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2021 年 5 月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May 2021

第 53 卷 第 3 期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bimonthly) Vol.53 No.3

从国家间互动关系看中国内地与澳门高
校葡语教育演变:对多元化路径的探讨 *

湖北大学 孙  怡 澳门科技大学 宋灏岩 澳门大学 姚京明

提要:本文利用国际关系与外语教育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尝试建立了“外语专业建
设”与“中国和外语对象国关系”之间的因果关系,总结出国际关系在外语专业建设中具
有定位、定向、定质、定量的功能。文章着重考察中国与葡语国家间的互动关系对我国内
地高校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高校葡语专业建设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背
景下葡语专业所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本文还根据中国与葡语国家之间的互动趋
势,提出了我国高校葡语专业多元化发展的路径建议,即重点关注葡语经贸人才培养,深
化地区国别知识与科研,加强葡语专业与对外汉语专业的优势互补,进一步探索内地高
校与澳门高校的合作潜力。
关键词:中国 - 葡语国家关系、中国澳门、“一带一路”、葡语教育、多元化
[ 中图分类号 ] H77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0-0429(2021)03-0434-10
DOI:10.19923/j.cnki.fltr.2021.03.010

一、引言:国际关系与外语教育

纵观我国外语教育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国际关系与外语教育存在某种程度
的关联关系。改革开放前,中苏同盟关系从紧密到恶化再到破裂,与之相应的是
我国俄语教育从突飞猛进到迅猛降温,再到几近销声匿迹;改革开放后,我国外
语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特别是英语教育进入了“黄金时代”;21 世
纪以来,在世界多极化和中国深入参与全球化的背景下,非通用语教育的重要性
日益凸显。那么,国际关系与外语教育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如是,国
际关系会在哪些方面、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外语教育,特别是高校外语教育?

* 本研究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区域问题研究及外语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葡语国家对外政策的历史
文化因素研究:兼议国情类课程教学模式探索”(201808420260)的资助。

·434·
孙  怡  宋灏岩  姚京明  从国家间互动关系看中国内地与澳门高校葡语教育演变:对多元化路径的探讨

在认识和理解国际关系对外语教育的影响上,我国学者主要从国家利益视
角出发,认为外语作为一种信息资源、文化资源,外语学习者作为一种人才资
源,具有鲜明的国家利益导向,国家在各时期的外语教育政策和规划都体现了一
国在特定内外环境下对某种国家利益的追求(曹迪 2012;文秋芳 2014;张天伟
2017)。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语教育体现了国家对政治利益的追求,改革
开放后转向了对经济利益的追求,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与文化
全球化的相互交织,文化利益得到了高度关注。此外,我国学者还从国际合作的
视角出发,认为新的国际形势会对外语教学实践提出新的要求,而高校外语教学
改革就是对时代发展需求变化的回应(陈元猛 2002)。例如我国高校最大的外
语教学语种——英语,经过 60 多年的发展,逐渐从“以语言、文学为主体,向翻
译学、国别与区域研究、跨文化研究等领域拓展”,“从英语专业到英语类专业”,
通过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来不断满足我国在各领域与世界的交流合作(仲伟
合 2014:127-128)。由此可见,国际关系不仅可对我国外语教育的出发点(价
值定位)和顶层设计(发展方向)产生影响,还可对外语教学实践(人才培养模
式)提出新的要求。
然而,目前有关国际关系对外语专业建设影响的微观研究仍然十分有限,特
别是非通用语专业。外语专业建设是外语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决定外语教
育与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但由于人才培养过程的滞后性,又常常会导致人才培
养与企业、社会实际用人需求的脱节。因此,探索国际关系发展趋势与外语专业
建设之间的因果联系,不仅有助于理清国际关系与外语教育之间的关联关系,还
可为进一步探讨外语专业建设的发展趋势提供另一个视角。

二、葡语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21 世纪以来,中国内地开设葡语专业的高校数量大幅增长,从 2000 年以前


