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1

7/21 格位簡介與連音:第二課、第四課

一、 格位:第二課(英文課本 4,《梵語學》第八節)
0 (複習第一課:語末的 s 會變成 ḥ,但如後面遇到 t,則不變化。後述。)
新的連音: m 的 anusvāra 化。Ex. devaṃ paśyāmi. 我看到一位神。
1.0 名詞或形容詞的構成相同:
語基(或稱語幹 stem,字典或課本給的單字)+語尾 ending(格位)
※多數的名詞、形容詞是動詞語根的派生字。
1.1 語尾和格位。影片(第七分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7TxPJFuk_I

deva ,a 短母音結束的名詞或形容詞語基,有八格變化。

1
1.2 男性 a 結束的語幹:aśva-「馬」
。變化表(deva-「神」,同)

格 數 單數 雙數 複數

1 主. N. nom. aśvaḥ/devaḥ
aśvāḥ
呼. V. voc. aśva aśvau

2 對. A. acc. aśvam aśvān

3 具. I. ins. aśvena aśvaiḥ

4 為. D. dat. aśvāya aśvābhyām


aśvebhyaḥ
5 從. Ab. Abl. aśvāt

6 屬. G. gen. aśvasya aśvānām

7 處. L. loc. aśvayoḥ aśveṣu(§ 20


aśve
Ⅱ)

1.3 中性 a 變化表: phala- n.「果實」,變化如下:

格 數 單數 雙數 複數

1 主. phalam phale phalāni

2 對. phalam

3 具. phalena phalaiḥ

4 為. phalābhyām
phalāya phalebhyaḥ

5 從. phalāt

6 屬. phalasya phalayoḥ phalānām

7處 phale phaleṣu

呼. phala phale phalāni


同樣,dāna-「贈品」,中性字,基本上和男性相同,不同者為:單數 主.

2
dānam,雙數 主. 對. 呼. dāne,複數 主. 對. 呼. dānāni。

1.4 格位的意義

英文課本:
屬格相當於英文的 of(father’s hourse, a house of father, my father…)表所屬
possession of,如練習題 4、5。但非是同定意思的 of,the town of Rome 羅馬
這一城市,羅馬城。又,屬格有時可以取代為格 dative,用來表示間接受詞 I
give an apple to him。還有,被動意涵的句子,屬格也可以當成具格使用,表示
邏輯上的動作主體/主詞,This is done by me。有時可翻譯為「對 ~ 而言」。
處格:表示位置場所、時間,在 ~ 之中。

3
1.5 影片 圖片例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BxV4wKRQOo
主格 nom. Rāmas^ puṣkam^ paṭhati. Rāma 讀書。
受格、對格、業格 acc. Kṛṣṇaḥ(Kṛṣṇo) grāma gacchati. Kṛṣṇa 去到城市/村落。
具格 ins. Dineśaḥ daṇḍena kukkuraṃ tāḍayati. D 用棍棒打狗。
為格 dat. Ramā bālakāya dugdham^ānayati. Rāma 為孩子,帶來了牛奶。
從格 abl. vṛkṣāt^patrāṇi patanti. 從樹上,很多葉片掉下了。
屬格 gen. sā Rāmasya mātā sati. 她是 Rāma 的母親。
位格、處格 loc. vṛkṣe vānarāḥ santi. 樹上有許多猴子。
呼格 voc. He! Rāma! Atra^ āgacchati (āgacchasi). 喂! Rāma! 到這裡來。

1.5 見弘自編教材第三章

4
梵語的名詞與形容詞1(包含代名詞)有三個性(gender):男性(masculine)、
女性(feminine)、中性(neuter);三個數(number):單數(singular)、雙數
(dual:表二之數)、複數(plural),有些名詞只有複數形,如 apāḥ(<ap,
水)2;八個格(case):主格(nominative)、對格(accusative)、具格
(instrumental)、為格(dative)、從格(ablative)、屬格(genitive)、處格
(locative)、呼格(vocative)。

1.5.1 此八種格之主要功能如下。

(1) 主格(nominative,略號 nom.):表示文中的主詞(subject)或述語


(predicate)以及用在題目標題時。

(2) 對格(或作受格、業格,accusative,acc.):表動詞的受詞(object)、方向
(to, towards)、時間的繼續(during)、距離等。也可作為副詞使用。

(3) 具格(instrumental,ins.):表示工具、手段(with, by means of),被動文句


中的行為者(agent, by),以及原因、理由(because of, by reason of);表伴
同、結合時,也可與 saha、sārdham、sākam(with)等前置詞一起使用。
亦可作為副詞使用。

(4) 為格(或作與格,dative,dat.):表間接受詞、利害、目的(for, in order


to)、方向(to)。

(5) 從格(或作奪格,ablative,abl.):表示時間或空間的分離之原點(from),
起源和原因、理由。也可用於比較(than),並可作為副詞使用。

(6) 屬格(genitive,gen.):表所屬、所有(of),行為者(agent,,cf. inst.),


「對~來說」(for, as for)。也可作為主詞或受詞使用,並經常取代為格。與
現在分詞的屬格並用,形成絕對屬格句(Gen. absolute,「儘管」「在~期
間」)。亦可單獨作為副詞使用。

1
廣義的名詞(noun)包括實名詞(substantive)和形容詞(adjective),狹義
的名詞指實名詞。由於梵語中二者並無嚴密的界線,以下所用的名詞一字包含
廣狹二義,只在必要時才與形容詞區別。
2
此時,形式上雖是複數,但意思上是單數。

5
(7) 處格(或作位格、於格,locative,loc.):表時間或空間上的位置(at, in, on,
among)。與現在分詞的處格一起,形成絕對處格句(Loc. absolute),表時
間、條件、讓步、理由等。又可單獨作為副詞使用3。

(8) 呼格(vocative,voc.)
:表呼喚,有時與 bho、aho 等感歎詞(interjection)
合用。

1.5.2 中性的格語尾只有三個數的主格、呼格、對格,和男性的格語尾不同而
已。形容詞本來沒有特定的性,作為修飾詞時,與所修飾的字一致。但作為述
語、補語使用時,與主詞的性一致。

(07/24 上課 檢討習題二、三)
習題一 補充 為他言動詞 有圖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H40PiIauf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YUWLSp9o0Y
簡單造句第 45 分 sā bālakāḥ asti. bālakaḥ paṭat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5_077QxG1o

習題二 格位 影片 bāla 男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FE0CjXzp6A


習題三補充 動詞 為己言 語尾 影片第三分鐘 √sev (1) 居住、侍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tBnJ1bUn6Y
√pca (1) 烹飪 料理 為他為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FE0CjXzp6A
pacati, pacate,
*為己言的動詞,有時可用做被動。

√labh (1) 獲得, √bhaṣ (1) 說, √vṛdh (1) 成長 (法國女) Sanskrit verbs: Vardhate 現在
未來 過去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vcc3sQPdsw

