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0

分析《错斩崔宁》的

叙事艺术与话本小说特点
的结合关系。 (1 jam)
组员:
杨祖儿、古佳慧、吴静蓓
指导讲师:
黄瑞发讲师
《错斩崔宁》内容概要
故事写刘贵从丈人处借来十五贯钱,夜间在家中
被人偷走,刘贵被杀死。就在这天晚上,刘的妾
陈二姐,因相信刘贵说的要将她休弃的戏言,偷
回娘家。陈二姐途中遇一后生崔宁,二人正结伴
同行,被赶来的邻居捉拿送官。崔宁身上正好有
十五贯钱,于是官府就屈打成招,将陈二姐和崔
宁处以斩刑。其后刘贵大娘子被山大王掳到山
上,得知偷十五贯钱并杀死刘贵的是这个山大
王。刘娘子告官后,将山大王处斩。作品暴露了
封建吏治的黑暗腐败,滥杀无辜。
确立特定的
撷取闾巷异闻
叙 事 时 空
, 喜谈“蹊跷
, 以强化
怪事” , 使故
故事的真实
事 富 有 传 奇
性。
话本小说的 性。
特点
选 择 “ 结 构 运用玩笑和
核” , 生发故事 俗谚俚语等
, 粘连情节 , , 增加故事
使故事充满戏剧 的趣味性。
性。
纪德君( 2004 ) . 宋元小说家话本的叙事艺术探绎 . 《文学教育》 , 1 , 140-144. 取自 http://www.cnki.net
(1) 确立特定的叙事时空 , 以强化故事的真实性。

• 使读者产生“真有是事” 的幻觉,不知不觉地走进故
事世界。
• 要与接受者的经验世界相关。
• 时间、地点甚至有时连人物都是真实的。
• 通过特定时空里市井风俗的着意渲染 , 营造一种真实
的生活场景 , 以烘托人物的性格和行动 , 有效地展开
情节。
纪德君( 2004 ) . 宋元小说家话本的叙事艺术探绎 . 《文学教育》 , 1 , 140-144. 取自 http://www.cnki.net
( 2 )撷 xié 取闾巷异闻 , 喜谈“蹊跷怪事” ,
使故事富有传奇性。
• 郑振铎 : “ 〔宋元〕说书家是惟恐其故事之不离奇 ,
不激昂的 : 若 一落于平庸 , 便不会耸动顾客的听闻。
所以他们最喜欢取用奇异不测的故事 , 惊骇可喜的传
说。
• “ 凡人之性 , 常非能以现境界而自满足”——如果为
了追求逼真效果而照本宣科式地说述现实生活,难免会
让听者感到兴味索然、故事平淡无奇。
纪德君( 2004 ) . 宋元小说家话本的叙事艺术探绎 . 《文学教育》 , 1 , 140-144. 取自 http://www.cnki.net
( 2 )撷 xié 取闾巷异闻 , 喜谈“蹊跷怪事” ,
使故事富有传奇性。

• 作者也总要想方设法使之传奇化 , 以更好
地吸引读者。
• 在女子身上做文章。
• 在爱情描写中杂糅鬼怪神异等非现实因素。
• 善于利用男女主人公的巧合和奇遇。

纪德君( 2004 ) . 宋元小说家话本的叙事艺术探绎 . 《文学教育》 , 1 , 140-144. 取自 http://www.cnki.net


( 3 )选择“结构核” , 生发故事 , 粘连情节 ,
使故事充满戏剧性。

• 所谓“结构核” , 这里指的并“不是抽象的
主题思想 , 也不是一般的题材 , 而是一种蕴
藏着巨大题旨能量并对题材中所有内容具有
高度吸引力。

纪德君( 2004 ) . 宋元小说家话本的叙事艺术探绎 . 《文学教育》 , 1 , 140-144. 取自 http://www.cnki.net


( 3 )选择“结构核” , 生发故事 , 粘连情节 ,
使故事充满戏剧性。
• “ 生发力” , 是指作品有了一个结构核以后 , 便可以在这上面生
出事端 , 然后再从这一点上生发开去 , 牵引出一个又一个的矛盾
纠葛 , 从而大大地拓展小说的叙事时空 , 揭示小说情节矛盾的深
广性和复杂性 , 达到对社会生活某些本质方面的深切反映。

