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9

德育[编辑]

教育的核心本質之一,也是德智體群美五育不可或缺的環節。當代德育目標是兼具培養好人、好公民以
及好人才的多重目的。[6]

智育[编辑]
所要培養的也就是運用論證能力提出證據導向的論述說服別人,以批判思考能力理性分析所發生的現象;
利用探究的精神,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

體育[编辑]
著重於以身體活動經驗為主的教育,其深層價值在於做為五育均衡發展的基石,在於彰顯尊重運動的權
利,在於落實社會道德的精神、在於人格品性的形塑、人文素質的涵養以及社群服務的學習,透過遊戲、
動作、以及運動的情境,讓學習者體現其德行、智能、群性、和美感上的學習與發展。[7]

群育[编辑]
使人們能夠透過生活的體驗,建立健康、積極的人生價值觀,明白人際與自然關係及處事之道,進而積
極參與社會事務,服務社會,達到立己立人的理想。[8]

美育[编辑]
有關於美感認知與情意養成的教育。換言之,它是一門有關於製作、感受與瞭解藝術及其有關事物的教
與學,同時也是一門經由藝術發現世界與自我的學科。[9]

幼兒養性,就是指在孩子生命成長的 0—7 歲時期,要高度關注和重視孩子們的「養性」;養性,在古代又稱


之為「養德」。 「性」,在人的生命中的內在表現形式是德性品格和能量;在人身上的外在表現,則是氣質
與人文素養。正如《廣雅》所言:「性,質也」。人們性體系統的外在表現,的確是以精神氣質所表現出來,
舉止、言語、行為和辦事方式以及思維方法等等,都透顯出人的精神面貌。人們性命中的性體系統,又分為
先天部分和後天逐步形成部分。先天部分與生俱來,先天的有真性和稟性(根性、本性)兩類;後天形成的,
只有一種人們常常稱之為「習性」。

「養性」,具體而言,就是用道德的品格和能量撫育、滋養真性,教養、矯正、修改稟性中的五德不足,杜
絕壞的、不健康習性的生成。用道德扶生真性,用真性慧識駕馭後天智識的超常提升,生成和建立最符合自
然大道客觀規律的正識、正念、正知、正覺的陽性的後天意識系統。將這些教育任務搶在幼兒期全面完成,
為培賢育聖奠定堅實的基礎,為培養既具備科學創造能力、又具有豐富智識才能的優秀人才作好準備,這就
是幼兒養性。

「養性」,是孩子們這一生命時期的關鍵,是重點突出的需求。眾所周知,0 歲至 3 歲是人的一生中可塑性
最高,施教最容易的階段,正是教育的黃金時期。很可惜,一般的父母大都輕易錯過。如何在這張純凈的白
紙上,彩繪出最優美的底案,建構其一生端正屹立的磐基,實是天下父母們應該共同關心的重要課題。

回顧反省人的一生,大家莫不深切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人生最難化者唯習性;良好
的習性一旦養成,則終身受益不盡,反之將受害無窮。因此,第一階段幼兒養性的教育特別重要。這段時期
的幼兒幾乎沒有自主學習的能力,然其純凈的心靈對外界的一切信息,卻能靠高度的直覺而全面吸收,猶如
明鏡照攝景物一般,不加選擇地全部接受,是構成其一生性情及人格基礎的重要時期。此時的教育端賴父母
親主動地給予正確的引導。正確了解幼兒學習的特性後,我們建議為人父母者以最輕鬆簡易的方式進行教育,
現略述一些方法以供參考,若能舉一反三、善巧融通,則不難掌握幼兒養性的教育要旨。例如,手抱幼兒或
陪他嬉戲時,常用愉快的心情、輕柔的讚美來肯定孩子?你(或直呼其名)是最孝順的孩子,你是最善良的孩子,
你是最開朗的孩子,你是最聰明的孩子,你是最健康的孩子,你是最勤快的孩子,你是最喜歡讀書的孩子…
…不勝枚舉。此外父母亦可時常播放優美的中西古典音樂,以培養其優雅的性情。營造良好的教育氣氛與學
習環境,是影響孩子人格健全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為人父母者若希望子女未來具備良好的人格特質,現
在就應該多加讚美肯定孩子。如此每天幾次愉快地讚美肯定他,必然先入為主地深深印入幼兒純凈的心靈,
形成終身不移的性格特質。良好習性的養成、優美人格的奠定,就在父母親輕鬆愉快的讚美肯定中完成。秉
性良好的孩子,經此讚美肯定後,會發展得更加自信完善。秉性中下的孩子,更需要父母親加倍的讚美肯定
來彌補,以導正或減輕其不良習性於無形中。這可是幼兒教育的秘訣!賢明的父母們,請千萬別錯過這短短的
三年啊! 4 到 7 歲中更要注意把握。

一、 以德養性是幼兒期教育的根本

通過德育進行養性益慧,穩定和保護慧識,並且同步進行開發超常智識,這是幼兒期教育的根本。認識這個
根本,必須依據道醫生理學並結合現代醫學科學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而掌握其中的生命機理。

1、幼兒生命時期,是先天慧識能夠充分駕馭後天智識正確充分形成的生命期。

八歲前的四歲到七歲的幼兒生命時期,是人生六大階段的第二大階段,是先天慧識極為活躍,並且能夠主宰
後天智識的時期;是在先天無為生命狀態中完成後天智識,直覺認識世界、了解世界,並且運用直覺學習豐
富後天智識的人生時期。對運用直覺來認識了解世界,那就是先天中的生命期。——也就是說,七歲之前直
覺是嬰幼兒們的一個主要的學習方法。這一生命時期,是人生真正「慧顯智升」的最佳生命時期,是自然地
慧智雙運、同步遞進的最珍貴的生命階段。

我們運用一個太極圖象喻生命的智識與慧識,那麼陽魚代表後天智識(後天意識),而其中的陽魚陰眼就象
喻著「直覺」。後天的智識中以通過直覺這個「隧道」、「蟲洞」與慧識相交通,直接獲得慧識產生的最正
確的信息,產生直接、快速、準確的反應;而陰魚則代表著先天慧識(潛意識),其中的陰魚陽眼就象喻著
「靈感」,使慧識提取智識的精華進行升華,而產生新創造、新發現、新發明。太極圖,是通過兩隻眼相互
雙向交通,互為作用的。

幼兒期由於後天意識形成的智障不嚴重,這種智識通過直覺與慧識相交通,和慧識通過靈感捕捉智識精華而
產生的佳話和故事不勝枚舉。

例如:根據《兒世說》中記載:「司馬光公幼與群兒戲,一兒墮水瓮中,群兒警走,公取石破其瓮,即得
出。」「文彥博。潞公,幼與群公擊球,球蹴入柱穴中,公以水灌之,球浮即出。」

這兩例出乎常人邏輯推理思維規律的「以石擊瓮和以水灌穴」的靈感產生和行為的執行,這在當時特定環境
下是及時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但也是超出常規的解決辦法。

其他的幼兒或因驚嚇而逃走,或者呆立當地無以策對,唯獨司馬光和文彥博卻能靈感閃現,獨立地從普通的
常規的智識中透過靈感通道,升華智識,產生慧識指導,及時生髮出特殊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一切,卻又正
是發生兩個幼兒身上,給成年人的啟迪極大,只是從來無人深析其中的生命機理而已。

它所揭示的是:幼兒的思維是一種直覺與靈感同步交叉雙運、互通於智識和慧識之間的模式。這一特點,對
於沒有進行道醫學修證與實踐的人而言,則難以體悟其中的細微過程。這種嬰幼兒的思維模式,成年人只有
在自己能夠達到「摶氣致柔,能嬰兒乎?」(《老子·德道經》)的狀態中,才能夠產生深刻的感受,而不是
目前的科學儀器所能夠全面分析的一種生理結果。這種嬰幼兒的思維模式,與成人對問題要進行分析、綜合、
比較、分類、抽象、概括、歸納、推論,在此基礎上再迅速找到答案的後天智識的經驗模式,是迥然不同的
兩個天地。

但是,可惜的是我們的成人都是憑著自己後天的、經驗型的思維框架來分析嬰幼兒慧智同運的模式,也就甚
難得出正確的解析和結論,更難產生正確的指導方法,全面科學地教育嬰幼兒童。相反,卻常常強硬地運用
我們的愚智、經驗思維扼殺嬰幼兒的這種思維模式,強迫他們過早得接受成人的思維模式,破壞了孩子們的
慧智雙運的自然模式,這無疑是人類的一大帶共性的悲哀現象,使人類一代接一代更深地向愚智的底線滑落。

現代人中的智者,已經罕有能夠達到老子那種:「我泊焉未兆,若嬰兒未孩。」 無為而先天的境界。我們的
成年人僅僅片面地運用智識的邏輯推理,分析研究的方法設計嬰幼兒教育的方案,也就沒有辦法真正全面了
解和掌握嬰幼兒教育的特點。