影片 第六分鐘為他為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si2VGqt0Yo&t=119s

3
以上從主格到處格,文法用語上又依序稱為第一格、第二格、第七格。呼格
嚴格說來並非真正的格,印度傳統上被稱為 saṃbodhana(呼喚)。

6
1.5.3 語尾的格變化,原則上是在語幹(nominal stem)後加上格語尾(case-
endings)而成。依語幹的最後音,又可分為兩大類別:a)母音語幹:語幹以
母音結束者;b)子音語幹:語幹以子音結束者。其中子音語幹又可再分為一語
幹名詞和多語幹名詞兩種4。格變化表面上雖然變化多端,不過有基本的格語尾
形式可供依循,此格語尾的基本形如下:
基本格語尾
數 單數 sg. 雙數 du. 複數 pl.
性 m, f. m, f. n. m, f. n.
n.
主. nom. -ḥ(< -s) — -au -ī -aḥ(< -as) -i

對. -am
acc. =nom.
具. ins. -ā -bhiḥ(< -bhis)
為. -e -bhyām -bhyaḥ(< -bhyas)
dat.
從. -aḥ(< -as)
abl.
屬. -oḥ(< -os) -ām
gen.
處. loc. -i -su
呼. voc. — / = nom. = nom. = nom.

4
一語幹名詞指的是格變化之際,語幹沒有變化或幾乎沒有變化者,多語幹名
詞指的是在特定的格中,語幹會依照強弱分為二到三種語形去進行格變化者。

7
此基本的格語尾特別在子音語幹中明顯可見,在 -ṛ 語幹和二重母音語幹亦
然,但其他之母音語幹則大多不與上述一致。

1.6 絕對子音結尾 (自編教材第二章)


為何 devas= devaḥ,此與絕對語尾有關。

絕對語尾(avasāna, in pausa)中的母音和子音

Ⅰ. 一個字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子音結束時,通常只有其第一個子音留下來。如:
bharan「擔負」是從 *bharant-s5 來的。不過,rk、rṭ、rt、rp 之類的子音結合,
則可以出現在語尾。

Ⅱ. 可以作為絕對語尾(即文或詩的一行結尾之字的末尾)的只有:

(1) ṛ、 ṝ 和 ḷ 除外的母音及二重母音(= a, ā, i, ī, u, ū, e, ai, o, au),

(2) 無聲無氣的閉鎖音(c 除外),鼻音(ñ 除外),ḥ 和 l 而已。因此,


能作為絕對語尾的子音有 k, ṭ, t, p, ṅ, ṇ, n, m, l, ḥ。其中 ṇ 與 l 極為少
見 。

上述外的子音若居於末尾的時候(包含 §4. Ⅰ.所述情況)


,應作如下變
化:

5
*星號,表示並非是被實證之物,而是重建後的形式。

8
Ⅲ. 除了 ca 行硬口蓋音外,有聲閉鎖音和無聲帶氣音,變成各自對應的無聲無氣
閉鎖音:

(1) -kh, -g, -gh > -k

(2) -ṭh, -ḍ, -ḍh > -ṭ

(3) –th, -d, -dh > -t

(4) –ph, -b, -bh > -p

如:tad「它」> tat;suhṛd「友人」> suhṛt;suyudh「善戰的」>


suyut; *pad-s「腳」 > pat,*triṣṭubh-s「韻律名稱」 > triṣṭup。

Ⅳ. ca 行硬口蓋閉鎖音變成 k,j 有時變成 ṭ;ñ 變成 ṅ:

(1) -c, -j > -k (-j 有時變成 -ṭ)

(2) -ñ > -ṅ

如: *vāc-s 「聲」> vāk,*sraj-s 「花環」> srak,*devarāj-s 「諸神之


王」> devarāṭ。

Ⅴ. ś 變成 k 或 ṭ,ṣ 和 h 變成 ṭ ,偶爾變成 k:

(1) -ś > -k, - ṭ

(2) -ṣ, -h > -ṭ, -k

如:*diś-s「地域」> dik,dviṣ「憎惡」> dviṭ,madhulih「蜜蜂」>


madhuliṭ(男性、單數、主格),kāmaduh>kāmadhuk。

Ⅵ. r 和 s,在母音之後變成 ḥ:

(1) -r, -s > -(母音+)ḥ

devas「神」> devaḥ(男性、單數、主格),punar「再次」> punaḥ。

備註:

(1)以有聲的閉鎖音(g、d、b)開始,而以有聲的帶氣音( gh、dh、bh)
或 h 結束的語根音節,其末尾的帶氣子音變成無聲無氣音時,頭音變成帶氣音。

g/d/b … gh/dh/bh/h > gh/dh/bh … k/t/p/k, ṭ

如:dharma-budh > dharma-bhut「法的覺悟」(男性、單數、主格)

此頭音的帶氣音原來是存在的,例如:budh- 「醒覺」:單數 主格 bhut


從 *bhudh-s 而來;同樣地,bhotsyate「他將醒來」 , *bhodh-,古代印
(未來)

9
度語 budh-,本來來自 bh(a)udh 之語根;不過, bodh-ate「他醒來」
(即:除未
來外,現在等動詞之變化幾乎都作 bu-)。

(2)依印度文法家的規定,絕對語尾僅指文章或詩偈行末和單獨使用於標題
等語詞之情況下的語尾。但一般來說,語尾的子音通常亦以絕對語尾的變化為基
準,因此,上述的絕對語尾規則在梵文解讀上相當重要。

10
第四課 連音/連聲:

2.1 天城體的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5GxHuotwwg


(天城體連寫 連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yKOADLMIeo)
→ 用羅馬字學習較有效率。
2.2 母音連音

2.2 母音外連音(記憶用)

1、同類短母音結合→長母音化
a, ā+ a,ā→ ā
i, ī+ i, ī→ ī
u, ū+ u, ū→ ū
ṛ+ ṛ→ ṝ
2、a, ā+其以外短母音→Guṇa 化
a, ā+ i,ī→ e
a, ā+ u,ū→ o
a, ā+ ṛ, ṝ→ ar
3、a, ā+二重母音→Vṛddhi 化
a, ā + e→ ai
a, ā + ai→ ai
a, ā + o→ au
a, ā + au→ au

4、i, u, ṛ, ī, ū, ṝ 的半母音化
i, ī +其他母音→ y +其他母音
u, ū +其他音→ v +其他母音
ṛ, ṝ +其他母音→ r +其他母音

5、e,o 的変化
e, o + a→ e', o'(a 消失 天城文字 avagraha 化)
e, o + a 以外母音→a+ 元母音(a 以外母音) (伴隨母音連続 hiatus)

11
6、ai, au 的変化
ai +母音→ a +母音(hiatus)
au +母音→ āv +母音

※例外
・名詞、動詞雙數(dul.)形的語尾 ī, ū, e
・代名詞 amī
・感嘆詞 aho, he 及單一母音所形成的感嘆詞
此場合+後接任何音也不變化。

2.3 末尾的母音和語頭的母音之接觸,舉例。

Ⅰ. 同類的6 單母音融合,變成其長母音:

a 或 ā + a 或 ā 變成 ā:

na asti > nāsti 「彼(他/她/它)不存在」

na āste > nāste 「他(她)沒有坐下」

i 或 ī + i 或 ī 變成 ī:

nadī iva > nadīva 「如河川般」

yadi īśvaraḥ > yadīśvaraḥ 「如果主」

u 或 ū +u 或 ū 變成 ū:

sādhu uktam > sādhūktam 「正確地被說」

Ⅱ. a 和 ā 跟異類的單母音融合,變成其標準階,因而:

