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0

目 錄

第五級

試卷一示例一

第一題

試卷一示例二

第二題

試卷二示例一

第一題

第三題

試卷二示例二

第二題

第四題
第五級

試卷一示例一

第一題
評語

文章開首,兒子大學畢業後決定以腳踏車在台灣環島遊,因而與父親爭吵。兒
子獨自旅行,在台南的一個分叉路口上與一位同樣推着腳踏車的老人相遇,同
行了一段路,二人互相傾訴剖白自己與父親、兒子的經歷,最後在十字路口分
道揚鑣。文章布局完整,創作意念豐富,思想深刻。獨自成行的旅途,因與有
緣人相遇,而反思父子親情的牽絆,不落俗套,感情真摯,例如「老人漫步在
旁的身影與父親在記憶中的身影重疊,竟有相似的氣質。除卻那略有佝僂的身
段、喋 喋 不 休 的 低 沉 聲 線,那 種 名 為『 慈 愛 』的 氣 質,在 不 苟 言 笑 的 父 親 身 上 ,
竟也能回憶一二。」又如「原本要找尋的自由,不再是獨自完成的風景,而是
完成心願後的釋然。」對素材觀察敏銳,具優異的表達能力。語言富感染力,
善用呈現的手法描寫抒情,例如「兒時自己總愛偷穿不合腳形的成人大皮鞋、
搖搖晃晃的身子快要跌倒時在背後穩穩地扶住的,是一雙熟悉的大手。」能展
現個人風格。
試卷一示例二

第二題
評語

文章主題清晰,結構嚴謹。主人公自幼父母離異,與母親同住,因顧及母親感
受,平日較少與父親相聚,而每年的父親節卻是在母親允許下父女二人安心相
聚的日子,故此女兒特別期待。文章創作意念豐富完整,以倒敍開首,先寫期
待 已 久 的 節 日 終 與 父 親 相 聚 ,「 彷 彿 心 中 的 期 待 開 滿 了 燦 爛 的 花 朵 」, 末 段 亦 以
二人渡過期待已久的父親節作結,首尾呼應。中段虛實交錯,一邊寫現實中期
待的心情及行為反應,一邊回憶以往一家人共渡節日的情景,銜接自然,去取
精確,想像豐富,情感真摯。此外,寫作鋪排亦見用心,構思周密,例如文章
先暗示母親對父親心存芥蒂,使情節發展更合理自然。又例如,以兒時送給父
親紙摺領結與現在送給父親的名貴領結相對,前者物輕情意重,當時女兒是與
父 母 親 一 同 渡 過 節 日;後 者 價 值 雖 高,但 完 整 的 家 庭 不 復 再,父 母 已 分 開 多 年 ,
只剩父女二人過節。文章具優異的表達能力,有意識運用恰當的文學手法,例
如 善 用 有 延 伸 性 的 比 喻 描 寫 父 母 的 關 係 ,「 在 媽 心 中 ,『 父 親 』 二 字 一 直 是 個 禁
忌,猶如清水和墨水般,兩者決然是敵對的,提及『父親』就如一滴混濁的墨
水加入清水中,令乾淨的水霎時間變成炭灰色。」又善以細緻描寫的情景和行
為 呈 現 敍 事 者 期 待 的 心 情,
「 我 輕 靠 在 餐 廳 的 牆 上,不 一 會 就 看 看 手 錶。隨 着 時
間的流逝,心中儼如有一條小溪的滾滾流動……我按捺着心中的期許,深呼吸
一下,但手指卻是不知不覺地緊握手袋的握手,重重地捏着……」整體文字流
麗,語言富感染力,通篇具文學意味,亦見文采。文句雖偶有生澀,然瑕不掩
瑜,屬上品之作。
試卷二示例一

第一題
第三題
評語

第一題

( a) 考生能理解作品內容,謂蘇秦約縱成功令六國和諧合力,抵抗秦國,引述文例
析述尚佳。就《戰城南》戰爭禍害一問,考生從百姓生活困苦、勞役不斷及遭
棄屍荒野等方面分析,析述尚可。用「梁築室」等句析述統治者勞役百姓略有
偏差。
次問抑制強秦關鍵。考生指出關鍵在於謀略和外交,立論清楚,引例恰當。再
問《兵略訓》戰爭致勝根本,乃在施政能使人民信服,生活安穩。君主得民心
所向,兵力自然強盛,反之便會出現內亂,兵力削弱。剖析具體,條理分明。
惟「德義足以懷天下之民」一節,析述不足。

( b) 考 生 以 材 料 及 神 態 兩 方 面 刻 畫 泥 俑 之「 忠 心 耿 耿 」,觀 點 清 楚,析 述 合 度。問《 戰


城南》藉忠臣表達之主題。考生通過描寫戰場慘況,對戰士深感同情,從而表
達 其 反 戰 思 想 , 引 例 準 確 , 析 述 周 詳 。《 秦 俑 》 一 問 , 考 生 謂 借 泥 俑 表 達 古 代 君
主之愚蠢及人民愚昧,觀點大致恰當,然徵引詩句析述略有偏差,未中要點。

( c) 考生準確道出兩節引文同用對比。考生準確引用《蘇秦約縱》文例析述,從而
對 比 人 物 前 後 形 象 , 對 照 當 中 轉 變 。《 兵 略 訓 》 一 問 , 謂 小 國 只 要 重 視 政 令 , 令
人民生活安穩,國家必存;反之,國家再大,亦會敗亡。用對比手法強調政令
對治理國家之重要,分析良佳。
最後一問,考生謂括號在內容上有補充說明之用,亦具幽默意味,用以諷刺泥
人不堪一擊。又從情感和內容作比較析述,分析恰當。