我們再舉一例:根據《劉劭·幼童傳》中所記:曹操的幼子曹沖,五六歲時智力就超過成年人。當時東吳的孫
權送了一頭大象給曹操,曹操想知道這頭大象的重量,眾臣望著大象無計可施,但是曹沖卻「舒令置象大船,
刻其水痕,稱物較之,即得輕重。」

這些事例可以說比比皆是,在我國的歷史上很多。只要我們去搜索、翻閱一下古籍當中的記載,是有很多這
樣的例子的。我們關鍵是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分析到幼兒生理的狀態,了解他們是如何通過直覺的陰眼和
靈感的陽眼來提升和同步運行自己的智識和慧識的。

其它還有智識通過直覺快速反應,表達自己與生俱來的慧識對智識進行升華的例子,同樣在我國歷史上也是
比比皆是。

例如:京山人王格,五歲時,父親在讀書的時候,他侍其身側。父親令他應對曰:「硯台四角正。」王格應
聲答曰:「佛殿兩檐高。」 這個工整度,作為一個五歲的兒童憑什麼能捕捉得這麼准?實際上是通過直覺快
速反應提取了慧識而對智識進行升華,所以才能夠快速反應地產生這麼工整的應對。

貴溪人周一經,六歲跟隨父親入郡,朝陽東升,有人出對云:「東方日出天開眼。」其應聲答曰:「西嶽山
高地出頭。」

李東陽,幼被舉薦為神童,入朝見皇帝,因人小跨不過門檻。皇帝說:「神童足短。」他當即對曰:「天子
門高。」

另據《兒世說》記,詹金龍,五歲時皇帝召見,皇帝曰:「三尺草莽。」他對曰:「萬年天子。」

據《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中所記:幼時的孔文舉,隨父到洛陽。當時李元禮很有名氣,官拜司隸校尉。登
門拜訪的人都很有才能,需要稱為其表親才得以進。當時文舉來到李府,對守門人說:「我是李府的君
親。」得入。見面後,李元禮便問他:「你和我有何親戚關係?」文舉回答說:「過去,我的先人仲尼與你
的先人伯陽有師生之尊,所以我與你有通世之好。」李元禮和賓客莫不為之驚奇。後來太中大夫陳韙到了,
別人就把剛才的事告訴了陳韙,陳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說:「想君小時,必當了了。」使陳
韙很難堪。

孔文舉在受到別人貶低時,能迅速地做出反應,接過別人的話題,巧妙地予以反擊,既維護了自己的尊嚴,
又抓住了別人的弊端。這裡面的邏輯性、推理性,更重要的是他這種反應的快速性,實際上已經把成人後天
智識需要思維而產生的一些判斷,早就在他輕鬆地通過這個直覺、通過這個靈感雙向互動很快地就達成,所
以在短短的那麼一點點時間裡,就能準確地捕捉和反應過來。從其對答之中,可見其靈感透發之靈活,直覺
反應的敏捷。像此類幼兒智識快速而準確的直覺反應,歷史上真是俯拾即是,數不勝數。

一旦進入八歲以後的少年時期,如果不繼續運用上善治水,以德養慧,養育和保護好幼兒的慧識,不運用正
確的、符合道醫生理的幼兒性命理論對智識進行開發,那麼「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嚴酷現實也就必然會
產生。

因為八歲以後,如果任其自然發展,人在少年時期就會進入以後天意識為真正主導的生命期。此時,幼兒智
識通向慧識的直覺(陰眼)通道,就會被逐步封閉或者被屏蔽縮小;而先天慧識獲取後天智識精華的靈感
(陽眼)通道也會逐步閉合,從此就進入了慧識與智識「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老子·德道經》)的
純後天智識用事的生理狀態之中。這種現象,在那些不高度重視以德養慧、而片面開發後天聰明才智的教育
中,將表現得格外突出和明顯。

實際上,我們現代的孩子、家長都非常重視提升智識,用各種方法來提升,結果基本上都是一個失敗的道路。
為什麼?——沒有掌握幼兒的道醫生理學、修真生理學的原理,是盲目地開發,是大人用自己已經被屏蔽住
了先天慧識的後天的、片面的智識,在進行一種孤獨地尋求,所以難以達到目的。
2、幼兒生命時期,是修補、提升先天稟性中五德品格殘缺和五德能量不足的最佳生命時期。

八歲前的四歲至七歲的幼兒生命時期中,是一個先天內環境為主導期的生命環境,後天意識在這個先天內環
境中迅速充分發展,而稟性中的先天五德不足逐步充分釋放與暴露,並且逐步形成性格固化的時期。所謂
「七歲看老」,其中就包含著稟性釋放和習性逐步薰染養成,共同構成生命性格的現象。

先天德一的完整性不足,處於五個子系統仁義禮智信的分解狀態中,是人類生命全息中的共性現象,也是自
然大道留待人類在自己的生命進程中自我完善的機緣。先天五德不足的集約狀態,就稱其為「先天稟性」。
如果這種先天稟性與後天智識系統相結合了,就成為人一生的後天稟性,構成每個人各不相同的、千差萬別
的品格和氣質。

生命中德一的參差不齊,包括仁德(木)、禮德(火)、信德(土)、義德(金)、智德(水)等五個方面
的強弱、長短、高下現象。這些德一的五個子系統中,任何一項的缺乏或者過弱,都會對人體生命今後的健
康狀態和性格品質構成強大的作用力。

例如:

仁德陽木缺乏或者過弱的孩子,將來的性格必然自傲抗上,不服人管,常生怒火,對人白眼冷對。而且在健
康上必會造成怒氣傷肝,氣滯血瘀,頭暈眼花,胸悶腹脹等症狀的疾病,並且因為仁德為肝臟健康之本,肝
主筋(血管、韌帶),仁德缺乏的人最容易四肢麻木,中風癱瘓。

仁德缺乏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時在胎嬰和幼兒這兩大人生時期中,及時矯正、修正、補充,那麼長大了也就
難以慈愛善良,寬容忍辱,博愛萬物,舉止端莊,柔和暢達。生命的道路上也就必然怒氣傷人,人際關係緊
張而艱難,難以順利發展。

禮德陽火缺乏或者過弱的孩子,將來的性格必然性情急躁,虛榮愛美,無理爭勝,容易記恨和憎恨別人。而
且,在健康上必會造成恨人傷損心氣,導致五心煩熱,忡悸健忘,神志紊亂,失眠多夢,甚至精神顛狂等症
狀的疾病。並且,因為禮德為心臟健康之本,心主脈(血液、體液),禮德缺乏的人最容易上焦血氣凝滯,
音啞生疔長癰。

禮德缺乏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時在胎嬰和幼兒這兩大人生時期中,及時矯正、修正、補充,那麼長大了也就
難以行事光明磊落,明白道理,秉規持范,遵紀守法,不爭不惑,不急不躁。生命的道路上也就必然貪求虛
榮,逐美粉飾,而難以足踏實地順利發展。

信德陽土缺乏或者過弱的孩子,將來的性格必然猜忌多疑,疑神疑鬼,蠻橫蠢笨,埋怨他人,無事生非。而
且,在健康上必會造成脾胃損傷,胸悶氣脹,噯氣吞酸等症狀的胃腸潰瘍疾病。並且,因為信德為脾胃健康
之本,脾主肌(隨意肌、平滑肌),信德缺乏的人最容易氣短虛弱,腹痛吐瀉,四肢乏力。

信德缺乏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時在胎嬰和幼兒這兩大人生時期中,及時矯正、修正、補充,那麼長大了也就
難以忠信誠實,穩重厚道,寬宏敦實,真誠待人,信念堅定。人無信則不立,心無誠信,謊話騙人而自以為
高明,也就任何事情都難以真正辦好,生命的道路也就必然艱難,難以順利。

義德陽金缺乏或者過弱的孩子,將來的性格必然妒忌心強,虛偽好辯,逞能於是非中,對人刻薄殘忍。而且,
在健康上必會造成因氣惱別人而傷肺,口舌潰瘍,氣喘咳嗽,咽喉腫痛,肺癆咯血等症狀的呼吸系統疾病。
並且,因為金德為肺臟健之本,肺主皮毛(皮膚、毛髮),金德缺乏的人最容易患上皮膚疾病和毛髮的疾患。

義德缺乏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時在胎嬰和幼兒這兩大人生時期中,及時矯正、修正、補充,那麼長大了也就
難以助人為樂,助弱扶危,濟安拔險,處善聚緣,處事果斷,為人排憂解難。生命的道路上也就必然表現出
吝嗇小氣,貪占便宜而形單影隻,難以順利。
智德陽水缺乏或者過弱的孩子,將來的性格必然多愁善感,遲鈍愚魯,自尋煩惱,憂慮自生,損己心身。而
且,在健康上必會造成耳聾耳鳴,腰腿疼痛,陽痿遺精,生殖障礙,泌尿系統病變等症狀的疾病。並且,因
為智德為腎臟健康之本,腎主骨(骨骼、關節),智德缺乏的人最容易患上骨質增生,骨質疏鬆等類疾病。

