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前赤壁賦 蘇 軾

一、寫作背景
前赤壁賦是宋神宗 元豐五年(西元一○八二年)七月,蘇軾被貶至黃州時所寫的一篇著名的
散賦,與同年十月所寫的後赤壁賦可以合成姊妹篇。
蘇軾在「烏臺詩案」結案後不久,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所幸當地官員欽慕他的為人與才學,
縱任他盡情地遊山玩水。情豪興逸的蘇軾,每遊一地,必有詩文記盛,前、後赤壁賦就是在這時期
留下的不朽名篇。
✽兩篇賦中所寫的赤壁,是黃州附近的赤鼻磯,不是三國時赤壁之戰的遺址。作者有意把黃州的赤
鼻磯當作孫、劉聯軍打敗曹操的戰場,目的是借題發揮,以抒發自己身處逆境的抑鬱情懷。

二、蘇軾簡介
(一)生平、成就: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 惠州 儋州(自題金山畫像)
字號 字【 子瞻 】,號【 東坡居士 】,諡號【 文忠 】。
嘉祐二年,蘇軾和弟弟蘇轍隨父親蘇洵上京應進士考試,當時由歐陽脩主持禮部試。歐
歐公 陽脩看到蘇軾 刑賞忠厚之至論驚喜萬分,想取為第一,又怕是自己學生曾鞏所寫,而取
識才 為第二。後寫信告訴梅聖俞:「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
頭地也。」
外放杭州 神宗時上書指陳新法不切實際,與王安石不合,自請外放。
被諫官李定等人指控以詩歌毀謗君相,譏諷國政,在湖州被捕入獄,史稱「烏
臺詩案」。
烏臺詩案
✽烏臺,即御史臺,宋代稱為諫院。東漢御史臺常有野烏數千棲宿柏樹上,
宦途 晨去暮來,後來因而稱御史臺為烏臺或烏府。
坎坷 因烏臺詩案,貶為黃州團練副史。蘇軾在墾田的東坡上,蓋了一座簡陋的房
屋,因此稱自己為東坡居士。
謫居黃州
✽蘇軾貶黃州期間,除了記承天夜遊、臨江仙、念奴嬌外,尚有定風波及曠
世名作前赤壁賦、後赤壁賦。
遠貶儋州 因元祐黨禍貶至惠州,數年之後再貶至儋州。後遇赦北歸,病死常州。
1. 論辨文:談史議政的論文,包括奏議、進策、史論等,大都是與其政治生活有
密切聯繫的作品。
2. 雜記:
(1)敘事記遊(敘事記遊的散文在蘇文中藝術價值最高)
散文
(2)題跋雜文
3. 筆記:隨筆、雜感、瑣記,寫人記事,言簡而明,信筆揮灑,頗饒情致。
文學
✽蘇軾的記敘體散文,常常鎔議論、描寫和抒情於一爐,在文體上,不拘常格,
成就
勇於創新;在風格上,因物賦形,汪洋恣肆;更能體現出莊子和禪宗文字的影響。
1. 蘇軾的詩歌開拓了宋詩的境界與氣象,尤其是七言長詩,如行雲流水,舒卷自
詩詞 如。
2. 蘇軾的詞題材多元、意境開闊,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 辛」。
前、後赤壁賦上承晚唐 杜牧 阿房宮賦和宋 歐陽脩 秋聲賦的形式結構,是散賦中的
散賦
經典。
藝術 書法 宋代書法四大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一說蔡京)。
成就 繪畫 除畫墨竹外,還喜畫枯木、寒林、叢藤斷山,講求神韻,而不尚形似。

三、國學常識
(一)「賦」簡介
定義 一種介於詩、文之間的韻文。
1. 源於詩經:詩經六義中有「賦」。但以實質而言,漢賦之博大宏肆,與詩經中之賦體
名稱 並無直接關係。
由來 2. 興於楚辭:屈原為中國辭賦之祖(屈原著離騷等二十五篇,為中國最早之辭賦)。
3. 肇名於荀子:荀子 賦篇最早用「賦」作篇名。
朝代 名稱 特點與重要作者作品
先秦 短賦 篇幅短小,如荀子 賦篇。
1. 漢代為賦之黃金時代。
賦體 2. 重鋪張,多長篇巨幅。
漢代 古賦(大賦)
流變 3. 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為「漢賦四傑」,司馬相如有「賦
聖」之譽。
六朝 駢賦(俳賦) 形成具駢文特點的駢賦。
唐代 律賦 符合限題、限韻的科舉格式。

