
 2 2 00 m 是山坡 

海拔 2 2 00   ̄
 1 8 00 m 的 面是甸 子 梁 期 夷平 面 。 主要 依据是 

① 甸 子梁 面位 于两个北 台 面 —

海拔 3 06 1 m 的 五 台 山 与 海拔 2 8 00 m 的小五 台 山 之 间 , 高差达


6 00 ?
8 00 m , 其 间 是大陡坡接触 , 不 是 断层 接 触 , 因 而 不 是 北 台 面 的 断 裂 变形 , 而是另 一

期 夷平 面 

② 华北最高 的 北 台 面 只有约

五台 山 2 km 的 塬 状 面 保存 次高 的北 台 面 小五 台




1 .

山 ,
已 无源 状 面保存 , 只 有 梁 状或 台 状夷 平 面残 存 , 其余 地 区 的 北 台 面 均 被 侵蚀 殆 尽 。 然而 , 比其


低 6 00   ̄

8 00 m 的 甸 子 梁却 有 比 北 台 面大数 十倍 的 塬 状 面发 育 。 其 向 上游延伸 变成 了 北 台 面之下 的 盘




状宽谷面 。 说 明 甸 子梁 面是 一

期 比 北 台 面新 的 夷平 面 

③华 北 山 地 , 白 垩系 、 古近系 和新近系 是 3
个沉 积旋 回 , 其间 均 为 角 度不整合接融 , 并 有 风化


壳发育 图 ( 2 ) , 也 说 明 古近系 与新近 系 之 间 有 一

期 夷 平 面存 在 

1 58


?i


图 i 甸 子梁期 夷 平 面地形 图 河北蔚 县 西 甸 子 梁 ( 



§


 g
1 92 1 


力 J

, 3 l
±m

_ 姻 固 6 5


^3  2 卜




3 I
1 )

图 2 华北 山 地前新生界 、 古近 系 、 新近 系 接触关 系 及风化 壳




( 河北 阳原 , 据刘锡清 ,
丨 982 

1 .

屮 新 世汉 诺坝 玄武 岩 2 .

t风化壳
渐新 f 3 .

占近 系 4 .

古新 世 风化壳 5 .

占生代 丨 云畀 6 .

太 占宙 片麻 岩

1 5 9


④ 北 台 面 侵 蚀 期 的 相 关堆 积物 是 大 同 -

阳高 -

张 家 口 拗 陷 盆地 中 的 左 云 组 、 助 马 堡组 山 西 和
( 
 )

洗马林组 、 土 井子组 河北 ( ) ; 甸 子 梁 面 侵 蚀 期 的 相 关 堆 积物 是 山 西 天 镇 将 军庙 盆 地 中 的 古 新 世




新世刘 家沟 组 图 (
3 ) ( 王宪曾 ,
1 9% ) 

地文 期 夷平 期 岩性柱 状 图
 f芝  简 要 说 明  地层 划 分

80  黄土


| | 丨 丨 丨 | 丨 | | 丨 丨 丨
 
第四 纪

f 砂蘇 云


县 ^



 


— — 


 


_
60
 黏 土 紫 红 色 半胶 结 状 新
 

, , 

_

新 世


r 「 「 「 玄 武 岩 , 黑色 、 致密  新

 、

「 「 「
m
48
纪 「 r r r





紫红色

黏土
地 
「 「 「 「 「


「 「 「 「
^ ^
玄 武岩 , 黑色 、 块状
新 

 〒  黏土 紫红色
. ■

& 卜 ^ 一 < ^


V 界⑥ 玄武 岩 黑 色 


期 「 ? -

黏土 紫 红色


■  I   I nr
■ ■  7  \、 ,




「 「

「 「
「 「 7 )
玄 武岩
黏土 夹 褐 煤
二 = 


f  —
' ,



1 I  24\ 玄 武岩 , 黑色 , 致密 , 

块状
古  I  I I
I I 丨 I j  黏土 , 杂色  ^新

 I  I I I  碑石 , 灰白色 

^
1 1 1 1

纪 a [ ?
f 5  A 黏土 杂色 , 


?  烁石 , 灰白色 —





期  歡微
 V
^
杂色
T A 砂烁 石 薪


 I  i i L f i f


 