智德缺乏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時在胎嬰和幼兒這兩大人生時期中,及時矯正、修正、補充,那麼長大了也就
難以聲色不迷,虛懷若谷,處下不爭,謙虛柔和,欲淡不貪,通達順變。那麼貪戀吃喝,亂性敗氣,生命的
道路也就必然艱難,難以順利。

我們以上對五種缺乏可能產生的性格表現,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表現以及可能產生的疾病,作了一個粗淺
地分析。這些粗淺地分析也足夠引起我們對早期如何在孩子們的嬰幼發育成長時期及時地加以校正和補充,
引起一個足夠的重視。

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先天五德不足,是一個自然的現象,其成因是多重因素的集約組合而生成,在此不作深入
講解。但是,這種不足如果在它們沒有後天轉化以前,不及時加以改變,也就必然轉化成後天信息植入形態,
構成每個人的稟性特異氣質。

在先天稟性沒有釋放之前,或者釋放之時,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機,及時加以修補、調節、矯正最為輕鬆,
而且容易。在胎嬰養虛和幼兒養性生命期時,這是一個最為容易完全的過程,正所謂「辛苦兩三年,免卻百
年憂」。因為先天中補先天最易,先天中調後天不難。錯過這一珍貴的時期,先天轉化成為了後天,那麼也
就真的是一個「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的問題。而且,隨著外因的強力影響,不良習性的沾染,也會迅速加
重、加速這類稟性修改的難度。

先天稟性中的五德不足如果任其釋放、進入、參與、作用於後天智識系統的形成過程中,成為一種固化的模
式,那麼由於它們是在大腦皮質層逐步發育的過程中同步參與進來的,就會隨著大腦的發育步伐而牢固地與
皮質層緊密相結合成一體,先天轉化成後天,從而形成整個人生生命期的後天稟性性格和氣質。

道是人類最終必然的歸宿,德是人類最佳的精神營養。但是,德這個「一」的完整性狀態,在人類的後天意
識中很難保持住她的完整性,很難控制住不讓德一朴散成五常,在人體生命中的後天智識狀態中這種穩定性
的保持不容易長期穩定。

我們成年人掛在口邊的「道德」一詞,其實所言都是常道、常德的概念,而並非《老子·德道經》中所揭示的、
必須在先天狀態中才能感格、體悟與驗證的德和道。成年人由於後天智識、陰我意識系統的屏蔽作用,如果
沒有真實的聖人之治的實踐,返樸歸真於先天生理狀態,那麼所言所行都只是一種後天的、常道的倫理道德
概念。所以,古人「道不足與常人言」的意蘊也正在如此。因為常人是後天意識在主持自己的言行,怎麼能
夠感悟到一定要進入先天無為狀態下才能體會的呢?成人由於後天智識陰我意識系統屏蔽作用,不打開、不
邁過,那麼就很難去體悟真正的大道,真正的德。

但是,七歲之前的嬰幼兒卻可以輕鬆地「感而遂通」,「感格致知」,「心有靈犀一點通」,所以這個七歲
之前的生命期太珍貴了。我們要是能夠進入七歲之前的生命期,回憶到那種狀態並且保持那種狀態,那麼我
們對德、對道的體悟就能夠真正地進入真道、至德,因為這一階段不存在後天意識智障的壁壘。七歲之前的
先天生理極為重要,七歲之前的經典誦讀教育,也最容易實現學習的最高境界。例如,儒學的「與古人居,
與古人謀」,道學的「眾妙之門」,釋學的「靈」「空」等上乘境界。
孩子們的發育,一般在人的三歲以後就很自然地逐步落入後天之中;先天中的「道○」純真狀態,隨著幼兒
期的開始而轉入了「德一」的內環境狀態。德治的「一」態,隨著幼兒稟性與意識的結合而逐步分解,隨著
幼兒習性的沾染而逐步離失。

在人生的幼兒期,當人們未能主動保護和教育兒童繼續保持住這種天性的自然無為的德一狀態以後,德一的
這種完整性就最容易發生解體而「一散為五」成為五常,順著常道之規律順變。八歲後,就進入了人生的
「仁治」時期,而開始迷失「大道」進入「常道」的人生之旅——也就是步入了仁德、義德、禮德、智德、
信德階段,滑入德的五個子系統狀態中。由於它們已經是後天的狀態和環境,是後天意識系統應當具備的品
格和能量,所以儒學中又稱為:常仁、常義、常禮、常智、常信。

在人出生以後,如果按照常規,一般規律性地經過 0-3 歲年齡期的階段時,這種穩定的先天階段都必然會自


然地解體。我們養育過、關注過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在三歲時期,有個特殊的現象:對三歲孩子的來說,
人已經要獨立地表現自己了。這個時候,就會出現他人生的第一次反抗母親而顯示自己存在的「反抗期」。
這個「反抗期」,不研究兒童的人可能沒有注意到,沒有回到自己那個時代,仔細地搜尋那個經歷的可能不
容易發現,但是這個「反抗期」非常的重要。這個「反抗期」在道醫生理學之中,就是孩子進入後天釋放先
天中的稟性的關鍵時刻。

以這個時刻為起始,如果胎嬰教育採用了德慧智教育或者相似性教育,那麼由於孩子的先天不足已經在胎嬰
期已經獲得了修補調整,稟性中的不良因素、五德的參差不齊已經獲得一些矯正,那麼孩子先天稟性在向後
天智識中釋放時表現就不會太惡劣,反應期也不會十分明顯。

如果我們未對孩子進行相似、相關的教育,而是任其自然發展的過程,而且先天稟性的欠缺又特別明顯時,
孩子的這個對母親和父親的反抗而表現自我時期就會非常明顯,常常給父母能夠留下深刻印象,終生難忘,
甚至會感覺到「我怎麼生了這麼個小壞蛋,這麼小就想趴在頭上拉屎撒尿!」。這個反抗期,就成為「三歲
看大」的最重要標誌。

如果運用胎嬰養虛教育或者相似性教育,在三歲以前的教育中以德育兒,使孩子的慧與智發育正常,那麼這
種正常可以保持到三十歲!直至其「三十而立」,開創自己生命的新天地,創造自己良好的事業。

當然,那些任其自然發展的養育,其作用也是一樣的,只不過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結果不同而已。因為
小學教育對於孩子們來說,它所給孩子的是認識這個世界的基礎知識,這種感受就如孩子一歲時的感知是一
樣的。只不過,此時是後天智識系統,從直覺認識事物,初步轉換成為邏輯推理、分析驗證的經驗狀態而已;
中學階段對於孩子們來說,它給孩子的只是如何認識這個有相世界的工具,告訴人這個有相世界如何運用後
天的智識去認識,這一階段正如孩子兩歲時的語言能力一樣;而三十歲以後,則是用這種語言去在這個世界
上進行行動了。

嬰幼兒的起步教育如何,的確可以定向出人的一生全過程。

凡是在家庭育兒錯過胎嬰養虛的,應當高度重視幼兒養性生命期的德慧智整體、全面教育。先天稟性逐步向
後天智識的釋放,隨著大腦的發育而同步完成。人類大腦的細胞的發育,在三歲時已經完成了百分之六十;
六歲時,則完成了百分之八十;八歲時,則達到百分之九十;而九歲至二十歲的十一年間,則僅僅發展了百
分之十的部分。那麼,在八歲前由於孩子並未完全退出先天狀態,「先天中改後天最易」,就仍然是一個極
佳的時機。只要家長抓緊這一寶貴時機,仍然還可以比較快速地完成對孩子稟性的修正、矯正。
人類的後天稟性,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都是可以通過道德修養而修改變化的;只是在不同生命期階段,各有難
易與時間長短的不同。因為每個人都有「真性」的存在,真性是改變稟性的原生力,真性與德和道具有天然
的親和力。真性在胎嬰時期和幼兒時期最為活躍,嬰兒幼兒時期也是人類實現再造的最佳時期。

道醫學派內以及修真界的金丹學派中,就是高度重視幼嬰時期的生理價值。「回嬰憶望」的方法,也就是如
何在老年時期、成年時期、青年時期,甚至少年時期主動克服後天智識的屏蔽、稟性習性的阻隔,在心身中
建立跨越時間空間的通道,直接回到自己的嬰幼時期的珍貴的先天狀態之中。在這種先天心身環境中,重新
認識自己的生命,矯正、修補後天的失誤和錯誤,並且堅持住保持這種先天無為的狀態而改變整個人生各階
段,繼而運用「嬰幼心態」,重新給自己的生命進行定向而發展,創造生命的奇蹟。

由此可見,嬰幼時期是人生最寶貴的人生階段,是可以重新塑造和改變人生一切的珍貴時期。

嬰幼時期,如果不失時機地開展德慧智經典誦讀教育,給孩子的真性提供大量豐富的上善能量,那麼她本身
和她所主宰的慧識就能迅速地阻斷、中和、消彌先天稟性中的不足,全面改變和提升生命中五行五德的品格,
並且在不斷釋放的過程中,對後天智識同步發育結合的結果進行良性的校正,使幼兒的品格氣質具有德性,
成為一個人格完整和健全的人。

