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87

论文题目:跟语序有关的不对称现象专题研究

学科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学位申请人:崔维真

指导教师:齐沪扬

中文摘要

本文研究汉语句法上的多元不对称现象,包括语序左右不对称以及肯定否定
形式的不对称,主要探讨汉语不对称现象的表现、作用与规律。所讨论的内容主
要为差比句不对称系列和数量成分前置不对称系列,包括:1)汉语差比句语序
不对称现象;2)定中短语比较项的不对称;3)差比句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
4)差比句不对称的动因;5)否定式中“一量名”格式的不对称;6)否定式时
量成分前置的不对称;7)时量成分前置时虚词的不对称;8)否定式数量成分前
置不对称的动因。
第一章是绪论。
第二章是标记理论简介。标记论跟不对称现象密不可分。文章分析了标
记理论的嬗变,指出标记的判定标准影响不对称现象的选取及解释。“频率”可
以看作是核心的判定标准,但其解释力应受到限制。最后,指出标记的一些特点,
如标记象似性、标记颠倒、标记转移及标记同化。
第三章主要剖析前人研究中的不对称现象。前人研究表明,不对称现象包括
语义不对称、肯定否定不对称及语序不对称。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
研究目标锁定为跟语序及肯定否定有关的不对称现象,因为这一类多元不对称现
象跟语言中的深层句法因素密切相关。
第四至第十一章可分为两个系列,包括差比句不对称系列和否定式数量成分
前置系列。其中每一章集中研究一个个案,通过个案的分析探讨语序不对称的某
一个具体问题。
第四章为差比句中的语序不对称。汉语差比句并未严格遵从类型学差比句研
究得出的语言共性。汉语普通话及方言中包含了所有可能存在的差比句语序类
型,并且还存在天台话这样比较主体由比较后项充当的特例。汉语普通话差比句
的特殊性主要是由于形容词比较结果项必须单独作谓语才能表比较造成的。汉语
差比句内部发展不平衡,各种句式存在标记性强弱及使用频率高低的差异,各句
式存在典型句式和核心句式的区分。文章还分析了差比句否定式“没有”句和“不
比”句,并指出“不比”句为差比句的否定式。
第五章为差比句肯定否定式的不对称。肯定式、积极意义形容词的使用频率
均高于否定式、消极意义形容词的使用频率;其次,汉语的否定标记位于比较标
记前,而非形容词比较结果项前。原因就在于,汉语差比句比较功能主要由无标
记的形容词承担,有标记的形容词不能承担比较功能。所以否定词“不”只能否
定比较标记,而不能否定比较结果项。第三,差比句肯定否定式存在不对称。差
比句肯定式表示线性增量,比较结果项可自由延展;否定式不表示线性增量,比
较结果项不能自由延展。这一点也具有语言共性。
第六章为差比句比较项为定中短语时的不对称,差比句比较项、领有标记
“的”及定中短语语义关系三者都蕴含“整体-部分”义,不同语言对“整体-部
分”义具有不同的编码方式,这造成了句式变换上的一系列不对称。类型学的考
察证明了定中短语比较项具有“整体-部分”义这一观点,并且为对外汉语教学
提供一定的参考。
第七章为差比句不对称的动因。母语者和二语学习者差比句式的使用频率存
在的差异显示汉语差比句学习难度来自于汉语形容词比较结果项的特殊性。这一
特殊性对汉语差比句的语序、否定标记位置、比较标记等均有影响。
第八章为否定式中“一量名”语序左右不对称。首先指出,一量名否定格式
中“一量名”意义的分化是语序变化及形式不对称的主要动因。
“一量名”左右
语序不对称的句法表现为句法构造和论元结构不同、逻辑意义不同、焦点结构和
信息结构不同、强调标记“都/也”指向不同;语义表现为量化“个体”和量化
“事件”的对立、虚拟量化句和现实行为句的对立。
第九章为时量成分前置时的不对称。肯定式中时量成分在动词右侧,否定式
中时量成分在动词左侧。时量成分句法位置的变化跟动词界性特征有关系。
第十章为时量成分前置时虚词的不对称。以往研究将时量成分中的虚词“就
/才”的不对称归结为主观性,本研究指出肯定式中虚词“就/才”和否定式中虚
词“都/也”的区分主要受到动词界性特征的影响。
第十一章为否定式时量成分不对称的深层动因。时量成分左前移受到句法深
层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历史语料的支持;另一方面时量成分左前移跟连动式表达
的经济性有关,属于语用挤压的结果。
第十二章为结束语。

关键词:
关键词:不对称;肯定;否定;语序;差比句;数量成分前置;有界化;标记;类型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multi-dimensional asymmetry of Chinese Syntax, including


word order asymmetry and the affirmative and negative asymmetry, mainly studying
the performance, function and regulation of Chinese syntax asymmetry. The contents
discussed are mainly comparative sentences(CS) asymmetric series and the numeric
components preposition(NCP) asymmetric series, including: 1)the word order
asymmetry of CS. 2)the affirmative and negative asymmetry of CS. 3)The
attribute-head phrase asymmetry of CS. 4)the motivation of asymmetry in CS. 5)the
word order asymmetry of “Yi(一)+ quantifier noun” in negative form. 6) Time
ingredient asymmetry in NCP negative forms. 7) Function word asymmetry in NCP. 8)
The motivation of asymmetry in NCP.
Chapter 1 is an introduction.
Chapter 2 is about markedness theory. Markedness and asymmetry are
inseparable. The markedness standards affect the selection and explanation of the
asymmetry. It reviews the markedness criteria and points out that “frequency” can
be seen as the core criteria, but its explanatory power should be limited. It analyzes
th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s on the markedness
theory. Finally, it points out the features of markedness, such as markedness
similarity, markedness reversals, markedness transfer and markedness assimilation.
Chapter 3 discusses the previous study of asymmetry.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t includes semantic asymmetry, the affirmative and negative form
asymmetry and word order asymmetry.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we
ascertain that the latter two kinds of asymmetry have great study value, and which
also have close relation with the syntactic transformation.
From Chapter 4 to Chapter 11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eries, including the
comparative sentence (CS) asymmetric series and the numeric components
preposition (NCP) asymmetric series. Each chapter focuses on a case, which explores
a specific problem on word order asymmetry.
Chapter 4 is the word order asymmetry of CS. The word order of CS did not
strictly follow the language universals in typology. The word order of CS (Mandarin &
Chinese dialects) almost consists of all possible word order types of CS, except for a
special case such as Tiantai dialect.
These particularities are mainly due to that the adjective must be used
independently from the predicate in order to express comparison. The internal
development of CS is not balanced, the markedness, difference of frequency, and
construct complexity distinguish the typical core sentence pattern of CS. Finally, it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asymmetries existing in “meiyou”and “bubi”, positive and
negative adjectives, and analyze the motivation of asymmetry in CS.
Chapter 5 is the affirmative and negative asymmetry of CS. The frequency of use
of the affirmative form is higher than the negative one. The frequency of use of
positive adjectives is higher than the negative one, which are the language universals
in typology. Secondly, negative marker is located in front of comparative marker,
rather than the adjective comparison result. This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languages.
The unmarked adjective bears comparison function, the marked adjective (such as
the negative form) cant bear the comparison function. So the negative word “no”
only negates the comparative marker, it cannot negate the comparison result. Third,
asymmetry exists in the affirmative and negative of CS. The affirmative form
represents a linear increment, and comparison resultant can be extended freely,
while the negative form is not a linear increment, so comparison resultant can’t
extend freely, which are language universals.
Chapter 6 is the attribute-head phrase asymmetry of CS. The semantic of CS,
“de”, and the semantic of attribute-head phrase, all contain “whole-part” meaning,
which causes asymmetry on syntax transformation and word order transformation.
Different languages have different methods of coding “whole-part” meaning, and
typology investigation proved that attribute-head phrase has “whole-part”meaning,
which provides some references for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Chapter 7 is the motivation of asymmetry in CS.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frequency of use of CS is different from native speakers. The differences show that
the acquisition difficulties of CS come from the special nature of adjective
comparison result, which affects word order, position of negation marker and
comparative marker of CS.
Chapter 8 is the “Yi(一)+ quantifier noun” asymmetry in negative forms. It first
points out the two word order asymmetry of Yi(一)+ quantifier noun” in negative
form, the “Yi”has three meanings: the quantity “one”, the whole “one” and
the any amount of“one”. The quantity “one” is the basic and unmarked form in
these three meanings. Then, it describes the syntactic performance of the two
constru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word-class sequence, syntactic structure,
argument structure, logic meaning and the logic mechanism. Last, it reveals the
semantic performance of the two word order, distinguishes “individual”
quantification from “event” quantification, and virtual quantification from real
quantification.
Chapter 9 is the numeric components preposition (NCP) asymmetry. In
affirmative form, the time quantity ingredient is located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verb.
In the negative form, time quantity ingredient is located in the left side of the verb.
The changes of NCP syntactic position relate to the verb boundedness feature.
Chapter 10 is the function words asymmetry of NCP. In previous studies, the
words "jiu/cai” asymmetry in time quantity ingredient preposition was attributed to
subjectivity, however it points out that the function words “jiu/cai”in affirmative
forms and the function words “dou/ye” in negative forms was distinguished mainly
by the verb boundedness feature.
Chapter 11 discusses the motivation of the time quantity ingredient preposition
asymmetry in the negative forms. Time quantity ingredient left forward was affected
by syntactic factors, historical data support, language economy mechanism and also
the pragmatic effect.
Chapter 12 is a conclusion.

Key words:asymmetry;affirmative;negative;word order;comparative


sentences;numeric components preposition;boundedness;markedness;typology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研究对象..................................................1
1.2 选题意义..................................................3
1.3 理论背景..................................................6
1.3.1 三个平面理论的再思考..................................6
1.3.2 标记论................................................7
1.3.3 有界化................................................8
1.4 结构安排..................................................8
1.5 语料来源.................................................10
第二章 标记理论研究.............................................11
2.1 标记和标志的区分.........................................11
2.2 标记理论的嬗变...........................................13
2.2.1 布拉格学派的标记理论.................................13
2.2.2 乔姆斯基的标记理论...................................16
2.2.3 类型学派的标记理论...................................17
2.2.4 语用学派的标记理论...................................18
2.3 标记的判定标准...........................................19
2.3.1 结构标准.............................................19
2.3.2 认知标准.............................................20
2.3.3 频率标准.............................................20
2.4 标记的特点...............................................22
2.4.1 标记象似性...........................................22
2.4.2 标记颠倒.............................................22
2.4.3 标记转移.............................................23
2.4.4 标记同化.............................................23
2.5 标记的层次性.............................................24
2.6 本章小结.................................................25
第三章 不对称现象研究..........................................26
目录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1 不对称的性质.............................................26
3.1.1 自然科学中的不对称...................................26
3.1.2 生物学中的不对称.....................................27
3.1.3 逻辑学中的不对称.....................................28
3.2 不对称研究的主要观点.....................................29
3.2.1 文炼的研究...........................................29
3.2.2 沈家煊的研究.........................................30
3.2.3 石毓智的研究.........................................31
3.2.4 陆丙甫的研究.........................................31
3.3 不对称研究的主要内容.....................................31
3.3.1 不对称研究的分类.....................................32
3.3.2 语义的不对称研究.....................................33
3.3.3 肯定否定的不对称研究.................................38
3.3.4 语序的不对称研究.....................................40
3.3.5 不对称的逻辑表达式...................................45
3.4 本章小结.................................................47
第四章 汉语差比句中的不对称....................................48
4.1 引言.....................................................48
4.2 汉语差比句的类型学考察...................................48
4.2.1 汉语差比句的语序类型.................................49
4.2.2 影响汉语差比句语序的因素.............................50
4.3 差比句语序规则的反例.....................................51
4.3.1 天台话差比句的句法表现...............................52
4.3.2 天台话差比句的语义表现...............................53
4.3.3 天台话差比句的语用表现...............................53
4.4 差比句式的典型句式和非典型句式...........................54
4.4.1 出现频率的不对称.....................................54
4.4.2 结构扩展的不对称.....................................55
4.4.3 形容词义的不对称.....................................56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目录

4.5 “没有”句和“不比”句的对立................................56
4.5.1 绝对比较和相对比较...................................57
4.5.2 比较基准隐现的不对称.................................57
4.6 本章小结.................................................58
第五章 差比句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60
5.1 引言.....................................................60
5.2 差比句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分布...........................61
5.2.1 比较结果项的不对称...................................61
5.2.2 出现频率的不对称.....................................62
5.2.3 比较项的不对称.......................................65
5.3 差比句肯定否定不对称的认知解释...........................67
5.3.1 差比句的标记中和.....................................67
5.3.2 差比句肯定式中焦点在尾原则...........................68
5.3.3 差比句否定式中形容词比较结果项的特殊性...............69
5.4 差比句的类型学考察.......................................71
5.5 本章小结.................................................73
第六章 差比句比较项“整体-部分”义的不对称.......................74
6.1 引言.....................................................74
6.2 差比句的 6 种句式变换......................................75
6.3 差比句比较项的省略.......................................75
6.3.1 定中短语中“N”的省略.................................75
6.3.2 定中短语中“的”的省略.................................76
6.3.3 表“整体-部分”关系的类型.............................77
6.4 差比句 6 种句式变换情况...................................77
6.4.1 汉语差比句 6 种句式变换情况...........................77
6.4.2 其他语言中差比句 6 种句式变换情况.....................80
6.4 本章小结.................................................82
第七章 差比句不对称的动因.......................................83
7.1 引言.....................................................83
目录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7.1.1 理论背景.............................................83
7.1.2 研究缘起.............................................84
7.2 各语言差比句的类型参项比较...............................85
7.2.1 差比句的语序类型.....................................85
7.2.2 比较标记的语义.......................................85
7.2.3 形容词比较结果项.....................................86
7.2.4 否定标记的句法位置...................................86
7.3 母语者和二语者的差比句句式的使用频率.....................87
7.3.1 母语者差比句使用情况的调查...........................87
7.3.2 二语者差比句使用情况的调查...........................89
7.3.3 母语者和二语者差比句使用情况对比.....................90
7.4 差比句各部分的标记性和习得难度...........................91
7.4.1 比较结果项的标记性...................................91
7.4.2 比较标记的标记性.....................................92
7.4.3 差比句语序的标记性...................................92
7.4.4 否定标记的标记性.....................................94
7.4.5 差比句各部分的习得难度...............................95
7.5 本章小结.................................................96
第八章 “一量名+Neg+VP”和“Neg+VP+一量名”的不对称...............98
8.1 引言.....................................................99
8.2 “一量名”中“一”的涵义....................................99
8.2.1 “一量名”中“一”表全量义...........................99
8.2.2 “一量名”中“一”表任意量..........................101
8.3 一量名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的句法表现....................103
8.3.1 句法构造和论元结构不同..............................104
8.3.2 逻辑意义不同........................................105
8.3.3 焦点结构和信息结构不同..............................106
8.3.4 强调标记“都/也”指向不同...........................107
8.4 两种句式不对称的语义表现................................108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目录

8.4.1 量化“个体”和量化“事件”.............................108
8.4.2 虚拟量化句和现实行为句..............................109
8.5 本章小结................................................110
第九章 时量成分前置的不对称...................................111
9.1 引言....................................................111
9.2 动词界性特征............................................111
9.2.1 否定式中动词的界性特征..............................111
9.2.2 否定式中动词的界性特征不能叠加......................113
9.2.3 动词和数量词界性特征的互相约束......................115
9.3 肯定否定及语序不对称的句法表现..........................116
9.3.1 动词界性特征的不对称................................118
9.3.2 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119
9.3.3 非过程与过程的不对称................................120
9.3.4 没/不使用频率的不对称...............................121
9.3.5 时量词使用频率的不对称..............................121
9.4 肯定否定及语序不对称的语义表现..........................122
9.4.1 持续时间和参照时间..................................122
9.4.2 无界动词和有界动词..................................123
9.4.3 部分否定和全部否定..................................123
9.4.4 长时时量和短时时量..................................124
9.5 动词界性特征和时量成分的语义关系........................126
9.5.1 作为界性特征的时量成分..............................126
9.5.2 动词界性特征和时量成分界性特征的互动................127
9.6 本章小结................................................128
第十章 时量成分前置时“就/才”、
“都/也”的不对称..................130
10.1 引言...................................................130
10.2 虚词跟有界无界的关系...................................130
10.2.1 时量成分前置的体意义...............................130
10.2.2 肯定式和否定式中的时量成分前置.....................132
目录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0.3 虚词跟句中成分的互动...................................134
10.3.1 虚词跟肯定否定的关系...............................134
10.3.2 虚词跟长时短时的关系...............................135
10.3.3 虚词跟“了”的关系.................................136
10.4 虚词的特性.............................................137
10.4.1 虚词具有“体”的特点...............................137
10.4.2 虚词“扫描方式”的特点...............................137
10.5 时量成分的位置问题.....................................138
10.6 本章小结...............................................140
第十一章 否定式数量成分前置语序左右不对称的动因..............142
11.1 引言...................................................142
11.2 数量成分语序左右不对称的动因...........................143
11.2.1 时体概念的不同编码方式.............................143
11.2.2 汉语语序规则.......................................145
11.3 数量成分前置的动因.....................................145
11.4 语用因素的动因.........................................146
11.4.1 否定式中的时量成分.................................146
11.4.2 肯定式中的时量成分.................................147
11.5 认知动因...............................................149
11.6 本章小结...............................................150
第十二章 结语.................................................151
参考文献.......................................................155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171
致谢...........................................................172
独创性与知识产权权属声明.......................................173
答辩委员会审查意见.............................................174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汉语句法上的多元不对称现象,包括语序左右不对称以及肯定否
定形式的不对称,主要探讨汉语不对称现象的表现、作用与规律。所讨论的内
容主要为差比句不对称系列和数量成分前置不对称系列,包括:1)汉语差比
句语序的不对称;2)定中短语比较项的不对称;3)差比句肯定否定形式的不
对称;4)差比句不对称的动因;5)否定式中“一量名”格式的不对称;6)
否定式时量成分前置的不对称;7)时量成分前置时虚词的不对称;8)否定式
数量成分前置不对称的动因。
为了使相关讨论尽可能深入,本文从句法和语用的多元不对称角度选取汉
语中的某一类语言现象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句法不对称指的是语序左右不对
称,语序左右不对称又可分为单侧不对称(特指在核心动词/名词一侧的不对
称)和双侧不对称(特指围绕核心动词/名词双侧的不对称),本文主要讨论句
法不对称中的双侧不对称。语用不对称指的是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一方面,
肯定否定形式的变化涉及语用的变化,另一方面,汉语否定系统非常特殊,否
定形式往往跟句法、语义有密切关系。否定形式的出现往往会引起原有语序的
改变,且这一改变跟相应的肯定式相比常常是不规则的、不对称的。
跟前人研究相比,本研究并不打算选择单一的不对称现象进行研究,而试
图选择互有联系的多元不对称现象进行研究。多元不对称指的是两种以上的不
对称,主要是相对于单一不对称而言。单一不对称主要跟认知语用因素有关,
多元不对称则跟深层句法因素有关。多元不对称反映了句法自足性的一种妥
协、一种句法补偿。
以往对不对称现象的判定主要依据的是结构标准、认知标准以及频率标
准。其中,频率标准为主要标准,而结构标准和认知标准为次要标准①。本研
究中,研究对象主要是特定结构/构式的不对称,研究的出发点为“汉语特定结
构/构式的不对称在语言共性中是否不对称;汉语特定结构/构式跟其他语言的
相比是否不对称”。因此,本研究中的不对称可假设为特定构式变换的一致性,
即跟其他语言/语言共性②相比,具有变换一致性特点的就属于对称的;跟其他


我们承认传统的不对称判定标准。另一方面,我们的不对称判定标准主要是从类型学的角度出发,
跟语言共性或其他语言相比较得出的。

“其他语言/语言共性”的范围太广,容易引起误解。首先,本研究不可能穷尽所有语言。其次,现
有“语言共性”是否妥当,还有待进一步论证。最后,本研究的一个实用性目的是服务于汉语教学,
从这一点出发,在选取“其他语言/语言共性”时可以有所侧重。

1
第一章 绪论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语言/语言共性相比,不具有变换一致性特点的就属于不对称的。特定构式的
不对称可能正是汉语语言个性所在,体现汉语句法的独特编码方式。
本研究之所以选取差比句不对称系列和数量成分前置系列,是因为在语言
对比(汉英、汉韩)过程中,这两个系列都表现出了汉语独有的语言个性。汉
语差比句的语序类型违反类型学得出的差比句语言共性规则;汉语差比句否定
标记在比较标记前而非形容词比较结果项前;汉语差比句肯定否定形式存在
“一对多”的倾向性;汉语差比句定中短语“整体-部分”义的界定跟其他语
言的界定不对称;母语者(汉语)倾向于使用无标记形容词比较结果项,而韩
语者倾向于使用有标记形容词比较结果项。在时量成分的句法位置问题上,汉
语肯定式时量成分后置,而否定式时量成分倾向于前置;在时量成分语义问题
上,肯定否定式对时量成分的制约条件不对称;在虚词问题上,虚词跟动词界
性特征、句中其他成分的互动呈现不对称;在否定标记的使用情况上,“不/
没”出现频率不对称;在动词界性特征问题上,肯定否定式对动词界性特征的
允准条件、语义解释不对称。综上所述,本研究选取的两种构式都表现出肯定
否定形式及语序左右的交叉不对称、多元不对称。
其次,尽管这两个问题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但从不对称角度出发进行研
究得还不多见;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来看,尽管现代汉语理论语法的研究成果
非常丰富,但并未能满足汉语教学语法的实际需要。对某些偏误现象进行条分
缕析以后,问题直指理论语法研究的个别纰漏之处。
最后,以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手段单一,研究视角主要以句法/语义/语用
的三个平面理论,而多元不对称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挖掘出新的语言事实及规
律,同时还可形成一个有关不对称现象的专门研究。本研究无意于构建一个不
对称研究体系。因为“不对称”仅仅算作一种研究工具、角度及方法,在探测
语言现象时,它是否足够精确、灵敏及合适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在对语言现
象进行解释时,还必须借助类型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等语法理论。
尽管本文探讨的是多元不对称,包括肯定否定不对称及语序不对称现象。
尽管两者是交叉的、共生的、不可分割的一体,但在具体研究中,仍然有所侧
重,主要挖掘语序不对称方面的事实及规律。这是因为语序不对称主要跟句法
的深层生成机制有关;而肯定否定不对称跟认知语用有关。“不对称”是一个
客观的研究视角,它仅仅能帮助我们发现句法中的不对称,而不能对不对称的
动因进行解释。

2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1.2 选题意义
语言应该是对称的还是不对称的?不对称现象仅仅是一种孤立的语言现
象,还是语言演变发展的结果?跟以往研究者相比,我们倾向于认定对称性①是
语言的初始条件、生成机制;而不对称是语言在初始条件制约下的演变、发展
的动力。从认知角度看,对称性使得语言易于加工、理解;伴随认知的发展、
思维的精细化,不对称性使得语言有变化、充满活力。对不对称现象的深入研
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语言的本质。
不对称现象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从研究对象来看,相关研究包括语音、
文字、词汇、句法、篇章等的不对称;从研究领域来看,相关研究包括句法、
语义、语用②等领域的不对称。
从研究对象的选取来看,研究者往往选取某一方面的不对称现象,结合具
体的语言学理论进行讨论,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研究者并没有意识
到不对称的潜在的重要性,在众多研究者的眼中,语言的不对称仅仅算作一种
孤立的语言现象,是语言演变发展中的偶然、巧合。
不对称现象跟语言结构、认知语用和语言共性都有一定联系,前人研究重
视语言结构的描写和认知语用的解释,本研究侧重于从语言共性角度审视汉语
中的句法不对称现象。以往的不对称研究主要集中在语义、语用这两块上,对
于句法(语序)不对称涉及较少、相关论述比较零散,还未形成体系。从这个
角度看,本研究属于查缺补漏性质,研究重点放在句法不对称上。在具体研究
对象选取上,采用多元不对称、交叉不对称的视角重点考察句法不对称现象;
试图通过对特定构式的不对称现象的分析,指出句法不对称跟语言深层生成机
制有关,属于语言的深层不对称,句法不对称主导了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从研究方法来看,研究者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类型学、语用学及构式语法
的角度出发,探讨语义及语用的不对称。研究者重视对不对称现象进行理论阐
释,而较少对研究方法进行审视。不对称现象跟标记性密不可分。标记理论显
示,频率是判定标记的主要标准,也是判定不对称现象的重要依据。这就要求
研究者必须从重视理论思考、思辨分析转向重视从语料统计、数据分析、实证
研究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邹韶华,2001)。
从研究理论来看,研究者选用的理论相当丰富,包括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组
合关系聚合关系的结构描写,以及认知语言学理论、语法化学说、语言类型学、


在本研究中,语言的对称性类比于生物学的对称性。因此,在这里,对称性意味着一致性。

不对称现象研究非常丰富、非常复杂,因此难免有分类不周之处。将不对称现象三分为句法、语
义、语用,主要是为了方便研究。首先,三个平面理论已经深入人心;其次,本研究不可能面面俱
到;最后,三分法有助于更好的明确研究对象。

3
第一章 绪论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语义学、语用学等功能主义的语法理论和方法,还包括形式主义的理论阐述等
等。但,一个重要问题是研究理论和研究对象的契合度。研究者必须对研究理
论进行严格的甄别及批判。以往汉语语法研究较少跟二语习得研究进行相互参
证,理论语法较少跟教学语法研究成果相互印证。本研究立足于语言共性探讨
汉语句法的不对称现象,汉语句法的不对称往往反映了汉语的语言个性,在二
语习得中容易产生偏误现象。差比句不对称系列的动因探讨就是将二语习得研
究及理论语法研究相结合的一种尝试。
最后,以往研究者偏好具体的实例分析,对于不对称研究的界定及分类、
研究方法及理论的选取讨论得比较少。总之,不对称现象正处于起步阶段、摸
索阶段,这一领域还存在很多语言事实亟待挖掘、语言现象亟待分析。
不对称研究的主要代表为沈家煊(1999a)、石毓智(2001)。他们所建立
的不对称现象研究模式比较成熟,但还需进一步审视。因为对于不对称现象仅
仅是语言中偶然的巧合,还是语言演变发展的一个重要理据,两者并未进行直
接回答。后来者的研究多是在前人的研究模式下进行的梳理、辨析工作,而缺
少理论的思考及再阐释。以下,我们重点分析以往不对称现象研究的不足,借
以阐明本文的观点。
首先,他们主要考察了语义、语用的不对称。沈家煊(1999a)主要确立
了语义不对称的具体研究模式。主要是从组合关系、聚合关系的角度考察一对
或一组语言特征可能存在的不对称。之后的研究者也从认知语言学、语法化学
说对语义不对称研究进行了扩展,但主要研究模式并未改进。应该说,语义不
对称的研究成果最为丰硕,取得进展也很大。但是语义不对称研究的最终成果
是语义网格,未能触及语言能力、语言演变等深层因素。语义不对称的研究是
必需的,但仅仅基于组合关系、聚合关系的研究手段必需改进,研究者必须引
入新的研究手段,才能进一步探求语言的本质。在具体研究对象的选取上,沈
文的研究比较巧妙,从认知语用角度对具有明显不对称的语言特征进行深入辨
析,但未能形成一个论证体系,并且不对称现象的确立标准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沈家煊(1999a)讨论的肯定否定的不对称指的是一对或一组语言特征肯
定否定的倾向性或肯定否定式在某一语言环境下发生了标记中和。石毓智
(2001)将这种肯定否定的倾向性跟“量”结合起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
而,肯定否定倾向性的不对称主要是跟语言表现的频率有关,而语言表现的频
率一般跟认知心理、语用偏好有很大关系。从这一点上来看,肯定否定倾向性
的不对称也未能触及语言的深层因素。也就是说,语言表现能够反映语言能力,
但毕竟不是语言能力。

4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其次,他们主要考察了单一不对称。沈家煊(1999a)、石毓智(2001)为
代表的不对称现象研究在遴选研究对象时也极为苛刻,主要考察的是单一不对
称,所谓的单一不对称指的是仅仅具有一种变量的不对称现象。以石文为例,
他主要考察了肯定否定语义与量的共变关系。科学研究中变量越少,无关因素
越少,这种“实验室研究”得出的结论会越精确。但弊端是受到单一变量的制
约,无法引入其他相关因素,因此解释力度受限,易于陷入主观猜测中。
最后,他们较少涉及语序不对称①。语序左右不对称源自形式主义的研究,
但形式主义的具体研究成果并不多,倒是功能主义将其发扬光大。然而,在文
献回顾过程中,我们发现,形式主义的语序不对称跟功能主义的语序不对称除
了名字类似,其理论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都不相同。形式主义认为语序
不对称跟语言的深层结构有关;功能主义认为语序不对称是语言演变发展的结
果,功能主义并不关注语言的深层因素问题。形式主义的语序左右不对称指的
是线性语序自左向右的管辖控制能力的不对称;功能主义的具体研究并没戴上
“语序不对称”的帽子,比如定语、状语、补语语序问题的研究不涉及前后成
分的管辖、控制能力,而较多的跟认知、语用因素有关,属于单侧不对称,不
对称现象主要集中在核心动词、名词、形容词等的一侧;比如动词前后的介词
短语、状补语、把字句和被字句中的主宾语等一系列围绕核心动词的句法成分
前后位置不对称,属于双侧不对称,不对称现象主要集中在核心动词的两侧。
单侧不对称不涉及句法结构深层因素,属于静态不对称;双侧不对称则涉及句
法结构深层因素,属于动态不对称②。在不对称现象是否反映语言的深层句法
问题上,功能主义遮遮掩掩,始终不肯直面问题的关键。事实上,围绕核心动
词的双侧不对称跟句法深层机制、句法演变及发展有密切关系,至少在汉语中
是这样的。
单侧语序不对称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硕,如定语语序(陆丙甫,1998)

状语语序(潘国英,2005)、补语语序(杨杏红、齐沪扬,2010)等;但双侧
不对称的研究成果还有待补充完善,一些具体的语法现象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
完善,还需引入新的语法理论对具体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特别是,当我们进
行双语对比时,汉语的双侧语序不对称往往跟肯定否定式紧密相关,这样就构
成了肯定否定及语序的交叉的多元不对称现象。在多元不对称现象中,肯定否
定及语序被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严密的、环环相扣的句法体系。于是,我
们发现,除了认知心理、语用因素以外,句法内部有着一个严密的、精致的运


沈家煊(1999)介绍了语序不对称。但,跟本文的双侧不对称并不完全相同。

静态和动态是相对而言的,意思是不对称成分是否跟核心动词、名词发生关系,从而引起句法的改
变。

5
第一章 绪论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算体系。句法的演变发展除了外在因素推动以外,还依靠句法内部的推理运算
体系。事实上,在对前人研究进行详细剖析说明的基础上,在对不对称现象进
行追根溯源的探究中,我们倾向于将句法语序演变看作是客观的产物,而尽量
避免从主观性角度进行阐释。
综上所述,我们研究的出发点是功能主义,但又不是纯粹的功能主义,而
更多的是对功能主义的再反思。我们希望本研究能对不对称现象研究起到正本
清源的作用,将不对称现象跟句法深层因素结合起来。我们希望能提供研究理
论及研究方法方面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对现象的再阐释。

1.3 理论背景
本研究所采取的是客观功能主义的理论背景。在对具体的不对称现象进行
解释和分析的过程中,尽量从形式上着眼,避免主观判断。本研究避免以某一
语法理论为背景,实则是为了更好的从功能主义各学派中汲取理论、观点和方
法为我所用。以下我们将重点介绍跟不对称界定有关的三个平面理论,跟不对
称现象密切相关的标记论,以及跟语序左右不对称密切相关的有界化理论。在
介绍的时候,我们重点对上述理论①进行剖析,指出前人研究中的不足和纰漏
之处,明确本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法和所要达到的研究目标。

1.3.1 三个平面理论的再思考
在对不对称现象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语义、句法和语用
三分的做法,这主要是为了帮助我们明确哪些不对称现象跟核心不对称有关,
属于深层不对称;哪些现象跟核心不对称无关,属于表层不对称。在具体研究
对象的选取中,我们主要从句法和语用交叉不对称的角度分析具体构式中的不
对称。剔除语义平面的主要考虑是语义不具有平移对称性,语义本来就是不对
称的。
以往的语法研究中,语义、语用和句法是平行的、并列的,甚至语义的重
要性要更大、更突出。本研究中,我们倾向于从立体的角度看待三个平面,语
用和句法各自代表了正方体的一个平面,形成一个开放性的语义空间。随着语
用②、句法条件的变化,语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语用和句法是一定的、有形
式变化的,而语义则是无定的、缺乏形式变化的。语用和句法的交叉不对称很
可能恰恰反映了语言中的核心不对称,跟语言深层形成机制密切相关。


稍后会有专章对两种理论进行梳理、辨析和阐述。

在这里,语用仅仅指的是肯定否定式的变化。

6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1.3.2 标记论
不对称现象和标记论密不可分。不对称现象总存在于一对或一组既相同又
有区别的语言特征中。相同而又有区别是标记论的基础,对这一对或一组语言
特征来说,相同部分的特征是无标记的,不同部分的特征就是有标记的。试想,
如果没有标记理论,我们无法认识事物的异同,更无法命名不对称现象。标记
论的原理如此简单,但由于存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相当庞杂的不对称现象,
因此标记理论也很“混乱”,研究证明,标记论是内部异质性程度较高的理论,
不存在一种统一的、包罗万象的标记理论,而只存在针对不同研究对象、不同
研究领域的标记理论。标记理论也一直处于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因此,当我们
确定研究对象为某一不对称现象时,必须同时研究“手头”的标记论对该不对
称现象的契合程度。
标记的判定标准一直都不统一。Haspelmath(2006)将“无标记-有标记”
的对立概括为“简单/复杂、容易/困难、常态/非常态、多维相关及蕴涵等级”
的对立①。以语义中的不对称现象为例,
“保姆”包括“男保姆”和“女保姆”,
但考虑到性别文化因素,人们只会说“他们家新来了个男保姆”,而不会讲“他
们家新来了个女保姆”。以语用中的不对称现象为例,在差比句中,积极义形
容词的使用频率高于消极义形容词的使用频率,这是由于“乐观假说”的影响。
二分法②的优点是大大简化了标记的判定标准。它的缺点是仅仅注意到了
一对或一组语言特征的对立,而忽视了对立的语言特征的联系。仅仅将不对称
概括为“简单/复杂”等的二项对立就错过了探究语法本质的好机会。试以语
序左右不对称为例,常常会涉及到基础式和派生式的问题,基础式和派生式的
区分仅仅是研究的开始,两者的衍生关系更具研究价值。
语序左右不对称现象比语义语用不对称更复杂。在有形态变化语言中,语
序变动受到限制,句法成分不能随意移动。汉语形态不丰富,语序本身就是一
种有效的语法手段。介词短语、状补位置、把字句被字句主宾语位置等均为单
一不对称,单一不对称现象常常发生于肯定形式中。数量成分前置则属于多元
不对称,肯定否定式中数量成分位置会发生变化。数量成分左前移并不是随意
的,而往往伴随着表限定关系的虚词一同出现。变换前后的两式存在有条件的

Haspelmath(2006)的归纳更多的是从认知心理及类型学的角度进行考虑的,在结合具体的汉语情况
时,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们怎么认识事物?简单地说,就是分类。分类就会牵涉到标记,“仓颉造字”也好,“结绳记
事”也好,同样的事物、现象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有一个清晰、简明的分类标准。分类标准主要
是为了让人们快速、明确的把握事物、现象的本质,因此就必然有分类不完全、标准不完善的问题。
因此,标准的存在就意味着有一个“合适度”的问题。巧合的是,在分类这一问题上,不管人们怎么
分,都离不开“二元论”,“好坏、美丑、善恶、黑白、大小”无一不是二元论的代名词。“二元
论”的优点是明晰、易于把握分辨,对于人类大脑是最为合适的;然而,“二元论”的缺点是忽视了
渐变的连续统的存在。

7
第一章 绪论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派生关系,同时变换前后两式的语义语用条件也不完全相同,反映的是语言自
身的演变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标记论的运用必须特别审慎。

1.3.3 有界化
有界化理论之所以被我们放在重要的位置是因为,否定式数量成分前置跟
动词的有界化有关。然而,否定式中动词是否具有有界性是一个问题。以往研
究在谈到有界性时,举例均以肯定式为例,文献中没有关于否定式动词有界性
的探讨。一个疑问是,如果肯定式动词的有界性那么重要,在相应的否定式中
动词的有界性为什么就没有显现出来呢?否定式中动词的有界性不应该凭空
消失。汉语的句法结构演变发展跟动词有界化过程密切相关。以往研究较多强
调肯定式中动词的界性特征问题,本研究则侧重于研究否定式中动词的界性特
征问题。
动词的有界化跟动词的时间性有关(沈家煊,1995/2004)。通过附加介词
结构、数量成分、体标记、补语等,动词可以独立表述事件。肯定式中,动作
行为已发生,因此动词有界性特征;否定式中,动作行为未发生,因此动词没
有界性特征。这样的说法,等于承认动词的界性特征仅代表动词的时间性,而
忽略了动词的有界化不仅包括动词的时间性,还包括“过程/非过程”、
“完成/
非完成”等的对立。
此外,本文还借鉴了认知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二语习得、语义学、语用
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来阐述观点。包括“整体-部分”、主观性、前景/背景、
整体扫描/逐一扫描等术语,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1.4 结构安排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对象,接着明确该选题的研究意义,
然后简单介绍本研究的理论背景,最后说明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至第十一章为本文的主体部分。
第二章侧重于标记理论简介。标记论跟不对称现象密不可分。标记的判定
标准影响不对称现象的选取及解释。首先,指出应区分“标志”和“标记”两
个概念,并回顾了标记的判定标准,指出“频率”可以看作是核心的判定标准,
但其解释力应受到限制。其次,回顾标记理论的嬗变,简要介绍不同学派对标
记理论的不同解释。最后,指出标记理论的一些特点,如标记象似性、标记颠
倒、标记转移及标记同化。
第三章主要剖析前人研究中的不对称现象。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

8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析语言中的核心“不对称”是什么?物理学、数学、生物学、艺术及逻辑学中
不对称现象能否跟语言中的核心“不对称”进行类比?本研究认为,语言中的
不对称现象会受到生物学中的不对称现象的影响,也会受到逻辑学对称及不对
称(非对称、反对称)的影响。语言现象的不对称并非偶然,跟人体的生理机
制及人如何看待世界有关。在文献回顾及分析中,我们将研究目标锁定为跟语
序及肯定否定有关的不对称现象研究,我们认为这一类不对称现象有较大的研
究价值,同时跟语言中的深层句法因素密切相关。
第四至第十一章可分为两个系列,包括差比句不对称系列和否定式数量成
分前置系列。其中每一章集中研究一个个案,通过个案的分析探讨不对称问题
的某一个具体问题。
第四章为差比句语序的不对称。汉语差比句并未严格遵从类型学差比句研
究得出的语言共性规则。汉语普通话及方言中包含了所有可能存在的差比句语
序类型,并且还存在天台话这样比较主体由比较后项充当的特例。汉语差比句
内部发展不平衡,各种句式存在标记性强弱及使用频率高低的差异,差比句式
存在典型句式和非典型句式的区分。
第五章指出差比句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其中,肯定式、积极意义形容
词的使用频率均高于否定式、消极意义形容词的使用频率,并且具有类型学意
义上的语言共性;汉语的否定标记位于比较标记前,而非形容词比较结果项前,
这一点跟其他语言不同。原因就在于,汉语差比句比较功能主要由无标记的形
容词承担,有标记的形容词(如形容词的否定形式)不能承担比较功能。所以
否定词“不”只能否定比较标记,而不能否定比较结果项。其三,差比句肯定
否定形式存在不对称。差比句肯定形式表示线性增量,比较结果项可自由延展;
否定形式不表示线性增量,比较结果项不能自由延展。这一点也具有语言共性。
同时,指出“没有”和“不比”存在的不对称,积极义/消极义形容词在两种
句式中的不对称,并分析不对称出现的原因。
第六章为差比句中定中短语比较项的不对称,差比句比较项、领有标记
“的”及定中短语语义关系三者都蕴含“整体-部分”义,不同语言对“整体-
部分”义具有不同的编码方式,这造成了句式变换上的一系列不对称。类型学
的考察证明了定中短语比较项具有“整体-部分”义这一观点,并且为对外汉
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第七章为差比句不对称的动因。本研究主要来自于二语习得研究的启发。
母语者和二语者差比句使用频率存在的差异显示汉语差比句学习难度来自于
汉语形容词比较结果项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对汉语差比句的语序、否定标记

9
第一章 绪论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位置、比较标记等均有影响。
第八章为否定式中“一量名”左右语序的不对称。首先指出,一量名否定
格式中“一量名”意义的分化是语序变化及形式不对称的主要动因。
“一量名”
左右语序不对称的句法表现为句法构造和论元结构不同、逻辑意义不同、焦点
结构和信息结构不同、强调标记“都/也”指向不同;语义表现为量化“个体”
和量化“事件”的对立、虚拟量化句和现实行为句的对立。
第九章为时量成分前置的不对称。肯定式中时量成分在动词右侧;否定式
中时量成分位于动词左侧。肯定式动词的界性特征可以叠加;否定式动词的界
性特征不能叠加。否定式中,作为界性特征之一的时量成分必须前置才能保证
句法成立,语义有效。否定式中,动词的界性特征还会影响整句句义的理解。
动词为无界动词时,整句常表示动作未发生;动词为有界动词时,整句常表示
动作未完成。动词为无界动词时,时量成分表示动作的参照时间;动词为有界
动词时,时量成分表示事件的持续时间。时量成分句法位置的变化跟动词界性
特征有关系。
第十章为时量成分前置时虚词的不对称。以往研究将时量成分中的虚词
“就/才”的不对称归结为主观性,本研究指出肯定式中虚词“就/才”和否定
式中虚词“都/也”的区分主要受到动词界性特征的影响。肯定式中,
“就/才”
表示主观性,区分长时时量和短时时量成分;否定式中,
“都/也”不表示主观
性,也不区分长时时量和短时时量成分。肯定式中,
“就/才”不能省略;否定
式中,
“都/也”可以省略。这都说明“就/才”和“都/也”的形成机制及来源
不同。肯定式中,有必要区分动作行为的时间长短,因此需要“就/才”;否定
式中,没有必要区分动作行为的时间长短,因此“都/也”可省略,另一方面,
“都/也”是句法左前移的产物。
第十一章为否定式时量成分不对称的动因。否定式,时量成分左前移既有
句法左前移的深层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汉语历史语料的支持。同时,时量成分
左前移跟连动式表达的经济性有关,属于语用挤压的结果。
第十二章为全文总结。包括本文的主要结论、可能的创新点、未来的研究
方向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语料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语料均来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
北京语言大学 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另外还有一小部分语料来自生活用语和本
人自创的语例。

10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标记理论研究

第二章 标记理论研究

语言中存在不对称现象,那么判定不对称现象的标准是什么?在纷繁复杂
的不对称现象中,有没有一种核心不对称,它决定了语言的面貌。本章主要讨
论作为不对称现象判定标准的标记论。标记论始发于布拉格学派,最开始主要
应用于音位学的研究中,后来作为一种分析语言现象的行之有效的手段被广泛
运用于语义学、语法学等领域。然而,标记理论长于分析形态语言,在处理缺
乏形态变化的汉语语言现象时,是否仍然有效,还需要进一步地分析与讨论。
另外,除了标记论已经分析、描写过的不对称现象以外,我们是否能进一步发
现其他的一些新的不对称现象?
标记理论和不对称现象密切相关。标记理论是处理不对称现象的有效手段
和方法。语言特征的标记性体现了不对称性。处于对称关系中的一对事物必定
是相同的或一致的。这个相同可能是某一方面的相同,比如形状、颜色、质量
等等。处于不对称关系中的一对事物,它们必然在某一方面是不同的或不一致
的,这个被我们感知到的区别特征就是标记。
当我们指出一对或一组语言现象是不对称时,我们往往是通过“区别特征
/标记特征”来判定的。那么,选定这个“区别特征/标记特征”依据的标准是
什么?我们怎样才能确定我们确实找到了恰当的区别特征或标记来描写、梳理
所发现的不对称现象?一组或一对不对称现象所拥有的“区别特征/标记特征”
往往不止一个,那么哪一个是核心的“区别特征/标记特征”呢?特定语言中
的不对称现象所具有的“区别特征/标记特征”是否具有类型学上的意义呢?
是否能被看做普遍语法的一种标记性呢?

2.1 标记和标志的区分
然而,我们注意到“标记”的面目已然模糊,跟我们开头提到的“区别特
征”已经不完全是一回事儿了。
石定栩(2006)从共时平面出发指出现代语言学中的“markedness”一词
的使用存在混乱。“markedness”表示两个互相关联但又有一定差别的概念,
其本义指的是有无显性标记的对立,而引申义指的是“常态”与“非常态”的
对立,跟显性标记无关。
Haspelmath(2006)从历时平面出发指出在当代语言学中有标记概念包含
四大范畴,12种意义。
“无标记-有标记”被看作是“简单-复杂”的对立、
“容

11
第二章 标记理论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易-困难”的对立、
“常态-非常态”的对立及“多维相关及蕴涵等级”。由于标
记概念如此混乱复杂,Haspelmath(2006)主张取消“有/无标记”这对术语,
而直接用上述4种概念来描述语言特征。然而,骤然取消不可取,可以在表达
“形式标记性”的时候,采用“有/无标志”的说法,跟“有/无标记”区分开
来,沈家煊(1999a)、陆丙甫(2009)都体现了这种观点。
“有/无标志”强调的是有无显性标记(marker)。如刘丹青(1995)指出
话题常有外部标记(如句首之位、停顿或语气词等)。沈家煊(1999a)指出“地”
和“得”分别是状语和补语的标记成分。郭锐(2000)提到“的”既是定语标
记,又是名词化标记。玄玥(2002)指出焦点的凸显方式分为语音标记、虚词
标记和句法标记。这些都只能算做显性标记(marker),属于外加形式标志,
而不是体现对立的语言特征。
“有/无标记”强调的是一对或一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语言特征。自然
焦点和对比焦点是用标记理论对焦点进行的分类,可看作是无标记焦点和有标
记焦点的对立。“有/无标记”指的是处于对立关系中的两个事物的相关关系。
这样看来,标记性指的是一种相关关系。标记理论是对相关关系的研究。
因为“有/无标记”概念过于复杂或混乱,就取消是不可取的。任何对“有
/无标记”概念的解释和翻新都只会加剧混乱的状态。这种混乱局面形成的原
因是:早期的标记理论指的仅仅是一对或一组相互联系又具有区别特征的对立
的语言单位,
“有/无标记”双方携带一些相同的语言特征信息,同时又有不同
点。随着标记理论外延的扩展,现代语言学中的标记理论过于注重“有/无”
的对立,忽视“标记及区别特征”包含的信息。只要语言现象具有形式、意义
上的任何“区别”,表现为一方具有某特征,另一方不具有某特征,就认为这
一对或一组语言现象存在“有/无标记”的对立。这样的操作方法本身就是“去
‘标记’,取‘有/无’”的做法,
“标记”本身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有
/无”的对立。这一变化使得标记理论的运用范围扩大,但另一方面,也造成
研究者对“标记”的误读。Haspelmath(2006)总结的四类标记对立特征,其
实也可看作是“有/无”的对立。
任何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理论总是充满矛盾和争议,并不断更新发展。
标记理论本身不应成为争论的重点,重点在于梳理标记理论的嬗变,并规范其
操作方法。因此,我们并不赞同给本来已经面目模糊的标记理论增添任何新名
称,而应该回归到还原历史脉络、树立操作方法的探讨上来。

12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标记理论研究

2.2 标记理论的嬗变
自从特鲁别茨科依和雅格布逊在上世纪 30 年代提出标记理论以来,“标
记”这一术语一直受到语言研究者的青睐。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生成音系学、
功能类型学派、乔姆斯基原则-参数句法理论、语用学派、优选论、第一/二语
言习得等都曾对这一术语进行过阐释和说明。这些研究一方面使得标记理论的
思想内涵非常丰富,另一方面,各种标记理论的内在联系非常松散,缺少一个
核心的理论方法来支撑。这样一来,标记理论似乎成了一个“面目模糊”的语
言学日常术语(Haspelmath,2006)。因此,重新梳理标记理论显得尤为重要。
当代语言学研究大致可分为功能主义和形式主义两大阵营,巧合的是两派
都对标记理论有过深入研究。然而,除了共用“标记理论”的名称以外,两派
并无太多交集,对“有/无标记”的解释和运用更是大相径庭(Battistella,
1996)。相同点在于,两者均从语言形式出发,致力于分析一组不同的语言特
征。不同的是,雅格布逊将其看作“对立”,而乔姆斯基将其看作“参数”。功
能主义学者更多地从外部,如社会、文化、认知心理、语用习惯等来寻找解释,
形式主义则倾向于从语言内部寻找解释。在以雅格布逊为首的功能主义学派看
来,“有/无标记”的区分实质上就是人们对语言中存在的不对称现象的感知,
“有/无标记”代表的是语音、语义及句法的对立现象。在以乔姆斯基为首的
形式主义学派看来,“有/无标记”的区分旨在解释语言习得内部的规律。
某一语言特征有标记还是无标记该如何确定呢?各家各派在对标记理论
进行阐述时,往往添加很多本学派的观点和见解。这使得标记理论的内涵很难
令研究者完全掌握,以至于后来的研究者在理论的选择上往往采取按需选择,
自己需要的就重点阐述,自己不需要的就一带而过,这使得很多关于“标记理
论”的阐述偏离了创始者的初衷。因此,在讨论的开始,必须对“标记”进行
界定,必须明确判定“标记”的标准。

2.2.1 布拉格学派的标记理论
2.2.1.1 特鲁别茨科依的标记理论
标记理论始发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布拉格学派,由特鲁别茨科依在《音位
学原理》中首先提出。特氏研究着眼点在于在一个音位结构中某一点上对立的
音位之间的对立性质。他不仅对不同类型的音位对立进行了分类,同时提出了
音位对立的核心思想,包括表缺对立、程度对立、均等对立、可中和对立(转
引自信德麟,1985、王铭玉,2004、王立非,1991a/b、王立非,2002)。有/
无标记的区分在于是否具有某一特征。但是,在实际研究中,这一点很难被严

13
第二章 标记理论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格执行。
英语中,单数是无标记的,复数是有标记的,如“worker-workers”。汉
语中,“学生-学生们”不能简单地被看作有无标记的对立。“学生”既可以表
单数,如“他是我的学生”;也可以表复数,如“学生都来了,老师还没到”。
汉语中语义上的有无标记对立主要表现在词语搭配以及意义的选择限制方面
(张国宪,1995),如“三个学生-*三个学生们-学生们”,
“学生”是个体名词,
可受数量词及复数标记分别修饰。
“学生们都来了-学生都来了”,
“学生”既可
看作个体名词,受数量词修饰,又可看作集体名词,表示集体概念,受范围副
词“都”修饰。汉语形态变化较少,标记理论的运用必须结合汉语的实际情况。

2.2.1.2 雅格布逊的标记理论
雅格布逊不仅在音位学中,还在形态句法和语义学中进一步发展了标记理
论(徐盛桓,1985;王立非,1991a/b;王铭玉,2004)。雅格布逊只主张一种
对立,即二分对立,一个成分要么是有标记的,要么是无标记的。
雅格布逊定义的标记概念更加灵活,标记不一定必须具有某一特征,有无
标记的对立可以不再是区别特征的对立,也可以是“有/无”对立。有标记是
相对于无标记而言,也就是说有标记的价值在于跟其他特征能够区别开来。
在我们看来,这跟索绪尔的价值理论有不谋而合的地方。索绪尔认为某一
语言单位区别于其他语言单位的特征才是该语言单位的价值所在,就好比棋盘
上的棋子单独看并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在跟其他棋子进行比较的时候,才能看
出它的意义。索绪尔的“棋盘理论”使得人们对语言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雅
格布逊则使得这个理论具有可操作性。从区别性特征的对立到区别性特征“有
/无”的对立,一方面使得标记理论的研究外延扩大,但另一方面,使得标记
理论面临内涵不清楚的危险。标记自身的意义变得模糊了,“对立”成了判定
标记的主要标准。
然而,过于重视“有/无”对立的做法,使得“标记”具有的信息特征及
内涵也逐步消失,似乎任何一组语言特征都可纳入“有/无”的对立关系中来,
这给后来的标记理论的混乱与复杂埋下了隐患。
雅格布逊 1941 注意到对立中的非对称因素,并提供三个判定标准:分布
标准、频率标准、历时标准(转引自 蔡金亭,2001)。但在我们看来,这并未
阻止研究者的目光从“标记、区别性特征”转向“不对称、对立”。这一转变
的意义在于,研究者以忽视语言特征的联系代之以注重语言特征的对立。在这
样的思潮的作用下,语言特征的“有/无”成了标记理论的核心。英语中