砂蘇 石 

台 十 ^
 一





政 踢 黏土 紫红 色 胶结 紧 密



\ , 、


1 花 岗 片 麻岩  古 宙

图 3 甸 子梁侵蚀 期 的 相 关堆积 —

古近纪刘 家沟组


( 山 西 天镇将 军庙 , 据王宪 曾 ,
1 978 

⑤北 台 面 和 和 甸 子 梁 面 上 均 有 风 化 壳 发 育 , 代 表 了 不 同 的 气候类 型 。 前者名 为 夏家 山 期 风化


壳 , 代 表湿热 、 但 干 湿 交替 明 显 的 气 候 类 型 ;
后 者 名 为 将 军庙 期 风 化 壳 , 反 映暖温带及亚热带过渡


的 气候特点 周 廷儒等 ( ,
1 99 1
) 

⑥ 同 位素 年龄表 明 , 覆盖在北 台 面之上 、 被甸 子梁期 侵蚀 、 夷平 的 繁 峙玄武岩属 始 新世 , 覆盖




在始 -

渐新世刘 家沟 组之上 、 被 唐 县 期 侵蚀 、 夷平 的 汉 诺顼 玄 武 岩 属 于 中 新世 , 所以 , 甸 子梁 面 形


成 于渐新世 表 (

) ( 吴忱等 ,
1 996 、
1 997 、
1 99 9 a ) 

1 60


表 1 甸 子梁期 夷 平面形成时代测 年数据

部  棚 定 彻 定  年 龄  数 据I 
 I

样 品 号 样 品 地 点 A 样 品 名 称


位  对 象  方 法 M a B P  来 源

 ( )

85

SF 7

 山 西 省 繁 峙 县  玄 武 岩 K Ar  3 8

. 45± 0 .
70 王

85

SF 9

 山 西 省 繁 峙县 玄 武 岩 K Ar  3 9

. 90  土 
0 . 65 慧


85

SH

1  山 西 省 应 县 黄 花 岭 玄 武 岩 K -

Ar  4 0 . 3 8 土 
0 . 77 芬


85

SH

4 山 西 省 应 县黄 花岭 玄 武 岩 K -

Ar  3 7 . 3 6± 0 .
66 等


85

SH 8

 山 西 省 应 县 黄 花 岭 玄 武 岩 K Ar 37

. 1 2± 0  .
64  1 98 8

晋 T -

79 1  山 西 省 右 玉 县袁 家 村 玄 武 岩 全 岩K -

A r  62  6

 .

1 本  山 西省 右玉县小 南 山 玄 武 岩 K A r  49  2
蚀 

1 1 .

I M 4 山 西 省 山 阴 县 梁 头 平 玄 武 岩 K -

A  48 9
r .




T -

3 6 1  山 西 省 怀 仁县 何 家 寨 的 玄 武 岩 全 岩  K -

Ar  4 1  8  .


晋 T -

792  山 西 省 应 县黄 花岭 新



玄 武 岩  全 岩 K -

Ar  5 4  3  .




晋 山 西 省 应 县黄花岭 玄 武 岩  全 岩 K Ar  5 0  9 等


T 79 3
g
- -

晋 T -

7 90  山 西 省 应 县黄 花 岭 石 玄 武 岩  全 岩 K -

Ar  3 7  5  . 1 986

1 9 J D4 1  河 北 省 康 保 县 三 老 虎 村  玄 武 岩  全 岩 K -

Ar  4 9  . ( 

X -

79 4 6  河 南 省 安 阳 市 天 喜 镇 正 长 岩  全 岩 K A r  4 5  5


北 京 市 延 庆 县 燕 羽 山  安 山 玢 岩 K -

Ar  6 2 -
42 易

北 京 市 延 庆 县 燕 羽 山 安 山 岩  K -

Ar  69  

北 京 市 军 都 山 玄 武 岩 K Ar  4 5 




北 京 市 大 海 坨 山  花 岗 岩 K Ar  5 9 

1 99 

80

Z 45  河北 省 张 北 县 十 字 街  玄 武 岩  全 岩 K -

Ar  1 4 .  

80

Z -

1 7  河北 省 张 北 县 20 号孔 4m  玄 武 岩  全 岩 K -

Ar  1 7  2

 .

80

Z -

3 1  河北省 张北县 20 号孔 29 . 5 m  玄 武 岩  全 岩 K -

Ar  1 6  9

 .

