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7

学校代码:10730

分类号:I209 密级:公開

研 究 生 学 位 论 文

论文题目(中文) 郭正域年譜

论文题目(外文) THE CHRONICLE OF GUO ZHENG YU

作 者 姓 名 劉曉慧

学 科 专 业 中國語言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

研 究 方 向 明清文學文獻

教 育 类 型 學歷教育

指 导 教 师 王傳明 副教授

论文工作时段 2019 年 9 月至 2021 年 5 月

论文答辩日期 2021 年 5 月 29 日

校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天水南路 222 号
学 院 魏

学 号 :
職咖 《

学 生姓 名
导 师 姓名

: I传明


学 科名 称 中 ? 8 莒 文学 中 邮 典文 畎 学
 _ _ _ i _m



: 1

删 _ |
l l l

■目

原 创 性 声 明


本人 郑 a声 明 本 人 所 呈交 的 学 位 论 文 是 在 导 师 的 指 导 下独 立 进 行 研 宄 所



取得 的成 果 ■
学 位 论文 中 凡 引 用 他人 已 经发 表或 未发 表 的 成 果 ,
数据 、
观点 等 

均 己明确 注明 出处 ? 除 文 中 己 经 注明 引 用 的 内 容 外 , 不 包 含 任 何 其 他个 人 或 集 体


己 经 发表 或 撰 写 过 的 科 研 成 果 ,
对 本 文 的 研 宂 成 果 做 出 重 要 贡 献 的 个人 和 集 体 

均 己 在 文 中 以 明 确 方式 标 明 

本 声 明 的 法 律 贵 任 由 本 人承 担 

沦 文作 者 签 名 :
日 期 :
別 丄成

关 于 学 位论 文 使 用 授 权 的 声 明

本 人 在 导 师 指 导 下所 完成 的 论 文及 相关 的职 务 作品 ,
知 识 产 权 归 属 兰州 大

学 . 本 人 完 全 了 解 兰 州 大 学 有 关保 存 .
使 用 学位 论 文 的 规 定 , 同 意 学 校 保 存 或向

国 家 有 关 部 门 或 机 构送 交 论 文 的 纸 f
l 版 和电子 版 ?
允 许 论 文 被 査 阅 和 借阅 ; 本人

授 权 兰 州 大 学 可 以 将本 学 位 论 文 的 全 部 或 部 分 内 容编 入 有关 数 据 库 进 行 检 索 可

 ?

以 采 用 任 何 s 制 手 段 保 存 和汇 编 本 学 位 论 文 ■ 本 人离 校 后发 表 、 使用 学 位论 文或

与 该 论 文 直 接 相 关 的 学 术 论 文 或成 果 时 第 罟 名 单 位 仍然 为 兰 州 大 学
_




本 立论 文 研 宂 内 容 

% ■

以公开

a不 宜 公开 .
已在 学 位 办 公 宽 办 理 保 密 申 请 ?
解 密 后 适 用 本 授 权书 

“ "

( 请 在 以 上 选项 内 选 择 其 中

项打 J 

论 文 作 者签 名 :

叫樣 -
导 师
签 名 :


 

辦“ 丄

期 : 







 

《上海圖書館藏明代尺牘·郭正域》

(左爲尺牘,右爲釋文)
《山西大學藏珍貴古籍圖錄·鐫黃離草》著述提要
《合併黃離草》書影
郭正域批點《韓文》(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
郭正域批點《杜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
《皇明典禮志序》
郭正域批點《選賦》
郭正域批點《文選後集》
(遼寧圖書館藏 出自《遼寧文化記憶 珍貴古籍》)
郭正域批點《選詩》(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
郭正域墓
(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烏龍泉街道王家邊灣)
郭正域年譜
中文摘要
郭正域(1554-1612),字美命,號明龍,湖廣江夏人。明代文學家、政治
家。萬曆十一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先後任官右中允、左諭德、右庶子、南京
國子監祭酒、禮部右侍郎等。萬曆三十一年,辭官歸家。明萬曆中後期,“礦稅”、
黨爭、宗藩等政治社會問題不斷。郭正域既是宗人與藩王之爭的宗藩案件——“楚
宗案”的主要受理人,又是朝臣之間互相傾軋案件——“妖書案”的受害者。因
此,學界研究明代宗藩問題、明代中後期黨爭問題都繞不開郭正域。但是,目前
學界關於郭正域方面的研究,就年譜而言,儘有一篇年譜簡編,缺少一部詳盡地
反映郭正域一生事跡的年譜。論文通過輯錄郭正域的傳記資料,整理和考證郭正
域文集,參閱同一時代人物的年譜、文集等,完成郭正域年譜書寫。論文分凡例、
年譜正文、交遊考和附錄四部分。交遊考部分是涉及郭正域與其同鄉、同年以及
在湖廣做官的官員之間的交往,是對年譜正文的補充。附錄部分包含家族世係表、
傳記資料、著述考、散佚詩文四部分。通過本譜的書寫,呈現郭正域的人生經歷、
政治選擇以及個人交往,反映萬曆中後期的政治生態和社會風貌。

關鍵詞:郭正域;年譜;交遊

I
THE CHRONICLE OF GUO ZHENG YU

ABSTRACT

Guo Zhengyu(1554-1612), Meiming, also known as Minglong, was bron


in Jiangxia of Huguang province. In the 11th year of Wanli , he won the title of the
Jinshi and bachelor. There years later, he got the compiler in the Hanlin Academy. He
worked as right director of instruction, left instructor, right junior supervisor of
instruction,chancellor of National university in Nanjing,right vice minister of Rites
and so on.In thirty-one years of Wanli, he resigned his officer,went back to the
countryside. Middle and late Wanli period of Ming Dynasty, There are many political
and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mineral tax”, party struggle,Imperial Clan and so
forth.Guo Zhengyu was not only the main acceptor of "Chu Zong case", but also the
victim of "Yao Shu case".Through compiling Guo Zhengyu's biographical materials,
sorting out and researching Guo Zhengyu's anthologies, referring to the chronology
and anthologies of the people of the same era,this paper completes Guo Zhengyu's
chronology writing.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general examples,
chronological text, friendship test and appendix. The part of making friends is about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Guo Zhengyu and his fellow countrymen, officials in the
same year and officials in Huguang, which is a supplement to the text of the chronicle.
The appendix includes four parts: Family Genealogy table, biographical materials,
textual research and scattered poems.Through the writing of this spectrum, it presents
Guo Zhengyu's life experience, political choice and 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reflects the political ecology and social style in the middle and late Wanli period.

Key words: Guo Zhengyu; chronicle; intercourse

II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目錄
緒 論 ....................................................................................................................................................6
凡 例................................................................................................................................................... 8
正文..................................................................................................................................................... 9
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 甲寅 公元 1554 年 一歲.............................................................. 11
嘉靖三十四年 乙卯 公元 1555 年 兩歲.......................................................................... 11
嘉靖三十五年 丙辰 公元 1556 年 三歲.......................................................................... 12
嘉靖三十六年 丁巳 公元 1557 年 四歲........................................................................ 12
嘉靖三十七年 戊午 公元 1558 年 五歲........................................................................ 12
嘉靖三十八年 已未 公元 1559 年 六歲........................................................................ 12
嘉靖三十九年 庚申 公元 1560 年 七歲........................................................................ 13
嘉靖四十年 辛酉 公元 1561 年 八歲.......................................................................... 13
嘉靖四十一年 壬戌 公元 1562 年 九歲........................................................................ 14
嘉靖四十二年 癸亥 公元 1563 年 十歲........................................................................ 14
嘉靖四十三年 甲子 公元 1564 年 十一歲.................................................................... 14
嘉靖四十四年 乙丑 公元 1565 年 十二歲.................................................................... 15
嘉靖四十五年 丙寅 公元 1566 年 十三歲.................................................................... 15
穆宗隆慶元年 丁卯 公元 1567 年 十四歲.................................................................... 15
隆慶二年 戊辰 公元 1568 年 十五歲............................................................................ 15
隆慶三年 己巳 公元 1569 年 十六歲............................................................................ 15
隆慶四年 庚午 公元 1570 年 十七歲............................................................................ 15
隆慶五年 辛未 公元 1571 年 十八歲............................................................................ 15
隆慶六年 壬申 公元 1572 年 十九歲............................................................................ 15
神宗萬曆元年 癸酉 公元 1573 年 二十歲.................................................................... 16
萬曆二年 甲戌 公元 1574 年 二十一歲........................................................................ 16
萬曆三年 乙亥 公元 1575 年 二十二歲........................................................................ 16
萬曆四年 丙子 公元 1576 年 二十三歲........................................................................ 16
萬曆五年 丁丑 公元 1577 年 二十四歲........................................................................ 17
萬曆六年 戊寅 公元 1578 年 二十五歲........................................................................ 17
萬曆七年 己卯 公元 1579 年 二十六歲........................................................................ 17
萬曆八年 庚辰 公元 1580 年 二十七歲........................................................................ 17
萬曆九年 辛巳 公元 1581 年 二十八歲........................................................................ 18
萬曆十年 壬午 公元 1582 年 二十九歲........................................................................ 18
萬曆十一年 癸未 公元 1583 年 三十歲........................................................................ 19
萬曆十二年 甲申 公元 1584 年 三十一歲.................................................................... 20
萬曆十三年 乙酉 公元 1585 年 三十二歲.................................................................... 21
萬曆十四年 丙戌 公元 1586 年 三十三歲.................................................................... 22
萬曆十五年 丁亥 公元 1587 年 三十四歲.................................................................... 23
萬曆十六年 戊子 公元 1588 年 三十五歲.................................................................... 25
萬曆十七年 己丑 公元 1589 年 三十六歲.................................................................... 27
萬曆十八年 庚寅 公元 1590 年 三十七歲.................................................................... 28
萬曆十九年 辛卯 公元 1591 年 三十八歲.................................................................... 28
萬曆二十年 壬辰 公元 1592 年 三十九歲.................................................................... 29

3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萬曆二十一年 癸巳 公元 1593 年 四十歲.................................................................... 31


萬曆二十二年 甲午 公元 1594 年 四十一歲................................................................ 33
萬曆二十三年 乙未 公元 1595 年 四十二歲................................................................ 34
萬曆二十四年 丙申 公元 1596 年 四十三歲................................................................ 36
萬曆二十五年 丁酉 公元 1597 年 四十四歲................................................................ 37
萬曆二十六年 戊戌 公元 1598 年 四十五歲................................................................ 38
萬曆二十七年 已亥 公元 1599 年 四十六歲................................................................ 39
萬曆二十八年 庚子 公元 1600 年 四十七歲................................................................ 40
萬曆二十九年 辛丑 公元 1601 年 四十八歲................................................................ 42
萬曆三十年 壬寅 公元 1602 年 四十九歲.................................................................... 44
萬曆三十一年 癸卯 公元 1603 年 五十歲.................................................................... 46
萬曆三十二年 甲辰 公元 1604 年 五十一歲................................................................ 57
萬曆三十三年 乙巳 公元 1605 年 五十二歲................................................................ 58
萬曆三十四年 丙午 公元 1606 年 五十三歲................................................................ 59
萬曆三十五年 丁未 公元 1607 年 五十四歲................................................................ 60
萬曆三十六年 戊申 公元 1608 年 五十五歲................................................................ 61
萬曆三十七年 己酉 公元 1609 年 五十六歲................................................................ 62
萬曆三十八年 庚戌 公元 1610 年 五十七歲................................................................ 63
萬曆三十九年 辛亥 公元 1611 年 五十八歲................................................................ 64
萬曆四十年 壬子 公元 1612 年 五十九歲.................................................................... 64
萬曆四十一年 癸丑 公元 1613 年.................................................................................... 65
萬曆四十五年 丁巳 公元 1617 年.................................................................................... 65
泰昌元年 庚申 公元 1620 年.............................................................................................65
交遊考............................................................................................................................................... 67
王之垣....................................................................................................................................... 67
王象乾....................................................................................................................................... 67
徐學謨....................................................................................................................................... 68
敖文禎....................................................................................................................................... 71
吳國倫....................................................................................................................................... 72
李維楨....................................................................................................................................... 74
馮琦........................................................................................................................................... 75
邢侗........................................................................................................................................... 76
金學曾....................................................................................................................................... 78
任家相....................................................................................................................................... 79
劉復初....................................................................................................................................... 80
葛曦·楊曰泰·楊紹程...........................................................................................................80
梅開先....................................................................................................................................... 82
陳汝璧....................................................................................................................................... 83
梅國楨·丘謙之.......................................................................................................................83
鄒德溥·范敬醇·季道統.......................................................................................................84
劉應秋....................................................................................................................................... 85
王荁........................................................................................................................................... 86
姜應麟....................................................................................................................................... 86
胡時麟....................................................................................................................................... 86

4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胡應辰....................................................................................................................................... 88
葉脩........................................................................................................................................... 88
葉向高....................................................................................................................................... 88
參考文獻........................................................................................................................................... 93
附錄................................................................................................................................................... 96
家族世係表...............................................................................................................................96
傳記資料...................................................................................................................................97
著述考..................................................................................................................................... 120
致謝................................................................................................................................................. 125

5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緒論
年譜,是“以譜主爲中心,以年月爲經緯,比較全面細緻地敘述譜主一生事跡的一種傳
記體裁。”1對於人物研究與傳記研究而言,年譜具有其獨特的史料價值。本譜譜主爲郭正
域,明代政治家、文學家,主要的政治活動集中在萬曆十一年至萬曆三十一年間,通過郭正
域一生仕宦交遊的呈現,展現萬曆中後期的政治生態。
郭正域(1554-1612),字美命,號明龍,湖廣江夏人,萬曆十一年進士。萬曆十四年,
授予翰林院編修。館閣期間,郭正域多方求教,力圖復興館閣文學。萬曆二十二年,郭正域
任皇長子講官。皇長子朱常洛不受寵,郭正域作爲講官多有回護。萬曆二十六年,陞南京國
子監祭酒,設立監規,監中之事,多有變革。萬曆三十年,陞禮部右侍郎。主理“楚宗案”
時,與首輔沈一貫意見相左,被御史攻擊,遂辭官。後“妖書案”發,沈一貫借機陷害,未
果。歸家十年後,去世。贈禮部尚書、太子少保,謚文毅。著有《合併黃離草》、《皇明典
禮志》、批點《文選》、《韓文杜律》等。
目前,關於郭正域的研究比較廣泛,具體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
一、“楚宗案”“妖書案”下的郭正域研究
郭正域是萬曆朝“楚宗案”、“妖書案”兩大案件的核心人物。隆慶元年,楚恭王大病。
隆慶八年病逝。次年二月,宮人胡氏生下孿生子華奎、華璧。傳言華奎爲王妃兄王如言之妾
尤金梅所生,華璧爲王妃族人王如綍之子。儀賓汪若泉曾經揭發,因王妃堅持,事情得以平
息。萬曆八年,華奎繼承楚王位,華璧被封爲宣化王。萬曆三十一年楚府宗人朱華趆,其妻
爲王如言之女,聯合二十九名宗人,上疏狀告楚王爲假王,以其妻子的證詞爲證。當時郭正
域爲禮部右侍郎,負責處理禮部事務,主張要勘明楚王真假,與首輔沈一貫的意見不一致。
郭正域遂受到沈一貫心腹御史康丕揚的攻擊,被迫辭官。
“楚宗案”不久,內閣大學士朱賡在家門口收到一封題爲《續憂危竑議》的揭帖,疑鄭
貴妃欲廢太子立自己的兒子爲太子。朱賡奏明神宗後,神宗大怒,下令搜捕妖書編造者。首
輔沈一貫奏言爲群臣傾軋事,其黨羽借僧人達觀、沈令譽、毛尚文、胡化等人,想要牽引郭
正域。最後沒有找到郭正域參與這一案件的證據,郭正域才得以保全。
“楚宗案”因神宗主持楚王爲真,案件被以結案,但是楚王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對首
輔沈一貫及朝中其他官員關於進行行賄,結案後,又試圖送禮給神宗,世人不免對案件的公
正產生疑惑。而“妖書案”中,以“皦生光”草草結案,仍存有大量疑點。關於“楚宗案”
與“妖書案”的爭論,在明朝時期就不斷被人討論,如筆記小說《湧幢小品》、《萬曆野獲
編》等就記錄了關於此案的一些坊間傳聞。蔡獻臣的《萬曆三十一年癸卯楚事妖書案》,則
記錄了這兩個案件相關當事人的會議以及當時的奏疏。朱國楨的《皇明大事記》卷四十四則
是專門談論“楚事”。文秉的《先撥志始》、劉若愚《酌中志》將《續憂危竑議》原文完整
地記錄下來,並將此事的發生、發展詳細加以敘述。現代論文、著作中,依然在不斷的地討
論,如樊樹志的《重寫晚明史·朝廷與黨爭》,對“楚宗案”與“妖書案”的原委進行了討
論。王曉明的《萬曆年間偽楚王案探究》對“楚事案”的始末進行剖析,認爲朝廷對“楚事
案”的爭論,已經從楚王是真、是偽,發展到朝臣之間的攻訐,沈一貫借此打壓郭正域、沈
鯉,“楚事案”未能順利解決。涂明星的《熊廷弼與朱明楚藩的生死較量》認爲,“楚事妖
書案”促使熊廷弼與郭正域結爲姻親,在與楚藩的對抗中,徹底走向對立。佐藤鏈太郎的《李
贄與紫柏達觀獄中死亡原因鉤沉》一文中,認爲達觀與沈鯉、郭正域關係密切,因而受到牽
連。楊向艷的“續妖書案系列”論文(《續妖書案之沈令譽、毛尚文與萬曆黨爭》《續妖書
案之達觀獄與萬曆政局》《續妖書案之胡化獄與萬曆黨爭》)指出達觀、胡化等人的入獄,
是沈一貫意圖構陷郭正域、沈鯉的陰謀。宋世傑的《理身理國:沈一貫研究》一文“萬曆門

1
來新夏.徐建華著.中國的年譜與家譜[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10,第 1 頁.

6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戶之爭”一章,對楚王真偽性、沈一貫是否利用楚事、妖書案傾險清流等問題爲沈一貫辯誣。
孫立輝的《沈一貫與浙黨研究》一文,認爲楚事案、續妖書案是沈一貫與浙黨勢力的擴張,
沈一貫與郭正域相忤,借續妖書案排除異己,打擊郭正域和沈鯉。衛威在《沈鯉研究》中也
對“楚宗案”、“妖書案”進行專節分析。
二、郭正域文學研究
明代文壇,湖廣作家羣人才輩出,傳世作品數量可觀,作家作品具有地方特色。張晶晶、
劉方二人在探討湖廣作家羣的文學創作過程中,曾對郭正域的文學創作加以探討。張晶晶在
《明代湖廣作家作品研究》一文中,認爲郭正域的文學創作氣格純定且富有變化。劉方在《明
代湖廣作家研究》一文中認爲郭正域在文學批評上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復古理論進
行了拓展,同時堅持“心”與“情”在詩文創作中的作用。宋芳的《明代武昌府作家研究》,
以武昌府作家作品爲研究對象,探究明代武昌府文學的發展特點,其中就包括對郭正域作品
題材的分析。陶明玉的《郭正域文學研究》,論文側重與郭正域的“文學批評”和“文學創
作”兩個方面進行探討,認爲郭正域的文學思想既有前後七子的文學復古思想,又“臺閣體”
的影響,代表了萬曆中後期文學思潮的轉變;文學創作上,認爲郭正域的文學創作與文學觀
點相輔相成,其雖主張廣采歷代諸家之長,但其詩文創作仍未能擺脫模擬之弊。
三、郭正域其他作品研究
《皇明典禮志》是郭正域任禮部侍郎時所撰,是一部重要的禮制典籍。陳嘉熹的《郭正
域<皇明典禮志>研究》,一文以《皇明典禮志》爲核心,梳理郭正域的家世與入仕後的政
治活動,對比《皇明典禮志》的版本、來源,分析《皇明典禮志》的體例,探討《皇明典禮
志》獨特的史料價值。
郭正域的評點本,如批點《選詩》、批點《選賦》、批點《韓文杜律》等。前人也對這
些作品進行了研究。趙賢慧的《郭正域<批點杜工部七言律>研究》一文認爲,郭正域評點
本的獨特之處在於,以闡釋杜詩的藝術特色爲旨歸,對詩中少量字詞作出注釋,評語褒貶參
半、簡潔深警,頗具學術價值。趙俊玲的《郭正域<文選>評點淺論》一文,對比明末几种
《文選》評本指出郭正域《批點文選》作爲較早的文人評本,所具有的獨特價值。這些作品
通過吳興閔齊汲套印傳播,因而,對套印本的研究涉及郭正域的這些作品。周興陸的《吳興
閔、凌套印與詩歌評點的傳播》、蔣文仙的《明代套印本研究》涉及到吳興朱墨套印本的研
究,其中就包括郭正域的評點本(如《選詩》、《選賦》、《韓文杜律》等)。
四、郭正域交遊研究
汪超宏《明清曲家考》一書,在探究湯顯祖的交遊中,對郭正域與湯顯祖的交遊進行了
考證。王洪偉《董其昌“充講官”與萬曆黨爭之關係》一文中提到董其昌、陶望齡、唐文獻、
郭正域之間的交往。陳煒舜的《葉向高交遊考略:同年、同僚及後進輩篇》談及葉向高與“同
年”郭正域之間的交往。
綜上所述,郭正域研究涉及範圍廣泛,但是就年譜而言,僅有陶明玉《郭正域文學研究》
一文中附有年譜簡編。《澹生堂書目》中記載曾有郭正域年譜《六封中丞郭公年譜》一卷,
現已不知所終。因此,一部詳細德能夠反正郭正域一生的年譜就顯得尤爲重要。

7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凡 例

一、本譜系年紀事,將帝王紀年、干支紀年、公元紀年、譜主年歲同時列出,例:
“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 甲寅 公元 1554 年 一歲”。譜中日期以農曆爲准,月份
不詳者列於年末。

二、干支紀年下列“時事”,記錄當年的重大事件及譜主相關的重大事件。時事
部分據《中國歷史大事編年》《江夏縣志》《明代科舉與文學編年》等撰寫。

三、譜主著作引用,采用《合併黃離草》,並通過《鐫黃離草》以及相關史料對
《合併黃離草》內容予以考訂。

四、譜文引文中不可辨、不可查、不可考者,皆以“”代之。

五、文中譜主所寫墓志銘、傳、墓表等傳記作品,未在文中中言明寫作日期者,
以墓主死亡年月係年。

六、附錄部分收錄譜主的家族世係圖、傳記資料、交遊考、著述考、散佚詩文等。

8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正文
家族成員傳略
郭正域,字美命,號明龍。湖廣江夏人。
李維楨《大泌山房集》卷一百九《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郭公神道碑》1:“公
名正域,字美命,別號明龍。”
錢謙益《牧齋初學集》卷五十一《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贈太子少保禮部尚書謚
文毅郭公改葬墓志銘》:“公諱正域,字美命,楚之江夏人。”
其先六安人,始祖用2,元末昭信校尉,后從明太祖作戰,有功,受食器弓矢之賜。子孫拜
昭信校尉。後分封楚王,隨楚藩占籍江夏,世居江夏。
《宗伯集》卷十六《郭趙州傳》:“郭之先盖六安人,始祖諱用者。從高皇帝渡江有功。
彭蠡之戰,帝馬中流矢,以所乘馬掖帝以陞。帝解所佩弓韣,賜之,拜昭信校尉。已而分隸
楚王,遂就武昌家焉。”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五《趙州府君行述》:“其先六安人,元末始祖昭信校尉,赤面
而瘤……後從高皇帝渡江有功……事定……以食器十枚弓一矢十賜之……子孫立拜昭信校
尉。後上即位,分隸楚王。”
李維楨《大泌山房集》卷一百九《郭公神道碑》:“上世習武,高王父從高皇帝兵,
間嘉其勇,賜以弓矢。”
錢謙益《牧齋初學集》卷五十一《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贈太子少保禮部尚書謚
文毅郭公改葬墓志銘》:“其先世有諱聰者,以驍勇事高皇帝,受長弓大矢食案之賜。”
二世祖興,從楚王征戰有功,累陞指揮同知。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五《趙州府君行述》:“後子興從楚王征銅鼓有功,累擢至指揮
同知。”
曾祖佑,祖父鏜,世居南門,競市易米鹽魚肉爲生。
《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萬曆十一年進士登科錄》:“郭正域,貫湖廣武昌護衛,
官籍。江夏縣人……字美命……曾祖佑,祖鏜。父懋。”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五《趙州府君行述》:“閱五世,至祖鏜於郭氏則小宗也……競
市易米鹽魚肉爲生產。郭氏世居南門族繁夥至五百餘人。”
父懋,字子德。嘉靖已酉鄉試中舉,後授官河南開封杞縣教諭。補舒城令,有政績,陞趙
州令,爲推官所中傷,即辭官。歸家二十七年卒。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五《趙州府君行述》:“府君諱,字子德……府君甫七歲,有
長老善相人曰:‘是兒昂上而豐下,盍儒乎試?’試之,偶語立應,遂使讀書……亾何,得
補郡弟子員……嘉靖己酉,御史太倉王公忬來,比楚士中鄉試,而上春官不第,時祖母黃且
老,遂請授河南開封府杞縣教諭……後補盧之舒城邑……且成,有趙州之擢……治郡九月,
以前舒時鄉人推官李某者,有所要不從中傷之……即棄歸……歸家凡二十七年,足跡不履公
室。”
《宗伯集》卷十六《郭趙州傳》:“趙諱某,字子德。少而開敏,有識度昂上而豐下,
喜讀書……無何,補博士弟子……己酉,舉於鄉,再上春官不第,乃謁選待河南杞縣學博……
已遷四川威遠令,以母憂去官,服闋,補廬之舒城……會有趙州之擢……端坐以瞑,得年七
十有一。”

1
以下簡稱《郭公神道碑》。
2
《郭趙州傳》中,正域始祖諱“用”,《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贈太子少保禮部尚書謚文毅郭公
改葬墓志銘》中始祖諱“聰”。《宗伯集》早於《牧齋初學集》故采“用”字。

9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歸有園稿·文編》卷八《明故郭宜人王氏墓表》:“翰林吉士江夏郭君正域伻來海上
以書抵余曰:‘……傷哉!先慈則何以瞑也……願以道周之石請也。’趙州君,名懋,領嘉
靖已酉鄉試,仕終趙州知州。”
《江夏縣志》卷六《人物》:“郭懋,字子德。嘉靖已酉鄉舉,授杞縣教諭。流寇薄杞,
令棄城走,懋毅然居守,民藉以安。爾臺檄代行杞事,乃集丁壯,日張蓋鼓樂巡城,宣言大
軍且至,賊引卻。事聞,遷威遠令。遭喪,其補舒城令。舒故蕪城,多訟,因範土爲埴,令
訟者如式輪之當金矢。不半載,城成,遷趙州牧。以子正域貴,贈如其官。”
母王氏,幼聰穎。嫁郭懋,事姑以孝聞,里中人稱之賢。性溫惠而好施,喜佛,不喜言人
過。年六十而卒,生三子一女。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五《先母王太宜人行述》:“先母出自東門王氏……母郭夢彩鳳
而生,幼聰穎……適家君先偶於上氏棄帷,遂委禽焉……以母歸,母入門婦範甚隆,事姑以
孝聞,朝夕自上食梱以內井井如也,於時戚里中稱新婦賢能……母性溫惠,又分甘好施,諸
姑娣姒大小見,莫不驩甚……母性好佛,年未衰,每日起誦品經,至晡食乃已,又不喜言人
過……春秋儘六十……三子,長正位,府學生,娶詹氏;次即正域,娶張氏;季正夏,府學
生,早夭。”
《甔甀洞稿》文部卷十《王孺人傳》:“孺人郭趙州妻,姓王氏,父曰遇春。世居武昌
郡之東門,嘉靖甲申母郭夣文鳥翔其室,以九月九日生孺人。孺人生而娟秀蚤慧……孺人既
歸趙州公,即布衣操作修婦職,口不言貧……趙州公……己酉,舉明經已試爲杞博士,爲舒
城令,稍遷趙州牧,孺人皆從之……萬曆壬午,仲子舉於鄕。明年,癸未豋進士,推擇爲翰
林院吉士。里中人曰:茲郭氏積徳之報乎?其冬,十月孺人寢疾,忽謂其伯子曰:吾其歸乎?
何神不吾守而嬰兒出也。十三日遂卒,年僅六十。趙州公名懋,字子德。伯子正位,府學生
娶詹氏。仲子正域,即翰林吉士,娶張氏。季子正夏,亦府學生,蚤卒。”
《歸有園稿·文編》卷八《明故郭宜人王氏墓表》:“郭宜人者,姓王氏,其稱宜人者
何?從其夫趙州君貴也……聞王氏,江夏世家也,而其女誕而獲彩鳳之祥,其父母憐愛之而
教之書史,宜人即能解書史……宜人之歸也,逮事其姑朝夕匔匔,自上食翕以孝聞……初趙
州君故稍席世貲而以身隸博士不得問生,而宜人日爲之……種種瑣屑必躬親,而豫戒一不以
煩趙州君,令一意經生業……趙州君名成,而試吏奔走南北,之杞之舒之趙,無一日不與宜
人俱。趙州君性卞急,少不耐事,而宜人從旁曳解,雖盛氣必夷……宜人天性婉惠,若於人
無不愛,而智慮過人絕不作沾沾兒子態……喜施與而晚更嗜佛……趙州君名懋,領嘉靖已酉
鄉試,仕趙州知州,宜人生三男子:伯正位……仲即正域……季正夏……一女子適通城府奉
國將軍華峰。”
兄正位,字美秩。萬曆十六年舉人,官國子監監丞。娶妻詹氏。弟正夏,府學生,早夭。
《歸有園稿·文編》卷八《明故郭宜人王氏墓表》:“宜人生三男子,伯子正位,武昌
府學生,娶詹氏;仲即正域,娶張氏;季正夏,府學生,夭。”
《江夏縣志》卷四《選舉志·舉人》:“戊子,郭正位,府學,正域兄,國子監丞。”
妻張氏,儒官張希周女。隆慶辛未歸於正域,二人共貧賤,同患難,年五十而卒。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張淑人墓志銘》:“淑人爲儒官張希周女……隆慶辛未十一
月淑人歸於我……生於丙辰,卒於乙巳,壽五十。銘曰:汝與我共貧賤,不與我共死生。汝
與我共患難,不與我共安寧。余見諸姬之善事,而日夜念淑人之賢明。余見子女之長大,而
日夜念淑人之生成。余見國是之日昭,而念淑人之已暝暝。嗚呼!憶嘻!孰使我直道事人而
令淑人不得其平!孰使淑人賚志以沒而我哭之無聲!”

10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 甲寅 公元 1554 年 一歲
時事:二月,倭寇攻松江。三月,倭寇大敗,分枝掠擾,俺答大略宣府而去。六月,俺答犯
大同。八月,俺答犯宣府,倭寇攻嘉定。十月,梁有譽卒。
十一月十六日,生於河南開封府杞縣。
李維楨《大泌山房集》卷一百九《郭公神道碑》:“趙州公爲杞廣文1,王淑人夢仙官
唐帽從月中墮入懷,寤而生公于杞……蓋嘉靖甲寅十有一月十有六日也。”
《合併黃離草》卷十《楊虞儀請告》:“虞儀以室人疾,乞歸。異乎遠遊而輕別離者矣!
予,杞產也。未及之。”楊鳳,字虞儀,河南開封府杞縣人。萬曆十一年進士,改庶吉士。
歷官禮科給事中、南京太僕寺少卿等。
是年,
沈鯉(1531-1615),二十四歲。與正域同朝爲官,正域任禮部右侍郎時,沈鯉任內閣
次輔,引正域爲忘年交,二人關係甚厚。“妖書案”時,攻擊者意圖陷害正域,並侵及沈鯉。
沈一貫(1531-1615),二十四歲。與郭正域同朝爲官,二人政見不合。“妖書案”,
沈一貫力圖陷害郭正域,未果。
溫純(1539-1607),十六歲。與正域同朝為官,二人意氣相投,“妖書案”時,力爲
郭正域、沈鯉辯誣。
李維楨(1547-1626),八歲。文學前輩,與正域同鄉。郭正域神道碑是爲李維楨所寫。
湯顯祖(1550-1616),五歲。進士同年,與郭正域有書信往來。
胡應麟(1551-1602),四歲。友人,二人互有詩文贈答。
邢侗(1551-1612),四歲。邢侗曾在湖廣任參議,與正域結識,二人多有詩文與書信
往來。
魏學曾(1525-1596),三十歲,與正域同朝爲官,正域曾爲其作墓志銘。
王世貞(1526-1590),二十九歲,文學前輩,正域曾寄詩文與書信向王世貞請教。
王士騏一歲,王世貞子,正域曾作《題王囧伯晉錄》、《四侯傳序》兩文,爲之揚譽。
“妖書案”發,從沈令譽處搜出郭正域通過王士騏爲于玉立補官書信,王士騏因此罷官。

嘉靖三十四年 乙卯 公元 1555 年 兩歲
時事:倭寇犯東南沿海地區,俺答犯大同、宣府等地。三月,翰林編修高拱爲侍讀。八月,
兩京及各布政司舉行鄉試。十二月,開四川、山東銀礦,山西、河南、陝西等地地震。
郭懋試諸生,得陳嘉命、李際春、黃鶴等八九人。是年鄉試,陳嘉命奪第一,李際春十五
名,黃鶴五十九名,其餘人相繼登第。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五《趙州府君行述》:“試諸生,得陳嘉命、李際春、黃鶴輩八
九人爲文會,晝夜講習不倦。歲乙卯,應聘校文。事竣,陝西直指問:‘中州解頭出自門下,
是孰也?’對曰:‘必陳生’。再言之曰陳生,三言之曰陳生。明日報至,陳生也。於是,
省司諸公驚歎,以爲知人,其八九人,亦相繼登第。”
《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乡试录·嘉靖三十四年河南鄉試錄》:“中式舉人八十名:
第一名 陳加命 杞縣學生 詩 、第十五名 李際春 杞縣附學生 詩、第五十九名 黃鶴 杞縣
附學生 易”

1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五《趙州府君行述》:“嘉靖已酉……中鄉試,兩試春官不第……遂請授河南開
封府杞縣教諭。”按“嘉靖已酉”爲嘉靖二十八年,“兩試春官不第”應指嘉靖二十九年、三十二年兩次
會試不中。後請授杞縣教諭,結合其父任趙州守的時間。其父時間應在嘉靖三十二年。正域生時,其父已
在杞縣任教諭一年。

11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是年,董其昌(1555-1636)生,與郭正域同爲皇長子講官。郭正域有詩文相贈。

嘉靖三十五年 丙辰 公元 1556 年 三歲
時事:倭寇入侵浙江、福建等地。俺答犯宣府、大同。韃靼犯遼東、西北。三月,趙賢、常
三省、耿定向等中進士。五月,遣官采銀礦于薊州。
五月二十日,妻張氏生。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張淑人墓志銘》:“孺人爲儒官張希周女……儒官妻熊氏,
嘉靖丙辰五月二十四日生淑人。”
祖母黃氏憂。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五《趙州府君行述》:“宅祖母黃氏憂。”
《宗伯集》卷十六《郭趙州傳》:“已遷四川威遠令,以母憂去官。”
同年王堦母徐氏卒。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勑贈太安人王母徐氏墓志銘》:“太安人之先出自吳下銓曹
亞卿縉紳……語畢而逝,太安人生嘉靖癸未日,卒嘉靖丙辰日,享年三十有四……凡子二,
長即堦,癸未進士。”
王堦,字震吉,號銘池。湖廣府京山縣人。萬曆十一年進士。歷官行人、戶部主事、戶
部郎中、漳州府知府等。《合併黃離草》中有《送王大行震吉使浙》一詩,應是王堦任行人
期間所作。

嘉靖三十六年 丁巳 公元 1557 年 四歲
時事:二月,俺答犯大同。四月,江北倭寇大掠。六月,俺答犯宣府,罷陝西采礦。九月,
嚴嵩黨羽搆殺沈鍊。

嘉靖三十七年 戊午 公元 1558 年 五歲
時事:正月,罷河南采礦。三月,辛愛犯永寧川。
聘張氏。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張淑人墓志銘》:“(淑人)甫三歲,聘于我。明季先君尹
舒城。先母以余過張門,余僅五歲。”
目忽盲,夢神人抉之復明。
《大泌山房集》卷一百九《郭公神道碑》:“公五歲時,目忽盲,夢神人抉之,復明。”
《湧幢小品》卷三:“郭明龍五歲時。目忽盲。夢神人抉之復明……生時三夢爲城隍神
入廟治專。事歷歷可指數。沒之前二日。夢城隍神約日交代。如期而卒。”
是年,馮琦(1558-1603)生,與郭正域同朝爲官,正域任禮部侍郎時,馮琦任禮部尚書。
正域父親傳記爲馮琦所作,二人之間互有詩文往來。

嘉靖三十八年 已未 公元 1559 年 六歲
時事:正月,韃靼犯甘肅山丹。三月,沈子木等中進士。五月,福建倭圍福州一月,不克,
解圍去,陷永福。六月,辛愛犯大同。七月,楊慎卒。八月,俺答犯土木。九月俺答犯宣府。
父郭懋補舒城令。
《宗伯集》卷十六《郭趙州傳》:“服闕,補盧之舒城令。”

12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是年,葉向高(1559-1627)生,郭正域進士同年,二人之間同在翰林院爲官,關係甚密,
有詩文往來。

嘉靖三十九年 庚申 公元 1560 年 七歲
時事:正月,俺答犯宣府。三月,翰林院侍講高拱爲太常寺卿,管國子監祭酒事;韃靼攻陷
遼東廣寧。九月,俺答犯山西朔州。十月,王忬以邊將陷城律斬於西市。
是年,袁宗道(1560-1600)生,與郭正域同鄉、同朝爲官,二人有書信往來。

嘉靖四十年 辛酉 公元 1561 年 八歲
時事:六月,山西、陝西、寧夏等處地震。七月,俺答犯宣府、居庸關。十月,閩廣流民起
義。是年,景恭王之國。
《明史》卷一百二十·列傳第八:“景恭王載圳,世宗第四子……四十年之國德安……
初,載圳之藩,多請莊田。部議給之。荊州沙市不在請中。中使擇市祖,知府徐學謨執不與,
又取薪稅于漢陽劉家塥,推官吳宗周持之,皆獲譴。其他土田湖陂侵入者數萬頃。”
《合併黃離草》卷十七《大宗伯徐公七十序》:“景藩以世皇帝愛子請郡邑大田,荊之
沙市在請中。沙市,故要地,先生以‘荊州當中原要害,無沙市則無荊州,剝膏脂而棄吾民,
于國家長久何力?’以爲不可,爭之大中丞。”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二《江夏田賦志》:“嘉靖時,景府請邑中田地四千六百餘頃,
租銀二萬五百餘兩,徵收耗銀且十之三四。中使猝至鎖械士民號泣道路,激生他變,臺使議
以全省鈔銀,既長寶二府商税抵去一萬二千八百八十有奇,而吾邑納景府尚羸七千六百有奇。
小民猶然苦之,逃匿四方,都御史方某又議以吾邑解司禄俸取償通省抵出田糧,輸納景府,
稍寛人力,議未上,景王薨。”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二《景府潞府請田始末》:“嘉靖末年,景恭王之國德安,請武
漢荊承湖課于時潛沔之間。”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五《趙州府君行述》:“景藩之國,道出南都,輔臣下令各縣條
陳上二千金爲供帳費,屬縣望風加稅,小民負擔而走,公曰:‘安得以民爲市,以身名爲注
乎?’”
十一月二十六日,常居敬父卒。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封刑科給事中常公行狀》:“公諱自省,字希曾。先世鳳陽
人,三世祖得春徙武昌,遂隸籍武昌……公生而早慧……公以嘉靖癸未五月二十三日生,以
嘉靖辛酉十一月二十六日沒,壽儘三十九。葬青山招賢存,以居敬貴,累贈刑科給事中……
生子二:長即居敬,今工科給事中。”
《穀城山館文集》卷十九《敕封贈給事中常公墓志銘》:“常公諱自省,字希曾,其先
鳳陽人也,五世祖得春始遷武昌……後十三年冏卿舉進士,爲給事中貴顯,會以皇子生覃恩,
上曰:給事中居敬貴顯,匡益弘多,其以尺一,贈居敬父諸生自省爲給事中,母王封太孺人,
冏卿拜受制,於朝退而勒諸石。公生嘉靖癸未五月二十三日,卒嘉靖辛酉十一月二十六日,
年三十九歲。子二長即居敬,由工科給事中,拜太僕少卿,娶許氏,封孺人,次居義,夭。
孫男一士傑,聘郭太史正域女。”
《喙鳴文集》卷十七《贈徵仕郎刑科給事中常三吾墓表》:“大中丞常公開府於我淛,
屬閫宇有戒心,飭旄屬鉞而加之以共,蓋天子任臣哉!比以于宗伯、郭太史志狀來請表其大
人墓。嗟夫!隤祥迎祉,其先罔弗自明德始。贈公諱自省,字希曾,學者稱三吾先生。五世
祖得春從鳳陽徙武昌……公殞之日,中丞已見頭角矣,慰其母曰:有孫在兒,不死。廼今果

13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然。公懸弧於癸未,撤瑟於辛酉,始終嘉靖間。而中丞第甲戌,理南昌、給事刑科兩拜命,
贈公如其官。”
常居敬,字惟一,湖北武昌府江夏縣人。萬曆二年進士,歷任南昌府推官、工科給事中、
太僕寺少卿、巡撫浙江等。是年常居敬十四歲。

嘉靖四十一年 壬戌 公元 1562 年 九歲
時事:三月,申時行、王錫爵、王之垣等中進士。五月,嚴嵩罷官。十一月,韃靼犯寧夏。
倭寇猖獗,福建遍遭蹂躪。
父擢趙州知州。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張淑人墓志銘》:“余從先君於舒城三年,擢趙州守。”
《(隆慶)趙州志》卷六:“郭懋,湖廣江夏人,四十一年知州。”
與妻張氏拜天地。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張淑人墓志銘》:“余與淑人拜天地祖考,時余年九歲,淑
人七歲。”
同鄉侯應爵父侯貴卒。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六《侯奉政公墓表》:“奉政公,吾邑之信厚,不欺人也。宜人
羅氏又以勤慎佐之,其稱奉政大夫,稱宜人者,以子參議應爵貽恩也。公諱貴,字伯良,人
稱之曰‘平溪公’,自宋元時,以籍江夏……公生於成化丁未,歿嘉靖壬戌,壽七十有六。”
《江夏縣志》卷六《人物》:“侯應爵,字天賜。嘉靖戊午鄉舉,授乳源知縣,請浮糧
二百石,均徭役於英德,持訟於曲江,韶人德之。攝篆新會,創建海城。遷廉州同知,勦羅
傍首功。超遷羅定僉事,又攝徭寇飛龍虎等。遷貴州參議,以母老歸。地方利病,知無不言,
楚賦徵米食衛,軍謂之府米,力請當道,裁其半。年七十七卒。”
《(道光)廣東通志》卷二百五十二·宦蹟:“侯應爵,字天賜,江夏人,嘉靖戊午舉
人,授乳源令……遷貴州參議。以母老歸……卒年七十七。”
是年,陶望齡(1562-1609)生,“妖書案”發,陶望齡與唐文獻等一同拜見沈一貫,請求
保全正域。

嘉靖四十二年 癸亥 公元 1563 年 十歲
時事:俺答犯宣化、遼東。倭寇掠福清,俞大猷、戚繼光、劉顯等合殲之,大破倭寇,收復
興化。
父郭懋辭官歸鄉,日理農業,教子詩書。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五《趙州府君行述》:“即時棄歸。時年僅四十六耳。乃日理農
業,教不肖兄弟詩書。”
《宗伯集》卷十七《郭趙州傳》:“公始治郡九月,用前令舒城時中忌者修郄,罷官以
歸。”
是年,王一鳴生,郭正域鄉試同年,有詩相贈。

嘉靖四十三年 甲子 公元 1564 年 十一歲


時事:正月,福建倭寇漸平。閏二月,韃靼犯遼東。三月,俞大猷破潮州倭。十月,韃靼犯
陝西。十二月,韃靼犯山西。

14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嘉靖四十四年 乙丑 公元 1565 年 十二歲


時事:正月,景王朱載圳死,無子,國除。大學士徐階請將景王所占陂田數萬頃還之民,楚
人大悅。三月,嚴世蕃伏誅;歸有光、王圻、沈鯉、王象乾、曹慎、許國、丘齊雲、趙可懷、
梁子琦等中進士。四月,俺答犯肅州。九月,韃靼再犯延綏。

嘉靖四十五年 丙寅 公元 1566 年 十三歲


時事:三月,俺答犯宣府;禮部尚書高拱兼文淵閣大學士預機務。四月,俺答犯遼東;十月,
俺答犯固原;閏十月,俺答犯大同。十二月,世宗崩,年六十。裕王朱載垕繼位,廟號穆宗,
第二年爲隆慶元年。

穆宗隆慶元年 丁卯 公元 1567 年 十四歲


時事:二月,韃靼犯廣寧。三月,土蠻犯遼東。五月,俺答犯遼東;高拱因言官彈劾,遂乞
歸。九月,俺答犯大同。

隆慶二年 戊辰 公元 1568 年 十五歲


時事:正月,韃靼犯靖虜城。二月,韃靼犯柴溝堡。三月,渤海灣地震;趙志皋、王家屏、
陳于陛、金學曾、李維楨、張位、于慎行、朱賡、沈一貫等人中進士。六月,陳于陛、沈一
貫、王家屏、朱賡、張位、于慎行等人選爲庶吉士。十二月,江西請行“一條鞭法”。

隆慶三年 己巳 公元 1569 年 十六歲


時事:十二月,召高拱復入閣,爲首輔。
正域初入鄉校,稍能作胸臆語。
《合併黃離草》卷十八《四書稿自序》:“初入鄉校時,在己巳、庚午之際,海內文字
尚平正爾雅,比時,余稍能作胸臆語,里中長者輒吐舌詫爲不經。”

隆慶四年 庚午 公元 1570 年 十七歲


時事:四月,俺答犯大同、宣府。八月,湯顯祖中舉。十月,俺答漢孫把那吉請封。

隆慶五年 辛未 公元 1571 年 十八歲


時事:二月,封皇子朱翊鏐爲潞王。三月,封俺答爲順義王;耿定力、李盛春、周嘉謨、趙
用賢、錢岱、羅應鶴、馮時可、王象乾等中進士。五月,土蠻犯遼東,爲總兵官李成梁所敗。
十一月,妻張氏來歸。正域考諸生試,得廩膳生員。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張淑人墓志銘》:“隆慶辛未十一月,淑人歸於我。甫十日
而余試上第廩諸生。”

隆慶六年 壬申 公元 1572 年 十九歲

15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時事:二月,倭寇犯廣東。五月,穆宗朱載垕死。六月,太子朱翊鈞繼位,廟號神宗。張居
正居內閣首輔。九月,葬穆宗於昭陵。十二月,張居正進《帝鑒圖說》一書。本年,江夏蝗
災。

神宗萬曆元年 癸酉 公元 1573 年 二十歲


時事:九月,吏部尚書楊博致仕。十一月,張居正立考成法以整頓吏治。戚繼光擒長禿。
生一女,名“酉”。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張淑人墓志銘》:“歲癸酉,淑人生一女名‘酉’”。

萬曆二年 甲戌 公元 1574 年 二十一歲


時事:三月,李三才、邢侗、常居敬、周夢暘、周弘禴、田大年、張問達等中進士。

萬曆三年 乙亥 公元 1575 年 二十二歲


時事:正月,始命日講官分值記注起居。八月,禮部侍郎張四維爲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預機務。江夏地震有聲。
生一子,名“順”。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張淑人墓志銘》:“乙亥,舉一子名‘順’。”
進士同年友葉脩母辜氏去世。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葉母辜安人墓志銘》:“辜安人……余同年友,今雷州守克
慎之母也。生正德壬申九月十二日,歿萬曆乙亥六月十六日,壽六十有四。”
葉脩,字克慎,號永溪。江西南昌人。萬曆十一年進士,歷官漢陽府司理、鄖陽府知府、
雷州知府等。是年葉脩二十三歲。

萬曆四年 丙子 公元 1576 年 二十三歲


時事:土蠻謀犯邊,爲李成梁所敗。七月,詔免天下歷年欠賦有差。江夏地大震。
湖廣鄉試不第。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張淑人墓志銘》:“丙子,余又不第。”
趙邦柱以第三名中舉。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明奉政大夫通政使司右參議觀一趙公墓志銘》:“予與安甫
自童子時,同起庠膠,予長安甫五歲,乃安甫先予六年舉於鄉……按狀安甫姓趙氏諱邦柱……
丙子舉楚第三人。”
《分省人物考》卷七十六·湖廣府:“趙邦柱,字安甫,咸寧人……年十四補諸生,十
九舉丙子第三人,已丑,舉禮闈,授戶部主事……服闕,調南京禮部儀制司主事,在南十年,
買舟負米以供朝夕,改南禮部文選司郎中,陞南京光祿少卿,陞通政右參議……乞歸,卒……
《南遊草》《悠然齋尺牘約言》《周易註疏》等書行於世。”
沈鯉父沈杜卒。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封宗伯沈公墓志銘》:“公有子爲今大宗伯……按公諱杜字,
名卿,别號栢溪……公壽六十八,孺人七十一,四丈夫,子長鯉卽今大宗伯公。”
《復宿山房集》卷二十九《封翰林院檢討徵侍郎沈公墓表》:“公諱杜……公生於正德
己巳十月二十七日,卒萬曆丙子十一月十四日,享年六十有八。”

16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萬曆五年 丁丑 公元 1577 年 二十四歲


時事:三月,張嗣修、馮琦、魏允貞、敖文禎、王世揚、鄒元標等中進士。九月,張居正父
喪任職,眾言官劾之,多貶斥。

萬曆六年 戊寅 公元 1578 年 二十五歲


時事:二月,葛守禮卒。三月,申時行入閣,張居正葬父歸,六月還朝。十二月,用大學士
張居正議,丈量天下田畝。
十二月,高拱卒。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殿大學士贈太師高文襄公墓志銘》:“按狀,公名拱,字肅
鄉……年十七魁其鄉,辛丑成進士,改翰林院庻吉士,授編修。時分宜、蕐亭各以秘計相傾,
公無所見厚薄。穆宗爲裕王,出閣講學,居外府,公爲講官,反覆開道,王目属而心儀之……
考滿陞侍讀,戊午典順天試,㝷陞侍講學士,在府凡九年,陞太常寺卿管國子監祭酒事……
壬戌陞禮部左侍郎兼學士……癸亥改吏部左侍郎兼學士掌詹事府事……乙丑主考㑹試,所爲
程士式奇傑縦横,傳誦海内,六月陞禮部尚書兼學士……丙寅進兼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機
務……萬曆六年卒於家,祭葬止半給。又二十餘年,值建儲大典,嗣子務觀具䟽上,有旨:
髙某擔當受降北虜稱臣,功不可冺。贈太師,謚文㐮。蔭一子尚寳司司丞,三十年不白之冤,
至今雪矣。公生於正徳七年壬申,卒於萬曆六年,凡得年六十七嵗。”

萬曆七年 己卯 公元 1579 年 二十六歲


時事:二月,茅坤編成《唐宋八大家文鈔》。五月,以遼東功封李成梁爲寧遠伯。十月,土
默特等犯遼東,大破之。
三月,鄉試同年王應期母卒。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勑贈孺人楊氏墓志銘》:“楊孺人,予同年友王應期母也。
爲王公克眀元配……瞑後三十年,以應期官贈孺人。孺人生于嘉靖癸未年六月,卒于萬曆己
卯三月,年五十七。”
鄉試不第,女“酉”、子“順”夭折,置婢甘氏。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張淑人墓志銘》:“己卯,兩男女俱夭,又不第,淑人……
爲余置婢甘氏。”
紹興學博胡昉卒,正域作墓志銘。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紹興學博封某官胡公墓志銘》:“公諱昉,字啓明,别號南
陽……弱冠以《春秋》補邑弟子員,家計日落,惧無以供二親,旨甘教授生徒松蘿山中……
丁卯舉于鄕……三上春官不第,授浙江紹興府學訓……一疾而逝,盖萬曆己卯也,距生嘉靖
庚辰,六十,而孺人先公一年卒,壽五十有七。”

萬曆八年 庚辰 公元 1580 年 二十七歲


時事:三月,張懋修、顧憲成、余寅、莫揚等中進士。十一月,丈量天下田畝數。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三《莫令尹傳》:“值朝廷行丈田之令,公率里老公正爲文祭城
隍,歃血爲誓。已,揖諸公正再拜,曰:‘令長不難拜若屬,以若屬成令長美事,惟此再拜。
若屬或因緣爲奸,令長聞知,不爾貸禍于而家而身,亦惟此再拜。’眾感泣不敢負。公雖深

17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山窮谷,不憚跋涉,以故,履畝無人敢高下其手。”
是年,吳喬栢卒,其子吳龍徵,正域進士同年。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三《吳御史孝義先生傳》:“先生名喬柏,泉之靖江人,有子龍
徵,官御史,先生遂官御史。居恆,有隱德。孫直指榜行郡門,勞中丞沈直指,表其閭曰:
‘孝義先生’,沈學士謚之曰:‘孝義先生’。”
《喙鳴文集》卷十四《晉江孝義先生吳公墓志銘》:
“孝義先生者何?吳子龍徵之父也……
余從民望,私謚曰:‘孝義先生’而銘之。公諱喬柏,字子秀,別號守肅……時庚辰八月晦,
年七十三。侍御以公歿之三年成進士,讀秘書爲今官……初癸未,余得吳子于委卷中,吳子
負奇氣而視其人峈峈稟于道義,則公之教行也。”
《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萬曆十一年進士登科錄》:“第三甲二百七十一名賜同進
士出身:吳龍徵,貫福建泉州府晉江縣……父喬栢。母黃氏。”

萬曆九年 辛巳 公元 1581 年 二十八歲


時事:正月,土蠻犯錦州,李成梁大破之。是歲,全國推行“一條鞭法”。張居正進行賦役
改革推行一條鞭法于全國以均賦役,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三《莫令尹傳》:“又力主行條編法,邑人賴之。”
《合併黃離草》卷十六《送莫令尹考績序》:“公始爲政,而更賦之令下,亡何,均田
之令下。邑人之民誠小心畏法而田于吾邑者,不盡吾民也,西方僑寓者眾,伺其萬一而僥倖
於法之所不及,以詭計射于土著之民,蓋有厥田上上,厥賦下下,厥賦上上,厥田下下者,
抑賦以就田則損賦,抑田以就賦則損民。因田以定賦而輕重其間,則人得以爲奸,於田與賦
之際,而賦與田俱損矣。公慨然曰:吾以一切之法行執環中以應無窮。蓋令始布而人有言不
便者。公爲法懸之通衢曰:吾爲法而父老子弟其有不便者,以告。蓋法始行而人樂焉,朞月
而人安焉。前言不便者,爭言法善矣。”

萬曆十年 壬午 公元 1582 年 二十九歲


時事:二月,免天下積欠賦凡一百余萬兩。三月,倭寇擾浙江溫州。六月,張居正卒,張四
維繼任首輔。八月,耶穌會教士利瑪竇抵達中國澳門;皇子朱常洛生;湖廣鄉試,有“天下
有道,則庶人不議”等題。十二月,謫司禮監太監馮保,調戚繼光於廣東。
是年,湖廣壬午科鄉試,正域以十八名得中鄉試(《天子以好生爲德》、《擬輔臣應制恭
詠玄兔圖詩進呈表(萬曆九年)》兩篇爲本次考試文章)。監臨官錢岱,監試官馬文煒、
王圻。中舉者有樊玉衡、王一鳴、梅開先、田大年、張濤、黃洽中、陳汝璧、胡化等九十
人。
《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鄉試錄·萬曆十年湖廣鄉試錄》:“監臨官 巡按湖廣監
察御史錢岱(汝瞻直隸常熟縣人 辛未進士) 監試官 湖廣等處提刑按察司按察使馬文煒(仲
韜山東安丘縣人 壬戌進士) 湖廣等處提刑按察司僉事王圻(元翰直隸上海縣人 乙丑進士)
中式举人九十名:第一名 陳良心 京山縣學生增廣生 易、第二名 段藎國 均州學生 詩、第
三名 樊玉衡 黃岡縣學生 禮記、第八名 王一鳴 黃州府學生 禮記、第十二名 梅開先 武昌
府學生 易、第十二名 田大年 荊州府學生 詩、第十八名 郭正域 江夏縣學生 詩、第十九
名 張濤 黃陂縣學生 書、黃洽中 第三十名 善化縣學生 易、第四十七名 胡化 荊門州學生
詩、第五十三名 陳汝璧 沔陽縣學附學生 易。”
《合併黃離草》卷九《天子以好生爲德》:“君天下者,仁天下者也。夫天下胥人也。
自有生之倫,奮血氣心知之。往者,疇不欲若其性命,而以恬以愉哉?天既全以所覆載者付

18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之一人,號曰:天子。若曰是倫類所寄以生也,天下皆胥生而不厭,必其生爲天子者,宜如
何以爲德哉?是故,糾處之威,可以搏击,而不可以和煦。隆厲之勢,可以自愉快,而不可
使向榮;形格勢禁,慘爲名理,可以奔走四海,惶恐奉命,而不可以旁皇周浹,揚詡于萬物。
天子之德,其惟好乎!吾一念不忍之心,溢于政事,盎于海內。天下攸攸然各得其所,蓋君
好生而天下生生矣。故曰:君天下者,仁天下者也……如君徳何?故曰:君天下者,仁天下
者也。雖然,齊宣、梁惠非不孑孑然也,后之縦罪人而代犧牲者,何不以德稱焉?夫有不忍
人之心,有不忍人之政,政之不眀而言語嘔嘔者,田舍之老好仁而多悲者耳,烏覩所謂好生
之德哉?昔子羔一邑宰耳,刖人而愀然不樂,人知其意之好生也。况君天下者乎?故曰:君
天下者,仁天下者也。”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擬輔臣應制恭詠玄兔圖詩進呈表》:“伏以月魄呈精,色染乾
文之秘;瑶華獻技,圖昭聖作之符。謹依繪事以揚言,敢奉綸音而製頌。竊惟兎者,星㪚玉
衡,人稱‘卯日’。鬭韓盧之雄技,足遶名山;搗玉杵之玄霜,形藏桂窟……文皇帝瑞見龍
章,化行獸舞,無俟行人之晩。兎貢殊方,於昭顧腹之藏,玄呈秋色。曁章皇之馴養,付畫
史以標靈,於穆廣寒之象……豈敢傳之後代,流爲百代之美稱?未堪播于殊方,顯作中華之
盛事。伏願鷄鳴警夜,豹變求賢。觧成湯之網而恵徧黎冺,來西域之獒而恩沾海宇。胡竄不
生而鳯曆永,梟獍盡掃而龍徳中。臣無任瞻天仰聖激切屛營之至,謹以所撰玄兎圖詩隨表上
進以聞。”

萬曆十一年 癸未 公元 1583 年 三十歲


時事:二月,建州逆杲子阿臺復誘虜酋阿海等從靜遠、榆林入寇,總兵李成梁督兵破之二酋
就戮。閏二月,徐階卒。三月,朱國祚、李廷機、劉應秋等中進士。四月,以申時行爲首輔,
以吏部侍郎許國爲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五月,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季道統
等人選爲翰林院庶吉士。
三月,正域中進士二甲二十七名,作詩以記。
《皇明貢舉考》卷九:“癸未萬曆十一年會試 考試官 太子太保兼文淵閣大學士余有
丁 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許國……中式舉人三百五十名。”
《光緒明清兩代進士題名錄·明萬曆十一年進士提名碑錄癸未科》:“賜進士出身第二
甲六十七名:郭正域,湖廣武昌護衛官籍。江夏縣人。”
《合併黃離草》卷十《初第寫懷》:“皇都瑞色浮,雁塔對龍樓。王氣籠金屋,香風控
紫騮。白虹看自繞,明月向人投。所喜成名日,雙親未白頭。”
許國,字維楨,號穎陽,歙縣人。歷任翰林院檢討、編修、南京國子監祭酒、禮部右侍
郎、禮部左侍郎、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等。與郭正域有書信往來,見《合
併黃離草》卷十五《寄許相公》、卷二十九《答許老師》等。
四月,敖文禎使岷藩,便道歸省。正域作《敖太史老師冊封岷藩便道省覲》以送。
《合併黃離草》卷十一《敖太史老師冊封岷藩便道省覲》:“王節遥分出邵陽,螭章髙
捧拜藩王。衡山雲淨尋朱洞,楚畹香生采葯房。映日文章留禁闥,如雲桃李在門墻。南方舊
有冥靈樹,千歲春秋紀夀觴。”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禮部右侍郎贈禮部尚書敖公墓志銘》:“癸未,分校禮闈,
不佞正域辱在門墻。時太公年且八旬矣,四月,使岷藩便道歸省,遂乞假侍飬。”
《薜荔山房藏稿》卷十·《墓表》方從哲譔:“癸未分校禮闈,得士二十餘人,多天下
名士。四月使節冊封岷藩,自牢醴外,它餽一無所受。已而歸省,通議公于家時公則年已幾
八袤矣。”
五月考館,選庶吉士,入翰林院讀書,館師爲陳經邦、周子義。