第三題

( a) 考生能準確指出「末」乃男配角,「介」為「動作、表情等的提示」。
考生能摘取原文,說明香君乃絕色美人;亦能說明師師「迥然自別」,具「幽
姿逸韻」,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氣質。惟未能歸納重點,指出香君打扮後更見豔
麗,而師師則不必打扮也美不可及。
考生能指出手法是「間接描寫」,也能說明「間接描寫」是「運用了別人的評
價」,例子恰當,析述詳審。惟考生未能具體說明間接描寫的好處,只略點其
帶來的效果。

( b) 考 生 能 指 出 香 君 脫 衣 卻 奩 的 原 因 在「 不 與 奸 佞 小 人 同 流 合 污 」及「 點 醒 官 人 」,
觀點準確,析述詳審;同時能言及師師脫簪吞金的原因在不成為「俘虜」以表
「忠心」,論點及解說尚算完足。
考生指出香君和師師二人皆「剛烈」,並列舉事例加以說明,析述穩當詳審,
惟僅指出一個共同點,欠缺其他論述。

( c) 考生作答時具比較意識,觀點能針對兩種文學形式的特點,論述合理,惟用例
有誤,誤以《西施》為戲曲,《鴻門會》為小說,影響表現。

整 體 而 言,考 生 對 作 品 的 理 解 頗 為 全 面,能 具 體 分 析 內 容、作 法,對 作 品 有 所 體 會。評


論作品思想藝術手法時,能提出確切的見解,論述合理。
試卷二示例二

第二題
第四題
評語

第二題

( a) 考生尚能掌握問題作答。準確指出《將進酒》的體制及《箜篌引》引句的修辭
手法。

( b) 《將進酒》與《箜篌引》飲宴情況相近處一問。考生謂兩者皆與友共飲、有美
酒佳餚及歌曲相伴等,觀點準確,並能引例說明,然行文時有蕪雜。
考 生 謂 [ 雙 調 ‧ 夜 行 船 ]《 秋 思 》 表 達 作 者 退 隱 田 園 、 安 貧 樂 道 之 人 生 理 想 , 觀
點 準 確,引 用 裴 公 陶 令 自 比,並 引 用 例 證,申 述 希 望 隔 絕 塵 世 、不 重 功 名 之 意 ,
析述恰當。考生又指出《題民元照片》流露了人生苦短、青春易逝、功業無常
之感慨,引例正確,析述完整。

( c) 考 生 謂 馬 致 遠 [ 雙 調 ‧ 夜 行 船 ]《 秋 思 》 以 借 景 抒 情 手 法 , 抒 發 人 生 易 逝 、 年 屆
暮年之悲。以太陽西斜景色,並以時光流逝,疾如下坡車析述情景關係,條理
分 明 。 另 問《 箜 篌 引 》借 景 抒 情 。 考 生 能 準 確 點 出 文 句 , 析 述 詳 備 , 引 例 適 切 。
考生以《將進酒》起首用誇飾、呼告手法,顯見氣勢如雄,汪洋恣肆,又以個
人自信析述豪邁之情。然而其中又蘊含人生苦短、懷才不遇之感慨。豪邁中見
悲涼,悲涼中見豪邁,二而為一,分析細緻,體會深刻,舉例得宜。次問《題
民 元 照 片 》, 考 生 以 用 語 、 語 氣 析 述 豪 邁 詩 風 , 惟 析 述 稍 嫌 表 面 。
最後一問,考生以《將進酒》一篇較有共鳴。因該詩起首用呼告手法,細訴人
生苦短、青春不再之悲涼,更為扣人心弦,比起《題民元照片》更具「悲情效
果 」。 立 論 清 晰 , 比 較 恰 當 。

第四題

( a) 考 生 認 為 司 馬 光「 曬 書 」是 愛 書 的 表 現 , 理 解 準 確 ; 虞 參 政「 書 不 借 人 」是「 表
現了讀書人對一套書的完整性的重視」則稍有偏差,二者的析述尚算完足。
對於《書》中「百城」的意思,考生理解正確;作答《戰時的書》時,提及第
一次「百城」的意思有所偏差,第二次則意思欠當。
考 生 能 以「 自 豪 」和「 悲 傷 」回 應 王 力 對「 百 城 」流 露 的 感 情 一 問 , 理 解 準 確 ;
考生能舉不去健身房而參觀書庫為例,析述詳審,惟對「悲傷」一項,則析述
不足。

( b) 考生認為作者的態度是「貶」的,析述言之有理,惟其偏重於「貶」而不論及
「褒」,理解稍有不足。
考生能指出作者以女友為喻,說明了「讀書人視書比家庭生活更重要」及「不
惜過苦日子也要讀書」,且析述尚算完足。

( c) 考 生 能 清 楚 指 出 三 篇「 藏 書 而 不 讀 」的 人 的 共 通 點, 並 能 引 例 說 明 , 析 述 詳 審 ,
惟析述《書》一篇時略有不足。
就比較《書》和甲篇的諷刺效果一問,考生作答時具比較意識,能點出一些關
鍵處,以「目不識一丁」更為可笑立論,論述恰當。

整 體 而 言,考 生 對 作 品 的 理 解 頗 為 全 面,能 具 體 分 析 內 容、作 法,對 作 品 有 所 體 會。評


論作品思想內容及藝術手法時,能提出確切的見解,論述恰當。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