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5

1

2022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
中國文學科 教師會議
試卷二
2

試卷二 文學賞析
3

評核目標
1. 文學作品的感悟、理解和鑑賞能力;
2. 創作不同類型文學作品的能力;
3. 對中國文學的認識;
4. 學習興趣、態度和習慣;
5. 審美情趣和品德情意;
6. 對家庭、社會和國家的責任意識。
4

設卷精神 與 答題要求
1. 佔全科總分66%,考試時間為兩小時。
2. 試題結合本科「課程及評估指引」所列舉之指定作
品與課外作品設問。
3. 共設四題,各題分額相同,考生選答其二。
5

考核重點
1. 理解作品
2. 分析內容、作法
3. 對作品有所體會
4. 評論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手法
5. 文學基礎知識
6

考核篇章
題號 課內篇章 課外篇章

屈原《涉江》 陳與義《登岳陽樓》(其一)
1
杜甫《登高》 蘇軾《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楊朝英《水仙子.自足》
莊子《庖丁解牛》
2 王和卿《醉中天.詠大蝴蝶》
陶淵明《歸去來辭》
黃仁逵《放風.粥王》

3 孔尚任《桃花扇.卻奩》 余懷《板橋雜記》兩則

4 魯迅《藥》 汪曾祺《陳小手》
7

各題選題率
題號 選題百分率

1 27
2 62
3 54

4 57
8

評分準則
評分時,須考慮答案是否切合提問之要求,亦須考慮以
下各項:
1. 立論是否明晰;
2. 論證是否穩妥;
3. 析述是否完足;
4. 行文是否條暢。

8
9

評分準則

• 如考生答案內容充實、論點完足,當屬上品。如考生
答案能提出切當而獨到之觀點,縱使篇幅不多,倘發
揮深入,言之成理,亦無損其位列上品之機會。於質
量互補之原則下,此類答案亦可評予高分。
• 如考生別有體會,言之成理,閱卷員亦可給分。
10

第1題:考核重點
題號 考核點 分額 考核能力
i. & ii. 體裁 1
文學常識
(a) iii. & iv. 時代 1
內容理解
v. & vi. 景物的寄意 4

i. 引用古人事例的作用 4 理解及分析內容

理解及分析內容
(b) ii. 心境和志行相似之處 3、3
綜合比較

iii. 詩歌抒發的感慨 4、3 理解及分析內容

分析寫作手法
i. 用字是否精練 3
評論
(c)
分析化用
ii. 化用是否得宜 4
評論
11

第1題(a)-i./ii./iii./iv. :考生表現
• 考生多答對有關作品的所屬的體裁及時代,能
指出《涉江》為楚辭及屬於先秦;《卜算子》
為詞;《登高》屬唐。表現優異。
• 偶有考生誤以為《卜算子》為古詩或賦,文學
常識較為貧乏。
12

第1題(a)-v. :考生表現
• 「船容與而不進兮」一句,多數考生能指出作
者藉船兒徘徊不前寄託對故國的留戀和不捨。
表現不俗。
• 少數考生用詞欠準確,如答以「不想離開」,
未能具體說明作者的感受。
13

第1題(a)-vi. :考生表現
• 「缺月掛疏桐」一句,考生多能說明月亮和桐樹
的特點,高下之別在於對作者抒發的感情的概括
是否準確;
• 表現較佳的考生能指出景物的寄意為「孤寂」、
「孤苦惶恐」;
• 部分考生理解欠準確,如因月亮常用的意象而答
以「與家人分別,渴望團聚」、「想念家人」,
未能放在整篇脈絡分析。
• 整體表現一般。
14

第1題(b)-i. :考生表現
• 問引用接輿和比干事跡的作用,考生表現不俗。
• 上品者析述完備,寫接輿剃頭佯狂避世,比干忠心為
國,卻慘受酷刑,被剁成肉醬,並能指出屈原以前人
自況,旨在說明忠賢不一定受重用,甚至遭遇困厄,
同時也用以責難君主昏庸,小人當道,亦藉讚許忠良
之士表明心志,即使遭見棄迫害,也會堅守正道。
• 中下品者析述未見周全,尤其是對接輿比干行事的說
明不準確,如指接輿披頭散髮、比干被剖心,也許是
對文本不熟悉,不了解「髡首」和「菹醢」的意思。
15

第1題(b)-ii. :考生表現
• 心境一問,考生表現尚佳。
• 上品者能準確歸納論點,指出兩人均感到「孤
獨」、「孤寂」或「驚恐」,並能就兩人的處
境說明。
• 中品者尚能概括論點,例證簡略,闡述一般。
• 下品者論點概括含糊,或用詞不當,如指兩人
也感到「黯然」、「害怕」,且例證不足,闡
述粗疏。
16

第1題(b)-ii. :考生表現
• 志行一問,考生表現尚可。
• 上品者能歸納論點,指出兩人也能堅守志向,
不會隨波逐流;並能援引恰當例子說明,如指
屈原「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
蘇軾「揀盡寒枝不肯棲」。
• 中下品者尚能指出兩人志向有何相似,惟引例
較為單薄,析述不足。
17

第1題(b)-iii. :考生表現
《登高》尾聯抒發什麼感慨一問,考生表現尚可。
• 上品者能體會詩意,剖析具體及全面。
• 中品者多僅析述「年紀老邁」及「未能以酒澆
愁」兩點,不夠全面。
• 下品者多只言「年華不再」,析述單薄。
18

