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1

马可 · 波罗眼中的“ KHANBALIQ”

“ 汗八里城位于契丹省的一条大河上,自古以来就以庄严华丽著
称。城名的含义是指“帝都”。不过大汗根据占星者的预测,认为
此城将来要发生叛乱,于是他决定在河的对岸另建一座新都。刚才
所描写的皇宫和皇太子宫就在新都。新都和旧都只隔着一条河流,
这个新建的都城取名大都。”

“ 新都整体呈正方形,周长二十四英里,每边为六英里,有一土
城墙围绕全城。城墙底宽十步,愈向上则愈窄,到墙顶,宽不过三
步。城垛全是白色的。城中的全部设计都以直线为主,所以各条街
道都沿一条直线,直达城墙根……城区的布局就如上所述,像一块
棋盘那样。整个设计的精巧与美丽,非语言所能形容。”
金中都的衰败
1213 年,成吉思汗陵兵分三路攻金,
1214 年,金宣宗迁都汴京
莲花池水系水量不足,
1215 年,金中都陷落,城池被毁
无法满足更大规模都城的日常需要。
忽必烈迁都
1267 年,忽必烈由上都迁都于中都; 1272 年,中都改名大都, 1274 年,大都宫阙告成

“ 面临对他大汗地位”的这种有限承认(三大汗国代表的蒙古传统势
力反对忽必烈),忽必烈变得更加认同中国,并且寻求对他成为中国皇
帝的支持……
“ 忽必烈保持一个蒙古人的本色并且不放弃蒙古人的价值观,不过他
意识到为了得到汉人支持他必须做出某些调整。”(罗沙比)

大都的地缘意义:统治中国(稳固北中国,征服南中国),控制蒙古(以邻近的上都为根据地)
元大都营建总管——刘秉忠
刘秉忠( 1214 —1274 )
祖籍金瑞州(今辽宁绥中),家居邢州
元朝政治家、儒学家,
世祖忽必烈时曾任宰相。
主持营建元上都、元大都
辅助忽必烈确立政治体制与国号

蒙古帝国向中华帝国转型的总设计师
元大都皇城设计师 — 也黑迭儿

武英殿浴德堂

也黑迭儿( 13 世纪— 1312 )系出西域,唐为大食国人。世祖即祚,命董茶迭儿局。茶迭儿局者,国言庐帐之名也。


至元三年( 1266 )定都于燕,八年( 1271 )领茶迭儿局、诸色人匠总管府达鲁化赤,兼领监宫殿。属以大业甫定,
国势方张,宫室城邑非巨丽宏深,无以雄视八表。也黑迭儿受任劳溢,夙夜不逞,心讲目算,指授肽麾,成有成画。
太史练日,各卿抡材,魏阙端门,正朝路寝,便殿掖廷,承明之署,受售之祠,宿卫之舍,衣食器御,百执事臣之
后,以及池塘苑囿游观之所,崇楼阿阁,缦庑飞檐,具以法。岁十二月,有旨,命光禄大夫安肃张公柔,工部尚书
段天佑,暨也黑迭儿同行工部,修筑宫城。(《马合马沙碑》)
元大都水监 — 郭守敬
郭守敬( 1231 - 1316 )
字若思,邢台人,
元朝天文学家、数学家和水利学家

在元大都兴建天文台,安置他创制的天文望远镜
1276 年修订新历法,制订出《授时历》,通行 360 多年,
其太阳年长度与公历相同,但比公历早 301 年。
1279 年提案“四海测验”,元世祖派 14 位天文家到全国观测

蒙元帝国的总工程师
郭守敬重建大都水系
在郭守敬主持下,元大都从温榆河流
域的昌平白浮泉引水,沿途汇聚了昌
平西部各大泉水,最终汇入瓮山泊,
再流向高梁河。

城市的水源由此从莲花池水系
转向了高梁河水系

水源改变是对城市北移的适应
元代漕运终点—— 积水潭
金朝开凿的白莲潭在元代被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称积水潭。
郭守敬疏浚金代运河故道,改称坝河,设坝调水,成为漕运重道。
在积水潭东南新开渠道,与金朝闸河故道相接,南出大都达通
州。 1292 年竣工, 南方的漕船可直达积水潭,得名“通惠河”。