80

Z 64-

 河 北 省 张北 县 20 号孔 20 2 m  玄 武 岩 全 岩 K -

Ar  24  4  .



80

Z 64^

 河北 省 张北 县 20 号孔 202 m  玄 武 岩  全岩  K -

Ar  2 6 .
2  伯


80

Z -

1 1
 河 北 省 万 全 县 接 沙 坝 上 部 玄 武 岩  全 岩  K -

Ar  1 9  4  .



80

Z -


 河 北 省 万 全 县 接 沙 坝 下 部 玄 武 岩  全 岩 K A r  2 2  5 




80

Z -

1 5  河 北 省 万 全 县 大麻 坪  火 山 岩  歪 长 岩  K -

Ar 1 8 .
6  1 986

d 0 0  河北 省 万 全 县 小 麻 坪
g 二 辉 橄 榄 岩  金 云 母  K Ar  2 6



- -

1 1 1 .


1 0

1 0  河 北 省 万 全 县 小麻 坪
^ 二 辉 橄 榄 岩  金 云 母  K Ar  2 6  8


 .

1 6 t09  河北 省 围 场 县 罗 贡 山 顶 最 玄 武 岩 K -

Ar 2 3 2

 .

老 

85

85


MC -


玄 武 岩 K
河北 省 围 场县 罗 贡 山 顶
M C 4 河 北 省 围 场 县 罗 贡 山 顶  玄 武 岩  K
 -


Ar 8

Ar 5


29

20 ± 0
土 








85 -

MC -

8  河 北 省 围 场 县 罗 贡 山 顶  玄 武 岩 K -

Ar  7 . 64  ± 0 .
2 1 王

VPM  河 北 省 围 场 县 第 三 乡 \ 玄 武 岩 K

Ar 8 . 8 3± 0 .
44 慧


V PI -

2  河 北 省 匿 场 县 第 三 乡  玄 武 岩 K Ar 2 1

. 82± 0 . 97 芬


PM 2  河 北 省 万 全 县 大 麻 坪 玄 武 岩 K Ar

1 3 . 56± 0 . 57 等


PI -

1  河北 省 万 全 县 大 麻 坪 玄 武 岩 K -

Ar  2 2 . 3 6± 1 . 1 9  1 98 8

PI 4  河北 省 万 全 县 大 麻 坪 玄武 岩 K -

At  2 3 .
8 1 ± 0 . 88

PI 8 -

 河 北 省 万 全 县 大 麻 坪 玄武 岩 K -

Ar  2 4 .
5 2 土 
0 . 87

  |  |  ^ 

1 6 


3 华北 山 地 夷 平 面及 其 形态特征

3 1 .

华北 山 地夷平 面


华北 山 地有 3 期 夷平 面 发育 , 分别 是 : ①形 成 于 白 垩 纪 晚 期 的 北 台 期 夷 平 面 ( 图 4 ) , 古新世 

面上 发育 了 夏 家 山 期 风化壳 ; ②形 成 于 渐 新 世 的 甸 子 梁 期 夷 平 面 图 (

) , 渐新世末 期 , 面上发育 了

将 军庙期 风化壳 ; ③形 成 于 上 新 世 的 唐 县 期 夷 平 面 图 (
6 ) , 上 新世末期 , 面上 发 育 了 鱼岭 期 风化


壳 。 因 其发育 在 山 麓地 区 , 所 以 又 叫 山 麓夷平 面 

在 太行 山 东 麓 和 燕 山 南 麓 的 唐 县 面之下 , 有 一

期新 的 山 麓剥 蚀 面发育 。 其海拔高 度 , 在太行 山



东麓 2 5 0  ̄
1 00 m ,
以 平 山 滹 沱河两 岸 最为典型 , 我 们命名 为 平 山 期 山 麓 面 图 (

) ( 吴忱 ,
2 004 ) ; 


燕 山 南麓 2 0 0  ̄
30 m , 面上有 赤 土 山 组 风 化壳 发育 孔繁 德 ( ,
1 98 7 ) 。 平 山 面低 于唐县 面 1 5 0  ̄
1 00 m 

