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年 12 月 第 31 卷 第 6 期

Shanghai Journal of Stomatology Vol.31 No.6 December, 2022 ·561·

·述评·
Editorial
含颌位因素错 畸形与颌位重建基本原理
沈刚
(上海泰康拜博口腔医院,上海 200001 )

[提要 ] 正 畸 意 义 上 的 正 常 颌 位 是 指 上 下 牙 列 咬 合 时 达 最 大 接 触 面 积 、 上 下 磨 牙 为 中 性 尖 窝 关 系 、 颞 下 颌 关 节
(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 )盘 - 突 - 窝呈协调关系时的下颌位置。 下颌在矢状向、水平向及垂直向游离于正常颌位
的状态称颌位偏离,是造成咬合异常及错 畸形的重要因素。 颌位偏离发生机制涵盖生理性与病理性两大范畴。 矢
状向生理性颌位偏离的发生机制是为 了 协 调 上 下 牙 弓 的 宽 度 ,下 颌 位 置 出 现 后 退 或 前 徙 :下 颌 后 退 常 见 于 颌 位 性 、
混合 l 型及混合 ll 型突面畸形,而下颌前徙常见于颌位性凹面畸形。 水平向生理性颌位偏离的发生机制是为了跨越
局域性咬合障碍,下颌位置出现侧偏,常见于直面错 畸形单纯颌位性偏颌。 矢状向病理性颌位偏离的发生机制是
髁突病理性对称吸收,下颌位置出 现 后 退 ,常 见 于 骨 源 性 突 面 畸 形 ,简 称 突 吸 退 。 水 平 向 病 理 性 颌 位 偏 离 的 发 生 机
制,一是髁突病理性不对称吸收,下颌 位 置 出 现 侧 偏 ,常 见 于 骨 源 性 突 面 畸 形 ,简 称 突 吸 偏 ;二 是 髁 突 病 理 性 不 对 称
增生,下颌位置出现侧偏,常见于骨源性凹面畸形,简称凹增偏。 正畸意义上的颌位重建就是将偏离正常位置的下颌
纠正到正常位置上来,在此基础上改善因颌位偏离而造成的咬合紊乱。 颌位重建模拟与咬蜡记录是取得临床疗效的
关键环节,而 GS 隐形矫形技术,包括 S8-SGTB 、S8-SGHB 、S9 平导及 S10 垫是主要临床治疗手段。 相比传统固定
矫形技术,GS 隐形技术具有矫形矫治完全融合、颌位改变与牙移动精准实现等优势。 牙周改建、骨缝改建,尤其是颌
位改变引发的髁突适应性改建及其盘 - 突 - 窝关系调整,不仅是颌位重建重要的组织学生物学基础,同时在一定程度
上缓解甚至阻止颞下颌关节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 ,TMD )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 颌位偏离;髁突改建;颌位重建;GS 矫形技术
[中图分类号 ] R783.5 [文献标志码 ] A DOI: 10.19439/j.sjos.2022.06.001

Malocclusions with mandibular positional deviation: etiological factors, therapeutic restorations and clinical fun-
damentals SHEN Gang. (Shanghai Tai Kang ByBo Dental Hospital. Shanghai 200001, China)
[Summary] The definition for a normal mandibular position in orthodontic regime includes two perspectives: an occlusion
with maximum contacts with Class I inter-digitation, and an integrated relation between the components within temporo -
mandibular joint (TMJ). Any displacement or deviation of the mandible from its normal position may result in anomalies in
occlusion. Mandibular displacement can occur due to either physiological or pathological factors. The physiological devia -
tion of the mandible at sagittal dimension is often caused by the phenomenon where the mandible moves forward or back -
ward to coordinate and match the transverse width with the upper dentition. The physiological deviation of the mandible at
transverse dimension, on the other hand, is mainly generated by the scenario where the mandible relocates its position to
avoid some regional occlusal irregularities. The pathological deviation of the mandible at sagittal dimension is often taking
place when condylar resorption progresses, leading the mandible to retrude backwards. Nevertheless, if the pathological
degrading or hyperplasia of the condyles between two sides are unparalleled and asymmetrical, mandibular shift at trans -
verse dimension would occur. The therapeutic restoration of the malpostioned mandible aims to relocate the deviated lower
jaw into its relatively normal position, enabling a subsequent correction of the malocclusion. Bite registration and recording
based on mandibular re-localization remain the vital and critical procedures in clinical practice. With the advent of clear
aligner orthodontics, the clear versions of orthopedic modalities, namely, S8, S9 and S10, are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alle -
viate mandibular displacement, therefore escalating the treatment efficacy by repositioning the mandible and correcting the
individual teeth simultaneously. Condylar endochondral ossification triggered by mandibular repositioning not only consoli -

[ 收稿日期 ] 2021-08-10 ;[ 修回日期 ] 2022-06-24


[ 作者简介 ] 沈刚(1964- ),男,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 通信作者 ] 沈刚,E-mail: shengang03@bybo.com.cn
c 2022 年版权归《上海口腔医学》编辑部所有
沈刚 . 含颌位因素错 畸形与颌位重建基本原理
SHEN Gang. Malocclusions with mandibular positional deviation: etiological factors,
·562· therapeutic restorations and clinical fundamentals

dates the restorative posture of the mandible, but more importantly, repairs the deteriorating condyles and subsequently re-
lieves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 (TMD) conditions.
[Key words] Mandibular displacement; Condylar remodeling; Mandibular relocation; GS orthopedics
Shanghai J Stomatol,2022,31(6):561-568.