第1題(b)-iii. :考生表現
《登岳陽樓》尾聯抒發什麼感慨一問,考生表現
一般。
• 上品者體會詩意深刻,能就關鍵詞解說,如能指
出作者頭髮斑白,年華逝去,也能指出「風霜」
兩字既指作者髮染風霜,也暗喻國家當前局勢。
• 中品者略言作者抒發遲暮及亡國之悲,惟未能就
關鍵詞「風霜」、「老木」和「滄波」等意象析
述。
• 下品者多僅及「年華老去」(白頭、老木)一端,
析述較為粗疏和片面。
19

第1題(c)-i. :考生表現
「遲」字如何情景交融一問,考生表現較為遜色。
• 上品者解說明晰,如謂「遲」字指夕陽下山遲緩,作
者乃將一己心情投射到夕陽西下之景。情景交融,景
物融入感情色彩,情懷又寄託在景物中。夕陽緩緩西
下,寄寓作者年華漸老,已屆遲暮,也暗指北宋國運
日暮途窮,無可挽回。作者不禁黯然神傷,無可奈何。
• 中下品者多未能體會「遲」字深意,僅粗略析述夕陽
寄寓作者年事已高。
• 不少考生誤解詩意,如解「遲」字為姍姍來遲,乃抒
發時光流逝而未有察覺的感慨,析述舛誤。
20

第1題(c)-ii. :考生表現
《登岳陽樓》化用《登高》頸聯是否得宜一問,考生表
整體的表現勉可,不同考生表現的差異頗大。
• 上品者論點清晰,引例適切,能比較兩聯的內容和關
係,解說周詳。如能就「還望遠」與「常作客」、
「三年多難」和「萬里悲秋」、「更憑危」與「獨登
台」意涵的異同說明化用是否得宜。
• 中品者觀點清晰,惟引例析述欠周備。
• 下品者論點發揮不足,僅略述兩詩內容,析述粗疏。
• 有更下者逕自比較兩詩作法孰優孰劣,又或單篇論述,
不審題旨。
21

第1題(c)-ii:入品原則
「化用」是否得宜:
評分準則:
• 只須選擇「貼切自然」和「推陳出新」其中一個準則作為評論
化用是否得宜的根據。
• 「貼切自然」:
 化用的詩句內容與整首詩的意思自然融合,不會顯得生硬或
做作。
 化用的詩句的文字和句式自然,不因化用而變得生硬或做作。
 化用的詩句貼合作者的遭遇或感慨,不會因為化用而令文句
生硬唐突。
• 「推陳出新」:
 詩句在內容、文句、意境或藝術效果方面,至少有一處帶出
新意,不會因循仿習,一成不變。
 立場不限,認為得宜或不得宜均可,惟須結合文本分析。
22

第1題(c)-ii:入品原則
分三品評分:
• 上品:(4分)
 立場明晰;能根據有關準則,並結合恰當例證支持其
論點;闡述清晰。
• 中品:(2-3分)
 立場明晰;能根據有關準則,並結合相關例證說明其
論點;闡述平穩。
• 下品:(1分)
 立場明晰;尚能根據有關準則,提出例證略作說明;
闡述粗疏。

22
23

第1題(c)-ii.:上品示例
就推陳出新方面,此化用為不得宜。
《登高》中,「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一句,既表達
了作者長期身在他鄉不得回鄉而感到孤獨;年過半百,身體受疾病
纏繞;及國家正面對存亡之秋的三重情感(感慨),是以作者獨自登
上高台後而有所感慨,而「萬里……憑危」一句,則是表達作者登
岳陽樓後而有所感嘆,表達作者不得歸家之意,而望向遠方正是國
家所在地,三年前所發生的北宋亡國與現在無法歸家之悲相互叠加,
使作者愁緒更為深厚,且「難」字亦有遲暮之悲。
後者化用前者,雖有修改字眼,但意思上及所表達的情感為大致相
同,未能做到推陳出新。如兩者皆有包含國家存亡的憂慮與苦痛,
亦有思家之意,及踏入年老之情,並沒有創新的含意或任何情感表
達,只不過是修改字眼用作抒情。因此我認為此化用並不得宜。

23
24

第1題(c)-ii.:上品示例
• 立場明晰:未能推陳出新,化用不得宜。
• 能根據有關準則,並結合恰當例證支持其論點,
如分析兩聯的內容和情感大致相同,離不開個
人和家國的憂思,未能推陳出新。
• 闡述清晰。
25

第1題(c)-ii.:中品示例
以「貼切自然」為準則,這化用得宜。
陳與義寫「萬里來遊還望遠」,借改「萬里悲秋常作客」,並加入個人到
岳陽樓遙望故國的情懷,「遠」字寫出岳陽樓距故鄉之長遠,「萬里」在
該句寫出「遠」的具體距離,並道出作者對故國之依戀懷念。
「三年多難更憑危」改「百年」為「三年」、「多病」為「多難」,寫出
故國北宋的情形:遇外憂內患,亡國三年。表達出作者對故國之懷念思念。
該化用能貼合作者當時國破家亡的現實,呼應登岳陽樓之主題,並加入個
人情懷,情感融入貼切自然。

• 立場明晰:貼切自然,化用得宜。
• 尚能結合例證支持其論點,如分析「遠」、「萬里」、「三
年」、「多難」等詞語不單化用杜詩,也配合作者自身的境況
和感受。
• 闡述平穩。
26

第1題(c)-ii.:下品示例
我認為此化用得宜,合乎準則「貼切自然」。《登岳陽
樓》中化用此句並沒有打破七言詩的格式,而文句當中
的含意、飄泊之苦,思念家鄉,國破家亡之苦的情感亦
能和詩中想表達的情感相配。而內容方面,因雙方都是
在高處遠望,並無突然轉變空間等問題。在格式、內容、
情感皆能相配,故此能「貼切自然」,化用得宜。