与 唐县 面之 间 为侵蚀接触 。 所以 我 们称唐 县而为 高 山 麓 面 , 称平 山 面为低 山 麓 面 



■■■ —


图 4 北台期夷平面 , 山 西 五 台 山 北 台 图 5 甸 子 梁 期 夷 平 面 ,
河北 蔚县 西甸 子 梁

■■■m  ■hhhhhi


图 6 唐县期 夷 平面 , 河 北 张 北 汉 诺 坝 图 7 平 山 期 山 麓 面 ,
河北平 山 西大 吾

前人可 能 是 为 了 与 保德期 、 静 乐 期 堆 积相 匹 配 ,
故将唐县 面 定代 于上新世早期 , 称为唐县期侵


蚀 , 保德期 堆积 , 低 山 麓 面 定 代 于 上 新 世 晚期 , 称为 X 期 侵蚀 , 静乐 期 堆 积 杜恒 俭 等 ( ,
1 98 1
 


“ ”

我们认为 , 平 山 期 山 麓 面 向 上 游 与 河 谷 内 的 中 更 新 世第 三 级 U 谷 阶地衔接 , 向 下游 , 或倾伏




于 中 更新世红 土砾石 洪积 扇 之下 河北平 山 ( 、 北京房 山 等地 ) , 或过 渡 为 中 更新世海蚀 台 地 河北 秦

 (

皇岛 ) , 应 形成于 中 更新世 吴 忱 ( ,
2 004
) 