1. 受古文運動影響。
晚 唐 及 散 賦 ( 散 文 2. 化典重為流利,形成駢散相間句法的散文賦。
賦體
宋代 賦、文賦) 3. 杜牧 阿房宮賦、歐陽脩 秋聲賦、蘇軾 赤壁賦,皆為散賦之名
流變
篇。
明代 股賦 套用八股句式的體裁。

(二)貶謫文學名篇
作 者 四篇作品中由描寫景物,進而延伸抒發之人生哲理或體悟
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
始得西山宴遊記 【 柳宗元 】
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岳陽樓記 【 范仲淹 】 ○
1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醉翁亭記 【 歐陽脩 】 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與民同樂)。



1 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

赤壁賦 【 蘇 軾 】 則物與我皆無盡也。○2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

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風月可樂)。
補充:○
1 以上四位作者中,【 范仲淹 】並未列入唐 宋八大家。

2 四篇中都有景物描寫。但岳陽樓記並非作者親自登臨、遊覽的經驗。
四、課文深究----鎔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
文章開頭,交代遊覽的時間、地點、人物,重點鋪寫秋夜泛舟赤壁所見江
第一段
景和遊玩的樂趣,作為下文寫景、懷古、主客議論的伏筆。
以扣舷而歌的動作,引出情緒上的轉變,從飲酒放歌的舒暢心情,轉到吹
第二段
簫和歌的悲涼淒婉。(全文由樂而悲的轉折)
由主客對話,引發出客人懷古傷今的一段議論,抒寫了對人生短促渺小的
第三、四段
無窮感慨。
第五段 就眼前水月,闡述天地變與不變的曠達哲思。
客人聽了蘇軾的一番議論後轉悲為喜,共同暢飲,醉臥舟中,不覺東方已
內容 第六段
發白。
結構
通篇以景來貫串,「水」和「月」是主景,「山」和「風」輔之,全文緊扣水、月來展
開描寫與議論。
感情發展是:樂→悲→喜。
思想過程是:平靜→苦悶→解脫。
✽在蘇軾的文學創作中,佛、老思想對他的影響很大。本文中「變與不變」、「物我永
存」的思想及人生態度,顯然來自佛、老思想。這是蘇軾在逆境中保持達觀的精神
支柱。他說:「學佛、老者本期於靜而達。」所謂「達」,指識見通達、因緣自適,
乃至臨危履難而泰然自若。
(一)以泛舟夜遊赤壁為線索:
以泛舟夜遊赤壁為線索,寫出了作者感情上的三次起伏:樂—悲—喜。
表現
(二)景情交融,說理天成:
手法
1. 在賦的前半部分有出色的寫景和深摯的抒情,為說理作好充分準備。
2. 寫主客說理時,通過眼前所見、聯想所及的景物和人事來表達。
五、重要字句
既望:指陰曆每月十六日。
✽陰曆每月初一稱「朔」,十五日稱「望」,最後一日稱「晦」。
水波不興:水面不起波瀾。興,起。
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指吟誦高歌詩經 陳風 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
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語譯:月亮露出臉兒,多麼皎潔啊!思念
的美人是多麼美麗啊!舉止舒緩,儀態嫻雅啊!不見到面,使我內心憂愁憂苦。〕
✽佼人,美人。僚,美好。舒,發語詞,無義。窈糾,即窈窕,形容步
履舒緩,體態優美。(「窈糾」與「窈窕」古音義相近。)勞心,憂心。
第一段 生難字詞
悄,憂愁貌。窈窕之章,亦指月出首章。
✽明月之詩:或謂曹操 短歌行,因有「明明如月」和「月明星稀」之句。
白露「橫」江:瀰漫。
凌萬頃之茫然:指飄盪在煙波浩渺的廣大江面上。凌,越過。茫然,煙霧
迷濛貌,此指煙波浩渺。
遺世「獨立」:超群特立。
羽化而登僊:身生羽翼,飛升成仙。道教謂成仙為羽化。
✽道教徒將「羽化」作為死亡的婉辭。
徘徊於斗牛之間。
→意謂月兒緩緩移動於斗宿與牛宿之間。(徘徊:緩緩移動)
✽斗宿,即人馬座;牛宿,即摩羯座。張爾岐 蒿庵閒話卷二引張如命
之說,謂蘇軾此句所述星象與實況不符。以現代天文學知識來說,張
重要文句
如命認為:七月既望,月亮實際是「徘徊」於室宿(飛馬座)與壁宿
(仙女座)之間;而不在牛宿(魔羯座)與斗宿(人馬座)之間。蘇
軾所記,與事實出入太大。可見蘇軾只是信手拈來,不過是泛寫星月
交輝的景象而已。
棹:船槳。一作「櫂」。櫂:划船用的槳。借指船。
擊空明兮泝流光:拍擊水中的月影,在隨波流動的月光中逆流而上。空明,
指倒映在江水中的月影。泝,同「溯」,逆水上行。
✽「空明」另說:(1)月映於水而生光明。
(2)特指月光下的清波(漢語大詞典)。(3)月光下澄澈之江水(全集校注)。
生難字詞
(4)形容月光映照下澄澈透明的水色(國編本)。
倚歌而和之:和著歌聲吹奏。和,依附。
第二段
嫋嫋:形容簫聲繚繞悠揚。
✽「嫋」也作「裊」、「嬝」。
不絕如縷:像絲縷般連續不斷。
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有遠謫異鄉,遙念國君之意。
重要文句