1
仅有的 3 所增加到 2020 年的 34 所 。在澳门特别行政区,葡语是官方语言之
一,但葡语教育在澳门回归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低迷期。澳门居民使用
葡语的比例较低,学习葡语的意愿也较低。直到进入 2010 年后,葡语教育才逐
渐在澳门悄然复兴,开设葡语专业的高校从 2 所增至 5 所(澳门大学、澳门理工
学院、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圣若瑟大学),不仅本地生源大幅提升,还吸
引了越来越多的内地生源,特别是研究生教育。
葡语教育在中国近二十年的蓬勃发展引起了国内外葡语教学界的广泛关
注。有学者指出,中国高校葡语专业的迅猛发展受多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
其主要驱动力是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关系的加强,导致就业市场对葡语人
才需求量激增;同时,葡语专业的发展也顺应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435·
2021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3期

(Ye 2014;Yan 2019)。葡萄牙学者、原澳门理工学院葡语教学暨研究中心主任


André 教授认为葡语在中国兴起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中国政府在实
行改革开放、迅速融入经济全球化,以及在提出并实现“一国两制”方针背景下
做出的“政治选择”;二是葡语国家在中国葡语教学领域“或多或少的参与”以
及“在管理这种支持上所具有的发言权”;三是澳门在协调中国高校与葡语国家
高校葡语专业交流中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André 2019)。
基于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考察,本文做出如下假设:中国与葡语国家间的互动
关系对高校葡语专业建设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价值定位、发展方向、专业质
量、专业规模,即定位、定向、定质、定量。本研究将中国与葡语国家间的互动关
系视为影响葡语专业建设的关键变量,尝试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因果关系,并基
于此探讨葡语专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除特殊说明外,本研究所涉及的葡语教
育主要指内地高校本科和专科层次的葡语专业教育,以及澳门特区高校葡语本
科专业教育。

三、高校葡语专业发展历程:基于中国与葡语国家间互动关系的审视

1. 曲折起步期:1960-1979 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正值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时期,中国与葡
语国家的关系发展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挂钩,因此,同属第三世界的非洲和拉
美国家是中国团结的主要对象。在以政治交往为主的双边关系背景下,高校葡
语专业的创建带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即为新中国的对外宣传和外交事业培养外
语人才。1960 年,首批葡语专业先后在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和北
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开办。培养方案采用纯语言的单一教学模
式,注重语言的“四会”(听、说、读、写),使学生成为基本技能过硬的语言型人
2
才。1960-1979 年,共招收葡语专业学生约 181 人 。在此期间,刚起步不久的
葡语专业一度停招,直到 70 年代我国外交大发展时期,葡语专业才于 1973 年在
北外复招,1977 年上海外国语学院也增设了葡语专业。

2. 缓慢发展期:1980-1999 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启程,中国与葡语国家的交往逐渐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趋
向务实、平等和互惠。中国与非洲葡语国家领导人多次高层互访,双方政治关系
进一步加强。不过非洲葡语国家普遍在赢得独立后又陷入内战的泥沼,经济发
展十分落后,因此双边贸易发展缓慢,合作规模十分有限。就中葡关系而言,澳
门问题是这一时期的核心议题。1985 年至 1999 年间,中葡双边高层互访十分
频繁,最终促成澳门问题的和平解决。