所以 , 华北 山 地有 3 级 山 地夷平面 、

级 山 麓剥 蚀 面 发育 

3 . 2 华 北 山 地 夷平 面 的 形 态 特征


华 北 山 地各级夷平 面 的 分布 范 围 、 面积大小 、 形态特征 不完全 一

样 

北 台 面在 华北 山 地 全都 (
1 00 % ) 发 育 到 了 老 年 期 的 准 平原 —

华北 准平原 。 由 于后 期 的 抬升 

破坏 现在 在最 高 山 地 的 顶 部 海拔 还保 留 着 方 形 的塬状


06 m 的五台 山 面 积约 2 km

。 3 1 1

1 .
, 、

面 , 向 外围 , 由北台 到东台 、 由 中 台到西台 、 到南 台 , 是长数千 米至 十数千米 、 宽 3 00


5 00 m 的梁


状面 , 再外 围 的 东 台 、 西 台 和 南 台 是数百平方米 的 台 状 面 , 再外 围 的 峁 状蚀 余 孤 山 残 存 在 甸 子 梁 期


1 62


夷平 面之上 

甸 子梁面在五 台 山 、 小五 台 山 的外 围 以 下地 区 ,
也都发育 到 了 老 年期 准平原 , 面积 占 华北 山 地


总面积的 80 % 。 其向五台山 、 小 五 台 山 的 上 游延 伸 是 分 布 在 北 台 期 梁 状 面 之 间 的 壮年 期 盘状 宽 谷 

面积 占 华北 山 地 总 面 积 的 20 % 。 由 于后期 的抬升 、 侵蚀 , 现仅在 五 台 山 与 小 五 台 山 之 间 还保 留 着 数




个方形或 圆 形 、 面积达数 十 平方 千 米 的 塬 状 面 , 向 下 游地 区也 先后 以 梁状 面 、 台 状 面 的 形 式 残存 

以 及唐 县 期 夷平 面 之 上 的 蚀余孤 山 

老年期 的 唐县 面 也发 育在 甸 子梁 面 的 外 围 地 区 , 即 山 麓地 区 , 面 积 占 华 北 山 地 总 面 积 的 3 0 % 

40 % , 所 以 又 叫 它 山 麓夷平 面 。 其 向 上 游 的 甸 子梁 、 乃 至北 台 面范 围 内 是 梁状 面之 间 的 壮 年期 盘状


宽谷 图 (
8 ) 和 谷 源 地 区 的 河 源 盆地 图 (
9 ) , 面积 占华北 山 地总 面积 的 50 % 左右 。 由 于后期 的 抬升 

侵蚀 现仅在坝头 地 区 还 保 留 着 面 积 约 的塬状面 其余也是梁状 面 图



l 〇 〇〇 k m , (
1 0 ) 、 台状面 ( 


1 1
) ,
以 及平 山 期 低 山 麓 面之上 峁 状蚀余孤 山 ( 图 1 2 

 
渐 新 世 甸 子 梁 朗 夷 平 而





\/  上新 朗 盘状宽 谷 第四 纪切薄 i


w 轉






■ ■ ■■■ ■ ■ ■■■■■■■ ■ ■■ ■ ■■ ■ ■■ ■■ ■ ■■■■■

图 8 唐县期 盘状宽谷 , 河北 井 陉苍 岩 山

县 期 河 源 盆地 面 八, 甸 梁面



图 9 唐县期 河 源 盆地 ,
河北蔚县草沟堡

图 1 0 唐县期 梁状面 ,
河 北 承 德 棒 棰 山 图 1 1 唐县期 台 状面 , 河北鹿泉抱犊寨

1 63


H B PH

 而
爾 麵雜

^两


V 

_麵

 图 12 残留在平 山 面上的 唐县面蚀余 山 河北平

山东 、 西林山

平 山 期低 山 麓面 现仅 发育 在 太行 山 东 麓 、 燕山南麓的河流出 山 口 地区 , 多为喇叭 口 形的扇状




面 。 在 片 麻岩 山 麓地 区较发育 , 数个并排 的 喇 叭 口 扇 已连到 了

起 , 构 成 了 山 麓剥 蚀面 ; 非片麻岩


山 麓地 区 不 太发育 , 喇叭 口 扇 个体较小 , 更少形 成 山 麓剥 蚀 面 。 该 山 麓剥 蚀 面仅 占 华北 山 地 总 面积


的 20 % 左右 ,
正处 于青 年期 

4 从华北 山 地夷 平面 的 形成演化看 出 的 主要 问 题

4 . 1
夷平 面 的 含 义 及 形 成 条 件


夷平 面 的 原 始 面 是 准 平 原 , 是地貌旋 回 晚期 ,
以 水 为 主 的 各 种 外 营 力 侵蚀 、 剥蚀 、 夷平 了各种


岩石 与 构 造 , 形 成 了 海拔高 差较少 、 波状起伏 的 老年期准平原 。 准平 原被后 期 构造 运动抬升 到 山 地


顶部 变成 了  I

I 地夷平 面 

准平原 地 貌 有 3 个特征 :

是宽谷 -

浅丘相 间 分布 , 相对髙差 一

般不超过 1 00 m , 丘陵坡度 小


谷底 纵坡 小于 个 台 顶 的 台 状面及 其之间 的 梁状 面
°
于 1 5 ,
1 /5 0 0 0 。 如山西五台 山 ,
5 、 塬状面所代


表 的 老年期 准平原 吴 忱等 ( ,
20 1 6
) , 河北 蔚县西甸 子梁 的 老年期 溶蚀平原 面 图 (

) ;
二是宽谷 内 


曲 流河发育 , 其弯 曲 系 数 平 均 在 1 . 3  ̄
1 . 5
, 属 弯度河 , 最大可 达 2 . 0 , 属 高弯度河 , 如横穿太行


山 、 燕 山 各大 河 的 嵌人 曲 流河谷 所代表 的 唐 县 期 老 年 准平 原 吴忱 等 ( ,
1 99 9 b ) ;
三是准平原面上有


红 色 风 化壳 发 育 , 如 北 台 面上 厚达 8  ̄
1 0m 的夏家 山 期 风化壳 , 甸 子梁 面上 的将军庙 期 风 化壳 周 廷

 (

儒等 ,
1 99 1
) , 唐县 面上 的 鱼岭组 风化壳 杨 子赓 等 ( ,
1 985 ) , 平 山 面上 的 赤 土 山 组 风化壳 孔 繁德 ( 

1 987 ) 

准平 原 的 形 成 与 构 造 、 气候 、 海平面有 密 切 关系 。 华北 山地 3 期 准平原 、

期 山 麓面均 是在 地


壳构造活 动 相 对稳定 , 气候较 湿热 , 或干湿交替 , 海平 面较高 的条件下形成 的 。 也就是说 , 构造 

气候 、 海平 面旋 回 与 地貌旋 回 有 一

定 的 耦合关 系 图 (
1 3 ) ( 吴忱 ,
2 00 1



4 . 2 夷平 面有不 同 阶段 之分


准平原 的 形 成 大 致 经过 4 个 阶段 :
①初 期 : 地壳急剧差异升降 ,
山 地河流 强烈溯 源侵蚀切 割 

“ ”

形成 V 形谷地 中 的 线 状 阶地 面 , 盆地河 流 快 速粗粒物 质 堆 积 , 为幼年期 ; ②早 期 : 地壳进 一

步差


“ ”