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形容簫聲使聽者感動,義同「餘音繞梁」、「三月不知肉味」。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直身端坐,形容嚴肅的樣子。危,端正。
第三段 生難字詞 ✽危言危行:言行舉止均正直不阿。論語 憲問:「邦有道,危言危行;
邦無道,危行言孫。」
相繆:互相環繞。繆,通「繚」,纏繞。
✽「繆」依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有四音:
(1)如:綢繆。
(2)姓。如:繆襲(三國 魏人)。
(3)通「謬」,錯誤的。如:繆論、繆說。
(4)通「穆」,古代宗廟的位次。如:昭繆。
生難字詞
按:本課「山川相繆」的「繆」字,通「繚」,依古音。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方,當。其,指曹操。下,攻占。
第四段
「一葉」之扁舟:原是比喻小船,此處猶言「一艘」。
✽「葉」字名詞作量詞使用,用法如︰一頭霧水、一盞熱茶、一床棉被。
託遺響於悲風:把簫聲寄託在悲涼的秋風中。遺響,指洞簫的餘音。悲風,
指秋風。
釃酒臨江,橫槊賦詩。
→形容意氣自得,才氣縱橫。
重要文句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喻人生短暫而渺小。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指江水不斷流逝,但江流永在。斯,指江水。
✽語出論語 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曾不能以一瞬:竟然沒有一刻不變化。曾,竟。瞬,眨眼,比喻短暫的時
間。
✽曾:副詞,表示事實出人意外或已達到某種極限。常用於否定句中,
起強調作用。相當於「乃」,可譯作「竟、甚至」等。如列子 湯問:
生難字詞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一毫」而莫取:一根毫毛,比喻極少。
造物者之無盡藏:自然界的無盡寶藏。造物者,創造萬物者,指大自然。
✽莊子 大宗師 注:
「造化萬物,故曰造物。」「無盡藏」是佛家語,德廣
無窮為無盡,包含無盡之德曰藏。大乘義章:「德廣難窮,名曰無盡;
無盡之德包含曰藏。」此處言大自然風月無邊,任人取用,故曰無盡藏。
第五段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宇宙萬物現象不斷變化,但本體未曾改變。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
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1)言變與不變之真諦。一沙可見世界,剎那亦即永恆。
重要文句 (2)從不變的本體來看生命,則能外生死、無終始,而心存達觀,以適
情順物。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
用之不竭。
→義同「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六、修辭、文法舉隅
轉化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擬人
對偶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誇飾 ◆舳艫千里,旌旗蔽空 ──兼用「借代」(「舳艫」指「船」)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借喻
譬喻 ◆餘音嫋嫋,不絕如縷──明喻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借喻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映襯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錯綜
──江上之清風,耳得之而為聲;山間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交蹉語次)
重要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使動
動詞 ◆「侶」魚蝦而「友」麋鹿
相關成語
成 語 釋 義
(1)飄動的浮雲,流動的水。形容飄灑自然,無拘無束的樣子。
行雲流水
(2)比喻無足輕重的事物。
汪洋宏肆 文章深厚雄健,宏大舒展。
水光接天 水色天光相連一片。
舳艫千里 船隻相接,綿延千里,極言戰艦之多。
旌旗蔽空 旌旗飄揚,遮蔽天空,形容軍容壯盛。
橫槊賦詩 橫握長矛,吟誦詩歌。形容允文允武,意氣自得的樣子。
蜉蝣在世 比喻生命短促。
滄海一粟 大海中的一粒米粟。比喻渺小,微不足道。
(1)清涼的微風,皎潔的明月。
清風明月
(2)比喻人高雅清爽。
洗盞更酌 洗淨酒杯,重新斟酒。
杯盤狼籍 形容酒席完畢,杯盤散亂的情形。也作「杯盤狼藉」。
侶魚蝦而友麋鹿 與魚蝦、麋鹿相伴為友。指過著閒適的隱居生活。
後赤壁賦 蘇軾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 1 。霜露既降,木葉盡脫,