14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标记理论研究

“work-worked”表示现在时和过去时的对立,汉语中“看-看了”并不表示同
样的对立,如“昨天我跟朋友看电影”,
“看”表示过去时;
“看了电影去吃饭”,
“看了”是完成体。因此,对形态不丰富的汉语来说,只从语言特征的“有/
无”来分析语言缺乏可操作性。
雅格布逊的标记理论在很多方面存在很多种甚至相互冲突的标准。他的后
来者常选取某一方面作为自己研究活动的指引,这就形成了相互竞争冲突的标
记理论,虽然来源相同但又有很多不同(Battistella,1996)。标记的判定标
准不统一,一方面使得研究外延不断扩大,研究内容越加丰富;另一方面,这
些研究彼此缺乏紧密联系的共核。看起来,就好象所有的研究者都以标记理论
为出发点,但他们却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2.2.1.3 雅格布逊标记理论的发展
布拉格学派主要关注形态对立中的标记概念(王铭玉,2004、王立非,
1991a、张家骅,1992)
。受布拉格学派标记理论的影响,语法学家用有标记项
和无标记项的对立列出一个“有/无标记”对立的清单。这个清单依据的主要
是形态语言,对于缺乏形态变化的汉语来说,很多“有/无标记项”都是不存
在的。汉语中存在的对立的语法特征包括了“陈述句/疑问句、肯定句/否定句、
单数/复数、正常语序/倒装语序”,其他特征并不能在汉语中找到完全对应的
语法特征。
概括而言,布拉格学派确定对立成分有无标记的标准是基于“简单-复杂”
程度的对立,包括了组合关系上的复杂程度、聚合关系上的复杂程度以及分布
范围(Newmeyer,1998 转引自唐承贤,2003)。

表 2-1:“有/无标记”对立的清单
无标 陈述句;肯定句陈述语气;主动语态;单数;现在时;一般体;动词
记项 原形;形容词原形;副词原形;正常语序
有标 疑问句;否定句;虚拟语气;被动语态;复数;过去时、将来时;进
记项 行体、完成体;过去式、过去分词、现在分词;形容词比较级、最高
级;副词比较级、最高级;倒装语序
虽然雅格布逊将标记理论引入句法语义范畴,但是后来的研究者并没有将
其发扬光大,而是沉寂下去了。这是有原因的,相比于音位学明晰的可穷尽的
研究范围,句法语义范畴非常复杂。它不仅涉及句法逻辑推理,还涉及认知功
能;不仅跟外部的社会文化习俗相关,而且跟内在的认知心理因素有关。研究

15
第二章 标记理论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对象过于复杂,而研究手段(二分法的标记理论)过于简单。

2.2.2 乔姆斯基的标记理论
2.2.2.1 生成音系学及普遍语法的标记理论
20 世纪 30 年代后,标记理论经历了一个沉寂期。直到 1968 年,乔姆斯
基和哈勒在《英语发音模式》一书中运用标记理论研究音位学问题。乔姆斯基
的标记理论比布拉格学派提出的标记理论更宽松。人们可以根据使用范围、频
率高低、发音复杂程度自由规定音位的区别性特征,并以此来确定有标记音位
和无标记音位。相比于布拉格学派严苛的音位限定条件来说,这是一种进步。
乔姆斯基也试图将标记理论引入生成语法。普遍语法区分了语言规则的
“核心”和“外围”部分。核心规则由无标记规则组成,外围规则则是有标记
规则。从核心到外围存在着一个标记性变化的连续体。核心规则体现语言共性,
外围规则体现语言个性。
乔姆斯基的标记理论主要围绕语言理解和习得来进行的。跟布拉格学派的
标记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乔姆斯基引入了认知心理上的难易度。容易被理解
的、被习得的,可以算做是无标记项;不容易被理解的、被习得的,可以算作
是有标记项。无标记项在生成和理解编码时,加工成本低;有标记项则加工成
本高。然而,二语习得过程并非一刀切的,语言项目的习得并不是一次成功的,
而是往往需要多次习得、循环习得、重复习得,最终才能达到充分习得。因此,
究竟哪些项目习得充分,哪些项目习得不充分,还需要仔细考虑才能确定。普
遍语法的标记论提供的判定标准仅仅能作为判定不对称现象的一种参考。
乔姆斯基并未总结出一套完善的标记理论,在后来的研究中,他也不再坚
持这一观点。这是因为,认知心理上的难易度很难客观化、量化,同一语言特
征在不同语言中的认知心理加工的难易度是不同的。并且不同语言对不同概念
有不同的编码方式,一种语言中较容易的语言特征,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也较
容易或者更难,这就给二语学习者造成了不同的语言难度。在二语习得及教学
过程中,不能以母语者的语言难度判定代替二语者的语言难度判定,而应该首
先考察两种语言的标记性。
优选论的标记性大多继承了早期标记理论的概念,其创新在于对相互作用
进行强制约束。这一相互作用指的就是理解和表达的难/易度、使用频率等
(Haspelmath,2006)。

16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标记理论研究

2.2.2.2 二语习得中的标记理论
很多学者将普遍语法的标记观纳入二语习得研究中。主要原因是出于对对
比分析、偏误分析假说的反动。因为尽管对比分析、偏误分析指出了学习者在
习得第二语言时所犯下的种种错误,并且指出学习者内在的母语习得模式会影
响第二语言习得,但母语如何影响并且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二语习得谁也说不清
楚。语言习得的标记理论弥补了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假设的不足,因为它可以
较好的回答为什么有的目的语成分容易学习,有的目的语成分不容易学习。
不少学者指出目的语形式相对于母语对应形式的标记程度决定母语迁移
发生的可能性(Eckman,1977; Ellis,1994;转引自许菊,2004)。Eckman
提出“标记差别假说(Markedness Differential Hypothesis)”,说明母语迁
移跟目的语语法现象的标记性有关。该假说指出,目的语和母语的相对标记性
会影响目的语的习得。目的语标记性高于母语,习得目的语困难;目的语标记
性弱于母语,习得目的语容易。标记性差异假说解释了二语学习的难度及母语
迁移发生的可能性;还可解释二语普遍习得顺序,即某些语言成分会早于其他
成分习得。
普遍语法的标记理论强调语言共性;类型学的标记理论强调语言共性的蕴
含关系;认知语言学的标记理论强调难易度(戴炜栋,2002、王鲁男,2010)

三者在如何看待标记性这一问题上存在差异。

2.2.3 类型学派的标记理论
布拉格学派的标记理论是基于语言结构复杂度的;乔姆斯基标记理论是基
于认知复杂度的;类型学的标记理论则旨在建立语言共性的连续统。
类型学派的标记理论是建立在跨语言共性的基础上的。这也恰好说明标记
的层次性问题,在一个特定范围内发现的有标记、无标记特征对立的语言现象,
一旦研究范围扩大,这些有标记、无标记的对立很可能就不存在了,显示出的
只是标记程度的高低。这种标记模式跟类型学中的蕴涵共性、语法性等级和典
型范畴是相通的。
Greenberg 将“频率”看作是决定语法标记性的重要因素,并指出语法的
标记性是由其出现频率决定的。出现频率高的语法现象是无标记的;出现频率
低的语法现象是有标记的。
频率标准的出现使得二分法的标记理论出现了变化,按照频率出现高低,
可以将一组特征按照标记性强弱进行排列。频率标准的优点是可以将“简单/
复杂、容易/难、蕴含等级”等标准统一起来。但是,频率并非绝对的。首先,

17
第二章 标记理论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跨语言的标记出现频率跟单个语言的标记出现频率不一致该怎么处理?这提
醒我们不仅要考虑语言的标记共性,更要考虑单个语言中的标记个性。其次,
频率出现会受到语料库及语体、性别、语域等的影响。如有些语法形式在口语
中用得多,在书面语中用得少。最后,如果把频率看作唯一判定标准,那就改
变了标记的内涵,标记就失去了其存在的特殊意义。因为标记不再跟某特征所
包含的信息有关,而是跟出现频率有关。既然这样,为何不干脆说我们是在研
究频率呢?
Greenberg(1966:60)意识到“频率标准”的脆弱性,他指出频率显示
了特征之间的蕴涵关系,无标记项之所以频率高,是因为被有标记项所蕴涵。
将标记看作蕴涵共性关系而非频率高低关系丰富了标记理论。
显然,在布拉格学派的“简单-复杂”标准、乔姆斯基的习得“难易度”
标准面前,类型学派的“频率”标准更客观,也更容易被人直观感受。然而,
频率是统计学概念,既然是统计就会有样本选择的问题、误差的问题、主观判
定的问题;并且,跨语言的频率统计更为麻烦,因为不同语言中的语言特征能
否被等值处理还是一个需要仔细考量的问题,其次,频率统计也有一个合适度
的问题,在甲语言中,某语言现象属于显性特征,在乙语言中,某语言现象属
于隐性特征,面对这样的情况又该如何变通呢?
类型学家在绝对的二分对立的标记理论基础上,按照标记性强弱建立起了
相对的多分的连续统;并将两个或多个范畴联系起来,建立了标记关联模式(沈
家煊,1997a)。然而,类型学派的出发点仍然是“相对”的二元论。
类型学派对标记理论贡献突出,他们从寻找语言共性的角度出发,希望建
立具有蕴涵共性的某一语言特征的等级关系(Croft,1990)。
“有/无标记”不
再是孤立地分析某一语言特征,而是被纳入整个语言共性体系之中。
“有/无标
记”的对立被看作语言的共性特征,标记理论成为语言分析和调查的重要手段。
随着对不对称现象的深入研究和挖掘,人们逐渐意识到“有/无标记”的对立
或许是人类构建语言心理体系的重要特征。

2.2.4 语用学派的标记理论
在否定问题上,无标记否定是真值否定,有标记否定是非真值否定,具有
言外之意(Horn 1972,转引自席建国等,2002)。
格赖斯 1975 提出“合作原则”,即在交际过程中,人们有意无意的遵循着
某一原则,以求交际双方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交际任务。在会话分析中,存在
成对出现的话语邻接对,比如“提议-接受”。“接受提议”符合人们的心理预

18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标记理论研究

期,因此是无标记的,如(1);而“拒绝提议”不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因此
是有标记的,如(2)。标记的界定标准是由社会规范、具体使用场合、说话人
关系、话题等来确定。
(1) A:你在做什么?B:做作业。
(2) A:你在做什么?B:少管闲事。
Scotton(1983 转引自王铭玉,2004)提出一种解释语码选择变异的标记
模式。界定标记的标准是言语社团的规范。以我自己为例,我是河南人,在家
跟父母亲戚朋友当然说河南话,这对于谈话双方都是无标记行为,是自然的、
熟悉的、亲近的;但如果我跟父母亲戚朋友说普通话,这就是有标记行为,是
不自然的、陌生的、疏远的。Scotton 提出了一些准则来解释说话人的语码选
择。侯国金(2005)提出用话语的标记性来解释原意和随意言谈。
语用学派的标记理论主要依据“常态-非常态”来判定。符合人们心理预
期的,常规的就是无标记的;不符合人们心理预期的,非常规的,就是有标记
的。
以上各家从“简单/复杂、容易/难、蕴含共性及多维相关、常态/非常态”
等角度对标记理论进行了剖析和阐述。各家所提出的标记性判定标准跟频率密
切相关。Greenberg(1966:65-69)指出“频率是一直存在于语法范畴演变的
强有力因素,并有助于解释已经发现的共时平面上的语言类型”。

2.3 标记的判定标准
标记的判定标准概括起来为:结构标准、频率标准、认知标准。三种标准
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有交叉的。其中结构标准和频率标准可看作外在形式方
面的标准,认知标准可看作抽象意义方面的标准。

2.3.1 结构标准
Lyons(1977)将标记分为形式标记、语义标记、分布标记。三种判定标
准中,形式标记跟分布标记是相关的,跟语义标记在某些方面也是重合的。
Lyons 的标记判定标准说明标记理论是具有层次性的,标记性存在于音位、语
义、句法等领域中。Lyons(1977)发现在语义层次,标记还具有另外两个特
性,即极向性、名词化中和(转引自王立非,1994)。
结构标准适合于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对于形态变化较少的汉语来说,结构
标准的运用必须非常审慎。

19
第二章 标记理论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3.2 认知标准
Comrie(1986:85)指出标记跟“人及世界的属性或人们对世界的概念”
有关。也就是说,人的语言观念和外部世界共同影响标记性的形成。外部世界
的不对称自然也会体现在语言观念中。人类通过大脑对外部信息进行感知、处
理和加工,加工处理方式不同,观念就不同。相同的认知加工过程是语言存在
共性的基础和前提。在认知加工过程中,不同语言存在认知凸显、注意时间、
加工深度的不同,这是语言个性形成的必要条件(王铭玉,2004)。
Givón(1995:28)提出的标记判定标准包括结构复杂程度、频率分布、
认知复杂程度。他的前两条标准跟前人制定的标准有重合之处,优点在于将认
知加工过程纳入讨论范围中,说明标记不仅存在于音位、语义、句法中,而且
具有认知心理共性。这是因为,有标记项在认知上比无标记项更复杂,包括了
注意时间、集中程度及处理时间。标记现象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处理上的经济性
而产生的认知策略,是认知上要求的经济性和现实世界的复杂性相冲突而产生
的一种强烈的先天的偏向①。
Comrie 将认知归结为语言共性存在的基础;Givón 将认知归结为语言经济
性。这两种认知的涵义并不相同,前者是外在的认知方式,后者是内在的认知
加工。人类的外在认知方式应该基本相同,这是语言共性存在的基础;而不同
的认知加工形成了各语言独特的语言个性。
因此,尽管类型学以寻找语言共性为出发点,但最终探究的应该是各语言
对不同概念的编码方式。标记性的判定标准应该是以语言共性为参照,而得出
的语言个性。

2.3.3 频率标准
Croft(1990:150)也指出,语言单位的不对称是由于交际时的经济性动
因引起的形式上的改变。经济性动因指根据出现频率高低决定语言符号的复杂
程度,即出现频率低的、有标记的语言结构表达形式要比出现频率高的、无标
记的语言结构形式语素多、形式复杂。张凤(1999)也认为经济原则和认知突
出性是造成标记现象的主要动因。
Croft(1990)根据 Greenberg(1966)的 13 条标准重新归纳整理出了 5
条标准。包括语法结构方面、屈折变化方面、分布范围方面、频率高低方面、
中和语境方面。上述 5 条标准主要从形态变化、分布范围、频率高低等角度来
阐释标记判定标准。跟之前的标准相比,操作性更强,适用范围更广,同时将


这种强烈的先天偏向还得到了生物学和医学研究方面的支持。

20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标记理论研究

跨语言共性纳入讨论范围中。
沈家煊(1997a)参照传统的标记理论以及 Greenberg(1966)和 Croft
(1990)为跨语言比较而设定的标准归纳为组合标准、聚合标准、分布标准、
频率标准、意义标准、历时标准。沈家煊的标记判定标准的进步之处在于将历
时平面的语言现象纳入讨论范围内。共时平面上的对立与不对称现象跟语言演
变和发展的不平衡性有关,共时平面的不对称现象跟历时平面“有/无标记”
发展演变不平衡有关。语言中的共时平面的不对称现象成因复杂,必须与历时
平面的演变互相参证。

综上所述,频率标准不仅跟形式标准有关,还跟认知标准有密切联系。语
言是客观世界在人头脑中的主观显现。客观世界中事物的出现频率也会影响语
言中的出现频率。在“水-矿泉水”、“桌子-家具”、“医生-护士”中,前者的
语篇出现频率高于后者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高,人们更熟
悉。现在时比过去时用得更多,因为人们总活在当下,谈论现在比较容易,而
谈论过去比较困难。积极意义形容词比消极意义的出现频率高,肯定形式比否
定形式出现频率高,因为人们在主观上更乐于接受正面的信息,而排斥负面影
响。单数比复数用得多,因为单数更容易确定,而复数比较难确定。在儿童习
得语言过程中,高频率的语言特征,意味着习得过程容易;低频率的语言特征,
意味着习得过程困难。Givón(1991)指出由于主动句比被动句出现频率更高,
儿童习得主动句早于、易于习得被动句。
尽管 Greenberg(1966:65)指出“在语法及词汇研究中,使用频率是最
主要的,他甚至还指出使用频率高特征的为‘无标记’,使用频率低的为‘有
标记’”。Croft(2003:102)甚至指出“更一般的理论概念是经济性和象似性
动因,而不是类型学的标记性”。
使用频率作为一个相对客观的判定标准自有它的优越性,那就是将“简单
-复杂”、“容易-困难”、“常态-非常态”及“多维相关”等因素结合起来,同
时频率也跟认知心理加工有密切关系。但另一方面,再客观的研究工具也避免
不了人为因素,比如数据库、语料等因素都会影响使用频率,也进而会影响标
记的判定。
语言学研究中,始终存在着语言表现和语言能力的区分。使用频率是语言
表现的属性,而不是语言结构或语言能力的属性。使用频率是外在的数据,仅
能反映部分情况,语言的深层结构或语言能力才是最接近核心真相的部分。我
们不能仅仅凭借外在的数据就主观判断内在的核心规律。接下来的研究工作仍

21
第二章 标记理论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然需要结合人的认知心理及语言使用习惯,进一步探究人的语言能力。
考虑到大脑作为语言的核心处理器如何工作仍待解答,我们认为先尝试以
频率为主要标准,其他标准作为次要标准来进行我们的研究。将多标准归并为
单标准,并不意味着倒退,而是为了从更统一的角度解释、分析语言中的不对
称现象。同时,也有必要引入类型学的研究视野,针对一种语言的标记性判定
必须跟其他语言的标记性判定以及语言共性的标记性判定进行比较。

2.4 标记的特点
2.4.1 标记象似性
象似性可以被假定为标记性的动因。标记性是以形式和语义之间的象似性
为理据的。象似性动因指语言结构应尽可能一一对应认知概念(Haiman,1985、
胡壮麟,1996)。标记象似性指的是有标记的语言成分比其对应的无标记成分
表示额外的、不寻常的意义(王寅,1998)。
标记象似于认知程序的先后、语言习得和学习顺序的先后。人们在习得母
语或外语时,一般总是先习得无标记语言项,然后再习得相应的有标记项。
标记性象似于组词顺序。很多词语的顺序,实际上就是按“从无标记到有
标记”的顺序排列的,如“国家、手指、先后、从大到小、加减乘除”等,分
别表示了“从一般到特殊,从单数到复数,从明显到不明显,从近到远,从高
到低,从肯定到否定”等的区分。
标记象似性是对语言符号任意性的一个冲击,那就是语言符号不具有任意
性,而是约定俗成的结果。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因此,标记象似性
实际是对人类社会的主观临摹。标记象似性有助于挖掘语言个性,但对于语言
共性的发现仍有待进一步深入。

2.4.2 标记颠倒
一般来说,无标记项出现频率高,有标记项出现频率低,但有时也会发生
标记颠倒。即无标记项出现频率低,有标记项出现频率反而高。标记颠倒的发
生来自于语境的改变(张凤,1999:45、刘丹青,2000、郭锐,2001、陈勇,
2002)。标记颠倒是语言“求新求异”的先声。标记颠倒有临时性的和恒常性
的区别。临时性的标记颠倒属于偶一为之,恒常性的标记颠倒则得以在历时演
变中保存下来。
有无标记的对立会随着不同的特征组合而发生改变,这也称作“标记颠倒”
现象。如“男-女”是一对对立的组合,我们常说“女强人、女老板”,而没有

22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标记理论研究

“男强人、男老板”,在这里,
“男”是无标记的,
“女”是有标记的。但有时,
我们也会说“男保姆、男护士”,而不会刻意说“女保姆、女护士”,在这里,
“男”是有标记的,而“女”是无标记的(尹铁超、周滨,1992)。
又比如,“红-白”是一对对立的颜色词组合,在汉语中,“红”具有积极
色彩义,如“红榜、红字”等,
“白”具有消极色彩义,如“白脸、白军”,在
这里,“红”是无标记的,“白”是有标记的。而在英语中,“红”常常跟危险
事物联系在一起,
“白”则代表了“纯洁、公正”,在这里,
“红”是有标记的,
而“白”是无标记的。标记颠倒出现的原因有很多,跟语法特征的组合能力、
人们的使用习惯等均有关系。

2.4.3 标记转移
随着语言的发展,标记性会发生转移(唐承贤,2003)。共时平面的标记
性很难一成不变的进入历时平面。语言特征历时演变的快慢先后影响了共时平
面的不对称。
在我们看来,共时平面的标记转移跟认知语用有较大关系,属于随意为之;
历时平面的标记转移跟深层句法因素有关,属于刻意为之。共时平面的标记转
移是尚未固化的标记颠倒,属于语用需要。历时平面上的标记转移不同于共时
平面上的标记转移,而是有标记形式逐渐取代无标记形式的过程,属于语法结
构内部调整的需要。

2.4.4 标记同化
语言特征的标记性好像基因一样,会被复制到语言的各个层面。标记同化
是标记系列性的体现,代表成对或成组的“有/无标记”对立。如有标记的意
义或功能由有标记的形式来实现;有标记形式出现在有标记语篇中。也就是说
句子或篇章的“意义”和“形式”在标记性方面必须保持一致。在这一点上,
标记同化又可被看作是语言符号非任意性的一个体现。最好的例证来自于口语
语体和书面语语体的区别,非正式场合和正式场合的区别。有些语法或词汇只
能用于口语语体、非正式场合,而有些语法或词汇则只能用于书面语语体、正
式场合。如果有交叉,则一定是语言交际的需要或标记转移的前兆。
标记象似性和标记同化是常态的,标记颠倒和标记转移是非常态的。常态
的标记性反映的是一种规律;非常态的标记性反映的是例外。

23
第二章 标记理论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5 标记的层次性
索绪尔指出语言系统具有层次性和递归性,语音、词汇、语法各层面的语
言单位按照组合原则和聚合原则构成一个动态发展中的语言系统。标记作为观
察、分析、解剖语言的工具也遵循以上原则,标记不仅存在于语言单位的各个
层面,小到语音,大到句法语篇,还存在于社会语言学、第二语言教学研究中。
换句话,标记性的二元或多元对立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许菊,2004)。
一般来说,语言各个层面的标记性始终保持一致。从横向看,语音、词汇、
句法三个层面均存在有标记、无标记的对立关系。从纵向看,同一语言单位的
标记性始终保持一致。以形容词“大-小”为例,在视觉上有显著特征的“大”,
更容易被感知,是无标记项;“小”则不容易被感知,是有标记项。从词汇语
义学角度看,“大”的组合能力要强于“小”。从心理学角度看,“大”代表一
种积极向上的心理,“小”代表一种消极悲观的心理,人类更喜欢“积极的”、
“乐观的”信息。从心理加工机制的角度来说,出现频率高的、熟悉的、顺应
说话者偏好的加工时间短,出现频率低的、不熟悉的、违背说话者偏好的加工
时间长。这一有无标记的对立不仅得到形容词统计频率方面的支持;也得到儿
童习得母语先后顺序的支持(李向农、周国光、孔令达,1991、王立非,2002、
张国宪 2006b/c)。在进入词法、句法组合关系中,
“大”的组合能力强于“小”。
在差比句中,比较结果项为形容词时,
“大”的出现频率仍然高于“小”。有无
标记的二分对立仍然存在。这说明,有无标记性的对立是在人的认知加工过程
中就已经存在的。语言单位的标记性一旦确定,就会自动跟随其进入语义、句
法层面并进行自动处理。
语义的形成和确定存在于语言交际过程中,语言交际是线性的、不可逆转
的及具有时效性的。在某一时间点,语言的产生和理解必须存在先后、急缓、
轻重的区分,这在在词汇层面就产生了“简单概念-复杂概念”、“积极意义-
消极意义”、“能产-不能产”的对立,句子层面就产生了“新信息-旧信息”、
“图形-背景”、
“对比焦点-常规焦点”的区分。词汇和句法是逻辑层面的产物,
语用则是心理层面的产物。逻辑层必须受到心理层的约束,词汇和句法也必须
受到语用的约束。
语言标记性不仅受到认知心理加工的影响,还受文化视角的影响(Cooper
and Ross, 1975 转引自 Givón,1995:64-66)。人们总结出一些类型,比如
near<far、singular<plural、large<small、salient<nonsalient、visible
<invisible、positive<negative,并提出标记值的基础是感知突显性。在
另一些类型中,文化观念构成标记值的基础。比如成年人<年轻人、男性<女

24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标记理论研究

性、有生命<无生命、人类<非人类、占有者<被占有者等等。这些标记值是
人类语言共有的,只是不同语言社会有自己的偏好。
有/无标记的对立在语言的所有层次上都存在,有/无标记总是处于对立的
关系中。语音、语义、句法、语用四个层面的标记性是互相有联系的。语言特
征的标记性具有较强的同化能力,较低一级的语言特征会携带标记性进入较高
一级之内,这也使我们能通过简单的规则就生成无限多句子的重要原因之一。
标记性在语言各个层次均有体现的原因一方面是语言发展演化留下的痕迹,另
一方面也是语言发展演化的动力。一对或一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语言特征的
标记性总是处于竞争状态,只有通过标记性不断的同化和转移,语言才能保持
整体的和谐一致。

2.6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跟不对称现象密切相关的标记理论。首先,讨论了“标记”
和“标志”在使用中的误读。其次,分析了标记理论的嬗变。再次,介绍了标
记的判定标准,并从不同方面讨论了标记的成因及特点。最后,文章指出,标
记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各个层面的标记性具有内在联系。

25
第三章 不对称现象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不对称现象研究

语言是什么?这个问题最简单也最深奥,最容易回答也最难回答。只要是
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多多少少都能对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即使是专
业从事语言学研究的学者的研究结果也不能令所有人满意。从有语言学研究开
始,语言学跟哲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都有交集,
它的面貌若隐若现,它的本质无从得知。语言学作为一门年轻的科学经历了一
次又一次的革新和发展,每一次革新和发展都是基于从其他学科吸收了新理
论、新方法。
早期的语言学研究总是和哲学研究纠缠在一起,那时的研究者总将语言作
为一个工具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这种状况持续了很长时间,语言学研
究始终依附于哲学而存在。直到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才真正的将语言
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语言学才逐渐摆正自己的位置。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又艰难
的。跟语言学有关的交叉学科不仅包括哲学、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还包
括数学、物理学、化学。20 世纪,物理学是科学研究中的显学,与数学一同
构成了研究的范式。语言学也试图追随并遵从这一研究范式,美国结构主义语
言学层层切分的观点就来源于物理学中的“原子主义”的观点。生成语法受到
数学理论模型的影响,试图构造语言共性原则。配价语法则借用化学研究中的
配价理论。认知语言学则受到心理语言学、认知科学的影响,认为人的主观体
验、百科知识影响语言的发展。语言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语言测试研究受
到了心理学、教育学及统计学的双重影响。
各个学派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不同,所得结论也不相同,但
都在一定程度上对“语言是什么”进行了合理的解释。也就是说,语言学要解
“不对称①”是借自于其
决的问题从来就没改变,改变的只是研究方法及视野。
他学科中的一个概念,为了更好的研究语言中的不对称现象,我们决定重新梳
理不对称的性质,发掘语言中的不对称现象。

3.1 不对称的性质
3.1.1 自然科学中的不对称
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对称和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对称和不对称
广泛存在于物理学、数学、生物学及艺术(建筑、绘画、音乐、雕塑等)中。


对称的反面就是不对称,对称和不对称属于一体两面。以下我们以“不对称”统称之。

26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不对称现象研究

“对称(Symmetry)”往往意味着和谐、美和静止;
“不对称(Asymmetry)”意
味着缺乏秩序感、混乱和变化。人们往往追求对称,崇尚和谐,甚至对“美”、
“和谐”的追求超过了对“真”、“现实”的客观描述(齐沪扬,1990)。
威尔(2005)从数学及物理学的角度介绍了 5 种对称性的形式,包括双侧
对称性①(镜像对称、左右对称)、平移对称性(矩形)、旋转对称性(球体)、
装饰对称性(建筑等)和晶体对称性(雪花)。他指出对称性意味着不变性,
即物体在任何环境、任何条件下都保持原有状态。
然而,语言不具有“不变性”,语言中的对称性仅包括双侧对称性和平移
对称性。因此数理科学中的不对称范式不足以作为语言不对称研究的参考。

3.1.2 生物学中的不对称②
生物学意义上的左右不对称表现为不一致,即偏侧性或非常态。
人类的大脑也是不对称的,大脑的右侧控制着身体的左边,而大脑的左侧
则控制着身体的右边。人有左手,也有右手。然而左右手在功能上却是不对称
的。有关数据显示,大约有 97%的人为右利手。这是由于负责句法逻辑、语言
产生的布罗卡区与负责词汇语义、语言理解的韦尼克区通常位于脑部的优势半
脑(通常位于左侧)。除了手以外,以鼻子为中线将人体分成表面对称的左右
两部分,人在使用大部分器官时都存在偏侧性。我们在使用手、脚、耳朵、腿、
嘴巴、眼睛、以及两手相握、两臂交叠都存在偏侧性③。
物理学中的左右不对称实质为宇称不对称,生物学中的左右不对称实质为
不一致,生命的不对称性可能反映了宇宙自身的不对称性。组成成分的不对称,
决定了由它们所构造的结构的不对称(麦克马纳斯,2007)。从生命到宇宙的
“左右不对称”给予的一个启示是,语言是否也存在左右不对称④?我们该如


在物理学研究中,镜像对称(左右对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1957 年,吴健雄发表了“宇称是
不守恒的”这一观点,并且很快得到物理实验的支持。物理学意义上的左右不对称表现为“宇称不守恒”

并且不仅空间是不对称的,连时间也被科学家证明为不对称的。世界从本质上被证明了是不完美的、有
缺陷的。李政道(2000)指出,日常生活的不对称,可归结为外界环境的不对称,或初始条件的不对称,
即宇称不对称。对称性的破坏是事物不断发展进化,变得丰富多彩的原因。

本小节主要摘录自阿·热(1999)、克里斯.麦克马纳斯(2007)、罗泊特.郝茨(1990)中的观点,
旨在介绍不对称研究拥有的更广阔的研究背景。

大多数人的心脏长在左边,但医学研究者在实践中也发现了很多非正常的病例,如部位反转(心脏长
在了右边)、失语症(负责产出的语言机制受损)、失读症(负责理解的语言机制受损)、左右利手的
遗传性、左右脑的功能不同、偏瘫、中风等等偏侧性症状。由此,研究者怀疑偏侧性(左右不对称)很
可能起源于人类的基因中,在人类基因图谱中,左旋氨基酸是盘旋上升而不是左右、上下对称存在
的。左旋氨基酸几乎适用于我们这个星球上几乎所有的生命有机体。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基因的不对
称最终表现为人体左右的不对称。随左旋氨基酸被形成中的生命所吸纳,地球生命偏爱左旋的倾向亦
继续下去。

标记理论将语言特征“一分为二”,但独独忽略了“左右”的重要性。

27
第三章 不对称现象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何理解语言中的“左右不对称”呢?

3.1.3 逻辑学中的不对称
20 世纪自然科学建立的研究范式备受推崇。自然科学中的对称意味着理
想状态下的不变性。生物学中的对称意味着常态性/一致性。因此,语言学中
的不对称概念主要是来源于自然科学中的不对称概念。尽管语言学家力图以
科学范式来研究语言学,然而一旦接触到具体的语言不对称现象,人们似乎发
现自然科学和语言并无太多相通之处,自然科学也未能提供一个规范的操作方
法,因此我们只好转向逻辑学中的对称(金岳霖,1981:58)。
逻辑学中的对称 ①总是存在于一对或一组关系中,这种关系是可逆的、
互换的。逻辑学中的反对称(antisymmetry)②的意思就是违反对称原则,实
际上是扩大了科学研究中的对称性概念,这样一来,语言学中的很多不对称现
象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纳入这一研究范围。逻辑学中的“非对称③(asymmetry)”
表示“对称”出现的条件性。
“反对称”和“非对称”是既有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概念。比如“了解”,
我们可以说“我了解中国”,但绝对不能说“中国了解我”,原因在于受到主宾
换位影响后,动词“了解”强制性要求主语具有高生命度,因此该句子违反了
对称性原则,是反对称的。但在另一种情况下,“我了解爸爸”为真,则“爸
爸了解我”可能真,也可能假,两者关系是“非对称”的。因此,“反对称”
是在关系内部对 a、b 情况的判断;而“非对称”还牵涉到不同情况下,命题
真假的判断,是从关系外部对 a、b 情况的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将逻辑学的
对称、非对称和反对称运用到语言学时,需要特别谨慎。逻辑只关乎命题真假,
而语言还是一种心理现象。语言并不总是遵守逻辑规则,甚至允许不合逻辑。
在不对称研究中,人们很少区分“非对称”和“反对称④”,而是以“不对
称”统称二者,并且大部分的“不对称”研究其实是“非对称(关注命题的真
假)”研究,“反对称(形式的可逆、互换)”研究则着力甚少。这种倾向并不


对称意味着“a 和 b 两个元素,如果 a 和 b 有关系,则 b 也和 a 有关系,则这个关系是对称的,例如
朋友关系,a 是 b 的朋友,则 b 也是 a 的朋友”。

“如果 a 和 b 有关系,则 b 一定不和 a 有关,这个关系是反对称(antisymmetry)的,例如父子关系,
a 是 b 的父亲,则 b 一定不是 a 的父亲”。

假设 a、b 两事物关系为 R,
“当 aRb 真时,有时 bRa 是真的,有时 bRa 又是假的。在这种情形下,我
们就说关系 R 是非对称的(金岳霖,1981:58)
”。比如“批评”是非对称关系,有些情况下,a 批评 b,
b 也批评 a;但在另一些情况下,a 批评 b,b 却没有批评 a。
“对称”和“反对称”之间的包含关系,也
是非对称关系。

非对称包括了反对称。非对称包含真假两种情况,反对称只包含一种情况。以语序为例,非对称既
包含语序的可逆与不可逆两种情况。反对称只包含不可逆一种情况。

28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不对称现象研究

符合汉语“重语序,少形态变化”的特点。划清“非对称”和“反对称”界限
有助于更好地分析语言中的不对称现象。但为了行文方便,我们仍统称之“不
对称”,只在需要区分时进行明确说明。
自然科学、生物学及逻辑学都从各自角度对“对称”的定义及操作方法进
行了严格的规定,那么,语言学中的对称究竟指的是什么?语言中有无存在一
种类似于“左右不对称”的核心不对称?
在具体的讨论开始之前,必须阐明一个问题:语言是对称的还是不对称
的?语言中的对称现象占上风,还是不对称现象占上风?也即不对称是例外还
是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很多学者似乎认定语言应该是对称的,就像人有双手
双脚一样,对称代表了和谐、美、理性和逻辑。但当研究对象不断扩大后,就
像人体不仅有对称性还有偏侧性一样,语言也具有某种特殊的偏好,这种特殊
的偏好是语义、句法、语用合力的结果,同时这种偏好是语言演化发展的动力
所在。然而,我们也不能就此认定语言是不对称的。因为任何不对称的产生、
发展、固化及消失都是语言本身在更高一层次上追求对称及和谐的结果。“对
称-不对称-对称”是环环相扣的连锁反应,我们力图证明,除了人及客观环境
的因素外,语言本身也参与了这一反应。

3.2 不对称研究的主要观点
语言学中的不对称概念来自于对自然科学、生物学及逻辑学中不对称现象
的类比。不对称现象总是存在于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两种范畴中。
语言是概念的产物,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是语言的有形载体。任一方面的
既对立又依存的形式、功能、意义都有可能构成不对称现象。
研究者早已注意到汉语中的不对称现象。赵元任(1968)将韵律特征和语
法结构之间存在的不对称关系称之为“扭曲关系”,
“所谓扭曲关系,指的是那
种有时候是规则的、对称的,有时候是不规则的、不对称的。”此外,朱德熙
(1985)指出动词在主动句和被动句中的分布是不对称的。词类和句法成分之
间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一对多和多对一的参差关系(转引自沈家煊
1999b)。他们的出发点大多是“形式-意义”、“分布范围”等,真正自觉运用
理论手段研究不对称现象始自文炼(1990),后经沈家煊(1999a)、石毓智
(2001)、陆丙甫(1998/2009),很多学者才开始关注不对称现象的研究。

3.2.1 文炼的观点
文炼(1990)提出运用布拉格学派的标记论来解决语言中的不对称现象。

29
第三章 不对称现象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他指出标记论不仅适用于语音分析,同样适用于语义、语法分析。语义方面,
文炼先生指出汉语中的二项对立的形容词、多项对立的形容词、单音节动词在
句法组合中都存在对立和不对称的情况,并将语义的对立分为“有无对立”、
“全偏对立”、
“交错对立”、
“正负对立”等。文炼先生还特别指出某些不对称
现象是由语用“预设”造成的,而非语言单位本身的特点,因此不能作为描写
的依据。
文炼将语言中的不对称现象看作“一对多”、
“有对无”的二分对立,这实
际上是扩大了不对称的范围。必须指出的是对立的双方必须具有某种衍生关
系,如意义方面的、韵律方面的、组合搭配方面的。这种关系必须经过严格的
筛选和判断,否则任何两种语言现象都可以看作是不对称的。如果是这样,
“不
对称”就会失去它的意义,而成为二分法的代言人。

3.2.2 沈家煊的观点
沈家煊(1999a)谈到“凡是有一一对应关系的就是对称”,“凡不是一一
对应的关系就是不对称”。显然,“对应①”并非“对称”。“对应”扩大了不对
称的外延,使得研究者对研究对象不再进行严格的筛选和甄别。
沈家煊(1999a)对意义或功能上的对应谈得多,如相反相对词中的“上/
下、大/小、这/那”等的不对称;对形式上的对应谈得少,如“肯定否定”、
“主宾语序”的不对称。即使是从形式出发,立足点也主要在语用学上。
文炼(1990)、沈家煊(1999a)主要从语义、语用角度考虑汉语中的不对
称现象,并确立了不对称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法。这为后来研究者进行具体的、
微观的不对称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不足之处在于,过于重视语义、语用,
对汉语句法形式方面的不对称重视不够。这大约跟汉语缺乏形态变化的客观事
实有关。然而,缺乏不等于没有,缺乏不等于不重要。事实上,从语言发展、
演变的角度来看,语义、语用的变化最终都体现在句法形式方面的改变上。句
法形式方面的不对称代表了语言的核心不对称。
沈家煊(1999a)的操作方法可概括为:假定研究对象为具有 R 关系的 a、
b,试图建立以 a、b 为横轴,以词语搭配、句式选择为纵轴,以组合关系、
聚合关系、使用频率、分布范围、组合形态为考察特征的语义网络。
然而,语义本身就不具有平移对称性,相反相对词(形容词、方位词、介
词)在语义网络中的不对称是显而易见的。而“巴不得-恨不得、差不多-差一


对应既可指相同对应,也可指相反对应,甚至是相似对应;既可以是“多少”对应,也可以是“有无”
对应;既可指语言形式上的对应,也可指意义或功能上的对应。

30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不对称现象研究

点儿”,这些短语本身就是不对称的,短语后边跟肯定还是否定形式跟语言结
构本身没有太大关系,反映的是一种心理倾向。从语义角度入手,语言现象基
本都是不对称的,并且这些不对称跟语言的深层规律并无太大联系。
沈家煊(1999a)的操作方法和研究思路确实解决了汉语研究中的一些问
题,但后来的研究者将其“模式化”、
“公式化”了,但凡讲到对称,就要考察
词语搭配、句式选择、分布范围及使用频率,最后得到的只能是一个不对称的
语义网络。这样的研究只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而未能回答“为什么”。
即,语言中为什么会有不对称现象?语言不对称的动因是什么?
沈家煊(1999a/b)从语法化的角度对不对称现象进行了解释。语法化演
变中总的趋势是,形式和意义的演变通常是平行的,意义变得越虚灵,形式也
就变得越小越简单。但形式的演变和意义的演变之间也存在着不对称,具体说
有两条规律,一条是“形变滞后”,一条是“意义滞留”。这两条语法化规律正
是在共时平面上造成形义间两类扭曲关系的原因。然而这两条语法化规律或许
能对“实词虚化”、
“具体的构式”做出一定的解释。对于语序的突变、句法结
构的变异却无能为力。

3.2.3 石毓智的观点
石毓智(2001)运用“自然语言的肯定和否定公理”从量的角度讨论了动
词、形容词、名词的肯定否定不对称。将“不对称”跟“量”的大小结合起来,
指出结构的各个部分均有量的涵义,各个部分必须匹配才能保证语义和谐,否
则就会造成语义、句法的不成立。然而,石毓智(2001)并未定义“不对称”
这一概念,似乎“肯定/否定”天生就是不对称的。石文中的“不对称”的定
义过于泛化,似乎语言中的所有现象都能盖上“不对称”的帽子。跟沈家煊
(1999a)相同,石毓智也是从意义出发来探讨语言中的不对称现象。

3.2.4 陆丙甫的观点
陆丙甫(1998,2009)讨论了定语的语序左右不对称,归纳出了定语语序
的“可别度领先”原则和“距离靠近”原则。特别是“可别度”领先原则在语
序方面有较大的说服力。然而,陆丙甫(1998,2009)主要讨论的是围绕核心
名词的单侧不对称,而本研究重在分析围绕核心动词的双侧不对称。

3.3 不对称研究的主要内容
不对称是非对称因素引入对称世界的结果。世界和语言都是这么向前发展

31
第三章 不对称现象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如果将语言中的不对称现象看作是“布里丹的驴子①”选择的结果,那么
对称破缺的原因也只可能来自于共时平面的语言本身(语义、句法)、语言外
部(语用)、语言的标记性的影响(简单度、难度、使用频率等的倾向性选择),
以及历时平面语言发展的不平衡,如重新分析、叠加及强化等。

3.3.1 不对称研究的分类
文炼(1990)、沈家煊(1999a)、石毓智(2001)、陆丙甫(1998,2009)
先后确立的不对称研究对象及范式极具参考价值。在认真阅读前人研究资料的
基础上,按照语义、句法、语用三分的做法,不对称研究②大致也可分为三部
分:关于语义的不对称、关于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和关于语序的不对称。
语义是汉语语法研究的核心。语义的不对称表现在组合关系、聚合关系的
不对称上。这一方面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厚。语义的不对称功能学派涉及得多,
形式学派涉及得少。这是由于语义本身就是一个不对称的网格,研究者所做的
工作只是对潜存的网格进行标注,扩大人们对语义网格的认识。当我们将研究
视野从一种语言扩大到其他语言中时,可能会发现人类的语义具有核心共性。
语义不对称的研究和发现非常重要,可以丰富我们对语言的认识。语义不对称
的工作主要是“确认已知”,将我们头脑中潜存的东西显示出来。但,我们认
为语义的不对称已经陷入了“描写”的无底洞,除了不断编织扩大“语义网格”
以外,语义不对称较难提供其他有价值的东西。
在逻辑学中,肯定否定是对称的;在语言学中,肯定否定形式往往是不对
称的,主要表现为某一语言特征肯定否定的倾向性以及一对语言特征肯定否定
式出现了标记中和。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跟语用心理有较大关系。功能主义
学派将语用的不对称归结为篇章、语境和人的认知心理,形式主义学派对此较
少涉及。在本研究中,我们主要关注肯定否定不对称的形式变化,特别是否定
形式中语序的改变。我们试图将肯定否定不对称跟语序不对称结合起来,试图
从交叉不对称、多元不对称的角度,发现汉语句法深层结构的变化。
语序是汉语最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语序灵活也是汉语的特点之一。关于


14 世纪法国哲学家布里丹提出一个寓言性的假设,让一头驴子站在两堆同样大小的草堆的中间,试
问,在这种完全对称的情况下,驴子会吃哪堆草呢?一般把这种对称的选择的结果称为“对称破缺”。
“对称破缺”的产生是由内因和外因两种因素造成的:第一种是由于系统本身存在的某种非对称性导致
对称破缺。如驴子的某个眼睛是近视的,因此驴子最终转向了左边或者右边。第二种是由于系统所处环
境中某些条件的不对称引起对称破缺。如草堆的距离、大小略有差异,这些外在的不对称因素都有可能
导致对称的被打破。

不对称研究尚未形成体系。本文对不对称的分类主要是根据三个平面理论进行的大致划分,因此难
免有疏漏之处。

32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不对称现象研究

语序的讨论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线性语序上的单侧不对称,如定语、状语、
补语语序的不对称;一种是围绕动词的左右不对称,可看做是双侧不对称,如
状语补语不对称等。这两种不对称实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句法理念。前一种跟
现实认知心理有关,后一种跟深层句法结构关系更大。前一种的探讨成果已相
当丰富(陆丙甫,1998、潘国英,2011 等)。而后一种的探讨,不管是功能主
义还是形式主义,都比较薄弱。金立鑫、于秀金(2012)认为普通话属于一种
较为典型的 VO 和 OV 语序类型的混合语。这也提示我们,普通话很可能是围绕
核心动词表现出不对称特性的语言,不对称的动因来自于核心动词的弱势管辖
制约能力。
语序的不对称形式学派涉及得多,功能学派涉及得少。从形式学派观点来
看,不同的语序代表了各个组成部分不同的管辖制约关系;从功能学派观点来
看,不同的语序代表了不同的语言功能。形式学派对语序不对称现象持演变论,
认为正是句法自身的不对称特性导致了语序的变化;功能学派认为语序不对称
现象主要受到语义、语用功能的促发。
上述三部分并非界限分明,而是互有交叉。由于研究精力有限,本文不可
能面面俱到。在对上述三种不对称进行分析鉴别以后,本文的研究将主要集中
在语序不对称及肯定否定的不对称上。
我们认为功能学派和形式学派对不对称的讨论并非不可调和,甚至在某些
方面是互补的。因为事情的真相有可能是语序不对称确实促发了句法形式的演
变,演变的产物就是语义、语用功能的改变;另一方面,语义、语用功能的确
立又进一步稳固了新的句法形式。我们将语义剔除出去也主要基于这种考虑。

3.3.2 语义的不对称研究
语义本来就是不对称的。不管是某一语言单位的历时与共时进行比较,还
是两个语言单位组合关系、聚合关系的比较。在现实语言生活中,绝对对称的
语义是不存在的,除非“它”死了,停止演变、发展的对称的语义关系只存在
于“词典”里。关于语义不对称的研究很重要,但还不足以揭示语言的核心规
律。
以下我们按照组合关系的不对称、聚合关系的不对称及语篇语用的不对称
来归纳整理前人的不对称研究。在归纳整理的过程中,我们也有趣地发现,语
义的不对称研究并非涉及方方面面,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有选择的研究那些
有明确对立或互补关系的相反相对的方位词、形容词、动词等(谢文庆,1988)

这说明,语义的不对称研究属于按图索骥地对已知事实进行研究,而不是探求

33
第三章 不对称现象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未知。
语义的不对称研究主要是从组合关系、聚合关系的语义网络角度展开的。
组合关系的不对称指的是从词语搭配、句式选择等角度对具有某一关系的一对
或一组特征进行考察。聚合关系的不对称考察的是一对或一组特征在形式或意
义上的一对多、有对无的现象。如果说组合关系(词语搭配、句式选择)的不
对称是动态的,聚合关系(形式、意义)的不对称就是静态的,主要关注的是
“一种形式,数种意义”或者“一种意义,数种形式”的不对称现象。

3.3.2.1 方位词语义的不对称
方位词的不对称主要集中在相反相对词“上/下、内/外、前/后”等。如
张华(2002)从认知心理的角度,分析“上/下”意义和用法的对称与不对称
性。周统权(2003)从认知和功能角度阐明“上/下”的不对称首先源于其原
型的不对称,并在语义特征上表现出序列规律性;借助隐喻投射,
“上/下”从
其方位词用法向动词等其它用法延伸,从而引起了新的不对称。白丽芳(2006)
基于意向图式和认知理论,分析了不同性质的名词与“上/下”搭配时语义从
具体到抽象,从不完全对称到完全不对称的变化过程。杨子、王雪明(2009)
采取了“结合动名组合内部结构的分析,对动词义项及其特性进行探讨”的这
一新方法,讨论了整个“上/下”动词性组合,并考察了“上/下”的不对称性。
方位词的不对称研究开始主要关注方位词的词义、词性及词类搭配,后来
转向从认知心理角度探讨方位词的不对称的演变及成因。方位词不对称体现了
人的空间感知的不对称。

3.3.2.2 形容词语义的不对称
吕叔湘(1984b)指出“前”既可以指过去又可以指未来,
“后”则只能指
未来,不能指过去。陆俭明(1985)分析了“多、少”作定语的情况。沈家煊
(1994、1997b)指出褒义词和贬义词的词义存在不对称现象。否定褒义的“讲
理”隐含着贬义的“蛮横”,否定贬义的“蛮横”隐含的却是介于褒贬之间的
中性意思。
张国宪(1995)运用“标记理论”探讨了对立的反义词组在词语搭配、句
式选择、社会心理上的对立和不对称现象。张国宪(1996a/b、2004、2005a)
从词语搭配、韵律组配、组配图式的角度对形容词的不对称问题进行了细致的
探讨,并探究了其形成的语义、句法或语用动因。
形容词的不对称跟人的认知心理有很大关系,形容词本身存在“积极/消

34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不对称现象研究

极”、“褒义/贬义”的区分。形容词不对称代表了语言使用中的倾向性,跟认
知心理、文化因素关系密切。从组合关系、聚合关系及认知视角来看,必然是
有些形容词的能产性高;有些形容词的能产性低。汉语的形容词是重要的词类,
在重要的语法结构如结果补语、可能补语、差比句中都会出现,如果能结合语
法结构看形容词的不对称的话,一定会有更多更新的发现。

3.3.2.3 动词语义的不对称
丁志丛(2006)考察了动词“开/关”后面带体词性宾语的搭配能力的不
对称,并分析其原因是“开/关”作为强动作动词出现的时间悬殊引起的。崔
希亮(2009)从语义演变路径角度考察现代汉语“开心/关心”的不对称现象。
童小娥(2009)从位移事件类型的角度对补语“上来/下来”的对称与不
对称情况进行了分析。萧佩宜(2009)探讨汉语中两个趋向动词“上/下”的
语法化以及语义的演变,并尝试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来说明两者的语义不对称
性。李思旭、于辉荣(2012)探讨了“V上/V下”在表趋向义、结果义和时体
义三个阶段中所体现出的不对称现象,并进行了认知解释。
动词的不对称集中在具有相反相对语义关系的一对或一组词上。除了认知
心理视角以外,研究者还试图从语法化以及语义演变的角度来考察动词的不对
称情况。

3.3.2.4 指代词语义的不对称
徐丹(1988)指出,句法作用“这”比“那”大,句法限制“那”比“这”
多。崔应贤(1997)指出“这/那”的不对称表现在“这”的外延范围比“那”
大。徐默凡(2001)将指示代词“这/那”的研究成果归纳为四大部分,包括
历时演变、语法位置、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并着重讨论了语法意义的虚化和
语用意义的不对称性。沈家煊(1999a)从认知上探讨了“这/那”不对称的原
因。近指的“这”在心理上的可及性高于远指的“那”而成为语言中的无标记
项。曹秀玲(2000)从语篇角度考察了“这/那”的不对称。杨玉玲(2006)
分析了单个“这/那”的篇章用法及其不对称现象,并从认知语言学的可及性
的角度对这种不对称性进行了解释。杨玉玲(2007)描写并分析了“这么/那
么”的篇章用法及其不对称现象。张薇(2012)指出沈荡话指示代词的指示域
和指示功能是不对称的,其认知模式也跟普通话的指示代词的认知模式有所差
异。
指代词的不对称研究主要集中在“这/那”的语义、句法、语篇上的不对

35
第三章 不对称现象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称。对“这/那”的纵向深入挖掘加深了我们的认识,但是还需要通过横向比
较才能更好的理解指代词的不对称。特别是在特定句法结构中的指代词的不对
称,如感叹句、比较句中的“这么/那么”,方式短语中的“这样/那样”等。

3.3.2.5 形式和意义的不对称
形式和意义的不对称既包括一对或一组语法结构共时平面的形义的不对
称;也包括某一语言单位历时演化的不对称,还包括形义功能的不对称。
彭玉海(2007)指出形式和意义的对称形成初始句法结构功能,形式和意
义的不对称形成派生句法结构功能。表达同一意义的也可以是不同的结构形
式。俄语中就存在逻辑主体与形式主语的不对称,造成了形式与意义的不对称
性(杜桂枝,2011)。
语句结构的特点在于逻辑-语义层次、逻辑-交际层次和结构-句法层次三
个层次的交织和相互渗透。句子三个层次之间有深层次上的类同与平行,但这
不是绝对的,语言的普遍不对称规律破坏了句法与语义层、交际层的对称关系,
因而这种不对称其实是一种“功能关系”。
形义不对称的范围很大,因此必须谨慎选择研究对象,否则研究不能得出
具有普遍性的语言规律。形义不对称的研究可分为共时平面的不对称、历时平
面的不对称及形义功能的不对称三个方面。
一、共时平面的不对称
共时平面的不对称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语法结构的不对称。陆俭明(1990)指出,受形容词的影响,“VA
了”结构呈现的语法意义也不同。有的形容词只表示结果的实现或结果的偏差,
而有的形容词的语法意义则难以确定。张国宪(2002)指出差比句式两种构式
间变换存在单向蕴含关系。延俊荣(2005)分析了“给/V给”在句式选择、动
宾搭配等方面的不对称。姜红(2009)从对量词选择、受副词修饰、自身配价
和在“VP的N”结构中的体现等角度,分析了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差异和不
对称。周清艳(2009)从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对称/不对称的角度,考察“V
个N”结构内部存在的不对称现象。
(二)词义、词性及词类范畴的不对称。沈家煊、王冬梅(2000)指出“N
的V”构式存在两种“不对称”。一种是“主体/宾体”的不对称。另一种是“部
分/整体”的不对称。宋德生(2005)指出语言不对称现象包括了语音不对称、
语义不对称、空缺性不对称、结构性不对称以及语法性不对称,指出语言不对
称现象显示的是范畴不对称,主要是由于范畴内部成员的认知等级差别所造成