异升降 ,
山 地河流溯 源侵蚀切 割 加 剧 , 形成 U 形谷地 中 的 线 状 阶地 面 和 山 口 外 的 山 麓剥蚀 面 , 


地 粗粒物 质 堆 积 达 到 最 大 值 , 为青年期 ; ③ 中期 : 地壳运 动逐渐趋 于减 弱 , 山 地河流缓慢侧蚀夷


平 , 半个或 大部 山 地形成 准 平 原 , 盆地 河 、 湖 相 局部还有海相 ( ) 细粒物质堆积 , 为 壮年期 ; ④晚


期 : 地壳较长 时期 稳定 , 全部 山 地形 成准平 原 , 并在准平 原 面 上 形 成 曲 流 河 和 风 化壳 , 盆地堆 积 面


上 形 成古 土 壤 , 为老年期 

华北 山 地 的 夷平 面 , 没有 都发育 到 老 年期 。 只 有北 台 面在全华 北 山 地 发育 到 了 老 年期 。 甸 子梁


面只在 80 % 的 山 地发育 到 了 老 年期 ,
20 % 的 山 地发育到 壮年期 , 因 此是壮 -

老年期 。 唐县面只 在


1 64


地 质 时 代 地 貌 旋 回 构 造 旋 固 气 候 旋 回
 海 平 面 旋 回



ml  1
i^ r
_ y



11  i





j
_

[  图 1 3 准 平 原 的 形成 与 构造



、 气候 、 海平面的关 系

30 %  ̄
40 % 的 山 地发育 到 了 老年期 ,
5 0 % 的 山 地发育到 壮年期 , 因 此是老 -

壮年期 。 平 山 面则 只发


“ ”

育 到青年期 。 然后又重新开始发育 。 这就是 W i l l i s


所说的 旋回间断 ( 吴忱等 ,
1 999 a ; 吴忱 

200 8 


4 . 3
夷平 面 的形成演化是 溯 源侵蚀 -

谷坡后退 的 机制


山 地夷平 面形 成后 由 于新 轮 的 地貌旋 回 老夷平 面 又 会遭 到 后 期 的 外 营 力 破坏 同 时新 的


, , ,

准平原产生 。 它们均是 自 下游 而上 游 以 溯 源 侵蚀 -

谷 坡 后 退 的 方式 进 行 

其中 , 老夷平 面 自 下 而 上逐 步 被 侵蚀 切 割 而 分解 为 : ①峁 状夷平面 —

蚀余 山 ; ②台状夷平


面 ; ③梁 状 夷 平 面 ; ④没有 被 侵蚀 切 割 的塬 状夷 平 面 

新 准平原 自 下 而 上 逐 步 夷平 先后 为 : ①准平原 ; ②盘状 宽谷 -

准平原 ; ③河 源 盆地 -

盘状 宽 谷


“ ” “ ”

山 麓准平原 ; ④ U 型 宽谷 阶地 -

山 麓剥蚀 面 ; ⑤ V 型 峡谷 阶地面 

“ ”

新 的 准平 原 面 上 残存 着 老 的 峁 状夷平面 —

蚀余 山 , 新的 U 型 宽 谷 或 盘状 宽 谷 与 老 的 梁 状夷


平 面 及 其前端 的 台 状夷平 面 并 列 , 新 的 河 源 盆地嵌 入 在 老 的 塬 状夷 平 面 的 周 边 山 地 之 中 吴 忱 等 ( 

1 99 9 a ;
吴忱 ,
200 8 ) 

老夷平面 的 破坏过程 即 新准平原 的产生过程 。 它 们 都是溯 源侵蚀 -

谷坡后退 的 形 成机制 

4 . 4 夷平 面形 成 后会遭到 解 体与 变 形


原 始 的 准平原应该是 向 陆 地 侵蚀基准面 —

大 海 方 向 倾斜 

由 于后 期 的 地壳 变 动 , 夷 平 面形 成后 也会 发 生 解 体 与 变 形 ^ 华北 山 地夷平面 的 解 体与 变形 主要


表现为 



) 北台面 始新世 以 后 , 形 成 了 以 五 台 山 为 中 心 的 穹 形 隆起变形 


2 ) 甸 子梁面 中 新世 以 后 , 形成 了 以 五 台 山 为 中 心 的 穹形 隆起变形 , 第四纪以后 , 在冀北 山


地发生 了 自 北而南 的 斜掀变形 , 项 上 高 原则 发 生 了 自 南 而北 的 斜掀变形 


3 ) 唐县面 第四纪以后 , 在西北 山 地 发 生 了 断 裂 解 体 , 下 降地 区 构 成 断 陷 盆地 的 基底 面 ; 