6
所謂的同類之母音,是指同一或僅以長短區別的母音。

12
a 或 ā + i 或 ī 變成 e :

ca iha > ceha「然後在這裡」

tvā īśvara > tveśvara「你,主啊!」

a 或 ā + u 或 ū 變成 o :

ca uktam > coktam「然後被說」

sā uvāca > sovāca「她說了」

a 或 ā + ṛ 或 ṝ 變成 ar :

kva ṛṣiḥ > kvarṣiḥ「聖仙在哪裡?」

yathā ṛṣiḥ > yatharṣiḥ「如聖仙般」

Ⅲ. a 和 ā 與二重母音融合,變成其長音階:

a 或 ā + e 或 ai 變成 ai:

ā eti > aiti 「他來到這裡」

loka-aiśvaryam( - 表示是複合的二字=複合語)>
lokaiśvaryam「世界的支配」

a 或 ā + o 或 au 變成 au:

sā oṣadhiḥ > sauṣadhiḥ 「那個藥草」

tadā aughaḥ > tadaughaḥ 「那個時候洪水」

2. 4 母音 i、u、ṛ、ī、ū、ṝ 在異類的母音前,變成各自相應的半母音,即變

13
成 y、v、r

yadi etat > yady^etat 「如果此」

astu evam > astv^evam 「當作是這樣」

2. 5 在 a 以外的母音之前,末尾的 e 和 o 變成 a ,伴隨著母音連續
(Hiatus)

vane āste > vana āste 「他坐在森林裡」

prabho ehi > prabha ehi 「啊!主啊,來吧!」

語頭的 a 之前,e 和 o 不變化,其 a 省略:

te atra > te ’tra 「他在這裡」

so api > so ’pi 「他也」(請亦參見 § 48)

2. 6 母音之前, ai 通常變成 ā,au 變成 āv

asmai adāt > asmā adāt 「他給了此人」

putrau ubhau > putrāv^ubhau 「二位兒子們」

2. 7 例外(母音不連音)

兩數(dual)形的語尾 ī、ū、e ,在母音之前既不變化,也不省略7(代名

7
稱此為 PragRhya。amI (代名詞 adas- 的男性 複數 主格)的語尾 I,及
母音所成的間投詞和 aho、he 之語尾也屬於此。

14
詞 amī 和感嘆詞 aho、he、i 等亦然)。

cakṣusī ime 「那雙眼」


(不作 cakṣusīme)

śatrū ūcathuḥ(不作 śatrūcathuḥ)

āsāthe atra (不作 āsāthe ’tra)

amī aśvāḥ(不作 amyaśvāḥ)

aho apehi(不作 aho ’pehi)

15
赤松明彥教授的整理表

2.8 子音的絕對語尾

見上 1.6 (p. 7)

16
第五課 語尾 as、ās、s、r 的連音(見 2. 1 以下)

7/31 第六課 n 和 t 的外連音以及內連音 ṇ, ṣ(相當 1. 2,

1.1)(兩課合上,所有的子音連音)

先看影片 體系清楚 (1)無聲子音 k, c, ṭ, t, p+有聲音→相

關的有聲子音 (2) ḥ+ c, ch, ś; (3) ḥ+ṭ, ṭh, ṣ; (4) ḥ+ t, th,

s; (5) aḥ/āḥ+ k→ sk; 非 a 母音 ḥ+ k→ ṣ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b3WodDpn4U
Sanskrit Sandhi and Sandhi Vichchhed

以下介紹完整的梵語連音 (出自見弘自編 梵語文法第二章)

首先,復習子音系列表:

17

1. §10-12 ḥ 以外的子音的外連音( 以下之外連音,如應連續不分開者則如

實表示)

1.1 § 10. 末尾的無聲閉鎖音 k, ṭ, t, p(但 t 另有 § 11 的規定)

I. 絕對語尾形(§ 4)的無聲閉鎖音(k, ṭ, t, p),在無聲子音之前時不變化。

samyak pṛṣṭam > samyakpṛṣṭam(= samyak^pṛṣṭam,現代論文中為了


閱讀上的方便常直接分開寫作 samyak pṛṣṭam)

18
II. 在語頭的有聲音之前(包括在有聲子音、母音或半母音之前)
,取代其無聲閉
鎖音,變為有聲的閉鎖音。

-k, -ṭ, -t, -p +有聲音> -g, -ḍ, -d, -b +有聲音

pattanāt āgacchati > pattanādāgacchati 「他從城鎮來」

dik-jaya- > digjaya- 「全天下的征服」(Comp. 複合語)

rāṭ bhāṣate > rāḍbhāṣate「國王說」

kakup dṛṣṭā>kakubdṛṣṭā

III. 在語頭的鼻音(n 或 m)之前,變為有聲閉鎖音或同系列的鼻音。

-k, -ṭ, -t, -p + n, m > -g, -ḍ, -d, -b+ n, m / -ṅ, -ṇ, -n, -m + n, m:

dik-nāgaḥ > dignāgaḥ(或 diṅnāgaḥ)「陳那」(論師名,複合語)

tat namas > tadnamas(或 tannamas)「那個禮敬」

vāk me > vāgme「我的語言」(或 vāṅme)

ṣaṭ-māsaḥ > ṣaḍmāṣaḥ(或 ṣaṇmāṣaḥ)「六個月」

kakup na > kakubna(或 kakumna)

1. 2 § 11. 絕對語尾形的末尾音 t ,同化於語頭的硬口蓋音(ca 行 c, ch, j,


jh)、反舌音(ṭa 行 ṭ, ṭh, ḍ, ḍh ?)以及 l 。

1. 2. 1 -t + ca 行硬口蓋音 > -c, -j + ca 行音

-t + ṭa 行反舌音 > -ṭ, -ḍ + ṭa 行音

-t + l- > -l + l-

tat ca > tacca「然後它」

tat janma > tajjanma「彼生」

ḍamat-ḍamaram (Comp.) > ḍamaḍ-ḍamaram (Comp.)「一面打鼓」

tat lebhe > tallebhe「我得到了它」

1. 2. 2 末尾的 t,與語頭的 ś 合而成為 cch(-t, -d + ś- > -c + ch-):

tat śrutvā > tacchrutvā 「聽到了它(那事)之後」

tasmāt śāriputra > tasmācchāriputra「因此,舎利弗啊!」

19
1.3 § 12. 末尾的鼻音8 (相當英文課本第六課)