19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萬曆起居注》:萬曆十一年五月,“二十七日戊申……試進士……得季道統等二十八
卷封進……准改庶吉士……送翰林院讀書、進學”。
《萬曆起居注》:萬曆十一年六月,“八日戊午,命掌詹事府事太子賓客吏部右侍郎兼
翰林院侍讀學士陳經邦、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周子義,教習庶吉士”。
(參見《弇山堂別集》卷八十三)
十月頒曆,翰林院館課作《頌曆恭紀》。
《萬曆起居注》:“十月己酉,朔,上御皇極殿。欽天監進萬曆十二年《大統曆》,給
賜百官,頒行天下。”
《合併黃離草》卷九《頌曆恭紀》:“金輪移玉琯,寶幄轉璣衡。大吕干雲起,階蓂候
月生。天廻淑氣滿,人授歲時眀。鳯鳥班圖象,夔龍曵履聲。共欽天道正,坐見泰階平。正
朔從三殿,皇風暢八瀛。”
十月十三日,郭正域母親王氏去世。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五《先母王太宜人行述》:“母以……萬曆癸未十月十三日卒,
春秋儘六十。”
《歸有園稿·文編》卷八《明故郭宜人王氏墓表》:“郭宜人者,姓王氏,其稱宜人者
何?從其夫趙州君貴也……聞王氏,江夏世家也,而其女誕而獲彩鳳之祥,其父母憐愛之而
教之書史,宜人即能解書史……宜人之歸也,逮事其姑朝夕匔匔,自上食翕以孝聞……初趙
州君故稍席世貲而以身隸博士不得問生,而宜人日爲之……種種瑣屑必躬親,而豫戒一不以
煩趙州君,令一意經生業……趙州君名成,而試吏奔走南北,之杞之舒之趙,無一日不與宜
人俱。趙州君性卞急,少不耐事,而宜人從旁曳解,雖盛氣必夷……宜人天性婉惠,若於人
無不愛,而智慮過人絕不作沾沾兒子態……喜施與而晚更嗜佛……趙州君名懋,領嘉靖已酉
鄉試,仕趙州知州,宜人生三男子:伯正位……仲即正域……季正夏……一女子適通城府奉
國將軍華峰。”
十月二十三日,大宗伯徐學謨致政,作《送徐大宗伯致政歸吳》以送。
《明神宗實錄》卷一百四十二:“萬曆十一年十一年十月二十三日辛未,吏科給事中鄒
元標疏言……禮部尚書徐學謨山陵回後,物議沸騰,猶復腼腆顏就列,無易退之節。疏下所
司士佩疏請罷斥,命以吏部左侍郎致仕,學謨疏言元標左袒梁子琦,微詞冷擊迫臣之去。乞
放歸田里,得旨,准令致仕,仍賜馳驛。”
是年,同科進士授官。陳汝璧授紹興府推官,郭正域作《送陳立父理佐紹興》詩以送;俞
士章授官浙江義烏縣知縣,郭正域作《送俞汝成宰義烏》詩以送;黃洽中授官浙江歸安縣
知縣,郭正域作《黃禮甫宰歸安》詩以送。
陳汝璧,字立父,一作立甫,湖廣承天府沔陽州人。萬曆十一年進士第三甲,賜同進士
出身。歷官紹興府推官、饒州司理、禮部主事等。
黃洽中,字禮甫,號景臺。湖廣長沙府善化縣人。萬曆十一年進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
身。歷任歸安知縣、刑部主事、太原知府、南安知府等。
俞士章,字汝成,號泰弘。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萬曆十一年進士第三甲,賜同進士
出身。歷任浙江義烏縣知縣、湖廣提學僉事、福建參政等。

萬曆十二年 甲申 公元 1584 年 三十一歲


時事:四月,籍沒張居正家。五月,少詹事沈一貫教習庶吉士。十二月,王錫爵、王家屏入
內閣預機務。
1
五月十一日,沈一貫教習庶吉士,時正域在江夏守喪。

1
沈一貫任館師時,正域在江夏守喪,故歸來不執弟子禮。《大泌山房集》 卷一百九 碑二十《禮部右侍

20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萬曆起居注》十二年五月:“十一日,命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掌院事沈一
貫,不妨院事、教習庶吉士。”
九月九日,正域母親生辰,時其母已去世一年,作《重九哭母》。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七《與胡之罘館長》:“不肖自去歲奉訊後,以爲哀毀之音不可
達於輦穀之下,遂于政府師席曁館中知己,竟莫䏻嗣音……學業荒蕪,可笑,但九日爲先慈
生辰,有九日泣母詩一首。”
《合併黃離草》卷七《重九哭母》:“九月九日,母生辰也。繐帷一空,口澤不遠,稱
觴莫逮,噍殺之音……年年九月九,彩衣稱大斗。今年九月九,棓棬空在手……羹肉不得遺,
風木哭丘首。灑淚黃花天,溟漠應知否?從此斷腸時,人間廢重九。”
十月十五日,夢人持一鏡,照而醒,作詩以紀。
《合併黃離草》卷十三《甲申十月之望,夢人持一鏡大一尺曰:此業鏡也,且照令生面
目。一照而醒》:
“我相原非人相,今身即是來身。四大偶然委蛻,六道從他轉輪。
杜宇啼殘望帝,蝴蝶飛作荘周。世事田亦變海,人生鷹化爲鳩。
世上夢亦是夢,鏡中吾亦忘吾。縱使夢生夢死,知他還有還無。
業鏡瑩瑩似水,雙眸烱烱如波。莫恠更殘夢醒,本來面目仍多。”

萬曆十三年 乙酉 公元 1585 年 三十二歲


時事:正月,海瑞復官。二月,安徽地震。三月,祈雨祭天。
二月,京師旱。作《聞京師旱》詩一首。
《明神宗實錄》:“萬曆十三年二月二十六日丁卯,京师旱……諭内阁传禮部祈雨。”
《合併黃離草》卷十《聞京師旱》:“去歲已無雪,經秋又歲凶。不聞射十日,何以慰
三農。太史愁書麥,祠官苦雩龍。頻霄望雲漢,未可說乾封。”
閏九月二十一日,十一年庶吉士擬授官。
《萬曆起居注》九月:“二十一日戊午……庶吉士授官……謹題請旨計開:銓注翰林院
編修、檢討十名:鄒德溥、葛曦、王萱、葉向高、徐應聘、楊元祥、周應賓、鄧宗齡、季道
統、方從哲。量授科道部屬官十三名:姜應麟、梅國樓、邵庶、胡時麟、史孟麟、吳龍徵、
沈權、王之棟、徐大化、楊紹程、梅鵾祚、甯中立、劉大武。’次日,得旨:‘是。吏部知
道。’”
湖廣提督學政王圻陞陝西參議,正域作詩以送。
《王侍御類稿》卷十六《明故朝列大夫陝西布政使司右參議洪洲王公暨配誥封宜人陳氏
行實》:“王姓諱圻,字元翰,洪洲公别號也……甲子始以禮經舉於鄕,連第乙丑進士,釋
褐清江令……徵爲雲南道監察御史……己卯公復典山東闈……擢僉楚臬備兵武昌……亡何
改督學政……乙酉,有分陝之命去引年甚遠即謝政不往。”
《合併黃離草》卷十六《王督學擢陝西參藩序》:
“先帝時,公爲御史……出爲僉閩臬……
己卯,以青州相與齊試,壬午,以楚臬師典楚試,試所爲程式文,膾炙於宇內士子之口……
其教士也,三年而化。”
《合併黃離草》卷七《送督學王洪洲分陜詩》:“徴車臨廣陌,江介北風凉。京華冠葢
多,君胡向朔方。况廼歳月更,睠茲桃李塲。驅馬陟岣嶁,揚舲泛沅湘。芝蘭晞朝陽,采采
吐幽芳。荆璞黯無色,頼此追琢章。奈何抱孤蹇,坎壈十二霜。一朝被簡命,秦嶺阻且長。

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郭公神道碑》:“庶吉士於館師稱門生,公以四明未親受業也,不稱門生。”同治八
年《江夏縣志》郭正域傳稱:“首輔沈一貫初爲教習師,望其執弟子禮,正域不少屈附,銜之。”此說法
有誤。

21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芃芃槱棫樸,住盻植甘棠。娟娟振象胥,會須列牙璋。桃林鬰嵯峨,墦冢磨青蒼。鼓枻臨白
馬,悠悠濟華陽。分陝領郡牧,過秦任慨慷。周道重藩宣,臥閤鎮戎疆。願言策髙足,行近
日月光。”
王圻,字元翰,號洪洲。上海嘉定人,嘉靖四十四年進士,歷官清江令、雲南道御史、
福建僉事、湖廣提督學使等。萬曆十年湖廣鄉試監試官。著有《王侍御類稿》等,刊刻《古
今考》。《合併黃離草》卷十八有《古今考序》、《洪洲類稿序》均是爲王圻所作之序。
湖廣參議邢侗赴淮南督漕米,作《送藩伯邢子愿轉餉淮南》以送。
(參見《合併黄離草》卷七《送藩伯邢子愿轉餉淮南》)
邢侗(1551-1612),字子愿,號知吾,山東臨邑縣人。“萬曆三年進士。八年由南宮
知縣選山西道禦史。九年,巡鹽河東。十一年,巡按蘇松。十二年,陞湖廣參議,至陜西行
1
太仆寺少卿,疏請致仕。” 著有《來禽館集》等,書法作品有《來禽館帖》等。

萬曆十四年 丙戌 公元 1586 年 三十三歲


時事:正月,皇三子朱常洵生。二月,封貴妃鄭氏爲皇貴妃。三月,唐文獻、楊道賓、全天
敘等進士及第。九月,輔臣王家屏丁憂解任。
八月,禁中重臺瑞蓮盛開,上命作《瑞蓮賦》。
《合併黃離草》卷四《瑞蓮賦》:“若夫紫宮瑞孕,瓊沼花開,蘋風初振,澤露初來,
美水芝之異質,披五沃之塵埃。既紛披而挺瑞,廼疊蕊而重臺……于時,天顔有喜,汎此金
波聖母來臨,慈顔有酡,六宮笑覩,牽裾停羅,乃使柏梁擬賦。慶雲倣歌,淸平命調,女史
彩和,乃歌曰:凉風八月灝氣寒,妖桃既㓕濃李殘。禁池蓮葉何田田,瓊華重結倍可憐。珊
瑚排根翡翠紈,眼見結子臨淸瀾。”
九月二十六日,授翰林编修。
《萬曆起居注》:九月二十六日丁巳,“大學士申時行等題:‘看得起復庶吉士郭正域,
文學優長,堪任翰林院官。合無敕下吏部,將郭正域照依甲第,除授本院官職。’得旨:‘是。
吏部知道。’”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張淑人墓志銘》:“丙戌,余授翰林编修,淑人从余京邸,
置妾刘氏、张氏。”
十二月,賜百官春餅,正域作詩以紀。
《萬曆起居注》十二月:“二十八日戊子,上御皇極殿。順天府官進萬曆十五年春,百
官致詞稱賀。賜百官午門外吃春餅。”
《合併黃離草》卷十一《立春日詔賜百官春餅恭紀》:“曉日彤庭樂四懸,歡呼拜舞繞
瓊筵。餅傳玉案春綿薄,蔬切金盤錦帶鮮。中使當門迎綵仗,大官負鼎煮靑煙。遥傳先帝龍
飛,日曠蕩皇恩五十年。”嘉靖是年亦賜餅。按:“皇恩浩蕩五十年”,即嘉靖十五年亦賜
春餅,距今約有五十年。
十二月二十九日,館師周子義卒。作《館師周尚書輓詩》詩一首、《祭周宗伯文(代作)》、
《祭周宗伯》文兩篇以祭。
《李文節集》卷二十二《文恪儆庵周公墓志铭》:
“公之殁盖萬曆丙戌十二月二十九日。”
《合併黃離草》卷十一《館師周尚書輓詩》:“青宫紫禁總浮沉,冉冉流年華髪侵。曾
領諸儒通白虎,還將三䇿典靑衿。龍蛇不値逍遥日,猿鶴寜知岀處心。忽有玉棺天上下,蘭
臺琪樹已蕭森。
玄冬栗烈颯飄蕭,鳴珮猶聞侍早朝。未有玉魚侵曉夢,忽乗箕尾上星杓。公卿庭議推三
錫,秬鬯皇恩下九霄。賁以嘉名還進爵,幽魂何處可能招。”

1
明何出光等《蘭臺法鑒錄》卷一九《萬曆朝》。

22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周子義,字以方,號儆庵。常州無錫人。嘉靖乙丑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歷
官國子監祭酒、禮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等。纂修《大明會典》、教習庶吉士。贈官禮部尚
書,謚文恪。著有《國朝故實》等。
冬,正域同友人相聚工部員外郎周夢暘宅中,作詩以紀。
《合併黃離草》卷十一《冬夜集周啟明宅》:“良夜迢迢笑語譁,寒星晳晳斗杓斜。金
波下地凉如水,銀燭當筵亂吐花。四座酣歌傳白雪,一瓢對客煮黄芽。田來官閣梅花樹,還
傍僊郞粉署家。”
周夢暘,字啟明,號明宇。湖廣襄陽府南漳縣人。萬曆二年進士。歷任漢中府推官、工
部郎中、河南提學副使、山東參政等。著有《常談考誤》、《水部備考》等。正域同周夢暘
多有往來,書信、贈答等見於《合併黃離草》中。
江夏縣令莫揚,秩滿,入覲。正域作《送莫令尹入計》、《送莫令尹入覲序》以贈。
《合併黃離草》卷十六《送莫令尹入覲序》:“莫公之尹吾邑也,三年爲歲。癸未以歳
事覲于天子,又三年爲歲,丙戌又以歲事見于天子……今以六歲計也,公報政于朝而天子一
旦下璽書,必求所謂不者,則公首召矣。”
莫揚,字子充,江西吉安人。萬曆八年進士。授江夏知縣,秩滿,授刑部主事,卒於官。
死後,正域爲其作《莫令尹傳》、《祭故邑令刑部莫公文》。

萬曆十五年 丁亥 公元 1587 年 三十四歲


時事:三月,封三娘子爲忠順夫人。四月,京師旱,大疫。六月,京師大雨,官民房屋傾倒。
七月,河決開封。
元日,在殿中當值,作詩以紀。
《合併黃離草》卷十一《元日侍直殿中》:“五夜鍾聲徹未央,九天曙色遠蒼凉。彤墀
陛楯三千仗,黼座星辰十二章。牙簴紛紜金鳯下,御煙縹緲翠雲長。青陽左箇朝羣后,一日
春風滿八荒。”
《明神宗實錄》卷一百八十二:“萬曆十五年正月一日庚寅,朔,寅时得风从东北艮方
来,四方晴明。”
進士同年季亦卿冊韓藩,作詩以贈。
《合併黃離草》卷十一《季亦卿太史使韓》:“鳴鑾摇珮響玲瓏,玉册金函下紫宮。身
着錦袍歸苑洛,手持彤管上崆峒。馳驅駟馬三千里,指顧關河百二中。欲采秦風還奏賦,只
今邊境已和戌。
《碧山學士集》卷五《東山先生季公墓志銘》:“今年夏,檢討君被命當册韓藩,先生
又遺書戒曰:而得乘遽嫮里門,甚善。以歲之非時,西人仳離失業,慎母以一介行李,重貽
館人憂。余聞而嘆曰:安得長者之言若此!于是檢討君杖馬箠而西,過大梁,距家三百里,
聞公病革,重趼而驅至其家,蓋侍疾五日而公没。檢討君且泣且狀,授使者來乞銘……云。
公生嘉靖戊子四月十九日,卒萬曆丁亥五月十八日。”
四月十七日,余寅陞陝西提學使,正域作詩以送。
《明神宗實錄》卷一百八十五:“萬曆十五年四月十七日丙子,陞禮部郎中余寅爲陝西
提學副使”。
《合併黃離草》卷十一《余君房督學關中》:“自是西京作賦人,詔排英蕩表人倫。遥
沾化雨行分陜,共挹文風已過秦。二華煙嵐搖彩筆,五陵豪傑迓朱輪。須知吾道還豐鎬,隰
有苓兮山有榛。
又 香風柳肆綰青絲,路指秦川匹馬遲。百二關門占異氣,三千弟子誦新詩。花明日麗
玄都觀,雨霽雲晴皇子陂。我憶美人何處是,汝墳漢廣好相思。”

23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余寅,字君房,浙江鄞縣人。萬曆八年進士。歷任禮部郎中、陝西提學副使、太常寺少
卿等。著有《農丈人集》。
六月,進士同年陳舜仁任江西泰和縣知縣,作《陳淳甫宰太和》以贈。
《合併黃離草》卷八《陳淳甫宰太和》:“六月雨初晴,河水添三尺。征帆一片下,金
陵留君不?住且今夕。蟬聲兩岸報新秋,懸在雲亭江水頭。君去夜來看赤舄,䨇䨇飛入鳯凰
樓。”
《萬曆十一年癸未科會試錄》:“陳舜仁……癸未,初授浙江江山縣知縣。丁憂。丁亥,
復除江西泰和縣。”
陳舜仁,字淳甫。萬曆十一年進士。初授浙江江山縣知縣,歷官江西泰和縣知縣。
六月,同籍張濤任富順令,正域作詩以贈。
《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萬曆十四年丙戌科進士履歷便覽》:“張濤,振海……湖
廣黃州府黃陂縣人……三甲二百三十三名。工部政。丁亥六月,授四川富順縣知縣。辛卯,
充本省鄉試考官。”
《合併黃離草》卷十一《張不波宰富順》:“桐葉槐花滿路岐,家山路遶莫棲遲。却看
鳥道鳴鑣過,正是猿聲徹夜時。種芋春回巴子國,乗槎人到月支池。知君戀闕心偏切,望望
雙鳬有所思。”
張濤,字原裕,一字不波,號振海,湖廣黃陂縣人。萬曆十四年進士,授富順縣令。歷
官工科給事中、戶部郎中、大理寺丞、遼東巡撫等。《合併黃離草》卷十七《黃陂張封君九
十序》:“余未識封公而與仲君不波同籍。不波,宰富順。人稱其冰蘖,余因是知封公之介。”
是爲張濤父親所作壽序。《合併黃離草》卷十八《張不波大尹校士錄》:“張不波令金川,
而金川之士執經而負筴者,雲翔而星,聚於是不波錄其雋以眎人……不波之言曰:‘金川之
士忘濤之爲濤,而知濤之爲令尹。’夫不波之爲尹,期月而政成,又期而敎行輿人誦之,譽
髦興焉。語曰:‘道德不厚者,不可以成文章。’今文章成矣,予且得以西望大峨之巔瀘水
之濱而考政矣。”由文可知,應作於張濤任富順縣令期間。
十月,工科給事中常居敬出理河道,正域作詩以送。
《河南通志》卷十四:“萬曆十五年……冬十月,命工科給事中常居敬相度黃河議修治
之策。”
《合併黃離草》卷十五《常都諌惟一出理河道》:“一道黃河天際流,奔騰風雨漲龍湫。
憑君白璧酬河伯,爲慰宣房弟子愁。
青瑣風流下露臺,玄夷使者授書來。山根不動澄波静,猶有支析鎻未開。
畫皷鼕鼕津吏迎,河堤一築海波淸。君王爲鑄黃金印,好放龍蛇地底行。
萬里長江瀉舳艫,神州百萬轉軍儲。君恩不淺澄淸日。爲問黃熊事有無。”
《江夏縣志》卷六《人物》:“常居敬,字惟一,萬曆甲戌進士,授南昌推官,訊獄詳
慎,遷戶科給事,尋掌工科,以督理漕河功遷太僕卿,巡撫浙江。時倭寇批猖,募兵三千人,
討之。以千人助攻寧夏,糗糧自辦,上嘉其忠,祀鄉賢。”
十一月十二日,耿定向陞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正域作詩以送。
《合併黃離草》卷十一《送司寇耿楚侗先生掌憲留都》:“司㓂當年自魯儒,詔將獨坐
典留都。三章此日還誰共,六籍于今也不孤。道上風塵曾避馬,府中列栢又啼烏。門前多少
傳經客,爲問東家更有無。
又 金陵宫殿自天開,御史中丞運斗魁。卿月高懸鳷鵲觀,法星摇拽鳳凰臺。驚看袖草
朝廷肅,未許肩墻弟子猜。共道龍門高萬仞,門前還有孔融來。”
《明神宗實錄》卷一百九十二:“萬曆十五年十一月十二日丁酉,陞刑部左侍郎耿定向
爲南京右都御史。”
耿定向(1524-1596),字在倫,號天臺,又號楚侗。湖廣黃州府麻城縣人。嘉靖丙辰

24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進士。歷官雲南道御史、南畿督學、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戶部尚書等。
十一月十九日,正域父郭懋年七十,友人作壽序以賀。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五《趙州府君行述》:“府君生於正德戊寅十一月十九日。”
李廷機《李文節集·壽龍川郭公七十序》:“晉江李子某與江夏郭美命同舉進士,又同
官翰林,朝夕以道義行業相劘切也,乃美命之尊君龍川先生者,年七十矣,而懸弧於十一月
之十有九日。先是,美命圖所爲壽者,則曰:以吾親所好,儻得名碩才豪矢音摛詞,歌風颺
雅,而以爲壽,其可乎……於是美命蹶然曰:誠然哉!是家大人之志也。域不敏,敢不拜嘉!
遂函李子之言,而守其使,歸以爲先生壽。”
袁宗道《白蘇齋類集》卷九《壽封公龍川郭公七袤序》:“不佞曩讀吳明卿先生所爲《郭
太史兄弟連璧序》,而知太史有翁龍川公。云已聞里中一二薦紳稱龍川翁幾七十矣……不佞
用中秘後進習次公太史明龍。每篝燈劇談,太史娓娓及翁事也,曰:‘予大人以經術發家,
諭杞,杞士洗然速肖……太史于是起謝曰:‘子稱引良辯,令我大人聞之,將輾然稱善,爲
子進一觴乎?’居無何,都諫常君心吾來言:
‘郭君月之某日,實維七袠,徵子一言也以壽。’”
作《擬仁壽寺碑記》一文。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二《擬仁壽寺碑記》:“皇帝即位之十有五年,頒勑城南仁壽寺。
寺成于萬曆二年,實惟我聖母懿安康靜皇太后爲聖躬祝釐,爲海內外蒼生祈福,出金幣若干,
命司理監太監張誠、尚膳監太監周貴、御用太監劉彥度地斟工考物,聚材……上賜名曰‘仁
壽’,以志太后功德。”
河間城南橋成,代作《河間府城南橋記》。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二《河間府城南橋記》 :“肇于萬曆十四年三月,落成于十月,
其明年,河水漲,沒小橋三。於是,即故橋增飭之五孔者,增爲二孔三孔者,爲五孔,又修
堤三百一十丈。於是錢某告成于不佞,使爲之記。

萬曆十六年 戊子 公元 1588 年 三十五歲


時事:三月,山西、陝西、河南、南京、浙江大飢疫,人死無數。六月,蘇松等府大旱、太
湖水涸。
三月十九日,曹慎卒,正域作墓志銘。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曹觀察墓志銘》:“公之守武昌也。武昌人悅而安焉。歲滿,
道路言公且留楚,亾何,命下督楚學政……公諱慎,字思永,出自平陽解州……公年十三補
邑弟子員,有聲先正唐公順之亟稱之。甲子,提學御史,楚人耿定向至首錄,公是年舉應天
鄉試。乙丑,成進士,授官侯官縣令……比三年,擢工部都水主事,榷清江、榷荊南……今
上登極,恩授階承德郎……明年,出守武昌……秩滿,進階中憲大夫,尋擢本省提學副使,
校士號爲得人。未二年,有旨歸田。當事者,特與留勘意有待也。歸儘六年而公竟不起矣……
公以嘉靖庚寅六月二十五日生,以萬曆戊子三月十九日沒,壽儘五十有九。”
九月十四日,明神宗朱翊鈞駕幸渾河,召輔臣問黃河水勢。申時行、許國、王錫爵、李言
等賦詩以紀。正域作《聖駕幸渾河召輔臣問黃河水勢,勑河臣堤防恭紀》詩一首。
(參見《合併黃離草》卷八《聖駕幸渾河召輔臣問黃河水勢,勑河臣堤防恭紀》)
《明神宗實錄》:“萬曆十六年九月十四日甲子,駕幸石景山,欲觀渾河,趨召輔臣時
行等三人。”
1
吳瑞穀赴應天府任訓導 ,作詩以送。
郭正域《合併黃離草》卷九《送吳瑞穀之應天訓》:“羡汝真龍甲,憐予起免冒。氣寒

1
據胡益民、王鹏著《明清徽州历史人物碑传研究》推斷,吳子玉的生卒年,應該在 1520-1589,七十歲死
於應天府訓導任上。六十九歲以拔貢資格應授天府訓導。本詩即是爲此詩所寫。

25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雷氏劒,書滿恵施車。海棗言非誑,江籬服已奢。玄珠窺象罔,鮫淚織龍紗。賣賦金爲賤,
探奇酒不賒。門前人問草,夢裏筆生花。鼎足當黃耳,琴心少伯牙。何處餐堯韭,誰人采舜
華。未收燕市馬,且聴白門鴉。獻玉原無頼,傳經更可誇。天風吹觱栗,寒露慘薕葭。閑題
河畔柳,闘雨前茶。葱鬱先皇地,蕭條愽士家。文章能頌橘,晤語且漚麻。五鹿才非敵,
三魚報不差。”
吳子玉,字瑞穀,休寧人。著有《瑞榖詩文集》《大鄣山人稿》等。晚年應萬歴間貢授
應天訓導,薦入史館。除本詩外,郭正域還爲吳瑞穀的詩集作序,即《吳瑞穀詩序》。
十二月,給事中李沂劾東廠太監張鯨。神宗怒,廷杖削籍。正域作詩以送。
《嘉魚縣志》卷三十二《人物》:“李沂,字景魯,號太清……萬曆十四年成進士,授
庶吉士……十六年冬晉吏科給事中。是時,東廠太監張鯨擅權舞法,橫肆無憚,陷害大臣,
御史何出光、馬象乾相繼劾鯨,皆不果。沂受吏科給事中剛一月,即上疏劾鯨,指責皇帝受
鯨賄賂而不治張鯨之罪。‘虧損聖德’。萬曆皇帝見疏大怒,斥李沂‘謗污君父’,立命將
李沂下獄究問,廷杖六十,削籍歸里。”
《合併黃離草》卷十一《送李景魯上疏廷杖歸還》:“長風黯淡晝爲暝,凄切驚鴻不可
聼。隻擬天門驅虎豹,那知白日下雷霆。封章不盡孤臣淚,未死全慿九廟靈。此去主恩寛似
海,天涯一路草青青。”
十二月二十六日,正域父郭懋去世。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五《趙州府君行述》:“府君……卒於萬曆戊子十二月二十六日,
1
凡得壽七十一。”
《宗伯集》卷十六《郭趙州傳》:“郭之先盖六安人……無何補博士弟子……己酉,舉
於鄉,再上春官不第,乃謁選待河南杞縣學博……已遷四川威遠令,以母憂去官,服闋,補
廬之舒城……會有趙州之擢……端坐以瞑,得年七十有一。”
尹應元補大名府知府,正域作詩以送。
《合併黃離草》卷十一《送尹乾泰之大名》:“十年竹馬舊兒童,長大来迎瓠子宫。黎
水重淸摇漢節,旄丘無恙屬王風。當時戀闕曾飛舄,此日專城有畫熊。縣邑爭看新太守,甘
棠勿剪在清豐(舊淸豐尹)。”
(咸豐)《大名府志》卷十:“尹應元,進士,十六年任。”
尹應元,字乾泰,號春寰。湖廣漢陽府漢川縣人。萬曆二年進士。歷任清豐縣知縣、鳳
陽府知府、大名府知府、刑部主事、右僉都御史等。正域同尹應元同爲府學諸生,因有“十
年竹馬舊兒童”之句,“甘棠勿剪在清豐”是言尹應元曾任清豐縣知縣。
黃鵠山重建仙棗亭,正域作《仙棗亭記》、《仙棗行》以記。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二《黄鵠山仙棗亭記》:“亭廢且百余年,萬曆戊子,土人復以
請於諸司卽故址石亭前重建一亭……是爲記。”
《合併黃離草》卷八《仙棗行》:“仙棗亭在黃鵠山巔。相傳山上多棗不實,一日結實
大如瓜。太守令小吏往視。小吏遂啖之仙去,遂亭焉。有元人碑記。
仙棗千年不肯實,一朝結果大如瓜。何來小吏偷啖之,須臾白日非紫霞……安得累累撲
滿地,飽食江城千萬家。”
是年,戊子科鄉試,郭正域爲江西鄉試作《擬輔臣省心齋養心齋樂志齋思政軒進表》、代
作《江西鄉試錄序》,爲山東鄉試作《廉吏》、《理財》、《建極》、《御倭》諸文。
《合併黃離草》卷十八《江西鄉試錄序》:“萬曆十六年秋,復當比士于鄉某省,巡按
御史某疏請如乙酉故事簡廷臣典試事。於是,上命臣某往。”
同年楊元祥父卒,正域作墓志銘。

1
《合并黄离草》卷二十四《張淑人墓志銘》中稱,“己丑(1589)冬,先君又見背。余与淑人又奔丧。”
此篇爲其妻子張氏所作墓志銘,時間相差過久,應是記憶之誤。

26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錦衣衛右都督楊公墓志銘》:
“公爲兵部尚書楊襄毅公季子……
以襄毅公治河川功,官錦衣衛正千户,隸衣右所管事。甲子,舉順天武舉鄉試第一。乙丑,
授武德將軍,以督理玉芝宮勞晉署指揮僉事。戊辰,舉武舉會試第一。故事第一人得晉二秩,
公辭前秩,授署指揮同知。亡何,晉南鎭撫司僉書管事。己巳,扈駕大閲,賜獅衣。庚午,
晉僉書侍衞東宮,賜飛魚麒麟衣及繡春刀鑾帶。壬申,上卽位晉署指揮使。甲戌,晉提督街
道。以襄毅公疾,請告。歸頃復詔提督街道……壬午,□皇子誕生覃恩授懷遠將軍……甲申
復提督巡捕,冬序績晋都指揮使……丁亥……晋都督同知,戊子某月日疾卒……子四長元祥
翰林檢討。”
羅應鶴父卒,正域作墓志銘。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封侍御東泉羅公行狀》:“萬曆戊子八月,封御史東泉羅公
卒於鄉,子中丞公聞訃……屬余不佞爲狀將乞言焉。往中丞筮仕一再爲楚令,公爲手書懸署
中……攬衣把鏡而逝。時八月十八日……公諱灌,字克澤,人稱東泉先生……有子七:長應
鳳,次應鶴,中丞。”
羅應鶴,徽州府歙縣人,隆慶五年進士。初授官黃岡縣知縣,後任景陵縣知縣,均隸屬
湖廣府。

萬曆十七年 己丑 公元 1589 年 三十六歲


時事:三月,焦竑、陶望齡、董其昌等進士及第。四月,南京、浙江、江西、湖廣皆大旱。
九月,土蠻犯遼東。十月,黃河決口工成。
三月會試,作《訓儲 己丑會程》一文。
(參見《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一《訓儲 己丑會程》)
六月八日,同年程孟德父卒,郭正域作墓志銘。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五《貞靖程先生行狀》:“萬曆己丑六月之八日雲夢程先生卒于
鄕……初,徳良舉進士爲重慶理,先生徃貽之書,曰:‘而家薄田數頃可不饑不寒,而勿爲
家計。凡吏之百,行廉居其一,可不勉乎?’……先公卒生子三……又次徳良,癸未進士,
今任河南府推官。”
程德良,字凝之,湖廣雲夢縣人。萬曆十一年進士,歷官重慶推官、河南推官等。《合
併黃離草》卷十八《程不波草序》中言及二人關係,“予(郭正域)與凝之同舉進士,在京
師比鄰居,朝暮相過,語甚愜。”
潞王之國衛輝,請景王所遺莊田。
《明史》卷一百二十·列傳八:
“潞簡王翊鏐,穆宗第四子……萬曆十七年,之藩衛輝……
景藩除,潞得景故籍田,多至四萬頃,部臣無以難。”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二《江夏縣田賦志》:“萬暦十七年,潞府復請景府額田。邑中
父老聞之色變,㑹韓公、孫公至乃集邑中縉紳父老議曰:‘夫邑田不滿萬,而潞邸請去四千,
則無邑矣。彼有此土,則有此民。而吾邑無民矣,無邑無民則無官矣。’遂與院司諸公議合
力以請於上官曰:‘上所爲親親意食租衣稅耳。請潞府勿得以中官收租稅,縣官代爲之徴收。’
便會議,不果。乃復□故牒躬詣九湖水涯祗得田五百九十餘頃地四百二十餘頃塘五十頃有奇
山二十二頃有奇共租銀一千五百七十三兩曰:‘潞府所有止此耳。彼所請盡湖田而連年渰没
蕩盡安得彼盡請之而令吾民盡畀之也。且江夏羸邑難爲加稅。吾邑旣供潞邸賦則他賦應少减
以輸民力,請以吾邑禄銀七百有奇取給興國諸處,邑中惟臨湖田地册藉係景府所請者加派輸
納潞府止得銀八百兩。一時畎畝閭阎翕然。”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二《景府潞府請田始末》:“萬曆十六年,潞王之國衛輝,請景
王所遺莊田柴洲、江夏、武昌、嘉魚、咸寧諸縣。於是,小民驚惶,其長老經往事者,蹙額

27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相告,闔邑士民走詣官司控訴。”
夏默卒,正域作墓志銘。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處士夏君墓志銘》:“君諱默,字尚先……生於嘉靖癸未月
日,卒于萬曆乙丑。”
同鄉周文卿請正域爲母作墓志銘。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周孺人墓志銘》:“周孺人以隆慶壬申正月卒,以萬曆癸酉
十一月葬。適其子文卿初成進士,拜韓城令。聞訃而戴星踴躍來也……後十有六年而子某以
主計之臣督餉遼陽則走一介以狀來使不侫志之幽。按狀孺人陳氏,黃陂處士陳萬□長女。”

萬曆十八年 庚寅 公元 1590 年 三十七歲


時事:正月,首輔申時行請早定大計。二月,神宗罷日講。十一月,王世貞卒。
1
春 ,拜訪吳國倫,作《東方山懷吳明卿先生》詩一首。
《合併黃離草》卷七《東方山懷吳明卿先生》:“策馬東方山,泥深路猶進。東風織雨
絲,半嶺横雲陣。欲見所懐人,躊躇搔短鬂。咲殺王子猷,如何興易盡。”
《甔甀洞续稿》詩部卷十《北園飲美命同賦》:“薜荔門停太史車,春深蕪徑喜新除。
撫松陶令驚相迂,看竹王猷興不如。雨裛群花驕水石,雲披萬樹爽禽魚。酒酣携手狂歌發,
似有遺音徹太虚。”
呼良朋卒,正域作墓志銘。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都督僉事益齋呼公墓志銘》:“隆萬之際,閩人呼將軍以家
世武功爵累,立戰功,佩將軍印,官至大都督,此其墓也。將軍諱良朋,字如蘭,和州人,
以開國公授保定衛千戶……庚寅三月朔,果卒,距生嘉靖丙申六月朔,年五十。”
進士同年夏之臣父卒,正域作墓表。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六《敕封文林郎夏公暨于大孺人墓表》:“日夜課御史君學,比
御史君壬午舉於鄉,明年成進士,公喜可知也……公卒於萬曆十八年二月二十三日,距生嘉
靖戊子八月初二,壽六十有二……子五人之臣、之彥……之臣,今官御史。”
夏之臣,鳳陽府亳州人。萬曆十一年進士。歷官河間知縣、浙江監察道御史、巡按湖廣
等。

萬曆十九年 辛卯 公元 1591 年 三十八歲


時事:九月,首輔申時行、次輔許國相繼致仕。十一月,遼東總兵官李成梁以欺罔罷任。
二月,湖廣提學顏鯨卒,正域作傳以紀。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三《湖廣提學顏先生傳》:“公諱鯨,字應雷。母唐,未字,時
名夢真人婆娑自月中下於懷,彌月夢如之,俄而,公生。公穎悟絕人……嘉靖已酉舉於鄉……
丙辰舉進士,丁巳授行人,辛酉授山東道御史巡青……癸亥按河南……辛卯,陞南京禮部文
選司郎中、湖廣提學副使……萬曆五年丁丑正月,集同志講學於東湖書院,著《慈湖定性規》
一卷……十七年已丑,著《易學林》……先生生於正德九年正月己亥,卒於萬曆辛卯二月丙
申,得年七十有五。”
《兩浙名賢錄》卷二十《湖廣提學副使顏應雷鯨》:“顏鯨,字應雷,慈谿人。生而穎

1
按《北園飲美命同賦》詩云:“看竹王猷興不如”應是對正域詩“咲殺王子猷,如何興易盡”的回應。
“薜荔門停太史車”,說明此時郭正域現在的職位應是翰林院編修,因而,本詩作于 1586 年之後。此前正
域一直在京供職,直到其父去世才得以回到湖廣。因此,正域得以在湖廣拜見吳明卿的時間應是其第二次
丁憂之時,所以本詩作于 1590 年。

28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悟絕人……嘉靖已酉舉於鄉……丙辰始第進士,授行人,拜山西道監察御史……出按河
南……改南京文選司郎中、湖廣提學副使……十七年丁丑,著《易學義林》,書成……越二
年,卒,年七十有五。”
是年,辛卯科鄉試,正域代作《福建程錄序》。
《合併黃離草》卷十八《福建程錄序》:“萬曆辛卯復當論秀之年,上用京朝官往視事。”
十一月六日,大宗伯徐學謨年七十,作《大宗伯徐公七十序》以賀。
《合併黃離草》卷十七《大宗伯徐公七十序》:“先生榮顔玄髮,無事几杖,肯出而賡
明良之歌以萬年,對揚休命,名在春秋而無極,長于上古而不老可也。小子正域爲楚諸生受
經于先生,敢説詩以進,望南斗而效無疆之祝。”
正域買舟北上,臘月二十六日啟行。舟行兩日(二十八日),舟中失火,逃難時,正域鬚
眉盡失,儘得身免。作詩以纪。
(參見《合并黄离草》卷七《辛卯臘月廿八日紀異》)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七《與崔振峰》:“不佞弟受老公祖徳,意濟以官舫,并損珍餉,
逮及妻孥,俱沭寵光,已于廿六日發舟矣。竊不自意,諐深戾重,逄天殫怒,祝融爲政,庖
人失警,烈焰之中,死者三人。夜半徙跣逃難,五尺男女,盡爲爛額,不佞弟鬚眉盡矣。不
佞弟之有今日,實惟宿世愆尤,上負洪疵,下累榜人,顧罪有所歸,非榜人之咎也。死罪罪
無所逃遁,敢爲諸榜人請,惟門下赦之。所焚舟,探其原估,云直百金,今已償原數,付丁
元父處致之馹傳公轉達䑓下。願從吏叱入,付主者施行。其灰燼之餘,則已檢付陽邏巡司矣。
不佞弟踈虞罪過,肉袒無從。仰企鍳宥,感徳無量。”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七《與徐太室宗伯》:“初意買舟北上取道吳會……不意中路道
梗,杖舟楫僅二日,又買鞍韉矣。”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八《與李邃麓老師》:“二親見背,家計中落,壬辰北上,祝融
爲虐。”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九《與周明宇觀察》:“弟從服除來,備受惡報,買舟江滸,祝
融爲睢,儘以身免。”
是歲,撰《江夏縣志》。
《合併黃離草》卷十八《江夏縣志自序》:“吾邑故未有志……歲辛卯,不佞守先人丘
壠,服且除,顏侯亦滿秩,以問不佞……凡三月告成事。”

萬曆二十年 壬辰 公元 1592 年 三十九歲


時事:正月,禮科給事中李獻可攜六科諸臣請立儲。二月,寧夏致仕副總兵哱拜殺巡撫黨馨、
副使石繼芳,據城反,與韃靼勾結。三月,總督軍務兵部尚書魏學曾討寧夏,王家屏致仕。
四月,御史梅國楨薦李如松有將才,乃命李成梁子李如松爲提督陝西軍務討哱拜。五月,豐
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七月,魏學曾被劾“師久無功”,罷職,以葉夢熊代之,逮魏學曾下
獄。九月,寧夏平。十月,遣李如松援朝。
四月,同年梅國楨任監軍,赴寧夏平叛,正域作《送梅侍御監軍朔方二首》以贈。
《明史紀事本末》卷六十三:“命李如松總寧夏兵,浙江道御史梅國楨監軍。”
四月,周弘禴謫澄海典史,正域作詩以送。
《萬曆疏鈔》卷十六·起廢類:“周弘禴,湖廣人。尚寶司少卿,二十四年四月,降廣
東澄海縣典史添註。”
《合併黃離草》卷十二《送周元孚謫澄海》:“一日黃風滿路塵,黑雲隊隊擁征輪。不
聞塞上誅梟虜,先見中朝逐虎臣。海外蠻煙迷紫燕,漠南胡騎嘯靑燐。鱷魚莫遣潮陽近,到
處風雷吼殺人。”

29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周弘禴,字元孚,湖廣麻城人。萬曆二年進士,歷官戶部主事、無爲州同知、兵部主事、
尚寶司少卿、澄海典史等。《明史》有傳。此外,《合併黃離草》中有《與周元孚》書信一
封,集首《敘黃離草》一文爲周弘禴所作。
七月九日,撰六曹章奏。
《明神宗實錄》卷二百五十:“萬曆二十年七月九日丙寅,命翰林院編修郭正域編纂六
曹章奏。”
七月十六日,劉黃裳拜君咨祭酒,赴遼左禦倭。作《送劉玄子拜軍諮祭酒之遼左禦倭》詩
一首。
《萬曆三大征考·倭上》:“壬辰四月……七月十六日……侍郎宋應昌經略,員外郎劉
黃裳、主事袁黃贊畫。”
《皇明通紀輯要》卷三十六:“七月十六日……以侍郎宋應星爲經略,員外郎劉黃裳、
主事袁黃爲贊畫。”
《合併黃離草》卷八《送劉玄子拜軍諮祭酒之遼左禦倭》:“攙搶一日飛海天,島夷十
萬入朝鮮。朝鮮國王抱頭走,南北海上燒狼煙。我皇赫怒傳軍檄,詔選兵戈下瀬船……劉郎
少年雅好武,拂箭南山能射虎。胸藏遁甲神人書,名掛文昌天策府……倭奴死盡一不留。陣
前披髮如眞武,當日功臣也姓劉。”
刘黄裳,字玄子,河南光州人,繪之子也。劉黃裳有才名,“七歲操觚摹逸少書,十歲
1
寓長安賦、京都諸篇,奕奕動人……王元美紀于鱗後三十子其一也。” 萬曆十四年進士,
授刑部主事,遷兵部員外郎、兵部郎中、邊道副使等。正域同劉黃裳多有交往,《合併黃離
草》中有詩《春夜同劉玄子吳孝甫集朱宅》、《七夕劉玄子諸君過小齋分得寒字》、《送劉
玄子歸汝南五首》等,文《劉玄子時秇序》一篇、《與劉玄子》書信一封。
八月,安希范赴南京任職,正域作詩以送。
《安我素先生年譜》:“二十年壬辰……上請改南曹迎養疏略……七月奉旨改授南京吏
部驗封司主事,八月辭闕,十月抵任。”
(參見《合併黃離草》卷十《送安小范之南部》)
安希范,字小范,號我素。直隸常州府無錫縣人。萬曆十四年進士。歷任行人、南京吏
部主事。以言事削籍。歸家後,與顧憲成、高攀龍等人講學東林。
十一月十二日,獻寧夏叛亂俘虜,正域作詩以紀。
《萬曆起居註》:二十年十一月,“十二日戊辰,上御皇極門,百官行常朝禮。鴻臚寺
官爲寧夏擒逆宣捷……刑部官引俘見。致詞畢,承旨百官行慶賀禮。”
《合併黃離草》卷十二《寧賊獻俘聖駕御午門受賀恭紀》四首:“華蓋團團上鳯樓,繡
裳滚滚繞螭頭。黃麾髙掲妖氛淨,紫極欣看喜氣浮。好似夏庭縛貳負,更如軒帝斬蚩尤。君
王赫怒安天下,塞北風煙一劔收。
闕下臚傳鎻賊奴,歡呼兩觀有天誅。赭衣千里傳玄塞,黃鉞一行下紫都。虎騎紛紛排月
羽,天狼個個落星弧。侍臣欲獻平西頌,帝力難名奏草無。
萬方送喜大眀宮,文武羣僚拜舞同。金虎刑臣親奏牘,銅龍册府好論功。閤門白刅嚴霜
冷,樓上朱衣照日紅。推轂請纓俱玅美,由來社稷豈和戎。
一自霛州告變初,主憂西北未全紓。松山套虜憑塵戰,河朔圍城受簡書。此日一軍俱縳
面,試看何骨可專車。只今遼左風波惡,早示髑髏到海閭。”
薛衢去世,正域受其子鳳翔之托作墓志銘。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明勅封徴仕郎光禄寺良醖署署丞薛君墓志銘》:“蓂有五男
子,長爲署丞君,諱衢,字道行……公生於嘉靖丁亥,卒於萬曆壬辰,春秋六十有七……次
鳯翔,鴻臚寺序班,喜讀書,爲詩文,陳岀,娶李氏。”

1
《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九十三·河南汝寧府

30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薛鳳翔,字公儀,安徽亳州人,由例貢官至鴻臚寺少卿。著有《牡丹史》一書。《合併
黃離草》中有《賦得鐵如意用錦囊體答薛公儀》、《送薛公儀還襄陽》詩兩首,是郭正域送
薛鳳翔所作。
進士同年劉大武父卒,正域作墓志銘。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勑封承德郞兵部武選司主事劉公墓志銘》:“劉氏在齊魯間
最著……公生而早慧,十二歳喪母趙,遂代父㨀家政不獲,竟慱士業,輸貲爲郡椽史……有
二子,英英見頭角,爲擇朙師課誦。二子者,今廷評大文觀察大武也……後二子先後成進士,
官京邸。公深自匿藏,不就飬岀……晚年,隂行善,每飯僧徒,緝廟宇,修橋梁,平道路,
爲衆所推里社祭酒。卒之月,廷評君自江北慮囚來,公命多置酒,召諸賔客。廷評君唯唯,
先一日宴縣大夫,後一日賓客滿堂。夜半,忽不語。遲明日晡時目瞑矣……生于嘉靖丁亥六
月十二日,距卒之日萬曆壬辰十月二十又八日,凡享年六十六歳……子男二長卽大文,丙戌
進士,今任大理寺評事……次郎大武癸未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歷兵部主事,員外郎中,今
任湖廣按察司副使。”

萬曆二十一年 癸巳 公元 1593 年 四十歲


時事:正月,王錫爵復入閣爲首輔。詔封皇長子、皇三子、皇五子爲王,舉朝嘩然,廷臣力
爭,尋報罷。四月,汪道昆卒。九月,陳于陛請修國史。十二月,命薊遼總督顧養謙兼理朝
鮮事,召宋應昌、李如松還。
元日,公始四十。孔子云:四十而不惑。因作诗一首以纪。
《合并黄离草》卷十《癸巳元日》:“四十云不惑,吾今惑更多。学仙無大樂,問佛少
禪那。緣起都城幻,修時已是魔。春風門外度,大地長青莎。”
五月,魏允貞陞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正域作詩以送。
《明神宗實錄》二百六十:“萬曆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一日甲戌,以右通政魏允貞爲都察
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
《合併黃離草》卷十二《送魏中丞見泉之山西》:“十六䨇旌過太行,君王推轂拜牙璋。
轅門白羽紛如月,鈴閤凊商夜有霜。横槊賦詩軍嘯起,築城降敵塞雲長。胡笳羌管盈前隊,
魏綘聲名在晉陽。”
《萬曆野獲編》卷二十二《巡撫久任》:“魏見泉允貞之撫山西,自癸巳訖乙巳亦十三
年,其官自右僉都加右副都,以請告去。”
魏允貞,字懋忠,號見泉。萬曆五年進士,歷官荊州推官、山西道御史、許州判官、順
天府丞、右通政、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右副都御史等。
八月二十六日,季道統陞南京國子監司業,正域作詩二首以送。
《明神宗實錄》卷二百六十三:“萬曆二十一年八月二十六日丁未,陞翰林院檢討季道
統爲南京國子監司業。”
《合併黃離草》卷十《送季亦卿轉南司業》:“文馬到南雍,三千弟子從。看君當虎坐,
何似待銅龍。門外水如璧,堂前山是鐘。十年官禁苑,今日廼儒宗。
高皇起澤宮,江左盡春風。講藝分師席,掄才自國工。鹿林休岳岳,鼍皷已逢春。聖主
抽金匱,明年馬首東。”
季道統,字亦卿,號青城。河南開封府陳州人。明萬曆十一年進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
身,選翰林院庶吉士。初授翰林院檢討,官至南京國子監司業。
十月十五日,查允元陞江西提學使,正域作詩以送。
《明神宗實錄》卷二百六十五:“萬曆二十一年十月十五日乙未,陞禮部主客司員外郎
查允元爲江西提學僉事。”

31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合併黃離草》卷十二《送查仁卿督學江右》:“豕冠嶽嶽下金墀,詔拜江西弟子師。
棘院文章歸水鏡,蘭䑓諷諫托茅鴟。詩書好聚四藤閤,風雨應過九子池。别後相思頻悵望,
月朙南浦聽參差。”
查允元,字仁卿,號虞皋。浙江海寧人。萬曆十四年進士。歷官禮部主事、禮部員外郎、
江西提學僉事、江西參政等。《合併黃離草》卷二《禮部祠祭司主事查允元》應是郭正域查
允元封贈所作的製詞、卷二十九《與查虞皋提學》是二人之間的書信。
十二月,徐學謨卒。正域作墓表、祭文(《祭大宗伯徐公文》)以紀。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六《少保資政大夫禮部尚書徐公墓表》:“公諱學謨,字叔明,
嘉定人。癸卯舉于鄉,庚戌登進士第,辛亥授兵部職方司主事……乙卯復除禮部祠祭司主事
員外郎郞中……明年庚申抵荆州……又三年丁卯隆慶改元,吏部以公賢即家起公南陽知府,
戊辰陞湖廣按察司副使分察襄陽……又三年,庚午調南贑……亦罷歸。又三年,癸酉再起楚
臬。甲戌陞右布政使,乙亥陞左布政使……丙子陞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戊寅陞刑部右侍郎,
庚辰上舉耕藉禮侍宴晉左侍郎……庚辰陞禮部尚書……眀年,壬午皇長子誕生覃兩宮大慶恩
進階資政大夫予三代誥命……癸巳十二月正襟而逝,去生之年,凡七十二歳。”
《賜閒堂集》卷二十六《資政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徐公墓志銘》:“以萬曆癸巳十二
月二日卒。”
妻張氏封孺人,生二女,曰孺、曰綸。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張淑人墓志銘》:“癸巳,余以三年考滿,淑人封孺人,劉
氏生女曰孺,畢氏生女曰綸。”
鄉試同年王一鳴任臨漳知縣,正域作詩以送。
《合併黃離草》卷十二《送王子聲宰臨漳》:“如何七載爲循吏,又見彈琴不下堂。問
俗頻過周道上,題詩好向鄴宮旁。人看東漢飛仙舄,政比西門引濁漳。恠得郎官偏耿耿,斗
間紫氣是文章。”
《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萬曆十四年丙戌科進士履歷便覽》:“王一鳴,石廪……
1
湖廣府黃州府黃岡縣人……丙戌六月,授直隸太湖縣知縣。庚寅,聽調。癸巳,補臨潼縣 。
丙午卒。”
王一鳴,字子聲,一字伯固,號石廪,湖廣黃岡人。萬曆十四年進士。歷任太湖知縣、
臨漳知縣等。
趙賢年六十,正域作詩以賀。
《合併黃離草》卷十二《壽趙太宰汝泉公》二首:“太宰歸來六十秋,天書五色下龍樓。
如雲孫子輝彤管,向日郎君擁碧油。好似畢公多壽考,爭誇角里薄封矦。須知不朽乾坤事,
雅有冰霜在九州。
未老懸車萬事無,小園書卷且咿唔。當年齊楚開黃道,此日春秋紀緑圖。爲學只憑庖氏
易,留賓不用郇公厨。長生更有神仙術,家在天中即紫都。”
《蒼霞餘草》卷十一《明資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吏部尚書汝泉趙公墓志銘》:“公諱賢,
字良弼,別號汝泉……弱冠舉鄉,《書》第二,成進士,起家農曹……守順德,再守荊……
撫楚撫齊魯者八年,佐臺兩年,在南北銓四年,先後家食幾三十年……卒萬曆丙午,距生嘉
靖甲午,得七十有三。”
趙賢,字良弼,號汝泉,河南汝陽人。明嘉靖三十五年進士。歷官戶部主事、荊州知府、
湖廣巡撫、吏部主事、南京吏部尚書等。趙賢任湖廣巡撫期間,正域爲諸生。《合併黃離草》
中還有《趙冢宰汝泉先生讀易圖》詩一首、《趙太室榷荊州事竣序》《與趙太宰汝泉》書信

1
據《本朝分省人物考》卷七十八“王一鳴”條:“王一鳴,字子聲,又字伯固,號石廪……登萬曆丙戌
進士,高第授太湖令,不能骫骳,以事尊官,調臨漳令,亾何,卒於官。”可知,與《進士履歷便覽》中
“王一鳴”爲同一人,“臨潼”應是刻鏤之誤。丙戌至癸巳,正爲七年,與正域詩句“如何七載爲循吏”
合,因而王一鳴赴臨漳知縣的時間爲癸巳年,即萬曆二十一年。

32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一封。
同年王堯封降許州同知,正域作詩以送。
《萬曆十一年癸未科會試錄》:“王堯封……二甲六十三名。通政司政。乙酉,授戶部
主事。丁亥,差臨清鈔關。己丑,江西監稅。本年,陞員外。庚寅,陞郎中。壬辰,南昌知
府。癸巳,京察,不及,降許州同知。”
《合併黃離草》卷十二《送王爾祝之陳州》:“風流文雅奈君何,短髪蕭蕭岀汴河。宦
拙未應羞簿領,䑓高差可寄絃歌。馬到中州芳草長,人來春雨固陵多。曾聞岀守無他故,莫
有封章意未磨。”
同鄉侯世屏母紀氏去世,正域作墓志銘。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侯母紀恭人墓志銘》:“紀太公文瑛妻陶氏生恭人,以嘉靖
壬辰冬十月……庚戌,遂成好,恭人歸於侯……癸巳秋,偶抱暑未匝,於九月初三日卒。”

萬曆二十二年 甲午 公元 1594 年 四十一歲


時事:二月,皇長子常洛出閣,時年十三。三月,禮部尚書掌詹事府詹事陳于陛,請修國史。
五月,以禮部尚書陳于陛、南京禮部尚書沈一貫並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首輔王錫爵致仕。
十月,命南京兵部右侍郎邢玠總督貴州軍務討之。
元旦,應製作春聯一百一十九首。
《合併黃離草》卷五:“甲午元旦,大內應製五字春聯:‘周天開景運 夏正業靈府’、
‘六宮迎鳳輦 百辟護龍旂 ’、‘玉斗耀南極 金繩轉北辰’”
正月十五日,皇長子出閣,選講官六人:鄒德溥、郭正域、全天敘、蕭雲舉、唐文獻、焦
竑。焦竑纂《養正圖說》一書,欲進聖覽,與正域意見相左。
《明神宗實錄》卷二六九:“萬曆二十二年正月十五日甲午,以皇長子出閣,命大學士
王錫爵、趙志皋、張位提調禮部右侍郎范謙、洗馬李廷機充侍班官。修撰唐文獻、焦竑,編
修鄒德溥、郭正域、全天敘,簡討蕭雲舉充講讀官。”
《湧幢小品》:“萬曆二十二年。光廟以皇長子。出閣講學。故事。講必巳刻。遇寒暑
傳免。至是定以寅刻。亦不傳免……而諸講官方叩頭時。密視光廟袍內止一尋常狐裘。講案
高僅二尺余。蓋初出時所禦。歷七八年不敢奏易……聖上教子。可謂極嚴極儉者。”
《湧幢小品》:“焦弱侯……纂養正圖說一冊。郭聞之。不平。”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九《與鄒四山論養正圖》:“昨讀漪園兄書,具見任事之勤。核
事之敏。敬服敬服。但此意原出衆議,今獨勞漪園一人。自來講筵,每事一體。今日進書,
連名乎?单名乎?幸而得旨允講。則獨講乎?輪論乎?未識同事者俱相安否?鄙意不若少寛
旬日,使衆人各盡其長,各效其説,覺更爲渾成,更爲酣暢。我軰相與日長。即效忠亦不在
一朝一夕,古人善與人同恥,獨爲君子,此意當爲深念。况六十故事,即每日一事,不過兩
月程耳。兩月而後,何以處之?况書中,秦漢而下,俱帝王故事,再繪爲圗。奄肰當年帝鑑
圖也,父在則禮肰更宜斟酌。且通鑑一説,閣議已有秋期。萬一此書不報,則通鑑一事不復
敢言。所進者虚,所失者大矣,又不可不念也。弟生平鹵莾,非爲人我相頋。今日之事,得
已則已,不已則願與衆共之也。”
三月二十六日,正域充纂修官,纂修正史。
(《明神宗實錄》卷二百七十一,萬曆二十二年三月二十六日甲辰條)
二女“孺”、“綸”俱夭。六月畢氏生女曰瓦。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張淑人墓志銘》:“癸巳……劉氏生女曰孺,畢氏生女曰綸。
次年俱夭……甲午六月,生女曰瓦。
十一月,張濤以切諫謫山西廣靈典史。

33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萬曆疏鈔》卷十六·起廢類:“張濤,湖廣人,工科給事中。二十二年十一月,降山
西廣靈縣典史添註。”
《合併黃離草》卷十《張不波謫廣靈》:“寒天行出塞,簡命豈投荒?左尉皆吾道,雲
中亦帝鄉。無貂能禦雪,有劒可充囊。好究安邊略,君恩未許量。
又 言路今無閉,城門近亦開。如何竆塞外,偏有逐臣來。白簡惟封章,黄金念露臺。
胡笳與羗管,吹寄隴頭梅。”
是年,鄉試。正域爲順天府作《朋黨策》、《災異》。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一《朋黨策》:“子言之: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黨。夫争黨非
古也,其叔世之風乎?爲人臣而至于争且黨,茲豈國家所宜有?請借前事爲喻。漢之黨人始
于甘陵,分部而顧俊厨,及釀成鉤黨之獄。唐之黨人……夫子之言好惡必察,諸賢以此而論
人也;有德有言,願諸賢以此而論言也;不見是而無愠,諸賢以此而論事也。毋以言舉人,
毋以人廢言,諸賢以此而定也。同心之言,其臭如蘭。何黨之有?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愠,
何黨之有?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何黨之有?”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一《天災》:“夫非常之警,天之所以開聖明也;有常之心,人
之所以效欽若也。天道非夣夣也,其昭格不逺也,其盻蠁不昧也,其休咎不忒也。天道非數
數也,其朕兆不一也,其敎誡不已也,其眷注不斁也。非夢夢而數數,天之所以爲仁愛也。
天心而果仁愛也,人主爲之元子,何所不助順?何不以吉祥休嘉之事,使之懽然暢適,怛然
康寕于崇高富貴之地,而必使之慄然恐懼?然惧意阻而慮衡,乃爲仁愛乎?”
進士同年安文璧母梁氏卒。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敕封孺人安母梁氏墓志銘》:“孺人梁氏爲處士梁公材女,
生有至性寡言笑,幼持女誡日扄閣刺繡,諸女相與嬉,孺人弗善也……夫婦相與勤家課子,
時有子文奎、文璧、文斗,日夜從封公讀經史,篝燈煌煌,吚唔聲逹夜。孺人亦相對紡績,
中夜不倦……孺人生正德己卯十一月二十二日,殁萬曆甲午七月之六日,壽七十有六。男三:
長文奎,京衞武學訓導,娶楊氏,縣丞楊休女。次,文璧,浙江道監察御史。”

萬曆二十三年 乙未 公元 1595 年 四十二歲


時事:正月,遣使封豐臣秀吉爲日本王,令沈惟敬偕往。五月,革楊應龍職。
四月初八日,陳文燭年六十,正域作序以賀。
《嘉靖乙丑進士同年鄉籍》:“陳文燭,湖廣沔陽人。丙申四月初八日生。字玉叔,號
五嶽……福建按察使……應天府尹,南大理卿,回籍聽用,卒。會試第三百四十二名,廷試
三甲第一百一名。父栢,副使。子汝璧,進士,主事。”
《合併黃離草》卷十七《壽大廷尉陳玉叔六十序》:“吾楚陳玉叔先生以五嶽自命樂可
知也。先生敭歷中外,起家藩伯,爲古嶽臣。晚拜廷尉,當天文大理星,傋三公而當五嶽……
今年年且六秩……是吾楚之有而大人志也。可以藏言,可以祝年,不出吾境,不出吾廬,壽
在是矣。夀在是矣。請以侑觴。”
陳文燭,字玉叔,號五嶽,湖廣沔陽人。嘉靖四十四年進士,歷官大理評事、福建按察
使、應天府尹、南京大理寺卿等。著有《二酉園文集》、《二酉園續集》、《二酉園尺牘》
等。陳文燭是正域同年陳汝璧的叔父,正域於陳文燭稱“年家子”。《合併黃離草》中有《天
尺樓爲陳方伯五嶽賦》文一篇、《與陳五嶽》書信兩封。
四月,翰林院檢討王象節公病死,其婦畢氏隨縊死。郭正域、馮琦等作詩以彰王氏貞烈。
《合併黄離草》卷六《王烈婦詩》:“夫君病,妾請命。夫君死,妾死矣。那能效柏舟,
苦雨催白頭。那能問首丘,白日零梧楸。願爲閉目雙暝,願爲比翼雙零。日月暗淡,天地無