• 立場明晰:貼切自然,化用得宜。
• 對「貼切自然」的理解不當,如指沒有打破七言詩的格律
即「貼切自然」;尚能指出詩句的意涵配合個人感受,惟
沒有援引具體例證說明。
• 闡述粗疏。
27

第2題:考核重點
題號 考核點 分額 考核能力

i. 引用偶句說明如何自得其樂 4 記誦及分析內容

(a) ii. 從物質與精神兩方面說明如何愜意 2、2 理解及分析內容

iii. 庖丁如何由技入道及粥王的專業
4、4 理解及分析內容
精神

i. 句式特點(四六句 / 對偶) 2 文學常識

(b) ii. 引文中的人物描寫手法 4 分析寫作手法

iii.以對比手法凸顯店東和粥王形象 理解及分析內容
4
的不同 對比手法
莊子的思想及寫作
(c) 是否深受莊子影響 4
風格 / 評論
28

第2題(a)-i. :考生表現
考生須引用《歸去來辭》兩組偶句說明陶潛能自得其樂,
表現尚可。
• 上品者引例適切,析述合度,如引用「悅親戚之情話,
樂琴書以消憂」,陶潛閒時與親戚聚話,樂享天倫。
彈琴閱書陶冶性情,怡然自得。惟此類答案不多。
• 中下品者或舉例準確,闡述不足;或舉例一對一錯,
析述簡略;多未能具體闡述為什麼可以自得其樂。
• 部分考生未能記誦相關課文,對文本並不熟悉。
• 也有考生審題不周,誤舉「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
遐觀」等對偶句作答,不切合「不出家門」此要求。
29

第2題(a)-ii. :考生表現
《水仙子.自足》作者於物質與精神感到愜意之處一問。
• 物質方面,考生表現理想。
 上品者觀點清楚,析述允當。寫酒食鮮美,作者喝新釀
水酒,品嚐鮮魚,更有自養雞豬,新摘竹筍藤花,物質
豐盛,皆是作者親力親為所得,更添快意。
 中下品者析述簡略,只指出食物充裕,不愁飢渴,並未
能說明為什麼感到愜意。
• 精神方面,考生表現尚可。
 上者分析明確,具條理。如寫訪客皆非俗人,作者以家
常飯招待客人,僧人到來奉上清茶。生活簡樸,遠離塵
俗,心境閒適。
 中下者引例雖正確,但未能清楚說明精神如何自足。
30

第2題(a)-iii. :考生表現
庖丁解牛如何由技入道一問,表現尚可,考生多能帶出論點,
表現高下取決於析述詳略。
• 上品者論點清晰,析述飽滿。如寫庖丁追求順應自然之道,
已經超過一般技術。宰牛所見並非牛體外在面貌,只憑精
神與牛體接觸,感官停止,精神仍在活動。依照牛體的肌
肉紋理,順着筋骨自然走向,在筋骨間的空隙下刀,用極
薄的刀刃進入筋肉骨節間的空隙遊走,便能不損刀刃,人
若在面對困難時不去硬碰,而是順應自然去解決,必能保
養精神,由此帶出順應自然的處世之道。
• 中下品者析述未深,只引原文略作語譯,未能說明技與道
的分別所在,發揮不足。
31

第2題(a)-iii. :考生表現
粥王的專業精神一問,考生表現尚可。
• 上品者引例準確,析述周詳。粥王為煮好一鍋粥,凌
晨即起,徒步回店,當作熱身運動,六十年來堅持不
懈。煮粥需要耗費大量體力,他不惜在工作時間外鍛
鍊身體,九十歲身體仍然壯健。粥煮好後又會舀一匙
嘗味,感到滿意才下班,重視食品質素,足見粥王的
敬業樂業。
• 中品者尚能概括論點,如指粥王工作勤奮、不計較利
益,惟如何專業則闡述一般。
• 下品者論點概括含糊,甚或錯誤,如指粥王能守密,
不公開煮粥的秘訣,闡述粗疏。
32

第2題(b)-i. :考生表現
問《歸去來辭》引文的句式特點,考生表現不俗。
• 上品者多謂運用對偶,特點為上下句詞性相同,如
「命」及「棹」為動詞;「巾車」與「孤舟」為名詞,
析述精確。
• 次者言運用對偶,具句式整齊、音節鏗鏘等優點,惟
未能指出引文如何對偶。
• 下品者或論點錯誤,或析述粗疏。
33

第2題(b)-ii. :考生表現
問《庖丁解牛》引文運用的寫作手法,考生表現尚可。
• 上品者能準確點出兩項寫作手法,析述適切。如用排
比手法,句式詞性相同,「觸」、「倚」、「履」及
「踦」四個動詞,描繪宰牛動作從容優雅,準確生動。
又如運用比喻,描寫解牛運刀發出的聲音,有如《經
首》樂章般悅耳動聽,宰牛動作有如《桑林》舞蹈般
賞心悅目。
• 中下品者多僅得一端,如指是「動態描寫」,卻未能
點出動作有何獨特之處,能凸顯庖丁技藝之高超,析
述過於簡略。
34

