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痛经的辨证论治

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伴腰骶酸
痛,甚至剧痛晕厥,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的疾病。痛经是临床常见病,亦称
“经行腹痛”。有关痛经的记载,最早见于《金匮要略 ·妇人杂病脉证并
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指
出瘀血内阻而致经行不畅,少腹胀痛,1 个月后周期性再出现的痛经特点,
并用活血化瘀的土瓜根散治疗。《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首立“月水
来腹痛候”,认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
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其经血虚,受风冷,故月水将来之际,血气
动于风冷,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为研究本病的病因病机奠定了理
论基础。《妇人大全良方》认为痛经有因于寒者,有气郁者,有血结者,病
因不同,治法各异,所创良方温经汤治疗实寒有瘀之痛经至今常用。《景岳
全书·妇人规》有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
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
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 。
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详细归纳了本病的常见病因,且
提出了根据疼痛时间、性质、程度辨虚实的见解,对后世临证颇有启迪。其
后《傅青主女科》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进一步补充了肝郁化火、
寒湿、肝肾亏损为患的病因病机,以及宣郁通经汤、温脐化湿汤、调肝汤、
当归建中汤等治疗方药。 本病的临床特征是伴随月经周期而发作,表现为
小腹疼痛,或伴腰骶酸痛。西医学原发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
病、盆腔炎性疾病或宫颈狭窄等引起的继发性痛经可参照本病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
痛经病因有生活所伤、情志不和、六淫为害,痛经的病位在冲任与胞宫 ,
其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病因病机可概括为“不荣
则痛” 或 “不通则痛” ,其证重在明辨虚实寒热。若素体肝肾亏损,气
血虚弱,经期前后,血海满而溢泄,气血骤虚,冲任、胞宫失 养,故 “不
荣则痛” ;若由于肝郁气滞、寒邪凝滞、湿热郁结等因素导致的瘀血阻络 ,
客于胞宫,损伤冲任,气血运行不畅,故“不通而痛”。
1.寒凝血瘀 经期产后,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或迁居寒冷之地,寒
邪客于胞宫,血得寒则凝,以致瘀阻冲任,血行失畅。经前、经期气血下注
冲任,加重胞脉气血壅滞, “不通则痛” ,发为痛经。

Page 1 of 6
2.气滞血瘀 素性抑郁,忧思郁怒,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滞于冲任、
胞宫而作痛;若血不循经,滞于胞宫,日久成瘀,阻碍气机流畅。 气滞与
血瘀相互为病,最终导致“经水不利”而腹痛发作。《张氏医通·妇人门》
云:“经行之际……若郁怒则气逆,气逆则血滞于腰腿心腹背胁之间,遇经
行时则痛而加重。”
3.湿热蕴结 素体湿热内蕴,或经期、产后调养不慎,感受湿热邪气,
与血相搏,流注下焦,蕴结胞中,气血凝滞, “不通则痛” ,发为痛经。
4.气血虚弱 脾胃素虚,化源匮乏,或大病久病或失血过多,气血不足,
胞脉空虚,经期或行经后气血亏虚益甚,故冲任、胞宫失于濡养 而发病;
兼气虚推动无力,血行迟缓,冲任经脉不利,亦可发病。正如 《景岳全
书·妇人规》云: “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
不虚则不滞。”
5.肝肾亏损 素禀虚弱,或房劳多产,或久病耗损,导致肝肾亏虚,精
亏血少,水不涵木;经后血海空虚,冲任、胞宫失去濡养, “不荣则痛”
发为痛经。如《傅青主女科》中所述: “妇人有少腹疼于行经之后者,人
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肾气之涸乎。”
痛经发病因素较为复杂,而且相互交错或重复出现,常非单一因素所致 。
如肾气亏虚,精血亏少,血为气之母,精血不足,则气血虚弱; 又如素禀
虚弱,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气郁滞,气血不行而发病。
【诊断】
1.病史 既往有经行腹痛史;精神过度紧张,经期产后冒雨涉水、 过食
寒凉,或有不洁房事等情况;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 炎性疾
病、宫颈狭窄等病史或妇科手术史。
2.症状 腹痛多发生在经行前 1~2 天,行经第 1 天达高峰,疼痛多呈阵
发性、痉挛性,或呈胀痛或伴下坠感。疼痛常可放射至腰骶部、肛门、阴道
及大腿内侧。痛甚者可伴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发凉,恶心呕吐,甚至昏
厥等。也有少数于经血将净或经净后 1~2 天始觉腹痛或腰 腹痛者。
3.检查 (1)妇科检查 功能性痛经者,检查多无明显异常。部分患者
可 见子宫体极度屈曲,或宫颈口狭窄。子宫内膜异位症者多有痛性结节,
或伴有卵巢囊肿;子宫腺肌病者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或伴有压痛;盆腔炎
性疾病可有子宫或附件压痛等征象;有妇科手术史者,多有子宫粘 连、活
动受限等。(2)辅助检查 ①盆腔 B 超检查有助于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子
宫腺肌病、盆腔炎性疾病,排除妊娠、生殖器肿瘤等。②血液检查,如 血