·436·
孙  怡  宋灏岩  姚京明  从国家间互动关系看中国内地与澳门高校葡语教育演变:对多元化路径的探讨

在中国与葡语国家政治关系加强、交流合作议题初步扩展的背景下,高校
葡语专业的办学规模稳中有升。1980-1999 年,共招收葡语专业学生约 207 人。
此外,葡语人才培养目标亦有所调整,即以培养外交外事干部为主,兼顾培养研
究人员。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葡语 + 英语”复语制教学,兼修文科类外围基础知
识,使学生能用葡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从事翻译、教学及语言文化研究等工作。值
得注意的是,中葡两国建交后在文化、教育方面往来增多,这为欧洲葡语在中国
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3. 快速发展期:2000-2009 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国与葡语国家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加入
WTO 后,中巴经贸关系进入高速发展期,中国更在 2009 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巴
西最大贸易伙伴。非洲葡语国家在内战结束后加强了与中国的经贸合作,特别
是安哥拉。中安于 2003 年签署《关于两国经贸合作特殊安排的框架协议》,开
启了中非合作的“安哥拉模式”
。就中葡关系而言,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为两国关
系翻开了新篇章,中葡在 2005 年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此外,澳门在开启
“一国两制”新纪元后,成为了“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在中国内
地与葡语国家关系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在文化教育领域,中国与葡语国家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巴西和葡
萄牙。2004 年,巴西时任总统卢拉在访华期间参加了北京大学巴西文化中心揭
幕仪式,他指出:
“巴西文化中心是第一所巴西在重要的亚洲大学建立的此类研
3
究机构,主要为想了解巴西文化和学习葡萄牙文的学生提供服务” 。2005 年,
《中葡联合新闻公报》中明确提出“鼓励加强大学合作,特别是在语言教学层
面”4。同年,中葡双方达成了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学位证书的协定,这是截
至目前唯一与中国建立此类协定的葡语国家。调查表明,葡萄牙高校从这时起
已成为内地高校葡语专业的首选合作伙伴(颜巧容 2017:50-51)。
随着中国与葡语国家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交流合作的深入发展,高校葡语专
业办学规模大幅提升。2000 年,中国传媒大学葡语专业复招。2005 年至 2009
年间,陆续有十余所内地高校增设葡语专业(天津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
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吉
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湖
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招生人数在 2009 年突破 300 人。
在继续推进“葡语 + 英语”复语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各大院校不断加强国际合
作,为学生提供一至两年的交换机会,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时期的葡
语教学语言仍以欧洲葡语为主,但巴西葡语的比重已有所上升。此外,澳门回归

·437·
2021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3期

后密切加强了与内地教育的交流合作。从 2001 年起,澳门大学和澳门理工学院


葡语专业开始到内地招生,提供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并与内地高校葡语专业建立
了合作关系,进一步提升了中国葡语教育的办学规模和层次,也为内地高校葡语
专业探索国际化办学模式提供了有益经验。

4. 跨越式发展期:2010 年以来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世界经济处在后危机时代的复苏阶段,中国与葡
语国家在各自对外战略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不断提升。此外,“一带一路”倡议
陆续得到了多个葡语国家的关注和响应。葡萄牙、巴西、安哥拉、莫桑比克、佛得
角等多国政府领导人都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希望加入“一带一路”建设,寻求与本
国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对接与协同。在此背景下,澳门的“中葡平台”建设进入了
快速发展阶段,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澳门积极推动“葡语国家食品集散中
心、中葡经贸合作会展中心和葡语国家中小企业商贸服务中心,以及中葡双语人
才、企业合作与交流互动的信息共享平台”(“三个中心、一个平台”)的建设。
在人文领域,中国与葡语国家的交流合作不断扩大,民间交往和人员往来日
益活跃。中国与多个葡语国家政府签署了涉及文化、语言、教育、科技、卫生、体
育、传媒、旅游领域的合作协定和执行计划。双方还特别强调“开展汉语和葡萄
5
牙语教学的重要性”,一方面,扩大孔子学院在葡语国家的覆盖范围,另一方面,
建立推广葡语教学的合作机制,鼓励葡语国家与澳门及中国内地的高等院校加
强葡语教育领域的合作。
随着中国与葡语国家关系进入高速、全面、深入的发展阶段,高校葡语专业
呈现出井喷式增长。2010-2020 年,近 20 所内地高校新增葡语专业(包括河北
外国语学院、河北传媒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海南外国语职业
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湖
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解
放军外国语学院、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南开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华东
,招生人数在 2016 年突破 600 人。越来越多的高校
交通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
同时注重欧洲葡语和巴西葡语,使学生熟悉两种语言变体,以便更好地满足社
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多种形式的国际化培养模式也日渐成熟,如“1+1+1+1”

“1+2+1”
、“2+1+1”
、“3+2”本硕连读等,国际化逐渐成为葡语专业建设的特色
之一。此外,
为了积极响应“中葡平台”的发展定位,
澳门加强了中葡双语人才的
培养,澳门理工学院和澳门大学分别于 2013 年和 2017 年成立葡语教学暨研究
中心、中葡双语教学暨培训中心,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和圣若瑟大学纷
纷增设葡萄牙语、
葡萄牙与中国研究(语言及文化)
、葡中翻译研究等本科专业。