第2題(b)-iii. :考生表現
《粥王》如何用對比手法凸顯店東和粥王形象的不同一問,考生表現
一般。
• 大部分考生對文本的理解較為片面,忽略「電子計算機」此關鍵細
節及其象徵意義,析述角度略偏,以為兩人的主要形象是「勤勞」
和「懶惰」。
• 上品者謂用對比手法凸顯粥王不重利益與店東計較金錢的形象。敍
寫粥王上班前特意早起鍛鍊身體,六十年來風雨不改,不計較付出
時間。又專心致志研究技藝,只在乎等吃好粥的顧客。日本人多次
前來打探煮粥「秘方」,粥王或可從中獲利,也斷然拒絕。相反,
店東在乎金錢回報,每日勤快地用一根手指撳電子計算機,計算收
入。即使積勞成疾,亦只是將電動按摩座墊調到「高檔」上,以紓
緩痛楚。對兩人形象的理解準確,對比點闡述翔實。
• 中品者有對比點,但焦點不準確,如謂兩人形象分別為「辛勤」及
「懶惰」等,闡述一般。
• 下品者對人物形象的理解頗為偏頗,如指粥王身體力健,店東則身
體欠佳,且闡述粗疏。
35

第2題(c) :考生表現
《醉中天.詠大蝴蝶》是否深受莊子影響一問,考生的表現較差,
上品的答卷不多。
• 不少考生誤以為《醉中天.詠大蝴蝶》典出「莊周夢蝶」,必
然受莊子的思想影響,故多以「順應自然」一點對引文強作解
釋;未能就莊子的寫作風格或特點分析。佳者多就想像奇特和
誇張的寫作手法這兩點分析。
• 上品者謂該曲寫蝴蝶巨大的雙翅乘風飛行,飽餐一頓,竟吃空
了三百座花園的花蜜。大蝴蝶隨意一拍翅膀,捲起狂風竟把人
掀到橋東,顯示其力大無窮。極度誇張,怪誕不經,與莊子寫
作手法一脈相承。
• 中品者多能指出與「莊周夢蝶」的關係,並能指出莊子思想的
特點,惟對引文的分析略為牽強,析述一般。
• 下品者對莊子思想的理解較為籠統,未能舉例說明,分析又頗
為牽強,闡述粗疏。
36

第2題(c):評分準則
• 立場不限,認同或不同意均可。
• 須以《醉中天.詠大蝴蝶》文本為例,說明是否深受莊子影響。
 如認同深受莊子影響,須具體指出哪部分受莊子影響。
 如不認同深受莊子影響,也須指出即使有部分表面似受莊子
影響,但究竟有所不同。
• 須舉出一項莊子的思想或寫作手法的特色,分析是否對引文產
生影響:
 哲學思想。
 善用寓言或故事說理抒情。
 想像奇特,天馬行空,富浪漫主義色彩。

36
37

第2題(c):入品原則
分三品評分:
• 上品:(4分)
 立場明確;對莊子的思想或文學特色理解準確;能
引用恰當的文本為例說明;闡述飽滿。
• 中品:(2-3分)
 立場明確;對莊子的思想或文學特色理解一般;尚
能引用恰當的文本為例說明;闡述平穩。
• 下品:(1分)
 立場尚明確;對莊子的思想或文學特色理解較為浮
泛;對文本的闡述較為牽強;闡述粗疏。
38

第2題(c):上品示例
我同意。莊子好用神話,神話中往往有奇異的生物,例如《逍遙遊》
中的「鯤」和「鵬」,正如曲中的「大蝴蝶」,它兩翅之大,能駕
東風,把三百座名園「一採一個空」,甚至是輕輕飛動,就能把賣
花人搧過橋東,可見蝴蝶形狀之大,力量之大,形象極為誇張,是
受到莊子好用神話的風格影響。其次,「莊周夢蝶」指莊子曾經作
夢,夢到自己變成蝴蝶,分不清現實和夢境,也分不清自己是人還
是蝴蝶。曲中形容大蝴蝶能「掙破莊周夢」,正是從「莊周夢蝶」
的典故中化用而來,可見受莊子影響。
• 認同受莊子寫作的風格影響:好用神話(寓言)、設想
誇張。
• 能舉莊子《逍遙遊》中鯤鵬的和大蝴蝶的形象比較,
並指出大蝴蝶是化用莊周夢蝶一典,取材適切。
• 闡釋簡略清晰。
39

第2題(c):中品示例
我同意深受莊子影響。作者在詩(曲)中引用了「莊周夢蝶」的典故,莊周
曾經做了一場夢,在夢中,他夢到自己變成了一隻蝴蝶,醒來後,他不確
定自己是在夢中變成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以此來表達「天地
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的思想;而詩中第一句,便是「掙破莊周夢」,
此句表明作者用了典故,可知作者將自己想像成一隻蝴蝶,「兩翅駕東
風」,便可以肯定這觀點。在詩中,「唬殺尋芳的蜜蜂」,可以將「三百
座名園」採空,且可以「輕輕飛動,把賣花人搧過橋東」,可見蝴蝶和蜜
蜂體積之大,可以大過人類,因此有「萬物與我合一」的意味,因為(只有)
現實中人可將蝴蝶蜜蜂搧動,可見作者不知自己是蝴蝶,亦或者是「賣花
人」。字裏行間可見莊子的思想,所以我認為王和卿的《醉中天詠大蝴蝶》
深受莊子影響。
• 立場明晰:同意深受莊子「齊一萬物」的思想影響。
• 對莊子思想的理解正確,能指出大蝴蝶出自「莊周夢蝶」,並
以此說明「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齊一」的思想,取材尚可,
惟指曲中故事可見莊子的思想,分析較為牽強。
40

第2題(c):下品示例
我同意。在《醉中天》中,作者幻想自己「兩翅駕
東風」變成一隻蝴蝶凌駕在東風之中,在「三百座
名園」中採蜜,把名園一一採空,這一切和莊周夢
蝶的情境一樣,莊周也是十分愛幻想的人,他亦幻
想自己變成一隻蝴蝶而興起一些反思,兩者十分相
似。
• 只指出作者和莊子也愛幻想這一點相似,未有明確說明受
莊子哪一方面的影響。
• 立論十分單薄,對莊子的思想或寫作風格的理解十分表面,
也沒有論據,惟尚能點出與莊周夢蝶一事有相似處。
• 闡述粗疏。
41