預防不良習性生成,在幼兒時期還有一點同樣極為重要,我們的家長和幼兒教師不可以當面錯失機緣。這個
機遇,就是幼兒期是預防不良習性生成的最佳時期。

所謂「習性」,也就是在外環境持續的外因作用力之下,習慣成自然而沾染的不良智識意識和行為習慣。這
一點,我們的為人父母者常常並未引起高度關注。

其實,父母本身的道德素養水平,家庭所有成員的道德思想境界,鄰里朋友們的道德教養素質,幼兒園教師
本身的道德人文氣質,都是幼兒形成後天智識習性的環境和溫床,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外環境因素。

孟母三遷居擇鄰的故事,我想對我們會有所啟迪。故事是說:孟子很小的時候,父親就逝世了,他母親一個
人撫養他長大成人。起初,他們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觸目及見的喪葬過程就比較多。年幼的孟子,也跟
著學會了一些大人們捶胸頓足、嚎啕痛哭的樣子。母親看到以後就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舉
家遷移,將家搬到街市中。但是這次又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太近,孟子又跟著學了些如何做買賣和屠殺牲口的
知識,回家就模仿給母親看。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又將家搬到一個學宮旁邊。
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在一旁看見了,也就一一地記住了,言語和行
為變得循規蹈矩起來。孟子的母親這才滿意地感嘆:「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也就最終在這個地方定
居下來了。孟子經過母親的精心培養和老師們的正確教導,後來成長為中國古代儒學的亞聖。

由此可見,作為家長和老師,只有高度重視外因對幼兒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力,積極預防不良環境
中的各種不利因素影響,防止對幼兒心靈產生積習成性的作用力,才是正確的教養之法。

因為幼兒生命期是先天無為的階段,心靈如同白紙一張,學習模仿接受能力極強,正是「跟好人學好人,跟
著巫婆跳大神」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關鍵年齡期。這一年齡期,如果家長和教師對外因的作用力不
能正確認識,對外環境的作用力不予以高度重視,稍一不慎即可能影響孩子的終身。而且,幼兒時期沾染的
不良習性,由於正處於大腦後天意識高速同步發展時期,因此習性能夠極其容易地在大腦中轉化成後天意識
中的稟性,最後自然就會長期地體現在行為上。

只有「修之家,其德乃豐」的家庭,才能養育出道德品格的子孫和優秀的人才。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曾經
記載著大量這樣的事例,非常值得我們借鑑。

據《劉劭·幼童傳》中記載:丘養浩,三歲時他父親抱著他去外祖父家玩,第二天,他就能夠自己一個人跑到
外祖父家。後來父親找到了他,問他怎麼會自己跑這麼遠找到外祖父家,丘養浩卻回答說:「門牆紅圬,折
而小巷,知為外家也。」有一天,他在外祖父家玩耍,拾得一顆巨珠,當即就奉還給了外祖父,外祖父問他:
為什麼不給你母親呢?他回答說:「實翁家物,安得奉母。」由此可見,這孩子在道德觀形成的基礎上智力
聰慧,記憶力和直覺辨識力甚強。

還有大家都熟悉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四歲,與兄食梨,每次都取小梨,而不搶大的。別人問之,他說:
「小兒法當取小者。」這一點,我們現在的孩子恐怕都做不到。為什麼呢?——心中沒有德能的滋養。

張元,六歲時,祖父將其就井旁洗浴。張元不肯,說:「不能褻露其形於白日之下。」

王泰,數歲時,祖母散棗栗於床,其他小兒競相取之,唯獨王泰不動。祖母問他,他說:「不取自當得
賜。」

從以上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幼兒們在對父母的感情上、在道德觀念上乃至在倫理觀念上,都超過了同
齡期未經良好道德教育的孩子,他們的德育成熟程度和智力發展基本上是同步的。

3、幼兒生命時期,是充分提升後天智識,大量記憶儲存後天知識,全面認識、了解、掌握一切有相世界事物
的最佳生命時期。

道德智慧型人才的培養,必須高度重三因論――這就是本因、內因和外因。本因,是指孩子本身所具有的先
天稟賦(包括遺傳基因,但不是主要的),約占 40%;內因,是孩子本身各種因素集約產生的努力勤奮程度,
同樣占 30%;外因,父母本身和教育者本身的人文素養和教育方法以及環境因素,同樣占有 30%。三因是萬
物生成與發展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缺少其中任何一種因素,或者某種因素不完整和健全,都會直接影響事
物的正常順利發展。嬰幼兒教育,同樣難逃這一事物發展的必然法則。

正如老子所言:「三生萬物,中氣以為和」(《老子·德道經》)。三因構成事物生成的基數以後,必須依靠
道○德一的「中氣」能量,作用於三因的內與外,使三因整體和諧地全面協同地展開,從而生長成就事物,
德一的能量就是使三因正常健康發展的根本。我們只有掌握住老子的唯德辯證法,用德一統帥三因,才能正
確地把握住德慧智嬰幼教育。

我國歷史上,在宋朝有一個很著名的故事,用這個故事來分析幼兒教育的三因成才論是比較貼切的一個例子。
這一篇是宰相王安石所寫的真實的故事,文章的名字是《傷仲永》,譯成白話的意思就是:
金谿縣人方仲永,他家中世代務農,沒有出過讀書人。方仲永五歲時,還不認得筆墨紙硯,有一天卻忽然哭
鬧著向家長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很奇怪,就向鄰里讀書人的家中借來給他。幼兒方仲永,馬上不教自會
地磨墨提筆寫下了四句詩,並且還簽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表達了孝養父母、團結宗族的意思,詩被鄉里一
位讀書人拿去閱讀,頗為讚賞。從此以後,旁人只要指定某一物做詩題,方仲永就能揮筆而就,詩的文字技
巧及意境都達到了一定水平。鄉里人就對他非常器重,視為神童,並漸漸對他的父親也禮待起來,有的人施
捨錢財給他。方仲永的父親就覺得這是件有利可圖的事,每天都攜帶仲永向鄉里人到處乞討,謀求財利賞賜,
而不讓幼小的仲永進學堂讀書學習。

我很久就聽說過此事了,明道年間,我跟從父親回到家鄉,曾經在舅舅家見到過方仲永,那時他已經十二三
歲了。我們叫他做詩,已經與我過去所聽聞的水準不能相比了。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到舅舅家去,
問起方仲永時,人們告訴說:「他的天才已經泯滅,與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了。」

王安石認為:方仲永的聰明穎悟,是上天賦予的。他有天賦,比起經過苦學而成才的人要優越得多;然而最
終還是和平常人差不多,那是因為沒有受到常人所受的教育的結果。他的天資是那樣地好,只因為沒有受到
教育培養,尚且淪為普通人一樣。現在一般說來,天分不高的人自然是很多的,如果再不加以教育培養,恐
怕會連一個平常人都不如吧?

這個故事以及王安石的傷感分析,至今仍然具有極好的教育意義。

這個故事說明,每個孩子都具有自己先天所攜帶而來的稟賦,只是各自具有強弱、大小、顯隱的不同。方仲
永的先天稟賦中具有文才的屬性,擅長詩文。他的稟賦具有「強」和「大」,並且在五歲時突然自「顯」的
特徵,從而將先天稟賦中 40%的信息與能量,突然通過後天智識釋放出來。

方仲永的現象,也驗證了人生六階段中八歲以前的幼兒時期,是人生先天慧識最為活躍的階段。而且,這種
釋放如果沒有內因和外因的協同提高與鞏固,在人生進入先天向後天轉化的少年時期(8-15 歲),即會表現
出逐步衰退,當進入完全的後天階段(15-24 歲)以後,將會在青年時期消耗盡凈。

從方仲永現象中,慧識主宰智識的這種任其自然演化的結果,能夠給我們以甚深的啟迪。它充分說明,慧識
需要能量不斷地補充支撐,需要後天智識的同步學習而接續提高。王安石雖然傷感方仲永是由於他父親沒有
讓他讀書學習,造成才智的枯竭,但卻沒有觀察分析到其父親自私和貪慾的言行,對方仲永的慧識所造成的
巨大傷害。

人的整個先天無為系統和其中的慧識,都是與道和德的品格頻率相同的。這個頻率能夠越接近,那麼能量獲
得也就越多;離開這個頻率,不能夠同頻共振,也就切斷了能量自然地獲得。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少私與寡慾。
只有「見素抱樸,少私而寡慾」 (《老子·德道經》),才能產生和保持住「絕學無憂」。父親濃重的私心和
貪慾,其表率作用逐步破壞了仲永的「少私寡慾」的心靈,使他的心靈不再素潔和純樸,加上又未掌握如何
「見素抱樸」的方法,那麼也就必然很快從「絕學無憂」的先天慧識狀態中,跌落到「濁學有患」、「漸愚
若常」的純後天的一般智識之中。