·438·
孙  怡  宋灏岩  姚京明  从国家间互动关系看中国内地与澳门高校葡语教育演变:对多元化路径的探讨

通过上述回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与葡语国家间的互动关系深刻地
影响了中国高校葡语专业建设,特别是内地高校,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培
养模式、国际合作和办学规模等方面。其一,中国与葡语国家间的互动关系决定
了葡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随着国家交往从政治层面扩展到经济、文化等层
面,葡语人才培养目标从单一型外事语言人才逐步转向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
语言人才。其二,中国与葡语国家间的互动关系为葡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指明
了方向。无论是专业知识模块的组合变化,还是巴葡和欧葡的教学比重,无不体
现着国际关系互动需求的导向作用。其三,中国与葡语国家在文教领域的互动
关系为葡语专业国际化提供了客观条件。随着中国与葡萄牙、巴西等国在文教
领域的互动增强,内地高校葡语专业逐步建立起多元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最
后,中国与葡语国家间的互动规模决定了葡语专业的建设规模。随着中国与葡
语国家间互动规模从无到有、从少变多,葡语专业规模历经了萌发、勃兴和快速
发展的不同阶段。

四、“一带一路”建设与高校葡语专业发展新动态

2016 年 10 月,中国 - 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后,“一带


一路”倡议被正式写入新签署的《经贸合作行动纲领 2017-2019》,葡语国家由此
被正式纳入“一带一路”的共建范围。“一带一路”的主要内容是实现“五通”,
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已深刻地体现在中国
与葡语国家的互动关系中。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向葡语国家延伸,中国与葡语
国家的合作领域不断扩展和深入,合作规模日益提升,呈现出从官方到民间全方
位、多层次、多维度的互动关系,这对中国高校葡语专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并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专业布局多元化,对接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如前所述,近年来葡语
专业增长势头较快,从北京、上海、广州扩展到华北、华东、华南、华中、东北、西
北、西南等地区,从外语类院校扩展到综合性院校、职业专科院校,从国家部属高
校扩展到省(市)属高校、民办高校,在地域分布和办学层次上均呈现出多元化
的发展态势,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第二,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加强语言技能培养与国别区域知识相结合。现有
研究表明,虽然各院校非通用语专业都在积极推行国际化、复语型和应用型相结
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从实践来看,“课程设置缺乏语言技能培养和区域国别研
究相结合的模块,不能较好地适应一带一路战略对通晓国别区域与领域的外语
人才的需求”(王雪梅 2016:594)。为解决这一问题,各大院校纷纷结合自身
的特点及优势进行探索与尝试。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为葡语专业办学历史最久的
·439·
2021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3期

外语类院校,可以说是将国情教学渗透在语言教学之中的先行者和示范者。低
年级阶段开设中国教师讲授的葡语国家概况和外教讲授的葡语国家社会文化课
程,高年级阶段将国情知识融入专业课教学之中,如外报、葡语经贸、翻译等,在
训练语言技能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语言对象国国情的理解和认识。此外,学生还
可在大三时赴语言对象国交换,修读语言文化及国情类课程。上海外国语大学
提出“会语言、通国别、精领域”的“多语种 + 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强调
以社会科学方法论教学促进国别、区域研究意识,并始终以问题研究导向提升学
生在某一领域的专精。
第三,拓展专业发展空间,助力国别区域研究及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一带
一路”建设需要增强对合作国家的全面认知,特别是非通用语国家。截至 2020
年 12 月底,在开设葡语专业的高校中,兼设葡语国家国别区域研究中心的院校
6
有 14 所 (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
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
易大学、湖北大学、南开大学、澳门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其中大
部分研究机构在 2017 年获得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这些高校研究
机构积极组织和承办有关葡语国家研究的学术会议,出版了多部高质量学术研
究成果,如《中葡经贸合作蓝皮书: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发展报告》、《葡语
国家蓝皮书:葡语国家发展报告》、《葡语国家黄皮书:中国与葡语国家合作发展
报告》、《巴西黄皮书:巴西发展报告》等。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团队成员中不乏
葡语专业教师的身影,他们不仅在翻译上提供语言支持,还就具体研究问题进行
分析考察。借助这些平台,青年葡语教师不仅可以提高专业能力,还可将研究成
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实现教研相长。
此外,“一带一路”建设还需要让合作国家增强对中国特别是中国文化的
认识,而孔子学院无疑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主力军。截至 2020 年 12 月底,共
有 13 所开设葡语专业的高校在葡语国家(地区)承办孔子学院(天津外国语大
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南开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
传媒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哈尔滨
师范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澳门大学),这些高校或在孔子学院成立之初尚无葡
语专业,后因与葡语国家高校合作的不断深入而增设葡语专业,或在开设葡语专
业之后积极承办葡语国家孔子学院,这不仅是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双方获得最大限度资源共享的现实需求,有助于共同培养中葡双语人才。
第四,澳门加强中葡双语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进一步充实“中葡平台”的内
涵。2016 年 10 月,在中国 - 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
上,李克强总理明确表示支持澳门设立中葡双语人才培养基地。2018 年,澳门
·440·
孙  怡  宋灏岩  姚京明  从国家间互动关系看中国内地与澳门高校葡语教育演变:对多元化路径的探讨