36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不对称现象研究

的。宋文辉、张树芹(2006)考察了汉语名词词义关系和逻辑关系不对称现象
的类型及内在原因。俞理明(2006)运用标记论以及语义分析方法分析汉语构
词的不对称现象及成因。王晶(2008)讨论实词在句法功能上的不对称问题以
及这种不对称的形成机制和深层动因。洪爽(2009)考察了VP的转指的对称与
不对称现象,指出原因在于具有不同题元角色的NP在充当宾语时能力的大小。
税昌锡、练友容(2010)考察了名名组合的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指出主要受
到名词表示的概念、所属的范畴层次以及范畴与范畴之间的关联度的影响,它
们的不对称性显示了其跟现实世界的不对称性。沈家煊(2009,2010)
、完权,
沈家煊(2010)详细讨论了语言中大量存在名词、动词功能上的不对称。这种
不对称是由于概念上的事物和动作的不对称所造成的,是人类语言的共性。
一种危险的研究观点是认为共时平面的所有语言现象都构成不对称现象,
但必须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不对称现象都能构成不对称研究的主体。有的不
对称现象关乎语言的本质规律,有的不对称现象仅仅是一种巧合的现象。
二、历时平面的不对称
共时平面的不对称是由历时平面的演化造成的。历时平面的形义不对称主
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形式意义错位,或形义扭曲。张国宪(2005b、2011)指出动补短
语中存在句法形式与语义、句法结构与概念结构相悖,即“形义扭曲构造”。
比如“他喝醉了酒”,句法上“喝醉”相关,是直接成分关系;但语义上“醉”
与动作“喝”属于间接相关,与动作的施动者“他”直接相关,造成句法与语
义的扭曲。“形变滞后”正是语言发展和演变的结果(张国宪,2006a)。吴为
善,李文浩(2007)从共时、历时两个角度考察汉语中的“动叠+补”结构,
并指出形式和意义的演变存在着不对称,其演变规律为“形变滞后”和“意义
滞留”。
(二)形义发展不平衡。刘丹青(1997)从类型学的角度出发,推断“叔
伯称谓分长幼”而“姑姨称谓不分长幼”这种不对称现象早已形成,所以造就
了绝大部分藏缅语系语言在这一点上的高度一致。吴福祥(2005)指出结构式
“叫/教/让”句和被字句都表被动,但二者在句法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称,表
被动的“叫/教/让”句中常常要出现施事,但被字句则可以不出现,造成这种
不对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历时演变过程的不均衡。方欣欣(2005)指出在语言
接触过程中,词语借用存在词义借用的不对称现象,包括借词义的扩大、缩小
或转移。王国珍(2010)从认知角度分析“吃/食/饮”的历时替换及不平衡性。
历时平面的不对称说明,形式和意义作为语法的两根主线,发展是不均衡

37
第三章 不对称现象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的。意义作为沟通中的首要因素,它的演化和发展总是快于形式。
三、形义功能的不对称
同一形式、意义在不同场合下会有不同的语用功能。比如,刘兴兵(2009)
指出医患互动下的目的关系与角色、权势关系不对称。陈海庆、李慧祯(2011)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从话语分析的角度探讨了医患会话中的不对称的权势关
系。张晶、孙秀丽(2007)从信息非对称的角度,分析并探讨了礼貌原则的差
异及产生的内在原因以及可行性的礼貌方式、沟通策略。
以上研究说明,研究者并不满足于只从组合关系、聚合关系等角度描写、
梳理语义网格。他们还试图从共时历时角度以及语法化的视角、认知语言学的
视角、类型学的视角对语言中的形义扭曲现象进行解释,这给深入研究不对称
现象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方法。
综上所述,语义的不对称研究范围广,讨论的内容也很多,取得的成果也
很丰硕。但,语义不对称在选取研究内容时过于随意,并无一定的标准。从语
义不对称的视角来看语言现象的不对称,得到的一定是一个不对称的语义网
格。并且,语义不对称在解释语言习得、语言能力①形成方面乏力,也不能很
好的说明语义、句法和语用的互动。
如果可以用语义不对称去概括、归纳、总结任何一种语言现象,那只能说
明我们还没有掌握事物的本质及核心。语义不对称属于表层的不对称,语义不
对称的研究确实揭示了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但它不能告诉我们关于语言的核
心规律。

3.3.3 肯定否定的不对称研究
从形式逻辑上讲,肯定和否定是完全对称的一组概念,肯定的反面是否定,
否定的反面是肯定(齐沪扬 丁婵婵,2006)。从语言学来看,肯定和否定不是
完全对称的。逻辑学中谈的是同一命题肯定或否定形式的对称与否,而在语言
学中指的是一个句法结构肯定否定式的倾向性,或肯定形式占优势,或否定形
式占优势;或者某一形式的肯定否定式发生了标记中和,意义趋于相近或相同。

3.3.3.1 词类的肯定否定不对称研究
词类的肯定否定不对称研究主要集中在形容词上,这是由形容词表量的特
性决定的。


生成语法对语言能力的定义为普遍语法;二语习得对语言能力的定义为语言习得机制;语言测试对
语言能力的定义为运用语言的能力;本研究对语言能力的补益在于“心智了解特定编码方式”的一种
能力,其中“心智”指的是正常人类的认知能力,“特定编码方式”指的是语言个性。

38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不对称现象研究

许德楠(1982)指出形容词的肯定式和否定式在派生顺序、形式意义等方
面存在不对称现象。石毓智(1991)从形容词的数量特征的角度讨论形容词的
肯定否定的用法。石毓智(2001)用数量特征统一解释了词语、句法结构和语
义上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即用“定量/非定量”的概念解释肯定
和否定的使用,用离散和连续的概念解释“不/没”的分工。朱楚宏(2004)
考察“望其项背”在肯定、否定形式中的不对称的用法。

3.3.3.2 结构的肯定否定不对称研究
结构的肯定否定不对称研究主要有两方面。
(一)动补结构(可能补语)肯定否定式的不对称。比如,汪国胜(1998)
从普通话和方言比较的角度,考察了“V 得”和“V 不得”的不对称,指出这
种不平行和不对称跟语言演变有关。吴福祥(2002,2003)指出方言中存在能
性述补结构形式上的不对称(连接词“得/不”以及两式中宾语的位置均不平
行),并分析了不对称的成因跟“肯定、否定”的互相类推有关。胡清国(2003)
讨论了述补结构在使用频率、结构形式、语法意义上存在的肯定、否定不对称
现象及成因。
(二)特殊结构肯定否定倾向性及标记中和研究。比如,刘雪芹(2003)
指出“一 V/V”句倾向用于肯定式,还未发现用于否定式中,语法分布呈现不
对称。江蓝生(2008)从概念叠加和构式整合的角度对肯定否定不对称做出解
释。陈艳芳(2011)从语用和认知心理角度探讨了感叹句结构中的肯定和否定
的不对称现象。
石毓智(2004)探讨了汉语普通话的完成体表达的肯定、否定的不对称情
况,并从语法化和认知角度进行分析。郭锐(2006)运用衍推来解释汉语中跟
否定有关的不对称现象。萧素英(2007)指出蒙古语陈述句中存在肯定、否定
不对称现象,否定式比肯定式变化更快,否定词的竞争影响了时间语法系统。
对称性与经济性原则要求原为互补的两组否定词进行竞争,结果引发了连锁反
应,改变了蒙古语的时间语法标记系统。
肯定否定是语言的一对相互对立又彼此依存的范畴。没有肯定就没有否
定,没有否定也就无从谈起什么是肯定。肯定提供信息,否定则是对信息进行
甄别、确认、鉴定。在汉语中,从线性语序上看,肯定形式可以无限向右扩展;
否定形式则很难。汉语中的重要语法范畴如时体标记“了、着、过”,动补结
构(结果补语、趋向补语、可能补语、数量补语等)在肯定形式中或许存在一
定的规律性。但,一旦进入否定式中,这些规律性都被打破并重新书写。对于

39
第三章 不对称现象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缺乏形态标记的汉语来说,肯定否定的不对称是权宜之计也是一种妥协。汉语
句法的发展演变跟汉语否定标记系统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石毓智、李讷,2000)
语言中大量存在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这种不对称跟人的认知语用心理
有关,显示了人类语言心理中固有的一种倾向性。认知心理上的“乐观假说”、
“积极暗示”等都会影响肯定否定的倾向性。我们确信肯定否定不对称会帮我
们打开一扇了解语言本质规律的大门。

3.3.4 语序的不对称研究
语义不对称、肯定否定不对称的研究者多数具有功能学派背景。语序不对
称的研究者则既有来自于功能主义阵营的,也有来自于形式主义阵营的。在语
序不对称研究的一些核心问题上,两派都发表过一些重要的观点。然而,两者
的出发点并不同,以至于不仔细考察会误以为他们讨论的是不同的问题。形式
主义学者重在考察句子中各语言成分在线性语序上的管辖制约关系,如 kayne
(1994)等。功能主义学者重在考察现实语序的形成机制和产生的语用动因,
如陆丙甫(2004、2005a/b、2010、2011)等。
不管是功能主义学派还是形式主义学派,必须明确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语
序”是什么?“语序不对称”是什么?语序指的是语言各个单位的自左向右的
线性排列组合。从类型学的角度出发,SVO 语言和 SOV 语言存在一系列倾向性
的对立(金立鑫, 2011)。
“语序不对称”是对线性语序的可逆性/不可逆性的
研究。
以“主宾不对称”为例,我们有时候说“我吃饭了”,有时候说“饭我吃
了”。两个句子的组成成分完全相同,变化的只有语序,变化前后的两个句子
在语义、语用上有细微的差别。形式主义学派的解释是语序变动的原因是宾语
句法等级地位的提升。变化前主语统治管辖宾语,变化后宾语句法等级地位提
升,在线性语序上也发生了改变。形式学派关于语序不对称的观点是“统治-
被统治”、“管辖-被管辖”的句法关系的改变。功能主义学派的解释是语序变
动的原因是出于话题、语用等方面的考虑。功能主义学派关于语序不对称的观
点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对称与不对称”?形式学派的研究导向是内向的,
从句法自身找原因;功能学派的研究导向是外向的,从语义语用找原因。
功能主义学派过多地将语言的生成归结为认知心理的作用。事实上,这多
半有点唯心,将这一观点进行终极推导得到的就是“只有人们感知到的才是存
在的,人们感知不到的就是不存在的”。即使语言是主观概念的自然显现,这
一观点也未免过于狭隘了。形式主义学派过多地将语言的生成归结为天赋的内

40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不对称现象研究

在语法,认为人脑存有一套句法原则和参数,人类习得语言的过程就是给参数
赋值的过程。天赋语言能力假说虽然在解释幼儿习得语言时没有破绽,然而,
一旦接触到实际的语言,研究者常常会发现内在的句法原则和参数可能并不存
在,因为句法推导过程常常自相矛盾。如果语言的生成和理解确实有一套规律
的话,它应该是明晰的、易于理解的,它不会繁琐到连专门从事语言研究的语
法学家也说不清楚的地步。在我们看来,功能主义学派和形式主义学派遭遇的
困境是必然的。要想探究语言的本质应该回归于语言本身,而不是从语言外部
找答案,不管是客观现实环境还是人类心智。
然而,这两种导向并不矛盾。句法形式的改变会引起语义语用的改变,而
语言外部的改变会诱发语言内部的改变。研究汉语语序①的文章很多,但从“不
对称”这一角度讨论的并不多。语序研究的梳理、分类、描写工作固然重要,
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好的视角。从这一点来看,“不对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
很好的视角。因为既然是不对称,就有一个“谁主谁次、谁先谁后、谁为基准、
谁为附属”的问题,就会有一个“语序标记性”的问题,就会有一个“基本式、
派生式”的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判断并区分清楚基本式和派生式发生了
哪些变化?语序变化的动因和机制是什么?
“不对称”恰恰给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视角。语序为什么是自左向右地排
列?语序变换时的移位方向是任意的吗?既可以向左向前移,又可以向右向后
移吗?语序的变动是任意的吗?如果不是任意的,那么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
语序变动这么频繁多样,人类是如何快速掌握这些不同的语义语用功能的呢?
我们相信,对于“语序不对称”的探讨会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3.3.4.1 形式主义学派的语序不对称研究
语序不对称研究可以说是形式主义学派的立派之本。形式学派的语序不对
称研究主要是通过观察语言单位相互的依赖性(管辖统治关系)及线性语序,
得出普遍语法具有不对称的特征。Anna(2003:1)指出在生成语法中,
“不对
称”这一术语有不同意思。在某些情况下,它仅仅指的是两个语言单位,在类
别或配置(组合关系、聚合关系)之间的差异。在其他情况下,它是指语法操
作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差异,如主语和宾语,补语和非补语(主题和附属物)的
关系就是“统治和被统治、管辖与被管辖”的语法关系。不对称也被用来定义
组成节点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结构树,结构关系的 C 统制原则就具有非对称性。
Kayne(1994)提出句法反对称理论,指出语言单位在线性序列上的位置


现实语言中的语序既有句法语序,又有语用语序。本文主要讨论句法语序,不涉及语用语序。

41
第三章 不对称现象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前移意味着句法等级结构地位的提升。按照 Kayne 的观点,线性语序的自左向


右排列恰好映射了语法等级地位的由强到弱,线性语序中的各个语言单位总是
处于统治与被统治、管辖与被管辖的关系中,也就是说语序本来就是处于不对
称的关系当中的(胡建华,1999)。但是,语言总是处于发展变化当中的,出
于一种语言内在的追求平衡、和谐的动力,线性语序中的各个语言单位都会发
生移位,并且移动的方向只有一种,那就是向左向前移。
这种左前移的深层动因来自于对句法对称的自发的抗衡。Kayne 的句法反
对称的观点非常有趣,我们认为,他的观察准确的概括了大部分的语序不对称
现象,他的理论给语序不对称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那就是从句法内在的
“统治与被统治、管辖与被管辖、制约与反制约”来理解语序上的不对称。然
而,观点正确,不代表推论过程令人信服。事实上,Kayne 关于句法反对称的
推论过程令人费解。此处不再详细介绍。
Hawkins(2010)从动宾搭配的语义制约关系的角度提出的不对称观点更
令人难以接受。他指出如果动词和宾语都能互相管辖约束意义,则动宾是对称
的;否则就是不对称的。按照 Hawkins 的观点,语言中的动宾对称(互相制约、
互相约束)是多数的,而动宾不对称(惯用语等)是少数的。这一观点在动宾
语义粘合性这一问题上或许是有见地的,但我们却不能接受。
形式学派关于语序不对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主宾不对称研
究,二是语序合并方向的研究。这些研究都显示了较好的研究方向,但跟本文
所关注的不对称现象并不相同。
一、主宾不对称研究
形式学派关于语序不对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宾不对称这一问题上。如李
汝亚(2000)指出汉语中也存在着主宾不对称现象,只不过汉语中的主宾不对
称现象与英语中的不同,英语中的主宾不对称是一种句法现象,而汉语中的主
宾不对称则是一种指称上的语用倾向性。李汝亚(2003)指出汉语主题化过程
中产生的词汇主宾不对称现象不是纯句法现象,还涉及到语义等问题。
李亚非(2001)指出 Greenberg 注意到,主宾动语言的数量大致等于主动
宾和动主宾语言的总和。也就是说,宾语出现在动词两侧的几率是相等的。这
些语序的唯一相似之处是主语在宾语前面。由此引出两个问题:主语的句法位
置究竟在哪里?为什么主语必须在宾语之前?司富珍(2004)、陈满华(2009)
从不同角度考察了汉语中的主宾不对称现象。
二、语序合并方向
Kayne(1994)指出语序移动方向只有左前移这一种。但并不是所有的研

42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不对称现象研究

究者都赞成这一观点。熊仲儒(2002)认为自然语言中存在左向嫁接和右向嫁
接。宁春岩(2002)分析了合并方向和附加成分参与句法的时段和位置问题。
戴曼纯(2002、2003)详细论证了单一左向合并的优越性,主张“广义左
向合并”操作。李亚非(2007)指出,自然语言中(至少)存在两套决定动词
语序的机制,一是线性语序上的管辖制约关系;二是时间顺序原则。形式语法
强调管辖制约关系,功能语法强调时间顺序原则。
尽管研究者已经注意到语序不对称这一问题,但研究对象比较散乱,研究
方法也不具有系统性。Kayne 和 Hawkins 关于不对称的观点差别之大,研究对
象之不同提示我们,学界关于“不对称”这一问题尚未形成说服力,也未达成
共识。对于判定“不对称”现象也未有统一的标准。研究者总是按照自己的理
解,针对选定的现象进行不对称研究的。这种情况的优点是不对称研究还存在
很多值得讨论的问题,缺点是我们无法按照前人的研究按图索骥,必须开辟一
条新路。

3.3.4.2 功能主义学派的语序不对称研究
功能主义学派的语序研究包括了“跟动词有关的介词短语前置、后置语序;
跟动词有关的状语、补语语序;定语、状语、补语语序;跟否定有关的语序左
右不对称;对语序左右不对称进行的理论思考等”。
功能学派关于语序不对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功能角度对语言中存在的
语序问题进行解释。如主语和宾语在量词辖域上的不对称、词法“后缀多于前
缀和中缀”的不对称(转引自沈家煊,1991)以及前后两个并列小句之间推导
的不对称(沈家煊,2004)。
关于语序不对称的研究成果很丰硕,但只是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被列出来,
对语序不对称的形成机制和深层动因未做进一步的深入探究。汉语学界的相关
研究如下:
(一)跟动词有关的介词短语前置、后置语序的不对称。张国宪
(2001/2009/2010)讨论了双及物构式、处所短语在句法位置上存在的不对称
情况,并从识解方式、语篇视角进行了分析。
张赪(1997)指出“在L”与VP的位置受到语义影响、VP的构成情况、是
否带有其他句法成分等。然而,由于欠缺一个句法不对称的理论指引,因此张
文未能对引起两式对立的差异因素做进一步的分析,而仅仅止于描写。
史彩霞(2004)讨论了介词的添加与句子语序变化及影响。这篇文章揭示
了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语序变动后需要添加介词维持原有的句法语义关系。

43
第三章 不对称现象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但该文未对动因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二)跟动词有关的状语、补语语序不对称。徐建华、刘富华(1999)指
出“VA点儿”祈使句型中,V与A的语义关系直接影响到语序的变换。黄晓红
(2001)分析了“多”作状语和作结果补语在形式、意义和用法上的差异。黄
文从形式上分析了两式的区别,很有见地。然而,她未能进一步分析形式差异
背后的理据。也即两式的关系究竟是完全对立的、派生的还是互补的以及“多”
左前移的理据。
朱文文(2010)指出句位意义或语义关系的对立制约着形容词的状补语序
选择。然而,考察朱文的语料,我们发现状语位置的形容词形式比较简单,补
语位置的形容词形式比较复杂,不仅承担了状语的句位意义,同时还负责整句
的完句意义。形容词状补语序并非绝对的镜像对立,而是一定条件下的不对称。
胡云晚、于晓燕(2012)指出受到名词、动词及“很+名”结构作状语补语时
的语义类型的影响,
“很+名”结构作状语、补语时会呈现对称或不对称现象。
(三)定语、状语、补语语序不对称。徐建华、刘富华(1999)讨论了单
音形容词做定语的语序问题。温锁林、雒自清(2000)讨论了定语移位的类型、
范围、特点。然而,给我们的启发是必须区分语用语序和句法语序。陆丙甫
(2004)提出“距离-标记对应律”来解决语序左右不对称问题,即一个附加
语离核心越远,越需要添加表示它跟核心之间语义关系的显性标记。陆丙甫
(2005a/b)讨论了定语语序、指人名词组合的语序中可别度领先原理的运用。
郭中(2012)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汉语中多类状语共现时的语序自由度等级序
列,提炼出了多类状语共现时的“距离-难度-标记对应律”。潘国英(2011)
从句法、语义、语用和认知等视角考察方式状语各小类连用时的语序位置。然
而,这类语序并非围绕核心词的语序,跟我们的语序不对称的概念不同。
黄月圆(1996)指出名词的格位要求在动词短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制约
了汉语的语序。蔡瑱(2006)从受谓语动词V的强移动性、广义处所词的弱处
所性及优先语势序列的标记制约等角度考察了“下来/下去”类与处所宾语共
现时语序的不对称现象。
(四)跟否定有关的语序不对称研究。金玩廷(2000)探讨了现代汉语介
词结构和否定词之间的语序关系。熊学亮、刘东虹(2006)从类型学角度讨论
了否定语序的语言共性。
(五)对语序左右不对称进行的理论思考。张黎(2003)描写了各种汉语
的镜像表达结构,指出这种结构是以核心动词为界,动词前的成分是有意的,
动词后的成分是无意的。张文的观察很准确,镜像结构总是围绕动词开展的。

44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不对称现象研究

然而,从形式角度看,汉语的镜像表达结构并非严格的、绝对意义上的一一对
称的镜像结构,位置互换后,总要添加或删除一些成分才能使句子成立,句义
完整。也就是说,这些镜像结构实际上是不对称的,对称的破缺来自于语法结
构自身的需要。任鹰(2004)认为以动结式述语结构的主宾换位的存在证明汉
语语序的灵活多变,是缺乏足够的说服力的。陈永莉(2008)指出部分介词短
语、状语、补语跟动词位置关系存在一个较为特殊的历时演变过程。然而,语
序的变化究竟是因为补语的产生,还是语序自身左右不对称的调整呢?
姚振武(2008)指出在语义相同或相通的条件下,不同的语序可以有相同
的话语功能。然而,这种混用不别或兼容性是语序研究中的另一新论调。李永
(2011)指出汉语的标记系统都跟汉语语序中“介词结构左前移,核心动词在
线性序列上相对后移”有关。吴福祥(2012)指出汉语语序演变多为语序选择,
语序创新比较少见。语序创新不仅少见,而且很难发生,因为新的词汇容易流
行开来,语序却需要话语-语用因素的影响才能在语言中真正固定下来。这代
表了语序研究的一种新思考。
综上所述,在语序不对称研究中,形式主义负责理论思考部分;功能主义
负责案例分析部分。研究显示,汉语语序不对称跟动词有密切关系,跟汉语句
法演变发展有密切关系。然而,上述研究主要讨论了肯定式中的语序不对称,
对否定式中的语序不对称并没深入分析。本研究正是基于“弥补研究缺漏”的
角度开展的。

3.3.5 不对称的逻辑表达式
我们把不对称研究分为三类:语义不对称、肯定否定不对称及语序不对称。
首先,三分法主要是出于研究对象选择方面的考虑,三种分类边界并不明晰,
有交叉重叠的部分。这三种不对称研究并非匀质的,对不对称的定义和操作方
法都不尽相同。其次,三种不对称的划分并非出于经验判断,而是有一定的逻
辑基础。以下,我们将从不对称的逻辑表达式角度来对三种不对称进行阐述。
这是因为,逻辑表达式有助于我们认清一般不对称和核心不对称。
第一种,语义的对称/不对称。
假设有具有 R 关系的 a、b 两特征集合,
a={a1,a2,……aN},b={ b1,b2,……bN }
若有 a=b,则有 a1=b1,a2=b2,……aN=bN
其中“=”表示对称或对应。
显然,即使在“a=b”成立的情况下,a、b 的两特征集合也不可能是完全

45
第三章 不对称现象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一一对应的。因此,仅仅论述“词语搭配、句式选择”;“形式意义的一对多、
有对无”等,就以此证明特征 a、b 的不对称,难免会陷入循环论证的怪圈。
然而,语言学并非实证研究,而主要以解释为目的。语义中的种种不对称背后
往往隐藏着动因和理据。关于语义的不对称绝不能停留在描写的基础上,而应
该立足于认知语言学、类型学、语法化等理论对其进行充分的解释。
第二种,肯定否定的对称/不对称。
假设特征 a 的否定形式用-a 表示。
a={a1,a2,…aN}
-a={-a1,-a2,…-aN}
若有 a≥-a,则有{a1,a2,…aN}≥{-a1,-a2,…-aN}
其中“≥”表示使用频率的前后不对称。
标记理论指出使用频率是判定有无标记的重要标准之一,肯定或否定形式
出现频率不一的确反映了肯定否定式的一种倾向性。肯定常常被看作是无标记
的、常态的,否定则被看作是有标记的、非常态的。因此,肯定形式的出现频
率超过否定形式的出现频率是正常的,而否定形式出现频率超过肯定定形式出
现频率是反常的,说明发生了标记颠倒现象。不管正常或是反常,都有语言内
在的理据,都需要研究者予以重视。
第三种,语序的对称/不对称。
假设特征 a、b 的前后顺序为 ab,
若 ab 成立,则 ba 也成立,即 ab=ba。
其中“=”表示对称或对应。
跟前两种不对称相比,语序的不对称研究最少。这并非研究者不重视语序,
而是并未将语序的变换看作是一种不对称。语序 ab 成立,ba 不成立,是一种
不对称;语序 ab 成立,ba 从缺也是一种不对称。这两种不对称现象都反映了
语言的内在机制。
单一的不对称反映的语言各组成成分的关系比较简单,不涉及语言的内在
机制和深层动因;多元不对称反映的语言各组成成分的关系比较复杂,跟语言
的内在机制密切相关,能显示出语言何以如此的深层动因。本文在综合考察语
言不对称现象的基础上,选定以语言中的多元不对称为研究视角,考察语言中
的肯定否定不对称以及语序不对称现象,期待能对不对称现象做出新的解释。
自然科学、逻辑学中的对称性意味着“不变性”,即变换后的“不变性”。
语言学不存在严格的对称,因为语言中的形式或意义一经变换,就不可能保持
“不变”。因此,我们暂且假定语言学中的对称性意味着“一致性”,即具有某

46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不对称现象研究

一关系(语义、句法、语用)的一对或一组特征,如果能在词语搭配、句式选
择、使用频率、分布范围、组合形态等方面保持一致,如果能在肯定否定变换、
语序变换中保持一致,我们就可认为这一对或一组特征是对称的,否则就是不
对称的。显然,在语言学中,这样的“一致性”是不存在的,绝大多数语言现
象都是不对称的。那么,在众多的不对称现象中,有无一组“核心”不对称现
象,类似于自然科学中决定了宇宙及生命的形态的“左右”不对称那样,决定
了语言的基本形态。
不对称现象的归纳和整理仅仅描绘出语言本来应有的面貌,那么语言不对
称的核心或者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不对称现象的研究不应止步于现
象的梳理、观点的归纳,还要进一步探寻语言的终极不对称。就比如,自然科
学的不对称来自于宇称不对称,生物学的不对称来自于基因的不对称,逻辑学
的不对称来自于命题真伪的不对称。那么语言的核心不对称是哪种不对称呢?
本研究认为,语言的核心不对称应该跟语序的不对称有关。

3.4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讨论了不对称的性质以及不对称研究的主要观点和主要内容。语
言中的不对称现象跟自然科学、生物学、逻辑学中的不对称现象既有相同点,
又有不同点。以往的不对称研究视角单一,主要围绕单一不对称、单侧不对称
开展,主要从语义、语用不对称出发,较少从句法形式入手。本文从多元不对
称的角度出发探究肯定否定形式下的语序左右不对称。肯定否定属于语用层
面,语序属于句法层面。而汉语否定系统的建立跟句法演变有密切关系。肯定
否定及语序左右不对称属于多元不对称、双侧不对称,跟句法的生成机制关系
紧密,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47
第四章 汉语差比句中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汉语差比句中的不对称

4.1 引言
比较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手段之一,具有语言共性。马建忠(1935)将汉语
比较句按照语义关系分成“平比”、“极比”和“差比”。后人的研究基本是围
绕这一框架进行的(黎锦熙,1924、吕叔湘,1942、高名凯,1986、太田辰夫,
1987)。当代研究者比较重视比较范畴研究,各家在建立范畴时选用标准各有
侧重,因此所讨论的内涵及外延均有不一致的地方,讨论主要集中在差比句的
句法结构和语义描写方面,而较少从类型学角度进行论证(赵金铭,2001、刘
焱,2004b、许国萍,2007)。
差比句中存在大量不对称现象。前人论述主要集中在比较项“有/无”的
不对称,即比较前项和比较后项的隐现问题(马真,1986、邵敬敏,1990、刘
慧英,1992、包华莉,1993、史银岭 2003、程书秋,2004、刘焱,2004a/b、
曹逢甫,2005、许国萍,2007、谢白羽,2011b 等)。汉语差比句肯定否定形
式“一对多”的不对称,肯定形式为“比”字句,否定形式却存在“不比”句、
“没有”句等的对立(周小兵,1994、卢福波,1997、蒋静,2003、陈颖,2006、
王黎,2009)。差比句形容词比较结果项还存在“使用频率高低”的不对称,
即形容词比较结果项中积极意义出现频率高,而消极意义出现频率低的不对称
(相原茂,1992、史有为,1994、徐燕青,1997、张豫峰,1998、陈颖,2006)
等等。在差比句二语习得研究中,母语者和二语者在形容词比较结果项的选取
方面还存在“使用频率高低”的不对称(陈珺,周小兵 2005、王茂林,2005、
姜桂荣,2009、陈珺,2010 等)。前人的研究都是从不同角度对差比句中的不
对称现象进行的考察,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这些不对称现象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不对称现象的成因是否存在某种相
关?本研究试图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考察汉语差比句的语序类型,指出汉语差
比句特殊语序的形成主要受到了弱势比较标记和强势形容词比较结果项的影
响,由此产生了汉语差比句典型句式和非典型句式的区分,从而导致了汉语差
比句中的一系列不对称现象。

4.2 汉语差比句的类型学考察
语言类型学中差比句研究取得的共识性成果为 Greenberg(1963)和 Dryer
(1992),分别将差比句语序跟介词语序和基本语序进行类比。然而,他们得

48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汉语差比句中的不对称

出的研究成果跟汉语语言事实有出入(刘丹青,2002、吴福祥,2012)。
典型的差比句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比较前项、比较后项、比较标记和比
较结果项 ① 。差比句的比较义主要由比较标记和比较结果项来承担。Dryer
(1992)指出比较基准和比较结果项才是最重要的类型参项。
汉语差比句中的比较标记“比”并不表示“超过、大于”等比较义,它具
有介词兼动词性。汉语差比句主要由形容词比较结果项表比较。一般而言,形
容词表属性为无标记形式,表比较为有标记形式。而汉语的形容词的无标记形
式表比较,如“他高”;有标记形式既可表属性也可表比较,如“有点儿累/
他更高”。汉语形容词单独作谓语才可表比较这一初始条件决定了汉语差比句
的演变和发展。

4.2.1 汉语差比句的语序类型
赵金铭(2002b)、李蓝(2003)分别总结出了汉语差比句的语序类型,并
力图证明汉语差比句的语序类型符合语言共性。但事实上,汉语中的差比句语
序类型基本上涵盖了所有可能存在的差比句语序类型,还存在违反差比句语序
共性的语序类型。
按照数学中的排列组合原则,由 4 个类型参项可以得到 24 种潜在的差比
句语序类型。经过考察发现,只有 5 种语序具有现实可能性②,且这 5 种语序
基本覆盖了汉语差比句所有的语序类型③。
根据表 4-1 中的语序类型,我们可以简单归纳出差比句的基本语序规则:
(一)差比句总以比较前项开始。
(二)在差比句的线性序列中,比较前项的位置应始终在比较后项前边④。
(三)比较标记应始终在比较前项和比较后项之间。
这五种语序类型⑤基本覆盖了赵金铭、李蓝的汉语各方言语序的描写结果。
归纳得出的语序共性规则(一)、
(二)也得到了儿童母语习得研究的支持(李
向农、周国光、孔令达,1992),语序共性规则(三)则有待考察。语序共性
规则(三)跟刘丹青(2002a/b)的“联系项居中”原则不一致,
“联系项居中”
原则指的是“作为联系项的比较标记,应该位于形容词和比较基准(比较客体)”
之间。“联系项居中”原则失之过严,因为除了青海话,汉语差比句的其他语


学界术语不一,我们统称之为比较前项(比较主体)、比较后项(比较基准、比较客体)、比较标记、
比较结果项。

差比句语序的现实可能性指的是差比句语序差不多总是以比较前项开头。

5 种语序类型是从句法形式上归纳的,还不包括天台话的差比句语序类型。

在已经掌握的资料中,浙江天台话“小李是小王长”违反了这一规则。但要注意的是在这一句中的
比较标记并非典型的比较标记“比”,而是非典型的比较标记“是”。

F 型暂时未找到证据支持。

49
第四章 汉语差比句中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序类型均违反了这一原则;我们归纳的语序共性规则(三)失之过宽,因为它
仅仅指出了一个事实,而不是规律。

表 4-1:差比句语序类型
序号 可能的差比句语序类型 现实语言中的的差比句语序类型
A型 我 比 你 高 普通话
B型 我 比 高 你 厦门话
C型 我 高 比 你 汕头话 英语 越南语 泰语① 德语 印尼语

D型 我 高 你 比 闽南话
E型 我 你 比 高 青海话 缅甸语 日语 韩语 印度语 土耳其语
?F 型 我 你 高 比 *

如果严格按照“联系项居中”原则,就无法解释汉语差比句比较标记的位
置的特殊性;如果严格按照语序共性规则(三),汉语比较标记的作用似乎主
要是为了帮助缺少形态变化的汉语区分比较前项和比较后项的主次、前后、从
属问题,对于“比较义”的帮助不大。形态变化丰富的语言通过主格、宾格标
记表示比较前项、后项;形态变化不丰富的汉语则通过语序区分比较前项和比
较后项。因为有时比较前项、后项的确定并不按照出现先后位置区分,比如浙
江天台话差比句。
不仅如此,在我们调查的语言中,否定标记一般紧邻形容词比较结果项,
而不是比较标记。汉语普通话差比句中否定标记紧邻比较标记而非形容词比较
结果项。这说明,汉语差比句形容词比较结果项必须单独作谓语才能表比较这
一强制性句法条件导致汉语差比句弱势比较标记的形成。

4.2.2 影响汉语差比句语序的因素
赵金铭(2002b)、李蓝(2003)将汉语差比句复杂的语序面貌归结为“南
北地理上的类型推移”以及“自明清以来强势官话的影响和渗透”,指出差比
句语序的演变和发展主要受到语言接触的影响。语言接触属于外部动因,差比
句语序类型参项的互相制约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内部原因。史佩信等(2006)、
吴福祥(2010)从比较标记的角度探讨汉语差比句语序的特殊性,但比较标记
在语序类型参项中地位比较脆弱,还不足以成为影响语序类型的重要成因。


泰语中没有“没有句”“像字句”,且否定词在形容词前。

闽南话中比较标记为零标记形式。

50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汉语差比句中的不对称

从历时角度看,汉语各方言中的差比句语序形成更早,普通话的形成较晚。
表 4-1 显示,由南往北,形容词比较结果项句法位置逐步后移(B/C/D 型)。
形容词比较结果项和比较客体的线性距离逐步缩短,并且比较客体倾向于位于
比较结果项前(C/E 型)。
形容词作比较结果项具有语言共性。一般来说,单个形容词表属性,为无
标记形式,如“he is tall”;添加比较级的形容词表比较,为有标记形式,
“he is taller”。汉语属于强势形容词语言,形容词既可表属性又可表比较。
单个形容词的肯定形式或添加附属成分可表比较,如“他高/他更高”;添加附
属成分的形容词则表属性,如“他很高/他不高”。也就是说,其他语言差比句
的比较义由形容词比较级来实现,汉语差比句的比较义则需通过形容词零形式
或添加附属成分来实现。这样,从二语习得的标记迁移理论来看,汉语差比句
中的形容词比较结果项为有标记形式,习得难度较大。从句法结构来看,汉语
差比句语序必须为强势形容词作比较结果项做出句法补偿。汉语形容词的特殊
性决定了汉语差比句语序的多样性以及差比句中的一系列不对称现象。

表 4-2:汉英形容词“比较义”的形式
形容词 汉语 英语
零形式 比较 属性
添加附属成分 比较/属性 比较

关于汉语差比句语序,我们的一个大胆推想是:
(1)汉语差比句的比较义
主要由形容词比较结果项来承担,属于强势形容词比较结果项;
(2)形容词单
独作谓语才可表比较这一强制性句法条件导致否定标记附着于比较标记前;
(3)否定标记直接否定比较标记,而非比较结果项,属于宽域否定,导致了
绝对否定“没有”句的出现,也引起了相对否定“不比”句的歧义;
(4)汉语
差比句比较标记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区分比较项的主次、前后、从属问题;(5)
汉语普通话差比句语序的最终形成是汉语差比句为强势形容词做出的一种句
法补偿。我们将尝试在差比句系列研究中逐一论证所提出的观点①。

4.3 差比句语序规则的反例
然而,浙江天台话的差比句语序是一个反例。以“小王是小李长(高)” 为


跟类型学语言共性规则相比,汉语差比句语序不对称尤其特别。本小节先提出观点,在第四、五、
七章有具体论述。

51
第四章 汉语差比句中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例,比较结果项“(长)”的语义指向是“小李”。整句话的意思是“小李比小
王高”,恰恰跟汉语普通话的解释相反,也无法用其他方言或语言进行佐证(戴
昭铭,1999)。赵金铭(2002a)、李蓝(2003)、黄晓惠(1992)分别从语义指
向、比较标记、分句删并等角度对天台话中的差比句语序的成因进行解释,所
得结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我们认为与其研究如何将天台话差比句放入整个
汉语差比句比较体系中,不如承认天台话差比句的特殊性。承认天台话的特殊
性并不能动摇汉语差比句的规律。因为一个句法体系中必定既有典型的、核心
的句式,也存在非典型的、非核心的句式。
以下试图从差比句的句法形式的角度来探讨天台话差比句语序的成因,说
明天台话差比句属于汉语差比句的非典型语序,不足以动摇规律。

4.3.1 天台话差比句的句法表现
(1a)句为天台话句法形式,(1b)句为相应的普通话的句法形式。天台
话差比句语序“X+是+Y+A”常用于肯定句、疑问句的简单形式,如(1a、1a1、
1a2),在这一点上跟普通话语序一致,如(1b、1b1、1b2)。
(1) a.张三是李四大。a1.张三是李四大吗?a2.张三是不是李四
大?
b.李四比张三大。b1.李四比张三大吗?b2.李四比不比张三大?
天台话差比句语序“X+是+Y+A”不用于否定。如需否定,可对形容词进行
否定,如(2a)。而不能对比较标记“是”进行否定,如(2a1)、
(2a2)。这跟
汉语普通话差比句语序恰好相反,如(2b)。天台话差比句否定形式的否定标
记在比较结果项前,只表单纯否定,而汉语普通话差比句否定标记在比较标记
前,更像是语用否定。
(2) a.张三是李四不大。a1.*张三不是李四大。a2.*张三不是李四
更大。
b.*李四比张三不大。b1.李四不比张三大。b2.李四不比张三更大。
从类型学角度看,天台话差比句的否定形式更符合语言共性,英语、缅甸
语、韩语、土尔其语、印尼语、越南语、泰语、日语中否定标记都在比较结果
项前,而不是像汉语普通话那样位于比较标记前。
“X+是+Y+A”只用于肯定句简单形式,可添加副词表示程度。然而,该句
式对副词有选择。如“更”不可以,“还”就可以,如(3)。且形容词跟形式
上的比较主体(意义上的比较客体)距离更近、关系更密切。这一点,跟汉语
普通话有所不同。汉语普通话的程度副词前置于比较结果项前,“更”、“还”

52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汉语差比句中的不对称

可自由进入,甚至“更”比“还”更能承担比较功能,“还”常被视为表夸张
的语气副词。
(3) a.*我是你更大。b. *我更是你大。 c. *我是你还大。 d. 我
还是你大。
“X+是+Y+A”中不能添加数量补语或其他形式,但“我是你小三岁”、
“我
是你那么大”可以说,如(4)。
(4) a.我是你那么大。b. 我是你小三岁。 c. *我是你大一点儿。
d. *我是你大一些。e. *我是你大三岁。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天台话中存在用分句表比较的比较句,形式
跟普通话相同;
“是”是表比较的,但不是“比起”之意,和“比”是同义的。
这说明“格标记说”
(赵金铭,2002a)、
“删并说”
(黄晓惠,1992、李蓝,2003)
的分析存在一定偏颇之处。

4.3.2 天台话差比句的语义表现
“X+是+Y+A”中的形容词常选择积极意义的形容词。但并不是所有形容词
都能进入该句式,能进入该句式的有:“大、高、瘦、胖、好、漂亮、美丽”
等积极意义的形容词。选择积极意义形容词反映了交际的礼貌原则中的“表扬
准则”,即在说话时要尽量减少对他人的贬抑,尽可能增加对他人的褒扬。
“X+
是+Y+A”句法条件为:肯定形式,形容词多为积极意义形容词,如(5)。这说
明选择该句式多为语用方面的考虑。而汉语普通话中,比较结果项既可由积极
意义的形容词充当,又可由消极意义的形容词充当,其中积极意义形容词使用
频率高于消极意义形容词的使用频率,这一点是具有语言共性的。
(5) a.我是你长。b.我是你干净。c. 我是你小①。d. *我是你冷。
e. *我是你短。
“X+是+Y+A”中不仅可以比较事物,也可对动作行为进行比较,但都为肯
定形式。其中各构件位置遵循汉语普通话的移位规则。这说明天台话不可能是
跟汉语普通话及其他方言毫无联系的特殊语言现象,如(6)。
(6) a.我是你学习好。b. 我跑步是你跑得快。c. 我是你跑步跑得
快。d. 跑步我是你跑得快。e. 我是你跑得快。

4.3.3 天台话差比句的语用表现
从“X+是+Y+A”句式的使用条件看,该句式更多的是语用选择的结果。
“X+

根据调查,该句可以理解,但出现频率不高。

53
第四章 汉语差比句中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是+Y+A”常用于肯定句、简单句及多选用积极意义的形容词,其语义指向非常
明确即“贬X褒Y、抑X扬Y”。从语义表达上看,要求说话人对信息有准确的判
断。“我是你冷”不合适,因为“冷、热”是人体自我感知,说话人并不能代
替听话人进行感知及判断。
从类型学角度看,
“X+是+Y+A”违反了句法共性规则(一)
“参照主体位于
参照客体前”。但却严格遵守了句法共性规则(二)和句法共性规则(三)。这
提醒我们句法是一回事,语义、语用是另一回事。即使句式的句法语义跟普遍
规则相左,只要在语用中能找到存在的理由,也应该算是合理的。因此,我们
更多地认为天台话“X+是+Y+A”是语用选择的结果,它的表达重点在于“赞美
对方”。这一句式虚化程度不高,使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不能被看作
是汉语差比句句法共性的反例。
上述研究提醒我们汉语表达差比概念的句法形式异常丰富,普通话差比句
语序并非是源头、根本,而是汉语表达差比概念的诸多句式演变发展的一个结
果,一个符合汉语语言事实的最优选择。

4.4 差比句的典型句式和非典型句式
差比句内部各句式并非等值的,而是存在典型句式和非典型句式的区分
(赵金铭,2006)。
“比”字句为汉语普通话差比句的典型句式。因为它出现频
率高、地域广;“比”字句结构可自由扩展,虚化程度最高;比较结果项既可
以是形容词,又可以由动补短语、数量短语、情态动词、名词等来充当。它的
变化形式最多,涉及范围最广,从这一点上,我们有理由认为它是差比句的典
型句式,是无标记的。“有”字句、“没有”句、“不比”句等在出现频率、句
法结构、句法表现上均受到一定限制,属于差比句的非典型句式,是有标记的。

4.4.1 出现频率不一致

表4-3:差比句式出现频率对照表
语料来源 比字句 不比句 有字句 没有句 共计
王朔全集① 343(91.22%) 22(5.85%) 5(1.33%) 6(1.60%) 376

CCL语料库 1714(91.71%) 111(5.90%) 20(1.06%) 45(2.39%) 1880

陈珺 (2005) 27(90%) 3(10%) 0(0%) 0(0%) 30


在 CCL 语料库《王朔全集》中精确调查了包含“比/不比”、“有/没有”的差比句。

在 CCL 语料库中模糊调查了包含“比你、不比你、有你$6 那么、没有你$6 那么”的差比句。本次统
计属于倾向性统计,在精确性方面有欠缺。

54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汉语差比句中的不对称

典型句式的出现频率高,非典型句式的出现频率低。为此,我们调查了
CCL 语料库《王朔全集》、CCL 语料库中的“比/不比”句和“有/没有”句的出
现频率,并和陈珺、周小兵(2005)的数据进行对比。
调查都显示“比/不比”句的出现频率超过“有/没有”句;不管“比”字
句的否定格式为“不比”句还是“没有”句,比较句的肯定否定形式在出现频
率方面存在不对称。

4.4.2 结构扩展的不对称
从出现频率来看,差比句式的四种句式出现频率并不一致,“比”字句使
用频率最高,为无标记句式。而“没有句、不比句、有字句”出现频率依次降
低,为有标记句式。从结构是否扩展来看,无标记句式可以自由扩展,有标记
句式结构扩展受限。
以比较结果项为例,无标记句式中,比较结果项能够自由添加附属成分,
结构可以自由扩展;有标记句式中,比较结果项添加附属成分受限,结构不能
自由扩展。比较结果项的附属成分指的是前置副词“更、还”以及后置补语“一
点儿、三岁、(高)得多”等。如下:
(7) a.我比你大。a1.我不比你大。a2.我有你大。a3.我没有你大。
(8) a.我比你更大。a1.我不比你更大。a2.*我有你更大。a3.*我
没有你更大。
(9) a.我比你大一点儿。a1.我不比你大一点儿。a2.*我有你大一
点儿。a3.*我没有你大一点儿。
(10) a.我比你大三岁。a1.*我不比你大三岁。a2.*我有你大三岁。
a3.*我没有你大三岁。
由上述例句可知,“比”字句中比较结果项的结构扩展非常自由,比较结
果项可自由添加附属成分。“不比”句次之,“有/没有”句中比较结果项的结
构扩展严格受限,一般只能采用单个形容词做比较项。也就是说,“比/不比”
句显示差异,而“有/没有”句仅显示比较。“比/不比”句中在形容词量级序
列上,比较前项和比较后项的位置是相对的,因此属于相对比较;
“有/没有句”
在形容词量级序列上,比较后项的位置常常已经固定,比较前项相对于比较后
项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因此属于绝对比较。
差比句中助动词可出现在比较标记前或者比较结果项前,这在其他学者如
邵敬敏(1992)的研究中也得到印证,如下:


详见陈珺、周小兵(2005)。

55
第四章 汉语差比句中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1) a.我要比你早。a1.?我要不比你早。a2.*我要有你早。a3.*
我要没有你早。
(12) a.我比你要早。a1.?我不比你要早。a2.*我有你要早。a3.*
我没有你要早。
由上述例句可知,“比”字句可以在比较标记或形容词比较结果项前添加
能愿动词,表示意愿性比较。而其他三式在结构扩展方面均受到限制。

4.4.3 形容词义的不对称

表 4-4:差比句式对形容词的选择
形容词 “比”字句 “不比”句 “有”字句 “没有”句 共计
积极义 260(69.15%) 15(3.99%) 5(1.33%) 4(1.06%) 28(75.53%)
消极义 83(22.07%) 7(1.86%) 0(0%) 2(0.53%) 92(24.47%)

调查结果显示,差比句式倾向于选择积极义形容词,出现频率为 75.53%;
消极义形容词出现频率为 24.47%。不管肯定式还是否定式都表明,差比句式
对形容词比较结果项具有选择性,更倾向于积极义形容词。这一点跟相原茂
(1992)、史有为(1994)、刘苏乔(2002)、陈颖(2006)关于“没有”句式
中比较结果项的倾向积极义形容词的判定是一致的。
积极义和消极义的形容词本身就存在出现频率的不对称,当形容词充当差
比句比较结果项时,受到标记象似性的制约,形容词词义的不对称必然会引起
差比句式对形容词选择的不对称。

4.5“不比”句和“没有”句的对立
差比句肯定否定式存在交叉不对称。从形式上看,“比”字句的否定式是
“不比”句(刘月华,1983、周小兵,1994、徐燕青,1996、谢仁友,2006a/b、
王黎,2009);从意义上看,
“比”字句的否定形式常常由“没有”句来充当(杨
惠芬,1998、陈珺,周小兵 2005、姜桂荣 2009)。
“没有”句和“不比”句的语义是不同的(吕叔湘,1980、相原茂,1992)。
“没有”句是对“比”字句差比命题的否定,
“不比”句是对某种预期的否定,
是表达主观性的一种构式(吴福祥,2004)。“没有”句客观性高,而“不比”
句主观性高(蒋静,2003)。

56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汉语差比句中的不对称

4.5.1 相对比较和绝对比较
通过添加附属成分“更/还”和“一点儿/三岁”等,差比句式可表示量的
增加或减少。“不比”句可以表量化比较,而“没有”句则不表量化比较。量
化比较可看作是相对比较;非量化比较则是绝对比较。
(13) 她的笑,说实话,并不比哭更体面一些。她的刚柔相济,令人
啼笑皆非。
(14) 现在,虽然是奔五十的人了,我的精神气力并不比那个年轻小
伙子差多少。
(13)句中,形容词“体面”可以受程度副词“更”、数量补语“一些”
修饰;(14)句中,形容词“差”可以受数量补语“多少”修饰。
(13)句中,比较主体为“她的笑”,“比较客体”为“哭”,比较前项和
比较后项分别在形容词“体面”的量级序列中占据一定位置,比较结果是“她
的笑”在“体面”这一量级序列中的位置次于“哭”。余类同。
导致“不比”句歧义的重要原因是差比句否定带来的多重可能性以及形容
词量级的特殊性。
“没有”句显示的是一种封闭的、绝对的量级比较关系;
“不
比”句显示的是一种开放的、相对的量级比较关系。“没有”句显示的是一种
单向量级比较关系;“不比”句显示的是一种双向量级比较关系。
(15) 你二爷爷去世了,这儿也没有当年那么热闹了,没人来,只剩
下我一个孤老太太了,难为你还想着我。
(16) 你太让我失望了,看来你的心灵没有你的外表那么美,在我眼
里你丑了——还不如她。
(15)、(16)句中,形容词不能受程度副词、数量补语的修饰。“没有”
句属于绝对比较,比较前项“(现在)这儿(的热闹程度)”跟“当年那么热闹”
进行比较。也就是说“当年的热闹程度”为量级序列上的一个绝对值,
“(现在)
这儿(的热闹程度)”跟这个绝对值进行比较,因此,
“没有”句显示的是封闭
的、绝对的单向量级比较关系。“没有”句跟“比”字句相似的量级比较关系
是人们认为两式在意义上对称的重要原因。但我们的考察结论显示,从类型学
的角度出发,“没有”句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差比句,自然也就不能被看作是
“比”字句的相对应的否定式。尽管“不比”句存在歧义,但从形式上看,
“不
比”句为“比”字句相应的否定式。

4.5.2 比较基准隐现的不对称
比较基准是最重要的类型参项。“比/不比”句中,比较基准均不可省略。

57
第四章 汉语差比句中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但在“没有”句中,比较基准可以不出现,而整句仍表比较。(17a)、(18a)、
(19a)、(20a)中出现了比较基准,属于显性比较;(17b)、(18b)、(19b)、
(20b)中比较基准没出现,属于隐性比较。
(17) a.你太让我失望了,看来你的心灵没有你的外表那么美,在我
眼里你丑了——还不如她。
b.你的心灵没有那么美。
(18) a.要是一个人对你说你其实并没有你自己认为的那么非凡,其
实只是千千万万委琐的小人物的其中之一。
b.你其实并没有那么非凡。
(19) a.夏顺开:油海!有贝加尔湖那么大一个油海。初步深明储量
就相当于沙特、阿联酋。
b.有那么大一个油海。
(20) a.成熟的桃子有婴儿脸那么大,三三俩俩娇嫩地躲在匕首形桃
叶中。
b.成熟的桃子有那么大。
如果“没有”句中比较基准没有出现的话,“那么”不能随意省略。这是
因为,一方面“那么”具有指代功能,暗示比较基准在量级序列中的位置;另
一方面,“那么”阻断了动词“有”对形容词比较结果项的统治管辖效应,使
得“有”成为虚指的“领有”,而非实指的“领有”。
(21) a. “据说,从种种迹象看,我过去是一个很有些无情的匪徒”。
“你有那么精彩吗?我看不出来”。
b.你有(一个很有些无情的匪徒)那么精彩吗?
(22) a.“是个人就比你强一万倍。”
“我有那么坏么?叫你说的我一
无是处了?评价一个人总该一分为二”。
b.我有(是个人就比我强一万倍)那么坏么?
综上所述,“没有”句和“不比”句的对立牵涉到特殊的量级关系,因此
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不应该把“没有”句作为“比”字句的否定式来进行
教学。