Page 2 of 6
常规白细胞计数是否增高,有助于诊断盆腔炎性疾病。另外,盆腔 MRI 检查、
腹腔镜、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宫腔镜等检查有助于明确痛经的病因。
【鉴别诊断】 痛经应与异位妊娠、宫内妊娠流产、黄体破裂、卵巢囊
肿蒂扭转、 盆腔炎性疾病、急性阑尾炎等疾病鉴别(下表)。
痛经的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痛经辨证首先要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及
疼痛程度,明察病位,分清寒热、虚实,在气、在血。一般而言,痛在小腹
正中,多为胞宫瘀滞;痛在少腹一侧或两侧,病多在肝;痛连腰骶,病多在
肾。 经前或经行之初疼痛者多属实,月经将净或经后疼痛者多属虚。详查
疼痛的性质、程度是本病辨证的重要内容,掣痛、绞痛、灼痛、刺痛,疼痛
拒按多属实;隐痛、空痛、按之痛减多属虚;坠痛虚实兼有;绞痛、 冷痛 ,
得热痛减多属寒;灼痛,得热痛剧多属热。胀甚于痛,时痛时止多属气滞;
痛甚于胀,持续作痛多属血瘀。 一般而言,本病实证居多,虚证较少,亦
有证情复杂,实中有虚, 虚中有实,虚实夹杂者,需知常达变。临证需结
合月经期、量、色、 质,伴随症状,舌、脉等综合分析。
(二)治疗原则 痛经的治疗,应根据证候在气、在血,寒热、虚实的
不同,以止痛 为核心,以调理胞宫、冲任气血为主,或补气,或活血,或
散寒,或清 热,或补虚,或泻实。具体治法分两步:经期重在调血止痛以
治标,及 时缓解,控制疼痛;平素辨证求因以治本。标本缓急,主次有序 ,
分阶段治疗。 痛经在辨证治疗中,应适当选加相应的止痛药以加强止痛之
功。如寒者选加艾叶、小茴香、肉桂、吴茱萸、桂枝;气滞者选加香附、枳

Page 3 of 6
壳、川楝子;血瘀者选加三七粉、血竭、莪术、失笑散;热者选加牡丹 皮 、
黄芩等。
(三)分型论治
1.寒凝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或周期后延, 经
血量少,色暗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脉沉紧。
证候分析:寒客胞宫,血为寒凝,瘀滞冲任,血行不畅,故经前或 经
期小腹冷痛;寒得热化,瘀滞暂通,故得热痛减;寒凝血瘀,冲任失 畅,
可见周期后延,经色暗而有块;寒邪内盛,阻遏阳气,故畏寒肢 冷,面色
青白。舌暗,苔白,脉沉紧,均为寒凝血瘀之候。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少腹逐瘀汤:肉桂 小茴香 干
姜 当归 川芎 赤芍 蒲黄 五 灵脂 没药 延胡索。少腹逐瘀汤主治“小腹积
块疼痛” 或 “经血见时,见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接不断,
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 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 ,
皆能治之”。方中肉桂、干姜、小茴 香温经散寒;当归、川芎、赤芍养营
活血;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 索化瘀止痛。寒散血行,冲任、子宫血
气调和流畅,自无疼痛之虞。 若小腹冷痛较甚,加艾叶、吴茱萸散寒止痛 ;
若寒凝气闭,痛甚而 厥,四肢冰凉,冷汗淋漓,加附子、细辛、巴戟天回
阳散寒;若伴肢体 酸重不适,苔白腻,或有冒雨、涉水、久居阴湿之地史 ,
乃寒湿为患, 应酌加苍术、茯苓、薏苡仁、羌活以健脾除湿。
2.气滞血瘀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月经量少,经行不畅,色紫暗
有块,块下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
证候分析:肝失条达,冲任气血郁滞,经血不利,“不通则痛”,故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冲任气滞血瘀,故经量少,经行不畅,色暗有块;
块下气血暂通,则疼痛减轻;肝郁气滞,经血不利,故胸胁、乳 房胀痛。
舌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涩,均是气滞血瘀之候。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方见闭经)。 若肝气夹冲气犯胃,痛而恶心呕吐
者,加吴茱萸、法半夏、陈皮和胃降逆;小腹坠胀不适或前后阴坠胀不适,