34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光。我安適歸,惟此北邙。夫君冥漠,乘文螭急,往從之驂,掛旗魂飛,雙雙東海隅。撫君
柩絕其脰,更何求爲君購,更何爲君後?京都冠蓋走徬徨,焚香絮酒炮肥羊。龍章鳳詔出明
光。帝念哉,鬯一卣,題厥名,表道周,身一死名千秋。斷不化雲,雲飛有明滅,縱使化爲
石,石枯猶可勒。夫爲良史,妾爲烈女。萬歲良史,紀此烈女。”
《宗伯集》卷十六《烈妇毕孺人传》:“畢孺人者,故太史王公象節配也……太史以壬
辰進士試庶吉士第一……授翰林檢討……太史疾革,屬壙,孺人不勝痛,則復謂姒曰:‘伯
與姒幸憫我,以子子我。我在也,則亮屬我。我不在,寧復爲我嗣耶?’姒曰:‘爲爾子,
終屬爾耳。’孺人哭且謝,潛入室,距戶自經死,时乙未四月廿五日辰刻也……事聞,詔其
節烈,命所司諭祭表其閭”。
《明神宗實錄》卷二百八十七:“萬曆二十三年七月初七日,翰林院簡討王象節卒於官。
妻畢氏年二十七,視含歛畢,請宗長進士王之都,托以立繼,因自縊。禮官以聞,上嘉其志
烈,特與祭,仍令所司立坊表焉。”
六月二十四日,周應賓掌南京翰林院事,正域作《送周嘉父掌南院》以送。
《明神宗實錄》卷二百八十六:“萬曆二十三年六月二十四日乙丑,陞右春坊右中允周
應賓爲右諭德掌南京翰林院事”。
周應賓,字嘉甫,號寅所,浙江寧波府鄞縣人。萬曆十一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
編修,官國子監司業、南京翰林院掌院、禮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等。傳見《萬曆十一年癸
未科會試錄》等。同正域同在館閣任職,《合併黃離草》有詩兩首:《送周嘉父掌南院》、
《答周嘉父用香山體》,文兩篇:《周嘉父五十序》、《周水心先生墓志銘》是爲周應賓祖
父所作墓志銘,尺牘一封:《寄周寅所年丈》。
七月九日,陞右春坊、右中允。
《明神宗實錄》卷二百八十七:“二十三年七月九日庚辰,以編修郭正域爲右春坊右中
允。”
九月,同年梅開先授太湖知縣,作詩以贈。
《萬曆乙未科進士同年序齒錄》:
“梅開先,字伯陽,號岣嶁……湖廣武昌府江夏縣人……
授直隸太湖縣知縣。”
《合併黃離草》卷八《送梅太湖》:“九月出金臺,爲郎衣錦回。上堂拜父母,車馬太
湖來。”
梅開先,字伯陽,號岣嵝。湖廣武昌府江夏縣人,萬曆二十三年進士。歷官太湖縣知縣、
河南儀封知縣、固始縣知縣等。後郭正域與梅開先二人結爲兒女親家,梅開先女嫁予郭正域
仲子武封。
1
歲末 ,屠本畯遷福州府鹽運同知,正域作《送屠田叔之閩運同》以送。
《合併黃離草》卷十《送屠田叔之閩運同》:“何事宦偏遠,鹽官又幾年。東海憑煮海,
西北皇譚天。蘆峽尋山脈,螺江過水仙。八閩民力盡,莫急大官錢。”
屠本畯,字田叔,號漢陂,浙江寧波府鄞縣人。大山子,以父蔭授刑部檢校,歷官太常
典簿、福建鹽運司同知、辰州太守。傳見《甬上屠氏宗譜》卷二十三:《屠田叔先生生壙表》、
《漢陂先生行狀》、《漢陂屠公生壙志》、《憨壙生銘》等。《合併黃離草》卷十八中除《送
屠田叔之閩運同》一詩外,還有《屠田叔詩序》一文,讚屠本畯詩文:“肌豐力沉,絢藻樹
義,綜形雕物”,“錯采于顏謝而無沿革,鳴陰子王楊而無浮聲”。
長子文封生,作詩以紀。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張淑人墓志銘》:“乙未,畢生子文封……是年,余擢右春

1
據黄仁生著《日本现藏稀见元明文集考证与提要·屠田叔詩籍十一卷》考證卷九《丙申長至日》謂‘去
歲逢章至,閩中作外臣’,屠本畯應萬曆二十三年已赴福建鹽運司同知此外,書中提及《屠田叔詩籍序》
稱:“歲乙未,田叔倚辀稅駕三山。”也可確認屠本畯是在萬曆二十三年赴任福建鹽運司同知。

35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坊右中允。”
《合併黃離草》卷十二《生子志喜》:“浮生冉冉四十年,門外桑弧今始懸。黄鍾動處
春主律,玄鳥降時星滿天。付與父書一萬卷,畀之三頃城東田。我今得此願足矣,敢望當年
韋氏贒。”
張勳卒,正域作墓志銘。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明昭勇將軍張公墓志銘》:“昭勇將軍張君諱勳,字汝績,
其先潞陽人,以開國功授通州衛指揮……公既世其官,折節爲恭儉,務勤其職……公生嘉靖
甲午,卒萬曆乙未,凡得季六十有二。

萬曆二十四年 丙申 公元 1596 年 四十三歲


時事:三月,乾清、坤寧兩宮失火。七月,播州楊應龍復起攻鄰近衛所、土司。十二月,大
學士陳于陛卒。
正月初四日,魏學曾卒,正域作墓志銘、碑銘。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大司馬魏確菴墓志銘》:“萬曆丙申正月四日,大司馬確菴
魏公卒涇陽里第……所著《涇陽志》、《遼陽奏議》詩文若干卷。公諱學曾,字惟貫,別號
確菴。十四爲紫陽諸生,嘉靖舉陝西鄉試,後六年癸丑成進士,釋褐戶部浙江司主事,歷員
外郎、郎中,至今官……公生於嘉靖乙酉十二月二十日,距卒凡七十有二。”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六《明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確菴魏公墓志銘》:
“世有茹蘖飲冰之士,倐臨艱難則蝟縮不前。忽遇紛囂則鼠首不决。亦有㫁犀劃蛟之才,細
行不矜則簠簋不飭,剛腸不足則斧鉞不嚴。若魏公者羔羊之節,龍豹之韜,鼎鉉之才……用
間言而正叛卒之刑,困哱賊而解靈武之危,是天下之大畧也。”
《亦玉堂稿》卷十《明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確庵魏公墓誌銘》:“萬
歴丙申正月四日,故大司馬確庵魏公卒……辛卯八月也,公至固原,虜酋明莊二部各擁衆數
萬相繼擾邊,公三戰三北之斬大酋一人,他俘馘不可勝計。上嘉公勲,晉太子少保……明年
寧夏逆賊哱氏戕一巡撫都御史一兵備副使以叛……八月甲子夜城啟我師入,哱氏闔室自焚
死,寧夏以平……以是推公擢光禄寺少卿尋拜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晉右副都御史尋入
爲兵部右侍郎改吏部轉左……公諱學曾,字惟貫,確庵别號也。十四爲紫陽諸生,嘉靖丙午
舉於鄉。後六年成進士,初授户部浙江司主事,歴員外郎郎中至今官……享年七十二卒。”
二月七日,工科給事中林熙春因上疏,忤聖意,貶茶陵判官,正域作詩以送。
(事具見《明史》卷二百三十四《馬經綸傳》)
《明神宗實錄》卷二百九十四:“萬曆二十四年二月七日甲辰,降工科給事中林熙春茶
陵判官。”
《合併黃離草》卷十五《送林志和謪茶陵州幕》:“
天書嚴譴下楓宸,栢府黃門半逐臣。君到汨羅江上過,莫將哀怨比騷人。
帝城二月轉倉庚,萬里傷心此送行。同是紫垣青瑣客,憐君偏作鳯凰鳴。
單車羸馬向深陽,載道人人指夕郎。聖主恩深君信否?淸風朙月滿瀟湘。
君到長沙那日還,湘江囬首重燕闗。天涯逐客今多少,不見彤庭有賜環。”
林熙春,字志和,號仰晉。萬曆十一年進士。歷任巴陵縣知縣、戶科給事中、禮科給事
中、兵科給事中、工科給事中等。
六月二十一日,耿定向卒。耿定向,湖廣麻城人。與正域同爲楚人,是作文以祭。
《焦氏澹園集》卷三十三《資政大夫正治上卿總督倉場戶部尚書贈太子少保謚恭簡天臺
耿先生行狀》:“先生姓耿,諱定向”,“如假寐者而逝,蓋丙申六月廿一日也。”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六《祭耿尚書恭簡公文》:“大司徒耿恭簡公卒于鄕。公簮筆爲

36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名御史,建牙爲名開府,棅憲爲名執法。晉大司徒不拜……諸大夫於公皆楚人也,誄之其聲
楚也。”

萬曆二十五年 丁酉 公元 1597 年 四十四歲


時事:三月,以山東右參政楊鎬爲僉都御史,經略朝鮮軍務。五月,歸極門失火,延及皇極、
中極、建極三殿。九月,逮兵部尚書石星下獄與沈惟敬論死。十二月,援朝軍與日軍大戰於
蔚山。
五月十九日,皇宮歸極門著火,燒及皇極門,三殿俱災。
《萬曆起居注》二十一年五月十九日:“大學士張位、沈一貫題:‘臣等於今早五鼓時
分,竊見歸極門起火,延至皇極門,勢甚危急’。”
七月十七日,陞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
(參見《明神宗實錄》卷三百一十二,萬曆二十五年七月十七日丙午條)
任會試主考,作詩以紀。並代作《火災 丁酉順天程》一文。
《合併黃離草》卷十二《丁酉校士之命》:“冀北如雲詔選才,君王未許窺龍媒。斗牛
閃動劒光老,流水孤負嚢琴開。白日何人空抱璞,黄金有市任登臺。腐儒老大不曉事,且與
故舊日啣杯。”
參見《火災 丁酉順天程(代)》
十月初十日,諭德唐文獻以病乞歸,正域作詩以送。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十五:“萬曆二十五年十月初十日丁卯,右春坊右諭德唐文獻以
病乞休,命回籍調理。”
《合併黃離草》卷十二《送唐抑所宮諭還鄉》:“同是侍從金蕐人,霜天雨夜經幾春。
說書無補天上事,抗疏且乞雲間身。世事無如蓴菜好,頭簮也笑髩毛新。予亦從此買舟去,
楚水吴江各釣綸。”
十二月,鄉試同年王應期父王燀卒,正域作墓志銘。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勅贈文林郎四川遵義府推官王公墓志銘》:“王公諱燀,字
克明,別號高峰……公生而穎慧,七歲從族祖仙嵐公習句讀……嘉靖丙午都試儒生,縣令李
君首拔之,督學王公補弟子員……李遂以誣公,公貧不能辯,竟削諸生藉……公仍肆力文章
一試于襄,再試于漳,卒扼于李,不得復……公有子應期已六七歲當就塾……壬午應期豋鄕
試公以恩例爲儒官……壬辰,應期上春官不利。公曰:若早以升斗迨我。應期勉而謁選得蒲
城諭,公徃来蒲城。丙申,應期遷廣東廉州理,復迎之㢘州。逾月,反里中私語孫維周曰:
‘我死殯某所禆立某處勿爲汝父□也。’踰月果卒……公生于嘉靖丁亥五月,卒于萬曆丁酉
十二月,夀年七十一,配楊氏,以已卯先逝。舉男二,長應期,今鞏昌府同知。”
得三子。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張淑人墓志銘》:“丁酉,劉生子武封,畢生子成封,張生
子康封……後成封夭,康封亦夭。”
是年,朱吾弼父朱繼通歿,正域作傳以記。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三《封文林郎松岡朱公傳》:“公諱繼通,字汝彥,先世吳郡人,
以官徙豐城……乙酉侍御舉於鄉,己丑舉進士……癸巳封文林郎……乙未侍御公入南臺……
迎養留都,舟泊南浦,無疾而逝……子吾弼,今福建道御史。”
《密林漫稿》卷四《家紀行述》:“乙未,迎親于陳,婚禮既成,新婦孝敬祖父母、母、
庶母……丙申,痘氣盛行,屆試期祖父祖母木閉之不聽……予一任南福建道別父母。踰年,
予寢弗寧,親知爲從曳父母就養。不虞,父母舟泊章江,忽寒疾,先後六日並仙……丁酉葬,
贈御史。”

37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朱吾弼,字諧卿,號密所。瑞州高安人。萬曆十七年進士。歷官寧國推官、南京福建道
監察御史、南京光祿寺少卿等。郭正域在南京任職時,與朱吾弼結識,“言念南中同心之言,
1
何多得緬” 。《合併黃離草》卷十八《高安朱氏族譜序》正是爲朱吾弼所作,序中言及“今
侍御公始登進士第,以名御史顯”,“侍御朱公以直諫顯,爲當代名臣”。“楚宗案”後,
正域被迫辭官,朱吾弼曾爲正域辯白。
同年張問達繼母李氏去世,與其父歸葬。正域作墓志銘。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勅封徵仕郎四川眉州判官張公暨贈恭人韓氏熊氏李氏墓志
銘》:“公諱汝騋,字子修,別號鶴川……陞四川眉州判官……公生于正徳癸酉,夀八十有
一。韓孺人生正徳庚午,壽五十有四。熊氏生嘉靖甲申,夀六十有一。又室李氏,温厚簡黙,
家政頼之……公三子:長問明,邑庠生,娶于韓,蚤卒。次問達,今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
湖廣,娶何氏,贈㳟人。又娶呉氏、娶劉氏、封恭人,俱韓出……先是公卜兆得地于居乏西
北三里許遺令啓二母合葬,以甲午冬合毳馬。越丁酉,母李氏卒,壽七十有二。語曰:培塿
無松栢,又曰:人所歌舞天必從之。予不佞與中丞同舉進士,後予署部事,中丞方掌禮垣會
大事大獄得旨皆予與中丞共覆奏,實受中丞教益不淺。後數年,中丞耒撫楚,楚大水,中丞
拯濟全活無筭,三殿工興,大司農議楚賦至百萬有奇,公爲請留税錢十餘萬。又覈所司無名
錢以上錙銖不出于閭閻,小民不知有大工役,慱大遠慮,有古大臣風,蓋公之淵源遠矣。”
范春妻卒,與其夫合葬,正域作墓志銘。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主簿范君志銘》:“公諱春……公生正德十一年,己亥九月
二十九日,卒于萬曆十四年丙戌正月初九日,享年七十二。母……卒于萬曆二十七年正月初
八日。”
武昌知府徐應簧父卒,正域作墓志銘。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六《明嘉議大夫四川布政使司左參政公吾溪徐公墓志銘》:“公
諱楚,字世望,鄉人稱爲吾溪先生……乙丑冬,忽寢疾……作詩而逝,享年九十有一……男
有七……應簧,舉乙丑進士,歷工部虞衡司郎中、令守武昌……嗣君來守武昌,值巨璫作難,
嗣君調劑其間,所活無算。既馮觀察獲罪去,有詔武昌守暨司理胡公勿得遷。嗚呼!嗣君之
所爲憂恤吾民者,有人主所不能奪矣,則公之遺教哉!”

萬曆二十六年 戊戌 公元 1598 年 四十五歲


時事:四月,土蠻犯遼東,李如松輕騎遠出塞,遇伏力戰死。六月,張位罷官。七月,福建
都御史金學曾偵得“豐成秀吉死,各倭俱有歸志”,遂促援朝諸將進兵。十二月,朝鮮之役
歷七載,戰息。
七月十二日,陞右庶子。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二十四:“萬曆二十六年七月十二日乙未,陞諭德葉向高、左庶
子郭正域右庶子,各掌本坊印信。”
八月十一日,賜銀幣。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二十五:“萬曆二十六年八月十一日甲子,賜較對訓錄官曾朝節、
葉向高、郭正域、范醇敬、袁宗道、吳道南、劉曰寧、馮有経銀幣有差。”
2
八月十五日 ,陞南京國子監祭酒。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二十五:“萬曆二十六年八月十五日戊辰,陞郭正域爲南京國子
監祭酒。”

1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九《與朱密所道長》
2
《南雍志》何《明實錄》記載郭正域陞任國子監祭酒時間不一。因上一條 《明實錄》載八月十一日,賜
郭正域銀幣。故八月初一日時正域還未陞任國子監祭酒,本條以《明實錄》爲准。

38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南雍志》第五職官年表上·祭酒:“二十六年八月初一日陞任。”
得一女名燦,妾陳氏歿。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張淑人墓志銘》:“戊戌,余擢南國子祭酒……是年劉氏生
女燦,而妾陳氏亦歿。”
同年于玉立母虞氏卒,正域作墓志銘。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敕封太安人于母虞氏墓志銘》:“都事公舉於鄕不以子貴,
授都事,虞稱太安人。從仲子以主事貤封也……後玉立舉進士,爲部郎滿,一考上封典……
戊戌十二月二十日安人卒,距其生嘉靖癸巳二月十七,爲壽六十有六。”

萬曆二十七年 已亥 公元 1599 年 四十六歲


時事:二月,遣宦官領市舶司,差御馬監奉御陳奉,同原奏總旗甲敏,往湖廣開礦。三月,
起前總兵部侍郎李化龍總督川、湖、貴軍務,討楊應龍。十月,以播州用兵,加四川、湖廣
田賦。十二月,武昌、漢陽民暴動。
正月,利瑪竇由北京回到南京,利瑪竇結識正域。
(參見《利瑪竇中國札記》第四卷第四章。)
二月二十一日,自陳乞罷命赴供任職。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三十一:“萬曆二十七年二月二十一日辛未,南京國子監祭酒郭
正域在籍自陳乞罷命赴任供職。”
六月十五日,戶部覆郭正域議。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三十六:“萬曆二十七年六月十五日壬辰,戶部覆南京國子監祭
酒郭正域議:比因司成典簿等官錢穀不習,付之書役,致有侵欺。議將該監錢粮置立通知文
簿,分發廂廳協管,互相稽查。其師生全廩半廩銀數,明白開載炤單給發,己未代領及有無
短少,俱令親註繳查。至于派徵椒油饌肉等銀要,照在監諸生實數行派,仍行文。上、江兩
縣,每季總解簿廳,以防私受。房園租銀,各給佃戶印票,親赴交納……報可。”
夏至,居南雍,作《夏至南雍齋居》诗一首。
《合併黃離草》卷七《夏至南雍齋居》:“齋居閒無事,雍署似平野。鍾山蒸晚嵐,榛
楛暢平莾。油雲自南來,萬竹盡涵雨。池水淸且平,蛟龍處其下。時維北疇成,方宗禮大社。
皇居儼穆清,百辟勤奔走。太媪肯來臨,馨香告祝嘏。予亦先多士,濟濟脩前執。秉玆將亨
心,念彼柴燔者。南薫晚來涼,隂隂遍下土。”
七月二十五日,李盛春卒,正域作祭文。
(參見《明神宗實錄》卷三百六十一,二十九年七月二十五日庚申條)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六《祭李夢池司馬文》:“公遊金馬,余寔望洋。公鎮金臺,余
切褰裳……遜于蘄陽,一門三隱。十畝耕桑,云胡昊天……君乘白雲,遊于帝鄕。余將敝履,
適彼二京。婚姻之故,涕泗盈眶。”
李盛春,隆慶五年進士。與郭正域約爲親家,《答李夢池約婚書》是爲兩家婚約。二人
之間互通音信,多有書信往來。
十月初八日,正域上《遵祖制復監規疏》。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四十:“萬曆二十七年十月初八日甲申,南京國子監祭酒郭正域
條議申飭監規。一曰:廣摉額,以羅異材……一曰:嚴差撥,以杜請託……一曰:申禁罰鍰……
一曰:勤課誦,以修職業……一曰:改歷期,以向實學……一曰:復查押,以警游蕩……疏
下禮部覆議:以爲四科所以摉異材也,然它途雜進,恐開倖濫之門,記誦所以課實學也,然
章句易溺,貴有因材之誨。歷期業有定規,仍舊遵行爲便。歷監倘有放恣,行本衙門約束爲
便。其餘各欵。俱如議。”

39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同年梅開先卒,作《祭梅伯陽文》。
《萬曆乙未科進士同年序齒錄》:“梅開先……己亥調固始縣,卒。”
進士同年劉復初左遷廣東市舶僉事,作詩以贈。
《合併黃離草》卷八《送劉太守貽哲》:“劉郎麾守上黨里,清貧只飲上黨水。天上何
心問七襄,人生有幸遷三始。詔奪劉郎太守章,筐篚中朝不稱旨。童稚隨車不能語,父老攀
轅淚如雨。高臥高陵吾已矣,詔問劉郎胡不起?尚書尺一驅車來,御墨淋漓聖主裁。折腰解
下黃金帶,稽首忙趨白玉階。小臣次日真無狀,聖主猶然念不才。颶風帶雨海波動,蜃雲籠
曰天不開,市馬何須向五嶺。”
《合并黄离草》卷十《劉貽哲守潞安》:“一麾廼出守,路又出壺關。海上正多事,山
1 2
西那日還。風搖春雨下,人去馬聲班 。未可輕爲郡 ,憑君靖百蠻。”
《苍霞草詩》卷八《送劉天虞之嶺南劉守潞州以貢綢事謫官》:“六月驅車入瘴鄉,主
恩先許覲明光。尚方原自饒三服,太守何勞問七襄。驛路遶善椰樹葉暗,津亭沽酒荔枝香。
長安萬里頻迴望,烽火甘泉正未央。”
(乾隆)《潞安府志》卷十一:“二十七年己亥,以貢篚降知府劉復初官一級,未赴,
部,再將一級。潞綢長濶原式俱有加,求無,罪耳。是歲以一轉官帶解,中官不悅,旨從中
出。守臣一月再降,爲潞事也,故特書。”
(乾隆)《潞安府志》卷十七:“劉復初,高陵進士,萬曆間潞安知府。先是,歲屢飢,
戶口縮于舊,議者于正賦外有地差之征。復初手自會計他賦故溢額,請于上官,歲減萬餘金。
郡多荒田,筑屋招貧民開墾,人給牛種及炊食藖豆費。闢田萬畝,歲餘穀二千有奇,儲峙備
賑,郡邑學宮,陋者新之,非處者改之。興賢育才,多所成就。爲黎、壺、平三邑鑿池,改
襄垣水道,凡有利于民者,知無不爲。公帑錙銖之餘,悉以養士。性剛方廉介,處上黨機杼
國,終任不買寸帛。尋因貢筐拂中官意,降廣東提舉。將行,遠近號泣,郡中及屬邑皆爲生
祠祀之。後歷官太常卿。”
劉復初,字貽哲,號天虞,陝西高陵人。萬曆十一年進士。歷官戶部主事、潞安府知府、
廣東市舶提舉、廣西僉事、太常寺卿等官。

萬曆二十八年 庚子 公元 1600 年 四十七歲


時事:二月,分道討播州。六月,播州之役平。十二月,李三才等陳礦稅之害。
三月二十一日,正域爲李陽春及其妻盛氏撰墓志銘。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李太公盛孺人合葬墓志》:“徃李先生以名進士來教武昌,
域執經稱弟子,許在末行。無所不說,請謁大公,二三子迎太公於黄鵠之嶺,酒三行,太公
色如渥丹,髮鬒而神,閒計今且三十年。又十六年,而域通仕籍矣。李先生既家食有年,太
公乃謁選人,域復迓太公燕邸中計今又十六年。而太公逝且十餘年矣。太公且沒問日早暮馮
凡而囑先生曰:而弟子郭生知我。嗚呼!域何以當太公而太公且死不忘也……先生遂舉浙江
第二人,成名進士,以脾疾乞教武昌,太公孺人亦之武昌。遷南國子愽士,太公孺人亦之南
國子。陞水部郎,太公孺人亦之水部。既先生謝水部,歸有年……太公以正德十三年生,以
萬曆十八年卒,壽七十有二。孺人以正德十四年生,以萬曆十四年卒,壽六十有四……時庚
子三月二十一日也,于是域不敢忘太公之言而銘其墓。”
四月初七日,師敖文禎北上任官,過南京,正域前去餞別,作詩以送。
《薜荔山房藏稿》卷三《四月七日發留都,郭美命、陳淳甫、張大來載酒泛舟至燕磯酌
別……》:“昨宵汎月到磯頭,拂曙登臨憶舊遊。萬古金陵留王氣,千秋鐵鏁鎮神州。蛟龍

1
《鐫黃離草》卷二爲“人馬去聲班”。
2
《鐫黃離草》卷二爲“未可輕黃綬”。

40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不動波濤靜,江漢長懸日夜流。指顧五雲深縹緲,空懷擊擑浪沉浮。”
《合併黃離草》卷十二《送敖龍華老師北上》:“隴上躬耕意未回,鸞書頻向瑞陽催。
滄桑世事今如此,龍袞衣裳須早裁。見說青宮依日近,分明黃綺自山來。詞林後進多卿貳,
密勿還須不世才。”
九月十二日,陞掌南京翰林院事。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六十三:“萬曆二十八年九月十二日丙午,陞南京國子監祭酒郭
正域掌南京翰林院事。”
十月,錢岱年六十,正域作序以賀。
《牧齋初學集》卷七十六《文林郎湖廣監察御史錢府君墓表》:“公諱岱,字汝瞻……
登進士高第,授書州府推官,秩滿,召爲侍御史入踐臺閣。出按齊楚……享年八十有二……
天啟壬戌五月廿二日,其彌留之夕也。”
《合併黃離草》卷十七《錢秀峰座師偕母夫人六十雙壽序》:“歲在庚子十月之陽,吾
師錢先生壽登六十,稱耆於鄉,師母夫人偕老于堂。維時令子觀國之光,楚之二三子儼在門
墻,仕在留都,謂宜有詞以稱壽觴。”
錢岱,字汝瞻,號秀峰,常熟人。歷任推官、御史等職。萬曆十年,錢岱任湖廣巡按御
史。壬午科湖廣鄉試,錢岱任監臨官。《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八有書信一封《與錢秀峰老師》
應是書於本年:“正域涉世十有七年,謬踐師席,惟仗門墻之義,以有今日……正域執經且
五載南雍之行同儕有難色正域不敢辭也。惟是儒官僅如老學䆒,而簿書錢糧靡不關涉。自受
事以來,稍稍整頓,晝夜靡寧,即入署稍勤督課,稍嚴矣……薄書錢糧”之事,應是郭正域
造《南雍錢糧須知冊》一事。
十一月,天大寒,爐火未舉,光宗噤甚。正域喝班役,速取火禦寒。
《先撥志始》:“二十八年十一月,大風甚寒。時尚未賜諭戴煖耳,諸講官立殿門外,
光廟方出,江夏郭正域充講官即宣言:‘天寒如此,皇長子係宗廟神人之主,玉體固當萬分
珍重,即講官參列禁近,若中寒得病,豈成體統,宜速取火禦寒。’時內閣輩俱各圍爐密室,
聞郭言盡行抬出,始克竣講。神廟聞之,亦不罪也。”
是年,作《張鐘山時文序》一文。
《合併黃離草》卷十八《張鐘山時文序》:“今年秋試,余與傅司成獲一卷,才情浩渺,
神理凝結,未嘗駴目,幾乎寫照,可以式多士大雅才也。乃集六館者度爲誰,比折卷,張生
也。”傅司成,即傅新德。
《萬曆三十二年甲辰科進士履歷便覽》:“張京元,鐘山。《詩》,五房……南直隸揚
州府泰興縣人。庚子鄉試二十八名。”
黃佐《南雍志》卷五職官年表·司業:“傅新德,明甫,山西定襄人。萬曆己丑進士,
改庶吉士,授檢討。二十七年正月陞,八月到任。癸卯,陞右中允任諭德。”
通議公朱廷益卒,正域作傳。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二《通議朱公傳》:“朱公廷益,字汝虞,別號虞符。先世婺源
徙武塘,曾祖鳳、祖賢、父建侯,三世廣文,母張孺人,以嘉靖丙午生公……庚午舉於鄉,
不辨牢醴,不鮮僕從,讀書蘭若,丁丑登進士令漳浦……癸未,謫判連州……己丑,奉提督
江西學政,訪先賢陸象山……辛卯,擢南光祿寺少卿……戊戌,奉母北行……庚子春,擢提
督四夷館太常少卿,命不下,仲秋,患痢十餘日,家人後請命,不言……公自丙午迄庚子年
五十五歲。”
同年張應揚去世,正域作墓志銘。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侍御張公墓志銘》:“公生而穎悟,長而問學……甲戌補弟
子員……壬午中鄉試,癸未成進士,選浙之蘭溪嚴邑也……已丑,以治行徵選南京浙江道,
不踰日,特旨改北貴州道異數也,所建白切直不阿。壬辰,命巡京㡼,㡼政以清。乙未巡山

41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東,吳太夫人訃至,歸里……按滇南滇越在西南萬里至外……戊戌,釋滇事奉命按閩……言
不及私語,無遺囑竟卒……公諱應揚,字以言,別號寶廷。生于嘉靖二十九年庚戌,歿於萬
曆二十八年庚子,得年五十有一。”
李環卒,正域作墓志銘。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明故特榮祿大夫柱國守俻掌南京中軍都督府事豐城侯紹東李
公墓志銘》:“予至留都,豊城侯李公有胄子在太學,公時見過頎而長,䨇瞳烱烱,若巖下
電,其治留兵,亷而且武,諸凡騎射舞刀奪槊揮挺皆稱絶技,䄂手而談孫呉,如傾如注,諸
徹侯秉介圭者,以公爲萬人敵矣。年甫四十一疾而殞,按状公諱環,字徳徵……生自嘉靖庚
申,迨萬曆庚子,壽四十有一。”
定遠侯鄧紹煴祖母湯氏卒,正域作墓志銘。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高封定遠侯祖母湯太夫人墓志銘》:“太夫人靈璧侯祐賢之
女,性貞淑年十七歸於鄧……公披服儒紳雅志詩書未爵……怡堂公又早世,太夫人晝夜呼天
泣曰:眼見夫亡子亡,両世凋謝,傷㦲!孫紹煴甫六歲……其撫紹煴也,一如撫其父。紹煴
旣長,襲祖爵未幾歳,而太夫人逝矣。太夫人生于嘉靖戊戌,卒于萬曆庚子,夀六十有三。”
是年,上《停止魯保關防疏》。
(參見《合併黃離草》卷一《停止魯保關防疏》)
《定陵註略》卷四:“二十八年正月……准著魯保掣賣兩淮餘鹽……魯保又請疏專敕關
防兼浙直督造……禮部署部事侍郎郭正域抗言曰:‘織造,礦稅之別名也。保得關防,是總
督四省也。敕可與,關防不可與。’……上顧司禮曰:‘保不要關防也罷,郭侍郎時好官。’”
《牧齋初學集》卷五十一《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贈太子少保禮部尚書謚文毅郭
公改葬墓志銘》:“兩淮稅使魯保請專勑關防兼督浙直織造。歸德持不可,而四明票旨兼予
之。公曰:‘改造,礦稅之別名也。保得關防,是總督四省也。勑可與,關防不可與也。’
四明強應曰:‘好。’而使文書房近侍以上命脅公,公持之益力。四明告歸德:‘上怒甚,
必有處分。’歸德曰:‘郭以此去官可矣。’四明慚,並恚歸德。”

萬曆二十九年 辛丑 公元 1601 年 四十八歲


時事:正月,以播州平,免四川、貴州、湖廣、雲南加派田租欠賦。三月,時逮馮應京等緹
騎抵武昌,民眾憤怒聚數萬人,圍陳奉府,誓必殺之。四月,召陳奉回。五月,陝西巡撫魏
允貞乞歸。八月,起前禮部尚書沈鯉、朱賡並兼東閣大學士,預機務。十月,立皇長子朱常
洛爲皇太子,時年二十。同日,封諸子:朱常洵爲福王、朱常浩爲瑞王、朱常潤爲惠王、朱
常瀛爲桂王。
正月十四日,耿叔臺過六十壽,正域作文以賀。
葉向高《蒼霞續草》卷九《明正議大夫資政尹南京兵部右侍郎贈南京戶部尚書叔臺耿公
墓志銘》:“其生爲嘉靖辛丑正月十四日。”
《合併黃離草》卷十七《壽耿叔臺中丞六十序》:“不佞自入仕以來,獲交大中丞耿公
兄弟。公與恭簡公以道德流品爲士人冠冕……公生平無岩略、無城府、無畔岸,不言而飲人
以和,不怒而莫敢干以私,不躊不躇而大事理解,不阿不黨而煥然釋然。居鄉悃悃欵欵如常
人而人薰其德,所至以功名見而不自表暴而人受其福,真古社稷之臣哉。”
耿定力,字子健,號叔臺,湖廣黃州府麻城縣人。耿定向之弟。歷官工部主事、南僉都
御史,兵部右侍郎等。
二月,馮應京因參陳奉十大罪狀,被逮。正域作書湖廣巡撫支可大請爲馮應京言,並與李
三才書信言及此事。
《明史紀事本末》卷六十五:“二月……己丑,武昌兵備馮應京叅陳奉大逆十罪,逮至

42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京,下司理削籍。”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九《與支簡亭巡撫》:“有廵道馮僉憲旣謝事去,中途而始聞,
新命已于原籍鳯陽郡城候逮矣。惟是金吾使者以詔旨至宜在所禮也。未審徃例,何以待之?
似當煩下吏耳?馮公謝事去,楚民百萬擁道號哭,中貴諸奴舞刀而出殺傷無筭,真木變也。
馮公今被逮至且下詔獄,多有可慮。仰惟臺力萬分保全,萬代瞻仰,楚民幸甚!縉紳幸甚!”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九《與李修吾》:“吾楚馮慕崗僉憲視事以來,道不拾遺,豪强
屏息,中常奪氣,練兵積粟,擿伏發奸如行之三年,楚且爲強國矣。一旦謝去,楚人如失所,
天不吊昊天,亂靡有定,今之謂也。”
《大泌山房集》卷一百九《郭公神道碑》:“馮僉事京抗閹人陳奉,去官歸至留都,復
有詔逮繫獄。逮者,先入楚,馮還就逮,橐如洗,無以望其欲,且不免搒掠。公盡以月奉資
之,移書楚、淮上諸臺,各助有差,馮乃無患。”
三月,武昌民變。
《明史紀事本末》卷六十五:“三月,武昌民變,遂逐陳奉……事聞謫知府王禹聲、知
縣鄒堯弼爲民,沈一貫論陳奉激變,不報。”
七月,同年茅國縉父茅坤滿九十,正域作詩以賀。
《茅鹿門文集》卷三十五《先府君行實》:“府君姓茅氏……字順甫……別號鹿門……
府君初生時……爲正德壬申秋七月壬辰也……辛丑……十一月……是爲壬戌日夕漏初下,竟
棄孤輩逝矣……距始生之歲享年九十。”
《合併黃離草》卷十二《壽茅鹿門九十》:“九十春秋萬事全,霅川花鳥報華筵。伏生
正是傳經日,鬻子纔當遇主年。四海聲明瞻北斗,五湖煙水領南天。文章不朽兒孫貴,蓬島
應知是浪傳。
九月九日,同司業傅新德一同頒布《雍政大略》。
《合併黃離草》卷三十《雍政大略》:“差撥事宜:……自二十七年岀示痛革,諸生有
迫切事情只准曠,不准假,若長假一日不批,則干謁盡絕,議論不生,此監中第一義也……
課程事宜……錢糧事宜……一各項錢粮報到先赴東廂掛,然後簿㕔騐收;一各項錢粮收支二
十七年題准逐月報,通知簿一様五本,一存東廂、一存南廂、一存西廳、一存簿廳、一存協
管,庻不敢用者不敢報,報者不敢用……祭祀事宜……宗器嚴祀事之義……文移事宜……書
籍事宜……祭器事宜……萬曆二十九年九月初九日祭酒郭、司業傳。”
九月,陞詹事府詹事。
《南雍志》第五職官年表上·祭酒:“郭正域,字美命,湖廣江夏縣人……二十九年九
月,陞翰林院詹事禮部右侍郎侍讀學士。”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張淑人墓志銘》:“辛丑,余轉詹事府詹事,又以淑人北,
淑人得受今封。”
正域改南雍祭酒宅門,是年十月,成,作《南雍祭酒宅改門記》。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二《南雍祭酒宅改門記》:“祭酒凡宅幾百年矣。宅南向門北向,
自背入於形氣弗順,堂前由小徑入闇,昧五六丈,不見天日。予以萬曆己亥春三月至六月……
改宅門以堂爲室,以室爲堂,由南而北,室盡南向……庚子,復爲長垣……因舊址易其楹,
棅高五尺且成,被召而北,以少司成傅公撤而新之,時辛丑十月也……遂爲記。”
1
十月十五日,皇長子朱常洛冊爲皇太子。覃恩臣下,正域家人得以封蔭。父得贈官 ,前母

1
陳嘉熹《<皇明典禮志>研究》第六頁:“郭懋死後,因子正域獲贈禮部侍郎。”此條有誤。王庭楨《江
夏縣志》卷四稱,郭懋死後以其子正域贈禮部侍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卷一〇九《禮部右侍郎翰林院
侍讀學士郭公神道碑》稱,其父郭懋獲贈通議大夫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陳嘉熹采用王庭楨《江
夏縣志》中的觀點。據《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張淑人墓志銘》,結合《李湘洲集》中製詞《詹事府詹
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郭正域》,可知,正域得以封贈的時間爲萬曆二十九年,此時正域的官職爲通議大夫
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因此其父所贈官名應爲通議大夫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據《明實

43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上氏得贈淑人,母王氏得封淑人,妻張氏得封淑人。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六十四:
“二十九年十月己卯,朕長子常洛孝敬寬仁,天鐘粹美……
今十五日吉授冊寶,冊爲皇太子。”
《合併黃離草》卷十二《册立志喜》:“廿載前星照北宸,一朝紫府霈絲綸。争誇麟趾
周公子,不事鴻飛漢老人。四海歡呼銀作榜,中天快覩月重輪。侍臣無復饒書事,只祝皇圖
億萬春。”
《李湘洲集》卷六·制词:“制曰:朕茂建元嗣,以貞萬邦,必簡端方之人,俾居啟沃
之職。惟求有領,惟室有梁,其人彌艱,其責益重。爾具官某……視草代言,橫經進講,使
天下頌詔書之明見,而朝廷賴益友以多聞。暫即南雍,誠非朕志,選還東觀,豈待人言!……
用特授爾通議大夫,錫之誥命。
製曰:……爾原任直隸趙州知州某,乃具官某之父……初司教于杞城,遂纂嚴於賊難。
一劍當鄙,闔城之鼠竄俄還;三日聚糧,萬眾之蜉蝣遂定。設疑殲諜,皆有巧思,走賊完城,
實歸全算。姑分符于海縣,已不償其皮、膚功,旋出步于方州,又未竟其遠略。禦盜之垣儘
在,凌空之劍徒懷。義以子事君,福自身而貽後。茲特贈爾云云。陞階漸陸,尚欣寵於日華,
鼎食豐章,滋啟猷于辰告。
製曰:國典以子逮親,人臣由父及母……爾上氏,乃具某官之前母……夫貴而弗與之偕
榮,子顯而非其所自出。然異常之懿美,豈終歿于人間?而一體之洪恩,宜覃敷于地下。特
賜爾爲淑人。丕錫贲于黃壤,永揚輝于彤管。
製曰:朕考覽古昔,廣及閨媛。饁耨負薪,君子以爲益友,斥羹丸膳,賢哲以爲嚴師。
兼而有之,誠家之寶;表而出之,爲國之望。爾贈孺人某氏,乃具官某之母……茲特加贈爾
爲淑人。歆明命之有赫,衍令問于無疆。”
南畿督學陳子貞陞太僕寺少卿,正域作詩以贈。
《合併黃離草》卷十《陳懷雲督學轉冏卿北上》:“柱史十年老,京卿三命初。江南文
已變,冀北馬應虛。對客謝肝腸,盡髩憂髮踈。僕臣今更正,我欲獻周書。”冏卿,太僕寺
少卿別稱,掌管皇帝車馬之事。
《吳文恪公文集》卷十七《明大中丞懷雲陳公墓志銘》:“公諱子貞,字成之,別號懷
雲……甲午督南畿學政……鐫南國人文三校錄,寓內宗之,名彥鵲起……辛丑,擢太僕寺少
卿。”
南京吏部右侍郎李廷機考績,正域作詩以贈。
《國朝獻征錄》卷十七《大學士李先生自狀》:“戊戌,殿試充讀卷官。六月,陞南京
吏部右侍郎署部事……三年給由改禮部左侍郎兼侍讀學士。”
《合併黃離草》卷十二《送李少宰爾張考績》:“仙舟一葉可誰登?廿載詞林共李膺。
家只衡門淸似水,身隨布被冷如冰。六官少宰今爲最,三壽君王早作朋。行矣蒼生湏解愠,
輕風兩䄂總堪慿。”
熊廷弼任保定推官,考滿,正域爲其作序。
《明史》卷二五九《熊廷弼傳》:“熊廷弼,字飛白,江夏人。萬曆二十五年舉鄉試第
一。明年成進士,授保定推官,擢御史。”
《合併黃離草》卷十六《熊芝岡司理考績序》:“吾邑熊非之舉省元,成進士,所試藝
流播海内,爲保定司理且三年。”

萬曆三十年 壬寅 公元 1602 年 四十九歲


錄》卷五百十,贈故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郭正域爲禮部尚書,廕一子爲國子生。可知,禮部尚書,
是正域死後所得封贈,並未提及其父郭懋。錢謙益《郭文毅墓志銘》亦云:“至公父諱懋,始以文舉于鄉,
仕至趙州守,以公詹事,考贈如其官。”

44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時事:二月,神宗暴病,撤礦監、稅監,病愈又悔。三月,雲南騰越民不勝稅監楊榮之肆虐,
遂憤而燒廠房,殺官吏。廣東李鳳、廣西梁永以礦稅害民,激起民變。九月,江西景德鎮萬
餘名瓷工起義,反對稅監潘相。
正月二十四日,陞東宮講讀官。作詩以紀。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六十七:“萬曆三十年正月二十四丁巳,詔增東宮侍班辨該等官。
以詹事郭正域、周應賓與曾朝節、范醇敬,同侍班曾朝節侍郎俸深,陞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
士。閣臣先委原任祭酒方從哲陞詹事,與唐文獻、黃、莊天合同講讀。上以方從哲養病,便
另推見任者。乃以郭正域充之。翰林院侍讀史繼階、編修楊繼禮,各兼司經局充較書官、侍
書官。禮部員外郎等聞詩通政司知事羅萬爵,各兼司經局正字。閣臣提調,仍前。十日二輪
侍。”
《合併黃離草》卷十二《再入講筵》:“十年重上講書筵,瑞滿瑶山景色鮮。鶴禁驚看
鄕月暁,銅扉又闢客星連。牙籖依舊橫書案,青仗于今繞殿前。頭白老儒無寸補,淸晨檢點
只殘編。”
二月初四日,罷國子監納貢例,從郭正域議。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六十八:“萬曆三十年二月四日丁卯,罷國學納貢例,從祭酒郭
正域議。”
《合併黃離草》卷一《請止納貢疏》:“南京國子監祭酒臣郭正域謹題:爲當清倖門當
塞,以重賢關,以肅仕路事。竊以成均之地,賢士之關,非財利之藪也……納粟自景泰始也。
彼時疆場多事,朝野倉皇,故許生員納粟納馬以實邊儲,不繁轉輸,而軍廩充足。然止及生
員,未及凡民……乃今又有納貢之條矣。夫貢士、舉人、進士,是謂三途。貢而可納,則上
而科目亦可納也,下而廩增亦可納也。黌序老儒,皓首窮經而不能得,而一旦揮數十金者,
安然而躐其上,甚非所以令多士服人心也……不然,而貢之一途,既以賄收,又以賄出,既
以賄養之,又以賄用之,永爲不正之途矣……伏乞盡上勑下該部,此後遇有開納事例,禁革
納貢,不許復開,仍勑禮部,從長計議。其教養人才之法,果以才,果以年,果以貲,當平
心而酌其輕重,以爲用舍,使可傳之天下萬世,不當以優老爲遴才,理財爲造士也。”
二月初八日,册封郭氏为皇太子妃,正域作册文。
(參見《明神宗實錄》三百六十八,萬曆三十年二月八日辛未條)
《合併黃離草》卷一《皇太子妃冊文》:“宗社萬年之計,早建元良。本支百世之圖,
先求窈窕……淑女郭氏令儀娩婉,懿性温良……欽承慈訓,上告宗宫,授爾册命,册爲皇太
子妃。”
閏二月二十二日,李贄被誣“惑亂民心”,逮捕入獄。其不堪凌辱,自刎身亡。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六十九:“萬曆三十年閏二月二十二日乙卯,禮科都給事中張問
達疏劾李贄壯歲爲官晚年削髮,近又刻《藏書》《焚書》《卓吾大德》等書,流行海內,惑
亂人心……已而贄逮至,懼罪不食死。”
《大泌山房集》卷一百九《郭公神道碑》:“公嘗言:李卓吾不勝匹夫之憤,引書刀自
殺,生平說無生講最上而小境當前,便墮溝瀆,道安在乎?”
李贄(1527~1602),字宏甫,號卓吾,福建泉州人。明後期思想家、文學家。嘉靖三
十一年進士,任河南輝縣教諭,轉任南京國子監博士、禮部司務等,終官雲南姚安府知府。
萬年著述講學,在湖廣麻城講學時,從者數千人。因其思想異端,被以“敢倡亂道,惑世污
民”罪名逮捕。自刎於獄中。著有《焚書》、《續焚書》、《藏書》、《續藏書》等。
十二月初八日,陞禮部右侍郎掌翰林院印信。
(參見《明神宗實錄》卷三百七十九,萬曆三十年十二月初八日乙未條)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張淑人墓志銘》:“壬寅,余轉禮部右侍郎視翰篆。”
李宗魯妻朱氏卒,正域受其子李若愚之托作墓志銘。

45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明封孺人朱氏墓志銘》:“孺人相給諌李公三十餘年,有子
若愚,文士也。……孺人卒,而若愚泣告余曰:吾母之好善惡不善也,於親眤踈賤一也。其
䖏得意失意,勿分别心也;其孝母也,垂死而孺子慕也。其治家也如鮑少君,其敎兒也如敬
姜,其約餝家人如大姑母氏,知道者也。願先生志之。余不侫去漢城一水而近,漢中人士亦
亟稱孺人賢。孺人以給諌貴,兩受恩綸。孺人姓朱氏,……給諌舉進士,官中書,官門下省,
宫、浙西臬司,階中憲大夫,孺人從之,跋涉中外……孺人生嘉靖辛亥,終萬暦壬寅,壽五
十有二。給諌名宗魯。

萬曆三十一年 癸卯 公元 1603 年 五十歲


時事:三月,吏部奏天下郡守缺者幾乎達二分之一,請命戶部推補,不理。九月,江北人民
以水災肆虐,無以爲生,于各地紛紛起義,敗。十一月,妖書事起。
正月二十八日,兵科給事中夏子陽奉命使琉球,正域作詩以送。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八十:“三十一年正月二十八日乙酉,兵科右給事中夏子陽、行
人司行人奉命冊琉球國王。”
《合併黃離草》卷十二《送夏掌科冊琉球》:“朝辭瑣闥暮閩關,天末東夷聆珮環。海
若望風朝案下,女君計日舞庭間。揚帆萬里憑針路,返棹移時見鼓山。共羡題名歡會府,波
臣早報使臣還。”
正月三十日,正域上《法祖停稅疏》。以世宗朝事,諫議神宗當效法世宗,儘撤礦稅太監,
以得民心。
(參見《合併黃離草》卷一、《明神宗實錄》卷三百八十萬曆三十一年正月三十日條)
二月初一日,郭正域奉命祭三皇之神。
(參見《明神宗實錄》卷三百八十一萬曆三十一年二月一日戊子條)
二月初十日,周應賓年五十,正域作序以賀。
《萬曆十一年癸未科會試錄》:“周應賓……寅所……甲寅二月初十日生。鄞縣人。丙
子八十名,二甲一名。改翰林院庶吉士。乙酉,授本院編修。……乙未,陞右諭德掌南翰林
院院事。”
《合併黃離草》卷十七《周嘉父年五十》:“余同籍弟兄周嘉父、李尔張、葉進卿、暨
予不佞,各以名義相勉也。……今年春,嘉父且登五十,而所收門下士高、孫兩太史暨李君
某某,謂不佞當有壽言嘉父。……嘉父生平以忠信易簡,信于鄕人,信于朝廷,信于海内。
當廷對時,制策已魁天下數日矣,而抑居第四。既舘選爲我輩先,而今二十餘年,頋遜在我
軰後,余未嘗不愧先嘉父也。人情厭南,而嘉父兩在南,可謂不爲天下先矣。”
二月十六日,楚宗派賓儀袁煥持疏至通政司,訐奏楚王爲假王,通政使司沈子木卻之。事
畢,沈子木遍訪知楚事者與楚中縉紳在京者,至郭正域寓邸,言及楚事,正域對不願與聞。
《萬曆三十一年癸卯楚事妖書始末》:“沈子木奏爲宗藩互訐非常禮臣因言圖飾謹備陳
各疏封進始末以明心跡仍乞放歸以避禍機事……臣於本年二月十六日入司收投本章,有一人
自稱爲楚儀賓袁煥持本謂臣曰:此楚藩鎮國將軍華趆論假王疏也。臣即與同司諸臣閱之,且
駭且疑……事竣出司,遍訪內閣、部院、科道諸臣及習知楚事者,與楚中縉紳之在都者。”
(參見《合併黃離草》卷一《直陳楚藩行勘始末疏》)
三月初三日,禮部尚書馮琦卒於任。時李廷機任禮部左侍郎,郭正域任禮部右侍郎。
《王文肅公文集》卷十《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贈太子少保琢菴馮公墓志銘》:“公諱
琦……卒于萬曆癸卯三月初三日。”
《喙鳴文集》卷十七《資政大夫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贈太子少保琢庵馮公神道碑》:
“贈太子少保馮公琦,字用韞。青之臨朐人。萬曆丁丑進士,入翰林爲庶吉士,授編修,歷

46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禮部尚書兼學士。歲癸卯,卒於位,壽四十有六。”
三月二十六日,欽天監奏四月朔日辰時日食,郭正域上《日食改廟祀疏》,言巳時當救日,
廟祀改期。上從之,令太廟祭祀改爲三月初五日。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八十二:“三十一年三月二十六日壬午,欽天監奏四月朔日辰時
日食……是日爲孟夏廟享之期,午時行禮。禮臣奏言:春秋書災異,莫大于日食。……當祭
而日食,如牲至未殺則廢。况時惟四月,又爲正陽,怪異非細。若巳刻救日,午刻享廟,曾
未喻時。……上令改祭享太廟於初五日。”
《合併黃離草》卷一《日食改廟祀疏》:“題:爲廟祀鉅典,正值天變,乞聖明特命改
期……容臣等于四月朔日,與各衙門大小諸臣,專意救日,以謹天變。其廟祀,或即于次日,
或行欽天監擇吉。”
《牧齋初學集》卷五十一《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贈太子少保禮部尚書謚文毅郭
公改葬墓志銘》:“孟夏朔日食,值廟祀。公言:‘禮,諸侯旅見,天子入門,不終禮者四,
日食其一也。當祭而日食,牲未殺而廢,宜以朔日專救日,翼日享廟。’從之。”
三月二十八日,楚王上《爲機惡悍宗悖違祖訓欺辱親王挾製官員殺傷差校懇乞聖明陣法鋤
奸以全藩體以安宗社事》疏,言華趆諸惡行。
《萬曆三十一年癸卯楚事妖書始末·楚事始末》:“三月,王聞趆所爲諸惡狀,遂具奏
《爲機惡悍宗悖違祖訓、欺辱親王、挾製官員、殺傷差校,懇乞聖明陣法鋤奸,以全藩體,
以安宗社事》。”
《萬曆三十一年癸卯楚事妖書始末》:“ 沈子木奏爲宗藩互訐非常禮臣因言圖飾謹備
陳各疏封進始末以明心跡仍乞放歸以避禍機事……三月二十八日,楚王實封疏至。”
四月初一日,日食,郭正域赴部救護。首輔沈一貫問及楚事,囑正域無言匿疏事。
(參見《合併黃離草》卷一《直陳楚藩行勘始末疏》)
四月初二日,神宗諭內閣,因感風寒,不親祀廟享。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八十三:“萬曆三十一年四月初二日戊子,諭內閣孟夏日食,朕
心深切兢惕。近時偶感風寒,今雖已愈,身體尚覺軟弱,頭目不時眩暈。廟享對越恐不成禮,
卿等傳示遣官恭代及各執事務秉虔誠行禮,毋得怠忽。輔臣因言望皇上推保身之意保民,舉
慎禮之心慎政,臣等將命宣綸,亦無愧色,入告出順,幸免後言。”
四月初四日,禮科給事中張問達上日食疏,言及日食值廟饗之日,是祖宗之靈有不安。勸
神宗思祖宗之寶訓,行修省之實。
(參見《明神宗實錄》卷三百八十三,萬曆三十一年四月初四日甲申條)
四月初五日,孟夏享太廟。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八十三:“萬曆三十一年四月初五日辛卯,孟夏享太廟,遣公張
惟賢代侯徐文煒常胤緒分獻。命改於初六日宴朝鮮國陪臣,遣禮部侍郎郭正域侍。”
四月初六日,正域接見朝鮮國陪臣。楚王奏疏上神宗處,旨下部院參看。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八十三:“萬曆三十一年四月初五日辛卯,命改於初六日宴朝鮮
國陪臣,遣禮部侍郎郭正域侍。
楚王華奎以崇陽王府宗室中尉華趆犯罪,数其欺罔四罪以聞詔,令該部參看來說。”
四月初七日,禮科給事中張問達奏日食爲災異,勸上戒懼。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八十三:“萬曆三十一年四月初七日癸巳,禮科都給事中張問達
奏:日者,太陽之精,人君之象。陽不克而爲陰所乘則食,是爲異。天下太平,日不食朔。
朔者,月之始也,日完於朔而爲陰所侵,是爲異。乃今食于四月之朔日矣,四月爲孟夏,純
陽用事,一旦薄,是異之異也。且又食於孟夏廟享之日矣。廟享,乃祖宗英爽降監之時,而
上天垂戒,適與祭會,不獨動皇上戒懼之心,又動祖宗警惕之念,是異之異也。不報。”
四月十一日,賜原任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馮琦祭葬。

47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八十三:“萬曆三十一年四月十一日丁酉,賜原任禮部尚書兼翰
林院學士馮琦祭葬。琦,山東臨胊人萬曆五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與修會典。十四年,
會試同考。十六年,主湖廣試,充經筵日講。十九年,主順天試,陞詹事掌翰林院事,充正
史總裁官,晉禮部侍郎與修玉牒,改吏部侍郎。二十九年,主會試教習庶吉士,遷禮部尚書,
卒于官。”
五月十三日,正域上《嚴飭與祭諸臣疏》。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八十四:“萬曆三十一年五月十三日戊辰,禮部署部事右侍郎郭
正域,因有事於郊廟,班行寂寥,請旨飭勵,併望冬至大祀。皇上躬親對越。報曰:朕事神
祗甚敬,每遇祭祀潔誠齋戒。近因靜攝,恐不成禮,故遣官恭代。然時常諭令秉虔竭誠,惟
恐怠忽。各陪祀官員,不體朕意,托疾不至,覧奏惕然。今後嚴加申飭,應陪不陪者,指名
參奏。”
五月十四日,參與夏至祭。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八十四:“萬曆三十一年五月十四日己巳,夏至祭方澤,遣公張
惟賢、代侯陳應詔、伯王學禮、尚書王世揚、侍郎郭正域輪代視牲,侯徐文瑋郭大誠、尚書
趙世卿、謝杰分獻。”
五月,宗室華趆通政司及各處伸冤。正域照例將華赿送至會同館。
《合併黃離草》卷一《直陳楚藩行勘始末疏》:“宗室華趆至矣。仍赴部併各處訴冤,
臣照例送會同館。”
《刑部奏議》卷七《覆處楚宗華趆等疏》:“(趆)五月初一日到通政司,沈通政未坐
堂,隨到私宅,未出。初二日擊鼓,有儀製司蔡郎中送入會同館。”
《萬曆三十一年癸卯楚事妖書始末· 沈子木奏爲宗藩互訐非常禮臣因言圖飾謹備陳各
疏封進始末以明心跡仍乞放歸以避禍機事》:“五月內,華趆等至京,會通政使沈子木方杜
門乞歸,久未入署。正域令伊家人長班引華趆至子木寓所,求上前疏。內稱差人今趆係
親身矣。駁令改正,次日奏訖。”
六月初二日,張問達奏楚王與宗室訐發事,不報。使臣往江西封益府安義、羅川二王,使
臣已行,而益王訃至,正域上《益藩冊封疏》,照常行禮封二王。
《東林列傳·郭正域傳》:“又封益王使者,將發而王薨。則斷以聘儀,遭喪入境,則
遂也。諸侯相聘必致主命,況天子之於臣耶。卒遣使者行。”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八十五:“萬曆三十一年六月二日丁亥,禮科都給事中張問達奏
楚王與宗室訐發,事情重大,宜行撫按勘問具奏。不報。
……使臣已行,適益王訃至。禮部言:吉凶二禮並在一時,原無事例……若請封在先冊,
命已頒,冊使已行而應封者,偶有服制,則君命爲重,萬萬無俟服闋之理。况二王受封銀冊
俱已鑄就,今年月日字樣萬萬無銷毀改造之事,二王之封正副使自當照常行禮一應接冊等儀
通如常,不宜裁節。以恭上命。 上曰:可。”
六月初五日,神宗下旨,以華趆以小犯大,令部院參看。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八十五:“萬曆三十一年六月五日辛卯,楚府宗室華趆訐奏楚王
以異姓假王。上悉其以小犯大,令部院會同該科參看具覆。”
《合併黃離草》卷一《直陳楚藩行勘始末疏》:“候旨未下,華趆投揭臣部大略謂邀截
實封廣行賄等情……時華趆已住一月矣,臣隨上疏請旨處分,早定華赿去。奉聖旨,華趆係
楚屬宗,如何結群黨,輒參正王,以小犯大,豈得公論,該部院會同該科參看來說,欽此。”
(參見《合併黃離草》卷一《宗藩交訐疏》)
六月十三日,正域上《勘問宗藩疏》。請求將兩疏涉及人證進行勘問,探明楚王的來源,
爲楚王王正名。神宗下旨從公勘問。
(參見《合併黃離草》卷一、《明神宗實錄》卷三百八十五萬曆六月十三日戊戌條)

48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萬曆三十一年癸卯妖書始末·楚事志略》:“奉旨:這事情屢有明旨,你既已會同參
看,著行與該撫按從公悉心勘問明白具奏。”
六月十八日,秦王以庶長子請封世子,不予。又請封郡王,亦不予。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八十五:“萬曆三十一年六月十八日癸卯,禮部署部事左侍郎李
廷機奏:秦王誼漶以中尉進封親王,其時爲萬曆十五年。在《條例》謂之例後進封不得與親
王世及者比其庶長子之例,須俟母妃年滿五十,無出則庶長子應封世子,有出則庶長子應封
中尉……不報。”
《東林列傳·郭正域傳》:“秦王爲其庶子請封世子,正域堅執不予,又請封郡王,又
不肯覆。一貫使大璫以上怒,脅之不應,榜示部門曰:秦王由中尉進封次子,不得封郡王。
母妃年未五十,其庶子不得封世子,毋得違例告擾。於是秦府所推金錢皆不效,而恨之者刺
骨矣。”
七月初一日,李三才上揭帖稱,鳳陽祖陵起大風,損壞殿宇,傾倒樹木。正域上《風雷大
變疏》。
(參見《明神宗實錄》卷三百八十六,萬曆三十一年七月一日乙卯條)
《合併黃離草》卷一《風雷大變疏》:“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臣郭正域爲風雷
大變懇乞聖明法祖面天事:今年五月二十三日鳳陽祖陵大風,驚動陵寢,損壞殿宇,傾倒樹
木……臣仰體聖心,敢效一言……夫風雷之變不于他處,而獨于祖陵,此天與皇祖俱怒也……
臣願皇上霈然下明詔,許大小衙門直陳得失。如災異求言之昭,諸不便于民者,盡行改易,
以示遷善改過之義。”
七月初八日,巡撫趙可懷勘楚事,八月初五日,上疏。神宗命禮部同都察院一同議之。
《萬曆三十一年癸卯楚事妖書始末》:“爲遵旨查勘藩王事……臣等遂定期於七月初八
日公同布政使司布政使薛三才、按察司副使……等官齊至都司,將先期行長史等官關防內外
人犯齊押赴審……臣等仰奉明旨,從公悉心,安敢苟且塞責?爲兩可之辭,然會集多官勘問,
竟不得……奉旨:這事情關係重大,禮部還會同都察院看議來說,欽此。”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八十七:“萬曆三十一年八月五日戊子,巡撫趙可懷、應朝卿會
同各官備細詳審了無左驗……會集兩日竟不得,歸一之論,謹據實開陳……上以事情重大,
令禮臣會同都察院議之。”
九月,正域上《懇嚴典謚典以重公評疏》(參見《合併黃離草》卷一《議謚疏》)。
《萬曆疏鈔》卷三十六·謚議疏《嚴謚典以重公評疏》:“郭正域 禮部侍郎 萬曆三十
一年九月 先該御史喬璧星題稱謚以易名罪號鋸典,宜將數十年以來獲謚諸臣造冊送九卿科
道逐一評品,某應謚某應奪某應改某應補臚列類奏……今臺臣疏應議者七十餘人,科臣疏應
補者十五人。臣等參詳各衙門之評品……而後議補凡應奪者四人爲許倫、黃光昇、呂本、范
謙;謚美應改者一人爲陳瓚;應補者未經題謚則五人爲伍文定、吳悌、魯穆、楊繼宗、鄒智;
已題未給者兩人爲楊源、陳有年。”
《皇明應謚名臣備考錄》卷八:“侍郎郭正域……壬寅,掌翰林院事,拜禮部右侍郎,
時御史喬壁星、給事羅棟等謚,或削或補,迄無定說,域乃折中群論上疏。略曰:“當日與
謚易今日補謚難。得謚榮也而補謚尤榮中之榮,其法不得主于嚴。當日不予謚易,今日奪謚
難。不得謚,辱也,而奪謚尤辱中之辱,其法不得主于恕,以臣叅詳,應奪謚者四人,爲許
倫、黃光昇、呂本、范謙,謚美應改者一人爲陳瓚,未經題謚五人爲伍文定、吳悌、魯穆、
楊繼宗、鄒曾,未給二人爲楊源、陳有年,此外徐階、毛伯溫、張元禎、郭希顏、劉基終有
隱疵,未敢輕與,又如孟秋之孤介、張元忭之恬退、李遷陳恪之清修,事跡未能臚列而眾議,
間有異同,當留之以俟定論。夫自刑賞之窮而有謚,故謚重自謚之窮而有奪謚補謚,故今日
之議,尤重,若夫予奪相忮怨叢集。業已甘心任之,不敢避也。”疏上,報聞。”
《明名臣言行錄》卷七十四《侍郎郭文毅公正域》:“公以謚法多濫,其甚者議奪次議