元代京杭大运河比隋唐大运河缩短 900 多公里航程


是元代交通大动脉,元大都经济补给的生命线
元大都的营造中心 — 太液池
白莲潭南部,元代称太液池,为皇家专用水域

太液池的水,来自西郊玉泉山,虽与瓮山泊相
距不远,却修建了一条专用输水渠,即金水河。
金水河与高梁河两条引水渠道大体并行,分别
通过和义门的南北水门,一条进入积水潭,走
向民间,服务于大运河漕运,并提供市民日常
生活用水;一条则流入太液池,专供皇家。

元大都的营造以太液池琼岛(忽必烈迁都后住在金代离宫大宁宫)为中心
元大都的构造
周长 28.6 公里,十一门,
南、东、西三面各三门,北面二门,
被附会为哪吒“三头六臂两足”,

城中更有纵横各九条干道。
皇城(包括官署区)居南面,北面积水潭一
带为闹市,东面为太庙,西面为太社稷,

符合《周礼 · 考工记》中“九经九轨”、“前
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相关记载,

儒家理想主义的都城构造
元大都中轴线
先在全城的几何中心位置建“中心之阁”,然
后以此为基准向四面拓勘城址
南面皇城坐落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
南门丽正门在中轴线上

但自皇城以北,中轴线向西偏斜 2° 。
这个偏斜的中轴线顺延 270 余公里后,
即为忽必烈入主中原前的国都元上都

“ 北京的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
轴线的建立而产生。”(梁思成)
元大都皇城
皇城不以中轴线东西对称,而是以太液池为中心,四周布
置三座宫殿——大内、隆福宫和兴圣宫,

皇城布局反映了蒙古人“逐水而居”的特点

元《宦迹图》,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藏

蒙古元素:宫中花园设立蒙古庐帐,忽必烈儿子们经常居住,后妃临产也居此
元大都 50 坊
元大都街道分为 50 坊,
坊皆以街道为界线,有坊门,无坊墙,
坊门只不过是标志而已。

“ 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
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
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通。”
(《析津志》)

元大都街道布局,奠定今日北京城市格局
元代胡同— 砖塔胡同
• 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

• “ 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
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
同。’”

得名于元万松老人塔。
万松野老( 1166 - 1246 )
金高僧,窝阔台国师
“ 以儒治国,以佛治心”
北京有史料记载最古老胡同

元代,是大都“勾栏瓦舍”之所,全盛时有十数家戏班,元杂剧的故土
元大都的人口
中统五年( 1264 ), 20 万;至元十八年( 1281 ), 109.75 万;至正九年( 1349 ), 104.25 万人

1285 年:“诏旧城 ( 中都城 ) 居民之



京城者,以资高及居职者为先,仍
定制 以地八亩为一份,其地过八亩
或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据,听 水神庙元代壁画,山西洪洞
民作室”。(《元史 · 世祖记》)
“ 京师乃天下之都会,人物繁辏”—— 世界帝国的都城
元大都的废弃
至正二十八年( 1368) ,徐达、常遇春攻陷大都,元顺帝逃往上都,明太祖改大都名北平。

明军沿坝河建北部城垣,洪武四年( 1371 )将新城墙以北的元大都城垣废弃


永乐十九年 (1421) ,明成祖迁都北京,将南城墙南移二里,原元大都南城垣任其湮灭
元大都的考古发掘
1964 年~ 1974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原北京市
文物管理处合作,成立了元大都遗址考古队,队长徐苹芳,
先后勘察了元大都的城垣、街道等遗迹,发掘了十余处建筑
遗址和居住遗迹,出土了一大批瓷器、铁器、生产工具等。

元大都和义门瓮城 元大都遗址出土青花凤首扁壶
元大都地面遗迹

万宁桥
妙应寺白塔
高 51 米,元大都最高建筑(都市地标)
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早、体积最大的藏式佛塔
藏式覆钵式塔(由塔座、覆钵、相轮、塔刹 4 部分组成,象征佛)
1271— 1279 年尼婆罗工匠阿尼哥主持修建,迎奉辽塔舍利
至元十六年( 1279 )十二月,“建圣寿万安寺(以塔为中心)于京
城。帝师亦怜真卒,敕诸国教师禅师百有八人,即大都万安寺设斋
圆戒,赐衣。”(《元史 · 世祖纪》)
1368 年,元亡前万安寺焚毁, 1457 年,重修寺庙改名妙应寺

元大都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藏传佛教东进的视觉
呈现 —— 蒙元帝国政教合一的符号
谢谢大家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