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1.

针灸学派形成的原因

答:针灸学派形成的原因有:学术发展因素;师承因素;相互影响因素;地区因素;患者群体因素 ;
特定环境以及条件因素;疗效因素;学科渗透因素等。

2.针灸流派对针灸发展的影响

答:针灸流派对针灸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完善经络走行、完善穴位定位、命名和功能、发展了
手法技能等。

3.经络的组成

答: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经脉包括十二经脉 、
奇经八脉,以及 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浮络、孙
络等 (图 1)。

1). 经脉:

十二经脉:又称 “十二正经”,包括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 经、足三阴经。十二正经是经


络系统的核心,有一定的起止,有一定的循行路径和分布规律,有一定的走向及交接规律,与脏腑
有直接的属络关系,相互之间有表里关系,各有专属的穴位。
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以外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 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
跷脉和阳跷脉。奇经与脏腑没有直接的属络关系,相互之间也无表里关系。奇经八脉中,只有督脉 、
任脉有专属循行路线与专属穴位,故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合称为 “十四经”。
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行而离入出合、 深入体腔的支脉,为十二经脉的
最大分支,故称 “别行的正经”。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附属于十二经
脉的筋膜系统。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2)络脉

别络:是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之络与脾之大络的总称,又称 “十五别络”。别络有本经
别走邻经之特点,是络脉中的较大者,起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统领一身阴阳诸
络的作用。
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且常浮现的络脉。
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属络脉的再分支,分布全身,难以计数。
图 1. 经络系统的组成

4.经络的作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

答:

1)经络的生理功能作用

(一)沟通联系作用
经络在人体内所发挥的沟通联系作用是多方位、多层次 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脏腑与体
表的联系;2.脏腑与官窍之间的联系;3.脏腑之间的联系;4.经脉之间的联系。

(二)运行气血作用
经脉作为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而具有运输气血的作用,以及络脉作 为经脉的分支而具有布散和渗灌
经脉气血到脏腑形体官窍及经络自身的 作用。
(三)感应传导作用
感应传导,是指经络系统具有感应及传导各种信息的作用。
(四)调节功能平衡
经络系统通过其沟通联系、运输气血作用及其经气感应和传导信息 的作用,对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功
能活动进行调节,使人体复杂的生理功 能相互协调,维持阴阳动态平衡状态。
2)经络学说不仅可以用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而且在阐释疾病病机 变化,指导疾病诊断与治疗
方面,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一)阐释病机变化
在疾病状态下,经络又是病邪由表及里、体内病变反映于体表、脏 腑病变传变的途径:1.外邪由表
传里的途径;2.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3.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二)指导疾病诊断
根据经脉的循行部位和所属络脏腑的生理病机特点来分析各种临床表现,可推断疾病发生在何经、
何脏、何腑,并 且可根据症状的性质和先后次序来判断病情的轻重及发展趋势 : 1.循经诊断;2.分经
诊断;
(三)指导疾病治疗
1.指导针灸推拿治疗

针灸、推拿疗法是以经络学说作为理论基础的常用治病保健方法。利用经络的特性,用针灸、推拿
等多种方式刺激腧穴,以达到调理经络气血及脏腑 功能,扶正祛邪的治疗目的。
2.指导药物治疗

中药四气五味理论,与经络学说的关系非常密切。经络的十二经脉病候,按经脉、脏腑及病证的寒
热虚实进行总结归纳,对应用药物的四气五味理论,针对病证遣药有很大启发作用。另外,中药归
经,是不同药物与不同的脏腑经络之间存在着特殊的亲和关 系和选择性作用。经络学说也是指导方
剂组成的主要理论之一。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