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質化研究方法期中文獻導讀報告

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
因果關係的本質

姓名: 李明珊 61044C513


公共行政學系碩專一年級

授課教授: 朱景鵬

中華民國一 0 七 年 十 月

壹. 摘要(導讀章節)………………………………………………………………………….1
貳. 文獻檢閱(文章結構)…………………………………………………………………..1
參. 成果探討(心得與討論)…..…………………………………………………………..12
肆. 參考文獻……………………………………………………………………………………… 13
壹、摘要
社會科學的研究主體就是解釋事物,探討哪些原因促使其發生,並從中探討事
務的因果關係。本章從因果關係、研究設計、測量單位的觀點來探討各要素相
互關係,以及因果關係解釋的模式整理和因果關係推理所可能產生的謬誤,接
著討論對此章節文獻成果探討並提出心得。

貳、文獻探討(文章結構)
一、 社會科學與決定論
決定論其意義表示所有發生事件都是被決定好,或是被其他原因所引導發
生,這些事件無法「自由」的以任何其他方式發生。決定論觀點是科學研
究的解釋之一,當研究者在尋求對所觀察到社會現象有所解釋時,便不可
避免牽涉到決定論模式,以對於造成這樣的社會現象或行為的原因有所暸
解,其背後所表示便是研究者假設人們行為特質是由某些外力因素所決定
與影響。
二、 因果關係的構成
(一) 變項定義
1. 變項是一種特質,附有一個以上的價值(價值判斷)
2. 基於一些指標
3. 變項是構成因果關係基本要素,一種能夠被測量的意象、
感覺、或概念,而能夠有不同數值呈現
4. 概念與變項間差異
(1) 「可測量性」是概念與變項間最主要的差異
(2) 一個變項可以透過測量工具來測量
(3) 概念是主觀印象,每個人對其理解可能不同

(資料來源: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 將概念轉換成變項
變項 決定標準
指標 a. 年收入 a. 如果
a 概念 > $ 10
a. 收入 b. 房子、
富有 船、汽 萬
b. 資產
車、投資 b. 如果
等的總值 >25 萬

(二) 變項類型
1. 從因果關係觀點
在調查研究關係或關聯的研究中,需操作四種變項
(1) 原因變項(change variable):此變項主要會對現
象帶來改變;自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
(2) 結果變項(outcome variables):此種變項是原
因變項的結果;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
(3) 影響變項(variables that affect the
relationship):此種變項影響著原因變項及結果
變項間的連結;外在變項(extraneous
variables)
(4) 連結變項(connecting variables):在特定的情
況下,原因變項及結果變項間的關係建立必透過
此變項;中介變項(intervening variables)

中介變項
自變項 依變項

外在變項

圖二 因果關係中變項的類型
(資料來源:Ranjit Kumar,2000)
(5) 自變項(原因變項):被假定是一種現象或情況
改變的原因
例:不同的教學方法對於學生學習的成效
(6) 依變項(結果變項):為自變項改變的結果

2
例:研究者了解各種方法之間的差異對結果有何
影響(學生學業、學習動機、興趣等),結果因
不同的人、不同的狀態、在不同的情境而有所不

(7) 外在變項:現實生活中的情境中有很多因素會影
響自變項的改變,這些因素無法在研究中被測量
出來,而且可能增強或減弱自變項與依變項間關
係的量與強度
(8) 中介變項:連結自變項與依變項,在特定情況下,
自變項及依變項間的關係建立必須透過中介變項

圖三 自變項、依變項、外在變相及中介變項
(資料來源: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9) 變項類型總整理

圖四 變項的類型
(資料來源: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 從研究設計觀點
(1) 實驗研究
 主動變項(active variables):研究者設計的
實驗包含幾種實驗情境,而創造變項
例:探究不同 「讚美」程度對閱讀成就的影
響,創造了 「讚美程度 」的變項

3
 屬性變項(attribute variables):可反映出研
究母群體特質,如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及
收入
(2) 主動變項及屬性變項

(資料來源: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 從測量單位觀點
(1) 連續變項:以 「等距」或 「比率」尺度來測量
(2) 類別變項:以 「名義」或 「次序」尺度來測量
4. 類別變項
(1) 常數(constant):當一個變項只有一個值或只有
一類,例車、樹、水等
(2) 二分變項(dichotomous):當一個變項只能夠被
分為兩類,例如對/錯、好/壞、富有/貧窮、實驗
組/控制組
(3) 多分變項(polytomous):如果一個變項可以分為
超過兩種類別,例信仰(基督教、佛教、道教、
回教等)、政黨(工黨、自由黨、民主黨等)、
態度(非常喜歡、喜歡、普通、非常不喜歡)
5. 連續變項
(1) 年齡:可以用年、月、及日來測量
(2) 收入:可用元來測量
(3) 態度分數:幾分