Ⅰ. 末尾的 n ,在 j、jh 之前變成 ñ :(-n + j-, jh- > -ñ + j-, jh- )

tān janān > tāñjanān 「把那些人」

在 ḍ、ḍh 之前變成 ṇ(-n + ḍ-, ḍh- > -ṇ + ḍ-, ḍh-);在 ś 之前變成


ñ,此時,ś 通常變成 ch(-n + ś- > -ñ+ ś-/ch-):

mahān ḍamaraḥ > mahāṇḍamaraḥ

tān śrutvā > tāñśrutvā 或者 tāñchrutvā 「聽到了那些(事)之後」

在 l 之前變成 ṃl 或 m~l〔l˜(=l+正上方~)〕:balavān loke >〔balavāṃl


『在世上有力的〔人們〕』」。9
loke 或者〕balavām~l loke(balavāl˜ loke)

Ⅱ. 後面接著 c、ch、ṭ、ṭh、t 、th 的時候,在絕對語尾形的末尾音 n 之後,


本來的 s 或者被保持,不然的話,就藉著類推而插入 s ;此 s 在 c 之前同化
為 ś ,在 ṭ 之前同化為 ṣ ;而 n 則變成 ṃ(Anusvāra)〔即:後面接著 c、
ch、ṭ、ṭh、t 、th 時,n 變成 ṃ,並在其後面插入 s,此 s 再變成與後字語頭
相應的齒擦音〕:

-n + c-, ch- > -ṃś + c-, ch-

-n + ṭ-, ṭh- > -ṃṣ + ṭ-, ṭh-

-n + t-, th- > -ṃs + t-, th-

*bharant-s(=bharan) ca > bharaṃśca 「而一面擔負(一面同時~)」

*aśvāns(=aśvān)tadā > aśvāṃstadā 「那時把馬兒們」

mahān ṭhakkuraḥ > mahāṃṣṭhakkuraḥ「偉大的尊者」

kasmin cid nagare > kasmiṃścinnagare (或 kasmiṃścidnagare)「在

8
末尾的鼻音中 ṅ 和 ṇ 只在 IV 之鼻音重複時有變化,其他情況不變化,因此
以下主要只就 n 和 m 討論。
9 辻直(1974):20 (§ 15-4-d):tān lokān > tāl~ ~lokān「把這些世界」。

20
某一個城鎮中」

Ⅲ. 末尾的 m 在母音之前不變化:

vākyam idam vākyam^idam / 「把這語言」

但在子音之前則變成 Anusvāra。又有時,saṃdhi- 形外, sandhi- 也被採


用,其他亦準此(即:m> 除了變成 Anusvāra,也可變成同系列的鼻音 -ṅ、-
ñ、-ṇ、-n、-m)。

m + 子音 > ṃ / 同系列的鼻音 -ṅ, -ñ, -ṇ, -n, -m + 子音

kim karoti > kiṃ karoti / kiṅkaroti「我做甚麼好呢?」

kṛtam ca > kṛtaṃ ca / kṛtañca「然後被作」

aham tiṣṭhāmi > ahaṃ tiṣṭhāmi / ahantiṣṭhāmi「我站著」

gurum namati > guruṃ namati / gurunnamati「他禮敬老師」

Ⅳ. 除了 m,短母音之後的末尾的鼻音 ṅ、ṇ、n,在語頭的母音之前被重複(-
ṅṅ、-ṇṇ、-nn):

san atra > sannatra「存在於此處的(事物)」

pratyaṅ āste > pratyaṅṅāste「他向西而坐」

備註:

(1) m 變成 ṃ 時,在書寫上,文句於此處必須切開不可連在一起書寫。換

言之,tamāha: tmah,ahaṃ karomi:अh< kraeim。

(2) 與此處之外連音無關,但作為重要的補充說明:Anusvāra 的 ṃ ,在筆記上


為了方便 ṅ、ñ、ṇ、n、m 可以寫成 ṃ,例如 aṃga- = aṅga-,aṃjas- = añjas-,aṃḍa-
= aṇḍa-,aṃta- = anta-,aṃba = amba。但真正的 Anusvāra 只出現在齒擦音(ś、
ṣ、s)和 h 之前。E.g. aṃśa-、aṃhas-。

(3) 與其他的五種鼻音屬於閉鎖音,Anusvāra 的 ṃ 以在口腔內不作閉鎖為特


徵。

21
以上 §10-12 <第六課> ḥ 以外的子音外連音簡易版 (依據赤松明彥老師手

寫講義、辻直四郎文法書)

(一) 語尾 k, ṭ, t, p
1. -k, -ṭ,-t, -p + 無聲子音>-k, -ṭ, -t, -p+ 無聲子音。(但 t 另有 4 之規定)
Ex. samyak pṛṣṭam > samyakpṛṣṭam
2. -k, -ṭ, -t, -p + 有聲音(包括有聲子音、母音)> -g, -ḍ, -d, -b+ 有聲音

Ex. pattanāt āgacchati > pattanādāgacchati

dik-jaya- > digjaya-(Comp. 複合語)

3. -k, -ṭ, -t, -p + n/m > -g, -ḍ, -d, -b+ n-/m- ;or -ṅ, -ṇ, -n, -m + n-/m-

Ex. dik-nāgaḥ > dignāgaḥ(或 diṅnāgaḥ)「陳那」(複合語)

tat namas > tadnamas(或 tannamas)

4. -t + ca 行硬口蓋(c, ch, j, jh)


,反舌(ṭ, ṭh etc.),l >-t 同化

Ex. tat ca > tacca

tat janma > tajjanma

ḍamat-ḍamaram (Comp.) > ḍamaḍ-ḍamaram (Comp.)

tat lebhe > tallebhe

4. -t + ś- > -cch-

Ex. tat śrutvā > tacchrutvā


(二) 鼻音 n, m
1. -n + j-/jh- > -ñ + j-/jh- ex. tān janān > tāñjanān

2. -n + ḍ-/ḍh- > -ṇ + ḍ-/ḍh- ex. mahān ḍamaraḥ > mahāṇḍamaraḥ

3. -n + ś- > -ñ+ ś- or -ñ+ ch- ex. tān śrutvā > tāñśrutvā 或者 tāñchrutvā

4. -n + l- >

5. -n + c-, ch- > -ṃś + c-, ch- ex.

6. -n + ṭ-, ṭh- > -ṃṣ + ṭ-, ṭh- ex.

7. -n + t-, th- > -ṃs + t-, th- ex.

8. -m +母音>m+ 母音 ex.