现代口腔正畸开创一百余年, 中国口腔正畸起 生病理性吸收,TMJ 结构、形态遭到破坏,导致下颌


步近半个世纪以来, 颌位在正畸临床治疗中一直是 后退或偏斜。 因生理性或病理性原因导致的下颌偏
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颌位偏离在错 畸形发生中 离正中位置,会破坏咬合、关节与颌位三者之间的锁
的作用及颌位重建在正畸临床中的意义也是近几年 钥与平衡,并对错 畸形的形成产生影响[2]。 对于生
才开始受到重视。 作者及团队经过长期基础研究与 理性颌位改变, 最典型的例子是下颌后退导致的磨
临床实践,对颌位偏离的发生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索, 牙远中关系及后续发生的深覆 、深覆盖及深 Spee
对颌位重建的原理及其临床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研 曲线(三深咬合现象),是造成以“三深一扁尖对尖”
究与研发。 为特征的含颌位因素突面畸形的重要原因。 对于病
理性颌位改变,主要是 TMD 状态下髁突吸收导致的
1 正畸颌位问题基本概念
下颌后退或偏斜,是造成骨源性突面“突吸退”“突吸
1.1 正畸意义上的正常颌位定义 偏”现象的重要原因。 另外,髁突与下颌支不对称过
颌位就是下颌的位置, 从大的方面讲是下颌在 度生长也会迫使颌位改变, 最明显的例子是骨源性
空间的位置,具体讲就是下颌相对于上颌的位置,亦 凹面畸形中的“凹增偏”现象。
即下颌相对于上颌牙弓的位置。 当下颌骨引导下颌 正畸意义上的颌位重建是通过正畸治疗手段,
牙列对接上颌牙列达到最大接触的中性尖窝交错咬 将偏离正常位置的下颌最大程度纠正到正常位置上
合关系时, 称作下颌正中颌位, 也称正常的下颌颌 来; 在此基础上, 纠正因颌位偏离而造成的咬合紊
位。 从正畸角度考察, 决定下颌正常位置的最重要 乱,也就是通过颌位重建达到咬合重建或尖窝对接。
枢 纽 是 颞 下 颌 关 节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 ) 在正畸临床中,矫形技术针对下颌颌位重建,矫治技
协调 的盘 - 突 - 窝 关 系 以 及 上 下 牙 列 正 常 的 中 性 尖 术针对咬合尖窝对接, 能高效同步实施这两大任务
窝关系。人类上下磨牙的天然关系是中性尖窝关系, 的正畸方案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隐形 GS 颌位重建技
这有利于达到咬合最大接触、协调咬合与关节平衡、 术与产品。
稳定下颌正中颌位、最大程度减少牙磨耗;而咬合、
2 伴生理性颌位偏离错 畸形
关节与颌位三者之间是相互锁结牵制、 相互协调平
衡的关系。 TMJ 形态、结构及盘 - 突 - 窝关系决定了 2.1 生理性下颌后退
下颌位置, 而下颌位置决定了上下颌位置关系及上 常发生在突面错 畸形。根据沈刚分类,突面畸
下牙列咬合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讲,TMJ 盘 - 突 - 窝 形包括牙槽性、骨源性、颌位性及混合性(混合 Ⅰ 型
关系其实是牙之间小咬合之外的另一种大咬合。 三 及混合Ⅱ型)。牙槽性与骨源性突面畸形磨牙关系均
者 之 间 动 态 平 衡 的 组 织 学 基 础 是 牙 周 组 织 与 TMJ 为中性尖对窝关系,没有明显的下颌位置改变。在颌
适应性改建, 人体中保持终身适应性改建的器官组 位性、混合Ⅰ 型及混合Ⅱ 型突面畸形,磨牙关系均为
[1]
织只有牙周组织与髁突软骨组织 。 远中尖对尖关系,下颌在矢状向处于后退位置。关于
1.2 颌位偏离对错 畸形的影响 下颌后退的发生机制, 主要与上下颌水平向宽度的
颌位偏离是指在矢状向、 水平向及垂直向下颌 协调有关。 在颌位性突面畸形, 其上颌是牙槽性前
离开其正常位置。 某些生理、 习惯及病理因素可导 突,由于口呼吸及上气道狭窄等原因,上前牙唇倾,
致下颌偏离正常位置,并使磨牙偏离中性关系。在生 上颌穹隆高拱,上颌宽度缩窄。为达到咬合最大接触
理与习惯因素中,最常见的是为配合上颌宽度,下颌 面积,下颌生理性后退,以减少与上颌的宽度不调。
可后退或前伸;或者为避开局部咬合障碍,下颌可侧 在混合性突面畸形,其上颌是骨源性前突。由于上牙
偏。 在病理因素中, 最常见的是在颞下颌关节病 列与过度生长的上颌呈反向代偿, 上颌后牙转矩呈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 TMD ) 状 态 下 , 髁 突 发 腭向倾斜,导致上牙弓宽度缩窄。为达到咬合最大接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年 12 月 第 31 卷 第 6 期
Shanghai Journal of Stomatology Vol.31 No.6 December, 2022 ·563·