1 65


行 山 地 东 坡 断裂 解 体 , 分别 构成 了 低 山 山 顶 面 和 丘 陵 顶 面 ,

在冀北 山 地发生 了 自 北 而南 的斜掀变




形 , 坝 上高原发生 了 自 南 而北 的 斜掀变形 , 在燕 山 山 地发生 了 以 东 西 向 为 轴 、 南 北 向 的 穹 形 隆起 变


形 吴忱等 ( ,
1 999 a ; 吴忱 ,
2 00 8 ) 

总之 , 地 貌 面 是 地 貌形 成 演 化研究 的 基 础 。 华北 不但有 山 地夷平 面 , 还有河流 阶地面 、 平原堆




积面 , 更 有 盆地 埋 藏 面 , 是 地 貌形 成 演 化 研 究 的 摇 篮 吴 忱 ( ,
2 00 8 ) 

20 世纪 以 来 的 1 00 多年 中 , 国 内 外 大量 地 学 工 作 者 陆 续 来 到 华 北 作 夷 平 面 的 考察 研 究 工 作 , 


是 因 为 华 北 山 地夷 平 面 发 育 得好 , 保存 得 也 好 。 所说发 育 得 好 是 指 不 同 阶段 的 夷 平 面 、 各种类型 的


“ ”

夷平面均有发育 。 从 山 顶到 山 麓 , 级级 错断 , 层层 衔 接 , 你 中 有我 , 我 中 有你 。 所说保 存 得 好 是


指 不 同 阶段 、 各种类型 的 夷平 面 都 有 保存 , 尤其是原始 的 准平 原保存得更好 。 约 1 0 00 k m 的 唐县




面 ,
五 、 六 十 平方千米 的 甸 子梁 面 自 不待说 , 就连 一


二平方 千 米 的 北 台面 ,
也 能 基本看 出 原始 准


平原 的本来 面 目 

华 北 山 地 夷平 面 中 , 尤 以 唐县 期 夷 平 面发育 、 保存 得 最 好 , 可 以 说是 研 究 夷 平 面形 成 演 化 的 最


好 基地 。 它 既 有 坝缘 山 地顶 部 相 当 于低 中 山 的 老 年期 准平原 ( ) , 又有 中 山 山 地腰部 的 壮年期 盘状宽


谷 和 河 源 盆地 , 代表 了 夷平 面 自 下 而上 的 形成过程 ;
既有平 山 期 山 麓剥 蚀 面 上 的 唐县 面蚀余 山 ,


有 丘 陵 地 区 的 台 状唐 县 期 夷 平 面 ,
又有低 山 地 区 的 梁状唐县期 夷平 面 , 和 低 中 山 顶部 的 塬 状唐县期


夷平面 , 代表 了 夷平 面 自 下 而 上 的 破坏 过 程 

为此 , 我 们 建议 对 华北 山 地 夷 平 面 地 貌 资 源 加 以 保 护 吴 忱 ( ,
2 00 8 , 吴忱等 ,
20 1 6 ) 

参考文献



] 吴忱 、 吴 金祥 、 张秀清 , 等 ?
华北 山 地甸子梁期夷平 面 的 发 现 与 早 第 三 纪地 文期 ?
地理学 与 国 土研究 ,
1 996 

1 2 ( 增刊 ) :


1 


2 ] 吴忱 、 张秀清 、 马 永红 .
再论 华 北 山 地 甸 子 梁 期 夷 平 面 与 早 第 三 纪 地 文 期 ?
地 理学 与 国 土研究 ,
1 997 , 1 3 (
3 ) 

3 9

46


3 ] 吴忱 、 马永红 、 张秀清 , 等 ?
华北 山 地地形面地文期 与 地貌发育史 .
石家庄 : 河北科学 技术 出 版社 ,
1 999

[ 4 ] 吴忱 、 张秀 清 、 马永红 .
太行 山 、 燕 山 主要 隆起 于 第 四 纪 .
华 北 地 震科学 ,
1 999 ,  1 7 (
3 ) :  1 




5 ] 吴忱 .
华 北 地 区 地 貌演 化 与 构造 、 气 候 旋 回 的 对 应 关 系 // 卢 演 俦 等 .
新构 造 与 环境 ?
北京 : 地 震 出 版社 ,
2 00 1


49 -
55


6 ] 吴忱 .