• 宋元小说家在力求使故事内容传奇化的同时 , 还善于精心地选择
“结构核” , 将日常生活琐事作巧妙的生发 , 有机的粘连 , 以构
成出人意表、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
纪德君( 2004 ) . 宋元小说家话本的叙事艺术探绎 . 《文学教育》 , 1 , 140-144. 取自 http://www.cnki.net
( 4 )运用玩笑和俗谚俚语 sú yàn lǐ yǔ 等 ,
增加故事的趣味性。

• 宋元小说家除了讲究叙事的真实性、传奇性和戏
剧性之外 , 还会追求“说话”的趣味性 , 以期充
分满足市井民众消闲、取乐的需求。
• 在语言运用上 , 颇善于汲取鲜活可喜的市井话语 ,
使叙事语言既俚俗活泼 , 又谐谑有趣 , 带有浓郁
的市井生活气息。

纪德君( 2004 ) . 宋元小说家话本的叙事艺术探绎 . 《文学教育》 , 1 , 140-144. 取自 http://www.cnki.net


( 4 )运用玩笑和俗谚俚语 sú yàn lǐ yǔ 等 ,
增加故事的趣味性。

• 市井流行的俗话、谚语的穿插 , 也使“说话”俚趣盎
然。
• 略举几例 , 如 :
“ 羊肉馒头没的吃 , 空教惹得一身骚” , 喻偷情不着 , 反惹
麻烦;
“ 猪羊送屠户之家 , 一脚脚来寻死路” , 喻大祸临头 , 却浑然
纪德君( 2004不知“老龟蒸不烂 , 移祸在枯桑”
) . 宋元小说家话本的叙事艺术探绎 . 《文学教育》 ,, 1喻嫁祸与人。
, 140-144. 取自 http://www.cnki.net
( 4 )运用玩笑和俗谚俚语 sú yàn lǐ yǔ 等 ,
增加故事的趣味性。
• 至于一些俗曲时调 / 诗词的掺入 , 自然也可为“说话”佐添不
少俗趣,让人觉得趣味横生。
• 例如《张生彩鸾灯传》 ,“ 说话人”在说到张生调诱刘素香时 ,
就津津有味地向听众介绍了一首调戏女子的“调光经”。此曲
虽然格调低俗 , 但却颇符合市井细民的情爱心理。
• 虽然他们有时因为过于媚俗 , 而不太注意故事情节的分寸感和
逻辑性 , 但从总体上看 , 他们的艺术实践还是卓有成效的 , 不
仅在当时深受民众欢迎 , 而且对后来白话小说创作也产生了深
纪德君( 2004 ) . 宋元小说家话本的叙事艺术探绎 . 《文学教育》 , 1 , 140-144. 取自 http://www.cnki.net
《错斩崔宁》叙事艺术特色

一、周详细密的艺术构思
二、用巧合勾连情节
三、用悬念引发情节

四、用反复强化情节
一、周详细密的艺术构思
• 小说从一开始介绍任务的身世和人物关系,就跟全篇的思
想倾向和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

• 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都作了通盘的考虑和精密的安
排。

• 由于在开讲前已做到全局在胸,因而讲说时便能从容不迫,
闲闲叙来,讲前面时眼光直射全篇,处处为后文情节的发
展设伏布置,提供充分的基础和依据,前因后果,脉络分
明。
一、周详细密的艺术构思
例:“十五贯钱”与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
• 陈二姐被出卖的戏言,刘贵的遭窃被杀,崔宁的被牵累
蒙冤,无一不与十五贯钱相关。