触面积,下颌生理性后退,以减少与上颌的宽度不调。 2.3 生理性下颌偏斜


需要指出的是,混合Ⅱ型突面畸形由于上前牙过度反 常发生在直面错 畸形。 下颌骨在水平向离开
向代偿而呈内倾,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下颌后退。 正中颌位而偏向一侧,下颌只有位置变化,无形态及
下颌生理性后退除加重面形突度外, 对咬合关 结构异常。 临床常见 3 种亚型,即 ① 咬合阻碍型:常
系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 下颌后退使下前牙在矢状 表现为前牙区单侧个别牙严重腭向错位, 或后牙区
向远离上前牙,从而导致深覆盖。下颌后退使上下前 单侧前磨牙或磨牙严重反 或锁 , 下颌为跨越障
牙在垂直向脱离接触,诱发上下前牙伸长,从而导致 碍区而呈水平向平移或旋转偏斜。② 咬合代偿型:常
深覆 。下颌后退在前牙区使下前牙脱离咬合,咬合 表现为长期单侧咀嚼, 上牙弓 平面在垂直向呈高
力全部集中在后牙区,从而压低下后牙;加之下前牙 低落差,下颌因抬撬而偏向一侧。 ③ 咬合习惯型:常
伸长,从而导致深 Spee 曲线。 下颌后退还扰乱了上 表现为上牙弓不对称性狭窄, 下牙列为达到最大咬
下后牙的中性尖窝关系, 导致远中尖尖对接关系。 合面积而习惯性偏向一侧。
由于下颌后退患者头颅侧位片其下颌形态多呈扁平 关于生理性偏颌的形成机制,在咬合阻碍型,因
[3]
长方形,以上现象统称为“三深一扁尖对尖” 。 前牙区单侧个别牙严重腭向错位, 或后牙区单侧前
下颌生理性后退为后天性现象,“三深咬合”的 磨牙或磨牙严重反 或锁 , 形成下颌正中关系位
形成需要时间积累, 因而在临床上发现年轻成人的 的阻碍点。 下颌为越过阻碍点而呈水平向平移或旋
咬合的“三深”程度比青少年更严重。同时,下颌生理 转偏斜,导致牙中线不齐,下颌颏部偏离面中线。 在
性后退是渐进性的物理位置改变,因而 TMJ 盘 - 突 - 咬合代偿型, 因单侧咀嚼等因素形成两侧咬合的压
窝关系一般比较协调,髁突没有明显的病理性吸收。 力差,在咀嚼常用侧上牙槽被压低,咀嚼废用侧上牙
2.2 生理性下颌前徙 槽悬垂,导致上牙弓在水平向呈高低落差,下颌循该
常发生凹面错 畸形。根据沈刚分类,凹面畸形 落差发生撬动偏向一侧,牙中线不齐,下颌颏部偏离
包括牙槽性、颌位性及骨源性。 3 种类型均有上颌发 面中线。 对于咬合习惯型,因上下牙弓宽度不调,下
育不足及磨牙呈近中关系的特征, 但牙槽性与骨源 牙列为达到最大咬合面积而习惯性偏向一侧, 导致
性凹面畸形没有颌位因素。在颌位性凹面畸形,磨牙 牙中线不齐、下颌颏部偏离面中线。
关系往往呈完全近中关系, 下颌在矢状向处于前伸
3 伴病理性颌位偏离错 畸形
位置。关于下颌前徙的发生机制,也与上下颌牙弓水
平向宽度的协调有关。在颌位性凹面畸形,上颌骨在 3.1 病理性下颌后退
三维方向均发育不足。 由于上牙列与过小生长的上 根据沈刚突面畸形分类及其 TMD 易感性分析,
颌呈反向代偿,上颌后牙转矩呈颊向倾斜,导致上牙 突面畸形有较高的 TMD 易感性, 从高到低依次为:
弓宽度相对增大。为达到咬合最大接触面积,下颌生 骨源性伴下颌三角形、骨源性伴下颌长方形、混合Ⅱ
[4]
理性前伸,以减少与上颌的宽度不调 。 型、混合Ⅰ型、颌位性、牙槽性。 因此,病理性下颌后
下颌生理性前徙除加重面形凹度外, 更对咬合 退常发生于突面畸形,尤其是骨源性突面畸形病例,
关系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 下颌前伸使下前牙跨越 由于两侧髁突对称性病理吸收而导致下颌后退,简
正咬合,在矢状向远离上前牙唇侧,从而导致反深覆 称突吸退(突面畸形 - 髁突吸收- 下颌后退)[5]。
盖。 下颌前伸使上下前牙在反 基础上在垂直向脱 该类患者临床检查面形较差, 下颌有后缩加后
离接触,诱发上下前牙伸长,从而导致反深覆 。 下 退迹象。关节检查张闭口运动时有弹响,也可能无弹
颌前伸在前牙区反 基础上使下前牙脱离咬合,咬 响。口内咬合表现为磨牙远中关系,手法后推下颌后
合力全部集中在后牙区,从而压低下后牙,加之下前 出现较大深覆盖,但覆 较浅,甚至伴前牙开 ,下
牙伸长,从而导致深 Spee 曲线。 下颌前徙还扰乱了 颌牙列 Spee 曲线平坦,这种现象简称“一 深二浅尖
上下后牙关系,在原有偏近中关系上,导致磨牙完全 对尖”。
近中对接关系。与突面畸形中的下颌后退患者一样, 全景片显示两侧下颌支长短基本对称, 髁突形
在凹面畸形发生的下颌前伸, 其头颅侧位片下颌形 态较差。头颅侧位片显示下颌后退,下颌形态常呈厚
态也多呈扁平长方形,以上现象统称为“反向三深”。 重三角形。 CBCT 显示髁突表面粗糙,骨皮质线不连
沈刚 . 含颌位因素错 畸形与颌位重建基本原理
SHEN Gang. Malocclusions with mandibular positional deviation: etiological factors,
·564· therapeutic restorations and clinical fundamentals