49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改,而故大學士餘姚李公在議中,四明曰:‘我在誰敢奪?’公曰:‘我敢奪,如黃光昇當
謚,是海瑞當殺也;如徐論當謚,是沈蠊當殺也;如李本當謚,則葛守禮諸人皆當殺,鐫其
秩沒其卹也,奪之。’疏上,竟留中。”
《東林列傳·郭正域傳》:“謚議起,故大學士呂本名在議中,一貫與朱賡曰:吾在誰
敢奪?正域曰:敢奪者,我也。援筆判曰:如黃光昇當謚,是海瑞當殺也。如許論當謚,是
沈錬當殺也。如呂本當謚,是鄢懋卿、趙文華皆名臣,不當削奪也。疏上,竟格不下,而議
果不行。正域之與一貫相枝拄者,大端如此,而其他未可悉數也。”
九月初五日,諸臣赴東闕議楚事。大臣各出議單散去。議單共三十七封,詞語繁多,不下
數萬字。時天色已晚,禮部右侍郎李廷機擇各議單中大概呈神宗覽,上《看議楚藩疏》。
《李文節集·看議楚藩疏》:“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臣李等題,爲奉旨看議事。
先該楚王華奎與宗室越詰奏,撫按官奉旨查勘……臣等於五日前將前疏刊刻,分送諸臣看議。
本月初五日,齊赴東闕,諸臣各出議單,臣等逐一檢閱,見其意見不同,議論亦異,而所開
之單詞語繁多,不下數萬言,難以逐一抄謄,上煩御覽。總其大略,不越數端……大抵諸臣
之見,皆以事情重大,不厭精詳,真假是非,難於遙度……臣等之愚,終以責成撫按爲第一
義。至於或先撫按再問而後遣官,或即遣官同撫按再問,一惟聖裁……其諸臣議單,臣等鈐
印黏連,封發撫按,以憑撫按,以憑叅酌勘問。緣係奉旨看議事理,未敢擅便,謹題請旨。
萬曆三十一年九月初五日。”
九月十三日,御史康丕揚奏言楚藩被誣勘,禮部所上議單未盡。神宗下旨,著禮部進原議
單。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八十八:“萬曆三十一年九月十三日丙寅,御史康丕揚以楚藩被
誣勘議詳略未盡疏,祈獨斷以息陰謀。詔曰:宗藩事重,朕甚關心,這本說九卿科道會議該
部止數條未盡,便著封進原議單來看。”
1
九月十三日 ,禮部聞神宗旨意。左侍郎李廷機上《直陳楚藩議單疏》(參見《李文節集·直
陳楚藩議單疏》),並將議單三十七紙黏連印盖,並抄謄裝潢書冊一本具疏恭進上覽。右
侍郎郭正域上《直陳楚藩行勘始末疏》(參見《合併黃離草》卷一《直陳楚藩行勘始末疏》
及《明神宗實錄》卷三百八十八,萬曆三十一年九月十七日庚午條),言及三月通政司沈
子木匿疏,首輔沈一貫囑正域勿言匿疏事及正域與沈一貫在勘問、體訪上之爭執。並上楚
王所送禮帖。康丕揚上疏,正域疑沈一貫所指,遂矛頭直擊深一貫。此疏一上,激怒沈一
貫方。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八十八:“萬曆三十一年九月十七日庚午,禮部署部事左侍郎李
廷機奏會議楚藩事:……臣等見日色已西,闕門未便,乃急趨部草疏……故將各單約其大指
最爲關鍵者,分別数欵以俟聖裁。今聞都給事中楊應文、御史康丕揚有疏,若不能無疑於臣
等者……臣部不過經過衙門是非曲直可以無預……全單三冊,見在閣中。原單則當日鈐印黏
連,以待撫按之勘問者,見在臣部並可取覧。臣實無一毫回互隱,伏於其間也。報聞。
《李文節集·直陳楚藩議單疏》:“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臣李奏,爲直陳議單
一節,以祈聖鑒,以釋外疑事。
……臣等見日色已西,闕門未便,迺急趨部草疏。維時正域尚欲全抄,臣廷機以爲日暮
單多,若逐一抄謄,不惟聖覽有繁,尤恐不能急上,將致漏洩,生是非。故於疏首,先敘不
敢繁聖覽之意,第將各單,約其大指,最爲關鍵者分別列數款,以俟聖裁。即如尚書趙世卿
一單,臣撮其中所云‘事理可思,國論可采,兩造之情詞可參詳,華趆之初揭可查對,武岡
王之卷宗可覆按,婦人之言決不可聽者’,即此疏語,亦足該括其全單一千三百餘言之指矣。

1
據沈子木《沈子木奏爲宗藩互訐非常禮臣因言圖飾謹備陳各疏封進始末以明心跡仍乞放歸以避禍機事》
言,沈子木於十四日見報郭正域《直陳楚藩行勘始末疏》,沈一貫於十四日上《辯郭侍郎疏》。因此李廷
機上議單、郭正域上奏疏時間應早於九月十四日,《明神宗實錄》記載爲九月十七日應是神宗批復時間。

50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至疏末復云,其議單臣等鈐印黏連,封發撫按,以憑參酌勘問。此皆出廷臣廷機一人之筆,
及疏完用印時,已二更。次日天未明而上,隨投閣臣揭,隨將議單全抄三本,當日續送閣臣。
蓋臣機書生耳,一時造次之見,以爲主職其要,臣職其詳,不欲以煩君父也。初不知疏
不在忙,議當全進。今聞都給事中楊應文、御史康丕揚有疏,若不能無疑於臣等者,夫楚事
雖大,然臣部不過經過衙門,是非曲直,可以無預。譬如擔子雖重,不在臣肩,況亦不得而
預之,又何樂而預之?故以事體疏略責臣則可,若以有疑心,則過矣。臣本不敢煩瀆,既有
人言,不得不直陳其曲折,伏望皇上恕臣之愚昧,鑒臣之無他。若全單,則三冊見在閣中;
若原單,則當日鈐印黏連以待撫按之勘問者,見在臣部,並可取覽。臣實無一毫回互隱伏其
間也。臣不勝惶悚惕息之至!”
九月十四日,沈一貫上《辯郭侍郎疏》,向神宗言,沈子木告沈一貫楚事時滿朝皆知,無
阻沈子木匿疏事,亦無囑正域勿言事。禮部救日時,沈一貫不曾與正域耳語,神宗信之。
( 參見《明神宗實錄》卷三百八十八,萬曆三十一年九月辛未條、《敬事草》卷十四
《辨郭侍郎疏》)
九月十六日,禮部盡各衙門議單及楚藩禮帖具呈並首輔臣沈一貫等各奏辯本到內閣。刑科
給事中錢夢皋、楊應文參郭正域。沈子木亦疏辯匿疏事。神宗言未爲匿疏。
(參見《明神宗實錄》卷三百八十八,萬曆三十一年九月十六日己巳條)
《萬曆三十一年癸卯楚事妖書始末》:“(楊應文)爲憸臣謀害親王飾辯陰邪畢露伏乾
斷正法以遵祖訓以振主權事:……臣自春聞宗室華趆訐奏楚王事情,長安眾言皆云有一人從
中陰主之。臣謂此大事也,何敢爾?然已心疑之矣。已見華趆之揭,以夫爲原告,妻爲中證,
眾口無不明言,是侍郎郭正域實主之職,謂正域大臣也,不宜爾然,又心疑之矣。及近奉明
旨,著九卿科道看議異同,諸臣各有議單而該部止撮大畧以進,輿議沸騰,臣將以備開全單
爲請。……而正域昨攻首輔沈一貫、通政使沈子木,疏中有‘頤指氣使’四字,欲以是鉗人
之口。……令壽儀百兩之帖,獨出正域之手?而曲庇萬金之囑,獨聞正域之耳。何舉朝專賄
一正域也?先時不法,及被論而後發,何怪乎……宗室越關奏訐,禁例甚嚴,正月略華趆所
犯,令家人引之,通政使上本,又請送館而議供給。且聞華趆等始嘗住於正域兄邸中,誰不
駭而議焉?……楚王疏奉旨下部停閣兩月不覆,以待華趆之來。及華趆疏留中不下,正域特
爲催請,何緩彼急此,甚相懸也?……亟將正域罷斥正法,則國紀肅,主權振而世道人心裨
益非淺矣。”
《定陵註略》卷六《楚獄始末》:“給事中楊應文疏,春見華趆訐奏楚王事情,以夫爲
原告,妻爲中證,眾口皆言禮部右侍郎正域實主之……臣聞正域家本楚藩護衛,其父以過犯
被笞,正域引恨報復不報嫌,楚人盖十九言之……何舉朝而賄一正域也。”
《萬曆三十一年癸卯楚事妖書始末》:“沈子木奏爲宗藩互訐非常禮臣因言圖飾謹備陳
各疏封進始末以明心跡仍乞放歸以避禍機事……臣於本月十四日閱報,見禮部右侍郎郭正域
一本爲宗藩事重直陳行勘始末,仍祈罷斥以謝人言事。大約因御史康丕揚參論看議楚藩覆疏,
不上全單,以誅其心。正域歲不勝疑懼,摭狸虛情,至謂臣爲匿疏,臣能默然乎?……而正
域謂臣匿疏,果匿楚王之疏乎?抑匿華趆之疏乎?及撫按已會勘,而楚王復有辯疏,奉旨令
九卿科道看議在聽諸臣各有議單,各有緊關情節……乃正域盡削緊關不上文爲匿乎?爲不匿
乎?此滿朝所共憤……伏乞呈上,鑒臣之心跡,憐臣放歸,則生年死日皆皇上之造就也。奉
旨:該司雖主納言,例得兼有封駁。楚府辯訐事情,封進遲速,月日具在,未可爲匿。沈子
木著照舊供職。禮部知道。”
九月二十五日,郭正域上《再請告疏》,辯白楊應文所誣事。沈鯉因康丕揚以楚事論及之,
以病乞休,溫旨留之。大學士朱賡請速結楚事。
(參見《明神宗實錄》卷三百八十八,萬曆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五日戊寅條)
《合併黃離草》卷一《再請告疏》:“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臣郭正域奏爲科臣

51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指摘無端無影請速罷斥以遂初心事:昨聞刑科都給事中楊應文力言楚事謂臣謀害,此言岀于
應文之口不辯可也……惟是臣不能引嫌以取嫌,不能避怨以取怨,行能淺薄,才力踈庸,不
能復立于朝矣。伏乞皇上早賜罷斥,不勝感激天恩之至。”
十月十五日,正域因楚事以疾乞休,許之。將行,唐文獻作詩以送。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八十九:“萬曆三十一年十月十五日丁酉,禮部右侍郎郭正域乞
休,許之。”
《合併黃離草》卷一《辭朝疏》:“原任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臣郭正域,爲辭
朝事。臣于本月十五日具䟽乞休,随于十八日奉聖旨:郭正域屡疏稱病,准回籍調理,欽此。
臣當叩謝闕廷,倂伸辭悃。而臣抱病日久,趨造未能,感悚交併,戰兢罔措。惟臣難瘳者病,
難欺者心,夜當焚香以告天,晝當閉門而省過。身還井里,期人我之無慙;夢繞天階,䭭乾
坤之交泰。祝聖人之萬夀,感大造之無疆。臣無任感戴天恩之至。爲此具本,専令辦事官汪
綬齎捧,謹具奏聞。”
《荼史》:“三十一年癸卯,楚事起……臺省指摘郭侍郎者,紛紛而起,郭亦履疏請告,
余故與郭善,思有以全之,謀於歸德。歸德曰:‘必聽其去,方息人言。’但公與四明同鄉
同年,擬其去後必有言,我當爲公任之。次日,復發其疏來票,余又移書問歸德,宜如何處。
答云,昨已說定,何須再詢。余廼擬回籍調理,自是眾論始息。”
《唐文恪公文集》卷十三《郭美命先生以直道忤時移疾遄發,小詩送別兼以識感》:“天
街積雪送行旌,望裏危波轉欲驚。易擲頭簪非宦拙,敢攖腹劍爲官輕。客星自合鷗磯還,鄉
月長隨鷁首明。最喜歸裝如一葉,何妨飄泊向秋城。
蛾眉銷盡骨仍存,忼慨空懷報主恩。恥向人間營兔窟,獨于物表作龍門。吊來楚澤孤吟
恨,閱盡南樓逝水痕。我亦歸田從此賦,北風雨雪不堪論。”
十月二十一日,正域行至楊村,潞河結冰,遂於楊村守凍。
《萬曆三十一年癸卯妖書始末·疏附》:“十月二十一日郭侍郎告病回籍,自張家灣上
遄,至楊村守凍。”
十月,妾畢氏生一子曰“昭封”。
(參見《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張淑人墓志銘》)
十一月初二日,楚王華奎得安,遂上疏攻正域。禮科給事中張問達、禮部侍郎李廷機上疏
爲正域言。
(參見《明神宗實錄》卷三百九十,萬曆三十一年十一月二日甲寅條)
《李文節集·看議楚藩再疏》:“廼楚王復有此奏,蓋一則因侍郎郭正域出其壽禮之單
以呈覽,一則因宗室乘其杌棿之勢而侵陵,有激而鳴,良非得已。臣等詳閱王疏,其謂:‘于
國中大夫平日交際,生日往來,此廼下士之高風,賢王之盛節,其不爲賄賂明甚。’然即王
待正域意之勤,渠亦足徵正域於王平日無隙。王疏所稱四恨,恐意不勝憤激而爲是言耳。要
之,正域……即初議行勘之疏,亦云‘楚王襲爵三十餘年,何至今日而始發?不發於士民而
發于女子骨肉之間’此數語者,亦足明其本無害意矣。元輔曲爲之包荒,皇上俯容引起,即
正域亦悔恨不睱,林壑自甘,臣等竊謂可無再議。若夫王所稱‘聚羣結黨,罩占屯田,強收
宮贍,拆墻伐樹,打毀下馬碑’等情,實宗室華堅等之所爲,及棍徒林槐等之幫助。臣等竊
度撫按奉旨之後,自應禁戢訪拿,同華趆等一併分別議處,以體聖意而安王心。而臣等又謂
楚事甫定,如人元氣初復,體宜靜不宜動,事宜貴不宜起,毋爲枝蔓,毋爲深求,是尤所以
貽楚王之安,綏楚國之福也。”“奉聖旨:‘這事已處置了,楚王安心理國。郭正域姑免再
議。華堅等及林槐等與華趆等,行撫按官分別議處具奏’。”
十一月十二日,大學士朱賡獲《國本攸關——續 憂 危 竑 議 》一書。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九十:“萬曆三十一年十一月十二日乙丑,是月十二日,大學士
朱賡于私寓門外獲刊書一冊,外題‘國本攸關’,內題‘續憂危竑議’。大畧謂,皇上於東

52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宮不得已而立之,從官不備所以寓他日改易之……詔曰:……妖書已覧了,後有項應祥、喬
應甲名字,顯是讐誣坐名也。著他從實回將話來。
(參見《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三《續憂危竑議(附)》)
十一月十五日,神宗諭內閣查辦作妖書之人。
(參見《明神宗實錄》卷三百九十,萬曆三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丁卯條)
十一月十六日,首輔沈一貫、朱賡奉旨查辦“妖書案”。正域今五十,作《楊村五十初度》
一詩。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九十:“萬曆三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戊辰,輔臣沈一貫、朱賡既
奉聖諭因上言神姦造釁煽作妖言實神人所共殛,天地所不容。蒙皇上奮赫威怒,肅昭紀綱,
期罪人之必得。臣等忝在股肱,誼同休戚,敢不絕私爲公以身討賊。即已發科傳部轉示廠衛
城捕緝事衙門并行在外,撫按等官嚴加訪挐,務期必獲,以絕禍源。奏人有旨:覧卿等所奏
具見同心一體,君臣大義,連日怒氣未息,必得真實姦惡,以昭國法,方慰朕心,諭卿等知
之。”
《合併黃離草》卷十二《楊村五十初度》:“五十浮生度客邊,天涯意味總蕭然。曾捋
虎鬚能不死,且騎鶴背學長年。縱敎不識平津閤,難道不爲閬苑仙?濁酒一杯聯自夀,大家
頭上有靑天。”
十一月十八日,御史康丕揚請速結楚獄。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九十:“萬曆三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庚午,陝西道御史康丕揚因
妖書事發,疏請速結楚獄……上皆是之。”
十一月十九日,神宗恐皇太子驚懼,諭旨以安。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九十:“萬曆三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辛未,上諭內閣曰:朕覧卿
等奏揭,恐皇太子乍聞驚懼,特宣面諭,以安慰之。……皇太子宮中內外局即執事人等曰:
近日京師偶有姦書流傳,關係國本。朕知此書必是姦臣傾陷忠良,假借宮禁,爲此妖妄,絕
無一毫影響之事,恐皇太子過爲疑懼,朕已有諭旨了。爾等宜以理開導,使安心進修,以保
睿體,以進睿德。毋得妄想搖惑,離間宮闈,誘引非禮。如違,法典具在,治罪不恕。”
十一月二十四日,陳矩奏東廠獲一可疑男子皦生彩,供稱其兄皦生光行刊刻造謠之事。劉
文藻緝拿沈令譽。
(參見《明神宗實錄》卷三八九十,萬曆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丙子條。)
《萬曆三十一年癸卯妖書始末·妖書志略》:“惟沈令譽最神,幸二十四日中城兵馬劉
文藻捕獲,搜出揭帖本稿,大有蹤跡。”
十一月二十五日,胡化上京狀告阮上卿係作妖書者。阮上卿,阮明卿族兄。阮明卿,錢夢
皋婿也。胡化,正域鄉試同年。
《萬曆三十一年癸卯妖書始末·附疏》:“東廠太監陳矩奏爲捉獲事……胡化,係湖廣
荊門州人。由壬午科中式舉人,歷任陝西漢中同知。……近日見得京城內外張掛榜文,緝拿
捏刊妖書奸逆。化不合叅奏上卿等捏稱聞有刻書蠹亂國體者,即尹伸、阮上卿、林應翔三賊
爲之……本月二十五日擅入文華門,自行賛禮頭進……本犯情錯亂語,不的有名阮明卿拘喚
前來……有族兄荊門知州阮上卿……”
《牧齋初學集》卷五十一《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贈太子少保禮部尚書謚文毅郭
公改葬墓志銘》:“荊門州故同知胡化,老而狂易,上書告州官阮明卿,謂妖書出其手。事
下刑部,夢皋等告尚書萧大亨:‘胡化與郭同舉與鄉,郭在楊邨,乘婦人輿,宿歸德邸舍,
相與竄謀。不可失也。’大亨讞胡化,使引公及歸德,化叩頭大叫痛哭曰:‘阮知州殺我一
家,我自來叫寬。郭舉進士後二十年,音驛不通,何謂同作妖書?我亦不知誰爲歸德?公等
但爲蜀犬殺人媚人,即見皇上,斷胡化之頭,亦如此說。’蜀犬者,斥夢皋也。刑部郎王述
古如其言具讞,上曰:‘誣也。’盡釋之。”

53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十一月二十六日,毛尚文被緝拿。毛尚文,係郭正域家中書辦。
《萬曆三十一年癸卯妖書始末·附疏》:“于本月二十七日,據參將王邦吉等呈,據把
總趙燁等呈稱,本月二十六日四更時分,東直門地方先有不知名男子一人,今審明毛尚文,
面戴眼罩,鼠行狼顧,曲徑遊走,天明行至中府會議之所,觀望問息可疑……遂拘到官。審
得毛尚文供年三十九歲,原籍湖廣武昌府咸寧縣人,係省祭。萬曆二十九年投托同鄉禮部郭
侍郎宅內書辦,近因郭侍郎告病回南,同至楊村地方暫住……故于四更秉黑出門,行至中府
門首,攔阻不得進入,遂到原跟本主長班張仕忠家,又到長班鄧啟家,托二人探聽會議消息,
約至郭侍郎妾父靳汝玄家候信,復至中府門首,遂被捉獲。職等復審上人係何人幹事,果係
何事言詞?家人何童、郭慶不時往來上京作事,使我不過打聽消息……家人何童、郭慶等,
合無即行訪拿,究問真情,自當立見。”
十一月二十七日,王之楨上疏請三法司會審。
《明神宗實錄》卷三八九十:“萬曆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己卯,皦生光既下獄,錦
衣衛訊之,未承。王之楨奏言曰:皦生光本以大姦巨惡,慣刊板害人,始則捏造妖詩,稱臣
戚里,謂渠家陰謀羽翼成矣,復有皇長子危乎哉等語。繼被問遣,逃來京師,欲報前讐大肆
無將,著書有岸遊稿,寓復讐之意,復揭於臥榻,有大讐大冤等語。臣觀其字跡,既復相類,
詳其文辭,又頗相同。審其親子,質證甚確,但狡獪異常,明知罪大惡極,將吐復忍,且戒
其妻子曰:我若一認,都該凌遅。臣展轉思維,重刑恐殞其生,大獄終於不白。况一人之知
識有限,乞勑三法司會同東廠并臣多方研審。詔從之。”
十一月二十八日,給事中錢夢皋疏論妖書語侵次輔鯉。
《明神宗實錄》卷三八九十:“萬曆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庚辰,給事中錢夢皋疏論
妖書語侵次輔鯉。”
十一月二十九日,大學士沈鯉上疏自辯。審問皦生光,其與妖書關係模糊。
(參見《明神宗實錄》卷三八九十,萬曆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辛巳條)
十二月初一日,時沈令譽、胡化入獄。沈令譽與正域善,胡化同正域爲鄉試同年。郭正域
又與次輔沈鯉厚,故錢夢皋上疏誣正域爲奸黨,侵及沈鯉。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九十一:“萬曆三十一年十二月一日壬午,時游醫沈令譽奔走縉
紳間,頗與郭正域厚,御史康丕揚疑其縱跡詭,秘奏捕之。適楚人胡化伏闕指揮妖書,出於
新選教官阮明卿,案之無據。明卿者,給事中錢夢皋之親友也。於是夢皋遂上疏曰:臣據姦
書刊播,不先不後,適在楚王疏入之時。盖原任侍郎郭正域,乃次輔沈鯉衣鉢門徒,而遊醫
沈令譽正域之食客,犯官胡化又正域之同鄉同年也。羣姦結爲死黨,暗擠范醇敬,明軋周應
賓,計日而取相位,不啻虎之欲飛鷹之欲擊。故示兇燄以滅楚藩,爲修怨,亦爲樹威。即藉
楚事以逐元輔,爲己地,亦爲人地。三輔賡將順德意,一擬楚王非假之票,一擬正域回籍之
票,則怨益歸之,彌不可觧,而其事則臣之一疏激之也。伏乞聖斷。”
《萬曆三十一年癸卯妖書始末·妖書志略》:“改刑科給事中遂具疏,奏爲奸黨蓄謀甚
毒奸書飚發有冒死披陳仰候宸端以絕禍本事。臣惟世必有奸黨而後有奸書……時胡化必無妄
害……滅楚藩爲修怨,亦爲樹威,即藉楚事以逐元輔,爲己地亦爲人地。”
十二月初二日,緝拿正域家人何童、郭慶等人。正域家人共十五人入獄,嚴刑逼供,審問
妖書爲沈令譽所爲,以毛尚文與龔氏小二女爲質。
《萬曆三十一年癸卯妖書始末·疏附》:“巡捕總督陳汝忠奏奉明旨,捉獲蹤跡可疑人
犯,乞賜究問事。本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該臣具題前事。奉旨:毛尚文着三法司會同廠衛科
道究問來說。何童、郭慶等着廠衛城捕,嚴行緝拿,務在得獲。欽此。遵即差官四三緝拿何
童、郭慶等。於本月初二日,據左右營參將王邦吉等據把總馬江等稟成,遵依挨訪何童等往
交在於郭侍郎原覓奶口龔氏家歇,隨將龔氏連伊女小二姐一併捉拿到官。審得龔氏供稱,伊
夫李四見在楊村答應,郭侍郎未回。究問何童等緣由,說有。陳道曉得交拘,聞風逃走無蹤

54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跡,將伊妻陳氏拿獲到官,審氏亦係郭家奶口,就在本家門面房內居住,供稱田天成也,此
是郭家奶夫,同李四並郭家心腹。書辦黃表即毛尚文,於十一月十五日往楊村去訖,隨令二
氏並女小二姐與尚文面質……尚文直稱得奸書乃令譽所爲,此真情似已昭著。其孝二姐以幼
女執抵尚文。”
《合併黃離草》卷七《楊村》:“邏卒來舟中,晝夜無休歇。鴟梟與豺狼,狺狺互岀没。
逮我兩蒼頭,驅之入虎穴。縶我賣薬人,縳我馬前卒。斧躓與湯濩,見者無魂魄。拷我傭書
人,毒藥灌喉舌。反接我乳媪,長梁墜短髪。竹刀剖兩腋,滿地血沾相。上下無完膚,手足
皆梏桎。如飲負弩機,曲身塞哽咽。寧問莫須有,苐言反是實。有兄覊京師,亦復遭嵲屼。
微聞河南相,四壁兵如織。”
《牧齋初學集》卷五十一《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贈太子少保禮部尚書謚文毅郭
公改葬墓志銘》:“汝忠盡械公僕寵婢乳媼及傭書者男女老幼公十五人,刺爇鍼灼,五毒慘
全。每上彭考,兩脅肉拉毀墮地,竟無所得。汝忠以金吾告身誘書役毛尚文,今引沈令譽,
而以乳媼龔氏十歲女爲徵。會訊之日,東廠陳矩詰龔氏女:“汝見妖書版幾何?”曰:“版
有一房。”矩笑曰:“妖書儘二三葉,而版有一房乎?”詰尚文曰:“沈令譽語汝刊書何日?”
尚文曰:“十一月十六日。”戎政廣平王王公曰:“妖書以初十日獲,而十六日又刊書,將
有兩妖書乎?””
(參見《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三《大宗伯唐公抑所傳》)
十二月初四日,大學士沈鯉以病乞休,不許。兵部等衙門雖捕獲疑犯,然未得實情。
(參見《明神宗實錄》卷三百九十一,萬曆三十一年十二月四日乙酉條)
十二月初五日,神宗面諭皇太子。王士騏因沈令譽處搜出其爲于玉立謀官書信,上疏自辯。
神宗不悅。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九十一:“萬曆三十一年十二月五日丙戌……吏部稽勳司署郎中
事主事王士騏以沈令譽供其爲于玉立營謀起官上疏自辯。上以其不候部院參處竟自強辯著便
參處,又以該部堂上官故縱屬官亦令回話。”
《牧齋初學集》卷五十一《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贈太子少保禮部尚書謚文毅郭
公改葬墓志銘》:“丕揚方巡城,與提督陳汝忠追捕無虛晷。逮醫人沈令譽及名僧達觀,從
令譽床頭獲片紙,連語及歸德門人刑部郎于玉立、吏部郎王世騏,皆削籍,而恨玉立尤甚,
欲並殺之。歸德與監丞之門,邏卒周徼,戶闔不敢晝啓,楊邨並岸,重圍擊柝,囂呼徹晝夜。”
《先撥志始》:“又令譽供出于玉立起官一事,時玉立新補刑郎中,婁東王士騏在吏部,
實道地之,往來寄信令譽也。有旨,責其營私。下部院究處,已而士騏、玉立各疏辨,俱革
職爲民。”
十二月初六日,王之楨奏考訊達觀、沈令譽事。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九十一:“萬曆三十一年十二月六日丁亥,王之楨奏稱考訊達觀
妖書事情極口稱冤,或再與沈令譽下廠衛研審,或別有處分。俱乞聖裁。詔以達觀付法司定
罪,沈令譽著廠衛等衙門再鞫之。”
十二月初七日,王之楨奏刊字匠徐惠業招認。于玉立被免官。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九十一:“萬曆三十一年十二月七日戊子,王之楨奏稱逆犯皦生
光雖未吐實,而其刊字匠役徐承惠業已招承,請帶赴會審。各衙門將徐承惠所供情節,細與
皦生光面質。上令嚴鞫,追究造謀本意,及同黨之人,明白具奏。
吏部尚書李戴因詔旨責其縱容王士騏展辯具疏認罪誤用印,上命查處用印司官。
刑部雲南司署郎中事主事于玉立亦具疏辯,上怒其鑽剌既已敗露,不靜聽處分,還敢強
辯,令禠其職。”
十二月初九日,楚宗三人再次入都門投遞揭帖,神宗命緝拿究問。提督東廠太監陳矩奏毛
尚文、沈令譽所供事。

55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九十一:“萬曆三十一年十二月九日庚寅,禮科都給事中張問達
以楚宗三人擅入都門投逓揭帖,猶習華趆故智,上疏劾之。
提督東廠太監陳矩奏稱毛尚文、沈令譽所供楚事與營謀起官等情委屬詭秘,妖書一事尚
未輸認,請送法司究之。上不許仍令錦衣衛嚴刑追究,送東廠覆審。”
十二月初十日,神宗命各級官員嚴審逆賊。
(參見《明神宗實錄》卷三百九十一,萬曆三十一年十二月十日辛卯條)
十二月十一日,陳矩奏皦生光書內詞名不供一字。
(參見《明神宗實錄》卷三百九十一,萬曆三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壬辰條)
十二月十六日,楚府東安王英遂、武岡王華增、江夏王華塇等復奏稱楚王爲假王及楚王華
奎賄賂事,神宗稱,事已斷盡,不必再行勘問。
(參見《明神宗實錄》卷三百九十一,萬曆三十一年十二月十六日丁酉條)
十二月二十一日,帝令票發錦衣衛問過犯人沈令譽會同該科及原題御史再行研審。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九十一:“萬曆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壬寅,有旨令票發錦衣
衛問過犯人沈令譽會同該科及原題御史再行研審。”
《荼史》:“郭明龍以河凍駐楊村,游醫沈令譽從郭所來,亦爲偵者,所捕搜出于玉立
與王士騏起官手書云:起官之命,此明龍心力。又得明龍與令譽以華趆揭帖並楚王印信揭帖
書其面云,天理人心,他年他事。業於是人言籍籍,以妖書坐令譽而于立與明龍皆危矣……
至扳明龍二僕至面質,余頓足,日夜憂之,私語唐抑所,傳余意慰明龍保其無他。”
十二月二十四日,神宗命革楚宗抗旨投揭蘊錛等爲庶人。
(參見《明神宗實錄》卷三百九十一,萬曆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乙巳條)
十二月二十九日,廠衛府部九卿科道會審皦生光,皦生光招供傾陷皇親、搖禍國本事。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九十一:“萬曆三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庚戌,廠衛府部九卿科
道會審皦生光。據生光招出……近日,逃回京師欲傾害皇親,非搖惑國本。初刊妖詩,再刊
岸遊稿,續造國本攸關一書,密僱徐承惠刊刻。令子皦其萹黑夜拋擲駙馬戚畹六部大臣門首
中鄭皇親以不測之禍不意臣等訪獲妖書。奏知見今挐獲供出前情,是實願明正皦生光大逆不
道之罪,以昭國法,以紓公憤。”
《東林列傳·郭正域傳》:“會審生光,以箴刺其妻妾指抓,令引正域,皆不肯,坐箯
輿中瞠目視丕揚、夢皋,罵曰:死則死耳千刀萬磔,自當之,奈何使我奉沈相意陷郭侍郎。
左都御史溫純、禮部侍郎李廷機席起曰:讞獄者,苦不承,安有既承而反相抵者乎?御史牛
應元、湯兆京、沈裕等皆力爭。東廠太監陳矩叹曰:朝廷有人遂具讞上大獄,乃得解。”
《明名臣言行錄》卷七十四《侍郎郭文毅公正域》:“妖書之獄起,上初得妖書以謂牽
連宮禁惎間骨肉,憤懣不能食,下詔大索一二,臺省引繩批根,無所不至意嘗在歸德與公,
形之奏牘而公之兄國子君公之友若于比部玉立、田禮部大年、布衣沈令譽、方外達觀且榜且
死卒無狀,又數有人以虛聲恐喝,勸公自裁,公自信有天弗爲動,同官華亭唐公、晉江楊公、
會稽陶公、即墨周公正告四明:‘郭將不免,人謂公有意殺之。’四明跔蹴無所容,揮茗灑
地,告天爲誓。唐公復進曰:‘亦知公無意殺之,其如臺省之希風下石,何公不早結此獄,
似有意瓜蔓,何以辭天下後世?’四明氣奪而邏者謂皦生光膚險有素所引語略相合宜坐罪。
主讞者,蕭公大亨欲脫皦生光而牽入公,幾欲置不問賴李侍郎廷機、牛侍御應元、湯侍御兆
京、沈侍御裕、王比部述古,證成之大獄乃解。”
同鄉郭之斡卒,正域作墓志銘。郭之斡與正域同朝爲官,二人相得甚驩。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明中憲大夫慶遠守郭公墓志銘》:“宗卿,諱之斡,别號恭
岡……甲子不第,日取性理諸書討論之。丁卯不第,庚午又不第。然名聲藉甚,督學如顔公
鯨、胡公直海内人倫之表也,皆簡置且令從逰,而公于濂洛關閩之學日聞所未聞矣。癸酉,
遂獲雋上春官,又屢次不第……遂謁選授盧氏尹……徵入京,授刑部廣西清吏司主事,改四

56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川司、歷貴州司郎中,在部五年……岀爲慶遠知府……遂上䟽乞休,得旨與致仕,後以覃恩
進階中憲大夫……卒萬曆三十一年。”

萬曆三十二年 甲辰 公元 1604 年 五十一歲


時事:閏九月,武昌楚王府宗人擊殺趙可懷。十一月,福建泉州地震。
正月二十二日,王世揚以名竄妖書疏謝昭雪。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九十二:“萬曆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癸酉,協理京營戎政尚書
王世揚以名竄妖書疏謝昭雪。上曰:卿任事招怨,致有詭名誣害已置不問,其皇城門禁著申
飭稽查匿名文書依律不許受理。山人術士罷閑官吏嚴加驅逐緝拏,毋容寬縱。”
四月初八日,帝令三法司將逆犯皦生光從重擬罪。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九十五:“萬曆三十二年四月八日戊子,刑部等衙門題:皦生光
誣岡不道宜坐妖書律斬。上以獄情既屢審明確,各犯罪名姑依擬。逆犯皦生光罪惡深重,関
係宗社安危,所擬未盡其辜,何以正國法,昭示天下後世。三法司還從重另擬來。”
四月二十二日,逆犯皦生光擬凌遲處死。
《明神宗實錄》卷三百九十五:“萬曆三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壬寅……逆犯皦生光捏造
妖書,離間天性,謀危社稷,無上無君父情顯然妖書律未無盡其辜,著加等凌遟處死。便會
官處决。仍梟示於人烟湊集處所,如有奏擾,的即以主使姦論,其緝捕有功人役,著該衞即
查寫來。”
妖書案得解,正域僕從盡得釋放。正域作詩以紀。
《合併黃離草》卷十二《聖恩放家童志感》:“三月陽村水上浮,憑空霹靂撼虛舟。彌
天羅網憑誰解,動地風波到處愁。誰料皇恩同白日,驚傳御茟放蒼頭。忙呼妻子朝天地,但
祝君王萬萬秋。”
(參見《合併黃離草》卷七《楊村》、卷十五《楊村放舟》)
閏九月初五日,楚宗擊死湖廣巡撫趙可懷。
《明神宗實錄》卷四百一:“萬曆三十二年閏九月五日辛丑,大學士沈一貫等言臣等揭
得湖廣巡撫吳楷揭帖內開楚王進助大工銀兩至漢陽縣被惡宗數百提到劈開門捆綁解官盡行
劫去。本府通判等官擒獲三十二名並賍銀二千九百餘兩。閏九月初五日,惡宗三千餘人各持
凶器突入,撫院副使周應治、竇子偁俱毆重傷,將巡撫趙可懷登時殺死,搶去劫扛。”
(參見《敬事草》卷十六《楚宗變亂揭帖》)
十月初四日,神宗諭兵部、都察院備兵湖廣。
《明神宗實錄》卷四百二:“萬曆三十二年十月四日庚戌,傳諭兵部都察院,朕覽湖廣
巡撫報楚宗崇仁輒敢聚眾搶劫王扛,戕殺撫臣……著本省各官上緊發兵擒拿。鄖陽、江西、
河南撫按兵備南京,操江等官各相機發兵協剿,毋得顧忌觀望,養成大衅,一面諭各宗及城
中居民毋得畏懼,朝廷討除惡人,正以撫安善良,不許濫及傷害。”
(參見《敬事草》卷十六《討亂宗揭帖》)
十一月初三日,楚叛宗就擒。
《明神宗實錄》卷四百三:“萬曆三十二年十一月三日己卯,湖廣巡撫吳楷疏報,叛宗
就擒。”
十一月十六日,時以楚宗故,西䑓請兵,大兵四集,作《甲辰初度》。
《合併黃離草》卷十二《甲辰初度》:“焚香早起朝紫薇,晴雪滿空花亂飛。干戈滿眼
門晝閉,閭井無事人行稀。東隣西陌㫁來徃,南箕北斗各光輝。小齋寂莫讀周易,莫問從前
是與非。”
馮應京出獄,正域作詩以賀。

57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明儒學案》卷二十四《僉憲馮慕岡先生應京》:“馮應京,字可大,號慕岡,盱眙人
也……先生因疏奉不法九大罪……詔遂逮,先生遂下鎮撫司獄……甲辰始出。”
《合併黃離草》卷十二《聞馮觀察慕崗釋放志喜》二首:“歲歲年年望放君,君身生死
動天文。虎豹噬君君不死,閭井呼天天亦聞。一日歡聲騰海宇,年來愁氣散妖雲。吾皇自是
真堯舜,無奈臺衡意未勤。
半空雷火震陵園,湯網隨開遂不冤。君有恵文行日月,誰敎貂錦滿乾坤。六年犴狴非天
意,三楚祠堂盡主恩。有事望君君有意,銀河細雨洗天根。”
常居敬母王氏卒,正域作墓表。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六《敕封太孺人常母王氏墓表》:“中丞常公語不佞曰:‘哀哀
母氏,苦節五十年矣。義得節旌而以孤受上恩兩拜溫綸束於例,榮一時而奪萬世。’言之盡
傷心忍言其他,幸爲我志之……癸酉中丞舉于鄉,甲戌成進士……癸卯春,年八十,賀客滿
座,太孺人初病……久之,疾且作以卒。太孺人以子中丞公爲司理時弛封,又以刑科給事中
時會上恩如例改京秩,又弛封,壽八十。”

萬曆三十三年 乙巳 公元 1605 年 五十二歲


時事:十一月,皇長孫朱由校生。十二月,罷天下礦稅。
二月初五日,廣東廵按御史林秉漢言楚事,錢夢皋指爲正域之私人。林秉漢被降五級,調
極邊。
(參見《明神宗實錄》卷四百六,萬曆三十三年二月五日己酉條)
三月十五日,唐文獻卒於官。正域作《大宗伯華亭唐公抑所傳》、《祭唐抑所文》二文以
紀。
《明神宗實錄》卷四百七,“萬曆三十三年三月十五日己丑,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唐
文獻卒。”
(參見《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三《大宗伯華亭唐公抑所傳》)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六《祭唐抑所》:“昊天不吊,降此鞠㐫。人之云亡,視天夢夢。
司命者誰,公胡以死?格天事業,今焉已矣。孰令公死,白日晝㝠。孰令公死,慘慘劳人。
鼎魁膴仕,不爲公華……”
唐文獻,字元徵,號抑所,松江府華亭縣。萬曆十四年進士第一甲第一名。歷官翰林修
撰、中允、諭德、庶子、詹事府少詹事、禮部右侍郎等。著有《唐文恪公文集》等。
1
七月二十日 ,友賀時泰年滿六十,正域作詩以賀。
《合併黃離草》卷十二《賀賀陽亨六十》:“冉冉流光六十春,自來憂道不憂貧。有時
大咲頻過我,到處啣杯肯勸人。好婦樓中棲孔雀,佳兒閤上畵麒麟。與君今日頭俱白,珍重
浮生百歳身。”
《賜餘堂集》卷三《賀陽亨賀年伯雙壽榮封序》:“先生少爲諸生試,輒冠曹偶,名與
郭美命先生相伯仲。”
《東林列傳》卷二十二《賀時泰傳》:“賀時泰,字叔交,湖廣江夏人。平時寡交遊,
惟與同里郭文毅、大冶尹蕭槐、胡對薇砥礪文行。”
《江夏縣志》卷六《人物》:“賀時泰,字陽亨。父廷秀,泰少爲諸生,礪隅不苟嚬笑,
惟與同里郭正域、大冶尹惠州相劘切。力貧課子教授生徒,著有《思聰錄》、《人模樣》、
《三世事小錄》及《女箴》二十四則,學者稱爲‘陽亨先生’……卒祀鄉賢。”

1
據祁金刚著《江夏溯源》第 251 頁載,武漢市江夏區紫坊八分山北賀家墳山曾發現賀時泰墓,有殘墓志
一塊,現藏江夏區博物館。其墓志記載,“賀時泰,字叔交,號陽亨,江夏武昌任,生於嘉靖二十五年七
月二十日,卒於崇禎己巳年二月十六日子時,享年 81 歲。”

58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二月十九日,妻張氏去世。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張淑人墓志銘》:“淑人爲儒官張希周女……儒官有兄希范,
中嘉靖己酉鄕試,與先君同舉于鄉,仕終蓬溪令。儒官妻熊氏嘉靖丙辰五月二十四日生淑人。
甫三歳,聘于我……眀年大計錢獲罪於公論當黜,而二三君子暴當事者罪狀無所容,而淑人
疾甚,以二月十九日痰湧不起,竟不獲與余共見大平也……淑人生于丙辰,卒于乙巳,壽五
十。”
家人改服,正域念張氏與己共貧賤、同患難,抆淚題詩。
《合併黃離草》卷十《悼亡詩八首》:
“念我諸生日,才名耻未成。朋來同筆硯。汝去竭瓶罌,舉案供三飯,篝燈坐五更。毎
逢觀榜日,䨇眼望天眀。
其二
念我爲兒日,䨇親正黒頭。讀書兼問寢,休暇便含羞。與汝寡言笑,茂年多離憂。㡬番
不淂志,歲歲又竆愁。
其三
念我爲官日,硜硜不問家。人多争利達,汝不艶豪奢。謾說供三釡,何從治六珈。典衣
還折劵,好去問京華。
其四
念我疆年日,綢繆不忍分。閨房有側室,兒女遂成群。女解拈針線,兒能課藝文。如何
未婚嫁,汝已似浮雲。
其五
念我傳經日,門敲鷄未啼。汝驚呼婢起,夢覺道人齊。上馬月方午,還家日欲西。坐来
頻慰勞,眀旦又聼鷄。
其六
念我廷争日,君恩總不違。一官真兔角,汝志問牛衣。天意髙高在,人心事事非。乞休
得與告,鼓楫好同歸。
其七
念我楊村日,浮雲黯不開。未知天地意,謾說鬼神猜。與汝孤舟坐,從他羅網来。皇穹
真可問,白日亦昭回。
其八
念我還鄉日,家園事事無。移居愁汝病,行步倩人扶。患難驚初定,平安意總孤。天心
如助虐,使我泣窮□。”

萬曆三十四年 丙午 公元 1606 年 五十三歲


時事:五月,河套韃靼復犯延綏。七月,大學士沈一貫、沈鯉並致仕。
正月二十四日,馮應京卒,正域作祭文。
《仰節堂集》卷五《湖廣按察司僉事慕岡馮公墓志銘》:“公諱應京,字可大,慕岡其
號……丙夜恭坐漏下五更而逝……是爲萬曆三十四年丙午正月二十日。”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六《祭馮觀察慕崗文》:“維萬曆三十四年正月,故湖廣按察司
僉事馮公卒於里。”
馮應京,字可大,號慕岡。萬曆二十年進士。歷官戶部主事、湖廣僉事等。因上稅監陳
奉十大罪狀,被逮入詔獄。萬曆三十二年始歸,卒於家。
丙午冬,王公橋建成,正域作《王公橋記》一文。
(萬曆)《漢陽府志》卷六:“工始于乙巳歲仲冬,落成于丙午歲仲冬月……王公諱宗

59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1
本,字世端,徽之休寧人。”
是年,樊玉衡父樊煒去世,數月後,弟樊玉衝亦亡。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敕封文林郎全椒知縣興隆教諭吏隱公墓志銘》:“公諱煒,
字仲光,别號崙川,其稱吏隱也……年十八補博士弟子,廪學宫,幾三十年,竟不得一第,
應明經選,除漢陽訓。自以爲不試,稱‘吏隱公’……公生於嘉靖庚寅十二月初三日已未日
午至萬曆丙午果符其數……太孺人生玉衡一人……易明昇女生玉衝、玉衢、玉御、玉衛四人。
玉衡,壬午鄉試第三人,癸未進士齣授江西廣信府推官,行取江西道監察御史,後以言隸
謫……玉衝,甲午鄉試,乙未進士。”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三《循吏孝介樊君傳》:“君名玉衝,字玄之,小字阿祥,楚黃
岡人。父煒,爲興隆教諭……甲午舉于鄉,明年成進士……就選商城尹……請調昆山……在
昆山前後六年……父病耗至,遂乞歸省……侍父疾,衣不解褂者數月,遂患肋痛,不能食,
竟不起矣。”
樊玉衡,字欽差,號友軒。湖廣黃州府黃岡縣人。萬曆十一年進士。樊玉衡與郭正域同
2
籍,二人“同起諸生,同舉于郷,同登進士,而先後各遘奇禍,皆頼上神聖以免” 。《合
併黃離草》卷十八《樊生文序》一文是郭正域爲樊玉衡文集所作之序。

萬曆三十五年 丁未 公元 1607 年 五十四歲


時事:五月,推前禮部尚書于慎行、禮部侍郎李廷機、南京禮部侍郎葉向高並禮部尚書兼東
閣大學士。六月,湖廣、黃州等府大水。十一月,于慎行卒。
三月二十二日,湖廣廵按史學遷勘結誣奏白郭正域事。
《明神宗實錄》卷四百三十一:“萬曆三十五年三月二十二日乙酉,湖廣廵按史學遷勘
結誣奏白郭正域事也。”
史學遷,字維良,號武麟。山西翼城人,萬曆二十年進士。歷任滑縣知縣、雲南道監察
御史、陝西茶馬御史、湖廣巡按等。據《蘭臺法鑒錄》載,史學遷任湖廣巡按時間爲萬曆三
十三至三十五年。《合併黃離草》中有《送史按院武麟還朝詩四首》是送別史學遷之作,兩
封寄給史學遷的書信(《史武麟》),文一篇《御史翼城史公江岸生祠記》是楚民爲史學遷
所筑生祠,郭正域作記。
閏六月初三日,左都御史溫純卒。正域與溫純同在朝爲官,意氣相投。
《蒼霞續草》卷十四《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左都御史贈少保亦齋溫公偕配一品夫人李
氏楊氏宋氏神道碑》:“御史大夫三原溫公以萬曆丁未閏六月初三日卒于里第……公生有異
表,以穎悟見賞于督學……年二十六舉於鄉,爲第一人。明年乙丑成進士,除壽光令……入
爲太僕寺少卿……晉大理左少卿……旋晉大理卿,擢兵部右侍郎……入戶部右侍郎轉左……
起左都御史掌都察院……公去志遂益爵矣,竟予致事。”
《合併黃離草》卷十七《賀歸德沈相國八十》:“先是數年一開,彼實內合巨璫,外連
九列臺諫。獨不肖與御史大夫溫公與公上下議論感歎時事而皆罹群小之口。”
七月二十七日,貴州巡撫郭子章請告,神宗許其回籍養親。正域作《郭青螺請告序》。
《明神宗實錄》卷四百三十六:“萬曆三十五年七月二十七日丁巳,貴州巡撫郭子章以
病告歸,許之。上以子章久習邊事難聽其遽去,但屢疏陳情,辭意懇切,許回籍養親,以俟
起用。”

1
按:《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二中有《王公橋記》一文,但此文爲草稿,修橋者、修橋年月、橋之長寬均
以某代替。萬曆十一年刻本《漢陽府志》卷六《王公堤記》實爲此篇終稿,故引用《漢陽府志》而非《合
併黃離草》。
2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敕封文林郎全椒知縣興隆教諭吏隱公墓志銘》

60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資德大夫兵部尚書郭公青螺年譜》:“甲辰三十二年……冬十月辛酉平播功,詔公資
政大夫,錫之誥命,封王父如其官,贈先王母蕭淑人爲夫人,封母蕭淑人爲夫人。是時,兵
部覆敘播功,久留中不下,至十月初七日復奉聖旨……許賞郭子章陞左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
照舊巡撫,給與應得誥命,蔭一子錦衣衛指揮僉事,賞銀八十兩,大紅纻絲三表裏……丁未
三十五年……閏六月,九疏乞養。奉旨,郭子章久習邊事本難聽其遽去,但屢疏陳情,辭意
懇切,許回籍養親,以俟起用。”
《合併黃離草》卷十六《郭青螺請告序》:“廷議以今中丞郭公往撫之。公既勘定大難,
上即師中錫命晉公少司馬都御史封其尊人如其官,而尊人方矍鑠善飯,榮華恩寵,海内傳爲
盛事。公一旦念尊人且老,貴陽又逺在數千里外,頻年滯王事弗及羞樽爼而娛鼎食,奈何以
南陔之飬當北山之勞,于是以至情上聞,詔特聽歸飬。而楚藩臬諸大夫人人感動相率詣不佞。”
七月十四日,晉應槐卒,正域作墓志銘。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中丞晉齋公墓志銘》:“大中丞晉公爲楚臬時,試諸生,予
兄弟並居第一。□過士之知後公徃撫靈武,予兄弟相繼入朝,而公且告老幾二十餘年。而公
没,長君太行公走人數千里以公遺命來曰:吾宦迹多在楚,楚人知我,身後之文以問江夏。
予小子泫然,思公徳教勉賛一辭。公諱應槐,字植吾,人稱爲念冲先生。家世洪洞……乙卯,
年僅二十三,掄省魁。明年成進士,授中書舎人,擢吏部騐封司主亊,歴文選司郞中……公
擢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館……亡何轉中州僉憲……復除湖廣按察司副使,首按其侵奪屯田者
置之法刋屯約四章,軍田盡岀。亡何擢分守湖北參政……歲壬午大比士,公已陞湖廣布政
司……進公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寕夏……公生于嘉靖十二年五月初二日,卒于萬曆三十五
年七月十四日,夀七十有五。”
十一月二十九日,常居敬年六十,正域作序以賀。
《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萬曆二年進士登科錄》:“常居敬,貫湖廣武昌衛……江
夏縣人……字汝一……十一月二十九日生。”
《合併黃離草》卷十七《常惟一六十壽序》:“余與惟一同朝且十年,惟一在言路,余
在史局,居邸儘步武。時楚相獲罪,楚之大臣逐去殆盡,言者競以楚事爲談柄,爲居貨,惟
一獨抗疏言其太過……惟一以才望典浙試,董河政,亾何,晉大中丞,秉節鉞。”

萬曆三十六年 戊申 公元 1608 年 五十五歲


時事:六月,錦州、松山兵變。七月,郴州兵變。十一月,大學士朱賡卒。江夏大水。江豚
入山澗,金沙洲暨城外沿江民居盡沒,城內編橋而渡無年。
十二月十四日,戶給事中顧士琦請下詔賜正域環。
《明神宗實錄》卷四百五十三:“萬曆三十六年十二月十四日丁卯,戶科給事中顧士琦
言:天祚國家,奸賡忽殞,密勿之上。一旦維新而振拔冤滯,尤爲維新,首務則無如原任禮
部侍郎郭正域。正域文章德操卓冠,一時當塗側目忽乘楚事幾陷毒謀。夫正域觸迕舊輔,舉
朝知之楚事與正域無干,舉朝知之錢夢皋迎舊輔意指以傾正域,亦舉朝知之乞亟下賜環之詔。
不報。”
十二月十八日,雲南道御史史學遷言楚事妖書之冤,不報。
(參見《明神宗實錄》卷四百五十三,萬曆三十六年十二月十八日辛未條)
是年,漢陽太守王宗本考計入覲,正域作《漢陽王太守入覲序》、《爲諸生送王太守入覲
序》、《漢陽王太守再入覲序》以贈。
(萬曆)《漢陽府志》卷七:“王宗本,南直休寧人,由舉人,萬曆三十三年任。待士
1
以禮,學校中苦志者,倍加作養,以故丙午一科獲雋者眾。” 獲雋,科舉考試得中。

1
(明)萬曆漢陽府志校注[M]卷七.宦跡志.第 330 頁.武漢地方志辦公室編.

61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按:明代官員三年一考,因而王宗本應在萬曆三十六年考計。《漢陽府志》中記載,王
宗本下一任官員是在萬曆三十七年,故《漢陽王太守再入覲序》應作於萬曆三十七年。
同郡鄉賢侯應爵卒,正域作墓志銘。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恩進朝請大夫貴州布政使司參議帶山侯公墓志銘》:“徃予
宅憂歸里與參議侯公徃来凡七年,旣謝事歸,又與公徃来六年。毎毎受其切摩之言,及賔明
燕會笑語雜還,予目公無諜語,無隋容,縝密君子也。徃予在京邸且久,每臺使詣楚問地方
遺賢予首爲公屈一指……先世建業人,自宋紹興時,比祖官轉運使于湖東遂隸籍江夏,居平
湖門萬金堤……公諱應爵,字天錫,別號帶山……戊午魁于郷……後嘗後補乳源令……後改
羅旁瀧水縣,治爲直隸羅定州,仍以府丞加四品服色攝州篆……即以公補羅定道僉事,甫蒞
任西山主帥……亟持歸……卒于萬曆戊申,距生千嘉靖壬辰,享年七十七歲。”
進士同年袁一驥父卒,正域作墓志銘。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封公袁頤菴墓志銘》:“袁道逺按察山東時,聞父頥菴公疾,
即請假還,爲當路所指摘。遂移楚,曁掌楚臬,以頥菴公來就養。頥菴公有疾,道逺面墨唇
焦幾無人色。不佞徃問疾,則曰:‘吾父非人間父子也。吾早失恃,而吾父不再耦,晝則哺
我,夜則腹我。吾父即吾母也。朝夕手一編與我,共几席廿年,迨吾登第,而父始輟吟停披。
吾父即吾師。父病似不可起也,遂投刺歸與二弟共公經。’龍舒鳩,兹望維桒。不五百
里越大勝關而公卒。道逺幾不欲生。又一年,而使人來楚俾不佞銘之。讀道遠來狀,其聲如
慕如疑,不觧不偯,其語鳴號志,慿心絶斷而復續,如徃而不反,如求而無所得,予不忍銘
也。按狀公諱禹臣,字承謨,别號頥菴……二兄各登鄕薦,壬午道逺舉于鄕,癸未成進士……
公生于嘉靖丙申年閏十二月,卒于萬曆戊申二月,夀七十有二。歲在庚寅,以道逺封儀制司
主事,辛丑以建儲覃恩晋封按察使,後道遠至楚藩,奉恩詔受封服色例得同其子矣。”

萬曆三十七年 己酉 公元 1609 年 五十六歲


時事:四月,倭擾溫州。五月,福建大水。八月,山西宣府饑,江西大水,山東濟南等府蝗
災,湖廣、四川、河南、陝西、貴州大風災。
正月二十七日,李三才陞戶部尚書,正域作序以賀。
《明神宗實錄》卷四百五十四:“萬曆三十七年正月二十七日已酉,以三品考滿加漕運
總督李三才戶部尚書右副都御史。”
《合併黃離草》卷十六《賀李道甫以大司徒理餉序》:“李公在淮上十有餘年,其憂治
危明之語,至於痛哭流涕,積壘盈几,充刃御前……公在淮,凡所疏河流董漕,輓除巨惡,
興大利爲萬民;請命爲社稷計長久者,昭如日月,其大者則除巨璫,而巨璫死,天下以巨璫
故爲公危;而上且以重公鋤權輔,而權輔去,天下以權輔故爲公危,而上以重公……海內望
公旦夕在鼎鉉而公僅以大司徒召又理餉事。”
《明史》卷二百三十二《李三才傳》:“李三才……二十七年,以右僉都御史總督漕運,
巡撫鳳陽諸府。時礦稅四出……三才揮霍有大略,在淮久,以折稅監得民心。及淮、徐歲侵,
又請振恤,蠲馬價,淮人深德之。屢加至戶部尚書。會內閣缺人,建議者……意在三才。及
都御史缺,需次內召。由是忌者日眾,謗議紛然……遂自引去。”
五月,廣濟縣武績堤告成,正域作文以記。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二《廣濟縣重修武績堤記》:“廣濟五鄉,濱江受水所籍武穴堤,
戊申大水堤盡圮……堤長一百五十丈有奇,高二丈,濶如高而加三之一,工始戊申二月訖己
酉五月告成。”
十二月二十三日,輔臣葉向高擬以原任禮部侍郎郭正域爲玉牒纂修官,不報。

62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明神宗實錄》卷四百六十五:“萬曆三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庚午,輔臣向高擬以原
任禮部侍郎郭正域……爲玉牒纂修官併書寫官一十九員以上。”
《萬曆野獲編》卷十五:“己酉,湖廣忽出《孟子》孫叔敖舉於海,初見人甚疑駭,後
乃知爲郭江夏家居,方負相望,故以此題。”

萬曆三十八年 庚戌 公元 1610 年 五十七歲


時事:十一月,南京工部員外郎李之藻等參用利瑪竇等人所傳西洋曆法據以修曆,西曆入中
國自此始。
三月初五日,王在晉陞浙江右參政兼僉事,正域作序以贈。
《明神宗實錄》卷四百六十八:“萬曆三十八年三月五日辛巳,陞湖廣副使王在晉爲浙
江右參政兼僉事”。
《合併黃離草》卷十六《王岵雲學憲陞浙江守道序》:“王公之守吾楚也,議兵則戎武
實,議苗則夷情服,議荒則萊色起,左右椽史屏息不敢置喙,地方豪右股憟不敢旴衡,所著
《蘭江集》爾雅華贍,如天球之響,翠鳯之毛,流傳海内。”
《合併黃離草》卷十二《送王岵雲督學分守杭嚴二首》:“鳴笳伐皷下江沱,斾轉錢塘
海不波。篳簬名山荆楚徧,水犀君子武林多。揮毫勒石誰堪並,射弩當潮事若何?花彂紫薇
人似玉,西湖應唱太平歌。
仗節掄材在帝鄕,家家學業在靑箱。三湘弟子如龍虎,五色文章比鳯凰。已見湘江飛化雨,
卻徔越海種甘棠。四門近闢需文武,應羡髙名記尚方。”
王在晉,字明初,號岵雲。直隸蘇州府太倉州人。歷官工部主事、福建僉事、江西布政
使、巡撫、兵部尚書等。《合併黃離草》卷十八《王提學岵雲文集序》正是郭正域爲王在晉
所作文序。
三月二十四日,沈鯉年八十,正域作序以賀。
《蒼霞續草》卷十四《光祿大夫柱國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贈太保謚龍江沈公神道
碑》:“公沒矣,時萬曆乙卯六月十六日……公諱鯉,字仲化,別號潛齋,又號龍江。”
《合併黃離草》卷十七《賀歸德沈相國》:“妖書難起,公邸中邏卒常滿,余兄弟舟中
亦常滿……不逾時,公與兄弟既二三君子皆免……公今年壽登八十……域,小子辱在公教誨
之末,又與公同心力同患難,海內之知與不知,不諒域之不能輒引而附公之後,敢效一言以
爲公壽。”
沈鯉,字仲化,號龍江,河南歸德人。嘉靖四十四年進士,歷官翰林院檢討、禮部右侍
郎、吏部侍郎、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等。著有《亦玉堂稿》等。
五月十六日,于玉立年五十,正域作詩以賀。
《萬曆十一年癸未科同年序齒錄》:“于玉立,啟庵……辛酉五月十六日生……授刑部
主事。”
《合併黃離草》卷十二《壽于中甫五十》:“吾季已過五十七,今日逢君亦五旬。不覺
歸來都老矣,忽然入夢也情親。如何天地偏多事,曾共風波有㡬人。蓴菜正肥魚正美,大家
幸有百季身。”
于玉立,字中甫,號啟庵。萬曆十一年進士。歷官刑部主事、郎中等。萬曆三十一年,
“妖書案”發,沈令譽就補時,搜其身有王士騏爲于玉立謀補官手札,于玉立因此被罷官,
詩句“如何天地偏多事,曾共風波有㡬人”即是爲此。《合併黃離草》另有《寄于中甫》詩
一首。
八月二十七日,鄒元標年六十,正域作詩以賀。
《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萬曆五年進士登科錄》:
“鄒元標,貫江西吉安府吉水縣……

63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字爾瞻……年二十七,八月二十七日生。”
《合併黃離草》卷十二《壽鄒爾瞻六十》:“中朝日日起人材,誰自蠻烟瘴雨來。天地
尚能容一老,江湖原不望三臺。滄桑甲子都閒過,竹帛春秋可浪猜。聞說麻姑新有約,與君
携手上蓬萊。”
是年,得一子。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張淑人墓志銘》:“庚戌生子曰昭封,壬子,生子曰封。凡
1
余子五人。”
趙邦柱卒,正域作墓志銘。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明奉政大夫通政使司右參議觀一趙公墓志銘》:“……按状
安甫姓趙氏,諱邦柱,其先豫章之廬陵人……年十四補諸生,十九爲歲丙子舉楚第三人,己
丑舉禮闈,授户部主事……調南京禮部儀制司主事,朝野爲之不平,而公無幾微見顏色。在
南十年,買舟負朱以供朝夕,意豁如也……改南京吏部文選司郎中……久之陞通政司右參
議……亡何,以疾弗愈卒之……其學所著有《享帚言》《南逰草》《悠然齋尺牘》《納言愚
得》《周易注䟽》等書行于世。生嘉靖戊午,卒萬曆庚戌,凡得壽五十有三。”