4.6 本章小结
汉语差比句存在一系列违反语言类型学差比句语言共性的地方,比如汉语
差比句语序类型违反语言共性;汉语差比句否定标记位于比较标记前而非比较
结果项前;汉语差比句的比较义主要由形容词比较结果项充当;汉语形容词必

58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汉语差比句中的不对称

须单独作谓语表比较是汉语句法的强制性要求。
本章在详细考察汉语普通话和方言差比句语序类型的基础上,指出汉语差
比句语序类型基本涵盖了所有可能存在的差比句语序类型。由此得出的差比句
语序共性显示,汉语差比句的语言个性主要是由于汉语形容词比较结果项必须
单独作谓语才能表比较造成的。形容词比较结果项会影响差比句中的一系列的
不对称现象,包括肯定否定式的不对称和比较结果项添加附属成分的不对称。
然而,浙江天台话差比句违反了这一语言共性。针对前人有关天台话特点
的分析,我们从句法、语义、语用三方面分析了天台话差比句的特殊性,最后
得出,天台话属于汉语差比句中的边缘句式而非核心句式,天台话的存在并不
构成对差比句语序共性的颠覆。
汉语差比句式中存在典型句式和非典型句式之分。典型句式为“比”字句,
因为该句式在结构扩展、使用频率等方面存在较大的自由度;而其他句式则常
常受到限制。同时,
“比”字句的否定形式为“不比”句,而不是“没有”句。

59
第五章 差比句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差比句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

5.1 引言
“比”字句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一直是研究热点。许多学者注意到在形
式上肯定形式“比”字句和否定形式“不比”句是对称的,在意义和功能上则
是不对称的(相原茂,1992、徐燕青,1996、卢福波,1997、张和友,2002、
史银姈,2003、吴福样,2004、谢仁友,2006a、王黎,2009)。前人研究多从
差比句的语义出发,较少从句法形式着手,也很少从类型学角度对差比句研究
进行互相参证。
但是,类型学研究得出的语言共性并不完全适用于汉语差比句。刘丹青
(2003)指出 Greenberg(1966)得出的“差比句语序跟介词位置”的语言共
性跟汉语语言事实有一定出入。汉语差比句语序情况非常复杂,“汉语普通话
的差比句语序为‘比较标记-基准-形容词(M-St-Adj)’,而粤语语序跟英语一
样,为‘形容词-比较标记-基准(Adj-M-St)’,汉语中介词位置属于前置词、
后置词并存、共现均可”。“汉语是唯一作为 SVO 语言却使用‘基准+形容词
(St-ADJ)’(比小王高)的语言”(吴福祥,2012a)。汉语语言事实跟 Dryer
(1992,转引自刘丹青,2003)得出的“差比句语序跟语言类型”的语言共性
也有出入。
从肯定否定形式出发,汉语差比句否定形式中否定标记紧邻比较标记而非
比较结果项,这一点跟我们调查的英语、泰语、印尼语、越南语、韩语、日语、
土耳其语、缅甸语刚好相反。
类型学研究将差比句分为四部分:比较前项、比较标记、比较后项和比较
结果项。一般来说,差比句的比较功能由比较标记或比较结果项承担。Thomas
(2011)指出英语、爱尔兰语采用衍生的比较级形式。西班牙语和法语采用外
加词的比较级形式。斯瓦希里语、日语无比较级形式。英语差比句中比较功能
由比较标记“than”、比较级形式“-er”承担。而汉语差比句中,比较标记“比”
由动词转变而来,本身不表示“超过、超出”的意思,这样差比句比较功能的
重任就落在了形容词身上。汉语形容词表比较的强制性句法条件是必须单独作
谓语,这样又进一步造成了对形容词比较结果项的制约。
本文试图从形式入手,对“比”字句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以及中和现象
进行描写,并从焦点理论、认知心理、语用预设等角度进行解释,探讨制约差
比句肯定否定形式不对称的因素。同时,对差比句进行类型学考察,看汉语中
的不对称现象是否具有语言共性。

60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差比句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

全文介绍前人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并指明研究方向,对差比句的不对称分
布、差比句的标记中和、不对称现象作出认知解释,并从类型学角度,审视汉
语差比句的不对称现象。

5.2 差比句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分布
差比句的典型句式可以码化为:A+比+B+W(A、B 为比较项,W 为谓语,代
表比较结果项),比较结果项 W 可由 AP(形容词短语)、VP(动词短语)、AV(副
词短语)、NP(名词性短语)来充当(任海波,1987)。本文讨论的差比句中的
比较结果项主要由形容词及形容词短语担任。差比句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主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2.1 比较结果项的不对称
5.2.1.1 形容词比较结果项可前加副词
形容词比较结果项可前加副词如“更、还”等。“更”既可用于肯定式,
又可用于否定式,如(1a)、(1b)。“还”只能用于肯定式,不能用于否定式,
如(2a)、(2b)。
(1) a.我比你更高。 b.我不比你更高。
(2) a.我比你还高。 b.*我不比你还高。

5.2.1.2 形容词比较结果项可后加数量补语
形容词比较结果项可后加数量补语,如“一点儿、一些、许多、好多、不
少、很多、得多、多了、多少、
(高)三公分”等。其中,
“一点儿、一些”表
示模糊小量,“许多、好多、不少、很多、(高)得多、多了”表示模糊大量,
“多少”表示不确定量,“(高)三公分”表示确定量。
一般而言,形容词带数量补语多用于肯定形式,如(3a)到(6a);较少
用于否定形式,如(3b)到(6b)。其中,疑问代词“多少”是个反例,在肯
定式中为疑问代词;在否定式中为任指代词,如(7b)。从标记理论看,肯定
是无标记的,疑问和否定都是有标记的,肯定和疑问是有标记组配,表疑问;
否定和疑问则是无标记组配,可表比较。
(3) a.我比你高(一)点儿/(一)些。b.*我不比你高(一)点儿
/(一)些。
(4) a.我比你高三公分。 b.*我不比你高三公分。
(5) a.我比你高许多/好多/不少。b.*我不比你高许多/好多/不少。

61
第五章 差比句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6) a.我比你高很多/得多/多了。b.*我不比你高很多/得多/多了。
(7) a.?我比你高多少。 b.我不比你高多少。

5.2.1.3 前置程度副词和后置补语成分的同现
有时,形容词比较结果项的前置程度副词和后置补语成分可以同现,同现
的句法条件是前置程度副词和后置补语成分达成语义和谐。肯定式中,“更”
只能跟模糊小量“一些”同现,如(8a);
“还”既可以跟模糊小量同现(12a),
又可以和确定量同现(14a)(陆俭明,1988、殷志平,1995、文全民,2008、
谢白羽,2011)。否定式中,
“更”只能跟模糊小量同现(8b),
“还”则均不可
以。从对称的角度看,“更”跟“补语”不管在肯定式中,还是在否定式中都
是匹配的、对称的;“还”跟“补语”的匹配只能出现在肯定式中,绝对不能
出现在否定式中,是不对称的。肯定式代表正量向,否定式代表负量向,作为
程度副词的“更”可用于正、负双量向,属于全程量向。作为程度副词的“还”
则只用于正量向,属于半程量向。如下面例句:
(8) a.我比你更高一些。 b.我不比你更高一些。(模糊小量)
(9) a.*我比你更高多了。 b.*我不比你更高多了。
(模糊大量)
(10) a.*我比你更高三公分。 b.*我不比你更高三公分。
(确定量)
(11) a.*我比你更高多少。 b.*我不比你更高多少。
(不确定量)
(12) a. 我比你还高一些。 b.?我不比你还高一些?(模糊小量)
(13) a.*我比你还高多了。 b.*我不比你还高多了。
(模糊大量)
(14) a. 我比你还高三公分。 b.*我不比你还高三公分。
(确定量)
(15) a.*我比你还高多少。 b.*我不比你还高多少。
(不确定量)

5.2.2 出现频率的不对称
5.2.2.1 频率统计
我们调查了 CCL 语料库“王朔全集”的差比句,一共检索到 365 条语料,
其中无标记“比”字句也就是肯定式占 93.97%,有标记“不比”句也就是否
定式占 6.03%。
从比较结果项的附加成分来看,肯定式中比较结果项为单个形容词出现频
率为 40.27%,比较结果项前加程度副词的出现频率为 28.22%,比较结果项后
加补语的出现频率为 25.48%。数据显示,肯定式中单个形容词做比较项占绝
对优势。否定式中比较结果项为单个形容词出现频率为 4.38%,比较结果项前
加程度副词的出现频率为 0.55%。比较结果项后加补语的出现频率为 0.11%。

62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差比句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

按照标记性强弱排列,单个形容词做比较结果项是最无标记的,形容词跟附加
成分的组配是标记性较强的。

表 5-1:差比句比较结果项附加成分调查
差比句比较结果项(Adj) “比”字句 “不比”句
单个形容词 147(40.27%) 16(4.38%)
前加程度副词“更、还” 103(28.22%) 2(0.55%)
后加补语“一点儿、一些”等 93(25.48%) 4(0.11%)

5.2.2.2 差比句句式的标记性
“比”字句是差比句的典型句式,而“不比”句是差比句的非典型句式。
无标记句式使用频率高,容易进行认知加工和提取;有标记句式使用频率低,
不容易进行认知加工和提取。无标记项属于常态的、简单的,因此较容易习得;
有标记项属于非常态的、复杂的,习得起来比较困难。首先,在儿童习得比字
句的过程中,“不比”句一直未出现,这是因为儿童在使用策略上的选择。李
向农、周国光、孔令达(1991)认为在习得“比”字句前,儿童已经习得有否
定意义的差异性对比句式,如“我好,你不好”;其次,在成人使用比较句中,
否定句式所占比例也很小,这是因为比较总是着眼于共同点或差异点,对比的
双方总要具有某种性状或达到某种程度才有比较的可能,因而在运用中,肯定
性的对比无疑占多数。
从句式义角度来看,肯定形式的差比句属于绝对程度比较,属于客观量度
比较。否定形式的差比句属于相对程度比较,属于主观量度比较。肯定式主观
性较弱,否定式主观性较强。这是因为绝对程度比较不依赖语境,比较的是前
后两项在量级序列中的绝对位置,主要以形容词比较结果项量的增加或减少为
标准;相对程度比较依赖语境及说话人心理,比较的是前后两项在量级序列中
的相对位置。
(16) 易建联 2.13 米,姚明 2.29 米,易建联不比姚明高。
(17) 易建联 2.13 米,姚明 2.29 米,易建联不比姚明矮。
(18) *张三 1.6 米,姚明 2.29 米,张三不比姚明矮。
当说话人以积极意义形容词作为量级序列来比较前后两项时,旨在突出说
明在正向量级上两者存在差异,如(16);当说话人以消极意义形容词作为量
级序列来比较前后两项时,旨在突出说明两者差距不大,如(17)。
(18)句差
异巨大,应属于绝对程度比较,故句子无法成立。

63
第五章 差比句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9) 孙小姐噗哧一笑:“她不比你傻,不但会认钱还会花钱。”
(20) 丁小鲁也不同意刘美萍,“不是徐达非不比他差,而是他比徐
达非根本就不如。”
(21) 论用何种眼光看,她都是个品貌出众的姑娘。就我个人的看法,
她毫不比周瑶逊色,甚至在不少地方还略胜一筹。
(22) —大概黑子也绝不会是这个人吧?他跟我都是手艺人,他的身
分一点不比我高。同样,他不比我阔,不比我漂亮,不比我年轻;那么,
她贪图的是什么呢?想不出。
(23) 回下江去,他的一切,都跟来的时候差不多。行李不比来时多,
顶宝贵的东西,就是三弦和鼓了。只有家里的人口增添了。
(24) 若兵们在我的照料劳作而外,还要我的身体,我决不吝惜;我
的肉并不比他们的高贵。可是,他们对我都很敬重;我袋中有一角钱也为
他们花。
(19)句中,比较结果项为消极义形容词“傻”,按照前文,
(19)句指的
是说话人主观上认为比较前后两项差距不大,因此后一分句多有补充说明“差
异小”的成分,如“不但会认钱还会花钱”。
(20)、
(21)也旨在强调比较前后
两项差异小。
(22)句中,比较结果项为积极义形容词“高、阔、年轻、漂亮”,
按照前文,(22)句指的是说话人主观认为比较前后两项存在差距,因此后一
分句多有补充说明“存在差异”的成分,如“她贪图他什么呢?想不出”等。
(23)、
(24)类同。以往研究者多强调“不比”句的句式义为比较前后两项差
不多、近似。然而,研究发现,受到形容词比较结果项词义色彩的影响,差比
句的主观性色彩及说话人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为了验证我们的观点,我们特意考察了 CCL 语料库《老舍选集》和《王朔
选集》中的形容词充当比较结果项的“不比”句,调查结果如下:

表 5-2:“不比”句中的形容词比较结果项
形容词 “不比”句
比较结果项 积极义形容词 消极义形容词 合计
《老舍选集》 40(67.80%) 19(32.20%) 59(100%)
《王朔选集》 6(26.09%) 17(73.91%) 23(100%)

表 5-2 显示两次调查结果并不一致。《老舍选集》中,带形容词比较结果
项的“不比”句共出现 59 次,其中积极义形容词出现频率为 67.80%,消极义

64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差比句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

形容词出现频率为 32.20%;《王朔选集》中,带形容词比较结果项的“不比”
句共出现 23 次,其中积极义形容词出现频率为 26.09%,消极义形容词出现频
率为 73.91%。调查结果显示,不仅“不比”句出现频次逐渐减少,而且积极
义形容词使用逐渐受限。按照上文分析,“不比”句句式义从表示差距逐渐变
为显示说话人的主观性。

5.2.2.3 差比句中形容词的标记性
积极意义的形容词是无标记的,消极意义的形容词则是有标记的(张国宪,
2006a)。据《现代汉语频率词典》,
“大/小”、
“长/短”、
“深/浅”、
“高/低”等
形容词的使用频率分别为“大”5202、
“小”3281、
“长”600、
“短”190、
“深”
308、“浅”57、“高”1167、“低”474。按照标记性强弱排列,积极义形容词
跟肯定式是最无标记组配,出现频率为 71.23%。消极义形容词跟否定形式是
最有标记组配,出现频率为 1.92%。积极义形容词跟否定式以及消极义跟肯定
式标记性居中,出现频率分别为 4.11%和 22.74%。这说明,跟比较结果项相比,
句式的肯定与否定更能影响整个句子的标记性。也就是说,人们对“肯定否定
式”的敏感度要超过对“比较结果项积极消极义”的敏感度。

表 5-3:比较结果项决定差比句的标记性
差比句与比较项的组配 “比”字句 “不比”句
积极义形容词 260(71.23%) 15(4.11%)
消极义形容词 83(22.74%) 7(1.92%)

5.2.3 比较项的不对称
5.2.3.1 比较前项为任指代词
观察下面例子,当比较前项为任指代词时,有两点值得注意:(1):不管
比较结果项为消极意义形容词,还是积极意义形容词,差比句的肯定形式、否
定形式是不能互换的;
(2):当比较结果项为褒义形容词或心理动词时,
“不比”
句表否定,当比较结果项为贬义形容词时,“不比”句表肯定。
(25) a.谁都比他傻。(大家傻,他聪明)
b.谁都不比他傻。(大家聪明,他傻)①


有学者提出(25b)还可理解成“大家和他一样聪明”。本研究认为形容词的褒贬义会影响句子语义
的判断。试比较“谁都比他聪明”(大家聪明,他傻);“谁都不比他聪明”(大家傻,他聪明)。其
次,这里还涉及到说话者语气的问题,反诘语气和陈述语气也会影响句子意思的判断。最后,句子意
思的理解还要注意个人语感的问题。

65
第五章 差比句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6) a.邢肃宁道,
“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哪国都比国内强。”
(国
内弱)
b.邢肃宁道,“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哪国都不比国内强。”(国内强)
需要注意的是“不比”句容易产生反诘的语气,这种反诘语气会影响句义
的理解,如(25b)“谁都不比他傻?”、(26b)“哪国都不比国内强?”如果从
反诘语气来看“不比”句时,确实容易影响语感的判断。然而调查显示,《老
舍选集》中出现明显反诘语气标志的反问句的出现频率仅为 32.20%,而《王
朔选集》中出现明显反诘语气标志的反问句的出现频率仅为 13.04%。这一频
率变化说明仅有少部分的“不比”句可以明确表反问语气,其他的反问语气往
往是前后语境所赋予的。在本文中,我们倾向于将“不比”句看作陈述句,除
非有特殊的语境及上下文指明“反问”语气,才能将其看作表反诘语气的“不
比”句。

5.2.3.2 比较后项为任指代词
当比较后项为任指代词时,也有两点值得注意:
(1):比较结果项为积极意义形容词时,差比句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意思
相同,可以互换,亦即肯定否定形式产生标记中和,如(27)到(30)。(31)
中比较结果项为消极形容词,但因为带有反问语气标记,是个反诘句,因此也
可以互换。
(27) 还是安稳顺当过日子比啥都强,再甭胡思乱想。
(28) 没错,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红花还得绿叶扶,铝合金比什
么都结实。
(29) 没想到您看着平平凡凡一个人,心里比谁都透亮,还真想得开。
(30) 站著说话不腰疼。隔岸观火,比谁都圣明。
(31) 那无法无天四处闯祸的孩子哪个不是因为有个戳着仗着的?一
走单不比谁都胆小?
(2):比较结果项为消极意义形容词时,差比句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不能
互换。这是因为消极意义的形容词在语义上难以和表全称量化的任指代词匹
配,如(32)到(34)。
(32) 我吃惊地发现,一旦需要,我胁肩谄笑的本领不比任何人差。
(33) 要说您,那也不比谁笨,有这七、八年的工夫学什么不都出来
了,你说是不是爸?
(34) 咱们都挺大的人了,见过的不比谁少,没关系,我知道你现在

66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差比句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

对我比从前大概是不一样了。

5.3 差比句肯定否定不对称的认知解释
5.3.1 差比句的标记中和
5.3.1.1 标记中和的定义及判定条件
标记中和指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对或一组对立特征的消失与中和。标记
中和的出现说明两者确实是一对对立又相关的范畴。标记中和也是判定标记性
存在的重要标准之一。标记中和的出现是需要条件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以下两
个:
(1)标记中和出现的句法条件是:当且仅当比较后项为任指代词,且任
指代词受到量化词“都/也”的约束,明确表示全量;
(2)标记中和出现的语义条件是:比较结果项必须为积极义形容词。

5.3.1.2 任指代词的特殊性
下面两组例子:
(35) a.诸葛亮比谁都聪明。b.诸葛亮不比谁都聪明。
(36) a.曹操比谁都狡猾。 b.?曹操不比谁都狡猾。
上述例子表明:
(1)标记中和产生的原因在于否定差比句中,任指代词受全称量化词的
影响,扩大了比较范围,使得句式义由相对比较变成了绝对比较①;
(2)
“比”字句的涵盖范围远远大于“不比”句,
“比”字句是无标记的,
“不比”句是有标记的。否定式与消极义是无标记组配,出现频率也远远低于
其他组合,如(36b)句形式上成立,但在语义上难以成立;

表 5-4:比字句和不比句的标记中和
差比句的标记中和 比较前项 比较后项
积极意义的形容词 - +
消极意义的形容词 - -
(‘+’表示出现标记中和,‘-’表示未出现标记中和)

(3)比较结果项为积极义形容词,标记中和出现时,差比句的肯定否定


任指代词为比较基准,比较量向为开放的双量向;实指名词为比较基准,比较量向为封闭的单量
向。

67
第五章 差比句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式句式义相同,如例(35)中,a、b 两句意义相同,均表示“诸葛亮比任何
人都聪明”。

5.3.2 差比句肯定式中焦点在尾原则
5.3.2.1 差比句肯定否定式的不对称
在差比句肯定否定式中,比较结果项附加成分的出现是不对称的。肯定否
定形式指的是整个句子句式义的肯定或否定;比较结果项的附加成分指的是形
容词比较结果项表示的量的增加或减少。肯定形式中,比较结果项的附加成分
的隐现比较自由;但在否定形式中,比较结果项的附加成分的隐现受限。例如
以下例子中:
(37) a.我比你高一些。 b.?我不比你高一些。
(38) a.我比你高多了。 b.*我不比你高多了。
(39) a.我比你高三公分。 b.*我不比你高三公分。
从焦点理论来看,肯定句中整个句子的焦点在比较结果项上,说话人及听
话人关心的不仅是“差异”,还要指明比较前后两项的“差距”。否定句中,整
个句子的重心是“差异”,而非“差距”。形容词做比较结果项可显示“差异”,
但不能显示“差距”,“差距”是由附属成分体现出来的。

5.3.2.2 句式和谐
从形式上看,上述语言事实表明,差比句肯定形式比较结果项是可以扩充、
延展的,而差比句否定形式比较结果项是不能扩充、延展的。肯定形式中,比
较结果项附加成分可自由隐现,肯定句式义和量的变化能够自由共存,整个句
式义和谐;否定形式中,比较结果项附加成分不能自由隐现,否定句式义和量
的变化不能自由共存,而是相互排斥。如果句式义和比较结果项量的变化在形
式上和谐共存,那么就表明两者在语义上也能够共存。如果两者在形式上互相
排斥,那么表明语义上也不能融合。形式的理据并不能完全用来解释语义,但
是可为辨析语义找到例证。

5.3.2.3 信息原则
从焦点理论来看,在肯定句中,句子的强调重点往往在句末。句首多为已
知信息,句尾则为新信息。从形式上看,比较结果项的表达形式也因此而更丰
富。从语义上看,比较结果项也就成为整个句子的重心。在否定句中,汉语并
未跟其他语言一样遵循焦点在尾原则。

68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差比句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

这是由于汉语差比句比较结果项常为形容词,形容词表属性为有标记形
式,如“他很高”、“他不高”等;形容词表比较为无标记形式,如“他高”。
英语中形容词表属性需添加系词,表比较既要添加系词,又要添加形容词比较
级形式。这说明,汉语形容词的概念化方式跟英语是不同的,汉语表量特征是
第一位的,表属性在其次。这是汉语语法机制的初始原则。为了遵从这一原则,
保证形容词比较结果项顺利承担比较功能,在差比句否定形式中,否定副词在
进行位置选择时,必须在比较标记前,而不能在比较结果项前。汉语差比句中
比较结果项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承担比较功能的缘故,因此不能受否定词的
修饰。

5.3.3 差比句否定式中形容词比较结果项的特殊性
5.3.3.1 形容词作谓语
形容词作谓语分为两类:无系词的形容词谓语句和有系词的形容词谓语句
两种情况(朱德熙,1980:26–27、刘月华等,2001:196–197、Liu,Chen-Sheng
Luther 2010:1018-1019)。无系词的形容词谓语句指形容词单独作谓语,含
有比较或对照的意思,往往用对举的形式表示。有系词的形容词谓语句指形容
词的复杂形式作谓语,如“前加否定副词、对举、疑问句、假设句、兼语句、
带有体标记、受程度副词修饰、重叠”均没有比较和对照的意思。如下①:
(40) 张三不高。Zhangsan is not tall.
*Zhangsan is not taller.
(41) 张三高,李四矮。Zhangsan is tall, but Lisi is short.
*Zhangsan is taller, but Lisi is shorter.
(42) 张三高吗?Is Zhangsan tall?
*Is Zhangsan taller?
(43) 张三要是吝啬的话,就不该请你吃饭。
If Zhangsan is stingy, he will not treat you to dinner.
*If Zhangsan is more stingy, he will not treat you to dinner.
(44) 张三笑你笨。Zhangsan derided you as being stupid.
*Zhangsan derided you as being more stupid.
(45) 花红了。The flower got red.
*The flower got redder.
(46) 张三非常高。Zhangsan is extremely tall.


例(40)至例(51)引用自 Liu,Chen-Sheng Luther 2010:1018-1019

69
第五章 差比句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Zhangsan is extremely taller.


(47) 张三高高的。Zhangsan is quite tall.
*Zhangsan is quite taller.
Liu,Chen-Sheng Luther(2010:1012-1013)进一步指出,形容词作谓
语受程度副词修饰,这一句法条件在英语中是选择性的,如(48),而在汉语
中却是强制性的,如(49)。
(48) a.Zhangsan is tall.
b.Zhangsan is extremely tall.
c.Zhangsan is not tall.
(49) a.?张三高。?Zhangsan is taller.
b.张三非常高。Zhangsan is extremely tall.
c.张三不高。Zhangsan is not tall.

5.3.3.2 汉语形容词作谓语的条件
汉语形容词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可受程度副词“很、非常”等修饰的量级
形容词,如“大/小、高/矮”;一种是不能受程度副词“很、非常”等修饰的
非量级形容词,如“正/反、真/假、对/错、温、紫”等①。汉语中的量级形容
词具有表示属性及比较两种功能。这两种功能由句法形式来体现,即语境、附
加成分如程度副词、述补短语等。
汉语形容词单独作谓语含有比较或对照的意思,所以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
境能显示出比较或对照的意义时,这一类句子才能单独出现。如:
(50) a.张三 1 米 7,李四 1 米 6,张三高。
Zhangsan is 1.7m,Lisi is 1.6m, Zhangsan is taller.
b.*张三 1 米 7,李四 1 米 6,张三很高。
*Zhangsan is 1.7m,Lisi is 1.6m, Zhangsan is extremely
tall.
c.张三 1 米 7,李四 1 米 6,张三更高。
Zhangsan is 1.7m,Lisi is 1.6m, Zhangsan is more taller.
(51) a.A:张三 1 米 7,李四 1 米 69,张三高还是李四高?
B:张三高。
A:Zhangsan is 1.7m,Lisi is 1.69m, zhangsan is taller
or Lisi is taller ? B:Zhangsan is taller.

参照朱德熙(1980,1982),吕叔湘等(1980:11-12),吕叔湘(1984a)以及刘月华等(2001:
196–197)等的论述。

70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差比句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

b. ?A:张三 1 米 7,李四 1 米 69,张三更高还是李四更高?


B:张三更高。
? A: Zhangsan is 1.7m,Lisi is 1.69m, zhangsan is more
taller or Lisi is more taller ? B: Zhangsan is more taller.
由(50)、
(51)可知,汉语中量级形容词单独作谓语可表比较。也就是说,
汉语的量级形容词既可以表属性,又可表比较,两者通过出现的句法条件来区
别,即单独出现在肯定形式或添加具有比较义的程度副词“更”,具有比较功
能,如“他高/他更高”;添加程度副词“有点儿、比较、非常”表属性,如“我
有点儿累”。
汉语中量级形容词表属性必须通过添加程度副词来标明,这一句法条件具
有强制性,如(52):
(52) A:张三个子高吗? A: Is Zhangsan tall?
*B1:张三高。 B1: Zhangsan is tall.
B2:张三非常高。 B2: Zhangsan is extremely tall.

5.4 差比句的类型学考察
Greenberg、Dryer 的差比句类型学研究结论都不符合汉语的实际情况。
这是因为,首先,汉语书面语历史很长,语言演变中的各种形式都在书面语中
得到保存,语序的历史层面的演化在共时平面以书面语的形式展现出来;其次,
历史上,汉语不断受到汉语方言、阿尔泰语系、藏缅语系的影响,通过不断地
吸收外来的表达形式来丰富汉语,同时也影响其他语言形式的发展,这种语言
的不断融合也会对汉语差比句的共时形态造成影响。
差比句肯定形式中,比较结果项自由添加附属成分;否定形式中,比较结
果项一般为单独形容词。这一不对称,并非汉语独有,而应属于语言共性。在
我们调查的韩语、缅甸语、泰语、英语、印尼语、越南语中,肯定形式可自由

添加附属成分,而否定形式都不能自由添加附属成分。以缅甸语 为例:
(53) nga thu htet myint tae. 我比他高。
我 他 比 高 陈述句句尾标记。
(54) nga thu laung ma myint bu. 我不比他高。
我 他 比 不 高 否定句句尾标记。
(55) nga thu htet ne ne myint tae. 我比他高一点儿。
我 他 比 一点儿 高 陈述句句尾标记。

为方便起见,本文没有采用国际音标转写,而是采用拼音转写的形式。

71
第五章 差比句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缅甸语差比句语序为“比较前项+比较后项+比较标记+比较结果项+完句标
记”,肯定形式为(53)、否定形式为(54),比较结果项为单个形容词;(55)
中形容词比较结果项添加了附属成分,差比句只有肯定形式,没有否定形式。
同样的情况在其他语言中也存在。从形式上看,差比句肯定形式比较结果项是
可以扩充的,而差比句否定形式比较结果项是不能扩充、延展的,这说明差比
句比较结果项可能存在不对称具有语言共性。
比较范畴具有认知共性,各个语言中都存在比较范畴,但表示比较的语法
手段不尽相同。汉语差比句中,“比”由动词演变而成为介词表示介引对象,
本身并不表示比较,比较功能主要由比较结果项承担。上文已经提到,形容词
单独作谓语可以表比较义,但形容词的复杂形式则不表比较义,其中就包括了
形容词前加否定副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汉语差比句的否定形式中,否定副
词必须置于比较标记前面,而不能在比较结果项前面。在汉语差比句中,否定
词位于比较标记前边是对整个命题的否定,可以看作是一种广域否定(张和友,
2002)。
汉语差比句的否定式中否定副词均在比较标记前,否定意义均指向比较标
记,而非比较结果项,如(56b)。
(56) a.张三比李四高。
b.张三不比李四高。
c.张三比李四无聊。
d.打的比坐地铁不方便。
在汉语差比句中,形容词比较结果项来承担比较功能,形容词单独作谓语
是简单差比句强制性的语义要求。
(56)c、d 句中的“无、不”不是否定副词,
而应看作否定前缀,其他带有否定前缀的形容词还有“不舒服、不公平”等。
其他语言中,以英语、韩语及日语为例,差比句中否定词总是紧邻比较结
果项,这意味着否定词只是对比较结果项的否定,可以看作是一种狭域否定,
如英语(57)、韩语①(58)、日语(59)。
(57) a.Zhang san is taller than Lisi.
b.Zhang san is not taller than Lisi.
(58) a. na-nen ne boda kebnida. 我比他高。
我-主格标记 你 比 高
b. na-nen ne boda keji ansebnida. 我不比他高。


韩语差比句否定标记位置既可以在形容词后,如(58b);又可以在形容词前,“nanen ne boda an
ke”。前者为正式的、客观的、非直接的;后者为非正式的、主观的、直接的。两者的区别更多是语
体上的区别。

72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差比句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

我-主格标记 你 比 高 否定标记 敬语
(59) a.watashi wa anata yori takai. 我比你高。
我 主题标志 你 比 高
b. watashi wa anata yori takaku nai.我不比你高。
我 主题标志 你 比 高 否定
在英语中,差比句句式义由比较标记“than”和形容词比较结果项的比较
级形式“-er”共同体现。形容词单独作谓语不能表比较义,只表属性且必须
由系词来联系主语及谓语,如(60)。
(60) a.张三高。 ?Zhangsan tall.
b.张三不高。 Zhangsan is not tall.
c.张三很高。 Zhangsan is extremely tall.
d.张三比李四高。Zhangsan is taller than Lisi.
汉英差比句的区别是:在汉语中,差比句比较功能由形容词比较结果项充
当,而在英语中由比较标记和比较结果项的比较级形式共同承担。这说明,在
表层结构中,虽然汉英差比句都由四部分组成,但在深层结构中,各部分的功
能是不同的。汉语差比句的表义重点在“首尾”两端,英语的表义重点在“中
后段”。这一结论仅仅是针对汉语普通话做出的,如果考虑到方言及亲属语言
的影响,汉语差比句的情况会更加复杂。

5.5 本章小结
本文多方面探讨了差比句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现象,认为比较项、比较
结果项、比较标记、否定词均能影响差比句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从出现频
率来看,肯定式是无标记的,否定式是有标记的;形容词比较结果项为积极义
是无标记的,形容词比较结果项为消极义是有标记的。当比较后项为任指代词,
比较结果项为积极义时,肯定否定式发生标记中和。肯定式意味着线性增量,
形容词比较结果项的附加成分可自由隐现;否定式常常意味着线性减量,形容
词比较结果项的附加成分不能自由隐现。从类型学的角度考察,当差比句为肯
定式时,汉语跟其他语言一样遵守这一规律;当差比句为否定式时,汉语则跟
其他语言有所不同。不同的是,其他语言中否定词通常在比较结果项前,表示
窄域否定;而汉语差比句的否定词在比较标记前,表示广域否定。句法形式上
的不同是是为了满足汉语形容词承担比较功能的句法条件。

73
第六章 差比句“整体-部分”义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六章 差比句比较项“整体-部分”义的不对称

6.1 引言
差比句比较项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观点:省略说(吕叔湘,1980、刘月
华,1983、李临定,1986、殷志平,1987、邓文彬,1987、刘慧英,1992、刘
焱,2004、刘焱等,2004、何元建,2010)和删除说(朱德熙,1982/1983)、
包华莉,1993、何元建,2010)。两种观点①都认为差比句定中短语比较项的隐
现是不对称的。马真(1986)、邵敬敏(1990)
、程书秋(2004)从语义关系角
度着手,指出定中短语的语义关系会影响差比句式的变换情况。本文主要讨论
定中短语比较项隐含的“整体-部分”义②,指出定中短语比较项的“整体-部
分”义会影响差比句式的变换。
定中短语比较项存在显性和隐性的“整体-部分”义③。显性和隐性的区别
在于是否带有领有标记“的”,如“我的爸爸/我爸爸”。 除了领有标记“的”
可表示“整体-部分”义以外,定中短语的语义关系也会影响“整体-部分”义
的表达,如“我的桌子/*我桌子”。同样表示“整体-部分”义的语义关系,
“我
的爸爸”所表示的“整体-部分”义显然强于“我的桌子”,这是因为前者具有
较强的语义约束,即使缺少外在领有标记,照样可以接受。而后者显示的“整
体-部分”义缺少语义约束,一旦缺乏外在的领有标记,就不能成立④。
差比句定中短语比较项中,句式本身又会赋予定中短语“整体-部分”的
语义关系。如“我桌子比你桌子大/我头发比你(头发)长”。这是因为,在比
较句中,我们通常会拿“整体-整体”、
“部分-部分”、
“整体-部分”进行比较,


需要注意的是持“省略说”的研究视角大多是定中短语作比较项,而反对“省略说”的研究视角并不
刻意去规定比较项的属性及特点。其次,双方的讨论主要围绕汉语中比较项是否对称展开讨论,对于跨
语言中的情况未有涉及。

方清明、王葆华(2012)讨论了“整体-部分”关系的判定标准,并论证得出“实体-部件”关系是
最为典型的“整体-部分”关系,
“集体-成员、地区-地方”等也都能体现“整体-部分”关系。
“部分
-部分”关系也能间接表达“整体-部分”关系。
“原料-实体、物质-局部、特征-活动”等关系则都
不是“整体-部分”关系,至少不是典型的“整体-部分”关系。我们将按照“整体-部分”义关系的判
定标准及类型对定中短语作比较项的语义关系(马真,1986)进行重新分类。

文贞惠(1998)把“N1(的)N”结构内部分为“领有”与“属性”两大语义范畴。其中“领有”义又
可表示“整体-部分”义。

赵元任(1968:95)指出“一个句子的总主语跟主谓式分句里的主语关系可紧可松。要是彼此的关系
是所有者跟所有物,或整体跟部分,或总类跟成员,关系就紧;要是总主语是时间、地方、条件,或别
的外附主题,关系就松”。“张三的头发”领有关系非常明确,而“张三头发”更像是“整体-部分”语
义关系,因为我们既可以说“张三有头发”
,又可以说“头发是张三的一部分”

74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六章 差比句“整体-部分”义的不对称

而不会拿“部分-整体”进行比较。这种“整体-部分”语义关系是差比句式本
身所赋予的,比较脆弱易变①。
外在领有标记“的”、定中短语语义约束以及差比句式赋义都会给定中短
语比较项赋予“整体-部分”的语义关系。本文主要从“整体-部分”义的角度,
探讨定中短语作比较项时的隐现问题,并进一步从类型学视角对比较项的隐现
问题做出解释。

6.2 差比句的 6 种句式变换


差比句中,定中短语“N1 的 N”充当比较项时,存在隐现问题。其中 N1
是比较前项,N2 是比较后项,N 为比较点,W 为比较结果项。N1 的 N,N2 的 N
分别构成定中短语,比较点 N 有时会省略。如下:
A.N1 的 N 比 N2 的 NW 我的年龄比你的年龄大。
B.N1 的 N 比 N2 的 W 我的年龄比你的大。
C.N1 的 N 比 N2W 我的年龄比你大。
然而,马真(1986)、邵敬敏(1990)、程书秋(2004)主要论述了“N”
的隐现问题,而没有讨论“的”的隐现问题。如下:
D.N1+N+比+N2+N+W 我年龄比你年龄大。
E.N1+N+比+N2+W 我年龄比你大。
F.N+N1+比+N2+W 年龄我比你大。
在一定条件下,6 种句式具有平行变换关系,变换不影响句义。但这种对
称性变换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6.3 差比句比较项的省略
6.3.1 定中短语中“N”的省略
一般而言,当“N1 的 N”充当比较项时,比较点常常是属性主体“N”。有
时,定中短语比较项的确定有赖于形容词比较结果项的语义指向。如(1)中,
“大”只能单指,要么指向“张三/李四”,要么指向“爷爷”;如(2)中,
“多”
可以多指,既可指向“张三/李四”,又可指向“朋友”。
(1) 张三的爷爷比李四的爷爷大。


董秀芳(2009a)指出,在句法层面,汉语中有一些句法格式可以突显整体与部分关系,其表现形式
是使表示整体与部分的词语处于突显的句法位置,从语序上看,表示整体的词语先出现,表示部分的词
语后出现。不论是在词汇层面还是在句法层面,部分义都是焦点。

75
第六章 差比句“整体-部分”义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 张三的朋友比李四的朋友多。
(3) 张三的猫比李四的猫多。
从定中短语的语义关系角度来看,
“张三的爷爷”表示亲属关系,
“张三的
朋友”表示领属关系。形容词比较结果项的语义指向和定中短语的语义关系会
影响(1)、(2)两式在 6 种句式中的变换情况。如下:
A.a.张三的爷爷比李四的爷爷大。b.张三的朋友比李四的朋友多。c.张三的猫
比李四的猫多。
B.a.张三的爷爷比李四的大。b.张三的朋友比李四的多。c.张三的猫比李四的
多。
C.a.*张三的爷爷比李四大。 b.张三的朋友比李四多。c.张三的猫比李四多。
D.a.张三爷爷比李四爷爷大。b.张三朋友比李四朋友多。c.?张三猫比李四猫
多。
E.a.*张三爷爷比李四大。 b.张三朋友比李四多。 c.?张三猫比李四多。
F.a.?爷爷张三比李四大。 b.朋友张三比李四多。 c.猫张三比李四多。
然而,(2)、(3)两式中,在形容词比较结果项和定中短语的语义关系均
相同的情况下,(2)、(3)两式在 6 种句式中的变换情况仍然是不对称的、不
平行的。这是因为领有标记“的”省略与否,取决于定中短语“N1/N”的语义
约束。

6.3.2 定中短语中“的”的省略
董秀芳(2009a)指出“整体-部分”义在汉语主谓谓语句中使用很多,我
们认为,
(4a)、(5a)句是典型的主谓谓语句,还可以变换成 b 句,即通过对
部分的描写来说明整体。如下:
(4) a.这棵树, 叶子大。 b. 这棵树的叶子大。
(5) a.大象鼻子长。 b.大象的鼻子长。
我们认为,(4)、(5)句是典型的主谓谓语句,同时也隐含差比的意义。
以(5)为例,借助语境及比较标记,(5a)句可变换为表比较义的(6)句,
(5b)句可变换为表比较义的(7)句。这说明,“整体-部分”语义关系同样
存在于差比句中。
(6) a.大象鼻子长,小狗鼻子短。b.大象鼻子比小狗鼻子长。
(7) a.大象的鼻子长,尾巴短。 b.大象的鼻子比大象的尾巴长。
差比句式可以赋予定中短语比较项“整体-部分”义。领有标记“的”既
可以出现,如(7b);也可以不出现,如(6b)。一旦失去差比句式赋予的“整

76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六章 差比句“整体-部分”义的不对称

体-部分”义,领有标记“的”必须出现,否则就难以成立,如“*张三朋友/
李四猫”。
从认知角度看,差比句式比较项隐含的“整体-部分”义属于“聚光灯”
效应,人们既可以将比较点放在比较主体上,又可以放在属性主体上。定中短
语比较项“整体-部分”义的强弱以及形容词比较结果项都会影响比较点的选
取和判定。

6.3.3 表“整体-部分”关系的类型
根据“整体-部分”义的判定标准(文贞惠,1998、董秀芳,2009b、方清
明 王葆华,2012),对定中短语比较项的 8 种语义关系(马真,1986)进行重
新分类。我们注意到“整体-部分”义并非是匀质的,而是存在程度高低的区
分,存在典型“整体-部分”义和非典型“整体-部分”义的区分。典型的“整
体-部分”义,省略“的”或“N”6 种句式变换不会受到影响;非典型“整体
-部分”义,省略“的”或“N”6 种句式变换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整体-
部分”义还可分为显性“整体-部分”义和隐性“整体-部分”义。带有领有标
记“的”常常为显性的;具有“整体-部分”义语义约束的和句式赋义的常常
为隐性的。对缺少形态变化的汉语而言,语义约束的效力强于句式赋义,句式
赋义的效力强于领有标记。
汉语中,“隶属关系(他的眼睛)、属性关系(他的脾气)、时地关系(今
年的蔬菜/北京的马路)”属于最典型的“整体-部分”义;其他的“准领属关
系(他的围棋)、质料关系(木头的桌子)、类属关系(红色的蜡烛)、领属关
系(他的朋友)、亲属关系(小王的爷爷)”属于非典型的“整体-部分”义。
这说明,马真(1986)提出的 8 种语义关系在深层“整体-部分”义等级中是
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会影响 6 种句式变换的可接受性,按照句式变换的可接
受度,定中短语 8 种语义关系的“整体-部分”义连续统从高到低为:
隶属关系、属性关系、时地关系﹥准领属关系、类属关系
﹥领属关系﹥亲属关系、质料关系

6.4 差比句6种句式变换情况
6.4.1 汉语差比句 6 种句式变换情况
根据以上分类,最典型的“整体-部分”义包括了隶属关系,如(8/9)、
属性关系,如(10)、时地关系,如(11/12)。因其既有形式标记“的”的约

77
第六章 差比句“整体-部分”义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束,又有“整体-部分”语义的制约,还在 6 种句式中的变换不受任何影响。
(8) 小王的爷爷比小李的爷爷硬朗。
(9) 我的孩子比你的孩子笨。
(10) 他的眼睛比你的眼睛大①。
(11) 今年的蔬菜比去年的蔬菜多。
(12) 北京的马路比天津的马路宽。
定中短语语义关系为准领属关系,如(13)、类属关系,如(15),表示的
都是非典型的“整体-部分”义。
(13) 你的围棋比他的围棋下得好
(14) 红色的蜡烛比白色的蜡烛便宜。
(13)中,
“你/他的围棋”中“你/他的”是准定语,并不表示领有关系,
整个结构是名物化结构,以事物名词来代替动作事件,因此“的”不能省略,
故 B、D 式不成立。C 式成立是因为比较后项被看作整体义,比较前项被看作
部分义,实际上是以部分义跟整体义相比较,这时的“你的围棋”已经不是准
定语结构,不表动作事件。E 式中“你围棋、他围棋”可成立,是因为比较前
后项均被看作“整体-部分”语义关系,并不涉及准定语结构,因此可以成立。
在表示准领属关系方面,泰语、韩语、缅甸语、越南语、印尼语均受到限制,
定语标记不能表示准领属结构,因此无法以事物名词来代替动作事件,“他的
围棋”并不表示“他下围棋的水平”,而只表示领有关系。土耳其语中的“的”
不表示准领属结构,但可通过“所有权的附属占有后缀”来指动作事件。
(14)在其他语言中比较少见,这是因为汉语中的“的”可表领有、限制
及修饰功能(黄国营,1982)。戴庆夏、闻静(2011)指出大部分语言中都有
“的”,但其功能存在差异。有的语言“的”功能单一,只出现在领属性定中
结构中,其他关系不用“的”。有的语言的多个“的”与不同语义类型呈一对
一的关系,如缅甸语有三个“的”,且用法独立,各司其职。缅甸语中地点名
词做定语,如“北京的马路”,领有标记“的”及中心语“马路”都不可省略,
因为领有标记“的”仅表领有,不表区别功能。越南语中,“尼龙”为衣服的
“材料”,定中短语为质料关系,而非领有关系,所以不用领有标记“的”,而
需要用其他介词标记。韩语中,不能直接说“录象机的磁带”,而要说“录象


匿名审稿人提出同为隶属关系的“他的腿比你长”跟 C 种变换存在冲突,也就是变换的可接受性问
题。可接受度主要受到语感的影响,其次身体各部位所代表的“整体-部分”义有核心和边缘之分,
“我的眼睛”显然比“我的腿”更容易让人想到“整体-部分”义。一般而言,比较的时候,我们会
“整体/整体”或者“部分/部分”或者“整体/部分”进行比较,不会或者很少刻意拿“部分/部分”
比。“他的腿”是部分,因此“你”所代表的意思应该也是部分。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很少会想到拿
一个人的“腿”跟另一个人的身高相比,除非是“大人的腿”和“小孩子的身高”相比。

78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六章 差比句“整体-部分”义的不对称

机用的磁带”。其他语言中类似于“的”的定语标记功能没有汉语这么复杂,
常常只能表示“领有”关系。
(14)中,类属关系“整体-部分”义的语义重心和比较点都指向“蜡烛”,
所以 C、E 式不成立。“蜡烛”可前移作话题,如“蜡烛红色比白色便宜”,不
影响句子表达。这是因为,“红色比白色便宜”并没有对“蜡烛便宜”造成干
扰,因此 F 式成立。泰语、韩语、缅甸语、土耳其语、越南语、印尼语中,当
定语为形容词时,直接修饰中心语,不需要加“的”,因此“尼龙的衣服”、
“红
色的蜡烛”、“木头的桌子”都不需要加“的”。汉语则是两可。
定中短语语义关系为领属关系,如(15)、(16)、(17),表示的都是非典
型的“整体-部分”义。
(15) 他的朋友比你的朋友多。
(16) 张三的猫比李四的猫跑得快。
(17) 张老师的猫比学生们的猫多。
尽管(15)、(16)、(17)都表示领属关系,受到定中短语比较项“整体-
部分”义以及比较结果项语义指向的影响,(15)、(16)、(17)的句式变换情
况并不相同。
(15)式中,
“多”既可单指,又可多指。如果我们将(15)句中
的比较结果项“多”改为“他的朋友比你的朋友‘好’”,则 C、E、F 均不成立,
因为“好”只能单指部分义“朋友”,而不能指向整体义“他/你”,故比较点
“朋友”不可省略。就 F 式而言,变换前 F 式为“朋友他比你多”,可以成立;
变换后 F 式为“朋友他比你好”,不可成立。这是因为“朋友”前移后,定中
结构的语义关系约束力丧失,结构非常松散,语义指向主要依靠比较结果对比
较点进行选择时的语义投射来完成。变换前,“朋友多、他比你多”存在“整
体-部分”语义关系;变换后,“朋友好、他比你好”不存在“整体-部分”语
义关系,故不成立。
(16)中比较结果项“跑得快”始终指向部分义“猫”,比较点“猫”不
可省略,因此 D、F 两式不成立。
(17)的比较结果项“多”既可指向整体义“张
老师、学生们”,又可指向部分义“猫”,因此省略比较点不影响句式变换。这
说明,形容词比较结果项的语义指向会影响定中短语比较项“整体-部分”义
的判定。
(18) 小王的爷爷比小李的爷爷硬朗。
(19) 木头的桌子比铁的桌子轻。
(18)中,比较结果项为“硬朗”,语义指向属性主体“爷爷”,而非比较
主体“小王/小李”,因此比较点(属性主体)
“爷爷”不可省略,故 C、E 式不

79
第六章 差比句“整体-部分”义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成立。F 式中,比较结果项“硬朗”跟比较主体“小王/小李”距离更近、语
义关系更密切,容易形成语障,故 F 式不成立。(19)中,“木头/铁”是名词
作定语修饰“桌子”,“的”作为定语标记标明“木头/铁”的形容词性性质,
一旦省略“的”,“木头/铁”容易成为比较点,造成歧义。
从上述六种句式变换情况的正确率来看,从高到低依次为“A 式﹥B 式﹥D
式﹥F 式﹥C/E 式”。句式变换受到领有标记“的”、形容词比较结果项及定中
短语的“整体-部分”义的不同程度的制约。
然而,上述分类及句式变换情况主要从汉族人语感得出。在对外汉语教学
中,“句式槽”鉴别法过于烦琐,而基于语感的讲解又过于随意。差比句具有
人类认知共性,而“整体-部分”义也同样具有人类认知共性。因此,我们试
图通过跨语言的变换分析了解不同语言中上述 6 种句式的变换情况,并试图从
“整体-部分”义角度进行阐述。

6.4.2 其他语言中差比句 6 种句式变换情况


本次调查分问卷及面谈两种形式。调查对象为语言学专业的外国博士生。
调查内容为不同语言 6 种差比句式的变换情况。为了使结论更有说服力,我们
还调查了另外 6 种语言中差比句各句式的变换情况(见表 6-1)。这是由于,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尽管以完整式(A 式)开始教学,但学生最终习得的却往
往不是完整式。其次,尽管“的”的隐现是汉语语法研究的老问题,但差比句
中“的”的隐现还有可探讨的价值。最后,F 式比较点前移做话题是汉语差比
句的一大特点,留学生的习得也是最不充分的。
1.6 种语言中,A 式变换正确率最高(88.20%)。比较前项和比较后项是
对称的这一观点得到验证。因为 A 式在 6 种语言中都存在,并且其中 5 种语言
中 A 式的正确率都是第一位的,这说明比较前项和比较后项的对称具有语言共
性及认知共性。完整的呈现比较主体和属性主体符合人类的认知心理。但我们
认为这一对称性仅存在于理想认知模型中,在现实语言环境中,由于各语言编
码方式不同,语言的经济性及象似性互相竞争等因素,各语言中还存在完全式
和简略式的竞争,如汉语的 B/D 式①。A 式的正确率高并不意味着 A 式是人类
语言的最优选择。这是因为,A 式只代表句法形式,并不呈现语义关系。因此,


李向农、周国光、孔令达(1991)指出儿童习得“比”字句是从完全式开始的,而在习得简略式之后,
他们在使用策略上通常倾向于选用简略式而回避完全式。他们考察了 4.5-6 岁儿童的比字句,发现其中
简略式占 58%,完全式占 42%,而且还有继续向简略式倾斜的趋势。这也再次印证了持“省略说”的研
究者的观点,比如李临定先生曾指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种认识,实际语言中的大多数比字句,都是
由定中短语的完全式,经过对相同词语作某种程度的简略而形成的”

80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六章 差比句“整体-部分”义的不对称

就比较项是否对称这一问题,我们给出的答案是比较项的对称只存在于人的认
知中,在现实语言中,不同语言选择的编码方式不同,受到经济性动因和象似
性动因竞争的影响,必然表现为不对称的情形。
2.汉语差比句式变换正确率最高(74.64%)。这说明,汉语 6 种差比句式
在语序方面表现出极强的灵活性。差比句式变换成立与否主要受到领有标记
“的”、定中短语的“整体-部分”义及差比句式构式赋义的语义约束。
3.差比句定中短语比较项隐含“整体-部分”义具有语言共性。“整体-
部分”义符合人的认知心理,对“整体-部分”进行比较符合认知心理。
“隶属
关系、属性关系、时地关系”等最核心的“整体-部分”义在 6 种句式变换中
成功率最高。
4.“整体-部分”义的语义关系的界定具有语言共性,但各语言的编码手
段却不相同。全人类都能感知的一些语义关系在不同语言中被编码的方式有可
能存在差异:在有些语言中得到了显著的、系统性的编码,而在另一些语言中
则没有得到明确的编码,从而造成了语言的差异(董秀芳,2009a)。受到各语
言编码方式不同的影响,各语言中最优句式不尽相同。
5.从各语言句式变换的相关性来看,F 式与各语言句式变换有高相关①
(0.86),这说明 F 式构式赋予的“整体-部分”义最强,A/E 式次之,B/C/D
式最弱。“整体-部分”义作为一种语法手段会影响句式变换的可接受性。
F 式中,属性主体作为比较点前移作话题。并不是所有的属性主体都可以
前移做话题,只有那些与比较主体有较强“整体-部分”义的才可前移。并且,
比较结果项也会影响比较点的选取,如果比较主体跟比较结果项的语义关系比
属性主体跟比较结果项的语义关系更强时,就会影响属性主体对全句的掌控,
如“孩子我比你笨”,
“我比你笨”更容易被视作一个整体形成语障,干扰比较
结果项对属性主体的语义投射。如果不受结果项跟比较主体的语义关系的影
响,F 式的灵活度更高。泰语、土尔其语、印尼语受到语序制约不存在 F 式。
越南语、缅甸语、韩语中虽然存在 F 式话题句,但比较点后一般需要添加语气
词、范围标记和主格标记以确认比较点的句法地位。
7. 定中短语有两种语序,一是定语在中心语之前,如汉语、缅甸语、韩
语、土耳其语;二是定语在中心语之后,如印尼语、越南语、泰语。定语在中
心语之前,省略中心语比较普遍。定语在中心语之后,定语依附于中心语存在,
除非定中短语能表示“整体-部分”义,否则,中心语及领有标记“的”不能