续,甚至出现凹坑。 MRI 大多报告一侧或双侧盘可 观下颌颏部偏向一侧, 下颌两侧体部长度及坡度不


复性或不可复性移位。 对称。用咬合棒放置于上下牙列间并嘱患者咬紧,如
很多研究报道安氏 Ⅱ 类高角患者出 现 TMD 症 咬合棒有高低落差,说明偏颌已导致上牙槽抬翘。关
[6]
状 ,其 实 是 指 骨 源 性 伴 下 颌 三 角 形 突 面 畸 形 的 突 节检查一般无异常,偏侧关节有时有弹响等症状。口
吸退。 需要注意的是, 临床检查发现的安氏Ⅱ类高 内咬合表现为上下前牙呈较深反覆 及较浅反覆
角患者,其口内咬合状况是病理性结果,而非生理性 盖,前牙中线不齐,下前牙中线与颏部同向偏斜。 偏
原形;其原形应是安氏Ⅰ 类高角,即骨源性突面伴下 颌侧后牙呈反 ,磨牙近中关系或接近中性关系;对
颌三角形,所谓的安氏 Ⅱ 类高角是由于髁突吸收、下 侧后牙呈正咬合,磨牙完全近中关系。手法模拟下颌
颌后退导致的磨牙远中关系。 纠偏至上下前牙中线对齐后, 前牙会还原较大反覆
3.2 病理性下颌偏斜 盖,上下牙弓呈现较明显上窄下宽水平向不调现象。
3.2.1 突吸偏 突吸偏是指突面畸形病例,由于其 全景片显示一侧下颌支细长并向上伸展, 另一
两侧髁突呈不对称吸收而导致下颌偏斜的现象,常 侧较粗短,长短不对称明显,两侧髁突形态较完整。
发生于骨源性及混合 Ⅱ型突面畸形。 临床检查发现 头颅侧位片显示下颌体底部呈双影像线, 下颌形态
面形侧貌较差,正面观下颌颏部偏向一侧,但下颌两 常呈厚重三角形且凹势较深。 CBCT 显示较长侧髁
侧体部长度及坡度基本对称。 用咬合棒放置于上下 突表面饱满,骨皮质线连续,较短侧髁突形态较差,
牙列间并嘱患者咬紧,如咬合棒有高低落差,说明偏 骨皮质线有时不连续。 头颅后前位片显示上颌左右
颌已导致上牙槽抬翘。 关节检查张闭口运动时有弹 对称,颏部向下颌支较短侧偏斜。两侧下颌体部不对
响,也可能无弹响。 口内咬合表现为前牙中线不齐, 称,下颌支较长侧体部较长坡度较陡,下颌支较短侧
下前牙中线与颏部同向偏斜。 偏颌侧磨牙明显远中 体部较短坡度较平缓。MRI 大多报告较长侧盘-突-窝
关系,对侧磨牙远中关系或接近中性关系。手法后推 关系正常,较短侧盘-突-窝关系部分病例不正常。
下颌可出现深覆盖,但覆 较浅,甚至伴前牙开 ,
4 颌位重建模拟与咬蜡记录
下颌牙列 Spee 曲线平坦。
全景片显示两侧下颌支长短不对称, 较短侧髁 对于有颌位偏离的正畸患者, 颌位重建模拟与
突形态更差。 头颅侧位片显示下颌体底部呈双影像 咬蜡记录是指模拟、 确定并记录患者颌位纠正的位
线,下颌形态常呈厚重三角形。 CBCT 显示髁突表面 置,即下颌前导、后退、下垂或侧移的位置,并用蜡垫
粗糙,骨皮质线不连续,甚至出现凹坑。 头颅后前位 记录在该位置状态下, 上下颌骨及上下牙列关系的
片显示上颌左右对称, 两侧下颌体部长度及坡度对 过程,是颌位重建临床程序中的关键步骤。虽然数字
称,颏部向下颌支较短侧偏斜。 MRI 大多报告一侧 化技术已在正畸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但咬蜡仍是精
[8]
或双侧盘可复性或不可复性移位。 确进行颌位重建记录的最可靠手段 。 在应用 PVS
3.2.2 凹增偏 偏颌畸形与凹面畸形有着紧密的 取模时,应另外常规取模并翻制硬石膏模形,蜡垫记
关联性。根据沈刚分类,偏颌畸形主要包括单纯颌位 录冷却后,与该石膏模型紧密对接,固定后提交隐形
性、关节源性与颌骨发育性。关节源性包括髁突不对 牙套生产商。对于有口腔扫描条件者,在获取牙列数
称吸收性与不对称增生性偏颌, 前者主要指突吸偏 据后,再在前牙区咬蜡,在后牙区获取上下牙列关系
现象,前面已作详述;而髁突增生性偏颌多见凹面畸 数据,最后上传数据至生产商平台。
形病例, 由于其两侧髁突呈不对称增生而导致下颌 4.1 下颌前导模拟
偏斜,简称“凹增偏”,常发生于骨源性上下源型凹面 主要针对下颌生理性后退,包括颌位性、混合 Ⅰ
[7]
畸形 。 国外有髁突增生性偏颌的报道,但关于其与 型、混合 Ⅱ 型突面畸形,以及下颌病理性后退,包括
凹面畸形的关联性规律尚缺乏研究。 与突面畸形的 骨源性突面畸形突吸退。
后天性髁突病理性吸收相比, 凹面畸形的髁突增生 对于下颌生理性后退, 下颌前导颌位重建模拟
具有先天性生长的发育性特点。 要遵循下列原则:① 在矢状向,通常标准是下颌前导
临床检查发现面形侧貌呈凹面特征, 表现为鼻 至上下前牙切对切,同时参照面形、磨牙尖牙关系及
旁区凹陷及眶下区平坦, 下颌平面陡度较大。 正面 覆盖程度,进行微调。 对于颌位性病例,在切对切基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年 12 月 第 31 卷 第 6 期
Shanghai Journal of Stomatology Vol.31 No.6 December, 2022 ·565·