特区政府在《澳门中长期人才培养计划——五年行动方案》中首次将“中葡双语
人才”列入了中长期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推进中葡双语人才培养基地的构
建工作”,其中,高校是中葡双语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以澳门大学为例,2017
年成立中葡双语教学暨培训中心,2018 年成立重点面向葡语国家的孔子学院。
此外,澳门高校还通过葡语师资培训、合编教材、学科竞赛、国际研讨会等形式,
进一步加强与内地高校、葡语国家高校在葡语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为促进内地
高校与澳门高校葡语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搭建多样化平台。

五、对高校葡语专业多元化发展路径的思考

第一,关于葡语教育与国家间互动关系。现有研究表明,中国与葡语国家间
经贸关系的高速发展是刺激葡语专业规模扩大的核心驱动力。可见,未来葡语
人才培养应在“以语言、文学为主体”的基础上,进一步与经贸领域的人才需求
相结合。这一趋势已经在英语等通用语种专业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如英语专
业中的经贸英语、商务英语方向。
第二,关于葡语教育与区域国别知识和科研。虽然不少外语教育专家呼吁
加强外语专业建设与区域国别研究的结合,但至今仍未有相关研究对外语学科
领域的“区域国别研究”概念进行界定。本文认为,区域国别知识与外语学科中
的“国情(文化)知识”相近,但包含内容更为广泛,涉及人文、地理、政治、经济、
社会、军事等方方面面。在教学中,外语学科的“国情”教学与其他人文社科领
域的“国情”教学的本质区别在于教学法,即通过语文教学向教学对象进行国情
知识移入,或者说,是以外语为媒介并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介绍国情知识。同时,
还可通过通识课、选修课、辅修、跨专业联合培养的途径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的
国情知识体系,在语言优势的基础上提升葡语国家研究的科研能力。
第三,关于葡语教育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目前,这两者间仍存在较大鸿
沟。一方面,葡语专业学生毕业后较少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而另一方面,对外汉
语志愿者只有在接受短期葡语培训后方可上岗,甚至还存在没有接受任何葡语
培训而直接使用英语教学的情况。但是,随着孔子学院在葡语国家的数量增加,
特别是在一些英语并不普及的地区和城市,熟练的葡语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
成为确保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因此,我们预测将有部分葡语专
业学生分流进入对外汉语教学志愿者行列。针对这部分需求,我们建议可以在
葡语专业本科阶段增设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选修课程,以及在对外汉语专业中
设置葡语二外(特别是在葡语国家开设孔子学院的高校)。同时,还可加强与澳
门高校的合作,如面向对外汉语志愿者和教师的葡语培训,合作探索适应葡语国
家国情的对外汉语教学资源。
·441·
2021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3期