Page 4 of 6
加柴胡、升麻行气升阳;郁 而化热,心烦口苦,舌红苔黄,脉数者,加栀
子、郁金清热泻火。
3.湿热蕴结证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 ,
或平时小腹痛,经前加剧,月经量多或经期长,色暗红,质稠或有血块;平
素带下量多,色黄稠臭秽,或伴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
濡数。
证候分析:湿热蕴结冲任,阻滞气血运行,经前或经期气血下注冲任,
加重气血壅滞,故见小腹疼痛或胀痛,有灼热感,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
经前加剧;湿热损伤冲任,迫血妄行,故见经量多,或经期长;血为热灼,
故色暗红,质稠或有血块;湿热下注,伤于带脉,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
黄稠臭秽;湿热熏蒸,故低热,小便黄赤。舌红, 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
均为湿热蕴结之候。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车前子、败酱草、薏苡仁。 清
热调血汤:黄连 牡丹皮 生地黄 白芍 当归 川芎 红花 桃仁 延胡索 莪术
香附 清热调血汤主治“经水将来,腹中阵阵作痛,乍作乍止,气血俱 实”。
方中黄连清热燥湿;牡丹皮、生地黄、白芍清热凉血;当归、川 芎、桃仁 、
红花活血化瘀;延胡索、莪术、香附行气活血止痛。加车前子、败酱草、薏
苡仁,意在增强原方清热除湿之功。 若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者,酌加槐花 、
地榆、马齿苋以清热止血;带下量多者,酌加黄柏、樗白皮以清热除湿。
4.气血虚弱证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
力,头晕心悸,面色苍白,失眠多梦;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血不足,冲任亦虚,经行之后,血海更虚,胞宫、冲任失
于濡养,故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气血两虚,血海未满 而溢,
故经量少,色淡质稀;气虚中阳不振,故神疲乏力;血虚则无以 养心神,
荣头面,故见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淡,苔薄, 脉细弱,均
是气血两虚之候。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方药:圣愈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圣愈汤:人参 黄芪
熟地黄 白芍 当归 川芎 圣愈汤主治“月经先期,虚甚者”。方中人参、黄
芪补脾益气;熟地 黄、白芍、当归、川芎养血和血。气充血沛,子宫、冲
Page 5 of 6
任复其濡养,自 无疼痛之患。 若月经夹有血块者,酌加蒲黄、五灵脂以活
血止痛;若伴有经行便 溏,腹痛严重者,可去当归,加茯苓、炒白术以健
脾止泻;失眠多梦, 心脾虚者,酌加远志、合欢皮、夜交藤,以养心安神 ;
若伴畏寒肢冷, 腰腹冷痛,可加肉桂、小茴香、艾叶散寒止痛。
5.肝肾亏损证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喜按,伴腰骶酸痛,月经 量
少,色淡暗,质稀;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失眠健忘,或伴潮热;舌 质淡
红,苔薄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肾气虚损,精血本已不足,经期或经后,血海更虚,胞宫、
冲任失养,故小腹隐隐作痛,喜按,腰骶酸痛;肾虚冲任不足,血海满溢不
多,故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肾精亏虚,不能上荣头窍,故头晕耳鸣,面色
晦暗,失眠健忘;肾水亏于下,肝木失养,则肝阳亢于 上,故可伴潮热。
舌淡红,脉薄白,脉沉细,均为肝肾亏损之象。
治法:补养肝肾,调经止痛。
方药:益肾调经汤(《中医妇科治疗学》)。 益肾调经汤:巴戟天 杜
仲 续断 乌药 艾叶 当归 熟地黄 白芍 益母草 益肾调经汤主治“经来色淡
量少,经后少腹疼痛,两胁作胀,腰部 酸软”。方中巴戟天、杜仲、续断
补肾壮腰,强筋止痛;乌药温肾散 寒,艾叶温经暖宫;当归、熟地黄、白
芍滋阴养血,益母草活血调经。 诸药合用,肾气实、筋骨坚,阴血充沛,
子宫、冲任得以濡煦,则疼痛 自止。
【临证要点】
痛经表现为周期性小腹部疼痛,诊断时必须排除与妊娠和内、外、 其
他妇科疾病有关的腹痛疾患。一般而言,痛经实证居多,虚证较少, 但发
病因素较为复杂,而且相互交错或重复出现,临床上多有虚实夹 杂。因此 ,
临证之时应辨证求因,对证施治。
【预后与转归】
中医药治疗痛经疗效良好。功能性痛经,经及时、有效治疗,可以痊愈 ;
属于器质性病变所引起者,虽病程缠绵,难获速效,但辨证施治亦可取得较
好的消减疼痛的作用。

Page 6 of 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