22
9. -m + 子音 > ṃ or 同系列的鼻音 -ṅ, -ñ, -ṇ, -n, -m + 子音

ex. kim karoti > kiṃ karoti / kiṅkaroti

kṛtam ca > kṛtaṃ ca / kṛtañca

10. -m + ś-, ṣ-, s-, h-, r- > -ṃ+ ś-, ṣ-, s-, h-, r- (同 9)

Ex. tam śatrum >taṃ śatrum; tam ṣaṇḍham >taṃ ṣaṇḍham

11. -m+ y-, l-, v- > -ṃ+ y-, l-, v- (同 9) or: -m+

tam lokam > taṃ lokam 或者

12. 短母音之後的鼻音 ṅ、ṇ、n+ 母音>-ṅṅ、-ṇṇ、-nn(重複)+母音

ex. san atra > sannatra;pratyaṅ āste > pratyaṅṅ āste;

sugaṇ iti > sugaṇṇ iti;tasmin adrau > tasminn adrau

13. 英文課本 p. 24:

第六課 生字

第六課習題 兩大題 連聲練習+翻譯

23
(以下相當英文課本第五課 主要出自見弘自編講義第二章)

2. 末尾的 -ḥ(visarga)

2. 1 後接無聲子音

§ 13. 如 § 4 Ⅵ 所述,末尾的 -s 及 -r,變為絕對語尾形的 -ḥ;此 -ḥ,


I. 在 k、kh、p、ph、ś、ṣ、s 之前不變化:

tisraḥ kanyāḥ 「三位少女們」

punaḥ pratiṣṭhati 「他再度起立而立」

pūjitaḥ śivaḥ 「śiva(濕婆)被崇敬」

muktaḥ syāt 「他應該被解放」

II. 在 ś、ṣ 或 s 之前亦可被同化為 ś、ṣ 、 s:

indraśśūraḥ 「勇士因陀羅」

muktassyāt「他應該被解放」
III. 在 c 和 ch 之前變成 ś ;在 ṭ 和 ṭh 之前變成 ṣ ;在 t 和 th 之前變成
s:( 不用此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ufqCmeECnY s+c, ch;
t+ṭ; )

devaḥ(< devas)ca > devaśca 「而神」

punah(< punar)ca > punaśca 「而再次地」

kuṭhāraiḥ(<kuṭhārais)ṭaṅkaiḥ(<ṭaṅkais)ca > kuṭhāraiṣṭaṅkaiśca

「用斧和鑿」

devaḥ(< devas)tatra > devastatra「神在那裡」

punaḥ ( < punar ) tatra > punastatra 「 再 次 於 彼 處 」

24
2. 2 § 14. a、ā 以外的母音之後的 -ḥ 後接有聲頭音字10
I. a、ā 以外的母音之後的 -ḥ(如 -iḥ, -īḥ, -uḥ, -ūḥ 等)
,在有聲頭音字之前(r
除外),變成 -r(如 -ir, -īr, -ur, -ūr 等)。

aviḥ(<avis)mama > avirmama 「我的羊」

dhenuḥ(<dhenus)iva > dhenuriva 「如牝牛般」

guṇaiḥ ( < guṇais ) yuktaḥ > guṇairyuktaḥ 「 具 備 諸 多 優 點 的 」

II. 後面的有聲頭音如果是 r- 時,由 -ḥ 所變來的 -r 消失,其前的短母音被延


長。

nṛpatiḥ(<nṛpatis)ramate > nṛpatir ramate > nṛpatī ramate 「國王享樂」

guṇaiḥ(<guṇais)iṣṭaiḥ(iṣṭais)rūpavān > guṇairiṣṭai rūpavān 「〔nāla 王


具備〕諸多令人羨慕的優點〔且又〕英俊」

śanakaiḥ(<śanakais)rājā……abravīt > śanakai rājā……abravīt 「徐徐


地王說了」

備註:表呼喚的不變化詞 bhoḥ 和 bhagoḥ(bhagavat- 之呼格),在所有的有聲


音之前失去 ḥ。bhoḥ devāḥ > bho devāḥ;但是 bhoḥ chettaḥ > bhoś

10
名詞、形容詞之格變化與動詞之活用中, -ḥ, -aḥ, -āḥ 之形經常被使用,故
以下相關規則重要。

25
chettaḥ。

2. 3 § 15. -aḥ 及 -āḥ 後接有聲頭音字


I. -aḥ 在有聲子音之前,以及 a 之前(此 a 消失),變成 -o:

devaḥ ( < devas ) gacchati > devo gacchati 「 神 前 往 」

devaḥ(<devas)api > devo ’pi 「神也」

II. -aḥ 在 a 以外的母音之前,-aḥ 變成 a,伴著母音連續:

aśvaḥ(<aśvas)iva > aśva iva 「如馬般」

devaḥ(<devas)uvāca > deva uvāca 「神說(過去式)」

備註:代名詞 saḥ(<sas)和 eṣaḥ(<eṣas)(§ 48),在 a 之前變成 so、eṣo:


saḥ abravīt > so ’bravīt「他說了」
;在其他音之前則一律失去 ḥ,變成 sa、 eṣa:
eṣa siṃhaḥ 「這獅子」;只在文末時才保持其 ḥ:mṛtaḥ saḥ「他死了」。

III. -āḥ,在全部的有聲音之前變成 ā ,母音之前則伴隨母音連續:

aśvāḥ(<aśvās)vahanti > aśvā vahanti 「馬兒們搬運」

damayantyāḥ niveśanam > damayantyā niveśanam

「damayantī 的住處」

devāḥ ( < devās ) ūcuḥ > devā ūcuḥ 「 諸 神 說 道 」

1. 4 §16. -aḥ 及 -āḥ 之 -ḥ 原形為 -r(§4 VI 絕對語尾)時,準 §14 之變


化(即 -ḥ 變成 -r 或 -ḥ 消失,其前之短母音被延長)

26
punaḥ(<punar)+atra > punaratra「再次,在此」

dvāḥ(<dvār)+dṛṣṭā > dvārdṛṣṭā「門被看見了」

punaḥ(<punar)+rājati > punar rājati > punā rājati 「他再次

放出異彩」

dvāḥ(<dvār)+riktā > dvā riktā「沒有門,缺乏方策」

備註:

例外,接頭詞、副詞以及特定的名詞、形容詞等作為複合語的前分時,會有
例外的連音情況發生。

(1)接頭詞 nis、dus,形容詞 āvis「眼前」


,數詞 catur-「四」
:niḥ(<nis)
-kāmaḥ>niṣkāmaḥ「無欲的」
,niḥ(<nis)-phalaḥ > niṣphalaḥ「無結果的」
,duḥ
(<dus)-kīrtiḥ > duṣkīrtiḥ「惡名」
,catuḥ(<catur)-koṇaḥ > catuṣkoṇaḥ「四
角形」,catuḥ(<catur)-pathaḥ> catuṣpathaḥ「十字路口」。

(2)namas-「禮敬」,前置詞 tiras、punar 放在動詞字根 kṛ- 及其衍生字


之前而形成複合語時:namaḥ(<namas)-kāraḥ > namaskāraḥ「禮敬」
,tiraḥ(<
tiras)-kriyā > tiraskriyā「輕蔑」,punaḥ(<punar)-kāraḥ > punaskāraḥ「優
先」。

(3)其他情況:śreyaḥ(<śreyas)-karaḥ>śreyaskaraḥ「有益的」
,ayaḥ(<
ayas)-kāntaḥ>ayaskāntaḥ「冶煉」
,yaśaḥ(<yaśas)-kāmaḥ>yaśaskāmaḥ「渴望
,āyuḥ(<āyus)-kāmaḥ>āyuṣkāmaḥ「希望長壽的」
名聲的」 ,dhanuḥ(<dhanus)
-kāraḥ > dhanuṣkāraḥ「製弓者」
,tejaḥ(<tejas)-vin- >tejasvin-「帶著光輝的」

jyotiḥ(<jyotis)-mat- > jyotiṣmat-「光明的」

(4) ahan-(n.「日」)作為複合語前分(ahar Sg. N.)時:ahaḥ(< ahar)