础上后移 2 mm ;对 于混合 l 型病 例,一般保持 切对 平导及 垫等系列颌位重建矫形装置[9]。 近年来,与


切 ;对 于 混 合 Ⅱ 型 病 例 ,前 导 稍 超 切 对 切 1~2 mm , 国内大型生产平台合作,研发出颌位重建隐形技术:
如后牙开 过大,可后退 1~2 mm 至正覆 。 ② 在垂 将上下颌双 垫、上颌平导、上颌解剖式 垫、上下
直向, 上下前牙切对切时, 如后牙区垂直距离达到 颌颊侧锁结装置等矫形机制融入透明牙套本体,实
5~6 mm ,则前牙不用 垂直向打 开;如后牙区 垂直距 施下颌前导、下颌后退、垂直打开、侧向位移等三维
离未达 5~6 mm ,则前牙垂直向打开 2~3 mm 。 ③ 在 颌位改变, 从而实现颌位重建到咬合对接的同步治
水平向,通常标准是上下前牙中线对齐,并参考颏点 疗与完全融合。
与面中线吻合。 5.1 S8 下颌前导技术
对于病理性下颌后退,即突吸退病例,下颌前导 5.1.1 2 种 结 构 形 式 S8 包 括 8 -SGTB 与 S8 -
致切对切或在此基础上退后 1~2 mm , 前牙区垂直 SGHB 2 种 装 置 。 8-SGTB 是 粘 固 式 SGTB 的 隐 形
向无需打开,后牙区一般无开 。 化,在牙套本体基础上,上颌两侧后牙 面为解剖式
4.2 下颌后退模拟 垫,下颌前磨牙区 面有锁结装置,两者交互对接
主要针对下颌生理性前徙,即颌位性凹面畸形。 面呈 70° ,并预制加强筋或加强块结构,以增强抗咬
嘱患者下颌后退至前牙切对切, 前牙区垂直向无需 合强度。
打开,后牙区呈现较大开 。 S8-SGHB 是粘固式 Herbst 的隐形化,在牙套本
4.3 下颌侧移模拟 体基础上,上下颌两侧后区颊侧为三角形锁结装置,
主要针对下颌生理性偏颌,即单纯颌位性偏颌, 两者交互对接面与 平面约呈 90° , 并预制加强筋
以及下颌病理性偏颌, 包括髁突不对称吸收 (突吸 结构,以增强抗扭强度。
偏)与髁突不对称增生(凹增偏)。 S8-SGTB 与 S8-SGHB 共同机制都是强制下颌
嘱患者侧移偏斜的下颌至正中, 此时上下前牙 前导, 两者主要差别是上下互阻装置结构与位置不
中线对齐, 同时下颌颏部中点与面中线一致。 观察 同,前者设置在上下牙列咬合面之间,后者设置在上
后牙区开 程度 (两侧开 大小会显示不对称),如 下牙列颊侧。
每侧开 至少有 4 mm ,则前牙无需打开(切对切); 5.1.2 适应 证 与 作 用 机 制 S8-SGTB 主 要 治 疗 生
如一侧开 小于 4 mm ,则前牙需打开 2~3 mm 。 理性下颌后退,即“三深一扁尖对尖”,包括颌位性、
4.4 颌位重建咬蜡记录 混合 Ⅰ 型、 混合 Ⅱ 型突面畸形;S8-SGHB 主要治疗
颌位重建模拟位置确认后, 具体咬蜡记录要遵 伴有关节病的下颌后退, 包括骨源性突面畸形髁突
循以下原则。 吸收下颌后退,即“突吸退”。
① 蜡垫准备:蜡片加热软化,制成厚度为 6 mm 在 作 用 机 制 方 面 ,S8-SGTB 与 S8-SGHB 基 本
的牙列状蜡垫。 ② 后牙全覆盖:蜡垫完全覆盖前磨 相同。在矢状向,下颌前导产生的肌力通过锁结装置
牙及磨牙 面。 ③ 前牙无遮挡:前牙区无蜡垫渗出, 转移到上颌,使上颌整体后移。 在垂直向,前牙区咬
能清晰显示前牙咬合状况。 ④ 引导 重建:根据咬 合打开,S8-SGTB 后牙区由于深 Spee 曲线而呈较大
合 模 拟 具 体 要 求 ,嘱 患 者 前 伸 、后 退 或 侧 移 下 颌 至 开 , 而 S8-SGHB 后牙区由于浅 Spee 曲线而呈较
模拟规定的位置,后牙缓慢咬压蜡垫至稳定。 ⑤ 模 小开 。在水平向,通过骨缝效应或后牙去代偿进行
型 对 蜡 垫 :蜡 垫 记 录 冷 却 后 ,与 上 下 颌 石 膏 模 型 紧 上颌宽度拓展。 在 TMJ ,诱发髁突改建、调整盘- 突-
密对接固定。 窝关系(图 1 、2 )。
如果是数字化口腔扫描,蜡垫只覆盖前牙区域, 5.1.3 临床程序二阶段 S8-SGTB 与 S8-SGHB 基
后牙区域进行口腔扫描, 记录上下颌牙列之间的关 本相同。 第一阶段,即有 垫或锁结阶段,以颌位重
系,数据直接传送到生产商平台。 建矫形治疗为主导,同时进行拥挤解除、磨牙后移、
前牙压低、后牙伸长等矫治。 S8 临床程序第二阶段,
5 正畸颌位重建临床技术
即无 垫或锁结阶段,以后牙尖窝对接、前牙关系精
本研究团队 20 多年来在颌位重建领域进行长 准 调 节 为 主 导 , 其 关 键 是 进 一 步 整 平 下 颌 Spee 曲
期探索,研发出粘固式 SGTB 、改良型 Herbst 、解剖式 线。
沈刚 . 含颌位因素错 畸形与颌位重建基本原理
SHEN Gang. Malocclusions with mandibular positional deviation: etiological factors,
·566· therapeutic restorations and clinical fundamentals