我们计算了各句式与 6 种语言句式变换的相关系数,其中 F 式(0.86)的相关系数最高,表明句式赋
予的“整体-部分”义也最强。A 式(0.80)、E 式(0.72)次之,B 式(0.28)、C 式(0.56)、D 式(0.61)
最弱。

81
第六章 差比句“整体-部分”义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被省略,因为如果省略了中心语,定语失去语义指向及依附对象,就很难独立
存在。

表 6-1:6 种语言差比句句式变换情况(测试语料为 23 个句子,见附表)


差比句 A式 B式 C式 D式 E式 F式 共计 百分比
缅甸 18 7 12 19 11 0 67 48.55%
汉语 23 21 14 17 13 15 103 74.64%
印尼 23 11 15 23 16 8 96 69.57%
韩语 19 16 10 19 9 17 90 65.22%
越南语 22 18 9 13 10 4 76 55.07%
泰语 17 16 11 11 6 0 61 44.20%
土耳其语 20 20 11 13 10 2 76 55.07%
共计 142 109 82 115 75 46
百分比 88.20% 67.70% 50.93% 71.43% 46.58% 28.57%

6.5 本章小结
通过对 6 种语言差比句式变换情况的调查,我们发现,尽管各个语言编码
情况不同,但“整体-部分”义具有语言共性。这对第二语言教学及习得是一
个很好的启示作用。因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只教句法格式而不涉及语义关
系会使学生在使用过程中错误频出;只从汉语角度介绍语义关系又会使学生容
易产生偏误。因此,从类型学角度出发的汉外对比分析,会使研究者和教学工
作者对教学难点更加敏感,解释更加清楚。不足之处在于,差比句定中短语比
较项中“领有标记”和“语义约束”孰轻孰重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语言调查才能
说明。还需进一步扩大调查范围来确定“整体-部分”义的语言共性。由于手
头材料有限,对于其他语言领有关系编码方式的讨论可能还不够全面。

82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七章 差比句不对称的动因

第七章 差比句习不对称的动因
——来自二语习得研究的启发

7.1 引言
差比句在语序、比较标记、比较项及比较结果项上存在一系列的不对称。
其中既有跟语序共性有关的不对称,又有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还有比较前
项、比较后项的不对称,还存在比较结果项积极义、消极义的不对称。研究证
明,形容词比较结果项单独作谓语表比较影响差比句的一系列不对称,差比句
二语习得研究也提示差比句不对称的动因跟形容词比较结果项密切相关。

7.1.1 理论背景
比较范畴具有语言共性。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看,差比句一般由“比较前
项、比较后项、比较标记、比较结果项”四部分构成,不同语言中差比句的句
法形式和句法表现又各有不同。差比句既存在语言共性,又存在语言个性。因
此,差比句的习得必定既受到类型学的语言共性的影响,又受到语言个性(母
语和目的语)的影响。
对比分析指出,两种语言的语言特征越相似,习得就越容易;语言特征越
不同,习得越难。然而,对比分析的“距离=难度”假说并不绝对正确。不同
母语的二语学习者在学习彼此语言时遇到的难度并不完全相同,就好比拼音字
母和方块汉字的特征相差很大,但实践证明汉语母语者学习拼音比英语母语者
学习汉字要容易得多。
偏误分析理论主要试图从偏误类型的角度,对偏误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不
同母语的二语学习者的偏误频率的不同说明除了学习策略及教学影响以外,学
习者的母语(或者说内在语言共性)也会对习得过程产生影响。陈珺,周小兵
(2005)、姜桂荣(2009)等的研究表明,学习者在习得差比句的各个部分都
会出现偏误,只是偏误出现频率高低不同而已。偏误频率高低不同说明习得过
程存在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偏误。除了外在因素如教学方法、个体差异等因
素外,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距离也会影响习得过程。学习者的母语跟目的语的
语言距离也会影响偏误的出现频率。
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都将习得过程中的偏误归咎于语言距离,但无法解释
其内在原因。因为,如果“距离=难度”假说成立,那么中国人学习英文和美
国人学习汉字所感受到的难度应该是相同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了二

83
第七章 差比句不对称的动因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语习得的进度呢?
语言迁移理论主要从语言共性角度分析并解释习得过程中的错误。最先将
标记理论引入语言迁移现象研究的是 Kellerman、Zobl、Eckman 等人(王文宇,
1999)。标记理论指的是有无某一语言特征的对立情况。无标记意味着简单的、
容易的、使用频率高的形式;有标记意味着复杂的、困难的、使用频率低的形
式。Ellis 认为标记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对比分析假设的不足,它可以较
好地回答为什么有的母语和外语之间的差异会造成学习上的困难,而另一些则
不会(转引自戴炜栋、王栋 2002)。也就是说,母语中的简单的、容易的、
使用频率高的形式容易发生语言迁移现象,母语中的复杂的、困难的、使用频
率低的形式不会发生语言迁移现象。习得难度并不等于两种语言的客观距离,
而是类型学中两种语言的标记蕴涵关系。

7.1.2 研究缘起
陈珺,周小兵(2005)、王茂林(2005)、姜桂荣(2009)、陈珺(2010)
主要考察了汉语差比句式的习得难易顺序。但研究角度侧重于偏误分析,未能
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对偏误现象进行探讨;研究对象未分国别,所得结论在适
用性方面存在问题;研究数据也存在不一致的地方;研究者对汉语差比句式的
习得难易度顺序并不完全一致。
赵金铭(2006)从差比句语序类型角度考察了留学生的差比句语序习得偏
误。这一研究是以果求因,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然而,除了语序类型偏误以外,
差比句习得中常见的偏误也集中在比较结果项及否定标记上(姜桂荣 2009)。
本文试图从类型学的标记理论出发,考察各语言差比句的类型参项,包括
比较标记、比较结果项以及否定标记的情况,分析并探讨汉语差比句的语言个
性。我们认为汉语差比句不符合类型学语言共性的原因在于汉语差比句中比较
结果项的特殊性。为此,我们主要统计汉语母语者和二语学习者(韩语)差比
句各句式的使用频率,按照标记性强弱(难易度、复杂度、常态/非常态、使
用频率等因素)统计母语者差比句使用情况,并将所得结果跟基于 HSK 中介语
语料库的二语者差比句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力图证实标记性跟学习难度的
内在关联。
文章总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介绍理论背景以及前人研究存在的
问题。第二部分,考察各语言差比句的类型参项,包括语序、比较标记、比较
结果项以及否定标记,分析汉语差比句不符合类型学语言共性的原因。第三部
分,对比分析母语者及二语学习者差比句句式的使用频率。第四部分,引入语

84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七章 差比句不对称的动因

言类型学的标记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小结,指出文章的不足及
今后努力的方向。

7.2 各语言差比句的类型参项比较
差比句习得偏误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陈珺,周小兵 2005、赵金铭,
2006、姜桂荣 2009)。从语言类型学标记论方面分析差比句习得偏误的文章
还比较鲜见。一般来说,符合类型学语言共性的不会成为习得难点,违反类型
学语言共性的会造成习得困难。汉语差比句不符合 Greenberg(1966)、Dryer
(1992)提出的语言共性①,因此汉语差比句的习得偏误很有可能就是汉语差
比句语言个性的一种反映。
本文主要考察了英语、泰语、越南语、印尼语、韩语、缅甸语、日语、土
尔其语②等语言中的差比句,重点考察差比句的语序;比较标记的标记义;形
容词比较结果项;否定标记的句法位置。

7.2.1 差比句的语序类型
按照Greenberg(1966)提出的语言共性第22条判定,英语、泰语、越南
语、印尼语差比句语序为“形容词—比较标记—基准”,韩语、缅甸语、日语、
土尔其语差比句语序为“基准—比较标记—形容词”。汉语普通话差比句的语
序则难以归入上述任何一种。Greenberg(1966)、Dryer(1992)提出的差比
句语言共性跟汉语语言事实有一定出入。这说明,汉语差比句语序较为特殊,
有可能成为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难点。
从语序的相似性来看,汉语差比句基本语序跟韩语、缅甸语、日语、土尔
其语更接近,跟英语、泰语、越南语、印尼语差异较大。语序相似程度高的,
在习得时遇到的困难小,属于较无标记的;语序差异度大的,在习得时遇到的
困难大,属于较有标记的。

7.2.2 比较标记的标记义
一般来说,差比句中承担比较功能的为比较标记和比较结果项。有的语言,
如英语中比较功能的外化为双标志,既有比较标记“than”,又有形容词比较
级形式“-er”。有的语言为单标志,如缅甸语、泰语、印尼语的比较标记均


转引自刘丹青(2003)
、吴福祥(2012)


为了使结论更有针对性,在稍后的分析中我们重点分析韩国留学生差比句习得中的偏误成因。

85
第七章 差比句不对称的动因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含有“超过、超出”的意思①。汉语、韩语、日语则为零标志,比较标记不含
有“超过、超出”的意思,形容词也不具有比较级形式。比较标记承担比较功
能属于显性标记,为无标记形式;比较标记不承担比较功能属于隐性标记,为
有标记形式。因此,从习得的角度来说,汉语差比句的比较标记属于有标记形
式。

7.2.3 形容词比较结果项
这样差比句比较功能的重任就落在了形容词身上。朱德熙(1980:26–27),
刘月华等(2001:196–197),Liu,Chen-Sheng Luther(2010:1018-1019)
指出汉语形容词单独作谓语含有比较或对照的意思。比较结果项的简单形式是
形容词单独作谓语,比较结果项的复杂形式指的是形容词可前加程度副词、后
加数量补语。汉语差比句形容词比较结果项的附加成分分为程度副词和数补短
语,程度副词在前,数补短语置后。英语、韩语的则均在前边。因此,跟英语、
韩语相比,汉语形容词比较结果项跟附加成分的关系属于有标记的②。

7.2.4 否定标记的句法位置
从差比句肯定否定式的角度来看,英语、泰语、越南语、印尼语、韩语、
缅甸语、日语、土尔其语差比句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都是对称的。英语、越
南语、泰语、印尼语否定标记紧跟形容词比较结果项,在比较结果项前。日语、
韩语③、缅甸语、土尔其语否定标记在句子末尾,在比较结果项后④。
相比之下,汉语差比句否定标记的句法位置比较特殊(邓凤民,2012)。
比较标记既不在形容词比较结果项前也不在句尾,而是在比较标记前。这是造
成汉语差比句的肯定否定式不对称的重要原因。
总之,汉语差比句语序会受到比较标记、比较结果项及否定标记句法位置
的影响。在这三者中,形容词比较结果项又起决定作用。强势形容词比较结果
项承担了比较功能,弱势比较标记只能退居其次;强势比较结果项不允许被否


表示比较义的比较标记为无标记的,如越南语中的“hon”、印尼语中的“lebih besar dari”、泰语
的“kwa”都表示“超过、大于”的意思。而汉语中的“比”为有标记的,因为它并不包含“超过、大
于”的意思。

表示比较义的形容词比较结果项为无标记的,如英语中的形容词比较级标志“-er”表比较。而汉语
中的形容词比较结果项为有标记的,因为它表比较的强制性句法条件为“单独作谓语”。

韩语否定标记一般位于形容词比较结果项后、句子末尾,表示客观的、间接的陈述,并带有明确的
敬语形式,使用语境较正式;也可位于形容词比较结果项前,表示主观的、直接的陈述,不带有明确
的敬语形式,使用语境不太正式。

否定词在比较标记前,属于广域否定,否定的是句子的整个命题;否定词在形容词比较结果项前,
属于窄域否定,否定的是比较的结果(张和友,2002)。从句子加工、理解的角度看,否定句子的整个
命题加工时间长、难以理解;否定比较的结果,加工时间短,容易理解。

86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七章 差比句不对称的动因

定标记否定,因此否定标记的句法位置不得不前移;强势比较结果项必须单独
作谓语导致它占据句末位置,其他句法成分都必须前移。这样汉语差比句语序
就只能成为现在的这个样子,因为汉语并不具有主格、宾格①等得形态变化,
因此必须利用语序来区分比较主体和比较客体。

7.3 母语者和二语者的差比句句式的使用频率
在理想状态下,二语习得者的语言表现应该是逐步接近母语者的语言表
现。二语习得的过程即是二语者逐步达到、掌握类似于母语者的语言能力的过
程。因此,观察母语者和二语者在语言使用情况方面的差异,或许能从某种意
义上揭示习得过程。
差比句存在语言共性。但各语言中的差比句却存在语言个性。对二语者来
说,语言的共性部分是无标记形式,语言的个性部分属于有标记形式。二语和
母语相近或相同的部分属于无标记形式,二语和母语相异或相差较大的部分属
于有标记形式。一种语言中与语言共性相一致的特征更容易习得;与语言共性
倾向不一致的特征比一致的特征难习得,即使学习者母语的特征与两个特征都
一致(孙文访,2012)。如果两种语言共性部分大于个性部分,则习得速度快,
容易发生语言迁移,二语者学习心理难度低;如果两种语言个性部分大于共性
部分,则习得速度慢,不容易发生语言迁移,二语者学习心理难度大。从上述
分析来看,汉语差比句的语序、形容词比较结果项、比较标记及否定标记均属
于有标记形式,有标记形式就意味着不容易发生迁移,往往会成为二语习得中
的难点。但为了使结论更有说服力,针对某一特定的语言,汉语差比句各部分
的标记性还需重新判断。
为此,本研究在调查母语者汉语差比句使用情况的基础上,也调查二语者
(韩语者)汉语差比句的使用情况,在对比分析两者差比句使用情况的基础上,
希望能够发现汉语差比句中的各部分的标记性,标记性和习得难度是否存在正
相关,以及影响语言迁移过程顺利进行的因素。

7.3.1 母语者差比句使用情况的调查
我们主要考察汉语中差比句的使用情况,即带有明显比较标记、比较结果
项为形容词的“比”字句和“不比”句,调查的差比句包括“X 比 YM、X 比 Y+


韩语、缅甸语、日语、土尔其语具有主格、宾格的形态变化,因此不需要通过语序来区分。匿名审
稿人指出,日韩等语言的差比标是“粘着性”的。因此,只能附着于基准之后,也正因为如此,比较
主体和基准的位置相对自由,而汉语的比较标记,是“双向”的,因此只能居于中间,也不能移位。

87
第七章 差比句不对称的动因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形容词+精确度量/模糊度量、X 比 Y+更/还+形容词、X 不比 YM①”等四种句式。


陈珺、周小兵(2005)的母语者差比句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上述 4 式②的
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为“A 类>B 类>D 类>C 类”。姜桂荣(2009)的调查结果
则为“A 类>B 类>C 类>D 类”。两者共同点是母语者语料来源均为知名作家
写的小说,二语者的语料来源为留学生的命题作文。两者的不同点是调查规模
不同,前者的语料规模为 10 万字,后者的语料规模为 400 万字。然而,不管
从语料来源还是语料规模来看,母语者和二语者的差比句使用情况可能并不具
有可比性。并且,两者结论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因此有必要重新考察母语者差
比句的使用情况。
为了使结论更有说服力,母语者调查来源为 CCL 语料库《王朔选集》,二
语者调查来源为 HSK 中介语语料库中包含比较标记“比”的差比句。在调查方
法方面,母语者和二语者都只计算使用频率比。母语者差比句使用情况的调查
比较容易,只需计算出使用频率比就可③。如下所示:

表7-1:母语者差比句使用情况调查(语料来自CCL“王朔选集”)
肯定否定形式 比字句 不比句④ 总计
比较结果项(Adj)
A.单个形容词 147(40.27%) 16(4.38%) 163(44.65%)
B.前加程度副词“更、还” 103(28.22%) 2(0.55%) 105(28.77%)
C.后加补语“一点儿、一些”等 93(25.48%) 4(0.11%) 97(25.58%)
总计 343(93.97%) 22(6.03%) 365(100%)

根据表 7-1,我们得出的母语者差比句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为:
A 类>B 类>C 类>D 类


汉语差比句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还表现在,肯定形式中形容词比较结果项既可前加副词,又可后
加数量补语、程度补语等,且出现频率很高,分类统计具有显著性;而否定形式中形容词比较结果项
虽然也可前加副词,后加补语,但出现频率很低,分类结果不具有显著性,因此我们合并了否定形式
的统计结果。

为方便描述,“一般比字句”为 A 类,“预设比字句”为 B 类,“度量比字句”为 C 类,“不比句”
为 D 类。

在这里存在语料选取范围的问题,因为语料选取的内容、年代等都会影响最终统计结果。这也是以
上几位学者统计结果存在不一致的原因。我们认为,本研究主要是对照母语者和二语者差比句使用频
率的比例,因此小样本的精确统计同样能说明问题。

尽管差比句比较结果项存在程度副词和补语并存的现象,如“他比我更高一点儿”。但在语料中,
这样的情况不多见。我们的处理是“两者并存,以前者为准”。语感中的“两者并存”跟实际语料中
的“仅取其一”有出入,这一问题还有待探讨。

88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七章 差比句不对称的动因

7.3.2 二语者差比句使用情况的调查
根据我们对差比句比较结果项的分类,研究者关于二语者差比句使用情况
的调查结果并不一致。陈珺,周小兵(2005)的使用频率前三位的句式为“A
类>C 类>B 类>D 类”;王茂林(2005)得出的顺序为“C 类>A 类>B 类>D
类”;姜桂荣(2009)“B 类>A 类>C 类>D 类”;陈珺(2010)得出的顺序
为“C 类>A 类>B 类>D 类”。统计结果显示,尽管四家调查得出的使用频率
最高的前三位是相同的,但在排序上有所不同。并且,这个排序跟母语者差比
句使用情况的排序也不相同。最显著的区别是母语者差比句使用频率最高的为
A 类,A 类为无标记句式;二语者差比句使用频率最高的则 A 类、B 类、C 类都
有,A 类并非无标记句式。为此,我们需要重新调查二语者差比句使用情况。
跟母语者差比句使用情况的调查相比,二语者的使用情况调查比较麻烦。
因为,二语者的差比句使用情况调查还存在正确句与错误句的分别。施家炜
(1998)指出“在语料库出现的语料中,句式的正确使用频次或正确使用相对
频率越高,就越容易,越早习得”。方法是:“各句式在各学时等级上的正确
使用相对频率=各句式在各学时等级上的正确使用频次/某学时等级上句式的
出现频次之和”。这种计算方法主要考虑了各句式的出现频次,而忽略了对句
与错句(该句式出现频次之和)的相对比例。比如,一个句式正确使用频次为
5,错误使用频次为 5,按照上述计算方法,该句式的正确使用相对频率为 0.5。
假如,另一个句式正确使用频次为 50,错误使用频次为 50,按照上述计算方
法,该句式的正确使用相对频次为 0.5。表面上,两种情况的正确使用频次一
样,均为 0.5。但实际上,第一种使用频率低,第二种使用频率高;第一种应
属于有标记句式,第二种属于无标记句式。两种句式的情况完全不同。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只计算各句式的“正确/错误”使用情况,忽略对
各句式的总体使用情况的把握,即“正确使用=完全掌握、错误使用=完全没掌
握”。考虑到二语习得中中介语的特殊性,这种计算方法实际上是忽略了错误
使用情况所蕴涵的丰富信息。“错误使用”并不等于“完全没掌握”,而是有
意识地使用该句式,但在“某个部分”使用错误。
二分法的“非对即错”会是我们轻易地忽视一些重要信息。因此,我们仍
然按照母语者差比句使用情况的统计方法来统计二语者的情况。这是因为,首
先,我们看重的是 ABC 三类在母语者和二语者中的比例以及标记性的异同;其
次,HSK 中介语语料库中提供的是已经加工好的熟语料,二语者的错误和病句
已经得到了修正;最后,为了验证我们的统计方法的可靠程度,我们也会跟其
他研究者的统计结果进行参照和比较。

89
第七章 差比句不对称的动因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为了使我们的推论更有说服力,我们在 HSK 中介语语料库中选取韩国籍留


学生差比句语料若干条,通过检索字符串“比”,一共得到 394 条。如下所示:

表7-2:二语者(韩语者)差比句使用情况调查
肯定否定形式 比字句 不比句① 总计
比较结果项(Adj)
A.单个形容词 82(20.81%) 1(0.25%) 83(21.07%)
B.前加程度副词“更、还” 195(49.49%) 0 195(49.49%)
C.后加补语“一点儿、一些”等 116(29.44%) 0 116(29.44%)
总计 393(99.75%) 1(0.25%) 394(100%)

根据统计结果,从比较结果项来看,二语者(韩国留学生)使用出现频率
从高到低依次为:
B 类>C 类>A 类>D 类

7.3.3 母语者和二语者差比句使用情况对比
按照标记理论,频率为判定标记的重要参考标准。一般来说,使用频率高
的为无标记的,使用频率低的为有标记的。从习得角度来说,无标记的容易习
得,有标记的较难习得。调查结果显示,母语者差比句标记性跟二语者的是不
同的。母语者差比句中 A 类为无标记结构,但二语者差比句中 A 类为有标记结
构。这一点跟其他调查结果相符合。
从语序的角度来看,由于我们调查的语料仅限于汉语普通话,因此正确语
序只有一种。需要注意的是,汉语方言的使用范围也很广泛,从语言共性角度
调查方言语料也很有必要,也一定有新发现。但考虑到二语习得者的学习目的
的特殊性,因此此处不在赘述。
从比较结果项的角度看,对母语者来说,A 类(仅使用单个形容词)属于
无标记②句式,使用频率最高,属于汉语差比句的核心句式。B 类(仅使用前
加程度副词)、C 类(仅使用后加补语)均属于有标记句式,使用频率次之,
其中 C 类使用频率最低,标记性最强。对二语者来说 B 类(仅使用前加程度副
词)属于无标记句式,使用频率最高。A 类(仅使用单个形容词)、C 类(仅


尽管差比句比较结果项存在程度副词和补语并存的现象,如“他比我更高一点儿”。但在语料中,
这样的情况不多见。我们的处理是“两者并存,以前者为准”。语感中的“两者并存”跟实际语料中
的“仅取其一”有出入,这一问题还有待探讨。

有标记和无标记的判定不能仅仅依据一种语言,要从语言共性的角度出发。在汉语中,A 类是无标记
句式,但跟其他语言相比,A 类就成了有标记句式。我们稍后仍会谈到。

90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七章 差比句不对称的动因

使用后加补语)均属于有标记句式,使用频率次之。
从肯定否定形式来看,不管是母语者的使用情况还是二语者的,比字句的
使用频率远远超过不比句的使用频率。对母语者、二语者来说,差比句肯定形
式属于无标记句式,差比句否定形式属于有标记句式。

7.4 差比句各部分的标记性和习得难度
以下我们从形容词比较结果项、语序、否定词句法位置、比较标记四方面
探讨汉语和韩语标记性的异同以及汉语差比句的语言个性,并指出四因素中形
容词比较结果项为核心因素。
汉语差比句的比较功能主要由形容词比较结果项来承担。汉语的形容词比
较结果项必须单独作谓语才能表比较。一般来说,形容词意义表属性为无标记
的,意义上为无标记的,形式上也为无标记的,如英语的“he is tall”;形
容词意义表比较为有标记的,意义上为有标记的,形式上也为有标记的,如英
语的“he is taller”。而汉语的情况恰恰相反,意义为无标记的,形式为有
标记的,如“他很高”;意义为有标记的,形式却为无标记的,如“他高”。
这恰恰属于标记颠倒现象。
我们认为,正是这种标记颠倒现象造成了汉语差比句的特殊性。差比句不
对称的成因就在于汉语形容词比较结果项的特殊性。

7.4.1 比较结果项的标记性
从语言迁移理论来看,一种语言相对于另一种语言,标记性越弱的越容易
发生迁移,标记性越强的,越不容易发生迁移。但对比母语者和二语者的使用
情况,我们发现,汉语中无标记的 A 类差比句并不容易发生迁移;有标记的 B
类、C 类差比句则容易发生迁移。数据显示,二语者倾向于运用有外部标志的
有标记形式(B 类、C 类),而非无外部标志的无标记形式(A 类)。从二语者
的使用情况来看,二语者的有标记形式掌握、运用的熟练程度超过了无标记形
式,这跟语言迁移理论的假设刚好相反。
从比较结果项来看,有标记形式(B 类、C 类)的频率都超出了无标记形
式(A)类,刚好跟母语者的使用频率相反。对母语者来说,没有显性标记的
形容词比较结果项为无标记形式;有显性标记的形容词比较结果项为有标记形
式。形容词比较结果项负荷差比句的比较义,而不是比较标记“比”。

91
第七章 差比句不对称的动因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7.4.2 比较标记的标记性
对于韩国留学生来说,在习得汉语差比句时,很容易将“比”跟“boda”
或英语的“than”对应,因此选用形容词比较结果项的复杂形式(B 类、C 类)
而不是简单形式(A 类)。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这跟教师的过度讲解和引
导也有关系,B 类、C 类的显性标记比 A 类的隐形标记更容易显示比较意义,
因而给学生产生了一种“刻板印象”,即附加外部形态标志才能表示比较。这
样的过度讲解忽略了汉语差比句形容词比较结果项的特殊性,应在今后的教学
过程中予以避免。
从比较标记来看,汉语的比较标志“比”不具有比较功能,比较功能主要
由含有比较意义的谓语形容词来充当,且对谓语形容词形式本身有一定限制。
事实上,汉语主要通过比较结果项的复杂形式来表比较义,程度副词和程度补
语是为了进一步使比较义得到明确。

7.4.3 差比句语序的标记性
语序是线性序列上各语言成分自左向右的排列。对于有外部形态标志的语
言来说,语序必须遵从一定的句法规则。但对于缺乏外部形态标志的汉语来说,
语序往往是句中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个结果。
打个比方来说,句子的产出是为了理解,为了能使听话者快速理解且不产
生歧义,一种做法是给各语言成分赋予外部形态标志,外部形态标志会标示出
各语言成分对理解的贡献额度,听话者在进行加工时会对突出的语言成分进行
深度加工,对不太突出的语言成分则一带而过。另一种做法是各语言成分没有
外部形态标志,但各语言成分的先后顺序反映了其对理解的贡献额度,这种线
性序列也可反映听话者在进行理解时的一种优先顺序。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解
释,“首尾两端”是认知心理加工的重点位置。
汉语差比句语序的特殊性跟形容词比较结果项句法位置的特殊性有很大
的关系。汉语差比句的语言个性引起了习得过程中存在的标记颠倒现象,而标
记颠倒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汉语差比句的语言个性。
上文已经提到,形容词比较结果项承担比较义,在差比句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线性语序中重要句法成分总占据“首尾两端”的位置的认知加工规则,形
容词比较结果项在句尾是汉语差比句语序的必然趋势,这一点通过方言中差比
句语序演变的趋势也可得出。
如果形容词比较结果项占据句尾位置,那么汉语差比句语序要么是现在的

92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七章 差比句不对称的动因

样子,要么遵循类似于日语、韩语、缅甸语的语序①。但日语、韩语通过主格
标记就可区分比较前项、比较后项;缅甸语的比较标记有“超过、大于”的意
义同样可以区分比较前项、比较后项。汉语恰恰缺乏能够有效区分比较前项、
比较后项的有效语法手段。因此,只能通过语序进行区分,位置在前的就是比
较前项,位置在后的就是比较后项。比较标记居中恰恰是为了有效区分两者的
句法地位及意义②。
从语序来看,由于汉语差比句的语序具有强制性。跟比较结果项、否定词
位置等错误相比,语序错误句子就很难被正确理解。调查显示,二语者(不仅
包括韩国留学生,也包括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在语序方面犯错的频率极低(赵
金铭,2006、姜桂荣,2009)。一方面这是因为汉语差比句语序会影响句子意
思的理解,另一方面,语序偏误在初级阶段容易出现,在高级阶段出现的可能
性降低了。因此,相对于韩国留学生来说,汉语差比句语序的标记性居中。习
得过程中既不属于最难的部分,也不属于最容易的部分。
汉语差比句语序具有强制性,语序一旦错误,句子就不会被接受③。因此,
语序偏误主要出现在初级学习阶段,二语者非常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进入中
高级阶段以后,语序偏误逐渐变小。这一方面,跟我们的语料来源有关,HSK
作文考试的考生汉语水平相对来说较高。另一方面,正因为显著地外在语序标
志,反倒让二语者在学习过程中谨慎对待,因此反而不容易出错。并且,二语
者一定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了不断地纠正。
一般来说,基本语序出现偏误较少。但是,在比较结果项和程度副词、程
度补语的位置关系上容易出现语序混乱的问题。汉语差比句中程度副词和程度
补语分居形容词比较结果项左右两侧,而英语、日语、韩语、缅甸语则均位于
比较结果项左侧。
在汉语差比句中,能够充当程度副词的常常为“更、还”等。表属性的“很、
有点儿、有些”是不能进入差比句的。但在其他语言中,并不存在相对应的“更、
还”,而是由类似于汉语“很”的程度副词来修饰形容词比较结果项。这样,
汉语和其他语言程度副词语义的不对称也是造成习得偏误的一个重要原因。这
可能是由于不同语言对比较概念存在不同的编码方式。


青海话“我你哈高着”能否算作反例呢?我们并不确定,因为青海话差比句存在双比较标记,而这
双比较标记究竟是语气词还是其他的,并不得而知(李蓝,2003)。

匿名审稿人还指出,汉语等语言严格遵循比较主体和比较基准(比较客体)语法上、语义上“同类”
的原则,而 SOV 语言相对自由,如汉语不能说,“*我比这本书更喜欢那本书”、“我比苹果先吃香
蕉”,有些语言(韩语)可以。这里存在“移位”和“删除”规则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汉语
差比句的比较主体和比较基准两者句法地位平行,比较主体和比较基准均能通领全句。

这一观点,是根据教学经验做出的判断,是否可靠,还有待实验证明。

93
第七章 差比句不对称的动因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7.4.4 否定标记的标记性
从肯定否定形式的角度来看,汉语差比句肯定否定式是不对称的。从形式
上看,
“比”字句的否定式是“不比”句;从意义上看,
“比”字句的否定形式
常常由“没有”句来充当(刘月华,1983、徐燕青,1996、谢仁友,2006a/b、
王黎,2009,周小兵,1994、陈珺,周小兵 2005、姜桂荣 2009)。英语、泰
语、印尼语、越南语、土尔其语、韩语、缅甸语、日语差比句肯定否定式的形
式和意义则是对称的。从习得角度来讲,相对于汉语差比句否定形式,汉语差
比句肯定式为无标记的,容易习得。这也获得了相关调查数据的支持。
从句法位置上看,汉语差比句否定标记位于比较标记前,而不是形容词比
较结果项前。这一点跟我们调查的其他语言(要么否定形容词比较结果项,如
英语;要么否定整句,如韩语)都不一样。汉语差比句否定标记的句法位置标
记性最强,在习得过程中也最难被习得。
汉语差比句否定标记句法位置的特殊性引起了差比句肯定否定式的不对
称,而差比句否定标记位置的特殊性则仍然是由于汉语差比句形容词比较结果
项造成的。形容词比较结果项必须单独作谓语才能表比较,一旦被否定,形容
词比较结果项就无法表比较,差比句自身就难以成立,因此否定标记绝对不能
位于形容词比较结果项前。否定标记位于比较标记前实属句法选择上的一种无
奈。
形容词比较结果项不能被否定是由于量的离散性和可被分割的特点造成
的。“大”是无限离散的量,它总有一个相对的标准,因此能表比较。相反的,
对“大”进行否定,则还存在“不大、不小、小”这样的对立,因此不能表比
较。一部分带否定前缀的形容词能充当差比句形容词比较结果项,如“不公平、
不便宜、不舒服”,除了否定前缀已经彻底虚化以外,它们本身已经带表一种
离散的量,以“面试比笔试更不公平”为例。“不公平”这一量级序列本身就
存在相对的位置,因此可进入形容词比较结果项表比较。
母语者肯定形式的使用频率为 93.97%,否定形式的使用频率为 6.03%;二
语者肯定形式的使用频率为 99.75%,否定形式的出现频率为 0.25%。两者相较,
比例过于悬殊。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二语言者(韩国留学生)尚未掌握差比句
的否定形式,或者感觉难度太大,采取了“回避”的策略。这是因为差比句否
定形式为有标记项,有标记项的理解时间长,加工难度大,习得过程长。因此,
不管是母语者还是二语者都尽可能避免使用。
从习得角度来讲,汉语差比句肯定否定形式存在形式意义上的不对称。从
学生习得难度、教学提高效率的角度说,汉语差比句肯定否定形式在教材中出

94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七章 差比句不对称的动因

现的时间不能相同,出现的频率也不能相同,这样才算符合汉语习得规律,尊
重汉语语法的客观事实。而目前的情况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根据教
学经验和学生学习情况来判断习得进展,尽管优秀教师的判断在大部分情况下
是正确的,但对于其他教师来说却往往要摸索很长时间。并且根据经验判断很
难揭晓学生的习得过程发生了什么,也很难有针对性地对某一群体的二语者给
予准确的指导。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关于汉语差比句标记性的判定主要是针对
韩国留学生做出的。考虑到二语者的国别不同、第一语言不同,这一标记性判
定并不总是完全正确,关于学习难度的推测也并不始终保持一致。因为,语言
迁移理论中的标记性一定要将二语者母语的标记性跟目的语的标记性进行对
比,才能最终确定标记性以及大致的习得难度。也就是说,标记性和习得难度
是分国别、分语言、分阶段的。标记性和习得难度并非整齐划一的。

7.4.5 差比句各部分的习得难度
使用频率为类型学标记理论的重要判定标准,使用频率高的是最无标记
的,因此也是最容易的;使用频率低的是最有标记的,因此也是最难的。根据
差比句各部分标记性的探讨,我们得出一个二语者差比句习得难度猜想,如下
所示:

表 7-3:母语者/韩语者差比句习得难度猜想对比(“+”表示难度等级)
肯定否定形式 比字句 不比句
比较结果项(Adj)
母语者 二语者 母语者 二语者
A.单个形容词 + +++ ++++ ++++++
B.前加程度副词“更、还”① ++ + +++++ ++++++
C.后加补语“一点儿、一些”等 +++ ++ ++++++ ++++++

“齐夫定律”指出“频率高,特征小;频率低,特征大”。从认知心理的
角度出发,经常出现的,更容易被记住;出现频率低的,则需要花费更多时间
来记住。容易被记住也就意味着容易被提取,表现在外部特征上肯定是无标记
的;不容易被记住的,表现在外部特征上肯定是有标记的。由此可知,难度和
频率的关系为“难度越小,出现频率越高;难度越大,出现频率越低”。然而,
这是针对母语者得出的结论,当二语者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时,必然会受到


数据显示,不管是母语者还是二语者,B 类出现频率都高于 C 类。也就是说,B 类(
“更、还”等)是
更无标记的,而 C 类(
“一点儿、一些”等)是更有标记的。

95
第七章 差比句不对称的动因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原来母语的影响。这时,两种语言各自具有的标记性就会发生碰撞,也就会形
成语言习得的心理难度。因此,如果二语者的使用情况跟(表 7-3)所示不符
合,则可以肯定母语因素或学习过程中的其他因素影响了差比句的习得。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探讨母语者的差比句标记性跟二语者(韩国留学生)
的差比句标记性及习得难度的异同,分析了汉语差比句的特殊性,并指出汉语
形容词比较结果项的特殊性很可能是引起汉语差比句一系列不对称的重要原
因。汉语缺少形态变化是形容词语法功能复杂的主要原因。汉语形容词单独作
谓语表比较是汉语的一个先天的强制性的句法要求。汉语属于强势形容词语
言。其他语言不存在这样强制性的句法要求,也不属于强势形容词语言。这是
唯一能解释得通汉语差比句一系列不对称现象的理据。

7.5 本章小结
长期以来,语法研究和二语习得研究处于隔绝的状态。语法研究的成果不
为二语习得研究者重视,语法研究者也存在忽视二语习得研究中的问题的倾
向。本文试图将二者结合起来,通过分析二语习得研究中的数据,指出语法研
究忽视的问题;通过语法研究的推理及思考,解决二语习得中的困惑。实践证
明,这样的做法是有参考价值的,至少为解释语言研究中的难题提供了另一种
新的思路。
二语习得研究的一系列数据指明差比句习得难点主要集中在“语序、比较
结果项、否定形式”上。二语习得倾向于从语言外部找原因,比如课堂教学、
教材及教法,而忽视从语言内部找原因。
类型学的迁移理论指明了一种新路子,那就是从语言内部着手,通过对比
两种语言的标记性,来解决二语习得研究中存在的盲点和误区。类型学的标记
理论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因为二语习得的过程就是二语者逐步接近、达到
母语者语言表现的过程,最终形成类似于母语者的语言能力。在习得初级阶段,
二语者会明显受到母语的影响,母语中语法特征的标记性会跟二语中语法特征
的标记性发生碰撞,那些相似、相近的部分容易习得,那些相差较大、较远的
部分较难习得。这些会通过语言特征的使用频率表现出来,对比母语者和二语
者的语言特征使用频率,我们会了解二语习得过程的进展,并以此判定是在哪
个地方出了问题。二语习得中的难点常常就是目的语的语言个性所在。
不同的语言肯定既存在语言共性,又存在语言个性。语言个性体现了不同
语言对不同概念的编码方式。某一语言对某一概念的特殊编码方式恰恰是其语
言个性所在。

96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七章 差比句不对称的动因

语言个性是语言内各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语言发展演变的产物,是语
言最初设定的“基因”不断生长的结果。深入了解语言个性会使我们更好的透
过语言现象,把握语言本质。
本文研究正是基于上述问题所进行的一种尝试。文章通过比较母语者和二
语者差比句使用频率,得出差比句习得难度不仅受目的语标记性的影响,同时
也受到来自二语者母语标记性的影响。文章从类型学的角度对汉语差比句语
序、形容词比较结果项、比较标记、否定标记作出了一定的解释,并指出汉语
差比句的肯定否定式不对称、母语和二语者使用频率不对称等的原因在于汉语
形容词比较结果项的特殊性。在差比句中,汉语形容词必须单独作谓语才能表
比较这一强制性句法条件引起了差比句语序的变动、比较标记弱化以及否定标
记句法位置前移等。本研究不仅重新考察了差比句习得中的问题,而且从类型
学角度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及说明,并希望对汉语教学有一定帮助。比如,
在教材编写阶段就要重视汉语语言特征标记性以及二语学习者心理难度等因
素,各语言特征的编排必须考虑到使用频率,呈现方式上必须有先/后、多/
少、常用/非常用的区分,而不能仅仅为了教汉语语法,而将全部语法项目不
分轻重难易地呈现给二语学习者。因为这势必造成人为的混乱局面。
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调查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扩展,类型学的论证需要进
一步夯实。上述汉语标记性及形容词比较结果项的特殊性主要是根据韩语学习
者的差比句使用频率得出的。所得结论仅仅适用于韩语学习者,对其他二语学
习者差比句习得情况也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关于形容词比较结果项特殊性的判
定还需要语法研究、类型学研究的进一步验证。本文仅仅是将二语习得、语法
研究及类型学研究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尝试。

97
第八章 “一量名+Neg+VP”和“Neg+VP+一量名”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八章“一量名+Neg+VP”和“Neg+VP+一量名”的不对称

8.1 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当“一量名”结构用在否定句中时,既可以放在否定词语
之后,来表示否定全部(即全称性否定);又可以放在否定词语之前,来表示
全部否定(也是全称性否定)。例如:
(1) a. 在今天的会议上, 他始终沉默着, 一句话都没有说。
b. 在今天的会议上, 他始终沉默着, 没有说一句话。
(2) a. 是吗? 你怎么一点没有正义感?
b. 是吗? 你怎么没有一点正义感?
(3) a. 这鬼天气, 这么热, (居然) 一点风都没有。
b. 这鬼天气, 这么热, (居然)没有一点风。
显然, 这些句子在结构形式和语义表达方面有一些相同的地方,也有一些
不同的地方。郭锐(1998)、倪建文(2001)、戴耀晶(2000a)、胡清国(2004、
2006、2007)、刘承峰(2007)指出“一量名”否定格式存在两种语序。郭锐
(1998)认为“一量名+Neg+VP”是由“Neg+VP+一量名”句式的焦点成分“一
量名”前置形成的,这两种句式有几乎完全一致的结构限制。两种句式之间,
“一量名”的论元角色和句法成分是相同的,差别仅仅是表层位置,这种表层
位置的差别是由焦点安排等信息结构的要求造成的。郭锐(1998)认为,在语
感上,A 式比 B 式说着顺口,A 式(OV)是一种非常规配位语序,B 式(VO)
是一种常规配位语序。这种非常规配位语序显然更能突出焦点,符合汉语的一
般倾向,在使用上更易被接受。戴耀晶(2000a)认为 A 式是由 B 式“宾语提
前”变换而成的。倪建文(2001)认为句式“一量名+Neg+VP”同“Neg+VP+
一量名”所蕴含的序列和焦点都相同,具有平行变换的关系。胡清国(2007)
认为“一量名”否定格式的两种语序的语义基本相同,都是表周遍性的完全否
定格式,都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可以认为是同义格式。刘承峰(2007)指出两
种句式都可表达全量否定,A 式的全量否定强度比 B 式更强。
以上学者将“一量名”前置的动因归结为“宾语提前说”、
“焦点前置说”,
并指出 A 式是由 B 式变换而来,两者具有平行变换关系。我们认为 A 式和 B
式并非同义格式,也不具有平行变换的关系。他们并不存在严格的对称关系,
是不对称的。“一量名”否定格式两种语序不对称的原因是由于“一量名”语
义的分化造成的。
“一量名”中的“一”本身仅表示数量“一”,但受构式赋义

98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八章 “一量名+Neg+VP”和“Neg+VP+一量名”的不对称

及全称量化词“都/也”影响后,意义产生了分化。两种语序的对立是“一量
名”中的“一”在不同构式中语义分化的结果。

8.2“一量名”中“一”的涵义
8.2.1“一量名”中“一”表全量义
杨素英(2000)指出汉语中的“一”是数量词,“一量名”中“一”的涵
义必须由上下文或修饰成分进行具体化才能得到明确。也就是说,从指称角度
看,“一量名”中的“一”不具有指称化,究竟是定指、不定指还是无指,需
要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确定;从量化角度看,“一量名”中的“一”究竟是真
值义(数量“一”)、完整义还是全量义,也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确定。
戴耀晶(2000a)指出“他没喝一杯酒”有歧义,存在两种含义。一种含
义是“无”,表示事件没发生;一种含义是“少于”,表示喝酒这件事发生了,
但数量少于一杯。因为可以说“他没喝一杯酒,只喝了半杯”。
倪建文(2001)、胡清国(2007)、刘承峰(2007)认为“他没喝一杯酒”
同样可以表示全量否定,
“一杯酒”代表极小量,否定极小量即表示否定全量。
显然,这一说法有待商榷,因为跟“一杯酒”相比,还存在这样的极小量,如
“半杯酒、一口酒、一滴酒”。但,不管研究者如何论证,在语感上,
“他没喝
一杯酒”确实是既能表示全量否定,又能表示数量“一”的否定。
在我们看来,单个的“一量名”只能表示数量“一”,但一旦进入句子,
受到语序及肯定否定的影响,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涵义。
(4) 卖水果的小贩热情地叫住我们兜售,我们买了一个沙瓤大西
瓜,几斤殷紫的李子。
(5) 一个水箱没扣上,起飞时,一箱开水都浇到坐在下面的乘务员
头上。
(6) 她竭力忍着,我没听到一声啜泣,房间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
见,但我已经感到有点不对头了。
(7) 照这样下去,她可能一本书都不买离开这家书店。
(4)句中,“一量名”中的“一”表示真值义,“一个西瓜”和“几斤李
子”相对;
“一量名”结构在指称方面,属于无指的。
(5)句中,
“一量名”中
的“一”表示完整义,前指“一个水箱”里的全部开水;“一量名”结构在指
称方面,属于定指的。(6)句中,不考虑语境,“一量名”中的“一”既可以
是真值义,又可以是全量义。为了区分“一”的涵义,须借助语境手段如重音、

99
第八章 “一量名+Neg+VP”和“Neg+VP+一量名”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焦点来区分语义。在(6)句中,重音在“一声”上,同时跟“什么也看不见”
形成对比焦点,
“我没听到一声”的否定全量义得到凸显。
“一量名”结构在指
称方面,属于特指的。
(7)句中,
“一量名”中的“一”表示全量义;
“一量名”
结构在指称方面,属于任指的,也即表示任意量。
由此看来,
“一量名”中的“一”可能存在三种含义:真值义的数量“一”、
完整义的“一”以及表示全量义的“一”。其中数量“一”是最基础的,最根
本的;完整义的“一”、全量义的“一”则是构式赋予的。
从语序角度来看,根据标记理论,一般来说,常态语序(SVO)的是无标
记的,如(4)句、(6)句,非常态语序(SOV)的是有标记的,如(5)句、
(7)句;肯定形式是无标记的,如(4)句、
(5)句,而否定形式是有标记的,
如(6)句、
(7)句。肯定形式和 SVO 句是无标记组配,如(4)句,语序的标
记性最弱,否定形式和 SOV 句是有标记组配,如(7)句,语序的标记性最强。
(5)句(肯定形式的 SOV 句)和(6)句(否定形式的 SVO 句),标记性居中。
从语义角度看,在一定条件下(6)句中的“一量名”结构和(7)句中的
一样,均可表示全量义,表示全量否定。那么,“一量名+Neg+VP”(一杯酒也
没喝)和“Neg+VP+一量名”
(没喝一杯酒)两种格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一
量名”结构前移的动因是什么?
从句法形式上看,语序为 SVO 句的肯定否定格式无需添加其他成分来表明
“一量名”的含义。语序为 SOV 的肯定否定格式均需要强调标记“都/也”限
定“一量名”的范围。尽管,有时强调标记没有出现,如“我一滴酒不会喝”,
但“一量名”的语义已然发生变化,至少,它绝对不表示对数量的“一”的否
定,而表示对任意量的否定。
那么“(我)一滴酒不会喝”跟“(我)一滴酒都/也不会喝”有什么区别?
白梅丽(Paris,1981)和杨凯荣(2002)指出“一个人也没来”,“一个人”
可以用“连”来引导。袁毓林(2006)指出,“连”的作用是引出一个跟语境
相关的语用尺度,并指示它引导的成分的所指处于这个量级标尺的最低点。我
们在 CCL 语料库中共调查到 1398 条检索条目为“连一$4 不/没”的例句,所
有例句中“一量名”结构后都强制性的附加了强调标记“都/也”。这样看来,
“一量名”结构前移并不强制要求“都/也”出现,强调标记“都/也”的出现
是“一量名”结构是否能自由进入量化序列的先决条件。
句法的等级结构地位总是决定线性序列。从左至右的线性语序决定了句子
各个部分的地位。原则上,居于左侧的始终统治居于右侧的;为了满足表达的
需要,居于右侧的成分倾向于左前移。句法的等级结构地位被打乱的最大动因

100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八章 “一量名+Neg+VP”和“Neg+VP+一量名”的不对称

来自于语义的需求。
“一量名”前移后(SOV),从形式上看,意味着“一量名”
的等级结构地位的提升;从语义上看,其含义发生了变化,在肯定形式中表完
整的“一”,在否定形式中表任意量的“一”。前移后的“一量名”结构,可以
自由进入量化序列,如(8)、
(9)的 b 句。而未前移的“一量名”结构则不能
进入量化序列,如(10)、(11)句。
(8) a.他一根皮带都吃了。
b.他一根皮带都吃了,想想那时候多困难吧!
(9) a.他一个苹果都不买。
b.他一个苹果都不买,怎么舍得给我们买礼物?
(10) a.他吃了一根皮带。
b.*他吃了一根皮带,想想那时候多困难吧!
(11) a.?他不买一个苹果。
b.*他不买一个苹果,怎么舍得给我们买礼物?
受到重音的影响,
(8)a 句存在歧义,第一种,重读“一”和“都”,
“一”
理解为“全、完整”,第二种,重读“皮带”,“一”理解为数量“一”。(9)a
同样有歧义:第一种理解需要重读“一个”,第二种理解需要重读“苹果”。这
样,(8)、(9)中的 a 句又成了不自足的句子。必须解释的一点是,行文中我
们暂且将“一量名”视作一个整体,而不拆分开来看。
综上所述,受语序及肯定否定形式的影响,“一量名”中的“一”产生了
分化,其中数量“一”是无标记的、常态的,表任意量的“一”是标记性最强
的、非常态的,表完整的“一”标记性居中。“一量名”结构前移的动因很可
能是由“一”的语义变化造成的。

8.2.2 “一量名”中“一”表任指义①
戴耀晶(2000b)指出肯定和否定是一对语义范畴,二者在意义上相互对
立,在形式上既有相互平行的用法,也有相互不平行的用法。肯定是无标记的,
否定是有标记的;肯定范围有确定性,否定范围有不确定性。为了表义清晰,
必须对不确定性加以限制或消除。汉语常用的语法手段是添加虚词或改换语
序。
吴为章(1995)指出,这一语言现象跟语序有关。在语言中存在两种语序:
自然语序和凸显语序,前者立足于时间顺序(概念顺序),如SVO。后者立足于


有专家提示“一量名”结构表任意量,而“一”表任指义。本文倾向于将“一量名”结构看作整
体,只在必要时区别说明。

101
第八章 “一量名+Neg+VP”和“Neg+VP+一量名”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焦点,如SOV,负载着说话人的兴趣、心绪、态度等等。凸显语序受说话人的
主观选择,是典型的语用语序。
从句子复杂程度看,汉语可分为简单句和非简单句。所谓的简单句就是严
格遵循汉语SVO语序的句子,不附加任何其他形式,包括体标记“着、了、过”
及各种补语形式。之所以进行这样的界定是因为汉语是意合语言,非简单句中
添加的成分最终都会成为表意重点,并微妙影响句子结构和表达。
一般而言,在简单句中,汉语及英语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严格遵循了形
式及意义的对称原则,如“我买苹果/我不买苹果”、
“I buy apple/I do not buy
apple”;在非简单句中出现数量结构,如“一个苹果/an apple”时,汉语肯
定式照样成立,如“我买一个苹果”,否定式“我不买一个苹果”则为不自足
的。汉语肯定否定形式表现为不对称的。而英语中添加数量结构后,肯定否定
式仍然保持对称。
汉语和英语在处理数量结构时的不对称一方面是由于英语非简单句中数
量“一”不会影响句子肯定否定形式的对称性,而汉语的非简单句中的数量“一”
的表达会影响句子肯定否定形式的对称性。另一方面,“量”的表达跟指称有
关系。英语中表达数量“一”可以有“a/an/the/one”等,数量“一”的细分
有助于明确语义。汉语中只有“一”。英语在指称方面有“定指(the)、不定
指(a/an)、任指(one)”的区分,汉语则都由“一”充当①。“一”承担的语
义功能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我不买一个苹果”的否定语义指向不明确,产
生了歧义。借助焦点、重音、语境等语法手段,“一量名”否定格式“我不买
一个苹果”可能包含以下几种意思:
(12) 我不买这个苹果。[否定定指的确定量]
(13) 我不买一个苹果,我买两个。[否定不定指的确定量]
(14) 我不买任何一个苹果。[否定任指的任意量]
(15) 我一个苹果都/也不买。[否定任指的任意量]
其中,
(12)、
(13)、
(14)中,
“一个苹果”是受事,可看作动词“买”的
宾语;(12)句“这个苹果”为有定的,可宾语前置做话题。(13)、(14)“一
个苹果”都为不定指的,均不能前置做话题。而(15)中,“一个苹果”不再
充当受事、宾语,“一个苹果”成为量化词结构,其中“一个”为量化词,受
强调标记“都/也”的修饰和限制。
郭锐(1998)、倪建文(2001)、戴耀晶(2000a)、胡清国(2004/2006/2007)、


表示量“一”的指代成分“某”使用范围不自由,如“*我不买某个苹果/*某个苹果我不买”。故不
再讨论范围内。

102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八章 “一量名+Neg+VP”和“Neg+VP+一量名”的不对称

刘承峰(2007)均提到一量名结构在否定形式中可表全量否定。但我们认为“一
量名”本身不能表示全量否定,“一量名”表全量否定是构式赋义的结果,且
存在两个约束条件:一是强调标记“都/也”对其进行变量约束;一是否定形
式。如:
(16) a.他们一个字都不认识。a1.?他们一个字不认识。a2.*他们一
个字都认识。
(17) a.一个人都不认识这个字。a1.*一个人不认识这个字。a2.*
一个人都认识这个字。
如果(16)、(17)两句去掉强化标记“都”(a1)及否定形式“不”(a2)
后,将会大大影响句子的可接受性。因此,我们认为,“一量名”本身不能表
全量否定,必须借助语序及虚词才能表全量否定。
“一量名”否定格式表示“任意量”。
“任意量”是相对于“确定量”和“不
确定量”来说的。如果把宾语名词的量看做一个处在不断变化中的连续统,
“确
定量”常常是在认知概念中清晰明确的,如(18)、(19)、(20);而“不确定
量”则是模糊的,如(21);“任意量”处于两者之间,如(22)。我们注意到
“确定量/不确定量”和“任意量”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
“确定量/不确定量”
多用于肯定形式,“任意量”多用于否定形式,如(23)。
(18) 我买三个苹果。[不定指,确定量] I buy three apples.
(19) 我买一个苹果。[不定指,确定量] I buy an apple.
(20) 我买这个苹果。[定指,确定量] I buy the apple.
(21) 我买很多苹果。[不定指,不确定量] I buy a lot of apple.
(22) 我一个苹果也/都不买。 [不定指,任意量] I do not buy any
apple.
(23) 我不买任何苹果。[不定指,任意量].