圖六 類別變項/連續變項與質化變項/量化變項
(資料來源: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6. 測量尺度(補充)

4
(1) 名義尺度(nominal scale):類別的。相同次團
體的研究對象具有相同特性或特質;次團體彼此
間毫無關係、互不相關,無大小之分,謹代表不
同類別
(2) 順序尺度(ordinal scale):類別的,但有高低之
分,次序之間的間距不一定相等。擁有自己特
徵;次團體是以某項特質其量的大小來排序,每
一個類組的差異距離並不相等,因為沒有量化的
測量單位
例:第一名一百分,第二名七十分,第三名六十
九分。
(3) 等距尺度(interval scale):連續的,無絕對零
點。指出不同研究個體其變相的變異量在測量尺
度上的相對位置;其測量翅肚上的單位有主觀的
起點及終點;相對的量尺
例:溫度。
(4) 比率尺度(ratio scale):連續的,有絕對零點。
有名義尺度、順序尺度、等距尺度的所有特質;
有絕對零點
例:身高、體重。

圖七 四種測量尺度的特性及範例
(資料來源: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三) 因果關係成立的條件
1. 時間順序:在時間上,原因必須發生在結果之前,此屬常識
上的假定,建立了因果關係中的方向性,從原因到結果。

例:
子彈離開槍管擊發出去,並不是造成子彈內火藥引爆的原
因,子彈之所以被擊發出去,是因為子彈的火藥先飲引爆
5 才造成的。

(資料來源:Earl Babbie 著,20004)


2. 關聯性:兩個現象以某一種一起發生,或是似乎一同發揮作
用,研究上會以相關係數是一個統計方面的指標,主要用來
指出關聯性的強度。

例:
自 1960 年代末期到 1970 年代初,印度新生兒出生數一直
增加,同時間,美國開車的人數也持續增加,印度新生
兒出生數和美國開車人數有共變性,但期間卻沒有因果
關係

(資料來源:W.Lawrence Neuman 著,2000)


3. 非虛假關係:必須證明某項結果確實是由原因變項,而非是
由其他事物所導致的,這是一個表面上成立的因果關係,若
實際上是由其他尚未被辨識出來的因素所導致,會被稱為一
種虛假關係。

例:
經由觀察發現,當兵品銷售數量上升時,則溺水意外發生
的次數也會增加,然而,這並不能推斷冰品銷售數量與溺
水意外次數兩者互為相關,因為這兩者之間其實受到第三
變項的影響,依照合理推斷,其中主要的影響變相其實是
4. 小結:研究過程第一步,透過邏輯推理建立各個變項之間的
因為季節所產生的溫度變化所造成,換言之,夏天因為天
因果關係,且讓因果關係間的變項同時符合
氣熱,所以購買冰品的人數增加,去游泳消暑的人數也增 「時間順序」、
「關聯性」、「非虛假關係」,之後再以經驗實證所觀察而
加,相對的也提升了發生溺水意外機率
得的資料去驗證因果關係的假設。
(四) 補充-因果假設
(資料來源:Earl Babbie 著,2004)
1. 至少有兩個變項。
2. 表達了變項之間的因果關係。
3. 可以被描述為一項預測,或是未來預期出現的結果。
4. 在邏輯上連結到一個研究問題或理論。
5. 具有可否證姓,換句話說,因果假設能夠實徵證據加以考驗,
並顯示真假。
三、因果關係解釋的模式
(一) 個別式解釋
探索造成某一特定行為的多重原因,這種模式列舉出某一行動
背後的諸多考量,很少考慮事件與其他事件的共通性,如歷史
學、法律學等。