萬曆三十九年 辛亥 公元 1611 年 五十八歲


時事:二月,河套韃靼部犯甘州,官軍御之。五月,輔臣葉向高言,請補缺臣。八月,河南
大水。
六月二十三日,熊廷弼奉命提督南直隸學政,正域作詩以送。
《明神宗實錄》卷四百八十四:“萬曆三十九年六月二十三日辛卯,差御史……熊廷弼
提督南直隸學政。”
《合併黃離草》卷十二《送熊之崗督學南畿二首》:“文武才名世所無,轅還五國到三
吳。長城築就干戈息,化雨飛時艸木蘇……
君是龍頭苐一人,文章海内已傳神。都亭奏草皆推轂,堂上談經玅斵輪。范士肯敎金躍
冶,論文不使蛇爲神。當塲駿驥應無數,若個能堪歩後塵。”
汪氏卒,正域作傳。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三《汪孺人傳》:“汪孺人之生也,與唐司理公歲月日時皆同……
孺人生於萬曆甲戌,歿萬曆辛亥,凡年三十有八。”
陳一經卒,正域作墓志銘。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敕封文林郞福建道監察御史懷古陳公墓志銘》:“公姓陳氏,
諱一經,字伯常,人稱爲懷古先生……弱歲,應邑試輙髙等。比郡試,則弗往曰:吾不忍旦
夕去左右也……長公用循良召入拜福䢖道御史……公以嘉靖庚子生,以萬曆辛亥卒,壽七十
有二。累封文林郞福建道監察御史,配雷氏贈孺人,先公十有二年卒,丈夫子三,長即今御
史于廷。”

萬曆四十年 壬子 公元 1612 年 五十九歲


時事:二月,禮部尚書孫丕揚上奏章自去。三月,輔臣葉向高亦求去,不許。四月,南京各

1
按此處“昭封”應誤。按錢謙益《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贈太子少保禮部尚書謚文毅郭公改葬墓
志銘》:“昭封以續志屬余,曰:‘昭封生于楊邨,僅十日而乳媼之夫械去,媼日夜哭,乳湩不下,慬而
不死’”,“昭封”應生於楊邨,時值萬曆三十一年癸卯“妖書”事起之時。據李維楨《禮部右侍郎兼翰
林院侍讀學士郭公神道碑》郭正域死時,家中有四子,“伯子文封,官生。叔子昭封,季子宣封畢出也。
仲子武封劉出也。”可知,壬子、庚戌年兩子,中有一子早夭。

64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道御史言闕官,政務廢弛。五月,顧憲成卒。
五月二十四日,郭正域卒於家。
《牧齋初學集》卷五十一《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贈太子少保禮部尚書謚文毅郭
公改葬墓志銘》:“公卒于萬曆壬子五月二十四日,享年五十有九。”
五月二十四日,給事中麻僖言及時簡用沈鯉、郭正域。
《明神宗實錄》卷四百九十五:“萬曆四十年五月二十四日丁巳,給事中麻僖上言:納
諫用人請舉枚卜補大僚起淪棄下考選并言沈鯉郭正域當及時簡用。”
六月二十一日,禮科給事中周曰庠言啟用郭正域等人。
(參見《明神宗實錄》卷四百九十六,萬曆四十年六月二十一日甲申條)

萬曆四十一年 癸丑 公元 1613 年
時事:正月,諭朝鮮練兵防倭。三月,倭寇出沒閩浙。十二月,韃靼犯寧遠。
六月十五日,賜故禮部右侍郎郭正域祭葬謚如例。
《明神宗實錄》卷五百九:“萬曆四十一年六月十五日壬寅,賜故禮部右侍郎郭正域祭
葬謚如例。正域歿已年餘,未徼恩命,禮部特爲催請,從之。”
七月十一日,贈正域爲禮部尚書,廕一子。
《明神宗實錄》卷五百十:“萬曆四十一年七月十一日丁卯,贈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
讀學士郭正域爲禮部尚書,廕一子爲國子生。”

萬曆四十五年 丁巳 公元 1617 年
十二月初五日,正域第二子郭武封入監讀書。
《明神宗實錄》卷五百六十四:“萬曆四十五年十二月五日丙申,廕禮部右侍郎郭正域
次男郭武封入監讀書。”

泰昌元年 庚申 公元 1620 年
八月,光宗立。詔賜舊臣。
《明光宗實錄》卷八:“泰昌元年八月二十八日癸酉,累朝御極之初侍班各官見任者,
陞擢其召用優卹,皆出特恩原無定例……內閣查題侍班官范謙、李廷機、曾朝節、葉向高、
范醇敬、周應賓、唐文獻、劉一燝、韓爌,講讀官唐文獻、焦竑、鄒德溥、郭正域、全天敘、
蕭雲舉、方從哲、袁宗道、吳道南、劉曰寧、馮有經、董其昌、黃輝、楊道賓、黃汝良、莊
天合、王圖、趙師聖、張邦、紀公鼐、龔三益、薛三省、楊守勤,侍書官范可㥅、茅聞詩、
羅萬英、鄭崇光奉旨下部。”
十月,詔已故東宮講官,得旨加恩,各蔭一子入監讀書。
《明熹宗實錄》卷二:“泰昌元年十月九日壬子,吏部尚書周嘉謨遵奉先帝聖諭查敘東
宮講官列名上請已故者十四員曾朝節、郭正域、李廷機、范謙、唐文獻、全天敘、焦竑、鄒
德溥、袁宗道、黃輝、馮有經、劉曰寧、龔三益、楊守勤見任者十九員,閣臣方從哲、劉一
燝、韓爌,特召葉向高、新簡、史繼偕、沈㴶、朱國祚,在籍者吳道南、蕭雲舉、范醇敬、
周應賓、黃汝良、楊道賓、王圖、董其昌、趙師聖、張邦、紀公鼐、薛三省。得旨加恩侍從
各官,已奉先帝明旨照例各廕一子入監讀書,起用加官存問的,候查明酌量奏請其効勞,年
深已歿的,量與祭壇或再加贈官,以示優異,先後閣臣俱一體敘錄。”

65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66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交遊考
王之垣

王之垣(1527-1604),字爾式,號見峰,山東濟南府新城縣人。嘉靖壬戌進士,初授
湖廣荊州推官。歷官刑科給事中、太僕寺少卿、順天府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湖廣、戶
部右侍郎等。
正域同王之垣結識於萬曆八年,“歲在庚辰,寔大司徒王公鎮楚之三年也。公召不佞正
1
域與季子象晋同讀書署中。” 萬曆五年,王之垣陞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湖廣,而此時正
域爲楚諸生,已有才名。因而王之垣特意召正域同自己的小兒子王象晉一同讀書。二人就此
相識。
萬曆二十三年(1595),王之垣年六十九。正域特作《司徒王見峰公七十壽序》以賀,
“明年先生登七秩,一時衣冠之盛,適與期㑹造物者,以太夫人之上耋遂先生之純孝,而以
2
諸子姓之昌明,顯大榮先生之壽” 。並致書信盛讚:“老師人紀人綱,純徳純嘏,龎眉鶴
髮,寕角李之在商山,繡領䌲裳,寔太公之表。東海諸郞龍見孫子鴻儀,不獨漢世之五更,
3
實則周庭之元老。”
王之垣的個人著作《攝生編》、《百警編》,正域均爲之作序。《百警編序》中稱:“司
徒王先生輯古先話,言忠孝慎勤,可以脩身,可以渉世者,凡有百條,申以獨見,名曰《百
警》……展誦此書,約文舉要則,鞶鑑可徴,顧目書紳則户牗不爽,培其本如松栢之有心防
4
其逸。” 《攝生編序》中稱:“司徒王公秉性忠貞,少寡營慮……所著《攝生集》盡除隱
5
言罕譬,悉破外道旁門,直指深淵,妙探象罔,語約而顯。” 正域還將二書刊刻于南京,
6
“二編已付南中相知者刋行矣,遅當印數册。”
萬曆三十二年(1604),王之垣在家中去世。正域撰《户部左侍郎見峰王公墓志銘》以
紀。

王象乾

王象乾(1546—1630),字子廓,號霽宇。王之垣子。隆慶五年進士,授聞喜知縣,遷
兵部主事,出爲保定太守。萬曆十七年,任左參政。二十年,陞右僉都御史。二十八年陞兵
部左侍郎,總督川湖貴軍務兼巡撫。累進兵部尚書。《明史》有傳。
正域與王象乾結識於萬曆十一年(1583),“後二載,余成進士,與長公司馬遊”。長
公司馬,即王象乾,此時王象乾正在兵部任職。正域中進士後,與王象乾結交,“予見其左
7
韜靲,右詩書,文武才也。” 正域對王象乾的才華十分欽佩,“郎君不世之才,語語驚人,
弟不覺心拆而席避也。此如香象渡河、獅王奮迅、狐踪鳥跡潜在何所?王氏青箱一盛如此。”
8
這一年,王象乾陞爲保定太守,正域還作《送王霽宇岀守保定》一詩以送:“青春杖䇿初
爲郡,羽節朱幡載道來。人自西曹稱玉樹,地連北極是金臺。風傳刻漏嚴更暁,日閃旌麾畵
9
㦸開。謾道才名髙武庫,王家世業有三槐。”

1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户部左侍郎見峰王公墓志銘》
2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户部左侍郎見峰王公墓志銘》
3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八《答王見峰師》
4
《合併黃離草》卷十八《百警編序》
5
《合併黃離草》卷十八《攝生編序》
6
《合併黃離草》卷三十《與王見峰司徒》
7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户部左侍郎見峰王公墓志銘》
8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八《寄王霽宇》
9
《合併黃離草》卷十一《送王霽宇岀守保定》

67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萬曆二十一年(1593),王象乾祖母劉氏去世。受王象乾之托,正域爲其祖父母分別作
傳(見《贈通議大夫户部右侍郎濼川王公傳》、《劉太淑人傳》)。後王象乾將此二傳刻成
碑文,立于忠勤祠中。爲此,正域還特寫信給王象乾,“仰惟先濼川公暨劉太淑人豐功懿徳,
掲日月而行下走,域謬以小言,辱尊公老師不釋之故,刻畫一二,此何異冩照者。靑黃雖具
1
而阿堵未傳,尚不在解衣盤薄時,何足語真?翁臺不鄙而施之梓,益愧其不工也。”
萬曆二十三年(1595),王象乾的父親王之垣過壽,正域特托王象乾代爲賀壽,“域爲
2
先生門下士,不能從藍輿之末,鞠跽稱觴,屬伯子自上谷爲壽,謬賛一言以代致詞。” 伯
子,即王象乾。上古,即宣府,此時王象乾任右僉都御史,巡撫宣府。
萬曆二十五年(1597),王象乾任右僉都御史,三年考滿。正域爲其作《王霽宇中丞考
績》詩一首:“三載親提上谷兵,坐看塞北少王庭。掛弓雲擁東西望(二山名),撃柝風淸
3
長短更。獨石勒銘傳命下,花山酌酒報胡平。中朝虚左需樞密,姓字髙標在御屏。”
萬曆三十二年(1604),王之垣去世。此時,王象乾總督四川、湖廣、貴州軍務兼巡撫,
正域在江夏。王象乾從四川歸家時,囑託正域爲其父作墓志銘:“于是司馬公自蜀中走,人
4
来索不佞爲言” 。
此外,二人之間還曾有書信往來,《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八《與王霽宇中丞》《與王督
府霽宇》《與王霽宇》等,不一一列舉。王象乾雖爲武將,但也有很高的文學才能。正域與
王象乾之間多爲文學往來。正域十分欽佩王象乾的文學才華,而王象乾則多次請正域爲其家
人作文。

徐學謨

徐學謨,初名學詩,後更名學謨,字叔明,號太室山人。歷任湖廣按察使、湖廣左右布
政使、刑部侍郎,終官禮部尚書。萬曆二十年,病逝。
正域與徐學謨結識於湖廣。萬曆二年、萬曆三年,徐學謨先後任湖廣右布政使、左布政
5
使,正域爲生員。徐學謨試諸生時,得正域卷,見其才,稱“南方才子至矣” ,因而得以
6
結識正域,“余仕楚也久,嘗衡校諸生而識太史君” ,並“曩太史君公車之對,余實籍奏
之”。
萬曆十一年十月(1583),徐學謨因與右通政梁子琦意見不合,遭梁子琦參徐學謨,“與
7
輔臣申時行爲兒女親家附勢植黨” ,又遇鄒元標攻擊,“禮部尚書徐學謨山陵回後,物議
沸騰,猶復靦顏就列,無易退之。節疏下,所司士佩,疏請罷斥,命以吏部左侍郎致仕。”
8
徐學謨遂上疏請歸。十一年,徐學謨任禮部尚書。負責癸未會試、殿試、選庶吉士等一系
列考試。對於新科進士來說,徐學謨可謂是有提舉之恩。因而,當徐學謨辭官歸家時,癸未
庶吉士紛紛前去送行。徐學謨回贈諸士子,“沙丘選驥不辭勞,雲錦看呈五色毛。姿勢神駒
9
矜獨步,相逢猶識九方皋。” 稱諸庶吉士爲千里馬,自己爲伯樂。正域也在送行之列,並
作《送徐大宗伯致政歸吳》(四首)以送:“兩疏乞休歸故園,蹊成桃李總無言。三朝禮樂
皆推轂,四海文章已在門。”是言徐學謨作爲禮部尚書的功績,“三楚棠陰滿道周,鄉人爭
說自荊州。守官分觸先皇怒,請地驩聞父老留,共許才名高瑣闥”,是徐學謨在湖廣爲官的

1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八《寄王霽宇》
2
《合併黃離草》卷十七《司徒王見峰公七十壽序》
3
《合併黃離草》卷十二《王霽宇中丞考績》
4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户部左侍郎見峰王公墓志銘》
5
《大泌山房集》卷一百九《郭公神道碑》
6
《歸有園集·文編》卷九《祭郭趙州文》
7
《明神宗實錄》卷一百四十
8
《明神宗實錄》卷一百四十二
9
《歸有園稿·詩編》卷一《承癸未詞林諸君祖送書此》

68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政績。
徐學謨執政歸吳不久,正域也因母親去世歸江夏。往年,徐學謨曾作壽序爲郭母慶生,
1
“又嘗以風雅而乞文,以爲觴祝” ,因而正域母親去世,特作書信托徐學謨再次作文,“今
先慈窀穸之事,日月有時。將葬矣。敢乞一言樹之道周。先慈之六秩也,老師以一言榮之,
2
今又以一言哀之,生榮死哀,其藉靈寵。” 徐學謨感正域之孝,“嗟乎!孝哉!域也!域,
3
楚人也。楚之名能文章者無數,然不以屬而不遠千里猥以屬余,知余之悉其母不誣也。” 。
爲正域母親作墓表,並回信:
“春明揮手,黯然各天。足下歸楚,而吾返於吳,山川間之越二千里遙也。屏居海上,
豈直面覯無期哉!即隻字寸楮亦赤水玄珠也,而何意?寂寞之鄉,使者忽臨,惘然不知,懽
忭之無從也。廼筐篚爛盈更有出於尋常問訊之外者,何足下之眷存。不肖一至於此,知感知
謝,伏審孝履無恙襄事,伊邇宜爲喜慰,區區近況,百無足道,所居土瘠民澆,既已憂農,
復爾畏人,唯有閉門靜坐,稍託維摩之指,用自寬解,爾故搆歸有園。比還又荒落,今稍增
葺,置水石竹木,差具小致,朝夕逍遙,以此佚老,又見時事孔棘,不復生他念矣。足下服
闕時,肯由水道之京,能一過家下,第費五日郵程耳,風雨對床之約,恐不可得也。囑令先
慈墓文不知用志用表,而味書詞欲樹之道周,則疑爲表也。廼業造次屬完請正,若用志銘,
即勞足下自刪潤之,此諺語所謂‘換湯不換藥’。生活不必寄易,丘參軍之子已挈家詣金陵
科舉,前所惠書,想留滯在彼,至今未到。使者去促,草草復此,殊不盡所欲言,瞻注瞻注。”
4

春明,即京都,指萬曆十一年二人分別。信中提及收到來信的喜悅之情。並約正域,“足
下服闕時,肯由水道之京,能一過家下,第費五日郵程耳,風雨對床之約,恐不可得也。”
服闕之時,由水道至吳相見,“風雨對床之約”。正域在信中未言明墓文書寫何種格式,徐
學謨解釋據其“樹於道周”作墓表,並請其根據格式自行刪改。
萬曆十四年(1586),郭正域服闕,授翰林院編修。其间,正域同徐學謨之間曾有書信
往來,討論文學,並作詩詞贈答,詩文如下:
徐學謨:
“前承惠寄嘉篇,鏗金戞玉之調也。第未進渾成耳。顧不先雕琢而遽稱渾成,不爲下里
之弱音哉!宇宙文章,權輿於六經而精華發於七大家,廼今人顧鄙薄之自生,一種剿襲聲
可厭之甚,讀書除頭絕尾,止看《史記》《文選》已非上下古今胷次若並棄之而倚辦近人古
文爲套,亦足恥也。楊用修常雲:明儒鄙,此是確論。蓋弘正一千俱師南宋,弘正以後,則
師北郡,雖所師不同而無得於心一也。美命以吾言爲何如?詩扇一柄、大紅縐紗一端,漫往
5
見意。”
寄郭太史美命
紫陌彤騶響玉珂,知君名已上鑾坡。神搖彩筆干宵漢,輝映青山護薜蘿。帝里江山靈氣
6
集,騷壇詞賦楚才多。今皇更是親帷幄,定有聲詩續卷阿。

郭正域:
“辱惠德音,循循善誘,要使軒翥百代,陶冶名流,肌豐力沉,樞環無倦,黜糾紛之剿
說,陋瑣尾之窭才,世之師心邊見淺學,尠聞媛姝自得,煦沫相慰者,不得與于斯文也。且
詞賦之家,不窮經術儻蕩之倫,不修行義。喜同者,是非無當,㨀文者,毀譽無憑,非吾師

1
《歸有園稿·文編》卷九《祭郭趙州文》
2
《合併黃離草》卷二七《與徐太史宗伯老師》
3
《歸有園稿·文編》卷八《明故郭宜人王氏墓表》
4
《歸有園稿·文編》卷十九《復郭美命吉士書》
5
《歸有園稿》卷二十二《與郭美命》
6
《歸有園稿·詩編》卷三《寄郭太史美命》

69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將與誰歸乎?”“扇頭新詩,獎借踰分不直,奉揚仁風,當永爲家藏。謬依來韻爲二章和之。
1
所謂夫子歌而由也舞,不知天之高地之下也。”
答徐大宗伯太室先生次韻
喧闐紫陌散繫珂,忽有南熏到北坡。黃髮星辰閒露舄,赤松杖几護煙蘿。問奇載酒吳門
2
滿,學道刪書魯壁多。猿鶴寧知天地意,莫將歲月老巗阿。
萬曆十六年戊子,冬十二月二十六日,正域父親去世,徐學謨因正域的關係,得知其父
郭懋,并作《祭郭趙州文》:“《語》有之:不知其父,視其子。余仕楚也久,嘗衡校諸生
而識太史君,于儔伍中問之,則公仲子也。太史君溫醇端重,質玉相金,蓋知其得于家教者
深矣。故於趙州公,即未聆音覿面而型範於家者,固宛然可睹也。曩太史君公車之對,余實
籍奏之,又嘗以風雅而乞文,以爲觴祝。比母沒而並志其墓,則公父子所以交驩于余父子間
者,誠非他人。比去年秋,得楚賢書,公之伯子,仍登雋選宜家庭相顧以爲喜,而余方慶公
之既壽而多福也。乃卒。然之訃又胡爲來哉?山川阻脩越在二千里之外而海隅僻壤,絕無行
李之通,有懷于眾,荏苒隔歲而自恧于通家之義而弔死者,不及於哀,尚可謂之禮耶?遠道
3
束芻,靈其降鑒,子斯否耶?神爽莫違,尚祈母吐。”
4
萬曆十九年十一月六日,徐學謨過七十大壽 ,正域作《大宗伯徐公七十序》以賀。因
未能前去,作書給徐學謨的兒子,信稱“公以是歲益介眉修,不肖正域不能既不能拏”,正
域因“去歲客之”,不能親自前去,只能以拙劣的詩文“一介效蠅蛙之聲強”,來賀壽。
此時,正域服闕,北上歸京,計劃沿水路前往,此程會經過浙江,可拜訪徐學謨。然而
舟中失火(見《辛卯臘月廿八日紀異》),只得沿陸路前行,正域本欲赴“風雨之會”,然
5
而中道受阻,“不意中路道梗,杖舟楫儘二日而又買鞍韉矣” ,到達京城後,又未能前往
吳地,故特書以致歉。正域信中並對徐學謨爲正域父親所寫祭文,表達感謝,“先人何德,
小子何幸”。
6
萬曆二十一年癸巳十二月,徐學謨卒於家中 。正域爲其徐學謨寫墓表。作《祭大宗伯
徐公文》:“我以老知我者,天曰:予小子執經問字,拭巾沾恩,跪石明志,束帛生芻,汎
7
澗涕泗。”
正域不僅同徐學謨多有交往,同其子兆曦、兆稷,其孫元嘏也多有交往。徐兆曦,字孺
旭,府學生,徐學謨長子。正域曾有《與徐孺旭》書信一封。《合併黃離草》中有三封書信
爲《與徐少室》,應是指徐兆曦。兩封是勉勵之辭“前以書奉訊足下得微笑其言乎,比見魁
南都者,徃往多知名之士。足下得勿早著鞭乎,昔亟冶氏之買良劍也。属其子曰:必無獨知,
8
獨知之契,天下未有信之也。不佞敢以斯言贈。” “前歲曾致音附一詩奉采秋信。足下勿
以爲不然,弟三戰三北,不自以爲恠,足下即多輸一籌。夫朝彂硎而暮蠡割者此尋常之器也,
于將鎑劍而後就光恠射斗,即爲神龍物久而後神也。但近時舉業,日以流放大旨欲見竒。夫
奇,固我輩長技也。何難之有?見吾所長不見所短,則雅道難言矣。又人謂古文詞翰將何所
寄?其才致而抒其憤悶才而有奇學者,不妨兩攻之也。两攻之,則䨇羙偏攻之,而不見效則
兩妨矣。足下以爲何如?梓慶削鐻,不懷慶賞爵祿,不怀非譽巧拙,此飬心之論也。足下勿
9
生煩惱,生煩惱卽多一障礙。卽有好文字在胸中不出見矣。何如。” 第三封則是應聖果寺
碑文之請,“來論聖果寺碑文,弟何人敢承此大委,且此寺爲老師福田,阿難多聞不免落邪

1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七《答徐宗伯》
2
《合併黃離草》卷十一《答徐大宗伯太室先生次韻》
3
《歸有園稿》卷九《祭郭趙州文》
4
《賜閒堂集》卷二十六《資政大夫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徐公墓志銘》:“生爲嘉靖壬午十一月六日”。
5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七《與徐太室宗伯》
6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六《徐公墓表》:“癸巳,十二月,正襟而逝。”
7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六《祭大宗伯徐公文》
8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七《與徐少室》
9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七《與徐少室》

70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思,曷敢揮捧喝于世尊左右。弟不敢不徐圖之效一賛喝耳。稍窺一二差,以破除煩惱。曷敢
1
言得不得證不證也。”
徐兆稷,字孺穀,徐學謨次子。正域曾有書信致徐孺穀,勉勵其“足下妙才,型範不遠,
2
疾徐甘苦,不言而悟。不佞弟顧請聞于足下矣。” 父親去世,徐孺穀致書信請求正域作行
狀。因徐孺穀母親王氏早逝,草草下葬。徐學謨下葬,王氏得以改葬,囑咐正域爲其母作墓
志銘。正域爲徐學謨作《少保資政大夫禮部尚書徐公墓表》、爲王氏作《王孺人墓志銘》。
並向孺穀回信:“知吾丈感憤藴結當作何狀。前在京不欲丈有言正慮此耳。老師狀如諭,勉
賛一辭。第憑年譜、銓次其大者,而祖父世系譜未之及也。如不可少,兄自綴入如何?尊堂
3
王夫人墓文,已勉綴數語。時史事雜冗,晝夜無寜晷,勉強應命,不足揚鴻鉅萬一。”
萬曆二十三年(1595),徐學謨仲子徐兆稷上京爲父請恤。此間,徐孺穀同二三有人一
同前去西山之遊,正域作《孺穀西山詩序》以贈。夏日,徐孺穀同胡應麟等人同去出遊,正
域作《夏日,胡元瑞、王行甫、徐孺穀七人小集》詩一首。《明實錄》卷二百八十五載,“五
月初五日,禮部題原任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徐學謨祭葬。學謨,郎祠部,守荊州,多可稱述,
晚節失譽爲禮卿,常被論列。以故議者,弗予。上僅詔與祭葬如例。”徐學謨曾任禮部尚書,
死後儘得祭葬,此種境遇,令親友難免感傷。《送徐孺穀上書請恤南旋,不勝宗伯父子之感》
一詩就是正域在送徐孺穀南歸之時所作,詩中既有對徐學謨的追思,又有對徐兆稷的憐惜何
期望,“握手不能別,西風起暮凉。門墻悲宰木,生死念元方。”“家聲全仗汝,且爲立彷
4
徨。”“天恩封馬鬣,夜雨泣龍泉。”“築場腸欲斷,共廢蓼莪篇。”
徐元嘏,徐學謨之孫,徐兆曦之子,以蔭入監,官太常寺典簿、刑部郎中等。傳見《嘉
定縣志》。徐元嘏作秀才時,正域曾作書信以勉:“前聞之令叔知足下妙才富有,日新甚慰。
通家之望,乃辱大惠,俱感厚雅。惟是先少保大節,不佞何能言尊公?在楚日,不佞謬以文
字之契相知,把臂千古。既不佞愧于先之而尊公猶肰故物,每三載一見賢書,以爲於邑不平,
今遂早世。人生旦暮如此哉!惟是未展之緒在門下,光而大之。昔人有言:爲學日益,爲道
日損。顧門下以損字在嗜好交逰,以益字在文章學問。先少保三世兩身在門下與叔翁耳。謾
5
言神徃,涕泗無從。”
正域同徐學謨兩家爲世交。諸生時,正域結識徐學謨。正域中進士之時,恰是徐學謨擔
任禮部尚書。正域母親墓表、父親祭文均爲徐學謨所寫。徐學謨墓表則是正域所寫,徐學謨
的兒子兆曦兆稷、孫子徐元嘏與正域都有書信往來,足見兩家人之間的感情。

敖文禎

敖文禎,字嘉猷,號龍華,江西瑞州府高安縣。萬曆五年進士,改庶吉士,歷贊善、冼
馬、祭酒,掌翰林院教習庶吉士,陞禮部右侍郎,卒於官。傳見《薜荔山房藏稿·附錄》內
附墓志銘、墓表、傳、像贊等傳記資料。
6
正域是敖文禎門人。萬曆十一年(1583),敖文禎“分校禮闈,得士二十餘多” ,正
域亦在其中。四月,敖文禎使泯藩便道歸省,正域作《敖太史老師冊封岷藩便道省覲》以送:
王節遥分出邵陽,螭章髙捧拜藩王。衡山雲淨尋朱洞,楚畹香生采葯房。映日文章留禁
7
闥,如雲桃李在門墻。南方舊有冥靈樹,千歲春秋紀夀觴。

1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七《與徐少室》
2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七《答徐孺榖》
3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九《與徐孺穀》
4
《合併黃離草》卷十《送徐孺穀上書請恤南旋,不勝宗伯父子之感》
5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九《與徐小茂才》
6
《薜荔山房藏稿》卷十《墓表》
7
《合併黃離草》卷十一《敖太史老師冊封岷藩便道省覲》

71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1
萬曆十五年(1587),敖文禎繼母鄒氏去世,“又三年而丁繼母喪” ,正域作《祭敖
2
太師母文》,第二年敖文禎父親去世,“又一年而封公捐館舍” ,正域作《祭敖封君文》。
3
萬曆二十一年(1593),“高安父老以邑地瘠賦重,即藩大夫屢以邑賦見累奪俸” ,
上京言其事。敖文禎爲父老言於大司農,遇有意見相左者,敖文禎以病請告。上允,賜酒並
予纻絲路費。正域作《送敖座師請告八首》以送:“聖主傳經日,胡爲生遠心。文章高虎觀,
姓字滿雞林。好著賢臣頌,翻成梁父吟。蒼生迺如此,偏向白雲漢。”“中使傳呼到,君王
賜酒來。八珍羅鳳髓,九醞滴金罍。”“乞身仍上疏,不是厭承華。畎畝吾土瘠,瘡痍總一
4
家。”“一日得休沐,天書賜傳歸。行當流水漲,正及鱖魚肥。”
萬曆二十六年(1598),正域陞南京國子監祭酒,爲釐清監中錢糧,特作《南雍錢糧須
知冊》,並請呈敖文禎,向其咨詢監中事務:“前承尊諭取錢糧冊謹以二冊奉覧。近又刋通
知格毎月支數收數,各註其下,如無則註無字,他日欲查某項行催一覽而盡,不至殽亂。今
以所節省置屬官房三所㡬三百金、脩五所幾二百金,各稱完美矣。又教程二册、條例二册奉
上覧。鄙意以各項事宜無干教化,諸生以貲起家,姑以此收其心耳。總之,不離腐儒行逕也。
聞之北監徃例,壓罰違限一年者壓半年。南中往例違一年者僅罰一月,似乎輕而行也。未審,
5
可改此例否?”
6
萬曆二十八年(1600),“己亥,以少詹事纂修玉牒,越明年乃疆爲一出” 。敖文禎
應詔,赴任翰林院少詹事,過留都,正域時任南國子監祭酒,“過江干侯公(敖文禎)”,
7
並向其言:“今後進津津九列矣,師猶騎贏馬走長安市乎?” 正域前去送別,作《送敖龍
華北上》詩一首。敖文禎作感懷詩一首:《四月七日發留都,郭美命、陳淳甫、張大來載酒
泛舟至燕磯酌別。午後爲石充所至則已,莫不能登矣,遂別去次早獨步感懷諸君》。敖文禎
至京城不久,還曾寄書寫給郭正域,告訴正域,自己的家中近況,“五月之廿九幸添一犬子,
8
而隨又失一幼孫女” ,以及仕途經歷。信尾附“燕磯留別詩”。
萬曆三十年九月(1602),敖文禎卒於任。正域率敖文禎門人向執政請謚。而後,敖文
禎下葬,正域作《祭敖封君文》、《禮部右侍郎贈禮部尚書敖公墓志銘》。敖文禎文集整理
刊刻,正域負責選定編次,並做序《敖先生文集序》。
正域自進士及第,一直奉敖文禎爲自己的老師,二人之間,詩文、書信往來不斷。正域
作爲敖文禎的門人,對老師的後事也是盡力操辦,可見其對敖文禎的情誼。

吳國倫

吳國倫(1524-1593),字明卿,湖廣興國州人。嘉靖二十八年湖廣鄉試第一,嘉靖二
十九年進士,官河南左參政。明中期文學復古派“後七子”之一。著有《甔甀洞稿》、《甔
甀洞續稿》等。
吳國倫與郭正域家爲世交,他同郭正域的父親郭懋(字子德)、正域的哥哥正位(字美
秩)以及郭正域本人都有書信往來。吳國倫與郭懋同舉於嘉靖二十八年己酉鄉試榜(見《欽
定四庫全書·湖廣通志》卷三十五),二人是同年好友。萬曆元年(1573),吳國倫過江夏,
郭懋曾設宴款待,也是在這次筵席上,吳國倫見到了正域兄弟,對正域兩兄弟機爲賞識,並

1
《薜荔山房藏稿》卷十《傳》
2
《薜荔山房藏稿》卷十《傳》
3
《薜荔山房藏稿》卷十《墓銘》
4
《合併黃離草》卷十《送敖座師請告八首》
5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九《與敖老師》
6
《薜荔山房藏稿》卷十《傳》
7
《薜荔山房藏稿》卷十《墓銘》
8
《薜荔山房藏稿》卷十《報大司成郭美命》

72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1
贊二人“伯氏淸邵、仲氏温文,竝國器也” 。然而,萬曆四年、萬曆七年兩次鄉試,兄弟
二人均落第,爲此事,吳國倫還曾寄書信給郭懋,“奈何兩郞君久擅千里,名尚未遽展逸,
2
足咄咄異事” ,特意拿來正域兄弟二人的文章來觀,足見吳國倫對二人的關切與愛惜之心。
不僅如此,他還作《趙州連璧序》以贈二人,爲兄弟二人揚名。正域二兄弟果然不負吳國倫
的期望,萬曆十一年(1583),正域考中進士,萬曆十六年(1588)正位得中舉人。
3
萬曆十一年十月(1583),郭正域的母親王氏去世。正域曾托吳國倫作傳 ,“前者致
4
瑣尾之敬爲先慈乞言於門下,迺辱大貺重以瑤華,何以報徳?” 吳國倫也派自己的兒子前
去奔喪,“兒子還,得奉華牘,知不見耄,幸甚。至聞哭太夫人過哀,而又出入山隧間,卜
5
兆且未遽得。殊自辛苦,此自慎終之道,然亦可以惇世俗矣。”
從書信贈答,到詩文唱和,再到登門拜訪,郭正域與吳國倫之間一直保持往來。郭正域
初登翰林時,意氣奮發,力圖振興館閣文學,“夫以執事生平負奇好古,一所褐即從館閣遊
6
讀中秘異書而習見絲綸,所自出命世之學宰天下之才。” 爲實現自己的文學理想,正域曾
向多次向前輩吳國倫請教詩文。《合併黃離草》中有兩封郭正域寫給吳國倫的書信,信中都
提到請教詩文:“前在中秘時,有詩数首爲友人所梓,幾欲請正于門下而靦顔縮手,欲進且
7
郤趦趄不前者累矣,然寕見笑于海,若不敢自爲河伯也” 。吳國倫曾作詩以回贈:
答郭翰林美命見寄二首
長夏淸齋獨據梧,每憐高曲郢人孤。那知紫府神仙吏,亦問滄浪老病夫。書至山川移握
手,賦成賓客罷操觚。秋風黄鵠摩空起,四顧非儔莫浪呼。
其二
遠道緘書叩薜蘿,南薰宛轉入琴歌。黄童蚤慧江鄉重,班史親交父執多。短榻淸秋開石
8
室,片帆何日下江沱。花間抵掌談風雅,猶勝空文弔汨羅。
“頋域邇門墻而自廢,越千里而相思道邇求遠,良可笑也。謬竊風儀濫藉禁近苐恐寒膚
嗛腹蒙見嗤,學語不成,衆咻且至,爲顰見哂,願影自慙,肯不吝餘光照之乎?新正詩首
9
賦一篇奉就郢削” 。吳國倫再次作詩回贈:
東方山懷吳明卿先生
策馬東方山,泥深路猶進。東風織雨絲,半嶺横雲陣。欲見所懐人,躊躇搔短鬂。咲殺
10
王子猷,如何興易盡。
贈吳明卿先生
不辭風雨走康莊,總爲名園翰墨香。願向孔融通客籍,敢於玄覽覔文章。十年夢想登臨
11
遠,五日泥途道路長。纔拂衣塵隨載酒,又從孺子濯滄浪。
雨過吴明卿先生北園
滿林修竹助嬋姢,㡬朶香風長木蓮。何事雲迷小有洞,居然霧鎖大羅天。猶堪着 㝷花
12
徑,更許乘流泛酒船。黃菊開時期後㑹,莫將風雨妬攀緣。
郭太史美命過訪賦贈

1
《甔甀洞稿》卷四十三《趙州連璧序》
2
《甔甀洞稿》卷五十二《復郭趙州書》
3
《甔甀洞續稿》文部卷十《王孺人傳》
4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七《與吳明卿年伯》
5
《甔甀洞续稿》文部卷十三《報郭美命吉士書》
6
《甔甀洞续稿》文部卷十三《報郭美命吉士書》
7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七《與吳明卿年伯》
8
《甔甀洞續稿》詩部卷八《荅郭翰林美命見寄二首》
9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七《與吳明卿年伯》
10
《合併黃離草》卷七《東方山懷吳明卿先生》
11
《合併黃離草》卷十一《贈吳明卿先生》
12
《合併黃離草》卷十一《雨過吴明卿先生北園》

73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空山日陰雨,閉閣有所思。淫潦决中路,軒車來何奇。欲吐平生心,已結三年期。土鉶
薦鮭菜,佐酒申吾私。三爵不及歡,感舊生餘悲。敢以霜下草,託彼瓊樹枝。聲氣偶相應,
1
金石良不疑。携手忽言邁,躑躅江之湄。
與美命論文再贈
阿閣巢鳯鳥,文明鬯休嘉。流聲應韶律,象德希重華。英英石渠彥,符彩揚朝霞。高響
振雲表,衆耳紛淫哇。幸哉託梓里,竊比蓬與麻。言修二左業,擬造三閭家。停觴討今昔,
2
一唱三嘆嗟。其如馬齒老,無能週八遐。
在這次會面中,郭正域與吳國倫二人,談古論今,賦詩酬贈。郭正域離開北園時,吳國
倫親自相送,並作詩以贈,《郊外餞別郭太史美命》:
我行赴東海,君返鄂王城。彩鷁遲遲發,青驪故故鳴。文章千古事,風雨一樽情。更擬
3
䆋江上,相携采杜蘅。
吳國倫過南莊、北莊,作《新秋偶過南荘即事八首》、《曉過北莊即事四首》十二首,
4
正域認爲其詩有“雲漢之心焉,所謂在江湖則憂其君” ,作《次吳明卿先生南莊即事八首》、
《次吳明卿先生北莊即事三首》兩組詩以和。
湖廣大旱,吳國倫病中思念自己的朋友,作詩以寄:
病中憂旱寄懷郭美命太史丁元父給舍
三伏已盡暑尚偏,驕陽夫制秋無權。稻梁芃芃委赤地,雷電鬱鬱縣青天,揮汗儼自湯泉
5
出,解衣疑投火宅。眠側身西望雙黄鵠,凌風振翼何僊僊。
吳國倫的夫人過六十大壽,郭正域作詩以賀:
壽吳明鄉夫人六十
遲曰香風百卉生,西來金毋下電旌。瑶池争似家園好,火棗堪同桂子明。紅玉飛香浮栢酒,
6
赤霜摇影照瓊英。夫君自有雲和曲,好共樓頭調鳳笙。
吳國倫與郭正域二人是忘年交,二人之間感情深厚作爲長輩,吳國倫對郭正域十分賞識,
在文學上,也在不斷地給予幫助。不僅如此吳國倫與郭正域的哥哥郭正位的感情也十分深厚。
萬曆十六年(1588),郭正位訪北園,吳國倫作《郭美秩茂才予同年趙州兄子也過訪北園酒
間賦贈因懷趙州兄》:
嚴冬猶未雪,僻谷總如春。忽爾來佳客,因之訊故人。通家予漸老,握手意殊親。掃石
聊班坐,烹葵豈厭貧。池華開進艇,洞草宻成茵。山暝煙初合,亭空月故新。樽前落河漢,
7
竹裏破風塵。不盡停雲思,衘悲且共論。
郭正位的父親郭懋在這一年去世,在席間,吳國倫得知郭懋的音訊,不禁悲從中來。 《陳
新之梅伯陽張公覲三孝廉、宋載道郭美秩二文學各携酒殽邀飮金沙洲門人郭仰甫陳伯珍徐伯
高在焉醉而賦此》、《觀日樓爲郭美秩孝廉題》等事,則是吳國倫特寫給郭正位的。

李維楨

李維楨(1547-1626),字本寧,湖廣京山人。隆慶二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
修。歷任陝西右參議、提學副使等。明代“末五子”之一,著有《大泌山房集》。李維楨是
郭正域的前輩,就文學成就而言,正域認爲“本寧並駕元美、玉叔,著述之富,尤在明卿之

1
《甔甀洞续稿》詩部卷二《郭太史美命過訪賦贈》
2
《甔甀洞续稿》詩部卷二《與美命論文再贈》
3
《甔甀洞续稿》詩部卷六《郊外餞別郭太史美命》
4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七《與吳明卿年伯》
5
《甔甀洞续稿》詩部卷十《病中憂旱寄懷郭美命太史丁元父給舍》
6
《合併黃離草》卷十一《壽吳明鄉夫人六十》
7
《甔甀洞稿》卷十九《郭美秩茂才予同年趙州兄子也過訪北園酒間賦贈因懷趙州兄》

74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1
後” 。
二十二年三月(1594),禮部尚書陳于陛請求纂修正史。史館初開之時,“不佞向爲本
2
寧言,而政府以爲官品過髙,難于改銜,此駕説耳。” 正域曾推薦過李維楨,然終不果行。
正域初見李維楨時,就受到李維楨的熱情接待,“去歲道出貴里,獲奉笑言。先生有倒
屣之迎,不佞懐結襪之敬;先生有傾盖之許,不佞懷得御之幸;先生有山雉之嗟,不佞有猶
3
龍之嘆” 。爲紀念此次拜訪,正域作《京山訪李本寧先生》一詩以紀。李維楨母親去世,
4
正域弔祭之,“敢致生芻之敬” 。
作爲文壇後輩,正域多次作詩向李維楨請教,“便爲短函小詩投之”,“外奉小詩二種
5 6
奉上請正” ,“《甫柏臺》倉卒以一律報命,霜姿云幹之下又作蚯蚓鳴耳” 。而李維楨對
這位後輩亦十分讚許,正域詩作,李維楨認爲,“其歸而臥據梧齋所謂詩二編,諷刺褒美,
7
文質相劑,語莊而氣和,情深而義立。” 正域所編《江夏縣志》成,李維楨作《江夏縣志》
序:“史有志,自班氏始。志固史一體也……余所見身爲史臣而爲志其州與郡,若康德涵之
8
武功、童士疇之沔陽,以爲有良史才,晚而見郭美命之志江夏而益信美命之良於史也。” ,
認爲正域有良史才;正域身爲皇子講官,遷爲南京國子監祭酒,色不沮喪,李維楨“深服(正
9
域)雅量” 。
10
正域死後,其兄正位,因在正域文集見到正域數次言及李維楨,“因屬爲神道碑” 。
李維楨同郭正域二人同爲楚人,李維楨成名較早,同郭正域,屬於文壇的前輩和後輩關
係。作爲後輩,正域多次向前輩請教詩文。李維楨作爲前輩,則對正域十分推舉和賞識。

馮琦

馮琦(1558-1603),字用韞,又字琢吾,號琢庵。山東青州府臨朐縣人。萬曆五年進
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任侍講、諭德、庶子、少詹事、禮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禮部
尚書等。著有《宗伯集》等。《明史》有傳。
萬曆三十一年(1603),馮琦任禮部尚書時,正域任禮部右侍郎。從二人文集來看,正
域結識馮琦應早於萬曆十六年,時正域爲翰林院編修,馮琦爲翰林院侍講。二人同供職於翰
林院,因而得以結識。馮琦爲郭正域前輩,郭正域曾多次拜訪馮琦,“門下(郭正域)常過
11
視不佞(馮琦),不佞亦推心以奉門下,披襟而語,歡甚無間” 。在仕宦經歷上,二人同
爲庶吉士授編修,亦有許多相似之處。
萬曆十六年戊子,郭正域的父親去世,正域托馮琦爲其父作傳,馮琦致書信以答:“俾
12
爲尊公作傳,以太翁行誼,不佞不辭執鞭,況乃執筆?歡以承命,何辭之有?” 《郭趙
州傳》(見(《宗伯集》卷十七))即是馮琦爲正域父親所作,因正域父郭懋曾任趙州太守
而稱‘郭趙州’。
萬曆十七年(1589),馮琦陞經筵講官,後補日講官,正域寄書信以賀:“先生簡晋宫

1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九《與徐中菴觀察》
2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九《與徐中菴觀察》
3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七《與李本寧》
4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七《與李本寧》
5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七《與李本寧》
6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八《寄李本寧》
7
《大泌山房集》卷十九《據梧草序》
8
《大泌山房集》卷十五《江夏縣志序》
9
《大泌山房集》卷一百九《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郭公神道碑》
10
《大泌山房集》卷一百九《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郭公神道碑》
11
《宗伯集》卷七十六《答郭太史明龍》
12
《宗伯集》卷七十六《答郭太史明龍》

75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1
端,日分講席,式古訓而格上心,海内人士,日夕旴衡,朢太平之業。”
二十一年(1593),馮琦請假歸養父親,“癸巳……參政公(馮琦父)以盈滿爲念,遽
2
乞致仕。公隨請覲省。” 郭正域即作《送馮學士琢吾省覲叅知公》四首以贈。
二十三年(1595),馮琦父親病危,馮琦急請歸家,“乙未……參政公病……比公聞,
疾且革矣,遂一日三上疏,乞歸,并引講臣例,請封父母。得旨,如所請。疾馳四晝夜,抵
3
家拜參政公于牀下泣,致封誥,又三日,乃卒。” 馮琦父親去世之前,馮琦得以與父訣
別。正域得知此馮琦遭父喪,致書信以慰:“閣下念先公急,載星而徃,獲與先公訣也。左
奉温綸,而右奉藥物,含飯在口,章服在身,盖尊養䘮葬子舍之理備矣。極矣。”同時,言
及自身,先前父親去世時,“三千里外無所效一毛,寧惟無所效且不知其逝也。才不才,亦
4
各言其子也。已人之相去,真無筭矣。”
二十七年(1599),馮琦任禮部右侍郎,郭正域任南京國子監祭酒。正域曾致馮琦書信,
書信中言及正域擬上疏奏請罷納貢一途:“納貢一途,乃一時權宜之計,知萬不得已。乃今
選貢方罷,納貢隨興,一興一華,殊非其倫。且國家所得不多而于人才,政事所損不小。以
今全盛之時,而行衰世苟且之法,太學廣設師儒科貢遂少,旣無文字焉有人才。若以爲書生
5
肺腸,不知籌國大計,則不佞不敢辭也。”

邢侗

邢侗(1551-1612),字子願,號知吾,山东濟南府臨邑縣人。明代書法家、文學家。
6
自幼聰穎,“七歲能作擘窠書,十餘歲楷法王雅宜,二十四歲登第” ,擘窠書指大字,又
稱榜書。萬曆二年(1574),邢侗二十四歲,一舉得中進士。先後任南宮知縣、山西道御史、
河東巡鹽御史等。終官陝西太僕寺少卿。辭官時,儘三十六歲。
邢侗與郭正域結識於湖廣。萬曆十二年(1584),邢侗陞爲湖廣承宣布政司右參議。而
此時,郭正域因母親去世,丁憂在籍。在這一期間,郭正域得以結識邢侗,二人曾在長江岸
7
邊,“同餐江上魚” 。參議一職,主要負責督糧一事。邢侗第二次赴淮南運送軍糧時,郭
正域曾作詩以贈:“㡬載涉江湘,兩輸幾百萬。解䌫鄂王城,放舟淮隂㟁。鼎鉉籍規隨,闗
8
石資鞭筭,遲日麗江城,泛泛冰初泮。欵曲河梁詩,悵望長亭幔。” 此次江上分別後,二
人不曾會面。此後數十年,二人一直通過書信往來,再未相見。
萬曆十四年(1586),郭正域服除,授翰林院編修。邢侗也在這一年陞陝西太僕寺少卿。
二人一同陞遷,這樣的情分,正域稱之爲“同陞之誼”。五月,邢侗告病歸家。
萬曆十六年(1588),正域在翰林院任職,曾寄邢侗以書信:
“不奉芳訊奄忽三秋。門下振轡文林,掉鞅詞囿,蕺山之興,不淺文石之彩,彌揚獲誦,
薦書宣昭義問好我者,彈冠而同心者旰衡矣。何日舍猿鶴而奮龍鸞乎?每從葛仲明稔聞動履
歴山不注之間,何嘗不夢逰而神徃也。弟偃息一杖嗛腹五斗強㺯柔翰則壯夫見強,棲神玅諦
則世人殊調,勞薪就爨,苦李猶嘗,盖所謂吏隱而陸沉者耳,不以孟浪之言違心之語乎?願
9
門下早奮令猷,載駸周道,玉軼速馳,金輪再轉。”

1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七《與馮琢吾》
2
《王文肅公文集》卷十《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贈太子少保琢菴馮公墓志銘》
3
《王文肅公文集》卷十《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贈太子少保琢菴馮公墓志銘》
4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八《與馮琢吾少詹》
5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九《與馮琢吾吏部》
6
《石匱書》卷二百九·邢侗
7
《來禽館集》卷二《秋日得郭太史書卻寄》
8
《合併黃離草》卷七《送藩伯邢子愿轉餉淮南》
9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七《與邢子願》

76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葛仲明,即葛曦,是邢侗的同鄉,郭正域同年。萬曆十四年至十七年,這一段時間,郭
正域與葛曦都在翰林院,因而可以從葛曦口中得知邢侗的近況。
萬曆二十年(1592),郭正域服闕,補翰林院編修一職,寄邢侗書信一封:
“從所知得來禽草蒼翠滿眼秀色可餐,比來文章先軰淪沒殆盡,斯文未喪。我安適歸門
下能無意乎?歳且㡬稔問聞莫逮此識此,想平子四愁,泰岱第一。今疆塲多事,秘閣掄材而
門下人龍威鳳,豈爲猿鶴所奪?同陞之誼能無沾汗?不肖年來,如集于蓼。二親早世,墓木
且拱,百思勞心,蓬矢未懸。一犯祝融竟以身免,髮種種短髀肉俱消,鷦枝蝸角僅用渉世而
1
已。門下尚在心意間否?小稿奉請正,不腆漫徃冷官薄餉差比芹曝耳。”
在這封信中,郭正域簡述了自己的近況,雙親早逝,自己又在前一年遭遇火災。再次表
達自己希望邢侗用事的心情。
萬曆二十年(1592)秋,邢侗曾贈扇給郭正域,“扇頭佳什清新妙麗,騷人之致不無感
2
生” 。郭正域作詩答謝:
“七年江上别邢矦,濟水湘山兩地愁。何事髙車懸歳月,近來山海有春秋。
3
莫將團扇怨秋風,妬殺紅顏是守宮。賦就主恩知不淺,長門一字許誰同。”
萬曆二十二年二月(1594),邢侗寄書信給郭正域:
不佞,煙霞日痼,形諜盡消。即平生知己一人如足下亦復寂不通音驛者,凡幾年餘,非
盡雲路泥塗之隔,太半坐嵇生之嬾慢也。客有歙州吳生來,極口眷念如疇昔,則空洞中信有
麼䯢如不佞。不佞敢自外焉。皇長子妙善,居質允宜正名儲位,而東朝之典缺焉,謂備,則
老嫠之所以棄緯而恤也,明公職司勸講宣麗明,區區陽翹一念有獻焉。屬有便郵附通間闊孟
4
孺無恙,一爲叱及。
嫠指寡妇,恤是忧虑的意思,纬是织布用的纬纱。“老嫠之所以棄緯而恤也”是講城中
寡婦尚知憂國,遠在朝野的邢侗亦不例外。邢侗此次寫信是爲皇長子朱常洛。二月初四日,
皇長子出閣講學,郭正域任皇長子侍讀官。朱常洛因是庶出的緣故,一直不受重視,其冊立
之路也波折不斷。而這次出閣儘是以長子身份,而非太子,其典禮也一切從簡。東宮的正名
之路,勢在必行。此時的邢侗雖身在政局之外,仍然不忘關心皇長子“正名儲位”之事。因
郭正域爲皇長子講官特意對其囑託。
二十二年三月,禮部尚書陳于陛請求纂修正史。史館初開之時,郭正域“曾向陳閣老慾
5
借重門下(邢侗)與本寧(李維楨)既馮元敏(馮時可),而執政不諧” ,終不果行。
二十三年(1595)秋,邢侗得郭正域書,寄詩以還:
交情存帝里,遁跡老犁丘。木落孤城冷,書來一雁秋。片雲吞碣石,殘日下幽州。最是
尋君夢,時時繞鳳枝。
憶昔江樓畔,同餐江上魚。十年隔河漢,千里寄君書。室近騶三子,人懷惠五車。山林
6
與鐘鼎,徙倚意何如。
三十七年(1609),郭正域寄信给邢侗,邢侗以答贈言:“侗,一齊東不足齒之傖耳。
書劍無成,清時坐廢,獨一腔意氣未盡沫焉。尊臺天海襟期不忘簡賤,微聞齒頰時且掛及,
7
驚漢蒼黃,何以爲稱?” 還談及對《黃離草》的評價:“是年十月上浣,李本寧先生迂程
過訪。屈指海內文章冠冕,輒相推戴,不第以張楚爲言。侗謂先生之文,醉六經而酣正史,
副諧稗而伍風謠,風骨獨存,筆參造化。入乎規矩,出乎規矩,出乎規矩,入乎規矩。覺弇

1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九《與邢知吾少卿》
2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九《與邢知吾少卿》
3
《合併黃離草》卷十五《寄邢子願(二首)》
4
《來禽館集》卷二十五《與郭太史明龍》
5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七《邢知吾》
6
《來禽館集》卷二《秋日得郭太史書卻寄》
7
《來禽館集》卷二十九《與少宗伯郭明龍》

77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州漫而濟南僻,先生去其二短而兼浩浩洪流、巉巉奇絕之二長,是之謂卓然立統、不旁門墻
者,明興詎有二哉!兩人更相頷歎,不能已已。”這一段文字也被截取作爲《合併黃離草》
的序文。信末,邢侗言及自己近來狀況:“不肖對結二庵,一署‘天茁’,一署‘黃㚷’焉。
觀生穩睡,此外都無所營。侗明歲六十,須發無半莖白,齒猶堪礪。敢曰天逸人隱之勛乎?
第佐捧腹。”《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七有寄給邢侗的信,應是對這一封書信的答復:
貴宗學博持手教至,數十載芝蘭一旦從數千里遠來襲人,把握不忍什,手過辱奨借,不
肖何敢承來諭出乎規萬,入乎規萬,入乎規萬。岀乎規萬,玅哉!言乎千古未抉之秘,乃敝
鄉周尚寶亦謬以此相加,豈不肖菲劣,萬一有一于此乎?……人壽幾何?歳復一歳,異日扇
頭佳什千里寄書直語漬人肺腑。近來世旣䘮道,人不憐才。夫淑輿靈秀産爲人文,奈何使之
遏佚而不宣暢,蘊結而不光明乎?門下泉石膏盲,須有人鍼砭,恐‘天茁’、‘黃嬭’不能
1
穩睡也。
“何敢承來諭出乎規萬,入乎規萬,入乎規萬。岀乎規萬”應是對邢侗稱讚自己的答復。
‘天茁’、‘黃嬭’也是對上文的回應。
萬曆四十年(1612),邢侗、郭正域在這一年,相繼離世。

金學曾

金學曾,字子魯,號省吾。錢塘人,嘉靖戊辰進士,授工部主事,改禮部郎中,出督楚
學。與江陵忤,歸家。江陵歿,補福建僉事。陞江西副使、江西右參政。丁憂,服闕補湖廣
右參政督湖南,後陞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以年老乞休,天啟年間卒。傳見徐象梅撰《兩浙
名賢録》。
萬曆四年至萬曆八年間,金學曾任湖廣提督學使,而此時正域爲諸生。《同郭美秩任白
甫梅伯陽諸孝廉等黃鶴樓》一詩,就是金學曾這期間,同後輩一同登黃鶴樓所寫,而其中郭
美秩就是郭正域的哥哥。正域一直奉金學曾爲自己的老師,二人之間多有往來。
張居正歿後,金省吾有望重出。正域作《簡金吾老師》一詩,盼老師早日重出:“三湘
士子賦緇衣,歸去年來飽蕨薇,長揖獨當丞相怒,短章爲請逐臣歸。那堪仗策山川遠,不信
2
傳經心事違。今日朝廷需故老,徵書早晚出彤闈。”
萬曆十四年(1586),正域初入史局,而金學曾領福建僉事,二人各聊及近況:“歲暮
得閩中手書,似有厭薄之意,將所與或復作楚人故。然亦逹人蝉蜕泥滓自適其適也。……域
3
以秋抄入京,當事者采其彫䖝之技,收入史局。自惟廪廪寸草春暉,敢忘化育。”
簡省吾老師歸家服喪,正域作書信,勸其早日復出:“攬轡之秋,志士附髀之日,老師
4
夙抱弘畧早負人倫,宜速駕北轅,毋滯行李也。”
萬曆二十年(1592),金學曾補湖廣右參政,正域作《送金省吾行省湖南》:“憶昔掄
5
材過楚宮,三湘桃李領春風。分符再到經行地,長大兒童指畵熊。”
萬曆二十四年(1594),福建大旱,金學曾百方救濟,民得以生。正域致書信以慰問:
“老師建牙以來,無日不翹首閩天,瞻依師席。道遠莫致,祗用耿耿。閩方不歳,米價翔踴。
老師百方振救,褰裳濡足,如慈母之哺赤子。閩人感徳不啻二天。數十年胞中抱負,今稍試
6
端倪……去歳域幸舉一子,辱老師注念。”
萬曆二十五年(1595)秋,正域得二子,念及遠在福建的金省吾老師,作書以寄:“今

1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七《邢知吾》
2
《合併黃離草》卷十一《簡金吾老師》
3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七《與金省吾老師》
4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七《與金省吾老師》
5
《合併黃離草》卷十五《送金省吾行省湖南》
6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八《答金省吾老師》

78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春幸舉一子,秋又舉一子,手弄三雛頭戴二毛矣……辱記存八閩霜露,暨及海天微有謂保甲
1
可少寛者,他無聞也,何敢有秘以負來命。”
二十六年(1596),金學曾任福建巡撫,與倭交戰,“遣間使諭薩摩君長義久等激以復
仇,圖秀吉、義久感動,密掣朝鮮中路兵,歸東西諸路。倭懼内變,遂解而去……是月上偵
報平酋天亡疏。當是時,經略之師已老頒封之使方逃廷議且將有息兵棄朝鮮之說,而閩偵適
2
至。有旨令馬上差人傳示經略,使之一意用兵,東方之局所由以獲勝。” 正域曾因就此事
作書以寄省吾老師:“辱諭禦倭三策倭在目中矣。昨者平壤一戰不爲無功而全軍歸巢,則在
用間。近日朝議不以此亦隨聲之見非對境語。夫朝議必欲操刃而殱㓕之,書生之見,談何容
易?今日之事,亦庶乎足以觀矣。第使朝鮮得國,而倭奴得貢,利盡在夷,而害獨在中國。
誠恐它日之憂,不在朝鮮而在東南也。未知經畧諸君能保此否?大誨一一名言,永爲碩畫,
3
當識之以告在事。”
萬曆二十九年(1601),正域作書以寄:“前程萬里奉數字候萬福已呈清矚否?閩政日
新百務,俱飭清風時雨遍及海邦,義倉一事,童叟鼓腹知,不减楚南甘棠也。島夷匪茹海天
4
萬里巨浪高艘一憑,風力八閩,門户能勿煩坐嘨乎?” 念及老師設義倉之事,覺不減金學
曾在楚地的甘棠之政。
正域致仕歸家,友人吳本如致書信以問。正域則極力推薦自己的老師,並希望吳本如亦
可作推舉:“僕之不肖幸有五男二女,環堵之室,數畆之田,萬卷之書,七尺之軀于願足矣。
昨見部推卓異高等冠冕搢紳不勝榮藉。鄕紳金省吾老師,徃在江陵時,大節表表揭日月而行。
5
惟門下勿吝推轂,異日國家有事,更須借其鰲足砥柱耳。”
金學曾與郭正域爲師生關係,二人之間多有書信往來,既言及家中事務,又談及各自工
作。因而《合併黃離草》中關於金學曾的資料,可作爲金學曾個人傳記的補充。

任家相

任家相,字白甫,號心葵。萬曆舉人,官司務,有《雲龍閣集》。任家相爲諸生時,與
郭正域齊名。由婺源教諭遷翰林待詔,充福王講官,上《勸學箴》,朝論韙焉。傳見《湖北
詩徵傳略》。
6
任家相同郭正域兄弟自諸生時就已相識,“伯甫與余兄弟同起庠膠” 。《明刻黄鹤楼
集校注》中有任家相《藩参金宗师登黄鹤楼偕诸孝廉集作》一文是金學曾攜郭正位、任家相、
梅開先一同登黃鶴樓所作,此事梅開先(《秋日同友人登黄鹤楼晚眺分韵得玄字》)、金學
曾(《同郭美秩任白甫梅伯阳诸孝廉登黄鹤楼》)亦有詩以證。
郭正域同任家相之間也多有詩文往來,《秋夜同任白甫過舅氏二鶴先生湖上拈得柴字》
一詩是正域同任家相拜訪岳父張二鶴先生所作。《除夜酌任白甫宅席間分得梢字》一詩是二
人在除夕夜飲酒所作,《酌任白甫》亦是二人席間所作,“兩年䨇眼苦朦朧,一夜過君話不
7 8
窮” ,可見二人之間的情誼。“萬曆戊子,土人復以請於諸司卽故址石亭前重建” ,十六
年重建仙棗亭,郭正域作《仙棗行》,任家相亦作《仙棗行和郭太史韻》(見《明刻黄鹤楼
集校注》)以和。任家相詩文成集,正域作爲其作序,讚任家相:“來徃之文,肌豐力沈,
情到理舉;蔓衍之作盡抒坎壈之懐,時見經綸之業,情兼雅怨,體被短長,安仁謝其舒錦,

1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八《啟金省吾師》
2
(明)徐象梅撰《兩浙名賢録》卷二十《廵撫福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金子魯學曾》
3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八《與金省吾老師》
4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八《金省吾老師》
5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七《與吳本如年伯》
6
《合併黃離草》卷十八《任白甫集序》
7
《合併黃離草》卷十二《酌任白甫》
8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二《仙棗亭記》

79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1
延之譲其鏤金,厥旨淵放,心志宏逺矣。”
任家相父親過壽,正域作《壽任十洲徵君》以賀,此外,正域還爲任家相祖母曹氏撰墓
志銘(《任母曹孺人墓志銘》):“嗚呼!此任氏母曹貞素之墓也……孫男一家相,有名世
才,與余共起諸生……余觀於貞素異哉!縱使不持經咒,如雙溪公,爲吏勸之已;十洲公爲
儒勸之已;而以俟家相㣲獨早見亦庻幾見……以家相才任母其知興乎?家相生,而母夢諸佛
2
子莊嚴圍繞佛前者久之,則誠一之感也。” 爲任家相曾祖任處士作墓志銘:“吾邑之太平
里有隱君子者任氏團湖公……曾孫自家相而下凡十三人……家相與余友有文名,然則王尹所
3
謂‘後必昌者,當在家相乎。’不佞以家相故爲之志。”