肯定形式:0 确定量 不确定量 +∞


否定形式: 任意量

8.3 一量名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的句法表现
上述分析指出语序和肯定否定会影响“一量名”中“一”的涵义的区分。
汉语缺乏形态,深层结构的语义变换常常通过表层结构的形式变换来完成。如
“我喝酒”是符合汉语语序(SVO)的句式,是常态的句式;
“酒我喝”是非常
态的语序(OSV),不符合汉语的基本语序表达法,后者可看作宾语前置做话题,

103
第八章 “一量名+Neg+VP”和“Neg+VP+一量名”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有强调突出的意味。两句变换前后,词类序列发生变化,而语法各单位没有增
减,因此可称为平行变换或对称变换。但“一量名”否定格式“一量名+Neg+VP”
(一杯酒也没喝)和“Neg+VP+一量名”
(没喝一杯酒)语序变换前后,在词类
序列、句法构造、论元结构方面均存在差别,两种语序在逻辑意义上既存在相
同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

8.3.1 句法构造和论元结构不同
谈到句法变换,就有一个基础式和变换式的问题。基础式一般是简单的、
无标记的句式,而变换式是复杂的、有标记的句式。通常,由基础式可派生出
变换式。因此,我们认为“Neg+VP+一量名”
(没喝一杯酒)为基础式,而“一
量名+Neg+VP”(一杯酒也没喝)为变换式。其中,基础式“Neg+VP+一量名”
(没喝一杯酒)中,强调标记“都、也”强制不出现,变换式“一量名+Neg+VP”
(一杯酒也没喝)中,强调标记“都、也”自由出现。为什么同样表达否定全
量义,基础式和变换式会有这样的不对称呢?
郭锐(1998)从论元及动词配价的角度对(24)句、(25)句进行解释,
认为不对称的原因是由主语论元不同所致。(24)句中,主语论元为施事“这
个人(认识字)”。基础式(24a)和变换式(24b1)均成立;
(25)句中,主语
论元为受事“(一个人认识)这个字”。基础式(25a)成立,而变换式(25b1)
不成立。这说明,变换前的基础式中的动宾语义关系(施受关系)更紧密;变
换后的变换式中的动宾语义关系(施受关系)更松散。
从强调标记“都、也”的隐现来看,主语论元为施事时,强调标记隐现自
由,说明主语论元能够统辖全句,强调标记“都、也”可自由寻租。不同之处
在于(24a)中的“都”量化“一个字”,
“都”是量化词;而(24b)中的“都”
指向“这个人”,
“都”是范围副词。
(25b)、
(25b1)中主语论元为受事,宾语
论元为施事,主宾施受关系颠倒,语义与形式相左,故不成立。(25a1)不成
立的原因是“一个人”的指称模糊,很难说明是有定、无定,还是定指、不定
指。
从句法构造来看,
(24a1)中“一个字不认识”构成“一量名”否定结构,
然后跟主语论元“这个人”一起构成句子。而(24a1)中“一个人不认识”很
容易被看成主谓结构,而主语论元“这个字”又是受事,难以统辖全句,因而
在主语论元和谓语结构之间容易形成语障,必须出现强调标记“都、也”来凸
显“一个人”的句法地位。这就是(24a1)可以被接受,而(25a1)不能被接
受的原因。

104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八章 “一量名+Neg+VP”和“Neg+VP+一量名”的不对称

(24) a.这个人一个字都不认识。 a1.这个人一个字不认识。


b.?这个人都不认识一个字。 b1.这个人不认识一个字。
(25) a.这个字一个人都不认识。 a1.?这个字一个人不认识。
b.*这个字都不认识一个人。 b1.*这个字不认识一个人。
在常态语序中,主语位置必须由语义上的施事占据,宾语位置必须由语义
上的受事占据,否则就会影响句子的理解。(24a1)、(25a1)两句的不对称说
明,在无标记的非常态语序中,影响句子的可接受程度的是语序;在有标记的
非常态语序句中,则是语义。

8.3.2 逻辑意义不同
从句法形式上看,基础式“Neg+VP+一量名”
(没喝一杯酒)和变换式“一
量名+Neg+VP”(一杯酒也没喝)两种表达形式显然不同;主要是否定词 NEG
和“一量名”相对位置不同:基础式中,NEG 位于“一量名”之前;变换式中,
NEG 位于“一量名”之后。这就可能造成否定辖域大小不同。基础式中,“一
量名”受否定词否定;变换式中,
“一量名”不受否定词否定,受强调标记“都”
限制。因此两者的逻辑语义应该不同。但当我们将“量”区分为物量(26 句)、
时量(27 句)、动量(28 句),又会发现不一样的情况。
(26) a.他一斤苹果都没买,买了李子。b.?他没有买一斤苹果,买
了李子。
a1.*他一斤都没买苹果,买了半斤。 b1.他没有买一斤苹果,买了半斤。
(27) a.我一天汉语都没学,怎么会写汉字。b.我没学一天汉语,怎
么会写汉字。
a1.我一天都没学汉语,看了电视。b1.我没学一天汉语,看了电视。
(28) a.我一次北京都没去过,更别说哈尔滨了。b.我没去过一次北
京,更别说哈尔滨了。
a1. 我一次都没去过北京,对那里不熟悉。b1.我没去过一次北京,对
那里不熟悉。
从宾语是否前置来看,宾语既可以跟数量词组成量名结构,又可以跟动词
组成动宾结构。物量词更偏向于量名结构,而时量、动量则两可。因此,
(26)
句中量名短语必须整体前置,而(27)、
(28)句中,宾语既可前置,又可后置。
从后附小句来看,(27)中的时量、(28)中的动量既可以表示质的否定,
又能表示量的否定,较容易进入量化序列。(26)中的物量则常常会受到量词

105
第八章 “一量名+Neg+VP”和“Neg+VP+一量名”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本身性质的影响。作为个体化功能的量词也有个区别。比如“人”,用上“个”
就是最小的,所以“一个人也没有”很常见,但用上“群”如“一群人也没有”,
合格度就有问题。换了“酒”就会生出麻烦来,“一滴酒”、“一杯酒”、“一斤
酒”以及“一点酒”中都是“一”,但并不都是最小单位量。在进入基础式和
变换式中需要说明对量词的界定,通常以规约性为依据,能体现最小“个体化”
对象的。
从强调标记“都、也”的隐现来看,变换式中“都、也”的隐现自由,如
(29a)、
(30a)、
(31a),基础式中“都、也”强制不出现,如果出现,一定是
强调标记“都、也”找到恰当的对象进行寻租,如(29b)、
(30b)、
(31b)中,
前一句都有表示时间量的句子,如“一个学期了”等,因此,这使得“都”的
语义指向确定了。也就是说,变换式中的“都”是结构内涵的,不需要向外寻
找指向物,有也可,无也可,有最好。基础式中的“都”是语境赋予的,需要
向结构外寻找指向,有无需视条件而定。
(29) a.一个学期了,一本书都没看。b.一个学期了,都没看一本书。
(30) a.病了三个月,一次头都没洗。b.病了三个月,都没洗一次头。
(31) a.活到这把年纪,一天宾馆都没住过。 b.活到这把年纪,都
没住过一天宾馆。

8.3.3 焦点结构和信息结构不同
袁毓林(2011)指出语言中没有真正的同义句式。虽然(32)、
(33)中的
a 式、b 式逻辑意义相同,但这两种句式在语气表达方面明显不同。如:
(32) a.他一口饭都不好好儿吃。a1.写不完作业,一口饭都不准吃!
b.他都不好好儿吃一口饭。 b1. ?写不完作业,不准吃一口饭!
(33) a.结婚以后,一回酒也没喝过。 a1.手术以后,一回酒都不
许喝!
b.结婚以后,没喝过一回酒。 b1.?手术以后,不许喝一回酒!
(34) a.这个电视,我一分钟都看不下去。 a1.你竟然一分钟都看不
下去这个电视!
b.这个电视,我看不下去一分钟。 b1.?你竟然看不下去这个电视
一分钟!
上面三组句子,从语气上看,a 组明显比 b 组强得多。因此 a 组句子可构

106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八章 “一量名+Neg+VP”和“Neg+VP+一量名”的不对称

成表强烈祈使句,而 b 组句子则不容易①。(34a)中,由于这里的“一口饭”
是重读形式,自然可以接受焦点重音成为焦点成分,语义中心落在“一口饭”
上,并受强调标记“都”对其变量进行约束,表示对任意量的否定,表明不是
“所有的饭”都不吃。
(34b)中,由于这里的“一口饭”是轻读形式,不能接
受焦点重音,语义中心落在“吃一口饭”上,表示对“某一口饭”的否定。
(34a)
表示的是全量否定,而(34b)表示的是部分量或存在量否定。因此,我们可
以意识到(34a)比(34b)语义更重、意蕴更深、语气更强。(35a)、(35b)
也同样存在焦点结构及语气的区分。
袁毓林、王明华(2011)指出从信息结构来看,(35a)组中的“一量名”
是焦点成分,可以独立表达前景信息。而(35b)组中的“一量名”不是焦点
成分,不能独立表达前景信息,需要跟 VP 组合一起来充当焦点成分,可运用
后续小句来显示两种不同信息结构的区分。如下:
(35) a.结婚以后,一回酒也没喝过,没喝过啤酒,也没喝过白酒。
a1.结婚以后,没喝过啤酒,也没喝过白酒,一回酒也没喝过。
a2.结婚以后,啤酒、白酒,一回酒也没喝过。
b.结婚以后,没喝过一回酒,没喝过啤酒,也没喝过白酒。
b1.*结婚以后,没喝过啤酒,也没喝过白酒,没喝过一回酒。
b2.*结婚以后,啤酒、白酒,没喝过一回酒。
(35a)中,
“一回酒”独立充当焦点,它指的是相关论域中的任意一个个
体,实际上具有周遍性指称义,因而后面可以加上具有列举信息的后举小句。
列举信息既可出现在焦点前,也可出现在焦点后,如(35a1)、
(35a2)。
(35b)
中,
“喝过一回酒”是焦点,
“一回酒”在指称上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新信息,因
此后面可追加后续小句。(35b1)、(35b2)不成立,因为表示列举信息的小句
表示新信息,跟“一回酒”本身的不确定性相冲突,故句子不可接受。

8.3.4 强调标记“都/也”指向不同
沈家煊(1999)指出否定小量意味着否定全量。“一量名”常表小量。小
量倾向于被否定,大量倾向于被肯定。在“一量名”的两种否定格式中,变换
式为全量否定,基础式仅在一定条件下表示全量否定。变换式中,“一量名”
表示任意量的“一”,强调标记“都/也”始终指向“一量名”结构,整个句式
表示对任意量的否定,如(36a)。基础式中,“一量名”的含义则受重音、语
境等的影响,如(36b),重读“我们”、
“都”时,整句的焦点是“我们每个人


试对比“不准吃饭/喝酒!”及“你竟然看不下去这个电视!”

107
第八章 “一量名+Neg+VP”和“Neg+VP+一量名”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都没有喝一杯酒”,句中“一量名”表示数量“一”;重读“都”、
“一杯酒”时,
整句的焦点是“我们一杯酒都没喝”,句中“一量名”表示任意量的“一”。
(36) a. 我们一杯酒都没喝。
b. 我们都没喝一杯酒。
(37) a. “丈夫?”我木然冲他一笑,“我发觉一句都提不起来。”
b. *“丈夫?”我木然冲他一笑,“我发觉(都)提不起来一句。”
(38) a. 他就这样,一点都不让我。人家心情本来就不好,从他那
儿一句好话也听不着。
b. 他就这样,一点都不让我。人家心情本来就不好,从他那儿也听
不着一句好话。
(37a)句成立,
(37b)句不成立。这是因为(37a)句本身是自足的,它
的句式义本身就可表示全量否定。
(37b)句本来就不自足,在缺少宾语的情况
下,句子很难说明“量化对象”指的是什么,因而不成立。(38a)、(38b)都
成立,这是由于两句中量化对象都很明确,为“(丈夫的)一句好话”。以上分
析表明,在表示“全量否定”方面,变换式的使用是无条件的,基础式的使用
则是有条件的。

8.4 两种句式不对称的语义表现
8.4.1 量化“个体”和量化“事件”
“一量名”格式不仅包括物量词、时量词,还包括动量词。物量词的量化
对象常常是个体,如“我一分钱都没有”,量化对象是“一分钱”,我们称之为
“量化‘个体’”。动量词的量化对象常常是事件,如“我一次北京也没去过”,
量化对象是“去北京”,我们称之为“量化‘事件’”。时量词居于两者之间,
量化对象的判断取决于“量名组合”的结构更紧密些,如“(学)一天汉语”;
还是“动宾组合”的结构更紧密些,如“学一天(汉语)”。
(39) a.我一分钱都没有。 b.?我没有一分钱。
(40) a.我一天汉语都没学过。 b.我没学过一天汉语。
(41) a.我一次北京都没去过。 b.我没去过一次北京。
在选择量化对象方面,变换式更自由,且不产生歧义。基础式受约束,当
量化对象为量化“个体”时,也就是“一量名”结构为物量词或时量词时,会
有歧义。如“我没有一分钱”,既可以是“我没有一分钱,不过有一块钱”,也
可以是“我很穷,没有钱”。这跟“一量名”的双重涵义有关,也跟“没有”

108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八章 “一量名+Neg+VP”和“Neg+VP+一量名”的不对称

在否定事物及否定动作行为事件上的差异有关。汉语中,“没有”和“不”都
是否定词,“没有”可否定名词、形容词、动词;“不”可否定形容词、动词,
不能否定名词。“没有”否定名词表示的是对事物属性、存在的否定;而否定
形容词、动词则是对“过去时态”的否定。这也是为什么“我一分钱都没有花
/*我一分都没有花钱”、“我一天球都没有打/我一天都没有打球”、“我一次球
都没打/我一次都没打球”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
“一量名”为名词,必须整体
前移;“一量名”为时量或动量,名词宾语可保留原位。
(42) a.“唉,有什么办法?只好不计较,真较真儿一天也过不下去。”
?b.“唉,有什么办法?只好不计较,真较真儿(也)过不下去一天。

(43) a.从杭州回来,阿眉一次也没哭过,虽然她是很娇气的姑娘。
b.从杭州回来,阿眉(也)没哭过一次,虽然她是很娇气的姑娘。
(44) a.让她一次又一次地等,可他一次也没来过。
b.让她一次又一次地等,可他(也)没来过一次。
(45) a.这个背手枪的水兵站在李家花园栅栏外挖鼻孔,一眼也没往
这边看。
b.这个背手枪的水兵站在李家花园栅栏外挖鼻孔,(也)没往这边
看一眼。
(42)中的量词为时量词,(43)、(44)、(45)中的量词为动量词。量词
的性质也会影响两种句式的不对称。当量词为物量词或时量词时,一量名结构
名词性更强,整个句式的量化对象是量化“个体”;当量词为动量词时,整个
句式的量化对象是量化“事件”。在量化“个体”上,基础式受限制,但在量
化“事件”上,变换式、基础式的替换是自由的,都可以成立。这说明,不同
类型的量词会对两种“一量名”否定格式产生影响,并制约它们的句法表现。

8.4.2 虚拟量化句和现实行为句
事件可分为现实事件及虚拟事件。“我买苹果”表示现实行为动作,主宾
施受关系明确。“我买苹果的话,给你带点儿”是虚拟行为动作,主宾施受关
系虽然明确,但行为动作未发生,主宾施受关系没有确定下来。
基础式是虚拟量化句,如(46)。变换式有时为虚拟量化句,如(47a);
有时为现实行为句,如(47b)。
(46) 他是我好朋友,怎么能要红包?我一条烟都没要。
(47) a.我(都)没要一条烟,你跟他又不熟悉,怎么好意思呢?

109
第八章 “一量名+Neg+VP”和“Neg+VP+一量名”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b.我没要一条烟,要了两瓶酒。
(46)中,“一条烟”是量化词结构,不充当宾语、受事及补语,也不再
是动词语义指向的对象。在句法位置上,一量名结构处于强调标记“都”之前,
句子语义不是否定“要一条烟”,而是激活跟“要一条烟”相关的认知量级序
列,如“要红包”等。整个句子的语义是否定虚拟量化事件。
(47a)中,在句
法位置上,一量名结构处于强调标记“都”之后,句子语义既可前指否定“主
语”,又可后指否定“宾语”。如果有“都”,量化对象为“我”,激活的是“朋
友关系亲疏远近”的认知量级序列。
(47b)中,
“一条烟”是受事、数量补语,
也可作为动词语义指向的对象。如果没有“都”,一量名结构单表数量“一”,
整个句子否定的是现实行为事件。

8.5 本章小结
本文从多方面探讨了“一量名”否定格式两种语序的不对称现象,指出受
语序、肯定否定形式的影响,“一量名”结构中“一”涉及真值义、完整义、
全量义。“一量名”中“一”的语义分化正是语序变动的动因。文章认为否定
格式的这两种语序在词类序列、句法构造、论元结构方面存在差别,还从焦点
结构和信息结构上分析这两种格式在语气表达方面存在差别的原因。最后,解
释了两种语序不对称的语义表现,包括量化“个体”和量化“事件”、虚拟量
化句和现实行为句的区别,得出“一量名”否定格式两种语序不存在平行变换
关系,而是不对称的。

110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九章 时量成分前置的不对称


第九章 时量成分前置的不对称

9.1 引言
肯定式中时量成分后置问题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戴浩一,1988:10、
舆水优,2000、王静,2001、秦洪武,2002、姚双云 储泽祥,2003、储泽祥,
2005、孟艳丽,2006、于景超,2006、陆丙甫 罗天华,2007、程亚恒,2009、
饶宏泉,2009、吴怀成,2011、朱庆祥,2012)。这是因为,首先,汉语没有
完整、明确的时体系统,时量成分跟仅有的时体标记,如“了”的互动,对确
定整个句子的时体概念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时量成分跟指人宾语和指物
宾语的语序也存在一定的争议。最后,数量成分内部也是不均质的,存在典型
和非典型之分。同样是数量成分,时量成分、物量成分、动量成分跟 Vp 界性
特征互动时呈现不一致的地方。
前人的研究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时量成分跟动词语序的关系进行的考察,可
以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然而,学界讨论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肯定式中时
量成分与句子各成分的关系,对于否定式中 VP 的界性特征问题、否定词“没、
不”不对称的问题、时量成分的语义问题以及肯定式与否定式的不对称问题探
讨不足。讨论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肯定式时量成分后置,而否定式时量成分
前置,不仅形式上不对称,而且语义上也不相容。
按照肯定否定两种形式,相对于动词 VP,时量成分总共有四种句法位置②。
本文试图从肯定否定不对称、语序不对称的多元不对称的角度来探讨否定式中
时量成分前置问题以及肯定否定式和语序的交叉不对称的问题,并且尽可能地
从句法形式和语义关系上对这种交叉不对称进行详细的描写和解释。

9.2 动词界性特征
9.2.1 否定式中动词的界性特征
沈家煊(1995)提出“有界”和“无界”两组基本对立的概念。人们在感
知事物、动作、形状时,均存在“有界”和“无界”的对立。动作的有界性和

这里的时量成分仅指在动词前做状语,或动词后做补语的时量成分。时量成分指的是“一天、两个
月、三年”等时段量词。

“肯定否定形式”和“动词前后位置”互相作用,一共会产生四种情况。即第一种,“肯定形式,
时量成分在动词后”;第二种,“肯定形式,时量成分在动词前”;第三种,“否定形式,时量成分
在动词后”;第四种,“否定形式,时量成分在动词前”(秦洪武,2002)。储泽祥(2005)主要讨论
了两种情况,即“肯定形式,时量成分在动词后”和“否定形式,时量成分在动词前”,对于“肯定
形式,时量成分在动词前”和“否定形式,时量成分在动词后”这两种情况,均以例外概括之。本文
认为例外也有规律,会在稍后行文中提到。

111
第九章 时量成分前置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无界性表现在时间方面。一般来说,简单动作是无界的,如“打、吃、走”;
复杂动作是有界的,如“打破、吃完、走到”
(李思绪,2011)。石毓智(2000)
指出谓词的有界化手段主要有:体标记、结果补语、时间词、动量词、数量词、
介词结构等,从状态、结果、时间、次数等方面对行为动作进行刻划或限制。
前人主要讨论了肯定句中单一界性特征对完句的影响,对于多元界性特征、否
定形式的界性特征讨论较少。所谓的多元界性特征指的是界性特征的叠加,如
“我打完三个小时羽毛球①”。否定形式中界性特征②是否存在呢?即使存在一
般情况下界性特征也不能叠加,并且当界性特征为数量成分时,否定式中存在
数量成分前置的倾向。
一般来说,肯定形式中的界性特征容易理解;否定句中的界性特征不容易
理解,甚至否定形式中是否还存在界性特征都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因为在
否定句中,动作常常未发生或者未完成,动作自然不具有内在的自然终止点,
也常常不具有时间性,因此不能看做是有界性的。孔令达(1994)、贺阳(1994)
指出,通过添加、删除、移动、替换词语可以验证句子的自足性。凡是变化以
后破坏句子自足性的成分均可看为必要的完句特征或界限特征。以下讨论将采
用这一研究方法来探讨否定形式的界性特征问题。如下:
(1) a.一只鸟飞进屋里 。→ b1.*一只鸟没飞进屋里。
b2.这只鸟没飞进屋里。
(2) a.昨天我买了件衬衫。→b1.*昨天我没买件衬衫。
b2.昨天我没买这件衬衫。
(3) a.昨天我打了三个小时篮球。→b1.*昨天我没打三个小时篮
球。
b2.昨天我三个小时没打篮球。
(4) a.电影已放映两个星期了。→b1.*电影没放映两个星期。
b2.两个星期都没放映电影。
(5) a.他把情况向我们反映了一下。→ b1.*他没把情况向我们反
映一下。 b2.?他一下没向我们反映情况。
(6) a.那本书他看三遍了。→b1.*那本书他没看三遍。
b2.那本书他三遍都没看。
(1a)、
(2a)、
(3a)、
(4a)、
(5a)、
(6a)都是肯定形式,整个句子是自足


该句有歧义。稍后会做分析。

否定形式是否存在界性特征,学界还存在争议。但如果从否定形式的完句情况来看的话,疑问或许
会迎刃而解。

112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九章 时量成分前置的不对称

的,通过添加补语,动作有了内在的自然终止点,整个句子是完句的。然而,
这些动词具有有界性特征、句子具有完句特征的肯定式都不能通过直接添加否
定词“没、不”,删除动词体标记“了”来变为否定式。从形式上看,肯定式
中的界性特征,如物量词、时量词、动量词在转变为否定式时都发生了变化:
物量词的指称状态从“无定无指”变为“有定有指”,如(1b2)中的“这只鸟”、
(2b2)中的“这件衬衫”;时量词、动量词的句法位置由动词后变为动词前,
如(3b2)到(6b2)。
(3)句中,
(3a)中“三个小时”指的是“打”这一动作
从起始点到说话时间所持续的时间,属于时量成分,跟动作的时间性有关;
(3b2)
“三个小时”指的是从某一特定参照时间开始到说话时间所经历的时间,
属于时段成分,跟动作的时间性无关。
这表明,指称、语序的改变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它确保了否定形式时
量成分前置时整句界限特征完整、完句。因此,如果说,肯定形式中,时量成
分后置保证了界限特征的完整;那么,否定形式中,时量成分前置同样是为了
保证界限特征的完整。
从句法形式上看,否定形式中时量成分前置说明时量成分和动词至少是不
能共存,且互相排斥的,因此一定存在某种联系;其次,从语义上看,时量成
分前置有时也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哪怕是时间参照作用。最后,从语用角度考
虑,跟肯定形式相比,否定形式时量成分前置的界性特征更复杂,值得研究。

9.2.2 否定式中动词的界性特征不能叠加
沈家煊(1995)、石毓智(2000)、李思绪(2011)都提到动词的界性特征
有“体标记、结果补语、时间词、动量词、数量词、介词结构等”。肯定形式
中,动词的界性特征和数量成分有时可以向右叠加,且比较自由。如(7a)中
体标记“了”,时间词“一晚上”;
(8a)中体标记“过”,动量词“两次”;
(9a)
中结果补语“完”、数量词“三个”。动词的界性特征能否叠加最大的因素在于
是否能保持动词界性特征的界限完整、边际独立、语义和谐。以(7a)为例,
“我们俩说了一晚上话”是可接受的,“*我们俩说了话一晚上”就不可接受。
但如果宾语为指人宾语,如“我们俩等了你一晚上①”,其可接受度又大大提高。
究其原因,除了指人宾语和指物宾语与动词的关系以外,从界限特征来看,
“说
话”这一事件并无内在的自然终止点,而“等你”则一定有一个内在的自然终
止点,也就是说,“等你”的有界化程度比“说话”要高。


有学者指出,“我们俩说了话”的可接受度显然比“*我们俩等了你”的可接受度高。我们认为,
“说了话”所代表的行为事件具有自然终止点,比如“打了牌、种了树、喂了小狗”;而“等了你”
所代表的行为事件不具有明确的自然终止点,比如“教书”等。

113
第九章 时量成分前置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7) a.我们俩说了一晚上话。 b1.*我们俩没有说一晚上话。


b2.我们俩没有说话。
b3.我们俩一晚上没有说话①。
(8) a.他去过两次北京。 b1.*他没有去过两次北京。
b2.他没有去过北京。
b3.他两次都没有去过北京。
(9) a.他吃完了三个苹果。 b1.*他没有吃完三个苹果。
b2.他没有吃完苹果。
b3.他三个苹果都没有吃完。
(10) a.他向我们要了三颗糖。 b1.*他没有向我们要三颗糖。
b2.他没有向我们要糖。
b3.*他三颗糖没有向我们要。
但否定形式中,动词的界性特征和数量成分不能随意叠加 ②,如(7b1)、
(8b1)、
(9b1)、
(10b1)。这是因为,如果删除数量成分,句子就都可以成立,
如(7b2)、(8b2)、(9b2)、(10b2)。
汉语否定形式中界性特征不能随意叠加的最大原因来自于否定本身③。在
语言初始状态下,否定标记并不必然追随核心动词。从管辖制约的角度看,汉
语否定标记仅仅能管辖制约紧邻的成分,而不能进行跨层管辖。德语中的否定
标记可移动,其中(11a)添加否定标记为最常用的说法,(11b\c\d\e)中否
定标记可以紧跟所要否定的句法成分。汉语中的否定标记则总是紧邻核心动
词,不能随意移动。
(11) a. ich gestern keinen Schreibtisch gekauft habe.[最普
通的用法] 我 昨天 否定标记 一张桌子 买 有
b.ich gestern nicht einen Schreibtisch gekauft habe. [否定数词]
c. ich nicht gestern einen Schreibtisch gekauft habe.[否定时间]
d. nicht ich gestern einen Schreibtisch gekauft habe.[否定主语]
e. ich gestern einen Schreibtisch nicht gekauft habe.[否定动词]


如果数量成分为表示常规意义上的最小量“一”时,句子的可接受度会提高,如“我们俩没有说一
句话”,这是通过否定最小量来否定全量。

尽管也存在“不说一句话”、“不看三遍记不住”、“不学习 10000 个小时掌握不了技术”这样的
句子,可是这些句子都是虚拟行为事件,不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内。

一般来说,汉语的否定标记总是紧跟核心动词。而德语中否定标记可以紧邻句子中的任何成分,虽然
也存在较常用的和不常用的、习惯说法和非习惯说法的区别。

114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九章 时量成分前置的不对称

跟德语否定标记可以移动相比,汉语否定标记紧邻核心动词一定有它的原
因所在。跟肯定相比,汉语中否定的主要作用是消除不确定性、模糊性、冗余
性。肯定不需要一个外显的焦点,因为它陈述的是一个事实;否定则一定有一
个外显的焦点,比如重音、语境或者语序上的改变。肯定不存在预设;否定总
存在一个预设。在对预设进行否定时,汉语必须依据否定标记紧邻核心动词这
一初始条件进行变化。任何对初始条件的违反都会导致不合法,而动词界限特
征的叠加则会引起否定的混乱性。如下:
(12) a.他住在北京 10 年。 b1. ?他没有住在北京 10 年。
b2.他 10 年都没住在北京。
(13) a.他整理好三箱衣服。b1. ?他没有整理好三箱衣服。
b2.他三箱衣服都没整理好。
(14) a.他去过两次上海。 b1. ?他没有去过两次上海。
b2.他两次都没去过上海。
(15) a.他在房间里哭了两个晚上。
b1. ?他没有在房间里哭了两个晚上。
b2.他两个晚上都没在房间里哭。
(12a)中的动词后的界性特征为“在北京”、“10 年”,两者叠加,语义
上没有冲突。
(12b1)的可接受度没有(12a)高,并且整个句子的焦点重音要
么落在介词结构“在北京”上,要么落在时量成分“10 年”上。焦点重音的
指向常常是否定的语义指向。(13a)中动词后的界性特征为结果补语“好”、
物量词“三箱衣服”,两者叠加很自然。
(13b1)可接受度不高,因为两个界性
特征都会对否定的语义指向进行争夺,以消除歧义,明确句子的意思。余类同。
一般来说,随着动作行为的开始,物量、时量、动量会产生变化。肯定形
式中,线性语序上数量成分位于动词后,被默认为动词所具有的特征。因此,
肯定形式中,有界动词可以和数量成分叠加。但在否定形式中,动作行为如果
没有发生,一般就不会有物量、时量、动量的变化,因此这些数量成分通常只
能被看做参照数量成分。如果动作行为没有完成,动作本身没有内在的自然终
止点,自然这样的无界动词也不能和表示有界性的数量成分连用。综上所述,
肯定形式中界性特征的叠加随意而自由;否定形式中各种界性特征不能随意叠
加,这是为了满足动词有界化和数量成分自身的双重需要。

9.2.3 动词和数量词界性特征的互相约束
事物的有界和动作的有界是相通的,两者“存在着清晰的对应关系”(陈

115
第九章 时量成分前置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平,1988:415)。受动词界性特征的影响,否定式中数量成分必须位于动词前。
然而,我们发现物量、时量、动量成分在进行移动时,也是不对称的。尽管物
量词、时量词和动量词被统称为数量成分,三者并非是同质的。因为,在否定
形式中,为了满足界性特征的需要,数量成分前移时,物量成分必须整体前移;
时量成分必须单独前移;动量成分既可以整体前移,又可以单独前移。
这是由于,从界性特征的角度看,物量是可以细分的,比如有“一杯水、
一口水、一滴水”等这样的量性特征上的分类。物量不能脱离所依附的名词宾
语,否则无法被认为是有界性特征的、独立的个体;时量、动量之所以单独前
移,是因为动词需要和名词宾语构成有界性特征的组合,也就是说,动词对名
词宾语的吸引力超过了对时量、数量成分的吸引力。动宾组合完整的词,如“打
人”是一个完整的有界事件,“打三天、打两次”的界性特征显然不如前者。
这说明,数量成分的内部层次是不一致的,不同的数量成分在人的认知心理感
受中形成有界性特征的能力也是不同的。正是这种能力导致了线性语序上的或
远或近。
物量成分必须和宾语一起前移,时量成分对宾语的约束力比较松,动量成
分则具有独立性,既可以和宾语一起前移,又可以单独前移。从有界性来看,
物量成分的有界性最低,必须依靠名词宾语,才具有有界性特征,如(9b3);
时量成分的有界性居中,如(7b3);动量成分的有界性最高,如(8b3)。
(10b3)
还受到介词短语“向我们”的界性特征和语义的影响,因此不成立。这说明,
同样是数量成分,物量、时量、动量内部的有界性程度是不均质的,在跟动词
进行组配时,会出现不同的情况。
综上所述,肯定式中动词后界性特征可以叠加,否定式中动词后界性特征
不能叠加。当核心动词带有数量成分时,否定式中,数量成分必须向前移动,
受到动词有界化程度高低的影响,不同的数量成分移动时对宾语的控制能力不
同。另一方面,为了满足 VP 界限特征的需要,动词的不同形式又会跟时量成
分产生不同的语义。如动词为无界动词时,如“他三个苹果都没吃”,跟动词
为有界动词时,如“他三个苹果都没吃完”,两者的语义是不同的。

9.3 肯定否定及语序不对称的句法表现
汉语肯定否定式时量成分的位置问题,既包含了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
又包含了语序的不对称。(16a)为肯定式,(16b)、(16c)为共存的否定式,
其中(16b)是不自足的,必须通过后续句、上下文才能说明意思。因此,从

116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九章 时量成分前置的不对称

句法形式上看,(16a)、(16c)不仅存在肯定否定的不对称,而且也存在语序
的不对称。
(16) a.我打一个小时羽毛球。
b.?我没打一个小时羽毛球,(打了 30 分钟)。
c.我一个小时都没打羽毛球。
(17) a. Na nen bedminten el han xi gan qi da.
我 主标 羽毛球 宾标 1 小时 打
b. na nen bedminten el han xi gan qi zi mot he da.
我 主标 羽毛球 宾标 1 小时 打 否定标记
c. na nen han xi gan bedminten el da qi zi mot he da.
我 主标 1 小时 羽毛球 宾标 打 否定标记
(18) a. I play one hour badminton.
b. I did not play one hour badminton.
(19) a. Ich spielte 1 Stunde Badminton.
我 打 1 小时 羽毛球
b. Ich wollte nicht spielen, 1 Stunde Badminton.
我 否定标记 打 1 小时 羽毛球
这种肯定否定不对称以及语序不对称是不是汉语特有的句法现象?为了
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调查了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如韩语、英语、德语等),
其中英语、德语的肯定否定式以及语序完全对称,如(18)、(19);韩语的肯
定否定式以及语序存在部分不对称,如(17)。部分不对称是相对于完全不对
称而言的,韩语中(17b)、
(17c)变换以后,时量宾语内部成分进行了语序换
位;汉语(16b)、
(16c)属于完全不对称,时量宾语相对于核心动词进行了左
右换位。从管辖制约的角度看,
(17b)、
(17c)语序不对称不牵涉到核心动词,
(16b)、
(16c)语序不对称则牵涉到核心动词。一旦牵涉到核心动词就必然涉
及句法等级地位关系的改变,因此我们把汉语时量成分否定前置的语序不对称
看做完全不对称。
汉语、韩语、英语、德语中肯定否定及语序变换的不平行主要是由于各语
言中核心动词对全句的管辖制约能力不同。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如英语、德语、
韩语,属于“强势动词”语言,动词对句中各个成分具有绝对的管辖制约权;
汉语则属于“弱势动词”语言,动词未能统摄整句,而只能就近统摄。“强势
动词”对整句能进行有效统摄,句式易于保持一致;“弱势动词”不能对整句

117
第九章 时量成分前置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进行有效统摄,句式不易保持一致。由于汉语缺少有效的外部形态手段,核心
动词的管辖区域并不能贯彻句子首尾,因此,时量成分位置的变化能够有效预
示句子各组成成分之间关系的变动。
在其他语言中,时量成分仅仅是一个表示时段、时点概念的语法单位。但
在汉语中时量成分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语法单位。时体概念并非结构完美、
层次分明的系统①,各个语言对时体概念的编码方式不同,形态语言通过外部
标志表达时体概念,汉语则通过其他手段,如时量成分、语序、形态标记来区
分时体概念。汉语语序在确定、区分汉语时体概念上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对
其他语言来说,语序仅表示句子成分的先后关系;对汉语来说,语序既可避免
弱势动词管辖效率低下的困扰,又具有语用上的经济性和有效性,因此是一种
有效的句法手段。

9.3.1 动词界性特征的不对称
储泽祥(2005)指出肯定式的时量确定原则是基于“动作起始时间、结束
时间以及说话时间”;否定式的时量确定原则是基于“中心动词动作时间以外
的某个时点”。然而,储文以及秦洪武(2002)主要讨论了单个动词的情况,
对于复杂动词,如带补语等未有涉及②。如下:
(20) a.三天都没看。 a1.三天都没看,现在开始看吧!
a2.三天都没看书。 a3.*三天都没看两本书,速度太慢了。
b.三天都没看完。 b1.*三天都没看完,现在开始吧!
b2.?三天都没看完书。b3.三天都没看完两本书,速度太慢了。
否定式,动词的界性特征会影响时量成分前置的句法形式。
(20a)中,
“看”
为无界动词,
(20b)中,
“看完”为有界动词。
(20a)句中,
“看”这一动作并
没有开始,不具有持续义。“三天”是独立于动作时间以外的某一时点到说话
时间的一个时段,或者是动作起始时间之前的某一时段,属于参照时间。
(20a)
句中的“三天”无始无终,
“三天”的时段确定依赖于外部时间。
(20b)句中,
“看”这一动作已经发生,本身也具有持续义。“三天”属于动作“看”的持
续时间,且整个事件没有完结。(20b)中的“三天”有始有终,“三天”的时
段确定依赖于内部时间。从外部时间参照来看,(20a1)表示动作行为尚未发
生;(20b1)表示动作行为未完成。
(20a2)动词“看”是无界的,因此其宾语“书”也是无界的,指的是“任


这是因为时体概念的判断必须依赖认知心理及外部环境。

这或许是考虑到汉语复杂的补语系统的一个折中的办法。

118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九章 时量成分前置的不对称

何一本书”;
(20b2)动词“看完”是有界的,因此其宾语“书”也应该是有界
的,特指“某一本书”
。同样的,
(20a3)无界动词“看”不能搭配有界性的名
词宾语“两本书”;
(20b3)中有界的动词“看完”可以搭配有界性的名词宾语
“两本书”。
从否定词“没”的指向来看,当动词是无界动词时,否定词倾向于否定行
为动作,如(20a1);当动词是有界动词时,否定词倾向于否定行为动作持续
的时间,如(20b3)。这是因为,无界动词不具有时间性,也不跟时间发生关
系;有界动词具有时间性,跟时间发生关系。因此,时量成分比其他有界化手
段更特殊。因为它身兼二职,既可以表示动作行为持续时间,又能对整个事件
进行有界化。
汉语的模糊的时体系统并不注重时间流逝的过程,而是注重开始流逝和将
要结束时动作所处的状态。开始流逝的时间永远伴随动作行为的进展而产生;
将要结束的状态中,时间的流逝先于动作行为的进展。已发生的行为动作和时
间是一前一后,一主一次,它们的关系是明确的;但未完成的行为动作和时间
的关系很复杂,已流逝的时间代表了已发生的部分,预期将要流逝的部分代表
了应该完成但未完成的部分,行为动作和时间的关系不明确。
跟其他语言通过外部形态标记来描述时体系统相比,汉语用语序区分两种
不同时间概念的这种表达法既不落后也不先进,这只是语言为了保证自身的一
致性所做出的调整。然而,这仅仅是我们给汉语之所以如此作出的假设,汉语
语序是否真正这样还需要进一步的说明和验证。

9.3.2 肯定否定形式的不对称
时量成分前置时,既有肯定形式,如(21a)、(21b);又有否定形式,如
(22a)、(22b)。当动词为结果补语、可能补语肯定形式以及可能补语否定形
式时,肯定否定形式形式表现出不对称。
(21) a.书三天就看完了。 b.书十天才看完。
a1.书三天就看得完。 b1.书十天才看得完。
a2.*书三天就看不完。 b2.*书十天才看不完。
(22) a.书三天都没看完。 b.书十天也没看完。
a1.*书三天都没看得完。b1.*书十天也没看得完。
a2.书三天都看不完。 b2.书十天也看不完。
当动词为结果补语形式时,肯定式(21a)、
(21b)和否定式(22a)、
(22b)
的变换是对称的。当动词为可能补语肯定式时,只能跟肯定式相容,如(21a1)

119
第九章 时量成分前置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1b2)。当动词为可能补语否定式时,只能跟否定式相容,如(22a2)、
(22b2)。
肯定式中,时量成分“三天”是独立于动作行为“看”或整个事件“看完”的
句法成分。动作行为“看”既可以是已经开始的,如(21a),行为事件“看完”
也可以是已经结束的,如(21b)。不同之处在于主观视角的不同。其中(21a)
的“就”极言动作时间短、容易、快;
(21b)则极言动作时间长、难、慢。否
定式中,时量成分“三天”是动作“看”的持续时间,且处于未然状态。动作
行为已发生且未结束。(22a)、(22b)的区别不大。
当动词的界性特征较为复杂时,肯定形式中,时量成分指向有界事件这一
整体;否定形式中,时量成分仅指向行为动作的持续时间。肯定形式中,动词
必须是完整的有界的事件;否定形式中,对动词的界性特征没有要求,可以是
行为动作也可以是事件。从认知方式来看,肯定形式是整体扫描,而否定形式
是逐层扫描。

9.3.3 非过程与过程的不对称
否定形式中,时量成分与 VP 动词的关系不仅预示着过程与非过程的对立,
还预示着人们对动作行为发生或完成的可能时间的估计。
(23) a.昨天我三个小时没打篮球。b.?昨天我三个小时没打完篮
球。
(24) a.昨天我三个小时没做作业。b.昨天我三个小时没做完作业。
(23a)、(24a)中谓词结构为“打篮球”、“做作业”,从界性特征上看是
无界的,也均不与时量成分发生关系,整个句子表现为非过程①的。
(23b)、
(24b)
中谓词结构为“打完篮球”、
“做完作业”,从界性特征上看是有界的,动作“打
完”、
“做完”均具有自然起始点和终止点,也都和时量成分“三个小时”发生
关系,整个句子表现为过程的。
(23b)句子可接受度受到质疑,因为“打完篮
球”代表事件,这一事件是有过程的。从认知角度看,90 分钟一场的篮球比
赛是“打完篮球”这一事件的理想认知模型。“三个小时”超出了人们的认知
心理预期,因此可接受度受到质疑。
(24b)中谓词成分“做完作业”是有界的,
动作行为与时间流逝发生关系,因此整个句子是有过程的。同为描述有过程的
事件,(24b)比(23b)可接受度高,是因为人的认知心理会对动作行为事件
进行时间预设。


郭锐(1997)指出谓词成分的外在时间性有过程与非过程的对立。过程指的是谓词性成分实现为外部
时间流逝过程中的一个具体事件。非过程指的是谓词性成分不与时间流逝发生关系。

120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九章 时量成分前置的不对称

9.3.4 没、不使用频率的不对称
“没”否定有界事件,“不”否定无界活动。有界与无界的区分应该能在
“没/不”的使用频率上找到答案。如果“没/不”使用频率上有差别,那就可
以证明汉语语序确实区分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时间概念,汉语语序确实具有区分
时体意义的作用。
调查语料为 CCL 语料库中的《王朔全集》。主要调查了否定式中时量成分
前置时,时量词①为“分(钟)、小时、天、月、年、辈子、
(很、多、好)久”
的情况,否定形式既包括“没(有)”,又包括“不”②。一共得到 207 条语料。

表 9-1:否定式时量成分前置“没/不”使用频率
时量词 否定词 没 不 合计
秒 2 0.97% 0 0 2 0.97%
分 1 0.48% 2 0.97% 3 1.45%
小时 4 1.93% 1 0.48% 5 2.42%
天 51 24.64% 25 12.08% 76 36.72%
星期 0 0 4 1.93% 4 1.93%
月 3 1.45% 2 0.97% 5 2.42%
年 28 13.53% 16 7.73% 44 21.26%
生 1 0.48% 0 0 1 0.48%
辈子 15 7.25% 14 0.067633 29 14.01%
久 23 11.11% 15 7.25% 38 18.36%
总计 128 61.86% 79 38.16% 207 1

根据表格可知,否定形式中时量成分前置,否定词“没”多于“不”,
“没”
的出现频率高于“不”显然不是一种巧合。这说明,否定式中时量成分前移,
否定的是动作行为未发生或未完成的状态。未发生或未完成的状态往往都具有
内在的自然终止点,因此常常只能被“没”否定,而不是“不”。

9.3.5 时量词使用频率的不对称
各个时量词的出现频率也是不一致的,其中“天(36.72%)”、
“年(21.26%)”


时量词内部也是不平衡的,而是一个典型特征、边缘特征聚集成的连续统。

之所以将“没”、“不”分开调查,是因为我们在论述过程中使用了很多跟“有界”、“无界”相
关的概念。我们认为,“有界”、“无界”的对立如果存在,也一定会在“没”、“不”的出现频率
上得到体现。具体来说,“没”总否定“有界”事件,“不”则否定“无界”活动。

121
第九章 时量成分前置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久(18.36%)”、“辈子(14.01%)”的出现频率远远高于其他时量词。“天”、
“年”、
“久”、
“辈子”共有的语义就是都属于长时时量词,并且是含有自然的
内在终止点的长时时量词。以“天”为例,太阳升起落下为一天,这是人的认
知心理能感受到的一段时间。而“小时”属于短时循环时量词,且不具有外在
的变化。从认知心理角度出发,长时时量词易于容纳有界事件,短时时量词则
往往不能容纳有界事件。

9.4 肯定否定及语序不对称的语义表现
关于汉语时量成分的位置,存在一个有明显倾向的规律:肯定式中,时量
成分位于动词的后边,属于无标记语序、常态语序(SVO);否定式中,时量成
分位于动词的前边,属于有标记语序、非常态语序(SOV)。按照 Kayne(1994)
提出的“线性语序映射等级地位”,否定式中时量成分左前移必然也会导致时
量成分句法等级地位的提升以及整句句义的改变。

9.4.1 持续时间和参照时间
储泽祥(2005)指出,肯定否定式中,时量成分跟动词的位置关系存在如
下几种。肯定式中,时量成分位于动词后,表动作持续时间,时量成分具有真
值义,如(25)。
(26)、
(27)、
(28)中时量成分均不表示动作持续时间,时量
成分具有非真值义。
(25) 打了三天球。
(26) 不站几个小时, 就不晓得坐着舒服。
(27) 书三天就看完了。
(28) 严守一挨打后, 十天没有说话。
上述例句中,只有(25)句表示的是现实流逝时间,可以用“打了多长时
间”进行提问;(26)、(27)、(28)均属于虚拟参照时间,不能用“做了多长
时间”进行提问。(25)是真值义上的时间,动作行为“打”一旦开始,时间
流逝也同时发生。说话时间在动作时间之后,且仅有这一种可能。
(26)、
(27)
是非真值义上的时间,说话时间在动作时间之前、之中、之后均可。说话时间
的确定并不依赖于动作时间。以(26)句为例,
“不站几个小时”,表示“母亲
为了惩罚孩子,认为他站几个小时就会明白自己的错误”。
“站”的动作时间跟
说话时间并没有实质的关联,因此“几个小时”也不属于真值义上的时间。从
句子的自足性来看,除了(26)句以外,(25)、(27)、(28)句都是自足的、
完句程度比较高的。(26)句不自足,是因为前一分句意思并无所指,必须需

122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九章 时量成分前置的不对称

要后续句来补充完整句子的意思。(28)同样是非真值义上的时间,说话时间
在动作时间之前,且仅有这一种可能。
从真值语义的角度来看,时量成分后置,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时间、现实
的持续时间,属于外部时间;时量成分前置,则表示动作行为的未经历时间、
虚拟的参照时间,属于内部时间。

9.4.2 无界动词和有界动词①
从时量成分跟核心动词的位置关系来看,时量成分后置,核心动词必须是
简单形式,而不能是复杂形式。如(25)、
(26)不能说“打完了 3 天球”、
“不
站完几个小时”。这里,动词不能带补语的最大原因是复杂动词的有界性特征
跟时量成分的有界性特征容易发生语义冗余。
时量成分前置,核心动词不管是简单形式也好,复杂形式也好,所表示的
意义必须是一个完整有界的事件而非活动。如(27)、
(28)不能说“书三天就
看了”、
“十天没有说”。但有时也会说“一天就死了”、
“十天都没来”,这里的
动词“死、来”虽然是简单形式,但所表达的意义都是有界的,都是具有内在
终止点的,该过程不可逆转、不能重复。
时量成分前置或后置对动词界性特征的选择说明,汉语重视动作行为开始
和结束这两端。时量成分后置,动作行为一旦开始,时间就会流逝,因此确定
什么时候开始重要;时量成分后置,动作行为能帮助确定时间。时量成分前置,
动作行为未发生或者未完成,时间未流逝或者将持续,确定什么时候结束重要;
时量成分前置,需要“有界”的动作行为帮助确定时间,这是因为有界的动作
行为具有内在的自然终止点。无界的动作行为因为没有内在的自然终止点,因
此不能帮助确定时间。

9.4.3 部分否定和全部否定
整体受影响的成分更易前置(陆丙甫,2010)。不管动词界性特征如何,
否定式中,时量成分后置仅能表示部分否定;时量成分前置则可表示全部否定。
汉语中的否定词紧跟核心动词,通过上下文语境表明否定的语义指向,德语中
的否定词则通过紧跟所要否定的句法成分表明否定的语义指向。类型学上的考
察提示我们汉语的否定②属于自左向右的线性否定。因此,当时量成分后置时,


这里的无界和有界主要从是否带补语角度进行区分,无界动词一般指动词的简单形式,有界动词一
般指动词的复杂形式。

本研究中,我们将否定限定在对谓语核心的否定。这主要是考虑到汉语弱势动词缺乏对整句管辖制
约的能力。除了谓语核心,否定还会指向句中其他成分,但距离越远,否定力度越弱。汉语中的否定
主要施加于紧邻的成分上。本研究较少语用否定的因素。

123
第九章 时量成分前置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对于否定词“没、不”来说,既要否定动作行为,又要否定动作行为所带的时
量成分,从真值语义的角度来说很难实现。试比较:
(29) a.我们没打 40 分钟球,投了 30 分钟篮。
b.我没做满 3 个月,做了两个多月,太辛苦了。
(30) a.*我们 40 分钟没打球,投了 30 分钟篮。
b.*我 3 个月没做满,做了两个多月,太辛苦了。
(29)中,
“没”只能部分否定,要么针对时量成分,要么针对行为事件。
如果没有后续句,整句表义模糊。
(30)中,
“没”可看做是全部否定,既否定
时量成分,又否定行为事件。整句句义清楚,也不需要后续句。因此,我们可
以说,线性语序为 SVO 时,只存在部分否定;线性语序为 SOV 时,存在全部否
定。
从量的角度来看,
(29a/b)为离散量,可以进行多次否定;
(30a/b)为连
续量,必须进行整体否定。无标记语序(SVO)的否定为向外否定,通过后续
句来分别否定“某段时间、某一行为事件”;有标记语序的否定为向内否定
(SOV),严格否定“某段时间内发生的某一行为事件”。向外否定还是向内否
定、部分否定还是全部否定主要通过语序来区分。
时量成分前置,否定词“没、不”既可指向行为事件,又可指向时量成分。
界限特征没有得到叠加,而是得到拆分,整句句义因此更加清晰明确。

9.4.4 长时时量和短时时量
否定式中,时量成分前置时,时量成分常常为长时时量词,而非短时时量
词。时量词表示的时间义有真值义和非真值义。真值义的时间性是从事情发生
的内部时间的角度进行考虑的;非真值义的时间性是从外部时间的角度进行考
虑的。真值语义的时间性的起点、终点都由动作行为本身来决定,可以是时点,
也可以是时段;但非真值语义的时间性则必须是时段,且必须是足够容纳动作
行为事件发生的一段时间,必须是长时时量成分。否则的话,无法在意念上容
纳行为事件的存在,试比较“他 6 年没毕业”和“他 1 小时没毕业”。
孟艳丽(2006)、朱庆祥(2012)指出“了”指向时量成分,并且“时量
成分”必须是长时时段。我们认为强制要求长时时量成分是基于界性特征的考
虑。如下:
(31) a.两个月没吃牛肉了。 b.好久没吃牛肉了。
(32) a.*一分钟没吃牛肉了。 b.*一会儿没吃牛肉了。
(31a/b)句的可接受度高于(32a/b)句。这是因为受到界性特征的影响。