我們可以相信,在這種失於道德教育的家庭環境中,即使方仲永能夠上學,通過學習接續他的慧識而轉化成
一部分智識,也絕不可能保持住其智識的同步精進。在沒有道德精神營養哺育的情況下,他的慧識遲早都會
萎縮與退化;所存留下來的,仍然還會只是孤獨的、有限的、沒有創造力的智識而已。江郎才盡,只是一個
早與遲的區別而已。我們現代教育中所培養出來的學子,只見「知識」、不見「人才」的共性現象,與「傷
仲永」的現象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只是人們不願深思其中社會的「共因」而已。
德育的缺失,必定導致人才的奇缺;德育的缺失,必然造成創造力的喪失。

仲永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窺見一條真理:每個孩子都具有先天稟賦,只是強弱的不同。強者可能自然透發,
這是極為稀少的現象,而弱者總是占著大多數。大多數的弱者,也就更需要德育能量的滋養,從而由弱轉強,
利於透發。少數強者,也離不開德育能量的扶生,使其穩定地持續發展。而且,嬰幼兒德育和智育是嬰幼兒
稟賦慧識的助產婆。德育能使嬰幼兒的稟賦發育完整,先天充足。智育及時而又正確地展開能使稟賦慧識順
利地誕生和成長。

分析此例,我們可以看到:德慧智教育,是一個完美的整體,是「三生人才」的科學方法。只有將「德慧
智」這個「三」的整體把握住,並且及時善加應用,才是最佳的人才培養之法、幼兒教育之法。

在分析了這個故事以後,我們在把握住這些原則的基礎上,再來借鑑一下西方相關的對外因研究的成果,也
就能夠做到不迷不惑,不會被成年人的功利性智識陰我心所左右而盲從。這個盲從,當然主要是跟著國外的
科學研究成果片面地去追求智力的提升,而沒有注意到西方整個教育的土壤和背景。可以說,這是我們近代
國內研究教育不斷地改革教育難以成功的根本原因,片面地模仿而不是整體地從中發現別人教育的背景和需
求。

西方世界正在全力研究如何開發超常的智識,充分提升人們的後天智識,培養自己的天才。但是,仔細研究
他們的成果以後,我們不難發現其中存在的嚴重不足,包括研究指導思想上的缺陷。他們的教育理念,被
「有之以為利」的功利思想所封閉,並沒有全面深刻地關注生命的深層現象,對於生命中客觀存在的「無之
以為用」所知太少。整體上,這個「無」還是他們研究的盲區,對於「無之以為用」的運用,並沒有良好的
對應之策。

德慧智教育理念,始終把握住以德育主宰、指導超常智識的開發。西方學者中的部分智者,也逐步注意到了
西方教育研究開發的這一缺失。井深大曾經說:「我強烈地感到,迄今的教育僅把焦點集中在智力方面,只
追求了『一半的教育』,而忘卻了培養精神或樹人的『另一半教育』,如果從早期開始進行智力教育,肯定
會培養出英才。但是,對『幼兒教育』最重要之處,並非培養以知識為中心的智力,而應以培養精神、培養
品德開始。要把忘卻了的『一半的教育』置於首位,而可以把智力教育放在第二位。」

井深大的這些見解,真可謂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西方教育研究唯利性應用的弊病。世界各國的教育家,都在
全力以赴地尋找正確的教育之路。但是,由於功利主義的影響,「有之以為利」的誘惑,使人們難以尋找到
一條萬全之策。

嚴酷的是,面對西方目前僅有的對教育研究的片面成果,由於「國外的月亮比中國的圓」的觀念作祟,加上
我們自己離道失德日益加重,逐步遠離自己民族的傳統道德文化,造成國人心靈丟失根文化誠信支撐的基礎,
故而對西方的一切趨之若鶩,盲目仿效,大有不可收拾之勢。

家長們在幼兒早期教育的目標上,急功近利,普遍表現出對孩子的後天智識,片面地寄以過高的期望值。家
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拿「第一」,成為「尖子」,變成「神童」。於是,不惜重金為孩子買高檔的、大量
的書籍、玩具、樂器等,帶領孩子參加這個班、那個班的學習,幼兒教育成了「超前教育」、「過度教育」、
「疲勞教育」、「強迫教育」。若不早日正本清源,則可能對孩子、對家庭、對民族造成難以治癒的傷害。
我們應當誠信、堅信《老子·德道經》中的教導: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
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 (《老子·德道經》)人類的一切發展,都應當以尊道貴德為最高恪守的原則,
嬰幼兒的智識教育、幼兒智力的提高,同樣也毫不例外。

離開尊道貴德的宗旨,片面追求超常智識的開發與提升,終將是水月鏡花,浪費資源。既不符合道醫學中幼
兒的無為先天生理特點,又難以培養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我們必須深知,人類的智識,只是人類後天意識系統的一個部分,是一個子系統。人的後天意識系統,由於
存在於、運用於陰陽二的環境之中,它本身的狀態也就具有陰陽屬性特徵。孩子的嬰幼時期,是「人之初,
性本善」 (《三字經》)的狀態,近代科學家已經證實「人性本善」。

人性本善,幼兒養性,就是要養其善,增強善。這說明導入善則形成善意識,運用善知識而強化「性本善」;
浸入惡則形成惡意識,污濁和摧毀「性本善」成為不良習性,如果再與釋放的稟性相結合,就會共同構成不
良素質與性格;如果給予嬰幼兒「中性」的知識,那就是能夠被善與惡共同應用的智識。例如,純「數理
化」類的知識就屬於中性。

人類的智識,植入私和欲則集約成為陰我心意識,當與稟性中的不良因子結合以後,就會成為胸無大志、目
光短淺、貪得無厭、損人利己的小人;培養孩子的大公道德精神,則為正意識、陽性意識、道德意識。當這
些上善的知識與嬰幼兒先天稟賦中的五德結合以後,既能校正和清除稟性中的不足,實現「損有餘而補不
足」 (《老子·德道經》),使孩子五德齊備,從而形成優良的道德品格和氣質;又能支撐慧識不被屏蔽和泯
滅,引領智識向更深更廣的方向正確發展,真正成為胸懷大志、意志堅定、品行端正、學識豐富、為國為民
真誠服務的有用人才。

要想開發出嬰幼的超常的智力,首先我們應當了解陰我意識心的概念。避免幼兒陰我意識心在沒有德性制約
的情況下,迅速地生長和形成,那樣就會既損傷「性本善」,又會泯滅還未穩定的先天慧識。

陰我意識心,是意識系統中陰意與陽意這一對陰陽內的陰意識,又稱之為陰意。凡是不符合德一理念的後天
意識、主觀意識、未被五德標準所規範的意識是陰意識,充滿自私自利、貪慾妄念以及八榮八恥中所揭示的
八恥的思想行為,都屬於陰我意識心。

陰我意識心,對事物的判斷與取捨,以是否利己和滿足個人慾望為是非標準;是被萬事萬物陰陽屬性所制約
的後天意識,是以私心和貪慾為主導性的意識。它不是符合上善的意識,是並未接近德性要求的意識活動,
它不是正念、正識。我們在幼兒教育中,既不能放任它的自然形成,更不能用成人的不良言行促使它生成。
老子在五千言中,曾經深刻指出:「見素抱樸,少私而寡慾,絕學無憂。」 (《老子·德道經》)

嬰幼兒生命期,就是人類最素潔與最純樸的重要生命階段,是少私而又寡慾的最符合道德本質的生命階段,
是以德治身國的寶貴生命時期。

我們的父母和教育者,要高度注意愛惜孩子心靈的素潔與純樸,用上善的德育保護和維持幼兒少私而寡慾的
先天無為生理狀態。在這樣的前提下,展開超常智識的開發,廣泛學習後天的知識,攀登學識的絕頂,也就
沒有憂患的產生。道德,是幼兒智力開發、超常智識產生而達到學問絕頂的保護神和引路人!老子的教誨,
也同時在向整個中華民族和天下父母昭示:德慧智嬰幼同步教育,是達到學問絕頂的最佳時期!天下父母都
不可過錯過這一創造孩子們美好人生的絕佳時機!