第3題:考核重點
題號 考核點 分額 考核能力

i. 李香性格的特點 4 理解及分析內容
(a)
ii. 《卻奩》和甲篇的李貞麗人物形象的 理解及分析內容
4
不同及其作用 人物描寫手法
i. 李香君卻奩及葛嫩慘死的原因
4、4 理解及分析內容
李香君對侯方域和葛嫩對孫克咸的影響
(b)
ii.①以比喻描摹葛嫩的容貌和姿采 2 分析寫作手法

理解及分析內容
ii.②讚美李香君的說白前後的異同及用意 2、2
人物描寫手法

i. 「南洪北孔」分別指誰 2 文學常識
(c)
文學本質的反思
ii. 史實和藝術加工之間應如何權衡取捨 6
評論
42

第3題(a)-i. :考生表現
考生須舉例說明甲篇李香的「俠氣」和「聰慧」。
• 「俠氣」一項表現尚可。
 多能指出李香明辨忠奸,力止朝宗與閹黨交往,或
重信輕利,推辭田仰重金禮聘。
 惟部分考生不理解文意,或未能分辨人物關係,或
誤以「朝宗」為朝廷,誤以「羅致」為人物。
• 「聰慧」一項,表現尚佳。
 多能指出李香精通音律,擅於曲藝;佳者更能點出
李香年方十三已具此才藝,可見其聰慧,而表現一
般之考生多忽略此點。
43

第3題(a)-ii. :考生表現
次問《卻奩》及甲篇李貞麗對凸顯人物的作用,考生表
現不俗。
• 考生多能指出《卻奩》中李貞麗如何反襯李香君的形
象;惟間有瑕疵,如形象特點不屬同一範疇,以李貞
麗的貪財重利反襯李香君的明辨是非。
• 考生多曲解甲篇中李貞麗的事跡,或言其輸盡千金而
自殺,或謂其賭博是貪財,言其「有豪俠氣」則前後
矛盾,故多未能指出李貞麗以其豪氣薰陶養女李香,
正面襯托李香的形象。
• 部分考生被課本《卻奩》李貞麗形象的影響,而誤解
了甲篇李貞麗的形象。
44

第3題(b)-i. :考生表現
• 李香君卻奩及葛嫩慘死的原因一問,考生表現優良。
考生多能就文本言中重點。
 李香君因明辨是非,疾惡如仇而卻奩;
 葛嫩為保貞潔而被殺害。
• 後問李香君對侯方域及葛嫩對孫克咸的影響。
 前者表現不錯;考生多能指出侯方域因而覺悟並對
香局更為敬重。
 後者表現一般。後者佳者能言及葛嫩以身殉節感動
孫克咸就義;遜者或謂孫因葛死而殉情,或謂孫因
葛而不再「好狹邪遊」,此皆因誤解文意而臆測過
度。
45

第3題(b)-ii. ①:考生表現
考生須舉一個可以說明葛嫩的容貌和姿采的比喻,表現
一般。考生多能舉出恰當的例證,惟高下在於對人物形
象的掌握是否準確。
• 佳者能清楚闡述重點,如「雙腕如藕」能凸顯其腕的
白嫩纖巧、圓潤;
• 稍遜者分析有偏差,如指「眉如遠山」寫其挺拔剛正,
或神秘幽深的形象,未能掌握「遠山」乃喻清秀而淡
雅的風姿。
• 考題只要求舉一例,部分考生審題不周,舉了三個例
子說明。
46

第3題(b)-ii. ②:考生表現
侯方域兩度稱讚李香君「天姿國色」說白中的異
同和作用一問,考生多能錄引說白,表現不俗。
• 惟多未能具體點出說白文字之不同,即以「十
分」對比「二分」。
• 「用意」一問,表現尚佳,多能點出對李香君
的欣賞已由外在美昇華至內在人格之美。
47

第3題(c)-i. :考生表現
「南洪北孔」分別指誰一問,考生表現欠理想。
• 能答對「南洪」為洪昇者寥寥無幾;
• 能指出「北孔」為孔尚任者只有一半。
48

第3題(c)-ii. :考生表現
「忠於史實」和「藝術加工」之間應如何權衡取捨一問。考
生表現平穩,多能表達己見,完足與否,高下之分,取決於
對以歷史為題材的文學作品,以及對文學和歷史本質的理解
是否合理。
• 佳者能以恰當的戲曲或小說為例,說明如何權衡取捨;考
生多認為二者沒有衝突,在沒有影響史實或人物本質的情
況下,含有虛構成分或作藝術加工是應當的,此不但能深
化主題,還能凸顯人物形象,令情節起伏緊湊。
• 稍遜者或誤以《法場》、《藥》、《廉頗藺相如列傳》等
為例分析,可見對歷史小說或戲曲的理解有偏差。
• 等而下之者,論點含混,闡述粗疏,且多未能舉例說明。
49

第3題(c)-ii. :評分準則
在忠於史實和藝術加工之間應如何權衡取捨:
• 考生須舉出一部戲曲或小說為例說明取捨的原則。
• 考生應就文學和歷史的作用和性質之差異說明應如
何權衡取捨:
 如指出以歷史為題材的文學作品須「基於史實」
的基本原則,同時又得申明「藝術加工」是使歷
史轉化為文學的必要手段,當中對史料的取捨、
增刪,並無一定的權衡定律,只要作品沒有脫離
歷史人物的時代背景,而人物形象及情節又能凸
顯其精神價值,並能打動讀者,就是歷史與文學
的完美統一。
49
50