124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九章 时量成分前置的不对称

“两个月、好久”作为“吃牛肉”这一事件未经历的时间容易接受,但“一分
钟、一会儿”则不太容易接受。这是因为“一分钟、一会儿”太短,从认知心
理角度,很难被感受为发生有界事件的时段,也很难被感受为有界事件开始并
持续下去的时段。在这里,“了”的添加或删除并不是随意的,因为它既是一
个跟“现时感”有关的完句标志,又受到时量成分的制约。当句子中有“了”
的时候,我们预想的动作行为事件的参照时间总是立足于现在,如(33)。但
当时量成分超出认知心理预设的时间范围时,句子中不能添加“了”,如(34)。
(33) 那人回头一看,认得计全,连忙紧走几步,说:
“多年没见了,
如今现在哪里?作什么勾当?”
(34) 这小子一辈子没做好事(*了),今天遭了恶报,又有人报进庙
去。
非过程的事件不能与时量成分发生任何关系,时量成分只能看做是参照时
间。有过程的事件则可以与时量成分发生关系,具有内在的自然起始点,指的
是动作行为持续“三个小时”,且没有自然终止点。秦洪武(2002)主要考察
的动词是无界的,如“两个月没吃牛肉了”确实是“没吃牛肉”这一状态持续
了“两个月”,句末“了”为完句成分,表状态的持续。但如果是“两个月没
吃完牛肉”,“两个月”为时量短语,属于有界成分;“吃完牛肉”为事件,同
样也属于有界成分,句末无需添加完句成分“了”。
同时,
“了”可以和动作行为事件共现,如(35)句中的“住上海”、
(36)
句中的“进京”、(37)句中的“寄来”。句中的“了”往往跟后续句中表示现
时感的成分相呼应。如(35)句中的“去年”、
(36)句中的“这回”、
(37)句
中的“正愁着”等。
(35) 我道:“我已经三年没住上海了,去年到得一到,并没有出来
应酬。”
(36) 京里近来光景怎样啊,兄弟在外头,一碰又七八年没进京了,
你老哥的才具是素仰的,这回到这里帮忙,将来仰仗的地方多着呢。
(37) 我这里个个月靠的是老爷寄来十两银子过活,此刻有大半年没
寄来了,我娘儿两个正愁着没处过活,要投奔大少爷呢。
肯定式中,不论时量成分前置或后置,
“了”都可以与事件完句标志“完”
共现。否定式中,不论时量成分前置还是后置,
“了”都不与事件完句标志“完”
共现。这是因为现时持续包含历时终结,历时终结则排斥现时持续。否定式里
的“了”所具有的“现时持续义”和“完”的“历时终结义”相悖。
综上所述,句法形式的成立与否并非由单一成分决定,而是由句式中的各

125
第九章 时量成分前置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个成分相互匹配兼容才能促成句式的成立。

9.5 动词界性特征和时量成分的语义关系
9.5.1 作为界性特征的时量成分
陈前瑞(2008)指出动词的特征可概括为“完整体-未完整体”、
“完成的-
未完成的”、“有界的-无界的”、“封闭的-开放的”、“不可分的-可分的”、“外
部视点-内部视点”等一系列的对立。所以,
“否定形式中,因为动作没发生就
不存在界限特征”这一观点不够全面。在本文中,时间因素只是动词界限特征
的一方面,而非全部。
肯定式中,动作行为的开始就意味着时间的流逝,动作行为的停止意味着
时间的终止,动作行为的完成或结束就意味着事件的形成,就会形成一个关于
动词的界限特征。否定式中,对于单一动词来说,动作行为未发生,时间未流
逝,动作行为不存在结果,因此就不能看成是一个事件,也就不具有界限特征;
对于包含动补结构的复杂动词来说,动作行为未完成,时间已流逝,因此也不
能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事件。这样看来,比较容易否认“否定式中动词有界限特
征”这一观点。然而,
“没”否定有界动词,
“不”否定无界动词(石毓智,2001)
又说明不能仅仅从时间性角度判断动词的界限特征。
单个动词可以通过添加补语或时量成分形成有界性特征,从而使句义完
整、表义清楚。时量成分作为动词的界性特征往往意味着既满足了动词时间性
的需要,又满足了整个句子完句的需要。
我们认为时间性可以有多重理解,从肯定的角度看,时间性是动作行为持
续的时间。从否定的角度看,时间性是动作行为未发生、已完成的时间。肯定
的时间性通常是明确的,有界限特征的。否定的时间性通常是模糊的,无界限
特征的。肯定的时间性可以是时点,也可以是时段,起点、终点的界定可以有,
可以没有,因为动作本身可以确定。否定的时间性则必须是时段,而不能是时
点。因为既要保证动作行为未发生、已完成的时间足够长,容纳动作行为作为
一个整体事件出现;又要保证能够否定一个明确的有界特征。肯定式中,由于
动作和时间的真实存在而具有明确的外部视点;否定式中,由于动作和行为并
非真实存在,因此必须从模糊的内部视点来观察和描述。
因此,在本文中,时间性的概念内涵和外延都扩大了,既可以指动作行为
的内部时间,又可以指动作行为的外部时间。内部时间的确定依靠动作行为;
外部时间的确定不依靠动作行为,而是动作行为以外的其他因素。不管肯定否
定形式,时间的确定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不论动作行为发生与否,时间都一直

126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九章 时量成分前置的不对称

存在。在肯定式中,时间因素充当背景,容易被忽略,因为人的认知心理上会
根据动作行为的开始结束存在一个明确的界限;在否定式中,动作行为未发生
未完成,在人的认知心理中,时间因素不再充当背景,而是作为主要的参照体。
语义概念中的“不”、“做”、“8 个小时”,这三个语义概念只有一种可能,那
就是“8 个小时不做”。汉语采用了时量成分前移的语序变化来表达这一语义
概念,而其他语言则采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这一语义概念。各种语言句法形式上
的不同,主要取决于该语言的句法基本构造,而不是人的认知心理。事实上,
各语言的句法形式是由该语言中各个组成部分互相牵制制约最终推导出来的。
在肯定式中,时量成分既跟动词存在语义关系,又充当有界事件的界限特
征,两者不存在矛盾。税昌锡(2006)在关系动词和事件动词以外,提出跨界
动词,他指出跨界动词具有双重性,后接时量短语既可以表示活动持续的时间,
又可以表示事态的持续时间。根据上文的论述,时量成分作为一个语法单位,
存在双重作用。既可以是动作的持续时间,如“吃一个小时”;又可以是事件
状态的持续时间,如“吃完一个小时”。在否定式中,一方面,时量成分跟动
词的语义关系存在两解的情况,另一方面,否定式又不允许界限特征重叠,如
“没吃完一个小时”,动补结构“吃完”可以看做有界特征,时量成分“一个
小时”也可看做界限特征,在否定形式中,两者不相容。时量成分作为一个重
要的时间参照体,其存在受到了挑战,这要求句法形式上必须做出调整,既能
满足语义变动的需要,同时又保证句法结构自洽。
在肯定形式中,无界动词后的时间成分自动默认为动词的持续时间,如“跑
完 3 小时步”;有界动词界限特征可以叠加,时间成分“3 小时”既可看做单
个动词“跑”的持续时间,又可看做有界状态“跑完”的保持时间。这是因为
动补短语后的时间成分有时会自动默认为动作结束后的状态持续时间,“跑完
3 小时”的意思,有可能是“跑完步后 3 小时”。在否定形式中,动作未发生,
动词不具有持续义,时间成分一般必须在动词前,而不能附着在动词后,如“3
小时没跑步”;如果动作发生了,但未完成,如“没跑完”,时间成分一般必须
在动补短语前,如“3 小时没跑完步”。然而,这两个否定式的含义是不同的。
前者否定动作,后者否定事件。

9.5.2 动词界性特征和时量成分界性特征的互动
由此看来,整句句义不只受时间性的影响,也要受到 VP 界限特征的影响。
当动词本身是无界时,肯定形式中的时量成分作为界性特征,总是位于动词后,
表示动作的持续时间;否定形式中的时量成分总是位于动词前,表示动作参照

127
第九章 时量成分前置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时间。当动词的界性特征比较复杂,不是简单形式,而是复杂形式,如附加了
体标记、补语等情况时,尽管肯定否定形式中时量成分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但其所表示的意义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图 9-1:单个动词跟时量成分的关系
R V V’ T

如图 9-1 所示,当动词为单个动词 V 时,其内部是均质的,不具有界性特


征,R 为参照时间,T 为动作持续时间,V 为动作发生时间。肯定形式中,说
话时间 S 可以在动作时间 V 前,或者在动作持续时间 T 后;否定形式中,说话
时间 S 只能在动作时间 V 前。然而,当动词添加了某些界性特征,如补语、体
标记时,动词自身内部是非匀质的,动作自身具有起始点(V)和终结点(V’),
动作时间的开始到结束表现为一段时间,这时候,储泽祥(2005)提出的时量
确定原则失去效力。

9.6 本章小结
一个恰当的比喻是,语言的初始状态的条件决定了语言的演变路径和面
貌。这些初始条件互为制肘,必须在和谐相融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句式和语义。
各个语言的语义是共通的、有限的,句式的所有变化都是为了在满足初始条件
的情况下,用最简单的规则来明确区分各种语义变化。而这种最简单的规则必
须具有内部一致性和外部协同性。
在肯定否定形式中,受到动词界性特征的影响,时量成分会有不同的指向。
时量成分的性质也会受到影响。无界动词不具有过程、不与时间流逝发生关系,
时量成分只能作为虚拟的参照时间;有界动词具有过程、可与时间流逝发生关
系,时量成分是现实行为时间。肯定形式中,动作行为一旦发生主要表现为时
间性的累积,如物量、时量和动量。否定形式中,动作行为如果是无界的,即
没有发生、也没有自然的起始点和终止点的,时量成分就表现为参照时间,而
非动作流逝时间;动作行为如果是有界的,即发生了的,也具有自然起始点和
终止点的,界性特征如时量成分就表现为动作流逝时间,而非参照时间。
时量成分作为比较特殊的界性特征成分之一,它跟动作行为的关系非常复
杂,既可以表示动作行为持续时间,又可表示动作行为参照时间。动作行为持

128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九章 时量成分前置的不对称

续时间的无标记的句法位置总是在动词后;动作行为参照时间的无标记的句法
位置总是在动词前。然而,仅仅说明句法位置只是其中一方面的制约,动词自
身的界性特征也会对时量成分进行吸引。其中,无界动词吸引时量成分的能力
比较弱,有界动词吸引时量成分的能力比较强,这时,时量成分身兼二职,既
充当事件的参照时间,又充当动作行为的持续时间。同时,从形式上看,时量
成分前置后跟中心动词的距离远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歧义的发生。语义
语用因素的综合表现反映在句法上就是,否定形式中时量成分前置,这是为了
避免动词自身界性特征对它的吸引。汉语否定标记“没、不”仅能否定核心动
词是时量成分前移的根本动因。
关于动词的界性特征,前人已有较多讨论,但主要是基于肯定式的。那么,
在否定式中,界性特征是否存在呢?首先,必须明确一个问题,界性特征指的
是什么?孔令达、顾阳认为能够完句的成分可看做是界性特征。沈家煊认为界
性特征指的是动作具有内在的自然终止点,这常常令人联想到时间。一般来说,
肯定式中动作发生了所以具有时间;否定式中动作没发生所以不具有时间。于
是推论否定式中不存在界性特征。石毓智从“连续量”和“离散量”的角度出
发,指出“没”否定有界特征,“不”否定无界特征。他是差不多唯一一位提
到“否定”和“有界特征”的学者,但也没有对否定式中的界限特征进行更深
入的探讨。在简单的无标记句中,动词的界性特征容易判断;在复杂的有标记
句中,动词的界性特征不容易判断。本文尝试从一个新的视角——即否定式中
动词的界性特征来考察时量成分前置问题。

129
第十章 时量成分前置时“就/才”、“都/也”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十章 时量成分前置时“就/才”、
“都/也”的不对称

10.1 引言
关于“就/才”的讨论主要从语义、语用角度出发。比如史锡尧(1991)、
史金生(1993)、陈小荷(1994)、张谊生(1996)
、邵敬敏(1997)、张旭(1999)、
张宝胜(2003)、周守晋(2004)、陈立民(2005)、王群(2005)、张黎(2007)、
蒋静忠,魏红华(2010)、徐以中,杨亦鸣(2010)、周家发(2012)等,讨论
的热点集中在主观量、焦点、心理预期方面。研究者达成的共识就是“就/才”
表示的是主观性,语义具有标量特点,“就/才”的差异主要在语用上(王还,
1956、马真,1981、白梅丽,1987)。从形式角度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就/才”
跟句尾“了”的共现情况(岳中奇,2000、孟艳丽,2010)。前人的研究都是
从不同角度对“就/才”的不对称进行的考察,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
识。然而,上述讨论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将不同句法条件①下的“就/才”放
在一起讨论,夸大了“就/才”的一致性,忽视不同句法条件下“就/才”的差
异性,这也使得论述不够精确。
本文主要讨论时量成分前置时的“就/才②”。“就/才”跟句中动词界性特
征、时量成分意义和句尾“了”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就/才”的标量特点跟
整句的时体意义有无关系,标量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肯定式时量成分前置
时出现的虚词为“就/才”,否定式时量成分前置时出现的虚词为“都/也”,两
者有无类比的可能性呢?
本文从动词界性特征跟时量成分意义互动角度出发,观察肯定式时量成分
前置时“就/才”的形成原因及语义特点,同时也将其跟否定式时量成分前置
时“都/也”的形成原因及语义特点进行比较,希望对“就/才”的语义特点做
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

10.2 虚词跟动词界性特征的关系
10.2.1 时量成分前置的体意义
数量词是一类特殊的语法成分。戴浩一(1990)指出在语言的深层,数量
的大小、多少是和时间的推移相关联的,数量是对时间的比喻。数量的大小、
多少会跟动词的界性特征相互动,从而从量的范畴对动作、活动、事件进行界


不同句法条件指的的是简单句和复句,动词前后位置,肯定式和否定式的区别。

本文讨论时量成分前置时,“就”、“才”单用的情况。不讨论固定格式、复句中的连用情况。

130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十章 时量成分前置时“就/才”、“都/也”的不对称

定,从而折射出句子表达的时间因素。同样,时量成分前置时,也存在这个问
题。如下:
(1) a.这本书我三个小时就看完了。a1.*这本书我三个小时就看
了。
b.这本书我五个小时才看完。 b1.*这本书我五个小时才看。
(2) a.这本书我三个小时都没看完。a1.这本书我三个小时都没看。
b.这本书我三个小时也没看完。 b1.?这本书我三个小时也没看。
(1)为肯定式时量成分前置,(2)为否定式时量成分前置。肯定式对动
词的界性特征有要求,动词必须为有界的,所以(1a)、(1b)成立,(1a1)、
(1b1)不成立;否定式对动词的界性特征没有要求,动词可以是有界的,如
(2a)、
(2b);也可以是无界的,如(2a1)、
(2b1)。动词为有界时,同样是表
示完成体意义,(1a)强制要求使用“了”,但其他各句没有要求。
从界性特征角度来看,前置时量成分为有界名词,必然要求相应的动词为
有界动词,不管动词的有界化形式是动名组合“看书”、补语形式“看完”或
者否定形式“没看”①。
时量成分前置,形成一个完整且封闭的界限特征,一般不能附加后续句,
如(3),
(3)句中的“就”是一个重要的完句成分,一般不能省略,表示说话
人的主观态度以及对整句体意义的确认;时量成分后置,形成一个离散且开放
的界限特征,一般可以附加后续句,形成对比焦点,如(4),
(4)句中的“就”
可以省略,因为后续句还会提供对比焦点,形成标量意义。
(3) 这本书我三个小时就看完了,
(*更别说那本了/*小明得看一天
/*还没写读书笔记/*时间太长,眼睛干涩)。
(4) 这本书我就看了三个小时,(更别说那本了/小明得看一天/还
没写读书笔记/时间太长,眼睛干涩)。
因此,同样是具有标量意义的“就、才”,肯定式中,时量成分前置是对
体意义的确认表达了主观性,时量成分后置是对句中焦点的确认同样表达了主
观性。同时,时量成分后置时,动词常常为无界的,而不能是有界的。如下:
(5) a.这本书我看了三个小时。
b.?这本书我看完了三个小时。
(5a)句表示“看”这一动作行为自开始持续了三个小时,界限清楚,表
义完整。(5b)句有歧义,既可以表示“看”这一动作行为自开始到结束持续


否定式中有无界性特征尚存争议。本文的观点认为否定式中也存在界性特征。另文论证,此处不赘
述。

131
第十章 时量成分前置时“就/才”、“都/也”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了三个小时,又可以表示“看完”这一状态持续了三个小时。
肯定式时量成分后置强制要求无界动词,而排斥有界动词;时量成分前置
强制要求有界动词,而排斥无界动词。由此得出,时量成分后置表持续体,时
量成分前置表完成体。

10.2.2 肯定式和否定式中的时量成分前置
肯定式和否定式中都存在时量成分前置现象,一个最明显的不同是它们使
用了两组不同的虚词来表达主观性及体意义。肯定式中的虚词是“就、才”,
否定式中的虚词为“都、也”。没有迹象表明,这两组虚词有可比性,但类比
法会帮助我们更好的认清事实。
(6)句为肯定式时量成分前置,其中(6ab)的动词为结果补语形式,
(6a1b1)为可能补语肯定形式,(6a2b2)为可能补语否定形式。肯定式时量
成分前置可以跟结果补语、可能补语肯定形式共存,但不能跟可能补语否定形
式共存,如(6a2b2)。同时,当动词为可能补语肯定形式时,“了”并不必然
与“就”共存,如(6a1)。
(6) a.书三天就看完了。 b.书十天才看完。
a1.?书三天就看得完。b1.书十天才看得完。
a2.*书三天就看不完。 b2.*书十天才看不完。
为什么动词为结果补语、可能补语肯定式成立,而可能补语否定式就不成
立?最简单的解释是时量成分前置为肯定式时,要求动词必须为肯定义,不能
为否定义。试比较(7ab)、
(8ab),
(7a)、
(8a)中的“一两天”、
“几天”不能
算严格意义上的时量成分前置,因为它们前指,指向“耽搁”、“送”,而非后
指,指向“不能见面”、“不送”,故(7b)、(8b)不成立。这说明,时量成分
前置时,时量成分跟动词的时间性关系紧密,时量成分前置是作为动词时间性
的一种隐喻而存在的,因此必定跟“体”有关联。
(7) a.说如若再耽搁一两天就不能见面了。故来回太太,侄儿必得
就去才好。只是家里没人照管。
b.*(我们)一两天就不能见面了。
(8) a.给他送馍馍,到了北岸就没人管他吃,那就饿死了。其实抚
台送了几天就不送了,他们还是饿死。
b.*(抚台)几天就不送了。
(9)句为否定式时量成分前置,其中(9ab)的动词为结果补语形式,
(9a1b1)为可能补语肯定形式,(9a2b2)为可能补语否定形式。否定式时量

132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十章 时量成分前置时“就/才”、“都/也”的不对称

成分前置可以跟结果补语、可能补语否定形式共存,但不能跟可能补语肯定形
式共存,如(9a1b1)。也就是说,肯定式时量成分前置和否定式时量成分后置
在对动词的选择上恰恰成互补的态势。
(9) a.书三天都没看完。 b.书十天也没看完。
a1.*书三天都没看得完。b1.*书十天也没看得完。
a2.书三天都看不完。 b2.书十天也看不完。
当动词为可能补语否定形式时,动补短语“看不完”不具有有界性,因为
它没有一个内在的自然终止点。在肯定形式中,时量成分“三天”具有有界性,
它与“看不完”不能相容,因此(9a1)、
(9b1)均不成立。在否定形式中,时
量成分“三天”指的是动作“看”的持续时间,且处于未然状态,如(9a2)、
(9b2)。
由上述分析可知,当动词的界性特征较为复杂时,肯定形式中,时量成分
指向有界事件这一整体;否定形式中,时量成分仅指向行为动作的持续时间。
肯定形式中,动词必须是完整的有界的事件;否定形式中,对动词的界性特征
没有要求,可以是行为动作,也可以是事件。从认知方式来看,肯定形式是整
体扫描,而否定形式是逐层扫描。
不仅动词有界性特征,时量成分前置时,副词也存在界性特征。上面我们
主要讨论了动词的界性特征对完句情况的影响。接下来我们会用时间副词以及
长时、短时时量词来测试完句情况。如下:
(10) a.书三天就已经看完了。b.*书十天才已经看完。
a1.*书三点就开始看了。b1.书十点才开始看。
(10)句为肯定式时量成分前置,副词“已经”有“终结、完成”义,如
果“看完”为一个预期、标准时,
“就”意味着超出、达到这个标准,
“才”意
味着不及、未达到这个标准。“就”和完成态标记“了”一起出现,属于无标
记项;
“才”虽然也表示完成态,但由于不及、未到完成的“标准”,所以不能
加完成态标记“了”,因此属于有标记项。
时量成分不仅包括时段还包括时点。(10a1)、(10b1)句中属于肯定式时
点词前置,句中的“开始”有“起始”义。如果“开始看”为一个预期、标准
时,
“就”意味着“早已”,跟开始的“起始义”相冲突,因此(10a1)不成立;
而“才”意味着“尚未”,跟“起始义”不矛盾,因此(10b1)成立。
(11) a.*书三天都已经没看完。 b.*书十天也已经没看完。
a1.?书三点都没开始看。 b1.?书十点也没开始看。
(11)句为否定式中时量成分前置。(11ab)中“已经”表示已然态,动

133
第十章 时量成分前置时“就/才”、“都/也”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作行为已经发生,且具有一个内在的终止点。
(11ab)中的否定词跟“已然态”
相冲突,所以不成立。(11a1b1)意思存在两解,因为否定式时量成分前置一
般要求长时时量词,而不能是时点词;但另一方面,“三点”可理解为“到三
点”,这样就跟“开始”形成了一个封闭的语义空间,增加了句子的可接受度。
从动词的时间性来看,肯定式时量成分前置时,一般强制要求有界动词,
时量成分指向事件整体;否定式时量成分前置时,对动词界性没有要求,时量
成分指向事件过程。肯定式中时量成分前置,时量成分指向整个事件,因此要
求动作行为事件为有界的,时量成分表示整个事件经历的时间;否定式中时量
成分前置,时量成分的具体指向跟动词的有界、无界情况有关,具体来说,动
词为有界时,时量成分跟肯定式中的一样,指向整个事件;动词为无界时,时
量成分则指向动词。前一种表示整个未完成的事件已进行的时间,后一种表示
动作行为未发生的时间。否定式要求时量成分必须为长时时量成分的最大原因
来自于对动词界性特征的妥协。

10.3 虚词跟句中成分的互动
10.3.1 虚词跟肯定否定的关系
时量成分前置时,肯定式中的“就、才”不能省略;否定式中的“都、也”
则可以省略。这说明,虽然两者都出现在时量成分前置时动词的左边,但表达
的意义完全不同。“就、才”显示的是主观性;“都、也”显示的是量的否定。
(12) a.这本书我三个小时就看完了。a1. *这本书我三个小时看完。
b.这本书我五个小时才看完。 b1.*这本书我五个小时看完。
(13) a.这本书我三个小时都没看完。a1.这本书我三个小时没看完。
b.这本书我三个小时也没看完。b1.这本书我三个小时没看完。
但,仅仅用主观性来解释“就、才”缺乏客观理据来说明为何肯定式时量
成分前置需要添加“就、才”?如果去掉“就、才”,整个句子的可接受度就
会大大降低①。语言主观性的解释过于随意,并且是会随着说话人的心理和语
境进行变化的。其次,为何肯定式“就、才”强制出现,而否定式中的“都、
也”并不强制出现呢?
我们认为这些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回答,一是形式上的阻断效应;二是对
行为事件持续时间进行肯定时,人的认知心理有必要区分“超过”还是“不及”,
对行为事件持续时间进行否定时,没有必要进行区分。


“一天干活儿,一天休息”这样的对举句子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

134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十章 时量成分前置时“就/才”、“都/也”的不对称

观察肯定式时量成分前置时,动词一般为具有内在起始点和终止点的有界
动词。有界动词一般都会有持续义,在肯定式中容易对时量成分进行吸引。为
了避免这种吸引造成的语义不清楚,时量成分前置后通常还会加上副词成分,
对有界动词的这种吸引进行阻断。这种阻断效应既保证有界动词本身的意义完
整,同时又平衡了时量成分和动词的关系。对于“书三天就看完了”,我们通
常的提问方式是“看完了吗?”、“多长时间看完了”,而不会是“看了多长时
间”。这是因为“三天”是整个有界事件经历的时间,而非动词自身的持续时
间。
同理,肯定意味着多样化,否定意味着单一性。一件事情持续 3 个小时还
是持续 5 个小时容易引起人们的主观判定;肯定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而否定
降低了可能性,因为一件事情未发生或未完成时,很难进行主观判定。整体肯
定和部分否定也符合认知心理。对一事件进行肯定时,肯定的是完整的一个事
件;对一个事件进行否定时,否定的是一个事件的某一具体部分。

10.3.2 虚词跟长时短时的关系
(14)句为肯定式时量成分前置。对比(14ab)可以知道“就”具有相对
主观性,
“才”为绝对主观性。长时时量词、短时时量词都可以用“就”,但只
有长时时量词才能用“才”。
“就”是相对的,已然的,它永远出现在预期标准
的左侧,永远超出预期标准,因此长时、短时都可进入。“才”是绝对的,未
然的,它只能出现在预期标准的右侧,永远不及预期标准,因此只有长时才可
以进入,才符合认知心理。
“就”和“才”是人们判断句子体意义的重要指标,
而非仅仅显示了语言的主观性。
(14) a.书三天就看完了。 b.书三天才看完。
a1. 书一会儿就看完了。 b1.*书一会儿才看完。
(15)句为否定式时量成分前置,时量词强制要求为长时时量,而非短时
时量。否定式中时量成分前置时,时量成分必须为长时时量成分,而不能是短
时时量成分,尽管“都、也”并不能有效区分时量成分。“都、也”表示对量
的否定,而不显示主观性。如果说肯定式时量成分前置表示的是已发生、已完
成的行为动作状态,是对一段封闭的有界语义概念进行肯定,因此长时、短时
的概念重要。
那么,否定式时量成分前置表示的是已发生、未完成的行为动作状态,是
对一段开放的有界语义概念进行否定,那么这段语义概念必须能够保证“虚拟
占位”的时量特点,才能够被否定。从动词的界性特征来考虑,长时时量成分

135
第十章 时量成分前置时“就/才”、“都/也”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足够容纳有界事件的发生与完成,短时时量成分从认知心理角度看则很难容纳
一个完整的事件。
(15) a.书三天都没看完。 b.书三天也没看完。
a1. ?书一会儿都没看完。b1. ?书一会儿也没看完。
为什么肯定式中长时、短时时量成分都可以,而否定式中只有长时可以
呢?为什么肯定式要求有界动词,否定式则有界动词、无界动词均可以呢?要
解决这个不对称的问题,句法上很难给出明确的答案,必须从语言的主观性和
人的认知心理角度进行考虑。一个已经发生的现实行为事件,对其进行肯定并
不需要特别考虑时量或时间的因素;一个已发生、未完成的虚拟行为事件,行
为事件在时间、空间、数量上的“虚拟占位”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如果“虚
拟占位”的数量过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虚拟行为事件本身的存在就会受到怀
疑。这就是为何否定式中时量成分前置要求时量成分必须为长时时量了。
所谓的“虚拟占位”牵涉到对“量”的理解。在现代汉语语法中,“量”
跟动词的界性特征、时间等有很多关系。对“量”的肯定容易理解,这意味着
对动作行为的肯定;对“量”的否定不容易理解,因为这意味着对动作行为的
否定。如果未发生的动作行为的“量”非常小,小到不能引起认知上的注意,
甚至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对其否定无意义。只有当未发生的“量”足够引起认
知上的注意,人们才能对其进行否定。这就是针对未发生或未完成的事件的
“量”所提出的“虚拟占位”。
什么是极小量?极小量是可以任意再切分的小量,跟主观性有一定关系,
如“*三分钟都没看电视”,“三分钟”就属于可再切分的极小量。但比“三”
更小的“一”却不能表示极小量,因为在特定构式中,“一”往往意味着全量
或任意量。尽管“一量名”处于量级序列的底端,但在全量否定构式中,它意
味着极大量。

10.3.3 虚词跟“了”的关系
不少学者认为“了”的出现跟时量成分有关,表示持续到说话时间这一刻。
因此只有表示超出预期标准的“就”可以跟表示已然态的“了”达成无标记组
配,其他虚词均不可以。“就”字句属于无标记的,而“都、也、才”句属于
有标记的。这从儿童语言习得中也可找到证据,比如杨小璐(2000)指出儿童
对“就”的理解比“才”好;对表时间和数量这两种用法“才/就”的理解则
没有差异。傅满义(2005)指出“就”的习得先于“才”的习得。“就”一般
强制出现“了”,
“都、也、才”不强制出现。这属于标记颠倒现象,即无标记

136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十章 时量成分前置时“就/才”、“都/也”的不对称

的成分反而有外在标志,而有标记的成分则无需外在标志。之所以出现这样的
情况,跟汉语形态不丰富有极大关系。只有明确表示已然态的“就”可加已然
态标志“了”,其他未能明确表示的,通通不加外在形态标志。如果单单以其
他语言中的标记判定标准来看汉语,就容易发生偏差;仅仅从汉语看汉语,观
察可更精确。
然而,也存在例外情况,当动词为可能补语肯定形式时,“就”字句一般
不能跟“了”共现。这是因为,可能补语表示未然态,跟“了”相冲突。

10.4 虚词的特性
10.4.1 虚词具有“体”的特点
我们将肯定式中的“就、才”和否定式中的“都、也”一起考察。首先是
因为观察方法的需要,其次从主观上我们也认为这两组句式可能存在某种内在
的联系,甚至可以看作是对称的,然而,仔细研究以后,我们发现,两者并非
对称的,甚至可以说是关系不大的。
肯定式、否定式时量成分前置的动因并不相同。肯定式时量成分前置是为
了避免有界动词的界性特征跟时量成分的界性特征相冲突,也是为了避免动词
对时量成分进行吸引和干扰,造成句子意思不清楚、不明确;另一方面是出于
对完整有界事件的主观判定。否定式时量成分前置是为了给虚拟行为动作制造
一个可能性,在时间、空间、数量等方面制造一个“虚拟占位”。因此,它对
动词的界性特征没有要求,但是对时量成分则有要求,要求时量成分必须能够
满足行为动作事件或活动未发生或未完成的可能性。

10.4.2 虚词“扫描方式”的特点
除了时量成分以外,数量成分还包括物量成分和动量成分。以下就重点探
讨当数量成分前移时,数量成分内部语义指向的分化,借以明确时量成分的指
向,进一步区分肯定式、否定式时量成分前置的不同。
为了验证时量成分对完句的影响,我们用时量(时点和时段)、动量、物
量来进行替换。在肯定形式中,
“结婚”、
“毕业”是有界性动词,算是“事件”,
时量成分“20 岁”、
“三年”都是对这一事件的整体描述,如(16a)、
(16a1)

(16b)、(16b1)。
(16) a.他 20 岁就结婚了。 b.他 40 岁才结婚。

137
第十章 时量成分前置时“就/才”、“都/也”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a1.他(念了)三年就毕业①了。 b1.他(念了)6 年才毕业。


a2.他两次就通过考试了。 b2.他五次才通过考试。
a3.他(哼了)两句就会唱了。b3.他(哼了)五句才会唱。
在否定形式中,“结婚”、“毕业”这一动作均没发生,时量成分也不指向
动作“结婚”、
“毕业”,因此句子不成立,如(17a)、
(17a1)、
(17b)、
(17b1)。
(17) a.?他 20 岁都没结婚。 b.?他 40 岁也没结婚。
a1.?他(念了)3 年都没毕业。 b1.?他(念了)6 年也没毕业。
a2.他两次都没通过考试。 b2.他五次也没通过考试。
a3.他(哼了)两句都不会唱。b3.他(哼了)五句也不会唱。
(16a2)中,
“通过考试”是有界事件,
“两次”为有界事件从开始到完成
的量,意思是从“第一次”开始到“第二次”结束,最终“通过考试”。但在
(17a2)中,动量词“两次”指向动作“通过”,而非事件“通过考试”,意思
是“第一次”和“第二次”均没有“通过考试”。
(16a3)中,
“会唱”是有界事件,
“两句”是有界事件从开始到结束的量,
意思是从“第一句”开始,到“第二句”结束,最终会唱。但在(17a3)中,
物量词“两句”指向动作“唱”,意思是“第一句”和“第二句”均不会唱。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肯定式中,时量成分位于动词前边,指向的是
整个的有界事件,属于整体扫描,强调数量成分(时量、动量、物量)的累积
渐变程度;否定式中,时量成分位于动词前边,指向的是动作行为,属于逐层
扫描,强调数量成分(时量、动量、物量)的叠加效应。不管是肯定式还是否
定式,时量成分左前移都属于有标记形式。主要原因在于动词的有界性特征不
能随意叠加,而数量成分又最容易和动词发生联系,所以必须在位置上将他们
相互的影响阻断,保证表意清楚。

10.5 时量成分的位置问题
以上我们主要讨论了时量成分前置的情况。但,时量成分并非只能前置,
它也可以后置,或者说,时量成分本来应该后置的,可是后置时容易造成表义
不清楚的问题,所以才不得不前置。当然,这仅仅是我们的假设。
岳中奇(2000)讨论了动词前后时量成分位置的不同对“就、才”的意义
造成的影响。他指出同“了”的对立分布跟时间、数量之“趋小”、
“趋大”意
义和动作状态实现或完成的“趋迟”、
“趋疾”意义直接相关。但时间、数量的


按照 4 年大学的学制来算,念 3 年是快的,念 6 年是慢的,念 4 年是正常的。

138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十章 时量成分前置时“就/才”、“都/也”的不对称

这种差别代表了句子的相对体意义。我们同意岳文相对体和绝对体的提法,但
是,岳文中所举的 6 个例子并非都能在动词前后互换位置。如下①:
(18) a.他起床才五点钟。 b.他起床就五点钟了。
a1.他五点钟才起床。 b1.他五点钟就起床了。
(19) a.老王出院才三天。 b.老王出院就三天了。
a1.老王三天才出院。 b1.老王三天就出院了。
(20) a.老王参加工作才十七岁。 b.老王参加工作就十七岁了。
a1.老王十七岁才参加工作。b1.老王十七岁就参加工作了。
(18)、
(19)、
(20)时量位置出现在动词前后均可成立。时量成分在动词
后,
“才”表示早、快;
“就”表示晚、慢;时量成分在动词前,
“才”表示晚、
慢;
“就”表示早、快。两式恰成对立互补态势。观察(18)、
(19)、
(20),
“起
床”、
“出院”、
“参加工作”都含有“起始点”的意义,
(18ab)、
(19ab)、
(20ab)
句式义表示的是“动作先于时间”,
“才”表示“不及某一时间点”,故表示早;
而“就”表示“超出某一时间点”,故表示晚。
(18a1b1)、
(19a1b1)、
(20a1b1)
句式义表示的是“时间先于动作”,
“才”表示“不及某一时间点”,故表示晚;
而“就”表示“超出某一时间点”,故表示早。按照我们的分析,
“才、就”的
意义是一定的,句式义的变化是由于语序的变动而非其他。
然而,这种对立互补的情况对动词的“体”是有要求的。
(21)、
(22)、
(23)
中,时量成分前后位置不能互换。因为“读完”、
“到北京来”、
“看懂”都表示
“终结义”。动作一旦终结,动作自身具有的时间义就已确定。表“终结义”
的动词倾向于跟时量成分进行搭配,而非时点成分,更不能和隐含有时间义的
动量成分进行搭配。
(21) a.这本书他三天才读完。 b.这本书他三天就读完了。
a1.?这本书他读完才三天。 b1.?这本书他读完就三天了。
(22) a.他 1950 年才到北京来。 b.他 1950 年就到北京来了。
a1.*他到北京来才 1950 年。 b1.*他到北京来就 1950 年了。
(23) a.这道题他看了两遍才看懂。 b.这道题他看了两遍就看懂了。
a1.*这道题他看懂才两遍。 b1.*这道题他看懂就两遍了。
综上所述,受到动词界性特征的影响,时量成分后置存在两解的情况。肯
定式中,当动词为有界动词时,既可以表示行为动作持续时间,又可以表示事
件状态持续时间。否定式中,时量成分不能后置,因为,首先存在否定指向不


例(18)至例(23)引自岳中奇(2000)。

139
第十章 时量成分前置时“就/才”、“都/也”的不对称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清楚的问题,动作未发生或未完成,未发生的话动词就不存在持续时间一说,
未完成的话情况更复杂,因为动词后附的持续时间必然是整体修饰行为事件①
的。动词界性特征也是导致时量成分在某些情况下必须前置的重要原因。其次
因为时量成分后置会自然地被当作行为动作持续的时间。
时量成分前置跟动词界性特征有密切关系。当动词为无界动词时,肯定否
定式时量成分都可后置,肯定式表示动作持续时间,否定式表示对动作持续时
间量上的确认;当动词为有界动词时,肯定否定式时量成分都可前置,肯定式
时量成分前置表示对事件进行整体肯定;否定式时量成分前置表示对事件进行
离散否定,恰好符合现代汉语“体”侧重于表示未发生、未完成的要求。
肯定式的时量成分前置、后置在句法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肯定式中时
量成分前置,时量成分整体指向行为动作事件,而非对动作持续时间的量的确
认。从一方面看,时量成分摆脱常规语序中置于动词后的规定,而前移到动词
前,使得表义更清楚;另一方面造成的影响就是时量成分成为一个语用上的焦
点,对时量成分的肯定必然要求人们做出主观上的判断,“就、也”的出现必
不可少。
否定式中时量成分前置,跟时量成分后置同样存在整体指向行为动作事件
未完成、未发生的状态。时量成分摆脱常规语序前移主要是深层句法因素的影
响,时量成分并非语用上的焦点,“都、也”可用可不用。这说明,跟肯定式
时量成分前置主要受语用因素驱使不同,否定式时量成分前置主要受句法因素
驱使。肯定式时量成分的指向通常都很明确,否定式时量成分的指向通常都很
模糊,通过时量成分前置,能够明确时量成分和动词界性特征的互相影响和互
相作用。

10.6 本章小结
以上我们主要讨论了时量成分前置时各部分的相互作用。由于动词的界性
特征,时量成分前置在肯定、否定形式中有不同的表现。肯定式中,时量成分
前置,句式对时量成分没有要求,长时时量成分、短时时量成分均可,通过“就
/也”对长时短时进行区分;句式对动词界性特征有要求,强制要求为有界动
词②。否定式中,时量成分前置,句式对时量成分有严格要求。其中动词强制


“(工作)没有做满三个月,离职不予赔偿”中,补语“满”本身就有整体义。又如“够、全”等,
均需特殊对待,跟上文讨论的还不尽相同。

有些形式,如“他三分钟就全招了”,动词本身是无界的,但却添加了一个有界成分“全”。如果
拿掉“全”,整句的可接受度会大大降低。

140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十章 时量成分前置时“就/才”、“都/也”的不对称

匹配长时时量成分①。如下:

表 10-1:时量成分位置、数量与动词界性特征的互动
句式 时量成分前置 长时 短时
肯定式 有界动词 + +
无界动词 - -
否定式 有界动词 + -
无界动词 + -
(“+”表示可说,“-”表示不可说)

从动词的界性特征来看,有界动词不管在肯定式还是在否定式中总能跟时
量成分匹配,但不能跟否定式中的短时时量成分匹配;无界动词只能跟否定式
长时时量成分匹配。
从虚词的使用情况来看,
“就/才”常常表现为对立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教师会明确告诉学生“就/才”在时量上的差异。然而,“都/也”常常表现为
统一的,我们的语感也告诉我们两者差不多,区别不大。原因就在于,肯定式
中,有必要区分时量成分是长时时量成分还是短时时量成分。否定式中,有必
要区分动词的界性特征在时间上的“虚拟占位。”从动词的时间性来看,有界
动词②总是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否定式中亦不例外,因为时间性保证有界动词
具有“虚拟占位”。这就是为什么“就、才”在时量成分长时、短时上的对立
显著,而“都、也”的对立模糊的重要原因。
肯定式中的时量成分前置强制要求动词为有界事件,时量成分指向有界事
件这一整体,表示随着时量成分的增加,动作行为最终达成或结束。这一点跟
否定式中的时量成分前置不一样,否定式中,不管动词的界性特征如何,时量
成分总是指向动作行为,表示不管时量成分如何累积,动作行为最终未完成。
从认知扫描方式上来讲,两者属于不同的扫描方式。肯定式时量成分前置属于
整体扫描;否定式时量成分后置属于逐层扫描。从语言的主观性来看,两者都
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肯定式时量成分前置常常要求“就、才”出现;否定式时
量成分后置常常要求“都、也”出现。肯定式中的“就、才”是对立的,否定
式中的“都、也”则常常会合二为一。这是由于,从认知的角度区分真值义上
的时间是有必要的,而区分非真值义的时间则无太大必要。


时量词跟“一”组合后,具有特殊性,如“我一秒钟都不想见到她”,因此不在讨论范围内。

有界、无界动词的区分本来就没有一定标准,因此我们不可能将所有动词代入一试,因为即便动词
本身证明我们的推论是不正确的,语境、认知心理因素也会促成反例的出现。

141
第十一章 否定式数量成分前置语序左右不对称的动因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十一章 否定式数量成分前置语序左右不对称的动因

11.1 引言
Kayne(1994)关于语序左右不对称的论断①指出人类语言是在线性语序上
自左向右展开的,线性语序上靠前的句法成分总是统治、管辖靠后的句法成分。
这种句法统治关系是不可逆的,各句法成分的等级地位是不平等的,因此各句
法成分的先后顺序也往往是不可逆的。有时,受到深层句法因素的影响,各句
法成分等级地位的改变,会引起线性语序上各句法成分位置的移动。各句法成
分位置的移动方向只能左前移,而不能有其他任何移动方向。
Kayne(1994)的语序左右不对称的论断主要是根据英语中的语言事实做
出来的,是否符合汉语语言情况,还需进一步做判断。形式学派的推理适用于
语法形式具有一致性关系的语言。英语属于语法形式具有一致性的语言;汉语
不属于语法形式具有一致性的语言。在语法形式一致性的语言中,才谈得上整
体的管辖统治;在语法形式不一致的语言中,管辖统治发生在局部。这就是为
什么 kayne(1994)的假设具有可行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难以服人的根本原
因。
形式主义学派主要从句法的统治-管辖能力对语序左右不对称进行研究
(戴曼纯,2002、2003;李汝亚,2000、2003;李亚非,2001、2007;司富珍,
2004;陈满华,2009)。功能主义学派主要从语义语用角度讨论具体的语序不
对称问题,如介词短语与核心动词的位置关系(张赪,1997、史彩霞,2004、
张国宪,2009、张国宪 卢建,2010 等);围绕核心动词的状补不对称(黄晓
红,2001、朱文文,2010、胡云晚 于晓燕,2012 等)。句法上的左前移现象
很多,但只有围绕核心动词或中心语发生的左前移才能反映句法等级地位的变
化(张黎,2003、李永,2011、陈永莉,2008)。
汉语数量成分②的句法位置比较特殊。肯定式中,数量成分可位于动词左
右两侧;否定式中,数量成分必须呆在动词左侧③。肯定否定数量成分都可左
前移,但移动的机制并不相同。本文着重讨论否定式数量成分左前移。
从肯定否定角度看,数量成分左前移属于肯定否定引起的语序左右不对
称。从肯定否定对称的角度看,否定形式中的时量成分本来应该和肯定形式以


语序左右不对称观点新颖,但论证过程复杂难懂。本文只选取其观点,对于论证过程则不细究。

数量成分包括物量、动量、时量,数量成分内部是不均质的,本文主要讨论时量成分,兼及物量和
动量成分。

“不站几个小时,就不知道自己错了”,在这样的句子中,数量成分表示的是假设条件,不在本文
讨论范围内。

142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十一章 否定式数量成分前置语序左右不对称的动因

及其他语言中的一样,待在核心动词的右侧。但受到某种句法因素的制约,否
定形式中的时量成分必须摆脱核心动词的控制,并同时对核心动词施加影响,
因此,否定形式中的时量成分只能选择左前移①。这样看来,数量成分语序不
对称既受到核心动词界性特征的影响,又要受到肯定否定句法语义的影响。数
量成分语序不对称属于多元不对称现象。
本研究通过探讨数量成分语序左右不对称的动因,试图从新的角度对汉语
中的语序不对称现象进行说明和解释,从动词的有界性这一观点出发,数量成
分前置这一语序变化起到的主要作用是保证动词界性特征独立,保证句意清
楚、完整。同时指出介词短语、数量成分、把字句被字句受事宾语、状补成分
的左前移主要是汉语动词有界化过程的产物。

11.2 数量成分②语序左右不对称的动因
英语为 SVO 语言,肯定式时量成分在动词右边;否定式时量成分也在动
词右边,时量成分位于动词一侧,可以说是对称的。韩语为 SOV 语言,肯定
否定式中时量成分始终位于动词左侧,时量成分的句法位置是一致的,可以
说是对称的。汉语肯定否定式中时量成分的句法位置的不对称是由于汉语动
词为弱势动词,动词缺乏形态变化,对句中各成分缺乏强有力的统治管辖能
力;汉语缺乏统领全句的明显的时体标记,时量成分表义复杂,既表示动作
的持续时间,又表示事件的参照时间。

11.2.1 时体概念的不同编码方式
不同语言对某一特定概念有不同的编码方式。编码方式的外显就是形态
和语序。汉语形态变化不丰富,但语序非常灵活。以“两个月”、“没吃”、
“牛肉”为例,可以有 6 种语序:1)两个月没吃牛肉;2)两个月牛肉没吃;
3)没吃牛肉两个月;4)没吃两个月牛肉;5)牛肉两个月没吃;6)牛肉没
吃两个月。单凭语感,上述 6 句均可接受,只是在实际语料中,1)句的出
现频率更高。1)句代表了人们使用习惯的一种倾向性和规约性。
(1) a.我两个月没吃牛肉。 b.我两个月没吃完牛肉。
(1a)指的是从上一次“吃牛肉”到说话人说话时间为两个月,强调的
是未发生的动作行为事件持续的时间;(1b)指的是从动作行为事件“吃牛


暂且不讨论左前移论点是否足够正确。语言中的很多句法现象都可归结为“语序左右不对称”中的
“左前移”规则。

数量成分包括时量成分、动量成分、物量成分。数量成分是汉语语法学界的术语,英语中并无相应
的称谓。因此,我们主要讨论、分析具体现象、具体问题。因此,所得结论也有局限性。

143
第十一章 否定式数量成分前置语序左右不对称的动因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肉”已发生未完成的持续时间。我们认为,否定式时量成分左前移主要是一
方面受到动词界性特征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为了弥补汉语时体形态不发达的
一个句法手段。
韩语为 SOV 语言,数量成分本来就在动词左侧,如(2a)。韩语缺乏类
似于完成体标记“V 完”这样的表达方式,主要通过表全部义的副词来表示
“完成”的意义如(2b)。韩语动词“界性特征”的简单化导致了句中虚词
的简单化。
(2) a.na neun dudaldong-an moshaessda meogji sogogi leul.
我 主标 两个月 没吃 牛肉 宾标
b.na neun dudaldong-an moshaessda meogji da sogogi leul.
我 主标 两个月 没吃 全部 牛肉 宾标
由于韩语缺乏完成体标记,动词不能附加完成体标记,总表示为简单形
式。因此,在韩语中表强调的虚词也只有一个,而不是像汉语有“就/才”、
“都/也”两组。这也说明汉语中的虚词“就/才”、“都/也”并不仅仅表示
主观性,而主要是受到动词界性特征的影响才产生的。
缅甸语为 SOV 结构,缅甸语的肯定否定义均在句尾表示。(3a)中“两
(个)月”表示时量成分。句中“牛肉”为无定无指的;(3b)中“两月”
并不表示时量成分,因为它可以修饰名词“牛肉”,类似于物量词。句中“牛
肉”为有定有指名词。汉语中我们有时也会说“我这两个月的牛肉没吃完”,
但这个跟(1b)属于不同的范畴了。(3a)表示的是动作行为事件未发生的
时间,
(3b)则并不侧重时体意义的表达,而是现实句。
(3a)中既然动作未
发生,名词就不能为有定有指的,(3b)中动作已发生未完成,名词必须是
有定有指。只是不同语言中,有的可以是隐性的,如汉语;有的是显性的,
如缅甸语。
(3) a.nga a me dar ma sar dar hna la shi bi.
我 牛 肉 不 吃 两(个)月 有 了。
b.nga hna la ne de a me dar twe sar ma gong bu.
我 两 月 (这) 牛 肉 (些) 吃 不 完。
汉语偏重于对时量成分进行加工来表示相应的语法意义,韩语、缅甸语
则偏重于对宾语进行加工来表示相应的意义。否定式时量成分左前移属汉语
特殊的编码方式。汉语的这一特殊性跟动词界性特征有很大关系。15 世纪
以来,汉语动词界性特征的细化是汉语句法特征演变的主要动力。

144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十一章 否定式数量成分前置语序左右不对称的动因

11.2.2 汉语语序规则
汉语语序遵循时间顺序原则以及事理因果原则。然而,这两条原则都只适
用于肯定式。这是因为,肯定式中,动词的界性特征可以无限延展而不影响整
句的意思;否定式中,弱势动词后的界性特征不能无限延展,因为动词后的界
性特征会影响整句意思的理解。动词后的界性特征常常表现为数量成分、介词
短语、体标记和结果补语等。这些界性特征又或多或少的表示了整句的时体意
义。以数量成分为例,数量的多寡往往反映了线性时间上的消长,数量的变化
往往跟时体意义有关。
时量成分位于动词右侧,肯定式中,不管动词的界性特征如何,动词本身
具有的时间性特质总会使它在语义上跟时量成分发生联系,将时量成分变为动
词的持续时间,而非整个事件或过程的参照时间。否定式中,不管动词的界性
特征如何,受到否定词的影响,动作行为所表示的意思不是没发生就是没完成,
其自身不具有内在终止点,因此不能和表示有界性的时量成分放在一起。即使
有时否定形式中,时量成分位于动词后,那整个句子也是不自足的,需要后续
句来补充完整句义。时量成分位于动词左侧,不管肯定否定形式,不管动词的
界性特征如何,时量成分主要表示参照时间。
从线性语序和逻辑语义角度来看,不管肯定还是否定形式中,时量成分前
置大多表示逻辑语义关系上“动作结束或完成以前的时量”;时量成分后置大
多表示逻辑语义关系上“动作已发生或未完成的时量”。时量成分前置,指的
是动作结束前的时间;时量成分后置,指的是动作开始后时间。从时间的一维
性来看,时量成分在后表示未发生,时量成分在前表示已完成。从事件角度来
看,“已发生”和“未完成”恰巧形成一个闭合网络,将全部事件纳入进来。
从这一点来看,汉语肯定否定形式中,时量成分位置又比较合理。

11.3 数量成分前置的动因
否定式数量成分前置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语言演变发展的结果,
关乎汉语句法的生成机制。功能主义倾向于从语义和语用等外部角度来看待语
序不对称现象。但我们倾向于将不对称现象看作是句法的本质。这样做的好处
是可以通过对一类不对称现象的探讨,得出句法演变的本质。我们不倾向于将
不对称现象仅仅看作是语言中的特殊现象,这样做实质上就等于承认语言中存
在多种类型互不联系的不对称,这样做就等于使研究者承认他们所研究的不对
称现象仅仅是现象,还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这样做就等于承认研究还未能触
及句法的核心本质。

145
第十一章 否定式数量成分前置语序左右不对称的动因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关于时量成分左前移的论断主要受到两个方面证据的支持和启发。一方面
来自于历史语料,在古代汉语中,存在大量否定形式中时量成分前置的情况。
如:
(4)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
(5) 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
(6) 何达武吓得把舌头一伸道:“我箍着肚皮,三个月不吃饭,也
做不起这一套女服”。
(7) 一个人坐一间房里,两三个月不出房门,也不知道闷气。
这说明,否定形式中时量成分前置并不完全是在演化中逐渐形成的,而是
有深层句法动因的。在汉语形成之初,就已经存在否定形式中时量成分前置这
样的句法规则了。另一方面来自于 Kayne(1994)关于语序左右不对称的论断。
这两种解释包含了这样的观点,表层语序变动来自于深层句法规则的制约;语
序变动存在方向,只能左向,而不能右向。
形态变化丰富的语言,如韩语、英语、德语中,包含时量成分的肯定否定
式是对称的。汉语形态变化不丰富,包含时量成分的肯定否定式是不对称的。
否定式中,时量成分前置,受动词界性特征所限,时量成分是全句的重点,否
定词也不能管辖全句。否定式时量成分前置跟汉语的时体系统有关。因此,我
们假设汉语否定形式时量成分前移正是不发达的汉语时体系统所做的权宜之
策。
一般而言,语序是形式上的概念,时体系统是语义上的概念。形式的变动
可以反映语义的变化,但能否说“语序可以表示时体”呢?似乎不能。但如果
说“语序能否区分时体”呢?似乎又有一定的道理。这句话在肯定式中很难得
到验证,因为肯定式是自左向右线性语序的排列,可以通过添加时体标记进行
区分。当否定式中含有数量成分,特别是时量成分时,语序区分时体的作用就
非常明显了①。否定式中的否定标记和核心动词都不能统摄全句,核心动词的
界限特征也不允许随意叠加,时量成分前置既满足上述初始条件,又可区分时
体,可谓一举多得。

11.4 语用因素的动因
11.4.1 否定式中的时量成分
否定式时量成分左前移,除了受到动词界性特征的强制要求以外,还会受


汉语核心动词可以是简单形式,也可以是复杂形式,如带补语等。核心动词的界限特征也会影响时
量成分的句法位置。

146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十一章 否定式数量成分前置语序左右不对称的动因

到语用因素的制约。句法和语用并非对立的,句法的变化常常体现在语用上,
语用上的固化保持了句法的变化。使用越多,句法形式越稳固。
尽管,我们将否定形式时量成分左前移归结为动词界性特征的强制要求,
但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时量成分前移的成因很复杂。孤立的看单个句子属于句
法因素作用,但放在语篇环境中,则常常属于连动式的整合。
(8) 宝康对刘会元诚恳地说,“兄弟搞了一生现代派还没入门——
不瞒您说。”
(9) “你瞪什么眼?给我走,我就不信治不了你这号兵。我当了这
么多年军人,还没见过你这样撒野的兵,把海军的脸都丢光了。”
(10) 我说一会儿到他那儿去。又等了半小时,杜梅还没来,我沉不
住气了,也没心思去潘佑军家,直接回家。
(11) 女孩闷了半天没吭声。我吹起口哨,叼起一支烟,把烟盒递给
她,她摇摇头。
从句法结构上看,
(8)句到(11)句中连动式的句法结构可归纳为“动词
+时量词+否定词+动词”。前后两个行为事件由时量成分连接起来,可以看作是
连动式的一种变体。如果不看连动式中的前一动词,整个结构就变为“时量词
+否定词+动词”,从形式上看,跟否定式时量成分左前移殊途同归。
从语义上看,句中时量词既是前一动作行为的持续时间,又是后一动作行
为未发生的时间,如(8)句中,从时间顺序原则上看,前一动作行为“搞”
属于先发生的,属于原因。“没入门”属于后发生的,属于结果。这种先后关
系、因果关系建立在时量词“一生”上。我们既可以说“搞了一生”,又可以
讲“一生都没入门”。整个句子可以看做表“动作-结果”关系的连动句,前一
动词表行为动作,后一动词表动作结果。如果从行为动作视角来看,前一动作
行为属于无界动词,如“搞、当、等、闷”,后一动作行为如“没入门、没见
过、没来、没吭声”均属于有界事件。把两个有界事件串联起来的就只有时量
成分“一生、这么多年、半小时、半天”,表示在“某一特定时段”中,行为
动作接连发生并且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从认知心理上讲,“这一时段”必须
足够长,足够容纳两个不同事件接连发生。

11.4.2 肯定式中的时量成分
连动式中不仅有否定式时量成分左前移现象,也存在肯定式时量成分左前
移现象。但是,肯定式和否定式中的时量成分左前移现象不同,一个最大的区
别是肯定式中前一动词成分不能省略,省略以后会造成句子意思改变。我们认

147
第十一章 否定式数量成分前置语序左右不对称的动因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为这跟“就/才”、
“都/也”在不同句子中的主观性指向有关。以(12a)为例,
“就”的主观性指向“她”,而“她”所处的量级序列是“已婚/未婚”的量级
序列。
(12b)中,句子意思不清楚。因为“就”的主观性指向仅能指向“半天”,
而句中缺少相应的语境将“半天”归入量级序列中。余类同。
(12) a.“你找了半天就找上她了?”赵蕾对关山平说,“人家可是
有丈夫的”。
b.*半天就找上她了。
(13) a.这不,八个长篇的构思都出来再酝酿几天就同时上马了。
b.*几天就上马了。
(14) a.不行,我这是已经到头了,再干几年就不干了。
b.*几年就不干了。
(15) a.潘佑军在一扇关着的门前敲门,敲了半天才听到里边有女子
慵懒的声音问:“谁呀?”
b.*半天才听到女子的声音。
(16) a.是你,你怎么隔了多年才来看我——当年你为什么就突然不
来了?
b.*多年才来看我。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否定式出现频率高,肯定式出现频率低;否定式中
前一动作行为不重要,肯定式中前一动作行为重要;否定式中虚词可省略,肯
定式中虚词不能省略;否定式语义自足,删去相应成分不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肯定式中语义不自足,删去相应成分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这说明,否定式中
时量成分、动词界性特征是重要的决定因素,肯定式中语境、虚词的语义指向
等共同决定整句的句法语义。
从主观性视角来看,
(8)句到(16)句存在说话人主观性“视角”因素的
影响,但有些句子并不存在主观性视角。
(17)到(20)中均为长时时量成分,
如“多年、好久、一辈子、很久”。并且,一般不需添加表示强调语气的“都、
也”等副词。时量成分的前面也不存在一个行为事件。由此判断,这样的句子
的形成机制跟上述语用因素形成的句子应该不是同一类的。
(17) 几个月后,我遇到一个多年不见的朋友,见面便觉他举止有异,
再一聊,方知他去日本混了几年。
(18) 于观:“好久没听到这么尖锐的批评了。”
(19) 谁能学过什么都一辈子不忘?有什么必要非一辈子不忘?