劉復初

劉復初,字貽哲,號天虞,陝西西安府高陵縣人。萬曆十一年進士,歷官戶部主事、潞
安府知府、廣東市舶提舉、太常寺卿等。傳見《雍正陝西通志·人物三》、《雍正山西通志·名
宦九》等。
正域同劉復初爲進士同年,二人之間一直互通音信。劉復初任戶部主事時,二人曾有唱
和。《合併黃離草》卷十三《劉貽哲花燭曲》五首,詩以女子口吻代作,爲代言體,應是郭
正域和劉貽哲之作。萬曆二十七年(1599),劉貽哲因潞綢事忤中官,謫官廣東市舶提舉,
4
事見(乾隆)《潞安府志》卷十一:“二十七年己亥 ,以貢篚降知府劉復初官一級,未赴
部,再將一級。潞綢長濶原式俱有加,求無,罪耳。是歲以一轉官帶解,中官不悅,旨從中
出。守臣一月再降,爲潞事也,故特書。”正域特作《送劉太守貽哲》:“天上何心問七襄
陽,人生有幸遷三始。詔奪劉郎太守章,筐篚中朝不稱旨。童稚隨車不能語,父老攀轅淚如
雨。高臥高陵吾已矣。詔問劉郎胡不起?尚書尺一驅車來,御墨淋漓聖主裁。折腰解下黃金
帶,稽首忙趨白玉階。小臣次日真無狀,聖主猶然念不才。颶風帶雨海波動,蜃雲籠曰天不
5
開,市馬何須向五嶺。” 《劉貽哲守潞安》:“一麾廼出守,路又出壺關。海上正多事,
6 7 8
山西那日還。風搖春雨下,人去馬聲班 。未可輕爲郡 ,憑君靖百蠻。” 兩首詩以送。後正
域在寄劉貽哲書信也提及此事:“足下以絨衣而兩謫,世道愛惜人材至此,人生即有不當上
9
意,能使人主不忘于懷,亦是磊落事。”
十年後,劉復初還曾到江夏親自拜訪郭正域,這一次相見,正域因“楚事妖書”案已歸
家,世事滄桑之感湧上二人心頭:“門外傳書到草亭,天邊不料聚雙星。十年市舶頭仍黑,
一日江干眼更青。爲問炎方堪寂寞,何爲汝上久飄零。強將歌舞消豪氣,往事令人不可聽。”
10

葛曦·楊曰泰·楊紹程

葛曦,字仲明,號鳳池,山東濟南府德州德平縣人。萬曆十一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翰

1
《合併黃離草》卷十八《任白甫集序》
2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任母曹孺人墓志銘》
3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任處士墓志銘》
4
據《明神宗實錄》記載:“萬曆二十五年九月,潞安知府劉復初等各降一級以織造綢匹違式違限也。萬
曆二十六年三月,命再降原任潞安府知府劉復初二級,以復初係欽降官員,久不赴部聽降,好生違抗故也。 ”
5
《合併黃離草》卷八《送劉太守貽哲》
6
《鐫黃離草》卷二爲“人馬去聲班”。
7
《鐫黃離草》卷二爲“未可輕黃綬”。
8
《合并黄离草》卷十《劉貽哲守潞安》
9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九《寧夏紀事四首》
10
《合併黃離草》卷十二《喜劉貽哲至七夕賦贈》

80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林院檢討,著有《葛太史公集》。傳見《翰林院檢討亡弟仲明行述》(《集玉山房集》卷五)。
正域與葛曦同爲翰林館臣,二人之間多有唱和。萬曆二十年(1592),寧夏哱拜叛亂,
神宗命李如松、梅國楨等人前去平叛。葛曦寫《寧夏紀事》一詩以紀:
寧夏紀事四首
見說妖氛滿賀蘭,朔方城外駐呼韓。曹彬已領中朝劍,李廣仍登大將壇。列校營分權易
散,三垂兵動勢難安。裁官涇渭知多少,應念千門立馬書。
養士於今二百年,水衡少府盡輸邊。忍將漢女添青冢,轉引胡兒入酒泉。三伏炎蒸驅士
馬,千山烽火照戈鋋。中原萬姓膏脂竭,又典衣裳辦餉錢。
六月河西動鼓鼙,銘書十道促行師。連營虎豹臨城日,京觀鯨鯢授首時。萬里飛芻供客
餉,六軍擐甲待降旗。可憐塞北江南地,鑄劍爲農未有期。
爲問征西事若何?聖明宵旰憶廉頗。隴西叛卒輕乘障,遼左將軍遠渡河。斧鉞定誅元昊
1
首,金錢寧許郅支和。主恩百萬頻行賞,轉戰何時奏凱歌。
正域亦用葛仲明韻作《寧夏紀事四首》:
烽火連天照賀蘭,休將欵塞報呼韓。降夷久諳中朝路,叛卒休窺大將壇。刁斗月明驚隴
右,羽書風送到長安。諸君努力收全勝,九塞於今駐馬看。
套虜稱臣幾歲年,不聞元帥坐籌邊。妖氛一日起靈武,胡騎三千過酒泉。紅粉如雲隨馬
革,青煙似雨泣狼煙。已捐主爵封侯印,肯惜司農少府錢。
帝城得歲好行師,十萬連營盡虎羆。早障濁流乘壩上,莫驕胡馬過秋時。火雲隊隊飄前
陣,落日蕭蕭照大旗。浪說健兒多戰死,將軍未有報瓜期。
中朝一日起廉頗,鹿酒休調爇洛河。豈有一城皆北虜,好從間道度黃河。葉公此日云胡
2
胄,魏绛終令莫許和。聖主有時臨便殿,朔方早爲奏鐃歌。
神宗駕幸香山寺,正域作《候駕》、《送駕》詩兩首:
送駕
葱葱瑞氣岀天關,霜仗星矛接遠山。七萃行時搖虎帳,五雲深處見龍顔。黃麾路指松楸
遠,朱鷺聲傳皷角閑。載道欣看金鎻甲,城頭遥集紫宸班。
候駕
宸游喜値泬㵳天,輪轉西方問法筵。仙樂雲行敲碧落,靈花雨散響紅泉。纔移蓮社香山
3
外,傳向桑乾曲水邉。甲馬紛馳千駟過,卿雲遙護九龍還。
葛曦亦作《和美命太史送駕迎駕》:
鑾輿迢遞轉西天,處處晴峰簇御筵。法駕名香浮寶樹,化城清蹕駐飛泉。風傳鷺鼓層巒
4
上,日轉龍游曲水邊。萬馬飛過天路淨,五雲深䕶羣華還。
正域作《白塔》詩,葛曦作《白塔和郭美命韻》:
白塔
亭亭百丈玉浮屠,鴿影飄颻不可呼。欲轉銀輪如現在,未知白馬肯來無。長空日霽雪山
5
曉,凈土雲標水月孤。清磬杳然人世隔,上方花雨繞皇都。
白塔和郭美命韻
峭級旋螺從玉圖,西天白馬尚堪呼。半空鳥跡疑飛動,百丈珠光乍有無。華蓋月臨諸品淨,
6
雪山雪盡一峰孤。冰虬擁處星澄遠,萬朵天花落帝都。
不僅如此,正域還同葛曦一起拜訪好友,《秋日同檢討葛仲明楊曰泰飲楊儒系侍御大隱

1
《葛太史公集》卷一《寧夏紀事(四首)》
2
《合併黃離草》卷十二《寧夏紀事》
3
《合併黃離草》卷十一《送駕》《候駕》
4
《葛太史公集》卷一《和美命太史送駕迎駕》
5
《合併黃離草》卷十一《白塔》
6
《葛太史公集》卷一《和美命太史送駕迎駕》

81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齋》正是爲次而作。
楊曰泰,即楊元祥,字曰泰,號奎垣,山西平陽府蒲州人。萬曆十一年進士,改庶吉士,
十三年授翰林院檢討。傳見《萬曆十一年癸未科會試錄》等。楊儒系即楊紹程,字儒系,陝
西鳳翔府岐山縣人,萬曆十一年進士,改庶吉士,十三年授河南道監察御史。楊紹程父親去
世,正域作爲其作《錦衣衛右都督楊公墓志》,紹程母親過六十壽,正域作《楊儒系侍御壽
母六十貤封序》以賀。
梅開先

梅開先(1566-1599),字伯陽,號岣嵝。湖廣武昌府江夏縣人,萬曆二十三年乙未科
1
進士。“授直隸太湖縣知縣,補河南儀封縣。己亥調固始縣,卒。” 著有《西征集》、《燕
臺遺稿》等。
郭正域與梅開先是同鄉,二人又是在同一年考中的舉人(參見《湖廣通志·選舉志·萬
曆十年壬午鄉試榜》),感情非比一般。梅開先前往襄陽時,正域曾作《送梅孝廉伯陽之襄
陽》作詩以贈:
八月江落楓兩岸,葦花白斜日掛秋。帆好送襄陽客,襄陽女郎連䘧行,襄陽小兒踏歌聲。
2
襄山襄水千年在,爲問風流有幾人。
萬曆二十三年(1593),梅開先得中進士,官授太湖知縣。正域作《送梅太湖》詩一首
以賀:
九月出金臺,爲郎衣錦回。上堂拜父母,車馬太湖來。䨇親咲問郎何處?花封遥指黃梅
路。只尺江城卽皖城,鼕鼕花皷紛相迎。埀垂腰下懸青綬,匣裏銅章大似斗。曉坐公堂校簿
書,暮還齋閣傾杯酒。種就河陽一縣花,栽成夾道虞城栁。㑹㸔簡命岀黄扉,何必文章空白
首。君不見,縣南三十里。外有茗山,君家梅福曾此鍊神丹。好將一勺遍洒太湖水,還與髙
3
堂父母駐桃顏。
梅開先母親八十大壽,正域作《壽梅母八十》以賀:
婺彩照庭除,秋光照碧䟽。鬂髪霜相似,兒孫玉不如。侍膳盈新醸,傳家有舊書,相將
4
問金母,如在閬風居。
5
郭正域與梅開先二人又約爲兒女親家,郭正域的兒子“武封,聘進士梅開先女” 。
己亥,萬曆二十七年(1599),梅開先卒。時郭正域在南京任國子監祭酒,驚聞梅開先
去世,作《祭梅伯陽文》以祭:
祭梅伯陽文
歳在壬午,公車在鄕。寔余三人,迭奏明光。里黨穪之,簮組相望。君才磊落,泉湧雲
翔。兩試巖邑,于周有光。機製爲錦,花種爲棠。溘先一旦,豐幹羸尫。絃歌斷響,郎官隱
芒。云胡䨇舄,不朝未央。云何前灘?鸂鳥不降。番番壽母,酡顔在堂。亭亭蘭玉,遶膝成
行。昵昵琴瑟,静好在房。君胡以瞑?長夜徜佯。婚姻之好,絲緡正長。君阻周南,余滯留
都。傳聞改井,不聞剥床。我寔不德,懿親淪喪。去年絮酒,嫩詞沔陽。今兹抆淚,悲灑梅
6
梁。言念逝者,俾也可忘。片詞巵酒,是享是將。
“歲在壬午,公車在鄉。寔余三人,迭奏明光”,即萬曆十年,湖廣武昌府江夏縣三人:
梅開先、劉廷柱、郭正域三人同時中舉。“兩試嚴邑,于周有光”,是言梅開先的仕宦經歷:
中進士後,授河南儀封縣知縣。“番番壽母,酡顔在堂。”是指梅開先的母親過八十大壽,

1
《萬曆乙未科進士同年序齒錄》上海圖書館藏
2
《合併黃離草》卷八《送梅孝廉伯陽之襄陽》
3
《合併黃離草》卷八《送梅太湖》
4
《合併黃離草》卷十《壽梅母八十》
5
《大泌山房集》卷一百九《翰林院侍讀學士郭公神道碑》
6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六《祭梅伯陽文》

82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正域還曾作詩以賀(《合併黃離草》卷十《壽梅母八十》)。“婚姻之好,絲緡正長”是指
郭正域與梅開先約爲兒女親家。

陳汝璧

陳汝璧(1556-1598),字立甫,一作立父,號大酉,湖廣沔陽人。萬曆十一年進士,
官紹興推官、禮部主事、河間司理、饒州司理等,著有《蘭省集》、《隱園集》等。正域爲
其作墓志銘,費尚隱《市隱園集》卷二五有《故禮部儀制司主事陳立甫行狀》一文。
1
正域與陳汝璧交情甚深,二人“共起諸生,共舉于鄉,共成進士” 。萬曆十年壬午科
鄉試,二人雙雙中舉,十一年癸未科會試,又一同考中進士。翰林院館試,“鄉人意立甫才
名,當急收,竟不收”。館試落選,陳汝璧授官紹興司理,正域作《送陳立父佐理紹興》一
詩以送。
2
任紹興司理期間,陳汝璧“雲露挾于梅梁,清風披乎樵徑” ,“文章政事,談笑詩書,
比綜江左”。陳汝璧將詩卷命以“蘭亭”,郭正域、屠隆紛紛爲之作序。陳汝璧的住所大隱
園,郭正域爲之題詠,作《山園八詠爲陳立父賦》、《陳立父白石山居》(二首)。
紹興司理考滿,陳汝璧“乃拜禮部郎”。此間,陳汝璧家中,祖父祠堂告成,請費尚隱、
郭正域作記(《陳蘇山先生祠堂記》)。正域作記並致書信:“辱命勉作二文祠堂記,足下
不以事見教”,“弟近日頗爲文事,若自信不敢作尋常懶慢語。足下知我,勿吝繩削。仙舟
竟不過黄鵠磯,眀春弟馬首北矣。”“明春馬首北矣”,應是指正域父親去世,在家服喪,
將服闕,明春將赴京任職,此爲萬曆十九年。
3
萬曆二十六年 ,補饒州司理一職。陳汝璧歸京補官過程中,遇郭正域,“會與予,約
婚京邸”,陳汝璧之女嫁給正域長子文封,“女一聘余長子文封”。不久,陳汝璧去世。
第二年,郭正域以南京國子監祭酒身份歸家,並前去沔陽吊唁陳汝璧。祭文(《祭陳立
父》)、墓志銘(《禮部儀製司主事陳立甫墓志銘》)、死後文集序(《隱園集序》)均爲
正域所寫。
梅國楨·丘謙之

梅國楨,字克生,一字客生,號衡湘。湖廣麻城人。萬曆十一年進士。“十六年由固始
知縣選河南道御史,丁憂。十九年。復初浙江道巡視光祿。二十年,寧夏監軍。功陞太僕寺
4
少卿。累陞僉都御史,巡撫大同。陞兵部右侍郎,左都御史、總督宣大,卒。” 著有《西
征集》、《燕臺遺稿》等。
郭正域與梅國楨同是萬曆十一年進士,又均爲湖廣籍考生。萬曆二十年(1592)二月,
寧夏哱拜叛亂。四月,詔梅國楨爲監軍前去平叛。正域作《送梅侍御監軍朔方二首》以送:
殺氣秦中太白低,圍城不肯監降旗。憐君勇奪三軍帥,抗疏先行六月師。會斬鯨鯢封作
觀,更追玁狁勒爲碑。歸來早拜彤弓賜,不負臨戎聖主知。
朔方叛將與降夷,大帥元戎未敢窺。莫使匈奴防漢策,休言河朔似唐時。提兵且㫁潼闗
5
路,選勝須過花馬池。四路偏師搗大夏,肘間金印好垂垂。
6
萬曆二十一年(1593)八月,“梅國楨爲右僉都御史巡撫大同” 。冬日下雪,天寒,
正域念及梅國楨正在朔方任職,因作《雪夜懷梅克生》:

1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禮部儀制司主事陳立甫墓志銘》
2
《合併黃離草》卷十八《陳立父蘭亭詩序》
3
(同治)《饒州府志》卷九:“陳汝璧,萬曆二十六年任。”故陳汝璧進京時間應在萬曆二十六年。
4
何出光《蘭臺法鑒錄》卷二十
5
《合併黃離草》卷十二《送梅侍御監軍朔方(二首)》
6
《國榷》卷七十六

83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玉魄濯冰壺,寒聲凍轆轤。銀輪持世界,練影曵江湖。地作琉璃觀,天懸不夜珠。淸都
應似此,瑞木可開無?一片虛明裏,三千歲月徂。朔風吹觱栗,冷氣滿氍毹。卻憶霜臺客,
1
梅花調轉孤。
此外,《合併黃離草》中,正域曾有書信寫給梅國楨:
辱大貺下及豚犬感一體骨肉之愛,老丈後房近息如何?計彤弓旅矢與蓬矢竝耀堂皇耳,
苐不可不弩力也。辱諭念弟門冷,自惟窮措大,無以自筞,東隣告糴,西隣索負,如積勝數
2
十年,可還不知盈㡬篋矣?非垂念不敢言也。
信件念及家中日常,可見二人感情。“計彤弓旅矢與蓬矢竝耀堂皇”,是言,寧夏平叛
後,神宗賞賜有功之臣。從信件中,也可看出正域雖爲官數十年,家境依舊貧寒。
丘齊雲(1542-1589),字謙之,湖廣麻城人,嘉靖乙丑進士。歷任富順縣令、潮州知
府、保寧知府等。結識江夏營妓呼文如,遂辭官,“攜文如遍游名山,彈琴賦詩,以終其身”
3 4
。邱齊雲同梅國楨是同窗好友,梅國楨曾有詩云:“記得讀書城溪邊,我正垂髫君少年” 。
邱齊雲同郭正域如何結識,還有待考證。《合併黃離草》有兩首詩、一篇序是寫給丘謙之的。
5
“五嶽壯遊遍,陽春大雅存。紅顔謝冕黼,白眼向琴尊。紫袖朱絃動,淸歌玉露繁。” “樽
6
前美酒頻中聖,船上佳人是莫愁。到處山川供眺詠,秋深風雨莫淹留。” 丘謙之先生“勇
7
赴懸車,情深著履,山靈見招,清暉娛人。” 從這三篇詩文可看出這三首應作於丘謙之晚
8
年壯遊名山期間。據凌禮潮推斷,丘齊雲生於 1542 年 ,汪道昆《明二千石麻城丘謙之墓志
9
銘》云丘謙之“春秋四十有八” ,因而丘謙之應卒于 1589 年。據《列朝詩集》閏集卷四《呼
文如》,丘謙之是在萬曆壬午(1582)年同呼文如成婚,後一同出遊,因而兩首詩、一篇詩
序應作于 1583 年-1589 年間。

鄒德溥·范敬醇·季道統

鄒德溥,字汝光,號四山,江西吉安府安福縣人,家學淵源,是心學名家鄒守益之孫。
萬曆十一年進士,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中允,終官司經局洗馬,萬曆二十五年罷職。傳
見《明詩紀事·庚籤》卷一四、《蒼霞續草》卷七《壽宮洗四山鄒公六十序》。
郭正域與鄒德溥同時考選翰林院庶吉士,又同在翰林院任職。據《明實錄》記載,萬曆
二十二年正月,皇長子出閣,郭正域、鄒德溥均被任命爲皇長子講讀官。三月,纂修正史,
二人又都充當纂修官。館閣清秩,閒暇時間,郭正域曾與鄒德溥一同賦詩:
鄒汝光范子厚夜過分韻淂淹字
星斗拂睛檐,嚴更報短籖。逕開同蔣詡,酒熟擬陶潛。歲月慚無得,風塵肯自淹。大言
10
吾豈敢,差可語詹詹。
范子厚,即范醇敬,同是萬曆十一年進士,後授翰林院檢討。此詩應是三人在館閣期間,
一同作詩所得。萬曆三十年范醇敬,省親告假,正域還曾作詩以送《送范子厚請吿覲親》:
“書到䨇親手自題,鄕心一夜華陽西。槐廳花影輝宫䄂,柳陌香風送馬蹄。錦水江頭春酒熟,

1
《合併黃離草》卷九《雪夜懷梅克生》
2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九《與梅衡湘》
3
《列朝詩集》閏集卷四《呼文如》
4
《梅國楨集》卷四《送邱謙之守保寧》
5
《合併黃離草》卷九《丘謙之自衡山來辱枉新詩并遺萬年松三株衡山石一片報謝》
6
《合併黃離草》卷十三《答丘謙之太守》
7
《合併黃離草》卷十八《丘謙之逰南岳詩序》
8
《梅國楨集》附錄《梅國楨年譜》
9
(明)汪道昆《太函集》卷五十六《明二千石麻城丘谦之墓志铭》
10
《合併黃離草》卷十《鄒汝光范子厚夜過分韻淂淹字》

84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1
大峨山下白雲低。十年三度朝親舍,門外王孫草未齊。”
春望同汝光亦卿賦
雲日美春晴,郊原翠欲平。問人尋紫府,與客聼倉庚。岸柳分河綠,遥天逼酒清。可憐
春色暮,莫厭踏歌聲。

漱酒俯長流,林塘處處幽。柳眠欲拂面,花睡不禁愁。泉響西山雨,雲深北海樓。莫嫌
2
歸路晩,又過水東頭。
這一首詩中的,汝光是指鄒德溥、亦卿指季道統。季道統,字亦卿,號青城。河南開封
府陳州人。萬曆十一年進士,以第一名身份考選翰林院庶吉士,官翰林院檢討、南京國子監
司業。傳見《萬曆十一年癸未科同年序齒錄便覽》、葉向高《司業季亦卿道統傳》等。郭正
域、季道統、鄒德溥三人關係交好。鄒德溥、季道統二人出使藩國,正域還曾作《鄒汝光太
史使衡歸省》、《季亦卿太史使韓》送二人。正域禮佛,喜與人談禪,季道統特作書信告訴
正域鄒德溥可以語禪(《與鄒汝光》)。正史因爲這樣的契機,正域才得以同鄒德溥討論佛
學。《秋日同王鍊師鄒汝光談玄》一詩,記錄二人討論之作。正域與季道統,二人關係也甚
佳,季道統父親六十大壽,正域作《壽季太公文》以賀:季太公“凡爲儒官者四十餘年,比
伯子亦卿成進士讀中秘書,爲天子禁近之臣郎,謝去儒服……會太公適年六十,《禮》六十
3
曰耆,指使謂身不勞而使諸人也” 。二十一年八月,季道統任南京國子監司業,正域作《送
季亦卿轉南司業》以送。
正域與鄒德溥等人,同被選入翰林院任職。他們既是同年,又同爲館閣之臣,因而多有
酬唱贈答。

劉應秋

劉應秋(1548-1600),字士和,號兌陽。江西吉安府吉水人。萬曆十一年進士探花,
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南京國子監司業、國子監祭酒等。《明史》有傳。
劉應秋與郭正域爲進士同年,又同供職於翰林院。萬曆十五年(1587),劉應秋因病請
4
告 ,正域作詩《劉士和太史請告》詩一首以送:“卜築西鄰古道傍,古槐高柳共殘陽。狂
來說劒風生座,興劇裁詩月滿堂。留客墙頭頻過酒,敲燈雨夜幾連床。如何意氣堪摇落,又
5
挂雲帆指豫章。”劉應秋歸家第二年 ,郭正域致書信向劉應秋請教詩文,並索要《晉書》:
“自足下别後耳,不聞金石之言……有近稿三種奉上覽正,外時文一本,諸生時稿似不合近
格而中多苦心,語稍欲模寫聖真耳。拜嘉葬《齊書》之惠感謝,弟苦無《晋書》佳本,願得
6
監本,倘有附者惠一册。得齊而又晋,不異得隴而朢蜀矣。” 劉應秋讀正域詩文,“奉誦
7
新句,駸駸唐人矩矱而興致翛然,令人有絕塵之想眡” 。
劉應秋父親七十壽,正域作《壽劉先生七秩序》以賀。序中稱“余友劉君士和,佚蕩有
大節,議論不依阿于俗,毎笑談巵酒儔人廣衆間,時露其頴,浩然不可奪……士和氏方以文
章事業顯,則所以事其親者,何窮之?有語曰:和氣發于四肢,枝葉悴而榮茂。故不佞因士

1
《合併黃離草》卷十二《送范子厚請吿覲親》
2
《合併黃離草》卷十《春望同汝光亦卿賦》
3
《合併黃離草》卷十七《壽季太公文》
4
《本朝分省人物考》卷六十八:“劉應秋……授翰林院編修。丁亥,養病。己丑,復除原官”,故劉應
秋請告應在萬曆十五年。
5
《與劉士和》一文中提及:“昨山東舉録,其儒什亷節二策出弟乎。”《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一中有《廉
吏山東戊子程》《理財山東戊子程》兩篇,可推斷,此書信作於萬曆十六年山東戊子鄉試後。
6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七《與劉士和》
7
《劉大司成集》卷十三《與郭明龍》

85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1
和以壽先生。”
萬曆二十八年(1600),劉應秋去世,正域爲其作碑文(《國子監祭酒劉公墓碑》)。

王荁

王荁(1558-1589),字季孺,浙江寧波府慈溪縣人。父交,父子俱翰林。萬曆十一年
進士,改庶吉士,翰林院編修。
正域與王萱同爲翰林院庶吉士,又同在翰林院任職。在翰林院讀書期間(1583),王荁
2
頗有才名,“一時館閣名公及其儕皆折節下之” 。一日,正域同王荁、姜應麟(字子文)
三人,雪後由西苑瞻玄殿出北安門時,聽聞殿中蕭聲作詩以紀:“層窵浪岀蓬瀛,銀漢虹
橋倚翠屏。隱映珠宫煙水濶,扶踈玉樹雪山明。半空雲霧連三殿,平地樓臺接五城。先帝祈
3
靈祠太乙,青天若散步虚聲。” 西苑曾是嘉靖皇帝修道之地,故有“先帝祈靈祠太乙”之
句,途經故地,心生感慨。
萬曆十四年(1586),正域得王荁館文,作詩以紀,“僊舟已遡碧江潯,傳得燕書總越
吟。萬里陳情封馬鬛,幾年題字到雞林。香山雲淨奚囊满,雪竇苔生□齒深。君去我來渾浪
4
跡,石渠金馬兩浮沉。”
“丙戌(1586),(王荁)持節冊封晉藩,歸省。封樹賓客日益進其飲酒賦詩,興亦劇,
5
遂病,病稍間,尋報命,至潞河卒,時年三十二。” 王荁死後,正域還曾作《送王中翰請
告歸浙兼憶王季孺舘丈》一詩,以懷王荁。

姜應麟
姜應麟,字子文,一字泰符,號松槃。浙江寧波府慈溪縣人。萬曆十一年進士,改庶吉
士,授戶科給事中。歷官廣昌典史、余干縣令、太僕寺少卿等。
正域同姜應麟同爲翰林院庶吉士。《合併黃離草》中有詩《雪後徑西苑瞻玄殿岀北安門
同王季孺姜子文》是關於二人在翰林院期間,正域所作。
萬曆十四年(1586),貴妃鄭氏有殊寵。生子常洵,詔進封爲皇貴妃,而王恭妃育皇長
子已五歲,竟無所益封。於是中外籍籍,咸疑有立愛謀。應麟首抗疏言,鄭貴妃生第三子,
地位儘次於中宮。而王恭妃生長子,反居其下。與倫理不順,請神宗收回成命。神宗看到奏
6
疏後,非常生氣,貶姜應麟爲“大同廣昌典史” 。姜應麟被貶官後,正域作詩以寄,“一
封慷慨達勾陳,長劒蕭條走問津。總爲羽成漢太子,不難座卻愼夫人。九天風雨孤臣淚,匹
7
馬星霜萬里塵。若使當年留待詔,那能抗節逆龍鱗。”
十幾年後,二人再次相見,憶往昔,“記得批鱗第一篇,靑蒲執奏萬人傳。一徔塞幕還
爲令,放逐江湖十八年。宦拙不知宣室意,家貧可種鄮山田。何期此日重相㑹,莫忘論文在
8
木天。”

胡時麟

胡時麟(1544-1610),字靈昭,號之罘。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萬曆十一年進士,改

1
《合併黃離草》卷十七《壽劉先生七秩序》
2
(天啟)慈溪縣志卷九《王荁》
3
《合併黃離草》卷十一《雪後徑西苑瞻玄殿岀北安門同王季孺姜子文》
4
《合併黃離草》卷十一《得王季孺館文書》
5
(天啟)慈溪縣志卷九《王荁》
6
萬斯同撰《明史》卷三百三十七列傳一百八十八《姜應麟》
7
《合併黃離草》卷十一《寄姜子文》
8
《合併黃離草》卷十二《送姜子文舘丈》

86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庶吉士。初授刑科給事中,歷官江西僉事、雲南僉事等。著有《卷阿集》《西南夷志備經略》
等。傳見周應賓《翰林院庶吉士歷刑科給事中任江西雲南按察司僉事之罘胡公墓志銘》等。
正域與胡時麟同爲翰林院庶幾士,胡時麟年長,正域尊其爲“館長”,“不肖於老丈華
1
以肩隨之,老丈道方而行立一時,諸友賴以寡過。” 二人相識不久,正域就因母親去世,
離館奔喪。正域歸家後一年,胡時麟曾致書信以問音信。正域回信致歉:“不肖自去嵗奉訊
後,以爲哀毁之音不可時達於輦轂之下,遂于政府師席曁館中知己,竟莫䏻嗣音,得勿罪其
踈慢”。
2
萬曆十五年(1587),“丁亥,(胡時麟)陞江西僉事” 。正域作《胡昭靈分巡南昌》
一詩以贈:“征帆十月下洪都,滿目寒雲鎖二孤。一路山川迎皂蓋,幾年姓字在青浦。龍沙
遶郭連三澨,鐵柱通江帶五湖。何必功名傳抗疏,看君肘後有麟符。”
萬曆十九年(1591),胡時麟父親去世,正域作《明封君梅源公墓志銘》:“生二子,

長即時麟,
《明封君梅源公墓志銘》現藏於慈溪市博物館
(圖片來源宁波市江北区文物管理所编《慈溪碑碣墓志汇编·唐至明代卷》)
次時鳳……公以萬曆十九年二月二十四日,萬曆辛卯二月二十四日辛卯葬於龍泉鄉竹山之朱
3
家灣。”
服除,胡時麟先以調簡。萬曆二十一年,胡時麟補官雲南僉事。任雲南僉事期間,除瘴

1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七《與胡之罘館長》
2
《萬曆十一年會試錄》
3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明封君梅源公墓志銘》

87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1
草,有政績,“惡草一除,即洪荒以來,山靈洗詬,江斐釋憾矣。” 而胡時麟被“用事者
2
所積忌,故竟爲蜚語所中,罷官歸” ,正域則認爲“無郵之議”,“且置度外悠悠之說自
定也。”

胡應辰

胡應辰,字汝拱,號對薇。湖廣武昌府大治縣人。萬曆十一年進士。歷任戶部主事、兵
備川東等。正域同胡汝拱既是同年,又是同鄉。胡汝拱任職戶部時,曾奉命轉餉蘭州,出行
前正域曾作《送胡汝拱轉餉蘭州》以贈:“蘭州西去隴雲生,路遶黃河此送行。甲馬三千馳
狄道,丁男百萬轉金城。牙籌軍吏傳飛輓,毳服蠻夷盡請成。蘆管吹來聽折柳,好慿朔鴈寄
3
邊聲” 。此行,胡應辰以一己之力彈壓一方,“賊退三日,而督臣郜公之援始至”,“事
4
聞顯皇,爲賜白金文綺,旋擢憲使,並備川東” 。胡汝拱前往蜀地任職,正域作《胡汝拱
以初度日之蜀》、《送胡汝拱分憲川東序》以送。《東泉胡公行狀》一文,是爲胡應辰祖父
胡遠所作。胡應辰長子補邑諸生,正域作《胡對薇長君補邑弟子員》勉勵其子“看花在眀歲,
早占上林紅”。

葉脩

葉脩,字克慎,號永溪。江西南昌人。萬曆十一年進士,歷官漢陽府司理、鄖陽府知府、
雷州知府等。
萬曆十一年至十三年,正域在家中守喪期間,時葉脩任職於湖廣漢陽府,二人之間有往
來。葉脩考滿,回京述職,正域作《送葉司理之北部》:“父老留君君且遲,忍聞南浦吹參
差。江籬到處堪爲佩,漢水年来可照眉。轍跡㡬過黃鵠嶺,家聲莫厭白雲司。都官自是多豪
俊,好看堂前姓字碑。”5
正域曾爲葉脩母親作墓志銘:“辜安人,竹山處士之女……余同年友今雷州守克慎之母
也……安人歿而克慎幾毀性,成痞鬲疾,獨于苫次恍惚如或見之如聞其聲,因記憶其生平爲
狀。越月踰時後㡬年而使其子薦元來楚告予曰:‘吾丧母于壯齡而思銘母于晚歲防墓不遲
也。’……予不敢辭按狀而志之。”6
此外,二人還有書信往來(見《與葉永溪年兄》、《與葉永溪太守》等)。
郭正域與葉脩,二人因進士同年得以結識,二人之間互有往來。

葉向高

葉向高(1559-1627),字進卿,號臺山,福州府福清人。萬曆十一年癸未科進士,庶
吉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南京國子監司業、南京禮部右侍郎、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等。
著有《蒼霞草》、《蒼霞余草》、《蒼霞續草》、《綸扉奏草》、《蘧編》等。
郭正域,其先六安人,隨楚王占籍江夏,世居南門。始祖曾爲昭信校尉,隨太祖渡江作
戰有功,二世祖隨楚王征戰累遷同知,但至郭正域的祖父郭鏜已爲郭氏的小宗。郭氏以經商

1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九《與胡之罘》
2
周應賓《翰林院庶吉士歷刑科給事中任江西雲南按察司僉事之罘胡公墓志銘》,方东编《慈溪乌山胡氏裔
源史痕》第 123 頁。
3
《合併黃離草》卷十一《送胡汝拱轉餉蘭州》
4
《(同治)大冶县志》·人物志
5
《合併黃離草》卷十一《送葉司理之北部》
6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四《葉母辜安人墓志銘》

88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爲業,不務農事,亦不治儒業,自其父郭懋始習儒業。郭懋曾中鄉試,官趙州太守。教子甚
嚴,正域天明即趕往書舍,“抵暮不敢歸”,暮歸,郭懋則坐中堂問其子課業,正域讀書“每
1
夜必漏下三鼓盡矣” 。郭正域爲諸生時已有文名,大宗伯徐學謨讀其文,稱“南方才子至
矣”。萬曆十年(1582),二十九歲舉於鄉試。葉向高,福建福清人。葉氏祖先大約在南宋
末期遷到福清,後世多經商,經過世代累積成爲當地的望族。葉向高的祖父中過秀才,他的
父親早年舉業不順,六十歲才得以授官九江通判,後卒官於廣西養利州知州。葉向高年少聰
穎,六歲“書不再過即成誦,屬對敏捷,人目奇童”,九歲即能作文,“見同學者爲時義,
2
即試爲之,亦能成章” 。萬曆七年(1579),二十一歲舉於福建,鄉試第二十五名。萬曆
八年(1580),會試不第。
萬曆十一年(1583),郭正域與葉向高一同參加了南宮會試,中舉。後參加癸未科殿試,
二人皆名列二甲,郭爲二甲二十七名,葉爲二甲十二名。禮部主持翰林院館選,二人皆被選
爲庶吉士。翰林院八月開館,郭、葉二人,入翰林院讀書。在翰林院期間二人得以短暫相處。
不久,二人就各以憂去。時年十月十三日,郭正域的母親王氏去世(見《合併黃離草》卷二
十五《先母王太宜人行述》),郭正域離開館閣,回籍奔喪。郭正域在江夏守喪三年,萬曆
十四年(1586)服除,回京補翰林院編修一職。而萬曆十四年五月,葉向高的父親在養利去
世(見《蘧編》卷一),葉向高也回到家中守喪。萬曆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589),郭
正域的父親去世(見《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五《趙州府君行述》),郭正域再次回到江夏守
喪。萬曆十八年(1590),葉向高服除,回京補官,但是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十八年十月十
八日,葉向高母親去世(見《蒼霞草》卷十六《先母林孺人壙志》中稱、郭正域《合並黃離
草》卷二十三《林宜人傳》)消息傳至京中,時已值歲末。十九年(1591),葉向高再次奔
3
喪。在將近十年的時間裏,兩人在各自丁憂過程中,擦肩而過。“又十余年,會於京邸” ,
二人再次重逢已經是在十年以後,萬曆二十二年(1594)葉向高服除,回京補官,任國子監
司業。此時郭正域亦在京任皇長子講官。
這一時期,二人的交遊主要是在北京,交往以詩文唱和爲主。郭正域爲文,“包漢羅秦,
4
出騷入雅” ,故曲高和寡,能與之相伯仲者,唯有葉向高。故二人在館閣期間,經常詩酒
5
唱和,“論文把酒,日夜盤桓。公唱余和,其臭如蘭” 。而面對臺閣體的衰落,二人勠力
6
復興“臺閣體”,“往時,臺閣體如何也?嗚呼!盛矣!余與進卿交相勉也。” 從二人的
7
文集看,《蒼霞草》和《黃離草》中,見二人各就王伯化舍身救母 的事寫詩以頌,葉作《王
孝子詩》(見《蒼霞草二十卷詩八卷》卷一),郭作《王孝子行》(見《合並黃離草》卷六)。
《玉主行》(見《合並黃離草》卷八)一詩,閩中林某被江盜所殺,其妾劉氏托夢於郡司理
8
爲其鳴冤,後得昭雪。詩序中稱,“予友葉進卿傳其事,予爲歌之” 。林某爲閔地人士,
其傳奇事跡被葉向高所聽聞。葉將此時講述給郭,郭作詩以紀。郭、李二人的創作,推動了
“臺閣體”的再次復興,“比年以來,館閣英賢跨軼前輩,一時文章醞釀,歷代聲貌色澤神
9
髓氣骨大變” 。顧起元也稱“而吾師臺山先生以命世之才通遐貫維紀紐, 得古人之旨於形
摹蹊逕之外。蓋儲精覃思摩厲激蕩者二十余年, 而其業成遂曠然一新。其耳目挽晦蝕而純
熙, 於是人謂文章之權獨在館閣。學士大夫景附響臻者, 不翅如瑯琊新都,而文章又號爲

1
《合并黄离草》卷二十四《張淑人墓志銘》
2
葉向高《蘧編》卷一
3
《合併黃離草》卷十八《葉進卿文集序》
4
《蒼霞續草》卷八《祭郭明龍文》
5
《蒼霞續草》卷八《祭郭明龍文》
6
《蒼霞續草》卷八《祭郭明龍文》
7
《合並黃離草》卷六:“倭犯浙,伯化母虞氏病不能行,母勸伯化去。伯化泣不去,倭將殺其母,伯化以
身請代死,於母虞獲免,以壽終。”
8
《合併黃離草》卷八《玉主行》
9
《合併黃離草》卷十八《葉進卿文集序》

89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1
極盛。” 二人文采相當,不分伯仲。“與少宰(葉向高)同時並駕相許可者,莫如江夏明
2
龍先生” 。二人之間常互相推許。面對郭正域的文采,葉向高常自嘆不如,葉向高認爲自
3
己不及郭正域者有三:“美命於書無不讀,即稗官野史淩雜猥冗皆手自丹鉛” ,郭正域閱
讀範圍廣。“美命爲諸生,即稱詩與古文辭部,使者與郡國守相有所論撰,得郭生奏一篇輒
4
稱善嘆賞。青衿登壇,居然夙業” ,郭正域作諸生時,就開始創作詩文,而葉向高則是在
翰林院讀書期間才開始創作,葉向高創作時間較郭正域晚。“美命……文則自六經子史,下
5
至近代名家,詩則自三百篇漢魏六朝,下至唐人皆在胸中,皆在筆底,乃稱作者” ,郭正
域詩文創作,學習多家而成。葉向高認爲“余之擬美命於弇州新都間也,猶之乎未知美命者
6
也” ,弇州新都分別指王世貞、楊慎,以郭正域的才華足以在王世貞、楊慎之間。而郭正
7
域也認爲葉向高的才華奇高,其舉業“神奇變幻,膾炙人口,以爲神運鬼工” ,其詩文“因
物賦象,隨地班形,風雲雷雨,應筆而至,出有入無,信心而成,大小方圓青黃赤白從口而
8 9
說,冠冕玉戈劍戟隨照而寫” ,文章隨物賦形,信筆而成,“是才也,非人力也。”
此外,郭正域對葉向高的人品也十分稱贊。在《林宜人傳》一文中,郭正域認爲葉向高
10
屬神明降臨,“古之偉人生固不凡,進卿乃自廁生,其文章流品卓犖奇絕,宜自神降” ,
古代偉人出生大多不凡,葉向高生於廁所之中,亦是不凡。郭正域還專門爲葉向高寫過畫像
贊。在《葉進卿像贊》中,贊其爲人正直“靡有兩舌”,對人坦誠“靡有它腸”,爲人光明
磊落,德行“孔陽”。其人神采奕奕“如虎如龍,赫赫燁燁”,志在四方“目熒熒兮八方”。
可見無論是文學還是人品,郭正域對葉向高的贊賞可謂是全方位的。出於這樣的原因,萬曆
二十六年(1598),時任皇長子講官的郭正域在皇長子講官缺人時“托人請於執政新建張公”
11
,舉薦了自己的同年葉向高。七月,葉向高得充皇長子侍班官。二十六年八月,郭正域陞
爲南京國子監祭酒。郭正域前往南京赴任,二人就此分別。這次分別郭正域還曾作詩以贈:
“鬥酒城南各相送,只君別思黯然生。一杯酒盡不相問,枉殺人間稱兄弟。 君向銅龍禮嗣
12
君,予從璧水領斯文,從教弟子如雲雨,說到傳經不忍分。 ”二人帶著離別的愁思,和對
各自未來的期望告別。
二十七年(1599),葉向高陞爲南京禮部右侍郎,二人又在南京得以相遇。郭正域在給
周嘉父的壽序中曾提到這一盛事:“余在南雍,爾張、進卿兩人在南部,嘉父起掌南院,余
13
以書招曰:“弟兄同籍之美,盡在南院矣。” 葉向高、李廷機、周應賓,郭正域,四人同
爲萬曆十一年進士,而此時,郭正域任南京國子監祭酒,葉向高任禮部侍郎、李廷機任吏部
侍郎,周應賓掌南京翰林院,四位好友在南京得以重逢。在南京期間,他們“聚首歡然”,
14
郭正域常招攬他們一同遊玩,“公(郭)睱招尋覽勝,常無虛日” 。萬曆二十八年(1600)
年,郭正域的詩文集《黃離草》初刻,正域也邀葉向高一同刊刻。“美命教南雍,而余來二
15
秩宗,清署優閑,各裒其生平所作,相質定。客有梓美命文者,因及余。” 二秩宗,即南

1
《蒼霞草》卷一顧起元《蒼霞草序》
2
《蒼霞草》卷一董應舉《蒼霞草序》
3
《蒼霞草》卷六《黃離草序》
4
《蒼霞草》卷六《黃離草序》
5
《蒼霞草》卷六《黃離草序》
6
《蒼霞草》卷六《黃離草序》
7
《合併黃離草》卷十八《葉進卿文集序》
8
《合併黃離草》卷十八《葉進卿文集序》
9
《合併黃離草》卷十八《葉進卿文集序》
10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三《林宜人傳》
11
《蘧編》卷一
12
《合併黃離草》卷十五《寄葉進卿庶子》
13
《合併黃離草》卷十七《周嘉父五十序》
14
《蘧編》卷一
15
《蒼霞草》卷一《蒼霞草自序》

90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禮部。裒,取出之意。質定,考訂之意。二人取出生平所作進行考訂,並一同刊刻。萬曆二
十九年,葉向高入朝進賀,郭正域曾作《送葉宗伯進卿入賀萬壽》一詩以送。十月,“冊立
東宮,覃恩臣下”,葉向高以三品官員得以封蔭,但制詞內容需請禮部官員代爲書寫,此時
1
葉向高北去未歸,“封誥至,則明龍兄已爲余代請勛司具題,托湘潭李湘洲爲文” ,郭正
域爲葉向高代爲辦理,托李湘洲作制詞。
萬曆三十一年(1603)“楚宗案”發,楚宗人華奎訐楚王爲“假王”,不當立,一時朝
廷議論紛紛。首輔沈一貫認爲事關宗室,不當行勘,當體訪。時任禮部右侍郎的郭正域力主
行勘。“楚宗案”,沈一貫偏袒楚王,郭正域偏袒楚宗人。事發,楚王曾派人向郭正域行賄,
被郭正域嚴詞拒絕。並向神宗揭發此事。葉向高此時在南京任職,曾作書“諸侯未除,錯已
2
先危” 等語,勸郭正域不必深究楚事,不聽。而後,神宗以年代久遠,夫訐妻證,不足憑
結此案。楚王得寢,遂上疏攻訐美命。郭正域回籍聽勘。
不久,“妖書案”起。妖書不知何人所寫,語關宮闈,神宗大怒,令徹查此事。沈一貫
黨得知欲以此陷郭正域,捕沈令譽、郭正域仆從等人嚴刑逼供,意牽連郭正域,然終無所得。
3
葉向高得知此事時,曾遺書沈一貫,“勸其平心和氣,恬風波爲止水,化荊棘爲周行” ,
惹怒沈一貫。此時葉向高應補官教習庶常,遂失此職。此後,一直任官南京,直到沈一貫致
仕,才得以重任。在郭正域陷入旋渦之中,葉向高曾爲之補救,但無法阻止事態的發展。
萬曆三十五年(1607),葉向高被推爲閣臣。郭正域歸家之後,二人的友誼並未從此中
4
斷。郭正域在《答葉臺山閣老》一詩中寫道“風塵面首驚魂在,白首交情老更親” ,晚年
的郭、葉二人感情依舊深厚。郭正域回籍之後,楚王所攻訐之事經巡撫史學遷勘察,證明郭
正域是清白的。而“妖書”事,錢夢皋得罪於公論,被降職。沈一貫致仕。郭正域“妖書”
事中被誣陷也逐漸明朗,再次被起用亦是眾望所歸。因此,好友葉向高的引薦自然是必不可
少的。同爲二人好友的李廷機也曾向葉向高提及此事。“昨九我老弟二次書,似謂弟不爲稱
5
說,生平名譽不彰,朋友之過。” 九我,即李廷機,萬曆十一年癸未科榜眼。作爲郭正域
與葉向高的同年,此時與葉向高同爲內閣成員。李廷機希望葉向高能助郭正域重新入仕,還
就此埋怨葉向高不能爲郭正域美言揚譽。而對葉向高的做法,郭正域表示理解,擔心無端稱
6
說,恐人以爲諂言,此事應等待時機,“時事艱難願二公同心,涵忍不必急性。” 萬曆三
十七年四月(1609),詹事府詹事王圖由禮部侍郎陞吏部侍郎,詹事府印信遂無人掌管,葉
向高就此請向神宗請補官員,“臣等推得原任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郭正域前以詿誤
7
回籍。今公論已明,相應推補。” 不報。三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葉向高向神宗推舉了
郭正域(參見《明神宗實錄》卷四百六十五,萬曆三十七年十二月庚午條)。然而,郭正域
終不被朝廷再次舉用。
萬曆四十年(1612),郭正域溘然長逝。在京城中的葉向高無不痛惜,作《祭郭明龍》
《同李九我祭郭明龍文》兩篇祭文來悼念自己的老友。在給熊廷弼的書信中,他無不表達自
己的痛惜之情:“伏枕中聞明龍兄奄然謝世,痛哭欲絕,微骨肉知己,從此無人,而天柱忽
8
摧地維遂折,凡在宇宙間者,皆成黯淡。”
晚年,郭正域與葉向高之間經常書信往來,二人並未因爲地位和距離斷絕聯系。葉向高
在《祭郭明龍文》中嘗言:“人生於世,最重朋友,管鮑陳雷,其名不朽,千秋而下,孰有

1
《蘧編》卷一
2
《蘧編》卷二
3
《蘧編》卷二
4
《合併黃離草》卷十二《答葉臺山閣老》
5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七《與葉閣老》
6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七《與葉閣老》
7
葉向高《綸扉奏草》卷五《詹事府掌印揭》
8
《蒼霞續草》卷二十《答熊芝岡》

91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1
其偶?惟余於公,兩心可剖。” 足見二人之間的情誼。
郭正域與葉向高兩人相識於館閣,相同的志趣使兩人成爲一生的摯友。二人的文學成就
相當,故常被世人作以比較,“(葉向高)詩文信筆輸寫,長於獻酬流俗,而美命滔莽自運
2
敢於評量古人,截長補短,則亦魯衛之政也。” 晚年,郭正域回籍聽勘,葉向高拜相。二
人不同的政治命運也常被世人作一比較。明林之盛在《皇明應謚名臣備考錄》中言:“域生
平勵清操,有器局,遇大事能擔當且諳國典朝常,與葉向高均抱公輔之望,廷臣亦輒疏薦,
3
然向高大拜而域竟不用,以死。” 錢謙益《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贈太子少保禮部
尚書謚文毅郭公改葬墓志銘》:“公在史館,與福清葉文仲相厚善。公高明果毅,勇於擔荷;
福清樂易善柔,妙於調禦。兩人交往規切,心皆不以爲然,而不相非也。福清大拜,而公溘
4
逝,海內惜福清不得公自代,而福清亦用以爲恨。” 萬曆三十一年(1603)郭正域致仕,
後不再復出,無不令人惋惜。

1
《蒼霞續草》卷八《祭郭明龍文》
2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下.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11,第 550 頁.
3
(明)林之盛《皇明應謚名臣備考錄》卷八
4
(清)錢謙益《牧齋初學集》卷五十一《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贈太子少保禮部尚書謚文毅郭公改
葬墓志銘》

92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參考文獻

古籍文獻(按文中出現的先後排序):
[1](明)李維楨撰.大泌山房集[M].明刻本.
[2](明)郭正域撰.合併黃離草[M].明萬曆四十年史記事刻本.
[3](明)郭正域撰.鐫黃離草[M].明萬曆二十八年刻本.
[4]龔延明主編.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 鄉試錄[M].寧波:寧波出版社,2016.05.
[5]龔延明主編.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 會試錄[M].寧波:寧波出版社,2016.05.
[6]龔延明主編.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 登科錄[M].寧波:寧波出版社,2016.05.
[7](明)朱國楨編著. 湧幢小品[M]. 北京:中華書局,1959.11.
[8](清)張廷玉編.明史.中華書局[M].北京:中華書局.2000.
[9](明)蔡懋昭纂修.趙州志.隆慶元年刻本.
[10](清)阮元修、陳昌齊等纂.廣東通志[M].道光二年刻本.
[11](明)王家屏.復宿山房集[M].明萬曆魏養蒙徐中元等刻本..
[12](明)沈一貫撰.喙鳴文集[M].明刻本.
[13](明)沈德符撰.萬曆野獲編[M].北京:中華書局,1959.02.
[14](明)王世貞撰.弇山堂别集[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5](明)吳國倫撰.甔甀洞稿[M].明萬曆刻本.
[16](明)吳國倫撰.甔甀洞續稿[M].明萬曆三十年刻本.
[17](明)明神宗顯皇帝實錄[M].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影印本.1962.
[18](明)王圻撰.王侍御類稿[M].明萬曆刻本.
[19](明)吳亮輯.萬曆疏鈔[M].明萬曆三十七年刻本.
[20](明)李廷機著.王英麗點校.李文節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5.
[21](明)沈一貫撰.敬事草[M].明刻本.
[22](明)黄洪憲撰.碧山學士集[M].明萬曆刻本.
[23](清)王士俊修.(雍正)河南通志[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4](明)袁宗道撰.白蘇齋類集[M].明刻本.
[25]湖北省嘉魚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嘉魚縣志[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3.07.
[26](明)馮琦撰.宗伯集[M].明萬曆刻本.
[27](清)朱瑛等纂修.(咸豐)大名府志.清咸豐三年刻本.
[28](清)谷應泰撰.明史紀事本末[M].北京:中華書局,1977.02
[29](明)徐象梅撰.兩浙名賢録[M].明天啟刻本.
[30](明)吳亮輯.萬曆疏鈔[M].明萬曆三十七年刻本.
[31](明)茅瑞徵撰.萬曆三大征考不分卷[M].明天啓刻本.
[32](明)陳建輯.皇明通紀輯要[M].崇禎刻本.
[33](明)沈鯉撰.亦玉堂稿[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4](清)安紹傑編.安我素先生年譜[M].清乾隆刻本.
[35](明)申時行撰.賜閑堂集[M].明萬曆刻本.
[36](明)葉向高撰.蒼霞草[M].明萬曆天啟間刻本.
[37](明)葉向高撰.蒼霞草詩[M].明萬曆天啟間刻本.
[38](明)葉向高.撰蒼霞續草[M].明萬曆天啟間刻本.
[39](明)葉向高撰.蒼霞餘草[M].明萬曆天啟間刻本.
[40](明)葉向高撰.綸扉奏草[M].明萬曆天啟間刻本.
[41](明)葉向高撰.蘧編[M].民國鈔本.
[42](明)焦竑撰.焦氏澹園集[M].明萬曆三十四年刻本.

93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43](明)朱吾弼撰.朱密所先生密林漫稿[M].明天啟二年刻本.
[44](明)黄佐撰.南雍志[M].民國景明嘉靖二十三年刻增修本.
[45]利瑪竇,金尼閣著.利瑪竇中國札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0.04.
[46](清)張淑渠、姚學瑛等修.潞安府志[M].清乾隆刻本.
[47](清)錢謙益著.牧齋初學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09.
[48](明)茅坤撰.茅鹿門文集[M].明萬曆刻本.
[49](明)夏元吉,李湘洲著. 夏原吉集 李湘洲集[M]. 長沙:嶽麓書社,2012.04.
[50](明)吳道南撰.吳文恪公文集[M].明崇禎吳之京刻本.
[51](明)焦竑編撰.國朝獻徵錄[M].揚州:廣陵書社,2013.06.
[52](明)王錫爵撰.王文肅公文集[M].明萬曆刻本.
[53](明)朱賡著.荼史[M].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1999.4.
[54](明)唐文獻撰.唐文恪公文集[M].明萬曆刻本.
[55](清)黄宗羲撰.明儒學案[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6](清)陳鼎編.東林列傳[M].中國書店.1991.
[57]祁金剛著.江夏溯源[M].武漢:武漢出版社,2018.10.
[58](明)曹于汴撰.仰節堂集[M].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9](清)徐乾學等撰.徐本明史列傳[M].明文書局刊行,1991.
[60](清)王鴻緒等撰.明史稿列傳[M].明文書局刊行,1991.
[61](清)萬斯同等撰.明史[M].明文書局刊行,1991.
[62](清)傅維麟撰.明書列傳[M].明文書局刊行,1991.
[63](清)張岱撰.石匱書[M].明文書局刊行,1991.
[64](清)査繼佐著.罪惟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05.
[65](清)徐開任輯.明名臣言行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66](清)林之盛著.皇明應謚名臣備考錄[M].明文書局刊行,1991.
[67](明)過庭訓撰.本朝分省人物考[M].明天啓刻本.
[68](清)王庭楨修.江夏縣志[M].同治八年刻本.
[69](明)徐學謨撰.歸有園稿[M].萬曆二十一年張汝濟刻四十年徐元嘏重刻本.
[70](明)敖文禎撰.薜荔山房藏稿[M].明萬曆牛應元刻本.
[71](明)邢侗撰.來禽館集[M].清康熙十九年鄭雍重修印本.
[72](明)徐象梅撰.兩浙名賢録[M].明天啓刻本.
[73](明)葛曦撰.葛太史公集[M].清嘉庆八年刻本.
[74](清)錫德修.石景芬等纂.饒州府志[M].同治十一年刻本.
[75](明)何出光撰.蘭臺法鑒錄 影印本[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76](清)談遷撰.國榷[M].清鈔本.
[77](明)梅國楨著.凌禮潮箋校.梅國楨集[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0.
[78](清)錢謙益輯. 列朝詩集[M].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9.04.
[79](明)汪道昆撰.太函集[M].明萬曆刻本.
[80](明)劉應秋著.劉大司成文集[M].明刻清補刻本.
[81](明)李逢申、姚宗文纂修.慈溪縣志[M].天啟四年刻本.
[82](明)王錫爵輯.皇明館課經世宏辭續集[M].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83](明)郭正域撰.明典禮志[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4](明)萬曆三十一年癸卯楚事妖書始末[M].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中心,1992.
[85]南炳文、吳彥玲輯校.輯校萬曆起居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20.01.
[86] 武漢市漢陽區地方志辦公室編;馮輝主編.萬曆漢陽府志 校註本[M].武漢:武漢出版
社,2016.12
[87]方東編.慈溪烏山胡氏裔源史痕[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9.06.
[88]湖北省大冶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大冶縣志[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0.06.
[89](明)文秉撰.定陵註略[M].偉文圖書出版社.1978.09.

94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現代著作(按出版時間排序):
[1] 黃仁生著.日本現藏稀見元明文集考證與提要[M].長沙:嶽麓書社,2004.08.
[2] 汪超宏著.明清曲家考[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11.
[2]溫功義著.三案始末[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09.
[3]小野和子著.李慶、張榮湄譯.明季黨社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4]雷炳炎著.明代宗藩犯罪問題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14.02.
[5]包詩卿著.翰林與明代政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07.
[6]胡益民、王鹏著.明清徽州历史人物碑传研究.[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6.11.
[7]樊樹志著.重寫晚明史 朝廷與黨爭[M].北京:中華書局,2018.08.
[8]楊向艷著.沈一貫執政欲萬曆黨爭——一楚宗、妖書、京察三事爲中心的考察[M].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8.

期刊論文(按時間先後排序):
[1]涂明星.熊廷弼與朱明楚藩的生死較量[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09).
[2]周興陸.吳興閔、凌套印與詩歌評點的傳播[J].古代文學理論研究.2007(12)
[3]趙俊玲.郭正域<文選>評點淺論[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2008(05)
[4]王曉明.萬曆年間偽楚王案探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09(2).
[5]趙賢慧.郭正域《批點杜工部七言律》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6(06)
[6]楊向艷.續妖書案之沈令譽、毛尚文與萬曆黨爭[J].學術研究.2017(05).
[7]楊向艷.續妖書案之達觀獄與萬曆黨爭[J].西南大學學報.2017(01).
[8]楊向艷.續妖書案之胡化獄與萬曆黨爭[J].江漢論壇.2017(08)
[9]佐藤鏈太郎.李贄與紫柏達觀獄中死亡原因鉤沉[J].船山學刊.2019(09).
[10]王洪偉.董其昌“充講官”與萬曆黨爭之關係[J].美術學報.2019(09).

學位論文(按時間先後排序):
[1]孫立輝.沈一貫與浙黨研究.2005 年吉林大學碩士論文.
[2]劉方.明代湖廣作家研究.2007 年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3]衛威.沈鯉研究.2008 年蘭州大學碩士論文.
[4]陳嘉熹.郭正域《皇明典禮志》研究.東北師範大學.2015 年碩士論文.
[5]毛娟.沈鯉年譜.蘭州大學.2017 年碩士論文.
[6]張晶晶.明代湖廣作家作品研究.2017 年上海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7]陶明玉.郭正域文學研究.武漢大學.2018 年碩士論文.
[8]宋立傑.理身理國:沈一貫研究.2018 年博士論文.