S9 平导的主要 作用原理是 垂 直 向 打 开 前 牙 及
后牙咬合。以直面伴深覆 为例,其临床程序包括打
开咬合暴露下前牙、 排齐压低下前牙、 后牙尖窝对
接、咬合精细调节等,颌位重建与咬合重建同步进行
(图 3 )。

图 1 S8-SGTB 治疗混合 l 型突面畸形病例。 A. 治疗前混合 l 型突


面 畸 形 口 内 “三 深 ”咬 合 及 面 型 侧 貌 ,患 者 下 前 牙 切 缘 严 重 磨 耗 ;B.
S8-SGTB 颌位重建,打开咬 合 ,为 修 复 科 进 行 下 前 牙 咬 合 重 建 提 供
了空间
Figure 1 S8-SGTB treating combined subtype I malocclusion with
facial prognathism. A. Intra -orally severe deep overbite and in-
creased overbite were evident before treatment, together with a
convex facial profile, and lower incisal wearing was noticeable; B.
With mandibular repositioning by S8 -SGTB, bite open was ac- 图 3 S9 平导治疗直面错 畸形伴深覆 病例。 A. 治疗前 l 类磨 牙
complished creating adequate space for prosthetic restoration of 关系,前牙深覆 ,颜面正貌下 1/3 垂直高度不足;B. S9 非解剖式平
lower incisal crowns 导在维持后牙尖窝关系的基础上打开前牙咬合, 改善颜面正貌垂直
高度
Figure 3 S9 bite plate treating increased overbite with normal fa-
cial appearance. A. Intra-orally deep overbite and molar Class I
relation before treatment suggested mandibular position at sagittal
plane remains normal, and the lower proportion of facial vertical
dimension decreased; B. With mandibular vertical displacement by
S9, excessive overbite was corrected, facial vertical length becom-
ing more proportionate
5.3 S10 解剖式 垫技术
S10 是解剖式 垫的隐形化, 其结构是在牙套
图 2 S8-SGHB 治疗病理性突吸退病例。 A. 治疗前骨源性突面伴髁
本体上颌后牙咬合 面制作厚 度为 3~6 mm 的 垫,
突 吸 收 、下 颌 后 退 ,咬 合 表 现 为 “一 深 二 浅 尖 对 尖 ”,面 型 侧 貌 差 ;B. 其咬合面嵌制与下牙列相对应的咬合印痕。
S8-SGHB 前导下颌、缓解关节、改善咬合并有限度提升侧貌美观
Figure 2 S8 -SGHB treating mandibular retrusion caused by S10 解 剖 垫主要适应证包括颌位性凹面畸
condylar pathological destruction. A. Intra-orally increased over- 形、单纯颌位性偏颌及病理性关节源性偏颌,包括骨
jet and molar Class II relation before treatment were indicating
posterior translation of the mandible, together with an unfavorable 源性凹面畸形髁突不对称增生导致的偏颌(凹增偏)
facial profile; B. With mandibular advancement by S8-SGHB, ex- 及部分骨源性突面畸形髁突不对称吸收导致的偏颌
cessive overjet was corrected and facial esthetics was relatively
improved (“突吸偏”)。
5.2 S9 平面导板技术 S10 解剖 垫主要作用原理是纠正偏离的下颌
S9 是上颌平面导板的隐形化,其结构是在上颌 颌位。以颌位性凹面畸形为例,其临床程序包括强制
前 牙 腭 部 区 域 制 作 高 度 约 3~4 mm 的 膜 片 板 状 结 下 颌 后 退 至 前 牙 切 对 切 、上 颌 S16 前 方 牵 引 、下 牙
构,其末端边缘以斜坡延伸方式与腭部贴合。 S9 平 列磨牙远移及整体后移、 垫去除后前牙恢复正常
导组织面呈空泡状,如咬合力过大,可放置精准 3D 覆 、 覆盖以及后牙尖窝对接, 矫形矫治同步进行
打印的加强块对抗咬合力。 (图 4 )。
根据平导表面结构,S9 分为解剖式与非解剖式 2 5.4 S17 颌位主动保持技术
种。 解剖式平导在表面压制咬合印痕,可适度前导下 对于含有生理性或病理性颌位因素的错 畸
颌;非解剖式平导表面无咬合印痕,下颌可自由滑动。 形,正畸治疗结束后的疗效维持,其目标不仅是牙与
S9 非解剖平导 主要适应证 包 括 磨 牙 中 性 关 系 牙列, 更重要的是通过稳定关节改建与牙列尖窝对
的直面错 畸形伴深覆 及部分因影响面形下颌不 接,稳定下颌位置以及上下颌骨与牙列之间的关系。
宜前导的颌位因素突面畸形。 S9 解剖式平导主要适 我国最近研发的主动式颌位保持装置 S17 , 主要包
应证包括部分“突吸退”“突吸偏”畸形。 括 3 种形式。
上海口腔医学 2022 年 12 月 第 31 卷 第 6 期
Shanghai Journal of Stomatology Vol.31 No.6 December, 2022 ·567·