第3題(c)-ii. :評分準則
分析方向舉隅:
• 無論小說或戲曲,都是一種文類,不是歷史,須容許虛構;但既以歷
史為依據,也要尊重史實,不應隨意更改。對歷史人物故事情節的增
飾,不能違離人物原型的時代背景、基本性格及歷史上的主流評價。
或雖有所謂「翻案」,但也得有堅實的考證作為根據,不能流於天馬
行空。
• 演述歷史人物的故事,不等於為人物立傳,可聚焦於他人生的一個段
落或一些事情,既可強化他某部分的經歷,也可刪去某些不重要的事
情,以配合創作的主旨。
• 小說或戲曲既是文學作品,當要符合文學的要求,運用不同的文學技
巧去處理素材,以求人物形象生動,性格突出;情節豐富多彩,跌宕
多姿等,如果可以凸顯文學效果,不必拘泥於是否忠於史實。若採用
一些特別的技巧,例如所謂「時空穿越」:不同時代的人物可以對話、
交往等,雖在現實是不可能的事,但在文學上如有成為「可能」的理
由,又有助於凸顯創作者的主旨,當可接受。
50
51

第3題(c)-ii. :入品原則
分三品評分:
• 上品:(5-6分)
 取捨原則明確;對文學和歷史本質的理解合理;例
子具體;闡述飽滿。
• 中品:(3-4分)
 原則尚明確;對文學和歷史本質的理解合理;例子
一般;闡述平穩。
• 下品:(1-2分)
 原則較為模糊;對文學和歷史本質的理解浮泛;例
子欠當甚或欠缺;闡述粗疏。
52

第3題(c)-ii. :上品示例
我以為史實與藝術效果兩者並不對立,在記載史實過程中可以豐富
的藝術手法與想像去活化史實,令讀者印象深刻,有閱讀興趣。正
如《桃花扇‧卻奩》中,李香君人物塑造為例,文中配合側面描寫
來豐富人物刻畫,以侯方域之口,述說李香君的美麗與果敢剛烈,
「真乃侯生之畏友也!」將一青樓女子上升至可為文人望士學習的
畏友,成功突顯李香君卻奩顯現的果敢令人嘆服,帶出人應重義輕
利,不與壞人同流合污的道理。在不違反人物真實性格及品行習慣
上加以一些藝術聯想亦可以被接納,正如有容慨嘆「守樓而血濺詩
扇」的情節,符合李香君果敢剛烈,寧死不屈,疾惡如仇的人設,
並不拂逆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徵與行為方式,有可能的行為被當藝術
手法,可令作品更具可閱讀性,令她「女中豪傑的身分」深入人心!
因此忠於史實不應是作流水賬,更應令人有深刻體悟,如此藝術加
工是令史實流傳不衰的重要一環。《竇娥冤》中亦用三樁誓願,神
化冤情,顯明正義缺失,在神話色彩下諷刺社會不公,具史實記錄
和啟迪雙重效果,並未扭曲事實,令作品深入傳遞理念,是重大的
歷史價值與藝術魅力。因此我贊成藝術加工豐富史實記載。
53

第3題(c)-ii. :上品示例
• 立場明確:兩者並不對立,應以藝術手法與想
像去活化史實。
• 論點合理,舉例恰當,能以「守樓而血濺詩扇」
這虛構的情節說明藝術創作的重要和作用;也
點出文學作品不是歷史的流水帳,否則難以凸
顯人物的精神面貌。
• 能點出文學的本質,以及文學與歷史的分別。
• 闡述清晰。
54

第3題(c)-ii. :中品示例
我認為文學或藝術作品目的旨在傳意,而非僅記事。故加工
虛構,皆是可以接受,如誇大某事等,但若有誣衊古人,則
不應接受。如《桃花扇》,其中誇大了卻奩及守樓濺血,便
是為了帶出當時政局之混亂而其中李香君的反應,能使故事
更引人入勝,同時令其忠貞的意味更明顯帶出。
又如《西遊記》,本改編自玄奘法師取娙,其中虛構各項神
佛鬼怪異事,使西遊之旅在讀者眼中更艱辛,且從中透露一
些佛偈故事,使讀者從虛構劇情有所得着。
• 立場明晰,指出藝術創作的重要;也略點出限制,不可誇
大和誣衊古人。
• 以《桃花扇》和《西遊記》為例說明,舉例適切。
• 闡釋較為概略。
55

第3題(c)-ii.:下品示例
我認為劇情只要合符常理即可,以《卻奩》為例,文中合符
常理,又能突顯香君性格,又能令劇情更生動。反之如果只
依據史實寫劇則未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和會使戲曲過於沉悶,
《卻奩》如果按照史實則失去卻奩的戲份,令李香君的性格
未能突出和令戲劇毫無樂趣。
而如果戲曲天馬行空,不合常理只會令劇情更不可信,失去
戲中想帶出的信息。
• 立場明確,指出藝術創作的重要,惟對忠於史實一點的分
析不足。
• 「合乎常理」一點可斟酌,往往限制了文學創作的空間。
• 引例過於概略,闡述粗疏。
56