• 为了后面情节发展,作者在开头介绍刘贵时就做了伏笔。

• 写他家道中落,半路出家不会做生意,以致消折了本钱
等等,便是为了后文写出丈人资助他十五贯钱以开设米
店。

• 写刘贵回家跟陈二姐开玩笑说是将她出卖得了十五贯钱
等等的情节。
一、周详细密的艺术构思

• 交代陈二小姐小妾的身份,是为了后文写刘贵出
卖她的戏言后信以为真,以致连夜出逃的情节。

• 因为小妾地位低贱,可以买来,可以卖出。

• 这样就使得情节合情合理,真实可信。
一、周详细密的艺术构思

• 交代刘贵和妻妾三人之间和睦共处的关系。

• 这样在小说一开始,就从人物关系上将陈二姐不会
杀死丈夫二无辜蒙冤暗示给读者。

• 这样精细周到的构思,标志着或本小说在艺术表现
上的成熟。

• 还特别注重故事结构的完整性,讲究开头,注重结
局,严谨完整。
二、用巧合勾连情节
• 运用偶然性的巧合,能够产生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
从而深深地吸引读者。

• 读书人刘贵半路出家做买卖折本,在与妻子王氏为
丈人祝寿时接收了丈人赠送的十五贯钱,准备回家
开个柴米店。

• 故事由此而出,诸多巧合也因此而生。

• 话本作者在《错斩崔宁》的情节结构上先后安设了
七处“巧合”:
杨朝中( 2006 ) . [课文研析]《错斩崔宁》的艺术特色 . 《文学教育》 , 13.
二、用巧合勾连情节
1. 假如刘贵夫妇一同携钱回家,也不会引发陈二姐半夜出走,小偷也不能进得屋内越
货杀人,可偏偏刘贵之妻王氏要在娘家留住几日,刘贵独自携钱而归;
2. 假如刘贵驮了钱一径回家,途中不往朋友处醉酒,陈二姐也不会半夜出外,小偷也
进不了家门,也便出不了财失人亡的大事,可刘贵却偏偏醉酒而归,且又同侍妾二
姐开了个“典身”的玩笑;
3. 假如陈二姐不信玩笑也罢,她却偏偏信以这真,且半夜外出寄居邻家;
4. 假如那晚刘贵醉酒,二姐寄居邻家,不出现小偷也罢,却又恰巧遇上小偷进屋行
窃;
5. 假如小偷进屋行窃未惊动主人也罢,却又惊觉了酒已半醒的主人,且又与之搏斗,
直至主人扑地身亡;
6. 假如陈二姐在回娘家的道途不遇索讨丝帐的崔宁也罢,却偏偏遇上了,而且崔宁搭
膊里的卖丝钱不多也不少,正好十五贯;
7. 假如案发后追赶上陈二姐想问个明白的邻居在路上未赶上二姐也罢,却偏偏让他们
赶上。
杨朝中( 2006 ) . [课文研析]《错斩崔宁》的艺术特色 . 《文学教育》 , 13.
二、用巧合勾连情节
• 作者在编织故事时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偶然性因素,巧妙地组织情节,发展
情节,从偶然中表现必然。

1. 刘贵戏言将陈二姐典卖,以致造成她的出走并蒙冤被杀的悲剧,这一偶然
性情节是建立在封建社会里夫权统治下妇女悲惨命运这一必然的基础上。
2. 陈二姐与崔宁同行,引起邻里误会和昏官误判的偶然因素,但也是建立在
封建礼教统治的时代认为男女同行非奸即盗的必然基础上。

• 这种开玩笑的偶然性因素中不仅包含着生活的必然性,而且还表现了社会
生活中某些本质方面。
• 正是由于作者这诸多的“巧合”都源自一定的社会真实,且叙述得当,因
此才“巧”得可信,“巧”得动人。
杨朝中( 2006 ) . [课文研析]《错斩崔宁》的艺术特色 . 《文学教育》 , 13.
二、用巧合勾连情节
• 类似的“巧合”在故事结尾的安排更是精彩独到。

• 饱受财丢夫亡之苦痛的王氏在归回娘家的途中被
盗匪“静山大王”掳为侍妾,在日后的一次闲话
中,静山大王向王氏道出了自己谋财害人的犯罪
过程,这才使得崔陈二人之冤得以申昭,故事至
此而结。

• 此实乃戏言铸大祸、巧合出文章之典范之作。

杨朝中( 2006 ) . [课文研析]《错斩崔宁》的艺术特色 . 《文学教育》 , 13.