95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附錄

家族世係表
始祖 用

二世祖 興

(閱四世)

曾祖 佑

祖父 鏜 妻黃氏

父親 懋 妻上氏、王氏

正位 妻詹氏 正域 妻張氏、妾畢氏、劉氏 正夏(早夭) 一女


( 適
郡 國
將 軍
華峰)

崇 世 登 宸 文 武 昭 宣 一女 一女
封 封 封 封 封 封 封 封 (適蘊鎱)(適李㮋)
配陳氏 配梅氏 配熊氏

96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傳記資料
李維楨《大泌山房集》 卷一百九:
《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郭公神道碑》

江夏郭公,自爲諸生有文名,已舉進士,入讀中秘書,除史官,所著作流布中外,紙
肆踊贵。而方正有經世才,则稍于宮僚司成見之。公侍儲闈五年,例不外遷,即遷不宜南。
取道,過余里,余始相識,私問所以,公謝曰:輔導太子,有諸名德在,因人可以成事。今
太學聚天下士,而以孑然不肖軀爲表正,何容易哉!余深服公雅量。
故事,太學諸生廩餼諸邑,不以時至,至者官師諸日用取給其中。俗有“金祭酒,銀典
簿”之謠。諸生逋蕩,輒罰金,家溫厚者,視罰爲得計。公歎曰:吾曹有祿秩而奪諸生糈,
是以薦賄訓而導之倫也。自今非公舉,無干公幣,錙銖經費,悉籍記焉。諸生朝夕出入,月
季考課,稽事復畫,抑曠者,有夏、楚二物在。所爲文根理道,據經史,浸淫二氏之說,即
才士必斥。三吳俗紛華,四方嚮風,齊之以禮。衫履諸小物,皆有儀式。有請倣司馬光十科、
胡瑗二齋,廣士額,以搜真才,六館官不得輕授,授者,三年考績,優以京秩,無外徙。庶
師道立而教化易行。請罷納貢不宜以明經之選,等于鬻爵,文體世習,翕然一變矣。
浙人李文政爲陳御史幕客,言事多效,睚眦之怨必讐,號爲“太歲”,以收責繫司徒役
人數十置兵司馬司獄中,攝司徒者莫敢問。公瞿然曰:“彼偽稱太學生,交通朝貴,魚肉細
民,賢士之關,蒙其醜聲,可無治乎?”明日,張檄九達之衢,而不書名,眾見之曰:“李
太歲事也。”訟者千五百人,俱下吏訊,遂坐法。
有王生者,條上太學利弊,諸生聞而噪,將群毆生。公陽治與臺解噪者,而陰廉得其魁
率罪之。余仲李維極爲學錄,李寧遠子都督者,騎而過文廟門不下,捉而抶之。須臾,李家
奴百數蹋邸門思逞,而都督愬公,公曰:“得無微服行耶?”曰:“然。”公曰:“白龍魚
服困于豫且,又何怪焉?”曰:“吾家封券,子孫得免一死,願以抵學錄。”公曰:“朝廷
有公法,不下廟門,罪固不當死。公侯嗣入太學,尊事先師,禮與凡民俊秀同。今以先師抶
若,非以學錄抶若也。已而,徐魏國,至色殊不平。公曰:“勛戚臣公爲長,學臣我爲長,
各平其心,即事平矣。魏國公色稍定,曰:治行杖人不可乎?”公曰:“何言之下也?行杖
人乃足對都督耶?吾持平不如是。”明日令謁交,相謝而罷。蓋辛丑余入都,見四明相,猶
向余曰:“阿弟少年,螽氣乃爾!寧遠家公子馴謹,那得作如許態?”若猶以公枉法云。
馮僉事京抗閹人陳奉,去官,歸至留都,復有詔逮繫獄。逮者,先入楚,馮還就逮,橐
如洗,無以望其欲,且不免搒掠。公盡以月奉資之,移書楚、淮上諸臺,各助有差,馮乃無
患。其年,遷詹事府詹事兼侍讀學士,纂修玉牒,侍儲講如故。公爲講臣,屏絕嗜欲,及
諸往入,則齋遬反覆開導,太子屬耳聽之,有啟沃之益。冊立未舉,言者章滿公車。公間語
所知:聖衷自定,無以口舌爭,徒磯上怒耳。卒如所料。其詩曰:曾夸麟趾周公子,不俟鴻
飛漢老人。蓋有自負定策功者,故云。一日謁四明曰:“馮僉事爲楚人,不顧其身。去楚之
日,香煙蔽天,哭聲震地,公能救之,功德宏矣。”四明曰:“吾欲將毆稅監者誅數人,庶
可寬馮公耳。“公曰:“烏合之眾,安得主名?”四明曰:“豈必真者?”公艴然:“人可
無罪殺乎?相公安得此言?”商丘入相,與公甚合,公告之曰:“先生憂國勤矣,願以二言
相益:一曰同,一曰緩。何謂同?每奏與兩相共之。古人所恥,獨爲君子也。何謂緩?釋冤
獄、罷礦稅、用言官,人思此三事,不啻解倒懸然,安能以一日必行?請以諷諫,巽而入之。”
已晉禮部右侍郎掌翰林院兼官如故。疏言:世宗朝罷內臣鎮守及督珠池、貢方物,擾遽遞濫,
奏帶開銀場者,按問譴謫不貸,備在實錄、寶訓,上幸甚。繹思罷諸中使,以卹民隱,以杜
亂萌。語甚切。至其與在事,諸臣言,則曰:“閹亦有人心,視之如海鷗,劑之如獵較庶民,
使民陰受一分賜,猶愈于相抗,相激爲民患滋大也。

97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已還部,攝宗伯事,宗伯無私吏,四司吏即其吏也。宗人請名請封,吏誅求稽故百方。
或難一宗曰:毋封,不明而奏者以毋封誥至。或難一宗曰:是其字,出改洗。公詰之,改洗
從彼來,則彼罪令冊在部,是部吏罪也。比其奏,復逸其名,公姑朴以懲眾,而有給事疏言
朴吏褻儀郎體者,由此與郎郗矣。
上復以陳奉故,有旨切責武昌胡司理家棟。公爲商丘言救亂非司理事,奉鑿齒楚人,
賴馮僉事與司理覆護之,是楚功臣也,何罪之有?歸德申救,乃免。閹魯保竊兩淮鹽政,兼
南京、浙江織造,請專勑去矣。公曰:“無乃不可乎?”四明曰:“此吾不及。”公處山陰
曰:“勑中多勸戒語。公曰:今文武臣奉勑者,孰無勸戒?能一一奉行否?何望於閹?退而
具奏:南京、浙江各有內臣,各有職司。魯保欲任二職部兩地,倘諸閹效郵以請,將誨爭無
已時,非禮也。關防得無給?西夷以玉市而不得直,長跽泣道傍。公疏上:“上遽令承運庫
與之。公手額曰:明主可以理奪,可以忠言愧,臣下未能將順耳。闡化王遣僧入貢,例予鈔,
得鈔無所用,棄之而市,猾昂鈔直規利。公謂主客郎以鈔易鈔,良便。若爲疏請,無向內閣
言出我意。遂得請。
孟夏朔享太廟,屬日食重,莫知所從。公按禮。諸侯旅見天子,入門不終禮者四:日食
其一也。當祭而日食,牲未殺則廢,宜以朔日專就日,翼日享廟。從之。凡救日于禮部,則
教坊司具酒脯饗諸僚,公蹙額曰:“薦紳而食優伶之食,殊不韙,且懼災,忍求飽乎?”公
復以四月爲正陽之月,日食值此,變故不小,日爲君象,君有故,天下見之更也,天下仰之。
請卹小民,重大臣,錄臺省,簡方面,議宗法,覆邊儲,省內供賤寶玉,赦諫臣,修朝堂,
以副天下仰望。
大風雷震祖陵稜殿,請崇恐懼,修省實政,檻塞災異,無以百官素服角帶虛文塗飾耳目。
復以夏至諸祭臣託疾不至,執事不虔,由上久不躬所致,下詔勑厲。自是對越駿奔走成禮矣。
封益王,使者將廢王薨,公按聘禮,遭喪入境則遂也。不郊勞,不筳几,不醴賓。王人
事畢,歸賓受饗。餼諸侯相聘,必致主命,況天子之於臣耶?卒遣使行。
常熟諸生試于郡,而以小忿辱郡守,或謂人眾,法所不及。公曰:以眾廢法,孰不與眾
有力者籍眾犯上而以寒畯抵罪,長此安窮?請勒停一縣諸生不得試,使相詬悔,庶有懲艾其
倡亂者,必以三尺從事。報可。廷臣言謚法濫,下禮官議。公摘其黨分宜者,搆海中介者,
以計典爲分宜修郤者,即舉主無所私。於是諸任子世家及姻戚側目公矣。格其奏不下,公復
奏貰內外臣無辜長繫者。而楚假王之議起,初,宗人華趆使儀賓袁渙奏楚王非真恭王子,四
明語納言無爲通。公時在院,而納言某以言公對不知。呼取原疏觀之,公不欲預聞。比公視
部事,而楚王劾宗人疏至四明問計,公對以宗人疏未上,當行楚撫按臣勘,三閣臣首肯。而
華趆來言匿疏狀。納言取其疏,易日月以聞。有旨部院科道叅看。公復以行勘請,四明曰:
“親王不當勘,但當體訪。”公曰:“某與楚王同城,一有偏徇,禍且不測。不勘,則楚王
跡不明,各宗人則罪不定。王疏勘各宗疏不勘,何以服人?且王奏華趆,殺孩婢,迫死王氏,
毆傷胡氏,棄毀黃僉事呈詞,情亦情易見,事易竟。華趆奏王非恭王子,亂皇家世係,神人
共憤,罪百十倍千。華趆但二十餘年,迄今始發而又發女子骨肉之間。王論華趆一人,而二
十九人同攻王,果有真見,出公憤否?王假則華趆當別論,王真則華趆罪不啻如王奏請下楚
撫按勘。從之。而王持白金爲壽,許以萬金報公,欲執其人以公首,而念事在楚,設有反覆,
得以借口,第爲書相與約曰:“俟渠歸鄉人,持一炬爇其盧,執一石碎其顱耳。已見公疏,
乃豁然。而楚勘疏與王辯疏至,上以有異同,令九卿臺省詳議,議不下萬言,櫽括大旨以奏
而遂有以爲公過者。臺省臣與楚王謂公故王護衛中人,去其籍。王嘗笞公父,又奪王地,以
此謀害王。公兄方官國子,華趆所居停,公疏辯甚悉。後數年,按覈改籍奪地事皆誣云大比
請京朝官,往往典浙江、江西、湖廣,詩十上方報,而前辯疏直言四明齟齬,故無小諱,不
能安其位矣。遂謝病去。
四上甫允,而妖書獄起。書不知何人所爲,語侵宮闈,而臺省忤公者搆之。適捕得皦生

98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光,而某御史願寬數日,則父子兄弟可授首闕下。余郡有爲兵馬指揮者,于醫士橐中得吏部
郎王公薦比部郎于公、於公書,欲因此窮治兩公,削籍矣。公舟行次楊村,河冰不得前,而
邏卒圉守國子公舍,絕一切往來,唯老婦出取薪米,家人、役卒、乳媼、子女、醫人與其僕
從及傭書者,一一考訊,無所得。司寇片紙授郎,脫生光而歸罪公。郎公王述古正色言曰:
“某歸省父,已無宦情,夢神人相促:朝有大獄,須爾定。今日之事,神之聽之。夫有獄情
不出囚口而出大人袖者乎?何惜一官,不敢殺人媚人?”訊日,御史牛公應元曰:“天鑒在
茲,頗者神殛之。”御史沈公裕曰:“以此抱怨,人人自危,業有疏矣。”明日,九卿臺省
畢集,司禮陳矩得訓即書,書即授木,無一字及公兄弟者。奏上,華亭學士唐公率同官晉江
楊公、會稽陶公、即墨周公詣內閣,言以妖書坐郭公,天下後世謂公等何兩相指子孫爲誓?
唐公爭之,更有力邏卒登公舟曰:“九卿意在大人,大人急自裁。”公曰:“即有不可知,
當一言而死,何就草外自屏?是必有人令爾,恐我匹夫之諒我不爲也。”室人號泣,公自若。
是日初度五十,因爲詩曰:濁酒一盃聊自壽,大家頭上有青天。京兆別駕孫公許諷司寇,外
人皆誣郭以妖書楚事楚公意。司寇懼,語當事者:少挺妖書而專意楚事矣。公每未明,向空
而拜:知我者其天乎!夜夢羽士曰:勿恐,吾令靈官證爾。有明黃巾,服金面赤髯,繞船行,
驚而悟,火光猶在目中。遲明,忽一人登舟,于衣領取四字授之,曰:湯網漸解。叩之,不
言所自,夢有徵矣。久之,乃知唐公所使也。國子公亦得請歸,而家眾始繫。公五歲時,目
忽盲,夢神人抉之復明。舟穫燎眉鬚,有神赤面,自火中引出歸,捨舟登陸,失足,墮水滅
頂,若有木踐而升者。渡江風作,舟側且覆,亟泊蘆洲,露宿終夜。公自哂曰:吾遭離厄運,
豈盡人力耶?賴江神有道,不助人爲虐耳。猶吟詩不廢。公正直,可質神明,往往陰鷙如是。
居官不爲人請寄,而見厄困,必救。
族子損運餉,赤身無俚,以佩帶簮珥專貸子錢償之,蓋十年而償責始畢也。夢偉而髯者
拜曰:王父也,吾孫賴爾不死。以四子相遺。公四十以前艱於子,後果舉四子。嘗立義倉,
賑族貧者。歲餓,許京兆施粥食餓人,公請更展一月,曰:“苦粟不繼。”公曰:“誠下令,
能活一二人者免踐更,倍此者旌門,又倍者賜爵一級。我以虛名動人,而人受實惠。”許公
稱善。此足以窺公仁政緒餘矣。武昌水災,語張郡守,拯濟策更詳。翰林以辭賦爲業,邇時
作者蔚興。公體無不賅,法無不合,而所重乃在用世。討論朝章,若河漕、鹽屯、兵食大計,
詢問四方風土人世,與其利病興革之宜。事至明如燭照,發如省括,義所爲,白刃可蹈,無
論毀欲榮辱矣。
少受書塾師,若爲弗聞者,而大義微言,叩之井井。爲舉子業,緣飾古文,與時論不合。
督學使慈谿顏公奇之,錢塘中丞金公拔爲楚士第一。諸臺試則與國子公相甲乙,曰趙州連璧。
以公父守趙州也。中丞新城王公延爲子師,持所讀書簏入,閱訖,乃內之。公曰:此自開府
體耳。三日稱疾出。中丞以此彌重之。有太守徵文,使吏立而須,公語吏:“此試士法,非
徵文法也。”太守銜之,入闈,從旁毀曰:是夫小有才,沾沾自喜。錢直指曰:必有志節者。
亟舉之。大宗伯徐公故知公,語都人士曰:南方才子至矣。爲庶吉士,閣試居首者二,尋以
母喪歸,而四明沈公始爲館師。丙戌,除編修。庶吉士於館師稱門生。公以四明未親受業也,
不稱門生。已丑,以父喪歸。壬辰,除故宮司誥,勑注起居。甲午,充皇長子講官。乙未,
遷右春坊右中允兼編修。丁酉,遷左諭德兼侍講。戊戌,遷庶子兼侍讀。凡一十六年,未嘗
與鄉試事,門無雜賓,泊如也。雖位卿貳,守先世所遺,不改其素。
公名正域,字美命,別號明龍。上世習武,高王父從高皇帝兵間,嘉其勇,賜以弓矢。
至公父始用文學舉于鄉試,至趙州守。三子,季早卒,伯即國子公正位,次即公父與祖俱以
公贈通議大夫、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祖母朱、若張、若黃,前母上與王皆贈淑人。
趙州公爲杞廣文王淑人,夢仙官唐帽從月中墮入懷,寤而生公于杞小子杞生,蓋嘉靖甲寅十
有一月十有六日也。生時三夢爲城隍神,入廟治事,事歷歴可指數。沒之前二日,夢城隍神
約公二十四日代某爲水曹。萬曆壬子五月,以其日老僧誦維摩詰經,家人誦佛號,正襟危坐,

99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聽之而暝。年五十有九。後一月,某亦卒。公嘗言李卓吾不勝匹夫之憤,引書刀自殺。生平
說無生講最上,而小境當前,便墮溝瀆,道安在乎?其處患難死生無異,安常履順,垂絕,
爲詩貽兄:共我讀書消白日,自家酌酒駐紅顏。其稟受學力,過人遠矣。世以氣節、經濟、
文章三事目殊未盡也。所合著《合併黃離草》《批評文選》《韓文杜律》《補注十三經》《江
夏志》《武昌志》《皇明典禮志》若干卷,行於世。配張淑人,某某女如淑人者二人,畢與
劉,伯子文封,官生,叔子昭封,季子宣封,畢出也;仲子武封,劉出也。文封聘禮部主事
陳汝璧女,繼娶劉邦靖女,武封聘進士梅開先女,昭封聘御史熊廷弼女,宣封聘禮部主事田
大年女。女二人,一適宗人蘊鎱,一適兵部侍郎李盛春子廩生㮋。公沒而國子公不勝哀,所
爲公狀可五千言,猶若有未盡者,而伯子走金陵謀之熊御史,以公數齒及余雜見集中,因屬
爲神道碑,楚士民奉公配食于學諸臺疏,請卹于朝海內無識不識,望公拜相。聞訃,皆爲隕
涕,朝議敘名德,祭葬贈謚,典策備物。豈余不腆之辭足爲公重?惟不欲負知己,因詮次其
大致而表墓門之石以俾後之展謁者,矜式焉。銘曰:
維公襟宇,高大光明。爲海納川,爲璧連城。維公志概,凌厲騰超。爲翔千仞,爲昂
九霄。維公學術,浩瀚淵深。爲三才府,爲百家林。維公材具,凝重奇瑰。爲廷柱石,爲鼎
鹽梅。維公著述,晶瑩馥郁,爲天河漢,爲帝黼黻。簡在元后,羽翼儲皇。前凝后丞,日就
月將,恭敬溫文,其成也懌。薄海謳歌,顥蒼來格。廼佐春卿。多士譽髦,三禮寅清。邦有
司直,羔裘素絲。嶷嶷者角,時廷折之。入官妒女,當門鋤蘭。讒夫高張,後甲日難。無雲
而雷,無風而波。有兔爰爰,雉離于羅。急若燎毛,危若累卵。心可剖明。舌可擊斷,宗廟
社稷。宜冥擁佑。堅白自如。聲華彌茂,學焉而臣,師宜爲相。謝氏東山,蒼生屬望。審象
方求。箕尾俄乘。邦憂殄瘁,士失師承。昔也尤人,今也怨天。人所心儀,天胡奪焉。江漢
衡和,地靈豐秀。日夕委輸。公身全受,不朽者三。曰德言功,豈其忌盈。歸之太空,何必
期順。何必宰輔。何古非今,何今非古。神理常存,榮名是實。寵辱死生,公所了了。墓道
有碑,載在典禮。百世之下,如山仰之。

錢謙益 《牧齋初學集》卷五十一
《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贈太子少保禮部尚書謚文毅郭公改葬墓志銘》
萬曆中,歸德沈文端公在政地,江夏郭文毅公在翰苑,咸以公廉彊直,爲時斗杓。而兩
公者,亦深相得也。四明沈文恭公當國日久,訾議叢集,不能不意忌歸德。郭公署禮部事,
於四明公多所技拄。言者詆訶四明,連及其黨,其人皆宿昔歸附郭公者,於是四明之私人,
謀傾郭公,以翦歸德,械既成矣。楚宗人華趆上書首告楚王非恭王子。王大懼,輦輸其金錢
走闕下,使人私於郭公,幸勿窮治楚事,請以餽首相者餽公。公揮怒之去,而持楚事益力。
四明以下,皆宛轉爲王請,公固不可,及楚中勘疏至,假王事頗有綜緒,華趆首不盡誣,公
持謚益侃侃。諸爲楚王者,疾其梗己也。又患其知楚賄而軋己也,訟言楚宗之來,皆公使之,
相與盡力排公,而嗾王飛章劾公以相抵。公抗疏申辯,以王餽金書上聞,且向人極言楚藩行
賄狀。移病疏四上,乃得允。舟泊楊邨,須解凍而後發,而妖書之獄起。上初得妖書也,以
謂牽連宮禁,惎間骨肉,憤懣不能食,下詔大索。四明之私人聚族而謀曰:“楚事方殷,而
妖書踵作,此可以一網而盡也。以楚事傳致妖書,則妖書之人可懸購;而以妖書証明楚事,
則楚獄可立解也。”於是四明從容爲上言:“妖書非他人,必臣下相傾爲此。”微引其端,
以聳動人主。御史康丕揚曰:“自華趆訐楚事,而奸人無所忌憚。妖書、楚事,事不相侔,
實一根柢。”給事錢夢皋則曰:“首相一貫不主楚事,則妖書不出矣,次相賡不上楚揭,則
妖書不出矣。妖書實出郭某,而沈鯉爲亂臣賊子,實與同謀。”四明乃擬旨窮治,務得真賊,
並勒公以楚事聽勘。荊門州故同知胡化,老而狂易,上書告州官阮明卿,謂妖書出其手。事
下刑部,夢皋等告尚書萧大亨:“胡化與郭同舉與鄉,郭在楊邨,乘婦人輿,宿歸德邸舍,
相與竄謀。不可失也。”大亨讞胡化,使引公及歸德,化叩頭大叫痛哭曰:“阮知州殺我一

100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家,我自來叫冤。郭舉進士後二十年,音驛不通,何謂同作妖書?我亦不知誰爲歸德?公等
但爲蜀犬殺人媚人,即見皇上,斷胡化之頭,亦如此說。”蜀犬者,斥夢皋也。刑部郎王述
古如其言具讞,上曰:“誣也。”盡釋之。而東廠補得妖人皦生光,異時嘗以宿憾把鄭皇親
造妖詩大署其門者。上意欲歸獄於生光,四明意未厭,揭請詳鞠。丕揚抗章訟生光之枉,請
少緩其獄。賊之父子兄弟,可授首闕下。所謂兄弟者,指公與其兄國子監丞正位也。上怒,
以阿庇反賊,罷丕揚,四明力救之以免,而獄益急,丕揚方巡城。與提督陳汝忠追捕無虛晷。
逮醫人沈令譽及名僧達觀,從令譽床頭獲片紙,連語及歸德門人刑部郎于玉立、吏部郎王世
騏,皆削籍,而恨玉立尤甚,欲並殺之。歸德與監丞之門,邏卒周徼,戶闔不敢晝啓,楊邨
並岸,重圍擊柝,囂呼徹晝夜。喧傳上出龍票逮公及玉立,喝令“早自裁也,可以無辱”。
公曰:“大臣有罪,當伏法死都市,何爲自屏草外?”時五十初度,乃賦詩曰:“濁酒一盃
聊自壽,大家頭上有青天。”意氣自如也。汝忠盡械公僕寵婢乳媼及傭書者男女老幼公十五
人,刺爇鍼灼,五毒慘至。每上彭考,兩脅肉拉毀墮地,竟無所得。汝忠以金吾告身誘書役
毛尚文,令引沈令譽,而以乳媼龔氏十歲女爲徵。會訊之日,東廠陳矩詰龔氏女:“汝見妖
書版幾何?”曰:“版有一房。”矩笑曰:“妖書儘二三葉,而版有一房乎?”詰尚文曰:
“沈令譽語汝刊書何日?”尚文曰:“十一月十六。”戎政廣平王王公曰:“妖書以初十日
獲,而十六日又刊書,將有兩妖書乎?”考皦生光妻妾及十歲兒,以鍼刺指爪,令引公,皆
不肯。生光坐籩輿中,瞠目仰罵康、錢:“死則死耳,千刀萬剮,我一身當之。奈何教我奉
沈相意,妄扳郭侍郎?”總憲三原溫公、禮部侍郎晉江李公越席而起曰:“讞獄者苦不承,
安有既承而反相抵者乎?”御史牛應元、湯京兆、沈裕皆力爭之。矩嘆曰:“朝廷有人。”
遂具讞上,大獄乃得解。公既去,御史史學遷勘楚事,其冤大白。四明積不爲清議所容,乃
拉歸德與偕去。而楚宗與王相搆不已,至於劫王人殺開府,三十餘人,駢首就僇。假令華趆
之來,公果爲禍始,公與諸宗衡宇相望,當此之時,或取一編菅焉,或取一秉秆,公其能晏
然而已乎?群小聚謀殺公,欲借妖書以解楚事,久之妖書寢而楚事乃益白。公之不爲群小所
殺者,天也。其大節凜然,終不得而抹摋者,亦天也。公何憾矣哉!先是楚勘疏入,詔廷臣
會議。人持一牘,李公在部,爲撮略以進。而諸人謂公匿議單不上,公不置辯。李公上言曰:
“臣爲之也。”言者乃息。妖書獄急,翰林華亭唐公偕晉江楊公、即墨周公、會稽陶公,正
告四明:“郭將不免,人謂公有意殺之。”四明侷蹙無所容,揮杯茗酹地,以子孫爲誓。唐
公復進曰:“亦知公無意殺之。臺省方希風下石,而公不早結此獄,似有意瓜蔓,何以辭於
天下後世乎?”四明色沮。獄漸解。而蕭大亨脫皦而坐公也,手削爰書,授王述古,述古抵
其藁於地曰:“此獄若成,刑部諸郎當盡數抵償,不獨明公也。”大亨默然而止。順天通判
孫許面折戶部尚書趙公世卿:“奈何附權相以害正人?”趙立命駕往說四明,四明亦爲心動。
當是時,權相之勢焰熏天障日,宮府震動,海宇軒簸。而詞臣散僚,引據名義,嶽嶽不少鯁
避如此。然自時厥後,詔獄繁興,黨籍代有,傾危之禍,釀於縉紳。而婦寺小人相挺而乘其
敝。誰生厲階,至今爲梗。吾觀國史,至癸卯、甲辰之間,未嘗不廢書而歎息也。公諱正域,
字美命,楚之江夏人。其先世有諱聰者,以驍勇事高皇帝,受長弓大矢食案之賜。子孫世習
武,至公父諱懋,始以文舉于鄉,仕至趙州守,以公詹事,考贈如其官。母王氏,爲淑人。
公舉萬曆癸未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除編修。甲午,充東宮講官,陞春坊中允,歷諭德、
庶子。凡五年,皆不離講幄。神宗嘗夜飲,偶問哥兒此時出閣否?自是東朝每午夜出講以爲
常。天寒甚,罏1無宿火。公大聲語近侍曰:“無論皇太子玉體柔脆,不耐寒凍,即我輩三
四措大,承乏禁近,亦何忍其霜天雪夜,膚僵口噤以死乎?”翼日,語傳禁中,罏火郁然矣。
事雖瑣細,公所以擁佑東朝,良有深意也。敘遷陞南京國子監祭酒。條上監規七事,請倣司
馬光十科、胡瑗二齋以搜真才,請罷納貢,毋以明經之選夷於鬻爵。李都督者,寧遠之孫,
魏國之壻也。騎而過文廟門,學錄李維極執而抶之。侯家奴百數,蹋邸門。而寧遠、魏國盛

1
罏:一種小口的盛酒瓦器。應爲爐,火爐。

101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氣愬公。公曰:“以學錄抶都督,誠過。雖然,公侯子入學習禮,亦國子生耳,安得褻衣走
馬,橫絕先師廟門。以先師抶國子生,非以學錄抶都督也。即上疏,曲有所歸。不若兩平之。”
令詣門交相謝而罷。居二年,陞詹事府詹事,儲講如故。壬寅,晉禮部右侍郎,掌翰林院篆。
踰年回部,攝部事。公在部,諳典故,惜名器,堅執持,敢諫諍,不貸錯胥吏,不假權郎吏,
部務爲之肅然。孟夏朔日食,值廟祀。公言:“禮,諸侯旅見,天子入門,不終禮者四,日
食其一也。當祭而日食,牲未殺而廢,宜以朔日專救日,翼日享廟。”從之。封益王使者將
發,而王薨,公斷以聘儀遭喪入境則遂也,諸侯相聘,必致主命,況天子之於臣耶?卒遣使
行。夏至陪祀諸臣託疾不至,公謂祀事不虔,繇上久不躬祀所致,請下詔勑厲。其意實以諷
切人主。回夷候內府玉價,羈留病死,號泣道左。公曰:“明主可以理請,奈何以小費失外
夷心。”疏請支給,上趣令承運庫予之。其援据典訓,顧恤國體,皆此類也。日食之占日曰:
“日從上食,占君知佞臣,安心用之,以亡其國。四明惡之,召钦天监臺官罵曰:“若妄言
禍福,當參。”公曰:“宰相憂盛危明,顧不若瞽史乎?彼能參,我能救,毋恐也。”四明
聞之而止。兩淮稅使魯保請專勑關防兼督浙直織造。歸德持不可,而四明票旨兼予之。公曰:
“改造1,礦稅之別名也。保得關防,是總督四省也。勑可與,關防不可與也。”四明強應
曰:“好。”而使文書房近侍以上命脅公,公持之益力。四明告歸德:“上怒甚,必有處分。”
歸德曰:“郭以此去官可矣。”四明慚,並恚歸德。而上顧司禮曰:“保不要關防也罷。郭
侍郎是好官。”四明疑公有內援,益比而孽公矣。秦王爲其庶子請封世子 ,公持堅不與,
又請封郡王。四明擬旨下部,公持堅不肯覆。四明又在使前奄以上怒脅公,公弗應,榜示部
門曰:“秦王繇中尉進封,次子不得封郡王。母妃年未五十,其庶子不得封世子。不得違條
例告擾。”於是秦府所推金錢皆不效,而恨公者益深矣。謚議起,當奪者之子孫訴於政府。
四明曰:“我在,誰敢奪?”公曰:“敢奪者我也。”援筆判曰:“如黃光昇當謚,是海瑞
當殺也;如許論當謚,是沈錬當殺也;如呂本中當謚,是鄢懋卿、趙文華皆名臣,不當削奪
也。”疏上,竟格不下,而謚議不果行。公之與四明相枝拄者,其大端如此,而其它固未可
悉數也。公在儲講日久,深悉神廟父子慈孝,儲位必無臲卼。冊立之後,政地頗自負定策,
公爲詩志喜,有“曾誇麟趾周公子,不俟鴻飛漢老人”之句。妖書事發,請戒諭東宮侍衛伴
讀等官,以公爲東朝講官,可鉤連發難,雖震驚弗顧也。上召皇太子慰諭曰:“哥兒莫恐,
不干汝事。”皇太子亦語近侍:“何故曲殺我好講官?”奸人聞之氣奪。本公所以得全者,
神、光二廟之力也。公歸田後,聲實益著。海內望旦夕枋用,以爲一出則太平可立致。聞公
之訃,雖芸夫紅婦,無不嗟咨歎息,謂天之無意於斯世也。公在史館,與福清葉文仲相厚善。
公高明果毅,勇於擔荷;福清樂易善柔,妙於調御。兩人交往規切,心皆不以爲然,而不相
非也。福清大拜,而公溘逝,海內惜福清不得公自代,而福清亦用以爲恨。雖然,公雖不用,
其所自樹立,已足以表見天下矣。嚮使得君專政,優遊綸閣之中,以調停爲變理,以尊養爲
包荒,以朝廷爵祿爲果蓏,以國家元氣爲癰痔,身贏老成長厚之福,而國食敝窳朽蠹之禍,
公亦豈願之乎?用而負國家,不用而自負,用不足以爲伸,而不用不足以爲詘,以此易彼,
必有能辨之者。福清之論楚事曰:“七國未削,而錯在先危。公弗是也,卒有妖書之禍。”
嗚呼!錯則已愚矣,人臣殺身,有益于君,則爲之矣,安得謂胡廣、趙戒賢於李固也?舉世
悠悠,鮮不智彼而愚此,可勝歎哉!公卒于萬曆壬子五月二十四日,享年五十有九。妻張氏,
繼室畢氏。生子四人:文封、武封、昭封、宣封,其三爲任子。女二人,嫁宗人蘊鎱、李㮋。
公沒後之四年,上俞禮部請,贈禮部尚書,賜祭葬。天啟初,奉光廟遺詔,疏恩舊學,加贈
太子少保,蔭一子中書舍人,加祭一壇,謚文毅。嗚呼!成光廟之德者先帝也,孰謂先帝不
聖明哉?公爲文章,雄健磊落,似其爲人。生平好有用之學,於朝章國故,河漕鹽屯,兵食
大計。四方風土人物,利弊興革,儲峙胸中,倒篋而出之,裕如也。所著有《黃離集》若干
卷,《皇明典禮志》、《武昌江夏縣志》、《楚事妖書始末》、《十三經補註》凡若干卷。

1
由上文“魯保請勑關防兼督浙直織造”可知此處應爲“織造”。

102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葬以乙卯二月,葬在龍泉洞山。文忠公既志而銘之矣。其改葬于某阡也,昭封以續志屬余,
曰:“昭封生于楊邨,僅十日而乳媼之夫械去,媼日夜哭,乳湩不下,慬而不死,以父任爲
郎,坎坷跋疐,幾填牢戶,真世之不幸人也。惟夫子哀而賜之銘,他日庶幾可以見先文毅於
地下。”余曰:“此吾之志也,其何敢辭!”銘曰:
於穆上帝,高居法宮。靈瑣沈沈,應門九重。日車中天,雲旗在下。豈無宮鄰,厥有
金虎。矯矯郭公,江漢炳靈。如弦斯直,如冰斯清。豫章銅山,淮南寶賂。火齊堆盤,金錢
塞路,經書滅鄫,史紀易馬。九廟神靈,誰與敢假?銅匭旁午,銀璫錯互。鬼神晝號,真宰
上訴。殺機蹶張,鉗網林植。全身保名,聖主之力。自公之去,視天夢夢。章奏寢閣,朝著
霧雺。自公之亡,讒人罔極。葦笥籍盈,端禮碑泐。嗟公一身,繫國紀綱。國論職志,黨禍
濫觴。流言丹青,木沈石浮。窮塵一昔,枯竹千秋。勒銘幽石,爲示無止。毋耽黃扉,而媿
青史。

徐乾學《徐本明史列傳》卷七十五

郭正域,字美命,江夏人。萬曆十一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與編撰唐文獻同爲皇
長子講官,皆三遷至庶子,不離講帷。每講畢,詣諸內侍出相攝,惟二人不交一言。嘗值嚴
寒,方進講,皇太子口噤甚。正域大言:“天寒如此,殿下當珍重。”令從者取火。中官方
圍爐密室,聞正域言,乃攜爐前,頃之。
正域出爲南京祭酒,諸生納眥,許充貢,正域奏罷之。李成梁孫以都督就婚魏國公徐弘
基家,騎過文廟門,學錄李維極執而抶之。李氏倉頭數十日蹋邸門,弘基亦至。正域曰:“今
天子尚皮弁拜先聖人,人臣乃走馬廟門外乎?且公侯子弟入學習禮,亦國子生耳,學錄非抶
都督也。”令交相謝而罷。
三十年,徵拜詹事,後爲東宮講官,旋擢禮部右侍郎掌翰林院。礦稅使四出,正域言:
“世宗斥遠宦官舉天下鎮臣一朝盡撤,陛下奈何使若輩布四方,皇祖不難盡革累朝弊端,陛
下何難更新?”近日之秕政疏入報聞。
三十一年三月,尚書馮琦卒,正域還署部事。孟夏廟饗,會日食,正域言禮,當祭日食,
牲未殺,則廢,朔旦宜專救日,詰朝享廟,從之。方澤陪祀者,多託疾。正域謂:“祀事不
虔,繇上不躬祀所致。請下詔飭厲。冬至大祀,上必親行。”帝然之而不能用。初,正域之
入館也,沈一貫爲教習師,後服闕,補編修,不執弟子禮,一貫不能無望,至是一貫爲首輔。
沈鯉之正域與鯉善,而心薄一貫,會臺官上日食,占曰:“日從上,食占爲君知佞人用之,
以亡其國。”一貫怒而詈之,正域曰:“宰相憂盛危明,顧不若瞽史耶?”一貫聞之怒。兩
淮稅監魯保請給關防兼督江南浙江織造,鯉持不可,一貫擬予之,正域亦力爭,秦王以嫡子
久未生,請封某庶長子爲世子,屢詔趣議。前尚書持不上,正域亦持不許,王復請封其他子
爲郡王,又不可。一貫使大璫以上命脅之。正域榜于門曰:“秦王以中尉進封,庶子當仍中
尉,不得爲郡王。妃年未五十,庶子亦不得爲世子。”一貫無以難。及建議,欲奪黃光昇、
徐論、呂本謚,一貫、朱賡皆本同鄉也。曰:“我輩在,誰敢奪者?”正域援筆判曰:“黃
光昇當謚,是海瑞當殺也。徐論當謚,是沈鍊當殺也。呂本當謚,是鄢懋卿、趙文華皆名臣,
不當削奪也。”議上,舉朝韪之而卒不行。正域既積忤一貫,一貫深憾之。會楚王華奎輿宗
人華趆等相忤。正域復與一貫異議,由此幾得危禍。先是楚恭王得廢疾。隆慶五年薨,遺腹
宮人胡氏孿生子華奎、華璧,或云:內官郭綸以王妃兄王如言妾尤金梅子爲華奎,妃族人如
綍奴王玉子爲華璧。儀賓汪若泉訐奏之,事下撫按,王妃持甚堅得寢。萬曆八年,華奎嗣王,
華璧亦封宣化王。宗人華趆者,素強禦忤王。華趆妻如言女也。是年遣人訐華奎異姓子不當
立。一貫屬通政使沈子木格其疏,勿上。月餘,楚王劾華趆疏至,乃上之,命下部議。未幾

103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華趆入都,訴通政使邀截實封,及華奎行賄狀,楚宗與名者凡二十九人。子木懼,召華趆令
更易月日以上。旨並下部,正域上言,華趆等越關具奏,以小犯大,罪何辭?但事關天潢,
所奏虛實,宜勅撫按公勘。務使楚王之源委明。各宗之真情得而後名分可正。罪案可成疏入
從之。初華奎疏上,一貫問正域:“楚事云何?”正域曰:“當勘。”一貫曰:“然。”乃
屬正域毋言通政使匿疏事。及華趆疏上,正域主行勘,與一貫言之。一貫言:“親王不當勘,
但當體訪。”正域曰:“正域與楚王同宗室,同城而居,一有偏狥,禍且不測,事關宗室,
臺諫當亦言之。”一貫微笑曰:“臺諫斷不言也。”及帝從勘議。楚王懼,奉百金爲正域壽,
且屬毋竟楚事。當酬萬金。正域嚴拒之。已而,湖廣巡撫趙可懷按應朝卿勘上,言詳審無左
騐而王氏持之堅。諸郡王縣主則云罔知真偽。乞特遣官再問詔公卿雜議于西闕門,日晏乃罷,
議者三十七人各具一單。言人殊,其真假莫能明也。李廷機以左侍郎代正域署部事,正
域欲盡錄諸人議,廷機以辭太繁。先撮其要以上,一貫遂嗾給事中楊應文、御史康丕揚勑禮
部壅閼議,不以實聞,正域疏辨,且彂子木匿疏,一貫阻勘,及楚王餽遺狀。一貫益恚,謂
正域遣家人導華趆上疏議令楚王避位聽勘,私庇華趆。當是時,,正域右宗人,大學士沈鯉
右正域,尚書趙世卿謝傑、祭酒黃汝良則右楚王。給事中錢夢皋遂希一貫指,論正域,詞連
次輔鯉。應文又言正域父懋嘗笞辱於楚恭王,故正域因事陷之。正域言:“恭王好賢,有聲,
年僅三十,卒於隆慶時,臣父以舉人官知州,在仕籍已久。藩王無辱士大夫之事,此獨不誣
臣父,並誣恭王矣。”疏留中不報,一貫鯉以楚事皆求去,廷機復請再問。帝以王嗣位二十
餘年,何至今始發?遂罷楚事勿按。正域四疏乞休去。楚既得安,遂奏劾正域,大略如應文
言且訐其不法數事,褫正域官,詔下部院集議,廷機微刺正域而謂其已去,可無苛求。給事
中張問達則謂藩王欲進退大臣,不可訓,乃不罪正域而令巡按御史勘王所訐以聞。以聞楚府
東安王英燧、武岡王華增、江夏王華塇等皆請復勘假王,不聽。華趆等遂得罪。其後楚宗人
擊殺巡撫可懷,致成大獄,而官楚地者,至萬曆季,率以楚王爲假王云。正域僦再將行,時
適有妖書事一貫以鯉與己地相逼,而正域新罷。因是陷之,則兩人必得重禍,乃爲帝言臣下
有慾傾者爲之。蓋微引其端,以動帝意。亡何,錦衣衛都督王之祯等四人,以妖書中有名上
疏辨旋指其同官周嘉慶爲之,東廠又捕獲妖人皦生光,巡城御史康丕揚爲生光冤獄,言妖書
楚事同一根柢。詣少患其獄,賊兄弟父子可授首闕下,意指正域及其兄國子監監丞正位。帝
怒以爲庇反賊除其名,一貫力救始免。丕揚乃先後捕僧人達觀、醫者沈令譽等而同知胡化則
告妖書出教官阮明卿手。未幾,廠衛又捕一可疑者一人曰毛尚文數日間鋃鐺旁午,都城人人
自危,嘉慶等皆下詔獄。嘉慶旋以治無騐令革任回籍,令譽篋中有楚王揭華趆副封及刑部主
事于玉立所致吏部郎中王士騏書謝其爲己求官者。令譽故嘗往來正域家,達觀亦時時遊貴人
門。嘗爲正域所榜逐。尚文則正域僕也。一貫、丕揚等欲自數人口引正域,而化所訐阮明卿
則錢夢皋婿。夢皋大恚,上疏顯攻正域,言妖書刊播不先不後,適在楚王疏入之時,蓋正域
乃沈鯉門徒,而沈令譽者,乃正域之食客,胡化又其鄉試同年。羣奸結爲死黨,乞窮治根本,
定正域亂楚首惡之罪,勒鯉閒住。帝令正域還籍聽勘,急嚴训诸所捕者,达观拷死,令譽幾
死,皆不承。法司迫化引正域及歸德。歸德,鯉所居縣也。化大呼:“明卿,我仇也。故訐
之。正域舉進士二十年,不通問,何由同作妖書,我亦不知誰爲歸德者?”帝知化枉释之,
都督陈汝忠掠訊,尚文逐彂卒圍正域舟於楊村盡,補媼婢及傭書者男女十五人與生光治終無
所得。汝忠以錦衣告身誘尚文,曰:“能告賊即得之。”令引譽且以乳媼十幾歲女爲徵,此
會訊東廠太監陳矩詰女曰:“汝見妖書版有幾?”曰:“盈屋。”矩笑曰:“妖書儘兩三紙
版顧盈屋耶?”詰尚文曰:“令譽語汝刊何日?”尚文曰:“十一月十六日。”戎政尚書正
世楊曰:“妖書以初十日獲,而十六日又刊,將有兩妖書耶:”考生光妻妾,及十歲見以針
刺指爪,必欲引正域,皆不應。生光仰視夢皋、丕揚大罵曰:“死則死耳,奈何教我迎相公,
指妄郭侍郎乎?”都御史溫純等力持之,事漸解,然猶不能具獄。光宗在東宮數語近侍曰:
“何爲欲殺我好講官。”諸人聞之,皆懼。詹事唐文獻偕其僚楊道賓、周如賓、陶望齡往見

104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一貫曰:“郭公恃不免。謂公有意殺之。”一貫跼躋酹地,若爲誓者,文獻曰:“亦知公無
意殺之也。”第臺省方承風下石,而公不早訖此獄,何辭以謝天下?望齡見朱賡不爲救,正
色以大義,頭竊官與正域同死。李廷機亦力爲之地,獄益解,刑部尚書蕭大亨具爰書,猶欲
坐正域。郎中王述古抵藁于地,大亨巧止逐坐生光,極刑釋諸波及者,而正域獲免,方獄急
時,邏卒圍鯉舍及正域舟,鈴拆達旦,又聲言正域且逮,迫使自裁,正域曰:“大臣有罪當
伏尸都市,按時能自屏野外?”繼而幸無事,乃歸。歸三年,巡撫御史史學遷勘上楚王所訐
事,無狀。給事中顧士琦固請召還正域,不報。
正域博通載籍,勇于任事,有經濟大畧,自守介然,故人望歸之,扼于權臣,不復起。
家居十年卒,後四年贈禮部尚書。光宗遺詔加恩舊學贈太子少保,謚文毅,官其子中書舍人。

王鴻緒《明史稿列傳》卷九十八·郭正域

郭正域,字美命,江夏人。萬曆十一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與修撰唐文獻同爲皇
長子講官,皆三遷至庶子,不離講幄,每講畢,諸內侍出相揖,惟二人不交一言。當值嚴寒,
方進講,皇太子口噤甚,正域大言:天寒如此,殿下當珍重。令從者取火,中官圍爐密室聞
正域言,乃攜爐前,頃之。
正域出爲南京祭酒,諸生納貲許充貢,正域奏罷之。李成梁孫以都督就婚魏國1徐弘基
家,騎過文廟門,學錄李維極執而抶之,李氏蒼頭數十人蹋邸門,弘基亦至。正域曰:“今
天子尚皮弁拜先聖,人臣乃走馬廟門外乎?且公侯子弟入學習禮,亦國子生耳。學錄非抶都
督也。”令交相謝而罷。
三十年,徵拜詹事,復爲東宮講官,旋擢禮部右侍郎掌翰林院。礦稅使四出,正域言:
“世宗斥遠宦官,舉天下鎮臣一朝盡撤,陛下奈何使若輩布四方?皇祖不難盡革累朝弊端,
陛下何難更新近日之秕政。”疏入報聞。
三十一年三月,尚書馮琦卒,正域還署部事。夏,廟饗,會日食。正域言禮當祭日食,
牲未殺,則廢。朔旦,宜專救日。詰朝享廟從之。方澤陪祀者,多託疾。正域謂祀事不虔,
繇上不躬祀所致,請下詔飭厲。冬至大祀,上必親行,帝然之而不能用。
初,正域之入館也。沈一貫爲教習師,後服闕,補編修,不執弟子禮。一貫不能無望,
至是一貫爲首輔,沈鯉次之,正域與鯉善而心薄一貫。會臺官上日食,占曰:日從上,食占
爲君知佞人用之,以亡其國。一貫怒而詈之。正域曰:“宰相憂盛危明,顧不若瞽史邪?”
一貫聞之怒。兩淮稅監魯保請給關防兼督江南、浙江織造,鯉持不可,一貫擬予之,正域亦
力爭。秦王以嫡子久未生,請封其庶長子爲世子,屢詔趣議,前尚書馮琦持不上,正域亦執
不許,王復請封其他子爲郡王,又不可。一貫使大璫以上命脅之,正域榜於門曰:“秦王以
中尉進封,庶子當仍中尉,不得爲郡王。妃年未五十,庶子亦不得爲世子。”一貫無以難。
及建議欲奪黃光昇、徐論、呂本謚,一貫與朱賡皆本同鄉也。曰:“我輩在誰敢奪者?”正
域援筆判曰:“黃光昇當謚,是海瑞當殺也。許論當謚,是沈鍊當殺也。呂本當謚,是鄢懋
卿、趙文華皆名臣,不當削奪也。”議上,舉朝韪之而卒不行。正域既積忤一貫,一貫深憾
之。
會楚王華奎與楚宗人華趆等相訐,正域復與一貫異議,由此幾得危禍。先是,楚恭王得
廢疾,隆慶五年薨。遺腹宮人胡氏孿生子華奎、華壁,或云內官郭綸以王妃兄王如言妾尤金
梅子爲華奎,妃族人如綍奴王玉子爲華壁,儀賓汪若泉嘗訐奏之,事下按撫,王妃持甚堅,
得寢。萬曆八年,華奎嗣王,華壁亦封宣化王。宗人華趆者,素強禦忤王。華趆妻如言女也。
是年,遣人訐華奎異姓子也,不當立,一貫屬通政使沈子木格其疏勿上,月餘,楚王劾華趆

1
此處闕“公”字。

105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疏至,乃上之命下部議,未幾,華趆入都訴通政司邀截實封及華奎行賄狀,楚宗與名者,凡
二十九人,子木懼,召華趆,令更易月日以上旨並下部,正域上言華趆等越關具奏,以小犯
大,罪何辭?但事關天潢所奏虛實,宜敕撫按公勘,務使楚王之源委明各宗人真情,而後名
分可正,罪案可成。疏入,從之。楚華奎疏上,一貫問正域楚事云何?正域曰:“當勘。”
一貫曰:“然。”乃屬正域毋言通政使匿疏事。即華趆疏上,正域主行勘,與一貫言之,一
貫言:親王不當勘,但當體訪。”正域曰:“正域與楚王宗室同城而居,一有偏徇,禍且不
測,事關宗室,臺諫當亦言之。”一貫微笑曰:“臺諫斷不當言也。”及帝從勘議。楚王懼
奉百金爲正域壽,且屬毋竟楚事,當酬萬金。正域嚴拒之,已而湖廣巡撫趙可懷、巡按應朝
卿勘上,言詳審無左驗而王氏持之堅,諸郡主縣主,則云罔知真偽,乞特遣官再問,詔公卿
雜議於西闕門,日晏乃罷,議者三十七人,各具一單,言人人殊。李廷機以左侍郎代正域部
署,正域欲盡錄諸人廷議,以辭太繁,先撮其要以上,一貫遂嗾給事中楊應聞、御史康丕揚
劾禮部壅閾,羣議不以實聞。正域疏辨且發子木匿疏、一貫阻勘及楚王饋遺狀。一貫益恚,
謂正域遣家人導華趆上疏,益令楚王避位聽勘,私庇華趆。當是時,正域右宗人,大學士沈
鯉右正域,尚書趙世卿、謝傑、祭酒黃汝良則右楚王。給事中錢夢皋遂希一貫指論正域,詞
連次輔鯉。應文又言正域父懋嘗笞辱於楚恭王,故正域因事陷之。正域言恭王好賢有聲,年
僅三十歲卒於隆慶時,臣父以舉人官知州,在仕籍已久,藩王無辱及士大夫之事,此不獨誣
臣父,並誣恭王矣。疏留中,不報。一貫、鯉以楚事皆求去。廷機復請再問。帝以王嗣位二
十餘年何至今始發。且夫訐妻證,不足憑。遂罷楚事,勿按。正域四疏乞休,楚王既得安,
遂奏劾正域,大略如應文言,且訐其不法數事,請褫正域官。詺下部院集議廷機微刺正域而
謂其已去可無苛求,給事中張問達則謂:藩王欲進退大臣,不可訓,乃不罪正域,而令巡按
御史勘王所訐以聞。正域僦舟將行,時適有妖書,一貫以鯉與己地相逼迫而正域新罷,因是
陷之,則兩人必得重禍,乃爲帝言,臣下有欲相傾者爲之。蓋微引其端以動帝意,亾何,錦
衣衛都督王之禎等四人以妖書有名上疏辨,旋指其同官周嘉慶爲之,東廠又捕獲妖人皦生光,
巡城御史康丕揚爲生光訟冤,言妖書楚事同一根柢請少緩其獄,賊兄弟可授首闕下,指正域
及其兄國子監丞正位。帝怒,以爲庇反賊,除其名,一貫力救始免,丕揚乃先後捕僧人達觀、
醫者沈令譽等。而同知胡化則告妖書出教官阮明卿手。未幾,廠衛又捕可疑者一人曰毛尚文。
數日間鋃鐺旁午,都城人人自危。嘉慶等皆下詔獄,嘉慶旋以治無驗令革任回籍。令譽篋中
有楚王揭華趆副封及刑部主事于玉立所吏部郎中王士琪書,謝其爲己求官者,令譽故嘗往來
正域家。達觀亦時時游貴人門,嘗爲正域所搒逐。尚文則正域僕也。一貫、丕揚等欲自數人
引正域。而所化訐阮明卿,則錢夢皋婿。夢皋大恚上疏攻正域言,妖書刊播,不先不後,
適在楚王,疏入之時,蓋正域乃沈鯉門徒,而沈令譽者,乃正域之食客。胡化又其同鄉同年。
羣奸結爲死黨乞窮治根本定正域亂楚首惡之罪,勒鯉閒住,帝令正域還籍聽勘,急嚴訊諸所
捕者,達觀拷死,令譽亦幾死,皆不承,法司迫化引正域及歸德。歸德,鯉所居縣也。化大
呼曰:“明卿,我仇也。故訐之。正域舉進士二十年,不通問,何由同作妖書,我亦不知誰
爲歸德者?”帝知化枉釋之,都督陳汝忠掠訊尚文,遂發卒圍正域舟於楊村,盡捕婢媼及傭
書者男女十五人,與生光雜治,終無所得。汝忠以錦衣告身誘尚文曰:“能告賊即得之。”
令引令譽且以乳媼龔氏十歲女爲徵,比會訊東廠太監陳矩詰女曰:“汝見妖書版有幾?”曰:
“盈屋。”矩笑曰:“妖書儘二三紙,版顧盈屋耶?”詰尚文曰:“令譽語汝刊書何日?”
尚文曰:“十一月十六日。”戎政尚書王世揚曰:“妖書以初十日獲而十六日又刊,將有兩
妖書邪?”拷生光妻妾及十歲兒以鍼刺指爪,必欲引正域,皆不應。生光仰視夢皋、丕揚,
大罵曰:“死則死耳,奈何教我迎相公指妄引郭侍郎乎?”都御史溫純等力持之,事漸解,
然猶不能具獄。光宗在東宮數語近侍曰:“何爲欲殺我好講官?諸人聞之,皆懼。詹事唐文
獻偕其僚楊道賓、周如砥、陶望齡往見一貫,曰:“郭公將不免。人謂公有意殺之。”一貫
跔蹐酹地,若爲誓者。文獻曰:“亦知公無意殺之也。第臺省方承風下石而公不早訖此獄,

106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何辭以謝天下?”望齡見朱賡不爲救,正色責以大義,願棄官與正域同死。李廷機亦力爲之
地,獄益解。刑部尚書蕭大亨具爰素猶欲坐正域,郎中王述古抵藁於地,大亨乃止,遂坐生
光極刑,釋諸波及者而正域獲免。方獄急時,邏卒圍鯉舍及正域舟鈴柝達旦,又聲言正域且
逮,迫使正域自裁,正域曰:“大臣有罪,當伏尸都市,安能自屏野外。”繼而幸無事,乃
歸。歸三年,巡按御史史學遷勘上楚王所訐事,無狀。給事顧士琦因請召還正域,不報。
正域博通載籍,勇於任事,有經濟大略,自守介然,故人望歸之,扼於權相,遂不復起。
家居十年卒。後四年,贈禮部尚書。光宗遺詔加恩舊學,贈太子少保,謚文毅,官其子中書
舍人。

萬斯同《明史》卷三百一十七·郭正域

郭正域,字美命,江夏人,萬曆十一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與修撰華亭唐文獻同
爲皇長子講官,皆三遷至庶子,不離講幄,每講畢,諸內侍出相揖,惟二人不交一言。
正域出爲南京祭酒,條監規矩范嚴肅時,諸生許納貲充貢,正域奏罷之。李成梁孫以都
督就婚魏國公徐弘基家,一日騎而過文廟門,學錄李維極執而抶之,李氏蒼頭數十人蹋邸門
思逞,弘基亦至。正域語之曰:“今天子尚皮弁拜謁先聖,奈何人臣而走馬廟門外乎?且公
侯子弟入學習禮,亦國子生耳。非以學錄抶都督也。”令交相謝而罷。
三十年,徵拜詹事,復爲東宮講官,旋擢禮部右侍郎掌翰林院。時礦稅使者四出,正域
言:“世宗斥遠宦官,舉天下鎮臣一朝盡撤,陛下奈何使若輩布四方?皇祖不難盡革累朝弊
端,陛下何難更新今日之秕政。”疏入報聞。
明年,還署部事。孟夏,廟饗,會日食。正域言禮當祭日食,牲未殺,則廢。朔旦,宜
專救日。詰朝享廟從之。方澤陪祀者,多託疾。正域謂祀事不虔,繇上不躬祀所致,請下詔
飭厲。冬至大祀,上必親行,帝然之而不能用。
初,正域之入館也。沈一貫實爲教習師,後正域服闕,補編修,不能執弟子禮。一貫不
能無望,至是一貫爲首輔,沈鯉次之,正域與鯉厚善而心薄一貫。臺官上日食占,曰:日從
上,食占爲君知佞人用之,以亡其國。一貫怒而詈之,正域曰:“宰相憂盛危明,顧不若瞽
史邪?”一貫聞之而止。兩淮稅監魯保請給關防兼督浙江、江南織造,鯉持不可,一貫擬予
之,正域亦力爭如鯉指。秦王以嫡子久未生,請封其庶長子爲世子,屢詔趣議,前尚書馮琦
持不上,尚書馮琦以其非制,終持不上,至是正域亦執不許,王復請封其他子爲郡王,又不
可。一貫使大璫以上命脅之,正域榜於門曰:“秦王以中尉進封,庶子當仍中尉,不得爲郡
王。妃年未五十,庶子亦不得爲世子。”一貫無以難。及建議欲奪黃光昇、徐論、呂本謚,
一貫與朱賡皆本同鄉也。曰:“我輩在誰敢奪者?”正域援筆判曰:“如黃光昇當謚,是海
瑞當殺也。如許論當謚,是沈鍊當殺也。如呂本當謚,是鄢懋卿、趙文華皆名臣,不當削奪
也。”議上,舉朝韪之而卒不行。正域既積忤一貫,一貫深憾之。
先是楚府鎮國將軍華趆遣人訐王華奎實異姓子,不當立。一貫屬通政使沈子木格其疏勿
上,居月餘而楚王劾華趆疏至,下部議,一貫問正域當云何,曰下撫按勘實耳。一貫然之,
俄華趆入都訴通政邀截實封、華奎行賄狀。子木懼乃召華趆令更易月日以上旨並下部而楚宗
二十九人群奏其事。正域力主行勘,一貫忽變前議。正域曰:不勘無以服宗人心,臺諫亦將
言之。一貫微笑曰:臺諫斷不當言也。正域卒請行勘,帝從之。楚王懼,奉百金爲正域壽,
且屬毋竟楚事,當酬萬金。正域嚴卻之,此撫按勘問左證不一,詔公卿雜議於西闕門,正域
議侃侃,日晏乃罷。時李廷機以左侍郎代署部事,謂集議辭繁,先摘其要以上。一貫疑正域
陰爲華趆地,遂嗾給事中楊應文、御史康丕揚劾禮部壅闕羣議不以實聞。正域疏辨直,發通
政匿疏、一貫阻勘,及楚王饋遺狀。一貫益恚辯之強且謂正域遣家人導華趆上疏,議令楚王
避位聽勘,私庇有跡,給事中錢夢皋遂希指論正域,詞連次輔鯉。應文又言正域父懋嘗笞辱

107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于楚恭王,故正域因事陷之,正域言臣父以舉人官知州臣備員禁近恭王好賢有聲,臣父何由
見辱,此不獨誣臣父並誣恭王矣,帝以王嗣位三十年何至今始發,遂罷楚事勿按。正域因四
疏乞休許之,楚王既得安,遂奏劾正域如應文言且誣以不法四事,請褫奪其官詔下部院集議。
廷機及給事中張問達連章訟之,乃獲免。正域僦舟將行,而妖書事起,小人阿一貫者謂書無
鯉名,而正域新罷疑怨望爲此書第與楚獄並治,則賊可得,一貫然之。爲帝言必臣下有欲相
傾者爲之。蓋微引其端以動帝慮,亡何,東厰捕獲妖人皦生光下詔獄雜治,康丕揚爲生光訟
冤言,自華趆訐楚王,而奸人無所忌憚,妖書、楚事,事不相侔,同一根柢,請少緩其獄,
賊之兄弟可授首闕下,意指正域及其兄國子監丞正位也。帝怒以爲庇反賊,除其名。一貫力
救始免,而求賊益急。荊門州故同知胡化告妖書出知州阮明卿手。明卿者,錢夢皋壻也。夢
皋恚曰:“化與正域同鄉又同舉,必與正域共爲之。”授意法司廹化引正域并及鯉,化大呼
曰:“阮知州我仇也,故訐之。正域舉進士後二十年,不通問。何由同作妖書?我亦不知誰
爲歸德者?公等奈何殺人媚人?歸德,鯉所居縣也。獄上,帝以爲枉置之,而醫人沈令譽者
數往來正域家。丕揚奏請逮捕,夢皋欲借令譽鍜鍊成獄,復以楚事爲言。帝乃勒正域還籍聼
勘。時厰衛又穫毛尚文者,云爲正域家僕,都督陳汝忠掠訊黨謀,遂發卒追,正域舟于楊村。
盡捕婢媪及傭書者男婦十五人與生光雜治,終無所得。汝忠以錦衣告身誘尚文曰:“能告賊
即得之。”令引令譽,而以乳媪龔氏十歲女爲徵。比會訊,東厰陳矩詰女曰:“汝見妖書版
有幾?”曰:“盈屋。”矩笑曰:“妖書僅二三紙,而版盈屋耶?”詰尚文曰:“令譽語汝
刊書何日?”尚文曰:“十一月十六日。”戎政尚書王世揚曰:“妖書以初十日獲而十六日
又刊,將有两妖書耶?考生光妻妾及十歲女兒以針刺指爪,必欲引正域,皆不應。生光仰視
夢皋、丕楊大罵曰:“死則死耳,奈何教我迎首相,指妄引郭侍郎?”於是都御史温純等力
持之,事乃漸解,然猶不能具獄。光宗在東宫,數語近侍曰:“何爲欲殺我好講官?”諸人
聞之皆懼,時唐文獻官詹事偕其僚楊道賓、周如砥、陶望齡往見一貫,曰:“郭公將不免,
人謂公有意殺之。”一貫跼蹐酹答爲誓。文献曰:“亦知公無意殺之也。第臺省方承風下石
而公不早訖此獄,何辭以謝天下?”望齡見朱賡不爲救,正色責以大義,願棄官與正域同死,
而李廷機又力爲之地,獄益解。刑部尚書蕭大亨具爰書猶欲坐正域,郎中王述古抵藁於地,
大亨乃止。遂坐生光極刑而正域得免。方獄急時,邏卒圍鯉邸舍及正域舟,鈴柝達旦,又聲
言正域且逮,迫使自裁。正域曰:“大臣有罪,當伏尸都市,安能自屏野外?”歸三年,廵
按御史史學遷勘上王所訐事無状,給事中顧士琦因請召還正域不報。
正域博通載籍,勇于任事,有經濟大略,而自守介然,故人望歸之,既扼于權相,遂不
復起家。居十年卒,後四年,贈禮部尚書。光宗遺詔加恩舊學,贈太子少保,謚文毅,官其
子中書舍人。

張廷玉《明史》卷二二六·郭正域傳

郭正域,字美命,江夏人。萬曆十一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與修撰唐文獻同爲皇
長子講官。皆三遷至庶子,不離講帷。每講畢,諸內侍出相揖,惟二人不交一言。
出爲南京祭酒。諸生納貲許充貢,正域奏罷之。李成梁孫以都督就婚魏國1徐弘基家,
騎過文廟門,學錄李維極執而抶之。李氏蒼頭數十人蹋邸門,弘基亦至。正域曰:“今天子
尚皮弁並拜先聖人,人臣乃走馬廟門外乎?且公侯子弟入學習禮,亦國子生耳,學錄非抶都
督也。”令交相謝而罷。
三十年徵拜詹事,復爲東宮講官。旋擢禮部右侍郎,掌翰林院。三十一年三月,尚書馮
琦卒,正域還署部事。夏,廟饗,會日食,正域言:“禮,當祭日食,牲未殺,則廢。朔旦