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 「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
此良夜何?」客曰: 「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
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於是攜酒與魚,復遊於赤壁之下。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
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栖鶻之危巢,俯馮夷○ 2 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

焉。
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
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
夢一道士,羽衣蹁躚○3 ,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
「赤壁之遊,樂乎?」問其姓名,俛而
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悟,
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譯注: 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步行,要回到臨皋亭,兩個朋友跟隨我走過黃泥坡。霜露
已下,樹葉全脫落了,人影倒映在地上,抬頭看見一輪明月,彼此相視,都很欣賞這夜景,
於是一面走一面唱歌。過了一會兒,我感嘆說:「有好友卻沒有酒,有酒又沒有佳餚。月色
皎潔,晚風清涼,這樣美好的夜晚怎麼度過呢?」朋友答道:
「今天傍晚,張網捕到一條魚,
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像松江的鱸魚。不過到哪裡去弄到好酒呢?」回家跟妻子商量。妻說:
「我有一斗好酒,貯藏著很久了,就是為了等待您隨時的需要啊!」於是帶著酒和魚,再度
到赤壁去遊賞。

江流發出聲響,陡峭的山壁有千尺之高;山壁高聳使月亮益發顯得渺小;水位低落,水
裡的礁石也都因而露出水面。才隔沒有多少時日,江山卻已經教人認不得了!我就撩衣上
岸,踏著險峻的山崖,撥開紛亂的雜草,蹲在虎豹似的怪石上,爬上虬龍般的古樹,攀登猛
禽巢居的懸崖,俯視河伯馮夷居住的深宮;可惜兩位朋友不能跟我一起賞玩。
突然一聲長嘯,草木被震動了,鳴聲在高山峽谷中迴響,狂風漸起,水流漸急。我心裡
為此暗自感到憂傷悲哀,悚然恐懼,淒清得不能再逗留了!於是回到船上,把船放到江中,
任憑它漂流到哪裡停止,就在那裡歇息。
那時將近半夜,四面看去靜極了。剛好有一隻鶴,從東邊飛來橫穿江面,翅膀像車輪般
大小,黑色的下身,白色的上身,戛戛地長鳴,飛掠過我的船隻,向西邊飛去。不久,朋友
辭去,我也回家睡覺。
夢裡看見一個道士,穿著一件羽毛做成的道袍,飄然若仙,走過臨皋亭的下面,向我作
揖問道:「赤壁之遊快樂嗎?」我問他的姓名,他低頭不答。 「哦,哦!我知道了,昨天夜晚,
又飛又叫地掠過我的船隻的,不就是你嗎?」道士回過頭笑起來,我也陡然驚醒,開門一
望,卻看不到道士影跡。
(○
1 坂:,山坡。○
2 馮夷:河神。○
3 蹁躚:起舞的樣子。)

簡析: 本文屬辭賦類,是前赤壁賦的姊妹篇。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先後創作於宋神宗 元豐五