三、用悬念引发情节

• 《错斩崔宁》开篇已向读者叙述了一个少登高科者魏鹏举,
因一句“在京早晚无人照管,已讨了一个小老婆”的“戏
言”而“撒漫了一个美官”的故事。

• 而在正文故事则刚一开头,又将《错斩崔宁》结局向读者
露了个底细:“今是再说一个官人,也只为酒后一时戏言,
断送了堂堂七尺躯,连累三个人,枉屈害了性命。”

杨朝中( 2006 ) . [课文研析]《错斩崔宁》的艺术特色 . 《文学教育》 , 13.


三、用悬念引发情节
• 作者预先将故事的结局和人物的命运告诉读者,会不会降
低了作品的艺术效果,影响了读者或听众的阅读兴趣?
• 我们认为不会。
• 相反,它还会增强故事的吸引力。
• 正是这些预先的曲折情节和离奇结局才大大地激发了阅读
或倾听者的兴趣,才使他们有了急于了解故事之原本及细
枝末节的欲望。
• 其实这正是悬念,一种长时间扣人心弦的悬念。

杨朝中( 2006 ) . [课文研析]《错斩崔宁》的艺术特色 . 《文学教育》 , 13.


四、用反复强化情节
【刘贵的钱】、【崔宁的钱】、
【“典身”戏言】、【陈二姐出走内容】

• 手中十五贯钱之由来,在作品开端便已有了详情眉目。

• 而在情节之发展中,当刘贵身亡后,作品又借其妻王氏之口对
之作了再一介绍。

• 至于崔宁卖丝所得十五贯钱,以及陈二姐对刘贵“典身”戏言
信以为真,乃至出走之内容,作品同样都有一一的“反复”。

杨朝中( 2006 ) . [课文研析]《错斩崔宁》的艺术特色 . 《文学教育》 , 13.


四、用反复强化情节
• 这不是字面的重复,更不是语言的啰嗦。
• 是作品的巧妙构思和精心设置。
• 让读者在不断的重复中看清事实的真相。
• 在不断的重复中对是非正误断个明白。
• 从而引发读者在情感上的共鸣:对腐朽官府的切齿痛恨,
对下层人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杨朝中( 2006 ) . [课文研析]《错斩崔宁》的艺术特色 . 《文学教育》 , 13.


两者结合的关系
1. 《错斩崔宁》的叙事艺术,
结合了话本的哪一项特点?
话本特点 《错斩崔宁》叙事艺术
● 庸官办案不利
确立特定的叙事时空 , 以强化故事的 ● 小妾身份卑微
真实性。 ● 夫权统治
结 ● 男女同行非奸即盗
想方设法使之传奇化 , 以更好地吸引读
撷取闾巷异闻 , 喜谈“蹊跷怪事” , 使
故事富有传奇性。
合 者。
● 七个巧合,多种偶遇
关 其结构核可以是一个细物 , 如十五贯铜钱:
系 ● 构成了小说情节结构的核心和叙事的焦
点 , 使故事既结构完整 , 又波澜迭起 ,
选择“结构核” , 生发故事 , 粘连情节 , 颇富有戏剧性。
使故事充满戏剧性。 ● “ 琐细”的结构核在作品中往往具有奇妙
而强烈的生发力、粘合力和吸引力。

运用玩笑和俗谚俚语等 , 增加故事的 ● 玩笑:“典身“戏言


趣味性。 ● 俗谚俚语
讨 《错斩崔宁》可见作者对昏庸官吏的揭露与批
判:
判案官员昏庸糊涂,不仅马虎审查案情,滥用

论 刑罚,而且以封建礼教的观念(崔和陈)作为
观察分析案情的关键。

题 请同学分享现代类似的误判案件,或曾受
冤枉的自身经历。


讨 《错斩崔宁》话本作者不详,

论 为何能够流传至今?
是否与其艺术特色有关?或是具备其他
值得后人深入探讨,引人深思的价值?


提问环节
感谢聆听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