6
1. 發生學解釋:歷史研究常採用發生學解釋,這種解釋是從歷
史根源或歷史發展上說明事件的經過,如討論佛教在中國流
傳,可追溯佛教從印度的流入經過及各朝代佛教的盛衰。
2. 意向性解釋:在理解個人的行為,透過對行為動機和目的的
分析來解釋這一行為,如某人為何要出國留學可解釋說是為
了獲得學位或更高的社會地位。
3. 傾向性解釋:似於意向性解釋,這兩種類型都想用暸解來分
析個人行為,但不同的是,傾向性解釋是用個人的性格、態
度、思想傾向來說明。
4. 多因素解釋:在應用性研究或政策研究最常用到,如歷史因
素、政治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個人因素等,缺點是
對各種原因影響程度有多並未作具體說明。
(二) 共通式解釋
這種解釋方式是試圖找出對某一類型的行為或現象都有影響的
最主要因素
1. 因果解釋:由大前提、小前提進行邏輯推論,理論陳述相當
於大前提,條件陳述相當於小前提,而被解釋項則是解釋項
的邏輯推論。
2. 功能解釋:並不是說明變項之間的因果聯繫,而是透過發現
現象對它所屬的較大體系具有什麼功能來解釋這該現象的存
在,適合說明一些特殊的或獨特的社會現象,如原始社會的
獨特習俗、某一國家特殊制度:也特別助於說明自我調節系
統,如恆溫系統或循環系統。
3. 小結: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不同在於,社會現象極為複雜,
需更多種類的解釋方式,個別式可以解釋日常現象、歷史事
件、人類行為等,共通是解釋可解釋概括性的社會現象,了
解社會運作整體規律。
四、因果關係推理的謬誤
(一) 偏狹
人永遠都是透過以自己過去的經驗為框架的視窗在看這個世
界,永遠會有以自己的觀點來詮釋他人行為的危險,雖偏見有
可能會造成研究者在結果詮釋上的盲點,但也可能對研究有
益,可以幫助研究者提出疑問,並提出不同於被觀察者的看
法。
(二) 草率的結論
研究者在進行資料詮釋時,要確實評估引導出這些詮釋的證據
之質量與份量,避免發生草率下的結論。
(三) 可質疑的原因
當表面上看起來 X 似乎是Y的原因時,研究者必須確定該原因
與結果是否有直接的關係。
(四) 被隱瞞的證據
田野研究者特過直接觀察、訪談、到圖書館搜集文獻等累積了
大量的資訊,最後並過濾資料而得到結論,但過程中會不自覺

7
陷入主觀,將與其推論相衝突的資料過濾掉,而這些過濾掉的
「不相關」資訊,顯然是研究者本身的判斷問題。
(五) 謬誤的兩難困境
在分析質化資料時,基本原則便是不要把一種元素當作一種解
釋,而必須總是尋找別的可能性或是別的原因。
伍、連接測量和關聯變項的實際問題
決定科學中因果關係的關鍵要素之一,便是原因與效益之間要有實證的相
關係性。
(一) 科學研究過程
1. 程序:

決定所需
確定問題 澄清問題 組織資料 詮釋結果
資料
2. 舉例:
(1)
確定問 澄清問 決定所需 組織資料 詮釋結
題 題 資料 果
研究者 研究假 1. 青少 分析資料 避免犯
想比較 設:(對 年是 假設考驗 解釋的
「家庭 立假 否與 1. 依研究假設提 五種錯
中家長 設) 不在 出統計假設: 誤
的管教 家庭中 外工 (1) 對立假
與監督 有未上 作的 設:家庭中有
對降低 班的家 成年 未上班的家長
青少年 長在 人同 在家,其子女
犯罪行 家,其 住。 因犯罪被捕的
為影 子女因 2. 青少 可能性低於家
響。」 犯罪被 年是 中沒有未上班
自變 捕的可 否曾 的家長在家的
項:父 能性會 經因 子女。(2)虛無
母管教 低於家 犯罪 假設:家庭中
監督 中沒有 活動 有無上班的家
依變 未上班 而被 長在家與子女
項:青 的家長 逮 犯罪被捕的可
少年犯 在家的 捕。 能性無相關存
罪率。 子女。 調查方 在。
式:問卷 2. 選擇統計方
或其他測 法。
量工具 3. 決定顯著水
準。

8
4. 進行統計分析
與裁決。
外在變
項:父
母教養
態度、
父母是
否與子
女同
住、父
母工作
時間、
冤獄、
漏網之
魚、青
少年年
齡界定

參、成果探討(心得與討論)
 研讀本章節時學習到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是一個搜集、分析及解釋資訊,
以回答問題的過程。

 概念轉換變項使其操作化,其定義為可觀察、測量、操作,例:學生對數
學作業的用心(教師使用 「數學興趣」觀察紀錄)

 假設是對研究結果的預測

 量化/質性研究的缺失

 量的研究:以限制的資料解釋範圍較大的概念
 質化研究:可以深入探討、顧及多方,但無法解釋共通的現象

9
 質性研究 從中找尋共通點 量化研究
 量化研究 找尋有趣的地方 質性研究

想瞭解 「花東地區學生在校的人際關係對學業成就的影響。
 「花東地區」:母群體
 「人際關係對學業成就的影響」:
1. 人際關係→自變項;學業成績→依變項
2. 人機關係判定:社會心理的態度與量度(如:人
緣,對其操作下定義:班上最好的朋友人數-最
爛的朋友人數=人緣指數)
 蒐集資料:
1. 人際關係
2. 學業成就
 調查方式:問卷或其他工具

肆、參考文獻
Neuman, W. Lawrence 著,王佳煌譯,2014,《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
量化取向》,台北,學富。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
黃瓊蓉、阿隆主編,2000,《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學富。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台灣東華。

1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