对华 北 低 山 麓 面 形 成 时代 之新认识 .
地理与 地理信息科学 ,
2 0 04  , 20 (
2 ) :  1 05  ̄
1 08


7 ] 吴忱 .
华 北 地 貌环境 及其形 成演 化 .
北京 : 科学 出 版社 ,
2 00 8


8 ] 吴忱 、 许清海 、 刘劲松 .
华北地貌新论 .
北京 : 科学 出 版社 ,
20 1 

赵金科 中 国 之 地 文期 与 黄土 问 题 北 京大学 地质 学 会丛 刊 2 230 




93

9 . .

1 1
, (
5 ) :
1 3
[ ]

钱学溥 太行 期 岩溶 剥 蚀 面 的 发 现及 地 文期 的 划 分 中 国 岩溶 9 84 3 2 27 33



1 0 ]



, ( ) :


1 1
] 河北省 地质矿产局 .
河北省 北京 市 天 津市 区 域地质 志 .
北京 : 地质 出 质社 ,
1 989


1 2 ] 山 西省地质矿产局 .

山 西省 区域地质 志 .
北京 : 地质 出 质社 ,
1 989


1 3 ] 天津市 地质 矿 产 局 .
天 津市 区 域 地 质 志 .
北京 : 地质 出 质社 ,
1 992


1 4 ] 周 廷儒 , 李华章 , 刘 清泗 等 .
泥 河湾 盆地 新生 代 古地 理研究 .
北京 : 科学 出 版社 ,
1 99 


1 5 ] 王宪 曾 ?
山西天镇刘 家沟第三 系 褐煤 中 的孢粉组合及其意义 .
北京 大学学报 , 自 然科学版 ,
1 97 8 ,  (
4 ) 

8 9 05

 1 


1 6 ] 王慧芬 , 戴同模 , 等 ?
张家 口 汉诺 坝 玄 武 岩 k -

Ar 年 龄计 时 .
地 球 化学 ,
1 985 ,  (
3 ) :  20 6 

2 1 


1 7 ]
王慧芬 , 杨学 昌 等 ?
中 国 东部新生 代火岩 k -

Ar 年 代学及 其演 化 .
地球化学 ,
1 988 ,  (

) :  1

1 


1 8 ] 孔繁德 ?

秦 皇 岛 地 区 新 生 代 古 地 理若 干 问 题 的 初 步 探 讨 .
地 理研 究 ,
1 987 , 6 (
2 ) : 94

95


1 9 ] 刘 东 生等 .
中 国 的 黄土堆积 .
北京 : 科学 出 版 社 ,
1 96 5


20 ] 叶伯 丹 , 申 永治 , 等 ?
全 国 同 位素 地 质 年 龄数据 汇 编 第 四 集 .

北京 : 地质 出 版社 ,
1 986


2 1
] 易 明初 , 李晓 .

燕 山 地 区 喜 马 拉 雅运 动 及 现今地壳 稳 定 性研 究 .
北京 : 地 质 出 版社 ,
1 99 


22 ] 杨 子赓 , 牟昀智 , 钱方 等 ?
周 口 店 地 区 晚 新 生 代 地 层 研 究 // 杨 子 赓 等 .
北 京 猿 人遗 址综 合研究 .
北京 : 科学 出

1 66


版社 ,
1 9 85 : 1  ̄
85


23 ] 杜恒俭 、 陈华 慧 、 曹伯 勋 .
地 貌 学 与 第 四 纪 地质学 .
北京 : 地质 出 版社 ,
1 98 

24  W i ll i s B  B l ac k w e d l e r  E and Sarg e n t R H 9 07  Re s e a rc h  nC hina   Pub h edb h e  C arn e e  I n s ti tu




 1 i I, li s t


y
. . . .  .

[ ] , , , , , ,

ti o n  of  W as h i n
gt
on ,
pp ,  2 36

 2 64

1 6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