八歲以前孩子的陰我意識心,與成人的陰我意識心是完全不同的。8 歲以前的孩子,尚處在後天中的先天狀
態,後天意識正在逐步完善,並沒有產生成年人才具備的邏輯推理、分析鑑別的智識形態,所以他們的鑑別
力、判斷力、意識決斷力都處在稚嫩的狀態,因此後天陰我心意識系統,並沒有完全形成和固化。他們的後
天意識系統還處於發育形成期之中,他們本因當中的稟性因子並沒有完全展開以及充分釋放。相反,家長和
外環境的不良影響和不良的教育,外因對他們不良習性的形成,對他們的陰我意識心生成卻具有極強的作用
力。這一點,必須有足夠的認識和高度的重視。

八歲前孩子的後天陰我意識心表現,一部分是本因中稟性的短暫透發,一部分是環境教育的影響。先天五行
五德的不足,會在此年齡時期逐步有所表現,但是並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和影響。稟性自透,從孩子的無
意識表現中,成人可以觀察得到的這種現象。

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正向性的德慧智教育,使這種稟性自透的「開關」完全關閉,將他們的不良稟性深埋在
道德的厚土之下,不讓它們發芽、出土生長。培養他們深厚的道德信念,用道德上善來規範言行舉止,讓他
們與老子同在,與孔子同在,與道德同在,也就能建立起信德的厚土,就能深埋稟性中的惡性的種子,不使
其萌芽透發,德慧智教育也能同時杜絕孩子們不良習性的形成和積累。並且在全面展開這一教育的同時,將
每個孩子生命中先天五德的不足,及時補齊補足,完成道德人生的最佳奠基工程。

八歲以前孩子的陰我意識心,尚在萌生形成時期,具有閃現性、淺表性和非穩定性。他們的這種尚在逐步形
成的陰我意識心,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再造性、陽性轉化性。這一階段所表現出來的陰我心意識,導之正則
正,縱之則為禍其一生。他們的陰我意識心比較容易轉化成正念正識。如果失之於疏導教化,則容易沉澱積
累成這一人生時期的陰我意識心的「種子」和「根」。

我們分析陰我意識心時應當注意,它是本因、內因、外因的結合體、複合體。八歲前孩子的陰我心意識,在
本因和內因中稟性透發為主導的前提下,如果外因促其智識的結合與扶生,以及習性的火上燒油,那麼陰我
心意識也就容易紮根。扎在智識的系統之內,形成智識在大腦表層上的錯誤判斷鑑別區,以錯為正,認臭為
香,甚至以惡為善,使意識的分析與判斷力進入誤區。

這個陰我心意識的種子和根,隨著年齡的增長、稟性的全面釋放、習性的逐步擴大和加深,就容易發芽成長,
惡根也就長出乾和枝葉,形成固化型的陰我心意識;從而構成非道德的人生觀,影響人生的健康發展,很可
能就成為社會的垃圾。

所以,在孩子們八歲以前的生理階段,高度重視德慧智教育,在他們後天意識逐步形成的階段中,播入上善
的種子,植入道德的靈根,施灌慧性的甘泉,使他們陰我意識心這一後天意識系統在剛剛形成的初期,就及
時進行正確的道德人生導航與定位,進行德慧智教育,使陰我心意識在萌發形成的初期,就樹立正念、正識、
正覺,具備上善的意識,接近陽我心思識,主動與陽我心思識親和,也就是人生的正確奠基,也是家庭的希
望、民族的希望。

德慧智的整體系統性教育,既可以保護幼兒素潔與純樸的心靈,維護幼兒少私而寡慾的先天狀態,使幼兒健
康全面地進入學識的最高峰,實現絕學無憂。同時,也能充分延長、甚至保持住幼兒先天無為的這種最佳的
「見素抱樸」內環境生理狀態,確保他們順利地進入今後的各個人生階段,使孩子的一生都能充滿道德的光
明,成為大智大慧者。
俄國心理學家柴可夫斯基認為:人類的知識和經驗在八歲以前,可以說是隨著年齡的變化而不斷地增加,因
此是呈倒三角形「▽」的狀態。然而,就一個人的學習能力而言,卻剛好相反。年齡愈小,其學習和吸收的
能力反而愈大;年齡愈大,其學習能力反而愈小,而呈逐年遞減的現象,因此是呈正三角形「△」的形狀。

他表示,嬰幼兒時期的大腦具有非常驚人的學習能力,他們對於成人所給予的各種刺激,如果次數充分,便
可能被他們全部照單全收,而且成為潛意識,成為將來進一步學習的基礎。而且更令人驚異的,便是這種記
憶的活動完全都是在輕鬆的情況下從事進行,與成人在學習時必須逐項地一一費心加以記憶,可謂迥然不同,
因此嬰幼兒乃是地球上最偉大的用腦者,成人簡直無法與其相提並論。

嬰幼兒後天智識系統的最佳發揮期,值得引起成人們的高度重視和關注,並且應用這種天賜的最佳機緣,根
據民族道德文化本身固有的特點,善加應用。需要注意的是,要防止不顧及嬰幼兒慧識的客觀存性,不顧及
嬰幼兒處於先天時期的特徵性,不顧及嬰幼兒需要大量精神營養的需求性,而片面追求「有之以為利」,盲
目培養所謂「超智能兒童」,給嬰幼兒帶來巨大的精神傷害和肉體損傷。

俄國教育家古兒布士卡雅,曾說:「教育需從出生那一天就開始,最重要的是學前時期的訓練。」另一位教
育家,馬卡列因克也曾經表示:「五歲前的教育最重要,人類教育的全部過程中九成均在此。」蘇俄的兒童
就學年齡雖然是七歲,但是他們的託兒所和幼稚園都非常富有彈性,凡是出生後兩個月至七歲的各種年齡之
幼童都可以入學,學習的教材程度也很高。而且,幼稚園還有一個最大的特色,那就是一律使用英語來教學,
我們暫且不說他們的這種做法是否真正科學,但是卻可以窺見這個民族是何等高度地重視培養下一代的智識。

近來有不少學者更進一步強調,最有效的教育應該從零歲開始。這些學者除了前述的格林都曼之外,哈佛大
學的懷特博士也曾經表示:「目前美國有許多教育研究者,包括我自己在內,都已經承認,教育工作應該是
從誕生之後便要開始。」「過去幾千年來教育家努力的對象,主要都是集中在六歲至十六歲的孩子身上。可
是現在世界上的教育家已經明白,教育必須從出生後開始,因此相信今後的十五年內,全世界的教育將產生
極大的變化。」

日本的一位學者,伏見猛彌先生曾經作過兒童教育實驗。他在東京飯田橋教育中心,設立了一所專門發展兒
童智能的訓練班。依據他的統計,在他班上受過教育的兒童一共有 102 人,剛入學時這些兒童的平均智商是
134.1,一年後平均智商是 151.1,平均提高了智商達 17 之多。而其中 25 人在參加時平均智商是 132.6,兩年
後平均智商是 162.9,平均提高智商達 30.3 之多。他曾經分析說:「我們調查本班許多兒童的結果,發現智
能發展最快的是兩、三歲就來入學的幼兒;其次是四、五歲的兒童,如果是小學生,他們智商的發展就明顯
地呈現緩慢的現象。」

美國威斯康新大學的一群心理學家,在米路瓦基(Milwaukee)的貧民區也曾經作過實驗。這個貧民地區的居
民。一向以智能普遍不足而著稱。他們選擇了一批母親的智商低於七十五而生育的嬰兒四十個,然後分成兩
組,其中一組的二十個嬰兒作對比組,不作任何特別的指導;而另一組的二十個嬰兒,則全部安置在環境優
異的特殊託兒中心,這些嬰兒從三個月開始便分別接受語言及數學課程的訓練,以及其他各種有利於認知發
展的刺激,如此繼續到將近小學的時候,發現他們的智商平均竟然高達 124,最低的也能夠達到 100,而且沒
有一個是屬於低能的,而另外二十個沒有經過特殊訓練的對比組的兒童,在到達小學的時候,他們的智商平
均僅僅是 85,而且 60%都被診斷為智能不足兒童。

從這些研究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到良好的教育外環境,正確地進行教育培養的外因作用的重要性。這些調查
研究的結果,也能給我們一些啟迪,天生其人必有用,適時教育莫失機。
只有早期及時的良好教育,才能更好地培養人才。在早期教育中發現天才,及時培養。早期教育不一定能夠
培養出天才,但是卻可能發現天才,使天才不至於被埋沒和錯失機緣。每一個人的智商在八歲之前,都是可
能加以提高或發展的。只是教育的時機,應當選擇在生命發展的道治時期和德治時期,選擇在八歲以前人生
的先天無為階段之內,因為先天中育後天最易。

過去,西方心理學界一致認為智商極為固定不易變化,這種論斷長期以來對我國的影響非常深刻。迄今為止,
西方的觀念已經發生了轉變,而我們許多的人卻還停留在過去那些錯誤的宣傳之中,還沒有清醒過來。從上
述的一些科學實驗結果中,我們完全可以看出:人類在八歲以前智商不僅可以變化,而且愈是接近○歲,這
種變化的可能性和機率也就愈高。

目前,許多家長將智商和知識的概念和培養混為一團,包括許多鼓吹「三年培養出天才」的人都是如此。並
沒有整體把握住三因,而將外因的作用推到了至高無上的境地,並且將知識的概念混淆為智商的概念。西方
科學研究的成果,應當是促進我們更全面更深刻把握三因論的營養,而不能以片面之管見,丟失了德慧智教
育的整體性。這是一個必須理順和澄清的概念,不然我們的教育就會跌入片面唯智識型的開發,使我們的嬰
幼兒不堪忍受後天知識的重負,損傷孩子們今後可能具備科學創造能力的慧性靈根。

後天知識的增加和累積得多,並不能代表智商就能絕對地提高。智商,其實是三因集約狀態的一種檢驗結果,
是本因內因和外因整體發展的一種數據反應。錯誤地認為「知識=智商」,「知識」能夠決定「智商」的絕對
提升,這是一種必須糾正的誤判。