病理性吸收导致的下颌后退及下颌偏斜。
颌位重建技术利用髁突适应性改建, 达到咬合
重建,最典型的例子是 S8-SGTB 及 S8-SGHB ,通过
改变上下颌骨的位置,打开深覆 ,消除深覆盖。 通
俗讲是“颌骨对接颌骨”,这与传统概念中单纯以压
低前牙、推磨牙向后及升高后牙的“牙对接牙”的方法
有本质区别。 S8 通过重构颌骨位置、干预颌骨生长以
达到治疗目标,其最核心机制是髁突的有效改建。
图 4 S10 解剖式 垫治疗凹增偏病例。 A. 治疗前骨源性凹面伴髁突
不对称增生、下颌偏斜,上下前牙中线不齐,颜面颏部偏斜;B. S10 在 在临床实践中, 通过全景片检查发现, 在 S8-
纠正下颌位置的同时,进行上下牙列对接,改善颜面对称度
SGTB 矫形治疗第 7 个月, 髁突表层显现双骨皮质
Figure 4 S10 occlusal plane treating mandibular transverse devia-
tion caused by condylar bilateral asymmetrical hyperplasia, which 线,提示髁突新骨堆积。 CBCT 显示髁突在围绕原有
often occurs in skeletal retrognathic cases. A. Before treatment,
形态基础上累积新骨层面。 MRl 观察到原有髁突软骨
intra-orally the dental midline was off, and extra-orally a shifted
chin was also noted; B. With mandibular transverse relocation by 表层出现加厚的新骨。 上述影像学证据进一步表明,
S10, dental midline became on, together with restorative correc-
tion of the malpositioned chin 正畸颌位重建技术通过诱发髁突适应性改建,稳定新
① 后牙锁结装置,类似 SGHB,其作用机制是在 的颌骨位置,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咬合对接(图 6 )。
矢状向与水平向限制颌位复发性移位, 适用于大多
数伴生理性及病理性颌位因素的突面、 凹面及偏颌
畸形的治疗后颌位保持。② 前牙解剖式平导,其作用
机制是在垂直向与矢状向限制颌位复发性移位,适
用于磨牙中性关系的直面伴深覆 的治疗后颌位保
持。③ 后牙锁结与前牙平导组合,其作用机制是在矢
状向、水平向及垂直向三维限制颌位复发性移位,适
用于大多数伴生理性及病理性颌位因素的突面、凹
面及偏颌畸形的治疗后颌位保持(图 5 )。
图 6 S8-SGTB 第 7 个月髁突改建影像学证据。 A. 与治疗前相比,治
疗中全景片显示髁突表面在原来基础上出现新骨皮 质 线 ;B. 左 右 两
侧及冠状向矢状向 TMJ 的 CBCT 影像,显示髁突表面新骨堆积
Figure 6 Radiographic evidences of TMJ remodeling 7 months
after S8-SGTB therapy. A. On OPG films, new cortical bone con-
tour appeared on the condylar surface; B. On CBCT, imaging of
图 5 S17 组合型颌位保持装置。 A 、C. 后牙颊侧区上下锁结装置,维 new bone formation to the condyles was distinct
持下颌矢状向及水平向位置;B. 上前牙腭侧平导装置, 维持下颌垂 TMJ 在颌位重建后稳定性机制中也发挥重要作
直向位置
Figure 5 S17 mandibular positional retainer. A, C. The latch 用。 通过颌位重建与咬合重建,咬合、关节与颌位三
mechanism at posterior buccal segment restrained the mandible at 者重新恢复相互锁结牵制、相互协调平衡的关系,这
sagittal and transverse plane; B. The bite plate at anterior palate
enabled the mandible to maintain the position at vertical plane 是稳定新颌位的生理学基础; 颌位重建引发的 TMJ
改建、咬合对接引发的牙周改建,是稳定新颌位的组
6 颌位重建组织学机制
织学基础。 另外, 治疗结束后的特殊保持方案,即
口腔正畸临床治疗涵盖 2 个重要组织学支撑, S17 主动式颌位型保持装置, 也从外部进一步保障
即牙周牙槽改建以移动正畸牙、 颌骨骨缝改建以重 了颌位重建的长期稳定。
塑上颌骨、颞下颌关节改建以位移下颌骨[10]。 颌位重 利益冲突声明:无。
建矫形通过扩增或重启髁突软骨内成骨生物学路
[参考文献]
径,刺激髁突生长、重构盘 - 突 - 窝关系,使前导的下
颌稳定在新的位置, 从而通过重建颌骨间关系达到 [1] Enlow DH, Hans MG. Essentials of facial growth [M]. Philadel-
phia: Saunders, 1996.
纠正深覆 、深覆盖、深曲线现象,也可纠正因髁突
沈刚 . 含颌位因素错 畸形与颌位重建基本原理
SHEN Gang. Malocclusions with mandibular positional deviation: etiological factors,
·568· therapeutic restorations and clinical fundamentals