年(西元一○八二年)的七月既望和十月之望。抒寫秋冬的月圓時分,與客赤壁泛舟時,因
物換星移而興發的人生感觸。前賦主要是談玄說理,後賦卻是以敘事寫景為主;前賦描寫的
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後賦則主要描寫江岸上的活動,時間也由初秋移到孟冬;兩篇文章均以
「賦」這種文體寫記遊散文,一樣的赤壁景色,境界卻不相同,然而都頗具詩情畫意。前賦
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後賦則是「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
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節的山水特徵,在蘇軾筆下都得到了生動、逼真的反映,都給
人以壯闊而自然的美感。
後赤壁賦在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文中描寫山川勝景,筆力雄健,景物刻劃細緻入微。
前、後赤壁賦都以「風月」貫穿全篇,但同是赤壁風月,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作者情緒的變化,
所呈現的境界各不相同。作者善於突出景物特徵,渲染環境氣氛,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如
寫山險用「巉巖」,寫草盛用「蒙茸」;狀怪石古木用「虎豹」、「虬龍」;用「草木震動,山
鳴谷應」形容靜夜長嘯的遠揚四野,用「悄然」、「肅然」 、
「凜乎」來描述感受的層層深化,
真是文藻叢出,寫盡了夜景的幽峭峻冷。文中「月白風清」 、「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等都
是膾炙人口的名句。其「山高月小」一句既寫了山川風月,又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受。賦中
用了許多排比、對仗句,音節鏗鏘有致,行文流暢自然,文情並茂,如詩如畫,既是一篇優
秀的散體賦,又是一首優美的散文詩。作者筆下的景物往往帶有抒情成分和哲理因素,「景
語即情語」(王國維語)
。蘇軾在這篇作品中傾注了他的主觀感情和哲理思想,他運用了高超
的寫作技巧將情、景、理三者融為一體,確實做到了「文理自然,姿態橫生」 (答謝民師書)。
古人云:「讀赤壁兩篇賦,勝讀一部莊子。」清 姚鼐 古文辭類纂「辭賦類」古文中,宋人作
品只選前、後赤壁賦,可見蘇軾這兩篇作品的藝術性與備受推崇的程度。

1. 蘇軾第二次遊赤壁,和前赤壁賦一樣借景抒情,蘊含哲理,但是心情的轉折不同。
所見之景 即景後產生的反應或行為 詮釋作者的感受
仰見明月,顧而樂之 賞月,且邊走邊唱,遊赤壁 因能與朋友同遊而感到快樂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踏上山崖,蹲怪石,爬古樹, ③因朋友不能隨行,感到可惜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俯視河面 /遺憾

劃然長嘯,草木震動, ①回到船上,把船放到江中且 因為獨自登崖,反觀自己內心


山鳴谷應,風起水湧 任憑漂流 的悲傷、恐懼、嚴肅
適有孤鶴,橫江東來, ②夢裡與道士對話,突然驚醒 因為感受到自己就像孤鶴,精
翅如車輪,玄裳縞衣, 神上歸向隱逸的道士而有所領
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悟
閱讀素養提問引導
1. 從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此次出遊的時間、地點、人物、活動為何?(擷取訊息)

答 (1)時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2)地點:赤壁之下。

(3)人物:蘇子與客。

(4)活動:泛舟、飲酒、歌誦詩歌。

2. 蘇軾「扣舷而歌之」的歌詞有何寓意?在文中有什麼作用?(文意推論、作法探討)

答 (1)「望美人兮天一方」此句隱含有遠謫異鄉,遙念國君之意。

(2)這段歌詞具有承上啟下,使得情緒由樂轉悲,進而引出下文洞簫客的悲涼簫聲。

3. 作者聽完簫聲後,為何愀然變色,正襟危坐?(文意推論)

答 作者有感於簫聲的哀怨,故愀然變色。而「愀然變色,正襟危坐」也具體呈現出作者企圖以理

性方式探索內心的苦悶,以及思考自處之道。

4. 客云:「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請說明他對於當前面對的人生困局要如何解決?

(文意推論)

答 洞簫客選擇追求成仙來面對生命有限的困境,然而他內心也深知這樣的願望是難以實現,因此

情緒陷入惆悵。

5.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表現出什麼樣的情懷?

(文意推論)

答 擁抱大自然,從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寄託,義同「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何

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

6. 末段蘇子與客「杯盤狼籍」、「相與枕藉」的欣喜,和首段「飲酒樂甚」的「樂」有什麼不同?

(文意推論)

答 首段的樂來自夜遊赤壁所觸發的感性之樂,屬於一種「短暫的歡樂」。而末段的「喜」則來自

於對人生「變」與「不變」哲理的領悟,是一種知性的喜悅,屬於「永恆的覺悟」。

7. 請說明「水」、「月」在本文中具有什麼作用?(文意推論、作法探討)

答 具有「貫串」作用。從篇首的「水波不興」、「月出於東山之上」至文末的議論「水」、「月」,

脈絡一貫。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