而且,我們對智商測驗也應當有個正確的認識,雖然它可以對孩子的智慧水平作出一定的評價,是一個重要
的檢驗手段,但是也並非絕對可靠地能夠全面反應真實。它就像考試題一樣,當孩子反覆接觸這類題目後,
每做一次的成績就可能會比前一次的成績高,所以也不能迷信於這種檢測方法。

許多實驗也曾經證明,單純片面地通過有針對性的學習提升智識,雖然可能短期內將智商的結果升高,但是
遠期效果卻並不能說明孩子具有創造性,並不能具備「天才」的素質和潛在能力。

而且,我們在實踐德慧智教育理念中要注意,由於充沛的德性能量滋養著孩子們的慧識,慧識在心身中引導
著智識的同步發展,那麼嬰幼兒大腦發育的速度就突破了常規規律,大腦發育的速度會減慢,以符合自然客
觀規律。例如,目前研究的結果,普遍認為大腦發育至六歲時已經達到 80%;但是最新研究卻也揭示出一個
不同的結果,那就是越聰明的大腦發育的時間越長。

按照道醫學的生理分析,大腦發育到 80%的年齡,應當是七歲而不是六歲。所以,人為地運用單純智力的培
養,對孩子進行所謂「天才培訓」,人工片面地促使孩子大腦的過早成熟,也就無異於拔苗助長,竭澤而漁。
既傷損孩子稚嫩的慧識,又使大腦皮層過早地被一些不必要的信息所填塞,導致後天智識以後的發展空間反
而越小。

嬰幼兒期的教育,絕不可以片面地以智識的開發和提升作為唯一的教育方案。依據中華傳統道德文化中道醫
學的闡述,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他們八歲之前是「先天中的後天」這一生理特徵,要在保護其先天內環境正常
發育的前提下,適當展開後天智識的教育,只能是進行德慧智整體性綜合素質的教育。教他們學多少知識,
不如教他們如何做一個道德人;教他們做道德人,不要忘記教給他們智識。這一點,比片面的智力培育重要
得多。
凡是錯過和失去胎嬰養虛階段德慧智教育的兒童,作為家長,不應當在幼兒養性階段強迫培養他們成為天才。
道德可以彌補智識的不足,沒有道德的智識只是小聰明,而絕不是智慧。

二、培養「自省心」和「五德心」,創造孩子的終生幸福

德慧智教育,運用經典誦讀的方法,能夠產生使嬰幼兒德、慧、智平衡發展的良好功效,使他們在人生起步
的兩大先天人生時期正常健康地發育成長。但是,當孩子們一旦進入幼兒時期以後,由於是處在先天中的後
天狀態,處在德一的狀態之中,智識初開而全無任何分辨能力和鑑別能力,對於外界接踵而來的一切信息,
都是全盤感受和接收的狀態。對於正確與錯誤、善良與醜惡的鑑別分析,完全依賴於父母的教育和教育者的
培養,正確習性的養成也需要成年人的引領。

進行德慧智教育的家庭和幼兒園,要高度重視讓幼兒早期學會和養成反躬自省、自我批評的習性。使他們在
人生的早期,就及時學會校正自己的智識,預防一切違背道德的不良因素的影響,儘快建立起精神健康的防
禦系統。預防,永遠比治療的代價小得多。

關於反躬自省的方法,由於應當廣泛地應用於人生六大階段,所以在前面的課程中我們作過介紹,在這裡就
不再重複。在此,只是強調從幼兒生命期開始,要及早地運用這一方法的重要性,為孩子的一生奠定道德品
格的堅實基礎,培養自省心和五德心,為孩子創造終生幸福。

幼兒時期,是人生最珍貴的先天人生階段,只有先天狀態才能通達自然大道,掌握宇宙真理;胎嬰幼兒期,
是人生的道治與德治人生階段,是實現無為而治的最佳時期,是「先天中修後天最易」的寶貴時期。人的精
神系統是一個巨系統,它分為先天系統和後天系統。先天系統是與生俱來的性本善,她由自然真信基礎上的
道和德共同組成,是一種上德、上善的狀態,是純真「無為」而為的自然流露,沒有任何後天意識「有為」
做作的痕跡。

據美聯社報導,2006 年 3 月 2 日,在《科學》雜誌發表了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進化研究所的研究員沃內克
的一項研究成果。科學家們在一個實驗中發現:科學家手裡的衣服夾子掉地上以後,他不用擔心,一個剛學
會走路的孩子會過去幫他撿起來,並且還給他。他們發現嬰兒竟然個個都是助人為樂的「好兒童」,而且別
的年齡還小、剛會爬行的兒童也會如此表現。心理學研究員每天在一群剛會爬行的嬰兒面前作簡單的動作,
一段時間後,一個嬰兒看到掉在地上的小夾子,馬上爬了過來,抓起夾子,推到研究員腳邊,好像急切地要
把夾子遞給研究員。

研究員在整個實驗過程當中,從來不主動要求嬰兒幫助他,也不說「謝謝」之類的話。嬰兒完全展現了真正
的利他主義精神,助人而不圖回報。

這一項科學研究成果,充分驗證了中華傳統道德文化早已經揭示了的人類具有「人之初,性本善」的天然特
性,生命具有先天「無為而為」地「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老子·德道經》)」的本能。這一精神生理特徵,在人類嬰兒的這一道治生命時期最為明顯和典型,他們
人人皆具有本能的「上德不德」。

人類精神系統的離道失德,失去上善和上德的狀態,源發之始端,就在幼兒時期,就發生在幼兒後天智識系
統逐步形成的階段。是家庭的德不豐厚,父母的教育不當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在耳濡目染、相沿成習的過程
中,使孩子們在自己的德治生命時期當中逐步地丟失德一的完整狀態,德一精神狀態迅速地發生解體,分崩
離析。幼兒時期,也就格外需要重視五德在後天意識系統中的重新建構與形成。

人類的精神系統,如果用一棵大樹作比喻,那麼樹根就是道,就是人的胎嬰生命階段;大樹的主幹就是德,
就是人的幼兒時期,也是人生的先天和無為階段。這個胎嬰時期,道治的樹根是否深植於真信的厚土之中,
就決定著能否生長出和支撐起生命的參天大樹。這個幼兒時期,德治的樹幹是否粗壯修直,德一的狀態是否
淳真、厚實、穩定,就決定著生命是否能夠成為社會的棟樑之材。

這個象喻道與德的樹根和樹幹,是否深植於厚土,並且粗壯筆直,同樣決定著人的一生是否能經得起人世間
的狂風驟雨和冰雪寒霜。因此,人生教育道德始,胎嬰養虛、幼兒養性才是人類教育的關鍵所在,是教育的
黃金時期。

家庭要想幸福,民族要想興旺,國家要想富強,社會要想培養出真正杰出的人才,就必須高度重視人生早期
的道德教育。只有真正抓住了一代又一代孩子們的胎嬰養虛、幼兒養性的道德教育,家庭、民族、國家、社
會才有生機和希望!

我們看一看這張象喻圖,當人生度過了自己的先天時期,在七歲以後也就進入了後天智識為生命主導的轉折
時期。後天智識一開,就需要以後天智識觀念的信德為樹幹,承載仁德、義德、禮德、智德的樹枝,沒有樹
幹就難生樹枝。所以說,這個信德是承載我們後天智識系統當中五德的一個主幹。德的樹幹與後天意識系統
信德(常道的信仰、信念)的樹幹,這個是直接相通的一個整體,而不是可以分割的。她與德的這個樹幹是
相通的一個整體,只是她已經完全進入了後天生命期,是以後天意識為主宰的生命階段而已。

老子所說「德信也」,非常形象地表明:信,是做人之本,是德在後天系統中的基礎,是在現實世界中做人
能夠具備仁義禮智的承載,人無信不立的道理全在其中。唯有忠信、厚實、誠篤,才能承載繁茂、豐滿、完
整、齊全的仁義禮智四德和具有最完美的人生全過程,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8-14 歲時期,是生命的仁治時期,也是一個過渡的、轉折的時期。仁德的內容,歷史上曾經將它細化,進行
規範和分類,如同樹枝的分杈,主要有慈、愛、孝、悌四種。近代還引進了西方的「感恩」,感恩心其實同
樣屬於仁德慈愛的範疇。義德的內容,則包括忠、節、勇、恕等四種;禮德的內容,則包括誠、忍、平、和
四類;智德的內容,則包括勤、檢(儉)、廉、恥四類。

整體觀察一下人類精神系統的這張全息象喻圖,我們不難發現,人類道德精神建設的主次先後、根干枝葉以
及輕重緩急。從圖示中我們可以看出,人類進入後天意識、智識主宰生命的發展期以後,最根本的精神要素
是要在後天智識系統中優先建立信德,培養常道中的忠信,生成信仰信念的「載枝」主幹。這個主幹非常地
重要,沒有它,你就沒有辦法承載樹枝啊!只有具備了這個載枝主幹,才能建立完善的人生道德觀,形成健
康健全的精神系統。