第4題:考核重點
題號 考核點 分額 考核能力
理解及分析內容
i. ① 引文首段營造的氣氛 3
景物描寫手法
(a) 理解及分析內容
i. ② 引文對敍事起了什麼作用 4
小說的結構分析
小說的結構分析
ii. 末句才引介陳小手出場的作用 4
人物描寫手法

i. 「夏瑜」和「紅眼睛阿義」命名的深意 3、2 人物描寫手法


(b)

ii. 白馬的描述如何塑造陳小手的形象 4 人物描寫手法

i. 「藥」有何含義 4 理解及分析內容
(c)
小說收結手法
ii. 以輕描淡寫的手法收結小說的優劣 6
評論
57

第4題(a)-i. ①:考生表現
引文營造了什麼氣氛一問,考生表現不俗。
• 上品者能就引文準確地指出營造的氣氛,「如陰森」、
「淒冷」、「肅殺」、「詭異」等,並能就「鳥藍的
天」、「青白的光」、「夜遊的東西」等重點作合理
的析述;
• 中下品稍遜者或用詞較含糊,如氣氛「清冷」、「陰
暗」、「寂靜」,或只堆砌原文,闡述不足或欠準確;
• 表現較差的或用詞嚴重失當,如以「寧靜」為氣氛,
或析述有誤,或只錄原文而缺乏闡述。
58

第4題(a)-i. ②:考生表現
華老栓出發前的情境對小說的敍事起了什麼作用,
一問,考生表現平穩。
• 一般多能就製造懸念、為下文作鋪墊、暗示病況
等數方面析述;優劣在乎析述是否準確和飽滿。
• 上品者者析述準確完足;稍遜者論點不足,析述
間有瑕疵;表現較差的或未能指出作用,或語意
含混,或析述欠當。
59

第4題(a)-ii. :考生表現
《陳小手》首段先交代當地的接生習俗,末句才引
介陳小手出場的作用一問,表現尚可。
• 考生多能從突出陳小手與眾不同之形象,及為下
文作鋪墊二項入手論述;
• 以「製造懸念」一項作答者不及半,能具體指出
可烘托其「不理會世俗偏見」的性格者則更少。
60

第4題(b)-i. :考生表現
「夏瑜」和「紅眼睛阿義」這兩位人物命名有何深意一問,考生表
現參差。
• 「夏瑜」一問,考生表現優良,多能從「夏」和「瑜」二字說
明其深意,能點出「華夏」、「秋瑾」、「精英」等概念;
• 「紅眼睛阿義」一問,表現平平。考生審題多不周,未能從命
名的「紅」及「義」兩字入手說明,以致答案頗為粗疏,多分
析「紅眼睛阿義」為人貪財、易怒、固執等,與「紅」字的關
係不明顯;
• 當中亦有用語欠當者,如指「義」字仍指其忠於統治者,皆曲
解命名的深意;
• 只有少數考生能指出「紅眼睛」一詞能凸顯人物殘暴嗜血的形
象,「阿義」乃有反諷人物多行不義,唯利是圖的意思。
61

第4題(b)-ii. :考生表現
白馬的描述對塑造陳小手形象有何作用一問,考生
表現一般。
• 多數考生只能複述白馬的外貌,而未能具體連結
陳小手的為人或性格。
• 較佳的能指出有關描述能突出陳小手醫術高超、
急人之難、純潔敬業等形象;
• 表現較遜的只能抄錄及堆砌零散事跡或描述,或
用詞不當,以致未能準確說明人物形象。
• 表現的高下在於闡述是否具體和準確。
62

第4題(c)-i. :考生表現
「藥」的含義一問,表現不俗。
• 考生多能就「藥」的表面及深層意義說明,雖
間有錯漏,但整體尚佳。
63

第4題(c)-ii. :考生表現
次問以「團長覺得怪委屈」一句收筆作結的評價,考生
表現平穩。
• 本題考問收結手法有何作用,如驚心動魄之事卻以平
淡的筆觸收結,或故事戛然而止,出人意表等。
• 佳者能說明收筆之句看似平淡,卻能營造張力,凸顯
戲劇效果,彰顯人性的醜陋或人生的荒謬,或指出結
局留下空白讓讀者自行思索,更能凸顯諷刺意味等。
• 次者尚能指出批判了社會不公,或指出傳統社會的價
值觀是悲劇的成因等,惟均未能扣緊結句的特點分析。
• 下者或只旁及零星片段拉雜而談,立論欠明晰,然為
數不多。
64

第4題(c)-ii.:評分準則
• 立場不限,認為好與不好均可。
• 惟須結合文本的特點分析:
 團長出其不意殺了陳小手,冷酷無情之外,更怪罪陳小手,
顛倒是非黑白。
 作者沒有加上個人的評述和看法,只如實描寫。
 「團長覺得怪委屈」一句,輕描淡寫收筆。
• 分析方向舉隅:
 出人意表,留有空白,讓讀者咀嚼細味,不流於說教或公式
化。
 讓團長的形象更為突出,更能帶出對社會和時代的批判。
 「團長覺得怪委屈」一句,看似平淡,卻營造了張力,凸顯
了戲劇效果,彰顯了人生的荒謬。
65

第4題(c)-ii.:入品原則
分三品評分:
• 上品:(5-6分)
 立場明晰;能就故事收結的方式和特點分析;闡述
清晰。
• 中品:(3-4分)
 立場明晰;能就故事收結的方式分析;闡述平穩。
• 下品:(1-2分)
 立場尚明晰;尚能提出粗略的例證說明;闡述粗疏。
66