148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十一章 否定式数量成分前置语序左右不对称的动因

(20) 司机问我最近见着许立宇没有。我说没有,很久没他的消息了。
综上所述,从句法因素考虑,否定形式中时量成分前置似乎是受到动词有
界特征制约,否定式时量成分左前移不仅有历时语料支持,也有句法不对称理
论支持。然而,从语义、语用因素考虑,否定式是经过语用挤压形成的。所谓
的语用挤压就是在语篇中,两个动词结构式经过合并、删除共同的时量成分,
形成的特殊结构。时量成分身兼二职,既表示前一动作的持续时间,又表示后
一动作未发生已完成的时间。这样看来,时量成分左前移似乎是自然而然发生
的,是语言经济性和有效性的一种体现。因此,我们应该将否定式时量成分前
置看做历时的句法遗留和共时平面语用因素通过挤压后共同形成的一种句法
形式。
否定式时量成分更倾向于左前移,这跟人的认知心理有关。动作行为一旦
发生,顺利进展容易被当做自然而然的、符合常理的,人们在意的是进行主观
性方面的“比较”;进展不顺利则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容易占据更多的注意力
资源,人们注重的是“结果”。
任何的句法都是由语用规则形成的。说话的时候,人们为了更省力一点,
更简洁一点,采用的一些形式上的变通,久而久之,就成了句法。时量成分前
置句跟主观量的表达有关系。不管肯定式还是否定式,时量成分前置的句子,
一般都带有具有主观性的副词标记,如上文中的“就/才”、“都/也”。这些副
词标记,一方面是为了表达说话人语言的主观性;另一方面则形成语障,维持
动词的界性特征并阻断时量成分对动词的回指。

11.5 认知动因
高增霞(2006)在描述含有时量成分的连动式时,引入了时间框架概念。
她指出连动式常常表示在同一时间框架内连续发生的行为动作,前后动作行为
有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连接主要靠时量成分来表示。人对于这样一个时间框
架的认知心理把握是不均衡的,或者偏向于行为动作的发生或持续,或者偏向
于动作结果的结束或完成状态。根据这一说法,我们认为否定式中的时量成分
后置跟肯定式中的时量成分前置有很大的关联。认知视角侧重于前一动作行为
得到的是肯定形式中的行为动作的持续;认知视角侧重于后一动作行为得到的
就是否定形式中的行为动作的完成状态。我们认为,语法化也好,句法化也好,
语言的历时演变都不会空穴来风,无凭无据。古代汉语的语料指出了汉语确实
存在否定式时量成分前置这样一种可能性,汉语语序的灵活性为历时演变提供
了诱因,因此,否定式中时量成分左前移具有现实基础。

149
第十一章 否定式数量成分前置语序左右不对称的动因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否定形式中,时量成分前置,文献中早有记载。这说明,时量成分前置肯
定有必须如此的理由,比如一定要跟时量成分动词后置区分开来,因为前置不
表示时间的持续,后置才表时间的持续。从认知上讲,肯定式中,时量成分后
置,表示动作已开始,时量成分表示动作行为持续;否定式中,时量成分前置,
表示动作未完成,时量成分表动作行为完成义。从行为动作的进行过程来看,
“已开始”和“未完成”恰好对动作行为事件构成一个封闭的空间,恰好是对
同一事件活动采取的两种不同的认知视角,恰好描述了整个事件的经过。连动
式中将肯定式时量成分后置和否定式时量成分前置进行了一个巧妙的结合。
因此,否定式中时量成分除了语序左前移这一个句法动因以外,否定式时
量成分前置还存在一个语用动因。在描述动作行为的发展阶段时,通过两个小
句来描述动作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两阶段具有时间上的前后关系和逻辑上
的因果关系。前一小句独立性较高,后一小句独立性稍弱。由于两小句是通过
时量成分联系起来的,当认知视角注重起始阶段,形成的句子就是肯定式时量
成分后置;当认知视角注重结束阶段,形成的句子就是否定式时量成分前置①。
这种形成过程可以看作是句法的挤压,即如果两个分句存在一个共同的时间上
的前后关系或因果关系,句法演变过程中会发生挤压现象,挤压现象多数发生
于缺乏独立性的后一分句上,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表义句,在某些情
况下可以脱离前一分句独立存在。综上所述,一个特定句式的形成往往有历时
和共时两方面的原因。句式的重新分析只不过是顺应了两方面的诉求。

11.6 本章小结
本文从语用和认知两个因素考差了否定式数量成分前置语序左右不对称
的动因。文章指出汉语时量成分的特殊编码方式是造成语序左右不对称的重要
成分。动词界性特征的复杂化是语序左右不对称的诱因。时量成分前置,是古
汉语遗留句式。在语篇中,两种形式常常会伴随出现。肯定式中时量成分后置
这一问题学界讨论颇多,但否定式中时量成分前置的讨论还不够。已有讨论多
从前置时量成分作为时间参照这一角度来考察,本文则从动词的有界性这一角
度来探讨。我们发现,当动词为有界事件时,前置时量成分是作为动作持续时
间出现的;当动词为无界动词时,前置时量成分则是作为动作的参照时间出现
的。不管动词的界性特征如何,时量成分前置均表示动作未结束。


也存在肯定式时量成分前置的例子,但出现频率低于否定式时量成分前置的例子。至于能否将肯定
式时量成分前置也归入这一生成方式,我们认为还有待讨论。因为,从逻辑上看,“肯+否”符合认知
心理预期;“肯+肯”不符合认知心理预期。因此,我们认为肯定式时量成分前置应该还存在其他的演
化途径。

150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十二章 结语

第十二章 结 语

本文研究汉语句法上的多元不对称现象,包括语序左右不对称以及肯定否
定形式的不对称,主要探讨汉语不对称现象的表现、作用与规律。所讨论的内
容主要为差比句不对称系列和数量成分前置不对称系列,包括:1)汉语差比
句语序不对称现象;2)定中短语比较项的不对称;3)差比句肯定否定形式的
不对称;4)差比句不对称的动因;5)否定式中“一量名”格式的不对称;6)
否定式时量成分前置的不对称;7)时量成分前置时虚词的不对称;8)否定式
数量成分前置不对称的成因。各子题的结论如下:
1)汉语差比句语序类型基本涵盖了所有可能存在的差比句语序类型。由
此得出的差比句语序共性显示,汉语差比句的语言个性主要是由于汉语形容词
比较结果项必须单独作谓语才能表比较造成的。汉语差比句的比较义主要由形
容词比较结果项充当而非比较标记;汉语形容词必须单独作谓语表比较是汉语
句法的强制性要求。
形容词比较结果项会影响差比句中的一系列的不对称现象,包括肯定否定
式的不对称和比较结果项添加附属成分的不对称以及汉语差比句否定标记位
于比较标记前而非比较结果项前。
天台话属于汉语差比句中的边缘句式而非核心句式,天台话的存在并不构
成对差比句语序共性的颠覆。汉语差比句式中存在典型句式和非典型句式之
分。典型句式为“比”字句,因为该句式在结构扩展、使用频率等存在较大的
自由度;而其他句式则常常受到限制。
“不比”句表相对比较,
“没有”句表绝
对比较。
“不比”句中比较基准不能隐现,
“没有”句中比较基准可以隐现。因
此,“比”字句的否定形式为“不比”句,而不是“没有”句。
2)比较项、比较结果项、比较标记、否定词均能影响差比句肯定否定形
式的不对称。从出现频率来看,肯定式是无标记的,否定式是有标记的;形容
词比较结果项为积极义是无标记的,形容词比较结果项为消极义是有标记的。
当比较后项为任指代词,比较结果项为积极义时,肯定否定式发生标记中和。
肯定式意味着线性增量,形容词比较结果项的附加成分可自由隐现;否定式常
常意味着线性减量,形容词比较结果项的附加成分不能自由隐现。肯定式、积
极意义形容词的使用频率均高于否定式、消极意义形容词的使用频率,并且具
有类型学意义上的语言共性。当差比句为肯定式时,汉语跟其他语言一样遵守
这一规律;当差比句为否定式时,汉语则跟其他语言有所不同。不同的是,其
他语言中否定词通常在比较结果项前,表示窄域否定;而汉语差比句的否定词

151
第十二章 结语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在比较标记前,表示广域否定。句法形式上的不同是是为了满足汉语形容词承
担比较功能的句法条件。
3)差比句比较前项和比较后项有时是不对称的。定中短语“N1 的 N”充
当差比句比较项时,定中短语的语义关系、比较结果项跟“N1、N”的语义投
射都会影响“的”及属性主体“N”的隐现。其中,表“整体-部分”义的“隶
属关系、时地关系”在句式变换及定中短语省略时最不受约束,其他的语义关
系在句式变换及定中短语省略时均会受到约束。
尽管各个语言编码情况不同,但“整体-部分”义具有语言共性,且句式
变换情况不受约束。这对第二语言教学及习得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作用。从类型
学角度出发的汉外对比分析,会使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对教学难点更加敏感,
解释更加清楚。
4)本文通过分析二语习得研究中的数据,指出语法研究忽视的问题;通
过语法研究的推理及思考,解决二语习得中的困惑。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是
有参考价值的,至少为解释语言研究中的难题提供了另一种新的思路。
文章通过比较母语者和二语者差比句使用频率,得出差比句习得难度不仅
受目的语标记性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来自二语者母语标记性的影响。文章从类
型学的角度对汉语差比句语序、形容词比较结果项、比较标记、否定标记作出
了一定的解释,并指出汉语差比句的肯定否定式不对称、母语和二语者使用频
率不对称等的原因在于汉语形容词比较结果项的特殊性。在差比句中,汉语形
容词必须单独作谓语才能表比较这一强制性句法条件引起了差比句语序的变
动、比较标记弱化以及否定标记句法位置前移等。
本研究不仅重新考察了差比句习得中的问题,而且从类型学角度对此进行
了详细的解释及说明,并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帮助。比如,在教材编写
阶段就要重视汉语语言特征标记性以及二语学习者心理难度等因素,各语言特
征的编排与采用必须考虑到使用频率,呈现方式上必须有先/后、多/少、常用
/非常用的区分,而不能仅仅为了教汉语语法,而将全部语法项目不分轻重难
易地呈现给二语学习者。
5)受语序、肯定否定形式的影响,“一量名”结构中“一”涉及真值义、
完整义、全量义。“一量名”中“一”的语义分化正是语序变动的动因。文章
认为否定格式的这两种语序在词类序列、句法构造、论元结构方面存在差别,
还从焦点结构和信息结构上分析这两种格式在语气表达方面存在差别的原因。
最后,解释了两种语序不对称的语义表现,包括量化“个体”和量化“事件”、
虚拟量化句和现实行为句的区别,得出“一量名”否定格式两种语序不存在平

152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第十二章 结语

行变换关系,而是不对称的。
6)肯定式中时量成分在动词右侧,否定式中时量成分位于动词左侧。时
量成分句法位置的变化跟动词界性特征有关系。在肯定否定形式中,受到动词
界性特征的影响,时量成分会有不同的指向。无界动词不具有过程、不与时间
流逝发生关系,时量成分只能作为虚拟的参照时间;有界动词具有过程、可与
时间流逝发生关系,时量成分是现实行为时间。肯定形式中,动作行为一旦发
生主要表现为时间性的累积,如物量、时量和动量。否定形式中,动作行为如
果是无界的,即没有发生也没有自然的起始点和终止点的,时量成分就表现为
参照时间,而非动作流逝时间;动作行为如果是有界的,即发生了也具有自然
起始点和终止点的,界性特征如时量成分就表现为动作流逝时间,而非参照时
间。
语义语用因素的综合表现反映在句法上就是,否定形式中时量成分前置,
这是为了避免动词自身界性特征对它的吸引。汉语否定标记“没、不”仅能否
定紧邻的核心动词或成分是时量成分前移的根本动因。
7)肯定式中,时量成分前置,句式对时量成分没有要求,长时时量成分、
短时时量成分均可,通过“就/也”对长时短时进行区分;句式对动词界性特
征有要求,强制要求为有界动词。否定式中,时量成分前置,句式对时量成分、
动词界性特征有严格要求。其中有界动词强制匹配长时时量成分。
从动词的界性特征来看,有界动词不管在肯定式还是在否定式中总能跟时
量成分匹配,但不能跟否定式中的短时时量成分匹配;除了否定式中长时时量
成分以外,无界动词不管在肯定式还是否定式中总不能跟时量成分匹配。
从虚词的使用情况来看,“就/才”常常表现为对立的,而“都/也”常常
表现为统一的。原因就在于,肯定式中,有必要区分时量成分是长时时量成分
还是短时时量成分。否定式中,有必要区分动词的界性特征对整个行为动作或
事件的判定。这就是为什么“就、才”在时量成分长时、短时上的对立显著,
而“都、也”的对立模糊的重要原因。
8)否定式时量成分前置既有历时的句法因素支撑,也有共时的语义、语
用支撑,属于连动式中的一类特殊结构。连动式中受时序原则及事理因果原则
相互叠加,肯定式时量成分后置表示动作持续时间,属于原因;否定式时量成
分前置,表示动作参照时间,属于结果。前者表示已发生,后者表示未完成,
恰好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当认知视角侧重于结果时,就会得到否定式时
量成分前置。一个特定句式的形成既有历时方面的原因,又有共时方面的原因。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53
第十二章 结语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理论方面,深入考察分析不对称现象,指出语序不对称是语言中的核心不
对称,语序不对称跟语言的深层机制有关。其次,对功能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语
序不对称研究进行批判分析,指出语序不对称跟核心动词的界性特征有密切关
系。最后,本研究采用了交叉、多元、融合的研究理论背景,包括认知语言学、
语言类型学、语义学、语用学、二语习得等,这显示了一种较好的研究方向。
个案方面,本研究属于专题性质研究,在系统性上存在不足。各系列中的
子专题都有交叉相关关系,各专题的研究结论也基本做到前后呼应、推理一致;
但在具体讨论过程中,存在术语使用、标准设定方面也会有不周之处。这些是
今后进一步研究所要努力解决的。

154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阿·热 1999 《可怕的对称》,荀坤、劳玉军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白丽芳 2006 《“名词+上/下”语义结构的对称与不对称性》,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4 期。

白梅丽 1981 《汉语普通话中的“连……也/都”》,罗慎仪节译,


《国外语言学》第 3 期。

——— 1987 《现代汉语中“就”和“才”的语义分析》,


《中国语文》第 5 期。

包华莉 1993 《
“比”字句删除法的商榷》,
《语文研究》第 1 期。

蔡 瑱 2006 《论动后复合趋向动词和处所名词的位置》,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第 4

期。

蔡金亭 2001 《Jakobson 的语言标记理论:成就与不足》,《外语学刊》第 2 期。

曹逢甫 2005 《汉语的句子与子句结构》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曹秀玲 2000 《汉语“这/那”不对称性的语篇考察》


,《汉语学习》第 4 期。

曹秀玲 2005 《现代汉语量限研究》


,延边大学出版社。

陈 珺 2010 《比较句语法项目的习得难度考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3 期。

陈 珺、周小兵 2005 《比较句语法项目的选取和排序》,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2 期。

陈 平 1988 《论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三元结构》,
《中国语文》第 6 期。

陈 勇 2002 《语言学研究中的标记理论》,《外语研究》第 6 期。

陈 颖 2006 《论“A 没有 BX”中的形容词》


,《语言文字应用》第 2 期。

陈海庆、李慧祯 2011 《言语行为视阈下医患会话权势不对等关系探析》,《中国海洋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4 期。

陈立民 2005 《也说“就”和“才”》


,《当代语言学》第 1 期。

陈满华 2009 《构型性: 语言共性研究的另一个视角》,《外国语》第 3 期。

陈前瑞 2008 《汉语体貌研究的类型学视野》


,北京:商务印书馆。

陈小荷 1994 《主观量问题初探——兼谈副词“就、才、都”》,


《世界汉语教学》第 4 期。

陈艳芳 2011 《现代汉语感叹句结构的肯定和否定的不对称》,


《湖北社会科学》第 7 期。

陈永莉 2008 《动词与状语、补语语序的历时演变及其动因》,


《长沙大学学报》第 3 期。

程书秋 2004 《
“比”字句替换规律补议》,
《北方论丛》第 4 期。

程亚恒 2009 《古汉语中的“时量·不·V”结构》


,《语言科学》第 4 期。

储泽祥 2001 《
“名+数量”语序与注意焦点》,
《中国语文》第 5 期。

155
参考文献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2005 《肯定、否定与时量成分在动词前后的位置》,《汉语学报》第 4 期。

崔希亮 2009 《说“开心”与“关心”》,


《中国语文》第 5 期。

崔应贤 1997 《
“这”比“那”大》,《中国语文》第 2 期。

戴浩一、黄 河 1988 《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


《国外语言学》第 1 期。

戴浩一 1990 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上)


,叶斐声译,
《国外语言学》第 4

期。

戴浩一 1991 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下)


,叶斐声译,
《国外语言学》第 1

期。

戴曼纯 2002 《广义左向合并理论-来自附加语的证据》,《现代外语》第 2 期。

——— 2003 《句法运算中的广义推导》,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 3 期。

戴庆夏、闻 静 2011 《汉藏语的“的”字结构》,


《汉语学报》第4期。

戴炜栋、王 栋 2002 《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外国语》第 6 期。

戴耀晶 2000a 《现代汉语否定标记“没”的语义分析》,载中国语文杂志社编,


《语法研

究和探索》(十),49-56 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 2000b 《试论现代汉语的否定范畴》,《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3 期。

戴昭铭 1999 《天台话的几种语法现象》,


《方言》第 4 期。

邓凤民 2012 《汉语比较标记和差比局语序类型》,


《汉语学习》第 2 期。

邓文彬 1987 《比字句生成过程中的条件与制约》,


《河南大学学报》第 5 期。

丁志丛 2006 《论“开/ 关+NP ”的不对称》,


《云梦学刊》第 4 期。

董秀芳 2003 《
“都”与其他成分的语序及相关问题》
,《世界汉语教学》第 1 期。

——— 2009a 《整体与部分关系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的表现及在汉语句法中的突显性》,

《世界汉语教学》第 4 期。

——— 2009b 《词汇语义学导读》,引自 Cruse,D.Alan 著《词汇语义学》,北京:世界

图书出版公司。

杜桂枝 2011 《现代俄语中形式与意义的非对称性问题》,


《外语学刊》第 6 期。

对称的种类 网络资源 http://open.ccrtvu.com/cai/dxwl/html/ch62.htm。

对称性与守恒定律 网络资源 http://open.ccrtvu.com/cai/dxwl/html/ch64.htm。

范 晓 2001 《关于汉语的语序问题(一)》,《汉语学习》第 6 期。

——— 2002 《关于汉语的语序问题(二)》,《汉语学习》第 5 期。

156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方清明、王葆华 2012 《汉语怎样表达整体-部分语义关系》,《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方欣欣 2005 《词义借用的不对称与泛时性》,


《汉语学报》第 1 期。

傅满义 2005 《副词“就”与“才”的习得及相关问题》,《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
》第 2 期。

高名凯 1986 《汉语语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高增霞 2006 《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中国档案出版社。

郭 锐 1997 《过程和非过程——现代汉语谓词性成分的两种外在时间类型》,《中国语

文》第 3 期。

——— 1998 《
“一个人(也/都)没来”类句式的配价分析》,沈阳、郑定欧主编》,
《现代

汉语配价语法研究》
(第二辑)271- 282 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0 《表述功能的转化和“的”字作用》,


《当代语言学》第 1 期。

——— 2001 《汉语词类划分的论证》,《中国语文》第 6 期。

——— 2006 《衍推和否定》,《中国语文》第 2 期。

郭 中 2012 《汉语多类状语共现的语序自由度及其解释》,《汉语学习》第 4 期。

何元建 2010 《现代汉语比较句式的句法结构》,《汉语学习》第 5 期。

贺 阳 1994 《汉语完句成分试探》,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4 期。

威 尔 2005 《对称》,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洪 爽 2009 《
“VP 的”转指的对称与不对称》,《汉语学报》第 4 期。

侯国金 2005 《语用含糊的标记等级和元语用意识》


,《外国语》第 1 期。

胡建华 1999 《限制性句法:句法反对称理论》


,《当代语言学》第 2 期。

胡清国 2003 《
“V 得/不 C”的强势与理据》,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3 期。

——— 2004 《
“一量名”否定格式的语法化》,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第 1 期。

——— 2006 《
“一量名”否定格式对量词的选择与限制》,
《汉语学报》第 3 期。

——— 2007 《“一量名”否定格式的两种语序及其制约因素》,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
》第 4 期。

胡云晚、于晓燕 2012 《“很+名”结构作状语和补语的对称与不对称》,


《语言研究》第

1 期。

胡壮麟 1996 《美国功能语言学家 Givón 的研究现状》,《国外语言学》第 4 期。

157
参考文献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黄国营 1982 《
“的”字的句法、语义功能》,《语言研究》第 1 期。

黄晓红 2001 《
“多+ V”和“V+ 多”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3 期。

黄晓惠 1992 《现代汉语差比格式的来源及演变》,


《中国语文》第 2 期。

黄月圆 1996 《把/被结构与动词重复结构的互补分布现象》,《中国语文》第 2 期。

江蓝生 2008 《概念叠加与构式整合——肯定否定不对称的解释》,


《中国语文》第 6 期。

姜 红 2009 《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2 期。

姜桂荣 2009 《基于 HSK 动态作为语料库的比字句的习得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硕士论文。

蒋 静 2003 《比较句的语义偏向及主观程度的差异》,《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版)

第 4 期。

蒋静忠、魏红华 2010 《焦点敏感算子“才”和“就”后指的语义差异》,《语言研究》

第 4 期。

金立鑫 1999 《对一些普遍语序现象的功能解释》,


《当代语言学》第 4 期。

——— 2011 《从普通语言学和语言类型角度看汉语补语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 4

期。

金立鑫、于秀金 2012 《从与 OV-VO 相关和不相关参项考察普通话的语序类型》,《外国

语》第 2 期。

金玩廷 2000 《现代汉语介词结构和否定词之间的语序关系》,


《语文研究》第 3 期。

金岳霖 1981 《形式逻辑》


,人民出版社。

克罗夫特 2008 《语言类型学与普遍语法特征》,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孔令达 1994 《影响句子自足的语言形式》,《中国语文》第 6 期。

黎锦熙 1924 《新著国语文法》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重印。

李 蓝 2003 《现代汉语方言差比句的语序类型》,
《方言》第 3 期。

李 永 2011 《汉语语序的历史变化对动词语法化的影响》,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1 期。

李临定 1986 《现代汉语句型》


,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汝亚 2000 《英、汉语中的主宾不对称现象》,《外国语》第 1 期。

——— 2003 《述谓标引规则与主宾不对称现象》,


《外国语》第 1 期。

李思旭、于辉荣 2012 《从共时语法化看“V 上”与“V 下”不对称的实质》


,《语言教学

与研究》第 2 期。

158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 2011 《
“有界”“无界”与补语“完”的有界化作用》,
《汉语学习》第 5 期。

李向农、周国光、孔令达 1991 《儿童比较句和介词“比”习得状况的考察和分析》,


《语

文建设》第 5 期。

李亚非 2001 《多变的语序、统一的词组结构》,《中国语文》第 1 期。

——— 2007 《论连动式中的语序-时序对应》


,《语言科学》第 6 期。

李政道 2000 《对称与不对称》


,清华大学出版社。

刘 焱 2004a 《“比”字句对比较项选择的语义认知基础》,《上海财经大学学报》第 5

期。

——— 2004b 《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基础》


,学林出版社。

刘 焱、邢 贺 2004 《“比”字句中比较点隐含的认知考察》,《上海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第 3 期。

刘承峰 2007 《现代汉语“全量否定”研究》,


《语言科学》第 1 期。

刘丹青 1995 《语义优先还是语用优先——汉语语法学体系建设断想》,


《语文研究》第 2

期。

——— 1997 《<红楼梦>姨类称谓的语义类型研究》


,《中国语文》第 4 期。

——— 2000 《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和句法属性》,《中国语文》第 5 期。

——— 2002a 《汉藏语言的若干语序类型学课题》,


《民族语文》第 5 期。

——— 2002b 《汉语中的框式介词》,


《当代语言学》第 4 期。

——— 2003 《差比句的调查框架与研究思路》 引自戴庆夏、顾阳《现代语言学理论与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
,民族出版社。

刘慧英 1992 《小议“比”字句内比较项的不对称结构》,


《汉语学习》第 5 期。

刘苏乔 2002 《表比较的“有”字句浅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2 期。

刘兴兵 2009 《医患门诊互动中目的与权势》,


《外语学刊》第 4 期。

刘雪芹 2003 《试说“一 V/V”式》,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第 3 期。

刘月华、潘文娱等 2001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

卢福波 1997 《汉语比较句中肯定式和否定式的不对称现象》


,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

会论文选。

陆丙甫 2004 《作为一条语言共性的“距离-标记对应律”》


,《中国语文》第 1 期。

——— 2005a 《语序优势的认知解释:论可别度对语序的普遍影响》,


《当代语言学》第 1、

159
参考文献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 期。

——— 2005b 《指人名词组合语序的功能解释》,《中国语文》第 4 期。

——— 2009 《也谈“有/无标记”的歧解及解决之道 》,


《当代语言学》第 3 期。

——— 2010 《论“整体-部分”、


“多量-少量”优势顺序的普遍性》,
《外国语》第 4 期。

——— 2011 《语序、节律与形态的左右不对称》,第六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会议

论文。

陆丙甫、罗天华 2007 《
“OV 蕴含 TV”的功能解释》
,《汉语学报》第 2 期。

陆俭明 1985 《
“多、少”作定语》,《中国语文》第 1 期。

——— 1988 《程度副词在表示程度比较的句式中的分布情况考察》,《世界汉语教学》

第 2 期。

——— 1990 《
“VA 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
《汉语学习》第 1 期。

吕叔湘 1942 《中国文法要略》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重印。

——— 1980 《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

——— 1984a 《汉语语法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 1984b 《语言里的不对称现象》,选自《语文杂记》


,上海教育出版社。

马 真 1981 《修饰数量词的副词》 引自陆俭明、马真编,1985,


《现代汉语虚词散论》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

——— 1986 《
“比”字句内比较项 Y 的替换规律试探》,《中国语文》第 2 期。

马建忠 1935 《马氏文通》


,北京:商务印书馆。

麦克马纳斯.克里斯 2007 《右手,左手:大脑、身体、原子和文化中不对称性的起源》,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孟艳丽 2006 《
“谈 S+T+没(有)+V+(O)+了”句式》
,《汉语学习》第 1 期。

——— 2010 《“就”“才”及相关副词与句尾“了”共现的不对称现象及成因》,《语言

应用研究》第 1 期。

倪建文 2001 《
“一…也不(没)”句式的分析》,
《汉语学习》第 4 期。

宁春岩 2002 《并集对称合并和序偶非对称合并——句法演算的一个简约的新设想》,


《现

代外语》第 3 期。

潘国英 2011 《方式状语连用的语序》,《汉语学习》第 5 期。

彭玉海 2007 《俄罗斯语言学家 B.RAK 的研究述评》


,《当代语言学》第 4 期。

160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齐沪扬 1990 《对称性原则和变换分析》,


《淮北煤师院学报》第 3 期。

——— 2010 《带处所宾语的“把”字句中处所宾语省略与移位的制约因素的认知解释》,

《华文教学与研究》第 1 期。

齐沪扬、丁婵婵 2006 《反诘类语气副词的否定功能分析》,《汉语学习》第 5 期。

秦洪武 2002 《汉语“动词+时量短语”结构的情状类型和界性分析》,


《当代语言学》第

2 期。

饶宏泉 2009 《时量成分语序变化的动因分析》,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5 期。

任 鹰 2004 《主宾可换位动结式述语结构分析》,
《中国语文》第 4 期。

任海波 1987 《现代汉语“比”字句结论项的类型》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4 期。

邵敬敏 1990 《
“比”字句替换规律刍议》,
《中国语文》第 6 期。

——— 1992 《语义对“比”字句中助动词位置的制约》,


《汉语学习》第 3 期。

——— 1997 《从“才”看语义与句法相互制约关系》,《汉语学习》第 3 期。

沈家煊 1991 《Hawkins<什么是语言共性>一书评介》,《外语教学与研究》第 4 期。

——— 1994 《
“好不”不对称用法的语义和语用解释》,《中国语文》第 4 期。

——— 1995 《
“有界”与“无界”》,
《中国语文》第 5 期。

——— 2004 《再谈“有界”与“无界”》,


《语言学论丛》第三十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 1997a 《类型学中的标记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第 1 期。

——— 1997b 《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


《中国语文》第 4 期。

——— 1999a 《不对称和标记论》


,江西教育出版社。

——— 1999b 《语法化和形义间的扭曲关系》


,引自王士元、石锋、潘悟云编,
《中国语

言学的新拓展》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 2004 《说“不过”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1 期。

——— 2009 《我看汉语的词类》,《语言科学》第 1 期。

——— 2010 《怎样对比才有说服力——以英汉名动对比为例》,《现代外语》第 1 期。

沈家煊、王冬梅 2000 《
“N 的 V”和“参照体-目标”构式》,《世界汉语教学》第 4 期。

施家炜 1998 《外国留学生 22 类现代汉语句式的习得顺序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第 4

期。

石定栩 2006 《关于“有标记”的歧解》,


《当代语言学》第 1 期。

161
参考文献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石毓智、 李 讷 2000 《十五世纪前后的句法变化与现代汉语否定标记系统的形成》,


《语

言研究》第 2 期。

石毓智 1991 《现代汉语的肯定性形容词》,《中国语文》第 3 期。

——— 2000a 《现代汉语谓语结构的有界性及其历史成因,引自陆俭明编,《面临新世

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98 现代汉语语法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 2000b 《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61-63)


——— 2001 《肯定与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第一版。

——— 2004 《汉语的领有动词与完成体的表达》,


《语言研究》第 3 期。

——— 2002 《论语言的基本语序对其语法系统的影响——兼论现代汉语句子组织信息

的原则形成的历史动因》,
《外国语》第 1 期。

史彩霞 2004 《介词的添加与语序的变化》,《语文学刊》第 5 期。

史金生 1993 《时间副词“就、再、才”的语义语法分析》,


《逻辑与语言学习》第 3 期。

史佩信、杨玉玲、韩永利 2006 《试论比字句的形成及其与先秦两汉有关句式的渊源关

系》,《中国语文》第 2 期。

史锡尧 1991 《副词“才”与“都”、“就”语义的对立和配合》,《世界汉语教学》第 1

期。

史银姈 2003 《现代汉语差比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史有为 1994 《说说“没有我水平低”》,


《汉语学习》第 4 期。

税昌锡 2006 《VP 界性特征对时量短语的语义约束限制》,


《语言科学》第 6 期。

税昌锡 练友容 2010 《范畴关联度假说和名名组合的对称与不对称》,


《贵州师范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第 3 期。

司富珍 2004 《汉语主宾不对称现象考察》,《语言科学》第 1 期。

宋德生 2005 《语言不对称现象及其认知机制》,《云梦学刊》第 6 期。

宋文辉、张树芹 2006 《名词性词义关系和逻辑关系的不对称》,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
》第 4 期。

孙文访 2012 《基于语言类型学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2 期。

太田辰夫 1987《中国语历史文法》,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唐承贤 2003《标记理论探析》,《外语研究》第 4 期。

162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童小娥 2009 《从事件的角度看补语“上来”和“下来”的对称与不对称》,《世界汉语

教学》第 4 期。

完 权、沈家煊 2010 《跨语言词类比较的“阿姆斯特丹模型”》,


《民族语文》第 3 期。

汪国胜 1998 《可能式“得”字句的句法不对称现象》,《语言研究》第 1 期。

王 还 1956 《
“就”与“才”》
,《门外偶的集》
(增订本)
,1994,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王 晶 2008 《现代汉语实词句法功能的不对称研究》,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王 静 2001 《
“个别性”与动词后量成分和名词的语序》,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1 期。

王 黎 2009 《“不比”句多义性动因考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3

期。

王 群 2005 《试论“才”和“就”语义变化的双向性和不平衡性》,《语言科学》第 6

期。

王 寅 1998 《标记象似性》,《外语学刊》第 3 期。

王国珍 2010 《“喫”


“食”
“饮”历时替换的不平衡性及其认知》,
《古汉语研究》第 1 期。

王立非 1991a 《布拉格学派与标记理论》,


《外语研究》第 1 期。

王立非 1991b 《关于标记理论》,


《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第 4 期。

王立非 1994 《英语反义形容词的语义标记研究》,


《外语研究》第 2 期。

王立非 2002 《语言标记性的阐释与扩展》,《福建外语》第 4 期。

王鲁男 2010 《标记性在语际迁移中作用的反思》,


《外语学刊》第 5 期。

王茂林 2005 《留学生“比”字句习得的考察》,《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第 3 期。

王铭玉 2004 《语言符号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文宇 1999 《语言迁移现象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外语教学》第 1 期。

王永祥 2008 《缘何“多少”而非“多多”?》,《外语与外语教学》第 5 期。

温金海 2012 《汉英数量范畴的认知对比分析》,《外语学刊》第 1 期。

温锁林、雒自清 2000 《定语的移位》,《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4 期。

文 炼 1990 《语言单位的对立和不对称》,《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4 期。

文全民 2008 《“更”和“还”在肯定与否定比较句中的差异》,


《世界汉语教学》第 1 期。

文贞惠 1998 《表属性范畴的“N1(的)N2”结构的语义分析》,


《世界汉语教学》第 1 期。

吴福祥 2002 《能性述补结构琐议》,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5 期。

——— 2003 《南方方言能性述补结构“V 得/不 C”带宾语的语序类型》,《方言》第 3

163
参考文献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期。

——— 2004 《试说“X 不比 YZ”的语用功能》,


《中国语文》第 3 期。

——— 2005 《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目标》,《古汉语研究》第 2 期。

——— 2010 《粤语差比式“X+A+过+Y”的类型学地位——比较方言学和区域类型学的

视角》,
《中国语文》第 2 期。

——— 2012a 《试说汉语几种富有特色的句法模式——兼论汉语语法特点的探求语》,

《语言研究》第 1 期。

——— 2012b 《语序选择与语序创新》,《中国语文》第 4 期。

吴怀成 2011 《动量词与宾语的语序选择问题》,《汉语学报》第 1 期。

吴继光 1990 《动词性“比”字句的分化及其他》,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1 期。

吴为善、李文浩 2007 《汉语“动叠+补”结构的共时比较和历时考察》,


《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3 期。

吴为章 1995 《语序重要》


,《中国语文》第 6 期。

席建国、韦 虹 2002 《英汉语用和语义否定句的机理研究》,《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

报》第 1 期。

相原茂 1992 《汉语比较句的两种否定形式:不比型和没有型》,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3

期。

萧佩宜 2009 《论汉语趋向动词“上”和“下”的语法化和语义不对称性》,《暨南大学

华文学院学报》第 1 期。

萧素英 2007 《辞汇竞争、不对称与语法演变》,《语言及语言学》第 4 期。

谢白羽 2011a 《“还”的主观性及其句法实现》,《汉语学习》第 3 期。

——— 2011b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谢仁友 2006a 《现代汉语歧义句式“X 不比 YZ”的语义类型》,


《语文研究》第 2 期。

——— 2006b 《X 不比 YZ 三种语义类型的历史来源》,《古汉语研究》第 4 期。

谢文庆 1988 《现代汉语反义词的不均衡性》,


《世界汉语教学》第 3 期。

信德麟 1985 《特鲁别茨科伊的音位观》,


《外语学刊》第 1 期。

熊学亮、刘东虹 2006 《否定语序的类型学分析》,


《外语学刊》第 4 期。

熊仲儒 2002 《自然语言的词序》,《现代外语》第 4 期。

徐 丹 1988 《浅谈这/那的不对称性》,《中国语文》第 2 期。

164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徐 茗 2005 《比字句结果项与比较点的联系》,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2 期。

徐建华、刘富华 1999 《单音形容词定语的合指析指与语序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

第 3 期。

徐烈炯、刘丹青 1998 《话题的结构与功能》


,上海教育出版社。

徐默凡 2001 《
“这”
、“那”研究述评》,《汉语学习》第 5 期。

徐盛桓 1985 《语言的有标记和无标记》,


《山东外语教学》第 4 期。

徐燕青 1996 《
“不比”型比较句的语义类型》,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2 期。

徐以中、杨亦鸣 2010 《
“就”与“才”的歧义及相关语音问题研究》,《语言研究》第 1

期。

许 菊 2004 《标记性与母语迁移》,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 2 期。

许德楠 1982 《怎样处理若干形容词肯定式、否定式的不对称》,《辞书研究》第 5 期。

许国萍 2007 《现代汉语差比范畴研究》


,学林出版社。

玄 玥 2002 《焦点问题研究综述》,
《汉语学习》第 4 期。

延俊荣 2005 《
“给”与“V 给”不对称的实证研究》
,《语言研究》第 1 期。

杨 子、王雪明 2009 《
“上/下”动词性组合的不对称性解析》,
《语言科学》第 1 期。

杨惠芬 1998 《表比较的“没有”句句型探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1 期。

杨凯荣 2002 《
“疑问代词+也/都+P”的肯定与否定》
,引自徐烈炯、邵敬敏编,
《汉语语

法研究的新拓展第一期——21 世纪首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浙江教育

出版社。

杨素英 2000 《数量词“一”在中英文中不同的语义功能》,引自陆俭明编,《面临新世

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98 现代汉语语法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杨小璐 2000 《现代汉语“才”与“就”的母语习得》,《现代外语》第 4 期。

杨杏红、齐沪扬 2010 《现代汉语多项补语的语序问题》,


《世界汉语教学》第 1 期。

杨玉玲 2006 《单个“这”和“那”篇章不对称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第 4 期。

——— 2007 《
“这么”和“那么”篇章不对称考察》
,《语言文字应用》第 5 期。

姚双云、储泽祥 2003《汉语动词后时量、动量、名量成分不同现情况考察》,
《语言科学》

第 5 期。

165
参考文献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姚振武 2008 《<汉语“数+量+名”格式的来源>读后》,《中国语文》第 3 期。

殷志平 1987 《
“比”字句浅论》,
《汉语学习》第 4 期。

——— 1995 《X 比 Y 还 W 的两种功能》,


《中国语文》第 2 期。

尹铁超、周 滨 1992 《社会因素与语义标记对立的变异》,《外语学刊》第 6 期。

于景超 2006 《
“V+了+T+的+N”结构的歧义试析》,
《语言科学》第 4 期。

俞理明 2006 《语义标记和汉语构词的不对称现象》


,《汉语学习》第 4 期。

舆水优 2000 《关于时量成分的位置问题 》,引自陆俭明编,


《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

语语法研究———98 现代汉语语法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袁毓林 2006 《论“连”字句的主观化表达功能——兼论几种相关的“反预期”和“解

反预期”格式》,
《中国语学》(日本)第 253 号。

袁毓林、王明华 2011 《
“Neg+Wh+Vp”和“Wh+Neg+Vp”意义异同之辨》,
《中国语文》第

3 期。

岳中奇 2000 《
“才”
、“就”句中“了”的对立分布与体意义的表述》,《语文研究》第 3

期。

翟颖华 2009 《论“不”和反义形容词构成的否定式》,《汉语学习》第 1 期。

张 赪 1997 《论决定“在 L+ VP”或“VP+ 在 L”的因素》,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2 期。

张 凤 1999 《标记理论的再评价》,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 6 期。

张 华 2002 《
“上、下”动词性组合的认知考察》,
《语言研究》第 1 期。

张 晶、孙秀丽 2007 《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非对称性研究》,《佳木斯大学社会科

学学报》第 2 期。

张 黎 2003 《
“有意” 和“无意”——汉语“镜像”表达中的意合范畴》,《世界汉语

教学》第 1 期。

——— 2007 《汉语句法的主观结构和主观量度》,


《汉语学习》第 2 期。

张 薇 2012 《浙江海盐沈荡话指示代词的功能不对称性》,《方言》第 2 期。

张 旭 1999 《估价副词“就”和“才” 的语用过程分析》,《天津师大学报》第 2 期。

张宝胜 2003 《副词“才”的主观性》,《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国宪 1995 《语言单位的有标记与无标记现象》,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4 期。

——— 1996a 《单双音节形容词的选择性差异》,《汉语学习》第 3 期。

——— 1996b 《形容词的记量》,


《世界汉语教学》第 4 期。

166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 2001 《制约夺事成分句位实现的语义因素》


,《中国语文》第 6 期。

——— 2002 《三价形容词的配价分析与方法思考》


,《世界汉语教学》第 1 期。

——— 2004 《形动构造奇偶组配的语义句法理据》


,《世界汉语教学》第 4 期。

——— 2005a 《形名组合的韵律组配图式及其韵律的语言地位》,


《当代语言学》第 1 期。

——— 2005b 《性状的语义指向规则及句法异位的语用动机》,


《中国语文》第 1 期。

——— 2006a 《现代汉语形容词功能与认知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

——— 2006b 《性质、状态和变化》,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3 期。

——— 2006c 《性质形容词重论》,《世界汉语教学》第 1 期。

——— 2009 《
“在+处所”构式的动词标量取值及其意义浮现》,《中国语文》第 4 期。

张国宪 卢 建 2010 《“在+处所”状态构式的事件表述和语篇功能》,《中国语文》第 6

期。

张国宪 卢 建 2011 《助词“了”再语法化的路径和后果》,《语言科学》第 4 期。

张和友 2002 《差比句否定形式的语义特征及其语用解释》,《汉语学习》第 5 期。

张家骅 1992 《布拉格学派标记理论管窥》,《外国语》第 4 期。

张谊生 1996 《现代汉语副词“才”的句式与搭配》


,《汉语学习》第 3 期。

张豫峰 1998 《表比较的“有”字句》,《语文研究》第 4 期。

赵金铭 2001 《论汉语的比较范畴》,


《中国语言学报》(十)北京:商务印书馆。

——— 2002a 《差比句语义指向类型比较研究》,《中国语文》第 5 期。

——— 2002b 《汉语差比句的南北差异及其历史嬗变》,《语言研究》第 3 期。

——— 2006 《从类型学看汉语差比句偏误》,


《世界汉语教学》第 4 期。

赵元任 1968 《汉语口语语法》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版。

周家发 2012 《主观量的梯级模型解释》,


《汉语学习》第 4 期。

周清艳 2009 《现代汉语中“V 个 N 浑 P”结构与隐性量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博士论文。

周守晋 2004 《
“主观量”的语义信息特征与“就”、
“才”的语义》
,《北京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

周统权 2003 《
“上”与“下”不对称的认知研究》,
《语言科学》第 1 期。

周小兵 1994 《比字句否定式的语用分析》,引自邵敬敏编,


《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

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朱楚宏 2004 《关于肯定与否定不对称现象》,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6 期。

167
参考文献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朱德熙 1980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

——— 1982 《语法讲义》


,北京:商务印书馆。

——— 1983 《关于“比”字句》,《语法研究和探索》(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85 《语法答问》


,北京:商务印书馆。

朱庆祥 2012 《论否定副词“没(有)”与“了 2”共现问题》,


《语言科学》第 1 期。

朱文文 2010 《状补句位意义及其对形容词的语序选择》,


《世界汉语教学》第 4 期。

邹韶华 2001 《语用频率效用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

Anna Maria Di S. 2003 Asymmetry in Grammar. John Benjamins

Battistella. L. E. 1996 the Logic of Markedne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york.

Bernard. C. 1986 Markedness, Grammar, People, and the world. Edited by Fred R. Eckman,

Edith A. Moravcsik and Jessica R. Wirth. Markedness. Plenum Press. Newyork and

London. 85.

Croft, W. 1990 Typology and Universal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003 Typology and universals,2nd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ryer, M. S. 1992 The Greenbergian word order correlations.Language.Vol.68,

Num.1:43-80.

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Givón.T. 1991 Syntax: A Functional-Typological Introduction, (vol. I, 1984; vol. II 1990;

revised edition published in 2001 as Syntax: An Introduction),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 1995 Functionalism and Grammar,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Grano, Thomas 2011 Mandarin “hen” and Universal Markedness in Gradable Adjectives.

Nat Lang Linguist Theory, Springer.

Greenberg, J. H. 1966(1963) 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In Greenberg(ed.) Universals of Language.Mass Cambridge:

M.I.T. press.

Haspelmath, M. 2006 Against markedness (and what to replace it with). Journal of

Linguistics 42, 1: 25- 70.

Hawkins, J. A. 2010 语法的效能与复杂度.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John, H. 1985 Iconicity in Syntax,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168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Kayne, R. S. 1994 The Antisymmetry of Syntax, The MIT Press.

Langacker, R. W. 1987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99

Liu,Chen-Sheng Luther 2010 The positive morpheme in Chinese and the adjectival structure.

Lingua (120)

Lu Bingfu 1998 Left-right Asymmetries of Word Order Variation: a Functional Explanation.

Ph.D. dis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Los Angeles.

——— 2009. The Parallelism Between NPs and Clauses in Terms of Pragmatic Effects on

Word Order. Cahiers de Linguistique-Asie Orientale 38(2009) 177-219

Lyons, J. 1977 Semantics. 2 vol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meyer, F. J. 1998 Language Form and Language Function.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69
附表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附表一

1.小王的爷爷比小李的爷爷硬朗。

2.我的孩子比你的孩子笨。

3.他的朋友比你的朋友多。

4.我们的狗比你们的狗听话。

5.张华的猫比李军的猫跑得快。

6.张老师的猫比学生们的猫多

7.你的公鸡比他的公鸡更好斗。

8.他的眼睛比你的眼睛大。

9.小王的眉毛比小李的眉毛浓。

10.她的头发比我的头发长

11.老张的精力比老李的精力旺盛。

12.他的脾气比你的脾气好。

13.小王的能力比小李的能力强。

14.小周的小提琴比小李的小提琴拉得好。

15.你的围棋比他的围棋下得好

16.尼龙的衣服比棉布的衣服耐穿。

17.红色的蜡烛比白色的蜡烛便宜。

18.木头的桌子比铁的桌子轻。

19.录像机的磁带比录音机的磁带贵。

20.北京的马路比天津的马路宽。

21.今天的报纸比昨天的报纸好。

22.今年的蔬菜比去年的蔬菜多。

23.今天的电视节目比昨天的电视节目有意思。

170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一)论文

篇名 刊名 年/期

1 HSK[高等]口语考试分数处理 《考试研究》 2012 年第 6 期
“一量名+Neg+VP”和
2 《理论月刊》 2013 年第 5 期
“Neg+VP+一量名”的不对称
差比句肯定否定形式不对称
3 《汉语学习》 待刊
的认知解释和类型学考察

(二)著作
参编:《现代汉语语法应用》,待出版。

(三)教材
参编:《风光汉语:中级读写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年。

171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致谢

致 谢
感谢我的导师齐沪扬教授。我是跨专业学习现代汉语语法的,入门很难也
很慢。齐老师是因材施教的高手,他并不规定或者限制阅读研究的范围,也不
拘泥于任何一个既定的命题,而完全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背景、思维特点来进行
引导。请老师看论文,总能得到他的鼓励和肯定。鼓励归鼓励,老师总还会再
加一句,
“写论文做研究要勤于思考、擅于模仿”。老师的思想非常活跃、包容,
可以向任何人学习。当别人向他请求帮助的时候,只要他做得到,几乎是有求
必应。老师在做事方面重视规范与公平、强调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在做人方面
热诚、严谨、低调、务实,跟随老师学习三年,这些都令我受益终生。
感谢讲授语法课程的张斌先生和陈昌来老师、齐沪扬老师、吴为善老师、
张谊生老师。这些课程帮助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阔了研究视野。
感谢参加博士论文开题或预答辩的曹秀玲老师、陈昌来老师、方绪军老师、
胡建峰老师、刘慧清老师、齐沪扬老师、吴为善老师、姚占龙老师,这篇博士
论文的选题和修改得益于老师们的指导意见。
感谢河南师范大学的崔应贤老师、南京大学的杨锡彭老师及吴为善老师在
延边会议分组讨论时提出的建议。感谢北京语言大学的施春宏老师对论文提出
的修改意见。感谢南昌大学的陆丙甫老师、华东师范大学的陈菊咏老师、北京
语言大学的赵琪凤老师及丁婵婵师姐、李宗宏师姐在查找资料方面给予的帮助
和支持。
感谢陈再阳、丁健、丁萍、黄健秦、李文浩、刘丞、刘春光、刘亚辉、王
志英、吴怀成、张斌(小)在论文写作方面给予的具体建议。感谢陈仙卿、崔
慜知、马春霖、阮氏为草在语料分析、转写及翻译方面给予的帮助。感谢我的
师兄弟姐妹们及同学们给予的关心和帮助。
感谢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的全体老师们,我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
学院老师们的关心、帮助和鼓励!感谢韩国诚信女子大学中文系的全体老师们
提供的宽松的工作生活环境,才使得这篇博士论文能够按时完成!
感谢我的硕士生导师张凯教授及孙德金教授,启蒙之光虽然微弱但却意义
深远。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谢谢他们的默默陪伴和始终如一的支持!

17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