我們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之一,我國民族人文文化的特徵完全與整個西方不同。西方各民族的發
展中,文字與宗教兩種元素是他們民族發展的命脈,這兩種元素缺一不可。而在我國民族發展歷史中,漢字
和漢字中全息攜帶的道德精神和道德信仰卻是民族發展的主要支柱。只要我們不抹殺民族的道德信仰,並且
提倡她,扶植道德信仰,她就能滋養和支撐民族的健康發展。我們的民族自古以來對宗教信仰的依賴性,並
不像西方那樣明顯。只有在社會普遍忘失了道德信念信仰之後,對宗教信仰的依賴性才自然地凸顯出來。
純粹的道德信仰,在我國歷史上曾經創造過漢代「文景之治」的輝煌,並且維繫著漢末以前數千年的社會發
展時期(本土宗教的道教誕生於漢代末期)。也就是說,在漢代末以前,中國整個民族的發展就是唯一的、
自然的道德信仰在支撐著民族的發展,創造著民族的輝煌。道德信仰也曾與宗教信仰緊密地結合,同樣曾經
創造過唐代「貞觀之治」的千古絕唱。道德信仰和人生信念,長期都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是中華民族健
康發展的源生力。

自從「信仰雪崩」出現以後,幾十年以來,我們共同處在一個沒有信仰的時代。「人無信不立」的人生現象
和社會現象,導致做人和社會整體仁德、義德、禮德、智德的準則像多米諾骨牌現象一樣,整體地、連鎖反
應地完全倒地。信德缺失而導致的道德滑坡,已經嚴重到了迫在眉睫的時期。可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還只是
病急亂投醫,是盲人瞎馬式、杯水車薪式的補救。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只有自己行動起來,儘快建立個人和家庭的道德信念、道德信仰,建立超越宗教觀念
的道德信仰,「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豐」。實踐道德自救,才有希望和出路。建立道德信仰
和實踐道德修養,這樣既符合自然的法則,於己於人、對國家、對民族,都具有從根本上逆轉頹勢和修復殘
垣斷壁的功效。

人類道德的心靈,既需要在信德的基礎上確立,同時也需要運用反躬自省方法的不斷校正和救贖;人生的道
路,也需要反躬自省的不斷矯正。我們建立個人的道德心靈和道德之家,就要儘早在孩子還處在先天德一尚
未朴散的生命時期,在後天智識剛萌芽的階段,同步讓孩子首先建立起淳厚的道德信仰與信念,從而全面並
且牢固地支撐起後天意識精神系統的正向發展,確保其在漫長的人生之旅中健康順利地完善。

信德的確立,要達到老子所強調的「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的真信狀態,確保其終其一生都不
會因為世俗的影響而發生動搖或放棄。同時,我們要教育孩子自己在信德的基礎上,學會並且堅持使用反躬
自省的這一方法,在後天智識系統中建立起仁義禮智信的規範和行為準則,不斷校正自己生命的航向,從而
創造自己的終身幸福。

依據傳統道醫和修真生理學的原理,我們曾經反覆強調,先天中建後天最易。在德慧智教育經典誦讀實踐中,
在孩子們八歲之前的先天生理時期,是建立道德信仰、信念的最佳時期,也是在建立信德的前提下,迅速全
面建立後天意識系統中仁德、義德、禮德、智德的最佳時期。

在孩子們的後天意識系統中建立五德的精神元素,是家庭、幼兒園、學校和社會必須完成的一項艱巨的教育
任務。對於幼兒而言,父母和家庭成員以及老師的言傳身教極為重要,以身作則形成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
的作用,將比空洞的說教勝似百倍。

在嬰幼兒的德育中,除了運用經典的豐富能量供養孩子精神系統中的慧識之外,運用道德在孩子們的後天意
識系統中儘快地、全面地建立五德的品格最為重要。五德品格的同步建立,能夠確保孩子的後天意識系統同
步從經典中攝取精神營養,並且確保後天智識健康發育,健全人格的基礎,自動防禦和抵制不良習性的形成
和固化。先天慧識獲德能,後天智識獲德能,同步獲得最精神。

在培養嬰幼兒後天智識系統中的五德品格時,又以首先培養信德最為關鍵。道德信念與信仰是信德的後天表
現形態,是仁義禮智的基礎和承載。沒有信德的承載,任何仁義禮智方面的教育都將是水上浮萍,華而不實
終成空,都將是空洞無力的口頭說教。嬰幼兒後天智識中信德的建立,全在於父母和家庭教育的培養和提倡,
這就如同成年人的信仰全在於社會和國家的教育與提倡一樣。家庭父母自己首先需要建立尊道貴德的道德的
信念和信仰,並且指導孩子建立和形成堅實的信德基礎。

在幼兒後天意識系統中建立五德,最重要的是首先在建立信德的基礎上同步建立仁德。仁德是五德之首,是
百善之端。仁德的培養和建立,要高度重視老子所說的:「圖難於其易也,為大於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
天下之大作於細。」後天意識系統中仁德的生成,要細化,從簡易、容易之處進行培養和教育。仁德的細化,
又分為慈、愛、孝、悌四個子系統。

這四個子系統,儒學中都有詳細的闡釋,我們可以逐步展開進行介紹。仁德心,是具有健全人格的基本素養,
是健康向上人生的基本前提,更是快樂生活的源泉。

西方文化中沒有「孝悌」的專用詞彙,但卻還是將愛進行了細化,又分出子系統,感恩心就是愛這一子系統
中的一個子支。這種細化對於離道失德嚴重的社會而言,具有積極的意義,感恩心中概括了孝與悌的內含。
慈愛與感恩同樣可以構成一對和諧的整體,就如同慈愛與孝悌一樣是一對和諧的整體。只是感恩心的泛義化
更為廣闊而已。

在現代我國的家庭教育中,完全缺失了父母親對孩子們仁德心的教育和培養。家長們、老師們似乎已經習慣
了仁德中慈愛關懷的付出,卻忘記了孩子們的心靈是一張白紙,應當同時給他們寫上孝悌與感恩這幾個字。
忘記了培養子女和學生的孝悌心與感恩心,我們要知道培養孩子的孝悌心與感恩心,並不是真的寄託希望,
得到孩子的回報與感恩,而是要培養孩子的仁者之心,為人之道。

養而不教以五德,則是父母的過失。不及時地、細膩地、完整地教育孩子們恪守五德,就必然會誤導孩子,
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與發展,並且必然會對做父母的也造成傷害,這種反作用力是客觀存在的。

有一則新聞報導說,河北省張家口的 67 歲的趙老先生,在街頭拉小提琴賣藝三年,為在內蒙古讀書的女兒籌
集學費,而他那 21 歲的女兒竟毫不知情,不知自己年邁的老父提著小提琴沿街賣藝。趙老先生的這種「暗地
裡的愛」,雖然是人子之父仁德慈愛的表現,但是卻並不足取,並不值得仿效。因為孩子不知情,身教仁德
當中缺失了孝悌與感恩的另一半,孩子沒有同步生成仁孝心、感恩心,也就不是完整的愛。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baby/j9vmxo6.html

「五育」就是德、智、體、群、美,它能夠協助兒童全面地成長。孔子十分著重道德教育,他「認為一般文 化
知識服從於道德教育的需要。」(毛禮銳,1984)孔子以「文、行、忠、信」(《論語•述而》)四教教導 學生,
陳景磐(1981)指出,「孔子智育的對象主要的就是傳統文章」。「文」就是智育的對象,指的是西周的 傳統
典章,如:詩、書、禮、樂等典藉。此外,孔子重視「游於藝」(《論語•述而》),對音樂有濃厚的 興趣,
認為音樂可以陶冶性情,能幫助一個人建立正確的道德觀。蔡元培是中國首位提出「五育並重」的 中國教育
思想家。他認為五育可以協助國民發展全面而健全的人格。他提出的五育分別是:軍國民教育 (體)、實利主
義教育(智)、公民道德教育(德)、世界觀教育(群)及美育(美)。蔡元培的「五育並重」教育哲 學思想在中國教
育史上有很重要的影響,使後世的教育工作者注重學生的五育均衡發展。陶行知也重視五 育的均衡發展,尤
其是美育。他創設的育才學校,便大力提倡美育,「形成了一套獨特具風格的、具有濃 厚生活氣息和創造精
神的美育理論。」(何國華,1999)他認為美育能夠陶冶兒童的性情和豐富他們的精神 生活。他認為美育不只
限於音樂繪畫,把很多項目加進美育的內容,例如:學校的環境美、優美的校風和 校容等。《香港學校教育
目標》著重兒童的五育發展,目標八至十的「學習技能」項目(頁 11-12)是有關「智 育」的;目標十三「個人
品格和德行」便指出學校和家長要合力培養兒童正確的道德觀念(頁 14);目標十 五「藝術及文化的培養」(頁
15)就是培養兒童的美育。《教育目標諮詢文件》在整體目標中開宗明義,說 明香港的學校要「讓每個人在
德、智、體、群、美各方面有全面而具個性的發展」(頁 15),而在有關學校 教育的建議目標中,更詳細地、
清晰地列明五育的內容,譬如:建議目標(9)「群體生活」說明兒童要有「具 備與人溝通的能力」、「以寬容
的態度與人相處,以民主的程序處理事情」等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