[2] Nakagawa S, Sakabe J, Nakajima I,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6] Giuntini V, Toffol LD, Franchi L, et al. Glenoid fossa position in
functional disc position and mandibular displacement in adoles- Class Ⅱ malocclusion associated with mandibular retrusion [J].
cent females: posteroanterior cephalograms and magnetic reso- Angle Orthod, 2008, 78(5): 808-812.
nance imaging retrospective study[J]. J Oral Rehabil, 2010, 29(5): [7] 沈 刚 . 偏 颌 与 颜 面 不 对 称 畸 形 诊 断 、分 类 及 临 床 意 义 [J]. 上 海
417-422. 口腔医学 , 2021, 30(1): 1-6.
[3] 沈刚 .SGTB 矫形诱发髁突改建的生物机制及临床意 义 [J]. 上 海 [8] Yamashita S, Igarashi Y, Ai M. Tooth contacts at the mandibular
口腔医学 , 2018, 27(3): 225-229. retruded position, influence of operator's skill on bite registra-
[4] Ueki K, Nakagawa K, Takatsuka S, et al. Temporomandibular tion [J]. J Oral Rehabil, 2010, 30(3): 318-323.
joint morphology and disc position in skeletal Class Ⅲ patients [J]. [9] Gang Shen. Orthodontic new advances[M]. Beijing: Science Press,
J Craniomaxillofac Surg, 2000, 28(6): 362-368. 2014.
[5] 沈 刚.伴 颞 下 颌 关 节 病 错 畸 形 的 正 畸 治 疗 原 则 与 方 案 [J]. 上 [10] Proffit WR, Fields HW, Sarver DM. Contemporary orthodontics[M].
海口腔医学 , 2021, 30(4): 337-343. 5th Ed. ST. Louis: Mosby, 2012.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征订启事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China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CN 11-4980/R ,ISSN 1672-
3244 )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会刊,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口腔医学会主办,
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承办, 于 2002 年 11 月正式创刊。 杂志由邱蔚六院士担任名誉主
编,郑家伟教授担任主编,张志愿院士、王兴教授、俞光岩教授、赵怡芳教授担任副主编。 杂志坚持理论联系实
际,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活跃学术氛围。 主要报道我国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新
成果、新经验、新理论、新知识,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开辟继续教育园地,以繁荣和发展我国的口腔颌面外科学
事业。 主要栏目有述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专栏论著、临床总结、系统评价、综述、学术讲座等;另外每期也
刊登国际文摘,介绍国际口腔颌面外科最新研究成果。 杂志学术范围涵盖口腔颌面外科、头颈外科、麻醉科、
耳鼻咽喉科、整形外科、眼科、美容外科、激光科、创伤科、急诊科、护理、营养、检验、药物等相关专业,适合国
内外各医学院校、有关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及从事口腔颌面外科专业与涉及本专业的各级医师、教师和
科研工作者,包括大学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等参阅。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现为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以及美国化学文摘
(CA )收录期刊,2007 年被美国 EBSCO 收录。 杂志为双月刊,单月末出版,标准 A4 开本,每期 96 页,铜版纸
彩色印刷。 从 2014 年开始,杂志使用独立域名:http:// www.cjoms.org ,实现在线投稿、审稿和编辑加工的现代
化、无纸化。 2017 年 9 月,杂志完成百度期刊认证,并开通微信公众号(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编辑部)和新
浪微博(http://weibo.com/2166011802 ),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手段,不断提高杂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欢迎订
阅,邮发代号 4-759 ,或直接与编辑部联系邮购。 每本定价 15.00 元,全年定价 90.00 元(邮购者全年 110.00
元)。 联系地址:上海市制造局路 639 号《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编辑部。 联系电话:021-53315290 ,传真:
021-63121780 ,E-mail :cnjoms@163.com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