-patiḥ > ahaḥpatiḥ / aharpatiḥ「太陽」
,ahaḥ(<ahar)-ahar > aharahaḥ(< r)
「每日」,ahaḥ(<ahar)-karaḥ > ahaskaraḥ「太陽」,ahaḥ(<ahar)-divi >
ahardivi「每日」。

(5)svar- (「天」)作為複合語前分(svar Sg. N.):svaḥ(<svar)-patiḥ

27
>svaḥpatiḥ / svarpatiḥ「天之主」(因陀羅神)。

2. 子音外連音之例外情況

2.1 § 17. 語頭之子音(§ 10 II 的例外)

末尾的無聲閉鎖音(k、ṭ、t、p)和語頭的 h 之結合,會各自變為有聲閉
鎖音(g、ḍ、d、b)和有聲帶氣音(gh、ḍh、dh、bh):

-k, -ṭ, -t, -p + h> -g, -ḍ, -d, -b + gh-, ḍh-, dh-, bh-

etat hi > etaddhi 「何以故?此物」

srak hi > sragghi 「何以故?花環」

tādṛk(<tādṛś)haviḥ > tādṛgghaviḥ「這樣的供品」

語頭的 ch- 在短母音、mā 「勿」


(表禁止)以及前置詞 ā 「~為止」之後
變成 cch-:

bhavati chāyā > bhavati cchāyā 「有陰影」

mā chidaḥ > mā cchidaḥ「不要切!」

備註:

(1) 在長母音之後,則寫為 ch 或 cch 皆可,sā chinatti / sā cchinatti。但在


語的內部時,母音之後,取代 ch ,變為 cch:chid- 「切」
:ciccheda,gacchati。

(2) 在動詞接頭詞(preverb)ud 之後,語根 sthā-「站立」以及 stambh-「支


持」 失去語頭的子音 s:ud-sthātum > utthātum; ud-stambhitaḥ > uttambhitaḥ。

28
※ ḥ 的連音表(見弘製)

-ḥ (=s, r)的外連音表

-ḥ+ 母音及有聲子音 -ḥ+ 無聲子音

1 -aḥ, -āḥ+ 2 ~a, ~ā 母 2. -ḥ+

ḥ= -Ø ḥ,如
1.1 -aḥ+ 1.2 -āḥ+ -ḥ +① k, -ḥ +② c, -ḥ +③ṭ,
iḥ, uḥ,
kh, p, ph, ś, ch ṭh, t, th
eḥ, …+
ṣ, s

① 遇 ② 遇非 ③ 遇 -āḥ+母音/ -Ø ḥ+ 同左

a母
a- 有聲子音 有聲子音

↓ ↓ ↓ ↓ ↓ ↓ ↓ ↓

aḥ 變成 ḥ 消失: aḥ 變成 ḥ 消失: ḥ 變成 r: 不變(或 ḥ 同化: 同化:

o,後 a 省 o : 與 ś, ṣ, s 同
-a +原母 -ā +原音 -Ø r +原音 -śc, -śch -ṣt, -ṣth
略: 化)
音 -o +原子音
Eg. aśvāḥ -st, -sth
-o + ’-
vahanti
Eg. guṇaiḥ Eg. aśvaḥ
>aśvā Eg. muktaḥ
Eg. aśvaḥ Eg. aśvaḥ yuktaḥ> ca>
Eg. aśvaḥ
vahanti; syāt>
Eg. aśvaḥ eva> dṛṣṭaḥ> guṇairyuktaḥ; aśvaśca
tatra>
devāḥ muktassyāt
asti> aśva eva aśvo dṛṣṭaḥ aviḥ mama>
aśvastatra
ūcuḥ>
aśvo ’sti avirmama
devā

ūcuḥ

﹡ -a, ā 以外母音+ḥ 或-a ḥ 及 -ā ḥ 之 ḥ 原形為 r 時,遇 r 開頭字,ḥ (r) 消失,其前母音若

是短母音則延長為長母音:nṛpatiḥ ramate > nṛpatir ramate > nṛpatī ramate 「國王享樂」


punaḥ(<punar)rājati > punar rājati > punā rājati 「他再次放出異彩」。

29
赤松明彥教授 ḥ 的連音表

30
4 內連音(部分相當英文課本第六課)

§§ 18-20. 內連音(Internal Sandhi):語內部的音聲變化

所謂的內連音,指的是單字的語幹構成(stem-formation)和名詞、動詞變
化時,語根(root)的末尾音與接尾詞(suffix)的頭音,語幹的末尾音和人稱語
尾(personal ending)或格語尾(case ending)的頭音等接觸時所發生的音變化。
§§ 5-17 的規則,大多適用於內連音,但是有若干的例外,其最重要者如下所述。

§ 18. 母音的內連音
Ⅰ. 若干場合,特別是單音節的字的場合或兩個子音(子音群)之後的 -i 、-ī,
在母音之前變為 -iy; -u、- ū 在母音之前變為 -uv:

dhī- + -am > dhiyam(f.「思慮」,單數 對格)

bhū- + -ā > bhuvā(f.「大地」,單數 具格)

Ⅱ. 二重母音 -e、-ai、-o、-au 其後面接著母音和 y 時, e 變為 ay,ai 變為 āy ,


o 變為 av,au 變為 āv :

e-mi 「我去」:e + āni > ay-āni 「我想要去」


(§ 3)

go-bhiḥ(複數 具格) :go+ām > gav-ām(複


「和牛兒們一起」
數 屬格)「牛兒們的」

nau-ḥ(單數 主格) :nau+am > nāv-am(單數


「船」 對格)

Ⅲ. 語根中的 ir、iv、ur 在子音 之前,i 和 u 通常被延長(īr、īv、ūr):

pur- 「城鎮」:pur+bhyaḥ > pūr-bhyaḥ(複數 為格)

div- + yati > dīvyati「他遊玩」(現在式 第三人稱 單數)

IV. 語根末尾的 ṝ,通常在母音前變成 -ir,在子音前變成 -īr;在 pa 行音(唇音)


之後的 ṝ

各自變成 -ur 或 -ūr :

kṝ- + anti > kiranti「他們四散」(現在式 第三人稱 複數)

kṝ- + yate > kīryate「它被散布」


(現在被動式 第三人稱 單數)

pṝ - + tvā > pūrtvā「充滿了之後」(動詞連續體 Ger.)

pṝ - + yate > pūryate「它被充滿」(被動式 第三人稱 單數)

31
pi-pṝ+ati>pipurati

V. 語根末尾的 ṛ,在 y 之前大概變成 ri,但在兩個子音之後通常變成 ar:

kṛ- > kriyate「它被做」(被動式 第三人稱 單數)

mṛ- > mriyate「他(她/牠)死亡」(第三人稱 單數)

smṛ- > smaryate「他(她/牠/它)被想起」
(被動式 第三人稱
單數)

其他尚有種種變化,如 kṛ- 「做」之祈願式:kuryāt(第三人稱 單數)