1
此處闕“公”字,爲魏國公,據徐乾學《徐本明史列傳·郭正域傳》補。

108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宜專救日,詰朝享廟。”從之。方澤陪祀者多託疾。正域謂祀事不虔,由上不躬祀所致。請
下詔飭厲,冬至大祀,上必親行。帝然之,而不能用。
初,正域之入館也,沈一貫爲教習師。後服闕授編修,不執弟子禮,一貫不能無望。至
是,一貫爲首輔,沈鯉次之。正域與鯉善,而心薄一貫。會臺官上日食占,曰:“日從上食,
占爲君知佞人用之,以其亡國。”一貫怒而詈之,正域曰:
“宰相憂盛危明,顧不若瞽史邪?”
一貫聞之怒。兩淮稅監魯保請給關防兼督江南、浙江織造,鯉持不可,一貫擬予之,正域亦
力爭。秦王以嫡子久未生,請封其庶長子爲世子,屢詔趣議。前尚書馮琦持不上,正域亦執
不許。王復請封其他子爲郡王,又不可,一貫使大璫以上命脅之。正域榜於門曰:“秦王以
中尉進封,庶子當仍中尉,不得爲郡王。妃年未五十,庶子亦不得爲世子。”一貫無以難。
及建議欲奪黃光昇、許論、呂本謚,一貫與朱賡皆本同鄉也,曰:“我輩在,誰敢奪者!”
正域援筆判曰:“黃光昇當謚,是海瑞當殺也。徐論當謚,謚沈鍊當殺也。呂本當謚,是鄢
懋卿、趙文華皆名臣,不當削奪也。”舉朝韙之,而卒不行。
正域積忤一貫,一貫深憾之。會楚王華奎與宗人華趆等相訐,正域復與一貫異議,由此
幾得危禍。先是,楚恭王得廢疾,隆慶五年薨,遺腹宮人胡氏孿生子華奎、華壁。或云內官
郭綸以王妃兄王如言妾尤金梅子爲華奎,妃族人如綍奴王玉子爲華壁。儀賓汪若泉嘗訐奏之,
事下按撫。王妃持甚堅,得寢。萬曆八年,華奎謚王,華壁亦封宣化王。宗人華趆者,素強
禦忤王。華趆妻,如言女也。十年遣人訐華奎異姓子也,不當立。一貫屬通政使沈子木,格
其疏勿上。月餘楚王楚王劾華趆疏至,乃上之。命下部議。未幾,華趆入都訴通政使邀截實
封及華奎行賄狀,楚宗與名者,凡二十九人。子木懼,召華趆令更日月以上。旨並下部。正
域請敕撫按公勘,從之。
初,一貫屬正域毋言通政司匿疏事。及華趆疏上,正域主行勘。一貫言親王不當勘,但
當體訪。正域曰:“事關宗室,臺諫當亦言之。”一貫笑曰:“臺諫斷不言也。”及帝從勘
議,楚王懼,奉百金爲正域壽,且屬毋竟楚事,當酬萬金,正域嚴拒之。已而湖廣巡撫趙可
懷、巡按應朝卿勘上,言詳審無左驗,而王氏持之堅,諸郡主縣主則云“罔知真僞”,乞特
遣官再問。詔公卿雜議於西闕門,日晏乃罷。議者三十七人,各具一旦,言人人殊。李廷機
以左侍郎代正域署部事,正域欲盡錄諸人,廷機以辭太繁,先撮其要以上。一貫遂嗾給事中
楊應文、御史康丕揚劾禮部壅閾羣議,不以實聞。正域疏辨,且發子木匿疏、一貫阻勘及楚
王餽遺狀。一貫益恚,謂正域遣家人導華趆上疏,議令楚王避位聽勘,私庇華趆。
當是時,正域右宗人,大學士沈鯉右正域,尚書趙世卿、謝傑,祭酒黃汝良則右楚王。
給事中錢夢皋遂希一貫指論正域,辭連次輔鯉。應文又言正域父嘗笞辱于楚恭王,故正域因
事陷之。正域疏辨,留中不報。一貫、鯉以楚事皆求去,廷機復請再問。帝王以嗣位二十餘
年,何至今始發,且夫訐妻證,不足憑,遂罷正域官。詔下部院集議。廷機微刺正域,謂其
已去可無苛求。給事中張問達謂藩王欲進退大臣不可訓,乃不罪正域而令巡按御史勘王所訐
以聞。
俄而妖書事起。一貫以鯉與己地相逼,而正域新罷,因是陷之,則兩人必得重禍,乃爲
書言臣下有欲相傾者爲之。蓋微引其端,以動帝意。亡何,錦衣衛都督王之禎等四人以妖書
有名,指其同官周嘉慶爲之。東廠又捕獲妖人皦生光。巡按御史康丕揚爲生光訟冤,言妖書、
楚事同一根柢,請少緩其獄,賊兄弟可授首闕下。意指正域及其兄國子丞正位。帝怒,以爲
庇反賊,除其名。一貫力救始免。丕揚乃先後補僧人達觀、醫者沈令譽等,而同知胡化則告
妖書出教官阮明卿手。未幾,廠衛又捕可疑者一人曰毛尚文。數日間鋃鐺旁午,都城人人自
危,嘉慶等皆下詔獄。嘉慶旋以治無驗,令革任回籍。令譽故嘗往來正域家,達觀亦時時遊
貴人門,嘗爲正域所榜逐,尚文則正域僕也。一貫、丕揚等欲自數人口引正域,而化所訐阮
明卿,則錢夢皋壻。夢皋大恚,上疏顯攻正域,言:“妖書刊播,不先不後,適在楚王疏入
之時。蓋正域乃沈鯉門徒,而沈令譽者,正域食客,胡化又其鄉試同年,羣奸結爲死黨。乞

109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窮治根本,定正域亂楚首惡之罪,勒鯉閒住。”帝令正域還籍聽勘,急嚴訊諸所捕者。達觀
拷死,令譽亦幾死,皆不承。法司迫化引正域及歸德。歸德,鯉所居縣也。化大呼曰:“明
卿,我仇也,故訐之。正域舉進士二十年不通問,何由同作妖書,我亦不知誰爲歸德者。”
帝知化枉,釋之。
都督陳汝忠掠訊尚文,遂發卒圍正域舟於楊村,盡補媼婢及傭書者男女十五人,與生光
雜治,終無所得。汝忠以錦衣告身誘尚文曰:“能告賊,即得之。”令引令譽,且以乳媼龔
氏十歲女爲徵。比會訊,東廠太監陳矩詰女曰:“汝見妖書版有幾?”曰:“盈屋。”矩笑
曰:“一妖書儘二三紙,版顧應屋邪?”詰問尚文曰:“令譽語汝刊書何日?”尚文曰:“十
一月十六日。”戎政尚書王世揚曰:“妖書以初十日獲,而十六日又刊,將有兩妖書邪?”
拷生光妻妾及十歲兒以鍼刺指爪,必欲引正域,皆不應。生光仰視夢皋、丕揚,大罵曰:“死
則死耳,奈何教我迎相公指,妄引郭侍郎乎?”都御史溫純等力持之,事漸解,然猶不能具
獄。
光宗在東宮,數語近侍曰:“何爲欲殺我好講官?”諸人聞之皆懼。詹事唐文獻偕其僚
楊道賓等詣一貫爭之,李廷機亦力爲之地,獄益解。刑部尚書蕭大亨爰書,猶坐正域。郎中
王述古抵藁於地,大亨乃止。遂坐生光極刑,釋諸波及者,而正域獲免。方獄急時,邏卒圍
鯉舍及正域舟,鈴柝達旦。又聲言正域且逮,迫使自裁。正域曰:“大臣有罪,當伏尸都市,
安能自屏野外。”繼而幸無事,乃歸。歸三年,巡按御史史學遷勘上楚王所訐事,無狀。給
事顧士琦因請召還正域,不報。
正域博通載籍,勇於任事,有經濟大略,自守介然,故人望歸之。扼於權相,遂不復起,
家居十年卒。後四年,贈禮部尚書。光宗遺詔,加恩舊學,贈太子少保,謚文毅,官其子中
書舍人。
贊曰:海瑞秉剛勁之性,憨直自遂,蓋可希風漢汲黯、宋包拯。苦節自厲,誠爲人所難
能。丘橓、呂坤,而非瑞匹,而指陳時政,炳炳鑿鑿,鯁亮有足稱者。郭正域持楚獄,與執
政異趣,險難忽發,慬而後免,危矣哉。

傅維麟《明書》卷一三五·郭正域傳

郭正域字美命,江夏人,生而卓犖,籍甚膠庠。都御史王某延爲子師,陳其書篋,庭撿
之,正域一宿,輒稱病出,武昌守徵爲古文詞遣吏督促,乃故不應,曰:此誠士法也。識者
已知爲公輔器。萬曆十一年癸未成進士,選庶吉士,自念北扉重地,而奈何諸君子逸於外,
皆以作者自雄,妄謂登壇不由史館,吾當有以振之。博極羣書,尤究心朝典,文必西京,詩
必鄴下,一洗臺閣體相沿之習,至於河漕鹽屯兵食大計,四方風土人物,與利弊興革之宜,
辯若懸河,胸有成算。丁憂服闕,補編修。大學士沈一貫初出山,嶽嶽自負,正域獨不降,
一貫恚。正域侍東宮讀,講業四年,例不當出,出不當南,而一貫以南祭酒遠之,未幾還爲
禮部侍郎,則大學士沈鯉爲次相,望實出者首輔上,勢相逼,每引正域爲忘年交,遂有南北
黨之目,而一貫更大恚。正域以謚法濫,其甚者議奪,次議改,而故大學士餘姚呂本在議中,
沈一貫、王家屏聞之曰:“吾二人在,誰敢改?”曰:“吾敢改,若黃光昇當謚,是海瑞當
殺也。若許論當謚,則沈鍊當殺也。若以呂本當謚,則守禮諸人皆當鐫其秩,沒其恤也。奪
之當。”疏上,竟留中,禮部所司藩封例,藩由中尉進封者,次子不得封郡王,而秦王請次
子爲世子,堅執不與,秦王又奏既不得封世子請封郡王,又爭不與。巨閹魯保既竊兩淮鹽政,
又兼南京浙江織造,請專敕與關防。內閣業與敕,正域獨不與關防,爭之閣中不能得。退而
奏南京浙江,各有內臣,各有職司,魯保任二職,轄兩地,儻諸閹效尤以請,將誨爭無已時,
非禮也。關防竟得無給。會有楚藩事,益與一貫忤。楚宗人華趆奏,謂楚王爲某氏子,數邾
滅鄫,正域數聞諸宗口語,不爲王辯,而諸宗嘖嘖,謂:“郭侍郎爲王地欲須其歸,以鐵錐

110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錐其首,爇其盧。”正域詣一貫請行勘,一貫以體訪拒之,正域以楚王所遺金上聞,有詔廷
臣會議。於是人持一牘,正域恐太煩,爲節略以進,而言者謂其匿議單,不以實聞。遂疏辯,
語侵執政,一貫亦自理會楚王,訐正域歸聽勘。正域行至楊村,而妖書之事作。妖書者,爲
東宮作危語而波一貫,不知誰何筆也?上見之震怒,下詔大索,時朝官引繩批根,無所不至,
意常在鯉與正域。至形之牘奏,而正域兄正方友如,刑部于玉立、禮部田大年、布衣沈令譽、
僧達觀,繫榜且死卒無狀,又數有人恐喝,勸其自裁,正域弗爲動。同官華亭唐順之、會稽
陶望齡等以名義動一貫,而一貫曰:“此上意也,我何與?”邏者謂爲京諸生皦生光素險膚,
所引語略相合,宜坐罪。主讞者恐生光自誣,無從牽正域,而御史牛應元沈裕刑部郎王述古
證成之,生光死。然亦不足爲生光筆也。當其爲南祭酒,有王生者條陳上太學利弊,諸生聞
之而譟,將群毆之。正域陽治輿臺解譟者,而陰廉其魁率罪之,甯遠伯之孫,婚於魏國,騎
而過文廟門,博士執而抶之,須臾,李家奴數百,蹋邸門思逞,而魏國公亦至,正域謂魏公
曰:“今天子尚皮弁拜孔廟,奈何人臣騎過廟門乎?己則廢禮。”令兩及門相謝而罷。其在
禮部,回夷以王市而不得直長跪泣道傍,正域上其事,上遽命承運庫予之。常熟諸生試於府,
羣以小忿辱常州知府,或謂人眾,法所不及。正域曰:“以眾廢法,孰不與眾,有力者藉眾
犯法,而以寒畯抵罪,長此安窮?請勘停一縣諸生,不得試,使相詬悔。庶有懲艾,其倡亂
者以三尺從事,報可。”自是辭歸不出。卒。熹宗即位,奉光宗遺詔疏,恩舊講,贈太子少
保,廕一子中書舍人,謚文毅。
史館曰:“郭正域與時相忤,幾不脫虎口,然所爭宗藩,在禮言禮,皆守官正論也。妖
書事起,張網彌天,小人之傾險至是哉!”

黃佐《南雍志》卷十八·郭正域

郭正域,字美命,湖廣江夏人。登萬曆癸未進士,以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域爲諸生時,
即喜稱詩屬古文辭部。使者暨郡國守相愽洽喜論著者,每得郭生一篇,輒稱善。比入館,益
肆力於文,凡經史典故,靡不究悉。翰林故重地,正域猶持操凜凜,不輕投一剌。再遷爲庶
子,未幾,陞南京國子大司成。念辟雍教始郡邑所觀,辟雍文體壞,則郡邑承風,於是,課
諸生必根極理要,一切西竺、南華語,禁勿用,士之雋者,始一變爲通經學古。又以太學古
成均官師以時簡士之俊造陞之天子,今或空文無實行甚至古所不齒者,得以竄入其間大非所
以興德行、重膠庠,於是嚴立教條,禁諸士不得冶遊淫縱。科貢諸生本經外各兼一經,其已
未成材者,讀大誥經書兼之讀律,有犯令者罰無赦,當罰者亦不得輸贖,以長僥倖,一時學
行並興焉。正域爲祭酒凡三載,得以一意釐正,造士之餘,所爲杜弊綆墮及廩饌之清稽凡例
甚設。迄今絜爲令用。年勞,拜禮部右侍郎。時臺省官定易名之典或補或奪,迄無定議。正
域乃折衷羣論上言:“當日予謚易,今日補謚難。得謚榮也,而補謚尤榮中之榮,其法不得
不主於嚴。當日不予謚易,今日奪謚難,不得謚辱也,而奪謚尤辱中之辱,其法不得不主於
恕。以臣論之,應奪謚者四人,曰許倫、黃光昇、呂本、范謙。謚美而應改謚者一人,曰陳
瓚。未經題謚五人,曰:伍文定、吳悌、魯穆、楊繼宗、鄒智。未給謚二人,曰楊源、陳有
年。此外若徐階、胡宗憲、張瀚、余有丁、陸光祖皆有瑜勝於瑕,當仍故謚。毛伯溫、張元
禎、郭希顏、劉臺,終有隱疵,未易輕予。又如孟秋之孤介,張元忭之恬退,李遷、陳恪之
清修,事跡未能顯著,而眾論異同,當存之以俟定論。夫自刑賞之窮而有謚,自謚之窮而有
補有奪,故謚法之議,於今尤重,若夫予奪相忮怨交集,業已甘心任之,不敢避也。疏上,
報曰:可。會楚宗冒王事發,事在禮部,正域方禮部官,持大義,遂中蜚語。正域因力辯求
去,比得請,而又中妖書之禍,屯難及身,親朋盡散。是時,讒口波騰,置身無地,非正域
不能堪此,然竟以善處,不及於難。域生平節義自持,遇事慷慨有材力,又明習當世國典朝

111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常,雖未相,人皆以公輔期之。居官甚貧,既終後世,少所承藉。仲子當謁選,行資不辦,
盡棄其產,儘得數十金。生平廉介如此。著有《黃離合併草》、《皇明典禮志》行於世。

張岱《石匱書》卷一百八十二 ·沈鯉郭正域列傳

沈鯉,河南歸徳人。嘉靖乙丑進士,改庶吉士,授簡討,轉中允,尋陞春坊掌院。萬曆
二十九年以禮部尚書召入東閣大學士,尋加少保文華殿大學士。鯉清修亮節重名行守法度,
入内閣議論與四明沈一貫相左,未幾同時去,位里居多年,杜門養重好周貧恤寡,爲徳於鄉
外,事一無所與不究其用,爲世所惜。
郭正域,湖廣武昌人。萬曆庚辰進士,選授庶吉士,以憂歸。癸未補編修,時館師四明
沈一貫以正域不執弟子禮遂相左,每與談天下事一貫嶽嶽自負,正域意殊輕之,不爲降也。
正域爲東宫講讀四年,例不當出,出亦不當南,而一貫以南祭酒遠之。正域恬然就職,爲祭
酒大有聲譽。萬曆壬寅,陞禮部侍郎。正域與歸徳沈鯉意氣相得,引爲忘年交,一貫益深恨
之。癸卯五月,正域同司官吳默定補謚改謚,議應奪者三人許論、吕本、范謙,應改者一人
陳瓉,應補者七人伍文定、吳悌、魯穆、楊繼宗、鄒智、楊源、陳有年,一貫與山陰朱賡曰:”
吾二人在,誰敢奪南渠謚者?”正域聞而曰:“吾敢奪,若以黃光昇當謚是海瑞當殺也。若
以許論當謚,則沈鍊當殺也。若以吕本當謚,則葛守禮諸人皆當鐫其秩没其卹也。奪之。”
當疏上,竟留中。七月,楚藩宗室華趆等二十九人揭奏楚王華奎爲某氏子類邾㓕鄫,鑿鑿有
據,應革除。楚王亦上疏訐辯。禮科給事中張問達請疏下武昌闔宗詢問物論囂然,謂王爲假
復下廷議。一貫以楚王襲爵三十餘年,豈宜輕易?頗比楚王。正域楚人謂知之獨確,乃右楚
宗人。言户部尚書趙世卿、倉埸尚書謝杰謂王非假,争之甚力。正域請再勘,一貫持不可,
正域語侵之,次輔沈鯉獨是正域議。一貫大怒訐,正域歸聼勘楚事竟寢。楚王遣人奏謝因遺
書謝四明,及諸比楚王者,楚宗人率衆邀諸途,兵備副使周應臺鄞人爲一貫黨,恐事露遣兵
捕宗人械繋之。闔宗群訴於楚撫趙可懷,可懷譙讓之。一人突前以手械撃可懐,立斃。於是,
捕治宗人坐以謀叛大逆者七人,禁高墻者數十人。楚事大壞時,正域亦得旨回籍聼勘,守凍
潞河之楊村。妖書事起,先是戊戌年有《憂危竑議》一書爲全椒知縣樊玉衡、吏科給事中戴
士衡所造,詔削籍謫戍。至癸卯十一月有妖書曰:《續憂危竑》,議凡三百餘言謂東宫不得
已立之。而從官不備寓,後日改易之意其特用。朱賡,賡者更也。内外官附賡者,文則戎政
尚書王世揚、廵撫孫鏜、總督李汝、御史張養志,武則錦衣都督王之禎、都督僉事陳汝忠,
錦衣千户王名世王承恩,錦衣指揮鄭國賢。又有陳矩朝夕帝前以爲之主,沈一貫右鄭左王規
福避禍他日必有靖難勤王之事。吏科都給事中項應祥撰四川道監察御史喬應甲刊。其書一夕
間,自宫門迄於衢巷,皆徧厥明,舉朝失色,莫敢言。大學士朱賡得於私室,以聞請緝其人,
乞歸不允。上大怒,令厰衛搜緝,務得造書主名責。項應祥、喬應甲回奏沈一貫,請嚴跡之。
偵較塞路購賞格五千金官。指揮僉事或曰,妖書似出清流之口。將以傾沈一貫者。或曰,此
奸人作之以䧟郭正域,正域時有清流領䄂之目。見忌一貫已,喬應甲、項應祥各回奏。奸書
謗人無自名理。不問。君皇太子慰安之,太子泣,上亦泣,隨令内監以慰安太子,語諭内閣。
一貫恨正域兼恨沈鯉,遂以妖書事坐正域,嗾給事中錢夢皋直指正域併及沈鯉。御史康丕揚
佐之初僑醫沈令譽,多貴遊,丕揚廵城跡捕之,搜得楚王揭華趆副封,及刑部主事于玉立所
致吏部郎中王士騏書,以玉立起官士騏與正域左右之,又前漢中府同知荆門胡化首渠縣訓導
沈明卿撰妖書廉問無據而明卿爲夢皋姻,故夢皋首攻正域疏中稱沈令譽爲郭氏之食客,胡化
同鄉之友。當亟訊奸黨治正域,罪次輔沈鯉,屢爲奸人緩頰。舉朝曰大變彼曰小事,舉朝曰
當捕彼曰可容。所上揭有震動人心虧損聖德等語,回互隱伏意欲何爲?中外大駭,於是發卒
圍正域舟捕其僕隸乳媪十三人,廵捕都督陳汝忠又獲正域舍人毛尚文,江夏布衣王忠,廵城

112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御史康丕揚捕僧違觀、琴士鍾、澄百户、劉相等同沈令譽下詔獄考訊,無所得。邏較且環逼
鯉邸迫脅不堪。皇太子遣閹人語閣臣曰:“先生輩容我乞全郭侍郎。”會都察院温純上書訟
之,唐文獻、陶望齡先後詣沈一貫爲解,陳矩亦力持之,鯉得安。王士騏、于玉立以詞速落
職,錦衣都督王之禎、千户王名世、首錦衣都督同知周嘉慶下束厰會鞫闔門慘掠,嘉慶亦不
承。吏部尚書李戴爲嘉慶外父,拷訊時不忍慘視,起入中堂。上聞而惡之,罷戴歸命,錦衣
嚴鞫妖書。沈一貫朱賡請寛疑獄,沈鯉亦上章引咎且乞歸,不聼。最後,錦衣百户崔德緝順
天黜生皦生光并其子,其偏婦趙氏陳氏,鞫之生光性險賊,善脅人金,坐遣戍大同,赦歸終
不悛。詔下鎮撫獄,備受五毒,並無實據。禮部侍郎李廷機趙世卿告輔臣朱賡曰皦生光事雖
可疑,倘再不具獄,株連何已。賡勸一貫如廷機言,刑部尚書蕭大亨尚堅執不允,御史沈裕
力持定獄,皦生光不肯承,裕誘之乃曰:“死固所甘,恐累及妻子耳?”裕許保全其妻子,
要裕設誓而後承獄,具坐斬。上欲加等以謀危社禝律論磔生光,死後坐其妻子,皆斬。無何,
裕盡見生光亦無病暴卒。後有永嘉趙士禎者爲殿中書,發狂疾自言爲是書,身肉碎落如磔狀
而死正。域得脱歸,㝷卒於家。天啟二年,贈太子少保,予祭葬,廕一子中書舍人。謚文毅。
郭正域左袒楚宗,誠屬褊見至以妖書罪之,坐致族㓕。一貫之手亦辣矣。皦生光死有餘
辜,殺非其罪,難言廷尉之平,然株連不已,禍且莫測。借生光以救通國,此權法也。生光,
故盗俠,聞李寧遠死,重儀往吊,不徹聲哭者三日夜,但言公誤我,子孫不晚,其何以過?
哀力請之出寧遠手書,皆跋扈不臣期將犯闕,邀生光爲内應語。生光言廼公賺我破家,今事
不成,故哭之慟耳。子孫懼,百計求懇,願以數千金爲壽。遂與設誓盟神,持金而去。
《石匱書》曰:四明深恨歸德,以郭正域爲其門人。故牽正域而横入鈎黨。四明欲殺正
域以妖書可殺正域,并可殺歸德,故借正域以根究妖書仇隟多人,遂欲一網打盡,李陽毒手
共可飽耶?乃中朝正人如温純、唐文獻、陶望齡輩力持公道,庇護清流,不惟不能株連歸德,
并且不能齮齕武昌,含血噴人徒污其口,其四明之謂乎?萬曆初年,揆席不和,大同爲太倉
所揜,歸德爲四明所制,亮節忠猷皆不得大展其用,老成彫謝,君子深惜之矣。

査繼佐《罪惟錄》列傳十一·郭正域

郭正域,字美命,湖廣江夏人。萬曆中進士,選庶常,究心典故,諸興革利弊講之熟。
與首輔沈一貫意相左,方侍講讀東宮,例不當外,調出爲南京祭酒。倣司馬光十科、胡瑗三
齋行之,師道飭。請罷納幣,不宜以明經之選等於鬻爵。李甯遠子以都督就婚魏國,騎而過
文廟不下,學錄執而抶之。都督怒,愬魏國,願以免券抵學錄。正域曰:“學錄奉公,是先
師抶若也。天子尚皮弁拜廟,乃走馬其門乎?”魏國氣平。遷詹事。神廟之季,政事墮廢,
一貫主隱約待悟,正域曰:
“聞之趙韓王之補牘,陳晉公之執奏,李文靖之焚詔,即皆非乎?”
一貫語塞。及沈鯉入相,正域上二字,一曰同,二曰緩。同者,勿獨爲君子也;緩者、持久
而入之。時望積於鯉,而正域與鯉莫逆,一貫益恨之,遂有南北黨之目。正域以侍郎攝宗伯
事,多所持正,爭大體,抑私人。馮僉事坐楚人抗內監陳奉,正域請必直之。一貫曰:“不
死數毆稅監者,而僉事安得免?”正域曰:“苦無主名。”一貫謂何必主名。正域怫:“人
可無名死乎?”閹魯保竊兩淮鹽政,兼蘇杭織造,請專飭,與關防。閣爲草勅既,正域持關
防不與,曰:“任兩職誨爭,不可。”西番闡化王遣僧入貢,例與鈔,得例鈔無所用,棄之
市。猾執上賜,昂鈔直規利。正域言:“惠不以實,不如無惠。”詔改折,著爲令。孟夏之
朔,有事太廟,會日食,正域按禮諸侯旅見於天子,入門不終禮者四,日食其一也,朔專救
日,翼日補享。從之。因請卹小民,重大臣,錄臺省,簡方面,議宗法,核邊貯,省內供,
賤寶玉,赦諫臣,修朝房,以副天下仰望。主謚議,補謚七人,爲伍文定、吳悌、魯穆、楊
繼宗、鄒智、楊源、陳有年,而大學士呂本在議中。輔臣一貫、賡意怫,正域曰:“黃光昇

113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謚,則海瑞當謚;徐論謚,則沈鍊當殺;呂本謚,彼葛守禮諸臣不當雋其秩而沒其卹乎?”
留中。已楚宗假王之獄起,一貫謂親王不當勘問,正域以事關宗社,不勘,是非安得大明。
及九卿臺省詳議,大略責成撫按居多,禮部節略以進。而言者謂正域黨楚宗,匿議不以實聞。
一貫袒楚王,王訐正域,勒歸德勘。行次陽1村,而妖書之事又起。妖書者,爲東朝作危語,
波一貫,初不知誰何筆也。上怒,大索,一二臺省以正域頗與四明二,欲傾正域及鯉。鯉2兄
方,官國子,邏卒圉守其舍。而正域數僕,有被摘死,無狀。偶得皦生光,情稍近,刑部尚
書蕭袖片紙授郎王述古,脫生光而歸罪正域。述古正色曰:“獄情不出囚口,出袖中乎?”
訊日,御史牛應元、沈裕、學士唐文獻爭力,事稍解,僕纍方釋,而兄方亦得請歸。正域在
家候勘,卒,而楚事詘宗人。熹宗登極,贈太子太傅。
論曰:蛟門之與沈歸德、郭江夏,其相厄不知何自起?大約朝廷方尚口,而相臣欲以隱
約爲格心,兩安爲安。而正域又或以楚宗之必不安以拄甯波。後世以此案比梃擊爲兩可原,
似乎不深求持梃擊者,與不深求覆楚者皆可以息爭。然而事有不問。梃擊斷宜存其是,而以
渾厚安神之心。假王宜著其非,而以平反審天潢之實。總之,強安其所不安而黨成矣。匪生
光之自服,江夏其不完矣。夫如妖書者,只宜自問,而防川何爲?

陳鼎《東林列傳》卷十五·郭正域傳

郭正域,字美命,湖廣江夏人。萬曆二十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才氣高朗,博覽
群書,與寧波沈一貫相左,功名遂以坎廪終。一貫者,正域館師也。正域服闕,補原官,不
復執弟子禮,之。又一貫之戚㒰中允爲曹給事中所糾,一貫疑機發於正域。東事起,用師
三年,上遣郎中丁應泰視師,發一貫私書。應泰,正域所善也,其疑益深。時正域,充東宮
講官陞中允,歷諭德、庶子,五年不離講幄。一貫平遷爲南京國子監祭酒,居二年,陞詹事
府詹事,儲講如故,尋陞禮部右侍郎,掌翰林院篆。踰年,回部攝部事。正域在部,諳典故、
惜名器,執持敢諫諍,不貸錯胥吏,不假權郎曹,務爲之肅然。時歸德沈鯉爲次相,聲望實
出首揆上。正域與沈鯉交相善也。一貫愈恨之。然正域在部,每事與一貫忤。孟夏朔日食,
值廟祀,正域言禮諸侯旅見天子不終禮者四,日食其一也。當祭,而日食牲未殺,則廢宜,
以朔日專救日翼日廟享,又封益王使者,將發而王薨。則斷以聘儀,遭喪入境,則遂也。諸
侯相聘必致主命,況天子之於臣耶。卒遣使者行。又夏至,陪祀諸臣托疾不至,則言祭祀不
虔,由上久不躬所致,宜下詔勒勵群臣。臣日食之占曰:日從上,食,君知佞臣安心用之,
以亡其國。一貫怒,召钦天监、臺官罵曰:若妄言當叅。正域曰:宰相憂盛危明,顧不若瞽
史乎?彼能叅我能救毋恐一貫聞之?而止兩淮食閹稅魯保請東勒關防,兼督浙江織造,鯉持
不可,而一貫擬票兼予之。正域曰:改造礦稅,別名也。保得關防,是總督四省也。勒可,
與關防不可與也。上顧司禮太監曰保不要關防也。罷。郭侍郎是好官,一貫疑有內援,益比
而孽之矣。秦王爲其庶子請封世子,正域堅執不予,又請封郡王,又不肯覆。一貫使大璫以
上怒,脅之不應,榜示部門曰:秦王由中尉進封次子,不得封郡王。母妃年未五十,其庶子
不得封世子,毋得違例告擾。於是秦府所推金錢皆不效,而恨之者刺骨矣。
謚議起,故大學士呂本名在議中,一貫與朱賡曰:吾在誰敢奪?正域曰:敢奪者,我也。
援筆判曰:如黃光昇當謚,是海瑞當殺也。如許論當謚,是沈錬當殺也。如呂本當謚,是鄢
懋卿、趙文華皆名臣,不當削奪也。疏上,竟格不下,而議果不行。正域之與一貫相枝拄者,
大端如此,而其他未可悉數也。
楚宗人華趆上書告楚王非恭王子,有邾滅鄫之嫌。王大懼,輦金走闕下,使人私於正域,

1
“陽”應改爲“楊”,楊村。
2
此處應爲衍

114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幸毋窮楚事,愿以餽首輔者餽公。正域怒,揮之去。而持楚事益急,楚宗人口語嘖嘖謂:郭
侍郎爲王地,則須其歸以鐵椎椎其首縶其盧耳止。正域詣一貫請勘,一貫以體訪固拒之。及
楚中勘疏至假王,頗有端正。正域持議益侃侃諸爲楚者,疾其梗已也。又患其知楚賄而已
也。嗾王飛章論之,正域抗疏申辯,以王餽金上門,且向人極言楚藩行賄狀,移,病疏四上,
乃得允。舟泊楊村,而妖書獄起。妖書者,爲東宮作危語,而波及一贯,不知誰何筆也。上
初得之,謂牽連宮禁惎间骨肉,憤懣不能食,下詔大索。一貫私人聚族謀曰:楚事方殷,而
妖書踵作,可一網盡也。以楚事附致妖書,則妖書之人可懸購,而以妖書証明楚事,則楚獄
可立解,一貫從容爲上言,是書也,非他人,必臣下相傾,爲此微引其端,以挑動上怒,而
御史康丕揚奏曰:妖書楚事不相侔,實一根柢。給事中錢夢皋奏曰:首相一貫不主楚事,則
妖書不出矣。次相賡不上楚揭,則妖書不出矣。妖書實出郭某,而沈鯉爲亂臣賊子,實與同
謀。一貫乃擬旨,窮治務得真賊,並勒正域以楚事聽勘,初荆门州故同知胡化,恨州官阮明
卿,誣告妖書實出於其手,事下刑部,夢皋等喜急告尚書蕭大亨,胡化與郭正域同舉於鄉,
正域在楊村,尚私至鯉邸,其機不可失也。大亨讞化,使引二人。化大乎曰:郭舉進士後二
十年,音驛不通,何謂同作妖書?我亦不知沈鯉。公等但爲蜀犬殺人人,即斬胡化之頭,
亦不能誣人。蜀犬者,斥夢皋也。刑部郎王述古如其言具讞上曰:誣也。盡釋之而東廠捕得
妖人皦生光,上意即以此定獄,一貫意未厭,揭請詳鞠。丕揚抗章訟,生光枉請少緩,則賊
之父子兄弟可授首闕下。所謂兄弟者,指正域與其兄國子監丞正位也。上怒謂丕揚何庇反賊?
而獄益急於是丕揚與提督陳汝忠補布衣沈令譽,名僧達觀,且搒且死,卒無狀,又以風影牽
連。刑部郎中于玉立,吏部郎中王世騏皆削籍,次相及監丞之門邏卒周徼戶闔,不敢晝啟,
楊村口岸重圍擊柝囂呼徹晝夜喧,傳上遣緹騎,逮正域,迫使自裁。正域笑曰:大臣有罪,
當伏法死都市,何爲自屏草莽,意豁如也。汝忠又盡械隸碰拷,竟無所得及,會審生光,以
箴刺其妻妾指抓,令引正域,皆不肯,坐箯輿中瞠目視丕揚、夢皋,罵曰:死則死耳,千刀
萬磔自當之,奈何使我奉沈相意陷郭侍郎。左都御史溫純、禮部侍郎李廷機席起曰:讞獄者,
苦不承,安有既承而反相抵者乎?御史牛應元、湯兆京、沈裕等皆力爭。東廠太監陳矩叹曰:
朝廷有人遂具讞上大獄,乃得解。正域既去,御史史學遷勘楚事,其冤大白,一貫卒不爲清
議所容,乃拉次輔鯉同去,而楚宗與王相搆不已至於刦王人殺巡撫三十餘人,駢首就戮,然
後知正域力請行勘非刻也。先是,楚勘疏入詔,廷臣會議,人持一牘,李廷機在部爲撮略以
進而諸人謂:正域匿議單不上正域不辯。廷機奏曰:臣爲之也。言者乃止,妖書獄急一貫,
意甚銳。翰林唐文獻、楊道賓、周應賓、陶望齡等告一貫,郭侍郎將不免。人謂公有意殺之,
一貫揮杯茗酧地,以子孫爲誓,文獻復進曰:亦知公無意,意殺之,臺省方希風下石,而公
不早結此獄,似有意瓜蔓,何以對天下後世,一貫沮獄漸解,而蕭大亨欲脫生光而坐正域也。
手削爰書授王述古。述古抵其藁於地曰:此獄若成,刑部諸郎盡當抵償,不獨明公也。大亨
黯然而止順天通判孫許靣折戶部尚書趙世卿:奈何權相以害正人?世卿力言於一貫。一貫亦
爲心動。當是時,權相之勢焰熏天障日而詞臣散僚,引据名義岳岳不稍鯁避如此。則正域之
不死者,天也。正域貌不踰中人,然英氣勃發,有膽智敢言。任事在講幄,皇太子午夜出講,
天寒爐無宿火。正域大言曰:無論皇太子玉體柔脆,不耐寒凍,即我輩三四措大承乏禁廷,
亦何忍其霜,天雪夜膚僵口噤以死乎?翼日語傳禁中爐火郁然矣。及爲祭酒條上監規,七事
請仿司馬光十科、胡瑗二齋以羅真才請罷納貢,毋以明經之選等於鬻爵,李都督者,寧遠之
孫,魏國之婿也。騎而過文廟門,李維極執而抶之候家奴數百蹋邸門思逞而寧遠魏國盛氣愬
正域,正域曰:以學錄抶都督誠過,雖然,然公侯子入學習禮亦國子生耳。安得褻衣走馬橫
絕,先師廟門以先師抶國子生,非以學錄抶都督也。即上奏曲有所歸不若兩平之令詣門交謝
而罷留都公卿制於臺諫之口,臺諫所善即恣肆無敢問,太學生李文政爲陳御史幕客,以收責
繫司徒役人數十於兵馬指揮獄中立取而置法。在禮部,回彝以玉市而不得直長跪泣道旁,正
域奏上遽命承運庫予之。闡化王遣僧入貢例予鈔市猾鈔之直彝。人病之傳語主客即以錢易

115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鈔,而遠人歎常熟,諸生試郡以小忿辱郡守,或言人眾法所不及正域曰:恃眾犯法長此安窮
盡動一縣,諸生不得預試,而倡亂者盡以三尺從事其長於政事,又如此歸田,後嘗乘小舟往
來東林,以《十三經補註》商於顧憲成昆季而得程朱主敬之學遂視富貴如浮雲,與兩京權貴
不通一字焉,然望益重,海內翼其旦夕柄用。四十年卒後四年,贈禮部尚書。天啓初,奉光
宗遺詔,加恩舊學,加贈太子少保,蔭一子,中書舍人,謚文毅。五年,逆璫以正域爲東林
黨,矯旨削奪思宗初,乃復其贈謚,所著有《黃離集》、《皇明典禮志》、《武昌江夏郡縣
志》、《楚書妖書始末》、《十三經補註》凡若干卷。
外史氏曰:聞之父老云,萬曆中,天下豐稔,斗粟值錢三十文。凡民間日用卜帛,食貨
其值甚低,也。四方太平兆庶富足子弟皆知向學,及東林講學興而四民皆重名節尚禮義士
大夫以廉潔爲高,雖奸臣如沈一貫、張位、朱赓之徒,嗜利好貨,鼠竊狗偷,然有郭侍郎輩
忠良在朝,惟恐其或知之,清流之議,即隨於後也。嗚呼!端人直士,朝廷豈可一日少哉。
夫通判佐貳之畢員也。敢於靣折尚書,可以想見當年氣象矣。

徐開任《明名臣言行錄》卷七十四·侍郎郭文毅公正域

字美命,號明龍,湖廣江夏人。萬曆癸未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卒贈尚書,謚文毅。釋
褐選庶常,自念木天重地而李何諸君子逸於外,皆以作者自雄妄謂登壇不由史館,吾當有以
振之。至於庶常之選名爲相儲而僅以詩文爲職業經濟謂何故,雖博極羣書,尤究心朝典於河
漕鹽屯兵食大計,四方風土人物,利弊興革,儲峙胸中,倒篋而出之裕如也。所著《黃離集》、
《皇明典禮志》《武昌江夏郡縣志》。
甲午,充東宮講官,陞中允,歷諭德、庶子,凡五年皆不離講帷,神廟嘗夜飲偶問:“哥
兒此時出閣否?”自是,東宮每午夜出講,以爲嘗天寒甚罏無宿火,公大聲語近侍曰:“無
論皇太子玉體柔脆,不耐寒凍,即我輩三四措大承乏禁近,亦何忍其霜天雪夜膚僵口噤,以
死乎?”翼日,傳語禁中,罏火郁然矣。公之擁佑東朝如此。
陞南京國子監祭酒。條陳監規,請倣司馬光十科胡瑗二齋,以摉真才。李寧遠之孫都督
君就婚於魏國,騎而過文廟門不下,學錄執而抶之,李家奴數百蹋邸門思逞而魏公亦至,公
謂魏國:“今天子尚皮弁,拜孔廟,奈何人臣走馬廟門外乎?即上疏曲有所歸,不若兩平之,
令謁門交相謝而罷。”
在禮部囘彜以玉市而不得,號泣道左,公曰:“明主可以理請,奈何以小費失外彜心?”
疏請支給上輒令承運庫予之。
常熟諸生試以小忿辱郡守,或謂人眾難治,公曰:”以眾犯法,孰不與眾,有力者藉眾
犯法而寒畯抵罪,長此安窮,請勒停一縣諸生不得試,使相詬悔。庶有懲艾其倡亂者,以三
尺從事報可。“
萬曆三十一年歸德沈公在翰苑,咸以公廉強直爲斗杓而兩公亦深相得也。四明相當國日
久訾議集不能不忌歸德。公署禮部事於四明多所枝柱,於是四明之私人謀傾公,以翦歸德矣。
公以謚法多濫,其甚者議奪次議改,而故大學士餘姚李公在議中,四明曰:“我在誰敢
奪?”公曰:“我敢奪,如黃光昇當謚,是海瑞當殺也;如徐論當謚,是沈蠊當殺也;如李
本當謚,則葛守禮諸人皆當殺,鐫其秩沒其卹也,奪之”,疏上,竟留中。
兩淮稅使魯保請專勑關防兼督浙直織造,歸德持不可,而四明票旨,兼予之,公曰:“保
得關防,是總督四省也。勑可與,關防不可與也。”四明強應曰:“好。”而使文書房近侍
以上命脅公,公持之益力。四明告歸德:“上怒甚,必有處分。”歸德曰:“郭以此去官,
可矣。”四明慙並恚歸德,而關防竟得無給。
秦王爲其庶子請封世子,公堅執不與,又請封郡王,公又爭之,四明又使前奄以上怒脅

116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公,公弗應,榜示部門曰:“秦王由中尉進封,次子不得封郡王,母妃年未五十,其庶子不
得封,世子不得違條例告擾。”於是秦府所推金皆不效而恨公者益深矣。
楚宗人華趆上書首告楚王非恭王子,王大懼,輦輪輸其金錢走闕下,使人私於公:“幸
毋窮治楚事,請以饋首相者餽公。”公怒,揮之去而持楚事益力請行勘,四明以下皆宛轉爲
王請,公固不可及楚中勘疏至假王者,稱疾其梗已也,又患其知楚賄而軋己。訟言楚宗之來
者皆公使之,相與盡力排公而嗾王飛章劾公以相抵,公抗疏伸辨以通政匿疏、王餽金書上聞,
且向人極言楚藩行賄狀。移病疏四上,乃得允。
行至楊村,妖書之獄起,上初得妖書以謂牽連宮禁惎間骨肉,憤懣不能食,下詔大索一
二,臺省引繩批根,無所不至意嘗在歸德與公,形之奏牘而公之兄國子君公之友若于比部玉
立、田禮部大年、布衣沈令譽、方外達觀且榜且死卒無狀,又數有人以虛聲恐喝,勸公自裁,
公自信有天弗爲動,同官華亭唐公、晉江楊公、會稽陶公、即墨周公正告四明:“郭將不免,
人謂公有意殺之。”四明跔蹴無所容,揮茗灑地,告天爲誓。唐公復進曰:“亦知公無意殺
之,其如臺省之希風下石,何公不早結此獄,似有意瓜蔓,何以辭天下後世?”四明氣奪而
邏者謂皦生光膚險有素所引語略相合宜坐罪。主讞者,蕭公大亨欲脫皦生光而牽入公,幾欲
置不問賴李侍郎廷機、牛侍御應元、湯侍御兆京、沈侍御裕、王比部述古,證成之大獄乃解。
久之,妖書寢而楚宗變作,四明遂不能安其身,乃牽歸德偕去。
公立朝政事之概出於文章氣節之外者,使爰立作相,世道不大有賴乎?而儘得中壽以沒,
人之云:亡邦國殄瘁。哀哉!贈禮部尚書賜祭葬。天啟初,奉光皇遺詔疏恩舊學,加贈太子
少保,蔭中書舍人,謚文毅。

林之盛《皇明應謚名臣備考錄》 卷八

侍郎郭正域,字美命,湖廣江夏人,萬曆癸未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丁母憂,丙戌,
授編修。
域諸生時,即好詩與古文詞1部。使者與郡國守相有所論撰,得郭生奏一篇輙稱善相屬。
比入館,益肆力于文章,凡經史典故,無不究心,與同館葉向高莫逆,互以文行相砥礪。翰
林聲價,故重諸司仰止,然清貧,每爲人發嚇蹏居間,域毖飭不輕出一剌,姑蘇太倉當國,
自公謁外未嘗訊起,居士林仰之,名籍甚已。以父憂歸。壬辰,服闕,補原官,轉中允,歷
庶子,陞南京祭酒。域念太學賢士所關太學文學,四方則而象之,於是,課諸生文必根極理
要,一切西竺南華等語禁勿錄,故南雍考卷橫絕一時,又以古之太學擇選造士貢之天子而今
或有被謗被黜,無文行者,竄之,非嚴爲風權不可,於是立科條禁:諸生不得挾遊淫縱科貢
諸生本經外兼一經,已未成材,《大誥》經書外,增讀《大明律》一條,該壓罰者,不得輸
銀,以長僥倖廩饌奸書不得乾沒。自是,諸生皆興起於文行。壬寅,掌翰林院事,拜禮部右
侍郎,時御史喬壁星、給事羅棟等謚,或削或補,迄無定說,域乃折中群論上疏。略曰:“當
日與謚易今日補謚難,得謚榮謁而補謚尤榮中之榮,其法不得主于嚴。當日不予謚易,今日
奪謚難。不得謚,辱也,而奪謚尤辱中之辱,其法不得主于恕,以臣叅詳,應奪謚者四人,
爲許倫、黃光昇、呂本、范謙,謚美應改者一人爲陳瓚,未經題謚五人爲伍文定、吳悌、魯
穆、楊繼宗、鄒曾,未給二人爲楊源、陳有年,此外徐階、毛伯溫、張元禎、郭希顏、劉基
終有隱疵,未敢輕與,又如孟秋之孤介、張元忭之恬退、李遷陳恪之清修,事跡未能臚列而
眾議,間有異同,當留之以俟定論。夫自刑賞之窮而有謚,故謚重自謚之窮而有奪謚補謚,
故今日之議,尤重,若夫予奪相忮怨叢集。業已甘心任之,不敢避也。”疏上,報聞,議楚

1
此處應爲“辭”,據黃佐《南雍志》改。

117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宗華趆等發楚王冒王狀蜚語,域使之因疏辨乞歸,錢夢皋復以妖書誣劾,倉皇去國。既歸,
杜門愛嚬笑足跡不至公庭。
壬子,卒。域生平勵清操,有器局,遇大事能擔當且諳國典朝常,與葉向高均抱公輔之
望,廷臣亦輒疏薦,然向高大拜而域竟不用,以死。天下惜之,所著有黃麗1正續集。

過庭訓《明分省人物考》卷七十六·湖廣武昌府補遺·郭正域

郭正域,號明龍,江夏縣人。萬曆癸未成進士,改庶吉士。丁憂,丙戌授編修。丁憂,
壬辰復除原官。乙未,陞中允。丁酉,陞左諭德。壬寅,掌翰林院。本年,加陞禮部右侍郎。
時楚獄事起,正域習聞假王之說,有意深求。楚藩嘗事以爲日已久且事體重大,止分別首從,
據法處各宗以完局,而楚王幸無恙。無何,妖書事起,波及正域,則有揣疑之過矣。正域幾
不能免,怏怏以歸,久之事白,而正域品望籍籍海內,未及柄用而卒。

王庭楨《江夏縣志》卷六·人物

郭正域,字美命,號明龍,仕趙州牧,兄正位,國子監丞。正域生而卓犖,博通載籍,
有經濟大略,自守介然,人望歸之,登萬曆癸未進士,選庶,當究心朝典。
丁酉,服闕,授編修。二十二年,充東宮講官,三遷至庶子,不離講幄。首輔沈一貫初
爲教習師,望其執弟子禮,正域不少屈附,銜之。
二十六年,遂初爲南京祭酒,條上監規七事,請仿司馬光十科、胡瑗二齋,以摉真才,
罷納貲充貢,重明經之選。李都督者,甯遠之孫,魏國之壻也。以就婚過文廟門。學錄李維
極執而抶之,侯家奴百數蹋邸門,而甯遠、魏國亦盛氣至,正域曰:“以學錄抶都督,誠過。
然公侯子弟入學習禮,以國子生耳,安得走馬過廟門?今以先師抶國子生,非學錄抶都督也。”
令交相謝而罷。
三十年,徵拜詹事。復爲儲講,擢禮部右侍郎,掌翰林院。踰年,還部,攝尚書事。是
時,次相歸德沈鯉有清望。正域與鯉善,一貫意忌鯉,益恚正域爲之助。夏饗,會日食,正
域言:“禮當祭而日食,牲未殺,則廢。朔旦,宜專救日。”翼日,享廟從之,夏至陪祀諸
臣託疾不至,域謂:“祀事不虔,由上久不躬祀所致。請下詔勒厲。”其意實以諷切人主。
回回人侯內府玉價,羈留病死,號泣道左。正域曰:“明主可以理請,奈何以小費失外夷心。”
疏請支給,詔趣承邊庫予之。臺官嘗上日食占曰:“日從上,食主君用佞臣以亡其國。”一
貫怒而詈之曰:“妄言禍福者,當叅。”正域曰:“宰相憂盛危明固不若瞽史乎?彼能叅,
我能救。”一貫氣沮。兩淮稅監魯保請專勑關防兼督江浙織造,一貫欲予之。正域曰:“督
造,即礦稅之別名也。保得關防,是總督四省也。勒可予,關防不可予。”力爭止。秦王以
嫡子久未生,請封其庶長子,詔趣議,正域亦執不許。王復請封其他子爲郡王,又不可。一
貫使大璫以上命脅之,正域榜于門曰:“秦王以中尉進封,庶子當仍中尉。不得爲郡王。妃
年未五十,庶子不得爲世子。”一貫無以難及,及建議奪黃光昇、徐論、呂本謚,一貫爲本
同鄉,曰:“我輩在,誰敢奪?”正域判曰:“黃光昇當謚,是海瑞當殺。許倫當謚,是沈
鍊當殺。呂本當謚,是鄢懋卿、趙文華皆名臣,不當削奪也。”議上,舉朝韙之而卒不行。
會楚宗人華趆上書告楚王華奎非恭王子,事下禮部,正域請勑撫按勘。一貫言親王不當
劾,但當體訪。時朝臣多受楚賄謂正域故王護衛中人修怨陷王,用以盡力排。正域旋罷楚事

1
此處應爲“離”,據李維楨《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郭公神道碑》改。

118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勿按,正域四上疏乞休去。甫去,而妖書之獄起,妖書者,即所謂憂危宏1議也。不知何人
所爲?一夕間,宮闈都市皆遍。上見之,憤懣,詔大索。一貫風臺臣康丕揚、錢夢皋等疏稱
出正域手,而沈鯉同謀,詔聽勘。都督陳汝忠遂發卒圍正域於楊邨舟中,鈴柝達旦,聲言正
域且逮,逼令自裁。正域曰:“大臣罪之,安能自屏野外?”乃盡械其僕婢及傭書者,拷毒
備至,竟無所得。先是東廠捕得京諸生皦生光,嘗以宿恨造妖詩大書鄭戚之門者,比會鞠嚴
刑必令引正域。生光仰視丕揚、夢皋罵曰:“死死耳,奈何誣郭侍郎!”光宗在東宮,語近
侍曰:“何爲欲殺我好講官?”諸人始懼,又御史牛應元沈裕比部王述古皆力持之獄乃解。
正域歸,十年乃卒,年五十九歲。贈禮部尚書,賜祭葬。天啟初,封光宗遺詔,贈太子少保,
謚文毅。蔭一子中書舍人。著有《皇明典禮志》、《武昌江夏縣志》、《十三經補注》、《離
黃草2》。

1
宏字誤,應爲弘
2
此處應爲“《黃離草》”

119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著述考

一、《鐫黃離草》、《合併黃離草》
《鐫黃離草》和《合併黃離草》都是郭正域的個人詩文集。《鐫黃離草》是郭正域早期
的作品集,《合併黃離草》則是史記事取郭正域後期的作品增補而成。
《鐫黃離草》刻於 1600 年,集前有葉向高序,題爲“萬曆庚子秋日”,即萬曆二十八
年,1600 年,郭正域此時任南京國子監祭酒,“美命教南雍……清署優閒,各裒其生平所
作相質定,客有梓美命文者”1,可以確定,郭正域生前曾自刻文集於南京。《鐫黃離草》
十卷,九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版心鐫“郭美命黃離草”。據《明別集版本志》、《增
訂日本現存明人文集》、《中國善本書提要》等書記載,國家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山
西大學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日本內閣文庫、日本靜嘉堂文庫等處均有館藏。現列入《明
代詩文集珍本叢刊》於 2019 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出版。
《合併黃離草》刻於 1612 年,史記事在序中稱,“公集自命黃離曩且梓而布之南中,
茲復宜以近稿如干合爲一帙。余不佞忝公維桑之役,請得併刻,因謬爲之序”2,時間“萬
曆壬子”,即萬曆四十年,1612 年。《合併黃離草》三十卷,九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
邊,單黑魚尾,版心鐫“郭美命合併黃離草”。據《清代禁毀書目》、《清代禁毀書目補遺》、
《清代禁書知見錄》等書記載,認爲此書有‘悖妄之詞’,清代曾遭禁毀。據《明別集版本
志》、《增訂日本現存明人文集》、《中國善本書提要》等書記載,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
科學院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日本尊經閣文庫等處均有館藏。現已列入《明別集叢刊》、
《四庫禁毀書叢刊》影印出版。
《合併黃離草》是在《鐫黃離草》的基礎上,增補而成,《合併黃離草》收錄作品情況
也更爲豐富,增加奏疏、冊文、東宮講章、應製對聯、書牘、雍政大略以及後期詩文部分。
然而相較於《合併黃離草》,《鐫黃離草》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 從篇章來看,《鐫黃離
草》收錄了《合併黃離草》中沒有的一些詩文,如:卷一的七言古風《瑞萱引》《暘齋誄》、
五言近體 《寫經僧》《僧頌法華》《文僧參學》《送謝別駕還沔》《送吳鴻臚使梁》《送
陳凝叔理刑重慶》《送黃禮甫宰歸安》《壽吳徵君七十》, 卷二的七言近體《鐘子期墓》
《送任侍御》、五言絕句 《贈瑞上人詩》之《勞盛訪憨山》、七言絕句 《瑞蓮賦》五言近
體《黃禮甫宰歸安》等等。從篇章內容上看,《鐫黃離草》亦可作爲《合併黃離草》的補充。
如《陳蘇山先生祠堂記》,《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二則闕兩頁,需從《鐫黃離草》中增補。
因此,在研究郭正域文集時,建議以《合併黃離草》爲底本,《鐫黃離草》爲參照開展
研究。

二、閩刻本《批點考工記》作者辯誤
閩刻本《批點考工記》,明代吳興閔齊汲刻印,朱墨印本,八行十八字。現藏於北京大
學圖書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吉林省
圖書館等地。
閔刻本《批點考工記》因序爲郭正域所作,被誤認爲評點者是郭正域。最初將《批點考
工記》誤認爲是郭正域所作的是《四庫全書總目》。據《四庫全書總目》載:“《批點考工
記》一卷。內閣學士紀昀家藏本。正域,字美命,江夏人……是取《考工記》之文圈點批評,
惟論其章法、句法、字法,每節後所附注釋,亦頗淺論,蓋爲論文而作,不爲詁經而作。”

1
《蒼霞草》葉向高《蒼霞草自序》
2
史記事《郭美命先生合併黃離草敘》

120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1
後世目錄書如《中國古籍總目》、《中國古籍善本總目》等均登記爲郭正域批點。
《批點考工記》作者實爲周夢暘。周夢暘,字啟明,號明宇。湖廣府南漳縣人,歷任漢
中府推官、工部郎中、河南提學副使等官。據李維楨《批點考工記序》:“友人周啟明學無
所不窺,而於記尤所篤,嗜手二十年不輟,爲章句通故甚詳,其郎冬官時,上創造飛龍輦以
2
供御幸……啟明刻記冬官署,中儻所謂工執藝事以諫耶?既爲中州督學使者再授梓。” 可
知,《批點考工記》刻於周夢暘任中州提學副使期間。郭正域亦有書信寄周夢暘談及《批點
考工記》:“所惠《考工》易聞大叶,夙願而拙言,再受剞劂,以両辱班門爲荣,感謝感謝。”
3
而《合併黃離草》卷十八中《考工記序》,郭正域本人更是稱:“吾楚周啟明氏爲郎工部,
品藻記文而授之梓。夫所謂在官而言官者乎?郎多才能,文章有水部考行行於世,則冬官之
4
政舉矣。吾學《周禮》吾從周。” 可確知《批點考工記》是周夢暘所作。
對比閔刻本《批點考工記》的序言部分與《合併黃離草》中的《考工記序》,則可知閩
本脫落結尾句:“吾楚周啟明氏爲郎工部,品藻記文而授之梓。夫所謂在官而言官者乎?郎
多才能,文章有水部考行行於世,則冬官之政舉矣。吾學《周禮》吾從周。”而被誤認爲是
郭正域批點。

1
《四庫全書總目》卷二十三·經部二十三·禮部存目一·周禮·批點考工記一卷
2
《大泌山房集》卷七《批點考工記序》
3
《合併黃離草》卷二十七《與周明宇》
4
《合併黃離草》卷十八《考工記序》

121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對於這一訛誤,清人周中孚曾指出:“案朱氏《經義考》載周氏夢暘《考工記評》一卷,
注曰‘未見’,所載序,較是本所載之序爲簡略,當屬竹垞所刪節,然序後有云‘我楚周啟
明氏爲郎工部……則冬官之政舉矣’云云,是本獨少此一段,知爲閔氏取周氏本重刊,並取
1
郭序刪去此段,以爲郭氏書也。” 然而後世目錄書、作品研究注意的這一訛誤的不多,《批
點考工記》作者有周夢暘,亦有郭正域,故特指出。

1
《鄭堂讀書記》卷三·經部三之一·禮類一

122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散佚詩文
1
進館公讌致語
明龍郭正域編修
伏以黃閣風清,際五百年,明良之會繹帷日永衍千萬世,德藝之傳地說瀛洲會見菁莪樂
育人等瑤圃,共瞻桃李敷榮慶帝澤之休光,紀詞壇之盛事。恭惟內閣元老相公弼由天尞治以
風行,幹軸乾坤斟酌四時之氣,輔成堯舜,紆赤芾而覲黃扉,宅青槐而光紫極,備九德以甄
庶僚之六德。三德上下,咸熙戴一人以制大宇之億人,華夷賴思伯禹之飢溺而興勵振河海,
不遺細流,邁周公之吐握而尤勤來,葑菲無以下體適逢龍祚中興之運,載觀豹文丕變之期,
萃美九州結綠懸瓈光掩映探奇回域,青鸞白鳳羽參差如鑑之空,如衡之平,既廣摉于藝圃,
爾日斯征,爾月斯邁,復專課於詞林,天祿儲材,廣見聞于三墳五典之外,石渠充棟,考文
獻于二祖八宗之朝,朝曳履鳳皇池共擬澡身浴德鳴珂鳷鵲觀,豈云剜篆雕蟲,步亦步,趨亦
趨,悉履圓規而蹈方矩,聞所聞,見所見,共披霽月而灑光,風晝漏傳,清幸遭逢于今日,
晴窓養粹,卜勳業于他年,方茲玉露疑秋,金風薦爽,陳柯捲翠,落山色于尊前,綺戶披紅,
搖波光于亭畔,楓宸退講,共求鸞鶴之驂,芸閣開筵,並擁皐比之席,文江動色,筆海增瀾,
少長不踰。二十八星,天上座尊卑式序百千萬,載日邊恩某等久司宴樂之儀,乍進俳優之戲,
三觴均奏回韻,俱成其辭曰:
天上分攜紫閣香,彩鸞聲細引霞觴。三臺高映黃金闕,列宿紛羅白玉堂。斗柄指西增燦
爛,明河直北近微茫。欣瞻多士生王國,籲俊應知帝業昌。

1
(明)王錫爵輯.《皇明館課經世宏辭續集》卷三·致語《進館公讌致語》.

123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124
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正域年譜

致謝

不覺已至五月,草木青翠,繁花將歇,而我的研究生生涯即將告一段落。回想這三年,
能夠得此經歷,深感榮幸。還記得三年前的春天,我拖著行李箱來到蘭州。那時的我,執著
於自己的追求,卻對未來深感迷茫,不知人生的出路在何處。感謝蘭大的老師們,爲我的學
術夢打開了一扇大門。
首先,我想感謝我的導師王傳明老師。這篇論文能夠順利完成,離不開導師的悉心指導。
我總是很急切,但導師對我卻很寬容。研究生一年級的時候就跑去跟導師商量論文的題目。
導師不但沒有責怪,還積極同我探討論文選題的可行性。面對我一時興起的想法,導師也只
是客觀地作出評價,並爲我指明論文的方向。在《方志與譜牒》課程中,王老師細緻講解地
方志與年譜的相關知識,指導年譜的具體寫作。當老師遇到文集、地方志等相關資料時,也
會積極爲我提供來源。一年級暑假,擔心自己工作經驗不足,想出去實習。導師依舊沒有責
怪,對我的決定予以支持。三年級的時候,想去郭正域墓地探訪,導師得知後更是囑咐我路
途要注意安全。論文寫作期間,面臨種種困惑,進行不下去的時候,導師總是對我以鼓勵。
我的導師學識淵博、對人寬厚,而我於老師而言,能夠學得一兩分已是榮幸。
其次,我想感謝所有爲我論文提出寶貴意見的老師們。感謝我們專業的魏宏遠老師。我
並不是魏老師的弟子,只是跟著上課的一個學生,但是魏老師對我還是很關切。入學之初,
魏老師鼓勵我要努力去彌補自身的不足。在課上談及畢業論文的情況時,魏老師建議我年譜
寫作要從作者一手資料入手,立足於文獻本身,時代背景資料的選擇也要緊扣作者的生平,
對我論文的寫作啟發良多。每次遇見魏老師時,他也會問及我的近況,真誠地關心我的發展。
楊玲老師認真負責,對待學生要求嚴格。想到楊老師的工作態度時,時常爲自己的懈怠感到
自責。感謝在預答辯時,爲論文提出指導意見的楊玲老師、楊許波老師、慶振軒老師、伏俊
璉老師。感謝送審的評閱老師爲我的論文提出寶貴意見,雖未謀面,卻從意見中看到鼓勵和
期待。感謝老師們的每一次注視,您的目光是我前進時的動力,是我每一次想停下時,想到
的溫暖陽光。
最後,感謝我所遇到的同學、朋友。感謝我的室友秀雲、倩蕾、羅歡帶給我溫暖,感謝
同專業的張丹、張藝昊、張姣給我以幫助,感謝茜茜師姐、李丹師姐、一丹師姐對我以鼓勵。
入學之初,對一切都很陌生,師姐們帶我融入文獻專業的大家庭,加入同專業的論文小組。
沮喪時,同室友一起去看黃河散心。剛入學那年,總是恍惚是夢境,未曾想到能夠得到大家
如此多的愛。感謝司豪強同學,幫我修改交遊考,其認真態度讓我欽佩。還有很多很多,我
很幸運能夠遇到這樣一群人,他們努力上進,真誠待人。
如果幸福可以裝入一個瓶子里,我想在蘭大的三年,我已收集了滿滿一瓶。拿著這些,
足夠面對往後的風雨。在未來的漫漫長路,想到蘭大的日子,心裡就會點亮一盞燈。感謝所
有遇到的人,細碎的美好,亦是我平淡生活的微光。

125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