第四,关于进一步提升内地高校与澳门高校在葡语教育领域的交流互鉴。
基于不同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文化背景,澳门在葡语教育方面具有自身的文化优
势和资源积累,可为内地储备和培养更多中葡双语人才,特别是高质量葡语翻译
人才、葡语国家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此外,对于曾在澳门有过长期葡语学习经
历的笔者而言,澳门的葡语特色不仅体现在文化属性上,更体现在功能属性上,
与行政、法律、媒体、卫生、医疗、金融、经贸、旅游等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紧密相连,
即所谓的“专门用途葡语”(Português para fins específicos),而这一特殊性长期
以来一直被忽略,但有望随着中国与葡语国家全方位合作而成为进一步释放葡
语专业发展潜力的新支点所在,即促进“葡语类”专业多元化发展。

六、结语

在中国与葡语国家关系视角下审视高校葡语专业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看
出国家间互动关系对相应外语语种的专业建设发展具有定位、定向、定质、定量
的影响。由此我们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向葡语国家的延伸,中国与葡语
国家间的合作领域不断扩展和深入,葡语专业将随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即
着重关注葡语经贸人才培养,深化地区国别知识与科研,加强葡语专业与对外汉
语专业的优势互补,探索内地高校与澳门高校的合作潜力。葡语作为近年来发
展较为迅速的非通用语种之一,其专业发展轨迹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非通用
语专业的发展历程。希望本文对葡语专业多元化发展路径的探讨可为非通用语
专业在共建“一带一路”新形势下的转型与发展带来另一个视角的思考。
注  释

1. 颜巧容(2017)详细调研了中国内地高校葡语专业教育情况,并注明 2016 年中国内地开设葡语课程的院校


共 33 所,其中有 28 所设有葡语本科、专科专业。本文在此基础上将数据更新至 2020 年底。
2. 本文中有关内地高校葡语专业(包括本科和专科)的招生数据均来自中国葡语教师联盟微信群。该信息采
集最早由澳门理工学院刘罡老师于 2012 年发起,最新更新截至 2016 年。
3.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1026/2521659.html。
4.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5/content_63198.htm。
5. http://tga.mofcom.gov.cn/article/zt_zp4/lanmutwo/201311/20131100401603.shtml。
6. 根据教育部、
相关院校官网信息整理。本文仅统计以葡语国家及其所在地区为研究对象的机构,
其他以包含葡语
国家在内的区域性或跨区域性国际组织为研究对象的机构未纳入统计,
如欧盟研究中心、
金砖国家研究中心等。

参考文献
André, C. 2019. A policy for the Portuguese language: China is just an example [A]. In Qiaorong
Yan & F. Albuquerque (eds.). 2019. 53-86. [Uma política para a língua portuguesa: A China é
só um exemplo]
Cao, Di [ 曹迪 ]. 2012. An explor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state policies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J]. Education Exploration (5): 77-79. [ 国家利益视角下当代我国外语