,而
bhṛ-「擔負」 之祈願式為 bibhṛyāt,其 ṛ 在字中被保持。

§ 19. 子音的內連音

Ⅰ.子音在母音、半母音或以鼻音為始的接尾詞與語尾之前不變化:tapas-e 乃
tapas-「苦行」的單數 為格,tapas-vin- 「苦行之人」
,vāc-ā 是 vāc- 「言語」之
單數 具格。相對於此, tapo-nidhi- 「苦行者」
(從 tapas-nidhi-來,
「苦行的寶庫」)
之形則因為是複合語之故。

Ⅱ. 在其他的子音之前,末尾的子音遵循絕對語尾形之規則(§ 4),且也大多遵
循 § 10 以下的規則。此時要注意的是,在無聲閉鎖音之前,有聲閉鎖音變成無
聲,帶氣閉鎖音變成無氣無聲閉鎖音;在有聲閉鎖音之前,帶氣閉鎖音變成無氣
有聲閉鎖音。例如 manas 「心」
:複數 處格 manaḥ-su(根據 § 13)
;複數 具
格 mano-bhiḥ(依據 § 15);sraj 「花環」:複數 處格 srak-ṣu。

又、特別是格語尾 -bhyām(雙數 具格/為格/從格)


、-bhiḥ(複數 具格)
、-bhyaḥ
、-su(複數 處格)之前(以上又稱為 pada- 語尾)
(複數 為格/從格) ,外連音
規則也適用。vāk(<vāc-)+ bhiḥ > vāgbhiḥ(f. 「語言」 複數 具格)
,jyotiḥ
(<jyotis)+ bhyaḥ >jyotirbhyaḥ,jyotis+su > jyotiḥṣu / jyotiṣṣu,mahaḥ
「光」
「心、意」 + su > manaḥsu。

Ⅲ. 如果語根或語幹以有聲帶氣音結束,接尾詞或語尾以 t 或 th 開始的話,
此有聲帶氣音變成有聲無氣音而 t 或 th 變成 dh(有聲帶氣音 + t-, th->有聲
無氣音 + dh-): labh- + ta- > labdha- 「被得到」,budh- + ta->buddha-「覺悟
的(人)」。(Cf. § 4 備註)

32
Ⅳ. -h + t-, th-, dh-:

(1) -h + t-, th-, dh-> -ḍh-。 t、th、dh 接在 -h 後面的時候,取代 h 和這


些音,變為 -ḍh-。此時,在前面的短母音(ṛ 除外)被延長:lih- +
tha > līḍha 「你們舔」
(現在直接法 複數 第二人稱,§ 64 Ⅳ)等。

(2) -h + t-, th-, dh-> -gdh-。以 d 開始,h 結束的語根,其衍生字會變成伴


隨著 -gdh- 形的字:duh- + ta> dugdha- 「被擠(乳)」
;同樣地,從
snih- 「愛著」一字衍生為 snigdha- 。不過,在以 dhv 開始的人稱語
尾之前,依循 § 4 絕對語尾備註之規則所述,duh- + dhve> dhugdhve,
同樣 abudh- + dhvam>abhuddhvam。

(3) nah- + ta> naddha-「被打結的」


。此語根的 h 代表 dh(辻直 1974: 25)

cf. upānah-「鞋」
,upānat(N. sg. f.)
,upānadbhiḥ(Ins. pl.)
,upānatsu
(Loc. pl.)。

(4) 特例:vah- + ta > ūḍha-「被搬運的」,vah- + tum > voḍhum(不定


詞),sah- +tum >soḍhum(「忍耐」,不定詞)。
V. 齒音(包含 n)在反舌音(包含 ṣ)之後變成反舌音:dviṣ- 「憎惡」
:dveṣ-ti
> dveṣṭi 「他憎惡」,iṣ- + ta>iṣṭa「被欲求的」。

Ⅵ. c、j、ś 跟語末尾的情況一樣變化(§ 4 Ⅳ、Ⅴ) ;雖然如此,在 t 或 th 之


前,j 經常變成 ṣ ,ś 經常變成 ṣ :dṛś-+ta > dṛṣṭa- 「被看到」
。但是 yuj-+
ta > yukta- 「被綁住」。

Ⅶ. 根據 § 4 Ⅴ 和 § 20 Ⅱ,ṣ + s 變成 kṣ ;ś + s 也變成 kṣ。

Ⅷ. 在齒擦音之前,n 和 m 變成 Anusvāra 。在其他的子音( y 除外)之前,


m 變成 n:han- + si > haṃsi 「你殺」
;gam- + tum > gantum 「去」
(gam-
之不定詞 )。

Ⅸ. n 在 c 及 j 之後變成 ñ:rāj- + nā > rājñā (§ 39)


;yaj- + na > yajña- 「祭
祀」。

X. 動詞變化方面,外連音之規則通常也適用,其詳細見動詞章所述,此處只簡
單舉若干例子。ad- + -ti>atti「他吃」(現在式 第三人稱 單數),vac- + ti>vakti
「他說」 (同前) ,ās- + dhve>ādhve「你們坐下」
(現在式 第二人稱 複數)
,vyadh-
+ -syati>vyatsyati「他將貫穿」(未來式 第三人稱 單數)。

33
備註:

動詞人稱語尾及主要的接尾詞經常以 t(th, dh)、s 開始,因此要特別注


意齒音(包含 s)之前所發生的音變化。

§ 20. n 和 s 的反舌音化(Cerabralisation)以及其他(相當英文課本第六課)

Ⅰ. 字中的 n 在下述條件下變成 ṇ:當母音或 n、m、y、v 接在 n 後面的時候,


且其前面有 ṛ、ṝ、r、ṣ,或是硬口蓋音(ca 行)
、反舌音(ṭa 行)或齒音(ta 行)
不介入時(即被允許的中間介在音為 ka 行音、pa 行音以及 y, v, h, ṃ,又其
,變成 ṇ :muṣ+nāti > muṣṇāti 「他偷盜」
數目沒有限制) ,karmanā > karmaṇā
(karman Ins. sg.)
「藉著行為」
,相對於此,rathena「以車」
;śuśrūṣaṇa-「從順」

sravaṇa-「流」。但是,darṣana-「見」,grasana-「吞」。表格化的話,如下所示:
先行音 被允許的中間介在音 變化音 n 之後續
音 grāmena > grāmeṇa (Ins.
ṛ 母音 n 母音 sg.)manuSyAnAm manuṣyāṇām (Gen. pl.)