第4題(c)-ii.:上品示例
好。第一,這樣收結更有戲劇效果。陳小手為救團長難產的太太而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大人小孩保住了後,團長還給了陳小手二十塊
大洋作報酬,可臨走情景一變,團長卻把陳小手一槍打下了馬,出
其不意,而死的明明是陳小手,團長卻覺得怪委屈,如此反應轉折,
令人意想不到,更有戲劇性。
第二,加深諷刺效果,引人深思。文中陳小手作為一個醫者仁心、
醫德高尚的醫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將孩子接生了下來,並保住了
難產的團長太太的命,「累得他筋皮力盡」,「迤邐歪斜地走出
來」,如此盡職盡責,於團長該有大恩,可團長卻在給了陳小手二
十塊大洋,上馬臨走時將他槍殺殺害,原因僅僅是他在接生時摸了
團長的太太,恩便成了罪,幫助他人卻換來殺身之禍,陳小手當即
失去性命,妻兒雙雙保住的團長卻「覺得怪委屈」,如此草菅人命,
恩將仇報,還覺得委屈,更叫人覺得心涼、毛骨悚然,加深諷刺效
果,引人深思。
因此,這樣收結好。
67

第4題(c)-ii.:上品示例
• 立場明晰。
• 論點準確深刻:
 能說明出人意表的收筆,營造了戲劇效果;
 也點出「覺得怪委屈」一句凸顯了團長恩
將仇報和冷血的形象,叫人覺得心涼、毛
骨悚然,加深諷刺效果,引人深思。
• 闡述清晰。
68

第4題(c)-ii.:中品示例
我認為這樣收結不錯,有前後首尾呼應之意。
作者文首先交代了當時生產、接生習俗,認為只有老娘才可以負責接生的
工作,男人從醫,都不會以產科為目標,都視為一樁丟人的事,不屑為之。
文首充分說明了當地民眾對接生固有的思維,認為只可以由女性接生,明
確交代了封建思想。
而文末團長先以酒席和二十塊大洋盛情招呼陳小手成功替他妻子誕下一男,
此皆是流於表面,等陳小手出天王廟後,一槍將其射殺,出其不意的結局,
以團長一句「我的女人,怎麼能讓他摸來摸去!任何男人都不許碰!」從
此我們可以看到團長的思想如文首交代的一般,封建守舊,故團長認為只
可以由女性主導產科工作,視男性為損其貞節,視為恥,故認為委屈。因
此這樣收結更能突顯人民思想的封建,有前後呼應的效果。
• 未有針對收筆的特點分析,未能就「戛然而止」此收筆特點說明;指
「首尾呼應」為收筆的手法,稍欠貼切。
• 能就收筆句子的內容說明陳小手是因為封建思想被殺,並在文首已有了
舖墊,分析合理。
• 闡述平穩。
69

第4題(c)-ii.:下品示例
這樣收結為好,真實地描述出當時民國時期的面貌和人性。在鄉下地區,
陳小手作為男性為婦女接生已為奇特,有背傳統的先例。但鄉下人學識少,
以生命為重,自然無甚避忌,任由陳小手接生。
但孫傳芳乃軍閥,他團長的太太自然也是名門貴族,更為重視名節,而且
團長是軍人,性格的強勢當然不容許有其他男性碰他的太太,即使是為了
救命也不能,有違中華文化的傳統思想,接生本就是私密之事,要對男性
有所避忌。
因此「團長覺得怪委屈」,也是無可奈何,他本質裏無法接受其他男性碰
到他妻子,即使是救命恩人。此收結真實描述出當時人尚封建的傳統思想,
又令讀者明白團長此舉的原因,讓讀者不會因此無故憎恨這人物。
• 立論偏頗,誤解這樣收筆是為了讓人體諒團長殺陳小手也是情
有可原,不會多加怪責。
• 惟尚能點出封建思想是陳小手被殺的主因。
• 未能從收結手法這方面分析。
70

整體表現
• 課內篇章表現較佳,課外部分表現參差。
• 論點大致正確,尚能輔以相關內容作答。
• 考題與內容相關的表現較佳,問及寫作手法或技巧的表現稍遜。
• 評價鑑賞題的表現亦較以往稍有改善。
• 常見毛病:
 審題不周;
 只擷取篇章的字面信息,理解浮泛;
 未能自行篩選材料作分析;
 評鑑題論點未能緊扣題旨,引例欠當,分析欠全面。
71

建議
增長知識
• 課內篇章已簡要地勾勒出中國文學發展之大略,
熟習篇章材料,有助鞏固文學基礎知識,在誦
習時亦要明辨細思,不可囫圇吞棗。
• 平日多閱讀課外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鞏固文
學知識和基礎。
72

建議
提升能力
• 考生務須提升分析、歸納、析述等能力,方能使表現
更為理想。
• 對寫作手法的學習,不宜只記誦名目,宜培養闡述和
說明的能力。
• 平日閱讀文學作品,宜仔細閱讀篇章,抓住文章線索,
予以分析歸類,從中推敲要點,歸納篇章大旨,不可
於一隅而不綜觀全局,或只摘引原文而不予分析。
73

建議
改善態度
• 閱讀文學作品講求個人的理解和體會,故不應只停留
於誦習的層面,宜培養個人對文學作品的興趣和喜好,
方能提升對作品的理解和體會。
• 若要豐富學習成果,除了勤習篇章、擴闊視野和培養
良好的分析、歸納及析述技巧以外,亦須提升對文學
問題的思考層次,建立個人觀點,如能言之有物,論
之有據,自能在本卷取得佳績。
74

建議
平日學習:
• 廣泛閱讀。
• 細思明辨。
• 熟讀內容外,須注意文學手法與主題之關係。
• 積習所學,分析課外篇章。

臨場作答:
• 通讀篇章及題目佔分,以便分配時間。
• 小心審題,下筆謹慎應對。
• 注意剪裁答案,以符合題旨。
• 慎選例子,逐步推論。
75

- 完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