·442·
孙  怡  宋灏岩  姚京明  从国家间互动关系看中国内地与澳门高校葡语教育演变:对多元化路径的探讨

教育政策探究,《教育探索》5]
Chen, Yuanmeng [ 陈元猛 ]. 2002. Attempt and exploration of non-common language teaching
reform [J]. Modern Communication (6): 106-108. [ 非通用语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探索,《现
代传播》6]
Wang, Xuemei [ 王雪梅 ]. 2016. Exploring the statu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on-common language
major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One Belt and One Road”— Taking
traditional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s as an example [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4th Annual
Academic Conference of Shanghai Social Science Associations, Shanghai, China, November
2016. [ 从“一带一路”视角探索我国高校非通用语种专业建设现状——以传统外语类院
校为例。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上海 ]
Wen, Qiufang [ 文秋芳 ]. 2014. English-based BA programmes with multiple concentrations:
Challenges and suggestion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 118-126. [ 英
语类专业实践多元人才观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外语教学与研究》1]
Yan, Qiaorong [ 颜巧容 ]. 2017. Cooperation among Chinese mainland, Macao SAR, and Portuguese-
speaking countries in the area of Portuguese language teaching [A]. In Cheng’an Wang, Min
Zhang & Jinlan Liu (eds.). Repor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Portuguese-speaking Countries
(2015-2016) [C].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44-58. [ 中国内地与澳门特区及
葡语国家在葡语专业教育领域的合作。载王成安、张敏、刘金兰(编),《葡语国家发展
报告(2015-201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Yan, Qiaorong. 2019. The development of Portuguese teaching in China: History, current
situation and new trends [A]. In Qiaorong Yan & F. Albuquerque (eds.). 2019. 24-52.
[O desenvolvimento do ensino de português na China: História, situação atual e novas
tendências]
Yan, Qiaorong & F. Albuquerque (eds.). 2019. Portuguese Teaching in China: Parameters
and Perspectives [C]. Natal: EDUFRN. [O Ensino do Português na China: Parâmetros e
Perspectivas]
Ye, Zhiliang. 2014. Some considerations about the expansion of Portugu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A]. In M. Grosso & A. Godinho (eds.). The Portuguese in China: Teaching and
Research [C]. Lisbon: LIDEL. 41-54. [Algumas considerações sobre a expansão do ensino da
língua portuguesa na China. In O Português na China: Ensino e Investigação]
Zhang, Tianwei [ 张天伟 ]. 2017. Less commonly taught languages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language capacity [J]. Journal of the Foreign Language World (2): 44-
52. [ 国家语言能力视角下的我国非通用语教育:问题与对策,《外语界》2]
Zhong, Weihe [ 仲伟合 ]. 2014.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curriculum innovations of English-based
BA programm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 127-133. [ 英语类专业
创新发展探索,《外语教学与研究》1]

收稿日期:2020-01-21;修改稿 2021-01-02;本刊修订 2021-03-11


通讯地址:430062 湖北省武汉市 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孙)
澳门氹仔 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宋)
澳门氹仔 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姚)

·443·
2021 年 Abstracts of papers in this issue 第3期

Evolution of Portuguese education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and Maca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state interactions: A discussion on the path of diversification (p. 434)
SUN Y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China)
SONG Haoya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Colleg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pa, Macao, China)
YAO Jingming (Faculty of Arts and Humanities, University of Macau, Taipa, Macao, China)
This article combines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tries to establish a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s growth”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arget countries”. It concludes tha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ave
played roles of positioning, orientation,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configuration in buildi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impact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na and Portuguese-speaking countries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ortuguese
departments in the Chinese mainland and Macao. Based on recent development trends between
these countries, the paper proposes a possible diversified education of Portuguese majors. It
suggests that Portuguese-speaking majors should be cultivated with economic and trade expertise
as well as cultural knowledge of the regions concerned, which can be better achieved by exploring
the potentials for cooperation between mainland universities and Macao universities.

Pound regards Chinese as an ideal language: Foundations and significance of his arguments
(p. 444)
PENG Shuixiang & LIU Lihu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With the Aryan languages as his reference, Pound mainly compare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etics, he derived ideas and
inspirations from Chinese written characters, formed and proposed the ideogrammic method
to push forward the modernist poetry movement and the reform of English poetry. His efforts
not only changed the path of English literature to some extent, but also promoted the spread of
Chinese ideogrammic civilization in the West. Pound considered the visual present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universally relevant and explored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as a poetic language for
building up an intellectual fabric in defense of ideogrammic civilization. He applied ideogrammic
method to writing poetry so as to show the responsibility of language for the world. Pound’s
view on Chinese language has certain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factual evidence (although it
also contains some elements of imagination and farfetched analogies), which is enlightening for
revitalizing western poetics and ruminating over western civilization.

The linguistic foundation of the French Enlightenment: A cultural history of classical French
in the 17th & 18th centuries (p. 456)
XU Qianjin (Department of History,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
The classical French had approximated perfection in the late 17th century. On the one hand,
it broke the monopoly of Latin in French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it provided a stable language
foundation for French Enlightenment. In addition, French was also an important analytical method,
which expanded the research scope of French Enlightenment to the field of linguistics and analyzed
the main issues in a different way from traditional research, including the formation of public
sphere, educational reform and national identity. Therefore, the perfection of classical French is not
only a linguistic issue, but also a political-cultural issue.

·48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