ṝ k, kh, g, gh, ṅ ↓ n, m kar+ana > karaṇa

r p, ph, b, bh, m y, v gṛh+nāti > gṛhṇāti



brahman+ya >
ṣ y, v, h, ṃ
brahmaṇya

Ⅱ. 字中之 s 在下述條件下變成 ṣ:當 k、r 或 a、ā 以外的母音直接夾在其前


或者只有 ḥ 或 ṃ 夾在其前,且 ṛ、r 以外的音接在後面的時候,變成 ṣ11:sthā-
「站立」:tiṣṭhati「他站立」;dhenu-「牝牛」:dhenuṣu 複數 處格;相對於此,
tisraḥ(<tri- 「三」)「三(女性)」(後續有 r,故不變化)。
先行音 被允許的中 變化音 s 之後續音
間介在音 dhanus+aḥ > dhanuṣaḥ
a, ā 以外的母音 s ṛ、r 以外之音
dhanūṃs+i > dhanūṃṣi

k ṃ ↓ (ṛ 以外的母音, vac+syati > vakṣyati

r ḥ ṣ ṭ, th, n, m, y, sadṛś+su > sadṛkṣu


v)
(l) kāmaduh+su > kāmadhukṣu(§ 4 備註)

jyotis+su >jyotiḥṣu / jyotiṣṣu(§19 II)

11
簡單言之,即 a、ā 以外的母音之後的 s(-es-, -is-, -us- 等),-ks-、-rs- 之
s 大致上變成 ṣ(如 -eṣ-, -iṣ-, -uṣ-, -kṣ- 等)。

34
備註:複合語中在以 ī 或 u 終結的動詞接頭詞之後,語根的頭音 s 大概都變成
ṣ:abhi-+stauti > abhiṣṭauti(abhi-stu-「讚賞」)
,abhi+a+staut >abhyaṣṭaut
(Impf. 3p, sg.)。但是語根包含 r, ṛ, ṝ 時,則大概都不變成 ṣ:anu+sarati
,abhi+sravati > abhisravati(abhi-sru-「流」)
>anusarati(anu-sṛ- 沿著而行) 。

III. 其他

(1) -r 在子音開始的語尾之前不作變化 bibhar+ti >bibharti(bhṛ-「搬運」)



但是 gir+su >gīrsu(§ 18 III,
「聲」pl. Loc.)
,bibhar+si >bibharṣi(§
20 II)

(2) 動詞活用中,語根末尾為 -k, -c, -śc, -ch, -j, -jj, -ś, -ṣ, -kṣ, -h + s-(s 開頭
之人稱語尾、與語幹形成有關的接詞)> –kṣ-:vac+si > vakṣi(vac-
,yuj+syati > yokṣyati(yuj-「連結」)
「說」) ,vaś+si > vakṣi(vaś-「欲」
),
doh+si> dhokṣi(duh-「擠乳」
,§ 4 備註)
。不過 nah+syati > natsyati
(nah-「打結」,§ 19 IV 3),vas+syati > vatsyati(vas-「住」)。

備註:語根的 s 在 s 前無變化。如 ās+se > āsse,śās+si > śāssi 或者合


而變成 -ts-,如 vas+syati > vatsyati。關於 -s+dh 開始的語尾見§ 19
X 等。

(1)語根的 n 或 m 在子音開始的接尾詞之前經常消失,例如 gam+ta >


gata- , han+ta > hata- 。但是 gam+tum > gantum, han+tum >
hantum。特例:jan+ta > jāta-,śram+ta > śrānta-。名詞變化之例子:
rājan-:rājabhiḥ,rājasu;tudant-:tudadbhiḥ,tudatsu;pratyañc:pratyagbhiḥ,
pratyakṣu,-n 和 -m 在齒擦音前變成 -ṃ,如 man+syate > maṃsyate;
yam+syati > yaṃsyati。 -m 在 v 之前變成 n,如 jagam+vān >
jaganvān。

(2)-c, -j + n- > –cñ-, -jñ-,如 yāc+nā > jācñā,yaj+na > yajña,rājan-:


rājñā(Ins. sg.)

13. 英文課本 p. 24:

35
第六課 生字

第六課習題 兩大題 連聲練習+翻譯

36
37
男性 i 變化表:ali-「蜜蜂」,paśu-「家畜」

單數 雙數 複數 單數 雙數 複數

主. aliḥ paśuḥ
alayaḥ paśavaḥ
呼. ale alī paśo paśū

對. alim alīn paśum paśūn

具. alinā alibhiḥ paśunā paśubhiḥ

為. alaye alibhyām paśave paśubhyām


alibhyaḥ paśubhyaḥ
從.
aleḥ paśoḥ
屬. alīnām paśūnām
alyoḥ paśvoḥ
處. alau aliṣu paśau paśuṣu

女性 i 變化表:gati-「步行」,dhenu-「牝牛」;亦請參照 § 23 及§27。

單數 複數 單數 複數

主. gatiḥ dhenuḥ
gatayaḥ dhenavaḥ
呼. gate dheno

對. gatim gatīḥ dhenum dhenūḥ

具. gatyā gatibhiḥ dhenvā dhenubhiḥ

dhenave,
為. gataye, gatyai
dhenvai
gatibhyaḥ dhenubhyaḥ

從.
dhenoḥ,
gateḥ, gatyāḥ
屬. dhenvāḥ
gatīnām dhenūnām

gatau, dhenau,
處. gatiṣu dhenuṣu
gatyām dhenvām

38
雙數和 ali- 及 paśu- (§ 23)同變化。

39
40
可刪除 2.5 ḥ 的連音

-ḥ (=s, r)的外連音表

-ḥ+ 母音及有聲子音 -ḥ+ 無聲子音

1 -aḥ, -āḥ+ 2 ~a, ~ā 母 2. -ḥ+

ḥ= -Ø ḥ,如
1.1 -aḥ+ 1.2 -āḥ+ -ḥ +① k, -ḥ +② c, -ḥ +③ṭ,
iḥ, uḥ,
kh, p, ph, ś, ch ṭh, t, th
eḥ, …+
ṣ, s

④ 遇 ⑤ 遇非 ⑥ 遇 -āḥ+母音/ -Ø ḥ+ 同左

a母
a- 有聲子音 有聲子音

↓ ↓ ↓ ↓ ↓ ↓ ↓ ↓

aḥ 變成 ḥ 消失: aḥ 變成 ḥ 消失: ḥ 變成 r: 不變(或 ḥ 同化: 同化:

o,後 a 省 o : 與 ś, ṣ, s 同
-a +原母 -ā +原音 -Ø r +原音 -śc, -śch -ṣt, -ṣth
略: 化)
音 -o +原子音
Eg. aśvāḥ -st, -sth
-o + ’-
vahanti
Eg. guṇaiḥ Eg. aśvaḥ
>aśvā Eg. muktaḥ
Eg. aśvaḥ Eg. aśvaḥ yuktaḥ> ca>
Eg. aśvaḥ
vahanti; syāt>
Eg. aśvaḥ eva> dṛṣṭaḥ> guṇairyuktaḥ; aśvaśca
tatra>
devāḥ muktassyāt
asti> aśva eva aśvo dṛṣṭaḥ aviḥ mama>
aśvastatra
ūcuḥ>
aśvo ’sti avirmama
devā

ūcuḥ

﹡ -a, ā 以外母音+ḥ 或-a ḥ 及 -ā ḥ 之 ḥ 原形為 r 時,遇 r 開頭字,ḥ (r) 消失,其前母音若

是短母音則延長為長母音:nṛpatiḥ ramate > nṛpatir ramate > nṛpatī ramate 「國王享樂」


punaḥ(<punar)rājati > punar rājati > punā rājati 「他再次放出異彩」。

41

You might also like